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靜坐---迴光返照


師尊慈悲--------靜坐---迴光返照
凡上坐之時必先心閒,二目平視空前。心平即性也,氣和即命也。未坐之先將坐之際,必先有此一段蘊蓄工夫,萬緣放下,沐浴洗心,如冬之退藏。人事多勞、若無此蘊蓄工夫,上坐之際,清濁未分,煩火必起,雖勉強做去,效力無多,其甚者則有損而無益也。
平視收取陽光與日月合其明也,二目迴光守竅、二目聚五臟六腑之精。
夫道也者,一陰一陽之謂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盡人而知。獨於上坐之時,平視未久,多將二目合閉,孤陰不生;有時二目平視雖久,而過去、現在、未來,雜念游思又纏綿不解,神不團者,光何能聚,獨陽不長。
故平視恰到好處時必須心清神足,目正光平,平視既久已恰到
好處,光迴竅中。
守竅不緊,而散其神,或則緊閉兩目,而陽光隔斷,陰邪阻滯幻
妄叢生,二目為之緊閉深鎖重門,天無開日。若閉兩目則與關門閉戶
何殊?
每至陰氣一動,兩不能撐持,即將兩目合閉陽光無從透入,是謂孤陰。
平視恰到好處時,簾不垂而自垂,垂簾即寓於平視也,團神一處,定光於一點,此之謂正法。
呂祖集云:垂簾貴乎得中,太開則外散,太閉則內馳。然但知凝神守竅,而不知迴光守竅,謂之為盲修瞎鍊。
神發於心,而光發於目,誠以靈明之心,不得靈明之目。
則上坐之際平視之時,因光聚神,用神定光,神入光中。
吾人修道,修此二目。二目為五臟六腑之精英。必須五臟六腑調勻,而後靈明在目。兩目瞳人關係腎水,若不絕慾塞漏,更難保其靈明。
綜以上各節而觀之:平視而迴光,迴光而返照。
師諭:絕慾塞漏實為築基之要。吾人辦道不特邪淫當戒。即正屪亦當力戒。夫所謂正者。舉種子關係而言。除種子而外皆謂不正。所以佛規亦云:既有子嗣急於絕慾塞漏由而進於性體圓明以謂上乘妙果。方不負十二萬年之大好因緣也。或者曰有子嗣者固應如是也。
孟子云:不孝者有三無後為大。三期伊邇浩劫頻催顧此失彼誠為可畏。無子嗣者又將如何。曰是不然也。如謂有後者既孝。則世之有子者可謂之孝也。如謂無後則非孝。則關聖仁義、武穆精忠、丹心萬古九玄七袓極步天宮仍不得謂之孝乎。
師云: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渡聚生。輔助我佛請袓宏誓大願道果圓成。則不特一世父母可了生死。即世世父母亦出輪迴。
---- 紫明院

刻刻迴光,時時返照,小則見性明心,大則成佛作祖



夫人起得身來,終日營營,絕不知此心去向。或有知存者又多用強制。強制則反傷其心。陰符經云:火生於木禍發必尅者,心也。人心至活而神當平其性,順其機以養之,不令一毫放逸,一毫勉強,一毫間斷。始可謂之養心之法矣。孔子所謂止於至善,老之似或存,釋之觀自在。蓋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機在目,目用內,而心即隨之在內,故曰觀自在。觀即反觀也,自在者,心自在也,人若反觀之久,不但心在,而心境定矣。神氣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其妙不可盡言者。了心經云: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今天日落,室內此暗不知從何而來,及點起燈時,此暗不知何處去了。要知燈無逐暗之理,暗無畏燈之情,此有彼無,毫不費力。燈可以喻覺,暗可以喻無明,應觀過去諸法,恍惚如夢,現在諸法,迅速如電,未來諸法,黑暗如漆。又觀世間一切有為之法,須臾變壞,歷劫以來受過無限苦惱,宜速遠離,行住坐臥皆應止觀 行。止是寂靜,觀是惺惺。或曰如何是明心,曰:虛心是明心,四相俱無,萬法皆如,如何是見性,曰:率性是見性,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白鬢老人曰:孟子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可見人之一心,易放而難收,學問吃緊處在此、功夫下手處亦在此。若能刻刻迴光,時時返照,小則見性明心,大則成佛作祖。了心經謂觀心得道,並非虛語。
---- 養真集

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
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覺,如何能引導人?點道為什麼要點嗎?當前即是真陽關,真水真火已具全,為什麼叫當前?你們點香是不是叫大家跪在那裏平心靜氣,他平心靜氣的時候就是一念不起萬緣俱滅的時候。所以點就猶如釋迦牟尼佛當時拈花示眾一樣,那不是心法那是什麼?還有別的心法比這個更神、更妙的?沒有!要了悟這一點,而且點,畫一個圈○無極○,一點⊙你想想看,「點」。是不是能成為一個面,能貫穿十方縱橫,那不是等於面能包羅萬象,那個是本性、本心。
第一寶—讓他們了解,因為點在這裡,讓你明心,讓你二目守玄,把萬念歸於一念,再把這一念放下來,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第二寶—真言就像持咒一樣,不管是禪宗、密宗都一樣的法,讓他們唸,像解脫學,他一直唸,唸到嘴巴不唸,他心裡還在唸,他找出他的心,然後主宰他的心的是誰—是他的本性。
三寶貫穿的是一種—真理、真常。彌勒就是慈,所以大家要抱著一顆慈悲的心去行,以後彌勒世界—那是大家個個是彌勒,而不是,你們去找有一位十八子姓李的姓什麼的,那是一個外相,那是假濟公假祖師,他們會引你們走邪走偏,而是你們每一個人是大公無私,至仁至慈,這就是彌勒,理包涵整個宇宙。
第一寶當你點,一點渾然那一剎那,那是真正的真人、無字真經。無極是「理」。太極是生兩儀就是你的心。無就是虛。虛靈是真空。理呢?就是因為它真空生妙有,所以我們有靈性,中庸才說天命之謂性,這個性這個天命不是你們身擔的天命,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天命,而是你們本性。我們把本性埋沒了就像一面古鏡灰塵很多,所以人心用事,你一人心用事,就落入了太極皇極了,所以有對待、有相、有形、有罪惡。所以這個「第二寶第一字」是廣大無邊無盡的妙性。「第二寶第二字」呢?就是用,無就是體,這個「第二寶第三字」就是你的自性佛。打一下你會驚覺一下,那個驚覺者是誰,但是你再分辨!剛才打我一下會痛那個已經是落入第二見人心。彌勒就是慈,要白陽弟子每一個人秉著一顆慈心,那不是佛是什麼?第一寶第二寶第三寶那是權設,那是一個法,讓你要修到理天返本還源。子亥合一表至誠,包羅萬象,要渡盡你自己的無數眾生,無邊煩惱,才能見自己無生老中,才能恢復赤子之心。

相對論


相對論
鄭武俊校長服務於啟聰學校,校地廣而且學生幾無勞動力,工友編制少,鄭校長常捲起褲管,背著鋤草機鋤草,有人帶著調侃的口吻戲稱:「您是校長,卻幹起工友的工作,不會覺得太委屈嗎?」鄭校長不假思索,脫口辯道:「您有沒有想到我幹工友的工作,卻拿校長的薪水,我倒覺得很划算呢!

彌勒淨土發願文


彌勒淨土發願文
弟子 O O O
一心皈命 兜率內院 彌勒尊佛 願白毫光 照燭我身
持佛禁戒 思念十善 行眾善業 於念念中 稱佛聖號
廣植福田 若臨命終 預知時至 身無眾苦 遠離顛倒 
如入禪定 捨報上生 蓮開即見 慈尊接我 與諸天眾
光消罪障 福智增長 眾生願渡 煩惱願斷 法門願學
佛道誓成 願隨從佛 降生閻浮 龍華樹下 成等正覺
我與有情 勤修供養 請轉法輪 常聞妙法 證不退轉
更得承事 供養未來 賢劫諸佛 盡未來際 無有空過
於諸佛所 廣修萬行 利益眾生 滿斯道願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回向文
願生兜率淨土中 蓮開即見慈尊容
悟徹緣生第一義 誓隨彌勒演真宗
誦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法界諸有情 速生彌勒兜率院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十叩首

玄關


玄關
玄關一竅,人之樞紐。性靈居存之穴,人自受孕,七日一陽來復,先有此竅。故修行家離此即是外法,名為神炁穴,又名方寸地,又名生死門。呂組詩曰:「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醒醒幾個悟。夜半鐵漢自思量,長生不死由人做。」佛教稱為「不二法門」、「正法眼藏」。道教名「黃庭」。易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又名「知止所」。大學云「知止而後有定」。乃人身大中之地也。天有斗柄天之中;地有須彌地之中;人有玄關人之中。帝堯傳舜「允執厥中」。子思著書體之,有中庸兩字,得其指示者,名曰「得道」。論語有朝聞道夕死之讚,子貢有性與天道不得聞之憂。梅仙鸞訓云:「道是路,理是法,千經萬卷證明他。翰墨文章滿天下,並無一人知道法,經論綱史人人讀,只少一指路變差。」二祖神光見達摩後,有詩曰:「不知到底一歸何,是以神光拜達摩,立雪少林為何事,只求一指躲閻羅。」此竅在陰陽上名太極窩,在八卦為離宮九紫,在五行為中央正位。子思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又言:「君子而時中」。悟本曰:「人皆有佛性」。不可自覺其小奈欠修養,故難成器。修道人須要識中。中者何?我也,性也。比如天在上地在下;日在東月在西;子在北午在南,莫不是由我一身指揮,比如泰山在東,泰東之人便曰:「泰山在西」。山動否?曰:「未」。人即是中。所以一切事物皆自我一身所分,故我為中也。內中是性,外中是身。天不大於人,人不小於天,天地如樹人如菓,一果能種若干樹,所以仙佛皆有翻天覆地之能力也。
「性理」性者信也。一切之主宰屬中,居玄關內貫滿一身,理者理也。理論一切也。「性在人在,性去人亡」得自先天而理後天。易經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五者父母也。肉身為色身,性王是法身。係言萬法從此出也。道有千門,惟此一性為正道。師云:「人身好比一間房,筋骨當樑柱,皮肉四堵墻,口為門子眼為窗,氣眼安到耳朵上。魯班不能蓋,多虧爹和娘。」仔細想想,一息不來身即不存,我所有者不過一性耳。在父母未生前,亦只一性,所以說未有天地先有此理。天地即壞,此理仍存,人性亦然。但在先天時,是乾性坤命,乾失中爻之陽變為離中虛,坤得乾陽成為坎中滿,所以人是離性坎命。今一貫所傳抽坎填離工夫,係由後天而返先天。即吾儒謂「厥性復初」。道曰「返本還原。」佛曰:「還我本來面目之義也。」

分別妄心


分別妄心
文殊菩薩身在佛國,聞佛說法,忽然心起一念見佛之心,剎那間立刻身在鐵圍山〈鐵圍山有兩座,在山之後便是地獄〉。只要起了貪念,不論是貪財、貪名、或貪見佛之心,皆是妄心。起了要見佛之心,當下認同了佛與眾生有別,有了分別心則是地獄。分別禍福吉凶,分別美醜好壞,分別生死涅盤,分別善惡是非,分別佛與眾生。只要有一念之分別心即墜入兩座鐵圍山中掙扎翻滾,終於滾入地獄。
文殊菩薩作此慈悲示現,即是在警告眾生:「不可起分別心啊!」
要如何不起分別心?佛陀指引我們一條路―制心一處。起心即是妄,即使是制心一處,但制心一處可以將我們無數無量的分別心先收向一心。再由一心回到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