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楞嚴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楞嚴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45 疑問解答

 因為今天有很多國外道親回來,假如問題很多想要發問,我們就開始給大家發問, 若大家都不問的話,我們就開始講課,徵求各位的意見,要先發問還是要先講課? 把我們平常所遭遇到在心理沒有辦法解決的一些問題都提出來,後學儘可能從真理 的角度來回答。之前美國道親都用傳真過來發問,現在在現場發問就更理想了。 

【問】:在道場修辦道幾十年,而且也是道場上的老前賢,但是所言所行大多都是 以人心識心在修辦道,讓後學們感覺不出前賢的慈悲普照,請問劉講師該怎麼辦去 改變這種心態,才能讓道場更光明更有希望? 

【答】:這可能就是要請我們活佛老師來回答了。我們修道真的要明心見性,我們 從心性來修一定可以成就。後學已經講三年多了,大家也對心性有一個概略的認識, 都也知道自己可以成佛,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我們一定要把聽到的、知道的,這一 些真理融入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這樣才真正的是走上修道的軌道,而不是等到以 後一口氣不來就成道了。日常不修,一口氣不來,是沒有辦法成。這個「成」就是 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生活之中我們把所有真理都融入我們的行為、融入我們的 思想,全部都是真理,所以做出來沒有一點業障,這樣就已經是成了,所以不要等 一口氣不來。假如我們都還不了解自己佛性本體是什麼樣的狀況,那我們要被業力 推到凡塵來現相,因為自己沒有辦法當家作主。我們一定要自己佛性當家,不要被我們六根感官來當家,因為我們所以六道輪迴就是我們都用六根,用六根都是落入我們利益以及我們的私心,這樣的話行為下來都是造業,業已經形成,因造了,等到緣配合,果報就現前。因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只要我們做了都會有結果, 修道也一樣,只要我們修了也一定有結果,所以只要努力在日常生活之中,真理都 融入我們的思想裡面。之前,我們有養成教育的時候有講「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會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會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從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我們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全部都融入真理,這樣我們已經在 真理之中生活,行為都符合真理。所以從思想到我們往後的果報,都在我們自己的 掌握之中。 ―2― 假如我們隨順著凡塵去追求流行,那我們一定是六道輪迴。所以活佛老師一直都跟我們講「我們求道點道的時候,就保證萬八逍遙」,萬八在我們人生是很長,可是在我們佛性是很短。佛性是千千萬萬年,但我們的身體只有一百年而已,以身體來講萬八是很長,可是在佛性來講,一萬零八年太快就到了,一轉眼就已經過了,過了以後,活佛老師說不保證喔,「個人因果個人承擔」,活佛老師就是這樣講過。 要我們研究性理心法、要我們在這個時候,藉著上天大開普渡,我們趕快努力修, 先得而後修,然後修證以後,我們回歸到本位了,就可以一勞永逸,就不用落入凡塵六道輪迴。那時候想要來的話,是發愿渡化眾生而來,而不是被業把我們推來。 所以各位就是要努力,在這一段期間修道的環境應該是很理想,很理想的時候不修, 災難一直來,當我們遇到災難想修,機會就不多了,現在承平時期來修是最好。我們在日常生活思想都符合真理、行為符合真理、講話符合真理。要了解,修道不能用人情道,人情道修不成道的,一定要從真理。所以我們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所以老前人在的時候一直都強調「修道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組織、沒有背景、沒有團體」,都是以個人為單位。個人都是主宰,每一個人都是自己能夠主宰自己,不 用受到整個環境左右、受到人的左右。我們的佛性沒有空間、沒有時間的約束,很逍遙自在很寬廣,所以我們要學、就是要學符合真理。老前人一直在強調「修道沒有開會,開什麼會」,後學在老前人身邊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就聽老前人跟所有點 傳師講「修道沒有開會」,老前人講「開會」不符合真理。六祖也講過「盡思共推, 轉加懸遠」,我們說集思――大家互相把意見提出來然後我們去做,這樣跟道就愈來愈偏愈遠了,不是道。而我們是要修道,那不是道我們要做嗎?所以一定要符合真理。 現在我們有時候是遷就事實、遷就現象。那我們在內心裡面一定要建立:「以個人為單位,沒有組織、沒有團體、沒有背景、沒有開會」,可是我們現在都有啊!那要怎麼處理呢?各位心裡面就要有一個底,要怎麼處理自己要有主張,不能人亦云― ―人家怎麼講我就怎麼講、人家怎麼講我就怎麼做,沒有那個事,道沒有這個事的。 真理是獨一無二,沒有附和的、也沒有含混的,要符合真理。不符合真理的話,縱 然總統說,也不用聽。假如都是真理,小孩子剛學會講話,他都講真理,你也要聽。 所以唯理是從,遵從真理,不能用外在的形相、權柄來壓制別人。道不是霸道,道要通達、要流通,要能夠通達的。你現在可以通,百世以後一樣通,那個才叫道。 你現在可以,但經過一兩年不可以了,那個是道嗎?不是,那個我們不追求,我們 追求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每一個人都有真心佛性本體,我們要自己追求,自己融入,所以時時刻刻把注意力收回來,反觀自照,那就已經在道體之中。所以才講 ―3― 「回頭是岸」,回頭就是我們「注意收回來,就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所以古聖 先賢講這句話,我們以為回頭是岸是在勸流氓,不是喔!是在講給各位所有眾生、 所有的有情眾生來了解「回頭是岸」。回頭,迴光返照就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可 是我們都精神外放,都順著凡塵的這些外在的形相。 要了解「緣塵」,我們緣塵出流,精神外放就叫出流,就跟凡塵攀緣,跟凡塵攀緣 會沾惹很多塵垢,塵垢沾惹很多,我們佛性就不清淨,沒辦法修成道。所以我們要 先迴光返照,把精神都收回來,收回來以後,我們時時刻刻精神都非常的集中而且 清淨,那就回到本體回來。日常生活之中就這樣做,自然而然我們一口氣不來,就 已經回歸到我們本位,所以那個時候就不用害怕我們身體要怎麼處理。我們一把佛 性本體修證以後,身體水火風土就是天地的物質,還給天地就好了,我們跟整個宇 宙虛空已經融成一體,已經是天人合一,天跟人已經合成一體。我們所追求就是不 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各位一定要記得,要追求的目標一定要記得。過程假如有不 合理,你就可以不做,不合理我幹嘛要做。我們要逼人做的話,後學就講「要去地 獄,你自己一個人去就好,不要拉了一大堆人去」,你愛去你自己去就好,不要拉 了一大堆人跟你去地獄。所以各位都是有主宰,都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要有主 張。這樣了解嗎?(了解)。 

【問】:人的生命還未到盡頭,還有希望,我們是不是更要用心去照顧關懷他,而 不是要未雨綢繆來討論他的後事,這樣算是孝順的子女嗎? 

【答】:我們剛才講的時候,這個理已經就在裡面了。當時很多修道者就問釋迦牟 尼佛,說:「你是一切智者,你會知道眾生都會犯過造業,為什麼不事先就防範他 們不造業」,佛就回答「事情都還沒有呈現,你就預先去策劃,那你就逼死人家去 做錯,一定要有人犯了以後,才可以制定戒律,沒有人犯,不能事先制定」,這是 釋迦牟尼佛所講,在大藏經裡面有記載。因為很多印度的外道就講「你可以事先就 制定戒律,讓所有的弟子都不會犯過」,佛就回答「那個不合真理」,我們要事來 則應,事去則靜,事情都還沒有來,你怎麼還沒有來你就去應了,你就錯誤了,不 對,不可以!要了解,要按照真理,你遇到什麼事情了,該怎麼辦,有剛好的角度 去辦,你就按照那個角度去辦。而還沒有發生的,你就不能預先去處置要怎麼做, 不可以的,這樣不合理。假如我們凡人都要做不合理的事,佛也沒辦法,佛也不會 管,為什麼?你自己造業你自己去承擔。我們一個念頭、一個動作、一個行為都已 經形成業,因已經形成,遇到緣,果報就呈現。你要承受,承受的時候你有沒有承 擔的勇氣?要了解,一定要進入真理之中,它才可以綿延不絕一直流傳。假如我們 ―4― 都用我們的權柄、用勢力,那都很短暫的,一下子就不見了。 所以眾生都是平等,有那個名分都是假的,不真,不能住在名、不能住在相,名相 都不能住,有時候給我們名相,是要給我們盡一份心力,不能去約束所有的人。你 要約束人,你要想「合不合真理」,不合真理的話,千萬不要講出口,不能講,你 講了你就已經犯過,準備到阿鼻地獄去嗎?那個很嚴重。要了解,能夠有緣相處都 很不容易。我們在相處的時候,要以誠來相對待。假如親人之間生病了,我們就想 盡辦法去醫治,不能說快一點死一死,那個詛咒人家怎麼可以呢,你心態這樣,以 後人家也希望你快點死一死,是不是這樣,不可以的! 【問】:現今修道人是否有可能使用不法的行為來加害人,例如施法術或是畫符, 請問劉講師修道人是否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如果有,我們要怎麼去排除呢? 【答】:凡塵的事真的是五花八門。某一些地區是放蠱在體內作怪。因為後學有在 後天廟擔過蠻長的時間,所以會知道。我們的生辰八字最好不要給人家知道。假如 有一個人知道你的生辰八字,然後他去雕塑一個稻草人,並寫上你的生辰八字,每 天用針去刺這一個稻草人,七七四十九天這一個人就死掉了。我們最好不要讓人加 知道我們的生辰八字。所以老一輩有經驗的就不告訴子女生辰時間,為什麼?因為 你讓人加知道了不好,會被人家害死。假如不知不覺結到冤,結冤的時候人家要報 復,報復最厲害的方法就是讓你不知不覺就死掉了。凡塵有這種事,可是很多人不 知道怎麼死的。要了解,這種去害死人的這種人,他一定沒有後代,絕子絕孫,可 是他就是要做,因為現在有錢可賺就可以,什麼事都做的出來。有一些人養小鬼, 各位有沒有聽過?(有),那個有損陰德,損不損?很損的,所以有很多我們不知 道的事,真的還蠻多還蠻恐怖的。還有一種最讓人害怕的就是萜(台灣話),因為 以往在大陸地區人少地大,要做的事情很多,可是人很少,那你養一個這個東西, 看不見且沒有形相,它睡覺都睡在大鍋子裡面,但是它沒有形相,那它的代價就是 每年吃一個人,假如你到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跟人借宿一晚,那你明天 可能就不見了,連骨頭也不見了,因為被那個萜吃掉了,一年只要吃一個人就好。 那它能夠辦的事情,比如說要種田插秧苗,你做示範一次給它看,然後你去睡覺, 明天起來,不管你的田有多大,它就幫你做好了。所以人少就用這個東西來做。後 來因為這個萜一定每年要吃一個人,假如萜吃不到人,它連主人的眷屬也一樣會吃, 所以到後來就請後學寺廟的主持去收伏這個萜。恐不恐怖?(恐怖),所以你若是 去跟人家借宿一晚要先表明,「我是來跟你借住一晚而已,明天就走了,請你不要 作弄我」,先跟它表明,不然明天連骨頭都不見了。很恐怖的,那種失蹤人口,我 ―5― 們都會講「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那種連屍也沒有,你就見不到了。 所以凡塵的一些事我們要怎麼樣來避免呢?最好的方法:「培養浩然正氣」。假如 我們喜歡占人便宜,各位前賢,你的浩然正氣全部不見。你在人煙很稠密的地方, 還沒有問題。你到人煙稀少的地方,魑魅魍魎、幽冥鬼魂、兇神惡煞很喜歡你這種 人,為什麼?它可以作弄你,你被它揍了一拳,沒有形象,可是你就很難過,你去 看醫生,醫生說「你的器官都正常啊」,你回答說「可是我很難過耶」,就是這個 原因「已經被無形的毆打一頓了,那你很難過啊」,你要到什麼時候可以好?到你 眷屬有行善的時候,你才可以好。所以我們一定不要貪小便宜,一定不能做一些不 道德的事。 培養浩然正氣怎麼樣培養最快?吃虧。我們要自然的去吃虧,不要故意的吃虧那就 不行。在應對之中你自然的你自己願意吃虧,這樣培養浩然正氣是最快。所以我們 一定要重視這種浩然正氣,很有關係的,因為我們都住在人煙比較稠密的地方。假 如你到人煙很稀少,像那個合歡山,後學去那邊走了一天遇不到一個人,我們都習 慣看人看習慣了,雖然人很多有時候很討厭,可是你全部都沒有看到任何人,你會 很恐慌。所以那個時候後學走了一天,後學就想「看不到一個人,這時候假如一個 大仇人出現我都很高興,為什麼?看到人了」。所以要了解,那個沒有人的地方要 注意,為什麼?那個無形的東西正多的地方,人多的地方無形不能出來,因為我們 每一個人都有護法,不管什麼人都有護法,只要你出生當人了都有護法,魑魅魍魎 是山神鬼怪,魑魅魍魎就不能得罪這些護法,所以它就在荒山曠野沒有人的地方。 後學有講過埔里天元佛院後山那邊的觀音瀑布,彰化裕毛屋的職員去那邊遊玩,共 兩部遊覽車,其中兩個職員說要去瀑布的水源,看看水是從哪裡流下來,糟糕了, 這下去尋水源就失蹤了,當他們其他人要回去了,司機說看看左右鄰居有誰還沒上 車,結果就缺少兩個,司機就不趕開車,一堆人去往山上去找,但找不到人,然後 就報案,一報案以後就聯絡山難救難總隊,救難人員用香腸族的無線電通話,就召 集了約有一、兩百人都在山上找,但找不到人,結果兩部遊覽車就先回去,剩下山 難救難人員拿著手電筒一直在尋找,然後經過兩個白天,三個黑夜,就這樣,後來 就看到那兩位失蹤職員,因為山區都會有雷陣雨(西北雨),兩位職員都淋濕了又 沒有吃東西,若再找不到的話,可能連命都沒了,而當那時候找到時,因為有報案 所以有記者在場,兩位職員接受記者訪問,兩位失蹤的職員就講,你們那天傍晚在 找我們的時候,我離你們的距離只有十公尺,我們跨大步一步約一公尺,跨個十步 ―6― 約十公尺,距離很短,兩位職員當時就喊「我們在這裡」,記者說「你不會走出來 啊」,兩位職員說「我可以走出去,為什麼還要你們來找,我就直接走回遊覽車就 好了,就是走不出去」。記者說「奇怪,又沒有什麼東西圍著,都是很空曠,為什 麼你走不出來啊」,兩位職員說「不知道,就是走不出來」,各位知道那是什麼原 因嗎?就是魑魅魍魎,就是魑魅魍魎把他們兩人圍住,連聲音都出不去喔! 假如你有浩然正氣,魑魅魍魎不敢捉弄你,而且還要保護你。不但魑魅魍魎、凶神 惡煞或是幽冥鬼魂,只要你有浩然正氣,它都不敢碰到你,都保護著你,你看多好 啊!所以培養浩然正氣很重要,就是因為我們在大都會生活的關係,所以沒有感到 浩然正氣的的重要性。 假如再有什麼符咒或一些奇奇怪怪的,你都不用怕,浩然正氣足夠,只要你人站著, 那些符咒都沒效。當你沒有浩然正氣,那個符咒就很有效。當你有浩然正氣,他用 你的生辰八字,你還活著好好的,為什麼,因為浩然正氣抵過所有一切不法的。不 按照法來的,你都全部可以抵得過去,浩然正氣重不重要?重要,想不想培養?(想), 要吃虧喔,記得不能占人便宜,千千萬萬不能占人便宜,你占人便宜浩然正氣就不 見了,自然不見。 所以我們為什麼頂天立地?就是浩然正氣,非常重要,就是要有這個浩然正氣。人 活在凡塵,身體是很渺小的,可是我們的佛性很寬廣的、很大、很不可思議的。因 為我們都迷失,被凡塵的潮流,我們都跟著流行一直追,你看現在百貨週年慶打幾 折、幾折,竟然搶買東西都秒殺,你手腳慢一點就買不到,人家都買光了,還說景 氣不好,好還是不好?(好)。所以你說景氣不好都是我們主觀的認定,沒有客觀的事 實。所以我們說凡塵所有的一切,你說好與不好都是你主觀認定。當我們一進入不 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這一些東西,全部都沒有,這一些很齷齰、很不合真理的, 全部都沒有,那我們為什麼不追求呢?是比較生澀啦,一方面又沒有人講、沒有人 提倡,想修又沒有門路啊,怎麼修?也不知道。 而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把這些真理、這一些怎麼修,全部都把它公開。我們就 可以知道,我們講出來的就是很殊勝,有沒有?(有),只要我們肯做,一定有功效呈 現,絕對有,我們做了萬緣放下,沒有多久的時候,你就整個佛性輪廓都出來了, 然後你肯一直在做的話,可以到達「尸居而龍現」,你在家裡面靜居(居住),所有天 地,你神通萬物,那就是我們能夠從佛性本體發揮大用,我們佛性的大用是很殊勝 ―7― 的,要轉四天下都可以轉。我們不是剛研究念佛圓通嗎?那個念佛我們就可以知道, 跟外面的念佛完全都不同。外面的念佛,你再怎念都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而我們 要回歸無極、要回歸本位,要轉四天下都可以轉,何況一個小小的釣魚台(哈),當你 到那個程度時,都已經不看在眼裡了。所以追求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重要,凡塵事 都是污垢,你沾惹的很深,你要出來都不容易,所以挫折愈多,修道就愈順,那你 在凡塵愈得意,名也得、利也得,糟糕了,你都不想修道了,很寧願在六道輪迴。 當到一口氣不來絕對後悔,沒有一件東西你帶得走,只有罪過、業障你帶得走,我 們願不願意帶那一些?(不願意),不要啦,帶那個來又是要再受苦,受苦又是那麼久, 愈受就愈苦,每況愈下。 所以我們就是要追求明心見性,要追求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祂當家作主,讓我 們培養浩然正氣,就不怕人家在後面詛咒。當人家在後面詛咒,假如我們有浩然正 氣,那個都撇開了,到不了身。不然喔……你家怎麼樣…如何如何,假如說我們沒有 善的話,還真的會實現,家屬一個一個慢慢走掉,我們真的還被車撞了,那就是人 家詛咒產生功效。那我們做事不要讓人家詛咒啊,我們回想看看,我們做事的時候, 有沒有讓人家指指點點?有沒有?哇,不回應。 【問】:延續上面問題,怎麼看出這個人被作法呢?如果是的話,身邊的人應該怎樣 來幫助他?那他所表現出的言行都很反常,要怎麼樣才能夠讓他回復? 【答】:這個倒是比較不容易。我們要知道有沒有被人家放符咒、有沒有被人作法? 這倒是比較容易,為什麼?你看他所有的行為跟他的表情,跟平常有沒有一樣。假 如他兩眼都無神,那個已經有問題了。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看到人的眼睛,有沒有 看到他的神?有,都看到眼神、眼神。假如你看到一個人眼都沒神,那就是有問題 了啦。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幫助他呢?一個最基本的,在他生活環境先點檀香,我們 發爐不是用檀香嗎?我們去買檀香跟香灰攪拌,然後點燃,讓它慢慢燃,先把旁邊 的環境那一些無形的先趕走,然後經過時間長,你要在他身邊照顧他,照顧他時候 他心會很安定,慢慢神就會恢復,這樣會不會?容易嘛!要記得他生活的環境,那 個檀香就不要斷,一直點燃,點燃過了就再點燃…,若不要讓它燃燒的太快,就加一 點香灰攪拌(香點燃後,會產生灰。將香灰加一些在檀香裡面),這樣它就慢慢的燃, 可以點久一點。這樣會嗎?(會)。 【問】:延續上上個問題,想要培養浩然正氣的話,那是不是在買東西的時候,就不 可以殺價?然後買一送一這種活動,是不是最好不要參與? ―8― 【答】:哈哈~你倒是拉的很快,馬上拉到現實來。各位前賢,我們跟人家買東西, 就是要賣的人、買的人都心甘情願,不能說你硬要殺價,殺到人家都虧本(可能他也 不會賣),這樣的話,以我們來講自己不厚道,賣東西就是要賺一點錢,那我們要給 人家賺,幫助他生活、給他賺。 我們最會忽略的,比如說這個東西十二元,你就拿出十元,當他還沒答應,你東西 拿了就走,那錢也給他十元。各位前賢你要知道,他沒有答應說「好」,你拿著東 西就走,然後給他十元,你欠他兩元,要還喔,你願意來出生還這兩元?願不願意? (不願意),來轉生就要受苦,所以要清清楚楚,假如他說十元可以,那你東西拿了就 沒欠他了。若他還沒答應,東西你就已經拿走了,錢十元給他,你就欠他兩元。這 樣了解意思嗎?就是要心甘情願,就兩不相欠,這個倒是我們最會忽略,尤其去買 水果的時候,因為賣水果,新的時候都賣的蠻貴,是賺的比較多,可是比較久以後, 他就會賣的比較便宜,所以我們就會了解,新的水果貴是正常的,假如已經久了, 他就會賣的比較便宜了,但不要他已經賣的比較久的價錢來買他新的水果。因為賣 比較久的能賣出去的就是賺了,有時候都不夠成本,可是它放著也會爛掉,那個損 失更大。 【問】:有道親曾經在夢中與鬼打架,他咬了鬼一口,醒來卻看到自己手上有傷,這 如何解釋? 【答】:哈哈~你有夠愛打架的,連作夢都夢到跟鬼打架。有時候我們在夢中所夢的, 大部分都是我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是祖先回來託夢,還有一些 比較特殊的是我們記得某一生某一世在山洞裡面修道,會呈現那個景象,那個也會 在夢中呈現,都會有。醒過來以後,竟然頭還真的被鬼打一拳,頭那個地方還真的 淤青。各位前賢,那個是自己打的,不是鬼打的,那他要追究,他自己就變鬼了。 像後學以往在後天廟有真正的參禪打坐(即打坐的姿勢),然後真的進入,進入以後就 會看到一隻很大的蜘蛛來作弄你,然後就問主持說那一隻蜘蛛有夠可惡,都一直來 擾亂我的禪坐,要怎麼辦?主持說你畫一個十字在蜘蛛的身上,然後下坐的時候你 來看那個十字在那個地方,結果就發現他寫的十字竟然在他的肚臍。所以各位要了 解,那個都是幻象,你看到都是幻象,是你自己沒有那個定所呈現,所以主持教他 不要把它打死,你打死就等於打你自己,所以他說你畫一個十字在蜘蛛的身上,你 下定以後(你不打坐的時候),你再看你畫的是在哪裡?原來在他的肚臍。 所以有很多都不是現象能夠擺平的,而是我們心的變化。所以是心的變化。我們修 持性理心法明心見性非常重要,會瞭解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 ―9― 散就滅,當下都是空的,可是我們都把它當成實實在在、都是有,所以不入道。那 我們要進入道怎麼進入?就是要了解到萬象萬事都是真心佛性所生發,是我們真心 佛性生出來的。楞嚴經不是講得很明白嗎?那是佛講的,修證的講。就是你能夠修 到整個萬相萬事,都融入到你佛性的性分裡面,那你就成了,所以叫如來藏(如來含 藏萬相萬事),所有的相都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一直在講,有沒有都是這樣在講? (有),都是這樣講這樣才符合真理,不但這個時候這樣講,一百年後另有人來講,他 也這樣講,才符合真理,綿延不絕的流傳。 【問】:請問鬼壓床要如何解釋? 【答】:先看看我們睡覺的上面有沒有八腳的蜘蛛,很大的蜘蛛。假如你一看上面 剛好有,就是被蜘蛛壓的。假如我們一看沒有,那可能又是更老的蜘蛛,而老的蜘 蛛已經過世了、已經不在了,但是蜘蛛的魂還在,它就會壓床。我要怎麼解決呢? 把它趕走嗎?怎麼趕?燒檀香。檀香很好用,我們只會說來廟裡點燃,都沒想過要 在家裡點燃。那你再培養浩然正氣,誰敢來壓你,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壓你自己。 【問】:何謂尊師重道?請劉講師說明一下,尊敬師尊師母或者是點傳師? 【答】:尊師重道,當然現在就是尊敬我們活佛老師,可是它是很寬廣的,只要是 教導我們的,都是我們的師,我們的老師,他教導我們都要尊敬,尊敬教導我們的 那個人就是老師。然後一定也要重道,你不能說尊師以後把道看輕了,所以要尊師 也要重道,它是連貫的,一定都是符合真理。所教導的都是教導真理,所以我們就 尊敬,然後很重視道。 重視道,這個道講的就是很寬廣,我們把它縮小範圍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我們要重視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為什麼?因為祂千千萬萬年都在,要重視祂, 因為要把祂修證出來,要祂永遠都呈現,能夠有大用,我們現在都是小用,只有會 吃飯而已,我們為什麼會吃飯?假如我們身體沒有佛性會不會吃飯?不會,所以你 看吃飯也是佛性的用,功能作用我們都會吃飯,那只是在這小方面,在大方面我們 都不會,為什麼?因為沒有修證,大用不會用。 我們要把祂修證,修證以後真的是可以整個境隨著心轉,我們現在都是心隨境轉, 是不是這樣,有沒有境隨心來轉?我們的心隨境轉一定是凡夫。假如境都可以隨心 轉,那一定是聖賢,聖賢才有辦法讓整個外境跟著我們的心變化,我們的心一直要 境都能夠轉變,那整個外面的外相就可以轉變。 ―10― 所以後學都講為什麼有颱風?就是因為我們人心變化太快,而且太多人的變化形成 的颱風。假如大家都是心平氣和,都沒有負面的念頭也都沒有變化,那颱風它不會 來。我們這兩年颱風都沒有呈現,都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就表示我們行善能夠扭轉, 把那一些災難化消彌掉了,沒有了。假如我們心念不好,想的都是不好,災難一定 降臨。所以有不好的念頭我們一定要先去掉,念頭不久就會行為,不好念頭就不好 的行為,就一定有業。念頭就已經有業了,行為一下來,業就更重。所以我們一定 要從心做起,從心性的心做起,從心做起。 【問】:如何能發廣大菩提慈念而不昧。 【答】:菩提就是覺,既然是覺,有沒有大小?(沒有),所以進入覺以後就不能再加 另外的名目,一加就變有生滅。所以菩提就是覺,當然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非常 廣大,可是不要再加,一加以後我們會產生另外的解釋,另外解釋以後就喪失原來 本來的真理。整個菩提都覺了,覺了以後怎麼才能使祂綿延不絕(就是一直延續),就 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做,馬上能夠迴光返照,時時刻刻都跟覺在一起,這樣不 會有無明,沒有無明就不會造業,不會造業就不會受苦,這個是在推廣,就是我們 追求菩提(追求覺),你有跟覺合在一起了,那時候所有的煩惱都變成菩提,所以「煩 惱即是菩提」是講:我們生發念頭的時候,我們都會住進念頭的內容,當住進念頭 的內容一定是煩惱,我們要了解這個生發念頭的那個是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這個本體已經就是菩提、已經是覺,因為我們講菩提的時候,大部分都是還 沒有修證,佛性沒有修證所以我們要用菩提來說你已經修證了,進入菩提了。 【問】:有前賢建議說今天有很多國外的道親回來,請劉講師說明如何做萬緣放下? 【答】:我們不是剛講念佛圓通,念佛圓通整個內容就是在告訴我們,萬緣放下的 裡面怎麼樣做。各位有沒有很熟悉了,才一、兩位回應而已,是還不了解嗎?那我 們把要怎麼樣做萬緣放下的內容再說一次,請前賢幫忙發「念佛圓通」講義。 大勢至菩薩的修持法門念佛圓通,在二十五門修行方法中第二十四念佛圓通,第二 十五是耳根圓通。 ◎大勢至菩薩修持法門 念佛圓通 取自楞嚴經 劉講師講義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所以大勢至菩薩修念佛圓通已經修了非常的久)。有佛出世,名 無量光(那時候有佛出世,名叫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我們的前面就是莊嚴劫, 我們現在是賢劫,莊嚴劫有一千位如來,現在賢劫一樣有一千位如來,賢劫過了以 ―11― 後就是星宿劫,一樣有一千位如來。所以十二位如來相繼一劫,一定是在莊嚴劫之 前,可見他經過的時間是非常的久。要了解,耳根圓通修起來一生一世可以成就, 像大勢至菩薩的這個法門,因為要收攝六根,把六根都收攝回來,眼耳鼻舌身意都 收回來念佛,我們念佛大部分都嘴巴在念,然後大勢至菩薩是眼睛、耳朵、鼻子、 嘴巴、身體跟意念全部都念佛,所以很不容易,這個修持法門經過很久才會有成就)。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三昧=正定,要怎麼樣念佛才能到達 正定)。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一個人專門都是記憶,可是另外一個人專門 都是忘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就是相逢以後,他們不認識,就不相認,不逢)。或 見非見(已經見到了,可是因為兩個人,一個憶、一個忘,所以沒有看到,面對面也 不認識叫做或見非見――已經見到了,但是沒有見到,就是對面不相識,你與他相遇, 但是不認識)。 二人相憶(假如兩人都相憶,都是在懷念兩人相處的過程),二憶念深(這兩個回憶,那 個念就很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從生至生就是已經經過很多生很多世,生了以後死, 死了以後又生,就這樣)。同於形影(就是每一生每一世都會在一起),不相乖異(不會 離開)。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的如來念眾生,就好像母親在念孩子)。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孩子已經翅膀長硬了飛走了,那母親一直念念念,有用嗎?沒 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孩子假如能夠回憶跟母親在一起,好像母親在回憶跟兒子 在一起)。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就是經過每一生每一世,都不會離開很遠,都會相處 在一起)。若眾生心,憶佛念佛(我們眾生的心能夠回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 佛(現前當來的時候,一定可以見到佛),去佛不遠(離佛已經不遙遠了),不假方便(就 是不用做什麼工夫),自得心開(自己心就會開了)。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好像染香的 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所以大勢至菩薩就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就是在因地――開始修道,開始的時候因地一定要真,果地才會成佛成道。 因地不真,果地就迂曲。要知道因地很重要的,因地心就是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 生不滅的佛。大勢至菩薩就是念佛心進入無生法忍,忍就是安住不動,不是忍耐的 意思而是安住不動,已經在無生無滅的佛性能夠安住不動了)。今於此界,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現在在娑婆世界收攝念佛人能夠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 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清淨的念頭都一直相續),得三摩地(三摩地就是 正定。三昧――三摩地、奢摩他跟禪那,全部都是正定,可是每一個正定的內容都不一 樣),斯為第一。 ―12― 大勢至菩薩隨順世人同稱為我(就是我憶往昔那個我,就跟我們凡夫一樣),不同凡人 妄執之我(我們都執著看的見的身體是我,可是不是,身體是天地的物質,假的,真 的我就是佛性),憶者憶念,明記不忘也,往昔就是過去,恆河是印度有名大河,凡 言數目之多,常取河沙為喻,劫就是時間,恆河沙劫就是說經時之久,佛乃大覺悟 之人,具本覺妙理(本覺就是佛性本體),發始覺妙智(就是能夠發開始覺悟的妙智), 証究竟妙果,稱名為佛,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據大彌陀經云:無量光佛,無邊光佛, 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 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念佛三昧,即修因剋果(我們從因地心,然後修到 達果地,就是成道),離苦得樂之勝方便(就是方便法門,這樣做就可以成就),念佛是 修行,清淨三業之行(三業就是身口意,就是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昧是得定(已經得 到定力),一心不亂,果能念佛(如果我們能夠念佛),必得三昧(一定可以得到正定), 欲得三昧祇要念佛(要得到正定,只要念佛),大勢至菩薩之念佛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亦是念自性佛(念我們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佛),不必參念佛是誰。(這個地方就是 大勢至菩薩所講的。底下是後學在大藏經裡面抄出來)。 釋迦牟尼佛亦對弟子舍利弗言如何念佛(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舍利佛講要怎麼樣來念 佛,那是不一樣的階段了)。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釋迦牟尼佛對舍利佛講,你現在要 知道,「念佛的事」是「空念」,就是所有的念都讓它空了,這就是告訴我們萬緣 放下,都已經空了,「空了」就是在念佛,我們萬緣放下就是在念佛了)。所緣處是 不應念(「所緣處」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所接觸的――我們想到的、我們看到的、我們 見到的、我們遇到的、我們知道的,這些都是所緣處,這一些就是「不可以念」。 所以萬緣放下,這一些都不可以有)。汝所念空,念亦復空(我們「所念」要怎麼念呢? 就是空,就是萬緣都放下,我們所念就是空。念的本身也是空,全部都是空。有沒 有一層一層深入?(有),所念空,念也是空)。是無性空能斷色想(到這時候,無性 空就是空都沒有,已經空到極點了。無性空就可以斷掉色想),能斷取想(這時候斷掉 所有形相,色=所有形相,取=我們取相,我們最會取相了,可是斷掉,用無性空 可以斷掉)。是人爾時不得無想,何況於念(這個人這時候已經都沒有想了,已經得到 無想了。何況於念,念更是沒有,就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放下了,都沒有了,全部都 沒有)。是人爾時都無所有(都無所有才正確)。寂滅無性(不收集所有的念頭。這時候 什麼都沒有,已經寂滅。寂滅就是所有生滅都沒有了叫做寂滅。生滅既滅,寂滅就 現前,到達寂滅的時候,所有生滅都沒有,所以無性),不集諸想,滅一切法(所有一 切都把它滅,所有一切=不管看到、聽到、知道、想到、遇到,全部都滅掉,一點 ―13― 點什麼都沒有),是則名為修習念佛(是不是萬緣放下?我們萬緣放下就是念佛圓通, 已經把我們不生不滅的自性佛念到圓通了)。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念佛稱做破善不善,把兩邊都破除掉了。一切的覺觀, 我們有覺有觀全部都破除了、沒有了)。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我們已經無覺然 後無觀。所以凡塵的修持方法就是有覺然後有觀。無覺無觀,為什麼這樣寂然無想 才叫做念佛呢?因為我們有覺有觀,有覺就是有能所――有能覺的我、有所覺的法,已 經生滅,有能有所。能觀所觀,也是生滅。所以把這一些全部的覺觀都破除掉了, 沒有覺觀,已經到寂然無想,這告訴我們萬緣放下怎麼做,就是這樣做,沒有覺沒 有觀。並不是說凡塵世間的人都是沒有感覺的、都沒有在做的,跟那個不一樣喔, 這個程度是很高的。不是說凡塵世間的人什麼都不修、什麼善事都不做,而說我都 是無覺無觀,糟糕了,你無覺無觀要往地獄。到達無覺無觀是已經沒有生滅,很高 的法門,就是修持到已經都沒有微細的能所,生滅都沒有,所以已經寂然無想,這 樣才叫做念佛)。何以故(為什麼呢),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不應該用有覺有觀來憶念 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這樣就更了解意思了,已經到達無覺無觀,這樣就清 淨的念佛,念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念佛,能夠圓通。三年前我們就已經開 始在清淨念佛了,只是各位念一念都被凡塵事拉回去,凡塵事比較重要,這個有空 閒再來念就好)。於此念中乃至無有微細心心念業(在這種念中,沒有微細的心,一點 點微細的心都沒有;心念業,那個「心念」就是意念,因為平常我們都用「意」來 表明比較簡單扼要了解,但這邊用「心」,「心」是不是「意」?心意心意,全憑 心意用工夫,意、意、意,有沒有?所以這個意業,然後身口業,這就是我們三業), 況身口業。又念佛者離諸想(念佛離開所有的想,不能想,一想就沒有念佛了,就離 開念佛。所以,一想了,就離開萬緣放下,已經跟「想」攀緣了,所以離諸想)。諸 想不在心(所有的想都不在我們的心、都不在我們的意),無分別無名字無障礙(沒有分 別、沒有名字、沒有障礙),無欲無得不起覺觀(沒有欲、沒有得也不起覺觀,凡塵的 事都已經放下了,萬緣都放下了,都沒有了)。何以故,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我 們隨著我們所念起一切諸想,那都是邪見,不正確。正見就是萬緣都放下)。 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通達這樣的,叫做念 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想,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一點點 想也都沒有,語言也都沒有,這樣就叫念佛。所以萬緣放下,我們都是在念佛。以 後就了解,萬緣放下然後念佛圓通,但是不能念耶,我們有文字以後,「啊~在念 ―14― 了」,還是「一念不生」比較好,比較能了解不能生念佛)。是中乃無微細小念(微細 的小念都沒有),何況粗身口意業(小念都沒有,那很粗的身口意業更沒有)。無身口意 業處,無取無捨,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念佛(一直在強 調我們要怎麼樣來念佛,就是要怎麼樣來萬緣放下,萬緣放下連一點點小念都不可 以有,你遇到有工夫呈現的時候,那個勝境現前:「喔~很殊勝耶」,糟了,著相。 很殊勝的景象現前的時候,一定要放下、放下,萬緣放下,懂嗎?放下以後才真, 不放下會被境拉走,拉走以後我們會住相,住相以後就錯了,所以一定不能住相), 念性尚無何況念處(念性都沒有,就是我們要起心動念的性都沒有,何況念的地方所 在。講的都很微細,講的讓我們都很容易去做)。是故如來說名念處(這樣子實際進入 狀況,如來說那個名稱叫做念的地方所在,就是什麼都沒有那個地方所在),舍利弗, 諸法若有決定體性,如析毛髮百分一者(萬法假如有體有性,我們分析頭髮(頭髮已經 很微細了)分成百分之一(就是很細的細的細),是一點點),是則諸佛不出於世(諸 法都沒有決定的體也沒有決定的性,諸法都是空,所以如來才出現凡塵然後渡化眾 生。諸法假如實在是有體有性,佛都不出現在凡塵),亦終不說諸法性空(因為有體有 性的話,就不說諸法性空。萬法――萬相萬事、所有你能看、你能想,都稱為法,而這 個全部都是空,了解嗎?全部都是空,一無所有,都沒有,那我們要習慣這樣思索、 這樣進入,都到達無極,然後回歸本位,可以千百億化身)。 舍利弗,諸法實空(諸法實在就是空),無性一相,所謂無相(萬相都合成一相,什麼相? 所謂的無相,萬相都是無相),如來悉見(如來全部都看見),如來以是說有念處(就是 因為這個樣子然後說有念處,要怎麼念?就是空念,要怎麼念?就是微細小念都沒 有,那樣就對了)。 舍利弗,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無意業,無思無 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這邊就詳細把兩邊的都講出來,沒有處也沒有非處, 所以處,不對,非處也不對;沒有念也沒有念業;無想也沒有分別;無意也沒有意 業;無思也沒有思業;無法也沒有法相;然後皆沒有合也沒有散,全部都沒有),是 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能夠證悟到佛性本體就是已經進入無分別,無極的時候有沒有 分別?沒有分別,全部都沒有,只有獨立的一體,所以沒有分別),是名念處(這樣子, 全部都沒有分別叫做念處)。如來以是說有念處,隨順無所有故名為念處(就是隨順無 所有,講說有念處),隨順念佛名為念處(我們隨順著的念佛,這個叫做念處)。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要怎麼樣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你已經「見」都無所有, ―15― 看見什麼都沒有,都是空,這樣就叫念佛,是不是跟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樣? 所以我們做的工夫就是念佛圓通。往後有人問你在修什麼?你就答說念佛圓通。怎 麼做?你就說萬緣放下。都有實際可以下手的地方)。 舍利弗,諸佛無量(無質量(就是沒有邊))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超越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 不可以用頭腦來想,不可用嘴巴來講,已經不可思議),以是義故,見無所有(你已經 都知道了,所見都是沒有、都是空)名為念佛(這樣就叫念佛),實名無分別(實在有實 相,那個名稱叫做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才可以進入實相,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 佛性本體,所以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所有的佛都沒有分別),以是故言(這樣所 以說),念無分別即是念佛(我們的念沒有分別,就是已經在念佛)。 復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我們看到諸法的實相,各位前賢,諸法的實相就是我們 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而你看到實相就已經見到佛,看到我們佛性本體就已經看到 佛了,這樣有沒有更清晰明白了,都不含混的,很清晰的)。 何等名為諸法實相(什麼叫做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諸法都是空、都是沒 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這樣念佛就回到我們佛性本體)。 復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一點點小念都不可得、都沒有),是名念佛(這樣就 是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就是我們「用語言來講」,這個方式已經斷 掉了。斷語言道就是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方法。各位前賢,我們佛性是不是無形 無相?(是),佛性有沒法?(沒有),所以進入不可思議,無言之法就是不可思議。 以前後學有講過怎麼樣體會不可思議,就是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 非有非空,怎麼樣說?就是不可思議,沒有、也沒有、非有非空、亦有亦空,全部 都不對,這就沒辦法講了,語言斷了,斷語言道就是這樣,沒辦法講了,就要體會)。 過出諸念(過=超過,超出我們所有的念頭,已經超出了,念都已經太低了,它很高, 超出我們的念頭),不可得念(念都得不到)是名念佛(這樣就叫念佛)。 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我們所有的念,全部都是寂滅的相。回歸到一切,所有 萬相都是性,所有相都是佛性。這邊一切的諸念,全部都是寂滅相),隨順是法(順著 這個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不能用形相來念佛。我們凡塵不是都以形相來念佛嗎?有沒有?我們 念佛有沒有形相?一定要有一個佛的形相、有一個佛的名號,這樣,喔~我在念佛, 你念什麼佛?阿彌陀佛;你念什麼佛?觀世音菩薩;都有一個名號,然後有一個形 ―16― 相。但是這邊佛就直接講,不可以色念佛,色=形相)。何以故(為什麼呢),念色取相, 貪味為識(我們取形相的話,就會貪味,已經貪那個味道,為什麼貪味道呢?就是也 希望跟它一樣,希望跟它一樣,會不會一樣?不會)。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沒 有形相、沒有色相、不攀緣、什麼都沒有,這樣就叫做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 無取無捨,是真念佛(沒有分別,我們能夠證悟沒有分別的時候,就已經證道了。沒 有取捨是真念佛,我們有取捨的話就進入生滅。沒有取捨才是真正的在念佛,能夠 回到佛性本體回來)。若人成就如是念者(假如我們有成就這樣,能夠這樣,工夫出來), 欲轉四天下地,隨意能轉(四天下: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我 們住在南贍部洲,我們要轉四天下隨意能轉,四天下的地,我們隨著我們的意就可 以轉),亦能降伏百千億魔(也可以降伏百千億魔,百千億魔都有形相,我們已經進入 沒有形相,可以降伏他們),況蔽無明從虛誑緣起無決定相(何況蒙蔽無明,我們蒙蔽 無明,無明是從虛誑,沒有決定相。凡塵一切所有都是假的,都不真,我們都把它 當成真才有煩惱、才造了業才受苦,假如知道真理的話,就不會了),是法如是無想 無戲論(就是我們念佛的法,是沒有念頭也沒有戲論。我們凡塵生活所用的語言都是 戲論,沒有講真理也沒有講實相,都是戲論),無生無滅不可說(我們佛性本體沒有生 也沒有滅,不可以用語言來說),不可分別(不能加以分別),無暗無明(沒有明暗)。魔 若魔民所不能測(不管是魔王波旬或是魔民不能測我們已經到什麼程度,就是很高超 的程度),但以世俗言說(就是說要渡化眾生,就要用世俗的言語言句,所以渡化眾生 要用世俗的言說),有所教化,而作是言(要教化才這樣講,講出來只是要我們進入, 但不是這些語言):『汝念佛時莫取小想(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一點點小的念頭, 一點點都不要取),莫生戲論(不要產生戲論,我們來凡塵都是來演戲,我們當編劇又 當導演、又當主角、又當配角,就看我們演的如何,各位演的如何,稱不稱職。劇 情很會寫的話,會賺人熱淚,讓人笑又讓人哭,那就是編劇很厲害,寫下來以後, 讓我們一看以後眼淚一直掉、讓我們一看了以後一直笑,都不能去遏止它。我們回 想一下,我們是不是這樣?人生就好像是演戲一樣,凡塵就是舞台讓我們演戲,所 以不要有戲論就可以進入佛性本體),莫有分別(不要有分別,我們分別心太濃厚了, 所以當眾生)。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法全部都是空,沒有體沒有性)。不可念 (就是不能念)一相(把凡塵所有都容納成一相,什麼相?無相。一相就是無相,不是另 外還有一相),所謂無相。是念真實念佛(這樣就已經真實的在念佛),所謂無生無滅無 相無為,何以故,如來不名為色(如來不能稱作是形相,如來沒有形相),不名為想(如 來也沒有想、沒有念頭),不名為念(想跟念都沒有),不名分別(也沒有分別,因為沒 ―17― 有分別才證悟才成佛),不逆不順,不取不捨,非定非慧,非明非無明(以上是兩邊, 兩邊都不是如來),如來不可說(如來沒辦法用語言來講),不可思議無相(沒有形相, 不可思議,因為祂可以生發萬相)。汝今莫樂取相(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你不要樂 於取相,我們凡人眾生很樂意取相、很容易住相。取相就是住相,我們住不住相? 我們很住相,煩不煩惱?煩惱,從哪裡來?從佛性來。所以佛性可以生發菩提的, 也可以生發煩惱。所以要舍利弗不要樂於取相),莫樂戲論(就是凡塵說的一些言論, 全部都是戲論,但有言說,既無實義)。佛於諸法無執無著(佛在所有萬法裡面都沒有 執也沒有著,沒有著於哪一個法,也不固執哪一個法),不見有法可執可著(就是不見 有法可以執可以著),是人於佛猶尚不得,何況於念(我們念佛的時候,這個佛都不得, 沒有辦法得到佛;佛都得不到了,那何況念,念怎麼會得到呢,所以都是沒有)。舍 利弗,如是教者(若這樣教人家),名善知識(名字叫做善知識,就是要這樣教人,這樣 教人才是善知識,善知眾生根基,善識回天之路),第一義中無有決定(第一義,究竟 了義。假如我們有決定的話,它就不是究竟了義,所以沒有決定)。 這段是佛對弟子舍利弗所說的念佛法門(到這裡就是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所講的念佛 法門),和凡塵流通的念佛有點差別。佛所說的已回歸到真如本體,值得我們追求。 即所謂的理性念佛。念佛即是念心,心佛一如,能所不二,寂而常照,是無念而念。 照而常寂,是念即無念。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見泯(見佛見心的心,已經 泯滅了,沒有見心、沒有見佛,那個才真正的實際到達),能所情亡(就是沒有能所、 沒有生滅,能所的情形都已經死亡了沒有了),寂然不動(回到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 湛然常住(非常的深沈,很深,沒有變來變去的)。大勢至菩薩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言 明都攝六根(就是把六根收攝)。所以非只口念,非意識心念,是以不生滅圓湛根性真 心而念(就是用我們佛性本體在念),是佛對舍利弗說的內容,因地心非常重要。用不 生不滅的心,念不生不滅的佛,因果ㄧ致,絕對成就。再以淨念相繼為言,那只是 過程,乃指心中那一念,是清淨之念,若有所思,不管是何內容,皆是妄念,必須 離卻語言、文字、形相,所有一切世出世間之事(世出就是出世間,世間就是凡塵, 所有的都是要離開了卻)。 ◎剩下約 5 分鐘,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剛剛講第一義中,第一義就是究竟了義?(劉講師答:對),「無有決 定」,這個「決定」是說沒有一個固定的型態、沒有一個的狀況,這個「無有決定」 後學不太清楚。 【答】:我們看文字的話,好像不是究竟了義,那就是要我們到達的時候不要住相。 ―18― 「無有決定」,「第一義究竟了義」你把它決定有沒有住相?(有),就是住相。 「無有決定」就是你已經到達,可是你不能住相,是不是比我們到達究竟以後,「恩, 我已經到了」,你到了,你就已經住在那邊,而你住在那裡,跟真理就不相應了, 所以「無有決定」,就是不能住,你到達但不能住。就像百尺竿頭,你抓的牢牢的, 放掉就死了,那你就不敢更進一步,因為依賴,我們在百尺竿頭的時候,修到很高, 依賴能夠依賴的最後一跟稻草,我若放掉就死掉了。所以更進一步,就是你要放掉 所有的依賴。我們不能說「我已經到達究竟」,那你還依賴,要放掉,放掉以後, 啊~死掉了,那個時候剎那見全身,你剎那之中領悟「喔~原來我的佛性跟整個虛 空已經是融成一體了」,就成就了。所以最後關頭就是困難,不容易達到。 【問】:老前人要走之前曾說過一句話,有人要留他但也有人要他走,那可不可以 請劉講師說明一下,了不了解這樣的狀況? 【答】:因為後學都不敢在人的跟前講這個事,我們要了解,老前人已經是 96 歲了, 年歲蠻高,一般凡人都會想「年歲這麼高了,總是要先安排一下後事」,因為那時 候大陸跟台灣並沒有像現在可以互通,那時候我們要過去、他們要過來,都很不容 易。竟然申請老前人在大陸的家屬,怎麼申請、用什麼名義?政府為什麼會准許他 們進來,那個名義一定很重要,對不對? 因為後學講這個事,有一點心都會揪在一起。以老前人當時的狀況,老前人當時就 已經決定要推廣性理心法,已經設定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兩年、三年、三年半, 總共有五個班。後學那時候是當天元佛院是主管,就趕快要準備飲用水、吃的米、 日用品,都已經在準備了。那個飲用水已經從合歡山接過來,有七公里的遠,費用 有五百五十萬,沒有宣布但有些比較接近老前人的道親聽到以後,就已經在出錢了, 大概經費都不成問題,我們也已經開始在施工,然後白米有兩百包,一包是六十公 斤,台斤是一百斤,一包一百斤,共有兩百包,也是道親提供,而兩百包我們不敢 載來天元佛院,寄放在碾米廠,怕放著會長蟲,就寄放在碾米廠。然後日用品衛生 紙牙膏…比開雜貨店還來的多,連要裝垃圾的塑膠袋都非常多,都已經準備好了。老 前人就是知道這個消息,老人家很感嘆,從那時候老人家就不吃飯,不吃飯,各位 聽到會怎麼樣?真的就是很難過,我們真的就是沒辦法去勸了,要怎麼勸?那我們 怎麼勸。

楞嚴經-44

 耳根圓通我們剛好講一半,上個禮拜講念佛圓通,講完以後接著講耳根圓通,各位 可能有點把兩個混在一起,不太容易分辨出來。大勢至法王子修的念佛圓通就是要 收攝我們六根,將六根收攝回來作工夫。可是耳根圓通只有用耳根一門,不一樣喔! 可是歸元無二路,就是你到達目的地都一樣,中間修持的過程不同。我們看自己的 意向喜歡哪一個法門,我們就可以從那個法門一門深入。念佛圓通裡面很類似萬緣 放下一念不生,各位有沒有體會?因為修持的法門八萬四千,非常的多,我們就是 要找自己最適合的,然後會修的很快。以往一般的修道者都推崇耳根圓通,就是從 耳根來修的話會很快。可是我們三年下來,各位感覺到就是萬緣放下會比耳根圓通 做的順,因為耳根圓通這次已經是第三次講解了,可是感覺上還很陌生,對耳根圓 通雖然已經講了三次但還不很熟悉,而我們講念佛圓通的內容,中間釋迦牟尼佛對 舍利弗講的那一段內容,那個就屬於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種內容一樣,只要我們能 夠秉著以往有空就做萬緣放下,可以效果很快呈現,就做熟悉的法門,但我們也要 了解到為什麼以往的修道者都一直在推廣耳根圓通,甚至連文殊菩薩也一直推廣, 文殊菩薩也說自己從耳根圓通修成,不只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也是從耳根修成。 上個禮拜我們已經講一面了,有沒有印象?沒有也沒關係,下個禮拜我們再重新講。 這個禮拜講完以後,假如說還不懂,不懂我們再重新講(懂的話,我們就不講了), 好不好?(好)。 ※耳根圓通講義第二面: 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假如能所還存在的話,就是我們往前進步的障礙)。 所言「空」即能覺之智(我們能夠覺悟的智慧),與所覺之境(有能覺、有所覺,能覺= 我相,所覺=法相),二俱空寂(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能覺跟所覺這兩個全部都是空 寂),泯然無復對待(已經泯滅了,已經沒有對待,沒有能覺、沒有所覺)。覺是智分, 乃屬般若,若悋惜此智(假如我們很吝惜這個智慧,不肯放捨),不肯放捨,即是微細 法執(好像我們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頭就是我們能夠依賴的最後關鍵點,當 一放了以後,我們就會渾身都不存在,已經粉身碎骨了,所以我們都不敢放。可是 百尺竿頭要更進一步,我們有講過嗎?更進一步會怎麼樣?(摔死),因為我們在 ―2― 凡塵都非常重視我們身體,所以都不敢放手,所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做不到,就 沒有辦法成就。所以就是要放手,即依賴全部都去掉,沒有依賴,連百尺竿頭最後 的依賴也要去掉,一去掉以後,我們這個有形有相就已經摔死了,已經進入剎那全 身,我們整個法性的全體都呈現,所以剎那見全身。當沒有依賴以後,那個時候的 成就已經進入我們佛性,在法性裡面了,所以百尺竿頭不能去抓的緊緊的,一定要 更進一步。這裡雖然說覺,我們能夠覺了是屬於般若,般若已經呈現。只要我們做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般若都會呈現,一定會呈現,你會感覺到法喜充滿,很多事情 你都會了了分明,會法喜充滿。可是一段時間以後一定要放掉,我們很難得修到這 個狀態,捨不捨得放掉?不捨得,就會保守這個般若的智慧,可是這樣子的話,就 是有微細的法執,不但有法執也有我執。因為我們覺就是般若,「能覺了」是不是 有我相?「能覺、所覺」有沒有我相?能覺=我執,所覺=法執,我執跟法執都在 的話,就沒辦法成就,所以兩個我們都要去掉,沒有能直、沒有所執,連很殊勝的 般若妙智慧也一樣放捨,這一些也都是結,我們要把這個結打開,打開以後,結都 沒有了,就解脫了),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圓覺經云:「幻塵滅故(我們所住的現相都是幻塵,都是變幻無常、都一直在變化), 幻心亦滅(塵滅了心也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到最後,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非幻,祂就不滅,永遠都常存,常住不遷 的)」。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圓覺經這一段經文,全同我們耳根圓通的解決工夫, 要打開這結的工夫)。幻塵即動靜二結,幻心即根結(幻心就是我們六根的結),幻智即 覺結(幻智就是我們妄覺跟真覺的結),幻滅即空滅二結(幻滅就是空跟滅這兩個結), 非幻即湛然常寂之佛性本體。今「覺」結已解,即妄不相續矣!「空覺極圓,空所 空滅」者:此解「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 彼能所二覺(能覺跟所覺,兩個都空掉了),然空亦是結(空本身也是覺),亦當解除(也 要解除掉);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能空所空這兩個,能所就有生滅,兩個都在),空 性未圓(空性還沒有圓滿),還要入流照性(就是把我們整個注意力都收回來),加功用 行(努力作工夫),參究空何所依(這個空是依賴什麼),究而極之(研究到極點),以求圓 滿空性(能夠達到圓滿空性)。能空之空滅,所空之智境亦滅(全部都滅了,能空所空全 部沒了),如以木鑽火(好像以木來鑽火),火出木燒(火已經出來了,木就燃燒),二俱 滅矣(燒了以後,火也滅了,木也滅了,都沒有了,全部成就)。今「空」結已解,則 行陰破矣(五陰色受想行識的「行陰」已經破了)!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已 經到達解脫的階段),已得俱空之境(全部都是空,那個境已經得道。)。 ―3―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所有的生滅既然都已經滅了,寂滅就現前。在凡塵我 們開始修的時候,生滅是很粗的,很容易了解,可是修到很高的時候,微細的生滅 就要自己本身體會了,都很微細,也要全部去掉,所有的生滅都沒有,寂滅才會顯 現,寂滅就是已經到達佛的階段)」者:此解「滅」結(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的第一個, 把寂滅變生滅,所以這滅的結也要打開。所以,有結都是生滅)。生滅,總指諸結而 言。動滅靜生(從開始,動滅就靜生),靜滅根生(靜滅就根生),根滅覺生(根滅就覺生), 覺滅空生(覺滅就空生),空滅滅生(空滅就滅生),六結皆生滅法(全部都是生滅法),故 滅結亦當解除(我們到凡塵來的時候,是從第一個滅開始打結,然後第二個空,第三 個覺,第四個根,第五個靜,第六個動。我們要回去就反過來,先把動滅掉,靜也 滅掉,然後我們六根生,六根也滅掉,然後我們的妄覺生;妄覺滅掉以後,空就生; 空滅掉以後,所有一些微細的生滅也全部滅掉,寂滅就現前,六個結都打開了)。此 結不解(假如最後一個不解開的話),恆住俱空之境(就是在很殊勝的境況裡面),猶為 圓通細障(很微細的障礙)。即同長沙和尚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 百尺竿頭重進步(要更進一步放掉我們所有的執、所有的依賴全部放掉),十方刹土現 全身(全身=我們的法身)」。惟是此結,最難解除(滅結最難,很微細的生滅);禪門 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住在很殊勝的境界裡面,不肯進步),又謂之貼 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可以親自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入流即守於常真(入流就是守於真常),亡所即棄諸生滅(亡所就棄諸生滅),盡聞即根 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我們從 無始以來,都是追求生滅,所以沒有辦法進入修道的軌道,所以到這個地方,想跟 相為塵,識跟情為垢,這兩個一遠離,寂滅就會現前,就是法眼清明,見道之眼都 已經清明了),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見道之眼都已經清明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就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世出=就是出世間,世間=凡塵,不管是出世間或是凡塵,都 已經十方圓明),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二殊勝在講楞嚴經的時候,就會詳細的說明)」 即從聞思修,最後一刹那,證圓通體,發自在用時(可以發我們佛性的自在用),超越 乃解脫無碍之義,寂滅真體(寂滅真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本自圓明(本來就 圓明),六凡(六道眾生)為我執所碍,不能超越世間;三乘(三乘就是修苦集滅道四諦 法、修十二因緣辟支佛、修六度萬行菩薩,三乘都被法執所障礙,不能超越出世間, 所以我們凡塵不能超越世間,修道人不能超越出世間。所以修的中間過程有很多的 障礙)為法執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間,入菩薩三摩地,我法雙空(我空、法也空,沒有 我執、沒有法執),俱空亦復不生(能空所空也都沒有),故得超越世出世間(超出修道 ―4― 人的出世間法以及我們凡塵六道眾生的世間法),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 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就是跟佛如來都同樣有慈悲的力量,慈=予 樂,給眾生快樂叫做慈),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所以上合十方諸佛,下合六道 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悲=拔苦,跟佛一樣、跟眾生一樣,都融入其中),眾生身 罹苦難,哀求拔苦,希望與樂,菩薩同其用,故施無畏力(到這邊觀世音菩薩所講的 耳根圓通就到這裡)。 佛要文殊菩薩從二十五門修持方法(六根、六塵、六識及七大)之中,揀選一門適 合阿難及末世娑婆世界的眾生修持,文殊菩薩選出耳根圓通,以下是文殊菩薩所說: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後學在後來我們之前上的 那一本裡面就有特別記載,說這一段就是我們在佛經裡面很少會看到,而文殊菩薩 詳細的把它說明) (覺海不作法喻解(不作法的比喻來解),乃直稱覺性為海(就是我們的覺性非常寬廣, 好像海),以覺海周徧法界(我們覺性徧滿整個虛空整個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都 沒有遇到障礙阻礙),非若水海,尚有邊底(不像我們凡塵的海,凡塵的水海有邊又有 底,不像我們覺性都橫無邊涯,豎無底蘊),性即指體大,澄圓圓澄指相大,元妙元 明謂用大(所以體大、相大,然用大,有體有相有用)。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圓含萬 有,不變之體(我們的佛性是澄湛不動,圓含萬有。所有的山河大地萬相萬事都在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當中,是屬於不變之體如如不動),亦即如來藏性(如來含藏所有山 河大地、萬相萬事),即本有真心(我們本來就有的真心非常的寬廣。我們不研究的話, 就沒有辦法了解佛性有這麼奧妙有這麼寬廣。因為我們生活之中所接觸的、知道的, 都是只有一個角落,沒有辦法到達整個宇宙虛空;甚至超出我們的太陽系,整個全 部都有我們佛性),離有為、無為,能給有為無為作依(我們的如來藏可以給有為無為 作依賴),即是不變常隨緣(不變之體可以隨緣之用),寂而照(寂=不變之體,照=隨 緣之用)。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可以隨緣,可 是本體都不變),照而寂(照=隨緣之用,寂=不變之體)。元妙,本來自妙,不由造作 (不用我們造作,祂自然妙)。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不用我們再加明上去,祂本 來就很光明),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我們一念不生,法爾=祂本來的 法,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法就已經具足,全部都包含,凡塵的所有一切全部包 含在我們佛性當體之中),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對上澄圓,即元妙義, 圓澄即元明義。 ―5―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這就是落入我們有為――有所作為,結果我們本體就已 經不見了),此二句即是最初根本不覺(從我們最初開始的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 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我們就是一念妄動,就是這樣,獨頭生相無明都是這樣 來)。元明,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毫無一物,今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在我們本 來就很光明的佛性上面,我們要加上光明),此照是妄照,生所(此照已經就是妄照, 就生「所」,「所」一生,就有「能」,「有能有所」就是生滅、就是對待),所立 照性亡(「所」已經建立了,我們本來的佛性本體的照性就已經亡了),照性即本體所 發(本來我們佛性本體會發出照性,很光明),以所照之妄境既立,真照之性遂亡(所以 我們加明進去,糟糕了,這一加,真就不見了。所以不能加。我們修持要了解,我 們佛性無形無相,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只要你透徹了解,「染污即不得」――你要把佛 性染污,染不得,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不會著色,所以染不得。要了解佛性本 體一點點都不能加以有為去修。那我們所謂的修道就是我們累世所造的那一些業障。 佛性沒有藏污納垢的地方,可是我們六道輪迴造了很多的過錯,而這一些就在我們 的習性上面,所以我們修就是修我們的習性,佛性本來沒有東西,但我們習性有, 習性有就要去掉,這樣才會恢復到佛性本體回來。所以,所照的妄境已經建立,真 照的佛性就亡了、消失了、不見了、退隱了),即所謂有相當情(有形有相當家作主了), 無相即隱(沒有形相的佛性本體退隱),如迷雲起,必障蔽於慧日(眾生迷昧就好像起雲 了,蒙蔽我們智慧的太陽,就沒有智慧了),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就是我們 在用的八識。我們在用的八識都叫藏識)。 迷妄有虛空(因為我們迷了妄了,才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有虛空就建立世界),想澄 成國土(這就已經有山河大地),知覺乃眾生(有山河大地以後就有眾生)(此言從真起 妄(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起妄,才有整個山河大地世界),妄成世界、眾生、 業果,三種相續之相(世界、眾生、業果這樣綿延不絕,三種相續之下))空生大覺(虛 空是產生在我們大覺性之中,大覺性之中產生虛空,虛空才產生我們整個地球、整 個現相,所以這都虛幻,整個現相都虛幻不實在),如海一漚發(漚=海浪引起的泡泡), 有漏微塵國(有漏就是有煩惱,一粒微塵=一個國度一個國家,比喻非常多的國家), 皆依空所生(都是按照這個空所產生),漚滅空本無(海浪引起的泡泡滅了,就沒有虛空, 所以沒有虛空就沒有山河大地,就沒有這些現相),況復諸三有(三有=三界,欲界色 界無色界)(虛空生於大覺心中,僅如海之一漚發現而已,以覺心喻之如海,虛空喻 之如漚,漚滅空本無(虛空本來就沒有,沒有虛空就沒有山河大地,沒有山河大地就 沒有眾生,沒有眾生就沒有業果,所以全部都沒有。而我們都在妄中然後加妄),虛 ―6― 空本無所有,況復空中諸三有世間(三界這世間))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 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三昧=正定),遲速不同倫(遲=慢,速=快)(用對 方法,但修一日,可當數劫(只要修對了一天,可以勝過很多劫,一個劫煞很久),用 不對方法,雖修數劫,不及一日(雖然修了非常久,不只有一生,已經修了百千生了, 不及一天。所以用對方法,修的很快,不對方法,你修了很久,還不如一天))。 我(文殊菩薩)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現 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真教體――能夠渡化眾生、能夠教導眾生成佛,那個真教體就 是清淨在音聞,就是從我們音聲來進入,我們用聞性來聞音聲),欲取三摩提(三摩提 =正定),實以聞中入(從聞之中進入),離苦得解脫(我們這樣做的話就可以離開可以 解脫),良哉觀世音(很稱讚觀世音,觀世音的耳根圓通對眾生幫助很大),於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非常久的時間都不放棄娑婆世界的眾生,所以入微塵佛國,一粒微塵一 個國度,就是進入非常多的國度),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已經得到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發揮出來的大自在力,然後無所畏的來就渡眾生、施予眾生),妙音(說法不滯)、 觀世音(尋聲救苦)、梵音(音性無著(就是不著於相))、海潮音(應不失時(時間都 剛好))救世悉安寧(救世都可以得到安寧),出世獲常住(可以離開苦海,得到常住不 遷、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我(文殊菩薩)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好像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方=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同時在擊鼓),十處一時聞(十個地方擊鼓, 十處的聲音同時能夠聽到),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我們眼睛有障礙,外面就 看不到了),口鼻亦復然(嘴巴、鼻子也是一樣,一點點障礙就不通了),身以合方知(身 體要有合才有觸覺,才知道),心念紛無緒(意念來修的話,沒有頭緒),隔垣聽音响(我 們隔著牆壁來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不管是遠是近,全部都可以聽到),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上面圓,這裡通),音聲性動靜(動=有聲音,靜=沒有聲音,沒有聲 音也屬於音聲裡面),聞中為有無(我們聽到有聲音的時候就說有,沒有聲音的時候就 說無,其實聞性一樣都聽到靜悄悄,可是我們的習慣用法,當沒有聲音時候就會說 沒聽到),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當沒有聲音的時候,我們都會說沒有,那不是聞 性沒有了,是聞性還在,而是聽到靜悄悄),聲無即無滅(聲音沒有的時候,靜悄悄, 我們的聞性沒有滅),聲有亦非生(有聲音的時候,我們的聞性也不是生出來),生滅二 圓離(我們的聞性,生也圓離,滅也圓離,常住不遷的,沒有生滅,聞性都在),是則 「常」真實(所以圓通常,我們要追求圓、追求通、追求常),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 ―7― 無(縱然我們在夢想的時候,不是沒有聞性在),覺(即聞性本體)觀(即聞性照用) 出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心不能及(我們晚上在睡覺的時候,有朋友來找,當家人 叫我們起床說「有朋友來找」,家人沒有碰到我們的身體,而直接叫我們「有朋友 來了,你要起來」,我們竟然就會起來,那個叫做「覺觀出思惟」,超出我們思惟。 我們在睡覺一定不會想有人要來找我,我要準備起來,一定不會的,就安穩的睡著 了,可是為什麼家人一呼喚的時候,我們會起床。之前我們講「如是我聞」裡面, 講到「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所以「身心不能及」,我們聞性,身心都到不了)。 今此娑婆國(紅塵),聲論得宣明(從聲論可以發揚,整個讓眾生都明瞭),眾生迷本聞(眾 生迷昧了,我們本性之中的聞性已經迷了),循聲故流轉(我們循著聲音,不會循著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因為循著聲音所以才會流轉六道,假如我們循著我們聞性,就 可以解脫了,所以差一點點),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阿難的記性很好,只要聽過一 次,再難的偈語或咒語,阿難都會記得。我們凡人很少有那種殊勝的狀態。可是文 殊菩薩就講,縱然能夠強記,還是會落入邪思),豈非隨所淪(這樣就跟淪落苦海,在 六道輪迴),旋流獲無妄(假如我們能夠旋轉,不要出流,但是要入流,就可以得到真, 無妄=真,可是我們在凡塵生活,出流是很正常很習慣,要入流就很不自在。各位 在生活的時候,出流多還是入流多?不但沒有入流,不要說多少,都沒有入流,都 是出流,注意外面的形相、注意外面的氣味、注意外面的聲音、我們身體的接觸, 所有都是精神外放,當精神外放就要六道輪迴,入流就是精神收回來,收回來照見 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就可以脫離苦海。所以各位就記得:「精神外放當眾 生,精神收回來成仙作佛」,各位怎麼選擇?放出去好還是收回來好?(收回來), 我們坐在這邊是會回答說收回來好,當真正一踏出同義宮以後,都全部忘了,放出 去好,眼睛一看精神外放了,耳朵一聽精神外放了,所以我們也不用期待自己太高, 慢慢來,一步一步,一點點、一點點記得的時候,就趕快收回來「入流」,記得「入 流照性」,不要出流緣塵(跟凡塵攀緣)。精神外放出流緣塵,當眾生當凡夫。入 流照性,成仙作佛。要告訴自己「入流照性」,只要我們肯做,不要嫌慢,肯做就 有成功的一天。我們不肯做,你再怎麼久還是一樣,精神外放,都是出來跟凡塵攀 緣。凡塵都是塵垢,都是生滅無常,所以不要投入,你愈投入,等到一口氣不來, 一定愈後悔。我們修道縱然還沒有成佛也沒關係,性分之中佛因都在都有了,所以 不用怕我不會成佛,沒關係,只要你種佛因一定會成就)。 ―8― 阿難汝諦聽(文殊菩薩對阿難講),我承佛威力(承釋迦牟尼佛威力),宣說金剛王(本 性)如幻不思議(不可思議,非常的殊勝),佛母真三昧(會生出佛的佛母,真正的正定),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就是阿難都聽很多佛一切的修持法門),欲漏不先除(我們慾 望很多,一定要先除掉,漏=煩惱,各位有沒有煩惱?煩惱從哪裡來?我們的煩惱 從佛性來,所以煩惱即是菩提,因為從佛性來。我們既然能夠生出煩惱,可不可以 生出菩提?(可以),對啦,所以煩惱即是菩提。以後記得,煩惱的時候,「啊~ 我怎麼生煩惱來煩惱,夠笨的」,要聰明一點,要生出菩提),蓄聞成過誤(阿難一直 持續在聞,就是聽到所有的佛秘密修持方法,然後就成過錯),將聞(聞性)持佛(所 說)佛(的佛法)(我們的聞性來持佛所說的佛法),何不自聞聞(為什麼不自己用聞根 來聞自己的聞性,這兩句都很好―「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自己反聞自己的本 性)(用聞根聞自己的聞性),聞非自然生(所以我們的佛性不是因緣、不是自然,聞 性不是自然不是因緣),因聲有名字(因為聲音然後有名字,就是屬於因緣,全部都是 妄)(因緣、妄),旋聞與聲脫(我們旋轉我們的聞性,然後跟聲音脫離,就是不聽外 面的聲音。外面,你就要想說「人家都在罵我,跟它脫離,我就是不要聽」,這樣 會嘛!這很有意思,我們耳朵都豎的直直的在做什麼?在聽人家講什麼,聽完之後 再來生氣,這樣聰明還是笨?(笨),所以我們要旋聞跟聲音脫離,旋轉我們的聞 性不進入聲塵(我們跟聲音脫離了)),能脫欲誰名(我們能夠脫離聲塵了,這個時候 要叫什麼名字呢,就是真正的修證,就是真,就是無名,沒有名稱,都沒有)(修證、 真、無名),一根既返源(我們從耳根還原,還到佛性本體了),六根成解脫(全部六根 都解脫了,都已經回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回來),見聞如幻翳(我們眼根的見、耳朵的 聞,現在這個聞不講聞性,而是我們聞聲以後加入心意識的聞,如幻翳=假的、幻 燈片,翳=眼睛有毛病),三界若空華(三界全部都是空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空的、 都不實在,所以不要投入),聞復翳根除(我們聞性恢復到佛性本體的時候,眼睛有病 的已經除掉了),塵銷覺圓淨(塵銷=凡塵都已經消除了,覺圓淨=我們的佛性本體覺, 圓滿清淨),淨極光通達(淨到極點,佛性本體發揮的光明整個都通達,大用現前),寂 照含虛空(寂=不變之體,照=隨緣之用,不變之體、隨緣之用含著整個虛空,虛空 裡面有山河大地、整個萬象),却來觀世間(這個時候,我們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凡 塵的所有一切,都好像我們在作夢裡面的事情,晚上睡覺都有作夢,夢中的事情),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因為阿難被摩登伽用咒語攝受,到摩登伽的房間,所以這 時候我們到這程度以後,摩登伽在夢中,已經不是實現有能力的,而是在夢中裡面 出現的,現實裡面是沒有的。你的型態隨能夠留得住你),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好 ―9― 像魔術師變很多的障眼法出來,然後很多的男女被魔術師變化出來),雖見諸根動(我 們六根都在動),要以一機抽(要有那一條繩子在拉,一機假如不抽的話),息機歸寂然 (全部都不動了),諸幻成無性(所有的幻,都沒有本性),六根亦如是(我們的六根也是 這樣),元依一精明(依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精明,所以到最後就)「旋汝倒聞 機,反聞聞自性」(旋轉顛倒過來,我們聞性不要去聞外面的聲塵,聞我們自己不生 不滅的佛性,這樣就可以成就),文殊: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打開楞嚴經第 143 頁,我們講耳根圓通就是第二十五門的修持方法,即觀世音菩薩 修持方法,現在我們從 143 頁的「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 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開始銜接。 【小字體】 二十五種修持法,此法最後言(最後講的)。以此方眾生,耳根最利(即我們娑婆世界的 眾生耳根最利。我們耳朵時常用,耳根最利),且前佛已密示耳根為圓通本根,阿難 又偏於多聞,不勤定力(即不努力的去實行定力),故令就路還家(你既然都很喜歡用耳 朵來聞的話,那就教你一個用耳朵修持的方法),依耳根本覺聞性理體,起始覺觀照 智用,不出流緣塵,但入流照性,觀照能聞世間音聲者是誰,此以能聞聞性,為所 觀境,能觀之智是一,所觀之境有殊(殊=不一樣),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即從耳根聞 性妙理,起始覺妙智,不聞所聞之聲塵(外面所有的聲塵我們不去注意),但聞能聞之 聞性(能夠聽到的是誰);「思」,即正智觀察,能聞者是誰,不著空、有二邊,一味 反聞聞自性;「修」,即如幻聞熏聞修,念念旋元自歸(元=本來,旋轉回到本來), 伏歸元真(歸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回來),發本明耀(發揮我們佛性本來很光明的,我們 佛性光明有百千個日月),解六結越三空(解開六個結,超越三空。各位前賢三空是什 麼。要留一點給我們領悟),破五陰超五濁(五陰=五蘊,超過五濁),全憑無分別智, 反聞之功入三摩地(即無分別的般若妙智慧,能夠反聞進入佛性本體)。寂滅現前,證 圓通體發自在用,十方圓明,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心跟佛跟眾生都是一樣,沒 有差別),故上合諸佛所證本妙覺心,下合眾生亦同本來妙覺真心,生佛雖殊(眾生跟 佛雖然不一樣),其體一致(性體都是一致,一樣的)。體雖同,用則異(因為佛證了以 後,佛的用可以大用無限;而我們眾生的用,就侷限在很小的範圍裡面)。證者與佛 同其用則廣度有情,與眾生同其用則施無畏力拔其苦。 【經文】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 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 ―10― 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 於彼前,現獨覺身(獨覺=闢支佛),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小字體】 如幻是喻(如幻就是比喻,加「如幻」兩個字我們就不會住相,都是假的,雖然都很 真,現象之中我們做都是真,可是加「如幻」兩個字,就知道它是假的,變幻無常), 聞熏聞修是法(不可能一下子都了了分明,就是要長時間一直聽,長時間一直聽叫做 聞熏聞修。所以聞熏聞修是法),聞熏=本覺聞性內熏,熏起始覺之智;聞修=始覺 反聞修習,入流照性之功。喻如幻事,從無而有,有即非有(有很快又變化),修而得 三昧,名叫金剛三昧。修即入流照性(我們就是把注意力收回來,照見自己不生不滅 的佛性本體),照破五陰(色受想行識照破),解除六結,返窮流根(一直到我們的根源), 至不生滅,澈法底源(已經全部到達最上乘最高的源頭了),無動無壞,究竟堅固(已經 到究竟堅固),喻如金剛,得此三昧與佛相同,即首楞嚴大定,證此定為得圓通,與 佛同其體同其用,故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應機度化(即渡化眾生)。 若應菩薩所求,則現佛身。菩薩志在菩提希望成佛,位階有權、實、相似、分證 差別,各隨所修法門,因行已滿,將入解脫道,所起殊勝之解,將現圓滿,大士即 現佛身,為說頓入佛乘之法,令得分證解脫,或究竟解脫。若有學出生在無佛示現 之世(有學出生在沒有佛示現在凡塵),觀物變化(他觀萬相變化,然後自己領悟無生, 一切都無生就無滅),名為獨覺,成就即辟支佛,於修時,樂獨善寂求自然慧(不要跟 人家湊熱鬧,都期望自己獨自的去追求凡塵所有自然變化,求自然而來的智慧),將 現圓滿之相,大士現獨覺身助其成就(觀音大士現獨覺身助其成就)。 【經文】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 其解脫。 【小字體】 此秉佛十二因緣之教,覺悟無生之理。十二因緣有流轉(就是一直綿延不絕,一直都 是在六道輪迴裡面,然後還滅以後就可以脫離苦海)、還滅二門。流轉門,謂遷流不 息,輪轉生死;還滅門,謂復還本性,滅諸生死,即斷十二緣,勝性即無生理性(無 生就無滅,他已經到達了),超世間法故稱勝。 【經文】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 其解脫。 【小字體】 ―11― 在見道位中,見惑已斷,得四諦空,而入修道位(見道位就是見惑已經斷,修道位就 是要斷盡思惑。所以見思惑都要斷。當全部斷盡以後,才進入無學位。所以有學就 有見道位跟修道位,到無學以後,一直到佛,全部都是屬於無學),斷三界思惑八十 一品,滅諦無生之性,將現圓滿,大士助其成就。 【經文】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即男女之間的作愛都已經不犯了),欲身清淨,我於 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小字體】 在欲界之眾生,對婬欲一事,心以明悟為招苦之本(婬欲就是招苦之本),欲由愛生, 身因欲有(我們的身體就是因為欲才有這身體),身為眾苦所集(所有的苦都集中在我們 身上),無非婬欲之所招致(婬欲招來的),故持戒修身,不犯欲塵(不犯婬欲),令此欲 身,而得清淨。清淨乃是生梵之因(即色界的第三天)。 【經文】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帝釋就是忉利天的中間,六欲天最低的就是四天王天,帝釋就是忉利天,忉利天東 西南北各八天,中間就是帝釋天。所以我們眾生要為天主的話,就會現帝釋身。 【小字體】 欲界第二天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山腰,夜摩天是依空而住,離 開須彌山頂,在空中。兜率天、樂變化天跟他化自在天都是依空而住),東西南北各 八天,帝釋天主居中一天,合成三十三天(以往看布袋戲時常會聽到三十三天,天外 天,就是在講忉利天),不惟統領忉利天,兼統四天王。 【經文】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人倫及欲界諸天,欲得此身逍遙自在遊行十方,現「他化自在天」身,此欲界六欲 天之頂,福報超勝。(魔王宮亦此天)。(魔王波旬也是在他化自在天管轄,我們只要 是在凡塵都是波旬的魔子魔孫,不修道的話都變成波旬的子民。我們在凡塵很容易 進入魔界,現在很流行低頭族,各位看一看低頭族,有沒有著魔?是不是波旬所管? 只要我們在凡塵不按真理來行事,都是著魔,都是在魔的管轄之下,我們就是要清 醒,我們要當自己的主人,不要被物質指揮。凡塵這些物質都是我們人在用,可是 現在很多物質都變成主人,而我們人就變成奴隸,所以就顛倒過來。後學都在想, ―12― 我們南部可能比較好,房子沒那麼貴,但北部很貴。在北部我們想買一棟房子,大 概要賺很多錢而且又不吃不喝才可以買,著不著魔?大家追不追求?所以我們要有 智慧來處理我們生活上一些微細的事情,我們要當主人,不能被物質反過來指使我 們做什麼,那我們就變成是物質的奴隸了。所以我們不要喪失我們當主人的那種權 柄,這個很重要!我們可以想,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當主人,佛性也都沒有出來當 家,縱然我們人在當主人的時候,也都是六根在當家。六根很強,都當家當了很久。 所以我們要把六根降伏,說:「六根你不是主人,主人佛性本體,所以你不能當家」, 一定先跟六根妥協,不然你一下子把它轉過來,本來都是六根在發號施令的,而現 在你不給六根當,六根會抓狂,我們就會受不了,所以要先跟六根妥協。先一半的 權柄還是給六根掌管,可是一半一定要給佛性本體,然後只要佛性本體已經當家、 已經得心應手了,那個六根就會放,六根就知道它的角色:「我不能再當主人了, 主人已經沒有在睡覺了,都清醒過來了」。現在我們主人都在睡覺,醒過來了沒? (醒過來),都醒過來了,都是佛性在當家了嘛?很重要,我們不是佛性當家的話, 那都是六根,習慣性,六根已經做的很習慣了,六根都要當家。那只要佛性當家, 我們就不會造業,我們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我們受苦都是造業而來,造了業就要受 苦,受苦的時候我們一定是怨天尤人:「怎麼都是我在接受苦,而別人都在享受」, 有沒有這樣?我們要真正的走入修道的道路就是要規範自己努力的來修持,這樣的 話佛因就很深,可以進入深位,深深的位置我們就可以坐進。所以在日常生活,當 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就一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一直做,做到後來大用現前, 所有還沒到的事、還有什麼要處理的事,你都會了了分明,而你會很驚訝「欸~怎 麼會這樣」,那是自然的,不是我們追求神通的,佛性本體之中就有這一些功能, 只是我們以往都被我們自己的觀念障礙,精神都外放,所以把我們佛性本體的功能 作用都壓抑,這就發揮不出來。而現在我們一直萬緣放下萬緣放下,萬緣放下的萬 緣都是妄,「妄」我們一直放一直放,「真」就會冒出來,妄盡真就顯,真顯的時 候都是佛性本體。所以那個時候,尸居而龍現,你住在家裡不用出門,你能夠知道 天下事。假如說有下雨,那下幾滴雨?知道下幾滴雨。不可想像喔,很奧妙的。可 是你要到達神通萬物,就是一定要深位,不是淺位,你一定要作工夫久了,久了以 後妄都沒有,真都出來了,當真出來以後又熟悉了,培養讓祂茁壯長大,就可以了。 所以後學都想那時候我們可以移動四天下,不管是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南贍部州 跟北俱廬州,都可以移動。所以釣魚台小事,我們移到台灣來就好,都不會爭執。 但到時候我們也不移那個,我們志氣很高的,那個都小事,不關緊要。已經在講大 ―13― 用的時候要遊行十方,像我們現在有錢的話可以買機票,有一百多個國家免簽證, 可以遊行十方了,有錢了就可以去遊)。 【經文】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他化自在天遊行十方,此大自在天飛行虛空,比遊行十方為勝。有說此天即摩醯首 羅天(摩醯首羅天就是波旬在住的,魔王住的屬於他化自在天管轄,摩醯首羅天也屬 於他化自在天管轄。我們本來在凡塵都可以飛,因為我們貪地上生長的東西,我們 貪心去吃,吃了以後好吃,就愈吃愈多,結果身重飛不起來。所以佛跟我們講,只 要我們不吃地生長的東西,我們就可以飛。(前賢問:那吃什麼)各位要研究,看 看有什麼東西不是地生長出來的,那我們吃了以後就可以飛了,可是後學在想能飛 又怎麼樣,現在交通工具很發達,搭交通工具就好了,何苦去飛,我們成佛才好。 所以努力成佛)。 【經文】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指人道及八部。無福德曰鬼,有福德曰神。愛統鬼神,即欲求天大將軍,巡視世間 一切國土,除妖降福,賞善罰惡。 【經文】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指人類眾生及四天天眾,四天王天在須彌山之腰,為帝釋外臣,故列天臣,東方持 國天王,南方增長天,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所以假如我們想統理這世界, 統理一個國度很小,統理世界才大,我們就可以求觀世音菩薩,說我們想要統理世 界,不用投票,自然就可以統理世界) 【經文】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 成就。 【小字體】 有志愛生四天王宮為太子,能驅遣使令一切鬼神。鬼即八部,神即四王、各八大將 軍之屬;若有鬼神作祟擾亂人間,四王太子,而能制止。設有違制,則遣大力鬼神, 或天大將軍,而降伏之,保護眾生。 【經文】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14― 釋曰,世間人王有五:一、金輪王,即轉輪聖王,亦具三十二相,有七寶隨身,人 中最上,無能勝者(沒人可贏他)。即王位時,有金輪寶,從空飛下,而至其前,乘此 輪寶,一日能遊行東西南北四大部洲,以十善化世(身口意,身=不殺、不盜、不淫, 口=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意=不貪、不嗔、不癡。所以要多少錢就 有多少錢,身上都有七寶。為什麼菩薩在修道都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般若),他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第一個是布施。菩薩是累世修集有很多本錢, 他要用的時候就能夠呈現,可是他不是自己使用,而是給眾生使用,當給眾生用的 時候就是布施,讓眾生先改變生活,生活能夠改善了,眾生就樂於修道,所以把布 施擺在第一位。所以了解到為什麼他自己都是貧道,為什麼有錢可以布施,這就是 他累世所修的本錢。我們沒有累積的本錢,就不可能看到,但佛菩薩都有,我們整 個大地都是七寶,地上都是七寶,所以他一指了以後,這裡有金子,就馬上可以拿 出來布施。而我們沒有累積,再怎麼挖也都是土。所以有一次阿難在釋迦牟尼佛講 經說法的地方,下雨太久又是天災,很多人都已經支撐不住了,沒得吃就不行了, 除非能夠入定,修的高你入定,入定以後就不用吃,可是一般人很多都還沒到這個 狀態,所以阿難就去請示釋迦牟尼佛,說大家都已經撐不住了,要怎麼辦,釋迦牟 尼佛說你把這事情跟文殊菩薩講,阿難就去找文殊菩薩,而文殊菩薩在對大梵天王 講道,阿難就趕快跟文殊菩薩講,釋迦牟尼佛叫你設法讓這些爬不起來的人有飯可 以吃,文殊菩薩就答應說好,然後阿難就坐在門口等文殊菩薩出去托缽化緣,文殊 菩薩仍然一直在講道,等很久沒看到文殊菩薩出來,等太久了阿難就跑去跟釋迦牟 尼佛講,說文殊菩薩還在講經說法,沒有出去托缽。釋迦牟尼佛說已經托缽回來了, 你去吃飯的地方看,已經在那裡了。阿難說真的嗎,他在講經說法又沒有出門。阿 難就去看,有,一碗,然後又跑回去跟釋迦牟尼佛講,才一碗,但這麼多人要怎麼 分。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你打犍槌集合大家吃飯,你不要看那一碗,縱然我們娑 婆世界的眾生全部來吃還吃不完,阿難說有這樣嘛!所以,那就是文殊菩薩累世所 修的福就是在這裡,你一個人去盛飯,托缽來的那一碗還是滿的,一百人來盛飯, 托缽來的那一碗還是滿的,波旬就變化四千個魔子魔孫來盛飯,結果托缽來的那碗 飯還是滿的,奇不奇怪?那四千個人都已經吃到爬不起來,太飽爬不起來。波旬就 問文殊菩薩,你那飯是有毒嗎,不然怎麼他們怎麼吃完後都爬不起來,文殊菩薩說: 假如我們的心地有負面的,那就會有毒,而你的心地都光明,絕對不會有毒。他們 吃完之後為什麼爬不起來,就是因為他們貪心吃太多,本來是要吃一碗的,結果他 們已經吃了四、五碗了。吃太飽當然爬不起來。這是記載大藏經,後學看了想說怎 ―15― 麼會有這樣呢,文殊菩薩不是沒有出門嘛,怎麼有托缽這麼多的東西給大家吃。要 了解,這叫大用現前,千百億分身,雖然文殊菩薩在房間裡面講道給大梵天王聽, 可是文殊菩薩已經化身出去托缽了,而阿難坐在門口沒有看到千百億化身,所以阿 難不知道。所以我們都住相,都是要眼睛看到才要相信。眼睛沒看到就不相信。你 眼睛不用看,已經都托缽回來了,才一碗而已,可是全部都吃飽了,還剩一下一碗, 甚至波旬化四千個人來吃,還是一碗,都沒有減少,你看多厲害!就是累世修的, 文殊菩薩有那個功德福報,所以文殊菩薩可以一直布施給眾生。 我們在修的時候,一定要行善累積,後學都講,你一直行善,讓這個善能夠生根, 善根已經有了,要讓它成熟,善根成熟了,你可以聽到上乘佛法。所以各位都有累 積,有沒有?沒有累積是坐不住的,不久就不見(不來)了,會說不是我們一般世 間凡塵所說的,都不一樣。要了解,世間凡塵在講的都是在勸善,要讓我們的善能 夠生根,要讓善根能夠成熟,你看,要累積很久,而且我們的祖先又要有德,祖先 有德,子孫才能夠進入上乘佛法,聽到性理心法,都很不容易的。我們修那麼久了, 什麼時候聽過,現在才聽到,已經三年了,今年進入第四年了,活佛老師特別慈悲, 說我們前三年是初級班,現在進入中級班,後面就沒講)。 二、銀輪王,乘之一日能遊行東西南三洲。三、銅輪王,能遊行東南二洲。四、鐵 輪王,能遊行南洲一洲(南贍部州一洲),如阿育王。五、粟散王,即各國小王。 【經文】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小字體】 年高德重,即可稱為長者,好居上首,欲為世間所推重(有時候有紛爭,去請長老出 來擺平解決,很快的)。 ◎剩下約分 20 分,提問問題 【問】: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跟「無極理天」到底有沒有一樣?去西方極樂世 界的,還會不會六道輪迴呢? 【答】:我們到無極是一個頂點,然後你看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 華世界、北方建成世界,它都是暫時讓你去依賴的地方,畢竟你修了以後,因為這 個元會有人滅、然後天地渾沌,而這時候你有修,你就到你修的地方「寄居、寄留」, 寄留在那個地方,就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到東方琉璃世界,去那邊居住,等到 下一個開天闢地,不是還有人降世嗎,那你再來,是這樣的。而我們回到無極是回 ―16― 到原來(回到本來的地方),不用去東西南北啦,不用。所以說不一樣的,說你念佛就 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鼓勵凡人努力行善,暫時能夠到那邊享樂,是暫時的。 【問】:「解六結、越三空」,三空是哪三空? 【答】:剛剛後學有講過,就是要給各位用點心去領悟。我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有 沒有講三空?還記得嗎?因為在金剛經的時候,我們就講第一分釋迦牟尼佛都沒有 講話,都呈現我們一般凡人的日常生活,等到吃飯的時候就著衣持缽然後進入舍衛 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有沒有講話?都沒有講話。那為什麼第二分的時候,須菩提馬上讚嘆「希有」,話 都沒講,「希有」從哪裡來,那個就是能夠呈現整個佛性本體,已經「我空、法空、 非法空」,全部空了,呈現都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六個結就是我們剛講:動靜 根結空滅,都解開了,就是我們五蘊全部都不蘊積,我們在凡塵不蘊積五蘊,那我 們就不會再落入現象。假如我們又蘊積,自然又要呈現,就六道輪迴。所以五蘊已 經沒有了,然後五濁惡世也沒有了,就整個都解脫,就是這樣。 【問】:何謂業識? 【答】:我們的「識」,假如是用到阿摩羅識的話,就理想,而我們一般都不會, 都是用在心意識,「識」都是用在心意識。業為什麼形成?就是不合於真理,所以 才形成業。假如是善的話,是善業;是惡的話,是惡業,但都一樣落入業。那我們 合於真理就沒有這個業。所以認識這個業(業識,業的認識),一樣都是屬於生滅,是 屬於生滅的東西。我們就是要萬緣放下,把這個「識」一樣放下,在放下的時候, 我們會回到我們佛性本體,祂就沒有業。既然都沒有業,我們那個「識」也不會產 生,自然就消失了。 【問】:「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真心,正直光明不屈,死生順逆當分」是什麼 意思? 【答】:好像我們也有講到這麼一段過程,後學有印象我們有講過,整個呈現的已 經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是本體呈現的時候已經都摒除所有的對待、所有的萬象都已 經摒除掉,是那種涵義。 【問】:問一個比較生活上的問題,修道講慈悲(劉講師:對),如果我們獻供的 供果常常有老鼠來吃,而且已經吃習慣了,那如何置處?我們又不忍殺生,該如何 是好! ―17― 【答】:這問題蠻有意思。我們在供佛的時候都是蠻誠心,真的是慈悲,慈=予樂, 悲=拔苦,既然老鼠都分享佛的供養,那一定有它的因緣所在。我們瞭解到,已經 都習慣了,既然都習慣了,就讓它吃嘛!以後買供果就準備不回收給我們人吃,準 備給老鼠吃。當我們都準備給老鼠吃的時候,看看老鼠怎麼反應。假如老鼠有那個 福報可以享用的話,那牠會一直延續下來。假如我們已經呈現那個心――就是要讓你吃, 可是會有變化,為什麼?不可能有那麼大的福份一直享用不盡,所以一定會有變化。 那我們當然是不喜歡殺生,殺生對我們來講,牠也是生命,因為牠做的不好才落入 那個不好的形相,而我們把牠殺了,我們也很殘忍。那吃而已,又是供果,我們不 吃供果沒關係,要供佛嘛!我們就把它當作佛都吃掉了,這樣就好! 【問】:「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請劉講師慈悲。 【答】:這是六祖講的,我們見性就是功,平等就是德。所以就很重要,為什麼? 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在見相,見相由見性是功的反面來看,你見相、你住相,煩惱 啊!所以我們都一直在相裡面想要功大德大,有沒有?不是都在相上面用心嘛?所 以這個就是當頭棒喝,就是你在相上用心――錯用心,你一定要見性。所以見性的時候 我們才能夠修到佛的程度,那你修到佛的程度可以渡無量的眾生,有沒有功?(有)。 假如我們是在「相」上面用工夫,不管你怎麼用,幾百生幾百世都不會成道,有沒 有功?一定要見性,見性可以成佛,成佛可以渡無量的眾生,是不是功?(是)。 平等是德,因為我們都有分別心,分別心一來以後就不平等,就有高高低低,而高 高低低的話我們心都會起伏很大。那平等了,人與人之間平等、人與物之間平等、 物與物之間平等,所有的都平等,平等一建立以後,德行就來了,就有德,所以平 等是德。我們就是分別心太濃厚,看到有錢有地位的、看到沒錢沒地位的,分不分 別?我們一定分別。所以已經有分別,有沒有德?就沒有,德就沒有辦法建立。所 以我們都平等了,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是他的果報,有錢有地位是他累世有布 施有行善;現在他很坎坷當街民、流浪漢,那是因為他都不跟人結善緣,所以他現 在是接受果報。一樣的,福報是果報,你惡報也是果報,都是在接受果報,那我們 為什麼要去分,所以平等了,不管他有錢沒錢,我們都平等看待。有地位沒地位, 那是他的凡塵事,我們都平等看待。當平等看待的時候,德行建立就很容易。所以 這時候因為有平等的心,所以慈悲就很容易呈現,予樂拔苦,我們就很容易能夠做 的出來。假如我們分別心很濃厚,我們都想攀緣,攀那些有錢有地位,而對那些很 落魄的人我們都一直推,不敢去面對他,是不是這樣?那德怎麼建立,所以平等是 德,你平等了,德行就能夠建立,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當他接受那些不好挫折 ―18― 的果報,我們可以幫助他。這樣德容不容易建立?就很容易了。他有錢是他的福報, 我們也不用去攀,不用去看人家臉色。所以那個德就容易建立,就是這樣。見性是 功,平等是德,不是空口說白話的,你見性就有辦法成佛,你平等就有辦法行持慈 悲。真的就可以很理想。 【問】:後學在紐西蘭的時候,道親家裡有關公像,問他關公像有沒有開過光,但 是關公像斷了手,道親不曉得怎麼處理,後學有聽過劉講師說那個其實是一個形相, 如果他不敢處理,我們幫他處理,把它打碎然後用報紙包,變成塵歸塵土歸土。但 是現在我們佛堂面對有些像聖書善書,這些書時間很久遠了,有點破損,裡面也有 佛像而且量很大,我們可不可以把它回收到舊書攤當回收再利用,或者說一定要燒 掉,怎麼處置會比較好,沒有褻瀆佛像。 【答】:落入相,相都是妄,不真。所以我們在處理的時候,你說要拿這些很舊的 善書給人的話,人家要拿嗎?現在不要說舊書,你拿新的書給人,人家都願意。所 以給造紙廠做紙漿,又再造紙就好。修道不能侷限固執,我們就要活潑玲瓏應用, 只要不違背真理就好了。你看那些擺著,擺著你看都不舒服,現在很多都是出錢去 助印善書,印出來以後,各位前賢,請問我們拿到善書以後,回去有沒有看?有啦, 有翻頁一下,就放著了,大部分都這樣,所以它的效果就不大。而我們真正要人家 進入修道,那都不是簡單就能夠達到,我們就是要用一點心,然後想什麼方法,引 進來追求性理心法,才可以真的成就,有辦法真的進入修道的軌道。

楞嚴經-43

 我們把上禮拜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再從講一次,因為大家反應講太快、念太快, 意思都不太懂,所以我們重新再講一次。因為大勢至菩薩的修持法門念佛圓通跟我 們凡塵在用的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特別又比較詳細再講一次,讓我們印象更深刻。 我憶往昔(大勢至菩薩跟我們一樣稱「我」)。恆河沙劫(就是經過的時間非常的久)。 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我們現在叫賢劫,賢劫的上面叫莊嚴劫, 賢劫的後面叫星宿劫。莊嚴劫有一千位如來,現在賢劫也一樣有一千位如來,往後 的星宿劫也有一千位如來。十二位如來相繼一劫,就一定是在莊嚴劫之前,各位就 了解這個時間就很久了,經過非常的久,十二位如來相繼一劫,不是像現在一個劫 都是一千位如來)。其最後佛(現在賢劫最後的佛就是韋馱,韋馱現在是護法,賢劫 最後一位佛是韋馱,因為有記載在大藏經裡面,後學有看到,所以才知道)。名超日 月光(名叫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所以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 就是念佛圓通,三昧就是正定,我們從念佛可以進入正定)。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兩個人,一個都會一直回憶,另一個人他一直全部 都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兩個人相遇了,可是不逢,為什麼?因為一個憶、一 個忘,就變成有相逢了,但不相識)。或見非見(已經見到了,可是就好像沒看到一 樣, 樣,為什麼?不認識。假如我們「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不解說的話,也不太了解 是在講什麼。「若逢」=已經相逢了;「不逢」=不認識,譬如你跟他雖然是很親, 可是因為兩個人都沒有來往,一段時間以後,你在路上遇到他,相遇的時候就不認 識,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念佛,先這樣一點跟我們說,你一直能夠念佛的話,你就 是進入了,就不會說你跟你本身的佛都相處在一起,但你怎麼都不認識啊,因為不 念,就不認識。那如果你都一直念、念自性佛,你就出來了,就是這樣。都很親切 的,沒有離開我們很遠。所以只要我們肯念自己的自性佛,一定就能夠呈現。所以 「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那都是一個專為憶,一個專為忘)。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假如兩個人都相憶,那兩個憶就念深。就是我們的自性佛跟我 ―2― 們現在身體的知覺性―識神,這樣能夠已經相憶深,就能夠恢復回來)。如是乃至從生 至生(就是一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累生累世,一直這樣綿延)。同於形影。 不相乖異(一定都會在一起,不會離開)。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所有證悟成佛的如來,都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好像母親懷念 兒子,母親懷念兒子都是一生的)。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假如這孩子已經逃走了, 都不回來,雖然你一直念、一直念,沒有用,也見不到。所以一定要自己肯念佛, 肯念我們的自性佛,肯念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才會呈現。不念的話,就沒辦法)。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子就是我們現在落入凡塵這個識神,能 夠念我們的元神,這樣的話,就是母子歷生都不相違遠,都不會離開。可是我們現 在生活之中都跟我們的佛性本體不相識,不認識佛性本體,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沒 有啟發祂,所以在生活之中我們都用我們的識神,而不用元神,元神就是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識神是我們落入凡塵現在在用的,我們六根在用的都是識神)。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眾生心跟佛心是一樣的,我們能夠憶佛 念佛,回憶然後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離佛不很遠,很近)。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假=借,不用借著什麼方便法門,都不用,自然我們心就開了。所以只要 我們念我們的自性佛,我們心就開。因為我們都不曾念,所以心沒有開,不認識)。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各位有沒有看過人家製作香?一批材,一直抹,你在那邊工作 的話,你身上會不會有香氣?一定都會有)。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 佛心,入無生忍(因地就是在開始修的地步,以念佛的心進入無生法忍。念佛心,念 我們自性佛那個念佛心,然後進入無生法忍)。今於此界(現在在娑婆世界),攝念佛 人,歸於淨土(就是收攝念佛的人進入淨土,就是進入到我們清淨本來的地方)。佛 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我沒有選擇,全部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收攝回來, 收攝回來以後),淨念相繼(淨念就是無念,沒有念頭就叫淨念,有念頭就叫妄念, 沒有念頭叫淨,清淨、淨念。淨念都一直相續)。得三摩地(可以得到正定,我們淨念 相繼可以得到正定,就是這樣做,一直這樣的行持)。斯為第一。(所以敘述修持過 程的文字都不長,很短,可是裡面的涵義比較深,我們一定要探討了解,然後要實 際做)。 大勢至菩薩隨順世人同稱為我,不同凡人妄執之我(我們都以為身體是我,身體是天 地的物質水火風土,這個身體不是我,真的我就是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憶 ―3― 者憶念,明記不忘也(記著,都把它記下來,不忘),往昔就是過去,恆河是印度有 名大河,凡言數目之多,常取河沙為喻,劫就是時間,恆河沙劫就是說經時之久(經 過的時間很久),佛乃大覺悟之人,具本覺妙理,發始覺妙智(本覺妙理跟始覺妙智是 同體的,一個是屬於理,一個是屬於智,理跟智一如,都是一體的,有時候我們講 般若體,般若是妙智慧,我們講般若體就是性體,把理跟智融成一個,所以用理的 時候可以,用智的時候也可以,都一樣,看我們用的地方),証究竟妙果,稱名為佛,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據大彌陀經云: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 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 日月光佛。念佛三昧,即修因剋果(念佛三昧就是修因剋果,我們修了因,就一定可 以得到果位),離苦得樂之勝方便(可以離開苦海,得到永遠的快樂),念佛是修行, 清淨三業之行(三業就是身口意,我們造業都是身口意,身體會造業,我們的行為。 口,嘴巴講話也會造業。意,就是想、念頭,我們念頭裡面也一樣造業。所以我們 身口意業要清淨,只要身口意業清淨,我們就可以回歸到佛性本體了。因為身口意 業都沒有清淨,所以造了很多業,我們才落入六道輪迴。我們要清淨身口意業),三 昧是得定(正定叫做三昧),一心不亂,果能念佛(假如我們真的可以念佛),必得三 昧(一定可以得到正定),欲得三昧,祇要念佛(所以只要念佛就一定可以進入正定), 大勢至菩薩之念佛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亦是念自性佛,不必參念佛是誰(就是不要 去管這個念佛的是誰。講大勢至菩薩就到這地方,底下後學寫的是在大藏經裡面, 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舍利弗講念佛要怎麼念的法門,是不在大勢至菩薩這裡面)。 釋迦牟尼佛亦對弟子舍立弗言如何念佛(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講,要怎麼樣來念佛)。 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汝今當知,念佛事念空念,所以後學看了以後,我們在修持萬 緣放下,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講的內容,很像在告訴我們:你要怎麼樣萬緣放下。 所以各位,怎麼樣做萬緣放下,就這一段努力看,就是在跟我們講怎麼樣萬緣放下。 所以就開始:「當知念佛事空念」,什麼都沒有,空了,念都空了,我們萬緣放下 念都空了,沒有念了)。所緣處是不應念(能緣就是我們的意能緣,所緣就是外面的 塵,外面的塵是我們所緣,所緣處是不應念,不應該念所緣。所以不管我們遇到什 麼,當我們做萬緣放下的時候,所有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念,所以所緣處是不應念。 會做了嘛?活佛老師說「要聽一個小時性理心法,要做一個小時」,大家都說這樣 太久,時間都不夠用了。各位前賢,努力聽一個小時的時間,那個時間就在做一個 小時的工夫。你做一個小時,你不要一面聽一面做別的事,你只要專心聽的時候, ―4― 你就已經在做一個小時的工夫。這樣你做一個小時,就得到兩個小時的效果。所以 所有的念佛是怎麼念?就是空念,沒有念了,沒有念了就是念佛。所緣就是外面所 有的萬相都不應該去攀緣,都不要念)。汝所念空(我們所念的念,空,所念都空), 念亦復空(所念的空,念也空,全部都是空)。是無性空能斷色想(就是已經空到什麼 都沒有了,就可以斷我們的色想,色=形相,形相的念頭就斷掉了,已經都沒有了)。 能斷取想(我們都會有取,心裡在想什麼叫做取,我們想事情的時候叫做取相,所以 在萬緣放下就不能想事情,有想事情就已經取相了。我們開始努力的念佛就是空, 全部都放下,全部都空了,沒有了)。是人爾時,不得無想,何況於念(這個時候, 我們做到這個狀態,已經不會得到有念的念頭,所以全部的想都無了,無想了,想 都沒有,哪會有念。因為念是從想來,所以想都沒有,就沒有念了)。是人爾時都無 所有(什麼都沒有,因為什麼都放下了,所以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萬緣全部都 放下了,已經放的光光了,所以妄盡真才會顯,我們佛性才會出來)。寂滅無性(寂 滅=就是所有生滅都沒有,凡塵所有一切都是生滅,到達寂滅現前時候,就已經成 就了,已經到佛的果位,所以寂滅無性,不會有再起所有一些微細的事情上來)。不 集諸想(不去收集所有的想,念頭都不會有,不管遇到什麼、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都一定要放下,都要空)。滅一切法(所有的法把它滅,不要有,我們念頭來了,也 叫法,沒有了就叫空,全部都沒有,把它滅了)。是則名為修習念佛(這樣就是真正 的你在修道學習,真正的在念佛。我們真的進入念佛,念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 體,我們從最根源的地方進入,這個就是最究竟的,這個不是在勸善,是要我們成 佛,所以一定要努力自己作工夫,可以達到的、可以做的,不會很困難,只要我們 用一點心,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達到)。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我們在念佛、我們在做萬緣放下,就叫做破善,把善破 除掉,不善也破除掉,善、不善全部破除掉。我們有覺、有觀也把它破除掉。殊不 殊勝?很殊勝,所以我們很難聽到外界有教我們這樣修的,所以要知道這很殊勝的 修持法門,不管是善、不管是不善都把它破除,破除以後就叫做念佛。會念了嘛? 不能嘴巴念但心裡面沒有念,那樣不行)。 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已經無覺無觀,所以各位都在問萬緣放下怎麼做?就是 要做到「無覺無觀然後寂然無想」,這樣就叫做萬緣已經放下了、就叫做念佛。融 通了沒?所以有覺有觀都還很粗淺,而無覺無觀就進入了,真的進入我們修道的軌 道,這才叫做真的念佛)。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不應該用有覺有觀來憶念 ―5― 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很肯定喔,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已經都沒有了, 無覺然後無觀。所以就跟我們講萬緣放下裡面的內容,怎麼做?就是這樣做,做到 無覺無觀,寂靜安然,都沒有一點點想、一點點念都沒有,這樣叫萬緣放下,就叫 做念佛)。於此念中乃至無有微細心心念業(在我們這個念中,乃至無有微細的心, 心念業),況身口業(心=意,身口意三業全部都沒有)。又念佛者離諸想(離開所有 的想,我們修道的過程這個想很重要,一定要知道因為我們有想才落入凡塵,一念 妄動就是想,有念頭了才落入凡塵,而我們要回歸到本來,就是要回復到沒有想, 沒有念頭了才可以恢復本來。所以在我們有形有相的身體來作工夫,那都錯用心。 六祖也講一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一定要在心作工夫)。諸想不在心,無分別無名 字無障礙(所以諸想都不在我們的心,諸想都沒有分別也沒有名字也沒有障礙)。無 欲無得不起覺觀(沒有慾望,然後也沒有得失的心,也不起覺觀,有覺有觀都不起, 這樣才真正的到達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何以故,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隨 我們的念頭,然後起一切的諸想,諸想起來了皆是邪見,都是不正確的,都是生滅 的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佛很肯定 的對舍利弗講,隨無所有=都沒有了、不依賴,也無覺也無觀,無生無滅,能夠通 達這樣的叫做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沒有貪。不能有貪「這 樣很好」,那便貪了,也不行。無著=不著於這麼殊勝的狀態之中。說這很好,這 樣你就著相了。不能著在很殊勝的法中)。無逆無順,無名無想(沒有橫逆也沒有順, 所有一切全部都離開)。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沒有想也沒有語言,才真正的 念佛)。是中乃無微細小念(連很微細的小念都沒有)。何況粗身口意業(小念都沒有, 身口意業更沒有)。無身口意業處。無取無捨。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 諸覺觀(我們有覺有觀,程度都還沒到達究竟。所以要到達無覺無觀,已經真的無覺 無觀了,已經進入佛性本體了,可以進入了,我們三年沒有白學的)。是名念佛。 念性尚無何況念處(處=地方所在,念性都沒有了,念的地方所在哪會有)。是故如 來說名念處(沒有念的地方所在,如來說那個就叫念處。就是它已經超越文字,但借 著文字來說。所以佛就講「無言之法」,我們到達這個狀態,已經進入不生不滅佛 性本體狀態叫做無言之法,已經沒有語言可以講。「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來 把祂說。「因言而入」:因為這些語言我們可以進入。「非即是言」:不是這一些 語言文字,就是我們要進去的那個關鍵點已經可以了,就對了),舍利弗,諸法若有 決定體性,如析毛髮百分一者,是則諸佛不出於世(諸法假如是決定有體有性,好像 分析我們的頭髮百分之一,有百分之一是有的話,那諸佛就不出在凡塵,不會出來 ―6― 渡化眾生,為什麼?因為諸法都是空,沒有一點點實在,萬法都是空是假的,所以 佛才會出現在凡塵渡化眾生。諸法假如是實在有,佛都不會出現在凡塵。我們再詳 細解說: 我們凡塵的萬相萬事假如是實在的話,那佛不來渡眾生。就是因為萬相萬事都是假 的、虛幻不實在,而我們眾生不知道,被假相迷昧,所以佛就出來告訴我們:這些 是假的,不要迷昧。只要知道它是假的,並不是我們要把它破壞掉,知道假的就好 了,你就不會住在相,那不住在相,你就會到你的本體回來,這樣佛才出現在凡塵。 這個很重要,所以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假的,我們不要住相、不要固執。我們都會 很固執,各位會不會固執?很執,難怪佛在成道的時候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 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跟執著而不證得」,兩個:一個妄想、一個執著, 那我們兩個去掉就好了,想都不要有那也不要固執,這樣就可以成就。所以釋迦牟 尼佛講萬法假如有一點點實在體性的話,那佛都不出現在凡塵,因為它不實在,佛 才出現,告訴我們眾生都是假的、不要住相,不要被這些假相騙了。所以才會出現 在凡塵渡化眾生),亦終不說諸法性空(因為假如萬法都是實在有的話,那就不會講諸 法性空)。 舍利弗,諸法實空(諸法實在都是空、都是假的),無性一相(都是無性一相),所謂無 相(萬相這麼多,佛把它歸納只有一相,什麼相?無相。凡塵的萬相就叫做無相,都 沒有,而我們看到的都是假相、虛相、幻相,實在的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如來悉見(就是真正的見到所有的萬相都是無相),如來以是說有念處(就是因為 這樣來講,有念處,念什麼?就是萬相皆空,全部都是空)。 舍利弗,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無意業,無思無 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這已經進入最殊勝的中道。無處=沒有處,無非處= 有處。都把所有的兩邊去除掉了、破除掉了),是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賢聖就叫做 無分別者,我們只要進入無分別就可以進入聖賢的行列),是名念處(以這樣來講就叫 做念處)。如來以是說有念處(說有念處就是要渡化眾生),隨順無所有故,名為念處(因 為前面先跟我們講真理,後面跟我們講這些文字要怎麼處理怎麼用),隨順念佛名為 念處。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怎麼樣就叫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我們已經見到無 所有,只要看到有,就不是了。見到無所有,全部什麼都沒有,就叫念佛。奧不奧 妙?你只要見到有一點點相,那就不是念佛了。已經全部都無所有,那就叫念佛。 各位前賢,不是把萬相破壞掉都沒有喔,不是喔,都有,可是我們的見、我們的心, ―7― 已經都無所有)。 舍利弗,諸佛無量(無質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你見到 無所有―什麼都沒有,就叫做念佛。跟我們凡塵在流行的念佛一不一樣?不一樣,真 的差的太多了,這個要真的實際已經見到無所有。各位前賢見到無所有就是見到我 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因為平常我們都被所有障礙,現在無所有了,障礙都消除了, 見到自己本體了)。實名無分別(實相就叫做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 別即是念佛(你在念沒有分別,都無所有了,就是念佛)。復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 (見到諸法的實相,萬法都是空,實相就是佛性本體,所以你見到諸法的實相就是見 到我們的佛性本體,就叫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何等名為諸法實相,釋迦牟尼佛 本身解說)。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諸法都是畢竟空,究竟都是空的,無所有)。以是 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以是畢竟空無所有,這個法來念佛。意思都很清楚明白的呈現)。 復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一點點念都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 法。斷語言道(念佛的方法就是斷了語言道,就是沒有話可以講,把語言道都斷掉了, 要講就已經不正確了)。過出諸念(已經超出我們的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不可得 的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已經了解到,一切的諸念都是寂滅、都 是不生不滅,沒有起心動念的生也沒有滅,都沒有,都寂滅)。隨順是法。此則名為 修習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所以 不能用形相來念佛,凡塵都是以形相來念佛。佛對舍利弗講不要用形相來念佛,為 什麼呢?我們念色取相―念形相取相,就會貪那個味,就會變成我們的識心。本身我 們要進入的是無形無色無緣無性,這樣才是真正的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 無取無捨,是真念佛(沒有分別、沒有取捨,才真的念佛。都是一切放光光,所以萬 緣放下就是這個內容。往後要問萬緣放下怎麼做,就拿這一張去看,就會做了)。 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轉四天下地,隨意能轉(假如我們可以到達這個狀態,四天下 就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我們只有南贍部洲而已,我們要 不要轉?要,滄海桑田,歲月累積,都一直在變化,都一直在轉,假如我們有那種 要轉四天下,當我們進入無所有以後(進入佛性本體以後),在扶持整個眾生所居 住的世界,都是已經成就者在扶持),亦能降伏百千億魔(因為到達這個狀態,所有葛 藤都可以去除掉),況蔽無明從虛誑緣起無決定相(何況蒙蔽無明,我們無明才會起心 造業,起心動念都是無明。無明是從虛誑的因緣起來的,它沒有決定相),是法如是 ―8― 無想無戲論(念佛的法很殊勝很高超,沒有想沒有念頭、沒有戲論),無生無滅不可說 (講都不能講),不可分別,無暗無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測(魔王魔民都沒有辦法到達這 個狀態的程度),但以世俗言說,有所教化,而作是言(就是因為要教化凡塵,所以用 世俗的語言來講這一些文字出來):『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凡塵在運用都是 戲論,戲臺上演戲在講的都是戲論,凡塵的所有都是戲論),莫有分別(不要有分別心)。 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凡塵的這些所有一切都是空,沒有體性)。不可念一相, 所謂無相(它沒有辦法得到一相,就是凡塵所有都無相,雖然現在是萬相森羅,可是 這是假的,暫時呈現而已,終歸於壞滅)。是念真實念佛(這樣就是真實在念佛)。 所謂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何以故。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想。不名為念。不名分別。 不逆不順。不取不捨。非定非慧。非明非無明。如來不可說。不可思議無相。(什麼 叫做如來?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想,不名為念,不名分別。祂的內容:不逆不順, 不取不捨,非定非慧,非明非無明,如來不可說―那個程度真的沒辦法用語言來講, 是屬於不可思議無相的)。 汝今莫樂取相(我們不要很快樂的取形相),莫樂戲論(不要在快樂的方面講一些沒有用 的語言)。佛於諸法無執無著(佛在法都沒有執著)。不見有法可執可著。是人於佛猶尚 不得。何況於念(所以一點點念都沒有,佛也沒有。那是要教化凡塵的時候用的)。舍 利弗,如是教者(假如是這樣教導的話),名善知識(名字叫做善知識)。第一義中無有 決定(在第一義沒有決定)。 這段是佛對弟子舍利弗所說的念佛法門,和凡塵流通的念佛有點差別。佛所說的已 回歸到真如本體(即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值得我們追求,即所謂的理性念佛。念佛即 是念心。心佛一如,能所不二。寂而常照,是無念而念。照而常寂,是念即無念。 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見泯(見已經泯滅了,就是沒有我們的邪見妄見了)。 能所情亡(能跟所情已經亡,能所就是四相,已經沒有能所了),寂然不動,湛然常住 (這已經回到佛性本體了)。大勢至菩薩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言明都攝六根(收攝六根, 所以不是外放,是收攝回來)。所以非只口念(不是只有嘴巴在念),非意識心念,是以 不生滅圓湛根性真心而念,是佛對舍利弗說的內容(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要告訴我們、 所要我們去做的這些),因地心非常重要,用不生不滅的心,念不生不滅的佛,因果 ㄧ致,絕對成就,再以淨念相繼為言,那只是過程,乃指心中那一念,是清淨之念, 若有所思,不管是何內容,皆是妄念,必須離卻語言,文字,形相。所有一切世出 世間之事(世出=出世間,世間=凡塵,所有都是要離卻都要離開)。 ◎接著我們講耳根圓通,耳根圓通第二十五,最後一門,耳根圓通我們已經講過兩次 ―9― 了,第一次講是完全都不同,我們沒有講到完就停了。第二次講可能也是蒙朦朧龍, 有聽沒有懂。剛好我們又講到楞嚴經的二十五門修持方法,最後一個剛好是耳根圓 通,我們詳細講以能夠聽得懂為主。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現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 阿彌陀佛旁邊就是觀世音菩薩(以我們看阿彌陀佛的方向),右邊是觀世音菩薩, 左邊是大勢至菩薩,這就是三佛。而釋迦牟尼佛的座下就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 為什麼每一呈現都是三佛?這告訴我們佛法僧。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中間那一 尊,我們看的右邊是般若妙智慧,我們看的左邊就是我們的行為行持(就是去做),所 以三僧都一體,涵義是在我們的身上就有三佛,有中間佛性本體、有般若妙智慧、 有我們從般若妙智慧出來的行持、怎麼做,佛法僧。所以為什麼佛一出來都是三尊, 就是這個涵義,告訴我們「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 ,至於娑婆世界助釋迦佛轉法輪,彌勒佛收圓(觀世音菩薩也幫助我們渡化眾生),與 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深厚,發愿渡盡閻浮堤的眾生(觀世音菩薩有發愿要渡盡閻浮堤 的眾生,說沒有渡盡誓不成佛))。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觀世音菩薩 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修持。人間道路千萬條,修士至高(凡塵要追求的 方向非常的多,追求凡塵賺錢,到最後我們都帶不走一文錢,所以投入賺錢?能夠 生活就好,不用投入太多心思,一定要在修道這方面努力,所以修士是最高,最不 會後悔的)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勤求無上正覺佛道, 一勞永逸,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就是跟祂門一樣的行列),然修持法門亦千萬條, 選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很重要。說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 說扼要,入一無妄(進入一個根本就可)。彼六知根,一時清靜;說容易,但向根中旋 流反聞(但向我們耳根之中旋流反聞就可以);說快速,自入流亡所至寂滅現前,獲二 殊勝,得真三昧(詳細說其內容)。 ※底下開始詳細說其內容: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聞慧、思慧、修慧進入三摩地)。聞是耳識,及同時意識。 思修是獨頭意識,聞思修三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亦即轉凡入聖的正 途。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把妄旋轉過來,回歸到真――我們的佛性),捨識用根(把認 識的識捨去,用我們的根――不生不滅的),故聞慧非指耳識,乃指耳根之聞性(這個蠻 重要,一定要用我們的聞性),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之 聞性謂之聞慧(就是誰能夠聞、誰能夠聽到那個性)。據本覺理(佛性本體)起始覺智(始 ―10― 覺智=般若妙智慧,開始覺悟的智慧),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就是一 直聞我們自己的自性)謂之思慧。念念旋妄,脫黏內伏(因為凡塵好像強力膠,很黏, 我們要脫黏。內伏=就是能夠收回我們的注意力,回到我們自己的佛性本體來),伏 歸元真(歸到我們的真性)謂之修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 (發揮我們本性之中光明,那個光明是百千個日月)。 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動=整個山河大地以及我們的身體,這都屬 於動,先了解到這個屬於現象的,虛幻不實在的,知道了不住相了,這個「動」就 解開了。解開以後就進入第二個「靜」,靜是跟動相對。了解沒有動就沒有靜,所 以動跟靜是相對,也把「靜」解開。解開以後就進入六「根」,就知道六根是一性 圓明,六根是佛性作用,這樣我們根也解開了,就回到「覺」,我們有身體方面的 覺跟佛性的覺,而佛性的覺跟身體的覺是不一樣,身體的覺是生滅,佛性的覺是不 生不滅。之前後學有講腳底按摩不痛,不痛就是真覺,痛的就是我們的妄覺(身體的 覺)。接著就進入「空」,我們凡塵所說的空是頑空,可是我們進入佛性沒有形相, 可是都有,那就變真空了,所以又把第五個結打開。最後一個,所有的生滅都沒有 了,一直到寂滅的狀態,這樣第六個結又解開了。我們稍微提ㄧ下,比較會有印象。 不然只有看到文字都不知道在講什麼。 破五陰(色、受、想、行、識),超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證圓通,入三昧(進入正定),始覺智契本覺理(已經開始覺悟的智慧契合我們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本覺理),謂之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這樣就是如幻,雖然修的這麼努力, 可是我們很怕住相,加兩個「如幻」就可以把住相去掉,都是假的,很努力也是假 的) (觀世音菩薩自述,次第解結修證過程)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修持的過程, 文字只有這樣)。上秉受法門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 「初於聞中」者,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中聞性之本覺理(聞性 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叫做本覺理),起如幻之始覺智(般若妙智慧有始覺智――開 始覺悟的智慧),為能觀之觀智(有能觀,因為在修持過程需要,不是能所全部去掉, 去掉了就沒辦法進入),即妙觀察智(五八六七果因轉,第一個把意識先轉成妙觀察智, 就是觀察凡塵的萬象),以能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境(就是我們能夠聞音聲那個聞性, ―11― 能夠聽到聲音的聞性就是我們所觀的境。能夠聽到聲音的聞性,不是我們去聽到聲 音的境,知道嗎?現在我們講的比較詳細喔,不像以前講「聽外面的聲音,好像這 樣就對了」,現在不是喔,而是「聽聲音的聞性――聽到聲音的那個聞性」,不一樣了。 所以聞性是已經: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呈現到很明顯的狀態,就是要這樣)。 內不依妄識分別(我們內心不要按照妄識來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外面聲音的流轉― 來了去了,我們都不隨。我們內心不依妄識,就是要回到我們的本覺理――即佛性本體。 因為這個都差別很小,所以要詳細說。識神跟元神,各位可以分別的出來嗎?識神 就是我們日常在用的,元神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本來的。我們有研究以後,對這 方面一定要了解。我們修就是要進入元神,不能在識神用工夫。在識神用工夫,要 了解到沒辦法達到究竟,不成道不成佛,不會成。後學以前在後天廟的成就,全部 都是識神,所以後學那時候被老前人一罵了以後,就全部把它放掉,不然後學也沒 有今天會講性理心法到深入的狀態,因為已經了解到它的差別點,原來就是這樣, 那個差別點能夠透徹,能夠抓到根源,摸到根成仙作佛,你摸不到根就瞎修行,我 們一定要找到我們的根源)。 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以智照理,聞薰聞修(這都很微細的修持方法了。 從我們耳根之中的佛性本體(現在是用佛性本體,不是用生滅的識心),然後如幻的始 覺妙智,因為加如幻,是怕我們住相;所以有那個智慧――開始覺悟的妙智,用這個智 來照「理」――照我們佛性本體,這樣聞薰聞修=就是要時間),不可錯用因心(因地心 一定不能錯,因地錯了,果地覺就錯,所以因心一定要對),日常生活之中,慣用的 是識心,而識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用此生滅識心修道,決定不成就(一定不會成就), 所以必須捨識用根(把識心捨掉,用我們佛性本體才可以),根中所具之本覺,才是成 佛的正因(我們耳根之中有具備,它本來就有那個本覺――就是佛性本體,那個才是成 佛的正因)。依之為本修因(依之為本來修),自可圓成果地修證。(重點就是在不用識 心。我們在修的時候,剛開始大部分都會用識心,那個已經錯用心了,要用我們不 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隨聞出流逐聲(我們的耳朵隨著聞性出流就追 逐聲音),是結縛之元(我們為什麼會六道輪迴就是這樣,耳根隨著我們的聞性,然後 追求外面的所有一切,這就是結縛之元),循聲故流轉六道(我們追循著聲音,一直在 流轉。聲音引我們去起心動念,然後身體去造作諸業,然後就受苦了),也是我們無 始來的習性,精神外放,所以起惑造業,因業受苦。 ―12― 若能反聞,入流照性,即是解脫之本(出流就緣塵――跟凡塵攀緣;入流就照性―照見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出流是精神外放。入流就是精神收回來。精神外放就當眾生, 收回來就可以當聖賢。所以要解脫就是精神要收回來,入流照性)。即所謂回頭是岸(回 頭就是精神都收回來),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彼岸,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 不缺分毫(只要我們精神一回頭,迴光返照了,就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當下都已經 是了,佛性全體都已經俱足了,一點也不缺,跟佛都一樣),没有三心四相,没有分 別心,與佛無異(跟佛一樣,沒有兩樣)。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 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 他物」。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迷昧了我們的根本,聞性聽到外面的聲音就追聲 音,循著聲音所以才流轉六道)。入即旋反聞機(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旋轉過來),不出 流緣聲,但入流照性(不跟凡塵的聲音攀緣,就照見我們的本性),一切時,一切處, 智光內照(我們的始覺智―智慧的光芒內照)。不於所聞分別染淨,但於能聞討個消息(能 聞就是我們的本覺理,即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入流即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所以 我們要背塵合覺,入流亡所),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即是正確的修 道軌道。 入流是修證圓通總訣(至成佛都要做的工夫(一直到成佛都是要做的工夫,都要入流, 精神收回來))。亡所是初步效驗,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有聲為動,此之 亡所,並非聲塵消滅,惟定功得力,定能發慧,而得離塵工夫,則聲塵不期亡而自 亡(聲塵有,存在著,但是不在我們心中產生作用),是初步工夫,而得相應不生不滅 真心佛性。前佛有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聞性有生有滅(聲音有生滅,但聞 性沒有生滅),但以専切反聞回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聞性不滅, 然動塵已滅,靜塵方現(靜塵才會呈現),終日惟聞靜塵之境,當知靜塵亦是結,亦宜 解除,仍舊不捨思修二慧,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靜塵境,聞性是 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方是旋聞與聲脫(旋轉我們的聞性跟聲 音脫離了),旋流獲無妄(我們能夠旋轉,這樣就可以達到無妄,真)。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動 相不過併言而已。所即亡所,入即仍舊入流,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 捨本修,不住靜境(不住很靜的環境),此靜境(很靜的環境)即是五陰中色陰區宇(就是 形相,色),如明目人,處大暗室(雖然有眼睛,可是在大暗室裡面一樣看不到景相), 既寂之寂,非境靜之寂,及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所入既寂,即動結與靜結 俱解(全部都解開了),聲塵全泯。故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很透徹知道),不 生(不生就是在心中都不影響)即了不可得。到此工夫,則色陰破矣! ―13―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色陰破已經很理想,可是我們不能住在很理想的狀態,還 要漸增,漸增以後,聞所聞盡,這就是解第三個根的結):此解「根」結。指上反聞 離塵,思修二慧,塵中動靜二結已解,「根」結斯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 之根,亦復是結(一樣是結,要解開),亦當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 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根就沒有對象),到此則「根」結亦解,無有能受所受,則受陰 破矣!根塵既銷,識無從生(沒有辦法生出識),則想陰亦於此破矣!塵亡根盡識泯, 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矣(這已經蠻理想的狀態,修道這狀態已經都是很 快很努力才到達)。 「盡聞不住(一樣是很好的狀態,要再繼續進行,不能停住,所以盡聞不住),覺所覺 空(能覺跟所覺,空。這是解第四個結)」:此解「覺」結。盡聞是能聞所聞俱盡,根 塵雙泯之境(根塵已經都泯滅了),六用不行(六用就是六根的作用已經都沒有,眼耳鼻 舌身意六用已經不行),惟餘一覺(只剩下一個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 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進觀聞性。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我們的根跟塵已經都脫離 了),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殊勝的境已經現前),故言「覺」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 覺」者,即此湛一之境也。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 ◎剩下約分 25 分,提問問題 【問】:我們都說無念不生,平常我們所生出來的一些,像是善念,… 

【答】: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要我們呈現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假如你要生善念,那 你要生善念,則佛性本體就退隱(隱藏不會呈現),我們是要追佛性本體重要呢, 還是追善念重要?所以這個要了解,在勸善的宗教一定是起心動念要善、要去行善 重要,它不會說你來追求佛性本體。可是只要你落入善,它就是兩邊,有惡。那你 落入兩邊,就是對待。對待就是生滅,生滅就是凡塵的事。我們要先追求出凡塵, 不能在這苦海裡面沈溺,所以要先知道「我佛性本體是什麼樣的狀態」,你要先對 祂很熟悉的、把祂輪廓都呈現,而且培養祂茁壯長大,以後你來行,那個善就無盡 了,你要行多善都可以。所以我們不能說我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善,那糟糕了!你自 己障礙自己的道路,所以一定要先萬緣放下,一個念都不生,我們萬緣放下一念個 不生,那個時候我們的佛性本體才會呈現。你只要說「我是善念」,一樣,就是念, 不管是善念、惡念都是念,只要有念,佛性就退隱不見。我們一定要了解,在做這 個的時候,是整個全部都放下,都空了!我們不是不做,而是我們要做的更長遠更 ―14― 有功效。你已經成就了,你成佛成道了,你不是渡無量無邊的眾生嘛!那你行一點 點善算什麼,你能夠渡無量無邊的眾生,而不會說「我這一生過了,我渡到死了, 一口氣不來,我就不渡了」,成道成佛不會的,祂一直綿延不絕。所以我們在修的 時候要認識真理,努力一點修,一定可以成就,這麼殊勝法門就是很少人提倡,我 們要把它推廣,我們知道我們要告訴人,這樣才能夠改變整個,我們整個世界都改 變,你看我們一直努力修,所有本來要到台灣來的颱風都到日本去了。要了解,那 個影響很大,為什麼?因為我們善念一直擴充,我們一直在勸,我們自己也自己勸 自己、也勸別人,大家一直行善,這個災難都消彌消失了,不在這裡了,為什麼? 因為大家把瑞氣沖天,是這樣!我們開始做的時候一定要努力,然後透徹知道真理, 了解,然後實際去做。 

【問】:後學個人一點淺見:「我們整個修行應該離不開修道辦道,兩個是不應去區隔,跟我們整個辦道是一體的。我們提到這個念,這個心念,後學淺見是:剛開 始的話,我們是要導入一個正念一個善念,人本來就是有念頭,一秒鐘動多少念頭, 這都會起心動念的,所以我們是先導入一個正念一個善念,重點就是不要去執著, 無為嘛,無為是心。所以後學比較淺白的講話,我們所有的心念全部都是一個善念, 都是一個正念,這樣才會善氣沖天,但是我們不去執著這個念,回歸到我們本心,後學是覺得這樣的話,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用比較淺白的一個講話,這是後學的一 個淺見」。 

【答】:先了解真理,然後我們怎麼做可以慢慢的去調適。現在上天大開普渡,重 點當然是在渡化眾生,先得道然後再修,不像以往已經修的圓滿了才得道。要了解, 要兼顧,你渡化眾生跟修道不能分開,假如你全部把重點放在辦道而不談修,那來求道的人也不知道要怎麼修,這樣就不算是渡化眾生,那只是一個沾了名而已。真正要渡化眾生,要使眾生成道、要使眾生成佛,那才可以。要使眾生成道成佛,我 們自己本身不知道怎麼成道成佛,那你要怎麼渡化眾生成道成佛,所以這是相關聯, 不是說現在重點一定要放在辦道,而不放在我們修身心,應該是一體的,不是說分開。要了解辦道重要,你沒有渡化眾生,那我們怎麼樣可以發揮上天大開普渡的慈 悲,一定是要渡化眾生,可是我們太著重在名相,要渡很多人、然後很多形相呈現 說辦的很宏展,實際沒有內容,不知道怎麼修、不知道要怎麼成道成佛,那就空開花沒有結果。老前人都時常講我們修道不是這樣,一定要有結果,不能只有空開花, 你很漂亮有什麼用,你辦的很宏展很大、幾千萬人,可是沒有一個成道,那有什麼用!老前人都一直強調,一定要一步一腳印,不要貪,貪功沒有用,一步一腳印自己要知道,怎麼修怎麼成道怎麼成佛,我們渡人要告訴他:「你怎麼做你可以成道可以成佛」,這樣才正確。所以並沒有說要先怎麼樣,倒是沒有固定要先怎麼樣, 法都無定法,只要能夠利益眾生就對了。 

【問】:念佛圓通裡面的第十七行:「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這個覺,跟我們萬 緣放下呈現的那個覺(就是了了分明的覺),有什麼不一樣? 

【答】:你問的很好,很進入狀態。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覺是是佛性輪廓的呈 現。而我們「有覺有觀(覺觀)」,那是我們的意呈現:有能覺有所覺,跟我們萬 緣放下一念不生所呈現的佛性本體所具備的覺是不一樣的。還好你能夠問,不然當 以後真正做到那個狀態以後,「唉~不對了」,結果把錯當對,把對當錯。假如「覺」 落入有能所就是妄。假如落入是一個佛性本體出來的,沒有能所,那就是真的。

 【問】:講義上寫「入流亡所,寂滅現前」會獲二個殊勝,這二殊勝是什麼? 

【答】:因為它是上合諸佛,下合眾生,就是跟佛能夠合、跟眾生能夠合,這兩個 殊勝。一般都是只有看「上」,我已經得道了,解脫圓滿了,可是沒有下合眾生。 所以二殊勝:一個就是上合十方諸佛,一個就是下合六道一切眾生。這往後我們還 會講,在楞嚴經裡面有交代,這裡只是稍微提示,重點在我們修耳根圓通的內容。 

【問】:當初劉講師在後天所學到的東西,老前人罵了你,那老前人是怎麼罵你, 才能夠讓你從做一個很大的轉折。

 【答】:這可以說是心的問題。因為後學在後天廟從十三歲就開始打坐,後學先天 不足後天欠調,人長的很嬌小,內心的正義感很強,看到很不合理的都沒辦法發揮, 所以就異想天開,後學就想我要當神仙,我一定要當神仙,所以就去後天廟打坐, 從道教入手,參禪築基入手打坐,學到真的是有工夫,因為後學年歲輕又沒有感染 社會塵垢,很快就他心通,就是只要你到後學前面來,你不要講話,你想,後學就 知道你在想什麼。因為只有後學在照顧慈惠堂,廟的前面是樓梯可直接上到佛殿, 佛殿的底下就是廂房,廂房有辦法鎖起來,可是佛殿就沒辦法鎖,都是公開式的, 你想進去就可進去,你若要把東西搬光也讓你搬走,沒有人去阻擋,而後學就是睡 在底下廂房,可是後學的靈魂出來看守廟。所以廟是沒有被偷,但廟旁邊空土地種 植的劍蘭或花、玫瑰,若遇到初一、十五或有節慶時,花的價格很高,就有人會去 偷剪花,後學在廟的上空看守著廟,後學就看到有人在田裡偷摘花偷剪花,就是這 樣。那時候因為已經到渾身變化,整個人的寬胖大概是現在這佛殿的三分之一,身 高差不多有三層樓高,因為那時候後學,學什麼都沒人可問,沒人有辦法可回答後學,那時候有蠻挫折的一些現象,就是…講了又落入是非。因為後天廟不像先天三炷 香五叩首仙佛就來,後天廟有時候你再怎麼請它都不來,不來時,我們那個主持就講你幫他解決就好,就是說後學能夠知道他的心念,就後學解決就好,但後學就是卡在這邊「我不當神棍」,後學就不願意啊,所以那時候很失落,後學就偷跑離開。 然後後學就到全省各地去看,看看哪裡有比較真的救人救世的,啊~天下的烏鴉都是一般黑,都是外表講好聽,實際都沒有。所以後學就很失落回到家裡,然後後學妹妹就叫後學求道,後學就說求什麼道,所以後學求道是在一種很失落的狀態之下, 也不抱什麼希望,真正求道時候是民國六十三年元旦,後學看這些點傳師講師都沒有領薪水但很拼很努力,是受到這種感動,所以既然道這麼殊勝,後學就可以來問問題,結果後學就問那些大學生講師問題,他們就聚在一起開會,講完後派一個代表來跟後學講:「對不起,你問的問題,我們都不會」,那後學就很失望,然後後學的保師就對後學講「我帶你見老前人」,後學就說好,這下子好了,然後好像就 在台北景州街見老前人,約民國六十三年年初,後學真的有眼不識泰山,就真的問 老前人,問「我已經到渾身變化了,可是不知道怎麼處理,因為那個變化以後,我不知道怎麼處理,請老前人指示」,老前人聽了以後「轉頭」約五秒鐘,然後再轉 頭過來「不敢快去渡人還在打坐」,就這樣而已。那真的就是體會,大德者一講話 以後,就接收老前人大德,才真的把那個全部放掉。不然假如我們有人想去渡乩童, 哪有那麼容易,他已經都可以到不一樣狀態了,哪有那麼容易。因為後學那時候就是放掉,那個是屬於識神,可是我們所求的這個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是講元神,不一樣。所以因為有經過後學才了解,後學都把那個放掉、不要了,什麼工夫後學都 不要了,後學就要追究可以成道成佛,而後學都在想「經過這麼久的時候累積下來, 真的很不甘願就埋到土堆裡面」,所以沒有講給人家聽後學不甘願,所以一定要趕快講,不然後學研究那麼久不就白費了,真的不知道不瞭解,就是不知道不瞭解, 再怎麼追再怎麼追就是不了解,等到你了解,「啊~怎麼這麼淺,這麼簡單」,就這樣。我們這個佛性的東西就是這樣,你不了解就是不了解、聽不懂,可是你一旦懂了,一竅通就竅竅通,全部通了。各位也都是很難得,一句都聽不懂,但可坐兩個小時,這工夫很好!你能夠這樣薰習下來,是不是不一樣,絕對不一樣!你沒經過薰習,你若是新的來聽,後學在講這個你聽懂嗎?絕對不懂,你想要懂,你就是要一段時間一直薰習,為什麼活佛老師叫我們每天要聽一個小時,就是這樣薰習, 那你薰習久了,「喔~原來我的佛性就是這樣喔」,你自己就都出來了,這都是我 們自己的,後學只是把祂點明、點ㄧ下而已。

【問】:萬緣放下的萬緣,跟妄想的萬緣,要怎麼樣去辨別。 

【答】:萬緣放下的萬,是很多的凡塵事。妄是屬於不實在的這方面。萬緣放下的 萬,是不管它是實在或不實在,什麼都在裡面,差別在這裡。 

【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什麼意思。

 【答】:言語道斷就是不能用語言來講,語言的道要講的方面,已經沒有了,不能 有了,就是沒辦法講,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你心的念,一個接一個的念 都沒有了,你心行的地方所在都滅了。

楞嚴經-42

 經文――(第 135 頁)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 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 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 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 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小字體 優波離,嚴持淨戒(釋迦牟尼佛的頭髮都是優波離替佛理髮,在理髮的當下,優 波離可以進入第四禪的禪定,手在理髮但心可以進入第四禪,很難得。所以優波離 可以嚴持著清淨的戒律),據傳說,佛為太子時,優婆離為東宮執事之臣(就是在那邊 當官),佛背父出家(就是不給父親知道,偷偷跑出皇宮),他有失職之咎(優波離有失 職,沒有把太子看好),當然不安於位(官位就不能安座),且無職可供(沒有職位了), 故即隨佛出家,但非國王所派遣(國王派五位大臣去追太子回來,優波離不是國王所 派遣的),不在五比丘之列(所以優波離不在裡面)。 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者,太子剃除鬚髮已(把頭髮都已經剃除了),將寶冠寶衣等, 交車匿持回,告稟父王母后不必憂念。淨飯王派遣五臣同車匿往請太子回國,太子 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國」,於是與太子隨行(就是請不回太子,他們也不敢回去)。 《普曜經》云:至伽闍山,苦行林,天獻麻米,日食一顆(一天吃一顆米)。五臣同波 離與太子伴修,五臣先後離去(就是因為釋迦牟尼佛接受牧羊女獻羊乳給釋迦牟尼佛 喝,這五比丘一看以後,就說太子變心了,所以不跟太子一起修,所以他們就先行 離去),唯波離始終不離,故曰親觀如來六年勤苦。佛在雪山苦行,本可成道,祗恐 貽誤眾生,以苦為道,故不在雪山成道。遂至菩提樹下安坐,誓曰:「不成佛道, 不起此坐」,經四十八日,波旬魔王夢見三十二變,覺已恐怖(醒過來以後很恐怖), 觀察閻浮提菩薩坐樹下,將成正覺。敕四魔女(命令四個魔女),令壞禪定,現三十二 媚相,菩薩身心寂然不動(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寂然不動),令女自見九孔二藏(九孔常 流,二臟不淨),八萬蟲戶,污穢不淨,嘔吐而去。魔怒親率魔兵,有欲加害(佛在大 定之中都不怕這些魔王魔兵),亦無可奈何(所以這些亦無可奈何),此亦波離目睹之 事,故曰親見降伏諸魔(親見釋迦牟尼佛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親見釋迦牟尼佛制諸 ―2― 外道)。佛未出世時,印度只有外道婆羅門教,佛成道已,人多信仰,外道嫉妒,屢 欲害佛,如申日以毒飯害佛,佛自念我心無毒,自不受毒(心裡面沒有毒,不會接受 那個毒),食已安然(知道飯裡面有加毒,可是佛又吃下去,都沒事)。如以醉象害佛(讓 象喝酒,象醉了要害佛),佛伸五指,現五師子(佛伸五個手指頭,五個手指頭就現五 個獅子,象害怕獅子),醉象伏地不動。又度優樓頻螺迦葉等,皆親見制諸外道(所以 優波離都親自見到)。解脫世間,貪欲諸漏者:此波離自敘悟證有由,因親觀苦行, 親見降魔制外,信出世之有益,厭世間之無常,深知貪欲為諸漏根本(這裡貪欲就是 指男女之中作愛),既已深知,自然不著,故曰解脫(所以沒有那方面的煩惱)。 佛授以二百五十條比丘戒(這是基本戒 250),如是乃至,漸次增進,大乘菩薩戒 法。三千威儀:以行、住、坐、臥四威儀,各具二百五十成一千(行住坐臥各兩百五 十,四個就成一千),對三聚淨戒(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各一千則成三千。八 萬微細者:以三千威儀,配身口七支(身=殺盜淫,口=惡口、妄言、綺語、兩舌), 則成二萬一千,復配貪、瞋、癡等分(因為這個厲害非常毒,所以各有兩萬一,貪有 兩萬一,瞋有兩萬一,癡有兩萬一),合成八萬四千細行(四千不講,就講八萬細行)。 性業遮業者:謂所戒之法,體性即惡,不待制止,犯則成業,如殺盜婬妄等,是為 性業。若所戒之法,體性非惡,以能引令作惡,佛故遮止,如飲酒食葷等,是為遮 業。由是大、小兩乘之戒,悉皆能持,清淨無犯。小乘制身(就是身體不犯),故身識 寂然;大乘制心(這修的比較高一點),故意識亦滅(沒有意識)。此即由戒生定,由定 發慧(生發智慧),成阿羅漢。 是如來律中首領,於大眾中能以戒律整綱肅紀。統領曰綱,維持曰紀,佛令稽查 持犯(叫他來做眾中的綱紀),處斷重輕,統領僧眾,維持律宗,故曰我是眾中綱紀。 此是大乘制心之戒,是我密行,無念總持,蒙佛親印我心戒清淨。小乘制身之學, 持戒修身,是我顯跡(在有形有相這方面都能夠顯示出來),蒙佛於大眾之中,推為無 上。如大智度論云:「長老優波離,於五百羅漢中,持律第一」是也。 佛問圓通,我用身識,執持身戒,身識不起,於觸塵中並無違順(觸塵=接觸凡 塵。比如:我們穿衣服,那就是觸塵。違=穿的不合適。順=穿的很剛好。所以觸 塵中並無違順),身得自在;由外及內,次第以身識,執持大乘心戒,心得通達,悟 明,既無所持之戒,亦無能持之心(能所雙泯),然後若身若心,不待執持自然無犯(這 已經落入我們的習慣性了,就是習性裡面都是真理)。故曰一切通利。得入圓通(所以 優波離在戒律方面守的最好)。 經文――(第 136 頁)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 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 ―3― 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惟 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 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小字體 優樓頻螺此云木瓜林,依此林而修(依此木瓜林而修)。伽耶山名(伽耶是山名), 即象頭山,依此山修。那提江名(那提是江名),近此江修。三迦葉波,兄弟三人(兄 地有三個人),宣說如來,因緣深義,非取世間和合粗因緣相,得大通達,發明意識 心,即如來藏(我們的意識心就是如來藏)。所謂窮源徹底,了知全識全性(識都是性), 袈裟著身,得無掛礙,徧遊十方,作諸佛事,一真不動,纖塵不染(一點點的凡塵都 不染),任運示現(就是隨順因緣示現在凡塵渡化眾生),無礙解脫(都沒有掛礙障礙), 佛問圓通,我用意識,旋轉虛妄分別,復歸圓湛常住之心性(所以我們也了解,從意 識來修也可以回歸到佛性本體。可是我們在意識方面的修持,都用在自己本身自私 自利上面,所以就修不成),心地光明(能夠把圓湛常住的心性啟發,歸到心性本體, 心性就光明),由此顯發宣流,現為神通,如澄濁水,妄識種種分別如濁水,旋即澄 清之功,瑩淨皎潔之藏性,而成湛然澄清(整個都恢復我們佛性本體)。 ◎底下開始講七大,開始就講「火大」。 經文―火大―(第 137 頁)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 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 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 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 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就是很喜歡男女之間作愛。 小字體 久遠劫前,身居凡位,性多貪欲,以宿生婬習(累生累世一直都很喜歡男女之間 作愛),積習成性(已經成為習慣性)。於時有佛出世,佛名空王(佛名叫做空王),證第 一義空(第一義空就是我們修道最高程度的狀態),善能觀機施教(看看他是什麼樣的 程度,然後用什麼法門來教他),說多婬人,生為慾火,死為業火(生的時候被慾火逼 迫,死的時候就成為業火),婬多火亦多(婬多的話,火亦多),故成猛火聚(我們人身 本來都很清涼,然後婬慾心一產生,身體都發熱。我們這個年歲都應該有經驗,你 沒有想到作愛,身很清涼。但你一想到以後,渾身發熱。所以就猛火聚都會發熱), 非惟燒諸善根(它會燒善根),並能燒滅智種(把我們智慧般若的種燒滅),乃教我遍觀 ―4― 百骸四肢(空王教我遍觀百骸四肢,看看我們整個身體),百骸是週身骨節,四支即兩 手、兩足。諸冷煖氣者,於欲心未動之時,全身本自清冷,迨慾念既萌之後(慾念一 發生以後),舉體便覺煖熱(就開始發熱),自信火聚之言不虛(絕對是對的),心生怖畏 (心就產生恐怖畏懼),專心修觀(就專心來修觀)。 禪觀之中,遍觀週身煖觸,厭畏心生(很討厭、很畏懼的那個心就產生),婬欲心 歇(就已經沒有婬慾心了),遂成正定(定就來了)。一段神光內凝不動,能化多婬之心, 轉慾火而成智慧之火,因得火光三昧(智慧也需要這種熱度)。從是諸佛,以我善觀火 性,皆呼召我為火頭。 由得火光三昧力,斷諸結縛證入圓通(把所有的結跟綁住的縛都斷盡了。所以我 們在凡塵一定要把結跟縛都斷掉,不要有結也不要有縛),心發護法之願,諸佛成道, 我為力士,擁護佛法,親伏魔怨決不姑容。佛問圓通,我以諦觀火大,得成三昧。 初觀百骸四肢,是觀身之慾火;後神光內凝,是觀心之慾火。觀行成就,化婬心為 道心,轉慾火成智火,不為惑業所礙(不為我們造的那種罪業所障礙),復以神光智火, 流貫十方,融通藏性,而成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諸漏既已銷除,生大寶燄之智火, 此即火光三昧。轉凡成聖,登無上覺。 經文―地大―(第 137 頁)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 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 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 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毘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 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 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 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 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 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 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 斯為第一。 ˙「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就是田地險隘不很順暢、 不利我們行走。 ˙「如是勤苦」:我們看以往修持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磨練、長時間的行善,累積善, 讓善都能夠生根。 ˙「經無量佛」:一個佛出現在凡塵,經過都是很久,都要算幾千年才有一位佛出現, 而無量佛出現於世,可見他的經過是非常久遠。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就是市街,熱鬧的地方所在。 ˙「我先為擎至其所詣」:看他要到哪個地方。 ―5― ˙「放物即行」:東西放著就走,即幫助人家提東西。 ˙「不取其直」:直=代價,就是不取代價,即沒有拿錢。 ˙「我為負人」:就是揹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不管你是要去遠或近的地方, 揹你去,僅拿一錢就好。「或有車牛,被於泥溺」:被=受,被泥濘泥巴卡住而沒 辦法行走。「我有神力」:修久了以後,那些神通都會有。「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車子在泥巴裡面沒辦法行走,他就有辦法把車子推到可以行走的地方,苦惱就可以 消失了。「時國大王,延佛設齋」:國王設齋請佛。「我於爾時,平地待佛」:佛 要經過的地方,他都把地弄平,這就很不容易。「毗舍如來摩頂謂我」:就是摸他 的頭對他講。「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凡塵的地讓它高高低低,可是 我們的心地一定要平。各位心地平了沒?有沒有怨?有怨就不平,沒有怨才平,所 以一切平,心地要平。「我即心開」:了解到這個道理,不是要做把高剷下來填到 低的地方,不是這樣,高的讓它高,低的讓它低,可是心要平,地都自然平了。「見 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我們身體的四大假合跟天地的四大假 合(我們身體的水火風土跟外面外相的水火風土)都一樣的,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不會 去感受外面的整個萬相跟我們身體是同樣的元素,為什麼?因為身體是活的,外面 萬相都死的,不會覺得它是相同,結果持地菩薩心開以後,就了解我們身的所有一 切跟造世界的所有一切都等無差別,平等,都沒有差別,都一樣,都是水火風土。 「微塵自性,不相觸摩」:微塵自性不會互相傷害。「乃至刀兵,亦無所觸」:連 刀兵都不會傷害,因為刀兵也是屬於四大水火風土。「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 羅漢」:在法性之中領悟無生無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然後安住不動,就是領悟無生 法忍而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因為阿羅漢比較自利,沒有利益到眾生, 可是菩薩就要利益眾生,所以迴小向大。「聞諸如來,宣妙蓮華」:如來宣妙蓮華, 殊勝的佛法。「佛知見地,我先證明」:佛的知見我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 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身的塵跟世界的塵這兩個塵等無差別, 都一樣。「本如來藏」: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虛妄發塵」:發到塵相都是假的。 「塵銷智圓」:塵相都已經不住在心中了,所以不住相了,塵就消了,智慧圓滿。 「成無上道」:能夠成佛。「斯為第一」。 小字體 因積平地行(因為累積,平地的地形),後持平心教,依教修證,故名持地。於往昔勤 苦修行,在事相上著意(都是在有形有相的上面一直用心),平地之行志在普利,不檢 ―6― 親疏(就是不管是比較親的或是比較疏遠的),其心久亦平矣(平地之心,做久了,心 也平了),毘舍如來教以平心屬上乘法門,事相平心亦善,未能至善,於真理未能契 入(在真理沒有辦法契入),故教內心外地本惟一體(不管是內心、不管是外相都是一 體),只平心,不分情器(情=有情的眾生,器=有形有相的器具),則境隨心轉(整個 外境會隨著我們的心旋轉),安有不平(哪有不平的地方),較前豈不天淵乎(就是上天 跟海的深淵,兩者差別很大)?此佛欲令以理融事(用佛性本體把所有凡塵的事相都融, 融入我們佛性裡面,所以以理來融事),當平心地(要平我們的心地),以心為諸法之 本(心是諸法的根本),地由心造(有心才有地,沒有心就沒有地,所以地是我們心造 出來的),內心既平,外相斯夷(外相就一樣都平了),滄桑變易(滄海變桑田,桑田變 滄海,在講時間經過環境的改變),常自如如(外相再變但內心都不會變),故曰則世 界地,一切皆平。淨名經云(維摩詰經叫淨名經,楞嚴經講完以後就講淨名經,我們 已經都有拿到書了):「欲得淨土(要得到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換言之,欲平大地,當平心地,隨其心平,則世界地平。 我者心開者:即藏心開發顯現(就是如來藏的心開發顯現),始知藏心隨緣成事(藏 心隨緣就成事),心歧則千差萬別(心有很多的岔路);心真則法界坦然(心真以後,整 個虛空之間都沒事),內外色地大平等,非但不執內四大為我,亦復洞明外四大唯心 矣(外面整個四大水火風土都是我們真心)!見自身中,地大微塵,與世界所有微塵, 唯是藏心無有差別(全部都是我們真心)。微塵自性,色心不二,性色真空(性跟色真 空),內身外界,所有微塵,悉皆自性,不相抵觸,不相擦摩,如空合空,似水投水, 不相妨礙。乃至外地大之刀兵,與內地大之身根,以刀觸身,亦無所觸傷,如空合 空,似水投水,不相妨礙。由其悟處既深不住淺位(領悟很深就不住在淺的位階),故 迴小向大入菩薩乘(就是大乘)。知佛知見:即知根中不生滅性一乘寂滅場地,為諸佛 之因地心,依此進修,可獲果地覺。佛問圓通,我因諦觀身、界二塵平等無差(觀身 跟觀界,這兩個凡塵的景相現相,都平等沒有差別),藏心開顯,以無分別智(已經不 用分別了,有智慧不用去分別外相了),諦審觀察,相妄性真(相都是假的妄的,性都 是真的,都是如來藏),本如來藏。今既悟全相即性(所有的相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 真心,因為有心才能夠現相,所有的相都是性,萬法都是我們真心),萬法唯心,則 塵相銷除,智光圓滿,成無上道。 經文―水大―(第 138 頁)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為水天。教諸菩薩,脩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 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 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 ―7― 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惟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 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 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 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 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 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 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一個劫是非常的久,經過非常多的劫,一粒沙一個劫,那是 非常久的時間。有佛出世:有佛出現在凡塵。名為水天:水天佛。教諸菩薩,脩習 水觀:就是觀水。入三摩地:進入正定。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就是觀我們身體裡 面,我們身體裡面有很多的水。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 旋復:旋轉往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 別:都是一樣,我們身裡面的水跟世界所有呈現的水都一樣。我於是時,初成此觀, 但見其水,未得無身:還沒有辦法把身整個都消失掉。當為比丘,室中安禪:就是 在室中坐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他要找師父,所以就從窗看師父在不在裡面。 惟見清水:就只有看見都是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見不到師父。童稚無知,取 一瓦礫:我們小孩子有時候用那種方式來自己取悅自己。投於水內,激水作聲:各 位以前可能也會有那種經驗,拿石頭往水面丟。顧盼而去:他的弟子顧盼而去。我 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 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是不是我工夫已經退步了,才會有這種現象。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他的童子很快就到我前面來,說要找師父,但看 室內都是水。我即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你現在把門 打開,進入水中,把你丟進水中的那一片瓦片拿出來。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 見水,瓦礫宛然:瓦礫都還在那。開門除出:開門就拿出來了。我後出定,身質如 初:痛就消失了。逢無量佛:又經過很久的時間,無量的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 王如來,方得亡身:遇到山海自在通王如來的時候,身體就可以消失了。與十方界, 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 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無生法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小字體―(第 139 頁) 童子乃童真入道(不是他很年輕、不是他是小孩子,而是我們現在講的清修,沒 有結婚就叫童子),修習水觀(修到學習,觀水),以水為觀行,初從涕唾:在鼻曰涕(在 鼻子曰涕),在口曰唾(在嘴巴叫唾),此水在外易見,在嚥下嚥曰津,在喉外溢曰液, ―8― 此水近內可覺者;在骨髓曰精,在筋肉曰血,此水幽隱難知者。飲食消化曰大小便 利。其中津液,水之清相,餘皆水之濁相,在一身之中,旋環往復,清濁雖異(就是 清濁不一樣),水性一同(水的性是一同一樣),性既相同,故無傾奪(不會有侵奪)。內 觀既熟(很熟悉了),引令擴充,觀世界水,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初得相應,是為初成。 入觀之時,不見其人,但見其水(整個身都是水,變成水了),即以水為身(水就是他 的身體),尚未得無相(還沒能夠得到無相),不能無身。此舉事以證,尚為身累(我們 有身體都是要被身體拖累)。 另言舍利弗遇違害鬼。舍利弗於耆闍崛山入定之時,有二鬼從虛空過,一名違 害,一名復害。復害告訴違害:欲打此沙門(他在那裡打坐,我來打他)。違害勸云: 勿興此意(違害勸,不可以,你不可以有這念頭,千萬不可以)。復害不聽,違害即去 (復害不聽,違害就先離去走開了)。復害以拳打舍利弗之頭,出定後頓覺頭痛(舍利 弗出定時,頓覺頭痛,就找釋迦牟尼佛講這事情)。白世尊言:體素無患,今何頭痛(身 體素來都沒有病痛,現在為什麼頭痛的這麼厲害)?佛告之曰:有伽羅鬼手打汝頭, 彼鬼力大,打須彌山便成二分(就分成兩半,力道夠大了。佛很厲害,也沒有去看但 就知道,所以我是一切智者,後學講過四無礙當中,我是一個智者,你說這話的時 候你就是無所不知,問你什麼你都知道,所以舍利弗問佛,佛就跟他講鬼打你),汝 若無定,身應粉碎(你若沒有在定力裡面,你的身體就粉碎了),此鬼受報,身已陷入 阿鼻地獄矣(現在這個鬼,他已經受果報了,身已經陷入阿鼻地獄,已經進去,不能 欺負修道人)!今云違害者,乃同時所遇,錯舉其名耳。 羅漢有病無病,當明子、果二縛(子縛跟果縛)。宿種、今種(是以前的前生、前 前生所種的、還是現在種的),應召果來,而尚未受身者謂之子縛;今已受身,即身 應受,謂之果縛(子縛跟果縛不一樣);若證四果,已將子縛(見思二惑)斷盡,不受後 有(就是不會再有現相在凡塵現相),不要再來受生(不會來了),但如現身尚未灰滅, 則果縛猶存,所有病苦,即身應受(就是我們身體都要去接受),故舍利頭痛,畢陵足 痛,皆斯類也。 逢佛無量(經過時間很久),經劫必久(很久),至山海如來方得亡身(身體就沒有了), 性合真空無二,圓滿菩提(就成就了)。 經文―風大―(第 139 頁)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 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 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 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 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 ―9― 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 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 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我憶往昔,經恆沙劫(修持經過非常久的時間)。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 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這是講風大,風力所轉)。我於 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世界動的時候,身體的動以及身體的停止), 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那個動都一樣,都是平等,沒有差別)。我時覺了(那 時候就了解)。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來的時候沒有來的地方,去也沒有去 的所在地方)。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十方的微塵跟我們顛倒的眾生,同樣 都是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三個千,大千、中千、小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一個世界內,所有的眾生,好像一器具裡面,停放很多的蚊蚋), 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我們變成蚊蚋,我們都是一隻蚊子,在世界裡面, 啾啾亂鳴,很多事情,都講不完,都是這樣,形容的蠻貼切的。所以在我們方寸之 中,就是我們的佛性所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鼓發狂鬧,都是事情做不完),逢佛未 幾,得無生忍(還沒很久的時間,就得到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 法王子(見到東方,東方就是群動之首,動都是從東方)。事十方佛(十方的佛都承事), 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風力都無所依,風從哪理來 要研究透徹),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小字體―(第 139 頁) 琉璃光依觀得名,取後身心發光,洞徹無礙,故得是號(這一個名號,已經身心 發光,洞徹無礙)。無量聲佛開示本覺妙明,本覺即天然本具靈覺之性,寂然不動, 有感則通,在眾生分上為本來佛性(在我們身上來講就是佛性)。妙是體,明是用,稱 體起用,全用即體(都是本體),體用不相捨離,即妙而明,即明而妙;又妙是不變義 (不變=妙),明是隨緣義,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而風性不變,常隨眾緣,而成 聲也。能觀之智及所觀之境,皆是無明妄緣風力所轉而有,真如界內,不立一塵, 豈有世界眾生(沒有,沒有世界也沒有眾生),而此皆由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動則有風, 風即一念心中動相,情器世間(情世間=眾生,器世間=我們的環境,環境有很多器 具東西),一切諸風莫不資始乎此(所有的風都是這樣來的),我於爾時:即彼佛授觀 時(教授要怎麼樣來觀),指示風大由於本覺妙明,隨緣起念,一念妄動,自蔽妙明(自 己蒙蔽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妄循無明風力所轉(我們循著無明,被無明風所轉), 故有世界眾生。但能觀得風性本空(假如我們觀,風本來就沒有形相),動相非有(所 有的動,都不是有。所以在六個結裡面,動是第一個,第一個結要先解開,所有的 ―10― 動都是假的,動相都沒有),便可旋妄復真(把妄旋轉過來,恢復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 性本體),還歸本覺妙明之真心(已經歸還了)!故我依教修觀(按照無量聲佛,我們聽 都沒聽過,各位前賢有聽過嗎?可見都是非常久遠之前,所以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都不真,所以按照無量聲佛教他修持的方法去做),觀察界之安立(世界怎麼樣安立), 十方界相,皆由風力執持(我們現在講的大氣層);世之流動(世=過去世、現在世、 未來世),三世推遷,皆由風力密移(風力秘密在移轉,就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身之動靜,行、住、坐、臥,莫非風力所使(我們身為什麼有辦法動,就是風力給我 們用);心之動念(為什麼有辦法產生念頭,也一樣就是風力使我們有念頭產生),生、 住、異、滅,莫非風力所推(全部都是背後有風力在推)。如此觀察,外而世界,內而 身心,諸動雖多,其體無二,唯一風性,等無差別(全部都是風性在後面推)。 此群動之風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來的地方,也沒有去的地方),當體全 空(當下全部都是空的),無有實體(沒有實在的體性),微塵世界及顛倒眾生,同一虛 妄(都虛妄不實在),皆妄緣風力所轉耳(都是妄,不真)。於方寸中(我們佛性那地方就 是方寸,一點點的地方所在),鼓發狂鬧,逢佛未久,速得悟證,風大如是,諸大皆 然(諸大都一樣),本無生滅之相可得(沒有生滅之相可得),即得無生法忍,獲證圓通。 爾時心開,乃本覺真心開顯。東方屬震,為群動之首,乃見動中有不動佛(我們 動中有不動的佛性、有不動的佛),此乃於風性妄緣動中,親見本覺不動之真體(我們 的本覺不動,如如不動),身心發光者:既了妄身妄心,皆屬妄緣,風力所轉,親見 法身真心,乃是自性本具,內外洞徹,如淨琉璃,映現諸法,悟明本覺菩提真心, 諸妄銷亡(都沒有了),妄窮真顯(進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合十方佛所傳微妙 心印(都相符合),因觀風大證此(已經證悟到這程度)。 經文―空大―(第 140 頁)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 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 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作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 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 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已經無量無邊的身,非常廣泛,跟虛空一樣。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所有的佛剎,就是我們凡塵的土地。 小字體―(第 140 頁) 以虛空為身,如來指釋迦如來,定光佛指然燈佛。虛空藏與釋迦,同事然燈,得 無邊身(釋迦牟尼佛跟虛空藏菩薩同時侍奉然燈佛),菩薩既以空性為身,應以空慧為 ―11― 手;四大寶珠即照空四大之智珠(智慧的珠),內四大之我已空,若外四大之法不空, 則身相不純,大用不徧;故復以空智照明十方微塵數佛剎(所有的佛土非常多,好像 微塵那麼多,十方的微塵佛剎非常寬廣),所有外四大皆化成虛空,此空非斷滅空(不 是什麼都沒有的),乃空諸妄相,妄盡真純,智光所融化成真空妙理,證法身。 自己本覺真心,現出大圓鏡智,內放十種寶光,即十智智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依正互相攝入圓融自在(依報跟正報,依報就是外面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身心,互 相攝入圓融自在),由觀空所致,諦觀四大,非心外實有,本唯心所現(都是我們的真 心所呈現),無體可得,乃隨妄想以生滅,念起則非有似有,念息則當體即空(念滅了, 沒有了,則當體空寂),即於空性,發明藏性(就是如來藏,我們的如來藏性),悟明 性覺真空,性空真覺(虛空之間是真空,有佛性在,空雖然都看不到形相,可是佛性 就在真空之中),清淨本然,周徧法界,自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就沒有看到有少法生、 有少法滅,都沒有),故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因修空觀成定,入三摩地,則色空 無礙,依正互融(依報跟正報互相融洽),十方圓明,得大自在,以斯空觀,最為第一。 經文―識大―(第 141 頁)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 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 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 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瞭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 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 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就是時間很久。 心重世名:心裡面非常重視凡塵世間的名稱。 好遊族姓:就是攀緣那些權貴。 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就是用這三昧來奉事非常多的佛。 求世名心,歇滅無有:在凡塵能夠出名、能夠有錢有勢的那個心都休息了、沒有了, 全部都消失了。 今得授記,次補佛處:接著就開始要掌天盤。 小字體―(第 141 頁) 心重世間名聞去聲利養,名與利相因,則身為利役(就是被這利拘役驅使),好奔 走於貴族,交遊大姓(就是跟有權柄的人、有錢的人交往),有名利可圖,爾時世尊, 觀機授教,因我重世名,心馳散故,教我修唯心識定,觀察三界唯心(三界全部都是 心),萬法唯識(萬法都是識)。通達一切外境,無非心識之所變現(所有的外境都是我 ―12― 們的心識所變現),如夢如幻,無一真實(沒有一個是真實的)。因修此定,心不馳散, 而不外求,得入三摩地(就是正定)。此唯心識定成,自日月燈明佛起,歷劫以來,以 此三昧,奉事恆沙諸佛。唯識定深,觀「人間富貴花間露(人間富貴好像花晚上沾到 露水,當白天陽光出來,露水就消失了,所以人間的富貴很短暫),世上功名水上漚(我 們在凡塵上的這些功名就好像水上的漚,漚=水浪引起的泡泡)」。但修內觀,無復 外求(一直修內觀,不用外求),故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要在凡塵有名或是有利,全 部消失了,都沒有)。至然燈佛時,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前雖得三昧,未臻 妙圓不能稱為無上(還沒有到達妙圓,不能稱無上),積行雖經多劫,入理在一剎那(我 們一直在薰習真理,雖然都不太了解,可是各位要了解,等到你領悟是一剎那,一 剎那就領悟,而你不薰習的話,一剎那的領悟永遠都沒有機會,都不會呈現,所以 聽不懂沒關係,你坐著聽,到最後你就會「啊~」,領悟了就是這樣,一竅通竅竅 通),如瓜熟蒂落(植物種瓜,生出來小小的,慢慢它會長大,變成很大一顆,等到熟 的時候,蒂頭就會掉落,就趕快拿來吃,不然會爛掉),一剎那間,頓悟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整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呈現),全識全性(全部都是佛性),全性全識,本如 來藏,此即由相宗之權(相宗,有形有相的權,就是方便),而入圓教之實(進入實相)。 稱體起用(有體有用),故現國土,有淨有穢(國土之中有清淨、有污穢),即凡聖同居 土,一一皆我識心(全部都是我的識心)變化所現。體本自空,既曰變化,相非實有(相 不是實在有。要實相,實相才是佛性不生不滅本體,這才叫實相,有形有相都是虛 相、幻相、假相),真空不礙妙有(真空不妨礙妙有),故現國土;妙有不礙真空,故 唯變現。 了達唯是心識所現之故,識性又復流出,無量如來,我雖未成佛,已能現土現佛, 成辦諸佛所應作事,廣度無量眾生。今佛知我已證無上妙圓識心三昧。故得蒙佛記, 候補作佛,於當來下生,龍華三會,說法度生。 佛問圓通,我以識大諦觀十方,一切依、正,染、淨,唯是識心之所變現,了知三 界唯心,萬法唯識,識心無二,一體圓明。識心具足一切法,普照一切法,法法無 非識心(都是識心),故曰圓明。是以能入圓滿成就,真實之性,既入圓成實性,自 可遠離,依他起性及遍計執性。圓成實性是真體,能為諸法所依。今既遠離二種情執, 如佛所言,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便得無生法忍,即入圓成實 性,我以諦觀唯識第一。 ※此時,發一張講義。 因為這邊講的比較簡略,後學把在大藏經所看的又加進去,所以就比較詳細。後學 的念佛圓通跟外面所傳的念佛是不一樣,這是按照楞嚴經裡面大勢至法王子的念佛, ―13― 大勢至法王子的念佛都攝六根而念,收攝我們的六根,收攝回來然後念佛――就是念自 性佛,不念外佛。而我們外面的念佛圓通都是念外佛,所以不一樣。這是比較高的 法門。 ―14― 大勢至菩薩修持法門 念佛圓通 取自楞嚴經劉講師講義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 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就是要念佛,正入正定,要念佛正定)。譬如有人。一 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假如一 個人憶,一個人忘,這樣的兩個人遇到了(逢了),可是都相逢不相識,見到了就好像 沒有見到,就是因為一個念、一個不念;假如兩人相憶,就是兩人全部都在念,二 憶,念就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 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 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不借 著方便,自己的心就能夠打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 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進入無生法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 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樣來念佛,就可以得 到正定)。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所以念佛圓通經文不很長,可是意思非常的好) 大勢至菩薩隨順世人同稱為我,不同凡人妄執之我,憶者憶念,明記不忘也,往昔 就是過去,恆河是印度有名大河,凡言數目之多,常取河沙為喻,劫就是時間,恆 河沙劫就是說經時之久(經過的時間非常久),佛乃大覺悟之人,具本覺妙理,發始覺 妙智(有本覺妙理,有始覺得妙智),証究竟妙果,稱名為佛,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據 大彌陀經云: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 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念佛三昧, 即修因剋果,離苦得樂之勝方便,念佛是修行,清淨三業之行,三昧是得定,一心 不亂,果能念佛,必得三昧,欲得三昧,祇要念佛,大勢至菩薩之念佛是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亦是念自性佛,不必參念佛是誰。 釋迦牟尼佛亦對弟子舍立弗言如何念佛(釋迦牟尼佛教導舍利弗要怎麼樣來念佛)。 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就是要了解,念佛就是空、沒有,空念了)。所緣處是不應念(你 所緣的地方所在,不能夠進入念之中)。汝所念空,念亦復空(你要念空,念也要空, 念的本身也要空)。是無性空能斷色想(無性空就可以斷掉色想)。能斷取想(色想、取 想就斷了。所以無性空,我們在修持的時候就是要達到無性空)。是人爾時不得無想, 何況於念(就是不會得到無想,何況在這個念)。是人爾時都無所有。寂滅無性(全部 都沒有)。不集諸想(想,都不收集)。滅一切法(所有法都滅了)。是則名為修習念佛(修 道學習念佛)。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我們念佛的時候,善、不善一切的覺觀都要破,就是不 能在心中)。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無覺無觀寂然無想,這樣叫做念佛。各位一 ―15― 定都沒有聽過,這樣來念佛才是最正確,最高的一個念佛法門)。何以故。不應以覺 觀憶念諸佛(不應該有覺有觀來憶念諸佛,不能念外面的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 (所以要無覺無觀,這樣就是清淨的念佛)。於此念中乃至無有微細心心念業,況身口 業(沒有微細的心,然後心念業,況身口業,都沒有)。又念佛者離諸想。諸想不在心。 無分別無名字無障礙。無欲無得不起覺觀。何以故。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 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各位前賢,高不高? 很高,這就是最究竟法門,大勢至法王子教我們的)。 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想。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無 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微細的小念都沒有,那麼身口意業更不用講了,一定都 是沒有)。無身口意業處(沒有它的地方所在)。無取無捨。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 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念佛 (所以這個念佛,不是我們凡塵所流通的,非常殊勝 的法門)。 念性尚無何況念處(念性都沒有,那麼念的地方所在更沒有)。是故如來說名念處(這 樣就叫我們要去念佛的地方所在),舍利弗,諸法若有決定體性,如析毛髮百分一者, 是則諸佛不出於世(假如諸法決定有體性,好像我們分析毛髮百分之一(毛髮已經夠細 了,那毛髮的百分之一更是細的看不見)。假如是有這些諸法的話,諸佛就不出現在 這凡塵),亦終不說諸法性空(也不講諸法性空)。舍利弗,諸法實空,無性一相,所 謂無相(凡塵所有都只有一相,什麼相?無相),如來悉見,如來以是說有念處(就是 這樣,無相,我們要念就是要念這個)。舍利弗,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不能住在文 字,前面的念處是地方所在,後來佛又加以說明「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沒有 地方所在、沒有不是地方所在,就是不落入兩邊),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 無意業,無思無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是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我們能夠 證悟無分別就成道了),是名念處(這樣就是我們要念的地方所在)。如來以是說有念 處,隨順無所有故,名為念處(就是隨順無所有,這個叫做念處),隨順念佛名為念處。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所以「見無所有」就是在念佛。各位平 常日常生活一定要念,「見無所有」就叫念佛,無所有=全部都是空,不管萬相、 萬事都「無所有」,這樣就在念佛了)。 舍利弗。諸佛無量(無質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我們見 到無所有就叫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我們 的念沒有分別,就叫念佛。可是我們的念有沒有分別?都有,所以在「念」沒有分 別的時候,就是在念佛。所以在念佛的時候,就不能有分別心)。復次。見諸法實相 ―16― 名為見佛(見到諸法的實相,就是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什麼叫做諸法實相呢)。 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已經就是實相念佛)。復次如是法 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小念都沒有)。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語言 講的,全部都斷了,你講的都不對,這樣叫做念佛)。過出諸念(超過所有的念)。不可 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所有的念都寂滅了)。隨順是法。此則名 為修習念佛(修道學習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 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轉四天下地,隨意 能轉(我們要轉四天下的地,我們隨意就可以轉,四天下就是我們南贍部洲、東勝神 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我們要轉都可以轉,我們把釣魚台都轉到台灣的附近來, 可是要念到這個程度才可以),亦能降伏百千億魔,況蔽無明從虛誑緣起無決定相, 是法如是無想無戲論,無生無滅不可說,不可分別,無暗無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測, 但以世俗言說。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 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念真實念佛。所謂無生 無滅無相無為。何以故。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想。不名為念。不名分別。不逆不 順。不取不捨。非定非慧。非明非無明。如來不可說。不可思議無相。汝今莫樂取 相。莫樂戲論。佛於諸法無執無著。不見有法可執可著。是人於佛猶尚不得。何況 於念。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識。第一義中無有決定。 這段是佛對弟子舍利弗所說的念佛法門,和凡塵流通的念佛有點差別。佛所說的已 回歸到真如本體。值得我們追求。即所謂的理性念佛。念佛即是念心。心佛一如, 能所不二。寂而常照。是無念而念。照而常寂。是念即無念。了知佛即是心。心即 是佛,心佛見泯。能所情亡(沒有能所)。寂然不動。湛然常住。大勢至菩薩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言明都攝六根。所以非只口念。非意識心念。是以不生滅圓湛根性真心 而念,是佛對舍利弗說的內容,因地心非常重要。用不生不滅的心。念不生不滅的 佛。因果ㄧ致。絕對成就。再以淨念相繼為言。那只是過程。乃指心中那一念。是 清淨之念。若有所思。不管是何內容。皆是妄念。必須離卻語言。文字。形相。所 有一切世出世間之事。 ◎剩下約分 18 分,提問問題 【問】:「當下」跟「現在」有何不同? 【答】:很大的不同。為什麼?「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現 在」,有過去、有未來,才有現在。是不是很大不同?(是),同不同?不同,因 為「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而「現在」有過去、有未來,所以三 世很鮮明。「當下」是十世古今不離當下,是很大的不同。文字很簡單,可是意思 ―17― 完全不一樣。「當下」是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而「現在」有的,你說 現在,有沒有過去?(有),你說現在有沒有未來?(有),所以「現在」都有, 三世都攝受。而「當下」攝受不了。 【問】:何謂「迴光返照」? 【答】:那個就是我們在生活之中的注意力。我們的注意力各位知道嗎?我們注意 力是不是都外放?(是),注意現象、注意事情,注意力都外放。而迴光返照就是 把我們的注意力返回來(就是縮回來),然後照見我們自己的心性。所以我們到寺廟有 看到回頭是岸,那不是在勸流氓放棄當流氓,而是對每一個眾生講,回頭已經到達 清淨彼岸。回頭就是迴光返照,就是把我們的心識全部都收回來,一收回來以後, 叫做入流,入流就造性。平常我們精神都外放,叫做出流,出流就緣塵(跟凡塵攀緣), 所以心都外放,神就散了,神散就沒有集中,修道就不成,就沒有辦法了解到我們 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要迴光返照,迴光返照以後,我們就了解我們的心、我 們的性。心性了解以後,就會清淨,會摒除所有凡塵的污垢。 懂意思嘛?(前賢發問:要死的人,以前都說他要迴光返照,那是什麼意思?)要 死才迴光返照嗎?那來得及嗎?(前賢發問:要死之前都說他是在迴光返照)。要 了解,要死的人,假如他一口氣要斷了,那時候他會有短暫的回觀他的一生所作所 為(就是會反省),可是那時候已經太慢了。你要平常就做迴光返照,精神才容易 集中,才容易清淨。而你等到死的時候,你才反觀自己的一生所為,那不叫迴光返 照,那是看自己的功過,而那時候也已經形成了,你看不看它都形成了,不會因為 你回來看你的一生所為就有所改變,不會的! 我們要有所改變就在日常生活之中,精神就不要太外放,因為我們都會,畢竟都在 凡塵生活,我們就要記得「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要跟凡塵攀緣,不要投入凡塵 的事、不要投入凡塵的相,因為你投入凡塵的事相,那沾惹塵垢,我們佛性就不會 清淨,就不容易返回到本性。所以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夠把精神收回來 照見我們自己的心性,起碼我們都知道要起心動念、起碼我們都知道貪瞋癡。 現在我們不迴光返照,這一些都不容易發現,也不知道自己的習性如何。那你迴光 返照的話,慢慢發現自己的習性原來這麼強、這麼不合真理,既然發現,我們會慢 慢改善,改善了就叫修道,就已經在修道。假如我們不這樣做,那只有聽,只有聽 就沒有得到實質的利益,這樣就很可惜,最上乘法門是要叫我們去實踐,你實際做 了,實際得到工夫,自己回到本來,那個才是真正的得到利益。 ―18― 【問】:如何修簡單的心? 【答】:這倒是大哉問!雖然將出來很容易,可是我們就是太複雜了,要修簡單的 心,各位前賢我們就時常去觀小嬰兒,小孩子還沒認識凡塵之前,你看他怎麼樣的 表現,我們就是要那樣,小孩子不會有利害關係,也不會自私,也不會跟我們凡人 一樣的應對,那都是很自然天真的呈現,然後你去看他,你就會得到怎麼樣來學習 簡單的心,那個就是最簡單的心,修道最容易成就,就是那個樣子! 當我們一沾惹凡塵,稍微大一點點,差不多讀幼稚園或是讀小學,他那個戒備的心, 可能是被大人訓練的,「你不要跟陌生人怎樣」,所以小孩看到陌生人就好像看到 敵人,有戒備的心,那就已經喪失我們的本來。所以很天真自然的,沒有計較所有 一切,那才是我們要學的最簡單的心,修道最容易成就。 【問】:我們以前是先修而後得,現在是先得後修,先修後得是要修到怎麼樣的程 度才能得? 【答】:因為先修後得就是要先把自己的脾氣毛病全部都去掉,已經恢復到我們整 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狀態,然後真的不能有執、不能有妄想、不能有凡塵一切負面 的,全部都不能有。那個三千功八百德,功德圓滿,全部都恢復到本來的。要了解, 要恢復到本來,在我們已經投入凡塵這麼久、感染這麼深,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 並不是不可以達到,而是我們沒有決心,我們沒有決定的心要達到。大部分人都是 生活之中兼備,以賺錢為目標,修成佛是可有可無。所以心就不是很專注,那要成 就比較沒那麼容易。假如我們是以全部的心投入修道,沒有退路、沒有左右歧路, 那要成就很容易。所以看自己的心,還是心,你的心假如要成,你可以撇開所有凡 塵的障礙,你可以不貪戀凡塵,只要能夠吃的飽,有個遮風避雨就好了。我們能達 到這樣嗎?一定還有慾望追求,只要有慾望追求那個都是妄,我們真不求,都求妄。 所以生活之中全部都是妄,什麼時候才能夠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有做, 一定要了解,這個初淺的入手已經做了,要連續進入深層的地方所在,要到達什麼 程度?就是尸居而龍現,你在家裡面靜居不要出門,而外面的事你都知道,要修到 這樣。各位有沒有努力?是有,一點點而已,所以回答的都很小聲,不是很大聲。 就是你先修了,把所有我們佛性所沒有的東西都去掉,已經先修了。然後已經成佛 的來給你印可(就是印證),你可以成佛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都講,他已經修到這 個程度,可是就是差一點什麼?這麼法太好了、太殊勝了,就把這個法抱住了,就 是因為這一點,先佛都不給予授記,還沒有到達,差一點點。好像我們百尺竿頭, ―19― 頂點了,但還要更進一步,那我們都不敢放,因為百尺竿頭,我們依賴那個竿頭, 抓的還可以身體安穩,若更進一步變空,我摔下去就死翹翹,就不敢放,那不行喔! 所以當你一放了,那個叫做剎那見全身,剎那之中,你整個法身都呈現,色身就還 給天地,四大水火風土還給天地了,全部都是法身,可是我們就是捨不得放,成就 到最高的時候,那麼一點點都不敢放,怕沒有依賴,因為我們已經依賴的很習慣。 所以我們出門看小孩子依附在大人身邊,小孩子的手一定緊抓著裙子,把媽媽的裙 子拉的緊緊的。 【問】:剛剛講的念佛圓通法門,乍聽之下,很快就講過去了,是不是可以請劉講 師分析ㄧ下,外面的念佛圓通法門跟劉講師剛才講的念佛圓通法門,最主要差別在 哪裡? 【答】:外面的念佛法門,都是叫我們有一個成佛的法號,比如說觀世音菩薩、阿 彌陀佛,都是有一個已經成佛的名號。那當我們在念的時候,會不會心跑到外面想 觀世音的形相、想阿彌陀佛的形相?(會)。那我們剛講的,是全部把六根都收回 來,全部都收回來,一點念不能有,那個叫真正的念佛圓通。 所以差別點就在於我們心――外面的佛號;心全部已經妄都空了,真都顯,你念這個真 的,自性佛都呈現,這個叫念佛圓通。不同就是在於:你外放了還是內縮。 差在這裡而已,一點點而已,我們念名號外相,一定是心會著於――你念什麼法號,就 會想觀世音菩薩或想阿彌陀佛,就一定會有,會有的時候你的心就已經有法、然後 有外放。跟我們這裡講的完全都不一樣了。

楞嚴經-41

 有前賢反應上禮拜講「觸」―洗澡,那個地方不太了解。後學再講一次。因為我們大 概每天都會洗澡,當洗澡的時候,我們用水接觸到自己的身體,在水接觸到身體的 時候我們有感覺,那個感覺就叫「觸」,用接觸來修道(就是身觀這個觸,接觸是怎 麼樣產生的)。或者說洗塵跟洗體,洗塵就是我們身上的骯髒(凡塵的污垢),那些塵 垢骯髒是無知的東西,我們洗掉這些骯髒,骯髒有知覺嗎?(沒有),所以這叫洗塵, 洗塵沒有知覺。然後我們洗身體,我們追究身體的形成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 緣聚會借我們用,所以水火風土是無情之物(沒有情識),水火風土會不會知道痛?(不 會),所以那叫洗體,我們的四大沒有知覺性。所以洗塵、洗體兩個,我們在洗澡的 時候最能夠體現的就是這樣,一個是要洗掉凡塵的骯髒污垢,一方我們身體接觸到 就是要把身體洗乾淨。所以各位前賢,洗塵,我們身體會不會有知覺性?然後我們 洗身體,現在我們不要籠統的去想,我們把它分的很詳細,是洗我們的四大假合, 而四大假合是無情之物(沒有情識),所以顯現那個觸,顯現觸是誰?就是佛性本體去 顯現的,有佛性才能感覺到水接觸到身體,既不洗塵也不洗體,中間就安然。 還不瞭解啊!再說一次,我們藉著洗澡的時候領悟真理。祂既然是脫塵又脫根,我 們離開塵,因為污垢跟凡塵讓我們感到的觸沒有關係,所以離塵;然後跟我們的身 體(身根)又沒有關係,又離開根,所以根塵全部離開,中間是什麼?就是佛性本體。 我們每天都在洗澡,可是我們沒有從這方面去領悟,原來接觸到的――身體接觸到身體 的那個感覺,那個感覺就是佛性本體,祂已經脫根了―不著身根,脫塵了―不著塵垢, 剩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可以利用每天洗澡的時候就可以體會,原來呈 現那個觸、那個感覺,洗澡時候水冷水熱,誰在感覺?佛性,不是身體,身體是無 情之物、是水火風土沒有情識;有情識是我們的佛性,所以顯現的功能作用。 經文――(第 132 頁)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 世世生生,有牛司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 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 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 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2―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他有口業(就是嘴巴), 因為嘴巴不能隨便亂講話,會引起口業。所以行善為惡都是身口意這三個形成的。 憍梵缽提講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就是過去劫時候(前前世,不是這 一生),輕弄=嘲弄看輕,沙門翻成中文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很勤快、息滅。 世世生生,有牛司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進入 正定),「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超過凡塵的所有一切煩惱),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在內的身心已經脫離了,外=把這世界遣除了),遠離三有(三 有=三界,有因有果叫做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離開塵垢,凡塵都已經銷了,不 在心中產生),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已經到無學,無法可學。 所以斷盡見惑叫見道位;斷盡思惑叫做修道位;見思斷盡了叫無學位,已經沒有法 可以學了,很高的程度)。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這就是舌根)。 小字體 因見老比丘無齒而食(這就是在講輕弄沙門,什麼樣叫輕弄沙門,就是看到老比 丘已經沒有牙齒,可是一定要吃,不吃不能維持生命),笑其如牛吃草(憍梵缽提就嘲 笑老比丘好像牛在吃草。各位前賢有看過牛吃草嗎?所以憍梵缽提笑老比丘好像牛 在吃草。這犯口過,各位前賢不行喔,不可以嘲笑人家,嘲笑人家就犯口過,本來 我們帶來的福都很多,被我們的嘴巴亂講話都把福給用掉了,所以時常就要靜默, 默是最值錢。所以憍梵缽提自己講犯口過),自亦知非(自己也知道不對,這樣不可以), 雖經懺悔,世世生生(每一生每一世),猶感牛舌之報(他還感受到牛舌的果報)。牛食 之後,恆常虛嚼(嘴巴已經沒有東西了,但是還一直咀嚼。我們看到大概都是牛有東 西吃時嘴巴才動,不知道牛的嘴巴已經沒有東西了,但牛還在咀嚼),口則磨來磨去, 憍梵缽提口如之即如是(他的嘴巴就變成這樣。所以不能笑人,你笑人以後,你就會 變那樣)。 此如來因機施教,欲令就路還家(就是要他從舌頭),示以一味清淨(只有一個味道) 心地法門,從舌根入(從舌根進入修道)。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非淡然無味之味, 乃反觀根性,不觀甜淡等塵(不要有甜有淡凡塵的這些現象),惟觀雙離空有(就是離 空跟離有),中道妙味,是為一味(深思體會) (我們嘴巴什麼味也沒有,連淡然無味的 味也沒有,那叫做中道的妙味,完全是在佛性本體之中)。清淨心地,離塵脫根(修持 法門都是離開我們的六根、離開六塵,都沒有根塵,所以修的時候就進入我們佛性 本體了),反嘗自性一味清淨(就是一直體會我們自己佛性都是非常清淨,佛性的味道 就是沒有甜、沒有苦、沒有淡,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叫自性一味清淨,非常清 ―3― 淨,只有一味),即本元心地(我們的本來心地),依之修習(按照這樣修道學習),可成 三昧(三昧=正定,就可以達到正定),故稱法門(一味清淨的心定法門)。我得滅心者: 我因不循甜、淡、味塵,而起分別(就是不跟著我們吃東西進去的味道而起分別),得 滅攀緣識心(把攀緣的識心都滅掉),塵既不緣,根無所偶(我們的六根就沒有對象, 就沒有相對的所我),識心已滅(識心已經滅了,生滅心都滅了),此即棄生滅,入三 摩地(把生滅都放棄了,不要它了,進入正定,三摩地=正定,三摩定是正在實踐實 修的時候。因為正定有三個名稱: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三個翻成中文都叫正定。 奢摩他著重在領悟真理。三摩地著重在實修。禪那就是已經有功效。所以三個正定 內容都不同都不一樣。這裡棄生滅入三摩地,就正在實際修的狀態),此是修中三摩(就 是在修道之中的三摩)。 如何修法(怎麼修呢)?但用根性本有智光(我們用我們六根之中,本來就有的智慧 之光),觀照嘗味知性(就是觀照我們吃東西,知道什麼東西、什麼味道的那個知性), 非生於舌根自體(它不是舌根自體生出來知道那個味道的,不是的,是我們佛性知道 的),以外物不來,舌不成知(舌頭沒有知覺性);又非出於甜苦等物(又不是我們吃進 嘴巴的食物),以舌若不嘗(假如沒有東西進來,讓舌頭嘗味),物不自知(東西不會自 己知道它的味道);由悟根性(這樣就領悟根性,即不生不滅的佛性),脫根離塵(離開 我們舌根了,又離開外面我們所吃的東西),所以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就可以超越我們 凡塵所有一切煩惱,因為我們嘴巴吃東西就引起很多的喜歡討厭。各位有沒有因為 嘴巴吃東西而引起喜歡討厭?好吃的就很喜歡,不好吃的雖然還不致於討厭,但已 經形成了――這不要再夾了不要再吃了,而喜歡吃的就多夾,所以喜歡的就取,不喜歡 就捨,我們有取捨就落入凡塵的生滅,就落入我們造業的那種狀態。要了解,這我 們都撇開,修道以後著重不貪口腹之慾,嘴巴吃什麼,可以養生就好,不挑剔。不 過我們現在不挑剔也難,大家都想要吃好吃的),此即守於真常(棄生滅守真常,就是 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把凡塵的生滅都去掉,守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就是 真常),常光現前(光=智慧,我們佛性的智慧就會顯現在我們眼前),根塵識心應時 銷落(六根六塵六識,那個心都沒有了,這一些干擾我們修道的最重要因素都去除了, 都沒有了)。 內脫身心:由上觀味之知非體(已經在觀照味道的那個知,它不是體),故悟舌性, 非關舌根自體,故能情界脫纏(就是我們有情識,在情界就脫開被綁住的纏繞);外遺 世界:由上觀味之知非物,悟舌性非干味塵等物(舌頭知道那個味道,不跟外面凡塵 我們吃的東西),故能器界超越(器=凡塵有形有相的東西,我們面對的凡塵都是器界, ―4― 之前我們有講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就是形相的上面無形無相,那 就叫道;形而下,形相的下面就是有形有相叫做器。能夠器界超越,就是不迷戀在 這有形有相的東西裡面)。前又應念得超世間諸漏,故得遠離三有(即三界,因為三界 都是有因有果,所以叫有),如鳥出籠,鳥喻迷時真墮妄中(迷的時候,我們的真墮在 妄中,真=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已經墜落在妄的裡面),籠喻三界五陰(五陰=色受想 行識),今既解行相應(了解跟實踐已經相應),離妄證真(離開妄,能夠證我們真的), 故如鳥出籠,離垢銷塵(離開塵垢,把凡塵都銷亡了),法眼清淨(見道之眼叫做法眼), 成阿羅漢。以舌根為本修因,還復一味,清淨之心,旋轉循塵(不按照凡塵的那種習 慣性,已經把它旋轉了),黏妄之知(我們把黏妄之知旋轉過來,當成我們佛性本體), 以斯舌根,最為第一。(我們了解這是用舌頭來修道。那我們每天也都在吃東西,我 們有沒有從舌頭去領悟真理?「這好吃、這不好吃」,重點都擺在味道裡面,而沒 有擺在知――知道味道的知從哪裡來,我們知道味道的知從哪裡來?(佛性),恩,所以 我們就知道,我們日用而不知,所以很親切,佛性就跟我們在一起,沒有離開,只 是我們都不認識不知道而已,是不是不知道?沒有研究就不知道,怎麼會知道吃東 西的知是從哪裡來,認為是從自然而來,我們都說自然的,原來裡面是有這麼多學 問)。 經文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 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 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 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 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是以身根來悟道,就像後學以前講腳底按摩,這跟腳底按摩的意思是一 樣。「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很多次都聽到如來講經說法。「說諸世 間,不可樂事」:即凡塵一切都沒有快樂的事情,都是苦。「乞食城中,心思法門」: 畢陵伽婆蹉在乞食城中的時候,他的心一直在思索佛所講的真理。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不知不覺的一直走路時候,踩到毒刺。「舉身疼痛!我 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 雙覺」:為什麼我一個身體有兩個覺。「攝念未久」:攝受這個念頭沒有多久。「身 心忽空,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21 天之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 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小字體 ―5― 畢陵伽婆蹉過去五百世為婆羅門,性多憍慢,每過恆河,呼河神小婢斷流,神雖為 斷,懷瞋白佛(就是向釋迦牟尼佛講)。佛令向神道歉(佛要畢陵伽婆蹉向河神道歉), 遂合掌向曰:小婢莫瞋!眾皆失笑(畢陵伽婆蹉合掌向河神說小婢莫瞋,旁邊的人都 大笑)。佛言:實無慢心(他實在沒有驕傲的心),因河神過去為其婢女,乃餘習耳(因 為河神很早以前在畢陵伽婆蹉家裡當婢女,就變成畢陵伽婆蹉的習慣,看到就是他 的婢女。所以我們六道輪迴的習性很強,以後若他當大老闆,他也會婢女過來,那 個就是習性,畢陵伽婆蹉沒有惡意,可是已經養成習慣了。所以佛說畢陵伽婆蹉實 在沒有驕傲的心,就是因為河神以前當過畢陵伽婆蹉的婢女,是餘習)。發心出家(畢 陵伽婆蹉發心出家),常聞如來宣說苦諦(就是凡塵一切都是苦),乞食城中,心思法 門:即觀苦諦,行、住、坐、臥,不離觀法(不管行住坐臥什麼時候都在觀,觀凡塵 的一切苦),只顧作觀,不覺路中有毒刺,信步行走,致傷其足,毒入身中,全身疼 痛,正觀苦諦,忽遇苦事,乃是發悟之好機緣(就是要他領悟,你這個苦真的來了)。 正當毒發疼痛之時,我念身中有箇能知覺者,知此深痛,遂即立定腳跟,觀察此知 痛者是誰(知道痛的人是誰)?怎有一箇不痛的呢!我又思惟(畢陵伽婆蹉又思惟),此 思惟非識(不是識心的思惟),乃屬智(就是八正道的正思惟。正思惟就是一切思都不 正,我們一切的思都不正,知道這樣就是正思惟,因為正思惟可以入道,所以叫正, 不像我們的思惟就是識心,識心是生滅,讓我們輪迴六道),識是真妄和合,智全真, 即八正道之正思惟。一人一身,應只一覺,為何有雙覺呢(各位不是說,被劉講師騙 了,去腳底按摩好痛,就是沒有找到不痛的,而說後學在騙你們,有沒有勇氣再去 試試看,再去試試看可以到不痛的,就像畢陵伽婆蹉,他的毒刺傷足很痛,可是畢 陵伽婆蹉就感覺怎麼有一箇不痛的呢,那個「不痛的」知道這個「痛的」,兩個喔, 不痛的知道痛的,你在痛是哪裡痛:身體在痛,佛性不痛。身體是假的,所以痛也 是假的。所以他就發覺用這個來修道是最殊勝的)?攝念者(收攝念頭),收攝知痛之 身念結成疑團,隨順無痛之真覺,未久之間(沒有很久),身心忽空(忽然身心都空了, 因為只有真覺,真覺沒有身心,這個要體悟,要自己本體悟,我們身體遭受苦痛的 時候,趕快找不痛的,當你找到以後,痛的身心都不見了,全部都是不生不滅的佛 性本體了)。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覺痛之身識(就是那個識)。忽空者,由真覺之力 所鎔(真覺之力把身心都融化),疑團打破,真純妄絕(妄盡真顯,真已經純,妄都覺), 如湯消冰(熱湯消冰,我們從冰箱的冷凍櫃拿東西出來,然後我們放進熱開水或是入 鍋湯裡面煮,很快的冰就融化),故曰忽空(沒有了)。經三七日之久(21 天以後),諸 漏悉皆虛盡(全部煩惱都沒有了,因為煩惱都是從身心來,身心遇到然後起煩惱,若 ―6― 沒有身心,就沒有煩惱。所以我們領悟真理,就可以脫離所有的煩惱,煩惱本來就 是菩提,能夠生出煩惱,它就能夠生出菩提,所以煩惱、菩提都同根源),純一本覺, 清淨真心(已經純一,都是本覺清淨真心,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永離虛妄(永遠都 離開虛妄),成阿羅漢(已經成就阿羅漢)。如我所修所證,純一本覺,遺妄身心,以 斯身根,為本修因,最為第一(所以畢陵伽婆蹉很努力在找不痛的,他真的找到了。 我們有沒有在找?有啊,有沒有碰到?還沒找到啊,有一天當你遭遇到很痛的時候, 趕快找不痛的。找到的話,就在這裡。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也是,一樣的,雖 然沒有說很痛,可是真的把妄能夠盡,妄沒有了,真就顯現。所以你一直做的話, 工夫愈深入。你會到達尸居而龍現,就是你在家裡面不用出門,然後外面有什麼事 你都會知道。羨不羨慕?自己可以做到,就是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是「意根」。 經文――(第 133 頁)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 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 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 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 為第一。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都是應當要做的禮。「我曠劫來, 心得無礙」:各位前賢你看「我曠劫來心得無礙」,都知道自己曠劫以來,心都沒 有罣礙沒有障礙。各位前賢知道我們從曠劫來嗎?差很多喔,不要說曠劫,我們前 一生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差很遠。所以要修,修了絕對有功效,你看須菩提都能夠 了解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他自己記憶受生(就是在凡塵現相受生,有形 相)。「如恆河沙」:有夠久的,一生一粒沙,而恆河很多,須菩提就像恆河的沙那 麼多生。我們也是一樣,只是我們不知道。可是須菩提知道,他知道經歷歷劫受生, 但我們都不知道,連前生都不知道了。「初在母胎」:這一生在母胎的時候。「即 知空寂」:厲不厲害?在母胎(母親懷孕的時候)他就知道空寂,我們修了很久都還不 知道空寂,我們都著相,哪能夠空(萬相都空)、哪能夠寂(寂滅),但他在母胎就知道 了。所以我們真的要努力。所以後學第一堂課有說:你了解了,聽兩個小時就好。 六祖不用聽就懂了,我們兩個小時候可以了。不懂的話就要薰習了,薰習久了三年, 有沒有進步?絕對有,一定有,然後我們還要再加緊腳步,趕快再努力的修持,雖 然還沒在母胎裡面即知空寂,可是我們畢竟修的根都在。「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都是空的,我們到什麼時候才知 ―7― 道十方是空的,我們都被十方的形相引誘,都把它認為實在的,結果須菩提在母胎 就知道十方是空的,都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所以菩提發願要眾生都能 夠得到空性――我們真空不生不滅的佛性。「蒙如來發」:如來能夠把這整個真理呈現。 「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如來給他引導到達性覺真空、空性圓明。「頓 入如來,寶明空海」:已經進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 「印成無學」:已經到達無學位。「解脫性空,我為無上」:所以解脫性空,須菩 提是最上乘,所以講解空理須菩提是最拿手。「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 諸相都是假的,諸相皆空,全部都是假的,所以入非。「非所非盡」:能非跟所非 全部都盡,沒有能非也沒有所非。「旋法歸無」:旋轉那個法,因為須菩提從意根 修持,所以把那個法――六塵的最後一個法,色聲香味觸法的「法」,全部都沒有(歸 無),斯為第一。 小字體 須菩提初生之時,其家寶藏忽空(都不見了),其父大驚,為卜吉凶(怎麼生出來後, 一些財產都不見了),得一卦,既善且吉,遂名善吉(所以須菩提的名也叫做善吉), 未久寶藏復現,又名善現(沒有的,又呈現出來)。起座頂禮白佛:我曠遠來劫來,心 得無礙;心即意根(心就是意根),無礙即空(無礙就是空,已經都沒有障礙)。自憶受 生,如恆河沙:極言多生(受生夠多了,一粒沙一生),喻如恆沙,此得宿命通,無有 隔胎之迷(隔胎就是我們上一世懷胎、這一世懷胎、下一世懷胎,隔了一世。但我們 都會迷了,我們下一世再來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一生這一世的事情,可是須菩提 知道,所以隔胎不迷,不會有迷昧,這叫宿命通),此敘遠本(他久遠之前的本來已經 有修道了)。初在母胎,即知空寂:此生隨相受生,初在母胎之中,即知四大本空(就 是我們凡塵的元素水火風土本來就空),五蘊非有(色受想行識不是實在有的),當體 空寂(水火風土的當下、五蘊的當下都是空寂,都沒有實在的實相,都是假的)。如是 乃至,出胎之後,由人空而悟法空(人空以後又領悟法空),十方世界森羅萬法(就是 萬相非常的多),悉皆空寂(全部都是假的,不真),同深心菩薩,人法雙空境界(人= 我,法=法執,我執、法執已經雙空了);從佛出家後,廣為眾生,宣說人、法二空 真如(宣示真理),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證得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即人空、法空,真 如自性。 空生雖悟人、法二空(空生叫做須菩提,我執跟法執兩個都空),尚未了達空性即 是如來藏性(不瞭解空性就是如來藏),乃蒙如來顯發,性覺真空,性空真覺(如來就 是講給須菩提聽,我們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悟得全空全覺,全覺全空。空性圓明, ―8― 併空亦空(連空也沒有),故能頓入如來第一義空(進入如來證悟的第一義),寶明妙性, 真空性海,知見同佛(知見已經跟佛都一樣),如來印證,雖證空性,不住於空,不為 空縛(不被空綁住了),是為解脫,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就是萬法皆空, 諸相都不對,諸相=人相、法相以及凡塵的萬相,都入非),悉入於空(全部都沒有, 沒有實相,都是空,不存在的),非即空,非所非盡:非、即能空之空;所非,即所 空之人、法二相(所空之所有萬相以及我們人法二相);盡,亦空也(盡也就是空);即 能所俱空。旋法歸無,此法非法塵之法,乃人相、法相、非法相之法,以意根無分 別性,旋其虛妄生滅諸法,復歸本元覺性,第一義空,無字即第一義空,惟斯意根, 最為第一。(所以從意根來修,我們意根大部分都是在應用凡塵的這些現相,不知 道回歸到佛性本體。這樣了解嗎?我們是講統合的嗎?要靜默不出聲,因為還是後 學講的,講什麼?默,我們倒是做的很好。不過要感應啊。假如我們起雞皮疙瘩或 是打嗝,那就是感應!各位有沒有經驗?打嗝、起雞皮疙瘩,那就是跟真理感應, 跟仙佛感應都有這現象,當你在起雞皮疙瘩或是打嗝喜歡還是討厭?對,不要落入 喜歡也不要落入討厭,平常心) 經文――(第 133 頁)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 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 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 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各位前賢看到他們這樣講, 真的很慚愧,曠劫來,我們從前生來都不知道了,他還從曠劫來,非常久遠。「心見 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跟須菩提一樣,受生就是好像恆河的沙,一粒沙一生。 「世出世間」:世出=出世間,世間=凡塵。「種種變化,一見則通」:哇,我們百見、 千見萬見都不通,他一見則通,厲不厲害?我們也要學一見就通,一見就通省掉很 多麻煩,所以要學一見則通。「獲無障礙」:通了就沒有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 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我們的心沒有邊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 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就是菩薩。「從佛口生」:佛講經說法,他從佛講 出來的法去修持成就了,就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從法去修持已經成就,就講 從佛化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光=智慧。心見=眼識,前面我們講從六塵(色生香味觸法),然後講到根(眼耳鼻舌身 意),現在講到六識的第一個眼識。已經十二個,因為一個耳根留在最後第二十五門, 還有第二十四門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第二十四、第二十五門,後學都有另外再寫 ―9― 一篇講義,今天已經帶來,當我們講到二十四門、二十五門的時候再發,現在還有 十幾個修行方法。 小字體 心見即眼識,不染色塵曰清淨(我們的眼識――眼睛的認識,就是我們眼根對色塵 產生的知覺性就叫眼識,我們凡塵都在用,都用的很習慣,當我們看到六塵都會把 它當真,所以毛病就出在這裡――把它當真的,我們六根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研究真 理才知道是假的,可是我們不研究真理的話,六根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都很真, 所以我們都會講「我親眼看到」,都認的很真,結果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要了解看 到不一定是真,是假,所以眼識不染色塵曰清淨。我們眼根不染色塵就叫文殊常觸 目,就是我們眼根所看的都是文殊菩薩的智慧,文殊菩薩的智慧就不會住相,就了 解真理。所以我們要學文殊常觸目,不要讓眼根跟六塵一接觸以後,變成眼識,就 是六識之一)。如是指眼識清淨。受生如恆河沙劫之久(就是非常的久),世出世間、凡 聖、染淨、六凡(六凡=六道眾生)、四聖(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種種 變化,祗要眼識一見,隨念分別則能通達明白(所以很厲害),不必意識計度(不用用意 識去想像),此顯眼識明利。 舍利弗初事沙然梵志(就是侍奉)。沙然歿後(就是死了以後),無師可事(就是沒有 老師可以奉侍),一日於中路逢三迦葉波兄弟(三個兄弟)相隨,宣說因緣深義,偈云: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說,說給迦葉三兄弟聽,他們出來 宣說如來講的真理);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也是假名也是中道)」此四句即大乘因 緣,舍利弗一聞便悟圓理(領悟圓融的道理),圓理即是藏心,故曰悟心;周徧法界, 故曰無際(沒有邊際)。另有一說,舍利弗路逢馬勝比丘(馬勝比丘就是五比丘之一), 威儀庠序,即趨問汝師是誰(趨前去問你的老師是誰),答曰:我師釋迦牟尼。又問: 汝師授汝何法(他用什麼法教導你),可得聞乎(可以說來我聽聽看嗎)?答曰:我初入 道,祗記得因緣之法:「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就 不一樣的傳說)。舍利聞已,歸告目連,二人率領徒眾(全部帶來跟釋迦牟尼佛修道), 投佛出家,二說之意皆同(兩個說法都一樣)。 既聞勝法,乃知師亦非常。遂從佛出家,見覺圓明(見覺就是眼識,我們的眼識), 見覺亦眼識。前雖得無礙,尚未明圓(就是還沒有圓明),今承佛誨(佛的教誨),識精 明圓,得大自在,欲伏邪外之眾(就是要降伏不是正修的),示居智魁(就是智慧最高), 為佛長子,乃以智德居長。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者,非說色身,乃指法身(講我們的 佛性本體叫法身),從佛聞法而得悟證法身,如從佛口生。在教法中,常承法乳,長 ―10― 養之力,是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修所證,心見發光,即由眼識而成無障礙 智(眼識就成為無障礙的智慧,所以我們的眼識就變成我們的障礙――造業的由來,所 以舍利弗有智慧,能夠從眼識就成為沒有障礙的智慧),光即智(智慧)。智光極處, 徹佛知見(就是徹底了解佛的知見),斯眼識最為第一。他經云(別的經典記載):「舍利 弗過去已成金龍如來(過去已經成就如來了),乃不捨大悲,倒駕慈航(幫助釋迦牟尼 佛大轉法輪,渡化眾生,所以已經之前就有成就了)」。 經文――(第 134 頁)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 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 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 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就是曾經跟恆 沙的如來,表示他跟隨很多如來。「為法王子」:法王=佛,法王子=菩薩。「十方如 來,教其弟子」:十方的如來教弟子的時候。「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就是根器比較 利的,教他們修普賢行。「從我立名」:就是普賢。「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 有知見」:有修了以後,他們的程度都非常的高。「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 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他只有說百千,沒有到億。 「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佛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有障礙就看不到;沒有 障礙就可以看到。像國父可以看到菩薩,但國父旁邊的隨從很多人就看不到,那就 是有障礙,佛顯現你就看不到。各位看到了沒?看到自己了沒?自己就是佛,所以 看到自己就好了。「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有時候自己頭頂注意看看,有沒有仙佛 來摸。「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 第一」。 小字體 此自述遠因。行彌法界曰普(就是彌滿整個法界叫做普),位鄰極聖曰賢。我曾與恆沙 如來為法王子,此顯事佛之多(侍奉的佛很多),恆沙如來,悉皆承事,無空過者(沒有 一個空過,都承事),故得證位之深,以為法王真子,《行願品》云:「一切如來有長 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十方諸佛如來教其弟子,有大乘菩薩根器者,即圓頓(就是很 快的能夠領悟真理)一類之機,修普賢行,即大乘法界行,十大願王是也。此行從我 立名者有二意:一、令行人有所傚法(行人就是修行的人);二、令普賢有所加被(行他 的法門,他就會加被,暗中照顧你)。 ―11― 我用心聞:心聞即耳識(剛才舍利弗是眼識,普賢是耳識,耳識就是心聞)。惟用 耳識,隨念分別,不假五俱意(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個,五個落在我們意地那個叫做五 俱意)及獨頭意識(就是我們夢中獨頭,沒有外緣,自己產生出來的,那個叫做獨頭意 識。了解嗎?還不瞭解啊,再講一次。五俱意就是五個具備,眼耳鼻舌身五個。這 五個: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吃到、觸摸到,落在意地而我們知道,那個叫做五 俱意(五個具備讓我們了解)。獨頭意識就是沒有外緣,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它獨 自產生作用,像我們作夢時候,眼睛閉著、耳朵也沒有在聽,全部我們感官都休息 了,但它整個有動作,那叫獨頭意識。五俱意就是五個具備了,我們了解。獨頭意 識,它都沒有外緣,但自己知道。所以五俱意跟獨頭意識都是計度分別,都是會失 守)計度分別,便能分別眾生所有知見(不要用五俱意跟獨頭意識,就可以知道眾生所 有的知見。所以用耳聞就這麼殊勝)。然眾生知見不一(眾生的知見都不一樣),有邪、 正、大、小、權、實,種種差別,但用心聞(就是耳識),即能了知(就是都知道)。若 於他方(在很遠的地方),恆河沙界之外,極言其處之遠。有一眾生入普賢行門,我於 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此菩薩利生念切(利益眾生很急切,就是老 婆心),及時而應。象是白象,表清白梵行之相。六牙表六度,乘此為因,而到如來 果地(你能夠清白梵行、能夠六度梵行,這樣就可以到達如來果地)。一身不分而普現, 群機咸應以無違(就是可以千百億化身),如一月當空(一個月亮在空中),影臨眾水(只 要有水,水中就有一個月亮,有十灘水就有十個月亮、有百灘水就有百個月亮,所 以感應就好像月亮感應在水中一樣),縱彼惑重障深,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消其惑業(迷 惑的業把它消除,我們眾生迷惑不知道真理),除其障難(障礙,障重的困難把它除掉。 要了解,白天精神都很好,但經典一拿來看,馬上眼睛就澀澀的、馬上打瞌睡、馬 上睡覺,那就是障礙。把經典推開了,精神就來了。很多人都有這個現象,那就是 障礙,為什麼?不給你看,為什麼不給你看?你看了你知道真理,糟糕了,就不還 我債了。所以我們要表明,還、還、還,一定還,只要我欠債,我一定還,你不要 障礙我,我研究了你也可以明白,所以我成道了你也可以成佛,這樣障礙就消失了。 以前看經典平常都沒精神,但現在一看經典精神就來了,很理想),冥中擁護,令不 退轉(我們就怕自己修道的心不見了、退了)。如無障者,現身安慰,令其增進,皆得 成就,普賢廣大行願。佛問圓通,我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 得大自在(這就是普賢行耳識)。 經文――(第 134 頁)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 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 ―12― 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 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 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孫陀羅(這是他妻子的名字)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 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就是在正定,都沒辦法定下來,定不下心, 心都很亂。這倒是跟我們時常在問的,心很亂怎麼辦啊,看看孫陀羅難陀怎麼來修), 未獲無漏(沒有得到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拘絺羅就是舍利弗的母舅),觀鼻端 白(各位前賢,我們兩個眼睛看下來,就看到鼻頭,看到鼻端以後注意到出入氣,呼、 吸、呼、吸,因為你在觀鼻頭,對呼吸就很清晰了,能夠收攝我們散亂的心)。我初 諦觀,經三七日(經過 21 天),見鼻中氣,出入如煙(看到我們鼻子呼吸,出入就好像 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整個世界都很清晰的顯現),遍成虛淨,猶如琉璃(整個都 不一樣了),煙相漸銷,鼻息成白(結果我們鼻子的呼吸就成白色的)。心開漏盡(心都 開了,煩惱都沒有了),諸出入息化為光明(所以出入息――呼吸都變成光明,都有智慧), 照十方界(整個十方界都照透了),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 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小字體 孫陀羅是妻名,難陀是本名,因佛會下,難陀多人(難陀很多人),連妻名以別之(就 是講孫陀羅難陀)。是佛胞弟(就是佛的親弟弟,即淨飯王的兒子),具三十相,短佛四 指,身亦金色,雖具戒律,言於戒雖然無缺,於定尚未時入(就是定心還不夠),心常 散動。散者心攝不起(收攝不回來),動者心定不下(心定不下,有事情卡住),因無定 不能發慧(沒有定就沒有智慧),無慧不能斷惑(沒有智慧就不能斷掉迷惑),故未獲無 漏(所以沒有得到很殊勝的無漏境界,到達無漏可以成佛)。世尊教我及拘絺羅(是舍利 弗的母舅),同為散心之機(就是都一樣,他們的毛病都相同,都是心散亂)。故佛教觀 鼻端白,兩目注視,鼻尖微有白相,令其注心一處,收攝散動(所以我們一看下來只 有看到鼻頭(鼻端),然後你這樣一直看 21 天,各位前賢看 21 天會變怎麼樣)。經三 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竟然可以到呼吸好像煙,好像我們燒火的時候有煙。我 們呼吸有煙嗎?沒有,所以你煉到可以看到呼吸的煙,有沒有工夫?就是有工夫了), 當知此氣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故其狀如煙(鼓動煩惱濁,所以我們有呼吸就有煩惱。 會呼吸就有煩惱,不會呼吸就不會煩惱),昧者不覺(迷昧就是不覺)。惟諦觀能見,視 微若著(微就變的很顯著),煙相漸銷,煩惱垂盡,煙相漸銷,出入鼻息竟成白相(出入 息變成白相)。身心內明,身心即鼻識,以鼻同身(鼻就是身體出來的),內明即定成之 ―13― 相(定已經可以了,可以有定了,完成定了),定功既成,便能發慧(有定就能夠發揮智 慧),明即智慧光明(智慧已經光明),煩惱既銷,慧光迭發(迭=連續,慧光一直連續 發揮出來)。圓滿洞徹,依報世界(我們的周遭環境就叫依報世界,正報是身心,依報 是世界。我們接受天地之間,有因有果,正報=接受正的果報,就是我們的身跟我 們的心。依報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遍成虛淨(整個依報世界就變成虛淨)。虛則無 礙,淨則無染(就是沒有障礙、沒有污染。所以我們把依報世界要看成虛―就是全部沒 有,清明眼見到清明空,所以不容易。我們看到萬相都是真的,而不知道萬相都是 假,都是虛。那你能夠徧成虛淨的話,就成就了),皆慧光遍鎔所致(我們的智慧已經 有了、發揮了,然後鎔所有的萬相都變成我們的佛性。我們講的都是真理,不是天 馬行空也不是卡通影片,都是真理所發揮出來),故得內明外虛,猶如瑠璃內外明徹(我 們現在看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外面,琉璃比較有價值,而玻璃比較便宜)。諸漏俱盡, 出入氣息化為智慧光明(我們的出入息化為煩惱。那我們有修以後,出入息就變成智 慧、變成光明),不取嗅、聞、鼻識,而取觀息之功,銷息乃銷如煙之氣,而成白淨 之息。銷息既久,定力愈深,銷滅諸漏(把所有漏都銷滅了),惟斯鼻觀,最為第一(這 就是孫陀羅難陀。孫陀羅難陀還沒有進入修道之前,他非常喜歡女色,就是很喜歡 作愛,所以那時候佛還教他觀四念,到這比較高的程度,所以教他觀鼻息,所以我 們有時候要多接觸經典,知道的就會比較多)。 經文――(第 135 頁)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 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 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 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 為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子是他母親的名字,他把 父親的名字、母親的名字合在一起變成它的名字。這樣比較會記得父親母親。「即從 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又看到從曠劫來,你看那個智慧,以前的 修持能夠隔世不忘,隔了一代,前一世怎麼樣都知道,他不是只有一世喔,是曠劫, 非常久,一直六道輪迴,每一生每一世都知道,很厲害。「辯才無礙」:很會講經說 法,很會跟人辯論。「宣說苦空,深達實相」:我們凡塵一切都是苦,所有都是空, 可以宣說苦跟空。就是我們凡塵認為最好的福報,他也說是苦,苦不苦?以我們社 會現象來看福報就是好,可是以整個宇宙來看,熱你要跟著熱,冷你要跟著冷,是 不是苦?沒有自由,都受到整個外境的影響,所以都是苦。然後萬相都是空,都沒 ―14― 有實相。各位前賢實相是什麼?我們所看到的都虛相、假相、幻相。實相就是我們 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因為祂不會變,所以實;實相,沒有形相,有形相就會變,就 不能稱實,因為祂都不會變,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所以稱為實相,而我們要深達 實相,所有的有形有相都是幻相、都是虛相、都是假相,都不真,不要住相,就沒 有煩惱。所以一定要研究,難怪我們活佛老師一直鼓勵:「要聽一個小時、要做一個 小時」,各位有沒有做?活佛老師慈悲,要我們真的進入三摩地實際修,這樣才不會 消失。後學都講,你一直研究真理,只要你隔著半年,你不複習的話,全部腦袋瓜 都空空,「你有研究過真理,哪有,我怎麼都沒有印象」,會變這樣喔,為什麼?因 為這是如來密因,你既然不珍惜,上天都收回去,不給你了。而你現在實際做,你 一天聽一個小時、做一個小時,上天就收不回去,就變成你的。所以一定知要行, 就真的有工夫,絕對不一樣。你看我們現在的心思跟沒有研究之前完全不一樣,我 們現在很有自信可以成佛,時間早晚,一定成,因為從內心產生的自信,相信自己 佛性,而相信自己佛性,那個佛性就是佛。 「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連恆沙如來的秘密法門,富樓那都能夠知道、 能夠了解。「我於眾中,微妙開示」:都能夠開示上乘佛法。「得無所畏」:就是不會 畏懼。像現在我們很多修持者,就怕一直宣說苦苦苦,而不敢講到透徹,為什麼? 你講到透徹就沒有人供養,所以他怕沒有人供養就不敢講到透徹,那叫有畏,畏懼。 而這個無畏,就是不怕,你都不供養,沒關係。無畏容不容易?布施有三個,財施、 法施、無畏施。無畏就是無所畏,不怕,因為要成全眾生而受苦,不怕。引導眾生 走修道的道路,沒有得到什麼利益,可是你無畏,不怕。「世尊知我」:釋迦牟尼佛 知道富樓那「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從音聲輪發揚。「我於佛前,助 佛轉輪」:在釋迦牟尼佛佛前,幫助釋迦牟尼佛大轉法輪渡化眾生。「因師子吼,成 阿羅漢」:獅子一叫了以後,百獸都降伏,所以師子吼就是在說法那時候無畏,沒有 畏懼,有佛的威儀。「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 諸漏,斯為第一」 小字體 滿慈子(富樓那的另外一個名字)自述遠因(很遠的因),此由宿命通,能憶遠劫之 事。辯才有四:一、法無礙辯,能說世出世法,一一名相,無不了知(全部都知道); 二、義無礙辯,能說諸法差別之義,通達無礙;三、辭無礙辯,能以一言而含無邊 妙義(一句話可以包含無邊的妙義),能收廣義,納在數語之中(非常廣的義理,幾句 話就把它說明了);四、樂說無礙辯,隨順眾生好樂,善巧方便而為說法,深達實相 ―15― 之理(可以到達實相真理),苦本無苦,苦即法身(這又講到最殊勝的,苦本來就沒有 苦,都是我們自己認定的。苦樂是我們眾生自己認定的,苦樂沒有定向。你很喜歡 做,最苦的,你也當成很快樂。你不喜歡做,最樂的,你也當成很苦。所以苦樂無 定,都是我們自己認定,而自己認定就是心認定,所以苦本來就沒有苦,苦就是我 們法身),法身即實相。真空不礙妙有(真空不妨礙妙有),諸法隨宜能說(所有的法隨 著適宜適當的地點、聽眾,他都能夠說),得無所畏者。分得如來四無所畏(如來的四 無所畏):一、一切智無畏(這一句話一切智無畏,就是問你,而你都能夠知道,不會 說不會回答,比如說今天早上下雨,下了幾滴雨,你要知道喔,這叫一切智無所畏。 我們可以嗎?大概會說單、雙,不是單數就是雙數,那樣不行,這樣叫含混說法, 不可以的,要明明白白的說),二、漏盡無畏(漏=煩惱,漏盡=煩惱沒有了,無所畏, 所以你問煩惱怎麼解決,他都會跟你講),三、說障道無畏(我們想修道,為什麼障礙 道,什麼原因都可以說出來),四、說盡苦道無畏(說盡苦道有的人都不敢講,因為一 說到以後,沒有樂的,全部都是苦)。能於眾中作師子吼,心無所畏,於法而得自在(法 自在已經是佛的程度)。以音聲輪:即口輪說法,助揚佛化(幫助釋迦牟尼佛發揚佛法、 教化眾生)。我以舌識,說法無畏,即以法音,降伏諸魔(用法音降伏諸魔)。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平視雙修:(底下為內容) 或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煉精、煉氣、煉神,全賴此火。故以二目平視空前, 即雙修也。二目回光守竅,即雙修也。豈知雙修之理,在陰陽之扣合,而不在奇偶 之排列。彼禪門之頑空枯坐,何嘗不盤二足,扣兩手,兩耳內聽,兩目內視耶?其 百無一成者,無非不得陰陽扣合,交相為用之理也。歷代祖師,言垂簾而不言平視; 今者普度圓成統道。 【答】:各位聽了以後怎麼樣?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落入天一生水、地二生火, 那水火還缺什麼?風、土,那只有兩個水火而已。所以煉精煉氣煉神,你煉的再好, 你可以壽命兩百歲,那也只有兩百歲,煉個什麼!「全賴此火」:不用啦,平常吃的 飽、睡的著就好了。「故以二目平視空前」:又不是要變成疆屍。「即雙修也」:這個 也不用修。「二目回光守竅」:說這句倒還比較好一點,迴光返照。「即雙修也」:這 個哪是雙修,這已經是進入真理。「豈知雙修之理,在陰陽之扣合」:各位前賢,我 們佛性本體是陰是陽?我們不能落入現象,我們佛性本體既可以為陽也可以為陰, 既可以為男也可以為女,既可以為山川也可以為大地。是不是?(是),就高了很多。 ―16― 「而不在奇偶之排列」:奇=1、3、5、7、9。偶=2、4、6、8、10。你落入數目, 那怎麼修。「而不在奇偶之排列」:就是盤腿,兩肢腳盤腿。「扣兩手,兩耳內聽,兩 目內視耶,其百無一成者」:說禪門這樣,頑空修法,百無一成。「無非不得陰陽扣 合,交相為用之理也」,你拿這個來問,這個不用後學回答,拿給你都會回答。 【問】:善念、正念、無念,是怎麼樣區別。 【答】:「善念」,已經起心動念,是屬於善念。但要了解,既然有善,有沒有惡?(有), 恩,那都是落入我們情緒的。你認為這個都是好的,那就屬於善;假如危害到眾生 呢,你認為好,可是對別人不好,那個是善還是惡?就變惡了。所以起心動念有善 有惡,都是從心裡出來。 「無念」,就是沒有起心動念。無念的時候,我們妄不要了,萬緣都放下了(那個妄不 要),沒有念頭,當沒有念頭的時候就叫做無念。無念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知正見、 佛知佛見。 【問】: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再加現前一念共十世。什麼是昔日之過,昔日之 過去、既後日之未來,昔日之未來既今日之現在,昔日之現在既今日之過去,後日 之過去既今日之現在,昔日之現在既今日之未來,後日之未來既昔日之過去。 【答】:這個就是在我們的性分之中,只要你不落入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 心,然後沒有三心以後,這一些全部都沒有。那你有三心以後,全部具備這一些。 所以我們不要去管過去的現在就是我們今日的未來,不要去管那個,你管不了的, 你也不用用那個心,那個全部都不要,萬緣放下,不是很清淨嗎?各位前賢一聽了 霧煞煞,全部都不要,為什麼?你三世都沒有,過去世沒有、現在世沒有、未來世 沒有,都沒有了,沒有那個念頭,三世就真正攝受你不住了,吸不住你了,我沒有 過去、我沒有未來、我沒有現在,就不落入三世,那不落入三世則六道輪迴就找不 上我們,那我們當前(眼前現在的一念)就具備萬萬年,具備十世,十世的古今不 離當念,當下的念頭就具備了剛才所講的那一切,全部都具備。所以三世又各有三 世,加起來就九世,又一個念頭一世,就十個,十世的古今跟往後,都不離開我們 當下這個念頭。所以你當下的念頭,我們佛性圓滿俱足,不缺無餘(沒有缺欠也沒 ―17― 有剩餘),剛剛好,那剛剛好就好。所以我們佛性圓滿俱足,就這樣。所以就不要落 入今日的過去、明日的未來。 【問】:n 年前後學覺得我們在做工夫的時候念頭很多,後學有個疑問,想要問一個 有關阿修羅的問題,阿修羅都要引誘考驗白陽修道士,如果阿修羅不把你考倒他就 沒辦法上升,阿修羅考倒你,他就能夠上升,所以阿修羅非常聰明。後學覺得,活 佛老師也講過比如點傳師考到身體生病、也沒有錢了、高處不勝寒。這是第一個問 題,想要了解有關阿修羅。第二個問題,阿修羅可以成佛嗎? 【答】:你的觀念不正確。為什麼?阿修羅不是來考道,考道要有上天的旨令。之前 在民國大概六十五年有一位王壽,被政府抓去關,就是他想當皇帝,王壽那個時期 有派阿修羅(就是盧勝彥),派他來考一貫道,可是在民國六十五年王壽時期,他考道 的時間已經完成了,之後不能再考了,再考他有罪過。所以有關於阿修羅考道的事 是很獨特的,只有姜太公跟申公豹那個時期一樣也是考道,但是有時間性。要了解, 在我們的六道輪迴裡面,阿修羅都被列入三善道,可是阿修羅不只有在善道裡面, 惡道裡面也有阿修羅,所以阿修羅翻成中文叫做無端(沒有端正),可是阿修羅的修 持工夫也都很夠,阿修羅的心很喜歡戰鬥(就是很喜歡爭位置)。所以我們在生活之 中,你動輒就跟人家打賭,那個就叫阿修羅,是不是很平常!我們平常都可以遇到, 我們可以聽到人家這樣講「相爭不曾輸」,就是那種心不平衡,就是無端、沒有端正, 他就叫阿修羅,並不是都要來考道。因為阿修羅有成就以後,阿修羅一直想當釋提 桓因(即巧釋迦),巧釋迦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六欲天最低的是四天王天,再來就是 忉利天,忉利天有三十三天,東西南北各八天,中間有一個叫帝釋天,天主就叫釋 提桓因,也叫做巧釋迦,我們都講天主,就是他在掌管。而阿修羅就是想要坐這個 位置,所以就會跟釋提桓因戰鬥,就是要爭帝釋天這個主宰的位置,所以阿修羅有 修,可是阿修羅的修就是不到清淨、不到究竟的地位,已經有成就有工夫,可是阿 修羅就是想坐大,不喜歡當隨順眾生的處理方式,阿修羅就是想當天主,所以我們 就講落入在三善道裡面,還不算惡道。可是真正的佛在講的時候都講五道,阿修羅 不列入,因為阿修羅每一個階層都有,像天道有阿修羅,人道有阿修羅、畜生道有 阿修羅、地獄到有阿修羅、惡鬼道有阿修羅,每一道都有阿修羅,所以佛就不講不 把阿修羅列入。你看畜生道,畜生道之中有很柔順的畜生、有很霸的畜生,很霸的 畜生就是阿修羅道。而我們看到這個怎麼這麼惡,很自然的你就會了解,他的身份 就是阿修羅道。所以阿修羅道他就是這個樣子,叫做無端(沒有端正)。所以只要你 端正了,你修持了,一樣可以成佛,所以阿修羅道可不可以成佛?一樣可以成佛, ―18― 因為沒有善根的都可以成佛,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善根是一期(就是時間短暫), 因為我們死掉跟出生,死掉的時候後悔了:「我不要做壞就好,就不用受苦」,然後 從地獄道出來以後:「我出去一定要做好」,有沒有改變?所以闡提就是沒信根、沒 有善根,沒有善根就是不相信,而那個時候他就產生相信,就有善根的產生,所以 一闡提可以成道,那一闡提可以成道,阿修羅怎麼不能成,一定可以成啊!只要他 改變那個心,他就可以成,所以凡塵都是假的,不要固定。

楞嚴經-40

 我們講到第 127 頁。釋迦牟尼佛知道阿難希望佛加以冥授(就是暗中告訴他要怎麼 樣修持)。佛就應著阿難的請求,然後就講「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就是程度都蠻高了。「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 初發心,悟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再加七大水火風土空見識,總共 有二十五門的修持方法,佛要他們最初發心是怎麼樣來修,希望他們各各說出來, 就應阿難的請求,而不是佛自己說。「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悟十八 界以後,誰能夠修證到圓通,從怎麼樣的法門,從何方便,進入正定。 爾時,即阿難意請之時,知其但求冥授(就是暗中要佛教他),故不顯說(不明顯的說)。 普告會中,從佛口生(從佛講經說法然後修成,叫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從法修持成 就了,叫從法化生),得成無學之位(能夠去掉見惑跟思惑,去掉見惑叫見道位,去掉 思惑叫修道位,見思惑都已經去盡了就叫無學位。無學的程度,無法可學,已經沒 有法執了,已經算蠻高的程度)。佛不問各人所證,但問最初發心者,以因地心為起 修之根本故(因地心,之前我們都一直強調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那個 用不生不滅的心叫因地心。因地心非常重要,假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就不會成 就。所以因很重要,我們要找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來修)。悟十八界,誰為圓通? 而不言七大者(七大,水火風土空見識),以水火風大空合六塵中(色聲香味觸法),見 合於六根中(眼耳鼻舌身意),識合於六識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水火 風土空見識全部都在六根六塵六識之中),則問十八界,二十五門,皆在其中。問誰 為圓通,此是一意(一個意思);又問從何法,為最初下手,起修之方便(這很重要, 就是怎麼樣修有一個入手的地方所在),然後得入三摩地(三摩地=正定。正定是從我 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這很重要,從佛性本體的正定不容易破壞,凡塵打坐修來的 正定很快被現象破壞),此又是一意。 二十五門遍該諸法(遍所有的萬法),頭頭是道,法法皆通,故諸聖依之而修,皆證圓 通(按照這些法來修都可以證悟圓通)。歸元無二(歸到我們的本來沒有兩樣),方便多 門(修持的方便方法很多,從哪一門修都可以)。因地依修之法,親證實到,並非空談 ―2― 無驗(都是真正有修證以後才講,讓我們能夠了解,這些講出來的,就是他們本身的 經驗,都有真正的成就)。 經文――(第二本講義,第 127 頁) 時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 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 「時憍陳那五比丘」,開始就講憍陳那五比丘。釋迦牟尼佛從宮中偷跑出去修 道,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就派這五位去追太子回來,結果太子不回來,他 們五位也不敢回來,就在雞園及鹿苑兩地方修道。「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 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這是一個修道的地方所在。「觀見如來,最初 成道」,他們本來就是跟著釋迦牟尼佛在修,因為看到釋迦牟尼佛接受羊乳, 那時候五比丘有點失望,所以五比丘就離開了,自己找地方修,就是找鹿苑跟 雞園。「於佛音聲,悟明四諦」,這裡是用「聲」擺在最前面,而耳根圓通擺在 最後面,一個頭一個尾,本來是「色」要擺在第一位,色聲香味觸法,現在用 「聲」擺在第一位,就是跟後面的耳根圓通有關係。 各位現在拿的這本講義就是之前民國八十五年所寫的,因為那時候後學寫的每 一句都有解說,能夠每一句解說的話,對我們幫助會比較大。 小字體 雞園,昔因野火燒林,林中有雉雞,以羽漬水,以救其焚,感動山神(用羽毛漬水, 水都一點點而已,這樣子就感動山神。山神就問雉雞,你羽毛漬水只有一點點,怎 麼能夠撲滅這麼大的火?這倒是很重要的觀念:雉雞說這是我生長的地方,我一定 要盡我的能力去做,會不會成功、會不會把野火撲滅是另外一回事,我不做的話我 於心有虧,所以我一定要做。雖然雉雞知道羽毛漬水來撲滅大火不可能,可是雉雞 說我一定要做,這樣才對得起我的良心,我住在這地方,我都不去照顧我這地方, 這樣不行。所以要了解:成不成另外一回事,我們有沒有心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雉雞感動山神,山神就幫助把野火撲滅),因是命名(才把這地方叫做雞園)。其 地鍾靈,依此而修道業易成。五比丘有在此有在鹿苑(鹿苑也是一個鍾靈地秀,很好 的地方。我們修道者都會找很有靈氣的地方來修,那對修道的幫助很大。各位前賢 假如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當你看到山的樹非常茂盛,表示那個地不錯。假如山 都沒有樹,光禿禿的,只有一些野草,表示那個山沒有靈氣。假如又會出又岫,就 是從山出白雲,那個地又更理想,這是講我們修持的時候找地比較鍾靈的地方來幫 助我們修道,那幫助很大)。二地並舉(鹿苑跟雞園同是都講出來),而憍陳那即是歌 ―3― 利王轉世(因為歌利王帶著宮女去打獵時候,而宮女都跑去聽釋迦牟尼佛前生修道時 候的講道,然後歌利王看到以後就很生氣,就把釋迦牟尼佛的前生節節支解,即把 身體分屍,各位知道都知道這典故嘛!),佛曾發愿成佛時先度他(就是渡歌利王,而 歌利王來轉世為憍陳那。所以佛許諾以後,就按照自己的願力去做),故佛依愿成佛 時,說法度生即先度他。五比丘最親近佛,雖佛先說萬華莊嚴,華嚴經,但五比丘 未能會意(就是把佛成道成佛的種種原因,全部都和盤托出,成了以後都全部講出, 因為太深了,都沒人聽懂,所以就隱大現小,把大乘佛法隱了不講,而講小乘佛法 阿含經。阿含經有四個阿含,都是要成就我們眾生的一些根基,我們修了以後有根 基,修道就容易),於是佛隱大現小說阿含經,四諦即苦寂滅道,苦是生死苦果(先講 果再講因,集就是因,苦就是我們在凡塵受苦,在生死裡面一直受苦,苦有逼迫性), 有迫逼性,集是煩惱苦因(為什麼會受苦,原因就是集,集=收集,收即我們很多造 出來的業,業是從煩惱而來,所以集是煩惱的苦因,苦是生死的苦果),是感招性(集 有招感性),滅是涅槃樂果(很快樂的果報),為可證性,道是出世樂因(很快樂的原因), 為可修性,佛借音聲以作佛事(藉著語言音聲來做佛事),五比丘於音聲而得開解(從 佛講的內容,能夠心開了解),六塵應該色居首,今以聲居先,後以耳根殿後者,以 此方(娑婆世界)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又別對阿難之機(對阿難的機緣,所以先講音 聲)。 經文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從音聲修成阿羅漢,這就是敘述悟圓得證。 小字體 此述悟圓得證(敘述能夠領悟圓融的道理,然後證悟佛性)。阿若多,此云最初解(阿 若多的中文叫最初解,最初了解)。所解即佛微妙法音。音之所以稱妙者,悟聲塵(聲 音是六塵之一)乃是緣生之法,其相雖妄(音聲的相就是妄),其性恆真,為妙覺明體(妙 覺明體就是佛性本體。所以音聲的相是緣生之法,音聲的性是妙覺明體)。其體秘密(為 什麼秘密,因為無形無形),無形無相(我們那個音聲之體、妙覺明體無形無相);其 用周圓(用出來周徧圓滿),遍照法界(所以照徧整個法界,整個虛空界全部都能照徧)。 於其音聲為本修因,悟明真理,得阿羅漢道(能夠從音聲悟入,這是一個修持的方法。 各位前賢這二十五門的修持方法都提供給我們,看看我們比較喜歡哪一個修持方法, 都可以採用,並沒有固定要用哪一個,最重要就是要一門深入,就是要從一門做到 有功效,不能說做這法門,然後放掉,又再去做另一個法門,然後又把這法門放掉, 又再去做另外一個法門,做了很久結果都沒有成就,一事無成。所以從音聲來修道, ―4― 音聲的相是妄,音聲的性是真,音聲的性是我們的妙覺明體,所以依妙覺明體來修 持就可以得阿羅漢)。 經文――(第 128 頁)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小字體此結答圓通,從聲塵得證。(從六塵之一的聲塵得證)。 經文――(第 128 頁)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 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 接著第二個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 就是能夠親近釋迦牟尼佛,所以能夠觀到最初成道的狀態。觀不淨相,就是觀身不 淨的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 成無學道,一樣而成無學。 小字體 遇佛之早故(遇佛很早,所以能夠觀佛最初成道,遇佛很早才能夠了解)。觀不淨相乃 四念處之一,觀身不淨。優波雖利根(就是根基很好),性多貪慾(就是很喜歡男女之 間作愛;貪欲就是男女作愛),煩惱障重,故佛教修不淨觀以對治(優波很喜歡女生, 所以要優波修不淨觀,就是觀我們整個身體都是很骯髒。在印度的修持方法,有屍 林,屍體死了以後沒有埋葬,把屍體拖到一個地方讓野獸來吃,就是把屍體布施給 這些野獸。所以這些修道人就有機緣機會去觀看我們死掉以後的變化。當我們死掉 大概一個禮拜,屍體整個就膨脹,所以我們罵人「膨肚」,那就是屍體一個禮拜後 就有這現象。然後再第二個禮拜,屍體澎脹就爆破了,屍體破了以後血水就流出來, 流出來以後就會生蟲,蟲會吃我們身上的肉,慢慢就剩下白骨,白骨經過風吹日曬 雨淋,慢慢就風化,風化以後,當風一吹,整個都不見了,就消失了。所以這觀身 不淨是很實際的,不像我們用想像的,他們是實際去看。 我們的身體三十六物不淨,分為三類:(一)外相,(二)外器,(三)內含,各有十二個。 (一)外相:髮、毛、爪、齒、眵、淚、涎、唾、垢、汗、屎、溺 髮=頭髮。毛=體毛,我們身體毛細孔都有毛。爪=指甲。齒=牙齒。眵=眼屎。 淚=眼淚。涎=口水流出來。唾=口水在口裡面。屎、溺,即屎尿。垢=流汗遇到 灰塵。汗=流汗。 (二)外器: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5― (三)內含: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 加起來共三十六,三十六物不淨,然後我們就觀:「我們一直迷戀是迷戀哪一個」, 各位前賢我們迷戀哪一個?迷戀皮膚。我們整個面孔不是皮跟膚嘛,所以迷戀皮膚。 當我們能夠把身上所有的一切都微細觀察時候,就不會迷戀,對人體就不會一直想 要想要。所以優波尼沙陀就是很喜歡男女作愛,佛就教他觀不淨來對治他那種貪欲 的心,後來優波尼沙陀真的就按佛教的來做,一觀了以後),遂於此身,生大厭離(不 但對女生已經不會迷戀了,甚至對自己的身也產生大厭離,就不會自愛。我們有的 人會自己愛自己的身體,那個自愛有的人還蠻嚴重。而優波尼沙陀因為觀三十六物 不淨,連自己的身體也大厭離了,不喜歡它了)。悟諸色性者(能夠領悟所有的形相, 色=形相),以其根利(優波尼沙陀的根很銳利,就是累世之間有修持,根基比較深), 修觀之後,非但離障(影響到他的那種障礙可以離開了),且能悟性(能夠領悟到佛性, 原來相都是假的,性才是真)。白骨微塵者(白骨一經過日曬雨淋風吹,到後來就變灰 塵,骨頭變成灰,燃燒以後也一樣成灰,但假如我們不燃燒,放的久一樣也會成灰, 所以風一吹以後都不見了):燒骨成灰化為微塵,微塵遇風一吹即散,終歸於空(整個 人都不見了。各位前賢我們百年後我們在哪裡?天堂啊?最好我們就是修到跟整個 宇宙虛空融成一體,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佛性,能夠修到這樣的話,身體還給大 地,水火風土歸還給大地,這樣就不會被業力又把我們推來凡塵現相。台灣話講的 很傳神,當我們問人的過世,不講死掉,而說過身(過一個身),這一個身沒有了,然 後又換一個新的身出來,而我們就是這樣一直六道輪迴,很快的,用一身一身一直 過,所以我們一身有一副骷髏,現在骷髏堆積成非常高大的一座山。所以優波尼沙 陀已經了解到:有形有相都歸於空,從空而來又歸於空。我們從哪裡來?百年前我 們還沒生的時候,我們從哪裡來?我們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們在哪裡?一百年後我們 死掉後,我們去哪裡?我們都沒有研究,所以真正努力修證的話,就像廣欽老和尚 所說:沒來也沒去,即沒來也沒去,沒有生來也沒有死去,生沒有來的地方,去也 沒有去的地方,就當下圓滿,就是在當下,當下整個都呈現我們佛性本體),即色不 可得(所以優波尼沙陀領悟即色不可得,就是形相我們都不能夠擁有,我們最親的身 體我們都不能夠擁有,不是我們能夠作主。假如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可作主,那 我們在最年輕最有活力最漂亮的時候,我們趕快命令身體不要動,我就是要這樣, 可不可能?一天一夜、一年一直過,很快就老了,就不見了,離開凡塵了,都這樣, 所以我們要在很短暫的人生趕快修證,讓我們整個佛性跟宇宙虛空都能融會成一體) ,無色不能顯空,非但色無,併空亦無(就是形相沒有,連空也沒有。所以有形相才 ―6― 顯出空,那形相都沒有了,空也就沒有,兩個互相行顯的東西都消失),故曰空色二 無(這兩個都沒有),因此得成無學之道(已經進入無學位了)。 經文――(第 128 頁)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 我所證,色因為上(從色修證)。 小字體 色性空,妄相既盡(形相都盡了),真性斯顯(所以我們住相,性就沒辦法顯現。我們 全部都不住相了,就能夠顯現我們佛性)。妙色,即是性色(我們性的顏色。各位前賢 我們的性什麼顏色?沒有形相,所以沒有色。無形無相是我們的性,講色是連帶說), 全性成色(我們整個佛性都成色),全色皆性(全部的形相都是我們的佛性),不必析色 歸空(不要分析形相,然後歸空,當下就了解,所以修證者只要聽到緣聚,就知道當 下是空,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既然因緣聚會,當下都是空的,沒有那個實相),色色 皆如來藏(所有形相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呈現)。此理秘密(就是不容易了解);周遍法 界(祂周徧整個法界,整個虛空法界全部都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大用圓滿(整 個佛性的大用都圓滿);我從色相為本修因得阿羅漢(這都有敘述,並不是講空話,是 真正的修,從色性修。原來是很喜歡男女之間的關係,後來佛教他觀不淨相,然後 他就從不淨相一直深入,深入到能夠領悟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他就成阿羅漢)。 經文――(第 128 頁)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 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 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釋迦牟尼佛教香嚴童子來諦觀有為相。我時辭佛,佛有教了以後,他就離開了。宴 晦清齋,就是回去開始努力要修持了。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 香氣飄到我們鼻子來。我觀此氣,就是以這個氣來所為所觀的境。非木、非空、非 煙、非火,這個氣不屬於木、也不屬於空、也不屬於煙、也不屬於活。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這個氣沒有所著的地方所在,也沒有來的地方所在。由是意銷,全部的 意都沒有了,消除了。發明無漏,發現了解無漏。 小字體 童子者:童真入道,並非年齡幼稚(所以我們看這香嚴童子,以為年紀很小,不是的, 而是童貞入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清修,清修修成以後就叫童子)。諦觀者:以智照 觀察世間一切有相有為之法(用我們智慧來觀察世間一切的有相有為之法),即因緣所 生法(就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產生的)。如《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此所有相 ―7― 皆是虛妄,非真實常住(所有相都是假的)。 我時辭佛,退而自修(佛教導以後,他就退下來開始修)。宴然安處,晦跡韜光(不管 是外表形相、不管是內心,都歸於最寂靜的靜地)。清淨齋室,齋心潔己(心都非常的 清淨,外表跟內心都很潔白),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無形無聲來入鼻中,我則即 境修觀,以香氣為所觀境,香氣安能遠達(為什麼有辦法遠達呢);不聞之時(鼻子不 聞的時候),香氣去無所著(沒有著到一個地方),正聞之時,香氣來無所從(沒有從哪 個地方來),當體空寂,由是香既不緣(不攀緣這個香),鼻無所偶(鼻子沒有對相就獨 立了),根塵雙泯(香屬於塵,鼻子屬於根,根跟塵這兩個都泯滅了,不用鼻也不用香, 塵跟根全部都不用,就雙泯),意識亦銷(我們意識最不容易銷,可是他能夠很努力的 去做工夫,連意識也消除了,沒有意識),根塵識空,發明無漏(已經了解到無漏,不 會落入現相,精神都不外放了)。 經文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如來印可,他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倏=很快的意思,很快就消滅。妙香密圓,妙 香屬於我們佛性的部分。從這個香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小字體 塵氣即香塵之氣,倏然(時之短,時間很短)消滅。以香塵為本修因,證入圓通。 這屬於香嚴童子的修持部分,是以香為對象來修持。 底下接著藥王與藥上,以前在民國八十五年寫的時候很節儉,字和字的銜接,沒有 分段落,所以在證入圓通以後就寫另外一個修持方法,竟然連在一起,有沒有很節 儉,但是我們看起來意思就不容易明白。 經文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 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 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 有毒、無毒,悉能遍知。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法王子=菩薩,法王=佛。並在會中,五百梵天,五百個修 大梵天(即色界的第三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 這就可知道非常久的時間,不只有一個元會,他都是當醫生,醫治眾生的病。口中 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他都用自己身體嘴巴來試驗藥的效 果,所以口中嘗此娑婆世界。我們的藥就屬於草木金石,這藥的根源。如是悉知, ―8― 全部都知道。苦、酢、鹹、淡、甘、辛等味,味道也全部都明瞭。並諸和合,俱生 變異,要怎麼樣和合,什麼要跟什麼合在一起,要醫治什麼病,然後合在一起它會 產生什麼樣的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就是全部都知道。 小字體 俱稱法王子者,以能紹隆佛種(介紹興隆,佛,就是讓眾生都能成佛,先下這種子), 堪承法王家業(就是要承續佛的家業)。若究遠因(我們研究他的遠因),宿世發願治眾 生身、心兩病(要治療眾生的身病跟心病),舉世歡喜,五百梵天是其同行眷屬,同發 願為世良醫,善識病源,善能治病,藥到病除,方稱良醫,遍嘗諸藥,藥雖多,不 出草、木、金、石四類,名數十萬八千,並孰知和合性,多藥共治一病或一藥治一 病;冷、熱、寒、毒,可用不可用,悉能遍知,此善治身病也。至於善治心病,則 宏宣佛法,化導人心,改惡遷善,返迷歸悟。 經文――(第 129 頁)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小字體 二法王子,久於此界(就是娑婆世界),修大乘因(大乘佛法),師資夙緣故得承事(才能 夠承事如來)。宿習不忘(往世所學的都沒有忘掉)仍以味塵為觀(以味塵為觀境),而能 了知味性,舌與藥觸,熾然味現(我們的舌頭跟藥接觸,味就顯現),故非空(不是空); 雖然味現,實無體性(那個味沒有本體也沒有性),故非有,身、心,即指舌根與舌識, 諸藥不來,舌之與識,不自現苦等諸味,故非即身心;舌根不嘗不知諸藥味,故非 離身心,由是分別味塵之因,既無定體,又無從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惟是幻妄名 相(它的名跟相都是幻,不真),其相雖妄,其性恆真(相是假的,可是性是真的),從 是開悟(他們敘述的都是相妄性真,相是假的,性是真的,從這樣領悟),味塵本如來 藏,妙真如性。 經文蒙佛如來,印我昆季(昆季=兄弟),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 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小字體 觀行已成,圓解又開(即開圓解),得蒙如來,印證我昆季(兄弟),藥王、藥上二菩薩 名。菩薩是自、他兩利之人(自己也得到利益,然後也利他),解行相應之稱(解=了 解,跟行持相應),今於會之中為法王真子,權乘是庶子,二乘乃外子。因觀味塵, 從淺至深,圓悟本覺妙明之真性,解起行,行而證,位登菩薩,此是真修實證,以 味塵為本修因(從味道來修也一樣可以成阿羅漢)。 經文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 ―9― 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 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 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開士=開悟之士,也是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 威音王佛,聞法出家:在威音王的時候已經就出家。 小字體 開士即菩薩異稱,謂自能開悟,復能開悟眾生之大士。跋陀婆羅,此云賢守(中文叫 賢守)、賢首,位居等覺(很高了,等覺再上去就妙覺了),是眾賢之首。 威音王佛時,和常不輕菩薩同時,像法之初、正法之後(像法 1000 年,正法 1000 年,像法開始,正法已經過了),佛制七眾淨浴律儀(七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中文叫做正學,正在學,屬於女人修道,還沒有 受俱足戒,還不算比丘尼。她正在學六法,不殺、不盜、不淫、不飲酒、非食時―即 非吃飯的時間不吃,各位前賢這容不容易學?現在因為環境不一樣,肚子餓了,什 麼時候想吃就吃,可是戒律之中,不是吃飯的時間就不可以吃。戒律比較嚴格,目 的就是要我們能夠脫離依賴,我們都很依賴,而你用戒律來戒除他的依賴,讓你都 沒有依賴,這樣容易修證成功)。半月僧眾用浴一次(以現在來講,半個月洗澡一次 會怎樣?很臭,跟人家相處一起時,人家都不敢呼吸,有味道了,又不一樣了,風 俗習慣不同),隨例入於浴室,正浴之時(正在沐浴洗澡),以水觸身(水來接觸到身體), 覺有冷暖澀滑之觸(水一觸到身體,有冷熱澀滑),由是窮究此水(一直來研究這水), 洗塵而現觸耶、還是因洗體而現觸耶(是洗塵才顯現那個觸、還是洗身體而顯現觸。 各位前賢現在我們都每天洗澡,這個洗澡可以領悟真理,我們有沒有用?都沒有用, 他就用洗澡的時候來領悟。當水洗到身體,是洗掉灰塵、還是洗我們身體的污垢。 若是洗掉灰塵的話,灰塵是無知之物。若是洗身體的話,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水 火風土,水火風土是無情之物。是洗塵還是洗體?我們在洗澡時,都在想什麼?以 往他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可以讓我們去領悟。連在洗的時候也可以領悟,也不洗 塵――因為灰塵沒有知覺,也不洗體――水火風土無情,那個觸怎麼跑出來的?水接觸到 身體,那個觸怎麼跑出來的?想到了沒?是我們的佛性耶!呈現冷熱澀滑的那個觸 是我們的佛性,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不是在洗灰塵也不是在洗身體,而是讓我們瞭 解到我們佛性呈現的觸)。 若謂洗塵而現,塵本無知,何能成觸;若謂洗體而現,四大假合之體(身體是水火風 土),本屬無情,何能覺觸?故忽悟水因,水為導悟之因(引導我們領悟),既不洗塵, 又不洗體,根塵悉泯(根=身根,塵=水塵,全部泯滅了),能所雙亡,中間安然(中 ―10― 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得無所有(領悟了,洗澡就領悟了。我們都洗了好幾 十年,都還沒領悟),欲覓觸塵之相,了不可得(要去找那個觸的話,都了不可得), 相盡性顯(形相都沒了,佛性就顯現),觀行成就。 宿習無忘,守護善根,乃至今時,昔緣復遇(往昔的因緣現在又遇到),承教斷惑(佛 教導要斷掉迷惑),令得無學之道(已經進入無學位),乃是證於深位(很深的位階了, 不是很淺的而是很深)。觸有能觸之根與所觸之塵,今既不洗塵亦不洗體,妄觸既盡(觸 都沒有了),妙觸宣明(妙觸=無形無相的佛性本體,我們了解祂是了了分明,沒有形 相可是了了分明),非有非空(祂不是有也不是空),惟一藏性(就是妙真如性、就是不 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隨心應量,循業發現而已(我們在洗的時候,都是隨心應量、循 業發現),宣明即發現。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妙觸宣明(就是那個妙觸,從洗澡領悟 了,就成阿羅漢,他不但是成阿羅漢,還成等覺,等覺就是十地菩薩再上去,再過 去就妙覺,妙覺就是佛,所以這個程度很高。所以往後在洗澡是洗塵還是洗體,一 定要告訴自己。有那個觸覺,那個時候:「觸覺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很有意 思,竟然在生活之中就可以領悟真理)。 經文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 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脩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 以紫金光,塗佛形像,自爾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 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脩於滅盡,身心乃能,度 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 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佛滅度後,供養舍利」,舍利就是靈骨,各位有看過舍利嗎?若沒有看過的話, 在日月潭有一位三藏法師的舍利,放在日月潭潭中的寺廟裡,那是唐玄奘(三藏)的舍 利。因為舍利平常我們很容易看到,但是舍利有色澤大小不同,假如修的很好,就 色澤鮮明;若是修的比較差一點,色澤比較黯淡。若是修的很好,舍利就會比較大 顆;若是修的比較差一點,舍利就比較小顆。所以舍利就是佛的化身,佛把身體、 不滅的金剛不壞之身粉碎變成舍利。之前後學有講承天禪寺,以前是廣欽老和尚開 山,然後渡的眾生差不多以後,廣欽老和尚就跑到南部來,廣欽老和尚在南部過世, 承天禪寺在永寧,所以我們聽地名「永寧」,永遠都安寧是什麼地方?墳墓的地方, 埋葬死人的地方,永遠都安寧。那你看「福山」是什麼地方?我們的棺木前面有一 個「福」字,所以你去那邊看密密麻麻全部都是墳墓。所以地名是以那個地方來取 名。廣欽老和尚在南部過世,在承天禪寺的弟子有的人就下去南部,但有的人因為 ―11― 工作賺錢而沒有下去南部,然後沒下去南部的人就交代有下去南部的人:「你要記 得拿幾顆舍利子回來給我」,下去南部的人當然說好,結果焚燒以後,所有舍利子 南部的人全部都拿光光了,根本都沒有了。剩下那些燒下來的骨灰,那從承天禪寺 下來的就想這下子糟糕了,我回去怎麼交代,然後就想「骨灰也好,就抓了,放在 容器」,就帶回去承天禪寺,然後沒下去南部的人就問「你拿幾顆舍利要給我」, 下去南部的人就說「哪有,南部的人拿都不夠了,我們北部哪有份」,那你拿什麼 回來?拿骨灰回來。結果,一掀開去南部的人自己很驚訝,為什麼?整盒都是舍利。 所以那都是金剛不壞之身粉碎變成舍利。因為舍利就是我們人的精氣神所凝聚。所 以之前有狗死了,火化後也有舍利,就是那隻狗沒有消耗精氣神,沒有跟母狗交配, 所以死了以後一樣有舍利,就是精氣神凝聚的東西。舍利會長大,你恭敬禮拜,舍 利會變成比較大。而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後學在天母有看過,那是一位以前在北部 開很多家素食連鎖店,他放在他的家裡,他住在何應欽將軍隔壁,他很富有,他的 別墅裡面有游泳池,他裡面有一座坐姿的觀世音菩薩,曾經拍照出來放在月曆上, 全世界只有四尊,他就有一尊,然後他有供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不大,可是他 有好幾顆,就擺放在他家裡。後學那時候在開計程車,然後去他家裡參觀,然後他 一直邀請後學跟他一起辦渡化眾生,後學說那時候剛好有事情,要辦私人的事,就 沒有跟他一起,後學說渡化眾生我也有在渡,只是跟你不同,跟他修持的方法不同, 所以那時候有看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只要我們努力修,不著重形相,可是你有虔誠 的心,你對舍利子一樣恭敬禮拜,這樣的話一樣會得到,等於是你在拜佛恭敬佛一 樣。 小字體 往昔於此娑婆世界,當時有佛應機出現於世,名日月燈明佛。此佛以三智立名:日 喻俗智照事;月喻真智照理;燈喻真俗無礙,中智雙照理事。佛三智圓具,故號日 月燈明。佛滅度後,感佛深恩供養舍利。梵語舍利此云靈骨,由佛大悲願功,碎金 剛不壞之身而為舍利,流布天上人間,為世福田(就是讓世人面對舍利的時候,所思 所行都是善,都是利益眾生,所以就變成為世的福田),令恭敬禮拜供養者皆獲福故。 然燈續明:以紫金光塗佛形像(因為佛像已經剝落了,他就又把它塗佛的形相),世世 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以後生生世世身常圓滿,身都有紫金光),此紫金光比丘尼與 迦葉為夫婦,故曰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有二意:一指過去同時發心修治佛像;一 指今生同時發心從佛出家。 迦葉修法,正觀法塵。而言觀六塵者,以法塵是前五塵落卸影子(前面眼耳鼻舌 身落下來的影子就叫法。所以這個法用在這地方,範圍就比較窄),故並言之。變壞 ―12― 者:法塵托意識而現(法塵都寄託在意識才呈現),念念遷變壞滅,剎那剎那,不得停 住。既變壞無常,當體空寂(全部沒有實相)。修滅盡定,此定能滅六識,不起分別, 能空法塵,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一彈指頃(一彈指很快,已經經過 百千劫)。迦葉現在雞足山中(雲南的雞足山),待彌勒下生傳衣(因為釋迦牟尼佛交代 要等彌勒下生以後,把跟隨釋迦牟尼佛修的弟子,交給彌勒祖師教導,他的任務才 完成,才可以進入涅槃,所以現在還不能進入涅槃。但迦葉有現身給博士看,雞足 山竟然會打開,山打開,迦葉走出來,那位博士看到,之後迦葉又進去山以後,整 個山又關起來了。這是報紙刊登,後學看了怎麼會有這樣,那位博士就講「好像是 迦葉」,博士沒有很肯定。可是就要傳遍我們凡塵世間。所以迦葉在雞足山滅盡定), 即入此定。 我以空觀,銷滅法塵(用空觀來消滅法塵),根識亦盡(根識全部盡),結使隨斷(結=打 結,我們在凡塵有打結,都已經斷了。使=驅使,我們的欲望就是使,驅使我們去 做什麼),故得成阿羅漢道(全部都斷就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梵語頭陀, 此云抖擻(中文叫做抖擻,就是提起精神,很有精神),以能抖擻法塵,微妙法性現前, 故能開悟,了明藏心,銷滅諸漏。(所以迦葉的修持方法「頭陀」,就是修苦行的) 經文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 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 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 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如來訶我:就是如來罵他。 ․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聽到佛罵,一直哭泣,七天都不睡 覺,失明了。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世尊教導我。 ․旋見循元:旋轉我們的見,不要見到外相,就是循著我們的本來。 小字體 阿那律過去劫以稗飯,供養辟支佛,九十一劫不受貧窮果報,得如意樂,是佛堂弟。 起座禮佛,陳白本因,初出家於聽法時,常樂睡眠(就是佛講佛的,我睡我的),佛訶 責:「咄咄何為睡,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聞佛訶,啼泣自責(聽 到佛罵他,他就哭泣了,自己很責備自己),業障深重,七日夜不睡,遂失明;目以 睡為食,七日不眠,所以失明(所以七天沒睡,眼睛就瞎了)。 ―13― 佛見精進失目,喜為可教之機,示以明不循根之修法(就是看到光明,不用眼根), 旋本有之心光(用我們的心光),照能見之見性,照之又照,照到本明自性,無動無壞, 突開金剛正眼,名得金剛三昧。阿那律陀依教勤修,遂發半頭天眼,不因眼根而能 觀見十方世界,此即靈光獨耀,脫離內根。 精真洞然,如觀掌果者(好像我們手掌拿著水果),精即樂見之見精,旋妄復真, 洞達無礙,故喻觀世界如掌中之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道。 如我所修所證,旋彼出流之見精,遠離塵累(就是背塵,把凡塵放到背後),循彼 元明之真見,脫黏內伏,此合覺(所以背塵合覺,這四字之前我們就一直在講)。此中 佛所授之三昧,因阿那律陀正憂根壞,不能見塵,世尊教以旋見亡塵,不必見塵, 循元脫根,不必用根,正對機設教,因病與藥(就是不用我們眼根,就可以看見凡塵 的景相,用我們的心光,佛性本體發揮心的光,就可以看)。 經文――(131 頁) 周利槃特伽,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 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 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 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 空,斯為第一。 我闕誦持,無多聞性:就是誦持沒有很多的聞性。 這裡講的周利槃特伽跟之前我們講的,有點不太一樣。一句伽陀就是說比丘開始受 俱足戒時有「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意境空,無益之苦當遠 離」,這就是受俱足戒的比丘要背。而周利槃特伽很努力的背這四句,前面兩句記得, 但後面兩句就忘了。當後面兩句很努力背,結果前面兩句又忘了。因為周利槃特伽 很努力要修道,所以遇到五百位師兄弟,周利槃特伽就趕快請問這四句偈,結果那 五百位師兄弟並不是不告訴他,而是告訴他,他就又忘了。後來看到周利槃特伽真 的怕了,教他也沒用,他又會忘了。所以五百位師兄弟看到周利槃特伽來,趕快就 躲開,周利槃特伽就很傷心的想「我這麼努力,但大家都不教我」。所以就想上吊。 然後佛就現身跟周利槃特伽講「你累世知道修持的法門很多,可是你都不告訴人, 現在等於反過來,人家不告訴你,那是因果報應,你不要埋怨」,然後佛就教周利槃 特伽修的方法,佛就拿一支掃帚給周利槃特伽,就對他講「這是掃把」,周利槃特伽 說「有東西我會記得」,然後佛又拿一個畚箕,說這是裝垃圾的。周利槃特伽回答說 我知道。佛說你現在不用去聽課、講課你不用聽,你就負責場內場外的清潔,一直 打掃,然後周利槃特伽就真的一直在掃垃圾。假如我們一天很努力的掃垃圾,會有 那麼多垃圾嗎?很快就掃乾淨了。然後周利槃特伽掃把拿著、畚箕拿著就想「清垃 ―14― 圾」,然後這時候念頭來了,心想這個也是垃圾,趕快把它掃掉。念頭又來了,我們 的念頭都是一個接一個,周利槃特伽想這又是垃圾,又趕快把它掃掉。各位也可以 學,念頭來了(起心動念),它是垃圾,趕快掃掉;又來了,又是垃圾又掃掉,很快就 會領悟了,心清了。所以比五百位師兄弟早領悟,沒有別的,只有掃垃圾。可是這 裡周利槃特伽的敘述不一樣,周利槃特伽說佛教他數息。 小字體 周利,此云道生。槃特伽,此云繼道(繼續道),其母兩度隨夫出國,西域風俗,女人 若要生產,當回母家,第一次欲產,回家時促,行至半路,於大路邊生子,遂名道 生。第二次要分娩,應當早歸,又是倉卒不及,於小路邊生子,名曰繼道,相繼乃 兄,於道路而生。 弟弟於迦葉佛時,為三藏沙門,有五百弟子,三藏吝惜經義,不肯訓導,因此得愚 鈍之報應,以宿善故(宿昔都有行善),與佛同生一世,佛制出家,先學伽陀(句頌)四 句:「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慾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此 偈之意,出家須要修持身、口、意,莫惱眾生,看破五欲,勿學外道,空修無益之 苦行。弟弟槃特憶持如來一句伽陀,即第一句,於一百日之久,記得前四字,遺忘 後三字,記得後三字,遺忘前四字,五百羅漢,同教一偈,不能成誦。其兄先出家 入道,見其弟如是愚鈍,出家亦復無用,遣令還俗。槃特聞已,遂持繩至後園樹下 欲自盡。佛化樹神而斥之曰,卿在迦葉佛時,弟子五百,吝法不誨(就是都不教人), 故獲斯報,但當自責,何為自殘(自殺就叫自殘)?仍現佛身而語之曰勿怖(不要恐怖), 成無上覺不由汝兄,佛乃以手,牽至靜室,指掃帚云:此是甚麼?答曰:「掃帚」。 又問曰:「掃帚二字能忘記不」,答言;「不也」。佛即教日夜誦掃帚,既久佛將掃帚 二字更名「除垢」。槃特思念灰土掃除,其地清淨,日夜將這一把無相掃帚,掃來掃 去,將心地塵垢,掃除盡淨。 接著佛愍我愚鈍,教我安居調息攝心,愚鈍雖由吝法遠因,闕誦亦屬散亂所致,故 佛授以調息之定,調鼻中出息與入息。鼻中氣息有四種相:有聲曰風,結滯曰氣, 出入不盡曰喘,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調息當離風、氣、喘三相,而幽綿自在, 工夫純熟,心漸微細,先唯調其出入,後便窮其生滅,定深更能窮盡,生、住、異、 滅四相,初起曰生,不斷曰住;漸微曰異,已斷曰滅。諸行,即四相遷流不住;剎 那,時之最短也(時間短)。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窮息至此,可謂極 微細矣! 窮盡鼻息,諸行剎那,剎那無體,惟在一念,念性本空,豁然開悟,貫通諸法,得 大無礙,先盡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成阿羅漢。住佛座下,蒙佛印證,成無學 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即鼻根不緣外塵,反觀息相;循順空理,出息 不涉眾緣,入息不住陰(五陰)、界(十八界),背覺合塵,斯鼻根為本修因,最為第一。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15― 【問】:後學有聽前賢在講,晚上睡覺之前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做一做結果晚上精 神太好,還會睡不著。 【答】:假如我們作工夫精神會很好,這都是好現象。為什麼?因為我們平常做萬緣 放下,大部分都會很快就睡著了,為什麼?因為平常我們的身體都會硬撐,有些應 該休息都沒有休息,然後當真正的做萬緣放下的時候,身體的累整個都呈現,所以 很容易就睡著了,那睡著是好事,讓我們恢復,整個疲勞都不見了。 假如我們愈做精神愈好,就表示…,因為我們人在凡塵都是半陰半陽,我們要培養陽, 陽多就不會昏沈。假如我們昏昏沈沈,就表示陰比較多。上次我們有講五位百法, 隨煩惱裡面,大的有 8 個,第一個掉舉,第二個就是昏沈。昏沈就是陰比較濃。昏 沈以後,我們自然而然就容易起心動念,就是容易落入心意識。假如我們是精神很 好,那時候,要修容易,為什麼?因為精神好。精神好的時候,我們的精神容易集 中。當精神集中,不散亂,作工夫成效很快。所以各位要有觀念:沒有睡意,不要 強迫他睡。因為純陽的時候,不用睡。若是不餓的時候,不用強迫吃,不吃的時候, 精神好;你吃了以後想睡,那反而精神不好。有時候我們都會被凡俗的習慣左右:「睡 不著,怕說不行,一定要睡,結果後來就吃安眠藥」,那不對的觀念,精神好你就好, 不要睡。假如做萬緣放下,有一點疲倦的時候,你可以看經典。假如做萬緣放下還 可以,那你就繼續;因為萬緣放下你一直做,那個功效呈現會愈來愈顯著。開始我 們有特別敏銳的第六感,接著我們漸漸會有明顯的六通,再接著會整個把我們佛性 的大用呈現。可是我們開始在做的時候,就不要想這些,什麼都不能夠想,萬緣要 放下,就是要放下,記得就全部要放下,放下的時候妄才能夠盡,真才可以顯。真 顯的時候,已經跟凡俗都不一樣了。假如你都不用睡,但不能說晚上精神很好,白 天來睡,那不行的,白天也要精神很好。因為後學有經過那個階段,晚上不用睡、 白天也不用睡,全部不用睡,後學有經過,所以後學就知道陽足、陰減少是好現象。 假如肚子不餓就不用勉強吃,吃的話,清淡,這樣對我們修,很有幫助。 【問】:剛才劉講師講: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不想睡就不要睡?(劉講師 答:對)。就是在做那個情境之下,如果沒有睡意就不要讓他故意睡著,就自己繼續 這樣做?(劉講師答:對)。後學再請問,當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做了很久很久 時間很長的時候,佛性慢慢會啟發起來,當我們做一段時間之後,是不是我們佛性 在二六時中,不去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還是同樣會啟發起來?(劉講師答: 對)。 【答】:因為我們在凡塵可以說要啟發我們的佛性都不是容易。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 ―16― 生先認識我們佛性的輪廓。然後假如我們能夠繼續做萬緣放下,那我們在凡塵的所 有妄都可以盡(妄盡),然後真顯(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呈現)。然後呈現,我們 要讓祂茁壯長大,因為發現(佛性)就好像嬰兒出生一樣,你要慢慢培養祂,要三年如 哺,經過撫養以後,祂慢慢長大,長大以後就可以自己走東往西,可以自主了,那 才叫成長。當你能夠成長了,整個佛性成長了,我們就可以跟真理相應,跟虛空合 在一起,那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因為我們還沒有做的很熟悉,所以後學就沒有 講後來的功效。因為到後來有「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那是全部 整個日常生活之中都沒有妄,全部都是佛性。所以你尸居,就是在家裡面安居;龍 現,就是神通萬物,你在家裡面都不用出門,但外面的事你都知道,各位前賢是不 是很神奇了,我們可以做到,可是你一定要用工夫,不是淺淺的工夫就會呈現這樣, 那是要深入以後才會。你在家裡安居,凡塵的事,什麼事你都知道:颱風要來了、 颱風要過去了、颱風跑到哪裡,你不用去看氣象報導你都會知道。整個天地宇宙之 間,宇宙之間就是你性分之中,所以你都了了分明,那沒有什麼神奇也不是神通, 而是你佛性的作用,大用顯現,那更理想的。然後你這種整個都是佛性的呈現,你 都不用講(淵默,淵=深淵,默=靜默),但是你那種能夠佛性呈現,跟你相處的人他 會很震撼,好像打雷的聲音(淵默而雷聲)。然後我們到這個狀態,縱然你起心動念, 神動而天隨,你起心動念天理都跟著。所以全部都在真之中,已經沒有妄。但這個 一定要一段時間,我們努力做才會呈現,我們現在談這個有點早。現在才中級班, 要努力,這要努力才會呈現,可以的,活佛老師也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你有心,一定可以成就。 【問】:修行人應如何看待命理跟命相學。 【答】:後學都講我們因為六道輪迴太久了,你給人家看而說你經過什麼什麼,一定 很準,為什麼?一定有一生經過。我們看待這些命理,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心, 是以什麼心來應對。假如我們是以妄想心來看待命理,說「我命裡面有沒有橫財, 現在已經 7.7 億了,能不能夠得到」,那就已經偏了。命理,命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佛 性本體,天命之謂性,是我們的佛性,不是我們現在有身體的命,身體的命百年而 已,一剎那就過去了,而且都是假的,你太注重,反而本末倒置,該注重的是佛性, 現象都要看輕。而你一直在研究命理的話,研究十二星座,那都是有妄想心,都是 有期待,那使自己心不安,就表示掉舉(把心舉的高高的,讓它掉了)。掉舉以後就昏 沈,昏沈以後就不相信自己佛性,就會放逸。放逸散亂,然後不正知,不正確的知 道我們應該怎麼樣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們修道人不要去追求那些我們命到底有什麼, ―17― 各位前賢要了解,「有什麼」那是我們累世累積下來,在這一世呈現,我們也不要去 期待,縱然有,我們也可以布施給人。不一定要擁有,都是虛幻不實。當一口氣不 來,什麼是我們的,擁有再多也都拱手讓人,都是假的,所以不要去追求。所以追 求性理心法重要,追求命理不重要,不要本末倒置,性理心法不追求而去追求命理, 追求到一口氣不來,哪一個會後悔?追求命理一定後悔,追求性理心法不會,絕對 心很篤定。 【問】:現今社會上許多人都上班時間很長,有時甚至過勞死,應如何轉變此現象? 【答】:就是凡塵的勞動超過時間嘛,是這種現象嘛。雖然我們是在凡塵,可是我們 有自己主宰的力道,我們可以主宰。假如我們上班的這公司,強迫一定要工作十六 個小時,我們可以選擇「不做」,可不可以?(可以),不可以啊?(可以),對啊, 我不賺你的錢總可以吧!要了解,重要就是我們身心自己主宰,主宰自己的身心。 不要被金錢束縛了。一直要賺錢,我們時間都被它綁住了。應該說三八制,八個小 時睡覺、八個小時工作、八個小時做東做西,這樣就比較正常。 【問】:慚與愧有何分別? 【答】:慚=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內心。愧=就是對外事(外面的事情)。所以最重要 還是自己的內心,就是自己感到自己不對了,那屬於慚的範圍。愧就是我們做出來 以後,使別人得到不方便,那就屬於愧。我們要慚然後要愧,知道慚愧,不要無慚 無愧。因為我們很多都會「不知道自己不對,然後對人很刻薄,我們自己也不知道」, 那叫無慚無愧。 【問】:請問劉講師,五眼六通是哪五眼六通? 【答】: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雖然有五個,可是都在我們一個人 的身上。肉眼我們都有。天眼,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有帶來,累世有修生就帶來,這 一世我們要有天眼也不困難,就是我們修定,有定的時候也會有天眼。因為有天眼 以後,我們身體也可以當眼睛,不用轉頭過去看後面,就知道後面。慧眼,慧眼識 英雄,你有智慧的眼睛來看待事情,做事情就不會有過錯。法眼就更不容易,就是 看到眾生是什麼程度,要用什麼法給他修,就屬於法眼的範圍。所以法眼就是後得 智;慧眼屬於根本智,根本的智慧屬於慧眼。後得智,就是你學來的,後來得到的 智慧。善知識,就是善知眾生的根器,善識回天之路。當我們有法眼的時候,回天 之路你就知道,但每一個人的方法都不同,所以當你有法眼時,你就會說你修這個 法,對不同的人就講不同的修法,這是有法眼。不能說他都完全不瞭解茫然時候, ―18― 你對他講修什麼法,他完全沒辦法契入,那就是沒有法眼,所以法眼最不容易得到。 但當有法眼以後,大概佛眼就具備了。所以五眼都在我們人的身上,都可以努力去 做。 六通,我們大概都比較喜歡六通。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 心通、漏盡通,漏盡通最不容易,因為外道都沒有漏盡通,漏盡通都是佛了,佛才 漏盡通,漏盡通可以成佛。我們最容易做到就是他心通,只要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 不生,都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那時候很靈敏,當你做久一點時候,有人到你前面 來,他腦筋在想什麼,你會知道,這叫他心通。所以他心通最容易達到,因為他起 心動念就是有腦波,那你很清淨的狀態之下,你可以接收他的腦波,你就會知道他 在想什麼,他要講出來的但還沒講,你就可以事先知道。 神足通,我們現在在台南,而後學住在基隆,不用搭高鐵,ㄧ下子就可以回到基隆。 宿命通,就是可以知道累世,你前世是什麼、再前世是什麼,都可以了解。 天眼通、天耳通,是屬於我們要怎麼樣來接收上天的訊息、要怎麼樣來接收現在所 有一些時機是什麼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