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修行還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修行還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內修

“觀照”的图片搜索结果


劉點傳師慈悲
修道修心,辦道盡心,大家老是看外面,要看自己裡面,心上觀照,動念時想時是正還是邪,邪的要修正。
弟子問老師:修道可消業障嗎?師答:心地光明可消業障,如同太陽出來了,霜雪皆會融化。
問自己修行正確嗎?吃不該吃的東西,雜念很多,能成嗎?
不可動自己的無根樹,一旦覺照到,要馬上收心,心收回來,看自己,反觀自己,誦經念佛號要回歸到玄關自性,跌倒撞到皆是心外放了,應馬上把心收回來,求其放心。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尋根之旅




    陪著父親回湖南江華尋根祭祖,來到了傜族自治區,原來我是傜族人士,父親從這裏出生長大,隴西堂,李氏是中國第一大姓,父親有三兄弟排行老二,兄友弟恭。
    父親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投筆從軍,抗日救國,三十七年隨著部隊來台灣,在台灣與母親結婚生下兩男一女。
    父親來到台灣思念親人,千盼萬盼終於等到開放返鄉探親,父親衣錦還鄉,族人夾道放鞭炮的歡迎父親回家,父親感恩族人辦桌請客,看到兄弟的生活困窮,便給堂兄弟每人各蓋一棟房子,雖然父親不是很富有,卻也很能捨能給,看在兒女的眼裏,總有一些不諒解,或許這是父親感謝父母兄弟的養育照顧之恩,他所做的回饋是發自內心的誠意,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我會走上修行路,感恩父親修來的。
    父親包了一台中巴,載著堂兄弟一起到縣城拜訪堂姊,吃完中飯後打道回家,天空開始下起雨,離開縣城來到鄉間小道,都是泥巴路,雨水造成泥巴路濕滑,車子打滑,大家都下車幫忙推車,渡過車子無法前進的困境,一路上行車顛跛打滑,司機提心吊膽,大家都不好過,爬上山坡,終於快到家了,只見司機停車熄火,司機不敢不要開下山坡,父親前去談判,再開個兩百公尺就到了,況且路有積水不易行走,我再多加錢給你,請司機再開兩百公尺就好了,司機不開就是不開--給再多錢,死都不開,頓時僵住。我看到這種狀況,就告訴父親說:我們走路回家吧!便開始脫鞋走下車,堂兄弟也跟著我一起下車,最後所有的人都下車走路回家,走路回家的感覺真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求其放心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意即學問之道,在尋回放失之本心。此所謂學問,並非一般尋求知識之學問,而是德性之學。即從生命內在作修養工夫,以完成人格,成聖成賢的學問。而實踐道德以成聖之根據,在於人人本有之本心良知。本心良知便是道德法則的具體呈現,只要順著本心的要求去做,便自然合理,常常如此,便是聖賢。
公司在梧棲,上班都走國一轉國四,有一次想事情(心放失)結果沒有轉國四,等到心找回來才發現錯誤,只好補救到神岡下,下來又在上國一,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見其味。主人不在家,主人睡著了,真人不在位,心被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所主宰,以致做出離道、出軌的舉動,若能找回放失的心,就能合道。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認知業力

“無殼蝸牛”的图片搜索结果

妹婿十年前在頭份買了一棟房子,有地下室及三樓的透天屋,當初是親家母看中的房子,花了二百五十萬買的,親家母過世後,妹婿對自己的房子很不滿意,後來遇上了風水先生,風水先生就說,你不適合這棟房子,風水特別不好。
妹婿是做推拿整療,有一天來了一位房屋仲介做身體,聊到房子不適合居住,房仲說你的房子三百萬也很難賣,一時順口說,你替我賣賣看。
仲介就很勤快地找客戶兜售,要賣五百四十萬,最後以四百八十萬成交。
房子賣了,我妹才通知我,我就質問妹婿是否缺錢?他說不是,因風水先生說此房子不好,所以要賣,並且很得意地向我說,你看房仲說賣不到三百萬,我卻能賣到四百八十萬,我很不客氣地回他,房仲的話能聽嗎?你現在在去附近買房子都要上千萬,你真不該賣房子!
我妹開始過無殼蝸牛的生活,思想觀念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業力與福報

“業力”的图片搜索结果


不敢斷頭止血,還想拿回投入的資金
有一位朋友在中華電信工作,從身上的衣服鞋子都是公司提供的,衣食無憂。
他有一位朋友來找他合夥去大陸開採油礦,說得很動聽,誘惑了他開始投入資金,每一年他的朋友都會從大陸回來找他,說投資油礦事業前景很好,很賺錢,賺了錢又再去投資,又引誘他加碼資金投入,他也很配合的調錢投資,每年都這樣地說,也未見有拿回紅利或資金,朋友自己的錢用光了,就開始向鄉親朋好友借錢,年年如此,不敢斷頭認賠殺出,還想拿回以前投入的龐大資金。
親友們開始討債,頓時朋友家開始愁雲慘霧,女兒看到父親借了一大筆龐大的金額都傻眼,負擔不起的債務,全家掉入地獄般的生活。

1.投資賺錢應該用自己的閒錢來做投資,不可向他人借貸來做投資。
2.投資賺錢要勇於認賠殺出止血,否則會造成愈陷愈深,家破人亡。
3.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貪一份錢,就有多一分的風險危機。
4.詐騙盛行,就是利用人性的貪嗔癡,一再的得逞。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圖片搜尋結果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知有也。」
  整篇的大綱就在這裡,後面再註解什麼是明明德、什麼是親民、什麼是止於至善、什麼是修身、齊家、格物、致知、治國、平天下,這些重要的次第都有詳細的解釋。它強調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什麼事情都有一個開始。從腳下第一步開始,不可能直接走後面那一步。蓋房子也是一樣,一定先打地基,然後蓋一樓二樓三樓。穿衣服也是一樣,從內衣穿到外衣,一定有一個次第。修身養性也是一樣,治國平天下也有一個次第存在。
  大學一開始就點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在儒家學說裡面,從一開始生命的一個大宗旨就抓出來了,就是要明明德於天下。
  所謂「平天下」不是把天下人都管理得好好的,不是天下大一統。後來中國人就有錯誤的大一統觀念,認為平天下就是大一統,先把國家治理好了,再進一步擴散到所有國家都統一。
  事實上明明德於天下,並非要將全世界都統一起來,而是要讓天下人都能夠明明德,讓天下人本有的光明德性都能夠恢復光明,這就叫做明明德。這是儒家對於平天下的定義,明明德於天下。
  就像道場裡常講的一句話:「人人明理天下太平。」對於要如何達到大同世界,我們經常講得好困難,教育、軍事、外交……。事實上一言以蔽之就是能夠明理、能夠明明德就能天下太平。傳道的目的就在這裡,傳道的目的就是要平天下,希望天下人都能夠明明德。
   明理並非跟人講道理、或是讓人明白一個真理,而是恢復人本有的光明德性。想要讓天下人都明明德,要先治國,先把自己的國家給治理好,先讓自己國家的人都能夠明明德,才能夠讓天下人都明明德。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眾生的根器

“眾生的根器”的图片搜索结果

釋迦牟尼佛曾經以馬來形容眾生的根器:
有的馬看到鞭子的影子揮動,就跑起來了,不必等到鞭子打到身上;
而有的馬則要聽到鞭子的聲音才跑;
有的更鈍的則要鞭子打在身上才開始跑;
還有些馬則非要鞭策入骨才肯跑。

致中和

“致中和”的图片搜索结果

此道體也,致者推而極之也。中者性之體也;和者性之用也。古人云:克念作聖,故修道以靜心為宗旨。喜怒哀樂為情,有不如無,如此則與天地同體。自己明德之後,更該勸人修真,慈心無量,憐人如此,憐物亦如此。中庸說:「唯天下之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也。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知止定靜安慮得

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圖片搜尋結果


此是聖門修養的工夫。求明師指開玄關,即為知止地。內而知止為守性;外而知止不妄為。后者自然之意,由知止而定,定而靜,靜而心神安,心神安而慮,此慮非他,猶之悟也。慮其何為天理?何為私慾?慮我所行之是非曲直,與理合否?合於理者即守之;違乎理者即去之,此為之得。即得到心法傳授,以心印心,無入而不自得焉!

解脫法

解脫法的圖片搜尋結果

解脫二字,佛言:「離一切相」,俗言就是「看破一切」。能將世情酸甜苦辣覺出,加之時常靜念,一動一靜,皆在性上見解。事來即應;事去則淨,則離見性不遠矣!要知萬里山河,非我所有,妻子兒女,不能常聚,金銀百萬,還得操心看守。只有天命之性,修則為神,棄則為鬼。苦樂全是自己尋的,如此實行,不難解脫。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修行究竟

大海的圖片搜尋結果

「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我們最後從那裡來就要回到那裡去,這就是究竟。一滴水滴到大海,大海就是你,你就是大海;我的智慧就是諸佛的智慧,諸佛的智慧就是我的智慧。永嘉大師:「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道德經言:「人在道中,道在人中,猶如魚在水中,水也在魚裏面。」耶和華說:「人豈能在隱密處藏身,使我看不見他呢?耶和華說,我豈不充滿天地麼?(耶利米書23:24)」。儒家:「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不執著念頭

心念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心念那麼多,雜念那麼多,我如何去掉?我只得每天精進,每天看書,每天靜坐,每天讓自己的念頭消,這個念頭來我用那個念頭剋,那個念頭來我用另外的念頭剋,剋來剋去,還是有念頭,那如何真正無念啊??????你不要執著這個念的時候,早已沒有這些念了。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修道者建言

成佛的圖片搜尋結果

有兩種趨近精神性道路與佛法的方式,理想地來說,學習佛法或修行精神之道的動機,應該是為了開悟成佛,僅止於這樣,就此打住!但是因為我們的習性而有了另一種方式,不管在東方或西方都是如此。舉例來說,在東方,佛法成了某種近似宗教的事務,人們修習佛法是為了長壽、為了財富、為了驅魔等等。他們想要開悟嗎?不,他們想要的是增飾這一生。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西方,佛法並不是真的用來開悟,修行主要是為了紓緩個人、治療個人、放鬆個人、改變個人。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兩種方式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佛陀說法並不是為了這些世俗的目的。或許你不是求取物質上的利益,但也是為了某種精神上的獲益。如果你的動機是想要擁有快樂的人生,佛法是你應該規避的一條道路,因為你研究佛法越深刻,就會與自我越相牴觸。
容我再談談這些世俗性的目的。什麼會使一個人變得脆弱?印度最偉大的註釋者及噶當派(Gadampa tradition)最偉大的祖師──阿底峽尊者,基於佛陀的法教得出一個高妙的結論,他說有八種陷阱能讓一個人變得脆弱。第一種陷阱是想要得到讚美,第二種是不想被批評,然後是想獲得和不想失去,想要快樂和不想不快樂,想要被注意和不想被忽視。這些便是八種陷阱或所謂的世間八法。
你必須時時檢視自己是否已掉入這些陷阱之中,一項或至全部。小小的、空洞的、荒謬的溢美之詞,就能讓你變得脆弱不堪。批評亦然,一些荒謬的、毫無意義的批評,可以永遠地傷害你。那被關注又是如何呢?我們是多麼喜歡被注意啊!是多麼不喜歡被忽視!如果你掉進這其中的某個陷阱,你就是一個不堪一擊的人。所以假如想成為精神道上的行者,必須每天自我提醒一件事──今天掉入了哪些陷阱?
動機非常重要。如果修習佛法的動機是為了開悟,那麼就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修行之道。什麼造就了完整的修行之道?一個完整的修行之道,必須具備見、修、行……等。談論「見」有些困難,但擁有正「見」卻非常重要。多數人知道許多方法,但對「見」的了解還是不夠。
「見」極為複雜,舉例來說,為什麼要打坐?因為想要成佛,單是說說還是不夠的。成佛可能嗎?當然!但是為什麼?怎麼做?你不能只是盲目地想要成佛,你必須建立起為何有可能成佛的理由。以佛法的觀點看來,無明是暫時的,可以被淨除、被摧毀的;因此成佛是可能的!如果沒有這樣的「見」,如果只是模糊地跟隨;雖然會意外成功,但你不能永遠相信那個成功會到來,你必須要有一個見。
當我們看電影時,會有真正的出離心。為什麼?因為看電影時,螢幕上發生的事情,在你的腦袋裡,會知道那是假的,那只不過是一場電影罷了。假如中途想上廁所,一定要有膽子站起來走出去。這便是我們所稱的出離心,因為你對這部電影持有正見。
現在當這部人生大戲正在放映時,卻沒有多少人有膽子去上廁所,哪怕是才一秒鐘!我們一直看著電影,被它牢牢地佔據。如果你突然了解到這只是一場電影,並不意味著你就要離開電影院,並且承諾再也不看電影了。這好像是當一名僧人或尼師;只對某些人有好處,但不是人人都適合。在明白這是一場電影之後,你會繼續觀看它,但採用一種態度。你瞭解以前所認為的大事,現在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這種態度的改變正是你所需要的。但要明白這是一場電影卻相當困難,我們總是被信以為真所困住!

試著想想看,因為你的業力與福德,電影院中鄰座的人,知道你強烈地認同這部影片,以至於有某種程度的執迷,因而哭、因而笑。所以他便對你說:「喂,親愛的,這只不過是場電影!」這正是你的上師告訴你的事。但要有機會坐在有這種膽識的人身旁,是相當難得的。你必須要有許多福德才能如此。也想看看可能有多糟糕:當這個坐在你身旁的人,正要告訴你這只是一場電影時,坐在你後排的人剛好咳得很厲害,讓你錯失了聽到這個建言的機會!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解除害怕與恐懼的藥方

“解除害怕與恐懼的藥方”的图片搜索结果

色即是空 - 解除害怕與恐懼的藥方 
 害怕失去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婦人說,因為丈夫猝逝,覺得沒有丈夫,活不下去了。
船夫問:結婚了多久?
婦人說:三年。
船夫又問:沒結婚前,做什麼工作?
婦人答:在村裡染布。
船夫問:那時生活過得如何?
婦人說:還算愜意。
船夫說:那時也沒有丈夫,為何活得下去?
婦人啞然。
船夫說:找回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吧,那時一個人,不也覺得快樂嗎?
 人的苦,來自於「必須」
一位旅館大亨發現,每天都有一位流浪漢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死盯著他的旅館看,大亨愈來愈覺得好奇。
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走向那位流浪漢說:「不好意思,老兄,我想請教一下,為什麼你每天都盯著那棟旅館看呢?」
流浪漢說:「因為那棟旅館太美了,雖然我一無所有,睡在長凳上,但我每天這樣看著它,晚上就會夢到自己住在裡面。」
大亨聽了很得意,就說:「老兄,今晚我就讓你如願以償,我將讓你免費住進這旅館最好的房間一個月。」
一個星期以後,旅館大亨回來想看看流浪漢住的情形如何,卻發現這個人居然已經搬出旅館,重新回到公園的長凳上。大亨問流浪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流浪漢說:「之前我睡長凳上,夢見住在旅館裡,那很好;可是一旦睡在旅館裡,我就夢見自己又回到硬梆梆的板凳上,真是可怕極了,所以我就待不下去了!」
大亨聽了哈哈大笑說:「原來人沒有的時候也苦,有的時候也苦啊!」
的確,人的苦其實與「有」或「沒有」無關,而是跟執著有關,如果把得到的東西看成必須,沒有的時候羨慕,有的時候又恐懼失去,都苦。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是佛家用語,給人相當高深的感覺,很多人不瞭解其中的意思。其實這句話並不難懂,「色」就是指「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東西」,包括任何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事物。「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沒有一樣事物是絕對必須的」。所以 「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你會發現,任何人能從特定領域的苦裡面得到解脫,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發現到這個事實。
我另一位朋友,曾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社工員(那時候叫做「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他告訴我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母親打電話來他的部門求助,她說自己正值青少年的兒子 意外撞斷了一根手指,由於無法接回,兒子傷心地整天躲在房裡,拒絕去上學。接到電話的社工員說:願不願意帶孩子來這裡做個協談?這位母親說:「孩子就是覺得自己殘缺,不願意見人了,我相信孩子不可能願意來到伊甸的。」
他的部門於是安排了社工員前往探視,到了那一天,那位焦急的母親在兒子的房門前敲門,預先告訴兒子有伊甸的大姊姊要來探訪他,希望關心一下他的心情。但卻有東西重重地拋向緊閉的房門,並且聽見憤怒的聲音說:「你不要叫人家來,我不要人家管!」
約定的訪視時間到了,愁容滿面的母親前來開門,著急又抱歉地說:「實在很抱歉,我事先跟孩子說過你要來,但他很倔強,說什麼就是不肯見你。」
社工員安慰這位母親說:「別抱歉,我瞭解,不然讓我來試試看好嗎?他的房間在哪裡?」
母親指了指樓上:「就在樓梯口的那個房間。」
社工員說:「好,那麼麻煩您幫我拿一支枴杖到樓上等我。」
我們的這位社工員是一位撐雙拐,兩腳穿著鐵鞋的重度肢障者,上樓梯的時候需要騰出一隻手來攀住樓梯扶手,所以需要另一個人將一支枴杖先拿到樓上等候,等一下她上樓後便能重新撐在腋下。她上樓的方式有點像撐雙槓,完全要用雙手的力氣讓雙腳離地,再落到階梯上,由於鐵鞋很重,每一次落地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響。
由於社工員上樓的速度很慢,又發出沉重的空咚聲,簡直就像無敵鐵金剛走上樓了。在房間內的青少年聽到這怪異又可怕的聲響逼近,覺得非常訝異和害怕,他忍不住打開房門一探究竟,而眼前所看到的一幕給他更加巨大的震撼:一位兩隻腳都不能動的女孩子,要來安慰只是缺了一根手指的自己!

這位社工員還沒說一句話,這孩子已經覺得自己所有的自憐都是微不足道的了。關於快樂和自尊,那一根手指是否為必須?已經不言而明了! 
 解脫「必須」的禁錮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沒有了,我們的生活的確會起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而繼續快樂的生活下去,原因很簡單,古時候的人並沒有石油,但他們不見得過得比我們不快樂。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便利商店人就會活不下去嗎?人就會不快樂嗎?當然不會。
認識到任何的「必須」都只是跟習慣有關,就是自由的關鍵。也就是說,一旦習慣改變,原先的「必須」就不再是必須了。比如習慣開車的人,就覺得有車是必須;習慣上網的人,就覺得網絡是必須
但對沒車、沒網絡的人而言,這些都不是必須,也就沒有失去的恐懼。蘇格拉底曾經站在買賣百物的市場中開懷大笑:「看哪,天底下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我真幸福啊!」

安定之法

“定”的图片搜索结果


所謂平常心,就是指我們非常清楚環境裡的是是非非、好壞美醜,對所有現象一目瞭然,但卻絲毫不受影響,即使身處在那樣的環境裡,也不會隨外境起舞,也就不會受環境裡的種種情況影響而浮動。
人有了定力之後,就不容易被外在情況動搖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況看得很清楚,對於能做、不能做、該做、不該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這就是智慧。想要讓心保持清明安定,就不要心隨境轉。「心隨境轉」是指失去自己的主宰,老是被環境的動態所影響也就是說發生狀況的時候,心不要立刻被當下的環境所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制心一處。
觀察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或是觀察內心的感受,只要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受上,心情就會安定下來

妄心

“妄心”的图片搜索结果


妄心由何而起?因酒色財氣名利恩愛所牽引也。
一、      妄想酒以養身,豈不知酒中之害,迷真亂性,人身氣脈與天地同,其昇降週流循環,一飲酒氣脈不順,則身中之星度錯矣,星度錯矣,星度錯而壽元折也。
二、      妄想色以親身,豈不知色中之害,刮骨攝魂,人身以精成而成氣,以氣而成神,有此三寶,人方長壽,一貪色則精洩不能生氣,氣衰不能生神,三寶耗散而壽元損也。
三、      妄想財以肥家,豈不知財中之害,朝思暮想,苦勞千般把你一點精氣神耗散,縱有萬金之富,難買無常不叫,一口氣不來,赤手空拳,分文難帶,孽隨性,四生六道轉變無休,深可歎也。
四、      妄爭閑氣,以逞光棍,豈不知氣中之害,小事不忍而成大事或人命是非,牢獄枷鎖,傾家敗產,妻埋子怨,悔之晚矣。
五、      妄想名以榮身,豈不知名中之害,習文以勞其心,習武以勞其形,碌碌一生,縱然官陞極品,難買長生不死,為忠臣為良將,歸後為神。為奸黨為逆賊,死墮沉淪矣。
六、      妄想恩愛以溫身,豈不知恩愛之害,你有銀錢衣食,妻則敬,子則孝;你若貧苦,妻必不賢,子必不孝,雖有賢孝者必被妻恩子愛所累,一口氣斷,誰是妻,誰是子,所造之罪自己抵擋,妻子雖親亦難替你受其罪也。
奉勸世人將此假事一筆勾消,如若不然,妄想神仙,不求天道,不去妄想,焉能成聖成佛乎?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佛說人為什麼有煩惱


佛說人為什麼有煩惱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過幸福快樂的生活,脫離生死煩惱苦海。但要想離苦得樂就需要有大智慧。
讓我們感到慶幸的是: 這個大智慧人人具足,個個不缺。但是雖然人人皆有大智慧,卻不是人人都會使用,主要原因就是心迷。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如果心迷,就不能覺察到自性本有的大智慧。
人最大的邪見就是以為一切美好珍貴的東西,都得經過艱苦努力向外追求才會得到。事實上,世間最珍貴的東西都是不求自得的。
空氣、陽光、水,哪一樣不比金銀財寶、總統位置重要?沒有後者,人還能生存,但沒有了空氣、陽光和水,人根本就不能生存。
就人本身來說,最珍貴的東西上天早就免費送給你了。眼、耳、鼻舌、手、腳都是最珍貴的。
如果有人說願用總統的位子及無數的珍寶來換取你的雙眼或你的雙手,你願意換嗎,一定不願意的。可見眼耳鼻舌手腳要比權位、財富還要貴重。
當然還有比眼耳鼻舌身意更珍貴的,那就是讓你能看、能聽、能動、能思維的靈妙無比的心。可惜人們注重的往往都是外在事物,從來不去關照最最重要的心。
有人說:“我對財富、權勢看得很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心感到安逸、快樂。”於是就想出各種花樣,使出各種招數,而這些招數無非是追求五欲的快樂,無節制地使用六根。
老子告訴我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五欲快樂過後往往是大苦現前,無節制使用六根的結果,是使六根越來越遲鈍、心靈越來越麻木。
也有人明白有欲皆苦,於是就離群索居,參禪打坐,修所謂出世間法。那也如同石壓草,暫時壓制住煩惱而已。
這些都是有為之法,無形無相的心,怎麼可能用有為之法,使之感到快樂呢?認識心的實相後,就知道想用有形的方法讓無形的心感到快樂,那都是妄想。
要想讓無形的心獲得快樂,只有用無形的修持,那就是不住一切相,沒有分別心。
實際上,生命的本質就是樂,根本就無需追求。人人都活在無量光明的極樂世界中,為何我們卻覺察不到?就是因為有分別心。
有了分別心,就有了愛憎之念,認為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接著就想得到自己所喜歡的,捨去自己所不喜歡的。
然而往往卻是取不到、捨不掉。自己所喜歡的總是離你遠去,而所討厭的又偏偏與你綁在一起,於是就產生種種煩惱和痛苦。所以說煩惱、痛苦都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
人最大苦惱就是不願接受現實,不能認識實相。強取分別,強要取捨,恩恩怨怨就從這兒產生。
事實上,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孤立的東西可以取捨。世界本是一合相,有取有捨都是妄想。
就如同眼耳鼻舌手腳及五臟六腑組成了你這個人體,你能對哪個器官進行取捨呢?明明不可取不可捨,卻要強取強捨,這就是愚昧。費盡心機去取、去捨,最終還是取不到,捨不掉,自找煩惱。
莊子說:“萬物與我為一。”既然萬事萬物與我都是一體的,我還要取捨什麼呢?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樂莫大焉。”
見到實相的人,就不會產生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大智慧就會現前,一切煩惱、痛苦也就無從生起,這樣的人就會享受到生命本自具足的大歡樂、大自在。

釋格物致知


釋格物致知
此謂知夲,此謂知之致也。
所謂致其知在格物者,
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
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
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
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
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
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
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
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
格心物者,復性初也,
驅身物者,覺心源也。
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
心居內曰自覺焉,身行著外曰覺人焉。
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一哉,
心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
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
雖未動而持之一慎,則心物終無矣,
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
故賢人驅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
心物弗慎於未動之間,貪嗔癡愛遂熾焉,而現於言行矣!
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驅身物者即覺心源也。
心者易動,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矣!
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一也。
此謂物不格,不可以致其知,
所謂誠其意,在致其知者,
故心物未發謂之中和、良知、性也。
心物既發,謂動機、紛乘、意也。
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以復其良知,而臻於至理矣!
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內聖功也。
聖足而後,則意不誠而誠矣,心不正而正矣。
雖序有四實則二焉,
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矣,
此謂知不致,不可以誠其意。
-----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