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006-內心謙下是功,眾生平等是德

「謙下是功 平等是德」的圖片搜尋結果


六祖云:「內心謙下是功,眾生平等是德。」
時刻存著感恩和懺悔的心,去觀察周遭環境的順逆,對這一切都用一份微笑的心懷去注視,則免除了許多煩惱。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活還是死--掌握在心中

手中的鴿子活還是死的圖片搜尋結果


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長者,不但賢能而且又有德行,人民對他的敬重和擁戴,遠勝於國王,因此遭到心胸狹隘國王的嫉妒,履次想辦法要害死他,但都沒有成功。
    有一天國王計上心頭,他召老者進宮。
    國王對長者說:「人人皆稱你為賢明之人,那麼你猜猜看,我手上的這隻鴿子,牠是死的還是活的?」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因為他說死的也不對,說是活的也不對。

    此時長者思考片刻而回答:「陛下:這問題的答案,在您的手中,請您把手張開,答案就出來了。」

偷斧頭的人

偷斧頭的人的圖片搜尋結果


從前,在鄉下有一個人,他在自家的地窖中儲存種子的時候,將一把斧頭忘了從地窖中帶出來。幾天以後,他在又要用斧頭時,才發現自家的斧頭已經丟失了。放在自己家的斧頭到哪里去了呢?他在自己家的門後面,桌子下面,堆柴草的房裏到處找遍了,還是沒有找到,他就懷疑是他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到底是不是鄰居家的兒子偷了呢?沒有證據不能亂講。於是,他仔細地觀察鄰居家那個兒子,覺得是他偷了斧頭了。看他那走路的樣子,很像是偷了斧頭的,不僅如此,連他的神態、動作、表情也像,甚至他說話時的聲調,都像是偷了斧頭一樣。總之,越看越像,幾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偷了我家的斧頭了!
  又過了幾天,這個人又要到地窯去儲存物品了。當他挖開地窖門,下到地窖裏的時候,發現了自家那把不見了好多天的斧頭正躺在自家地窖裏的地面上。
  到了第二天,這個人再去看鄰居家的兒子的時候,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連笑的神態,一點兒也不像是偷斧頭的樣子了。
心意起心動念,外境依舊,六道的不同境界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請挫折上一堂課

被挫折上一堂課的圖片搜尋結果

一位朋友談到了他的遭遇。
約在十多年前,他因為信任,借給朋友1800萬元周轉。這位多年深交的好友是生意人,事業做得很大,住豪宅,出入有名車。只是兩個月後,這位「好朋友」從人間消失了,完全找不到訊息,聽說為了躲債跑到美國去了,而那1800萬瞬時成了收不回的死債。更讓人感慨的是在這個龐大數字裡,其中有800萬是這位朋友拉下臉向親朋好友借來的。事情發生之後,朋友變得很消沉,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他開始封閉自己,不與人交往,心中充滿了怨與恨。
直到他聽了一場演講,這場演講中的一個故事,徹底改變了他的觀念及接下來的人生際遇。故事的內容是有一個人要開車回家,車子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緊跟在一部貨車的後頭。貨車上堆滿了重物,不幸,車頂上固定貨物的繩子並沒有綁牢,東西瞬時落了下來,就在那緊張的分秒間發生了車禍。
這個人雙腳因此斷掉,人生的後半輩子將在輪椅上度過,他充滿了怨恨。後來這個人的老師來看他,希望他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於是問了他幾個問題。
老師說:「是誰選擇開車上路的?
「是我。」
「是誰選擇在這個時間回家?」
「是我。」
「回家的路有那麼多條,是誰選擇走這條路?」
「是我。」
「高速公路上的車子這麼多,是誰選擇開在這部車的後面?」
年輕人低著頭,若有所思地回答說:「還是我。」
老師繼續說道:「東西沒有綁好,可能會落下來,這是已存在的事實,無論如何砸下來的結果是一定會發生的,如果沒有砸到你,也可能會砸到別人。
但此刻的結果是誰讓它發生的呢?
如果不是你選擇在這個時間上路,不是你選擇走這條路,不是你選擇跟在這部車的後面,甚至沒有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那麼即使東西掉下來,也沒有人會受傷,不是嗎?所以,你認為你究竟該不該負責任呢?」
故事中的這些對話像是禪宗的「棒喝」一樣,深深地敲擊著朋友過去這段灰暗的時光。
是的!是他自己決定要借這1800萬元,而不是180萬元或1.8萬元。好友想通了,決定扛起一切責任。而就在那一刻,所有的怨恨都不見了。他理了頭髮,買了一套新西裝,重新開始為事業打拼。
朋友比以前更努力也更謹慎了。
後來不僅在短時間內償還了債務,並且重新為自己的工作找到定位,現在他已是一家知名的建設公司的董事長。
沒有人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遭逢一些艱難險阻,會「被挫折上一堂課」。
你可以選擇怪罪別人、詛咒老天爺不公平,但這些都不能改變事實。

而若能從這些挫敗中吸取教訓,為自己負起責任來,那麼這堂「課」不管代價是多少,都是值得的。

星雲大師

星雲法師的圖片搜尋結果

釋星雲法師(1927年8月19日),童年出家。俗名李國深法名今覺法號悟徹,自號星雲,生於中華民國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漢傳佛教比丘及學者,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同時也是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的創辦人,被尊稱星雲大師。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
1949年初遷居臺灣。曾主編《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佛教刊物。提倡「人間佛教」,為中國佛教臨濟宗法脈傳承。1967年創辦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的寺院道場達200所以上、佛教學院設立16所,並創辦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美國西來大學推廣社會教育,及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1985年卸下佛光山宗長一職,之後1992年創辦國際佛光會國際佛光會於2003年起被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列為正式成員。
除宗教領袖身份外,星雲法師也是中國國民黨黨員,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中央評議委員。
2008年星雲大師將寫書所得版稅等,成立了「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
2010年共計舉辦了三屆「Power卓越教師獎」,以鼓勵傑出、具創意、愛心的教師。
2009年起舉辦第一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鼓勵優質的新聞從業人員揭示人間真善美的事蹟,讓人見賢思齊。所謂「三好」,「說好話」就是「真」;「做好事」就是「善」;「存好心」就是「美」,希望藉由真善美的三好精神,對於當今媒體喜於報導負面、腥羶色,能起化導清淨之功。
2011年3月成立「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為提倡現代文學閱讀與寫作風氣、發掘優秀作家及作品、獎勵在文學方面有卓越貢獻者,並期使文學之美善能有效發揮其淨化社會人心之功能。
2011年5月相繼成立「三好校園實踐學校」選拔與獎勵,星雲大師有鑑於教育乃百年大事、國之根本,希冀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深入校園,再造和諧良善之德風。依此「三好」為校園的品德教育注入活水,以期增進友善的師生關係,型塑優質的校園倫理文化;進而由學校向社區擴展,以促進社會祥和。
2012年6月成立「星雲教育獎」,發掘人師典範,弘揚師道,肯定教師對國家及社會的貢獻,提升教育品質及對教育永久的熱忱。甚至體育、戲劇,具有特殊成就,只要是有益於推動社會「真善美」的各種文教活動,星雲大師都樂於支持,以茲鼓勵。
  • 1980年,榮獲臺北市話劇學會頒贈劇運貢獻獎。
  • 1982年,榮獲華夏參等獎章。
  • 1986年,榮獲中華民國二等卿雲勳章
  • 1986年,榮獲中國國民黨頒與「功在黨國」匾額乙面。
  • 1995年,榮獲印度佛寶獎
  • 1997年,榮獲中華民國內政及外交雙料壹等獎章。
  • 1996年,慶祝開山三十週年,李登輝總統致贈「傳燈萬方」匾額道賀。
  • 1998年,72歲壽辰,連戰副總統致贈「吾黨之光」壽匾祝賀。
  • 2000年,榮獲國家公益獎
  • 2000年,榮獲泰國佛教最佳貢獻獎
  • 2002年,榮獲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獎
  • 2005年,榮獲總統文化獎—菩提獎。
  • 2006年,榮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獎」
  • 2006年,榮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終身成就獎
  • 2006年,榮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予「終身成就獎」暨「永久榮譽會長」
  • 2006年,榮獲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希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
  • 2007年,榮獲西澳Bayswater市政府頒贈「貢獻獎」
  • 2010年,獲得首屆「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成就獎
  • 2013年3月30日,榮獲鳳凰衛視聯合兩岸三地的十餘家華文媒體共同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2-2013」-「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李元簇

李元簇的圖片搜尋結果


李元簇1923年生於湖南平江,係出名門,少年苦學。 1942年高中畢業,在湖南全省會考中奪魁,免試保送至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政治大學前身)法政係法制組。大學畢業後,在甘肅考取法官。抗戰勝利翌年,他參加全國司法人員考試,更被擢列最優等第一名,是司法官考試十年來從未有過的佳債。當時的“法務部”希望其留京服務,而李元簇卻以抗戰勝利“台地新復,亟需公正清廉法曹,”毅然自請分配台灣,26歲被派任新竹地方法院推事。不到一年,升任“台灣高等法院”推事。李元簇岳丈徐世賢當時自“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長”調升“司法行政部次長”,邀李元簇轉任“軍法處”副處長。李元簇不太願以正途出身、前程看好的司法人轉入當時多神秘色彩而引人疑懼李元簇
李元簇的軍法狹路,但又礙於長者期望,猶豫再三,終於赴任,到職未久即下令逮捕與他有著同鄉窗友之誼的貪瀆失職的一位軍法官。不一年即升任處長。任職軍法處期間,爆出劉自然為美軍士官雷諾斯所殺而引發台北群眾“五二四”搗毀美大使館案,李元簇藉機將該案審判改為公開,開放民眾及美方人員到庭旁聽,並允各被告自行延聘律師辯護,神秘的軍法系統首次透明地層現於民眾眼前。而李元簇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調任閑職。 1958年李元簇辭任,官派德國波昂大學攻讀法學博士,3年後獲法學博士學位。返台後至《中央日報》社擔任主筆。 60年代初,蔣經國接掌“國防部”,以“法規司長”一職聘請精通法學並在軍法和司法上均具實務經驗的李元簇。而李元簇亦不負所託,使延擱了20年的“國防部組織法”制定完成,併升為“軍法局長”,成為蔣經國的三大幕僚之一。數年後,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李元簇隨任“法規會”主委,整理多如牛毛且彼此重複的法規。經此,李元簇的治事才幹更為當局欣賞,相繼出任政治大學校長(1973年)、“教育部長”(1977年)、“司法行政部長”(1978)及“法務部長”(1980年)。 1984年,“內閣”重組,李元簇卸下“法務部長”之職,1985年以“國策顧問”之身重任政大教授,不問政事。直至李登輝繼任“總統”後,1988年10月,李元簇被聘為“總統府秘書長”,並得到李登輝的信任。 1990年,李元簇當選“副總統”,直至96年卸任,李元簇在“總統府”任職達11年。
嚴己苛人
李元簇的行事風格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勇於任事,嚴己苛人。先說他勇於任事。他任“司法行政部長”和“法務部長”6年內,推動了包括審檢分隸、“司法行政部”改稱“法務部”等不少司法機構的重大變革,建立起賠償制度及偵查中選任辯護人制度。 1982年新竹少年監獄騷亂,他親自深入獄中與騷亂少年溝通,將騷亂平息。此後,他大力改善監獄設施,致力於獄政現代化。李元簇因任事有成而獲“五等景星勳章”。再說他嚴己苛人。政大校長任內,他嚴整校風,不准學生留小鬍子和長頭髮,一度還規定政大學生穿制服上學;禁止男女學生在校內牽手;半夜裡,他會帶著校警突襲教員和學生宿舍,捉拿打麻將聚賭人士,也會手執電筒搜索草本花叢裡有無幽會的男女學生。由於要求苛嚴,他在政大任教期間,竟沒有研究生找他當指導教授。他出掌“教育部”時要求同仁準時上班、推遲下班,“教育部”一時變得很有紀律。李元簇待人不寬,故常常招惹非議。他在“司法行政部”、“法務部長”任內,屬下的首席檢察官到他辦公室,都得站著講話,從不請人坐下。聽到對方講得不妥,他會直斥“狗屁”。跟他同齡的“高檢處”首席檢察官曹德成常挨罵,弄得提心吊膽神經緊張。有一次曹從“部長室”出來,還沒來得及走回辦公室就心髒病發一命嗚呼。他任“總統府秘書長”期間,為避免提名審查作業受到干擾,對於官場中向來講關係的習性,李元簇明言:“提名過程中,我不見這些人!”不管李元簇如何“公正、客觀”,人事問題最後還是要李登輝拍板定案,所以當時出現了許多用人失當之事。對李元簇作風不滿的法界人士認為,他自視過高,盛氣凌人,拍桌子、瞪眼、摔公文、叫罵,令人無法消受。 1990年3月間,當時的檢察官劉鴻儒即曾公開投書報紙,指李元簇固執不納他人建言,必將敗壞事功,有損公益。不過維護他的友人及部屬則指出,“他求好心切,總覺得每個人都該像他一樣敬業”。

李國鼎

李國鼎的圖片搜尋結果

李國鼎 (1910年1月28日-2001年5月31日) 是一位政治家兼經濟學家,曾任中華民國經濟部財政部部長,在任時推動許多經濟建設,1982年推動修正《科學技術發展方案》,選擇了能源、自動化、材料、資訊、生物科技、光電、食品科技及肝炎防治等八項為重點科技項目,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南京市人,後定居於台北,其台北故居已規劃成為李國鼎故居,供世人懷念其對國家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