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個禮拜一直把七次徵心處分析內容,各位前賢能夠聽得懂嗎?我的心在哪裡啊?因為佛曾經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就是問我們的心在哪個地方。我們眾生都認為我們的心就在我們的身內(身體裡面),大家都這樣的認為。佛就講「心有靈知的作用,凡心所在的地方,一切均能分明了知」。假如心是在我們身內的話,我們一定可以看到五臟六腑、爪生髮長(指甲跟頭髮在生長,自己都能夠看到)、筋轉脈搖,各位能夠看到嗎?(看不到),恩,都看不到,所以佛說「不在我們身內」─這個大概是對我們最大的衝擊,我們的心不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可是也不離開身體,叫做不即不離,不即=不住,不住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可是祂也不離開我們的身體,這是比較難體會。上個禮拜後學有講,我們的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我們要從真理的角度來了解我們心的所在。
以往我們也都聽過我們的心是盡虛空徧法界(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在。平常我們生活之中所用的心都是生滅,都是根塵相對(六根跟六塵相對),然後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我們的心,可是佛說這個是無常變化,不是我們真正的心,我們的心是常住不遷,如如不動。所以我們一定要透徹了解,要明心見性。我們開始研究的時候,後學先說先了解到生滅心,因為生滅心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我們也不排除它,不要去掉它,不像後天一打坐、靜坐以後,把那個全部都不要,可是六祖就講「我們一定要用」,為什麼?「不斷百思想」,「百思想」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也就是生滅心,我們不斷除它,我們應對進退都要用那個心,而且也用的很習慣很自然,所以後來就錯認那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研究這麼一段長時間,各位可以分的出來真心跟妄心嗎?因為「真心」不會變化,沒有形相。「妄心(生滅心)」是由形相產生,有形相有事情,然後產生我們的認知,那都是變化、都是生滅。我們對於那些生滅變化的心,「認識、知道」就好了。
像上個禮拜講,我們嘴巴裡面的舌頭,舌頭本身是不變之體,可是當我們吃東西,吃花生有花生味道、吃甘蔗有甘蔗味道、吃梅子有梅子味道、吃飯有飯的味道、吃麵有麵的味道,那叫隨緣之用。我們的不變之體能夠產生隨緣之用,隨緣就一次,當我們花生吃完,花生味道消失,那個就不要記住在心上,讓它過去就好了。新的來有新的味道產生,一樣又會過去,這樣的生滅心,我們都在用,可是都用一次,我們不會把它當成本體。我們全部都回歸到嘴巴淡淡的,舌頭又回歸到不變之體,所以叫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因為以往我們都從經典的文字聽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知道內容的變化。現在我們要徹底了解什麼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在經典裡面用「寂」來代表,有時候會用「妙」,可是用「寂」比較容易分辨。寂=不變之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含藏萬相萬事,所以叫做「寂而常照」,祂都能夠應對,就是能夠生發,含藏的萬相能夠生發。萬事也一樣,都能夠生發。這個叫做「寂而常照」,不會拒絕,所有的萬相萬事,我們佛性本體都不會拒絕,一定讓它生發,叫做「寂而常照」。
然後我們「照」了以後(就是萬相萬事已經有了),照了以後,很短暫的那些現相都會過去,過去以後它又回歸到本體回來,叫做「照而常寂」。都是在佛性之中運轉,我們對佛性之中的自然變化,我們並不了解,所以才要研究。
從釋迦牟尼佛講「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各位有沒有印象?都沒人回應,會習慣喔!不回應也會習慣,這樣就不相應,不相應就不容易進步,一定要互相回應,了解就了解,不瞭解就不了解。所以在凡塵我們都是如來,我們十方如來同一道(就是同一個方法),要出離生死(就是脫離六道輪迴),要怎麼脫離呢?皆以直心(都要用直心)。直心在大乘起信論(西方第八代祖師馬鳴菩薩所造)就講,直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直心叫做正念真如(真如正念)。正念就是沒有念頭,我們念頭都沒有了叫做正念。真如就是佛性的本體名稱(又是一個名稱),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也就是一真法界,全部長遠都存在。我們對這個就是少探討、不知道。要了解「直心」是一個由佛性本體馬上呈現,接著下來就「深心」,再接著下來就是「大悲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大悲心也叫做我們最上乘的佛心,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心。我們用直心在凡塵生活就不造業,所以「皆也直心」。
「心言直故」,心也直,然後我們講出來的話也直,也是從性分講出來,都沒有彎彎曲曲。所以「如是乃至終始地位」,終=就是已經成就、成佛了成道了。始=開始修。「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中間永遠都沒有委曲相(委婉曲折)。可是我們凡塵都是委婉曲折,在用的時候,不管是心、不管是語言,都是委婉曲折,這樣就出離不了生死,在生死之中。要了解,因為佛有先把標題講出來,要怎麼做,我們就是要用直心。直心不會困難,我們當下第一個呈現的叫做直心,那是由佛性出來。可是我們用這一種心來應對凡塵,大部分都會吃虧的比較多,所以我們經驗法則告訴我們不要用,都會用委婉曲折的心,那樣就保護自己,有沒有保護自己?(有),真的有啊?保護我們六道輪迴!所以「真的吃虧就是佔便宜」,所以吃虧不要害怕,要高興。假如我們一直吃虧就一直了業障(就沒有業障了)。而一直佔便宜,我們浩然正氣一直消失,浩然正氣消失我們變什麼?變下等動物,就是畜生。在畜生道牠也是有佛性,可是牠已經很迷昧了。我們六萬年可以每一生都當人,每一生都活六十歲,那有一千次。假如我們去當畜生道,人的一生六十年,畜生道大概最少都要240生,這樣在乘以1000,多少了?不得了。
當牠回歸到人的身體,有沒有智慧?沒有。所以一落入畜生道,智慧都掩蓋起來。我們人都會把智慧蓋住了,何況是畜生道。我們在生活都有用智慧嗎?有時候很笨,智慧都不用,放著智慧不用,所以這樣我們造業障就愈多,愈受就愈苦。所以佛就點名十方如來同一道出離生死,同一個方法都要用直心。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學用直心,也會習慣,只要用我們一、二、三次以後,大概就養成習慣了,使用直心久了,自然成就了,就出離生死了,不在六道輪迴裡面,這很關緊要。聽了以後就是要做,不要光聽,聽了不做跟沒有聽一樣,所以聽了要做。
所以佛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我要找心,把確實的心找出來。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也不潛伏在眼根,也不開眼見明(叫見外),也不是閉眼見暗(見內),也不是隨所合(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跟那個合在一起),也不是在中間,也不是一切無著,所以我們把阿難所回答「心的七個地方所在」全部研究透徹,就是凡塵所有境界相(凡塵的景相全部包含在裡面),不管有、不管沒有,全部包含在裡面。所以我們兩年多前開始研究的第一堂課就標明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放下這七個地方所在,就是我們心的七個地方所在,全部都放下,放下了以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叫真顯,七個地方所在就叫妄盡,全部都是妄,都是假的,我們能夠全部都放下,已經沒有妄了,沒有妄就是真,真就是一念不生。我們開始就把它要怎麼做都點名出來,只要我們那時候肯做到現在,多久了?(兩年),兩年多了,有沒有工夫了?做兩年多工夫沒有有?可見…有在做,好像活佛老師講的,脾氣毛病都有在改,只是改的太少。是不是這樣?萬緣放下都有在做,但僅放下一些而已,差不多百緣,還沒到萬緣,放到多少了?千緣了沒?要萬緣都放下。萬緣都放下,妄就盡,真就顯。真一顯,全部整個都是觸目遇緣,行住坐臥,都是佛的妙用,快樂無憂,所以才叫做佛。那都不騙人的,都是要做,能夠做能夠實際自己得到利益,所以要萬緣放下,然後一念不生,妄盡真顯。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心在哪裡?要把它逼出來啊,要徹底了解,後學說我們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那我們現在的身體水火風土有沒有知覺性?(有),那它是什麼?它就是佛性,身體的知覺性就是佛性。所以為什麼不在裡面?因為那個知覺性顯現出來讓我們知道,不是從水火風土顯現,而是從佛性顯現。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把「身體的水火風土」跟「佛性的知覺性」抽離,抽離以後,水火風土歸還給天地,佛性歸還給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個時候已經回歸到全部都是真,所以叫盡虛空徧法界,整個虛空都是佛性,因為佛性沒有形相。佛性有沒有形相?(沒有),那現在依附在身體,我們有沒有形相?(有),住在哪裡?住在形相,那對還是錯?(錯),我們知道錯嗎?我們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了解,住相的程度到底有多深,深不深?(深),當我們見到了那個美或醜,是住相或不住相?(住相),住的很厲害,從頭到尾一定說美就是美、醜就是醜。水火風土是美還是醜?水火風土是天地的物質,我們看到的房子也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形成的,跟我們身體的形成是一樣。房子有沒有知覺性?(沒有),沒有,這個我們都了了分明。可是我們身體水火風土有沒有知覺性?(有),為什麼有?(佛性),這樣佛性有沒有把它抽出來了?(有),所以你看都是從真理的角度來進入,完全都沒有含混,完全都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我們不管在哪個地方,是很吵雜的地方、很空曠的地方,所見的是不是了了分明?那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在,都有真心佛性。所以不管我們到哪個地方,縱然我們搭太空船超出太陽系,佛性一樣也都在,有無量的佛世界,佛性都在,我們不用帶佛性到外太空去,外太空也有我們佛性在,所以很寬廣,不侷限在我們身體裡面。而我們把佛性侷限在身體裡面,成得了佛嗎?侷限在身體就成不了佛,因為很狹隘。所以要了解那都是住相,而且在妄的相裡面住的很厲害。所以當我們見解愈深、主觀意識愈強,成道就愈困難。了解嗎?為什麼?因為他的見解偏差,跟真理不相應,不合真理,不合真理能成道嗎?不能成道,我們一定要跟真理相合、相通,道都是通達的,沒有阻塞的。所以在人生的人事摩擦上面,我們一定不要用心。現在我們來回觀人事的摩擦是不是非常小的小事?(是),都是無關緊要。可是我們看的重不重要?都看的很重要,是不是本末倒置?(是)。佛性要看重,但我們看輕了。那些凡塵事要看的很輕,但我們看的很重。所以老一輩都講「癢的不抓,不癢的卻抓到流血」。
一定要透徹了解真理,當真理透徹以後,生活的天地非常寬廣,我們都會走入真理的領域,凡塵的名稱叫做成道、叫做成佛,只是回歸到本來而已。相不相信自己就是佛?(相信),要知道我們就是佛、就是大菩薩,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唱善歌不是這樣嗎?但真的在唱的時候,心理有這樣想嗎?還是說唱歸唱、心想的歸心想的、現實生活又是現實生活,全都不相關?我們研究楞嚴經就是要我們徹底的明心見性。明心了沒?見性了沒?對自己的信心都還不夠。我們之能夠在凡塵屹立就是佛性,佛性很親切,當下都現成,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所以我們當下的念頭具備萬萬年,不要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就不用六道輪迴,是不是已經成道了?(是),恩,當下都成道成佛,所以叫因果一致,因果同時,因跟果同時呈現,了解到不生不滅的我們真心,當下就已經成道已經成佛了,不用再等。我們都在等,當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才回理天,有沒有在等?我們不是都這樣嗎?等到我一口氣不來,我就要回理天了!要了解喔,理天就在當下,我們只要進入真理世界,就在理天(在道理之天)。我們在生活之中,有沒有進入真理世界?這倒是想不透,不知道該回答有或回答沒有。
經文――(第22頁)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釋迦牟尼佛詳細的講內容,說我們不知道兩種根本,錯亂修習)就是修道學習都錯亂了),好像我們煮沙要成嘉饌,煮沙要成好吃的白飯會不會成?(不會),再怎麼煮,都只是讓沙子變熱而已,不會變成白飯,不能吃。所以沙不能成飯。「縱經塵劫,終不能得」,再怎麼久的時間都得不到,也就是我們用生滅心來修道的話,再怎麼久的時間都修不成道,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
一般我們有時候也會錯誤的認知「從事、從相去努力」。修成佛,一定要從心、從性。沒有從事、從相去修成的。我們在凡塵對事、對相很努力去做的話,那是了了我們業障,然後跟眾生結緣,這也是很好,可是不是根本,根本的話就是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那才叫根本。所以佛就把這個點出來,說我們要怎麼樣努力,方向一定要認識的很清楚,底下就講。
經文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曰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一種就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因為佛性不會生也不會滅,所以從什麼時候開始,沒有一個開始的時間,沒有開始的時間,也沒有結束的時間,祂都常住(永遠都在)不遷(不用搬家),常住不遷然後如如不動。可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生死根本,我們並不了解。所以佛就點出來,「則汝今者,與諸眾生」,講阿難跟所有的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攀緣心就是識心,就是生滅的心。我們在凡塵,看到現相,然後住在相,那就是攀緣。遇到事,住在事裡面,那個叫攀緣。我們希望人家好、我們希望人家壞,那個也是攀緣。所以我們都用攀緣心,把這個識心(生滅的心)認為是自性,這個是大家都這樣,沒有研究性理心法都這樣。
我們沒研究性理心法之前,是用什麼心來修道?(識心),恩,對,都是用識心。因為識心的作用也很大,平常男女之間戀愛,為她生為她死都很甘願,那也是識心。識心裡面也有真心,也有那種害人的心,所以包含非常寬廣,但都是變化無常,不會常住不遷,所以用這一種心,從源頭從開始就錯誤了,所以佛把它點出來。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是我們佛性的本來,也叫本際(就是我們的本位),每一個都是佛,無始菩提就是覺,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元」,就是本來,本來就很清淨,很清淨的體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你現在識精元明,「識」是認識的識,「精」就是純一無雜,識精純一無雜就是我們了了分明的真心佛性發揮出來的識精元明。元=本來,明就是光明。我們佛性本來就是非常的光明。「能生諸緣」,佛性的本體可以生發所有的萬緣,所有的妄都從真生發。所以我們要萬緣放下,萬緣都是從我們識精元明生發出來。生發出來,假如我們不攀緣、假如我們認識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那就沒事。可是我們錯認,把它認為是佛性本體,生出來的諸緣、從佛性生發的寂而常照,那個常照我們把它當成本體。「緣所遺者」,生出萬緣,可是就生不出自己來,被緣所遺失。這一句比較不容易了解,後學用比喻,我們眼睛能夠看萬物,那看得到自己的眼睛嗎?(看不到),恩,就是這樣。「緣所遺」,我們眼睛看所有萬象,但是看不到自己眼睛。所以識精元明生發萬物萬象,但生不出自己來。就是這個,它能夠生發萬緣,就是生不出自己,所以我們就不認識。我們都認識萬象、認識萬事,都知道,但都不知道到底那個本體是什麼,就是「緣所遺」,被緣所遺失了,而不知道自己,所以我們都不認識,才會六道輪迴。假如認識的話,我們就可以抱守(把祂牢牢抱住)就不會遺失了。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因為所有的眾生遺失了本來光明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雖終曰行」,雖然我們佛性本體跟我們一秒也沒有離開。「而不自覺」,都不知道我們自己本身就是佛,本身就是從佛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都不知道,所以很冤枉,「枉入諸趣」,諸=很多,趣=走向,諸趣=六道輪迴,所有的眾生之類叫做眾生諸趣。
所以我們真的是「遺此本明」,遺失這個本明。我們研究就是要把本明讓它發揮。所有本來的光明都讓它發揮,諸佛妙用我們都具備,佛所看的萬象跟我們所看的是一樣,沒有兩樣,差別在我們分別心很強,但佛沒有分別心,差在這裡而已。當我們愈了解以後,分別心就愈來愈淡薄就愈少。活佛老師在「謝謝你」裡面,「造化之中我們原來是一體」,一體要不要分?就不用分了,所以活佛老師用最少的文字講最多的道理,只是我們都沒有體會。
經文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
你現在要知道奢摩他,奢摩他翻譯成中文叫正定(正確的定力),這是從我們的佛性發揮出來。奢摩他跟毗婆舍那有一點相同意思,我們翻譯成中文叫做止觀,停止妄念,妄想的念頭全部都停止叫做奢摩他。毗婆舍那就是觀,觀照佛性本體。這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發明,跟這楞嚴經有一點相類似。這裡阿難的奢摩他路就是要能夠成就菩提的一條道路,十方如來要怎麼樣成就那一條道路。所以阿難問的奢摩他跟佛回答的奢摩他,方向內容不相同。但我們要了解,我們要從奢摩他這個領悟真理。奢摩他、三摩地跟禪那,這三個阿難同時講。奢摩他著重在領悟圓融的真理。三摩地著重在實踐,實際的去修持去做。禪那,是已經有功效呈現。這三個翻成中文,三個都叫正定,是從佛性發揮出來的正定。所以正確的經文在前面都加一個「妙」字,妙奢摩他、妙三摩地、妙禪那,這才比較符合它原來的意思,都是很原妙的。所以從領悟圓融的真理開始,我們要做要有行為,一定要知道真理,所以我們頭腦怎麼想,我們身體行為就怎麼做。然後我們沒有研究真理,認識錯誤了,結果我們做出來也錯誤,結果造業已經形成,因果定理,自己造的業自己要接受果報。我們從開頭業就不造,所以才有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畏懼原因,凡夫做的時候都不管什麼結果,等到做了以後才害怕結果。是不是這樣?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就要先研究真理,先了解奢摩他圓融的道理,圓融道理已經有了,三摩地,實踐實修做下來都不會造業;然後功效呈現(禪那),這三個全部正定,都是由我們佛性出來,所以把三個加起來叫做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就唯有成佛才可以成,菩薩都還沒有資格稱首楞嚴大定。我們講首楞嚴大定都已經是佛的程度才可以說。裡面的內容包含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三個全部加起來叫做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是百千大定的一個總根源,百千個大定都從首楞嚴出來。百千的正定都從首楞嚴出來。定有非常多的名稱、非常多不同的內容,最重要就是首楞嚴大定,已經是一個總綱(綱要)。所以佛對阿難講,你「願出生死」,要脫離六道輪迴生死苦海。「今復問汝」,現在來問你問題,看你能不能夠進入真正的修道軌道。
經文─(第23頁)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
釋迦牟尼佛舉他的手臂,因為佛全身都是金色的,所以手臂也是金色的。「屈五輪指」,把手掌彎曲。然後告訴阿難「汝今見不」,阿難回答說「見」。我們見塵、見相也是見,見性也是見,一樣都是見。所以佛又問「汝何所見」。
經文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言汝何所見」,是不是我們會覺得手掌打開或合起來,有看到或沒看到不是很簡單的問題,為何佛問的那麼慎重!這裡面的內容就是因為「見性跟見塵」。見塵就是見形相。見形相也是見,見性也是見。所以這個地方回答出來,兩個都包含。到底是見塵還是見性?我們能夠分別見塵跟見性了嗎?(可以),講講看什麼叫見性?見相就是現相的呈現,這個很容易,這叫見塵,不叫見性。見性的話就是誰看到?(佛性),恩,對,佛性看到就叫見性。
我們可以回想,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我們也都晚上在看星星,那我們有悟道嘛!因為我們都見到星星,沒有見到佛性。所以差別就在星星一掉下來的時候,是我們的佛性看到的,那個就叫見性。如果我們看到「啊~流星」,那個叫見塵,見塵就是見相,「相」千差萬別,千差萬別的相,我們一看,那是凡人。見性,我們的佛性能夠看萬相,這個能夠看萬相的見性,只有一個。我們見到樹木、我們見到石頭,是不是同一個見性見?(對),你看到萬相都同一個佛性見,那個叫見性。可是我們看到樹木、看到石頭,看到萬相都不一樣,那我們進入不一樣的現相,那個叫做見塵,叫做見相。見塵跟見性是不是分明?(是)。這個不用思索,我們都能夠非常透徹知道。原來見性就是只有一,我們看萬相都是一個佛性在看。可是萬相千差萬別,我們一進入到「相」,那個沒完沒了,煩惱都來了。我們見性有沒有煩惱?(沒有),性裡面沒有,你相怎麼樣呈現,我們見性看的都沒有進入內容,不會有煩惱。所以我們在凡塵的運用,要見塵還是要見性?(見性),我們都會了!你看研究多好!能夠了解。不然我們沒研究的話,都是見相,都是形相,被形相拉走了,都是住相,形相都已經過去了沒看到了,都還在想,對不對?(對),煩惱自己找的,所以才天下本無事,我們庸人自擾之。我們都是沒有進入見性的階段,所以煩惱很多。現在一走入都是見性,性就只有一個,都是了了分明,沒有三心四相,沒有分別心,是不是整個佛性都呈現?(對),親不親切?(親切),非常親切。所以我們一了解到性理心法,現在冬天晚上睡覺要蓋棉被,棉被一蓋著偷笑!有沒有偷笑?還是唉聲嘆氣?我們見塵的話,要唉聲嘆氣。不修道不煩惱,愈修愈煩惱。跟你講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有沒有?不是時常聽到「你這樣做不對,你那樣做不可以」?(是),要不要煩惱?(不要),人家一直嫌我們,不要煩惱啊?那真好喔,很超越了喔!要知道,當人家正在嫌棄我們,我們「觀惡言是功德」,會不會觀?(會),要怎麼觀?看著他的嘴臉,然後連到他的心,「他怎麼會講這種話,這種話不合真理,那他怎麼會講」,這樣這個人可不可憐?(可憐),我們要不要跟他對立?(不要),很可憐對不對?(對),我們不要落井下石,他已經跌下古井裡了,有沒有跌下古井裡?不了解真理有沒有跌下古井裡?(有),要不要抱著石頭往下丟嗎?(不要),不用,好心一點,原諒他,這樣你看「觀惡言是功德」。會罵人的人,知不知道真理?不知道真理的人跟畜生有什麼不一樣?若是狗(畜生)對著我們吠,牠了解真理嗎?知不知道?(不知道),我們要不要蹲下來,對著牠吠回去?(不用),不用,可憐牠已經轉到畜生道了。所以很超然的,生活就很快樂了。我們要自己要追求,真理世界裡面沒有那些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到來是在了我們的業障,障礙太多了,看到一些經文、看到一些訓文,眼睛就快要闔起來了,那個就是業障太多了,障礙不給我們看,要克服!所以凡塵的追求一定要朝真理的方向,真理的方向沒有負面的。所以只要人家來講負面,來說是非便是是非人。我們就先有打預防針,不會跟他一樣了。
所以佛問阿難「汝何所見」,要看阿難是見塵還是見性。阿難回答「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這是講現相,現相就是這樣呈現,說釋迦牟尼佛舉起手臂,然後手指屈指(好像握著拳頭),佛身有光明,就是光明拳。然後照耀我的心目,讓我的心跟眼睛都很光亮。佛又問「汝將誰見」,是不是很明白?什麼人看到,是在問什麼人看到。對著阿難講,已經針對阿難,還在問阿難你將誰見。然後阿難回答「我與大眾,同將眼見」,哇,這下子糟了,是「眼見」,眼見是什麼?(見塵),就是見塵,阿難沒有見性,阿難是見塵。你看這樣有沒有差很多?(有),所以我們就發現阿難比我笨,我都知道這樣是見性了,阿難還在見塵。要了解,阿難是心地非常的善良,要引導末法眾生來修道,所以示現程度都很低,不然阿難已經得到初果須陀洹,見惑都已經消失了,怎麼還會用眼睛來看,不會的!所以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推敲,就知道阿難是故意示現,要佛來講,把真理獎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說阿難比我們笨!所以阿難的心地很好,佛講的話,眾生相信的程度高。若阿難來講,則大家相信的程度沒那麼高。所以要由佛來講。
經文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佛告阿難」,佛又對阿難講。「汝今答我」,你現在回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這都是現象,實際就是這樣。「汝目可見」,你的眼睛可以看到。「以何為心,當我拳耀」,你是用什麼心來看我這個屈指光明拳。這就是已經把它點明,「以何為心」:你這個心是什麼心。我們瞭解,心有識心、有生滅心、有我們日常生活應對的妄心,都是心。所以我們研究以後,再來看法融禪師講的話「恰恰用心時」,法融禪師是用什麼心?已經把這些妄心全部都去掉了,當全部都去掉叫做無心,我已經無心(沒有心),沒有心就進入真心。有心的心,有企圖有私心,就有喜歡討厭的心。我們在生活之中是不是都這樣?喜歡討厭很強烈,喜歡想擁有,討厭就排斥,然後所作所為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自然形成。我們把這一些識心、生滅心,全部都去掉,沒有了,那七個心的地方所在全部都去掉了,叫做妄盡、叫做萬緣放下。這樣有沒有把那些意思連接起來,?萬緣已經放下了,一念不生就是無心了,無心就真心呈現,真心呈現我們就可以用這個心脫離生死。非常的清楚明白,所以佛一直要把真心徵召出來,一定要找出來,所以說「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經文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假如我們看文字,阿難聰明嗎?這個「推窮尋逐」,我們凡人不是都這樣嘛?會「推窮尋逐」是不是都很聰明?結果你看「推窮尋逐」是不是離真愈離愈遠?(對),所以真就是要放下萬緣,不能再去「推窮尋逐」。「推窮尋逐」就是自以為是,自己一直找理由,一直找一直找理由。「推窮尋逐」就是六祖所講的,大家開會集思然後共見。大家都用自己的智慧,然後把想到的答案講出來,這樣一來方法就很高明,是不是這樣!推窮尋逐就是集思,大家集合集會了,然後來提供最完整的整個意念。所以老前人時常講「修道哪有開會」,可是奇怪,我們時常都在開會,我們開什麼會啊!以真理的角度來講,開會就是檢討過去策劃未來。那檢討過去、策劃未來、把握現在,是什麼要用?就是現象要用,佛性要不要用?佛性不用,所以我們一開會以後就落入集善(蒐集那個善),所以叫教化。老前人時常講「我們負擔的使命不是教化,是傳道」,傳道唯有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才可以。宗教只有勸善,你行善,宗教的目的就達到了,沒有再往上推的權柄。所以各位要了解,我們是辦道(就是傳道),並不是在宗教方面的集善(把大家都能夠善心培養,就完成了)。凡塵很有名聲的,大家都認識,那個就是一種行善的教化。後學是把老前人的理念推廣出來,「我們一定要秉著現在沾到上天大開普渡,活佛老師掌道盤,將道傳給我們,我們也要繼承活佛老師的意思,一樣傳道,不是在勸善」,當然勸善我們也要去做,只是目標一定要了解「就是傳道」。傳道一定要有掌道盤的祖師才可以。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都很幸福的。我們都是人在福中不知福,都不知道自己很幸福,轉世在這個最理想的修道環境,各各都具備了,我們所有好條件都具備了,再不修就可惜了,所以要努力修!
經文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言:咄」,接著釋迦牟尼佛就講一個字「咄」。咄就是罵人的意思,佛在罵人不會用髒話,所以佛只有講咄。「阿難此非汝心」,這個不是你的心。因為這個都是變化無常,不是你的真心、不是你的直心,你要用這個心,沒有辦法脫離生死、沒有辦法走入奢摩他路。「阿難矍然,避座合掌」,阿難害怕,然後避開他的座位合掌,「起立白佛」,站起來回答釋迦牟尼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阿難說這個不是我的心,那麼這個叫什麼。
經文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顯現在眼前凡塵的景相叫做前塵。這一些凡塵的景相都是虛妄、都是變化無常、都是假的。所以你從這些虛妄的相(相),產生的念頭(想),「惑汝真性」,迷惑你的真性。一個字一個字的涵義我們都詳細說明。顯現在眼前凡塵的景相,這一些景相都虛妄不實在,而這些虛妄不實在的相,你產生想(就是念頭),它迷惑你的真性。「由汝無始」,非常久遠的開始,沒有一個起頭,就是一直這樣過來。「至於今生」,一直到現在。「認賊為子」,就是認這個虛妄相,當成你的真心,就是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所以失掉你的元常,元=本來,常=常住不遷,如如不動。「故受輪轉」,所以才一直六道輪迴。
這樣我們知道我們為什麼六道輪迴了嗎?我們就是跟阿難講的一樣,就是因為顯現在眼前凡塵的這一些景相,我們都把它當成真,所以迷惑我們的真性。我們真性都已經不明了、不瞭解了,所以無始一直到今生,都一直認賊為子。我們有沒有認賊為子?沒有啊?(有),我們都認為識心就是我們真心,這個就叫認賊為子,對它都很疼惜,非常的喜歡它愛它,結果有沒有被它害了?害的很悽慘,已經千千萬萬世了,害我們都不醒!我們活佛老師才講,深信我們人生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我們這麼久了有沒有留下一點點記憶?有啊?我們前生做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我們不研究真理的話,還不知道一直在六道輪迴,還經過這麼久,我們講六萬年只有這個元會。那之前的六萬年,好幾千個、幾萬個、幾億個六萬年,我們都經過了。有沒有一點記憶?(沒有),恩,活佛老師說深信可以耶!要了解活佛老師鼓勵我們研究,說我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在六道輪迴,時間竟然有這麼久,都還沒有清醒!清醒了沒有?是有,但是還很少,清醒的都還不夠,還沒有大醒過來。所以我們要深入,在日常生活活佛老師教我們,10分鐘也好、20分鐘也好、30分鐘也好,把它固定做萬緣放下,這樣的話一定有功效!你一直做、一直做,你看直心出來,然後深心、大悲心,然後脫離生死苦海。我們那時候不是講「尸居而龍現,淵莫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那個都很有深度!尸居=靜居在家裡,龍現=神通萬物,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會不會神通萬物?就是可以神通萬物,為什麼呢?全部都是佛性,整個天地的造化(造=從無到有,化=從有到無)都這樣一直在變化,可是我們都不知不覺。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慢慢那個知覺性,佛的功能作用、全體大用都會呈現,呈現以後,那時候內心了了分明,就不一樣了,不是這麼粗淺的人生,是很深入的。當一深入以後,那個是無言之法都能夠得到的,非常的有內涵。所以表現在凡塵,人格都很清高,所有的容量都很大。我們現在容量大不大?都不敢回答,都還雞腸鳥肚啊?大概不會了,肚量都寬廣了。是不是自己可以發覺?肚量大不大自己是不是可以發覺?(是),恩,自己肚量大或小?都不敢回應。所以現實生活裡面,我們要借假來修真,現象都是假,借這些假的現象,把真的佛性修正出來,當真的佛性出來,我們自己了了分明,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所以自己修的什麼程度,自己一定知道,要自己努力。所以我們活佛老師一直鼓勵,後學看美國彌勒寶堂的訓文,活佛老師說能夠借竅的時間很短,可是裡面很多段都一直鼓勵研究性理心法,一定要研究,10分鐘、20分鐘、30分鐘要固定,活佛老師說一百天,各位有沒有看啊?有看的人很少,沒看的人多,因為都要賺錢沒空看。所以有一天無常來召喚的時候,你要記得跟他講「我沒空」,「不要他一來召喚你,你就跟著去,你要跟他講我沒空」。像這一次我們休息五十天,後學也跟他講「我沒空耶,我還很多愿都還沒了,我沒空,不可以帶我走」,所以他又放後學回來了,我們才有機緣共同研究,棒不棒?(棒),很棒喔,對,所以要努力。假如再來一次的話,可能他就不講情了,「你不可以每次都沒空,一定要有空的時候」,你看活佛老師都叫後學記得要休息,那就是要有空,有空才可以休息,記得要休息!可是後學是愈講會愈高興,看大家都能夠走入真理世界,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走入修道軌道,無比的安慰!所以大家要努力。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阿難白佛言」,阿難又回答。「世尊!我佛寵弟」,因為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難是年紀最小,釋迦牟尼佛年紀最大,一個最大、一個最小。所以阿難說我是釋迦牟尼佛很寵愛的弟弟,就是都被釋迦牟尼佛照顧。「心愛佛故」,心很喜歡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我出家」,就是一心愛佛,才令我出家,讓我能夠離開煩惱的娑婆家,進入真理領域來修持。「我心何獨供養如來」,我的心不只有來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乃至=就是中間有非常多的,阿難都在供養。遍歷恆沙國土=經過非常多、非常廣的地方所在。「承事諸佛」,就是佛交代的事,他都去做。「及善知識」,有在凡塵一直在引導眾生修道的都叫善知識。凡塵有很多的修證者,他發心再來,那一些都是善知識。「發大勇猛」,阿難說他發很勇猛的心。「行諸一切難行法事」,去做非常困難的這些佛法方面的事情。「皆用此心」,都用這個心(都用識心、都用推窮尋逐的心)。下面就講反面的。前面是講正面。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假如我會毀謗佛法,善根都退掉了,也是這個心。「若此發明」,現在釋迦牟尼佛把我所用的這個心,把它發現明瞭。「不是心者,我乃無心」,這個不是心,我就變成沒有心了。「同諸土木」,跟土、跟樹木已經相同了。「離此覺知,更無所有」,我離開這個識心的覺知,已經都沒有了(我全部都沒有了)。「云何如來,說此非心」,為什麼現在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不是我的心。「我實驚怖」,我實在很驚訝很恐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這個阿難要拖別人去死(哈哈),自己講的力道不夠,要拖一些大眾來湊,這樣比較有力道。所以兼此大眾,無不疑惑,他們也都很懷疑迷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大慈大悲,能夠開示還沒有領悟的部分。
經文──(第24頁)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開示阿難以及對大眾講。要所有的大眾以及阿難,讓他們的心進入無生(進入沒有生、沒有滅,無生無滅那個法),忍=安住不動,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法,然後安住不動,叫做無生法忍。
經文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於師子座摩阿難頂」,釋迦牟尼佛坐在師子座,然後用手摸阿難的頭頂,這就是安慰,說你不用害怕,不要驚怖懷疑。「而告之言」,對阿難講。「如來常說」,如來時常說,因阿難俸伺釋迦牟尼佛,所以阿難就常聽到。「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我們凡塵的所有萬法(諸=很多),所有的法(也就是所有的一切)所生發的,所有一切所產生的,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一切的因果,大到世界、小到微塵。「因心成體」,因為我們有真心,它才成就現象。所以凡塵所有一切的因果,最大的世界、最小的微塵,都是因為心,它才能夠呈現。
經文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阿難:若諸世界」,世=時間,界=空間。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界:有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諸=很多。諸世界,有很多世界。「一切所有」,世界上一切的所有物以及事。「其中乃至」,就是講「所有」的內容。「草葉縷結」,就是很小的草以及葉,縫衣服的絲線、打結。「詰其根元」,詰=質問,我們來追求它的根源(根本源由)。「咸有體性」,他們都有一個體,也有一個物質的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虛空也有名、也有相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虛空都有名貌了,我們清淨妙淨明心更是有,確確實實存在。「性一切心」,凡塵所有萬相萬事的所有性,就是一切心。「而自無體」,它為什麼沒有本體?一定有。所以這個本體就是無形無相,可是確實存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我們佛性在我身上,了了分明,確實就是存在。「若汝執吝」,假如你執著不肯放捨,吝=吝嗇,執=執著。「分別覺觀」,分別就是了了分明,牆壁是牆壁、花是花、窗是窗、門是門,這叫分別。覺觀,你的感覺跟你所看到的那個「所了知性」,你的了了分明的那個性。「必為心者」,你把它認為這個是心,一定是你的真心。「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你這個心就是要離塵,離塵有體才叫你的真心,若離塵無體就是假的。所以離塵有體跟離相無體,之前我們也都有講過,各位還記得嗎?後學再重講一次,各位就有印象回來,那時候是用茶杯比喻。
我們把這個當成是古董(此時劉講師手上拿著茶杯),各位前賢這個茶杯是古董的話,大概要多少錢?(無價),有價啦,大概是十萬,看茶杯的年代,愈久的年代愈貴,愈接近我們現在,時間短就愈便宜。古董的話,東西愈少,全世界只有一件,那就更貴。假如有幾件,平均以後就便宜一些。我們因為茶杯很貴,我們就很喜歡,想保有,是不是心?(是),想保有就是心。可是茶杯很容易破壞,一個不小心就碎了,已經被我們一摔破了,我們「愛茶杯的心」跑去哪裡?(不見了),找得回來嗎?(找不回來),所以這叫做離塵無體。我們在凡塵應用,是不是都這個心?(是),都是這一種離塵無體的心,我們的識心、我們的生滅心,是不是離塵無體?(是),所以男女之間的戀愛,愛的你死我活,為他生為他死都很甘願,你說那個是假心嗎?「我是真心愛你的」,我們有沒有講過啊?(沒有),沒有怎麼結婚呢?所以真心建築在識心上面,因為識心隨著環境變化,時過境遷,時間經過了環境改變了,我們的心跟不跟著改變?(改變),所以男女之間情變了,若男生去當兵,不在身邊,會不會情變?還真容易變,那是真心還是假心?有的人維護就不變心,再等,不管你當兵多久,結果男生回來之後,男生又去找工作,進入理想公司,公司裡面有很漂亮的同事,糟糕了,你的心沒有兵變,但男生的心變了,會怎樣?哭死了!所以妄心無體,沒有體,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用這個心來修道會成道嗎?絕對不會。
所以你像那位金剛童子的故事,徒弟在挑水,而金剛童子幫他把挑水的路舖平,當徒弟的師父一回來就問徒弟「你有沒有翻閱那本金剛經」,徒弟就說「有翻閱」,師父就問徒弟「你看到什麼」,徒弟回答說「看到金剛童子」,師父說「你講妄言」,徒弟說「真的,不然我翻閱給你看」,金剛童子就出來說「主人你有什麼吩咐」,老師父說「金剛童子,我都已經誦四十年了,你連一次都不給我看,我那位弟子一次也沒誦,竟然他一翻閱,你就出來,還問他說你有什麼吩咐」,金剛童子說「你才四十年,一生都還沒到,你的弟子已經四十世」,四十年多還是四十世多?四十世比較久。你看我們之前誦了幾世了?(不知道),最起碼我們這一生這一世,有,我有誦,不然金剛童子說「你一次也沒誦,一世裡面一次也沒誦過」,所以我們要累積,累積下來根基就好,一點就懂,沒有累積下來,點了十年也還不懂!懂了沒?我們都懂了,懂幾年了,已經好幾生好幾世都累積,所以現在都懂了,一聽就懂了。所以要了解這是自己努力的,別人幫不了忙,也不會說明天早上睡醒過來全部都了解。可不可能?大概不可能,還是要努力,一分耕耘就一分收穫,所以一定要努力,你用多少心就是了解多少,一了解了就愈寬廣,愈寬廣以後,我們那個領域就愈不一樣,然後所想所做一定也不一樣,我們周遭親旁好友看著我們變化,看著我們變得非常殊勝,想不想跟著我們修道?(想),渡人容不容易?(容易),就很容易。不然我很會跟人家計較,那你若去渡人,人家心裡會講「我才不跟你一樣,你那麼會跟人家計較,我若跟你走,我也很會跟人家計較」,所以有一些不用講,你做了就好,你做出來了人家都高興。
所以釋迦牟尼對阿難講,心要離開所有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諸塵事業,都已經離開了,離開以後還有「了了分明」的全性,離開凡塵了、離開景相了、離開事情了,我們還「嗯~了了分明的那個」,是不是就是真性了?(是),這樣有體會嗎?(有),所以妄盡真就顯,妄都是有形有相(境界相),著有著空,空也一樣是形相,我們全部都不著了──不著境界相、不著有、不著空,什麼都不著,都沒有了,都沒有的時候一念不生,那個就是真,那個就是即心即佛,那個就是真心。所以就在我們身上,沒有離開,一秒也沒有離開,所以才有「妄想原來本是真」,我們的妄想原來本是真,是我們的佛性生發的。「除時又起一重層」,我們要除掉妄想又增加一個念頭。「言思動靜承誰力,仔細看來無別人」,就是我們自己啊!之前很多偈語我們都有背,都忘了喔!「你回家我就還給你了,大家都不缺欠,我沒欠你喔,你回去我馬上還給你喔(哈),這樣白費後學從基隆跑到這裡來,幾公里啊,蠻遠喔,想一想還蠻遠,後學還一大早從基隆搭車到台北車站等車,然後再從台北車站搭車到這裡,回去又循著一樣的路線回去」。目的就是要大家都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後學發的愿蠻大,所以後學就講「只要一口氣在都會講,一口氣不在,後學會再來」,再來的時候可能各位也會有印象:「有啦~這之前有講過了(哈哈)」。釋迦牟尼佛就對阿難講,「如汝今者,承聽我法」,在聽我講經說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等於說我現在講的這一些話,就是因為聲音,然後你才能夠了解裡面是在講什麼,這個也是妄,這個不真。所以凡塵真的不落入語言文字。
經文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我們凡人打坐就是要滅掉一切的見聞覺知,然後內守幽閒,就是打坐以後什麼都不能想、什麼都沒有了,然後守著自己裡面的幽閒。幽=幽暗,看不到。閒=什麼事情都沒有。我們凡人打坐是不是這樣?都修到什麼念頭都不能有,那個就是滅掉見聞覺知,然後內守幽閒,守著守著,這樣會成道嗎?(不會),我們知道那成不了佛的,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從根源,沒有從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來修。佛就講「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就是法塵。法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最後一個。因為眼耳鼻舌身沒有藏意念的地方,我們眼睛看到了,要交給誰來幫我們記住?意念,意念就是六根的第六個。耳朵聽了以後,我聽到什麼,也要記住,那也是交給第六個意念。而意念要蒐集這些──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嘴巴吃、身體感覺,這些叫做「法」,所以六塵的第六個「法」範圍比較小,只有我們五根落卸的影子,在意念的裡面叫做「法」。因為我們比較少接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不知道。現在我們就知道,眼睛沒有藏意的地方,眼睛看完了,眼睛馬上就放掉,就要我們第六的意念幫它記住,當第六的意念記住了,就變成一個影(一個影子),「有喔~你(眼睛)看到你(眼睛)有交給我、你聽到你有交給我、你聞到味道你有交給我」,那是什麼味道往後若再聞到,我(意念)會把它(味道)顯現出來,你就會知道那是什麼味道。那個法的範圍只有這樣,就是影子。所以佛就講「法塵分別影事」,就是我們交給意念去管轄,你幫我顧著──我看到、我聽到、我聞到、我吃到、我身體感覺到知覺到,你都幫我記住,那個叫做法。所以佛就講,你若是內守幽閒,就變成法塵分別影事,好像我們的意念在記「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吃到、身體感覺到」,只有這種事情而已,這樣的範圍是不是很狹窄?(是),嗯!所以假如我們沒有沾到上天大開普渡、沒有遇到活佛老師掌道盤,我們就沒有辦法這麼深入這麼透徹,都不知道,現在我們就要了解要研究。
經文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我並不是命令執著這個不是心。「但汝於心」,但是你就要在那個心「微細揣摩」,就要很詳細來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已經離開眼前凡塵的景相,它還有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分別性就是了了分明知覺性)。離開凡塵了,已經都沒有景相,但還有,即真汝心,那個才是真正你的真心。講的夠不夠清楚?(有),所以佛在講也不會含混,因為妄的話,離塵就無體,但這個離塵有體就是真心。離開凡塵它還有體,就是真心。我們在凡塵看到萬相看到萬事,當離開萬相離開萬事,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是不是還很清晰?(是),那個就是真心。因為它不管你用、不管你不用,它都在。不會說離開凡塵就沒有了。假如說離開凡塵就沒有了,找不回來,那個叫妄心,不真,那個就不要,那個生滅的,生滅的我們不要,我們要不生不滅。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假如我們了了分明的那個分別性,離開凡塵已經沒有了,就不見了。好比我們剛講的那個古董,摔破了,那個喜愛的心就不見了,再怎麼找也找不回來,這就叫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假如離塵無體,離開凡塵就沒有了,那就是顯現在眼前凡塵的影相,我們從那個景相去分別它裡面影子的事情,那是只有一個影子而已,過去了就沒有了。「塵非常住」,凡塵的景相不是常住,我們凡塵所有看得到的東西,壽命都很短。以現在來講都以一百年為主,像水泥的壽命就是一百年,經過一百年水泥就風化,你一摸水泥就風化了。鋼筋一百年就生鏽,本來很剛硬,你一折就軟掉了。之前有很多橋樑鋼筋都跑出來,我們去摸它,鋼筋都剝落。就是它有現象,能夠呈現都不久,所以叫塵非常住,不是常住的,它一直在變化,所以一直變化的東西都不真,所以都叫妄。尤其我們身體可以支撐多久?一百年,到一百年就不錯了,長壽了,可是到一百年的時候,各位前賢我們的生活怎麼樣?我們都一百歲的時候生活怎麼樣?耳朵聽不太見、眼睛視茫茫,走路走的很慢,這樣好不好?(不好),不好,那不然要活幾歲?所以活著的時候就是要好好利用,等到那時候不讓我們使用,想要吃一口飯都要很久,很困難,活著真的不知道是痛苦還是享受,人家會說你好命活到一百歲,自己可能想我在拖著老命很痛苦。
「若變滅時」,它會變化然後消滅。「此心則同龜毛兔角」,我們的心就變成龜毛,龜沒有毛、兔也沒有角,那只有名稱而已,沒有實在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心變成不見了。「則汝法身,同於斷滅」,斷滅了。「其誰修證,無生法忍」,誰要來修,修到成道成佛。
◎剩下約十分鐘,提問問題
【問】:清靜經:「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其中動者靜之基我們如何從性理心法來解釋。
【劉講師答】:我們以為靜,我們現在身心不動靜下來,靜下來的時候我們知道時間一分一秒在行動,地球也一直在運轉,可是我們跟隨著天地的動,我們不自己產生動,因為假如我們這個時候來動,就跟天地的動相反相違背。所以我們跟天地一樣的動就是靜下來。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動者靜之基,了解意思嘛?地球可以不運轉嗎?(不行),地球若不運轉,就好像我們一桶水在運轉,水都不會流出,而你那桶水都不運轉的時候會怎樣?全部倒出來。所以動之中,你全部保持跟它一樣的動,你就是靜,所以動者靜之基。萬物一直在生長,而我們人,各位可以了解,為何我們從小孩子變成大人,從大人變成老,有沒有在動?(有),而我們都靜態,可是它一直在變化,所以動就是我們靜的基本。它不變化的,小孩子不會長大;不變化的,我們不會老;不變化的話,我們不會死。是不是一切都在動?(對),嗯,我們跟隨著天地這樣運轉的時候,我們就是要靜,靜的時候才能夠了解到天地整個都在運作都在動,所以動者靜之基。很不容易了解喔,以為我都靜悄悄都沒在動,有沒有在動?(有),就是有。
【問】:中陰身跟識神的關係是什麼?
【劉講師答】:中陰身就是我們身體已經不給我們用,然後我們一口氣不來,當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就走入中陰身,就是還沒有到陰間,但也沒有上天堂,也不在凡塵,那個叫中陰身。中陰身跟我們在凡塵的修養很有關係,因為中陰身大部分能夠支撐到49天,假如我們在凡塵有修道、然後有行善,49天的時候還可以由我們自己的意志來指揮這個中陰身的行動。假如都不相信我們有佛性、也不行善,那他的中陰身在他斷氣以後,沒有幾個小時,就馬上沒有辦法來指揮他的中陰身。假如我們的親人已經過往了,一口氣不來了,那時候他的第八阿賴耶識中陰身都還沒有離開身體,都還在,只是它不能動,可是它都還能夠了了分明,子孫在爭財產、子孫在哭在講什麼話,它都知道,可是它就是沒有辦法反應。到晚上的時候,小孩子睡覺,中陰身會去照顧小孩子,小孩子會看到,看到長輩回來照顧他們。可是我們大人因為精神外放很厲害,我們很少都迴光返照,照顧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所以中陰身的活動我們大部分都不知不覺。假如我們在修持方面比較用心努力,都能夠迴光返照,那中陰身的動態,我們會感應會知道,會知道它的活動,可是畢竟也是很短暫,它要歸位,看他凡塵所作所為是要歸哪裡,他會歸位,最久都是四十九天。之後就看他所作所為的變化。一直到,比如天堂享福、地獄受罪,到了,到的時候,他又要來投胎轉世,要來投胎轉世那一段也叫中陰身。
當要一投胎來的時候,就是要跟他有緣份,有緣份就有亮光。假如沒有緣份,大地就好像黑墨水(黑漆漆的),黑漆漆的時候,它的中陰身就不會去依附。那看到亮光就是跟他有因緣(有因果關係),他就會從亮光裡面一直追,追著亮光,那個時候就是它的父母親在做愛,所以他就投入,投入以後就懷孕了,就是它已經進入了,藉著他父親的精子進入母親的腹中,已經懷孕了,那個也是中陰身。
所以斷氣以後的中陰身跟來投胎的中陰身是一樣的,可是投胎的中陰身是已經受完他應該受的罪過或是享受完他享的福報,然後又來凡塵示現,又來呈現在凡塵,都是這個樣子。所以因蠻多,會結成一家人都有因緣,所以我們一定都要去改變它,來有善緣有惡緣,有的結的是惡緣、有的結的善緣,怎麼看呢?看他一出生以後,一直要我們用心、一直要我們用錢,他是來討債。他來的時候,我們做什麼事業、我們做什麼事都很順,他是來還債。是不是很容易去體會,只是我們都沒有去想到這樣,不會這樣去體會,所以就不知不覺,都認為生出來就是我的小孩、我的財產,是嗎?生出來是不是我們財產?不是喔,假如是來討債的,我們也要歡喜心,半夜要抱去看醫生就趕快抱去看醫生;若是在哭會吵到別人,就趕快抱起來搖,然後到外面走,不是時常遇到嗎?嗯,你就要歡喜心甘願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