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

如是我聞960710

如是我聞            96.7.10      劉芳村講師   講述

  如是我聞就把我們所有的修道都包涵,範圍非常廣泛,那我們從字面來說,說不出道理,比如就「如是」這個經典是以阿難聽佛說的,只有這樣字面的意思,可是佛呢?當時要涅槃的時候,就交代弟子以後集結經典所有起頭要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所以祂的含義就特別深,為什麼一定要特別說這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就是修道的全部精華。

  「如」就是真如,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也就是道的本體,所以我們就是要回歸到「如」,所以這個「如」祂的含義就很大,我們要了解到平常講說「我們的佛性是湛然常寂」,「湛然常寂」就是「如」,就是這個「如」,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如」的含義,就已經把我們的真心佛性整個呈現,所以第一個「如」字就是我們只要回到「如」就不會偏離,那凡塵所有的萬相都虛幻不存在的,實在的就是這個「如」,這個「如」是實在的。我們有時會說「實相」,「實相」也就是這個「如」,所以我們一定要對這個多加以認識,「一如一切如」,所有一切都如,都如如不動,都是究竟堅固。那麼事相在變動,那都是虛幻的、不實在的,很虛幻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如」直接進入佛性本體,就進入佛性本體。

  那麼這個「是」就是「當下」的意思,一切事究竟堅固就叫「是」,一切事都究竟堅固,所有的事情很虛幻,對不對?那都是「相」,那「究竟堅固」是「性」,這樣懂意思嗎?所以我們講楞嚴,也就是講一切事究竟堅固,那麼所有事為什麼會究竟堅固?因為是「理」呀!是真理,不管萬年前或萬年後全部都是究竟,都是堅固不動,所以那個叫「是」,這個「是」竟然包含這麼大的意義。如是,如是,所以「如是」這二字已經把我們要修道的重點,要努力的方向都點明了,就是要一切事究竟堅固,對所有的形相,對所有的事情我們不能著,不能住,因為那都是虛幻的、不實在的,形相也是假的,事情也是假的,那我們的遭遇,假如說遇到福報那很快樂,那是我們種善因,那遇到挫折很困難、很難過,那是我們造業,造了惡因,那只是一下就過了,只要我們了了就沒了,那都是虛幻的,不管順或逆(橫逆)都不要放在心上,我們要了解不管是順或逆都很快就過去了,都是假的,那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所以一定要把常住真心啟發,所以我們就要了解到我們的心,在一般社會的運用,那個都是「識心」,都是生滅的,不是常住真心。那我們都到達沒有變化、都很堅固的,那個才叫常住真心,所以後學這一陣子就把楞嚴所講的那個「常住真心」,很鮮明的把祂闡發、啟發出來,就是

「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我們就把這四句記下來,祂離開我們的六根,離開六塵。「常住真心」不在六根裏面,可是也不離開六根,我們要了解到不住就可以、不著就可以。因為我們就講盲人有見,盲人沒有眼睛,那他有見性,他的常住真心和我們明眼人一樣,那阿難就問佛:「盲人沒有眼睛怎麼會有見?」那佛就回答:「盲人沒有眼睛所見到的黑暗,跟我們明眼的人處在暗室所見到的黑暗,一樣不一樣?」阿難答:一樣,所見的黑暗一樣,所以佛就發揮說我們所見的都是塵相(凡塵的景相),那凡塵的景相是明?是暗?它都有變化,那我們不要去在意,明來見明,暗來見暗,不要去在意那些明暗,那我們了解,我們的見性惟一,只有一,不管什麼景相,千差萬別的景相,我們的見性都是一樣,都是一個獨一的,那個獨一的就是「常住真心」,所以我們了解,離開眼睛有見,離開塵相有見,所以脫根脫塵。那我們能脫根脫塵,我們就不會住在身上,我們眾生都認為心在我們身上,那認為心在身上的話,我們修道就很難修,因為已經住相,佛也明白的講「離相名佛」,我們離開形相就叫佛,懂意思嗎?我們要把這個綱要、法要把祂記下來,佛沒有住相的,住相就是眾生,佛一定離相的,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著相,那「不著根」、「不著塵」而「了了分明」,那個就是「常住真心」。我們心有靈知的作用,凡心所在的地方,一定均能明了,我們心在哪裡都能徹底的了解。所以你看我們現在眼前的這麼多人,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也都了了分明,所有景相也都了了分明,這個就是我們真心所在的地方。所以我們要了解,雖然看得有這麼多的形相,但是見性只有一,單一的,不要以為見到這麼多,就有這麼多的見性,見性只有一,那個「一」就是道,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裏多用一點心,才不會修道修到茫茫然哦!我們要抓到脫根脫塵又了了分明,各為這樣了解意思嗎?你們看這個常住真心就是現在我們眼前都很完美,可是我們都日用而不知,都在找、在找,就已經當下就是了,不用找。所以永嘉大師說過一句話覓即知君不可見,覓,就是尋找,如果你在尋找佛性,就知道你見不到佛性,為什麼?當下,「當下」就是,就在我們當下就是,不用找,你要找,表示你的佛性不見了,日用而不知,不知道那個就是佛性,差別在哪裡呢?差別在我們轉念又加料,我們常住真心,就是當下,不變之體和隨緣之用。我們能了了分明是隨緣之用,讓我們能夠有隨緣之用就是因為有不變之體,我們都體用同時,所以說「不變之體曰寂」,「隨緣之用曰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同時」就是本來面目,就是我們「常住真心」(直心),所以在生活之中就這樣用,生活裡面就寂照同時,不要轉念、加料(直心),這樣的話就是中庸所說「率性之謂道」,我們用直心都是率性,都是道,都已經是道了,不用另外再找,已經就是了,所以金剛經的第一分就全部把日常生活之中,該吃飯就吃,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是用講話的,沒有話講,真的「道」沒有語言,所以我們就要了解我們得道了,就已經當下了。點傳師把我們的玄關一打開就跟整個法界、整個虛空融為一體了,就已經是最殊勝的上乘法了。所以是那個「如是」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叫做是,是者無非之稱,就是沒有不對,沒有對待的,無非。那麼將一切事項之法悉心窮究,就是將一切所有的事相(事情和形相)我們很虛心的來窮究(研究)到底,就能徹法底源,徹底佛法的根源(源底根底)就可以到達,那麼到達以後全事即理,所有的事都是理,所有的相都是性(我們的性),所以就一切堅固,就不會被形相迷惑,但是我們都會被形相迷惑,迷惑以後,我們就在用心,就在我們腦海裡面醞釀那些相的形狀,相的情形,在腦海裡醞釀,這樣我們就偏離不變之體(思量即不中用),然後就生出自己的念頭(就屬於攀緣),我們就要把這很微細的地方都能夠了解,了解以後,我們在生活裡面就能寂照同時,時時刻刻跟我們的真心佛性在一起,所以修道後學一直強調不要找時間、不要找地點,因為什麼地點、什麼時間都是道,我們要在找地點、再找時間,表示我們有三心,要再找就有未來心,那我們,你看現在的心我們也把它固定化,所以才會說我要再找時間地點,三心就呈現了,那我們要了解三心呈現了就是眾生,那在真理裏面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已經過去,無論好壞就讓它過去了,不要去回憶,很快樂的它又不會回來,很悲傷的又第二次傷害,所以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的我們都要事先策劃,那是凡塵事,我們修道性分裏面是沒有的,因為人算不如天算,人再厲害也不即天的一劃,你多厲害,天就與你做對頭,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率著本性,那能率這著本身的本性,本身就已經是天了,跟天地已經是一體了,同根源,與天地同根,所以這樣重要的理念很少人去研究,很少人去研討,不知道從本源、根源著手,因為我們都著重外面的形相和事情,太看重外面的形相以及所遇到的事情,那我們看重了,相對的,就會把究竟堅固的常住真心忽略,那我們忽略了常住真心就會被物轉,一直被東西轉,我們會追求,那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所有的物都是我們真心呈現,那既然我們要去追求這些東西,就變成自己的心在追求自己的心,就是妄。所以我們要了解所有的物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都是真心,都是一體,所以不用去追,當下就已經很富足,都不缺欠,所以那個「是」就有那麼多意思,我們平常忽略一下子就過去了,如是,如是就沒有了,要法,法要就在這裏,「如是我聞」就在這裏,所以要抓到根源,

老前人也時常講「摸到根的成佛祖,摸不著根的瞎修行」,所以一定要摸到根,抓到自己的常住真心,那個就叫摸到根,找不到根源的話再很努力修就是福報,都是福報,那享受福報的人,各位可以看看,那他要不要修道?大約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想修,他想享福,除非有一個特殊的會想這些福報都是虛幻的,那我們有錢、有地位了自然就會產生驕傲,產生優越感,就是自己比別人高人一等。那我們要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道是平等,產生優越感就離開「道」了,就已經離「道」,真理是不會變得,萬年後都一樣的。「如是」,我們要了解那個「是」研究到根源了以後,它一樣全部的事都是「理」,全部的相都是「性」,形相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如來藏性,堅固不壞,都不壞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心,重複一次,所有的萬法都是我的本體,這樣才叫做「是」,「是」有這麼多的道理,「如是」,「如是」,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兩個字深深的印在腦海,「如是」,「如是」。

那這個我不是身體的我,那個是「如來」,「如來」就是我,就是不生不滅的我,不是身體生滅的我,所以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叫做我、如來,這個「我」就是要修證祂恢復到不生不滅、原來「我」。佛開始講經的時候就告誡弟子說「無我」,沒有我。在說涅槃經時就說「無我就是生死,我就是如來」,才把重要的答案說出來,說「我」就是「如來」,億萬年都是我,都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就要把這個「我」堅定,那身體的我是天地的物質,那個不是,不要住在身體。我們假如以為身體是我,它就輪迴,這樣知道意思嗎?有比較深一點,但是我們從根源研究,徹底了解這樣的話,就不枉費來凡塵這一生,這一生就冤枉,不然幾十年過去,什麼也沒有,我們看凡人,一口氣不來,擁有什麼全部都沒有,全部都是空,所以身體的我是虛幻的,是天地間的物質,那真正的我就是「常住真心」,那個「常住真心」就是我們日常尋常用的時候全部都呈現,這個「常住真心」它永遠常在,不會變化,但我們都沒有把祂修證,才會六道輪迴,那「常住真心」祂也很奧妙,你不去用祂,祂就退隱,你去用祂,祂就呈現,所以只要妄心一起,那個「常住真心」就隱了,不見了,那只要所有的「妄」都消除了,那「真」的就呈現,所以妄盡(沒有了)真顯,所以就是要把所有的妄(形相事情)徹底了解都不真,那就是「妄」盡了,「真」就可以顯,我們現在把萬相萬事當成真的,那就是「妄」很盛很強,那「真」就退隱了,那知道萬相萬事萬物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已經都不住了,雖然有形相,有事情,我們可以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會住相,那這個妄都盡,妄盡真就顯,我們整個「常住真心」就呈現了,整個都是,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這個「我」就是真的,億萬年都常存的,祂不會消失,以前的莊嚴劫有一千位佛,現在的賢劫也有一千位佛,到世尊才第四位,彌勒祖師才第五位,往後還有995佛這麼多。賢劫以後就是星宿劫,它也是千位佛,各位就可以知道時間的長遠,時間就是這麼遠那麼長久,我們這個「我」祂都永遠在,不滅也不生,沒有生滅,假如沒有把祂證悟的話,就在其中,一直在六道輪迴,那六道輪迴就像我們現在生活一樣,像現在的天氣這麼熱,我們就要受到天氣的煎熬,到外面好像火爐,走一段路就滿身大汗,都快要暈倒了,就是要受到天地的煎熬,可是我們的「常住真心」祂一點也不熱,那我們為什麼會接受這樣呢?因為有身體,有現相,有造業,有業因我們才要來接受,所以我們一定要趕快把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啟發,知道祂就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祂「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就在我們身上。ㄟˊ可是就是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奧妙就在這裏,脫根脫塵、離身離境、了了分明、常住真心,這樣有清楚嗎?我們住在身上錯了,就變眾生了,就要輪迴,那我們不住在身上,可是我們都還了了分明,那個啦!那個就是「常住真心」,那也不在形相,也不在境(脫塵),不在景相,已經離身了,已經離境了,這個「常住真心」,平常就在說「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住,不離就是還在這個現象裏面,「不即不離」真的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後學用一手指比這樣啦,比了二次。所以「拈花示眾」那個就是啟發我們那個「常住真心」,我們那個能見的「見性」,那個「常住真心」都時時在,大家都「霧煞煞」(台音),人天百萬,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哦!就是這個喔!佛就知道他以得道了,就跟迦葉尊者講「吾有正法眼藏」,佛的正法不藏於左眼,亦不藏於右眼,就藏在那個中間涅槃妙心,不生不滅,很奧妙的心,「實相無相」,實在的形相,沒有形相,我們那個沒有形相的常住真心可以生發萬相,所以叫妙,很奧妙,微妙,很微妙,在教內找不到的,後學認為已經洩盡天機,所以外面打雷自己就要小心一點,看上天要不要給後學講,否則會懲罰後學,不得好下場。(班員:劉講師真是大慈大悲,只要眾生得離苦,自己不求安樂,聽了真是汗顏啊!)

  「聞」:已經透徹了解真理了,就要使我們的佛性聞達十方,十方都是盡虛空徧法界,都是佛性,聞達十方。可是有一個功能,就是還沒到達的時候就要「反聞自性」,就是不管在什麼時間,什麼事情,我們就要迴光返照,那就叫「反聞自性」。「反聞自性」就是修持的功夫,我們已經透徹的領悟了以後,使我們的佛性能聞達十方,跟虛空法界融成一體,這就是「如是我聞」。你看這四個字多麼重要,以往有說也沒說得如此詳細,也很少人去探討到如此的真相大白,所以不知到很冤枉的。道的殊勝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後學一直在可憐眾生,我們眾生本來都是佛啦!被我們自己的見解障礙,我們的見解都不正確,障礙自己成不了佛,所以就叫邪見,我們的見解都叫邪見,所以要正知正見,那怎樣才可以正知至見?萬緣放下,都不要有念頭,那就是「正知正見」,這樣你就可以到了,就這麼容易,我們都認為哪有那麼簡單?佛都是有佛骨,我們眾生都是眾生骨,都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我們不肯萬緣放下,放不下啦,我牽腸掛礙好多呢!哪放得下!各位前賢要不要放下啊!哪一天一口氣不來時,是不是也要放,有一天一口氣不來,你捨不得放也要放,對不對?對!那我們不如早一點放,早一點萬緣放下,當我們萬緣放下,那個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佛就已經呈現了,這麼簡單呢!可是你看,你學到博士了,你肯把你所學的放掉嗎?你念到大學了,你肯把你所念的都放掉嗎?不肯啦!所以那個就叫邪見,這樣了解嗎?難怪老子要講「滌除玄覽」,洗滌乾淨我們所學到的,全部都把它洗乾淨了,到達無疵(沒有瑕疵),就已經成了,也是講的這麼明白啊!不是沒講耶!是我們不聽啊!各位就可以知道我們的知見害我們有多深,當我們的意念改變,各位就可以想像:意念改變了,你跟以往所做的絕對相反,那為什麼會這樣,那就是我們的見解,那我們意念改變的見解是正確的嗎?只是從另外一個牢籠出來又進入另一個牢籠,好像那鳥籠,各位看現在的房子很像那個鳥籠,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那個鳥籠裡面,那如果搬家就從這個鳥籠搬到另外一個鳥籠,都是在鳥籠中,都不逍遙自在,所以我們透徹認識真理了以後,一定會改變一些所有舊的念頭,那些習慣性的作為也會改變,那也知道不用計較,為什麼不用計較,因為是一體,那要計較是跟誰計較(跟自己),全部都是一體,真理就是這樣,我們離一切事究竟堅固有多遠,我們現在都把事情當成是實在的,不知道虛幻的,那虛幻的它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嗎?絕對不是,所以你要到達所有的事都究竟堅固,就要走入真理,真理世界才一切事究竟堅固,為什麼?因為全事都是理,全相都是性,都是沒有變化,那佛就講所有的相,相為何會現相,就是因為有性,它才會現相,所說的現象是短暫的,不是長遠,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佛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有的事,所有的相就是這樣,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變化,所以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要住在相上,不要迷戀,有一些事有一些相,我們會迷戀在事相上就造業,業就是這樣形成的,很冤枉的,還理直氣壯不知自己再造業,所以我們要透徹的認識真理,舉例性真相假,我們的身體是因緣聚會才呈現的,假如說沒有佛性的話,這個身體能夠存在嗎?不能存在對不對,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的身體就看到我們的佛性,對不對?有「性」才現「相」,雖然相是假的,但佛性是真的。「相」是假的,「性」才是真的,沒有佛性,身體就不存在了,沒有佛性,萬物也是一樣,萬物生長的時候也有它的物性,它一樣有,那你看物的物性,它有生、住、異、滅,你看它生時很脆弱,慢慢堅硬再來成枯槁,然後消滅,它的性消失了,相就沒了。同樣的道理,有性才現相,那我們看到了不要住相,看到它的性,這樣懂意思嗎?所以全部的事都是理,全部的相都是性,這樣就不會捨本逐末,相是末,性是本,那我們都捨本逐末,追逐現相,不追求我們的佛性,我們了解「性」的重要,我們就在「性」上做工夫,六祖在獵人隊十五年就是在做這個工夫||去生滅,守真常。那我們能夠守住,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那個常住真心就是在修道,只要像六祖一樣經過十五年,保證志徹拿刀子砍三下,你還會說話,因為已經「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真常寂滅樂」。最上已經沒有比它更高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涅||不生。槃||不滅,沒有生滅,我們的佛性沒有生滅,已經把祂證悟了,
所以圓()(),圓||不變之體,照了就明,不用我們用心,祂自然本體發出光明,所以走入不生不滅的「真」就常住了,又寂滅,又如如不動,沒有生滅,那個快樂沒有對待,所以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都沒有關係,為什麼?因為祂已經走入真靜,真正的靜裏面。

空中花()就是現在所看到的萬相,我們都把空中華當成實在的,所以才六道輪迴,知道這些都是虛幻不時的就不會輪迴。那個是佛講經說法的巧妙,因為我們就現實的萬相來說假的不容易,不容易去相信,所以佛用另外的一個角度來說,說好似空中的花,那空中來沒有花啊!是我們的眼睛有毛病啊!翳眼見空華,翳眼才看到,如清明眼就看到清明空。清明眼||佛菩薩,
清明空||真理。那真理所看的都沒有萬相,那翳眼所看的就看到空華,眼睛有毛病,才看到萬相就這麼多,這樣了解意思嗎?就是因為我們把萬相當成真啦,不知萬相一直在變化,都虛幻不實在的,所以佛要我們把虛幻不實在的萬相都透徹的知道它是假的,就不住,不住就可以了,不是要把它滅掉,只要不住,不住在萬相,那萬相隨它去發展,所以「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諸相發揮,你看發揮出來不是會滅嗎?就讓它滅,生就讓它生啊!所以我們那個
有容,我們那個佛性有那個容量啊!發讓它發,滅讓它滅,讓它自然的生滅,生滅,那我們那個體是不生不滅。


問:請問劉講師「涅槃」和「混沌」有何不同?

答:「混沌」是把萬物攪成一起,好像我們再煮那個什錦麵,已經混合在一起了,我們現在是萬相萬事都分得很清楚,那個「混沌」是全部攪再一起,不是變化了嗎?攪和在一起以後已經分不出來它是物或事,已經和在一起分不清楚了,所以山河大地到混沌的時候,整個混沌的時候,沒有山河大地,可是山河大地也在裏面啊!那要等待重開天地,「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生人,這是大的元會的轉變,那我們要了解沒完沒了,都沒有停止之時,我們說現在是「末會」,那「末會」也會過去到人滅地盡,然後混沌至下一元會開天闢地就這樣,考古學家不是說幾萬億年可以考證出來的,那是經過幾個元會,一元會才129600年,所以小的有一天24小時,一個月30天,一年12月,然後大有大的,然後更大的,它所有一切的變化都在我們的佛性之中,這樣知道嗎?所有的變化都在我們佛性之中,只要我們真如守自性,我們都可以「站高高,看馬相踢」(台音),只要我們起心動念,我們就得走入其中跟眾生攪和,「混沌」是經過萬相的變化,是「用」、是「相」;「涅槃」是「體」、是「性」、是「不生不滅」。

求道就是點開我們的佛性,是盡虛空、徧法界。我們的常住真心已經與整個虛空融成一體,不侷限在一個個體裏面,那我們沒有求道,如果沒有點開的話,我們平常說眼睛是靈魂之窗嗎!靈魂有窗那必有門,我們盡出必從門,不能從窗,那叫左道旁門,靈魂從眼睛出去,將來成為鳥;從耳朵出去,成為大耳朵的動物;從口出去,成為水族類;從鼻子出去,成為化生;從肚臍出去,成為人;從泥凡宮出去的成為天道(氣天仙),還是要從正門出去了,才可以回歸本位。六祖壇經:威音王以前,七佛治世,沒有祖師掌道盤,只要能領悟真理的本體,就可回歸本位,所以這是點「道」的殊勝;但在三佛收圓之前,一定要領天命的祖師來點開我們,才能與天地合為一體。

問:那不即不離幹嘛還要從正門進出呢?

答:所以我們的佛性不是不生不滅嗎?啊我們現在為何要吃飯,就是有肉體,那為什麼有肉體,因為我們「一念妄動」,就是「無明」,我們已經固蔽了,已經侷限在「念」上(即業),一起念就有三細(業相、轉相、現相),我們就固蔽在裏面了,所以沒有點開就出不來,是這個意思,就像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來沒有身體,那為何有,就是一念妄動,然後才有身體,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假如沒有身體何有患難?那意思是我們要修到沒有身體,要真正的無生,就要透徹的領悟那個常住真心,把它修證了,才有辦法沒有這個色身,那要有,也可以千百億化身,可是那個千百億化身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氣數),不受「數」約束,那我們現在是被「數」綁住了,差在這裡。七佛治世也是有身體,為何領悟就可以直接回歸本位,這是時也!命也!那三佛收圓一樣有身體,但領悟的人就不能直接回去,還要經過祖師授記,這叫做時期,就像以前戒嚴時期,要出國去觀光,想出去玩就很難,但現在你要出去,只要有錢又很方便,以前半夜不能在外面,為何現在不管任何時間都可到處走動,都沒有人會阻止,就是同樣道理。所以我們更要感恩來得很巧,上天大開普渡,得「道」很容易,各位想一想,如果早一點或晚一點,都沒有耶!是不是又是時也!命也!。

問:「隨順因緣」和「攀緣」有何不一樣?

答:正知至見就是萬緣全部都要放下,全部都沒有自己生發的意念,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無明不覺,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沒有,萬緣都放下,那個就是正知正見。那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那已經就是我們佛性整個發揮了,所以就是佛知佛見,這種狀態我們都比較困難達到,所以我們就盡量學習,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萬緣放下,不要生出念頭,不要起心動念,這樣久而久之,念頭愈來愈少,就會到清靜的地步。

「攀緣」:是我們有意,自己心裏面想,然後摻加進去的,是有加入情緒,有取捨、喜歡、討厭,就造業。

「隨順世緣」:隨著凡塵的事,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自己不加入自己的意見,不加入自己的情緒,全沒有取捨、喜歡或討厭,就「隨順世緣」,那就沒有罣礙,也就沒有造業。

問: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清修的話,那這樣以後不是天地都沒人了嗎?

答:那是意識心在想,我們不是說有千百億化身嗎?所以天地不會沒有。證悟到佛菩薩以後可以千百億化身,你要化身出來凡塵就可以化出來,那不是業力推來,是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神力呈現的,一樣會有人,可是那個人就不是現在的人勾心鬥角一樣。千百億化身比現在的還要多。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凡塵,生十個就不得了,千百億化身可以千百億多得不得了,人山人海,所以不會沒有人,所以那是意識心在推論佛的境界,所以那個叫不可思議(佛的境界),不能用我們人的頭腦來思想,用人的嘴巴來論議,叫做不可思議。所以才叫做「妙」。

問:十法界的那個佛是究竟了嗎?
答:是究竟的。好比那個礦已提煉成金了以後,要它恢復礦,已經不可能了。

問:可是它是在十法界裏面,十法界不是我們一心所變現的嗎?
答:那佛也是我們的心。

問:第八阿賴耶識識神是先來後走,如果要離開凡塵又要轉世投生了,那我先到那一邊,

那我這一邊又後走。

答:你這個是意識心,我們要知道,我們那個第八的阿賴耶識斷氣了以後,並沒有馬上離開身體,祂還在身體,所以家人的一切動作、言行,亡者都知道。阿賴耶識還在,那等到還要經過過中陰身,要投胎還要經過中陰身,那假如在凡塵有修道,有在修持行善,他的中陰身才可以自己主宰,他有那個能力主宰自己往東或往西,除非他在凡塵不行善,才會沒有七天就不能主宰自己,就要受到業力的安排,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阿賴耶識是後去來先(死了最後離開身體,但投胎時阿賴耶識先進入),在後去來先的中間有一個中陰身,所以不會後去了還先去投胎。那我們要投胎都是中陰身來投胎,所以那個叫「無明緣行」,無明了,我們造業了,就會在黑暗之中,假如看到有一點亮光,那就表示跟它有緣,就會跑到那個光明的地方,去那個光明的地方,正好父母正在做愛,就趕快進入,就先來,先來就懷孕了,所以第八識最早到。所以第八識最早到,最後離開,那中間的過程都蠻久的,他不會說還沒離開就先去投胎了,因為還要經過七七四十九天中陰身,最短的中陰身都還要49天,那我們有修的話,自己的中陰身還可主宰,就好像我們現在活著的身體,我要到哪裡就到哪裡,可以主宰;那一般不修的話,要到哪裡都沒辦法主宰,好像犯人要去哪裡都沒自由,業力把你推去哪裡,你就去哪裡,那個就是沒有修的中陰身,就是這樣。那我們有修的中陰身才可以自由,那修到整個都超越現相了,那整個就不用還要49天,那是永遠都自由,沒有業力束縛我們,可以綁住我們,所以「修」就很重要,我們如果不修的話,就要受到業力把我們推到哪裡,就在那裏現相,那我們修道以後就可以自由自在,那自由自在的話,我們要走東往西都可以,有修的話,連要出生什麼也可以自主,我要生在富有或貧窮的家庭,或是也可以去出生動物,當小鳥、小白兔都可以,自由自在,可是那一定要修,才有辦法自己有主宰的能力,不然大部分的眾生都是造業,因為用識心,業力就會把我們推,推到哪個地方就在哪個地方現相。

問:「元神」、「識神」祂是一體兩面嗎?

答:是的。「元神」在生的時候,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元神比較高層次,識神比較低,可是識神竟然可以主宰我們所有的言形動作,那元神竟然沒有辦法,祂就退隱了,識神就當家。所以現在就要削弱識神的權柄,讓祂不會主宰,而讓元神當家,很困難啦!我們就要了解到,當我們看到喜歡的、聽到喜歡的、聞到喜歡的,就不放過,那就很強,喜歡看就要看,喜歡聽就要聽,喜歡聞就要聞,然後喜歡吃的就要吃,那個元神就說不要啦!會造業,會造業,那個識神就「我就要,我就要」,那就沒辦法了,所以識神就很強,那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啊!識神當家,那我們現在就要認識,這個識神是元神賦給那些能力,識神有動力都是元神賦給祂的,可是識神都不會聽元神的話,都不聽,那要會聽,就是我們自己要修持,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有始覺智了才會變化,才會把那個元神本來的權柄恢復出來,然後把識神的權柄削弱,不讓識神越權。像現在社會的現相很多都是越權,超越祂的權柄,都是這樣,那我們現在的毛病就是識神太強,各位識神強不強?(答:很強)。尤其坤道看到漂亮的衣服,不買的話,那真是難過,我們就可知道那個識神的強度有多強,晚上睡覺都睡不著,不買好可惜,所以我們就是了解那個識神很強,那現在就是要先認識真理,知道識神一口氣不來,就什麼都不管了,那全部所造的業都推給元神了,識神都不負責任,那這個元神很冤枉,祂沒有做,卻全部都要負起責任,全部都要擔起來,所以各位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良心再提醒我們不能做,不能這樣做,但識神就是要做、要做。

問:何謂伏魔不伏冤?

答:這個嘛!魔都希望眾生不修道,就歸魔在管轄,都是他的手下,都是他的魔子魔孫,那只要發心修道就把魔宮打破了,魔宮就是塵勞,凡塵虛幻的,我們把它打破了,那魔會恐怖,他不希望我們修道,希望我們貪戀凡塵都當他的部下(魔子魔孫),那佛呢?像這種情形就會伏魔,把那個魔降伏,叫他不要來擾亂修道人,那可以伏魔。那冤是冤欠,冤欠是我們眾生自己造的,自己要去承受,假如眾生造的冤,佛把我承擔的話,那我們眾生會愈造愈多,因為有人擔,我在做,有人在擔,好像現在我們一直用錢,然後王永慶一直再給我們背書,我用的錢你收不到,你可以去向王永慶收,這樣的話,都可以一直用,越花越多,那後面有人在收拾,那是不是越做越大,冤欠就愈欠愈多,這樣了解了嗎?所以佛不做這種事,佛說你自己有冤欠,你自己去還,自己去了,那有魔的話祂伏魔,但不伏冤,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所有的冤欠要自己去了掉,自己欠的債務自己要去了掉,不能說自己做的希望別人替我們承擔。佛也曾說:只要我們走入到真理世界,因為真理世界裏面空無一物,空無一物,哪有什麼債,哪有什麼業,全部都沒有,都是空,所以真理的角度來講,能進入真理世界,真空了,那全部的業障債都消失了,都沒有,那是要真正的已經進入了,在理來講,那個佛,證悟了佛以後,祂沒有關係,沒有因緣,沒有負債的眾生,祂都要救他,更何況是有的,祂更會救,所以我們就不用去顧忌說「那以前的債務呢!就不用還了嗎?」因為他成佛了以後,那個是沒完了的時間,空間也是沒有期限,時間跟空間都沒有侷限,所以欠千億也還得了,只要進入真理世界,那個就可以說已經還清了。以我們識心的理可以這樣講,那以佛來講,只要進入真理世界,債務都消失,全部都沒有,所有的業障,所有的罪過全部都沒有,只要進入到金剛本性本體裏面,所有的罪惡全部都消滅,不管多久的罪惡全部消滅,那個就是講真理,因為空,空裏面沒有東西,沒有牽腸掛礙,那已經走入了,就沒有牽腸掛礙。如以意識心來講,佛度眾生呢!自然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具備,自然就有,那祂自然會渡眾生,所以不管在怎麼多的債務一定會還,都有限,只要落入數目都有限度,那個無量的才是嚇人,說有幾千億那也沒關係,因為哪也是個數目而已,只要是數字那都很少,我們看那個無量的阿僧祇劫,佛在無量的阿僧祇劫都在渡化眾生,那我們一個阿僧祇劫都算不完,更何況無量的阿僧祇劫。我們經過三個阿僧祇劫,眾生畢竟成佛,吃苦吃得夠了,就會甘願說要來修佛,不要在凡塵打滾,那如果吃苦還沒吃夠,那就還很貪戀凡塵,還認為凡塵還很好玩呢!

問:那修道不是有頓和漸嗎?

答:對啦!修道有頓漸,理在頓悟,事在漸修,就是真理要頓悟,那事就是習性,要漸修,有一些習性蠻強,一下子就要斷掉,是非常困難的,會讓我們精神分裂,所以就慢慢來。我們看現在每家都打掃得很乾淨,要進去家裡都要穿拖鞋,所以各位看拖鞋是什麼意思,知道嗎?就是要跟習性妥協,妥協就是一半一半,佛性和習性各一半先作主,也給識心一半的權利,也給真心一半的權利,那叫妥協,然後慢慢的培養,真心愈來愈強,識心就愈來愈弱,然後就消失了,那就恢復到本來這樣,就沒問題,這樣叫緩和的方法,不要一下子就想把習性整個改正過來,怕會受不了,習性會反撲,那一反撲起來很強的,所以先和習性妥協,所以認識真理為前提,重要的是要真理當家,真理作主,和習性妥協,比喻房客住久了,房租也不繳也不搬家,賴皮了,所以房東只要拿錢給房客,請房客搬家,這就叫妥協。這跟真理不合,真理不是這樣的,但凡世間的現相就是這樣的,就要跟現相妥協,妥協以後,我們就能海闊天空。如果硬要那個小人(習性)搬家,那個小人(習性)一定會懷恨在心,一定會來破壞(反撲)那就有事了。所以頓悟就是很快的能了解真理,比喻說萬緣放下就是正知正見,這就是頓悟。能很快得走入真理世界就是萬緣放下,那就是頓悟,不用經過三個阿僧祇劫,就可以進入真理世界,南部有位前賢說過「三個阿僧祇劫就是貪嗔癡」。消除貪就經過一個阿僧祇劫,消除嗔又經過一個阿僧祇劫,消除癡又經過一個阿僧祇劫,貪嗔癡消滅了,三個阿僧祇劫就過去了所以這個就是理在頓悟,事在漸修,那我們的貪嗔癡不知不覺會起來,會生發,就呈現了,那我們就是要從我們的常住真心用功夫,那貪嗔癡就會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常住真心無形無相,我要貪什麼?我要生氣什麼?然後癡就是無明,那都沒有形相,我無明都不要,這麼很容易的。所以真理世界很棒,沒有形相的。所有的問題都是在形相產生的,沒有形相就沒有問題了,我們的真理世界,我們的常住真心都沒有形相,祂雖然可以生發萬相,但本體事沒有形相,所以我們從本體去用功夫,就可以去掉貪嗔癡,那貪嗔癡去掉以後的世界,就是常樂我淨,逍遙自在。

問:那就不用耳根圓通?

答: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耳根圓通已經在用了,你看我們現在知道脫根脫塵,離身離境,可是我們了了分明,現在又有冷氣機的聲音,有電風扇的聲音,我們都知道,對不對,那個就是在用耳根圓通,就已經在用了,不用說再起一個念頭說我現在要來修耳根圓通,不用再提起這個念了,已經當下都在用了,那是我們都不知不覺的時候才要用,才要起念說趕快來修耳根圓通,然後進入到法性的時候就不用了,那個時候當下就是已經在用耳根圓通了,不用再起動念來用,所以才叫修而無修,無修而修,那才是不生不滅的修法,那就是常常觀照。我們常常觀照,但不起心動念觀照,就已經在觀照了,如起心動念在觀照就會有消失的時候,那如能都不生不滅的觀照,那才是真正進入修道的軌道,才是真正的修,叫做修而無修,無修而修,程度都不一樣。

問:轉移和心住在佛性有何差別?

答:轉移是一暫時的應用,利用當時身體很難以忍受,難以承受的那一種苦,然後把它轉移,轉到別的我們所熟悉的景相或熟悉的聲音或熟悉的事情,那是暫時的。那住在佛性是全部都無所住,全部都無所住才是住在佛性,一切無住,所有都無住了,才是住在佛性,金剛經在「妙形無住第四」最後一行「菩薩應如所教住」,就是住在「無所住」,一切都不住,所有都不住,那就是住在佛性,不住在身內,不住在身外,也不住在景相,也不住在我們經過的事情。所有一切都不住,那就已經住在佛性,所以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萬緣盡量放下,能夠萬緣放下,才能一切都無住,才能夠到達我們想修道的目標。那轉移是暫時的,並不能夠常用,就是常住的用,就是暫時而已,三寶也是轉移的方法,那我們要常住的話,就是要在日常生活時時刻刻都萬緣放下,一切都無所住,全部都無所住,就正確了,就已經住在佛性。因為我們有所住的話,心就縮小,那無所住的心才寬廣,跟整個虛空合在一起,那如有所住的話,就指是住在我們所知道的現相裡面,那心就很狹小那就不是佛性原來的本體。原來佛性的本體是很寬廣,能盡虛空徧法界,但眾生的習性太強了,沒有用這些方便法門的話,我們是進不去的。那進不去的話,就沒有功夫,那沒有功夫的話,那就跟社會人士一樣,所以我們要學先能夠轉移,轉移了以後愈熟悉,那個萬緣放下的狀況,那個腦波的震動就愈小,不然我們的得失心都很大,都有取捨,有得失心就跟一般的眾生沒有兩樣,到時候一口氣不來,也是那樣,就是八識田中一點佛因都沒有。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盡量萬緣放下,我們要了解萬萬緣都放下,那個叫正念。正念就是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就是正念。正念就是全部都沒有一個念頭,那個就是了。那我們就盡量學習,盡量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萬緣放下,一念都不起,只要我們一念都不起,我們就佛性都具足,「張拙」的偈語「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不生的話,佛性全體都呈現了,只要六根一動就被雲遮,我們佛性就不見了,我們都不知道,起心動念就是造業,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知道,我們起念頭那個念就是「業」,就是「業相」,那我們有業相就會轉相,所以一念無明生就生三細,很細的業相、轉相、現相,那我們既然有了,有這個念頭,我們就要了解到我們這樣輪迴六道時間太久,那所有善惡因果都有,那麼都有,只要我們起心動念的這一個念頭就會把以前我們所造的業因互相結合,因跟緣結合,結合以後我們就要去承受,就要承受那個果報。所以佛教我們都萬緣放下的時候,我們可以消滅所有的罪業,因為所有造的那些因遇不到緣,因緣沒有配合,就好像我們種子沒有埋在土裏,沒有水、陽光,它就沒有個緣,種子永遠是種子,不會發芽,要發芽,一定要種在土裏,然後有水、有陽光,然後才會發芽,因跟緣會合,才會呈現果報,那只有因沒有緣,它永遠都只有因啦!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都能修到一念都不生了,那所有因都沒了,所有因緣都沒有了,最殊勝的方法就是一念不生,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畢竟都要應對萬事,我們就要培養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到來了,我們該怎麼做,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們去做,做了以後就把它拋開,都不住在心上,不牽涉到自己的情緒。這個事情一來了,就生我喜歡或不喜歡的心,這就是情緒,這樣就造業了。因為有情緒,就有取捨,有取捨的心,我們就是造業,所以事情來了,我們該怎麼做都去做,吃虧也沒關係,那完全就是率性,那率著本性去做,就好像天、四季的運行、春夏秋冬、白天、黒夜,這樣它業因都沒有,都是自然的現相,我們都沒有造業因,自然果報就沒有,就不用受苦,所以要了解,我們受苦的原因就是自己有私心。遇到事情了,這個對我不利,我不要,這個對我有利,我要,就是有這個私心,沒有去看到事情的到來,它有一個正理。該怎麼做就去做,不要考慮到自己,那就是率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樣本身就是道,那我們偏離了,所以才要修道之謂教,那個才叫教化,所以只要率著本性,我們就不造業,都很逍遙,所以那個住在佛性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在生活裏面盡量都不要起心動念,假如念頭很強就要慢慢改,讓那個念頭慢慢消失,因為起心動念就是我們用力去想(妄念),那我們那個用力去想的把它去掉,不要想,不要想的話,那個起心動念就沒了。沒有了,那剩下來的就是雜念,雜念就是沒有起心動念,它自然跑來。那是我們累世的習性,所以在對付雜念的時候就要觀照,念頭來了,我們不要跟它對立,只要看住它就好,我們就看就看那個念頭,因為我們看住那個念頭,它就不會一個接一個的攀緣,它會慢慢消失,消失了又會來,我們一樣看,這樣就好。它慢慢的力道就會減弱,慢慢的就稀稀疏疏,到後來就沒有了,沒有了就清淨了,所以這個起心動念(妄念)與雜念,不修的話,它不會憑空消失,絕對要觀照才會沒有,不會說哪一天睡覺醒過來,就全部都沒有,不會這樣,一定要經過修持。我們就是要保持清淨,那清淨就是一個念頭都沒有,一個念頭都沒有,那我們整個心跟整個虛空大地都合成一體,所以就很靈敏,有什麼事都會知道,就是因為這樣,因為整個天地就是我們的心,天地中的事就是我們心中的事,自然而然都知道,你不用去看,不用去問,自己都會知道,這要一段時間,保持正念要久,那在我們平常人來講那叫無知無覺(沒有知覺,沒有念頭,它都無念),可是我們要了解到,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那我們眾生就有所知、有所覺,就差那麼一點點。那我們全部都不知的話,就無所不知,那個無所不知都是從性分直接呈現的,這叫般若妙智慧,般若是我們自性裏面的東西,所以我們研究這個金剛經,它叫金剛般若波羅蜜,本身它就是般若,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我們的自性祂本身就具備般若,就具備妙智慧,因為我們落入凡塵以後,從小以後就一直被教「你要認識,你要懂,你要學」,都是認識凡塵的現相,那個沒有現相的,我們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本性裏面所有沒有限鄉的都知道,就要放下萬緣,放下萬緣以後,我們自性的般若才會生發出來,所以只要在日常生活時時能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一段時間以後,你那個第六感就特別靈敏,今天有什麼人會來,還沒來你就會先知道,你就會想到他,奇不奇妙,就是那麼妙,那今天有什麼事,還沒到,你也會事先感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般若妙智慧已經產生功能作用,那平常我們都不是這樣子啊!我們都是用聰明知識,我們用凡塵所學的聰明,那用聰明,般若退隱了,讓給聰明,般若的功能全部都不呈現了,所以般若需要我們自己啟發,那啟發的方式就是要我們都能時時萬緣放下,盡量保持清淨,清就是一念不生,淨就是一塵不染,也可反過來說,只要我們一念不生、一塵不染,就是住在清淨的佛性,那個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因為那個超越所有的現相,沒有形相,離身離境,脫根脫塵,離開我們的身體,離開所有的形相,可是又是那樣的了了分明,我們要追求的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只要追求到這個,因為祂脫根脫塵,所以靈光獨耀,我們佛性的光芒自己發出光芒,祂自己本身有,靈光獨耀,不是從我們身體產生的,是佛性自然靈光獨耀,是截然的迥脫根塵,不住在根亦不住在塵,所以跟身跟境全然無關(跟身體、環境、現相全無干),所以生死不繫,生死不會綁住常住真心,所以常住真心祂是超越生死,祂是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不即不離,就是因為不即(不住在身上),所以祂才可以靈光獨耀。就是因為祂不離,所以祂才可以「塵剎普照」。凡塵跟佛的境界(國土)融合在一起,然後萬物一體,萬物都是我們的真心。然後我們把佛性拿出來徧整個河沙,那一粒沙就是一個世界,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們佛性徧滿,就是這樣,形相()跟我們的真心()竟然是一體,色和心不二,所以要時常聽,因為真理是很生澀的。我們眾生要了解到這個狀況,真的要很用心,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心在我身上,然後外面的環境就是心外的東西,因為這個觀念使我們六道輪迴,不知所有萬物都是我們真心,各位可以了解到,無心就無物,現在有心才會看到萬相,如果沒有心,萬相都沒有,所有的萬相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才呈現,所以都是我們整個的真心,心和萬相都合在一起,最困難就是這樣,佛菩薩為什麼沒有分別心,因為祂了解到真理,就是萬物一體,那不用分別,不用分別就能走入真理世界,所以在本住三摩地,祂就不用去那裏,就知道那裏的一切,那個地方,佛在講經說法,要到東方阿閦佛聽經說法都可以,一進入性分就到,比坐飛機還快,那有無量的佛世界,我們所知道的都有限,很有限,佛世界無量無邊,我們也要知道我們的真心跟佛並沒有二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是被我們自己的知見障礙,障礙我們自己成佛,所以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知見去掉那就成了,這麼奧妙,學越多,障礙就越多,像剛出生的嬰兒,他學的最少,最接近佛性,所以嬰兒一哭起來好響亮,都不會沙啞,我們大人話一說久了救沙啞了,都無法跟嬰兒比,那都是佛性本來的本體,那我們一落入到凡塵,染到很深的塵垢,所以就有一些毛病,那我們修道就是把這些染到的塵垢去掉,在還沒有去掉前就是要先認識,我們要先認識真理,認識真理了以後,我們的方向才會走的正確。那追求的方向正確,就會自然而然在我們的八識田中種佛因,因果同時,我們能夠修不生不滅的心就是因,不生不滅的果就是佛,一定要因果一致,我們不能用生滅心來修佛不生不滅的果位。我們凡人都是用生滅心來生活,沒有了,有生,然後生了以後又沒有,就滅,都是生滅,所以我們要認識,原來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不生不滅的真心祂還很奧妙,祂可以生發生滅心,所以我們生滅心境然是從不生不滅而來。沒有不生不滅的真心,生滅心就沒有作用。那生滅心所以有作用,就是背後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但我們都不認識背後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只認識表面這個生滅心,就差在這裏,我們都用生滅心,還把它認為是真心,就是這樣我們才一直六道輪迴,能夠了解,原來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而且分分秒秒都沒離開我的身體,整天24小時,沒有一秒鐘離開我的身體,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離開我的身體,那就是一口氣不來了,死掉了。所以祂都在,可是我們都不認識,那是因為我們從出生以後,接觸到的大環境,大家都這樣跟我們說,然後我們也這樣在接觸,然後也這樣在生活,然後也已經習慣了,就變成我們的習性,那習慣性就是這樣,我們要改變這些習慣性的習性竟然這麼困難,很困難耶!所以有些人遇到挫折就發心要改變,結果環境一改變,原來的習性又回來了,真的是很困難,所以我們要先跟習性妥協,這才是妥善的辦法,不然,你說:「我一定要改」那個都不可靠,因為習性會反撲,所以不可靠,要先跟習性妥協,就可以改變習性,先把習性一半的權柄給真心,讓真心來主宰,讓一半給習性有所發揮,這樣的話,就能慢妥協,慢慢的自然「主」跟「客」就會分得很清楚,啊那個客人(習性)後來就會全讓給主人(真心佛性),就不會爭權柄了,所以各位可以看,我們在社會上生活,我們的六根很強,喜歡看的就一定要看,耳朵喜歡聽的就一定要聽,鼻子喜歡聞的就一定要聞,嘴巴喜歡吃的就一定要吃,身體喜歡摸的就一定要去摸,意念喜歡想的,就一定要想,六根都很強,都要當主人,就是這樣,我們才六道輪迴,六根都是婢女跟奴才、僕人,不能給六根當主人,當主人就慘了,就糟糕了,就造業,就要受苦了。所以我們就是要啟發那個常住真心,這樣各位會嗎?會啟發嗎?還是一句話「萬緣放下」,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就是萬緣放下。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萬緣放下,頭腦不要一個念接一個念,把念頭都放下,我們要了解到最難的就是這個,萬緣放下最困難,我們能夠放下,能夠放下,各位努力一段時間,絕對會發現有效,沒有那麼多念頭了,絕對會發現。很多人就會認為這樣是不是老人癡呆症,但是我們要了解,老人痴呆症是把意識用到過度了,超過他的負荷,已經到達麻痺的狀態,所以器官越來越老化,就會到達癡呆的現相,那我們在修持萬緣放下,那是很靈敏,很靈敏的,只要一念動了,馬上會發覺,觀照到,很靈敏的,很靈敏會老人癡呆嗎?

問:那如何啟發才會很靈敏?

答:因為只要我們都萬緣放下,一直觀照,不起心動念,這樣會保持很靈敏的,頭腦清醒,那這個保持頭腦清醒的狀態跟那個老人癡呆的狀況,完全是天壤之別,那是差得很多啦!因為我們是一直在做工夫,那個老人癡呆是一直使身體的器官功能一直發揮它的正常作用,那發揮到正常作用,「身體」它有生住異滅,到後來自然的現相就是老人癡呆症,那我們現在修持不是用身體,而是在用我們的佛性,這樣知道嗎?它差別的地方在這裏,我們老人癡呆症是用身體的器官,就是用身體有形有相的東西,那我們在修持「萬緣放下」,在觀照我們的念頭不生,那都是在佛性做工夫,都是在心性做工夫,所以做這個工夫是……,是沒有形相,不像老人癡呆症,那個是有形相,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沒有形相才值得我們追求,那有形相的東西,它都會變化,很快就不一樣了,那沒有形相的,祂就永遠不會變,不會滅的就是沒有形相,有形相的它就會滅,那我們現在就是要修心性,那個都沒有形相,我們在觀照,一直觀照,「觀照」有形相嗎?沒有形相,我們一念不生,有形相嗎?沒有形相,但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在做工夫,自己知道自己現在是起心動念或是一念都不生,自己知道,我們不能進入到那種麻痺狀態,那個麻痺狀態是在身體裡面,所以人麻痺了,就很糟糕,那個做工夫已經偏離了,所以我們那個觀照是很靈敏的,我們愈作是愈靈敏的,所以能夠觀照就是成佛,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觀照,假如我們一直在觀照,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那個良知良能時時刻刻都把祂請出來,都在,所以就不是凡人所說的「良心一個死掉了,一個還未出生,現在正好都沒半個」,我們剛剛好,都有,都在,我們的良心全部都在,為什麼?都在觀照,所以在觀照的時候,整個良心都在,所以我們一直在作觀照的工夫,就不可能做錯,為什麼?因為一錯了,就會受良心的譴責啦!「你怎會這樣!真理是這樣,你怎麼還會做那樣」,絕對不用別人來指點,你自己就會譴責自己,自己就會走入真理世界,這樣就時時刻刻生活在真理世界之中,那外表形相跟別人沒有兩樣,內心世界就不同,那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時快樂,時時都常樂我淨,都是四德∣∣常、樂、我、淨,都是佛的四德,還是要自己追求,才能夠達到,這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沒有心追求,就是沒有,不困難,所以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不困難的。就是那個萬緣放下,各位前賢,萬緣全部放下,那個放不下的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什麼都不要了,都不要了,那都不要了,為什麼還有一個在,那一個是什麼?那個就是我們的良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那個我們是放不掉的,你不要祂,也摔不掉,那你要擁有,也抱不來,就是這麼奧妙,你要抓也抓不住,你都不要祂,祂也不走,這是我們所追求的,是最簡單的,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修的那個是很簡單的,像中午點道的那個「平心靜氣,眼看佛燈」,那都是萬緣放下,然後靜待點玄,那個一念都不生,一塵都不染,就是那個狀態,那已經把最寶貴的指點我們,所以我們了解眼睛是靈魂之窗,靈魂有窗就有門,我們每一個人的門在求道時就點開了,只要不反道敗德,歸空時都身軟如棉,就是已經從正門出去了,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那不要等到以後,就是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了解,我們當下的都是常住真心,整個都是,不用再找時間,不用再找地方,什麼時間,什麼地方都是我們的常住真心,不用說要找時間,不用說要找地方來修道,都不用。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都可以修道,只要我們都能觀照到自己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了,這樣有沒有很簡單,只怕我們不願意去做,有的人會想,哪有這樣簡單,各位前賢,才真的不簡單,為什麼?不要說萬緣放下,我們一緣都不放下,我們心裏面都有罣礙,自己問自己就知道,那個罣礙一定有的,一定會有罣礙,就是把那個罣礙也放下,我們就心想,到一口氣不來時,放不下的也要放,那我們就把它比做說「我已經一口氣不來了,好!放下!」你就會了解海闊天空……。我們要了解每一個眾生都是佛,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就是被我們自己的知見障礙,我們的所知所見都跟真理不合,不相應,跟真理不相應就六道輪迴,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活就要盡量跟真理相應,整個都跟真理相應,萬緣都放下,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出來,那個就是真理,我們要了解,佛性就是道,佛性就是真理,都是一體的,可是因為要闡述的角度不同,用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的,都要讓我們知道: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在的,只要落入形相,它一直都在變化,所以沒有形相的那個才不會變,我們的佛性就是沒有形相,可是就能讓我們運用的很活潑玲瓏,那我們就要去認識沒有形相的心性,因為我們一般用的心大部分都會牽涉到生滅,可是我們要了解,生滅跟不生不滅它是同一體,只是我們認識不同的面而已,假如我們已經知道生滅的這一面,那為什麼有生滅有功能作用,那是因為不生不滅的再提供給它動力,那我們把生滅的去掉了,就可以進入到不生不滅的本體,就這麼容易啦!所以佛也講「去生滅,守真常」,真常就是真的,不假,常住,真的常住,守真常,真常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就是真常,那我們把生滅去掉,那就是我們不要這些虛幻的,從現相產生的念頭,從現相產生的事情,這一些我們都能去掉,那去掉以後,我們就歸入真常,那守真常以後,就回歸本位,都是佛,都是佛了以後,都不用煩惱,有眾生說,那如沒有結婚,就沒有生孩子,那沒多久世界就空了,不用煩惱,為什麼?因為有佛世界,現在就有佛世界沒有女人,你看沒有女人就不會生孩子,那祂們怎麼來?「化身」,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可以千百億化身,所以不用煩惱沒有人,就是我們本身想要來,也可以化身來,而且那個化身又不侷限在人道,不管你化身什麼都可以,比如大熱天在曠野之中行走,你看到一棵大樹,可以到樹底下乘涼,跟你說,那就是佛菩薩化身要讓你休息,養精蓄銳,在大路上非常熱,一陣清風吹過來非常舒服,各位前賢,活菩薩化身一陣清風,你看,多麼奧妙,你會說「這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從哪裡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從性分之中來,喜歡當小鳥、小白兔也可以化身出來,那因為是化身,又可以隨時回歸到本位,就不用經過我們造業,業力的推促,我們造業以後,業會把我們推,推到現相去受那個果報,果報完了以後,才了掉,沒了,所以在生活之中也要培養歡喜心甘願受,很多事情發生時都沒有道理的,俗語說:「橫柴要入竈」(台音)就是橫的柴要拿進入竈爐裏面燒,可是卻拿不進去呀!一定直的才可以,那硬要用橫的進去怎麼可以,所以我們凡人很多人都是遇到事情都是橫柴硬要入竈爐,就是沒有道理的事,讓我們碰上了,我們就是會遇到這些事,所以我們就是要想為什麼是我遇到?那一定是有原因的,有遠因,有近因,以前我可能也是這樣對待人,沒有道理的對待別人,
那現在是還報,還回來了,自己去接受,只要歡喜心甘願受,就了了,冤欠就沒有了,那假如我們不歡喜心甘願受,這個現相也要去解決啊!解決後身體已經是精疲力盡了,因為不甘願,
那個因果還在,冤欠還在,會換另一個現相再讓我們碰上,喔!又是不合理,沒完沒了,為什麼?「不甘願」,差在這裏啊!那我們了解真理以後,喔!原來是這樣,只要因跟果呈現以後,對()調沒了,我們不造業,而說要受苦,沒有苦可以受,為什麼?因為沒有業,所以佛菩薩都發願來渡眾生,在生活裏面也不求福報,因為求福報會迷失啦!所以會比較苦一點,那我們看祂很苦,祂不苦耶!那苦是我們看到的,像以前胡適在北京當校長之時,美國友人說「你們中國人實在有夠苦啦!那兩輪的車子堆滿了東西,先生用一條皮帶在肩上拖著,太太在後面推著,你們中國人真是苦。」胡適就告訴美國有人「你看他們臉上充滿著笑容,苦是你在苦,他們夫妻不苦。」在拖車的人不苦,內心很高興,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苦不苦跟身體沒有關係,跟心有關係。有一本英語課本也是這樣寫的,有一位銀行家非常富有,住在樓上,然後他每天為了那些錢,一直很煩惱,樓下住了一位修理皮鞋的皮鞋匠,每天在唱山歌,很快樂,這位銀行家一直在聽唱山歌,內心很不服氣,我這麼有錢,我都唱不出來,你那麼貧窮沒錢,竟然唱得出來又唱的那麼快樂,銀行家就想一個辦法,就拿一堆錢去送給皮鞋匠,無條件的送給皮鞋匠,皮鞋匠一收到錢以後就不唱歌了,開始煩惱這些錢要藏哪裏,也不知道要怎麼用,所以就不唱歌了。那左鄰右舍來問皮鞋匠,最近怎麼沒聽到你在唱歌呢?皮鞋匠就把原因說出來,我再煩惱我有這麼一堆錢,不曉得怎麼辦?對方就告訴皮鞋匠,這很容易,「把錢還給銀行家就好了呀!」皮鞋匠一聽了說對喔!還給銀行家就好了,皮鞋匠又開始唱歌了。所以我們了解,凡塵都是心境外面的形相,只要心裏面非常心甘情願,非常高興,遇到在怎麼苦的工作,都不覺得苦,那假如內心裏面都不願意做任何事,雖然是很輕鬆的一些小事,那做起來也是很生氣,所以全部是在於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就是要從心裏面發出來,是真心的,就像中庸裏面呂祖師告訴我們三字,一個誠(誠心)、恆(恆心)、堅(堅心),我們修道只要抱定這三個字,絕對可以成的。一定要有誠心,我們要了解,人與人相處,「誠」很重要,你誠心待人,別人也一定用誠心回報於你,誠才能久,沒有利害關係,很真誠的待人、待事、待物。恆心,不能說只誠心一兩天,要恆,然後還要堅,遇到任何挫折困難,也要堅定,堅定所有都是虛幻的,所有形相都是假的,要有堅定的心,那這樣的話,我們修道就都沒問題了。

問:道與教有什麼差別?

答:道是教的主軸,教是道的外圍,教是勸化人為善,那是教化。道是本體,所以以前有人請示老前人,我們是不是可以像那個慈濟來辦一些救濟眾生的工作,老前人就回答:我們的任務是在傳道,不是在傳教,就是要使眾生脫離苦海,那個教並不能使眾生脫離苦海,只可使對方改惡向善,就是勸化,不要做壞事,因為做壞事才受苦,道是直接解救人脫離生死苦海,不要在凡塵現相,教沒有這樣的功能,教只要勸善,它的功能就達到了,就已經極點了,那道就是把善良的人引導他成仙做佛,不同在這裏。所以認識真裏很重要,因位認識真裏了,就會落入我們的行為,有一段名言「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思想和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我們的思想」這樣就圓滿。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小心我們的思想,思想一定會變成行為,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念頭就很重要,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的時候,這個時候整個都保持清淨,就是清淨的本性,那本性時時刻刻都清淨的時候,祂很靈敏,非常靈敏,有什麼事情比現在的科技還要發達,現在的科技還沒有那種功能,我們那個般若妙智慧會自然產生,我們愈運用,般若的妙智慧就愈廣。

問:如果要讓人家知道佛性無所不在的話,可否請舉例說明?

答:佛性無所不在,我們要知道,不管我們看到、我們聽到、我們知覺的所有都是我們的佛性,在現在當下有任何東西,就問對方「那裏有個彩球,你有看道嗎?佛性就在那裏;你有看到那裏有個時鐘嗎?有,佛性就在那裏。」為什麼?因為你了了分明,這樣懂意思嗎?那當然的,因為那用眼睛看的。用眼睛看,是我們一般凡人的見識,可是佛就講「盲人有見」,一般都說盲人沒有看見,可是佛就講盲人有見,那是見性,問阿難盲人所看到的全部都是黑,那我們有眼睛的人處在暗室,跟盲人所見到的暗一不一樣?所以用二個黑來比較,一樣不一樣?阿難答:一樣,那就給盲人眼睛這就叫眼見,那處在暗室的明眼人,我們開燈,他一樣也看得見,那個叫燈見,所以佛就這個比喻。燈能顯色,那眼睛也一樣能顯色,那顯相的那個色,不管是明,不管是暗,那就是塵境(凡塵的景相),那凡塵的景相,它有變化,所以我們就不管它是明或是暗,都是我們見性所面對的,所以我們了解,眼睛也是一樣,不管是看到明,不管是看到暗,一樣是我們見性所顯現的,並不是看到明,就說有,有看見,看到暗,就說沒有,沒有看到怎麼知道是暗,所以看到暗一樣是看到,只是景相是黑暗,所以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那個叫隨緣之用,我們的佛性,祂有不變之體,也有隨緣之用,那不管什麼樣的景相,祂都如如不動、不變的,都可以隨緣,有什麼景相都了了分明,那個不變之體是一,單一,所以我們的見沒有差別,但所見的是千差萬別,我們能見的見性只有一,能見的都沒有分別,所以我們用那個能見,沒有分別的那個當下的心,那個叫大圓鏡智,那個叫做阿賴耶識的本體,就是第八識的本體,然後我們就分別它是誰?他是誰?然後很多景相都分別出來了,那叫做七轉識,前面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轉成七個,「七轉識」就已經把阿賴耶識轉成七個,這就是「七轉識」有那個作用,那假如我們一見到「直心」不要分別,那個叫大圓鏡智,那大圓鏡智性清淨,以後用大圓鏡智,我們的性就清淨,那因為我們都用七轉識,所以才六道輪迴,也是很冤枉的,都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所以要自受,我們要到達見無差別很困難,「景相」能見的是一個,所見的千差萬別,所以見無差別,我們只要回歸到見無差別,就可以回到大圓鏡智。比喻我們整個都變成大圓鏡智,物來則現,物去不留,我們都不參與其中,可是我們凡人都是看到現相以後,都參與其中,所以才很煩惱,這個煩惱是自己找的,我們自己找來的。

「一時」在性理來說,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是十世,不管是古時候,不管是現在,不離開我們當下的念頭,就是十世前也是這個念頭,十世後也是這個念頭,懂意思嗎?就是一念萬萬年,萬年一念,一念萬年,萬年前也是這個念頭,萬年後也是這個念頭,就是我們當下的這個念頭,當下的這個念頭祂具備了萬萬年,這就是性分。我們性分裡面,沒有時間的障礙,所以萬年前、萬年後這個念都是同時在。

問:請舉例說明萬年前與萬年後的念都一樣,請詳加說明,否則只能意會,不見得大家都懂!

答:請問你三百年前跟三年前,跟三個月前,跟三個小時前,跟三分前,跟三秒前有什麼差別?

班員:就是我們所說的過去呀!……

講師:你所有跟我講的,只是文字、語言,………

班員:這樣還是太深了,別人還是無法了解………

講師:我們要了解性理心法,一定要靠領悟,要靠領悟,所以三百年前跟3分前並沒有兩樣,只是文字的不同,當然以現實來說,實在來講,三百年前還沒有中華民國呢!然後3分前有了,現在已經是民國96年了,所以就會這個樣,那是落入現相,叫做住相,那我們不要住相,請問300年前,跟3分鐘前,有什麼分別?我們落入凡塵,都有時間跟空間的約束,所以我們要了解,這是現相。現相才有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說現在的時間是2007年,空間是在台灣台北,這是時間和空間給我們的約束,這是形相。那假如都沒有形相了,那麼請問時間跟空間怎麼樣來分?全部都沒有約束,那個「我聞」是把空間打破,然後「一時」就是把時間打破,所以空間跟時間全部都不侷限了,那我們的性分裡面全部都具足。全部都具足,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只要我們不住相,我們的性分充塞所有的空間,充塞所有的時間。為什麼佛要我們離相,就是因為離相才能走入性分,那我們一住相了,相就是很窄,很狹隘,那相又會無常變化,所以是虛幻不實的,所以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的有為法都是這樣,那我們要知道,佛性是無違法,那無為法是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就沒有這些牽腸罣礙,就消遙自在了。

問:佛菩薩來渡化眾生有罣礙嗎?

答:我們要知道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所有的眾生也都是佛心中的眾生,佛心裏面的眾生,所以所有的眾生,佛都要渡。可是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從現相來,從真理來說「佛不渡眾生」,因為眾生本身也是佛,佛為什麼要渡他,所以從真理來說「佛渡眾生」是眾生的增上緣,增加向上的因緣,能夠也一樣成就,也能夠成佛,所以眾生在受苦,因位是同體,所以眾生受苦,佛就會覺得是佛在受苦,那眾生快樂,佛也會覺得快樂,所以這是以同體大悲的觀點來考量,所以我們要了解,時時刻刻佛都在渡眾生,時時刻刻都沒有眾生可渡,為什麼?因為眾生都是佛。那因為現在的現相只是了業債而已,假的,佛都知道現在的眾生,全部都是在了他的業障,只是假的,只要眾生都了掉了,眾生也都成佛了,這樣懂意思嗎?所以眾生都是佛,生佛一體(眾生跟佛都是一體)。眾生有分別心,佛沒有分別心,因為是一體的,那我們生心越多,輪迴就越久。只要我們不產生念頭了,我們跟佛就是一樣了。所以這就是性理心法的「一時」,時間都沒有障礙了,所以我們那個「念念則當理」念頭裏面就是真理,「念就是佛性」,「正念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這樣我們就已經得到這個「時」,一時就能夠開悟了。佛在舍衛城,這個佛在性分之中是我們的良知良能,是我們的主人翁,舍衛城在性分中來講,就是那個佛居住的玄關竅附近的景相,就是舍衛城就是玄關啦,祇樹就是我們的眉毛,給孤獨園就是我們那個獨一無二佛性住的地方,在性分來講,跟文字的意思都不一樣。

「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就是表示我們體內的眾生,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眾生,所以要把所有的

  念頭都渡化,所有的念頭都要讓它成佛,所有的念頭都沒有對待了。

「著衣持缽」:表示事來則應,吃飯的時候就吃飯,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專一」,做事也專一,

  吃飯也專一。「著衣持缽」在修持來講,因為佛制訂戒律,佛本身行持,就是能夠忍辱。

「入舍衛大城乞食」:好像我們上班一樣,手心都是向上,要錢來,錢來,就是賺錢的意思。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免不了都是要賺錢、上班,要生活,所以跟乞食沒有兩樣。

「次第乞已」:一家挨一家,次第乞已,就是現平等心。乞食不超過七家,就是要我們的七孔(每個人都有七孔),乞就是求,求他們(七孔)回來,要我們所有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能夠回來,它的含義就是要我們收心。

「還至本處」:這個很重要,那「還至本處」是要我們回到原來的地方,生活中原來的地方就是
家裡",佛性回到原來的地方就是成佛

「飯食訖」:就是使色身能夠維持下來,能夠養生就可以,不要挑剔而能夠把全部的心力投入
  於修道。

「收衣缽」:就是沒有罣礙,不收的話就有罣礙。

「洗足已」:除塵,把凡塵那一些汙垢都洗除乾淨,收腳洗手(台音)

「敷座而坐」:正念不動,就是使我們的念頭都能夠念念無間,都沒有起心動念。

文字和性理心法的部分都講過了,第三部分就是修持的心境,就是要我們都在「當下」,因為佛有35年的時間都這樣一直在示現。須菩提跟在佛的身邊也看了35年,須菩提從30歲……

空觀:就是「真諦」,全部都是佛性本體,不參雜俗諦,是「空如來藏」

假觀:就是「俗諦」,指凡俗現相,是假的,又有佛性合在一起,是「不空如來藏」

中觀:就是「中諦」,把「俗諦」、「真諦」合起來,「寂照同時」,「容萬物於一心」,是「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