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尋根之旅




    陪著父親回湖南江華尋根祭祖,來到了傜族自治區,原來我是傜族人士,父親從這裏出生長大,隴西堂,李氏是中國第一大姓,父親有三兄弟排行老二,兄友弟恭。
    父親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投筆從軍,抗日救國,三十七年隨著部隊來台灣,在台灣與母親結婚生下兩男一女。
    父親來到台灣思念親人,千盼萬盼終於等到開放返鄉探親,父親衣錦還鄉,族人夾道放鞭炮的歡迎父親回家,父親感恩族人辦桌請客,看到兄弟的生活困窮,便給堂兄弟每人各蓋一棟房子,雖然父親不是很富有,卻也很能捨能給,看在兒女的眼裏,總有一些不諒解,或許這是父親感謝父母兄弟的養育照顧之恩,他所做的回饋是發自內心的誠意,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我會走上修行路,感恩父親修來的。
    父親包了一台中巴,載著堂兄弟一起到縣城拜訪堂姊,吃完中飯後打道回家,天空開始下起雨,離開縣城來到鄉間小道,都是泥巴路,雨水造成泥巴路濕滑,車子打滑,大家都下車幫忙推車,渡過車子無法前進的困境,一路上行車顛跛打滑,司機提心吊膽,大家都不好過,爬上山坡,終於快到家了,只見司機停車熄火,司機不敢不要開下山坡,父親前去談判,再開個兩百公尺就到了,況且路有積水不易行走,我再多加錢給你,請司機再開兩百公尺就好了,司機不開就是不開--給再多錢,死都不開,頓時僵住。我看到這種狀況,就告訴父親說:我們走路回家吧!便開始脫鞋走下車,堂兄弟也跟著我一起下車,最後所有的人都下車走路回家,走路回家的感覺真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图片搜索结果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字解】天:乃理天也。命:猶令也。性者理化萬殊之一也。率:循也。道:乃自性中所具五常之道也。修:乃盡性之能事也。教者化也。

【節解】道自理天所出,佛心普渡萬緣,自性大源賦自理天也。天者,非氣象之天,乃真空至靜無極理天也。在天未命於我之前曰理,既命於我之後曰性耳,理與性無別也。性本至靜,萬物皆備,五常具焉,落後天遂蔽其真矣。如悟之覺之,克念除慾,復性本來面目,率性中所具之五常而實踐之,則入世曰人道,人道大備,出世則自合天道矣。然覺性、率性初入德時乃受聖人之教,及至覓性後,率性時,即受自性之自教矣。或問曰:此何理?吾曰:人人自性中各具一部中庸。聖人先覺探討自性之中庸,以盡其能事,載諸書面,以啟人人自性之中庸也。故修自性之中庸,乃初受聖人中庸之啟示,及自性圓明後,仍須力行自性之中庸也。

本末先後


“本末先後”的图片搜索结果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字解】物:即有形質之物。本:即發物之源頭。末:萬殊也。事:親民渡眾之事也。始:即開端。終:即結局。知:即明徹。先:即先天賦性皇。後:即後天生我父母也。道:即無極至境。

【節解】凡世界具體之物必有源頭,例如一株植物,源頭在其極細極微之顆種裏,此其物之本也。此株植物由根發本,自本生枝長葉,終於結億萬極細極微之顆種,此其末也,亦即由末返本耳。如物無本,則末從何來?無末則返本無從,本能生末,末復能返本也。至於人間,凡是一事多半有始無終,美滿之事情,結果陷於苦惱。如復性天之人,以親民之功,為己應份之事,朝斯夕斯,念茲在茲,乾乾不息之真精神而矢志前進,將以造至善之極?為終矣。茍其始勤終怠,莫言親民之事,縱極細極微之事亦萬無一成,我且拿個比喻:蒼天之始終也,試觀之,每年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分毫不錯,從開天闢地為始,傾天陷地為終,無有一年不是如此,甚至無有一月一日一時不是如此者。大始大終,人何不法歟?果能如天地之始終,凡天事人事無一不成也。知所先後者何解?知者,明徹我形覺之先後也。能明曉性之源頭,身之由來,當然孝道是不可少者。然在一般明哲來論:順親之心,養親之身,大哉孝乎!殊不知盡先天之孝,亦在孝之一端也。何曰先天孝?天下眾生靈性,本是一所生,所以方稱世界之人皆我同胞也。此孝何盡?能將我性天復初,實現親民之功,俾兄弟姐妹攜手還原,共造無極境界,此謂孝先天賦性之,盡孝之大也。所以盡孝於先天,盡孝於後天,兩層大孝,可以說為並重也,果能如是則近道矣!亦曰造至道矣也可。然此節分析理氣象焉,物有本末,象也;事有終始,氣也;知所先後,理也;以理氣象而悟至道,庶乎其不差矣。

定靜安慮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字解】知止即知己所當止之境。定者羈心猿繫意馬,不能任其馳騁,使其有所歸宿也。靜者清靜無為,念茲在茲,朝斯夕斯也。安者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各得其所,次第不紊也。慮者內功已足,而慮外功之弗成,抱悲天憫人之至慮,慮人不修性,慮世不清寧也。得者盡其性中之能事,廣建聖功,慈以化人,悲以憫世,三千大千視為一體,四億七千萬悉如同胞,由我性天之光明,而推及億兆同胞,各復自性,而我之佛果,不期其得而自得也。

【節解】以上三大綱領,人各能毅然作去,結果達到至極無以復加至善之境界。然初步欲學大學之功,須先心知止於何處?曰止於性天也。心有所歸,而性不問自定矣!性定之後,則此身若有若無,此心如在如不在,此性若非然而不非然也。清靜無為,渾然一理,靜若山嶽,動似河海,而達到真靜之境界,此所謂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矣!性既安則內聖之功具足,以下慮與得者,此其外功也,亦可以說是親民之道耳。內聖雖係具足,必以悲天憫人之心常抱,苦口婆心化世,一人性天未明,己之性天猶未明至極?耳。慮者,慮世界眾生不悟,慮社會同胞性天未明,此以眾生為慮,以天下為憂也。亦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也。量己性之所知,發己性之所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如春風到處靄然拂面,萬物為之芽,人人為之喜色也。如是眾生覺性,而己之外功得矣。

三綱領

“三綱領”的图片搜索结果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字解】大學者,發揚自性之大也。明即切磋琢磨之功。明德即原性。親民即推自性之能事,化天下同胞,使各復其自性之謂。至善即無極境界。

【節解】大學之道,在人之性天中。既在性天中,又何必復學也?因其人落紅塵,氣稟所拘,物慾所蔽,將充份之性天而陷於萬丈塵氛之內,所以必須用切磋琢磨之功,以期復明性天也。大學者換而言之,即令人學習發揚性天之學也,雖係學天,而實不出己身耳。故先格心物、除私慾,原性復初,自身之內聖功夫則到止境,內聖之功具足即體固矣!復加以親民之用。何曰親民?民者,身中之良民也。良民者何?即性天也。使天下同胞各親其良民,即聖人所謂兼善天下也。然我一人性體靈明,皇天何喜?本乎皇天一視之心。願天下同胞,咸能用上切磋琢磨之功,復回性天之極大光明。由己推人,毫無人相,可以說明明德之功,係內聖也;親民之功,係外王也。內聖外王之功具足,一言而為天下後世法,一行而為天下後世則,在世曰聖賢,出世曰仙佛,至善境界不行而至矣。

心法

“白水老人”的图片搜索结果“心法”的图片搜索结果


心心相印
  什麼叫心法?我們得這一指點,以心印心,知道我們的天心了,就叫心法,但是還要到裡頭看一看,把心給修正,修心的方法就是《大學》三綱領、八條目。首先就講格物、致知。
  格物──格去心裡發出來的物慾,心裡發出來的貪、嗔、痴、愛。人家罵我就不高興了,這就是嗔心;這是我的,人家一碰就不高興,這就是貪心。有了貪心,就開始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和酒色財氣,這些全叫物慾。眼裡看到這東西好就想要,也不省察這東西是有害或是有利,所以就造了一身的罪業。
現在我們明白了,將這些物慾「格」除出去,這就是格物。陸九淵講「尊德性」,講到格物,是講格物慾之物;朱熹講「道問學」,講到格物,是講格事物之物。二人互不相和。今天我們得明師一點,明白本來自性,便知道要以尊德性為本,道問學為用。格物,格外來之事物,酒色財氣要格除;內在的貪嗔痴愛,七情六慾也要格除。他二人所說的並行不悖,體用兼修,自然明明德矣!自性就是心,好好的修養它,不讓它做壞事。真修道者,什麼也不用信,修你自己的心,佛家說的明白,自性是佛。
  致知──就是達到用天理良心來做事。心一動念就有意,意要跟小孩一樣,沒有虛假不會騙人,意要誠實不虛,我們返回赤子之心,酒色才氣沒有,七情六慾不生,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就是誠意。意誠心就正,身不修而自修,不起貪心,不起嗔念,就天天是天堂。
  心法是歷代祖師的真傳,真的不假,肉體則是假的,這個內體明天在不在?自己都不保險,沒有權柄,所以說:我命的主權在天,這一點叫天道。心是天心,性是天性,聖人告訴我們要效法天地,天無所不包,地無所不載。我們要是像天地一樣,無所不包、無所不載的話,世界就沒事了。
亙古不傳的秘寶
  我們唸經唸的是無字真經,與紙經不同,不識自心是佛,不明本性,朝山拜頂,苦死無成。我們是三教聖人的真傳,考察聖賢仙佛,看看三教經典,沒有打坐唸經,也沒有唸佛號的,更沒有像現在唸「南無阿彌陀佛」,就希望阿彌陀佛接我們上西天。我們唸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當初唸什麼?我們拜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拜什麼?你得找根本。
  我們講的是性理心法,沒有文字的,聖人留下經典,借著文字來說明或證明性理心法,但是沒有經過明師一指點,唸一輩子佛經也成不了佛,唸一輩子四書、五經也成不了聖人。歷代的聖人、佛祖、菩薩,不是唸經成的,不是有學問成的。所以說是亙古不傳的秘寶,既然是秘寶,外表一定看不出來。
  歷代祖師心心相印,以心印心,這一點就是以心印心,得一指點知道自己的靈性,接著就要自己參悟,拿它當真就真,拿它當假就假。
堯舜相傳的心法
  堯舜相傳的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詳解如下:
  人心惟危者──人為三才之一,理性俱備,萬物之靈也。心者萬物之中心,萬事之主宰也。換而言之:人心者,識也,情也,染污之妄心也。所謂後天氣質之性,有善有不善也。蓋識神用事,情慾叢生,昏沉散亂,危殆不安,故曰:人心惟危也。
  道心惟微者──道為天地之始,包羅萬象,眾生之祖也。道也者,智也,性也,清靜妙明之真心也。所謂先天本然之理性,無善無不善也。蓋智體圓明,性本虛靜,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微妙莫測,故曰:道心惟微也。
  惟精惟一──精者,明之也;一者,誠之也。惟精以治昏沉,惟一以治散亂。精而明之,一而誠之。惺惺寂寂,定慧相資,攝情歸性,轉識成智。危者自安,微者自著矣,所謂明則誠矣,誠則明矣,簡而言之,惟精惟一者,即返妄歸真,明善復初之功用也。
  允執厥中──允者,篤信隨順也;執者,遵守皈依也。中者,真空妙有也。真空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也。妙有者,前無始,後無終,豎窮三界,橫遍十方。三界之正道,宇宙之真理也。簡而言之:允執厥中者,即隨順其正道,歸依其真理也。
  此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心傳;先聖後聖,心心相印,三教所共遵,萬世所不易也。總,心心相印,不可思議,道統真傳,本無一字。

止於至善


“守玄”的图片搜索结果

詩經小雅緡蠻篇上說:吱吱雀躍叫聲甚為悅耳動聽的黃鳥,牠能夠選擇心目中的理想棲息處,是在樹林茂盛,位置最安全的山丘小角落的地方。孔子讀到這一章詩時,嘆了一口氣說:「連一隻小小的黃鳥,在白天忙碌完以後,晚上要休息時,都知道找一處理想又隱蔽性甚高之安全地方棲息,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竟然不知道其所當止之處,反而不如這些鳥呢?」

1、叫聲緡蠻的黃鳥,白天出去找食物,黃昏時知道回來,棲息在丘隅至善之地,止於斯地,強風少刮,槍箭難至,逍遙自在,心中坦然,無憂無慮,自在解脫。
2、人為萬物之靈,統四端而兼萬善,鳥尚且知道止於丘隅,而人卻忙碌一生,爭名奪利,止於酒色財氣、名利恩愛,心外放而不知安於何處,連鳥都不如,真是可憐。
3、故自性止於應該止的地方,止於最完善的地方,即止於玄關一竅也。
4、將心收回止於玄關處,才能降伏身心,使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天德具備,來格致誠正,必能使明明德發出無限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