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楞嚴經-1 一切事究竟堅固

今天是一個新的開始講楞嚴經。後學本來準備講「維摩詰經」,各位有聽過嗎?因為楞嚴經大概也要一年的時間才講得完,一年講完以後,假如後學還在的話,我們就講維摩詰經。因為維摩詰是在家居士,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度化娑婆世界的眾生。維摩詰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日密菩薩,到娑婆世界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大轉法輪,所以角度不同。我們今天要講的楞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性理心法,全部都是闡揚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在佛教的顯教部分它都沒有講說,楞嚴經是屬於密教部,佛教的教法有兩種,一種是顯教,顯明的來教;一種是密教,不給知道是什麼原因,叫你怎麼做,你就按照它怎麼做就可以了。楞嚴經這部經是屬於密教部,在大藏經裡面的第十九冊,密教部可以找到楞嚴經。後學早期在後天廟的時候有看過這部經,而且也深入其中研究,知道這部經對我們的幫助非常的話,所以也非常有心把它闡揚。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沒有去接近首楞嚴經,所以對楞嚴經的認識都不深,後學會慢慢講讓各位了解為主要,所以只要我們能夠靜得下心來,絕對會明心見性。後學也是期望各位都能夠成佛,而楞嚴經裡面對我們幫助非常大。我們稍微把楞嚴經的背景先了解一下。

    在西元502年達摩祖師把道傳來中國,在我們還沒有很發達的時候,天台宗有一位創天台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創建止觀修持法門,各位有聽過嗎?止觀的修持方法,止=停止,停止我們的妄想雜念;觀=觀照我們的佛性。所以「止觀」跟楞嚴經有點相類似,所以智者大師就向西方拜求能夠見到這部楞嚴經,但經過18年楞嚴經還沒有辦法傳到中國來。當楞嚴經傳到中國來翻譯的時候,已經是西元七百年,那時候剛好武則天與中宗皇帝在位,那時已經是六祖的晚年,六祖西元714年歸空,而楞嚴經在六祖歸空之前開始翻譯,離智者大師歸空的時間已經一百多年。所以要見到殊勝的經典竟然那麼不容易。智者大師在西元六百年左右,那時候一直希望能夠見到這部經,但見不到。我們很幸運竟然可以見到而可以研究。我們有寫一張綱要──楞嚴經的內容,一面是概略、另一面是詳說。後學先把這重要的重點介紹出來。

講義首楞嚴 概略

譯成中文曰:一切事究竟堅固

「首楞嚴」翻譯成中文叫做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的事都是究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住在堅固之地。所以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首楞嚴。「概略」則是因為能讓我們用愈少的文字愈能夠記憶,所以用很少的文字把裡面所有內容講出來。

意謂吾人現前一念,了了分明之心,即具諸佛全體大用

我們人顯現在眼前那一念,這一念我們了了分明,就是能夠覺。那個「覺了之心」即具諸佛全體大用,就是顯現在我們眼前有了了分明的「覺了之心」,像我們坐在這裡,周遭很多人,面孔都不一樣,而我們都看得很清晰,那個就是「覺了」,我們都能夠「覺了」,而且整個周遭的環境也都能夠很清楚顯現。那麼這一種「覺了之心」已經具備諸佛的全體大用,跟所有的佛一樣,可是我們都不知道,不知道我們現前一念有這麼殊勝的效果呈現。

只因纏諸幻妄,隱而不彰

只因為我們眾生纏繞很多的幻跟妄,就是被這些不真實的纏繞。然後我們那個「覺了(了了分明的真心)」隱而不彰(隱藏起來不彰顯),要知道是我們自己不用,並不是沒有,而是隱藏起來。

故為如來密因

就因為這個樣子,所以就變成秘密的原因。之前我們已經講兩年了,都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是要各位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體現(體會呈現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一定可以呈現,只要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所呈現的就是真心、就是佛性本體,各位不要懷疑。

十方諸佛,咸依此心,若修若證

咸=全部,全部都依照這個心,在修在證都按照這個覺了之心,覺了之心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我們都一直在講,只要我們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當沒有三心四相,所呈現的就是佛性全體,佛性的全體整個都呈現。而我們很不容易做到沒有三心,我們都會想過去、都會策劃未來、把握現在,這樣的話,那是我們有形有相的身體要用,佛性不用的;佛性不用繼起過去、也不用策劃未來、也不用把握現在,就現前一念,這一念就已經是佛了。因為我們有三心就被三世攝受,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把我們吸住,「攝受」知道嗎?就是把我們都攪在它們裡面,既然被三世攝受,我們就一定六道輪迴就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就在六道輪迴裡面。假如我們沒有三心四相,三世攝受我們不住,那我們所呈現的全部都是佛性全體大用,全部都可以呈現出來,所以我們要努力朝這個方向。

徹底無疑,故為了義

沒有懷疑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故為究竟了義。了義=已經到頂點了、究竟了,再過去沒有了,就叫了義。而「不了義」就是還有過程,過程裡面我們還在經過,還沒有到達目標。了義是已經到達目標了、到家了,很安穩了。

此妙名真心,性淨明體,原無垢染

我們的真心因為是無形無相,你要把真心染污就染不得,像我們拿油漆來漆天空,油漆得住嗎?不住,而我們佛性也就是這個真理,因為無形相,你要把佛性染污染不得。那我們現在為什麼有脾氣毛病?那是我們的習性。要了解「佛性、秉性、習性」,佛性是大家都有。秉性是落入凡塵有形有相,受氣秉之限制。習性是我們自己養成的習慣性,而習慣性都會不知不覺,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做對是對在哪裡,所以都沒有清醒的頭腦。而我們現在研究真理就是要恢復到清白無染無垢的佛性,能夠回到佛性就恢復本來,恢復本來以後,我們就可以跟南極老仙翁站在一起來看整個大地的渾沌──整個元會的開始跟元會的結束。我們都沒有看過嘛?南極老仙翁已經看七次了,第八次的時候,希望我們都在南極老仙翁身邊,跟南極老仙翁一起來看大地的渾沌。我們佛性因為沒有形相,所以不生也不滅,永續都存在,永遠千億萬年都存在。所以在「謝謝你」中,活佛老師都把它吐露消息,深信我們人生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我們有沒有記憶啊?(),有啊?那很不錯喔,都能夠有記憶。累劫=元會,累世=六道輪迴。我們在所有元會、所有六道輪迴裡面,我們是在苦海裡面沈溺,我們都在苦海漂浮,所以我們要脫離這個苦海,要自己精進、要自己認清因果,因果很厲害,我們修道最重要就是要相信因果。所以我們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不會染到污垢。

但除妄執,本自圓成,故曰一切事究竟堅固

只要我們除掉妄執,妄=不真,雖然有形相顯現、雖然有事情,可是那個很快就過去了,那個都是假的,那個叫「妄」。「執著」,我們是鐵板一塊,各位前賢我們承不承認自己是鐵板一塊?很難改喔,很難發現我們不對的地方。要了解,既然發現了,我們就要用「堅心、恆心」去把它改變。所以只要除掉妄執,我們的佛性本自圓成圓滿的呈現,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都一樣的、都是佛,所以叫一切事究竟堅固。

首楞嚴            詳說(詳細的來說明首楞嚴)

謂一切事竟(首楞嚴叫做一切事竟,竟就是END,當電影演完了最後三個字是END,竟就是完了)(究竟不可得,全是緣聚則生,緣散即滅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形相,我們要擁抱它,都擁抱不住,所以究竟不可得。全部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這樣,都是緣聚就呈現,緣散就沒有了)眾生眼前虛幻現相(在我們眼前顯現出來,我們都把它當成真的,它是虛幻假的、不真實)全不真實(全部都不真實)而眾生迷惑在此現相中(都迷惑,都不知道它變化無常)從五蘊(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我們的精神。釋迦牟尼佛都要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要蘊積五蘊,我們蘊積五蘊,那一定會在凡塵現相,這一個身沒了,又換另外一個身呈現在凡塵,所以要我們都不要蘊積,五蘊是假的,我們身體是假的,受想行識也是假的,全部都是假的都不真。要知道我們會造業的最大原因就是「受」,我們對凡塵給我們的感受,不知道它是假的,而把它當成真,所以造了很多業讓我們來受苦)。

六入(六=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入有時候是根入塵,有時候是塵入根,六個進入。當根入塵的話,眼根看所有形相,這叫根入色()。塵入根的話,就是我們沒有心,不去注重外相,可是外相自己跑進來,那叫塵入根。了解嗎?再說一次,有時候我們耳朵豎直在聽人家講悄悄話,那叫根入塵,聲音就是凡塵的塵相。假如是我們沒有心去聽外面的聲響,可是外面的聲響自然跑進來,那叫塵入根。像我們鼻子就是根,外面的氣味就是塵,有時候當人家在煮很香的東西,我們聞到了香雞排、炸豬排,那塵已經入根,塵已經跑到鼻根來了。有時候我們到一個生疏的地方,鼻子一直在聞,看看屋子裡面有什麼氣味,那就是根入塵。這樣就很容易了解這個意思,這叫六入,六入也是虛幻不實在,變化無常,都是假的,很快就變化)

十二處(十二處就是六根跟六塵加起來,處=地方所在,眼有眼的地方所在,耳有耳的地方所在,鼻有鼻子的地方所在,舌頭有舌頭的地方所在。六塵的話,色有色的地方所在,聲有聲的地方所在,各有各的地方所在,叫做處,有十二個叫十二處,一樣也是變化無常,都是假的)

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產生六識,三六一十八,各有各的界限,眼睛有眼睛的界限,耳朵有耳朵的界限,色有色的界限,聲有聲的界限,然後我們產生「識」,識有識的界限。因為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然後做了很多事,所以集合起來就十八層地獄。我們所作所為,假如都隨順著意念而不加以揀擇、不加以挑選的話,那大概就進入十八層地獄,所以十八界各有各的界限。像眼睛的界限不能侵入到耳朵,眼睛可以聽聲音嗎?所以就知道它的界限分明。耳朵聽聲音就沒辦法看形相,是不是有各的界限())

七大(七大就是水火風土空見識七個,為什麼說大?因為它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水火風土空見識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稱為大。大就是摩訶,摩訶就是很大,大到整個宇宙虛空全部包含,大到無外,小到無內,就是包含整個虛空。範圍很廣,從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到七大,就包含我們凡塵所有的一切,凡塵所有一切都在這一些名詞裡面)

全皆是假(全部都是假的,為什麼說是假?因為它一直在變化,它不會永遠不變。所以不是形相沒有、不是事情沒有,而是形相有、事情有,可是無常變化,它一直在變化,所以說它是假,真的話就不變,不變才叫真,會變都叫假。所以我們不能用假的心來修道(就是不能用變化的心來修道),而要用不變、真的心來修,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真的心就呈現,用那個心來修就會成佛)

而眾生住在此中(我們眾生都住在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部都住在這些形相裡面)故有生滅去來,成住壞空(因為我們住在裡面,這些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都有生有滅、有去有來、有成有住有壞有空,都跑不掉這個定律,絕對都在這個裡面,所以這些生滅去來成住壞空都是變化無常,來來去去,黑夜去了白天來,白天去了黑夜來,春天去了夏天來,都一直在變化,而我們要它不變可能嗎?不可能,一定會變,它自然在變,不變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如如不動,而且因為沒有形相,所以就不會變,那個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種種不堅固之相(都是不堅固,它不堅固而一直在變化)

而諸佛(證悟者)已知此等相非因緣、非不因緣(非因緣就是「不是因緣」,這些現相並不是有一個主宰者在主宰,而是它自己集合在一起就呈現。所以講「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了解嗎?我們要多聽多思索,就會了解到它的真理,它不是因緣,不是說背後有一個人在安排,要它怎麼樣呈現,所以非因緣。「非不因緣」,就是我們無為,無為的背後再接下一句怎麼講?無所不為,這樣就比較容易來了解「非因緣、非不因緣」的意思。無為,就是沒有企圖心,而是從佛性自然呈現,無所作為(無為),可是無為並不是說都沒在做,而是說它什麼都做,好像天地無為,白天黑夜一直轉換,那誰在催促?沒有一個安排者,它自然呈現,所以非因緣、非不因緣。非不因緣的意思也就是因緣,它也是因緣呈現。就是不住在兩邊,不住在因緣、不住在非不因緣)

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就是離開兩邊,就進入中道,進入我們佛性的本體。我們時常聽到「萬法皆空」,凡塵的萬相萬事全部都是空,可是後面少講一句,「空性即是佛性」,萬法皆空了,空性即是佛性。像我們開始講道德經的時候,各位前賢說這比較淺都聽得懂,這下糟糕了,講到楞嚴經好像比較深。會嗎?不會,只要我們努力的聽然後努力思索,一定會進入狀況,而且會很高興法喜充滿,我們整個佛性整天都跟我們在一起很親切)

已證得堅固之理體(即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大概是摸到但還沒有證悟。摸到沒?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就已經摸到我們的真心、我們的佛性本體,不要懷疑,那個就是,就是我們要追求的)

此本體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個本體就是如來藏,如來含藏萬相萬事,我們眾生六道輪迴,這個如來藏含藏所有因果善惡的種子。我們要藏什麼?我們要藏萬相萬事,很寬廣。假如我們是藏善惡種子,那六道輪迴的果報就一直綿延不絕,就脫離不了都是在受苦。所以我們本身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佛性本體很奧妙,是真的不假,到達「如」,一如一切如、一真一切真,真如就是佛性本體)清淨本然(祂本來就清淨,不是經過我們洗滌以後才清淨的)

周徧法界(能夠周徧整個法界)凡塵事畢竟無事、相可得(我們凡塵的所有事跟相都不可得,要抱都抱不住,它都一直變化)已證得常住堅固之地(能夠了解到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就是已經證得常住堅固之地)是為入首楞嚴三昧(三昧的中文叫正定,首楞嚴三昧就是我們佛性本身所具備的正定)

亦名住常寂光土(理天)(常寂光土是佛教在講的,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天。理天知道嗎?我們都要回去理天。所以我們要證得常住堅固之地,就已經回到理天)

佛說此經(佛在講楞嚴經)發明眾生本具之真心(讓我們眾生都發現、都能夠明瞭我們本身所具備的真心、本身所具備的佛性)和佛本身沒有兩樣(是一樣的,跟佛一樣)只要放下根(六根)(六塵)相對產生的六識(心、意、識)(只要我們肯放下六根六塵相對所產生的六識,六識=心意識)真心即可呈現,真心即是道、即是佛性本體。所有修道者要在此方向中努力,成道無疑(絕對可以成道)

佛在經名中就喻之以佛頂(佛頂就是佛的頂上,佛頭的上面,佛不見頂相,是三十二相之一,菩薩用神通跑到虛空往下看,要看佛的頭頂,結果看不到佛的頭頂,所以佛頂是不見頂相,是三十二相之一)表示此法已是最殊勝的佛法(這一個首楞嚴就是最殊勝的佛法)冠在所有佛法之上,所有佛法無越於此(不會超越首楞嚴)而在日常生活之中皆都呈現此法(首楞嚴都呈現)定要體會(我們一定要體會)親切無比,實有而不可見(實在有,我們都有首楞嚴)不可見而決定是有,故喻之以佛頂(要我們不滯於見相)(滯=阻塞,不要阻塞在見跟不要阻塞在相,也就是不要住相的意思,我們很容易住相。我們眾生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住相,我們煩不煩惱?都沒有,因為都不住相。所以往後煩惱一來,就要想「我住相了」,看看我們住在什麼形相,把那個形相分析的透徹,以後就會知道我們住的形相究竟不可得(得不到的),既然都得不到,那我們幹嘛去住啊,所以要放聰明一點,不要住相,當不要住相,煩惱就消失了。所以這一張首楞嚴就是我們要研究楞嚴經的綱要(就是法要很重要的法)。我們大概從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跟七大,一個一個詳細的來解說。在經的本文裡面,釋迦牟尼佛很詳細的解說它的內容)

楞嚴經的全名叫做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有這麼多文字,我們中國人有簡略的習性,不講那麼多,只講「楞嚴經」就好,最後記得就好,就知道整本的意思都會跑出來。我們從經的名稱來了解裡面大致的內容。

前面有寫「信、愿、行、證」。

「大佛頂如來密因」我們就是要「」,信就寫在這地方。

「修證了義」就需要「」,有愿力的話我們做法才能呈現功效。

「諸菩薩萬行」屬於「」,就是要去做,一定要做,凡塵的事業要做才會成功,何況我們這個是聖事,要成佛的更是要做。

「首楞嚴經」就是要我們。所以信愿行證都已經包含在經的名稱裡面。

大佛頂如來密因一定要相信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是屬於信的部分

修證了義」要修證了義就一定要有愿,愿大力量大,愿小力量就小。愿很大的話,諸天仙佛打幫助道,所以愿很重要。我們要有愿。在凡塵也是一樣,凡塵事有愿就容易成功,若你沒有愿,成功的機率就會減少很多

諸菩薩萬行」這要行,不是空口說白話,要去做。

「首楞嚴經」就是證。所以我們從經的名稱來了解。

再來旁邊有「理教行果」,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屬於理。

「修證了義」屬於教,釋迦牟尼佛教化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要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是屬於行,就是要做,前後兩個做的部分都一定要,就是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是要做,做才會成功。有時候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什麼都不做,那個就叫努力在做。知道嗎?那我們很努力在做,做東做西,那個叫生滅。很奧妙喔!很努力拼命在做,卻錯了。但是惦惦都不做,這樣卻對了,很正確了。

有來講正玄關那位前賢,她很一直都很努力在做,但都有法執在,後來她就改變方法,想「我這一生已經沒希望成佛了,我就種種佛因,來生再說」,就把什麼都不要、什麼都放下了,結果她的功效就呈現,那就是把法執去掉了。我們法執最難去掉,釋迦牟尼佛講他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概修了五百世,可是竟然沒有一位佛來給他授記,修了正確但為什麼沒有,就是因為他心中有所住,住在最殊勝的無上正等正覺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前我們都用養寵物貓來作比喻,你很愛貓的話,你要輕輕的撫摸,貓才會蹲在你的身邊;你若是把貓抓抱的緊緊,貓就跑了。懂意思嗎?我們抱的很緊,叫法執。那你輕輕的撫摸,就是放下。放下才會成功。你抱的很緊,法執還在,永遠都差一點,百尺竿頭,缺少更進一步。各位前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什麼?百尺竿頭還有依賴喔,你更進一步全部都空了,依賴都沒了,會摔死喔!所以都不敢放,不敢放就不會成就。所以放下了,所有的有形有相全部都不見了,無形無相整個呈現,就是剎那見全身,毗盧遮那整個都出來,成就了。

「首楞嚴經」就是果。理教行果的果,佛性本體的定已經生效了,已經有效果出來了。接著,我們再從經的名稱、涵義來加以了解。

」:稱讚之詞,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證大果。有沒有全部都是大?(),都是大,非常殊勝。所有的修持方法都不會超越首楞嚴。大=摩訶,盡虛空徧法界就是稱為大、稱為摩訶。

佛頂」:佛就是表顯之義三十二相之首(大佛頂)無見頂相(佛的頭頂沒辦法見到)不屬於有也不屬於無有無雙離而能放光化佛表以佛頂者意謂非權漸(權=方便,漸=有55個位階)之教令受持者最須看重(就是大佛頂,無見頂相)。之前後學要各位都抄下來「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因為無所見,就沒有能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能所雙泯,泯滅了,沒有能所,沒有能所就變成一體,一體就是整個佛性全體呈現。了解嗎?沒有能所就是整個佛性全體都呈現了。所以我們在一念無明生三細的時候,有講「業相、轉相跟現相」,那我們起心動念已經造了業(有業相),而我們轉本有的智光要見那個業所呈現的業相,可是業相沒有形相,但我們一定要看,就結暗為色,而現起四大之相。這些都不是很深,只要用一點心,一知就永遠都知,就不會不見。能所雙泯了,沒有能所就是已經成就。

   台灣佛學博士跟達賴喇嘛在紐約對談,那個比較能夠讓我們了解能所的內容。全世界有五十幾個國家實況轉播,是很大的盛事,兩位在世界都很有名,一個是佛學博士,一個是正義的化身,所以各國都很有興趣。我們佛學博士一直在發表理論,而達賴喇嘛就舉首要問問題,台灣佛學博士就請達賴喇嘛說,達賴喇嘛問「我可以問問題嘛」,台灣佛學博士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又舉手,台灣佛學博士又請達賴喇嘛說,達賴喇嘛說「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因為那個時間在早期,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現在一個家庭裡面可以有好幾部電視機,以前要看電視大概都要到電器行看。在電器行旁邊看電視的一些人就講「達賴喇嘛怎麼那麼沒記性,才一點點時間就忘了」,是不是達賴喇嘛記性不好?(不是),不是的,那個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等到我講完了」,有能講的我相、有所講的法相,就有能所。有能所就是生滅,有生滅就是變化無常,那個我們不追求。所以第一個「能所」就呈現出來。

   第二個,「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那個就是說「沒有三心」,剛才要問已經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有,現在心不可有,三心沒有。到這地方也就沒有下文了,達賴喇嘛就沒有再講話。而我們台灣佛學博士把他要講的那些理論講完,可是聽的人已經提不起勁。所以從他們的對談之中,就把最高的佛法都呈現出來。不要有能所,有能所是生滅;不要有三心,是不是已經都呈現最高的佛法!不過,假如我們不講解的話,各位看到那個形相會怎麼想?一定不會知道是這個意思!不容易,所以我們能所雙泯,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時常都有,像我們吃飯,有沒有能所?(有、沒有),吃飯沒有能所啊?能吃的我、所吃的飯,沒有能所啊?有啦!可是我們心裡面有沒有?心裡面沒有能所,可是現象之中有,現象之中「我能吃、我所吃」是有能所。可是當我們在吃,我們並沒有去管「能吃的我、所吃的飯」,所以能所已經雙泯(都泯滅了)。是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有了?()。我們看很多都是這樣喔,我們會掃地嗎?(),有沒有能所?(),我們在掃的時候,有沒有「我會掃地,而我正在掃地」?要了解,不是很困難的,這一些要能所雙泯原來是很簡單,都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呈現。差別就在心裡。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重要就是這樣,我們要了解它的變化情形。有能所跟沒有能所差別很大。沒有能所是一體,有能所是對待,對待就有生滅。

如來」:佛有十個名號,如來為第一號,佛佛道同(所有的佛,道都是相同)後佛如先佛之再來(比較後面成佛的,好像比較早成佛的再來)故曰如來依本經如實教意,「如」為道之體,是本來心。「來」為感應,和眾生結緣,如來是為證果之人(證果以後就稱為如來)

密因」:證果之秘密原因,表示非顯明之事相(不是說看得很清楚,就是秘密的)即是修成佛果所依之因,依此密因才能證果(按照這個因,才可以證果)而此密因就在眾生身上所具之根性,眾生日用而不知,既然不知,就無法應用,非失似失(本來沒有失掉,但好像已經失掉了)迷而不覺(迷昧不覺得)十方如來依此密因而修,證佛果(密因秘密的原因,也就是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所呈現的「那個知覺性」,各位有沒有抓到啊?後學在問都很不敢肯定的回答,都這樣想「欸~我這樣不知道對還是不對,欸~回答小聲一點」,要肯定嘛,徹底無疑才可以)

◎「修證了義:依密因所起之修證,了義就是究竟(已經到達目標了),決定義,直達佛地(是決定義,已經到達佛地)

◎「諸菩薩萬行」:諸是許多之意,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有情識的眾生(我們都是有認識、然後有情)已經領悟,稱為菩薩,證果位之前的名號,大致的內含是已經領悟我空、法空、智悲雙運,運智以自利,運悲以度化眾生,凡塵之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佛性,不知而落凡塵造業受苦。菩薩萬行即是度化眾生歸入佛道,注重於實踐(萬行就是要實際去做)

◎「首楞嚴」:大定之總名(首楞嚴就是大定之總名),含奢摩他、三摩地、禪那(妙奢摩、妙三摩地、妙禪那,就是首楞嚴。),三種別名而成大定全體,不同於工夫引起之定(凡人在打坐那個工夫,引起來的定,很快破壞。但這個佛性本體的定,不容易破壞),而自性本具之定,首楞嚴譯成中文叫「一切事究竟堅固」。

◎「」:為能詮之文(詮就是解說,能夠解說的文章)所詮之法(所解說出來的法)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具貫、攝、常、法四義,貫=貫串所應之義,令不散失。攝=攝受所應度之機(攝受眾生)令得解脫。常=萬古不能易其說(再怎麼久都不能改變它的說法)法=十方所應遵其軌(要按照它的軌道)

以上是經的名稱解說,光經的涵義就很豐富。(接著翻過來)

此經藏於龍宮(天上的龍住的地方)因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一經,披閱之下嘆為希有,特默誦而出(所以以往修道人很厲害,看過就暗念記下來)以利閻浮眾生(即我們南贍部州的眾生)錄呈國家,亦視為希有之法寶,藏諸國庫,禁傳諸國(不可以拿到國外,都放在印度)

此經未來,盛名先至,因有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創造者,在隋開皇年代,西元592年左右和四祖同年代,法融禪師亦在那個年代)(法融禪師有個偈語:「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恰恰用心時=剛好我們要用心的時候。恰恰無心用(無心就是沒有生滅心,沒有生滅心就是真心),所以無心的時候,那個時候來用最恰當。當用恰恰無,用的時候都無心)提倡止觀法門(止=停止妄念、雜念,觀=觀照我們佛性本體。止觀法門,現在也很多社會人士都在修止觀法門)與彼國楞嚴經意旨相符

由是智者大師向西拜求一十八年,經未得見

天竺沙門,般剌密諦,志益此方(他立志要利益我們娑婆世界中國)初次匿經東來(把經藏起來要帶到中國)被守邊官吏查獲,不許出國,般剌密諦宏法之願愈堅,精進愈力,乃用極細白氈,書寫此經,剖膊(手臂)潛藏(藏在肉裡面)迨瘡口平復,再請出國,關吏搜查不著,乃得航海而來。

於唐神龍元年(武則天年代,六祖惠能祖師晚年,離智者大師已經一百年,神龍元年西元700年,六祖714年歸空)到達廣州(這時候首楞嚴經到達廣州)適宰相房融(房玄齡後代)謫在廣州知南銓事,請於制止寺,剖膊出經,結果白氈結成一團,苦思不出解決方法,此時房融女兒告知父親,用女人餵嬰兒之奶水浸泡就可解開所以小孩子的頭腦很靈光,已經被血液凝結成一塊,她就說用餵嬰兒的奶水浸泡就可解開)。

般剌密諦譯成速回本國,以解邊吏之難。因國王罪責守邊官吏,故速回,願以自身承當其罪(非常有擔當,不逃避)般剌密諦其冒禁傳法,不惜身命,正所謂重法輕身(非常重勝佛法,看輕自己的身體)為法忘軀,我國眾生,均沾法施利益

般剌密諦雖功成身退,我們不可忘其精神而泯其名,研讀此經的同時,至上最虔誠的敬意,讓我們能深入法性藏海

而佛教將它歸入密教部(佛教有二大教法,一是顯教,一是密教。顯教是明顯而教,講清楚說明白,密教是秘密而教,不能問原因,所以沒有「為什麼」的問題(你再問為什麼,就把你踢開,不能再修密教)此種教法不適用在文明地區,適合在純樸單純的地方,像中國西藏)

此楞嚴經在一百冊的大藏經中排在第十九,密教部第二,105頁。使顯教的弟子接近的機會減少,增加它的神秘色彩

當機的阿難,在此經特地示現下等眾生的知見,「引導」認為自己很笨的人,所以在看經的時候,將自己看成是阿難,一定可以進入真理領域

以上是經前的一些,讓我們了解的。底下就開始經文的本文,從序分開始。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祗桓精舍

「如是我聞」的由來,是釋迦牟尼佛在進入涅槃前,阿難侍側號哭,這個時候,阿那律勸阿難止住悲傷,趁師父未圓寂,有四件事,你可以請師指點出來給我們遵循。

第一件事,師父死後應以為為師。

第二件事,應以何為住。

第三件事,應以何為法。

第四件事,以後集結經典,起頭應用什麼文字。

釋迦牟尼佛回答:

第一問,應以波羅提木義為師,譯成中文為「戒律」。

第二問,應以四念為住,也就是修持方法,下手修的四念,和成就的四念不同內容。下手修重在破除我相,而我相深根蒂固,破除不易,所以凡俗就以此四念為傳播重點。

四念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尤其第一個「觀身不淨」工夫做深入的話,我相就容易破除,以三十六物做觀(我們的身體有三十六物)

外相十二:髮(頭髮)、毛(體毛)、齒(牙齒)、爪(指甲)、眵(眼屎膏)、淚(眼屎)、唾(口水還在口中)、涎(口水流出)、屎、尿、垢、汗

身器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每樣我們都不會喜歡)

內含十二:肝、膽、腸、胃、腎、心、肺、生臟、熟臟、赤痰、白痰(全部都是我們身體裡面的東西,所以印度是以這36物來觀身不淨,我們若一直觀,光看這些哪一樣是乾淨,我們愛哪一樣,各位前賢我們喜歡哪一個?肝膽腸胃脾腎心肺,沒有一個喜歡的,所以觀身不淨,這都不乾不淨)

由這三十六物集合成一個身體,非常不淨,常觀就不會迷戀身體。破除我相之後,就要以上乘的四念修持。

第一念:觀身性相,猶如虛空。

第二念: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

第三念: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

第四念: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以上四念全部都進入最上乘的領域)

此大乘四念住是成就的法門。

第三問,是問如有變心的弟子,要如何處理。佛答以默擯,表示棄於佛門之外,沒有成佛的機會。

第四問經典的起頭用「如是我聞」,所以經典的開頭是這四個字,表示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因為印度的外道很興盛,經典亦很多,起頭用「阿憂」兩個字,流傳至中國數量就不多。(假如有看到起頭兩字是阿憂,那表示印度的外道,印度的外道比釋迦牟尼佛還要興盛,信徒還要多)

如是我聞是啟發我們信心,字面上的意思是如是這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由佛傳授而我領受,啟發信心。而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諸佛因地,皆由信生解,依解起行,因行得證,無上道果,故信非常重要,信根既具,一切功德由是而生,故稱功德母。一切善法,亦由信而得增長。

我聞」,我,是阿難隨順世間稱名」。「」是從耳根發耳識,聞佛聲教,由耳達心,故能記憶。佛以一切眾生都認為肉耳能聞,故不曰耳聞。而教稱我聞,有深意在,由根中不生不滅之聞性,從根聞法,肉耳無聞法功能,故不曰「耳聞」,而稱「我聞」,而所有佛經之起頭全冠上「如是我聞」,且四字是佛所指定,涅槃後,集結時遵佛指示以啟信(啟發我們的信心)。文字表面的意思是如是,而此四個字竟然含著性理和修持方法,要深入瞭解分析才會知道。

」=這個字的學問最大,含意最多,用上心,能體會,可以從眾生領域到達佛世界的所有一切都在這個「如」字之中。老子所講的「道」,孔子所說的「中」,都有相通的內容在,是形容道之本體,及它所發揮之功能作用,本體如如不動,徧滿虛空,充塞法界,湛然凝然,妙真如性,此本體最不容易知道,而所知道的是它呈現的功能作用,認識的亦是這些感而遂通的現象。

   沒有深入研究,會以為它是本體,而走錯修持方向(所以絕對不要把功能作用認為是本體,功能作用就是功能作用),所謂的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修了非常久的時間,全沒有功效呈現,心境上一點提升也沒有,全注重在現象上,相喜亦喜,相憂亦憂(形相讓我們喜歡,我們就很喜歡,讓我們討厭,我們就很討厭),討不到一個自在,現相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非本體。(這一定要牢牢記住),它是生滅不停變化無常,於此相上努力修道,是了了自己的業障,度化眾生,是和眾生結箇善緣,成不了佛,成不了道。

   所以認識道之本體非常重要,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明心見性」,一定、一定要在心性上做工夫,十方諸佛皆在心性上修成,沒有一位是從「事」、「相」上修成的,上天大開普度時間已經超過八十年,求道、得道、修道、達道者,已不計其數,惟時間不等人,此良機良辰須把握,將此殊勝之「道」發揚光大。

」,一切事究竟堅固,無非之義。

」,真我,非色身之我,真我常住不遷,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聚不散,不垢不淨,色身之我,眾緣聚會,短暫呈現,很快消失不見。

」,未領悟時,利用「聞」性,反聞自性,回光返照,將外放的精神收回來,所謂的「回頭是岸」,精神一回頭,就爬上性分,清淨彼岸。

一時」,通前後際,前之「我」是將空間打破,此之「時」是將時間打破,沒有空間和時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就是佛性本體,真理狀態,十世古今不離當下,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三世亦各有三世,加起來共九世,再加現前一念,共十世,因真如本際如如不動,而現在變遷不住,說現在已過一秒了,以不住故。昔日之過去,即後日之未來;昔日之未來,即今日之現在;昔日之現在,即今日之過去;後日之過去,即今日之現在;後日之現在,即今日之未來;後日之未來,即昔日之過去;如是過去,復有過去,未來猶有未來,三世無窮,皆因現在之有所有,遷流不住而成三世,我們落入有(能)所有(所)就是所謂的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有三心就具備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三心四相就被三世攝受而進入六道輪迴,輪轉不停,欲出離,要研究真理,明心見性。(一時)在字面上的意思是講此經的時間,是時,佛六十三歲,比講金剛經約早五年(大略如此)

◎剩下約30分,提問問題

   】:承蒙劉講師解答,後學感激不盡。這句禪偈也麻煩劉講師解答:「上天地下,唯我獨尊」。

劉講師答】:這是在講道的本體。唯我這個我就是道,唯道獨尊。上天下地唯道獨尊,不是在講哪一個人獨尊,而是在講道,我就是道。

   】:「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又到見山是山」這句禪偈也麻煩劉講師解答。

劉講師答】:開始我們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住相。像現在我們大家身邊有錢都到國外旅遊,這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都是住相的時候。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已經在修,知道所有的萬象萬事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山不固定是山,水也不固定是水,滄海桑田變化無常,所以這是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是修到工夫很好的階段,工夫很好這的階段,這時候萬象皆都是性,萬事都是理,所以這時候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可是這第三階段跟第一個階段差別很大,第三階段完全都已經進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如,真如是佛性本體,只是名稱不同,但是是相通的,所闡釋的內容角度不同,祂都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所以當到第三個階段,全部整個山河大地都是佛性本體,是不是已經看到什麼是什麼,可是都不住相了,好像吃飯沒有能所了。

   】:針對關於彌勒祖師跟釋迦牟尼佛在佛經裡面講的這一段....(聽不清楚)?

劉講師答】:謝謝你那首歌裡面有提到,深信我們人身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這就已經有吐露時間是一直綿延不絕,沒有停止的時候,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所有的現象都是我們在凡塵才有呈現這個現象。每一個人所看到的現象也都不會一樣,每一個修持者所經歷的也都不會一樣,而寫下來的有一些只是讓我們去遵循、有一些是讓我們警惕、有一些是要我們思索它內在的含義,所以都不用非常的計較它怎麼樣是真、怎麼樣是假、怎麼樣是對、怎麼樣是錯,那都不必要,都是多餘的

   我們最重要就是了解,我們這一生這一世顯現在凡塵,活佛老師要我們學會圓滿生命裡面的緣起緣滅,所以謝謝你這首歌真的是非常好,也點出「原來造化之中,我們都是一體」,就是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裡面沒有能所,全部都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所以凡塵的所有爭執,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都把比較重要點出來,讓我們能夠從這一些去學到一些處事的原則,應該要怎麼樣來處理凡塵事

   】:我們講:一會有一萬零八百年,一個元會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可是我們以前讀歷史使的時候,有講山頂洞人距離現在大概有六十萬年,現在科學家講地球的壽命有幾億,在整個論理的角度來講,怎麼講才合乎這個論理。如果是以這樣時間來講,一個元會從生天生地,地球就沒有了,怎麼地球之間會有這麼長的時間,山頂洞人會有這麼長的時間,這樣在理來講,這個理要怎麼來講才能夠比較圓滿

劉講師答】:宇宙之寬廣不是我們頭腦可以想像,星球的形成、星球的毀滅也不是我們所把它規範的固定化,它也都是變化無常。這個是以我們比較熟悉的角度來闡釋:一個元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這是一個概略,它不是固定,法無定法,不是一定的。我們現在居住的太陽系,我們在地球,我們說這個是娑婆世界,這也是一個現在呈現的現象,往後,它有整個混沌的時候,所以才會桑海滄田,它會變化,像九寨溝以前不是說在海底,怎麼現在在高山,那都是變化。我們了解,所有的凡塵一切都是變化無定,不一定,而我們是概略說、熟悉的角度來講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大致上有一半沒有生物,有一半有生物,就是各六萬年,六萬年有生物,六萬年有生物,這是概略。我們佛性不會生也不會滅,所有的變化,等於都在我們的知覺性裡面,可是我們沒有能所─沒有我能知、沒有我所知,就無所不知了。無所不知以後,我們會又什麼樣的形式再呈現凡塵、再呈現出現象,那又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才一直在講:我們不著有、我們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怎麼樣回答?就是不可思議,不能用我們人的頭腦來思、用嘴巴來論議,這一些都超越我們要去研究的範圍。

   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生死。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生死,那我們對生死有沒有把握?有辦法說:我死掉以後,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我還給天地了;而我的真如、我的佛性、我的本體都已經可主宰、可以聽自己的指揮,有沒有到這個程度啊?(沒有),還沒有,那要不要努力?(),就是一個努力的方向,凡塵都是假的,不要投入計較,不要投入時間去追求名利,我們要投入時間把佛性本體培養的很活潑玲瓏,很自由自在,這個才是正確。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身體就還給天地水火風土,然後我們不是自由自在了嘛!要現象也可以,你再發個愿呈現再來救度眾生,那個可以自己主宰,不是被業力推。而我們現在都是被業力推,所以生活之中我們的心都是雞腸鳥肚(很狹隘),現在就是心地要很寬廣,然後跟整個大(摩訶)、宇宙虛空融成一體,就是要這樣。

    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回歸到本位(就是本際),等到十億年以後我們再來出生,了解意思嗎?有修啦,有修你就可以主宰:「我十億年再來」。那我們現在可以嗎?造了業就被業推,一推了不來不行,當一現相以後,我們又很計較,不如意埋不埋怨?所以我們都被現相主宰,沒有辦法去主宰現相。所以我們就要改變,我們能夠主宰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可以自己主宰、自由自在,這個才是重要,努力的重點。

    所有現相、所有事情都是過眼雲煙,轉眼就過了,不要去計較、不要在意,被人家佔便宜也高興,所以觀惡言是功德,會不會?當被人家罵的時候,會不會高興?高興不起來喔,要學「愈罵,我一些罪業都被你罵光了,這樣我都清了」,可是我們都馬上對立,馬上罵回去,誰怕誰啊!都不肯輸人家。這樣是誰輸?(自己),恩,都是我們輸掉了,我們輸掉整個人生,轉眼間很快一生就過了,所以後學在想那時候休息五十天,假如一口氣不來,吸不進來會怎樣?走了,所以後學才講我們楞嚴經準備講一年,一年以後還在的話,我們就講維摩詰經,這樣就還有4年了──六祖壇經一年、道德經一年、楞嚴經一年,然後維摩詰經再一年,後學就可以活四年了。相信這麼久的時間,明心見性了沒?沒信心啊?後學都有信心可以把大家教到會了,大家都沒信心要學啊?很容易的,會吃飯嘛?(),會吃飯就會明心見性,絕對可以的,沒有問題,只要給自己有信心,就絕對可以完成。

   】:怎麼樣才能知道這個人已證悟本性。我們要怎麼樣才能證悟呢,就是說我們這樣做也是對的!

劉講師答】:要怎麼樣知道自己做是對的,就要從真理的角度來迴光返照自己的思想。假如我們萬緣放下,裡面還有很多念頭,這樣有沒有放下?這樣沒有放下,這個時候就還沒到達我們佛性本體;當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什麼也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時就剩下一個覺(就是有一個覺),那個覺在,那個就是不生不滅,那個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而我們要把那個覺加強、要讓它茁壯長大、讓它跟整個虛空融成一體,是不是要時間?(),恩,開始就是要用一點智慧,我們有一點點念頭、有一點點想法、有一點點住相,那都不是佛性本體,所以重點要在萬緣放下,一定要放下再放下,我什麼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這樣才對。假如若有,我有感覺怎樣,那都還未到,還沒到萬緣放下的程度。不能有「我有感覺、我聽到什麼」,都不可以喔,那個都要放下,那個都叫緣。我們若有感覺,也叫緣。我們若有看到什麼,也叫緣。那個緣,萬緣都要放下,全部都放下放下,一直放到放不下的那個覺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那已經無心了,「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記起來。

   】:後學有萬緣放下的時候,有些無形眾生,後學想說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是不是有一些我們應該要去迴向給它。

劉講師答】:那你就不要做萬緣放下了,你不要沾了一個萬緣放下的名,然後去跟那些無形打交道。萬緣放下就是萬緣放下,沒有藉口,你有藉口都給自己走後退的道路,愈走愈退步,不可以有藉口,做萬緣放下就是萬緣放下不能無形來干擾了,然後在跟無形的打交道,說你給我做啦!給我做萬緣放下,卡慢我若成佛才渡你成佛(台語)。還有三分鐘把握機會,把握時間。

   】:請問劉講師我們講法身、報身、應身,那以我們現在人在講的話,是用什麼來形容比較好?

劉講師答】:好,請坐,這個我們有法身,有應身,有報身,那我們要了解佛性本體那個叫「法身」,以法為身。非常寬廣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的法身,所以那個法身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然後「化身」就是我們變化而來的身,那個我們要瞭解說變化而來,體會啦!有時候心地很好很想幫助人家,有時候心情不好會危害到人家,有沒有變化?()那個變化出來的身我們可以去體會,有時候很喜歡去幫助人,可是有時候都沒有動力,想幫助人都沒有力道。是不是變化的身?那個化身。所以有時候牽那個老弱婦孺過馬路會很高興,那個也都是變化的身,化身。

   那個「果報身」我們現在的身體就是啦!我們現在的身體就是果報身,以前所造的業現在整個都呈現,呈現以後我們要去接受很多的事情,對不對?要去接受啊!去接受是不是果報?接受那個果報。所以後學都講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接受果報身,『要培養歡喜心甘願受』。這樣就不會延續後面的果報身在等我們,這樣法身、化身、報身這樣知道意思了沒?說竟然沒有一個跟我回應(台語)。哈哈~

   再問】:現在已經成就果位的那一些叫什麼身?

劉講師答】:喔!已經回去的,我們要了解到假如說已經修證,已經證悟自己佛性本體,那個回歸本位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啦!

   那現在各位前賢我們在道場很努力渡化眾生,可是他在世的時候並沒有研究性理心法,沒有明心見性,那現在已經歸天了,那現在要怎麼樣來稱呼他?這個也是在化身,變化身中間,因為上天還要顧忌到在凡塵跟他生活在一起的人,這些人需要動力再努力去修道,所以要給這個還沒有到究竟,可是已經歸空那個化身「一個名份、一個果位」,讓他在凡塵相處的人有一個動力,可以努力的再去做,才有力道!

   假如說很努力的前賢已經歸空了,可是出來結緣的時候兩個字「亡靈」,你會怎麼樣?火花去啊!(台語)收一收回家,不用辦了,不用修啦!對不對?整個動力都消失了。所以上天慈悲會循循善誘,給他已經很努力的可是都在事跟相,在事跟相修不成回歸本位啦!

   那不回歸本位,那中間過程要怎麼辦?就是一個化身。化身來渡化他周遭他認識的人,給他們有那個修持的動力,有那個活力繼續修。這樣了解嗎?(了解)就是這樣啦!下課!

全名

含義

 

稱讚詞,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證大果。

 

表顯之義,三十二相之首,無見頂相,不屬於有,也不屬於無,有無雙離,而能放光化佛,表以佛頂者,意謂非權漸之教令受持者,最須看重。

 

佛有十號,如來為第一號,佛佛道同,後佛如先佛之再來,故曰如來,依本經如實教意,「如」為道之體,是本來心。「來」為感應,和眾生結緣,如來是為證果之人。

證果之秘密原因,表示非顯明之事相,即是修成佛果所依之因,依此密因才能證果。而此密因就在眾生身上所具之根性,眾生日用而不知,既然不知,就無法應用,非失似失,迷而不覺,十方如來依此密因而修,證佛果。

依密因所起之修證,了義就是究竟,決定義,直達佛地。

 

諸是許多之意,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有情識的眾生已經領悟,稱為菩薩,證果位之前的名號,大致的內含是已經領悟我空、法空、智悲雙運,運智以自利,運悲以度化眾生,凡塵之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佛性,不知而落凡塵造業受苦。

菩薩萬行即是度化眾生歸入佛道,注重於實踐。

大定之總名,含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三種別名而成大定全體,不同於工夫引起之定,而自性本具之定,首楞嚴譯成中文叫「一切事究竟堅固」。

 

「經」為能詮之文,所詮之法,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具貫、攝、常、法四義,貫=貫串所應之義,令不散失。攝=攝受所應度之機,令得解脫。常=萬古不能易其說。法=十方所應遵其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