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名稱解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名稱解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佛性當家


眼耳鼻舌身那個五,我們用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來指揮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這樣會嗎?我們現在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誰在指揮?(佛性),假如說是佛性指揮那就太理想了,為什麼?因為都不是啦,什麼人在指揮?它自己在指揮,眼睛它自己有喜歡看的,耳朵有耳朵自己喜歡聽的,鼻子有喜歡聞的氣味,嘴巴有喜歡吃的東西,身體有喜歡摸的觸感,所以自己發出意念自己喜歡,有没有發現?尤其我們坤道假如經過服裝店,會不會看裡面櫥窗的服裝?(),那個時候誰在指揮?是不是眼睛在指揮?看一看裡面有没有剛好我很適合穿的。所以我們的感官會自己當家,就是因為它當家,所以才造業,造了很多的罪業,然後一口氣不來,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負責任,全部都走開了,要誰來收拾啊?佛性要來收拾,所以佛性很委曲。平常都指揮不動,叫你不要看,你就要,不是這樣嗎?
    所以各位前賢,不要說眼睛不會自己有主動,不當家作主,那才真的很奇怪,當我們遇到很喜歡看的時候,你就指揮說那個都是假的不要看,成功了。這樣會不會?(),想不想做?(),真的嗎?(真的),真的修道就很標準了喔!眼就不亂看了,眼睛就會聽佛性的話,佛性就很安慰了,接下來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要當家,給佛性當家,那個最理想,我們修道就是都要這樣,要佛性當家,時時刻刻都請佛性出來當家,這樣會嗎?會不會很困難?(不會),很容易對不對?就聽佛性的話就好了,要記得喔!各位在這裡都已經答應了要聽佛性當家,一下課出去了以後,馬上要兌現。當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自己要當家作主的時候,你就要跟它講:「不可以!聽佛性的話」,這樣修道絕對成的啦!我們在第六第七已經轉成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的時候,來指揮前面眼、耳、鼻、舌、身,你按照我的命令你去做,所以叫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成所作的智慧。
    已經全部都聽話了,最後就剩下第八,第八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含藏識,我們也有研究過,含藏萬相萬事,全部都含藏在第八識,然後我們就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就像我們整個就變成一個鏡子,事來則呈現,事去則不留。事來則應,事去則淨,大圓鏡智,我們了解大圓鏡智我們不容易做到。我們一看到形相都會進入內心,然後產生分別,對不對?以後我們就是要當一個大圓鏡,來就來,去就去,我都不影響,這樣就很理想,都已經到達我們修道要求的狀態。

妙觀察智所以又叫作始覺智


意就是我們生活之中最時常用的,那個意我們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智。六祖就講「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到非有為功用,既然是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佛性本體,所以妙觀察智就可以見到佛性本體。妙觀察智所以又叫作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開始覺悟了,然後我們來觀察佛性本體叫作本覺理。本覺就是佛性本體,它屬於理體的理,我們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然後合於大覺,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的果位,大覺就是我們的佛性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從妙觀察智入手,這樣各位會了嗎?從妙觀察智就是不要用我們第六的意識,我們用意識都是主觀很強的自我意識,那是屬於生滅的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就是來觀察凡塵的所有現象、所有事情,都是因緣際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不實在,虛幻不實在,這個叫妙觀察智。我們有這個智慧了,知道凡塵的萬象萬物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我們就不住相,就已經可以離相,一離相了以後就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
     我們之所以没辦法進入就是住相,各位住不住相啊?看到好的形相喜不喜歡看?(喜歡),喜歡看,看到不好的趕快避開,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的習慣性。佛性裡面没有,没有這些喜歡討厭,所以沒有分別心,我們的佛性裡面没有分別心,我們要努力從真理來了解為什麼可以没有分別心?就是因為走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可以没有分別心。只要到達没有分別心就成佛了。我們要入手就是要觀照凡塵的萬象萬事,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這些都虛幻不實在,我們在虛幻不實在的形相上面不要住,不是把它滅掉,不用滅,只要不住相就可以。我們一離相就可以走入佛性本體,就很理想,所以還是要自己努力!從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五八六七果因轉(轉識成智)


五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五個。八就是阿賴耶識。五八六七就是我們的八識,八識知道嗎?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識,知道嗎?(知道),都有學過嗎?(),可能都有學過,只是我們没有把它記下來,都了解只是不透徹而已。五就是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個,八就是阿賴耶識,六就是意識,七就是末那識。五、八屬於果,六、七屬於因,果因轉。了解了以後再來解說它的內容,五八是果,我們下手的地方果轉不動,比如說我們坐在這邊,要到車站買票,我們這邊算因地,車站的地方算果地,你現在在因地買不到車票,一定要走到車站去才可以買到車票。所以五八是果,六七是因,所以我們下手的地方要從因下手,就是要從第六第七這兩個下手。
    因為我們要把八識轉成四智(四個智慧)。第六的意識要把它轉成妙觀察智,第六的意識我們不用,我們用妙觀察智。第七的末那識我們也不用,把它轉成平等性智,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就轉成成所作智,第八的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是八識轉成四個智慧,因為識是生滅的,智是不生不滅。我們把八識生滅的轉成不生不滅的四智。
    第一個先從意(意就是我們生活之中最時常用的),那個意我們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智。六祖就講「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到非有為功用,既然是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佛性本體,所以妙觀察智就可以見到佛性本體。妙觀察智所以又叫作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開始覺悟了,然後我們來觀察佛性本體叫作本覺理。本覺就是佛性本體,它屬於理體的理,我們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然後合於大覺,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的果位,大覺就是我們的佛性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從妙觀察智入手,這樣各位會了嗎?從妙觀察智就是不要用我們第六的意識,我們用意識都是主觀很強的自我意識,那是屬於生滅的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就是來觀察凡塵的所有現象、所有事情,都是因緣際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不實在,虛幻不實在,這個叫妙觀察智。我們有這個智慧了,知道凡塵的萬象萬物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我們就不住相,就已經可以離相,一離相了以後就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
     我們之所以没辦法進入就是住相,各位住不住相啊?看到好的形相喜不喜歡看?(喜歡),喜歡看,看到不好的趕快避開,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的習慣性。佛性裡面没有,没有這些喜歡討厭,所以沒有分別心,我們的佛性裡面没有分別心,我們要努力從真理來了解為什麼可以没有分別心?就是因為走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可以没有分別心。只要到達没有分別心就成佛了。我們要入手就是要觀照凡塵的萬象萬事,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這些都虛幻不實在,我們在虛幻不實在的形相上面不要住,不是把它滅掉,不用滅,只要不住相就可以。我們一離相就可以走入佛性本體,就很理想,所以還是要自己努力!從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然後第七的末那識叫作意根,第六是意識,第七就是意根,意的根本就是第七,所以我們只要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是在用第七識,各位有没有皺起眉頭在想事情的時候,有没有?(),那個時候我們已經用到第七識,就是很深層的,恆審思量就是第七末那識,也就是潛意識。所以潛意識已經沈潛到我們佛性本體,已經進入了。所以我們只要立了清口燒表文,表文一昇天,晚上睡覺作夢的時候都不敢吃葷了。對不對?那個就是已經進入潛意識,很深的意識都很堅持,不可以,我不可以吃葷!
     各位有没有經驗啊?(),所以這個叫作已經深入了。我們修道只要肯用這個很深的潛意識一定可以成道,絕對可以成就,我們的力道,我們的潛力無量無邊,發揮出來非常的大,我們要把它啟發,發揮我們的潛力。我們把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平等性就是凡塵都是平等的,雖然他的外表形象、工作職業都千差萬別,可是我們佛性都一樣,佛性都平等,上至總統下至流漢浪,佛性都平等的,呈現的現象是他的果報。當總統有總統的果報,就是累世在利益眾生,對眾生都有利益,所以他可以當總統。流浪漢就是往世照顧自身都照顧得不好,所以就當流浪漢没辦法在社會上跟人家平起平坐,都是果報的呈現。那些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就要見到平等,在差別之中見平等,差別就是形相,平等就是佛性。佛性都是平等,佛的佛性跟眾生的佛性都一樣,没有大小、没有分別,所以我們要把末那識(就是我們的意根)轉成平等性智,我們因已經轉了(六七就是因),然後我們再來轉前面的五八。
     先從五開始轉,眼耳鼻舌身那個五,我們用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來指揮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這樣會嗎?我們現在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誰在指揮?(佛性),假如說是佛性指揮那就太理想了,為什麼?因為都不是啦,什麼人在指揮?它自己在指揮,眼睛它自己有喜歡看的,耳朵有耳朵自己喜歡聽的,鼻子有喜歡聞的氣味,嘴巴有喜歡吃的東西,身體有喜歡摸的觸感,所以自己發出意念自己喜歡,有没有發現?尤其我們坤道假如經過服裝店,會不會看裡面櫥窗的服裝?(),那個時候誰在指揮?是不是眼睛在指揮?看一看裡面有没有剛好我很適合穿的。所以我們的感官會自己當家,就是因為它當家,所以才造業,造了很多的罪業,然後一口氣不來,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負責任,全部都走開了,要誰來收拾啊?佛性要來收拾,所以佛性很委曲。平常都指揮不動,叫你不要看,你就要,不是這樣嗎?
    所以各位前賢,不要說眼睛不會自己有主動,不當家作主,那才真的很奇怪,當我們遇到很喜歡看的時候,你就指揮說那個都是假的不要看,成功了。這樣會不會?(),想不想做?(),真的嗎?(真的),真的修道就很標準了喔!眼就不亂看了,眼睛就會聽佛性的話,佛性就很安慰了,接下來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要當家,給佛性當家,那個最理想,我們修道就是都要這樣,要佛性當家,時時刻刻都請佛性出來當家,這樣會嗎?會不會很困難?(不會),很容易對不對?就聽佛性的話就好了,要記得喔!各位在這裡都已經答應了要聽佛性當家,一下課出去了以後,馬上要兌現。當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自己要當家作主的時候,你就要跟它講:「不可以!聽佛性的話」,這樣修道絕對成的啦!我們在第六第七已經轉成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的時候,來指揮前面眼、耳、鼻、舌、身,你按照我的命令你去做,所以叫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成所作的智慧。
    已經全部都聽話了,最後就剩下第八,第八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含藏識,我們也有研究過,含藏萬相萬事,全部都含藏在第八識,然後我們就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就像我們整個就變成一個鏡子,事來則呈現,事去則不留。事來則應,事去則淨,大圓鏡智,我們了解大圓鏡智我們不容易做到。我們一看到形相都會進入內心,然後產生分別,對不對?以後我們就是要當一個大圓鏡,來就來,去就去,我都不影響,這樣就很理想,都已經到達我們修道要求的狀態。因為我們在講般若品之前,先讓我們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應該怎麼樣馬上可以入手,馬上可以去修的,去改的,就是這個地方。就是讓我們的感官不要當家,最困難就是這個。
     因為感官的當家已經很久了,我們六道輪迴已經很久了,所以它當家的時間非常的久,一下子我們把權柄全部都剥奪了,不給它當家,它會反撲。會不會?會反撲喔!而且反撲的力道很強,既得利益,我們那個感官叫既得利益,現在不給它當家,「我愛看,你都不給我看。我愛聽不給我聽,我愛吃不給我吃,會怎麼樣?會抓狂,會喔!會抓狂,所以我們在修的時候就要循序漸進,先妥協,先給感官一半的權利,佛性一半的權利,一半一半分別當家,這樣會不會?現在新蓋的房子裡面都整理的很乾淨,進去都要先脫鞋子,然後穿拖鞋。所以這個告訴我們先妥協,各位有没有妥協啊?人家裡面已經整理得很乾淨,你連鞋子都穿進去,有没有?(),那麼没有禮貌喔!這個就告訴我們修道先學妥協,給感官一下子不要把權柄全部都去掉,給它一半,我們佛性跟它商量,像我們眼睛喜歡看色情A片,跟它說那個不好,你修了十年,看了五分鐘就破功了,所以那個不要看。感官它也會聽話,佛性要堅持說不要看,才不會污染我們心靈,心靈不要受到污染,耳鼻舌身一樣,先跟它妥協,一半一半,然後儘量朝著理想的佛性全部當家為目標,這樣會嗎?所以講這個五八六七果因轉,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就可以修了,不會一直只有講理論,不知道怎麼做?那樣就不實際了

隨順世緣

 
隨順世緣這個很重要,我們隨順著凡塵的一些因緣,我們隨順著世緣就可以無掛礙。隨順世緣,各位前賢,要隨順喔,不是要攀緣喔!攀緣跟順緣各位可以分得清嗎?(可以)。我們心裡面有一個目標希望對方達到,那個就叫做攀緣。我們希望他按照我們的意思來做,那個叫攀緣。攀緣的話没完没了,所以要隨順,隨順著這個世緣就無掛礙。可是我們因為攀緣習慣了,都會不知不覺走入攀緣,攀緣就有掛礙。所以我們修道不可以養寵物,各位有養寵物嗎?貓,狗!不能養了喔!修道人不能養寵物,要專心修道,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修證出來,這個才是目標。那個寵物會使我們分心,而且那個叫攀緣,以後你還要再轉世來渡牠。你只要養了寵物,你就要照顧牠,你要再來渡牠。牠假如還没有轉世當人,你還要再等。

煩惱即是菩提


我們要斷除煩惱,這個煩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所生發出來,我們的念頭全部都是從佛性本來生發,因為佛性本體才能夠生發念頭,不是佛性本體的話,没辦法產生念頭。所以那個生發念頭的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來斷除煩惱,就是不認識真理。以為有一個實在的體是煩惱,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生發念頭讓我們煩惱,能生發念頭的那個佛性本體我們了解,就已經菩提了。所以六祖就講:「煩惱即是菩提」,是站在我們能夠生發念頭的那個角度來說。所以我們生發出來的一些事相,然後讓我們煩惱,我們要把它斷掉,這樣就重增病,又增加一重病,病又增加了,就是增加念頭愈多,我們又要生念頭來斷,斷煩惱要不要生念頭來斷啊?(要),對啊,要生念頭才會斷掉前面煩惱,所以這樣就重增病,又增加一重的病。
     所以要了解「煩惱即是菩提」,在這邊後學順道提起,假如我們進入煩惱的內容,已經在煩惱了,那個煩惱不是菩提喔!那個煩惱是惡法,它會害我們造業,然後使我們受苦。不要進入煩惱的內容,煩惱的內容不是菩提,而是能夠生發煩惱的那個才是菩提,這樣可以分辨了嗎?有没有信心?你看這麼小聲,有啦!試看看!就是還没有把握,我們就是要了解從真理的角度來認識,那個生發煩惱的就是佛性本體,就是菩提了。我們不要再增加念頭說要來斷煩惱,所以欲除煩惱重增病。

一念不生全體現


    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佛性全體都呈現,全體現。所以後學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都有根據,非常多的這些領悟者,之前的修道者都跟我們講,我們要有成就「一定要一念不生」。各位有没有試驗看看?讓我們一念不生,有没有?(),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我們要了解,頭腦是我的,我不生念,念就不生啊!有没有這樣想啊?試試看,努力在空閒的時候,你就試著看看一念都不要讓它產生,不要起心動念,看我們能夠支撐多久的時間?看看可不可以24秒,可以的話24分,再可以的話我們增加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都不要起心動念,有没有那個勇氣想試試看?我們只要一念不生,全體的佛性都呈現。
    我們佛性本體是如如不動的,之前我們有講過,借著照相機的原理,有没有聽進去啊?(),就是我們在照相的時候,按快門不能動到鏡頭,動到鏡頭照出來影像模糊,我們那個佛性也一樣,因為如如不動,所以我們從眼睛照出來的形相了了分明,都没有模糊。假如佛性是侷限在玄關的話,我們玄關整個都在動,整個影像應該都模糊了啊!我們看卻没有,對不對?就可以體會—原來佛性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我們認知的太陽系還不寬廣,是在宇宙的一個角度,祂還有更寬廣的佛世界,像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在太陽系裡面。東方的阿閦佛世界也不在太陽系裡面,所以很多的佛世界全部超出,非常寬廣,南方就是寶生佛世界,我們要了解這些都不在太陽系裡面。我們的佛性竟然充滿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這麼寬廣。要知道我們的心,即心即佛的心這麼大,大不大?非常大。
    所以不是我們日常用的那個心,那個心不會成佛的,一定要這個心,没有妄念都是真心的心,這個心就是佛了。祂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了解真理以後,要不要再跟人家計較?這麼寬廣的心,我們來計較那麼一小小點的事情,划不來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理。原來我們佛性這麼奧妙,這麼寬廣!可是我們都没有把祂認識啟發,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認識我們佛性本體,我們求道了,上天已經認定你有成佛的資格。所以我們要努力修使自己成佛,成佛了以後就可以千百億化身,我們要到哪個佛世界就可以去,要不要到娑婆世界來渡化眾生?我們也可以發愿,各位成佛了以後願不願意再來娑婆世界?(願意),愿力都很大喔!要來做什麼?要來享受?(要來渡化眾生),我們已經成佛了,看到娑婆世界還有很多苦難的眾生,在苦海裡面沈溺,我們也一樣要來渡他們,使他們也成佛,也可以脫離苦海,所以我們在這個大開普渡的時機,趕快引進有緣人,我們周邊的親朋好友,只要他還没求道,我們要想盡辦法去渡他求道。絕對不騙人的,可以成就的。

理智一如

不墮消然機,就是不墮入因緣跟自然,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因緣都是有因有緣會合才呈現的,佛性不是這樣。然後,自然有自然的軌道,佛性也不是這樣,所以祂很超然的超出相對待。所以我們不墮入,我們生活之中連我們的念頭也不墮入因緣自然,自然而然都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佛性本體生發就是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是從佛性本體出來。後學第一次就講,我們凡心不放下,般若不會發生。一下要凡心都放下,凡塵的心都没有了,般若才有,般若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所以般若妙智慧稱為智,佛性本體稱為理。理跟智能夠合一,理智一如。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先要有智慧,要智慧之前我們要用方法把佛性啟發,啟發以後讓我們久一點的時間在佛性本體,然後般若妙智慧就有,有了以後我們從般若妙智慧來幫助我們了解真理,真理了解了,我們可以跟佛性本體理智一如,合成為一。我們開始可以把它分開,先智慧重要,有智了就可以進入理,理智一如。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所以我們不墮入消然機。

供養諸佛


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供養諸佛,各位有没有供養諸佛?我們會以為在供桌上我們來供養才算,不是喔!所有眾生都是佛,我們供養眾生就是在供養諸佛。我們有没有供養過眾生?那個就是在供養諸佛。我們要了解,假如我們不熟識他,他有某一方面困難,我們就給他方便,那個就叫供養諸佛。我們要了解在凡塵眾生都是佛,假如我們對他所有一切對待,假如我們對他埋怨,就是在謗佛。後學第一次不是講嗎?我們對眾生埋怨就是在謗佛。因為他就是佛,你在毀謗他了,這樣了解了嗎?所以我們就容易進入法性平等,眾生都是佛,佛也是眾生。這樣就平等了,没有分別心,就能很容易成就,我們假如有分別心就不容易。

專一


在日常的生活,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就是要上班要工作要賺錢,那個都需要啦!我們就正式的面對,就是心都投入専一(工作就工作,賺錢就賺錢),然後下班以後把那些事都放下,放下以後回來,我們家事也做好了,有空閒的時間,我們就做這個工夫,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肯做,它時間久,我們很専心的做,時間久,久了以後我們緃然在睡覺,睡覺的裡面自然自己會做,連睡著都會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最理想,很快就會達到,真的整個本性都清淨了。那回到我們的真如就很快,這個各位有印象了嗎?有没有?這個還朦朧。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修道的路途,就是以一生的投入,要細水長流,所以都要想在日常的生活裡可以做,在日常生活裡面已經在修道,這樣才正確,不是說我們來佛堂了才來準備修道,出去就不是了,那樣就修得會差很遠,我們要把整個心胸都投入,投入在道之中,只要我們時時刻刻都専一,工作也専一,就是連要去遊玩也要専一,你努力地去玩,都専一,一就是道,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専一。

中道


凡塵的善惡都是我們的佛性出來面對凡塵的事,我們去應對,應對的對眾生有利叫做善,應對的對眾生有害叫做惡,善惡就是這樣來,所以你不思善也不思惡就在本體之中,中道,所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這樣。
你沒有善沒有惡,我們的真心佛性就在這個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的時候,整個佛性都呈現,這個時候整個都呈現,我們落入兩邊以後就變凡夫了,保持這個覺性讓它能夠持久就成佛了。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


自古以來,以前的佛,現在的佛要傳的都是本體,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都是傳這個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歷代祖師所傳承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真心佛性是所有的佛在傳的,所有歷代祖師在傳承的就是這個,我們能夠領悟,我們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佛,跟佛是一樣的)

五欲


我們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我們都會把眼耳鼻舌身對著色聲香味觸,說成叫五欲(五個欲望)。我們凡塵就是這五個欲望在誘使我們造業,所以最大的欲望就是我們的五根對五塵的時候所產生,最後一個「意」所對的就是法,意因為没有形相,所以不落入塵,它不在塵裡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感官,眼睛没有藏意的地方,耳朵、鼻子、嘴巴、身體都一樣,我們看到、聽到、嗅聞到、我們嘴巴吃、身體觸摸,没有地方來藏意。就是它看的一定要歸入『意地』,在意地裡面才有辦法累積下來。所以把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外面的景象,全部放在意地,放在意地我們就稱為法。
   所以「法」就是五塵我們所落卸在意地的影子(影像、影子),這樣聽懂嗎?五塵(色聲香味觸)然後落在意地,落在我們第六的意地,意地我們能夠想得出來,那個叫做影子。我們攀緣那個影子,這樣了解意思嗎?就是把我們感官所接觸的凡塵,然後在我們意地留存,那留存我們就叫法。所以這個法它是個影子而已。跟上面「法則以心傳心」完全不一樣。以心傳心這個法它是佛法,一個讓我們成佛很重要的方法,跟我們六塵的法是完全不同,這樣能夠分別得出來嗎?(可以)。所以我們要了解,一樣的文字有不同的意思。假如我們在六塵看到法,那個法就是影子而已,我們攀緣外面景象的影子,在講的範圍都是很小。那這個法它就很大,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這個法是可以成佛的,是不一樣,所以這個法就是以心來傳心,心心相印,很重要。我們修持也是要得到這個上乘佛法,讓我們都能夠成佛,這個很重要。

歡喜心甘願受


不管我們接受的是怎麼不合理的現象,我們都要歡喜心甘願受。我們只要歡喜心甘願受,這個冤欠到這個地方就為止了。
   假如我們不歡喜心不甘願受,我們要了解,我們還是一樣要去處理事情。你把狀況處理完了因為你不甘願,所以業債没有了。没有了往後還會再來,還會有不合理的事情又來了又來你還要再應對,你一樣這種心態那就没完没了。所以一定要改變,歡喜心甘願受,可能以前我不合理去對待人家,現在人家才不合理來對待我。我一改變心態了以後,歡喜心甘願受,那個業就了,從此陌生人,他走他的路,你過你的橋,都不相關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在處理現象的時候,那個心很重要,看我們抱著什麼心,我們大部份不合理都不甘願。不甘願的心表示這個業没有了還在,你處理都是多餘的,在處理時我們又會造業,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我們自己不造因,然後我們所有的行善不要記在腦海裡,它就會進入我們性分之中。我們記在腦海會變成福報。

即心即佛


這個來源是司空山本淨禪師遇到一個皇帝派他(楊光庭)去採常春滕的人,這個大臣很努力修道,遇到本淨禪師就問他有關佛法,本淨禪師很客氣就說你們皇宮裡面有很多文武百官,他們都有在修道,你回去就可以問他們。他說既然我都來了可以遇到你,請你幫我回答。本淨禪師說:「你要問佛呢?還是要問道?」他說:「佛跟道不一樣嗎?」本淨禪師說:「你要問佛的話,即心即佛;你要問道的話,無心是道。」有没有聽出竅妙?(没有)因為有問到這個問題。
   所以後學講釋迦牟尼佛叫我們修道不要用心意識。用心意識修不成道。釋迦牟尼佛講心即是聚意,我們用的意就是回憶,識就是顯現讓你知道,現知意。三個都是因緣會合,六根對六塵,根塵聚合了才顯現我們有心,我們身體都没有了,身體是四大假合。身體都没有了哪有六根。没有六根就没有六塵,就没有六識。所以心就呈現不出來,就没心。無心了就是道,這樣了解嗎?不用六根就没有六塵相對,我們就没有六識。不產生心。心都没有了叫妄盡,妄已經全部都消失了。真顯,我們的真就顯現。了解意思嗎?
   心就是因緣際會才有。意就是記憶,就是我們以前有學過有經歷過知道,一樣是因緣際會才有,因緣消失就没有。然後那個識就是現象讓我們知道,現象讓我們知道又是因緣際會,所以屬於因緣際會的東西,它都不真。它都妄,它都會變化。因緣際會的東西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會變化,像之前後學有做過比喻。像茶杯很漂亮,我喜歡。喜歡就是心。對不對?心就是妄心。
   為什麼?因為要有我們眼睛看到現象,那個已經是因緣際會,妄心無體。不像真心有體,實在的有存在。我們喜歡的心會變化,我們不小心把它把破了,已經變化了。打破了請問我們還喜不喜歡?(不喜歡)那喜歡的心跑去哪裡?是不是找不回來?再怎麼找都找不回來,所以那個叫「妄心無體」,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在凡塵生活都是用這個妄心,隨著外境的變化在變化。所以後學才講,我們男女遇到了適婚年齡時,因緣際會,看對眼了,就很喜歡就愛了,然後談戀愛結婚。結婚以後為了生活,各自打拼,又各有各的生活環境,不一樣了。他有新的對象,結果外遇了。有没有啊?(有)這現象還很多,對不對?他們在談戀愛的時候不是海誓山盟嗎?為什麼後來又會有外遇的出現?所以就了解那個心是妄心。雖然在當時談戀愛很真,可是那個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那個真心是在生滅心裡面,會變化。
   我們佛性的真心,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佛性你有用祂,祂在;你不用祂,祂也在。祂都在支撐著你,祂在提供你動力。你胡思亂想也是你的真心在提供動力,没有真心佛性就不能胡思亂想。所以我們所有的妄也都是從真出來。叫作『從真起妄』,我們修道是要『返妄歸真』。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是返妄歸真。即心即佛,就是我們所有的妄心都放下的時候,那個心就是佛,那已經到佛的程度,我們可以摒除所有妄的心,全部都摒除,假如您用這個心就已經是佛了。所以即心就即佛。要了解到只要有一點妄都不算,已經全部都没有妄了,那個叫佛。那時用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時的心是很真,是真的心,佛也就是這個真心。所以這個即心即佛,那個心不要用我們凡塵的心來說,我們用凡塵的心太多了,千差萬別,我們的心轉得太快了。那個都不是。我們真心不會,我們的真心是如如不動,那個如如不動真如,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全部都是不變的,常住的,不變常住就是佛。即心即佛那個就是佛,已經是了。

不二

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各位前賢,它的差別點在哪裡?他把善根跟佛性分開,佛性是無二唯一的獨一的,善根就有二,有常有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我們的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它不走入常也不走入無常,所以我們佛性是絕對的。
是故不斷,就是這些犯了很大罪業的,他的佛性也是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我們的佛性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我們應對凡塵的事,對眾生有利叫做善,應對眾生有害叫做惡。所以佛性本體祂没有善惡)是名不二。蘊之與界(蘊就是五蘊,界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十八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我們不管六根六塵六識,我們所看的都是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有智慧就進入我們的佛性,進入佛性以後,全部都是一。五蘊的相是讓我們在凡塵呈現眾生的這個身體,可是我們要了解五蘊的性,就是佛性。就是一没有二,我們要了解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我們的六根六塵及六識三六一十八界,我們凡夫見二,我們看出來都兩邊相對待,進入到性之後,性都是没有形相,所以没有兩邊,它是絕對的。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那個無二、絕對的、唯一的,那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修持也是一樣,要進入到没有相對的,是絕對的佛性本體,能夠進入我們就能時時刻刻在真理世界討生活,就跟佛一樣生活在真理世界

限量比量

我們自心現量,各位有聽過嗎?現量就是不經思索馬上顯現出來,我們凡塵在用都是比量,有聽過嗎?(没有),比量就是我們聽到有車子經過,我們說有人,車子一定有人在開對不對?你没有看到人,也没有看到車子,你說有人那個就叫比量。我們凡塵都會用,用比量,現量是我們證悟以後,證悟真心佛性以後,不用經過我們想整個呈現,就好像我們照像。七恰(按快門聲),整個都呈現在照片裡面這個叫現量。所以現量就是要修證以後才能到達,不經過思索你就知道,那個都需要有功夫,我們用都是用比量,釋迦牟尼佛講第五個惡心出佛身血,佛就講:我們的自心現量,現在我們當眾生的時候就有,有什麼?我們有八識,現在把第八識保留,因為第八可以回到本來,前面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第八阿賴耶識,這個都知道嗎?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七識,我們自心的現量,自己的心現在所顯現的七識身,我們把它殺掉,就是不要有七識,我們保留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第八阿賴耶識』就好,把七識全部殺掉,也就是這一身就是最後身,已經以後没有了,我不再來了,我不再到凡塵來了,所以惡心出佛身血就是要有這種決定的心,絕對不貪戀凡塵,凡塵不來了,我要把七識身全部都殺掉,這樣知道嗎?

四重禁

這個四重禁各位知道嗎?知不知道?我們凡俗一般流通是講「殺、盜、淫、妄」四重禁。可是修上乘佛法那個四重禁不一樣。
它【第一個是捨正法】,把正法捨掉了。
第二個是捨菩提心
第三個慳悋聖法】,殊聖的佛法你知道,你都不告訴人那個叫慳悋聖法。慳悋聖法就是你知道很殊聖的佛法,可是你要把它隱匿起來不給人知道,了解意思嗎?我們會有這種心,尤其我們中國人都會留一手,慳悋聖法就是留一手把好的殊聖佛法自己修不給人知道,那個叫慳悋聖法,在四重禁裡它是屬於第三個。
第四個就是惱害眾生】,就是你對眾生做出一些為害的事,這個叫犯四重禁。第一個捨正法,第二個捨菩提心,第三個慳悋聖法,第四個惱害眾生,懊惱然後陷害眾生,這個叫四重禁。那我們凡塵在流通的一般比較通俗的來講,都是四重禁叫殺盜淫妄,都講這四個,可是在修上乘佛法以後就不一樣了。
「作五逆罪」
   五逆罪,大家知道嗎?不知道喔?我們不是都講師了嗎?五逆罪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叫做五逆罪,以前都没有聽過嗎?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僧人一起在修道你把他挑播離間,讓他們不能繼續在一起修道,那個叫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佛示現在凡塵你想要害他就是惡心出佛身血,這個叫五逆罪,所以犯五逆罪要去哪裡?要到哪裡去受罪?就是到阿鼻地獄受苦無間,這個叫五逆罪。
    可是後學現在要講另一個,因為這個五逆罪它是講外面的,現在後學講五逆罪內心的,內心的五逆罪是大慧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說凡塵這個五逆罪會到哪個地獄去?結果釋迦牟尼佛跟他講竟然是修持的最高法門,我們修持的最高法門。他說:
第一個殺母】,就是說我們的愛貪喜它都在一起,我們把這些愛貪喜殺掉叫作殺母。
第二個殺父】把無明殺掉,無明就叫做父,殺父。
所以大慧菩薩問的時候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會講內五無間,我們內心有五個不要讓它中斷,就是把愛殺掉,這個愛就是我們的私心,我們有一句話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有没有聽過?就是我們的愛太重才會生在娑婆,你没有愛就不會出生在凡塵,所以把愛殺掉,也把貪殺掉,也把喜殺掉,這樣就好像如母養育去掉了,沒有這一些讓我們在凡塵的原因。那殺父就是殺掉無明,各位有没有無明啊?(有),還這麼肯定啊?怎麼知道它是無明啊?所以在佛的講解說我們不覺,不知不覺叫做無明。我們在生活裡面不知不覺的時間可以說很長,長不長?(長),我們時時刻刻都不知不覺,對不對?都不知不覺啦!
    聖賢仙佛先知先覺。學者後知後覺,我們眾生不知不覺,所以我們就當眾生,後知後覺還可以,我們能到達先知先覺,就要努力修持,努力修持就可以到先知先覺,你先知就可以覺後知,你知道了以後來覺還不知道的也讓他知道,知道了以後都一樣了,成功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就是要知覺,所以殺掉無明就是殺父,父母就是這樣,在我們內心裡面時時刻刻無明殺掉,愛殺掉,貪殺掉,喜殺掉,都没有間斷一定都殺掉,這樣就很理想。
第三個殺阿羅漢】,阿羅漢獨善其身,不兼善天下,所以他自私。所以殺掉我們的自私心,把自私全部殺掉,剛才後學有講到使,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講,我們「諸使不現」,所有趨使我們的那個使都不呈現,所有趨使都不呈現,表示我們的欲望没有。就是對凡塵那些想擁有的心没有了。「諸使不現,如鼠毒發」,好像老鼠吃到毒藥,那個毒藥已經發作了。毒藥發作老鼠就没命了,所以我們趨使的那個動力都已經死掉了,就好像殺掉阿羅漢一樣。所以殺阿羅漢就是殺掉我們的自私以及我們的欲望,把它都殺掉,這是第三個。
第四個破和合僧】,釋迦牟尼佛講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我們都在五蘊,五蘊知道嗎?(色受想行識),對,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為我們就是這個五蘊讓我們有形相呈現在凡塵,我們有形相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蘊積這個五蘊,只要我們生活充滿怨恨那個已經在蘊釀蘊積要再來凡塵的因,各位在生活之中心裡面有没有都充滿怨恨?都會有那個過程,我們要了解這個叫蘊(五蘊蘊積),我們不要蘊,假如我們蘊積的這些怨恨惱怒煩太多,這些都是負面,它都有毒素。所以我們這一生没有了,再來的時候就變成毒蛇。各位有看過毒蛇嗎?怕不怕?趕快避開對不對?所以我們這一生在凡塵只要你有怨恨惱怒煩,人家看到你來了,是不是要趕快避開?跟避開毒蛇有没有一樣?一樣的。所以我們在凡塵生活不能有怨恨惱怒煩,那個都負面的不要有,我們要充滿著喜悅,要笑臉迎人。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可以布施。布施不一定都要錢,我們就是很和善的態度,笑臉迎人那已經在布施了。可是我們大部份人與人之間,笑臉迎人的時間都比較少,大部份都是從廁所裡面出來,這樣人家看到都不喜歡,布施那個不好,所以我們都要笑臉迎人。所以五蘊我們自己不要蘊。不蘊釀五蘊我們就不會落入凡塵。我們在生活裡面,多多少少都會蘊釀我們來凡塵的因,我們都會蘊積都會有,我們要了解凡塵一切都虛幻不實在,有現象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所以相都是假的,對相不要住不要住相,相我們不住相了,我們就可以解脫很多的煩惱。煩惱都消失了,我們的煩惱都是住相來。住相才會煩惱,不住相就不煩惱了。所以我們在凡塵時候儘量了解到真理,凡塵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在,假的,先把自己從內心解脫出來,能夠很逍遙自由自在。
    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對凡塵所有的受,第二個色受的受,我們的受都很強烈,我們要知道凡塵都是假的,我們面對所有一切的受,要不要實實在在的去接受?我們去面對現象的時候我們是不排斥,可是要了解,你要在內心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因緣聚會讓我碰上的,都是假的,這樣了解嗎?我們在處理時不排斥現象,我們內心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假相,這樣了解嗎?會不會應用,就是我們內心裡面不住,這些遭遇的事情現象我們不住,然後我們事來則應,去應對,心裡面全部都走入真理。這樣我們可以凡塵的一切,這一些虛幻的事不要進入內心,會嗎?會不會做?有没有一點困難?(有),會有一點困難,因為我們在應對凡塵的時候會把那一些當成真,所以會產生很多煩惱。
    假如我們知道都是假的,煩惱會消失很多。所以我們要了解那些都是因為因緣聚會才讓我們碰上,是假的,所以接受的時候我們內心裡面已經能夠坦蕩蕩,這樣你看從我們受,接受以後會產生想,想以後會產生行動,從行動以後會留下記憶,我們受改變,後面是不是全部改變。所以五蘊我們就是不要蘊,不要蘊佛就講「破和合僧」,不要讓它們和合,不要讓五蘊和合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第四個破和合僧,就是破除五蘊不要讓它們再蘊積,不要蘊積我們就没有來凡塵生的因,就不用落入凡塵受苦了。
第五個就是惡心出佛身血】,就是佛示現在凡塵,你嫉妒了,你要害他,那是惡心出佛身血是外的。內的佛就講:我們自心現量,各位有聽過嗎?現量就是不經思索馬上顯現出來,我們凡塵在用都是比量,有聽過嗎?(没有),比量就是我們聽到有車子經過,我們說有人,車子一定有人在開對不對?你没有看到人,也没有看到車子,你說有人那個就叫比量。我們凡塵都會用,用比量,現量是我們證悟以後,證悟真心佛性以後,不用經過我們想整個呈現,就好像我們照像。七恰(按快門聲),整個都呈現在照片裡面這個叫現量。所以現量就是要修證以後才能到達,不經過思索你就知道,那個都需要有功夫,我們用都是用比量,釋迦牟尼佛講第五個惡心出佛身血,佛就講:我們的自心現量,現在我們當眾生的時候就有,有什麼?我們有八識,現在把第八識保留,因為第八可以回到本來,前面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第八阿賴耶識,這個都知道嗎?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七識,我們自心的現量,自己的心現在所顯現的七識身,我們把它殺掉,就是不要有七識,我們保留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第八阿賴耶識』就好,把七識全部殺掉,也就是這一身就是最後身,已經以後没有了,我不再來了,我不再到凡塵來了,所以惡心出佛身血就是要有這種決定的心,絕對不貪戀凡塵,凡塵不來了,我要把七識身全部都殺掉,這樣知道嗎?
    所以佛就講你能做到內五無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那個內五無間就是把愛貪喜殺掉、無明殺掉、然後自私以及凡塵的欲望全部殺掉、然後五蘊不蘊積、然後把我們這一生自心現量的七識身殺掉,叫做現證,已經到達佛地。各位前賢,所以我們內心,內五無間,大慧菩薩在問的時候是在問五逆罪,可是釋迦牟尼佛回答,竟然是修持的法門,這個記載在楞伽經,所以各位假如有興趣的話,可以看楞伽經裡面就有這一段。就是內五無間,這樣聽懂意思嗎?有没有聽過?這個連外五無間都没聽過了,內五無間怎麼可能聽過,所以我們要加把勁,多努力一點,一定要自己努力。

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惠能指授即無,惟論見性(六祖就講,指授没有,就是論見性,能夠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論禪定解脫(就是不談禪定解脫,我們凡人都會比較著重禪定解脫,可是六祖就講說唯論見性,最上乘的,不講禪定解脫)曰,何不論禪定解脫(為什麼不討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為就有為,有所作為,我們凡塵有所作為就是二法,兩邊的二法)不是佛法(為不是佛法,是二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佛法就是不二,唯一,就是一,佛法就是唯一)

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說風動已經講到氣,說旛動還住在形相,住相。所以我們要了解理氣象,氣風動,象旛動)議論不已(爭吵說他的對,他的對)議論不已(惠能進來講)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所以我們了解,心動就是理,風動就是氣,旛動就是象,理氣象在我們身上全部都俱備,理就是我們的佛性,氣就是我們運轉全身那些呼吸之氣以及血液循環,然後象就是我們看得見的身體,理氣象我們身上全部都有,所以這個全部在我們身上。
    可是我們假如住相了以後,在形相上我們見不到氣也見不到理。各位知道這個意思嗎?知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我們在凡塵面對所有眾生的時候,我們一看都一定先看是漂亮的?還是醜陋的?是男的?女的?是老的?還是年輕的?都已經在相上用心,那個叫住相,住相了解意思嗎?我們是不是都是這個樣子?大部份我們跟人家見面第一個都從他外表形象來看重注重,我們要了解到要進一層,因為進一層以後可以看到他的運轉全身那個氣,那運轉全身有一個主宰者,誰在主宰那個就是理,理氣象,那我們進入到理,走入理以後我們就可以了解,可以指揮我們的氣,然後使我們的象呈現什麼樣的行為動作,對不對?我們的主宰。剛才我們那個善歌裡面也有說,我們都要當主宰,我們自己要主宰自己,我們從理天一下來太久了,都住相然後六道輪迴,現在我們都想回去了。所以把凡塵的事,都能夠放下,然後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使祂恢復祂的清淨,這樣我們就可以又回到本來了,本來就是佛。

善自護持


得道了以後,我們看所有的經典裡面,一定有善自護持,就是要保護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它都能夠清淨,持就是把它拿出來用,護持,我們要保護然後要拿出來用,善自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