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修四無量

 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修四無量」

 四無量就是慈悲喜捨,慈也無量、悲、喜、捨四無量。

予樂,給大家快樂。

=拔苦,把苦能夠拔掉。「拔眾生苦」就是要讓眾生能夠了解,我們的苦是從哪裏來,是自己種因然後才受苦。要告訴眾生「因不要種,就沒有苦可以受」,這就把苦拔掉了

,我們眾生很奇怪都嫉妒,我們嫉妒心很強,所以就造很多的罪。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喜心(隨喜),當人家得到好處、工夫好了,我們都要高興。這個喜看起來是最不著眼,可是卻是最重要的,我們造業最多都是從嫉妒而來。我們要培養喜心。不管遇到什麼現相之下,我們都滿心的歡喜,縱然我們遭遇挫折,或是遭遇到無理的取鬧,我們也不要生出瞋恨,所以「喜」是最難去做。才有一句「隨喜功德是無邊」,能夠隨喜的話,功德就無邊。

」,告訴我們能夠捨才能夠得,所以捨是非常重要。我們眾生都是不肯捨,所以才很多煩惱也受很多苦。假如我們能夠捨,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我們都把它捨,能夠捨的話,我們的心就可以逍遙自在。所以這個捨是最好用,而且能夠捨才能夠得。當我們把身邊所有一切有形、無形的都捨掉了,「得」就是得到我們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不捨的話,佛性出不來就得不到。所以一定要捨,我們才能夠得到「自己的真心佛性呈現」。所以捨才能夠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為我們眾生都不捨,都是很吝嗇很省,結果省到佛性都縮起來。所以我們要捨,捨才能夠得。修四無量,慈悲喜捨這四個對我們來講都很重要,我們要給人家快樂,把苦能夠拔掉;隨喜,看到人家賺錢很高興、看到人家漂亮很高興。不會說只要她很漂亮就嫉妒。

開梵天道

   梵=清淨。開清淨之道。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府天跟大梵天。我們會說娑婆世界的祖先就是大梵天的天主,從大梵天來。在印度很多人都修梵行(就是要修到大梵天),而我們都希望能夠修到無極理天。觀念不同,印度很多都是修梵行,希望到大梵天去。我們能夠開梵天道,就是清淨之道,清淨行之道。各位都了解怎麼樣清淨嗎?很簡單,一塵不染一念不生就清淨了。我們凡塵都不感染,然後我們念頭都不生,這樣的話我們就到達清淨。只要我們能夠心清淨,我們佛性就呈現,當佛性呈現的時候就能夠「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到了,我們要怎麼做,佛性都會告訴我們「你要怎麼做」,自然去做就對了,以後都沒有業因,不種業。所以這個很重要的,我們要去做的,開梵天道,在生活之中都能夠清淨。因為平常我們的生活念頭太多了(起心動念),然後念頭就引起我們行為,我們就會造我們的念頭去做,結果就有取捨,取捨之中就造業因,業因一造了就受苦。當我們一受苦的時候,又是怨天尤人,這樣惡性循環,才一直受苦不斷,所以我們要自己認識「來是自己不清醒,頭腦不清醒才一直受苦

經文—(80_正面)

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勸請說法

   的功德是很大。這裡最主要是勸佛能夠講經說法,大梵天王每一次當有佛在凡塵出現,都是他第一個去請佛說法。在我們來講要「勸請說法」大概是說善知識對真理了解的,我們能夠去請善知識能夠說法,能夠利益眾生,讓眾生都能夠有一個方法可以修持、可以回天、可以回到我們本來。

隨喜讚善

   在說法的時候,我們能夠隨喜。我們眾生在身心裡面嫉妒實在是很強。當我們看到別人很會說,我們就嫉妒,嫉妒不知不覺就呈現,所以我們要隨喜。剛才講「四無量」裡面的第三個:隨喜功德是無邊。然後要「讚善」,讚嘆那個善,能夠回天,那個方法去做就能夠回天。

得佛音聲

   我們能夠隨喜讚善、能夠勸請說法,就能夠得到佛的音聲。這不是只有講釋迦牟尼佛,只要是有心去宣揚闡揚佛道,你就會得到佛的音聲,自然而然它就會呈現,讓眾生都能夠知道怎麼樣來回來。

身口意善

   凡塵會造罪是「身口意」,而我們能夠行功立德一樣是身口意,所以這三個很重要。身口意業我們要皆清淨。身業清淨:不殺盜淫。口業清淨,大概是我們眾生最須要的。現在我們嘴巴都亂講,有的沒的都隨便講,這樣我們就造一些口過,口業就不清淨。要了解,講出來不合真理的話,我們就不要講。講出來都是符合真理,這口就很重要。意,更難修持。因為意念在裡面看不見,我們怎麼想別人都不知道。意業清淨,我們只要意業清淨最接近佛。所以我們意業,就是要很努力的去把它注意、去修持,這我們自己知道,意業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我們自己想什麼自己都知道。所以意業很重要的。各位意業清不清淨啊?(不清淨)

  老子時常講,當我們善念一發,雖然還沒去做,可是吉神已經在周遭擁護(都在保護我們了)。當惡念一發,雖然我們也還沒去做,可是凶神惡煞就在旁邊伺候我們。要了解,虛空之間有非常多的神明、鬼神,全部都在虛空之間。只要你是一個善的,祂都會擁護保護你。假如你是壞的,無意之間,祂就會作弄你。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善念,時時刻刻,雖然還沒做(沒有去做出來),可是我們一定也要有善念。身口意都善,「身」善比較容易。「口」,注意一下。

「意」,一定要自己用心,造出來的罪過都是意念,從意念造出來最大最深,所以意念一定要去訓練,最好都是沒有意念,就是不起心動念(都沒有念)。沒有念的話,意就清淨,很清淨的。當我們把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叫做「正念」,那個意都很正。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之中自己訓練自己,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在修道。各位有在修道嗎?(),各位都怎麼修呢?有聽過的講講看?

 

道親問:有空的時候,就淨一下心。若沒空,……,不行,那個要趕快回來。

劉講師:對對,很正確,都是從意念著手。

道親:心就跑掉了,不行,要趕快收回來

劉講師:對,就是我們時時刻刻……,能做的已經就很好。這個道,我們講到最親切的來就是「我們的心性」,所以修道就是修心性。我們在心性上,「時時刻刻」都能夠去注意我們的心性,就叫修道。在事相上是跟眾生結緣,而且了一些我們的累世的罪業,所以事相上都稱不上是在修道。真正的在修道,都是在心性。心性,我們時時刻刻要去觀照到它。所以身口意善,我們要自己本身做。

得佛威儀

   能夠身口意善,就能夠得到佛的威儀。我們都是佛,每一位眾生都是佛,只要我們能夠四無量心、能夠學佛說法,只要身口意善,這樣全部佛的威儀都呈現。並不是說要到成佛的時候,才有佛的威儀,不用到那個時候,而是在我們平常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只要我們保持三業清淨(身口意業都清淨),那佛的威儀就自然會呈現在我們不知不覺之中。

深修善法

   我要深修善法。善法,一般我們也都會稱為是有所作為,可是我們要努力去做,不盡有為,我們努力的去深修善法。

所行轉勝

   我們所做的、所修持的工夫,會轉勝,就會愈深,愈來愈接近佛的本位,所以我們本身就努力做。

以大乘教

   大乘就是成佛的方法。三乘法是方便一些眾生根器還不夠,所以才用三乘法門。大乘就是要我們能夠成就、能夠成佛,所以稱為大乘。我們就用大乘來教化眾生。可是我們要知道,假如眾生程度還不夠,先用三乘法,不然一下子你用大乘的話,他沒辦法接受,他就會自我淘汰,自己就會離開了,等到時機成熟了,再跟他講大乘法(成佛的方法)

成菩薩僧

   就是我們自己本身修道。菩薩身就是佛。佛法僧是一體的,菩薩僧就是佛。能夠成菩薩身就是已經是佛。僧就是我們身體。整個行持都是菩薩,這個道整個呈現出來的就是佛。

心無放逸

   這倒是最重要。我們在凡塵為什麼作眾生?就是我們「心放逸」。當「心不放逸」就是真的在修道。各位前賢,「心」有沒有放逸?放它很自由的去跑,這就放逸。心追求外界的一切形相就叫放逸。放逸就是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因為我們放逸,我們才當眾生。當我們能夠約束我們的心、觀照我們的心,就是不放逸。我們把「它」修到規規矩矩,然後讓「它」很自由自在,修到很規矩讓它自由自在,這樣就合乎正法。而我們沒有修到規矩,就放它自由自在,這叫放逸。

   像孔老夫子隨心所欲,隨心所欲但是後面加一個「不逾矩」,就是不超過規矩

「隨心所欲」就是放逸,然後我們「不逾矩」就是把它框在這個道裡面。所以我們要在「道」裡面來隨心所欲,不能超出道之外、不能超出本性之外。

   我們追求凡塵的形相、一切名利,這都超出我們佛性之外,所以就叫放逸。放逸了我們就造罪,造罪就受苦,就是因為這樣

   所有的經典,我們一定可以找到這四個字:「心無放逸」,佛非常強調「心不放逸」

不失眾善」,所有的善我們都不失都能夠去行持,然後看人家做也很高興,隨喜。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這樣做叫做菩薩不盡有為。有為=有所做為,是生滅法。可是我們要做,我們一定要去努力要去做。不盡有為,我們都去行持,有為的事相都是生滅,可是我們現在因為是在凡塵,所以這一些生滅法我們都要去努力去行持,給所有的眾生做一個模範,所以不盡有為。

經文—(80_正面)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 無作。不以無相 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已經講過了,接著就講怎麼樣菩薩才可以「不住無為」。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這是三解脫門。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作解脫門)。三解脫門,所有的萬法都進入這三個解脫門,很重要,上個禮拜我們還特地把怎麼修的方法都講出來。

第一個空解脫門雖有不有,觀以成空解脫。

第二個無相解脫門雖無不無(本來沒有,可是我們把它觀照有),觀以成無相解脫。

第三個無作解脫門有無齊等(有跟無等齊,齊等),已經看成一起,然後觀以成無作(不用做了)解脫。

這三解脫門很重要的,因為萬法都走入三解脫門。佛也一直要我們能夠進入三解脫門。空叫真觀,無作叫假觀。無願叫中觀。你能夠這樣等於就把整個真理都容納在這裡面。所以三解脫門,修學空,已經到空解脫,可是不以空為證(就是不證)一證的話,當我們一證悟到涅槃就是不渡化眾生了,自己已經回歸到本位了。

修學無相無作

   第二個修學無相,第三個無作(無作也就是無願),這三個解脫門。

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不用第二個、第三個為證,就是不證。不證也就是不進入的意思。為什麼不進入三解脫門,因為我們進入就是已經回歸本位,不渡化眾生了,那眾生就沒有辦法得到利益,所以不以為證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無起就是萬法都是因緣而起,而我修學無起,就是已經透徹知道萬法都是因緣聚會才生起的。萬緣聚會生起,這都是假,沒有一個主宰者,沒有一個主宰讓它生,那是因緣然後會合,然後才生起。

   我們修無起,就是透徹了解知道真理,它沒有的,這樣因緣聚會都把它分開了,分開了以後,我們觀照到緣生的道理,而觀照到緣生叫做「見法」。見到緣生的道理叫做「見法」,已經見到這個法。見到法就是見到佛所以我們看到因緣會合,然後現相,這個現相都是假相。然後我們看到那個因緣了,看到因緣就叫見法,而你見到這個法就是見到佛,見到如來。已經很透徹的跟我們講道的本體就是這個。

   所以我們就要在凡塵之中都能夠觀照(觀照萬法),萬法都是空的、都是因緣聚會才顯現。我們去觀照萬法,所有的法都這樣都是因緣聚會。然後我們去看到它的因緣,因緣我們看到了就叫見法。見到法就叫見佛,已經見到如來,所以這個如來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見到。金剛經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是去看相,而是去看「為什麼會有這個相的因」,「因」是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就是如來,所以我們見到了如來。

   以我們身體來講,我們身體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所以我們都是看到這個身體的形相,當看到形相,我們糟糕了,又分別形相美醜、又分別形相男女、又分別形相老年輕,已經離本體愈離愈遠了。假如我們能夠知道形相是假的,在指揮這個形相的視聽言動是誰?那個就是如來,在指揮我們這個形相的行動就是如來。只要我們不住相了,我們見到已經進入先機而知。所以我們看到人,你都不要住在他的形相,你只要看他會走路、眼睛會看人、會講話、會有動作,就是如來。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見如來,所有形相,不光是人而已,萬相都是一樣。萬相也是因緣聚會然後才現相。我們已經看到因緣聚會的前因(因緣聚會的緣生法),我們已經見到緣生了,已經見到法,見到法就是見到佛。

   在生活之中只要我們用心,不在追現相的變化。我們追現相的變化一定成眾生。我們追現相的起源(它怎麼來,現相的源頭),就可以追到如來。所以我們要「見諸相,能夠非相,就即見如來」。假如我們是見如來,即無所見,無所見就是沒有能所(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把能所已經回歸一體,當下全部都是。有能見、有所見是對待、是生滅。已經沒有能所,沒有所見就真的見到如來。知道嗎?不知道也沒關係,慢慢想,慢慢的醞釀,在我們八識田中醞釀,如來就會出來。

修學無起

   無起就是已經萬相都沒有了,已經萬相皆空了,已經找到它的源頭。是蠻深的一個佛法。就是因為已經萬相起來都是因緣聚會,而我們修學無起,就是已經找到它的根源,它怎麼會生發萬相的根源。根源已經知道,根源知道叫無起,沒有起相、沒有所有形相,已經觀到萬相皆空(全部都是空,萬相都是空),所以空性即是佛性。所以到無起,無起就是空了。空性就是佛性。我們就在佛性之中。

不以無起為證

   因為能夠觀到無起,就是已經知道源頭了、知道如來本體。所以不要走入證,一證了以後就涅槃,涅槃就沒辦法渡化眾生。

經文—(80_反面)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觀於無常

   我們要觀。凡塵所有一切無常,就是沒有常住,一直在變化,叫做無常。我們能夠觀無常,我們就絕對不住相。各位住不住相?我們很容易住相,就是不知道無常。假如我們知道「現相都是沒有常住,一直在變化」,能觀這個無常,我們就一定不會住相。各位前賢,不住相我們就沒有煩惱。我們所有的煩惱都從住相而來。所以我們觀無常,就是告訴我們不用煩惱。所有的煩惱都是假的,都是住相而來,不住相了就沒有煩惱。各位想一想,我們煩惱的來源是不是就是住相。都已經住: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我們已經住了,然後煩惱。當你不住了,煩惱就沒有。所以我們要觀於無常。

而不厭善本

   我們觀無常以後,這個善本也一樣是生滅的,然後我們不厭(不要討厭),不要說這一些生滅的我不要它、我要遠離它,而是我也不厭。我要隨順著凡塵,所以不厭善本,所有的善我都去做,雖然它是生滅的、是無常的,可是我也累積。累積,我們不會住在心上。我們不知道的話,我們就會說「我做了很多、我做了很多」,自己就會以為自己功德很大。當我們已經觀無常了,然後我們再去做就不會有這個心。為什麼?因為都是無常變化,所以我們就能夠回歸到佛性本體回來。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

   我們要透徹知道,在凡塵我們有身體都是要受苦,有身體就是苦。然後我們觀世間的苦,但是我們不討厭不惡生死,為什麼?因為眾生還這麼多,那我們討厭生死,我們一定趕快進入涅槃。當進入涅槃,眾生就渡不了了。所以不惡,不討厭生死,我們還在生死之中。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已經能夠觀無我(沒有我),就是形相之中,沒有這個我,我們現在都把身體認為是我,我們知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不是我,所以我們觀於無我。知道身體無我,可是誨人,誨人就是交誨,教導。我們誨人不倦(就是不疲倦),我們教導別人不疲倦。本來就無我,身體不是我,是天地的物質,沒有這個我。可是我們用這個身體來教導眾生,誨人不厭倦不疲倦。平常我們都講借假修真,我們就是借假,身體是假的,我們借身體。修真,真的就是佛性,我們來修,把佛性修的很光明。

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

   我們觀到寂,寂就是如如不動,滅就是滅掉所有煩惱。滅就是已經不生不滅,沒有生滅。我們能夠觀於寂滅,到達如如不動,都全部沒有生滅也沒有煩惱,已經知道這一種涅槃的現相。可是不永寂滅,就是自己也不進入。所以這個菩薩無為都是很殊勝,可是我們就是不要「好,阿就自己進入」,進入了以後就沒辦法渡眾生。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

   遠離很重要,就是我們全部都遠離:遠離色相、遠離名利、遠離凡塵所有的貪瞋癡,我們什麼都遠離了,都觀於遠離,全部都遠離了,不在我身上,已經恢復佛性的本體,所有佛性該有的都回來了,佛性沒有的都全部遠離了。所以我們能夠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假如我們連這個善也遠離的話,那真的進入涅槃了,所以我們還身心修善,雖然已經到達非常高的程度,可是我們一樣,最低的也去做。以前我們時常講一句「一般凡人都是眼高手低」,現在我們是「眼高」已經看到道了,然後「手」也一樣能夠做得到,全部都做得到,不是手很低,而是手也一樣很高,眼高手高,全部都能夠做得出來。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無所歸,因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以不用歸到哪裏。所以無所歸,不用歸。然後我們歸趣善法,就是要把善法呈現在整個凡塵。都是很高的法門,因為我們說要歸、皈依,就是有一個依賴,而我們的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就無所歸,不用歸。那我們還歸趣善法,一樣,就是把這個善又能夠呈現在凡塵。

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我們已經能夠觀到無生,就是我們佛性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生滅,已經能夠觀於無生。可是以這個生法(生滅的這一些)來荷負一切(就是能夠挑起救渡眾生的責任),一切我們都能夠荷擔負責。

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

   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漏就是漏洩,好像漏斗,上面進來而下面流出,類似篩。在凡塵我們的六根都是漏洩(都流到外面去)。因為我們都漏,才會讓我們進入三惡道。當我們無漏,因為漏了以後,精神外放,然後就產生很多煩惱,很多的煩惱都是我們精神外放以後才產生的。這一些我們就把它歸納漏就是煩惱,因為我們已經精神外放了,所以漏就是煩惱。當我們無漏,你精神都不漏洩在外面就沒有煩惱,當你沒有煩惱就叫無漏,全部都無漏,我們都能夠守得住,不漏掉了,全部都在,這我們要先了解。

   了解以後我們「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我們要以真理來告訴眾生,我們不斷掉諸漏,因為我們還要用六根來了解眾生的根器,這很細膩的。諸漏我們要了解,都能夠觀照到,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外漏,不要使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外漏。可是我們要觀眾生的根器,你要不要去看?有沒有漏?懂意思嘛?你能夠真正的到達無漏了,就表示你的身心都歸位(都能夠在本位),可是你要了解眾生、你要渡化眾生、要跟眾生結緣,所以還是有那個,只是你功能作用不同,而眾生的功能作用當他一漏了以後,眾生就會追入「這個好我喜歡,我想追求;這個不好,我討厭我要排斥」,是不是兩者不一樣。活菩薩的心雖然也一樣去注意眾生,可是活菩薩就想怎麼樣來渡化,知道眾生的根器然後用什麼方法來渡化使他成佛,是不是不同。雖然出發點一樣都是漏,可是後面都不一樣。所以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

道親問:如果漏盡?

劉講師答:漏盡就表示已經不漏了。

道親問:表示滅?

劉講師答:對!盡就表示漏,漏盡就是表示你已經徹底的知道,祂的所有根源、知道祂的所有功能,而且你已經可以去掌握到祂,這個叫「漏盡

   所以漏盡通就是佛,普通我們都只有五通,六通的最後一個漏盡通是最困難,到漏盡通就是佛。六通的最後一個就是漏盡(六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漏到盡的時候,他已經成就了。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

   觀無所行,沒有能行、沒有所行。所以我們能夠知道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說我沒有說一個字,就是跟這個意思一樣。我們有所行而且努力的去行,可是也已經一樣,無所行(沒有能、沒有所,沒有能所)。佛從性海(心性)之中,把真理整個都流露出來,所以佛沒有能說的我、所說的法(沒有能所),所以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但我們以現相來講,佛就妄言。因為佛講這麼多,怎麼會沒有講一個字,這是從現相來說。從真理來講,就是沒有能沒有所,就已經回歸到真理的本體。佛要引導眾生走入真理的本體,所以佛告訴眾生真理,而這個話「我沒有說一個字」,這就是真理。

   我們凡人「我有說、我說很多」,這表示我要要驕傲,「我知道的很多、說的很多、比人高」這就是對待的、生滅的,而生滅的是凡塵的法,不是出凡塵的法。這裡告訴我們「無所行而行法教化眾生」,就是都無所行(雖然很努在做,可是我們心裡面都在真理之中),像佛一樣,佛一直努力講,講一天一夜的涅槃經,但我們要看一年。佛講那麼努力講那麼多,但佛說我一個字也沒講。那我們很努力做,但我一個事也沒做,懂意思嘛!就是已經把「能所融入一體」,就是在真理之中。「能所一如,不犯思惟(本來是心境一如,但我們把能所一如,更透徹了。不犯思惟=不用我們去想像),積之歲月,但不馳散,而未心開,未之有也」,更透徹更了解。所以「無所行」,不是什麼都不做,不是凡塵對待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在真理之中「沒有能行、沒有所行」,很努力的在做,可是「沒有能所」。

   好像佛所講的,「我沒有說一個字」是一樣的,沒有能所,就是沒有對待。佛已經把能所融入到一體,在一體之中,一體的這個體就是道體,在我們來講就是性體,在性體裡面,能所已經變成一項。平常我們在生活上,後學都講「我們要在生活上來行道」,譬如說,我在房子前面的馬路打掃,看看我們用什麼心,「假如都沒人要掃,那我來掃,你看人家都會稱讚我」,這就叫能所。「假如這是我自己居住的地方,把它打掃乾淨,我自己也清爽」,這叫沒有能所。「這我應該做的,我去做」,這就沒有能所。

「假如我們做一做,想要讓人家稱讚」,這都有能所。

「做一做想要人家來稱讚,或者說這本來不是我該做的,但我來做,我都比人家厲害、聰明」,這就是有能所。

生活上我們是不是都這樣?我們都一樣在做、一樣在想,有時候我們時常都在對待,在對待就有能所。若沒有對待,我該怎麼做就去做,你讚美我也一樣這樣,你沒讚美、罵我,我也一樣這樣,這就叫沒有能所。這就比較更透徹,在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把能所融入一體。

   我們平常都會:「這不知道該不該做」,是不是有這樣?都會時常遇到,這已經在兩邊,在能所兩邊拉扯,做了不知道會不會被罵、做了不知道會不會被讚美,都在能所兩邊拉扯。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該怎麼做去做,過了就丟開,這樣叫做沒有能所。我們修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不用再找時間、找地點,都是在修道。

   我們把所有的煩惱,為什麼煩惱?就是能所。有能煩惱的我,有所煩惱的事,是不是能所?現在我們把能所合成一體,能所不見了,煩惱也不見了。生活就是要把煩惱去掉,所以佛法即在世間(佛法都在世間),即在世間覺,你在煩惱之體中,你去找到煩惱的體(你若在煩惱,你去把煩惱的體找出來),「啊~原來煩惱沒有體啊」,那煩惱沒有體,我為什麼煩惱,哇~煩惱不見了。所以我們就深入其中觀照,找到煩惱的體,我們煩惱來的那個叫事相,這個事相我趕快找體,找煩惱體,煩惱體在哪裏,一直找,找到後面發現煩惱沒有體,沒有體我幹嘛煩惱。因為煩惱就是事情跟形相,而事情跟形相都是假的、都在變化,現在我們來找煩惱的本體,當你一直找煩惱的本體,找到後面發現怎麼找不到煩惱本體,所以煩惱體就是佛性。讓你找到後面,喔~原來煩惱就是我們佛性,煩惱變成很高興的出來。以後我們都會碰到,一定會有遇到煩惱的事,現在我們就趕快找煩惱體,當你找到煩惱體就找到佛性,煩惱的體性就是我們的佛性。為了事相而煩惱,而讓你找到本體的佛性,你看多好!懂嗎?很奧妙!

  為什麼歷代祖師都在講「煩惱即是菩提」,就是在講這個。煩惱就是「事相」,菩提就是「本體」,我們不要在事相著力,我們在本體著力就對了。不了解沒關係,你把這個問題放在腦中,然後一直想一直想,想到後面絕對連你在睡覺都笑到醒過來,笑到醒過來就是答案跑出來,喔~原來就是這樣。所以要「把這一個沒有了解的」存在腦海,你大疑就大悟,你小疑就小悟,你不疑就不悟。不悟,佛性就出不來。你若大悟:「怎麼會這樣,怎麼煩惱會是菩提」,你一直悟,悟到最後,啊~原來就是這樣。煩惱是事相,但煩惱的體性就是佛性(就是我們的本體)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就是凡塵一切都是空、都是無。我們不捨大悲,就是眾生都是在苦海之中受苦,而我們不捨掉眾生的苦,因為靈本同體,佛性都是一體的,眾生受苦也就是我們在受苦。所以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知道意思嘛?知道什麼都是假的,眾生也是空的,眾緣積聚而生,眾緣消失,生就不見了,眾生眾生(眾緣而生)。什麼叫眾生?眾緣積聚而顯現的生相叫做眾生,眾緣而生。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不生,因為不生就不滅,本性不生不滅。有生有滅是眾生,是眾緣而生的。而眾生緣生的我們把這個眾緣都能夠了解,「為什麼會現相」,就是因為無明,一念無明然後生三細,境界為緣又長六粗,就這樣子才在凡塵六道輪迴,當我們都了解眾緣,所以眾生都已經得渡了。所以我們要先渡度自己,我們自己就是眾生,那我們已經得渡了。

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

   就是我們大家都是佛都是菩薩,但是我們不要隨著小乘,怎樣?他要趕快走入涅槃了。懂嗎?我們都觀正法位,所以我們在得到須陀洹叫見道位。斯陀含跟阿那含叫修道位。第四果阿羅漢叫無學位,已經無法可學,無學就是無生法忍。無學位就是已經觀到正法位,就是已經無學了,已經觀到正法了。可是我們不隨著小乘,為什麼,小乘就要進入涅槃了,看到正法位:哦~我趕快進來。那個叫獨善其身,但我們要兼善天下,要當活菩薩,不要當阿羅漢。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

   我們要觀所有的萬法都是虛妄(假的),凡塵有形相、沒有形相都叫虛妄。這名稱時常聽到「都虛妄」,但就是不知道在講我們在凡塵的現相,我們在凡塵的所有一切都叫虛妄(都假的),凡塵的所有一切: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全部都是假的。形相是假的、事情也是假的,全部都是假的。但是我們都不知道而把它當成都是真的。所以我們才六道輪迴,我們若知道都是假的,就成佛了。所以就要認真看,假如我們感覺它是真的,就一直看著它,真的就不會變啊,看它會不會變。所以後學就講,在適婚年齡時對異象非常鍾情,你就開始寫日記,你把你的經過、心思很誠實的寫下來,每天都這樣,每天都寫,把真實的事情、心裡所想的、想的跟實際遇到的都把它寫下來,然後經過一個禮拜、一個月、一年,你從頭到尾來看有沒有變化,假如沒有變化,那個叫真的。假如其中有變化,那個叫假的。沒有一個是真的,大家都是假的,絕對變化。不要等到一年,不用兩天就變化了。也不要兩天,一天就變化了。也不要一天,前後都變化。

   所以凡塵都不真都是假,但我們都把假當成真,我們會受苦就是這樣「都把假當真我們才受苦」,所以要了解真理。真理就是不假、就是真、就是不變,你不認識真理,真理也不變。你認識真理,真理也不變。你有研究真理,真理也不變。你沒有研究真理,真理也不變。我們就是要找這個,這個也跟我們很親切也在一起,二十四個小時都沒離開過,很親切就在我們身上,我們都在使用祂但都不知道(日用而不知),像我們看萬相的變化,萬相的變化都了了分明,這個了了分明是誰?就是真,因為你真才能夠知道外面的變化。你裡面跟著外面變,一起在變,都不知道。因為我們有一個不變的真心佛性,所以才知道外面的一切在變,且還了了分明,但是卻不認識祂,這麼親切跟我們在一起但我們都不認識祂,所以我們要去認識祂、啟發,然後賦予祂權柄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這樣就對了,就真正的在修道了。所以觀諸法全部虛幻,都是假的(),有現相但是都不真都是假的。

無牢無人無牢

   不牢靠,它就是會變化。無人,也沒有人,人(眾生)變化也都很快,壽命百年就不見了(無人)

無主、無相

   沒有一個主。我們為什麼會顯現在凡塵,說這身體就是主人,沒多久它就變化,所以沒有主。也沒有相,一直在變化之中。

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本願,就是我們要渡化所有眾生成佛,這個本願還沒有滿,所以我們就努力的「不虛福德禪定智慧」,就是把福德禪定智慧一直努力的再培植、一直再加強、一直再深入,所以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已經了解了,可是我們不住在無為裡面。

經文—(81_反面)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

   我們具福德,這裡我們走入性分的話就用「功德」,而「福德」就是我們凡塵在用,在凡塵的福報就講福德。我們具備福德,所以不住無為。我們在無為裡面就講功德,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凡塵還要跟眾生結緣,所以我們具備福德,要有一些福報,然後有福報才能跟眾生結緣,所以我們不住無為。

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因為我們有智慧,所以不盡有為,「有為」一盡了(有為就是生滅),當我們一盡了,不落入生滅了,那就糟糕了。所以我們具備智慧,但不盡有為(就是生滅的我們也很高興的參與、也一樣去參與,只是我們心不染),這很重要喔!我們要跟著,不能自命清高而都不理會人家,我們就是要跟人家一樣,只是我們的心雖然是跟人家一起在遊玩,可是我們的心不染塵(就是隨順眾生,不染塵)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

   慈=予樂,悲=拔苦。我們能夠發揮「大」,就是滿整個虛空之間那麼的大慈悲,所以不住無為,我們住進無為就是涅槃,住進無為就是不渡化眾生了。所以我們大慈悲故不住無為。

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要滿我們本願,我們眾生都要知道「大家都是一體的,我們要使所有眾生都成佛」,這樣子滿本願。所以所有的有為我們不盡,就是去做,當一盡的話,你就不做了。所以我們都做。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

   因為我們要集法藥,集法藥來治眾生的病。所以我們不住在無為,若住在無為就不要去集法藥,因為我們已經不用藥了。但為了要渡化眾生,所以我們要集法藥。故我們不住無為。

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隨著授藥,就是眾生有病,眾生什麼病我們就給他什麼藥,眾生的病不一樣,所給的藥也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就隨授藥,但不盡有為一直去做。眾生有什麼樣的情形、有什麼樣的病,就給他什麼樣的藥,就隨順眾生。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

   知道眾生的病,所以我們不住在無為。這都是一樣的意思,若住在無為,就不管眾生病,你就不會去管了。

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就是要滅眾生的病。我們眾生就病在貪瞋癡,都很重的!然後由貪瞋癡延伸下來的就有很多,很多的小毛病。貪瞋癡是大病,還有小毛病。所以我們不盡有為,但都努力的在救眾生,給眾生能夠得到快樂。

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這就告訴東方滿香國的那些菩薩,告訴他們就是要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這個法門告訴他們。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就是盡無盡的這個解脫法門,因為他們說我們要回去了,就請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一些法讓我們紀念,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教這個「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你們就要學。我們也是要學,不只有他們要學,我們也要學。

經文—(81_反面)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眾香國的那些菩薩聽到「盡無盡」解脫法門都很高興。

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

   用香花以及眾香國的香,散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佛。要了解,不是只有供養釋迦牟尼佛,你能夠供養所有的眾生,因為眾生也都是佛,所以為什麼供養佛有那麼多?就是因為眾生有那麼多,眾生也都是佛。所以供養佛。

及此經法」,也供養經法,就是「盡無盡解脫法門」。

並諸菩薩已」,也恭敬娑婆世界的這些菩薩。

稽首佛足

   像是釋迦牟尼佛行禮。稽首就是用尊貴的頭來頂佛的腳(最下賤的腳),這樣就是最敬禮。

歎未曾有」,讚嘆都沒有過這麼殊勝的法。

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

    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眾生這麼的剛強、這麼不好渡,而在這邊能夠行持佛法。

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已經回去眾香國。佛法裡面,我們的佛性沒有空間跟時間的約束。現在他在娑婆世界不見,就回到他們東方的眾香世界,已經到達了,不用像我們要買機票搭飛機。我們要努力學,現在我們在台北,說要到高雄去,也不用等到高速鐵路通車,我們咻~已經到了,比那個還快,我們有神足通,一下就到了。你若有去過美國的話(因為我們沒有去過就不熟,不知道要往哪),一樣,一秒鐘已經到美國,也不用經過海關、也不用護照,一下子我們就到了。若官員要來調查,不然我要回去,咻~又回來了。「菩薩行」已經講完了,接著講第十二「阿閦佛品」。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各位前賢這一品非常殊勝,我們真的要怎麼樣見如來、怎麼樣見佛的一品。所以這一品的法門也是很高。這時候佛故意要維摩詰來講怎麼樣見如來。

經文───(第82頁,正面)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你要見如來,到底要怎麼見。因為維摩詰跟文殊菩薩然後帶了很多人在他的寢室裡面,然後就說我們去見釋迦牟尼佛。這時候佛就問他,你要帶大家來見佛,要怎麼見。「欲見如來以何等觀」,你用什麼觀如來。

經文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維摩詰就回答:「如自觀身實相

   各位前賢這地方很重要,我們觀身的實相,我們身體的實相就是我們的佛性,而我們的佛性就是如來。你要觀如來就是觀自己本身的佛性,這樣就是已經觀如來,這樣知道嘛!我們自己身體的佛性就是如來。所以維摩詰就回答「如自觀身實相」。我們看得見的這個身叫做虛相假相。而實相不生不滅,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覺性。所以這裡很重要,文字不多,但意思都很好。

如自觀身實相

   就是看我們自己本身的實相,我們的實相就是佛、就是如來。所以觀我們自己自身的實相。

觀佛亦然

   觀佛也是這樣,一樣的。所以我們看我們自己本身的佛性,就是已經在觀這個佛。假如我們一想到:「啊~我們自己的佛性就是佛喔」,不敢承認,我們當眾生太久了,我們都不敢承認。所以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經文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

   前際,際=時間,前際就是過去。後際就是未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不來不去。我們佛性都不來不去。我們的身體有來去,好像後學從基隆過來,身體從基隆來(身體有來去),接下來要回去,身體又回去,有來有去。而我們的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佛性既不用來也不用去。所以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就是如如不動,我們要知道這是真理。相,我們身體是相(形相),相有來去,如來之體沒有來去。所以這裡跟我們講真理:我們的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的佛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看到什麼都能夠知道什麼,假如沒有佛性的話,顯不出來。你看我們現在一眼望去:「研究班道場活動」,離我們身體還有一段距離,可是我們都了了分明,那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都能夠把那個呈現出來讓我們知道。假如我們在外面空曠的地方看到藍天白雲,為什麼知道藍天白雲?就是佛性。所以借著形相,把佛性顯現出來。現在我們的身體也一樣,佛性把我們的身體顯現出來,借天地的這些物質然後呈現這個(身體)讓我們用,那我們瞭解到這個理,我們就好好的來用「佛性呈現的這個現相」,就可以天地人(人為三才之一,輔助天地的不足),代理天地來理物(處理東西、處理事情),代替天講話,那我們人就真正的跟道已經一體。假如我們走入現相而不在理的上面(不在佛性的上面),那我們就會追求這個現相的欲望,而現相的欲望就會變成我們的私心。我們最大差別就在這裡,我們能夠了解到真理,我們就會從真理產生的功能作用,自然而然符合祂的自然功用。

   假如我們已經起心動念、變化,然後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念頭了,這就已經是我們自己不要(天性不要),我們自己要走入人性。在走入人性以後,我們人心作用很可怕。我們之所以會在凡塵造了很多的業障,就是不知道這個真理、不了解,所以才造業。假如我們能夠按照上天所給我們的天命之謂性,上天所給我們的明命(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能夠率性之謂道。率著我們的本性,那個就是道。然後我們已經有偏離了,我們修道之謂教。所以我們已經在凡塵太久了,偏離了我們的天命之謂性,已經偏離,我們沒有率性。現在都率習性,習性都造罪。所以我們要修道之謂教(教化)。我們愈來就每況愈下,愈來就愈不像樣,愈來愈差,所以我們要回過來。要了解到:佛性是如如不動,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可是我們的現相(落入現相)有變化有來去。所以佛才要我們觀照緣生的道理。

   因為現相都從因緣所產生,我們能夠見到緣生的話,就見到法。見到法就見到如來。所以還是要我們從現相回歸到本體,現相都是假的,本體才是真,但本體沒有形相。所以我們如來(如如不動),前際不來後際不去(沒有來去,也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只要我們沒有三心,我們佛性整個都出來。各位可以試試看,我們在生活上都是有過去心、然後有未來心、有現在心。假如我們沒有三心,就想:「過去已經過去,就讓它過去,不管得意失意,就讓它過去;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已經過去兩秒三秒,又說現在,兩秒三秒又過去了,所以現在不住」。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這個時間都沒有,沒有把我們約束,那個就是佛性。佛性沒有被時間約束。

   所以我們在講大迦葉在雞足山入滅盡定,要萬萬年那麼久,那麼久是因為現在我們時間空間的約束,假如我們進入真空(沒有空間沒有時間)裡面,它的萬萬年也是剎那,一剎那就萬萬年。我們回歸到我們身體,各位前賢我們那個念頭,我們萬年前的念頭、跟現在的念頭、跟萬年以後的念頭竟然是一樣的,各位前賢,萬年以前的念頭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念頭,萬年以後的念頭也是現在這個念頭,所以我們叫做「一念萬年」,我們回歸到無念,我們把所有萬念都放下,回歸到無念,這一個念,萬萬年。沒有聽過嗎?我們把萬念都放下,都不要起心動念,什麼事都沒有,不是有一個了了分明嗎?這個了了分明,萬年前也這樣,萬年後也這樣,現在也這樣,叫做一念萬年。這個一念,我們就要時時保持,我們在保持這一念的時候,就是我們不要起心動念,當不起心動念,我們這一念就了了分明,我們這一念:像日光燈、天花板,看到這麼多人,是不是了了分明,而了了分明但我們不起心動念,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要修的就是這樣。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就不要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就把不生不滅佛性請出來,我們用不生不滅的佛性來應萬事萬物,那個時候,祂自然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來該怎麼做,你都會了了分明,慢慢我們佛性的功能: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跑出來,祂都會通,但我們現在都不通。現在我們人心作用,我們起心動念太強(我們的念太多),沒有把萬念放下,所以這一念出不來,這一念出不來則祂的功能也就出不來。現在我們把萬念都放下,這一念就會呈現,呈現以後,你就讓祂熟悉、給祂權力,這一念可以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以後我們這個身體沒有了就沒有關係。我們若沒這樣做,當我們身體不見了,我們種下的業就推著我們,如果做的好就推我們到天道享福;做的不好就推我們到三惡道受苦。都是業在推促我們。所以我們在凡塵世間,業力最要緊。我們時常都被業推促著,我們遇到什麼事情都是業力,所以要知道,「為什麼是我遇到,而不是別人遇到,而且別人遇到的怎麼跟我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種的業都不一樣,所以遇到的也都不一樣。

維摩詰說「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這很重要。沒來沒去,現在也不住。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現在,都沒有,沒有時間的約束。我們的佛性沒有時間的約束也沒有空間的約束。現在我們有這個身體就有時間跟空間的約束,時間=2006328日,空間=台灣台北南京東路,這就是空間。有時間跟空間約束著我們,再經過100年,2106年,各位前賢我們在哪裏?我們都不在了凡塵了。不在凡塵去哪裏?歸空(歸入虛空)。所以最理想的我們都歸入虛空,不理想的就被推到凡塵來現相,不好的就被推到三惡道,還不錯的就被推到天道當山神土地王爺媽祖,更好的證悟本位當佛當菩薩,這是最理想的。現在看我們人要怎麼做,所以要知道,十方諸佛都由我們人道修成的喔,我們人道才有辦法當佛,我們要知道寶貴!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

   接下來就徹底的解釋,不觀色=不看這些形相;不觀色如,色如就是已經進入色的本體;不觀色性(色的性),我們已經都不觀色(就是不觀形相)、也不觀色如也不觀色性,這樣就已經回歸到本體來,所有祂的作用全部都沒有。我們在凡塵就是很難達到這個現相,所以在這裡維摩詰講出來讓我們知道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

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其實這是簡略,不然每一樣講出來是五蘊全部都講,「不觀受、不觀受如、不觀受性」、「不觀想、不觀想如、不觀想性」,他是把受想行識講一個以後,然後就講到最後一個「識」。

道親問:色是形相,色如是色的本體,色性呢?

劉講師答:色的性跟色的如,如跟性是很接近的東西,「如」是最本體的狀態,到「性」是有一點變化,但還不到我們有形相的程度。然後到色(形相)就已經落入變化了,在本性之中是還沒(道親說:沒有三心),嗯,對。一般我們在凡塵修道的時候,最接近我們本身的就是直心,直心就最接近我們生活,我們生活之中直心時常都呈現,我們要研究就要進入深心,進入深心以後再進入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心,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然後再進入就會走入「湛然」,「湛然」就是沒有落入凡塵、沒有落入現相的一個天然狀態,平常都沒有辦法去形相它。

   所以到「湛然常寂」就回歸到我們的本來了。而我們求到菩提就已經哈哈笑了,就費了我們很大的力很大的勁、很大的力道才追到菩提,就很不容易了。然後追到我們本體以後,你還要努力才能夠回歸到「湛然」,「湛然」是我們原來的本體。普通我們在直心就變了,我們出來是直心,可是馬上就轉就變彎心,然後就加東西進去,就沒有再進入深心,第二個深心就沒有了。我們最時常用的直心,我們要能夠去把握,然後把握直心以後,我們又加入力道進入深心,深心就是表示我們從直心然後進入的深心,不是彎彎曲曲、不是加料進去的、不是凡塵的這些生滅的,而是我們佛性的,直心、深心然後菩提心。我們追求佛道,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時時刻刻直心,當直心已經能夠透徹地掌握了、我們能夠掌握得到了,然後深心。深心是從直心而來,然後有深心以後,我們就可以回歸到菩提心,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我們本性的覺性就已經是。然後從覺以後,我們就不沾惹所有的塵垢,你才能夠回到湛然。所以努力的方向就在「直心」,直心以後我們用心走入「深心」。

   因為我們凡塵最重要的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維摩詰就在我們五蘊之中,徹底的一個一個講,講一個色跟講最後一個識,叫我們「不要觀色、不要觀色如、不要觀性」,最後一個「不要觀識、不要觀識如、不要觀識性」,就把整個五蘊回歸到我們佛性本體來。佛也告訴我們,我們在凡塵之所以會當眾生,就是我們有蘊積五蘊。

   後學以前也時常講,假如我們生活之中充滿了怨恨惱怒煩,那叫蘊,醞釀毒,所以下一生會出生毒蛇,因為醞釀毒,所以下一生出來就是毒蛇。

   然後我們這一生醞釀很驕傲,眼睛都在額頭,瞧人不起,下一生在天上飛(很高),我們要拿望眼鏡去看候鳥。

所以我們在凡塵什麼樣的心思,就蘊積什麼樣的因。

   你蘊積驕傲,就很高,下一生天上飛。你蘊積恨,這有毒,下一生就是毒蛇,人家看了就怕,不要說以後,現在你一直怨恨,大家看到你就怕了,很怕你了,所以下一生出來都是毒蛇。

   我們這一生有一些年歲大的老菩薩,婆婆媽媽心地很好都照顧人,你看我們都很喜歡跟她在一起,那她也是再醞釀婆婆媽媽那一些情形,所以上天就給她:「你去當山神王爺媽祖,讓人去拜拜求她」,這也是我們自己醞釀的。

   所以你看山神土地王爺媽祖都很喜歡幫助人管閒事,幫助人幫助眾生,所以她就去坐那個位置。所以從五蘊著手,我們修道就是要透徹知道五蘊,不能蘊積不好的種子,因數不能不好,因不好,我們已經把種子播下來,以後就成熟就現相出來。所以我們從五蘊了解。

經文───(第82頁,反面)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

非四大起,告訴我們的如來()不是四大起來,所以不是水火風土這個形相。

同於虛空」,我們這個如來跟虛空相同,就是那麼廣泛、非常有肚量,同於虛空。

六入無積

   六入=六根,六根都不能積聚,像我們眼睛看了然後積了很多色相。我們的生活都是再累積,你看我們的眼睛所看的,累積很多的形相,而有很多形相就會拐我們,那我們就會想要再看。為什麼會看八點檔?就是眼入積(累積),這裡叫無積(不要積,六入不要積)。各位有沒有積?(有,八點檔)。我們的六根都累積太多的塵緣(凡塵的因緣),所以我們被凡塵綁的這麼緊。所以都是我們自己累積的。假如我們沒有跟凡塵結這麼深的緣,凡塵綁不住我們,我們就可以回歸到活菩薩的本位。所以六入無積,不要累積很多的形相跟事情。

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已經超過三界,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色界,已經不在三界。而我們眾生都全部還在三界,我們對三界的緣都還很深。

三垢已離

   貪瞋癡三個最污垢的已經離了。三垢也可以解說成三界、解說成貪瞋癡也可以。所以三垢已離,三界離了、貪瞋癡離了,全部都離了。

順三脫門

   就是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這三解脫門對我們修道來講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解脫,都是被形相綁住、形相誘惑。我們能夠從三解脫(空、無相、無願),這樣我們就全部可以進入到整個虛空界。後學上次有特別講,在觀眾生品裡面有告訴我們三解脫門的修持方法:「雖有不有、本無不無、有無齊等」,把三解脫門詳細的去了解,這樣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時時都能夠進入三解脫門,時時都解脫,時時刻刻都沒有煩惱,都能夠解脫。

第一個空解脫門「雖有不有」,雖然有現相,可是都是假的,然後我們能夠觀照「雖有」,可是都是假的,就解脫了,就沒有煩惱了。

第二個無相解脫門「本無不無」,本無但我們把它觀有,因為本來沒有,但你把它觀有,就把有的一樣也可以觀無,所以這樣是一個對治方法。

第三個無願解脫門,無願就是不希望、沒有期待。因為我們期待的心就是生滅。無作,不用我們有所作為。無願解脫門就是「有跟無齊等」,它就這樣自己呈現出來,不用你去做,你也不用去希望,這樣你就可以從現相之中得到解脫。

所以三解脫門,把萬法(所有修持方法)都容納歸納在三解脫門裡面。所以我們只要了解三解脫門,你就了解八萬四千法門,很多都在裡面。所以很重要修這三解脫門。

道親問:三解脫門是真觀?

劉講師答:

道親問:無相是?

劉講師答:假,本來沒有,但你把它觀有。

道親問:無願呢?

劉講師答:中觀,有無齊觀。

不了解的話就馬上問,我們可以討論,後學都很喜歡人家問,這樣才會激發後學腦力激盪,這樣才會把真理,真理愈辯就愈明顯,就怕我們不去研究,你愈研究就愈了解。

具足三明與無明等

   三明就是天眼明跟宿命明、漏盡明。三明就是六通裡面的一半。宿命明就是知道他的宿命。天眼明就是知道他的未來世的一切。我們能夠漏盡的話,就已經到佛地。三明跟無明平等,已經回歸到全部都沒有對待、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對待,是一體,就是我們真理的本體,已經是一體,沒有相對待。我們從無極(無極就是沒有對待),太極以後生出兩儀就有對待了,也是從一體而來,一體然後才產生對待,然後才產生萬相,才分別這麼大。我們回歸到一個絕對體,絕待(絕諸對待,就是沒有對待),我們到沒有對待就回歸到本體。這很重要,就是要回歸到我們本體。三明與無明就是平等,各位前賢,無明就是讓我們受苦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可是只要我們能夠研究無明的本起,無明的實性,無明的本體就是佛性,無明實性即是佛性。所以無明是從我們的佛性生發,沒有佛性就沒有無明,我們追究無明,追究到根底就追到佛性。無明是不覺,從我們佛性產生不覺,佛性是覺,可是產生不覺,不覺是從覺產生出來的。因為我們不覺,才三細六粗才產生我們這些現相。從微的到很細很粗,然後整個出來。我們在生活上,我們很微的就是念,念頭都很微,然後比較粗的產生到行為,行為從哪裏來,從念頭來。所以小心你的思想,這大概是莎士比亞說的,你可以查查看,可是他沒有說的那麼完整、沒有像我們講的那麼透徹。我們再共同複習一次:

小心你的思想,它就不久變成你的行為;

小心你的行為,它就不久養成你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它就不久形成你的品格;

小心你的品格,它就不久造就你的命運;

從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

這樣就圓滿了。整個思想都是真理,所以做出來都是從真理出來,這樣子一點業因也沒有。業因都不造了,就沒有果報,所以我們都逍遙自在,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一點業因都不造,真的就逍遙自在。所以三明與無明平等,講到現相都有不一樣,可是講到理都一樣,所以就平等。

經文(83頁_正面)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

不一相,不異相

   不一不異就是佛的標準回答。所以我們也要把「不一不異」透徹知道。若是一相,眾生都成佛了。若是異相,佛菩薩都還有煩惱。所以叫不一不異。我們要把這個不一不異完全了解。佛在回答的問題裡面,大部分都是不一不異。說一,不是。說異,也不是。我們眾生,說是佛,不是;說不是佛,也不是。

不自相,不他相

   自相、他相就是有分別相,有我有他,就是有分別。不自相也不他相,因為沒有自相也沒有他相,所以不自相也不他相。

非無相,非取相

   也不是無相,所以真正的無相就是頑空。所以空裡面有我們稱為的如來藏(如來含藏在這空裡面),一方面講真空(真的空),它是空,可是裡面有真的在。妙有,有,沒有形相。真空妙有。這裡講「非無相」,不是沒有形相。可是「非取相」,也不取相。這整個裡面講的都是在講「如來」,在講佛的境界。

不此岸,不彼岸

   此岸就是苦海,彼岸就是清淨。這是我們以我們在凡塵研究的來講。當已經到達佛、如來的時候,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現相裡面有苦海、有清淨的彼岸,可是在如來裡面,沒有苦海也沒有清淨的彼岸,沒有相對待,就是一體。苦海跟清淨已經融入一體了,就叫如來、就叫佛。

不中流而化眾生

   因為有此岸有彼岸就有中流。我們兩邊的智慧都有,除兩邊的智慧,然後我們中也不住。我們就可以想想看「住在中的話」,又落入兩邊。所以後學都想真理很奧妙,譬如講,我們最重要就是不著相。你自己講「我都不著相、我都不著相、我都不著相」,請問有沒有著相?(),很明顯的著相。這就是,就是說你都不著相了,可是你著於那個不著相的相,你已經在中道了,可是你住在中道,那我們連那個中也不能住。是不是很奧妙,很有意思。所以除掉兩邊就是中道,但中道不能住,我們就是那樣做,但不能住。你一住了,變成又住在落入兩邊了。所以我們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能夠渡化眾生,讓眾生也都全部了解到如來、佛的境界。

經文83_正面)

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

觀於寂滅亦不永滅

   我們能夠觀寂滅。寂,觀到達如如不動。滅,就是已經到達涅槃,涅槃就叫滅,它不生不滅。能夠觀照寂滅,可是我們亦不永滅。永滅就叫進入涅槃,進入涅槃就叫永滅。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

   就是不分別,沒有分別。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我們如來不可以用我們的智來知道,不可用我們的認識來識。很奧妙,就是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個狀態,如來就是這樣,我們用語言是盡量描繪,但一描繪出來都不是非常正確的,只是一個接近,已經接近而已,然後你從這個接近去領悟,進入了就對。所以不可以智知也不可以識識,用智慧知道、用我們的認識來認識這都是有對待。

無晦、無明」,沒有暗也沒有明。

無名無相」,祂沒有名稱也沒有名相。

無強、無弱」,沒有強也沒有弱,沒有兩邊的。

非淨、非穢

   不是清淨也不是污穢。所以如來沒有兩邊的,都絕對的。一個絕對體都沒有兩邊,這裡都把兩邊講出來。

不在方、不離方

   方=地方所在。不在地方所在但也不離開地方所在,最奧妙也就是這樣。

非有為、非無為

   祂不是有為也不是無為,因為有為無為就是兩邊,祂就是在一體。所以一個了解了,再接下來下面都是這樣的意思,都可以體會的出來。就是一個絕對體,我們把祂成就是一個沒有對待的絕對體(絕諸對待,簡單講:絕待)

無示無說」,無示=沒有明示。無說=沒有語言。

經文83_反面)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不施不慳」,沒有布施也不慳貪。又是兩邊,全部都把兩邊描繪出來。

不戒不犯」,不守戒可是也沒有犯,就是一個絕對體。你從絕對體的一個原則來看,都全部了解。

不忍不恚」,沒有生氣也沒有忍辱。整個都是絕對體。

不進不怠」,不精進也不懈怠。在凡塵我們如果說很精進很精進,一段時間,過了以後就懈怠。兩邊,我們都容易在兩邊。若是說很清明,一段時間,很昏沈。都是兩邊,所以這個到如來就沒有兩邊,都是一個絕對體。

不定不亂」,亂跟定是相對,絕對裡面沒有定也沒有亂。

不智不愚

   智跟愚兩個相對,不是聰明就是很笨,聰明跟笨兩個相對,所以祂不聰明也不笨。這個話真的很奧妙,沒有語言,本來是不能夠講的,但勉強用語言來講,所以講出來的語言我們就會覺得很不容易被一般人接受。後學都時常去提起「沒有時候的時候」,這是一首歌曲的歌名,以前歌曲要經過審查,審查官批判說亂來,「沒有時候的時候」不可以唱,所以凡塵才沒有這首歌。而我們學佛「沒有時候的時候」是什麼?整個都是佛性,簡單來講就是沒有三心。所以審判官沒有學佛,所以不之道。

不誠不欺

   佛為了要引導眾生,所以佛要用方便法門。用方便法開始的時候不是真理,你去渡人求道,他問你「我跟你去求道,那要不要吃素」,你說「要,修道要吃素」,他說「我很喜歡吃魚肉,那我不要去」,那你就渡不動他。所以你不誠,就變成說「我帶你去求道,要吃素吃葷,你自己決定」,他會說「好,那我跟你去」,這樣是不是不誠。接著「不欺」,就是不欺騙你,為什麼,就是要你成佛。很有意思喔!你若用誠,真的誠,很誠實,你把所有修道的事情跟他講,請問你去渡人可以渡到人嘛,一個也渡不來。所以我們就是要這樣「不誠不欺」,很有意思。真理就是這麼奧妙!

不來不去

   就是如如不動。我們有來去是現象,佛性都不來不去。所以如來不來不去。

不出不入

   我們說入定了,然後出定了。入,進入到哪?六祖的徒弟玄徹問永嘉大師,你入定的時候,是進去哪?你是有心入定還是無心入定?很有意思,仔細想「有心入定,所有眾生都入定了,所有眾生都有心;無心入定,石頭都入定了,石頭無心」。

一切言語道斷

   道=說,一切言語說的全部都斷。有的人說「道」怎麼會斷,後學說「道」是說話的意思。不能住在文字。好像釋迦牟尼佛說「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有人說怎麼別傳,怎麼不要傳,別=不要,他不知道是個別傳的意思。別傳就是不要傳,這樣就被文字障礙。我們要活用,就是教內沒有,但在教外傳,已經在教外個別的在傳。

經文84_正面)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非福田非不福田

   佛菩薩讓我們看的,就讓我們能夠起善心、能夠做善事,就稱為福田。所以和尚尼姑也是這樣,和尚尼姑站著讓我們看,我們就起善心,起善心就做善事,做善事就有福報,所以這叫做福田。種福在田裡面,就會生長,就會有福報。所以當眾生的福田,你就是站著讓眾生看,眾生看到你就會想要做好,這樣就是眾生的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又是絕對體了,不落入兩邊。這裡講「如來」的都是一個絕對體。

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

   供養就是已經成佛了,那我們眾生應該供養。非應供養,不是應該供養,也不是不應該供養,都把兩邊的對除掉,就是進入絕對體。所以我們供養佛,你有供養祂,祂也成佛;你不供養祂,祂也成佛。所以祂沒差,差別在我們,差別在我們供養的人,你有供養你有種福,你以後可以成就;你不供養你不種,你以後就沒有。所以差在我們,不是差在佛。這個理要知道。

   以前我們都常講「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你有拜祂,祂當佛。你不拜祂,祂也當佛。祂才不爭那炷香。那個是誰?我們人啦。廟有人來拜,有人來拜廟才興旺,大家都會布施,然後收入就多,這是人,所以才會佛爭一炷香。

非取非捨

   不是取捨。最重要我們在凡塵我們之所以會種業因,就是有取捨的心。當我們沒有取捨就不種業了。所以各位就記下來:「不要有取捨,該當如何去做就去做」,那沒有取捨的心。沒有取捨的心就不造業,業因不造就不用接受果報。我們若有取捨,你說「我這很好啊」,有取捨,「好」就福報,都是有果報。果報有福報、有惡報。你都做好就是福報,因為你有取捨的心,你就有福報。因為有取捨的心,就有惡報。全部取捨都沒有,讓你成佛。成佛就永永遠遠的,最上乘的。

非有相非無相

   不是有相但也不是無相。這就很奧妙。佛進入涅槃以後,就走入真空沒有形相。佛要渡化眾生,佛就可以借著天地的水火風土,然後結成一個相來渡你。後學都講,你在空曠的山路走著,看到一棵樹,走的很熱想去樹下乘涼,要了解,佛可以變化那棵樹,那棵樹就是佛變化的,讓你去樹下乘涼,但你不知道佛化那棵樹,你坐在樹下一陣清風吹過來讓你很舒服,那是佛的佛力呈現,說你辛苦了。感應啦,就是你要有那個心:渡化眾生、很善的心,才有這一些現相呈現,才有這個遭遇你會遇到。不然會說「你遇到的都是清風,但我遭遇的都是惡風」,就要看什麼心,歹的念頭、不好的心念,你遇到的就不好的現相。所以虛空之間很奧妙的地方,我們就要研究。

問自己到底有沒有真的在修道?

 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劫中有疾疫

◎就是活菩薩無所不能,有時候祂可以變成地跟水,這樣各位就可以了解就是水火風土,活菩薩都可以要變是人的形象、動物的形象、植物的形象都可以。因為我們了解整個虛空的形象,色跟空合在一起,那活菩薩已經證悟到本性,就可以把空中這一些水火風土,把它收集變成形象。所以我們了解凡塵所有形象的形成,就是因為「因緣聚會」。那因緣聚會佛要弟子來觀照因緣聚會的情形,叫做「緣生之法」。因緣所生法,那麼因緣所產生的全部都是「空」,它沒有本性,所以我們要觀照因緣所產生的現象。凡塵的現象都是因緣所產生,所以我們不要住相,形象都是假的。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當下都是空的。那我們能夠了解空就不會執著形象,然後不執著形象我們就逍遙自在,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觀點,我們就是要了解。

◎那活菩薩已經證悟了以後就可以應用,應用了虛空之間的水火風土,所以又可以變化,假如說我們在一個很酷熱的沙漠地方在行走,然後看到有一顆很大的一棵樹,有那個樹蔭我們可以乘涼,各位要了解那個是活菩薩去變的喔!讓我們走入蔭涼的地方去休息。假如說在很炎熱的地方有一陣很清涼的風吹過來,各位要了解這是活菩薩用祂的神力,把它吹到我們身上來,讓我們能夠感到很舒服,可能我們就很少去體會到這麼微細的道理。因為活菩薩無所不在,時時刻刻都在關照眾生,都要消除眾生的苦難。只是我們眾生都造業,造了很多的業,然後自己接受那個「業的果報」自作自受啦!所以我們研究道理就是要了解不要造業】。

◎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之中一些比較粗的業,很細的業都不知不覺,這個很細的業是什麼?就是我們念頭。念頭就是業喔!你起了念頭就已經造業,所以就要受苦。所以有一些人他平常的時候胡思亂想,然後遭遇很大的災難就怨天尤人,說我沒有做傷天害理的事,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橫逆來?我們就要瞭解自己造業不知道啦!就是在空閒的時候胡思亂想,就是把那個胡思亂想的業已經形成了。

只要它遇到緣,因緣會合就顯現果報,我們就去接受現象。所以我們台灣話講空閒的時候坐著沒關係,算命就要錢。懂不懂意思?你閒閒在那裏坐不要想事情,人家跟你算命了,一講話就要你的錢了,就是你已經胡思亂想了就要付出代價。在受苦的當下絕對迷糊,迷糊的當下又造業,造業又受苦。哇!沒完沒了。所以我們就要贏仙仙(台語)。

只要我們沒有念了,我們就容易走入我們真心佛性裡面,然後我們自己能夠時常發揮我們自己本體,作用發揮出來,從本性發揮那個叫「率性」。率性沒有業就好像天地一樣,你看天地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生長萬物,天地沒有業。那我們率性就跟天地一樣都沒有業。

所以我們就是要學

不學不知道

學了就知道了

知道了我們就不造業

不造業就不受苦

不受苦就解脫逍遙自在。

所以這逍遙自在我們要自己追求

這個解脫不是上天幫我們解脫

也不是祖先幫我們解脫

也不是仙佛幫我們解脫

而是我們自己要幫自己解脫。

◎我們業一直造,念一直想,我要解脫解脫,那解脫不了的,這個苦層層疊疊一直都來,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一層道理。

經文:「劫中有疾疫」

◎那這一些災劫之中有一些瘟疫,各位就是要瞭解到以前那一段SARS的其間很厲害,只要咳嗽,發燒了就可以傳染,那你受到感染了就要隔離,不然那個都會死人的很嚴重。那現在也給我們一個警訊叫做禽流感,由畜生互相之中的流行感冒影響變化,從畜生變到人,那他們預言說:假如大流行的話,那會死掉好幾億的人,你看好恐怖喔!這個是給我警訊啊!就說我們活在凡塵沒有保障,什麼時候要死掉不知道?那我們就要活在當下,時時刻刻一口氣不來都沒有遺憾,這樣子生活才真正踏實啦!不然說:不行不行,我還有很多都沒做就現在死掉,這樣都來不及了啦!

◎所以我們就要學活在當下。不要有三心,只要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我們當下就是佛性,整個佛性都呈現出來,所以我們要自己努力啦!這個不會上天掉下來。然後只要你肯做就一定有功效,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這個騙不了的,我們到底有沒做自己最知道的。我們外表形象可以騙人,內心騙不了的,騙不了自己。所以劫中有疾疫。

經文:「現作諸藥草」

◎所以我們要了解活菩薩可以顯現藥草,我們在吃的藥草就是活菩薩變的,所以你看我們都想不到的。我們去青草店買青草回來煉煮,不知道那是活菩薩變的,想像不到的喔!所以後學就講維摩詰經太深了。假如我們剛求道來聽這個都不太適合,一定要有一段子一陣子的研究,已經對我們的本性有深入的了解,然後來研究才能很恰當,引導我們自己走向不生不滅的領域。

經文:「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活菩薩現藥草然後我們吃了以後那個病就除掉,眾毒也就消除。

經文:「劫中有飢饉,現身作飲食」

◎在災難之中就是沒有東西吃啦!大家都餓著肚子,活菩薩祂顯現給我們東西吃啦!這個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的,東西就是活菩薩祂去現的,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我們就是要感恩,時時刻刻都能夠感恩。都是天地之間的東西是活菩薩示現,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天生地養」那個都是【從道而來】,活菩薩證悟了以後祂就可以顯現,眾生有什麼需要?祂就顯現什麼,除非我們自己造的業太重,被業障住了那就沒辦法;活菩薩再怎麼慈悲也救不了我們,因為業是我們自己造來的。

經文:「先救彼飢渴,𨚫以法語人」

◎各位前賢我們飢渴嗎?因為我們剛吃飽飯食物在肚子裡面作怪,我們人就會昏沉想睡覺,所以我們要克服它。不能被它克服、不能被它把我們戰勝了。佛性不需要吃飯的,不需要飲食,所以我們了解活菩薩變飲食讓我們吃,吃了以後讓我們有體力,不是讓我們去為非作歹、不是要去花天酒地。是要我們能夠「借假修真」,所以我們一定要很清醒的,藉這個假的身體,修真的佛性,把佛性修得圓滿,一定要這個樣子。

經文:𨚫以法語人

所以先救那個飢渴,然後再用佛法告訴人,語人就是告訴人,『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所以我們就是要用成佛的方法。

各位前賢要怎麼成佛?哇!沒采(台語)後學講這麼久,要明心見性才能夠見性成佛。

◎所以我們都要知道,一定要明心見性。各位都明心見性了沒?(還沒)哈哈哈!還不錯有人回應,後學在想說有錄音錄下來,哇!都沒有人在聽嘛!只有人在講而已啊!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平常都沒有這樣的在問自己,我們自己到底有沒有「真的在修道?

我們問一問自己有沒有在修道?

都已經這麼久了,沾到修道的名,是這麼久了,到底有沒有真的在修道?

有沒有進入修道的軌道?

◎各位前賢有沒有啊!有沒有? 有沒有進入修道的軌道?(有)有,這個信心十足啦!所以這個就成佛有餘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種心。後學昨天才講說我們要有七法財,後學上次要下課的時候不是少掉一個嗎?各位都還記得嗎?後學就想說啊!真的就是「慚愧」,就是少掉一個慚愧,這個可能就是給後學一個提示啦!平常沒有低心下氣,所以自己要覺得慚愧。那我們要了解到法性,就是佛性裡面這七種就是我們的財產,後學再複習一下:

◎第一個就是「聞」:聞就是聽,聽,真理,然後讓我們能夠去了解、去遵循、去做、去達到。這個「聞」很重要。不要去聞那一些凡塵事,那一些凡塵事我們學不完的,我們要學自己佛性的事,所以要專注「聞」我們佛性裡面的真理。【真理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真理】,所以我們要聞我們的佛性。第一個我們有「聞」了就有法財,有法財就富有,跟外面的錢財不關係的,所以我們就要瞭解第一個「聞」。

◎第二個就是「信」:這個信就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去相信外面,外面那個沒關係啦!相信自己最重要,相信自己的真心佛性。活菩薩就是我們那個真心佛性作的,只要你相信佛性你就可以做仙佛菩薩,所以這個信就是我們第二個法財。

◎第三個就是「戒」:戒律,因為我們落入凡塵有形象,有形象外面的造化容易引誘,那我們不知不覺就被它誘惑了;那誘惑以後我們就造罪、就要受苦、就迷失了。所以這個戒律就是把所有的誘惑,能夠阻斷、隔絕,所以很重要的那個「戒」,第三個就是「戒」就是我們的法財,我們有戒佛性裡面就富有了,這個「戒」很重要的

第四個就是「定」:這個定是從我們本性所發揮出來,因為我們平常自己不知道不生不滅佛性,所以就沒有定力啦!因為心沒有「止處」沒有止的地方,心沒有停止的地方?我們就沒有定力。那我們現在心有「所屬」已經歸到不生不滅的本體,所以就有定力。知止而後有定,就是有定力,定力就是我們法性裡面的財產,這個最富有的,所以我們要有定力。

◎第五個就是「精進」:這個精進很重要,這個凡塵事要能夠精進才能夠成功,那我們聖賢事更超越凡塵事,所以一定要精進。各位前賢要了解這個精進並不是在外表形象啦!而是在我們內心。只要我們二六時鐘都在觀照,這個就是「正精進」就是正確的精進。只要我們觀照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精進。這樣了解嗎?一定要【觀照】,不要被外面引誘,看電視啊!上網啦!那個都外面的啦!

我們精神外放了一定當眾生,一定要把它收回來,我們觀照,觀照收回來就當聖賢仙佛,所以這個我們很容易去做。

◎第六個就是「捨」:捨就是布施啦!我們不捨然後我們才會很多煩惱,那假如說我們都能夠捨掉的話,煩惱都沒有了。你看釋迦摩尼佛都已經成佛了,祂連佛的果位都不要,祂不要佛的果位,因為祂捨掉,所以那個名稱離不開祂,假如說祂不捨就變眾生了。所以我們都要捨,都全部捨掉,能夠捨才能夠得,得到自己真心佛性,你不捨就不能得啦!所以一定要捨。身都不是我們的,身外物更不是,所以一定要捨把它捨掉。

◎第七個就是「慚愧」: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我們落入凡塵就是有業,有這個罪業才落入凡塵,所以我們很慚愧不知道真理,造了很多業要慚愧;然後我們有慚愧了就不會驕傲。不然我們在凡塵

有一點所得

有一點成就

有一點財產

有一點地位

不知不覺那個驕氣,驕傲就顯現出來,我們不知道的,自然有,我們有個慚愧的法財,那個驕傲就冒不出來,它沒辦法出來,所以我們要有慚愧,那個是我們法性裡面的財產。所以這個七法財:聞、信、戒、定、精進、捨、慚愧。各位要記得很牢,我們先記下來,然後去做才有一個目標,才知道怎麼做啦!不然我們都不知道怎麼樣去做?所以先救飢渴,然後再以佛法告訴人。

經文:「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

◎災劫之中又刀兵,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災劫是我們眾生自己造來的,所以有那個偈語說:千年裡來碗裡羮,怨聲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這個偈語就是告訴我們刀兵劫的由來。

怎麼來?就是我們吃魚、吃肉,就是我們殺生,就是天地的大德,天地最仁慈的事就是「生」,然後我們殺生就違反天地的大德,所以這個殺生現在已經形成一種風氣了啦!認為說那個都是要給人吃的,所以這個觀念就很難去改。

◎我們要了解到就是要勸我們素食,你看那一些我們吃的「植物生長它的心都向天」,你看所有的「魚、肉畜牲它的心都向下」,我們吃蔬菜心都向上,菜的生長心都向天,所以我們吃蔬菜不殺生就可以上天。然後你看吃那一些魚肉有生命的東西,牠的心都向下就是下地獄,吃牠一定下地獄去。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就是要順著天,不要吃那一些生靈的東西,培養慈悲的心。

◎所以你看千百年來碗裡羮,我們已經落入凡塵太久了,生生又死死,也有講說那個鍋裡面煮的肉,就是我們的親戚啦!我們以前(累生累世)的親戚然後變成畜牲,我們把牠殺煮來吃,結果那一些都是我們的親人,生生死死我們角色變換,所以不要結那個惡緣,跟眾生結惡緣,所以不要吃。各位都有沒有素食啊!我們大部分都有素食了,如果沒有就盡量不要吃那一些有生命的東西。

◎植物給人吃,那動物牠是有很大的罪業所以才轉世下等動物,靈性是跟人一樣,所以眾生不只有人而已,是所有的有生命的、有情識的叫眾生。所以我們了解「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

為什麼有刀兵劫?就是我們都不明理,不了解道理就吃那一些眾生的肉,然後才有刀兵劫,所以活菩薩起慈悲。

經文:「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

◎然後化解兩方戰爭的眾生讓他們不要再爭的地位,因為我們都是爭,都是想勝過別人,所以就把別人打死了。

經文「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儀,降伏使和安,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免濟其苦惱,一切國土中,畜牲相食啖,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示受於五欲」

經文:「示受於五欲」摘錄:

◎各位前賢第一個我們眼睛對著形象,我們接受的電視、電腦、網路,這個就是五欲的第一個,我們整天就面對著它,這個方盒子。

◎各位以後可以找一個機會,很多人在看電視的時候,你跑到電視機的後面,然後看前面看電視的人,然後看他們的表情,你不要被那個電視劇情引誘,就看那一些人的變化?你就可以了解我們人是什麼樣子?你不要被劇情引誘喔!迷昧到什麼程度?我們要清醒啊!那個是拐騙我們到地獄去的。

   】:要怎麼知道哪時候電視不能看?

劉講師答:等到我們啟發我們的真心佛性。

        等到我們定力有了。

        等到我們七法財都充足了。

你要做什麼都沒關係,因為你心中有主張,不會被外面引響。那我們還沒有定力之前,認識還不透徹之前,我們自己盡量稍微克制一下。電視不要去看,電腦也不要去碰,當然我們美其名說是進步,科技進步,我們真的進步到地獄去了。很進步,我們沒有進步都當仙佛,我們現在進步都不當了,我們都當魔鬼,進不進步?很進步。

◎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要盲目,不要人云亦云,人家怎麼樣我跟著怎麼樣?人家走地獄習慣了,我們也要跟著走嗎?不要啦!那個不好玩哩!

◎各位前賢我們當人好不好玩?(當人好啦!如果沒有人那要怎樣修道)對!我們有人的身體,活菩薩十方諸佛從「人道」修成佛。可是我們要掌握喔!我們不把身體來修佛性,我們把身體來追求五欲,你看差別是很大喔!一念之間就天堂,一念之間就地獄喔!我們真的要清醒。

現在我們都很清醒絕對不會做錯

可是假如說出了佛堂以外呢?以後呢?啊!就不把握了。

為什麼?外面都會拐騙我們啊!那我們就受騙了。

受騙都不知不覺?那什麼時候知覺?→見到棺材就知覺了。

  】:那要請劉講師教我們出去外面不會被引誘?

劉講師答:就「二六時中」啊!我們把四個字二六時中,二六,各位前賢二六就是十二,一個時辰有兩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剛好一天啦!二十四個小時。然後時時刻刻都守住「中道」。各位前賢我們 老母怎麼寫?(中間加兩點),所以各位前賢就是兩個眼睛守住中道,你看我們凡塵的母顛倒了對不對?我們把它轉過來,剛好守住中道。後學很怕把後學雷劈了,講得太白了(洩漏天機)。

  】:謝謝劉講師眾生太迷昧了,劉講師講的眾生才聽得懂啊!

劉講師答:所以就一定要清醒啊!要趕快求道、修道,然後我們借假修真,然後讓真理傳播,讓我們整個社會都變成蓮花邦。由我們本身做起,我們先清理自己,先把自己的眾生全部都渡化,都已經成仙作佛了然後我們再渡化外面的眾生。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活菩薩一直顯現在各行、各業、各個不同種類裡面。畜生道祂也去、地獄道祂也去、餓鬼道祂也去、阿修羅道祂也去、天道之中祂也去;不管是哪個地方祂都顯現,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研究維摩經來就是要告訴我們就是,「一體觀」已經歸到一體。

所以「示受於五欲」這個活菩薩顯現出來接受五欲,可是在五欲之中「現行禪

經文:「以示現行禪」

◎顯現在行禪,所以後學在過年一方面在油漆,因為基隆雨水多裡面都發霉了,牆壁起黑點,所以去買水泥漆把它油漆;那一方面基隆前賢要後學講大學中庸,因為後學大學中庸二十幾年都沒看了,所以又把它拿出來重頭到尾看,而且還不只看一本,看四本版本,而每一本註解都不一樣,那後學要融會貫通,那後學看大學三綱領八條目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格物」。格物致知,把物慾都革除跟後學一直在講的「不住相」、「不起相完全都一樣

◎然後「慎心物於隱微」,各位前賢我們的心不要有東西,心不要有事情。不要有東西、不要有事情,這一個心就是「本來心」。那麼這一個心就是大道的源頭,我們還沒有出生之前就是這一個心,這一個心不要讓它有東西,有東西就糟糕了啦!可是我們都有,沒有東西的話就有事情,有東西有事情我們就顯現在身體,身體就做出來,做出來業就形成,就這樣。

◎所以我們要很謹慎心,物於隱微,隱微看不到,很微細、微小,在我們的心有東西,要有一點點事情的時候,馬上知覺,去除掉。不要讓心有東西,有事情,這樣就清了。心清了,我們就跟道合在一起,很重要。慎心物於隱微。

◎然後「遏欲於以動機遏止欲念要在動機萌芽的時候,馬上遏止念的形成,因為念形成以候它會一個接一個。這個「攀緣」我們已經用得很習慣,所以我們要遏欲物於動機。那後學平常都會想我們平常都沒有去做這一個功夫啦!然後我們看到一個人「意念」就形成,這一個人以前跟我不投緣,他講話都不合理,然後行為也不合理,然後你把以前所講的話,所作的行為把它收集,已經形成「先入為主的主觀」,這個時候這個人來ㄟ你不跟他吵架才奇怪!(哈哈)為什麼?因為沒有遏止意念。所以我們馬上要遏止,意念要萌芽的時候「趕快知覺」、「趕快觀照」。遏止了以後保持淨空,你看我們到那個馬路不是劃黃線嗎?那個告訴我們保持淨空,不能去,去會阻塞。

◎所以我們要了解保持淨空,淨空就沒有那個分別心出來,沒有分別心的心啊容量大,所以我們就要保持這個容量。有這個容量了縱然有不合理的,講的話不合理、做的事不合理你也很清醒那個是他個人的事,跟你沒有關係,所以你不用生氣

◎我們都把別人的過錯拿來逞罰自己,我們真的都是太聰明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很清醒,遏欲物於動機。在萌芽的時候馬上發覺,遏止掉不要有意念,不要有意念時候保持清醒,都在真理之中。那麼都在真理之中我們行為就不偏。不偏之謂中,真的都不偏。那我們有意念以候絕對偏啦!所以後學看了大學中庸今年也有所得,所得歸無所得,因為後學小學都沒畢業,不敢講大學中庸儒家的都不敢去碰,因為會被人家笑,你在孔老夫子面前在賣文章,喔!那現在是硬著頭皮既然前賢們要後學學講,好,那後學講就要透徹,不講就不要,要講就要透徹明白,以前二十幾年有背啦!後來愈學愈多所以就愈縮,愈不敢講。我們維摩詰經講到第八品,到十四品就結束了。北部維摩詰經講完以後我們來講大學中庸,因為大學中庸是最普遍的,我們從最普遍的老生常談裡面找到真理。那個對我們真的作用很大啦!,要學呢就要透徹知道從裡面理念,了解到三教聖人都是一樣的,文化背景不同。 全都闡述都是心性,都是性理心法,我們了解了以後真的就可以參讚天地的化育。

◎各位前賢維摩詰經裡面,都有講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是佛菩薩的種,我們要瞭解佛是眾生成的啦!不是佛成佛,佛祂已經成佛不用再來凡塵引渡眾生了啦!所以我們了解就是因為眾生可以成佛,所以成佛以後佛不捨眾生,所以我們修道一定要在凡塵,不能躲到深山裏面去修啊!那個不是道喔!我們要知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在世間裡面才是道。而且我們就要了解佛性就是無所不在,不要躲到深山去啦!那個南部前賢到深山裏面去修道,沒有水、沒有電、沒有人,他躲進去深山修,修了一段時間啊!一樣念頭都有,那跟在凡塵沒有兩樣,他又出來了生活比較方便。

我們修道不求福報求脫離生死苦海(二)

 我們真理研究它對我們就幫助很大,我們不研究它,它也在啊!好像我們佛性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沒有一秒鐘離開,可是我們竟然沒有一秒鐘認識祂。沒有啊!各位認識佛性嗎?(認識),哈哈哈太棒了。這個就肯定自己,能夠肯定自己就有力量,對!就是要認識,認識,我們就是要用這個主宰。

   有前賢在【】說:還沒有求道在說我們能夠超出輪迴,怎麼樣可以知道?

劉講師答:後學說很容易的,就是現在我們這個身體是被業力把我們推到凡塵來,不是我們自己主宰啦!那我們現在要自己主宰,就是所有的視聽言動,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嘴巴吃的、嘴巴講的、身體摸的、意念想的,全部都是我們佛性在指揮、在主宰這樣就超出輪迴了啦!

   那你說眼睛看,佛性說不要看、不要看,那你的眼睛都一直看;耳朵在聽,你的佛性說那個不要聽、不要聽,可是你的耳朵豎起來在聽;鼻子在聞,聞那個炸雞排喔那個味道很香,你就想要吃、想要買,佛性說不可以、不可以跟牠結惡緣,但是很好吃沒有吃太可惜了。所以你看輪迴嗎?絕對輪迴的

   那你佛性能夠主宰了,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聞那個魚肉,你不要吃,意念你不要起心動念,身體你不要去摸,這樣你都聽佛性的話你超出輪迴。不用等到我們以後成道以後才超出輪迴,在生活就超出啦!各位知道怎麼樣修道了嗎?佛性把祂啟發出來指揮我們的六根,我們的六根不聽話喔!所以你看我們進門都把鞋子脫在外面,穿著拖鞋進來叫什麼?妥協,妥協,所以我們佛性根六根要妥協。

   六根不要全部做主,一半聽佛性的話,我們因為六根的習性太強了,它都有主張啦!後學都說尤其年輕的坤道小姐,去服裝店看到那個服裝,那個如果沒有買回家睡覺睡不著啦!在怎麼想都一直在想那一套衣服,後學就在彰化遇到她是在下午看到,晚上講近十點的時候人家要關門了,她趕快去買,等一下等一下她要買,就是買白天看的那一件衣服,沒買她睡不著覺啦!那她家裡沒有衣服嗎?多得很,可是她看了很中意所以沒有買就很難過。你看多強的我們那個眼根啊!

   那你如果說衣服已經很多了,穿不完不用買了,可是壓不住啦!所以我們要妥協。妥協啦!這樣懂意思嗎?不然你強迫六根它會抗議,你就受不了。如果你有養孩子就知道,跟你講那個就不可以,他就一直跟你吵那你一把火就來了,跟你說那個就不行你就一定要,所以有養過孩子的都知道,你帶小孩子去玩具店糟糕了,他走不開了,你沒有買給他的話帶不開了啦!那個那麼可愛你不買給我?你不愛我,你看我們六根多強。從小孩子開始就已經這樣了,所以要聽佛性的話,很難啦!佛性沒有權柄,六根不聽,所以你看我們要修道就是要把佛性啟發,然後指揮我們六根,六根全部都聽佛性的話,這樣我們就可以率性而為,率性就不造業因,業因不造就不用接受果報,你看多好。我們在受苦都是六根造來的啦!六根造了以後我們就受苦啊!受苦我們又蠻甘願的,甘不甘願?(甘願啊)哈哈哈!所以叫做娑婆世界啦!勘忍,勘忍,實在是很難過啦!但是還要忍受下來。

   】劉講師請問剛剛那個講小孩子就像我們六根,是不是這樣?

劉講師答:我們自己就有了,還說小孩子。

   】但是那個要跟六根說不行、不行那要怎麼做?

劉講師答:所以說要妥協啊!

   】可是小孩子不聽話把他抓起來打。

劉講師答:小孩子不懂啊!你把他抓起打,可是他不懂我為什麼被打?他都不知道,所以要跟他講原因,先一半聽他,一半聽我們,一半一半,所以才叫妥協啦!妥協了以後佛性已經出來,佛性出來有意點點權柄了,然後慢慢指揮才可以發揮功效。不然我們現在佛性都沒有權柄,指揮不了。

   你看我們社會大家很喜歡看色情片,色情片假如說沒有的話,要看的人就不會這麼認真從晚上一直看到天亮啦!不會說一坐下來就好幾個小時,就是因為他有參雜色情。我們人類都是由色情而來,所以那個就是根本就自然而然被他吸引了,而我們不知不覺。所以我們先妥協,一半先聽他的,一半聽我的,然後你慢慢佛性培養,培養了以後祂慢慢就有力道,有力道的時候你的佛性就會說:這不合理喔!這不合理的你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去做、不要起心動念,漸漸地六根就會聽佛性的話,說:好啦!那個就不合理,那個橫材拿入灶的不要聽(台語),慢慢地,漸漸佛性就有辦法做主,佛性如果當家作主我們就可以率性,「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就不種業了。那我們沒有種業就不會受苦。

所以我們就要從「因」知道,受苦的因是怎麼樣來?

→就是我們自己種的。

 

我們為什麼要種受苦的因呢?

→就是不知道真理。

 

為什麼不知道?

→就是沒有研究真理。

 

為什麼不要研究真理?

→都是要看別人不對啊!

 

自己錯誤不知道?

→因為都看別人不對的地方。

   】:後學再請問就是剛剛解說經典裡面,信解受持讀誦修行,那劉講師剛剛解說我們現在都是用那個生滅心,請問生滅心跟那個佛心請劉講師解說,謝謝!

劉講師答:喔!這個很重要的你問得很好,這個大家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我們要知道那個生滅心,我們在生活之中都用得很習慣,這個生滅心是我們真心佛性的功能作用,這個功能作用它沒有本體啦!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就要認識,我們要知道。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是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的真心,因為真心祂有「體」,那這個生滅心它沒有體,它隨著外境變化

   所以後學用那個比較實際的來比喻,如果說茶杯看起來很漂亮,那很漂亮我們就會喜歡愛這個茶杯,對嗎?喜歡愛了就是心啊!這個喜歡愛的心叫做「識心」,叫做生滅心啦!為什麼?因為這個心會變化。

   假如說不小心打破,那打破了我就不要了,掃到垃圾桶了,那剛才喜歡愛的心跑到哪裡去呢?沒有了,找不回來。你再怎麼拉都拉不回來,我們日常生活都是在用個識心。我們現在看到一個景象就產生心,產生愛就愛,討厭就很討厭的心,我們產生的心和外面的境一直在無常的變化,現在外面的境如果再變化,我們的心又隨著外面的境變化。這樣知道意思了嗎?

    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都用這個心,你看這個心已經很喜歡很愛,那如果破掉了哇!我不愛了。所以這個就是「無體」啦!沒有體性。

   那我們的「真心」就是有一個體,你跟祂用有體,你不要用祂也有這個體。你認識祂這個體也在,你不認識祂這個體也在,我們就是要追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我們要知道這個真心。

   那這個生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心【同體】喔!假如說我們沒有不生不滅的心,這個生滅的心就沒有作用,這樣了解嗎?因為所有的功能是從不生不滅生發出來。生出來就沒有,生出來就沒有,這樣知道意思嗎?本體祂永遠在的,你高興祂在,你不高興祂也在;你用祂也在,你不用祂也在;你認識祂在,你不認識祂也在。所以我們這個佛性本體你只要一念不生,不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我們那個真心,不生不滅的全部,全部都呈現。

    後學藉著六祖壇經機緣品最後,那個臥輪有伎倆那一段來解釋這個讓我們比較了解。他說臥輪有伎倆」,臥輪是一個禪師他說有伎倆,伎倆就是撇步(台語)。

 「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然後六祖聽到以後祂就講: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所以我們從這個偈語我們來研究真心跟識心,因為臥輪是我們凡塵世間的人在坐禪、在打坐要追求的,就是要臥輪禪師在講的這樣啦!「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這樣他們坐禪的工夫才出來,這個就是我們凡塵世間大家的認識。這個我們要了解它跟真理不合,所以六祖就用一個偈語跟這個偈語相對。

六祖說:慧能沒伎倆,沒伎倆就是回歸到本性啦!不要用撇步,不要用那個功能作用,就是要用本體啦!

不斷百思想

   六祖說百思想我不要把它斷掉,為什麼不要把它斷掉?六祖說百思想是從我們佛性生發出來的,生出來這個是功能作用啊!你這一些功能作用你都不要,那你就不要佛性啊!你沒有佛性,那你怎麼能夠那麼奧妙在凡塵生存?這樣知道意思了嗎?所以不斷百思想。百思想都有,百思想都在,這個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

「對境心數起」

   這個就很重要了,後學說我們不要起心動念,但是我們不起心動念,你看!沒有念頭、沒有起念。現在天花板、日光燈啦!還有吊這一些這麼多鼓勵人的一些好話,所有的人,桌椅,都清清楚楚的有沒有?這個叫【心數】啦!數,就是一二三四,你不只有知道一項而已,每一項你都知道,叫做「了了分明」。那你對境都了了分明,那個是佛性祂產生的啊! 對境心數起→就是你對境的時候都知道,都清清楚楚,只是你沒有起心動念啊!起心動念是我們「自私」嘛!要對我們有益的。那我們沒有,所以六祖說對境心數起,說我們對境可以了了分明,我們不要起心動念就好,【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個心數起叫做全體現啦!整個佛性都呈現,呈現出來你都了了分明,那個比這個更深、更廣,可以知道很長遠的事,可以知道很多的事,而這個心數起只是表面而已;但是你先從表面認識,再慢慢深入,慢慢寬廣。所以菩提作麼長。

「菩提作麼長」

   他說菩提就是覺,覺就是我們的佛性。臥輪說日日長,一天一天在生長,既然有生長它就有枯萎,就有死亡,不是對待嗎?那你怎麼走入對待啊!所以不能讓它有生長,祂是常住,常住真心。所以生滅心跟不生不滅它是同體,但是兩面,因為我們都用生滅這一面,不生不滅不認識。

   所以我們的決定都在生滅心裏面,你看某某影歌星推薦歐洲別墅,在賣房子那個叫做識心的真心,真心推薦;我們如果說很好也說真心,男女之間在談戀愛真心,那個是什麼真心?識心的真心啦!所以才叫做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那個叫當下,為他生、為他死都甘願,那如果環境變化呢?時空轉變,心就轉變啦!那為他生、為他死我才不甘願哩,為什麼變化?這個就叫做識心變化。這樣知道意思嘛!懂了沒?(懂,謝謝劉講師)。

   很重要的,我們要把不生不滅的真心啟發,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運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都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然後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個叫做「率性」,好像天地白天就白天,晚上就晚上,春天就春天,冬天就冬天,自然而然。

   所以後學都講研究易經它有三個主要內容:一個不易就是不變的;一個變易;一個交易。結果不易的教易經的都不教,不變的就不變的不用學,就不變啊!不變的不知道說怎麼這麼笨,結果真的不知道。然後就學變易跟交易,後學說變易跟交易不用學,你不用學晚上變白天,白天變晚上,春、夏、秋、冬它自然在變,你不用去學它一樣在變,你現在去學你會事先知道喔!你就驕傲了,因為別人都不知道你先知道,其實大家都知道,現在三點鐘再四個小時就晚上了,我們也知道啊!變易→就是自然而然的在變

   所以我們要了解要學易經的話,先把不變之體先了解,那個不易就是不變的,不變的你徹底知道了,你掌握了不變之體以不變來應萬變,這樣就不會錯了啦!不然你看有學過易經的人,各位前賢別人的話他絕對不聽,你不用講他比你厲害,因為他可以講到再下去會怎麼樣?怎麼樣…都很準,所以他都很厲害,絕對你的話他都不聽。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最可憐就在這裡,這個叫「所知障」,叫做「理障」,被理障住了,障住我們那個無知無覺不生不滅的本體,已經障住了,障礙了,沒辦法了。你再怎麼講都種不進去佛因啦!厲不厲害?很厲害的。所以我們要學易經沒有關係,孔老夫子學十二年的易經,老子問他說:「你得道了沒?」孔老夫子說:「沒有」。孔老夫子學十二年喔!說沒有得道,那我們都比孔老夫子厲害,學還沒有十二年都很厲害。

   後學不是說學那個不好啦!而是說我們要瞭解到它的根源所在,易經它會把整個天地之間不變的,然後變的,全部都呈現,所以很深的道理都在這個裡面,一部易經就可以包含很多啦!就差在我們不易的,不變的不學,都說不變的不用學,不變的都知道,但是不變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我們就不知道,那個「一真法界」,「湛然常寂」,「真如」ㄟ都不知道。這三個名詞角度不同都在解說我們佛性本體,角度不同,為什麼會取這麼多名詞?因為每個名詞都有每一個闡釋的角度,那你真正到達「究竟了義」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啦!講都不可講,想都不可想,那才有辦法進入,那個只可意會不可言說啦!

那我們所講的就盡量把那個「輪廓呈現」;

→然後你能夠接近輪廓以後再去體悟;

→你體悟以後自己進入,就要你實踐;

→那你自己實踐進入那就「妙在不言中」。

   所以老子才講說:常無,觀妙」,「常有,觀徼無,沒有形象的時候你要觀妙我們那個真心佛性就是無;可是祂很奧妙,可以生發萬象,可以生發萬事,這個叫「無」生發出來。那生發了以後就變有,有,我們就要觀徼,有,有一個剛好的地方,剛好的。就像生孩子你一直打就錯了,你一直寵也錯了,要剛剛好。要教他、要疼它,道理我們研究了就知道,知道了我們就會做了。

佛告天帝,當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

   所以我們了解到聞到不可思議解脫經典,能夠信解受持持誦,我們這樣去修行我們就可以成就十方諸佛,可以成佛啦!

   所以佛都是從這樣出來的,只要你來維護天地,釋提梵因要來擁護聽到不可思議經典的人,釋提梵因他也在學著說給人家聽,所以天帝釋提梵因他就會在旁邊擁護你、保護你。因為佛都是從這樣出生出來,所以功德比那個事項上做了很久、很多的還要來得大就是這個意思。

經文:

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我們就是要了解菩提之相,菩提就是覺,那個覺的量不能把它限制,就不可限量。以是因緣就是這個樣子,福不可量就是已經跟那個佛一樣了。跟佛的程度相同,所以就是因為這個因緣那個福就不可量,那福不可量就不是福報啦!而是真正已經到達佛的程度了。

我們修道不求福報求脫離生死苦海

 天帝於意云何? 其人植福寧為多不? 釋提桓因言,甚多。彼之福德,若以百千萬億劫,說不能盡。

釋迦牟尼佛問天帝說:你的意思怎麼樣啊?

其人植福:這一個人他所種的福

寧為多不?他種的福多不多?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凡塵種的福不夠啦!你看這個描繪出來,他種的福又久又大,很久很大。

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

   釋提桓因就是天帝,祂就回答世尊甚多。

彼之福德,若以百千萬億劫,說不能盡

  他所種的福德,若用百千億劫時間來講都講不盡啦!非常多。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能夠求道、修道、辦道,能夠得到最上乘佛法,那個都不是隨隨便便的,你沒有深植德本,深深地種植那個德的根本,養身積厚,這個最上乘佛法得不到的啦!縱然你能夠聽到你也坐不住。坐不住啦!那個椅子都是針一支一支都把你紮痛了,讓你坐不住。所以我們要了解能夠得到最上乘佛法都是深值德本,深深地種植德的根本。以前後學都講說我們先累積善,讓那個善生根,然後善根有了,還要讓它成熟,那善根成熟了才有辦法接近佛法。

   那最上乘佛法你能夠得到表示都深值德本,在累世之間都有種植善根,都有在修道。所以釋提桓因就像釋迦摩尼佛回答說:用百千億劫時間都不能盡。

   所以我們這邊就了解我們修道不求福報啦!有很多福德我們都要融入虛空,讓我們的佛性能夠成就,因為我們享受福報,雖然福報這麼多總是會享用得完,那享受完了以後就要受苦了。尤其我們在享用福報的當下,大部分的人都迷惑啦!

   所以我們看看社會人士他有錢、他有社會地位,那個就是福報。我們看看他的心思、他的作為,他就不知不覺驕傲、不知不覺就高人一等,所以這樣的話就違反真理,自己把福報享用以後沒有繼續種福報,福因沒有繼續再種,所以以後福報享用完了,就沒了。

   那麼現在當下接受福報那一些作為,那個都惡因,惡因成熟了以後就要來受苦,接受果報。果報就是苦啦!驕傲的因,因為眼睛都長在額頭上面,所以他就要天上飛,天上飛就是畜生群鳥,天上飛的鳥那變成人身就沒有了,很驕傲就天上飛;心機很深水裡游,就是那個魚,大的魚在水深的地方游。所以他種的因都不好,你驕傲了、心機深了這些都不是好現象啦!

   所以佛要我們在凡塵能夠不蘊積五蘊,我們不蘊積五蘊要來出生的因就沒有,沒有業力把我們推來凡塵出生,那我們就可以「不生」,不生就沒有身體,沒有身體我們就沒有貪嗔癡,就沒有所有的罪業,就逍遙自在了。可是我們眾生都不懂,不知不覺就造了很多的業,然後受苦的時候就埋怨,埋怨的時候又做,又是業。所以又是一直惡性循環,然後我們就要了解到這個「因」就是這個樣子來的,所以我們修道不求福報。我們求脫離生死苦海,要把這個觀念種植在我們八識田中,求福報很容易只要你做好事,都一直幫助人就是福報了。絕對有,因果是鐵定的,那我們福報享用它會用完啊!你種多少福因享受多少福的果報?那一定的啊!所以我們種的這一些善因,我們都不住,不住在心裡,把它融入虛空,融入虛空無量無邊。然後果報給我們就無量無邊,那無量無邊的果報就是成佛。這樣懂意思嘛!

   我們做好事幫助人,佈施,那個都是好的方面。那果的方面我們假如住相,我們記得,我幫助過什麼人?然後我做什麼好事我們都把它記得,那個叫「有相佈施」,那有相佈施得到的果報,看看我們佈施多少就得到多少的果報。佈施一百塊得到一百塊福報,那假如說我們佈施一百塊把它摒除拋入虛空,都不去想、都不記得一百塊融入虛空,因為融入虛空它就無量無邊,就不是這麼一點點的一百塊,所以果報給我們的話就無量無邊,那無量無邊福報讓我們成佛。因為你能夠無相佈施智慧已經回歸到佛性,所以讓你能夠成就,恢復到本性,這樣懂意思嗎?都是從真理著源,我們了解到這個真理,所以你只要幫助人,佈施,絕對有果報,看看我們要接受有限量的福報?還是接受讓我們脫離苦海的「常樂我淨」那個境界?

    因為進入常樂我淨就沒有形象,所以誘惑的力量就不大,那你看人在享受福報就羨慕了,喔!又有錢、又有社會地位這麼好,這樣懂意思嘛!享受就完了啦!所以你看想孩子有的一出生,所有的親屬、家屬家人都當作寶貝,我們用台灣話來講就是含著金湯匙來出世的。含著金湯匙出生所以他要吃、要用都不用煩惱,日常生活大家都保護得很好,那個福報就是很大,就是他種來的福報。

   那有一些小孩子生下來父母親要賺錢沒有時間照顧,所以小孩子都在地上爬,然後有養雞有養家禽就抓著雞屎來吃,那個他就是沒有種福因啦!所以出生了以後就沒有福報。所以我們就了解這個道理,各有因緣莫羨人,不要去羨慕別人各有因緣,他有它的因緣。

   所以後學都講我們人真奇怪,比如說:我們人要跟人應對進對,我們都不知不覺的在找對方的毛病,一直在找對方的不是啦!這個很自然的喔,看他那裡不對趕快聽詳細,等一下跟他制裁。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對方所種的那一些福因,他不會分給你,他所造的罪業你也不用去承擔,所以對方好不好你不要管,管你自己就好,因為我們自己很實在的。你種的福就有那個本,你有那個根本,看看你要享受福報呢?還是要想成仙做佛?那你造了罪業你自己要去承擔,所以我們自己本身重要啦!不要去管別人。那我們能夠擬清這個角度煩惱就少了很多,你跟人家應對進退就不會跟人家摩擦,不然的話一跟人家講話就在找語弊,嘿一講錯了就馬上要攻擊,就很高興,是不是這樣?很奇怪喔!都是看別人不對,自己不對都不知道。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坐著談論別人,站著被人談論」,然後等到我們站著就給別人談論,社會一般現象不是這樣嗎?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沒有用的,我們講出來不合真理的,沒有用的話我們就不用講,那沒有用的那一些心思,那一些念頭就不要去起,我們不要造罪。那佛就講:別人稱讚你,你不要高興,為什麼?稱讚你,你得不到功德,稱讚你的他已經得到功德了,所以你不用高興。那人家罵你,人家諷刺你,你也不用悲傷,因為他造罪了,那你一點損失都沒有,所以你不用悲傷,佛講的多明白,可是我們都住在裡面,人家一讚揚飛上天了,人家一諷刺了氣得七竅生煙,我們都這樣啊!

   所以都沒有研究真理,所以我們造罪都不知道叫做「不覺」,不知不覺。仙佛是先知先覺,賢人是後知後覺,我們是不知不覺。我們就是不知不覺才造業,因為造業才受苦。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改變,不要起心動念,「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個念頭都沒有整個佛性都呈現出來,你看多容易,六根才動就被雲遮,只要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管哪一根一動了,你的佛性就沒有了,佛性沒有就造罪啊!我們自己在造罪自己都不知道,還洋洋得意。

   所以佛就講我們最可怕的就是什麼?就是「所知障」,被所知障礙啦!我們的所知障礙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成仙作佛,最厲害的就是這個,我們都認為對、對、對,自以為是,最可怕的就是這個。本來那個良知良能無知無覺,那個才是我們的本體。對本體都不認識,那我們所學的、所知道的都不是真理,結果障礙我們去了解到不生不滅的無知無覺,實在是很可憐啦!我們還洋洋得意,為什麼?因為我們認為說這個很正確,結果就一直推廣,就向別人講也要求別人也做,自己錯了沒關係還拉別人,自己要進地獄怕沒有伴啦!還拉了一大堆我們大家一起走。我們要把人帶上天堂啊!要真正的慈悲喜捨,不能把人帶到地獄去變成魔王,我們都變波洵,魔王很高興嘿又一個魔子魔孫。所以我們了解能夠供養諸佛那個功德無量無邊,百千億劫說知不能盡。 

南極仙翁慈訓:

此時當務之急已到末後,要來修這一點了,不要再一直往外放。

既然得道,這德化眾生的菩薩道是一定要行的,在明心見性【之前】,行菩薩道來使「自己找自己的性」,要用功夫,用心進去才能接引眾生,否則就是以盲引眾

◎我們法執最難去掉,釋迦牟尼佛講他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概修了五百世,可是竟然沒有一位佛來給他授記,修了正確但為什麼沒有,就是因為他心中有所住,住在最殊勝的無上正等正覺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前我們都用養寵物貓來作比喻,你很愛貓的話,你要輕輕的撫摸,貓才會蹲在你的身邊;你若是把貓抓抱的緊緊,貓就跑了。懂意思嗎?我們抱的很緊,叫法執。那你輕輕的撫摸,就是放下。放下才會成功。你抱的很緊,法執還在,永遠都差一點,百尺竿頭,缺少更進一步。各位前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什麼?百尺竿頭還有依賴喔,你更進一步全部都空了,依賴都沒了,會摔死喔!所以都不敢放,不敢放就不會成就。所以放下了,所有的有形有相全部都不見了,無形無相整個呈現,就是剎那見全身,毗盧遮那整個都出來,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