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和尚翻牆

「和尚翻牆」的圖片搜尋結果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外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
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
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
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想像聽到老禪師此話後,他的徒弟的心情,在這種寬容的無聲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

藏在不禮貌的背後,更重要的事

「小孩看著蛋糕」的圖片搜尋結果

踏進咖啡店,一陣響亮的哭聲吸引了我的注意,循線望去玻璃櫃前有個小男孩,一隻手扯著母親的衣角,另一隻指著巧克力蛋糕的照片,說:「我要、我要。」絲毫不見照片後方「售完」二字。
也許是這兩個字太難,超越他可承受的範圍。小男孩完全沈浸在自己的堅持中,不斷搖晃母親的身體。
一旁的母親看得出來很尷尬,Hold不住小男孩的脾氣,只好把希望放在服務人員上:「你們廚房都沒有了嗎?幫忙一下,就讓小孩子開心嘛!」
店員有禮貌的回答:「不好意思,我們蛋糕都是現做的,賣完就沒有了。真的沒有辦法。」
媽媽:「一塊蛋糕而已,沒有這麼難吧!你們現在就做,應該很快就好。」
店員臉上寫滿無奈,試著想解釋製作流程,但媽媽就像跳針的留聲機,不斷repeat:「趕快做啦!」尖銳的聲線和小男孩如出一徹。
店裡頭被驚擾的客人開始竊竊私語,有些還拿出手機將鏡頭對準那對母子。隱約中,我聽到「禮貌」這個關鍵字、配上嗤之以鼻的笑容,很明顯的群眾做出了判斷,默默在心中下好標題,說不定待會就能在社群網站上看到這則消息。
那對母子可能沒料到,他們還沒走出店,店外早已排滿了愛窺伺的人們,等著對他們指手畫腳,評頭論足。
正當我還在思考著,為何這位母親會選擇在孩子面前,為難素昧平生的店員時,內場走出了一位矮胖的中年男子,表情凝重地靠近那對母子。
我感覺自己的手心微微出汗,生怕下一秒男子會出手傷人,讓這場鬧劇變得更加荒唐。
沒料到,那看似凶惡的大叔竟只是蹲下身,捱在小男孩身邊,用很溫柔的語氣說:「你很想吃巧克力蛋糕啊!」小男孩啜泣點頭。
「但蛋糕賣完了,你曉得嗎?」小男孩向後退了兩步,眼神望向母親,又收回來怯生生地說:「知道。」
大叔微笑:「你想吃蛋糕,但賣完了,你吃不到,很難過,好像胸口痛痛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跟媽媽說,要媽媽幫你想辦法,對嗎?」男孩再度拉拉母親的手。此刻,母親停止咆哮,瞪大眼看著眼前的男子。
你有感覺到媽媽已經很努力幫你問了嗎?」小男孩用力地點頭。
大叔伸出手摸了男孩的頭:「真乖!但叔叔告訴你,今天的蛋糕都賣完了,不是媽媽故意不買給你,也不是那個賣蛋糕的姊姊故意藏起來,就剛好你來就沒有了。叔叔知道你吃不到蛋糕很難過,但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結果,才算是長大的表現。你有想要長大嗎?」
「有!我明年要讀大班。」稚嫩的聲音搭配認真的表情,簡直和剛剛判若兩人。
既然你要讀大班,那你告訴媽媽:『沒有巧克力,沒關係。我們下次再來吃。』好嗎?這樣老師才會覺得你夠成熟,可以上大班的課喔!
小男孩轉過身,大聲地對著媽媽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吃蛋糕了。我要上大班,下次再吃巧克力。」
原本盛氣凌人的媽媽忽然找到下台階,趕緊和男子道謝,準備轉身離去。
男子喚住母親,從櫃檯上拿了張名片,客氣的說:「這位媽媽,我答應小朋友下次來有巧克力吃,為了不讓他失望,能否請妳來店前,先打個電話給我們,我們好為你們先保留。這樣就不會讓小朋友因為失望又難過的哭了。」
母親接下名片,用力點頭,緊咬的下巴、微顫的雙唇,彷彿在忍住淚,不讓情緒溢出來。
那瞬間,男子不只融化了小男孩的心,同時,也給了那位無助的母親最具體的安慰。
他並沒有指責這對母子不禮貌,不懂得尊重人。恰恰相反地的是,他深刻地明白一個人要展現出禮貌,前提是他得先具備消化「失望和挫折」的能力。
當一個人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失落,他便會任由情緒綁架自己的理智。偏偏禮貌這種程式,是安裝在大腦最後期的區域,若非有一定的修養和自制,是很難打敗情緒,突圍而出。
假如剛剛,男子沒有先承接住男孩的難過,幫助他鬆綁情緒的枷鎖,直接要求小男孩要遵守大人的規矩,小男孩是不可能學到「即使挫折,我們還是能夠保持著彈性和希望」。
就像他的母親,容易被意外給困住,一旦超乎預期,就失去應變的能力,只能用最原始的反應,強迫別人配合。
也或許這位母親在過去的生命中,沒人告訴她該如何面對失落。於是她不知道該如何消化孩子的挫折感,只能把這麼大塊的情緒,Control&C+Control&V,原封不動再丟向店員。
一個小小的情緒流彈,瞬間造成三個人重傷。孩子為難母親,母親為難店員。
好險!男子用包容打斷了這個骨牌效應,一旁用眼神持續圍觀的客人們,又恢復了嬉笑聲。
看著那個男孩,我忽然懂了。
「當一個人不禮貌的時候,不是因為他很壞,可能他真的太失望了。重要的不是給他最想要的東西,而是讓對方理解:他的難過,你收到了。當沈重的情緒被接住,他才能看到自己還有別的選擇。」
最後,獻上我最崇拜的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Irvin Yalom)書上的一句話~
當一個人能接受選擇的有限性,他才能優雅的長大。
祝福你成為一位實至名歸的「大人」
文:諮商心理師 楊嘉玲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寬容


當佛陀在世時,有位“阿阇世”王,為了奪取王位,害死了自己的父王“頻婆娑羅”王,自立為王後不久,知道弑父的罪報後,開始心生悔惱,由此而全身發熱生瘡,臭穢不可聞,經治療後,病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越發嚴重,雖經別人勸請,往佛陀處求取忏悔解救,仍自慚形穢不願去。
  頻婆娑羅王雖被兒子殺害,但他生前信佛虔誠,深知身心的虛幻無常,故不只沒有任何的怨恨,而且在知道兒子的情況後,反而顯靈勸告兒子,告訴他,他是佛陀的弟子,願以佛陀的慈悲來原諒他,而且佛陀就快入滅了,如果不趕快去,就再也見不到佛陀了,因為除了佛陀能救他,使他不墮入地獄外,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解救他了,受到父王的寬宥和催促,阇世王因此前往求見佛陀,因而得以獲救。
  頻婆娑羅王的寬容,真是令人感動,他展現了寬容的真義,由此難能可貴的寬容,他不只原諒了兒子,也從而更升華了自己!
  所以,寬容不止是一種思想,更是一種可以實踐的本質,因為它是每個人都具足的一種無限寬闊廣大的“空性”本質。
  當我們往清淨的自性回返時,學會寬容別人,就是學會寬容自己,給別人一個改過的機會,就是給自己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所以,學會寬容,就是一個不斷在學會超越自己,超越執著的過程,當我們愈能寬容,我們就愈淨化自己,使自己愈趨向光明的升華。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深深的發願:
  願寬容,在過去,所有曾經毀謗、嫉妒、輕視、毀辱、欺騙,甚至傷害、戕害、殺害我的人!
  也願寬容,在現在,所有正在毀謗飛嫉妒、輕視、侮辱、欺騙,甚至傷害、戕害、殺害我的人!
  更願寬容,在未來,所有將要毀謗、嫉妒、輕視、侮辱、欺騙,甚至傷害、戕害、殺害我的人!
  願生生世世寬容,直到永遠。

赦免犯姦淫的女人




約翰福音 8:1-11 於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穌卻往橄欖山去,清早又回到殿裡。眾百姓都到他那裡去,他就坐下,教訓他們。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他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他怎麼樣呢?」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 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說:「婦人,那些人在那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他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大肚彌勒佛

大肚彌勒佛又稱大肚彌來佛。中國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將其尊俸在寺廟的前殿。由於大肚彌勒佛像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因此深受信眾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見到佛像時,激發出輕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這樣的對聯與彌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啟迪人們寬容的心靈。為佛法莊嚴的寺廟帶來愉悅的氣氛。

  那麼,彌勒佛是如何成佛的呢?事情是這樣的:

  當時,阿那律尊者說完自己的故事,佛祖從外面進來,聽到阿那律尊者說過去的故事,就告訴諸位比丘:你們剛才說了過去的故事,我來給大家說說未來的故事。

  閻浮提的土地變得方正,到處是平原,沒有山川。地上長出柔軟的草,就跟天衣一樣。當時人民的壽命是84000歲,身高八丈。人民都長得很端莊,性格仁慈和順,都修十善業。當時有位轉輪聖王,名叫具也,當時有位婆羅門家中生了一個男孩,名叫彌勒,全身紫金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彩照人。

  那時,彌勒出家學道,證果成佛,普度眾生。在龍華樹下,彌勒佛三會說法,裡面得度的眾生,都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當中種福的眾生啊。有的是供養三寶,有的是能夠持齋戒,燒香、燃燈禮佛的,這些人都將在龍華三會中得度。龍華三會將度化釋迦牟尼佛遺教的眾生。

  當時,彌勒聽到佛祖說賢劫第五尊佛的故事,就長跪對佛祖說:我願意做那位彌勒佛。佛祖告訴他:正如你所發願的,你將來就是那位彌勒佛,剛才說的度化眾生的事跡,都是你將來成就的。當時,會上還有一位比丘,名叫阿侍多,也長跪對釋迦牟尼佛說:我願意當那個時候的轉輪王。佛祖告訴他:你啊,在漫漫長夜中,貪圖快樂,不能了脫生死啊。

  當時,大眾聽到佛祖為彌勒比丘授記成佛,還叫彌勒佛,都很想知道裡面的故事。阿難尊者就起身問佛祖:彌勒成佛,還叫彌勒,不知道這個名字有什麼來歷呢?

  佛祖告訴阿難尊者:認真聽,認真思考。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的時候,閻浮提有一位大國王,名叫昙摩留支,統領閻浮提,管轄84000國,6萬山川,800億村落,有2萬夫人宮女,1萬大臣。

  當時,有一個小國很富裕,國王名叫波塞奇,當時,弗沙佛剛剛成佛,就在這個國家度化眾生。波塞奇王和大臣都專心供養弗沙佛和眾僧,沒空去朝見昙摩留支王,也沒空去朝貢,連消息都沒有了。當時,昙摩留支王就責怪他,派使者去問責。

  使者到了之後,就宣讀昙摩留支王的命令:這一年以來,連音信都沒有了,你作為臣子,為什麼違背常理呢?你是不是准備造反啊?當時,波塞奇王自知理虧,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就去見佛。弗沙佛說:大王不要擔心,你就回答說,佛在我國,早晚侍奉佛,所以沒空觐見大王,國內的財物,也用於供養佛和僧眾,沒有東西可以朝貢大王。波塞奇王聽了之後,就按照弗沙佛的說法回復使者。使者就回去禀告昙摩留支王。

  昙摩留支王聽了之後,大發雷霆,召集諸臣商議,大家都說:那個波塞奇王桀骜不馴,我們應當去攻打他。昙摩留支王就親自帶兵過去討伐波塞奇王。軍隊到了附近,波塞奇王才知道,於是非常害怕,趕緊去見弗沙佛。佛祖說:不用擔心,你親自去見昙摩留支王,還是用前面那個理由解釋。

  波塞奇王就帶領群臣,前往邊界拜見昙摩留支王,禮拜問訊之後,站在旁邊。昙摩留支王責問他:你為什麼不來觐見我啊?波塞奇王說:佛祖出世非常難得啊,佛祖目前在我國度化眾生,我每天早晚都侍奉佛祖,所以導致沒有時間朝見大王,這是我的失職。

  當時,昙摩留支王又責問他:你為什麼中斷了朝貢呢?波塞奇王說:佛祖的徒眾叫做眾僧,持戒清淨,是世間所有人民的優質福田,我們經常供養他們,所以沒有盈余可以供養大王啊。昙摩留支王聽到這個話,就說:我先去見佛,等我見佛回來,再治你的罪。於是就與群臣前往弗沙佛所在的地方。

  當時弗沙佛被大眾圍繞,都各自靜坐入定。有一位比丘,入了慈三昧,放出金色光明,就好像大火一樣。昙摩留支遠遠地見到弗沙佛,光明比日月還要明亮,大眾圍繞,就好像眾星捧月一樣。於是就向弗沙佛行禮,如法問訊。然後見到那位入慈三昧放金光明的比丘,他的光明最為奇特,於是就問弗沙佛:這位比丘入了什麼定啊?居然有這樣的光明?

  弗沙佛告訴昙摩留支王:這位比丘入了慈三昧。大王聽到之後,更加欽佩敬仰,說這個慈定居然有這樣的光明啊,我也要學啊,我也要學習慈無量心啊。發了這個願之後,非常羨慕慈三昧,心意變得非常柔軟,不再有殺害之心。當時,他就請佛和眾僧去他的首都教化眾生。弗沙佛同意了,准備擇日出發。

  當時,波塞奇王聽到弗沙佛要去昙摩留支王的首都,心裡戀戀不捨,又有些怨恨,心想:如果我是大王,那就要讓佛祖常住我國,現在因為我是小王,所以沒辦法啊,只能眼睜睜看著佛祖被大王請走了。

  於是他就問弗沙佛:各種王當中,什麼王最大啊?弗沙佛說:轉輪王最大。波塞奇王於是就發願說:希望以我供養佛和眾僧的功德,發願希望世世常作轉輪王。

  當時那位穿珠師聽到阿那律等多位尊者以及佛祖所說的故事,這才知道自己雖然損失了十萬傭金,卻撿了一個比天還大的便宜啊。於是也發了無上菩提心。其他與會者,聽到佛祖所說,有的證了初果乃至四果,有的發了無上菩提心,有的住於不退轉地,大家都歡喜奉行。

明君唐太宗

「唐太宗 魏徵」的圖片搜尋結果


唐太宗將魏徵當作是最好的夥伴和朋友,當然也是最好的君臣關係。很多事情都會與之交流。而魏徵也會藉機勸諫唐太宗。
文德皇后安葬之後,唐太宗非常想念她,於是就讓人在苑中搭建了一座樓台,可以常常登樓眺望昭陵。一天唐太宗邀請魏徵一起登樓。唐太宗問魏徵:「賢卿看到了嗎?」魏徵回答說:「臣年紀大了,老眼昏花,看不到。」太宗指著昭陵的方向讓他看。魏徵說:「這是昭陵嗎?」太宗說:「是。」魏徵說:「原來皇上是在說昭陵,老臣以為皇上眺望的是獻陵呢,如果是昭陵,那老臣早就看到了。」太宗聽後十分慚愧,於是命人將樓台拆去了。
獻陵是唐太宗的父親李淵的陵墓,而昭陵卻是唐太宗的皇后的陵墓,魏徵藉此來提醒太宗不要忘本,真是諫臣的本色了。

宰相肚裡能撐船





呂端在當宰相的時候,遭到了很多小人的攻訐,呂端大人無心情和他們爭論,於是就離開了官場,背上行囊,帶上書童告老還鄉了。正當走到家裡面的時候,看見門口鞭炮聲響起,原來呂家的老大正在辦喜事,這時候家裡面也沒有通知呂端回來,鋁端自己回來了,當地的縣長立即跑到呂端的面前獻殷勤,說自己帶了多少多少禮品,沒想到呂端把自己辭官告老還鄉的事情告訴了縣長大人,縣長大人竟然帶著禮品走了,真是見風使舵呀!
誰知當縣長沒走多遠的時候,京城裡面突然下了諭旨,說是要重新啟用呂端當宰相,這下子縣長要完蛋了,於是縣長大人趕忙落下自己的臉皮去呂端送禮賀喜,呂端也不說什麼只是笑笑,可是這位在呂端身邊的書童卻發了話。最後還是被呂端原諒了,不過這位縣長也得到了懲罰,最後給新娘抬了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