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金剛經-23 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

我們講到第十七分,十七分開始是屬於下半段,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上半段是屬於境明,環境的境,有形有相,然後無所住,以彰般若正智,把我們的般若都啟發。那到下半段以後,就從心著手,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我們前半段大部分都是在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須菩提已經了解了以後,就問釋迦牟尼佛怎麼可以使我們的真心佛性都能夠住下來,那麼經過佛一講解了以後,我們不能有所住,我們心一有所住,我們那個覺、覺心、真心就消失了。那麼在下半段一開始以後,它的經文是有一點跟前面類似都是一樣。可是經文是一樣,可是裡面的內容是很大的不同。前面是怕說我們真心住不下來,那後面是怕我們住心推不出去,就是一定都會有所住。那麼佛就回答,我們已經發現在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要當生如是心,這個當生就是顯示其本有(本來就有),不是說我們發心才有,我們的不生不滅真心本來就有了,不是發心才有、沒有發心就沒有,不是那樣。那我們渡化眾生,一般我們都是發心才渡化眾生,不發心就不渡化,可是佛就講,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把滅度眾生認為是我們本份內的事,所以這樣就不是說,發心才來渡化眾生,而是我們本分裡面就需要渡化眾生成佛。所以經過佛這樣一回答以後,就整個意思呈現出來。所以我們就講到何以故這邊。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是我們不能有三心、四相。有三心四相就是眾生、就是凡夫,不是菩薩。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只要進入到我們佛性本體,都不要有三心四相,那沒有了,沒有三心四相了,就可以回歸到一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麼底下就講說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實在是沒有法發,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以為在凡塵一切都要有法,那確實這個實無有法,這個法就是最高的程度。所以我們要瞭解,沒有法、沒有法那個法就是妙法。沒有法的那個法就是妙法。所以我們就一般都沒有體會到這個程度啦。我們都認為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這個法,那有這個法,我們要瞭解,它就不是最高的程度。那已經都沒有,沒有的法這個叫妙法。可是假如說我們又把沒有法,這個法叫妙法,這樣又住相了。所以這個要體會啦,體會說真正到我們佛性本體,是什麼都沒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那前面第七分就已經有問,說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沒有這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地方是重在一個得;那這裡所問的是重在一個法,有法。所以有得跟有法,那個問話已經完全都不同了。說我們有得、有得到了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已經有得到,我們才可以成就。那這個地方就問說,如來在燃燈佛所有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有沒有法?所以這個地方的問話,就是從根源,有沒有法。

那須菩提他也了解說,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因為我還沒有到如來的狀態,所以我不知道裡面的內容,可是我按照佛所解說的義理。

   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沒有法得,因為沒有法得,那個就是已經回歸到本來了。所以後學之前都曾經講過,因為釋迦牟尼佛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修到最高程度的時候,他心中就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住。一住了以後還經過五百世,百五世釋迦牟尼佛都一直在等待,那個已經成佛的給他授記。可是他等了五百世都等不到授記,這個是在大藏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講。那後學有看到說,啊!修到已經是正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修到、已經到了、無上的正等正覺已經到了,可是因為心中有所住啦,住無上的正等正覺,住在這個法,結果就得不到授記,還過五百世,那到後來他才了解說,原來百尺竿頭,要更近一步,百尺竿頭我們都有依賴,依賴那個最高的法,結果這樣就成就不了。所以他已經了解以後,才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把它推開,推開了以後,燃燈佛才給他授記。

   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我們借著法門來修,然後我們修到已經到了、到目標了,那麼到目標了以後,是一點點都不能住、一點點的,喔!說這個法最殊勝,就住在這個法裡面,這樣就沒有到達最高的精髓。所以也要把最高的法,也把它去掉,去掉融會已經進入了,這樣就已經可以了,就已經可以得到授記。所以須菩提了解,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所,無有法,沒有,沒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我們在文字來講,各位就是要了解到,我們修道就是一定要有法來修,有法來修一定才會有所成就,一定要有,這個我們就是要瞭解。那這個地方它所強調的,就是你已經修到目標了、已經到究竟了,一定就要把它拋棄了,就是無有法。這個無有法就已經融入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中、就已經融入了,不是說我另外再得到一個無上正等正覺,不是這樣。所以這邊我們就了解說,喔,它原來文字背後的意思,就是要我們了解,我們就是已經回歸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佛就講,

  佛言,如是如是。就是印可,說你講的對、完全都正確。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沒有。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以文字來說,我們要修都要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要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得到了才可以修證成佛,那等到我們已經修到了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回歸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所以就沒有再另外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假如說是有,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有,假如說有得,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有法的話,就是在這裡。因為我們沒有看大藏經啦,也不知道有那一段的記載,所以後學因為有看才知道說,喔!原來他有記載,我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然後一直努力修,已經到達了,可是到達了以後,一直等,沒有佛給他授記,就等於是還沒有成就,那等了五百世,可以說非常久,那我們要瞭解到,我們經過一世、二世,假如說到五世都沒有的話,我們就有時候都灰心了,他還經過五百世咧。所以我們要了解說,一定要深切的去體悟,它文字背後的意思,是原來已經回到我們的佛性本體了。所以假如說有法的話,燃燈佛就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為他已經沒有,把法都拋開了,都拋開了以後,就已經可以授記了。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所以我們就了解到,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在文字來講,假如說我們按照文字,實在是沒有無上的正等正覺,各位前賢,那我們就修不成佛啦!一定要有無上正等正覺,要有這一個最高的法門來修,就是我們已經求道了,這個道就是性理真傳,那性理真傳就是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就是要瞭解,我們確實就已經得到,那一定要知道說文字背後的意思是在講,它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在講本來就有的,我們本來就有。所以已經回歸到本來了,所以燃燈佛給予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就是能夠能忍、寂寞,釋迦牟尼那個法號。

  何以故,為什麼咧?這個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這個又把它推到一個如,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知道,我們上個禮拜講了一個禮拜,是很努力講,是在講什麼?講如啦!可是我們對這個如的了解,真的都是很缺欠,以往都沒有去探討,所以我們用另外的名詞來講,叫一真法界。如叫一真法界;如叫真如,一如一切如,就是只有一個字,如。那後學之前有講如是我聞,我們都有看過,對不對?那個時候是比較早期講,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已經告訴我們修道的重點所在,如。所以,這個如來者,即諸法如,諸就是很多啦,所有的法都如,所有的法都如的義理,都是如、真如。那我們在往下看。

  若有人言,假如說有人言,各位前賢,就是心不清淨,為什麼會說話,有人說話,這個有意見啦,就是不瞭解真理。所以若有人言,有人在說,那個心已經不清淨了,他才有話說。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如來得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個就是我們一般凡俗的認知,我們認知就是這樣,都是如來有得,才會成如來。所以我們要知道,那個得,變成有失,有得就有失。那我們要知道,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它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得失。所以沒有得失就是我們本來的如、就是我們原來就有的如。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沒有、實在沒有法。各位前賢,我們以凡塵的角度來說,有沒有法?(),確實喔,我們在凡塵的角度來講,確實有法、確實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確實有。那我們一定要從有的方向著手修,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無上,無上就是最高,沒有比它更高。那個三就是正,藐就是等,三就是正,菩提就是覺,無上的正等正覺,就是最高最上的正向平等。然後覺,又是合於真理的覺。無上的正等正覺。

   我們有時候就是了解到,我們把它拿來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的名稱叫做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用一個修持的法門,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可以用的,可用作我們佛性本體的名稱,可以用作修持法門的名稱。所以實在沒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實在沒有法就是妙法。所以各位一定要瞭解到,沒有、不能說走入有,我們凡塵都有,那有,我們就是了解,那個程度就是都在形相之中,那我們進入無,已經到達無的狀態,才能夠、真的、我們佛性才可以整個呈現、整個成就。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所以各位前賢,等於底下這一些講解,都是在講諸法如義的如。所以先開始,從所得名如,就是這一段。然後底下,如來說一切法,一切法名如,然後人身長大,果報身,菩薩若作是言,就不名菩薩,這個是因地名如;然後莊嚴佛土,果地名如;到最後通達無我法,就是歸結到如。所以下面所講的就在解說諸法如義的如。

  先從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如,這個所得名如。那麼於是中無實無虛,這個如來所得的裡面,它得到的這個裡面,於是中,等於是得到的內容。無實就是沒有形相的;無虛就是確實存在。所以我們了解,那個就是在解說那個如,就是所得名如。那我們修也是一樣,我們就修到後來就剩下一個如,就回歸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如。就沒有兩邊對待,就是一個如。所以我們了解說,這邊所講的都是諸法如義,所有的萬法都歸到如,全部的義理都是如。所以從佛的所得,無實無虛讓我們了解,說內容,它沒有形相、確實存在。就是如的狀態。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我們又從諸法名如,所有的法也都如。那麼如來說,就是稱性而說,從佛性來講就是如來說。那麼如來說的一切法都是要我們眾生成佛,所以皆是佛法。所以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那底下,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這個所言一切法,跟如來說一切法,是完全不同。這個所言一切法就是有能言、有所言,那就是生死的法,就是凡塵對待的法,所言一切法,這樣了解嘛!那如來說一切法,都是要眾生成佛,皆是佛法。所以明確交代啦,這個如來說都是佛法。然後所言一切法,那即非了(即非一切法),就不是成佛的方法,就是在凡塵我們生活所用的法。喔!講得很清楚喔,很詳細啦。佛講的就是要我們了解說,所言一切法,有兩邊對待,能言所言,那就不是講佛性了,所以即非,就已經不是我們佛性裡面的事,所以即非。那歸結到它的名稱還是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就是諸法如義,終究歸到那個如。那麼再接著底下,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這個就叫果報身。果報名如,從果報來了解也是在講這個如。須菩提一聽到佛一講人身長大,這個我們就了解說,果報身長,佛的果報身有千丈之高,非常的長。然後大,就是我們法身,法身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須菩提言(那須菩提就說)世尊,如來說,那麼以如來說,稱性而說的話,人生長大、即為非大身,如來說沒有形相啦,所以沒有形相說人身很長、很大,就不是有形有相的那個大身,這樣了解意思嘛?如來說的話,都是無形無相,是我們性分裡面的事情,所以如來說我們人身,如來說的人身就等於是我們法身。那法身非常的長、非常的大,可是不是有形有相的大,那個是無形無相,非常的大。那既然都有果報身,所以它歸結是名大身。所以還是歸到諸法如、如義,就是果報名如。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菩薩也是這樣。若作是言:假如說菩薩作是言,就是起心動念,那菩薩起心動念就變凡夫啦,所以我們就了解說……,後學這一本怎麼好像有少了,(此時劉講師的這本金剛經好像有少幾句,缺少我我當滅渡無量眾生)

   所以,假如說菩薩若作是言(起心動念)『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所以我們瞭解到,經文真的也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個少了喔(劉講師指此本書缺少的經文),這個意思整個都完全都不同。所以這邊的意思,後學因為之前金剛經研究的時間蠻久,所以蠻久的時候,後學會覺得說,耶,好像有缺少文字,若作是言就是起心動念,我當滅渡無量眾生,就變成自大自誇那個意思,那就不名菩薩,就不是。怎麼會突然看到這一本,這一本竟然說沒有,最重要的文字竟然不見了。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這個渡化眾生是我們份內的事,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我們都已經求道、已經修道了,已經可以修證成佛,那麼已經可以成佛的狀態,我們不能說自己好了就好(此時辦事人員幫劉講師換了一本課本),對,這一本就有。

   所以菩薩假如說,我當滅渡無量眾生,就是他很自大自誇,應該是本份內的事,你把他當成說,我要來:我當滅渡無量的眾生。那佛就講,這樣的話就不是菩薩,就是凡夫啦。所以我們就是要能夠看,經典的話,縱然它已經刊登錯誤,你會發現說好像不對,馬上會知覺。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所以我們瞭解到,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祂沒有名、沒有相、沒有名相。那我們說佛、我們說菩薩、我們說眾生,那個是落入凡塵現相的事。所以本來,我們的本體(佛性本體)都沒有名、也沒有相,那沒有名、沒有相,那個是正確的啦,是我們源頭、開頭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名、沒有相。那因為我們一落入凡塵有現相了以後,各位就可以瞭解,後學之前講,虛空是一個,我們把虛空劃分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就已經有十方,那其實只有一個虛空,沒有這個十方的名稱。那我們已經把它劃分,劃分十方以後,還不能說錯,你說錯還一直跟你爭辯,那十方裡面又有無量的萬相萬事,那萬相萬事它每一個相都有一個名稱,那也不能說錯,所以變成我們愈來就愈固執,本來沒有名、也沒有相,那變成有了,有名有相,那我們又不能說錯,所以就變成愈來愈狹隘,本來很寬廣、很寬廣是一體的、是一個虛空一體的,然後後來我們就愈變就愈狹隘,然後我們生活的範圍愈來愈窄,變成我們心也跟著很窄、不寬廣。

   那假如我們把我們的心量擴大、擴大到整個宇宙虛空,擴大到整個我們佛性的本來、本來狀態,那我們就瞭解到,什麼事都沒有、凡塵什麼事都沒有。那因為我們現在太狹隘了,所以才形成很多事,煩惱也不斷,那本來都沒有,我們在凡塵沒有煩惱。我們要瞭解說,煩惱都是我們太聰明生發出來的,假如說我們笨笨的,就不會煩惱。可見會煩惱的都很聰明,同不同意?(同意)。所以我們只要進入真理世界,所有的煩惱都消失,都在覺、都在真理之中。

   所以我們了解說,實在是沒有法名為菩薩,沒有啦!沒有菩薩、沒有佛、沒有眾生,都沒有,什麼名稱都沒有,才是本來狀態。可是我們現在都有了,名稱都很固定,眾生就是眾生,佛就是佛,菩薩就是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所有的萬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所以從因地了解是如,諸法如義,從因地瞭解就是如,一切法都沒有三心四相,沒有,沒有三心四相,可是我們現在三心四相都蠻強烈。那後學都講,有三心被三世攝受,三世都把我們攝受,我們被三世一攝受了以後就有六道輪迴,有過去有未來,你看又有四相,有三心就有四相。那我們從文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是比較表面化,那我們實際的四相就是能所。我能看,能看的就是我相,所看的就是人相,所看的差別叢生是眾生相,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我能聽,能聽得是我相,所聽的是人相,那所聽又是差別叢生是眾生相,我又連續不斷的聽是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能所就是四相,那我們想想看,我們什麼時候沒有能所,什麼時候沒有?各位前賢,回到真心佛性,沒有。你回到真心佛性沒有兩邊對待、沒有能所。那個時候就是一體,沒有煩惱。所以我們要自己努力啦,這個靠不得別人,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努力自己修然後才會到達。這個從因地我們來明如。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們看到這個經文,菩薩作是言,菩薩起心動念那就已經是眾生、已經是凡夫了。

  我當莊嚴佛土。又是很自大很自誇,我要莊美威嚴佛的淨土。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就是我們果地,修道的那個果報的地方,是不名菩薩

  所以後學就講,你從經文前面的文字一看,作是言起心動念,就不是菩薩了,就不名菩薩,他不能稱為菩薩,已經是眾生。各位會看了嗎?我們要學著看經文的前面就知道後面的意思,就是已經告訴我們不能起心動念,所以菩薩作是言就是已經起心動念;然後我當莊嚴佛土,就是自誇自大,就是很驕傲。那我們不能,我們就是要謙卑,要平等,不能高人一等,我當如何如何,這樣的話就已經偏離了,已經不對了。所以就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所以這邊用如來說,稱性而說,我們佛性裡面,莊美威嚴,那個佛就是心,土就是地,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這樣會不會?各位心地有沒有莊美威嚴?有的話就是莊嚴佛土,佛就是心,土就是地,心地。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所以我們在性分之中莊美威嚴,我們心性就是非常的善良,非常的照顧眾生,那個就屬於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就不是外表形相裝模作樣的那一種樣子。因為它是屬於莊嚴部分,所以是名(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還歸結到還是如,諸法如義。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各位前賢最重要就是這一段,說菩薩若通達無我、無法,已經沒有我、也沒有法,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所以重點就是在這裡,已經沒有我、也沒有法,沒有我沒有法,沒有我執了、沒有法執了,這樣真的就是菩薩。這樣了解嘛?所以最好的歸結到諸法如,這個就是如,所以能夠通達無我無法,沒有我執了,沒有法執了,這個如來說,稱性而說,真是菩薩。所以就鼓勵我們能夠真的無我、也無法。因為我們認為身體的我,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我們都要回歸給天地,都要還給天地,這不是我的。所以我們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身體不是我,那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這樣已經通達無我了;然後法,無法,因為我們直接回歸到佛性本體,沒有法,就已經沒有,那無我無法,你看我們在平常就可以做了,對不對?

   平常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到達無我無法,就可了。已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發號施令指揮身體的所有言行動作、行住作臥,我們要知道,都是我們佛性在指揮啦,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它沒有知覺性,那我們身體的知覺性就是如來、就是佛,所以已經我們在用了。在日常都在用了,所以,我不是身體的我,是佛性的我。所以佛性的我,各位就是要瞭解到,一定不要落入兩邊對待,落入兩邊對待我們就狹隘啦、就不寬廣。然後我們回歸到佛性本體的狀態,祂是一體的,一體就沒有分別心。所以證悟到沒有分別心,就成佛啦。那我們因為分別心都很濃厚,所以離佛還有一段距離,要成佛還要一段時間,看看哪一天不分別了,哪一天就成佛了。

   這個是第十七分究竟無我,真的沒有我啦,所以要瞭解到,身體的我是天地的物質,那個不是我,那究竟無我。然後我們看第十八分一體同觀。

   一體就是整個都一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靈本同體,所以一成佛了以後,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沒有親戚關係,沒有朋友關係,什麼關係都沒有,無緣,沒有因緣,然後我把那個慈愛給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佛性都是同體,所有眾生的佛性,雖然現在各個身體都不一樣,可是我們佛性都一樣,回歸到佛性本體都一樣,所以同體,同體大悲。一體同觀。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要進入那個一體同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說如來有沒有肉眼,須菩提回答,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來有沒有天眼?那個天眼,可以見前見後,看前面看後面,可以看暗,天眼就是能夠所有的觀都無礙,沒有障礙。那天眼喔,我們有的是累世修會帶來,有的是從定力得來的天眼。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慧眼,我們常會聽到,慧眼識英雄,那個慧眼就是能夠見到真理的那個慧眼。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這個法眼就是獲得智,就是我們在凡塵學來、得到的智慧,然後有這個法眼,就表示你對所有的萬相萬事你會知道怎麼處理,有那一種方法,那個一看了喔,那個法眼整個都呈現,那個是獲得智得來的。那麼須菩提回答,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所以我們了解,具備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就有佛眼。所以具備了前面四個,那佛眼就自然就已經具備。無所不足,什麼都可以看那個就是佛眼。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一體同觀,就是祂一對眼睛裡面有具備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是說有五對眼睛,是一對眼睛裡面它就有具備。那佛突如其來講這一段,我們就是了解說,看經文前面、經文後面都跟這五眼沒有相關連,那突如其來就講這五眼,要我們瞭解到說一體同觀,就是要我們能夠從我們眾生份上的肉眼開始,然後能夠修,修了有定力以後就有天眼,然後又能夠薰習真理那個慧眼又會具備,然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經歷了凡塵的所有事,經一事就長一智,所有的法什麼處理,那個法眼具備,所以有法眼了以後,處理這個事情就能夠圓滿,那能夠四眼就具備,佛眼就有了。這個能夠全部整個都透徹。所以講五眼了以後,就接著講恆河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說恆河裡面的所有的沙,那麼佛說是沙,各位前賢,佛是不是跟著眾生說沙,說不說沙?我們眾生說沙(沙子在河裡面的沙子),那佛……,哇!大家都懷疑,那不然佛怎麼講?我們眾生說沙,佛說是金子,會這樣嘛?(不會),不會啦,所以我們眾生說沙,佛就跟我們眾生也一樣說沙,是一樣的。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一樣說沙子啦,所以我們瞭解到,這個跟前面有關聯,跟前面五眼有關聯,就是我們的心非常的細小,好像沙子。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這個就不得了。各位前賢,佛用比喻說一條恆河裡面的所有沙,一粒沙又變成一條恆河。

  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各位可以聽出祂的比喻嘛?一條恆河裡面的沙,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那所有的恆河、所有的沙都變成佛世界。這樣了解意思嘛?不會算了,對不對?一條恆河的沙已經數不盡了,那祂又把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那所有恆河裡面的沙,多不多?那無法算。所以佛為什麼用這樣的比喻,就是說我們眾生的心,就像恆河的水在流,那個心念就像河裡面的沙,一粒一粒沙。我們有那麼多心嘛?有沒有?()。有啊!這麼厲害。所以這個比喻是非常多,一條恆河就已經裡面的沙多的不得了,祂把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那所有恆河的沙變成我們所有眾生的心,心念啦。那個恆河就是我們心念的流動,那個沙就是我們心念的繁密,很多的多,就這樣。

   所以我們了解,從下半段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就是我們心都無所住,然後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整個呈現出來,然後從究竟無我,然後一體同觀,然後進入,進入到我們深觀無住以進修,都無所住來進修,那為什麼佛會這樣跟我們講?因為我們心念太多,那我們要把這一些心念,我們要能夠轉換,能夠轉換過來的話,那我們修才能夠進入軌道。所以佛就講,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那已經一粒沙就一個世界,

   如是寧為多不?須菩提回答說,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就是我們所有國土裡面,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我們眾生的心如來都知道,各位前賢,我們的心,我們的佛性知不知道?我們的心我們佛性知不知道?(知道),所以我們要知道,雖然說我們的心是從我們佛性生發出來,可是我們生發出來的心念,我們自己佛性不知道,我們自己佛性不知道我們生出來的心念。所以這裡喔,如來就講,所有國土之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為什麼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所以如來講,我們所有的心都不是真心,都是妄心。所以從根源,從妄的根源抓到,所有眾生的心都是妄心,我們在生活中所用的心都不真,都是妄心,所以如來悉知,我們眾生皆為非心,都不是真心,是名為心。只是它的名稱都講、我們講心,就是心。那麼底下就講,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咧?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跟我們講,我們所有的心,都不可得的妄心,都不可得,無法得到,可是我們都用,我們生活之中都在用,都在用這個不可得的心。所以從五眼,然後講到河(恆河),然後講到沙,然後講到國土,然後講到眾生心,然後講到三際心不可得。這個看起來好像都沒有連貫,可是佛要我們從內心明義(明瞭義理),我們從內心去明瞭那一些義理,告訴我們能執的心不可得;那後面告訴我們說,我們所執的法(就是緣生之法)不可得。能執的心不可得說在前面,然後所執的法不可得說在後面。所以先把那個能執的心不可得先說,就說我們現在能夠執著,我們在生活之中各有各的執著,還蠻堅固的,都很固定的執著、執著。那佛跟我們講,我們這一些執著都不可得的妄心,不可得、得不到。所以先把能執的心空掉,先讓它空了,能執的心空。所執的法自然你就不會在法上住相。所以佛講那個脈絡真的是要細心體會啦,體會才會了解說,喔,佛在講是這樣,從五眼,一體同觀,然後講到恆河,然後講到沙,然後講到我們眾生心,然後講到三際心不可得,這樣連貫下來,告訴我們從內心明瞭義理,那內心能夠執著的都是錯誤,那我們不要堅持自己的執著,那個不對應該把它去掉,所以那個能執、空其能執的心,因為三際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是告訴我們一體同觀。

   因為我們後半段的金剛經文字都不多,可以說非常少、經文非常少,可是義理一定要深入的瞭解,不要只有在文字表面作功夫,一定要深入,為什麼從第十七分一直到二十四分,深觀無住以進修,深深的來觀察一切都無所住,然後真正的已經在修道。

那我們就講第十九分,法界通化分。這個法界就是整個宇宙虛空,叫做法界,那能夠通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以前面是內心明義,從內心來了解義理。那從第十九分開始,是從外境來了解義理,那從外境就是從七寶、還有佈施這樣連在一起來講,就比較能夠容易瞭解,因為我們凡塵要佈施就要有很多的因緣,很多因緣聚在一起才有佈施的事情,然後佈施了以後又發生很多因緣,又變化、又很大。所以從外境來明瞭義理,就是講佈施;那從內心明瞭義理,從恆河沙。所以佛在講有脈絡可遵循,我們可以瞭解。

   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佈施,是人以是因緣,用這樣的因緣,得福多不?雖然這邊也是用佈施來做比喻,可是它重點它是在於,那個外境明瞭義理,從外境來瞭解,說我們所執之法,那個也一樣全部都是空的,那內心能執的心更要先改變,然後所執的法一樣也可以改變。所以這邊就講,佈施的因緣得福多不多,所以我們要瞭解說,在梵文來講佈施叫檀越,檀就是佈施,越就是越過貧窮,只要我們佈施就越過貧窮。所以愈肯佈施的人,他過的愈富裕。愈慳吝(就是一分錢打24個結),那他不會離開貧窮,他一生都貧窮。所以我們要瞭解,愈佈施愈有錢,愈不肯佈施愈沒錢。這個道理我們就是要研究。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就是以這個佈施的因緣,得福甚多。所以底下佛就講。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我們看到文字,假如說福德有實實在在的話(有實),那麼如來不說,得福德多。就是我們要瞭解到,那個福德它沒有實際的實相在,就是我們要去行佈施,那個福德它自然就會來。那假如說我們都不行佈施,那福德不會來。所以福德不是說固定有,看我們怎麼做,它結果才會呈現。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佈施的因緣就可以得到福德。那我們有福德的因緣,我們又可以富裕,就可以愈努力的佈施,就變成善的一個循環,愈做愈肯做,愈來環境會愈好。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福德無,假如說我們看文字,福德沒有,以福德無。所以各位就了解到,福德它不是固定的,是看我們怎麼的表現。假如說我們肯幫助人、我們肯佈施,那個福德自然就來;那假如說我們都不肯幫助人、也不肯佈施,那就沒有福德。

   這個是從外境來明義,明瞭這個義理。跟內心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法界通化,所以凡塵一切都是無定,沒有固定。像我們要怎麼樣的生活,看我們怎麼樣的付出。我們假如說要使生活過的多姿多采,那我們就把生活圈擴大,盡量能夠幫助別人,盡量能夠拓展我們生活的範圍更寬廣一點,那這樣的話,我們心境也會跟著改變,心境改變我們的運也跟著改變,那整個我們人生也會跟著改變,然後身體也會跟著改變。我們愈侷限在我們生活的小圈圈,身體也不健康,然後交往也不寬廣,然後也沒有幫助到人,那我們過的一生就會很鬱悶。那假如說我們改變,只要你心一改變了,整個現象也都會改變。然後我們看看怎麼樣來安排,我們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然後我們就是瞭解到,追求不生不滅的佛性是一個最根本的,我們一定要確立,確立我們修持的方向。

  很快十九分只有一點點文字。我們就講二十分,離色離相。這個離開所有的形相,離開五顏六色。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我們不要看底下的經文,我們就從這一句我們來問自己,說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嘛?可不可以?可不可以?佛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見?可不可以?(不可以)可不可以?(不可以)可不可以?(不可以)。各位前賢,佛有形有相,可以;如來不可以。假如說問如來,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見?那就不可以。那佛有形有相可以。你看我們有研究,有一段時間很長了,竟然對這個問題我們也不知道,沒研究啦。那因為佛,佛是有形有相,所以可以具足色身見。可是喔,我們看底下,那個須菩提的回答。他說,不也,世尊!他不回答否,他回答如來。各位有沒有看出竅妙?前面佛可以具足色身見,有沒有?()。然後下面須菩提回答,如來不應以色身見,有沒有?()。這樣回答就正確。說如來不可以,那佛可以。所以我們了解說,佛可以,佛有形有相,祂呈現在凡塵,所以可以具足三十二相來見。那佛因為用三十二相來引誘眾生修道。假如說不可以的話,哇!祂要引誘眾生修道的動力就沒有了。所以佛可以。可是回答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那個如來真的,如來就是性,那佛性沒有形相,那個就不可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這個如來不可以,然後佛可以,可以三十二相來見,佛。然後不應以三十二相來見如來,那個如來沒有形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這個就跟前面問的,那個佛可以具足色身、然後如來可以具足諸相,就完全都不同了,問話就完全都不同了。那我們就是要看它問話的內容,它問佛的話,可以,有形有相;問如來的話,不行,如來沒有形相,如來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所以須菩提回答,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這個如來跟佛畢竟它有形相跟沒有形相的差別,那這個問話的重點,它是深觀無住以進修,就是深深的來觀察就是連最殊勝的形相我們也不住,就是離色離相,離開有形有相的來修比較正確。

那我們再翻過來看,二十一分,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開頭就告誡須菩提,你不要說如來有這個念頭,

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大概都會引用到這邊來講課。所以如來等於是非說所說啦。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那個以真理的角度來講,這個釋迦牟尼佛從成佛到進入涅槃,中間都沒有說一個字,那個是從真理的角度來講。那假如說我們從現實的角度來講,佛成道了以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得很努力,光講一天一夜涅槃經後學就寫一年,還寫一點點而已,不是全部都寫,我們這一本講完了來講涅槃經,要進入涅槃之前一天一夜說的,雖然祂說的時間不長,可是那個抄下來時間很長。那因為可能我們也比較少接近涅槃經,那因為是佛要進入涅槃了,不能再有隱瞞,因為平常都有方便法門,就是跟弟子講的一些方便法門,到進入涅槃的時候,祂就全部都講。

  像那個開頭(涅槃經開頭),弟子就一直再誇讚自己,說佛教我們修無我,那我們都很認真修,現在修已經無我了。那佛就講,無我就生死。那弟子聽到都呆掉了,那祢不這樣子教我們,我們都照你教的去做,結果都不對。我就是如來,無我就是生死。可能我們也沒聽過啦。我們已經快完了(指金剛經),先預告。

   所以我們了解說,非說所說都是應著弟子的根器、以及疑問,所做的回答。完全都是從性海之中流露出來,所以我們要知道,從性分之中流露出來,祂沒有能說、沒有所說,重點就是在這裡。我們在凡塵,我們說要講課,要先準備課程,然後你準備就有能說的我、所說的法,對不對?一定有能所。可是佛在講經說法,祂沒有,完全都從性分,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裡面流露出來,所以祂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沒有能所啦。

   所以講到這個沒有能所,後學又去想到那個早期達賴喇嘛跟我們台灣佛學博士在紐約對談,有沒有?()。那個真的、假如說沒有講出來,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那個在對談,因為現場轉播,大概有五十二個國家有實況轉播,那每個國家都是你自己回去翻譯,現場不提供,現場只有他們用英文對答。

   然後佛學博士在發表長篇理論,達賴喇嘛就舉手,然後他就請他(達賴喇嘛)講,他說我可以問問題嘛?那個佛學博士就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有聽出問題來了沒有?

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又舉手,他又請他講,問題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然後我們看的人說,達賴喇嘛的記性怎麼這麼不好,一下子就忘記了。對不對?我們的感覺啦!

   結果它裡面包含的意思,等到我講完了。我講完了,我相;講完了,法相。那你有我相、有法相,屬於生滅,那生滅法,這個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凡塵明確的說,我不告訴眾生生滅法,因為生滅法是六道輪迴,我不告訴眾生六道輪迴,就這樣喔。

   然後那個第二次舉手,他說,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那個就是沒有三心。剛才要問剛才已經過去了,那已經過去就過去了,沒有三心。

   所以那個真的是行家一身手,便知有沒有。那都沒有在講話喔。這樣就完了。那我們真的看的霧煞煞(台語),看不懂。各位前賢,假如說是我們在現場看的話,我們會知道他在做什麼嘛?一定不知道對不對?可是經過分析以後,我們就會瞭解,原來裡面有那個學問在。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現在有一個很有名的什麼團體,他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有講的,都留給我講。我們沒有研究的人聽到不會怎麼樣,我們研究的人聽到,怎麼差那麼遠。人家一個字都沒有講,是完全都在真理裡面。

   所以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你憑著什麼說,從成道一直到涅槃,中間沒有講一句話?那佛就講,我憑著兩個,一個叫自住法,一個叫自證法,兩個。秉著這兩個來講,你自己本住法,你的本心不生不滅本體,沒有那個能講,沒有能說、沒有所說;那你自證,你所有的佛證悟,祂也沒有能說、也沒有所說。以這兩個來講說,祂從成道一直進入涅槃,中間沒有說一個字。所以當時候學看到這個觀點,真的衝擊很大。明明這麼多經文,讓我看不完,喔!一個字都沒講,那不然我在看是什麼?明明就是祢講的,為什麼說一個字都沒講?原來就是祂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這樣子啦,就這樣子而已。這個真的是還很高咧。真的四十九年沒說的都要留給你說,說不完的。所以我們真的要深入研究,當我們有研究以後就了解說,佛為什麼那樣說?祂又講的那麼努力,講到都沒有睡覺耶,佛不用睡覺,你若要聽,你就一直聽,祂不用睡覺一直講給你聽,在旁邊奉侍的那一個,就一直跟他恐嚇,說鬼來了,你都還不休息。所以佛都不休息,旁邊的奉侍者就不能休息,他就一直在恐嚇,說快一點、快一點,休息休息,所以我們要瞭解到,已經你到成佛的狀態。所以只要我們都肯努力的修持的話,真的我們可以絕對過不一樣的人生,你若專心、認真做,按照後學所講的去做,一定都有功夫、都有功夫出來。所以我們又回到這一段,非說所說,就是因為佛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所以,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假如說如來有說法,就是誹謗佛,不瞭解那個意思。 不能解我所說故。不能了解佛所說。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個說法者,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無法可說,各位前賢,無法可說,這個無法的法是什麼法?(妙法),都已經會了啦。妙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已經走進我們的本性之中了。是名說法,只是一個名稱,它叫做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所以這個地方,須菩提聽到這麼殊勝,這個法這麼高,說頗有眾生,往後於未來世,有眾生聽到這個法,他有辦法生出信心嘛?這個就是顧忌到啦。哎喲,講得這麼深哪聽得懂。

  像說上個禮拜,你要是沒來的話,那就好了。你要是來的話,阿不然你是在講什麼?講了一個下午真的不知道在講什麼內容,那個法真的是太超越我們凡塵。

   那麼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所以須菩提顧忌到眾生聽到,他沒有辦法生出信心,然後佛就回答,他不是眾生。他是佛啦,那是佛的話怎麼會沒有辦法生出信心。奧不奧妙?我們一看起來,哎喲,要怎麼回答,好像已經沒有答案了。結果佛一講了,彼非眾生。你把他當成眾生、把他固定化,當然他信心就沒有,他沒有聽過這個道理,不會相信。可是他的本性就是佛,本性是佛怎麼會聽了以後沒有信心呢?所以佛一回答了以後,問題都解決了。可是現在非不眾生。彼非眾生就是他也是佛,不是眾生,你不用顧忌太多,只是他現在還是眾生啦。所以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各位要看文字喔,那不是跟我們文字遊戲喔,它有意思。前一句就是表示他本性也是佛,下一句就是表示他現在還是眾生。不一樣啦!兩個地方不一樣。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所以這個眾生,如來說非。如來稱性而說,眾生不是眾生,眾生都是佛,都是如來。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一走入真理的領域以後,全部都不同了。

 

  那我們就接著二十二分,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須菩提到這個時候他還懷疑啦,說佛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是無所得嘛?有沒有聽出意思?須菩提還很懷疑啦,那你沒得,怎麼能夠成佛。所以他就問,然後佛就回答,如是如是,說對,無所得。佛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為無所得。無所得,我們都知道了啦,無所得就是已經得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一點點都沒有,一點點法都沒有,這個就更明確的跟我們講,就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我們在尾巴,一下子就講這麼多分了,都很快,因為它的意思都連貫,從十七分到二十四分,深觀無住以進修,就是我們都觀察無所住能夠進修。

  各位可以體會意思了嗎?可不可以?不然我們講得太快就沒意思了。要聽懂為主要。主要就是要能聽懂。這個無法可得,無法的法就是妙法,那我們都得到妙法,當然都得了。

   那麼講淨心行善第二十三,二十三分。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法,是法平等。所以不管是總統、不管是街民,全部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高有下是我們身份地位。那我們了解這個法,無上正等正覺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麼這個無有高下的平等法叫做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我們用沒有四相來修一切善法,所以各位前賢,有時候前面都跟我們講,無得無法,可是這邊又叫我們修一切善法,有沒有?有沒有看到啊?()。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以無四相,就是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沒有這個四相來修一切善法,就能夠得到,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體會意思嘛?告訴我們一切都無所得,可是又叫我們要修一切善法。等於就是要,不能落於空、不能落於頑空。要能實際的能夠去做。然後做的內容就是不落入四相。落入四相的話那等於又是凡夫啦,那沒有落入四相等於是跟佛一樣,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跟佛一樣得到。這樣了解意思嘛?

   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沒有高下,佛跟眾生都一樣。可是我們不能落於頑空,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沒有四相、要沒有分別心、要沒有三心四相,來修一切善法。所以修一切善法是實際的在做,是實際的有;然後我們得,心中就不要有所得的心,心中有所得的心就落入凡夫,落入我們眾生的位階。那我們心已經都是空了,這樣就跟佛一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的正等正覺都一樣了。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不講頑空的。我們修道是有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確確實實的我們能夠做、能夠實際的修持。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又怕我們住在善法的那個名相,如來說,稱性而說,那麼稱性而說的善法,就即非啦,即非善法它的稱叫善法

   這樣了解嘛!所以佛處處講離相,又怕我們住相,又在講所言善法,如來說即非,叫我們連那個善法也不能住,一住了以後就進入凡夫。這樣知道嘛?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做,我們幫助眾生,然後就是把幫助眾生所有的那一些記憶都拋開,就是不記在腦海。後學都講,我們記在腦海,它會變成福報;我們不記在腦海,它會變成德本,我們深植德本,變成進入性分,我們所做的善,它進入我們佛性裡面,變成我們的德本,道德的根本。那假如說,我們都住相、住在腦海,我們幫助人家都記得,那這樣變福報,那福報很快就用完了,就過了。那你都幫助人家,把它拋開以後,你不記在腦海,耶,好像我都沒有做這個事啊!那這樣的話,它已經進入性分,能夠深植德本。這樣能夠了解意思嘛?

   有時候啦,我們會講啦,有記得,比較好做。會比較、我們都會邀人情,我們人情佈施給人家,都會跟人家要,會不會?後學這樣講是說,不要啦,這個就過了就好,有機緣、我們有機緣去幫助人家,我們就是瞭解,那個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過了就過了,就不要記得,也不是說我生來就帶財產來佈施,沒有啊,都是在凡塵所賺的、所擁有的,然後來幫助人家,這樣子而已啊!然後溢來給我,我就溢出去幫助人家。這樣容不容易?要做還要有勇氣喔,我們要行持的話真的要多一點勇氣。所以我們二十三淨心行善,就是清淨的心能夠行善。

   那剛好講到十七到二十四,深觀無住以進修的最後一分,福智無比,那個福跟智無比,第二十四,那第二十五到三十一,就是究極無住以成證,研究到極點一切都無所住,就能夠證悟我們的本性。究極無住以成證。

   所以金剛經的結構,前半段,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在環境有形有相,我們都無所住,把我們的般若啟發出來。然後後半段,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那前半段一樣,第三分到第九分,就是的示無住以生信,讓我們產生信心最重要。那第九分到第十六分,就是能夠深入研究,那深入研究以後,讓我們一樣一切都無所住,把我們整個信心都呈現出來。那我們講24分,福智無比是深觀無住以進修的最後一分。

   福智這個我們了解,我們用福來表現的話大部分都是福報,那個智大部分是屬於聰明。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這邊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就是那個很高的高山,如是等七寶聚,都是積聚七寶,然後我們有人拿來佈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用有形有相的那一些物質來佈施,都還不如用般若波羅蜜,用我們般若妙智慧到達清淨的彼岸,乃至四句偈,就是要我們能夠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能夠修持,能夠受持讀誦。所以我們能夠接受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我們把祂拿出來應用。持,受持。所以我們了解,這兩個字對我們非常重要。受,接受,接受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本體,一定在我們心中要相信自己佛性本體,這個就已經受。然後,持,就是可以把祂拿出來用,可以把我們的佛性拿出來用。所以受持兩個字。我們研究金剛經一定要知道,我們金剛自性,然後受持,能夠接受我們金剛自性、能夠拿出來用。那讀誦就是為他人說,讀誦就是要利人。我們自利,受持是自利。然後我們又要利人,所以要知道說我們在凡塵,我們能夠脫離苦海了,我們也希望所有的眾生也都脫離苦海。不要再…就脫離苦海。那這樣用有形的物質來佈施,還不如我們用無形的佛性、妙智慧來幫助人家功德大。

   那個前福德百分之不及一,雖然用有形有相的物質來幫助眾生,福德不很大、不很多,那我們要人能夠受持金剛經、要能夠受持四句偈,這樣的話,對他的幫助都非常大。

   那麼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個等於是用算的都沒辦法來到達,我們能夠渡化眾生,讓眾生成道成佛。

所以我們今天講的蠻多分,有六分。還剩下三分鐘。

 

剩下約3分左右提問題。

:在我們五逆罪當中,有出佛身血,跟破和合僧,請劉講師解釋一下。

:出佛身血那個我們要了解到那個以現實的現象來說那個是惡心出佛身血,那個五逆罪啦!還有那個破和合僧就是人家要修道,要脫離苦海你挑撥離間使他們沒有辦法相處,那個在現實來講都是五逆罪,那個要進去阿鼻地獄。

   可是在我們內修來講那個惡心出佛身血,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現在的身體為最後身,最後了啦!以後不再有了,所以我們就是要把最後這一身破壞掉,不要在有下一身,那個是內修方面啦!就是不要在種下一身的因,就是那個因你都不種了,所以那個惡心出佛身血來講就是我們這一身為最後身,不再來了,我往後不來了,那往後不來你就是不能再種那個來的因,所以你這一身過了以後就沒有了。就已經脫離三界了。

   那個破和合僧就是我們已經有促成很多的因緣,那很多的因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生活之中會促成我們下一生的因緣,所以我們把那個破除掉,讓那個要來凡塵的因消失,就是破和合僧。和合了以後才會形成一個修道的團體,那等於是一個外表形象。

   那內在就是不隨著世界,不隨著眾生,不隨著業果,不隨著凡塵人家的走向,(雖千萬人吾往矣)然後我把那個破除掉了破和合僧那個是內修。

   所以那個五逆罪有兩個一個是內,一個是外,外的話那是阿鼻地獄,內的話是現證實法,你現在就可以證悟到達阿羅漢現在就可以證悟到達阿羅漢所以那個是很殊勝的。下課!

金剛經綱要(抄自劉講師講義,第四頁)

第一分:境緣事相

第二分:當機讚請

◎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316分,上半段),上半段又分兩小段,

1.的示無住以生信,第3分至第8分,點出修福持戒能生信心。

2.推闡無住以開解,第9分至第16分,點明深解義趣,不但生信且開解。

上半部重點在啟發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決定成佛。

 

◎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1731分,下半段),下半段又分兩小段,

1.深觀無住以進修,第17分至第24分,點出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得阿耨菩提。

2.究極無住以成證,第25分至第31分,點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後半部著重在實修,呈現真如本體。

第三十二分:流通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