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楞嚴經-5

我們聽楞嚴經有沒有心得了?會不會感到很深?我們從楞嚴經裡面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大部分那個明心見性一定可以很透徹的了解,今天我們也把前面這一段有關於我們要明心的部分再講解。我們的心有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上個禮拜我們也有講解。我們從嘴巴的舌頭,舌頭是不變之體,不變之體在經典裡面的字叫「寂」;佛性有隨緣之用,隨緣之用在經典裡面講「照」。寂而常照,就是佛性本體本身如如不動,可是祂可以對萬相萬事全部都能夠呈現,也全部能夠包含,所以整個呈現出來的功能作用都從如如不動的本體出來,所以叫「寂而常照」。比喻「寂」就是我們舌頭本體,「照」就是我們吃花生有花生的味道、吃梅子有梅子的味道、吃飯有飯的味道、吃麵有麵的味道,有很多的味道,那個就是我們不變之體以後呈現的隨緣之用,用了以後那個叫照,照了以後,祂又會回歸到本體回來,叫照而常寂。「照而常寂」就是我們花生吃完了,味道就消失,換吃梅子時有梅子味道,換吃飯時有飯的味道、吃麵有麵的味道,是不是當我們一吃完以後,味道就消失了,消失以後它又回到本體回來,這個叫照而常寂。我們從文字來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好像跟我都沒關係,可是我們一分析以後,原來關係這麼大。六祖壇經裡面,六祖講「不斷百思想」,那個「寂而常照」就是不斷外面的百思想,我們起心動念都不斷,我們對萬相萬事的認知,我們都能夠發揮,從不變之體出來,所以「寂而常照」,照了以後它又回歸到本體回來,叫照而常寂,然後「寂照同時」,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平常就是少接近性理心法,不知道原來跟我們是這麼親切,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在用,「寂照同時」佛性的本來面目。我們從楞嚴經裡面來了解佛所闡述的心,祂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心,所以在前面這個地方就已經明白的講出來,可是各位假如住在文字,就完全都不了解,祂是言在此意在彼(文字講出來是在此,可是祂的意思是在別的地方),那我們先把前面七處那個心的地方所在先了解以後,我們在來說內容。我們講到第20頁。

經文――(第20頁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阿難向佛說,「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他們都跟隨在釋迦牟尼佛身邊,幫助釋迦牟尼佛大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阿難一聽了以後,所說出來的地方所在都被佛破斥掉,都無一處是對的,都是不對,都無有是處。因為阿難侍奉釋迦牟尼佛,所以時時刻刻都在身邊,那麼對佛所講的那一些經典所講出來的話,阿難都句句在心,而且阿難記性很好,一聽進去他都能記住,所以釋迦牟尼佛跟四大弟子講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阿難就想出來說俱無所(都沒有,一切都無著,都不要著相),這樣就是心,我都無著這樣是不是心。

經文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佛就跟阿難講,「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著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釋迦牟尼就問阿難,你現在講我們那個覺知,分別就是了了分明,覺知了了分明的心性,全部都無著,世間整個所有一切,虛空以及水底的、路上的、空中的,所有有形有相,叫做一切,現在你不著:是有形相還是沒有形相。

經文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佛就講,「無則同於龜毛兔角」,假如說是無(全部在凡塵沒有),那麼就像龜毛兔角,這個有名無實(只有名稱,沒有實在的),龜沒有毛,兔也沒有角,這只有名稱而已,這個真的就是沒有()。「云何不著」,那無就無了,不用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假如有不著的話,不可以講無,無相才可以說無。「無相則無」:沒有形相才可以說沒有。「非無則相」:假如不是像龜毛兔角那麼就有相,像語言文字也有相。各位前賢我們以為語言沒有相,各位前賢語言有沒有相?(),就是有,語言一樣有相,因為講出來了,有聲音,有這個所在,所以語言有相。「相有則在」:相有了就已經在了,「云何無著」:已經在了就不可以說無著。

經文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這時候佛就跟阿難講,一切無著,你認為它是覺知心,沒有一個地方是對的。

我們從頭開始回顧:

第一個「心在我們身內」

  佛問「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我們現在來領悟我們的心在哪裡,很奧妙喔!因為我們都認為,凡塵所有的人也都認為心是在身內,這個是第一個最重要的,而且大家都共識,認為心就在我們的身內,因為佛有講「心有靈知的作用」,靈知=靈敏知覺,凡心所在之處(你的心在哪裡)你一定對那個地方的一切都能分明了知(就是能夠了了分明,你的心在哪裡,那個地方你都很了解)。所以佛就講,你既然講我們的心是在身體裡面,那一定可以看到五臟六腑、一定可以看到指甲跟頭髮在生長。各位前賢,我們可以看到嗎?(看不到)所以佛就講,既然看不到,那心的靈知作用就消失了,就不是了。這個就是否定「心不在我們身內」。那底下的六個地方,是被迫,然後把能夠想到的全部講出來。

第二個「心在身外」

  佛就講既然心在身外,身心就已經不相干,「心有所知,身不能覺,身有所覺,心不能知」,身心都分開。佛就把手拿給阿難看:「阿難看到我的手嗎?」阿難說有。因為我們看到手是眼根,眼根屬於身(屬於身體方面),那麼心分別嗎?阿難說分別。佛就講:既然你眼睛看到,屬於身;心能夠分別屬於心,那身心相知,心為什麼在外,所以又把「外」摒除掉。

第三個「潛伏根裏」

  阿難又被迫說「在眼根(潛伏在眼根裡面)」。阿難最大的問題是第一個「在身內」。底下都是沒辦法了、錯了,然後再想出來的。佛就說既然是「潛伏在眼根(跟眼根合在一起)」,就像我們戴眼鏡,佛就問,當見山河之時(你看到山河),那看到你的眼鏡嗎?阿難說有看到,佛就問既然是潛伏在眼根,跟眼根合在一起,那麼向外的時候,可以看到山河大地,然後我們的知覺性回來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孔。就問阿難你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孔嗎?阿難說看不到。佛就講那你說潛伏在眼根就無有是處,不對。阿難又想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那到底是甚麼。

   所以各位前賢,那個前面的,這個已經要把我們整個真心呈現出來,所以第四個阿難又一直用我們的生滅心在思惟,那到底是在什麼地方,是在哪個地方呢?各位前賢在哪個地方?(無所不在),那個還…,我們要了解到,那是等一下我們要透徹了解以後,明心見性了以後才說的,那個中間的過程就是把凡塵所有的物、相,全部都用我們的生滅心去思惟,它到底是在哪裡?這樣的話就會把我們整個…,我們不是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嗎?(),那要把我們整個妄全部認識,是哪裡不正確,到底是哪裡不對,哪裡出問題,所以阿難就用生滅心一直在想,想說我們凡塵所能夠知道的,就說「開眼見明,閉眼見暗」。

第四個「開眼見明,閉眼見暗」

  佛一聽,開眼見明,跑到外面;閉眼見暗,就跑到裡面。佛就問,你閉眼見暗的時候,到底是跟眼根相對還是不相對。

  我們閉眼見暗,「暗」有沒有跟「眼根」相對?哇!我們也不知道,跟眼根相對啦!你如果眼睛沒看到的話,你怎麼知道暗,有沒有相對?(),就是有跟眼根相對。佛又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無有是處」。

第五個「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阿難又想,那麼要講什麼,阿難想到「隨所合」,就是「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看到樹就是樹,看到房子就是房子,隨所合則心則隨在。佛就講「隨所合」,你就是認為我們的妄心有體,那假如妄心都無體,就變成十九界因七塵合,那只有三六一十八,六根六塵六識,沒有十九啊!那也只有六塵沒有七啊!所以佛就講你那個隨所合無有是處。阿難想一想又說「在中間」。

第六個「當在中間」

  佛就講「中」一定有一個地方所在,你把它標出來哪一個是中,我們把它標示中,從東看它不是中,變成西了;從南看變成北了,中就便無定位。所以佛就講你說「中間」就是佛性所在,無有是處。

第七個「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然後我們剛剛看的那個就是最後一個,就是第七個,俱無所在就是我的心。

  我們看經文,佛沒有講,可是那意思已經整個呈現,所以後學把那個最重要的,我們要認知的,把它呈現出來。因為生活之中,我們所用的都是根塵相對,根就是六根,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塵就是六塵,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根塵相對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心,因為塵相會一直變化,所以我們的心也會跟著一直變化,所以叫做生滅心,也叫做識心,識心是生滅,這一段要聽得清楚喔,因為關係到我們領悟以後進入真理世界,所以這個是屬於生滅心,心滅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不要去除它,只要知道它是功能作用。剛才有講,功能作用只有一次,吃花生有花生味,花生吃完了就沒有了,它又回到本體來。功能作用就是這樣,它呈現的就只有一次,我們看到萬相,看到一個相,你轉個頭,形相就不一樣了,剛才的相已經消失了,所以也只有一次啦!那你轉了以後,它又回到佛性本體回來。所以我們就了解這是屬於生滅的,心滅心。

  我們要瞭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心跟我們的覺知性到底在哪裡。我們就回來第一個「在身內」,不是在身內啊!我們從真理來分析,身體是水火風土四大,外面的物質集合借我們用,水火風土它沒有知覺性,是無知之物(不知道),可是我們現在的身體知不知道?(知道),都了了分明。所以在這個地方,佛已經把那個真心講出來了,在哪裡?就是把那個覺知整個抽出來,剩下身體的水火風土。我們想想看,我們一口氣不來,水火風土到哪裡去?歸還給天地了,我們那個知覺性是不是還在?(),因為祂(知覺性)沒有形相,不會死,祂也沒有生也不會死,可是就了了分明,所以我們都會講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俱無所在,我們也會講「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我們就從我們的身體,我們最親切的地方著手,我們的身體有四大假合,水火風土借我們用。然後有不生不滅的佛性一樣在我們身上,所以祂的答案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住(不住在身上),不離,也一樣從身上發揮知覺性。就是我們把身體的整個構造,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現在把水火風土整個能夠分析得出來,它是沒有知覺性;那我們現在的身體有知覺性,知覺性就是佛性。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現在跟生滅的身體和合,我們修就是要把生滅的認識得透徹,然後能夠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上面,這樣了解嗎?(了解),有一點點啦!可能沒有那麼快,假如一聽就能完全了解,那根基太好了。

     所以要了解,原來盡虛空遍法界不是騙人的,因為知覺性,我們看到甚麼知道甚麼,全部都是佛性本體,是很寬廣的。你為什麼知道,靈知啦;那為什麼有靈知,佛性本體啦!不是身體知道,是佛性知道。這樣對佛性認識了嗎?(認識)。所以領悟就是要從這個地方,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假的,要還給天地,一口氣不來就馬上還,可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都不用還,為什麼?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確實存在,我們就是要這個確實存在了了分明的這個知覺性,我們能夠守住祂,這個叫做棄生滅守真常,常光就現前,這樣有印象了嗎?(),不一樣了。所以研究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的佛性盡虛空遍法界,不生不滅如如不動,我們一再講,有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照相的時候,按快門的一剎那絕對不能晃動,晃動的話,洗出來的相片模糊不清。

    我們佛性在身上,假如說祂是在玄關,我們玄關不是一直在動嗎?假如是的話,我們看的形相一樣模糊不清,可是我們頭動,形相都很清晰,為什麼?就是因為佛性如如不動。然後我們到哪個地方去,都不用帶佛性去,像後學從基隆下來,也不用把佛性帶下來,在這邊就有了,有沒有?(),而且都圓滿不缺,有沒有欠缺?(沒有),所以我們就知道原來動的是身體,不動的是佛性,不管你到哪個地方,縱然到美國到中國大陸,一樣佛性都在,所以很奧妙。

  我們就是住在身體,住在身體的話,身體有變化,而且變化很大,身體的快樂、身體的痛苦,對我們來說,比佛性都還重要,我們都看得很重,那叫本末倒置,該注重的我們都沒有,不該注重的我們很注重,很注重的,我們一直把它調養,一直補一直補,會死嗎?()它是很忘恩負義,都沒想到我們一直照顧一直照顧它,結果它一口氣不來了就是不來,是不是這樣?(),那還要不要再一直照顧它?(),正確,不照顧它了,就沒辦法修道,就是要啊!要它能夠正常的吃飯、睡覺,然後我們才能夠修、才能夠成。所以就是要抓對方向,不要被中間的一些樹枝、樹葉把我們絆倒了,不需要注意的我們都很注意,而需要努力的我們都卻把它放一邊。

  我們要知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很親切的,就顯現在眼前。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身體沒有知覺性,那為什麼有?就是佛性。所以佛在問「唯心與目,今何所在」,知道在哪裡嗎?就是那個知覺性,祂俱無所在。金剛經有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我們不能落入形相,不要住在形相,都沒有住在形相。那沒有住在形相,我們能夠做到了,就進入空。空的時候,假如沒有「而生其心」,就會變頑空。「而生其心」,在空中能夠生心就是「有」,「有」就是佛性本體。道德經講,「常有跟常無」兩個合起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本體。要了解我們的佛性就是「常有跟常無」合在一起。「有」,但看不見。「無」,可是了了分明。可以了解嗎?(可以)明心的部分,「生滅的」我們日常都在用,應對進退都用生滅心;起心動念也是生滅心,可是要知道「它是用一次就好」,在凡塵不是有用了就丟了嗎?那個就告訴我們,生滅心就是要用一次,你丟了,它就回到本體回來,你不丟就把它當成本體了。

  佛性不住在我們身體裡面,因為祂的靈知作用,不知道五臟六腑、沒有看到指甲生長、沒看到頭髮生長,但是指甲、頭髮確實有在生長,那我們為什麼都不知,就表示我們的心不在那邊(不在身體裡面),就在靈知作用。我們的靈知作用是不是已經可以拓展到整個虛空?(),懷疑啊?就是要相信我們那個知覺性非常寬廣。所有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寬不寬廣?(寬廣)。那我們就不必在這些萬相萬事產生分別,因為它全部都是我們真心所呈現,沒有心哪知道相,知道相是不是都是心?(),所以心跟相是合在一起。

   之前我們有講:「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心境一如:我們心跟外面的環境(就是現相)是一體的,當我們能夠進入到一體,要不要分別?不用分別,一體了不用分別,也不會產生喜歡跟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不會取捨,不會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解脫了沒?(解脫了),就解脫了。可是我們分別心強不強?(),為什麼很強呢?就是從我相(住在我相),把身體的我當成真的,住在這個身體,要給身體利益,而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既得利益已經蠻固定,現在要把既得利益全部都去掉就是不容易,所以修道之難就難在要跟自己做對,毛病都出在自己本身身上,只要我們把不正確的觀念全部去掉,就恢復本位,本位就是佛、就是菩薩,就是摩訶薩,都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我們為什麼不願意呢?願不願意啊?(願意)所以就是要認識,我們認識真理就可以回到本位,我們都是佛,我們可以跟南極老仙翁一起站在高高的地方來看大地的渾沌,也就是第八次元會,我們一次也沒看到,現在記得要看,站在南極老仙翁身邊來看第八次大地渾沌,也就是第八個元會,我們了解南極老仙翁還沒得道之前就沒有元會嗎?(),那我們往後有沒有元會啊?()

    所以它綿延不絕,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都一直這樣延續著,滄海桑田一直變化,我們現在所住的地球,不知道下個元會是住在哪個地球,不一定是一樣的。所以有無量的佛世界,我們為什麼都不去?所有的佛世界,我們成就了都可以去,可以去所有的佛世界度化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因為善惡都分明,善的很善,惡的很惡,所以佛菩薩祂們都到娑婆世界來示現,就是在這邊行功立德會比較快。

  假如我們到北瞿盧洲,北瞿盧洲跟長壽天的壽命平均一千歲,我們想想一千歲是多少?是我們人生的幾倍?為什麼有辦法生存的那麼久?就是有它的條件,因為大家都行善,那個善能夠使地生長的萬物都是養生。因為我們凡塵有一半是惡,所以地上生長出來的,有一半是養生,有一半是害生,剛好養生也害生,一半一半,所以我們壽命只有一百歲,要活到一百歲也是有條件。想想看還活到一千歲,女孩子幾歲結婚?五百歲,那現在的女孩子都不用結婚了,還沒到五百歲就死了。所以整個凡塵的善跟惡很鮮明。假如我們又一直經過到申會的時候,人要滅了,那個時候人的壽命只有十歲,那女孩子甚麼時候要結婚?如果不趕快結婚十歲就死了,也就來不及結婚就死了,所以要了解這個外在的環境,是隨著眾生造的業而決定,眾生都是行善,壽命就很長;眾生造業,惡很多,壽命就很短,因為地生長的萬物,隨著我們眾生的善惡變化。

  假如我們的善一直都很多,那呈現的七寶寶物就會很多。假如我們都是做惡,這些七寶都沉入地下、沈入到海底,不見了,我們眾生見不到,因為都是惡,善的話就都浮上來。所以我們共業非常重要,眾生的共業:「大家都認為這樣是對,去做」、「大家認為這樣錯,不做」,那個共業就是很重要,會影響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現在我們從大的來看,子會開天午會關,午會過去了,現在走到未會。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降人。丑會闢地的時候,現在又進入地要混沌,所以往後的一萬零八百年,地一直下沉,不是說五十年後,那個現在淹水的國家(泰國)整個在海底面下,都被海水淹沒了,已經沒有陸地了,而整個東南亞也一樣,一直海水上升,陸地下沉,這個是大的方向。所以要了解以為是減碳不減碳造成,其實那是一個定數,就是會這個樣子。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很少去研究這一些道理,這是在那本小徒兒怨師尊裡面,有一篇老母十三嘆,裡面的一嘆老母就講出來,說子會開天午會關(天已經關了),接著地就混沌,接著人就滅,人滅以後,混沌進入下一個元會,那下一個元會出來以後,又是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到寅會時人又降生,在皇母訓子十誡裡面說,我們在洗澡時,老母把我們的仙衣仙鞋收回去,把我們趕到凡塵來。其實那個是說得好聽,是我們起心動念才降來凡塵。而且現在不是有很多人求了道但沒有修,那就是種子不滅,下一個元會,比較清醒的都不願意到娑婆世界來、不願意到凡塵來,不要現相,不要,太苦了,苦不苦?(),凡塵都太苦了,只要一落入現相都是苦,所以都不願意到凡塵來。

  那有求但沒有修,他就沒有主宰的力道(他自己沒辦法主張),業力就把他推,你不得不來。就像我們現在業力把我們推到凡塵就不得不來。為什麼要來這麼苦,就是被業力推來的,我們都不知道,就這麼生出來的,有原因的,會生到凡塵來有原因的,然後當我們一落入凡塵是不是都不一樣了,有的人就被呵護長大,有的就在地上爬,捉雞屎在吃,為什麼差別那麼大,就是在凡塵的所作所為。我們一直都在利益眾生行善,那出生的時候,人家都呵護,一直保護你長大,好命。有一些人的父母就很忙,生下來以後,你自己就自立自強,就讓他放牛吃草,若入凡塵都有其因果。

  老師那一首「謝謝你」就有感悟生命因果牽繫,也是心念的累積。活佛老師那一首「謝謝你」裡面,可以說是洩漏天機,祂把整個都講出來,只是我們沒有體會而已。有體會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看韓劇,因為它內容就是分離相聚相交替,這幾個字我們就為它笑為它哭,笨或聰明?(),我們都看的入迷。「謝謝你」最後那兩句能夠愛人是福氣,學會了圓滿生命裡面的緣起緣滅,緣滅=散戲了,我們跟家人有沒有散戲的時候(),有沒有結緣的時候(),所以那個緣滅緣起就是我們在凡塵所有的遭遇,老師都把它點出來,所以有了道讓我們永遠不孤寂,有沒有(),就是要研究,就是這麼殊勝,這麼好的,不研究太可惜了,所以要從性理心法進入,這樣聽懂了嗎()

  所以「唯心與目今何所在」,知道它在哪裡嗎?都還不肯定,還把它住在身體裡面,住在身體比較習慣,都已經這麼久了,現在要把它趕出去,讓它無家可歸。所以要了解我們把它趕出去,不住在身上就變成整個虛空都是家,真的是好大的一個家。所以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就是把靈知的真心能夠啟發,能夠守住祂,那個就是棄生滅守真常,常光現前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發揮的光芒。那個就會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所以成道成佛都不用懷疑,我們一研究性理心法,各位有沒有這個信心?()原來要成道成佛就是這個──盡虛空遍法界,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夠體會,能夠呈現,就已經努力在修道。後學上禮拜在高鐵上看美國彌勒寶堂出的訓文,老師一直在強調一定要研究性理心法,可以讓我們超生了死,然後可以成道可以成佛。

  我們從前面這一段,佛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那是要啟發我們對真心的認識,真心就是即心即佛,那個心就是佛,所以成佛一定沒有問題。所以前面才講「十方如來,同一道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十方如來都相同的道脫離生死,脫離六道輪迴,皆以直心,直心就是正念真如,正念就是沒有念,我們有念叫做邪念,已經不正確了,不對了,所以正念真如叫直心。直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也就是即心即佛,所以只要肯用我們的直心就可以成道。

  我們剛講的抽離水火風土,已經不跟水火風土混在一起的那個知覺性,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個也就是真心,也就是直心,同一道出離生死就要用這個直心,用這個真心出離生死。心言直故,心也直,講出來的話也直。各位前賢,我們日常講出來的話直不直?(不直)),不直在哪邊?都有自私自利的企圖在裡面,對不對?那心都沒有直,講出來的話也沒有直,我們在應對進退都是應付應付的,所以離修道就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心直言直,如是乃至終始地位,終就是結果,那已經成道成佛。始就是開始,我們開始修道,如是乃至終始中間(過程的中間)永無(永遠都沒有)委曲相(委婉曲折)。我們現在看電視劇都委婉曲折,我們才喜歡看。如果沒有委婉曲折就不喜歡看。

    所以社會教導我們就已經不正,教我們就要委婉曲折,那要修成道就不能委婉曲折,就是要直心,就是要真心。那我們剛開始當然會有點吃虧,沒關係啊!吃虧就是占便宜,一勞永逸,吃一點虧,成道了,成佛了,不是很好嗎?所以吃一點虧沒關係,真心一定吃虧,因為現在的凡人自私自利的心都很濃厚,我們要知道,準備讓人家騙,會不會?都不願啊!準備讓人騙又很高興,絕對成佛,絕對成就的。我們就是不甘願,不甘願是不是假的,那讓人騙是不是很歡喜?高興不起來。了業障的最好方法,甘願被人騙,明知道你在騙,我也高興被你騙,就不會起衝突,高不高興(高興)。所以我們這個觀念要改變還真不容易。

  我們要了解凡塵都是虛幻不實在,只要落入現相,縱然我們很會賺錢,賺到整個世界,一口氣不來了,都是要送人了,那幹嘛去爭呢?所以就記得以後不跟人爭了,都會讓人。修道就是跟自己作對,很多事情自己能夠放下身段、自己能夠放得下了,就海闊天空,真的就無憂無慮。

   所以四祖就對法融禪師講:「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俱足,盡在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無殊,更無別法(沒有別的方法,就只有這個方法),汝但任心自在,莫起觀行,亦莫澄心,莫懷愁緒,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隨緣,皆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法融禪師的偈語:「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我們剛好要用心的時候,沒有心可以用,無心可用的心就是直心,就是真心,所有的生滅心都沒有了,所以無心,我們要真的無心,生滅都不要了,無心,無心的時候,剛好給我們用,都是用直心都是用真心,當我們用心的時候,恰恰都沒有生滅心,這樣整個意思都呈現出來了。法融禪師講的就是要我們不要用生滅心,要用直心,要用真心,我們只要進入真理世界是寬廣無比,非常寬廣,凡塵所有一切萬相虛幻不實,都假的,不要住在凡塵的萬相。

  佛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然後這七個地方,就是把凡塵所有的萬相萬事,不管是有還是無,全部包含在裡面,那我們把這個七個地方所在,全部都破除掉,不住在這個七個地方所在,我們妄就盡,所以萬緣放下就是放下這七個地方所在,知道嗎?是有內容的喔!你說萬緣放下,放下什麼?放下這個啦!放下「心在身內、心在身外、心潛伏眼根、心見明暗、心隨有、心在中間、心無著」,全部去掉,妄盡了真就顯,那個真顯就是直心,就是真心,就是即心即佛。

  司空山本淨禪師對來問道者說:「你要問道還是問佛」,他說:「佛跟道不一樣嗎」。本淨禪師就說:「你要問佛的話,即心即佛。要問道的話,無心是道」,我們就可以一個一個都連貫,意思都呈現。在講的時候,有時候先講一些綱要,內容往後再慢慢解說,解說的時候因為薰習的時間久了,了了分明就呈現。有沒有這個感覺?()。我們剛開始沒有講那麼詳細,可是現在愈來就愈詳細,就愈了解。所以萬緣放下就是放下凡塵的萬事萬物,不管是有、不管是無,全部放下就妄盡真顯,所以「一念不生」是真顯,那個真顯的真就是佛的本體,我們就是要追求這個,追求這個才是正確的方向。不然我們中間有很多不該努力的卻很努力,甚至跟人家吵得很厲害,點滴在心頭知道就好,就不要講。往後我們就是朝心性的方向來努力,努力的把心整個呈現,要記得「心有靈知的作用,心所在之處,一切均能分明了知」。 這樣會嗎?心有靈知(靈敏知覺,靈知的作用),凡心所在(你的心在哪裡),你一切均能分明了知(心在哪裡都清清楚楚)

  我們十世古今不離當下,十世古今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各有三世就九世,加現前一念就十世,十世的古跟今是不是顯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不要起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我們就不進入六道輪迴。過去世攝受不住我們,現在世攝受我們不住,未來世也攝受不住我們,都沒了,我們就脫離六道輪迴,了解嗎?(了解),有沒有一點困難,好像不只一點,是很困難,不過不是不能做到,而是看我們有沒有心,有心一定可以達到。我們都知道密勒日巴修那個苦,為什麼要修那麼苦,就是因為祂害死人,要用那個苦來磨練,把那個業障全部都磨掉,所以他就是一直能撐過那一種很苦的生活,他的師父馬爾巴故意要他去山上蓋房子,揹著石頭上去,等他蓋好了,馬爾巴說「我說錯地點,是在這邊山頭,不是那裡,你把它拆下來再蓋到另一座山上」,然後密勒日巴又把石頭拆下來再蓋到另外一座山,那有師兄弟幫他,馬爾巴說這一個石頭不是你搬的,是誰搬的?他說師兄幫我搬的,喔!不可以要你自己搬,就是那麼苦。中間很多次都想放棄,可是想這一生不能放棄,還是要努力修,到後來沒得吃,就去拔野生的青草來吃,吃到全身發綠,有人見到他說「你是人還是鬼」,密勒日巴說「我是人啦」,那怎麼變得這樣?沒得吃啦!

    所以密勒日巴就講「我們凡人在凡塵多活一天就多造一天的罪,入地獄唯恐不深,受罪時間唯恐不長」,很寫實喔,那是老實話。因為多生活一天就多吃一些生靈,就多造罪一天,這樣活得愈久罪就愈重,所以要早點死。我們可以不用那樣,我們可以不吃那些生靈的東西,不跟牠結惡緣。我沒有吃你,你不能來像我討債啊!像南部有養家禽,而自己養的要殺的時候,就去秤看有多重,那你自己養的,捉來殺掉就好了,為何還要秤重!那就是明白的跟牠說,我吃你的時候是幾斤幾兩,以後你要討回去不能超過。然後殺的時候會說:「做雞做鳥無了時,一刀送你去出世,讓你去做好人家的兒女」,還為自己找了很多藉口。我們哪有那麼大的能耐、那麼大的功德,可以使牠超生。

    所以那些被殺的就講「你有德超我生,你無德還我命」,那我們有沒有德?(沒有),都沒有啊?對自己那麼沒信心,自己要「有」,因為我平等了,內心之中平等了,德就呈現了。六祖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你都平等了,沒有分別心了,德就呈現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培養,盡量把分別心淡泊、降低,然後利益眾生,只要一段時間,一樣會習慣,若是習慣了沒有做就怪怪的,做好、做壞也都會養成習慣,一生很短暫,一轉眼就過了,所以不知道哪一天把命要交回了。後學就在想,那一陣子我們休息50天,看到後學連站都站不穩了,你就想來扶我一下,那個時候一口氣不來就沒了,不見了,很脆弱的,不能仗勢著想:「我現在很強壯,等老了再來修」,來不及喔,棺材是裝死的,不是裝老的,有的年輕的很快就不見了,去哪裡了?所以我們凡人在凡塵要把握,把握在生的每一天,就要趕快及時修道。回到本文(第21頁左邊)。

經文――(第20頁反面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段是敘述請法的禮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阿難跟釋迦摩尼佛是堂兄弟,釋迦牟尼佛年紀最長,阿難年紀最小,所以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佛都很照顧他。「雖今出家,猶恃憍憐」,雖然現在已經出家在修道,可是內心裏面還仗恃著我的堂兄就是佛,所以有一點驕傲,他的堂兄會可憐他。「所以多聞」,一直聽所有的修持法門。「未得無漏」,還沒有到達無漏。無漏就是已經成就,能夠成菩薩、成佛就是無漏。「漏」翻成中文叫做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是已經成佛、已經成就。「漏」在字面來講,就是精神外放,我們精神一外放就是漏,無漏就是精神都能迴光返照,都能夠收回來。「不能折伏娑毘羅咒」:就是沒有功夫,沒有定力,所以對大梵天的娑毘羅咒都沒有辦法折伏。「為彼所轉」,被咒所轉,轉道摩登伽的寢室裡面。「溺於淫舍」:就是沒有辦法自己主宰。「當由不知,真際所詣」:就是我不知道真如實際所在的地方(=所在之處),才會這麼悽慘,任人擺布。

經文――(第21頁

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惟願世尊,大慈哀憫,開示我等」:就是希望他的堂兄釋迦牟尼佛能夠大慈、能夠可憐他,能夠開示我等,因為還有很多的大眾一起在聽。「奢摩他路」,就是一條修道成佛的道路。奢摩他、三摩地跟禪那,三個翻成中文都叫正定。「奢摩他」著重在領悟真理;「三摩地」就是實修、實踐,實際去做;「禪那」就是已經有功效呈現。三個的內容不一樣,雖然翻成中文全部都是正定,是從佛性裡面出來的正定,可是內容不同。「令諸闡提」:闡提就是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鐆彌戾車」:鐆就是毀掉,彌戾車就是惡知見(我們負面的念頭叫做彌戾車,是惡的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兩隻手兩隻腳還有額頭,五體都碰到地上。「及諸大眾,傾渴翹佇」:大眾也很喜歡知道真理所在,真如實際的地方所在。各位知道了嗎?我們講的就是真如實際,講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靈知就是祂的地方所在。所以大眾都一直很口渴在等有飲料可以喝,頭舉得高高的一直在等。「欽聞示誨」:就是能夠聽釋迦牟尼佛開示教誨,能夠教導。

經文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從面門,面門就是我們五根聚會之處。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五根也同時在放光動地,佛在放光動地,我們一樣在放光動地,只是我們都不知道而已。那個面門就是我們六根性。「放種種光」,不只有一種,是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那個光非常明亮,好像有一百個,一千個太陽。一個太陽就很亮了,它是一百個一千個,我們的佛性有一百個一千個的亮,可是我們現在都自己把它蓋住了,所以那個亮都不見。()

經文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所有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的微塵國土,一粒微塵就是一個國土,非常寬廣,我們所看到的都太渺小了,我們只有看到一個娑婆世界的國土而已。這裡是講十方的微塵國土。「一時開現」:能夠同時展開顯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佛的威神力道,令所有的佛世界就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在這個世界裡面所有一切的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不用趕到菩陀林來。當我們一進入到正定以後,住在本國(住在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上面),就可以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所以各位前賢修成了以後,你就坐在你的家裡,就可以聽到十方諸佛在講經說法,很奧妙的,聽到這樣,好像在說卡通,確實祂們都不用來來去去,只要進入自己的性分裡面,在正定之中就可聽釋迦牟尼佛在講經說法。

經文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是太久了,沒有一個開始,很久的久。且都顛倒,我們眾生都是顛倒,我們種業種的非常多,自然就一直在造業,好像那個惡叉聚,惡叉聚是印度的水果,一蒂有三顆,就是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兩種根本,錯亂修習」,佛就明確的講,摸到根的成仙作佛,摸不到根瞎修行。這裡就講我們不知道根本,然後錯亂修行,再怎麼久也修不成。所以各位一定要了解成佛的因,成佛的因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直心,那個才是成佛,不是的話就不能成。後學都一直強調,我們從事、從相,那個事跟相成不了的,你就是做得很多,做得滿頭包,那個只有了自己的業障,以及跟眾生結緣,那個跟成佛成道沒有交集,可是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好像都朝著事跟朝著相一直在努力,可以成佛成道嗎?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了解,那個不能成的,事相變化無常,你在變化無常的裡面,怎麼成道怎麼成佛?不能成的,一定要不生不滅、一定要如如不動,我們對我們自己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認識了,啟發了,運用了,那我們就一定可以成就,時間早晚一定成就,這樣了解嗎?要聽進去。我們活佛老師說一定要聽進去,要做,告訴我們一天二十分、三十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定要挪出時間來做,不了解的話要先聽,聽了以後了解了要做,那就可以脫離苦海,就可以超出六道輪迴,超生了死,是真正的。後學上個禮拜看老師說的,在美國說得那麼詳細,老師很疼愛他們,很多地方都一再講,講得很詳細。

剩下約30分鐘,提問問題

    】:後學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已彷彿更深一層,也就是處於快熟睡形的狀態,換句話說是不醒人事,可是並沒有熟睡,因為有人過來,輕敲一下便起來,但是眼皮很深,一副睡眼惺忪的樣子,通常三十分鐘以內會自動清醒,精神很好,請問是做對了、還是根本就算睡著了?

劉講師答】:因為各位的用心程度跟所報的方向都不太一樣,所以呈現的那些功效也不一樣。可是只要我們心思一定要正,不能起心動念、不能胡思亂想、不能對自己沒信心,不管遇到什麼都是緣,要把它放下。能睡就睡,多睡,睡了,它精神就恢復了,對我們身體也有幫助。

   】:每一個大元會都一樣有青陽、紅陽、白陽三期,及像現在的普渡眾生嗎?

劉講師答】:大致上都是這個樣子,大致上都有青陽期,青陽期就是萬物生發的時候。紅陽期就是萬物成熟的時候。白陽期就是已經結果了。都有這個過程,我們所有的萬物都是這樣,由青到紅,再到白,都有這個過程,大致上都是相同。

   】:倘若有眾生都渡盡了,還會有大元會嗎?

劉講師答】:眾生渡盡了,眾生都成佛,成佛到佛世界,所有的佛世界非常寬廣,所有的佛世界裡面也一樣千差萬別,有全部都是菩薩,有全部都是阿羅漢,也有一些緣覺的參雜在裡面,所以要能夠渡盡眾生都成佛,那是要很大的心力以及很久的時間。所以是我們想像:「想得美」。

   】:靈性和佛性的差別之處,是靈性有前世帶來的氣秉和識心,以及七情六欲來投胎,是嗎?

劉講師答】:這跟各位都有關係。佛性是常住不遷,沒有變化,不生不滅。我們的秉性跟習性,秉性是落入凡塵接受氣秉的拘束,習性是我們六道輪迴自己養成的習慣性。習慣性從我們日常的生活就可以看得出來。秉性就是我們接受氣數,後學之前有講過,假如兩個已經相熟識的,當見到面,試驗他有沒有在氣秉之性裡面,就跟他講「啊~你今天臉色怎麼這麼難看,你是身體不舒服嗎」,然後你看他,「他會頭搖一搖,好像真的,真的有一點頭痛,然後身體搖一搖,不舒服喔」,那叫氣秉之性。然後隔了一段時間再遇到他,你就講一個相反的方向,「你今天是有什麼喜事啊,怎麼滿臉春風」,這時候看他的反應「好像全身都輕了,大概像是減個十公斤,走路都會飛了」,那叫氣秉之性。我們有沒有啊?這不講還不容易發現,氣秉之性就是氣數,當有人對你講「你最近有災難喔,你要小心」,然後你最近都諸事不如意,那叫氣秉之性,就是被氣數綁住。所以這些都被人家暗示,當人家說你會怎麼樣,你就一直想你會怎麼樣,本來是不會,結果被你一直想到真的成事,那叫氣秉之性。習性,就是我們的習慣性,像你用左手吃飯、還是右手吃飯,這叫習慣性,你若一出生都用左手,你就是左撇子。

    】:在公司上班需要計畫很多事情,是未來心是嗎?

劉講師答】:那叫做要吃飯。那個策劃,你在當下專一,專一就是道,知得一萬事畢,你知道這個一,能夠專一,你在策劃的時候,就全心投入策劃,策劃完了就拋開,不再去管它。不是說我們不吃飯了,大家都想當貧道嗎?還是要吃飯,所以上班賺錢還是要,記得「隨緣之用,一次,不是本體」

    】: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所以連正念、善念都不應該有,二十四小時保持無念是嗎?

劉講師答】:對,正確。所有的念都不要起,不要說這是善念,我就趕快起個善念,不可以!因為在真理世界裡面沒有相對,是絕對,是一體。活佛老師在「謝謝你」有講,造化之中我們原來是一體,一體哪有善惡,所以連善都不要起。

   】:大學首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解說?

劉講師答】:大學的大,就是人得一,人得一為大,然後就是學大,我們要學人得一,得到道了以後,應該要怎麼樣。學到那個大。所以大學就是學大。這個「大」,就是進入性理心法,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佛性本體。在「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使我們的佛性能夠光明,所以第一個明字就是要修,要修我們佛性才會恢復光明。在親民,就是發揮渡化眾生,能夠自己當新民(新的一個人民),然後要使周遭的人也一樣能夠當新民。「在止於至善」,那個至善寶地,就是要到達善之又善,非常不容易,要致力一直努力朝那個方向。

   【問】:請問劉講師求道、修道、辦道已經好幾年了,但是後來去拜皈依○○無上師,又過了十幾二十年後歸空了,請問這樣的道親算不算反道?歸空後又往哪裡去?靈性要歸去哪裡?

劉講師答:因為他心不定啦!得到最好的還不知道最好,然後還要往外去找,那等於說他已經迷失自己啦!所以五祖對六祖用袈裟圍著說,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恍然大悟,接著就講:『何其自性本來清靜』有沒有?(有)那個何就是為什麼啦!其就是期待,我們為什麼期待,就等於向外面去找自性啦! 為什麼向外面去找自性呢?我們自性本來就清靜,本來就俱足,本來就可以生萬法,你為什麼又要向外去找呢?這樣了解意思嗎?

   所以對自己要有信心,我們得的就已經是最殊勝的授記,那你還要去拜別人你還要再去追求,你就否定啦!你把前面的都否定啊,那你否定了你要去哪裡? 要去哪裡? 去哪裡啊? 去哪裡比較妥當?到處流浪,做遊魂。

    【問】:那名字是否勾出天盤?

劉講師答:已經當遊魂了,勾不勾出天盤?已經勾出。他自己放棄啦!不是我們不要他啦!是他自己放棄。

   【問】:歸空後那是否要到地府閻羅王那裏去?

劉講師答:除非你求道的時候那個表文都不昇天,表文不昇天三官大帝沒有接, 三官大帝沒有接生死簿沒有除名,那你過往就要到地獄去報到。

   【問】:那像這樣九玄七祖也會被拖累嗎?

劉講師答:喔!一樣,你都沒成就了你的九玄七祖哪能沾光?都被你拖累了,本來還不錯啦!被你搞得變成很痛苦。

   【問】:金線斷了怎麼辦?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金線就是從無極、太極、兩儀、四相、八卦,然後相綜相錯,它有我們要了解它有掌天盤,有掌道盤,我們都承續下來這樣就是一個金線,並沒有說中間怎麼樣就斷了,哪有這樣快就斷了?

   所以要了解到全部都在心啦!你的心斷了就全部都斷了。你的心不斷,你的心中有彌勒祖師,有老祖師,有我們濟公活佛老師,有掌道盤的老師,那斷不斷金線?不斷啦!哪會斷?他自己斷自己金線啊!他要斷就沒辦法啦!這樣了解嗎?各位前賢了解嗎?(了解)要對自己有信心啦!我們都相信我們所走的是正路,是非常正確的道路,沒有拐騙啦!沒有騙人,很確確實實(性理真傳)。

   【問】:在921大地震之前後學就夢見棺木鬼魂,前年又夢見柬埔寨大水災,今年又夢見泰國大水災,最近後學又夢見忽天大水來了,(八八水災)跑出去外面看好多人身在水外,頭往下都死了,我很擔心眾生受劫,我不知道要怎麼辦?只有祈求台灣平安災難不要來。

劉講師答:我們要知道仙佛一直告誡說災劫連連,一直都接踵而來,那我們就可以看確實世界各地災難重重,一直接連都一直逼著到我們眾生的現實生活來了,所以那個是要告訴我們趕快努力修道啦!我們是以道來拯救天下,不是用我們的手去拉啦!用我們的手去拉那個都是有限,而且也不成就,要用道,就是要用真理來就渡眾生,那個才是正確啦!

    所以只要有緣我們隨緣,有緣喜歡聽你就講給他聽,那不喜歡有怨惡的情形出現,你就stop就不要講,不要讓他造業啦!他毀謗經典、毀謗真理罪過很大,所以我們就隨緣能夠度化眾生就渡,那我們也講了這麼久有六祖壇經,有道德經,有現在講的楞嚴經,我們請他看、請他聽這樣就幫助他啦!真正能夠聽得進去,看得下去,他就會改變,一改變就有成佛的希望

   【問】:請問剛剛劉講師課堂上講說十三嘆裡有子會開天,午會閉,那您剛講說天已經關了,可是在我們這一次裡面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生人,那後來成於事滅人滅地滅天那這兩者有什麼衝突嗎?

劉講師答:喔沒有,它是一個氣數,固定的自然的變化,假如各位有看到 皇母十三嘆在不知道第幾嘆?大概在第七吧!它就講子會開天然後午會關,接著底下沒有講地跟人,可是我們從那個真理來推敲先開天,然後闢地然後人降世。然後現在先關天地渾沌,然後人滅,然後天地渾沌,這一個是自然現象的運作。

   我們看科學家都說我們這個地球有幾十億萬年,那我們也都沒有看到啊!看到這麼幾十億萬年的過程,沒有,可是以現在科學家能吸收到的知識,就是我們整個天地的變化影響到整個冰山融化,融化整個地球水面上昇,陸地下沉,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那個陸地愈來愈少,就已經沉在海底下,那我們人都當魚啊!要先學到水裡呼吸,那個是自然現象啦!那個是一定的。不過你也不用煩惱因為那個地渾沌還有一萬零八百年,現在才開始而已。到人滅那更久兩萬一千多年,我們佛性遇得到,我們身體遇不到啦!

    【問】:那再請問第二個問題,不思善不思惡,那我們萬緣放下的時候(聽不清楚)可是我們又鼓勵大家發善念,那這樣會不會有衝突?

劉講師答:喔!你這很愛吃雜菜麵,(哈哈哈)你都把它混在一起,要分開,角度不同,我們那個心存善念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那個不思善不思惡那是要進入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沒有善惡啊!進入佛性本體跟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的應對一不一樣?(不一樣)嘿啊不一樣的你都把它混在一起,那我要怎麼回答?

   【再問】:就是當我們靜下來的時候ㄟ當有一個蹦的一聲,可是這個時候正念,那我們當下說在發善念,可是在我們這個之中要放下,這個發善念?

劉講師答:那你這樣的話是常發愿,不是發愿長。了解意思嗎?你的愿不時在發,所以不時沒有(台語),所以你那個愿是生滅的,一個愿下來不生不滅,一生都不夠去實行,都不夠,好幾生好幾世都還記得這個愿,那個才真的叫「愿」。

   那你的愿一下又發,一下子又發,喔!那個生滅的,那個不要啦!這樣聽懂嗎?我在講都不一樣喔!(哈哈哈)還有五分鐘,啊!還有。

   【再問】:後學再請問生魂覺魂跟靈魂,那在我們體內請劉講師把這三個幫我們解釋一下謝謝?那他們跟靈性之間是不是等同?

劉講師答:好請坐,我們要知道說那個生魂單我們人類啦!植物也有生魂,植物沒有覺啦!它只有生,所以植物生魂。然後覺魂是那一些動物,動物牠知道餓你打牠,牠知道痛,那個就是有生魂有覺魂。然後我們人最靈有靈魂,有生魂、有覺魂,有靈魂,可是我們就是要知道那個魂怎麼寫?云,鬼對不對?云:就是佛說,佛在講鬼,就是我們在講的魂就是走入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輪轉才叫魂。

   所以我們都講性,那性怎麼寫?立心生了對不對?所以我們要立志,然後生我們那個佛性,所以佛性生靈魂各位要了解到不一不二,不是一啦!但是也不是二,因為我們到地獄去我們佛性也陪我們去,那為什麼我麼是到地獄去受苦?因為我們造業所以要到地獄去,那佛性是無所不在,你到天堂,你到地獄祂都跟,佛性祂都在,祂都有,所以我們要知道說佛性祂是修養的非常好,你要去哪裡我都陪你去,有沒有很講義氣?(有),佛性很義氣喔你要去哪裡我都陪你去。

   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到地獄受苦是靈魂的事,那我們一到受苦的那個場所,我們就是要了解就是跟我們身體一樣的感覺,不然它所有的刑具對你都沒有作用啊!不然佛性祂不痛不癢不餓啊!都不痛,你如果用佛性去地獄的時候那個是要去渡化眾生,渡化地獄的眾生,不是要去受苦。所以受苦的時候他有靈魂的知覺性在,所以所有的苦都承受,那個承受的苦是很難過,我們現在要體會的話去大醫院的復健室去看,那個大概就是地獄的情形。

   【再問】: 承上,可是有時候生魂裡面還是有感知,譬如說種植物的時候,還給它放音樂,它是有感受的,所以在生魂裡面還有覺知,所以它不純然只有生魂。我們說「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石頭還可以回應。所以好像並不是存在我們講的只有生魂。

劉講師答】:你又很喜歡吃雜菜麵又把它攪拌,因為凡塵的萬象都是佛性啦!所以頑石點頭頑石也是佛性啦!可是那個角度跟你講靈魂去地獄是不一樣的,那你說植物像那個永靖種花賣花那個地方,它就有放音樂然後晚上點燈,讓它們看,讓它們聽生長得會很好,那個促成它們生長,那個是一種刺激性,並不是他們有生那個覺魂出來,不然你去打看看,你去永靖把那些植物你去打它,問看你會痛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