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51 頁右邊)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我們從這個地方,借著這邊的經文,我們今天研究的主題就是「明心見性」。我們 從這些文字,然後藉著這些體會它的精髓。我們因為快要「滿師」(因為我們學了快 三年,那三年就出師了,對嘛!出師就是滿師),那四個月是補師,三年是出師。所 以已經三年快到了,所以要把我們研究最重要的「明心見性」要能夠掌握。所以今 天我們就借著這邊經文,然後來幫助我們明心見性。各位都明心見性了沒有?可能 都不敢確定,因為都還在猶豫朦朧之中。那我們之前有講,當我們面對神龕中間彌 勒祖師佛像,請問是彌勒祖師的佛像跑到我們眼前來,還是我們的眼睛跑到彌勒祖 師的佛像前面去?(眾說紛紜),是佛像跑過來,還是我們眼睛跑過去?結果是怎麼 樣,沒有結果啊?我們之前有稍微提過,可能各位都沒有記住。既不是佛像跑過來, 也不是眼睛跑過去,而是我們的「心」知道。 所以我們這個心就是一大總相法門體。一大總相(所有凡塵萬相萬事,都是由這個 心,然後變化)。那我們之前要各位能夠明心,並沒有一下子就了解不生不滅的真心 佛性,並沒有說一下子就全部要了解到很深的程度。我們從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 六識,那個識(識心),我們從識心(認識的心)開始,因為生活之中我們運用都是 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那運用,我們當時不研究性 理心法的時候,並不知道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那個時候一聽到「即心即 佛」,我們會以為日常生活的心就是佛,那就差別很大。之後我們有要各位做「萬緣 放下,一念不生」,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能夠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個 呈現,所以這個時候的心,跟日常我們所用的心就差別很大。 因為我們生活上用的都是生滅的,那個心是生滅的,不像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 個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差別很大。那我們明心,就是全部都要知道,不管是生滅 的心還是不生不滅的心,我們都要瞭解,全部都要瞭解。因為在日常生活應對進退, 那個都需要我們識心,識心就是生滅心,就是我們日常在用的生滅心,那這個心用 得很習慣,所以我們並沒有感覺它有什麼地方不好、有什麼地方不對,我們都應用 ―2― 得非常的熟悉。那我們現在研究性理心法瞭解到,要修道的話,就是要用「不生不 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那麼這個時候的心就不同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盡量地用「不生不滅的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假 如我們能運用的習慣,那我們修起來就很容易!因為我們平常用生滅已經很習慣了, 要改過來很困難,我們那個習性非常的強,要改很不容易。假如我們能夠在生活之 中,就已經用「不生不滅的」的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那這樣就很容易,修起 道來就非常容易。所以我們這個「明心」部分,我們大概那個輪廓都非常清晰瞭解。 各位前賢有沒有把握啊?這個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有沒有把握了?(全場靜默) 哇啊,惦惦的(靜靜的),都不敢說,這個等於說還沒有很確定。 所以我們就在這個日常的時候,生活之中自己勉勵自己,盡量就是用不生不滅的心 來應對這個凡塵事。我們了解不生不滅的心跟生滅的心,各位可以分辨得出來嗎? (可以)可以了啦!所以我們盡量就用不生不滅的心,因為只要我們迴光返照,那 所用的心大概都是不生不滅的心,用這個心來應對凡塵事,最重要的就是「不造業」 因為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狀態,祂沒有兩邊對待,已經脫離善惡,善惡都脫離了, 所以「不造業」,不造業自然就不受苦了,所以這個明心是很容易的,容不容易?(不 容易)不容易!哈…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要了解,這個心的部分都是在我們的掌握 之中,在我們的知覺掌握之中,只要我們時時刻刻不被造化引誘,不被引誘了,我 們就可以了解我們現在用的是生滅的心、還是不生不滅的心。後學曾經自己做過試 驗,看看用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差別在哪裡。 那它的差別在:當我們迴光返照,所用的大概都是不生不滅的心。迴光返照就是把 我們的注意力收回來,收回來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來應對凡塵事,我們怎麼樣的 起心動念,那個心念一起,我們知道裡面是什麼念;假如我們的心是外放,是用生 滅的,那我們大概不了解我們起心動念,到底念頭是什麼,大概都不知道,有時候 講出來還不知道是自己講的,也不知道它的對與錯、好與不好,無所辨別。 那我們迴光返照,用不生不滅的心就沒有這個狀態,就一定會生念頭出來,什麼念 頭自己都有把握。這是用了我們不生不滅的心應對凡塵事的好處。因為有這種好處, 「造業」當然就不容易造業,就不會受苦了,就可以解脫了。真正的修道就已經在 很瑣碎的小事之中,已經就在修道了,已經很實際地在修道了。 那因為我們要連著說明心,接著就要「見性」。「見性」各位前賢容不容易?應該是 ―3― 很容易,不過我們平常很少研究,之前我有講「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是見法, 即是見佛」有沒有?(有),所以見佛,就是見到我們佛性,所以見到佛性,因為我 們知道佛性是沒有形相,沒有形相但我們確實要見到是不是不容易?(是),就是不 容易。之後還一直有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 所以我們要了解「若無所見」,就是沒有能見的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沒有能所, 能所已經雙泯,融成一體了,融成一體的時候,那時候所見的就是如來,所見的就 是佛。了解嗎?(沒有一個回答),就表示不知道,還不很透徹!因為這個我們比較 少研究,不那麼容易一下子就知道,可是,不是很困難,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都已經在用我們的佛性,都是見性。所以我們之前時常都會借著一些比較深的 一些偈語,先講,那講了以後,慢慢的才把那個如何做,又把它闡明。因為之前有 先講一個概要、重點所在,後來我們要去實現就很容易。因為後學又看到這一段釋 迦牟尼佛跟阿難講:「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浮現在凡塵的幻化相,從無到有叫幻;從有又變無叫化,就是我們凡塵的生滅,我 們凡塵所有的生滅。浮現在凡塵的所有生滅,當處出生然後隨處滅盡――就是隨著我們 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會消失了。 經文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 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 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幻妄稱相――相是妄。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因為我們底下要講到五陰、六入、十二處、 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 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 所得。因為我們要先把這一段的理全部都透徹,往後底下再看五陰、六入、十二處、 十八界的意思就很明顯,就很容易知道。所以從這邊了解幻妄稱相(相是妄),然後 性是真為妙覺明體。我們在凡塵運用,我們要了解那個真為妙覺明體。 所以我們回想,從出生以後慢慢長大,在小孩子的時候,大人都會教小孩子「你要 認真喔」,各位前賢我們都認真還是認假?(眾說紛紜),因為認真的話就是不生不 滅的佛性;那假的話是我們的身體(四大假合水火風土),而我們從小開始都是認假 不認真。可是大人教我們要認真,那大人他們是認真還是認假?(認假),也都是認 假,認真就是這麼困難,很不容易。 後學就想到,我們在凡塵見相也是見,見性也是見,對不對?(對)。我們見相跟見 ―4― 性,各位前賢有辦法分別嗎?我們大概沒有辦法分別是見相還是見性。那大部分我 們在運用都是見相,都是見相然後從相起念頭,然後念頭延續,一個接一個,都是 由形相而來,所以性就隱藏在後面,都沒有呈現。所以在楞嚴經裡阿難就講「我們 見性就是浮現在眼前」;可是佛就對阿難講「假如見性是浮現在眼前,那我們就可以 指點出來,它就有地方所在;那既然有地方所在,就落入形相;既然落入形相就有 生滅;那既然有生滅,就不是不生不滅的佛性了」。 所以我們了解到,佛性是沒有形相,可是畢竟確實存在。我們都能夠確定佛性是存 在的。所以後學就借著我們在生活之中所見的來講,最明顯的,各位前賢,這是什 麼?(茶杯),我們見――就是見到茶杯的相(就是茶杯的形相),所以我們現在想一想, 見相了以後,有沒有所見?(有),有能見的我,有所見的茶杯,所以「能所」很顯 明。那我們要見性,就是要「若無所見」――就是沒有能見的我相以及沒有所見的法相, 沒有能所,把萬相萬物融成一體,已經變成一體了。所以各位前賢,這個變成一體 了,我們跟茶杯已經變成一體了,這個時候我們是見相了還是見性?(見性),所以 各位前賢這叫做「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我們真實的見到如來,因為萬 物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生發,這個萬物(山河大地)都是從我們真空所 生發(所生的哦!),然後生出妙有(山河大地以及萬相),都是真心所生發,那既 然是真心所生出來,是不是跟我們都一體?(是),尤其我們老師寫的那一首「謝謝 你」――「天地造化之中原來我們是一體」,還有印象嗎?(有),是不是這樣?(是), 恩,老師給我們點明了,說我們跟萬物本來就是一體,那本來一體就沒有分別了, 我們跟萬物已經沒有分別,所以萬物就已經是我,我就是萬物。當然我們還沒研究 之前這樣講,人家會說那個神經病一定有問題了。但我們研究以後,我們是從真理 來了解,走入真理然後來說的。所以我們已經跟天地的萬相萬物融成一體,然後融 成一體了以後,我們所看的一切是不是看到我們的佛性?(是),所以我們面對的, 各位前賢,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神龕,我們面對彌勒祖師,看到的,各位前賢看到 的是什麼?…又不敢肯定了,看到的是佛性啊!然後有母燈、有兩儀燈,有沒有?(有), 我們都已經跟萬相合為一體,已經是一體了,所以我們看到母燈是看到什麼?不敢 講,一樣就是看到佛性,然後看到右邊神龕有我們活佛老師,然後看到左邊有我們 師母,是看到什麼?(佛性),這個叫做見性。 各位有沒有一點印象了(有),能不能接受了?(可以),因為我們都認為那個中間 是彌勒祖師,怎麼是見性?所以我們把祂分別,一落入分別是不是對待(是),那有 ―5― 對待就不是一體了。所以我們要知道「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就已經融 成一體,一體之中已經沒有你、我、他。所以那個時候所看到的不是相而是性,所 以所見的萬相就是我們佛性,這樣懂嗎?(懂)。喔!有一點點不曾聽過!是不是這 樣?(是)。所以說「你見性了沒啊」(見性了),哈…人家要問我們說你們研究性理 心法,那你們明心見性了沒有啊?(有),敢不敢回答了?(敢),會解說了嗎?(會)。 所以要了解,萬物萬相都從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真空)然後生發(妙有),都從佛性生 發,所以萬相都是我們佛性本體,是不是一體?(是),萬物是一體,既然是一體就沒 有分別,所以你看到的所有萬相,都是看到佛性,所以叫見性。都不一樣哦!今天 又是第一次講。 所以我們要深入了解,你看了以後:「你是見相、還是見性(見性)」,「見相」的話這 就是杯子,「見性」的話這就是佛性。因為萬物與我一體,所以都是佛性,所有的萬 物上至天花板下至地板,左右各道親全部都是一體,都是佛性,所以叫見性。這樣 認識嗎(認識)。不簡單喔,所以我們要從真理來了解,然後佛明確地把祂講出來。 所以後學就借著這一段「幻妄稱相」,相是幻跟妄,「幻」就是本來沒有,它生了, 叫幻;「化」就是本來有,但又消失了,叫化,幻化。我們在凡塵離不開幻化,形相 都是從「沒有」然後「有了」,「有了」以後不久又「沒有」了,所以相都是妄。那 我們知道所有的相都是妄,忘盡真就顯,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佛性本 體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見性(明心見性),這樣清楚了嗎?(有)。不容易,對不對(對)。 要努力,因為我們先從心了解,我們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那個六識(識心), 識心是生滅的,我們生活之中運用,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都是要用的,那 我們要先了解。然後我們又深入到達不生不滅的真心,不生不滅的心(即心即佛),那 個心就是佛。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有講:「你要問佛還是要問道」,對方問:「道跟 佛有什麼不同」,回答:「問佛的話,即心即佛;問道的話,無心是道」,司空山本淨 禪師的無心就是沒有識心,就是我們那個生滅的心全部都沒有,我們日常生活之中 生發的心全部都沒有了叫做無心,無心的心就是真心。各位有心還是無心(無心),真 的都無心嗎?所以奧不奧妙?很奧妙,我們研究只要你深入其中會很快樂,畢竟我 們佛性非常的奧妙,佛性沒有形相,卻可以生發形相,又可以讓形相完全都消失, 非常奧妙,所以我們自己要深入研究,然後產生興趣,當自己有興趣了以後,就不 用人家鼓勵,不用別人來帶,自己就能跑得很快,所以我們就是要走正確的道路, 正確的道路我們來研究,佛講過了,那我們按照佛所講的裡面的真理,然後我們去 ―6― 行持、去做,一定可以成佛可以成道,絕對是可以。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一定要迴光返照,把心收回來,然後用不生不滅的心來 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那這樣我們就可以時時刻刻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在一起, 時時刻刻都主人可以當家,是不是不一樣了(是)。我們常在講心明因果不昧(不迷昧 因果),然後見性成佛無疑,所以見性,成佛就沒有懷疑,就一定成佛!可能各位信 心都還不足,見性,真的是這樣嗎?還沒有信心!各位,見性了沒有?(見性了)。所 以要了解「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這是釋迦摩尼 佛所講的。祂說,我們沒有能見的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我執沒有了,法執沒有 了,就成佛了!所以真實的見於如來,是真實的見到如來。若有所見,有所見,就 有能見,那個能見就是我相,所見就是法相。有我相,有法相,就是凡夫,就是眾 生,就是在凡塵六道輪迴。接著再講「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 我們若見緣生(我們已經看到緣生),各位前賢,我們的眼睛(眼根)看到形相,然後會 知道這是什麼,對不對?(對)。所以若見緣生(因緣所產生),即是見法(看到法了), 若見法即是見佛(就是已經看到佛了),所以我們對法就是要重視,佛就是修法成的(所 以對法要重視)。而因緣所產生的,我們之前有比喻:有種子,然後我們埋在土裡面, 有陽光、我們有澆水,然後它就會發芽。然後它的緣生(因緣所產生――因為有種子、 有水、有土,然後它才會發芽),這個時候我們那個見不是用眼睛,而是用我們智慧, 「若見緣生,即是見法(這個一定會發芽)」,所以那一個已經見到那個法。【法】:在 凡塵,還沒有呈現、現相之前,那個都是法。呈現現相以後,我們眼睛已經可以看 到了,那看到了以後,那個已經形成了。那個我們還沒看到、還沒有去摸到、還沒 有了解,那一個,那個緣生的法,各位前賢奧不奧妙?那個法很多啊,比喻男女之 間結婚了,雖然他們的孩子還沒有生,可是我們知道只要他們度了蜜月以後回來恩 愛相處之後,之後就會有孩子生下來,所以那個緣生也是在那個無形、看不見之中。 所以有時候我們了解到,為什麼現在的人生的那麼少?各位知道原因嗎?以前的人, 早期那個年代的人都很會生,一人都生好幾個,一對夫妻生下來幾乎都是十幾個, 兄弟姊妹一大堆。那現在兩人生一個,甚至有的都沒有生,愈來愈少,我們要了解, 那個是人為,人作孽,人為的因素,使這個生育就完全抹煞,能生的時候不生,懷 孕了就去把它拿掉,等到有歲數了才想生就生不出,是不是這樣(是),很多現相都是 這樣,所以那是違反自然,自然不是這樣,我們要了解,天地之間延續,就是一代 傳一代,現在一直這樣,人就一直少了,接下來,有的都沒生,等到年歲大了,歸 空了,那再來呢?再來祖先牌位就沒人拜,對不對(對),怎麼辦?所以天時一直運轉, ―7― 人都還沒有到滅的時候,可是我們一直都在抹煞那個生機(人的生機)都一直在抹煞, 人就愈來愈少,現在愈來愈進入老人化社會,那又一個一個的一直回去,年少的沒 有接續,而老的又一個一個走了,那這樣會怎樣?以後會變成怎麼樣?都沒有人了, 所以人滅了以後,天地渾沌,下個元會,開天闢地又開始了。 所以我們又是在這個元會的尾巴(末法時候),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趕快修,不然就來 不及,各位有沒有產生那個心(要趕快修),有沒有?(有),否則來不及了,沒有趕 快修快來不及了,要趕快修。所以要明心見性。我們倒是第一次講見性,各位前賢, 之前曾經有經驗:「有啊,以前曾有聽人講過見性」,有嗎?有沒有?很不容易,可 是很容易,對不對?哇,就把它合在一起啊。 因為我們要了解,見性完全都是領悟,因為見相也是見,見性也是見,假如你沒有 表示你修到什麼程度的話,人家說我已經見了,見了,見了,見性了,你會相信嗎? (不會),所以見性就是已經萬物一體,沒有分別,那個才算。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 祂有沒有分別心?(沒有),就是沒有,因為沒有分別,已經是一體了,所以祂才成佛。 所以我們了解,佛在菩提樹下坐六年,然後夜睹明星,有沒有?(有)。一直看著明星, 然後悟道,各位前賢,悟道就是見性,那佛怎麼見?星星是在天上,然後誰看到星 星?(佛性),就是佛性,啊(讚嘆!)所以佛才很感嘆啊:「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 如來智慧德行,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大家是不是皆具如來智慧德行,有沒有? (有),我們是不是妄想執著然後不證得,對不對?(對)。當我們不妄想不執著是不是 已經證得了?(是)。所以各位前賢,那個「一指禪」是不是一隻手指頭?(是), 我們看到一隻手指頭這叫見相,誰看到啊?(佛性),是見性嘛!這樣了解嘛!所以見 性也是見,見相也是見,可是要看你的修持程度。假如你還沒了解,沒有分別是一 體的,那你說我是見性,那你是騙人;要了解「是一體的」沒有分,我們靈也是一 樣的,都是一體的,本來都是同體(沒有分),落入凡塵以後,才分你、我、他,可是 歸了以後,歸到原來本來,我們還是一體啊!所以一體之中就沒有分。所以佛看我 們眾生也是佛,所以都叫菩薩摩訶薩,摩訶就是大,大菩薩,所以佛看眾生都是大 菩薩,佛沒有說你是眾生,我是佛,沒有那樣。現在當我們(因為南部天空比較清, 可以看到明星)要夜睹明星,要悟道,悟了沒?(悟了),要記得看,夜睹明星然後就 悟道,已經領悟了:「喔~原來,整個宇宙虛空都充滿我們的佛性」,這樣了解嗎?(了 解),很容易,對不對(對),大家都會看,會不會(會),都會看星星。 看這個也會嗎?(此時劉講師比這手勢:),這個一指禪,人家在說什麼是道?(此 ―8― 時劉講師比這手勢:)。一指禪的禪師在教,當有訪道的來問「什麼是道?」,禪師 就這樣(此時劉講師比這手勢:),「這樣就是道()」,現在了解什麼意思了嗎?(了 解)。假如我們不了解的話,就只是一根手指頭而已,大家也都會比,這個叫見相。 可是那個看到的是誰?就是佛性(見性)。所以我們了解見性很容易,容不容易?(容 易),看到什麼是什麼,很容易,太容易了。所以見性成佛無疑,就一定可以成佛! 會想睡覺嗎?(不會),所以後學是藉著釋迦牟尼佛講「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然後借著這個經文來講明心見性,這樣我們就比較能夠接受,不然我們突然聽到見 到萬相就是見性,我們這個心裡面會排斥,會想說才不是這樣的。那我們從釋迦牟 尼佛所講的經文裡面,我們把它闡述、把它延伸出來,我們就可以了解,原來佛就 在講明心見性,有沒有?(有),都是在講明心見性。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了以後,「虛妄有生」(那個 呈現現相都是虛妄,都是假的),然後「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滅,那個死掉了, 也是虛妄、也是假的),「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我們都不知道那個生滅去來),「本如 來藏」(就是我們真心佛性,「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含藏,我們 的佛性含藏山河大地、含藏萬相萬事、含藏善惡的種子。大部分我們研究的,那個 含藏山河大地都沒說,都說「善惡種子」――要來輪迴的種子,都是善惡種子,含藏), 各位前賢,我們含藏什麼?……我們都不敢承擔啦!我們要講「含藏山河大地」,各 位前賢,山河大地在我們的佛性之中承不承認?(承認),很多都說很奇怪,山河大地 是山河大地,怎會是我的佛性?我們沒有研究的話就會產生這一種這個迷惑。那我 們有直接聽釋迦牟尼佛講這一些經文,就了解確實就是我們的佛性真空,然後生發 妙有,從真空生發。 接下來「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之前我們也時常講,我們生從哪裡來,然 後死往哪裡去?這個「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就是無來無去(沒有來也沒有去),沒 有來沒有去叫做「常住」,常住不遷,現在再聽再看都比較了解了。我們是不是常住 不遷?(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常住不遷(沒有變遷),常住妙明(妙是不變之體, 明是隨緣之用),「不變之體」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明」就是我們在凡塵所有 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有體有用,那我們從經文然後透徹了解那個意思。 「不動周圓」,「不動」就是如如不動,我們的佛性如如不動,不用動。像後學一大 早從基隆來,也不用把佛性帶來,這邊就有了,這裡就有後學的佛性,不用從基隆 帶來,等一下也不用帶回去。不動,如如不動。相(我們的形相有動),性(我們的佛 ―9― 性如如不動),為什麼呢?因為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這麼樣的寬廣,這麼寬廣的 地方所在都有佛性,所以不用帶來帶去,這邊就講「不動」(如如不動),然後「周圓」 (周=周徧,圓=圓滿),周徧圓滿,全部都有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妙真如性」 (我們的佛性,釋迦牟尼佛又講一個名稱叫做妙真如),「妙」就是原來沒有,祂生出 來了,有了,能夠生發妙有,那個妙;真如,一真一切真,如=一如一切如,就是 我們佛性的另一個名稱,真如,妙真如性。「性真常中」,真常(真=不假;常=常住), 真常之中,我們要「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我們要求迷悟生死,我們 的不生不滅佛性祂沒有生死也沒有迷悟,都沒有。所以迷悟是我們落入形相,有身 體以後才有的,佛性裡面沒有迷悟也沒有去來、也沒有生死,所以我們要,也無所 得,得不到的,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我們這個「了無所得」,不要去追求所得 的話,我們就能夠擁有了,全部都在我們身上,每一個都有,很親切的。 經文――五陰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唯一晴虛,迴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 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云何五陰」,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佛對阿難講「云何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我們的五陰一樣是從佛性生發出來。佛曾經在別的經典一直有講,我 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五陰就是五蘊,蘊=蘊積、蘊藏),佛叫我們不要蘊積色受想 行識這五個,不要五蘊。我們只要不蘊積這五蘊,就不會被我們的業力推到現相來 現相;因為我們有蘊積這五個,所以才被我們所造的業推到凡塵來現相。所以我們 研究這五個,就是在生活的時候這五蘊全部都不要蘊積。 第一個「色」,色=形相,那我們不住相,不住相的話我們就不蘊積色了,所以這個 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很容易住相,那要不住相一定要時時刻刻謹記在心:「不住相、 不住相」,都不要住相,全部不住相的時候,煩惱就沒有。我們煩惱都從住相而來, 所以不住相,煩惱就消失了。所以活菩薩都會講「煩惱即是菩提」,所以我們不要住 色,色不要。 第二個「受」,我們對凡塵給我們一切的感受,我們要知道它都是假的。「受」無常 變化,不要把它當成真的;若當成真的我們會謹記在心;那記在心裡面,我們就有 思想動作;有思想動作,業就已經形成了。假如凡塵給我的一切,「不受」,我們都 不接受,凡塵給我的都是假的、我們的遭遇也是假的,一切都不受,當一切不受的 ―10― 話,底下就不會產生「想」、不會產生「行」、不會產生「識」,因為受想行識是連在 一起,由「受」而來,一個受連帶底下的想,假如你認為給我的遭遇是真實的,那 你一定產生念頭,「念頭有了」一定產生行為,「行為有了」一定產生記憶,後面「想 行識」全部都有。那當我們一切不受(都是假的、我都不要)――我去應對,但是我不 讓它進入我的內心,這樣的話是不是全部空了?(是),空了以後,底下的「想」沒 了,想沒了則「行」也沒了,行沒了以後則「記憶」也沒了,是不是完全空了!所 以這樣,我們五蘊都不蘊,不蘊積五蘊,就沒有業力把我們推到現相來(就不用來 現相)。不要來現相好不好?我們來現相好不好?當人好不好?我們當人還不錯喔! 人身難得,因為當人才可以修道、才可以成佛,假如我們進入三惡道就糟糕了。 各位前賢,當氣天神仙好不好?有的人都很羨慕,可是真正的也不好,為什麼?因 為福報。當我們已經當氣天神仙,我們先說最小的土地公,土地公是不是坐在那裡 給人家朝拜?(是),驕不驕傲?大家都去朝拜,所以就形成他驕傲,一驕傲了,就 糟糕了。驕傲在文字來講叫「慢」,慢就是無明,所以當他福報享完了,要再輪迴, 再輪迴的時候,人道都沒有他的份,他直接都要進入三惡道,想像不到喔!所以你 要知道王爺、媽祖、山神地祇,當福報一享完了以後,都沒有到人道來,直接進入 三惡道,為什麼會這樣?釋迦牟尼佛講的,因為他在當神的時候,大家都朝拜而形 成他的驕傲(驕傲就是慢),「慢」會累積,他福報享多久「慢」就累積多久,就累 積非常多的慢,所以就到三惡道去受苦,值不值得?本來是享福報很好,結果卻變 這樣,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不好。那凡人也是一樣,現在讓我們賺大錢,社會地位又 很高,好不好?很羨慕耶,可是你看,有錢有社會地位,是不是自然大家奉承,又 驕傲了!要不要下去三惡道?(要),真的不要享受福報,還是我們這樣艱苦過日子 比較好,對不對?在磨、在拖磨,就是把我們那些所有的業障都磨完,好不好?很 好喔,所以我們要歡喜心甘願受,做什麼都很歡喜,你看什麼債都沒了,恢復本來, 最好了,能夠成仙作佛恢復本位,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 不蘊積五蘊,色受想行識全部都不蘊積了,要推我們到凡塵來現相的因,沒有了, 沒有因把我們推來,那我們就可以歸位了。好不好?(好),很好,所以就是也要自 己努力,生活之中就是不要蘊積五蘊。我們很容易蘊積五蘊,第一個住相,很容易 住;第二個受,我們都把受當成真的,受一當成真的,下面的想行識就跟著來,然 後就要受苦了,受苦連連。所以我們要看的遠、想的遠,我們做出來就是要做的遠, 很遠,一勞永逸,以後都不受苦了,所以現在受苦沒關係,很快就解脫了。所以五 陰,佛就講生活之中不要蘊積。可是這邊講的角度不同,因為釋迦牟尼佛講,我們 ―11― 的五陰也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顯發出來,也是有佛性以後才有五陰,也是佛性的功 能作用。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迴無所有 這時候佛就講,譬如有人,這個人就是菩薩,為什麼?因為清淨目,清淨目就是我 們清淨的眼根。然後觀晴明空,就是看到空中清明空。唯一的晴虛,迥無所有(全 部都沒有)。所以了解,菩薩沒有業(沒有種業、沒有造業),所以菩薩看的就是 清明空。各位前賢,我們看到什麼?我們看到空中有花,各位有沒有看到空中的花? (有),長成什麼樣子?因為在佛經裡面寫空中的花就是「華」,空中華,虛空中 生出華,空華。假如我們要試驗眼睛看到空中有花,是什麼樣子,後學說你蹲下來 五分鐘,然後你突然站起來,然後向空中看,看你會看到什麼,絕對有東西,可是 你突然站起來要記得旁邊要有扶手,不然你會跌倒,那你看空中有什麼東西,大概 可以看到細菌,可是我們那時候看到的細菌很大,本來細菌是很小,但我們蹲著站 起來看的細菌變的很大,因為每一個人看的都不一樣,也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真的 可以看到空中有東西,佛用這個比喻是讓我們了解,本來真空裡面是沒有、什麼東 西都沒有,可是因為我們心不清淨,所以生發萬相,萬相全部生發,萬相的生發也 都是我們這個佛性生出來,所以才有一句「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就是 佛性,佛性沒有形相,佛性不拒絕諸相發揮,所有的形相要出來,佛性都不會阻擋, 佛性一定讓它出來。可是我們知道,萬相的時間都很短,各位前賢我們很喜歡看花, 花的生跟凋謝的時間有多久?一個禮拜?三天?那麼短啊!蝴蝶蘭呢?三個月,就 久了,可以三個月。(前賢說:也有一天的,曇花),曇花一現喔!那倒是很有意 思,有一次後學給大姑陳前人開車,去桃園的一個佛堂,曇花(可以吃的)種很多, 那位道親就講好幾年都不開花,那一年剛好那邊有事,大姑去那邊辦事,結果所有 他們種的全部開花(約一、二十朵花),約四個小時就凋謝了,很快,那位道親就 講大德真的就是不同,一來就是促成整個開花,那倒是真的。開花時間大都是入夜 沒多久就開花,大概到十點就凋謝了,然後可以煮來吃,那是特殊的花。而佛鼓勵 我們去看我們本際,在我們本際的地方,三千年開花一次的,不過三千年在我們凡 塵也不知道多久。因為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一天一夜,我們凡塵多久?記得嗎?一 千六百年。我們凡塵一千六百年,欲界第六的他化自在天才一天一夜。各位假如有 那個福報要去他化自在天(是三界裡面最低的欲界,還有色界、無色界,是最低裡 面最高的那一天),去熟悉一下環境,去看一看總是須要,看一看回來告訴我們親 ―12― 朋好友,結果看了熟悉一下,都還沒一天,回來就一千六百年,回來後我熟悉的人 去哪裡了。所以我們瞭解,天堂的日子跟我們凡塵不一樣。 所以清淨目就看到清明空。我們眾生翳眼(就是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佛 這意思是告訴我們,假如我們進入佛菩薩的境界,我們看到凡塵的萬相,都是沒有 (都是清明空)。我們眾生一定會跟佛爭論,為什麼?明明就這麼多形相,祢怎麼 說什麼都沒有,這個叫不可思議。要了解,很多一進入到佛性裡面,都不可思議。 各位前賢,我們要不可思議,要怎麼來說?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 非有非空,是什麼狀態?(不可思議),對,不可思議就是這樣,沒辦法講。在性 分裡面時常會遇到,「啊~怎麼會這樣呢」,真的不可思議,不能用人的頭腦來思 想,不能用人的嘴巴來議論,很超越,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努力修,愈努力能夠愈 進入不可思議的進界。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 其人無故就是無明,沒有原因是不是無明,所以這就是凡人,上面是菩薩,底下就 是凡人,凡人起無明,我們眼睛都不動,瞪以發勞。像後學講蹲下來又站起來,比 較容易;而這個眼睛都不動,瞪以發勞,也是可以看到空中的花,可是那要時間比 較久,而我們蹲下來比較快。 則於虛空,別見狂華 我們在虛空就能看到花,看到很多的花。佛這意思就是說,現在我們在凡塵,虛空 之間有萬相,這些萬相都叫狂華。這本來都沒有的,都是假相,本來沒有但現在有 了,現在有了可是一段時間又沒有了,都是這樣,所以叫做狂華,不真都是假的, 但我們都把它當成真,縱然建築的很堅固的這些,也不過百年而已,我們看到外國 把舊的房子用炸藥,一下子整棟就消失了,那個是水泥已經都沒有性了。水泥的壽 命只有一百年,經過一百年以後,你去居住就危險,所以要把它拆掉又重蓋。所以 要知道,落入現相,時間都不久,一百年還算最久的。像我們剛講的,還有四個小 時的、還有三天的、三個月的,很快很多都東西都不見。 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不只有狂華,還有一切狂亂非相,就是在我們凡塵一切都不是正常的那些現相。色 陰,形相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從我們不動目睛然後呈現的。 經文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 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13―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 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睛 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 這些狂華――我們看到的這些空中的花,不是從空來也不是從眼睛出來(非從目出)。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 假如這些狂華,是從空來的話,既從空來,還從空入,有出有入,就不是虛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這個空假如不是空的話,不允許它在這個地方起滅。好像阿難的身體,不容許阿難 去居住。了解意思嗎?因為楞嚴經文字不多,可是意思都蠻深,涵義也很多。之前 我們講的明心見性,在文字來看也是不多,也沒有表明,也沒有說釋迦牟尼佛要講 明心見性,只有說「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這樣。然後讓我們從真理延伸 出來,把它裡面都能夠表明。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 假如是從眼睛出來,眼睛能夠出狂華的話,還從眼睛進入。 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 華性(狂華、空中的花)從眼睛出來,應該它能夠有見,因為是從眼睛出來的。 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 假如華性從眼睛出來有見,有見的話,狂華去的時候,華已經空了,它要回來眼睛 的時候,應該可以看到眼睛。 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假如看不到眼睛,出去就有一些狂華,就是讓空不空了,有一些障礙在,回來的時 候(旋),會障礙眼睛,讓眼睛看不到外物。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 我們看到狂華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應當沒有翳病(就是眼睛有病)。 云何睛空,號清明眼 為什麼我們看到空中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沒有狂華的時候叫做清明眼。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色陰是虛妄,不實在的。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形成。祂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個是講五陰的第一個,屬於五陰裡面的色。底下就講受。 ◎剩下約 30 分,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佛家的四念處,再解釋一遍。 ―14― 【答】:四念處,社會流行的、外面在講的都還很初級的部分,都是講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釋迦牟尼佛要進入涅槃之前,阿難 請釋迦牟尼佛指示,往後修應該要怎麼樣來修,佛就講以四念處來修持。各位前賢, 我們從所講的觀身不淨(觀我們身體很骯髒),然後觀受是苦(凡塵給我們的感受 都是苦)、觀心無常(無常心,心都一直變化)、觀法無我(就是沒有一個我相的 存在),這是讓我們眾生要進入佛道的一個起步,開始要修的時候,要做的四念處。 可是到後來文殊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大乘的四念處是什麼樣的內容?跟我們一般 所認識的完全都不一樣,所以佛就回答: 第一個「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我們身體的性、身體的相,猶如虛空,是不已經 到達上乘了?看到身體,你住相了、見相了,就是身體的美醜、老少;那你看到身 體會動會走,是不是看到佛性。所以觀身的性、觀身的相,猶如虛空,不管是性還 是相都跟虛空一樣,都是假的。所以大乘的四念處完全就不同。 第二個「觀受不在內外、不在中間」,前面「觀受是苦」是在開始的時候,讓我們 不貪戀凡塵;可是大乘要成就的時候,「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在哪裡?各 位前賢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就是沒有受。 第三個「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心只有名字而已,都沒有心的形、都沒有心 的相出來,只有名字而已,連名字的性也離開,連名字也不見了,那這樣在哪?完 全在空的。 第四個「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就是法裡面沒有善也沒有惡,在哪裡?全 部都是空。所以上乘佛法裡面的四念處,是可以成佛。開始的四念處,是要我們觀 身不淨(就是不貪戀我們的身體),觀受是苦(凡塵的一切都是苦,所以我們不接 受凡塵的受,一切不受),觀心無常(無常心,一直變化,心都沒有固定),然後 觀法無我(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所以開始的四念處是讓我們先脫離 凡塵,後來的四念處才讓我們成就。不然觀身不淨怎麼成佛,觀受是苦怎麼成佛, 佛會把受當成苦嗎?(不會),不會啦,佛會很高興的,渡化眾生,所以完全都不 同。而我們兩個都要了解,開始的就是要我們自己本身先做起,後來的是要我們成 就。「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在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 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全部都空,全部都空才真的回到本來, 就成就了。所以問這也很好,不然我們也不知道有這個差別。而社會聽到的都是前 面的四念處,後面這個四念處就沒有聽到人家在宣揚。 ―15― 【問】: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答】:在 51 頁的反面,底下第二行「如阿難體,不容阿難」。因為我們身體是不 是容納我們的佛性?釋迦牟尼佛就是講,如阿難的身體不容阿難的佛性,就是這個 意思。就像他的身體,不容他的佛性。像我們有很多人的身體被無形的借用,現在 你的佛性要回來,那它就不讓你回來,把你趕出去。那要怎麼辦?就是我們主人翁 要當家,要守住我們的房舍,要照顧我們的房子。各位前賢有沒有在照顧房子?(有), 有沒有照顧的很牢固?(有),房子要照顧,不然假如被人侵入的話,你想進來而 他不讓你進來,這下子就糟糕了。八仙裡面有一位(李鐵拐),當他要回來的時候, 哇~我的身體呢?就去借一個乞丐的身體來用。 【問】:修道人要不要參加廟會(熱鬧)。 【答】:參與王爺媽祖,所有後天寺廟的一些活動,再問要不要參加。各位前賢要 不要參加?(不要),這個叫自己作主。你要參加、不參加,你自己作主。假如你 覺得它有意義,你就可以去參與;假如你覺得意義不大,我參加的話會浪費精神浪 費時間,這樣的話你就可以不用,這倒沒有固定。 【問】:神農氏有求道嗎? 【答】:各位前賢,當我們開天闢地之後,會有七佛治世,後來才三佛收圓。在七 佛治理凡塵要讓眾生來住的時候,那個時候不用上天派一代的祖師來掌道盤,你只 要修到程度夠,都可以歸家,都可以回歸本位。所以有些人,他假如修的很好,可 是他沒有求道,後學就講,你等到下個元會七佛治世的時候才來投胎轉世,但你要 把握喔,把握那個時候你有辦法轉世、有辦法出生,那你就可以在那個時候修持歸 位,就不用等待一代的祖師來授記。那等到三佛收圓以後,沒有上天指派的一代祖 師來授記,上天都不承認,不能回歸我們故家園。那我們都有我們活佛老師來授記, 我們都可以回歸故家園,所以老師都一直鼓勵我們要研究性理心法,因為我們不研 究的話萬八逍遙而已,而我們一研究要超出千千萬萬年,有沒有?(有),活佛老 師講的很明確,希望我們真的努力修,可以回歸到我們的本位,就不用只有享受一 萬零八百年,一萬零八百年很快喔,只是因為我們有身體比較慢而已,若是進入佛 性,一轉眼一萬零八百年就過了,很快一轉眼就過了。 【問】:劉講師麻煩再講解不一不異。 ―16― 【答】: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都是這個樣子。我們眾生的心都是妄想心,全部都是不 一樣的心思(不一),可是都是從佛性出來(確是不異),了解意思嘛?我們大家 一個人一個心,每一個人想的都不一樣,可是每一個能夠想的動力都是我們的佛性, 那個就是不異,想的心不一樣就是不一,不一不異。我們凡塵時常都有這個狀態, 都是不一不異。還不了解啊?我們人都有七孔,是不是不一;可是大家都有七孔, 是不是不異。了解了嘛!在生活之中很多都是不一不異,都是屬於這個狀態,那我 們活在凡塵的年歲都不一樣(不一),那一定會死(不異),是不是不一不異很容 易在我們生活之中呈現! 【問】:不可思議能否再講一次 【答】:不著有、不著空、不著非有非空、不著亦有亦空。那是我們要去領悟不可 思議最簡單的方法。 【問】:劉講師後學想問,我們已經這麼久了、隔了這麼久,也造業造這麼多了, 怎麼樣了? 【答】:問這倒是很實際。我們聽課聽這麼久、造業造這麼多,要怎麼樣「了」。 各位前賢要知道,只要我們肯萬緣放下,萬緣都放下,萬緣的放下這個時候有沒有 造業?(沒有),絕對不會。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能夠時常做,而你在做 的時候都不會造業,而且只要你進入深心、進入大悲心,後學都一直講「了即業障 本來空,未了還須還宿債」,那我們「了」,就已經透徹的知道真理,回歸到我們 的本位,那叫「了」。「了」的時候沒有業障,業障都消失了,本來就沒有、本來 就空(業障本來空)。 當我們沒有「了」,有一句話叫「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 自受」,這就是我們的心思心念,我們的所有生滅心一直在使用,一直在用的時候, 我們的經歷、我們所做的一切,縱然經過再怎麼久(縱經百千劫),你所造下來的 業一定都在(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的時候,果報還自受。所以這兩個,一個是 「了即業障本來空」,一個是「未了還須還宿債」。我們要透徹,一個已經到家了, 到家了,他時時刻刻心都清淨,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沒有業,業障本來空(沒有 ―17― 了);而另一個,在凡塵都是在生滅心,都是在人情世故裡面一直在生活,那個就 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果報還自受。 一個就是最上乘的佛法,一個就是我們凡塵修持漸進的方法。所以兩個完全都不同。 我們要從根源,假如你要「了即業障本來空」,你就要做「了」的動作――萬緣都放下 一念不生,沒有業,就已經業障本來空,沒有了。可是我們在生活又很喜歡跟人家 斤斤計較,又喜歡講東講西,全部都是凡塵心,這樣的話,「縱經百千劫,所作業 不亡」,一定都在,因緣會遇,果報就來了,一定要去接受。所以我們要知道它的 差別點在哪裡,差別點,你「了」,你時時刻刻心清淨,心清淨哪有業,以往所有 的也都消失了,也都沒有了,最好就是這樣。假如你是用凡塵的心來生活、是用凡 塵心來應對,這樣的話,縱經百千劫,再怎麼久,你因果都是呈現,都要去接受。 【問】:劉講師,如何做到不住相,是不是要用不生不滅的佛性去看色,才不住相。 【答】:不住在形相,我們還是從真理著手,比較能夠持久。因為在真理裡面,我 們人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大部分的住相,都是對人那種形 相記得是最牢。要了解,人是水火風土,一樣要生老病死,都是免不了的,所以我 們要記得人家的好處,記得點水之恩湧泉以報,要朝這方面去努力。我們已經從根 源著手了――知道人都是假的、是水火風土、都會還給天地,沒有人不死的,大家都會 死,所以看的透徹一點。假如人家負我了,我們就不用去在意,但我絕對不負人, 不要耽誤別人,這樣就容易在生活之中走入正常的修道軌道。所以不住相,從我們 自己的內心開始,看是對哪一個形相特別在意,我們就用一點心,然後我們用很誠 實的態度,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把它誠實的寫日記,「我對什麼什麼…非常的喜歡, 喜歡是在哪個地方」,第二天一樣,又把你內心實際的情形,全部誠實的寫下來,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然後經過大概一兩個禮拜以後,你前後對照, 一定發現:「欸~怎麼不一樣,第一天開始寫的時候,我對什麼樣的形相非常喜歡, 欸~到第十天的時候,我竟然對那個形相產生討厭」,你就會發現,不會是完全一 樣,既然不是一樣,就是有變化,既然變化我們就不要住相,這樣又是一個實際可 以做的方式,尤其後學以前想到這個的時候,就是男女之間的愛情,當你對她的思 念、對她的愛戀,你愛她哪個地方、怎麼樣愛、到什麼程度,用百分比(%)來表示, 看是 99%還是只有剩下 10%,你把它很誠實的寫下來,然後真的不會變,變的就不 真,當一變了,你就:「啊~這會變的,不要去迷戀,這都是假的」,所以各位可 以試驗看看,我們生活之中時常都認為是固定式的,其實都在無常變化。可以做。
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20
小字體―(第 51 頁) 妙覺元,是果覺(果覺=佛的果位)之初心,即七識之自證分。 諸緣塵,相分也(形相)。 心念慮,見分也(見解)。 非和合耶,是阿難驚疑之詞,言佛既不許覺元是和合生,然必是非和合耶(非和合就 是自然)。阿難本不疑覺元是非和合,此不得已而問之耳。(和合跟因緣有關係;非和 合跟自然有關係。可是我們的佛性既不屬於因緣也不屬自然,佛性是超越因緣、超 越自然,離緣(離開所有的一切)獨立。之前我們有聽「如是我聞」,如是我聞是 釋迦牟尼佛講所有的經典起頭要用,「如是我聞」這四字就把所有修道內容包含在 這裡面,我們講解,各位也有拿到錄音、也有拿到文字書面資料。因為裡面我們有 講我們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是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很超越的,所以我們要認識、要 啟發。我們能夠認識自己的佛性本體且能夠啟發,等於生死跟佛性就沒有關係了, 往後我們一口氣不來,身體就還給天地四大假合水火風土,我們的佛性就跟整個宇 宙虛空已經合為一體,就是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像剛才那首歌,要讓我們的心都能 夠自在,都能夠自由自在,可是我們現在,心都被現象束縛綁住了,沒有自由自在。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要慢慢的能夠學,讓我們的心都自由自在。那要怎麼樣達到 呢?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停課兩個禮拜,不複習的話我們忘記了,還沒有融入整個 生活之中。我們一定要在生活之中,學到萬緣都放下、學到一念不生,這樣整個呈 現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時候心就自由自在,當自由自在時,我們一口氣不 來,我們可以在宇宙虛空之間、我們可以到達所有的佛世界,要到哪個佛世界我們 都可以去。 假如我們不修持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我們都會被我們在凡塵所造的善惡業推, 推到現相又來現相,就六道輪迴都沒有斷絕,所以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 融入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定要日常就用,才不會聽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 事,而沒有把祂合在一起。我們現在要聽,一方面要做。一方知、一方要行,知行 要合一,這樣我們就可以到達成道成佛。 經文 -2-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 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佛言(釋迦牟尼佛又講),汝今又言覺非和合(佛對阿難講,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叫做覺,非和合就是自然,等於是說你現在又在講我們的真心佛性是自然),吾 復問汝(釋迦牟尼佛說我現在又重複來問你),此妙見精非和合者(就是我們不生 不滅真心佛性本體呈現在我們眼根,見精包含我們六根,以眼睛為主要當家,所以 用「見」,妙見精就是佛性本體呈現出來。非和合者,假如不是和合,已經不和合, 算是自然了),為非明和,為非暗和(非和合,已經不跟凡塵的萬相和合,那祂不 跟明合、還是不跟暗合,這個地方就是要阿難自己本身來觀察。我們佛性本體非和 合的話,是沒有跟光明相合、還是沒有跟黑暗相合),為非通和,為非塞和(不跟 通和合、還是不跟塞相合。底下就詳細解說內容)。 經文 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 自何為畔。 若非明和(假如我們真心佛性不是跟光明相和的話),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我們見 性―我們真心佛性本體,跟光明一定各有各的界限),汝且諦觀(釋迦牟尼佛要阿難 詳細來觀照),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哪個地方是光明、哪個地方是我們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在見在明,自何為畔(在我們的佛性以及在光明,是以什麼地方為界 限,即它有它的界限)。 經文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假如在光明的現相之中,一定沒有佛性的話),則不相 及(就是佛性跟光明不相關),自不知其明相所在(這樣我們的佛性就不知道光明 那個形相所在的地方),畔云何成(界限怎麼樣形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 復如是(就是所有的凡塵萬相萬事都跟這道理是一樣)。 經文 -3-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 則見與明性相,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這地方跟上面差一個字,上面是「和」,這裡是「合」,所以 這裡面意思不同。「和」=兩體變成一體。「合」=是保有各體。「和」=已經融 成一體,比如水跟土合在一起,變成泥巴,已經變成一體了。比如茶杯跟杯蓋就是 「合」,即保有各體,不是兩個合成一體。所以「和」跟「合」不同就是在這裡), 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只有「合」字不一樣,經文都是一樣)。 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如耳與明,了不相觸(我們耳朵是聽聲音,眼睛是看形相。 我們耳朵可以看形相嗎?我們眼睛可以聽聲音嗎?(不行),所以佛就講像我們耳 朵跟光明沒有接觸,耳朵跟眼睛沒有接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 合理(見就是我們佛性,不知道光明的形相所在,那怎麼樣知道知道它合不合,所 以就不知道它合不合。佛一定不會用強迫霸道方式要人家接受真理,一定會分析, 分析到人家能夠領悟了解為主要)。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也都是這樣,所以講了一個,底下的都跟 第一個同樣意思,都相同就不再講解,再講解就很複雜了,只要一個能夠了解意思, 剩下的通、塞、暗,全部都會知道,因為意思都是一樣,所以就用「亦復如是」來 解說。 經文――(51 頁右邊)―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 覺明體。 阿難汝猶未明(佛就講阿難,你還沒有領悟了解)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就是一切浮 現在凡塵很多的幻化相。幻=本來沒有,現在有了;化=現在有,一段時間又沒有 了。幻化就是變化的意思,本來沒有但是現在有了。就像一百年前我們在不在?(不 在),一百年後我們在不在?(不在),所以這個叫幻化。一百年前我們都還沒有 出生,所以是幻(現在有了);一百年後我們又都不見了,所以是化。所以「一切 浮塵諸幻化相」――一切浮現在凡塵所有的形相,所有一切有形有相都是這樣)。 -4- 「當處出生」――就是當下這個地方出生、現相(當下這個地方有了);然後「隨處滅 盡」,就是不是在當處出生的地方滅盡,而是我們有遷移(有搬移地方),但是不 管你班一到哪個地方,只要有形相,它都會滅盡,有生就會有滅,生滅。這我們都 一再的講,我們在凡塵一切都是生滅,我們修道就是要追求不生不滅,而不生不滅 跟我們很親切的在一起,只是我們不研究的話都不知道。我們在兩年半之前,第一 次上課我們就把祂啟發出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要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真 心佛性本體。因為祂不生,不生就不滅,不生不滅就在我們身上,很親切,我們萬 緣放下,什麼念頭都不要有、都放下,放下了以後,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放不下,祂在、永遠都在,知覺性在,那我們修道就是要使這個放不掉的知覺性能 夠恢復祂的光明、恢復祂的靈敏、恢復祂的洞澈(什麼都能夠知道)。因為我們以 往沒有去啟發祂,所以不認識。在凡塵我們都追求形相,對這個覺――靈敏的佛性(沒 有形相),都不注意都不注重,我們現在上天大開普渡我們已經得道,就是要修要 成道要成佛。那我們要對不生不滅的佛性一定要能夠――最起碼先認識,認識以後我們 培養讓祂茁壯長大,能夠從直心進入深心然後進入大悲心,一直深入的時候,我們 就可以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所以我們修持都有其程度,領悟有 深有淺,修證一樣有深有淺,我們一定要自己用工夫進入愈深的部分,進入愈深則 自己愈清楚明白,都會了解――凡塵只要有形相它一定就會滅,有形相它不會常住;沒 有形相就不會滅,而我們佛性沒有形相,可是確實存在。我們都知道我們有真心佛 性,而我們確實拿不出來。各位前賢可以拿的出來嗎?拿不出,可是我們確實知道 祂存在,祂不會消失,確實存在。以往我們都沒有注意,沒有去啟發,現在我們已 經啟發了,所以一定要培養讓祂茁壯長大,讓佛性整個跟宇宙虛空都能融合成一體, 已經融合成一體我們就歸本位,都已經成佛成道都已經成就,就不怕現相的災難, 現相的災難已經沒有辦法毀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有形有相才會接受災難,我 們那個無形無相一點都不會接受災難,災難不到佛性本體。 凡塵的修持就是還沒有到達成道成佛,只要他修到地四禪的時候,所有災難就到不 了,他也不用接受水火風三災、也不用呼吸、也不用吃飯,奧不奧妙?凡塵的成就 而已,還沒到達成道成佛,就可以到達那個狀態。可是我們凡塵要修到色戒第四禪 程度,已經很不容易,可是我們可以比那個更高,第四禪還在色界(三界之中的第 二個),而我們可以超越三界,不來三界受身,不來三界落入形相。當我們修到第 四禪,還須要在六道輪迴裡面,修的很久、很不容易成就,可是享用的福報卻很短, 很快就過去了,又要在凡塵來受苦。 -5- 我們努力的能夠使自己佛性恢復光明、使自己跟我們以往還沒有起心動念之前完全 都一樣回歸本位,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隨我們的心意,自由自在看要到哪個佛世界, 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成事界,我們都可以自由自在的到達。 那現在是不行,我們現在被業力推到凡塵來現相。所以佛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生跟滅是一定的道理,有生就有滅。 幻妄稱相(形相都是幻、都是妄,形相不真),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相是妄是假的, 可是性都是真的,我們的佛性真為。我們凡塵一切都是有為,都是假、都是假為, 不是真為。所以金剛經的最後面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 如是觀」,只要落入有為都是夢幻泡影。夢=睡覺的時候呈現的現相;幻=本來沒 有,現在有了;現在有又變沒有了―化,形相都是假的,可是我們的佛性就是真的, 佛性不生不滅但沒有形相,所以不會壞也不會消失,所以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我們要使我們的真為妙覺明體整個呈現,整個都恢復到本來的光明、本來的清淨。 因為我們在凡塵已經染了很多塵垢,而且我們又很喜歡塵垢,喜不喜歡?(不喜歡) 有很財產給我們享受,享不享受?(享受)有錢可以搭飛機出國觀光,要不要去? (要),還要啊?怎麼會說不喜歡呢?都很喜歡。我們又很喜歡到世界去觀光、然 後又很喜歡成佛,哪個比較重要?(成佛),可是成佛很難,但觀光很容易,各位 要很容易的還是要很難的?要了解以我們凡塵社會人士的印象,他會認為成佛是很 渺茫,渺不渺茫?(渺茫),渺茫啊?那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完全都不了解囉!不 了解我們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就會覺得很渺茫很沒有希望,要成佛很困難。 假如我們能夠努力的用一點心然後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深入其中, 在佛性本體裡面一段時間,只要你進入一段時間,你就會知道凡塵所有一切塵垢, 真的就是染污了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因為被塵垢染污,要恢復祂的光明就是真 的很困難。假如我們已經在佛性本體一段時間,都跟佛性相處,那凡塵事不要參與 也不要知道,凡塵事全部都不聞不問,這個時候成道成佛完全不渺茫,而且從內心 產生「很容易」。所以這個困難跟容易完全在我們自己的主宰。你要認為是很困的 話,只要你投入凡塵事,凡塵的事你都知道且去參與,那成佛就一定很困難;凡塵 事你都不聞不問,撇開了且不參與了,那成佛就很容易,而且我們可以一勞永逸, 就是一生比較困苦,也就是努力的修證,只要一生。往後已經不被形相左右,形相 沒有辦法主宰我們,我們可以主宰形相,所以整個相隨心轉。現在我們是心隨境轉 (被環境轉化),所以我們追求外面的心很強烈,且也很喜歡享受,跟我們的身體 互相呼應。身體就是喜歡享受,不喜歡勞苦,好逸惡勞。 -6- 我們在凡塵做事,能夠有事做很幸福。假如這個環境讓我們一點事都沒得做,各位 想想會變成什麼?任何事都不讓你做,你會變成什麼?大概就是植物人(都不用做 事),不然就是老人癡呆症。這樣好嗎?(不好)。一旦老人癡呆症,我們會不會 要他做事?(不會),不用做了,那他幸福嗎?(不幸福)。所以有工作可做很幸 福的。像老師「謝謝你」那首歌,「其實愛人是一種福氣」,其實我們能夠有事做 就是一種福氣。我們努力的把累生累世的所有一些負債全部都還清,到達「了即業 障本來空,未了還須還宿債」,各位了不了?要了,都全部不缺欠,不缺欠了我們 就回歸本位了,可以自由自在,要自由自在很不容易。心經裡面開頭就講「觀自在 菩薩」,「自在」有十種自在,都讓我們可以真正的到達佛地(佛的地位),十個 自在整個呈現。還記得十個自在?「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 勝解自在、願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一、壽命自在:我們到達壽命自在,就是我們要活在有形有相的凡塵世界,你要活 的久或是要短,可以自己主宰。想活的久,就久一點;那想說好了,要回去,就馬 上回去。這個叫壽自在。 二、心自在:剛才那首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自在。 三、財自在:就是想要用錢就有錢。所以菩薩要六度萬行,第一個就是布施。而我 們瞭解修行都是貧道(就是沒有錢的修行),那為什麼第一個就須要布施呢?就是 累世之中他都一直在行善,所以累積很多的錢財,他已經在性分之中有很多的錢財, 雖然他本身都沒有用,可是當他要布施給眾生的時候,就非常的富有,當眾生須要 多少,他就布施多少,很奧妙的!怎麼樣一個奧妙的方法?就是他把所有的錢財藏 在天地之中,整個天地都是他的財庫,所以只要當他手一指「這個地下三尺的地方 有金子」,我們有辦法嗎?沒有辦法,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累積,而活菩薩有累 積。所以當你真的挖了三尺就見到金子,真的是一塊金子,就很夠用了。這個就是 他累積出來的,他要用就有這個錢財。所以財能夠自由自在。 四、業自在:我們身口意形成業。比丘的偈語「身語意業不作惡」,不作惡就不會 在凡塵受苦。所以身口意的業就能夠自由自在,因為他都不作業。 五、生自在:我們出生在凡塵,我們都不錯生在台灣福報很大的地方。假如我們生 在衣索比亞、肯亞,我們有沒有辦法很容易的修道?(沒有),光要找吃就很忙了, 很可憐,就是依報環境很不理想,因為他都不行善,所以就沒有福報。所以在那邊 出生就不好了。那我們能夠生自在,不但想生在哪個地方可以自由自在,甚至於想 當人太久了,想要去當小動物也可以,你生能夠自在喔!可是我們現在不行,沒辦 -7- 法那樣。 六、勝解自在:我們對修持的一個見解、一個事情,我們就是決定的去相信,不能 夠猶豫。假如我們對我們所面對的事情猶豫,勝解就不見了。所以勝解就是我們能 夠深入透徹的了解,就是勝解。所以人家看跟我們看不一樣,一樣的事情,但不一 樣的見解,角度也不一樣。別人看起來做這個會虧錢,但我們一看就說這會賺錢, 這就是勝解自在。 七、願自在:(我們的願力)只要是我們利益眾生,這個就很容易達到,願力自在。 八、神通自在:大家都很希望有神通。 九、智自在:智慧自在。 十、法自在:法自在就是已經成佛了,法王子=菩薩,法王=佛。 所以我們觀自在等於已經成佛的時候、成道的時候具備的。那我們當眾生的時候, 要一個一個讓它(自在)回來,各位已經有幾個回來了?有幾個自在?一個也沒有 喔,這樣很缺欠,十個自在,觀自在菩薩(我們這個菩薩)真的很貧窮,一個也沒 有,所以要努力,我們讓十個自在都回來。所以「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就是我們 不生不滅的佛性真的是妙覺明體(光明的本體),而我們現在沾了很多塵垢,而且 最讓我們擔心的就是不想去掉塵垢。想不想?(想),有些既得利益都不肯放捨, 要知道既得利益都是塵垢(凡塵的污垢),會污染我們的佛性,只要我們對凡塵貪戀, 我們的佛性絕對不光明,絕對會染污,會染了一些凡塵的污垢。所以「塵」字,當 我們把所有門窗關起來,桌子椅子要不要擦?(要),為什麼要擦?(灰塵),就 是塵,你看都已經關起來了怎麼還會有,所以我們知道「塵」就是會污染我們所有 現相、污染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不要染塵。那很好的就是因為佛性沒有現相,不 會被凡塵污染。染得到的是有形有相,佛性沒有形相,所以它染不到佛性。要染佛 性都染不到。不過各位前賢我們的佛性光不光明?(光明),光明啊?有沒有被凡 塵的這些事情染的很污垢?(有),有啊?沒有形相還被它染的很污垢啊?我們都 知道很污垢嗎?這很容易讓我們瞭解,我們心地不光明、我們心思不好,那都是污 垢。有時候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污垢、都很骯髒。思想會不會骯髒?(會),我們會 不會罵人?(會),這樣是很污垢、還是很清淨?(污垢),所以我們就知道,雖 然佛性沒有形相,還真的染了很多污垢,容不容易去掉?(容易),有沒有辦法真 的把它去掉?(有),想不想去掉?(想),那還有藥可以救。想把它去掉,去掉 了就恢復光明,污垢就消失。所以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我們的佛性真的就是「真 為妙覺明體」,很光明的,覺性很靈敏,大家都有都一樣的。 -8- 經文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 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各位前賢這段經文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透徹了解。 我們在凡塵的所有生滅現相,都是當處出生,隨處就滅盡,所以生滅的東西我們不 要住相,隨它自然就好,生就生、滅就滅,隨著它生滅。因為它的相都是幻都是妄, 假的,都不真。真的就是沒有形相的佛性,佛性就是真的,真的無所作為(就是無 為),要了解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都是露電,都要這樣來觀照,都是假的, 很短暫。真的,無為(無所作為)然後又妙覺明體(很光明),又呈現永遠,不會 說暫時一顯現就不見了,不會的,祂永遠都存在。所以我們在凡塵的所有一切,「五 陰」就是我們身體的構造――色受想行識,色=我們看得見的身體,受想行識=是精神, 我們講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舍就是房子(色,形相);受想行識=利子,是精神。 所以五陰就在講我們的身體,身體跟精神,身體=色,精神=受想行識。身體是假 的,可是我們精神卻是真的,是妙覺明體,就是我們無所作為的妙覺明體,我們一 般不從真理進去,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會住在形相(就是住在色)。色都會變化,假 如不變化,小孩子不會長大,長大了也不會老,老了也不會死。可是我們知道不可 能這樣,都會老都會死。 所以後學都講坤道一出生了以後,人家就稱呼「小妹」,當長大一點就稱呼「小姐」, 當可以結婚就稱呼「太太」,再來年歲大了就稱呼「歐桑」,再來就叫「阿婆」。 從小妹到阿婆,每一個坤道都要經過,我們現在到什麼階段了?(哈~)。所以後學 之前時常講,化妝品公司一定很討厭後學,後學都講不要化妝,為什麼?當你老了 時候面容都一樣,當阿婆的時候,大家的面容都一樣,當你看到這位阿婆時,好像 這位也是我阿婆似的。還要不要化妝?(不要),就不用花費這筆錢,化妝以後, 晚上睡覺還得要洗掉,不洗可以嗎?不可以,會得到皮膚病。花那麼多錢買化妝品, 化妝後又把它洗掉,我們是很有錢嗎?這麼浪費。所以賣化妝品的一定會說「你不 能再講了」。北部很多前賢聽後學講了以後,從來不買化妝品,但是後學問說有時 候不是也要擦個粉底?就是讓皮膚不會龜裂,前賢說那種很便宜。可是我們都會說 「我擦那種沒水準」,都會想要跟人家比個高下。 所以在凡塵,色(形相)都是假的,不真。後學都會講想要漂亮,你睡醒臉洗一洗 就漂亮了,素顏最漂亮,你若是常常這樣,人家看久了也會習慣。那你若是常常化 -9- 妝,別人也會看的習慣,但是有一天你不化妝,人家看了會怎麼樣?(嚇到),一 定會注意看,是不是生病了,怎麼都不一樣了!所以老一輩的要看媳婦就要趁早上 來看,因為早上她都還沒化妝,比較實在,當化妝以後就不一樣了。現在老一輩的 不操這個心,你們想要結婚,年輕人自己努力去打拼,都是這樣子。我們了解,形 相的變化都很快,一生一轉眼一下子就已經過去了,所以我們對「色」的部分,讓 它自然就好,再怎麼化妝也不會變的很漂亮,若是沒有化妝也不會變不漂亮。 底下受想行識就很學問了,我們都把凡塵給我們的遭遇、給我們的接受,我們都把 它看得很重要,都把它當真。所以佛倒是教我們一個觀念,就是「一切不受」,就 是凡塵給我們的所有遭遇,我們都不接受,但不是不要處理,而是不要進入內心。 凡塵給我們所有的一切,不要讓它進入內心,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要進 入內心裡面,這樣的話,我們那個受就可以到達最基本的「一心正受」,一心就是 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正受就是我們正確的去接待、對待它。凡塵的這些遭遇都是 假的,都可以撇開,只是我們事來則應――要去應對;事過就則靜――事情過去以後,我 們就靜下來。所以由「受」引起下面的「想」,有「想」了以後又引起下面「行」, 有「行」了以後又形成下面的「識」,「受想行識」是不是有連帶關係?(有), 當我們一切不受,下面的「想」有沒有?(沒有),「想」沒有了,「行」有沒有? (沒有),「行」沒有了,「識」有沒有?(沒有),已經解脫了。 所以我們從真理來進入,了解凡塵的一切假相,我已經了解,我不進入假相,既然 不進入假相,則「所有的作為」都跟自己無關,而「所有作為」就是「事來則應事 去則靜」,那個跟真理有關,跟自己都無關。這樣我們要不要在六道輪迴裡面?就 不用了。所以要研究真理,我們對事情的處理態度,有些事情我們看的非常注重, 有些是我們都會認為無關緊要,那都是我們的主觀意識。當客觀環境形成,然後我 們主觀意識很強烈,那一定造業。業已經造了,苦樂我們就一定要受,因為因果是 定理(一定的道理),不會我們種了因而沒有果報,不會那樣的,一定有。所以我 們就從還沒造因的時候,就已經把它解決掉了,善惡業我都不造,沒有了,縱然我 行善我也不記在腦海,福報就沒有;當福報沒有,又有行善,整個就變成我們的德 本(深植德本),往後眾生為了紀念,當他對眾生都有幫助,眾生會把他請上供桌, 把他請上寺廟裡面的供桌供奉(即朝拜)。各位前賢假如現在有人把我們請上供桌 供奉朝拜,我們坐得住嗎?(坐不住),會不會摔下來?(會),怎麼那麼沒信心! 一定會想「自己的德都不夠」,當眾生來了點燃三炷香一拜:「我有很多煩惱,你 -10- 幫我解救一下」,你坐在上面想:「我自己的煩惱都還沒解決,就要解決你的」, 這下子真的人家就會把你請下來,不讓你在供桌上。所以努力行持善是可以,但是 不要記在腦海,因為你若記在腦海就變成福報,福報的享用很快就用光了,當用光 了,我們又沒有繼續再做就沒有福報了。所以住相布施都是福報,都是短暫的現相, 那我們就是努力去行善,是可以的,但不要記在腦海,這樣就會真正的已經進入性 分。當進入佛性本體以後,我們回歸本位的時候,那時候看我們要去哪個佛世界就 可以自由自在,都可以到達。 「六入」(六根) 我們在凡塵都是六根進入六塵。我們在凡塵的六根很重要,因為六道輪迴都是它在 當家作主(六根在當主人),當六根面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都把六識當成心(當 作我們的真心),不知道那個都是虛幻不實在,我們沒有研究就會用虛幻不實在的 (根塵相對產生變化無常的心為心),都會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的六根也是都有不 生不滅真心的部分。各位假如從楞嚴經第三片、第四片、第五片,都是在講六根的 生滅和六根的不生不滅。有沒有印象?要記得喔!因為我們可以用六根的不生不滅 來應對凡塵事,一樣可以用六根的生滅來應對凡塵事,那怎麼樣應對比較好?之前 我們時常提到「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滿眼本非色――我們看的都是形相都是色,那已經不是色、不是形相,而是什麼?是文 殊菩薩(文殊常觸目),就是當我們眼睛一看到外面凡塵的形相、看到凡塵的事情, 我們就已經產生妙智慧怎麼來處理,那個是不是文殊菩薩?(是)。然後我們用我 們的眼睛來看櫥窗裡面的服裝,想不想買?當我們眼睛去逛百貨公司,看櫥窗裡面 的衣服很好看,穿起來一定很漂亮,想不想買?現在又在打折,剩下一折而已,想 不想買?(想),這個時候文殊菩薩想不想買?(不想),為什麼不想買?所以我 們眼睛一樣看,可是我們處理的方式就千差萬別,有的人就說我要買回去穿;有的 人就說我家裡的衣服已經夠多了,不要再買。後學以前住在天母,當後學經過馬路 就看到衣服的牌子還沒拆下,但衣服卻拿到垃圾桶。 各位有看過「搭錯車」電影嗎?是孫越主演的,劇中他收集空酒瓶維生,以前有些 富有人家酒瓶並沒有拿出來賣,而是直接放到垃圾桶裡面。孫越當主角,就踩著三 輪車在蒐集空酒瓶,當搜到一個垃圾桶時聽到一個嬰兒在哭,嬰兒被放在在垃圾桶 裡面,孫越就抱嬰兒回家養(嬰兒生下之後被人家放在垃圾桶裡面),當小孩扶養 長大時,當了歌星,結果賺錢要回來給爸爸使用,但爸爸卻過世了(就是一毛錢也 沒用到),那種辛苦是為了要扶養嬰兒長大,就要更努力的去撿酒瓶,所以「酒矸 -11- 倘賣無」,各位可能沒有經過那個朝代,引不起共鳴。「搭錯車」這片子像我們這 種上年記得人比較喜歡看,結果戲院已經下片,應大家要求又拿出來播放,播放幾 天後又下片,這樣連續好幾十次。各位都搭對車了沒?(有),都是對,沒有一出 生就被人家丟棄到垃圾桶,那種有沒有搭錯車?真的都是搭錯了。我們都是搭對了, 一出生後就被照顧的很好。像以前夫妻生小孩都是好幾十個,兄弟姊妹幾十個,都 在地上爬,哪有去念幼稚園的;若是村莊裡面有人去念幼稚園,那個小孩就是含著 金湯匙,不得了,一般都是在地上爬,真的都拿雞屎來吃,小孩不知道臭,哪有像 現在小孩那麼好命!後學早上一出來看,看到大人背著小孩的書包,書包不是小孩 要背而是父母要背,小孩帶到外面做什麼?等車子來載,不是走路上學,以前我們 要走五、六公里到學校,現在差不多六、七百公尺而已,就要派車子來載小孩上學, 看一個月多少錢就付給司機車錢,接下來當放學時後,父母又在那兒等小孩被司機 送回來,然後書包又幫小孩背回去。這樣誰在唸書?真的有夠「孝子」,父母孝順 兒子,不是兒子孝順父母。難怪現在人不敢生小孩,你若跟人家不一樣,人家會看 你怎樣,就要都跟人家一樣,有樣學樣,人家都這樣而你怎沒這樣,人會比較,所 以生小孩,你想想,小孩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要多少錢,算一算真的不敢生,社會型 態都走到這樣子。 所以真正的不想在凡塵就是要努力修道,老子講「吾有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我有很大的患難就是因為有身體,要給身體吃飯、給它穿、給它住、 給它享受,真的有很大的患難;「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沒有身體了,我就沒 有患難。老子的沒有身體就是要努力修道,你不落入凡塵六道輪迴,你就沒有身體 了。各位前賢我們有沒有把握不進入六道輪迴?要有把握喔,我不進入六道輪迴, 一定要修證成功,縱然現在還沒成佛,只是慢一點而已,一定會成道會成佛,有沒 有信心?(有),還不錯,還真正的有信心,對自己的佛性一定要深入的跟祂相處, 深入的了解。六入要詳細了解,就要看第三、第四、第五片,都在講六根的生滅, 以及六根的不生不滅,從講解的內容,我們選擇讓我們的六根都用在不生不滅這方 面,這樣的話也會用的習慣。我們已經習慣讓六根當家,所以六根對我們的影響很 大,尤其眼根最厲害,我們這邊還好一點,百貨公司比較不多比較不會去逛街,機 會比較少,所以引誘力量就不多;若是在都會區,引誘力量真的很大,本來都不想 逛街,但是兄弟親朋好友一拉就去逛街,這下就糟了,這都是在誘拐我們,本來第 一次也都不太想買,但有一點點動心了,第二次去的時候身上就有準備,準備看到 -12- 的時候就買一點點,可是愈來就愈多,心就愈來愈大,整個被我們感官支配左右了, 本來是我們在當家作主人,現在被六根作主人了。 各位現在可以看到低頭族滑手機,一上車到下車都不離開手機,這樣好還是不好? 後學看沒有使用手機都跟不上時代,因為大家都在滑手機,就被機器支使了,變成 機器是主人,我們佛性變成婢女跟奴才,自己都沒有當家作主。所以假如後學再講, 一定會有人說你 LKK 都不碰電腦,不碰電腦跟不上時代。所以我們拿到小張的記憶 卡,可以播放謝謝你以及講經說法,各位有拿到嗎?(有),我們今天又帶了 4G 跟 16G,4G 就可以聽很久,16G 可以聽更久。這次後學有看,內容有清靜經、三十七 次道品、傳心法要…等,這次帶下來有一百三十份,假如各位你拿的跟這次不一樣, 你可以拿回去換,把舊的記憶卡抽出來,裝上這新的記憶卡就可以聽了。你打掃家 裡環境也可以戴著聽,出去玩走路也可以戴著聽,倒是很方便,你電充飽的時候可 以聽六個小時, 「十二處從,至十八界」 六根跟六塵各有各的地方所在(處),然後到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產生六識, 三六一十八),以往若有人過世在誦經,都有十八層地獄的畫像吊著給人觀看,就 是六根六塵六識三個合起來所造的業,就是十八層地獄。所以十八界各有各的界限。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緣和合了,虛妄有 生,所以生是虛妄,都是假的。「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因緣聚會了就生,因緣 別離了就滅,所以是屬於生滅。「殊不能知」,就是我們都不知道。「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生就是來了,死就是去了;我們不生不生滅佛性本體叫如來;藏=含 藏;這些生滅去來都含藏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常住妙明」,我們如來藏是常住 妙明,永遠都在,然後很奧妙又很光明。一般在經典裡面,妙是不變之體,明是隨 緣之用,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有體有用。「不動周圓」,不動=如如,如如不 動,周匝圓滿,就是整個宇宙空間全部都有妙真如性,都有我們的妙真如性。「性 真常中」,我們的性是真常,要知道凡塵一切都是假,就只有佛性是真,有形有相 都會變化,所以稱為假,而真就是沒有形相而又了了分明,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性 真常之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就在我們佛性本體當中,要求去來、 要求迷悟、要求生死,都沒有,都了無所得。這一段就是先把綱要講出來,這很重 要,因為底下所講的內容,都離不開這個範圍,就是「性是真,相是假」。 所以底下釋迦牟尼佛就開始講「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我們就稱為四科。 一科五陰、一科六入、一科十二處、一科十八界,加起來就四科,然後再加後面的 -13- 七大「水火風土空見識」,18+7=25,有二十五門的修持方法,就是四科跟七大全 部加起來,裡面我們都可以拿一個來修持,都可以成道成佛。像我們之前研究道德 經,各位都會講比較容易了解,聽的比較容易懂,可是一進入到楞嚴經以後,感覺 好像蠻深的。要了解,這是屬於佛教裡面的密教部,顯教部就是明顯的來教化,而 我們都是接受顯教,可是楞嚴經是屬於密教部,密教部大部分是在西藏、新疆,比 較屬於深山部分,不在我們這邊,所以我們這邊沒有楞嚴經。我們顯教沒有楞嚴經, 大藏經裡面要找楞嚴經一定要找密教部,在大藏經一百冊裡面第十九冊才有楞嚴經, 是很不容易,不要說去研究,連我們看都不容易看到楞嚴經的經本文。我們能夠有 這個機緣研究更是不容易,一定要不嫌深,一定要努力的加以了解,因為我們不會 講快,我們會慢慢講,不懂都還可以問。各位可以了解,我們拿到北部講解的部分, 他們很努力的發問,連後學正在講課的中間他們也切進來發問,打斷你正在講的話 來發問,很努力的發問,因為後學都鼓勵,這個要問才會了解,不了解就通不過, 就會阻塞了,就是「滯」,滯=阻塞,水溝已經不通阻塞了。我們修道只要阻塞不 通就成不了,所以一定要通,不通就是要問,問了就通,一知道就不會卡住了。 所以我們凡塵的一切遭遇,「相都是假,性都是真」,然後從這邊開始解說五陰。 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的第一個是色,所以底下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 五陰――(51 頁右邊)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唯一晴虛,迴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 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為什麼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底下才講 內容。然後到最後面,各位要看最後面那兩句「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有的五 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開頭一定都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結尾就是「本 非因緣,非自然性」。就是先告訴我們所有日常在運用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 八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它不是因緣、它不是自然性。了解嗎?因為我們先知 道它的本來根源,根底知道以後中間我們就容易了解,中間所講的就不會偏。所以 先把如來藏妙真如性,非因緣非自然性先把它點明)。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迴無所有(清淨目就是菩薩跟 佛,看到就是晴明空,晴明空就是空中什麼都沒有,就唯一的清晰,迴無所有。所 以告訴我們要了解,凡塵所有的萬相萬事,我們用清淨目跟晴明空來了解來看,它 -14- 本來都是沒有。這就是比喻,我們看到的萬相萬事都是假的,都是我們眼睛有毛病 看到的,就像看到空中有花,空中本來就沒有花,但是我們為什麼看到有,就是眼 睛已經有問題)。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無故=沒有原因;沒有原因瞪以發勞,眼睛都不 動是不是無明?無故沒有原因,然後眼睛都不動,然後我們瞪以發勞,我們為什麼 會有這個動作出來?就是不遵循真理,就是已經離開佛離開菩薩,走入眾生的生活 之中,才會有這個現相呈現。假如我們是清明眼,所看到就是晴明空。所以佛菩薩 就是清明眼,看到我們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沒有――是晴明空,清明眼看到晴明空,沒有 萬相也沒有萬事,那就是佛菩薩。可是我們都會想凡塵有萬相萬事啊,佛就講底下, 就是因為我們無明,無明從哪裡來?就是從一念妄動。一念妄動我們當然會以為這 怎麼是無明?其實本來就沒有念頭,那我們為什麼要起念頭?那個就叫無故――沒有原 因,那個沒有原因是從佛性出來。所以有些我們要用領悟,在文字裡面不容易找到。 而且佛在講經說法,時常會言在此意在彼,就是佛講的文字是這樣,意思不要按照 文字解說,一定是在外面。 所以華手經:「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文字看起來是不是釋迦牟尼佛 都不跟我們凡人爭,可是我們凡人都跟釋迦牟尼佛爭,我們都這樣解說嘛!可是真 的意思不是這樣,真正的意思是,如來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我們的真心佛性 不跟世間共諍,然後我們把世間分成時間空間(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我們的佛性(如來)不跟空間爭、不跟時間爭,可是 空間跟時間會跟佛性爭,是不是跟文字意思都不一樣!我們可以想像,我們佛性修 養很好,凡塵的形相――時間空間、很多事情,我們都跟佛性要爭,就是我們六根一定 跟佛性爭,但佛性都會退位,都會禮讓給六根,佛性會不會跟六根爭?(不會), 佛性絕對不跟六根打架,佛性一定退隱(忍下來不見了)。所以如來不與世間共諍, 世間與我諍,我們世間都跟佛性相爭,結果吃虧的是誰?吃虧的都是我們爭的人, 你不爭就不用受苦,你就是因為跟如來共諍,你才要吃苦。 然後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按文字來 看,是不是又以為釋迦牟尼佛,若以色來見我(要用形相來看到釋迦牟尼佛),以 音聲求我(用音聲來求釋迦牟尼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能見釋迦牟尼 佛),用文字解說是不是這樣?確實不是這樣,是講我們佛性,你用形相要求你的 佛性,你用音聲要找到你的佛性,是人行邪道(已經走偏了,邪=不正),你的道 理已經不正了,不能見如來(不能見到你的佛性、不能見到你本身的如來)。跟文 -15- 字意思完全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看經典就不能從文字去解說,一定要按照佛真的意 思,佛為什麼要這樣講,它有涵義,我們從涵義去了解,當了解以後差別就很大。 所以後學就看每一本註解的心經,都把觀自在菩薩說成觀世音菩薩,註解心經的都 這樣說,後學看…是不是不對了?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已經成就了,你再怎麼 念怎麼念對你也沒幫助,可是你觀自在(迴光返照你自己自由自在你的佛性),是 不是幫助很大,那我們就是要真正的實際進入,能夠迴光返照,然後自己自己自由 自在的佛性本體,這樣對我們幫助就很大。一定要按照意思,不要按照文字。以前 有講過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16- ◎剩下約十二分,提問問題 【問】:剛才講師說要我們進入到佛性本體,一段時間以後,對於我們非常的幫助, 後學請問講師要怎麼樣能夠進入。 【答】:這個就是問的很有智慧,我們這麼多又這麼久了,從來都不這樣問。兩年 半之前開始講課,就教各位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只有這樣講,詳細的內容不說。因 為大家實際做了以後,一定會遇到有狀況,很多就會問有看到什麼、有想到什麼, 一定又會問,在這個時候才又給各位來引導,我們有真正的來做,你才會講出來, 當你講出來才知道你有做沒有做、方法正確不正確,然後再講才有用,不然開始都 還沒有做後學就一直講你可以「尸居龍現、淵莫雷聲」有沒有用?一定沒有用,所 以後學就跟各位講,你先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當各位都遇到很多的現相,後 學就會講,你把你看到的放下、你把你想到的放下、你所有經過的全部放下,然後 在這個時候就跟開始做是不是就不一樣了,我們整個不生不滅佛性輪廓已經呈現, 可以出來了,我們的佛性大致上就是這樣,已經出來了。 再接著下來,方法已經正確,正確了以後,我們真正做到了萬緣放下,萬緣放下: 不管遇到什麼、看到什麼,那個都是緣,都要放下,放下的時候,這時候我們所呈 現的那個心就是直心,直心已經呈現了,當直心呈現我們又繼續做就是深心,然後 深心又繼續做就進入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就我們所要追求要成就的真心, 那個時候就已經出來、呈現,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用這個直心――即心即佛,這個心就已 經是佛了,在這個時候我們是經過一段時間,算蠻專心、蠻長來做這工夫,而我們 在做這工夫的時候,各位前賢我們有沒有迴光返照?(有),你做的話自然是迴光 返照,你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不迴光返照你沒辦法做,所以過程你都是在迴光 迴光,是不是我們外放的心減少?外放的心減少,我們凡塵染的污垢也一樣減少, 凡塵的是非也一樣減少,凡塵事都愈來就愈減少,然後我們的佛性愈來就愈深入, 真正的進入修道軌道,所以後學講你進入修道軌道是很理想的,不會跟人計較,也 不會有分別心,愈來就愈理想,然後那個時候,我們算是可以進入自己的佛性本體, 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可以進入,可以進入了以後我們愈來就愈深,愈深的時候體 會就愈多,到達我們可以尸居而龍現,尸居=在家裡面靜居,龍現=神通萬物,為 什麼可以神通萬物?因為你都迴光返照,然後進入佛性本體,天地的山河大地、天 地萬相都從佛性生發,那你的佛性已經全部掌握,是不是可以整個天地就在你的心 中、是不是神通萬物,那個不是在講好聽話、不是天馬行空,那個都有工夫,所以 到這個時候你自然不會唧唧喳喳,不會呱叫、不會機車也不會火車,非常靜默,叫 -17- 做淵莫而雷聲,你很靜深下來,淵=深淵,默=不講話,因為你都一直在佛性之中 努力,等於在引導眾生,眾生看你這樣子,自然他會學,你不用講話他會跟,你自 然就引導他走入性道,走入最上乘的佛道,所以淵莫而雷聲,你德行的感人就像打 雷這麼震撼,不用講話你這樣自然做出來了人家都會學。 我們為什麼被人家批評的不值錢,因為我們都太粗淺了,都要跟人家計較、都不肯 輸。相爭不曾輸、相輸不曾贏,爭都要爭到贏,我們想想是不是這樣,爭贏有用嗎? 沒有用。所以我們真的要做,當你真的實際去做了以後,你就可以淵莫雷聲,可以 感動別人,你要渡人很容易的,你說「你跟我來求道」,人家就跟你來了。你若是 很聒噪很機車,誰要跟你!不是說我們研究性理心法都不參與道場的活動,有這樣 嗎?後學有這樣講嗎?(沒有),絕對沒有,後學都是要帶我們成佛的,唧唧呱呱 可以成佛嗎?(不可以)。 【問】:請問劉講師,若是前賢問我們「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那我們的 祖先已經投胎轉世了,那他如何超生。 【答】:那要等到我們成道等到我們成佛。所以各位前賢,後學今天才聽到,有一 位在睡夢之間,祖先牌子上的名字都不見了(睡覺時作夢,夢到祖先牌位上的名字 都不見了),後學說怎麼這麼好,各位知道什麼意思嘛?已經都上天了,他的名字 都在天榜了,這樣好還不好?(好),那就是徵兆,雖然他的後代都還沒有成道還 沒有成佛,可是畢竟他在努力的方向是正確,使他的祖先已經沾光,名字都已經到 天榜去掛號了、都已經上去了。所以在北部前幾天剛好有拿到一張鳳飛飛來結緣, 在龍潭,後學有帶一兩張下來,因為傳遍了怕會有很多人起疑心,說是造假、假的, 所以我們也不推廣,你若是看到就看到,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算了。 要了解雖然她在凡塵很風光,可是她那個風光對眾生沒有幫助。要了解我們的言行 對眾生有幫助你才有功德,在鳳飛飛結緣訓中,她要進入南天門看到功德簿空白, 一件功都沒有,所以我們活佛老師帶她來跟道親去結緣,讓這個道親去行善,分一 點功德給她,讓她能夠通過南天門,現在通不過去。當然看一看就好,我們是從真 理進入,要了解我們一子成道,是要成道喔,九玄七祖超生是要等到我們成道,利 益很多眾生,他才沾光。我們瞭解成道容不容易,要知道以我們凡塵社會的情形跟 整個世界的潮流,要成道成佛很不容易,所以九玄七祖一定可以沾光,絕對可以, 只要你子孫成道成佛了,那絕對沒問題,一定天堂享受。
楞嚴經-19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 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同分妄見:就是共業;別業就是個別的。 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好像如彼的眾生,同分妄見。我們在凡塵很多眾生大部分都 是同分妄見;別業是屬於個人的;同分是大家都認為,現在我們講「共識」,大家 都認識、是一樣,好像我們沒有求道、沒有進道場,社會人士都會吃大魚大肉,他 們也都叫同分共業,那叫共識――大家都認為這樣沒有什麼過錯。可是假如我們用真理 的角度來看待,知道牠們因為做的不好所以才落入畜生道,那我們把牠們殺來吃是 很殘忍,以真理來講是不是這樣?(是),所以我們就不跟下等動物結惡緣,所以 不吃,就沒有互相負債的情形。 這邊釋迦牟尼佛用「同分妄見」來講整個國家好像同彼一國――一國的人全部接受災難, 就是因為同分妄見(就是共業),共業形成,形成以後,因果是定理,一定會接受 果報。「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就是全部都是自己不好的。「俱是無始, 見妄所生」――看到不是正確。 小字體 進同分合別業,即以同分妄,顯示別業妄,亦知別業是妄(一般別業範圍都比較狹 小,同分的話範圍就很寬廣,大家認為對的就去做,不知道全部認為對而去做就形 成一個災難,當災難降臨不管好人壞人全部都要去接受),彼此互相發明。瘴惡者, 眾生同作惡業,纏結虛空,障蔽日月星光,故名瘴惡(就是大家都做的不好)。可 知種種不祥之相,非日月星辰自生,眾生惡業為障,乃至風雲雷雨,無不因眾生業 感而有(整個天地的變化,風雨雷雨都是我們眾生業感才顯現。現在的天氣變化很 快,那也是我們眾生心念的變化一樣很快,所以天氣變化的很快。而且現在熱的時 候很熱,冷的時候又很冷,一天之中差不多變個十幾度,所以現在抵抗力要強一點, 不然時常都要感冒)。 -2- 見妄者,無始來一念不覺,見妄境也。由見妄故,起念攀緣,妄事取捨,眾人之業 共成,故曰同分業。追此同分,莫不由眾生無始見妄所生(無始以來,不知道什麼 時候開始,太久了),此中同分,且指人之一類。所見不祥,即根身器界,人之所 見皆同,故名同分(同分妄見,大家見解都是不正確的)。 經文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 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 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例閻浮提(南贍部洲叫閻浮提,有時候我們叫紅塵),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 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所有的這些國土,因為眾生都有煩惱,所以叫有漏國, 漏翻成中文叫煩惱),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 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和合=因緣,不和合=自然), 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這邊佛講,假如我們能夠遠離這些見妄,這個不真的全部都能夠離的話,我們的真 就會產生,整個都會出現。這邊就講閻浮提(南贍部洲)。 小字體―(第 50 頁) 覺明無漏妙心如燈之光,見聞覺知如燈外之圓影(覺明無漏妙心=燈光,本體;見 聞覺知=燈外的圓影,是我們眼睛有毛病以後看到的,不是真的),總而言之,須 知同分是六識之境界,合別業是六根之境界,四大和合名為生,本無所生,故曰妄 生,因和合有生相,亦因和合而有死相,本無所死,故曰妄死。 (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都能夠修證出來當家, 不給身體六根當家。我們身體不當家,假如身體一口氣不來,身體就歸還給天地給 四大,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生死已經跟佛性無關。 知道這意思嘛?因為我們沒有研究的話,像社會人士不知道我們有不生不滅的真心 佛性本體,不知道當然就沒辦法去啟發去認識去修持,在生活之中讓我們的佛性本 體當家、能夠作主;我們佛性本體當家作主就不造業,因為我們佛性知道善跟惡, 就會行善去惡(惡就不做),不做惡我們就不累積這些業障,沒有業障我們就可以 解脫。我們自己要了解,我們有研究有修持跟沒有研究是差別很大、非常大。我們 在研究的時候都會講「我們生從哪裡來,然後死,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到哪裡去」, 佛有答案,佛有講「來無所從,去無所住」,就是來沒有一個地方。各位前賢,我 -3- 們生的時候從哪裡來?我們百年以後一口氣不來到哪裡去?我們都交給老天,不知 道生從哪裡,也不知道死從哪裡去,可是佛有跟我們講「來無所從,去無所住」, 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既然沒有來又沒有去,那就是常住 (當下,住在當下)。所以各位前賢我們是住在當下,沒有來也沒有去,常住不遷。 我們都以為有來有去。我們要知道沒有修道、沒有啟發我們的佛性,我們來就是生, 去就是死;我們台灣話講「過身(過一個身)),雖然沒有來去可是過身,「有善」―― 過身就有王爺、媽祖、山神、土地的身,去管理眾生的事;「為惡」――會到三惡道去, 最好就是畜生,不好的就是地獄跟惡鬼的身去了。各位前賢我們要過什麼身?往後 要過到什麼身?我們要佛身(要過到佛身,要成仙作佛、要成道),所以不一樣了, 我們不是過身,因為不來也不去,是常住不遷、如如不動,已經回歸到佛性本體, 也就是本位,我們就是佛就是菩薩,都是活菩薩,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現在 迎媽祖很瘋狂,想說「我也去當媽祖好了」,有很多人在鑽神轎的下方,很多人都 是很瘋狂。要了解那個程度都不高,我們修持的程度是超越現相的。往後楞嚴經會 講「我們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是離緣獨立的(離開所有因緣))。 諸和合緣,即眾緣和合所生之法,謂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諸法是 分段生死因。(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我們的六根進入六塵,或是六塵進入我 們的六根;十二處=六根+六塵,各有各的地方所在;十八界=根塵相對產生識,我 們一般的心就是根塵相對所產生的那個認識加起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 聲香味觸法)、六識(我們根塵相對所產生的識,就是我們日常所用,我們在日常所用 就是我們的六識);因為根塵會變化,所以六識也一樣跟著變化,當跟著變化,我們 的心也就跟著在變;因為變的時間不是很快(根塵相對產生的六識變的不是很快), 所以我們一般都很不容易發現我們的心一直在變化。各位知道自己的心在日常生活 之中變化嗎?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眼睛對色,耳朵對聲音,鼻子對氣味(香 臭),我們嘴巴對什麼?嘴巴會吃東西、嘴巴會講話,嘴巴讓我們也可以行善,這 個都一直在產生變化。為什麼我們說不要用我們日常的心來修道,因為它一直在變 化,我們心也會跟著變化,用變化的心來修道就不實在,所以修了很久都不會成道, 我們一定要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各位有沒有體會不生不滅的心?(有)。 我們兩年半之前,開始就已經啟發不生不滅的心,各位都有找到嗎?好像都不很肯 定。有找到有沒有拿出來在生活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要運用不生不滅的心,我們 用生滅心還是用不生不滅的心?還是用生滅心喔,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很習慣了, -4- 六道輪迴太久用的很習慣,所以用生滅心比較自然,對不對?因為回答「對」,不 對;回答「不對」,自己又沒這樣做,所以不敢回答。 要了解不生不滅的心跟生滅的心本來是同體、是一樣的。各位可以分辨嗎?(可以), 可以喔,那工夫很好。其實各位只要在我們楞嚴經的第三片、第四片、第五片,你 努力聽,絕對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用不生不滅的心。因為在這三片之中,我們都一 直在闡釋我們六根有生滅的、有不生不滅的,那個時候我們肯用一點心努力聽,然 後把祂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會習慣喔。我們用生滅也會習慣、用不生不滅也會習 慣。當我們已經養成習慣了,是用不生不滅的心在生活,那我們一口氣不來就沒問 題了,絕對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盡虛空徧法界都是佛性,都是佛性、都是我 們自己本身。假如我們用生滅心,那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要把祂啟發來 用。因為一般我們可以講「不生不滅的心會吃虧」,而我們人都太聰明不願意吃虧, 所以就不用。這是有體會才說得出來,用不生不滅每次都吃虧,然後用生滅都不會 吃虧。這個很現實,可是我們要學習――學習吃虧。因為吃虧就是佔便宜,我們要知道: 第一個培養浩然正氣。 我們時常會聽到「某某人卡到陰」,為什麼?就是缺少浩然正氣。假如他本身具備 浩然正氣非常充足,會卡到陰嗎?絕對不會。天地之間最珍貴就是浩然正氣。浩然 正氣的來源竟然就是從吃虧來,(浩然正氣)最快來的方式就是「我們肯吃虧」, 培養的最快。假如我們都很喜歡佔便宜,那這個人沒有浩然正氣,他把浩然正氣都 用掉了。現相之中感覺是最好,那是最不好。現相之中我們感到都沒有得到好處, 其實那實在就是好,不一樣!我們在凡塵這個要培養長久的那種心,我們用不生不 滅的心――長久,就是好。吃虧、不吃虧應該不在考慮之內。而且要在現相之中我們要 看得透徹,都是假的,現相都是假的,因為它無常變化,一直在變化都不真,所以 講虛相、假相跟幻相。實相沒有形相,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沒 有形相的實相,各位認識了沒?不但認識而且要見到。有沒有見到?我們不但見到 而且很親切,整天二十四個小時沒有一秒鐘離開,清清楚楚我們都見到,可是沒有 形相。沒有形相的實相,我們時時刻刻見到,懂意思嘛?這個懂意思就真的對性理 心法有研究了才會了解。我們看到什麼都知道,是不是了了分明?(是),那個是誰? (佛性),嗯,那個就是實相,是不是沒有形相?(是),這個指點不出來,可是就是了 了分明,都看得清清楚楚都知道,但就是沒辦法把祂指點出來,所以我們都在實相 之中。這樣就跟社會人士完全都不同,完全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實相之中。因為 看的都是實相,所以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生活就很容易――我們用佛性本體。像後學 -5- 那時候用嘴巴的舌頭當不變之體,吃到什麼東西當隨緣之用,我們東西吃完以後, 又歸還到不變之體。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不生不滅也是這樣,我們運用「事來 則應」,在「應」的時候就千差萬別,那個沒關係,是應對;過去以後又歸還到不 變之體回來,就是這樣。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培養已經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中, 這樣有一天身體不給我們用,就還給天地就好了。所以這裡講「諸和合緣」就是五 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諸法是分段生死因(分段生死就是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這樣一段。一段以後(死亡以 後),我們在凡塵死亡後,假如沒有求是到地獄裡面去,在地獄是生,然後當他地 獄的罪已經受完,又到凡塵來出現,那地獄就是死,凡塵的分段生死跟地獄的分段 生死都叫分段生死。以往我們都講凡塵而不講地獄的,因為我們沒有去親身經歷, 雖然有,可是我們都忘了,一出來出生以後,喝了夢婆湯都忘了,把所有事情都忘 了)。 及不和合,即不假眾緣,自然之法(自然之法就是七大),謂七大(水、火、風、 土、空、見、識)諸種,是變易生死之因(分段生死到阿羅漢就脫離了,阿羅漢不 進入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他已經不來凡塵出生,所以沒有分段生死,但 他還有變易生死。我們在講一念一輪迴就是變易生死。還記得嗎?講師有問「一念 一輪迴」,一個念頭起的時候就是生,下一個念頭來而原來這個念頭滅了,就是死, 所以叫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已經就時時刻刻都在變易生死,因 為念頭一個接一個,一直在變易生死。我們沒有研究不知道,然後我們要知道分段 生死,大部分都是比較粗,在見惑(見解上產生的迷惑)走入分段生死;思惑(思 想上的迷惑),各位有印象嗎?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後學以前有寫 講義,把見惑跟思惑詳細說明,要怎麼樣去掉,全部都有寫,我們可以用心)。 遠離二法(就是和合緣及不和合緣,和合就是因緣,不和合就是自然;那遠離這兩 種――因緣跟自然),故滅除諸生死因(滅掉除掉所有的生死因,都可以滅掉),以二 死盡故,圓滿菩提成不生滅性,則清淨本有之心,本其覺性而常住不動矣(這邊都 是告訴我們真理所在,就是遠離這兩個方法,一個就是因緣、一個就是自然,都遠 離了,然後我們整個清淨的本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就呈現)。 眾生自心本來常住,一念不覺,動念緣境(我們起心動念,然後攀緣凡塵的景象), 即別業妄見。於境更起分別,即同分妄見(大家都一樣叫同分妄見)。滅此二見, 故復本覺耳。 經文 -6-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 及不和合。 和合就是因緣,不和合就是自然。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你又還沒有了解不明瞭「如 是覺元」,覺=佛性本體,元=本來,我們佛性本體的本來非和合生(不是因緣生 的)以及不和合、及自然。我們的佛性不是因緣產生也不是自然產生,佛性本體是 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是離開所有一切的緣,然後獨立。這要聽熟,不是因緣、不 是自然,而是超越因緣、超越自然,離開所有的緣,祂獨立存在――是我們不生不滅真 心佛性本體。所以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祂會呈現。各位現在有做嗎?要記得, 萬緣放下不侷限什麼時間,也不侷限長短,只要有空你就可以做,幾分鐘也可以, 不一定要很久的時間,當然能夠做的久是更好,只要你肯做,然後慢慢就會進步, 萬緣都放下,什麼都不要想,然後遇到什麼也不要管,全部都放下,這樣我們萬緣 都是妄,能夠放下――妄就會盡,妄盡真就顯,真一顯現,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真,那表 示我們佛性已經能夠活過來了。所以我們萬緣愈放下,我們就愈清醒,愈清醒的時 候,到後來般若妙智慧就有,般若妙智慧來認識真理就很透徹,都不會迷昧,不迷 昧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可以解脫,我們修持就可以成道可以成佛。成佛 就是這個離緣獨立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這個在成佛;那我們掌握到就等於自 己告訴自己,絕對有信心,時間早晚,絕對成就。假如沒有摸到這個超然獨立的佛 性本體,那要成佛成道就不容易了。一定要認識,認識是最起碼,然後實際自己進 入,當自己進入就會有很大的信心。 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這講的很肯 定。 小字體 本覺妙明者,本覺體也。妙明用也,此句借體而明用。 覺元者,覺是見聞覺知,用也。元謂元本,體也,此句借用而明體(借體而明用、 借用而明體,都是要我們了解這個體用)。 二名一體,非因緣,不從他生也。非自然,不自生也。非和合,不共生也。 非不和合,不無因生也。(之前我們有這樣講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 因生,就是無生;無生就無滅,滅就是死掉,無生就無死,已經沒有生死,當沒有 生死就超越凡塵所有對待。了解嗎?這個我們時常會講。因為性理心法就是要我們 透徹知道,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本來就在,只是我們沒有研究而不了 -7- 解,那了解以後,我們守住了本體,當本體都能夠守得住,外面的因緣都是小事, 很小的事,我們最怕就是本體不知道,本體不知道就是茫茫、無頭。所以這邊跟我 們講,假如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能夠掌握自己「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我們所有在凡塵會造業就是這幾個。 不自生=我們不起心動念,這一個最難。所以很多前賢會問:「要怎麼修啊」,有 時候研究太多了,好像怪老子,學太多卻不會,要用哪一招。後學說大概從念頭下 手,念頭起心動念我們是最容易,可是我們要把我們的起心動念讓它消失掉,卻是 最困難。不要有念頭,因為我們會落入凡塵就是因為起心動念,一念無明。我們很 「了了分明,但不起心動念」,可不可以做?(可以),可以喔?那很厲害喔!「了 了分明,不起心動念」很厲害喔!我們要到能夠很清醒(就是在覺之中,但是不起 念),這是很不容易。所以後學說真正要我們修道就是減少念頭,因為念就是業, 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就是造業,業已經形成,所以才叫一念無明生三細(三個很微 細的已經生了),一個就是業相、一個轉相、一個現相。在皇母訓子十誡中,老母 把我們仙衣仙鞋收回去把我們趕到凡塵來出生,那是說的好聽;而是我們自己起心 動念落入凡塵,本來只有一念,不多。那我們到凡塵來,各位前賢我們的念頭有多 少?就已經算不完了,本來來還一念而已,只有一念就很容易還,可是一下來以後 就萬念,真的是萬念,那糟糕了,一念都還不完了,又變成萬念。是不是更不容易 還了?現在還不還?要不要把念都去掉?所以無念才能夠成道,我們有念都是眾生, 所以起心動念的時候要告訴自己:「我不要當眾生」,那念頭就消失了,那又會再 起,再告訴自己:「我不要當眾生」,當眾生很苦,當佛比較好。 所以念頭起來就告訴自己「我不要當眾生」,念頭就消失了,再起來再說:「我不 要當眾生」,再消失了。各位前賢,練習一個禮拜看看,下個禮拜來的時候,看看 各位一天之中有幾個「我不要當眾生」。假如有的話,現在外面都有計步器,走一 步就算一,走兩步就算二,那你起一個念頭就按一,起兩個念頭就按二,看你一天 大概有幾個念頭,你開始修持的時候一定很多,但是慢慢的會減少,念頭愈來就愈 減少,當念頭愈減少的時候,你會發現「真的煩惱都消失了」,會不會?都還沒做 怎麼知道會不會?所以當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的煩惱也都是從起心動念來,沒有念 頭的時候,煩惱也沒有了,心就清淨。你會發現這個修道還真有效,各位就試驗一 個禮拜看看,也不要按碼錶,自己誠實的告訴自己就好,當一起心動念,想到了, 就告訴自己「我不要當眾生」,若是沒想到就沒想到,不要管它就好了。很容易修 -8- 喔!我們性理心法的修持方法很簡單,不很困難,看我們有沒有恆心毅力,好!不 起念頭,沒有念了! 所以沒有念了,我們要在凡塵生的因就斷了;因為我們有念,才有因在凡塵生。那 一直滅,滅滅…,滅到無想(沒有想),念沒有,也沒有想,生相就盡了。生因斷了, 生相也盡了,就不會到凡塵來。然後我們就可以回歸到本位,如如不動、常住不遷, 都已經歸還本位了。所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全部做到了,成道。 這樣要成道困不困難?很容易!這個聽起來是很容易,做起來是蠻困難。尤其我們 這個念頭,叫它不要起念,可是偏偏一直跑出來,念頭一直很多。所以現在我們要 訓練,訓練自己的頭腦不起念頭,這樣就可以恢復活菩薩的本位。 顯此覺心(這邊已經顯現我們那個覺心,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叫做覺心),離諸生相, 清淨無染也(離開所有會生的原因,生相全部都離了,已經到達清淨無染)。因緣、 自然,依見之性質而言。和合不和合,依見之形相而言(一個是性質,一個是形相。)。 經文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 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 為與塞和。 佛又詳細對阿難講,我現在用顯現在眼前凡塵的景象來跟你講、問你,而你還是用 舊的六道輪迴之中在用的「一切世間妄想和合」,那個就是諸因緣性(就是因緣的 形相、因緣的性質),而自疑惑(從因緣產生的現相、產生的事情,然後自己心裡 面沒有答案),然後想說「證菩提心」還是要「和合起者」――就是要因緣。各位前賢, 這邊佛這樣問阿難,跟阿難講,其實我們在凡塵修持裡面,我們平常也都會用到因 緣,用到自然,可是在講到佛性本體的時候,祂是超越因緣也超越自然,不屬於因 緣也不屬於自然。可是各位前賢我們要修道,有沒有因緣、有沒有自然?(有), 我們為什麼求道也是有因緣,然後因為我們自然有那種善心,也用到自然,所以因 緣自然都有,然後我們才走入修道的道路。所以在這過程之中我們都有因緣、自然。 可是當一講到佛性本體的時候,祂都不是在講這些一直在凡塵的無常變化。我們的 所有遭遇都一直無常變化,可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有沒有一直無常變化?沒 有喔,都是我們不認識祂而已喔!佛性本體是常住不遷,祂都是不動的(如如不動), 而我們都不認識,是差別在這裡而已!那現在佛就是要把這個詳細的告訴我們,說 這個是什麼狀態、是什麼性質、我們的佛性是什麼樣的情形,要讓我們瞭解。我們 -9- 要先了解到這個內容,然後再來看,才不會說「不是因緣、不是自然,可是我明明 在凡塵之中所遭遇、所有的生活,都是在因緣自然之中」,都是有,可是那個是無 常變化的現象。那我們常住不遷、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祂沒有形相、祂不會變化, 而我們只是都不認識。那你用因緣、用自然來形容祂,那就差的很多,沒有辦法講 的出來祂的狀態。所以佛一再的苦口婆心,不會說你不知道就不跟你講,還是不厭 其煩一直講,要我們透徹都能夠知道。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因為阿難都用凡塵的因緣來問佛,現 在佛就順著阿難的心,說你現在妙淨見精,就是你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發揮出來的 見性見相,你的見性、你的見相,是為與明和還是為與暗和,這就是因緣的。是跟 光明相和、還是跟黑暗相和) 為與通和,為與塞和(這本來有八個形相,那佛就用前後兩個來包含。問阿難你的 佛性本體,是跟光明和、還是跟黑暗和,是跟通和、還是跟塞和(有牆壁阻塞了))。 經文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假如你的佛性是跟光明相和,你且汝觀明)。當明現前(光明 顯現在眼前)。何處雜見(光明的裡面,哪個地方摻雜你的見性,就是摻雜你不生 不滅的佛性本體)。見相可辨,雜何形像(就是佛性已經跟光明呈現在你的眼前, 而你看到了。見相就是你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已經看到了,可以分辨,那祂摻 雜什麼樣的形相。 各位前賢了解意思嘛?一定又想的太深了,很淺的不會很深。這地方我們一定要了 解,了解以後在往前講下去。不了解,我們稍微停下來。 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跟光明已經合在一起,那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看到光明, 然後也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佛是在問阿難這樣。那你看到光明,我們大 家都知道,而佛性本體因為很多人都沒有看到,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佛性 你能夠呈現,你看到祂是什麼樣的形相」,跟光明合在一起,光明已經知道;那佛 性本體是什麼形相。雖然答案不是問的那樣,可是他現在問的話,就是這個意思, 就是說「明相現前(就是光明顯現在眼前)」,何處雜見(這個光明哪個地方跟你 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呈現出來的那個,好像雜貨店一樣,有很多東西,這個有光明、 有佛性),見相可辨(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可以分辨),雜何形像(祂是什麼樣的形 相)。了解嘛。不了解再講一次。 -10- 因為阿難一直在講我們佛性是因緣,自然在後面還沒問,現在是先講因緣。佛就隨 著阿難的意思,從因緣來說。現在光明跟黑暗、通跟塞,佛先講明相現前(光明的 形相,顯現在眼前),因為你講因緣,現在是以光明來說,光明跟我們佛性本體, 兩個假如是因緣合在一起的話(因緣顯現),現在明相現前,這個明,哪個地方摻 雜你的佛性本體,就是光明已經呈現了而我們看到光明了,現在白天都很亮很光明, 那佛性摻雜在光明裡面,那祂是什麼樣的形相。這樣懂意思嘛!釋迦牟尼佛問阿難 「我們佛性是什麼樣的形相」,見相就是我們佛性已經可以分辨,也就是說能夠把 佛性請出來給大家看,看佛性是什麼樣子。佛是這樣問啦!不是在講答案,答案不 是這樣。 經文 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 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若非見者,云何見明」,這個地方才比較不容易懂。為什麼?若非見=你若沒有 看到光明;我們都看到光明、亮,只是沒有看到佛性本體。然後佛又把前面的話跟 下面的話,換了一個角度。「若非見者」――假如這個光明裡面沒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那「云何見明」――我們為什麼可以看到光明。已經跟上面的意思完全不同,上 面是要阿難指點出來佛性是什麼樣的狀態,下面是說沒有佛性的話為什麼能夠看到 光明。 要了解佛在講的時候,有些真的都是我們日常在運用的一些白話,不是很深。可是 有時候講完以後,底下另外一個角度又講的時候,就完全都不同意思。比如上面說, 我們佛性跟光明是合在一起(因為和合),那我們看到光明,佛性是什麼樣子呢(因 為合在一起),要阿難指點出來佛性是長成什麼樣子。可是底下這兩句「若非見者, 云何見明」,假如你沒有看到光明,那你怎麼知道光明呈現的景色這麼清楚。所以 答案裡面,我們的佛性本體本來就沒有形相,所以見相可變,根本就是不合理。我 們的佛性本體有辦法指點的出來嗎?沒有啦,佛性本體就沒有形相怎麼去把祂分辨 出來,沒辦法的。所以我們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可是我們確實是了了分明――可以了 解,我們看到什麼知道什麼,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看到什麼知道什麼,明來就見明, 暗來就見暗,這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但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而現在就是阿 難都執著在因緣,佛要針對阿難的這個觀點來告訴他,「你既然說是因緣,祂才有 -11- 辦法產生,有光明才有佛性,那如果沒有光明不就沒有佛性」,雖然佛沒有這樣講, 可是就有這個含義在。就是要知道我們不生不滅佛性雖然沒有辦法指點出來(因為 佛性有形相的話,你就可以指點;那沒有形相你怎麼指點,就指點不出來),而指 點不出來,佛性沒有嗎?有,而且是盡虛空徧法界,你看到什麼知道什麼,都了了 分明,那能夠了了分明,那個不是佛性,是什麼!要知道佛要表現的,就是超越阿 難所問的因緣,是超越這樣的。阿難以為佛性有形相,可是我們佛性哪有形相,佛 性是沒有形相。可是佛性沒有形相就不能說祂沒有,是沒有形相而且祂確實是有, 而且又很親切,每一個人都能夠知道「你的佛性能夠了了分明,都能夠知道」,這 個能夠知道的…。所以開始的時候佛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我們回想一下, 這個問題我們再怎麼研究,就是沒有辦法把佛性讓我們真的看到祂的形相,真的看 到的話就叫邪見,沒有看到才是對。可是沒有看到,不是沒有的沒有,而是有,確 實有但沒有形相,是這樣的。 因為我們這個佛性,「唯心」,我們的心在哪裡,要知道不是在身體裡面,不即不 離,不是在身體裡面可是也沒有離開身體,就是這樣才不好說。因為佛有明確的講, 我們人都以為我們的心是在身體裡面,既然我們的心是在身體裡面,我們的靈知的 心有靈敏的作用,凡心所在之處一切今能分明了知(就是我們的心在哪裡,我們都 會透徹知道)。佛就講「心假如在身內」,我們身內有五臟六腑,有爪生髮長(指 甲在生長、頭髮也在生長),可是我們這個心怎麼都沒看到五臟六腑、也沒有看到 指甲跟頭髮在生長,所以不是在心裡面。那說心離開我們身體嘛,也沒有。所以就 很奧妙。要了解,我們的心在哪裡,我們標準答案就是「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 那在哪裡?(無所不在),對,我們的心就是無所不在,了了分明、無所不在。像 我們這邊看天花板電扇旋轉(沒開冷氣),了了分明,是不是心了解?(是),我 們佛性本體是不是很容易,太容易知道了,反而很深。 開始講的時候,因為佛已經把整個真理已經呈現,可是阿難為了要讓我們末法眾生 更能透徹了解,所以阿難示現的程度比較低一點,然後問了以後,佛就會說,讓佛 說了以後,末法的眾生就更能夠清楚明白。 「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假如參雜明相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的話,那麼如何來看到 我們佛性本體的形相。「必見圓滿,何處和明」,必=一定,我們的見性圓滿,就 是圓滿的東西已經不再接收外面的東西,要兩個不圓滿合在一起才能夠和合。該用 什麼樣的,才能夠讓我們很容易的了解。當兩個東西不圓滿,和合以後才形成一個, 這樣我們容易了解。 -12- 假如「必見圓滿,何處和明」,我們佛性本體已經圓滿了,就不可能再加入光明。 佛性可不可以跟光明合在一起?(可以),所以佛性可以跟光明合、可以跟暗合、 可以跟通合、可以跟塞合、可以跟所有萬相合。所以我們再來看經文「必見圓滿」, 就已經不合本身的真理,必就是一定,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圓滿就不跟 光明、不跟黑暗、不跟通、不跟塞不合了,會這樣嗎?(不會),不會,所以不會 的話,經文的那個「必」,「必見圓滿」本身就已經不合真理了。 所以我們在看的時候,就要先知道講出來它合不合真理,不合真理的時候,不管是 誰說的都不要聽。講出來一定要符合真理,像我們翻到五十頁後面這邊,前面這段 文字「當明現前,何處雜見」,就是在講光明的形相,哪個地方參雜我們的佛性本 體。然後「見相可辨」又跟真理不合,我們的佛性本體根本就沒有辦法分辨,既然 不能分辨,那佛為什麼說「見相可辨」,就是他問的問題裡面,已經是反面了。然 後「雜何形像」,就是我們佛性跟光明參雜什麼樣的形相出來。 這樣就了解,有時候在問的時候都不合真理,然後看你的了解程度是怎麼樣,當了 解的時候,講出來的經文完全又不一樣。這有時候是訓練我們自己對看經文的心, 完全都可以很寬廣,不是只有文字表面。因為佛在講經說法都不會是只有在文字表 面,像大家都有拿金剛經來看,我們也了解四句偈:「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 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假如我們一般以為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一般我們都會 這樣很尊敬,都是不能見如來――就是見不到釋迦牟尼佛,意思是這樣嗎?(不是), 因為我們有研究過了,就了解「如來」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它的意思 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不能用形相、不能用音聲,若以色見我――你要用形相見到我(我, 不是釋迦牟尼佛而是我們自己本身佛性本體),以音聲求我――要用音聲來求,是人行 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住在文字的話,跟經文的本意就完全相違背。那我們一體會 了,原來我們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也沒有聲音,所以我們要求的時候,不能從形相、 不能從聲音,然後去求才能夠求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後學也時常講,我們看華手經,裡面就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世 =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世間跟誰爭?各位一 定會想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的話。所以後學才去想這個字面跟實際的涵 義差很多,因為如來不與世間共諍,就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不跟世、不跟 間(即一個時間、一個空間),我們的佛性不跟時間爭也不跟空間爭,為什麼?因 為佛性不用爭啊,佛性是超越,整個空間時間都約束不了我們佛性,所以佛性都不 -13- 用跟它爭。可是世間跟佛性爭不爭?佛跟不跟時間爭、跟不跟空間爭?所以從文字 的表面跟實際的意思,會差別很大。 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假如真正的是啟發如來當家,真的就絕對不會造業,那因 為不是。各位可以了解,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非常的 強,而且它六道輪迴很久,都是當家作主,我們六根當家太久了,要把六根轉移請 佛性出來當家,很不容易。各位請出來了沒有?有請出來了,可是都沒有權柄,還 是六根的權柄比較大。我們的佛性還是爭不過六根。各位前賢,剛講的世間跟不跟 佛性爭?我們六根跟不跟佛性爭?我們佛性能夠爭的過我們六根嗎?所以佛為什麼 會講眾生可憐愍,因為佛性沒有權柄管不動,而我們六根太強勢了,眼睛喜歡看、 耳朵喜歡聽、鼻子喜歡聞、嘴巴喜歡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佛性能夠管得 住嗎?真的管不住。所以世間與我諍,我=佛性本體,世間=我們六根,爭不爭? (爭),誰贏了?六根贏了,世間贏了,佛性沒有辦法贏。所以我們佛性的修養真 好,都不會爭。那我們要體會這麼殊勝的佛性,怎麼不給祂權柄來管我們的視聽言 動!假如我們肯讓這麼殊勝的佛性來管我們的視聽言動,你看品格高不高超?浩然 正氣建不建立?(建立),全部都是很理想,可是就是因為跟世間爭失敗,世間太 強了。就是要真理發揮,當真理發揮就是佛性當家,然後我們身體的形相(六根), 讓它回歸它的本位,六根都是我們在運用的,而我們現在是被六根運用,所以我們 這個根源沒有改變,我們修道容不容易成?不容易成喔! 佛性比較有權還是我們六根比較有權?(六根),現在要講真理喔,在真理世界來 說是佛性大還是六根大?(佛性大),在現實世界是佛性真的在管事還是六根?(六 根),所以佛一直在講眾生可憐愍(很可憐),為什麼會一直說我們很可憐,就是 該當家的都不讓祂當家,而不該當家的它都霸住,還真的是很強。所以各位要先跟 自己的六根妥協商量:「你稍微放一點權力給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就像員外, 員外老爺都在睡覺,六根就是婢女跟奴才,婢女跟奴才都在家裡做事管事,而老爺 都在睡覺不管事,現在要把老爺叫醒,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把老爺叫起來管事。 各位有沒有叫醒了?醒過來了沒?開始管事了沒?這個很現實喔,因為六根管事太 久,你全部都不給六根管的話,它會發飆!六根會發飆喔,六根一發飆起來我們還 真的受不了,佛性都會投降。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現在有的家裡都整理的很乾淨, 要進去都是要先把鞋子脫下來,那個也是告訴我們妥協,要先跟六根妥協,要不要? (要),這個說「要的」才叫有智慧;假如我們用權柄來壓人:「婢女奴才叫它聽 -14- 話,然後員外老爺出來管事」,那個叫理想,只是理想不容易實現。那真的要實現 就是要妥協,因為六根管的太久,然後慢慢的我們把權柄轉移一半給佛性,一半一 樣給婢女奴才,婢女奴才也管一半,經過一段時間,久了,婢女奴才會守本分,還 是老爺在管事了,請佛性本體全權作主,這樣就成功了,要朝這個方向。所以後學 都想我們研究這麼久,兩年半,算天的話有幾天?我們改過多少了?有沒有改變? (有),都知道有改變,可是後學有看老師的訓文中寫到「有改,可是改的太少了」, 我們脾氣毛病還有一些生活習慣,朝好的方向有改,可是改的不多,太少了,還要 大力努力的改。其實我們修道都是跟自己作對,因為都是自己不好。假如我們能夠 改變自己舊有的思想、舊有的作為,能夠改變的話,就很理想。然後按照聖賢所教 的我們就去做。孔老夫子告訴我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不合理的不要看、不合理的不要聽、不合理的不要吃、不合理的不要動(不要起心 動念、不要落入動作),那我們聽不聽?有聽沒有到。所以改的就不多。真正我們 能改過的話,主人請出來,凡塵事就看淡一點,肚量就大一點,培養我們的德行。 這樣慢慢地整個人的氣質也都改變,整個人的作為、所有親朋好友都看在眼裡,也 都會讚嘆,這樣才叫做真的是在修道。我們有畫一張很好的圖,讓我們自己慢慢去 呈現,然後真正的慢慢改過,我們自己也會很高興也會很喜歡。後學覺得我們聽蠻 久了,兩年多了,快出師了,三年四個月就可以出師,那兩年半也快到了,看一看 都還沒有學會看怎麼辦! 經文:「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就是我們見性圓滿的話, 不跟光明相合;光明圓滿的話,不跟我們佛性相合。就是各有各的獨立,都不會合 在一起。可是佛跟阿難講的這個角度,跟真理的角度完全不同,因為講真理的角度 是超越因緣自然,而現在跟阿難講是在講因緣――講明和、暗和、通和、塞和,和合就 是因緣,所以在講因緣的時候,跟佛性本體的狀態完全不一樣。我們佛性本體明來 見明、暗來就見暗、通來就見通、塞來就見塞,然後什麼萬象萬事來,我們都能夠 了了分明,哪一個不和啊,什麼都和。所以真理所在的地方佛沒有講,可是這邊講 的是阿難的觀念,而佛要破除阿難不對的觀念,破除一個不對的觀念就已經講了這 麼多這麼詳細。所以那麼多的那些所有觀念,佛都一個一個講出你的不正確,而正 確的在背後(在沒有說的地方),沒有說的地方是正確的,因為問了以後:「唯心 與目今何所在」,我們找遍整本楞嚴經佛就沒有講在哪裡,問阿難你的真心在哪裡, 從頭到尾全部都在講真心,可是就是要我們自己本身體會、自己本身領悟,那麼親 切的,一秒鐘也沒有離開,都是我們真心,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真心,可是佛沒 -15- 有講,為什麼沒有講,一講了我們就住相,一住相了就不對。所以佛在講真理的時 候,真理都在背後,言在此意在彼(言語在這個地方,而意思在背後,不在表面)。 所以我們看經一定要深入去看去了解它的涵義,不是講表面的,表面太容易了,可 是佛不會那樣說,佛一直講一直講就是要渡化眾生,那怎麼渡怎麼渡,有時候也都 是在背後,跟你講了、聽了,那個就已經渡化了,也沒有在文字表面。所以這邊講 出來,都是對阿難講因緣。 「見必異明」,就是我們佛性跟光明一定不同。「雜則失彼性明名字」,假如把兩 個合在一起,就喪失掉它們的性以及它們的名字。這在經文不容易了解,後學用我 們現象之中比喻,水跟土合起來變什麼?(泥土),變成泥巴,是不是土沒有了? 水也沒有了?因為泥巴不屬於水,泥巴也不屬於土,所以它的名字都消失了,就是 這個意思。有時候我們了解,假如我們的佛性跟光明合在一起,那變什麼?也不能 說佛性、也不能說光明,那變什麼?(光明佛性),哈~兩個都全部講了。要了解, 不同顏色的油漆攪和以後,會有什麼變化?(不一樣的顏色),把白的跟黑的攪和 在一起變什麼?一定改變了,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一定會改變。所以「雜」就喪 失它的名字。所以「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光明不見了,佛性也不見了,參雜下 去整個都不一樣。所以佛講,因緣有凡塵用的,用到佛性來就不太適合了,因為佛 性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所以用因緣自然是世間在使用,所以佛明確的說用世間的 和合以及不和合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它有八個現象,只有 講兩個。 小字體 一切世間一切妄想和合成諸因緣性(凡塵妄想和合,就變成所有的因緣),世間一 切法全從因緣生(世間所有的法一定從因緣生),阿難疑惑證菩提之心,亦從因緣 而生,未了(不了解)之法,全部都虛幻不實(世間有生之法,全都虛幻不實), 菩提是無生法(菩提沒有生也沒有滅),無因緣和合之生相亦無滅相(菩提沒有因 緣和合的生相,也沒有因緣的滅相),若有生滅則不得名為菩提矣(有生滅就不是 菩提)。 體上帶有生相曰染,脫離生相曰淨。雖生而無生相曰妙淨(全在心地做工夫)。見 精即見性之體。見雖生而無生相,故曰妙淨見精(此之程度,即儒教所說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都不知道才會生氣,他生氣就是不知道,那我們不要跟他 -16- 計較。所以他不知道真理才做出不合理的事),超然的真善美內心世界,整個呈現, 哪能說得出來(就是我們整個妙淨見精))。 和者,如水乳相投。阿難疑見精是和合起者。佛問,此見精為與明和耶、為與塞和 耶。底下經文雖然很長,但都是白話,從經文本身就能明白意思,再解說反而複雜。 經文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 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這 前面有講過)。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這跟我們佛 性的實際狀況不一樣,可是凡塵的理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樣,凡塵的理:「可以 跟明和就不可以跟暗和,可以跟暗和就不可以跟明和」,不像我們佛性,不管是明 不管是暗都可以,佛性是超越的)。「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 應非見明」,這個以白話來看就好,都是很通俗、我們凡塵在用的白話。「既不見 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我們知道光明就不是黑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 亦復如是」,都是同樣的道理。這都是比較簡略的一個說法。 小字體―(第 51 頁) 與上段差一個字,就是「和」與「合」,前面的「和」是二個變成一體,如「水」 和「土」就變成「泥」。後面那個「合」保有個體的存在,如杯子與蓋子合起來叫 茶。大方向知道了,就可分辨清楚。(佛在講經說法,都是讓我們很容易了解。阿 難聽到和合以後,因為和合是因緣,底下非和合就是自然)。 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和合是因緣,非和合是自然,我們先把這個了解,不然會被和合、非和合搞混了。 ◎剩下約 10 分鐘,提問問題 【問】:後學知道二十幾年前,有前賢在研究性理心法,有一些怎麼走入歧途,是 不是請劉講師講明那個原因給各位來分享。 -17- 【答】:各位前賢,像現在很多人一聽到研究性理心法,就好像毒蛇猛獸會很害怕, 為什麼?各位要了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假如是正確的話,對我們幫助是非常大。 可是它的毛病所在我們要先了解,第一個:我們研究以後會有一種驕傲,就是別人 不知道,我知道。然後研究再深入一點(就是工夫又高一點),糟糕了,就想稱師 作祖(就是要自己想搞小團體),這樣就會讓一些比較正確修持的人害怕。 所以性理心法能夠了解透徹,是使我們能夠成道成仙作佛,就是進入佛世界,而不 是要在人互相之間有階級(不要有人之間的階級),人之間的階級一建立了,那個 違反平等,所以跟平等不相合。要了解「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要見性。所以這 個見性是在最後,因為明心,心明則因果不昧(不迷昧因果),見性則成佛無疑(所 以見性才能夠成佛)。假如我們已經落入小團體、已經落入不平等的觀念裡面,那 很危險。因為就是會有一些現象產生出來,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看見的,有一些 為什麼會很害怕性理心法,就是已經有弊病,而弊病的產生,也可以說藉著性理心 法,可是他們有企圖,那就很可惡,害人,那個不是救人而是害人。 後學從開始兩年半前到現在,各位就可以了解,所推廣一定是『平凡、平常、平實、 平淡』,都是平等,沒有高低,沒有說誰比較高、誰比較低,那個名跟相都是假的, 都是變化無常,所以不要有另外那個奇奇怪怪的心,那我們也不提倡神通,因為我 們佛性祂本來就具備(神通本來就具備),只要你能夠明心見性了、能夠成就了, 那個神通都是小事,那個不要特地追求。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使大家走 入正確的修道軌道,可以說我們都還沒有走入正確的修道軌道,都還不算。所以我 們講的最平常「不要給六根當家,給佛性當家」,這個講出來是最容易,做出來是 最困難,這個才是真正的道,就是要我們佛性當家,吃虧沒關係,要佛性出來作主。 那我們現在社會現象,很多都不合真理,那不合真理,我們要講人家不對,好像也 不太好,都一直在指責別人,這樣好像也不很理想。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中 規中矩,都是正確,然後也沒有說,你去研究性理心法就不要參與道場活動,也沒 有那樣,而是說我們一研究性理心法,講究效率,沒有效率的東西,我們不參與, 是這樣! 假如我們帶人去玩,然後心性都沒有提升,然後累的半死,又用了很多錢,你還要 嘛?(不要),絕對不要。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幫助,幹嘛去做那個事。所以我 們研究絕對是正面,不要有負面,絕對都是正面,都是要成道成佛。那我們要成道 成佛,一定是中規中矩,都是以天地這個『誠』為出發點,跟天地一樣的。這麼難 -18- 得大開普渡、這麼難得得道,再失掉就太可惜了,所以走的一定要正確,這個是後 學都一再堅持!雖然發展出來不是很理想,可是後學也不會在意,正確重要。 有團體不好,有名氣了以後,前呼後擁那也都不好,不平常、不平凡、不平實、不 平淡,而我們不修那個道,我們修的道就是正確的,要我們在凡塵又可以做標竿模 範,然後修道,真正的走入修道軌道,大家都歡迎的,那個才是正確。真的自己俯 仰都無愧,要做到俯仰無愧,對得起天、對得起人、對得起地,我們就是要這樣去 行持。所以老前人在世也是都講:「好事就是難辦」,那個不好的就很快,所以, 好難好難,好事難辦,這樣可以嘛?(回答:很好)
楞嚴經-18
小字體―(第 48 頁,下半部開始) 第二月,即見性,非體非影,言見性非正智,亦非妄心,解其非真非妄之義云,因 心動而實相有二,如因捏目,而天上之月有二。有智者,合見眚之人(見眚就是眼 睛有毛病)。此捏根元(就是我們把眼睛稍微一壓,就可以看到形相變成兩層),根 即六根,元謂生之始也。又即見性,為六識之本元(我們在第四片的時候,有講我 們六根我生滅跟不生不滅的,記得嘛!後學那時候有要求各位一定要聽的很熟,因 為我們六根有時候是用不生不滅的、有時候是用生滅的,而當我們在應對凡塵一些 禮貌上的那些,都是用生滅的,那個沒關係,生滅的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用不 生不滅是用本體。後學有特別記得,我們嘴巴的舌頭,舌頭是不變之體,當我們吃 到東西就知道東西的味道,那是隨緣之用。可是我們吃東西不可能每天都吃同樣東 西,一定都會變化,當吃不一樣的東西有不一樣的味道,不一樣的味道我們都了了 分明,可是當東西吃完的時候,我們攝用又歸體,又把用擱在一邊了,那個叫事來 則應事去則靜,有沒有聽的很熟?(有),就是這樣「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那個用 生滅心可以。可是我們的不生不滅,我們雖然沒有明顯的在表明我用不生不滅的心, 可是祂都在。像我們的舌頭,什麼東西都不吃的時候,舌頭在不在?(在),什麼味 道?(沒有味道),沒有味道。當我們什麼東西都不吃的話,都沒有味道顯現,可是 只要我們拿東西來吃,味道就出來了。所以我們舌頭叫不變之體,吃東西叫隨緣之 用,就是有體然後有用。吃到東西了吃了以後,像後學說拿花生來吃就是花生味道, 拿梅子來吃就是梅子味道,吃飯就是飯的味道,吃米粉就是米粉的味道,當我們吃 過以後,那個味道就消失了,消失以後它又歸到我們不變之體的舌頭回來,所以我 們不生不滅的那個根――六根。 之前我們也有講「滿眼本非色,文殊常觸目」,就是我們眼睛一看(文殊,文殊就是 智慧第一),我們用眼睛來看萬相的時候,假如是用文殊菩薩的智慧,我們就已經用 不生不滅。所以我們沒有用文殊菩薩的智慧,我們看到形相就容易住相,住相以後 我們就有喜歡討厭,喜歡就想擁有,討厭就排斥。我們想擁有叫取,排斥也叫取, 不管是想擁有或是想排斥,我們都有行為動作,這個行為動作下來,我們業已經形 成了(造業就已經形成),形成=因種了,果報就在後面。那我們生活之中都是這樣, -2- 所以綿延不覺,不會斷絕,我們就一直在因因果果之中(就是六道輪迴)。我們要知 道,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無常變化,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是常住不遷、如如不動的, 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把整個如如不動、常住不遷的佛性啟發(就是認識), 我們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認識以後,我們盡量在日常生活之中請祂當家 作主,不要給六根當家,六根一當家我們一定造業,業造了一定要受苦,我們都是 很冤枉!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六根當家的時候,造的業還造的不知道?(有),知道 自己六根當家在造業嗎?都有體會了,在我們心中都會知道:「喔!六根當家,因為 六根有很強烈的那個感受」,釋迦牟尼佛曾經講,「凡塵給我們的受,都是空的,無 常變化」,可是我們把受都當成實在。我們當成實在去應對就產生喜歡討厭,就造業, 就這樣,在六道輪迴。 那我們請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當家,請佛性本體當家就不落入喜歡討厭,因為我 們強調平等,「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平等了:人與人之間平等、物與物之間平等、 人與物之間也平等,這樣一平等了以後,就不產生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 取捨,不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解脫了!會背了沒?聽起來都很熟喔! 所以後學說性理心法本來就不很深,只是我們平常都沒有接觸,沒有接觸就變得很 生澀,假如我們能夠聽的很熟,把這個佛因在我們八識田中都能夠種下,種下佛因 成佛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假如我們不認識我們的真心、不認識佛性、不生不滅本體 都不知道,那修道想要成道,那是妄想。你經過幾十生、幾百生、幾千生,都不會 成,要成一定要明心見性。各位明心見性了沒?竟然沒有一個回答,都還不了解嘛! 承不承認自己不了解?還承認啊,枉費後學講兩年多,兩年多都要我們明心見性, 明了沒?(明了),對啦,要早點回應!說不了解的話,我們一定不承認;說有了解, 只是還不很透徹,這樣而已,差別在沒有很熟悉很透徹。所以我們有空的時候,時 常拿來聽,有 mp3、CD,可以看的時候就可以看 DVD。 是形是非形,合是燈非燈,離見離非見,合是見非見,是形,即體。非形,即影(影 子,全部都是假,像水中的月亮就叫影;天上的月亮就叫體)。言是形者,真如也。 言非形者,妄相也。離見,離正智也。離非見,離妄心也。 若有一物,可言是彼是此,目眚所成之圓影,空幻不實(就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看 到燈的外圍有五色圓影,那都是不實在的,空泛不實),圓影且虛,名誰是燈是見耶 (要講誰是燈、誰是見,那都不正確)。何況從是燈是見,轉計非燈非見,則又妄中 生妄矣(妄上又加妄)。總言,見性非實有,不應言是境是心,更不應言非境非心(就 是不要路入兩邊)。 -3- 經文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 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 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祇有兩國,或一國人同感惡緣, 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珮 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祇有兩國(因為這樣容易了解,一個洲裡面只有兩個國家), 或一國人同感惡緣(這一國的人就是起心動念都是負面的、不好的,所以感到惡緣), 則彼小洲,當土眾生(在這小洲的眾生),睹諸(睹=看,諸=很多)一切不祥境界, 或見二日(看到兩個太陽),或見兩月(看到兩個月亮),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孛 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因為一 洲裡面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國家看到惡緣,另外一個國家沒有看到惡緣也沒有聽到)。 ※底下就把這些看到不好的景象,用小字的解說。 小字體 水環四面曰洲,海中大小諸洲,及洲中諸國,統喻十法界,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只 有一個國家的人感到惡緣),睹諸不祥(看到很多不祥的景象),喻人道一類(這個 比喻我們人道一類),所見二日,兩月(所見兩個太陽、兩個月亮),皆不祥之兆(我 們一個太陽就這麼熱了,假如兩個太陽的話,我們就沒地方躲,要關在冷氣房了)。 雜氣環月――暈(環繞著月亮叫做暈)。日影蝕月――適。白氣環月――珮。半環――玦,此 月之災象也(這四個字是月的災相)。光芒遍指――彗。光芒四出――孛。橫去――飛。下 注――流,此星之災象也(天上星星的災相)。 惡氣在日上――負。惡氣在日傍――耳。雨後對日有紅綠帶色――虹蜺(霓虹燈,我們反過 來講),此日之災象也(這個叫做太陽的災相)。天地間災象甚多,略此以別禍福(就 是簡略的把月的災相、太陽的災相、星宿的災相講出來,底下更有比較多的且沒有 講又比較小,沒有像太陽月亮這麼大,太陽月亮行星大家都能看得到)。當土眾生, 惡緣所現(就是做的事不好、心想的事也不好),皆由眾生同業所感(就是大家造業 都一樣),舉國同見,故名同分(就是大家都一樣,這個叫共業,我們現在講叫共業)。 經文―(第 49 頁) 阿難,我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 圓影,雖似前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4- 阿難,我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別業不是共 業而是個別造的業,妄見=見解不正確),矚燈光中,所現圓影(就是看到燈光中所 現的圓影;在下雨天的時候,我們看到燈光外圍有圓影;要了解,燈光中不會顯現 圓影,是我們的眼睛有問題了,才會看到圓影――圓形的五色,影像在燈的周圍,整個 都是圓形,尤其我們從玻璃看出去的話更明顯),雖似前境(雖然顯現五色圓影、顯 現眼前的景象),終彼見者(看到五色圓影的人),目眚所成(眚=眼睛已經有毛病 了,不是清明眼,所以看到不是清明空,而是看到五色圓影)。眚即見勞(眚――眼睛 的毛病,就是我們的見太過於疲勞,才產生眼睛的毛病,所以會看五色的圓影),非 色所造(看到五色圓影不是色(色=形相),不是形相所造出來的)。然見眚者(假如 能夠見到眼睛的毛病者,見眚就是已經見到眼睛毛病),終無見咎(就不會有妄見, 不會從見性產生過錯,咎=過錯)。 小字體 退別業合同分,言燈上圓影宛如外境(外面的景相),是見圓影者目眚所成(看到燈 的外圍有五色圓影,就是我們眼睛的毛病所形成。我們眼睛毛病,最大的來講就是 長針眼,那就是大的眚,大部分我們都一直很注重形相,就是我們眼睛太過於疲勞、 用的太過份,所以沒有保持清明眼,結果我們眼睛都變成見勞(我們用到疲勞),眼 睛用到疲勞,各位可以體會,你蹲下來五分鐘然後突然站起來,你看空中會看到什 麼?因為每一個人看到的景相都不一樣,可是後學有問前賢,他們都講看到很大的 細菌在空中鑽來鑽去,大部分十之七八都是看到這樣。我們講「空中華(華=花)」, 那是佛的比喻,佛說你看到空中華,空中不會生花,可是我們看到了明明有啊,我 們執著有,真的有嗎?我們蹲下來站起來看到細菌,是真的細菌嗎?都不是,那都 是我們的幻境,幻出來的景象,不真。可是我們看我們人類――「我明明看到的」,有 沒有聽過這句話?就是很實在的意思,我們明明看到啊!這個明明看到是真的還是 假的?都是假的。所以後學說,在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不是從真理講,可是我們聽 一定聽不進去,為什麼?「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各 位前賢聽的進去嗎?一定很懷疑,「若無所見就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 見」,怎會這樣――都無所見就見如來,還加兩個字「真實」,是真實喔! 在真理世界沒有兩邊對待,所以「若無所見」就是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沒有能所), 沒有能所就是一個絕對體,絕對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而我們不生不滅 真心佛性就是如來就是佛。我們是不是見到佛了?這下子我們又很難去相信它。上 禮拜我們講「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所以我們在凡塵不管是萬相、 -5- 還是萬事,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萬相也是、萬事也是,可是我們看到已經是呈現 的現相,但是緣生,看到緣生的道理,有沒有現相?後學就用種子比喻,我們將一 顆稻穀種籽埋在土中,有水有陽光,它會不會發芽?(會),會發芽,當我們看到發 芽的時候就知道活了,那它為什麼會活?就是因緣,因緣所產生,它會活,那我們 有沒有見到緣生(因緣所產生)?所以各位前賢,我們種籽埋在土裡面,你能夠看 到嗎?你看到那一棵種籽它就不會發芽了,是不是一定要埋在土裡面?(是),你見 不到了,可是你就知道:有土、有陽光、你有澆水,有因有緣它一定會發芽。所以 我們見到緣生是沒有形相,若見緣生即是見法,所以佛法僧是一體的。因為有法, 佛來修,修法成佛;然後成佛以後,說法給僧修,僧修法又成佛。所以我們見法就 已經見到如來,已經見到佛。所以那個法,見到緣生(緣生是沒有形相),當我們看 到形相,已經是緣生以後呈現。所以父母親結婚以後,會不會生小孩子?(會),那 有沒有見到緣生?你不用見,你想也知道!小孩子怎麼生出來?這個體會就好! 所以智閑禪師被溈山和尚逼他講還沒入胞胎之前要講一句,結果智閑禪師講不出來, 所有講出來的溈山和尚都說不是這樣,後來智閑禪師就打包行李回家,說我回家去 吃稀飯,已經成不了道成不了佛了,然後回家整理環境,拿鐮刀在砍雜草,結果嵌 到小石頭,智閑禪師有那個心去坎小石頭嗎?(沒有),我們絕對不可能拿鐮刀去砍 石頭,因為鐮刀會變鈍而不銳利,所以智閑禪師沒有意,那個叫做因緣,智閑禪師 一砍,小石頭在雜草底下,結果砍到小石頭,小石頭竟然飛起來而去打到竹子,而 發出聲響「叮」,在這個時候智閑禪師就領悟了,智閑禪師很感激溈山和尚沒跟他講 答案,他才有今天的領悟。智閑禪師領悟什麼?緣生的道理。 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因緣聚會才產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智閑禪師去砍雜草而碰 到小石頭,小石頭又碰到竹子,整個都是因緣聚會的過程;那因緣聚會的過程被智 閑禪師體會,而且智閑禪師又一直在用心在體會還沒入胞胎之前講一句來。各位前 賢我們還沒入胞胎之前,我們知道我們是什麼?我們現在都已經出生在凡塵了,各 位前賢我們從哪裡來?百年後我們要去哪裡?(理天),理天在哪裡?(有一句話叫 渺渺茫茫),沒有渺渺茫茫喔,是清清楚楚喔!我們來無來處,去無去處,沒有來也 沒有去,既然沒有來沒有去,各位前賢當下圓滿成就,整個圓滿成就就在當下。所 以智閑禪師體會到原來「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因緣聚會才產生」,就連他出生在凡塵 也是因緣聚會,他有跟父母親結緣,然後父母親結婚做愛才把他生下來,是不是因 緣聚會?(是),因緣聚會才有他,會不會死?(會),那他死了去哪裡?(沒有去 哪裡),對!沒有去哪裡,他生也沒有從哪裡來,所以就叫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在一 -6- 真法界。所以他體會之後就講偈語:「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 銷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不墮銷然機」:銷=因緣,然=自然,不墮入因緣、不墮入自然,就是講我們真 心佛性不屬於因緣、不屬自然,是當下圓滿,超越所有現相,很超然的。 ◎「處處無蹤跡」:我們找得到嗎?找不到,所以處處找不到我們佛性是什麼樣子。 各位有看過佛性是什麼樣子嗎?(沒有),所以處處無蹤跡。 ◎「聲色外威儀」:你有聲、有色都是表現在外面的威儀。 這偈語要記得,我時常會問,你就能回答得出來。因為這幫助我們,他能夠領悟, 我們也按照他的領悟方式來領悟――就是從見法(見到緣生即是見法),他是從見法然 後領悟的,領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當下圓滿具足。所以一擊忘所知,他一打到小 石頭以後(一擊),他忘「能知跟所知」,是不是已經一體了?各位前賢,能所是什 麼?四相。因為我們講四相比較文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太容易 了解,講出來文字相。可是用能所來講就很明顯。 用眼睛來說,我能看(大家都能看嘛),那一定有所看,而能看的這個「能」就是我 相,所看的就是人相;那我們所看差別叢生(非常多的景相),這個叫眾生相;然後 我們連續不斷地看,這個叫做壽者相(很長壽,一直看都沒有休息)。所以能所就是 四相。 用耳朵來說,我能聽,能聽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聽,所聽的就是人相;而所聽又不 是只有一種聲音,而是非常多,那叫眾生相;那你連續不斷的聽,叫壽者相。 然後我鼻子能夠聞、我嘴巴能夠吃、我嘴巴能夠說話、我身體能夠做事,只要落入 能所都是四相。這樣了解沒?對四相有沒有比較了解了。 那我們要怎麼樣才沒有能所?能所既然知道了,我們要怎麼樣消滅它――沒有能沒有所。 剛才不是有說:「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無所見」就 是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那我們能夠看到形相了就有能(能見的我),所見的形相, 就有能所。既然若有所見,即是邪見。有能所就是對待,就是生滅;沒有能所就是 一個絕對體,絕對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我們已經進入佛性本體,佛性 本體就是如來就是佛,一定我們都可以成就的,只要我們肯研究努力的去實踐,一 定都可以成就。假如我們修道不這樣修,可以成道嗎?我們用生滅心可以成道嗎? 沒辦法啦,你修個幾千生幾千世都成不了道,因為變化無常,我們都給六根當家, 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一直在變化,那變化,我們心也一直在變化,我們用變化的 心來修道,怎麼能夠成道,所以絕對不成!所以我們自己心就是要篤定,我們從萬 -7- 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祂能夠呈現,然後我們再深 入(因為這個時候只有呈現輪廓而已,一定要深入),深入了以後我們對佛性的認識, 從直心→深心→大悲心,已經很深的程度。所以使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能夠跟整個 宇宙虛空合而為一,叫做盡虛空徧法界,整個都是佛性本體,這個時候已經不用來 不用去,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有沒有更了解了?(有),所以不困難,只要我們用心 都能夠達到可以進入的,很容易。 要了解,有些根基很深厚,能夠一點一聽馬上了解,「喔!原來,就這麼簡單」。假 如我們像後學一樣,國民學校都沒有畢業證書(現在都念的很高),像後學國民學校 沒有畢業證書是少之又少,不過後學就是投入的時間蠻長的,很長的時間,從十三 歲投入參禪打坐一直到現在六十九歲,幾年了,那時候是三十年的時間才對性理心 法了解,了解以後,結論幾個字:「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麼幾個字竟然用三十年 的時間去摸索,跟各位都不太一樣,所以當我們兩年半前開始第一堂課的時候,後 學就把最精華的部分就講了,所以聽第一次所講的大概就可以修到成道。那個時候 後學一直強調,你聽懂了兩個小時就好。而六祖都不用,連兩分鐘都不用聽,六祖 都能夠成就,所有所講的都從性分出來,所以五祖一問六祖「你是獦獠(就是沒有 開化的地方,像我們現在的原住民),你要求什麼」,六祖說「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有沒有目標明確?(有),而我們現在的眾生在求什麼?大概很少人會說「「惟求作 佛」,先把肚子照顧飽比較緊要,所以是先賺錢照顧肚子,要照顧佛祖等我吃飽再來 照顧,是不是?(是),對啊,這很老實,肚子照顧飽才有辦法修道,借假修真,身 體沒有的話怎麼修,所以還是要從我們日常生活入手。所以求道修道我們都已經進 入狀況了,可以說根基緣分都很深厚,祖上有德行,不然我們要了解這椅子不好坐, 好不好坐?(好坐),好坐啊?真的好坐啊?不然為什麼很多人聽了一兩次就不來了, 不是很難坐嘛!底下好像有刀有針很難坐。各位前賢也都是熬過來了,當兩年半前, 坐著的時候,從第一句話開始講「在講什麼我都聽不懂」,然後足足兩個小時坐的腰 酸背痛,有沒有?然後又不嫌棄坐了兩年半(9 月 26 日開始),工夫都訓練的很夠, 煎熬,大家都在煉,煉多久?三年四個月出師,所以三年四個月一到,大家都要成 道,因為都出師了。有沒有?又不敢回應,信心都不夠,可見平常都沒有很努力的 在用工夫,教的都沒有留一手,都全盤托出,可是我們學的就沒這樣,不怎麼努力, 兼顧的就好,先賺錢顧肚子吃飽比較緊要。 還是跟各位勉勵,這個是最值得的,這個到我們一口氣不來不會後悔,就唯有修道。 假如我們投入追求凡塵的名跟利,一口氣不來一定後悔,所追求的名、所追求的利, -8- 我們都帶不走,所能夠帶走的是什麼?就是我們功與過。然後在我們八識田中,所 醞釀的是什麼?我們日常生活在八識田中我們都醞釀五蘊,既然五蘊都已經成熟, 我們要不在凡塵現相那是不可能!不是「五蘊皆空」嘛,意思知道嗎? 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形相(也就是講我們身體,身體就是色,形相),我們身體 是借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沒有一個人可 以擁有,當我們還沒還給天地之前,我們是「借」的,借假然後修真,因為水火風 土沒有知覺性,水火風土會知道痛嗎?它都不會的,沒有知覺性,可是我們佛性很 靈敏,佛性能夠有靈知作用。現在,沒有形相的佛性跟沒有知覺性的水火風土混合 在一起,把水火風土變成有知覺性,把沒有形相的佛性借著水火風土表現出來。所 以我們在修持之中要把它分的很詳細很清明,沒有知覺性就是不要注重,有知覺性 的佛性要注重。我們能夠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注重,這時候我們生活的目標跟 重點已經完全都不同了。我們現在所重視的是不是身體的享受?我們借著佛性(不 生不滅的真)來享受身體(水火風土的假),是假在享受,假在享受所造出來的罪誰 擔當?是我們佛性要擔當,划得來嗎?那我們說身體享受,是真的享受嗎?各位就 可以想像,我們到處去觀光累不累?(累),很累,那有沒有留住在眼睛?都沒有。 所以最美就是佛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最美,所以你要欣賞就欣賞自己不生不 滅佛性本體,到處去看都是假相。 所以我們看風景很好的地方所在,一遇到大地震的時候變成什麼?土石流,整個都 崩塌了,漂不漂亮?我們再去觀光?所以只要落住形相都是變化都是無常,我們不 要去找自己的麻煩。搭飛機去到外國觀光,然後你回來晚上躺在床上睡覺,眼睛頭 腦在顯「我到哪個國家去,那個風景真的好,很想再去」,人是在家裡,但心在哪裡? 不在了,那時候的身體變什麼?本來就是水火風土不用在變水火風土,變行屍走肉。 所以後學就講,假如有人在看八點檔連續劇,你走到電視機的後面,看著在看電視 機的人(就是反回來不要看螢幕,你去電視機的後面然後看著前面在看電視的人), 問一問你叫什麼名字?你今年幾歲?你看這個目的在做什麼?等一下他會跟你講 「你不要吵,去旁邊」,是不是這樣?所以你講真理顧人怨,會不會?(不會)。 我們一落入凡塵以後,慢慢長大,大人就告訴我們「你要認真喔」,我們從小到大, 我們是認真還是認假?(認假),就沒有一個認真,而且變化很快。各位可以從稱呼 來看(以坤道來講),剛開始的時候:小妹→小姐→歐桑→歐巴桑→阿婆,一生過去 了,快不快?(快),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竟然這麼快,從小妹一下子到阿婆,所以 要把握我們還能夠主宰的時候,趕快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跟整個宇宙虛空融為一體, -9- 到達一真法界,全部都是真都是我們佛性,虛空之中,真空然後妙有,空中不空有 佛性在,妙有沒有形相確實是有。各位有沒有掌握自己確實是有?(有),我們那個 靈知(靈敏知覺)確實是有,要把這個知覺讓祂時時刻刻都知覺,不要不知不覺, 我們生活之中時常都會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造業,造業就受苦, 我們這樣過來了,有六萬年耶!各位前賢我們經過多久了?幾世的輪迴?一個元會 有六萬年是有生物(就是有我們知覺性的生物有六萬年),六萬年是治理(就是整頓 整個宇宙),建立凡塵讓眾生能夠居住。假如我們每一生都是六十歲(一甲子,老一 輩都講活了一甲子才不夭壽,沒有活到一甲子都算夭壽),假如我們每一生每一世都 是當人,然後又活了六十算,各位前賢我們要生死多少次?剛好一千次。又假如我 們做的不好落入禽獸,以來雞比喻,一隻雞的壽命有多久?一般都三個月。那六十 歲,雞要轉世多少次?所以一落入畜生道就不只一千次的生死,那就沒辦法算了, 是非常的多。所以這麼久的六道輪迴我們都忘了本來,我們本來都是佛、本來都是 如來,可是現在呢?我們自己都不敢承認,我們是佛嗎?(是),要大聲一點「是」, 很肯定,本來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佛。 之所以沒有成佛是被自己障礙,我們自己的見解不正確,障礙我們自己成佛。只要 我們把不正確的見解去掉,都全部正思正見,那就成就了,我們可以一世修就一世 成,尤其沾到上天大開普渡,活佛老師掌道盤,一打開玄關就是授記,你有成佛的 資格,要不要成?(要),這倒是很肯定「要」,要這樣,做事也是要這樣,很肯定, 不要有負面的,都是要正面的,朝著善的方向去努力,我們一直累積善因緣,為什 麼我們被社會人士批評的一文不值?就是我們不爭氣,活佛老師很無奈:「這些傻徒 兒」,很聰明還是很笨?要努力修持真的是可以成道成佛,一定要自己努力,這個別 人幫不上忙,把脾氣毛病都去掉,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脾氣也沒有毛病,所以修道不 能有情緒,各位有情緒嗎?(有),不但有還很強,不能有(情緒),情緒一上來就 不講理,知道錯也要怙惡不悛:「我錯了就是錯了,我就是這樣,不然要怎麼樣,我 就是比較好運,不然你要怎辦」,真的是沒辦法,「就是要叫你成佛,不然你是要怎 辦」,要當畜生嘛?總是不好啊!現在很多人養寵物,都抱著,你再怎麼寵牠都是禽 獸都是三惡道,我們一落入畜生道以後,還有智慧嗎?還想修道嗎?還會成佛嗎? 很可憐耶!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為什麼萬劫難復?說小孩子的 時候吃吻仔魚對骨骼比較好?各位前賢,一盤吻仔魚有多少生命?你吃一盤要來還 幾世?你幾生幾世才還得完?先別說吃其他的,吃魚一尾要還一世,吃雞一隻要還 一世,我們在還沒清口之前吃了多少?(不知道),已經沒辦法算了,要還多久?還 -10- 不完,真的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不是千劫,是萬劫。所以我們要把握這個好時機, 因為有頓教法門,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仍須還宿債」,你還沒有了――就是不 了解真理,你還要再還宿債。而那個還宿債,我們已經六萬年的輪迴,你看要還多 久,幾個元會都還不完,所以我們要「了」――透徹知道真理,透徹進入真空妙有,「了 即業障本來空」――沒有業障,所有的業障都已經消除了,為什麼? 因為你徹底了解真理,已經沒有三心四相,已經當下萬萬年具備在你眼前。很殊勝 的,所以要自己把握,不要有三心就沒有四相。不要三心容不容易?(不容易),可 不可以做到?(可以),過去的你再怎麼想都不回來,不管是得意的、不管是失意的, 都回不來,所以就讓它過去;未來你也不用策劃,策劃是身體要用,現相要用,佛 性是不用;現在不住,你說現在已經是過兩秒了,它能夠住嗎?不住,所以沒有三 心,沒有心三則三世攝受我們不住,過去世攝受我們不住,未來世攝受我們不住, 現在世攝受我們不住,三世都不攝受,就沒有六道輪迴,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 有現在,就沒有六道了。所以就在我們肯不肯做,把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念頭就是 業,我們一念都不生――我們的生相就已經斷了(沒有生的原因),然後我們一直到整 個生活之中都不起心動念,都沒有私心,我們的生相也盡了,生因斷生相盡,我們 凡塵就不來了,我們要來是來渡化眾生是發愿,不像眾生是被業推到凡塵來,是不 一樣的!像我們都聽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活菩薩入地獄是去救地獄的眾生, 而我們眾生在凡要入地獄很簡單,只要你為非作歹就會入地獄,業力絕對把你推去, 可是你進去地獄做什麼?去受苦,就不像活菩薩可以自由自在的去渡化三惡道眾生, 因為三惡道在受苦的時候,道理就聽得進去;在凡塵你跟他講,他就不聽,為什麼? 因為他正在享受,那什麼時候聽?受苦的時候就要聽。 所以後學講,我們修道假如踢到鐵板是不是對我們很有幫助?(是),上天要考倒我 們倒是蠻容易,讓我們賺錢而且賺很多,然後讓我們有社會地位,大家都很奉承, 還想不想修道?考倒了沒?真的倒了,你要他來「我們去幫助人家、我們去修道」, 他會說「我沒空」,那他說沒空,他要做什麼?要造罪。所以在凡塵我們講在接受福 報就是要小心,那個是上天要考倒你了,而當我們都一直踢到鐵板,我們想不想修 道?(想),踢到鐵板就想修道,很苦的,所以我們一受苦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講「唉 呦~娘喂」,想到根源了,想到根源就想修道,就回到根源就可以成就。修道的路途 我們一定要自己本身去實際的經歷。 沒有稍微講快一點,我們已經快二十片了,六祖壇經共四十四片,道德經共四十三 片,這本楞嚴經大概可以幾片?約五十片可以講完,一片兩個小時,而且後學說講 -11- 的快慢沒有關係,重點是要能夠領悟、要能夠聽得懂、要會做,這個才是重點,講 慢沒有關係,聽不懂但講的很快,我們已經講了很多次的六祖壇經,各位都研究很 多次了,有沒有都全部了解?還沒有,所以還真的需要用功,再聽,要能夠反覆聽, 那八識田中一定都有佛因,而且都會聽的很熟悉,熟悉了以後自己不但會講而且會 做,會做就有希望了。所以後學講晚上睡覺蓋著棉被都會偷笑的,假如你唉聲嘆氣, 那表示還聽不懂,就要努力。 小字體 退別業合同分,言燈上圓影宛如外境(外面的景相),是見圓影者目眚所成(眼睛有 毛病所形成的),眚者,見久成勞之相(就是我們眼睛用的太過於疲勞,然後才眼睛 有毛病,看到有很多不該看的相都看到),不同外境是色塵所造,故曰似境也。然見 圓影者,是有所見(有能見有所見,一落入能所就在生滅之中),故有見咎也(就是 有過錯)。見眚者,無所見故(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已經一體了,這個很重要,假如 我們不講解,無所見,我們也不會把「能」加進去;有所見,我們也不會把「能」 加進去,有能見才有所見,然後無能見就無所見。這是詳細說,因為能所很重要, 能所就是生滅,我們消除能所就是消除生滅,走入不生不滅),無見咎也,咎病也。 見眚者,即自覺眼中有眚病也,不同以眚為所見,故無咎耳(已經沒有過錯了)。有 所見者,即有影相熏於心(我們為什麼煩惱?就是住相,「相」一直在熏我們的心, 所以我們的煩惱就不斷,只要我們把「相」的心都去掉,不住相煩惱就消失。各位 前賢煩惱從哪裡來?(住相),對,從住相來,當我們不住相,煩惱就消失了,所以 不要太聰明,我們住相就是太聰明),成將來種(所以影相熏於心,就成將來落入凡 塵的種子),故有咎也。 經文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好像你今天用眼 睛來看見山河國土以及看到很多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無始以來,很久了,從 什麼時候開始找不到,就是非常久的那個無始的見病所成,才有山河國土、才有諸 眾生。這背後的意思,因為山河國土就是我們真心佛性,諸眾生――心眾生佛,三無差 別,所以眾生就是我們如來、就是我們本身的佛。所以佛才講,看到山河國土、看 -12- 到諸眾生就是無始的見病所形成。假如我們的見沒有病,山河國土、諸眾生都是看 到自己。所以經典要了解它背後的精神所在,不要只有見到文字的表面,文字表面 的意思容易了解,可是背後就不容易了,那我們一定要見到背後意有所指,它指在 什麼地方,我們要了解,了解以後我們就可以實際的改變。所以我們看到山河國土、 看到萬相、看到所有眾生,都能夠了解是我們的妙真如性,這時候要不要分別心? (不要),就不用了,不用分別心是不是已經是一體?(是),就是同體了。所以慈 悲喜捨,慈=予樂,悲=拔苦,大慈大悲,給眾生快樂,然後為什麼大悲,因為眾 生跟我們都是同體,眾生在受苦就是我們在受苦,是一樣的。眾生受不受苦?(受 苦),苦從哪裡來?苦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佛就講無始的見病所形成)。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見就是能,見緣就是所,有能有所。似=好像,好像顯現眼 前的景象,就是眼前的景象好像有山河國土、好像有眾生,可是這個都是生滅,都 是假的不真),元我覺明(元=本來,覺=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本來就是我的 覺明,都是我的真心佛性。所以山河國土及諸眾生,全部都是我們本身自己。佛在 這語言文字的背後都表明出來),見所緣眚(我們見已經見所,見=能,所=就是已 經有生滅,能所,然後去跟現相攀緣,因為見勞,眼睛有毛病,所以緣眚),覺見即 眚(我們的覺跟見,就是已經都生病了),本覺明心,覺緣非眚(我們的本覺已經透 徹的明心見性,已經能夠恢復到本來,對緣的來源,能夠見緣生即是見法,見法即 是見佛,所以能夠覺緣以後,已經就非眚――眼睛就沒有毛病了),覺所覺眚(這時候, 我們能夠覺所,即能夠能覺所覺那個眚――眼睛出來的毛病),覺非眚中(我們的佛性 本體已經不在眼睛生病的中間了,已經超出來了),此實見見(這個時候,就是實在 的見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實在的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這個時候,那 個覺聞知見就在外面,那個實見見就見到本體)。 各位前賢這樣了解意思嘛?有點深,因為每個文字都有涵義在,而且又不是表面的, 都是在文字的背面,所以我們一定要徹底了解。 小字體 以妄見例真見曰,目為能見,國土眾生為所見(能見所見就是生滅),能見所見皆非 本有(不是本來有,本來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才是本來有,有體有用),是無 始見病所成(那不是本有,是什麼?是無始見病所形成),如彼圓影(好像燈外面圓 圈的影像),非燈本有(不是燈本來有的),目眚所成也(是我們眼睛有毛病所看到 形成的)。見病之見即見性,如第二月,非見體亦非見影也(這又進入比較細膩的部 -13- 分。重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見勞以後才形成目眚、形成眼睛有毛病。假如使我們的 眼睛的毛病消失――就是不要見勞(見不要讓它疲勞),讓我們的見恢復到本來――就是清 明眼然後看到清明空,空中沒有花,空中沒有東西,那才是真理所在)。見與見緣, 如燈上之圓影,故似現前境。見,即眾生妄見,如月影也(月影跟月亮的本體,月 亮的本體在天上,月亮的影像在地上水中,水裡面有月亮的影像,月影全部都是假 的)。見緣,即明暗諸塵(明暗跟凡塵的所有景象)。見與見緣,本是我覺明見性所 生之眚(生發出來的毛病),如見圓影者,自覺圓影,即我眼中之眚也,覺我昔日能 見之國土及眾生,今已非是國土眾生,即我見性之眚,故曰覺見即眚(覺跟見全部 都有病了)。如見圓影即眚也(看到圓影,本來圓影是沒有的)。本覺,即本有之覺, 不同妄見是後生(妄見是後來才產生的)。明心,即見性。覺緣,即妄見,為本覺明 心所緣,故曰覺緣,揀別塵緣也(塵緣,凡塵景象去攀緣,跟我們自性去緣外境不 同),見塵緣者是眚。見覺緣者非眚也(已經沒有眼病了),如見圓影者,有見咎。 見眚者,無見咎(就是看到眼睛的毛病,能夠看到的話,眼睛的病就離開了,沒有 病了)。 能見圓影之眚者,不在眚中也(已經能夠見到圓影的眚――圓影怎麼來的,就是眼睛生 病來的,能夠這樣知道的話,已經離開眼睛的病)。昔日見聞覺知,為今日之所見, 故曰見見(已經見到佛性本體)。能緣六塵,名見聞覺知。見見聞覺知是覺體(看到 見聞覺知,是覺體),云何復名覺聞知見耶(那個時候文字雖然一樣,裡面意思就完 全不同),此責阿難不能分別覺體與見性不同,誤認覺體為見性,是故如來破妄見, 顯如來藏性,此言見性,對眾生妄見,即名真見,對諸佛真見,猶名妄見也,如是 見性,可真可妄。(這地方要了解,有時活菩薩都會用方便法門,方便法門本身還不 是真理,可是為了要引導眾生、成就眾生,祂會用引導的方式,等到程度已經到達 的時候,才講真理的部分。有比較細膩比較深一點) 經文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因為這個原因你看到我以及看到你自己), 並諸世間(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世間就 是講時間跟空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眾生有十二類,若非有色、若非無色是我們 的本來,所以從真起妄有十二類眾生,返妄歸真有十類,若非有色、若非無色已經 -14- 回歸到本來,所以不在裡面,就變成少兩類),非見眚者(就是眼睛沒有毛病),彼 見真精(就已經看到真實的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性非眚者(我們的佛性沒有病), 故不名見(所以不稱為見,這也是比較高的程度以後才講)。 小字體 沒有對待,故不名見,若是能見,即名為眚,有對待有眼病。(49 頁結束)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略,前賢分享兩年多來的聽課心得),活佛恩師在法會上的時候,聽活佛老 師講過「要萬緣放下,是要等到我們一口氣還在的時候,趕快萬緣放下,不是等到 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才做萬緣放下」,後學一直在想,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沒辦法做 這些工夫嗎? 【答】:這問的很好。也把我們兩年多來稍微做一下回顧。這個萬緣放下真的就是要 在我們生的時候能夠放,到一口氣不來你不放也要放,不放也不行。生的時候做的 工夫才進入我們八識田中,那一口氣不來就已經沒辦法進入八識田中。所以在生的 時候就是要盡量萬緣放下。後學曾經講過,我們開始時候做(萬緣放下),並不是要 求所有全部都放下,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多少就多少,那我們會慢慢的深入。 我們開始的時候直心(就是我們生發的第一個念頭),直心去做,那個時候不要起心 動念,我們就堅持不要起心動念,而對「一念不生」就不要管它,只有說萬緣放下, 只有一個萬緣放下的意念,這樣一直做了以後,會熟悉,熟悉到不用對自己講萬緣 放下,它就已經做萬緣放下,那個時候我們會有遭遇,然後會有境,會有想法,這 個時候才要真正的作工夫了。因為我們開始先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輪廓讓祂呈現, 呈現很容易,只要萬緣放下的時候,祂就已經呈現了,可是那個時候還很粗淺,不 深,很容易搖動。等到已經有景相、已經有念頭、我們已經會有想法,那個時候就 是要注意了,連我們遇到的、想到的,那時候一樣要放下,這已經是第二階段。第 二個階段這些就已經在培養深心,開始是直心,第二階段就深心,深心的時候一切 都不住,都放下,不管看到什麼、想到什麼、知道什麼、遇到什麼,都放下,才叫 萬緣放下。不然你看到、想到、遇到、聽到,你都放不下,緣都那麼多,那萬緣呢, 你一緣都放不下,萬緣哪放得下,那時候我們就是要作工夫,真正的要堅持,不管 什麼,再怎麼好的引誘都不要理他,那都是在誘拐我們,不要理他,放下放下,就 能夠進入深心。然後進入深心以後,再接著來第三個階段就很微細了,更微細的一 -15- 點點動,你都會察覺,所以察覺也要放下,放下的時候這時候是培養大悲心(就是 菩提心)。 所以我們從直心深心大悲心,當我們做到大悲心的時候,才可以來講「尸居而龍現, 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並不是你開始做萬緣放下就可以。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 候,先各位講我們要到達的目標是「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可是 那時候沒有講怎麼到達怎麼做,現在我們已經研究那麼久了就要了解,開始的時候 先啟發佛性本體,啟發了以後要培養深心、培養大悲心,有了以後我們要真正的到 達「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尸居」就是在家裡靜居,在家裡面 安住,不出門。龍現,就是神通萬物,為什麼能夠神通萬物?因為你的整個不生不 滅佛性本體跟天地、山河大地、跟所有眾生、跟所有萬相是一體的,既然是一體的, 所有天地之間的一切,你當然都會知道,所以叫做「尸居而龍現,神通萬物」。 「淵默而雷聲」,你又沒有講話,可是你的德――你那時候表現出來,平等之德都已經 呈現,所以那個德的感人就好像天上打雷那麼震撼。淵默,深淵,靜默。你就把整 個都呈現出來,所以很感人。「神動天隨」,就是我們精神有所動(也就是我們有念), 念的時候天理都跟隨著,那已經是成就的階段。我們不管什麼念,天理都跟著。所 以我們剛開始有講「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到後來我們才解說怎 麼樣到達,現在大概也都了解到過程以及要怎麼做,因為後學都強調「要做」,性理 心法不是只有聽,就是要做,你知跟行合一,然後言跟行也要合一,你講出來跟你 做的也要符合,這樣才能夠一步一腳印很踏實。所以往後我們要把親朋好友也一樣 帶他們上岸,也一樣帶他們成佛成道成如來。 【問】:請問劉講師,我們常講「功果」,功是什麼?果是什麼?我們老師說「老師 他當初渡人,那老母慈悲說:從此六十四功加一果,就可以超拔一層父母」,請問加 那一果是什麼? 【答】:講功跟講果都有程度上的差別。因為我們面對比較新進這些前賢,不要一下 子就講的非常的深,從比較粗淺、容易下手、容易做的地方去講,講的時候就容易 做。在六祖壇經六祖稱「見性是功」,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生發出來, 你能夠去了解到、做到,那才叫做功,這個時候還是只有對自己,那個都不算,一 定要把祂能夠呈現,讓別人知道、讓別人也去做,別人有實際去做了,那你就沾到 他已經所行出來的是屬於對整個社會、對整個國家來講都有幫助,而且會愈來愈寬 廣、愈來愈多人能夠做能夠達到,這樣一直累積,累積到一個程度。因為佛在修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是要修到――努力去達成一件對眾生都很有幫助的事,才算一;算 -16- 一的時候要算到一百,算到一百的時候就算一相,那都很不容易完成。可是佛利用 長時間,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而是累世累積,真正的到達能夠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 佛到達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釋迦牟尼佛本身就講,你看到這個形相,是以真理的角 度來講是假的,可是以現相來講是引導眾生去行善,因為你看到這麼好的形相你很 羨慕,羨慕的話你也想達到,當你想達到就有要達到的內容――你要怎麼做才可以達到, 所以你一直累積在行善,對眾生有幫助,累積到你能夠記載下來到一百個善,你真 的就可以累積一下,要這樣久時間的累積,你就可以長時間的修持,進入長時間的 修持,我們八識田中自然都有佛因,自然就會成就,所以那個等於是循循善誘。在 上天大開普渡來講,要整個萬國九洲都能夠普遍的話,那一定是要很寬廣的來推廣 才有辦法,因為當時後學也沒去了解六十四加一果的內容是在指哪個方向,不過以 我們從累世修持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看的話,都是屬於循循善誘方面,而且都是 對大家非常有幫助,而且這個幫助就是能夠廣為傳播,不是你閉門造車,不是說關 起來慢慢去行善,不是那樣,這樣的話推的不廣,而是說你要在行的方面,要能夠 讓很多人都知道,那很多人都會去推廣,當很多人推廣的時候就達到目的。所以六 十四功加一果,就是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內容大致都相同。 【問】:後學在半夜三點到五點的時候精神很好,所以就做萬緣放下,是清醒又似夢, 是虛幻還是有進入一點點狀況? 【答】:我們在經典裡面有講,疲勞了我們就會想睡,你已經睡了,當疲勞消失則我 們就會清醒,清醒的時候精神狀態很理想,假如在這個時候我們做萬緣放下,可是 又覺得好像清醒又好像睡著,各位前賢這樣他的疲勞消失了沒有?(沒有),是還沒 有,但是好像有。所以在做萬緣放下,想睡就睡,因為萬緣放下是要在精神狀態很 理想的狀態之下來做。假如我們想睡,做萬緣放下是很好睡,很容易把疲勞消失, 消失了以後我們來作工夫就很容易進步。 【問】:承上,像這樣的情形是不是有進入一點點狀況?因為(1)靈性是什麼樣的 狀況?因為他見到自己飛起來輕飄飄無法控制,這是否見到自己的本性呢?因為所 見到的地方是那麼清新舒暢,又很寬廣,清醒的時候精神又很好又很清楚。 【答】:這個可能在這邊後學沒有講過。以往在北部後學時常講,假如我們在睡夢之 間會飛起來,就表示我們行善,行的那些善已經還債,本來我們挑了五十斤,那已 經還債十斤或二十斤了,已經輕了,很輕的時候我們飛的起來(就是睡夢之間飛的 起來),當飛的愈高愈遠,表示利益眾生愈多,行善累積多才有那個功效。反過來, 假如我們睡覺的時候,夢見摔下水溝,然後驚嚇醒過來,那就不好了,就是不知不 -17- 覺我們做錯不知道,本來是挑五十斤很重了,這時候又增加十斤或二十斤,所以就 摔到水溝,那是加重我們的負擔(就是業又比較多了)。所以飛的起來就是我們行善 對眾生有幫助。
楞嚴經-17
小字體―(第 45 頁開始) 上段要我們超越自然,此段要我們超越因緣(因為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 於自然,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是離緣獨立,祂住在沒有依賴。要了解自然有自然的 軌道,因緣要有因有緣,那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而我們佛性都超越自然超越因緣), 經文雖然很長,內容卻很白話(講出來就好像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對談一樣,佛講出來 也是講白話),又和破自然內容相同,佛不厭其煩一一說明,使住相者都能知道答案。 以上是講第九番顯見超情(超越所有的凡情)。到第十番顯見離見,那就已經進入全部 都是佛性本體了,自己本體也離開,所以是非常殊勝。因為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時間 算蠻長的,因為我們可能有一些都還沒有很透徹了解,尤其之前我們時常會講「凡 塵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們聽的都很熟悉,都是因緣聚會才有萬相才有萬事。 之前我們曾經有講過,我們在凡塵要來觀察「緣生的道理」――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 見法即是見佛。還記得嗎?有印象嗎?知道裡面的內容嗎?因為我們凡塵萬相萬事 都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才有萬相、才有萬事。假如我們見到因緣聚會的前一刻、 前一段,那我們就已經見到緣生(因緣所產生),見到緣生就叫見法(已經見到法),若 見法即是見到佛(已經見到佛的本體)。 所以後學就講這個本來是很容易,可是我們在性理心法來講卻很不容易了解到裡面 的內容,所以後學就用比喻――種子為因、水土為緣(因緣),然後把種子埋進土裡面, 有陽光又有水,它會怎麼樣?會發芽。那我們見緣生,就是種子跟水土,種子跟水 土有因有緣,可是它還沒有發芽,就是因緣已經會合了,會合了但還沒有發芽,各 位前賢我們見到什麼?什麼都沒看到,可是假如我們能夠去守住它、去看,看種子 跟水土已經會合了,它一定會發芽,發芽已經是呈現現象,呈現現象已經就會落入 無常變化,在之前(就是種子跟水土),種子跟水土我們見到了,然後見到緣聚(因緣聚 會,已經看到了),看到以後但還沒有呈現現象,沒有現象的這時候,各位會不會呈 現現象?(會),一定會,時間要夠久一點,一定會呈現現象。所以這個就叫見到它緣 生(見到因緣所產生)。我們見到緣生(因緣所產生),假如我們每一個形相、每一個事 情,我們都肯用一點心,來了解到它為什麼發生,這個時候我們就叫見到緣生,那 -2- 能夠見到緣生就是見到法,見到法就是見到佛。因為整個空間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 佛性,所以這個能夠見到佛是時時刻刻都可以見到。 我們要知道,假如形相已經呈現而我們見到了,那個是屬於生滅,那就不是常住不 遷、不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見到緣生(因緣所產生)一定要發生現相或是發生事情, 可是還沒有發生――即還沒有發現現相、還沒有發生事情,我們已經見到,這個就叫見 到佛。這樣對佛有沒有更了解了?很奧妙喔。 所以要瞭解,凡塵所有萬相萬事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因緣聚會已經會呈現現相、 會呈現事情,可是還沒有呈現之前的那一段,那一段我們都很忽略,而我們修道就 是來觀這一段――還沒有發生現相、還沒有發生事情之前的那一段情形。那個因緣聚會 但還沒有形相的時候,那個時候,那個緣生你知道往後一定會呈現形相跟事情,可 是現在還沒有,沒有的那時候而你能夠去見到,就是已經見法了,見到法就是見到 佛,佛就是呈現現相以後。之所以能夠呈現現相是不是佛讓它呈現?哇~又是再想了, 是不是我們要有那個決定性了以後,它才會呈現,呈現以後我們是看現相、看事情, 就不看背後的原因所在。而我們修持就是先了解到它背後的原因所在,我們能夠見 到背後的原因所在,我們對自己如如不動、常住不遷的佛性就會很透徹了解。各位 有印象了嘛?可能還要再反覆聽,要聽熟一點祂才會呈現。凡塵不管是萬相萬事都 是這樣,都一定有因有緣,因緣聚會事情才會呈現。像我們性理心法班也是一樣, 老師有意思要開(有因),各位想研究(有緣),因緣聚會了我們才呈現,所以事 情跟形相都是一樣,都是背後有因素在,那個「因」我們就是要去探討了解。各位 前賢我們這個班的成立,因從哪裡來?能夠見到「能夠成立性理心法班的因」,能夠 知道,那個就見到緣生了(因緣所產生),見到緣生以後,我們又見法了,見法了 以後就見佛了。會不會霧煞煞(台語)嗎?應該不會,因為這個有脈絡可以追尋。 底下就講第十番的顯見離見。第十番顯見就是顯現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離見 就是已經離開我們佛性本體,就是不在現相之中去注重了,已經全部都進入無形無 相的佛性裡面。 經文――十番顯見――顯見離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阿難聽到釋迦牟尼佛上面所講的以後,就像佛詢問「世尊,必(一定)妙覺性,非 因非緣」,我們的妙覺性(妙覺妙性),不是因緣不是自然。「世尊云何常與比丘 -3- 宣說,見性具四種緣(見性具備了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 云何」所謂的因為有空間、因為有光明、因為我們有心意識、因為眼睛,四個緣, 這個義理是怎麼樣,請求釋迦牟尼佛講。 小字體 此是十番顯見之最後一番,叫顯見離見,此見乃只見精自體(就是我們能夠見的本 體),不是情見之見(不是我們凡情的見解),見精自體,真妄和合(真的跟妄合 在一起),約義可分真妄二見(按照真理來講,可分為真妄兩個見),並非真妄各 體(不是真有一體、妄有一體,不是的)。但約見精帶妄時,則名妄見,離妄時, 則名真見(所以妄見、真見兩個見)。如人在夢時,則名夢人(我們在睡覺作夢, 睡覺的時候夢人),離夢時則名醒人(已經醒過來了);夢人醒人無二人(夢人醒 人同一個人,沒有兩個人),真見妄見無二見(沒有兩個見,是一個)。今言離見 者(現在說離開這個見),即真見離自體中一分妄見而已(就是把自體之中,一分 的妄也已經撇開了),故名為顯見離見。即遠離依他起,當下即是圓成實(我們在 凡塵所用都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因緣聚會,然後形成事、形成相,然後我們就妄 計執(就是執著),然後我們把這兩個依他起、妄計執都去掉,當下就是圓成實, 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 當機所引(當機就是阿難),乃眼根中眼識(是屬於生滅,六識裡面全部都是生滅, 假如我們用根性就是不生滅。阿難都還著重在眼識,阿難所問大部分都用眼識為出 發點,但阿難慈悲要帶我們末法的眾生來修道,所以阿難所表現的程度都比較低一 點),如來所顯是眼根中見性(所以眼根中的眼識跟眼根中的見性,一不一樣?因 為眼根中的眼識就是我們根塵相對所產生的心,那叫生滅心,因為那個會變化;眼 根中的見性,那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開始研究性理心法,後學就千叮嚀萬交代, 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不生不滅的心就是眼根中的見性,就是 唯一,沒有兩個,就只有一個,那個即心即佛,這個很重要。 假如我們是用生活之中在用的,生活之中用的是眼識,就像我們遇到人,跟人家問 候,那個是日常所用的都是眼識在做用,都是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用識,不用 根,因為我們已經六道輪迴久了,用的很習慣,都把六識心拿出來用,那時候六識 心雖然是生滅,可是我們用也沒有過錯沒有不對,只要我們知道它是佛性的功能作 用就好了就可以,是屬於生滅的,我們日常用那個六識是屬於生滅心(識心,識心 的生滅心)。我們很多前賢都會用六識心來修道,因為六識心也有真心,後學一直 比喻,青年男女到達適婚年齡,談戀愛的時候,那時候看對眼了,可以為他生為他 -4- 死,那個心都是真心,因為真心才能夠付出那麼多,可是那個是建築在識心上面, 因為時過境遷一定會變化,變化了以後我們原來為他生為他死的心不見了,跑到哪 裡去就找不到不見了,所以我們的六識心一樣有真心,所以我們拿來修道,說「我 用真心在修道」,也一樣沒錯,可是建築在識心上面,有一天災難一來,發生大的 變化,要修道的心不見了,然後那時候發生大災難,死的死、殘廢的殘廢,吃的東 西都沒有,那個時候,各位前賢假如有東西但不是自己可以主宰,肚子很餓想不想 吃?(想),會不會去拿別人的來吃?拿來吃了就會活命,不吃就死翹翹,要不要 拿?所以在那個時候就顯現出來,識心的真心跟真心的真心是不一樣的。所以真心 很重要,因為祂不會變化,再怎麼樣的情景之下祂都不會變化。 可是我們的識心,雖然是真,很真,可以對天發誓絕對是真心,跪著向上天說「我 絕對真心在修道」,是假嗎?都是真,沒錯都是真!可是遇到考驗,那個真就受不 了了,就會變假。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發心的心,到底是什麼心?是根塵相對(六 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的那個心,還是我們根塵全部都去掉了,剩下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那個心。已經全部的心都沒有了,剩下就是真心。那個心即心即佛,用佛來稱、 用真心來稱都可以,那個不會變化,常住不遷(不會搬家、不會遷變),那個很重 要的,我們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道成佛。 所以這邊標明阿難用眼識,如來顯現眼根中的見性,那就是根性),眼識是生滅變 化,見性是常住不遷,差別非常大,可是知道卻非常不容易,沒有在此處辨明,修 道不知目標,所謂的摸不著根瞎修行(所以沒有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都是摸不著 根,那個瞎修行,眼睛看不見了在修道,道路坑坑洞洞,會摔下坑洞的)。 前來世尊,乃托見精以顯見性(就是我們眼根可以看到萬相,把見性托給眼根,然 後我們把佛性呈現出來),欲令證入妙覺明性而得全體大用(要我們佛性的全體大 用),今反認見性為眼識,何異將彩鳳為山雞(彩鳳可能我們都沒看過,彩鳳是很 大的;大概是山雞的一百倍,山雞有辦法長大到一百倍,就變彩鳳。彩鳳一張開羽 毛很漂亮,現在我們凡塵有沒這種動物,孔老夫子那個朝代才有彩鳳),視鑽石為 頑石,可不哀哉(把鑽石當石頭就很悲哀了)。 大乘眼識九緣方生(九個緣才會生):空、明、根(眼根)、境(形相)、作意、 分別、染淨、種子、根本(所以九個緣具備以後,就在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 小乘法中略具四緣,缺一不可,即空、明、心、眼四緣,為眼得生之緣,並未曾說, 四緣生妙覺性。今說從因緣生,誤之甚矣(就是講的來源根源不對)。 經文 -5-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講世間的因緣相不是第一義。 小字體 佛告阿難,我昔日說四緣生識者,乃一時權巧方便,說世間諸因緣相,引誘小乘學 者,免中外道之毒。彼外道妄計自然,我說因緣以破之,非同今日所說第一義諦, 修證了義之法,何得取彼而難此耶。(不可以拿那個時候跟現在相比) 經文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 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這時候,釋迦牟尼 佛對阿難講,世間人說我能見,那個云何名字叫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 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所以能見, 就是有日月燈這三種燈光,假如沒有光明的話,就不能見。所以能見、不能見,阿 難都回答了)。 小字體 辨今所說不同昔日因緣。故問之曰,諸世間人,說我能見,是以我為能見,物為所 見,此乃一切眾生共執(共同執著)。今詰以(詰問)云何名見,云何不見者,為探 其藉緣不藉緣(藉著因緣還是不藉著因緣)。答以因於日、月、燈三種光明,乃能有 見,無光即無見,正述其必定藉緣(要藉著這個緣)。此雖單舉明緣,以含空、心、 眼三緣,缺一不見,此昔日之權(權巧方便,就是方便法門)。阿難所述固定,然今 日所說,是第一義,如第一番顯見是心,盲人矚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所見無異。 見性脫根脫塵,靈光獨耀,又何藉明緣?此即權實不同(權=方便,現在是講實相, 所以我們的佛性不用藉著這些外在的緣。我們很少研究到這麼深入,你看我們見性 脫根脫塵,不用我們六根也不用六塵,我們的佛性能夠了了分明,就是因為這麼的 奧妙,所以我們一定要加以研究才會知道)。 經文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 -6- 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阿難若無明時(就是黑暗的時候),名不見者(假如沒有光明的時候,就是黑暗), 名不見者(名字叫做不見),應不見暗(應該不見暗),若必見暗(假如暗一定可以 看得到),此但無明,云何無見。 佛在講其實也是很白話,你看「此但無明,云何無見」,很白話。假如我們已經是晚 上的時間,燈也全部都不開,很黑暗,我們看得見嗎?(看不見),真的都看不見啊? 沒有看到黑暗嗎?(有),看到黑暗不是看見了嘛!只是外境不同而已,一樣是看見。 所以我們在第一番的時候「盲人有見」,阿難一直跟佛爭吵,說「盲人沒有眼睛怎麼 能有見」;佛就講「盲人見到黑漆漆一片,跟我們有眼睛的人處在暗室(黑暗的房間 裡面,一樣是黑漆漆一片,跟盲人一樣)」,然後佛又講,假如這時候盲人,我們移 植眼角膜給他,盲人能夠看得見了,這樣叫什麼見?這樣叫眼見(因為給他眼角膜, 有眼睛了,眼睛看見了)。然後在暗室裡面,有眼睛的人,我們現在開燈,他也看見 了,佛講這叫燈見,為什麼?開燈看見,不是他眼睛看見,而是開燈看見,所以叫 燈見。佛就講「燈能有見,跟你什麼關係」,一點關係也沒有! 所以前塵(眼前凡塵)自暗,見何虧損(我們的見性沒有一點虧損)。所以我們不用 眼根可以見,見明是見,見暗是見,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我們都見!暗來的時候 一樣見暗,所以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所以叫「脫根」。然後矚暗有見,矚=看,你一 樣看到黑漆漆一片,我的見性看到全部都是黑漆漆,所以不用凡塵――不用六根、不用 六塵,我們見性離緣獨立(離開所有因緣,祂獨立的)。要知道我們佛性的奧妙就是 這個樣子,不借因不借緣(不用因緣)也不落入自然,自然有自然的軌道,不落自 然,祂是超然(超過因緣超過自然)。所以智閑禪師的「不墮銷然機」,還記得嗎?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銷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不墮銷然機」, 銷=因緣,然=自然,不墮入因緣、不墮入自然,不墮入這些機緣變化。 「處處無蹤跡」,找不到。 「聲色外威儀」,你的聲色都是表現在外。 因為智閑禪師智慧很高,溈山和尚說「你還沒有入包胎之前你講一句,我要記你(就 是要授記,要使他成佛)」。智閑禪師講出來,溈山和尚都說不對,後來智閑禪師沒 辦法就說「師父你講給我聽」,溈山和尚說「我講是我的,你要講你的」,然後智閑 -7- 禪師回去找所有的書,找都找不到答案。各位前賢可以找到答案嗎?答案就在我們 剛才講的「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所以智閑禪師回去了,收拾行李 要回去吃稀飯,修道已經沒希望了沒有辦法成道了,就收拾行李回去,然後再整理 環境的時候,在砍雜草,鐮刀尾巴砍到小石頭,小石頭飛起來碰到小竹子,小竹子 就發出一聲「叮」,智閑禪師就領悟了。因為智閑禪師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所以智 閑禪師才會講「一擊忘所知」,就是這麼一擊,智閑禪師不知道他那個動作會促成小 石頭飛起來,也不知道會去打到竹子,也不知道會發出聲音,所以這麼多的因緣聚 會在一起,所以智閑禪師就講「一擊忘所知」。因為我們在凡塵我們都是能所(有能 知有所知),而智閑禪師一擊以後,就沒有能知也沒有所知,就已經進入一體了,這 個叫做見緣生(因緣所產生),智閑禪師已經見到法,所以見到法就是見到佛,所以 智閑禪師見到佛了。還沒有入胞胎之前就是這樣,所以智閑禪師才講更不假修治(不 用修了,已經到家了)。 所以剛才我們講的「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 性常住不遷,但我們見不到啊,那我們要怎麼見到?你就是要見「因緣聚會之前那 一刻(前面的那一刻)」,因緣聚會還沒有現相、還沒有事情,前面那一段你見到了, 你就是見到緣生的方法,因緣所生的你已經見到了,就是見法了,見法就已經見佛。 佛法僧是連在一起,所以佛修法成佛,成佛以後講法來給僧修,僧聽了佛所說的法 來修而成佛。所以你已經見法就已經見佛。我們都是連在一起的,脈絡可尋,可以 去追尋的出來,原來就是這樣!只要我們肯用心一定可以進入,後學都講性理心法 絕對沒辦法騙人,你說「我知道了」,你嘴巴講出來你修到什麼程度,聽的人馬上知 道,不懂就是不懂,離很遠就是很遠。那你能夠進入佛性、能夠進入法性,一聽了 就知道,進入佛性(入性)。 我們要引導所有眾生成佛成道,就是一定要有把握,成佛成道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是這個在成的,這個沒有啟發,剩下的都不用講。你講的變成事跟相,自古以來沒 有從事、沒有從相成佛的,沒有從事、沒有從相成道的,沒有!一定都是明心見性, 見性才能夠成佛!各位前賢心明了沒有?不敢回應,可以大聲一點「明了」,最起碼 說我六識心知道,六識心=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也是心,那個我 知道!透徹知道,可是我們修道的時候一定要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然後來修不生 不滅的佛道,就一定會成道,我們一定要自我勉勵,這個別人沒辦法幫忙。我們若 是都不做,叫人家勤勞一點,修一修給我,可不可以能?不可能的,要自己一步一 腳印,要自己作自己修然後才會到達,而且不很困難。後學都講,假如要我們要去 -8- 挑一百斤的擔子,那真的對我們都有困難,要挑那麼重的擔子可能挑不太起來,可 是要我們在心性上作工夫,那個都是不著力的(不用出力的),做得到嗎?有想做嗎? 一定要有心想做才可以,這個都是從心地,我們從心地一發揮出來力道就有,就可 以去行持,做出來就自然而然,都不會感覺到很勞苦,也不會疲勞也不會厭倦,會 很高興。各位有沒有覺的我們愈修愈高興?(有),晚上睡覺有沒有偷笑? 後學當時一了解到不生不滅佛性的時候,真的是睡覺都會笑到醒過來,欸~我怎麼在 笑,會笑到醒過來,很高興的!所以要了解不容易接近上乘佛法,因為我們再來看 所有一些經典、所有講解,層次都不是最究竟,沒有像我們這個講的很透徹很究竟, 做的又是很容易,看我們願不願意而已,願意成佛就要努力,我們立定志向。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所以 佛在講經說法都有一個固定的方式,明就是明,暗就是暗。我們見明就不見暗,見 暗就不見明。不像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暗來見暗明來見明,不是那個樣子。這邊 佛就講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在暗的時候看不到光明),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 還名不見(一樣叫做不見,看不見)。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暗跟明兩個自己互相陵奪,明來的時 候,暗就沒有了;暗相來,明就沒有了)。非汝見性,於中暫無(不是你的不生不滅 佛性在這中間暫時沒有),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不管是明不管是暗,兩個都叫見), 云何不見(為什麼會講不見)。 是故阿難(又對阿難講,你要了解到),汝今當知(要知慧來知道),見明之時(看 到光明的時候),見非是明(我們佛性不是明);見暗之時(看到暗的時候),見非是 暗(我們佛性不是暗);見空之時(看到空的時候),見非是空(我們佛性不是空); 見塞之時(看到塞的時候),見非是塞(我們的佛性不是塞)。 小字體 顯無光明之時不是無見。若如汝謂,無明時即謂無見者,應當併暗亦不見,方可謂 之無見;若無光明時,必能見暗者,此但是明無,而見不無(只有光明沒有,見還 在),云何汝說無見。若復明暗二相,自相侵陵傾奪,明來暗去,暗生明滅,明暗二 相,時有時無,非汝見性於中暫時或無。 須知明暗有生滅,見性非有無(明暗有生滅,我們見性不是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 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我們見性能夠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正顯見性常住,不生不 滅,不藉因不託緣。世間常情,惟許見明有見,不許見暗成見,權教亦須具足,空、 -9- 明、心、眼四緣,方能成見。此經為了義真詮,但取暗中有見,故曰如是則知見明 見暗,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是則暗中之見,尚不用眼,何假空、明,及分別之心 耶,是則顯暗中之見,則四緣俱破矣。是故當知,見明之時,此之見精,非是因明 所有;見暗之時,此之見精,亦非因暗所生;見空見塞,可以例知(按照這個比例 就可以知道),則此見精不屬因緣明矣(已經很了解了,我們透徹知道)。 經文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 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 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這一段佛作一個結論。 小字體 顯離見第一義。即顯妙精明見性,喻如天上真月(比喻好像天上的真月),此段較 上更深一層。四義成就者,已成就離緣第一義,尚有離見第一義,汝復應知,若但 悟見體離緣而未見見體,尚非圓悟(圓融的領悟),必見見體離見,乃真見見體矣 (真正的見到我們見體),故以離緣為例焉。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者,一、三見字,是純真無妄,本體之真見,即妙精明心,如 第一月;二、四見字,是所帶一分無明之妄見,即見精明元,如第二月。無始時來, 此之真見,常墮妄見之中,不能見妄,如人落水不見乎水(好像我們人摔落在水中, 人已經在水中,看不到水)。若觀行力強,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則真 見現前(真見顯現在眼前),即能徹見妄體,正當真見,忽見妄見之時,真見即離 自體中一分妄見,而不墮在妄中,如人覺夢,夢便不在,即已離夢中矣。此之真見, 非是帶妄之見也。非是二字,即不墮之意。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者。良以有妄見時,真見全隱(引退隱藏),及至棄生滅,守 真常,常光現前,即真見現前時,則妄見已空,故曰見精所不能及(全部都是真見)。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者,此責其執吝昔日所學不肯放捨(以往所學的那些, 都覺得很好,不肯把它放掉),今離見第一義,尚非離緣第一義所可及,況世間戲 論因緣自然耶(凡塵因緣自然都叫戲論,演戲之中的台詞),及和合相不和合相, 和合即因緣一類,不和合即自然一類,故云何復說責之。 此第十番顯見離見,顯其自相亦離,轉入純真無妄,佛勉其回小向大(把小乘的心 轉向大乘),無得疲怠妙菩提路(不能夠疲怠妙菩提路,就是一定要繼續追求)。 -10- 所以這一番顯見離見就是最殊勝的地方,就是我們平常一直跟各位講「應無所著而 生其心」,「無所著」=真空,「生其心」=妙有,真空妙有。我們一般都會把我們的 心認為是在身體裡面,所以都有所住,然後也有所誤解,不知道祂的真理所在。我 們看這第十番顯見離見,我們那個「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各位前賢我們的真心在哪 裡?(無所不在),所以各位前賢顯見離見,我們的真心,假如你講的出來、指點的 出來,就表示你都還差很遠。假如你講不出來,可是了解(但講不出來),就已經是 這一番顯見離見。自己的見性本體都已經能夠離了,那個就是第一義。 我們研究道德經第一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有是常住的有,常無是常住的無,常有跟常 無兩個合起來,常無就是真空,常有就是妙有,真空妙有兩個合起來就是我們不生 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是盡虛空徧法界(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不管 什麼地方所在都是我們的真心,都是我們佛性,我們本來都是佛,所以你能夠見到 了因緣然後產生,見到緣聚(因緣聚會)然後你就見法,能夠見到法就見到佛。所 以這一個完全都沒有形相。你若是很厲害能夠指點的出來,表示你還差的很遠,你 還執著在有形有相,距離這一個真理還有一段距離,就是第一義你還不透徹。雖然 說我們佛性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可是我們的佛性無所不在,就盡虛空徧法界, 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以整個虛空都有我們佛性在,整個虛空都是非常的 奧妙。山河大地也在虛空之中生發、萬相萬事也在虛空之間生發,所以我們看到了 緣生之法(因緣所生法,我們看到了),就是看到我們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 以就已經見佛了。了解嗎?不是勉強的而是真理,我們從這個地方切入,祂不住在 我們身上,可是也不離開身上,那你說在身上哪裡?可以講的就是「了了分明」。 「了了分明」,有形相我們能夠把祂固定化嗎?(不可以),不能把祂固定化。假 如固定化的話,佛性作用就太狹隘了,就是因為佛性不能固定且很寬廣。那我們很 寬廣、這麼大的心量,可是我們在日用之中,我們為什麼都把祂縮的很小?我們喜 不喜歡跟人家計較?當我們在計較的時候,我們那個心是大還是小?(小),很小, 我們都知道跟人家計較,那個心很小。往後瞭解我們的心這麼寬廣,所以時時刻刻 要使祂能夠跟天地合一,這樣天人合一了,我們所做的事就是上天做的事情,有沒 有業?就不造業了,要不要受苦?就不用了。 我們在生活上、人事上的摩擦,那都是心量太狹隘太自私了。所以我們有研究了以 後,就要把祂整個推廣,讓祂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到達「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 -11- 神動而天隨」,我們之前就先預告我們可以到這個狀態。「尸居」就是在家裡面沒 有出門,靜靜的在家裡面居住;「龍現」就是神通萬物,為什麼我們能夠神通萬物, 因為萬物都是佛性生發,我們會不會跟祂神通?就一點勉強也沒有,所以我們尸居 然後龍現,能夠神通萬物,天地之間什麼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佛性之中,所 以你這佛性的全體大用就呈現(出來了),一點也不勉強,都是自然而然。可是我 們開始修的時候,一定要朝真理方面下手修,不能一下子想要神通,想要神通的話 就偏了。神通只是我們佛性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不用去追那個,祂自然就有,都 會具備。所以我們所研究所追求都是很殊勝。 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 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 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就是程度比較低的),宣說因緣及與自然, 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因緣、自然都還 沒解決,現在又見見離見,見見非見,這個又更增加迷昧跟胸悶),伏願弘慈,施 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阿難很慈悲,為 我們末法眾生,請佛來說明)。 小字體 此述其迷悶。謂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自然,心猶未開(還沒有開悟),而今更 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此理未明,急於求示,伏願如來,發大慈心,賜我大慧目, 開示我等覺心,令得明淨。作是請示語已,悲傷流淚,心有感傷,傷已沉迷不悟; 頂禮則求釋迷悶,故凝神靜慮,承受佛聖之法旨。 經文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 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大陀羅尼=就是總持。諸有漏者,有漏就是有煩惱,漏=精神外放。 小字體 -12- 將示妙悟妙修,令得圓證。以當機聞說見見非見,重增迷悶,故於爾時佛生憐愍。 既然未開圓解,不能遽起妙修。故佛將敷演大陀羅尼,此云大總持,總一切法,持 無量義,即如來密因之理,即眾生所具圓湛不生滅之見性。總持諸法,即《大乘起 信論起信論》所云:「心為大總相法門」。非特近具根中,實則遠該(包括)萬法, 即首楞嚴王大定,總持百千三昧,即自性天然本定,是名妙蓮華,圓融無礙之理, 為大總持也。 諸三摩提,乃躡解所起自利之行,即二十五聖圓通法門(六根、六塵、六識、七大)。 妙修行路,乃依行所歷之位,即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 十地(就是菩薩)、等覺、妙覺)真菩提路(就是修持方面的真正的道路),乃雙 躡定慧,所修兩利之行(自利又利他,兩利,有定有慧)。此則通指信、愿、行、證。 告阿難言,汝雖有強記之力(阿難的記性很厲害,只要聽過一次,阿難就能夠記憶, 不管再難的文字也一樣,聽過一次就能夠記得下來),但增益多聞而已(佛說你有強 記的力道,可是增益多聞)。於奢摩他自性本定之理所起微密觀照,朗然照體之真 智,心中猶未了悟(所以重點阿難還沒抓到。而人家所說的能夠記得下來,對自己 的幫助並不是很大)。是則真智未開,不能遽示妙修,必先開圓解(圓融領悟了解), 為當務之急。微密觀照,即稱真理所起之真智,開解照了自性本定,非同識心分別 覺觀粗浮,故曰「微密」。乃是離妄絕相,照體獨立(離開妄,沒有形相,照體獨立)。 阿難但知見性是真,而不知所以真。復聞見性是妄,而不知所以妄。稱自己迷悶, 佛亦以迷悶是急,先為開示,令得廣開圓解,方為起修之本,故警之曰:「汝今自 當諦實而聽,依教觀心,由言達理,吾當為汝分別真見、妄見,開示奢摩他,微密 觀照之義,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經文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佛對阿難講,一切的眾生在世間輪迴(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 南東北西北、上下),就是兩個顛倒,分別見妄,然後當處發生,當業就輪轉了。 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13- 一個是別業,一個是同分。同分就叫共識,你認為對,我認為對,我們一起去做, 結果它不是真正的對,那叫同分。 小字體 此中二種眾生即指一人而言。言一人皆具兩種生死,即分兩次生起,從依他起性 起自然不和合顛倒妄見(不眾緣和合而生)即別業妄見。從徧計執性起因緣不自然 顛倒妄見,即同分妄見。此二見,總由分別實相而成,無有實義,故名妄見(都不 是實相的)。 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隨其所分別處,若善若惡,發生其業,隨其善惡業而輪轉 六道,見即惑(見就是惑),分別境界即業(分別境界就是業),隨業輪轉即苦, 妄見是苦之根本,欲滅苦果,故破妄見。惑、業、苦相連,起惑、造業、受苦,大 半的人生就在這三字中包含。(我們迷惑了然後造業,造了業就受苦,我們一生很 快就過了,一生之中歸納就是這三個:惑業苦。我們在凡塵真的都是很無奈,一落 入現相不吃又不行。所以佛就講我們有壽命的因,一定要有飲食的緣,因緣會合我 們的壽命才能夠延續。我們有壽命的因,但你都不吃,會怎麼樣?死翹翹。要有因 要有緣,因緣配合。然後我們很無奈,上天給我們生命,天命之謂性,既然給我們 生命,為什麼要我們自己去維持啊?有沒有想過?上天給我們生命,為什麼要我們 自己去維護生命,上天來幫我們來維護生命好不好?(好),記得喔,你回應「好」 就要努力修道,你努力修道了,是不是真的恢復了,都不用煩惱了,不用吃也不用 呼吸、也不用沒衣服可穿,季節要變換了,要不要再買衣服?所以,惑業苦就包含 我們六道輪迴整個人生) 別業妄見此由眾生一念不覺起分別見,所造之業變易生死(上次講師問:「一念 一輪迴」,我們的起心動念,起的時候就是生,我們下一個念頭來,上一個念頭就 滅,生滅,滅就是死,一個念就一個生死,後學還解釋的一堆,回去一想,不用, 簡單,你起心動念就是生,轉個念頭下一個念頭來了,上一個念頭沒有了就是滅, 生滅,一個念頭就一個生滅,就一個生死了。我們一天之中有幾個念頭?(好多個), 只有好多而已?後學說拿個碼表來按,起一個念頭按一下,再起來一個念頭再按一 下,到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再看看有多少,一定很多都忘了按。開始的時候興沖沖, 開始的時候一個念頭按一下還會按,很規矩,可是到後來就忘了,會不知不覺。所 以我們講不知不覺就是無明,真的就是無明,這樣害我們的,都是無明害我們。我 們把無明的無去掉,留下一個「明」就好。 -14- 所以別業妄見就是別人都沒有,只有你想出來的,那叫別業。同分就是大家都一 樣,那個上看九億,大家都想去買來看會不會中獎,有沒有?(沒有)還不錯,沒 有額外之想),不同凡夫,故名別業。所分別之境即五大種性(水火風土空),亦 即八識的相分(種子)。 同分妄見即識心,由眾生於別業境上起計度分別所造之業,分段生死,六凡皆同 (六道輪迴的凡夫皆同),故名同分。所緣之境,即根身器界(我們的身體及外面 我們所用的環境,所有一切東西)。 此二種見,皆於真體上妄生分別,如空花水月(空中沒有花,水中的月亮也不實 在),虛而不實,故如來皆以妄見稱之。於種性上起分別,即小乘修偏空者,世所 稀有,故以一人比之。 於根身器界起計度,即六道凡夫著有相者,眾生皆然。故以一國人比之。 見性即七識,緣心即六識。七識隨性分別緣總相,故以圓影比之。 六識計度分別,緣差別相,故以種種不祥比之也。 又同分妄見,即六識緣六塵,人人皆然,故名同分。 別業妄見,即六識反緣自性,別於六凡,故名別業。 經文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釋迦牟尼佛講什麼叫做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就是眼睛已經有毛 病了,眼睛生病),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我們在下雨天的時候,我們從 玻璃看外面的路燈,就可以看到路燈的外圍就有一個圓圈,不同的燈光,燈的顏色 跟圓圈的顏色不一樣。佛就是作這個比喻,五色重疊有圓影,在燈的外圍有五色重 疊。 小字體 赤眚,眼中之紅翳,眼有翳故。夜見燈光有五色圓影,見和常人不同,一人獨見, 故名別業。目喻正智,眚喻見性,燈喻真如,影喻大種性(大種性就是水火風土, 因為水火風土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稱為大。大就是摩訶,梵文叫做摩訶,因為 大到整個虛空全部都是,所以才可以稱為大、才可以稱為摩訶)。 經文 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15- 佛就問阿難,我們看到路燈,所現出來一個圓圓的五色重疊圓光,是燈所顯現出來 五色重疊,還是我們見性裡面看出來五色重疊。各位前賢,是路燈自己出來的、還 是我們見性出來的?(見性),啊?見性出來的喔?活菩薩沒有,活菩薩看不到五色 重疊,清明眼看到清明空,就沒有五色重疊。 小字體 問此圓影,為從燈有,是燈之色耶。為從見有,是見之色耶。若有所從來,則名實 有;若無所從來,則名妄想。此喻真如起大種性(水火風土空),此種性無而忽有, 為從真如來耶,為從無明來耶(這個地方我們要稍微留意一下,因為我們平常不會 去注意這個問題)。 經文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 小字體 影若在燈,當人人可見。唯眚者觀之,可證影不在燈也(燈不會顯現五色重疊的圓 影)。此喻真如本無大種,眚人喻眾生,非眚人喻諸佛(因為諸佛看不會有五色重疊 的圓影)。 經文 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小字體 影若在見(影若是在我們見性的話),見已成影(見已經有圓影了),不應再能見影 (不應該再見到圓影),今見影故,可證影不在見(可見影不在我們見性裡面)。此喻 見性本非大種,見性是能見大種之人(可以見到大種的人)。 經文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旁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 假如圓影(在燈外面的五色重疊圓影)是離開燈另外有的,那我們從旁邊去觀,應 該就可以看到。屏帳几筵有圓影出(假如離開燈另外有,這更不合真理。所以了解, 佛就是要講的透徹明白)。 小字體 -16- 影若不在燈,捨燈而觀屏上之帳幔,几下之筵席,合有影出。今離燈外,更無有影。 可證影非不在燈(影,就是有燈才會有圓影)。此喻種性雖非真如,而又不離真如也。 經文 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假如離開我們的見性另外有圓影,應該不是我們眼睛看到。云何眚人(就是眼睛有生 病的人),目見圓影(會看到圓影)。 小字體 影若不是見,則眼不應見影。今眚人自見圓影,餘皆不見,可證影非不在見也。此 喻種性雖不是見性,而又非不見性也(雖不是,可是又不離)。 經文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色就是在燈),見病為影(就是我們的見已經有毛病了,才會 看到圓影),影見俱眚(看到影跟我們的見性,全部都有生病),見眚非病(看到眚 的本體就不是病了),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假如能夠離開這些問 題所在,我們就會很清醒的知道――清明眼所見就是清明空,我們看到有顏色就是自己 的見已經有問題了)。 小字體 五色圓影實是在燈,喻大種實在真如。見病為五色之影,喻心起而生相。 圓影與見,俱是眼眚。喻大種與見大種之見,俱是心病(全部都是我們的心不正確 有毛病)。 見眼眚之見非病,喻覺心病之覺非眚(就已經能夠了解,自己眼睛生病、自己眼睛 看的不正確,這就已經知道,知道以後就離開這種眚的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不應該去講五色的重疊圓影是屬於燈還是屬於見,這樣講就已 經不對題了),喻不應言覺病之心,是大種是見性。 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喻於是色,是心中,又有非色,非心之覺性也。 見影之見,是翳眼,故名眚。見眚之見,是淨眼,故非病(所以見眚之見已經清淨的 眼,所以沒有病)。病眼喻見性,淨眼喻正智。 這一段在我們看起來比較生疏,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接近過。 -17- 經文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 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 況分別,非燈非見。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第二月就是我們眼睛捏了以後,影像重疊,它不是本體可是 也不是影子,影子就全部都是假,本體就全部都是真,第二月不是本體也不是影子, 所以不是真也不是假)。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佛就講第二月,第二之觀, 就是我們捏目,然後才會呈現兩個重疊)。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有智慧 的人就不應該說,我們把它捏那個根源),是形非形,離見非見(你不要捏就好了, 不要捏都沒有問題了)。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現在就是這樣,眼睛有病, 所以形成五色重疊的圓影,現在要用什麼名稱來稱呼,都不對),是燈是見,何況分 別,非燈非見(都不對題了,我們叫做戲論)。 【第 48 頁結束】 ◎剩下約 20 分鍾,提問問題 【問】:楞嚴經講色身、山河大地是妙明真心中物,聖經創世紀說神創造天地在六 天完成,這個部分是否有衝突。 【答】:因為我們所講解的楞嚴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很特地的講我們整個眾生的來源, 以及山河大地形成,我們所有眾生的業果怎麼樣延續,佛就詳細的全部講。後學已 經看了非常多的大藏經,可以說算幾百部了,沒有像楞嚴經這麼詳細透徹的講性理 心法,要我們明心見性又能夠回歸,大部分在心性著力的就只有這一本楞嚴經。在 楞伽經的部分有很多都是講到菩薩的修持方法,我們要接近就比較困難。 要了解之前很多的經典也會稍微點一下,只有大部分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 緣長六粗」,很詳細的說明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之中所現的東西,就只有楞嚴經 明白記載。所以只要我們看釋迦牟尼佛講的那些經典,釋迦牟尼佛如果前面有講世 界,底下一定會接著講微塵,所以世界不是實在有,實在有就是微塵,微塵也不是 實在有,只是一個名相。所以凡塵一切都是真空妙有,我們在凡塵的一些修持所體 會的,都會講到一半:「萬法皆空」,可是後面沒有接「空性即是佛性」這句話。 所以我們一般聽到以後,我們會說「萬法皆空」,以為什麼法都是空、都是沒有, 都不要去著意,卻不知道後面所接的那句才是重要,萬法是從我們的空性生發,所 -18- 以空性即是佛性,這個才是重要。聖經所講天地造人,然後吹一口氣,然後我們人 就降生,各位假如以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相信的程度會多還是少,就不是很容易 去接受。 【問】:華嚴經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離眾生無佛,離佛無眾生,離心無眾生無佛, 請詳細解說。 【答】:心、佛跟眾生,三個都沒有差別。心就是佛,心就是眾生,所以我們在凡 塵只是那個名不一樣(名相不一樣)。因為會成佛也是我們的心,會成為眾生的也 是我們的心,那看我們的心要成佛還是要成眾生,都是由心來主宰。我們瞭解到, 心佛眾生三個都沒有差別,三個都一樣,都是相同。我們就從我們能夠入手的地方― ―就是真心,真心一進入了就到佛了,然後我們一成就成道了,可以渡眾生。所以心 佛眾生本來就一體的。 【問】:後學是今天來聽楞嚴經有點難,後學說這部楞嚴經能量很高,高能量,這 部楞嚴經給你開智慧,這部經若能通,其他就通,聽了很好。因為後學差不多好幾 個月,手都很乾燥,今天聽一聽,那個能量在哪裡,手會濕身體會熱,這不是迷信。 怎麼講呢,譬如你身體很冷(冬天),你用火來烤,身體會熱,若天氣轉熱,你就 不會冷。這就是外在的力量,引發你內在力量的崛起。法也一樣,法若是真法,你 聽了以後,不但法喜充滿而且會洗你的塵埃,所以這部楞嚴經,劉講師真的很棒(劉 講師說:你不嫌棄)!因為楞嚴經是不容易了解,後學在聽,後學是知道但是不是 了解的很清楚。但是這部楞嚴經能夠這樣講的話,這是開悟的,絕對是開悟的,所 以以後若有楞嚴經的班,絕對不能缺席,缺席就虧很大。今天我們修行修道,我們 就是知道世間的苦,知道苦的人、有經過的苦人,他才會出離,過的很快活的人不 知道要修,有苦的人要知道出離這個苦,但是你要出離這個苦,你沒有門啊,不知 道怎麼出,就是這部楞嚴經認真聽下去、認真悟,回去就可以馬上發生效果才有效。 【答】:給我們信心,給我們瞭解,我們研究是最殊勝的最上乘佛法,沒有錯的! 都可以改善我們身體的狀況。 【問】:我們講「五蘊皆空」,那空是要自然去觀,還是說要超出去觀。 【問】:「五蘊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形相,就是我們的形相。受想行識, 就是我們的精神。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 天地的。我們在還沒有還給天地之前,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使我 -19- 們的佛性跟宇宙虛空融為一體,這個時候――當身體還給天地的時候,我們佛性就可以 主宰,自己要到那個佛世界。所以第一個色是空的,是要還給天地,沒有人可以擁 有,一定要還,早還晚還,一定要還,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借假來修真,所以了解, 色是空的。 然後受想行識,最重要的就是受,就是我們在凡塵感受,我們對感受就是很強烈, 佛就講所有的受,是我們前造因,然後接下來的果報(之前的因,留下來的那些緣, 因緣)。我們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要對凡塵所有的受,都不讓它進入我們的心 中。因為假如我們對凡塵一切都不受的話,我們就不會產生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 厭我們就不會取捨,因為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有取捨就有動作,有動作我們 就造業。我們已經不進入心中,所有的受都在外面,我們怎麼應對――事來則應,就應 對就好了,事過就拋開,則靜。這樣全部都不進入心中,心中全部都是清淨,所以 受沒有就不產生想,受想行識,下面的(想行識)是由受而來,有感受然後才產生 我們念頭(想),想了以後我們就行,然後有行了以後就留下印象(識)。所以受 想行識最重要就是在受,我們凡塵的一切都不受(不接受),但不是去排斥它,而 是說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到了該怎麼應對,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去應對,應對 以後就拋開,所以這個受就不進入內心,不進入內心我們就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喜 歡討厭我們就沒有取捨,不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我們就不受這個苦了。所以要了 解,因為我們所接受的受是空的,所以第二個受是空,我們全部一切都不受,大概 最難做就是這個,我們都會把「一切的接受」當成真的。當你了解到「受」是假的, 這時候你會體會害你最慘的就是你最親的人,因為你想修道,你最親的人把你拉住: 「凡塵比較好玩,我們去玩」,是不是最親的人?那你會受影響是不是最親的人? 你要脫離苦海,他不讓你脫離,是不是害你最慘?我們要不要拉那個想脫離苦海的 人?不要了,可是凡塵都很好玩,現在發明東西都很新奇。你看現在手機大家都玩 得不亦樂乎,你時時刻刻就看到低頭族都在玩這個。後學就講是我們佛性主宰在控 制機器。現在發明那個大概是很便宜,所以大家才有,可以照相又可以玩…等,玩得 不亦樂乎,連上下車都一直在玩,司機要拿票都拿錯給他,所以已經被它控制了, 我們人就變成奴隸,而我們是主人耶,它卻變成主人了,這樣好不好?(不好), 所以我們要跟親朋好友講:「我們是主人,來控制那些機器,它是幫助我們的,不 是害我們的,那你這樣,它就害你」,著不著魔?就被波旬…波旬很高興,你已經是 我的魔子魔孫,這樣講比較難聽,不過有點這個傾向。再玩下去,晚上都不睡覺, 尿酸的指數是 3.6―7,晚上不想睡覺都標高到 15 了,再下去就要洗腎了,很嚴重的。 -20- 【問】:劉講師,請問我們所謂的觀照,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上面,怎麼做 才合乎聖賢仙佛行(觀照這兩個字)。 【答】:這都很重點所在。我們要能觀照,所以佛對阿難講,對奢摩他微密觀照你 都還沒有領悟。要了解「奢摩他」就是領悟圓融的道理,那我們就是在日常生活之 中薰習這些真理都能夠圓融知道,不會阻塞了,都能夠通達能夠了解。然後我們觀 照,觀照的時候最主要都是迴光返照(就是把我們的心收回來),因為我們會不知 不覺被造化引誘,引誘以後我們就變成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然後會時常這樣。 假如我們觀照已經變成習慣性,只要你一有空、一沒事,你自然而然就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就會…,因為要把重點放在「我要成佛」,這時候注意力就全部會回到迴光 返照來。你看外境很好看、看風景,到處去觀光,那就貪戀凡塵,你想脫離苦海又 想成仙作佛,有這個事嗎?可以啦,等到你成佛再去到處觀光,那個時候就不用買 機票,你要到哪裡就可以去哪裡,那更容易了! 所以要迴光返照,把注意力收回來(就是回頭是岸),不要把精神外放,外放就是 眾生,收回來就是仙佛。所以觀照就是迴光返照,只要你迴光返照了,守住你不生 不滅佛性本體,各位要了解到,我們守住的那個時候沒有念,可是我們了了分明, 那個了了分明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而你時時刻刻都覺知(都知道),那 個叫微密觀照(奢摩他微密觀照),這樣我們一段時間,絕對有功效,你就會了解: 「真的,凡塵事放開了,都心清了」,不然的話,我們不是修了很久了,我們在座 一、二十年都有了,我們想想:「還沒求道之前跟現在有什麼差別」。
楞嚴經-16
上個禮拜有前賢問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可能會對後面那句「而生其心」 不太能夠體會裡面的涵義,以為「而生其心」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要了解那個跟起 心動念搭不上關係(跟起心動念沒有關係),但是跟我們在研究的真理很有關係, 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就是有跟無,常有常無這兩個同出,可是名稱不一樣(同出而異名,不同樣的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跟老子所講 的這一段,意思是完全一樣。甚至於跟我們現在研究的楞嚴經也一樣的意思。釋迦 牟尼佛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心與目今何所在」也就是在講「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各位能夠連的起來嗎?連不起來喔!後學把裡面的意思講解。 「應無所住」就是空,「而生其心」就是有。所以老子所講的「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已經是同樣的意思。常有跟常無(常住的有跟常住的無),無= 沒有,就是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有但沒有形相(常 有=有,但沒有形相)。所以聖人證悟以後所傳的,絕對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 佛性。我們的真心佛性是屬於真空又屬於妙有,有但沒有形相,空中不空,就是真 空妙有。所以用這些語言文字把祂表達出來,也是要我們知道我們的佛性非常的奧 妙,是玄之又玄、是眾妙之門。所以我們對這個一定要了解,因為我們在凡塵,身 體有形相,所以很容易住相,那我們都「無所住(不住了)」,不住才能夠回歸到 佛性本體回來。那都不住又怕我們落入頑空,所以才接說「而生其心」,生心不住, 不住生心,這個才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而生其心」不是起心動念,而是 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我們的知覺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是有一個放不 下的嗎?(有),萬緣放下以後,我們再怎麼放怎麼放,那個知覺性都在,那個知 覺性就是佛性的本體,是我們認識我們佛性一個輪廓的最初,開始下手的地方所在, 是很淺很容易就知道。所以我們只要萬緣都放下了,一念不生,那個時候我們佛性 就出來了,成佛就是這一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在成佛。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 們都可以啟發我們那個知覺性出來當家作主,發號施令來指揮我們身體的所有言行 動作。因為假如我們沒有啟發我們佛性,我們就會被我們六根支配,就是六根當家。 -2- 六根當家的時候,喜歡討厭就很強烈,我們就會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受苦的當 下又迷惑又造業又受苦,惡性循環。 我們啟發我們佛性出來當家,佛性當家不會造業,佛性純善無惡,全部都是善,是 一體的,天地之間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唱善歌「謝謝你」,我們老師就講「在天地 造化之中,我們原來是一體」,本來就是一體,是一體的話就沒有分別心,心不分 別我們就不會產生很強烈的喜歡討厭,既然不很強烈的喜歡討厭,我們就不會造業, 不造業就不用受苦,就解脫了。所以這個解脫一定要自己,了解真理,自己解脫自 己,可以離開煩惱世界。我們的煩惱從哪裡來?(佛性),從佛性來啊?佛性生發 出來就煩惱啊?我們的煩惱是從住相來(住在形相)。 我們都不住相就沒有煩惱。所以我們一住相了就煩惱,所以煩惱是從住相而來。我 們形相都不住了,煩惱就消失了,沒有煩惱。我們生活在沒有煩惱之中,就像在天 堂一樣。煩惱都是我們自己找的,自己很聰明,找煩惱來煩惱。所以我們要把煩惱 去掉。這樣各位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解)。 在楞嚴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 眼睛在哪裡(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我們能夠知道的知覺性是在哪裡)。各位前賢 我們的心在哪裡?我們的心就是沒有形相,所以要把祂拿出來,拿不出來;可是我 們的知覺性,我們確實知道我們有真心,知道有真心,可是就是沒辦法把祂拿出來, 沒有辦法指點出來。要了解,就是因為這麼奧妙,玄之又玄,所以我們才要進入我 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從大乘佛法裡面就了解,我們的心是無所不在, 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沒有內外也沒有中間),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整個宇宙 虛空都是我們真心,甚至連整個山河大地也都是我們真心所呈現,所有的萬相萬事 也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可是我們都會把那個心認為就住在我們身內,然後身外, 萬法都在身外,就是因為這樣,我們的觀念念頭就已經差錯,就已經不對了,不是 這樣!尤其我們研究楞嚴經,佛就明確的講,心假如住在我們身內的話,因為心有 靈知的作用(靈敏的知覺性),假如心的所在,一切今能分別了知(心在哪裡,都 能夠了了分明);假如心是住在我們身內的話,我們身內有五臟六腑,可是我們知 道我們五臟六腑嗎?有沒有看到?沒辦法看到,知道有可是沒有辦法看到。我們爪 生髮長(爪=指甲,髮=頭髮),頭髮跟指甲都在生長,我們有看到嗎?沒有,都 沒有看到。所以佛就講心有靈知的作用,假如是在身內的話,那你都能夠了解看到 啊,那為什麼沒有,所以住在身內是錯的。那離開我們身體來找心,有沒有?一樣 -3- 沒有。所以祂是不即不離,不即=不住,不住在身內;不離=不離開我們的身體, 所以我們的身體一樣就是有佛性的存在。 我們用構造來說的話,身體的構造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 們都要還給天地的,而且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那現在我們身體有知覺性,身體的 知覺性就是佛性;身體的水火風土是天地的物質,本來是無知之物,沒有知覺的東 西,但現在變成有知覺,所以我們就會被有知覺的身體,大部分時間都被它佔據引 誘,所以身體我們看的很重,然後佛性因為沒有形相,所以我們就忽略就沒有重視 祂。要了解身體有一天終歸要還給天地,我們靈敏知覺的不生不滅佛性,是永遠常 住不遷,不會生也不會滅,所以沒有生死。可是我們對沒有生死的佛性都不加以認 識跟培養。所以當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就被業力把我們推到現相界去現相。 要了解,我們一直住在形相,那麼這一些它就不會脫離,業推我們來凡塵現相的這 個六道輪迴,我們就永遠持續下去。我們一直在凡塵都是受苦,縱然有很大的福報, 一樣是在受苦,像這個時間你到北部是很冷,穿很厚的外套還很冷,可是到南部來 竟然很熱,所以了解,只要有形相我們就要接受天地的煎熬,冷接受冷,熱接受熱, 狂風暴雨一樣要接受,天地之間所有形成的現象我們都要去接受它。所以我們能夠 回歸到靈敏的知覺性(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我們能夠回歸了以後,我們就可以 超越這些現相,現相之中都是受苦,所以我們不要貪戀凡塵。那剛好我們現在能夠 得道,上天大開普渡都能夠得道,這個很不容易,以往都是要三仟功八佰果,功果 圓滿才可以得道,那現在我們都得了,得了以後要努力修,使我們的佛性能夠主宰, 能夠主宰,我們已經可以進入真空妙有;那進入到佛性本體以後,這個身體的現相 就回歸給天地(四大,水火風土就回歸給水火風土),身體跟佛性都已經沒有關係 了。我們沒有研究、沒有加以訓練,身體與佛性關係就很重要,因為業力會把我們 推到現相來現相,我們有現相以後,要了解到我們要給它吃、要給它穿、要給它享 受,要不要?(要),恩,我們所追求的就是這一些,要吃要穿要享受,還不能違 反自然。佛都講我們有長壽的命,但一定要有緣來配合。長壽的命是因,然後我們 要飲食的緣。很長壽的人不吃飯,能不能夠讓它很長壽?就不可能了。所以有長壽 的因,要有吃飯的緣,因緣配合,他的長壽才能夠呈現。所以我們凡塵都是這個樣 子,要現相能夠在凡塵立足、能夠呈現,一定要有它的背景因素。 我們在凡塵就是適可而止,有得吃有得穿有個遮風避雨就可以了,再追求的話就無 底深淵,我們都不會滿足的。等到一口氣不來,沒有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帶得走,我 -4- 們辛辛苦苦打拼,賺了很多東西很多財產,都帶不走要怎麼辦?都要留給別人,那 我們何苦哀哉!那麼辛辛苦苦,到時候拱手讓人很不甘願。所以凡塵虛幻不實在, 都是假的,最實在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很實在,我們就要活在當下,不要 有三心、不要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我們就不走入六道輪迴,三世都攝受我們不 住,我們就可以逍遙自在。所以我們一般都認為心經「觀自在菩薩」是最容易的、 最簡單的,只有兩百六十個字,不知道心經是最深,心經是般若的精華。般若,釋 迦牟尼佛在凡塵講最久,有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講般若(就是講妙智慧)最久;講 方等經(大乘佛法)才講六年的時間,沒有講二十二年那麼久。所以般若是最不容 易進入,我們只要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狀態之下,我們能夠持續,又加以做萬 緣放下的工夫一直深入,就可以啟發我們般若妙智慧。般若一有了以後,般若所生 發的沒有兩邊,都是一個絕對,所以答案就是最理想。普通我們在凡塵都是兩邊, 一定有兩邊才能夠呈現現相,沒有兩邊就呈現不了。所以一進入到佛性以後,祂就 是一個絕對體,一體了以後就沒有兩邊、沒有對待。所以這個理我們平常都很少接 觸真理。因為上個禮拜有前賢問「應無所著而生其心」,後學聽問的口氣就了解他 對而生其心的意思已經錯解(錯誤的了領悟了解),已經認為是起心動念,所以後 學才會在開始的時候就先講,講「應無所著而生其心」的重要性,跟老子的道德經 開頭、跟我們研究楞嚴經裡面的涵義,都是互相融通的。這樣各位通了沒有?通了 喔,就是真空妙有,佛性的本體,就是那個知覺性,沒有形相,可是確實存在,我 們都肯定祂確實存在。所以我們只要能夠從內心生發相信,信居中然後統四端兼萬 善,四端就是仁義禮智東西南北,信是最重要,信不是相信外面,而是相信自己不 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一定要相信,這個我們都可以肯定的,絕對相信。相不相 信?(相信),相信自己的佛性,不相信的話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一定相信。我們 回來講楞嚴經,講到 43 頁(小字體)。 小字體 佛言此見精與物象但惟一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跟所有物象(萬物的形相) 但惟一體,就是全部都是一體,沒有分別的),所以無是無非(沒有是非,我們平常認 為有是非,佛在這邊發揮真理,在真理裡面,我們佛性本體裡面沒有是非),亦復如 文殊一樣,但有一真文殊(但有一個真的文殊),無是與非是(沒有是文殊與非文殊, 這兩個沒有)。欲知無是非乃合二妄成一真(就把兩個相對待的合成一體,就是是非和 成一體),明妄元是真(我們明瞭所有的妄――不真的來源也是佛性出來,只是它是功能 -5- 作用,所以稱為妄,本體就稱為真,所以明妄元是真),於一真總喻而總合,歸真即 無是非(歸真了以後就沒有是非,是一體的)。 今推是義之所始(義理的開始),欲教以出是非之法(出是非的方法),乃從一真起二妄 (從真起妄),明妄本依真(妄為什麼會存在,就是因為有真,有佛性本體,所以妄才 會存在),於真妄別喻而別合(就是個別的比喻,然後跟真理來相合),悟真方出是非(領 悟到真的以後,才能夠脫離是非)。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有色(形相)以及空間,跟我們的聞(耳朵跟鼻子)見(眼根),有色空 跟聞見),此明從真起妄(從我們的佛性然後起來,妄就是功能作用,真就是本體), 謂本是一真心體(本來就是一個真心體),由最初性覺必明(因為我們的性本來就有知 覺在,我們加一個必,就是要落入有為,要使祂光明,這樣變成妄了),妄為明覺(所 以性覺必明就變妄),轉妙明而為無明(本來很奧妙的、很光明的,然後現在就變成我 們日常所用的無明,就是已經喪失一真,一真之體已經喪失,就是走入無明,不了 解真理了),轉真覺而成不覺(本來是真覺,真覺沒有兩邊,然後我們不覺,不覺就有 兩邊了――有覺有不覺,變成兩邊),起為業識(就已經造了業。所以這都是很微細的轉 變。像我們起心動念,念頭就是業,我們都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就已經在造業。假 如我們對社會人士這樣講,他會說哪是啊,怎麼起心動念會是業呢,他不知道在真 理世界裡面,就是已經造了業下來,本來就是沒有念,沒有念就是正念。所以這個 我們要徹底知道――沒有念頭就是正念,沒有念頭就是佛知佛覺(佛的知覺),有念頭就 變成有為,有為就會生滅、就會變化。知道嗎?很微細,這轉折的地方都很微細。 所以就有業識),變現見、相二分(變現見跟相兩個分別了,有形有相然後我們看見。 所以有業識以後就會變現見跟相兩個分別。見=能見,既然能見就要有所見。假如 我們已經起心動念(各位前賢我們起心動念就造業了),那我們想看業相(業的形相), 業沒有形相,然後我們強要看我們的業相,就會形成結暗為色(就是把暗境變成四大― ―水火風土的形相呈現,很微細的。所以了解我們的根源來源――為什麼有山河大地, 就是因為我們一念無明(起心動念),只有這樣喔,然後山河大地就形成了。我們再怎 麼想也想不通,為什麼念頭會形成山河大地。因為本來在我真理世界裡面沒有念頭, 那我們有念頭就已經形成――有,「有跟無」有沒有一樣?絕對不一樣。我們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叫做三有(三個有),就是內容全部都是「有」,那我們在三界裡面來 學叫做有學,有學的程度高不高?不知道喔,那無學高不高?無學就是無法可以學。 無學就是阿羅漢,他已經沒有法可以學。然後我們有學就是有為法,有為法如夢幻 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有」――三有,我們在三有的世界裡面受苦。 -6- 那要怎麼樣才不苦?就是全部都沒有,全部都沒有叫做無學(沒有方法可以學)。沒有 法可以學要不要法執?(不要),要不要我執?(不要),全部都沒有了――沒有我執、 沒有法執,成不成佛?已經成佛了喔!所以最起碼你到無學就是阿羅漢。我們在「有」 裡面學,就是很微細的起心動念,一念無明生三細――三個很微細的業相呈現,業相轉 相跟現相,這個時候一念無明生三細――三個很微細都沒有形相,可是已經醞釀,我們 起念頭以後會怎麼樣?會促成我們的行為。所以各位可以想像,我們行為之前由什 麼開始?(念頭),就是由念頭開始。有念頭了以後我們就會有行為,所以行為的前兆 就是念頭;那念頭的前兆呢?是不是沒有念;那我們為什麼會起心動念?是不是無 明,就是不覺。在覺的佛性之中已經起不覺,所以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以後促成 我們行為,就是這麼微細。我們修道要了解,我們要能夠推敲真理所在――我為什麼會 起念頭、我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出現。行為出現的出現一定有前兆,前兆就是生 發念頭;念頭的生發一定有外在的因緣,外在的因緣是怎麼來的我們要先了解,了 解以後問題才可以解決。比如我們說跟某某人不投緣,一看到就生氣,一生氣就想 跟他吵架;我們就要往還沒有發生這個吵架之前,怎麼形成這些念頭,一定有因; 因,我們要抓得住,把因能夠消弭消失,讓它歸於無(已經沒有),進入無才能夠 進入真理世界。 我們在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14 個有,色界=7 個有,無色界=4 個 有。後學把內容稍微提一下。欲界有六欲天,最低四天王天,第二個忉利天(就是 我們講的三十三天,布袋戲最常說的三十三天天外天),第三個夜摩天,第四個兜 率陀天,第五個樂變化天,第六個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有魔醯首羅天,就是魔 王在住的地方,他也屬於第六的他化自在天管轄。所以魔王住在欲界的最高,我們 就在欲界的管轄裡面,有六欲天就六個了。然後有四大部州,人道有四大部州,東 勝神州,西牛賀州,南贍部州跟北瞿廬州;然後有四趣,就是阿修羅、畜生道、地 獄道跟惡鬼道,六欲天+四大部州+四趣=14 有,都有,有因有果,都叫有。 色界有七個,就是初禪、大梵天、二禪、三禪、四禪,五淨居天跟無想天,七個。 無色界有四個,叫四空天,總共就二十五,二十五就是三界的詳細分。我們講三有 跟講二十五有是一樣的,都是有因有果,我們都要六道輪迴的。我們要超出,超出 就是要「無」。各位前賢,我們心中是不是時時刻刻都擁有?(對),「有」的時 間比較長,所以「無」是最理想。時時刻刻你都講「無事、無事」,沒事啦,有沒 有事?(沒事)。沒事就是已經回歸到我們佛性本體了,一「有」了我們是不是煩 惱?所以三有,三界都是煩惱。那「無」了,無學了(沒有方法可以學),就是阿 -7- 羅漢,已經到達最基本的、我們走入修道軌道的初步工夫。所以要「無」。各位前 賢這樣擁「無」好呢、還是擁「有」好呢?(擁無)。容不容易做到「無」?(不 容易),我們都會想依賴,我們依賴有還是依賴無?(依賴無),依賴無的話,假 如我們吃飯都沒錢,怎麼辦!都沒了、都無了!要了解那個「無」就是從心境上, 真正的已經回歸到真理,全部都是無,都是真空,一真空妙有就呈現,真空妙有就 是佛性本體了。所以我們凡塵的財富、凡塵的現相,不要有沒關係。我們佛性能夠 掌握、能夠使祂發號施令,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就是一定要從佛性啟發。現在我 們是被佛性主宰還是被六根主宰?慢慢地我們把權柄要交給我們佛性,這樣的話我 們就可以在一口氣不來的時候,身體就歸還給天地,身體跟佛性已經就沒有關係了, 就很自由自在。假如我們不這樣做,我們會被業力又推到現相來現相。因為現在的 人孩子生得少,所以本來都是抱孩子,現在都抱寵物。所以搭車時常都看到人家在 抱寵物就像抱孩子一樣,這樣好不好?(不好)。後學都講,我們修道不能養寵物, 為什麼?因為你養寵物的話,你還要使你的寵物成佛,這樣是不是自找麻煩?(是), 我們自己成佛都很有問題了,還要來使我們寵物成佛,還要等牠轉世當人,然後當 人以後又不一定聽話,等到他修成佛的時候,可能都到下一個元會去了,這個元會 來不及了,所以不要找自己麻煩。既然養了,已經有了,之前就養了,就把牠養, 把牠好好的送終,送牠過一生,那個不會落入等到往後使牠成佛。 所以我們了解在凡塵我們的使命任務很重要,現在的重點就是要親朋好友、自己的 親人以及我們熟識的人要他們能夠求道、修道,又能夠研究性理心法,能夠明心見 性,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絕對可以成佛。所以,起為業識以後就會變現 見跟相,二個方向,見就是有能見所見,相就是形相。落入形相以後我們就會住在 形相,所以就有業,然後轉、然後現,業相、轉相、現相,都是在沒有形的裡面)。 色空即所現之相分,依報世界物象,及與聞見,即所現之見分(所以有相有見,是不 一樣的。相=形相,見=能見。我們在凡塵,我們用的見聞覺知,那個能見不是正 確)。正報六根身相,皆屬妄為(正報就是我們身心;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 的環境叫依報。正報就是我們的根身以及我們的心(六識心),這個全部都屬於妄 為)。本非實有(本來它不是實在有的)。雖非實有宛現二相(雖然不是實在有,可是宛 然呈現這兩種現相)。則是非生(不是真正的身)。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第 二月,就是我們眼睛一壓,就形成兩個形相,一個是真、一個是妄,可是它離真不 遠,不像水中的月亮,全部都虛幻不實,所以第二月差一點點)。文殊,但識得一月 為真,則惟一體(我們認識真月只有一個,那個就是獨一無二,沒有分別的)。中間自 -8- 無是月非月之可言(中間自然沒有是月、非月之可言,我們講是月非月,有是非的話, 那已經就是我們凡塵從真起妄了,真已經不見了)。 汝今觀見與塵(我們來觀察我們的見性跟凡塵),研究起來,任從種種發明,無非妄想 (我們種種的發明,全部都是妄想,都已經不真,真就是本體,妄想就是功能作用, 全部都是功能作用,本體已經不見了),上佛對文殊說(上面佛對文殊說),此汝今觀 見是對阿難和大眾說(這個地方對阿難以及對大眾講),見即見精,塵即內之身心外之 萬物(所以觀見與塵,見=佛性本體;塵=形相,身心及萬物),承上汝今不悟妙明真 心(佛對阿難講,不領悟妙明真心,妙=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我們真心有體有 用),故觀見與塵不了(不了解)元是何物(元=本來,不了解本來是什麼東西),任從汝 種種發明,如對萬象而言,云何知是我真性(對萬象來說,要怎麼樣知道,萬象是我 的真姓),對身心而言,見性實我而身非我(這個就是已經錯誤的領悟!就是見性實在 是我,但是身體不是我),說是說非(這個都在是非裡面),總屬分別計度(就是分別心 一直在想),名為妄想,於依他法上起遍計執(這個依他起就是因緣聚會;遍計執就是 我們已經把它認為是實在的),縱說到斷氣,亦不能於中超出是與非(一定在是非裡面, 那個就不是真理)。 由是返迷歸悟(迷已經消失了,能夠回歸到領悟),會妄歸真(領會所有的妄是佛性的 功能作用,然後歸到佛性的本體),了知見與塵元是一真(就是了了分明知道,我們佛 性跟凡塵萬象,本來都是一真法界),則能超出是非之外(就可以超出是非,是非是一 體的),真精者,無妄離垢之體(真精就是已經無妄,離開凡塵的塵垢,離垢之體), 妙覺明者,圓照法界之性(能夠圓滿的照片整個虛空法界佛性),悟此體性,則能遠離 依他起性及遍計執性(就會歸到圓成實性),則根、塵、識三(六根、六塵、六識,這 三個),無非圓成實性(全部都是圓成實,就是佛性本體),悉無自他之別(沒有自己、 沒有他人,沒有你我他的分別),安有是非可指(沒有是非可以指點出來)。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者:此指字與前佛問阿難,既有方所,非無指示句相對(既然有地 方所在,就可以把它指明、指點出來),若悟一真法界,見、相二分俱屬空華(若悟一 真法界,見跟相這兩個俱屬於空中的花),萬物見性本來一體(萬物跟我們佛性本來就 是一體),故能令汝超出是非(因為是一體,就可以讓我們超出是非之外),豈復於萬 象中,何者是見可指,何者非見可指(就沒有是非見解了),亦如但知一月真,則妄計 全消(我們那個在想東想西的言辭,全部消失了),此合識得真月,是非自息喻(是非 自然就休息了),可見迷、悟、真、妄,惟在一念,若一念迷,則心境紛然(心跟境紛 紛擾擾的,這麼多呈現),是非鋒起(講是講非),若一念悟,則妙覺湛然(一念能夠領 -9- 悟,則我們那個妙覺湛然整個呈現在我們眼前),豈容是非於其間哉(不容是非在這個 中間)。 這就是屬於第八顯見不分(就是沒有分別),見(不生不滅的佛性)跟萬物萬相是 一體的。下第九番顯見超情(超過我們凡情)。 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與先梵志娑毘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 阿難又問釋迦牟尼佛,印度外道娑毘迦羅,他談冥諦(冥初自諦)跟他們修苦行(那些 投灰),外道所說的真我遍滿十方,佛說的跟外道說的有什麼差別。這個阿難一問了 以後,佛就會回答,回答以後,我們就會了解差別所在。 小字體 先梵志是古來梵志。其人自謂(自己說自己)梵天苗裔,志生梵天(就是初禪的大梵天), 即婆羅門種。娑毗迦羅,印度六外道之一(印度有六位很有名的外道之一),冥諦,為冥 初自諦,是外道二十五諦中的第一諦【謂此冥諦最初而有之法性,為生萬法之主因,從 冥諦生大,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色聲香味觸),五微生五大(水火風土空),五大生十 一根(眼耳鼻舌身口手足男女大遺)(大遺=我們的身體),如是冥諦為能生,二十三法為 所生,能受用此二十三法者,名神我(名字叫做神我),証知此理者,為涅槃因】,此乃 外道顛倒,迷非色非空而生之邪見妄執(他們不是從真理來講的,是他們自己生發,生 發的念頭就把它當真理,這不正確)。 阿難問佛,佛所說的真理和外道所說的道理有何差別(不一樣在哪裡),讓佛說明其不同 的地方,投灰,亦云塗灰,有時以身投灰(就是用火燒過的灰),有時以灰塗身,而修無 益之苦行(比丘的偈語:身口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 之苦當遠離,最後一句無益之苦當遠離,就是針對印度外道修的那些方法,那些方 法都無益,對自己沒有利益,然後對所有眾生也沒有利益,所以那一些不要去修, 修都是多餘的,受苦也多餘的,對自己沒有幫助,對別人也沒有幫助。所以我們修 要有功效,我們了解我們的習性深根蒂固,要改過都很不容易,我們修一些受苦的 動作,那是要改掉我們不好的習慣性,跟外道那個無益之苦是不一樣的,這樣了解 嗎?可能我們都沒有,都沒有修一些受苦的方法來改變自己堅固的習慣性,有沒有? 應該是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了,賺錢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再去修那個。所以了解佛 -10- 為什麼會講比丘偈語最後一句:無益之苦當遠離)。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或即二十五諦, 末諦,最後一諦之神我。阿難請佛說有何差別(這個就很重要)。 經文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阿難跟釋迦牟尼佛講,世尊也曾在楞伽山,楞伽山就是底下很小,上面山很大,沒 有神通是上不去,要到楞伽山聽講經說法,一定要有神通才可以到達。阿難因為是 佛的侍者,所以被佛帶到楞伽山去。在楞伽山,是大慧菩薩為當機(就是所有的問 題,都是大慧菩薩提出來)。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就帶楞伽經四本(就是傳給 我們中國楞伽經)。到五祖的時候,把楞伽經改成金剛經,因為楞伽經太深了,那是 對菩薩講,金剛經對我們一般眾生來講,所以比較容易了解,所以後來我們看的大 部分也是金剛經。楞伽經四本的原本就比較沈寂,沒有廣為流傳。後來有傳楞伽經 大概都是有十卷的,不是原來的四卷,不一樣了。 小字體 楞伽山,下小上大,此云不可往(翻成中文叫做不可往),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沒有神 通到不了那個地方)。佛依此山而說《楞伽經》,表法殊勝,非二乘所能及(二乘就是 聲聞跟緣覺。聲聞就是修苦寂滅道,緣覺就是修十二因緣)。大慧菩薩是楞伽會上當 機(所有問題都由大慧菩薩來問)。佛在此廣辯內教與外道不同之義。達摩祖師老水還 潮,帶來中國闡揚的就是這本楞伽經,傳到五祖的時候,五祖欲廣為教化,才改成 金剛經,因為楞伽經意境太高,是菩薩程度,末法眾生雖然研究未能瞭解,也就無 法實踐,所以從淺近處入手,比較實際。 彼外道等,無因論師,計一切物,無因、無緣,自然生,自然滅。如彼偈云:「誰 開河海堆山嶽?誰削荊棘畫獸禽?一切無有能生者,是故我說為自然(這就是外道所 講的偈語)」此則撥無因果(我翻成中文就叫做把因果撥開了,就是全部都沒有因果, 這樣我們行善作惡都沒關係,那個跟真理就不合了),不立修證(所以外道不立修證), 佛說因緣以破之(說因緣來破外道所講的撥無因果),故曰:「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所 說的因緣,不是外道所講的那種境界)」如楞伽經頌云:「我說唯鈎鎖(鈎鎖即是因 緣,取相連不斷之義,十二因緣,名十二鈎鎖),離諸外道過(外道的過錯都已經離 開了),若離緣鈎鎖,別有生法者,是則無因論(就是不落入因果裡面,無因),彼壞鈎 鎖義(就是破壞因緣,鈎鎖就是因緣,破壞鈎鎖義理)」 -11- 因,謂種子親因;緣,謂資發助緣,外而百穀等物,須種子為因,水土為緣,方生 芽。修道須借宿生善根,種子為因;如來教法為緣,方生所證之果,大異於彼外道 所說,故曰非彼境界(跟外道所講的境界完全不同)。 經文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離遠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同也彼自然; 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這是阿難請求釋迦牟尼佛,能夠把它的詳細內容講說。因為阿難觀我們覺性自然, 那個非生非滅以及遠離一切的虛妄顛倒,好像不是因緣,跟外道所講的自然,怎麼 樣能夠開示,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開演明示,不入群邪(不進入不對的角度裡面),能 夠獲真實心,妙覺明性,這是最重要。 小字體 謂我今觀此覺緣見性,亦成自然,非生非滅,離遠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及自然, 云何開示不入群邪。凡人在生活中,很多道理不是不知,只是知的內容含混,沒有 確定目標,所以會模稜兩可,起惑造業,因業受苦,惡性循環,阿難慈悲要佛開示 明顯目標,不含混內容,要眾生得益。云何開示分明,令知揀擇,不入群邪,頓獲 無戲論之真實心,而證妙覺明性之全體大用。(所以我們在凡塵,佛就講我們所有的 談說都是戲論――就是戲臺上演戲的台詞,都沒有利益,那個不真實的,而證妙覺明性 之全體大用,這個很重要)。 經文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 阿難,若必自然,自然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 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 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 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就是已經講的很明白了,可 是你都還沒有領悟)。惑為自然(迷惑這一些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它是屬於自然)。 阿難,若必自然,自然甄明,有自然體(假如是自然的話,你一定要了解到,自然一 定要甄明,它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佛要阿難來觀察,我們妙 -12- 明――不變之體、隨緣之用那個見解之中,是用什麼當成自然),此見為復以明為自? 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我們的見,是用明為自然體、還是用暗為自然體、 是用空為自然、還是用塞為自然,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指示)。 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假如是明為自然體的話,應該我們見不到暗)。若復以空 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底下有很多都省略,明底下還有暗,但暗就沒說而就講空。以 空為自然體的話,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 滅,云何見明(所以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都不會含混) 小字體 此段所言,是要我們把前面之八番顯見,深入其中瞭含意,不要在語言文字做工夫, 這段經文很長,含意卻很白話。種種權巧方便,無非將一真,實相之道告訴我們(就 是一真法界,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做實相,把實相之道告訴我們)。若將此 覺緣周徧不動,性非生滅,以為是自然者,自當甄別明白有一自然之體方可,汝且 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然之體(什麼才是自然之體),只要汝進入其中一境,皆 有死角,出不來。 所有講出來的明暗、通塞、生滅,所有你只要進入一個角度,然後就出不來了。因 為楞嚴經的本來就是蠻深入,要我們能夠瞭解,凡塵的所有一切對待都是妄。妄就 是佛性的功能作用,真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先把這個確定以後,我們就了解在 講妄――無常變化,為什麼會有無常變化?就是因為有本體,它才能夠無常變化,所以 它也是屬於佛性的。會講「會妄歸真」――我們領會所有的妄,然後就歸到真;我們領 會所有功能作用,然後就歸到本體。 因為我們從出生以來,所聽到的、所研究的,沒有這樣的真理,就是從來都沒有接 近,所以聽起來會很生澀。可是假如我們已經聽的很習慣以後,你就會了解,原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眾妙的門被我們抓到了。後 學剛看有「懷海禪師的頓教法門」,後學剛從高鐵搭車到我們這裡的時候在聽那個 講說,因為我們這邊場地不適合再來講那個枝葉,我們就直接講經,另外有一些修 持法門在北部小佛堂講,我們都有錄音然後做成 mp3、CD 寄下來。沒有的話,後 面還有,懷海禪師跟普願禪師、智藏禪師三人同時拜七祖馬道一為老師,他們那時 候的修持都是很努力很認真。懷海禪師這一篇,後學一看就像我們萬緣放下的內容, 就好像在告訴我們怎麼樣萬緣放下,後學就講婆婆媽媽的,講的很詳細,各位都一 定可以聽得懂,一定可以進入,一進入以後我們就感到很親切,一進入真理世界就 回歸到本來,本位就可以到達,成佛是絕對沒有問題,只要我們肯來研究、然後肯 -13- 做,一定就可以到達我們想要的成道成佛,不困難的,一世修可以一世成,所以後 學在講說,都會找那種頓教法門,不要經過五十五個位階,那個不知道要修到什麼 時候才會到達,而且又很容易住相,我們一有成就以後就很高興就住相了,住相以 後就出不來,出來以後又要受苦了,然後那個成就很高興,又會退回去,就會走回 頭路。所以頓教從凡夫地一下子到達佛地是最理想,可以讓我們成就,而且努力的 用心差不多是一樣,所以漸修跟頓教是差別很大。那所有的差別後學覺得是在認知 上面,我們一認知錯誤了,我們行為一定錯誤;認知很正確了,行為就很正確。我 們一開始就近入無學(無法可學),你想要法執都不容易。沒有法執、沒有我執, 我、法這兩個執去掉了,就成就了。 現在時常看到有兩個字叫「好康」,好像要講台語,就比較能夠把意思傳達出來。 我們修持方面也有這麼好康。 經文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 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阿難很慈悲,故意又來講,既然不是自然的話,那就是因緣了。讓因緣、自然兩個 都由釋迦牟尼佛口中說出來,差別的地方在哪裡,這樣讓我們眾生有脈絡可以追尋。 小字體 引我們瞭解佛性本體超越自然,因緣等微細真理所在,知道其無上的奧妙。自然講 明之後轉入因緣(所以因緣跟自然這兩個)。此之發明,不是真智發明真理,乃是對待 發明,故心猶未曾明悟,必須咨詢如來(詢問),云何符合因緣性(怎樣才符合因 緣性)。 經文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 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你在講這個因緣,然後我來問你)。汝今因見,見性現 前(現在你因為用眼睛來看,然後見性顯現在你的眼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 暗有見(現在就講因緣,你現在能夠看得見,是因明有見還是因暗有見。各位前賢 我們現在在這邊,一樣都能看得見萬象,大家的面孔也都看得見,我們是因明有見 還是因暗有見?(因明),就是因為有明,所以這個因緣被阿難一挑起來了以後, 真的就是有那個因緣,就是因為明,然後我們有見,暗的話我們就看不見。這就是 -14- 經文的內容跟我們現實的現象。因空有見,因塞有見(我們是因空有見還是因塞有 見?我們都是因空有見,有這個空間才有這麼多萬象,所以因空有見)。 經文 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 暗。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 若因明有(假如因為明才有這個因緣性),應不見暗(各位前賢,我們現在因明有 見,見不見暗?假如暗相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看得見暗相嗎?一樣看得見, 所以我們就瞭解,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我們因明有見,只能夠 依賴明,就不能夠依賴暗,暗的時候就什麼都看不見,這樣才是跟阿難要問的意思 相符合。不是像我們生活之中,明來就見明暗來就見暗,我們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空來見空塞來見塞,那是已經盡虛空徧法界都是我們真心所在才有這個功能作用, 那個叫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們在用是眾妙之門、是玄之又玄。所以跟佛講的角度 已經不同了。佛說我們因緣,依賴明的話就不見暗,依賴通的話就不見塞,可是我 們全部都不會阻礙、不會阻塞,那個不會阻塞就是已經發揮我們佛性的功能大用, 已經全部發揮了,而佛現在在講,是講因緣有因緣的脈絡,自然有自然的軌道,所 以我們要了解佛在講的內容涵義。所以佛說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因緣,我們的佛 性是因為明才看到萬象,那應該不見暗,暗的時候就看不到暗相)。 如因暗有(假如我們佛性是因為暗才有),應不見明(應該不會見明)。如是乃至, 因空、因塞,同於明暗(這樣這一段經文瞭解意思了嘛,很白話,不要把它想的很 複雜,就是講的很粗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因為明就是只有明,因為暗就是只 有暗,因為通就是只有通,因為塞就是只有塞,而不像我們現在全部都可以,全部 都可以叫做玄之又玄,已經進入佛性的奧妙!) 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上面是因,下面是緣,他把因跟緣分開講;上面是 因明有見,底下這邊是因緣有見,所以已經完全不同了,因明跟緣明,有沒有看出 不同的地方,把因跟緣分開了,上面是因明、下面是緣明,下面意思是一樣的) 經文 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 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 摩虛空,祇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15-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把所有的結論答案,都在這邊講出來。我們的不生不滅佛 性不屬於因也不屬於緣,也不屬於自然、也不屬於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全部,你只要講出來都不對。就像我們之前在講不可思議那種狀態是一樣,我們不 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意空、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我們著什麼?(不可思議), 就是不可思議,這地方就是把不可思議的內容全部用文字講出來。所以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然後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開一切 相了,所有相都離開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一真法界,即一切法。 汝今云何於中措心(為什麼在這個中間霧煞煞,亂七八糟中間然後錯心,就是用錯 心了),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用世間的戲論,世間凡塵都是演戲的台詞, 所有講話論調都是在演戲,名跟相也都是假的,我們為什麼在假的裡面分別),如 以手掌撮摩虛空,祇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虛空可以抓得住嗎?(不可以), 所以佛就講,我們用手掌來撮摩虛空――就是要來抓虛空,我們自己疲勞,虛空怎麼會 讓我們抓得住,抓不住的,就是講我們玄之又玄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可以領 悟、可以體會、可以覺知,可是卻沒辦法把祂拿出來) 小字體 上段要我們超越自然,此段要我們超越因緣,經文雖然很長,內容卻很白話,又和 破自然內容相同,佛不厭其煩一一說明,使住相者都能知道答案。 經文――十番顯見――顯見離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這四種緣就是要有空間、要有光明、要有心、要有眼睛,這四種緣我們才能見(看 見)。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後學想問,剛劉講師有講到「我們沒有念的時候,這時候叫做正念」,這 種說跟我們一般在解釋八正道的時候,可不可以一併套用,八正道裡面的正念、正 語、正命、正精進、正思惟、…又是另外一種講法。 【答】:我們所有的念頭都不起(不起心動念),要了解,我們不起心動念不表示 我們沒有念頭,我們念頭是非常多,只是不起而已,有。八正道就是我們在修持的 過程裡面,讓我們有一個遵循的軌道,正見=正確的見解,假如你有認知了「沒有 念頭就是正念」,這個叫做正見(正確的見解)。正見以後要有正思惟,正思惟就 -16- 是你的思想裡面是跟真理相應,不是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是屬於我們要進入真理 世界的一個方法。有時候聽到人家講的,然後我們要去思索,思索的時候這屬於正 思惟的範圍,因為是要進入真理而不是要進入世間的名相,完全不同。第三個正念, 正念就是我們不能有自私的念頭(即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已經造業,我們不起心 動念的念,那個念就是我們佛性裡面所具備的,叫佛知佛見(佛的知見),所以我 們的正念是要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是沒有念,沒有念的時候祂靈敏度是最高,因為 我們有念,一有念就會縮小範圍,在我們念頭的範圍裡面,祂就沒有盡虛空(沒有 充滿整個虛空),要充滿整個虛空的時候你就是沒有念,沒有念才有辦法盡虛空徧 法界,整個法界都是我們的正念,都是真心佛性。所以八正道裡面,正見、正思惟、 正念都非常重要,然後我們從正見、正思惟、正念發揮出來正語(正確的語言), 就是你要講、對人說,一定要符合真理,所以這很重要,我們很多在凡塵的語言都 叫戲論(演戲的台詞),佛會講這對我們都沒有幫助,所以不要說。接著要正業, 就是我們的身、口、意都是要正,我們所有的善惡業都是從身口意出來,假如我們 歸於正,身正口正意正,我們就已經可以走入真理世界。再來正精進,精進就是不 能有起伏,有起伏屬於生滅,我們的精進要走入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平常心, 平常就是人與人之間平等、人與物之間平等、物與物也平等,這樣我們德行就能夠 建立。所以六祖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得」,我們要有平等心,平等心一出來以後 就叫正精進,你是一直往真理的世界在行持,那就沒有起伏沒有生滅。 接著正定,正定是從我們佛性出發,因為我們在凡塵打坐修下來的定,很難成很容 易破壞,我們坐了老半天,只要一個聲響、一句話,我們那個定就不見了、就消失 了。所以從佛性出來的定才叫正,才不會被外境破壞。再來正命,正命就是正確的 職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我們在生活之中不符合真理的錢財,我們不取。所 以後學講上看九億或是發票中獎,我們要訓練身外之財那些都不要,縱然送到我們 面前來我們也不要。本來我們壽命有八十歲,那你拿了這些錢,結果變成六十歲, 促成我們早死,所以我們還是不要,慢慢的,使我們的壽命能夠到達一起的終了, 那就是正確的我們取財方法。 要知道藉著神明,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這一生我們有看到五官不全四肢殘缺, 那都是用佛家的錢在生活,下一生下一世就會有那種現象呈現。我們不要去當著人 家的面講,人家都已經殘缺了,你還講,慘忍!知道意思嘛?但我們知道,他為什 麼會有這種現象的呈現,不是這一生這一世,是前生前世,錢財的來源不清不白, 所以就會有那種五官不全四肢殘缺。 -17- 【問】:後學也是不鼓勵養寵物,但劉講師說養寵物就要養到牠成佛,理路來源是 為什麼?有人說我們養小孩也都不可能保證養到他成佛,那養寵物也要保證牠成佛, 那我們可能就不敢養小孩了,所以理路來源,為什麼養寵物就要養到牠成佛。劉講 師曾經講過,如果以前不知道那養了就好;如果你後面知道的話,你還要繼續養的 話,那要養到牠成佛。這個理路,為什麼以前不知,可以延續;現在知了,我們養 了就一定要……,這因緣理路是? 【答】:為什麼說養小孩不一定要他成佛,我們才可以成佛。養寵物為什麼要使寵 物來轉世當人,修成佛我們才可以。因為寵物沒有智慧,寵物有沒有智慧?(沒有) 有沒有頭腦?(有),我們是講寵物跟人有沒有一樣的頭腦?(沒有),寵物知道 要修道嗎?(不知道),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之前不知道而養的時候,那已經是 不知道的因在前面,那我們就把牠一生養到歸空就過去了。 那你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你還要再買寵物來養,要不要使牠成佛?這樣理路知道了 嘛?因為牠不會用頭腦,牠沒有人的頭腦,牠不知道要修道,牠不知道要修道而你 要養牠,則你要負責。那小孩子有頭腦,他要不要修是他的事,他有他的因果,不 能混為一談的,理路很清楚明白。像佛在講的這個,自然就是自然軌道,因緣有因 緣的來源,我們都要分的很清楚明白。寵物不會去辨別,那你要養牠,你就要負責 到底。絕對不是用霸道,我這樣講你就要相信,不是這樣,一定要有理來貫串,有 理才可以,理就是這個樣子。因為牠不會辨別、不會修道,那你既然要負責的話, 你就要負責到底。你還要等牠來轉世當人,當人以後,你還要教育,促成牠修道, 所以這個是自找麻煩。所以當所有的人都不養寵物,會有寵物嗎?所以當所有人都 不吃雞鴨鵝,會有雞鴨鵝嗎?(沒有),就是因為你愛吃,所以人家就去飼養,飼 養以後然後殺掉,罪過要給誰?所以理的所在,貪口腹之慾。 密勒日巴傳記說「我們多活著一天,多造一天的罪,入地獄唯恐不深,受罪的時間 唯恐不長」,按照密勒日巴這樣講,是不是叫我們趕快早一點死,早一點死就少造 一點罪,你少造罪,受的苦就減少了;可是我們可以改變啊,不是說一定要吃那些 才能夠活命,我們粗茶淡飯一樣可以活命,而且活的很健康。後學都講老前人吃的 很少,因為後學跟老前人生活的時間蠻長,白飯差不多七分滿而已,菜也是一點點, 湯也喝一點點,三餐都是這樣,過的生活都是很平淡,九十幾歲了健步如飛,我們 跟在後面要半跑步才跟得上。那你吃的好,坐輪椅,你要吃好還是要吃比較清淡的? (清淡的),我們都會說啦! -18- 【問】:我們眾生,眾念叢生,佛經裡面說一念一輪迴。但是我們求道以後,現在 又在修道一定回歸無極理天,這樣子業力輪迴的理路,是不是請劉講師說明一下。 【答】:因為我們是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那麼一點點,我們開始落入凡塵就是一 個念頭而已,皇母訓子十誡裡面說在三山坡我們在洗澡,仙衣仙鞋老母收回去,那 是說的好聽,其實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只有一念,一念就落入凡塵,然後我們到 凡塵來,本來我們所造的業不多,一點點而已,以現象來講差不多五毛錢,都還不 到一塊錢,可是我們要來還這五毛錢卻被現象迷惑,結果欠了五元,還五毛欠五元。 然後為了五元我們又要來還,為了這五元,糟糕這下變五十元了,然後一直到現在, 大概五億都不止了,欠多了我們就賴皮,不想還,欠這麼多還不清,就不想還。可 是因果定理,不會說你不想還就可以,還是要還,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仍 須還宿債」,你的宿債就是要還。 一念一輪迴,告訴我們不要起心動念,所以我們是有念才落入凡塵,要回去就是須 要無念。無念的時候,我們的生因就斷了,一直到達我們所有的念都可以完全自己 掌控了,生相就盡。生因斷,生相盡,我們就不落入凡塵,凡塵就沒有我們的份, 我們想受苦也沒有因要來。所以一念一輪迴,就是講我們不知不覺,不知不覺我們 起心動念,那個念沒完沒了。各位前賢,我們是不是一個接一個?我們知道我們一 天之中多少念頭嗎,有沒有算算看,以後拿一個碼表按按看,起一個念頭就按 1,再 起來一個就按 2,到晚上你看有多少念,很多都忘了按。所以一念一輪迴就是告訴我 們,不知不覺我們都起心動念,只要你是不知不覺起心動念,你永遠在六道輪迴裡 面,所以講的嚴重一點「一念一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