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我們修道不求福報求脫離生死苦海-2

維摩詰經法供養品第十三摘錄:

我們真理研究它對我們就幫助很大,我們不研究它,它也在啊!好像我們佛性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沒有一秒鐘離開,可是我們竟然沒有一秒鐘認識祂。沒有啊!各位認識佛性嗎?(認識),哈哈哈太棒了。這個就肯定自己,能夠肯定自己就有力量,對!就是要認識,認識,我們就是要用這個主宰。

   有前賢在【】說:還沒有求道在說我們能夠超出輪迴,怎麼樣可以知道?

劉講師答:後學說很容易的,就是現在我們這個身體是被業力把我們推到凡塵來,不是我們自己主宰啦!那我們現在要自己主宰,就是所有的視聽言動,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嘴巴吃的、嘴巴講的、身體摸的、意念想的,全部都是我們佛性在指揮、在主宰這樣就超出輪迴了啦!

   那你說眼睛看,佛性說不要看、不要看,那你的眼睛都一直看;耳朵在聽,你的佛性說那個不要聽、不要聽,可是你的耳朵豎起來在聽;鼻子在聞,聞那個炸雞排喔那個味道很香,你就想要吃、想要買,佛性說不可以、不可以跟牠結惡緣,但是很好吃沒有吃太可惜了。所以你看輪迴嗎?絕對輪迴的

   那你佛性能夠主宰了,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聞那個魚肉,你不要吃,意念你不要起心動念,身體你不要去摸,這樣你都聽佛性的話你超出輪迴。不用等到我們以後成道以後才超出輪迴,在生活就超出啦!各位知道怎麼樣修道了嗎?佛性把祂啟發出來指揮我們的六根,我們的六根不聽話喔!所以你看我們進門都把鞋子脫在外面,穿著拖鞋進來叫什麼?妥協,妥協,所以我們佛性根六根要妥協。

   六根不要全部做主,一半聽佛性的話,我們因為六根的習性太強了,它都有主張啦!後學都說尤其年輕的坤道小姐,去服裝店看到那個服裝,那個如果沒有買回家睡覺睡不著啦!在怎麼想都一直在想那一套衣服,後學就在彰化遇到她是在下午看到,晚上講近十點的時候人家要關門了,她趕快去買,等一下等一下她要買,就是買白天看的那一件衣服,沒買她睡不著覺啦!那她家裡沒有衣服嗎?多得很,可是她看了很中意所以沒有買就很難過。你看多強的我們那個眼根啊!

   那你如果說衣服已經很多了,穿不完不用買了,可是壓不住啦!所以我們要妥協。妥協啦!這樣懂意思嗎?不然你強迫六根它會抗議,你就受不了。如果你有養孩子就知道,跟你講那個就不可以,他就一直跟你吵那你一把火就來了,跟你說那個就不行你就一定要,所以有養過孩子的都知道,你帶小孩子去玩具店糟糕了,他走不開了,你沒有買給他的話帶不開了啦!那個那麼可愛你不買給我?你不愛我,你看我們六根多強。從小孩子開始就已經這樣了,所以要聽佛性的話,很難啦!佛性沒有權柄,六根不聽,所以你看我們要修道就是要把佛性啟發,然後指揮我們六根,六根全部都聽佛性的話,這樣我們就可以率性而為,率性就不造業因,業因不造就不用接受果報,你看多好。我們在受苦都是六根造來的啦!六根造了以後我們就受苦啊!受苦我們又蠻甘願的,甘不甘願?(甘願啊)哈哈哈!所以叫做娑婆世界啦!勘忍,勘忍,實在是很難過啦!但是還要忍受下來。

   】劉講師請問剛剛那個講小孩子就像我們六根,是不是這樣?

劉講師答:我們自己就有了,還說小孩子。

   】但是那個要跟六根說不行、不行那要怎麼做?

劉講師答:所以說要妥協啊!

   】可是小孩子不聽話把他抓起來打。

劉講師答:小孩子不懂啊!你把他抓起打,可是他不懂我為什麼被打?他都不知道,所以要跟他講原因,先一半聽他,一半聽我們,一半一半,所以才叫妥協啦!妥協了以後佛性已經出來,佛性出來有意點點權柄了,然後慢慢指揮才可以發揮功效。不然我們現在佛性都沒有權柄,指揮不了。

   你看我們社會大家很喜歡看色情片,色情片假如說沒有的話,要看的人就不會這麼認真從晚上一直看到天亮啦!不會說一坐下來就好幾個小時,就是因為他有參雜色情。我們人類都是由色情而來,所以那個就是根本就自然而然被他吸引了,而我們不知不覺。所以我們先妥協,一半先聽他的,一半聽我的,然後你慢慢佛性培養,培養了以後祂慢慢就有力道,有力道的時候你的佛性就會說:這不合理喔!這不合理的你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去做、不要起心動念,漸漸地六根就會聽佛性的話,說:好啦!那個就不合理,那個橫材拿入灶的不要聽(台語),慢慢地,漸漸佛性就有辦法做主,佛性如果當家作主我們就可以率性,「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就不種業了。那我們沒有種業就不會受苦。

所以我們就要從「因」知道,受苦的因是怎麼樣來?

→就是我們自己種的。

 

我們為什麼要種受苦的因呢?

→就是不知道真理。

 

為什麼不知道?

→就是沒有研究真理。

 

為什麼不要研究真理?

→都是要看別人不對啊!

 

自己錯誤不知道?

→因為都看別人不對的地方。

   】:後學再請問就是剛剛解說經典裡面,信解受持讀誦修行,那劉講師剛剛解說我們現在都是用那個生滅心,請問生滅心跟那個佛心請劉講師解說,謝謝!

劉講師答:喔!這個很重要的你問得很好,這個大家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我們要知道那個生滅心,我們在生活之中都用得很習慣,這個生滅心是我們真心佛性的功能作用,這個功能作用它沒有本體啦!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就要認識,我們要知道。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是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的真心,因為真心祂有「體」,那這個生滅心它沒有體,它隨著外境變化

   所以後學用那個比較實際的來比喻,如果說茶杯看起來很漂亮,那很漂亮我們就會喜歡愛這個茶杯,對嗎?喜歡愛了就是心啊!這個喜歡愛的心叫做「識心」,叫做生滅心啦!為什麼?因為這個心會變化。

   假如說不小心打破,那打破了我就不要了,掃到垃圾桶了,那剛才喜歡愛的心跑到哪裡去呢?沒有了,找不回來。你再怎麼拉都拉不回來,我們日常生活都是在用個識心。我們現在看到一個景象就產生心,產生愛就愛,討厭就很討厭的心,我們產生的心和外面的境一直在無常的變化,現在外面的境如果再變化,我們的心又隨著外面的境變化。這樣知道意思了嗎?

    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都用這個心,你看這個心已經很喜歡很愛,那如果破掉了哇!我不愛了。所以這個就是「無體」啦!沒有體性。

   那我們的「真心」就是有一個體,你跟祂用有體,你不要用祂也有這個體。你認識祂這個體也在,你不認識祂這個體也在,我們就是要追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我們要知道這個真心。

   那這個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同體】喔!假如說我們沒有不生不滅的心,這個生滅的心就沒有作用,這樣了解嗎?因為所有的功能是從不生不滅生發出來。生出來就沒有,生出來就沒有,這樣知道意思嗎?本體祂永遠在的,你高興祂在,你不高興祂也在;你用祂也在,你不用祂也在;你認識祂在,你不認識祂也在。所以我們這個佛性本體你只要一念不生,不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我們那個真心,不生不滅的全部,全部都呈現。

    後學藉著六祖壇經機緣品最後,那個臥輪有伎倆那一段來解釋這個讓我們比較了解。他說臥輪有伎倆」,臥輪是一個禪師他說有伎倆,伎倆就是撇步(台語)。

 「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然後六祖聽到以後祂就講: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所以我們從這個偈語我們來研究真心跟識心,因為臥輪是我們凡塵世間的人在坐禪、在打坐要追求的,就是要臥輪禪師在講的這樣啦!「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這樣他們坐禪的工夫才出來,這個就是我們凡塵世間大家的認識。這個我們要了解它跟真理不合,所以六祖就用一個偈語跟這個偈語相對。

六祖說:慧能沒伎倆,沒伎倆就是回歸到本性啦!不要用撇步,不要用那個功能作用,就是要用本體啦!

不斷百思想

   六祖說百思想我不要把它斷掉,為什麼不要把它斷掉?六祖說百思想是從我們佛性生發出來的,生出來這個是功能作用啊!你這一些功能作用你都不要,那你就不要佛性啊!你沒有佛性,那你怎麼能夠那麼奧妙在凡塵生存?這樣知道意思了嗎?所以不斷百思想。百思想都有,百思想都在,這個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

「對境心數起」

   這個就很重要了,後學說我們不要起心動念,但是我們不起心動念,你看!沒有念頭、沒有起念。現在天花板、日光燈啦!還有吊這一些這麼多鼓勵人的一些好話,所有的人,桌椅,都清清楚楚的有沒有?這個叫【心數】啦!數,就是一二三四,你不只有知道一項而已,每一項你都知道,叫做「了了分明」。那你對境都了了分明,那個是佛性祂產生的啊! 對境心數起→就是你對境的時候都知道,都清清楚楚,只是你沒有起心動念啊!起心動念是我們「自私」嘛!要對我們有益的。那我們沒有,所以六祖說對境心數起,說我們對境可以了了分明,我們不要起心動念就好,【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個心數起叫做全體現啦!整個佛性都呈現,呈現出來你都了了分明,那個比這個更深、更廣,可以知道很長遠的事,可以知道很多的事,而這個心數起只是表面而已;但是你先從表面認識,再慢慢深入,慢慢寬廣。所以菩提作麼長。

「菩提作麼長」

   他說菩提就是覺,覺就是我們的佛性。臥輪說日日長,一天一天在生長,既然有生長它就有枯萎,就有死亡,不是對待嗎?那你怎麼走入對待啊!所以不能讓它有生長,祂是常住,常住真心。所以生滅心跟不生不滅它是同體,但是兩面,因為我們都用生滅這一面,不生不滅不認識。

   所以我們的決定都在生滅心裏面,你看某某影歌星推薦歐洲別墅,在賣房子那個叫做識心的真心,真心推薦;我們如果說很好也說真心,男女之間在談戀愛真心,那個是什麼真心?識心的真心啦!所以才叫做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那個叫當下,為他生、為他死都甘願,那如果環境變化呢?時空轉變,心就轉變啦!那為他生、為他死我才不甘願哩,為什麼變化?這個就叫做識心變化。這樣知道意思嘛!懂了沒?(懂,謝謝劉講師)。

   很重要的,我們要把不生不滅的真心啟發,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運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都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然後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個叫做「率性」,好像天地白天就白天,晚上就晚上,春天就春天,冬天就冬天,自然而然。

   所以後學都講研究易經它有三個主要內容:一個不易就是不變的;一個變易;一個交易。結果不易的教易經的都不教,不變的就不變的不用學,就不變啊!不變的不知道說怎麼這麼笨,結果真的不知道。然後就學變易跟交易,後學說變易跟交易不用學,你不用學晚上變白天,白天變晚上,春、夏、秋、冬它自然在變,你不用去學它一樣在變,你現在去學你會事先知道喔!你就驕傲了,因為別人都不知道你先知道,其實大家都知道,現在三點鐘再四個小時就晚上了,我們也知道啊!變易→就是自然而然的在變

   所以我們要了解要學易經的話,先把不變之體先了解,那個不易就是不變的,不變的你徹底知道了,你掌握了不變之體以不變來應萬變,這樣就不會錯了啦!不然你看有學過易經的人,各位前賢別人的話他絕對不聽,你不用講他比你厲害,因為他可以講到再下去會怎麼樣?怎麼樣…都很準,所以他都很厲害,絕對你的話他都不聽。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最可憐就在這裡,這個叫「所知障」,叫做「理障」,被理障住了,障住我們那個無知無覺不生不滅的本體,已經障住了,障礙了,沒辦法了。你再怎麼講都種不進去佛因啦!厲不厲害?很厲害的。所以我們要學易經沒有關係,孔老夫子學十二年的易經,老子問他說:「你得道了沒?」孔老夫子說:「沒有」。孔老夫子學十二年喔!說沒有得道,那我們都比孔老夫子厲害,學還沒有十二年都很厲害。

   後學不是說學那個不好啦!而是說我們要瞭解到它的根源所在,易經它會把整個天地之間不變的,然後變的,全部都呈現,所以很深的道理都在這個裡面,一部易經就可以包含很多啦!就差在我們不易的,不變的不學,都說不變的不用學,不變的都知道,但是不變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我們就不知道,那個「一真法界」,「湛然常寂」,「真如」ㄟ都不知道。這三個名詞角度不同都在解說我們佛性本體,角度不同,為什麼會取這麼多名詞?因為每個名詞都有每一個闡釋的角度,那你真正到達「究竟了義」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啦!講都不可講,想都不可想,那才有辦法進入,那個只可意會不可言說啦!

那我們所講的就盡量把那個「輪廓呈現」;

→然後你能夠接近輪廓以後再去體悟;

→你體悟以後自己進入,就要你實踐;

→那你自己實踐進入那就「妙在不言中」。

   所以老子才講說:常無,觀妙」,「常有,觀徼無,沒有形象的時候你要觀妙我們那個真心佛性就是無;可是祂很奧妙,可以生發萬象,可以生發萬事,這個叫「無」生發出來。那生發了以後就變有,有,我們就要觀徼,有,有一個剛好的地方,剛好的。就像生孩子你一直打就錯了,你一直寵也錯了,要剛剛好。要教他、要疼它,道理我們研究了就知道,知道了我們就會做了。

經文:

佛告天帝,當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

   所以我們了解到聞到不可思議解脫經典,能夠信解受持持誦,我們這樣去修行我們就可以成就十方諸佛,可以成佛啦!

   所以佛都是從這樣出來的,只要你來維護天地,釋提梵因要來擁護聽到不可思議經典的人,釋提梵因他也在學著說給人家聽,所以天帝釋提梵因他就會在旁邊擁護你、保護你。因為佛都是從這樣出生出來,所以功德比那個事項上做了很久、很多的還要來得大就是這個意思。

經文:

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我們就是要了解菩提之相,菩提就是覺,那個覺的量不能把它限制,就不可限量。以是因緣就是這個樣子,福不可量就是已經跟那個佛一樣了。跟佛的程度相同,所以就是因為這個因緣那個福就不可量,那福不可量就不是福報啦!而是真正已經到達佛的程度了。

 

附記參考:

※以上最上乘佛法維摩詰經劉芳村講師在95年時候解說課程摘錄,已經經過十年了,有心想研究性理心法各位前賢大德都了解,在民國98年劉講師在台南同義宮,詳細解說六祖壇經課程機緣品摘錄,可以明白劉講師不管在任何時間,地點,解說最上乘佛法都是【不變】。眾生平等無私胸懷,真理就是真理,劉芳村講師慈悲解說性理心法,讓眾生回天成佛之路不因時間、空間不同而改變。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以下恭錄自:六祖壇經在台南同義宮解說第一部經典,劉講師解說非常清楚明白說摘錄參考:

為什麼有的千生萬世修不成道?→就是沒有摸到那一個,很重要!

   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一個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那一個是不是了了分明?(是),了了分明,你要抱,抱不得,你要把祂踹開,也踹不得,就是那一個(本來面目),【不即不離、不住相】,可是也不離開我們身體,這樣知道嘛?(知道)。

  你一定要認識祂、要啟發祂,把祂啟發了以後我們在凡塵就運用,運用了以後因為都是學我們就是迴光返照,時時刻刻我們都迴光返照,所以我們記得:「精神外放就是眾生,迴光返照就是聖賢這樣會嘛?

※※所以只各位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段時間,以往後學看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記載,所有他們修持的過程,要有這些功夫出來,【大部分都十二年】十二年就有成就,我們看六祖在獵人隊有十五年,所以六祖也有那個功夫 【大概十二年就會有,六祖已經十五年了

※因為這個真理很不容易領悟,後學光摸那個佛性本體就摸【三十年】,哎喲!有夠笨!三十年才把祂摸出來,有的不用兩三天、兩三個小時,他就是知道了。我說對啊!沒錯。可是後學講的佛性本體,祂是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無所依賴,這個才是我們要追求的

※你假如說還不了解,你就需要薰習,薰習的時間就没有一定要多久,後學是有準備要長期抗戰。後學從基隆來都不嫌遠了,你們嫌遠嗎?(不會)。所以有那個心,把後學所了解的提供給各位,我們不了解性理心法非常可惜,我們可以說都是已經投入我們的心神,投入我們的金錢,投入時間,希望就是要有成就,那麼這個成就就是能夠成佛。

   我們是要藉著研究六祖壇經來明瞭性理心法藉著六祖壇經讓我們能夠明心見性後學就選擇六祖壇經作為我們性理心法能夠深入研究的一個經典,只要各位有興趣,後學就講過準備長期抗戰。我從基隆都不嫌遠要來了,各位想不想來聽啊?(想)要想成佛的話,你聽懂了你就可以不用來,你不懂你就要來。你有把握「我可以成佛了」,你就可以不用來。你想說還不行耶,這樣還没辦法成佛,你就要來這邊薰習,只要你能夠薰習到八識田中有佛因,那成佛是一定的。所以各位就一定要努力,這個是要靠自己努力的,後學講是給各位參考。

 

※以下是六祖壇經第27片課程摘錄參考: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接著底下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有一個僧人拿臥輪禪師講的偈云,偈語是說臥輪有伎倆,這個伎倆就是撇步(台語),我們在凡塵很多人都有伎倆撇步,只要有這個撇步,他就可以用這個撇步來賺錢,臥輪就講他有伎倆,這個伎倆就是能斷百思想,可以斷我們的百思想,都可以斷盡了,然後對境心不起,對著境都不起心動念,

菩提日日長

   菩提一天一天生長,各位前賢這個偈語怎麼樣?有的前賢看到很想要學,說很好可以斷百思想,對境又心不起。可是六祖一聽到以後,六祖就講:

「此偈未明心地」

   這個偈語沒有了解我們的真心,我們的心地都不知道。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按照他的偈語來做會綁的更厲害,會受苦更久

後學就試著把它說出來:

臥輪有伎倆」

   我們「有伎倆」就是有法,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要去掉兩個,一個就是「我執」,一個就是「法執」,只要我們去掉這兩個執,我們就可以成佛。

我執:就是我們努力不要執著身體的我相。

法執:就是伎倆,我們在凡塵要成佛要有法、要有法來修,可是那個法都是【方便法門】假如我們把這個伎倆已經深根在自己心中,那變成法執,變成法執不會成就。所以臥輪有伎倆一講出來以後,已經就透露他有法執。

能斷百思想

   這個百思想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各位前賢我們要不要把功能作用全部把它斬斷?(不要),不但是不要而且是不可以斬斷,因為我們有佛性的功能作用,有功能作用才知道佛性的奧妙,佛性很奧妙就是因為有祂的功能作用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對境心不起那我們就變成石頭,石頭會不會對境起心?(不會),變成樹木了,樹木會不會對境起心?(不會),我們變成石頭跟樹木好不好?不好喔,所以對境心不起,就是已經落入無情之類。

菩提日日長

  這個菩提是覺菩提一天一天可以生長的話,是不是有一天也會死亡,那菩提會死亡好嗎?不好了,所以偈語的毛病就是在這裡。

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六祖聽到這個偈語以後,因示一偈曰,六祖就講這個偈語:

「惠能沒伎倆」

   惠能就是六祖自己稱呼自己、講自己的名字,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應用的時候,時常都會用的不很恰當,稱呼自己先生、稱呼自己小姐,稱呼自己的稱謂都不對,我們稱呼自己要稱呼自己的名字,真正的合道理,合義理就要講自己的名字,自己不可以講人家對我的稱呼、稱謂,人家在稱呼我們是別人的稱呼,不是我們自己在講的,我們自己在講要講自己的名字。

   所以六祖一代祖師還是講惠能講自己的名字,雖然是很小的地方,可是我們要了解,小地方你都不會錯,大地方根本就不容易錯, 老前人時常講:看修道人就看小的地方,你小的地方有錯,你大的地方一定也會錯。你小的地方都不錯,大的地方一定做的很圓滿。所以我們修道就是注重很小的地方,所以在稱呼的時候就要講自己的名字

   惠能沒伎倆就是沒有法執(所以沒有撇步),沒有撇步有沒有光明正大?就是光明正大,沒有撇步就沒有法執,那你有撇步你就是想要賺錢、想鑽洞,已經心地不光明,所以六祖說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百思想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不要斷掉百思想,讓功能作用自然產生它的作用,這樣就好了。

「對境心數起」

   我們對著境的時候,就是有這一些心所使用的方法呈現,那為什麼要使心的所使用的方法呈現?因為這一些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我們對境要心數起,重點就是在:「不住相」,我們對境心數起沒關係,心都有在使用,可是我們不住相,重點就是在不住相,對境心數起沒關係;然後百思想也不要斷,百思想也讓它都在。

   所以上個禮拜有前賢問「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百思想」跟「心數起」都是我們凡塵所謂的煩惱,我們了解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只要了解它是佛性功能作用,我們不要住在那個形相,就可以進入涅槃,進入不生不滅。這樣了解嗎?是不是愈來又好像離自己想聽的愈來愈遠了?這個離自己想聽愈來愈遠會有什麼現象?就是在講的人變成在催眠,底下聽的人很好睡就會點頭:「你講的對」。

  我們要了解,進入我們佛性說簡單很簡單,說困難也很困難。簡單就是有心,只要你有心就很簡單;困難的話就是我們貪戀凡塵,我們對凡塵很迷戀,要來聽性理心法要進入佛性本體就很困難,假如很注重凡塵的這一些得失,我們就很難修道;那要看淡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在,為什麼會用「塵」來形容,就是這個「塵」會污染我們的佛性本體,我們把門閂都關的很緊,各位前賢裡面有沒有灰塵?(有),就可以知道塵很厲害,門關的很緊密,桌上灰塵就是一堆,我們都有印象都知道這個事,所以我們要除塵(除掉凡塵),所以要把凡塵怎麼處理?放到背後(背塵),要跟什麼合在一起?(覺),跟我們覺性合在一起,所以「背塵合覺」,把凡塵都放到背後,那個都小事;把覺性啟發,那個大事

  所以「背塵合覺」,只要我們雙手一合,這個就叫「背塵合覺」,為什麼?因為我們右手做、左手做都是凡塵事,我們雙手一合起來凡塵事沒辦法做了,你這個形相一呈現是不是把良心都掏出來了?合不合覺?有沒有合覺?(有),所以這個就是「背塵合覺」,我們在凡塵最困難的就是把凡塵的事都當成實在,所以這樣要把它放下、要離相就很困難;假如我們知道凡塵的事都虛幻不實,因緣際會才有,緣散了就消失了(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事情也是一樣,緣聚有事情來了,緣散事情過去了,都變化無常,我們對變化無常的這一些景象、這一些事情,我們都當成實在,我們有沒有顛倒?(有),所以佛說我們眾生顛倒,該注重的佛性我們都忽略,不該注重的現象我們看的很重,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現在修道要脫離苦海,就是要轉過來「不顛倒」,「不顛倒」就是重視我們佛性,形相隨著它自然就好,健健康康的就可以,借假修真(借這個身體是假的,然後我們來修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佛性是用遠都在的)。

「菩提作麼長」

   菩提是覺,怎麼可以生長?六祖的意思就是說,菩提是覺,祂是一個常住法,永遠在的,不能讓祂有生長、有毀滅的時候,既然進入生長就有毀壞滅掉的時候,所以不能生長,祂是一個常住的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