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楞嚴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楞嚴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楞嚴經-39

 我們手上都有一本新的楞嚴經,因為上個禮拜才講所以可能來不及影印,可以兩個 人看一本,後續會影印再拿過來。這本是民國 85 年寫的,那時候是第一次寫,花的 時間比較長,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不像我們看的第一本楞嚴經講義幾個月就寫好 了,因為解說比較少,而這第二本解說比較多。因為後學有發現裡面的解說,雖然 後學說白話,可是一般人看起來是文言文,不是白話,所以變成解說的內容還要再 解說,後學那時候在想乾脆又重寫一本,所以才有後來這一本(第一本楞嚴經), 裡面解說的部分比較少。那現在這本裡面的解說部分比較多(第二本楞嚴經),因 為每一句都會都有解說,要了解,重點就是在完全要領悟,要全部能夠領悟才是重 要,解說是幫助我們領悟。我們講到第 123 頁。 因為後學當時在寫這一本時候,並不是重頭開始一張一張寫下來,而是從第 50 頁開 始寫,所以第 50 頁之前都有加一個字「前」,那 50 頁以後就沒有,那就是用補寫 的,開始是從 50 頁開始寫,後面想說沒有前面,然後就開始往前面補,補到整本都 整個完整,共有 272 頁,可是楞嚴咒沒有寫進去,因為寫下來就會更長,因為咒都 沒有解說。後學今天有帶楞嚴咒的詳細解說,但是要看各位要不要,要的話才給各 位,不要的話就不要影印。因為我們誦咒最主要是虔誠,不在於瞭解裡面的內容, 因為我們瞭解內容會分心,在誦咒的時候就沒有專一,沒有專一則虔誠的心就出不 來,沒有虔誠的心咒就沒有功效,後學寫這咒是因為北部有前賢對這咒非常的懷疑, 說咒的功效一點也沒有,為了要使他能夠從內心產生對咒的信心,所以才寫楞嚴咒 詳細解說,裡面涵義非常的多,寫下來以後,後學說你看了不要記,知道了就好, 然後誦咒的時候貴在專一,很虔誠的心,就是這樣。一般我們在誦咒很少去瞭解咒 的內容,因為這部咒太長,有 2620 個字,有 427 句,有的很長有的很短,咒裡面都 把我們虛空之間不管是多高的神明、或是低階層的山神水神全部都包含在這裡面。 因為今天後學有先拿兩份過來,這邊可以影印,若不要的話就不要影印。 經文――(第二本講義,第 123 頁)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 開明。嘆未曾有。 ―2― 佛重為詳釋。皆是無上大慈心中流出了義教誨(了義就是究竟了義,最高的法門)。祗 夜=重頌(講過以後又講一次),又云應頌(應該歌頌)。伽陀=孤起頌(沒有按照前面的 意思,孤起),又云諷頌(即一直稱讚的意思),諷美而頌。入流成正覺(出流就緣塵, 入流就照性,照見自己的本性,所以只要入流就可以成正覺,那個覺可以成正,即 成道的意思。因為我們凡人都被造化引誘,我們都出流,出流就是精神外放,跟凡 塵攀緣;入流照性。我們把握一個原則:只要你迴光返照就叫入流,入流就照見自 己的佛性,這樣就可以成正覺可以成道;我們出流跟凡塵攀緣,會沾惹很多塵垢, 塵垢沾多了我們的佛性就污垢不清潔,就沒辦法呈現,就成不了道,所以我們要入 流。所以入流就可以成正覺),皆諷美意(就是歌頌它,非常好的意思)。 雜者和雜,糅者糅合,即前後照應(跟前跟後互相照應),精謂文華精彩,瑩謂句法瑩 明。妙理者,圓湛不生滅之理性(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稱為妙理)。空有雙非(不 屬於空也不屬於有,兩個都不對叫雙非),真妄不立(不立真也不立妄),縛脫無二(束 縛跟解脫是同一個人,我們迷昧了就是束縛,了解領悟了就解脫,所以都是同在我 們一個人),因果該徹(因跟果是一定的道理,一定不會變的道理,該=全部都包含, 會徹底呈現有因有果),故謂之妙。其理清淨,纖塵不染,如蓮華(一點點塵垢都不染, 好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非常的潔白);其用明徹(妙理清澈,用明徹,我們佛性的大 用都能夠整個發揮出來),五陰頓破,如金剛(五陰=色受想行識,可以頓破,就是很 快就破除五陰,好像我們金剛,金剛可以破壞一切物而不會被物破壞)。諦聆之下, 心目開明(聽到佛講以後,整個心目都整個開明),即心眼洞開,徹見根性(徹見我們 佛性本體),即如來藏性,依此根性修證,即是了義,已不復疑(這就是阿難已經不會 有懷疑了)。 經文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小字體 無遮有二(無遮有兩個意思):一、人無遮,不棄下機(就是根基不好、比較遲鈍的都 不放棄,不會把他摒捨在外),同施上法(一樣也把最上乘的佛法和盤托出講出來); 二、法無遮,不吝秘密(不會吝嗇),和盤托出。性淨妙常者:根性為眾生本覺真性, 此性不屬於有為,不屬於無為,離相清淨(我們的本覺真性離開所有形相非常清淨); 結解同所因(我們打結跟解開都一樣,我們沒有了解迷昧了就是打結,我們領悟了就 是解開),聖凡無二路(聖跟凡的道路沒有分成兩條,只有在我們人是迷跟悟不一樣而 以),其用微妙;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我們選擇圓通根),法身常住(不生不滅佛性 ―3― 本體就稱為法身,以法為身,我們整個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整個虛空都是佛性, 這個就稱為法身,所以法身常住,如如不動,永遠都不遷)。真實法句,皆是如來真 語實語所說妙法章句(都是真正的實在的,都沒有誑騙眾生)。 經文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 滌沉垢。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我們打六個結,要把它解開,連一也沒有。「舒結倫次」 就是要怎麼打開的秩序還不知道。「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再 憐憫會中程度比較低的。「及與將來,施以法音」,就是我們現在末法眾生,能夠施 以法音「洗滌沉垢」,我們落入凡塵太久都是在六道輪迴,那個「垢」非常的厲害很 髒了,沈澱久了以後,垢累積很多,所以要把塵垢洗滌乾淨。 小字體 未能通達六解一亡之義,惟願如來,垂大慈悲,施以甘露法音,洗滌根中積生虛習(我 們積生就是六道輪迴,一生一生一直累積,累積我們在凡塵生活的那種習慣,那個 習慣不是佛性有的,所以叫虛習,而我們已經習慣性了,都認為是佛性的東西,結 果它不是,而是我們六道輪迴所累積下來的,所以要去除掉就比較不容易、比較困 難,可是要先了解真理,真理了解以後要去掉就容易,一定要從真理來薰習,然後 實際的來做),以及無明(也把無明洗滌,因為我們無明了才造業,因造業才受苦,都 有連貫),深沉細垢(很微細的污垢)。 經文――(第 124 頁)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歛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 所奉華巾。 小字體 如來在師子座整理涅槃僧,此云裏衣(中文叫做裡面的衣服)。歛者收也,僧伽梨,此 云大衣(中文叫做大衣,穿在外面)。攬七寶幾:此幾有七寶所嵌,引手於幾,取劫婆 天,此云時分天(中文叫做時分天),即夜摩天(欲界的第三個,第一個四天王天,第 二個忉利天);所奉華巾,乃寶疊華織成之巾(夜摩天王供奉給釋迦牟尼佛的華巾)。 經文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 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 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 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4― 「於大眾前,綰ㄨ ㄢ ˇ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打一個結,然後問阿難這是什麼。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這就是打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 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這個叫什麼。「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已經打成六個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 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就是回答佛的 問話,「此名為結」。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 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識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 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祗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 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只有一條)。第二、第三, 云何汝曹(就是你們這些),復名為結(為什麼又稱它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 寶疊華,緝識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 百結;何況此巾,祗有六結(只有打六個結),終不至七(沒有打到第七),亦不停五(在 第五還沒有停下來,還再打),云何如來,只許初時(只允許第一個結),第二、第三, 不名為結(第二、第三,佛就允許他們去說)。 小字體 此段之文,似淡無味(看起來好像很淡沒有味道);細詳實有關要(有重要的要點在這 裡面),後述圓通,所解六重結相,一動、二靜、三聞、四覺、五空、六滅,(我們之 前都有講過,因為不落入文字,各位看起來不容易知道,現在有文字就容易記。我 們第一個落下來凡塵是從第六的滅,滅=寂滅,就是不生不滅的已經到達頂點叫做 寂滅。一念無明就是有轉變了,所以把寂滅就變生滅,第一個結打成滅。 第二個,我們的佛性本來是真空,現在我們把祂變頑空,已經又打結了,所以第二 個結是空。第三個,我們落入凡塵身體有覺,可是我們佛性也叫覺,各位前賢身體 的覺跟佛性的覺一不一樣?不一樣,身體的覺是生滅,佛性的覺是不生不滅,所以 它不一樣,身體的覺一直在變化,你痛有痛的覺、舒服有舒服的覺、飽有飽的覺, 那個覺都是生滅,可是我們佛性都沒有這些,佛性不落入對待,所以真覺就變妄覺, 就是我們下來的第三個,回去就變第四個。再接著,我們本來是一性圓明,然後變 有六根,那就是聞,我們打的第四個結。第五個結,就是我們落入凡塵以後所面對 的所有靜態(靜相),就是我們已經起業相,已經起了有喜歡討厭,有取捨就造業, 有造業就受苦。最後一個就是業繫苦相,你造了業就被業繫縛綁住了,就要受苦, ―5― 就是這六個結。落下來凡塵的時候,跟回去是顛倒,我們要回去第一個就是要先把 動的結打開,動的結打開以後才能見到靜,動的結沒有打開則就靜就見不到,見不 到你就不知道怎麼做,所以要先把動結打開(就是業繫苦相)。當你知道業繫苦相 的原因,我為什麼會受這個苦,各位前賢我們眼前所受的苦怎麼來的?我們自己造 的,我們造的時候知不知道?都不知不覺,所以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去知道,我現 在受這個苦是什麼因形成的,當你已經了解什麼因形成,你就可以打開第六個結, 業繫苦相就沒了,不會被業綁狀了,不造業了。所以業繫苦相已經了解以後,第六 個結打開。 接著第五個就是起業相,因為我有喜歡討厭、因為我有取捨,喜歡討厭怎麼來,就 是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順心的就很喜歡,違逆的就討厭,所以就有取捨, 那就是第五個結。當我們已經了解凡塵都是假相,不落入喜歡也不落入討厭,當沒 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不在我們私 心裡面作用,所以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所以第五個結就打開了。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六根,六根我們都可以回到不生不滅,我們使用生滅的較多,不 生不滅在我們研究以後才知道六根有不生不滅跟生滅,我們有一次上課專門講六根 的生滅跟不生不滅。生滅的我們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是說生滅的不要,生滅 的是佛性功能作用,一樣是要,可是我們重點放在不生不滅。當已經放在不生不滅, 第三個結打開了,六根已經恢復到一性圓明。 再下來,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佛性整體呈現跟虛空融會一體,這時候我們身 體的覺,身體的生滅我們可以看淡了,然後我們已經都常住在佛性常覺不遷、如如 不動的,所以又打開第四個結。 接著我們了解,原來我們佛性是真空,然後生發萬有(都叫妙有),所以萬有都是 佛性生發,我們可以恢復,當恢復以後頑空不見了,恢復真空,第五個結打開了。 然後第六個就已經去掉根生無明,無明為什麼來、我們為什麼起心動念,那都已經 了解,以後不起心動念了,全部恢復到寂滅,所有生滅都已經沒有了、已經盡了, 沒有生滅。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很明白呈現,所以第六個結又打開了。 因為有無明,我們落入凡塵一個一個結打下來,才有六結的名。當我們已經恢復到 全部都跟佛性本體一樣,六個結都打開了,那個一還要不要?這就叫六結一一亡。 所以怎麼來,我們要就路還家,怎麼回去。起心動念下來,我們最重要就是不要起 心動念,才可以回去。因為我們起心動念用的很習慣,所以不知不覺就起心動念, 所以就要先迴光返照,要先知道自己的心是往外放、還是往內縮。容不容易?還不 ―6― 習慣之前做起來是很不容易,因為外面的造化都引誘我們精神外放,而我們想要迴 光返照就要能夠割捨造化的引誘,再怎麼好你都不動心,這樣你就可以迴光返照了。 所以一出流跟凡塵攀緣就當眾生,你迴光返照入流照見本性,就可以成仙作佛,我 們掌握這個大原則。在日常生活我們就可以告訴自己,「這個景很好看,一直想看」, 這是出來還是入流?出流,我們出流多還是入流多?出流多,所以我們要先了解先 知道,原來這是出流。然後我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對於引誘我們的那個目標,我們 詳細的去了解「是我們佛性生發,然後我們佛性生發的相,我們再來著迷,這樣算 是很聰明還是很笨」,很笨,那我們肯承認自己很笨嗎?所以先了解真理,真理了 解以後做起來修起來就會很自然,不會勉強而且會很快樂,當你心都能夠收回來的 時候,你就會知道「原來煩惱減少很多。因為心外放,煩惱就增加很多」。各位有 沒有發覺?有,當我們跟人家爭吵的時候會不會很高興?絕對不會,所以愈爭吵煩 惱愈多,爭吵從哪裡來?從住相來,住相才會爭吵。當你不住相以後,要不要爭吵? 不要。整個都空了,還要不要吵?不用了,那個吵都沒有。所以各位要自己告訴自 己「吵都沒有,爭論沒有用,都是假的,變化無常」,這樣以後想要吵就吵不起來 了,不用吵了,多耗精神的。所以了解,這個結是我們自己打的,要自己解開。 由前而後,則疏親有異(這疏遠跟親近不一樣);由後而前,則細粗不同(由後向前, 粗跟細不一樣)。若不與之顯示結同(假如佛不先顯示結是相同,疊華巾只有一條,一 綁就綁六個結,都是同一個巾所造,結相同),初心者,或忽於疏而始無入門(就是沒 有入門的方法,不知道該怎麼進入),中途者,或住於細而終無究竟(修不到究竟。所 以要有分別,哪個要先親近的去做,哪個要放在比較疏遠的。親近的先去實行,疏 遠的先放在後面。粗跟細,粗的先解決,細的再慢慢來。像我們的念頭,粗念很容 易知道,細念就不容易了,那先把粗念解決了,當細念呈現的時候,這個一樣是念 頭,就可以去掉了),啟示一六結同(一跟六這結都是一樣),正欲始終解盡(開始跟結 果全部都解開,沒有結了),誠哉須信佛語深也(就是佛在講的都有深深的涵義)!然 不直說(但佛不直接講,而是用動作、用現象來讓我們領悟),而乃故意反問,以激阿 難自說者,將使因喻以詳法(因為比喻就對佛法詳細的了解)。 經文――(第二本講義,第 124 頁)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 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 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 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 ―7― 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佛告阿難:汝 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無存,是非鋒起,於中自 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 六云何成? 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把打的第六個結,稱為是第一,可不可以,故意的問 阿難)。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你打的第六個已經是第六名了, 不是第一)。縱我歷生(就是時間過的很久),盡其明辯(我都一直跟人家爭辯),如何令 是,六結亂名(絕對沒有辦法把秩序打亂的)?佛言:如是(佛給阿難印可,你的了解 是正確)!六結不同(六結是不同時間所打成的),循顧本因,一巾所造(六結的本因就 是一個疊華巾所綁的),令其雜亂,終不得成(要讓它亂名,不可以)。則汝六根,亦 復如是(你的六根也是這樣)。畢竟同中,生畢竟異(為什麼說畢竟同?因為我們六根 都會回報給意地,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嘴巴吃的、身體感覺觸摸的, 都要回報給意地,這個叫畢竟同(相同),都一樣知道意思,就是六根回報給意地, 一性知道。生畢竟異,就是眼睛只有可以看,眼睛不能聽、也不能嗅聞,所以就畢 竟異了。而畢竟同,你看的、聽的、吃的、聞的、覺的,全部都回到我們意地來且 都知道,所以是畢竟同。所以畢竟同、畢竟異,都很明顯的佛就講出來)。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你一定會嫌這六個結,此結非彼結,一直在嫌它), 願樂一成(就是整個都一性圓明就好了,不要有六根、六結),復云何得(沒有辦法得 到這一個狀態)?阿難言:此結無存(假如這六結都存在的話),是非鋒起(就是有是非), 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這個結不是那個結,那個結不是這個結,每個結都 不同。眼睛就是眼睛,眼睛不能變成鼻子)。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 彼此(如來今日,把全部都解除了,不要有六個結了,那個結已經不生了,就沒有彼 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一都沒有了,哪有六)? 小字體 欲令當機(即阿難)自悟解結之法(佛要阿難自己領悟解開結的方法),故意設問,令其 自悟。六結既解(假如六結都解開了),一亦不立(一就不用再建立)。此即六解一亡。 經文――(第 124 頁)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 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 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佛說六解一亡也是這個樣子。「由汝無始,心性 狂亂」,這就是我們無始來一念無明生三細,打第一個結。無始,不知道什麼時候 ―8― 開始,久遠之前。「知見妄發」,本來我們是佛知佛見,但我們一有身體以後就有 能知能見、所知所見,這叫知見妄發。假如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知見就不 妄發了,所以我們修那個法門很殊勝的、很快就回到佛性本體。「發妄不息」,就 是根塵相對產生六識叫做發妄,不息滅一直綿延不絕、一直延續下來。「勞見發塵」, 就是使眼睛疲勞,然後看到空中有花,叫做勞目睛。勞見發塵,然後就顯發塵相, 凡塵的景相都是我們勞目(即瞪目發勞)才有塵相,塵相本來都沒有,所以佛菩薩 清明眼就看到清明空,而我們眾生翳眼見空華,翳眼就是我們眼睛有病,才看到空 中有花。就是因為我們眼睛有病看到萬相。萬相都實實在在,怎會說眼睛有病?各 位前賢這是從真理的角度來講,因為萬相都不存在,萬相是虛相、幻相、假相,不 是實相,實相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在清明眼,在佛菩薩的眼中都是空, 可是在我們來看都是有,所以我們叫做有學,哪一天我們可以到達無學?(佛), 不用,無學不用到佛,只要把見惑跟思惑了掉,就可以進入無學(無法可學),那 時候就會了解,清明眼所看就是清明空(即沒有萬相)。 所以各位要先有一個概念,凡塵的所有萬相都是假的、不真,不要住相,我們都很 容易住相,但要先知道萬相是假的、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各位可以實驗,我們 住的相已經改變了,可是我們還住在舊的相裡面,為舊的相在煩惱,只要你稍微仔 細觀察就會呈現,「啊~相都改變了,為什麼我還住在以前的相」,都會這樣,所 以就會了解原來真理的角度來說,萬相都不存在,都虛幻不實、變化無常,當了解 以後,我們不住相了,當不住相就不煩惱,沒有煩惱了,煩惱都從住相而來。我們 住相了,就有喜歡討厭;我們不住相了,喜歡討厭就消失了。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 取捨,沒有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解脫了。是不是要自己解脫?(是), 還是要請仙佛:「拜託仙佛,幫我解脫,我很痛苦」,仙佛有沒有辦法?沒有辦法, 是自己才有辦法。我們都不住相了,煩惱沒有了、解脫了,還是自己,所以研究真 理重要,要徹底了解真理。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我們眼睛疲勞就看到空中有花。「於湛精明」,湛精明 是佛性本體。「無因亂起」,就是整個都是真空,現在卻亂糟糟,無因亂起。「一 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一切世間,所有山河大地以及生死涅槃都是假的,都是 狂勞。我們很瘋狂,心已經不守自性了,「顛倒華相」,顛倒的花,在經典裡面的 「華」就是花。 小字體 ―9―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心即清淨本心,性即妙真如性;狂指無明(勞見發狂都是無明), 一念妄動(一念無明生三細,一念妄動),亂指三細(就是業相、轉相、現相),擾亂於 真淨心中,此第一結成(我們打第一個結就是這樣來的)。知見妄發者:即黏妄所發之 知見(就是我們真心來黏妄,真的不要,便要妄的,黏妄然後所發的知見,即我們落 入形相有身體以後,有身體以後我們就有能知有所知,有能見就有所見,這都叫妄 見。但我們凡人都認為真,可是在真理上這些都是妄,都不真,因為這些都會變化), 屬智相(屬於境界為緣長六粗的第一個智相。各位都還記得嗎?一念無明生三細:業 相轉相現相;境界為緣長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記名字相、起業相、業繫 苦相六個),見境界相,不了心現(我們看到境界――所有的形相,不知道是我們的真心 所呈現,所以不了我們的心所呈現),妄執心外實有(我們執著我們心的外面實在有), 能所二俱成妄(能跟所,上次有前賢什麼是四相,就是能所這兩字,能所=四相,我 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學說從文字不容易了解,可是用比喻就容易,我能看,能 看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差別叢生,我們並不是只有看一個 景相而是看很多景相,那叫眾生相,當我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 能所都是四相。原來我們要非三心掃四相就是這個意思,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 都不要有,就不會被三世攝受,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不分別了,四相都是分別心, 能所都是分別心,所以我們要進入一個沒有分別、一個絕對的佛性本體,我們只要 肯繼續努力,我們進入第二階段的第一堂課,三年已經完整的過去了,現在進入第 二個三年的第一堂課,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所成就,跟三年前有沒有一樣?(不一樣), 我們一定會說絕對不一樣,雖然當時是很苦,聽不懂又硬坐。後學想像:一句也聽 不懂,但要坐兩個小時,定力實在夠。真的夠,我們可以試驗,你全部都聽不懂, 能夠坐兩個小時,很難得,那都是工夫,都是訓練出來的,但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已 經很厲害了,所以要繼續努力。能所二俱成妄,全部都是妄,因為它是分別心),念 念相續不斷,故曰發妄不息(都是假的,而不息滅),屬相續相(境界為緣長六粗的第 二個)。此二屬法執,第二、第三兩結成。勞見發塵者:勞慮轉深,執取相(境界為緣 的第三個)、計名字相(第四個),此二屬我執,妄見我及我所(我=身心,我所=我的 環境,要了解,沒有我也沒有我所,可是我們現在都很堅定:我、我所=我有財產、 我有房子、我有車子,因為有的身心才享用我所。了解嗎?不然文字歸文字,我及 我所跟我沒關係,要知道關係很密切,我=身心,我所=我所處的環境、我所擁有 的一切都叫我所,很親切都跟我們在一起。現在把我及我所去掉,容不容易?不容 易,「明明身心都在、明明我生活環境都過的很好,怎麼會沒有我及我所」,要先 ―10― 了解這是短暫的現象,我們縱然可以活到兩百歲,那也只有兩百年而已,我們佛性 是億萬年,千千萬萬億萬年,是常存的,這麼長的億萬年來跟這兩百年比較,各位 想一想怎麼樣?很短暫,這個現象很短暫,所以不要住,相是假的,不要住相。各 位還住不住相?不敢回答,多多少少都有,不要住相那麼深就好,不要住的跟人家 吵,爭論的時候都…,那都住在很堅固的相),發現塵勞,有世間相,此即身、心、 世界,屬後三結成(我們打六個結,這屬於後面三個結)。六結倫次如此,歷歷可辨(可 以分辨),次第相生(一個一個下來)。 如勞目睛則見狂華(我們眼睛疲勞看到空中有花),於澄湛空中(澄湛空中就是我們佛 性本體真空之中),精明見中(我們非常精明,精=佛性本體,明=佛性隨緣之用), 無因亂起(沒有原因,然後亂起),能見所見,二俱成妄(全部都是妄,不真)。能見指 心法,所見指色法(之前我們有講,相宗把凡塵所有的法都歸納為五位百法。 五位: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為法。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共 11 個,屬於有形有相。 ◎心法:即我們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心所法有 51 個,51 個裡面分成五遍行、五別境、11 個善法、6 個根本煩惱、20 個隨煩惱、4 個不定法; ◎五遍行:作意(我們有意去做)、觸、受、思、想,五個,心所使用的方法。 ◎五別境:欲(我們的欲)、勝解(你對什麼都不猶豫)、念、定、慧。 ◎十一個善法:「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 「輕安」、「行捨」、「不放逸」、「不害」,共有 11 個善法。 ◎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我見,這六個是根本煩惱。 ◎二十個隨煩惱又分成大中小,大有 8 個、中有 2 個、小有 10 個。 ◎大的隨煩惱有有八個: 第一個就是「掉舉」,就是把心舉的高高的,讓它掉了,叫掉舉, 第二個就是「昏沈」。第三個就是「不信」。第四個就是「懈怠」。 第五個就是「失念」。第六個就是「放逸」。第七個就是「散亂」。 第八個「不正知」。 ◎中的隨煩惱有兩個:「無慚、無愧」。 ◎小的隨煩惱有十個:忿,恨,覆,惱,嫉,誑,慳(慳就是一分錢打二十四個結), 諂,害,憍。 所以五位百法裡面把凡塵所有都包含在這裡面。 ―11― ◎不相應法,就是不跟色法相應、也不跟心法相應,它獨立存在,共有 24 個: 「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 住、老、無常、流轉、定異、次第、相應、勢速、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共 24 個。 ◎不定法有四個:悔(後悔)、睡、尋、伺。 ◎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想受滅無為、不動滅無為、真如無為, 共有六個。 之前我們有發一張五位百法,有沒有人去把它背下來。所以沒有捷徑,只要你肯用 心,你就會了解到凡塵所有的一切,我們把它歸納,一個就是生滅、一個就是不生 不滅。生滅是我們在生活之中都要應用。不生不滅是一個根本,我們都了解然後也 知道外相的變化,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迷失,不會迷失我們就可以返回到原來的根 本。所以要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最重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相信各位經過三 年,都有,以前後學小時候都有徒弟跟師父,三年叫做滿師,各位前賢出師了沒? 還要再補再接再厲,這畢竟是不容易,因為後學是蠻長的時間摸索,所以才會對所 有一些修道過程裡面的內容、以及要達到的目標,都有深入研究,所以才能夠很詳 細的把它說出來。這麼長的研究時間,真的是不甘願帶到土裡面,假如一口氣不來, 不是全部都沒了,那就很可惜,白費後學學了這麼久,所以要趕快講給大家聽,是 不是不一樣?後學在想,從十三歲一直到四十三歲,三十年的時間,那是最痛苦的 時候,為什麼?一方面不了解,一方面沒有人可問,一方面以前的生活沒有像現在 這麼富裕,有時候都過的很困難,都是在那種磨練,真的是困而後知,受到累才知 道答案,很不容易,可是當一知道以後,自己就一直笑自己很笨,後學不是講三十 年得到八個字:「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是三十年,真的沒有人可以問,所以 後學都會鼓勵有疑一定要問,疑=結,你沒有問,結就沒有打開,絕對修不成,被 結卡住,你結一打開了就通達,所以道是通達沒有阻塞,我們沒有滯,所以一定要 通達,通達才是道,先在心裡面通達,我們的作為就通達,然後到達目標就通達, 所以一定要問,不要害羞。我們都很好,都還有人可以問,像以前後學記得一次, 特地跑到新竹石頭山,因為山上都是修道人,寺=和尚,庵=尼姑,後學都跑去問, 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後學都還記得:為什麼佛制訂戒律,乞食不超過七家。各位前賢 什麼意思?乞=求,七家=七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剛好七孔,要請它回來,是 不是迴光返照?(是),很多前賢會講「命令就好,哪要乞求」,各位前賢命令它 會不會聽話?(不會),那麼乖就好了,一定要乞求:「眼睛,你不要看你回來」, ―12― 這時候後學想:「看到你正喜歡的,你說眼睛你不要看,你回來」,要斬斷哪有那 麼簡單的。所以你培養認識真理,就簡單,但你不認識真理你就會被相迷惑。形相 一迷惑,你心一定外放,沒有辦法收回來。 所以我們就是一方面薰習,一方面實際去做,去實驗:看看我們的心到底有多強, 生滅的心到底有多強,不生不滅的心沈澱的有多深,然後我們慢慢會發現「知道了」, 知道就會改變,不生不滅會慢慢呈現,生滅的力道就會減弱,這樣愈修就愈得心應 手愈如意了,這別人沒辦法幫忙,而且也不會明天早上睡醒全部具足了,不可能喔, 不會就是不會,沒做就是沒做,你做了會就是會,它不會又回去。所以在凡塵一切 都是假、不真,真的就只有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我們確確實實就是感受祂存在,一 定要信,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信居中統四端兼萬善。信,不是相信外面而是裡面, 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一定要相信。你有這個信以後,發揮出來的力道就很 強。當你信不夠的話:「真的是這樣嘛」,哇~力道都沒了,不見了。所以一定要 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在易經裡面有「美在其中」,中=信,就是我們佛性 本體。仁義禮智,仁=東=屬於青=五臟六腑的肝。義=西=屬於白。南=火=紅, 北=屬於黑=水。信居中統四端兼萬善,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道的根源就是信, 佛法很深唯信能入,一定要對自己的佛性要有很深的信心)。 勞目睛喻從真起妄,淨眼喻妙心(即我們真心),發勞喻無明,狂華喻十界,生死、涅 槃、染淨境界,以涅槃生死等空華(涅槃跟生死平等,都是空中的花)。湛精明喻真理 真智(即我們佛性本體以及佛性本體發揮的般若妙智慧),一念未動以前(在我們一念 還沒動之前),唯真智照真理(都是真智照真理),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一念既 動,六結斯起(一念動了以後,六個結就打上來了),五陰具足(色受想行識就已經具 足了),一切世間山河大地:即五、六兩結。生死,有身根方有生死,此當第四結。 以上均屬界內,人執範圍(就是我執)。涅槃屬界外,法執範圍,此當第三、第二兩結。 皆即狂勞,狂勞指無明業相,屬第一結。此世出世間,皆是從真起妄,一念顛倒所 起之華相(即我們一念顛倒所起來的花)。六結生起,乃從一至六,此約解除,乃從六 至一(就是要反過來)。 經文――(第 125 頁,第 13 行)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六個結要怎麼解開。 小字體 此勞,即指狂勞,顛倒所起之華相,由一至六,同名為結、自當解除。同結二字, 寓有倫類序次義,但未知云何是解除方法(這是阿難問釋迦牟尼佛)。 ―13― 經文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 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 阿難:如是,如是!若欲解除,當於結心。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阿難看了說不,都在一 隻手,沒辦法解。那佛又「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左邊沒辦法解,拿到右邊來, 「又問阿難:如是解不」,阿難看了說「不也,世尊」,也沒辦法。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都沒辦法解開。「汝設方便」,你 現在想看看,想個方便「云何解成」,要怎麼樣打開它。「阿難白佛言:世尊!當 於結心」,在結的中心「解即分散」,結就解開了。「佛告阿難:如是,如是」, 佛給阿難印可,你這樣想就對了。「若欲解除,當於結心」。 小字體 左右喻空有二邊,不能解結(你著有不能,著空也不能);佛引,悟中道方解(佛就是 要引我們進入悟中道才能夠解開),結心雖喻中道。然非兼彼空有合成中道,亦非離 彼空有別立中道,乃是悟此根性,體自在而無繫(我們的佛性本體自在,沒有繫縛), 本不屬有,不迷為有而已,更不勞於觀空破有(所以也不屬於空);達此根性,用遍現 而互融(互相能夠圓融),本不屬空,不晦為空而已,既不執有亦不觀空,雙超空有之 中道――結心。 經文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 隨所緣出。 小字體 從根解結,直至成佛之法,此亦從因緣而生。惟是此種因緣是微細,不循外境,但 返照內心,即以圓湛不生滅性為因,次第解結修證為緣,復本心源(恢復到本來的心 源),究竟清淨,非取世間,四大和合,發明諸變化相之粗因緣(不是那樣)。如來發 明下顯佛語可信(佛講的話可以相信)。世間六凡染法(就是六道輪迴的眾生之染法), 出世間四聖淨法(即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四聖),皆不出因緣(全部也都是因緣)。 世間法以業識中具有漏種子為因,宿世(累世)所造善、惡業行為緣;出世法,以自性 本具,無漏種子為因,今生所修為緣。如來一一知其本有之因,各隨所遇之緣。出 生染、淨十界諸法(染法=六道輪迴),此即隨心應量,循業發現也(六凡即六道, 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 經文 ―14― 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 了元由。 「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下雨,下了幾滴,佛都知道。各 位前賢下一次雨,下幾滴雨?但是佛知道一滴之雨的數目。「現前種種」顯現在眼 前種種,「松直棘曲」,松樹為什麼是直的,棘為什麼會曲。「鵠白烏玄」,鵠為 什麼會白,烏為什麼會黑,「皆了元由」都知道它們的原因。 小字體 如是乃至,情與無情(情=眾生,無情=植物,那些沒有情識)微細別相,即恆沙界外 甚遠之處,天上所下一滴一滴之雨,亦知數目(都知道多少);現前種種植物,松何以 直?棘何以曲?舉二該餘(就是舉兩個,包含所有的動物植物),以及動物,鵠何以生 來是白?鳥何以生來是黑?一一皆知各命由緒(知道什麼因形成)。 經文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根結除開的話,塵相 就沒有了。「諸妄銷亡」,所有的妄都亡了。「不真何待」,所以我們萬緣放下, 萬緣就是妄,諸妄已經都放下了,不真何待=即真一定會呈現。 小字體 佛智圓照法界,無法不知之故(所有的法都知道),則所說解結之法,決不差謬;所許 取證之事,決不賺誤(絕對不會有錯誤的地方);初心下手,心無二用,力當專一,故 須選最圓之根,依之解結,六結若除,塵相先滅,細妄亦自銷亡。妄淨真純,惟一 絕待真心(沒有對待的,真心就呈現)。 經文 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 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同時要打開, 可以同時嗎。阿難回答「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打的時候一個一個打,現在要解開也一樣要一個一個解開。「六結同體,結不同時, 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小字體 此如來故問阿難,引悟次第(就是要阿難了解次第,按照一個一個來),以免後人迷誤 (後來的人不知道次第,就是解開結一定要一個一個。我們修的時候要抓住應該努力 的地方,先擱著的地方先擱著,不能顛倒,顛倒的話沒有效果)。解結時亦須次第而 ―15― 解。 經文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 已,俱空不生。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佛的經文都很短,可是 裡面的意思很多。因為已經得到我執空了,所以先得人空,人空就是我空。我 們在生活之中我執都很厲害。我執又有分別我執、又有寄生我執。分別我執容 易去掉。寄生我執是與生俱來,不容易去掉。但同時都要去掉,不管分別我執、 俱生我執,同時都要去掉。所以此根初解以後,先得到我空。「空性圓明」以 後,法執才去掉,法執有分別法執跟俱生法執。我們修道要去掉這兩個:我執 跟法執。我執沒有、法執沒有就容易成就。「成法解脫」,全部都能夠解脫。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空不空全部都不生了。 小字體 此正顯示根結俱解(根跟結全部都解開),當下即是自性真定(我們自己的自性真定), 此定即大佛頂首楞嚴王,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者。今見阿難於喻已知(即在比喻 方面已經知道),次第不可踰越,佛即印證之曰:喻既如是,次第解結可以還巾,六 根解結之法,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經文只有八個字,可是裡面涵義就 蠻多),此按逆流解結次第,於此根中先解三結,塵亡根盡,根結已解,一根解除, 其餘五根三結皆除,所謂一解一切解。解二結離塵,破我執分別,得與初果齊;解 三結盡根,破我執俱生(俱生我執比較難破,所以解開第三結以後才破。所以塵亡根 盡的塵亡就是動靜兩個結,根=聞,再來就是妄覺跟真覺第四個,所以一個一個一 直解開,一解開了就很容易一個一個解開),與四果齊(破俱生我執就與四果齊,四果 就是阿羅漢,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得證我空之理,人空即我空。 三空之中,此空居前,故曰先得人空,即解前勞見發塵(勞見發塵都已經解開了),根 塵三結而出分段生死(三個結都解開以後,分段生死就沒有了,不用落入凡塵生,沒 有生就沒有死,所以分段生死就沒有)。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者:此中含二結,前雖 得人空,尚未得法空,空性未至圓明,法執未捨,若能先去智愛(我們智慧產生的, 非常喜歡這個智慧叫智愛),破法執分別,解一結;再捨理愛,破法執俱生(俱生法執 就是理愛,我們非常愛真理,各位前賢可以了解很細了,「這些都對,怎麼都要破 掉」,若不破掉不會成就,所以還是一樣要破除掉),又解一結,則空性而得圓明, 便成法解脫,反觀涅槃亦復如幻(這時候來看涅槃,也一樣好像幻)。此解知見妄發, 發妄不息(就沒有妄發知見了,就息滅妄見),不住出世涅槃(已經可以進入佛性本體 ―16― 了)。解脫法己,俱空不生者,破法執不為法縛(不被法綁住了),此即證人、法二空, 今既不住,俱空之境亦復不生(人空法空俱空都沒有了),解除最初第一結,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此即解心性狂亂(就是我們一念妄動),而盡狂勞顛倒華相(已經沒有顛倒 華相)。 經文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小字體 於三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就是沒有一點點法生、沒有一點點法滅,都沒有 生滅之相),迷者見法實有(迷昧者說法實在有),修證至此,根結盡解(都全部解開), 三摩已入(三摩正定已經進入),妙心已悟(我們佛性本體已經領悟),道眼已開(見道 之眼已經打開了),故見諸法無生(看到所有萬法都沒有生),即前云:「十方如來,及 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不只生 死染法猶如空華,即涅槃淨法亦復如是。空華即喻無生之義。如此之理,忍可印定 於心(就是無生法忍,忍就是忍可印定於心,安住不動,已經安住不動在不生不滅佛 性本體),名得無生忍。 經文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 小字體 慧覺,即照根性之妙智(般若妙智慧);圓通,即證法忍之妙理(已經安住在妙法裡面 了);雖未真修親證,今已決定明了,得無疑惑(已經沒有疑惑了)。 經文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 小字體 皎然,即心目開明,前佛說破妄顯真周,敘悟(阿難敘述領悟)則曰:身心蕩然;說無生無礙周, 敘悟則曰:身意輕安;今教從根解結,則曰:身心皎然,快得無礙。快者暢快(就是沒有障礙),明 白通達,故得無礙。 經文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一六亡義」:一跟六已經不要用了、消失了。 小字體 雖復二字,意以此義雖復悟知,然猶未能了達圓通本根,無從起修,雖知無益(雖然 知道但沒有利益)。 經文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小字體 我輩:是阿難指有學一類(就是程度比較低的)。飄流生死,零落諸趣(在六道裡面, 趣=往,六趣=六道)。積劫孤露:謂過去歷劫之久(已經很久很久),猶如孤兒,無 ―17― 倚無靠,何異露宿(在外面都沒有可遮風避雨的地方),未墮惡趣,已屬可幸(不落入 三惡道已經很萬幸了)。何敢心思,念慮預佛天倫者(阿難與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 父、子、兄、弟,以天合者,曰天倫;君、臣、朋、友,以義合者,曰人倫。阿難 為佛堂弟,得預佛之天倫,此更可慶幸。久在飄零,未霑法乳,命若懸絲(好像身體 只有一根頭髮絲繫著,很快斷了就摔死了),今飽嘗法乳,則慧命可續(我們佛性就可 以延續),如遇慈母(好像遇到慈母一樣)。 經文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到這地方就是一段。「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 無有差別」這又是另外一個意思,所以不要連貫,一連貫整個意思都出不來。 小字體 前二句後四句意全不同(若復因此,際會道成――就是我這麼幸運,現在能夠聽到這麼 好的來修,能夠成道了,就很慶幸。底下,我若沒有做,以前所得的密言以及我領 悟了很多,跟沒有聞沒有差別,就是你領悟了沒做。上面兩句跟下面四句意思相反。 但是你連貫起來看,意思就全部消失了,因緣際會道成意思出不來。所以分開兩個 地方來看),前是說,果能依教修習,道果成,不負所遇。後說,密言:佛不常開演 之法,若還同昔日,不加行證,與未聞者,無有差別。 經文 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 佛冥授。 小字體 惟願如來,垂大悲心,惠施我等,秘密嚴淨之法(就是修持的最高法門),如來不肯明 言,是秘密。了義修證,非著相之修故嚴淨。佛前要阿難心中詳擇,阿難無慧詳擇(這 是阿難慈悲,阿難故意示現,說我沒智慧可選,不知道用哪一根來修,要佛來明確 的告訴我們),求佛開示,佛肯分明指示,則成如來最後開示。最後者,即究竟開示 之全功也(就是已經都知道了,僅剩下一點點,剩下最後一個關卡,希望佛能夠把最 後的關卡也講出來)。退歸本位藏諸心,默禱,望佛冥授,此屬意請(就是在意裡面, 請佛不要講答案,希望用秘密的告訴阿難就好),亦不必顯說(明顯的來說),而佛應 其密請,故不自說(佛自己不講),遂敕二十五聖,各說法門(佛自己沒有說,希望已 經有修證的講出他們的因地心,讓阿難了解要怎麼樣選擇)。 經文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 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 摩地? ―18― 「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這些成就都很高。 小字體 爾時,即阿難意請之時,知其但求冥授,故不顯說。普告會中,從佛口生,從法化 生(從佛一直講,然後去做,成佛了,叫從佛口生。從佛法去修,然後變化了、成就 了,叫從法化生),得成無學之位(見惑思惑已經去掉了)。佛不問各人所證,但問最 初發心者(發什麼心),以因地心為起修之根本故(因地心很重要)。悟十八界,誰為圓 通?而不言七大者(因為二十五裡面還兼備七大,水火風土空見識加起來才二十五), 以水火風大空合六塵中,見合於六根中,識合於六識中,則問十八界,二十五門, 皆在其中(全部都已經包含了)。問誰為圓通,此是一意;又問從何法,為最初下手, 起修之方便,然後得入三摩地,此又是一意。 二十五門遍該諸法,頭頭是道,法法皆通,故諸聖依之而修,皆證圓通(全部都可以)。 歸元無二(歸到本元沒有兩個,都一樣),方便多門(方便的修持有很多法門都可以到 達)。因地依修之法,親證實到,並非空談無驗。 ◎剩下約 15 分鐘,提問問題 【問】:活佛老師說:現在性理心法進入第二階段,要求我們一天至少要一個小時萬 緣放下一念不生,可是很多前賢反應說:我一天要放出一個小時,…所以變成他要分 段。後學想請教劉講師,劉講師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坐著、躺著、站著, 有沒有比較重點的地方,因為有時候坐著的人要萬緣放下幾乎坐不住,會整個垮下 去。有沒有比較要點的地方,在劉講師坐著、躺著、站著、坐公車的時候,有沒有 什麼方便要領的地方來教導大家。 【答】:各位前賢這個法門重點是在我們的「心」,不管你是用什麼姿勢,你走路也 可以、坐著也可以、你躺著也可以,怎麼樣做都可以,沒有固定要怎麼樣做,有固 定怎麼樣做就會很拘束、不活潑。我們萬緣放下的重點就是在「萬緣全部能放下」, 你說心很亂,這是不是緣?你放下,你把很亂的心放下,亂在哪裡?(心),在心, 心很亂,那你放下了,心還亂不亂?不亂,這樣會不會?(會),什麼時候都可以做。 活佛老師慈悲,就是要大家實際見到功效,你肯做的話,之前我們就講「尸居而龍 現,淵莫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那時候只有講但不解說,為什麼,因為我們程度都 還不夠,現在已經可以了,為什麼,因為做久了。 我們剛開頭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要先了解佛性的輪廓,佛性到底是什麼樣子,要 先了解。那個是一個起頭、下手開始修,當你能夠了解佛性的狀態、輪廓,然後你 ―19― 又繼續做、又繼續做,它會累積,累積以後,我們會把凡塵這些假相假事全部看淡, 並不是沒有,而是看淡不看重,把佛性的本體看重,看重以後我們會慢慢的一直深 入,深入以後我們的般若妙智慧會呈現,呈現的時候在應對: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怎麼應對佛性會告訴你,那你做就會恰到好處、剛好。所以做的時候不管什麼姿勢, 重點是在你的心,縱然你坐的非常端正,可是你胡思亂想,那有沒有萬緣放下?沒 有。縱然你很忙,各位前賢「專一就是道」,你很忙的時候,你就專心忙你手上的事, 那已經沒有二心了,那個就是道,那個已經不攀緣。假如你一方面做事,一方面又 在想,那就攀緣了,那就不是萬緣放下。所以你可以行住坐臥都在做,只是我們還 沒那麼熟悉的時候,選擇我現在有空,是幾分鐘。你有幾分鐘就做幾分鐘,不侷限。 活佛老師說一定要做一個小時,是給各位規範,你不做沒有工夫,你有做就有工夫, 是這樣的,活佛老師慈悲。 【問】:身體的覺跟佛性的覺,差別在哪裡? 【答】:真理的覺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真性、佛性的覺是相通的、是一樣的,只 是文字不同,它是講同樣的東西。 【問】:承上,不是差別很小嗎? 【答】:是你的分別心。 【問】:當常光現前的時候,當下的定義就是真的嗎? 【答】:這個第一義,有時候我們是循循善誘,他還沒有到達第一義,可是他很努力 在做,那我們鼓勵他:「對,就是這樣,對」,可是不是,那是一種讓你動力還在、 讓你努力去做,你愈做愈熟悉以後,你自己會發現不是這樣,這樣才是最上乘的一 個修持方法。假如說「不對」,你的心都冷了,想要再修都沒力了,那就不會教了。 所以我們要講「對,就是這樣,你那個第一個就是第一義」,各位就是要看,看楞伽 經概略,第一義佛有詳細解說,第一義者是自證者聖智,答案這就正確。可是我們 平常在講的時候,你不要一直用死板版的一定要這樣,可以循循善誘,「對,對,就 是這樣」,讓他努力去做,做了一段時間以後,熟悉了,熟悉以後他不會懈怠、不會 冷待,那就好了,他會得到答案。 【問】:因為劉講師在講經的時候,其實是講的很清楚,可是有部分前賢反應回來, 他們聽起來是很模糊,所以是不是請劉講師在講述的過程當中,能不能像今天講課 這樣子,到最後有一段時間:「其實這一段是佛告訴他……怎樣怎樣」,用比較更白話 的方式,因為劉講師在講述,以劉講師的立場是很白話,可是在有些前賢的立場, ―20― 他還是蠻不易。所以在一段完之後說:「我們最後這一段是阿難請教佛如何如何、這 一段是佛告訴阿難如何如何」,讓大家都這樣去了解這一段經文的意思。 【答】:因為後學一直都投入在經典,都會覺得真的很白話。因為我們要詳細說,說 過頭了會畫蛇添足,到後來會得不償失,你慢慢領悟出來的,跟我們這樣詳細講、 胡亂講,慢慢領悟出來的重要。那你詳細說,很了解,到後來你會厭惡,為什麼? 沒有價值。所以後學不採用,就是因為有一些加油添醋,喪失它本意,不是原來的 意思。所以現在看很多的註解,後學說這不是佛的意思,所以後學都不用,可是我 們可以按照現在這樣講,後學都有留給各位提問的時間,你可以問啊,你不知道、 不瞭解你可以問,你問了後學就會說,角度很寬,你不問,後學就不講。這樣不是 很好嗎,你不懂又不問,那你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懂,不要怕不好意思,沒有不好 意思的,當你問出來,大家都很感謝:「我也有這個問題,但我就是沒想到」,是這 樣的,所以你問沒關係,後學不知道的,後學會說我不知道,後學知道的,後學馬 上就說。 【問】:請問劉講師先天的濟公活佛我們老師,跟後天的廟的濟公活佛有什麼不同? 【答】:現在都是上天大開普渡,萬教齊興都很興盛,那很多的公廟它們也想行功積 德,而它們也是藉著仙佛的力量來成全眾生。現在有很多修證的先進者,他們又落 入凡塵打幫助道。 那我們先天拜濟公老師,為什麼後天的廟也有啊?後學不是有講,我們已經成道以 後可以千百億化身,然後佛會應著眾生的需要,不會固定啦,要看我們追求的方向, 譬如你就很愛簽,哈哈~佛就會利用你那個心給你們一個答案,看你們會不會在簽 的過程裡面,或是有簽中、沒簽中,讓你去領悟一些真理,所以那也是佛用的一種 法,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可以用,所以你不要固定,不要看成是一個固定,佛千 變萬化的,凡塵事都是假的,只要能引導眾生行善就好。這樣了解嗎?只要引導眾 生能夠行善,那都是善法,能夠因為眾生的累積善。 要了解能夠坐在這邊聽上乘佛法,絕對不簡單啦,你要一般人進來他坐得住嗎?坐 不住,為什麼?沒有根基,沒有那個緣分。所以佛門雖寬,不渡無緣之人,雖然很 寬廣,你無緣就不渡啊,為什麼不渡?你不聽,跟你說你不做啊。我們活佛老師也 一樣,不見得眾生都要聽活佛老師的話,聽不聽?(聽),哈哈~很多人都不聽活佛老 師的話,當成馬耳東風,有,有聽到,有聽說了,但是你都不落入內心,不想做, 祂講祂的,我做我的,很多人都這樣,仙佛要怎麼辦,很無奈啊,所以只有求我們 ―21― 自己發心,自己去追求,自己研究,這樣才是一個根本,那你一直都依賴外力的話, 最後你也會被外力考倒。

楞嚴經-38

 因為我們都會說太深了聽不懂,後學回去以後就找民國 85 年後學有寫一本,也是楞 嚴經,今天已經帶過來,請吳講師影印,希望我們下個禮拜就可以看到。85 年寫的 時候,每一句都有解說,這樣的話就不會說後學認為是白話,而各位認為是文言文。 因為每一句都有解說,我們一看可能會更容易明白,所以變成有兩本,這一本是約 民國一百年寫的,而另一本是民國 85 年寫的,總共有 272 頁,那時候大概是約兩、 三年的時間寫下來的,是第一次寫;而這一本是第二次。因為現在這一本看一看都 是白話,所以都不解說。而 85 年那本每一句都解說,所以後學想可能對各位的幫助 比較大,所以拿過來影印,下個禮拜希望可以看到。 經文――(91 頁)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 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 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已, 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阿難就問釋迦牟尼佛,「如來雖說第二義門」,第一義就是能修之心,第二義門就 是所修之法。阿難就講「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要解開結。「若不知其所結之元,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假如不知道那個結打在哪個地方,那麼這個人一定沒有辦法 解開。各位前賢我們的結打在哪裡?(心裡),心也會打結啊?夠厲害的。所以阿 難很慈悲就是要釋迦牟尼佛來講,我們眾生所結之元在哪裡。「世尊,我及會中有 學聲聞」,在楞嚴法會裡面,有學就是在有形有相之中學,聲聞就是苦集滅道,四 諦法,程度都比較低。「亦復如是」就是也是一樣,不知道所結之元在哪裡,也就 是不知道要怎麼樣解開。「從無始際」就是不知道從哪一個朝代開始、不知道哪一 個元會開始,也就是非常久之前。「與諸無明,俱滅俱生」,我們到凡塵來就帶無 明來,因為無明才落入凡塵,所以以這個無明俱滅然後俱生,一直都在生滅之中。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雖然已經得到很多修持的佛法,也知道要行善累積那個根。 ―2―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要行善,讓這個善能夠生根,讓我們的善根能夠成熟,當善根 成熟我們就容易接近上乘佛法,就能夠聽得進去,然後能夠相信、能夠修。 「名為出家,猶隔日瘧」雖然名字叫出家,可是只有出這個凡俗的家,沒有出三界 的家,還在凡俗裡面打滾。好像隔日瘧(瘧疾),忽冷忽熱的那個瘧疾,老一輩都有經 過隔日瘧的朝代,年輕人可能就沒有遇到,那個很厲害,當一冷的時候,你再蓋怎 麼多的棉被都不會熱,熱的時候你跳到水裡面都不會涼。所以醫藥沒那麼發達,都 很苦。「惟願大慈,哀愍淪溺」,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大慈大悲,哀愍眾生,沈淪 在苦海裡面。溺=沈溺在水裡面,在苦海。「今日身心,云何是結」,今天這個身 心哪個地方是打結了。「從何名解」,要從哪個地方來解開,就是結在哪裡、要怎 麼解開。「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就是我們末法眾生苦難的眾生,我們眾生都是受苦 受難,縱然福報很大一樣是苦難,我們最好就是能夠修證,作佛菩薩,就能夠不受 這個苦難。「得免輪迴」,讓苦難的眾生都可以免掉輪迴。「不落三有」,三有就 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有因有果。「作是語已」就是講了這些話以後。「普 及大眾,五體投地」就跟所有的有學聲聞這些大眾,五體投地,兩隻手、兩支腳跟 額頭都碰到地上,這是最敬禮。「雨淚翹誠」,流眼淚好像下雨一樣,就是很傷心, 誠心非常的明顯呈現。「佇佛如來,無上開示」,佇=等待,等待釋迦牟尼佛能夠 開示最上乘的佛法。 經文――(91 頁,反面)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 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 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爾時世尊」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有學就是有 見惑、有思惑、有無明惑,這些都在就叫有學。當我們斷掉見惑以後就已經見道位, 斷掉思惑就是修道位,見思惑都斷盡了、無明惑也去了就叫無學位,所以到達無學 (無法可學)程度就高了,而這有學程度都還不很高,就是有因有果。我們在有因 有果裡面學就叫有學,我們有住相就叫有學。就是釋迦牟尼佛要讓諸有學者也能夠 了解這真理。「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也為了現在末法眾生能夠出世的 一個因(怎麼樣可以離開凡塵)。「作將來眼」就是做以後修行的眼目(即修行的 目標)。「以閻浮檀,紫金光手」,因為佛全身都是閻浮檀的紫金光(就是很好看 的形相)。「摩阿難頂」即安慰,摸頭頂就是一方面安慰、一方面表示要傳授最上 ―3― 乘的佛頂,我們頭頂是最上乘的法。「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十方=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普佛世界,所有的佛世界非常的多。「六種震動」,動、 湧、起是屬於形相,震、吼、擊是屬於聲音,這六種震動,有三個屬於形相、三個 屬於聲音,就是能夠讓整個世界都不一樣,可是這都要修持以後才有感受到這六種 震動,而我們眾生大概都不知不覺。「微塵如來」,一粒微塵即一位如來,就是非 常多的如來。「住世界者」,世=時間,界=空間,住在時間跟空間的微塵如來。 「各有寶光」,他們每一個都有寶光。「從其頂出」,我們眾生也都各有寶光,只 是我們沒有辦法要它出來它就出來,差別在這裡而已,所有眾生都有寶光。「其光 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就是在微塵如來的世界(非常多的世界),在他們的世 界都集中集合來祇陀林。「灌如來頂」就是釋迦牟尼佛。「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這時候大眾看到這一個樣子,都不曾看過,這就是顯現那些修證的佛菩薩不用到娑 婆世界來,在他們本國地方就可以把寶光普照到我們娑婆世界。 經文――(91 頁,反面)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 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這時候阿 難及大眾都聽到十方的微塵如來,非常多的如來,都修證了,他們不一樣的嘴巴, 講同樣的話,跟阿難講。「善哉阿難」,為什麼開始就稱善哉呢,因為阿難的發心 就是要讓釋迦牟尼佛來講,讓我們眾生都能夠了解,所以那個發心非常的慈悲、非 常好,阿難不會說示現比較低的程度被人家笑而不好意思,被人家笑也沒關係,所 以十方微塵如來就讚嘆阿難善哉。「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你要認識知道我們與生 俱來的無明。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開始修道就是要破我執,「我執」有分別我執 跟俱生我執,再來破法執,「法執」有我分別法執跟俱生法執,再來最後一個就是 俱生無明,這是最難破且是最深,所以俱生無明一破除掉以後,就已經恢復是如來 身了。所以微塵如來要阿難以及大眾都知道認識我們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 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使我們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六根讓我 們六道輪迴,沒有別的東西。所以我們之前都一直講,我們在生活之中都是六根在 當家,就是因為六根當家才使我們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一定要啟發我 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把支配我們身口意的權柄交給佛性本體,不要讓六根 ―4― 一直當家,假如我們讓六根一直當家,我們就一直六道輪迴都沒有辦法脫離,所以 要交給佛性本體。可是後學都講,假如你知道了真理,馬上就把全部的權柄交給佛 性本體,那我們六根反撲,反撲的力道很強,我們大概都會受不了,所以要先妥協, 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很緊密的結合。現在家家戶戶裡面都整理的很乾淨,那我們到人 家的家裡面去,要把鞋子脫下來然後穿上脫鞋,那告訴我們妥協妥協,要先跟六根 妥協,對六根說「你不是主人,現在你先讓一半的權力給你的主人」,那六根就會 答應,這樣一段時間以後,六根才會認清自己的身份:「啊,我不是主人」,所以 六根就會慢慢的退位了,然後佛性就可以全部當家了。 各位有沒有試試看?一定都沒有,哪有空,很忙的,生活之中都很忙,忙什麼啊? 趕死,忙死啊!所以我們很忙很忙,忙什麼,你一直追究,就是要賺錢,賺錢要做 什麼?要吃飯,吃飯要做什麼?到最後就是在趕死,是不是都這樣?已經有一個模 式了,都一定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能夠迴光返照,就是把外放的精神收回 來,收回來以後我們會有改變,就會改變。所以我們研究了明心見性,我們一定要 從心性起修才會成就,所以使我們六道輪迴就是我們的六根,而現在我們要修證也 一樣是六根。底下就講「汝復欲知無上菩提」,就是要知道得到無上菩提(最上的 覺)。「令汝速證安樂解脫」,令我們能夠很快的、快速來證悟安樂解脫,「寂靜 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所以讓我們六道輪迴也是六根,讓我們解脫凡塵的 苦惱也是六根。之前我們就有講,我們六根有生滅、有不生不滅,記得嗎?因為那 時候我們用舌頭來作比喻,我們舌頭有生滅、有不生不滅。 當我們什麼都不吃的時候,它不生不滅的時候存在;當我們吃東西時候,吃什麼東 有什麼味道,那是生滅。所以我們舌根有生滅、有不生不滅,我們都可以體會。吃 東西,當東西吃完了,味道不久就消失了,再吃另外一個東西就會有另外的味道, 那都屬於生滅。可是我們什麼都不吃的時候,就回到我們舌根的不生滅本體回來。 所以我們有一次對生滅跟不生不滅有詳細的解說。有生滅的,我們跟隨著生滅就六 道輪迴;有不生不滅的,我們跟隨不生不滅,就可以安樂解脫。所以我們有講過,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我們的眼根就是文殊, 文殊的智慧很高,很高的智慧現在寄託在眼根,我們若以凡心來使用我們的眼睛, 結果就帶領我們走入六道輪迴。假如我們眼根一看萬相萬事,我們都有文殊的妙智 慧(文殊的智慧很高),一看了就知道:「形相是假的,不真」,不真的話,有形 相,但我們不住相,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文殊就請出來了,所以你眼根看什麼 都沒關係,都不會著迷。 ―5― 假如我們沒有智慧的話,眼睛一看就喜歡了,就促成我們身體要去實行,看到衣服 很漂亮就一直很想買,文殊已經不見了。假如我們眼根一看,看到很漂亮的衣服就 想:「我家裡很多,我都穿不完了,不用再買」,這樣文殊就出來了,所以文殊出 來就是不生不滅,而你一看了你很喜歡而很想買,那就是生滅。所以六根之中有使 我們六道輪迴、有使我們安樂解脫,就看我們怎麼應用。 耳根,對於靡靡之音,若聽到有人對你撒嬌,你整個都著迷了,那就是生滅。你若 是聽到這聲音,是眾緣聚會才發出來的聲音,那觀世音就出來了,就是不生不滅, 就是聞性出來。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時候,用生滅的多,不生不滅都不用都不習慣, 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讓我們的不生不滅在日常生活之中習慣性的來使用,習慣性都 是使用不生不滅,當然我們到時候安樂解脫,所以不能說等到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 我就成道了,有這樣的嗎?還有講「現在趕快去渡人,等到一口氣不來,回去理天 在修」,有這樣的嗎?現在有身體不修都沒辦法,等到一口氣不來,回去還有辦法 修啊?還可以啊?可以的話,我們就不用麻煩,坐著等死就好了,為什麼?回去再 修,反正在凡塵也不能修了,合不合理?(不合理),恩,不合理了,講就要講合 理,要聽起來這樣做對,不能聽起來怪怪的。所以講出來要契合真理。 經文――(91 頁,反面)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 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雖然聽到這樣講;「心猶未明」,心還沒有了解這什麼意思, 就「稽首白佛」,就向佛行禮且表白心中的問題。「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 生死輪迴=六道輪迴,安樂妙常=安樂解脫,是兩個方向兩個極端,為什麼「同是 六根」,阿難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兩個:六道輪迴也是六根、安樂解脫也是六根, 為什麼全部都是六根,「更非他物」,不是別的東西。 經文――(91 頁,反面)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 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就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出來的源頭是一樣。假如我們沒有 研究性理心法,我們就不知道源頭是同樣。六根跟六塵,六塵就是外面的色身香味 觸法,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根跟塵都是同樣的源頭,都同樣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 ―6― 本體,真心佛性本體是如來藏含藏萬相萬事,可是我們都把祂落入含藏善惡種子(如 來藏含藏善惡種子),可是祂更大更寬廣的範圍是含藏天地整個萬相,那才是我們 本體的功能大用。所有山河大地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就是同源,跟我們眾生落入凡 塵這樣是不是同根源?(是),恩,所以根塵同源。 「縛脫無二」,縛=束縛,脫=解脫,束縛跟解脫是一樣的,並無二樣,我們迷昧 了就束縛,我們領悟了就解脫,而要領悟、要迷昧都是我們自己。我們要領悟還是 要迷昧?(領悟),領悟就解脫了,所以縛脫無二,都是我們自己。束縛也是我們 的心束縛了,解脫了也是我們的心解脫了,全部都在心,所以心一定要明(明心), 然後見性,我們有一個禮拜全部講明心見性。我們修道一定要分辨生滅的心跟不生 不滅的心,生滅的心是我們日常生活在用,那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沒關係,不要住 相就好。不生不滅的心,我們瞭解到它都很篤定的,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那 個時候整個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一定可以體會,我們有時間就做萬緣放 下一念不生,然後你一直累積,累積了很久以後,我們的塵垢就可以降低減少,塵 垢降低減少則佛性就清淨,佛性一清淨以後,第一個我們第六感特別敏銳,雖然佛 性的大用還沒有,可是佛性的第六感已經有了,有了以後我們會很靈敏,今天會遇 到什麼事、會有什麼人來見我們,我們都會事先知道,那就是第六感特別敏銳,只 要修都會有。然後我們看到人,見到他本人,你就可以直接感受他到底業障重不重, 當你一看到:「喔,這人業障怎麼那麼重」,各位有沒有這能耐?還沒有啊,修這 麼久還沒有啊?應該一看了就知道,有的人根基很好,一看:「喔~這個來修道應該 很好修」,一看了就會知道,你可以直接感受,感受很重要,第一個(第一義)讓 你接觸的訊號:「這個業障很重或他累積善很多很好修」,你都可以感受,到底有 沒有啊?(有),不好意思講,都是有,若沒有才奇怪,若沒有就跟社會人士一樣 了、沒差別了。只要我們修了以後,因為凡塵事盡量拋開,佛性愈敏銳,那你愈靈 敏了,當然知道就會愈多,因為整個宇宙、整個山河大地全部都在你的心中,全部 都是你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怎麼會不知道呢,會知道才對喔,到後來我們大用一 發現,那更不得了。所以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識性虛妄」,我們的識心就是生滅,識的性都是假的、虛妄、不存在。「猶如空 華」,就好像空中的花,空中有沒有花?(沒有),我們也可看到,只是假的。當 身體不好、眼花才會看到空中的花,所以經典都把「花」寫成「華」。「阿難,由 塵發知」,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由於有六塵然後發我們六根的知見,因為有六塵, 所以我們才有知見。假如沒有六塵(色身香味觸法),那我們六根的知(眼耳鼻舌 ―7― 身意)就沒有對象,就不知道。「因根有相」,因為我們六根才會有六塵的形相。 「相見無性」,六塵的相、六根的見,沒有本性。「同於交蘆」,交蘆就是植物生 長要兩個互相依賴,要互相依賴它才可以站立起來,假如只有單一的話,就沒辦法 站立。要有六根與六塵,塵跟根互相依賴。「是故汝今,知見立知」,我們的知見, 正知正見(佛知佛見),就是我們一念都不生的時候,當一念都不生的時候並不是 沒有念,而那是正念(是正確的念),沒有念才是正念,我們有念都是邪念,我們 起心動念的念都是邪念,當我們沒有念頭了,那個沒有念頭可是了了分明,那就叫 知見,那個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個很重要,我們都一直在講,我們念 頭都不起了,那就叫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所這裡的「知見」就是正知正見,佛知 佛見。然後我們「立知」,立知就是根塵相對所產生的,我們把它建立了。即在我 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上面,根塵相對,把它建立,我知道。從文字比較不容易了 解,但從我們講解就容易,「知見」就是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就叫 正知正見,這時候不要在「立知」,你再立知的話,就已經便偏了、邪了,不是真 理了。所以「知見立知」這個就是「即無明本」,就是我們根塵相對即是無明的根 本。所以可以了解,我們凡人在凡塵都是無明,沒有認清真理的時候,因為我們都 是很相信我們的六根,然後面對六塵,當根塵相對產生六識,我們都把它認為真的, 結果它都是妄,因為它沒有體,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像我們真心佛性永遠 都不變、如如不動。所以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所有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這一些都 是立知,都是知見立知,我們從佛性本體建立的知覺性。 「知見無見」,我們在我們了了分明的佛性本體上面,我們不再加知見,就是已經 無見了。「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這一些知見無見(斯=知見無見),這樣子就叫 做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我們在我們佛性本體上面,沒有再加我們的知見,這 樣就叫涅槃。差別很大喔,我們一般習慣性,我們生活的用法都是知見立知,因為 很容易就形成,根塵相對產生六識都是這樣,哪有辦法像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以後, 把根塵相對的六識,(六識)那種變化完全都了解、都不要它,我們應用它但不住 相,我們應用它但是不被它左右,所以就可以進入涅槃。無漏=一念不生,一念都 不生了就是無漏,為什麼?因為我們精神都外放,外放就叫漏,可是漏翻成中文叫 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各位有沒有漏?(有),我們大概都漏的蠻厲害的,造 化一引誘我們都精神外放就叫漏,因為精神外放,然後落入三惡道,就是因為漏, 精神都外放了,所以跑到三惡道去,無漏則精神不外放,全部全神,神都完全了, 無漏真淨(真正的清淨),到達佛性的原來狀態。「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就是 ―8―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能再加別的東西進去,並不是說我們佛性很狹隘不能 容納別的東西,而是說我們的佛性生發萬相萬事,不能在我們的佛性本體上面再加 另外的東西上去,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都會說佛性太不光明了,都無明,我們把 它加明進去,不加的話佛性本身發出光明,一加進去全部都無明。所以佛性本體是 不能加任何東西進去,所以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不能再容納別的。 像我們研究六祖壇經,懷讓禪師有講「染污即不得,修證即不無」,我們看的時候 是六祖一問,懷讓禪師馬上回答。結果後學看五燈會元並不是這樣,懷讓禪師被六 祖一問「什麼物,怎麼來」,懷讓禪師整個都愣住了,他都不會,懷讓禪師就回去 了,回去後懷讓禪師就把凡塵的萬相萬事拿來合,六祖問懷讓禪師的意思「你佛性 是什麼東西,你佛性怎麼到這裡來」,懷讓禪師回去就拿萬相萬事來跟這個相合, 結果他八年後才得到答案,然後又來找六祖,跟六祖講他領悟了,六祖就說你說說 看,懷讓禪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你說佛性像什麼都不對,六祖又問「還可修 證否」,懷讓禪師就回答「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這關鍵點都講的很清楚, 修證即不無=一定要修證,為什麼?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染的習慣性太強,所以 一定要修。染污即不得,就是佛性的本體,你要把佛性怎麼樣染污都染不得。所以 六祖一聽就說「即此不染污,是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這就是印 可,你領悟的完全正確,不染污諸佛之所護念,所有的佛在保護就是在保護這個不 染污的佛性本體,你這個樣子,我也這個樣子。現在我們在來看六祖壇經意思就更 明顯,整個意思都出來。所以佛都是要我們眾生成佛,成佛一定有方法,要了解方 法,那一定有真理所在,要透徹知道真理,都不能含糊。 小字體――(第 92 頁) 根,塵,皆是清淨四大所成(我們的六根、六塵全部都是清淨四大水火風土,而 我們看到的水火風土都是經過很多的參雜,所以很污穢,不是清淨。可是我們的源 頭是清淨的四大,像整個虛空裡面都有水火風土,這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各位前 賢有沒有很清淨,雖然有水火風土天地的元素都在這裡面,但我們見到以後都很清 淨,就是這樣,這個造成的形成的,根塵都是這個清淨四大水火風土所形成。那我 們落入凡塵的四大水火風土,我們看到的已經都變的很污穢,不一樣了,可是它的 源頭很清淨),故曰同源,縛脫皆在根塵(我們束縛了也是六根六塵,解脫了也是六 根六塵),故曰縛脫無二,根塵識之性,虛妄不實,故如空華(我們六根六塵六識 的性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實相,是虛相,所以好像空中的花),由外塵而發 根中之知見(就是因為有六塵,才有我們六根的知見),因內根而有塵土之假相(因 ―9― 為我們有六根,然後六塵的形相我們才說的出來,才能夠呈現),即依根身而有器 界(按照我們六根及身體,然後就有外面的器具世界,我們看得見的都叫器具), 依器界而發知見(按照我們凡塵的這些器跟世界,器=看得見形相的東西,像房子、 桌子、椅子都叫器,界=世界。有這些東西我們六根的知見才可以發揮出來),相 與見(相=六塵,見=六根),由根塵互相發起(發起相跟見),同空華無質(六 根無質,六塵也無質,沒有實在的質地),不能自立(它沒有辦法自己獨立),若 無相決定無見,若無見亦決定無相,是故同於交蘆(所以相跟見,六根跟六塵同於 交蘆)。 知見立知,知見即本具之知(就是佛性本體本來具備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 立知之知即六根性(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那個叫立知),知見本身即 是知見性,無須於知見性上更立知見(不用的,我們佛性本體就有正知正見,不要 再加了,再加就變無明就變妄了)。如心色本是一體,淨色常在圓明知見心中(色 跟心是一體,可是我們說色有形相容易知道,但心沒有形相不容易知道,在真理之 中色跟心是一體的),偶然不覺,於淨色上起明暗見(偶然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已 經起來了,在淨色的上面起明暗見,本來很清淨的形相,然後我們有明有暗就起明 暗的見解),名知見立知,亦即由塵發知(有六塵才能發六根的知),明暗即相, 又名因根有相(因為我們六根才有六塵的相)。 知見無見者,即圓明心中,無明暗之見(沒有相對帶的明暗之見),有明暗動靜 等,十二種塵見,見與塵組織不分,則失無漏真淨之體,隨塵生滅(隨著凡塵生滅), 則失涅槃本相(不生不滅的本相就失掉了)。若人將圓明知見心中,十二種塵見除 去,是名知見無見(已經在我們正知正見裡面不再加入別的東西),此妄知見無, 則不隨塵生滅(不隨著凡塵生滅),是名涅槃,不與妄塵為伍(就不跟它相處在一 起),故名無漏真淨,云何此中更容他物哉(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不能再加入別的 東西進來)。 經文――(第 92 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釋迦牟尼佛又把這義理重新講一次,然後用偈語來說。 真性有為空,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真性,落入有為(有所作為)它就已經全部都是空,所 以無為才是正確,有為到最後的結果全部都是空歡喜一場,都是空。 緣生故如幻, ―10― 所有萬相萬事都是因緣聚會所產生,所以它好像幻,幻影、幻相、幻燈。各位前賢 有看過幻燈片嗎?以前常到戲院去看電影之前都會放映,一出來很快就又切下一個, 那叫幻燈,因緣產生就好像那個一樣,很快就消失不見,如幻,都不真。凡塵的萬 相萬事也都是如幻,不真,很快就變化。所以我們住相會產生煩惱,煩惱就是因為 住相,而我們住的相,當相已經變化,可是我們住的相還在舊的相上面,所以我們 就是沒有跟的上真理,若是跟的上真理的話就不會住相,就不會煩惱。所以各位就 可以想一想,我們的煩惱由來,是怎麼來?由住相而來,相都不住了,煩惱就沒有 了。所以一落入真理以後,什麼都沒有,沒有才是真正的實相,有的話很快就變化。 無為無起滅, 假如我們進入佛性本體就是無為,無為就沒有起滅,就沒有起滅(生起、消滅)。 各位要了解,雖然文字是無為無起滅,可是我們只要不落入有為,形相一樣有變化, 形相有變化有起有滅。不能住在文字,不能被文字束縛。無為無起滅就是講我們要 用我們的佛性本體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 不實如空華, 凡塵只要落入有形有相都不實在,就好像空中的花。 言妄顯諸真, 言語都是妄,為了要讓大家了解真理,所以要顯示真理。在楞伽經概略裡面就有聽 到大慧菩薩問「言語是第一義,還是所說是第一義」,那時候佛就講「言語是起滅 動搖輾轉因緣生,若輾轉因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佛有詳細講「言語不是第一 義,所說也不是第一義,第一義就是自證,聖人已經自證,證悟到本性以後才是第 一義,自證聖處是第一義,不是言語也不是所」,所以言語是起滅動搖輾轉因緣生, 所以言語跟文字都是假的不真,不要住在語言跟文字。所以這裡講言妄,語言跟文 字都是妄,可是它可以顯諸真,可以把真的顯現出來。之前我們常講「無言之法, 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這都是很好的內容所在,一定要用一點心把它 認識,我們才容易修。我們活佛老師也講「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無以達,道無 以明」,言無以達=你講出來沒有很清楚的話,這個道無以明(道要怎麼明白,就 沒辦法)。道本來就沒有語言,可是一定要講,要讓我們一直朝那個方向目標一直 前進、到達,到達以後我們把語言文字拋開。 妄真同二妄 ―11― 顯諸真的真也是妄,這就很高了,我們說這樣就對了,結果也不對。所以修持的過 程,各位也都可以拿捏,用方便法門,假如有一些剛進入性理心法、剛了解,假如 他這樣問你這樣對嗎?你不能一下子全部否定他,全部否定就是潑冷水,他修持的 動力就會全部消失了,就不想修了,會想「這麼困難不修了、不修了」。所以你對 他講「對、對、對,這樣就對,你努力做、繼續做」,讓他熟悉一段時間,一段時 間以後他自己會知道這樣不對,那他就會再往上前進,這樣就會真正的達到目標, 所以不要潑人冷水。假如我們正在高興的頭上且做的很有心,人家說你這樣全部錯, 這就熄火了,要想再提起就提不起來了。所以在那時候你就不要講「不對」,不要 講這樣,要用方便法門說「對,這樣就對」,雖然不是正確,可是那就是引導、循 循善誘,循循善誘是有一點拐騙的意思,但我們不是拐騙他去做壞事,而是拐騙他 要成仙作佛,所以要用方便法門。 猶非真非真 那個真猶非,真都已經不對了,更何況是假的。就是努力的人都不一定成功,何況 你不努力,更沒有成功的機會。真不是真,可是你沒有這樣講的話,永遠沒有機會 了解,所以要藉著這些不真的來講。 云何見所見 真都是不真了,那你見解更差的遠,那為什麼執著在你的所見裡面呢,就更不對。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我們凡塵的這些現象,中間都沒有實性。我們的實性就是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那才叫實性。可是我們在凡塵生活中所面對的六根、六塵、六識,全部都沒 有。可是我們一般都認為六根、六塵、六識都是真的,明明我當場看到、我當場聽 到,要跟人家起爭執都爭執到站起來,都不甘願輸。所以真正的一走入真理以後, 就不會跟人家爭論,已經知道這個程度差的蠻遠的時候,那就「靜默」,默止於容, 你默了以後,就能夠容納。他對了、他不對了,你都能夠容納,容納以後再慢慢加 以開導,這樣就不會讓他消失整個動力。 結解同所因 我們打結跟要解開,那個因都是相同。要打結就是因為迷昧,要解開就是因為領悟。 所以領悟跟迷昧都是在我們的心,所以同所因,因是一樣的。迷昧了就是打結了; 領悟了就是解開了。迷昧了就六道輪迴;領悟了就已經安樂解脫。所以都一樣的因。 聖凡無二路 ―12― 聖跟凡都是相同的一條道路。聖人是常覺不迷,我們眾生是常迷不覺。我們有沒有 常迷不覺?不承認啦,我哪有,我都沒有著迷,一定不承認自己迷。所以要領悟也 不容易,自己要用心,只要肯用心,都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我們來觀照交蘆中間的性,就是根塵相依賴好像交蘆,而我們看那個交中性,根塵 互相之間的交,它裡面的那個性。不管是空還是有,兩個都不對,著於空不對,著 於有也不對。後學都在想,之前要考駕駛執照要手拿一支鐵棒(現在已經沒了), 然後兩邊都有磁鐵,那你拿著鐵棒從中間一直往前,然後你又能夠收回來,那就表 示你的穩定性夠,可以掌握方向盤。假如你的穩定性不夠,手就會顫抖,那就會被 磁鐵吸走,然後你會想用力把它拉出來,結果這邊一拉出來,糟糕了,又被另外一 邊吸走了,就是當你拉出來時,很難不被另外一邊吸走,兩邊都會被吸走,考試官 就會說你下次再來,就是你穩定性不夠,不能掌握方向盤。後來後學聽他們說,現 在沒有這個科目。以前比較嚴格,所以不能被兩邊吸走。所以後學就想,一邊是有、 一邊是空,要在中道,你就要很篤定很有辦法掌握自己,才不會被兩邊吸走。所以 我們在生活之中也是一樣,不著有、不著空。之前我們都說要體會不可思議,就講 「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什麼狀態?(不可思 議),恩,就沒辦法講了,不能思、不能議論。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迷=迷昧了,晦=晦暗,迷晦即無明。你把這個迷跟暗去掉,便明了,這樣就解脫。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我們要打開那個結,就要次第。六個結打開了,一也消失了。 根選擇圓通 我們六根裡面選擇圓通根來修。 入流成正覺 我們出流就緣塵(跟凡塵攀緣),入流就照性(照見自己的本性),所以入流就可 以成正覺。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是出流緣塵(跟凡塵攀緣)。各位有沒有入流照性? 要先知道,出流就緣塵與凡塵攀緣,入流就照性(照見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入 流就叫迴光返照。 陀那微細識 陀那就是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它是屬於我們第八識裡面微細的地方。 習氣成暴流 ―13― 我們的習氣就是六道輪迴太久所養成的習慣性,習氣就好像瀑布的流水,想擋都擋 不住。所以我們在六道輪迴太久,要修道就不太容易,一定要有恆心毅力。 真非真恐迷 要說陀那微細識是真,不對;因為要依賴它來修,你說不真,又不行;你說真也不 對。所以佛有時候會選擇。 我常不開演 釋迦牟尼佛說這一種很微細了,我都不時常說,所以釋迦牟尼佛明白告誡那些菩薩, 對於新進的修道者不要講太深的佛理,為什麼?因為他們聽不懂會毀謗,毀謗以後 那個罪過很大,所以佛希望聽懂了再說,聽不懂就不要講。所以佛就講「真非真恐 迷,我常不開演」,說真不對,說非真又不對,這很難講,所以佛都不時常講,就 是要遇到有上等根器,思之敏合以後,佛才講,才會把那個說出來。 自心取自心 這倒是很重要。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在用的就是我們的真心,但現在我們在我 們的真心裡面還要再找真心,這樣怎麼樣?叫自心取自心。像張拙悟道偈:「趨向真 如亦是邪」,你在真如之中,你還要趨向真如,那不是邪了嘛。「欲除煩惱重增病」, 我們要除掉煩惱,我們是不是還要生個念頭來除掉煩惱的念頭,是不是又增加一重 的障礙!煩惱本來就是佛性本體,而我們要生一個念頭來除掉這個煩惱,是不是增 加障礙?(是),恩,所以只要當下承擔就對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時常都在 用我們的真心,不是用生滅心,是用真心。可是我們用真心的時候,卻不知道這個 就是真心,一聽到更高佛理的話,心想我就要趕快去找,這個叫做自心取自心。在 日常生活時時刻刻日用而不知,已經都是了,可是不知道,不知道而又要去找,結 果就變成「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本來它不是幻,就成幻法。本來是真,結果我們把它認為不是,因為要再找了,所 以就不是,那就變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只要我們不再取我們的自心(不再去找心),都不要,當下都是了、當下承擔。不 取就無非幻,沒有非沒有幻,都已經是真了。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 非幻本來就沒有。幻法怎麼樣成立,全部都沒有。這樣就是妙蓮華,蓮花寶座,我 們都可以坐蓮花了,成就了。 金剛王寶覺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金剛王,我們的覺性不落入生滅的覺性就是寶覺。 ―14― 如幻三摩提 三摩提就是正定,為什麼要加兩個「如幻」,因為怕我們「住」,我們很容易住相, 加兩個如幻,雖然正定很殊勝,但是加兩個如幻,它都是假的,那你就不會住相。 所以佛講經的奧妙,因為我們都追求正定,但真正的正定現前時候,我們一定住在 正定裡面,這樣離最理想的狀態就還差一截,像我們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 頭就是我們能夠依賴最微細的地方,修到很高了,那更進一步,各位前賢什麼狀態?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什麼狀態?我們都是百尺竿頭抓的牢牢的,不敢放,因為更進 一步我們都會想「摔死了」,結果你若更進一步,你不再依賴百尺竿頭那一點叫更 進一步,就是放,把微細的執全部放,一放了以後,剎那就見全身,剎那之間你全 部的法身都呈現,就已經成就了,了解嗎?摔死就對了,你若不敢摔死就不會成。 要領悟太難了,後學講給你聽比較快,放掉就好,不要依賴! 所以如幻三摩提,非常殊勝的正定,但你不要住,你住在很殊勝的正定,那叫百尺 竿頭,如幻叫做更進一步。肯不肯放掉?都會怕摔死喔! 彈指超無學 彈指就是很短的時間。無學,無法可學,已經是阿羅漢。假如阿羅漢還有這個(身體) 形相,那他還會有固執在,雖然是無學,但還不是頂高。而這邊是「超」過無學, 最起碼都是菩薩,雖然無學是阿羅漢以上,但這裡是「超無學」,已經是菩薩了。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阿毗達磨跟薄伽梵後面都有解說。阿毗達磨就是無比法,最殊勝的佛法。薄伽梵就 是佛的名稱。 小字體 真性,是根塵之本源(真性就是我們六根跟六塵的本源),根塵是真性隨緣所成之 境(我們的真性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而它是隨緣所成之境),無自體故名空 (它沒有自體,所以叫空),從緣生故如幻,真性能生根塵,根塵不生真性(所以 我們的真性可以生六根六塵,可是六根六塵不會生出佛性)。 大種性常,故無起滅(大種就是水火風土,水火風土都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 稱為大。水火風土在空中沒有起滅),真本無真,因妄而顯(真本來就沒真假,因 為真沒有名也沒有相;然後因為妄才顯示真,所以沒有妄就沒有真,因為有妄才顯 這個真),妄本不真,真亦是妄,故曰妄真同二妄(真與妄全部都是假的,都不真, 因為真是從妄相對而建立的,不是真的真),真與非真且非(全部都不對),何況 能見所見(互相對待而起來的),相待而起,相待而滅(互相對待有起滅),於塵 相上立知(就是立我們六根的知),是為結(打結),於塵相上不立知,即名解(結 ―15― 解開了)。結與解,皆因於塵相(凡塵的景相),結則成凡,解則成聖。若發明相 見虛妄(相=六塵相,見=六根性),不立知見,則無明之縛,便成解脫。 解結(就是除掉我們的見。所以我們的知見很重要,我們在凡塵所立的知見都不正 確,所以把它都去掉),即除見。先除凡夫知見,後除二乘知見(就是四諦聲聞、 十二因緣辟支佛的知見),是為有次第,因六說一,無六,一亦不可說矣。入流, 即亡所知(就是迴光返照,所有的知都消失了),一根反源,六根解脫。 陀那,唯識所謂,七識執八識見分為我,八識相分為我所(我就是主觀,我所就是 客觀;我就是身體的本身,我所就是我處的環境),七識以種性為所見之境,六識 以塵相及萬事萬理為所緣境,萬事萬理,可以指承,是為粗顯識(比較粗顯現的我 們認識),種性不可指承,故曰微細識(很微細的種性,水火風土的本體),又佛 說六識如波浪,七識如暴流,八識如大海,波浪易見,暴流難知(瀑布的流水很難 知),故曰微細識。對六識之妄心,名為真心,對八識之真心,又非真心(所以一 樣八識有妄心的稱呼、有真心的稱呼),恐凡愚者不瞭解,故佛常不開演(不常說, 不開演上乘佛法)。 自心取自心,即從真知見上立妄知見(妄知妄見),以妄知立(妄知妄見已經建立), 必有所知之處(所知的地方所在),所知處(所知的地方所在),即真性隨緣成根 塵(就是我們佛性的隨緣作用),故曰非幻成幻法,非幻即真性,幻法即根塵(所 以我們在凡塵的這些根塵都是幻法,非幻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設若自心不生取著,即不立知不立見,則真性且不可說(都沒有語言),故曰無非 幻(祂沒有落入語言文字形相),非幻之真性尚且無,從真性生起之幻法,云何而 能成立哉(這是很高的一個境界了)。 觀此而知佛法之關要在取與不取,取即凡夫,不取即諸佛,佛法至簡至便之如此, 誰謂佛法深奧,難知難行哉。 蓮華,華果同時(就是華跟果同時)。若人一念不立知取相,當下即同諸佛(跟諸 佛是一樣)。金剛王寶覺,即堅固覺體,永遠不壞。如幻者,眾生本來是佛,無法 可修,無法可證,今修三摩地,乃從無中生有,故名如幻。如幻二字,須到覺悟後, 如夢初覺(好像已經醒過來了,覺悟),始知所修三摩(正定),乃幻夢(好像在 作夢一樣)。 眾生心之所以不定者,概為不知相是幻,心常流逸奔相(心常常住在形相上)。若 識得相是幻者(假如認識知道所有的相都是幻),心逸不流(心不外放了),則無 時無處不成妙定矣(時時刻刻都在妙定之中)。入如斯定者,只須彈指之間,能超 到無學之位。無學者,學之究竟,更無所學(已經沒有法可以學了)。 ―16― 阿毗達磨,此云無比法(中文叫做無比法),謂此轉六根之法最勝。薄伽梵,即佛 之別名。十方諸佛入涅槃者,皆從背塵合覺而入(我們也一樣,把凡塵放到背後, 把覺性掏出來,跟覺性相合,只要背塵合覺這四字我們就可以成就),捨此更無他 路(把這個去掉就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剩下約 20 分,提問問題 【問】:講義裡面有說「非幻之真性尚且無。從真性生起之幻法。云何而能成立哉」, 這句話不太清楚,請劉講師再解釋一下。 【答】:假如不要自心取自心的話,就沒有幻法。因為我們自心要取自心(非幻本 來是真,非幻就是我們真性),就變成幻法,真就變成假。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已經 就是真心,只要不落入心意識都叫真心,那時候不要另外再找,我們另外要在這時 候要來找自己的心,用真心的時候要來找自己的心,那叫自心取自心。本來已經就 是了,那你還要再找,是就變成非,非幻就是真性,就成幻法,真性就變成幻法, 真就變成假。 【問】:九玄是往下幾代?沒有結婚會有九玄嗎? 【答】:我們在凡塵的輪迴真的是太久也太廣,有時候我們前一代是當長輩,可是 在這一代就變成晚輩;有時候我們在前一代就是當富有的家庭,可是這一代來以後 就變成很貧窮。要了解,我們在六道輪迴的角色互換是不固定的,看我們怎麼樣造 業、怎麼樣跟眾生結緣。像我們有時候還沒清口之前有葷食、殺動物,那一些有時 候也是我們的親屬,就是我們有親戚關係,因為做的不好就變成畜生道,畜生道以 後,我們把牠殺來吃,而不知道是吃到自己眷屬的肉。所以沒有結婚的話,怎麼會 有九玄?怎麼會有後代?各位前賢有沒有後代?沒有啊?看我們用什麼眼光來看, 以住相的眼光來看,就要結婚、生子、生孫這樣才有我們族系的親屬;可是我們用 真理來看待,我們對值得尊敬的人,我們就會好像他有教我們,我們就會尊敬老師 就好像父親一樣,所以我們香一拿起來就會自己稱某某弟子,弟跟子是不是晚輩了, 當弟弟或是當子孫就是晚輩了,但你都沒有結婚,而你坐在供桌上,你的弟子是不 是很多,只要你值得人家朝拜,你的弟子多不多,非常多,所以不能用現實的相來 看,你用形相來看:一定要結婚一定要生孩子,那是我們很粗的因果顯現,到我們 進入比較微細的時候,我們都不知不覺。要了解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變化無常,有很 ―17― 多我們的長輩、也很多我們的晚輩,都在虛空之間,所以不用怕我沒有結婚怎麼會 有九玄,有的,七祖也有,還不只七祖。 【問】:四相的意義,跟三心有什麼關連? 【答】:三心:過去未來現在。四相:是我們在凡塵的「能所」,四相就是能所。 我們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文字。但我們用比喻就很容易了解, 我眼睛能看,能看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那個就叫人相;然後我們所看不是只 有看一個點,是看很多面,那個叫眾生相;然後我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能 看、所看,能所就是四相,就是很微細的分別心。 能聽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聽,所聽的聲音非常多,差別叢生,那叫眾生相;然後我 們連續不斷的聽,叫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能所都是四相,我們要非三心掃四相。 只有講兩個,但我們要把它延伸: 能聞,能聞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聞,你所聞的又不是只有一個香臭,有很多味道, 那叫眾生相;那你連續不斷的聞就是壽者相。 能做,能做就是我相,一定有所做,那你所做不是只有一件事,是很多事,那叫眾 生相;你連續做叫壽者相。 所以微細的分別,落入能所都叫四相,那我們要非三心、掃四相,三心、四相不要。 不要有能所,全部都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問】:這有一個問題,在問這問題之前,先回答剛剛那個問題。「在柬埔寨法會, 活佛老師有講,假使我們這輩子沒有結婚沒有生小孩,可是我們前輩子我們可能也 有後代,那這些後代,如果我們這輩子好好修持,是不是我們這些後代也可以沾光, 所以九玄這問題是有的。有人說我們前輩子可能也有結婚也有後代,那跟我們都有 一些關係」。現在要問劉講師,因為我們在大陸有些道親是修紅陽法門就是淨土宗, 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發願力,以後可以到阿彌陀佛的世界裡面去,甚至過 亡的時候都念阿彌陀佛經,那我們用怎麼樣的方法給他們釋疑,就是阿彌陀佛的法 門、還有彌勒淨土的法門,用什麼方式給他們解釋。並不是去比較,而是現在彌勒 應運了,用怎樣的方式讓他們更了解彌勒淨土法門。 【答】:活佛老師來講的話,讓大家能夠實質的相信。所以我們這一生沒結婚,那 前一世可能有,那也是在形相方面,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已經都無量無邊的祖先、 祖孫,一定都有的。 ―18― 念佛法門,各位前賢要了解,因為我們在都還沒有什麼法之前、還不了解性理心法, 那個時候假如有一個能讓我們身心大定,大概一般的話就會請人念佛,因為念佛最 不會出問題,那是最平和的一件事,所以心有所依賴,就篤定。那在這種狀態之下, 我們也不用想去改變他什麼、要他去做什麼,除非他自己的智慧夠,不然我們就不 用多事。我們一直要讓他過來,那倒也不用。不過倒是可以有一個念佛法門的最高, 就是十法界一念、一念十法界,十個法界=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六道。就 是四聖跟六道。十法界在我們一念之中,我們一念就具備十法界。所以你這一個念 就是念十個法界裡面的諸佛,十法界裡面的諸佛就是你的一念,「一念十法界,十 法界一念」,這就是最高的念佛法門。有時候我們會講要念自心佛,不要念外佛, 外佛畢竟心外放,那你念自心佛的話,就是心往內縮,已經就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 佛性本體。所以修就是希望達到究竟,「十界一念、一念十界」,這就已經究竟, 沒有再超越的,所以又是最迅速、最快,你要念佛這個是最快。那你說他有什麼願 力,我要依賴他,那畢竟都是有限,我們自己發揮力道才是無盡。 【問】:前賢常強調,要積極行功立德,渡人行功才能成仙作佛,該如何解多。 【答】:這應該都正確。因為現在上天大開普渡很不容易遇到,我們遇到的,一方 面我們現在努力的學習,一方面就是趕快渡化眾生,親朋好友、認識的、覺得他可 以的,趕快引進佛門,那我們渡他不能說光帶來求道就算渡人,你渡人要送佛送上 西天,就是要渡他成道,你渡了以後就是要成全他成道,那你自己本身一定要有把 握「我可以成道,時間早晚,那我渡人的話也要讓他走這個道路,讓他的內心產生 自信,自己可以成佛」,這樣才算。「假如我們只有把人引進來,然後點傳師一點 以後,就算已經渡人了,就不管他了」,你自己都迷迷糊糊了,那你渡的人他要去 哪裡,以後他會埋怨「亂帶人,要把我帶到哪裡,若要往地獄去,自己去就好,不 要拉一堆人」。

楞嚴經-37

 經文――(第 89 頁)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 「若此見聽」,見=眼根,聽=耳根。「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把一個 見來代表六根,因為明暗是屬於見,動靜是屬於聽(耳根),通塞是屬於鼻根。所以我 們六根所有的作用都包含在這明暗動靜通塞裡面,用這些來代表。阿難就講我們的 六根,假如是離開六塵,則畢竟無體。各位前賢我們六根離開六塵有沒有體?(沒有), 連問三次一定有問題,為什麼?因為大家的回答都不對,所以才會連問三次。我們 的六根面對六塵產生的是六識,而六識是生滅。當我們根塵都不要,留下來是什麼? 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為真心佛性不屬於根塵,真心佛性可以脫根脫塵、離身離 境。我們不是有看過「如是我聞」。所以我們凡人都以為六根離開六塵以後,什麼 都沒有了,那就是沒有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我們起心動念,因為有根然後對塵,根塵相對才產生我們的認知。因為根塵相對產 生的認知都是變化無常、都是生滅。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一定要認識透徹:「這些 根對塵,產生的知覺性都是變化無常,不要住在這些假相上面」。所以阿難這裡就 講「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各位可以看出他的問題所在了嘛?已經告 訴我們,阿難是把根塵相對產生的六識,看成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因為我們的真心 佛性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所以不用藉著根塵相對,佛性本來就在。 所以我們研究一定要能夠分生滅跟不生滅,根=六根,塵=六塵,根塵相對產生的 六識都是生滅,這些生滅變化無常,所以我們修道都盡量撇開六根六塵六識都不用, 根塵識都不用,那不用了以後,我們所用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就是 要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因為成佛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成佛。六根對 六塵產生的六識,不會成佛不會成道。非常重要,我們修道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 真心,各位找到了沒有?(找到了),三年了喔,今天九月十五日,再十一天就三年。 我們都已經一段時間的薰習,可以說雖然不很透徹明瞭,可是已經有一點認識了, 知道我們要怎麼修,知道了沒?(知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都是假的、不真、 妄,我們萬緣都放下就是妄已經盡,真就顯,真顯都是一念不生。我們一念不生不 ―2― 是沒有念頭,而是我們不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那我們不 起心動念可是了了分明,而這個了了分明是佛性本體,我們不要落入我們自私的範 圍,我們保持佛性的本體,佛性本體沒有喜歡也不落入討厭,沒有喜歡沒有討厭, 我們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我們就不造業,我們不造業就不用受苦。所以我們日常 生活之中,我們沒有研究我們就不知不覺的造業,造了業就一定要受苦,受苦的時 候還怨天尤人埋怨,這時候還不知道自己造下來的。 所以我們研究後了解,原來我們在凡塵的應對都是變化無常,可是我們把凡塵的應 對,這些變化無常看成是決定性不會變,是不是這樣?(是),所以毛病就出在這裡, 都把假的當成真,我們把這些根塵相對產生的東西都當成真。所以我們在跟人家爭 論的時候,會說「明明就是我看到、我聽到」,都講的很確實,而不知道我們所看 的、我們所聽的,都是變化無常、都是假的、都不真。真的,祂沒有講話,真的我 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沒有講話。 各位有拿楞伽經概略回去聽嗎?(有),最後面大慧菩薩問釋迦牟尼佛:「是根據什麼, 說佛從成道一直到進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因為楞伽經就是達摩祖師老水還潮, 把道還給中國的時候,所帶來中國的一部經典,要用這一部經典來救我們所有中國 的眾生,可是因為太深了,所以到五祖的時候,五祖就把它改成金剛經,而用金剛 經來流傳,楞伽經就收歸在經藏之中,沒有再傳。楞伽經是對菩薩說的法,而釋迦 牟尼佛 49 年的講經說法大部分都是對十大弟子說,對菩薩講的就只有楞伽經,裡面 真的是蠻深的狀態,尤其講到五無間,五無間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 僧、惡心出佛身血,這可以說跟我們的認知完全顛覆相反了,佛講我們能夠做到五 個無間,就可以現證實法,就是可以成道成佛。跟我們凡塵的認知完全不一樣。所 以大慧菩薩問「根據什麼來講,從成道到一直進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我們知 道釋迦牟尼佛 49 年講經說法講的很努力,那為什麼一個字也沒說呢,變成睜眼說瞎 話,我們凡人的見解就會認為是這樣。要了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講「自從成道, 一直到進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根據什麼?釋迦牟尼佛回答「根據本住法及自 證法」,本住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本來就這樣;自證就是十方諸佛所證悟的, 我亦同證,也是一樣證悟。依據這兩個,所以說「從成道一直到進入涅槃,都沒有 講一個字」,為什麼呢?因為 49 年所講都是渡化眾生,而眾生的根器都不一樣,所 以對上等根器就講上乘佛法,對下等根器就講方便法門,所以釋迦牟尼佛本身沒有 預備要講,而是針對眾生是什麼樣的障礙,解除他的障礙來講而已,講過以後就拋 ―3― 開,所以沒有能講的我相,沒有所講的法相,沒有能所,就是完全都從性分自在流 露出來,所以一個字也沒說。 假如「說釋迦牟尼佛 49 年沒說的,都要留給我說」,各位前賢我們聽了會怎麼樣? 不明理還可以,明理以後會暈倒。講的都是真理,之前後學有講過,達賴喇嘛在美 國紐約跟我們台灣一位佛學博士對談,對談的時候,因為達賴喇嘛比較含蓄,就沒 有發表高論。台灣的佛學高僧就侃侃而談,長篇大論,然後達賴喇嘛想這樣對眾生 的幫助不大,所以達賴喇嘛就舉手要發問,然後我們台灣佛學博士就請達賴喇嘛講, 達賴喇嘛說「我可以問問題嗎」,佛學博士就講「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然後 達賴喇嘛又第二次舉手,台灣高僧又請達賴喇嘛講,達賴喇嘛說「問題是你講完了, 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旁邊的人聽到達賴喇嘛這樣講,我們就會想「達賴喇嘛的 記憶怎麼這麼不好,才一點點時間就已經忘了要問什麼」。各位前賢,這裡面的涵 義,因為一直講理論對眾生的幫助不大,所以達賴喇嘛的意思就是要我們「當下」。 真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他回答「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我講完了,有能 講的我相、有所講的法相,能所鮮明,這個就是生滅,那教導眾生生滅,不會成道 不會成佛。所以達賴喇嘛又第二次舉手發問:「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 什麼」,這就告訴我們,我要問的已經過去了,我沒有過去心,這樣了解嗎?剛才 要問的,剛才已經過去了。所以告訴我們不要有三心,所以並不是沒有記憶,有, 可是你用了,你就用三心。後學講過,有過去心,就被過去世攝受;有未來心就被 未來心攝受;有現在心就被現在世攝受。那你三世都已經攝受了,要不要六道輪迴? 我們的六道輪迴就是這樣,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就是三心都在,所以一定要 六道輪迴。那達賴喇嘛慈悲,就是要我們去掉沒有過去心了,過去世就攝受我們不 住,然後我們沒有未來心,未來世攝受我們不住;我們沒有現在心,現在世一樣攝 受我們不住。各位就要從實際的內容來研究了解,過去已經過去,不管是得意還是 失意,都已過去,絕對追不回來;未來還沒到,我們都說要策劃,我們佛性是常住 不遷不會變化,你不用策劃,我們策劃是為了這個形相才要的,佛性不要你策劃; 那也沒有現在,為什麼,因為我們說現在,現在已經過去了,說現在,現在又已經 過去了,所以現在不住。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未來,現在不住,三心都沒有,三 世攝受我們不住,三世既然攝受我們不住,我們就不用進入六道輪迴。 可是我們可以了解,我們在生活之中可以說都時常會應用過去心、應用未來心、應 用現在心,但是要了解到「不要住」,應用可以,但不要住。我們到達事來則應事 ―4― 去則靜,過去就讓它過去,被人家欺負也過去了,而你一直回憶就二度傷害;很風 光的話,它也回不來,已經過去了,所以就讓它過去,不要活在過去裡面;未來的 還沒到,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變化更快。要了解,現象要用,但佛性無形無相就 不用,三心沒有,三世就攝受不住,就不用六道輪迴,所以要自己認清真理,然後 自己解脫,這樣就可以脫離苦海。所以佛就講,我從成道一直到進入涅槃,這個中 間不曾說一個字,「不曾已說,亦不當說,不說是佛說」,所以各位可以看楞伽經 概略的講義,「不說是佛說」,所以佛很認真的在說,可是不說。尤其各位都有聽 金剛經,第一分的時候佛都沒有講話,可是第一分是最好,因為在第二分須菩提就 馬上讚嘆「希有」,第一分都沒有講話,希有從哪裡,就從行為動作而來,日常生 活之中沒有奇奇怪怪,吃飯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乞食以後就回自本處吃飯,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是不是只有這樣,簡單扼要。我們眾生也一樣 吃飯、也一樣敷座而坐,一不一樣?不一樣啊?哪個地方不一樣?我們是住相的坐, 佛是沒有。因為假如依照我們凡俗的經驗法則來說,當一個主講者,底下一定有服 侍的人,那為什麼不請底下的人出去乞食回來給師父吃,連舖個座位都要自己舖, 自己敷座,那就是告訴我們「佛已經不住佛相,佛已經沒有我相」,了解嗎?容不 容易?不容易。所以,佛沒有說「我是佛,弟子們出去乞食回來給師父吃」,沒有, 而是現平等觀,眾生弟子也全部都是佛,所以沒有分別心,所以要乞食就自己去乞 食。然後吃飽飯就是養生,養生以後就收衣缽(就是要清除掛礙,不收的話就有掛礙), 洗足已(不洗就是不能除塵,把凡塵整個都除掉,沒有塵埃沒有塵垢),敷座而坐(就 是正念不動,就是一念不生),所以佛就是在做這個工夫,而且一做就三十幾年給須 菩提看,有沒有很有耐心?(有),所以後學都講當一句話一講,整個都破壞,為什麼? 「弟子們我教你們修道,你們怎麼都不努力修」,我教你們修道=我相出來了,教 你修道=法相出來了,你們都不努力修=非法相出來了,是不是整個上乘佛法都破 壞?所以佛表現,佛不住佛相、佛沒有我相,然後要傳授修道的最上乘佛法,一個 字也沒說(沒有法相),然後要所有弟子努力修道成佛,非法相也離開了。沒有我相、 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就可以成就了。所以修道沒有奇奇怪怪,很平常、很平凡、 很平實、很平淡,我們只要按照這樣來做來修,一樣可以成就。 所以從成道一直到進入涅槃,一個字也沒說,是很努力說。後學都講,進入涅槃之 前講涅槃經,佛講一日一夜,後學寫一年竟然只有寫十分之一,而且後學是每天寫 喔,都是晚上大家睡覺的時候,後學才寫,寫一年才寫十分之一的涅槃經。所以佛 很努力的說,可是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沒有能所,就是一體,那已 ―5― 經就是最高的程度。可是我們在凡塵的話,會想「這是我寫的,喔~寫很久耶,裡 面寫的多好」,我們比起來是不是太住相,差的太遠了。所以要進入沒有能所、是 一體的,要自己努力,一定要實際的去行持。 在楞伽的後半段,就是要結束之前,大慧菩薩也問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 都很重,可是佛竟然解說殺父的父就是無明,因為有無明,我們眾生才在凡塵受苦。 各位前賢有沒有無明?(有),無明看得到嗎?有沒有看到無明?一念無明生三細,因 為我們一念的無明才落入凡塵,不起心動念就不落入凡塵,可是我們都不會把起心 動念認為是不對,而是認為起心動念都是很正常,卻不知道「念」就是「業」,因 為我們起「念」了,「業」就已經形成。業既然形成,接著下來就轉「本有的智光(我 們本來有的智慧之光,就是般若)」變成能見之見,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的第二個(第 一個是業相,第二個是轉相,轉相就是轉本有的智光,變成能見之見)。那我們在凡 塵生活,是希望都有能見,既然想能見,一定有所見,能所很鮮明的對立,而我們 認為是很正常,可是在真理來講,都已經落入生滅,在生滅裡面。 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的第三個就是現相,因為有業相、有轉相,然後就有現相。在 實際業相、轉相、現相,都是沒有,只是醞釀而已,在我們無形的空間醞釀。醞釀 以後,第三個現相就是結暗為色,我們結這個外面的暗相,真的形成現相,而在經 典裡面就記載「瞪目發勞」,各位了解「瞪目發勞」嗎?就是我們眼睛都不眨眼, 然後一直看一個景象,久了以後眼睛疲勞,就會顯現虛空華,虛空有沒有花?虛空 沒有花,可是我們瞪目發勞,眼睛都不眨眼,看久了就會呈現,而結暗為色就是這 樣來的。結暗為色的時候,本來都沒有形相,那你一直瞪目發勞,結果真的結四大 水火風土就成為山河大地,當山河大地已經形成,我們眾生就生在山河大地這個世 界之中,生下來以後,境界為緣長六粗。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因為我們境界了(就是有現象了),然後我們又六個連續下來,第一個就是「智相」, 可是那不是智慧發生,而是我們看到什麼知道什麼叫智相。第二個相續相,一直相 續連續下來。第三個執取相。第四個記名字相。第五個取業相。第六個業繫苦相。 所以我們從一念無明開始,一直到業繫苦相,整個人身就完成了,有世界可以住了, 然後有我們眾生的身體了,然後有業果了,所以世界、眾生、業果這樣綿延不絕, 一直延續六道輪迴。 我們要回去的時候,要把這些都回到本來。我們從開始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最開 始的生相無明,因為「無明」然後產生「生」,把本來「寂滅」就變「生滅」,這 ―6― 是第一個結。第二個結,我們把「真空(佛性是真空)」變「頑空(看到空間什麼都沒 有)」。第三個結,就是佛性本體的覺性(就是了了分明的覺性),我們落入身體以後, 變成妄覺(就是生滅的覺)。第四個根結,本來是一體的,可是現在分成六根。第五個 結,凡塵所有的動靜,我們都認為它是實在的,所以第五個結跟第六個結就是靜、 動。所以我們要回去就要打開六結。 第一個打開就是「動」結,凡塵的萬相都在動,我們要透徹的了解這個動,各位前 賢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平常沒有研究就不了解到為什麼老子會講「動者靜之基」, 因為凡塵都一直在動,我們不動的話,白天不會變黑夜,黑夜不會變白天;不動的 話,春夏秋冬也不會變化;不動的話,萬物不會生長;不動的話,小孩子不會長大; 不動的話,老人不會死掉;有沒有在動?(有),我們都知道在動嗎?(現在知道),所 以我們以現象來觀照,沒有看到萬物在生長,各位可以看到嗎?我們把種子埋在土 裡面,然後澆水、有陽光,種子會不會發芽?(會),可是你馬上把種子埋在土裡面, 你就一直看著發芽發芽,它會發芽嗎?(不會),是不是要等一段時間?(對),所以要 了解,動的結要打開,就是要了解真理,真理了解;然後我們身體裡面有新陳代謝, 因為有新陳代謝所以我們身體才會變化,那我們有看到身體的新陳代謝嗎?也一樣 看不到,那有沒有新陳代謝?有,所以我們從最微細的、生活最切近我們身邊的來 研究了解,原來凡塵這一些,一有現象以後,它都一直這樣綿延不絕的在延伸。當 我們知道了以後,就已經解開這個結,動結解開,靜的結才呈現。動的結沒有解開, 靜的結不會呈現。 靜,就是如如不動,後學就講「如如不動」我們不容易體會,因為這個都講過了, 一再地講就是要我們印象深刻,然後確實的了解。我們的佛性是如如不動(此時現場 有東西掉落的聲音),你看,大家在如如不動的時候,被動的引誘,大家都轉過去。 所以我們現象千變萬化,都是假的,不真,真的就是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而佛性 本體不用動,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切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佛性在不在? (在),很切實,雖然沒有形相,可是我們了了分明,知覺性很強,佛性本體都沒有離 開過我們這個很親切的身體,佛性本體都在;那我們「住」當然不行,可是我們都 說佛性本體沒有在身體,也不行,所以「不即不離」,就是佛性本體正確的說法, 不要住在身上、可是也不要離開身上。我們一到靜的時候來體會,照相機的原理, 我們到照相館照相,相機擺的死死的,然後攝影師一按快門的時候,他的照相機都 不動,所以我們有玩過照相機就了解,按快門的那一剎那鏡頭絕對不能晃動,當鏡 ―7― 頭一晃動以後,照出來的影相都模糊不清。用這種原理,我們拉到身上來,假如我 們的佛性是固定在身上的一個地方,那我們身上時時刻刻都在動,身體在動的時候, 用照相機的原理,我們看的東西都模糊不清,可是我們現在卻看的很清晰,所以佛 性就是如如不動。所以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是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沒有來也沒有去), 而我們的身體有,生的時候就來,死的時候就去,佛性要不要生的時候跟著來、去 的時候跟著去?(不要),不用喔,我們的佛性盡虛空徧法界,「我們的習性」要到哪 裡,「佛性」都會陪著去,可是佛性不用動,為什麼?每個地方都有我們不生不滅 的佛性,所以我們到地獄道去了,佛性也跟去了,我們到天道去,佛性也跟著去, 因為都有佛性,全部都有佛性。所以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每一道我們都去過,佛 性也都跟著去,那我們努力的修,回歸到我們的本來,我們本來都是佛,我們之所 以沒有成佛,是被我們自己障礙。各位前賢知道自己哪裡障礙了嘛?了不了解哪裡 障礙沒辦法成佛?(了解),了解啊?那麼好!既然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清除掉, 讓我們真的就成道成佛了。所以真理一定要研究,我們研究了以後,就會透徹明理, 明理以後我們再回觀自己,就會了解「喔~原來我跟真理真的差一段距離」,當我 們沒有跟真理相契合,能夠成道嗎?沒辦法,所以一定要跟真理契合了,才可以成 道成佛。 所以一定要投入研究性理心法,要明心見性,心明了因果不昧,見性了成佛無疑。 要會背、要會做,真正的會做,心明因果不迷昧,都可以了解「這個怎麼想以後, 就會有什麼樣結果」,有因有果,然後我們就會畏懼原因,而不敢造,那不敢造原 因,就不用接受果報,所以「心明」很重要。然後見性,我們佛性如如不動,能夠 見性,成佛無疑(不用懷疑),就是這個性在成佛的。對自己有沒有信心?(有),我們 一定要從自己的內心產生「我可以成佛,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所以佛在回答大慧菩薩殺父,就是殺掉無明。殺母就是殺掉貪與愛喜俱,就是有愛 有喜有貪,所以我們在凡塵就好像母親的養育「有愛有貪有喜」,所以殺掉貪、愛、 喜就是殺掉母。無明已經沒有了、貪也沒有了、愛喜也沒有了,這樣我們的精神就 清淨,恢復到本體。殺阿羅漢,佛就講「隨眠為怨」,隨=跟隨,所以我們在凡塵 的所有一切,我們都跟隨「以往我們所有一些舊的習慣性」,「隨著習慣性」就好 像睡眠一樣。所以睡眠的時候就是不清醒,清醒就睡不著覺。那朦朧朦朧就睡著了, 隨眠,所以我們眾生都是沒有清醒,隨著睡眠就產生很多的怨,所以「隨眠為怨」, 「如鼠毒發」,好像老鼠吃到毒藥已經發了,然後我們把它殺掉,就是殺掉阿羅漢。 ―8― 所以後學覺得楞伽經講的真是深,所以就用概略讓大家了解有這麼一回事,要研究 的話一定要自己深入研究,才會完全都透徹知道。然後「破和合僧」,因為我們在 凡塵都蘊積五蘊(色受想行識),「破」就是我們不要蘊積五蘊,把它破掉,當五蘊都 沒有了,我們就不會落入凡塵在凡塵現相,所以這個就是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 血」,我們這一生現在的身體就是最後身,最後了,不再來了,各位前賢再不再來? 還要在凡塵再出生嗎?所以後學之前都有講過,因為很少說保證你可以成佛,後學 說你們不努力修,真的害後學,後學都要跟你們來。所以一定要最後身了,不來了, 一定要成就,縱然來也是渡化眾生,那就是愿力而來的,不是被我們的業力推來, 但我們現在都是被業力推來的。所以佛講五無間,就是沒有間斷,你一直殺無明、 殺貪愛喜都全部殺掉,然後隨眠也殺掉,和合僧都不蘊積五蘊,這一生最後身,這 樣沒有間斷的一直修,現證實法(就是馬上可以成道成佛),這樣也很簡單喔,從原理 來講很簡單,可是從實際做的方向來講,大概是蠻困難,因為我們都很難堅持,現 在做好的一直做,然後做個兩三天,人家在講話了我們就放棄了,真的是這樣啊, 「努力做努力修道」,結果當人家講話了,「好啦,好啦,不要好了」。 經文――(第 89 頁) 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 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 悕。 所以阿難講「離於前塵,本無所有」,我們離開眼前凡塵的景相,整個都沒有了, 那麼「云何將此畢竟斷滅」,斷滅=一了百了,滅了。各位前賢,一了百了有沒有 斷滅?自殺的人就是一了百了,有沒有了?沒有了。要了解自殺了,你到凡塵來的 壽命,壽命都有其固定,就是我們出生的時候,該幾歲壽終,都有它的固定,那你 在中間把它自殺(就是暴力對付自己),則要先到枉死城去關,關到你的壽命到了才出 枉死城,然後出來以後就進入審判,看看你在凡塵是行善還是作惡,然後再按照我 們一般人過世以後的事情來辦理。所以到凡塵來我們都使命任務,最起碼也要來還 債,或者是來討債,各位是來還債、還是來討債?(都有),我們落入凡塵以後,都有, 有還債有討債,然後也有善緣也有惡緣,就看我們怎麼樣來處理。所以阿難就問佛, 為什麼將這個「畢竟斷滅以為修因」,已經都沒有了,我們把這個修道的原因。「欲 獲如來七常住果」,要得到如來的常住果。阿難就問「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 各位前賢,我們離開明、離開暗,見有沒有畢竟空?我們凡人都是光明的時候就有 ―9― 看到,黑暗來臨時就看不到,然後當外人在問「有看到嗎」,就回答「沒有,看不 到」。若是沒看到,你怎麼知道是黑漆漆一片呢,是不是有看到才知道是黑漆漆, 所以漆黑一片一樣是有看到。所以阿難講「離明暗,見畢竟空」,阿難這樣問就是 已經錯了,已經站不住立場,不對了。 「如無前塵,念自性滅」,假如沒有眼前凡塵的景相,然後我們就不會起心動念, 念就消失了,阿難是這樣問。「進退循環」,前進而思,退後而想,循環不斷,都 用這樣。「微細推求」,很微細的來推求。「本無我心」,阿難的心就是識心,就 是根塵相對所產生的心,那現在這一些都沒有了,那就畢竟沒有我的心,所以就「本 無我心」;「及我心所」,以及我心所在的地方,都全部沒有。「將誰立因求無上 覺」,要請誰來建立原因修道,求無上覺(就是求成道成佛)。「如來先說」,如來以 前曾經講(先=之前,之前有說)。「湛精圓常」,湛然之體,精一不雜,圓滿周徧, 常住不遷,都是在講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違越誠言」,違背了、越過了如來所 講的誠言。「終成戲論」,這樣講出來的話,都變成演戲的台詞,都是戲論沒有用 沒有幫助。「云何如來真實語者」,為什麼如來都講這個真實語,明明我想的都是 不真。 各位能夠分辨的出來嗎?阿難所問的跟佛所講的,差別在哪裡?可能要一段時間來 想,沒關係,我們往後還有中級班,還要再三年,是活佛老師說的。本來這三年快 到的時候,後學就快垮掉了,站不住,一直要倒下了,現在活佛老師說「我有辦法, 讓你又站的住」,所以這一撥轉以後,沒問題了,再三年沒問題了。所以慢慢回答, 三年以後再回答。「惟垂大慈,開我蒙悕」,開示我蒙昧(很迷昧),悕=吝嗇,就是 一些舊習性都不想要去掉,而求佛給我開示,讓我把那些舊習性都去掉,也把那個 迷昧都清除。 小字體――(第 89 頁) 阿難示現,對於正見如此的下劣見解(就是佛所講的都是正見,佛知佛見,而阿難一 講下來,跟我們的生滅心完全一樣,所以很下劣很不理想),正是引導末法眾生認清 自己的迷昧程度(就是要引導我們末法,現在就是末法,大家要追求佛法已經都不夠 堅強,所以後學都講,我們現在修道都是兼備,什麼是主要?賺錢是主要,修道是 兼的,沒有像以往修道是主要,生活是兼的,完全不一樣,所以才有踏破鐵鞋無覓 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當他能夠踏破鐵鞋,就知道他追求的強度,我們現在有嗎? 布鞋都穿不破了,還穿鐵鞋。所以我們修道堅定的心都不夠,所以要自我加強、自 ―10― 我鞭策),正和阿難的示現相同(就是我們末法眾生迷昧的程度跟阿難示現是一樣),在 如此的情況之下,要如何的改變自己,正是阿難的慈心所在,眼前不知如何為正見, 如盲人對於顏色(盲人看的清顏色嗎?盲人都看不到了,怎麼能知道青紅黑白),是以 至此,猶疑離根塵無見(懷疑,離開我們的六根、離開六塵,就已經沒有看見、沒有 聽聞、沒有嗅覺,都沒有了),故如此問,從佛說言,至名目相應,是按定如來前說(如 來以前曾經說),因地心要與果地覺相應(我們也都時常在提,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 不生不滅的道,那就是因地心不生不滅,果地覺不生不滅的佛果,一定要相應才會 成就),從若此見聽,至本無所有(這一段退步的有夠厲害)(修道要前進,結果阿難示 現愈來就愈步了),是說如來的因地心,斷滅不常(如來一再的申明,真心常住不遷, 及其重要性),阿難都加以忽略及否決(就是不聽佛講),一如我們末法的眾生,所以 不要怪阿難,要感謝有如此的深問,佛才會詳細的給我們答案(阿難有問了,佛就會 說。現在我們來修道就有很清楚的一條明路,要怎麼做,佛詳細講,以後可以成道 成佛)。 七菩提果者,非菩提有七種果,乃名異、體同(名不一樣,體是一樣,就是我們不生 不滅的佛性本體,這七種都是佛性本體)。 菩提即正智,有別九法界,眾生之煩惱(我們正確的智慧,有別九法界眾生之煩惱。 各位前賢九法界知道嗎?再加上佛就是十法界,我們講九法界就是把佛去掉,剩下 九個: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 以後若看到十法界就是又加一個佛進去,就是四聖六凡,六道輪迴―我們六道眾生(凡 人),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涅槃者,不生不滅,別九法界眾生之生滅(假如只有講涅槃,我們有看過張拙悟道偈, 張拙有講涅槃生死等空華。涅槃假如再加一個「大」字,大涅槃就跟生死不一樣了, 就是已經進入一個絕對體,已經圓融到無極的狀態就是大涅槃。若是只有講涅槃, 就是跟生死相對,有生死才要涅槃,沒有生死就不用涅槃。所以我們把兩個都去掉: 生死也不要、涅槃也不要)。 真如者,不變不異,別九法界之妄境(真如,一真一切如,一如一切如,也是一樣無 極的狀態。不變不異=常而不變,照而有常。有分別跟九法界的妄境,九法界的境 都是妄,一直變化)。 佛性即自性,別九法界眾生之共生性(佛性就是我們的自性,跟九法界眾生共生性有 分別)。 菴摩羅識即無垢識,別九法界眾生染污心(菴摩羅識就是無垢識,後學有講過菴摩羅 ―11― 識就是善於分別而不染著;大圓鏡智就是不分別,物來則現、物去不留。菴摩羅識 跟我們九法界的眾生染污心完全不同。假如我們落入凡塵的時候,我們不要轉第八 的阿賴耶識轉成末那識,我們把它轉成菴摩羅識,這樣就不用受苦了,可是我們大 概都沒有那個程度,沒有那麼好的根基能夠一下子轉到菴摩羅識)。 空如來藏者,非前三如來藏中之空如來藏,乃空前三種如來藏之空如來藏(文字歸文 字,意思歸意思,文字是一樣但意思不同,這裡雖然講空如來藏,可是我們一般的 空如來藏就是佛性本體。不空如來藏就是凡塵的現象。空不空如來藏就是中道,把 佛性跟現相合在一起。這邊完全都超越空、不空跟空不空,三個全部超越),別九法 界眾生之身相未空。 大圓鏡智,即圓明真心,別九法界智未圓(大圓鏡智即圓明真心,跟我們九法界那個 智,還不到圓滿)。 以此七種,皆是如來果上所得(就是已經成道成佛了,那個果上面所得到),如金剛王 常住不朽,故名七常住果(佛的七個果位名稱)。蒙恡,不明如來所說曰蒙,不捨自己 舊習曰恡。 經文――(89 頁,反面)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 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這時候佛對阿難講「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你都一直在多聞方面作工 夫,漏=煩惱,未盡諸漏就是沒有斷掉煩惱,各位前賢我們有沒有煩惱?有,所以 我們都叫有漏,漏盡就可以成佛(漏盡通就成佛了,六通裡面最後一個)。外道沒有漏 盡通,因為外道把外相都當成不是心中的東西,所以沒有漏盡通。未盡就是還沒有 盡諸漏,就是煩惱都在。「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縱然你心中已經知道、都知道顛 倒的原因,可是「真倒現前,實未能識」,好像之前能夠講出草藥的名稱,可是當 真正的草藥拿來給他看,他卻不知道這是什麼草藥。 那時後學有講到中藥房去買肉桂,各位有看過肉桂嗎?(有),有看過還沒有取肉桂裡 面最好的可以用藥的外殼嗎?(有),像什麼?(樹皮),對,就是樹皮。後學那時候常 去中藥房,因為後學的身體時常都有問題,所以都時常要吃藥,後學又很努力吃藥, 比吃飯還努力,所以不吃的話早就不在了,很努力的吃就是為了要傳最上乘佛法, 努力照顧身體,不傳出來很可惜,學了那麼久不講出來怎麼甘願,一定要講出來, 所以各位一定要努力聽。所以藥草的藥名你能講的出來,但真正的藥草拿來,你去 卻不認識,就是跟這個「顛倒所因」你知道,但「真倒現前」你卻不知道。就是前 面講的妄心,根塵相對產生的妄心,那就是顛倒,我們把那個心當成真心,是不是 ―12― 顛倒?顛倒已經知道,可是現在真倒現前(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現前,卻把它當 成生滅),有沒有真倒?真正的倒了,「實未能識」。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恐怕你的誠心,沒有辦法信服,所以「吾今試將塵俗諸 事,當除汝疑」,吾今試將凡塵凡俗很多的事,除掉你的懷疑。 經文――(90 頁)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 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 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 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如來就命令他的兒子「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 不」,問阿難你有聽到嘛。「阿難大眾,俱言我聞」,有,有聞。「鐘歇無聲,佛 又問言,汝今聞不」,現在有聞嗎?所以各位前賢問題在這裡,佛就是要試驗,佛 把聞性跟聲音分開,聞性沒有生滅,聲音有生滅,所以先問「聞」有沒有,而我們 聽到聲音,聞性有;聽到沒有聲音,各位前賢聞性有沒有?一樣有。可是我們凡塵 的習慣性,沒有聲音的時候,就會說「沒有,沒有」,是不是這樣!這個就是跟我 們凡塵一樣,「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沒有聞,不聞。「時羅侯羅,又擊一聲」, 又擊鐘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你現在有聞到嘛。「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有。「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你怎麼樣有聞,怎麼樣不聞。阿難的回 答就跟我們凡人的認知完全都相同。「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 敲擊有聲,我就有聽到。現在阿難把聲音的生滅當成聞性,這樣就已經顛倒,聞性 是聞性,聲音是聲音,聲音有生滅,聞性沒有生滅,這時候佛就是要我們瞭解,我 們的聞性沒有生滅,聲音有聲滅。「擊久聲銷」,就是聲音都沒有。 「音響雙絕」,響=就是音的餘音。「則名無聞」,我們凡人都這樣認為。底下就 問聲音了,上面要我們瞭解聞性沒有生滅,下面要我們瞭解聲音有生滅。 經文――(90 頁)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 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 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你現在有聽到聲音嘛。「阿難大眾, 俱言有聲」,有,有聽到聲音。「少選聲銷」,一下子聲音就沒了。「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現在有聲音嗎?「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侯更來撞鐘」, ―13― 再過一會兒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有, 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你講的有聲、無聲是依據根據什麼來 說。「阿難大眾,俱白佛言」,就是回答佛的問話。「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 聲銷」,撞了久一點聲音都消失了。「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經文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 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 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 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 實云無,誰知無者。 「佛語阿難」,語=告訴,佛告訴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為 什麼自己說的話,沒有正當正常的說(矯亂的說)。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就 是你在回答的時候都沒有固定,沒有按照真理來回答。 「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這 個就很重要了!聲音消失的已經沒有一點的餘音(響就是音的餘),汝說無聞,若 實無聞,假如是真的聞性已經沒有的話,聞性已經滅了沒有了。「同於枯木」,就 跟枯木一樣,各位前賢枯木可以聽到聲音嗎?沒有辦法,佛就講假如無聞(我們聞 性已經滅了,跟枯木一樣)。「鐘聲更擊」,再來擊鐘的時候。「汝云何知」,你 為什麼會知道,就表示我們的聞性沒有消失。撞鐘的聲音消失了,但我們的聞性還 在,聞性沒有消失,聞性還在,只是聽到靜悄悄。這個經文剛好是我們的習慣性, 我們也都是這樣說。佛就把真理講出來,假如是無聞,聞性就滅了,那跟枯木一樣, 枯木就不能夠再聽到第二次撞擊的鐘聲,那你為什麼會聽到呢,就是因為聞性沒有 滅,所以不管再撞擊幾次,都能夠聽到。所以佛就跟阿難講「鐘聲更擊,汝云何知」。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知道有聲音、知道沒有聲音,它是聲塵。六塵(色聲香 味觸法)都是塵,塵的涵義就是會污染我們的佛性,我們不要住塵(不要住在塵境 裡面),因為住了以後,我們佛性會被它染污。「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聞實云無,誰知無者」,假如真的是沒有聞了,那誰知道沒有聲音呢。 經文――(90 頁,反面)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14― 「聲於聞中,自有生滅」,聲音在我們聞性之中,有聲有滅。「非為汝聞,聲生聲 滅」,不是我們的聞性裡面有生滅。所以聲生了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我們的聞性不會被聲音左右。各位前賢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的聞性有沒有被聲音 左右?都有,我們都會被聲音左右,然後我們看到這一段以後,就了解有很多講出 來的話都是凡塵的事,凡塵的事變化無常,所以最好的方法,有時候你覺得很難回 答,最好的回答就是「默」,靜默不回答,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因為你再回答 你就跟人家吵架爭執了,而你沈默以後,會不會爭執?不會,不會爭執了,是不是 最有智慧的?跟人家爭執一定要贏你,有沒有這樣?我們一爭執下去,都不願意輸, 愈爭執愈厲害,愈講愈離譜,是不是這樣?然後結了冤仇、怨恨,在不在?在了, 何苦哀哉,所以最好的方法「靜默」,你講你的,我們都不回應就好,就沒事了, 凡塵事都是馬上變化,都沒事。 經文――(90 頁,反面)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 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 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 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汝尚顛倒,惑聲為聞」,聲音是聲音,是有生滅的,聞性沒 有生滅,而你迷惑聲音就是你的聞性,「何怪昏迷」,就是已經昏迷才會這樣顛倒。 「以常為斷」,我們的聞性就是常(常住不遷),聞性都在常住,而你把這個常住 的佛性以為就是斷滅(就是沒有聲音的時候,說聞性不見了)。我們聞性非常靈敏, 尤其人家在講悄悄話的時候,我們的聞性更是發揮作用,可以通的很遠。所以這裡 佛對阿難講,你把常住不遷的聞性認為是斷滅。「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 說聞無性」,常住不遷的聞性是永遠在的,不管你用、不用,不管你聽聲音或不聽 聲音,聞性都在。「如重睡人,眠熟床枕」,佛就講好像重睡,重睡就是眠熟(已 經睡的很沈了)。「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擣」在我們現在比較體 會不出來,老一輩的在鄉下河邊洗衣服,拿一個木頭一直敲一直敲,那個叫「擣」, 後學在想以前穿的衣服很快就破,就是那樣敲破的。現在用洗衣機就不會了。「舂 米」就是搗米,現在的人命比較好,都是白米送到家裡來。若要我們舂米,假如拿 一堆連米的殼都還在,拿來給我們,各位前賢會不會處理?絕對一個頭兩個大,要 怎麼把殼去掉,古時候的人就是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那個 叫夢中獨頭(就是屬於意識),意識跟我們的聞性沒有關係。為什麼叫獨頭意識, ―15― 因為六根沒有跟六塵接近,所以它獨自的存在,我們作夢都是獨頭意識。我們睡夢 的時候,有沒有準備要來應付外面的事情?絕對沒有,身心俱忘才能夠睡著。這邊 又說重睡人(已經睡的很熟了)眠熟床枕。所以後學就講我們的聞性真的很奧妙, 尤其我們年歲都有一些了,家人叫我們(沒有碰到我們的身體):「某某人啊,起 來,有朋友來找你」,你竟然會醒過來。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有,很奇怪喔,他 又沒有碰到我們的身體,只有講話而已,竟然我們會醒過來。要了解,我們的聞性 真的就是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這樣有沒有多認識佛性一些了。 不然你就請朋友到你家來找你,可是這樣你心裡有準備了,那也不算。要都沒有準 備之下會呈現,這樣比較真。所以重睡人聽到這個聲音,他別作他物,不是真的知 道在洗衣服或是在舂米。「或為擊鼓,或為撞鐘」,他當成是擊鼓或是撞鐘。「即 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這都是互相影射:鼓跟鐘,木跟石。「於時忽寤」 這時候醒過來。「遄知杵音」,就是很快的時間就知道,原來是在舂米、原來是在 搗衣洗衣服。「自告家人」,他就向家人告訴。「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就是那個獨頭意識,跟他聽到的聲音沒有連在一起。佛的主要意思就是告訴我們, 雖然你的人已經睡的很熟,可是你的聞性都還在,聽到聲音以後,你就有聽到聲音, 知道。只是你的夢中獨頭不會跟實際的聲音相配合,只是知道有聲音。 經文――(90 頁,反面)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 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睡夢的人絕對不會去回憶靜搖(搖=動), 他不會去想靜動。開閉通塞就是我們的鼻根。「其形雖寐」,他的身體形狀雖然已 經睡覺(寐=睡覺),「聞性不昏」聞性不會昏迷,聞性都永遠在。「縱汝形銷」 就是我們已經死掉了,「命光遷謝」就是已經沒有身體了。「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就是我們的性不會被我們消滅,我們已經死掉了,但我們的性還在。所以佛就是以 自己本身的證悟跟我們講,身體沒有了,但我們的佛性還在。 經文――(91 頁)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 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 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 覺。 有沒有聽的很熟悉?有,以前後學要各位都能夠背下來,因為從無始的時候就是眾 生,而無上知覺就是佛的果位,那從眾生到佛就在這一段裡面,只要我們這一段都 ―16― 能夠背的很熟,然後按照裡面所講的去做就可以成就了,所以後學說這個就是最上 乘的頓法(頓教法門)。我們解說它的意思。 「以諸眾生」,諸=所有、很多,很多的眾生。「從無始來」,從無始以來,就是 沒有開始的時候,非常久非常久,要算什麼時候開始呢,在有歷史以來都還太慢, 沒有歷史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就已經在了。「循諸色聲」就是追尋循著所有的色(形 相)聲(聲音),我們循著所有的形相跟聲音。然後「逐念流轉」,一個念追逐一個念 流轉,因為我們一直追逐念頭,所以造業不斷,所以我們六道輪迴也不斷,所以佛 就跟我們講因為循諸色聲然後逐念流轉,一個念接一個念。「曾不開悟」就是不曾 開悟。「性淨妙常」,我們的佛性本來很清淨很奧妙,常住不遷,一般我們要解說: 妙=不變之體,常=隨緣之用,不變之體寂而常照,隨緣之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所以寂照、妙常都是講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我們「不循所常」, 不追著、不跟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而我們追逐「逐諸生滅」,追逐所有的 生滅,所有生滅都是妄。「由是生生,雜染流轉」,生生就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雜染就是每一次都不一定是當人,有時候天道、有時候阿修羅道、有時候畜生道、 有時候地獄道、有時候惡軌道,在六道之中一直輪迴不息。流轉=六道輪迴。 「若棄生滅」,假如我們把生滅都去掉,我們「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常光就會 現前。所以後學就教各位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就是去生滅,一念不生就是 守真常,只要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我們的修道就進入軌道,修道的軌道進 入了,真的在修道了,所以去生滅守真常,我們做了才真的在修道。常光現前,我 們智慧之光=常光,我們的佛性是常住不遷,時時刻刻都光明,可是被我們的心思 心念蓋住了,光都不見了,所以之前我們有講偈語:「真心不落思惟,妄心本無處 所,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還 記得嗎?都忘了啊,要常複習,後學若沒常講的話,很快就忘光光了,這自然現象。 常光=我們的智慧之光、我們本身的般若,般若就是常光,智慧之光就會現前,顯 現在我們的眼前。「根塵識心」,六根六塵六識,我們的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都沒有六根也沒有六塵也沒有六識,已經銷落了,消失了不見了。「想相為塵」, 想=念頭,相=形相,念頭跟形相都是塵。「識情為垢」,我們的認識跟凡情為垢。 想相為塵,塵;識情為垢,垢,塵垢。我們都染了一身的塵垢。「二俱遠離」就是 想相遠離、識情遠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我們見法之眼,眼睛都能夠看到 道,見道真理了。「應時清明」,都沒有被黑雲蓋住,都清明。「云何不成,無上 ―17― 知覺」,就是一定可以成,無上知覺就是佛的果位一定可以成。所以從無始來到無 上知覺,就是從眾生一直到佛,就在這一段偈語裡面。 ◎剩下約十五分鐘,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請問「當下」跟「現在心」,這要怎麼樣分別。 【答】:這個叫習慣用法,顯現在我們眼前這時候叫現在。比較微細的分別,當下 就可以遠離過去現在跟未來,可以遠離了叫當下。現在就表示我們還醞釀有三心, 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所以現在等於是說還沒有進入狀況(要修的時候還沒有進入狀 況);而你說當下,會講當下就已經可以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才 會講當下,所以我們當下就具備萬萬年,因為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當下的念頭)。所以 我們說念佛法門,我們要了解,十個法界一心,一心有十個法界,這個就是念佛最 圓融的、裡面的真理。我們現在念佛大部分都會念「已經成就的、有名的佛」那個 佛(就是外相),而不是念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因為到佛性本體祂具備有 十個法界,十個法界全部都在一心裡面(在我們的一心),所以十個法界一心,一心有 十個法界,這個才叫做圓滿的念佛。 我們瞭解,已經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 世,而過去世一樣有三世,現在世也有三世,未來世也有三世。過去世有過去現在 未來,現在世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世有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加起來共九世,跟現 前一念――一世,剛好十世,十世古、今不離開我們當念,就是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就 是我們的念頭裡面具備萬萬年)。假如我們都沒有聽過的話,對這個會很生疏,不過 你聽熟以後,你就會了解,我們的佛性竟然這麼寬廣,不管是時間、不管是空間, 時間是萬萬年、億萬年,空間是整個虛空、整個法界全部都是。一般我們會講法性 的話就是包含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也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可是假如我們對比較沒有 研究的人,對他們講山河大地是我們的真心佛性,他們聽到以後會想我們的講法都 跟一般不同,所以會懷疑。所以我們就會講法性跟佛性。佛性性就是我們有情的眾 生,法性就是無情的現象界,它是一樣的。 【問】:劉講師好,剛剛有講佛性裡面有山河大地,那跟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業 相轉相現相有什麼不一樣…(聽不清楚)。 【答】:因為沒有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沒有山河大地,這樣有沒有關係。所以開始的 時候,無極,無到極點,已經都全部沒有,可是要了解,我們在講無極的無,它並 ―18― 不是全部都沒有,而是萬相萬事都含藏在無極之中,無極裡面有含藏萬相萬事,非 常寬廣,因為我們一念無明(它本來都各歸本位),而我們一念無明以後,業相形成, 當業相形成以後我們又轉相,把本來的般若變成能見之見,然後第三個就是現相, 就是瞪目發勞結暗為色,結這個暗相變成整個山河大地,這個時候業相、轉相、現 相,雖然有文字但都沒有相,都只是在我們心中醞釀而已,接著既然都有了,好像 我們懷孕以後經過 286 天孩子就出生了,假如沒有醞釀(懷孕),286 天有沒有孩子生 出來?沒有,要了解就是因為有醞釀(有懷孕),然後孩子會生出來。因為我們有醞釀, 整個山河大地才會生發出來。因為不容易,沒關係,慢慢來,一定有了解的時候。 了解了嘛?就是因為先有一念無明生三細,後來才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有了以後, 我們境界為緣(有境界、有現相),然後我們又生出新的念頭出來,新的念頭一生出來, 我們的結愈打愈多,結一個一個生出來,各位心中有沒有結?都是打了很多結,我 們修道就是把這些結都打開,全部結都打開了,就已經通達,所以道是通達沒有阻 塞(滯=阻塞),道沒有阻塞,都是通達的。假如我們被哪一個現象、哪一個事情卡住 了,那就是阻塞、不通了,不通了不會成道,一定要讓它通,通達了就可以成了。 【問】:原來六道輪迴就在自己的思惟,它意義何在。 【答】:我們的念就是業,我們六道輪迴,起先形成是我們的行為,行為的形成是 比較粗,我們一直修持以後,外表行為比較不造業,再接著下來就是從念頭,我們 起心動念就是業,那個業就比較細,所以我們遭受到的一些煩惱也跟形相不一樣, 比較微細方面就是需要我們用心去解開的這些煩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形成。所以 要知道,進入修道以後,才能夠去談我們的念形成六道輪迴。而念頭形成的六道輪 迴,起心動念有它的分別:有的生出來的念都是善、有的生出來的念都是惡、有的 生出來的念就分不清是善是惡,所以念就有千差萬別,而形成六道輪迴的現象也就 不一定是在哪一個道,有一些念頭比較惡劣的話就會落入三惡道,一般我們比較善 良忠厚老實就會在三善道,所以就不一樣。可是現在的社會人士不是講「念」而是 講「行為現相」,「你怎麼做就接受什麼果報」是很粗的,講「念」都是很細的。 【問】:桃園明聖經裡面有一段:「廉在周禮,以六計為定,實從義字中生」。請 問六計何義。 【答】:好像立法院在立法的時候,把所有呈現能夠讓眾生接受的內容,把它分別 出來,分別出來以後,就一個一個把它標明,一計一計,六個計把它標明出來。桃 ―19― 園明聖經後學只有講過一次,後來大部分都投入佛經裡面,所以沒有那個對典故非 常詳細,要講的話都是要非常詳細,才會講的深入其中,若只有講一個表皮,後學 就會覺得沒有什麼意思,這個大概就是那個樣子。 關聖帝君為什麼現在當天公,就是他的忠心,能夠使他現在有萬靈的主宰。

楞嚴經-36

 我們講到第 88 頁,上個禮拜很厲害只有講一行,且後面四個字還沒說。這就是釋迦 牟尼佛要把六根的由來(怎麼來的)詳細說,因為後學經典看得多,所以會覺得是 白話,但各位都一直反應聽不懂,後學就說慢慢說,以聽懂了解為主,會比較慢。 經文――(88 頁)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通的時候,塞就就不見。塞的時候,通就不見。就是指我 們的鼻根,各位可能有過鼻塞的過程,當一塞住了,呼吸很不順暢,就會感到難過。 所以由這兩種凡塵的現象,在我們妙覺湛圓性中,妙覺湛圓性中就是我們不生不滅 佛性本體,本來佛性本體是一體沒有六根,可是現在已經有六根了,有了六根佛就 一個一個講,前面 88 頁左邊就講眼根、耳根。這邊開始就講鼻根。「黏湛發嗅」, 湛(湛然本體,即佛性本體,也就是妙圓中)。黏湛,黏起來,前面的凡塵事(通 塞這兩種)互相顯發,這是屬於妄塵,凡塵的景相已經落入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 凡塵的景相是妄、不真。可是現在現相(妄)黏我們湛然本體,發嗅(已經發揮成 嗅覺)。假如我們鼻根沒有佛性本體的話,則我們不知道香臭。那我們為什麼會知 道?就是因為有這個湛(湛然本體),湛然本體=佛性本體。因為有佛性本體,我 們鼻子聞香臭就很明顯,各位的香臭有沒有聞的很明顯?(有),那就表示我們整 個都很正常,而要維持正常就一定要有佛性本體,假如沒有佛性本體的話,香臭就 不知道。所以黏湛發嗅,嗅覺就是因為有佛性本體在,所以就很靈敏。 「嗅精映香」,嗅能夠發揮出來,我們的聞很厲害那就是講嗅精,不會含糊而是很 明確。然後「映」,嗅精反應的就是味,香是代表我們鼻子聞到的所有味,不是只 有一個香,也有含臭、也有含別的氣味。我們鼻子可以聞很多的氣味,那個就是我 們的嗅覺,那個覺就是佛性本體。 「納香成根」,納=吸取,吸取我們香臭的味道,就成為我們的鼻根。納香成根就 是勝義根。因為底下的浮根四塵叫浮塵根。勝義根跟浮塵根有何差別,勝義根就是 超出我們凡俗凡塵世間所知道的一切,而納香成根的根就是很微細的水火風土,所 ―2― 以「根元目為清淨四大」,目=名目,根元=根的本來就是清淨四大,清淨四大= 水火風土。有水火風土很微細的我們鼻根的勝義根作為浮塵根的依賴,所以浮塵根 依賴勝義根,勝義根就依賴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根元(元=本來),根的本來名目就是清淨四大(就是水火風土),因為勝義根的相很 微細,所以我們看不到,可是我們會知道,因為我們都在用。 「因名鼻體」,因=依,依勝義根,依勝義根的名稱叫做鼻子的本體,鼻子的本體 是什麼呢?就好像「如雙垂爪」,垂下來的爪,就是鼻子的型態形相。所以「浮根 四塵」,這是色香味觸,跟前面的水火風土清淨四大,這兩個構成我們的嗅覺,這 是整個嗅覺得由來。已經有浮塵根(浮現現凡塵我們的色香味觸),我們就會「流 逸奔香」,流=我們整個都向外去發展,有點類似瀑布的流水。逸=好像野馬,奔 馳在曠野之中。奔=一直朝一個方向,哪個方向?就是朝氣味的方向,香臭以及我 們聞到所有鼻子接近的氣味。這是佛講我們鼻根的由來。 各位前賢這樣可以聽得懂嗎?還是不懂嗎?(前賢問勝義根),因為底下有浮根四 塵,這叫浮塵根(浮現在凡塵的四根,即色香味觸)。而「納香成根」的根是勝義 根,因為它是給浮塵根依賴,我們比較不能夠清楚明顯的看出來,所以就講根源, 勝義根的根源名目就是清淨四大(即水火風土),我們整個身體也都是水火風土, 而我們的鼻根(即清淨四大鼻根的水火風土)比較微細我們看不見,但是我們可以 感受,各位都可以聞到氣味嗎?所以聞到氣味中間的過程就是:要有佛性本體,然 後要有勝義根,然後要有浮塵根,整個湊合了,緣聚則生,我們的鼻根就產生了。 假如我們回歸本來的話,就沒有黏湛發嗅,那黏湛發嗅的話,我們是佛性一體(本 體),就沒有變成六根。所以之前我們常講「一念無明生三細」,第二個轉本有的 智光而成能見之見,這個「本有的智光」就是佛性本體――本來具備的智慧;可是我們 本來具備的智慧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因為我們沒有去體會,所以就變成「能見之 見」,而我們都用「能見之見」――我可以看到什麼、我們可以看到什麼,那叫能見之 見,可是我們有能見就有所見,能見所見就互相對待、就有生滅。 所以假如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它就恢復到佛性本體,當恢復到一體以後,就沒有 能見,可是也不是說完全都不知道,而是了了分明。這樣有沒有知道的更詳細了。 我們為了要使身體的知覺更清楚明白(可是我們知道為了要使身體清楚明白),就 把原來的佛性本體分化,把佛性本體詳細的細分,分出來了;假如我們不分的話, 祂就是一體,但是當一分了以後,有能見就有所見,然後我們有能聽就有所聽,已 ―3― 經就落入相對待,就有生滅,那有生滅以後我們就會有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就會 有取捨,有取捨以後我們就造業,我們造了業就要受苦。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覺、能思,都希望是這 樣,可是這樣的話,六根都已經形成,那六根形成則我們一體的佛性就分成六根用, 就已經分開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沒有可以互用。假如我們是一體的話(還不分的時 候),我們身根(我們身體)就可以一根當六根用。所以為什麼仙佛來借竅的時候, 仙佛不用眼睛看黑板就知道黑板的字寫錯了,那就是六根互用。身體可以當眼根用、 可以當耳根用、可以當嗅根用,是不是不一樣了! 我們現在已經都落入分化成六根了,那我們就好好的發揮,從一門深入,我們把六 根全部都了解,了解以後我們的根就盡了,塵就亡(凡塵都亡了、根都盡了,沒有 根沒有塵),就恢復到佛性本體,這時候六根就可以互用。眼睛不但可以看、眼睛 還可以聽、眼睛還可以嗅聞,是不是不可想像!所以後學都講聽性理心法,剛開始 真的像看卡通影片,「真的嗎:山河大地是我們的佛性喔」,現在我們都知道經典 明白的記載:「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這不是後學發明的, 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就是為了要讓各位更深入的有印象,這是佛講的。佛為什 麼會講?因為佛已經證悟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我們跟著證悟的腳步走, 我們證悟以後,一樣成道一樣成佛,那時候我們就了解不騙人都是真的。那我們還 沒有去修證會覺得「真的嗎」,我們都很懷疑。當我們愈了解以後,懷疑就會愈消 失,因為從內心產生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信賴。以上這是屬於鼻根。 經文――(88 頁)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恬變等」,恬=安然無味,變=變遷,已經有味。各位前賢當我們嘴巴都沒吃 東西,是不是安然無味,安然無味叫做恬。我們放東西在嘴巴裡面,然後吃了牙齒 一咬了,味道出來了,那個就是變。就像我們現在嘴巴沒有吃東西叫做「恬」(沒 有味道),而「變」就是已經吃東西了。尤其吃花生了,味道很強,那就是變。 「二種相參」,就是相錯。嘴巴沒有東西的時候跟有東西的時候,互相交錯。 「於妙圓中」,在我們妙覺湛圓的性中(即佛性本體),然後「黏湛發嘗」,黏我 們湛然本體,已經發揮我們的嚐(就是味道),我們想要知道吃了東西是什麼味道, 嚐一嚐好不好吃。 ―4― 「嘗精映味」,嚐精反映出來就是味道。所以各位前賢我們那個味道是不是都很明 顯,所以在很遠的地方有好吃的東西,我們都會大老遠跑去吃。所以我們已經被味 道吸引。後學那陣子有休息五十天,後學整個味蕾消失,就是嘴巴吃東西但是都沒 有味道,可以想像嘛!假如你不管拿什麼東西來吃,當放到你嘴巴以後都沒有味道, 會怎麼樣?好吃的東西沒有味道,不好吃的東西也沒有味道,那會怎麼樣?全部都 沒有味道。那時候後學在想拿餿水桶的來吃也不知道,因為沒有味道。給醫生看, 醫生說不明原因,後來怎麼好的也不知道,怎麼樣又變成有味道了,吃了東西味道 都可以吃的出來,不明原因。所以凡塵不明原因很多,後學就在想,因為我們都是 要有佛性本體才能夠去分辨它是什麼味道,那後學竟然都沒有(味蕾),(前賢問: 一輩子都沒有嗅覺、味覺),一輩子都沒有那就真的是很異類,這個一定會有因緣。 後學一直在探討是什麼樣的狀態之下,使後學整個味蕾都消失?那又什麼樣的狀態 之下,又整個都恢復?各位前賢幫後學想想看什麼原因。因為後學很喜歡實驗,大 概也是要後學實驗一下,這樣講出來才有力道,就讓後學本身去嘗嘗沒有味蕾的狀 態是怎麼樣。不然假如沒有經過那個階層而向人家講:「我吃東西都沒味道」,我 們一定會反應「哪有這個事」。那有經過以後,我們就會想真的就會有這現象。像 韓劇大長今,後來他要煮給皇帝吃的時候,他的味蕾消失,結果東吃煮的很鹹,各 位有看嗎?就是味蕾消失,所以他放很多鹽巴,而不知道已經很鹹了。可是後學在 想,後學那時候沒有味蕾,若整罐鹽巴拿來吃可能也不知道,也不知道那是鹽,很 奇怪咧,不明原因,怎麼會吃東西沒有味道。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點傳師很慈悲, 看後學站在那兒快站不住了,想要趕快伸手來扶後學,站都站不住。 我們舌頭的味道呈現,之前有講,我們可以體會嘴巴舌頭是不變之體,而我們吃東 西是隨緣之用,然後我們東西一定有吃完的時候,舌頭又回到不變之體,我們都是 從這一個現象來體會我們佛性是什麼狀態,佛性是常住不遷,如如不動(不會變化); 會變化的是現象,可是會變化的現象都是無常,很快又變化了,一直在變化。而我 們研究就是要了解對我們整個一生的影響,「生滅變化的影響、不生不滅對我們一 生的影響」到底差別在哪裡,而我們要怎麼樣去調適才能夠過的很符合真理。 所以所有的現象都是生滅變化,我們在凡塵的身體也是現象,也已經落入現象,所 以應對進退都一定要,而要就一定要接觸生滅變化。 後學一直在觀察研究,我們眾生差別最大就是「沒有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 後把生滅變化的佛性功能作用當成本體」,就差在這裡。因為不變之體是寂而常照, ―5― 隨緣之用是照而常寂,照=用,寂=體,「體用」都不相捨離(沒有離開),有體 就一定有用,我們不能把「用」當「體」,因為我們要攝用又歸體。所以「用」只 有一次,佛性的功能作用發揮出來以後,我們就要讓它隨順著自然,不見了,沒了 就好,不要一直追。可是我們就不是這樣,我們的隨緣之用,用了以後就留在腦海, 一直再回想要怎麼樣使它又回來。就因為這個樣子,我們就落入那種本末顛倒、顛 倒錯亂,已經不知道我們該注重什麼、不知道該看輕什麼,已經不了解了。因為這 樣,佛性本體就離我們愈來愈遠,所以後學都講,大概我們最難去體會就是「如如 不動」,常住不遷就是如如不動。可是我們對這個「如如不動」完全都很陌生,佛 性是永遠都不會離開,不管你知道祂、不知道祂,佛性都在,而且很親切都跟你在 一起,可是你卻不認識祂、不知道祂。因為我們不知道,就沒有辦法把祂培養,沒 有辦法使佛性茁壯。現在我們最重要就是一定要先了解「我們整個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的輪廓是什麼樣子」,這一定要先知道,所以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你能夠「萬緣放下」,就是所有的妄都已經沒有了。「一念不生」叫真,真就呈現, 妄盡真就顯,一定要這樣。當真顯的時候,我們要培養一段時間,讓我們不生不滅 的佛性能夠茁壯,當茁壯以後,我們最好在做耳根圓通。在楞嚴經後面有講耳根圓 通,所以我們事先一定要先了解佛性的輪廓,然後把祂培養讓佛性茁壯,到那個時 候,我們自己內心很篤定,這個很重要,很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當你相信了 以後,祂可以發揮力量,發揮出來的力量就很大。假如我們不相信自己的佛性,那 發揮出來就沒有力道。所以佛性一發揮出來了,很多我們就可以了解,儒家為什麼 一直強調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本來我們所具備,可是因為我們被社會引誘,我們 就把良知良能埋沒,不見了。所以不見了以後,我們做錯了、想錯了也不知道,不 知不覺就錯了、不知不覺就造業了。然後受苦的時候,我們又很不甘願:「為什麼 都是我在受苦,做的時候我都很努力在做,為什麼受苦都是我在受而不是別人在受」, 就一定會有這種錯覺,所以我們要詳細深入的研究,一有現象就一定有它背後的原 因,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沒有抓到根、沒有摸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這個就是最重要。因為沒有,所以我們都在形相用心,都是在形相鈎心鬥角,這樣 我們一生很快剎那就過了,我們都會很後悔,所以在這很短暫的人生旅途當中,一 定要立定志向,一定要追求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個本體是億萬年都在,不會 消失,沒有生也不會滅,本體是常住不遷、如如不動,會動的是我們身體、會動的 是我們習性,佛性不會動。 ―6― 所以我們習性造了很多業而跑到三惡道去,誰去?我們習性,那佛性要不要跟去? 因為佛性無所不在,你到哪裡,佛性就跟著你到哪裡。你到地獄,佛性跟著你到地 獄;你到天堂,佛性跟著你到天堂,因為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有你的佛性。所以後 學一直講,我們一定要體會如如不動、常住不遷,佛性不會搬家、也不會離開。你 不用祂,佛性也在,你用祂,佛性也在。可是我們的妄心(生滅心)就不一樣,當我們 根塵相對(六根面對六塵),這個都變化無常。可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不會變化,祂 都永遠在。後學就講我們要體會怎麼樣如如不動的話,就是用照相機的原理。 我們按快門的一剎那,鏡頭一定不能晃動,當鏡頭一晃動,我們照出來的相片就模 糊不清。由這個原理,我們拉到我們佛性來,假如我們佛性是在身上,是跟身上住 在一起,那我們整個身都在動,看出來的影像、看出來的這些形相會不會清晰?一 定不會,而是模糊不清。可是我們現在轉的很快,但是看的又很清晰,就要了解「動 的是身體,佛性是如如不動」,這樣有沒有比較有印象!因為整個宇宙空間都有我 們的佛性,不用動!像後學從基隆來到這邊大概有三百公里,那有沒有帶佛性下來? 各位都會想:「有啊,你身體把祂帶下來啊」,要了解「沒有」,為什麼?因為整 個宇宙空間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空就是真空,真空就是佛性本體, 而佛性本體的真空可以生發妙有,萬相萬事都從佛性本體生發出來。凡塵的萬相萬 事都是佛性生發、都是佛性出來,我們看到了什麼、知道什麼,為什麼?就是因為 「那個是我們自己佛性本體,是一個本體,當然知道囉!」 所以後學那時候就講「尸居而龍現,淵莫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剛開始講的時候, 後學並沒有解說。可是現在我們就可以了解它裡面的涵義。尸居就是在家裡面靜居 (即沒有出門)。龍現就是神通萬物(我們的神通萬物),為什麼?因為所有萬物 都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神),這個神通萬物,所以你不用出門,「不 窺牖,見天道;不出門,知天下事」,為什麼不用出去?因為全部的天下事都在你的 佛性裡面。為什麼我們現在都沒有?因為現在我們用錯心,別人是搭錯車,我們是 用錯心。我們心都用在凡塵的現象,都是追求凡塵的事跟物,這樣跟我們佛性本來 的格格不入。我們佛性沒有形相,可是我們所追求的竟然全部都是形相。我們有沒 有追求沒有形相的?「沒有形相就不用追」,我們都會這樣想。要了解,有形相的 都不久,最久也才不過一百年,而沒有形相卻是千千萬萬年。所以要注重我們該注 重的,不要本末倒置,我們現在都是這樣,該注重的我們卻忽略了,不該注重的我 們卻注重的要命,例如花了幾萬元要去排毒,幾萬元很難賺,幾萬元用了以後,毒 ―7― 排掉了沒?所以後學看大藏經裡面記載,有人要害釋迦牟尼佛,就用我們凡塵的毒 藥,然後加在食物裡面給釋迦牟尼佛吃,而釋迦牟尼佛知道裡面都是毒藥,然後釋 迦牟尼佛就講話了:「我們世間最毒就是貪嗔癡」,釋迦牟尼佛說我已經沒有貪嗔 癡,所以這個我們台灣話就是「不夠看」,釋迦牟尼佛就把食物吃進去了,要害釋 迦牟尼佛的人很高興,就想等一下佛就死翹翹了,結果都沒事。我們還沒有那個工 夫,不要知道那個毒,你又把它吃進去。 所以最重要就是我們的心,心有沒有正常?心有沒有貪嗔癡?這個是最毒,佛性裡 面沒有貪嗔癡,為什麼?因為沒有形相,沒有形相佛性就不用貪、也不用嗔、也不 用癡。那因為我們有形相,且六道輪迴又久了,都具備。各位有沒有貪嗔癡?大帶 都不敢講沒有,多多少少都有,只是貪的厲害跟不厲害而已。所以為什麼要修?就 是把這些佛性所沒有的去掉,佛性所有的「慈悲喜捨」都全部找回來,就這樣子而 已,不很困難,修道是很快樂的事,不會很困難。假如你對真理了解的愈透徹,生 活就會過的愈理想,我們周遭的人與我們相處就會如沐春風。假如我們凡塵心太濃, 時時刻刻臉都是從廁所出來(臭的要命),人家要不要跟你在一起?看到你頭就轉 開了,這樣是成功還是失敗?失敗了,所以心很重要,你的心能夠自己尊重自己, 你就會尊重別人,這樣一尊重以後,整個觀念都改變。我們大部分尊重自己都會, 但尊重別人有一點困難,我們會說值不值得我尊重,那我們就想一想,我們自己值 不值得人家尊重?值不值得?我們從來沒這樣想過。所以先自愛,人家才會愛你。 假如你不自愛的話,人家怎麼愛你。你先要看重自己,人家才會看重你。假如你自 己都很墮落,那人家要怎麼看重你。所以這個凡塵事,我們都希望找的對象一定要 有品味、有品格、有氣質,那我們本身有沒有?很有意思喔!修道很有意思。 我們的嘴巴舌頭「黏湛發嘗」,嘗就是我們了解到那個氣味。「嘗精映味」,反映 那個味道。「絞味成根」,我們旋轉吸取那個味道成為我們的舌根。「根元目為清 淨四大」,根的本來名目叫做清淨四大(就是水火風土),所以這個叫勝義根,因 為勝義根我們看不到,勝義根給浮塵根應用。「因名舌體」,因=依賴,依勝義根 而成浮塵根,這樣就是我們的舌頭。「如初偃月」,好像月初,初三、初四、初五 的月亮只有一半。「浮根四塵」,浮在凡塵我們的浮塵根,四塵=色香味觸。「流 逸奔味」,就是一直向外,我們的六根都沒有回來,都向外發展,朝著味道。 所以後學時常講,以前後學開計程車曾經載很多客人到很遠的地方,就是為了要吃。 就問乘客,為什麼你要「你搭車的車資比吃還要貴還要多」,乘客就會講多好吃多 ―8― 好吃,有沒有流逸奔味?尤其最不可想像的就是豬血糕,豬血糕的價錢很低,竟然 搭計程車去吃豬血糕,我們問「那麼好吃嗎」,乘客會講「你不知道豬血糕有多好 吃」。後學載很多的乘客,可能這賣的人也是做的很成功,不然後學也不會時常載 到他們都是要去吃那個的,吃什麼?蝦仁羹,乘客會說快一點不然會吃不到,後學 說「還會吃不到啊」,乘客說「老闆下午四點出來,賣完就回去了」,這生意好不 好做?真的好做。有些人擺攤擺了老半天,都沒人要來買要來吃,到了半夜收攤都 還有剩餘。結果,那個,要快一點,不然會吃不到。所以要以吃的來生存賺錢,真 的要抓到客人的胃。當好吃了以後,客人自然就會來。所以現在我們就養成一種習 慣,假如那一家有排隊,你也會跟著排隊,就沒錯。假如那一家都沒人,你說這個 不用等,你就趕快進去吃,你出來一定嘴巴一直念。所以好吃就是人家願意排隊、 願意等待。不好吃的,就是不好吃,就不要,就是冷冷清清。所以既然你要以吃的 來生活的話,你就要弄的很好吃。連那個檳榔,我們都說不要嚼檳榔,可是很多人 搭計程車去買檳榔,後學檳榔不是到處都有嗎,為什麼要搭計程車去買呢,他就會 講「它裡面夾的東西,真的是好」,可能我們都沒有經驗,再怎麼說好我們都體會 不出來,可是他寧願花車錢搭車去買,那一定是絕對不錯。 所以「流逸奔味」,都是這樣,我們眾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是一樣,都是 想吃到好吃的。除非是沒有吃到好吃的,我們就會安分守己。假如吃到好吃的以後, 我們本來吃的,糟糕了,就撇開不吃了,都要吃好吃的。 經文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互相摩盪,這是屬於我們的身根(覺),離跟合。像我們 穿上衣服就是合;我們脫了衣服就叫離。有沒有白話?真的很白話,後學一看這很 白話,可是假如我們沒有抓到竅妙,它就很深,抓到竅妙真的就是很容易。所以離 合兩種互相摩盪。在我們妙覺湛圓的性中(佛性本體),「黏湛發覺」,把我們湛 然本體就變成身體的覺。各位前賢,我們身體的覺最喜歡什麼?細軟,很細膩且很 柔軟,你摸了都很舒服。像我們床鋪,然後我們蓋的毯子、棉被,都喜歡很柔軟很 細膩的。所以身體的覺就是要享受,這個就屬於離合。我們跟它接觸了就合,離開 了跟合,這兩種我們不同的情緒。「覺精映觸」,那個覺讓我們覺得觸覺的舒服跟 難受。「摶觸成根」,摶就是我們用手捏,像早餐吃的飯團,飯團要捏,那叫摶。 捏捏我們那個觸覺,就成為清淨四大,「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名目叫做清淨四大 ―9― (即水火風土),所以這時候的水火風土是很細膩的形相,我們大概都看不到。「因 名身體」,因=依,依著摶觸成根的勝義根,然後成為浮塵根。「如腰鼓顙」,我 們有沒有看過江湖郎中的腰擺一個鼓,鼓的中間細細的,用皮革把兩頭包起來,揹 在腰間,兩邊可以敲,因為腰鼓顙很像人的身體,所以這裡就說身體就好像腰鼓顙。 「浮根四塵」,就是浮塵根,上面「根元目為」就是勝義根。 各位前賢勝義根跟浮塵根可以分的清嗎?浮塵根就是浮現在凡塵,我們在使用的。 勝義根就是被浮塵根依賴,即在背後被依賴,勝義就是勝過凡塵凡俗我們的習慣性、 這些義理,它能夠發揮讓我們有那個感覺出來。「流逸奔觸」,我們就一直要去追 求觸覺的享受。所以乾道們賺了錢以後,就要去聞花粉味,花粉味就是要享受觸覺。 所以當時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就拿給花粉味的用。 經文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生了又滅、滅了又生,這就屬於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意」, 最後一個意,意就是生滅。我們念頭一個接一個,生滅生滅,生了又滅、滅了又生。 「於妙圓中黏湛發知」,黏我們的湛然本體來發知(發我們的知覺性),所以我們 這個知覺也一樣是生滅。有時候要了解,文字是一樣,可是它的內容完全都不同。 「知精映法」,我們那個「知」就反映法。所以這地方後學就要講,我們平常用的 「法」很寬廣,法界,就是整個虛空。可是這邊的「法」,是眼耳鼻舌身落入「意」 地的影子,比較窄,沒有很寬廣。就是因為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都沒 有地方藏它知道的,而眼耳鼻舌身所有跟外界接觸的,都歸納到意地裡面,那這些 影子就叫法。聽懂嗎?好像很沈重。 我們眼睛看了以後,交給誰?耳朵聽了以後,交給誰?因為眼睛沒有藏它看到的地 方,那些形相沒有地方藏得住,所以只有交給意地:「你(意)幫我看住,這我(眼睛) 有看過」。耳朵聽到也一樣,耳朵也沒有藏聲音的地方所在,耳朵也要交給意地: 「你(意)幫我(耳朵)照顧,這我(耳朵)知道,這我(耳朵)有聽到」。所以眼耳鼻舌身所 接觸的這一些都交給「意」,「意」就把它們整個都收集,就叫法,都是影子而已, 都是假的、都不真。所以「知精映法」,然後「攬法成根」,攬=收取、抱住它。 攬這一些法就變成勝義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勝義根的根的本來名目叫做清 淨四大,四大=水火風土,下面「浮根四塵」,四塵就是色香味觸。所以這八個合 ―10― 起來交織而成,有水火風土、有色香味觸八個合起來,就完成我們的「意知」,我 們的意知道。所以這個構造還真的很複雜。 「因名意思」,依著勝義根就變成浮根四塵。意思,交給意地以後,「意」要把它 拿出來,它要思索。「如幽室見」,幽室=暗室,好像我們在暗室裡面見物容不容 易?不容易就看的清楚。「浮根四塵」就是色香味觸。「流逸奔法」,一樣都是向 外,沒有向內的,向外去追求就沒了沒完。 經文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 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 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 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 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 相為用。 佛就對阿難講「如是六根」,六根的本源就是佛性本體,本來就是佛性本體而已,沒 有六。「由彼覺明」,覺明=真覺跟真明。由彼就是由我們的佛性本體,是真覺跟真 明。「有明明覺」,就是我們加明。「有明」就是加明。像我們修道要把佛性加的光明, 我們都這樣想,就錯了!因為不能在本體外面加東西,本體只要了解、認識就好, 不能加東西,一加東西本來是真的,就變妄了。因為「有明」,就是加了這個明,加 了光明進去明覺,就「失彼精了」,覺明就已經失掉本來本體的狀態,作用全部都消 失掉了。「黏妄發光」,就是黏妄塵,發我們那個能見之光。上面都是「黏湛」,可是 這邊是「黏妄」。黏湛就是妄塵黏真性。黏妄就是真性黏妄塵。所以這邊佛就講,我 們黏妄就是黏那些凡塵生滅的、不是實相的,黏妄然後發光,我們是能見的見分。 我們會想能見不是很好嗎,可是在真理世界來講,既有能見就有所見,有能所就是 生滅、就是對待。而我們要追求的是沒有對待,是一體的。 佛對阿難講「是以汝今離暗離明」,就是離塵(離開凡塵),沒有明暗。「無有見體」 就是沒有結(不打結了)。「離動離靜」也是一樣,就是離塵了。「元無聽質」就是沒 有打結。「無通無塞」就是離塵,「嗅性不生」就是無覺。「非變非恬」,恬就是安 然無味;變就是吃東西以後有味道了。那沒有變也沒有恬,「嘗無所出」就是又離 塵了,我們就沒有打結。所以「不離不合」就離塵了(離開凡塵),「覺觸本無」就是 沒有打結了。「無滅無生,了知安寄」就是我們的知,沒有辦法寄託它;所以「無 滅無生」就是離塵了,「了知安寄」就是無覺了,沒有打結。 ―11―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及楞嚴法會的這些有學講「不循」,之前我們也講過不循世界、 眾生、業果,我們不循(不追循)以後,那個叫頓教法門,就可以脫離六道輪迴。所以 這邊佛叫阿難以及有學的大眾,不要追循著動靜,不要追循著合離、恬變、通塞、 生滅、明暗,這十二種現象,「諸有為相」,這些現象都是有為、都是互相對待。 動=有聲音,靜=沒有聲音;合=我們身的覺,離=身有覺。恬變就是嘴巴,通塞 就是鼻子,生滅就是我們的意根,明暗就是眼根。如是十二個諸有為相,它們都是 有為都是生滅、都是變化。「隨拔一根」,我們把一根拔除了。「脫黏」,脫開外 境對我們的黏,這個黏很厲害,各位有沒有使用過強力膠?黏不黏?很黏,而這個 黏比較強力膠更厲害,就是「瞬間」。各位有用過瞬間嗎?瞬間比強力膠更厲害, 瞬間之中就黏住了,打不開。所以脫黏就是不要被這十二個有為相黏住了,這十二 個有為相都會引誘我們,把我們整個注意力都朝它的方向去注意,所以把我們黏了。 我們要脫黏,不被它黏了。「內伏」就是降伏,內心裡面整個都降伏這十二個有為 相。然後降伏「伏歸元真」,就可以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本來就是 真的,實相。「發本明耀」,就發揮我們的根本(我們佛性的本體),發本然後光 明照耀,「耀性發明」,很光明的耀性已經發揮光明了。「諸餘五黏」,剩下的我 們只要拔一根就好,看是要從眼根呢、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一根,不要六根 同時做,只要一根就好,只要你隨拔一根,能夠脫黏內伏,剩下的這五根「應拔圓 脫」,就全不都圓滿脫離了,就不會誘惑我們。「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就不會在 我們眼前所顯現的這些景相讓我們起知見,就不會了,因為就會從本來的佛性裡面, 我們性中知性中見(性分之中本來就有知見),不要由前塵(顯現在眼前的凡塵景 相)起知見,不要了,當一起知見了我們就被它束縛了。「明不循根」,我們能夠 了解透徹、能夠光明,就不循著我們的眼根。然後「寄根明發」,寄在別的根,我 們那個知覺一樣能夠發揮出來。「由是六根」就可以「互相為用」。所以佛跟我們 講六根可以互相為用,眼根不但可以看,還可以聽、還可嗅聞、還可以嘗味、還可 以身體的知覺互相為用。 經文――(第 88 頁,反面)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這個阿那律就是每次聽課的 時候都是在打瞌睡,結果被釋迦牟尼佛罵:「咄咄,何為睡,螺螄蛤蚌類,一睡一 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陀被佛罵了覺得很慚愧,就發憤圖強,七天都沒有睡, ―12― 結果眼睛就瞎了,所以我們眼睛就是以睡為食,我們在睡覺就是眼睛在吃飯,不睡 的話眼睛就看不見了。我們為了要稍微了解阿那律到底跟釋迦牟尼佛有什麼關係, 我們翻到第 97 頁。 【第九十七頁】 再次介紹佛之背景,其祖(就是佛的阿公)子頰王,生四王子:淨飯王、白飯王、斛飯 王、甘露飯王,四王各生二子,淨飯王生世尊及阿難陀(孫陀羅難陀),白飯王生提 婆達多及阿難,斛飯王生摩訶難及阿那律,甘露飯王生馬勝及小賢和一女,名甘露 味。世尊最長,阿難最幼,特地一提,提婆達多往劫見佛修忍辱行,遂發願生生世 世與佛相值(同時出生在凡塵)專害佛生命,乞其頭目手足骨髓,以成其忍辱之行, 就道言之,此實為佛之善友,世俗眼光則相反,是惡緣、氣死人,佛很感激提婆達 多之成全,促成釋迦牟尼佛提早成佛接天盤在彌勒祖師之前,所以凡塵的橫逆,能 使人道心益堅固,更勝於順緣善友,故修道者,當視惡緣之友,為吾之善知識。 很不容易喔,害我害的要死,氣到沒命,還要感謝,可是真的就是這樣。本來釋迦 牟尼佛的掌天盤是在彌勒祖師的後面,結果釋迦牟尼佛提早成佛成道,就跑到彌勒 祖師的前面。之前我們也有講過阿那律,就是阿那律在很多生很多生以前是在山邊 種田生活,但收成都不好,山上有一位修十二因緣(緣覺,辟支佛)辟支佛每七天 下山托缽一次,每次七家,托缽七家不到飯的,他就回來,再七天後才又下山去托 缽,那一天托缽回來,阿那律就問這位辟支佛:「有沒有托缽到飯」,辟支佛說: 「現在是飢荒,米糧很貴,所以托缽不到飯」,阿那律心想「大師都是七天才下山 托缽一次,而這一次空缽回來,不就要餓七天了」,所以阿那律就把他帶的飯包送 給辟支佛吃,辟支佛就奏愿「你有這個善心,可以得到福報」,結果阿那律九十一 劫都不貧窮,九十一劫是非長久的時間生活都是過的很富裕。 所以後學都時常講,我們這一生到凡塵來的福祿,因為我們前一生都已經訂好了, 這一生吃多少用多少,都已經有定數,所以不要浪費。假如我們把身邊的所有布施 給人,因為不是用掉,(拜斗,就是管福祿的,北斗七星都在管福祿,那你在拜斗 的時候,就是說我的福祿要記得送來給我,這個心都是自私:「我的福祿要記得拿 來給我」,我們有沒有拜斗?都沒有,不想請北斗七星把福祿都送來),因為我們 布施了以後,不是我們用掉,所以北斗七星又要送來我們這一生應該要用的(這一 生應該要用多少),當北斗七星一送來以後,你又把它布施,這下子北斗七星又要 很忙了,又要趕快送來,當又送來你又把它布施,北斗七星又要趕快送來,因為你 沒用啊,沒用的話你的福祿還有,所以北斗七星又趕快送來。這樣各位了解嗎?我 們一直布施都不會窮,為什麼?因為我們命中該用多少都有固定,所以我們也不要 ―13― 貪,什麼上看九億,不要管它,本來命很長,因為你這個上看九億,領了五、六億, 一用了,糟糕,你後面的命都沒有得用,要提早離開凡塵,所以那個都不要,不要 貪橫財,要多多布施,你看布施就很快樂。所以人家問陳樹菊,你怎麼愈來愈年輕 了,其實她也是渾身都是病,看她的手都變形了,手沒有指紋,就是挑菜的時候已 經磨光變形了,雖然她賺的很少,可是她都布施,她每次布施都很快樂,這個想也 知道,布施一定很快樂。我們自己假如去布施的話,你就會體會真的,布施的人比 接受布施的人要來得快樂,你接受布施當然也快樂,可是那個快樂不會超過布施者。 而我們一直布施也不會貧窮,不會。那你都一毛不拔,我們台灣話說「一毛錢打二 十四個結」,現在我們有沒有這種人?還有啊,那還真的是多打一個結,那個叫守 財奴,北斗七星都很空閒,都不用再送給你了,你該用多少都已經送過去了,你都 守的牢牢的。這樣各位了解意思嘛?所以布施不會貧窮,愈施你就會愈寬廣,然後 累積的善愈多,善就生根,善根有了就成熟,善根成熟你就可以遇到善知識,可以 研究上乘佛法。所以各位前賢,這個坐得住,背後的原因很多,不然你來坐,一定 是桌椅底下有針一樣,坐立不安,然後心想怎麼不趕快下課。 所以阿那律就是因為布施給辟支佛,辟支佛就只吃他一個便當,就讓阿那律九十一 劫都不貧窮,而阿那律這一生又跟釋迦牟尼佛當堂兄弟,阿那律的父親跟釋迦牟尼 佛的父親是兄弟,所以阿那律跟佛就變成堂兄弟。當一到釋迦牟尼講課的時候,阿 那律都會聽到打瞌睡。後學倒是都會講,因為我們打瞌睡不會作夢,打瞌睡也不會 胡思亂想、不會起心動念,所以打瞌睡的時候最接近佛性,那種朦朧最接近佛性。 所以佛要現身給我們看,大概就在這個時候,不然就是喝酒,醉醺醺的時候,佛就 現身給你看。而當你很清醒的時候,你睜大眼睛看,能看得到嗎?絕對看不到。就 是當你朦朦朧朧就看到了,這個都很奧妙的,可是我們不要一直追求想看,為什麼? 向外啊,我們要迴光返照,向內,要脫黏內伏,看到我們自性佛(自己本性的佛)。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教阿那律修不用眼睛就可以看,「樂見照明,金剛三昧」,結果 阿那律就練得半陀天眼,不用眼睛就可以看見整個娑婆世界。所以佛性本身發揮出 來是不可思議。 經文――(第 88 頁,反面) 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砵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 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 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14― 「跋難陀龍,無耳而聽」,龍沒有耳朵可以聽到聲音。「殑伽神女,非鼻聞香」,殑伽 是一個河的名稱。殑伽神女沒有鼻子,可以聞到氣味香臭。「驕梵砵提,異舌知味」 就是他的舌頭跟我們不一樣,他會知道味道。「舜若多神,無身覺觸」,他沒有身體, 可是他可以感覺到觸覺。「如來光中,映令暫現」,這都是在如來光中,映令顯現這 一種狀態。「既為風質其體元無」,既然是風質的話,就沒有體,風沒有身體。「諸滅 盡定」,我們凡塵的禪定有九次第定,我們有講過各位還記得嗎?有離身喜樂定,定 生喜樂定,離喜妙樂定,記得嗎?沒什麼印象了,好像很生疏。八定就是四禪跟四 空,滅盡定就是第九,九次第定的第九個。「得寂聲聞」,就是已經到達寂滅,聲聞 到達寂滅。「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所以滅盡定的摩 訶迦葉(佛的大弟子),已經得到滅盡定,現在在鷄足山入定,就是入這個滅盡定, 不用呼吸也不用吃飯,不可想像喔!四禪的第四禪已經就不用呼吸不用吃飯。到四 空,四空只有識,沒有形相了。 經文――(第 88 頁,反面)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 念化成無上知覺。 「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即我們的六根已經都圓拔,沒有各自獨立發生作 用,我們內心裡面就已經發出它自己的光芒。「如是浮塵及器世間」,浮現在凡塵及 器世間,我們看到形相的世間就叫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所有的變化相就 好像熱湯銷容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無上知覺就是佛。所以我們瞭解,諸根 圓拔以後,凡塵的所有一切都不會影響到我們,我們就可以恢復我們佛性本體。 底下釋迦牟尼佛就講一些真實的狀態。 經文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 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 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如彼世人聚見於眼」,我們現在要看到形相,都是眼根。「若令急合,暗相現前」, 我們把眼睛閉起來,整個都看不見,漆黑一片。「六根黯然,頭足相類」,現在這個 時候,六根都沒作用(黯然),頭跟腳竟然都一樣。當眼睛閉起來的時候,六根黯然 了,頭跟腳相類(就是一樣,頭跟腳一樣)。底下這個就發生變化。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現在眼睛閉起來的這個人,用手把站在他對面的這人,循著 他的身體而摸著。「彼雖不見,頭足一辨」,就是他的眼睛閉起來而看不到,現在他 摸到頭就知道這是頭,摸到腳就知道這是腳;跟眼睛看到的是不是一樣?眼睛看到 ―15― 頭,知道這是頭,眼睛看到腳,知道這是腳。那現在眼睛閉起來用手去摸,摸到頭 就知道是頭,摸到腳就知道是腳,這樣是不是跟眼睛看到的一樣,佛就是說這樣! 「知覺是同」,那個知道的,都一樣。「緣見因明」,因為我們有光明的因緣,所以我 們看得見;光明的因緣讓我們眼睛看見。 「暗成無見」,暗的時候,我們眼根都看不到。「不明自發」,這時候,我們用我們的 手來尋體外繞,摸到頭知道頭,摸到手知道手,摸到身體知道身體,摸到腳知道腳, 是不是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這時候你看不到,但是你摸到的,你會知 道,這跟你看到的結果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暗相就不能來讓我們昏昧了。「根塵既銷」, 根=六根,塵=六塵,根根既然都已經銷(就是我們不住在六根的相、不住在六塵 的相),根跟塵都消除了,沒有根塵。「云何覺明不成圓妙」,云何發現明了這一種, 圓滿然後那個奧妙整個都呈現。我們就可以讓我們都成為圓妙(圓滿妙覺整個都呈 現)。 經文――(第 89 頁)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 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 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這個就是已經如來證悟果位的名稱,阿難都把它提出來。就是佛有說,我們因地心 要與果地覺都是相同,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所以「因地覺心,欲求常 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就是要跟果位的名目要有相應。所以阿難就講,如果位之 中,果位裡面有菩提,菩提就是覺;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真如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佛性,佛的果位名稱跟我們眾生都一樣是佛性;菴摩羅 識,我們阿賴耶識跟菴摩羅識有什麼不同?後學解說,菴摩羅識就是善於分別而不 染。阿賴耶識就是沒有分別,如圓鏡,事來就照,整個都呈現;事去了以後,鏡子 裡面空空。可是菴摩羅識能夠分別、善於分別,但是不染著。因為我們轉世的時候, 我們都是把阿賴耶識轉成末那識,我們沒有轉到菴摩羅識,假如我們出生以後,我 們就轉到菴摩羅識,那我們就不用受苦了。可是嬰兒有那麼聰明嗎,可以把阿賴耶 識轉到菴摩羅識,可不可以?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一種習慣性讓我們把第八的 阿賴耶識轉成第七末那識,末那識叫做意根,而意根又轉給第六識,叫做意識,第 六意識又轉給前面眼耳鼻舌身五個,就這樣轉,我們是不是愈轉就愈進入凡塵,愈 轉就愈貪戀凡塵,我們肯不肯把它轉到菴摩羅識?所以六祖就有講「五八六七果因 轉」,五=眼耳鼻舌身,八=阿賴耶識,六=意識,七=末那識,五八是果,六七是 因,你要從六七因轉,五八才會轉,一轉了以後就恢復到本來。 ―16― 之前我們都一再講,因為久了都會忘,我們又複習,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妙 觀察智見非功(非有為功用),所以妙觀察智已經見到無為的佛性本體了,然後再轉 第七末那為平等性智,心就無病了,可是我們在凡塵都沒有平等,我們的分別心很 大很強,所以我們都一直在分別之中,所以我們都造了一些業。假如可以沒有分別, 都是平等的,人與人平等、人與物平等、物與物平等,都是平等,所以心就沒有病 了。然後六七轉完了以後,就轉前面五(眼耳鼻舌身),就是由第六妙觀察智跟平等 性智叫前面的眼耳鼻舌身聽話,就是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完成命令作 的,成所作),就不會再六根當家。最後,阿賴耶識就轉成大圓鏡智,已經恢復到 我們本性了。還剩下十五分,大家都提不起勁來了,給各位提問。 ◎剩下約 15 分鐘,提問問題 【問】:道親的家庭,孩子因為父親外遇不軌,而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及孩子的沒自信、 工作上的壓力,後來造成孩子憂鬱症,常有自殺的念頭,因為最近已經自殺身亡, 以下有三個問題要請問劉講師: (1)由求道自殺死亡之後,靈性的去處? 【答】:我們到凡塵來,一方面是使命任務,一方面是還自己的債。自殺的話就是逃 避。一般人沒有求道要先到枉死城去關,關到他的壽命到才從枉死城出來,然後出 來以後就要看他在凡塵的善惡,再判入看要到哪一道去,這是我們一般的情形。求 道以後,又走這個路,這叫知法又犯法,知法犯法比一般然還要來的嚴重,要了解 大概就在無間地獄。 (2)因為這亡者身不由己,他這樣是不是有罪過? 【答】:身不由己就是藉口。藉口都不成立,上天不會認定,你用什麼藉口,那是逃 避。所以我們要勇於面對,勇敢的去面,事情一定有解決的時候,事情不會都在, 一定會變化,會解決。所以我們逃避的話,不用說你逃避就不用還,一樣要還,而 且這要加利息,絕對有罪,哪會沒罪。 (3)今後他的家人該如何做才能幫助這個自殺身亡的孩子? 【答】:家人要幫助他,就是要修到成道。而修到成道,因為不管是對上、對下、九 玄七祖都有幫助,就是要修成道才可以幫助他。 【問】:請劉講師再講解「動者靜之基」。 ―17― 【答】:我們這麼邊很幸運,不用搭飛機來問。後學就講花蓮寶光一位前賢很慎重, 搭飛機到台北,那時候後學住在天母,請問後學:「為什麼是動者靜之基,這讓他想 都想破頭了,都不知道答案,為什麼跟我們的認知相反,我們都是要靜,靜才能夠 給動做基礎,為什麼老子會講動者靜之基」,我們一般也都會有這個疑問,而且不知 道答案。這個很不容易,後學就講,我們整個宇宙大地為什麼植物會發芽、為什麼 小孩子會長大、為什麼我們長大的大人會老會死?這個就是動,整個都在動。那我 們身體裡面的脈絡也在循環也在動,血液也在動,所以整個全部都是動,那我們靜 下來就跟動合成一體。假如這整個宇宙大地都在動,而我們也在動,這叫背道(跟 它相違背,你走你的,我走我),所以就沒有辦法體會天地之間的真理。所以凡塵的 所有一切都是動,不然小孩子不會長大,長大了以後也不會死掉,整個五穀不會生 長且我們沒得吃。因為都在動,所以五穀生長、水果生長、萬物生長,我們的生活 才能夠很得意、才能夠感覺到很舒暢,就是整個都在動,只是我們的感覺,感覺不 出來。我們感覺是:「我靜悄悄啊,哪有動」,所以這要從真理的角度來看來說。 【問】:如何擴充心量包容心。 【答】:擴充心量就是要自己的見識寬廣,因為我們的見識大部分都生活在很狹隘的 空間,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接觸面不多,而我們都有習慣性。接觸面窄,形成我們 的心也一樣窄。假如我們拓展生活面寬廣,我們可以當義工,可以到各行業去當義 工,現在一般人也都會這樣去當義工,不領薪水的,就付出勞力,你這個做一做、 那個做一做,知道的多,心寬廣。當心寬廣以後,我們整個心量一樣跟著寬廣。所 以要拓展見識。那為什麼會憂鬱?就是我們都生活在很狹隘的思想裡面,沒有把它 抒解、沒有拓展。後學就講,去當小孩子(幼稚園或小學也好)的導護,你都看那 些小孩子蹦蹦跳跳、活活潑潑(小孩子吵鬧的時候都在家裡,小孩子在外面都很活 潑),所以你去看小孩子在外面的活潑,不要跟到家裡面去看小孩子的吵鬧就好,這 樣哪會憂鬱。 【問】:佛經裡面有一段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破合僧,釋迦牟尼佛有對殺父、 殺母更深入的解釋,請劉講師解是一下。 【答】:後學有拿楞伽經概略,就有這一段。今天也帶一些來,因為上次帶來只有剩 下五片,可能不夠,所以今天又有帶來。裡面大慧菩薩有問:「五無間罪」,五無間 罪就是凡塵最重的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這五個, 去地獄沒有間斷的受苦,叫阿鼻地獄。可是佛解說完全不一樣。所以後學說這個經 ―18― 後學不講,因為我們凡人很難接受,可是裡面的內容倒是很好,怎麼說?佛說,「無 明為父」,母就是「愛與貪喜俱,如母養育」,我們把這兩個去掉就是殺父殺母,是 不是不一樣了,完全都是在講我們內心了。你把無明去掉,就是殺父;把愛、貪喜 去掉,就是殺母。殺阿羅漢就是「隨眠為怨,如鼠毒發」。 因為我們有講了也有講義,裡面寫的很詳細、解說的很詳細,所以希望各位能夠帶 回去聽,因為那個觀念完全都不同,所以後學沒有準備要講,我們楞嚴經講完以後, 準備講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講完以後講圓覺經,圓覺經是很殊勝,聽了以後我們就 可以歸本位。維摩詰是東方琉離世界的日密菩薩,到娑婆世界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渡 化眾生。所以後學覺得最難講就是維摩詰經,因為後學經典看的很多,所以都會說 白話,認為都是很容易,因為各位都反應聽不懂,所以後學就說好,那慢慢講,慢 慢解說慢慢講,讓各位都能聽懂,這樣才有幫助。所以後學曾經講過:「要使各位都 成佛都成道」,所以都要幫助後學,你來了後學就要跟你來,你到凡塵來轉世了後學 就要來,你若拖後學來喔…,所以不要害後學。 所以「殺阿羅漢」,後學就講大概就是我們的自私,你把自私心除掉,就是把阿羅漢 殺掉。「惡心出佛身血」就是我們現在的八識身,讓這一個身是最後,往後不要再有 了(就是不要再來凡塵轉世),那就是惡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就是我們在凡塵 都會醞釀,我們都會喜歡,而喜歡我們就會著相,著相就著於色或是受,而這一些 我們都把它破除掉,不要著相、不要著受、不要著想、不要著行、不要著識,色受 想行識這個醞都把它破除,叫破和合僧。所以五無間這五個,你都不間斷的去修, 佛就講現證實法,就是讓你現證你已經成佛了。殊不殊勝?可是我們凡人聽到,會 感到很奇怪,怎麼會這樣。所以後學沒有準備要講那本,而且那本又是對菩薩講的。 達摩祖師到東方把道還給中國,就是帶來楞伽四卷,就是要傳楞伽經,可是到五祖 的時候,五祖就把它換成金剛經,為什麼?五祖說這個不適合我們來修,所以金剛 經比較適合。

楞嚴經-35

 我們講到第 88 頁,這邊剛好在解說我們的六根。我們的佛性本體本來就沒有數量(沒 有一二三四五六),而我們落入凡塵有身體以後才有六根,這個楞嚴經要我們解開 六個結,各位知道是哪六個結?之前我們有提過,可能各位都沒有印象,因為畢竟 那個很少接觸,後學就把這六個結稍微跟我們解說。六結,打結了,就是五蘊(我 們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就六個結。 第一個是從微細然後慢慢粗顯,微細的時候第一個就是我們五蘊的最後一個「識」, 我們生從「識」起,為什麼會生?就是因為「識」,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就屬於「識」 的範圍,所以我們就把寂滅就變生滅,第一個結就是我們五蘊的「識」。 第二個結就是我們五蘊的「行」,「行」在我們的身體之中就是第七的末那識,第 八識是屬於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生滅跟不生不滅和合(合起來)。 第三個結就是「想」,「想」就是第六識。第四個結就是「受」,「受」在我們身 體來講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個。第五個結跟第六個結就是「色」。 我們出生落入凡塵由細一直到粗(從微細到粗顯),念頭是很微細,一念無明生三 細就是開始落入凡塵的原因,接著我們阿賴耶識就轉給第七的末那識用(就是行), 然後行就轉給前面第六識(「想」就是第六識),我們在凡塵用最多就是「想」, 所以要回去一定要去掉我們的「想」。接著再打第四個結就是我們的「受」,因為 這個五蘊虛幻不實在,可是我們生活上不管是遭受現象、遭受事情,我們都把它當 真(就是認為是真正的對著我,然後我們去感受),感受以後就會有喜歡討厭,就 有取捨,而取捨就是造業,造業就要受苦,就是因為這樣而來。我們再往後面來講, 就是我們五蘊的第一個「色」,「色」就是我們外面的身體跟我們身體裡面的心(身 心),以及外面的世界(整個世界)。內而身心外而世界,就是我們的第五個結跟 第六個結。這是生來的時候,從微細一直到很深入。 然後我們要回去的時候,就要把結打開,打開的時候要從第六個結開始,第六個結 先打開,打開以後才能夠看到第五個結,第五個結打開以後才能看到第四個。就好 像脫衣服,外面這一件衣服沒有脫就不知道裡面穿什麼,而你一件一件脫的時候, ―2― 才會知道脫了一件衣服,再下去那一件衣服馬上就呈現。所以我們在凡塵解開這個 結,一定是要先打開第六個結。 第一個從無(很微細)落入到凡塵,第一個結叫做滅,第二個結叫做空,第三個結 叫做覺,第四個結叫做根(身根、六根),第五個結是靜,第六個結是動。所以我 們要回去,解開的第一個就是動,先把動的結解開,才會看到靜,靜的結看到以後 我們又解開,然後才看到我們的根,根解開才看到我們的覺,覺打開才看到空,空 打開才看到滅,滅就回到寂滅本來,所以生滅既滅寂滅就現前。 我們把第一個滅,「滅」本來就是寂滅,寂滅就是我們的本位,可是我們把寂滅變 生滅;第二個「空」是真空,但我們把真空變頑空;第三個我們身體的真「覺」, 我們身體的覺有沒有妄?我們生活上的遭遇感到很順心的時候、不順心的時候、身 體有微恙的時候、有生病的時候、有受傷的時候,那個覺都不一樣,而那個覺都是 妄、不真,我們真的覺(真覺)就是佛性本體,文字雖然一樣但內容不同。所以我 們了解,原來我們是把佛性沒有生滅的覺已經變成妄(生滅的覺);痛,有過去的 時候,就不痛;但是不痛的時候,不一定能夠保持,有沒有變化?一定有。所以雖 然「覺」文字一樣,可是在日常運用的時候,我們這個覺是時常都呈現,而我們都 很看重這個生滅妄的覺,就把真的覺忽略。真正的覺,後學就講當我們身體有病的 人,腳底按摩就很痛,然後當你體會到那個不痛的,那個才叫真的覺。當我們做耳 根圓通,整個佛性都延伸到整個虛空,跟虛空合在一起,那才叫真的覺,可是真的 覺我們不容易去體會呈現,我們自己一定要有心來做,真的覺才會呈現。 覺再下來就是根(我們的六根),有這個身以後我們就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本 都是佛性要用,可是我們佛性忽略,就變成這六個自己當家,因為自己當家,所以 喜歡討厭特別濃厚,就做出來非常多的業,業因就形成。所以有根以後就造了很多 業因。第五個就是靜,第六個就是動。 現在我們開始打開第一個動,把凡塵的所有動…,老子清淨經講「動者靜之基」,相 信各位前賢一定會很迷惑?為什麼?怎麼會講相反,動變成基本的,應該是靜能夠 給動當基本才對,怎麼老子會講相反呢?其實各位前賢我們沒有了解到,假如我們 全部靜下來,整個宇宙大地都在動、地球在運轉、小孩子會長大、長大以後會老, 有沒有在動?(有),身體有沒有新陳代謝?(有),所以「動者靜之基」,就是 那個「動」不是有形有相的,而是你看不到,但是它就是一個根源,根源一直在動, ―3― 假如我們能夠靜下來的時候,跟整個大地宇宙同時在動,就變「靜」。 假如整個宇宙大地都在動,而我們也在動,這樣就背道,就體會不出來真理。假如 我們能夠靜下來體會到整個大地的動,我們種的種子在土裡面,有澆水、有陽光, 就會發芽,有沒有動?(有),樹會不會長?(會),有沒有動?(有),我們也 會死掉,有沒有動?(有),都是在動,可是這個動我們都不知不覺,一定要研究 才會了解,了解原來都在動。好比我們身體整個都靜下來,各位前賢我們身體有沒 有在動?(有),血脈有沒有在循環?(有),所以它整個都在動。我們身上有兩 個主要的神經系統,一個叫迷走神經,一個叫自律神經,自律神經我們可以去控制 它,迷走神經完全不聽你控制,它走它的。所以凡塵你認識的愈多,你就會知道大 自然界的無形力量。我們先把動這個結打開,打開以後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真 的是靜到跟整個虛空、跟整個宇宙合成一起,這個時候就是靜的結呈現。那我們還 沒打開動結的時候,這個靜結就體會不到。一定要先把動結了解,了解以後,動已 經不影響到我們了,動結已經都打開了不會掛礙了,靜呈現,當靜呈現的時候,我 們佛性整個延伸到整個虛空,這個時候,假如我們有體會就會有法喜呈現,然後這 個靜一樣不能住,一住了以後,我們就停在我們感到很舒服的狀態之下,而後面還 有四個結。 當靜已經打開了,不會被動靜影響。各位前賢,動靜就是我們生活裡面最重視的, 但要了解是虛幻不實、無常變化,所以不能住相,不能住在動、不能住在靜,都讓 它自自然然,這樣的話,在我們心中不產生作用(動跟靜跟我們不產生作用),假 如我們很 high 的時候,就很喜歡動;假如我們正在疲勞、正在遇到很多事情,就很 討厭動,而很喜歡靜,所以我們被動靜左右束縛。 現在我們要先把這個打開,不被動靜影響,當不被動靜影響以後,但我們又被我們 的六根支配,這就是第三個結了,一定要先動靜解開以後,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才會 呈現它那一種當家的虛習(我們的習慣性整個都呈現而且又很強)。要了解,我們身體 的六根不是我們身體的主人,而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不能讓它當家,讓它當家我們 就造很多的業。一定要把這個關係了解,要降伏它(六根),而要降伏這個就最困難, 因為我們用的很習慣,六道輪迴久了用的很習慣,一下子要把我們六根都降伏很不 容易,可是要從真理著手,主人=佛性本體,六根=婢女跟奴才,不能顛倒。 當我們打開根的結以後,就剩下我們更高一層覺性的生滅,就屬於妄覺。妄覺都變 ―4― 化無常,一直變化的,妄覺也都不會固定,一直在變化。所以在生活之中我們就可 以去體會,當我們知道覺是生滅變化,是虛妄不真,我們就可以去摒除它、降伏它。 當覺打開以後,再上去就進入空了,不要把我們佛性本體的真空變頑空,頑空就是 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就變頑空,可是真空裡面含藏(如來藏),如來是佛性 本體,藏=藏我們的善惡種子,含藏天地的萬相萬事,山河大地都含藏在我們佛性 的真空裡面。所以我們把頑空又變回來真空,但是不能住,雖然很理想,但還有一 個,再往上就是生滅,生滅就是有為法,我們到最後就變寂滅,寂滅就是所有的生 滅都沒有了,就變寂滅。寂滅就是恢復本來了,五蘊都已經破除了,然後五濁惡世 也就消失了。各位還記得五濁惡世?第一個劫濁,第二個見濁,第三個煩惱濁,第 四個眾生濁,第五個命濁。我們只要這六個結都打開,五蘊就破除、五濁就消滅, 就沒有了,已經都回歸到我們本來。我們研究楞嚴經就是在講這些變化的情形,因 為我們都沒有研究,所以不太了解那個過程,怎麼來、我們要怎麼回去,都不知道。 這個就告訴我們怎麼來的,然後要怎麼回去。所以佛在這裡就講,由一根一門深入, 就可以只要你打開一個結,剩下的都解開了,全部都解開了。因為這裡面沒有明白 記載這六個結的名稱,大部分都記載我們六根。上個禮拜講到眼、耳兩根,接著鼻 舌身意四個,這四個一樣也都是如來藏,就是我們自性所含藏,都是妙真如性,都 是佛性的功能作用。 後學前陣子在台北講楞伽經概略,因為楞伽經是達摩祖師從印度帶過來老水還潮, 要我們東方人來修的一個法門,因為楞伽經太深,都是釋迦牟尼佛針對菩薩所講, 不是對弟子所講,而是對菩薩講的,所以很深。一方面我們接觸面廣一點,因為我 們先聽一聽那些講的內容,它會幫助我們現在所學的。當我們聽深一點的,聽了都 聽不懂,可是當你回來再來看這個,啊~意思知道了!像我們研究六祖壇經大家都說 聽不懂,可是講道德經的時候,大家都說聽懂了,很淺。其實道德經比較深,六祖 壇經比較淺,各位都看反了,那就是表示我們心的喜歡程度,心喜歡道德經就覺得 道德經淺,你的心喜歡六祖壇經就覺得六祖壇經很淺,可是只要你聽懂了就不深, 所以後學為什麼有時候會講的很快,後學都覺得白話就講的很快,而聽的人都說你 在講文言文,後學說我沒有唸書,後學沒有國民小學畢業證書,在坐的人可能學識 都比後學高。不過老前人時常講修道跟唸書沒有關係,六祖也沒有唸書不認識字, 老祖師也不認識字也沒有唸書,各位了解嗎?我們都有講過,可是我們性分之中並 不是只有一生一世,各位就可以想「謝謝你」的歌詞,相信我們累生累世可以留下 記憶,我們哪一個留下來?我們前世做什麼?大概都不知道,有沒有記憶?都沒有。 ―5― 所以我們在凡塵的時間太久,而且都被凡塵的現象誘惑,我們都追求潮流,而不追 求我們的根源,所以出發點的方向已經不對了,所以我們再怎麼追求怎麼能夠得到 答案、怎麼能夠得到最理想的狀態。我們一定要立志向,後學記得以前參加所有的 進修班,到後來就會訓練當講師,當講師就要有題目來講給評審聽,講最多的題目 是什麼嗎?就是立志向,大家都選這個題目來講,你看這個立志向多重要,志向一 立了,你就朝志向去進行,到後來就會有成就。所以在善歌裡面,「我們凡塵世間 的道路千萬條,修士最高」,追求非常多的方向目標都不如我們修道,只有修道不 會後悔,當你到一口氣不來的時候,追求別的一定都後悔,白白浪費一生,唯有修 道不會,縱然我們還沒有成道也沒關係,性分之中都有累積,累積了以後,假如在 現象就會不一樣,有的人一生下來就非常的靈敏根基很深,一點就通;有的人就很 鈍,七講八講再怎麼講都聽不懂,那就是我們的根基,我們在佛性性分裡面,我們 已經有了、累積了,就會很熟悉就會呈現。雖然生下來不會馬上懂,可是只要有善 知識一點的話馬上就會知道。假如我們沒有累積,你七點八點再怎麼點也不懂,不 懂就是不懂。假如有人問你「你的佛性一斤是多少錢」,你會怎麼樣?一定會很洩 氣,差這麼遠要怎麼辦! 所以能夠研究到性理心法可以說都是不平凡,祖上有德且自己本身累積善,善根已 經夠才能夠研究性理心法,能夠聽得進去、能夠做得出來、能夠有成就,況且活佛 老師又這麼的疼愛,三年到了,活佛老師在美國彌勒寶堂就講「這三年是初級班」, 各位也都了解後學那一陣子站都站不穩,那位點傳師很慈悲要趕快過來扶著後學, 可見那時候身體已經很差,後學已經講二十六年性理心法,而且以前一講都是三個 半小時,後學在講課沒有喝茶的習慣,都是一口氣講到下課,後來年歲愈大了不行 了就愈縮短而且很耗氣,這一講都沒跟人對談(因為跟人對談有停止的時候,對方 在講我就安靜聽他講,等他講完我再來講),一個人就一直講,講到下課,這樣連 續二十六年,然後之前再三十年的研究,能夠講二十六年就是因為三十年的研究, 你沒有研究你就講不出來,怎麼能講的出來。所以這個性理心法就是你要用心,只 要你有用心,不管根基、緣分是怎麼樣,你看我們最近的訓文,活佛老師在最後那 一面底下有講:「你在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你都會很感激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因緣, 可以聽到這麼好的道理」,活佛老師真的是苦口婆心且一直鼓勵大家來聽,可能有 一些人年歲大比較聽不懂,活佛老師會講:「你很大牌喔,三邀請四邀請你都不來」, 後學看到那樣:「活佛老師真的是恨鐵不成鋼」,就是要我們研究,對我們幫助很 大,絕對可以改毛病去脾氣,不然我們修道的時間都很久了,各位有沒有改毛病去 ―6― 脾氣?有啦,有改,可是多不多?大不大?都不關痛癢。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整 個重根源解決,從源頭把問題都解決了,我們源頭能夠解決了,整個人生都不一樣, 所以後學都講「只要你研究性理心法,你本來臉很黑都變白了,業障很深的臉都很 春風了,看起來都很好看」,各位就回想三年前跟三年後一不一樣?你們互相看的 時候就會發現:「你怎麼變這麼好看」,所以我們只要境隨心轉,當你心一轉,你 整個臉相都轉、你的環境都轉,你周圍的人都跟你一樣轉,他看到你這樣子就很喜 歡跟你,渡人容不容易?就容易了。 假如你都沒有變而且人家很討厭,那你去渡人容不容易?人家才願意跟你走。只要 你都愈來愈理想,以前他認識的你跟現在認識的你完全都不一樣了,怎麼這麼好, 那他就會跟你去,是不是就很容易了!我們一定要自立自強用心研究,而且後學都 不藏私,只要知道都會說,就怕我們不聽,你不聽就沒辦法了,所以一定要發心修 道,這是對我們幫助最大,我們什麼都沒有辦法留下來,所存留的就是不生不滅的 真心佛性,真心佛性是萬萬年、億萬年都不會消失的,可是我們對真心佛性都不重 視,對這個百年的身體非常重視,趕快要做什麼?去毒,還蠻貴的。我們最毒的還 是心,心是最毒啦,所以從心去解決就好了,從心的話毒都排除了,沒有毒了。 在未曾有因緣經,文殊菩薩出去化緣,因為下雨很久了,所有聽講經說法的人都沒 有出去托缽,已經餓的站不起來,阿難跟釋迦牟尼佛講:「不行了,沒有飯吃,大 家都沒有體力了,除非他能夠入定,入定就沒有影響,可是程度又不夠還不到那個 程度」,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你去跟文殊菩薩講,文殊菩薩有辦法解決」,文殊菩 薩那時在跟色界大梵天王講道,阿難就跟文殊菩薩說:「佛要求能夠去托缽,讓聽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人都有飯吃」,文殊菩薩說:「好」,那阿難就坐在門口等 文殊菩薩出去托缽,可是文殊菩薩就一直在裡面講道,怎麼都沒有動靜,當過了非 常久的時候,阿難想「不行,再這樣的話大家都餓扁了」,阿難就回去向釋迦牟尼 佛報告:「文殊菩薩還沒有出去托缽」,釋迦牟尼佛說:「文殊菩薩已經托缽回來 了,在門口,你去看」,阿難真的趕快跑去看,有,一碗。阿難又趕快回來跟釋迦 牟尼佛報告:「人這麼多,但只有一碗,要給誰吃啊」,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說:「你 不要看那一碗,縱然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每一個人都去吃,那一碗還在,吃不完的」, 阿難說:「有這種事嘛」,阿難就打犍槌集合大家吃飯,一敲之後大家就拿缽來盛 飯,阿難就睜大眼睛在看,就只有一碗而已,能有多少人來盛,結果一個人盛飯後, ―7― 那碗飯又滿了,結果第二個人又去盛飯,那碗飯又滿了,幾千個人去盛飯以後,竟 然都還有剩下,神不神奇?(神奇),所以阿難很好奇就問佛「怎麼會這樣」,佛說「那 是文殊菩薩累世所積的德,文殊菩薩的德有辦法供應這些眾生能夠有食物可以吃, 那是文殊菩薩累積下來的」,可是阿難就說「文殊菩薩還在講經說法都沒有出門」, 佛說「你看的是文殊菩薩的肉身」,因為修到那個程度,文殊菩薩有千百億化身, 都已經出去外面托缽,波旬就想要阻礙:「不能布施給文殊菩薩」,可是文殊菩薩 的功力比較強,文殊菩薩說「你布施給文殊菩薩,得到的功德無量」,大家都拼命 的布施,當布施非常多以後,文殊菩薩把它融成只有一碗,文殊菩薩就請波旬將這 一碗端到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會場,波旬竟然端不起來,波旬魔王喔,魔王也是功力 很大,竟然端不起來,波旬那些部下魔子魔孫笑到「我們大王怎麼這樣,才這麼一 小碗也端不起來」,所以波旬就非常沒有面子,就要求文殊菩薩,而文殊菩薩也用 神力讓波旬能夠端的起來端到會場去,這些阿難都沒看到,阿難都守在門口在等文 殊菩薩出去托缽,所以我們執不執著?(執著),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碰到一定 都不會相信,我們要知道「凡是相都變化無常」,可是凡是性…,因為沒有形相,沒 有形相可不可以確實去體會到祂存在?每一個人都有那個「覺」,當我們一個念頭 也不起,是不是了了分明?我們不要起念頭,我們對我們周遭的所有一切「了了分 明」,要了解那都是佛性本體所發出來的功能作用。我們佛性的本體非常的奧妙, 而且非常的廣泛,很大很大,大到跟整個宇宙虛空合而為一,很大;且又「如如不 動」,各位前賢,「如如不動」並不是我們身體不動,不是的,身體要動儘管動, 那跟佛性的如如不動沒有關係。我們佛性的如如不動是因為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不 用你動,什麼地方都有佛性。我們怎麼樣體會呢?就用照相機的原理。 我們大概都有玩過照相機,在按快門的一剎那鏡頭不能晃動,當鏡頭一晃動,照出 來的相片一定模糊不清,而是要定點按下去,照出來就很清晰。就是假如我們的佛 性是動的話,那我們看的景相都模糊,可是我們頭一動,看的景相都很清晰,這就 表示動的是身體,佛性是不動,如如不動,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像後學從基隆來, 要不要帶佛性來?還要從基隆帶佛性過來啊?不用,縱然我們到美國、中國大陸都 不用帶,都充塞著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已經全部都在,很奧妙,只是我們都 不研究而不知道,如如不動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用文字又把祂變一下叫做「常 住不遷(不要搬家)」。佛性要不要搬家?假如我們這個身體沒有了(死掉了),然後 我們在凡塵又再示現又產生一個新的身體,有新的身體以後就好像我們又搬家了, 可是佛性就是如如不動。要了解,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都叫識性(認識的性),認識 ―8― 的性跟習性是有一點相近,我們累世六道輪迴太久所帶來的一些習慣性,這是佛性 生發出來的功能作用被我們的執著佔據而不放捨掉。佛性裡面有沒有這一些?佛性 裡面有沒有貪瞋癡?(沒有),可是我們現在有沒有?(有),為什麼?我們怎麼 形成貪瞋癡?我們的習慣性已經太久了,有而不知其有,各位有沒有驕傲性?我們 真的都很驕傲,縱然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也是一樣很驕傲,只是比較小一點的驕傲 而已,那有錢有社會地位就大驕傲,大驕傲以後就當候鳥,飛過整個海洋。我們小 驕傲就當小鳥,很小,不起眼。 要了解,只要落入人有形相,就會有(驕傲),只是不知不覺而已。我們要有一個大的 原則來想:「既然落入凡塵你就是有業、你就是有障礙,不值得驕傲,再怎麼富有 都是人、都是來還債,所以驕傲不起來。假如你已經透徹了解真理且成道成佛,那 也不值得驕傲,為什麼?還這麼多眾生受苦,你忍心嗎」,我們把這個大原則抓住 以後,驕傲的心會被我們降伏!很有錢的人、很有地位的人,都很謙虛不驕傲了, 那我們哪有本錢驕傲。所以我們就降伏我們的妄心,只要我們能夠降伏妄心,萬緣 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這時候你就了解到,我們的妄已經盡了,真就顯了,真一顯出 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部都平等,沒有高低的(高高低低是現象,在佛性裡 面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投入研究真理,對真理透徹認識,然後知道了一定 要做,這不會很困難,都是從心地用工夫,心地用工夫不是要我們肉體去承受那些 勞力的工作,有些勞力的工作我們可能都沒辦法勝任,可是我們這個都是從心在做 工夫,萬緣放下要不要挑六十公斤?六十公斤=一百台斤,後學那時候幾歲忘了, 政府要介紹工作給後學,要後學去挑米,米一袋六十公斤剛好一百台斤,後學一看 這要命,後學做了一天一定命都沒了,絕對沒辦法做的,可是叫後學萬緣放下後學 就會,這很輕鬆。所以看我們要不要做而已,只要你肯做,三、五分鐘都可以,只 要你有空閒的時間,你就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雖然時間很短,可是你要累積,我們 每天生活之中空閒都會很多,沒有意義的話就不要講,那時候就可以做萬緣放下。 所以各位假如聽楞伽經,大慧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你從成道到涅槃,這 中間都不說一句話(佛說一個字也沒說)」,大慧菩薩就請問佛是以什麼根據說一 個字也沒說。釋迦牟尼佛說兩個根據,一個是自證法(諸佛所證的,我亦同證), 一個是本住法(就是我們佛性本來本體的),就是依這兩個來說,從成道一直到涅 槃一個字也沒說,「亦不以說、亦不當說、不說是佛說」,各位前賢了解,不說就 是佛在說,你說了就是眾生在說。各位體會「不說是佛說」,所以只要你靜默就是 ―9― 佛在講話,聽懂了嘛?(懂),容不容易做?真正的只要我們講出口都有缺點,只 要我們全部靜默,就會把整個德行都呈現出來。所以淵莫而雷聲,尸居而龍現,神 動而天隨。尸居就是我們在家裡面靜居,龍現神通萬物,雖然沒有出門,但天下事 都知道,為什麼?因為我們萬緣一下放一念不生,所有我們凡塵發生的事情都在我 們性分之中呈現,既然你已經都萬緣放下,心跟整個虛空都融會了,怎麼會不知道! 所以只要我們肯作工夫,你就一定會感受到第六感特別強,除非你不做,你做了就 會呈現第六感很強,今天發生什麼事、有什麼人會來,你事先都有預感會知道,這 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現在為什麼沒有?因為我們從來都不重視佛性,不啟發佛 性、不培養,那怎麼會有,我們現在都把精神外放,追求凡塵的金錢以及物質這些 東西,這些東西都是虛幻不實。現在很多都是低頭族,各位搭車的話,就會看到每 一個人拿了一個有螢幕的東西,然後很忙左滑又滑上撇下撇,都是低頭很忙的。你 時常出門你就會看到大家都很忙,連上下車也都捨不得把眼睛看到別的地方,而都 在看他的螢幕。這樣好不好?(不好),要了解科技是要給我們用,那現在我們卻 變成被科技用,是我們主宰,可是我們現在被它主宰,所以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 滅的佛性本體,非常的深入,然後非常的有自信。你相信到自己佛性本體、認識到 佛性本體,能夠很親切的自性本體一起,那你發揮出來的力量很大。 經文――(88 頁)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通塞就是我們的嗅覺,即鼻根。通,我們能夠呼吸。塞, 不通了,有病了。「於妙圓中」,就是妙覺湛圓性中,湛圓性中即不生不滅佛性本 體。「黏湛」,就是通塞這兩種互相顯發,湛=佛性本體,黏我們佛性本體已經發 嗅(已經變成嗅精)。所以我們的嗅覺嗅精一樣是從性本體發揮功能作用出來,妄 塵來黏我們的真性,然後發成嗅覺,這樣聽的懂嗎?(不懂),不懂再說。 通塞就是我們的鼻根,鼻根這兩種:通了,我們呼吸很正常;塞了,我們呼吸就很 困難;這兩種互相顯發。在我們妙覺(即佛性本體),湛圓性之中,黏(通塞鼻根 就是凡塵),凡塵黏湛(湛=佛性本體),就是妄塵來黏湛然本體,然後發成嗅覺。我 們的嗅覺假如沒有佛性本體,香臭我們就聞不出來。就是因為有妄塵黏我們的佛性 本體,然後發揮功能作用,我們就能夠聞到香、聞到臭。了解嗎?(了解),慢慢 說不急。因為北部很多前賢一直在煩惱,煩惱什麼?楞嚴經假如講到六十片,CD 片 就要一百二十片,一個大的整理包才裝一百片,現在講到六十片就糟糕了,多了二 十片出來就裝不進去,他是在煩惱這個。後學說講快的話,大家都聽不懂,講慢一 ―10― 點沒關系,一個裝不下就裝兩包。前賢說兩包,有時候拿到一包,結果另外一包不 見了,那後來就說綁起來。DVD 片用小的整理包,小的整理包只能裝五十片,六十 片就多出來十片,要裝成兩包又太浪費,可是裝成一包又裝不下。後學說那都小事, 大事就是要聽懂、要能夠做、要能夠修、能夠成道、能夠成佛,那才大事。其它都 配俗的,沒關係,我們只要能夠了解這很重要,了解以後我們做就很自然,那你很 自然的做,生活之中就很快樂法喜充滿,不要說以後成道成佛,你在現實的生活裡 面你就過的很如意很理想。可是現在我們凡塵事太多,應付不完,應對應接不暇, 而且愈努力,凡塵事愈多,然後我們貪心愈大。 假如以前我們腳踏車可以騎,以後學的環境來講已經很殊勝了,連晚上睡覺穿的木 屐,腳洗一洗然後穿著走到床鋪上床睡覺,木屐就不穿了,明天一起床下床就打赤 腳,一雙木屐可以穿多久,一生都穿不壞,可以留著穿好幾生。所以在物質缺乏的 年代,精神都很充實,老一輩的都很守倫理道德。現在愈發達物質愈豐裕,我們人 就愈不遵守就把倫理道德拋在一邊,都不關緊要。假如我們不遵守這些秩序,我們 修起道來就困難重重。假如我們是循規蹈矩,那我們修起道來很容易,因為我們沾 惹的污垢不多。假如我們都跟著世界潮流,則我們沾惹的污垢就很多,要拋棄要降 伏就很困難,就會感到力不從心。所以有的人修道很快樂、有的人修道很苦惱,各 位前賢我們現在晚上睡覺是翻來覆去、還是偷笑?因為後學知道很多道親,愈修就 愈煩惱,事情愈多,都辦不完而且都很不如意,這樣修道方向錯誤,內容不對也不 會成道。我們一定要抓到根源,摸著根的成仙作佛,你摸不著根的瞎修行,不管幾 生幾世都不會成道不會成佛,不會成的,所以一定要抓到根源。我們從不生不滅的 佛性本體起修,然後不順流緣塵(不跟凡塵攀緣),我們要入流(把外放的精神收 回來)然後照性(照見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現在都被造化引誘而精神 都外放,所以就要吃很多營養,而且現在的營養品都蠻貴的。可是我們都不夠用, 吃進來的營養,就馬上趕快消耗掉(就是又更多的外放,營養消耗最多)。你看古 時候的修行人都沒吃什麼,為什麼精神那麼好?因為他沒有外放,全部收回來。像 廣欽老和尚一入定以後都不用吃,當他出定以後就吃地瓜,然後他吃一吃,沒有把 整根的地瓜吃完,約吃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剩下的地瓜又埋在土裡面,讓地瓜生 長,然後廣欽老和尚又入定,等到出定的時候,之前吃掉部分的地瓜又長出來,現 在誰可以做到?不要說一天,一個小時就不見人影了,所以我們那種心已經很野, 放出去已經很久,你要整個把它降伏,真的就是不容易。 ―11― 所以須菩提就問佛,我們已經發現佛性本體要怎麼辦?然後我們有妄想心要怎麼辦? 佛就講「你發現佛性本體了,如是住」,「你發現妄想心,如是降伏其心」,有沒 有解答了?我們一看經文,是講什麼,怎麼都沒有回答。佛已經回答完了。「如」 就是如如不動,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本體。「是」就是當下,沒有過去心、沒有未 來心、沒有現在心。是不是已經都回答了!有妄想心,你用佛性本體、你用我們當 下的心來降伏它,不要使它跑出去,跑出去就不容易降伏,你都是在你身內…。各位 要了解,我們有做,工夫會累積,假如現在你的心很外放,沒關係,你開始收心, 盡量把外放的範圍縮小,然後縮小到後來你真的就可以迴光返照,可以守住自己不 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就成了。簡不簡單?不會很困難,不是要我們去挑六十公 斤的,這個很簡單,只要把外放的精神收回來,這樣就是修道了。「外放的精神收 回來,成道成佛;你心外放了,變眾生」,這很綱要的。我們想一想,收回來的時 間多、還是外放的時間多?各位前賢我們一天之中,有沒有 20 秒的時間是把心收回 來?不要說 24 個小時這麼久,這可能很困難,20 秒就好。20 秒長不長?不長,我 們心收的回來嗎?20 秒就好,你看著手錶 20 秒,然後你開始心都不要動,你看看你 能夠支撐多久,絕對沒辦法,為什麼?我們已經活動的很習慣了,你現在要心不動, 真的很困難,不過只要你有心做,一定可以達到,不要說 20 秒,20 分、2 個小時、 20 個小時,你都會慢慢達到,你就會知道原來是可以做的,那時候你自己就很高興, 因為戰勝別人是英雄,你戰勝自己了就是聖賢。我們什麼時候戰勝過自己?可能都 沒有,我們很放縱自己,「那個東西好是名牌包,多買幾個」,不要買也一樣過生 活,現在塑膠袋很多,用塑膠袋裝著就好。你買那麼多也沒用,炫耀,想炫耀什麼, 既然都當人了,沒有炫耀的本錢,有社會有地位有錢也沒用,你帶不走的,憑白花 了心思、花了時間,都是做一些沒有用的東西。我們最有用就是ㄧ定要迴光返照, 一定要對自己的佛性本體,讓祂揮發祂的主宰力量。 因為現在我們佛性都沒有權柄,各位前賢,我們佛性來指揮我們六根,指揮得動嗎? 沒半個人可以回應,就可知道我們六根多麼強。六根強,相對的佛性就很弱,你的 佛性就沒有權柄,你一想要發揮權柄,你被六根壓制:「佛性你不要管事」,佛性 修養很好就馬上退隱不見了。可是我們六根修養就沒這麼好,假如有一天你發憤圖 強:「好,我要啟發佛性當家」,你的六根馬上反撲,真的你會抓狂,後學有經過 這個階段,所以才會講。當一發狂,你不知道那個力道會有那麼大:「喔,怎麼會 這樣」,然後才採用我們的習慣性,什麼性?現在我們進到人家家裡,人家家裡面 打掃的很乾淨,進去我們要不要脫鞋?(要),就是「妥協」!要跟六根妥協:「好 ―12― 啦,一半讓你主宰,我一半就好」,妥協。所以要了解到涵義,之前南部都不下雨, 不下雨就告訴我們缺水(缺誰),缺了誰啊,誰還沒有來聽性理心法,有沒有缺很 多人?缺誰,趕快去找。現在水都來了,還被你嫌了太多。有時候你藉著外境來明 瞭上天跟我們講話,上天跟我們在講話,只是我們沒有仔細聽,「哪有,都是靜悄 悄的」,假如有一天上天跟你講話,你會嚇死了。 上天跟我們講的話是無言,無言之道(沒有語言,可是都是道)。你看,使萬物生 長、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上天有沒有在做事情?(有),還做的很規規矩矩。要 知道有這些天災,那是我們的人心引起的,我們人的心變化很快又很惡劣,像現在 天秤颱風的行走路線,就明明走過去了還又回過來,你看整個蘭嶼的相片,整個加 油站就剩下一個屋頂,加油槍都不見了,加油的東西都不見了,十七級風,才十七 級風而已,假如三十四級風呢?所以了解上天真的很慈悲,假如上天要懲罰我們, 我們真的沒有一個可以生存,沒有辦法生存。當七級八級地震是不是很厲害?(對), 我們看一看整個大的宇宙,七級、八級算什麼,那是蚊子在動在叮而已,很小。整 個星球都毀滅。有那麼多的星球,毀滅你一個又什麼!各位就了解,很多成道的在 護持娑婆世界,讓我們能夠安居樂業,那我們成道以後,我們也一樣付出那個力量, 我們都希望眾生能夠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的日子,所以我們就是要努力自己有那個能 耐,我們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願不願意。修道是可以成的,就看我們有沒有心,有 心的話都是很容易、什麼事情都可以解決,不會有憂鬱症也不會有自殺,那都是見 識不廣才會有憂鬱。假如各位覺得有憂鬱的傾向,那你要擴大你的生活圈,最有效 的辦法,你去小學或著幼稚園做上下學的導護,你看看小孩子天不天真?(天真), 都是看的很可愛,不可愛是在家裡哭的時候,在外面的時候都是很可愛,那你去看 小孩子的活動,會憂鬱嗎?不會啦,是我們自己關自己,要求的太美好了也會害我 們自己,所以要隨緣。像張拙悟道偈:「隨順事緣無掛礙」,我們會不會?不要攀 緣,要隨緣。隨緣跟攀緣是不一樣,攀緣是有企圖,要人家好、要人家壞,那個叫 攀緣,那是有企圖,那個煩惱就很多。而我們隨緣,他好、他壞跟我們都沒關係, 我們隨著緣,該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做了就拋開,有沒有煩惱?沒有,所以煩惱 是我們自己找的,天下本無事,我們庸人自擾。本來就沒事的,是我們自己找事。 後學跟老前人住在一起的時候,最常聽的:「多事」,就是你做的事是多餘的、無 所謂的,老前人就會講「多事」。假如我們常在外面搭大眾運輸,你就會常聽到人 家談話,假如你靜下來聽聽他們在講什麼,你就會覺得「他們講的話都是多餘,那 ―13― 都可以不用講」,所以講了十句的時候,你就會想「第十一句也沒有用(在喉嚨還沒 講出來的那句也沒有用)」。各位前賢我們在生活之中,講沒有用的話多不多?很多, 所以我們就是沒有學到古人的「默」,淵默而雷聲,淵=深淵。默=靜默,很深的 靜默。雷聲=打雷的聲音。就是你很靜默,可是你德行發揮出來很感人,好像打雷 的聲音一樣。所以古時候的人很重視內在,內在的修養、內在的德行非常重視。現 在我們看社會報導,金塊一大堆、用八坪的空間來裝名牌包,有沒有用?沒用啊, 什麼人有辦法?就是當官的才有辦法,百姓的稅金拿來這樣用,要不要還?(要), 你看他要幾生幾世當畜生道。所以我們不研究就不知道厲害,當落入畜生道以後, 牠知道苦樂嗎?牠知道因果嗎?牠有能力改變嗎?都沒有了。所以我們不要落入, 一落入就糟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 那我們努力學,各位前賢,啟發般若妙智慧,縱然我們有做錯事而落入畜生道也沒 關係,般若還在。假如我們有看未曾有因緣經,釋迦牟尼佛因為貪圖享受,結果落 入狐狸身,可是他的般若還在,竟然會給三十三天的天王憍尸迦(就是釋提桓因)講道, 天王就說:「我要怎麼樣來報答,是不是辦一些比較豐盛的給你吃」,這時狐狸說: 「我所要吃的就是大便」。所以一落入畜生道以後(現在我們都養寵物,以前的狗 都是吃大便,所以不要落入畜生道),一落入以後真的沒救了,要把債還清了才有 辦法恢復人道。所以假如各位渡人遇到很沒有一般人的那種常識,那可能就是畜生 道出來,畜生道一出來,你叫他行善他肯嗎?你給他吃給他穿給他錢給他享受,他 都要,你要他拿出來的,他大概都不可能,那你要他求道拜佛可不可能?他一定沒 有時間也沒有心神。所以能夠熬到研究性理心法,那是多久累積下來,而我們的祖 先跟我們都有連帶關係,假如祖先沒有德,我們也坐不住,我們自己沒有累積善, 我們也坐不住。我們能夠研究到這麼殊勝的性理心法,一定要用心,然後要實踐實 際做。後學都講,已經講二十六年的時間,竟然找不到一個能夠頂替一下(後學有 時候都會講到沒有聲音,在這個時候來頂替一下),竟然都找不到。各位前賢可以 嘛?假如後學沒有聲音,你上來講一下可以嗎?一定要自己透徹深入,先研究明理, 然後再實踐。那你實踐以後,你講出來的絕對不一樣,因為有力道。假如你去聽一 聽人家怎麼說,然後我們就學鸚鵡一樣來講人家聽,人家聽了會相信嗎?不會,因 為你講的沒有力道,不實在。後學要講出來是經過三十年,然後累積三十年下來的 答案竟然就只有八個字「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夠不夠笨?真夠笨,三十年才得到 這八個字。 ―14― 可能也是因為累積了那三十年,都是跟大德者在一起,之前給陳大姑開車,後來給 老前人服務,後來又跟老前人住在一起(感恩樓),各位有到過天元佛院嗎?有沒 有看過感恩樓?當你面對感恩樓只有兩個房間,面對感恩樓的右邊是老前人住的, 左邊就是後學住的,就跟老前人住在一起。因為心思比較能夠融通,要做什麼事情 有時候都不用講話,眼睛看一下就知道要做什麼了。幫大姑開車也是一樣,有時候 大姑眼睛一看我,就知道要做什麼了。都是三十年累積下來,又很專心投入性理心 法,所以後學一講了以後,就是因為有本身去經歷,所以後學會講那個結果會怎麼 樣,然後希望我們怎麼樣做,那你按照這樣做。後學開始第一堂課就講:「你懂了, 你聽兩個小時就不要來了」,六祖連聽都不聽就都知道了。假如還聽不懂,那你就 要薰習,薰習就沒有時間的長短,只要你懂了、了解了,去做就好了。 在天元佛院感恩樓跟老前人在一起,因為點傳師都會去請示老前人,後學在旁邊服 侍都會聽老前人講什麼、做什麼。然後最常聽到的就是講「修道以個人為單位,沒 有背景、沒有組織;你有背景有組織,那是教化是勸善,我們不做勸善的事,我們 要做渡人回天,那是我們的責任。所以修道沒有開會,開什麼會」,所以後學才講 我們都落入凡俗,事來則煩事去則思,思=開會,事情過去了要不要開會?可是老 前人都反對,修道開什麼會,沒有開會的事。老前人講以前在大陸,地很廣,你得 道了以後你就趕快去修去辦,沒有說還有時間再來集合再來研究,那麼大的地方哪 有讓你這樣去做。可是我們在台灣太幸福了,這麼好的環境,等於是我們正報身心 都很健全,我們的外面環境都很適合我們修,可是我們有沒有這樣去做,都被環境 拉走了,都沒有按照我們的理想來做,所以後學那時候就看到我們很多前賢為了想 領講師,都拼命的研究講立志向,到後來變成是常立志而沒有立志長,常立志、立 志長一不一樣?不一樣,我們是常立志,就是因為都忘記了,立了志向以後就忘了, 然後又來立。立志長,立了以後,一生一世都只有這一個志向,沒有再轉變的。可 是我們現在受社會變遷的影響,我們的心也一樣跟著變化,很快的,所以天氣的變 化就跟我們的心一樣,也很快,一下子好天氣、一下子下大雨,沒幾分鐘就停了, 又出大太陽,以前有沒有這樣?後學小時候是沒有,所以天心隨著人心在轉。 要了解,大道普渡的時間,按照預期的時候,已經是沒了、涅槃了,可是為什麼現 在還有呢?就是上天不忍心,然後我們善心又那麼多,尤其我們台灣真的是很善心, 一看到報導蘭嶼受天秤颱風影響很大,救災物質已經超多了,大家都很肯布施,所 以我們福報很大,福報很大時就不要迷失,我們就是最怕福報太大而迷失掉。 ―15― 今天還不錯,講一行,因為只剩下二十幾分鐘,給各位提問,今天就是「談心」, 都是心的問題,講根源,知道了要做,因為後學講二十六年的經驗,你現在很努力 研究,你只要經過六個月而不再複習,你所聽到的,上天都收回去,讓你腦袋瓜空 空,人家問你,你回答說「我有聽過嘛,我怎麼沒以印象」,是這樣喔!二十六年 不可能沒有人聽不懂,絕對是有人聽懂,只是他不做,不做,隔了一段時間就不見 了,所聽的這些道理不見了。假如你肯做,就變成你的,變成行為習慣,那就已經 能夠牢牢抓住性理心法,明心見性。各位明心見性了沒?怎沒人回應!不困難的, 很容易的,剛開始先了解生滅心,後來研究不生不滅,然後就了解如如不動就是我 們的真心佛性,我們那個知覺性如如不動,一定要體會,體會了以後你就可以發揮。 當我們一研究過了以後,各位前賢你就可以了解,假如你在像以前的那些道理來研 究,你坐的住嗎?你聽的下去嗎?要你去講,你講的下去嗎?是不是已經不一樣了, 就是要有實際的了解、領悟,然後能夠講出來讓人也能夠受到利益。 這樣還好,有講一行,不過最後面四個字還沒講,一行都沒講完。剩下二十幾分, 因為提問很重要,以前後學三十年可以說很努力,因為後學以前在北投慈慧堂(陽 明山後山)當廟祝跟乩童,那時候為了要問一些問題,就跑到新竹石頭山,石頭山 都是寺廟,後學去問那些和尚跟尼姑問題,可是他們回答後學都不滿意,後學說不 是這樣。跑全省,很努力,後學想修道大概沒有像後學這樣一直追求性理心法,就 是因為這麼有心追求,領悟以後:「欸~怎麼這麼簡單」,所以後學才講把經驗講 出來,你就省掉摸索的時間,摸索…真的是不懂就是不懂,你不懂,人家問你的時候, 你會回答的很理想嗎?不會啊,因為你不懂,沒辦法,所以就是要懂。我們道親也 是一樣,我們道親也是一樣,寶光有位花蓮的道親搭飛機到台北來問後學問:「動 者靜之基」是什麼意思,不是用電話問喔,是親自搭飛機親自到天母來問,那時候 後學住在天母,後學說你打電話問就好了,道親說這要當面問才有誠心。我們有那 個心這樣追求嗎?一定沒有,你管它動還靜。 道親說怎麼會相反呢,我們一般的認知都是靜重要,它怎麼會說動呢,動變成靜的 基本呢。後學說:你看萬物的生長,沒有動它哪能生長;你沒有動,小孩哪能長大; 你沒有動,哪有白天黑夜;你沒有動,哪有春夏秋冬;是不是整個都是在動?整個 都是動,假如我們能夠靜下來,就跟天地一樣在動,那是不是我們靜的基!各位都 不搭飛機來問,現在就有答案。所以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你回答不出來,縱然有 回答也不合真理,所以一定要你自己本身深入的了解,你就會知道原來是這樣。可 ―16― 是我們一般人的觀念,這些哪算動:萬物的生長、小孩子長大、我們長大會老會死, 這個哪算動,都不承認這些,所以就是認知的問題。所以我們認知很重要,後學都 講我們都是佛,為什麼沒有成?就是我們認知不正確,假如我們是佛知佛見,成不 成佛?絕對成,可是我們的知見是什麼知見?生滅,都是生滅,我們用生滅的心想 要修不生不滅的道,哪會成,因果不一致,絕對不會成,所以一定要啟發不生不滅 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 後學有帶楞伽經概略,一張講義跟一片 MP3,只有一個佛堂講的有錄音,本來是有 兩個佛堂在講,但只有一個佛堂有錄音,這樣比較不複雜,資料都放在後面,可以 拿回去聽,總共有四堂課。 ◎剩下約 20 分鐘,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十中九非顛顛倒,名韁利鎖牽,譸張為幻是非作,坎隙三途 陷」,是什麼意思? 【答】:十中九錯就是十個裡面有九個都不對,顛顛倒倒就是都沒有正確的認識。十 個裡面就有九個,可以說我們有很多的觀念都不是很正確,所以有一些比較有研究 的他就會寫這個發出來,可是這個比較文言文,所以解說要看,拿來後學看。文言 文一個字都代表很多意思。 「十中九非」就是十件事情裡面有九個都不對,因為我們都是顛倒,應該重視的佛 性但我們都忽略,應該看輕的身體但我們都重視,有沒有顛倒?(有),就是顛倒。 然後佛性是真,我們都迷;身體是假,我們都非常的認定,是不是顛倒?就是全部 都跟真理顛倒。所以有時候我們一看到佛經以後,怎麼都不一樣,所以就不容易相 信。但你深入研究以後,就會知道這個講的是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而現在我們眾生 都是帶眼鏡(就是看的很近)。所以,十中九非,十個裡面九個都不對,因為我們 都顛顛倒。 「名韁利鎖牽」,我們都追求名跟利,這幾天我們看報紙,之前的署長,我們是不 是都搖頭?他買的消防車很貴不能用,是不是浪費我們納稅人的錢?然後他私人又 賄賂很多錢,就有那麼多的金塊;然後他太太的名牌包竟然用很大的空間來裝,有 什麼用,一個也沒用。所以這個被名韁利鎖牽,這都不認知真理。 「譸張為幻是非作」,就是我們策劃未來(譸張就是策劃未來),然後你一直用心 策劃未來,這些都是幻都是假的,然後就不分辨是非而都去做。 ―17― 「坎隙三途陷」,我們就陷入三惡道,當我們已經陷入三途以後(血途、刀途、火 途),它有另一個意思就是三惡道(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 【問】:劉講師請問,你剛有提到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入定了,但是他唯一的就 是沒有訪到明師一指點(劉講師:恩),可能就是有很多修行人也是在找明心見性, 但是我們道的殊勝就是我們先接受名師一指點,我們是先得而後學(劉講師:對), 但是後學有時候出去,像去中國大陸遇到道長,道長說已經找不到更強的道法為師, 後學也想說他只是缺欠得到名師一指點,因為他也收了很多的外國學生。 剛剛劉講師也有講六結,後學不知道想的對不對,就是我們出去可能就是說很多人 以前修行的法門很多,但有些人談到動靜,他已經啟發佛性(第一關第二關的時候), 感覺就是非常的殊勝,認為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很多道親不明瞭真理,就是認為這 就是究竟,但是劉講師有講到可能在六結,可能後學我們都會佛性啟動的時候,會 慢慢自己去了解,那後學想要請問,空如何來解滅? 【答】:所有天地的萬相跟萬事,是從我們佛性的真空生發,我們的真空可以生發萬 相萬事,現在我們一落入生滅的範圍裡面,我們真空就不見了,就變成頑空,頑空 就是現在我們社會人士所看到的這個空間,是只有一個空間,空間裡面什麼都沒有。 所以後學為了讓大家都了解,這個空間裡面是有水火風土,現在有除濕機、冷氣機, 我們可以把空氣之中的水集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水,空中有水;然後空中有火,有 熱度,縱然在下雪的地方一樣空中有火,假如我們用打火機或火柴讓火呈現,那叫 因緣際會。假如本來沒有火的話,你再怎麼樣都出不來。就是因為本來有火,你用 因緣際會,火就呈現,所以我們身上有熱度也是火,所以火就充塞整個虛空。風更 容易,只要你一手不動,一手動,就感覺有風出來,風從哪裡來?從我們佛性出來, 各位都會很疑惑「怎會這樣子,我們佛性怎麼會有」,所以我們佛性的真空就是生發 萬有,我們不重視自己的佛性,真的很糟蹋。土,只要陽光從空隙照進來,我們就 可以看到空隙之中有非常多的灰塵,灰塵就是土的散。所以佛講經說法就講世界, 世界不是實在有的,世界是很多灰塵積聚在一起呈現的,灰塵積聚就成土,土積聚 就成世界,是這樣的。所以這個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而水火風土就變成萬相萬事。 所以萬相的原質(原來的本質)就是水火風土,我們蓋房子也一樣,房子的所有這 些也是水火風土。所以這個因緣聚會讓房子這形相呈現,緣聚則生,可是水泥的壽 命一百年,一百年以後水泥風化,就化成灰了,風化以後鋼筋就外露,鋼筋遇到空 氣就生鏽,就沒有力道,這房子住起來就不安全,所以打掉又重蓋,重蓋也一樣又 一百年,一百年在我們佛性來講只有一剎那,因為我們身體一分一秒都要過,所以 ―18― 會覺得很長。可是只要你一進入佛性的本體裡面,千千萬萬年都是在剎那之間,沒 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現在,是什麼都沒有,所以沒有很長遠、很短暫,都沒有, 那都是我們凡人製造出來的名字跟語言,都是假的。佛性只有一個,天地之間只有 一個,所以虛空就是佛性本體,而虛空本來就沒有名也沒有相,可是我們在虛空之 中,我們把它劃分成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就變成十方,在十方之 中又有萬相萬事產生,一個相一個事都有一個名稱,而我們都把它認為是固定的、 是真的,其實都是假的,都變化無常的。那我們一了解到,原來真的就是佛性,是 不生不滅,湛然常住,如如不動,常住不遷,那就是我們所能夠擁有、所能夠追求 的一個最高目標,當你一到達以後,就不用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要研究深一點的道 理,因為很多人在中途有成就,他就趕快宣揚、收費。只要有法,只要有,就是短 暫、生滅,我們不要去追。我們要進入到無學,現在我們是有學,在有的現象裡面 在學,有學有生滅,就不會很高,而你已經去掉見惑、去掉思惑,去掉見惑叫做見 道位,那個位階就是你可以見到道了。你去掉思惑,思想上的迷惑去掉,就可以修 道。當你已經達到見思惑都斷盡了,你就進入無學位,已經叫無學。無學,無法可 以學,就沒有法執。我們一定有我執、有法執,有執有「分別我執、有寄生我執」, 法執一樣有「分別法執、有寄生法執」。而這個,千年了有夠大的,我們在裡面都被 它綁住而不知。整個所有虛空一個,虛空一個就是佛性,不生不滅的湛然本體,我 們就是要這個而已,剩下的名、相都不要,都是假的,法也一樣,都是要我們回歸 到本來。所以本住法,佛為什麼講一個字也沒說,因為依據本住法,你有說就是有 能說、有所說,既然有能所就有生滅,有生滅就有變化。而我們佛性不是這樣。佛 性沒有生滅、沒有變化。為什麼這麼殊勝的我們不要,而要去那些變化的。就像廣 告,時時都不動的我們不會注意,但一直在動的,我們都會很注意它,就是那樣。 所以只要有法,就有執,你有法執,我執就在裡面。你有法執、有我執,一定不會 成道,所以一定要到無學,無學落入現象又會被現相卡住。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有 清醒的頭腦,你要有清醒的頭腦就是一定要深入,你深入以後才會知道:「喔~原來 我所知道的,還沒有到達究竟」,那你沒有究竟你就會跟人家爭,一爭執,愈來就愈 不理想,會愈墮落。假如你愈能夠提昇自己的心境,你就會愈來愈法喜充滿,到達 平常心以後,後學就講我們修道真的要到達「平常、平凡、平實、平淡」,四個平, 你有奇奇怪怪的,都不要去學,因為學來對你都沒有幫助,到後來都有障礙。 【問】:何謂三緣?如何修、如何去做,才能到達。 【答】:因為現在的名稱,它的內容有時候會很多,像我們有三性,各位前賢有沒有 ―19― 聽過?緣起性、遍執性、圓成性。所以有時候要看前後文是在講什麼樣的內容。你 問三緣,我們凡塵不只三緣,是萬緣,所以才要萬緣放下,三緣太少。凡塵要記得: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事物的本身沒有本性,都是假的。緣聚就生了現相, 緣散就滅了、消失了,都是空。問的人,三緣是指哪個方向? 【問】:承上,上一次講十八界那邊,有講到緣生緣起,在第 58 頁。 【答】:生眼識界,這是根塵識三個合在一起。是不是這個?你是看到「則眼與色, 及色界三」,而認為是三緣?不是喔,是六根、六塵跟六識三個,那不是在講三緣, 是在講六根、六塵跟六識,因為六根裡面眼根對色塵,眼根對色塵產生眼識,這個 就是三,是在講這個。然後我們耳根,對聲塵,產生耳識,這就是三。 【問】:供佛有什麼功德? 【答】:供養佛就是供養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是佛,你輕視祂,你就是輕視佛、輕 視自己,所以藉著外表來回觀自心,當你深入到最究竟的時候就是虛靈一團,只有 虛靈一團都沒有事情。你落入外相,你住在外相,那都是在一層一層底下,不會到 究竟的程度,也不能解脫。要了解,凡塵鼓勵人家供佛,那都是在累積我們本身的 德,藉著供佛來跟佛結緣,然後累積自己的德,自己的德夠了,各位要了解為什麼 我們聽性理心法能夠坐得住,就是因為我們行善,善行多了讓它生根,有善根要讓 它成熟,當善根成熟你就有機緣接觸到上乘佛法,你接觸到了以後,看你累積的善 是多、還是不多,就會影響到你了解的程度是深、還是淺,是這樣的。 所以最重要的,虛靈一團就是我們所要追求最高的;你有形相、你執著在哪個形相, 那個都是過程,經過的需要,並不是絕對,而我們追求是要追求絕對,一個絕對體, 沒有相對,絕對體是絕對而且親切的跟我們在一起,並不是要去哪裡找,只要我們 迴光返照,全部都具足,不要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要有,全部佛性圓滿 呈現在我們眼前,都不缺欠的也沒有剩餘,無欠無餘就是這樣。

楞嚴經-34

 我們講到第 86 頁左邊,第二義。各位都反應講的太快。等到我們第二義全部講完以 後,再把第一義複習重講一次。第二義就是所修之法,第一義就是能修之心,能修 之心就是頓教法門,第二義所修之法就是漸教(漸漸的來修),要經歷五十五個位 階。現在就開始講第二義。 經文――(第 86 頁)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 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詳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如觀世間解 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 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就是一定要發菩提心。 ․於菩薩乘生大勇猛:菩薩乘就是最上乘,最上乘生大勇猛,即精進不退的心。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棄=去捨放棄,捐=把它布施。一定要去掉所有的有為相, 有生有滅都是有為(有所作為),這一些都要把它去捨掉。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盡量 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就是無為,用無為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我們詳細的來審察煩惱的根本,各位前賢煩惱的根本在哪裡?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就是我們造了業(發業),起惑造業,造業以後就落入凡塵要 受果報。潤=滋潤。潤生=滋潤我們生在凡塵的原因。 ․誰作誰受:各位前賢誰作:我們自己造了業自己要去接受。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 就是從那時候無始以來,很微細的造業,才落入凡塵。 ․汝修菩提,若不審詳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所以我們要了解 煩惱的根本,煩惱的根本就是在我們的六根,六根就是煩惱的根本,我們六根面對 六塵就產生六識,我們從六識之中,我們就起惑造業,因業就要受苦,所以煩惱的 根本就是我們六根。所以這裡釋迦牟尼佛要阿難及大眾審觀煩惱的根本,假如不知 道煩惱根本的話,則不能知虛妄的根塵。因為要了解,六根跟六塵都是虛幻不實在 的,我們有身體以後才有六根,然後面對六塵。假如我們都是在佛性本體之中,沒 有六根也沒有六塵,就不會造業。所以要了解虛妄根塵何處顛倒,哪個地方顛倒了。 ―2― ․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處=地方所在。地方所在都不知道,怎麼樣降伏 我們那個煩惱的根本。所以一般我們都講,煩惱都從住相而來,有住相才有煩惱, 假如我們不住相,就沒有煩惱。各位前賢,我們住相的根源在哪裡?為什麼會住相? 就是由於我們有六根,六根面對六塵,我們就一定有思索,看到形相、聽到聲音、 聞到氣味,這樣子的話,我們煩惱就跟著來。所以假如沒有六根對六塵,則煩惱就 沒有發生的地方所在。所以我們有六根面對六塵,才有煩惱的根本。 ․阿難,如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要解開結的人,不知道結打在 哪裡,那要怎麼解開。這就是要找到根源。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這一段就是跟上上根的人講。 虛空(我們佛性本體)不會被我們毀壞裂開,就是不會被我們破壞。為什麼呢?因 為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沒有結,也不用解開。 底下就講我們凡塵的凡人。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這就講到我們六根。 ․六為賊媒:六個就是賊的媒人,就是要牽引賊來偷東西。前面釋迦牟尼佛對阿難 講:「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回答:「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 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我將能推者,就是以為我的心)」,然後阿難被 佛:「咄!(罵人的意思,可是佛的罵人很文雅,只有一個字),阿難,此非汝心」, 佛直接跟阿難講這個推窮尋逐不是你的心,阿難就問「這個不是我的心,當名何等」, 佛就回答「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 常,故受輪轉」,所以我們就了解,顯現在我們眼前凡塵的景相(前塵虛妄相想), 我們從這一些不實在的形相,然後起念頭,把這個認為是我們的真心佛性,認賊為 子,這個就是賊(就是我們六識),六識就是賊,六根就是賊媒(賊的媒人)。會很 深嗎?不會啊,很淺,有小偷、也有牽引小偷來偷東西的媒人。所以六根就是賊媒, 六識就是賊。我們從佛講的內容,我們就可以了解六識就是賊,六根就是賊媒。 ․自劫家寶:自己偷盜自己的家寶。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我們就這樣太久了(無始=沒有開始的時間,很 久很久以前,不只有我們這一生,前生又前前生,已經輪迴幾千萬次了),無始以來, 我們眾生世界生纏縛(就是被它圍繞綁住了)。 ․於器世間,不能超越:器=看得見的東西。器世間,就是我們看的所有萬相都叫 器,之前我們有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相的下面就是全部萬相,形相 的上面無形無相,無形無相就是道,有形有相就是器,我們都追求器,而不追求形 ―3― 而上的道,所以器世間就不能超越。 小字體 第二義所說是漸教位階,第一義是頓教法門,能修之心,第二義是所修之法,內容 不同。凡發菩提心修大乘法者,決定捐除棄捨凡夫諸有為相,有為相者,即有心所 為之事。欲除有為者,應當詳細審察煩惱根本。煩惱根本即初起無明業相,潤生三 界之元始(開頭)。誰作者,即誰作無明業也。誰受者,即誰受三界生死。作是六根, 受亦六根。凡夫以六根為實有故(都當作實在有),若煩惱根本不明,則不能知根塵 虛妄顛倒知見起於何處,處尚不知,云何而能降伏煩惱取如來位哉(所以一定要知 道煩惱的根源在哪裡)。此故取如來位,所以須詳審煩惱根本。無始發業潤生(就是 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那個發業財潤生),即是水土相合(水土相合是比喻,佛性本 體好像清水一樣,土就是我們落入凡塵以後,土沙污穢。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是一 個因,因已經造成了,果報就會呈現,所以這是煩惱根本),為煩惱的根本。欲解生 死,必須心境相離(作工夫時,心境一如。可是我們作工夫時候都講心境一如,之 前時常會提「心境一如不患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但 是我們要解開生死用所修之法第二義,心跟境一定不能參雜在一起,心裡面不能有 境,心裡面有境,我們就會住相,住相以後煩惱就會產生,所以心境就相離)。所謂 離境者,對境作空觀(所有的境都是空),是為入佛第一要門(把外面的萬相都當成 空,都是假的,這樣就不會住相,就沒有煩惱)。 凡夫有為色相,有結有解(有結有解開的時候)。諸佛無為如虛空(所有的佛都無為, 好像虛空),無結無解(沒有結也不用解開)。有結而欲解者,必知結之所以然(一 定要知道為什麼會打結),而後方可解。不見所結,云何知解(就是沒看到結,要怎 麼解開),亦即不知煩惱根本,不能除煩惱義。 六根為煩惱賊之媒,勾引煩惱,劫家中之真性,而為外塵。由無始精明之心,與四 大相織,即結之始生處(結生出來的地方),亦即沙土初入淨水時也,是故眾生於器 世間,不能超越也。(結) 經文――(第 86 頁)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 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 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 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 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難,汝復 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什麼叫做眾生世界。 ―4― ․世為遷流: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界為方位:東西南北,方位。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界有十個。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佛在解說都很詳細。一般問什麼叫世界?我們會說「世 界就世界,你不知道嗎」,佛就詳細說,世=時間,界=空間,有時間有空間。 ․方位有十: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流數有三: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空間跟時間相交織然後形成。 ․身中貿遷:我們在我們的身中貿易遷流。 ․世界相涉:世跟界互相交涉,我們這個身上就是有世跟界相交涉。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雖然 有十方的界限,我們非常明顯可以知道東西南北,上下則沒有位,中沒有定方。所 以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只有東西南北有固 定。 ․四數必明:就一定了解。 ․與世相涉:跟世相交涉。 ․三四四三,宛轉十二:三世跟四方,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與東西南北互相交 涉,三四或四三,以世入界還是以界入世,一定都是十二。 ․流變三疊,一十百千:一十就是十二。百=一百二。千=一千二。這個我們詳細 了解,十二我們容易知道,四個東西南北是界,三個流數過去、現在、未來是世。 之前我們常提「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在三世裡面各有三世,過 去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個。現在世也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個。 未來世又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個。加起來就有九世,九世再加上我們根中 「了了分明」的一世,就十世。所以後學說不要有三心的話,沒有過去心、沒有現 在心、沒有未來心,我們當下佛性圓滿呈現,可是我們很容易腦筋就想到過去、策 劃未來、然後把握現在,這已經落入三世攝受。這邊因為它是我們六根所緣,我們 六根緣什麼?就是緣三世、四方,所以我們所緣的三世四方,然後把它詳細的內容 都呈現以後,了解原來我們周遭整個有一千兩百功能得用。這裡佛就講開始是「宛 轉十二」,只有個位而已。然後「流變三疊」,就是我們現在以世涉方(即世界然後 進入四方),四方裡面各有三世,然後每一世又各有十方,每一方又各有三世,了解 嗎?因為後學看這一段的時候,很多的註解都不同內容,可是我們從佛講的根源來 ―5― 了解,離不開三世跟四方,然後三世、四方是我們六根所去緣(就是我們要跟四方 接觸,就緣於三世四方),所以一世以後,我們就知道這個世裡面就有十個十世,方 就有十方,第一疊是十二。第二疊就是把十二的每一個都有十方,每一個又都有十 世,就變成一百二。第三疊時候,又增加一倍,一百二就變一千二,它的內容都離 不開三世跟四方,就是我們六根所緣的三世四方。所以佛講一十百千是概略,零的 都沒講。 ․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我們六根功德(功能德用)有一千兩 百。 ․汝復於中,克定優劣:然後佛就對阿難講「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因為我們六根 有優有劣。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 德不全:就是我們的眼根沒有辦法到達一千兩百。東西南北各兩百,東南西南東北 西北各一百。我們以南方來算當作我們的前面,眼根看到前面已經有兩百,東南西 南這就兩百,我們左右旁觀又很清楚就又兩百,我們眼根看不到後面,就缺少兩百, 然後西北東北又各缺一百,加起來共四百就沒辦法看到。各位前賢聽懂嗎?前面東 西南北各方有兩百,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各一百,然後我們前面看了兩百,左右兩邊 又看的很清晰就有四百,已經有六百了,然後又東南、西南這兩個各一百,我們眼 根的功能德用就是這樣。但是後面看不到,兩百不見了,然後東北西北又看不到, 各一百又不見了,就缺少四百。 ․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本來一千二,但是我們缺少後面跟後 面的東北西北(我們以南為當作前方來說)。 小字體 眾生世界,世為遷流,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常流而不住,界為方位,東西南北十方, 立定界限不移易,此世界,在自性中本無此事(在我們佛性中沒這些事),隨眾生織 妄相成,所謂有眾生,世界亦從之而有(有眾生就有世界),世界眾生兩不相離彼此 依賴,四方涉三世,三四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六根之中各各功德千二百,然六 根作用不同,優者功全(優者一千兩百全部具備),劣者三分缺(缺後面、東北跟西 北看不到),眼根為劣只八百功德。 經文――(第 86 頁,反面)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 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6―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 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我們耳朵可以周聽,這十方我們耳朵都聽得到。「動若邇 遙」,動=有聲音,邇=近,遙=遠,不管遠不管近。「靜無邊際」,有聲音的時候, 近的聲音也聽得到,遠的聲音也聽得到;當一靜下來,全部都沒有聲音的時候,我 們的聽已經寬廣到沒有邊際,非常的寬廣。「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各位前 賢,我們背後的聲音可以聽得到嗎?可以,不像眼根背後就看不到,耳朵就是優, 優就是功全。 「如鼻嗅聞」,我們的鼻子可以聞氣味。「通出入息」,我們呼吸出入息都能夠通。「有 出有入,而闕中交」,闕中交,就是我們出息要換入息的中間有沒有停頓?各位前賢 我們的呼吸,呼出去的時候當要吸進來,這中間有沒有停頓?(有),然後我們吸進 來要又要呼出去,中間有沒有停頓?(有),恩,這叫闕中交,它缺中間。「驗於鼻 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不夠完全,它缺一分,四分才有完全。 「如舌宣揚」,這邊不講舌頭吃東西,佛講舌頭在宣揚佛法。「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所有世間出世間的智慧,我們都可以把它宣揚。「言有方分」,言有地方的土話,有 分英語、國語、德語、法語。「理無窮盡」,不管你用哪一種語言來講修道的道理, 都沒有窮盡,可以盡情的發揮。「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舌頭都可以講,講 的很圓滿。 「如身覺觸」,我們身體能夠感覺=觸覺。「識於違順」,認識違順。比如現在是夏天, 但是你穿是棉襖,這叫違;現在若是夏天,但我們都穿很薄很涼的衣服,這叫順。「合 時能覺,離中不知」,我們若穿著叫做合時,都能夠感覺到;可是假如離開我們的身 了,我們就不知道,所以離中就不知,離開我們身體就都不知道了。「離一合雙,驗 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一樣不夠圓滿。 經文――(第 87 頁)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 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意默容」,我們的意可以含容十方三世,十方三世都可以容在我們意念之中。「一 切世間出世間法」,全部都能夠默容。「唯聖與凡,無不包容」,不管是聖、不管是凡, 全部都包容。「盡其涯際」,天涯國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可以圓滿一 千兩百功能德用。 經文 ―7―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 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 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 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 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 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順流就是緣塵,逆流就是造性。順流 就是跟凡塵攀緣。逆流就是把精神收回來,叫造性。所以欲逆生死欲流,就是不要 生死裡面打滾了。返窮流根至不生滅,它是什麼根源跟著欲流,現在我們要返回來 一直到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即我們的六根。「誰合誰離」,就是要我們勘 驗我們的六根,跟我們比較能夠合、離,有的是離中知、有的是合中知。合中知很 難修,離中知就很好修;合在一起要修就比較難修,若離開則比較好修。例如耳根, 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都離開身體,離開以後知道外面的所有聲響,這叫離中知。 合中知,就是像我們呼吸之中,「合了」就是吸氣然後吐氣,那要跟身接觸合在一起, 你才會知道。「誰深誰淺」,什麼人深,像意就很深;什麼人淺,我們的耳根就很淺。 「誰為圓通,誰不圓滿」,圓通就是耳根,耳根最圓通;誰不圓滿,六根剩下大概都 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不要再順著,我們順著凡塵的 話,我們就在六道輪迴沒有停止。假如我們「無始以來我們織妄」,把妄編織,然後 起惑造業,流轉於六道。「得循圓通,與不圓根」,佛就講我們能夠找到圓滿的根來 修跟不圓滿的根來修,「日劫相倍」,就是一天之中成效就很大,而不圓滿不圓通來 修,一劫之中你都還沒有成效出來,所以相差很多,不只有一倍。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我們現在全部都把六根整個都顯現出來了,六湛圓明就是我 們六根整個全部都說明。「本所功德」,六根的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隨著 你來詳細選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可以進入了,你哪一個根可以 修行、可以進入的,釋迦牟尼佛就會詳細的說,發現明瞭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 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十方如來在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一一的修行,皆 得圓滿。「無上菩提」,都會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中間也沒有說 好跟壞。「但汝下劣」,就對阿難跟大眾講;我們程度不夠、根器沒有很好就是下劣。 「未能於中圓自在慧」,不能夠在我們的佛性之中圓融我們自由自在的智慧,即沒有 辦法圓自在慧。假如有辦法圓自在慧的話,就不用再選擇六根來修持。「故我宣揚, 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佛苦口婆心,就是要阿難自 己來審察觀察。 ―8― 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這就是我們一般的想法:「為什麼只有深入一門,而六根六門,怎麼可以一時清淨」。 經文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 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為一為六。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後學講到這一段, 就詳細的把見惑、思惑與六十二見講解,我們手上都有一張講義,我們看這一張講 義來了解,見惑斷盡以後就是須陀洹,就是入流(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跟仙佛排 班了,要走入仙佛的位子了,所以叫預流(入流的意思)。所以那麼詳細的內容要怎 麼做才可以把見惑全部都清除掉,就在這裡面。 ◎以下開始為『見惑、思惑與六十二見』講義內容。 ※見惑八十八使 ․一念無明落入凡塵,始有身體,由身體產生的見思,皆由現象出發。偏離真心佛 性本體,故稱惑,見惑為見解上,思惑為思想上,迷理迷事。見道所斷之理,謂之 見惑,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苦集滅道)之真理,起種種邪見。 一念無明落入凡塵才開始有身體。由身體產生的見跟思,皆由現象出發(我們身體 產生的見跟思,所以見惑跟思惑都是迷惑)。偏離真心佛性本體,都已經偏了離開 了佛性本體,故稱惑(迷惑)。見惑為見解上,思惑為思想上,迷理就叫見惑,迷 事就叫思惑。見道所斷之理謂之見惑,我們要見道了,可是被迷惑把我們見道的心 斷掉,所以見惑能夠全部去除掉了沒有了,那才叫見道位,已經見到道的位階。所 以進入漸修,修到什麼程度都有一個位、都有名稱。所以見道所斷之理謂之見惑。 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就是苦集滅道的真理,起種種邪見。 ․修道所斷之事,謂之思惑,以思惑之故,作善惡之業而流轉於六道。把見思二惑 斷盡,證悟真理,出離三界。所以說見惑思惑是生死之因,先斷見惑八十八使,為 見道位(見惑斷盡了叫見道位),亦名得初果須陀洹(阿難已經得到須陀洹果), 稱入聖賢末流。 ․次斷思惑八十一品為修道位(見道位與修道位不一樣),亦名得阿羅漢,證無生 法忍,謂之無學(可以斷掉見惑與思惑也叫做無學,無學就是無法可學了,這在凡 塵來講算蠻高的位階),亦名無漏(不漏於三界)。詳加研究八十八使和八十一品 詳細的內容=由迷理引起的五利使,跟迷事引起的五鈍使延伸而成。 ―9― ․五利使:(1)身見(色身引起)(2)邊見(二邊之見、斷常之見)(3)戒取見(取不合 理的禁戒)(4)見取見(未悟謂悟,未證謂證)(5)邪見(說沒有因果報應)。此五項 惑性銳利,見道時被此斷之,故稱利使。使者驅使、驅役之意。 身見:我們的身體產生的見解,我們見道的時候被身見斷掉了,非常銳利。 邊見:兩邊之見,你說這樣,我說這樣,一人說一邊,你說善,我說惡,兩邊之見 叫邊見。我們凡塵都是這樣,都走入兩邊。 戒取見:取不合理禁戒。 見取見:還沒有領悟說自己領悟了,還沒有證悟說自己證悟了。 邪見:說沒有因果報應。 見道時被此斷之:我們要見到道了,被這五個把我們斬斷。 ․五鈍使:貪、瞋、癡、慢(驕傲)、疑,此五項迷執於世間事物而起,其性鈍而 難斷,修道時被此卡住,故稱鈍使。五利使、五鈍使,名為本惑(根本迷惑)。餘 皆名隨惑。 佛性裡面都沒有這個(貪瞋癡慢疑),可是我們習性裡面貪瞋癡慢疑全部都有。 餘皆名隨惑:剩下都叫隨惑,隨著迷惑。 ․八十八使是迷於四諦真理而起。苦下俱一切,集滅各除三,道諦除二見,上界不 行瞋。即是苦諦俱五利使、五鈍使全部,集諦者業因,業因無身體,故無身見。無 身見故無邊見、戒取見。滅諦跟集諦同,道諦無身見和邊見。苦=10 使;集=7 使; 滅=7 使;道=8 使,共 32 使,歷三界(上界不行嗔),苦集滅道各減一,有 28 使。 欲界=32;色界=28;無色界=28;共 88 使。 八十八使是迷於四諦(苦集滅道)真理而起。苦下俱一切,苦的底下五利使、五鈍 使全部都有。集諦、滅諦各除三,道諦除二見,上界不行瞋(色界跟無色界沒有嗔 心)。即是苦諦俱備了五利使、五鈍使全部。集諦者就是我們的業因,為什麼會受 苦?就是有集諦有業因,業因還沒有身體,故無身見,無身見故無邊見(沒有兩邊 之見、也沒有戒取見)。滅諦和集諦相同,那道諦沒有身見跟邊見。底下就列出: 苦=10 使;集=7 使;滅=7 使;道=8 使,總共 32 使,歷三界,就是欲界、色界、 無色界,上界不行嗔,所以五鈍使裡面的瞋,全部都去掉。所以苦集滅道各減一個, 有 28 使。欲界=32;色界=28;無色界=28;共 88 使。所以見惑八十八使。88 使 全部斷盡了就叫初果須陀洹。 我們知道詳細的內容以後,才知道怎麼修。假如詳細的內容不知道,做錯了還不知 道,所以各位前賢,慢就是驕傲,我們有沒有驕傲?很多人會想我哪有驕傲,可是 只要當人都會有那種驕傲,尤其我們研究性理心法,那個驕傲更多,為什麼?因為 比別人知道的多,當知道的多就更驕傲,可能都不承認。可是當你靜下來的時候想 ―10― 想看,有沒有這個現象,一定有的,只是要慢慢把它清除掉。我們就要從大的方向 來想:(1)既然落入凡塵了,落入凡塵就是有造業,那有什麼好驕傲的!(2)假 如我們全部都了解性理心法,了解最上乘佛法,然後修到最上乘,已經證悟佛性本 體了成道成佛,那也沒有驕傲的本錢,為什麼?這麼多的眾生都在苦海沈溺,你不 想渡他嗎?有沒有驕傲的本錢?沒有,所以我們就要想:「我已經落入凡塵在受苦 了,有什麼好驕傲的,再怎麼有錢,那也都是短暫的現象。我們要知道,那是我們 以往所造的善而得來的福報,那也只有一點點,享用一下就沒有了,沒有以後,你 再不種的話,再來就要受苦了」,所以凡塵沒有驕傲的地方,有錢也不值得驕傲, 家道中落的多的是,縱然一生一世都很有錢,那也沒有驕傲的地方所在,畢竟你還 沒有成道成佛,還要再來受苦,還在分段生死裡面,所以不用驕傲。 這張講義因為要省篇幅,所以很多都沒有詳細的一個一個講,不過在裡面詳細看都 會有答案,五利使的部分,就是這五個,我們有身見嘛、邊見嘛,戒取見我們大概 比較不會有,可是見取見有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說「還沒領悟,但說自己已領悟」, 我們自己會犯到這種現象。邪見可能我們也比較不會,不會說沒有因果報應。 五鈍使的部分,貪瞋癡慢疑,貪瞋癡可以說六道輪迴久了一定都有,各位貪不貪? 要真的無貪很難,貪不貪?各位假如在內心說「我都不貪」,在內心說不貪的人, 想不想成道、想不想成佛?你想的話就貪了。所以我們真的要到達透徹了解真理, 就連成道成佛我們也不想,可是各位要知道,不是我們想、不是我們不想而事情就 解決了,不是想跟不想的問題,而是你真正的到達真理世界以後,沒有對待、沒有 分別,那個時候「你也不想成佛」,可是你的程度已經就是成佛了。所以都可以把 這些去掉都不要,都不要並不是都沒有,真正你都不要而外面的人說「看你都成就 了」,那個才是真的;而我們自己洋洋得意,那都還沒到那個狀態。以上是八十八 使見惑。底下思惑是八十一品。 ※思惑八十一品 八十一品分三界九地,每地九品, 欲界有一地,叫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雜居地。 色界有四地:(1)離生喜樂地(分段生死已離)(2)定生喜樂地(定力產生)(3)離喜 妙樂地(4)捨念清淨地(第四禪捨念清淨) 無色界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2)識無邊處地(3)無所有處地(4)非想非非想 處地。(無色已經沒有形相了,只有「識」在) 欲界=五鈍使之貪瞋痴慢,四使為一品。色界、無色界貪痴慢三使為一品。斷欲界 初地六品為得二果,名叫斯陀含 ―11― 欲界的思惑最難斷,因為一地有九品,斷了六品為得二果,叫做斯陀含。 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得三果阿那含。 所以欲界的九品分成兩次斷,且有兩個位階。斷六品就得二果,後面剩下的三品又 斷了,就得三果。剩下色界跟無色界的就很容易斷。 斷八地七十二品思惑,證四果阿羅漢。以既斷盡思惑八十一品,不再受生於三界。 已經不來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了。 另有九十八隨眠之術語,是見惑八十八使,加本惑五利使、五鈍使而來,亦名九十 八使,是煩惱之異名,因常隨逐於人,故謂之隨,其體幽微難知,如眠狀,故謂之 眠,驅使人入於三惡道。 以上是見惑跟思惑,各位假如還不很詳細的話,因為我們都以 DVD 跟 CD、MP3, 你可反覆聽,只要你肯用心的話,絕對很熟都會了解。就像智閑禪師「一擊忘所知」 的偈語,智閑禪師的師父溈山和尚對他講,你還沒有入胞胎之前講一句來,我要記 你(記=授記),你若講對了,就要授記你,讓你成道,結果智閑禪師都不會,於 是就要求溈山和尚告訴他,溈山和尚講「說了是我的,跟你的不一樣」,所以智閑 禪師就把所有研究的都燒掉,心想「我讀這麼多,卻沒辦法回答一個問題」,然後 行禮打包就回家了,那時候智閑禪師滿心的灰心,沒有希望了就回去。 當智閑禪師回去整理環境,割雜草的時候打到小石頭,小石頭去撞擊到竹子,發出 一聲「咚」,因為這一聲,智閑禪師就領悟了,領悟以後才講這首偈語,「一擊忘 所知」。各位要了解,因為智閑禪師全部的心思都在修道,所以不知道真理就很苦, 智閑禪師聽出這聲音的時候,是緣聚則生(因緣聚會),智閑禪師也不知道他會去 砍到小石頭,也不知道小石頭會去碰撞竹子,是不是因緣聚會?(是),因緣聚會 才產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智閑禪師領悟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這樣:「緣聚 則生緣散則滅」,當下整個佛性都圓滿了,也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 心,所以智閑禪師就趕快回去沐浴,趕快穿新衣服,朝著溈山和尚的方向朝拜,「假 如當時溈山和尚跟我說,就沒有今天;因為溈山和尚當時沒有跟我說,要我自己去 領悟,雖然當時是很難過,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沒有這樣經過的話,不經寒徹骨焉 得梅花撲鼻香」,所以我們也是一樣,你要透徹了解真理就是要用心,所以智閑禪 師就講「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不用修了,為什麼?已經整個都圓滿。我們 平常都已經時常在用我們真心佛性,可是我們日用而不知,所以才會感覺到內心很 苦,然後我們心又向外去追求,跟修道者相反。 ―12― 修道者是要迴光返照,要朝我們的內心來修才是正確。所以我們用一點心,各位都 還記得智閑禪師的偈語?「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銷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所以智閑禪師一擊以後, 聽到這個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當下佛性都呈現,所以更不假修治(不用修了,已經 圓滿了)。「動容揚古路」,我們的面容在動,是誰讓面容動?就是佛性。發揚古 路,返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所在,我們既然能有這個佛性讓我們面容可以動,就可 以返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從古路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即發揚我們原來住的地方 那一條道路)。「不墮銷然機」,不要墮入因緣、不要墮入自然,因緣自然都是戲 論,所以不要墮入。「處處無蹤跡」,我們要找佛性,你處處去找都找不到。「聲 色外威儀」,有聲有色,你怎麼修怎麼做,那都是外面的威儀,不能夠達到。「諸 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所有各方向、各各地方修道且已經到達的,就是最上的 佛法。 底下六十二見,我們在講五濁惡世的第二個見濁時(第一個劫濁,第三個煩惱濁, 第四個眾生濁,第五個命濁),六十二見是屬於見濁。 ※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各經論所釋不同,惟多用大品般若經,佛母品和仁王經天台疏。 大部分的人都用大品般若經、佛母品、仁王經的天台疏講六十二見。 ․大品般若:色.受.想.行.識五蘊。先計色蘊,(1)色為常(2)色為無常(3)色為 常無常(4)色為非常非無常。受.想.行.識四蘊亦然,合計而有二十個見。此是過去 的五蘊之所計。 可能當時各位手上都沒有資料,所以聽過以後不容易記下來,現在手上有資料了就 容易記。假如要詳細說的話就是:(1)受為常(2)受為無常(3)受為常無常(4) 受為非常非無常。再來:(1)想為常(2)想為無常(3)想為常無常(4)想為非 常非無常;(1)行為常(2)行為無常(3)行為常無常(4)行為非常非無常。各 位了解嗎?(懂),所以就不用重複講。所以就說四蘊亦然,也是這樣就有二十見。 ․又現在五蘊之所執著,(1)色為有邊(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無邊(4)色為 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亦然,合計二十見。 我們現在的身體色受想行識五蘊所執,(1)色為有邊(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 無邊(4)色為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也是一樣,合計有二十見。 ․再於未來五蘊之所見,(1)色為如去(2)色為不如去(3)色為如去不如去(4) 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其他四蘊亦然,合計二十見。三世合而有六十見,加此身與 ―13― 神為一,此身與神為異,二見;總共六十二見。此六十二見俱是邊見。 ․此六十二見俱是邊見,離不開斷、常、有、無之範圍。而天台宗之釋是:(1)色 是我(2)離色而有我(3)色為大,我為小,我住於色中(4)我為大,色為小,色住於我中。 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歷三世合為六十,加常見和斷見共六十二。是五利使中身 見、邊見之所屬。 ․(另有解釋: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六十二見各隨意說),皆離不開四句範疇。 若論涅槃,理超四偈(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邊、 無邊),體絕百非,四偈之論,但有言說,皆無實義。而上之六十二見亦屬於四句之 論。若問佛:世界有邊耶?無邊耶?有盡耶?無盡耶?佛都默然,不給與回答。 若論涅槃,理超四偈:涅槃經裡面有記載真理是超越四偈。 體絕百非:就是一百個全部都不對。 但有言說,皆無實義:只有言說,但沒有實際的義理。 佛都默然,不給與回答:佛都不講,佛說那都沒有用。 ․四句執:(1)常:外道計過去之我即現在之我,相續不斷,執之為常,即墮於常 見。(2)無常:外道計,我今世始生,不由過去之因,執為無常,即墮於斷見。(3) 亦常亦無常:外道於上二句,皆見有過失。便計我是常、身是無常,若爾則離身則 無有我,名亦常亦無常。(4)非常非無常: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我無異故非無常。 常見:認為都是這樣就叫常見。 斷見:一了百了就叫斷見。常見跟斷見都不合理。 ․非真理之言論,皆經不起考驗,人生短暫,勿有限的光陰,浪擲在無益的見地裡, 稍涉及對待二邊即須放捨,保持清醒的腦海。觀照人生實相,返回本位。 觀照人生實相:我們要觀照人生的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經文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 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為一為六。 見所斷惑:見惑已經斷掉了。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積生就是歷生,一生一生累積下來。 無始虛習:我們歷生之中無始以來的虛習。 ―14―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這就是在講思惑。我們思惑就是無始虛習,要因修才能夠斷。 所以見惑斷,叫做見道位。思惑已經斷了,叫修道位。要修才能夠得,修思惑全部 沒有都斷掉了,就可以得。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這就是屬於無明惑,見惑、思惑還有無明,無明就 是最難斷除的。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我們現前的六根是一還是六? 經文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 阿難假如是一,我們的耳朵怎麼看不到、我們麼眼睛怎麼聽不到、我們的頭怎麼不 會走路,我們的腳怎麼都不會講話,這是講一。而現在講六根決定成六,那佛就說 「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現在楞嚴法會跟你講微妙的法門。你的六根哪 一個來領受。阿難就回答我的耳朵在聽。 經文――(87 頁,反面)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 義生。 佛就問,汝耳自聞,跟你的身體、嘴巴都沒關係。你的嘴巴來問我真理,身體有敬 禮的動作。應該知道不是一也不是六,說是一是六都不對,說非一非六又不對。 所以佛就對阿難講,不是你的六根原來是一、原來是六。阿難當知,不是一也不是 六。我們從無始以來都顛倒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圓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 本體,圓滿湛然是佛性的本體,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一六義生,就產生有一有六。 經文 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 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 受用根,亦復如是。 須陀洹叫做入流,就是已經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已經不進入六塵),各位要知道, 在生活之中我們六根面對六塵都互相發生作用,可是我們要訓練自己「事來則應事 去則靜」,不要六根面對六塵以後產生心意識。假如我們學習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這樣我們就不跟凡塵攀緣,然後不造業(沒有業),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比較容易 可以做。「事來則應」怎麼應呢?有一個剛好的軌道、剛好的方向,一定有一個剛 好的、比較屬於上上策的來應這來應這個事情,當事情過了就拋開,全部不讓它留 ―15― 在腦海,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子我們就已經進入修道軌道。可是我們現在大概 回想一下,事來則煩,事去則思,事來很煩很多事情,事情過去了就來開會檢討, 所以跟真理不相應。假如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就跟真理相應,時時刻刻都 在真理之中。所以後學就講,假如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我們當 下的一念就已經億萬年,億萬年前是這樣、億萬年後也是這樣,整個佛性圓滿,無 缺無餘,剛剛好都呈現。所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我們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三世我們都知道,我們腦筋一直在想過去世、腦筋都在策劃未來、然後把握手上, 這樣的話我們已經被三世攝受,三世都把我們吸住了,然後我們一定進入六道輪迴, 因為三世都有,在輪迴裡面,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假如我們這個心,過去的 讓它過去,不管是怎麼受人欺負、還是自己很風光,都已經過去了拉不回來;未來 的不用策劃,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策劃是我們身體要用,佛性不用策劃;現在你 把握不住,你說現在已經過去了,又說現在又過去了,現在不住。所以三世都不可 得(都沒有),三世: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我們三心都 不得,然後佛性整個呈現,佛性就了了而得了。要聽得進去,然後去做,「盡量不 要去想以前的、不要策劃未來、不要被眼前的事情卡住」,你的整個心呈現的時候, 就跟十方的虛空已經契合了,整個呈現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都已經是佛性本體了哪 會造業,不會造業了,不造業就不受苦,就解脫了! 所以佛就講我們無始來顛倒然後淪替淪溺在凡塵,我們在六道不一定是在人道。故 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已經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已經六銷。可 是猶未亡一,就是一還沒有亡,還執著在一,所以要全部亡了以後,才進入佛性本 體。佛性本體裡面沒有這一些事,為什麼?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我 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但是佛性本體給我們的卻是了了分明,只是看我們要怎麼用, 是用在凡塵呢、還是用在我們回到明心見性返回到我們的本來,就看我們怎麼用。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太虛空裡面參雜很多的形相。由器形異,名之異空,就是不一 樣的現相,形相都不一樣,我們就有名稱異空,形相有形相的名稱,空有空的名稱。 除器觀空,所有器具除掉來看這個空。說空為一,我們這個時候說空為一。彼太虛 空,太虛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群器,就是我們落入凡塵有身體有現相,所以跟我 們的佛性本體都已經不同了。然後我們除掉所有的形相來看我們的佛性本體,說空 為一,佛就講「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你把祂說成什麼都不對,你硬加 祂什麼名稱都不對。「何況更名是一非一」,是一也不對、非一也不對。「則汝了 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你要了解到,我們的六根受用也是這個樣子。 ―16― 經文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明跟暗兩種互相形顯,「於妙圓中」,就是在我們佛性的本體。「黏湛發見」, 黏我們的湛然(佛性本體)然後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我們就結色成我 們的眼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我們知道根元就屬於清淨四大水火風土。「因 名眼體,如蒲萄朵」,我們眼睛的形相好像葡萄一粒一粒,好像龍眼一樣圓圓的。 佛講的像不像白話。「浮根四塵」,就是色香味觸跟地水火風,這八個然後形成。 「流逸奔色」,流就好像瀑布的流水,你要怎麼擋都擋不住。逸,就像野馬在曠野 之中奔馳,你要擋牠也擋不來。然後我們就讓我們那個心就像流水、就像野馬然後 「奔色」,朝著所有的這些形相去追求。我們眼根是不是這樣?都是向外。有沒有 眼根是向內的?大概一睜開眼睛就是向外,都是精神外放,所以迴光返照很重要! 這是講眼根。 經文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動=有聲音,靜=沒有聲音,這兩種互相攻擊,動一來了, 靜就消失;靜一來了,動就消失,所以兩種相擊。「於妙圓中」,在我們妙圓佛性 之中;「黏湛發聽」,黏著我們湛然常寂的本體來聽聲音。「聽精映聲」,我們的 聽是直接跟聲音接觸。「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根的本來就是水火風土; 「因名耳體」,即我們耳朵的形相。「如新卷葉」,好像葉子捲起來。「浮根四塵, 流逸奔聲」,我們都豎立耳朵在聽外面的聲音。 ◎剩下約 10 分鐘,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所得、所不得、所失、所不失,是什麼意思? 【答】:這角度非常多。所得、所不得,因為有時候得失,得失的心不要太濃厚,假 如我們得失的心很濃厚,我們人蒼老的很快,很快就老了。假如我們所得的心,我 們得到就想:「我一口氣不來又帶不走,有什麼高興的」,那個得的心也就不會很興 奮。然後失的時候就想:「我生的時候也沒有帶來,有什麼好悲傷的」,這樣的話得 失就會看淡。所以所得、所不得是兩面。我們與人爭執,爭贏了就是得到了,所不 得就是你與人相處的這個友情卻失掉了。所以有時候我們要看看它的成效,不能只 有顧表面。有時候我們都會講吃虧就是佔便宜,為什麼會說吃虧就是佔便宜,我們 ―17― 一般人都不喜歡吃虧,都喜歡佔便宜。我們的浩然正氣就是在吃虧之中最容易培養, 我們佔便宜可以說把浩然正氣不知不覺都用掉了沒有了,所以喜歡佔人便宜的人, 沒有浩然正氣。沒有浩然正氣跟有浩然正氣有什麼區別?有,當你在人煙稀少的地 方,就是人很少的地方,那時候你就會知道差別很大,為什麼?魑魅魍魎就會出現, 你喜歡佔人家便宜,魑魅魍魎就要欺負你,魑魅魍魎沒有惡意,只是好作弄而已, 那你就受不了了。假如你有浩然正氣,魑魅魍魎不但不會害你,而且還要保護你, 所以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就會呈現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平常日常生活就要培養,我們 當然不是故意要去吃虧,只是我們不佔人便宜,那倒是一定要培養絕對不佔人便宜。 後學就講我們要培養到「不是我的,我不拿」,你雖然看到都沒有人,但有很貴重的 東西,一樣都不動心。有時候很不容易做到,當下都沒人,不拿白不拿,就會違背 良心。我們自己了解,騙別人很容易,但騙自己就很困難。自己要非常的正面思想, 走的又是大路,不走小巷,這樣人生就會過的不一樣,不管別人怎麼樣去觀看,我 們自己心裡面就是要篤定,心裡面篤定:「不是我該得的錢,我就不要」。 現在政府鼓勵我們去買東西要拿發票,可是後學都不要,我們有拿發票以後就會想 對,對了以後就會想中獎,假如中獎了好不好?要了解,外來這些不該得的錢財對 我們來講絕對不是好處,一定是陷害我們。我們能夠好好處理,那就有智慧,你拿 去幫助一些弱勢團體,讓他們能夠照顧一些弱勢的族群,那都是很好的,可是真正 當你拿到錢以後,肯這樣做的不多,他都會想獨貪,心想這都是我的,一般都會, 所以你問這問題,答案非常多。 【問】:剛剛講到欲界五趣地,後學想請問阿修羅是什麼趣地? 【答】:佛都不把阿修羅列入在六道輪迴裡面,因為天道也有阿修羅,人道也有阿修 羅,畜生道也有阿修羅,地獄道也有阿修羅,惡鬼道也有阿修羅,所以佛就不列入。 一般我們看的一些,都把阿修羅列入善道裡面,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屬於三善道; 然後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是屬於三惡道。假如你經看多一點的話,佛在講都是 講五道(五趣),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而不把阿修羅列入。阿修羅在中文 來講叫做無端(沒有端正),就是阿修羅本來想修,可是他不端正,不走正路,所以 列入阿修羅。阿修羅最喜歡跟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戰鬥,因為阿修羅想要奪釋提 桓因的位置,想要佔據,所以阿修羅好鬥好戰鬥,以我們人道來講,心就不是很正 常,所以佛都不把阿修羅列入善道裡面。 【問】:承上,後學有看書,阿修羅是有福無德,他會不會也就應該會修成? ―18― 【答】:我們人都有一些秉性(就是與生俱來),既然是與生俱來就表示我們累世累 生之間就有那一些現象,而那些現象的形成一定不是很短暫的時間,是很長遠的時 間而形成。所以有的根基非常銳利很好,可是有的根基就很差,只要我們是在凡塵 當人都有機會,不管根基好、根基不好,我們都有機會成道成佛。後學時常看到根 基好的反而不想修(因為根基好的福報大),想修也不是很努力,都是一種兼備的, 並不是真正要追求的。不像我們西元大概一千年以前,我們中國的修道,都是投入 生命在修,找法都是踏破鐵鞋,鐵鞋都被磨破了,走過的地方非常多,都一直找看 看有什麼好的修持方法,從西元零年到一千年中間都有,尤其在達摩祖師西元 502 年到中國來,那時候很興盛,就是因為很興盛,達摩祖師才又把道老水還潮,還給 中國。之前大部分都是在印度,所以印度西方有二十八代的祖師,我們東方有前十 八代,後來達摩祖師一傳回來以後,我們後東方十八代,這樣整個八八六十四卦, 整個元會裡面都圓滿了,所以到我們老師是最末後,老師、師母都是莫後一著,假 如有在稱十九祖,那都是騙人的,上天不承認的。 所以會當阿修羅就是累世之間已經有修,可是都沾了一個名而已,沒有實際的在做, 所以就有會一點異想天開,做的話方法就不是很正確,所以佛在講的時候都不把阿 修羅列入六道裡面,都只講五趣(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惡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