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天 佛 院 遊 記 序

“南海古佛”的图片搜索结果


天 佛 院 遊 記
運會時至真理開 古今真機良賢栽
揚發大道四海貫 悟澈底蘊見如來 吾本

南海古佛 恭奉
 旨 降至壇階 參叩
提機誡告 道中賢僚 慧眼速睜 金鐘早敲
囑咐大眾 心誠虔牢 抱道濟世 救人掌艄 咳止

[天佛院遊記]今刻整理成冊,[慧橋]諸賢抱道惟誠,發心廣為佈化,雖然關山迢遞, 行之自覺安然;欲行大道達至彼岸,雖有苦辛,有志自然不難。
今逢末法時期,多少修子坐井觀天,未知生死奧機;貪圖安逸,弗能宏揚仁人之心;袖手旁觀,不激惻隱之情;胸無堅志,心存畏懼,退縮不前而耽誤聖業!幸[慧橋]諸子善體  皇 慈心,不辭苦勞,將費盡三曹神人心血之批訓,編著成書,藉此以全宣化滌塵之力,實為可嘉可勉也!

此書文載正道,掃蕩群迷。口誅筆伐,維護正法。直指人心,引人豁悟。一片婆心,流露無遺。於今巨著問世,凡屬道義,有關修學,盡熔一爐。可謂末法金鐘,醒世木鐸也。
茲值是書付梓在即,吾佛特臨為之序,願天下有志於道蒼生,細心參研本書,皈依正道, 循書中原則修之,保證登天有梯;成仙證佛可期也!

三期應運 目下時至 接承佛心 諸天搭橋
闡發亘古 未闡之妙 趁今佳期 領命奔勞
行功立德 斯時為要 功圓果滿 極樂逍遙
金玉之言 告眾知曉 休要當做 俚俗歌謠
寥寥數語 共明根苗 珍之悟之 善哉慧橋

天運癸亥年二月十九日 南海古佛序於蓬萊天喚佛壇

三施行滿建奇功 天地同心護善翁
主宰清明靈台照 考場如意沐春風 吾乃

三天主考 茂田師兄 恭奉

天旨 來頒凡例 先叩
慈   提筆恭宣 神人聽命


一. 本書奉無極 旨而著,文雖淺白,內涵真理,誠為修身悟道,醒化迷子之寶典。
二. 本書費盡神人苦心,集天曹、地府、人間、九九紫陽關,天佛院各司合著而成。全洩 萬教[性]與[天道]之真傳,實乃曠古難逢之救世寶筏。希天下蒼生閱之!尊之!循之!悟之!證之也!
三. 凡印贈流通宣化本書者,無論頒送度人、自印、助印、募印、宣講、傳播,皆獲減輕 夙世罪業,吉星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功如積 滿,按功上昇逍遙勝境。
四. 本書在處,十方神聖護法,必置淨處,書中如有錯字,皆謄真之誤,切勿輕視毀謗而     召罪愆。慎之!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自觀自在

自觀自在的圖片搜尋結果

太虛大  不比那  心境無涯
放則彌  滿六合  退藏靈台
任萬劫  生滅變  此性原在
不動搖  如意寶  名為如來
清淨體  無相身  穩坐金階
無執著  無分別  更無對待
此境界  號真如  一理安排
非頑空  無一物  實存妙懷
包乾坤  運萬命  不沾塵埃
原如是  回首見  自觀自在   

仁者心在動

仁者心動的圖片搜尋結果


仁者心在動

        慧能在寶林寺開堂講法九個月後,搶奪衣缽的惡人聞風而來,他就躲到前山裡頭,可是那幫惡徒竟然放火燒山,還好,慧能躲在石頭縫隙才免於災難。接著他來到四會地帶,弘忍曾經告訴他「逢懷則止,遇會則藏」(註:見「悟者自度」一章)(此處可確定頁數再行標註),於是躲藏在獵人的隊伍中,跟著四處狩獵,就這樣經過十五年的歲月。

        慧能為了保護衣缽,隱居在大庾嶺有十五年之久。
        「該是下山弘法的時候了。」慧能自言自語,十五年來他飽經苦難,為的就是要禪宗法門,勿令斷絕,於是他下山來到廣州故城西北近郊的法性寺,這時候法性寺的住持印宗法師正在講解《涅盤經》,寺外有兩位僧人正為昨晚強風吹旗而爭論不休。
        「那是風動。」
        「不對,不對。是旛動。」
        「胡說,明明是風動。」
        「旛動才是。」
        結果兩人為了風動還是旛動吵到正在講經的印宗法師,台下的慧能看到他倆爭辯到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就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是仁者你的心在動。」他的話如雷轟頂,禪堂頓時安靜下來,眾人目光一致地看著這位年輕人。住持印宗法師看他衣衫襤褸、滿臉鬍渣,但是眼神清亮透徹,神情泰然自若,看起來絕非泛泛之輩。

        確實,現在的慧能已不是當年那位蒼白瘦弱的年輕人,經過十五年歲月的淬煉淘洗,慧能的眼神清澈如鏡,神色自若,眼中流露出智慧的光彩。
印宗法師凝神注視問道:「怎麼說是仁者心動?」
慧能說:「如果心不動,怎麼知道是風動?還是旛動?如果知道心動,就不用在意風動還是旛動了。宇宙之間,何其廣闊,只要明心即可見性。」

        慧能語出驚人,印宗法師虛心請教:「請問行者,您是傳說中那位得到五祖弘忍衣缽的人嗎?」慧能十分訝異這個老和尚的眼力,心想既然已經決心弘法,就不再隱遁下去,於是回答說:「不敢當。」話一說完,禪堂又是一片譁然,印宗法師身往後傾,差點從法座上跌落。
        印宗法師要求:「是不是請行者把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瞧瞧?」於是,慧能就從包袱中捧出那襲已經破爛不堪的袈裟,展示給眾人看。
        印宗問道:「五祖弘忍大師當初傳了什麼法門?」慧能說:「弘忍禪師沒有傳授什麼,只是說了體悟自性之道,也沒提到禪定、解脫。」
        印宗說:「為什麼不提禪定解脫?」
        慧能說:「禪定解脫是二種法門。佛法是不二法門。」
        印宗問道:「為何佛法是不二法門?」
        慧能說:「法師講的《涅盤經》就曾說過佛法是不二法門。……」

        慧能開始闡述佛法不二法門的真義,鏗然有聲,佛理字字真義,就像暮鼓晨鐘敲醒眾人妄念,印宗心中豁然開朗,眉開眼笑,眾僧人聽得心悅誠服。
        印宗歡喜合掌說道:「老衲講經就像石頭,不及妙義,大師闡述的佛經義理就像真金,精純無比。如果看得起老衲,我願意為你剃度,請你主持法性寺。」
        話語落地就彎下腰來,頂禮跪拜。慧能大驚,想要阻止印宗法師,但眾僧人卻跟著向慧能跪拜,慧能無法推辭就上座讓印宗為他剃髮受戒。
        於是,慧能就在法性寺開東山法門,延續禪宗法脈。

悟者自度

五祖渡六祖的圖片搜尋結果


悟者自度

         弘忍在禪房中與慧能說法,禪房中瀰漫著喜樂與寧馨的氛圍。
弘忍再三囑咐叮嚀慧能:「你成為第六代祖師後,要好好護持頓教法門,普度眾生脫離苦海,讓頓教法門流傳下去,不能斷絕,聽我的偈詩: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慧能三更得到傳法,弘忍要他趕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他說:「當初達摩祖師來到中國,為了取信於人,才傳下這件袈裟當作信物,不過佛法是以心傳心,後繼者要自己去體會領悟,歷代的祖師繼位時秘傳的都是對佛性的體悟。歷代袈裟引起的紛爭太多了,這件袈裟就傳到你為止,以後不要傳了。現在你趕快離開吧!我怕有人會為了袈裟來傷害你。」
        慧能問道:「那我應該往哪邊去呢?」
        弘忍說:「遇到地名有『懷』的就停下來,遇到地名有『會』的就躲藏起來。」 (註:意指遇到地名有「懷」的地方就停下來,有「會」的地方就躲起來,慧能後來真的在懷集和四會之處隱姓埋名,躲藏一時。)
        慧能三更取得衣缽,頂禮膜拜弘忍,便跟著弘忍來到九江對岸的渡口。
        弘忍要慧能上船,他親自握著船槳搖了起來,慧能看到了便說:「師父請坐,應該由弟子來搖槳。」
        弘忍說:「不,既然你已經叫我聲師父,就應該由我度你到對岸。」
        慧能卻說:「我癡迷不解的時候,師父度我,現在我已經體悟到佛法智慧,應該由我自己度自己。」

        弘忍大加讚揚,說道:「應該如此,應該如此!從今而後,佛法將由你來弘揚,你離開之後三年我會告別人世。你往南走,不要急著弘揚,成就佛法之路勢必經歷一段坎坷之路。不要多說了,你快離開吧!」
        慧能揮別弘忍,往南前行。弘忍心想:「今日一別,即為永別。一切好自為之。」

三更傳衣缽

何其自性清淨的圖片搜尋結果


三更傳衣缽

        第二天,弘忍拄著柺杖,悄悄來到慧能舂米的地方。

        他環顧四週,看到正在舂米的慧能。慧能腰間綁了一塊大石頭,仔細一看,原來是因為他身輕無力,綁上大石頭以增加腳踏在翹板上的重量,可是只要一不小心,大石頭落地就有可能擊傷他的腳,他用這個方法來舂米!五祖心中讚歎不已:「求道的人,為了佛法而忘記自身的勞苦,應該這樣啊!」這時,慧能看見弘忍,停止舂米。
         五祖就問他:「米熟了嗎?」
慧能停頓了一下,接著說:「米已經熟了,現在只欠篩而已。」這兩句對話蘊藏禪機,弘忍的「米熟了嗎?」隱喻是否已經悟得佛法,慧能的「只欠篩」是指尚未得到祖師的點化傳法。

        弘忍一句話也沒說,拿起手上的拐杖,在石臼上敲了三下,轉身離開。
       當晚三更,弘忍的禪房無聲地打開,有一人影出現在弘忍床前,悄然頂禮膜拜,弘忍忍住心中的喜悅,淡淡地說:「你來了!」慧能經過八個月的漫長等待,今天才有機會聽到弘忍說法,他十分激動地說:「承蒙師父不棄,慧能謹聽教誨。」弘忍點頭微笑,問他:「你為什麼改神秀的偈詩?」
慧能不加思索地回說:「神秀和尚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是落於色相,因為心中有所執著,有執著就不見自性。」弘忍把袈裟掛在窗門口,不讓別人看見,他拿起《金剛經》開始解說其中的經義,朗讀之際,弘忍與慧能都欣喜萬分,慧能越聽越見開朗,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即徹悟,立即做了一偈。

        何其自性本自清靜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弘忍知道慧能已經徹悟本性,心上的石頭跟著放下了,他繼續說:「看不清楚自己的本心,學再多的法門都是無用的。如果認清自己的本心,發現自身的佛性,就是佛門中所說的丈夫、天人師,就成佛了。」慧能心領神會,連連點頭稱是。

菩提本無樹

偈詩的圖片搜尋結果

菩提本無樹


         有一天,慧能正在廚房舂米,突然聽到有人朗讀神秀的偈詩。
        自從上回被弘忍訓誡一頓,慧能就乖乖呆在槽廠裡做活,八個月來他努力工作,勤奮不懈,這段時間的修煉,慧能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處處顯露鋒芒的小樵夫,他變的更加沉穩泰然,頗有大將之風。
        這天他聽到朗讀聲,好奇地跑去問。
        慧能問道:「小師父,請問一下,這是誰的偈詩啊?」
        小師父說:「你不知道嗎?這是神秀上座的偈詩啊!現在整座寺裡都在誦讀此偈,希望可以求得佛法,修成正果,你怎麼都不知道?」
        慧能便說:「我也想朗誦這首偈詩求得正法。我在這裡八個月了,從來沒有離開過,也沒有到過堂前,希望小師父帶我到堂前去參拜好嗎?」
        於是,小師父帶著慧能來到神秀偈詩前禮拜。
        慧能站在偈詩前發呆遲疑了一會兒,原來是他不識字。
        這個時候堂前正好有位江州刺史的副佐張日用,於是慧能請這位副佐為他朗誦偈詩。
        朗誦完畢,慧能搖搖頭說:「此偈未見自性。」
        張副佐斜眼看著他說:「你這個目不識丁的小子,竟然批評神秀上座的偈詩?」
        慧能說:「我手上也有一偈,可以幫我抄寫下來嗎?」
        張副佐便揶揄地說:「你也要作偈?真是稀奇!」
        慧能對副佐說:「如果想要學無上的佛法智慧,就不應該輕視初學的人,地位低賤的人也會有最高尚的智慧,在上位者,也會有看不清事態,迷失智慧的時候。
如果你輕視別人,就會犯下佛法禁忌,無邊無量的罪過啊。」
        副佐聽了慧能這一席話,心頭大驚,心想:「這個小和尚資質不凡,竟然可以說出這番見解。」他不敢怠慢,回答說:「好,我幫你抄寫下來,如果你得法,要先度我!」
        慧能點頭笑笑,開口念出這段偈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另外,弘忍在禪房中等待神秀的新偈,心急如焚,這時候卻聽到首座和尚報告堂前有新偈詩。弘忍忖度思量,心想難道是……那個小樵夫?就急忙起身來到堂前。
        此時堂前已經擠滿了人,大家議論紛紛,嘖嘖稱讚。弘忍看到眾人驚訝的表情,害怕有人因為嫉妒而傷害慧能,就脫下鞋子擦掉這首偈詩,口中連說:「也是不見自性!不見自性!」
眾人看到師父的反應就信以為真。

未見自性

偈詩的圖片搜尋結果


未見自性

        神秀在案前苦思不已,提筆、擱筆,額頭上的汗水就像小雨般滴落。他徹夜未眠,直到三更才歇筆。
        完成偈詩的神秀,有股衝動想直接進呈弘忍,可是心中老是覺得不夠踏實,他擔心弘忍以為他想謀取六祖之位,可是不呈偈詩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印證佛法了?他在禪房裡來回踱步,傷透腦筋。
        「不如把偈詩寫在走廊牆壁上,老師若稱好,我就出來禮拜,承認偈詩是我寫的,如果不行,那就枉費我這數年來苦心修道,更別說是修道成佛了!」
        三更時分,神秀手執燈火來到南邊的走廊,把昨日苦思得來的偈詩寫在牆壁上,書寫完畢,他反覆誦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如果老禪師看到這偈詩,內心歡喜,就表示我與佛有緣,如果不得於法,那是我執迷不悟,宿業深重。神秀神情堅定地說道:「學佛多年,得法與否就在今日了。」便躲在廊柱後偷看大家的反應。
        微光漸透,五更響,堂主和尚打掃的時候,忽見牆上有字,仔細一看,原來是首偈詩。眾人聚集、誦讀連連說好,讚美之辭不絕於耳。
        「這真是絕妙偈詩啊!」
        「這一定是神秀大師兄所作。」
         「衣缽非師兄莫屬了。」
         堂前鬧哄哄的,首座和尚趕緊跑去稟告弘忍禪師。
        首座和尚攙扶弘忍禪師來到南邊走廊,老禪師看了偈詩,先是未發一語,後來才微微點頭,躲在廊柱後的神秀忐忑不安,凝神傾聽。
        弘忍終於開口說道:「依此偈修行,可免墮入地獄,脫離輪迴,大有益處。」他吩咐堂主和尚在偈詩前面擺桌香案,行經此地的僧人都要焚香默念,依此修行就可以明心見性,修成正果。
        神秀聽到弘忍要大家勤誦此偈,心頭上的石頭落地,看來自己苦思得來的偈詩頗為師父看重,於是安然離去。
        隔日三更,神秀來到弘忍的禪房,神秀心想師父可能要傳衣缽給他,只是為什麼不在堂前宣布,偏偏找他到小禪房呢?他雖然心生疑慮也不便問師父,只好見機行事。
        弘忍問他:「那首詩偈是你作的嗎?」
        神秀回答:「詩偈是我作的,我不敢妄求祖師的衣缽,只希望師父看看弟子是否有佛性慧根。」
        弘忍說:「你的偈詩未見自性。只到門外,還未進門。」弘忍話一出口,神秀原本期待的心情一下子掉落到深淵谷底,只聽到他喃喃自語地說:「怎麼會只到門外,還未進門內?時時勤佛拭,莫使惹塵埃到底哪裡不對呢?」
         弘忍知道神秀的心思,看他臉上的表情蒼白如紙,委婉地說:「佛法無上的智慧應該不假思索,當下看到自己的本心,體會到本性。佛法是不生不滅,念念之間就會顯現,你回去再想想,重新作首偈詩給我,如果偈詩可以入門我就把衣缽傳授給你。」
        神秀在恍惚之中拜謝弘忍,幾天後他還是寫不出新偈詩,他整天神思不定,已經到了焦頭爛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