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學仁大仙

“學仁大仙”的图片搜索结果

緣遇引師,得聞大道
李點傳師健仁民國四十年於嘉義縣布袋鎮出生,童年、小學到中學的歲月在民風純樸的嘉義成長,除了父母與大哥外,家中尚有兩個妹妹與一小弟。嘉義中學畢業後, 考上台中逢甲學院紡織工程系,在負笈逢甲求學不久,即由引師也就是當時逢甲學院的助教徐德盛引渡,於民國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老母大典日求道,拜在 活佛師尊門下,並隨即於十一月十九日於員林玉皇宮參加法會。李點傳師曾自述求道是他一生最大的轉捩點,而三天法會中聆聽前人們闡述道之奧妙,至為感動,深是認同。在法會中 活佛老師及仙佛的慈悲鼓勵,以及前人老的慈悲接見勉勵中,李點傳師決心一輩子投身修辦行列。法會畢班後,即加入逢甲包飯團,六十二年開學李點傳師遂與逢甲的道親一起成立伙食團,在大家齊心協力下,伙食團的開伙由兩桌擴展到十桌,大四那年他更接棒擔任伙食團負責人,當年在逢甲搭伙的道親,今日許多已為道場中堅份子。民國六十三年,前人老慈悲於台中設立講員班,仍然在學而還未當講員的他,就被派任負責逢甲講員班,並且經常到彰化、和美、大甲講課。當時福山第一期工程正在進行,李點傳師常提起那時最喜歡的就是到福山做小工,最高興的是到台中衛道路的玉隆聆聽老前人、前人老講道,還可以品嚐美味的天津點心。
大學畢業後,入伍服役,在高雄左營航海學校擔任少尉預官,因職務性質能夠每日上下班,李點傳師便住進高雄群賢弘德壇,於軍旅生涯中利用公務之餘,專注研讀佛經,奠定了日後在佛法經典上的基礎。第一本自修的佛經,就是李點傳師後來於道場極力宣揚且經常講授的妙法蓮華經
輔助前人,弘法利生
退伍後,李點傳師北上工作,初在桃園,後至台北。機緣巧妙跟台大、師大、東吳、北工專的學生,在吳興街設立伙食團,從此與台北學界結下深厚的因緣。從實踐到銘傳,從海洋到中原,開始了在台北各校的講學生涯。當時台北學界道務屬初萌階段,李點傳師追隨前人老步伐,深入各校伙食團。由六十七年到六十九年間,從基隆到新竹,踏足四十四間伙食團講經說法;尤其每逢星期假日,更是經常一日趕三場。民國六十九年後,更秉著對道的信念,對天命的肯定,對老前人與前人老的忠誠,參與道場道務之策劃與推動。隨著道務一步步的向前推展,社會界、學界的法會一班班的開設,李點傳師的身影不曾缺席,仙佛借竅,批示妙訓,李點傳師以其日日勤學之道學與經典基礎,總能配合仙佛,當場解釋訓文義理,其經學實力,說法無礙,有目共睹,令人佩服。
民國七十三年,前人老睿智推動道場忠義字班運作,國內外道務日愈穩定,道場人才日增。為成全與培育道場棟樑,李點傳師與陸點傳師等人協助前人老擬訂道場五年進修班計畫,制定課程與班務。在前人 老認可之下,五年進修班開始於臺灣各大道場推動實施,從道學人文教育上,奠定了道場長期培育人才之基礎。李點傳師更毅然辭去在國泰人壽擔任主管之職,捨身辦道,全心全力致力於道務的推展與各道場之講經說法。
天恩浩瀚,拜領天命
民國七十九年,也就是李點傳師於道場學修講辦十八年後,承天恩師德,老前人與前人老慈悲,拜領點傳師天命。在道場之使命職責與其修辦道之歷程,自此邁入另一階段。李點傳師窮畢生之力奉獻大道場,追隨前人,運籌帷幄、推動道務、操辦法會、登壇講道,臺上臺下成全道親,結緣無數。而至為可貴之處,在於一片公心。 除了臺灣七大道場外,隨著國外道務的開展,從六十九年起,李點傳師經常追隨前人老出國辦道,亦常隻身奔走國外,講經說法,培育人才。二十幾年來,日本四十次的進出,最為李點傳師津津樂道;道務推動迅速而弘展的東南亞,包括泰國、新加坡 、吉隆坡 、亞羅士打,也有三十次的行程。亞洲地區的印尼、菲律賓、香港、 澳門、韓國、尼泊爾,北美地區的加拿大與美國東西兩岸,以及南半球的紐澳和南非都有李點傳師的足跡。他率真的性情,總能融入當地民風習俗,與國外各道場的道親自然而真誠的互動,廣受國外道親尊敬推崇。
深入經典,三教探源
民國八十二年,前人老慈悲為進一步培養道場講師講道能力,於台北道場設立崇德學院。李點傳師又積極投入,擬訂學院課程,並且擔任首屆台北崇德學院之傳題主講者。台北的試辦成功,前人老慈悲遂於八十四年將崇德學院之運作,推行至臺灣各大道場,李點傳師亦蒙前人指派至各道場傳題。初期各道場的維摩詰經都由李點傳師一人講述,幾年的耕耘逐漸培養各道場人才後,慢慢由其他點傳師、講師接棒。唯雲林與台中道場由八十四年到九十四年期間,皆是李點傳師親自登臺講授。於療病期間,他最為掛念的仍是崇德學院的課程傳題。十多年來,李點傳師於各道場崇德學院講經場次數以百計,聽課道親更高達八千多人。其畢生闡述之自性之道,由宇宙眾生本源出發,縱橫儒家之天命、道家之本體與佛家之般若,於三教義理間印證道之寶貴。將日常之道融入經典,講課之間信手拈來,譬喻精闢,妙不可言,於 道場中之講經風采,無人能出其右。  活佛恩師法會借竅,亦常誇讚其經義知見通達無礙。
有感一人之力,畢竟時間與體力有限,無法踏足每一個道場的進修班,無法親自對每一位道親講述道學經典。李點傳師在講述圓覺經心得體證後,於七十八年動筆完成第一本著作『圓滿的生命世界』,將其佛法心得整理集結成書,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體會佛法之真義。除了文字著作,後來光慧文化事業部也將李點傳師平日講述之經典內容,以錄音帶和光碟出版發行,讓沒有機會坐在台下聆聽李點傳師講課的道親,得以藉由有聲圖書接受法雨滋潤。不僅是佛家經典,儒家與道家經學,李點傳師亦有深入體悟。一般道親或許以為是他的天賦異稟,其實日日研讀、用心修習,才是李點傳師得以在三教經典與道學上融會貫通的基礎。九十五年七月,也就是李點傳師因敗血症住院醫療出院後,返回崇德大樓靜養時,有感於世間色身因緣無常,恐不久人世,遂以口述方式,留下他於儒釋道三教經典在修道上體證之精要,隨即編整成冊印行。紡織系畢業的他,雖沒有為人類紡過一寸紗,但是他卻窮盡畢生之力,為眾生織出一條通往明心見性之徑。
了道歸鄉,功果圓滿
李點傳師數十年來捨身辦道全心投入道場,但不敢稍忘人子本份,謹守孝道,事親至孝,友愛兄弟,照顧甥姪。民國九十四年堂上雙親因病相繼歸空,李點傳師於隔年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即表示幸虧自己人子之道已盡,否則不能事親至終實為不孝。一年多來的病榻,時而瀕臨生死邊際,時而頗有起色,但於飽受病苦之時,屢屢婉拒國內外道親之關心探視,實是羸弱之軀不敢勞驚眾人。直至七月十五日終於了卻世緣,結束色身病痛,拜別前人。

五十七年的人世因緣,三十五年的道場歲月,李點傳師常自豪地說,得以日日月月的追隨前人、操持一場場的法會、講述一堂堂的經典、踏足一個個的道場,是天恩師德的恩賜,是老前人與前人老的厚愛,是道場上每個前賢的成全。今日李點傳師終能功果圓滿,了道歸鄉。他畢生於道場之奉獻與影響,無遠弗屆,受其法雨熏育之道親難以計數,雖身軀已不在,然其傳揚正法之祈願,仍長留於世。不僅他特有之率性風采令人緬懷,李點傳師所闡述之三教聖人至理,更是令幸聞之者綿延受益。

德慧菩薩

“德慧菩薩”的图片搜索结果

張前人,名玉台,河北省景洲縣人,生於民國前二年九月十一日,卒於 民國七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世壽八十一歲。
前人出身於農家,祖上夙世修積,門風純樸,福澤深厚。幼時庭訓謹嚴,明禮達義,嫻淑端莊。在家時身為長女,照顧弟妹,尤其精熟女紅家務,頗能為父母分憂代勞。長大後于歸曹氏,孝敬翁姑,相夫教子,和睦妯娌,愛護小姑,德言容工四德兼備,極得家族鄰里之讚譽。夫家開設染布廠,家道小康,並且忠孝傳世,行善積德,頗有古風。
前人夫君 曹英俊 先生,是一位端方忠良的君子,聞得大道後鍥而不捨,隨即渡化家人,前人便於民國三十二年求道。她聽說吃素可使父母沾光,便發心茹素;求道月餘即超拔父親,並渡祖母及母親求道,其後再超拔祖父,可說孝心篤厚。不久領命的曹公聞說老前人奉 師母慈命將至台灣開荒,苦於自己環境不許可,乃鼓勵前人參與開荒行列。民國三十六年,與郝金瀛前人、李鈺銘前人以及曹海瀛等一同登船,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原想三年開創有成,即可返鄉與親人團聚,誰知三十八年大陸變色,此後音訊兩斷,思歸無路,徒喚奈何!
來台初期,隨侍老前人煮飯、補鞋襪,並且做饅頭、壓麵條,有時還做些女紅、小孩鞋子,送去市場託售。正在生活、道務最低潮之際,詎料三十九年又遇官考,受三個多月牢獄之災。出獄後,道心益堅。過後不久,前人眼見同修開荒漸有所成,便鼓足勇氣向老前人請命,到台中清水渡化有緣。由清水而山崎、新竹、台南、台北,國內道務漸次宏展;七十年後更開荒國外,目前計有新加坡 、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日本、韓國、越南、美國、巴拉圭、巴西、澳洲等地,由道務的遍傳世界各國,更印證了「皇天不負苦心人」的古訓。
民國五十年,清水觀音堂啟建,道場有了第一個據點。隨後前人的第一座大廟新豐關聖宮落成,早期法會大都在此舉辦,培育出許多人才。由新豐又延伸到中壢,她老足跡隨著火車軌道漸次北上,每到一處,總是發揮慈悲喜捨的大心量,渡化許多原佛子同登覺岸。
開創台北道務,又是一番至誠的遇合。前人早先在新竹認識一位 太太,後來二人在台北安東市場再碰面,她老十分高興,想繼續成全,有事沒事就往她家走;郭 太太並不明理,對這位老太太又煩又怕,便千方百計搬家。但前人也不厭其煩,循著線索一再尋找;當第三度找到 太太時,她不禁目瞪口呆,深嘆她老神通廣大,並極為感動。她心裡想:「我對這位老太太不好,為什麼她如此苦口婆心,莫非她傳的道有什麼好處?」從此,開始聆聽前人講道,而後發心渡人。不久,一位求道的王媽媽獻出松山機場旁的一間小屋,作為台北第一處公共佛堂;這間房子十分破爛,屋簷又低,下雨還要拿許多臉盆接水,如此陋室,卻是台北道場的發跡地。
「叩首」,是前人感動人天的微妙法門,前人自云:「我就是磕頭磕出來的,多磕頭準沒錯!」仙佛也曾說過:「你們前人為後學所磕的頭,已多得無法計算。」有一回,一位點傳師載女兒上學,半路出大車禍,醒來後才知他們父女都在醫院了。父親輕傷,女兒脊椎骨嚴重斷裂,已送入手術室,醫生說保了命也要成為植物人,這位父親絕望地向前人求救。前人聞訊,仰天嚎啕,然後在佛前一萬叩首,就在這時,正在開刀的醫生護士,人人驚異於手術室中陣陣濃郁的檀香。結果,手術進行異常順利,如今女孩已大學畢業了。佛說:「長啼菩薩以四無量心為眾生拔苦。」前人也示現三寶心法的神用,為眾生擔病了苦。
師母晚年纏綿病榻,前人日夜服侍,幾乎到了目不闔眼、衣不解帶的地步。尤其 師母是山東人,體形高大,前人除了洗濯衣物外,還需吃力抱著師母上下床。而前人總是不避艱苦,任勞任怨,直到 師母歸天為止。這分耿耿忠心,連師母都說:「玉台真是大好人!」張文運道長也讚嘆說:「如以前人事奉 師母的這種精神,現今道場無人能比。」

師母自奉非常儉樸,每餐只有一菜一湯;前人一生奉行 師母儉樸的身教。晚年生病時,所穿的是縫補的襪子,一條腰帶也是五顏六色,接來補去,猶如百衲衣。平常後學們到她老住處,看到老人家水龍頭捨不得開大,待細水浸濕毛巾就關上,惜物惜福到了極點。民國七十九年,前人功圓果滿回天繳旨, 老母賜封為德慧菩薩,真是實至名歸。

蘇經理的修道印證

“彌勒祖師”的图片搜索结果


在新竹的宏宗佛堂有一次彌勒祖師臨壇一開口便說:「叫蘇國成上來。」道親趕緊上前回答: 「老祖師慈悲,蘇經理出去辦道還沒回來。」彌勒祖師:「他就在樓下,去叫他上來。」道親下樓看,果然蘇經理剛剛回來。大家不得不嘆服老祖師神通廣大,人還沒到他就先知道了。 老祖師問蘇經理:「你最近有心事喔!」
蘇經理心裏有苦難言,原來他的母親與妻子雖有求道,但對道非但不信而且排斥,他太太甚至賭咒「我如果走進佛堂腳骨給你打斷。」家庭的阻力雖然沒有動搖他的信念,但也造成他不少困擾 ,也許是他對道的虔誠與不畏艱難而使老祖既對他特別眷顧。
老祖師說:「你明天清晨五點帶你母親和妻子來佛堂,我在這裏等你們。」
蘇經理不敢答應,只說:「後學儘量試試看。」因為他覺得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地太太的個性跟她談什麼都可以有說有笑,但只要跟她談道就說:「呸!呸!呸!呸!呸!」看他吃素更是時常發脾氣「吃什麼素?拜什麼一貫道?」亂罵一氣。
但是他太太有一個習慣,就是遇到難解的事就會去神宮去問乩童,所以蘇經理回家後,跟她說 :「今天我們彌勒祖師降壇,他說叫妳明天早上去見他哦!」他心想妻子一定是一口回絕,卻沒料到卻一口答應,原來她太太正好心中有煩惱想求去問神。
第二天清晨五點蘇經理帶著他母親與妻子來到佛堂,彌勒祖師也準時臨壇,他開口便問蘇太太 :「妳心裏是不是有事要求我?」蘇太太是個心直口快的人「你怎麼知道啊!」老祖師又說:「那我們可不可以交換條件呢?」
「如果你能解決我心中二件煩惱,我什麼都答應。」蘇太太爽快的說。
原來蘇太太的兒子當兵回來後,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是她操慮的第一件事,而她的孫子自從一次意外事件後心臟就很不好,這是她心中的第二件事。 老祖師說:「妳有沒有吃素啊?」
蘇太太:「有啊!跟我們蘇仔一起吃。」
老祖師:「那好辦,只要妳們二個立清口愿,妳二個問題我幫妳解決。」
蘇太太:「什麼是清口愿?」
道親跟她解釋:「立誓願這一輩子再也不吃葷食,就是立清口愿。」
蘇經理的太太與母親都答應以後,祖師使退了,當天上午蘇太太回家後不久便接到她兒子的電話:「媽媽,我的工作有著落了,一家公司剛剛通知我明天去面談…。」蘇太太一方面高興,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相信是彌勒祖師在撥轉。
第二天蘇太大聽說彌勒祖師又臨壇要去成全吳秀梅的家人,她興緻沖沖地跟去看熱鬧,吳秀梅的丈夫、孩子都是不信鬼神的,道親勸都勸不動。這時蘇太太就開始勸他們了,一開口頭頭是道, 講得比道親還好,大家都傻眼了,這個人昨天以前還在謗道,怎麼一夕之間變得這麼會講道理? 其實蘇太太也是一個善根深厚的人,原來雖不信「道」,但個性也是心直口快,很豪爽的人,一旦被老祖師點破迷津,便深信不疑地加入了天道的行列。
不久她參加懺悔班,從懺悔班中出來,更是改頭換面,從前因為她是童養媳的原故,所以對婆婆心中有積怨。而懺悔班出來後對自己過去種種都深自悔過,尤其自己過去阻擋先生修行、吃素,更是深自懺悔。從此對婆婆恭敬孝順,也夫唱婦隨的修起道來。
她開始行功了愿,她說:「我不會講道理,但是我可以在廚房幫忙煮飯,可以在佛堂打雜。」 從此只要佛堂辦法會,她一定幫忙作飯,平時打掃清理佛堂也不遺餘力。更令人感動的是她過去自己說對錢是標準的「一文錢打24個結」的人,而最近為了幫助道親到花蓮開荒,把自己從前靠幫人洗衣服省吃儉用省下的所有積蓄所購買的地,毫不考慮的賣掉,而在花蓮買了一間佛堂,以供道親辦道之用﹒

如今她仍常說:「是老祖師救了我,要不是老祖師慈悲,我到今天還踏不進佛堂。」

修橋行善卻瞎眼被雷擊身亡

“造橋鋪路”的图片搜索结果

北宋年間包拯為相時發生在民間的一樁逸事。有一個村莊住著一個十來歲、腿患殘疾、父母雙亡的孩子,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往來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過,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十分不便。每當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但年復一年,誰也沒想改變它。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堆在河邊。人問其故,孩曰,要修一座石橋,為鄉鄰行走方便。眾人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在說瘋話,大多哈哈一樂了之。可是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堆成了小山。鄉鄰開始改變認識,並為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投入到了撿石、採石、修橋的行動中。
鄉鄰請來了工匠,開始建造石橋。這個殘疾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橋尚未建成,這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中崩瞎了雙眼。人們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這麼可憐的一個孩子,一心為大家,卻招來這樣的報應。可是這個孩子毫無怨言,每天摸索著在修橋的現場上幹著力所能及的活。在大家齊心合力下橋終於修成了。眾人歡呼喜慶之餘,無不將憐惜、讚歎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條腿殘疾,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孩子雖然甚麼也看不到,但臉上露出了平生以來最歡樂的笑容。
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石橋洗去浮塵,壯壯行色。可是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眾人發現孩子已被巨雷擊中,倒地身亡了。眾人驚呆了,隨後壓抑不住的情感噴瀉而出,嘆息孩子命苦,指責蒼天不公……
 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公幹至此。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鳴不平討公道。質問相爺:好人為何不得好報?今後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間煙火的包相爺被村民情緒所帶動,揮毫疾書,寫下了「寧行惡 勿行善」六個字後拂袖而去。
回到京城,老包將公幹之事連同路上見聞奏明皇上,卻隱去了自己題字一事。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事得惡報之事十二分不解,但三思之後還是為題那樣六個字覺得不妥。沒想到皇上退朝後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原來前些天,皇上新添龍子,十分招人喜愛,可就是孩子整天啼哭,特意讓老包去看看。老包見那孩子肌膚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寫的那六個字「寧行惡 勿行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趕忙伸手向字擦去。說來奇怪,字瞬間蹤跡全無。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老包抹去(別人看那行字只是一個胎記),唯恐抹去了福根,不依不饒的斥責包拯。包拯連忙跪下,口稱罪臣該死,將題字一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皇上甚覺蹊蹺,命老包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
老包枕上陰陽枕到地府一遊,真相盡顯。原來那孩子上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神原來安排,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但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於是神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讓他崩瞎了雙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神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所以雷擊斃命。閻王爺問包拯,三世惡業一世還,你說是好還是不好?一世還了三世業,因為他專行善事,心裏只是想到別人,毫不考慮自己,某些方面已達到「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積德甚多,故而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享受天子福份。

這個民間流傳的小故事。作為一個修煉人來看,給我們的啟示很多。宇宙的理與我們人類的理是反的。人想的都是享受、舒適、如何過的好,為此斤斤計較,損人利己,勾心鬥角,甚至犯下傷天害理的罪惡。而對於修煉人,吃苦、魔難、還業則是大好事。只有捨棄才能得到。常人在迷中,看事物只能看到一個點,一條線,引申下去也只能是一個面,看到的全是假相、表相。而不同境界的修煉者,則能多角度,全方位,立體的去體悟和觀察事物,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

誠心修道卻在大火中喪生

“火災”的图片搜索结果


有一位坤道修道非常誠心,但後來卻在一場大火中喪生,道親都疑惑為何遭此橫禍,後來百日結緣財解釋了一切的因緣,原來她因婚姻之累而無法修道,雖然心中一片赤誠,卻身不由主,於是上天召她回去做護法神,省卻人世間之勞苦,專心在打幫助道。
從凡俗的眼光去看,這個人誠心修道卻死於橫禍沒有公理,卻哪知她反而樂得解脫人身桎錮,逍遙自在。

小信心的人沒有力量

“信心的力量”的图片搜索结果

聖經馬太福音中記載著耶穌在海上行走,他的門徒害怕的喊叫,十二門徒之一的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身邊。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往水面上走去,而中途風浪甚大,彼得一害怕,就要沉下去了,便喊:主啊!救我。耶穌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信心的力量

“信心的力量”的图片搜索结果


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個人為了趕去聞佛說法要渡過一條河,他問岸邊的人說:這水有多深?那人明知水深可滅頂,卻跟他說:水深不及膝。於是這個人相信了便真的踩水過河,果然水深不及膝蓋,而岸邊的人都大吃一驚,這便是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