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修道─ (涅槃經摘錄) 王氏佛堂(二)

 附錄:台南同義宮涅槃經第五片課後問答6:所以我們都是 老母的分靈,如何解釋?和同一個佛性有什麼關係?(此時回答這個問題,現場發了一張講義:『修道』)

 本文:以無處是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外、非中間,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非地水火風是修行般若。非有、非無,非聲聞、緣覺,非善、不善、無記,非十二因緣,非男、非女,非非男、非非女,非常、非智、非滅、非生、非可數,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無可依、無名字,無相、無異相,無增、無減,自性清淨,真實不可覺,普遍等虛空,無色、無作,出過三世,不苦、不樂,無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真實。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說此祇夜:「此法不思議,離於心意識,一切言語斷,是修行般若。」

如坐禪師教諸弟子除心意識,若除心意識不更生,若不更生,則無復身,若無復身,則亦無命,若無有命,則不更生,是為禪師殺人壽命。』世尊!云何當答彼邪見人?』

佛告文殊師利:「戒有二種,所謂身口非心意識戒,若心意識是戒,則無持戒人。何以故?心攀緣難制故,無住處故。譬如駃水,亦如猿猴,動轉不停,不可守護。是故,文殊師利!無心意識戒。唯身口有戒,心意識非殺罪處。何以故?非戒處故。若以心樂,則能得定,若心不樂,則不得定。是故,學者以定殺心,非人能殺。

是故,煩惱滅故心則滅,心滅故意滅,意滅故識滅,識滅故身滅,身滅故壽滅,壽滅故命滅,命滅故諸根滅,諸根滅故諸入滅,諸入滅故諸界滅,諸界滅故諸陰滅,諸陰滅故不相續,不相續故心意識無處,心意識無處故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譬如垢衣以灰汁澣濯,垢滅衣在。何以故?垢已去故。以垢去故,衣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以除心垢故成清淨。」

佛雖知眾生多貪、多瞋、多愚癡,長壽、短壽、惡業、善業,佛雖先知,非時不說。若眾生堪聞法,我為彼說;若不堪聞,我則不說。如人病重不可療治,醫師捨去,不與少藥。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人,當誹謗佛說如是言:『若使如來是一切智,何故待眾生作罪,然後制戒?』」

佛告文殊師利:「如此即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人當謗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強說?此非一切智。何以故?我無罪過故。如來無慈悲心,不饒益、不攝受眾生。

※劉講師詳細解說內容:

◎『以無處』,沒有地方所在,處就是地方所在,都沒有地方所在是修行。有地方所在不是修行。我們的佛性盡虛空遍法界,那才是真的叫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不依三界,很寬廣哦!欲界就是我們住的世界,不依,我們不依欲界,也不依色界,色界已經是四禪十八天,很殊勝,我們也不依,因為我們要成佛,四禪只到阿羅漢的程度而已,無色界我們也不依,無色界沒有形相,只有識,那個識還有,還在,還沒有修證,所以我們三界都不依。『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過去,過去世;未來,未來世;現在,現在世,我們的佛性不是過去世、未來世以及現在世,很奧妙,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二秒、三秒一直過去,沒有現在,所以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整個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輪廓都呈現,我們有了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就已經侷限了,不生不滅的佛性就不見了,我們不要有三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分別心了,就是佛的本位了。當下一念不生,全部都是佛性本體,也就是張拙,拙秀才講的那個偈語說:一念不生全體現,全體都是佛性。光明寂照遍河沙,光明是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作用,很光明,百千個明,釋迦牟尼佛講,我們佛性很光明,可是我們被氣稟所拘,物欲所蔽,不見了。

◎光明寂照,寂就是佛性本體,照就是佛性作用。『光明寂照遍河沙』,一粒沙一個世界,河裡面的沙很多,遍滿整個虛空之間,我們的本體和作用已經遍滿整個虛空,所以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凡人和聖人他的靈性,含靈本來是一體的,沒有分別,沒有眾生跟佛,大家都是佛,只是我們造了業,沒有成佛而已,所以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我們一念都不生,全體現,全部的佛性都呈現。『六根才動被雲遮』,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才動,我們的佛性就被雲遮住了,不見了。『欲除煩惱重增病』,我們有煩惱,要除掉煩惱,又要生一個念頭來除,重增病,又增加障礙。『趨向真如亦是邪』,當下就是真如,你還要趨向真如,等於是頭上安頭,趨向真如亦是邪,然後『隨順世緣無掛礙』,你了悟真理了以後,隨順著世緣,都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華』,生死跟涅槃祂是平等的,沒有生死就沒有涅槃,所以生死跟涅槃都是假的,好像空中的花。

◎『非內外、非中間』,我們的佛性不在內,不在身體裡面;不在外,不在身體外面,也不在中間,那在哪裡?無所不在,遍滿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佛性,空性即是佛性,所以我們的佛性,非內非外,沒有內外就沒有中間,遍滿整個虛空,『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這樣來修行就是般若波羅蜜,用我們的妙智慧,就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有形有相我們不修,因為形色變化無常,我們不著重在形相,色就是形相,所以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我們就已經在修行佛性本體了。『非地水火風,是修行般若』。地水火風是四大,我們身體也是四大,外面的整個空間也是四大,全部都是四大。非,不是,不要進入形相,不要進入四大,這樣是修行般若,就已經在修我們佛性的本體。

◎『非有、非無』,非有,有是有形相,我們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的叫有,可是沒有,這個佛性沒有辦法看見、聽到、摸著。非無,祂不是無,是真的確實有,非有、非無,『非聲聞、緣覺』,聲聞是苦集滅道,緣覺是十二因緣,不是苦集滅道,也不是十二因緣,那些都是小乘佛法,可是我們要了解小乘佛法也是根基,不要排斥它,我們也要了解要修持。『非善、不善、無記』,祂不是善,不是不善,也不是無記。祂很殊勝,超越的,善與不善二邊,無記就是中間。既不是善,不是不善,也不是無記,都不是。假如問世界有邊呢?還是無邊呢?世界是常呢?還是無常呢?先有雞呢?還是先有蛋?佛都會講無記,就是你不要研究,研究它沒有答案,對你來講是浪費你的生命,所以就講無記。『非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第一個就是無明,然後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字、色、相、名色緣六入就是六根,六入緣觸,接觸、觸緣受,接受、受緣愛,感受以後就產生愛不愛,愛緣取,取就想佔有、取緣有,業因就形成了,既然有就有生,有生有老死十二個。從後面講過來,為什麼人會老?為什麼會死?會老,時間一直過我們就老了,會死就是有生就有死,所以老死的最大原因就是生,有生才會老,才會死。那為什麼有生?為什麼會出生在凡塵?就是我們造業,造了業,有業因我們才出生在凡塵,所以業因就叫有,已經有業了,為什麼會造業?就是取,有喜歡討厭,有取捨,喜歡的你想佔有,討厭的你就想排斥。你在佔有與排斥的時候就叫造業,業因已經形成了,你就要接受果報,所以最大的原因就在取捨,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要把取捨去掉,才不會造業。為什麼會有取捨的心?就是因為愛,有了愛想佔有,不愛就排斥。為什麼會有愛,就是感受,我們都從感受來。為什麼有感受?就是接觸,接觸才有感受,為什麼會有接觸?因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會接觸,接觸才有感受,才有愛出來,才有取捨,為什麼會有六根?就是名色,名就是精神狀態,色就是形相,形相就是身體,有名有色,有精神,有身體,才有六根。為什麼會有名色?就是因為有識,這個識就是前世的因,這世已經帶來了,所以叫識,為什麼會有識?就是行,時間在行,心念在行,一直在行,所以沒有停止,時間一秒一秒的過,我們的心念一念一念的行,一直在行。

◎為什麼會有行?無明,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因為無明才造業,所以無明,就緣行,行就緣識,就是正在找誰跟我有相互欠債,正在找就是識,前世的業因,中陰身找到了就跑去投胎,投進去父精母血之中,然後懷孕了叫名色,名是精神狀態,色是有形體,名色,然後慢慢地具備了六根,十月以後出生,出生後就跟凡塵接觸,接觸後,慢慢長大就有感受,小孩子的感受也是有,只是小孩子的感受都不會在意,大人的感受就很強烈,那個會影響生命,感受以後產生愛,愛就想取,取了以後就想佔有,佔有以後業因形成了,引起下一次的生。有生又有老死,所以十二因緣是三世的因果,從前世到今世到下一世,三世的因果,我們在這一生中改變它,從我們的感受,感受到凡塵的所有一切,我們都不受,不受凡塵的塵垢,凡塵的污垢我們都不受,全部都不受,叫做一心正受。正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心清淨,煩惱沒有,沒有煩惱了,自性清淨,回復到不生不滅的本體了。因為不受,沒有愛,沒有恨,沒有取捨,沒有了,了了。從受解決然後愛、取、有生、老死全部都沒有了,就叫「還滅門」。

◎「流轉門」就是我們一直從感受凡塵一切,然後產生愛不愛,就有取捨,然後造了業,又下一次生,又有老死,下一生來的時候,本來是來還債,欠得也不多,結果又欠了一倍,要來還債,沒有還清,愈欠愈多,我們輪迴太久了,現在都賴皮了,不想還了。所以我們真正在修行就要超越,不在相對之中去打滾,進入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非十二因緣,非男、非女』,我們的佛性本體,祂不是男也不是女,可以當男也可以當女,祂是一個絕對體,落入乾道身體叫男,落入坤道身體叫女。要當男要當女都可以。『非非男、非非女』,他不是男,也不是女。『非常、非智』,不是常也不是智,『非滅、非生』,不是生滅,『非可數』,不是可以算的,『不可思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這叫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佛性本體無法講,可以領悟無法講,講出來都不是,只是講出來可以讓我們接近佛性本體。『無可依、無名字』,因為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沒有可以依賴的,沒有可以依靠的。無名字,佛性本體沒有名字。『無相、無異相』,沒有形相,可是也沒有不一樣的形相。我們落入凡塵所有眾生一個臉都是七孔,可是每一個都不一樣,大家的臉都不同,很奧妙喔!不可思議,縱然是雙胞胎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無相,無異相,『無增、無減』,沒有增減,凡塵的所有一切都不生不滅,無垢無淨,不增不減,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都是世間相常住,到最後都是這個樣子。

◎『自性清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是清淨,只要在凡塵都能夠放下塵緣,凡塵的因緣都放下了,自性就清淨。『真實不可覺』,祂是真實不假,是實相,不可覺,因為在我們身上的覺,它是屬於生滅的,我們感到熱,感到肚子餓,或者冷熱,那個都是生滅的。佛性的本體不生不滅,祂超出我們的思維。『普遍等虛空』,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很普遍,跟虛空平等,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色、無作』,沒有形相,沒有作為。我們的本體祂無作,所以在修的時候不能落入有為,落入有為跟本性就相違背,所以本性無色無作,『出過三世』,越過三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不苦、不樂』,沒有凡塵的苦,也沒有凡塵的樂,因為祂超出苦樂。『無日月星宿』,沒有日月星宿,我們有身體,有現相了以後,才有日月,才有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這樣修就是正確的。『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祂很超然的,只要你落入一點點住相,有形相都不是了。全部都沒有形相,祂真正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般若波羅蜜非真實』。用真實就有假的相對,祂不在相對裡面。『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講:這樣來修行,名稱叫做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說此祇夜名孤起頌,這是十二部經裡面的一個,把佛所講的經分成十二種類,祇夜是一種,十二種裡面的一種:『此法不思議,這個般若波羅蜜法,不可思議,離於心意識,離開我們心意識,不在心意識裡面,一切言語斷,是修行般若。就是所有的語言都沒有了,才是真的在修行般若波羅蜜。』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如坐禪師教諸弟子除心意識』,坐禪師教他的弟子除掉心意識,『若除心意識不更生』,已經把心意識除掉的話,它不會再產生。『若不更生,則無復身』,就沒有這個身體,『若無復身,則亦無命』,沒有身就沒有命。『若無有命,則不更生』,沒有命就不生了。『是為禪師殺人壽命』。這樣的話變成禪師在殺人壽命。

◎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世尊!云何當答彼邪見人?』說禪師在殺人的壽命,除掉心意識,文殊菩薩說:邪見的人問這個問題,那要如何回答他?『佛告文殊師利:「戒有二種,戒律有二種,所謂身口,非心意識戒」,就是身跟口,我們身體不殺盜淫,我們的嘴巴,不講綺語妄言兩舌惡口就是身口有戒,意識心沒有戒,非心意識戒,心意識沒有戒。『若心意識是戒,則無持戒人』,假如心意識是戒律的話,沒有人持得起,沒有持戒的人,都沒辦法持戒。『何以故?』為什麼呢?『心攀緣難制故』,我們的心會攀緣,很難去制服。『無住處故』。心意識它沒有地方所在,它沒有住的地方所在,叫做妄心無體,後學比喻比較容易懂,這個很漂亮,我很喜歡是不是心?然後這個心叫妄心,為什麼?因為它會變化,假如不小心把它打破了,請問還喜不喜歡?剛才喜歡的心跑去哪裡?不見了,所以我們日用的心,就是這樣,都是妄心沒有體性,沒有地方所在,隨時變化,隨著外境的變化,我們的心就跟著變化,所以那個心不是真心,它是假的,是妄的,不實在的。我們都活在虛幻不實的現相裡面,有時候自己也會騙自己,所以要誠實的面對自己。

◎七佛治世的時候,上天沒有指派祖師來授記,你只要能夠回到本位就能成佛。可是在三佛收圓的時候,都會派祖師來授記,東方有前十八代,從孔老夫子、三皇大帝都有,都是我們的一代祖師,一直到東方十八代完了,接著西方二十八代,然後達摩祖師把道還給我們中國,傳到我們活佛老師的時候,又後東方第十八代,我們把它加起來,前東方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剛好八八六十四,一個天地的元會,從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相綜相錯,剛好六十四圓滿,一個卦已經圓滿,所以我們活佛老師說最末後一着,現在我們徒弟要幫老師辦末後一着,趕快渡化所有眾生,往後只有累積善,你要求道要得道沒有了。

◎我們要了解能夠傳道就只有現在最末後,再下去沒有了。再有的話都是騙人的,那有六十四卦後面還有六十五卦?什麼白陽三祖,什麼第十九代祖,那個都是假的,沒有在數裡面,我們要了解一個氣數,一個元會,它是整個圓滿下來到我們活佛老師、師母的時候,剛好已經六十四,所以求道的時候,點傳師點佛燈點我們玄關的時候,不是點傳師在點,是活佛老師來點的。很殊勝的,這麼一指點,我們的靈性正門已經打開了,眼睛是靈魂之窗,靈魂有正門,社會人士沒有求道,死後硬梆梆,不用多久時間就硬梆梆了,只要我們有求道,歸空的時候就從正門出去,身軟如綿。為什麼道傳到台灣來的時候,鄉下那些老太婆、老先生他們死心塌地在修道?就是有證驗,只要求道以後不反道敗德,不講道的壞話,不做壞事,絕對都是身軟如綿,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所以他們死心塌地的,相信道很殊勝。

:顯現給我們看算不算?

:我們要了解在修持的過程裡會遇到很多的景象,比如說顯現瑞相給我們看,那是給我們信心,是怕我們信心不夠,一般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相信度不高,很陌生,就會產生懷疑,所以我們要了解在凡塵只要我們不住相,全部都是真心佛性在指揮。我們要知道,顯相給我們看的不管是殊勝的,或是恐怖的,都不要去管它,那個都是假的,不真,真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沒有形相。你住在殊勝的景相裡面,進步不了了,遇到恐怖的景相會怕,那也不對,都是在考驗我們。縱然是我們成就了,證悟本性,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都是虛幻不實,不要去管它。

:狗往生後燒也有舍利子,連動物都有道?

:假如說講我們佛性的話,舍就是房子,利子就是主宰房子的主人,所以舍利子就是講我們,可是現在講的舍利子就是燒成以後一顆一顆好像珍珠,那個是精氣凝結而成的,如果在生的時候,精氣都不消耗,火化以後就有舍利子,假如畜牲狗牠沒有交配,牠把精氣神累積,火化的時候也會有舍利子,那是讓我們知道只要不消耗精氣神,你就有舍利子,釋迦牟尼佛整個身體火化後,有八萬四千顆舍利子。這是要啟發眾生修道,不要精神外放,你就有舍利子,那是給我們一個印證。舍利子會長大,你拿的時候小小顆,它慢慢會長大,就表示供養的人有誠心,你若是擺著好看,它不會變化。

:有道親住院,醫生鼓勵他多吃營養的,他說他吃素,醫生鼓勵他吃葷,我們該怎樣成全?

:醫生跟一般凡俗的人都一樣,認為吃葷的比較營養,可是我們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因果,現在吃葷的人很多,吃素的人也很多,素食的人的身體不見得不健康,重點是在我們素食的人已經不跟畜牲結怨,我們要了解,吃牠一命,我們要還牠一命,所以說:有德超我生,無德還我命。就是你有德性,你把我吃了,就超我生,我很樂意,被你吃。你沒有德性,就拿命來還命。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為什麼講萬劫難復?我們一生之中吃了太多了都要還呀!所以我們不要吃啦!沒有研究不知道道理,過去就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知道了,就不要再跟牠結惡緣,一定要相信因果,你吃牠就是一定要還。

◎『譬如駛水』,流動的水,『亦如猿猴』,也像猿猴一樣,『動轉不停,不可守護』,我們的心意識不可守護。『是故,文殊師利』!文殊菩薩,『無心意識戒』,心意識沒有戒,不戒這個心意識。『唯身口有戒』,我們的身體不行殺、盜、淫,嘴巴不說惡口、綺語、妄言、兩舌,兩舌就是挑撥離間,嘴巴不挑撥離間,所以身跟口有戒,心意識沒有。『心意識非殺罪處』,不是罪殺的所在。『何以故?非戒處故』,戒沒有辦法了達心意識。『若以心樂,則能得定』,佛教我們心能夠快樂,沒有煩惱,就可以得到定,有這個定力。『若心不樂,則不得定』,心不快樂,沒辦法得到定力。『是故,學者以定殺心,非人能殺』,我們的心意識,要用定來殺,我們的心很會跑,要怎麼樣使那個會跑的心,能夠制服它讓它不見,就是用定,用定力制服我們的心意識,只有定才可以,人沒有辦法。所以國家的法律它能殺的也只有身,不能夠殺心,心沒辦法殺,我們修道要把變化無常的心殺掉,要怎麼殺?就是從定力,學習定力,定怎麼來?沒有煩惱,很快樂沒有煩惱,就能夠有定力了,從性分裡面產生的定是大定,有定力了以後就可以制服我們的心意識。

◎釋迦牟尼佛一直告訴我們修道人,不要用心意識,要用真心,都沒有心意識了,全部都不見了,心意識不見了,就叫真心, 我們平常在凡塵都是有心,有心所以才造業,造了業才受苦,假如已經無心了,無心就是道。『是故,煩惱滅,故心則滅』,為什麼有煩惱,就是因緣聚會才呈現,煩惱就是心,心在煩惱,因緣聚會了以後,產生煩惱,煩惱滅了,心就滅了,沒有煩惱就沒有心,沒有心就沒有煩惱。『心滅了以後意滅,然後意滅了以後識滅,識滅了以後生滅,生滅了以後壽滅,壽滅了以後命滅,命滅了以後諸根滅,諸根滅了以後,諸入滅』,諸入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進入色聲香味觸法,諸入滅了以後,諸界滅。諸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十八界,十八界滅。『諸界滅了以後,諸陰滅』。陰就是五陰五蘊,我們身體的過程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身體,受想行識就是精神,我們的身體跟精神就是陰,五陰滅。『諸陰滅故不相續』,諸陰滅了以後不相續,沒有六道輪迴,已經解脫了,『不相續故,心意識無處』,心意識沒有地方所在,處就是地方所在。『故得清淨』,已經得到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衣服骯髒要用灰汁,就好像用肥皂洗滌,然後乾淨了。『垢滅衣在』,垢已經洗乾淨了,衣服還在。佛跟我們講所有的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六根,心意識全部都是垢,污垢,垢已經滅了,衣在,就是我們佛性在。『何以故?垢已去故』,所有的塵垢都已經去掉了,以垢去故,衣得清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可以得到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諸過為垢』,所有的過患都是我們在凡塵的所有遭遇,叫垢,諸垢,這些都是塵垢,凡塵的污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我們的心都沾了很多的塵垢,要用智慧水來洗除心垢,就能夠清淨,『以除心垢故成清淨』,就可以回到我們佛的本位。

◎『佛雖知眾生多貪多瞋多愚痴,長壽、短壽、惡業、善業,佛雖先知非時不說』,佛雖然事先知道眾生有貪嗔痴以及有長壽短壽善業惡業,可是非時不說,不是講的時候不會講。『若眾生堪聞法,若眾生能夠聽這個佛法,佛為彼說』,佛為那個眾生來講。『若不堪聞』,假如沒辦法接受這個佛法。佛則不說,佛祂不會講。『如人重病不可療治,醫師捨去不與少藥』,好像人病太重了,沒辦法治療,醫師就不治了,也不給一點藥了,因為沒辦法救了。『文殊問佛:「未來邪見人,毁謗如來所說之言:『若使如來是一切智,何故待眾生作罪,然後制戒?』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未來有很多邪見人,就是見解不正確,他會毁謗如來所說之言,毁謗經典,若使如來一切智,如來祂是一切智者,何故待眾生,等待罪生作罪了,才制定戒律,祂的意思就是說:為什麼不事先制定戒律。『佛告文殊師利:「如此即是一切智相」,是說眾生作罪了才制定戒律才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眾生還沒有犯,就制定戒律,『人當謗我』。眾生就會毁謗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強說?』還沒有作罪就已經講戒律,那不符合一切智。『此非一切智』。佛就講:一切智要等待眾生已經作罪了,然後才制定戒律,都還沒作罪就制定戒律,無慈悲心,沒有慈悲的心,『也不饒益、也不攝受眾生』。

涅槃經摘錄:修道─王氏佛堂(一)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涅槃經摘錄:修道─王氏佛堂()

附錄:台南同義宮涅槃經第五片課後問答6:所以我們都是 老母的分靈,如何解釋?和同一個佛性有什麼關係?(此時劉講師回答這個問題,現場發了一張講義:『修道』)

 本文:

一代明師記述活佛老師在凡塵辦道的經歷,及闡述道的寶貴,把其中一段很重要的真理,在這裡加以發揚光大,老師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明明上帝」,「無極老母」的慈懷,有一番清楚的闡述,先天原始本體,無形無名,伏羲氏畫先天八卦,以圓圈象之,又一畫開天,取「一」字以代之。取其義曰「無極」,即至極無以復加之義,因無極有生育天、地、人類、萬物的功能,是由無形而生有形,是為母,所以稱之為「無極老母」,且無極既能生育天地萬物,而為天地萬物之主宰。所以其中參贊化育,運用萬能,定有至神,其體為理,其中為神,因稱此神曰「上帝」。

再吾人降生之初,天所賦予之性靈,本極光明,嗣後被物慾所蔽,失去本來靈明,故欲恢復本來靈明,必須為善去惡,清心寡慾,使靈明復明,所以稱曰為「明明」,即是復明吾人本來的性靈,亦即大學所說的『明明德』的意思,於上述兩義,故無極老母又稱明明上帝。

 

大藏經第十四冊495

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不可取,云何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是修行非修行,不以心意識故。文殊師利!心者聚義,意者憶義,識者現知義,不以此心意識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以此修行是修行。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修道內容:

恭錄自: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涅槃經摘錄:修道─王氏佛堂()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我們現在沾到上天大開普渡,也都求道了。道的殊勝,我們沒有研究這個不知道祂的殊勝在哪裡?既然已經求道了,一定要研究,要了解。然後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就可以跟諸佛一樣,千百億化身。可以跟諸佛一樣不用在凡塵苦海沈溺了。我們沒有去啟發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都不認識、不知道我們就是佛,都跟著凡塵的潮流走就這樣,然後盲目的追求有形有相的名利。我們要了解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在,都是假的、都不真。只是我們把不真的凡塵現象當成真的,就是因為這樣才造了很多業,才受苦,所以我們研究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

◎我們求道的表文,那是很神聖的,水官大帝接了表文,拿到地府閻羅王那邊,把我們在生死簿裡面的名字劃掉,只要表文裡面有你的名字,你在地府的名字就會劃掉,不屬於地府管了,以後你可以上天了,所以能求道是很殊勝的!因為後學有當過乩童,有經歷過一個過程,有一個朋友跟閻羅王是好朋友,他問閻羅王:我的名字有沒有在生死簿裡面?有啊!那能不能把我劃掉,我們是好朋友呀!閻王說:不可以呀!這是上天的事,你要有這張表文,上面有你的名字,然後從水官大帝那邊送過來,我才可以劃掉。所以我們要了解,求道很不容易求道以後,只要不反道敗德,絕對不用去地府。不要反道敗德,就是不要講道的壞話,不要拉人做壞事,如果那樣的話,雖然你劃掉也一樣上不了天,所以這是很神聖的。有人會問:既然名字都已經劃掉了,沒有了,那反道敗德怎麼辦?上天也有天牢,就要到天上去接受上天的磨煉,祂把你訓練,讓你能夠把所有的不善都去掉,這要經過蠻長的時間。

釋迦牟尼佛說過:我們眾生畢竟成佛,絕對可以成佛,時間的早晚而已。也說: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有人的身體的時候都不知道好好的把握,好好的修,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就進入三惡道,在三惡道受苦,佛說:非常久!時間非常的長所以我們有人的身體的時候。趕快把握,又是上天大開普渡,讓我們可以回到本來,機會很難得,所以我們要借著這個機會趕快修證,回到佛的本位。

    我們求道的時候,跟我們說萬八逍遙,就是一萬零八百年,你可以逍遙自在,超過一萬零八百年,就不掛保證了。點傳師一點玄關的時候,那個時候叫授記,授記就是說你有成佛的資格,你可以成佛,要不要就要看你自己。你要的話,要把你自己累世的寃欠都還掉,然後在這一生中儘量利益眾生,能夠使眾生走入善道,走入修道,走入成佛的本位,我們下一個元會要不要來?就可以自己主張了。假如我們沒有修證,而是只有萬八逍遙,萬八逍遙以後,天地混沌了,下個元會開始,人類降世,我們又到凡塵來治理凡間。都是這樣一直在輪迴所以要了解上乘佛法很不容易聽到,都是要有根器,要自己累積善,善已經生根,有善根,又成熟,才可以聽到上乘佛法,我們才能夠了解,能夠接受。

◎各位前賢!如果有經驗的話,有時候想看經典,一攤開經書,眼睛就很澀,然後一直想睡覺,各位要了解,那是自己產生的障礙,所以看不下去。假如我們能看得下去,又能夠了解他的意思,那真的是累世都有修,都是很難得的。所以一定要把握現在有人的身體,趁著自己有主張的時候全部集中,來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讓祂恢復光明,恢復清淨,這樣我們在凡塵就已經跟佛一樣了,不用等以後,現在就已經是了。我們都會講當下,你活在當下,當下,它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也沒有未來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分別心了,整個佛性呈現,佛性整個呈現,就是真理世界,佛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都可以做到。

◎我們要把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啟發出來。在凡塵把祂用在日常生活中,讓祂能夠茁壯長大,甚至生活的時候都已經是佛了。我們內心自己會知道,因為佛在自身,身外無佛,所以要了解,佛就在自身,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你要是往外找,就已經分別心了,找不到佛的,要向自己的內心找,那個了了分明,那個覺性就是佛。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信居中,統四端,兼萬善,四就是東、西、南、北,仁、義、禮、智,信在中間,就是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可是我們都很缺欠,不相信自己的佛性。所以都想向外追求,我們外面追求到的法,就有法執,有法執就有我執。我執、法執是障礙我們成佛最主要的原因,所以要修就是要去掉我執,跟法執,這二個能去掉就能夠成就。

◎有一本書叫「一代明師」,它是記述濟公活佛在凡塵辦道的經過,後學把裡面對我們比較有關係的抄錄出來。一代明師記述活佛老師在凡塵辦道的經歷,我們拜仙佛為師,就是我們的老師→活佛老師在凡塵的時候祂辦道的經歷,全部都寫下來;以及闡述道的寶貴,活佛老師講道的寶貴,把其中一段很重要的真理,在這裡加以發揚光大,濟公活佛在凡塵的時候所說的。老師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明明上帝」,我們參辭駕第一個就是明明上帝,「無極老母」的慈懷,有一番清楚的闡述,詳細的把它說出來:『先天原始本體,無形無名,天地之先叫做先天,先天原始的本體,無形無名本來沒有形相』,也沒有名稱,是什麼都沒有,那個叫先天。已經有天地,有形相以後,才有我們人就叫後天。我們就是要追求這個無形無名的本體。所以很殊勝的。

◎伏羲氏畫先天八卦,以圓圈象之,一個圓圈就是無極,用無極來代表,原始的本體,那麼又一畫開天,取「一」字以代之。所以開始的時候是無極,無極用一個圓圈來代表,然後把圓圈切斷拉直,就變成一,以往的聖賢都跟我們講:知得一萬事畢。你知道一的話,萬事萬物都畢業了,因為一是根源。我們又可以濃縮變成一點,那一點就是玄關,就是老師借著點傳師幫我們點的那個玄關。取其義曰「無極」,活佛老師講:用圓圈代表,然後用一又來代表。取其義叫做無極,即至極無以復加之義,已經到頂點,沒有辦法再加叫無極。因無極有生育天、地、人類、萬物的功能,這個無極可以生育天地、可以生育人類、萬物的功能,是由無形而生有形,從無形然後生有形,是為母,就是生,生就是母,所以稱之為「無極老母」,就是無極老母,且無極既能生育天地萬物,而為天地萬物之主宰。

◎無極是生天地生人生萬物,為天地萬物的主宰。所以其中參贊化育,運用萬能,定有至神,那個沒有形相的變化,那個至神,其體為理,那個體就是理,以理為體,理體,理體,在我們人就是性體,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其中為神,因稱此神曰「上帝」,所以我們稱祂叫做上帝。再吾人降生之初,就是人類到這個現相來,天所賦予之性靈,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極光明,我們的本性本來非常光明。嗣後被物慾所蔽,氣稟所拘,那個光明不見了。我們追求現相,追求感官的享受,所以造了很多業。失去本來靈明,我們本來的靈明已經失去了,所以我們現在修道,就是要恢復,把氣稟所拘,物欲所蔽,能夠撥開,能夠看清楚,不被氣稟所拘,物欲所蔽,這樣就可以恢復我們的靈明,本來光明。故欲恢復本來靈明,必須為善去惡,就是要行善,把惡的全部去掉。清心寡慾,就能清心,慾望少一點,慾望是無底深淵,我們追求的慾望都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一定要知足,知足才能夠常樂。在凡塵必須為善去惡,清心寡欲,就可以使我們本性恢復祂的光明。使靈明復明,所以稱曰為「明明」,即是復明吾人本來的性靈,亦即大學所說的『明明德』的意思,明德就是佛性,前面的明,是使我們的佛性恢復光明,明明德,就是使我們的佛性恢復光明,其於上述兩義,故無極老母又稱明明上帝。

◎活佛老師在一代明師裡面所講的,有記載下來,各位就可以看這本書,作者把濟公活佛在凡塵辦道的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全部都闡述,而且都有根據,從大陸的所有各地區的公所,鄉鎮市公所,找到資料寫下來,可見作者很用心,幾個辦道的名稱都有記載,像在  老前人領導之下叫發一,發一組,有寶光、有基礎有非常多,大家辦的都是一樣,只是底下各辦各的道。辦的方式,辦的內容,各組活潑運用。所以後來的前人輩說:不要串壇,那樣會亂,所以就各辦各的,我們了解道是一樣,在請壇詞裡面就有講:見道成道,就是幫助道的發揮,沒有分門別派。

◎底下是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

    這就是我們自性所具備的妙智慧,不是後天所學來的般若,我們要用自性所具備的智慧,到達波羅蜜,波羅蜜就是清淨的彼岸,沒有對待,非常愉悅的。就像我們在外面辛苦一天了,回到家了,很溫馨,那個也叫波羅蜜。用我們般若妙智慧到達清淨的境地,清淨的境界叫般若波羅蜜我們在凡塵所運用的聰明,都是我們落入後天以後有形有相,然後去學的,所以我們在修道的時候不要用,因為聰明都不肯吃虧,只想佔便宜,結果造了很多業

    所以我們要用本性所具備的妙智慧,祂可以幫助我們渡化眾生,幫助我們闡述真理,這個般若很重要,只要我們能夠在生活之中萬緣都放下,我們的般若祂就會慢慢產生,可是我們就是不肯把所學的放下,都不肯放掉,因為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金錢去學的,學來的這些東西,都害我們造業。只要我們肯把凡塵所學的、所經過的、所知道的,都把它放下,我們那個靈明的覺性,祂會自己產生,很奧妙的,那個就叫般若。這個要自己能夠親身去體驗,你才會知道,祂的奧妙。

◎釋迦牟尼佛跟文殊師利講:『不以心意識來修行修道不要用心意識來修道,不會成道。

文殊師利問:『世尊!若般若波羅蜜不可取,就是不能住相,云何修行般若波羅蜜?

    不能住在形相裡面,那怎麼樣來修行般若波羅蜜?

釋迦牟尼佛回答,『佛告文殊師利:是修行非修行

    我們很努力,說:我很努力來修道,這個叫做生滅,很努力來修叫生,我們有疲倦、有懈怠的時候,那個叫滅。所以佛講的是修行非修行,就是走入不生不滅。說是修行非修行,已經在不生不滅的佛性上面

不以心意識故』,不用心意識。

文殊師利!心者聚義

    那個心就是聚合,你看我們的心,知道甲、乙、丙、丁,知道很多事情,聚會了才形成我們的心,我們才有心,這個心不要用,因為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不是這樣,這個叫做因緣聚會,聚,聚合在一起,叫做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就是生滅的。心者聚義。

意者憶義

   我們的憶,就是回憶,以前有經過,以前有學過,以前知道過,那個叫做憶,這個也不要用。

◎『識者現知義

   顯現這個景相,顯現這個事情,顯現讓我們知道,那個叫做識。

所以『不以此心意識修行,般若波羅蜜

   不要用心意識來修行,因為心意識都是因緣聚會,都是生滅的,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萬緣都放下了以後,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只要落入自己的情緒,都修不成道,那個不要用,心意識不要用,把它放下,萬緣放下以後,就是我們的佛知佛見,用那個來修,就叫般若波羅蜜。萬緣放下,就已經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了,正確的知見,都沒有念頭叫正確的知見,我們用這個來修道,因為祂不生不滅,用這個來修可以成佛。我們用心意識來修,都六道輪迴,我們要了解不用心意識就已經在修行般若波羅蜜,就已經在修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不以此修行是修行

    這就是了,這就是了,這個叫住相,我們要了解,我們說:很努力,就是這樣來做,竟然不對,為什麼?住相,了解意思嗎?按照這樣去做,按照這樣去修又不住相,那才是正確,那你說:啊!這樣就是對啊!那個又是住相。

◎後學時常講:「離相名佛

   你只要離開形相,你就是佛,我們都不住相,不管有形的相,還是沒有形的相都離開,你就是佛了。我們跟人家吵架,被人家罵的時候,是不是很難過,那就是住相,住在被罵的內容裡面,假如我們不住相,知道語言都是空的,不會難過,也不會生氣,我們真的能夠把握很簡單的原則四個字『離相名佛』,只要離開形相,你就是佛了。我們在凡塵是要背塵合覺,把凡塵放到背後不要管它了,合我們覺性,覺性要時時刻刻跟我們的生活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了。凡塵,凡塵事,凡塵都是污垢,它會污染我們的佛性,所以不要去沾惹那些塵垢,凡塵的污垢都讓它放到背後,跟覺性合在一起。我們合掌很有意思,因為我們右手做的事情,左手做的事情,都是凡塵的事,你這樣一合掌了,哇!凡塵的事沒辦法做,這個叫背塵,把凡塵拿到背後去,你只要雙手一合,良心都掏出來,叫做合覺,我們能夠背塵,能夠合覺,就在真理世界。能夠離相就叫佛,我們把這個綱要記得,然後引導自己去做,這樣就愈來愈理想了。所以我們不以心意識來修行,不以此修行是修行,就是不住相。

以無處是修行

    沒地方所在是修行,我們有地方所在叫住相,住相了就不是真的在修。

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

   我們努力修行的時候,不要依三界,我們真正走入不生不滅的佛性狀態之中,就可以慢慢的引導自己不依賴三界。然後『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也不依賴三世,在日常生活裡面不要有三心,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你把它拉回來,拉不回來;未來也還沒到,你也不要去策劃未來,因為策畫趕不上變化,變化永遠比策畫快。也不要有現在心,因為我們說現在,它不住,現在已經過了,二秒,現在又過了二秒,沒有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沒有三心、沒有四相、沒有分別整個呈現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活在當下,就是這樣,沒有三界,沒有三世,沒有分別。

◎『非內外、非中間,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

   沒有內外,沒有中間,就是我們佛性無所不在,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佛性超出整個太陽系,整個虛空全部都是,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很寬廣的,沒有內也沒有外,沒有中間,這樣來修才真正的是在修行般若波羅蜜,有了般若妙智慧,到達清淨的境界,我們就已經實際在做了。

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

   相都是假的,虛幻不實在,因緣聚會借我們看的,因緣消失就沒有了。所以不修形色,這樣是修行般若。就已經在修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非地水火風是修行般若』,祂不是水火風土四大,我們的身體是水火風土四大,眾緣聚會借我們用,外面天地所有的一切,也是水火風土,所以水火風土是天地的元素,等到修證了以後,色跟空是一體的,色空不二,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舉例來說,這個空間裡面有水、有火、有風、有土,「水」我們用壓縮機、冷氣機可以把水收集在一起,就可以看到空間中有水,「風」更容易知道,你一手動一手不動,它就有風,「火」我們感覺熱,那個就是火,我們身上也有熱氣,那個熱氣也是火。「土」就是灰塵,在空間裡面太陽光從空隙中照進來只有一小小的光線,就可以看到灰塵在飛。所以這個空間裡面,它有水火風土,我們證悟本性以後,我們可以借著空間的水火風土,化成一個身,或者化成一個景相,化成一棵樹,化成一個房子,就可以變化無常。

    重點是我們要先體會,很親切的本來面目,只要萬緣都放下,念頭都不要有,念頭就是業,我們在造業,就是起念,我們空閒的時候胡思亂想。要知道哦!那個已經在造業了,既然業因已經有,接緣了,因緣會合,形成果報,我們就要去接受我們修道了,行為的業不會去做,小的業從念頭來的,我們又可以從念頭把它消掉,不要起心動念,業沒有了,我們又可以利益眾生,以往的那些舊債可以還,新殃不造,是不是解脫了。

修道就是要這樣,不是靠別人幫我解脫,沒有辦法的,要自己做;我們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在真理世界了要自己追求。

   【問】:不簡單,要念頭不生談何容易,我們一坐下來,就是第七意識的意。

劉講師答:所以我們要了解,第七識叫意根,第六識叫意識,六識為什麼會有作用,就是從第七來的,第七怎麼會有作用,就是從第八來,阿賴耶識是含藏識是如來藏,只有它可以恢復到本來就是佛,第八識含藏太多的善惡種子,第八就分化給第七意根,所以我們皺起眉頭在想事情,那都是第七識。第六意識很粗淺,我們碰到什麼現相了,就是六識,我們比較不會從意識裡面產生許多言行,可是我們要認識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然後我們皺起眉頭去想,都讓我們去造業。

   【問】:念頭也造業嗎?起念然後?

劉講師答:對!只要起念,業因就形成了

   【問】:那不做呢?

劉講師答:做了就很粗,起念很細,比如我們能保持沒有念,以往過去不管幾生幾世所有的善惡種子都在倉庫裡我們不會遇到現相,接受果報,可是只要你起心動念,不用去做,只要你起念,你就把以往的善惡種子拉來,跟你的想會合,因緣會合呈現果報讓你去接受。所以我們要了解,所有罪業都消滅,佛經裡面這樣講,為什麼?沒有念頭,你沒有念頭所有罪業都消滅。

   【問】:怎樣做到沒有念頭?追根究底,佛教裡面講念佛,念經,再來就自修,自修就是一心的坐著修。

劉講師答:所以這叫關鍵點,問就是問到關鍵所在,日常生活之中很容易起心動念,也很容易攀緣,所以要認識我們的佛性本體。我們生發的念頭叫做佛性的功能作用,只要了解它是功能作用,也不要斷掉它,參禪打坐就是要把這些功能作用斷掉,不要它,所以『六祖不贊成參禪打坐,也說:你只要認識,它是功能作用不要去攀緣。我們都是從功能作用去攀緣,沒有攝用又歸體,回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回來,所以佛經說:「攝用歸體」,收攝它作用,回歸到本體,這樣就對了。

   【問】:但是業造出來,是累劫所造的,今生所受的,跟累劫有沒有關係?

劉講師答:,累劫所造的那個叫遠因,現在念頭起了叫近因,有遠因有近因,會合了,我們就要接受果報。你萬緣放下就是一念止萬念,你努力萬緣放下,也是一念,這一念是不是把所有的都摒除?所以用一念來除掉所有萬緣,只要我們工夫肯做得久,熟了,那自然而然少了,能夠起心動念的動力不多,就已經漸漸少了。

   【問】:工夫,工夫從何而下?

劉講師答:就是從自己的萬緣放下開始。

  【問】:在佛教講念佛?

劉講師答:那個是對治。

   【問】:對治是沒辦法啊,外面亂紛紛嘛,那如何下工夫?唸佛也是一個對治的好方法?

劉講師答:對!念佛也是一個方法,我們要念佛就要念自心佛,不要念外佛,我們念自己的內心,念自佛,自身佛,這樣就不會用外面的形相來破除,用自己內心來克制。

   所以佛教都鼓勵人家念佛,念佛再怎麼念都不會有毛病,可是我們要了解六祖壇經機緣品最後一段,有偈語:「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聽到了以後,說這個沒有見性,這樣修反而障礙

   六祖說:『惠能沒伎倆』,就是沒有法,沒有法沒有法執了,沒有伎倆,沒有法執。

   『不斷百思想』,不斷,為什麼不斷?百思想是佛性的功能作用,為什麼要斷?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對什麼境就呈什麼境。那個是佛性功能作用,然後說『菩提作麼長』,你每天生長,有生就有滅,菩提是覺那有生滅,所以六祖才說作麼長,你怎麼讓祂生長,祂是覺啊!所以從偈語裡面,就可以了解六祖不斷百思想,對境一樣心數起,對境一樣有起心,可是我們要了解,接下來那個就是造業的開始,可是六祖沒有,祂知道百思想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對境心數起是佛性的功能作用,祂都知道,知道以後,知道就好,不會被它束縛,不會被它左右。

   【問】:老師跟六祖有通了,我們一般人沒那個本事,不容易啊。

劉講師答:可以的,在日常生活裡面,開始的時候就是強迫自己想到的時候,強制自己萬緣放下,沒有想到就沒有想到,想到的時候跟自己講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你做一天就有一天的工夫,你只要努力做,我們的起心動念,本來力道很強,次數很密集,可是你只要這樣強制的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它的力道就會愈來愈弱,然後次數愈來愈稀稀疏疏,沒有那麼密集,一下子出來,一下子又出來,不會了,所以只要你肯努力作,了解凡塵事都是虛幻不實在的,不要住在心上,住在心上容易起心動念,你知道全部都是假的,幹嘛去計較,自然起心動念就愈來愈沒力道,就會少了。那你做了久了,專注了,只要心往外攀緣了,把它拉回來,只要肯做萬緣放下,保證不一樣。起心動念,它不會憑空消失,絕對要做,也要觀照,觀照的本身,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誰能夠觀照?誰在觀照?佛性本體!能夠時時刻刻都在觀照,已經都是我們佛性在當家作主。

   【問】:一位作家寫了一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刻,標題是吃葷吃素與佛何干?他舉了幾個例子(1)梁武帝引進佛教,叫全國來信,皇后很生氣,某天皇后叫人殺一隻狗,把狗肉刴細做成肉包子,藏在素包子裡,結果大和尚看到,告訴皇帝裡面有肉,包子不能吃,結果皇帝不吃,後來皇帝餓死了。

2)某天回去看老媽,老媽氣色不好,就夾一塊肉給他吃,孝不孝?

3)如果吃素的人可以升天,那牛羊都吃素了,也可以上天?

4)皇帝乾隆下江南,住在廟裡,隔天吃早餐看到只有皇帝有蛋,其他和尚都沒有,就下令全部每人一個蛋,住持說:皇帝有令,不從是要殺頭的,和尚唸偈語:內無體,外無精,他就給它超渡一下,從此南北方有吃蛋是葷素不同的認定,南方吃蛋,北方和尚不吃蛋,請問這如何?

劉講師答:那個叫做「個別現相」,他所描繪出來的都是很短暫的,我們修道要相信因果,他是把因果都撇開,叫做『撥無因果』,撥無因果是最可惡的,為什麼?你行善要做什麼?做惡都不用接受果報,所以不行的,我們要知道因果是定理,是決定的不是說你研究就有,不研究就沒有。因果是鐡定的,你相不相信,沒有關係,絕對有,絕對有因果。不相信因果的人,連呼吸也不要,你呼吸是因為要生存,那你也不用吃飯了。

   【問】:教的不同言論都不同,像基督教早餐吃漢堡,不影響去天堂,佛教我也去,也看到很多現象。

劉講師答:剛講的都是短暫的現相,我們不要把短暫的現相當成真理,真理祂是不變的,你所講的這些都會變,我們每一個地區的人文化背景都不一樣,要打破也很難。

◎這一段是在大藏經第十四冊,大藏經總共一百冊,每一冊的內容大概有一千頁,都是佛所講的經的本文,沒有註解。這一段主要是釋迦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講:『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我們修行不要用心意識,在凡塵生活所用的都是心意識,佛教我們不要用,因為因緣聚會才有的東西,變化無常。要用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來修道,不要用因緣,心是很多因緣聚合才有,意就是回憶,我們有經過有學過,知道了,然後呈現,也是因緣聚會。識就是顯現讓我們知道,也是因緣聚會,所以佛教我們修的時候,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修,不要用因緣來修,因緣是生滅的,不要用生滅的來修。

   佛跟文殊說: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佛性本體,本體所產生的妙智慧,叫般若,不是我們落入凡塵後所學的,凡塵所學的叫聰明,那個不能叫般若,我們要把凡塵所學的,所知道的,全部都放下,般若才會呈現,般若的呈現,不是那麼容易,是因為我們不肯把所學所知道的放下。為什麼要放下呢?如老子所講:『滌除玄覽』,洗滌,把我們所知道的所學來的,把它洗滌乾淨,般若才會呈現。般若呈現等於是佛性本體,就可以回到本位,回到波羅蜜。波羅蜜就是沒有對待,很祥和的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因為心意識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不要用那個心意識來修行。

◎文殊菩薩就問:『世尊!若般若波羅蜜不可取

   外面的一切,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全部都不要取,那個就叫般若,就已經是佛性本體。所以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說:外面我們所學的一切都不要,那我們要怎麼修?怎麼樣來修般若波羅蜜?

佛就跟文殊菩薩講:『是修行、非修行,不以心意識故』。

   是修行非修行,因為我們努力來修行,那個叫生滅,現在努力發心來修叫生,等到懈怠了,放下了就叫滅,所以佛就講:修行的話非修行,已經努力在修行,可是沒有心意識,很努力在修行,心裡面都沒有動念,很努力在修行,可是都沒有心意識,那才叫修行。你說很努力在修,那個是生滅,佛不取這樣,你很努力修全部都沒有心意識,很精進的,那個才真正叫做修行。般若波羅蜜,跟凡塵的方法完全不一樣,我們凡塵說要精進,要努力哦,都是一面的生滅的,佛就講要用不生不滅的來修,你在修的時候,已經到佛的領域,佛的境界,已經是了,不要再等以後,現在就是。

◎我們要了解說是修行非修行,因為修行不修行,二邊,中道是沒有二邊,不生不滅的中道,才是真的在修行。釋迦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講:不以心意識,都沒有心意識,完全都是佛性本體,文殊師利!佛叫文殊師利的名字,然後對他說:『心者聚義』,我們的心就是聚,聚合很多,聚會很多,聚會很多集合在一起,才有心,無心才是真心,我們有心是生滅的,佛就講:我們的心就是知道了事情,然後很多念頭,聚會在一起才呈現,我們才有心,不然心在哪裡?我們努力的找,不可得,那個才是真心。你可以得到的,可得就可失,那個是二邊了,不追,不可得就不會失,不得不失就是中道,就是佛性本體了。所以我們要了解佛要我們摒除二邊,走入中道,中道就是佛性本體,不生不滅的。

    我們追求就是追求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如果我們能夠把祂啟發,然後培養茁壯長大,我們的色身,生死就沒關係了,現在我們還沒有把佛性本體啟發,等到色身沒有了,我們就會被業力推來現相。我們已經啟發了,有了,全部的注意力都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上面,而且已經把權柄交給不生不滅的佛性,來指揮我們的身體,視聽言動,這樣的話,我們叫做率性而為,率性而為,沒有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

    所以我們啟發了以後,身體的生死、迷悟去來,都無關,已經在性分真常之中,真→不假。常→常住,已經跟整個天地整個宇宙合成一體。已經可以回到佛的本位,我們就是佛,我們每一個都是佛,那為什麼沒有成佛,就是因為有業還沒有了掉,我們現在是在了業當中,可是在了業的當下,我們又造業,業沒有還清,還要再來還,就這樣一直在六道輪迴,只要我們都沒有業,沒有業我們有德,就成佛了。然後在日常生活之中利益眾生,這樣累積我們的德,就可以坐在供桌上,受人家朝拜。

◎假如我們沒有德,供桌上坐不住,會跌下來,所以要培養,從性分裡面培養,茁壯長大跟整個虛空合成一體,這樣就可以千百億化身,渡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可以到所有的佛世界,這樣才是真的行功德。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要讓身體的感官,當家作主,我們身體的感官當家作主,都造業,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鼻子喜歡聞,嘴巴喜歡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都造業,都拉我們到地獄去,不要讓它作主。不要把權柄給它,我們要把權柄交給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祂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率性而為,就好像天、地、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全部都沒有業,不造業了,又利益眾生,舊業又了了,我們就可以回歸本位,很理想的。

   我們要自己克制,在生活之中習性很強,習性是既得利益,它累世六道輪迴太久,都已經習慣性,所以不知不覺習性就想指揮,所以我們要先認識習性,看是符、不符合佛性我們就把它修正,所以叫做修,修道,修,就是佛性沒有的把它改掉,佛性有的讓它恢復回來。凡塵虛幻不實在的,不要用那一種因緣聚會的心,心者聚義,意者憶義,就是回憶,我們過去所學的,所經過的,所知道的,那個憶,都是因緣。

識者現知義

    顯現讓我們知道,又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的東西都是生滅,都不實在,所以不要用心意識來修道。我們凡人沒有研究,尤其道親都求道了,還沒有努力研究我們佛性本體,很可惜啊!我們都會講道很殊勝,殊勝在哪裡啊?講不出來,很殊勝就對了。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要把裡面的所以然發掘出來,到底是什麼樣的殊勝?

◎讓我們知道『不以此心意識修行』

   不要用這個來修行,這樣叫做般若波羅蜜;用不生不滅的本體在修行,那個已經是了,當下就在佛地了,不要說等以後歸空了,證入本位,不用等,現在就是,當下就是。所以我們要了解當下已經用般若就已經到波羅蜜。

『不以此修行,是修行』;不用心意識來修行,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是真的在修行。

  

活佛恩師慈訓:順從天意

你知不知道  你知不知道

你走了家園也變了,

你知不知道  你知不知道

相約的歸期已到

你走了  你走了  甜蜜的歡笑忘了

你知不知道   你知不知道………

順從天意訓中訓:

你有你心有你意

我有我的心意

只要與天相契

利益眾生慈悲做徹底

就可喜可賀   做事不可全想到自己…… 


◎劉講師課程在「金剛經第八片」解說: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從一代明師活佛老師在民國三十年,青州仁德壇講序文。當後學深入研究的時候,那聽講師、點傳師講課,都沒有深入經藏,後學在後天廟都蠻有程度出現,所以就希望再深入研究,那竟然就看不到這一本大乘金剛論,沒有。那後學就很奇怪啊,怎麼我們道的殊勝怎麼會沒有這一本大乘金剛論,所以後學從後天廟拿來,然後這個是我們再打字印的,那拿來一本它是比較小本,拿來希望就把它傳開,讓我們就整個都能夠接近大乘金剛論 

劉講師在涅槃經課程解說摘錄:

   只要你聽到涅槃經,聞是經名,聽到這個經的名稱就不會在四惡趣示現,都是在天道跟人道,最起碼啦都是天道、人道,所以佛就一直鼓勵我們能夠受持涅槃經。是後末世眾生福氣聽聞最上乘大涅槃經。

涅槃經】是釋迦牟尼佛進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所說。所以那個一日一夜所說,就已經一本大藏經非常大本,後學這個抄下來只不過十分之一而已,所以沒有全部抄,那因為很多對我們修道來講,有一些不關緊要,那不關緊要後學就不抄。就抄比較讓我們要知道、要怎麼樣去改進,這一些內容。內容大致是將示現凡塵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做一個總結,就是做一個結論

所說的()、一切漸法(漸修的方法)

()、頓法(就是馬上從凡夫地一直直升到佛地)

()、不定法(就是不固定,我們凡塵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不定法)

()、秘密法(不公開講的一些秘密法)

()、權法(方便)

()、實法(十箱法門)

()、通教(就是大家都要了解的)

()、別教(個別的教化)

()、圓教(圓滿的教化)

()、密教(秘密教,像密宗就屬於密教部)

(十一)、及制定戒律的因由(為什麼要制定戒律)

做個交代,大慈大悲的胸懷表露無遺,熱切期盼眾生修證成佛,脫離苦海(不要再六道輪迴裡面),在這之前講說的經典,大部份都是隨機誘導,循循善誘,並非究竟了義之教(就是不是要我們回歸到本位的那一種教法),而涅槃經已是最後施教,不能再藏秘密,所以內容皆是了義(就是究竟了義),看的時候心裡要有準備接收真理的態度。

   所以我們要了解,性理心法你一定要聽要做,實際的領悟,實際的你親證,這樣你就在了,你當然會講啊,你講出來是你自己做的,就不會錯。然後你的信心,你佛性的正定,你佛性的般若,你看喔,後學國民小學沒有畢業證書,後學第一天來講課,後學就講你若有問題你就提出來,後學盡量的來回答,真的是我嗎?所以要了解到,當各位在問問題的時候,後學都把這個劉芳村撇開了,全部都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我從佛性本體發揮般若妙智慧來回答你問題,不是我(劉芳村)、真的不是我。

   不然你從六祖壇經、道德經、楞嚴經、金剛經...,你蒐集所有問答課後問答你聽聽看,哪一個有辦法你學的時候學到這個狀態,都很超越的,各位有的可能沒有從六祖壇經開始跟,道德經、楞嚴經一直跟下來,沒有那麼久的時間,可是你把課後問答全部收集來聽,你深入了以後你就會靜下心來,好,我來看看裡面說什麼,以那一種心你就會有所得,真的你會進入,已經心放空了,進入了。 


附記參考:

白陽大開普渡一世修一世成機會,趕快把握安座自己的自性佛堂,三曹大開普度這一世有緣遇上了,濟公活佛恩師已成佛,我們何其榮幸『拜佛為師,不用再去外面拜人為師道真理真天命真。

活佛恩師慈語:

『入我門者不貧』→進入佛性本體則不貧。

 『出我門者不富』→不認識佛性本體不富則六道淪迴。

所以處處都是道場,修道不用找時間、不用找地點,認識自己的佛性,不用往外找佛,佛在自身,找你自己的佛,認識正確的修行方法在有身之年把握。修行路上大家同修共辦感恩布施懺悔互相勉勵,以報答天恩師德以及大開普渡殊聖因緣的相聚,而劉講師用其一生的生命佈施解說最上乘佛法的殊聖因緣,點點滴滴,劉芳村講師犧牲自己,讓眾生踏著肩膀成佛,如寒蟬淒切留業潤生,燃燒自己把佛性美麗的光芒,照亮許多無助的眾生,找到真正修行的三寶心法、性理真傳、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成佛之路-台北醒世佛堂_104/01/23

我們求道都會覺得說,都已經是得到最上乘了、最殊勝了,可是假如說我們求道的時候就已經得到最疏勝了,我們今天整個道場、整個一貫道給社會的觀感不是現在這樣,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去了解,我們得到的性理真傳沒有了解,沒有了解做不出來,沒有做人家不會看重;假如你真的一求道了、一點道了,性理心法都了解,那你今天做出來的,整個社會的觀感絕對是不一樣,那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流落到人家聽到:啊!一貫道,從鼻孔出來的氣,你看我們真的是污辱到我們活佛老師,讓我們老師非常沒有面子,就是我們沒有把道好好發揮,真的差得很遠,不要說別的,光心就分不清楚,妄心跟真心就分不出來,我們都拿妄心在修道,都很認真用妄心在修道,怎麼會修得成,修不成道啦!

    所以我們一定要研究,你研究才了解妄心成不了佛的,要成佛一定要真心,真心不會變化、沒有形相,要自己領悟,是很容易的,只要我們能夠做萬緣放下,你萬緣放下了,那個萬緣就是全部都「妄」,妄你放下,真才會出來,可是我們妄都放不下,我們都不肯放,所以我們的「真」就出不來,那你沒有真,修道都沒有進入軌道,那個修道都是口頭上的修,你真正的要修道,要進入佛性,進入佛性以後,那個修是無言(沒有語言的),『無言之法』最高的,可是我們現在差的很遠,光一個「識心」跟「真心」就沒辦法分辨,那你這樣怎麼修?你拿什麼心來修?都已經錯了都不知道錯。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不是說識心不要啦,要,我們生活要用,那個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成不了佛,一定要本體,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很困難,你萬緣放下的時候,沒有妄,這個時候我們有一個很靈敏的『知覺性』,因為你放了什麼都沒了,什麼都沒的時候,你可以仔細來觀察,是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妄都沒有的時候,我們那個真(就是靈敏的知覺性)就呈現,後學把這個叫做『佛性的輪廓』,你要先認識祂,你不認識祂,以後的修道,以後你聽什麼你都不進入修道軌道,你要先了解這個,先知道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你已經了解了、深入了,你對修道就很有把握,一定可以成佛,時間早晚。

   那假如我們用識心來修,你修了千生萬世都不會成,這個後學都一再講,可是我們都不重視識心跟真心,都認為我在修的心就是了,不知道那個心是不可以,無常變化、生滅的,我們用生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佛的果位,怎麼會成?絕對不成!所以一定要找到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你找到這個本體你就可以成,有信心可以成,絕對成,那我們一定要找到。

  後學都講,不是很困難,很容易啊,我們最初淺的,就是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是假的,那我們為什麼會講話、會動?那個指揮的,那個就是佛性本體,你看多容易,可是這個一發揮出來了,就變成作用(變成佛性的功能作用),因為用了就沒了,那我們要『攝用又歸體』,你體已經去摸到了,你可以攝用歸體回到本體回來,那個用了,過了就過了,不會記在腦海,可是我們現在用識心、用生滅心,你都記在腦海記得牢牢的,這樣的話我們煩惱多又不成道,所以一定要找到根源,是絕對可以成的,不困難,不是說後學在拐騙啦,都說後學在騙人,不是啦,實在很簡單,只是我們沒有接近,當你都已經接近了,你都跟祂在一起了,所以為什麼會修到後來『全相皆性』(所有的相都是佛性),可是我們開始為什麼一直強調:「相是假的,要破相,不要住相」,各位要了解喔,你先要「破相」然後「全相皆性」那個階段差別是很大喔!因為有相(有形相)背後支撐的就是佛性,沒有佛性那個形相不會存在,所以以這個角度來看,當我們修到很熟悉的時候,我們不住相了,那個時候所有的相都是佛性,這樣我們才能通過修道的軌道,不然我們還沒破相,就所有形相都是佛性的話,你看我們怎麼修,所有相你都把它當成真的,怎麼修?沒辦法修啊,為什麼?變化無常!你還住在舊的形相,新的已經變化了,你還住在舊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對相我們不排斥,不是滅相明空,是『即相明空』,即相了解就是性,這樣才會成啦!

    所以一定要研究,這個不是光說,一定要研究透徹知道,「我得到的都是最高的道」,沒錯,可是你沒有發揮啊,假如發揮的話,你看我們從佛性發揮出來,都是利益大眾,怎麼會被人家講話、人家指指點點,為什麼?就是我們做的不合理,我們做的不合一些常態,人家才講話,那毛病出在哪裡?出在我們:「重聖輕凡」,我們都把重聖就是佛堂,輕凡就是家裡;我都到佛堂來了,你要把佛堂吃倒嘛。所以要了解到,我們家裡的人,佛性就是聖,現象就是凡,我們重視聖(重聖),就是重視佛性,家裡的人一樣也要渡上來啊,那怎麼社會會講話,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都放著家裡不管,然後都跑到佛堂來,佛堂的事情重要。

    後學都講,你整天在佛堂做事不會成佛,心性不明,不明心見性怎麼成佛?以往修證成佛的都是從心性修成的,沒有從事相(事情跟形相),事情跟形相修不成,你做到滿頭包都不會成。所以要了解心性要明,要明心見性,知道我現在用什麼心:「是生滅的識心、是真心」,你要知道,最起碼心明了,你因果不昧(不會迷昧因果),然後因為你心明了,能夠見到真心,真心就是佛性,見性一定成佛,所以「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這個修證者一再的跟我們講,確實也就是這樣,那我們都能夠了解,是不是就很簡單了,就很初淺不深啊。我們是自找麻煩啦,我們找了很多麻煩,找了很多不該有的,我們都把它找來了,然後我們很苦很苦,從哪裡來?所以要了解到,這個苦都是主觀的認定,沒有客觀的標準,你覺得很苦,你縱然很有錢,很有地位一樣苦,你假如已經心樂,像顏回一樣,居陋巷簞食瓢飲,人沒有辦法生活的環境,回也不改其樂,他那麼快樂是裝給我們看的嘛?不是喔,是真的從心理面發揮出來,他怎麼能夠快樂呢?就是他找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他安住(把心安住在佛性本體上面),不動了,叫做『無生法忍』,那他說死,早死晚死都會死,已經找到這個最重要。

   所以我們可以從記載明瞭顏回重視什麼,「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這樣而已。那我們呢,「喔,有得到很寶貴的,我們重視祂嘛」,去賺錢、吃飽、睡到很熟了起來,有空再來修道,是兼職的,沒有說全心投入,我們全心投入怎麼會不成佛呢!絕對成的,一定要從理全部透徹,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你了了就是真理都透徹知道,沒有業障啦,真理裡面哪有業障;你不了,未了的時候還須還宿債,你欠多少就要還多少。

  各位前賢我們還不完,為什麼?六道輪迴太久了,我們一輩子所欠,你看就要幾輩子來還債,還不完啦所以現在教我們『頓教法門』,讓你有辦法從凡夫直接修到佛,不用讓你一階一階來慢慢爬,你現在爬來不及,你還沒爬到一階層,你這輩子已經過去了,再來呢?再來就又迷糊了,哪有辦法這麼好的修道環境,沒有了,已經沒了,有這麼好的修道環境怎麼不把握呢?又不很困難,只要萬緣放下,日常生活之中請佛性當家,不要讓六根當家,六根都要害我們去六道輪迴,六根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聞、喜歡吃、喜歡摸、喜歡身體享受、喜歡意念胡思亂想,哪一個是好事,都是要帶我們去六道輪迴,那我們怎麼那麼乖都聽六根的話佛性對我們講這個都不會造業的,那我們怎麼都不去做、都不聽佛性的指揮所以為什麼要研究,就是在這裡啦,研究請佛性出來作主,請佛性帶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視聽言動,所有日常生活都佛性在指揮,哪有業?沒有業就不用受苦啊,解脫了。

  不然我們日常一直做,起心動念這麼多,什麼時候可以解脫,大概太陽從西邊出來啦,不可能!所以要痛下決心,我一定要成佛,這樣會嘛!困不困難?所以都在我們的心,我們只要心很堅定,很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後學都一直講,一定要把祂找出來,你找出來然後還要一直培養祂,讓祂能夠茁壯長大,這樣一來,你就都不會受到外面的引誘變化;那你若對這個(佛性)都還沒有,還在搖搖擺擺,那就危險,就不一定了。

  我們要了解,得到的確實性理真傳,很寶貴,可是我們就缺少研究。我們活佛老師都講,我們現在這樣一直辦,是跟眾生結這個善緣,因為這個天時走的快到整個人都要滅,所以先給你點一下,讓你種子不滅,那我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機會修證成佛呢!這麼好的機會,所以活佛老師都一直說後學洩漏天機,洩漏天機,一直要把後學的命收回去,後學說慢一點,慢一點,後學都還沒把大家教會,等到後學都教會了,再收回去。你看好幾次,真的命都快沒了,差一口氣而已,一口氣斷了就沒了,還有後學愿力很大:「你按照後學講的去做,你若沒成道,後學再來陪你修,絕對成的。」那為什麼後學要發這個愿?後學說:「後學了解常樂我淨」。常,永遠都不變的,也是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祂就是常,那你找到這常的佛性本體,你就快樂,沒有苦,然後這個就是我,我就是佛、就是如來,我清淨的,常樂我淨。那常樂我淨還怕在凡塵受什麼苦,那個苦以我們修證者的眼光來看,都不值得去講,哪有什麼苦?只有一直唉唉叫,唉假的,真的苦叫不出來,你若去三惡道、無間地獄,那個苦你能夠講的出來嗎,後學有看大藏經,佛有說地獄裡面的苦是什麼樣的情形,都有講出來,只是我們若講出來,就好像在恐嚇人家,「恐嚇人家說這麼艱苦,你為什麼還要在凡塵受苦拖磨」,所以就都不要講,就好話一直講,你就要修會成佛喔,現在聽一聽卻說,會嘛?會,絕對會。

  我們七法財在我們佛性裡面,第一個先要「聞」,你要聽到,你聽到這麼殊勝的上乘佛法很困難,你看外面在講,都講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看怎麼成佛,後學說四念住不是這樣,『觀身性相猶如虛空:你的身,不管是形相、佛性,都跟虛空一樣,你看就已經成就了;『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沒有;『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你看這個四念住就已經是讓我們成佛了,那你若在那觀身不淨、觀身不淨,你再怎麼久還在觀身不淨,要怎麼成佛,成不了佛,佛哪有在觀身不淨,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很殊勝的,怎麼會不淨,那個是在叫我們眾生不要貪戀凡塵,起頭的時候做的,後來都不是這樣,所以一定要研究,你不研究就不知道啊,我們在生活就已經時常說你知道嘛?知道,知道什麼道?不知道,要認真喔,都認假,所以我們都在生活之中點,點不醒啦!再怎麼點,都在睡覺,都不想要醒,甘願醒了沒有?

    所以假如我們開法會重聖輕凡,不要解說聖是佛堂,凡是家庭,我們今天給社會的觀感不會這麼惡劣,人家一聽到一貫道真的都不屑,你看到那個表情你真的就很難過,這麼殊勝的道怎麼會變這樣,我們做的,我們做來的;假如你都把家庭照顧好,修天道由人道做起,人道圓滿,天道才可以到達,你人道都圓滿了,你看社會怎麼有什麼話講,我們自己都做不好啊。後學在老前人、前人身邊,也從來沒聽過重聖就是要重視佛堂,輕凡就是要輕視家裡,從來也講過這個話,都一直講修天道由人道做起,人道要圓滿,你看家庭都圓滿了,修道就快快樂樂,就已經在佛的領域一樣,所以我們自己做的不好,才會惹起人家非議。

   九二一大地震我們一貫道是最會煮飯,煮菜,大家都要吃一貫道煮的,最好吃,剩下的都收起來,只有我們一貫道在支撐,菜都一整車載過去,大家都無條件布施提供,米、菜、去煮去炒都是一貫道,可是你看電視報導,我們一貫道派代表去給電視訪問,電視記者連問都不問,不要理你,把你摒除在外,後學看了都很難過,其它所有的都一直吹埲,你看最後收拾的還是我們一貫道,已經都收到光光了,要吃沒得吃,都我們一貫道在煮給大家吃,你看我們那個心地,他們學得到嘛?學不到的,我們要了解,這個是一個小細節,我們都已經能夠做了,所以你看那個時候出錢出力都不會拒絕,很難得的,可是我們在某些方面,真的就缺陷連連。各位前賢,有沒有缺陷?所以我們從心修道,就是從心來修,心要很清淨,也要很寬廣、肚量大、見識廣,你做出來人家才會服。

  所以自古以來,以德服人,你都有德建立了,大家都服,不用講話,人家都跟著你,會講沒用啦,只是一個轉捩點而已,你若是聽一聽都不做,也是白白浪費。所以各位就可以回想,你要聽這個道理,你到哪裡去聽啊?你在社會上你就找不到,沒有這一種場合讓你研習。今天要來有後學有用青杞去熬煮來喝,所以很有氣力,不然後學又怕聲音沙啞講不出來。我們要了解,我們真的得到的非常殊勝,你看「謝謝你」、「三寶」,裡面都講的很詳細,你看「永嘉大師證道歌」真的都鉅細靡遺,都說得很詳細,看我們要不要做,看我們要不要成佛,要的話你就努力,都是要求自己的,不是去要求別人,你自己做到你自己高興啊!

我們回來研究楞嚴經,不然我們這一本不知道要講多久。

  【問】:……,你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如何達到煩惱即菩提,…,(聽不清楚)

劉講師答:所以喔,你這個觀念已經錯誤了,煩惱即菩提跟萬緣放下是兩個方向。因為煩惱是誰生的?誰生煩惱?是我們佛性生的,這個佛性生煩惱出來,那為什麼不生菩提呢?那個能生的就是菩提,所以煩惱即是菩提就是在講這樣,你能生的、你能夠生出來的,那個就是菩提,那個就是覺,覺就是菩提;那你不生覺,你生煩惱來煩惱,不是太聰明了嘛!所以萬緣放下,不能用這個方式,你用這個方式的話,你萬緣放下永遠放不下,你卻被卡住了,你還在煩惱即菩提、煩惱即菩提,怎麼放?有沒有體會?兩個方向,「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能想;那你假如要想「煩惱即是菩提」,那要專注想「煩惱即是菩提」,煩惱怎麼來,你去了解煩惱怎麼來,你知道了,你就找菩提。

    【問】:比如說你在做萬緣放下,就有很多雜念出來,…(聽不清楚)

劉講師答:所以叫放下,萬緣咧,你雜念出來才一點點緣而已,要不要放?你看,你自己生出來的問題,你自己可以回答。所有在做萬緣放下出來的問題,那個都是緣、那個都是妄,都要放,你全部都放,放到已經全部沒有,你那個靈敏的知覺性佛性本體就出來。那你若說我在做的時候,都有念頭、都有很多念頭來,那你已經被那個念頭束縛了,永遠都做不成,永遠都沒辦法體會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知道嘛?所以問了以後,大家都會知道,把問題都解開。講煩惱即是菩提,就是在講我們生發煩惱,最可憐就是走入煩惱的內容,你一走進去了,就煩惱不完,可是我們都選擇走進去煩惱內容,不回過來看煩惱從哪裡來,你回過來看的話就是菩提,就煩惱沒了,煩惱它沒有體、沒有性。煩惱不會說:來,現在整個煩惱要給你,你就要接受,會不會這樣?不會阿,煩惱沒有體,也沒有性,都沒有,是我們自己找的。

   貪瞋無自體,觸境自成迷」,貪瞋癡都沒有,全部都沒有,我們自己迷,自己跑進去。認清了沒?對你幫助會很大,往後念頭出來了,欸!不要出煩惱出來,這就是菩提,你看整個都是覺,你整天都在覺之中,就是佛的領域了,好不好!就看我們要不要做「萬緣放下」,一定不管遇到什麼,即使佛來讓你看,一樣放下!你不能:「我都沒看過佛,佛來顯現讓我看」,糟糕了,你又攀緣了,佛來了把它斬掉,消失,這個才叫萬緣放下,那你看你放下,放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是不是你自己的佛性本體出來?就已經出來,我們這個佛性本體出來『這個就是佛』,不是很遙遠,不要高推聖境自居卑屈,不用,我們本來就是佛,我們自己不要當佛而已,我們自己說凡塵很好玩,機票買了去國外觀光,不願意放掉,回來就很累,還花很多錢,若是祖先有留一下一些財產還好,若是自己賺錢拿去玩,實在沒有價值,我們若拿那些來幫助窮人,讓他們改善生活,你看世界報導,非洲地區沒得吃,身體全是病;那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有夠幸福的,可是都不覺得好,「哪有,本來就這樣!」要知道,是我們累世修來的,不是本來就這樣。在台灣大家都很善良,若有災難,大家一呼聲…,你看救火的消防員六個死掉,大家幾百萬一直拿出來幫助他們,我們台灣人真善良啊,所以才會福報這麼大,我們要惜福啊。

   【問】:六度波羅蜜跟四攝法,布施都排第一個,能不能重複一遍。

劉講師答:因為布施就是捨,就是你不住相了,你就能夠布施,所以就排在第一個,你能夠布施,你就捨。若你都很多錢,你都照顧的很好,那個叫守財奴。若你捨布施,是不是都可以幫助別人,你若有幫助過別人你就知道,幫助別人的快樂,比被人家幫助的快樂還大,你接受幫助當然也是好,可是你在幫助人家,你有能力可以幫助人家,那種快樂超過受幫助的。我們要了解,為什麼都把布施排在第一個,因為布施就是捨,所以我們能夠捨的話,我們不住相了,那不住相了以後,已經接近我們的佛性本體了,我們若把這一些有形有相的看的很重,那表示我們跟佛性距離很遠;那已經把無形的佛性都重視了,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我們已經接近佛性了,接近佛性了就能夠回歸到本來,本來都是佛啊!

   【問】:(…為什麼我們六根,七大,都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聽不清楚,37:55,)

劉講師答:很好,這個能夠讓我們更透徹了解。確實,因為「觀相原妄,觀性乃真」,你看到形相它是妄,就是會變化,會變化的都稱為妄,不會變的就稱為真,我們的性就不會變,所以性是真。所有落入形相一定會變,所以就叫妄。佛為什麼會把所有的相,都融入我們如來藏妙真如性,因為有性必現相(我們有佛性了,佛性會現出萬相),所以了解萬相的顯現是從佛性出來,佛性沒有形相,可是不拒絕諸相發揮。我們一定要知道,所有的形相都不會很久的時間存在,像我們堅固的房子也才一百年,一百年在我們佛性來講只是一刹那,一下子就不見了,所以佛性不拒絕所有形相出來,因為沒多久它全部回歸到佛性回來,整個都回來了,整個形相都不見了,那不見了去哪裡?回去佛性了。

   所以要了解,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去沒有去的地方所在,好像我們來出世,我們來出世從哪裡來?一樣,沒有來的地方;我們死去哪裡?一樣,沒有去的地方;那沒來沒去,就沒代誌(台語)。那我們為什麼有代誌(台語)?就我們自己生的,我們自己不甘願放下;我們若甘願都放下,就都沒事情了,沒來沒去,就沒代誌(台語)。所以修證者講出來的話,就是這樣:「沒有來也沒有去」,有來有去是現象,無來無去是佛性,佛性沒有來去。所以我們能夠了解到佛性本體,就是能夠得到無生法忍,沒有生祂就沒有滅;那我們今天住相就有生就有滅,我們對生又很貪戀,對滅又很哀傷,就兩邊。所以我們了解,我們都是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做一些事情,自己來接受,都是這樣,都是多餘的,所以真的你年歲一大了,一定會講:「咱來出生無半項,回去雙手也空空,住在世間若眠夢,死了江山換別人」(台語),就是這樣,年歲大了感嘆深就會想,他就會想來的時候真的什麼也沒帶來,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真的在凡塵就好像一場夢、作夢一樣,你死了以後,你所有的物質、所有的東西都別人的,「很感謝喔!留下這麼多給我,都用不完」,若是兄弟姊妹太多就糟糕了,爭吵你分的多我分的少;都不要給他們,整個都布施給窮人,大家都感謝你;你若留給你的子孫,讓你的子孫在為財產爭吵,你看了會這樣做嘛!你若看到子孫在那邊爭財產,那時候知道我就捐給慈善機構,讓它去幫助別人。所以他再起來的時候,他會改變他的做法。

   【問】:佛陀悟自本心而證道的時候,是授記呢還是證悟?

劉講師答:這個就牽涉到很廣。因為我們在一個元會有七佛治世三佛收圓,在七佛治世的時候你只要領悟到你的本來,你就可以回歸到本位不用授記,可是在三佛收圓的時候就要經過授記。因為佛又是示現,祂已經成佛了,早就已經成佛了,所以佛講這個話,五千個比丘集體退席,「說佛亂講,說祂早就成佛,亂講」,所以不聽,五千個喔,不是五個,五千個集體退席,舍利佛說怎麼不留他們,佛說「退亦佳,很好,他們退很好,不會毀謗,不然他們現在若繼續坐下來聽,他們聽了不喜歡就毀謗,毀謗的罪在無間地獄,很重。

    那舍利佛問佛說,他們這一世過了再來,他們會不會接受這個觀念?佛說不會,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定性。所以我們要了解,菩薩有「定性菩薩」,阿羅漢有「定性阿羅漢」,辟支佛有「定性辟支佛」,外道他們有「定性的外道」,我們眾生就是「不定種性」,還沒有固定說我是佛、我是阿羅漢、我是辟支佛、我是跑到外道,都還沒有,叫不定種性。那不定種性就可以改變,你把自己固定就永遠都釘住了。所以你看經典就會看到,阿羅漢他們都會哭,我已經都蕉芽敗種,沒辦法再改變,他們都很傷心,所以很多菩薩他們就發心,讓這一些阿羅漢、辟支佛捨小向大,把小乘的捨掉,向著大乘進行,那一定也是一樣從心(從心做),你肯了、你肯把你的成就全部放掉才可以,我們一般有成就了以後都不肯放捨。所以後學說我們不修那個階級的修法,我們修「頓教」,你階級的修法每一層都有一個成就,你現在成就,就高興的都住在裡面,要再進步就很難,要有機緣才能夠捨掉你的成就,又向前進。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都在講,比丘守戒律守的很好,佛就說危險,你看是不是都不一樣。我戒律守的很好,就很好了,佛說危險,為什麼?大家都要害死他,他太好了。所以你好還不能驕傲:「喔,我修的最好!」好了,你準備命要不見了。那我們也一樣啊,各位前賢,有的研究性理心法了解一點就很驕傲:「你看,我知道的比你們多」,危險!準備天上飛!我們在地上走嫌太慢,我去天上飛比較快。所以後學就講不能驕傲,我們在凡塵落入形相了,都當眾生了,你有驕傲的本錢嘛?假如你都了解可以修證了,這麼多眾生都還沒有修證,你捨得他們嘛?所以都沒有驕傲的本錢,一定要能夠謙虛,要把這個理真正的告訴眾生,「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還宿債」。

   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都很好,「一句了然超百億」,你聽到一句好的,讓你成就的價值,超過百億;縱然萬兩的黃金亦值得,你看夠不夠好,我們現在若聽到這一句很超然,唉!現在去找工作賺錢比較重要,超不超然又看不到,是不是這樣?還是啊~是就慘了!。

   【問】:剛才有解釋,後學想到以前一個疑問,六祖壇經裡面有提到:「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劉講師答:對!對!就是七佛治世,威音王以前,以那個威音王為界線。以前的你只要領悟到究竟了,你就可回去,不用授記。威音王以後都要經過授記,你沒有授記上天都不承認,你再修的怎麼好,都不承認你是好,不讓你成佛,是這樣。

   【問】:後學曾經問過,沒有得道的但是他修得很好的,您說他還是可以回去。

劉講師答:是這樣,因為他在凡塵累積的善,他的佛性有亮,那麼他種子不滅,他的靈不會粉碎,他在凡塵的信仰看他相信哪一位仙佛,他會在那一位仙佛的佛世界裡面依賴,依賴他在凡塵所景仰的佛,他會依賴在祂身邊,然後渡過我們這個我們整個元會的渾沌,再開天闢地以後,他又來凡塵降世,那我們修道都沒有修,也是這樣,就是種子不滅,你的靈不會粉碎,粉碎就糟糕了啦,要非常久才能夠集靈,所以先把靈先照顧。

   所以我們活佛老師最近也講,我們現在都是在作這個工作,也知道都沒有很努力修啊,所以遇到很努力修的喔,老師也真的很感動,很努力修的老師說:「你努力修,你的家裡老師全部把你照顧的好好的,叫陳兄不要講喔,你講了,老師就很忙喔!」老師也很可愛。

   【問】:剛剛說的…(聽不清楚),你修證之後,就不用再來還債了,…。

劉講師答:所以「了」跟「未了」差別就很大。「了」了以後,「了」就表示你已經到達無極(無到極點),那你無到極點哪有業障,業障要放哪裡,都已經無、無到極點了,你業要放哪裡,沒得放。可是我們要了解,以凡塵的觀念:「有欠人家錢就要還人家錢」,這個是天經地義(就是固定的因果),可是我們一成道成佛,那個沒有關係的眾生我們都予樂(給他快樂),有苦都拔苦,那與自己有瓜葛的眾生,你怎麼會不照顧他呢?以凡塵的觀念來說,都沒有關係的都解救他了,那有關係的怎麼不解救呢?那絕對更加照顧啊!那是真理以外的理,真理裡面(無極裡面)都沒半項(台語),怎麼哪有欠業債,那說要還債,我們還不完,我們的六道輪迴太久,欠的債太多,不要說這麼久千生萬世,光我們這一輩子就好,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你看我們吃了多少生靈,你吃人家一命要還一命,你還得完嘛?還不完,你怎麼可能還的完

   所以我們現在天上開一個很好的門讓我們走,我們就按照這個門走。不然你說我要還的清再回去,那你去還、還…,免驚有回去的時候(台語),不要說千生萬世,光一生就好了,我從出生,大人為了小孩子好,去買吻仔魚來給小孩吃,你看一盤吻仔魚有幾尾,一尾一條命,你吃一盤要還多久,所以從理走進去比較快;你若從形相,就沒完沒了,沒法度(台語),你想要成佛,犀牛望月(台語),我的成佛是很簡單,但是你若住相要成佛,犀牛望月是沒辦法的。

   【問】:請問這個「清淨心」跟「靈敏的知覺性」…(聽不清)。

劉講師答:因為用的角度不同。靈敏的知覺性是後學發明出來的,清淨心是佛經裡面講的。

   【問】:那「萬緣放下找到清淨心」跟「萬緣放下能夠回到靈敏的覺性」是一樣嘛?

劉講師答:一樣!是一樣!只是讓我們能夠容易接受,你聽到要能夠接受,所以後學會考慮,我這樣講出來你會接受嘛,這點比較重要,若後學講講講,你都不接受,就白費後學在講,又講的這麼出力。

   【問】:修道是內聖外王,內聖外王…(聽不清),…否則在都照顧你的家裡,就沒人去出國修辦?

劉講師答:所以你還是在相上用心,我們要了解,內聖外王,內聖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外王,王就是中間一橫就是道,三就是三界,你道貫三界叫做王,你能夠道貫三界了,你哪會只有照顧你家人,一定是全天下你都利益眾生,所以不要在相上用功夫。當然走出來啊,你自己關的你還講,你都不願意出來,你都關在家裡面只有講講講,講說要走出來、要走出來,要走出來要實際啊,實際能夠走,不能用說的。

   【問】:後學是想說,劉講師說家裡要照顧好,那這樣乾脆就在照顧家裡。

劉講師答:家人真的那麼脆弱嘛,都要整個都去照顧,他才會活,大概不是這樣吧,你的顧忌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