我們上個禮拜有帶「如是我聞」的CD共80片,可是CD錄的時候是從MP3轉錄過來,轉錄過來竟然把前面錄到後面、後面錄到前面,各位有拿嗎?(有),聽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對),那要從五、六、七片開始聽,然後在聽一、二、三、四片,後學說這樣不好,這樣往後我們會混亂,所以把舊的全部都收回來,然後我們再寄五百片新的,有按照順序的,已經寄下來了,各位可以拿新的回去聽,還有書面資料,書面資料後面有很多台北前賢問的問題有印出來,那些問題在CD裡面沒有,所以聽的跟書面資料不一樣(前面一樣後面不一樣),各位可以兩樣都拿,拿CD也拿書面資料,下個禮拜還有一份「張拙秀才悟道偈」,CD已經做好了,書面資料也已經在影印,下個禮拜就會好。假如各位有拿到了,沒有來聽的也希望各位拿回去給他們聽,因為有看過書面資料、有聽過CD,我們大概就會知道怎麼修,然後會從內心產生自己成佛的信心出來,所以後學之前是有看書面資料,因為那個時候著重以心印心,所以不注重影印出來,那這一陣子比較寬廣,真的應了上天大開普渡,所以把它影印出來,希望各位能夠多拿,拿回去給沒來的前賢看、聽,讓他們知道怎麼修怎麼成佛,只要看過聽過,都會從內心產生十足的信心,絕對可以成就。
我們準備下個禮拜開始又講耳根圓通,我們上次講過一次,可是大家都聽不懂,現在後學又準備要重講,一樣的,這次準備講慢一點,因為我們也有經過半年多的薰習,再來聽的話可能就不會那麼生疏;那在我們耳根圓通講完以後,我們又接著講黃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各位有看過嗎?(有),它很深喔,蠻深的蠻好的一部修持方法,有的會講說怎麼不把六祖壇經講完之後再來講呢,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以往可能都有研究六祖壇經,那有研究過以後,我們對它的內容以及背景,那時候我們中國的修道很興盛,禪宗也是在那個時候興盛起來,達摩祖師西元502到我們中國來,一直到西元1000年這段期間是我們禪宗最興盛的時候,我們藉著六祖壇經的背景,因為六祖就是我們東方人,文化背景是一樣,藉著那個時代大家心靈的結晶(就是很努力在修道),然後把很努力修的一些綱要、一些法要,都把它闡釋(就是記載、流傳),那我們藉著六祖壇經來了解性理心法,所以重點就在一定要明心見性,不是說我們六祖壇經講完了沒,重點是「我們明心見性了沒有」,這個是重點所在,我們要把握,藉著講耳根圓通告訴我們修,藉著黃蘗傳心法要告訴我們心的要法在哪裡,我們都透徹知道,這樣的話修起道來就會很快樂,就會像老前人所說「摸到根的成仙作佛」,我們不是摸不到根瞎修行;假如我們沒有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那個就是沒有摸到根,這個很重要,那在「如是我聞」跟「張拙秀才悟道偈」都有提到,就是要很努力的進入很理想的狀態。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定會有空閒的時間,然後我們在空閒的時間我們就先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要知道,我們做的工夫絕對不會虛棄(就是功不唐捐),不會沒有用,絕對有用,我們開始用比較強烈的意念告訴自己:「萬緣放下」,這個雖然比較有為,可是要經過這樣,要有這個過程,然後以一念來抵萬念,所有萬念都放下,就是告訴自己「萬緣放下」,強迫自己,然後我們真的是萬緣放下以後,一念不生,那一念不生以後,各位前賢,我們人是半陰半陽、仙佛是純陽、鬼魂是純陰,我們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已經是在培養我們的陽,陽一直在培養,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持久,然後一段時間以後,縱然我們晚上在睡覺都會很清醒,人已經在睡覺,可是頭腦很清醒,那個就是陽比較充足。
所以後學曾經經過純陽的階段,晚上不用睡覺,晚上不用睡覺喔!所以各位假如有到達可以不用睡覺的時候,不要起煩惱,不要吃安眠藥,為什麼?陽已經足了,充足的時候精神很好,晚上不用睡、白天也不用睡,全部都不用睡,那個叫純陽,已經全部都是陽了,陰已經沒了,可是我們因為在凡塵生活(我們是半陰半陽),所以我們有時候難免會有負面的念頭(就是不好的念頭生發),那個就是在培養陰,不好的念頭產生就是在增加我們的陰,所以陰一增加我們就會昏沉,昏昏沉沉會想睡覺,就是沒有精神,那個就是陰多,我們可以迴光返照,我們到底是陽多、還是陰多?(陽多),陽多啊,都很理想的,我們這邊真的很棒!人比較單純陽就比較容易培養,我們心思很多已經就是陰,我們念頭很多,會有那一種機制:「就是都不肯吃虧,都想佔人家便宜」,那個就是在培養我們的陰,那個不好,準備要到地獄去的,所以我們不要,我們以誠來待人,誠可以感天,何況是感人,我們就對自己、對親友、對所有的人,全部都是以誠相對待,這樣我們一生就會很光明,陽就很容易培養,然後我們又做功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陽愈來愈足,縱然在睡覺我們都很清醒,很清醒的在睡覺,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有的說沒有、有的說有,可見還不很普遍,我們只要做久了,時間久了,一方面不要有負面念頭,一方面我們做萬緣放下,然後愈來陽就欲充足,愈充足以後我們就可以不用睡覺。
然後我們都要吃飯,上個禮拜還問三餐不吃會怎麼樣?會餓,所以我們每天都在「抓餓」,為什麼它會餓?我們在日常生活精神都外放,我們吃進來的養分都被我們用掉了(就是追求外面的形相、追求外面的事情,向外去追求,就把這一些能量都用掉),所以我們就要學著迴光返照(就是把外放的精神收回來),只要我們把精神收回來,能量就不消耗,會累積在我們身上,所以各位一收回來以後,一段時間,精神都收回來不要去追求外面的那一些假相(外面都是假的,不要追,我們一口氣不來都會後悔:「啊!那都是假的,早知道以前不要追就好了」),那我們現在就把精神收回來,收回來以後,我們一段時間,我們的下丹田會溫熱(熱熱的),那個就是能量(我們的能量)。
然後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筋脈筋絡都會阻塞,尤其年歲愈大阻塞的會愈厲害,當我們能量累積到一個程度,會打通我們的脈絡,當在打通脈絡的時候我們身體會動,就是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坐著(這個坐著,不一定是要打坐,你只要坐著,坐椅子也可以、坐在床舖也可以,坐著就可以,靜下心來),然後那個能量開始在打通脈絡,那打通脈絡的時候我們身體會有動作,假如是橫向的阻塞,我們身體會左右搖擺;假如是直向的阻塞,我們身體會上下動;看看哪個地方阻塞,能量在打通的時候我們身體就會有動作,我們記得「勿忘勿住」,不要忘記(就是不要心外放),然後也不要幫助它(讓它自然就好),它只要通了就停了,然後身體假如全部打通了(身體的脈絡都通了),已經跑到頸部頭部來,身體都不會動,只有一個頭在動,那頭的動也一樣,橫向的就橫向的動,直的就直的動,各位有沒有經驗?有的有,有的沒有,因為最主要的就是你有能量,才可能產生這一些動作。
假如我們都把能量消耗了,精神都外放,情愛又很濃,那就沒這個功夫,所以這個就讓它自然,只要全部全身的脈絡都通了就停止了,身體就不會再動了,停止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訓練「從佛性發揮那個定才是真的」,佛性出來的定才是真的,那個定可以產生喜樂,定生喜樂定是二禪。我們先把精神收回來,然後我們一段時間,假如整個身都充滿能量,各位前賢我們吃的東西就可以愈來愈少,不用吃很多,吃很多反而血液的循環不順暢,所以吃很少就可以了,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態,如果很虛弱就要吃多一點;如果精神都很飽滿,又都充滿活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吃少一點;假如都已經不感到餓了且精神又飽滿,那就可以不用吃。我們要了解,身體的需求都足夠了,這個時候你再吃就變成病,不吃就是正常的,已經接近整個都是純陽,整個我們佛性的大用都要呈現,佛性有體、有相、有用(我們佛性有本體、有形相、有作用),先要認識本體,本體認識了嗎?都已經這麼久了應該是要認識,不認識的話要自己努力,把CD、MP3反覆聽、看DVD,這樣絕對可以幫助自己了解,體了解了,相知道了,用又可以把祂用的出來,體相用整個就可以渡化眾生,眾生都可以渡化成佛,絕對可以成的,我們每一位都是佛,我們之所以沒有成佛都是我們自己障礙,自己的見解障礙自己不能成就,我們把這一些不正確的見解都去掉,走入正知正見,一定可以成就可以成佛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各位假如有親朋好友沒時間來聽、沒時間來這邊研究,帶回去給他看給他聽,一樣也可以進入,不然我們沾到上天大開普渡這麼殊勝的機會,不好好把握很可惜,大家一定要知道。
假如我們已經晚上不用睡覺、白天不用吃飯,接下來就是呼吸,各位呼吸常還是短?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你可以聽一聽你隔壁人的呼吸聲音,是吸進來呼出去都很長、還是很短?一定可以聽的很清楚,我們也可以看看我們自己吸進來呼出去到底是很長還是很短,各位前賢很長還是很短?(很短),很短啊,很短那命不長了喔,我們要了解,你到醫院去看病人的呼吸都很急促,一呼一吸都很短,命都不長久;假如他是吸氣短呼氣長,那就快死了;你要吸氣長呼氣短,那個命才能夠存活;生命不是在呼吸之間嘛?(對),嗯,那因為我們平常都沒有做呼吸的功夫,所以我們呼吸都是到肺部最上面、最淺的那一層,沒有深呼吸,所以你看深呼吸的人身體健康命比較長,我們也是要學,尤其我們南部空氣好,空氣好就是要時常深呼吸,使我們的呼吸到達肺的深部(很深的地方),當我們很努力了以後,道家修煉功夫有一種叫龜息(烏龜在呼吸),我們只要是都已經純陽了,不用睡覺也可以不用吃飯,這個時候連呼吸也可以不用,不是死掉了喔而是還活著喔,呼吸也可以不用了。所以我們有聽過「真人呼吸以踵(腳底)」,從湧泉呼吸;那我們凡人還有毛細孔會呼吸,鼻孔呼吸已經沒有了以後,毛細孔在呼吸(鼻孔是主要,毛細孔是次要)。
所以有一些舞台表演者會把皮膚塗抹上銀粉,銀粉會把毛細孔阻塞,所以當他一抹了銀粉以後要趕快洗掉不能太久,太久他會窒息會死掉(整個毛細孔都塗抹起來,隔沒多久就會死掉),不是說只有鼻孔呼吸就可以了,不夠喔,我們毛細孔都有在呼吸。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修持的功夫可以到達純陽(晚上不用睡覺、不用吃飯、不用呼吸),不是在講卡通喔,是真的喔,只要我們努力,我們這邊有前賢到達這個狀態,後學還不曉的他叫什麼名字,不過有跟後學通過電話,後學說你這麼殊勝啊,那個要接近五眼六通了耶,可是他把它當成病去看醫生,後學說可惜了。
◎我們回來講六祖壇經84頁,「共成八倒」,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八倒就是把「常樂我淨」當成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這樣就四倒;凡人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當成常、樂、我、淨,這樣又四倒,加起來共八倒。我們凡人都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可是我們竟然都把它當成「常、樂、我、淨」,認為身體就是常,凡塵有快樂就是樂,我這個形相就是我,清靜就是淨,那個都是顛倒,這個都變化,我們要知道凡塵落入現相一切都是變化,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這一定要先認識。修道已經證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時候常樂我淨才真正的呈現,這樣就不顛倒了。
二乘人於常計無常,然後凡夫外道執迷我就是常,所以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就是要破除我們不正確的見解,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固執是與生俱來,各位有沒有很固執?(有),有才是正確、有才是對,為什麼?擇善要固執,就是不能落入偏見(見解不正確),我們不能落入見解不正確。我們都一再的講根塵相對(六根對著六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對六塵會產生六識,那我們產生的六識叫做偏見,所以有的就不承認,會說「那個都很正確的,哪是偏見」,他不知道真理所在,各位前賢他為什麼會偏見?我們根塵相對,眼根對著色相,產生對色相的認識,那個出來的見解是屬於不正確的,各位會承認它不正確嘛?還是承認它正確?兩邊,有沒有落入兩邊?(有),就便落入兩邊了;那為什麼它是屬於偏見、邪見、我見?因為我們的「根」跟凡塵的「塵」,「根、塵」都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產生的「識」也在變化,變化的我們不要用,我們要找到不生不滅、不變化的,所以「根塵相對」是一直在變化,變化的我們不用,所以根塵相對是屬於邪見。我們凡人一聽到日常生活之中是屬於邪見,他就排斥不接受,不知道自己沒有深入的研究。
那為什麼說正知正見?怎麼樣會產生正知正見?就在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那個時候,那個「知」就是正知,那個「見」就是正見,整個都從佛性本體出來,正知正見都從佛性本體出來,不是從根塵相對出來,我們知道根源,為什麼它不正確,就是因為它會一直變化,一直變化的東西會害我們,變化好的時候我們喜歡,變化不好的時候我們討厭,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取捨就是造業,我們造了業就要接受果報,就很冤枉。現在我們萬緣都放下,沒有根也沒塵(沒有根塵相對),然後產生的叫正見、產生的知叫正知,因為從佛性本體生發出來,很重要的,我們就是要追求正知正見。
然後正念,就是什麼念都沒有,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叫做正念,六祖很喜歡把念說成佛性本體,所以六祖就講念念無間(就是我們的念不要讓它間斷,我們的佛性都沒有間斷),就表示佛性在覺之中(沒有不覺),佛性有不覺就叫無明,因為我們不覺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叫無明(已經不明瞭真理),我們為什麼會造業?就是不覺,我們整天覺的時間多還是不覺的時間多?我們不是時時刻刻都不覺嘛,不覺然後吃飯、不覺然後睡覺、不覺然後坐車,都不知不覺,覺的時候多還是不覺的時候多?所以我們要保持那個覺,各位前賢保持覺容不容易?可不可以做到?(可以),不會很困難嘛,只是我們會忽略而已,「會忘記,忘記了就不知不覺了;若記得就是覺」,覺的時候會造業嗎?絕對不會,自己找罪受啊,怎麼覺的時候還造業,沒有那個事;覺的時候不會造業,就是不覺才造業。我們修道就是要保持那個覺,時時刻刻都覺,所以後來就加一個者,「覺者」,覺者就是佛,差別很少一點點而已,一字而已,就是佛了;那我們是不覺者,不覺者就是眾生,就造了業受了苦。
所以我們先培養正知正見,完全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出來,沒有偏都是正的,不生不滅的、不變化的,才拿那個來用,我們用這個修道可以成佛,就是這個在成佛。所有的一些佛菩薩在講經說法都破除我們的偏見、破除我們的邪見,只要我們把這一些破除掉,走入正知正見,所以正知正見也叫佛知佛見,跟佛是一樣的,這蠻重要的喔,我們偏見跟正見是差了很多,一個是從根塵出來,一個是從佛性本體出來,那個來源不同,來源不同以後的做法遭遇整個都不同,所以我們從佛性出來不落入兩邊沒有善惡、不會造業;然後我們從根塵出來,它有無常變化,我們有喜歡討厭,所以會造業。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涅槃了義之中,就把常樂我淨整個都呈現。
汝今依言背義,按照語言可是違背真理;所以六祖對志徹講「你依照語言,可是違背真理」,我們上個禮拜有講修道要四依,(1)依法不依人,我們按照佛法可以成佛的,法就是佛,所以依法不依人,人會有看不見的過錯,人會有不覺的時候,所以我們不依人;(2)依義不依語,按照真理不按照語言,語言文字是工具,我們按照真理;(3)依智不依識,智(智慧)是不生不滅,識是生滅,所以我們按照不生不滅,不按照生滅;(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究竟,我們要按照究竟的真理,不了義就是方便法門,方便法門我們也要用,可是我們不依賴(可以用但不依賴),比如我們去渡人,現在人也是很現實,「若說我跟你去求道,要不要吃素食」,你若跟他說要,他就說那我不要求道,為什麼?他很喜歡吃魚吃肉;如果你對他講要不要吃素食是你自己的事,可是帶你來求道並沒有硬性規定你絕對要吃素食,沒有那個樣子,那個叫方便法門;然後等到他求道以後研究真理,瞭解原來他是在凡塵做的不好,然後才轉世到畜生道去,然後我們把牠殺了來吃,我們一命還一命,我們還要還給牠,這樣划不來,這樣我不吃了,就自己明理自己做,所以就不跟畜生結惡緣,很自然的狀態之下沒有勉強。
假如你若想「你喜歡吃然後你又喜歡要來被牠吃,那你就盡量的吃」,我們將心比心想一想「有沒有我們自己很高興,我讓你殺、讓你吃」,一定是很怨恨,「你殺了我,就會記得牢牢的」,都會這樣,不然你看我們自己養的家禽雞鴨,我們要殺雞鴨的時候為什麼要先去秤重(看看有多重),你自己養的自己殺的,為什麼要秤重,那個就是明講「我現在吃你多少斤多少兩,以後你要不能超過(以後你討回去不能超過)」,就是先跟牠明言,所以我們還是不要,我們人身難得(人的身體很難得到),各位要了解喔,不要看社會現象很多人都在自殺,那個都不知道寶,我們可以借人的身體修證成佛(可以成仙作佛),可以到無量的百千世界去遊玩。凡塵買機票去遊玩都還不夠看,我們認真修,往後千百億化身,然後有無量的千百萬億佛的國度,看我們想去哪裡玩,都可以想去就馬上到,不用搭飛機坐那麼久,現在還要辦簽證、還要買機票、還要花錢、還要坐很久,那我們修成了以後都不用,要到哪裡馬上到,我們每一個人都這樣很神通的,像我們現在坐在這邊我們馬上一下子可以回到家裡,我們把我們精神…心靈神會,現在我們回到家裡,家裡都有廚房,那你廚房的火有關嗎?(有),確定都有關嗎?(確定),我們神已經回到家裡去看廚房了,現在我們又回來同義宮到佛殿來,佛殿中間是哪一位仙佛?(彌勒祖師),又回來了,很快又馬上回來。
我們了解到,我們可以意生身(我們的意就是一個身),馬上要到哪裡馬上到,各位前賢剛剛坐什麼回家看廚房?坐飛機嗎?就是我們意生身,我們的意跑回去,我們的意跑回來,很快的;我們可以再試驗一次,這一次到我們寢室房間,起床的時候有沒有折好棉被?(有),都有,你看又回到寢室房間了,很快,然後我們又回到同義宮回來,這下子看佛殿右手邊是哪位仙佛?(濟公活佛),夠不夠快?(夠),我們本來就是神通變化,自己都日用而不知,很快的不用買機票一下子馬上就可以,看我們要到哪個地方去遊玩,一下子馬上到,遊玩過的地方印象都在腦海之中,那我們修證以後更寬廣,不只有娑婆世界,還有東勝神州、北瞿盧州、西牛賀州、我們是南贍部洲,我們壽命是最短,北瞿盧州壽命最長,平均都有一千歲,我們還沒看過一千歲的人,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修,我們修了以後去看一看,看看一千歲是長成什麼樣子,不用買門票可以直接就去看;東勝神州兩百五十歲,西牛賀州五百歲,所有佛世界說我們南贍部洲的人是夭壽(就是壽命很短,不滿一百歲),一百歲是長還是短?(短),很短啊,一天24個小時不是都很難過嗎,有時候會聽到說要怎麼樣來打發時間。
各位有沒有時間要用打發的?這要看我們怎麼樣來追求,讓我們整個心神很活潑很自在,要從我們正念的念頭著手,不能有負面的,有空閒的時候就做工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樣培養自己純陽,到達純陽的時候,身體可有可無,已經恢復到整個宇宙空間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這個現象就是天地的水火風土,那就還給水火風土,哪一個可以不用還的?都不能賴皮,一定要還,縱然我們修海外散仙能有幾千歲、幾萬歲,還是比較晚死一點而已,還是要死,所以凡塵沒有貪戀的地方,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不會死的),會死是身體的現象,後學一再講「我們身體的現相是被我們的業力推來」,推到凡塵來,已經有現相接受果報,只要我們果報都接受完了我們就回歸本位,問題是在「我們在接受果報的時候又再造業」,本來欠的都不多,我們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一念妄動才欠五角(現在找不到五角,最少都一塊),可是我們一念妄動才負債五毛錢而已,結果我們到凡塵要來還這個五角,結果到現在欠多少了,欠了五億都還不止,所以欠了太多就賴皮不想還了,各位前賢想不想還?(想),想啊,真的啊,這麼好啊,只要我們都想還,自性都清淨光明,沒有負面沒有黑暗,所有債主一聽到我們說要還他就放心了,不會積極的來討債,只要冤欠不積極討債我們生活就會過得很如意,慢慢還慢慢把這一些債務都可以還清,可是只要我們半夜搬家,債主就抓狂,如果被債主遇到,抓住你的胸口跟你討債,這時候債主就很積極討債,你會受不了。
所以我們要誠心要光明,都不欠,一定要還,這樣的話債主就放心了,然後我們又一直真的在還債,就不欠不缺了,那又努力做,尤其我們年歲一大,腦筋都會太空閒胡思亂想,後學一直講「我們的念頭起念就是業」,之前我們所造的那一些業因都在虛空之間(業因全部都還在),可是要有緣(因緣會合)才會呈現果報;假如我們都不起心動念都是清淨,這一些業債沒有緣來配合,不會顯現現象,所以我們已經就不用接受了,所有債業、所有的罪業已經都還清了,這樣知道嘛?(知道),會還債了嗎?(會),所以我們就要當閒仙仙(台語),不能空閒的時候起心動念。所以後學之前時常講「坐歸坐算命要錢」,聽懂意思嗎?你坐在算命師的前面,算命師不講話你不用付錢;若算命師開始講話,等一下你要離開你就要付錢;我們閒閒坐在那邊,都不講話都不起心動念,我們不用付出代價;你若坐在那邊東想西想,認為腦袋瓜不想會覺得浪費,你就一直胡思亂想,你等一下要起來就要付錢(你的債務已經成形了,你已經有欠債了),就要付費繳錢,你若不繳錢他不讓你離開。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理就是這個樣子,空閒都不起念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你既然起心動念,你造了業就要受苦。了解沒?(了解),以後空閒不要起心動念,要記得「起心動念要付出代價」,起心動念太容易了,所以我們債愈欠愈多,尤其年歲一大更是累積的厲害。我們講到修道要四依,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是方便法門我們要用,可是我們要知道那個是應用、是過程,過程的時候可以,然後我們到究竟那個就不要。
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斷滅,在凡塵要了解,一般自殺的人會講一了百了,各位前賢,一了有沒有百了?(沒有),為什麼沒有了?因為他的現象是一了,可是佛性還在,所以沒有了,我們的佛性要先到枉死城去關,關到我們的壽命到了才出枉死城,出枉死城以後因為死掉了又入地獄,枉死城都是多餘的,既然有暴力對自己(自殺就是暴力對自己),往後他性分之中有暴力存在,再來現相他又會再自殺,所以有問題就是要解決,解決就沒了,再怎麼大的問題都可以解決,所以不要逃避,那個是懦弱的行為,自殺不可取,一定要面對,欠人家多少,把數目訂出來列出來,只要有數目都可以還得清,一生還不清我來生再還,來生還不清我來生再還,只要有這個心,所有這一些無形無相都會幫助你了這一些業債。所以在凡塵一定要勇於面對勇敢面對。真正的斷,什麼都沒有那個是屬於現象,在真理之中沒有斷滅,尤其我們修道更沒有斷滅,佛性都是常在,雖然沒有形相可是我們可以感受確實是常在。
所以六祖就講依照語言把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就是現象之中的這一些記得太牢了,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佛講出來就是非常的圓滿奧妙,我們每一個都有圓滿奧妙不生不滅的佛性,都有常住圓滿奧妙的佛性,釋迦牟尼佛把圓妙最後微言呈現講出來,讓我們能夠知道真理,可是志徹錯解了(錯誤的了解),所以佛經一定要透徹的領悟,不能錯誤的了解,一定要透徹的知道;縱覽千遍,有何所益,不了解真理的話,縱然我們看了有一千遍,對我們的幫助也不大。
各位有沒有時常在念心經,第一句是什麼?「觀自在菩薩」,什麼意思?我們大家大概都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迴光返照我們自由自在的良知良能(就是我們的本性),觀就是迴光,用心來觀,不是用眼睛;自在菩薩,我們每一位都是自在菩薩,菩就是菩提,薩就是薩埵(薩埵就是有情,有情識的眾生叫做薩埵),菩提是覺,有情的眾生已經覺悟了就叫菩薩,所以我們都是菩薩,我們有情(有情識),有情識知道嗎?我們知道餓、知道冷、知道熱,那個就叫情識;有情識的眾生已經覺悟了就叫菩薩,然後這個菩薩祂是自在菩薩(自由自在),各位前賢自己的佛性自由自在了沒有?都把佛性綁住喔?我們要訓練讓祂自由自在很活潑的整個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觀自在菩薩」我們一般解說都會說觀世音菩薩,假如是觀世音菩薩的話對我們幫助不大;我們迴光返照我們自由自在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個才是真正的正確。
接下來下一句「行(ㄏㄥˋ)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假如我們念行(ㄒㄧㄥˊ),各位念行(ㄏㄥˋ)還是念行(ㄒㄧㄥˊ)?兩個都有,念行(ㄒㄧㄥˊ)的話表示你沒有在做;念行(ㄏㄥˋ)的話表示你做很久了。那你做很久還是都沒有在做?沒有迴光返照就是沒有在做啊;那已經做(迴光返照)很久了,「深」字就是工夫已經有了又做很久叫做深;行(ㄏㄥˋ)就是在做,行(ㄏㄥˋ)用台灣話來講就是「道行」,人家講那個道行很高,就是修持的工夫叫做行(ㄏㄥˋ),看看我們有沒有努力真的在做,有的話就有功夫,功夫有的話就很深,時間久功夫有,深;依賴般若波羅蜜,依賴我們的妙智慧到達波羅蜜(清淨的彼岸),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就到達清淨的彼岸,都沒有煩惱,各位在生活之中有煩惱嘛?(有),那都沒有觀自在菩薩,都沒有行深般若波羅蜜,所以都在煩惱之中;我們若有的話,迴光返照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已經都有功夫、都有般若妙智慧,都到達清淨的彼岸,這個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我們整個五蘊(色受想行識)全部都是空,就已經所有的苦厄都已經超越了、都過去了,幾句話就把整個怎麼做都交待。
後學有看華手經對裡面有一段印象深刻:「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爭」,我們講過好幾次了,我們一看到文字會想「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不跟我們凡人(娑婆世界的眾生)爭,可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要跟釋迦牟尼佛爭,這個是現象,都要爭那個地位,說你會當佛我也要來當佛,那釋迦牟尼佛說「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世間都在與我爭,可是我們真正的進入這句話的涵義,「如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佛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想想看,我們的佛性是不是不跟世間爭?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不跟時間爭、不跟空間爭,只要時間空間跟佛性一爭的時候,我們佛性都退隱,佛性全部都會讓給你,全部都退隱不見,我們佛性的修養好不好?(好),非常好,所以要把佛性啟發出來運用,不要讓我們這個世間當家(我們這個世間就是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哪一個不跟佛性爭?眼睛也爭、耳朵也爭、鼻子也爭、嘴巴也爭、身體也爭、意念也爭,全部都要作主,那佛性就全部都讓給你,佛性就退隱了,等到什麼時候?一口氣不來,一口氣不來我們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我們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在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非常不負責任,撒手不管,造了很大罪過也不管,什麼人要管?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如來要出來管,很冤枉,都不是佛性做的,但是揹負罪的都是佛性,所以我們現在在凡塵要降伏世間(降伏我們六根,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全部都降伏),只要降伏了,萬緣放下了,佛性就出來、如來就出來了,整個就呈現了,所以我們在生活的時候就是要這樣去做。
各位要了解,因為我們感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當家已經很久了,所以我們啟發佛性當家的時候,感官會反撲,我們要有心理準備「你(六根)當婢女奴才要認份」。各位試試看,假如我們到服裝店去看服裝,這個時候到底是眼睛當家、還是佛性當家,你站在櫥窗前面你就知道誰在當家了,「若是一直想著那套服裝我穿起來很適合」這個一定是眼睛當家,佛性會跟你講你家裡的衣服已經很多了不要再買,但是佛性的力道很弱不夠,所以在那一種狀態之下就可以衡量我們對佛性的護持(保護我們的佛性),到底是多還是少、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個時候就會呈現。所以我們生活都是很現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努力來做。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云: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行昌忽然大悟,就是志徹,行昌就是他在凡塵用的名字,忽然大悟就說偈云,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因為我們守著日常生活那個叫無常心,佛就講有常性,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把文字換一下,看我們了不了解:「因守有常心,佛說無常性」,懂了沒?原來是「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而現在我們念成「因守有常心,佛說無常性」,因為我們在凡塵都是用無常心,可是我們平常都守著無常心(就是日常用的心都是無常心),然後我們現在把「無常心」變成「有常心」;然後「佛說無常性」,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叫做有常心,佛就講有常心可以隨緣之用,那隨緣之用就無常性,這樣了解嘛?嘴巴說懂,可是頭在搖頭,這樣到底是懂還是不懂。
我們要學著活用,因為守著無常心(就是日常生活的心,都是無常);佛跟我們講有常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把因守無常心的「無」字變成「有」,「因守有常心」表示我們知道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守著常有的心;那佛在講無常性,就是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可是佛性可以隨緣之用,隨緣之用就一直變化,一直變化就是無常,是不是比較寬廣了?(是),我們就是要這樣看經,對經裡面記載我們意思都知道。像我們剛才講華手經,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真的不跟世間諍,可是世間都跟我諍,我們再看了幾千年它還不會有變化,可是我們了解以後「啊,原來在講我自己,我們就要把我們日常生活當家作主的感官去掉」,馬上就可以改變,我們可以修證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成就如來了,真正的意思就出來了,不然佛已經成佛了,佛再怎麼講都還是佛,祂不會變化啊,會變化的是我們,我們會變化我們現在還是眾生,會變化成佛,佛都已經佛了,祂再怎麼說怎麼說還是佛,你不了解祂的涵義的話,你吸收不到好處,你吸收得到「喔,原來這樣就可以成佛,那我就去做」,要不要做啊?(要),要就可以成佛了!所以佛講出來就是要我們成佛,成佛的方法就是一定要進入真理。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假如我們不知道方便法門(就是修持有方便法門),好像春池(春天的水池)拾礫(就是七寶都不撿而去撿小石頭,礫=小石頭),小石頭不要撿,撿回去沒價值又佔空間;七寶就要撿,撿了可以用還可以布施,很好用,所以不要春池拾礫,我們要拾七寶。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志徹就講我現在都不施功(都不用功夫),可是佛性已經現前了,意思就是不用去做什麼架式,架式全部都不用,好比我們照相要擺一個姿勢照了才會好看,志徹就講我今不施功可是佛性而現前(佛性整個都現前),各位前賢佛性現前了沒?我們看佛殿左邊是哪一位菩薩?(月慧菩薩),佛性有沒有現前?(有),就是現前不然怎麼知道,就是已經都現前了這麼親切。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整個佛性都跟佛一樣,不缺,只是我們不敢當下承擔,不敢相信自己就是佛,我們在這邊上課一定要一直培養「我就是佛、我就是佛」,要培養到真正的成佛。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假如六祖沒有講、沒有教授,沒教我就不知道。這邊有兩個涵義:(1)說佛性不是六祖給他的(2)然後我也沒有得到什麼(就是他只有本性的呈現),這兩個意思了解嗎?一個意思就是說六祖沒講沒有教的話,我沒有辦法達到佛性會現前;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我的佛性不是六祖交給我的、送給我的,而我佛性現前的時候,我什麼也都沒有得到。所以這兩個意思要了解,一個是講六祖一講了以後我整個了解,佛性都呈現了,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佛性我本來就有,不是六祖給我的,雖然我已經佛性現前,可是我也沒有得到什麼,只是本來的回來而已。我們要了解,佛經包含的意思這麼奧妙,不是只有一面,而是可以面面俱到。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十三歲已經就很努力在修道,自玉泉來參禮,就是從神秀那個地方來;六祖就對他講,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你有沒有將你的本帶來嘛?各位前賢這個叫禪機語,假如有人問你有沒有帶本來?你要怎麼回答?(有),那拿出來看看,活佛老師不是教我們嘛:「若要拿出來給人家看,拿著眼睛看著他」,「拿著眼睛看著他」就是將我們的本帶來了,這是我們活佛老師教的。
這邊六祖問神會「你有沒有將你的本帶來」,若有本,則合識主,你若有本(有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跟你現在認識的主人恰好合在一起,我們認識的主人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合在一起還是分開?(合在一起),嗯,合在一起,就是因為合在一起,所以有時候我們分不清,分不清到底是「識主」還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各位前賢有沒有差別?(有),不敢肯定,小聲一點。我們了解「識主」有程度上的差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變化,祂都是湛然常寂。所以六祖就講有本的話跟識主合在一起,這樣試說看,你說說看,看看講出來能不能夠真正的那個識主跟你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全部都帶到這個地方來。
之前有講懷讓禪師:「說似一物即不中」,我們看六祖壇經好像是當下就回答,可是那個是懷讓禪師回去研究八年,八年以後再來見六祖,懷讓禪師說我已經領悟了,六祖就說你說說看,懷讓禪師才講「說似一物即不中」,我們看起來這句話沒什麼,可是懷讓禪師回去以後把所有東西都拿來跟佛性相合(這個不是、那個也不是),所以懷讓禪師回去很忙,萬物都拿來跟佛性合,才說出那句話「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我們看古時候人修道的用心,後學若沒看五燈會元或景德傳燈錄,真的還不知道有這一段典故,裡面寫的很清楚,懷讓禪師來的時候才講「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一聽有一點味道了,就講「還可修證否」(六祖想再確認一下),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六祖一聽染汙即不得,六祖就知道懷讓禪師確實領悟了,六祖才說「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這就是印可「對!你領悟的已經正確」,所以都不是普普通通的,都是禪機語。
這邊神會被六祖一問了以後,以無住為本,無住為本是我們從金剛經看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他以無住為本,各位前賢這樣正不正確?(正確),正確啊?應無所住是講我們真心的狀態不要有所住;應無所住就是空,而生其心就是有,所以不能進入空也不能進入有,要兩個同時存在,無所住是空、生其心是有,有跟空合在一起,這樣才真的是本。這樣了解他哪個地方不圓滿嗎?所以「有跟空」應無所住,我們的心不要住,無所住就空了,可是而生其心(無住之中有心),而生其心就是有,無所住就是空,空跟有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本,這個地方才「無住」,所以不一樣,它不夠圓滿。所以這邊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見就是我們看到的就是主人,這裡面就很含糊。我們根塵相對也是見,我們眼睛全部不用,眼睛不用的時候(眼睛閉起來),各位有沒有看見?(有),一樣看見,就是看見黑暗,所以見性也是見,見塵也是見,你這個見即是主,這個主到底是塵還是性?就有問題了。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所以六祖就對神會講,這沙彌爭合取次語,爭合就是要爭取人家跟他相同的見解、相同的意見。我們一般都會講乩童跟桌頭(台語),那他們講的話叫什麼話?就是會隨順的話!各位都沒有去問過神明啊?都沒問過乩童跟桌頭?乩童跟桌頭都會順著話語,那一種叫做爭合取次語。乩童跟桌頭他們會順著來問事者的話語然後去講,我們有沒有那個印象?紅姨順話尾(台語),那個叫做爭合取次語。次語不是我們自己生發出來,首才是重要,我們已經取次語就是不重要,所以爭合取次語就是沒有自己的主張,聽人家怎麼講我們就跟著人家怎麼講。因為沙彌就是年紀很小,所以六祖稱呼神會為沙彌。神會就問六祖說「和尚坐禪,還見不見」,你在坐禪有沒有看到自己的佛性?這個問的怎麼樣?我們會感覺到很突兀,哪有問人家坐禪有沒有看到自己的佛性。
師以拄杖打三下,六祖就用拄杖打神會三下,就問神會「吾打汝是痛不痛」,我打你會痛、還是不會痛;然後神會回答「亦痛亦不痛」,會痛但也不會痛。以現實來說的話,痛的就是身體,不痛的就是佛性,所以亦痛亦不痛,神會兩邊都講出來,這個就是含糊,我們修道不能含糊(含糊就是沒有肯定的答案)。六祖就講「吾亦見亦不見」,所以坐禪有看到,那個是領悟自己的佛性,佛性沒有形相哪看得到,所以亦見亦不見。神會就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內容是怎樣也說出來聽聽。六祖就講「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所以六祖就講我有看到,都是看到自己的心有過錯、有不對的,這個真的是一代祖師都這樣,我們平常有沒有像這樣「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過錯、有沒有不對的地方?」(有),有啊,那很理想耶!能夠這樣就很理想。不見他人是非好惡,這倒是我們要學的,我們好像是反過來「不見自心的過愆,常見他人是非好惡」,文字又不同了,不見自心過愆是我們現在眾生的毛病,然後常見他人是非好惡,很現實的。所以六祖一代祖師告訴我們,我們要反過來,別人好不好、是與非跟我沒關係,他有功德也不會分給我們,有罪過我們不用擔,所以不要去檢討別人的是非過惡,檢討我們自己很重要,因為我們自己有過錯了我們自己要承擔果報,我們一直能夠反省檢討,我們過錯就愈來愈少,我們接受的果報就愈來愈輕、愈少愈沒有就可以解脫。然後是以亦見亦不見,所以見不見角度是在這裡。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六祖就對神會講「你說會痛、也不痛是怎麼樣」;汝若不痛,同其木石,假如說你都不會痛,跟木頭石頭一樣,全部不痛的話跟木頭石頭一樣。
若痛,則同凡夫,你若會痛,跟凡夫都一樣,那你是石頭還是凡夫,所以六祖就這樣問神會。如果會痛的話凡夫一樣,即起恚恨,就是會產生生氣的情緒出來。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你剛才(向前)在問見不見那個是兩邊;然後痛不痛是生滅,痛的時候是生,不痛的時候是滅,所以痛不痛是生滅,見不見是兩邊,那我們兩邊也去掉,生滅也不要。所以這邊就把重要的已經闡釋出來。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所以我們重點就是要明心見性,一定要見到自己的本性。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師又曰(六祖又講),汝若心迷不見,假如心迷昧沒有見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問善知識覓路,要問善知識來找,看怎麼樣可以見到自己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汝若心悟,即自見性,心能夠領悟就可以見到本性,然後見到本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你自己迷昧看不到自己的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所以我們就是把心用錯方向,都用在注意別人、別人修的怎樣、修的好或壞、做的好或壞、別人怎樣都很在意,自己怎樣都不去注意。所以這邊六祖講的很清楚,我們見性了以後依法(按照佛法)來修行。吾見自知,我的見解、修持程度我自己知道;豈代汝迷,怎麼會替代你的迷昧;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假如你能夠領悟了解了,那你也不會代替我的迷昧;何不自知自見,要自己知道自己見到;乃問吾見與不見,所以對神會講你不要問這個問題,你問這個問題已經離題了。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自己也知道自己的不對,服勤給侍,不離左右,不離開六祖的身邊。
那因為神會不離六祖的左右,所以後學在五燈會元裡面有看到這一段記載,就是神會看大藏經,然後對大藏經裡面六個地方有疑問,然後請示六祖。後學有把六個問題寫下來,第一個問題就是問戒定慧。因為神會在六祖的身邊,所以有機會接近六祖,所以有疑問的地方就趕快問。
第一問:「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
六祖答:「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我們了解,神會很會利用那個機會,然後神會自己講所見不通流。六祖回答「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定即定其心,這個定就是要定我們的心;假如各位前賢我們又看到前面六祖有講,從我們自性之中就有戒定慧,那這個是看大藏經裡面又特地提出來問,我們一般社會凡塵都一直在講戒定慧,我們對戒定慧的認識也不是說很透徹,所以神會藉著服侍六祖的機會請問「所用戒要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因為所見都不通不流(所見不通流)」;六祖就回答,定即定其心,就是我們要定我們的心,心一定要先定;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我們性分之中常常用智慧來觀照;自見自知深,這一句就牽涉到我們的正知正見,自見自知深,因為所見不通流嘛,就是我們對凡塵的一切有能所,有能見有所見都是互相對待,所以神會說所見不通流,所見會被凡塵障礙、會被形相阻隔;假如自知(你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以後沒有能所,已經沒有能所,所以自知深(自己知道那個深入),一深入以後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已經是很深了,所以自知自知深,自己知道以後自己就知道原來真理是這麼深入的。我們要知道神會後來是一方的開創者(就是帶很多人修道),所以神會問的問題也不是說普普通通(就是很有內涵),裡面並沒有說完全了解,所以請六祖講,六祖是一代祖師,六祖會解說的很詳細。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就是兩個對調。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就回答「前念惡業本無,我們的前念、我們的惡業本來就沒有;後念善生今有,我們後念(就是我們能夠把握的)善生今有(現在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後代人天就是我們這一生壽命過去了以後,等到下一生下一世,人天就是人道跟天道,不久就可進入人道天道(就是進入三善道)。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你現在在聽我講話,我本來沒有啊,然後出生在凡塵有了!這是第二題。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六祖答:「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
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將生滅卻滅,我們要它生出來,可是它卻是滅掉了(我們要讓它生出來的東西,結果它滅掉不見了);將滅滅卻生,然後我們要滅掉的東西,一直要把它滅掉,可是它卻一直跑出來。所以不了生滅的義理真理;所見似聾盲,好像聾人跟盲人一樣都看不清楚。
六祖就回答,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我們不執著的個性都呈現;將滅滅卻生,我們都要把它滅掉,可是它卻又生出來,令人心離境,讓我們心可以離境。未即離二邊,就是沒有辦法離兩邊;自除生滅病,自己除掉生滅的病,好像我們剛才講「痛不痛是生滅」,我們把生滅(生滅屬於病)除掉。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
六祖答:「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頓漸是常住的因,所以我們一下子馬上領悟了叫頓,可是我們漸漸的去做,做到道了叫做漸,所以頓漸是常因(常在的因),不要認為頓漸是不一樣。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
六祖答:「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定慧後初(初就是先的意思);何生為正,怎麼樣才算正確。
六祖就回答,我們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然後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它都是互相扶持;定慧等無先,定慧平等無先後,雙修自心正。六祖一直在鼓勵我們要定慧雙修,雙修以後我們自己的心就正了。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六祖答:「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問這一題倒蠻重要。六祖回答,說即先佛而後法,說的時候那個就是佛在講,佛證悟了以後講,先佛後來就講法;然後我們聽,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各位前賢佛法的根源從哪裡出來?從我們一切眾生的心裡面出來,所以不用向外去找,向我們內心去找,我們內心就會生出佛會生出法,一切佛法本根源,一切的眾生心裡出,所以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面出來。
這是神會服侍在六祖身邊,利用機會就請問六祖六個問題,後學剛好在五燈會元裡面有看到有記載,把它背誦下來貢獻給各位。
◎剩下約8分鐘,提問問題。
【問】:後學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不知道劉講師有沒有這種感覺?如果有的話像劉講師每個星期六都從基隆來到同義宮講課,在這個來的過程當中坐了高鐵也花了那麼多時間,請問劉講師您如何善用這個時間?
劉講師答:哈哈~我們才剛剛講六祖壇經說我們都會注意別人,然後都忽略自己,馬上就表現給我看哈哈~我們要知道絕對領悟到佛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走入絕對的境界,就是沒有對待,沒有兩邊,也沒有生滅,就是走入絕對的境裡面就是最理想,可是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是不變之體,可是我們在凡塵要隨緣之用,那隨緣之用我們要隨順世緣,剛好我們有一篇:「張拙悟道偈」, 張拙悟道偈它那個八句裡面就是講:隨順世緣無罣礙,就是要隨順識緣啦!那個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然後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就是張拙悟道偈,後學覺得說這個對我們修道幫助很大,他把那個整個佛性本體跟隨緣之用都全部講,然後我們在凡塵怎麼樣來運用?怎麼樣來應對?也都有交代,所以就把它燒成CD然後也印成書面資料,那個位都不敢提問問題,所以那個如是我聞的書面資料,後面有很多問題都是台北的前賢提問的而且都蠻重要,所以各位可以拿回去看,那一些問題對我們幫助也是很大,如是我聞裡面也告訴我們怎麼修?怎麼做?都有詳細解說,沒有機會來同義宮上課的前賢我們也拿回去給他們看,也可以拿CD給他聽,這樣可以嗎?
【問】:後學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劉講師,就是有一位點傳師他在印尼就靈魂出竅去救了一位道親,那個道親是車禍,結果那個道親醒過來的時候家裡的人都不認識,只認識這位點傳師,那後學就想說那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靈性出竅去救人?
劉講師答:哈哈哈~你這個構想是很好,可是我們要先稱一稱自己有多少斤兩,自己有多少斤兩自己要先衡量,要學到那一個真正有功夫了以後,所以要先救自己,先救自己先把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要先透徹認識,然後把祂啟發,能夠到達都已經純陽了,然後功夫大概都夠了,那個時候就渡眾生就很容易,那我們要了解有一些現象都是前因後果,都有因果在啦!那我們這個時機等於說都是大開普渡,所以藉著那一些現象就是要廣為渡化眾生,重點示現在我們要把自己的本錢先養足,現把祂訓練到足夠,足夠的時候救別人就很容易了,這樣知道嗎?
【問】 :劉講師後學想要請問您就是說,您馬上回答這位講師功力不夠不能去救人?(哄堂大笑)
劉講師答:哈哈哈~我們有哪一位仙佛會呈現,自己講說我功力夠我可以多去救人,有聽過這樣嗎?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縱然你真正救了很多人,你也不要炫耀,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如來佛性之中的眾生,並不是外人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救人也是救自己,那沒有值得可以炫耀的地方,那你炫耀了就表示你有那一種分別心,有分別心還沒有到達佛性本體,還沒有到達絕對的「湛然常寂」,所以那個還要努力修啦!這樣了解嗎?會的人不會說他會啦!真的說他很了不起的人,他一定起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