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心性的流露

「心性的流露」的圖片搜尋結果

心性的流露
外境本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障礙。
你若了知那執著外相的念頭,就是自性,
此念當下解脫。
一切顯現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整個宇宙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眾生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報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三道的苦境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貪瞋等五毒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生的本覺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魔難障礙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淨念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無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觀得萬物光影交錯,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色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與一切空畢現於前,這也是心性的流露。
沒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

不可思議

「一團靈光」的圖片搜尋結果

不可思議
這本來圓滿的淨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
乃由覺性自生,本身卻無父母,真是不可思議!
自生之無上覺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議!
它即無生,故也無由滅,真是不可思議!
它雖無所不在,卻無人得見真相,真是不可思議!
縱然流轉於娑婆世界,卻無損其自身,真是不可思議!
縱使得證佛性,對它亦無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議!
它存在每個人內,卻無人認出它來,真是不可思議!
然而你還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證果,真是不可思議!

明知它在自身之內,你卻四出尋覓,真是不可思議!

真人靜坐

「白水老人靜坐」的圖片搜尋結果
真人靜坐
  • 我們道裡有內功,坐直,兩肩輕鬆,平心靜氣,迴光返照,二目守玄關,真人靜坐肉體全忘,所謂的道法自然,就是聖人所說的「存心養性」,養我們的天性。
  • 我們得這一指點是道,道是無形無象,有形象全是假的。我們道中有內功,是真人靜坐,坐的時候身體要自然,背脊要直,兩眼自然八分閉,舌頂上顎,閉嘴說一,舌自然頂上顎,兩膀輕鬆,自然氣貫丹田。呂祖說:「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開其中意,便是西來祖。」中央戊己土,二人守一土 ,你一竅通,百竅通。萬法不離自性,迴光返照,返躬自省,合乎大自然。這是內功真人靜坐。
  • 現在我們的打坐工夫,二目守玄,真人靜坐肩膀一鬆,氣貫丹田,精神集中,我們是真人靜坐,隨時隨地全可以。你沒事就坐坐,靜坐不胡思亂想,鎖心猿,拴意馬。
  • 我們的打坐是真人靜坐,「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我們得這一指點,兩眼的瞳仁守著這中央戊己土:「解開其中意,便是未來祖」,這是呂祖師爺說的,為何二人守一土呢?真人靜坐就是道法自然,坐車也好,走路也好,不管在那兒,隨時隨地都可以,就是常清常靜、二目守玄、心平氣和、靈氣相通、迴光返照,大家要明白這個意思。老師也說:「何謂真人靜坐?坐者---二人守一土,中央戊己土;那兩個人?真人、假人;何時坐?二六時中;真人、假人守一土,允執厥中,保持心中平靜,這不是一般的參禪打坐」。
  • 我們真人靜坐,跟別人的打坐不一様,在什麼地方全可以,坐替也好,站著也好,好比說站在這裡,我們練太極拳的,提肛吊頂,什麼叫肛?肛門的肛,站在那個地方要提起長,兩膀下垂,氣貫丹田。現在坐著就是坐工,氣在肚臍上,沉不下去,兩膀一垂,道法自然,這就是自然,氣貫丹田。舌頂上顎,舌尖往上頂,道法自然,你閉上嘴說一,舌頭自然頂上齒顎,自然的舌尖頂在那兒。我們打坐就是這個,二目守玄,二人守一土,你立著也好,坐著也好,經常時時就是這様。
  • 我們得有證據,我們得道了,得這一指點的妙處在什麼地方?點道點玄嘛!道德經上 頭一段寫的---有欲觀其竅,無欲觀其妙;我們剛一打坐,氣沉不下去,非得什麼樣呢?屁股往後一點,兩膀一鬆,佛經講「忘了」,忘了你自己,什麼也不管了,氣自然就沉往小肚子下去了,氣自然灌丹田,早已怎麼說?道法自然,無為自然,煉氣功---有為法,你給自個忘了,胳臂也不管了,腿也不管,氣自然下去,你自個兒試驗看看,氣沉下去,小肚子鼓起來了。佛家講的迴光返照啊!你兩眼總往外看,二目守玄嘛,不往外看,回來往這看---自然,這就叫迴光返照。眼似閉不閉,二目守玄,不是書上有這句話嘛,呂祖也說的嘛---「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開其中意,便是未來祖。」怎麼二人守一土呢?我們得這一指點馬上就明白了,中戊己土,鼻子這不屬土嘛!兩個瞳仁,你看這個坐字呢,二人守一土,打坐這個字,聖人造字全有原因哪!我們現在兩個眼睛守玄關竅,二人守一土,所以性要悟,命要傳哪!
  • 我們道有內功,往那一坐,坐在車上也是一樣二目守玄,真人靜坐,大自然。你看練拳的、打坐的---「舌頂上顎,氣貫丹田」,早己我打坐我懂,現在我們不用故意,你往這一坐自然的氣貫丹田,你試一試,氣自然就沉到肚子下,你有感覺嗎?你往那一坐自然忘我,自己忘了,氣就往下沉,事實上你併著嘴不動,舌頭自然就頂著上顎了!早己打坐是故意的舌頭彎一下,那是有為法,我們道本自然,無為大法,無為大自然!你們點傳師全得懂這個,這是道的內功,大自然無為,這叫「一心清靜」,我們是三教聖人的真傳。

-----白水老人講道語錄-----

釋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圖片搜尋結果

釋格物致知
此謂知夲,此謂知之致也。
所謂致其知在格物者,
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
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
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
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
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
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
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
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
格心物者,復性初也,
驅身物者,覺心源也。
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
心居內曰自覺焉,身行著外曰覺人焉。
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一哉,
心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
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
雖未動而持之一慎則心物終無矣
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
故賢人驅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
心物弗慎於未動之間,貪嗔癡愛遂熾焉,而現於言行矣!
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驅身物者即覺心源也。
心者易動,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矣!
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一也。
此謂物不格,不可以致其知,
所謂誠其意,在致其知者,
故心物未發謂之中和、良知、性也。
心物既發,謂動機、紛乘、意也。
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以復其良知,而臻於至理矣!
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內聖功也。
聖足而後,則意不誠而誠矣,心不正而正矣。
雖序有四實則二焉,
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矣,

此謂知不致,不可以誠其意。

靜坐


「白水老人靜坐」的圖片搜尋結果

師尊慈悲--------靜坐---迴光返照
凡上坐之時必先心閒,二目平視空前。心平即性也,氣和即命也。未坐之先將坐之際,必先有此一段蘊蓄工夫,萬緣放下,沐浴洗心,如冬之退藏。人事多勞、若無此蘊蓄工夫,上坐之際,清濁未分,煩火必起,雖勉強做去,效力無多,其甚者則有損而無益也。
平視收取陽光與日月合其明也,二目迴光守竅、二目聚五臟六腑之精。
夫道也者,一陰一陽之謂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盡人而知。獨於上坐之時,平視未久,多將二目合閉,孤陰不生;有時二目平視雖久,而過去、現在、未來,雜念游思又纏綿不解,神不團者,光何能聚,獨陽不長。
故平視恰到好處時必須心清神足,目正光平,平視既久已恰到
好處,光迴竅中。
守竅不緊,而散其神,或則緊閉兩目,而陽光隔斷,陰邪阻滯幻
妄叢生,二目為之緊閉深鎖重門,天無開日。若閉兩目則與關門閉戶
何殊?
每至陰氣一動,兩不能撐持,即將兩目合閉陽光無從透入,是
謂孤陰。
平視恰到好處時,簾不垂而自垂,垂簾即寓於平視也,團神一處,定光於一點,此之謂正法。
呂祖集云:垂簾貴乎得中,太開則外散,太閉則內馳。然但知凝神守竅,而不知迴光守竅,謂之為盲修瞎鍊。
神發於心,而光發於目,誠以靈明之心,不得靈明之目。
則上坐之際平視之時,因光聚神,用神定光,神入光中。
吾人修道,修此二目。二目為五臟六腑之精英。必須五臟六腑調勻,而後靈明在目。兩目瞳人關係腎水,若不絕慾塞漏,更難保其靈明。
綜以上各節而觀之:平視而迴光,迴光而返照。
師諭:絕慾塞漏實為築基之要。吾人辦道不特邪淫當戒。即正屪亦當力戒。夫所謂正者。舉種子關係而言。除種子而外皆謂不正。所以佛規亦云:既有子嗣急於絕慾塞漏由而進於性體圓明以謂上乘妙果。方不負十二萬年之大好因緣也。或者曰有子嗣者固應如是也。
孟子云:不孝者有三無後為大。三期伊邇浩劫頻催顧此失彼誠為可畏。無子嗣者又將如何。曰是不然也。如謂有後者既孝。則世之有子者可謂之孝也。如謂無後則非孝。則關聖仁義、武穆精忠、丹心萬古九玄七袓極步天宮仍不得謂之孝乎。

師云: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渡聚生。輔助我佛請袓宏誓大願道果圓成。則不特一世父母可了生死。即世世父母亦出輪迴。

養心之法

「反觀」的圖片搜尋結果
夫人起得身來,終日營營,絕不知此心去向。或有知存者又多用強制。強制則反傷其心。陰符經云:火生於木禍發必尅者,心也。人心至活而神當平其性,順其機以養之,不令一毫放逸,一毫勉強,一毫間斷。始可謂之養心之法矣。孔子所謂止於至善,老之似或存,釋之觀自在。蓋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機在目,目用內,而心即隨之在內,故曰觀自在。觀即反觀也,自在者,心自在也,人若反觀之久,不但心在,而心境定矣。神氣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其妙不可盡言者。了心經云: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今天日落,室內此暗不知從何而來,及點起燈時,此暗不知何處去了。要知燈無逐暗之理,暗無畏燈之情,此有彼無,毫不費力。燈可以喻覺,暗可以喻無明,應觀過去諸法,恍惚如夢,現在諸法,迅速如電,未來諸法,黑暗如漆。又觀世間一切有為之法,須臾變壞,歷劫以來受過無限苦惱,宜速遠離,行住坐臥皆應止觀 行。止是寂靜,觀是惺惺。或曰如何是明心,曰:虛心是明心,四相俱無,萬法皆如,如何是見性,曰:率性是見性,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白鬢老人曰:孟子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可見人之一心,易放而難收,學問吃緊處在此、功夫下手處亦在此。若能刻刻迴光,時時返照,小則見性明心,大則成佛作祖。了心經謂觀心得道,並非虛語。

---- 養真集

今心念佛樂無窮

「唸佛」的圖片搜尋結果

今心念佛樂無窮-劉點傳師慈悲
要想轉凡成聖,滿菩提願,還得老實修行,老實念佛下功夫。念佛的「念」字是「今心」所合成,一般人以為念佛是口念,故在念字旁加個「口」成了唸,其實持名念佛固然要口念,但更重要是在用心念啊。用什麼心?「今心」今者現在,此時此刻,當下這一秒是現在,到第二秒時第一秒已過去了。鐘一秒秒很有規律的運轉著,我們的心也如鐘一般滴滴答答的不斷保持著念佛,一句接一句,念念無間,當下這句一念過就不再理會,心念緊隨下一句佛號,句句保住「今心」,念茲在茲,不思前不想後。
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還有更重要的「現在心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萬法亦了不可得。要知煩惱虛妄也無自性,故念佛時先保持現在心,則一切煩惱妄想之心就沒有了。為什麼?實相無相,三心不可得能如此正念作觀,即持名而入實相,則可直生智慧功夫有成。然保持今心念佛時,仍不可忘了加上虔誠之心,恭敬之心,使所持之每句佛號皆發自內心。如何知有用心念?即念每句佛號時耳都聽的清清楚楚、心記得明明白白。能聽清楚表示心在,否則一念妄了現在心,雖口念佛耳未聽明,心跑走了雜亂心攻入也,此即心不在焉聽而不聞。
憨山大師也言:口念佛號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口不能離心,一離心即無功夫,此乃用功之命脈處。心多散眾生能由此加功,散亂自然減少。如果你睡著了仍能聽到念佛聲這就對了,若一躺下即呼呼大睡什麼也不知就是還未達聖境界。念佛功夫的人,雖睡眠中作夢仍於夢在念佛,用功應至此境時到功成,終能得一心不亂入實相定。要知佛者覺也,念佛當下就應時時覺悟,不可隨其分散。果能以「今心」念佛,將心住於當下所念之佛號,那只有愈念愈快樂、愈念愈清靜自在,只要能得一念相應,這種法樂絕非世間任何五欲之樂所能相比。五欲是包裏甜蜜的毒藥,甜是甜,卻毒死人的法身慧命。凡夫以之為樂痴在此亦太可憐了。你還是安守本份老實念佛,從朝至暮,不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切順逆境界,還是一聲佛號,加諸時間執持久了功夫上了路,就能任運而持、時間一到淨業自成,即可得到寂靜常寂自在,佛號猶如天樂盈滿。
真正修行不要怕苦煉,發心煉三寶。念佛只有快樂那有苦,用功時感到勉強苦,並非用功之苦,是以前之壞習氣難除業障在反抗,不願改良才覺得苦,不自在都是業障在作祟,這是自己業障重,應生慚愧心。修行就是要和業障交戰、魔鬼抗戰。妄想紛飛不僅無法養神,且想得精神疲累。昏沉一過,心又浮動散亂即來。要想降伏就得有如臨強敵之勇,用全副精神去作戰,不能散漫懈怠地空過生命時光。功夫愈是用不上愈要精進莫生懈怠,唯有精進再精進才能道行有成,猶如茶可止渴飯能止飢,可是半口茶一口飯何能止渴止飢呢?飯量大者二、三碗還不能飽。念佛的功夫也是要多念常念才能消妄想入正定啊!
若功夫一直用不上,就應念念生大慚愧心,自覺業深障重方致多生障礙,慚愧心一生就能發出至誠心來念佛。
古德云:「一分誠敬一分感應,十分誠敬十分感應。」誠則靈,不誠無物。我們要發大菩提心來修煉三寶,為菩提道來求生淨土。「心即佛佛即心。」有人會說自既是佛何必念他佛,當知我們雖是佛,不是事相上功德於圓滿之佛,在事相上佛是萬德莊嚴,我們還是萬毒充滿,實是罪障深重故要念佛,念佛才能轉凡夫心為佛心。什麼是佛心?清淨心即是。眾生心與佛心原本無二,凡性即是佛性。念佛仗彌勒萬德洪名之力,即能淨除業障,六根圓明乃至成就佛道,此時方真是佛與眾生無二平等無別。
佛云:人命無常呼吸間。說到無常,沒有無常觀的人,怎能發至誠心,來實踐三寶修持下功夫呢!不要老是打著財色名食睡的妄想了。妄想紛飛,哪有否將「死」字掛眉梢,若還是凡夫心,只掛個修道名,念佛只用口不用心當然難以靜下。
印光大師就是以「死」字為座右銘。他警策我們!修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古來高僧大德都是將了脫生死視為大事。
若真要下功夫修三寶之人,能發慚愧心、至誠心,常想人生無常又怎修不好三寶呢?

有什麼放不下,看破放下就自在,不放下一事無成。為何不放下?功夫下不夠深。老老實實的往三寶下功夫吧!
南無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