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字體──(第 41 頁,反面) 佛慈安慰(釋迦牟尼佛很慈悲安慰阿難及大眾),知其神魂驚變而不安,思慮憂慴 而不定(就是以往所知道的、所守的,已經都被佛所破斥了。所守的已經失掉後,神 魂不安,思慮不定),曰:諸善男子,汝等不必驚疑怖畏(不要驚疑跟恐怖畏懼),無 上法王(佛就是無上的法王,在法之中自由自在),是佛成無上道,為諸法之王,於法 自在;是真語者,實語者(所講出來的話都是從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生發,實相的語言, 真如的語言)。如所如說(就是講出來都是從真如角度說的):如者依也,依佛所證(依 佛所證,佛已經修證了),真如實理而說,不誑不妄(不狂妄不欺騙眾生也不講妄言), 非同外道末伽黎(印度很有名六個外道裡面的一個)所說四種不死,謂:亦變亦恆、亦 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皆指兩可(這四種都沒有決定性,就是兩邊模擬兩可), 終無決定,是為四種不死,矯亂論議(講出來的觀點不確定)。 今無是見,無非見(沒有是沒有非),是非雙遣(就是沒有是非了,是非已經融成 一體),豈同彼不死論議哉(已經跟不實的論議完全不一樣),此示以佛言可信(佛講的 話可以相信),不必驚疑。汝諦思惟(要正思惟,要走入真理的領域),無忝哀慕:諦 是諦實,思惟是八正道中正思惟,如來欲阿難從聞慧而入思慧,為起修之本(能夠聞 思修,三慧全部都具足),非教以仍用識心(我們的識心一直無常變化,是屬於生滅的), 思量分別(用識心來思量分別,是我們在凡塵應用,當我們走入真理世界,就不這個 樣子),故加一諦字揀之(加一諦字,表示跟我們平常所用的不同);忝者辜負也,無 忝哀慕,不要辜負哀心仰慕。 經文──(第 42 頁)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 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 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尟音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 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法王就是佛,法王子就是菩薩。文殊菩薩「愍諸四 眾」,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憐愍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文殊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俱足禮儀向佛說。「世 ―2― 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是跟非這兩個, 然後色跟空。底下就講內容。「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顯現在我們眼前凡 塵的一些景象,色=形相,空=空間。「若是見者,應有所指」,假如是見,應該 可以用手把它指示出來。「若非見者,應無所矚」,假如是見,可以用手把它指點 出來。若非見,我們應該看不到。所以是見、非見很鮮明。「而今不知是義所歸」, 現在不知道這義理的歸趣是怎麼樣的結果。「故有驚怖」,所以阿難及大眾有這個 驚怖。「非是疇昔」,它們不是往昔。「善根輕尟音鮮」,就是善根很少,沒有累 積善根,就是往昔善根很少。善根很少就是對比較深的道理不容易了解、不容易進 入。現在已經善根累積比較多了,所以不是疇昔善根輕尟,尟=很少的意思。「惟 願如來,大慈發明」,就是把這裡面的真理發現明瞭,講的透徹。「此諸物象,與 此見精,元是何物」,物象(物的形相)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見精)是什麼樣的 東西。「於其中間,無是非是」,就是沒有是非,在這裡面無是無非。 小字體 文殊意謂大眾所以惶悚失守者,只因不悟如來兩番審問,特為發明,精見之與 色空(精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色空就是外面的這些形相),是義與非是義。是義, 即無非見之義,以無非曰是;非是義,即無是見之義。 若此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當有所指,云何無是見之可指(就是沒辦法用手指點 出來)?若非見者,應當無所矚(應該是沒有看見、看不到),云何又能見色見空?而 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 此眾雖然有漏,非同從前往昔善根輕薄短少,又肯回小向大(把小的心去除掉, 要向菩薩發大心,向大乘方面努力),願佛大慈哀愍,發明物象之與見精,元是何物(是 什麼東西)。於中即無是見,又無非是見(無是非兩個)。佛若發明,則大眾既知是義 所歸,而驚怖自息矣(驚怖自然就息滅沒有了)。 經文──(第 42 頁)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 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因為文殊菩薩出來請問,所以佛就告訴文殊及諸大眾。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 北、上下。十方的如來,就是說明所有的一切如來以及大菩薩,菩薩加一個大字, 表示他已經跟如來差不多位階了。「於其自住三摩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之中,自住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在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正定之中。「見與見緣, 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就是我們能見與所見(見與見緣),我們能見跟所 ―3― 見的凡塵所有一切,以及我們所想相,想=念頭,相=形相,我們所有的念頭以及 形相,好像虛空中的花,本來就無所有。所以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在我們自住的 三摩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正定之中),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沒有念頭也 沒有形相。所以這一些能見與所見,念頭跟形相,都好像虛空中的花,它本來就沒 有(本無所有)。所以我們看到佛經裡面,佛都時常用「虛空華」來表示凡塵的萬相萬 事。我們凡塵的萬相萬事都好像虛空中的花,它本來就沒有,可是我們都把萬相萬 事看成是實在,這樣是差別最大的地方。所以佛都一再的講這些都是虛空中的花。 那我們為什麼會看到虛空中的花?就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翳眼)。假如是清明眼所看到 就是清明空,清明空就是不生不滅的正定之中,什麼都沒有,那已經回歸到我們的 本位。了解嘛。是有一點深。 後學剛看,我們在北部所講懷海禪師所講頓悟法門已經寄下來了,CD 有八片, MP3 只有一片,假如家裡有 MP3 的機器就可以拿 MP3 回去聽,一片 MP3 就等於 8 片的 CD。假如車子裡面的音響大部分是 CD,那就可以拿 CD 回去聽。因為蠻詳細 的說明,好像我們之前有講形而上謂之道,那個內容大概有點類似。也是在講我們 凡塵的萬相萬事都像虛空中的花,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假的。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要 住相,就是因為它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我們很容易住相。住相以後就會產生喜 歡討厭,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有取捨就有行為動作,有行為動作就造業,造 了業就要受苦,而我們的受苦都是多餘的(多出來的),本來都不用,為什麼?因為都 在變化。當我們住相以後,其實外相已經變化了,可是我們住的相是在舊的形相裡 面。各位有沒有發現,我們住相的相還沒有變化,可是現實的相已經變化,有沒有 發現?所以我們一觀察以後,原來外相是無常變化(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要努力就 是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把凡塵所有的妄,都已經能夠放下,妄就盡了,妄盡真 就顯,真顯的時候就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呈現。所 以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使我們的本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整個 呈現,這個很重要! 要知道,假如我們沒有啟發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我們的身體就很重要, 因為善惡都依附在我們身體,當我們身體一口氣不來,我們就過身,過身就是又變 化一個身呈現在凡塵。這個過身就看我們在凡塵的所作所為,我們都行善,過的身 可能就是氣天神仙,王爺、媽祖、日遊神、夜遊神、山神土地,現在都已經起駕了(哈), 有沒有?全省都很瘋狂,後學都在想:那個等於是凡塵的一種循循善誘,啟發我們 ―4― 向善向上的心能夠啟發。可是要到我們能夠研究性理心法、要到了解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還有一大段距離。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可以說起駕裡面的,大概百萬分 之一(百萬人中我們是一個,能夠研究性理心法大概只有一個)。若要去跟起駕的一起, 遊了很長的路,幾個縣市都很瘋狂,尤其鑽到神轎的底下好像不得了了。 在我們研究性理心法的過程,我們自己就是要很篤定的相信自己,我們不生不 滅佛性就是一秒鐘也沒有離開過我們身心。只要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我們不 生不滅的佛性就已經呈現,我們成佛就是這個一真心在成佛的。要知道當我們一口 氣不來,我們有研究性理心法,就不用進入六道輪迴。假如我們不啟發不生不滅的 佛性,我們在凡塵的所作所為,那個善惡就會推,推著我們在凡塵現相,在凡塵現 相就是過身(經過一個身),老的身,生理機能已經到極點不能用,然後再換一個身給 我們用,就是又從小孩子開始。假如我們有行善,那個還理想,可以當氣天神仙。 作惡,就落入三惡道。當一進入六道輪迴,要了解到性理心法就更困難了。像我們 現在上天大開普渡有求道,都已經知道「道」的殊勝、「道」的寶貴,可是我們想 一想、看一看,我們求道者,十個裡面有沒有一個研究性理心法?都還不可能有。 所以我們都有一種錯覺,就是在形相很努力,以為形相就可以讓我們成道、可 以讓我們成佛。我們回觀所有的歷史、所有成仙作佛的過程,有沒有一位仙佛是從 事、從相成道成佛的?絕對沒有喔!一定要從心、從性。從心性,明心見性,然後 努力修持,才可以成道、才可以成佛,那我們就已經摸到邊了。摸到根的成仙作佛, 摸不到根就瞎修行,老前人時常講這個話。而我們現在都是摸到根了,有沒有?(有), 我們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確實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讓我們都體會到。所以 我們一定在日常生活之中,盡可能的能夠靜下心來,然後盡可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把我們直心整個呈現,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佛性本體。那我們還要進入「深心」、 還要進入「大悲心」,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可以掌握。現在只是對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的輪廓了解,只是了解而已,還沒有辦法掌握,所以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還沒有辦 法把權柄交給佛性本體。我們要自己努力,這別人幫不上忙,都一定要自己努力。 只要我們時間愈來愈久,就可以進入深心、進入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菩提 心就是我們要追求最上乘的佛性本體狀態。我們都可以回歸到本來,我們都可以回 到本位的,只要看我們有沒有信心,然後有沒有實際去行持,這光講、光聽是沒有 用的,一定要做,但做又不是很困難,很容易的,只要心收回來,能夠迴光返照, 照見我們自己佛性本體,時時刻刻都跟自己的佛性本體在一起,然後跟我們自己佛 ―5― 性本體修道,把所有脾氣毛病都去掉,脾氣毛病是佛性本來都沒有,可是我們六道 輪迴太久了,都養成習慣性,習慣性我們要去掉,那些習慣性我們都不要。 然後我們的秉性,秉性就是我們在凡塵,落入凡塵被五行約束的秉性,我們要 認識、要知道,不被秉性暗示、不被秉性左右。後學都有講過,假如我們早晨遇到 一位很熟悉的朋友,然後對我們講「我們怎麼臉色那麼難看,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然後我們整天都被這句話影響,然後頭轉一轉:「欸~真的喔,不舒服」,這就叫 秉性。同樣的情形,過了幾天遇到同樣的朋友對我們講:「你今天紅光滿面,遇到 什麼好事」,本來是沒事,聽到他這樣一講,高興的不得了,腳步很輕快。這叫做 秉性,就是我們不知不覺落入五行的約束,五行把我們控制。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 不管人家怎麼樣,我們都「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會受影響,說好說壞不關我 的事,會不會做?蠻困難喔,不知不覺我們都會受別人影響。別人講好話,我們高 興的不得了;別人諷刺了,我們氣的不得了。這都不可以,自己沒有主宰。我們要 當自己的主宰,能夠主宰我們的身心。但不要當低頭族,現在不是很流行低頭族? 你搭車的時候或是看到人手上拿手機,頭都低低的,他是不是被手上的機器控制了? 我們是在控制機器、還是機器在控制我們人?我們是一個主宰者,可是現在尤其後 學在北部搭捷運,大概十個裡面五、六個都是低頭族,都一直在滑手機,他搭車過 頭了都還不知道要下車,捷運公司說「沒關係,你搭車過頭,下車到對面坐回來, 不收錢的」。要了解,我們已經被機器控制了,我們就變成行屍走肉。我們不要被 機器控制,我們要控制機器,這樣聽話,所有外境都聽佛性的話,連身心都聽佛性 的話,佛性在指揮。所以當我們一口氣不來,佛性就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叫 真空妙有,已經跟天地能夠融合成一體了。假如我們沒有朝這方向努力,當我們一 口氣不來,業力就把我們推,推到凡塵又現相了。這樣好不好?(不好),又是一生又 要經過了。我們回想,我們從小孩子一直長大到現在年歲也蠻大了,我們再來一次 好不好?(不好),不好喔,對,我們再來一次就不要了,都是苦湯,受苦的,不管是 再怎麼有社會地位、怎麼有錢,一樣還是受苦。看看今天還蠻冷的,天地熱,我們 就要受熱;天地冷,我們就又受冷,天地煎熬。我們這裡還好,四季都如春,不像 零下五十二度,那會冷死人的。熱的話,又熱到四十幾度,比我們體溫還熱,都要 受天地的煎熬,免不了的,所以只要我們有現相都是受苦。 要沒有現相,就要像老子所講,為什麼會在凡塵受苦?就是有身體。「及吾無 身,無有何患」,沒有身體就沒有災難。可是沒有身體,不能自殺,現在很多人看 ―6― 不開都燒炭自殺。警察講「燒炭死亡,一點痛苦都沒有,就是在睡夢之中就走了」, 所以現在很多人都選擇燒炭自殺。要了解自殺沒有把問題解決,我們到凡塵就是來 還債,你債都沒有還完,你就逃跑了,你的債務誰要替你還,還是你要「自己還」 耶!所以你現在一自殺了,先到枉死城去關,關到你的壽命到了,才從枉死程出來, 出來到哪裏?到地獄。然後在地獄又看你在凡塵所作所為又要受一層苦,當苦受完 了,又要到凡塵來現相,又來還債,這一下子「利上加利」,債務更多了,來的時 候更苦了。因為有自殺(就是有暴力傾向面對自己),來了以後,性分之中又有那個種 子在,又想自殺了,這樣惡性循環,好不好?(不好),有一生一世,他就會喪失人身, 就變成三惡道了。所以我們要面對,有什麼問題,一定要面對,都可以解決的。凡 塵事都是小事,凡塵的事都不是大事。大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才是大事。 我們一定要從佛性本體進入,對佛性本體透徹的了解、掌握,要佛性本體來主宰我 們的生活,不能被身體左右、不能被六根牽著跑。現在我們大部分都是六根在當家, 我們六根蠻厲害的。所以後學就鼓勵,我們講第三片的 DVD,從三、四、五、六、 七、八片都是在講六根的生滅跟不生不滅,各位有沒有詳細的聽?欸~都沒人回應, 可能回家以後都很忙,做什麼?賺錢,賺錢做什麼?吃飯,吃飯要做什麼?要生命 延續,生命延續要做什麼?要享樂。要了解,我們六根有生滅的一面、有不生不滅 的一面。 我們在日常生活就要啟發不生不滅的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就已經走入 真理的領域。當一走入以後,我們會習慣。習慣以後,我們就會把凡塵事看的很淡, 只要對凡塵事看淡了,佛性就會重視。重視是佛性,佛性就有力道,佛性可以指揮 我們所有的言行動作,當言行動作都聽佛性的指揮,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 就解脫了,所以解脫要靠自己,不能靠外面靠仙佛。仙佛可以把我們解脫嗎?不可 能,悲=拔苦,我們所造的業,自己要去承受。佛菩薩都不替我們擔業。活菩薩只 有告訴我們不要造業,不要造業則苦都已經拔掉了。所以只要我們不造業,就沒有 苦可以受。我們造了業以後,要逃避也逃避不了,因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只要造 了業,一定要受苦,要接受果報,所以「因」很重要,才有說「菩薩畏因,凡夫畏 果」,菩薩畏懼原因,我們凡夫做的時候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以後才左看又看, 會不會有人跟著我,害怕果報。所以我們在「因」一定要注重。 所以這裡講「見與見緣」,見=能,見緣=所,能所。「並所想相,如虛空華」, 能所以及想像,好像虛空中的花。本來就沒,所以清明眼看到都是清明空;而我們 ―7― 翳眼見空華。翳眼,就是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花。各位有沒有看到空中花?後學 不是教各位,你蹲下來五分鐘,然後突然站起來,向空中看。會看到什麼?每一個 人看到的都不同,看到滿天星,滿天都是很大的細菌在空中鑽,可是記得,年歲大 了旁邊要有東西扶著,不然會站不住。當我們看到,我們都把它當成真的:「是啊 ~我看到有啊,就是真的空中有花」,空中會有花嗎?不會有,可是我們就看到有。 所以佛就講「我們凡塵的萬象萬事都是空中花(空中的花)」,都是假的,可是我們眾 生都把這一些當成真的,就住相,就產生喜歡討厭,延伸很多問題。要了解,都是 假的,「本無所有」,沒有的,沒有能、沒有所。 小字體 正顯真心絕諸對待,惟是一真(我們的真心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沒有是也沒有 非,沒有是非。我們凡塵在生活時,有沒有是非?(有),我們把是非看成真的還是假 的?都是真的,都面對是非,然後跟人家爭執。人事摩擦都從這邊出來,這樣我們 聰明還是很愚笨?(笨),可是我們哪個承認是笨?愈會爭執的人愈聰明,都鈎心鬥角。 假如不會鈎心鬥角,一定會被人家笑為什麼那麼笨!台語俚語講的很好「愚神(很愚 蠢很笨的話,就能夠當神),你太聰明很奸詐就要當鬼(奸鬼)」,台灣俚語都是老一 倍的經驗談,因為很憨厚的人不會害人,所以他接近神的地位,當氣天神仙,能夠 當王爺媽祖土地公,是不是他們心地都很好?(是),才能夠當,都有幾百年幾千年的 福報。所以都是守著本分。真心沒有兩邊,沒有是沒有非,絕諸對待(沒有對待的), 惟是一真,就是一真法界),以明無是非(沒有是非),若有是非,則非惟真(就不是真 心,真心沒有是非)。十方如來,已證極果之佛(佛就是極果,已經到達頂點的果位), 并及大菩薩,有此大字一字,非但二乘絕分(就是沒有二乘的分,二乘就是聲聞跟緣 覺,即阿羅漢跟辟支佛。阿羅漢跟辟支佛的程度比較低,所以他們沒有到達自住三 摩地,就是還沒有到達不生不滅的正定,就是佛性本體的正定之中,所以還沒有份。 我們知道楞嚴經就是很高的經典,講的程度都很絕對,我們研究的時候就要很恭敬 的心來探討了解,因為它帶我們回歸到我們的本位、帶我們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 體),即權教菩薩亦所不能(權=方便,權教菩薩就是有菩薩的名,可是還沒有證悟到 菩薩的位階。只有朝那個方向在努力,可是還沒有證悟),顯是佛及圓頓菩薩境界(圓 頓=圓滿頓教。從凡夫地直達佛地。 後學有拿懷海禪師的頓悟法門過來。因為我們這邊在研究楞嚴經,就沒有機會講說 它的內容,但在北部後學有講,有錄音下來,已經寄下來的,等一下各位下課的時 候可以帶回去聽,有 MP3 機器的人就拿一片 MP3,有 CD 機器的就拿八片 CD 片, ―8― 有很多,後學都鼓勵各位拿,我們這裡可以說得天獨厚,活佛老師對這邊特別偏愛, 我們要的資料都有,只要我們肯研究都有:六祖壇經、道德經、金剛經、楞嚴經 DVD、 MP3、CD 全部都有,希望各位都拿,也拿回去跟親朋好友,不能吝嗇,不能自己好 了就好。自己好了就好就叫阿羅漢,就叫辟支佛,那叫二乘。而我們要當佛、當大 菩薩,就可以在自住的三摩地中,清明眼見到清明空)。自住三摩地中:即是以自覺 聖智(自己已經覺悟了,自己就是聖人。就是有聖人的智慧),常住於首楞嚴大定(首 楞嚴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叫首楞嚴,我們都住在首楞嚴大定)。所謂那伽(龍) 常在定(那伽就是龍,龍定就是最大的定。龍能夠興風化雨,有很大的變化。差別就 是龍在修持的時候不守戒律,但它的工夫很大),無有不定時(時時刻刻都在定中)。 此定非同權小(就是權教菩薩以及小乘),有出有入之定(定有出定、入定。有沒有聽 過?入定了,然後出定了。我們凡塵一打坐以後就進入「入定」,然後你在他的耳 邊一敲(大拇指與中指摩擦出聲)的時候,他就出定。怎麼看大家都愣住了?所以你在 人家已經入定的時候,你要請他出定,你就在他的耳朵旁邊一敲,這是請他出定。 而有出有入,就不是大定。大定在行住坐臥中,全部都是定,不用入也不用出),是 以曰自住,即自住本地風光(即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假修為造作(假=借,不 借著修為造作。自性之中本來就有)。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住此定中,內脫身心外遺世界 (我們的身跟我們心已經都脫離了,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後學有帶「如是我聞」書 面資料還有講解,裡面就有講脫根脫塵、離身離境,而我們的佛性就是這樣「脫根 脫塵、離身離境」,離開所有的因緣,祂獨立存在,很超然,所以叫不可思議(不能 用我們的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議論)。之前我們有講不可思議怎麼體會?就是我 們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也不著亦空,不著非有、不著非空,什麼狀態?就是 不可思議,講不出來了,可是確實有,但講不出來是什麼樣的內容,就叫佛性的奧 妙,佛性非常奧妙,不是我們的頭腦可以去思想的,不是嘴巴可以講的出來,所以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把外面的世界都遺失掉,全部都摒除了,身心沒有、外面世界 沒有),根、塵、識三(六根、六塵、六識三個),不能為碍(就是不會障礙,我們的佛 性就是那麼的奧妙)。見,即能緣見分,見緣即所緣六塵相分(有能見有所見)。并者 及也,想即六識妄想,相即六根身相。此三六一十八界,一切諸法,凡(凡人)、外(外 道)內執身心為實我,外執萬法為實法,具足我法二執(我執跟法執兩個);權、小法 執堅固(他執著法非常堅固),仍執實有身心世界。佛及圓頓菩薩,了知遍計本空,依 他如幻,喻如病目所見之空華(我們有三個,一個遍計執,一個依他起。徧計執就是 ―9― 看到形相以後,就計謀,而遍計本來就是空的。依他起就是因緣際會,都是幻。還 有一個叫圓成實,圓成實性才是真的。遍計執跟依他起都是假的。所以佛講病目, 我們眼睛有毛病,所看到空中的花,從緣而有),從緣無性本無所有,(從緣而有,它 沒有本性,所以本無所有,本來就沒有的),非作故無(不是我們有所作為才沒有), 本性無故(本性本來就沒有,本性之中都沒有這一些徧計、依他,而都是圓成實)。非 待病癒花滅才無(不是等待我們眼睛的病好了,空中的花已經消失了才沒有,不是的), 即正當病眼見空華時,華本無有(華=花,經典中,花就用華來講),此即當體即空(我 們看到萬相的時候,萬相的當體就是空的,不真都是假的)。佛說此段全是諸聖圓觀 大定(就是所有的成聖了的圓滿的觀照,整個佛性本體的大定),行人切須究心(修行 人切須研究我們的真心),若能常住此境,念念不昧,成佛何疑(絕對成佛,不用懷疑)。 經文──(第 42 頁,反面)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就是我們能見的以及所見的,本來就使佛性本 體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云何於中,有是非是」,為什麼在裡面有是非呢。就是沒 有是非的意思。 小字體達妄即真(我們通達所有的妄,妄全部都通達了,已經就進入我們佛性了,就 是真)。了達能見見分及所緣相分(能所),當體即真(這又進入一個比較絕對的部分, 所以能見跟所見都從佛性出來,因為能見的就是佛性本體,所見就是佛性所呈現的 萬相。而能見跟所見是不是一體?(是),所以我們通達妄,全部都是真。很不容易喔, 因為前面一直都給我們否定,可是到後面肯定了。要了解,佛講經說法的奧妙,先 讓我們不住相,不住相以後容易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進入以後,我們再來看萬 相,原來都是佛性本體所生發,既然是佛性本體生發,是真的呢還是假的?哇~不 敢回答了。這一下回答:說真的不對,說假的又不對。所以達妄即真就是融相為性, 萬相都融化,都變成佛性。「萬相都融化變成佛性」這樣萬相是真還是假?都真了, 可是我們開始修的時候,把萬相當成真可不可以?就不可以,因為還沒有到程度, 不可以。所以這個有層次,之前後學才講,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直心呈現, 然後有深心、有大悲心,後來有講「尸居而龍現,淵莫而雷聲,神動而天隨」,一開 始我們講「尸居而龍現」,我們能夠體會嗎?完全不能夠體會,可是我們已經進入到 深心、大悲心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體會「尸居而龍現」?尸居就是在家裡面安居, 龍現就是神通萬物。我們可以不可以神通萬物?當我們深心、大悲心的時候,有沒 有神通萬物?就是有,那個就是已經有程度了,有程度以後我們在家裡面安居,我 ―10― 們神可以通達萬物,萬物都是真心,所以我們神通萬物。可以「淵莫而雷聲」,淵= 深淵,默=靜默(不講話),為什麼會打雷的聲音?就是你表現出來的全部都是不生不 滅佛性本體,那種德行很感人,就好像打雷的聲音那麼震撼,所以「淵莫而雷聲」。 我們剛開始聽到這個時候,可以說「霧煞煞」,現在不一樣了,聽懂了,就了解意思: 原來有這麼深的程度讓我們追求,我們可以進入直心、深心、大悲心,可以到達尸 居龍現,淵莫雷聲,神動天隨。神動就是我們意念一發動,天理都跟著,我們一進 入到深心、大悲心,是不是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天理跟著,我們現在就可以體會: 原來有這樣的含意在,可是我們剛聽到的時候,完全都不了解,現在雖然不是很透 徹,可是已經有輪廓了,所以就要研究,一定要努力連續的聽,只要你聽熟了,都 很簡單很容易。為什麼說很深?都沒有接近、沒有研究,就會覺得他很深。當我們 已經很熟悉了,是不是很容易?很容易的!各位前賢成佛容不容易?只要我們有心 都很容易,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心了,都很容易。假如我們只 有聽一次就不再聽了,那就很困難,因為不熟悉就不會去實行,那不實際去做,不 是我們的,一定要實際做,但實際做又不是很困難。後學都講,要我們去挑擔子一 百斤可能真的很困難,但要我們萬緣放下真的很容易,萬緣放下很輕鬆,讓自己的 頭腦清醒不複雜。平常我們都使自己的頭腦很複雜,愈複雜好像愈聰明,可是我們 知道,假如我們頭腦愈複雜的話,離佛性就愈來愈遠,愈簡單的話就愈容易接近, 一清淨了,就恢復到本來。所以「達妄即真,了達能見見分及所緣相分」,「見」和 「相」,見=能,相=所,能所當體即真,全部都是真)。前明萬象皆妄,故喻空華, 此明一性元真(一真法界,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一性元真),故曰菩提(我們的佛性就是菩 提、就是覺)。此能見之見精及所緣之物象,所以無是非者,何也?(為什麼無是無非)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不假修為(不借著我們修為,不用修,祂當下就已經是了),本來 自妙(我們佛性本體本來至妙);不用洗滌,本來自淨(不用洗,祂本來就很清淨的、很 乾淨的);不待揩磨,本來自明,靈光獨耀(我們佛性靈光獨耀,很光明的),既是一體, 迥絕是非(沒有是也沒有非,已經跟是非說再見了),故反顯之曰:云何更有是見與非 是見耶(就是沒有是見、沒有非是見),此即無是無非之所終,會諸相終歸於一性(把萬 相萬事全部都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這十番顯見都是要把我們佛性本體顯 現出來。剛開始讓我們都不住相,了解真理。然後才以性來融相(融化所有萬相)。 經文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 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 二相。 ―11―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佛對文殊菩薩講,我 現在問你(文殊菩薩),好像你文殊還有一個是叫文殊的嗎?還是沒有文殊?各位了解 意思嘛?(不了解)。我們都有一個名稱,我們有姓有名,可是姓名是給外人叫的。我 們身體是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然後取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是不是就是我們身體? 名字跟身體是不是一體的?是一還是二?(二),所以身體是身體、名字是名字。這裡 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講,我現在問你,好像你文殊這個身體(本體),還有一個名字 叫做文殊的嗎、還是沒有一個叫做文殊的。了解嘛?就是名字跟身體已經分開,文 殊就是我們稱呼智慧第一的,他已經有一個本體在,然後我們再講文殊的時候,是 不是在稱呼他的名字,是有一個叫文殊的嗎、還是沒有一個叫文殊的?還真不容易 回答!有一個叫文殊,那是外人在叫的,在叫的時候,代表說這一個人,而它不是 那一個人的本體。這樣就比較了解。名稱就是一個代表,不是他的本體。所以文殊 菩薩智慧第一,聽佛這樣一問,文殊菩薩就回答「如是」,如是就是已經知道佛的意 思。「世尊,我真文殊」,我就是文殊的本體,沒有一個文殊(沒有一個叫文殊的)。好 像我們有一個姓名,我們的姓名跟我們的身體合不合的起來,我們在生活之中好像 把它合起來了。可是在真理之中,身體是身體,名字是名字,是兩回事。為什麼? 因為我們前一生前一世一定不是這個名字,我們下一生下一世一定也不是這個名字, 可是我們這個身體的輪迴,前一生前一世有,下一生下一世也有,都有這個身體的 呈現,名字都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了解:名字跟身體是兩回事! 所以文殊菩薩就回答釋迦牟尼佛:「世尊,我真文殊」,我就是那個本體。然後「無 是文殊」,沒有一個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若有的話,文殊就變 兩個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無是無非。沒有是非,文殊就是一真,名稱就 有是非。再講下去就更「霧煞煞」了,所以點到為止。「於中實無,是非二相」,這 個結論我們就比較容易明白:沒有是也沒有非,沒有是文殊、沒有非文殊,沒有這 樣的。 小字體──(第 40 頁) 假文殊為喻以明一真法界,本無是非二相(沒有是非兩個形相)。文殊喻一真之體 (一真法界就是只有一體)。更有文殊索是見、非見。一真無是非,文殊是大智慧,一 聞便悟(一聽到釋迦牟尼佛一講了就領悟),曰我本一個真文殊,於我真文殊分上,並 無那個喚作是文殊者,若更有一喚作是文殊者,則成二文殊(兩個文殊),而一體自不 能成(而一真之體就不能成立),意顯一體分上更不容說是(意思就是顯現,一體的分 上更不能說是說非),此是字,非對 非說是,即對本體說是(即對本體來講),若說有 ―12― 是,則有對待,而非絕待(絕待就是沒有對待,絕諸對待),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 實體是非二相,真如體中,不剩一法,不少一法(就是沒有剩餘也沒有缺欠,我們的 佛性就是這樣,沒有剩餘也沒有缺欠,無餘也沒有缺少。我們在講:我們只要沒有 三心就沒有四相,這就是講一體(一真之體),一真之體裡面,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沒有現在,都沒有。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都有過去心、然後有未來心、有現 在心,因為有三心,我們就被三世攝受,過去世有我了、未來世有我了、現在是有 我了,要不要六道輪迴?(要),都把我們攝入六道輪迴。當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 在沒有,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沒有我可以攝受,那要不要六道輪迴?就不用了,沒 有了。這個就要我們在生活之中自己努力,別人幫不上忙。當我們想過去,別人可 以幫得上忙嗎?我們想未來、計畫未來,別人可以幫得上忙嗎?我們想現在,別人 可以幫得上忙嗎?都不能,所以這個要靠我們自己,不要有過去心、不要有未來心、 不要有現在心,當三心都沒有,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既然三世攝受我們不住,六 道輪迴就沒有我們的份,最殊勝的,這個法就是不容易領悟。我們都會想過去被人 家欺負,而且還記得蠻牢的:你給我記住,你欺負我。要不要記?(不要),恩,二度 傷害,過去就讓它過去,就不要想了,不管是風光或是被人家欺負,都過去了,拉 不回來,拉不回來就不要拉。未來也不用策劃,因為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策劃是 身體要用,佛性不要用,佛性不用策劃,你策劃都是有為,有為如夢幻泡影,我們 進入無為(無所作為),就不用。現在不住,當我們說現在,已經過去兩秒,再說現在, 又過去兩秒,很快就過去,它不住。既然三心都不能在我們生活之中呈現,那我們 想它幹嘛,就不要想了!所以三心沒有,當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沒有我相、人相、 眾生鄉、壽者相。在文字我們比較不容易了解四相,後學都用比喻。 四相,我們在生活之中只要落入能所,都是四相。我能看,就是我相。一定有 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一定差別叢生,不是只有看一個形相,而是看很多,那 個叫眾生相。那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四相都來了。然後我能聽、我能做、 我能聞,只要落入能所都是四相。當我們沒有三心了、沒有四相,三心四相沒有, 是不是呈現在眼前已經就是佛性本體,所以萬年一念、一念萬年,萬年就在我們一 念之中,就在我們當下,當下具備了萬萬年。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性理心法,就 是能夠讓我們進入我們的本際(本來的地方所在),而我們佛性的本來地方所在,就是 盡虛空徧法界,整個虛空都是我的法身、整個虛空都是我真空妙有、都是佛性本體, 這樣還要分別嗎?(不要),分別心沒有了,我們已經就沒有取捨,當沒有取捨就不造 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已經解脫了。這是我們自己努力的,別人都幫不上忙,要 ―13― 自己努力。三心去掉容不容易?大家都不回應,為什麼?不容易。過去未來現在都 一定會想,只是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把三心去掉」。過去就讓它過去,拉不回 來。未來不用策劃,因為我們的身體要用,但佛性不用。現在又不住。三心沒有了, 沒有三心沒有四相,三心四相都沒有,我們就活在當下,萬年一念、一念萬年。我 們在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世:過去現在未來各有過去現在未來,就已經有 九世,再加上我們現前的一念,就十世。十世的古時候跟現在,就是在一念之中。 所以一念就萬年,萬年一念。在我們一念之中,萬年也在我們現在的一念之中。各 位前賢,三百年前、跟三年前、跟三個月前、跟三個小時之前、跟三分鐘之前、跟 三秒鐘之前,有什麼差別?有啦,文字差別,都是文字差別,都是過去。三百年前 也過去了、三秒鐘前也過去了,是不是都過去了,過去就讓它過去。所以了解「活 在當下」,當下具備萬萬年。我們要把這個萬萬年融入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那會不 會發生人事摩擦?會不會有仇恨的事情發生?都不會了,就很理想。我們修道就是 要這樣,很快樂的,晚上睡覺蓋著棉被有沒有偷笑?要偷笑才對,不能翻來覆去唉 聲嘆氣的,這樣的話就是不如法,已經跟真理不相合了才會唉聲嘆氣,已經住在形 相煩惱才一大堆。 煩惱有沒有體性?煩惱有沒有體?(沒有),那我們煩惱從哪裏來的?(自己找的), 我們字找的,我們字找煩惱,聰不聰明?很聰明喔,會找煩惱來煩惱。不聰明的話, 不會找煩惱來煩惱。所以我們夠聰明的。因為夠聰明,所以才會走入六道輪迴。我 們笨笨的,就會回歸本位,成仙作佛。所以我們要做笨笨的,安守本分,把本來沒 有的脾氣毛病都去掉,把本來我們落入凡塵的秉性也能夠了了分明,不是去掉而是 了了分明就好,「人家說我們好,不見的好;說我們壞,也不見的壞」,所以不要管 它。不要當人家一說了,自己就受影響,我們都是這樣,受人家語言的暗示。要了 解,不要檢討別人。所以「真如體中,不剩一法,不少一法」,就是無欠無餘,沒有 缺少也沒有剩餘,剛剛圓滿,「圓同太虛」,圓滿,跟整個太虛空都是一樣,「無欠無 餘」)。 經文──(第 43 頁)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 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 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 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佛言:此見妙明」,此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妙=不變之體,明= 隨緣之用。「與諸空塵,亦復如是」,跟凡塵空間,所有凡塵的景象也是這樣。「本 ―14― 是妙明」,本來就是有體有用。妙=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無上菩提」,都 是無上菩提,無上就是最上最高的。菩提就是覺,最高的覺。「淨圓真心」,祂很 清淨很圓滿,都是我們的真心。「妄為色空」,妄就是落入現相。色跟頑空,虛空 之中已經都是妄了,就是從真起妄,從我們佛性呈現有萬相以及有虛空。「及與聞 見」,跟我們的聞見,用兩個聞見來代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用聞,代表耳 朵。用見,代表眼根。就是已經落入妄。好像「如第二月」,第二個月亮,我們看 天空都是看第一個,只有一個月亮。可是我們壓眼睛,壓了眼睛看以後,就變成兩 個。像我們現在看形相,各位可以往上看我們天花板,當你把眼睛一壓,看會不會 變成兩個?各位可以試驗看看,當你眼睛一壓,然後看燈,會不會一個燈變兩個燈? 然後有蓮花,看會不會一個變兩個?那個叫做第二月。只要你放手了,全部都是一。 可是當你眼睛一壓了以後,它就變成兩個,兩個就叫第二月。第二月不真也不假。 假如是月影,月已經是在水裡面然後我們看到,那全部都是假。月影全部都是假。 但是第二月,不真也不假。所以佛就比喻好像第二月。第二月就是我們壓眼睛看的 時候而呈現,不真也不假。不像水裡面的月亮,全部都是假。「誰為是月?又誰非 月」,第二個月,什麼人是真、什麼人是假。因為我們看到的那兩個,形相全部都 一樣,那兩個之中,哪一個是真呢、哪一個是假。這邊佛就用這個來比喻。 「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只有一個月亮是真的。但一個月亮之 中,沒有是非(沒有是月、沒有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佛對文殊菩薩講,你 現在那個「觀見」,就是能觀看見凡塵的景象,「種種發明」,就是你發現明瞭。「名 為妄想」,就是我們在凡塵,生活之中一切都是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不能 在妄想之中,把它講說「是還是非」,就是我們的妄想之中,沒有是、沒有非。因為 已經都是妄了,了解嘛?我們凡塵所生活的一切,全部都是妄,在妄之中,沒有是 沒有非。這個佛一講就是讓我們透徹的知道,一真法界,一真之中沒有對待,全部 都是真,但只要落入名、落入相,都叫妄。「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 非指」,因為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有妙覺明性,所以才能夠讓我們把它指 點出來這個是月非月。 ◎提問問題(剩下約 25 分) 【問】:先入後入有前後,性理心法如??,??雖有聲有色,還是要歸於無生色, 回復本來,就是開始是性空緣起,最後還是歸於緣起性空,請問性空緣起與緣起性 空意義為何。 ―15― 【答】:凡塵所有萬相萬事的來源都叫緣起(因緣的起頭),像我們為什麼會落入凡塵? 就是一念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只有一念喔,我們就落入凡塵。所以這很微細的一念 無明,內容就有三個:業相、轉相、現相。所以很微細,這叫因緣的起頭。開始只 有一念(一個念頭而已),非常的微細,這個叫緣起,因緣起頭,本來就沒有。所以我 們知道雖然已經有三個內容了,業相轉相跟現相還是沒有形相,雖然有文字,可是 在這時候,我們念頭業已經形成了(業相),我們造業,業已經形成。可是這個業相沒 有形相,既然已經有一個起頭、開始了,業相已經造了。業相既然造了,它就轉相, 而這個轉相就是要讓業相,就是因果定理,造了業一定要受果報。它的轉相就是把 本來的智慧之光(本來的般若),轉成能見之見,而「能見之見」我們都很喜歡,因為 可以自己掌握,可是「般若妙智慧」是佛性本身所具備,這才是奧妙。可是「能見 之見」是我們眾生所能夠掌握。「般若」因為是佛性生發,所以不容易去發現,不容 易啟發。所以我們對轉相就比較在意。然後我們到「現相」,就是結暗為色,結整個 晦昧(我們迷昧的內容),然後呈現形相出來,這時候業相轉相跟現相都沒有形相。而 我們硬要看、硬要了解,到底我們業相是什麼樣子,就是瞪目發勞(就是眼睛都不眨 眼,然後一直看著我們的業),看著業到後來就真正的呈現四大之色(就是山河大地)。 所以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是緣起性空,因緣所起來的,沒有本體,全部都是空 的。為什麼我們會在凡塵受苦,其實都是很小,由我們的起心動念而來,起心動念 的「念」就是業,業已經形成,我們就是要落入現相去接受果報。所以有山河大地 以後世界形成,當世界形成以後,我們眾生就落入現相,這時候是「境界為緣長六 粗」,六個連續下來的真理。第一個智相,智不是智慧,而是我們能夠辨別燈是燈、 天花板是天花板,能夠辨別叫智相。第二個相續相,我們看電影一秒鐘走過 16 格的 底片,一秒鐘有 16 個底片,而 16 格都是獨立的,可是當我們一看的時候,16 格是 連續一直下來,這叫相續,相似相續。而我們看了這一些相似相續,我們就有執著 跟取,執取相。執取相是境界為緣長六粗的第三個。第四個計名字相,就是已經落 入現相就有名稱。所以我們計名字相。第五個起業相,就是我們已經迷惑造業。既 然我們造了業就被業綁住了叫業繫苦相,第六個。所以六個:智相、相續相、執取 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有 世界、有眾生、有業果,這樣就相續不斷。所以緣起性空,因緣所起來,有凡塵的 山河大地、有眾生有業果,那個原來都是空的。開始的時候本來是什麼都沒有,要 知道清明眼看到都是清明空,可是我們現在是翳眼見空華(眼睛有毛病才看到空中有 花)。問這個倒是問的蠻深。緣起,因緣的起頭都是空的。我們面對凡塵萬相萬事的 ―16― 形成,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緣聚會它才產生,因緣消失它就滅了,都是假 的,我們不要把它當真,只要不當真,它很快就變化。緣起性空,因緣所起來的都 沒有本性。因緣所起來的沒有本性,所以性空。 【問】: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請問朝代的更替,時間歲月的迭跡,在真理世 界是不是沒有存在?時間是不是虛幻如夢? 【答】:問這個都是蠻根源。在真理世界之中,這一些現相跟這一些朝代,全部都虛 幻不實,都是假的。要知道,因果是定理,只要造了因,一定接受果報。所以才有 朝代的延續,一代接著一代,從前面延伸到後來,這樣一直連接下來,都是假的, 不真。所以我們受苦也都是多餘的,本來都可以不用受苦。那為什麼受苦?因為我 們不研究真理,不了解到真理世界。要知道我們佛性沒有生也沒有滅,有生有滅是 我們的身體,而我們又住相(住在形相),對身體非常注重,對不生不滅的佛性都忽略。 所以我們把佛性拖著讓祂一直六道輪迴,是我們拖著佛性接受六道輪迴,受苦都是 我們現相在受苦,也都是假的,都不真,真的是什麼都沒有,本無所有。在我們不 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中,什麼都沒有。很奇怪喔!我們現相這麼實實在在,痛就是 痛,各位前賢,假的!生滅!所以我們在修持的過程之中,要去掉生滅,去生滅守 真常。身體的所有一切遭遇都是生滅,所以不要看重。當我們看重身體,就一定忽 略佛性。當忽略佛性,我們造了業,佛性就要來承擔,就是一定也要跟著我們在凡 塵現相。 【問】:真心是道場,為何還區分深心、大悲心。 【答】:在凡塵的所有一些呈現,最直接的就是我們的直心,直心就是真心、就是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直心就是道場。道場的道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的場所 非常寬廣,就是整個宇宙空間。整個宇宙空間都是佛性的場所,所以直心就是道場。 當直心了以後,我們又研究就可以進入深心、又可以進入大悲心。進入到大悲心的 時候,大悲心叫菩提心,才可以恢復到本來(我們的本位)。我們直心,只是認識一個 不生不滅佛性的輪廓,一個整個輪廓出來。整個輪廓出來但我們並沒有掌握,而沒 有掌握,當我們一口氣不來,沒有辦法恢復到我們佛性來主宰我們整個身心的言行 動作。要到深心、大悲心的程度才可以,我們有辦法用佛性來主宰我們身心的所有 一切言行動作。所以要恢復返妄歸真一定要經過修持。我們不修的話,我們會從真 起妄,愈來妄就愈多。「妄」的話,我們會迷惑,迷惑一定是起業,造了業我們一定 要受苦,受了苦我們又會怨天尤人:「為什麼是我呢而不是別人」,而不知道業是誰 ―17― 在造?(自己),恩,是我們自己在造,所以受苦就是我們自己要去受苦。所以才有深 心、才有大悲心。 【問】:金剛經有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和「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有何差 別。 【答】:這個很重要。「應無所住」就是我們心已經都不侷限在一個小範圍裡面,心都 無所住。無所住就很寬廣。因為無所住很寬廣,就怕我們整個變成渺茫,變成失掉 了,就是忘掉它了。所以「而生其心」就是在無中然後生有。所以「應無所住」就 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空中不空,妙有不有,沒有形相。所以「而生其心」 就是在無之中我們要保有,「有」就是老子在第一章所講的「常無,我們觀妙;常有, 我們觀徼」,然後常無跟常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常無就是應無所住,常有就是而生其心,所以常無跟常無兩個合起來就是我們不生 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並不是說而生其心就是起心動念,完全不是,而是說我們不 落入頑空。當我們應無所住會落入頑空。可是而生其心,那個妙有就出來。你有真 空、有妙有,真空妙有剛好兩個合起來就是中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是很玄之又玄。 【問】:活佛恩師在美國慈示,不承認推廣??…,就是不承認前人大德真君,不承 認前人大德真君就是不承認我們恩師。所以已脫離道場點傳師是否天命存在?我們 向點傳師頂禮是頂他的天命,若有脫離道場點傳師回來佛堂探訪,大家是否要向這 位點傳師一叩首頂禮? 【答】:要知道,我們一直在標榜天命,我們念中庸就很明白的記載:「天命之謂性」。 所以天命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是天命,是常住不遷的天命。而我們 現在要了解到我們現在的天命,那個就是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這個時候所有在辦 天事的人,一個暫時性的名稱,就像我們一個團體裡面不是有值星官嗎?值星官值 星的時候,是不是掌握發號司令的權柄,對不對?(對)。當他不值星的時候,他有沒 有發號司令的權柄。(沒有),就沒有囉!所以我們所講的天命,就在我們活佛老師掌 道盤的時候所應用。 假如有點傳師已經發生人事磨擦,已經說不合辦了,自己離開了,那就要了解到「他 有沒有天命被收回去」,我們從佐證(旁邊的一些就是會有事情的顯現),看他所表現 出來的,上天有沒有對他的天命肯定。假如說有,他能夠辦。假如說沒有,他就沒 有辦法辦。我們從佐證旁邊的一些事情去推敲,他到底天命有沒有被收回去。因為 ―18― 後學在 老前人身邊,有看過 老前人在處理點傳師的天命,有人向 老前人檢舉某某 點傳師怎麼樣,然後 老前人都很慎重,老前人不會說你講了,老前人就相信,老前 人要去調查你講的有沒有事實。假如你講的事實,是真的,那老前人會把這個點傳 師的天命收回去,明白的跟那位點傳師講:「你不用辦道囉!你沒有天命了」,把禮 本收回去,很明確。所以假如他已經離開辦道的行列,離開了,可是他辦又能夠辦 得開,表示他天命還在。那我們當他回來的時候,一樣,我們是看天命不看人,他 既然辦得開表示他天命還有,那我們尊敬這個時候辦的天命。我們剛才不是有唱善 歌三個願望嗎?我們活佛老師講我們都會經過挫折、經過某一些考驗,經過挫折磨 練,他還有心想辦、想修,我們要不要拒絕?我們一樣就要接納。所以就講到人的 涵量問題,我們就是要有修養,這樣了解嘛。所以那都不是大事,是小事。假如他 辦不開了,自己已經很消極了,不用我們說,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他要回來都不好 意思。 【問】:已脫離道場多年的道親回來佛堂,是否只有點傳師級才須要燒表文接金線, 其它回來的道親都不必要燒表文接金線。 【答】:我們活佛老師倒有明確的指示,一般的道親能夠回來,表示他回心轉意,受 到挫折、受到人事磨擦,都會有不對的行為,那都可以原諒的。而點傳師因為比較 眾人仰望,所以比較慎重,所以點傳師就燒表文,說他要歸隊了,要來再繼續跟大 家一起來辦道,那個比較慎重,倒是比較需要。 【問】:腳踏兩條船的道親,在辦道時候,可以教新道親三寶嗎? 【答】:那個可以。因為他腳踏兩條船是他個人的修養問題。個人修養問題,道親他 行功立德會不會分給我們?(不會),他造了罪我們要不要去分擔?(不用),所以就不 用去檢討他的腳踏兩條船,他要踏四條船那是他的功夫啦!他工夫夠了,他要踏幾 條船都讓他去踏,那個沒關係的。 【問】:脫離金線的道親,如果專心研究性理心法,也可以有機會成佛嗎? 【答】:只要他能夠研究性理心法,他對所有的凡塵現象他知道都是塵垢(凡塵污垢), 假如他自己研究性理心法,還不知道凡塵的事都是塵垢,那研究什麼性理心法。而 你能夠研究就可以去掉所有凡塵的事,凡塵事都是小事!只要你進入了我們真心佛 性本體,成佛是絕對無疑,絕對可以的。你外表跟你的內心是兩回事的話,你就不 叫研究性理心法,你要騙人,你騙你自己都騙不過去啊!所以要了解,研究性理心 法不會騙人的,你要研究性理心法最重要的起點就是『誠』,要真誠,要有天地的誠, ―19― 你看天地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一直在運轉,非常的誠,種瓜就得瓜、種豆就得豆, 一定都是從誠出發,從誠才可以成就。不然的話,你騙人,你騙不過你自己,可以 騙得了別人,絕對騙不過你自己。 【問】:脫離道場也有恩師及仙佛臨壇批訓文,請問劉講師的見解如何。 【答】:既然仙佛都肯臨壇、肯批訓文,表示他辦的還可以入流,進入聖賢的末流, 表示在辦的還正確,那我們不要否定。 【問】:不少人在脫離金線的佛堂求道,這些新求道者並不知情,請問他們求道老天 認可嗎? 【答】:因為後學有講過,看那個焚表。只要焚表的時候,表文在兩儀燈點燃,放在 八卦爐,一股氣往上衝,表示三官大帝來接,那個求道有效。假如你焚表,表文在 八卦爐飛不起來,表示三官大帝沒有來接,你那個求道沒有效,辦也沒有用。假如 你帶道親去求道是這個樣子,你要另外再帶到別的佛堂去求道,那個沒效。 【問】:道場應該如何適當對待回來佛堂已脫離道場多年的道親,很難了解他們回來 正義是什麼?有的是回來胡亂鼓吹混淆視聽,有的回來...有的是觀摩探視佛堂近況、 有的要來請訓文、請書以及參加法會等等,請問如何對待他們才恰當。 【答】:還是真誠。真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你以誠來待人,他再怎麼泯頑不明,他 都會變化。要了解,人不可能不變的啦,只要你真誠待人,他一定會變。所以我們 誠,就能夠感動人。誠很重要。
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楞嚴經-14
經文──(第 39 頁)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 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 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阿難就像釋迦牟尼佛表明他心裡面的想法。「世尊,若此見精」,就是我們見 性本體(見精)。「必我妙性」,必=一定,一定是我的佛性(不變之體)。「今此妙性, 現在我前」,佛性已經顯現在眼前。「見必我真」,就是見性所呈現的一定是我不 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我今身心,復是何物」,阿難把佛性跟眼前我們所使用的身心分開。因為身心是 日常都在用,而見性是佛現在才把祂指點出來,所以就變成見性是一回事,身心又 是另外一回事。要了解阿難是示現比較低的程度,讓我們能夠身心去體會:我們日 常生活之中都有用我們的身體,然後用我們身體所生發出來的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 六識,認為六識就是我們應該要注重的。假如我們沒有研究性理心法,我們對我們 的六識(六根面對六塵產生六識)也都是非常的重視,都認為六識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然後修道也都是拿六識來修。所以現在阿難聽到佛這樣闡釋,十番顯見一直到第七 番顯見無礙,都讓我們了解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可以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很 奧妙。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從一開頭我們就點明:「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真 心來修不生不滅的佛道」。佛一直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呈現,就是讓我們徹底的 了解,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到底是什麼樣子,都一直在講。我們從開頭一直到現在 也都是要我們了解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所以佛就借著各 種比喻把佛性本體講出來。開頭就叫阿難來講:「我們的心性在什麼地方所在」, 阿難回答第一個就是在身內,我們所有凡塵的眾生都是認為我們的心就是在身內。 佛就講「因為心有靈知的作用」,很靈敏很知覺性。假如我們的心是在身內的話, 一定可以看到我們的五臟六腑,可以看到我們指甲跟頭髮的生長,結果我們都看不 到。所以佛就講「心有靈知的作用」,你既然都看不到,那表示祂不在身內。 ―2― 阿難被佛這麼一講了以後,阿難就轉另外六個地方,而這六個地方也都不是我 們心的所在。所以一一都被佛給破除掉。最後就講到大乘佛法裡面,佛時常跟菩薩 說「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住中間」,佛的意思就是我們的真心是「無所不在, 什麼地方都是我們的真心,只要我們了了分明,那個就是真心所在」。我們開始研 究性理心法,我們就把這個重要的觀點跟大家提示:「只要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然後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就已經呈現」。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們一直講兩年多了, 也都講這個內容:「就是沒有形相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相信各位都能夠體 會到我們佛性本體的整個輪廓,都能夠了解到「我們佛性本體很靈敏、很奧妙,祂 的功能作用非常的多,大用無限」,可是因為我們落入凡塵被現象拘束,所以大用 無限還呈現不出來。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見到什麼知道什麼,為什麼會 知道呢?就是因為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這個地方阿難示現就是我們眾生的 毛病所在:「非常注重現象」。所以現前的身心,有分別凡塵所有形相跟事情的功 能,都已經在用了。而佛再講出來「無形無相的佛性本體」,既然一定是我的話, 那怎麼樣使我能夠切深的體會到。是不是問的很綱要,就是要佛把祂指點出來。各 位前賢,我們佛性本體可不可以切實的指點出來?(不能),因為祂沒有形相,我們要 確實指陳…,像凡塵所有的科學家要有實際的現象才要相信,而我們佛性就是沒有現 相,你要找到現相是絕對不可能,所以對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認識就比較缺欠。我 們了解這一個(佛性本體)雖然沒有辦法把祂指陳,可是我們就是確實的可以去感受到、 確實可以掌握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而且很親切很實在,絕對不是用想像的。 阿難問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能夠分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所用的心性,跟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的心性,到底有沒有一樣?差別在那裡?」各位前賢能夠分辨的出來嗎? 可不可以?好像還很陌生的樣子,那表示我們不夠用心,不然已經兩年多了。可能 有的人還沒有聽到兩年多,可是假如開始就研究的話,到現在都將近兩年半,我們 9 月 26 日開始,到現在的 9 月 26 日就三年了,我們準備多久的時間才要透徹了解, 這要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在北部最近有講「懷海禪師談頓悟法門」,我們有製作 MP3,但 CD 還沒燒錄,這要徵求我們這邊前賢要聽 MP3 就好,還是要聽 CD?(CD), 因為汽車裡面的音響大部分都是 CD,所以假如數量多的話,我們就燒錄製作 CD。 因為懷海禪師跟普願禪師、智藏禪師三人同時拜七祖馬道一為老師,他們的修 持方法就講出來,後學看這對我們的幫助也很大,是頓悟法門,就是由凡夫地直接 到達佛地,中間沒有用漸修的方法。現在讓我們漸修的話,大概都來不及。漸修有 55 個位階,當我們 55 個位階已經走到的話,要經過好幾生好幾世,十信、十住、十 ―3― 行、十迴向,共四十個位階,再加四加行、十地,共五十四位階,到妙覺則五十五 位階。各位前賢走到第幾位階?渡人的話,大概都是在第三十到第四十之間,而我 們努力的在講經說法渡化眾生,已經就進入到十地菩薩的位階,當到第八地不動地 就不會轉,在還沒有到第八地之前,遇到很大的挫折還會退心(就是不想修道)。所以 修道非常的重要,能夠修才能夠脫離苦海,沒有修的話都是在六道輪迴裡面。我們 知道六道輪迴都是受苦,受苦無限,都是在苦之中。能夠修道,我們現在沾到上天 大開普渡,已經都得道,有成佛的資格,至於要不要成佛就看我們的決心。我們決 定要成佛就努力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假如說只要認識 佛性的輪廓,當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放不下的就是真心佛性,那個輪 廓已經出來,就已經可以了解「成佛就是這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這個」。那 我們要再深入「深心、大悲心」,就還要把這些了了分明的也要放下,放下深入到 達我們佛性本體的本體之中,這要一段時間。假如佛性本體都已經認識了,我們最 好就能夠做耳根圓通,使我們佛性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到達那個時候,所有 的空間都是佛性、所有的整個宇宙,都是我們妙有,真空妙有,這是最理想,已經 可以回到我們本位。所以懷海禪師的頓悟法門就是從凡夫直接到達佛地,很殊勝的 修持,但就是一定要有決定的心來修,然後還要跟眾生結善緣,才不會愈到很大的 阻礙。在北部有講解內容(頓悟法門),但這裡只有講經文,所以沒有預備要講,但可 以把北部所講的收錄寄下來,各位願不願意聽?(願意),MP3 大概這禮拜可以寄達, CD 則多一個禮拜,讓北部的前賢來燒錄。CD 我們燒錄兩百份,MP3 我們寄 300 份 下來。像我們講的楞嚴經已經講到第十三次了,我們從第 1 次到第 11 次就燒錄一片 MP3,所以當你拿到一片,就等於聽 11 個禮拜所講的。各位有拿到嗎?(還沒),所 以下課要回去時,兩邊要看一看,有很多資料都寄下來,我們都不知道要拿回去聽、 拿回去看。拿回去自己聽自己看,也拿給親朋好友看,希望把它推廣,讓大家都能 夠脫離苦海。 「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就是我們的身心在生活之中是很有用,都可以處理事情。 「彼見無別」,可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沒有分別,就是沒有分別的作用, 也就是沒有辦法到達像我們身體的那個了了分明。所以阿難就講「彼見無別,分辨 我身」,沒有辦法像我們生活上運用的自如、那麼的自由自在。「若實我心,令我 今見」,假如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真的我的真心的話,就請佛把祂呈現出來,讓 我現在能夠看到。「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實在的我、 實相的我。而這身體不是我,身體是天地的物質,不是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 ―4― 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假如說見性是我,但是現在我這個身體不是我, 這樣的話,跟之前釋迦牟尼佛講說:物能見我(東西能夠看到我)。這樣世間就不得安 立,所有東西都有佛性,所有的東西都有佛性本體,這樣合不合理?不合理喔,為 什麼?因為假如東西都有佛性本體的話,譬如我們現在所坐的椅子假如有佛性本體, 椅子有沒有意見說你不能坐?(有),會這樣嗎?(不會),所以佛性是我們人所特殊有 的,物裡面沒有自性存在。所以這裡阿難就講我的身心很好用,可是見性(佛性本體) 我都不會使用,不會使用怎麼會是我呢,應該可以用的才算是我,不可以用就不算 了。這是把我們凡人所擔憂的提出來向釋迦牟尼佛來發問。 小字體──(第 40 頁) 佛要當機認見為心(釋迦牟尼要阿難認識我們的見性就是真心),多與發明見性超 然獨立,身境無干(我們的見性超然獨立,跟身體、外面的環境都沒有關係。我們不 生不滅佛性本體跟我們的身體、跟外面的環境都沒有關係,因為沒有關係,所以我 們一口氣不來,身體要怎麼樣處理都不關緊要。而我們凡人沒有啟發不生不滅佛性, 當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的身體被業力推到現相來現相。所有的凡人一口氣不來就 沒有路可以走,不知道要往哪裏去,所以業力那時候就把他推,看他是行善還是作 惡,行善就有王爺、媽祖氣天神仙可以當,為惡的話就要到三惡道,被業力推走了。 所以我們造的業很關緊要。 而我們直接修道,就是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都修的讓祂超然獨立,跟 我們的身、跟我們的心(日用的六識心)都沒有關係。所以當我們一歸空了、一口氣不 來了,我們整個真心到哪裏去?很正確,就是到理天。我們一口氣不來就到理天(真 理之天),整個宇宙虛空都是真理,所以我們就融入整個宇宙虛空,就沒有侷限在哪 一個地方所在。很殊勝的,所以就不用執著,人家要把你埋葬或火葬都無關緊要, 都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讓它歸還給天地。跟沒有修持者的差別很大,沒有修道、 沒有了解性理心法,就要被業力推,現象(身體)就很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已 經就把佛性修了,讓祂超然獨立,跟身體沒有關係、跟外境沒有關係,很超然獨立。 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是要做到,做到超然獨立,不住在身體的形相、不住在 所有環境的形相,所有遇到的事情我們都不住,整個很逍遙自在,那已經歸還我們 本位了,就是都成佛成道成如來了。我們研究這個,對我們作用非常大。 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實際的做,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容易做對不對?沒有 回答是怎麼一回事,是不好做嘛。 所以佛就講「多與發明見性超然獨立,身境 無干」,就是發現明瞭我們佛性本體超然獨立,跟身體、跟外境都沒有關係)。 ―5― 阿難遂從分別心中,變現一種昭昭靈靈光景,湛然盈滿目前(這就是阿難自己想像出 來的。阿難為什麼會這樣示現呢?就是我們凡人很多都這樣,所以阿難就以初果的 位階,然後示現跟凡人一樣。我們要感謝阿難慈悲的心,就是要帶領眾生都能夠進 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喚作見性,似與身心,判而為二(就是跟我們日用之間的身 心,就是兩回事了)。前疑見性與萬物混雜,此疑見性與身心各體(這個地方第八顯見 不分,懷疑見性與身心分開了)。故白佛言:世尊,若此現前(顯現在我眼前)周徧萬 物之見精,必定是我妙精明性者(是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今此妙性呈現在我之眼 前,則應是離我身矣(應該就是離開我的身體);既然是我妙性,豈有反在身外耶(離 開身體就變成在身外)。滿前之見(就是圓滿呈現在我的眼前那個見性)必定是我真性, 則我現今之身心,究竟復是何物(它是什麼東西),而今身心非常好用(就是用的很習 慣。我們出生幾年就用了幾年,很好用),能夠實在分別萬事萬物,有實際之用。而 呈現在眼前之見性(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分別的功能來分辨我身(我的身體),我 身尚不能分辨,況能辨萬物耶(這是阿難的懷疑。就是把我們眾生會想的到,阿難先 說出來)。 阿難把凡人情見,徹底發揮,之所以執著這麼深,不是沒有原因,像年輕男女 戀愛,愛的你死我活,就是這種識見(就是這種情形)。佛在這方面多所發揮,是緣心 (這就是緣心,攀緣的心),是識心,是生滅心,是攀緣的,就像青年男女戀愛中的甜 蜜,深深愛著,不肯放捨。阿難慈悲示現,凡人這麼細膩、內心深層執著的原因呈 現出來,要我們沈思是否這樣(是否跟阿難所講的一樣),若認同的話,要怎樣解決, 就請佛加以發明說出詳細的解決方法(所以阿難慈悲能夠把問題點出來)。 經文──(第 40 頁) 佛告阿難:汝今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 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祗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 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 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 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 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 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佛告阿難」,佛經裡面有安「佛告」這兩字,表示很慎重,底下的經文很重 要。「汝今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佛向阿難講,你所說的見性(即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顯現在你的眼前,你這樣說是義非實,義=道理,這個道理不是實在(就是 你說的不對,跟實際的不一樣)。「若實汝前」,假如真的顯現在你的眼前。「汝實 見者」,你實在見到。「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這樣的話,我們那個 ―6― 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既有地方所在,我們就可以用手把祂指點出來。就是已經有 地方所在,就侷限在一個小角落。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盡虛空徧法界,不侷 限在一個小的地方所在。可是各位前賢,所有小的地方所在全部都有佛性本體,不 即不離(不住在這個小地方,可是也不離開這小地方)。所以我們研究不容易了解、不 容易透徹就是在這裡,祂不是像我們凡塵兩邊那麼明顯,我們凡塵都是兩邊,不是 白天黑夜就是光明黑暗,兩邊非常明顯。可是真理是一個中道,不屬於兩邊,但不 離開兩邊。這要多聽然後我們多看多了解,我們會進入那種很透徹、了了分明的階 段,我們會發揮佛性不生不滅本體的般若妙智慧。所以當般若妙智慧一發生以後, 就可以融化兩邊,是非就變一體的,就沒有是非,沒有是非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 我們都解脫了。可是我們現在就是兩邊很鮮明的對比,不是善就是惡。我們跟人相 處不是跟你好、就是跟你不好,有沒有中道的?應該有中道的,我們只是沒有研究 沒有顯現而已。「且今與汝,坐祗陀林」,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現在我跟你坐在 祇陀林然後「遍觀林渠,及與殿堂」,周徧來觀察樹林跟溝渠,以及看到講經說法 的地方,以及四天王所住的宮殿。「上至日月,前對恆河」,我們可以看到太陽和 月亮,在講堂的對面有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現在你在我獅子座的前面, 「舉手指陳是種種相」,你可用手把它指點出來所有的種種形相。「陰者是林,明 者是日」,陰者就是樹林,光明就是太陽。「礙者是壁」,妨礙我們看不出去是牆 壁。「通者是空」,能夠看得出去就是有空間。「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 但可有形,無不指著」,很小的一枝草一棵樹、非常微細的生物(纖毫),大小雖然不 一樣,但只要它落入形相,我們就可以把它指點出來。「若必其見,現在汝前」, 假如這些東西裡面有你不生不滅的見性,有佛性本體顯現在你的眼前。「汝應以手, 確實指陳,何者是見」,你現在用手把它指點出來給我看看,哪一個是你的見性。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假如這個空間是我們的見性,「既已成見,何者是空」, 既然已經成見,什麼東西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假如東西是 我們的見性,既然物已經變成見性,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汝可微細,披剝萬象, 析出精明」,你可以很微細的把它剝開萬象,然後分析出來精明(精=不變之體,明 =隨緣之用),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以及佛性的功能作用。「淨妙見元,指陳示我」, 清淨奧妙我們見性的本來,你可以把祂指點出來讓我們看看,讓我能夠看到。「同 彼諸物,分明無惑」,跟所有萬物呈現那樣子,都能夠了了分明而沒有迷惑,什麼 東西是什麼東西都能夠指點出來。 小字體 ―7― 前阿難執身心各體,故有見性呈現在前之疑(見性呈現在眼前的懷疑),佛不即說, 身心無有二體以解釋(沒有這樣馬上解釋),而獨說萬法一體以破之(上個禮拜見性無 礙,我們都一直在跟各位說,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真心佛性,因為我們以往可能都沒 有研究,而會說山河大地就是外物,怎麼會是我的佛性呢,所以佛就詳細說明怎麼 樣生發山河大地。因為有山河大地才有我們眾生,因為有眾生才有業果,所以整個 世界、眾生、業果三個就呈現,是由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而來,就是從妄想跟瞪目 發勞相結合才呈現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才有眾生,有眾生才有業果,這個就一直 綿延不斷,所以才講境界為緣長六粗。由第一個智相,就是分別牆壁是牆壁、空是 空。第二個相續相,一直延續下來,要知道萬物都是生滅、生、滅、生、滅,可是 我們一看起來它是連著,這叫相續相。第三個執取相,執著跟取捨。第四個計名字 相,這個叫什麼、那個叫什麼。第五個起業相,我們已經起業,為什麼起業?迷惑, 因為迷惑我們才起業,既然造了業就業繫苦相,第六個業繫苦相。所以境界為緣就 長六粗。要了解,一念無明生三細都沒有形相,到境界為緣長六粗形相才有,那為 什麼形成?就是我們的妄想,然後跟瞪目發勞兩個相結合。所以世界是虛幻不實在, 是假的、不真。每一次釋迦牟尼佛在講世界的時候,底下一定接著講微塵。沒有世 界,所有的只有微塵,當微塵凝聚就變成大地,大地則世界形成。當大地粉碎就變 微塵。世界不實在,所以六欲天的最高魔醯首羅天,魔醯首羅天是魔王在住的(波旬), 所以波旬住的就是我們欲界六欲天最高的天,我們很快就落入魔王的懷抱之中。各 位有沒有著魔過?要了解我們在凡塵熱衷於哪個方向,那就是著魔的現象。比如說 很喜歡喝酒、譬如很喜歡做某件事,那個都叫著魔。像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上網, 有沒有著魔?(有),不用睡覺喔?雖然有的人也會去睡覺,可是很容易讓人著迷,我 們著迷,那都是魔在發揮功能作用。所以我們也不要落入魔王的算計之中。 現在搭乘大眾運輸,大家都手提一小部的手機,左撇右撇,你坐在旁邊都看的眼花 撩亂,因為他一撇,畫面就變化,因為後學老花眼看那個畫面又太小,看不出他在 撇什麼,可是他從一上車到下車都沒有離開手機,著不著魔?(著魔),我們是不是整 個頭腦都被它控制了?是我們在控制它、還是它在控制我們?我們是不是顛倒過來, 都被它控制了!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當你要上網的時候,你就要擬定要找什麼資 料,找到就趕快退出來。不然又被上網迷住了,等到你想關掉時候,怎麼已經天亮 了,以為不是剛進入晚上而已嘛,時間是過的很快的,所以很容易著魔,因為魔就 在六欲天的最高。各位前賢六欲天還記得嗎?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腰,忉利天(33 天)在須彌山的山頂,這兩個是依地而住。再上去夜摩天,是依空而住。再上去,是 ―8― 我們老祖師還沒掌天盤時候的兜率天。第五個是樂變化天,第六個他化自在天。魔 醯首羅天是屬於他化自在天的管轄,也算是欲界最高的天。凡塵五十年,在四天王 天一天一夜。凡塵一百年,忉利天一天一夜。凡塵兩百年,夜摩天一天一夜。凡塵 四百年,兜率天一天一夜。凡塵八百年,樂變化天一天一夜。凡塵一千六百年,他 化自在天一天一夜。所以假如我們一歸空了,有福報到他化在在天去享福,你去個 兩天回來跟親友報告,說我已經去他化自在天,你一回來已經經過一千六百年,啊~ 怎麼都沒有一個認識的人,都不見了,他們去哪裏了,都歸空了。所以各位可以修 到那個地方去看看,看個兩天再回來,就一千六百年過去了。所以我們得道的時候, 有萬八超然,可以去幾天?沒有幾天喔,萬八就過了,超然就沒了。就要落入因果 六道輪迴,活佛老師一直提醒我們,有沒有?(有),要趕快研究性理心法,超出現相 之外,沒有拿到墨寶的,後面還有縮小型的墨寶,活佛老師就有講點道的時候,萬 八得超然。也拿回去給親朋好友,讓他們也看一看,有這個殊勝的訊息,讓他們也 知道、也能夠修、也能夠脫離苦海。很重要!要好心一點,不要吝嗇自己好就好(當 阿羅漢),我們要當菩薩。 所以佛講「而獨說萬法一體以破之」,就是凡塵的所有山河大地、凡塵的所有萬相 萬事,全部都是一體。活佛老師所寫的「謝謝你」中也明白講:原來我們是一體。 那首歌是活佛老師把最多的道理,用最少的文字講出來。所以開始深信人生可以留 下累劫累世的記憶。後學說「哪有辦法,一生一世都沒辦法」,我們前一生做什麼 知道嗎?都不知道,哪有辦法到累劫累世。累劫=元會,累世=六道輪迴,我們一 生一世也不知道,活佛老師是希望我們研究,研究就會知道。所以就接著要時時心 存感激,要感激誰啊?(佛性),恩,感激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帶領我們走那麼長遠 的道路,讓我們都能夠有機緣遇到大開普渡、有機緣聽到上乘佛法、讓我們有機緣 回歸到本位。所以很殊勝的。佛講「萬法一體」來破所有不正確觀念),有深層含意, 易於施破(就是我們的念不正確,把它打破)。見性如果呈現眼前,應同萬物之分明可 指,既於萬象中,竟無是見(沒有我們不生不滅的見性在),非見之可指(是見、非見 兩個角度都講出來),則是非雙絕、了無前相(前面的形相全部都沒有),而見性、萬 物自成一體(見性跟萬物已經混合成一體),以此例觀(以此例來觀察觀照),疏遠之萬 物,與見尚屬一體,而至親之身心,與見性豈復為二耶(就是一樣也是一體),另一層, 間除二執(把我們兩個執著除掉),我執、法執(我們在凡塵最重要就是這兩個我執跟 法執,因為我們執著身體就是我,我執很堅強,要破除我執很不容易。我們要從根 源知道:我,我們認為的我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借我們用的,不是我,這 ―9― 樣我執就可以清除了。法,就是要我們成就,殊勝佛法要我們成佛,我們就從開頭 已經進入無法可修,無法可修就無法可執。我執、法執兩個去掉,就成就了,就成 道成佛了。是不是最殊勝的修持方法?比我們修五十五個位階來的容易。五十五個 位階我們修了有成就,一定很高興,就住在成就的境裡面,就出不了。然後就會想 起心動念,想什麼?想賺錢。為什麼?我這個方法很好用,趕快來教人,一教了就 要收錢,我們很多眾生就去學了,我們又花錢又學到法執,因為有法執就有我相在 裡面,我執也出來了。這個花錢還花的真冤枉。花錢然後學到固執,我們不花錢還 不會,我們愈花錢愈固執。所以花愈多的錢,去學到愈多的法門,我們固執就愈深。 你想要改變他,甭想),身心是我執之親依,萬物是法執之顯境(身心就是我執,我們 依什麼?就是依我們的身心,然後我就出來了。萬物就是法執顯現的景相,那就是 法。有法就有執著)。 阿難只恐認見,必遺身心,則我執正自熾然(恐怕認見性,會把身心遺失掉了。 這樣的話就是我執正在很熾烈的點燃,很強烈的)而法執尚猶微隱(還沒有呈現,又更 深的一層)。若但說見性,身心是一體不分,彼將更執見性身心,合為我體,而以萬 物為他體(這樣就愈不容易打破這個觀念),非惟法執不能兼破,而二執益增上矣(這 兩個我執、法執,愈增加向上)。故佛總對萬法,悉顯其無自無他(沒有自己、沒有外 物、沒有萬相。上個禮拜我們有回答遊魂,很重要的:我們就是不自生、不他生、 不共生、不無因生,就是無生。我們進入無生法忍就是阿羅漢,然後根基阿羅漢以 後,可以又往上辟支佛、往上菩薩、往上到妙覺、成佛成道,都離不開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內容就是後學所講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就已經是無 生了。我們掌握無生,就進入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把真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 上,不動了。 不自生=不起心動念。 不他生=不會外面的因緣讓我們生出念頭。 不共生=不會很多的因湊合在一起,然後我們又一樣念頭來了。 不無因生=就是不胡思亂想。 是不是都在自己的心上作工夫?都很容易做對不對?可見各位都還不願意做,很麻 煩的,麻不麻煩?我們都在想,腦袋瓜生出來不讓它產生念頭,太可惜了吧。要用 啊,要不要用?(要),要研究真理,要用,要透徹知道,要用,就是要正思惟。可是 不起心動念,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凡塵事,凡塵的事讓我們起心動念,我們很 少起心動念就是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很少那樣,所以才會造了很多業,受了 ―10― 很多苦,然後煩惱一大堆。很現實喔,那我們又不想避開,變成好像養育孩子,美 麗的負擔!有沒有?孩子很可愛,可不可愛?(可愛)。養孩子的話,是不是感到很安 慰?(是),所以起心動念要留著!不要一下子就把它斷絕了,對不對?要成佛晚一點, 孩子還沒長大!要知道喔,時間不等人,很快一轉眼,我們還有辦法再來一次嗎? 譬如現在五十歲,再一次就一百歲了。現在四十歲,再來一次也八十歲了,有沒有 那麼長的時間?真的是,不敢保證!像那時候各位也都看到後學一下子就瘦了很多, 那時候假如一口氣不來都不在了。佛顯見無自無他就是沒有兩邊),則二執蕩然矣(我 執跟法執全部都沒有)。如灸病者,須得其穴(灸就是要得到正確的穴道),阿難種種謬 執,惟此見性在前,是其謬本(謬=錯誤,錯誤的根本),故佛首奪云:見在汝前,是 義非實(不符合真理)。 經文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 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 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 指皆是物,無是見者」,阿難回答佛所講的,我現在在講堂裡面,然後看到恆河, 上面看到太陽月亮,能夠用手舉出來的,手所能夠指點出來的,眼睛所能夠看到的, 全部都是物,沒有我的見性在裡面。「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 按照佛所講的,何況我的程度不高,還有煩惱,才初學者聲聞而已。「乃至菩薩, 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乃至菩薩也不能在萬物的形相眼前,把它分析解 剖出來我們的見性。「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就是離開物以後,還有它的本性在。 「佛言:如是如是」,佛就給予印可,對,你講的完全都正確了。這裡我們要知道, 做學問的時候不能含混,物是物,見是見。底下再講的,我們等一下就會了解「不 即不離」,這個地方就是不即,不住。然後到底下就是不離。我們先點出來,我們 不生不滅的佛性在我們日常運用之中是不即不離。記得嗎?不即=不住相,不離= 沒有離開佛性。所以佛經不容易了解就是這樣,它不是一個角度、一個方向。 小字體 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阿難於此已能剝出即物、離物皆不能做到(就 是能夠了解到物是物,裡面沒有見性),於此不能做到的地方所在,不在文字前面, 沒有文字的地方,就是我們修道者所要追求的,所以佛答如是、如是(這裡不能做到 的地方所在,不在文字裡面,所以沒有文字的地方就是我們修道者所要追求)。 ―11― 佛言印證,重言如是,是阿難所答。即物無是見可指,離物亦無是見可指,二 者皆是。故言如是、如是(知道喔?離物跟即物兩個都不是正確的)。良以見性,量括 十方、體周萬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的量是盡虛空徧法界,包括十方: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祂的體周徧圓滿)。其與萬法非即非離(非即=不 住。非離=沒有離開,一樣有),惟其非即故能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脫離我們六根跟 六塵),身界無干(我們的身體跟十八界無干,跟整個世界都沒有關係),生死不繫(生 死都綁不住,綁不住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眾生不達斯義(眾生不了解到這個義理), 則混淆真妄,沈溺輪迴(把真跟妄混合在一起,就沈溺在輪迴之中)。 惟其非離(非離就是也在所有的萬物之中),故能塵剎普融(所以能夠凡塵跟佛剎普遍 的融合在一起),萬物一體,用彌法界(用的話,彌滿整個法界),色心不二(色=形相, 色跟我們的心(沒有形相)是一的),眾生不達斯義(眾生不了解這種義理),則沈空滯寂 (沈醉在頑空裡面,然後阻塞在寂,寂就是我們佛性的不變之體),中止化城(在化城 他就停止了,不再前進了、不再修持了、不再利益眾生了,這叫中止化城,變化的 城市)。如來自指見是心以來,多從不即之義,分真析妄(把真的分析,妄的也讓我們 了解),以決擇,離塵獨立之體(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離塵獨立,離塵獨立的體呈現出 來),現從不離之義發揮,泯妄合真(泯滅所有的妄,讓它符合我們的真性),和不即 之角度不同(不即不離是它的真理所在)。 經文──(第 41 頁)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 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祗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 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這時候佛又對 阿難講,好像你所講的沒有見性本體(見精),離一切物還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 之中,無是見者」,就是在你講的裡面(你所用指指點出來的裡面),是物之中沒有我 們的見性。「今復告汝」,現在又跟你講。「汝與如來,坐祗陀林,更觀林苑,乃 至日月,種種象殊」,現在我跟你坐在祇陀林,然後我們來觀講堂的前面有樹林、 有花苑,乃至太陽月亮,種種不一樣的形相。「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沒有見性 本體受你指點。「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佛要阿難,你現在要發現明 瞭所有的東西(諸物中),何者沒有你的見性。前面一直否定,後面都一直肯定。很難 體會喔!前面一直說不對,後面一直說對,你要相信對還是相信不對?兩個都相信 就正確了,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住相,不離就是一樣也在形相之中。我們只要能 夠了解,原來是非是一體,這樣就進入中道,進入中道就可以到我們的清淨佛性本 ―12― 體。佛性本體不是住在兩邊,我們說善、我們說惡都不對,因為善惡是我們處理的 時候才呈現。而你還沒有處理是在原始狀態,那個叫中道。在原始狀態,所有善惡 都在裡面,當它呈現以後才有善惡。那我們還沒有呈現善惡的時候,那個狀態我們 能夠抓得住,那個叫中道,叫做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要用心,用心了我們自 然會進入。 小字體 佛恐當機(阿難),只知見性離一切相,不知見性即一切法(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離開一切相,而且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即一切法,就是所有的萬法都是我們的 真心佛性。我們之前都一再講,所以這地方就是把它歸納: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 是兩邊都不住。離一切相就是不即,即一切法就是不離,不即不離)。曰:如汝所言, 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復告云:既是完全無有 是見,汝再向萬象中,仔細發明,此諸物之中,何者非汝見耶(哪一個不是你的見性, 所以全部都是)。 經文──(第 41 頁)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 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 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阿難言:我實遍見」,我實在普遍的看見。「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 見」,我實在是看見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在這祇陀林之中,不知道哪一個沒有 我的見性,就是所有形相都有我的見性。「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假如 樹沒有我的見性,為什麼可以看到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假如樹已經就是 是我的見性,那樹又變成什麼。所以告訴我們不即不離,一再反覆的說明。「如是 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跟上面意思完全都一樣,所 以不即不離,不住在形相但是也不離開形相。「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 無非見者」,就是在萬象之中,很微細的來發現明瞭:所有微細的形相裡面,也都 有我不生不滅的見性在裡面。「佛言:如是如是」,佛又給印可,對了,完全都對 了。 小字體 當機直答我實遍見一切萬象,不知是萬象之中,何者非我之見(這講的都很肯定)。 若樹非見,云何能見於樹?若樹即見,則樹既已成見,復云何猶名為樹也(這意思都 一再的闡明。樹,沒有住在我們的見性裡面,可是我們又看到樹,為什麼會知道, ―13― 那個就是見性知道。所以不即不離發揮的淋漓盡致。不是很深,只要我們知道了, 原來天地是一體,這樣的話,問題就解決了)。如是遍歷萬象指點出來以至虛空,皆 是如此。微細發明,見性朗見萬物,無一物而非是見者(所有的東西我們都看見都了 解)。佛言如是如是,無一物而非見,斯言不謬(就是講這個話,沒有錯誤),故重言如 是以證之。 經文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這時候大眾,就是還有很多菩薩帶來、辟支佛帶來、阿羅漢帶來的那些徒弟,就是 還有學。無學就是無法可以學。無學都是阿羅漢,程度很高了,不用再學。我們要 不要學?(要),我們是有學,在有的形相裡面學習。無學就是已經沒有法可以學,沒 有法可以學就是程度已經很高,透徹了解真理,已經不用再學,已經沒有法可以學, 所以就沒有法執了。沒有法執裡面,我都沒有,所以也沒有我執,所以他們成就, 最低都是阿羅漢,然後辟支佛、然後菩薩,然後到成佛妙覺。「一時惶悚,失其所 守」,很惶恐很驚悚,平常心裡面所守住的已經失掉了,所有守住的都不對,所以 內心的失落就可想而知。 小字體 無學,無法可學,程度之高可以想像,所有之法全部都知道,非無學就是有學(不 是無學的,就是還在有的形相之中學習),在有的範圍裡面學,智力有限,故致茫然(就 不知道什麼原因了)。是義,即無是無非之二義(沒有是非這兩邊的義理,就是不知道), 終者義之歸趣(歸往去向),始者義之由來(怎麼來),兩皆不知(兩個都不知道)。義之始 (真理的開始),在下文如來答中,本是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本=根本,就是我們清淨圓滿的真心,義的開始就是我們的根本,清淨圓滿的真心。 然後我們真不用就用妄,妄就變為形相(色)跟空間(頑空)。及與聞見,我們有所聞、 所看見,這個就是妄。所以不是說見了什麼都對,見了反而是錯了。本來清淨圓滿 才是真),義之所終。既曰妄為,即無是非之可指(既然講妄為就沒有是非可以指點出 來),又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即義之所終(義之所終就是菩提妙淨明體。義 的開始就是清淨圓滿真心。所以這個始終全部都回歸到佛性本體回來)。既是一體, 安有是非之可言哉(一體就沒有是非了。有是非就不是一體)。正由不知,莫衷一是(不 知道,所以不知道要怎麼來處理),故驚惶悚懼,失其所守,或是或非,無可把握(就 是沒有辦法把握住)。 經文 ―14― 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 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 慕。 「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這時候如來知道我們魂 慮變慴,心生憐愍,就是心裡面產生眾生實在很可憐,然後安慰阿難以及不知道真 理的這些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無上法王就是佛,無上就是 最上,法王=法中能夠自由自在就是佛。法王子就是菩薩。法王就是佛。是真實語, 講出來的話不會騙人,都是真實的語言。「如所如說」,如其所親證,講真如的話。 「不誑不妄」,不誑騙眾生然後也不妄言,不講虛妄不實在的話。「非末伽黎,四 種不死,矯亂論議」,不是印度外道,末伽黎就是印度很有名六個外道裡面的一個。 「汝諦思惟,無忝哀慕」,所以佛對阿難以及大眾講,你要諦思惟,就是進入真諦 的思惟,這樣就不缺少你這麼努力的追求。 這裡我們把四種不死稍微了解一下: 亦變亦恆、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是為四種不死。 ◎剩下約 30 分,提問問題 【問】:有前賢在開法會的時候,在開法會第二天,在半夜的時候,就有人跟他講 這些話:「我亦人亦仙即亦魔,也非人非仙即非魔,今無願成魔卻成人,今無願成 仙也成人。若成仙不成,必為人。若成人不成,必為魔。若魔不容我,為人間。若 人間有成,必成仙。三界循環必有我居,我想居和苦心哀哉」,這是開法會第一天 半夜有人來跟他講,第二天也是有人來跟他講這段話:「汝今若成魔,必造就大禍。 汝今若成仙,必造就大福。亦魔又亦仙,必留人間福,何苦哀哉等,有汝思心中」 【答】:這告訴我們主權掌握在我們手上。跟我們上個禮拜講的遊魂有點相類似的 類容。遊魂就是沒有把正確的真理認識,所以理天回不去,然後因為有求道,地府 的生死簿也勾掉了,所以就在凡塵當遊魂。這個亦人亦仙也亦魔,這也告訴我們我 們可以自己來掌握,我們要當人呢、還是要當仙、還是要當魔?都由我們自己可以 主宰,所以『道』可以對我們幫助很大。認識了以後,我們去修持,就可以成道成 佛。假如我們走入人事摩擦,就會開始變魔,已經都是用心計較。平常心的話,假 如我們既不行善也不為惡,那就為人。為人就在六道輪迴之中,所以這個講出來就 是可以變化,是要成佛成仙還是要成魔還是要成人,都是由我們由我們自己主宰, ―15― 我們自己可以立志向,達到我們達到的目標,雖然他講的很多,意思就只有一個: 就是要我們把握能夠修的這個時機、能夠成就。 跟遊魂有點類似,就是你要回歸到理天的話,你就要幫助所有眾生,然後然後不記 在心上,只要幫助眾生,你善因緣累積夠了,你就可以回去理天了。假如要隨順你 的意思(我們的心意識都蠻強),然後隨順我們的願意、不願意,那個樣子的話,很容 易就造罪,那就三惡道有分!當落入三惡道,我們智慧全部消失。當沒有智慧,所 做出來的事都不理想,都是造業。造了業,因果定理一定要受苦,受苦更是迷失,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凡塵還能夠自己主宰的時候,趕快修持。雖然講的蠻多,可是意 思容納以後,是很簡單的。 【問】:月光菩薩跟月慧菩薩是同一個菩薩嗎?月慧菩薩他老的故事,劉講師知道 嘛,能夠分享一下嘛。 【答】:講到月慧菩薩是我們師母。講到月光菩薩,後學還是第一次聽到,沒有聽 過。名號都是假的,只是給我們凡塵一個稱呼,名號都是假的。落入名、落入相都 是變化無常。我們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沒有變化,常住不遷、如如不動。因為我 們最重要的是在我們修道修持,改毛病去脾氣,有一些我們不要投入心神去研究, 因為投入心神研究的話,我們會把改毛病去脾氣的力道減弱。脾氣毛病都在,我們 就不容易成道成佛。所以一定要把真理、佛性所沒有的那一些全部都去掉。去掉以 後,我們才可以恢復光明,恢復光明才可以恢復本位,才可以回歸本來。 【問】:前賢請問,因為前賢的因緣比較差,修辦過程比較辛苦,因為先生不允許 他常跑佛堂,而因為要來佛堂,有事或要上課或來佛堂學習都跟先生說謊:「每個 星期六都有上班,而來學習經典」,像這樣子是否犯了妄言的戒律,因修辦是一輩 子的事,總不能這輩子都這樣子,有時善良的謊言而造成自己不安,有什麼辦法可 以破解呢? 【答】:這很容易破解。我們就是誠心誠意。了解我們開法會有立重聖輕凡,我們 一般把重聖輕凡解說錯誤。因為後學在老前人身邊,只要你見老前人,老前人一定 問你:「父母親求道了沒有、兄弟姊妹求道了沒有」。所以「重聖」就是重視我們 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輕凡」就是輕視凡塵的所有現象。所有現象都是凡事,而 你一直往佛堂跑,你要把佛堂吃倒喔,那個不正確。要了解,有辦道,當人手不夠, 我們回來幫忙辦道有求道儀式,那才叫做辦聖事。除了這個以外,真的有那麼多人 求道嗎?現在還有那麼多人求道嗎?大部分來佛堂在做什麼?吃飯。所以修天道, ―16― 人道要齊全,人道要圓滿,家裡都安置的很妥當,你才往佛堂跑,這樣才正確啦。 我們為什麼會遭受整個社會詬病?就是因為我們家裡都不管,所以衍生很多問題出 來,整個社會觀感一聽到一貫道,他的鼻孔的氣「哼」,我們都到這個程度。你看 哪可貴,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知道那個法不是這樣的,是很殊勝的,可是我們表現 出來一點殊勝也沒有,人家哪會看重,不然我們可以領導整個世界,本來二十一世 紀就是中國人世紀,中國人世紀就是由我們中華文化來領導,但我們最該發揮的都 沒有發揮,那怎麼樣去領導整個世界。我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自己瞧得起自己嗎? 假如我們家裡都不管,台灣話說「二二六六」,整個家庭「二二六六」,我們看得 會滿意嗎?一定不會滿意的。道也不是那樣,道是很圓滿的,以後各位都是要坐在 供桌上的。我們所朝拜的是那種都不管家庭的活菩薩,我們拜得下去嗎?你拜得下 去,他都坐不住,跌下來(台語)。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把家裡安頓好,要往佛堂跑才跑, 最重要就是要誠心誠意,不用騙,又不是偷,又不是搶,為什麼要騙。就是很誠心 跟家人講:我要到佛堂,因為不知道真理所以要研究真理,這個很正確的啊。所以 以誠來待人,只要誠了,然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要了解誠的重要性。不要騙, 用騙的都不是長久之計。 【問】:前賢問「他先生喜歡喝酒釣魚,那要如何做,才能讓先生不再喝酒釣魚。 要如何破解這個難題,還是要隨順因緣」。 【答】:因為要了解,那個呈現現象都不是一時一刻,有的都是累世帶來。我們當 然是希望朝好的方向來進行,可是凡塵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十件裡面有八件九件 都不會按照我們意思。你也不要想說我就是老母,然後你們一定都要聽我的話,可 能這樣嗎?所以隨順世緣。我們看「張拙悟道偈」,「隨順勢緣就無罣礙」,隨順 著世緣,要釣魚就去釣魚,去修心養性,釣魚不是在修心養性嗎?願者上鉤,對不 對?各位釣魚坐得住嗎?所以我們不要攀緣,隨緣不攀緣,他要好、他要壞是他本 身的事,我們只善告:「告訴他,這樣不好」,這樣就可以了。他不聽,我們就不 用再說,你再說你就故人怨(台語)。 【問】:頑空與放下有何不同?當考驗一再出同樣的考題時,都告訴自己下次要考 過,但考驗一來,總是站不住腳,無明一來都破功了,請問劉講師要如何破除障礙 呢? 【答】:要知道我們的習性非常的頑強。我們在定下決心的時候,就不要猶豫,一 定要去實現。在自己對自己佛性沒有信心之前,整個虛空不是真空,它會變頑空, 頑空的狀態之下,就是我們佛性沒有認識、沒有把佛性啟發、沒有跟空間融會,沒 ―17― 有到達天人合一。所以努力的方向就是基本工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要做。做了以 後,整個虛空就不是頑空了,是真空。真空,空中不空,就是有佛性在。妙有,沒 有形相。真空妙有就是真正實際我們實相的狀態。佛都一直鼓勵我們追求實相,真 實的形相就是真空妙有,就是沒有形相,可是可以很親切的體會「不即不離」。一 定要堅持自己的立志向,不能說每一次一到了,為了某一種觀念呈現的時候,又破 功了,那會惡性循環,然後再經過個十年,還一樣破功,不會進步。可是只要你熬 過一次,能夠不管在怎麼樣的痛苦狀態之下,你要熬過,一熬過一次,以後就很順 遂,就會都完成你自己想要達到的願望。所以一定要堅持,真理就是真理,你只要 熬過,它沒有不能克服的,不能克服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不願意克服,一克服了沒 有利益。不克服,它還有既得利益。所以要能夠熬得過去。 【劉講師】 都不問了嘛?有疑要必問,尤其我們研究到楞嚴經,不是吃豆腐,不是很容易吃, 吃稀飯吃豆腐都很好吃,可是楞嚴經就是不一樣。佛講明心見性就只有這一部經, 剩下的都不是講明心見性。所以要了解到它的困難程度。可是當我們瞭解以後,它 是很容易,所以後學都會講它很白話,我們不要把它複雜化,能夠了解,了解以後 我們就要掌握住,所以觀點重點所在,後學就講「不即不離」,不住在形相,可是 也不離開形相,就是這樣兩邊能夠互融,能夠融合,這個角度才是比較困難。還有 山河大地是我們的真心佛性,這以往我們都很少去提到,所以會認為那個是外法(外 面的萬法),怎麼會是我的真心佛性,所以就障礙產生。假如我們能夠體會「萬物原 來是一體」,萬物原來一體就不用分別,沒有分別心我們就不取捨(沒有喜歡討厭), 不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它都有延續下來的真理。所以只要我們都了解, 原來凡塵,我們還沒有應對之前那種狀態叫做中道。而我們應對就是有好有壞,好 的就是善,壞的就是不好了、就是惡。有兩邊我們容易住相,就產生我們的行為偏 差,跟真理不同。跟真理不同了,我們就一定在六道受苦。受苦了一定迷惑又產生, 就這樣惡性循環,就沒有辦法脫離。我們一定要研究,而且我們這邊不管DVD、MP3、 CD 都很充裕,一定要看、要聽,你聽久了,很困難也變的很容易,一直聽一直聽反 覆聽,北部的前賢也是這樣,整天連陽台都沒出去,整天就反覆一直聽,聽了十幾 個小時,這樣連續好幾年都這樣,現在都出國去辦道,後學說你研究透徹了,出去 帶人就正確,可以使他從內心產生「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成佛,而不是希望」,我們 是從內心產生「我可以成佛,時間早晚」,一定成,這樣才可以喔,不是說「我希 望成佛」,那個希望很渺茫。所以一定要從自己心裡面產生,心裡產生一定要相信 ―18― 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後學都一直告訴各位「只要你精神收回來,萬緣放下,然 後一念不生,那個放不下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它在成佛的」,是不 是很容易?不很困難,這比我們挑一百斤還容易,是很容易可以做到的,看我們願 不願意,因為起心動念太容易了,所以做起來就要一點專心,很專注的做:一起心 動念馬上知覺,馬上知道我在想什麼,馬上去研究為什麼會那樣想,是我內心裡面 想得到什麼,我們把那個原因找出來,找出來以後,我們就可以去改變它、去消除 它,改變消除就從內心根源做起,就可以清淨,當一清淨就回到佛性本體了。時時 刻刻都回來,那叫回頭是岸,已經到清淨的彼岸,只剩下肯不肯做。 還有五分鐘,還有問題嗎?要問才會喔!我們這邊狀況算很好,因為在北部大部分 研究都是要兩、三年以後,他才會稍微有一點認識。而我們這邊都不用,後學聽前 賢說九個月就可以了,那我們大概多久可以啊?各位都對自己信心不夠,到現在都 還不敢肯定耶,是不是這樣?很重要,儒家說仁義禮智信,信居中統四端兼萬善, 信不是相信外面,人家講的話、外面的事情,那個相信都很小。要相信自己不生不 滅的佛性,你相信了,祂可以統四端,仁義禮智都從信出來。然後可以兼萬善,所 有萬善都要有信,相信你自己的佛性,你做出來才有力道,都是要相信,可是我們 對自己佛性都相信不夠,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就是佛,我們敢做壞嗎?敢想壞嗎? 連想都不敢想,一想我是佛,不可以想這個!你看,對自己要求就很高。我們只要 能夠按照我們自己相信的程度去做,你相信,可以成佛,就是可以成!所有一些脾 氣毛病都是小事,一改就改過了,可是假如你既得利益不肯放手,就很難改,要改 掉的話,要跟自己作對,本來都生活的好好的,一改以後,都亂七八糟。可是要了 解到,痛一時,不要痛一生一世,這不痛的話,成不了的。所以要努力,相信自己 不生不滅佛性。
楞嚴經-13
楞嚴經我們有再影印兩百本,假如各位帶著太重,就可以放在家裡,拿著邊的 來看。假如你在書上有寫字,楞嚴經書裡面你自己有記載,那你就要帶來帶去。還 有很多我們以前講過的六祖壇經、道德經以及現在講的楞嚴經,我們都有製作 DVD、 MP3 也有製作 CD,鼓勵大家都拿回去看、拿回去聽,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北部前 賢燒錄很多,我們這裡放了一堆,後學一看都沒人拿,各位家裡都有嗎?(有),自己 聽、自己看,然後也介紹親朋好友聽、親朋好友看,都能夠深入研究,何況我們活 佛老師又一直大力推廣,一定要研究,我們能夠深入我們的心性,都能夠明心見性。 各位明心見性了沒有?不敢很肯定答覆。因為心性就是沒有形相,可是非常親切, 我們都能夠體會。我們瞭解我們自己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就可以超出輪迴,就 可以回歸到本位,這個是很難遇到的機緣,有上天大開普渡才有這個機緣讓我們回 歸本位。不像以往要修到功果圓滿才可以授記,有授記才可以成道成佛,而現在我 們都授記了,就是已經有成道成佛的資格,那就看我們願不願意成道成佛?各位願 意嗎?(願意),那就要努力的先了解真理,了解心性在我們身上跟我們的關係,很篤 定的、專一的把我們不生不滅佛性能夠修證光明,真的恢復到本來。我們就接著上 禮拜所講,我們講到第 39 頁。 經文──(第 39 頁)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你在講不知道真理的所在」,佛就講「真理義性就是這 個樣子」,然後云何為在。要了解,楞嚴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講性理心法,那麼多的 經典就只有這一部是在講性理心法,沒有研究的話是有一點深。比起六祖壇經跟道 德經是有一點比較深比較不容易了解。所以開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我們 心的所在」,我們心在哪裏,這一個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所有眾生都會講我們的 心就在我們的身內。因為一般社會人士以及所有眾生也都認為「心就在我們身內」。 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既然我們的心是在身內的話,那心有靈知的作用(靈敏的知 覺性,靈知的作用在),那麼凡心所在,一切今能分明了別(你的心在哪裏,一切都能 夠很透徹的知道)。假如心是在我們身內,那我們身內有五臟六腑,請問我們看到了 ―2― 沒?都沒看到。所以佛就講「靈知的作用能夠讓我們什麼都了解,怎麼我們心在身 內,卻不知道我們的五臟六腑」。然後我們爪生髮長,爪=指甲,頭髮跟指甲的生 長,每一天每一秒都在慢慢生長,那我們看到了沒?都沒看到。那有沒有在生長?(有) 都有,所以我們靈知的心不在身內,可是我們都會懷疑怎麼會不在身內呢,這麼親 切應該是啊!我們看到小孩子會不會長大?(會),假如我們的心是在身內的話,一定 也可以看到我們在生長在長大,但看得到嗎?(看不到),那我們長大了會老,器官會 一直接近不堪用的時候;假如我們的心是在身內的話,我們應該都會知道,可是我 們既然也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的心不在身內。接下來阿難被佛一否認以後,阿難就 往外(身外)講另外六個地方,那是被佛逼出來的,並不是阿難的本意,阿難的本意只 有在身內。我們在凡塵的時候也是要了解我們的心在哪裡。各位前賢我們的心在哪 裏?這就是最高品質(靜悄悄),因為不知道,不知道我們的心在哪裏。可是我們都時 常聽到「無所不在」。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那就是無所不在。「無所 不在」是一個標準答案,可是我們不要那麼籠統,籠統的話對我們的幫助就很小。 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到,我們在日常所用的心到底在哪裏。這麼一迴光返照以後,就 會知道「心很親切,一秒鐘都沒有離開過」,所以我們用文字來講叫做「不即不離」, 不即=不住在身上,不離=不離開身上。心就是最親切的,一秒鐘都沒有離開,只 是我們不認識。 然後我們研究性理心法要對「心」先認識,認識以後先知道「原來我們有生滅 的心、有不生不滅的心」,生滅的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不生不滅的心是佛性本體。 而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先了解到本體,當本體了解以後,有體然後有用,中間 還有一個相,體、相、用(有體、有形相然後有用)。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要 先了解本體,本體先了解,我們能夠掌握佛性的輪廓。當我們掌握到以後,就是等 於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而不生不滅的真心即心就即佛,成佛就是這個真心在成的, 不是我們生活上所用的生滅心。我們生活應對萬事萬相,那個都是生滅、無常變化, 當我們用的時候就呈現,不用就消失,所以這個是屬於生滅。所以我們修道就一定 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佛道。這我們都一再強調,有沒有?(有),不 回應也是知道,知道我們開始兩年多前就已經標明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 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假如我們用凡塵的生滅心,不管修了幾生幾世, 我們修了六萬年(以一千生來說的話),也不成道也不成佛,為什麼?因為都是生滅, 生滅變化是不會成就。所以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而找到不生不滅又不是很困難, 很容易,我們只要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放不下的那個」就是我們不生 ―3― 不滅真心,容不容易?很容易,不要把祂想成很困難。只要我們肯萬緣都放下了(凡 塵事都把它拋開了),縱然天塌下來我們也不管了,這個叫萬緣放下。可是我們的佛 性(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你再怎麼放都放不掉,祂都跟隨著我們,一直都跟隨著我 們,所以怎麼放都放不掉,而放不掉的那個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 當我們不變之體已經找到了,然後再回顧我們生活之中所遇到的萬相萬事,那 個叫做隨緣之用。所以在經典本身記載「不變之體」用一個文字來代表叫做「寂」, 「隨緣之用」也用一個文字來代表叫做「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假如是 看到這樣的文字,就是在講佛性的本體跟佛性的功能作用,有體有用。當我們已經 找到本體了,然後作用就隨著本體而來,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把本體忽略(就 是不注意祂,然後注重所有的功能作用),甚至很多眾生都把功能作用當成本體。所 以我們在之前就講,以我們嘴巴的舌頭來作比喻,舌頭就是不變之體,我們吃到東 西各有各的味道,那個叫做隨緣之用,而我們吃東西一定有吃完的時候,吃完的時 候又攝用歸體(作用又消失了,又恢復到本體)。不會很深,就是很生活化,我們在生 活之中就可以了解,我們在生活之中都有佛性的功能作用,那個叫照(能夠照萬事萬 物),它一樣都會回到本體回來(回到寂),所以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跟照同時, 兩個寂照同時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寂照同時(就是有體有用), 我們在凡塵就是有體有用,所以我們又回到剛才所講的,我們日常所用的心,先了 解我們應對凡塵萬事萬物,那個是「生滅心」,而我們生滅心的背後,為什麼能夠 有生滅,就是不生不滅在支撐著。 所以之前我們這裡還沒有推廣要觀照念頭,之前後學在北部都會要所有前賢來 觀照念頭。因為佛性本體才能夠生發念頭,所以我們觀念頭就是在觀佛性本體。各 位想一想,「念頭」是我們頭殼生出來的還是佛性生出來的?(佛性),是我們佛性生 出來,不是頭殼生出來。我們的頭腦不會生念頭,是我們的佛性生發。所以觀念頭 就是觀佛性。後來因為後學發現觀念頭,我們觀的方向錯誤,不是觀能生發念頭的 佛性本體,而是觀已經生發念頭的內容,那糟糕了,我們愈觀就愈多。各位有沒有 觀過念頭?(有),愈觀愈多還是愈觀愈少?(愈多),那就是進入我們念頭的內容,當 一進念頭的內容以後,就千差萬別了,所有的念頭都是從我們佛性生發,所以愈觀 念頭就愈多。所以後來才覺得我們做萬緣放下的時候,可以把這一種毛病去除掉, 就不會愈多的念頭生發出來,不會愈觀愈煩惱。本來我們觀照念頭是要消滅煩惱, 能夠觀照生發的源頭──原來是佛性生發,找到源頭了,煩惱就消失了。結果我們不 ―4― 從根源著手,而從尾巴枝葉著手,愈觀念頭就愈多就愈煩惱,晚上睡覺就翻來覆去 而睡不著覺。所以一改變方法──萬緣放下,呼呼大睡,就很容易睡的著覺,精神都 放鬆了。 所以修持的法門非常多,看看我們適合是哪一種修持方法,我們就可以拿來用。 我們在生活之中先了解到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然後我們瞭解我們從有為(有所 作為),然後進入無為,無為(無所作為)就是佛性本身生發。我們已經六道輪迴太久, 所有的習性(習慣性)都是脾氣毛病,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脾氣毛病,也沒有貪瞋癡。可 是我們現在養成非常多的貪瞋癡。我們落入情緒就不講理,愈來的人生就每況愈下, 愈來愈不理想,受的苦就愈多。所以在日常生活我們要去掉佛性所沒有的習慣性, 各位前賢有沒有迴光返照我們的習慣性?大概都沒有啦,跟人家計較都來不及了, 哪有時間去迴光返照,對不對?(對),還對啊!(哈),因為六道輪迴太久,養成的習 慣性都不合真理。因為不合真理,所以我們心性就沒辦法清淨,不清淨就恢復不了 本來、光明就發揮不出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自我勉勵,要能夠時時刻 刻迴光返照:看看自己的習慣性(就是我們的情緒)。各位有沒有培養控制情緒?(有), 修道不可以有情緒。我們情緒好、情緒壞是不是影響到我們作為?(是),而且很大, 假如情緒不好,別人跟我們一接觸以後,他就要趕快離開,不然會有一些災難降臨。 所以修道不能落入情緒,一情緒就不講理,一不講理就造業了,所以一定要去掉, 先把情緒管理好,都保持很良善的心態。有時候我們看到電線桿都有貼「存好心、 說好話、做好事」,我們就照這樣做「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雖然講出來很 容易,做出來倒是有點困難。存好心還可以,可是變化也很快,本來我們是存著很 好心,可是稍微一點點吃虧,存好心就不見了,馬上變化,所以要知道我們的生滅 心變化的很快,但要認識它,不讓它來主宰我們所有行為,要先知道我們的生滅。 當生滅心已經能夠控制了,我們就慢慢可以深入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日常 所用的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時候就不容易造業,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所以當我 們要找到我們真心的時候,因為真心盡虛空徧法界,整個虛空之間都有我們不生不 滅的真心,可是我們所能夠感受很深的確是生滅的心,而且很強烈的引導我們的走 向也是生滅的心,所以一定要認識,然後慢慢地能夠引導自己走入不生不滅來主導 我們的行為動作,這樣的話,我們是從有為一直做到無為。像小孩子吃飯,一定要 先開始餵他吃,然後慢慢叫小孩子自己吃,當小孩子開始自己吃的時候都不很理想, 有些飯粒會掉到嘴巴外面,可是一段時間以後他就會了,會了以後慢慢長大自己會 吃飯了,自己會治理自己的生活,他就已經從有為做到無為。我們也一樣,從生滅 ―5― 的心來做起,然後一直做到不生不滅,當我們已經都非常的習慣,把不生不滅已經 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那所有呈現的都是真心。各位前賢,我們平常在用真心的時 候,用的最多是在哪裏?各位都有經過啊,年歲都蠻大了,在「男女之間戀愛」。 「我是真心對待你的」,有沒有啊?所以我們使用真心最多就是在互相之間情投意 合的時候,雖然有時候嘴巴沒有講,可是心裡面是不是一定在想「我是真心對待她 的」,有沒有?(有),承不承認?(承認),不承認哪會假給他、哪會娶她當太太。所 以都有經過那個階層,可是我們要知道,我們那時候的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識 心就是生滅(認識的心是生滅的),只要時過境遷,會不會變心?(會),假如真心的時 候,真不會變,那個(識心)都是不真,為什麼不真?當在戀愛的時候,海水會乾石頭 會爛,我們自然就講出口,所以那個心也是很真,在那時候可以為他生為他死。假 如不真的話,能夠到這程度嗎?不可能到這程度,所以可以為他生為他死,這程度 就是很真,後學就講這時候的真,就是建築在識心上面(認識的心),就是跟她認識以 後而交往,互相之間內心付出就是真的,可是時間會變化,時間已經過去了,環境 改變了,心也就改變了,心一改變以後,拉的回來嗎?已經拉不回來了。那都是人 生的悲哀,所以拉不回來。 要了解我們所追求的就是實相,我們上個禮拜或上上個禮拜,不是一直在講實 相嘛!一直推廣我們一定要走入實相(實實在在的形相),實相就是沒有形相,因為有 形相就會變化,就不稱為實,它是虛是幻,是幻相是虛相,都不實在。而實相就不 會變化,所以我們要走入實相。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形相的,可 是確實存在,讓我們很強烈的可以去感受到,可以去保有祂,我們要追求實相,在 實相之中生活,所遭遇的、我們所付出的,都是從實相出來,都是實實在在。我們 要真正的踏入修道軌道,走入實相。我們把實相推廣,整個虛空之間都有我們真心 佛性存在,所以整個虛空叫真空、叫妙有,真空妙有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真空妙 有就是就是我們法身,法就是不生不滅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法身很親切的就 跟我們在一起。之前我們有講偈語,後學要各位能背下來然後去做,「真人不講理, 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祂,祂確認識你,有朝看透祂, 諸佛皆歡喜」,真人不講理並不是說霸道,而是說真理不能落入對待,一有對待就 不是真理,所以真理沒有對待,真理是一個絕對體,各位有看「如是我聞」,裡面 有講我們「真如是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離開所有的因緣祂獨立的。 我們所要追求的就是離緣獨立的真理,真理不落入對待,所以不講理,一講理就公 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邊各有說詞,這樣就沒有交集,就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究竟 ―6― 了義。所以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一天 24 個小時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這個知 覺之中,都在我們知覺性裡面,所以處處就隨著我們。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 不管是睡覺、醒的時候,祂都在。你不認識祂,祂確認識你,我們不認識我們不生 不滅佛性,可是佛性認識我們。有朝看透祂,有朝一天我們看透祂,已經知道了。 諸佛皆歡喜,又多一個佛出來,因為這個不講理的真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也就是佛的本體,很親切的。要了解,我們的修持很親切的呈現在日常生活之中, 所以我們在生活,時時刻刻要告訴自己我的真心所在是在哪裏。各位前賢,真心在 哪裏?(不即不離),真心在我們知覺之中,真心在我們的了了分明之中。我們面對萬 相萬事,我們有了了分明的時候、有迷糊的時候。了了分明那個就是真心,真心所 在因為沒有形相,可是我們可以確實掌握、確實體會。因為沒有形相就不容易把它 指點出來,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都有應用到。我們在運用的時候要了解,它是屬於 生滅的呢、還是屬於不生不滅。生滅的我們一樣要用,可是就是不要住,像嘴巴的 舌頭不變之體,我們吃花生隨緣之用,各位前賢我們吃花生有沒有吃完的時候?(有) 吃完就沒了。所以那個隨緣之用就在我們吃完以後,隨緣之用就用完了。用完以後, 它攝用歸體(攝受佛性的功能作用又回歸到本體,又回到我們舌頭回來);然後舌頭這 時候再吃麵,又知道麵的味道,又發生隨緣之用。所以就了解,原來佛性這麼奧妙, 佛性有這麼廣泛的隨緣之用,但不要把隨緣之用當成本體。因為假如把隨緣之用當 成本體,我們不會攝用歸體(就是完了以後不會讓它回歸到本體回來)。可是我們是不 是自然而然,你不用去做什麼動作,它就歸到本體回來。然後我們再吃梅子的時候, 就變梅子的味道。所以佛性非常奧妙,它可以讓我們很廣泛的應用,我們就好好用, 但它都是生滅的,不要住相,很活潑的,修道很快樂的。 要了解愈研究就能夠愈深入,當愈深入我們就能夠掌握到我們生命的脈動。我 們可以把身體的四大假合完全都脫離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當我們一口氣不 來的時候,不要怕沒有路可以去。各位前賢一口氣不來我們要去哪裏?(理天),對啦, 只有一個回答而已,我們要到理天。理天在哪裏?(當下),就在當下。我們就是要到 理天。理天=道理的天,道理的地方所在。我們所看到的、所知道的這些,這一些 有沒有真理所在?(有),怎麼不敢肯定呢?這個都有真理所在,所以我們一口氣不來 就要歸於道理之天(理天),都在我們當下、現成的、圓滿的、都不缺欠的。我們要了 解,我們生從何來,死又到哪裏去?我們生從哪裏來?(理天),死了要去哪裏?(理 天),這倒有標準答案,生也從理天來,然後死也到理天去,我們都在真理世界之中。 我們旁邊也有金剛經,裡面最好就是 31 分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都 ―7― 一再的提「不取相」,沒有形相。然後我們佛性「如如不動」,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整個宇宙虛空都有佛性在,所以我們不用到哪裏去,哪裏都有佛性,佛性都有所以 就不用來來去去、不用搬家。假如社會人士不研究、不知道,那就會被業所推,善 業、惡業都會把我們推到現象去現相。要知道我們不研究的話,一樣會被業力把我 們推去現相。假如為非作歹,業力一推就一定是三惡道(畜生道、地獄道跟惡鬼道)。 假如都是行善,我們被業力一推,就可以到六欲天(就是欲界的六個天)去享福。要往 地獄的多,還是要往天堂的多?(往天堂)都是行善嗎?都不敢回應。要知道,這跟我 們日常的行為很關緊要,假如是利益眾生、對眾生都有利益,我們做了以後又不記 在腦海,那我們的福報就蠻大。假如我們又把福報拋開不記在腦海,腦海完全都不 記憶,那就進入我們性分之中,就叫深植德本(我們種植我們道德的根本)。深植德本 的話,往後供桌上就可以坐的住,就不會倒下來,當眾生一朝拜我們就坐得住。當 我們不是說我們修道就要想坐在供桌上,那是自然而然,眾生紀念我們對他們的幫 助,所以呈現的動作,不是我們自己花錢去蓋,而是眾生紀念才蓋的,這才叫符合 真理。所以在凡塵努力的方向就是利益眾生,要利益眾生之前要先自利(自己得到利 益),自己該怎麼走,自己都很清醒,然後引導眾生來走。我們不要當一片橫谷口, 後面那一句呢?幾多歸鳥盡迷巢。所以引導眾生就是要引導他成道成佛,不要使他 迷路了。我們當一片白雲的話,他的鳥巢(家)都找不到方向了,我們就做罪人,還以 功大德大。作罪人都還不知道。要了解,不能危害到眾生的慧命,生命還很短暫, 慧命是長遠的,永遠都在的慧命我們不能去危害,要使他能夠發揮他的光明,這樣 才是正確。所以我們在這修持的過程裡面,要頭腦清醒,時時刻刻都能夠把真心呈 現,這樣能夠呈現了嗎?(可以)就是要了了分明,我們知覺性要了了分明,就是不生 不滅真心呈現的時候。只要用一點心,我們就可以進入。 所以佛七處徵心所在,我們的心在哪個地方,其實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給我們指 點了,我們的心是無所不在,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住中間,無所不在的。無所不 在並不是含混的,是很清醒的。我們的真心一呈現,即心就即佛,就是佛了。所以 我們要追求的方向目標很明確「即心即佛」,就是要追求這個。 小字體汝言(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不知大、小、縮、斷之義所在,而見性大小 之義,定不定之性,如虛空一樣。虛空隨器而現方、圓之相(虛空沒有形相,虛空不 會拒絕諸相發揮),云何為有定在耶(所以佛對阿難講「云何為有定在耶」,就是沒有 一定的地方所在,我們的心沒有一定的地方所在。我們回顧我們在生活之中,假如 ―8― 沒有房子可住,一出去以後就會注意房子,房子是貴呢、還是便宜、是好看的、還 是不好看、地點好呢還是不好、風水如何,是不是都會注意這樣?(對),心有沒有鎖 住?(有),恩,假如我們出門都用 11 號,就是沒有腳踏車也沒有汽車、汽車,就用 兩條腳。然後我們就會注意行的工具,心就被行的工具佔據了,有沒有住相?(有), 很容易住相。所以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影響(此時現場外面在放鞭炮))。 經文──(第 39 頁)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小字體佛輾轉解釋見性無礙(我們見性(能夠看見的本性)沒有障礙)。故謂阿難,汝今 欲令虛空入無方圓之相,但除器之方圓(只要把器具除掉的話),空體本無一定方圓(空 之體沒有固定的形式),不應說言:除器之方圓外,更除虛空方圓相之所在(所以虛空 沒有形相,虛空無相。無相的虛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已經是佛性本體了。所以佛 性本體一樣沒有形相,就是因為沒有形相,所以祂不生也不滅,所以永遠都長存, 都能夠常存在整個空間)。 經文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 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你在問進入講堂 的時候、進入室內的時候,把我們的見性縮小了。然後佛就講「仰觀日時」,我們 抬頭仰觀太陽的時候,「汝豈挽見,齊於日面」,你把你的見性已經跟太陽的光明 面,已經相合了嗎。「若築牆宇,能夾見斷」,假如我們蓋的牆壁以及屋簷能夠把 我們見性夾斷的話,然後我們把牆壁又「穿為小竇」,就是把牆壁鑽一個洞,「寧 無續跡」,我們從那個小洞看出去,外面的形相跟裡面的形相就連接起來。然後對 阿難講「是義不然」,你所認為的這些道理都跟真理不合。 小字體佛要當機自審(佛要當機阿難自己審查),入室之時縮見令小(進入室內的時候, 我們把見性縮小了),則汝仰觀日時(則觀太陽的時候),豈能挽見齊於日之面前(就是 我們的見性跟太陽那麼寬廣),此乃令審(就是自己審查觀察,要我們自己來作答案), 觀日非舒(我們看太陽的時候,不是把見性舒展開來),自知入室非縮矣(進入室內的 時候,不是把見性縮小。所以我們的見性沒有大也沒有小,沒有大小的分別)。若築 牆宇能夾汝見令斷(蓋的牆壁屋簷,能夠把我們見性夾斷了),則將牆宇穿為小孔穴時, 寧無接續之跡耶(將牆壁穿一個小洞,我們又可以看到外面,接續裡面的跡象),此亦 令審穿無續跡,自知夾無斷痕矣(見性不會被我們夾斷)。疑縮疑斷,俱非正義(我們 ―9― 懷疑見性會縮小、懷疑見性會斷了,這都不合真理)。故斥之曰「是義不然」(對阿難 講,不是這樣的。底下就講答案了)。 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就是沒有開始,因為我們的佛性沒有生也沒有滅, 所以沒有一個開始。我們眾生從沒有開始以來「迷己為物」,迷昧我們自己變成東 西。「失於本心」,我們的本心已經失掉了。我們有沒有迷己為物?我們都認為身 體就是我,身體是不是東西?所以假如被人家罵「你不是東西」,應該是要說「謝 謝你,我真的不是東西,我是活菩薩,我不是東西」。所以佛就講我們眾生迷己為 物,迷昧自己變成東西,認為身體就是我。現在還會不會認為身體就是我?還是會 啦,不然身體是什麼?我們都還會認物為己,很靈敏的本心就失掉了(失於本心),所 以佛這樣講我們瞭解意思了嗎?是不是我們都失掉本心了?這麼靈敏的本心我們都 不認識,因為都從來都沒有把祂放在第一位,都不管祂,而我們所管的都是身體, 都一直管身體,所以才有那種排毒的動作,而且還蠻貴的,有沒有在排毒?這個毒 會害死人,知道毒怎麼來嗎?毒就從貪瞋癡來,一切的毒都從怨恨而來。我們有怨 恨嗎?在生活之中對我們周遭的人有沒有怨、有沒有恨?那都是毒喔,真的要排。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大藏經裡面有一段記載,有修道者想要害佛,就是嫉妒的心想害 死佛。佛示現在凡塵跟我們凡人一樣有吃飯有吃東西,然後修道者就把毒放進東西 裡面要給釋迦牟尼佛吃,但釋迦牟尼佛知道這食物裡面有放毒,然後釋迦牟尼佛就 講「我們凡塵最毒就是貪瞋癡」,佛已經把貪瞋癡修持去掉了,沒有貪瞋癡,所以 放在碗裡面的那些毒根本就不值畏(不用怕),佛就真的吃下去,真的就沒事。可是我 們大概還不行,我們一吃了,大概會跟凡塵 byebye 了。 所以佛就講我們迷己為物失於本心。本心就是沒有形相,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沒有形相,可是我們都失掉了。然後「為物所轉」,我們被東西所影響所轉換,我 們整個念頭都被物(形相)所轉。我們有沒有被物所轉?這個物可以引起我們高興、引 起我們不高興,很強烈。所以就知道佛在的真的講都沒錯,認己為物,失於本心, 所以為物所轉,被東西轉變。「故於是中,觀大觀小」,我們在有形有相的裡面, 我們會觀大觀小(東西形相大還是形相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各位前賢知道 我們轉物就跟如來一樣,如來是誰啊?(佛性),恩,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 我們的佛性可以轉物,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又很容易見到的東西。各位可以看, ―10― 現在我們排椅子,臉都朝向佛菩薩;假如我們把椅子轉過來,我們可以轉到那邊? 可以轉到看後麵、轉到看右邊、轉到看左邊。所以能夠轉物就同如來。我們能不能 轉物啊?可以,很容易轉。擺什麼方向它就變什麼方向。 後學因為有一段蠻長的時間跟老前人在一起生活。剛開始感恩樓蓋好的時候, 老前人就從福山過來埔里感恩樓生活,因為感恩樓就只有後學跟老前人兩個人住, 各位有去過天元佛院嗎?有看過感恩樓嗎?(有),你面對感恩樓的右邊是老前人住的, 左邊是後學住的,當相處住在一起時,老前人就把裡面的東西搬過來搬過去,老前 人搬的時候一定要後學過去跟著搬,兩人一起共同搬,後學那時候在想這應該是吃 飽太閒,各位知道老前人意思嘛?老前人不講話喔,就搬東西而已。後學是經過蠻 久時間才體會老前人要後學體會「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老前人不用講的,而用 行為動作。我們會不會去做這個動作?大概都不會。各位假如有聽道德經大概是第 21 片,後學有講老前人跟釋迦牟尼佛在第一分的時候示現著衣持缽,有沒有?老前 人示現無我、無法、無非法,跟釋迦牟尼佛示現給須菩提是一樣的。 後學不是說台中陳姐滷了一鍋的素料要拿去給老前人聽,有沒有?(有),那還好, 有在聽,只是最好的部分都沒記下來。因為到福山的時候,老前人身邊都沒有人服 侍,很多三才都不見,只有老前人一個人坐圓板凳戴一個斗笠坐在祖師祠門口,後 學就到門口,陳姐就把滷料拿到廚房去,剩下後學跟老前人。後學對老前人說「你 老,後學進去參駕」,老前人就從圓板凳起來,然後就打毛巾。後學看到那個動作, 就像老前人說「你老,後學自己來」,老前人說「你來是客」,後學手擦一擦就進 去參駕,參駕出來向老人家說「你老,向你老頂過禮」(向點傳師要說參駕,向老人 家要說頂禮。頂禮應該是要跪著,可是我們都是用嘴巴講)。然後老前人就走到茶几 端茶,後學又講「你老,後學自己來」,老前人說「你來是客」,老前人是不是沒 有我相?(是),代理天命已經是最高,後學這個開車的應該是最低。老前人都沒有那 個觀念「他是最高,我是最低」,沒有都平等,所以給後學打毛巾、給後學端茶。 後學說我這個身體不好有原因的,哪受得起。還有德慧菩薩張前人,因為後學給大 姑開車,而大姑跟張前人很麻吉,就是很談得來,每次大姑上台北一定會去拜訪德 慧菩薩張前人,張前人身邊沒有人俸侍(張前人不要,張前人有兒子媳婦住在延吉 街),後學在大姑到了以後,張前人就削蘋果跟梨子,後學一看就說「你老,後學 自己來,自己削自己吃」,老前人說「你來是客,你去坐著」,是不是這個都有原 因?(哈)。然後到永和找三峽靈隱寺李前人,也一樣。這真的是…,台灣話說要硬一 ―11― 點,不然會倒下去。所以前人輩的那種在日常生活之中表現出來,就是把真理能夠 呈現:「平等」,沒有高低的。我們就是很難,假如位階比較高的,要把位階比較 低的人打毛巾,大概腰都彎不下來,彎的下來嗎?(可以),可以喔,那很理想喔!所 以後學就體會說老前人在生活之中,把真理用行為表現出來,所以在飲食方面,吃 的就是小碗大概七分滿,喝一點點湯、吃一點點菜,三餐都這樣,很簡單。所以後 學都會講「苟簡,易養」,苟簡就是簡單,這在天運篇第五小段,後學有影印過來。 就是能夠在生活之中都很清淡,所以老前人在 90 幾歲的時候健步如飛,後學跟在後 面要半跑步才跟得上。我們吃得太好,要坐輪椅。你吃清淡一點可以健步如飛,所 以在生活上老前人都示現給後學看。所以後學在感恩樓學到很多,老前人都是把真 理呈現在生活之之中。我們能夠轉物的話,就跟如來是一樣。當後學已經體會「若 能轉物,即同如來」,老前人就不搬了。東西不搬,讓它歸位,都已經定位了。 不用語言,用語言講話不慎重,用行為來表示,體會就深。所以後學從十三歲 一打坐開始,一直到今年六十九歲,全部都是投入要怎麼樣來修道、怎麼樣明心見 性、怎麼樣利益眾生,可以說都是在這方面,所以很多都是自己本身去實驗、實際 的去做,然後有功效才出來教人。不會說道聽塗說,不會講了都不負責任的。各位 前賢聽後學有沒有不一樣?(有),就是不一樣。就是因為投入,比如我們說在五行造 化的引誘之中,後學自己體驗,然後再想我們是不是真的會有那種傾向,是真的喔。 比如說跟有金錢往來的朋友(但是要在試驗的時候,雙方都不互相缺欠,都還清了), 然後後學就想我們人的氣數會影響,所以就像有金錢往來的朋友講「你欠我 50 元那 麼久了,怎麼不還(這是試驗)」,各位知道當他聽到怎麼反應嗎?「疑,不是都還清 了,我不是都沒有欠你了嗎」,這是第一個反應。然後後學就講「你想想看」,然 後就走開了。這時候,後學就在模擬他的腦筋在想:「恩,有向你借錢,可是有還, 後來又有借錢嗎,疑,好像又有還錢」,就在模擬的狀況裡面。然後經過大概兩、 三天,他真的拿五十元來還給我(他本來是不欠後學錢的)。我們腦海之中,被這種氣 數影響。後來後學又試驗到比較不熟悉的人身上,後學說「疑,你今天身體不舒服 嗎,怎麼臉色那麼難看」,本來沒事,可是當後學講了以後,他整天都不舒服,他 真的一直在搖他的頭。然後再經過的幾天,轉個方向,說「你今天有什麼喜事嗎, 怎麼滿臉春風,很好看耶」,本來沒事,他聽到以後,走路很輕快。各位前賢我們 在不在氣數之中?(在),要自己篤定容不容易?(不容易),是不是要先認識?所以培 養自己對自己佛性的信心,你對你不生不滅有信心,人家講好、人家講壞跟你無關。 我們現在有沒有關係?(有關係),還真的有關,關係還蠻大。我們對自己不生不滅佛 ―12― 性信心都不夠,沒有那種絕對的信心。所以仁義禮智信,信居中然後統四端兼萬善, 非常重要,信為道源功德母,你相信佛性了,祂就是道的根源,你所有行功德的源 頭都是從信而來,所以重不重要?非常重要。可是我們都不夠,對佛性的信心都不 夠,一用到信,就相信外面人所講的話、相信外面的事情,都跑到外面去了。這樣 佛性就沒辦法發揮祂真正的精髓所在。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佛性、篤定,要怎麼相 信呢?就是要時時刻刻能夠迴光返照,一返照了,知覺性就出來,靈知的作用整個 呈現,真心也呈現。所以要知道我們真心就是這麼鮮活靈敏,能夠時時刻刻都使祂 覺知,就沒有無明,沒有無明,我們哪可能造業,不造業哪要受苦。你看我們研究 這個課多好,要努力! 小字體一切眾生皆從無始無明住地而來(我們都是從無始無明,住在無明的地步而來), 迷己真心而為萬物(迷昧自己的真心認為是萬物),不了萬物皆己,遂失本來一體之真 心(這兩句最重要,我們要知道萬物都是我們自己,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 萬物皆己。本來一體,我們跟萬物、跟山河大地、跟所有眾生都是一體,當了解真 理以後,要不要計較?(不要),就不要,就不要分別心了,就沒有喜歡討厭,不喜歡 討厭就沒有取捨,不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而執心外有實法(我們執著心 的外面有實法),不達萬法唯心(不通達萬法都是我們的真心),遂有心、物之分(有心 跟有物的分別),非惟物不隨心轉,而心反被物礙(我們的心反而被物所障礙)。故於 一體之中觀大觀小(本來就是一體,我們的身心跟山河大地、跟所有宇宙的一切,全 部都是一體),逐境遷移(我們追逐環境、追逐形相,然後變換我們的心意),動被物 礙(我們一有所動就被這些形相障礙)。須知物本是心(所有的萬物都是我們的真心), 迷之為物則能礙心(我們迷之是東西的話,就能夠障礙我們的真心),如冰原是水(冰 原來就是水),結之成冰則能礙水(一結成冰以後,它就妨礙水。所以鐵達尼號為什麼 會沈船?就是撞冰山,冰變成水時,船去撞水就不會沈船,可是並成冰的時候,船 就沈了,就死很多人);果能返迷(我們反過來不迷了),自可轉物(就可以轉換萬物)! 轉物者,即轉萬物為自己(把萬物轉成就是自己,就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真心),如融冰 為水(把冰融化,就變成水),水自不至礙水也(水不會妨礙到水)。 轉物之功須憑妙智(我們要轉物就是要有妙智慧),悟圓理(領悟圓融的道理),破 法執,悟明心外無法(領悟了解我們心的外面沒有法),法法唯心(所有的萬法都是我 們的心),轉萬物為自己(把萬物轉成自己),則知我與天地同根,萬物皆吾一體(萬物 跟我都是一體的),此由事法界而悟入理法界(從事然後進入理,整個法界全部都是真 ―13― 理)。繼起圓修(圓滿的修持),亡塵入性(把凡塵都讓它死亡了,沒有凡塵的景相、沒 有凡塵的事,全部都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以性融塵(用我們的佛性來融化所有 凡塵的景相),則同如來(就跟如來一樣)。以妙明不生不滅之自性合如來藏(所以我們 要用妙明不生不滅,妙=不變之體,明=隨緣之用,不變之體隨緣之用,不生不滅 的自性,已經合如來藏,如來含藏山河大地、如來含藏我們善惡種子),而如來藏唯 妙覺明,圓照法界(如來藏之中就是妙明,能夠圓照法界,圓滿的來照徹整個法界), 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形相就融成全部都是佛性),而證入理事 無礙法界。則同如來(跟如來一樣,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法身如來以理為身(用真理 為我們的身體),圓融無礙,隨舉一法,體即法身(隨便舉一個法出來,它的本體就是 我們的法身)。由理事無礙,然身界無分(我們身跟世界沒有分別了),小中現大(在小 的形相之中,有辦法顯現大的事情),大中現小(大的事情、大的形相,有辦法顯現小 的真理),而證入事事無礙法界,即同如來稱作用一切自在矣(就是佛性整個功能大用 都呈現)! 經文──(第 39 頁,反面)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我們的身跟心(身是法性身,心是妙明心)都能夠圓滿、 能夠光明。不動道場,如如不動,道場=我們佛性的場所。「於一毛端,遍能含受, 十方國土」,一毛端就是我們正報的最小。徧含十方國土就是依報的最大,最小的 一個毛孔可以包含整個十方國土。所以大小已經都沒有障礙了。 小字體眾生迷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則被四大留礙而不圓(我們被水火風土已經留 礙不圓了);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六塵=色身香味觸法。我們攀緣留下來的影像, 認為是我們的心相),則被六塵障蔽而不明,即是認物為己(已經把東西當成是我們自 己)。又妄認諸法心外實有,即是迷己為物(不知道所有諸法都是我們真心佛性,不是 心外的,而是我們心內的。假如認為心外有法就是迷己為物),所以動被物礙,今既 轉物,則身為法性身,圓照周徧。心為妙明心,靈明洞徹。萬物身心本來一體,即 所謂澈法底源,無動無壞(全部都如如不動),身心即是法界,不動之道場矣(所以我 們佛性非常的寬廣)。毛端即一毛頭上,屬正報(正報就是我們的身心,依報就是我們 的環境)之最小者(正報最小就是一個毛端);國土即佛剎大千世界,屬依報之最大者; 毛端含國土,即以正攝依(以正報來攝受依報);國土在毛端,即以依入正。毛端看國 (從一個毛孔,我們身體的毛孔來看大千世界),而國不小,即小中現大;國土觀毛, 而毛不大(我們國土來觀毛,毛是非常小的),即大中現小,如一尺之鏡,而現千里之 ―14― 境(鏡子裡面可以顯現千里的景相),境在鏡而不小(整個環境在鏡子裡面不縮小),鏡 含境而有餘(都還有剩餘),依正相涉(依報跟正報互相交涉),不相妨礙(沒有妨礙), 小大相容,無不自在(全部都是自在),即廣狹自在無礙玄門(廣=寬廣,狹=狹隘, 廣跟狹都非常自在而沒有障礙)。 前,故於是中,觀大觀小,乃是正報被依報所礙(所障礙),見性被境界所遷(遷移)。 此則非獨不礙不遷,且能相即相入而成無障礙之妙用(全部都沒有障礙)!又較前亡塵 境界更是甚深(就是把凡塵的所有景相、所有事情都讓它死亡了,叫亡塵。能夠亡塵 的境界,就進入法性、進入佛性不生不滅),彼但圓照法界而得理事無礙(能夠圓照整 個虛空法界,可以理事無礙),此則大用自在而得事事無礙(所以理事無礙跟事事無礙 已經圓滿呈現),見性之妙無以加矣!下第八番顯見不分。 ◎剩下約 27 分,提問問題 【問】:後學代替一位講師來發問問題(提問遊魂)。今天早上八點時候,後學有聽到 一位道親歸空,剛剛講歸空應該是要回到理天,但是這位歸空的道親沒有回去,結 果地獄又沒有辦法下去,這位道親就變成遊魂。後學就問這位歸空的道親為什麼會 這樣(這位歸空的道親是位乾道的講師)。歸空的道親就說: 「她跟道場的前賢因為一些理念不合,後來就沒有繼續在道場,她就自己看經典, 後來一段時間以後,她也對那些道親講「這個道場都是是非之地,所以不用去,就 是自修就好」,後來那些道親也都沒去道場(本來這些道親都有來道場),後來她說她 歸空之後,那些道親的九玄七祖都不放過她,她後來就回到天堂,活佛老師對她說 「你回來,天堂也不平靜」,因為她覺得與前賢都不合(有怨)。所以活佛老師就不准 她上去,她說「不然她要去投胎」,要去投胎,她覺得她也沒有辦法去投胎。活佛 老師就說「隨著你的業走」,後來業力就把她推到人間當遊魂。後來她也講「一樣 是當講師,她認為她以前的前賢都不太好教,……,可能是講師跟前賢或者上面的…, 後來她覺得她現在換了個位置,因為以前的時候上面有人幫她頂著……,後來她對不 起懺悔,…,她說活佛老師以前都有來看她,雖然是當遊魂,…有些遊魂是有在修行, 有求道的人活佛老師有時間都會來看,現在沒有時間來看。她現在因為懺悔了,她 說活佛老師馬上又現在她眼前,活佛老師說你可以回天堂,但是因為她是講師,在 人間這邊有來聽性理心法班。後學是這樣作印證。……我們這個性理心法班,她要後 學提出這個問題,後學也答應她。所以後學才會這樣子講,各位前賢不要覺得很奇 怪。 ―15― 後學要提出發問的問題: 現在有很多的遊魂,她說「可能我們有很多道親求道以後,有的人三寶忘了、或是 愿難了難把鄉還,天堂理天進不了、地獄也不能下去,就變成遊魂。現在很多這些 遊魂,將來何去何從。 【答】:提出來的問題,以前後學在後天廟有十七年的時間,那時候也有接觸到這 些問題。研究性理心法以後,對這個又更深入透徹的了解。在之前因為我們社會上 有發生分屍命案:第一個台灣發生的分屍命案屏東鍾正芳,第二個分屍命案台北江 子翠。那時候因為我們警備總部還在,台灣第一個分屍命案比較重視,輿論都逼著 一定要破案,那時候警備總部承辦這一件事。以往要我們不要迷信,然後要相信真 理,可是因為承辦這案件的召集人承受很大的壓力,他就找到這些有跟第三度空間 接觸的乩童,然後要我們去問被殺害的人,說是被誰殺害。那時候我們也是很驚訝, 因為我們看報紙的報導跟現實的狀況,竟然是搭不上調(不合),政府跟我們講的跟政 府在做的竟然是不一樣。然後第一個還好一點,為什麼,在地獄找到鍾正芳。當時 的鍾正芳就穿白衣白裙,我們在後天廟服務知道「白衣白裙一穿了以後,就要當仙 女」,我們就問(鍾正芳):「你是被人家分屍,剁成一塊一塊,怎麼可以當仙女」, 她說她也不知道,這要問地藏古佛或是閻羅王才會知道。然後我們就去問,因為當 乩童是人間跟陰間溝通。然後祂就講「鍾正芳前前世是殺害這個兇手,前世的時候 她當修道者(修道者就已經不在五行之中),所以兇手就找不到鍾正芳,那這一生在念 高中時,還沒成長,假如再晚一點的話,可能鍾正芳又走入修道的道路,又不在五 行之中,兇手又不會碰到她」。然後祂就講:「因為她的行為,寧死都不願意被污 辱,就是兇手要強暴她,她寧死不從,絕對不被他強暴」。所以那時候後學就講這 樣就可以當仙女喔!就是守貞潔,她守住就可以當仙女。可是她被害死以後,還是 先到地府去報到,然後才帶到氣天去當仙女。這個事情就這樣。然後我們說:「凡 塵都說你很可憐,年紀輕輕被人家剁成一塊塊,到底是誰殺你的」,我們就是要知 道兇手,然後鍾正芳講原因,然後我們就講:「出去可不可以講他的名字」,她說: 「不行,那樣叫洩漏天機」。可是可以說特徵,說兇手的特徵。然後我們出來就跟 專案小組警備總部的召集人講:「兇手就是獅子鼻」。而我們領身分證不是繳三張 相片嘛,一張貼在身分證,另外兩張有集中,所以工程很大。我們一講特徵以後, 召集人把全省所有人的相片找出來,找有獅子鼻的,看看有多人是屬於獅子鼻子。 找到以後,一個一個核對身份。那時候我們到地府去是農曆三月,召集人他們一直 年尾十月才找到兇手。厲不厲害?很厲害。因為兇手犯案的時候帶假髮,跟兇手本 ―16― 來的形相不一樣。以前沒有監視器,若有監視器就容易找,但以前沒有,所以找很 久,找到十月的時候才破案。 結果我們都會效法,既然有一個把她剁成一塊一塊的樣子。就有第二個,就是江子 翠。江子翠的是姊夫想要小姨子,小姨子長的漂亮又有錢,姊夫要人也要錢,但小 姨子不願意,也一樣就把小姨子殺害。殺害以後,警備總部已經知道我們可以找到 死者問,問死者看誰害死的,所以又找我們去找。結果到地府去的時候,找不到死 者。那就去問地藏古佛說「這個人都已經被害死了,怎麼沒有到地獄來」,祂說「死 者就是不甘願,死者要生擒活捉兇手」,後學問「死掉可以不來嗎」,祂說「可以」, 各位前賢「晚上不要出門」,為什麼?因為很多死掉以後都沒有去地獄。為什麼他 不願意去?就是有原因在,可是地藏古佛有講「她已經死掉,屬於陰體,我們人是 半陰半陽,仙佛是純陽。假如她死掉以後不去地獄報到,她要忍受:像白天(陽的時 候),陽的時候下雨時,一滴雨淋在她陰體上面,好像一支針,很痛,但她要忍受那 個痛,就是要抓兇手。所以後來我們破案,因為很奇怪,在防空壕裡面(現在比較少 見,以前很多防空壕),死者的旁邊就是一瓶米酒,喝酒會死嗎?(不會),就一瓶米 酒喔,就這樣,我們知道就是被他的小姨子生擒活捉,把他抓到地獄去。 以往你修的很好,你可以騰雲駕霧。當你騰雲駕霧時遇到前面有冤屈(有人受了很大 的冤屈),你在天上飛(騰雲駕霧),有冤屈的地方你就摔下來,為什麼?就是要來解 決那個冤屈。因為你能夠天上飛,你就是有能力,你可以解決,所以你一定要來解 決,解決以後你再飛。在凡塵已經過往過世了,不到地獄去報到,可以!所以釋迦 牟尼佛在大藏經裡面就告誡我們:活在凡塵的人,半陰半陽,晚上最好不要出去, 才不會被那個撞上拉走了。這個是附帶的。現在來回答他的問題。 我們一求道以後就是已經地府抽丁天榜掛號,這都是在正常的狀態之下,正常狀態 之下完成的動作。我們正式的修持當然都是可以回理天。可是活佛老師最近一直跟 我們強調「萬八得超然」,就是一萬零八百年,往後我們還要自己承擔。所以活佛 老師才一直鼓勵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因為性理心法有告訴我們,我們可以脫根脫塵、 離身離境,既然都可以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就不被現象所拘束。我們就可以回歸 真的到「謝謝你」中所提:「深信我們人生可以留下累世累劫的記憶」,活佛老師 那首歌真的是講最少的文字、最多的道理,都在這首歌裡面講出來,說我們的經過 真的無始以來,已經千萬億年,不止一個元會,已經太多了,但我們可以回去,可 以免掉凡塵的這些苦難,可以不用受苦。可是我們眾生都不清醒、都不研究,所以 ―17― 都會受苦。要知道,所有的苦都是我們自做然後自受,自己造的。假如自己都不造 因的話,沒有苦讓我們受。所以我們就是要努力,在生活之中不造因就不受苦。那 怎麼樣可以不造因呢?就是我們所有的生活細節一定都是要跟真理相合,當跟真理 相合就沒有業,已經不起業。我們又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念頭沒有,因為念頭(起 心動念就是業),最重要最難的就是這個。一起心動念了,就造了業。所以我們在修 持的時候,之前有一張講義「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真理告訴我 們:我們可以回歸本位,都是活菩薩,可以脫離凡塵的苦海,不用受苦的。我們在 凡塵的苦,可以說沒完沒了,只會愈多不會愈少。要愈少的話、要消失的話,一定 要從真如進入,一真法界(真如),佛性本體,當你一進入以後,真的就是不起心動念。 所以起心動念叫做自生(自己產生),我們自己產生的不要,不自生。 不他生,他生就是外面的因緣,外面的因緣促成,比如現在上看九億,動不動心?(不 動),這叫他生,這我們不看,這是凡塵事,我們有得到上看九億,我們倒楣了,所 以不他生。 不共生,就是很多的因緣促成,比如剛好電影在廣告,剛好又朋友打電話來:「我 們去看電影」,回答:「好啊,現在有空」,這個叫共生。所以我們不自生、不他 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無因生就是我們胡思亂想,我們胡思亂想可以想的很寬廣,那就是無因生,沒有原 因但它生出來。 以上這些我們都消除了: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全部都無生,當無 生我們就進入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當下就是阿羅漢。然後我們可以又近一層:菩 薩、又進一層:佛。所以你要成佛,最起碼的根本就是無生法忍。因為無生,然後 就沒有滅,無生無滅就回到本來,所以無生是最根本。所以在日常生活,我們要不 要起心動念,就看我們要不要,我們是希望不要,可是不知不覺就起了、就生了, 那就自生,糟糕了,你自己生啊,就要輪迴,就落入輪迴。所以要記得:不自生、 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這樣就好了,這樣就可以成就。可以做,這不是很困 難,若是要後學挑一百斤,後學就投降。可是這個不要起念頭,這個是可以做到, 大家都可以做到,要不要做就看我們決心了。你決定不要,當要起心動念,馬上知 覺,靈敏的真心馬上知覺;「你要起心動念了」,是不是可以遏止:「停止了,不 要有」,就不造業,不自生可以達到了;不它生也可以了,管它外面天塌下來,是 不是萬緣都放下,所以不它生。不共生,很多因緣促合在一起,我不管,不去理它。 也不無因生,有空就坐著,當很空閒的神仙,最好了,不要腦筋拿一些有的沒的來
楞嚴經-12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阿難觀四天王所住的宮殿,四天王居住在須彌山的半腰, 忉利天是帝釋天,在須彌山的山頂,這都是依地而住,是屬於六欲天裡面的兩個天, 最低是四天王天,再上去就是忉利天,我們看布袋戲在講三十三天天外天,就是講 忉利天,因為東西南北各八天,中間有一個帝釋天。再上去就是依空而住的夜摩天, 再上去就是我們老祖師還沒掌天盤時候的兜率天,再上去就是樂變化天,最高是他 化自在天,摩醯首羅天就是屬於他化自在天管轄,摩醯首羅天就是魔王波旬所住的 宮殿,所以我們在欲界大部分都屬於魔王在管轄。只要我們發心修道就把魔宮打破, 就是因為凡塵的萬相都是假的,而我們眾生都把它當成真,所以就變成摩醯首羅在 管轄我們所有娑婆世界的眾生。只要我們熱衷哪一門,我們都是叫著魔,已經在魔 的管制之下,所以要保持頭腦很清醒才會脫離魔王的管轄。各位有沒有著魔?(沒有), 怎麼知道沒有呢?假如我們心中或是我們的行為取相都有某一些嗜好,偏離世間的 常情,那都叫著魔。像現在的年輕人晚上都不睡覺,都迷著上網,有沒有著魔?(有), 著魔很厲害。長輩都會說:「跟你講都講不聽,叫你去睡覺都不睡覺」,很傷腦筋, 那要怎麼辦?隨順他了喔,他若愛看就讓他去看。 我們很容易對某一件事情很投入,投入以後假如不符合常情,那都叫著魔。所 以要保持我們的覺性,要清醒。清醒的時候,假如我們有所偏了,自己馬上就會去 導正,一導正就正常了,就脫離魔的管轄。所以我們本具備浩然正氣,充塞天地之 間的浩然正氣我們都有,只怕我們會貪小便宜把浩然正氣用光了。所以在日常生活 之中不要有那種非分之想,那種貪小便宜會害自己的,正氣一消失,邪氣就上身, 當邪氣上身所作所為都是業,都是不正,然後就要受苦連連,在苦海之中沈溺。我 們保持清醒,時時刻刻都覺,讓覺能夠發揮到二十四個小,這樣到後來,後面就多 加一個字「者」,叫「覺者」,覺者就是佛,我們不覺就會造業,不覺就是無明。 我們有沒有無明?(有),不但有還很強烈。我們的無明會不知不覺的上來,我們時常 會遇到就是無明火,看到不合理的現象,我們無明火就來了,都不知不覺,然後就 會發脾氣。所以修者改也,改毛病去脾氣,我們修道不能有脾氣毛病,最大的障礙 就是脾氣毛病。所以要把脾氣毛病去掉。當脾氣毛病沒有了,秉性我們也知道。習 ―2― 性沒有、秉性知道,然後佛性常住。我們可以在生活之中全部都讓它回到不生不滅 的真心佛性,這樣的生活就已經好像在天堂一樣。 經文──(第 37 頁)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 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我們的不生不滅跟凡塵的萬相是非常分明,沒有含混的 地方。所以就用能夠看得見的四天王的宮殿以及中間所能夠看到。遍=普遍,覽= 觀光。能夠看到水陸空行,水中的那些動物,陸行的、空中飛的,這一些都能夠了 解。雖然有昏暗種種形相,有光明黑暗形相都不一樣,顯現在我們眼前,然後我們 都去分別,這是鳥、是魚、是人,都能夠分別的出來,不會有留下障礙。佛要阿難 汝應於此分別自他,分別=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是我們佛性還是外面的萬相,這叫 分別自他。 底下小字體以往我們都不解說,因為楞嚴經的後面愈講愈來愈深,不太了解的部分, 我們連小的字體也解說,因為很多人都說蠻深的。我們嘴巴說深,就表示對它的了 解還不夠。假如說「不會,它很白話」,這樣就徹底了解了。我們大概什麼時候可 以說「不會啊,它都很清楚、很了解」,大概要多久?不知道,每一個人努力的程 度都不同。只要我們很努力的去追求,答案很快都會呈現。假如我們有也好、沒有 也好,那就要很久,很久都不會透徹的了解。而不透徹的了解,我們的行為就不容 易朝著真理的方向去進行。這樣就會蹉跎歲月,一生很短,一轉眼就過了,很快的, 我們都是要及時要把握當下,能夠做的就馬上做、能夠實現的就馬上實現,這樣修 起來就會一路千里,走的千里遠。 小字體此列所見,獨約當機(當機就是阿難)現量(就是不經過思索,馬上呈現在眼前。 我們凡塵有三個:一個限量,一個比量,一個聖言量。我們所接受的大部分都是比 量,比量的比較多,就是看見很遠的地方有裊裊的白煙,就知道那個地方有人在燒 柴,這叫比量。聽到汽車聲音就知道有人,雖然沒有看到人,可是一定有人在開車, 才會有汽車的聲音,這叫比量。限量就是都不經過思索,當下現證讓我們知道的, 叫限量)所親見之境。擱下聖凡之見(把聖凡的見解擱下來),姑且勿論(不要去討論它)。 且就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在須彌山腰,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 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中間遍覽水陸空行(能夠普遍的看見水陸空行,全部都能 夠呈現),山河大地、諸塵境界(以及山河大地、諸凡塵所顯現的境界),雖有昏暗明 ―3― 朗種種形像差別不一,無非眼前塵境所分別之相(無非眼前凡塵的景象所分別之境), 種種滯留隔礙(都是讓我們有滯留隔礙),汝應於此(佛要阿難)能見之性,與所見之物, 分別清楚,不能含混(就是能見的佛性以及所見的萬物,都要能夠分出它的不同所 在)。 經文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 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皆也物非汝。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 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阿難極汝見源」,佛對阿難講我們能夠看到的極點,你的見源=你見的根源。 「從日月宮,是物非汝」,看到天宮月亮,那個就是東西,不是你的佛性。「至七 金山,周遍諦觀」,一直到七金山周遍諦觀,因為須彌山的周圍都是七山八海圍繞 著,佛叫阿難詳細的觀察。「雖種種光,亦物非汝」,雖然有很多發揮出來的光芒, 但是它都是物,都是東西,不是你。所以要阿難能夠很清楚明白的去體。「漸漸更 觀,雲騰鳥飛」,又一直看,雲在天空慢慢的移轉,鳥在飛。「風動塵起」,有起 風,凡塵的灰塵就起來。「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皆也物非汝」,有樹有木,山 川草芥以及人畜,全部都是物,不是你的佛性。「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 復差殊」,所有近跟遠的那些物性,雖然它們都不一樣。「同汝見精,清淨所矚」, 可是這一些這麼多的萬物,你都能夠從你的見(所見的知覺性)裡面知道,能夠清淨所 矚(矚=看),看出來什麼是什麼,你都非常清晰知道,那一些都是物,那個不是你的 佛性。所以物跟見,東西是東西,見性是見性,完全都不參雜,不像雜貨店混合在 一起,把所有要賣的東西都擺在一起。「則諸物類,自有差別」,所有的物類(東西) 自然有差別,都不一樣。我們在外面看到的所有東西都不一樣。「見性無殊」,我 們能夠看見的那個佛性,不管它有多麼差別,我們都知道。見性沒有不一樣,萬物 不一樣。我們看到的萬物都不同,可是我們能看萬物的見性只有一個,所以只有一 個可以看見千差萬別。所以我們說從無極的時候,一本散萬殊,一本就是我們見性, 萬殊就是萬相。我們見性,看什麼知道什麼,都很分明、都清楚了解。「此精妙明, 誠汝見性」,就是我們能夠知道所有物類形相,那個此精妙明,妙=不變之體,明 =隨緣之用,佛性的不變之體叫妙,佛性的隨緣之用叫明。佛性本體不變可以隨緣。 然後隨緣又能夠回到不變。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後學時常去念這一些經文時 常出現的文字。不變之體曰寂,這裡寫成妙,寂跟妙是一樣的,就是佛性本體。明 跟照也是一樣,一照了就很光明,所以隨緣之用就叫明,祂能夠讓我們了了分明。 了了分明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要知道功能作用不是本體,本體就是妙、本體就 ―4― 是寂。講到明、講到照,是用。有體有用,這樣才能夠圓滿。不能說有體無用、有 用無體,這都不行,要有用有體,這樣就能夠圓滿。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 照同時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寂跟照同時就是「佛性本體跟佛性的功能作用」同時 具備、同時存在而且同時呈現,所以寂照同時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生下來那 個面孔是本來面目。 小字體 極汝見源就是說盡汝見性能力,從最上之日月宮至七金山周徧諦觀,雖有種種 光明,亦是物而非汝之見性。漸漸更觀,自高而卑(從高而下),自近而遠,乃見雲之 騰,鳥之飛,風之動,塵之起,此皆空中所有;以至地上、樹木山川,草菜人畜, 亦全是物非汝之見性(全部都是東西)。 阿難是汝所見,若近若遠,若高若低,若大若小,所有物性,雖復種種狀態差 別殊異列在眼前,同是汝之見精,一道清淨,不起分別,圓明照了,矚見也(就是屬 於我們的見性)。 則諸物類,自有千差萬別(都不一樣),而汝見性畢竟無殊(我們能見的性只有一 個,它沒有不一樣的地方)。即此見精(我們那個見性精明之體),本妙本明(本來就很 奧妙、本來很光明,不用我們加進什麼它就很光明),與物不雜故妙(所以叫妙),徧 見諸物故明(我們能夠普遍的看見所有的東西,所以很明朗),即此妙明真心,誠汝自 己見性,物見分明,云何於諸物中而不能揀擇耶(佛對阿難講,在所有的那些物體而 不能了解到自己的見性呢,不能把祂選擇出來)。底下就講另外的角度。 經文──(第 38 頁)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 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若見是物」,假如我們的見性是東西的話,我們時常用,各位前賢「見」是 什麼?看到的,我們看到就是見。佛在這裡講,假如我們那個「能夠看見的見」是 東西的話,「則汝亦可,見吾之見」,這樣你也可以看到我的見性。我們有辦法看 到別人的見性嗎?是沒有辦法的,因為見性無形無相沒有形相,所以這裡佛用另外 一個角度來說:「假如見性是東西的話,那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見性」。「若同見者, 名為見吾」,假如你在看一個東西,而我也在看那個東西,這叫同見。同見,你把 它稱為就是看到我的見性。「吾不見時」,然後當我眼睛閉起來不看見了。「何不 見吾不見之處」,我眼睛閉起來,那我眼睛在看什麼?假如別人眼睛閉起來,我們 知道他在看什麼嗎?(不知道),其實看到黑漆一片。眼睛若閉起來就看到黑漆一片, 見到全部都是黑暗。這是佛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見性沒有形相」。「若見不見」, ―5― 這兩邊都講,是見呢還是不見,都不對。「自然非彼不見之相」,不是我們不要看 的那個形相。所以見、不見兩邊都不合真理。「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 何非汝」,你沒辦法看到見性的本體、見性的形相,而你卻可以看到萬物,能夠看 到萬物的那個,自然就是你的見性。 明心見性,見的性,因為它是沒有形相,跟我們科學家要有實物證據才會相信 是完全不同。假如我們很愛一個人或是很討厭一個人,各位前賢,很愛跟很討厭看 得見嗎?(看不見),看不見喔,在喜愛或討厭都看不到。假如看不見就不算的話,那 個愛跟討厭要怎麼呈現?很奧妙喔,有時候我們都沒有深入去研究,到底佛性是什 麼樣的狀態、佛性發揮出來有什麼功能作用,我們直接就在發揮出來的內容上面用 心,而沒有尋到根源、沒有找到根源,為什麼他能夠看見、為什麼能夠萬相萬事了 了分明。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能夠知道萬相萬事?就是因為有佛性在,但佛性無形 無相。因為就是無形無相,祂不會生也不會滅,有形有相就會變化,變化就無常, 祂不是只有變化一個樣子,就一直連續一直變,但我們很容易住相就是因為我們身 體所產生,因為身體就是形相。對形相,物與物之間會互相吸引。我們也會講物以 類聚。假如是同見(你的見解跟我的見解一樣),容不容易產生愛?各位沒有去研究過 喔,你講出來的意見跟我內心想的都一樣,很容易產生愛苗。假如你講的跟我想的 完全都相反,會產生什麼?很討厭,看到你就討厭,想的都跟我不一樣。所以發揮 出來的功能作用,我們很在意。可是那個能發揮的佛性本體,我們都忽略、都沒有 注意。所以佛要我們能夠深入其中,去發現到那個能夠作主宰的我們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當我們能夠發現佛性本體以後,所有我們的行為、思想,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才會說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能夠發現佛性本體)。假如我們都注重現象, 那就會被現相拉著跑。現相好,我們就一直追求。現相不好,我們就排斥就很討厭, 就不接近了。這樣就兩極化,喜歡討厭很強烈。然後我們出來的行為,取捨的心就 很強,做好了就得福報,做不對了就得到坎坷的果報,就這樣自然形相。所以我們 在人生的過程之中,盡量能夠找到我們的根源(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當能夠找到根源, 我們掌握自己的思想,思想一掌握了,我們就可以掌握行為。之前我們有講過「小 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會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形成你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 由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真理融入思想以後, 所作所為都是從真理生發,所以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不受苦就解脫了」, 人生苦海就不用去沈溺,就可以上岸了,所以回頭是岸。以往後學到寺廟去看回頭 ―6― 是岸以為是勸流氓,都要勸流氓回頭是岸,原來是對所有眾生講回頭是岸,回頭就 是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然後就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而我們眾生都不肯回頭。 所以活佛老師特別寫墨寶要我們「放下」,這要向我們同義宮要「放下」,裱褙起 來放在家裡,一進到家就看到「放下」,一回到家就「放下」,逍遙自在。 我們之所煩惱就是放不下。我們想想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就是因為既得利益。 以往的生活習慣有一些既得利益,所以放不下,以為放下就沒了,所以就放不下就 煩惱。躺在床上就輾轉難眠,睡不著,所以放下很好睡,在睡覺之前告訴自己放下, 差不多放下就睡著了。明天起來精神很好,因為沒有胡思亂想。後學以前做過試驗, 睡覺之前一直想,就是不睡一直胡思亂想,明天早上起來頭很痛。然後隔了一段時 間以後,完全什麼都不想,放下,睡覺了,明天起床很清爽。我們要選擇哪一個?(放 下),恩,就是要放下。放下才能夠逍遙。昨天在北部後學就講,假如有一個人拿一 顆蛋給我們拿在手上,我們要怎麼處理啊?一顆蛋無緣無故讓我們拿在手裡,負擔, 隨時都拿著它,很負擔,我們怎麼處理?(放下),會心想「這放下,既得利益不肯放 捨,這顆蛋煎一煎來吃會很好吃」,所以要用丟的,丟了以後會怎樣?(破了),對啦, 「看破」,看它破掉!所以我們那個既得利益真的要把它丟了(看破),看得破嘛!那 顆蛋一定破的,所以你一丟了,蛋就破了,你就看破。雖然蛋有價值,但是你看破 更有價值,煩惱都沒了,破了破了!我們就是不肯,握著緊緊的,想拿回來煎煮。 所以在凡塵有得就有失,我們就是把可以放下的、可以丟掉的,全部都把它拋 棄、不要了,然後心保持清淨,清淨的心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這個是最 好的代價,最好的!比一顆蛋絕對有價值、絕對超過那個價值。我們在凡塵就要學 會能夠放下。這裡把「物跟我們的見」分別的很詳細很清楚。 小字體 上段已將物、見分析明白,物有差別,見性無殊。若汝執言,見即是物,即當 有相,見若有相,則汝見有相,我見亦當有相,則汝亦可見吾之見,畢竟作何形相, 試問:我見之相同於何物,為方圓耶,為大小耶。 若謂汝我同見萬物之時,我見在物上,汝見亦同在此物上,名為見吾之見,則 吾收視不見物時,汝亦當見吾收視在哪裏。若見、不見二邊俱說出原理,落入見、 不見的範圍,俱在凡塵生滅之境況中,某人不見了,後時會再遇到看見。 見性是常住不遷,分秒不離,佛言: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 見,即是邪見。意思是說,沒有能見所見分秒不離即是在佛性本體如如不動之中(這 以前我們倒是時常提起,說我們要見如來,就是要無所見。無所見的前面,就是有 一個「能」,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沒有能所),自然就合成一體,而合成一體的本身 ―7― 就是如來。所以沒有了(若無所見,沒有能見所見),就是已經見到一體。見到一體就 是如來。我們眼前的當下,我們都無所見(我們看到這個空間都沒有,都無所見),沒 有能見的我相、也沒有所見的法相(能所都沒有了),就是一體,這個時候就見到不生 不滅的佛性本體。是有一點玄,可是我們要了解這已經進入真空妙有,真空就是空 中不空,空中有佛性在。妙有就是有,但沒有形相,有沒有形相我們都可以自己深 切的體會:佛性確實是有,可是沒有形相,拿不出來。就這麼切實的存在。所以真 空妙有了,我們已經把不生不滅的佛性都已經呈現,是不是見到如來了?(是),不是 釋迦牟尼佛,而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見到了。 若有所見,有所見就有能見,有能所就是生滅,有生滅就變化無常,變化無常 的我們不追求,我們追求常住不遷、如如不動。上次我們講金剛經最好的八個字「不 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互為因果。因為你能夠如如不 動,才不取相。能夠不取相,才能夠如如不動。所以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這個狀態。 你看我們整個空間都是佛性,有沒有動?(沒有),有沒有相?(沒有),恩,沒有相。 有沒有了了分明?(有),恩,對,了了分明。所以在這個空間真空妙有,在這個空間 我們佛性如如不動,在這個空間我們永遠常住不遷,沒有搬家、沒有遷移。所以整 個呈現萬年一念,一念就萬年。萬萬年就是我們現在眼前當下的知覺性。你看性理 心法多好!講到我們根源,讓我們透徹了解,我們的本來就是這樣,可以盡虛空徧 法界,全部都是佛性,全部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殊不殊勝?(殊勝),恩,所以我們 得了道,說道很殊勝就在這個地方。而我們不研究就不知道,很親切的都跟我們在 一起而我們不知道。24 個小時一秒鐘也沒離開,但我們不知道。然後到處在找,有 沒有?到處再找道,看在哪裏,撞的滿頭包,晚上睡覺還翻來覆去、還唉聲嘆氣。 有沒有?不敢講,過了就讓它過了。我們就把握當下眼前呈現的就是真空實相,實 在的形相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親不親切?很親切,所以我們要迴光返照,照到 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這樣的話我們不枉費這一生,絕對成佛,就已經可以成就。 所以我們要追求明心見性,心明因果就不昧,見性成佛就無疑,我們已經聽到這個 樣子,成佛會不會懷疑?(不會),就不會了,因為佛怎麼成的,就是我們講的當下這 個──沒有能沒有所、沒有生滅、如如不動、常住不遷,很親切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就在我們自己生活之中。所以生活之中不要浪費我們的時間, 不要浪費生命,「去想過去、去策劃未來、去把握現在」這都是現象要用,佛性不 用。我們要直接進入佛性本體,直接一進入以後,什麼事都已經在佛性之中解決了。 ―8― 有沒有?佛性之中,祂含藏萬相萬事、含藏善惡種子,我們全部都能夠容納、全部 接收、全部消化,這樣凡塵事都畢業了。所以知得一萬事畢。知道「一」就是知道 「道」,知道「道」就是知道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知道這個了,萬事萬物都畢業 了。所以在佛性本體如如不動之中,自然見於如來),如是自然見於如來。若有所見, 即是有能見,已經落入生滅之中,心已外放,能見外物,於所見之中分別不休(看到 什麼、看到什麼,明明我就有看到啊,把生滅的外相看的很重,而不生不滅的佛性 都忽略),所以佛說邪見(所以能見的話,佛說邪見。因為見已經不正確,所以叫邪見)。 經文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 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 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佛又以另外一個角 度來講。假如你看到東西的時候,而東西也可以看到你(東西有自己的本性,東西也 可以看到你),你看到它,它看到你,這樣整個世間就不能夠安立。所以東西沒有自 性,東西有物性但沒有自性。我們都了解,物有物性(物的性)。木,可以燒。水性, 濕冷,都有它的性,可是它不是主宰自己的自性,我們能夠主宰自己的自性就只有 佛性才有。所以物沒有本性。「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物,假如有本 性的話,世間就不得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 我們見性周徧圓滿,就是整個(不管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全部都可以 看見、都能夠見到。所以見性圓滿。能夠這麼圓滿的見性,你能夠了了分明,不是 你,那不然是誰!「云何自疑」,自己懷疑。所以不研究的話就不知道佛性這麼奧 妙、這麼的難得!所以現在了解以後,有點懷疑說:「哪有辦法這樣」,這叫自疑。 我們不能懷疑,一懷疑就沒有力道,不相信佛性,力道就消失。「汝之真性,性汝 不真,取我求實」,佛性是你自己的,你自己都不承認,那你來問我,叫我幫你指 點出你的佛性,讓你相信。這樣在真理部分,你的相信程度就不高。所以儒家講「仁 義理智信」,是不是有一個信?(是),然後「信」居中統四端(東西南北)兼萬善,信 在其中,信就是中、就是我們道之體(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佛性本體我們要相信, 相信自己的佛性是最重要,一相信了,就有力道。再困難的事,我們只要相信自己 可以做到,那就一定投入去做,凡塵就很快。假如我們沒有信心,雖然很容易的事 情,也做的不圓滿。信,我們都用到外面,相信別人的話、相信外面的事情,就是 沒有相信自己的佛性。信,我們都是用在的外面,沒有用在裡面。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相信自己很很重要,重不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就是要相 ―9― 信自己。這裡佛在責備阿難:「你自己都不相信你的佛性」。 小字體 上段詳說見不是物,此段說物不是見。佛心大慈悲,不會用霸道的方法教導眾 生,乃用溫和說理方式,左說右說前說後說,各個角度圓滿闡述,期使眾生個個明 理,修證成佛,此第六番顯見不雜最後一段,說真性是本有家珍(家裡面的珍寶),迷 失良久反不敢認(我們佛性迷失很久,都不敢承認自己的佛性),要有佛、善知識,加 以證實,方有信心,此番不雜不亂,超象外以孤標(超出形相之外,單獨的把祂標示 出來),下第七番顯見無碍(我們的見性沒有障礙。顯見不雜是第六番,第六番到這地 方就算結束,底下就講第七番)。 經文──(第 38 頁,反面)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 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祗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 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 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阿難還沒有全部承認。說這個 見性是我,不是別的。「我與如來」,現在就講到現場,我跟如來。「觀四天王, 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現在講回來講堂,不講 四天王宮殿,回來講這講經說法的地方。精舍=修道的地方。「祗見伽藍」,寺廟 就叫伽藍。「清心戶堂」,因為講堂可以使心清淨,所以叫清心戶堂。「但瞻簷廡」, 瞻=看,簷廡就是屋簷上的瓦片讓水順著流下的溝曲。「世尊,此見如是其體」, 就是我們的見性就像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樣。「本來周徧一界」,在娑婆世界都周 徧。「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現在來到講堂裡面,這個見性卻變成只是講堂內的 一室內這樣而已。「為復此見,縮大為小」,是不是我們的見性把祂縮大變成很小。 「為當牆宇,夾令斷絕」,還是牆壁跟宇(宇就是在屋簷上為了讓雨水流下來的瓦曲) 把祂夾住,讓我們的見性斷了。「我今不知斯義所在」,我現在不知道這道理在哪 裏。「願垂弘慈,為我敷演」,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大慈大悲,弘=寬大。講給我 聽讓我了解。 站在外面來看,好像我們站在海邊,看到海很寬廣。現在走入室內,看到我們 所看到的地方,卻只有室內一個角落而已。是不是站在海邊所看的跟站在室內所看 的,那個見性不同?所以阿難問的,就是把最簡單的道理,然後最複雜的問法要佛 來說。有時候我們一看會想「連這也要,這自然就知道了啊」,可是為什麼有佛菩 薩都會請佛來講一些最簡單的道理。因為有時候最簡單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之 ―10― 中都會認為自然而然,可是在真理的闡釋方面,講出來角度就完全不一樣。所以我 們在修道的時候,最要追求就是平常心。我們都會講平常心就是道。可是平常心就 是最不容易。我們心平常的時候,有沒有保持平常心?我們心很難保持平常,都會 有起伏。起伏的時候多,平常的時候少。所以要能夠保持平常心,對真理的認識就 是要深入透徹。能夠深入透徹了解真理,才能夠保持平常心。然後行持就會平凡。 平常、平時、平凡、平淡,四平,就完全跟道融在一起。像司空山本見禪師所說的 「要問道還是問佛」,他說「佛跟道有什麼不同」,禪師說「問佛的話,即心即佛。 問道的話,無心是道」,無心就是已經不生心,我們沒有自己生發念頭。所以要保 持平常、平凡、平時、平淡,就是要到無心的狀態。當沒有心了,自然所行的完全 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了解嗎?很像很深喔?可是不是聽起來很簡單嗎?很簡單, 可是我們要去實現,就是下一段工夫,要能夠真正進入真理世界,就能夠達到平常、 平凡、平時、平淡,能夠到達這個狀態,才真的入道(進入道了)。要成道就要先入道, 沒有入道哪能夠成道。所以要先進入。所以我們就是要深入其中,了解怎麼樣來做。 所以在凡塵要超越諸有,凡塵所有的有都要超越。 因為「有」就是有形相,有形相就是有生滅,有生滅就是有變化,有變化就是 無常。無常變化就害我們心裡產生喜歡討厭,當有喜歡討厭我們就取捨,有取捨就 造業,有造業就受苦。各位會背了沒?因為每一次都講一樣,背下來很好,「行」 的時候就會去考慮到「合不合真理」,這樣的話,久而久之,自然就不會造業。不 造業就不受苦,不受苦就可以解脫。所以各位前賢你們坐著聽課,臉愈來愈開了, 表示業障愈來愈少,為什麼會那樣?就是真理了解。真理了解,心就解開了,心沒 有打結都顯現在臉上,就是他心裡面沒有障礙,都很舒坦,看起來就會很快樂,就 是那個樣子。假如我們心裡面有事,都表現在臉上,都會結成一團,我們看到以後 也會很不舒坦,當看到人家滿面春風也會很高興,所以我們就是要把心中的結,全 部都解開。假如都了解真理,我們薰習,自然心境都變化。當心一變化,我們作為 就變化。當作為一變化則命運就變化,周遭親朋好友跟著變化,都朝理想的方向在 進行。所以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因為我們修道就關係到九玄七祖。九玄七祖能沾光, 我們來聽課,我們祖先也到地藏古佛的宮殿聽課。如果我們不聽,我們的祖先沒有 資格進去地藏古佛講經說法的地方。我們能夠修證、能夠成道成佛了,九玄七祖也 超生了,也沾光了,所以關係很重大。我們不能考人,你考倒一個人,連帶他的九 玄七祖都受你的影響,他在背後一定非常的怨惡討厭,一直詛咒你,所以你的遭遇 一定不會很順,都會很坎坷,做什麼都不順,那就是你有做錯了,受到影響的人在 ―11― 搞鬼。了解意思嘛?我們在凡塵就是要能夠透徹知道真理,真理的東西一定要自己 追求,不會天上掉下來。我們大概最希望,明天早上醒過來的時候,全部都明理了, 不要經過漫長的薰習認知階段,因為要很久啊!研究性理心法大部分都是要算起碼 十年以上,十年以上才會比較透徹了解。短短的期間要很了解都不太可能。所以這 急不得的。可是當你知道以後,祂就不會失掉,知道就是在了。可是要實行喔,知 道要去做,你知道而不去做,隔不久就會忘光光不見了。若有聽到但你半年都不去 實行,就不見了(你聽到的,印象都沒了、不見了,會說我都沒聽過這道理。其實是 有,已經失掉了)。所以這個是上乘佛法,這個是上天的秘密寶貝,不容易給人的。 尤其現在末法時期更不容易。而我們有得道,就是要趕快去實踐去做。有做了就變 我們的,上天就要不回去了。成佛都是早晚,一定可以成的。要對自己有信心。 小字體 因當機聞說見性周徧一語,遂生疑惑,以為真性既是周徧,應當一定周徧,自 應無碍(自然祂都沒有障礙),何乃動被物碍(我們身體在動的時候,就被東西障礙, 故向佛講)。故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本來周徧,必定是我真性而非餘物(一定是 我的真性),則應當一定無碍,今何不然(現在怎麼不是這樣)。我與如來,觀四天王 寶殿,此述見大小不定(觀四天王的時候,見很大。現在退到講堂,那個見就變得很 小。所以是在講大小),退至精舍只見講堂,見性既云周徧,自當一定常徧,自在無 碍,何會大、小、縮、斷說(縮收、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斯義(希望佛能夠講一講這個道理)。 經文──(第 38 頁,反面)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 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 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世間裡面大跟小。「內外諸所事業」,所有的 事、所有的業。「各屬前塵」,它都屬於眼前凡塵的景象。「不應說言」,不應該 講。「見有舒縮」,我們的見有舒坦的時候、有縮小的時候。見性不是那樣,不會 會放大、縮小。佛就作比喻,「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好像四角形方形的器具, 我們看到中間的空間就是四角形的。然後以這個現象來問阿難,「吾復問汝,此方 器中」,這個四角形的器具。「所見方空」,我們看到四角形裡面的空間。「為復 定方?為不定方」,這個四角形的空間是固定還是不固定。了解意思嘛?好比這茶 杯,茶杯是圓形的茶杯,茶杯中間裝茶的部分,是空的。因為器具是圓的,中間的 空間也是圓的。佛就問,這個空(茶杯中間的空間)是固定還是不固定?不固定。因為 ―12― 器具是圓的,空間(茶杯中間的空間)就變圓的。器具若是四角形的、方形的,它的空 間(中間的空間)就變方形的,所以是不定的。佛用這比喻讓我們比較容易了解。所以 假如說「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你在四角形的空裡面,去放一個圓的 器具,好比我們這茶杯是圓的,然後放到空的器具裡面,那個空應該不會變圓,可 是並不是這樣啊,當你一放進去(中間的空間)就變圓的。所以是不是不定?(是)所以 佛用這方法來告訴我們,法無定法,它沒有固定,都是一直呈現在我們周圍,什麼 現象就什麼現象,不是固定。所以方空、中空,中間的空都不固定。要看看我們外 面是什麼樣的環境,就形成裡面什麼樣的結果。這樣就容易了解,所以佛作這比喻。 小字體──(第 39 頁) 大小內外,諸凡所有事相業用(事情形相以及我們所用的一些工具),該上下方圓 等類(就是包含上下方圓所有的物類),皆屬前塵而有留礙(就是顯現在我們眼前凡塵 的景象,它才有一些障礙留住),非關見性也(跟我們見性沒有關係)。不應說言見有 舒縮斷續(不應該說我們見性有舒展的時候、有縮小的時候、有斷的時候、有相續的 時候,這都不是),應知見性不變(我們應該要知道,我們的見性不會變化),不因境 礙(不會因為環境而有所妨礙)。見性隨緣,在大見大,處小見小(這都是能夠隨緣), 亦非塵之所能礙(不是凡塵所能夠障礙我們的見性、不是凡塵現象能夠妨礙我們的佛 性),大小不定,全由於塵(全部都是凡塵的景象),但得亡塵,自然無礙(把凡塵都消 失了。因為凡塵景象都變化無常。我們把凡塵消失,所有的障礙都沒了)。今以見性 喻虛空(現在把見性比喻成虛空),塵相譬器皿(凡塵的景象就好像我們的器具,是圓 的、是方的),塵相有大小內外,見性無舒縮斷續(我們凡塵的景象有大有小、有內有 外,但我們的佛性沒有伸展、沒有縮小、沒有繼續也沒有斷絕),如器有方圓,空無 定相(一再詳細的說,就是要讓我們透徹了解真理,了解佛性的奧妙。這樣有沒有更 了解一點?(有),所以後學會說,若是這樣講的話會很囉唆。會不會啊?(不會)。因 為後學接觸的時間算很長,十三歲到現在六十九歲,一直都在佛性裡面打滾,所以 對佛性的了解程度,可以說蠻深入。深入的時候,只要見到祂的文字、只要見到祂 的經文,後學就會知道佛在講什麼,知道講什麼以後,所以在看的時候都會覺得是 白話(很容易明白的話),可是後學把祂寫下來、把祂講出來,人家都對後學說「很深 耶」,後學說「真的嘛,不是很淺啊」,又是認知的差別。一直接近一直接近,當 然就很淺,若是不曾接觸就會很深。所以當我們都透徹了解的時候,都是很粗淺, 不深。若我們說很深,就是我們沒接近、沒有研究,才會覺得祂很深。然後我們一 定要跟佛性在一起生活,把佛性擺在第一位,把身體擺在其次。我們不要把身體擺 ―13― 在第一位,把佛性擺在其次,我們都是顛倒。以為佛性沒看到就不管佛性,有時候 聽到人家在講「佛性一斤是多少」,聽了都很洩氣。各位前賢,佛性一斤多少?以 這樣來論的話,真的差的很遠。佛性沒有形相,所以你說呢,佛性一兩也沒有,還 要一斤!累積不出來的,你再怎麼累積也沒辦法把佛性累積到一兩。 假如佛性不跟我們身體合作了,會變怎麼樣?我們有看過植物人嗎?(有)那就是 身體跟佛性不合作了。當我們看到那個樣子,是不是很難過?(是)。以植物人本身來 講,因為植物人沒知覺性了,就植物。像我們看到花、看到樹,我們打它的話,植 物會不會痛?可能我們內心會想我又不是植物,哪知道會不會痛!要了解,身體跟 佛性沒有兩相結合,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而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然後我 們佛性沒有形相,現在合在一起的話,就各出一半,沒有形相的佛性讓身體來表現, 沒有知覺性的身體讓佛性來表現,然後就從我們的行為動作去體會到佛性;然後我 們的佛性來照顧身體的健康,叫養生。所以兩相得益(都得到利益):佛性可以發揮了, 身體可以得到延續照顧了。可是畢竟都有期限,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大概都 在一百歲。一百歲在我們佛性本體來講是很短暫,一剎那就過去了。所以般若的精 華,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我們上個禮拜有講,觀自在就是迴光返照我們自 由自在的佛性本體。有十個自在,各位還記得嗎?(1)壽命自在(2)心自在(3)財自在(4) 業自在,業就是身口意,我們的業要自在(5)勝解自在,就是我們所觀的境,絕對相 信,不能猶豫,你猶豫勝解就不見了(6)生自在,我們想轉世當人、轉世當小白兔或 是想轉世到三惡道去,我們都可以自由自在(7)願自在,願就是希望,我們的願能夠 自在(8)神通自在(9)智慧自在(10)法自在,法自在就是佛,佛才能夠在法自由自在。 所以我們要追求觀自在,就是迴光返照我們本來就有這十個的自在。可是我們現在 想一想,連一個也沒有。心自在了沒?大概最容易達到就是心自在。財自在大概還 沒有那個工夫,要在家裡面牆角找到金銀財寶大概不容易,這要之前祖先有埋,我 們現在去挖才有。我們沒有辦法像佛菩薩,因為活菩薩在修持過程都會講「貧道、 貧道」,就是都沒有錢,自己本身貧道,可是他要布施給眾生用的時候就非常富有, 為什麼?因為他看整個大地七寶無限。哪裏有金子,只要他一講了從這往兒下挖幾 尺就會有金子,要布施的話,就可以把它拿出來給眾生用,所以佛菩薩有那種功力, 就是他們累世所修的、所累積的、所做的、所行持的、所布施的那些財寶,他都可 以拿出來用。這就是能夠財自在。可是我們都沒做,就沒有辦法那麼自由自在。所 以我們就朝著那十個方向努力。到達最後一個法自在就是法王,法王子是菩薩,法 王就是佛,所以第十個就是佛。 ―14― 凡塵我們追求的方向可以很殊勝,不用一直跟整個世界潮流結合在一起。不用 當人家在流行什麼,我們就跟著人家流行。現在大概流行假睫毛,所以出門一看, 在大眾運輸場合,裝睫毛的人非常多,各位看裝假睫毛好不好看?這又是見仁見智。 有的人說很好看、有的人說不好看。不過後學倒是覺得很麻煩,要把睫毛粘好,都 會粘不好,所以現在化妝品的展覽,超過十萬人去搶購,化妝品都賣的很便宜,後 學都會想「這些抹抹擦擦,都要抹又要洗,這很麻煩」,今天因為是補課,補 2 月 27 日那天上班,後學就想今天搭車不用趕著要提早去搭車,可以晚一點去搭車,因 為今天大家有上班,後學可以跟上班的人一起搭車一定有空位,然後很剛好我們的 站牌一上車,到要上高速公路剛好客滿,當最後面上來一位小姐,可能她要上班而 睡的比較晚一點,所有的化妝品都在包包裡,又剛好剩下一個位置就在後學的旁邊, 她就坐下來,從坐下來一直到下車,她的動作都沒有停止,做什麼?在化妝,一下 子擦一下子抹,後學不看也難,就坐在後學旁邊,後學全部都不看也真的很難,後 學就想好吧:就看你在忙什麼。活的真的很辛苦。 所以有些國情不同,假如在日本你沒有化妝,人家說你沒有禮貌,所以要化妝 才有禮貌。可是後學的感覺,在我們這邊很自由,你想化妝、不化妝你自己決定,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臉洗乾淨就好。你洗了乾淨那叫素顏,最漂亮了,很好看!凡塵 的時間真的很短要把握,就是把握我們修道的進度。因為後學要各位在開始的時候 就走入不滅的修持方法,很努力是「生」,你一定有懈怠的時候就「滅」,這樣的 修法都不究竟。而你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走入「就是很努力,可是都拋開」,矛不 矛盾?不矛盾,很現實的喔!就是我們「非常有為,可是心中都不住」。非常有為 是「生」,可是你心中不住就不進入生滅,就是已經真的不生不滅修持方法。所以 這一種修持方法就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去實現,實際的開始就沒有我相、也沒有 法相、也沒有非法相,就已經整個呈現都是佛性本體,那個叫不生不滅的修持方法, 在日常生活就已經達到最高的程度。這個自己心裡面會知道,但不用標榜,當你一 標榜就是住相,一住相就是走回頭路。所以要活在很逍遙自在的境況裡面,真正的 就是不生不滅。這個很重要,不然我們修了很久,到後來一、二十年、三十年,都 縮起來,人都不見了,為什麼?因為我二、三十年前是這樣子,現在也是這樣子, 都沒有變化,我為什麼要修,接下來我又沒有二、三十年的時間讓我實驗,再實驗 的人就不見了。所以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在第一分裡佛都沒有講話,然後在日常生 活之中就把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整個都呈現,是不是最平凡、平常、平時、 平淡的那種狀態都呈現,佛也沒說「弟子們我教你們修道,你們怎麼都不努力修」, ―15― 佛也沒說。所以要吃飯的時候,佛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就很平常平凡的跟 眾生都一樣,沒有兩樣,就是「沒有我相」,為什麼?「因為我成佛了,你都是我 的弟子」,你看沒有階級觀念。要吃飯,自己要去乞食,並沒有要弟子出去化緣回 來給佛吃,並沒有這樣。 所以佛在開始已經沒有我相了,然後要教導弟子修道方法,佛也不講話,你按 照我這樣做,你就可以成就:沒有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三心沒有就 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則佛性就呈現。在日常生活都已經呈現,所以離開非法相。 非法就是沒有法,沒有法就是消極,我們消極的人生就叫非法,而佛已經沒有,很 積極,可是都不住相,所以真的就「開始的時候已經就進入不生不滅的修持方法」。 所以在日常生活我們就回顧我們自己講的話:住不住相。我們在家裡面的時候,跟 親人講話住不住相?假如能夠發現我們講的話「是圓音(圓滿的聲音)」,這叫不生不 滅的修持方法。後學有講過,當小孩子在大小便的時候,你對小孩說「要大乾淨喔」, 這圓不圓音?可以大的乾淨嗎?若是大的乾淨就死翹翹了!然後又對家人講「要吃 飽喔」,吃得飽嗎?吃飽就脹死了,所以這個都不是圓音(圓滿的音響)。要了解,落 入言詞都有它的缺點在,講出來一定有不圓滿的地方,但有時候你什麼都不講的時 候,整個圓滿呈現。有些動作我們真的是很難做,後學在講道德經的時候有講過, 後學載陳姐到福山且滷一鍋的素料給老前人吃,當到福山時候陳姐就把那一鍋素料 拿到廚房,那時老前人戴了一頂草笠拿了圓板凳在祖師祠前面,旁邊都沒人,三才 不知道到哪,然後後學就按照佛規,就跟老前人說「你老,後學進去參駕」,老前 人就起來,做什麼?打毛巾,後學看到那個動作就說「你老,後學自己來」,老前 人說「你來是客」,還是給後學打毛巾,這擦的真是不安!然後從祖師祠裡面磕頭 後走出來向老人家報告「你老,向你頂過禮」,因為老前人輩要說頂禮,點傳師要 說參駕。然後老前人站起來又走到茶几端茶,後學看到後又說「你老,後學自己來」, 老前人一樣說「你來是客」,後學說老人家代理天命,身份高高在上,做這個動作, 是不是表現無我(沒有我相),有我相的話,彎不下腰。所以道親去留學拿到博士學位 已經當教授,他要給他的學生打毛巾,他說「我實在是彎不下來」,有沒有我相?(有), 所以兩相比較,在後學來講都很強烈,老人家打毛巾打的很自然,端茶端的也很自 然,都沒有一點勉強。所以那種無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表現。無法,法就是我們日 常生活之中就是呈現最上乘佛法。無非法,要努力來過我們的人生,叫沒有非法。 所以表現的跟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的第一分完全都是一樣。所以「道」就在行。在 日常生活裡的行為就是道,不是說特地要怎麼樣。你看我們所作所為離這個程度、 ―16― 離這個境界遠不遠?還蠻遠,要怎麼去達到?做到自然。好比小孩子在吃飯,剛開 始吃飯吃到碗外面都是,飯粒一半在裡面、一半在外面,可是到後來他吃飯就吃的 好好的,這就從有為進入無為。所以我們在凡塵也是一樣,從我們可以做的、很自 然的,一直呈現,做出來就會跟道相合、跟真理相應。我們生活之中都跟真理相應 了,自然我們不會造業。所以要了解為什麼要萬緣放下,因為我們萬緣一放下以後, 妄就容易盡,妄一盡,真就會顯,妄盡真顯則我們整個呈現的就是道場,道場就是 佛性的場所,而佛性的場所盡虛空徧法界,這麼寬廣。欸~不是很困難,很容易, 差別最大在哪裏?我們頭腦的認知。很多人都認為「我這樣才對」,他哪裏錯了? 「執」一個字而已,「執」不對,其它都對。我們要把「執」去掉,一有固執了, 我相、法相都出來,非法相也出來。你不固執了,活潑玲瓏,就已經跟真理相應。 跟真理相應則生活起來就很快樂。所以後學都說:「道」就是要在「行持」,要在 自己的認知,認知很重要,不要走入邪見,那個不正確的見解自己要發現。我們每 一個人都會有根深蒂固的驕傲,我們都會想「沒有啊~,我都沒有驕傲啊」,各位 前賢我們有沒有?我們要了解,我們那個驕傲都隱藏躲在很深處,深到不可見。但 是你只要仔細觀察,它(驕傲)會出現,「啊~真的是很驕傲」,尤其面對下階層的人, 你驕傲的心更容易呈現。然後我們看一些能力很低的人,那個驕傲一定出來,一定 驕傲。你會想「我都沒有驕傲」,想騙誰?騙別人可以,但騙自己騙不過。後學都 講,我們既然落入凡塵現相,不值得驕傲,一定有業。假如我們都能夠修到成道成 佛的階段,那也不用驕傲,為什麼?還很多眾生都在受苦,你還沒渡完,不用驕傲, 沒有驕傲的資格,也沒有驕傲的本錢。就是要你努力去行持、去做,希望眾生都能 夠成佛,能夠脫離苦海是最好的)。 ◎剩下約 18 分,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在課程中有提到,只要我們走入真理世界,全部的業障都會消失。 活佛老師叫我們來上性理心法班,那我們如果認真來聽課,是不是全部的業障罪惡 都沒了? 【答】:你想得美!以往差不多西元一千一百年以前,我們中國人的修道都是投入 整個生命在修,所以非常的專注。要了解,頓悟法門是沒有漸修,沒有每一個階段 的成就。我們在每一個漸修成就的階段,那是最容易住相、最容易迷失的時候。而 一些禪師因為投入非常久又很專注的修,所以能夠分辨到這個狀態,所以他就講「了 即業障本來空,未了仍須還宿債」,就是你「了」,了是透徹的明白「我們人是從 ―17― 哪裏來,然後要歸到哪裏去,然後中間的過程是如何經過」,這都透徹了解。當透 徹了解後,他就不會被中間的修證的過程成就給耽擱、迷失掉,所以禪師才講了即 業障本來空。因為回歸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既然沒有形相,請問業障 在哪裏?就是沒有。它沒有存在的地方所在。我們全部都已經知道真理,不會住相, 才沒有地方所在。假如我們的程度都還不過,會住相,那我們住相的地方所在,業 障就呈現,當然我們要還業債啊,一定要還,因果定律是鐵定的。既然有形有相你 就逃不開。而「了」就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則業沒有地方可住,沒有地方可住的業, 我們要怎麼樣去承受,所以就不用,所以業障本來空。這個是非常高的程度,是要 全心投入,要先當眾生的牛馬,幫眾生服務,才能夠脫離我們所造那些業的呈現。 所以一定要了解,不會說我們造了很多業,然後它果報不會呈現,不會那個樣子! 為什麼?因為我們程度都還不夠,還沒有到達整個都空的狀態。假如有辦法「了」, 就整個進入佛性本體,而且都是常住不遷(不變化),真的就是已經沒有,不用去接受 業障的果報。因為自己到那個程度絕對不會造業。 所以當一講出來以後,他是須要什麼背景條件才有辦法不接受業障的果報,這要到 達最原始狀態,原始狀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沒有含藏善惡 種子,也沒有含藏所有的山河大地以及萬相萬事,已經是回歸到本際,億萬年都不 動分毫。所以還是不要造業,造了業還是要還,我們想得美:「喔~業障都本來空 了」,那個空是有空的背景條件。 【問】:心經裡面的「行深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行(ㄏㄥˋ)」是什麼意思? 【答】:是道行。你的道行多深,就是說你做的工夫到哪,它不只光一個意思。一 個是已經實際在做,行(ㄏㄥˋ)深。所以看你念心經的音,是念行(ㄒ一ㄥˊ)還是 念行(ㄏㄥˋ),念行(ㄏㄥˋ)的話表示你已經在做。行(ㄒ一ㄥˊ)的話是希望要做, 但還沒做。行(ㄏㄥˋ)深,實際已經有做而且時間又經過很久,工夫也呈現才可以 稱得上這兩個字。那我們怎麼樣行、怎麼樣做,就是底下的「波羅密」,就是要到 清淨的彼岸。你要所有的內容都離不開清淨的彼岸,這樣才可以才是正確。 【問】:佛性含藏山河大地,不太了解其中的意思。請劉講師再講解一次。 【答】:在楞嚴經裡面就會有講述,我們是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我 們一念無明,就是我們看皇母訓子十誡中,老母把我們仙衣仙鞋收回去,把我們趕 到娑婆世界來轉世,這是說的比較好聽一點,其實是我們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一 念就叫業,念頭就是業。我們在凡塵的行為,我們知道業因的形成,可是業的來源、 ―18― 根源就是從我們念頭來。所以念頭就很重要,不能有,只要有念頭,業就已經形成。 在凡塵一些年紀大的歐吉桑、歐巴桑因為兒女都已經成家立業,吃飽都很閒都胡思 亂想,所以遭遇都很坎坷,就是他的念頭一直有過去心且念頭都存在。而這些念頭 把以往六道輪迴裡面的種子拉來,拉來以後跟緣結合,因緣一結合就現相,當一現 相我們就要去接受。所以在空閒的時候,自己就是盡量要把念頭約束、管制,自己 知道起什麼念頭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樣我們就不會造業連連,不造業就不受苦 了。當我們有念頭,只有一念,不多,然後就形成業相(業的形相),然後有業就轉相, 轉相以後就現相,所以叫一念無明生三個很微細的理出來。這個時候,業相轉相跟 現相全部都是空(都是沒有),不是說業相可以看到、轉相也看到、現相也看到,完全 都沒有。因為已經有念(就是已經有業),有業以後,我們的念頭是妄想,妄想跟我們 的瞪目發勞(瞪目發勞就是你的眼睛都不眨眼,不眨眼會眼睛疲勞,眼睛疲勞會看到 空中有東西,這叫瞪目發勞),瞪目發勞之後,會結暗為色(跟凡塵的暗相相結合,然 後就呈現形相出來)。各位要體會這個狀態,你蹲下來五分鐘,然後突然站起來,你 看看空中有什麼東西?絕對有,每一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這叫做結暗為相。所以 把水火風土跟我們的妄想結合,結合以後,山河大地就這樣形成,所以山河大地虛 幻不實在,是假的,會變化,所以就列入魔醯首羅管轄,叫魔宮。凡塵的萬相都是 魔醯首羅在管,都魔宮。我們發心修道就是把假相,凡塵的這些萬相假相,全部打 破,就是把魔宮打破。我們發心修道的時候,魔就要來擾亂,因為我們要打破魔宮。 這也很少人探討,剛好楞嚴經裡面有記載這一段。然後結暗為色以後呈現山河大地, 整個天地形成(世界),佛在講的世界,世=時間,界=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上下。而世界的形成就是「我們的妄想」跟「我們的念頭」跟「結暗為色」結合, 當一結合以後呈現山河大地,山河大地有了以後,萬象就慢慢整個都呈現,所以整 個虛空就是佛性本體,虛空都沒有形相,可是虛空不拒絕諸相發揮,所有的相要呈 現,佛性都不拒絕。所以當一出來以後有形相(世界形成了,已經結暗為色了),然後 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有境界了、有現相了),然後我們就有(1)智相,智相不是智慧, 而是說看到什麼、知道什麼,能夠能夠分辨。(2)相續相,就是一個接一個,沒有斷 絕。(3)計名字相,因為已經有了,有現相就有名稱,有名稱以後我們就記著那些名 字。所以凡塵的名跟相都是假的,虛幻不實在,不要把它當成真,我們要把這一些 全部都打破。(4)執取相,執著跟取,形相是假的,而我們把它當成真,要不要取、 要不要把它擁為已有,這叫執取相。(5)起業相,迷惑然後起心動念,業造成,已經 起業相。然後有業了,就(6)業繫苦相,被業綁住了,就要受苦。所以境界為緣就長 ―19― 六粗。所以三細就是業相、轉相跟現相,這時候都沒有形相,可是沒有形相,但我 們一直要看我們自己的業,一直想要看,它就瞪目發勞結暗為色,很冤枉的!本來 是沒有的,硬是被我們把它變出來。要了解這一些都是假的,所以佛經裡面只要講 到「世界」,底下都接著「微塵」,沒有世界,所有只有微塵。微塵積聚就變世界, 世界粉碎就變微塵,所以叫一合相。我們愈研究就愈了解,原來一合相是可合可分。 比如我們合一家人,一個人然後一家人就成一個家,然後合幾個家就變成一個鄰, 合幾個鄰就變成一個里,合幾個里就變成一個鄉鎮,合幾個鄉鎮就變成一個縣市, 合幾個縣市就變成一個省,合幾個省就變成一個國,合幾個國就變成一個州,是不 是一合相,都假的,可合可分,都不真。所以凡塵都是假的,唯有不生不滅佛性是 真的,要對佛性深入,我們去研究,原來沒有三心沒有四相,佛性圓滿都呈現,很 親切,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楞嚴經-11
小字體──(第 36 頁) 能見是一(我們的見性能夠看見是一),所見千差萬別(所看見的萬相千差萬別。所以 了解,所見都不一樣),所見不一之相咸在一見之中(不一樣的形相,全部都在我們的 見性之中),故曰咸看此諸變化相(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阿難,你來看變化相)。相以變 化稱者(相以變化來稱),自無而有(就是因為它從無而有),謂之變,雖有若無,謂之 化(有了以後,它又會轉變,所以叫化,變化),顯其不實也(顯現所有的變化都不實。 所以我們在凡塵能夠追求實相、追求真藏,可以說都不多。那種不會變化的、沒有 形相的佛性本體,我們大部分都不認識,然後也不投入精神去研究,所以都在形相 上面用心,都住在形相,形成我們煩惱就很多,就不了解真理。假如我們能夠迴光 返照,各位前賢聽得到聲音嗎?消失了,轉的太小聲了,剛才是太大聲,現在是太 小聲,這個叫兩邊,不是吃得太飽就是肚子太餓,要剛好,中道,聲音都可以聽到 而且又不會有迴音,那就是恰到好處。 我們在凡塵也是一樣,我們追求就是實相(實在的形相),而實在的形相就是不會 變化,不會變化的形相就是沒有形相。我們這樣一路研究下來,將近兩年半的時間, 對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大概都認識,認識嗎?都認識了,所以我們要追求我 們的實相,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要把實相擺在第一位,我們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都 是變化無常,那叫虛相假相幻相都不真,唯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是真、是實在的,所 以叫實相。假如我們都能夠在實相之中,那可以說我們都在真理之中,都在我們不 生不滅佛性本體之中。所以我們這邊上課的情形很理想,大家都很專注。假如我們 在家裡的時候,想看一點經典,想對真理又深入了解,可是當一翻開經典、一走入 真理世界,然後就開始想打瞌睡了;然後把經典蓋起來不看了,精神就來了,就要 了解我們的障礙──自己障礙自己,業障顯現在眼前。我們在生活態度就須要有所調 整,就是要能夠感恩、要能夠懺悔。因為一般我們一聽到要懺悔都會想:「我又沒 做錯事,要懺悔」,我們有沒有做錯啊?(有),恩,其實很多時候不知不覺我們都做 錯了。假如我們時刻都能夠抱著懺悔的心,就會發現我們錯在哪個地方。當知道錯, 我們就有辦法改。假如都不知道錯,那怎麼改啊!就沒有那個意願去改。所以,修 ―2― 者改也,修道就是改掉我們脾氣毛病。因為佛性裡面沒有脾氣毛病,可是我們現在 都有,很容易走入情緒化。只要我們落入情緒就不講理了,對真理部分,絕對拋開, 都以情緒為主要的考量。所以我們才有說「歡喜就好」,都會走進情緒的領域。 情緒是我們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出來的東西,這一些一樣也都是變化無 常、無常變化。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不知不覺已經養成習慣性,所以這個習慣 性就很難去改變它,甚至都不知道習慣是錯,不知不覺我們都會顯現自以為是,就 是驕傲。各位有沒有驕傲的心?可能又不承認:「我哪有,我都不曾驕傲」,都會 這樣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內心都有驕傲的一面,人家講話我們不願意聽,不尊重 別人,驕不驕傲?(驕傲),我們有沒有這個情形?(有),還很強烈喔,所以自己的過 錯,自己都不會承認也沒有發現,因為不發現,那怎麼改,就改不了。所以修個幾 年、幾十年,嗯~還是一樣,都沒有變化。那以沒有變化的那種型態要去渡化別人, 別人願不願意跟你走?(不願),他心想「像你這樣我才不要」。所以道很殊勝,殊勝 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我們要把它表現出來。我們自己本身把脾氣毛病都去除掉了, 沒有脾氣毛病,然後對眾生很關心很尊重,這樣子整個人都不一樣,氣質也變化, 然後對凡塵的名跟相都已經不在意,都能夠看的透徹,都是假的,這時候就真正的 走入實相。當走進實相以後,我們一定又會改變,為什麼?因為真的,體會愈來愈 深,從直心到達深心、到達大悲心,這樣一層一層的深入,我們對成道與成佛愈來 就愈充足,力道就愈強,修起道來就很快樂,不要說等到以後成道,還沒成之前就 已經很快樂。各位有沒有感覺我們兩年多前跟現在心境不一樣?(有),有沒有比較快 樂?(有),都寫在臉上喔,時常笑瞇瞇的,上次我們就講,開始研究的時候因為都比 較常曬太陽,臉有比較黑,而現在都比較常坐在教室聽課,臉有比較白,有沒有發 現臉色比較好看?(有),所以修道都會變化,相由心生。我們心裡面已經沒有埋怨, 心裡面已經很舒坦,整個形相就會表現出來。而我們周遭親朋好友就喜歡跟我們接 觸,喜歡跟我們在一起,做人就成功。我們做人成功嗎?(哈哈),這個有沒有成功用 笑的,不是用回答的。所以在凡塵一切都是假,不真、變化無常。而我們就是要追 求實相、追求真的,在真理世界之中生活,完全都不一樣,會給眾生利益,可是我 們又不會記在腦海,這樣就培養我們的德行,深植德本,往後要坐在供桌才坐得住, 人家在拜我們,我們才不會倒下來。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詳細的說,我們看到萬相,萬相都有它來的地方,然後我們 歸還它的本因,它從什麼地方來,就歸還什麼地方去,都可以歸還。唯有我們不生 ―3― 不滅真心佛性不用還,沒地方可還,你要還給誰,那是我們自己的佛性,沒得還, 而那個沒得還的佛性,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本身,本身就是佛。因為阿難徒獲 本心(突然沒有付出代價就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阿難不敢認為那就是我們真心。 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也對自己的本性真心,也一樣消失、一樣遺失很久。現在我們 有求道,雖然有點道,可是我們沒有感覺得到什麼,有沒有得到什麼?(沒有),這個 很誠實說沒有,都沒有感覺說得到很奧妙的真理。假如我們有走入修道的道路,不 管是在哪個宗教修持,他告訴得道的方式就叫「授記」。在授記的條件:就是你要 修的脾氣毛病都沒有、功果圓滿,才會授記。要了解,那都是很不容易。像以佛教 本身來講,他要經過七代的大法師,才能夠得到授記。是大法師喔,有講經說法、 有利益眾生、有實際的呈現,才可以喔。假如你會講,但沒有人聽、沒有人會效法, 那是沒有用喔,要有實際的成就,七代了,然後才授記,那叫功果圓滿。一授記, 就成佛成就了。 現在上天大開普渡,讓我們都還沒修道功果圓滿,我們都授記了。授記也就是 表示我們有成佛的資格,要不要成佛,就要看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假如我們都一 直利益眾生,然後所有利益的事都不記在腦海,這樣的話就進入性分。當走入性分 以後,我們成道成佛的種子、那個因就很興盛,就一定成就。假如我們只有聽而沒 有做,就種子不滅(我們佛性的種子不消滅),當不消滅的時候,這個元會會過去,接 著我們是午未交替,然後我們一點道就跟我們講萬八逍遙、萬八得超然(一萬零八百 年),十二個元會裡面的一會,只有這樣。然後接著我們人類生物會消滅,接著大地 整個混沌,天也沒了,子會開天,午會就關天了,老母訓文裡面就講的明白:天已 經關了。所以下一個元會又開天闢地,寅會人又降世,降世時誰要來?就是有求道 但沒有修的這一些種子不滅要來,就是在三山坡洗澡,仙衣仙鞋又被老母收回去了, 就趕到凡塵來,這講的比較好聽,其實是我們起心動念才到凡塵來。我們現在有求 道,不是有很多有求道但沒有修的,那都叫種子不滅(他的佛性沒有消滅)。要了解當 我們佛性要是已經粉碎、變成碎靈(就是轉世到螞蟻蚊蟲,那個都是粉碎了),當粉碎 了以後,就要集靈,把靈又集合成一個,一個靈才有辦法轉生為一個個體的動物, 這過程要非常久的時間,所以當靈一分散、一碎靈以後,就很難再集靈,很久的時 間才可以集靈,不是集靈以後就成佛,而是集靈以後才成一個動物的主體。有動物 的主體後,你還要有善的因緣才有人的資格,當轉世成人以後,就不是成佛了,還 要修持,所以這過程,要成人是很快,但要成道成佛是很慢。我們都有這個因緣都 可以成道成佛,所以要把握機會,趕快把脾氣毛病去掉,把我們的佛性都讓它發揮 ―4― 光明。 之前我們講六祖壇經、講道德經,現在講楞嚴經,還有我們準備要講的維摩詰 經,都是告訴我們要怎麼成佛的方法,所有廣泛的修持方法,我們都把它闡釋講解。 然後我們知道,真正的努力修不是很困難,「是我們三心二意」修起來才困難。各 位有沒有三心二意?(有),都很難做到專一。因為我們在現在的社會很發達,大家都 想掏別人口袋裡的錢,都很用心,所以發明很多新產品,誘惑力量都很大,看了都 很想要。尤其現在台北世貿展覽館在展覽化妝品,竟然人山人海都搶著要,又很便 宜,大家就貪著便宜擠爆展覽館,很多人營業額都很高,大家都去消費。這是不是 在誘拐我們,我們這裡(台南)比較遠,若是要去那裡跟人家搶,買的東西很便宜,但 車資很貴,划不來的,所以就不會跟人家去搶。要知道,那些都是多餘的。之前後 學都講不用化妝,當你到老的時候大家都一樣,年歲一大了,面容大家都一樣,看 起來大家都沒什麼分別,都一個樣,所以我們也不用花那個錢,擦好了以後又要洗 掉,不洗掉去睡的話,皮膚還會出問題。化妝好了以後又要把它擦掉,你看我們要 花錢又要花時間,所以就不用花那個錢,樸素最美麗,洗乾淨就好最美麗。所以往 後要上後學的課都不敢化妝,可以省掉化妝品的錢,化妝品平常賣的都很貴的。 所以我們就追求實相,真正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真真實實的形相,實相)。 從實相的生活裡面,我們可以體會很多凡塵不必要的塵垢,凡塵的污垢我們都可以 不沾惹,然後也會發現我們日常在講的話,大概我們講十句,有九句九都可以不用 說,有沒有發現?(有),有些話都不用講,一講出來都是多餘的。尤其後學時常都要 搭車,當聽到車裡面的對談,後學就想你這些話都可以不用講,當他講了十句,後 學在想喉嚨裡面還沒講出來那一句也可以不要說,所以就十一句都不用講,都是多 餘的。我們都浪費在這多餘的生活方面,很可惜。假如我們把這些精神都用在我們 的實相(佛性本體),那就來得非常充實。像各位聽金剛經第一分,釋迦牟尼佛在日常 生活之中,把最上乘的佛法整個呈現。各位有沒有聽?(有),都跟我們凡人一樣,要 吃飯要走路要穿衣,可是他就已經把最上乘佛法: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整 個都呈現,而且一做這工作做了三十幾年,從 31 歲成道一直講到 68 歲都這個樣子。 然後須菩提看了三十幾年才看出竅妙,第一句話就講「希有」,金剛經第一分完全 沒有講話,須菩提的「希有」從哪裡?從領悟而來,竟然佛在傳授最上乘佛法,我 怎麼都沒有觀出竅妙,所以那句「希有」是很感嘆的,那種迫不急待的趕快來請示 釋迦牟尼佛,看領悟的對不對,然後釋迦牟尼佛給他印可「善哉善哉」。因為佛要 ―5― 傳,但沒有人看出來,所以傳不出來,而現在須菩提看出來,可以傳了,很高興。 所以我們的我相強不強?(強),很強。法相強不強?也很強。非法相強不強?也 很強。我們都把身體當成是我,所以我相很強。佛就講「我在哪裡啊」,身體的我 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我們哪一個人可以不要還?身體是不 是我們的?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不是我們的。沒有人可以把身體佔為己有, 不要還的,都一定要還,絕對要還。所以身體沒有我,那要不要固執?我們對身體 固不固執?很固執,所以這個叫住相,住在身體的形相。身體是假的,不是我,我 們能夠看得開了,原來身體不是我。那所有的我,那個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所 以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那個知覺性,那個就是如來、就是我、就是佛,這個才是我, 這個都不會生也不會滅的,這個才是我。這樣認識了沒?(認識了),親不親切?很親 切,當我們身體不見了,而「這個」都還在。所以在「謝謝你」裡面:「深信人生 可以留下,我們累劫累世的記憶」,活佛老師是希望我們都能夠了解:我們已經經 過無數的元會,而我們記得在元會裡面的一生一世嗎?都忘記了,別說累劫累世的 元會,我們講這一次就好,這一次的元會到現在有生物都已經將近六萬年,而我們 輪迴幾次了?不知道,連一次也不知道,已經不知道了。 若是我們都是做好事,在一個元會裡面,我們大概可以當人一千次。不過我們 若是做的不好,轉世當畜生時,雞約三個月就一世,而我們當人的以一甲子六十年 來算,我們若轉世當雞,一生六十年則轉世當雞要多久、要幾次、幾世?要很久, 算不完了。若一千次的六十年,這樣算起來要幾次的生死?生生死死真的無了期, 而我們都不知道!知道嗎?都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都不研究又沒人講,自然就 不知道。所以我們受苦受到不知道,但是在苦的時候知道,可是過了就忘掉了。所 以我們就是要認真,一世修一世就成,可以當佛,當佛了就可以不用生死輪迴,生 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了解「我們生從哪裡來,死了去 哪裡」,各位前賢我們生從哪裡來?都不知道,我們大概都會想「我們從大陸而來, 從福建漳州而來」,我們要知道,不是從那裡來,不是的!我們從無極而來,從無 到極點,無到極點以後就變有,那我們就出生了。有了以後,又會歸空,又會不見, 不見了去哪?不知道!所以我們這個「不知道」也很久了,現在研究就是要「知道」, 「知道我怎麼在變化、知道我怎麼都沒變化」,都要徹底了解。了解以後,我們就 選一個很理想的目標前進、去做、完成,就有辦法恢復到我們本來、原來的地方── 無極。但我們現在都在等,等什麼:「當我一口氣不來,我就回無極理天了」,是 ―6― 不是這樣?(不是),不是要去無極理天,要去哪裡啊?你看,沒研究就不知道。 要知道凡塵的萬相萬事都含藏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叫做如來藏(如來含藏萬相 萬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如來藏,我們都含藏萬相萬事,可是都不知道。變成 現在我們含藏善惡種子,有沒有藏一些善惡種子?(有),恩,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就是 含藏識,含藏所有善惡的種子,它遇緣則發(遇到因緣它就發生),發生以後,善的就 是有福報,惡的就是有不好的遭遇,都要自己本身去承受。所以我們要證悟到實相, 證悟到實相以後,凡塵的所有遭遇都是我們自造因的果報(接受果報)。所以我們能夠 證悟實相就了解:凡塵的福報(有錢有地位)跟凡塵的街民流浪漢(生活都有問題),沒 有差別。可是我們以現象來論:差別很大。「福報跟很坎坷的遭遇」以現象來論差 別很大。所以我們對非常大的差別產生很強烈的意識,而對不生不滅的實相就忽略, 完全都不管祂,所以就形成我們會盲目追求現象,一旦我們落入現象的追求,煩惱 就跟著來,不管得、不管失,都讓我們很傷腦筋。所以現象引起我們煩惱、現象引 起我們作為,這樣人性的美與醜(人性的美麗跟醜陋),就在這一些我們認為的現象裡 面產生出來。我們看到的是好的多還是壞的多?(壞的多),壞的多啊?那這個世界就 很糟糕了,是好的多,壞的都很少數,大部分都是很善良都是好的。我們秉性裡面 大概都是善的種子比惡的多,不好的是偶一為之(偶爾才去做的),可是這個偶爾才去 做的那些壞,就會讓我們受不了。一旦落入三惡道以後,要再恢復都很不容易。恢 復以後的裡面,因為有那些不良紀錄,它又會呈現,呈現的時候又會拉我們往下沈 淪。往上提升都是理想,可是理想跟現實都有一段距離,我們在凡塵的立志向就很 重要,一定要堅強我們的意志,就是要朝善的方向去行持,然後做的所有善又全部 都不記在腦海,這樣的話,大概我們就會保持每一生每一世都有人的資格(可以當人), 可以生活一甲子(就是六十年)。 所以在老一輩的思想當中,你的命假如沒有超過六十歲叫做夭壽。凡塵一生下 來,起碼都要經過六十年一甲子,這樣才不枉費我們到凡塵來。在這六十年之中, 在凡塵就是要有所作為,要對眾生有幫助有利益,不要危害到眾生。可是我們因為 要求自己能夠享樂,有時候就不管別人受不受苦。所以在後學那個時代,有部影片 叫做「看海的日子」,陸小芬主演的。影片裡面闡釋就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 的痛苦上面,後學看了都很感動。就是用好的頭腦吃笨的頭腦,聰明的拿去吃,笨 的做到死。以往的影片比較有主題,不像現在的比較嬉鬧而沒什麼內容。像「搭錯 車」影片,內容就是從垃圾桶裡面撿到一個孩子而來扶養,主角是孫越。以前的垃 ―7― 圾桶是水泥蓋的,有個蓋子可以拉開,結果主角在收拾酒矸時,蓋子一掀開在垃圾 桶看到一個小孩子在哭,就抱回家養,等到扶養長大以後,小孩子會賺錢(但養父還 沒使用到小孩子賺回來的錢),結果當小孩子拿錢回到家,他的養父斷氣死掉了。所 以以往的影片內容比較有內涵。要了解,在凡塵要及時,你想孝順也要及時,等到 你做什麼都好了要再來做,有時候都來不及了。所以才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 養而親不待」這句話。 所以我們在凡塵很多事真的都是活在當下。而活在當下最重要就是對自己的實 相透徹了解,這樣你活在當下才有目標、才有依賴。我們依賴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才能夠沒有三心、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我們現前的一個念頭具備萬萬年。假 如我們生活之中的心意識都很強,都有三心四相,那我們被三世攝受,一定六道輪 迴,一定在凡塵受苦,沒有出脫的日子。而我們不研究都不知道,都不知道念頭竟 然會這麼厲害,我只是在想而已,又沒害別人,結果害到誰?害到自己了,害到自 己進入六道輪迴。所以要學,容不容易?不要有三心,容不容易?過去的就讓它過 去不要再回想;未來也不用策劃;現在你也不用把握,欸~好像跟凡俗都不同了。 很多人會反對:「未來沒有策劃,我怎麼走啊,所以要先策劃」,因為策劃趕不上 變化,變化比較快,策劃是身體要用,但佛性都不要用。所以在佛性裡面不要有過 去、不要有未來、不要有現在,三心都沒有,三世就攝受不住,就不用六道輪迴。 而我們三心都有,就一定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定存在,這就是 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是有高低,有高低就是有生滅,一有生滅了就變化無常,要不 要六道輪迴?(要),就一定要進入六道輪迴。 我們三心沒了、四相也沒了,所有分別心也都沒了,所有要輪迴的種子都消失 了,要不要生在凡塵?就不用。那不生在凡塵,會不會受苦?(不會),恩,我們都是 落入凡塵出生才會受苦。所以你不在凡塵出生就不用受苦,也沒有煩惱,是不是已 經回到佛的本位?(是),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對整個努力的方向以及整個內容都 能夠概略的了解。了解以後,我們怎麼做,自己心中才有主張。要先了解真理,當 真理一了解以後,我們站在真理,站在永遠都不變的真理上面,然後來應對凡塵萬 變的萬相跟萬事,這一些都是小事,都是凡塵、都是塵垢(凡塵的污垢),當我們不沾 惹,佛性就清淨,清淨則不生不滅的實相就呈現,呈現實相,我們生活就好像天堂。 所以阿難問釋迦牟尼佛:「我都沒有努力,而一下子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 心地」,然後請佛說「為何這是我的本元心地,而不是外物」。然後佛才講,外物 ―8― 都有一個本因,都可以還。而我們的本元心地(實相)不用還,沒有地方可以還、沒有 人可以還,那個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用還,再怎麼久都 不用還,千千萬萬年都不用還,不但不用還而且不生,因為不生,所以也不滅,都 永遠存在,可是都不認識,我們就是朝這個方向努力。了解以後,「了即業障本來 空,未了還須還宿債」。「了」就是徹底的知道真理,然後我們已經進入真理世界、 已經都實現在生活之中,這叫了。了即業障本來空,你透徹了解已經到實相、到一 真法界、到真如,所以就沒有對待。沒有對待哪有業障,業障的來源就是從分別心 產生。我們有分別心才會造業,造了業才要受苦,既然分別心都沒有,業不造,所 以業障沒有,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本來就空。而當我們「未了」,就是還沒了解 到這個真理,「還須還宿債」,還須要來還我們所造的那些業障,所造的業不管是 好、不管是壞,都要還。好事的話,有福報。壞事的話,很坎坷,受罪也要去還掉。 所以未了還須還宿債。要不要了?(要),要努力,朝真理的方向努力前進,真理只有 一個,沒有對待的。我們從絕對的真理進入,就是我們佛性(不生不滅的實相)。我們 研究道德經,老子說「去生滅守真藏」,真藏就是實相,真=不假,形相都是假, 哪會真,沒有形相才會真,而沒有形相就是佛性本體。我們可以了解,我們覺性, 有沒有形相?(沒有),我們覺沒有形相,那個就是最妙的妙法,我們的覺就是妙法、 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只要時時刻刻都保持覺,沒有不覺的時候,不覺就是無明, 無明才會起惑(起心動念迷惑),迷惑才會造業。所以我們一了解真理,迷惑就消失了, 不會迷惑,所以後學都鼓勵,有疑一定要問,疑才會消失,懷疑成不了佛的,有懷 疑我們就沒有力道,修就不會踏實,所以不能有懷疑,不管再小的疑問,都要問, 讓懷疑消失。大疑就大問,會得到大的答覆。小疑就小問,有得到小的答覆。都要 讓懷疑消失。所以一定要問,不用怕人家笑,我們會不會怕人家笑?敢問就不怕人 家笑,要了解真理。 佛就講種種差別都會還於本因。我們能夠見到種種不同的形相,那個見性是一, 那個不用還。不用還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實相。 經文──(第 36 頁,反面)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 可憐愍。 ―9―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則知汝心,這個地方的心就是真心,就是不生不滅 的真心。本,是連貫下來;假如不簡單說,應該說「本妙、本明、本淨」,而它連 起來變成「本妙明淨」,所以本妙明淨是把「本」字連貫下來,每個字前面就不加 一個本字。意思是:本妙,本來很奧妙,佛性本體本來很奧妙。本明,並不是說我 們洗了以後才光明,祂本來就很光明。淨,清淨,不用我們修持祂就清淨。 「汝自迷悶」,佛對阿難講你自己迷昧了,然後沈悶(就是頭腦不清醒)。「喪本 受淪」,喪失根本,把我們本妙、本明、本淨喪失掉了,然後接受六道輪迴,淪溺 在苦海。「於生死中,常被漂溺」,在生死之中,我們在凡塵落入現象一出生了, 就一定慢慢走到死亡;然後我們在生死之中,被六道輪迴一直輪轉不停,接受苦海 的浮沈(漂溺),縱然非常有錢非常有社會地位,一樣是受苦,接受天地的煎熬,天氣 熱就要熱,天氣冷就要接受冷。假如零下五十幾度要不要接受?還是要,前不久報 紙刊登北歐國家零下五十幾度,已經很多人死掉了,日本也零下二十幾度,也都是 要去承受,下雪把門都堵住了,要去剷雪,不然門打不開人會悶死在裡面,所以要 把雪剷開。我們倒不用去做這工作,我們環境很理想,四季如春,可是我們生活在 台灣,有沒有感覺我們很幸福?(有),有啊?不埋怨啊?好還要更好,我們知道大環 境一下來了,我們都是要接受煎熬。所以我們可以離開所有的現象,回歸到我們本 位,到本位的時候就是那個覺,我們那個覺性都在,都了了分明,然後我們覺性有 一個安住的地方。各位前賢我們覺性安住在哪裡?唉~枉費我很努力講兩年多,不知 道佛性要安住在哪,不是在無極理天嘛!無極理天在哪?就在當下。我們當下就是 無極理天,我們都安住,不用來也不用去,「無來無去,沒代誌(台語)」。來沒有來 的地方,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以沒有來也沒有去,叫做常住不遷,不用搬家,如 如不動。我們佛性就是常住不遷、如如不動。 我們聽金剛經最好的八個字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雖然是到第 31 分的 時候才講,可是那就是結晶語,金剛經最好的八個字就是這八個字。「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就是在講佛性本體、就是在講實相、就是在講一真法界、就是在講真如, 那個最高程度的、我們追求的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已經當下現成,並 不是說我們要修才會到喔,我們當下、現在就已經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要體會, 文字是文字,它的意思不在文字表面,都在文字的背面,在文字的深層意思。所以 看經典並不是在看那些文字,而是在裡面的義理,它的真理在哪裡,他都會講,我 們要深入了解。尤其後學時常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我們都會想: ―10― 「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對啊,釋迦牟尼佛都不跟世人爭,但世人都跟祂爭,甚至 要用讀要把釋迦牟尼佛害死」,我們都會想到這。不知道如來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是我們自己,自己佛性本體都不跟世間共諍,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 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我們的佛性本體不跟時間、不跟空間爭,可是空 間跟時間都跟佛性本體在爭。你看跟文字的意思是不是都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看就 是要看進入真理,不是要看文字表面。文字表面的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又想到釋迦牟尼佛。也是在講我們佛性本體啊, 不能用形相來看本體、不能用音聲來求本體,假如你用形相、用音聲,已經錯了, 是人行邪道,邪就是不正,你用不正的道來求佛性,見不到的,見不到佛性。所以 如來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是講我們的佛性。是不是不一樣?(是),所以看經典就是 要進入真理,不是看文字表面。文字表面有時候都錯誤,體會錯誤的話,對我們的 幫助就很小。像我們在念心經,我們都會錯覺:「心經最短,260 個字而已,最簡單」, 其實最深就是心經。開始「觀自在菩薩」,所有解說都是觀世音菩薩,老前人時常 講「觀世音菩薩跟你有什麼關係,你一直念祂一直念祂,你就會成觀世音菩薩」, 所以「觀自在菩薩」是迴光返照我們「自由自在的佛性本體」。所以祂有十個自在, 看看我們有幾個,後學把它念出來。 (1)命自在:我們壽命可以長可以短,可以自由自在。 (2)心自在:我們的心自由自在,沒有被主觀意識、客觀環境影響,自由自在。 (3)財自在:這個最好的,想用錢就有錢,我們有沒有?要去賺才有,所以不自在。 財自在還真是不容易,累世他都有布施,所以現在要用就有。修道人都講貧道,很 貧窮的道,他本身沒有錢,可是他要布施給眾生他錢很多,很多錢從哪裡來?從他 的知識而來,從他的認知而來,他就會知道這地下有金塊,我們就不知道,他就是 知道。他要布施挖出來就有。要了解他為什麼能夠那樣?就是他累世有修集,他要 用,放在哪?放在大地,而大地要用就有,挖了就有。 (4)業自在:就是我們的身口意,業自由自在。假如我們是業自在的話,全都在造罪。 可是我們佛性裡面的業自在,身口意都是利益眾生。 (5)勝解自在:勝解就是我們對境,對這個境能夠完全印可、肯定,不能夠懷疑、不 能夠猶豫不決。你猶豫不決跟懷疑,勝解全都沒了。勝解就是你能夠進入這一個形 相、這一個問題的核心,它的最殊勝在哪裡。 (6)神通自在:這倒是喜歡神通自在。 ―11― (7)生自在:你若想轉世當小白兔,就可以轉世當小白兔,這是出生自在。你想轉世 當什麼,都可以。 (8)法自在:法自在就是法王,就是佛。法王子就是菩薩。 (9)智自在:智慧自在。各位智慧有沒有自在?要用啊,看到這件事要怎麼解決,你 看到就會處理。 (10)願自在。 所以觀自在我們有幾個?最希望大概就是財自在。命自在不自在倒是無所謂, 命長命短不要緊,財自在最好,要用錢就有錢。心經的觀自在菩薩是迴光返照我們 自己佛性的全體大用都能夠讓它發揮,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所以心經是最深的, 不是很淺。我們都以為心經是最淺,其實心經最深。心經把般若妙智慧,很深的佛 性出來的妙智慧用 260 個字來解說,各位有聽過心經嗎?可能常常聽常常背,才 260 個字,可是對心經的意思就沒有很透徹了解,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它的涵義。在念心 經的時候,有「行」字,各位是念「ㄒㄧㄥˊ」還是念「ㄏㄥˋ」?老前人說你念「ㄒ ㄧㄥˊ」表示你都還沒在做。你若念「ㄏㄥˋ」,就是已經做的有工夫。要念「ㄒㄧㄥ ˊ」深、還是念「ㄏㄥˋ」深?所以又有差別。深=就是工夫深、時間久。 「是故如來,名可憐愍」,如來很憐愍阿難,很可憐眾生,都迷糊到而不知。 所以真理要追求,我們才能夠得到法財,法財能夠充滿,我們才能夠脫離凡塵的苦 海,才可以超越所有的塵垢。 經文──(第 37 頁)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阿難講我雖然認識這一個見性不用還,是我本身的東 西不用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那怎麼才可以得到知道,是我的真性,不是 別人的,是我的。這是屬於十番顯見的第六個,顯見不雜。後學有特地把十番顯見 全部都記載在一起。 此是十番顯見之第六顯見不雜。一、顯見是心。二、顯見不動(如如不動)。三、 顯見不滅(雖然我們的身體有生滅,但我們的見性不會消失)。四、顯見不失(就是我 們手臂不管指上面還是指下面,雖然顛倒,可是祂都不失掉)。五、顯見無還(就剛才 講的這個,不要還)。六、顯見不雜(就是不參雜,祂能夠獨一無二,不跟別的來參雜 在一起,像雜貨店賣的東西很多)。七、顯見無碍(沒有障礙,不會被外面形相障礙)。 八、顯見不分(見不分別)。九、顯見超情(超越凡情)。十、顯見離見(這個是最深的地 ―12― 方,祂自己本身都離了)。 經文佛告阿難,吾今問汝:汝今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 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佛告阿難」,佛對難講。「吾今問汝:汝今未得無漏清淨」,到達無漏就是 已經成佛了。所以佛對阿難講,你現在還沒有得到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 禪」,就是承受佛的神力,已經修到初禪的程度。「得無障礙」,初禪已經可以沒 有障礙了。「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菴摩羅果在印度有, 我們台灣沒有這種水果。就是水果拿在手掌之中,我們看的很清晰。因為阿那律的 眼睛已經失明,沒有看到萬相,可是阿那律可以不用眼睛就可以看到手掌之中拿的 水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菩薩可以看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 清淨國土,無所不矚」,十方如來可以所有的一切都看得清楚。「眾生洞視,不過 分寸」,我們眾生所看的是一個洞,裡面非常小的範圍,超不過一分一吋,非常狹 隘。 小字體 顯見無還之中,當機疑物、見混雜(與我們的見性混雜),此分佛欲顯物、見不雜 (東西是東西,見性是見性,不參雜,不像雜貨店一樣都放在一起),故先須列出,如 何是能見之性,如何是所見之物(所以能見是我們的見性,佛性本體。所見就是外面 的萬相,東西),然後就中揀擇(能見的性、所見的物裡面來選),自然見是見,物是 物(見性就是見性,東西就是東西),分明不雜(不會混淆參雜在一起)。此先列能見(能 見先列出來),有聲聞見、菩薩見、佛見、凡夫見(所有看到的,都不一樣),故呼當 機(阿難)而告之曰:吾今問汝,汝現今未得四果無漏,清淨慧眼(還沒到達那個程度), 乃承佛神力加被,乃能見於初禪(看到初禪的狀態),得無遮障留礙(已經不會被遮住 障礙,都沒有了);而阿那律,因昔以稗飯施供闢支佛(就是供養辟支佛),所以受福 不滅(受到福報沒有消滅),於九十一劫中,天上人間不受貧窮果報(都很富有,都福 報)。過去劫中為農夫(阿那律九十一劫之前是當農夫),遠種山田(他的田在山上,很 遠的去種田),無暇回家喫飯,帶飯而食(因為離家很遠,若回去吃飯再來,這樣一天 就耗掉了,所以阿那律都帶飯)。 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巳證闢支佛果(就是修十二因緣,緣覺,修緣覺成就就是辟支 佛),七日下山化緣一次(七天才下山去化緣,去向人家要飯),是年饑荒(收成不好), 米糧昂貴(米賣的很貴),一日下山募化,連化七家,竟無一家施供(以往的修道都蠻 ―13― 原則,七天才下山一次,一次只能夠化七家,七家都不布施的話,就不能夠再去化 緣了。所以都有原則,不能超越,超越就犯規了),空缽而回(就是盛飯的缽是空缽)。 該農夫見而問之曰「大師今日乞食得否(有沒有化緣化到飯)」,答曰「無人布施(沒 有人布施,就沒有化到緣)」。農夫聞言,心中動念:此大師七日化一次,每次化七 家,無論多少,下七再化(下一個七天再去募化),今空缽而回,豈不是要餓七日?自 愧無可供養,乃以所帶稗飯一包(稗飯,很像五穀的樣子,可是那個不能吃,但以前 環境不好的時候,他們也吃,所以環境還會造就人),布施供養,闢支佛接而受之, 乃為咒願曰:「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願畢而去, 十分感激(辟支佛感激這位農夫)!後農夫持刀割草,草中跳出一兔,其色純黃,遂跳 至農夫背上伏而不動。農夫驚怪,急奔回喚其妻捉之,乃一金兔(兔子就是金,全部 都是金塊),自此無貧,九十一劫,受福不滅,此過去因緣(這是他以前的因緣,所以 福報很大,九十一劫都沒有過貧窮的日子。所以後學都講我們「布施」很重要。因 為我們到凡塵來,落土時,八字命。我們累世之間大概種了多少福,我們出生的「年 月日時」把它算起來,你就可以算的出來你這一生之中可以有多少錢用、過的會如 何,是可以算的出來,這叫排流年。你若去排流年,你可以活到幾歲、你有多少的 福祿,都會列出來都可以知道。假如我們還在凡塵活著的期間,我們每一年大部分 都有拜斗,拜斗就是告訴管世間的福祿者,就是我們有多少錢都是北斗七星在管, 北斗七星會把我們的福祿送來,拜斗就是在拜,你不要把我的福祿忘記耶,你要送 來,就是這樣!這一樣是要用錢,錢來錢來。現在我們大概很多都不知道這意思, 所以有的人連斗也不要去拜。 假如北斗七星已經把我們的福祿送過來,可是我們把它布施(自己沒有用)而拿給 別人用,所以自己沒有用的時候,北斗七星又要送過來,因為我們這一生在凡塵要 用多少,已經有固定了,前世都已經造了,所以北斗七星又送過來。送過來以後, 我們又把它布施,這個北斗七星又要趕快送過來,了解意思嘛?你布施多少他就要 送多少過來,這樣好不好?(好),哈~因為你還沒用到,所以他又送過來,很忙喔! 你若是一毛錢打二十四個結,北斗七星都很閒,他都不用送來送去,可是我們一直 布施的話,北斗七星就一直送,送到你自己本身用,才算。所以布施的時候,不用 害怕「我給人家使用,我就沒得用了」,不會的,你會愈布施就會愈多,捨得捨得, 你能捨就能得。所以這是阿那律的只有稗飯,就可以得到九十一劫免貧窮)。 ―14― 現在是佛堂弟(過去世的因緣是農夫),因聽法之時常好睡眠(佛一開始講課了, 他開始睡覺了,下課精神就來了),被佛訶(被佛罵)云「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這算是講的蠻嚴重)」。遂生慚愧,發大精進,七日不寐, 失其雙目(七天不睡。我們眼睛以睡為食,我們眼睛若是閉起來就是眼睛在吃飯,再 補充營養,所以閉目叫養神,我們睡覺就是讓眼睛恢復它的功能作用,所以七天不 睡的話就會失明。各位要了解你若要試試看七天不睡,你就失明了,這不能試的, 除非你不用眼睛能夠看見,像阿那律一樣不用眼睛而能看到)。佛愍而教之,授以樂 見照明金剛三昧(佛教阿那律不用眼睛就能看到凡塵的萬相萬事),遂得半頭天眼,而 證圓通,自述「我不因眼,觀見十方(我不用眼睛就能看見),精真洞然,如觀掌果(看 這十方,看得非常詳細,好像看我們手中拿的水果一樣)。」看見世界如看手掌中拿 的水果那麼清楚明白(這是阿那律的因果)。 聲聞見、辟支佛見,接著說菩薩見百千界,菩薩分十地,初地見百界,二地見 千界,乃至十地見無量世界(看到無量的世界),十方如來,見無限量(他見沒有限量), 故曰窮盡微塵,喻其多不可數(多到沒有辦法算),國土皆稱清淨者,佛眼等觀(佛平 等來觀看觀見),見穢同淨(看到污穢跟清淨,在佛的眼光來看,沒有分別,都一樣), 無所不瞻,即佛見周圓(看的周匝圓滿),眾生洞視,不過分寸(眾生看的很小,好像 一個小洞一樣),謂眾生洞明之見不過分寸,隔紙不見(紙蓋在你眼前你就看不見了), 此不過分,隔板不見,不過寸(超不過一分、超不過一吋,就是講我們眾生看的太近 了)。過,作通過解,超過解。 經文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 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 「阿難,且吾與汝」,佛對阿難講,我現在跟你來看四天王天的宮殿,因為四 天王天住在須彌山的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頂,依地而住;再上去夜摩天才依 空而住。再上去兜率天,彌勒祖師還沒掌天盤的時候就在兜率天。再上去就是樂變 化天。再上去他化自在天。魔醯首羅就住在欲界最高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裡面,我們 都是在魔王波旬的管轄之下,很容易著魔,因為波旬很希望我們世間的眾生都當他 的魔子魔孫,所以不希望我們修道,我們修道就是要把魔宮打破,所以它會來阻擋, 當你愈發心修道它愈會阻擋,可是它阻擋是要成就你,要激發你讓你成佛。現在年 輕小伙子都很喜歡晚上不睡覺上網,有沒有著魔?(有),那就是被波旬魔王管轄了。 回去要跟你親朋好友說,不要被它管轄、不要當魔子魔孫、不要著魔。我們有沒有 著魔?假如一直去買上看九億,那一樣著魔。我們只要超出凡情的著迷,那都叫著 ―15― 魔,都在魔王的範圍裡面,所以要清醒要覺,我們覺了以後就脫離,就不被魔王波 旬管轄。所以四天王住在須彌山的半腰,他們的宮殿在須彌山的半腰。 「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觀四大天王所住的中間, 能夠普遍的遊覽看到水中行的、陸中行的、空中行的,水裡面有魚蝦,陸行有動物 人,空行有鳥。「雖有昏明,種種形像」,有時候看不清楚、有時候看的很詳細,種 種形相不一樣。「無非前塵,分別留礙」,前塵就是顯現在眼前凡塵的景象。因為 前塵東西都不一樣,所以叫分別。山是山,樹是樹,石頭是石頭,那都叫分別。而 被這一些留礙,留下一些障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對阿難講,你要顯現在眼 前凡塵這一些景象,你都要能夠分別的出來是你自己的見性、還是外面的一些景象, 你就是要能夠分別明白。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為什麼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精神會很好? 【答】:因為他平常可能精神都外放,現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等於是已經 迴光返照,把外放的精神都收回來,所以會覺得精神都很好,這是正常的現象。要 了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有程度上的不同。假如我們是要認識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 整個輪廓,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能夠了了分明,那個了了分明就是已經知道 自己的佛性本體狀態,所以到那個狀態,你若是要認識佛性的輪廓,到這個狀態就 可以了。假如你是要進入深心、進入大悲心,你就連那個了了分明也一定要放下, 不管再看到什麼樣的景相、知道什麼樣的情形也都一樣要放下,才能夠進入深心、 才能夠進入大悲心。所以我們在做的時候,不要懷疑說「怎麼都沒有效」,絕對有 效。粗淺的有粗淺的工夫在,也有它的功效在。深的有深的意義在,絕對都有效的。 【問】:空中的花是如何產生的? 【答】:空中本來就不會生花,是我們眼睛有問題(就是眼花)。假如我們要看到空中 的花,憑空而生。假如我們要看,我們可以先蹲下來,蹲在地上蹲個五分鐘,然後 你就突然站起來向空中看,你就可以看到空中有東西。可是不一定是看到花,有時 候會看到很大的細菌,在空中鑽來鑽去,每一個人看到的景象不會一樣,而那都是 我們的錯覺,不是真的。可是佛會借著這種原理來講,本來沒有山河大地,我們清 ―16― 明眼就看到清明空,清明眼就是佛菩薩,清明空就是真理,而我們清明眼就可以看 到清明空。可是我們翳眼見空華,翳眼=眼睛有病,空華=看到空中有花。佛就利 用這個一角度來說,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都是翳眼見空華,表示山河大地都不是實 相存在(不是實在的形相存在),它是變化無常,能夠滄海桑田,桑田滄海變化無常, 要我們瞭解所有的相都是假的,不真,所以借著翳眼見空華來說,說我們可以看空 中花。但空中沒有花,可是我們可以看到。所以佛更講的讓我們知道,這一些凡塵 的萬相都是假,不真,所以就講結暗為色,集結(結合)在一起,我們把暗相結合,然 後來看整個空間,它就變成四大水火風土,就有形相呈現。上個禮拜有講你可以看 到鬼,怎麼來的?就是結暗為色,累積暗相,然後我們瞪目發勞(就是眼睛不眨眼), 然後你朝著暗相一直看,那個形相就會呈現。你的腦筋想什麼形相,它就變什麼形 相,所以你把所有恐怖的形相都連在一起,它就呈現給你,就真的會呈現給你看, 這叫結暗為色。本來沒有,可是你看到以後,你會固執:「有,我看到!」所以佛 就借著這個來告訴我們,我們凡人的生活為什麼叫可憐愍,就是把假相當真,而凡 塵所有都假的,幻相、假相、虛相。實相就是佛性,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可以稱 為實相,才是一真法界、才是真空妙有、才是我們要追求。所有的萬相變化無常, 一定不要住相,住相是自己找麻煩,一定有果報,當果報呈現的時候都不很理想, 因為都不是清明眼看到的清明空。了解嗎?又是有一點層次會提升到我們的真理世 界。 【問】:求道人已歸空,未求道的祖先可以一朵白蓮花去聽經,不必受洗,時間道 了還是得去投胎輪迴,是嗎?倘若此修道人修證成大仙菩薩,祖先不是也沾光有果 位嗎?他們去輪迴了,怎麼處理? 【答】:假如還沒求道之前,自己的親屬長輩已經轉世了,那屬於他個人因緣。假 如能夠沾到後代子孫修道、得道、成道那種光芒,那也要有因緣,要具備一些善的 因緣聚足以後才會遇到。要了解,自己修的是最實際,沾光的畢竟還要有外緣、外 力來幫助。最近後學看活佛老師一直在推廣性理心法,活佛老師就講:「點傳師點 道只有萬八得超然(一萬零八百年),一萬零八百年以後,所有的因果我們還要自己承 擔」,所以活佛老師都一直講,這個就是沾到上天大開普渡的恩惠,所得到的。可 是已經很殊勝很不錯了。要了解以往你要能夠得道、能夠授記,那是要經過很努力 的階段,而且要所有本身的業障都全部去除,自己不正確的觀念要全部修正,不對 的行為要改過,那才可以真正的成道成佛。比起現在就困難的很多。現在我們能夠 沾到上天大開普渡的恩典,然後又有這麼多的同修者互相勉勵,這個都很難得的殊 ―17― 勝因緣,我們要好好能夠把握來修持。 【問】:佛性和靈性不一樣是嗎?有什麼差別? 【答】:靈性就是佛性,它是一體的。因為佛性很靈,功能作用很多,所以我們會 用靈性來講,讓我們瞭解本身的功能作用就具備了非常多,不要去排斥它(佛性的功 能作用),因為我們凡塵的參禪打坐都要把佛性的功能作用整個否定去掉,那是不正 確!要了解佛性的功能作用是奧妙的所在,我們只要能夠了了分明、知道,不把它 當成本體,這樣就可以。 【問】:人人都在喊 2012 年是世界末日,可是白陽期不是有一萬零八百年,對遭劫 的人便是世界末日不是嗎? 【答】:這一些,因為上天降道來拯救善男信女,降災難才懲罰這些為惡的眾生。 跟我們講一些災難的降臨是要我們能夠把握時間,趕快好好修持,因為災難沒有眼 睛,一到的時候,假如我們是同住一棟大樓,整個大樓都陷到地底下去了,一定是 玉石俱焚,全部都消滅。你不能夠保證你一定能夠脫離,我們在修持的過程裡面, 假如我們都不住相,可以到達「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現象的一些災難我們都 不在意,為什麼?因為畢竟是水火風土。我們佛性沒有形相,沒有形相的佛性自己 都修證到可以自己主宰,這時候,水火風土遭遇什麼樣的大災劫都跟佛性無恙,我 們都能夠安然無恙。假如我們都還沒有把佛性修到能夠跟整個虛空融會,沒有真空 妙有,那我們非常注重身體,因為身體的所有一切現相會把我們推,推到另外一個 現相去接受,這樣的話,我們就一定要接受災難。所以不接受災難,就是一定要訓 練自己佛性能夠自己主宰,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既然根塵都脫離,塵境也脫離, 那災難對我們來說,還那麼重要嗎?就不重要了,因為這一些都是天地的物質,我 們所看的萬相也都是水火風土,天地的萬相萬事都是水火風土,既然都是水火風土, 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我們現在就是注重身體而不注重佛性,所以佛性沒有主宰的 力道,既然都沒有主宰的力道,我們會被身體的現相推,推到現相來現相。 【問】:三山坡裡面說:是老母造下血酒,然後我們才到人間來,原因是因為我們 不想下來。可是劉講師的講法是可能是因為我們沾染了貪瞋癡而來到這個人世間。 那大家都是修證了悟回天的仙、菩薩,都可以乘青龍、跨彩鳳,那他們為什麼又會 沾染貪瞋癡? 【答】:這就牽涉到我們修的實質內涵。當然修道最重要就是要去掉貪瞋癡。可是 我們去掉貪瞋癡,有的只是一個表面去掉,心裡面實質的都還很貪瞋癡。所以真正 ―18― 的實際到達沒有貪瞋癡的現象,是什麼樣的情形,我們真正的實際要去做,然後才 會了解。真的不貪、不嗔、不癡,要到你遇到非常緊急困難、很不容易處理的時候, 那個內心的世界才會呈現。我們可以說,很難去掉貪瞋癡。大家喜不喜歡佛法?貪 不貪佛法?(貪),所以嘛,我們了解到你真的不貪,那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說我要 朝著善的方向去做,貪不貪?做不到瞋不瞋?想不想?貪瞋癡都具備。我們說我努 力的去掉貪瞋癡,那只是方向目標,你要真正做到,那真的是要下實工夫,都不是 說假話可以到達的。你真正的沒有貪瞋癡,就是連毒藥都可以吃進去,吃下去都沒 關係,為什麼?因為貪瞋癡最毒,那我們全部沒有了,就不怕人家害,在你的身體 水火風土就產生不了作用,它產生作用就是在心,而我們心貪瞋癡還在,你吃毒藥 進去,它發揮作用,絕對把你毒死。是不是不一樣?有沒有信心可以做到?要是要 拿來嘴裡吃的,你才不敢咧!
楞嚴經-10
講到「拔我疑根,歸無上道」,要了解修道不能有懷疑,一懷疑整個力道都消 失,所以一定要把疑全部都去掉。所以有疑要必問,不管是大疑小疑都要問,懷疑 消失才可以歸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的果位,就是已經成道已經成佛。後學都鼓勵 各位一定要有疑必問,才會有留下半個小時給各位提問,可是好像都不熱烈,半個 小時就變太多了,後來就剩下十分鐘。因為前面阿難講「徒獲此心」,就是沒有經 過努力,然後就得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阿難說「未敢認為是本元心地(就是 我們本來的真心佛性)」,希望佛能夠哀愍宣示圓音。後學有講過圓音(圓滿的音聲) 很難說。因為我們語言一出口以後,都有缺點,都不能夠圓滿。所以阿難很有智慧, 要佛能夠講圓音(圓滿的聲音),讓我們整個懷疑都消失,然後整個佛性都呈現。所以 後學就想到,開始後學就鼓勵「我們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 各位還記得嗎?(記得),非常重要,假如我們用生滅心,要想得到不生不滅佛的果位, 那個因果不一致是絕對不會成的。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所運用的都是生滅心,我 們的識心(認識的心)都是生滅、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都是六根對著六塵產生六識, 都是不真實。我們在凡塵做事,我們都把這個不真實的心當成我們修道的主軸,主 要都是依靠著它。所以很多我們都會:「你就是要這樣做才可以,不然不可以」, 各位前賢,這叫什麼?這叫霸道。有沒有霸道?(有),我霸道好不好?(不好),不好, 所以這一講起來這叫「法執」。我們修道最主要就是要去掉我執跟法執(去掉我跟去 掉法),沒有我、沒有法,我們就整個恢復佛性本體。佛性本體發揮的功能作用,大 用無限,非常廣大。所以我們就在要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培養,培養我們用不生不滅 的真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不要在生活之中都時常跟人家起摩擦,就是人家的 一些意見,自己都不採納,堅持自己的見解,這樣霸不霸道?(霸道)很霸道,我們喜 不喜歡人家這樣?(不喜歡)我們不喜歡人家這樣,我們也不要這樣。所以就是要互相 尊重,既然有意見,大家都可以協調,到很圓滿的境地,事情也完成了,人也高興。 假如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定要怎麼樣才可以,那法執在太重了。縱然是事情完 成,彼此的摩擦也已經都形成,形成以後,再見面怎麼樣?見面的時候,你向左看 我向右看,個人看個人的目標,沒有交集,這樣好不好?(不好),路就愈走愈窄。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培養涵量,縱然知道別人不對了,「我們也要先忍耐下來,然 後再慢慢講解,不合理的地方在哪裡,我們應該可以朝合理的地方進行」。相信這 樣我們修道者都會接受,我們都會接受真理,以真理的角度來解開萬因,萬相萬事 都虛幻不實,都是假相、虛相、幻相,唯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才是實相。我們 就是要在實相之中討生活,全部都是不生不滅,這樣修,不用說等到以後,當下都 已經成就了。所以我們要朝這個方向,不要在私底下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的作法, 然後都不跟別人互相溝通,了解意思嘛?(了解),不然我們呼口號是沒有用的,用不 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要落實在生活之中,生活之中全部都是用不生不滅的 心在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就成就了。自己的內心也相信,這樣做就可以成佛 就可以成道。假如是以一意孤行,能不能成道?(不行)不能夠成,怎麼講呢?你想成 道成佛,後面很多人都把你拉住了,會不會?(會),「不可讓他成道,他若成道,我 不去拜他」,一個你不佩服的人,他成佛坐在供桌上,你要不要去拜他?(不要),不 要,會說「若是做的像你這樣我才不要」,一定是這樣的。我們都是要佩服他的在 世所作所為值得效法,值得我們去向他學習,往後坐在供桌上,要拜的話就會說「水 果買好一點,水果買高級一點」,不然不高興,連買水果也不要、連香也不用點, 現不現實?(現實)很現實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一定要啟發我們的般若妙智慧,來 應凡塵的萬事萬物,知道凡塵的萬事萬物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變化無常,無常 變化,我們都還住在舊的形相,新的都已經呈現了。會不會這樣?都會這樣,我們 都還住在舊的形相,而人家新的都已經呈現出來了。所以我們要跟的上時代、跟得 上變化,整個變化,我們都走在前端,思想沒有負面的。有負面的思想會形成我們 負面的行為,會形成我們負面的行為,那就造了業就受了苦,自找罪受。 剛開頭我們就講「拔我疑根」很重要,不能有懷疑,所以鼓勵大家發問。不用 怕不好意思,你在想「我問這個不知道會不會被人家笑」,不會的!不用怕人家笑, 怕自己不能成道不能成佛而已。 經文──(第 34 頁,反面)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 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 所標指,為明月故。 「佛告阿難」,佛經裡面有安兩個字佛告,表示底下的很重要,不要忽略就看 過。「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這裡我們要透徹了解,為什麼 佛會這樣講,就是我們用緣心。我們不是說要萬緣放下嘛!有沒有努力在萬緣放下啊?(有),要了解「凡塵的緣」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像之前我們講舌頭是不變 之體,吃到花生、吃到梅子、吃到甘蔗,是佛性的隨緣之用。這個緣心聽法就像我 們吃花生、吃梅子、吃甘蔗,是隨緣之用。而我們用隨緣之用的心來聽最上乘的佛 法,這樣他是不是很快上乘佛法就消失掉了?(對)這樣就容易了解它裡面的意思。那 時候後學也講,緣(佛性的功能作用)就是法相。法相,我們有講五位百法,各位記得 幾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跟無為法。色法有 11 個,心法有 8 個,心所 法有 51 個,不相應有 24 個,無為法有 6 個。這樣又更容易了解它底下的內容,11 個=眼、耳、鼻、舌、身、色、身、香、味、觸、法。8 個=眼識、耳識、鼻識、舌 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所以昨天在台北有位前賢問後學:「我們去地獄是哪個去」,各位前賢我們到 地獄裡面去,是哪一個去?是佛性、秉性、習性?佛性去啊?剩下都沒有啊?佛性 是無所不在,不管什麼地方佛性都有,可是要修證,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因 為佛性沒有形相,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染污,要佛性沾惹很多塵垢,都沾惹不住。像 虛空,我們用油漆來彩色,有辦法上色嗎?沒辦法上色,佛性就是這樣,佛性不會 被我們染污,沒辦法污染佛性。可是修證即不無,因為我們落入六道輪迴太久,只 要落入現相,就有氣秉之性,只要落入現象我們就有習慣性。我們要修的就是習慣 性跟氣秉之性。氣秉之性是有形相以後就形成。而習慣性是生活上的習慣形成。所 以才要改毛病去脾氣。佛性裡面沒有毛病脾氣,所以不用你去修,祂本來就那樣。 那要修的最重要還是習慣性,各位有沒有習慣性?(有)還蠻強烈的,所以要從我們習 慣性入手,先把不良習慣去除掉。我們佛性裡面有沒有貪瞋癡?(沒有),習性裡面有 沒有?(有),那我們就知道我們要怎麼做了,把貪瞋癡去掉,佛性沒有。沒有貪瞋癡 煩惱就沒有了。我們的煩惱都從貪瞋癡來,所以很重要就是要改變我們的習慣性。 當習慣性一改變以後,我們生活也都改變,面相也改變。所以只要研究真理,大家 有沒有發現,面色都很好看很白。兩年多前後學來這一看,臉色都很黑,現在大家 臉色都很白,都已經修持的很不錯,最起碼都聽懂了。假如三年前我們性理心法聽 懂嗎?(不懂),我們這裡前賢跟後學講「一開始講就聽不懂,且要坐兩個小時,椅子 好像都有針,實在有夠難過」,各位都在受煎熬,有沒有?不好意思回應,還是熬 過來了,終於聽懂了「你在講什麼我知道了」,殊不殊勝?(殊勝)就知道我們佛法很 殊勝,可以讓我們超生了死,可以脫離苦海,而且是從自己的心裡面深處生發出來, 不是希望的喔,是自己生發出來,有沒有?(有)。沒有的話,要趕快培養。 ―4―
我們開始說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時候只有提示大概。後來就把怎麼樣萬緣 放下,過年前就寫一張懷海禪師的頓悟法門講義,這張講義就是我們萬緣放下的內 容,要怎麼樣做,裡面寫的很清楚,在這裡不適合講那一張講義,所以在北部講。 後學請北部的前賢錄音下來,然後把 CD 寄下來,須要的就拿 CD 回去聽,就可以了 解我們要怎麼樣的萬緣放下、怎麼樣到達我們想追求佛的程度,裡面有交代。喜不 喜歡聽?(喜歡)喜歡的話過一段時間我們就會寄下來。各位要學著習慣,下課的時候 兩邊桌子的上面要看看有什麼資料,有的話就帶回去。還有一本維摩詰經,維摩詰 是在家居士,他講的是很殊勝的佛法,在家居士的修持方法,跟釋迦牟尼佛出家的 方式,一個在家、一個出家,然後兩個要成就所有的眾生。看看我們在家的時候怎 麼修、出家的時候怎麼修,裡面有詳細的記載。因為後學有在經文旁邊,不容易了 解的都有註解下來,就是希望給各位先拿回去看,先看了有一點印象,往後我們上 的時候以後,就容易了解。有前賢在問「是不是楞嚴經要講完了」,後學說還沒, 還要一年。我們大概還要一年的時間這一本才會講得完。就是要了解,不求快,我 們講的目標就是要了解,所以不了解就要問。像剛才前賢就問「結暗為色」裡面的 內容。後學說各位可以試驗,你把它塑造為你看到最難看的形相:就是「鬼」,有 沒有看過鬼?(沒有),然後把它塑造成最難看的鬼,然後你就一直想,用幻想,一直 想那個鬼的面容、鬼的形態、鬼的身體、鬼的走路,因為鬼沒有影子,你若是看到 人沒有影子,就是看到鬼。人都有影子,只要有光,就有影子。若是有光但沒有影 子,那就是鬼。然後你想像鬼的形相,想的久又堅固,然後結暗為色,鬼就真的出 現給你看,真的喔!不然可以試驗!這是實際,所以佛會講出來,我們本來清明眼 看到就是清明空,什麼都沒有才叫做真理,可是我們都瞪目發勞,然後結暗為色, 把暗境就變成四大假合水火風土,所以山河大地就呈現了。奧不奧妙?(奧妙),我們 想像不來喔,怎麼這樣!本來沒有山河大地,為什麼有了?從我們的念頭來。凡塵 的萬相都是這樣來,從我們的念頭生發而來。所以山河大地萬相就是我們佛性,這 樣了解嗎?所以我們所有妄想都去掉、所有山河大地妄想都回歸到佛性本體,這樣 就成道了就成佛了。了解嗎?一定在想說是在講卡通,不是喔,這個是真理!要了 解,形相怎麼來的?虛幻不實在。我們看到的形相,只要落入形相,它都會變化, 後來都會不見,所以才有滄海桑田,變化無常,所以我們不要住相,相都是假的, 變化無常。 後學都喜歡用水泥來比喻,水泥的壽命一百年,一百年以後就風化,就沒有性, 沒有性,你泥就黏不住就會掉落,所以住的就會危險,就要打掉重蓋。我們的壽命大概也在一百年左右,所以跟水泥的壽命差不多,所以認為水泥很堅固很久,不知 道在我們佛性來講,佛性是千千萬萬年,一百年在千千萬萬年來說只是一個剎那而 已,剎那就消失了。所以在還沒有蓋房子之前是空,蓋房子以後是有,房子風化以 後又歸於空,萬相萬事都是這樣,從空而來然後又歸於空。要不要住相?(不要),我 們不住相了,我們就回歸到本體。當我們住相了,我們煩惱很多。然後我們在生追 求的方向目標又不明確,都是追求物質享受、追求物質生活,不管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所以我們才流浪生死,才一直六道輪迴。我們活佛老師就把這個真理寫在一首 歌裡面,叫「謝謝你」,我們都會唱也知道裡面的意思。活佛老師說我們經過很多 元會,經過很多六道輪迴,我們可以算一算,一個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然後有 六萬年是沒有生物,有六萬年是有生物,我們從寅會一降世以後到現在將近六萬年, 現在是大清算的時候,我們在這六萬年中間造了很多因果、做了很多不對的事,現 在都要還債了。業力現前的時候,我們的遭遇是不是很多?很不如意,那是我們自 己造的,要自己勇敢的去承擔。我們有沒有逃避?大概都有,稍微閃躲一下,晚上 趕快搬家,明天早上就找不到人了,債務都不用還了,有沒有這樣?要了解,不是 你搬走了你的債務就不用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你搬得走但你的佛性搬不走, 總有一天會等到你。所以不要逃避。當你逃避,債主一找到了就很生氣、要你好看, 就發生事情了。所以我們要勇敢承擔,自己既然造了業,自己就要去還清,所以要 培養歡喜心甘願受。有歡喜心甘願受,我們很容易就把債務都還清了。還清,性清 淨,就歸還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就回歸本位了。 我們借著上天大開普渡,活佛老師這麼努力的,過年前法會活佛老師來寫毛筆 字,活佛老師說你要老師的墨寶就是一定要聽性理心法,而且要努力聽,有沒有?(有), 活佛老師用盡辦法要我們都能夠脫離苦海,我們要體會活佛老師的心。師徒如父子、 父女。我們一定要努力去修持,讓自己的佛性恢復光明,就能夠回歸我們都是佛, 我們都是菩薩,菩薩中的大菩薩,都成就,這個活佛老師才高興。我們也要推廣, 我們的親朋好友沒有求道要鼓勵他求道,求道以後要鼓勵他研究,能夠了解,理不 理想?(理想)就是一個很理想,把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但這個不要淪為口號,一定 要做,我們自己本身做,自己本身有功效呈現。我們渡化親朋好友,親朋好友也改 變了,整個家就很和諧很和氣,過的生活就很如意,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這 裡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我們不能用佛性的功能作用緣心來聽法。緣=暫時的而已, 法性=是永永遠遠。所以後學講我們在凡塵就兩大系統,一個是法相,一個適法性。 假如把山河大地說成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聽起來會怪怪,所以就用法來代表,法性。法性又可以代表我們人不生不滅的佛性,一樣稱為法性。所以身是法性身,心 是妙明心。我們就是要回歸到本來,本來就是這樣。可是我們現在都用人心。用人 心修道不可以,用人心修道不會成道不會成佛。所以不能用人心修,我們不修人情 道,人情道不會成道不會成佛。所以一定要朝真理的方向,不生不滅的角度修持。 這樣聽懂嗎?(聽懂),一定要公心一片,沒有自私自利的執著。我們執著引起別人很 痛苦。所以要放開心胸。活佛老師的墨寶中,後學聽北部的前賢講,最喜歡那兩個 字「放下」。我們放下了沒有?放下就輕鬆了,佛性就清淨了。不放下我們負擔很 重,肩膀不知道承擔幾百斤! 各位前賢有沒有挑過擔子?(有),是雙肩挑擔還是單肩挑擔?單肩挑擔就是真正 的會做事。若是讓後學來挑擔,後學一定都是雙肩挑擔,後學力氣不夠,用雙肩挑 擔比較輕鬆,可是支撐不久,撐不了多久。所以人的負荷總是有限量。一般我們都 會四肢發達,頭腦就簡單,對不對?(對),這樣好不好?(不好),不好啊?頭腦簡單 才好修道啊,你頭腦很複雜修道就很困難,所以不要把它固定化,法無定法,愈簡 單就愈好修道,你喜歡跟簡單的人在一起,還是喜歡跟複雜的人在一起?(簡單),對 啊,簡單就是最好最美、最簡單。我們若是起床起來臉洗一洗,素顏最漂亮了,你 若是化妝塗抹的很濃,好看嗎?(不好看),山妖水怪是不是都塗抹的很濃?我們喜不 喜歡當山妖水怪?(不喜歡),要花錢又要花時間又要花精神,又不能亂化妝。若是你 亂化妝,出去人家就不敢看,就變成鬼。 所以佛就講我們不能用緣心來聽法。這很殊勝的佛法,用緣心來聽,這個法就 變成佛性的功能作用,只有暫時一下下就過去了。所以「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就是進入法相,而法相變化無常,法性永遠不變,我們就沒辦法得到法性。底下釋迦牟尼佛就作比喻:「如人以手指月示人」,用手指來比月亮,我們是不是該看月 亮?(是),可是我們都看他的手指。這是在講釋迦牟尼佛講殊勝佛法,就像用手在指 月亮,所要大家了解的就是能夠看到月亮的光明,不是看到手指指的方向,並不是 在看手,而是在看月亮。所以就講「彼人因指,當應看月」,因為所指,應該要看 月亮,要知道目標。所以我們研究經典就是要知道「經典告訴我們什麼」,各位前 賢告訴我們什麼?(真理),恩,不錯,就是告訴我們要明理,就是告訴我們要明心見 性。「若復觀指」,假如我們是看手指,就是看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文字語言,就 是觀指的意思了。「以為月體」,把他所講的內容以為是目標,這樣就已經錯誤了。 把手指當成月亮的本體。「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這一個人不但失掉目標(就是明月),也亡失掉佛所要表現的內容、佛所要我們達到的宗旨,我們都沒有深 入其中去了解。「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佛所講的內容就是目標,所指 示的目標就是要我們發揮佛性的光明。把佛所講的語言文字當程目標,這樣對不對? 就錯了,就不對了。所以佛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容易了解,說我們所要研究的內容就 是要明心見性,那怎麼樣明心見性呢?佛就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解說,讓我們能夠透 徹了解。像我們一開始就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後來慢慢又把它延伸「耳根圓通」, 慢慢又延伸到「尸居而龍現,淵莫而雷聲,神動而天隨」,是不是一步一步升了。 經文豈惟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 所了故,汝亦如是。 「豈惟亡指」,不但所講的內容已經亡失掉、消失掉了。「亦復不識明之與暗」, 不知道光明跟黑暗。因為佛用聲音、名詞、句子、文章來說,而這一些聲音、名詞、 詞句、文章,全部都沒有觀照的功能。這就是暗的比喻。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祂有觀照的功能,所以就是用光明來比喻。而我們不認識暗、不認識光明,就是講 我們沒有發揮般若妙智慧。要了解,所講出來的是一個工具,我們借這一些過程、 借著這一些工具了解到本體,這樣教化教導就有它的價值存在。假如我們不了解, 以為講出來我們都把它奉為圭臬、奉為我們目標,而沒有深入其中實際的去實踐, 佛就比喻那個就是暗相,都不光明。因為要發揮內容,才會發揮光明。當內容一進 入,就能夠了解到佛所要講的就是要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就發揮光明, 這樣明與暗就了解。我們一般把經文看的太重,比如講我們聽金剛經「受持讀誦」, 我們都以為來受持這一本金剛經、來讀誦這一本金剛經,這就是文字上讓我們迷失。 假如我們以另外一個角度,佛都已經做到了,要我們「受」,受就是接受我們 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持」就是把佛性本體拿出來用。這樣會不會受持?(會),是 不是跟我們來受持一本經不一樣?(是),我們真的進入受持,就是要接受自己不生不 滅佛性本體,持=就是要把祂拿出來用,這樣有沒有實際得到利益?(有),就是要這 樣,佛所教導我們就是要我們這樣去實踐,這樣實踐就真的得到利益,我們能夠「受」, 能夠把佛性啟發出來了;「持」,已經應用在生活之中,利益無限了。「受持」是 自利。「讀誦」是要利益別人,自己已經覺悟了,也要覺悟別人。所以要知道我們 不能住在文字相,一定要進入實際的內容。那實際的內容,不在文字表面。佛也講 「文字語言,是起滅動搖輾轉因緣生,若輾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 義就是究竟了義,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最高目標,要了解語言文字都到不了,一定要 我們實際去實踐才夠到得了,才可以到達最高的、我們想追求的目標,成佛成道。一定可以做到,要按照佛所講解的我們去實行,就可以達到。我們兩年多來這一段 期間,也都朝這個方向,對不對?(對),恩,我們都在「受持」也都在「讀誦」,我 們都在「自利」也在「利人」,所以這生活非常有意義,過的很有意思。跟以前比 起來是不是這樣?(是),所以要努力,我們自己努力也鼓勵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 努力,大家都很快樂,就生活天堂。 所以佛就講,假如我們不了解到所教導的內容,那我們對明跟暗就是不了解。 不了解的話,方向就錯誤了。我們光自己會背誦,那有什麼用,經典倒被如流,但 不會實踐啊。我們會倒被如流,會產生什麼?(貢高),對,產生高傲、驕傲,「我有 辦法,你們都沒辦法」,你會倒被如流有沒有用?(沒有)沒有用。所以後學看到「華 手經」中,釋迦牟尼佛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還記得什麼意思嘛? 大家要記得,如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與世間共諍,世=過去現在未來。 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我們的佛性不跟空間、不跟時間爭,都 不爭,佛性修養最好,你要爭,佛性就退位就隱藏,佛性就不見了,所以不與世間 共諍。可是世間與我諍,世間(過去現在未來、東西南北)都要跟我爭,我們有沒有要 跟我們佛性相爭?要知道喔,我們六根很強,都不讓我們佛性出來。我們最容易實 驗的就是到服裝店去看(不管男、女、年輕、年少的),只要看到那件衣服很漂亮,心 想「若是我來穿會很好看」,這時候眼睛當家作主很強,佛性一直在暗中點醒他: 「你家裡衣服很多了,你不缺,你不要看、你不要買」,誰比較強?佛性會不會比 較強?(會),會啊?那才奇怪咧,那個時候我們眼睛會把祂壓下去:「你安靜一點」, 「好看,再拉個旁觀者說:你看,這件好看嗎?若是我來穿這件,好不好看」。所 以如來不是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在講佛自己,而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我們佛性本體修養很好,絕對都不跟時間、空間爭執。你若是想要當老大,就讓你 當老大。然後去聽到非常好聽的,不管是講話或是音樂,這時候佛性說:「這靡靡 之音,聽了對我們不好,不要聽」,一定又是:「你不懂你別管,又把佛性壓下去 了」,又欣賞了,然後回去以後,就去買高級喇叭,很享受。真的當你聽到高級喇 叭(平常一支喇叭一百多元,那都是低級的,只能聽到聲音而已),你去買一支十幾萬 的喇叭,你整個心都被拉走了。我們不買但可到音響店去聽聽看、去欣賞一下,人 家高級音樂喇叭是怎麼放出來的,真的一聽,糟糕了,走不開了,被黏住了,這下 子回去就糟糕了,為什麼?身體是回去了,但心都還在店裡聽音樂。 所以要了解,我們六根的強,要當家作主,因為太久了,讓六根當家很久了,六萬年久不久?(久),當家很久了。你若是對六根說你把權力稍微放下,讓主人出來 作主,六根要不要?六根不要喔,六根會抓狂喔,本來都是我在作的,現在為什麼 要換你。所以修道的困難就在這裡。要了解,我們六根感官愈強修道就愈困難,困 不困難?(困難),勸不回來,佛性沒辦法,佛性就躲在很深的地方,深到我們都不認 識佛性。所以要不要萬緣放下?(要),再怎麼好聽都是假的,一口氣若是不來,那些 都不跟著我了(一支十幾萬或幾百萬的喇叭),都要還給人家了。所以要知道都是假的, 都是在拐我們。有沒有被拐走?(沒有),喔,這麼堅強啊!造化的引誘人真的力道很 強,我們都鬥不夠它。要了解,要先降伏自己的內心,把它降伏:「那都是假的, 變化無常,假的」,還沒有死,就把它當成死掉了。凡心不死,道心就不生。所以 我貪戀凡塵會成道嗎?(不會)絕對不會,被塵垢染了一身。有沒有?「每天都有在洗, 但都洗不乾淨」,能洗得乾淨嗎?各位有沒有試驗洗澡?我們都有洗澡嘛!是誰在 洗?我們楞嚴經後面有講。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四大假合要不要洗?(要),要 啊?要洗水火風土啊?身體是假的。要知道,當水一接觸到身體,那個接觸到的都 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而佛性又沒有形相,要不要洗?(要、不要),後學就想「有 啦,時常在洗,但是我都在洗澡當中都不曾領悟」,而他半個月才洗一次澡,跟著 大家進去洗澡,他就一直在想:「我現在是在洗什麼,是在洗四大假合呢,還是在 洗凡塵的污垢;若是凡塵的污垢也沒有知覺性,若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也不用洗啊, 那到底是誰在洗」,這樣他就領悟了,進入無漏,已經沒有煩惱、已經精神沒有外 放、已經可以成就阿羅漢。我們洗這麼久了,曾領悟嗎?好像不曾領悟,我們都聰 明過度了,不會去想這個問題。假如他在洗,說:「我是在洗什麼」,我們一定會 說:「要不要送到精神病院」,會認為他精神有問題。到底誰有問題?觀念。觀念 很重要,對佛性認知的觀念尤其重要。我們一進入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後,很 多事情都消失掉了,為什麼?因為都是小事,都是凡塵事。我們把它當成凡塵事、 當成小事,是不是問題都解決了?(是),我們把它看成天大的事,是不是很煩惱?很 煩惱。所以只要觀念一改變,我們所有作為形相也都改變。 所以後學才講,本來兩年多前後學看各位可能時常照太陽,真的很黑。現在可 能都在室內工作,所以變的都很白很好看。尤其笑臉都常現,這樣好不好?(好),很 好喔,所以要研究,愈研究會愈快樂,有沒有晚上蓋著被子偷笑?要真正到那個樣 子:「修道太好了,蓋著棉被都偷笑」,不像以前唉聲嘆氣:「我沒修時,都很快 樂,愈修卻事情愈多愈煩」,「沒修都不會執著,愈修欲執著」,有沒有?(有)。佛就講「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把教化的內容認為已經到達明月的 光明。「明暗二性,無所了故」,在講阿難「汝亦如是」,對明、暗不了解。所以 後學底下小字體的解說: 明暗二字,喻中易知(比喻的裡面很容易知道),法中難解(在真正的佛法裡面很 難了解),把法中明暗之義解釋,教(佛的教化)以聲、名、句、文為體,無覺照之用, 合暗喻;心以靈知不昧為性,有覺照之用,合明喻(暗就是佛的教化。明就是心的靈 知。所以明暗,比喻之中很容易了解);學人(修道學習的人)不解依教觀心(按照佛的 教化來觀照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但認聲教為真心(這個叫錯認了,以為經就是真心), 豈獨迷心(不只有迷心),亦迷其教(連佛教化的內容都不了解,所以也迷失佛的教化), 又不但迷教,亦復不達有覺照之用,無覺照。覺與不覺無所了別(覺跟不覺完全都不 知道了)。謂阿難以緣心聽法,則我所說之法亦成緣塵(就是凡塵的因緣,那樣就太可 惜了,短暫的現象而已,長久都不呈現),汝則迷失法性,何異執指為月(就是把手指 頭當成明月),不識明暗之人(不認識明跟暗之人)。故曰汝亦如是(對阿難講,你就是 這樣都不懂)。
經文──(第 35 頁)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 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 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佛又另外一個角度來跟阿難講。假如你 用分別,我說的法音你聽到裡面而有不一樣的內容,你能夠分別。這一些是你真心 的話。「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這個心是真心的話,離開了音聲,都 不要有音聲,它還有了了分明的分別性,這樣才真的是你的真心。這樣聽得懂意思 嘛?佛底下又作比喻「譬如有客」,好像有客人。「寄宿旅亭」,來旅館休息。「暫 止便去」,他暫時休息一下,把疲勞消除或是把肚子填飽,暫時住一下子,就要整 理行李再出發。「終不常住」,沒辦法永遠住著。「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即旅 館的主人,都不用來來去去。「名為亭主」,他就是當主人。「此亦如是」,跟我 們的心來比較,這也是一樣。「若真汝心,則無所去」,如果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 心,都不用來來去去。若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它暫時來,住一下子,就又要走了。 我們在生活之中,念頭是不是暫時來又很快就要離開了?(是),這叫緣心(因緣的心), 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若是我們的真心,你使用祂,祂在;你不使用祂,祂也在。 真心永遠都不用來來去去。尤其我們在第三片、第四片的 DVD 都有詳細解說六根之中有生滅、有不生不滅。要了解喔,了解以後,往後的一些經文就會看的很容易懂。 假如我們前面沒有努力,前面已經都不了解了,後面會愈看愈不知道是在講什麼, 這樣就得不到利益,我們要改變就很困難。若是都能夠了解,我們是從凡夫地一直 就走到佛地了,就很容易,按部就班就可以到達。所以佛就講,假如我們是真心的 話「則無所去」,就不用來來去去。所以我們最重要就是把生滅心跟不生不滅的心, 能夠分辨的很清楚很詳細,一使用馬上就知道這是我的真心,一使用馬上就知道這 是識心,識心就是生滅心就是妄心。 我們在沒有啟發真心之前,我們識心裡面也有真心。像男女之間戀愛所講的話 都是識心,可是那時候有真心呈現的時候,當真心呈現的時候可以為他生為他死, 那個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所以時過境遷他就會整個改變,所以才有小三出現。 假如是用真心,小心都出現不了。識心的真心,小三就很容易出現,因為近水樓台 先得月,你每日相處就產生情愫,以前山盟海誓都拋在一邊,石頭會爛海水會乾, 這個心一定都愛你不變,會不會變?變的很快,時過境遷(時間過去了,環境改變了), 所以都不真。我們真心不講理,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 祂,祂卻認識你,有朝看透祂,諸佛皆歡喜。真心不講理不是霸道,因為落入講理 就有兩邊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他說他對,他也說他對,個人講個人的, 所以一講理就沒有真理了,所以真心不講理。處處都隨著你,你要做什麼祂都跟著 你,祂都不拒絕。你不認識祂,你都不研究不認識祂。祂卻認識你,祂都讓你使用。 有朝一天我們看透祂了,諸佛都皆歡喜,又多一位佛出來了。只要我們用心追求, 一定可以求得到。「云何離聲,無分別性」,離開聲音,離開佛的教化聲音,已經 都沒有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在,這是在對阿難講。
經文──(第 35 頁) 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這講的又不同角度又深一點。「斯則豈惟聲分別心」,不是只有聲音的分別心, 離聲無性。即是能夠分別我三十二相,我容就是三十二相,佛修成三十二相的容貌, 也是相有則生,相無則滅(也一樣是生滅),離開所有分別的事相,也沒有能分別 的自性。是不是又不同的角度?講的又更深。上面是只有聲音,下面連佛的三十二 相也包括在內。佛顯現三十二相是要循循善誘,拐我們眾生來修道,說你們眾生有 修,你們就有這種殊勝的形相會呈現,所以三十二相是凡塵見不到,很殊勝,希望 我們看到形相以後,把凡塵的貪戀拋開,就進入真正的法性裡面。 經文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如是乃至就是離開中間,因為只有上面講的聲音, 然後這邊講的容貌,容貌屬於色,中間還有:色聲香味觸法,他用乃至,把中間都 省略掉。分別都無,就是都沒有,已經對這些微細的香味觸法都沒有分別,然後已 經到達「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拘舍離=是印度的外道,他們說這是 「冥諦」,昧=迷昧,迷昧認為這個是冥諦。這個到達分別都無,非色非空,這個 就是參禪打坐形成的功效。所以凡塵的參禪打坐有它的工夫在,只是用那種方面, 沒有辦法修到成道修到成佛。佛就在這個地方詳細說,說拘舍離迷昧,認為那個就 是我們人的最初(人最早的現相叫做冥諦,冥初主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離 開我們六塵的最後一個「法」,法有一半的生、有一半的滅,有生塵有滅塵,所以 它也落入形相。已經離開所有的法緣,已經都沒有分別性,修到這個地方就已經內 守幽閒,很高的程度。底下佛又講不同的角度,「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就是我們的心性都可以還到它原來的地方所在,所以不能當家作主。我們把這一段 比較深的部分,來看小的文字。 小字體 如是指上緣聲色二塵,離塵無分別性。乃至二字,超略中間香、味、觸、塵, 并法(六塵的最後一個)處所攝,半分生塵(因為法有半分的生塵、有半分的滅塵),而 分別之性,亦復都無(都沒有)。此是六識不緣六塵境界(這一種狀態就是我們六識, 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已經不緣六塵的境界,可以說打坐做出來的工夫),與五識 共起之意識亦皆不行(最後一個意識也沒有),如是則能分別心與所分別境(我們能分 別的心,能。跟所分別的境),悉皆寂然,故曰都無(已經都沒有紛紛擾擾,都寂然了, 所以說都無)。唯留獨頭意識(我們晚上睡覺做夢,那個夢叫做獨頭意識,它沒有跟外 緣外塵相接近,可是它會呈現,那個叫獨頭意識)緣法處半分滅塵(因為六塵最後一個 法,有半分的生塵有半分的滅塵,所以獨頭意識攀緣法的半分滅塵),因法塵有生滅 各半分非色非空,即內守幽閒(所以後學有寫因法塵有生滅各半分,它非色非空,不 是形相但也不是整個都是空,就是內守幽閒,所以打坐到這個境界很高),法處滅塵 境界已離六塵粗相,故非色(已經離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粗相已經離開,所以非色, 沒有形相);猶有寂靜細境(很空寂很清淨,很微細的景相),故非空。參禪之士(打坐 的人),到此境界,難免被他所誤(都被它耽誤到,以為我修持到家了,我已經成就了, 其實都還不是)。又不同色界四禪之定,故非色(若有辦法走到四禪,四禪不用呼吸也 不用吃飯,所以那是很高的程度);非同無色界空處之定,故非空(四禪再上去就是無 色界了,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剩下來都是我們意識作用)。如八定後三定,識無邊 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所緣境界相似,不但隨塵起滅之見聞,緣心 不行(緣心不會一個接一個),即嗅、嘗、覺、知,亦復不起,此處猶非真心(還不是 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所以在凡塵坐禪,一定要人指導,不然都會做錯),切勿錯認(不 要把它認為我已經修到很高的程度)。 昧為冥諦(就是我們開始要下凡塵,那個最開始的地方叫做冥諦),昧即迷昧,不 知此境非真(不是真的),執為冥初主諦(我們要下凡塵開始的開頭)。外道神通之力, 能觀八萬劫(外道神通可以看到八萬劫),八萬劫外,冥然不知(八萬劫後他都不知道), 謂為冥初;從此覺知初立,故名主諦,亦云世性(我們的覺知從這裡開始,叫做冥初 主諦,也叫做我們的世間性,降落世間性的開始),謂世間眾生,由冥初而有此性, 即世間本性。離諸法緣無分別性者:縱使心之分別都無(心都沒有分別了),亦但離於 粗分別耳(很粗的分別),微細流注固所未覺(很細微連續一個接一個那個,我們都還 沒辦法知覺,所以這很不容易到達的境界);縱使境之色空都無(環境的色、環境的空 都沒有了),亦但離於粗境(粗的境界都離開),滅塵影事固不能離(滅掉凡塵影相的事 情沒辦法離開)。若離諸法塵半分滅塵之緣,即無分別之性,與上之離色聲而無性同 一例(都一樣,離開法塵半分,那個滅塵之緣也都沒有了,分別性都沒了,跟離開色 聲沒有性都一樣,離開色聲都不知道,所以不是真心,我們要求真心不是這樣)。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即緣塵分別之心性,乃隨塵生滅(我們在凡塵攀緣有分別心,那 個心性乃隨著凡塵生、隨著凡塵滅),各有所還(都要還)。分別聲者,從聲塵來(我們 在聲音裡面分別,這什麼聲音、聲音從哪裡,我們在分別聲音),還之於聲;如人影 相似,從何人來,還隨何人而去(好像人的影子一樣,我們影子從哪裡來,就從哪裡 而去),有來有去,但是暫住之客(暫時住的客人),不是常住主人(常住的主人都不用 來來去去),故曰云何為主(所以佛就問阿難云何為主,不是我們的真心)。 經文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本也心,云何無還?惟垂哀 愍,為我宣說。 這時候阿難聽到佛這樣講,就問釋迦牟尼佛,「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 說,妙明元本也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阿難說我的心性都各有所 還,都要還給人家。那如來說「妙」(妙是不變之體,明是隨緣之用,元是本來),不 變之體、隨緣之用、我本來的心,為什麼不用還?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跟我講這內 容,讓我能透徹了解知道。 小字體此當機聞說緣心有還,而求佛開示無還(什麼不用還)。還者歸還,如世間之物, 從誰借來,還之於誰。若是自己之物則不用還(所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都是我們自己 的東西,都不用還)。 經文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你看到我。「見精明元」,你這個見精,你能夠看 到,精就是純一無雜;明=光明、清明、知道。「此見雖非妙精明心」,雖然它還 不是完全是真心的本體。「如第二月,非是月影」,第二月就是我們看天上的月亮, 手按眼睛,一個月亮就變成兩個月亮,這是指第二個月。它不是在水中顯現出來的 影子。若是在水中顯現出來的影子,那就全部都是假的。若是第二月,你的手不按 壓你的眼睛而放掉,它就回還到第一月。所以這第二月跟月影差別很大。「汝應諦 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你現在仔細聽,我開示讓你知道不用歸還的內容。
經文──(第 36 頁)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復昏 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 遍是空性,鬱垺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曜」,就用現在看得到的大講 堂,然後窗戶都沒關都打開,朝著東方,東方的太陽昇起來,太陽光都很光明。「中 夜黑月」,一直到半夜,半夜都沒月亮,沒有月亮叫做黑夜。「雲霧晦瞑,則復昏 暗」,這時候黑漆漆一片,都沒有月光。「戶牖之隙,則復見通」,戶=門,牖= 窗,我們從門、從窗戶的空隙,我們通過空隙都有辦法看到外面。「牆宇之間」, 牆=牆壁,宇=就是可讓水往下流的屋簷。「則復觀壅」,則把我們能看到的都蓋 起來而看不到。「分別之處,則復見緣」,我們若有分別,日光燈是日光燈,天花 板是天花板,這叫做能夠分別,我們能夠分別什麼東西是什麼東,我們就能夠看到 看見來的攀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不是在講真空,這是講空間那個頑虛之 中,全部都是空性,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屬於真空。「鬱垺之象」,鬱 垺是指我們凡塵的一些灰塵都飛上天空,就變成鬱垺。這一種景象「則紆昏塵」, 就是說看不清楚那些景象,被這些灰塵朦朦朧朧。「澄霽斂氛,又觀清淨」,假如 有下雨,把這些灰塵都帶到地上來,這空間就很乾淨很清淨,那個氣氛,我們就可 以看到清淨的景象。這是在講堂外面所呈現。 經文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 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 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垺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 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 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咸=全部,現在你看這些所有變化的形相。「吾 今各還本所因處」,我們現在把這些所有的景相,都還給於本來它會發生原因的地 方。「云何本因」,什麼樣是它的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這些變 化、看得到這些光明,我們還給太陽。「何以故,無日不明」,沒有太陽就沒有那 些光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所以這些光明屬於太陽,所以還給太陽。「暗 還黑月」,這個暗我們還給月亮,沒有月亮就黑漆漆。「通還戶牖」,我們可以透 過門、窗戶看到外面,這個通我們還給門、還給窗戶。「壅還牆宇」,會把我們塞 住的牆壁跟屋簷,我們都還給它。「緣還分別」,就是我們看到什麼知道什麼,這 些攀緣,我們還給分別心。可以分別這是日光燈、這是天花板,我們緣還給分別心。 「頑虛還空」,空中沒半點東西這些,我們還給空。「鬱垺還塵」,讓整個大地都 是朦朧的景象,我們還給這些灰塵,因為這些灰塵都飛上天,所以就變鬱垺,即都 看的不清楚。「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所有的世間,一切的所有,都 超不出這樣的事情、超不出這樣的類型,都是這樣。「汝見八種見精明性」,這八 種情形,有光明、有黑暗、有通、有塞住、有分別、有頑虛、有鬱垺,你能看到這 八樣的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你要還給誰。「何以故」,底下就講原因。「若 還於明」,假如你把能夠看到這八樣的這個,還給光明、還給太陽,「則不明時, 無復見暗」,現在太陽不見了,你就看不到黑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雖然 有光明、有黑暗、有通、有塞住,這些種種都不一樣。「見無差別」,看到的景象 千差萬別,我們能夠看的見性只有一個,它都沒有分別,所以見無差別。種種景象 千差萬別,我們的見性沒有差別,見性是一,見相千差萬別。「諸可還者,自然非 汝」,可以還的,那不是你。「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不用還的,那不是你,不 然是誰。這樣知道嗎?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萬相,萬相是現象呈現萬相,我們能夠 看到的就只有一個而已,一個見性。一個見性看萬相,萬相有差別,見性沒有差別。 沒有差別的見性不用還,這些萬相都要還。會不會很深?不知道怎麼還啊?那個「不 知道該怎麼還」不用我們來管,它自然就歸還了。你看現在太陽還亮著,當我們晚 餐吃了,就晚上了,太陽就不見了,光明消失以後呈現黑暗,而我們光明看得到, 黑暗我們也看得到。現在我們門打開、窗戶打開可以看到外面,等到大家都回去了, 全部都關起來,就塞住,看不到外面了。所以這個各有所還,這不就是我們。而我 們看到,了了分明,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沒有研究的時候, 它本來就已經在、就已經有了,可是我們不知道,現在有研究就知道,見性是一, 見相千差萬別。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曾提到紅陽廟修持,若啟發佛性,朝佛性真理研究,也一樣可 以回理天,請問他們不用求道嗎?
【答】:這我們要很重要的跟道親宣示,求道就是授記。授記知道嗎?以往單傳獨 授,修持:你要當大法師,然後連續七代,上天才會授記,才會打開你的玄關,說 你有成佛的資格。那是先修而後得。現在因為我們人心不古,造的業又非常多,所 以要等到都修到功果圓滿才授記,已經大概都了了無幾,能夠得的就太少了。太少 的時候,當災難一降臨,玉石俱焚,不管是玉或石頭,同時都要遭難遭劫。所以上 天不忍,把好的也消滅掉,所以降道來拯救善男信女,降劫來懲罰這些為非作歹。 所以道跟劫並降。其實災難都是我們眾生自己造形成。 現在我們求道非常重要,假如沒有求道,可是也修的蠻能夠到達明心見性的程度, 那上天不承認。我們是繼承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有領天 命的祖師掌道盤來授記,那個上天才承認。要了解,這個是從無極然後太極、兩儀、 四相、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東方前十八加二十八加後東方十八,剛好六 十四,整個一個卦氣,一個元會裡面的氣數圓滿。所以我們活佛老師時常講:老師 是辦理末後一著,最末後,第六十四,再下去就沒有了。所以假如有人在作師稱祖, 那都是妄,都是自己異想天開,自以為是,自己都不知道而假裝會,那都不可以的。 所以求跟不求,差別很大。縱然我們有求道,可是沒有努力去修證,最起碼種子不 滅(我們的佛性種子沒有消滅)。假如我們種子(我們佛性)已經粉碎到碎靈,變成小的 像螞蟻、蚊蟲,那要集靈就要非常久的時間。而我們有求道,雖然沒有修證,可是 畢竟能夠成佛的因還在,當下一個元會開天闢地寅又生人的時候,這一些有求道沒 有修的又來了。我們看「皇母訓子十誡」就知道,我們在三山坡洗澡,老母把我們 仙衣仙鞋都收回去,把我們趕到凡塵來,那是講的比較好聽,其實是我們起心動念 才落入凡塵。所以有求跟沒有求,差別很大。有求,我們玄關打開,我們的佛性可 以跟大地融合融會。假如你沒有求,玄關沒有開,那你黑暗一片,那個種子會不會 就不敢保證。 那我們活佛老師有跟我保證萬八得超然,有沒有?(有),只是說一萬零八百年以後, 各自因果還要各自承擔。所以要我們研究性理心法,然後「了即業障本來空,不了 ―17― 還須還宿債」,要不要了?(要),就是努力修、努力了解真理,能夠了。了=透徹知 道,透徹知道我們佛性本體染污即不得。然後我們把所有不好習慣,把它修掉(修證 即不無),沒有脾氣沒有毛病,就回歸本位了,所以這個問的很重要,有沒有求差別 很大。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所以求道是活佛老師來點道,打開我們玄關,點傳師 是代表活佛老師,一請壇以後,活佛老師就到來了,活佛老師才有權柄打開玄關, 我們人沒有那個權柄。
【問】:承上,在紅陽廟修持的這些人,到三關九口考三寶如何過關?因為紅陽期 跟白陽期的口訣不一樣。
【答】:因為他們就不用到那個地方去,沒有資格去,所以就不用問那個問題。他 們沒有資格去那裡,沒有三關九口,沒有求道哪會有三關九口。
【問】:請問自古自今三期有什麼人不用求道,可是深解佛性真理而回天的嗎?
【答】:除非在威音王之前,就是七佛治理凡塵。所以等到下一個元會,還有十佛 應世,有七佛來治理凡塵,三佛才來收圓。在三佛還沒收圓的時機之前,是七佛治 理凡塵,在治理凡塵的時候,你修的工夫到,你就不用上天指派祖師來授記,你等 到那時候才去當佛。
【問】:請問關老爺被毒箭射中,在刮骨處理傷口並沒有上麻藥,可是他老仍如如 不動閱讀書本,這不是已經找到不生不滅的佛性嗎?可是他老歸空的時候,並沒有 去理天而是去氣天,請問劉講師這是怎麼一回事?
【答】:我要當老母啊?要了解,刮骨的時候本來是很痛,可是你把它轉移到佛性 本體的話,佛性本體是不會痛。他老人家是忠義傳世,因為他是忠義,不是說他現 在在氣天,而是派他來掌管,現在是作天公,所有大小事由他來掌管,來管我們凡 塵,是這個一職位讓他在氣天,不是說他的修持只有到氣天而已。
【問】:劉講師說我們都有神通,因為想到台北火車站便已經到了台北火車站,這 是假想,不是嗎?如果後學住在美國二十多年,去的是已經拆掉舊台北火車站,而 不是新建的台北火車站,那後學不曾去過新建的台北火車站,所以是假想,而不是 真的去到哪裡。
【答】:各位前賢要了解,相是無常變化,你不要說二十幾年,你再經過兩百多年 以後,你再來看現在新的台北火車站,它還在嗎?沒有了,所以那個無常變化,不 要住相,無常變化,相都是假的,不是沒有而是有,可是要了解,那個相都不固定, ―18― 形相虛幻不實不固定。譬如說老一輩的,住在以前都沒有東西吃,而現在小孩子卻 是吃的很浪費,好的東西一直餵他,他也不見得喜歡吃,是不是都時過境遷,都不 一樣。我們不能把不一樣的固定化,它又會變化,以後又有事情以後有災難,那誰 會曉的又是什麼樣的景象呈現。在非洲小孩子在垃圾堆找東西,連大人也在垃圾堆 找東西吃,那是什麼景相,所以景相都是虛幻不實在,是假的,不要住相,都會變 化,一定會變化,美國變化的更大,這一棟建築物已經超過多久,整棟就用爆炸的 幾秒鐘讓它不見,而你住在那個還沒爆炸之前景相裡面,幾秒鐘以後是不是不見了, 所以相是假的,不要說以前的相是怎麼樣,我都一直住在那個,那變成我們人的毛 病。相都是假的,不要住。你住了,它也不會永遠存在。所以在你的腦海裡面就是 要過的生活有意義,然後非常的能夠逍遙,那才是追求的方向目標,而不是在相: 我有去過、我沒有去過。神通不是這樣說的,佛的大用,我們要善用,大用可以改 變整個宇宙現象,不只有那小小的一個建築物,那都不值得一談。
【問】:初禪打坐不會餓,為什麼?
【答】:那也是短暫的,哪有說你初禪打坐不會餓,你再打坐個幾天看看,看你餓 不餓,餓的都讓你站不起來。那都是短暫的現象,不值得炫耀。真正你要修道,都 不用吃飯不用呼吸,要到第四禪,第四禪才可能不用呼吸不用吃飯,還可以到達滅 受想定,就是大迦葉現在的定,在雞足山,那才叫做真的大定。大迦葉是奉釋迦牟 尼佛的遺命,要等到彌勒祖師下生,把所有跟釋迦牟尼佛修的弟子都帶來交給彌勒 祖師教導,他的工作才完成才可以歸空。時間還沒到,彌勒祖師下生了沒?又不要 落入爭執了!
【問】:第四禪不用吃也不呼吸,為什麼?達摩祖師九年面壁,是進入第四禪嗎? 還是他的佛性在天上,而身體在面壁?
【答】:問的人心意識太強。心意識太強妨礙我們修道,因為心意識的變化無常。 佛明確的告訴我們,不要用心意識來修道,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然後我們心意識 的形成都是因緣聚會。所以佛講,心者聚義,意者回憶,識是現知義(顯現讓我們知 道),這都是很多的因緣湊合才有,所以心意識變化無常,不要用這個來修道,用這 個修道我們自找麻煩,煩惱很多,又修不成道,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用我們萬緣 放下一念不生那一個真心來修道才會成道才會成佛,一定要找到正確的佛因,而那 個心意識是妄想,不會成的,所以你愈往那個方向去追求去努力,你煩惱就愈多, 功效的呈現都是短暫,很快就變化,那個不真,不要追求。我們要徹底了解,不能 ―19― 用心意識,跟人家勾心鬥角都是心意識。我們勾心鬥角好不好?(不好),絕對不好, 造了很多的因緣,跟很多人結怨,這些怨你都要一個一個去了這個怨恨,你看是不 是很忙,跟我們說修道人不可以養寵物一樣,你養寵物,你要保證寵物也成佛了, 你看是不是找自己麻煩,自己都修不成佛了,還要保證寵物成佛,所以我們不要自 找麻煩。
【問】:自古有肉身菩薩示現人間,為什麼沒有進入第四禪至千年示現人間。
【答】:那個也是他的發心慈悲,你要說肉身菩薩,你三年以後會死掉,你三年就 不能吃、不能喝,然後才有辦法保持你的肉身不壞,那個只是要告訴凡人:你努力 去修是可以成就的,可是他受那個苦,要本身去經歷才會知道。不要說三年,我們 若三天不吃,大概就爬不起來了。
【問】:剛剛有講迦葉尊者在雞足山,那曾經來借竅過,是什麼神果來借竅?
【答】:因為大迦葉在雞足山是他的肉身,而來借竅是他的法性(就是他的佛性),我 們的佛性修證以後有千百億化身,不只可以化一個身,可以化千百億個身出來。所 以我們要了解佛性的奧妙。因為大迦葉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交代,所以就要保持他的 肉身還在,這樣到時候要帶跟釋迦牟尼佛修的弟子來交給彌勒祖師才有一個憑據, 所以大迦葉還要等彌勒祖師下生。因為大迦葉要讓凡人知道,所以有一次大迦葉把 雲南雞足山分開,分開以後大迦葉走出來,遇到一位博士,而大迦葉沒有對這個博 士講說我是大迦葉,是那位博士遇到以後,把它遇到的情況描繪出來以後,才說這 是大迦葉,可是那時候雞足山又合起來了,大迦葉又在裡面了,是這樣子的,大迦 葉要讓世間人知道他還在,只是這樣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