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金剛經-14 大乘金剛經論 四十四章佛道正果論四十五章不持五戒論

是故少年修行得其正法,即成佛道。找到了沒有?()找到了喔。所以我們假如說少年來修行的話,因為對凡塵的感染比較少,修起道來比較好修;年歲大因為我們在凡塵的遭遇多,變成比較心清靜不下來,修得比較困難。那少年的時候、可是我們少年都對凡塵充滿好奇,所以要得正法比較不容易。我們知道說得到這個正法非常的難得。要在我們年歲比較大的時候,才會知道說什麼樣才叫正法。不然我們很多凡塵的修持方法,那很多都是中間的過程,那中間的過程每一個法門,你努力修的話它都會有成就。那有成就了以後我們容易住相(就是住在那個成就的裡面)。那對正法的部分就比較缺少判斷的智慧,那我們年歲比較大的時候,對這個判斷就會比較可以理解、比較,知道什麼是屬於正法,那什麼法不正,比較會知道。可是當我們判斷能力強的時候,我們凡塵的感染也比較深,修起來要除掉我們的凡塵感染,就要用很多的力道,來除掉我們一些脾氣以及不良的習慣。所以少年修行得到正法就可以成佛道,所以在佛來講成佛成道都不困難,只要你得到正法,正確的修持方法,都可以成佛、都可以成道,就怕我們自己的觀念有所偏差。那麼二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這個二十歲跟少年差不多啦。二十歲也算是少年。那強調的都是得到正法,正確的修持方法。

   各位前賢,對正確的修持方法都知道嗎?都知道正確的修持方法嗎?我們用簡單的來講,就是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修不生不滅的佛道,這個就是正法,正確的方法。這個因跟果都一致的。不生不滅的因修不生不滅的果,因果一致,這個就是正法。所以,我們就在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簡單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萬緣都放下了、一念不生,那所有的妄我們都放下了,妄就沒有啦。那真咧,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呈現。那我們用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修道,叫做得正法。所以我們都得到正法,就可以成佛、就可以成道。所以各位要對自己有信心,那我們就是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都不困難,不會說很難做到,不會。就是只要我們萬緣都放下了,那個所有的妄我們都放下了,真就呈現,那真呈現的時候,我們就用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道,這個叫做得正法,正確的方法,修持方法非常正確,可以成道、可以成佛。

   三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所以這邊他得正法都擺在最重要的位置,都一定要得正確的方法。假如說我們用凡塵生活的生滅心來修道,那個就不會成道。因為生滅的心求不生不滅的果位,因果不一致。那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就是得正法。

   那麼四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五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六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七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八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所以後學都講說釋迦牟尼佛非常有耐心,祂不會說概括一句話就好了,從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一直講講到八十歲,都沒有中間落掉,都不厭其煩的都說,只要你在那一個年歲,你得正法,都可以成道、都可以成佛。所以我們了解到說,重點都是在得正法。那麼男子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女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所以各位就可以瞭解,得正法非常重要啦。我們就是一定得到正確的方法,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因果一致,才會成道、才會成佛。所以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那個真心佛性。那麼富貴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貧賤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所以我們在凡塵修道的位階,它是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那佛祂講,我們富貴、貧賤都是果報,我們前世所造的因果,現在接受那個果報。所以福報跟坎坷的生活都是我們自己找來的果報。所以佛不看這一些啦,說只要你把那個都還清了,就回歸到我們清淨的那個本性回來。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年歲、不管是什麼的身分,富貴貧賤都沒關係,只要你有心得到正確的方法,然後都可以成道、都可以成佛。那麼帝王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縱然做到總統、做到皇帝然後得到正法,一樣可以成佛、一樣可以成道。宰官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所以我們當官的能夠得到正法,一樣可以成道。乃至人與非人,這個人就是我們人道。非人就是天龍八部,那個就屬於非人,它不是人。所以我們瞭解說,人與非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所以重點都是在得到正確的修行方法。所以我們了解說,人與非人性相平等,還記得嗎?那個四祖對法融禪師所講的: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

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有沒有?記不記得?都要趕快看筆記啦喔。就是沒有記在腦海。假如說我們是記在腦海的話,就一下子就可以全部都把它翻出來。因為它有講到人與非人性相平等。所以,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就是跟佛沒有兩樣),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

   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

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我們都是這樣啊,行住坐臥,觸目遇緣,全部都是佛的妙用,快樂無憂。各位前賢,憂不憂啊?憂不憂愁啊?沒有憂愁的理由啦,都是很快樂,那我們有煩惱、有憂愁是我們自己找來的,我們自己很聰明,找一些煩惱、找一些憂愁,然後我們就很煩惱很憂愁,就寧願過那種苦的日子,不願意快樂生活。願不願意快樂生活啊?(願意)。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本來就是很快樂,都是佛、每一位都是佛,所以,不要在我們的見解裡面自己不願意成佛、自己願意當眾生。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的見解害我們很慘。我們為什麼六道輪迴,都是我們的見解不正確。假如說我們的見解都正確的話,我們不會六道輪迴啦,那因為我們都是顛倒,眾生顛倒,把那個不生不滅的都拋掉,把那個生滅的緊緊的就抱住,所以這樣啊顛倒。我們就受苦連連,苦不了(台語),各位前賢,苦的完沒(台語)?苦都了()了,沒有苦啦,沒有苦可以吃。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得到正法都可以成道、都可以成佛。而且每一個都是佛、每一個都是菩薩,我們都是活菩薩,所以要快

15快樂樂過活菩薩的生活,不要自找苦吃啦。

   所以,人與非人,連那個非人,龍(天龍八部)那個全部都非人,那它咧,性跟相,它的佛性跟它的形相,跟我們都一樣、沒有差別啦。我們很幸運有人的身體可以修道,所以十方諸佛人道修成,我們可以修成道的一定不要放棄。那麼,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有男女等,得見真明師,修行得正法,無一不成佛。所以我們了解到說,有男女,就是我們在凡塵已經有現相了,能夠得見真明師,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真明師。然後我們都修行又得到正法,每一個都授記,就是可以成佛、成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所有的啊,無一不成佛,就是全部都成佛啦,都會成,要對自己有信心。這個就是四十三章智愚迷悟論。

   我們有智慧了,就能夠領悟真理;那假如說我們愚癡就迷昧,那迷昧我們就著重在現相,所以智跟悟是連帶,我們有智慧就能夠領悟;那假如說我們沒有智慧,就是愚癡,那愚癡就迷昧,迷昧我們就造業,造業就要受苦,受苦更愚癡、更迷昧,那就這樣綿延不絕。那我們有智慧能夠領悟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可以修正成佛、成道,都一定可以,要確立我們的信心,每一個都是佛菩薩、都是佛,所以要先自己建立,我就是佛,行住坐臥,都是佛的妙用,在凡塵的生活全部都是佛在指揮,不給六根當家啦。

   各位在生活之中還是給六根當家嗎?一定還是的啦。因為給六根當家太久了,一下子要把它轉移過來就是很不容易,不過我們一定要啟發,後學就講,我們現在有能力可以請佛性當家,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佛性當家,條條大路都通理天,假如說我們現在不請佛性當家,我們給六根當家,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佛性沒有主宰的權柄,祂要走東往西都沒有路,所以要知道,那六根它又不負責任,一口氣不來,它(六根)撒手不管,我們怎麼樣它都不管,那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這個收拾善後啊,我們就知道我們六根造了多少業啊,這個佛性祂收拾不了,我們要受業力推促、然後又去現相、又在六道輪迴,所以要知道這個嚴重性,所以後學都一直在鼓勵,『寧可生前防死路,莫待死時後悔遲』。我們一口氣不來,啊,我都還沒做,來不及了。我們要講:唉呦加在(台語),我都有做,好話對不對?加在(台語)。不要說:知啦(台語),要災(台語)那時候我就給佛性作主。太慢了。所以我們現在雖然說,有一點點不是很順心如意,要佛性當家不那麼簡單,可是要知道,佛性是主人,六根是俾女跟奴才,它自己會退位,只要你堅持了,請佛性當家,那我們佛性是一個絕對體,祂沒有兩邊、沒有相對,所以我們遇到什麼事情,沒有喜歡討厭,既然沒有喜歡討厭我們沒有取捨,那沒有取捨所有的行為動作都不造業,那不造業我們不受苦,都解脫了。所以我們要知道說生活上的解脫要自己努力,不是求仙佛幫我解脫,仙佛是沒辦法啦,仙佛是告訴我們真理,我們要去實行,只要我們實行真理,自己都很寬廣的道路可以走,所以我們就要請佛性出來當家,那當家了以後,你就會知道,真的是行住坐臥,都是佛的妙用,整個呈現都是佛,已經沒有對待。不像我們現在生活之中對待很大,有喜歡有討厭,有喜歡討厭以後就有取捨,有取捨以後有行為動作,行為動作以後業已經形成,已經造下來了,造了業就要受苦,這個是真理所鋪排的道路,我們要相信就是這樣。

   那我們現在,在生活之中盡量就是能夠萬緣放下,不要起心動念,知道念就是業,我們造了業就要接受果報。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能夠運用我們的覺,知道心裡在想什麼、知道身體在做什麼,都覺。那麼有這個覺,各位就可以了解,雖然說很容易入手,可是它()非常的深,我們愈進入就會愈深,開始的時候知道心在想什麼、身體在做什麼,很簡單。可是當你一進入了以後,你會發現,唉呦,我心裡所想的怎麼這麼粗淺,怎麼這一些沒營養的我都一直在起心動念,你自己就會調整,然後這一些沒有營養的念頭,你自己就會取消,不給它呈現。然後你愈來就會愈發現,愈深入你自己清淨的本性,光明都整個發揮,整個佛性的光明都一直呈現。所以各位就是要瞭解,那個覺真的就是沒有無明了。那沒有無明不造業,不造業不受苦。所以我們在生活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佛的境界,就已經在佛的領域生活,整個都是天堂,就在我們凡塵現相之中都是天堂、都是快樂,沒有負面的。那我們一生就會過得很如意,縱然一口氣不來我們也沒有遺憾,然後也很逍遙自在條條大路都通理天。

   所以我們了解說,保持智,就能夠領悟。不要愚,就迷昧了。所以這個43,智愚迷悟,所以我們就很清晰的整個都知道。

   那麼44章,佛道正果論

【修道正果論第四十四】

  於是文殊菩薩曰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何不修。不得成佛。世尊曰。非是不得成佛。只是業債廣多。何以故。一切眾生。迷頑顛倒。從無始以來。不種善根。只造惡業。冤冤相系。業業相纏。你不放他。他不放你。結成業網。彌滿世界。是故出入三途。往來六道。相逢相遇。相害相吞。遞相報應。無有了期。假如債滿。生人道中。又無善根。不逢正法。假若得逢。諸根暗鈍。重重魔障。不能進功。所以不成佛道正果。

這個佛道的正果,於是文殊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何不修,不得成佛?」所以這個文殊菩薩很慈悲,他說我們一切的眾生有佛性啦,那為什麼不修咧?不修就不得成佛、不得成道。世尊曰:非是不得成佛,只是業債廣多不是我們不想成佛啦,只是我們的業障、業債很多啦,都來討、討到讓我們不想修啦,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知道說,這個業債,我們累生累世所造的業債非常的多。所以後學就講,我們現在的生活一定不要起心動念,不要有念頭,然後不要做了一些負面的行為,那這樣的話我們不管累世有造了多少的業,因為我們緣都不造,累世的因雖然有,可是現在的緣我們都不讓它呈現,那麼因遇不到緣不會呈現果報,那果報不呈現,我們就不用接受。所以真理裡面,有告訴我們這一條道路,我們累生累世不可能說不犯過,一定都有做錯的時候,那已經六道輪迴太久,累積的過錯也太多,所以各位就可以瞭解說,我們想修持、看一些修持方面的書籍,只要一看了喔,眼睛就澀澀的,要睡覺了啦,都睜不開就看不下去,那個就是要了解到,那個是業障障礙,不給我們進修,因為我們一進修了以後,他就要不到債了,那我們都不進修的話,那輪迴的路上一定會遇到我們,你跑不掉的,一定會遇到。那假如說我們真的進入真理世界,努力修的話,那按照我們所講的:你都不起心動念、也不行為負面,那這樣的話,雖然累生累世造了太多的罪業,可是因為沒有緣,它呈現不了現相,那呈現不了現相我們就不用接受果報,那罪業都消滅;可是只要我們走回頭路,那罪業又來了,它不會放過我們。所以要了解說,只要我們不造業緣,那個業的緣都不造,所有的因它就在倉庫裡面,它不會發芽、不會呈現果報。所以業債廣多,我們可以有方法、就可以走過這個關卡。

   所以你看那個佛的十大弟子,那有一個,只要佛一開始講經說法,他就開始打瞌睡,那個叫什麼名字阿那律,阿那律只要下課精神都來了,非常有精神,只要上課他(阿那律)就打瞌睡,所以就被佛罵,你這個螺絲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就是沒有辦法聽到佛的名字,阿那律被佛一罵很傷心,怎麼我堂兄(指釋迦摩尼佛)罵我罵得這麼厲害啊,自己的哥哥,所以他(阿那律)就七天不睡覺,那我們眼睛以睡為食,睡覺的時候眼睛在吃飯啦,所以眼睛就是一定能夠晚上閉著眼睛睡覺,眼睛在吃飯了,吃飽了早上醒過來它又睜開眼睛,又可以用了。所以要了解到,只要我們七天都不睡覺,眼睛都不闔眼,那我們就瞎了、眼睛就瞎了,就看不見了。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說,眼睛我們都要閉目養神,眼睛要閉下來然後讓眼睛吃飯,你都不閉目養神那就眼睛看不見。那佛就愍念他那麼精進,

   就告訴他我們有金剛正眼,不用眼睛可以看這整個娑婆世界、所有景色都可以看,然後就教阿那律修,真的阿那律修,已經成了,不用眼睛可以看到凡塵所有的萬相,真的厲害。那我們每一個的佛性一性圓明也一樣,不用眼睛也可以看,不過我們還沒有功夫修,不要試著我七天不睡看看,接下來你就要拿拐杖,眼睛就瞎了,這時候可沒有人教你金剛正眼。我們要了解那個要成道、成佛才有那個功力可以教你怎麼樣修金剛正眼,其實那個修的法都不是困難,只是我們的恆心、毅力都不夠,所以就沒辦法修成。不然我們那個一性圓明,我們的六根都聽佛性的指揮,所以你只要把一性圓明發揮到淋漓盡致,你不用六根你都會了了分明,可是我們修持正道,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修最高的佛道啦,不講這個奇奇怪怪,因為奇奇怪怪人家都會攻擊,說你那個不正確,所以我們就用最普通的方法、最平凡、最平實、最平淡、最平常,這個法來教大家。然後都能進入行住坐臥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都能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所以我們知道,佛就講,不是我們眾生不想成佛啦,是我們的業債廣多,太多了啦、多到我們都負荷不了。所以後學就講,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我們從無極理天要到凡塵來降世的時候,只有一念無明生三細,非常少的業債。我們起心動念的業,那個業債非常少,差不多十塊錢的業債而已,差不多十塊錢而已、欠十塊啦。因為我們已經有業債了,然後那個業已經呈現,就把我們的般若妙智慧轉成能見之見,本來是般若、是我們的智光(智慧的光芒),可是變成能見之見,既然有能見就有所見,就變成生滅啦,既然有所見了以後,就變成現相。

    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業相、轉相、現相,三個都沒有形相,雖然有業相、有轉相、有現相,可是都沒有形相,這個時候都還在空中啦,只是醞釀、已經醞釀有了,那我們了解到,我們要看我們的業相(業、我們造的業、一念無明已經起心動念),好,我要看看我的業到底多少,然後業相沒有形相看不見,然後我們一直要看,就瞪目啊、就發勞,就是說我們眼睛都不眨、一直看一直看,這個叫做轉相,一直看一直看。本來都沒相啊,業沒有形相,我們一直要看,就轉相。那一直看、看到我們眼睛都花了,真的就現相,就結暗為色,被我們看到真的有相出來,山河大地就是這樣產生啦。各位前賢冤不冤枉?很冤枉喔,本來就沒有,那我們硬是要看、看到有啦,那就真的就有。所以後學說這個道理,假如說你是住在比較鄉下黑暗的地方,然後又有些樹木、又有竹林,然後你看,你仔細看,有鬼!(哈哈),你仔細看,每一次你到那個地方,有鬼,你仔細看喔,鬼真的現相給你看,奇不奇怪?很奇怪喔。那真的喔,就是這樣,就是從我們的妄想之中呈現,所以我們整個凡塵都是這樣,都是假的啦,都不真,都是因為我們的妄、我們顛倒,然後才呈現萬相,山河大地也是這樣、都是假的,可是我們都把它當成非常真。所以佛才說我們顛倒,我們眾生顛倒,哪一天我們都不顛倒了,我們都成佛了啦。那個時候我們就是了解到,原來只要落入形相都是假的、都會變化、都有生滅,那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祂沒有形相、不會生滅、永遠都在,可是我們對永遠都在的佛性,我們從來不用心、從來不去研究,顛不顛倒?真的很顛倒喔,這麼真的東西,我們都不研究,那麼假的東西喔我們很注重,我們注不注重形相?你看喔,長的美、長的醜我們注不注重?很看重對不對,那美跟醜是不是很快變化?對不對?那我們對很快變化的東西我們很注重;我們對不會變化的東西,我們都忽略、不管祂,祂又沒有形相,這麼漂亮的東西我們都不追求,聰不聰明?真的稱不上聰明喔,可以說我們都是很笨,因為很笨才會六道輪迴,假如說我們是聰明,然後知道說凡塵萬相都是假的、都是生滅,然後我們看淡、不住相,只要不住相喔,佛就跟我們講,離相名佛,各位就可以了解,容不容易?離開形相了你就是佛,我們都不願意離開形相啦,對不對?願不願意離開?我們對形相是非常在意啦。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眾生的顛倒、程度真的很深。要我們都不顛倒,真的要走入真理世界。真理祂都不會變化,那我們現相都會變化,那會變化的喔我們都很注重,你看所有的廣告,那個假如說它不變的、是死板板,我們都不看。它一直在變喔,我們都會變它吸引,會變動的我們才注意、才會去關心。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一定要回到沒有形相的佛性本體,祂沒有形相可是可以指揮我們身體,我們的形相都是沒有形相佛性在指揮啦,那個沒有形相的我們都忽略祂,沒有研究,所以我們為什麼這樣的日常生活,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這樣一直經過,就是因為都是從形相在指揮我們,不是那個佛性在指揮啦,都是形相在指揮。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一生很快啊,轉眼就過了,再來已經是百年身啦。

   後學有聽那個那個大吉祥裡面有一首歌,說我們人生一回首已經是百年後,各位有聽過嗎?後學一聽的時候,後學眼淚都掉下來了。真的是這樣,我們一回首已經是百年後,百年以後了啦,就是一生已經過了,都已經要努力的地方都來不不及了,所以我們要愛惜現在可以主宰的時候就要好好利用,啟發佛性出來當家,各位有決定性了沒有?決定要啟發佛性當家了沒有?(),一定要請佛性當家,這個六根就請下來,說你這個俾女跟奴才你不要佔據位置,就讓一讓佛性來當家,這樣的話我們修道就成功了,我們最困難就是在六根當家跟佛性當家,這個地方最不容易轉換啦。我們能夠轉換的過去,我們的脾氣毛病也都沒了,貪嗔癡慢疑也都沒了、都降伏了,最難降伏的就是我們六根、六根最難降伏。

   那佛就講:何以故?一切眾生,迷頑顛倒,這個講得蠻厲害啦,我們迷昧了很頑固,各位頑不頑固?不承認啦,可是就真的啦,很頑固,都很固執,我們都很固執、迷頑然後又顛倒,我們眾生顛倒,把真的看成假的,把假的看成真的,都顛倒。那麼從無始以來,就是沒有一個開始的時間啦,各位前賢,我們的人生從哪裡開始?從這個元會?從上個元會?從上一百個元會?從上一千個元會?我們從哪裡開始?無始啦。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無量無邊的元會,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到現在。那什麼時候結束?沒有,沒有結束的時候啦,都這樣一直綿延不絕。所以我們瞭解說,哇~這個時間真的都是綿延不絕。從無始以來,不種善根,只造惡業,我們的眾生,我們有求道、有修道都還好啦,都有種善根,然後惡業都不造,可是以往我們沒有修道的時候,就是不種善根,然後只造惡業,就是不好的我們都一直造,然後好的都不做。然後冤冤相繫,就是互相之間都不願意吃虧,都是互相之間互相纏繞,都我綁著你、你綁著我,都互相綁住了,所以冤冤相繫。業業相纏,所有的業都纏繞,我們都被業、業障綁整個住了,你不放他,他不放你,都互相之間、就是不放。所以我們現在,在生活之中萬緣放下,放不放?(),全部放,沒了,對不對?這個不會說你不放他、他不放你,就這樣互相纏繞、綁得很厲害啦,都綁住了;所以我們不會,我們全部都放開,全部都放下,萬緣都放下;那麼不放他、不放你,就結成業網,那個業就變成一個網,我們就就脫離不了業網、在網子裡面,彌滿世界,整個世界都是業網。

   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凡塵就是這樣,互相之間就是勾心鬥角,就是都是計算、算計怎麼樣過好的生活。是故出入三途,往來六道,所以我們就出入、進入三惡道,那個刀途、血途、火途,就是三惡道,我們都從三惡道出來又進入三惡道。然後往來六道,我們在六道輪迴之中,就一直綿延不絕、一直輪迴。相逢相遇,相害相吞,我們在六道裡面就會相逢、會相遇,有互相之間勾心鬥角,又會遇到勾心鬥角,就是這樣,沒有了期,都會互相、因果是決定。相害,互相之中相害、然後相吞,就是出生到畜牲道的時候,我們在人道,然後要補身體,吃肝補肝、吃肺補肺。所以我們在凡塵都相害相吞,就是互相之間相殺,殺了以後就吃,就要補身體。遞相報應,遞就是傳遞。就是一個接一個,遞相報應。所以我們瞭解說,因果是定理啦,都一樣,不會弱了。所以我們就是要有大的涵量,不要心胸很狹隘。無有了期,沒有結束的時候,我們都是在苦海裡面一直在受苦,然後我們造了業又使我們免不了苦,一樣在苦之中。假如債滿,假如我們債已經還清了,生人道中,所以我們了解在人道之中出生,就是很難得,人身難得,那不要說生活得很苦、很不如意,要知道說有人的身體可以修道、可以成道、可以成佛。

   那假如說剛還滿債喔,在人道之中又無善根,就是出生在凡塵的時候,他不會有這個善根,所以假如說我們渡人都渡不動的時候,那個時候不要洩氣,因為假如說從三惡道出來,才第一次有人道,那他整個、他的八識田中、他的性分裡面沒有一點善,所以你要他行善不可能,求道那更差的遠,所以那個時候要用最淺的方式種善根,說你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個都很簡單的啦,然後經過三十年,三十年一世啦,然後三十年以後,他有一點聽的進去,所以會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然後接著再進入第二個三十年,累積下來六十年,大概你邀請他說我們到寺廟去拜拜,他可能就會跟你去了。那假如說第一個三十年大概不可能啦,所以不要洩氣,不要說:都渡不動,這個根基差的很遠。確實啦,我們自己本身的根基也沒有說很殊勝、很利啦、很好。那也不要去想別人根基很壞,這個要瞭解說,眾生畢竟都成佛啦、都會成佛,早晚而已啦。他受的苦夠不夠,受夠的話他就會修道,就會成佛,所以我們了解說,剛出生在人道的時候,那時候善根比較缺欠。

不逢正法,假如說沒有降生在大開普渡的時期,那個就不逢正法,不會遇到我們大開普渡。假若得逢,諸根暗鈍,就是能夠遇到了,那我們的六根都不光明、都是很暗、很鈍,重重魔障,那個魔障非常的多,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修道就一定有魔考,會魔來考驗,是考驗看我們有沒有真心,那真心的話,魔就考不動我們;那假如說我們虛心假意的話,魔一考我們就退了啦!所以重重魔考是考驗我們的真心。那麼不能進功,所以不成佛道、不成正果,所以要了解說,那個都是我們自己本身業障深,所以各位前賢,我們不可能說沒有業障啦,都有。

    那我們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要努力正本清源,就是使自己不起心動念,不要有業的形成,念頭就是業啦,然後我們不要有念頭,業就沒有,然後沒有業了以後,我們行為又不走向負面,這樣的話,所有的因、累生累世的因,它都遇不到緣,我們所有的罪業都消滅,很便宜喔!對不對?()。可是要會用啊!
我們能夠不起心動念,然後不負面的行為,這樣的話就正確的不建立那個緣,那緣沒有,雖然有因,那它沒有緣,就不會呈現果報,聽得懂嗎?要知道這個可以讓我們超越累生累世的那一些罪業,累生累世的那一些冤欠,我們這都可以這樣過了,罪業消滅了,這個是對我們非常大的幫助。

   那我們講這個第45章、最後一章

【不持五戒論第四十五】

  佛告文殊師利。不持殺生食肉戒。斷絕慈悲種子。不持不予不取戒。斷絕富貴種子。不持邪非淫欲戒。斷絕清淨種子。不持妄言绮語戒。斷絕誠實種子。不持醉酒昏迷戒。斷絕聰明智慧種子。是故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五戒堅持。三惡道絕。善惡由人。自造自受。所以者何。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多修多得。少修少得。回修回得。不修不得。你若修得功。別人分不得。你若造得罪。別人替不得。是故欲免地獄。當除惡心。欲免餓鬼。先斷悭貪。欲免畜生。莫吃他肉。欲得人身。先學孝慈。欲生天上。當持五戒。欲成佛道。先用明心。心明則因果不昧。見性則成佛無疑。文殊菩薩歎言。善哉善哉。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知識難逢。人身難得。今已得逢。頭頭具足。種種現成。若不發心。佛也難救。爾時會中。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量天龍八部。皆悟自己本來佛性。一切功德。不出自心。成就慧身不壞。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個本來我們講大乘金剛經論,只有要講那個四句偈,對不對?我們是重點放在四句偈啦,結果後來裡面很多的講法、說法,對我們幫助都很大,所以我們才詳細說,那麼我們第45章不持五戒論,就是不受持五戒,所以我們了解說,修道就是要持戒,就是能夠戒除我們走入偏差的道路。

佛告文殊師利:不持殺生食肉戒,斷絕慈悲種子,假如說我們不受持那個殺生食肉,我們也殺生也食肉,這樣就會斷絕慈悲的種子,所以我們要知道,天地之間它不會做事,它所做的事使萬物生生不息,所以生就是天地的大德,那我們殺生就是最殘忍,違反天地的大德。各位前賢,天有在做事情嗎?(),我們都了解,天假如有手可以做事情的話,我們都嚇死了,會不會?(不會),不會啊?假如說上天兩隻手出來做事情,我們會怎麼樣看待?要趕快po上網。所以天地,我們就是了解到,它沒有做事情,可是我們瞭解說天地的大德就是生,它使萬物生生不息,這個就是天地所做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知道,它(天地)是最誠。假如說天地不誠,就沒有萬物啦!各位就可以了解到,白天就是白天,黑夜就是黑夜,春夏秋冬就是春夏秋冬,有沒有很誠?有沒有?(),天地很誠。

   假如說天地不誠,這個春也不像春、夏也不像夏、秋冬也依樣,亂來,白天也不像白天,黑夜也不像黑夜,百物都不發生,百物不生我們眾生就沒有辦法生活,所以天地它很誠,你種絲瓜,它就生絲瓜,對不對?會不會生別的出來?(不會),所以這個就天的誠。那我們人能夠學到天地的誠,我們就跟天地一樣,所以了解到,天是一大天,我們人是一小天,也一樣是天,所以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我們要學天地的那個誠,只要你誠心誠意在凡塵生活,各位就可以了解,很多的人就願意跟你作朋友,因為你非常的誠都不會背後捅人一刀啦!那我們相處最怕,前面跟你皮笑臉,後面就害你,我們最怕這個啦!對不對?(),所以我們假如說持之以恆,跟人都是非常誠而且恆久都是誠,不管是多少年,縱然幾十年一樣都是誠心誠意,那樣就能夠有很篤實的交情,那個相交、交往都是非常的篤實、實實在在,都沒有危害別人的意念在內,都是誠心誠意,這個做人就成功啦!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學著天地,天地誠,我們跟著誠,這樣做人就成功,人就相信啦!人家相信我們,就不會中間突然有冒出那一種不誠的意念出來,都不會。所以我們最重要就是要學著天地。

   所以這邊佛就講,不持殺生持肉戒,就會斷絕慈悲的種子,所以慈悲喜捨是我們佛性的四無量心,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慈悲喜捨。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喜就是隨喜,人家有成就了我們不會忌妒,我們一樣很高興,好像我們自己成就一樣,所以那個是最難得。捨就是能夠幫助別人,捨就是布施啦,捨就不會說每個東西都想自己擁有,不會,一樣也使別人一樣擁有,所以慈悲喜捨是我們每一個人佛性裡面所具備的,都有慈悲喜捨。所以我們只要回歸我們佛性本體,自然就具備慈悲喜捨。所以我們稱呼佛的時候,我們都會加上大慈大悲,有沒有?那個就是已經整個呈現啦!大慈大悲呈現,那我們雖然有慈悲喜捨,可是有時候我們為了生活,沒有讓祂呈現在外面形相,所以別人並不知道我們慈悲喜捨,那只要我們接觸面廣泛一點,然後多多幫助別人,自然而然慈悲喜捨就會呈現,那是我們佛性所具備的、所擁有的,就不會要去吃哪一些葷食的。因為我們有慈悲喜捨就不會吃畜生的肉。那不會吃肉了,才有辦法維持慈悲喜捨,所以佛講不持殺生食肉戒,就會斷絕慈悲的種子,那個慈悲種子就不見了。

   那麼不持不與不取戒,那個不與就是別人不給我,不給我然後我自己去拿,就個叫做偷盜。這樣了解嗎?別人的東西,可是沒有經過別人同意,我就拿了,那個叫偷盜。那別人的東西,我們要,就要徵詢他的意見,說給我可以嗎?她答應了我們才可以拿。所以那個『與』就是『給』的意思,已經給了,你有徵詢了,你有問了,他說好啊!給你啊!這個就已經不是偷盜了,那我們會自己拿,別人並沒有答應,我們自己拿。我們就了解說,有一些我們自己認為啦!啊這個小事啦!沒關係!我自己拿就好,不知道說,我們小時候偷挽匐,大漢偷牽牛(台語),所以我們從小的地方,我們就要戒慎恐懼,就是不去做哪一些,人家不與我們不取,人家沒有給我,我就不拿,要人家願意了,我們才可以拿,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這個是明明白白做人啦!做人的時候明明白白,所以不持不與不取戒,斷絕富貴種子,就是我們有偷盜的心,我們就沒有富貴的種子。

不持邪非淫欲戒,斷絕清淨種子,所以這個我們就是了解到,在凡塵不屬於夫妻方面的那一種男女之間的情愛,叫做邪非淫欲,那我們就是不落入邪非淫欲。假如說有,那斷絕清淨種子,等於我們光明清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染污了,已經沾惹污垢,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在凡塵大概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個,因為我們的身體都是從淫欲而來,父母親然後作愛,把我們生下來,那我們要斷除了邪非,就是不屬於夫妻之間的淫欲,就是不要有,這個一定要建立啦!建立很篤實、堅強的觀念,不要有,自己假如說能夠把持、堅持的話,那你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就會保持清淨光明,所以這個是要看自己那一種堅定的心。

不持妄言綺語戒,斷絕誠實種子,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妄言綺語,那個綺語就是講出來的話,讓人想入非非,那個叫做綺語。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以這個真理的境界來說,我們的文藝小說,那個都屬於綺語,因為會使人想入非非,所以那個使一些青年男女就沒辦法清淨的心地,所以我們就不要賺那個錢。不要去寫那個認人想入非非的語言。那個妄言就是不實在的語言,我們也不要講那個不實在的。假如說我們講不實在的語言,以及講讓人想入非非的語言,就會斷絕誠實種子,那我們了解說,誠實非常重要,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就是靠著誠實,你誠誠實實的能夠在凡塵生活的話,一生就不會有遺憾。

不持醉酒昏迷戒,就是我們喝酒、喝酒到昏迷。所以我們瞭解說,在我們台灣還沒有冷到不喝酒不行的地步,假如說在下雪的地方、很冷的地方,他們就會藉著喝一點酒溫暖身體,可是我們台灣都沒有冷到那麼冷的程度啦,所以還不需要藉酒來溫暖身體。假如說對吃藥方面有加酒的喔,那個都還可以,因為佛祂有說,那個是我們要治療身體的病,並不是我們貪喝酒,所以那個就不再這一些戒律裡面。斷絕聰明智慧種子,喝酒的話就會斷絕聰明智慧,就是聰明智慧會消失了,會被酒害了。是故五戒不持,人天路絕,假如說殺盜淫妄酒不受這五戒的話,那我們要回天、回到理天的路就絕了,沒有路可以走。五戒堅持,三惡道絕,我們能夠受持五戒,那個地獄道、惡鬼道跟畜生道就不會進去這個三惡道。善惡由人,我們要行善或是要作惡全部都是我們人自己主宰,看我們要走什麼樣的道路。自造自受,我們自己造自己接受,所以者何?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所以我們瞭解說這個道,個人修個人得,什麼人修什麼人得,都是要自己個體為單位,自己要努力修道,就可以成道成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多修多得,少修少得

   我們努力的修自然一定會有這個果報呈現。回修回得,不修不得,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能夠回心轉意了,能夠使我們整個外放的心都回來,那我們就會實實在在的能夠修的成道成佛。那不修就不得,我們不修道的話就不回成道、不會成佛,所以一定要努力修,個人修個人得。爾若修得功,別人分不得,所以我們就是要檢討自己,假如說你已經修的功,別人要分,別人分不得,爾若造得罪,別人替不得,所以我們就不要檢討別人啦,別人好、別人壞跟我沒關係啦,他好不會功德給我,他壞我不用替他擔罪過,所以就不用檢討別人,檢討自己就好,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跟自己作對,自己不能有貪嗔癡慢疑,不能有脾氣毛病,這個都是跟自己作對啦,所以我們修道要走的正確的道路。是故欲免地獄,當除惡心,假如說我們不進入三惡道的地獄道,當除惡心,那個不好的心我們要除掉,所以我們知道在凡塵,很多人他起心的時候,心就很惡,所以我們一看、一聽就很奇怪,怎會是心念一起都是要害人、都是惡心,那個真的是要進入三惡道、那個地獄道。那欲免惡鬼,我們就是要免除惡鬼,先斷慳貪。那個慳我們就是講一文錢打24個結,老一輩時常會說,那個人一文錢打24個結,有聽過嗎?(),那個就是慳啦。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凡塵所有的一些物質,都是借我們過手而已啦、借我們用,不是我們可以帶的走的,累積的再多的財產,我們一口氣不來沒有一文錢可以帶的走,都要拱手讓人,都全部別人的啦,我們何妨在生的時候,把它布施給一些比較艱苦的人去生活,所以不要慳貪,那個慳貪對我們都是傷害,那能夠布施的話,我們布施了就可以越過貧窮,布施的人不會窮啦,他會愈來愈富裕,所以我們就多多的布施。欲免畜生,莫喫他肉,假如說我們不落入畜生道,就是不要吃那一些畜生的身體。所以我們就要瞭解說,以現在的社會現相,我們要勸人家不要吃魚、不要吃肉就非常困難,他們的觀念很強,那個就是要給我們吃的啊!都會這樣說。各位要怎麼回答?都惦惦(台語)就好啊!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不落入那個畜生道就是不要去吃畜生的身體。所以老前人在世的時候就講,我們人死了以後就是要用棺材來裝,然後動物死了以後我們用肚子來裝,我們肚子變成畜生的棺材,像不像?(),很像喔。欲得人身,我們要得到人的身體,先學孝慈,我們要有人的身體要有孝,就是對長輩就是孝,對晚輩就是慈,所以要有孝慈。那麼欲生天上,我們要生在這個天上,當持五戒,這個殺盜淫妄酒五戒,我們都受持,就可以生在天上。

   那欲成佛道,先用明心,所以我們要成佛要成道,一定要明心,心明因果不昧,見性則成佛無疑,各位都明心了沒?明心了沒?(明心了),很沒力,不敢肯定啦,見性了沒?(見性),這個倒比較有力道。所以我們就是要明心、要見性,心明因果就不會昧,見性成佛就沒有懷疑。(心明則因果不昧,見性則成佛無疑)

   所以後學都跟各位講,我們明心先明瞭我們日常生活用的心,我們生活用的心都是生滅心、都是識心(認識的心),可是這個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也要認識,不能說只認識真心,這個妄心我們也要知道,知道,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用只有一次,它沒有這個體,妄心、生滅心沒有體,然後我們的真心祂有體。各位都還記得嗎?之前我們都用這種茶杯來作比喻,說這個茶杯還很漂亮,我們就是喜歡,這個喜歡的心就是生滅心、認識的心,因為它(識心)會隨著這個(茶杯)變化而變化,假如說我們不小心把它打破了,我們打破了我們就不要了對不對?(),那我們當時喜歡、要的心去哪裡?找不回來,對不對?(),所以叫做妄心無體,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那個妄心、生滅的心它沒有本體,那我們的真心祂有體,我們用祂、祂在;我們不用祂、祂也在,祂就是有體,不會像這個妄心變化就不見了、那個整個心都不見了,那個叫生滅心、妄心。然後我們把所有的妄心都放下、妄心已經都沒有了,然後出來的心就是真心,那個真心祂叫做常住,常,不會變化永遠都在;住,在、不會不見,在;那如如不動。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問楊光庭,楊光庭是皇帝派去山上去找那個長春藤(吃了不會死的東西),然後楊光庭找到本淨禪師就問他,你(本淨禪師)也教我,我很喜歡修道。你(楊光庭)是要問佛、還是要問道。他(楊光庭)就說:佛跟道有什麼不一樣?他(本淨禪師)說,你要問道的話,無心是道,你所有的心都去掉了,那個就是道;那你要問佛的話,即心即佛,就是所有的妄心都去掉了,就是真心,阿那個心就是佛,所以即心即佛。所以問道,無心是道;問佛,即心是佛。這樣了解意思嗎?

   就是我們要知道,我們日常生活用的心,那個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它屬於生滅;那我們要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不生不滅我們就是先把妄放下,妄能夠放下以後,剩下來的那個就是真,阿就是這個成佛啦、就是這個成道。我們要我們的常住真心都整個呈現,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要使這個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整個呈現。所以整個呈現的時候,後學就講,祂如如不動。之前都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因為我們有玩過相機的人知道,你在按快門的那一剎那,鏡頭不能晃動,晃動照出來的影片模糊不清,你一定要不動,按下去,然後照出來清晰。所以我們就可以用這個原理來印證我們佛性,我們佛性假如說是在玄關的話,我們整天都在動,那整天都在動,以照相機的原理,我們看的景相都模糊不清,可是我們怎麼動都看得很清晰咧,就是因為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動的是我們身體,佛性不動,所以我們知道說,我們的佛性如如不動,就叫真如、就叫一真法界,就叫如。

   所以後學都會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有沒有?()。沒有能見、沒有所見,你就是真實的見到如來。就是沒有對待、沒有兩邊。若無所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已經把能所融成一體啦,這個時候,你融成一體了,這個就是真實的、就是如來。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你看我們,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就是真實的見到如來。可是我們有能見、有所見就是邪見。聽懂嗎?()。所以,整個我們在凡塵呈現的,就是如來本體,沒有能見、沒有所見,這樣知道了嗎?把祂已經融成一體了啦,沒有能所、沒有對待,這樣知道嗎?(知道)。所以,我們修道就是這麼親切,你看整個我們所面對的行住坐臥,都是佛的妙用、整個都是佛、都是如來。只要你落入思惟(我想看看),那就兩邊對待,就是邪見,這樣知道嗎?是一體的就對喔,是一體的沒有兩邊、沒有生滅,那個就是如來。這樣知道嗎?(知道)。後學說最親切的、最高的程度,就是這樣:沒有兩邊、沒有對待、沒有能所,都是一體的、就是如來、就是佛。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明心見性,你看喔,整個佛都呈現了,所以見性成佛無疑,絕對啦!成佛!只是時間早晚,絕對成佛!有信心了沒?()

   所以那個我們剛才就講,見性成佛無疑,所以不能有能見、不能有所見,你有能所就生滅,那個就對待,那個就不是最高,那你沒有(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已經把能所融成一體了,那個就是如來、那個就是佛,所以我們就已經到成佛無疑那個狀態。

   那文殊菩薩嘆言(就是很讚嘆的說)善哉!善哉!人身難得,我們人的身體就是很難得,中土難生,我們要產生在中土,就是道降臨的地方,這個中土難生。然後正法難遇,我們要得到三寶,那個正法很難能夠遇到。知識難逢,要遇到善知識,就是能夠明心見性的人,那個知識很難逢。人身難得今已得逢,頭頭具足,種種現成,若不發心,佛也難救。所以這個跟我們講,假如說我們不想成佛,佛也沒辦法,了解意思嗎?(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心,我要成佛,佛才有辦法,都可以拉我們成佛。那假如說我們不發心成佛,佛真的也蠻、也難救我們,所以一定要發心成佛。那麼爾時,會中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量天龍八部,你看喔,天龍八部不是只有一個喔,是無量,非常多,無量的天龍八部,皆悟自己本來佛性,所以天龍八部就是非人,它不是人啦,它已經都是變成那個不一樣的身體,所以是非人,可是它的性向跟我們人一樣,它都擁護佛法,所以接近、都可以接近佛的身邊,皆悟自己本來佛性,一切功德,不出自心,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所有的功德都是我們自己的那個心,所以我們心性重要,成就慧身不壞,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個我們終於把大乘金剛經論講完了,我們回到金剛經,各位有帶嗎?()。大家都準備得很好。我們講到第幾分了,尊重正教分嗎?第十二,因為這邊有四句偈等,好像到第十三分是嗎?各位都還記得嗎?我們講到哪邊?十二分講完,那就講第十三分,各位有帶書?因為我們還有25分,後學準備說留下,因為美國還有兩個問題還沒問,可是現在就開始問,好像又中間又沒有人要問,我們先講回來金剛經的本文,如法受持。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如法受持,雖然文字不多,如,那個這個如的本身,我們就是要瞭解到,祂是一真法界,那之前我們有詳細的說,如是我聞,就是我們要追的目標,我們要追的程度就是到如,那我們按照這個如的方法來受持,所以就包含非常的廣泛,我們了解到從釋迦牟尼佛講三十七助道品,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祂所最重視的就是三十七助道品,那三十七助道品就是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各位有沒有印象?()。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雖然講經說法非常久四十九年,可是祂的重點都沒有離開三十七助道品,所以我們就是要對三十七助道品了解它的內容,不像我們所認識的說,那個是小乘佛法。因為它是從根源、從我們眾生的根源,然後修、一直修到佛的程度。就像那個四念處,四念處我們就是了解到現在為止,我們社會所傳的那個四念處,都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是最初步的說法。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是我們開始進入修道的那個時候,才要重視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什麼要重視?就是我們住相。那先四念處讓我們破除住相的那一種陋習,我們的習性啦,先把這個住相能夠清除掉。清除了以後,可以說我們社會都沒有傳那個最上乘的四念處,那最上乘的四念處,佛在進入涅槃的時候,就是涅槃經,我們這邊有印過來涅槃經,那個阿難就問,以後要以何為住?說以後釋迦牟尼佛不在了,那我們要要用什麼方法來修。

       

   那佛就講四念處,可是這時候的四念處,各位就要了解到,它不是那個觀身不淨的四念處,是那個成就的四念處,就是:

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我們身體,不管是佛性、不管身體的形相都跟虛空一樣,觀身性相猶如虛空,這樣才會成就啦。那你假如說一直都是觀身不淨,那都還在初步的階段,那初步的階段我們只是要去掉對身體的執著而已,那你對身體的執著去掉以後,要怎麼修就沒有交代。可是在要進入涅槃的四念處就完全不同,說觀身性相猶如虛空,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的性可以猶如虛空,可是我們的相(形相),各位前賢要使它(形相)跟虛空一樣容不容易?(不容易),就很不容易了,所以佛就講,真正的你要成就,你就是要了解到你整個身,整個身就是有生老病死,有沒有?它是固定的,一定生老病死。那我們走入物質的世界,它是生住異滅,就是這個身體的本身(它形相),那形相它生成以後,它住;住以後異,異就是變化;然後有變化以後,就滅。所以它在身體來講,就脫離不了生住異滅。那我們人在凡塵的生活脫離不了生老病死,就一定的。所以你就觀你的身體已經不在了,跟虛空一樣。虛空會不會變化?(不會),虛空不會變化,所以我們觀我們的身體已經跟虛空一樣,不會變化。所以要觀身的性相猶如虛空,就是已經進入不會變化。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真正的我們修到後來了以後,你觀性有辦法跟虛空一樣,可是觀身要跟虛空一樣,真的就是你要進入定(篤定),你非常的篤定,你有篤定了以後,你就了解到這個凡塵的所有的形相,它都有一個自然的過程,身體的自然過程生老病死,物質的自然過程生住異滅,所以這個免不了的自然過程,我們都讓它自然、自然去經過,那我們整個注意力全部都在虛空,那虛空沒有變化、佛性沒有變化、身體沒有變化,所以後學就講說,佛性沒有變化容易知道、容易進入說沒有變化;可是你身體要進入到沒有變化,那真的是要很努力、很努力的你都整個超越,你超越整個身體的生住異滅,你都超越,雖然它都有、可是你都不住相,不住在這一些變化的那個裡面,這個是屬於四念處的第一個。那後學就覺得說,跟那個初階的觀身不淨已經差別很大。

   然後那個第二個觀受是苦,那麼在要進入涅槃的時候就講,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各位前賢在哪裡?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啊在哪?(虛空),所以啊就在空。不在內,不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不在身體的外面、不在中間,所以就在空。所以我們瞭解說,觀受就是空,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就是空,觀受。凡塵給我的所有的受,都是空。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凡塵所有給我的受都實實在在啦,沒有說來了以後全部都是空,都是實在啊,我們都把它認為實在,所以都空的,都不實在。所以佛就講我們眾生顛倒,假的我們都看成真的,全部都是假的。

   然後那個第三個觀心,在我們最後進入涅槃的時候,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心只有名字而已啦,沒有心,你找不到心的所在,心在哪裡?沒有。只有名字。連那個名字性都沒有,所以整個都是空,心都是空,沒有,觀心,沒有。

   然後第四個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沒有善法、沒有惡法,就是空啦,所以四念處在佛進入涅槃所教的喔,就是要我們全部都是走入空,都是沒有啦。從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全部都是空、都沒有。所以我們了解,佛叫以後所有修佛法的人都是走入空,空就對了,你假如說走入實在的那一些形相,就錯了。所以我們了解那個如法受持,那個如,就已經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那只留下十分鐘,給美國道親問兩個問題。

   :劉講師請問山河大地是真心佛性所呈現的,那日月星辰也是嗎?

:這個問的還滿根源啦!所以我們從我們研究過的楞嚴經,因為迷妄才有虛空,依空才立世界,然後我們有世界以後眾生才出生,有眾生才有業果,所以我們整個山河大地全部都是由迷、妄而來,既然山河大地都是由迷、妄而來,我們所依附的太陽系,整個也都是依我們迷妄然後整個呈現,所以後學都覺得說我們在這方面,可以說比較缺少研究啦!那所有的佛經也都沒有明確的講說世界的來源,世界到底是怎麼來?就只有楞嚴經文殊菩薩有詳細說啦!說我們佛性『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所以就是講我們佛性就好像海,覺海,祂的海比凡塵的海寬廣,凡塵的海都有邊啦!我們的覺性的海無量無邊,非常的澄圓,然後圓澄覺元妙,我們整個佛性的覺,祂本來就光明,圓明圓妙本來具備,因為我們圓妙照生所,所立就照性亡,因為我們從我們佛性本體所生發的光明,那個都不是有所作為,可是我們修道以後就覺得說佛性不夠光明,我們要把光明加入佛性,我們這一加入以後,就是所立,有能,有所,已經有能所啦!所以所立照性亡,我們那個佛性本體祂會光明,會照得很亮,沒有了!我們變我們人比較厲害,變有能所,我們能照,所以文殊菩薩講你記得,我們人有為啦!記得照就光明,不記得照就黑暗,就變成你記得照,不記得照它就有差別,不像本來,本來祂光明圓明圓妙,本來具備,不用你加啦!一加了以後祂的本來就不見了!就變成我們眾生所做的有所作為。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不逞強,不那樣做的話我們只使祂恢復到祂的本來,這樣就可以了,可是我們要呈現說我們人定勝天,結果就變成我們人製造麻煩,然後我們要接受自己做的果報,那個原來的沒有了,圓妙圓明不見了,就變成我們在凡塵所造的一切,所以我們了解說本來我們是佛性一團虛靈,沒有山河大地,沒有,現在因為迷跟妄所以才有虛空,因為有虛空才建立這個世界,所以世界是在虛空裡面,虛空是在我們的佛性裡面,我們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的,外面很寬廣,現在我們迷、妄才建立一個虛空,有虛空才有世界,才有山河大地,可以了解到文殊菩薩說漚滅空本無,假如說我們不迷不妄了,這個空沒有,沒有世界,世界沒有,全部回到佛性本體,整個宇宙都是佛性本體,很寬廣,後學一看了以後我們人假會(台語),會到把天地都變化。

   所以為什麼釋迦摩尼佛,在講說沒有世界,有的就只有微塵,沒有世界啦!因為微塵然後集合變土,土集合變地,地集合才變我們生活的世界這樣啦!都是一些妄,妄集合了以後才呈現,所以我們研究真的要從根源去了解,根源了解的話,知道說來源他本來就不真,我們是『從真起妄』,我們從佛性本體的真,然後起了妄,這個虛空的妄,因為有虛空以後才有地球,有地球以後才有這些行星,我們整個太陽系才有,所以這個都是不真,都是假,可是我們現在就把它當成非常真啦!然後我們人在裡面生活也是真,不知道說整個都是我們佛性本體出來的啦!這樣有沒有一點了解?

   :我們修行回到理天,天堂跟理天有什麼差別?涅槃還在輪迴當中嗎?

: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涅槃→不生不滅啦!那假如說我們已經是進入大涅槃,大涅槃就已經不在生滅之中,那假如說涅槃跟生死是對等的話,那個涅槃生死,有生死才建立一個涅槃,所以祂是平等,平等都是空中的華,那假如說加一個摩訶加一個大,大涅槃那就已經超出了!超出我們生死相對待,祂是真正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我們就是了解我們追求,就是追求不生不滅啦!我們一直修到最高的程度就是到達不生不滅,你真正的能夠進入不生不滅,證悟本性你就有主宰自己的能力,要不要落入凡塵來救渡眾生,你就有權柄主宰,那假如說我們在凡塵沒有啟發佛性當家,我們就沒有那個能耐,沒有那個權柄說我要到凡塵來,我不到凡塵來,那個就不是我們可以自己作主。

   那我們現在生活之中已經啟發佛性當家,那就已經歸入一個沒有對待,一個絕對體,絕對體的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已經進入了,進入絕對體以後,你可以超出我們活佛老師講萬八逍遙,你可以回到我們『當下』,當初無始那個時候下凡塵的時候,一念無明,我們就可以回歸到那個地方,真正的就可以跟南極老仙翁,觀我們這一個元會整個生滅變化,不然的話我們都有經過啦!南極老仙翁的七次我們整個元會的變化,我們都在六道輪迴裡面,不知不覺,那我們假如說能夠啟發佛性當家,我們就可以到南極老仙翁身邊來看,我們看第一次的元會,整個人滅地盡天然窮後,混沌,等到下一個元會開天闢地,寅會人又降世,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一些狀況,那要不要到凡塵來?我們可以自己主宰。

   所以就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之中,願不願意啟發佛性當家?你願意,往後就有這個希望,你可以主宰,那假如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沒有辦法啟發佛性當家,那所有這一些都是空中樓閣,可看不可及,你到不了。

金剛經-13 大乘金剛經論四十三章智愚迷悟

我們講到43章智愚迷悟

【智愚迷悟論第四十三】

  文殊菩薩問佛。如何是智。如何是愚。如何是迷。如何是悟。願佛慈悲。廣為我說。佛言。智者知也。智人知有佛道可修。知有聖教可學。知有明師可求。知有福可作。知有罪可忏。乃至知有世出世間輪回因果。如天有日。如暗有燈。能知能見。善惡報應。一知見後。便能捨惡從善。改邪就正。非理不說。非事不為。非道不行。非物不取。念念中正。步步真實。積德成名。流傳後世。是名智人。愚者暗也。愚人心暗。不識高低。不知有天堂地獄。不信有罪福輪回。一向貪花戀酒。殺生害命。而供口腹。一生中。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借下百千萬億性命債。輪回相遇。遞相食口敢。無有了期。何以故。一切牛馬豬羊畜生之類。皆是屢世冤親。善惡眷屬墮入輪回。改頭換面。來作畜生。愚人殺食。即殺自己眷屬身。即食自己眷屬肉。此遭彼殺。彼遭此殺。輪回路上。親疏不知。相殺相食。無有休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迷戀顛倒無數。但念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度。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回。萬劫不復。悟者覺也。悟人覺知自己是佛。慕道修行。三業無虧。六根清淨。有方有便。無我無人。自度度他。同成佛道。雖住世間。世法不染。坐塵勞內。轉大法輪。化娑婆界。為極樂邦。變地獄為天堂。指迷徒見佛性。作諸佛事。度脫有情。不捨慈悲。誓相救拔。若有眾生。得供養者。所得福德。如供養三世諸佛功德。等正無二。何以故。自覺覺人。名為正覺。說法利生。妙用神通。與佛無二。能開眾生。佛之知見。能指眾生。悟佛知見。能引眾生。入佛知見。能究眾生,成佛知見。所以者何。大悟之人。得名菩薩。得秘密真正口訣。若有男女得見得聞。信他法化。皆是正因。皆是正果。是故少年修行。得其正法。即成佛道。二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三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四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五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六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七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八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男子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女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富貴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貧賤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帝王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宰官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乃至人與非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有男女等。得見真明師。修行得正法。無一不成佛。

就是有智慧跟愚癡、那個迷、悟,就四個。文殊菩薩所問的啦。什麼叫智?什麼叫迷?什麼叫愚?什麼叫悟?那佛就回答。說我們有智慧的話,就是知道有佛道可修,就是能夠修道,能夠修道就能夠脫離苦海,這個在凡塵是有智慧才會做、有智慧就會選擇。那我們瞭解說,我們整個世界的潮流所追求就是名跟利,都是現相,等於要他來追求修道、了解真理,可以說不入流,好像不進入正確的軌道。可是我們要瞭解到,凡塵它是苦海無邊,我們在凡塵所遭遇一切都是苦,那我們怎麼樣才能夠脫苦?把這一些苦都免除掉,就是要修道。我們為什麼會落入凡塵?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真理、起心動念,那我們有念頭才落入凡塵。那現在我們在凡塵所造的業,就不只是說一念妄動、落入凡塵那麼樣、很小、很少的業,我們現在已經造了蠻多,多到我們已經都迷糊了,都不知不覺,到底自己是有多少的業障,那我們要了解,那個活一天修一天,裡面也是這樣講,說你做了多少業,你就要接受多少果報,這個是一定的道理。那我們因為在凡塵業造到已經不知道了,那所受的苦也已經很麻痹啦,都不知道是在受苦,所以,我們愈來不要說那個般若,就是我們智慧也經不見了,那假如說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我們可以培養我們的般若妙智慧,這個是最理想,它是超越智慧,我們講智慧,是凡塵比較能夠、算是清醒的、頭腦很清醒的人會用,用智慧。那假如說我們已經可以凡塵的萬緣放下,就是所有的生滅心都已經沒有,那這個時候我們的般若妙智慧它會呈現,那只要我們有般若妙智慧,凡塵的一切都了了分明,那個是屬於佛性所具備的,不是說我們落入凡塵在後天學來的,不是,是我們自己的佛性所具備的,那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凡塵的一切,我們的般若妙智慧它才會呈現,那只要我們依賴(靠勢我們很聰明,台語),那只要是這樣的話,就一定沒有般若,那個般若不是我們在凡塵可以學的到、可以學得來,不是的,那是完全都是我們佛性具備。

   所以我們只要在凡塵,可以把凡塵的生滅心都放下,那麼只要生滅心放下,我們就可以產生般若,那我們每天都能夠放下我們的生滅心,那般若就一天一天回來,一天一天增加,那到後來我們就可以整個了了分明,雖然說還不到達整個佛性大用,可是大用的佛性會慢慢呈現,那呈現的起頭,就是我們的第六感特別敏銳,然後再接著我們會有五眼六通,我們在凡塵不追求神通啦,可是這個神通是我們佛性所具備、本來有的,我們因為在凡塵的追求方向不對,所以本來有的不見、它出不來,因為我們都把祂壓抑、把祂壓到沒辦法出現,那只要我們肯放掉生滅心,生滅心都肯放掉,沒有了、沒有生滅心,我們般若就呈現,那般若呈現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佛性的五眼六通祂會慢慢呈現、慢慢出來,自然就有、會很奧妙。

   所以北部前賢他已經有修到說,今天的遭遇早上就會了解到晚上,整天的經過的事情、遇到什麼人,早上就會全部都知道,那個就是第六感特別敏銳,那個不是學的,那個是放下生滅心,自然回到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只要我們肯,那個只要我們肯放下生滅心,凡塵的、對待的都放下,只要我們肯這樣,那我們就慢慢就可以具備我們佛性的大用,那佛性的大用可以轉移四天下,就是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南贍部州(我們住的地方)、北俱廬州,可以轉這個四天下。那我們不用去轉那個,我們轉不轉可以說對我們都沒關係啦,只要我們進入佛性本體我們是非常寬廣。那我們今天手上有拿一張是天文學碩士給後學的,那後學說要給大家看勝過於就是只有後學看,大家看就可以瞭解說,我們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在整個宇宙天文來講,它是很短暫、不長。那我們就是要了解,不長的這個、我們說一個元會,說不長,可是我們要知道說一個元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然後有六萬年它是沒有形相,就是沒有生物。那六萬年有生物,就是有我們這一些眾生。那我們經過,已經不可算的元會,所以我們老師就在謝謝您那首歌裡面有講,我們都會記憶以往的元會以及我們的六道輪迴,可是我們前一世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個隔胎,我們受懷胎的時候,隔胎我們就迷昧了,都不知道前一世我們是什麼身分,生活在哪裡,我們都不知道。可是我們不要說不知道就沒有,有,都存在,因為我們佛性不生不滅,那祂就是被我們業帶,我們業把祂帶到娑婆世界、到整個地球、然後在亞洲、在中國、在台灣、然後現在在台南,我們把我們的佛性就帶到台南來,各位有沒有帶來?(),都很親切,都帶來,你到哪裡就帶到哪裡,佛性都不會拒絕。

   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雖然都是佛性在主宰,可是我們六道輪迴久,變成我們六根在主宰,我們現在不知不覺,各位前賢,你是哪一根在主宰你的身體?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哪一根在主宰,哇!不知道,阿就這樣在生活,眼睛睜開就想吃,然後工作做完晚上手腳洗一洗就睡覺,明天又起來,這樣,阿就一生就過了,就這樣子嗎?一定不是的啦。所以我們一定要瞭解到,一落入凡塵以後,我們可以主宰,我們要往哪個方向,要怎麼樣的做人,往後身體不在了我要去哪裡,我們在世的時候可以規劃,只要我們有很堅定的心,說我要修道、我要成道、我要成佛,只要有這種堅定的心,那我們朝這個方向努力,自然就可以達到、我們想到的地方所在。

   那假如說我們沒有得道、也沒有修道、也沒有遇到性理心法,那大概我們也在六道輪迴之中,都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那我們要知道說,現在雖然在凡塵可以改變,可是假如說你沒有機緣,遇不到善知識,你就求不了道,也不知道修道,修道也遇不到上乘佛法,修道沒有心法修不成佛啦。所以要知道說,雖然已經有很幸運可以求道、可以修道,那還要具備很幸運的就是聽到我們性理心法,能夠了解到我們所追求的是超越整個現相,整個現相全部都超越,那我們一般的凡塵從來都沒有這個心思,想都不想,因為這個畢竟就是追求走了以後,不是我們凡人所要的,凡人所要的都是物質生活,那我們修道完全都把物質拋開,不投入物質,我們假如說進入物質生活,我們會被物質引誘,被物質引誘我們會貪戀凡塵,就會沾惹很多的塵垢,凡塵的汙垢我們滿身都是,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是了解到,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全部都在六道輪迴之中,…此時調整麥克風…,假如各位有看DVD的話,錄音都全部都是這個(此時掛上錄音的麥克風),會很清晰,比我們現場的這個喇叭還清晰,都有機關。這個也都是為了要讓我們能夠了解,因為我們透過這個語言、透過聲音,然後讓我們真的追求、能夠到達我們最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很深的佛性本體真的是無底深淵啦,你愈追求祂愈多、愈深,那愈瞭解的愈多,你就會知道說我們人真的很渺小,那我們佛性寬廣無比。

   像我們上個禮拜第三個問題,有八個問題只有回答三個,因為第三個問題已經牽涉到我們地球的來源,那我們研究楞嚴經的時候,就已經有探討地球的來源,是因為我們人迷跟妄(妄是跟真相對啦),有迷了、然後又起妄了(從真起妄),這兩個字迷、妄,才產生虛空。這個虛空各位就是要瞭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知道我們整個空間都是佛性,那個空是真空,可是我們迷妄的虛空是頑空(是我們社會人士所認識的空),它的空裡面什麼都沒有,空就是空什麼都沒有,那個叫頑空啦,那個頑滅的空;那我們佛性有啟發了以後,整個空間都是佛性,所以叫真空。空中不空有佛性在,妙有沒有形相,我們的佛性真空妙有,那因為真空、因為空,它不落入形相,那沒有形相就不生滅、沒有形相就不變化,所以我們只要進入佛性本體,祂就沒有生滅、沒有變化。那我們就是一定要能夠進入。所以迷妄以後才有虛空,虛空有了以後才立世界(因空建立世界),那世界有了以後才有眾生,眾生有了以後才有業果。所以從整個我們佛性、非常寬廣,寬廣到整個宇宙虛空。我們這個是太陽系,那我們的佛性是超出整個太陽系,假如說我們看佛經,它有記載說無量的佛世界,那個無量無邊的佛世界,我們的佛性都可以到達,那看看我們要到哪一個佛世界,只要修證,只要修證成道成佛,你就可以去。那我們最常聽到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成世界,北方建成世界,只有這東西南北比較常聽到,那再接著無量的佛世界,真的就不曾聽過啦,縱然講的出來我們也不認識。那我們知道喔,不是不認識就沒有,一樣有,只是我們還沒有那個程度去到那邊,那假如說我們成道了、成佛了,就有資格到無量的佛世界,我們可以去啊,看要到哪個佛世界都可以去。

   可是我們現在都還沒請佛性主宰我們生活啦,所以我們沒有辦法主宰說我們要到哪個世界去、沒有辦法主宰。所以現在我們都被業推,被我們的業力推到現相來現相,那我們被業力推來了不能拒絕,推來當然我們就人,推來當三惡道就三惡道,推到天道就天道,都是業,善業是天道,惡業是三惡道。那我們了解到說,我們可以佛性主宰,所以後學都一直鼓勵,我們一定在生活之中,請佛性出來當家。那請佛性當家,我們到有一天一口氣不來,我們佛性當家走東往西自由自在,條條大路都通理天,那我們假如說不研究性理心法、不瞭解,雖然說有求道啦,是很殊勝不錯,可是你沒有修,就沒有辦法主宰。那現在我們都有啟發佛性本體,我們請祂出來在日常生活之中當家,那麼一口氣不來,我們就可以主宰,自己走東往西。這個是很殊勝的、最殊勝的啦,我們這個聽都沒聽過,聽都沒聽怎麼做,那你不知道做你怎麼可以到達,到不了啊!所以就是要做,你在日常生活,各位前賢,日常生活請佛性當家跟請六根當家哪個容易?(六根),大家都知道六根容易。為什麼?因為習慣性。假如說我們從一念妄動落入凡塵,就請佛性當家,那我們現在也是很習慣都佛性當家,那佛性當家很快又回去了啦,就不在苦海流連,

   我們現在都回不去,那為什麼回不去?因為六根當家,六根當家所造的不是善就是惡啦,善惡業就是一定在六道輪迴。那我們請佛性當家不會說很困難啦,看我們願不願意做?願意做,我們就可以做的到。假如說意願都不高,六根又那麼習慣的當家,那真的就很困難。那看我們願不願意啦?願不願意成佛?(願意),願不願意請佛性當家啊?(願意),那這樣就差不多啦。可以請佛性當家的話,那我們一口氣不來,都可以請佛性當家,條條大路通羅馬、都可以通到理天。

   那我們要知道說,六根當家,因為所想的念頭都是業、都是善惡業,那個業就一定接受果報,那我們接受果報又迷惑,就這樣沒完沒了。

   那我們佛性當家的時候,因為佛性是獨一無二的獨立體,祂沒有兩邊、沒有對待,所以佛性當家沒有喜歡討厭,既然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我們行為就不造業,那不造業就不受苦。所以我們了解說,原來佛性當家有這麼殊勝,可是沒有人家以提倡的話,我們也不知道做、也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我們上上禮拜有說,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覺,還記的嘛?我們心裡面想什麼、我們身體做什麼,我們都保持那個覺。這個覺我們就是要瞭解到,因為不覺才造業、因為不覺才起心動念,才造了業、才受苦。那假如說我們都是覺,雖然說已經起心動念,可是你在起心動念的霎那間你都知道,說我在起念頭了,然後是什麼念頭你也都知道。這樣的話,各位前賢,有前賢曾經這樣反應,我們人不是每天都是覺嘛?也知道心在想什麼,也知道身體在做什麼,有沒有這樣?想一想還真的有一點咧,你心在想、身體在做,耶,都知道啊,這樣都是覺啊,我說,沒錯。

   那為什麼說這麼簡單的方法,我說我們下手的時候不要太困難,你下手太困難我們不容易做,那不容易做我們會把它束之高閣、不做了。那不做永遠都沒辦法改變啦。那從容易做的地方下手,心裡在想什麼、身體在做什麼,很容易,你從這個地方下手。那個各位就是要瞭解到,後學都有試驗啦,你開始做的時候一天24個小時,你開始做24分鐘的時候,保證你渾身不舒服,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心放的自由自在,都沒有去束縛它,這個時候你開始做:心在想什麼、身體做什麼,你都非常注意,這個時候就把你外放的精神收回來,那你做個24分鐘,你就會覺得很束縛,綁住了啦,都是綁住了,可是各位就不要放棄啦,因為雖然這個時候被綁住,覺得說渾身都不自在,可是那個你要熬的過,那個也不困難啊,想什麼做什麼都維持那個覺,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我們都會養成習慣,這個時候你心在想什麼、身體做什麼,養成習慣了,心不外放,那不外放了以後,各位要瞭解,你剛開始做那個:心在想什麼、身在做什麼,都沒有受到約束啦,可是你做了久了,你自然而然就會把你那個起心動念的內容,你就會稍加注意,那你稍加注意以後,你會發現說,我怎麼這樣想啊,我怎麼起心動念是在想這個啊?

   你就會去探討那個內容,然後你有探討內容以後,你就會有所選擇,就會:這個沒營養的去掉好了,這個不要想;然後這個對我有利益的,我要多想。你看,已經有選擇啦,然後經過選擇了以後,又會深入。說這個對我有利益的,我有沒有實際做啊?所以這個時候你又要求自己做,這個時候已經脫離剛開始下手時候的:心在想什麼、身在做什麼,已經不一樣了喔。然後再深入,你做了以後,你會了解說,喔,原來我們的佛性是這麼的寬廣、原來我們的佛性是這麼的活潑,你就會愈發現說,喔,愈追求興趣愈大,那你自己有興趣追求,那不要別人鼓勵你自己會做。所以那個覺,雖然說開始很容易,可是你做到後來那個效果會很好。就是你真的深入我們的、佛性的本體裡面,非常的深入。那你深入了以後,那你會瞭解到很多的真理,祂都不變化的。我們平常因為接觸的比較表面化,表面的容易知道,深入的就不容易,可是為了做覺這個功夫,自然而然你就會愈來愈深入,那愈深入了以後,你就自然會感受凡人的那一種粗淺,就是生活都是很表面化、都是梅以深入,那在這個時候你就會要求自己心能夠寧靜,這個時候的心寧靜就不是表面了,那個就是深入你佛性的靜,那你佛性到一清淨以後,真的就回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佛性本體你整個很清晰的呈現。

   像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樣可以呈現,可是祂呈現的時候、的程度,就沒有這麼深。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做了久,一樣可以到深入啦。那我們萬緣放下那個是生滅心,萬緣就是萬心啦,都是假的、都是生滅的,我們把那個都放下,生滅心全部都放下,都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剛開始後學講,你一天之中一定有空閒時間,兩三分鐘都可以,你就做,做萬緣放下,那你萬緣的放下,你就會知道說解除心的束縛已經很多了,本來都被自己束縛,被自己的觀念束縛,那現在你可以放下、放下,那個束縛你自己解除了。那個繩子綁住自己,我們都是捆仙繩,我們都是仙,被捆仙繩捆住了、綁住了,我們自己綁住自己,所以我們都成不了仙,為什麼?因為我們都忙忙碌碌啦,那個仙就要閒閒的(台語),那你閒閒的(台語)就閒不住啊。各位閒得住嗎(台語)?叫你整天都沒事坐著,你坐得住嗎?(坐不住)。你很忙很累的時候,你很欣賞說:喔,可以坐著不知道有多好!有一天,你都沒事,你要求自己我來坐一天,坐看看,你會腰酸背痛啦,唉呦,坐著怎麼這麼痛苦,所以你會發現原來有事情做的時候多麼幸福啊!那你事情太多了,你會埋怨,哎喲,怎麼做不完,事情這麼多!你看我們人的毛病還真不少,太忙了不行、太空閒了不行,要怎麼樣?(中道),對啦!就是要中道、要剛好,那我們都可以自己調節。由佛性來調節,我們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們講要怎麼樣才有智慧,不落入愚痴,就是要瞭解說,原來我們當人有很多的角度讓我們選擇,看看我們要走哪一條路,這個我們仙佛也時常講,人間的道路千萬條,修士最高,我們修道是最高的啦,這一條道路是最殊勝、最好,都不會後悔,到最後都不後悔,那我們在凡塵你去走哪一條路,到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你一定會後悔,阿!我追求的方向錯誤了,留了很多錢給後代,後代在爭啦(爭財產),啊!不要留就好了!這個我們在凡塵很少都能夠沒有遺憾離開凡塵,所以我們再生的時候就一定要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後過的非常有意義,不會白白過、不會無意義的過,然後我們又可以改變,既然得了道、既然聽了最上乘佛法、既然可以成佛、既然可以成道,我們努力的走這個道路,就是最有智慧、都能夠啟發般若,所以,智慧第一個。我們今天講智慧才三十五分鐘,我們上個禮拜講好心還講四十分鐘。

智人知有佛道可修有聖教可學有明師可求有福可作有罪可懺。乃至知道有出世法、知道有世間、輪迴的因果。這個好像天有日暗有燈,能知能見。所我們要知道說,這個知、見,能知、能見,就是要真知、真見,不要落入凡塵的那一種對待、生滅。所以知見就一定要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樣才可以。

   所以我們怎麼樣啟發正知、正見,就是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念頭都放下,放到都沒有念頭,那個就叫正見。我們有念頭都叫邪見,沒有念頭就叫正見。各位有沒有試驗過?都沒有試驗過啊?跟後學想像的不同,你聽到以後你就可以說,好,我今天禮拜六、禮拜天,禮拜天不用上班,我利用半個小時來做,這個一個念頭都不要讓它起來,然後看看它會怎麼樣,就試試看嘛喔!三十分鐘做不到的,那三分鐘啦!三分鐘比較容易嘛!三分鐘就容易做,那你做三分鐘看看,都不要有念頭,看看它是什麼。所以真正的我們不起心動念、沒有念,那個、整個靈敏度(就是靈知的狀態),就是很靈敏,那個靈知的狀態,它沒有念頭,可是很靈敏,了了分明,沒有念頭,就是那種狀態,那個叫正知正見。所以你能夠保持那一種正見,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用這一種來應對,你用這一種來應對的時候,你沒有喜歡討厭、不會有取捨,那所應對的剛好符合真理,所以沒有業、不造業,那不造業不受苦啦,所以當下就解脫。那這個我們一定要體會說,我沒有念的狀態是怎樣,我用這一種狀態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的話你就會了解到說,不困難,可以做到。不是用心意識來應對啦,所以我們了解心意識,它是眾緣聚會才有,眾緣消失就沒有心意識。所以萬緣全部都消失以後,心意識也消失啦,所以那個心意識起來的,那個都屬於生滅。那生滅的我們不去追。所以佛示現在凡塵祂就明確的說,我示現在凡塵不告訴眾生生滅法,因為生滅法是六道輪迴,我不告訴眾生六道輪迴,我就是要眾生都脫離苦海。所以就告訴我們,假如說眾生全部明瞭真理,佛菩薩不用在凡塵示現,因為眾生都是顛倒,所以佛菩薩才要在凡塵來修道帶領眾生脫離苦海。所以就是要了解到,我們眾生都是顛倒。我們假如說還沒有研究性理心法,你聽到說佛都說我們眾生顛倒,我們一定會辨駁,我哪裡顛倒,都站得好好的啊。沒有頭在底下、腳在頂上,沒有啊,各位有沒有顛倒啊?大概也不承認啦,哪個地方顛倒?

   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眾生真的全部都顛倒,是全部顛倒,這個就很厲害了!啊,都顛倒啊,對!佛就講,有形有相時間都很短暫,無形無相它長存不亡。可是我們眾生對有形有相的身體重視的不得了,對不生不滅的佛性、等於是已經忽略的不得了,都不知道有祂的存在。祂這樣一說我們就承認,真的顛倒。不承認佛性存在,然後重視身體。所以我們凡塵的所有一些,我們身體要用的就很富裕,你要買什麼都有;那你佛性要用的,沒人在賣。有沒有人在賣佛性要用的?有沒有?你賣那個佛性要用的你一定要收攤,會倒啦,沒人買。所以我們都是買有形有相要用的啦,無形無相要用的我們都不買。可是無形無相要用的,也不用買,這個有時候你還到處接收的到。比如說你在素食館,它裡面就有很多善書贈送,那個不要錢耶,那個要你佛性做好都不要錢耶,可是也沒有人要咧。現在後學發現,很多印了很多善書,拿到素食館,那個老闆會說,拜託,不要再拿來了。沒有人要啦,你拿來了佔地方。我們聽了會怎麼樣?這個喔,各位就了解到,那個女孩子不穿衣服的你拿去那邊,那個還用封面封著,不能翻開,你翻開就要買,那個人家還…那很貴咧,都還生意很好,對不對?顛不顛倒?可以看有幫助的不看,看了有危害的偷偷摸摸要看。所以我們真的是…,一接收到佛說我們顛倒,這個也顛倒,只要一說出來,全部都是顛倒。我們認為身體是我,佛說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不是我,我們說是,一直跟祂爭。各位假如說有一個人跟你這樣爭執的話,他說身體不是我,你會說是我、我在主宰,是不是我?身體是不是我?明明可以主宰啊,怎麼不是我?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因為真理很多都跟我們凡塵相反。所以,假如說佛說到祂的、那個真的實相,祂說實相就是不會變化啦,那我們認為身體是我,佛問你的身體會不會變化?各位前賢我們身體會不會變化?(),會啦,都一天一天過,我們又沒有叫它(身體)一天一天過,就明明一天一天過、一年一年過,就慢慢老了,那慢慢就接近死亡了對不對?都是這樣,這一條路每一個人都要走啦,都是要走進死亡,都認為身體是我、認為是很堅固的我,沒多久都要投降。所以佛就講,這個身體不是我,真正的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每一個都有、每一個都有如來、每一個都有佛。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全部都不承認祂,我們承認如來嘛?啊,真的一個回應都沒有啊?(承認),要承認啊,我們就是如來,如其本來,我們都有啊、都是如來、我們都是佛,所以要先自我承認,才可以真的成道、成佛啦。那現在都不承認,要怎麼成佛?所以一定要承認自己就是佛,因為你追到最究竟的時候,就是追到我們佛性本體,那你到佛性本體以後,祂沒有變化,我們身體有變化。所以要了解到,我們在生的時候就要知道,我們有一個如如不變的佛性本體、祂不變啦,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祂如如不動。

   後學以前一直都用照相機原理來說有沒有?()。我們假如說動的話,我們玩過相機的人知道,你在按快門的一剎那,你假如說晃動,那個相片一定模糊不清,照出來影像都是朦朧;那你假如說按快門那一剎那,鏡頭都不動,照出來很清晰,對不對?那我們現在我們的頭都在動,動的還蠻厲害,可是你動喔,景象一樣很清晰啦,所以就是要了解,以照相機原理來看,我們有一個如如不動的本體,然後這個身體形相動沒有關係,因為本體不動,所以整個形相都非常清晰。我們也要瞭解說,雖然身體在動,可是身體它會消失、它是假的,佛性祂都永遠在,雖然我們身體沒有了,佛性還在、一樣在。那我們現在就是在活的時候,就是要想到說我一口氣不來了(死掉了),那我要怎麼樣來指揮我的佛性,現在你沒有指揮,到時候不靈光,你要指揮都指揮不來。好像我們那個鬼壓床,動!動!動!你就是動不了,所以,後學都講,鬼壓床的時候,你身體都動不了,你心先動。你心先動了以後,你身體就會跟著動,所以你就脫離魘魅鬼的壓床,你就可以脫離了,你就不怕它了。因為你心可以動,你心沒有形相,身體雖然被它壓著不動,可是你心動,你心動了以後,你身就跟著動,那個魘魅鬼就沒效了,趕快走開了。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我們在生的時候,就已經安排我們一口氣不來死後的道路,可以自由自在、我們自己指揮,不像我們現在凡人一口氣不來,全身硬幫幫的(台語),那他有路可以走嗎?沒有路啦,所以家屬就要趕快請那個誦經團,誦經,告訴他道路,經就是路。所以我們不用,我們自己找路,在生的時候你請佛性當家,佛性當家指揮,現在你看我們可以指揮身體走東往西,對不對?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一樣,佛性指揮走東往西,照常走東往西不會有困難。這個就是我們都有年歲了,雖然後學年歲會比較大,可是我們也都不年輕了,縱然你假如說很年輕的話,也會老啦,一樣都會老,也會一口氣不來啦,我們都是要走這一條路。所以在凡塵就是要好好珍惜。

能知能見,善惡報應,所以有智慧的就能知能見,能看到整個善惡的報應。一知見後,便能捨惡從善,我現在等於就是我們社會缺少去告訴這一些作惡的人,你那樣會得到惡的果報,現在的人也不容易聽話,真的要本身踢到鐵板了以後,他才會回過頭來研究真理。改邪就正,我們文字寫出來很容易,可是要真正的我們要做就非常困難,真的要從真理方面著手,了解真理了,真正的就可以都從正向的方面去努力。非理不說,非事不為,不合道理就不講,那做出來的事不合真理就不做,那個非事不為。非道不行,就是走入不是正確的道路,你就不去做、不去走。非物不取,就是不是我的東西我就不取。所以這個比較屬於說,自己本身都能夠走得很正。念念中正,我們的念頭之中都是中正,中道正確。步步真實,一步一步都走的非常真實,尤其我們修道一步一腳印,就是要踏實的修道,不能好高騖遠,要踏實的修道一步一腳印。然後積德成名,我們積那個善,善累積了以後,那個善會生根,善根會成熟,善根成熟有善知識引導,我們走的道路就非常正確。所以積德成名可以流傳後世,可以給後世的人當榜樣。是名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愚者暗也,講智慧對待,就是愚,愚就是沒有智慧,很笨(台語),愚癡。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那個三毒貪嗔痴,那個痴就是最厲害,我們都以為是貪,結果是痴,因為我們痴才不知道真理,痴就是無明,因為我們痴了才會貪,因為我們痴才會嗔,所以嗔在三毒之中它是最厲害,它屬於無明,所以我們愚痴,愚者就是暗,不光明就是很黑暗。愚人心暗,這個愚痴的人心都是黑暗。那我們就是心都整個、都是光明。所以我們求道了修道了,尤其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心都是光明,所以我們在人煙稠密的地方,這個光明還沒有很大的感受,那只要我們到那個人煙稀少的地方,這個光明跟黑暗就差別很大,因為人煙稀少就有那個魑魅魍魎,這個我們現在在都會區生活,可以說這種東西都很少,那假如說居住在深山,那個人很少的地方,像合歡山人很少,那個地方就會出現,出現魑魅魍魎,那魑魅魍魎它是山川接受日月精華形成的鬼怪啦,沒有人的身體,那它跟人沒有冤仇,那它只是作弄、很喜歡作弄我們人類,那個魑魅魍魎,我們看那個文字四個字都有一個鬼。那以前小時候在鄉下,不是後學遇到,是後學的弟弟遇到,遇到魑魅魍魎,把他拉到、牽到墳墓,把他灌牛糞,後學都很喜歡講,因為小時候就很明顯,然後我們就問他說,你怎麼那麼貪吃(台語),連牛糞也要吃,我弟弟就講說,可是我在吃的時候是大麵耶,他在吃的時候覺得是他在吃麵啦,結果我們清醒的人看就是在吃牛糞。那隔天晚上那個又來牽,要把他牽去墳墓,那時候後學祖母還在,祖母就知道魑魅魍魎又來牽了,就很大聲叫他的名字,他受到驚嚇,那個魑魅魍魎就退了,所以老一輩都知道要怎麼來應對那個魑魅魍魎。所以後學對這個事特別鮮明,記的很牢固,其他都忘光了,這件事還記得。

   那因為我們就是要了解到,當你佛性有光明,你心地光明,我們知道心地光明,佛性就是光明。那你佛性光明…,各位前賢假如說你有做正玄關的話你會看到,看到我們佛性是光、還是暗,你自己會看到喔,你看到你自己、還會看到別人,看到別人的佛性是光、還是暗。

   那我們大概對自己佛性光、暗都不在意啦,所以有時候自己心想,那個歪念頭的時候,你也不會去阻止它;那有善念頭你會擴充,所以當你擴充你善念頭,你佛性很亮;當你有歪念頭的時候,你佛性就暗了。那我們都不知不覺啦,可是真的會看到。而且你真的想做正玄關又不困難,對不對?後學都明確的跟各位講怎麼做,然後那個埔里道親一來就叫大家不要做,做到後來你睡覺都…,都是整個棉被把頭都矇起來,很亮,棉被裡面又很亮,沒辦法睡覺啊,我那個時候就問她,沒辦法睡覺精神好不好?她說好啊!那就不要睡啊!可是大家都在睡啊,大家都在睡,我不睡要做什麼?大概我們就會被這個卡住了,精神雖然很好,可是大家都在睡,你要起來做什麼?所以有心要練的,要先安排自己晚上睡不著要做什麼。那因為確實就有道親做嘛!然後她做了以後,就到埔里基督教醫院去拿安眠藥吃,我說喔,我們修的法門,最好就不要吃藥,你一吃藥了以後,會麻痺你的神經,那整個我們神經就沒有很靈敏,她說確實是這樣,不吃的話就很好,可是當想睡又整個都很亮的時候,那個時後是很難去安排。那後學都說那這樣你晚上家裡也不要點燈啊,都很亮啊喔,可以省電費啊,所以我們無形的東西很重要,那我們都忽略,那有形有相的它都有因有果,就是我們容易知道,那無形無相的我們就是不容易瞭解它的道理。所以那一些無形的它會跟我們人到比較人煙稀少的地方,它會看到我們有沒有功德、佛性有沒有亮、然後運氣好不好,那個魑魅魍魎一看就知道,可是我們人都不知道,假如說我們很努力再修道,讓自己的佛性光明,那你到沒有人的地方,縱然是在墳墓,那個魑魅魍魎它要保護你,不敢作弄,不但不敢作弄還會保護你。

   所以後學之前都會告訴我們修道前賢,你要看你佛性有沒有亮,那倒也不困難,那你沒有做正玄關的話,你遇到生疏、不認識的狗,狗它會吠人對不對?那你看到狗的時候,它吠你,你不要跑,你就暫定,暫定然後你就兩眼守玄,然後眼睛對著狗的眼睛看,這樣會不會?假如說你的佛性是有光,那狗它有陰陽眼,它可以看到鬼魂、也可以看到佛性,那它假如說,它看到你的玄關有光、光明(修道者有光明),它的頭(狗的頭)會低下來,它很高興,看到佛的時候尾巴一直搖,頭低下來尾巴一直搖,恭喜!你佛性有光。那假如說我們守玄對著它看,它朝著我們看,那頭沒有低下、尾巴沒有搖,然後又開始吠,那什麼現象?就是狗眼看人低。因為狗它很忠義,主人再怎麼打它,都不會去咬主人,所以它很忠義。那我們人這一點都做不到,我們被老闆一罵了以後,背後都一直再罵他,有沒有?沒有。沒有是最好啦,自己反省看看哪個地方不對,改過就好了。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人的做法有一些還不如狗,狗它很忠義,我們做不到,所以狗就瞧不起我們人,雖然我們看它就是畜生,可是它也看不起我們。

   所以後學之前都會跟我們修道的前賢講,假如說有人,無緣無故的對著你講壞話、罵你,我說你就不要回話、也就不要生氣,因為你看到狗再吠,你不要像狗一樣也蹲下來吠回去(你吠我,我就吠回去),好不好用?很好用喔,不苟同啊!所以有時候我們遇到現象那個是千差萬別,有時候你看了會惹起你發嗔心的時候,你就用這一種方式。你說反觀一下自己沒有過錯,那假如說他那樣一直對你的話,你就能夠稍微的自我反視、觀一下,我自己沒有錯,那沒有過錯就不要起嗔恨的心,那不起嗔恨的心,就把那個加污辱在你身上的人,就看成是一個狗,這樣就解決了啦。對不對?雖然說你看人家是狗,那你呢?你是人,就很高(高一等)喔!那個是因為人家表現,有時候就像那個樣子,這樣的話你心中的所有的那一些苦悶、不滿都消失了、沒有了。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要真正的當一個有智慧的人,不要這個與人心暗(心裡面就是很黑暗)

不識高低不認識高低,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是很現實啦,假如說對高的不尊敬的話,大概馬上果報就現身了;那對低的,你太好的話,好像也不怎麼恰當。所以要認是高低。那愚者不知有天堂、地獄,所以我們了解說,凡塵這個人,很多都認為沒有天堂地獄,各位前賢有沒有天堂地獄?()。我們知道是有啦。那假如說跟我們對談的人他問我們,天堂地獄在哪裡?在哪裡?所以我們要瞭解,天堂地獄就在心裡、在我們的心。所以你要凡塵來找天堂地獄,你找不到它的地方所在。可是你在心上找,就很容易找到天堂地獄,你只要是存著好心、幫助人幫助眾生,你整個心都在天堂;那你心裡面一直想要陷害人,那你就在地獄,那個整個都會馬上呈現。那不信有罪福輪迴,不相信,這個我們就是要瞭解,真理裡面它不管你相不相信,真理就是真理,因果報應就決定,固定的是因果報應,也不會說你不相信就沒有;也不會說你相信,喔,它就多幾倍出來,不會。它都固定的。所以我們要瞭解說,不會因為不信就沒有,它一樣都有,有罪有福、有輪迴。所以我們也知道說,罪不一定長遠都是受罪,享福也不一定長遠都是享福,它有輪迴。

一向貪花戀酒,殺生害命而供口腹,所以愚者(就是愚痴的人)就是貪花戀酒,殺生害命,然後就喜歡嘴巴吃。一生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這個我們都不太容易承認,說哪有?哪有百千萬億這麼多?其實我們小孩子的時候,父母親就最喜歡買那個吻仔魚,各位有看過嘛?(),有看過、有吃過喔!你看喔,很小對不對?那假如說有一盤,各位前賢,裡面有多少生命?是不是無量?很難算了。你吃一口就不得了喔,很多,所以我們小時候父母親都說這個最補啦、尚補(台語)。阿,已經都傷害那麼多的生命,還是很補、很補。可能現在我們也一樣這個觀念,養育下一代的話,假如說還沒清口,這吻仔魚很補,你卡骨力呷耶(台語),就已經滿身的過了、滿身的罪過。那麼借下百千萬億性命債,真的是借。我們就了解說,我們自己養雞鴨鵝,自己要殺的時候,還要拿去秤,自己養的抓來就殺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秤?所以我們自古以來就已經傳給我們,你要秤秤看吃人家多少斤兩,往後要討回去的話,不要過多了喔,就是幾斤幾兩,所以那個叫借吃啦,借吃、借吃,借我們吃而已,要還的。輪迴相遇,遞相食啖,就是輪迴,它出生下等眾生的身體,讓我們吃、補身,那往後我們假如說命到盡頭了,返回來,換我們給它吃,這個叫遞相食啖。我們吃它,就變它吃我們,就這樣沒完沒了啦。所以我們就是瞭解,不研究佛經的話,我們大概都不瞭解這個道理,然後聽了也不相信。

   所以想到我們人的本身,我們一樣啊,誰殺了我們,我們一定記恨,一定要討回來,那我們殺了別人,別人一樣啊!要討回去啊,就一命還一命,所以這個遞相食啖()無有了期,就是沒完沒了,它一直在輪迴。何以故?一切牛馬、豬羊、畜生之類,皆是屢世冤親,全部都是我們屢世的冤親,我們不只有這一生、這一世,有累生累世,都一直經過。善惡眷屬,都是我們善惡的眷屬,墮入輪迴,就已經進入輪迴,改頭換面,都已經改了一個形相,來作畜生。那麼愚人殺食即殺自己眷屬,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經過六道輪迴太久,經過的元會也太多,所以都是這樣,我吃你、你吃我,互相之中都是在吃自己的身體,那麼此遭彼殺,彼遭此殺,輪迴路上,親疏不知,我們在輪迴的路上,不知道親、也不知道疏。就是離了我們很遠,陌生人就疏;那我們家人叫親。相殺相食,無有休息,都這樣的經過沒有休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我們一失掉人的身體,經過萬劫都很難再恢復。

迷戀顛倒無數,所以我們就瞭解,我們迷戀顛倒已經沒辦法算了,但念目前受用,不顧身後遭殃,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社會人士都是這樣,眼前好吃、那個味道很香就一直吃,然後不顧身後遭殃,造了多少殃都不去思索。迷真逐妄,我們被這四個字害慘了,迷真,就是我們真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迷了;然後逐妄,追逐那個假的,落入形相都是假的,那我們都在追逐假的,所以迷真逐妄,追逐那個妄,每一個都是這樣。背覺合塵,我們把那個覺性放到背後,然後我們跟那個凡塵的、那個所有塵事(凡塵事)抱在一起。所以後學都講,我們有一個動作,就是雙手合掌,雙手合掌的時候,我們雙手(右手做的凡塵事、左手做的凡塵事),雙手一合了凡塵沒辦法做,所以把凡塵的事放到背後,然後你雙手一合掌了,把我們心掏出來,所以這個叫背塵合覺。各位就是要瞭解,我們把凡塵事放到背後,把覺性拿出來,我們就可以回到我們本來,背塵了,我們不貪戀凡塵,凡塵都讓我們受苦,所以我們不要它,放到背後,然後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能夠啟發出來,然後背塵合覺就是這樣,能夠背塵合覺。那麼縱遇聖賢,不能救渡,就是那個愚、愚痴的話,心暗,縱然遇到善知識,也沒辦法去救他,長沉苦海,就永遠沉溺在苦海,永失真性,就永遠失掉我們那個真性,一入輪迴,萬劫不復,一走入輪迴,經過萬劫,都不能夠恢復。所以我們了解,迷妄了,我們愚痴了,心暗。

   那麼悟者覺也,領悟就是覺。所以後學就講,我們可以把那個覺,就是放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覺就是悟、就是領悟,領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能夠領悟,悟者,覺也。悟人覺知自己是佛,所以領悟的人已經能夠覺知,能夠知覺自己就是佛。所以你看佛都這樣講,不是後學發明。我們覺知自己是佛、知覺自己是佛,已經知道我們本來就是佛。慕道修行,慕,羨慕這個道,修行,我們要羨慕這個道來修行。三業無虧,三業就是我們身業、口業跟意業三業,三業都沒有虧欠。身業沒有虧欠、然後口業沒有虧欠、意業沒有虧欠。我們大概口業最容易忘失,嘴巴我們凡塵帶來(在上一世帶來的福都很多),我們在這一生之中,嘴巴亂講話,都把福用掉了,所以我們叫人家少說話,都會講說留一點口德,有沒有?(),就是不要亂說話,讓我們那個口、那個德都還在、都存在。所以我們了解說,三業都沒有虧欠,身口意。這個身口意我們就是要瞭解,凡塵之所以會造業就是身口意,就是這三個、三業,那三業都沒有虧欠的話,那我們業大概都不會造下來。

六根清淨,這個寫下來是很容易啦,六根清淨,可是我們真的在生活裡面,六根是很不容易清淨。各位前賢,哪一根最骯髒?我們哪一根接受凡塵的汙垢是最多?(眼睛,嘴巴…),所以各位這樣一講大概六根都…都是很汙垢啦。我們耳朵也是一樣,什麼都聽,靡靡之音也一樣都接收。所以我們了解說要六根清淨,因為清淨就回到佛性本體,那本來我們的六根也就是一性圓明,然後分給六根用。一性圓明給六根用,六根一用了以後,就變成各有各的主張,這樣就失掉一性圓明。那假如說六根清淨的話,又恢復到一性圓明。那一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圓明,圓滿光明。所以我們了解說,六根不要讓它當家,不當家就好了。大概我們修道最大的困難問題就是在六根當家,要把它轉移給佛性當家,這個是最困難,可是各位要瞭解喔,要早一點做,因為我們畢竟在凡塵的時間都不長,我們不要想說老一點在來做,等不到老就死掉了,所以要快一點做,快一點讓佛性當家,把六根就是讓它知道,它就是奴才跟婢女,不要讓它當主人,主人是佛性,所以佛性當家,這樣就可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可以不造業、不受苦。

有方有便,無我無人,這個我們就是要瞭解,再渡化眾生的時候,我們領悟了,也要別人領悟,那就要看對方的程度、跟他接受的狀況,那要能夠讓對方接受啦,所以那個方便就是要想出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對方接受,那個叫方便法門。所以佛也一樣都用方便法渡化眾生,不能說一下子就拉到最高的境界啦,那眾生一聽到,那個離他太遠了,他就會自我放棄啦,說那個我沒辦法,所以他就不想修了,這樣你害人家慧命,那你跟他講,只要你肯修慢慢來沒關係,這個叫方便法門,所以一定要用,雖然講出來還不是真正的、究竟的真理,可是可以引導那個向善的方向、可以累積那個善根,所以要方便,有方有便。

   然後無我無人,就是我們在渡化眾生的當下,就要瞭解說眾生都是佛啦,那個我也是如來,所以沒有眾生,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我、沒有人,所以這個理我們就是要真的要瞭解,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是一個假名稱啦、假名。所以佛就講沒有眾生,那沒有眾生,有沒有佛?哇!沒有眾生就沒有佛,沒有佛沒有眾生。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有時候接受這個名詞…,台北前賢就在講,沒有菩薩喔!那我都在拜菩薩耶!有沒有菩薩?(),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那個講到沒有眾生、沒有佛、沒有菩薩,那個已經是究竟啦,就境裡面什麼名、什麼相,都沒有啦,你什麼都沒有才能究竟。可是那個畢竟是最高啊!我們都還沒到喔!所以,我都在拜菩薩耶,那沒有菩薩?有,有,有菩薩,確實有啊!菩提薩多,菩提就是覺,薩多就是有情,有情的眾生已經覺了,那個叫做菩薩。那我們也可以啊,我們是有情就是眾生,然後我已經覺了,是不是菩薩?()。啊!講到佛、講到菩薩我們都惦惦(台語),不敢承認。要早一點承認,是,要很肯定,這樣才會真正的到達那個程度。

自度度他,就是我們自己要自度,先讓自己能夠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就是真理的領域,那佛就是在真理的領域,那我們也進入、我們也進入真理的領域。所以已經自己度了,自己已經不把自己當眾生了,自度了,然後也渡他,我們自己度了,我們親朋好友我們也希望,他跟我們一樣,都能夠走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自度又能夠度他。然後同成佛道,同成佛、同成道,都是能夠成就。那只要我們能夠徹底的瞭解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成佛成道就是這個,佛性本體,成佛成道的,那都已經不困難了。雖住世間,世法不染,雖然我們還住在凡塵,可是凡塵的所有一切名利、所有一切物質的享受,我們都不敢染、不染,不染到凡塵的所有一切享受,世法不染,那因為我們不染世法,就不貪戀凡塵,不貪戀凡塵又不敢染凡塵污垢,凡塵的污垢就沒有,所以我們最怕就是貪戀凡塵,一貪戀凡塵了自己都不會修道了,那不修道了就不能夠成道成佛。所以自己要努力。坐塵勞內,轉大法輪,我們還在凡塵內生活,可是就可以引渡眾生都可以成道、都可以成佛,這個就叫轉大法輪。使眾生都能夠成就。那麼化娑婆界,為極樂邦,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苦海,都化為極樂、極樂世界、極樂邦(那個極樂的國渡)變地獄為天堂,把那個地獄、地獄的眾生都是受苦的非常嚴重,那我們變地獄為天堂,沒有地獄受苦的眾生。

   那我們要瞭解到,為什麼會地獄受苦非常嚴重?就是不知道真理,然後造了很多惡業,那造了很多惡業自己就是接受那個痛苦。所以要瞭解都是自作自受,那我們要把地獄變為天堂,就是要告訴眾生,所有的惡不要造,所有不好的你不要做,你做了你就要去接受果報。所以告訴所有眾生惡法都不能行、不能做,那這樣的話就可以地獄變成天堂。地獄受苦的眾生已經沒有了。指迷徒見佛性,那個指迷昧途上的人,指迷徒見佛性,只在迷昧、還不知道我們有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人,給他指點,能夠讓他見到佛性,見到佛性才可以成道成佛,沒有見到就成不了,所以一定要見到我們佛性本體。作諸佛事,就是要做佛所做的事,就是度脫眾生,渡脫有情,有情就是眾生,有情識,我們眾生都是有情識,所以渡脫有情。

不捨慈悲,我們就是要大慈大悲,這個慈,予樂;悲,拔苦。把快樂給眾生,把那個凡塵、我們要瞭解說,這個眾生靈本同體,所以大悲那個心,就是靈都是同體,眾生在受苦就是我在受苦,所以要救渡眾生脫離苦海,要眾生都能夠修道,成道成佛,那個就是不捨慈悲。所以我們要了解說,一定要知道他的內容。誓相救拔,就是我們很堅定的心,要來救拔苦難的這一些眾生。若有眾生,得供養者,所得福德,如供養三世諸佛功德,假如說這個有眾生得供養,這個我們覺得說,眾生他的想法、做法值得推廣,那個就是得供養(可以得到人家的供養),那麼你供養這一些利益眾生的人,那麼所得的福德(得到的福德),就好像供養三世諸佛功德,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供養三世諸佛功德。等正無二,跟他平等一樣,沒有兩樣。所以我們了解說,假如說我們在許可的範圍之內,我們就是要多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何以故?自覺覺人,名為正覺,我們能夠自覺又能夠覺人,所以我們要瞭解說,自己先要自覺,然後我們還要覺人,用這一種、我們領悟的這一種狀態,也使別人領悟,所以自覺又覺人,這樣叫正覺,正確的方向。正覺。

說法利生,能夠講出修持的方法。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這個法就是非常重要,我們的到殊勝的法門,才可以成道成佛,所我們不要慳吝聖法,知道法好就是要說法來利益眾生,所以說法利生。妙用神通,我們可以說只要進入佛性,我們那個神通就會有,那有的話我們要妙用,所以都已經有說了,佛經裡面就已經講,我們要用妙用神通,就是我們應該有的、本來有的,那因為我們追求的方向,都朝著凡塵的名利、朝著凡塵的物質,所以我們的神通都沒有呈現。所以假如說能夠讓我們的佛性,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呈現,我們的神通自然就會具備,那有神通了以後你就要妙用,所以妙用神通。那與佛無二,就跟佛一樣啦,佛也是一樣妙用神通渡化眾生,那我們也可以妙用神通與佛一樣。能開眾生佛之知見,能夠打開所有眾生佛的知見,每一個眾生都有佛的知見,只是我們都迷昧了以後,都是變成眾生的知見,那眾生的知見就造了很多的業,讓我們一直受苦。那假如說是佛的知見,都是要我們脫離苦海的,我們心中自然而然就不會再造業。

能指眾生悟佛知見,能夠指點所有的眾生,能夠領悟佛的知見,那我們本身都是佛,那我們能夠知道,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那個就已經就是佛的知見,佛的知見不是很困難,只在我們要不要做,要做的話,我們就是能夠把那個念頭,都讓它不生,不產生念頭自然就已經是佛的知見。能引眾生入佛知見,能夠引導所有的眾生進入佛的知見。能究眾生,能夠究竟成全眾生成佛知見,要怎麼樣成佛都能夠告訴眾生,讓眾生真正的究竟都能夠成佛。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大悟之人,能夠大悟、領悟又是大悟,所以悟有小有大。能夠大悟就是悟明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叫大悟。得名菩薩,能夠大悟,就可以說已經是菩薩。得佛秘密真正口訣,就是得到那個真正的、秘密的口訣。若有男女,得見得聞,信他法化,相信他的法來教化,皆是正因,皆是正果

   講到這邊,因為我們上個禮拜八個問題,還有留下五個,五個都還沒有回答,所以我們一樣留十五分鐘來回答問題。

剩下約15分左右提問題。

   :請問劉講師,佛性就是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就是佛性,所以虛空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虛空,佛性就是山河大地、萬相萬事全部都是一體,那請問劉講師,我們的身體也是我們的佛性對吧?將來我們歸空,把身體四大歸還給大地,其實也就是歸還給佛性?

:這個他很會邏輯啦!他用邏輯的方法來講佛性的內容,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講說山河大地,我們就講法性啦!在講我們人那個佛性的話,我們稱佛性,所以佛性也在我們凡塵來說的話,我們一聽了就知道說人、佛性,就是成佛的正因。

   那講法性祂是包含佛性,佛性也是包含在法性裡面,祂是所有凡塵的山河大地、萬象萬事,所以祂的範圍是比較寬廣,那麼在我們名稱來講祂叫做『如來藏性』,如來藏,如來含藏萬象萬事,如來藏,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以那個邏輯來說,水、火、風、土就是法性,因為我們為什麼會把水、火、風、土說成四大,那個大就是摩訶,摩訶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就稱為摩訶,因為水、火、風、土它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整個宇宙虛空都有水、火、風、土在,不只有太陽系啦!超出太陽系一樣有,都有水、火、風、土,所以我們了解到有時候在我們口語上講說水、火、風、土就是佛性,說我們身體就是佛性,所以要了解到這樣說沒有錯,可是我們這樣說我們人類的相信度就不高,所以它的說法都有其,後學一再研究都知道祂有祂的,比如說祂要說到這個山河大地是佛性的話,祂會講如來藏性,祂含藏在如來佛性裡面,所以這樣子說的話表示說如來藏,可以生發山河大地,而山河大地它不能生發佛性本體,有沒有差別?()我們一聽了就會有差別,可是假如說你剛才這樣問的角度跟口氣,它就變成是一體沒有差別,雖然說在大方向來講這樣也是可以,可是我們聽的人就會覺得好像哪裡不通順啦!那覺得佛在講的,有時候再三的問祂的回答都一樣,不會說隨著我們問祂就按照我們問的角度,來承認這個事實,那後學就會想說祂一定一些地方,會有不一樣,雖然我們了解說整個佛性充塞宇宙虛空,宇宙虛空非常廣泛,我們佛性也是非常廣泛,可是祂有能生的角度在,那講到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它就沒有那個能生的那個角度在有沒有這個發現?我們的佛性可以生發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可不可以生發佛性?就不行了啦!所以角度就有所不同。

   所以我們了解說還是要接受佛的觀念,說以佛性為主體,然後生發凡塵的萬象,萬象是從我們佛性生發,可是要了解這個萬象的生發都是妄,妄,可是我們佛性是真,所以迷、妄才有虛空,依空才立世界,有世界才有萬象萬事對不對?所以萬象萬事都在虛、妄裡面,我們是從真,然後起妄,從真從佛性本體真,妄就是整個現象,這樣有沒有更透徹了解?所以真跟妄,真,從真起妄這個是很自然而然,我們不能說從妄來生真,妄不會生真啦!妄只有從妄歸賦到真,它是屬於歸來,所以我們了解說真才可以起妄,你妄不能生真,所以他問的大概最大的差別觀念就是在這裡,真可以生妄,妄不能生真,有沒有分別出來?

   :劉講師曾經說,有靈氣的地方樹木茂盛,蛇很多,請問靈氣是如何形成?什麼是靈氣?

:這個我們要了解到,天地精華,天地的精華,那麼天地精華之所在那個地方就有靈,那我們在凡塵假如說你看到山它有大的樹木,然後你到下午它沒有下雨之前它那個樹木會有雲生發,那個地方就是天地的精華,所以那個地方有靈氣,我們到那個地方去修道會有幫助啦!可是那個是屬於地理的現象,是屬於天地的靈氣不是屬於我們人的靈氣。

   操持問:前賢他是問靈氣如何形成?

:那個是天地的精華,你看假如說山都是沒有大的樹木,都是一些雜草那個就沒有靈氣,所以要有靈有氣,就是山川那個精華,就是山川裡面它有含藏珍珠在,它有天地久而形成的那一種我們說的珍珠知,道意思嗎?裡面它有我們凡塵所貴重的東西它在裡面,含藏在裡面,海也會有,大地也會有,山也會有,所以假如說山有那一種珠在,山就會覺得說你去畫山水畫看起來就很舒服,那個就是有靈氣在,那我們要了解到凡人假如說心善,那一種靈氣會多,那假如說我們整個凡人的心惡那一些不見了!就一直埋得很深的地底裡面溶漿融化,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天地跟我們人的心有息息相關,人心善良天地的那一些物質,就是那一種七寶它會一直呈現讓我們用都用之不竭不會沒有、失,可是假如我們人心惡這一些都不見了!都埋在深底,地的很深的地方,那我們地很深的地方就是溶漿它變成融化了沒有了。

   假如說我們凡人都很善良它會浮現,浮現在地的表面,水的河海也會看見這一些很貴重的東西,那養生的東西也是一樣,我們人善地的生長讓我們人吃了以後身體會健康,那我們人的心不好,地生的東西雖然吃了可以養生,但是也害生,也害我們生命啦!所以變成一半一半,現在變成地生長的東西,被蟲吃了我們就用農藥,然後用農藥以後我們人也吃了,就變成地雖然要生長萬物來養生,可是我們人用那一些農藥來害生,害你的人生啦!所以就變成這個樣子,也可以養生也可以害生,這樣靈知道了嗎?還不清楚啊!山川精華,天地的精華那個靈,就是天地的精華自然形成。

   :有些美國人說金子是自天堂是嘛?金銀珠寶是如何形成的?

:剛才不是回答了嘛!這一些我們用的七寶都是從地底浮現,那為什麼會浮現?就是因為我們的人心善,人心善的時候地浮現的就是七寶,所以我們到彌勒下生的時候,我們整個大地都是七寶,我們踩的大地都是七寶,那個時候的七寶就像我們現在的土石一樣,你走在土石石頭上面,以後彌勒祖師下生整個道路都是七寶,你走的都是七寶的道路,所以後學一看唉喲!怎麼不現在來?現在都來的話大家都出去不用工作,去撿就好了,可是要等到彌勒下生的時候才會有啦!

   :瞪目發勞會結暗為色,請問神通變小白兔也是瞪目發勞所產生的嗎?如果我們瞪目發勞一直想小白兔,會結暗為色見到小白兔嗎?

:這個很會想像啦!所以要了解到他的那個瞪目發勞是一種形容,就是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業相、轉相,跟現相那個時候都沒有整個現相都沒有,因為我們第二個轉相把我們本來的智慧之光,就是般若,我們把祂轉成能見知見,我能夠看見,因為能見就要有所見,你要看你的業相,業沒有相啦!你硬要看,那個叫做「瞪目發勞」,你不眨眼睛一直看,一直看,各位前賢會形成什麼現相?就是空中有華啦!很容易體會啦!你蹲下來五分鐘你突然站起來,看看你會看到什麼?那個就是瞪目發勞,那它這個是形容說我們整個山河大地,就是這樣呈現,從妄呈現啦!它來處不真。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去關照,比如說念頭你從哪裡來,念頭消失你去哪裡,你把它關照,你會發現來沒有來的地方去沒有去的地方,那我們生從哪裡來?你找不到你從哪裡來,死了去哪裡?你找不到你死了去哪裡,所以這個就是要了解到都是妄不真啦!真祂都在,因為妄它不在,不在你要找它來的地方沒有,你要找它去的地方沒有,沒有都沒有,所以不可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無所得就圓滿菩提了。

金剛經-12 大乘金剛經論第四十二章好心論第四十三章智愚迷悟論

我們講大乘金剛經論第42章好心論

【好心論第四十二】

  文殊菩薩問佛。雲何是好心。佛言。好心兩字。無人行得。若是好心。利益他人。不求他報。給事他人。不求果報。供養他人。不求福報。濟利他人。不求恩報。及至下心。滿人心原。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救能救。不擇冤親。平等濟度。真實能行。非但口說。愚人口說好心。心無慈善。賢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但念利濟他人。不求自己名望。是名好心。若是捨寸而求尺。種少而望多者。是不好心也。

各位前賢好不好心啊?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說:云何是好心?什麼樣是好心,佛言:好心兩字,無人行得。說沒有人可以做到啦!所以我們要了解說真正的好心很困難做,那我們一般大概會接近說這兩個字,說是勸人家素食,吃素的時候他們都會回答,唉喲!心好就好了,這個可能是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說心好就好了,可是我們真的不知道什麼樣才可以稱為好心,所以真正我們一般的認知也都有程度上的差別,很初步的好心,只要善心都稱為好心啦,可是你真正能夠做到最高的好心,就是你要使所有的眾生都成佛,這樣才叫做好心。

   那眾生假如說還再受苦,那眾生假如說都落在三惡道,你沒有辦法去改變,那你稱不上好心啦,所以各位就可以了解,那個好心做起來實際上有很多困難,不過我們就朝著好心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去做,我們本身先做起,本身能夠做到好心,就是能夠明心見性,你才知道心要怎麼好,到底是要怎麼好?有時候我們講出來的話雖然不好聽,可是要人家好,那個都可以稱為好心,可是有時後說出來的話很好聽,可是那個結果,他所呈現的這個眾生並不是走入行善,所以那個都不能稱為好心,所以這邊釋迦牟尼佛就講好心兩個字,無人可得,沒有人可以做得出來,可以做得到;若是好心,這邊就講假如是好心,這個已經降低程次啦,把那個好心降低了,說只要你利益他人,我們大概生活之中那個利益他人放在後面,利益自己放在前面,那假如說我們以利益他人為出發點的心,就可以稱得上好心。

   那我們一般可以說先照顧好自己,自己先紮穩,能夠站得穩以後再來做好心的事,那自己假如說都非常坎坷,這一餐吃完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可以好得起來嗎?有實質上的困難對不對!可是我們就要了解我們這個遭遇可以說都是無常變化,有好有壞啦他不會一定的,那我們把持那一種好心倒是可以永遠;只要我們明心見性,我們可以時時刻刻把好心去做,也就是利益他人,要所有人都能夠真正的走入修道的道路,都努力在修道,平常生活之就是去掉脾氣毛病,然後又去掉貪嗔癡這個三毒能夠去掉,我們假如說能夠實際這樣的來行持,那已經就時時刻刻保持好心,都是好的心;那我們的遭遇那個都是無常變化啦!

   你遇到好也不用高興的太過頭,你遇到不好也不用悲傷,那個都隨時變化的,所以我們要有『定』自己本身要有那個定,從佛性本體產生那個定力,不容易被凡塵的現象破壞,那我們在凡塵所學的定容易破壞,學了很久一下子就破壞了,被一個景象就可以破壞,可是我們佛性產生的定那個外境沒有辦法破壞,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可以自己掌握。

   所以我們生活之中我們真的要把三寶融入生活,不是把祂高處在看得到摸不到的地方,我們一般都會把他變成兩邊,三寶是三寶,我的生活是生活,沒有把祂融成一體啦,那我們要把我們得到的三寶,在生活之中實現,日常生活就是在用三寶,時時刻刻我們都是用三寶,佛性本體就是第一寶,然後般若妙智慧五字真言就是第二寶,然後我們的行為就是第三寶,三寶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整個都呈現,沒有把祂分開啦,知道是知道,做是做,生活是生活都分開,那分開就是惡,就是生滅,我們上個禮拜講『一』

   我們把他融成一,你知得一萬事畢,你知道一的時候萬事萬物都畢業了,就不會迷失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實際運用那個三寶,整個都用三寶,那這樣的話一口氣不來就不會怕,不然我們在日常生活沒有用三寶,等到一口氣不來因為沒有用三寶,三寶不熟悉所以佛性本體不呈現,那一口氣不來業力推著我們去現象,我們行善了把我們推到『天道』我們做惡了把我們推到『三惡道』我們就在那邊現象,這個享福的享福,受苦的受苦,哇!做不了自己啦,自己都沒有主張的餘地,那我們生活之中已經都可以主張自己的佛性本體自由自在,都在生活之中呈現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所以我們修道這樣就走進正確的修道軌道已經進入了;可是啊我們都是認知沒有到這個狀態,所以實踐就實踐不了,那就變成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就變兩回事啦!

   所以各位前賢只要進入二,有二就是對待,有二就是生滅,所以一定要一,我們只要啟發佛性讓佛性當家,一他就是一個絕對,沒有相對,那沒有相對就沒有生滅,沒有生滅我們已經進入我們的佛性本體,在生活之中就可以做到,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真理呈現,整個都呈現在生活之中,生活之中可以做到我們佛性本體當家,那脾氣毛病就很容易去掉,因為脾氣毛病我們佛性本體沒有,我們所有的脾氣毛病都是因為六道輪迴跟久了,它自然呈現,這一些佛性本體沒有,可是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養成習慣性我們就有脾氣毛病,就是有情緒啦,那我們修道最怕有情緒,一講到情緒以後都不講理,那理就消失了,都是有喜歡不喜歡,所以我們社會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個帶壞了大家的念頭只要我喜歡,當然啊!只要你願意進入三惡道有什麼不可以,這個好嗎?不好啦!所以不要說我喜歡,應該只要我喜歡成仙做佛成道這個可以,可是只要我喜歡落入情緒了,那個不講理了,已經在兩邊,那在兩邊之中他又不行善那一定落入三惡道,那我們要知道喔,我們做人都不怎麼快活了,那三惡道更苦,那苦得不得了,你只要看看那個惡鬼道肚子這大喉嚨那麼小,吃都沒辦法吃進去,喔就是很苦,去接受那種很苦的狀態,那個三惡道最好就是畜牲道,現在很多寵物都被人寵愛,你當寵物不能修道不能成道成佛,我們都不願意,人家再怎麼寵愛都是沒辦法主宰,你要怎樣都沒辦法自己作主張,所以後學就講我們修道不要養寵物,你養寵物了你還要陪牠成道成佛,那前賢就問啊,那我們養孩子呢?我說養孩子不同,孩子有思想要不要成道修道,要不要成佛他自己做決定,可是養寵物你要陪牠,因為牠沒辦法主宰啊!都在你的控制之下,所以牠再來出生你要陪祂再來,能夠有人的身體才能夠修道,當畜牲道轉生成人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那個含藏識裡面沒有修道的意識,畜牲道含藏識都是吃,吃飽了等著被人殺,所以你要他修道做好事他會嗎?他會照顧好自己的肚子,吃重要,所以畜牲道第一次到凡塵,有人的身體的時候,你要渡他求道那真的困難,所以要一直薰習,你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喔,就是這樣啦!所以他能夠改變的也不大,那我們經過30年就一世,他經過一世知道說做人了,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比較可以接受,那也只有這樣,那經過第二個30年第二世了,第二世的時候他已經接近生命尾端,所以你要他修道行善那個還差得很遠,我們從這個理瞭解說,我們能夠求道了,我們能夠接近上乘佛法,我們是經過多久的修持,我們累積了多久的善根才有辦法得道,才有辦法聽性理心法。

   我們可以了解一下你看我們台灣2300萬,你看喔研究性理心法的有多少?就是少之又少啦,所以啊我們一般社會人士你要他聽這個課,他聽不進去啦,大部份都會在凡塵有形有相裡面追求,然後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他認為那個最實際,不知道說我們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還不知道勒,我們求道修道很多啊,都算百萬,可是你看百萬之中有幾個知道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知道,那不知道要怎麼成道成佛?你要知道,要能夠從佛性本體然後修持,因為成佛成道就是佛性本體,你本體不知道怎麼成?這個是最基本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就是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迷失了,迷失了以後我造了很多的業,我們受到業報,業的果報,那可見我們好的也做壞的也做,不好不壞有人道,假如說我們都是好的,那已經是仙佛菩薩啦,假如我們都不好那在三惡道之中,都還沒有人的身體,所以我們都是好的不多壞也不多,剛好又可以到人道來,很幸運啊,我們有人的身體很幸運,可以修道可以成道可以回到本位,回到我們佛的本位,每一個都是佛,縱然他是三惡道,他的本源也是佛,可是他要經過很久的時間,三惡道的苦受夠了才出來凡塵當人,當人了以後還要累積很多的善,你才能夠有善知識引導,引導你修道,引導你成道成佛,所以啊釋迦牟尼佛講:『眾生畢竟成佛』後學看到是高興得不得了,畢竟的,一定的可以成佛,可是他後面加了一句話「經過三個阿僧衹劫」喔!這個三個阿僧衹劫各位前賢多久你知道嗎?因為我們從佛學那個覺來算,他說我們人的平均壽命十歲,為什麼只有十歲,因為人心很壞,地生長的萬物可以養生可以害生所以十歲就死掉了,因為壞到極點就想行善,那行善以後也不是很快就增加壽命很多,每經過一百年然後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增加到我們人壽命的頂點,八萬四千歲;那我們人到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已經太好了,生活很富裕很享受,又做壞了,然後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百年又減一歲,一直減到原來的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做一小劫。

   各位前賢就可以了解到,他的時間已經很長,還可以算得出來,一劫是一個個位數,個、十、百、千、萬,到千萬叫做「那由他」,一個那由他已經是無量無數的劫累積成千萬的劫,一個那由他然後又一直個、十、百、千、萬,千萬的那由他一個『蘋婆』,蘋果的蘋婆婆的婆,一個蘋婆,一樣個十百千萬,到千萬的蘋婆加一個迦他加減乘除的加再加一個走馬邊,你我他的他,一個迦他然後個十百千萬的迦他就是一個阿僧衹劫,然後要三個阿僧衹劫眾生畢竟成佛,啊~真的會昏倒,為什麼太久了啦,我們現在百年都活得很無奈,很苦要撐著,你看一百年我們都活得這麼無奈,你要經過三個阿僧衹劫,那要經過都少千千萬萬的無奈,所以我們要了解早一點成道早一點成佛,那個苦都不要去接受,苦從哪裡來?從我們造業來的,我們了解不造業沒有苦可以受,解脫了,所以不是跪在佛前唉呦仙佛啊把我解脫啦,我很苦啊,沒有用要自己解脫,你業都不造我要受苦沒有苦給你受,真理就是這樣,那我們都不知不覺,沒有造業啊,我們造業都不知道為什麼?眾生顛倒,為什麼顛倒我們把假相都當成真,我們把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因為沒有形象不管祂,所以我們都顛倒就是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受苦又迷惑,迷惑又造業沒完沒了我們都不知道,所以要知道凡塵我們有行善,我有佈施,各位前賢要了解行善佈施是基本,那個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人就是要這樣,不是說你在行善佈施你就高人一等,沒有啦,那個只是做人的資格,你當人就是要這樣,要有善然後要有佈施,然後我們佈施的時候更要了解不能有得果報的心,就變成福報,我們做了多少善是得了多少的福報,變成一定。

   那假如說我們所行的善,所行的好事,所行的佈施,我們都把它拋入虛空,不記在腦海就變成我們佛性之中,我們要累積很多的德本,我們才有辦法坐上供桌上受人朝拜,所以受人朝拜一定要有德,你有德本了你才可以受人朝拜,因為可以解決眾生的苦難,不然啊說沒有德本,你又被眾生供養到供桌上了,眾生一來啊一求了以後,你一聽了唉呦你所求的我跟你一樣,我也要求勒那我怎麼給你啊,這個什麼都沒有你不久別人請下來,供桌上坐不住啦,所以要了解到供桌上坐得住就是要以德,自古以來都是以德服人,用德來降伏別人,自己又能夠行持能做,所以我們就在生活之中培養,要有廣大的心胸,要有涵量,這個不是說一說而已要實地的去做,你要在日常生活都能夠容納一些橫逆,一些橫逆你能夠容納度量就能夠擴展,你就可以很寬廣都實際的能夠做到,當你度量很寬廣時候,你就會了解說我們眾生真的叫什麼雞腸鳥肚(台語)這個國語怎麼講?還是台灣話比較好講,也比較了解是很狹隘的心胸,我們都是這樣可是我們不承認,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實際上我們知道的太少,就連我們所做所為都不知道,它跟真理到底差了多遠?我們也不知道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很少迴光返照,我們很少去探討我們的行為到底哪裡不合理,沒有探討哪裡會知道,所以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我都沒有錯,我們知道活菩薩都說我的錯,因為我沒有教所以都是我的錯,可是我們眾生的觀念就不同,我都沒有錯,錯的都是別人,所以要打破這個觀念很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夠迴光返照。

   就像我們上禮拜說我們生活之中只要一個字『覺』就好了,覺,前賢也問啊要怎麼做?後學說你心在想什麼,你身體在做什麼,你都了了分明,容不容易,非常容易,我心想什麼身體做什麼我也知道啊,那你保持一天24個小時連睡我現在睡覺我身也在睡覺,了了分明,容不容易,各位前賢當你24分鐘時候你就知道不容易,為什麼?束縛,你被心在做什麼身在做什麼綁住了,你被他綁住了,你就覺得說這個束縛很大,這個不自由了很厲害,可是各位前賢不要放棄,因為你還沒有養成習慣,當你養成習慣的時候就很容易,你只要保持這個覺,你心在想什麼縱然起心動念也沒關係,你知道你心在想什麼,知道他合不合理,知道身體在做什麼,只要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他習慣了,習慣的時候你就不會感到束縛,你就不會一樣說沒有啊,我一樣自由自在,你能夠覺還能夠自由自在,啊!恭喜解脫了。

   凡塵所有束縛都束縛不了你,你已經從自己佛性本體解脫萬象,萬象給你的束縛你都解脫了。

   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只要你肯做,你實行了,一定有功效呈現,所以後學在四年前第一堂課就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從那個時候到這個時候各位功夫都很深啦,為什麼因為可以真的萬緣放下,就是我們的妄心全部都放下,沒有妄心了整個呈現都是真心佛性,所以要了解到後學沒有要求很高,說你有三五分鐘空閒,你就做三五分鐘的萬緣放下,你有這樣子做先把你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輪廓呈現,讓你自己知道你的佛性是什麼狀態,知道了以後你再深入研究,從你的佛性本體之中知道我們佛性本體具備五眼六通,具備功能大用可以轉移四天下,可是我們現在連一個釣魚台都轉不過來,所以就要知道說我們的功夫都沒有啦,還差得很遠,可是當我們有那個功夫的時候,我們不去轉釣魚台,也不轉四天下,我們就是要所有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能夠成道成佛,所以就鼓勵所有眾生多研究,都明心見性然後進入我們的佛性本體,這個是我們可以掌握可以做的,所以就在日常生活把它呈現,只要後學講出來的法門,你肯做一定都有功夫,你做到最後每一個法門,他都回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就說『覺』我們身體做什麼?心想什麼?你只要迴光返照你知道你心在想,知道你的身在做,這個就呈現你在迴光返照,在照你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雖然他在起心動念,在念頭,那個是我們佛性的功能用雖然是功能作用,不過你一直在觀照祂,功能作用從哪裡來?從佛性本體裡來,所以等於也在迴光返照我們的佛性本體,那只要你肯做一天24個小時之中你都跟你佛性在一起,已經沒有被外境引誘,沒有被外境引誘拉走,那我們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六道輪迴就是外面環境引誘力量很大,然後我們在凡塵又追求物質生活,所以一拍即合,馬上被他拉走,我們被環境拉走了,那個時候你跟他講要修佛性,那個放在後面啦,啊等到我老的時候啦,等到老的時候再來研究佛性已經沒有力了,所以我們就因循就這樣過一生了,來不及了啦,一口氣快要斷了我沒有修好。

   我們可以想像各位前賢我們都會遇到那種狀態,有一天我們都有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要在一口氣不來的時候『要知道我的塵緣已了』一不一樣,唉喲!我都還沒有修呢,要把它轉換我都修了,所辦的已經辦了,已經不受惑有,不受惑有就是不再輪迴啦,已經不來了,可以主宰不來了,各位前賢我們現在可以嗎?可以說我這一生過了我就不來了,可以嗎?可以啦!為什麼說不可以我們還很年輕啊,我們可以做的還很多啊,一定要有把握你的佛性,可以指揮你的視聽言動,這樣一口氣不來你就已經回歸本位了,可以主宰我不來了,有沒有信心啊?都不敢承諾,這個就是對我們的佛性認識的還不深。

   後學就講我們前賢問七寶跟七法財,七寶是身體要用的,七法財是佛性要用的,所以你看七法財的第一個就是聞,就是聽到上乘佛法你聽到了,第二個就是相信你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聽到了又相信你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佛性要用的財有了,能夠聽到能夠相信我自己本身的佛性本體,然後接著就是戒、定,然後我們藉著恢復本來的時候,有一些不能夠做,就是我們的脾氣毛病,我們的貪嗔癡慢疑不能做,那我們由戒把它戒除掉,沒有了由佛性產生定,有定有慧所以聞、信、戒定慧然後精進,努力使自己的佛性清靜光明,然後捨,把凡塵所有一切都捨佈施不要了,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一口氣不來什麼都不是我們的啦,你不捨也要捨,強迫一定要你全部捨,然後最後一個慚愧,就是這麼多眾生還沒有求道修道,都還沒有進入軌道離成佛還遙遙無期,我們要感到慚愧,都沒有去教導都沒有去渡化,所以我們有七個七法財來讓我們該努力的方向,聞有了,聽到上乘佛法,信我們相信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相信以後佛性本體沒有脾氣毛病,佛性本體沒有貪嗔癡慢疑,所以我們戒定慧,我們三毒貪嗔癡沒有沒有了以後,我們能夠精進,使自己進入光明進入清靜,這樣就已經恢復了本體,所以凡塵所有的一切都佈施捨掉,最後慚愧就是趕快渡化眾生,你看七法財是不是不一樣,我們凡塵要用是七寶,那個有形有相的錢財,我們追求七寶的心比較強烈,我們追求七法財的心比較薄弱對不對?因為現實是這樣,那我們七法財是理想,理想跟現實都有一段距離。

   我們在凡塵就是要有希望,我們有希望能夠成道希望能夠成佛,為了希望活著,假如我們活著都沒有希望那糟糕了,沒有動力修不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好心兩個字已經講40分啦,好心都還是呈現不出來。

   那我們解說『利益他人不求他報』這個很重要,我們利益眾生不求眾生回報,不求,因為你行了自然因果是一定的,你做了因一定有果,你不要去求,你求的話,你做的行跟果只有平等而以,你行了都少功得到多少果,佈施一百塊得到一百塊的回報,那你假如都不求,你佈施了以後把它拋入虛空,各位要了解到我們的佈施一百塊,拋入虛空,虛空大不大?虛空給我們的果報非常大,這個是從真理的角度來說啦,因為一百塊有侷限他數目不多,可是一拋入虛空很寬廣,所以祂給你的果報一樣就是那麼寬廣,無量無邊,進入你的佛性本體就是養成你的德,深植德本不落入福報,我們要了解我們住相的佈施落入福報,所以佈施是因,得到是果,有因一定有果,你有祈求的那個因跟果一樣一百塊的果,那是一樣的,你不求他回報給你就像虛空無限寬廣的果報給你,你那個接受我只有行一點點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果報,各位要了解那個都是真理的角度來說的,從真理的角度了解住相你佈施都少得到多少,你不住相的那個德到的果報無量無邊,所以從真理的角度來行持,因為我們所求並不希望凡塵福報,因為我們接受凡塵福報,當我們在凡塵有錢有社會地位,我們修道的心就不強烈,既然有錢有社會地位我這樣就好了啦,這樣就很快樂逍遙對不對?那我們有這個心啊,我們福報都有期限都會用得完啦,一生之中我們會用完,你一生用不完表示你行的功非常多,那你再著接下來也不一定能夠享用很多生多世,縱然你有多世的福報也只有哪麼一點點,一百年一世,那你享受很多生多世的話給你十世,大概都富不過三代啦,經過三代就窮了因為都用完了,所以我們在福報當下就是造業,有錢容易造業有錢容易行功,可是啊我們有錢的時候那個行功的心很少,都要想自己享福啦,都要得到名得到利都是為自己,所以那個修道的心不強,修道心不強,所以後學都說當我們踢到鐵板,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很大的挫折,那個就是上天給我們機會,讓你有回頭有改變的時候,當我們從福報當中改變現象那個時候,就會追求我們人生的根本。

   所以我們再受苦最艱困的時候,都會叫我們的母親,唉呦娘喂!因為母親把我們生下來,所以我們在最困苦的時候就會想到源頭,就是我們的源頭,那一想到源頭,我們就會追求,就會真的走入修道的軌道。所以各位就可以了解,踢到鐵板是好事啦,可是我們人生之中踢到鐵板,我們都認為是很苦,對不對?不知道那個是上天給我們機會,讓我們能夠改弦易轍,不要按照你原來的方向去追求,那個凡塵有形有相都有極限,縱然你什麼都可以得到,賺到整個世界,所以我們就知道,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所以佛一大事因緣示現在凡塵告訴眾生生死最大,沒有比生死更大。你看我們生在凡塵,有生了,一定有死。一定生一定死。那我們為什麼不求不生不死,不生不死就只有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一定修道了,要透徹知道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定要透徹知道,從我們第一天講課,就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把佛性本體呈現。那我們就了解,要成道要成佛就是這個,本體在成的,本體可以成道、可以成佛。你捨棄這個本體,你要成道成佛都甭說、不會、不會成。沒有本體不會成,那會成都是本體。所以我們一定追求本體是最重要,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是假的,都虛幻不實在,就只有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實實在在,祂都不會變化,可是我們都不去追求,因為沒有形相看不到,有時候渡化眾生,唉呦,這個佛性是一斤多少錢?各位前賢,佛性一斤多少錢?(無價),各位前賢,祂沒有形相,不落入斤兩,祂一兩也沒有,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你講這樣的時候,就是表示你已經拒絕成道成佛、拒絕脫離苦海。你就是已經說我生活很好,有錢還可以到世界各國去觀光,很累耶!你到世界各國去觀光很累人耶!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佛性是最好的地方所在、是所有你觀光不到的地方所在,就在佛性之中。所以你是要知道你的佛性,整個太陽系我們可以觀光,不但只有太陽系喔,我們還超越,超越整個太陽系到無限的虛空、到無限的佛世界,我們都可以去觀光,可是你不修的話就沒辦法。那你只要修,回到佛性本體,你可以超越整個我們太陽系,都可以超越,那都有我們佛性的本體所在,不可思議,所以要努力追求。

結事他人,不求果報。這個結事就是幫助別人、完結所有的事,把所有的事情都解決了,都沒有問題了,所以結事他人。然後為人家辦事也不求果報,可是這個真的是人家都會有一點懷疑,不知道你是什麼企圖,有時候我們太好心了也會引起人家懷疑。

供養他人,不求福報,這個供養,佛經裡面都一直在講,供養無量無佛,這個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都已經供養。那我們要知道喔,之所以能夠成道成佛,都是要經過這個階段,你沒有經過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就是沒有辦法、沒有那個機會成道成佛。那我們會以為供養他人很不容易,就是要有那個實質的財力,要有金錢才能去供養。不知道我們在修道的領域裡面,那個供養就是我們尊重,我們尊重所有眾生,這個叫做供養。我們要瞭解到,眾生都是佛,那你尊重所有眾生,你就是供養諸佛。我們大概很多都不會承認這一種觀念。他說要實際的你去供養,那個才算,假如說實際的這樣的話,我們真的可以說少之又少,不能夠說無量無邊。供養無量無邊,那個就是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我們對所有的眾生,我們都尊重。他縱然所有觀念都不符合真理,我們也不要起不好的心、仇恨的心,不要,對他說做的事你有意見,可是你對他的佛性你都尊重。我們就是也了解,那個尊重就是供養。那你尊重所有眾生,所有眾生就是佛。所以你只要是尊重眾生,你就是供養諸佛。那我們在凡塵就可以知道,我們所接觸的眾生多不多?多不少啦,接觸的眾生可以說非常多,那我們都尊重,尊重的時候就不會起衝突,那個就已經供養諸佛。所以我們供養他人,不求福報。不會說你付出多少,你就要見到多少的果報。

濟利他人,不求恩報。就是實際的、救濟那個濟,能夠利他人,實際救濟他人,就是在錢財方面比較富裕的話,就可以濟利他人。可是不求報恩,不求他報恩。我們一般也比較困難做,我給你多少你應當要回報多少,一般都會希望這樣。可是我們真正好心的話,就是能夠有能力幫助他人,不求恩報。

即至下心,滿人心願,這個倒是我們的做法、行為。下心,就是低心下氣。那滿人心願,別人的願,就是我們去滿,就是讓他的願能夠成就。我們能夠下心,低心下氣。我們一般稍微有錢的話,都會比較高心(驕傲的心),叫我們能夠低心下下氣,可以說很不容易,我們要低心下氣非常不容易,可是我們瞭解說,我們只要能夠低心下氣,我們就已經做到慚愧,七法財最後一個慚愧,那我們有慚愧的心,我們就不會驕傲,那能夠低心下氣。

   那在我們打坐的功夫來講,因為我們的心,心火都往上炎,然後我們的腎、腎水往下流,所以我們的壽命都有限。那假如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能夠低心,把那個心火往下壓,低心了,然後用心火來烹飪腎水,那腎水就變成氣,氣的時候,任轉全身,然後我們全身就得到滋潤。在實際的來講,能夠低心下氣,對我們身體的幫助也很大,就是我們身體的養分會比較充足、比較有。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在生活之中假如我們精神都不濟,那做事都做不成功。那你假如說精神很飽滿,又滿腔歡喜,人家都很喜歡跟你在一起,又不驕傲,能夠低心下氣,大家都歡迎,所以這樣何樂不為,可是我們就真的不為,沒有利益啦。可是要知道,我們在修道的方面,你能夠低心下氣、能夠滿人心願,那個就是、真的是難捨能捨,很困難的布施,捨,就是布施,那你能夠難捨能捨,尤其在我們的身分地,我們都會放不下身段,那你能夠整個都放下身段,我們看到外國宗教,那個主人他都會為他的信徒洗腳,有沒有?那個就是放下身段,就是能夠低心下氣,那個是實際在生活之中做。

難忍能忍,遇到逆境挫折的時候,那個難忍、忍受的時候,你能夠忍受。為什麼難忍能忍?就是因為你體會到平等,不管是身分地位、不管是階級多高,佛性都是平等,那你能夠體會平等,就沒有階級的觀念在,就是大家都一樣、都是平等。所在平等的時候,你就很容易去做到難忍能忍。就能夠去安住在那一種靜態之中。所以那個忍,我們所說的忍耐都是別名,那它的總名就是安住不動。忍,忍耐的忍就是安住不動,你在真理之中安住不動叫做忍、忍耐。那我們要瞭解到,佛教都告訴我們,沒有污辱的人,也沒有受污辱的人,沒有加辱的人、也沒有接受的人,沒有,哪有忍啊、哪有忍耐的事!所以我們了解,那個忍耐的形相都是虛幻不實在,都是顛倒的,所以能夠了解真理的時候,就沒有說自己的身分地位不能夠做那個事,沒有,都是平等、都是一樣。

難行能行,我們所說的一些法門,在實際的行持來說,都是難行、很難做,可是只要我們有堅定的心,都可以做,所以那個難行能行。這個也是屬於好心的範圍,那個難行你能夠行。

難救能救,我們現在的人真的有時候都不一定,前不久報紙就登,有一個人要出國到桃園機場,然後經過免稅店的時候,他整個人就暈倒,那暈倒了以後裡面三個店員就趕快拿傻瓜電擊器來擊他的心臟,因為他已經沒有呼吸了,那三個店員一方面在救他,一方面手在發抖,三個都沒有遇到這個事,就是初次用傻瓜電擊器擊發他的心臟,使他又恢復心跳、又能夠呼吸,活過來的時候,三個女職員抱著哭。我們就是了解到,在哪一種生命交關,已經暈倒沒有呼吸,就是很急迫了,只要經過五分鐘,我們腦部都會缺氧,然後腦死,所以那個時候沒有趕快救,真的就是死路一條。結果被三個女店員救回來,報紙登出來,又把照片,把被救的跟三個女職員都一起照出來。

   凡塵很多事我們都不可以預測,哪會知道他會暈倒在他的店前面,所以有一些必須要知道的急救常識,他假如說完全都很陌生的話,機器是機器,人是人,合不起來要怎麼用啊,所以有時候我們也雞婆一點,都知道一點事。

不擇冤親,我們在凡塵那個冤就是仇人,親就是家人。那我們會把仇人跟家人分的很詳細。可是在佛經裡面,它冤親都是平等,冤跟親,仇人跟家人都是平等。那我們就是要從真理的角度來了解,那個冤跟親,我們的仇人跟我們的家人,累世之中曾經我們都相處,都曾經仇人之前也是當家人,家人之前也是當仇人,所以都有經過,所以佛才會講冤親平等。佛都講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經過非常多的元會,所以天下的男士都曾經是我的父親,天下的女士都曾經是我的母親,所以這樣就沒有分別心。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分別心很強烈,就一定分別,那個就是我們在現實之中、生活之中遇到。所以那個親跟冤就會分的很詳細,那假如說走入真理世界,冤跟親就平等了,我們的心都寬廣。

平等濟度,不管是冤、不管是親,我們都平等,然後濟度,濟就是救濟,度就是渡化,救濟渡化,我們就是要救濟眾生,然後渡化眾生,使眾生都能夠成佛,這樣脫離苦海就可以得到永遠安穩的地方所在。

真實能行,真正的、實在的去做。

非但口說,不只有嘴巴講,要實際能夠去做。

愚人口說好心,心無慈善,愚人就是沒有智慧,那麼嘴巴在講這個好心,心裏面他沒有慈、沒有善。所以我們要瞭解說,心的慈善是我們的根本,我們心一定要有慈悲,慈悲喜捨,然後善是我們人的根本,做人就是要有善,因為有善才有人的身體,假如說我們沒有善的話,連人的身體都得不到。

賢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賢人的話他時時刻刻都行這個好心,可是嘴巴不自己說,不說他是好心,不說,只是實際的去做。

   但念利濟他人,就是能夠利益別人、救濟別人,就是這樣,但念利濟他人。

不求自己名望,不追求自己的名、自己的聲望,不追求。我們凡人就是求這兩個字名望,求出名、求能夠大家都能夠仰望。那我們以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一生不過百年,你再怎麼出名,百年以後人家都不認識你了,你再怎麼有名望人家也都不知不覺,所以不用去追求那一些虛幻的事,不實在。

是名好心,我們前面這樣一直講下來,這樣才真正的是好心。

若是捨寸而求尺,你捨掉的只有一寸,可是你想得到的卻是一尺,這樣,哇!顛倒,所以我們了解到,捨寸而求尺,種少而望多者,是不好心也,所以這個好心真的是很難做,不好做,不過我們就是要朝這個方向,朝著好心的方向,最好的心就是要所有眾生都成道、都成佛,這個心就是最好。

 我們42章好心論也講一個小時又十分鐘,好心了沒?你看喔,我們都不敢回答,在佛殿一回答、許諾了以後,就會想說我做不到咧。

那第四十三章智愚迷悟論

【智愚迷悟論第四十三】

  文殊菩薩問佛。如何是智。如何是愚。如何是迷。如何是悟。願佛慈悲。廣為我說。佛言。智者知也。智人知有佛道可修。知有聖教可學。知有明師可求。知有福可作。知有罪可忏。乃至知有世出世間輪回因果。如天有日。如暗有燈。能知能見。善惡報應。一知見後。便能捨惡從善。改邪就正。非理不說。非事不為。非道不行。非物不取。念念中正。步步真實。積德成名。流傳後世。是名智人。愚者暗也。愚人心暗。不識高低。不知有天堂地獄。不信有罪福輪回。一向貪花戀酒。殺生害命。而供口腹。一生中。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借下百千萬億性命債。輪回相遇。遞相食口敢。無有了期。何以故。一切牛馬豬羊畜生之類。皆是屢世冤親。善惡眷屬墮入輪回。改頭換面。來作畜生。愚人殺食。即殺自己眷屬身。即食自己眷屬肉。此遭彼殺。彼遭此殺。輪回路上。親疏不知。相殺相食。無有休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迷戀顛倒無數。但念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度。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回。萬劫不復。悟者覺也。悟人覺知自己是佛。慕道修行。三業無虧。六根清淨。有方有便。無我無人。自度度他。同成佛道。雖住世間。世法不染。坐塵勞內。轉大法輪。化娑婆界。為極樂邦。變地獄為天堂。指迷徒見佛性。作諸佛事。度脫有情。不捨慈悲。誓相救拔。若有眾生。得供養者。所得福德。如供養三世諸佛功德。等正無二。何以故。自覺覺人。名為正覺。說法利生。妙用神通。與佛無二。能開眾生。佛之知見。能指眾生。悟佛知見。能引眾生。入佛知見。能究眾生,成佛知見。所以者何。大悟之人。得名菩薩。得秘密真正口訣。若有男女得見得聞。信他法化。皆是正因。皆是正果。是故少年修行。得其正法。即成佛道。二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三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四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五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六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七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八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男子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女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富貴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貧賤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帝王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宰官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乃至人與非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有男女等。得見真明師。修行得正法。無一不成佛。

智,有智慧。愚,愚痴。迷,迷昧。悟,領悟。愚迷悟論。

文殊菩薩問佛:「如何是智?怎麼樣才稱為智,有智慧。

如何是愚?怎麼樣才是愚痴,就是愚的意思。這個後學記的最深啦。因為後學以前在彰化花壇口庄村,非常小的一個村落,那村落有一個廟,那個廟我們很多都會聚集在廟裡面,老一輩的會下棋、學一些樂器。然後時常聽到老人家在說,你若憨牽到北京還是憨(台語),他就講這個愚,你是愚。那我們這個漢文那個愚就是牛,你若牛牽到北京還是牛,那時候後學小孩子不知道在講漢文,那後學在想說當然啊,你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啊,難道會變化嗎?不知道在說這個愚,愚痴的愚啦,所以後學就對這個字特別有印象,原來我們那個漢文(漢音),愚,牛啊,對不對?就是牛。你看喔,我們那個發揮,漢音叫什麼?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有時候我們講那個漢音反而我們聽不懂,我們講白話反而容易懂,就是這樣。所以那個時候有一首歌午夜花,是午夜花還是雨夜花?你看那個午,雨。真的我們那個漢音一講出來以後,跟我們生活上好像就不通順,我們在講的時候就會覺得怪怪的。

所以文殊菩薩就問說,如何是愚?就是愚痴的意思,

如何是迷?怎麼樣是迷。

如何是悟?怎麼才稱作領悟。

願佛慈悲,廣為我說。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大慈大悲,然後為我來廣說這個含意,智愚迷悟。

佛言:智者,知也。這個有智慧就是你對真理能夠了解,就是知,知道。所以我們時常用,知下面就道,知道,知道了沒?(知道),然後那個老師下面就會講,知道就行,意思說知道就可以。那我們一聽起來,知道就要去做,知道就行。所以我們瞭解說,這個知,各位知道嗎?都知道這個道嗎?就很寬廣對不對?知就是知道。那道,它沒有兩邊、沒有對待,就是一個一。我們知道一嗎?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一,知得一萬事畢,我們知道一就可以萬事萬相都畢業了,都已經回到本源。所以這個知就很重要。

   可是我們對凡塵很多都是顛倒,佛就用常樂我淨來問眾生,我們知道常嗎?就是我們常住真心,可是我們眾生(尤其末法眾生)知道這個常住真心,真的很少,都不知道。知道有心,可是那個心是我們生活在用,生活用都是生滅、都是識心,那個不是真的心。那樂,我們凡塵認為的樂,有苦相對待,所以樂的後面就跟著苦,所以那個不是真的。然後我,我們認為身體就是我,那佛說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借我用的,它眾緣聚會借我用,都要還給天地,那個不是我。然後,淨,就是清淨,我們都沒辦法清淨。所以常樂我淨,我們眾生都沒有、都顛倒。那佛的常樂我淨,常,常住真心;樂,就是絕對的快樂,沒有對待,你進入沒有對待,那個樂就已經是一個絕對的快樂,沒有苦。我們凡塵的樂它有苦相對待,那進入佛性的樂是真樂。然後我,不是身體的我,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我,所以那個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

   所以後學都時常講,若有所見就是邪見,若無所見就是真實的見於如來。各位都還記得嗎?(記得)。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若無所見,我們在生活之中,沒有能見的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真實的見於如來喔!所以只要你沒有能見、沒有所見,你就見到如來。這樣瞭解意思嗎?所以後學就是要給各位思索,我們要了解,沒有這個能見的這個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沒有能所已經進入絕對的一。那若無所見你就真實的見到如來。若無所見就是真實的見到你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各位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想這個話、要去思索,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你的見不正確了,邪見。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它已經進入到一個一真法界,無所見、無能見,沒有能所,就是一個本體了、絕對體,一真法界,那個就真實的如來,真實你見於如來。所以,那個華手經就講,如來不與是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有沒有?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如來不與世間共諍,那個如來不是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個如來;那如來不跟世間,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間。祂不跟三世十方爭,世間與我爭,三世十方跟佛性本體在爭。這樣了解嘛?那這個佛性本體祂都不爭,只要你爭,祂就全部給你,所以祂就退了、退位,不見到祂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我們的佛性就是修養這麼好,不跟世間爭,不爭,只要你爭祂就不見。所以我們在凡塵要跟人家爭執,佛性就不見;那你佛性都不跟人家爭執,祂就呈現。所以我們要瞭解到說,這個都是很實際的我們在生活之中可以體會、可以應用,真正的你了解說,我們的佛性只有我們啟發祂,因為祂都不跟世間爭,那我們世間都要跟祂爭啊。我們最會爭的就是六根,六根是最會爭的,因為六根當家已經很久、已經習慣,這個叫既得利益,它不肯放捨,它既得利益,都是我在當家啊,怎麼你要出來跟我爭這個權柄,所以它不肯放。那不肯放的話,我們就了解到,我們六根在當家起惑造業,有取捨、有喜歡討厭;我們佛性在當家,佛性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取捨,不造業。所以要給誰當家?(佛性)。假如說我們要給佛性當家,各位前賢,說的容易,你實際做你就會了解說,六根怎麼這麼強啊!眼睛要當家、耳朵要當家、鼻子要當家、嘴巴要當家、身體要當家、意念要當家,哪一個肯讓?哪一個肯讓佛性啊?你看喔,我們社會人士為什麼現在有那一種中廣體材,就是因為鼻跟當家啦,一聞到那個炸雞排,你聞到以後你不想吃還真的要克服耶。社會人士啦,我不是說我們素食者。

   後學昨天坐公路客運,看到那個統一超商,怎麼排了一大批人,排得很長,做什麼?(冰淇淋),對啦,在買冰淇淋,冬天耶,排了一堆很長,我說這個是在排什麼啊,原來是在買冰淇淋,他用那個…一個尖尖的裝,他要裝的時候速度不快,排的人很多,這麼多人,買到以後就坐在椅子上吃冰淇淋,現在好像蠻流行。你看到了,大概你也捨不得讓你的嘴巴閒著,有沒有嘴巴當家?你嘴巴不當家不會去排隊,對不對?就是想吃,想吃,嘴巴當家。那我說炸雞排是鼻子當家,你聞到氣味了不買很難過,所以吃了以後,後學都講,那個外國進來的炸雞排它都是注生長激素,它整個貨櫃送到我們台灣來,那(炸雞排)整個裡面生長激素都還在,還在它的體內,結果就賣給我們吃,我們吃了以後在我們體內生長,生長激素讓我們一直在體內生長,各位在南部比較少看到,你在北部那一種一個人要坐兩個位置的人非常多,你看到他心臟負擔都很常大,看到那個體材真的很難過耶,你勸他說吃少一點。我們坐高鐵下來,坐在我們旁邊一個男士、先生啦,真的是很壯碩,然後從台北坐下,他是坐到台中下車,他一路一直吃,非常多樣,一個吃完換一個,一個吃完換一個,然後我就想說,這個不胖也難,一直吃哪會不胖,都一直吃,是很多樣,吃一個再換一個,吃一個再換一個,我們旁邊看得還好,肚子不餓,我們都會被他引誘,好像他吃什麼吃什麼都會被他引誘,就還好,我們坐高鐵就吃中餐,已經就習慣了喔,就不會被旁邊影響。

   所以我們就了解說,要我們佛性出來當家,還真的是非常不容易,我們沒有認識、沒有那個很正確的見解,真的佛性沒辦法出來當家。所以一定要研究真裡,你透徹的知道真理,你知道真理了以後,那個真理它會促成你行動,你只要透徹知道真理,它就會督促你做、做、做,那你不做都不行,那你真的開始做,就是佛性當家,做、做,給佛性當家。六根要當家你都跟它講理由,說不行啦,那個你喜歡看的喔,那個無常變化,很快就變化;你喜歡聽的也一樣,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就不流行了;你喜歡吃的那個都不營養,會傷害到我們肝臟,炸的嘛、油炸,那你喜歡吃的就是我們體內會超出負荷,那你跟你六根講理,六根它會慢慢接受、降伏,就不爭了,不爭的時候就是你佛性當家,佛性當家一口氣不來,整個空間都是我們佛性的道路,所以條條大路都通理天,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在凡塵一定就是要啟發佛性當家,這個是非常重要,不然我們現在六根當家,一定有喜歡討厭,一定有取捨,一定有行為,那造了業一定要受果報,我們佛性哪能夠自由自在,一口氣不來什麼人在當家,我們的業力當家,它推你到什麼地方去,你沒有拒絕的餘地,你一定要服從,推你到哪裡你就到哪裡,到哪裡現相你就是要現相,不能說,不!我不要去那個地方太苦了。那個時候沒有自由,那我們就是現在有人身體的時候,有自由,你可以選擇不給六根當家,六根所喜歡的不合理,全部都拒絕,你看這個要培養都久的時間才能夠真的呈現,一定就是不要自我放棄啦,要督促自己。所以智者,知也。這個知就是要知道我們整個真理世界、真理的狀態,所以凡塵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要知道無常變化,不要被它迷惑,被它迷惑了,因為迷惑了我們就會造業,因為造業就要受苦,這個是一定,它不會改變,所以我們不要迷惑,也不要造業,就不會受苦,就可以自我解脫,已經解脫了,都沒有煩惱,所以我們了解到,煩惱是我們自造(自己造出來的),然後煩惱業就是不理想,要受苦,那我們不煩惱不造業。所以智者,知也。

智人,有智慧的人。知有佛道可修,這個是最理想。有智慧的人知道可以成佛、知道可以成道,有佛有道,可以修,可以到達,這個就是有智慧。

   所以我們在凡塵時間都不多,不過百年而已啦,很快一轉眼,後學都想,七十一歲了,才記得二十幾歲啊,都已經到七十一了,還可以再一個七十一嗎?妄想。所以我們看看凡塵,只要到了年歲,所有器官都退化,行為就很遲緩,所以我們看人家在走路手也一直斗、腳也一直斗,然後要上下車都很慢,那個司機很無奈,要等他上下車都很慢,那現在有司機都修養比較好會慢慢等,想說以後自己也會老,那現在善待人的話,以後人家會善待他,所以最近看到的都很理想,司機看到眼睛弱視,看不太見,他竟然會先下車去引導他下車,然後他下車以後再上來開車,看到都很溫暖,看到司機這樣都很溫暖。

   所以我們了解說,凡塵就是無常變化,然後知道有佛道可以修,知有聖教可學,可以成聖成賢,聖賢,我們可以到達聖賢那個程度,知道有聖賢可以學。知有明師可求,知道有明師可求。我們都求道了,我們跟我們活佛老師都一起,所以我們這個班是我們活佛老師開的,當時跟各位約束都只有三年,對不對?三年一到了,老師說這個是初級班,接著要走入中級班,所以我們有三年。今年九月二十六日就五年了,很快喔,一轉眼,那後學都講我們金剛經講完,講維摩詰經,那維摩詰經在後學講經說法裡面,是覺得它最難講,因為它的程度很高,可是我們既然承諾了就要說,然後我們維摩詰經講完了,還有時間的話,我們講涅槃經,涅槃經不是說講了就涅槃啦,那個是說我們真正的知道修道的過程,我們真正的知道那個修道最高是什麼情況、什麼樣子、什麼程度,我們都知道以後,對真理的了解真的就透徹,然後我們往後再聽到有別人說,我們已經心裡面有底,就是知道怎麼修是正確、知道怎麼修是到達最究竟、最高的法門,那中間的經過是要怎麼樣經過,就不會再被人家迷惑,不然有一些他一修到有證驗的時候,他就會引誘你去跟他一起修,然後要收費,說他那個很難得啊,一切所沒有的,然後我們有時候不瞭解,不瞭解以後我們會盲從。像說有一個團體,他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說一個字,全部留著要給我說,我們聽了會怎麼樣?我們就會說他不瞭解真理啦。因為釋迦牟尼佛站在一個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那個已經就是一真法界,講的就是已經進入佛性本體。所以祂沒有能說的我、沒有所說的法,那假如說你要留給我說,那你有沒有能說的我?有沒有所說的法?那你有能修、有所修,是不是生滅。那佛就講,我示現在凡塵不教眾生生滅法,因為生滅就是六道輪迴,我要教眾生是脫離苦海,不教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你了解真理了,人家講的不合理的時候,你就會說他不知道真理。不然我們附和、盲從,明明不對了,我們還一直擁護,看到真的是會掉眼淚。就像我們凡塵迎媽祖,我們不是說迎媽祖不好,只是說它的層次不高,可是你看我們很瘋狂耶,三十萬人,去參加那個活動,三十萬人耶,各位前賢,三十萬人來研究性理心法,我們這個地方坐不下耶,對不對?那你來研究這個可以成道、可以成佛。你去參加那個可以成道、成佛嗎?你就知道那個沒辦法啦!那個從你想的說:我來參加這個活動,不想成道也不想成佛,根本就沒有那個希望。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你透徹認識真理的重要,你只要認識真理了,它永遠都不會變,再怎麼久都是真理,會變的就不是真理。那你追求到了一真法界、追求到了實相,追求到如、到如就是一真法界,一如一切如,進入如裡面,沒有分別。所以我們瞭解說,走入一個修到最高的程度,就是如。如是我聞的如,你看我們之前不是都拿如是我聞來看嘛!就是那個如,如就是本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看喔,我們本體以後,我們把它用文字就講如來藏,如來含藏萬相萬事,如來藏,如來含藏所有凡塵的萬相、所有凡塵的萬事,都在如來含藏之中,就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之中,你看我們佛性有多麼的廣泛、多麼的大。可是我們現在都把祂侷限在我們身體裡面,又是那麼小,沒有把祂發揮,所以我們研究就是要把祂發揮,讓祂整個都呈現,那整個都呈現的時候,耶,我們大用、佛性的的大用就會有,那開始你只要努力的做,祂具備五眼六通,那是佛性的功能、自然有,不是我們要去追求神通,不是,祂自然具備、自然有,佛性自然有。那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因為我們現在所追求的不是這個方向,我們都追求凡塵的名利成就,那你追求凡塵的名利成就,佛性的功能作用怎麼會出來,出不來啊!那你假如說全部都是縮回來追求我們佛性的發展,你就會瞭解說,喔,原來佛性有這麼奧妙。第一個你的第六感特別敏銳,你今天會遇到什麼人有什麼事,你早上起床以後,你就會了了分明,那個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很敏銳會知道。當然我們不去改變它啦,它都會呈現,你改變它也改變不了,因為我們要改變便有為法,那個佛性呈現它是無為,無所作為,它不允許你加入你有所作為在裡面,都是無為法,那我們要讓我們整個佛性的無為法都呈現,那呈現的時候我們就有,自然有五眼六通,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都具備,就在我們佛性功能作用。

那今天操持講師特別交代,有很多問題要問,要後學留十五分鐘,那剛好現在只有剩下十五分鐘,所以我們這個就等待下個禮拜再說。

 大約剩下15分左右提問問題

劉講師這邊八個問題,

  :不可以暴殄天物,但是米長蟲該如何處理?

:我們就是了解天生萬物以養人,我們當然是不要暴殄天物,上天給我們東西我們好好的用,那假如說米已經長蟲不適合我們人吃的話,我們可以把這一些東西給下等動物吃,讓牠能夠延續生命,就像我們現在都會區的一些餿水,就是吃不完的一些東西就全部都蒐集,那餿水的時候它就提煉一些就變成肥料,所以就變成可以好好利用,那個都是不暴殄天物,就是把東西好好用就是已經有功德,我們就是要會怎麼樣利用,這東西既然人都不適合吃了!我看看這個東西要給什麼樣的動物來吃,有一些動物牠需要,牠雖然說長蟲發芽了牠一樣喜歡吃啦!所以我們一樣不暴殄天物,可以給下等動物吃。

    :飯碗不小心摔破,飯灑了一地應該要如何處理比較恰當?

:那個飯已經摔在地下我們再吃不適合,就拿到餿水桶你可以讓豬吃,或是讓一些現在企業家有把那個餿水提煉成有機肥料,飯可以另外處理,那一些破碎的那一些磁器掃在垃圾桶就好了,因為它已經破掉了不能再用了!就把它當垃圾就好了。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漚滅空本無。漚滅空本無,是比喻空的大海的小泡泡消失,虛空本來是就沒有,這樣解釋似乎不太對,佛性遍滿虛空,所以虛空是存在的,為什麼將佛性比喻為大海,虛空是海中的小泡泡,既然佛性遍滿虛空,為什麼佛性比較大,虛空比較小?

:因為我們這個觀念後學再講的時候,就知道很難接受啦!可是這個是文殊菩薩講,後學看到的時候就講說,喔文殊菩薩把我們所有世界的來源,怎麼樣來祂都交代,就是因為我們迷,我們迷了!我們迷了以後才產生虛空,因為有虛空才有世界,因為有世界才有眾生,因為有眾生才造業,所以就變成世界、眾生、業果三個一直綿延不絕,一直再輪迴。

    所以文殊菩薩講,就是因為我們凡塵的虛空才有我們整個地球,那假如說沒有,沒有這個虛空的話,我們的山河大地不會呈現,沒有山河大地我們眾生沒有地方生活,也不會呈現在凡塵,那沒有眾生我們不會造業,也沒有業果,所以世界、眾生跟業果都是因為迷、妄然後才產生,沒有迷跟沒有妄,假如說我們都在真,都在真之中就沒有虛空,沒有虛空,我們佛性我們每一個都是在本際,就是我們佛性的本位,都沒有地方讓你呈現,所以因為我們迷了我們妄,不真了,迷跟妄,然後才產生虛空,因為有虛空了然後才有山河大地、世界,有世界了才有眾生,有眾生了才有業果。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了解說整個我們佛性是非常大,大到整個宇宙虛空,不只有太陽系,祂是超越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非常的廣泛,我們佛性非常廣泛,可是現在因為我們有起心動念,那起心動念我們要知道念就是業,起心動念的念就是業,雖然說這個業是很小,可是畢竟已經有了,假如說我們不起心動念,我們不會落入凡塵,不落入凡塵我們不會愈來愈造,業越多,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到凡塵來的原因,不是說像我們老母訓子十誡所說,我們在三山坡  老母把我們仙衣仙鞋都收回去,把我們趕到凡塵來,然後現在大開普渡一直哭著要我們要回去,我們眾生都在問,我們道親前賢再問,為什麼那個時候把我們趕下來?現在要我們回去,意思說多此一舉啦!

   你不要趕下來就好了嘛!那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假如說你不起心動念你沒有業,沒有人可以趕你下來,那我們已經起心動念有業,那有業這個業它一定要有果報,所以我們了解說你起心動念了以後,然後一念無明就是無明,然後生三細就是有業相,業相既然有了就轉相,就把我們般若妙智慧轉過來要看,看什麼?業力,起心動念的業力我要看它是什麼樣子,我們要了解說業沒有形相,我們的業沒有形相,所以你一直要看,你看不到真正的業,可是你這樣瞪目發勞,瞪目發勞就是把整個虛空之間,它都已經迷幻,迷幻成了以後就變成四大假合,所以就真的山河大地呈現,那我們就了解從這個說法裡面就說本來沒有,沒有山河大地就是因為我們一念妄動然後才產生山河大地,所以山河大地的來源就是迷、妄,迷跟妄才有山河大地,因為有山河大地我們眾生的業有地方呈現現相,所以就來了,來了以後本來是很少的業,所以那個我們開始啊!元會的起頭那個眾生的善,都很具備,沒有惡,可是我們一代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我們本來只有少少的業,很快就還清了啦!可是我們接著生活很快又造了很多啦!

    比如說我們只有欠一百塊來還一百塊就要回去,結果我們在凡塵一生活了一百塊就,變成一萬塊已經欠一萬塊啦!這一下來還越還欠債越多啦!欠到現在已經多得不得了,賴皮不要還了,太多了不要還了,這個我們要了解到由不得你不還啦!你說不還不可以,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這個所有沒有說哪一個在操作,沒有,是我們自己的業力形成,那我們自己造了業自己要受苦,所以我們在凡塵這個時候我們不可能以往沒有造業啦!一定都有。

   我們現在努力的修道,我們只要走入,假如說你每天都是覺,那你就沒有緣啦!因啊!以往所造的因,它就在虛空之中,它遇不到緣成不了現相,你就不用接受,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說我們現在的修持就很重要,你現在的心整個都是空,空的話就是沒有緣啦!因是有可是沒有緣,因緣不會合,就像那個種子你把它放在倉庫,它不會發芽,可是你拿來埋在土中,又有太陽,又有水,它就發芽了!所以我們現在的修持,為什麼佛經裡面會講說:我們所有的業障消滅?就是因為你全部走入真空世界啦!你真空妙有就是佛性本體,你那些因你再做得怎麼大的因它找不到緣不會現相,所以真的就沒了啦!可是只要你走回頭路,又起心動念又動凡塵心,那個因它就來了啦!它在它就來了,只要你都不起,你都是真空妙有那個因,它不會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可以改變的,凡塵所以一切都不定,不固定啦!所以我們人可以修成佛成道,我們人可以落入三惡道都是我們人自己做的,自己選擇你要走什麼樣的道路?這個就是很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你保持覺,你都在覺之中那個因它沒辦法來,你就不用去接受果報各位這樣了解意思嗎?

   不是說固定的啦!哎唷我都跟他有緣,我就要當他的太太,那是自己要的不要講,所以就是要了解凡塵不定,一切都不定,假如說是凡塵都已經定,那我們修道沒用啊!你眾生就是眾生,佛就佛,已經固定了!不是啦!不定,所以不定我們修道才有效,我們可以回歸到本位,我們可以到三惡道,你選擇你要走哪一條道路,你自己自作然後自受,你現在整個像後學講,你把它都在那個覺之中,二十四個小時都覺,那保證你所有以往的業它不會來,它不會呈現,就怕我們凡塵心又起了!凡塵心起了那個叫緣啦!因已經有,了有緣,因緣會合我們就要去接受,因緣會合你不接受也不行,就是已經果報呈現。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雖然我們有那個長壽的因,那我們要有飲食的緣,因緣會合我們才能夠長壽,你有長壽的因可是你現在生活都不正常,那你雖然有長壽的因,它遇不到緣沒有辦法使你長壽,所以你變成夭壽,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緣很重要,你因有了那個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可是我們在緣我們可以改變,你在凡塵的生活你可以支配你往後的人生,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很重要,只要你都按照真理去行持,你再造怎麼大的業因,它都找不到緣呈現,所以已經消滅了!就是這個意思啦!都在我們自己心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