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7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你要先回答我的問題,我所呈現的這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這問題就要阿難事先回答
你看到我這光明拳,此拳的光明是因何所有(為什麼有光明),云何成拳(為什麼會成為拳頭)。阿難就回答「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佛的身就是閻浮檀金色,赩,就是大紅色,好像寶山。 「清淨所生,故有光明」,就是來源非常清淨,才有呈現這個光明。「我實眼觀」,我實在是眼睛看到。「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五指手指合起來當作拳頭,所以拳頭的形相就呈現。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佛對阿難講,如來今日實在的語言來告訴你。很多有智慧的人,要以比喻而得開悟,從比喻裡面來了解到真理所在,能夠領悟。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現在把範圍講到手上的拳頭來。比如我這個拳頭,假如我沒有手的話,我就沒有拳頭。 「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同也否」,假如沒有你的眼睛,就看不到。以你的眼根來跟我的拳頭相比較,義理有沒有平均(是不是一樣的義理)。 「阿難言:唯然,世尊」,阿難說對,就是這樣!「既無我眼,不成我見」,我若沒有眼睛,我就看不到。「以我眼根所成見。例如來手所成拳,事義相類」,就是義理跟事情是一樣的。 若沒有我的眼睛,我就看不到。若如來沒有這個手,就沒有合起來的這個拳。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你說這樣相同「眼睛跟拳頭的義理一樣」,但在真理方面不是這樣,不是跟你所講的是一樣。「何以故」,為什麼呢。 「如無手人,拳畢竟滅」,佛講沒有手的人,他畢竟拳頭沒辦法呈現,所以無手人,拳就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沒有眼睛的人,並不是看不到。 所以這個沒有眼睛但可以看得到的,這倒是我們凡塵比較少接近的道理,所以就走入十番顯見的第一番:「顯見是心」(講義上面的小字體有寫)。 顯示我們那個見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者何」,說「彼無眼者,非見全無」的原因。「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你在路上,詢問盲人,你問盲人他看到什麼。 「必來答汝」,盲人會跟你回答。「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我的眼前只有看到黑暗,沒有看到其他東西,盲人一定會這樣回答你。 釋迦牟尼佛講「以是義觀」,以這個真理我們來延伸道理。「前塵自暗,見何虧損」,就是顯現在眼前凡塵的景相,它自己暗相,而我們的見性沒有虧損(見性就是完全,能夠見到暗)。 見到暗,就是見性見到的,所以見性沒有虧損。這時候阿難聽到就講話了,「阿難言: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見」,為什麼能看到。我們一般都這樣,對沒有眼睛的人我們都說他們都看不見。可是佛在這方面就發揮真理所在。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惟睹黑暗」,佛對阿難講,那些盲人沒有眼睛,唯有看見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盲人跟有眼睛的人同處在暗室(暗室裡面伸手不見五指),這兩個黑(有眼睛的人看到的黑暗跟盲人看到的黑暗),有沒有分別。 各位前賢有沒有分別? (沒有),都一樣是黑暗,所以佛就從這地方發揮。阿難回答「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這比喻阿難聽得懂 說眼睛是好的人進入暗室跟盲人看到的黑暗來做比較,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不一樣。所以佛又講「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盲人看到眼前黑暗。「忽得眼光」 現在幫盲人手術眼角膜,這樣盲人就能看到。 「還於前塵,見種種色」,這樣盲人就能看到凡塵的景色,都能看得到了。「名眼見者」,這樣的名稱叫做眼睛看到。 現在換過來講暗中人。「彼暗中人,全見前黑」,有眼睛的人進入暗室,看到眼前黑暗。現在開燈,「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現在電燈一打開,眼前的景色他看的一清二楚。 「應名燈見」,佛講這是開燈他才看到的,這樣叫做燈見。而盲人是因為給他眼角膜才看見,所以叫做眼見。現在這個開燈才看見,叫做燈見。 佛說「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燈若有眼睛可以看,它的名字就不叫做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而且是燈在看,跟你又有什麼關係。「是故當知:燈能顯色」,開燈的燈能夠顯現景相出來。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這樣子來看,能夠看到的是眼睛,不是電燈。「眼能顯色」,盲人的眼睛能夠看到種種的這些形相。「如是見性,是心非眼」,就是這樣他見到的見性,是心,不是眼睛。 各位這樣了解意思嘛?這下子又不回應了。我們比較少接近這方面的說法。所以這裡佛講我們見明見暗,明暗是凡塵的景相,跟我們的見性沒有關係。 假如有看「如是我聞」那本書,裡面有講脫根脫塵,我們佛性就是能夠脫根、能夠脫塵,就是無眼有見,就是我們沒有眼睛,一樣能夠看見,就是看到黑漆漆。 然後「矚暗成見」,就是我們看到暗的景相,那個景相就是凡塵的景相,凡塵的景相有光明也有黑暗,黑暗也是在景相裡面。你不用看到景相才叫做見,就是你看到黑暗一樣叫做見 那就是見性,我們佛性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那是佛性。所以佛就講我們的見性脫根脫塵,離塵(離開眾緣,祂超然獨立)。 不太容易了解,可是當你了解以後,是幼稚園的課程。往後愈熟悉之後,我們就會愈知道這道理很淺,不是很深。只是我們沒有常用,沒有常用才不知道。 假如我們了解原來見性(我們能見之性)不是眼睛。之前我們有講「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這就是在講這樣。 滿眼本非色,我們眼睛看到的這些形相(色),不是。滿耳本非聲,耳朵聽到的也不是聲音的動靜。所以文殊常觸目,文殊就是智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文殊,文殊一看了就能夠辨別外境的所有一切。 所以我們眼根就是文殊,耳根就是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是這個意思。不是在聲音裡面用心、不是在形相裡面用心,而是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用心。 所以佛苦口婆心告訴阿難以及大眾,我們佛性是離緣獨立,很超然。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阿難雖然聽到佛這樣講「盲人有見」,我們一般的認知盲人眼瞎怎麼會看得見。可是佛說有,跟我們明眼人在暗室所見的暗是一樣的。 我們明眼人去暗室裡面所看到的暗跟盲人一不一樣?一樣喔,各位可以試試看,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室,真的什麼都看不到,只有看到黑暗,那就是盲人。 佛就講盲人能夠得到眼光(就是有眼角膜,現在醫學發達,把眼角膜植入後,盲人就能夠看見了),這叫眼見,因為有眼睛了,他看見了。 然後有眼的人在暗室裡面開燈,當燈一開,他一樣也看見了,佛說那叫燈見,不是你眼睛看到,而是開燈以後才看到,所以叫燈見。 佛講經說法很奧妙,就是讓我們去了解看到的來源,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來源是佛性,不是眼睛。所以底下又會講,剛一口氣斷的人,眼睛還好好的,那他能看見嗎?看不見了。 所以剛斷氣的人,身體器官都好好的,但是就是看不見,為什麼看不見?就是佛性不在。這樣就很清楚明白。當一口氣斷了,佛性不在,看不見了。 所以佛性在,才能看見。是不是我們眼睛能看見,就是佛性在?(是),看就是佛性在看,對嗎?(對),這樣就承認了!所以我們研究就是要透徹了解知道,不是含混,都講清楚說明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