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楞嚴經-9

五位百法有兩面,是不同時間寫的,裡面內容的解說是不同角度。五位百法中的不相應法共有24個,但後學少寫一個,在「方」的前面要有一個「時」,各位可以把它加上去。加一個「時」才剛好24個不相應法,「時」沒有寫,就少一個,只有23個。有沒有找到?(),因為我們過年前是希望過年一個月的時間,能夠把五位百法都背下來。五位百法,各位前賢過年一個月背了幾個?有沒有50個?百法全部都背下來了?因為我們在凡塵有兩大系統,一個法性,一個法相。五位百法就是法相,所有凡塵的法都在這五位百法裡面,所以我們五位百法了解,就了解凡塵所有的萬相,萬相都在五位百法裡面(包含在五位百法)。所以有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跟無為法,共五個,五個的底下我們算一算剛好一百。心所法就是心所使用的方法,是最多,有51個,在五十一個裡面分成:五遍行、五別境、11善法、6個根本煩惱、20個隨煩惱、4個不定法。20個隨煩惱又分成大、中、小,大的有八個,中的有兩個,小的有十個。所以這個五位百法已經包含我們凡塵的萬相。

  剛才後學有講兩大系統:一個法性,一個法相。法性,在我們身上來說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為什麼我們會說這個法性?因為凡塵的萬相都是從我們的真心生發。過年前上次我們有講,萬相都是我們真心,是我們真心所生發出來。生發出來,我們講佛性本體的話,我們聽起來就會怪怪,所以就講法性。懂嗎?所以兩大系統,一個法性,一個法相,就只有這兩個。當我們全部了解,大概凡塵的所有萬法都了解了。可是各位一定會很納悶,哪有?有沒有全部了解?沒有啊!所以我們又要薰習。楞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凡塵的時候,就直接講性理心法,是要我們都能夠明心見性,透徹的知道我們獨一無二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整個都透徹了解,就只有這部經典。因為我們有預告,這一部講完以後要講維摩詰經,各位有沒有拿到?都沒有啊,好像斷層了,後面箱子裡面整個都是維摩詰經。為什麼後學會先把它寄下來,因為在後學的講經說法之中,大概將近五十年的時間這麼久,最深最難講的就是維摩詰經,最不容易講解就是維摩詰經,而且維摩詰經很究竟,一個維摩詰示現在家居士(就是凡人),一個釋迦牟尼佛是出家修證成佛,所以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兩個角度不同,然後兩個互相籌唱(就是互相把重點提示)。我們在凡塵要重是什麼,然後我們修道脫離苦海要怎麼修都有交代。所以這本維摩詰經非常殊勝。後學有把維摩詰經裡面經的本文,比較不容易了解,就在空白邊註解下來,所以我們事先看的話,就可以事先了解那些比較沒有時常看到的經文,它是什麼含意,這倒是蠻重要。因為我們以往我們接受道場教育,受持讀誦(金剛經),我們不是拿經典在受持讀誦嗎?可是後學講解就不一樣,各位有沒有聽進去啊?受=就是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持=把真心佛性本體拿出來用,叫做受持。我們要了解,往內才是正確;往外我們去受持拿了一本金剛經,沒有用!你放下來全部都沒了。我們從我們的佛性本體出來,我們能夠「受」,接受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當下就是佛。所以「受」很重要。然後「持」,就是要用,把佛性本體功能作用全部都表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之中,這樣的受持,我們自己才能夠得到利益。

  然後「讀誦」,就是要利人,要幫助別人。所以「受持」是自利。「讀誦」就是利人。能夠自利又能夠利人,能夠自覺又能夠覺人,覺行就可以圓滿,覺行圓滿就成佛了。所以四個字對我們作用就很大。後學把(維摩詰經)裡面比較少看到的經文,旁邊都有註解,像「深入緣起」,我們要深深的進入,因緣怎麼起來、現象怎麼來的,我們深入緣起就會把怎麼來的原因找出來。我們能夠找出我們生出現象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去掉它,不要它呈現現相,這樣我們就可以歸還到我們每一個都是佛的本位,就已經都回到家了。我們活佛老師真用心,後學直到這兩天才看到那一張濃縮版的活佛老師墨寶,各位都有看到嗎?(),真的,活佛老師寫的很棒,活佛老師又提起「你要的話,一定要看DVD、要聽CD、要聽MP3,就是要研究性理心法才可以要」,有沒有推廣的很極致?(),真的是很用心!各位要了解喔,是我們福氣!活佛老師在北部一句也不說,所以後學就像我們同義宮要個幾千份,做什麼?給北部的道親看一看,活佛老師在南部提倡的情形,那活佛老師為什麼把北部放棄了呢?(沒有放棄),怎麼連一點縱然不借竅,有開沙,怎麼開沙的時候連一句也不提。要了解,北部的善因緣不聚足。我們南部很純樸,善因緣很足,所以活佛老師很疼愛我們這一邊。對不對?沒有感覺喔?(),都要我們能夠研究,能夠自己有信心可以成佛可以成道。活佛老師又一直強調,我們點道詞裡面只有萬八逍遙,萬八以後,因果都要自己承擔。所以研究性理心法以後,我們就從「因」都透徹了解,「因」都不造了,就沒有果報,當下都解脫了。這樣子的話,我們就回歸到本位,每一位都是活菩薩。可是我們現在就是被我們自己的知見障礙,我們的知見障我們不能夠成佛,障礙我們不能夠當下就能夠具備萬萬年。我們現前一念具備萬萬年。可是我們「現在的現前一念」,各位前賢什麼念?跟我們最親切在一起的念頭,是什麼念頭?是不是過去心、未來心跟現在心?(),都是在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都是在現象裡面。所以就沒有具備十世古今不離當念。

  要了解,我們佛性本來都呈現,跟佛菩薩沒有兩樣,就差別在我們的見解,是自己障礙自己,差在這裡而已。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放下、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回歸到跟佛一樣的佛性本體,可以發揮佛性的整體大用,都可以發揮出來。所以我們活佛老師寫的墨寶有兩個「放下」,真的就是要放下,放下萬緣,放下就海闊天空,因為我們放不下,所以煩惱很多。我們回想一下,為什麼煩惱?就是因為放不下,因為我們住相。我們明心見性也一樣要同心努力,大家都能夠明心見性,因為楞嚴經全部講的很微細,都是要我們明心見性,心明了因果不昧,見性了成佛無疑,絕對不用懷疑,一定會成佛。是由內心產生的信心。假如我們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一點認識都沒有,那怎麼成呢。就不會成!那個「成」只是希望!希望成佛、希望,那希望就很渺茫了!我們是可以掌握:「我可以成佛的」,各位有沒有信心?(),還不錯,這個都還很肯定,就是肯定自己的佛性本體,這樣的話,成佛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一定要有!

  後學在過年這一段期間看「懷海禪師」,懷海禪師是七祖馬道一的徒弟,懷海禪師、普願禪師跟智藏禪師三人同時拜七祖為師。懷海禪師就講頓悟法門,後學一看,我們一直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這個內容,所以就把它抄寫下來,想想過年的時間多,就可以靜下心來看,然後就會有所領悟、有所進步。所以各位要對這一張講義多用一點心。假如我們在這邊再來講解這張講義的話,場面就不太適合我們講,要聽這張講義內容,就要像北部前賢要CDMP3。因為我們對萬緣放下的內容都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有一些都還會問「在萬緣放下的時候,看到什麼、遭遇到什麼」,然後都很在意,那個就是沒有放下、沒有萬緣放下。所以呈現我們佛性的全體大用,就沒有全部出來,所以連敏感度增加也不多。假如我們能夠按照懷海禪師所講的內容來做,就從凡夫地直登佛地(直接到達佛地)。所以後學就把它抄錄下來。各位要找原文,就在景德傳燈錄或是五燈會元裡面有記載,那都是我們歷代修持者的經歷。從西元0年一直到西元1135年,這期間我們中國修道很興盛,都會踏破鐵鞋去找道,到各處去訪道,去找怎麼樣修持的法門。從密勒日巴以後,修道的風氣就漸漸消失,因為道已經隱藏不見了,所以要修就沒有法門可以修。現在我們沾到上天大開普渡,能夠先得而後修,都很幸運,這麼好的時機,上天又承認我們都已經能夠「得道」了,各位有沒有「得道」?(),恩,我們都得道了。得道了,可是我們脾氣毛病都還有,我們要把脾氣毛病修,讓脾氣毛病不見,沒有脾氣毛病。有沒有坐在供桌上的活菩薩發脾氣?(沒有),不會喔,坐在供桌上不會發脾氣。我們在修的時候,也不能有脾氣,就是不能有落入情緒方面的事。所以我們要學會降伏自己的妄心,發脾氣都是妄心呈現,我們要降伏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不是被妄心降伏,就是要降伏妄心。我們選擇哪一個?還是要降伏妄心,然後才會回歸到我們真心。現在我們對妄心跟真心能夠分辨的出來嗎?(可以),要知道,六根所面對六塵,產生的都是妄,那個叫識心。識心就是妄心、就是生滅的心,那個心不能拿來修道,因為它變化無常。真心就在我們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的時候產生。妄已經盡了,真才會顯。真心顯現,即心就即佛,那個心就是佛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真心認識。盡量在日常生活之中都用真心,我們開始用真心的時候,比較會吃虧,可是沒關係,只要你用習慣了,都用真心來待人,交的朋友都會很久,做的事都會很牢固,而且都不會後悔,走路的時候也不要左觀又顧,沒有人會害我們,因為我們做的都是利益眾生的事,不危害到眾生,這樣晚上睡覺都會偷笑的。各位有沒有晚上睡覺偷笑?都沒有啊,可見還沒有體會到道的殊勝、道的奧妙,真正你體會了以後,晚上睡覺都一直笑,笑到醒過來,那才真的能夠咀嚼道的味道,很殊勝啦,以往我們只有嘴巴講一講而已,沒有實際去親身體驗,現在我們有機緣自己本身親身體驗:「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什麼狀態」,真的就可以到達滿心愉悅的狀態,很舒服,就好像在天堂。

  我們講到第33頁的反面。這是從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這地方開始。我們為什麼會落入凡塵?就是起心動念,有一念的無明,然後產生三個:業相、轉相、現相。這時候業相、轉相、現相都沒有相,都是在空中,可是已經醞釀,我們已經有起心動念,念頭已經形成業,所以叫業相,業力形成了。業力形成,它慢慢轉變,轉變真的落入有形有相。所以活佛老師在「謝謝你」的歌詞裡面有講,「感悟生命的因果牽繫,也是心念的累積」,活佛老師這首歌把真理都融入,用最少的文字講最多的真理,裡面全部都是講真理。我們能夠時時刻刻去迴光返照,時時刻刻去了解到它的涵義,那我們可以警惕自己不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可以解脫。所以我們就可以掌握自己未來的命運。我們都會講「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有沒有好好掌握啊?可能是好好去造業啦,不知不覺又把業力造下來了。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保持就是「覺」,我們覺能夠久,就是覺者。一個覺者就是佛,我們都是不知不覺,那不知不覺就起念,念頭一起就造業,造了業就受苦,是不是延伸下來?(),但都不知道。我們知道自己在造業嗎?都不知道喔,我們知道自己內心很驕傲嗎?一定又不承認啦!可是要知道,心中的我相很強,那就是驕傲。所以要降伏這個我,沒有我啦。我們所認為的我,就是身體的我。而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都是要還給天地,我們不能夠擁有,所以身體都一直在變化新陳代謝,不是我們所能夠掌握。我們所能夠掌握的就是我們呈現在凡塵這麼短暫的那個覺,我們就可以自己掌握,然後自己轉變。很可惜,我們在這麼短暫的時間之中,都被造化所引誘,而去追求有形有相的東西,這樣蹉跎歲月,一下子一生就過去了,再來的時候已經迷糊了,就不了解我們前世到底是什麼。各位了解自己前世是什麼嗎?(不瞭解),大概我們都不知不覺了,已經在第十殿喝孟婆庄的忘魂湯,已經全部都忘光光了,都不知不覺。可是我們要知道,佛性是不生不滅的,身體有生滅,佛性不生滅,雖然經過千生萬死,但佛性都不生死,我們受苦都不知不覺,就像我們看雞鴨鵝,牠們知道牠們苦嘛?(不知道),都不知道,我們大概也像牠們一樣,都不知道苦。現在能夠研究到性理心法,讓我們能夠脫離苦海。我們接著去年年底講下來的「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

  晦昧空=頑空,空中沒有東西的空。我們了解,空中的空是真空,是有佛性在,空中有佛性,就是妙有(有,但沒有形相,就是妙有),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一段就在講我們佛性本體怎麼樣落入現相的過程,怎麼樣的形成有山河大地、然後有眾生、然後有業果。大的標題就講「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業相轉相跟現相,這都還沒有現相。但因為有晦昧空,因空才立世界(山河大地形成)。有山河大地以後,才有眾生。有眾生以後,才有造業業果。所以世界、眾生跟業果是這樣呈現。而這樣呈現,不是我們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去改變它,可是我們可以去了解它的過程,知道怎麼形成,然後我們從中了解以後,不犯我們形成現相的因(就是種子沒有),那種子沒有,我們就回歸到本來。本來我們的本際都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可是我們等於離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很遠,完全都不認識,因為都不認識也不研究,所以就不當祂是存在,就好像已經不存在,而不存在就不管祂。我們不管祂的時候,祂在不在?(),祂會不會管我們?(不會),不會啊?不會才怪!為什麼會管呢?因為我們種的因已經含在裡面,既然有因,然後我們又一直延續著所有的一些思想、所有一些作為,所以因就慢慢的發芽,變成看得見的形相。既然形相一形成,我們又住在形相裡面,產生喜歡討厭。既然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有取捨就有動作,有動作就造業,不是行善就是作惡,不管是行善或是作惡,業因都已經形成。所以這一段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形成現相的由來。所以從「晦昧空」,然後「空晦暗中就結暗為色,把暗相結成,就變成形相。所以形相的由來都是虛幻不實在。

  我們要知道,當我們看到的:「你看到的跟我看到的都一樣啊,都是那個形相啊」,那就形成共業(共同的業力),你也這樣、我也這樣,就形成整個我們大地天氣的變化。所以各位要了解,現在天氣的變化很快,那是我們的心變化。心變化很快,天氣的變化就跟著很快。所以現在有點「天不照甲子,人不照規矩,老人不按道理」,這樣子整個天地之間變化很快,都是我們心的變化。所以只要大家都心存善念、都是善心、都是行善事,災難就離我們遠去了。假如都是為非作歹,一些災難就接踵而來,一個接一個,尤其是今年2012年,不是災難年嗎?所以要心理準備,今年就是災難的年代,災難很多。可是災難會隨著我們心念改變,我們大家都是在行善,整個災難的黑氣就消失了,就會變成瑞氣呈祥,都是好的。各位可以回想,我們去年都沒有颱風,明明要來了,它還來一個向後轉,轉到日本去了。要了解,那是我們大家都有那個善心,然後改變整個天氣。之前後學也不會知道「天氣是隨著我們心再改變」,會認為是這樣嗎,哪有可能,好像天地的變化是天地自然。只要我們觀察的久,絕對就是這樣!假如有節日,大家要殺生的節日,天氣預報都是好天氣,可是當節日一到的時候,愁雲慘霧,就一定報不準,為什麼?就是殺生多,殺生多天氣都產生變化。所以後學從後天廟開始就一直觀察,觀察到求道、然後研究性理心法透徹的時候,整個過程都這樣,就是一定遇到殺生的時候,都是愁雲慘霧,天氣一定不好,不趕預報再怎麼樣的晴朗都會變化。各位可能都沒有去觀察到這方面?有啊,那還不錯,還能夠事先知道天氣的變化隨著我們的心。所以形相的由來,就是從我們的妄念而來,山河大地也是從我們真心佛性而生發。

經文──(第33頁,反面)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身色,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色=形相,形相參雜著妄想(就是我們不正確的念頭),然後我們的念頭跟形相為身,我們的身體裡面就是念頭跟形相。是不是這樣?我們現在的身體,裡面全都是念頭,所以念頭跟形相就變成我們的身體。所以佛要渡眾生出離生死,先把念頭滅掉,沒有念頭了就沒有生在凡塵的因,因沒有果報就不會呈現。我們若不想在凡塵出現的話,就是不要有念頭,不要念頭就好了。簡不簡單?(不簡單)。念頭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起來的,可是要它全部沒有的話,還真的蠻困難,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念頭一定自然而然就冒出來,阻擋都阻擋不了。像六祖講「不斷百思想」,六祖的不斷百思想就是我們的這一些念頭,而這些念頭跟我們也是很親切,同時存在,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也不用一定要去除它,我們能夠善用、能夠知覺就可以。我們知道念頭來了,什麼念:是善念、是惡念、是無記(不落入好不落入壞),我們都會清醒知道,不住相,這樣就可以!不是要消滅它,而是要跟它和平相處,不被妄念主宰。因為我們都會被妄想主宰我們的行為,而且還蠻厲害。日常生活都是這樣,六根牽著我們四大身體在凡塵來做事,都是這個樣子!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念頭跟真理契不契合、有沒有違反真理、起心動念是屬於自私自利、還是想利益眾生,這個我們就要了解,了解到以後,大方向能夠掌握,掌握到大方向,這樣子我們本身就可以掌握到自己的整個性向、走向都可以掌握。所以這裡佛講,我們念頭跟形相為身。然後「聚緣內搖」,我們聚了很多因緣。在凡塵生活的時候,很多遇到的事都是因緣,然後我們聚(就是讓它們全部都集合在一起),聚緣內搖(在自己內心裡面搖動)。所以我們在家裡的時候,想出門去逛街,那個想逛街之前,經過什麼階段?就是經過「聚緣內搖」,「出來、出來玩,外面風景很好看」,有沒有?那個是聚緣內搖,搖到後面你若沒出來會怎樣?(),會內心很難過,不知道自己什麼還沒做,就會那個樣子。聚緣,積聚很多的因緣,在內心裡面搖動。然後「趣外奔逸」,趣=往,要往哪裡去。要往哪裡去?要往外。奔逸,奔走放逸,就到外面去玩了。各位有沒有逛過街?()。元宵剛過,有沒有去看?

  所以我們都有那種想熱鬧一下或是想放鬆心情,那都是趣外奔逸。所以因為有趣外奔逸,被外境誘惑,被拐走後又形成下一次要出去外面的因,有那個因才會有下一次的行動。假如沒有的話,你遭遇假如都不如意,往後就不想出去了,出來都吃虧,就不會想出門了。奔逸=放鬆心情,把整個心往外放,追求形相。所以佛就講「昏擾擾相」,那種在外面所遭遇的到事情,都是昏擾擾相,不是清淨,都不平靜的。所以你看,你在家裡坐都沒事,一旦你外出搭計程車就出事了。像那位藝人,今天報紙刊登要關四年,那位日本男朋友要關六年。她若是在家裡坐,就沒事,就是因為出門就有事情。所以我們要約束自己的身心,不趣外奔逸就沒事。而她還引起人民公憤,大家都喊殺,過街老鼠。犯了眾怒,為什麼犯眾怒?說謊話。所以你講謊話,人家最討厭,整個國民都討厭她的不良示範,當一位演藝人員不良示範,所以就公憤。我們瞭解,我們在修道所講的就是真實,很真實。被打的司機醒過來也說:「她都說老實話的話,我會原諒他」。你看我們都很善良,對不對?()。我們眾生都很善良很可愛,可是有時候很可惡,講謊話且都想要讓人死的。警察看到那個錄影,兩個計程車司機用行車記錄器把她的行為全部記錄下來,當警察看到影像:「唉呦,這種打法是要人家死的,是有什麼深仇大恨,要打到這個樣子」,你看,所以現在到處都有監視器,老實一點,我們老老實實修道,這個四處上天都有監視器在監視我們,看看你修道有沒有發脾氣、有沒有行善。所以到時候我們在孽境台前看:「那個怎麼是我,我都沒做壞事,怎麼整個都呈現給我看」,要了解,要直心、深心、大悲心,在凡塵的生活就要把它拿出來用,都是用我們最誠懇的誠心,跟天地一樣,白天就是白天,黑夜就是黑夜,你種匏仔就生匏仔、種菜瓜就生菜瓜,不會亂來的。你種匏仔下去生出花生?會嗎?所以我們要學天地的誠,只要以誠來待人的話,所有問題都會解決。

  佛講,我們向外發展的話就會紛紛擾擾,內心都得不到平靜。當內心得不到平靜,我們就講「掉舉」。隨煩惱,大的有八個,第一個就是掉舉。之前後學時常解說「掉舉」,因為我們很少用這個名詞,所以不知道掉舉是什麼意思。掉舉就是把心舉的高高的,讓心失掉了,心都不見了、不安,這叫掉舉。像我們現在買刮刮樂或彩券,然後我們心就想現在已經上看九億,動不動心?要訓練自己不動心,訓練自己無功不受祿,就是要送來給我們,不是我們應該拿的錢,我們就不用,要到這個程度,那自然什麼事都沒有了,詐騙集團就沒有伎倆可以施展,因為我們都不貪心,「當你拿給我,那不是我的錢,你都拿走」,不動那個心,就沒有掉舉,不會把心舉的高高的。不然你去買了,彩券已經在手上,你都一直看那個號碼,看看開出來的號碼有沒有跟我一樣,最好是一樣,是不是整個心都不安了,一直在期待!然後當開出來以後,「唉~號碼都不一樣」,失不失望?(失望),很失望,你看那個心的起伏有沒有很大?誰造成的?還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我們都不動那個心,要訓練「那個錢都已經送到門前來了,不要就是不要,不是我的,我就是不要」,要訓練到這個樣子。我們就想:「我們一生一定會斷氣的,我們就想像我已經斷氣了」,這樣什麼事情都沒了,什麼事情都解決了,都沒事了,沒事沒事!有事都很麻煩,沒事!是我們最輕鬆的生活方式。

  要了解,外面都是昏擾擾相(紛紛擾擾),讓我們心不安,我們就把它都清除了,當清除以後,心都很清淨,在心一清淨,恢復到佛性本體回來,時時刻刻很快快樂樂,這樣不好嗎?(),很理想,我們可以做到的而且又不困難。佛又講,我們把那種昏擾擾相「以為心性」,就是認為這一種就是我們的心性。然後「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第一個最迷惑的地方,就是我們決定把心放在我們色身裡面。各位前賢,我們的心在哪裡?我們的心是無所不在。所以四念處的第三個「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住中間」,那心在哪裡?我們要對文字透徹了解,為什麼佛前面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就是你的心跟你的眼睛所看到的形相,到底在哪裡。所以七處徵心處(心的地方所在),那就是告訴我們性理心法,就是告訴我們「心沒有形相,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當你把心固定了,心就死亡了,所以心沒有固定的地方。雖然說不在內、不在外也不住中間,可是它畢竟也在內、也在外也住中間。所以之前後學都記得,我們用拍手來講「眾緣聚會」。各位有沒日常生活時候,訓練自己一下「拍手」。拍手有聲音,聲音從哪裡?從右手出來?從左手出來?從空中出來?無因出來嗎?全部都不是,那到底從哪裡出來?(因緣聚會)就是眾緣聚會。它不是右手出來,可是也不離開右手;不從左手出來,也不離開左手;不從空中出來,也不離開空中;不無因出來,也是從無因出來。所以它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所在,因為它很寬廣,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只要我們一看了,「你怎麼能夠看到禮運大同篇的那些字」,是不是佛性?(),恩,就是我們的心,那個心就是真心,真心看到的。寬不寬廣?(寬廣),整個空間全部都是,你看前面的屋頂琉璃蓋的很整齊漂亮,是不是心?(),是不是無形無相?我們的心無形無相,無所不在。所以不能把它固定化,當你把它固定化,它就變的很狹隘很窄,就不會寬廣。所以它是盡虛空徧法界。所以才講萬緣放下了以後,一念不生,然後我們可以進入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是不是更深入了?剛開始的時候是蝦米,然後到達尸居而龍現,是不是蛟龍?是不是長大了?所以程度都不一樣。我們開始先了解佛性的輪廓,然後接著就要深入,開始是直心,然後進入深心,進入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那已經都是本來(本體)。所以要了解,祂無所不在。不能把祂固定化,當你固定了,就只有一個範圍,當只有一個範圍就太窄了,就不是祂的全體。而我們要講祂的全體,是非常奧妙!不可思議。之前後學都講我們怎麼體會不可思議呢?就是不著有、也不著空、也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我們就講不出來了,是什麼狀態?(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就是不可思議。所以往有人問的話,什麼是佛性?你就回答不可思議,標準答案!不能講的,一講了就有所偏。所以我們最上乘的佛法就是無言(沒有語言),「無言之法」就是最殊勝最高超的,因為沒有語言就不容易了解,所以「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把它說出來。「因言而入」,因為講這些語言,讓我們能夠進入。「非即是言」,不是這一些語言,而是他講的內容。我們研究就是這樣,借著經典、借著修證者所說所闡釋的內容,然後我們按照他的方式來做,我們就一定可以到達,可以進入,就能夠真正的超生了死。我們活佛老師不是要我們超生了死嗎,真正要超生了死,我們就要了解怎麼樣超生,生要怎麼超,死要怎麼了,都要透徹知道。

  那我們「身體的生死是,眾緣聚會叫做生,眾緣分散叫做死」,所以身體的生死都是假相,真正我們的佛性沒有形相,佛性不會生也不會死。我們要對沒有形相的佛性,可是我們確實知道存在,要掌握,我們可以使祂時時刻刻保持覺,可不可能?可以的喔,讓祂都是覺,不會有不覺的時候,因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起惑造業,就糟糕了,在苦海沈溺。所以不要讓祂不覺,都覺,都覺就對了!

  我們做的方向很容易掌握,什麼叫做對、要怎麼樣才可以,很容易掌握,就是「不要起心動念、不要落入自私自利」,這樣的大方向就正確。然後多行善事,累積善因緣,善因緣都充足了,我們自然障礙都消除。所以為什麼我們這麼久了,從民國十九年開始活佛老師掌道盤開始,大開普渡,到現在都經過這麼久,你看我們道親為什麼被社會都瞧不起,道理在哪裡?就是在我們對道的了解不夠,障礙多。那為什麼沒有善知識來引導?就是因為我們善因緣不足,且我們認知又錯誤,都在形相裡面衝啊衝啊,都是一些假名,就是要多少跟多少,為了那一些名跟相,拼到滿頭包,認為功大德大。所以六祖就明確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得」,我們要見性才有功,然後要平等才有德。功德是從佛性本體來的,不是從形相來的。所以不要認為「我去國外,東南亞渡了好幾千個,功德很大」,那都是跟眾生結緣,都是了了自己的業障,有什麼功德!你所渡的人、你所點的人,都成佛成道了嗎?沒有啊,所以不能自大、不能驕傲!後學都講,我們既然落入凡塵就不要驕傲,都要受苦的。那我們既然領悟了,這麼眾生都還在苦海沈溺,不能驕傲,要把他們渡到成佛,所以做都來不及了,哪還能驕傲,所以不能驕傲!這樣正不正確?(正確),我們就是要這個樣子,沒有驕傲的本錢,要努力能夠使眾生都能夠進入修道的軌道。我們自己確不確定自己已經進入修道的軌道?(確定),那還不錯!起碼對自己有信心,不然很多都還在沈溺,說「你可以成道成佛」,他確反問「哪有辦法」,所以當我們聽到這個話,力道都消失了。

  所以我們研究的方向,成佛是誰在成的?(自己),恩,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都已經認識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雖然那時候是小蝦米,可是現在慢慢長大了,有沒有長大?(),都慢慢長大,雖然還沒有變成蛟龍,可是已經都不是小蝦米了。要使小蝦米長大變蛟龍,所以到時候尸居龍現,尸居=安靜的居住在家裡,龍現=神通萬物,就是你整個佛性本體跟整個宇宙虛空都是合在一起,這叫龍現。我們都可以達到的,只要肯努力,都可以達到。不要一天到晚被造化引誘而去逛街,然後投入凡塵那些污垢方面的事,這樣就好了。可是因為我們都習慣性已經太久了,凡塵事說不參與,手腳會很癢,都會參與其中。好像我們都是午時出生的,還記得嗎?(記得),後學之前在後天廟有研究三魂七魄,在午時出生的人,他自己的事情放著不要管,別人的事不管他會很難過,這就是午時出生的。我們看看周遭誰是自己的事情放著不做,別人的事情不管會很難過的,那種人都是屬於午時出生,自然的傾向。假如我們是午時出生,要去管別人,你就要告誡自己:「不可以管」,這樣就可以改過來了。要告訴自己:「他有功德也不分給我,他有罪過我也不用去擔,管他」,這樣最理想了,就是要這樣「他是他的事情,我是我的事情」,要「隨時檢點身心事,哪有工夫說他人」,這是我們活佛老師說的。

  我們都是迷惑,把心決定在色身之內。佛就講「不知身色,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就是我們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就是不研究,不研究所以不知道。我們的身以及外面的形相(身色),以及外面山河大地、虛空大地,咸是=全部都是,「妙明真心中物」。我們身的四大假合水火風土,外面山河大地的那些形相,全部都是真心所生發。妙=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有體有用,都是我們佛性裡面的東西(真心中物)。所以萬物身心,本來一體,萬物跟我們的身心都是一體的,所以就不用分別。當我們證悟到不分別的時候,就是成佛成道。我們還很強烈的分別,就是眾生,我們都還是眾生。所以分別心要愈來愈淡薄,愈沒有分別。當愈沒有分別,我們心中的喜歡討厭就愈來愈少,而喜歡討厭愈來愈少,取捨的心就愈淡薄就愈沒有。沒有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了。後學在講都是反覆一樣,再怎麼講都還是這些。真理的部分就是這個樣子,再怎麼講它都不會變化。會變化的都是生滅,生滅的我們就不要追求,追求生滅會讓我們很疲倦很累。我們追求不生不滅就不會。

經文──(第34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佛又作比喻,「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百千大海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把它丟掉,棄之不要。「惟認一浮漚體」,浮漚就是海浪引起來的泡泡。好像肥皂水,肥皂一泡到水以後就起泡泡,泡泡就叫浮漚體,一戳就破了。所以佛說我們眾生實在有夠笨,百千大海不要,只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目就是目標,就是認為。一個海浪的泡泡,認為就是我們佛性的全體。「窮盡瀛渤」,瀛=大海,渤=小海,窮盡大海小海,一點點的我們都把它當成真的,就是講我們身體,身體很小,可是我們都認為佛性在身體裡面,那是錯誤的認識,這樣就不對了。「汝等即是迷中倍人」,佛對阿難講,你們在聽的這些程度不高的,就是迷中倍人,在迷昧的裡面又加一倍的迷。我們起心動念都已經妄了,在妄念裡面去分別好壞,那就叫倍,迷中倍人,又加一倍的沈迷。所以佛說我們眾生都不用智慧,都在現象裡面迷惑。「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好像釋迦牟尼佛手垂下來,跟手舉上去,這樣是平等,沒有差別,不是說手舉上去叫做正,然後手垂下來叫做倒。我們不是有說:手舉上去叫正,手垂下來叫倒。佛就講答案,那時候問阿難雙手一垂下來是正還是倒?阿難因為時常被釋迦牟尼佛當頭棒喝,所以阿難說:世間人說此為倒,而我不知是正是倒。怕被釋迦牟尼佛罵,所以說世間人,拿世間人來墊底。然後佛就順著阿難的意思,佛說世間人這樣說倒,那世間人怎麼樣說正。阿難說:如來把手指向天空就叫正。佛還很聽話,還真的兩隻手就舉到上面去了。所以這個地方才講答案:「如我垂手,等無差別」,手沒有一定的正、倒,沒有正倒,我們的手沒有正倒。不可以把它定成手垂下來叫倒,手舉上來叫做正。假如你是這樣的話,已經迷昧,還加一倍迷,迷中倍人。所以等無差別。就是垂下來跟舉上去,是平等,沒有差別。所以佛在講很粗淺,不深。「如來說為可憐愍者」,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觀點,說舉上去叫正,垂下來叫倒。所以如來就講你們實在有夠可憐,說眾生可憐愍,就是都不用智慧。

經文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阿難承受釋迦牟尼佛能夠慈悲、能夠救他脫離苦海,深深的教誨。「垂泣叉手」,就是掉眼淚。無聲掉眼淚叫泣。有聲的叫哭。哭了就是有聲音。泣就是眼淚一直流,但沒有聲音。「垂泣叉手」就是行禮敬禮。「而白佛言」,表白他心中的意思。「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我阿難雖然承佛這樣的妙音(就是大乘佛法)。「悟妙明心,元所圓滿」,領悟妙明心。已經領悟妙明心。元=本來,元所圓滿,本來它就圓滿。「常住心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妙=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我們真心體用都呈現,而且都圓滿、常住心地。這倒是講出來都符合真理。

經文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但是現在我領悟佛現在所說的這些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所以問題就出在這裡,阿難用緣心來聽法。用緣心來聽法,這法就變成緣,就變生滅。本來是殊勝的佛法,卻被他用緣心來聽的話,殊勝就不見。所以未得法性,沒有得到法性。阿難表明用緣心允所瞻仰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

經文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徒獲此心」,徒穫=沒有付出勞力,然後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徒穫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不敢認為那個就是我的本源心地,就是我的本來心、就是佛性本體。「願佛哀愍,宣示圓音」,希望佛能夠哀愍眾生,能夠宣示圓融的音聲。圓音(圓滿的音聲)最難講,很不容易講,因為我們話一出來都有缺點,都可以攻擊,所以要圓滿很不容易。譬如說我們在吃飯,「要吃飽喔」,這個圓不圓音?我們吃得飽嗎?現在是吃飽了,但是等一下又餓了,又要再吃,那你有辦法吃飽嗎?沒辦法,所以這個音就不圓了。像我們養育小孩子,小孩子在大號的時候,會說「要大乾淨」,能夠拉的乾淨嗎?所以我們生活之中,所有講出來要讓它圓滿,真的很困難,都會有缺點。所以要了解,宣示圓音,是阿難有智慧,說你要說的圓滿喔,不要講不圓滿的給我聽。這是很有智慧的請求。「拔我疑根,歸無上道」,有疑(有懷疑的話)就沒有辦法到達最上乘的佛法,最回不到本位,所以一定要把疑根拔掉,才可以到達無上道。

剩下約25分,提問問題

  【:或許最近常感覺耳朵口有東西在動,但是摸都摸不到,照鏡又看不到,這是虛幻嗎?還是有什麼事情要發生,心裡感覺怪怪的,要如何破除?

【劉講師:我們在修持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那種自己想都想不到的一些事情,要知道有一些是屬於我們累世之間的因果呈現,有一些是我們自己的疑心生出來,疑心會產生現象,我們的業也一樣會產生現相,所以現相的來源倒是蠻多。要知道,在做一門工夫的時候,最可貴就是專一。專一的時候,就是有什麼樣的突發狀況,你都不要去理它,不要轉換心意,這樣我們修持的法門,工夫才能夠深入,才能夠呈現,才真的有效。不要說我在做什麼什麼,然後會遇到什麼什麼,那個心都已經沒有專一,毛病就出在沒有專一,其實都沒事。各位要了解,我們可以試驗,我們都曾有過皮膚會癢的經驗,當我們皮膚癢的時候,我們是要去抓,那叫自然反射作用,可是你訓練,知道皮膚哪個地方在癢,你就訓練它:「身體本來就是假的,哪有癢不癢」,然後你在看它的變化,一下下不很久,那個癢消失的無影無蹤,不癢了,你又沒去抓,那個癢跑去哪兒!各位要了解,很多都是會這一種現象,叫做什麼?錯覺。我們產生錯覺得情形,就是因為我們神散(我們的精神沒有集中,很分散)。當很分散,遭遇的事情就很多,我們就會變的心很煩。假如你能夠篤定的話,什麼也沒有,你身體呈現什麼現象,你也都可以迎刃而解,本來就沒事。各位可以試驗看看,若是正在癢的時候,你就讓它癢,你要告訴自己「身體是假的,你在癢,癢不是真的在癢」,可是假如你的意志不強,一定會被它拉走,「趕快來來幫我抓癢」。假如你意志很強,假的,不用多久,它就消失了,因為真的是假的。

  【:道德經中有說「從真起妄」,然後「返妄歸真」是沒有形相。但是「從體起用,攝用歸體」,就是形相非常顯明,後學聽的不是很懂,想請問從真起妄跟從體起用,差別在哪裡。

【劉講師答】:在凡塵從真起妄就有十二類生,返妄歸真只有十個類生,因為「若非有色、若非無色」是我們佛性的本源本來,它就是真如正智。所以返妄歸真以後,這兩個就歸位,所以只有十個。我們看金剛經,十二類生裡面就沒有「若非有色、若非無色」這兩個,只有十個類生。從真起妄,真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起妄,妄是佛性的功能作用。然後我們攝妄歸真,收攝那個妄又回歸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後學說用文字不容易明白,可是我們用比喻就很容易。

  我們舌頭是不變之體,我們吃花生、吃梅子、吃甘蔗,這叫隨緣之用,這是從體起用。從體起用是很短暫,吃花生的時候,當花生吃完了,花生的味道就消失了。可是我們眾生的差別,就在於我們從體起用(從不生不滅的舌頭,然後我們吃到花生,已經從體起用),起用以後,把「用」當成本體,所以時時刻刻都在想花生味,縱然已經在吃梅子,還在想花生。所以過了就讓它過,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所以從體起用,「用」都是短暫,短暫以後,我們「用」了就要攝用又歸到本體。問的人有沒有得到答案?(沒有),那你在講一下,看哪裡不懂!

   :承上,因為從真起妄,在道德經裡面是說沒有形相;從體起用,形相是非常顯明。後學就搞不懂,為什麼從真起妄是沒有形相,從體起用是形相非常顯明。

【劉講師答】:有一些在文字方面講出來讓我們很容易了解到講的是什麼,可是要知道,妄,假如後學會講沒有形相,那一定是我們從念頭跑出來(是從生發念頭跑出來),念頭有沒有形相?念頭沒有形相。我們從佛性本體才能夠生念頭,是不是從真然後起才起妄,從我們的佛性本體,然後生發念頭。但念頭沒有形相,所以那時候的角度是站在這裡來講。假如是從體起用,然後形相顯明,就用我們剛才講的舌頭,吃花生、吃梅子、吃甘蔗,是不是形相都顯明?都很顯明,那就符合我們在講的內容。所以從體起用,你從不生不滅的本體然後來運用吃花生、吃梅子、吃甘蔗,這都形相顯明,都是很清楚明白。可是你這樣一問,就把範圍局現在一個角度,它可以更寬廣的,還可以更寬廣。可是這一個角度就按照你所說的:妄想沒有形相,可是你從體起用的用,有形相、形相顯明。可是我們好像對號入座,就一定要這樣去說,然後才符合你問的,它的範圍就比較狹隘。又可以把它放的更寬廣,我們從本體來啟用,不一定說形相要顯明,不顯明一樣可以用。譬如說,做設計的人,設計有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可是他的設計一呈現到實況的時候,有沒有形相?(),就是有,要了解這是變化,它也一樣具備在我們剛才講的真理裡面。它不是說從體起用就一定要形相顯明,它沒有形相的時候也一樣呈現。當你在設計的過程,要使它怎麼樣怎麼樣,才可以達到理想的要求,那個過程沒有形相。可是只要他能夠構思都完整,呈現以後,一定都是有形相圓滿。我們研究真理要寬廣透徹,全部知道。從真起妄,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念一定是沒有形相,是念頭,念頭沒有形相,可是為什麼有念頭?就是一定有佛性本體,你才有念頭。你沒有佛性本體,念頭生不出來。所以那個生發念頭就是佛性本體。而我們要迴光返照,說要觀照念頭,就已經是在觀照佛性本體。我們要問才會更寬廣更了解的更透徹。

   :後學在聽劉講師的講課錄音,劉講師有講到,青陽期的口訣是阿彌陀佛,紅陽期的口訣是南無阿彌陀佛。不過我們平常在開示道義三寶的時候,都講青陽期的口訣是無量壽佛,那到底青陽期的口訣是?

【劉講師答】:無量壽,各位有沒有聽過?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阿=無,彌=彌滿整個宇宙空間,陀=成就了,成就以後就成佛,阿彌陀佛。所以青陽期的就叫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壽命是無量壽。要了解,無量壽,各位前賢是什麼?就是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是不是無量壽?(),所以我們本身就是阿彌陀佛。了解意思嘛?在我們身上。所以借著外境來了解內心,借著外相來點醒我們。青陽期是一個剛生發時期,紅陽是成熟,白陽是已經收穫果報。所以它有時機的不同。所以講出來的口訣就不一樣。要知道我們所傳授青陽的三寶,紅陽的三寶、現在白陽的三寶,那都是在我們身上,一身都具備三寶,不是說還要向外去追求,身上都具備,就在我們身上。我們所點,那是最重要,一定要點開我們玄關,才能夠跟整個宇宙虛空大地融會,天人合一,才會成為一體。所以我們一定要接受上天指派掌道盤的祖師來授記,授記以後就有成佛的資格。以往都是先修而後得,因為現在先修後得來不及,為什麼?大家都不想修,所以就沒有希望,會玉石俱焚,好的壞的全都遭受災難,上天不忍心,所以降道拯救善男信女,降劫來懲罰為非作歹,所以道劫並降,同時都降下來凡塵。要了解,我們所得的道,玄關,就是佛;我們所得的口訣,就是法,法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我們所得的合同,叫僧。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你進入僧寶,你就是有佛的影子在了,已經就是佛、佛的程度。所以有佛,然後有般若妙智慧、有行善的行為,這樣三寶都合在一起,這是我們得三寶要去行去做。並不是只有在念,不是一直在做守玄工夫。

守玄,求道以後妄想雜念很多,我們借著守玄把妄想雜念去除是最容易,所以各位可以試驗,假如你胡思亂想的很厲害,當你一守玄了,胡思亂想都消失了,很快!消失了以後,我們要守住玄妙的關鍵,什麼叫玄妙的關鍵?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後學都一直強調,假如你都死守著玄關,我們活佛老師來借竅就講「守著玄關跟人走,忘了玄關已成佛」,我們守著玄關人會不會死?跟我們走道哪裡去?墳墓。那我們要不要?(不要),把玄關到帶墳墓去。所以那個就沒有守住玄妙的關鍵。要了解玄妙的關鍵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個就是玄妙的關鍵。我們守住了就是覺,你覺的久了,就叫覺者。覺者就是佛。不覺就無明,無明就是會造業,造業就受苦,就在六道輪迴,脫離不了苦海,那很顯明的。所以我們要了解,三期的過程全部都是要我們成就,佛法僧都是在自己本身上面,然後要去行要去做。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從真起妄、從體起用」,後學可不可以理解,是說我們心如果有些跑掉,就是因為不加悟,因為隱而已,所以從真起妄可以把它理解說它是在心物裡面,因為它還在心意識,所以沒有一個實體。講到「從體起用」時候,因為我們的心從識,已經跟外物接觸了,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到。可不可以這樣理解?

【劉講師答】:釋迦牟尼佛明確的告訴我們修道者不要用心意識來修道。心意識,「心」聚義,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用這一種因緣聚會的心來修道,變化無常,沒有辦法去掌握,所以不要用。「意」者,憶義,憶=回憶,回憶的話,你一定要有經過,有經過然後有認識、有學過,這一些也都是跟因緣聚會一樣,都是無常變化,所以不要用。既然是無常變化,都是生滅,既然是生滅,我們不要追求,追求生滅很疲倦,它變化無常。「識」,就是顯現讓我們知道,顯現形相讓我們知道,現知義,要顯現讓我們知道,也要很多的因緣聚會才會顯現讓我們知道,所以一樣是變化無常。所以佛就明確的講「修道不要用心意識」,要把心意識都摒除,然後不用心意識。當不用心意識,這一些妄、這一些生滅,都離開我們的思索範圍;離開思索範圍叫做妄都能夠盡,都已經放下了,沒有了,盡了;妄一盡,真就顯。真一顯現,我們就是用那個真成佛的。所以那個即心即佛,那個心就是佛了,因為沒有變化沒有形相,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而且又當下圓滿現成。所以佛就教我們,心意識不要用,要用真心。真心我們用了,真心成就了,就可以成道就可以成佛。所以我們去研究心有沒有跟物在一起、心有沒有生出物,那個已經都是生滅之中的微細變化,我們再怎樣追求,它都是生滅,再怎麼樣追求都是無常變化,到頭來,不管修了幾生幾世都不會成道。佛很明確的告訴我們一定不要用。所以我們心意識很強的,一定要降伏心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