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修道─ (涅槃經摘錄) 王氏佛堂(二)

 附錄:台南同義宮涅槃經第五片課後問答6:所以我們都是 老母的分靈,如何解釋?和同一個佛性有什麼關係?(此時回答這個問題,現場發了一張講義:『修道』)

 本文:以無處是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外、非中間,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非地水火風是修行般若。非有、非無,非聲聞、緣覺,非善、不善、無記,非十二因緣,非男、非女,非非男、非非女,非常、非智、非滅、非生、非可數,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無可依、無名字,無相、無異相,無增、無減,自性清淨,真實不可覺,普遍等虛空,無色、無作,出過三世,不苦、不樂,無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真實。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說此祇夜:「此法不思議,離於心意識,一切言語斷,是修行般若。」

如坐禪師教諸弟子除心意識,若除心意識不更生,若不更生,則無復身,若無復身,則亦無命,若無有命,則不更生,是為禪師殺人壽命。』世尊!云何當答彼邪見人?』

佛告文殊師利:「戒有二種,所謂身口非心意識戒,若心意識是戒,則無持戒人。何以故?心攀緣難制故,無住處故。譬如駃水,亦如猿猴,動轉不停,不可守護。是故,文殊師利!無心意識戒。唯身口有戒,心意識非殺罪處。何以故?非戒處故。若以心樂,則能得定,若心不樂,則不得定。是故,學者以定殺心,非人能殺。

是故,煩惱滅故心則滅,心滅故意滅,意滅故識滅,識滅故身滅,身滅故壽滅,壽滅故命滅,命滅故諸根滅,諸根滅故諸入滅,諸入滅故諸界滅,諸界滅故諸陰滅,諸陰滅故不相續,不相續故心意識無處,心意識無處故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譬如垢衣以灰汁澣濯,垢滅衣在。何以故?垢已去故。以垢去故,衣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以除心垢故成清淨。」

佛雖知眾生多貪、多瞋、多愚癡,長壽、短壽、惡業、善業,佛雖先知,非時不說。若眾生堪聞法,我為彼說;若不堪聞,我則不說。如人病重不可療治,醫師捨去,不與少藥。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人,當誹謗佛說如是言:『若使如來是一切智,何故待眾生作罪,然後制戒?』」

佛告文殊師利:「如此即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人當謗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強說?此非一切智。何以故?我無罪過故。如來無慈悲心,不饒益、不攝受眾生。

※劉講師詳細解說內容:

◎『以無處』,沒有地方所在,處就是地方所在,都沒有地方所在是修行。有地方所在不是修行。我們的佛性盡虛空遍法界,那才是真的叫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不依三界,很寬廣哦!欲界就是我們住的世界,不依,我們不依欲界,也不依色界,色界已經是四禪十八天,很殊勝,我們也不依,因為我們要成佛,四禪只到阿羅漢的程度而已,無色界我們也不依,無色界沒有形相,只有識,那個識還有,還在,還沒有修證,所以我們三界都不依。『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過去,過去世;未來,未來世;現在,現在世,我們的佛性不是過去世、未來世以及現在世,很奧妙,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二秒、三秒一直過去,沒有現在,所以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整個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輪廓都呈現,我們有了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就已經侷限了,不生不滅的佛性就不見了,我們不要有三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分別心了,就是佛的本位了。當下一念不生,全部都是佛性本體,也就是張拙,拙秀才講的那個偈語說:一念不生全體現,全體都是佛性。光明寂照遍河沙,光明是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作用,很光明,百千個明,釋迦牟尼佛講,我們佛性很光明,可是我們被氣稟所拘,物欲所蔽,不見了。

◎光明寂照,寂就是佛性本體,照就是佛性作用。『光明寂照遍河沙』,一粒沙一個世界,河裡面的沙很多,遍滿整個虛空之間,我們的本體和作用已經遍滿整個虛空,所以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凡人和聖人他的靈性,含靈本來是一體的,沒有分別,沒有眾生跟佛,大家都是佛,只是我們造了業,沒有成佛而已,所以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我們一念都不生,全體現,全部的佛性都呈現。『六根才動被雲遮』,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才動,我們的佛性就被雲遮住了,不見了。『欲除煩惱重增病』,我們有煩惱,要除掉煩惱,又要生一個念頭來除,重增病,又增加障礙。『趨向真如亦是邪』,當下就是真如,你還要趨向真如,等於是頭上安頭,趨向真如亦是邪,然後『隨順世緣無掛礙』,你了悟真理了以後,隨順著世緣,都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華』,生死跟涅槃祂是平等的,沒有生死就沒有涅槃,所以生死跟涅槃都是假的,好像空中的花。

◎『非內外、非中間』,我們的佛性不在內,不在身體裡面;不在外,不在身體外面,也不在中間,那在哪裡?無所不在,遍滿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佛性,空性即是佛性,所以我們的佛性,非內非外,沒有內外就沒有中間,遍滿整個虛空,『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這樣來修行就是般若波羅蜜,用我們的妙智慧,就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有形有相我們不修,因為形色變化無常,我們不著重在形相,色就是形相,所以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我們就已經在修行佛性本體了。『非地水火風,是修行般若』。地水火風是四大,我們身體也是四大,外面的整個空間也是四大,全部都是四大。非,不是,不要進入形相,不要進入四大,這樣是修行般若,就已經在修我們佛性的本體。

◎『非有、非無』,非有,有是有形相,我們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的叫有,可是沒有,這個佛性沒有辦法看見、聽到、摸著。非無,祂不是無,是真的確實有,非有、非無,『非聲聞、緣覺』,聲聞是苦集滅道,緣覺是十二因緣,不是苦集滅道,也不是十二因緣,那些都是小乘佛法,可是我們要了解小乘佛法也是根基,不要排斥它,我們也要了解要修持。『非善、不善、無記』,祂不是善,不是不善,也不是無記。祂很殊勝,超越的,善與不善二邊,無記就是中間。既不是善,不是不善,也不是無記,都不是。假如問世界有邊呢?還是無邊呢?世界是常呢?還是無常呢?先有雞呢?還是先有蛋?佛都會講無記,就是你不要研究,研究它沒有答案,對你來講是浪費你的生命,所以就講無記。『非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第一個就是無明,然後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字、色、相、名色緣六入就是六根,六入緣觸,接觸、觸緣受,接受、受緣愛,感受以後就產生愛不愛,愛緣取,取就想佔有、取緣有,業因就形成了,既然有就有生,有生有老死十二個。從後面講過來,為什麼人會老?為什麼會死?會老,時間一直過我們就老了,會死就是有生就有死,所以老死的最大原因就是生,有生才會老,才會死。那為什麼有生?為什麼會出生在凡塵?就是我們造業,造了業,有業因我們才出生在凡塵,所以業因就叫有,已經有業了,為什麼會造業?就是取,有喜歡討厭,有取捨,喜歡的你想佔有,討厭的你就想排斥。你在佔有與排斥的時候就叫造業,業因已經形成了,你就要接受果報,所以最大的原因就在取捨,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要把取捨去掉,才不會造業。為什麼會有取捨的心?就是因為愛,有了愛想佔有,不愛就排斥。為什麼會有愛,就是感受,我們都從感受來。為什麼有感受?就是接觸,接觸才有感受,為什麼會有接觸?因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會接觸,接觸才有感受,才有愛出來,才有取捨,為什麼會有六根?就是名色,名就是精神狀態,色就是形相,形相就是身體,有名有色,有精神,有身體,才有六根。為什麼會有名色?就是因為有識,這個識就是前世的因,這世已經帶來了,所以叫識,為什麼會有識?就是行,時間在行,心念在行,一直在行,所以沒有停止,時間一秒一秒的過,我們的心念一念一念的行,一直在行。

◎為什麼會有行?無明,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因為無明才造業,所以無明,就緣行,行就緣識,就是正在找誰跟我有相互欠債,正在找就是識,前世的業因,中陰身找到了就跑去投胎,投進去父精母血之中,然後懷孕了叫名色,名是精神狀態,色是有形體,名色,然後慢慢地具備了六根,十月以後出生,出生後就跟凡塵接觸,接觸後,慢慢長大就有感受,小孩子的感受也是有,只是小孩子的感受都不會在意,大人的感受就很強烈,那個會影響生命,感受以後產生愛,愛就想取,取了以後就想佔有,佔有以後業因形成了,引起下一次的生。有生又有老死,所以十二因緣是三世的因果,從前世到今世到下一世,三世的因果,我們在這一生中改變它,從我們的感受,感受到凡塵的所有一切,我們都不受,不受凡塵的塵垢,凡塵的污垢我們都不受,全部都不受,叫做一心正受。正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心清淨,煩惱沒有,沒有煩惱了,自性清淨,回復到不生不滅的本體了。因為不受,沒有愛,沒有恨,沒有取捨,沒有了,了了。從受解決然後愛、取、有生、老死全部都沒有了,就叫「還滅門」。

◎「流轉門」就是我們一直從感受凡塵一切,然後產生愛不愛,就有取捨,然後造了業,又下一次生,又有老死,下一生來的時候,本來是來還債,欠得也不多,結果又欠了一倍,要來還債,沒有還清,愈欠愈多,我們輪迴太久了,現在都賴皮了,不想還了。所以我們真正在修行就要超越,不在相對之中去打滾,進入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非十二因緣,非男、非女』,我們的佛性本體,祂不是男也不是女,可以當男也可以當女,祂是一個絕對體,落入乾道身體叫男,落入坤道身體叫女。要當男要當女都可以。『非非男、非非女』,他不是男,也不是女。『非常、非智』,不是常也不是智,『非滅、非生』,不是生滅,『非可數』,不是可以算的,『不可思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這叫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佛性本體無法講,可以領悟無法講,講出來都不是,只是講出來可以讓我們接近佛性本體。『無可依、無名字』,因為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沒有可以依賴的,沒有可以依靠的。無名字,佛性本體沒有名字。『無相、無異相』,沒有形相,可是也沒有不一樣的形相。我們落入凡塵所有眾生一個臉都是七孔,可是每一個都不一樣,大家的臉都不同,很奧妙喔!不可思議,縱然是雙胞胎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無相,無異相,『無增、無減』,沒有增減,凡塵的所有一切都不生不滅,無垢無淨,不增不減,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都是世間相常住,到最後都是這個樣子。

◎『自性清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是清淨,只要在凡塵都能夠放下塵緣,凡塵的因緣都放下了,自性就清淨。『真實不可覺』,祂是真實不假,是實相,不可覺,因為在我們身上的覺,它是屬於生滅的,我們感到熱,感到肚子餓,或者冷熱,那個都是生滅的。佛性的本體不生不滅,祂超出我們的思維。『普遍等虛空』,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很普遍,跟虛空平等,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色、無作』,沒有形相,沒有作為。我們的本體祂無作,所以在修的時候不能落入有為,落入有為跟本性就相違背,所以本性無色無作,『出過三世』,越過三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不苦、不樂』,沒有凡塵的苦,也沒有凡塵的樂,因為祂超出苦樂。『無日月星宿』,沒有日月星宿,我們有身體,有現相了以後,才有日月,才有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這樣修就是正確的。『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祂很超然的,只要你落入一點點住相,有形相都不是了。全部都沒有形相,祂真正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般若波羅蜜非真實』。用真實就有假的相對,祂不在相對裡面。『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講:這樣來修行,名稱叫做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說此祇夜名孤起頌,這是十二部經裡面的一個,把佛所講的經分成十二種類,祇夜是一種,十二種裡面的一種:『此法不思議,這個般若波羅蜜法,不可思議,離於心意識,離開我們心意識,不在心意識裡面,一切言語斷,是修行般若。就是所有的語言都沒有了,才是真的在修行般若波羅蜜。』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如坐禪師教諸弟子除心意識』,坐禪師教他的弟子除掉心意識,『若除心意識不更生』,已經把心意識除掉的話,它不會再產生。『若不更生,則無復身』,就沒有這個身體,『若無復身,則亦無命』,沒有身就沒有命。『若無有命,則不更生』,沒有命就不生了。『是為禪師殺人壽命』。這樣的話變成禪師在殺人壽命。

◎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世尊!云何當答彼邪見人?』說禪師在殺人的壽命,除掉心意識,文殊菩薩說:邪見的人問這個問題,那要如何回答他?『佛告文殊師利:「戒有二種,戒律有二種,所謂身口,非心意識戒」,就是身跟口,我們身體不殺盜淫,我們的嘴巴,不講綺語妄言兩舌惡口就是身口有戒,意識心沒有戒,非心意識戒,心意識沒有戒。『若心意識是戒,則無持戒人』,假如心意識是戒律的話,沒有人持得起,沒有持戒的人,都沒辦法持戒。『何以故?』為什麼呢?『心攀緣難制故』,我們的心會攀緣,很難去制服。『無住處故』。心意識它沒有地方所在,它沒有住的地方所在,叫做妄心無體,後學比喻比較容易懂,這個很漂亮,我很喜歡是不是心?然後這個心叫妄心,為什麼?因為它會變化,假如不小心把它打破了,請問還喜不喜歡?剛才喜歡的心跑去哪裡?不見了,所以我們日用的心,就是這樣,都是妄心沒有體性,沒有地方所在,隨時變化,隨著外境的變化,我們的心就跟著變化,所以那個心不是真心,它是假的,是妄的,不實在的。我們都活在虛幻不實的現相裡面,有時候自己也會騙自己,所以要誠實的面對自己。

◎七佛治世的時候,上天沒有指派祖師來授記,你只要能夠回到本位就能成佛。可是在三佛收圓的時候,都會派祖師來授記,東方有前十八代,從孔老夫子、三皇大帝都有,都是我們的一代祖師,一直到東方十八代完了,接著西方二十八代,然後達摩祖師把道還給我們中國,傳到我們活佛老師的時候,又後東方第十八代,我們把它加起來,前東方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剛好八八六十四,一個天地的元會,從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相綜相錯,剛好六十四圓滿,一個卦已經圓滿,所以我們活佛老師說最末後一着,現在我們徒弟要幫老師辦末後一着,趕快渡化所有眾生,往後只有累積善,你要求道要得道沒有了。

◎我們要了解能夠傳道就只有現在最末後,再下去沒有了。再有的話都是騙人的,那有六十四卦後面還有六十五卦?什麼白陽三祖,什麼第十九代祖,那個都是假的,沒有在數裡面,我們要了解一個氣數,一個元會,它是整個圓滿下來到我們活佛老師、師母的時候,剛好已經六十四,所以求道的時候,點傳師點佛燈點我們玄關的時候,不是點傳師在點,是活佛老師來點的。很殊勝的,這麼一指點,我們的靈性正門已經打開了,眼睛是靈魂之窗,靈魂有正門,社會人士沒有求道,死後硬梆梆,不用多久時間就硬梆梆了,只要我們有求道,歸空的時候就從正門出去,身軟如綿。為什麼道傳到台灣來的時候,鄉下那些老太婆、老先生他們死心塌地在修道?就是有證驗,只要求道以後不反道敗德,不講道的壞話,不做壞事,絕對都是身軟如綿,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所以他們死心塌地的,相信道很殊勝。

:顯現給我們看算不算?

:我們要了解在修持的過程裡會遇到很多的景象,比如說顯現瑞相給我們看,那是給我們信心,是怕我們信心不夠,一般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相信度不高,很陌生,就會產生懷疑,所以我們要了解在凡塵只要我們不住相,全部都是真心佛性在指揮。我們要知道,顯相給我們看的不管是殊勝的,或是恐怖的,都不要去管它,那個都是假的,不真,真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沒有形相。你住在殊勝的景相裡面,進步不了了,遇到恐怖的景相會怕,那也不對,都是在考驗我們。縱然是我們成就了,證悟本性,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都是虛幻不實,不要去管它。

:狗往生後燒也有舍利子,連動物都有道?

:假如說講我們佛性的話,舍就是房子,利子就是主宰房子的主人,所以舍利子就是講我們,可是現在講的舍利子就是燒成以後一顆一顆好像珍珠,那個是精氣凝結而成的,如果在生的時候,精氣都不消耗,火化以後就有舍利子,假如畜牲狗牠沒有交配,牠把精氣神累積,火化的時候也會有舍利子,那是讓我們知道只要不消耗精氣神,你就有舍利子,釋迦牟尼佛整個身體火化後,有八萬四千顆舍利子。這是要啟發眾生修道,不要精神外放,你就有舍利子,那是給我們一個印證。舍利子會長大,你拿的時候小小顆,它慢慢會長大,就表示供養的人有誠心,你若是擺著好看,它不會變化。

:有道親住院,醫生鼓勵他多吃營養的,他說他吃素,醫生鼓勵他吃葷,我們該怎樣成全?

:醫生跟一般凡俗的人都一樣,認為吃葷的比較營養,可是我們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因果,現在吃葷的人很多,吃素的人也很多,素食的人的身體不見得不健康,重點是在我們素食的人已經不跟畜牲結怨,我們要了解,吃牠一命,我們要還牠一命,所以說:有德超我生,無德還我命。就是你有德性,你把我吃了,就超我生,我很樂意,被你吃。你沒有德性,就拿命來還命。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為什麼講萬劫難復?我們一生之中吃了太多了都要還呀!所以我們不要吃啦!沒有研究不知道道理,過去就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知道了,就不要再跟牠結惡緣,一定要相信因果,你吃牠就是一定要還。

◎『譬如駛水』,流動的水,『亦如猿猴』,也像猿猴一樣,『動轉不停,不可守護』,我們的心意識不可守護。『是故,文殊師利』!文殊菩薩,『無心意識戒』,心意識沒有戒,不戒這個心意識。『唯身口有戒』,我們的身體不行殺、盜、淫,嘴巴不說惡口、綺語、妄言、兩舌,兩舌就是挑撥離間,嘴巴不挑撥離間,所以身跟口有戒,心意識沒有。『心意識非殺罪處』,不是罪殺的所在。『何以故?非戒處故』,戒沒有辦法了達心意識。『若以心樂,則能得定』,佛教我們心能夠快樂,沒有煩惱,就可以得到定,有這個定力。『若心不樂,則不得定』,心不快樂,沒辦法得到定力。『是故,學者以定殺心,非人能殺』,我們的心意識,要用定來殺,我們的心很會跑,要怎麼樣使那個會跑的心,能夠制服它讓它不見,就是用定,用定力制服我們的心意識,只有定才可以,人沒有辦法。所以國家的法律它能殺的也只有身,不能夠殺心,心沒辦法殺,我們修道要把變化無常的心殺掉,要怎麼殺?就是從定力,學習定力,定怎麼來?沒有煩惱,很快樂沒有煩惱,就能夠有定力了,從性分裡面產生的定是大定,有定力了以後就可以制服我們的心意識。

◎釋迦牟尼佛一直告訴我們修道人,不要用心意識,要用真心,都沒有心意識了,全部都不見了,心意識不見了,就叫真心, 我們平常在凡塵都是有心,有心所以才造業,造了業才受苦,假如已經無心了,無心就是道。『是故,煩惱滅,故心則滅』,為什麼有煩惱,就是因緣聚會才呈現,煩惱就是心,心在煩惱,因緣聚會了以後,產生煩惱,煩惱滅了,心就滅了,沒有煩惱就沒有心,沒有心就沒有煩惱。『心滅了以後意滅,然後意滅了以後識滅,識滅了以後生滅,生滅了以後壽滅,壽滅了以後命滅,命滅了以後諸根滅,諸根滅了以後,諸入滅』,諸入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進入色聲香味觸法,諸入滅了以後,諸界滅。諸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十八界,十八界滅。『諸界滅了以後,諸陰滅』。陰就是五陰五蘊,我們身體的過程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身體,受想行識就是精神,我們的身體跟精神就是陰,五陰滅。『諸陰滅故不相續』,諸陰滅了以後不相續,沒有六道輪迴,已經解脫了,『不相續故,心意識無處』,心意識沒有地方所在,處就是地方所在。『故得清淨』,已經得到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衣服骯髒要用灰汁,就好像用肥皂洗滌,然後乾淨了。『垢滅衣在』,垢已經洗乾淨了,衣服還在。佛跟我們講所有的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六根,心意識全部都是垢,污垢,垢已經滅了,衣在,就是我們佛性在。『何以故?垢已去故』,所有的塵垢都已經去掉了,以垢去故,衣得清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可以得到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諸過為垢』,所有的過患都是我們在凡塵的所有遭遇,叫垢,諸垢,這些都是塵垢,凡塵的污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我們的心都沾了很多的塵垢,要用智慧水來洗除心垢,就能夠清淨,『以除心垢故成清淨』,就可以回到我們佛的本位。

◎『佛雖知眾生多貪多瞋多愚痴,長壽、短壽、惡業、善業,佛雖先知非時不說』,佛雖然事先知道眾生有貪嗔痴以及有長壽短壽善業惡業,可是非時不說,不是講的時候不會講。『若眾生堪聞法,若眾生能夠聽這個佛法,佛為彼說』,佛為那個眾生來講。『若不堪聞』,假如沒辦法接受這個佛法。佛則不說,佛祂不會講。『如人重病不可療治,醫師捨去不與少藥』,好像人病太重了,沒辦法治療,醫師就不治了,也不給一點藥了,因為沒辦法救了。『文殊問佛:「未來邪見人,毁謗如來所說之言:『若使如來是一切智,何故待眾生作罪,然後制戒?』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未來有很多邪見人,就是見解不正確,他會毁謗如來所說之言,毁謗經典,若使如來一切智,如來祂是一切智者,何故待眾生,等待罪生作罪了,才制定戒律,祂的意思就是說:為什麼不事先制定戒律。『佛告文殊師利:「如此即是一切智相」,是說眾生作罪了才制定戒律才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眾生還沒有犯,就制定戒律,『人當謗我』。眾生就會毁謗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強說?』還沒有作罪就已經講戒律,那不符合一切智。『此非一切智』。佛就講:一切智要等待眾生已經作罪了,然後才制定戒律,都還沒作罪就制定戒律,無慈悲心,沒有慈悲的心,『也不饒益、也不攝受眾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