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金剛經-11 大乘金剛經論三十九章云何四大?-第四十一章方便論。

第三十九章云何四大?

【四大論第三十九】

  文殊菩薩問佛。雲何是四大論。世尊曰。地有堅性。水有通性。火有炎性。風有動性。在人身上。四大和合。方成一體。所有皮肉筋骨。膠成一身。名地大。津涎尿血。滋潤一身。名水大。暖氣均融。溫和一身。名火大。動轉施為。運用一身。名風大。四大調和。一身安樂。四大不和。便生病苦。故曰四大。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四大?

   這個四大喔,各位前賢,我們就是要瞭解到,為什麼稱大?它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在梵文叫摩訶,摩訶就大。大已經充塞到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我們身體的構造,水火風土這個四大,那四大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充塞、都有這個四大。

世尊曰:地有堅性,這個水火風土,這個地屬於土,那個土就是地,有堅性。

水有通性,火有燄性,風有動性;在人身上,四大和合,水火風土和合,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所以各位就是要在四大和合借我們用的時候,好好的把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能夠修證、能夠使祂恢復到本來,本來很光明,可是我們落入凡塵,六道輪迴太久就沾了很多的塵垢,佛性裡面沒有脾氣毛病,可是我們現在可以說,我們都不敢否認自己有脾氣毛病,那貪嗔痴三毒以及慢(驕傲)、疑(懷疑),我們現在都具備,可是我們佛性裡面都沒有。所以在四大假合借我們用的時候,我們就朝這個方向努力,把佛性所沒有的把它去除掉,那佛性本來有的讓它回來,我們佛性有慈悲喜捨,這個四無量心。可是我們現在,雖然說不敢說沒有(慈悲喜捨),可是我們具備慈悲喜捨都不多啦。所以要回來,整個慈悲喜捨都回來。慈,就是予樂,給人家快樂就是慈。悲,就是拔苦,把眾生的苦把它拔掉,這樣就是悲,所以我們一成道以後,那個稱謂都稱大慈大悲,就是能給眾生喜樂,能把眾生的苦拔掉,所以叫大慈大悲。

   那後面兩個喜捨,那個喜,隨喜功德是無邊,可是我們在凡塵生活,可以說這個喜很缺欠。假如說我們看人家好的時候,我們會羨慕,那羨慕的背後就是忌妒,所以我們了解,我們那個隨喜的心沒有,都是忌妒,那這樣的話有損傷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就在生活之中,就能夠直接培養隨喜,看到人家好就像我們好一樣,不要忌妒不要排斥。那捨,我們就是瞭解,捨就是布施,我們能夠捨,這個捨錢財、捨我們所有、捨我們所認知的上乘佛法,都讓眾生能夠得。那這樣我們都具備慈悲喜捨,就可以培養我們整個佛性本體的光明,讓祂都恢復本來。

所以四大和合,方成一體,那麼所有皮肉筋骨,膠成一身,名:『地大』。所以這個皮肉筋骨就是土、地。

津涎尿血,滋潤一身,名:『水大』。暖氣均融,溫和一身,名:『火大』。

動轉施為,運用一身,名:『風大』。因大調和,一身安樂
所以我們了解,只要一大不調,百一病生,那四大不調,四百四病,有四百零四個病,所我們人生在凡塵生病是很平常、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們要瞭解說,在我們精神方面我們能夠保持得很愉悅、很快樂那一種狀態,四大就很容易調合,水火風土都不會過多、過少。那只要一大出毛病,我們身體就不舒服。像我們上個禮拜說,我們素食久了,因為我們持齋蔬菜吃得多,比較會寒、身體比較寒冷。所在涅槃經佛就說,我們身體假如說太寒冷的話吃蜂蜜,蜂蜜可以治療我們身體的寒。所以有一些社會人士,他說蜂蜜很冷啊,你已經身體寒了,你再吃冷。我說那個佛說的啦。那後學本身就有食用,真的可以改善我們素食方面。那因為後學有一陣子都三餐全部只有吃菜,也沒吃飯、也沒吃麵,都吃菜,變得寒又加劇,寒又更厲害,那我們裡面寒,外面熱,只要你晚上睡覺蓋著棉被熱,那你身體就會產生癢,所以身體的毛病就呈現。結果後學因為在寫涅槃經就看到這一段,後學就去買蜂蜜,又很便宜啊,一小瓶140元,拿回來吃,吃了就馬上見效,就把那個寒能夠去掉,效果很顯著,所以後學就在講課之中把它講出來。假如說我們有熱病,身體都熱、發燒,那喝牛奶;那身體假如說有風病,這個吃酥油。佛在經典裡面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說了,現在我們都還可以用。

   所以四大調和,一身就安樂。我們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四百零四個病。所以我們不病真的也是不容易,所以養生也是需要。可是養生我們要先把那個重要的主人翁(心性),要把心性先調好,只要我們心性能夠很健康,身體也大概隨著很健康,重點都是在心。我們現在了解說,生活在凡塵範圍都不寬廣,變成我們很容易憂鬱症的產生,就是我們的生活不寬廣、見解太狹隘,那我們可以推展我們的生活圈,能夠多跟整個大自然接近,能夠跟大自然接近,自然我們那一種憂鬱、精神方面會舒坦,就不容易憂鬱症呈現。那我們參與整個大社會之中,就是貢獻我們的心力,體力都還可以的時候,多幫助別人,自己心裡面很高興就可以剪除很多病痛。所以我們把窩在家裡的那一種情形,可以擴散,打到整個野外了,這樣對我們生活就很有幫助。

   那四大不和,便生病苦。就是我們四大不調和的話,就會有那個病苦產生,大部分是在講身體有形有相方面。可是我們要瞭解到,有形有相的身體是從無形無相指揮,所以我們無形無相才是重要,所以我們能夠明心見性、修心養性對我們身體幫助也是非常大。所以這個是講四大論,故名叫做四大。這個是第39章。

   那麼第四十章,孝順,孝順論。

 【孝順論第四十】

  文殊菩薩問佛。雲何是孝順。世尊曰。孝者慈也。順者不逆正理也。有孝慈者。不傷生而自活。不取私而背公。尊重三寶。敬順二親。不醉不亂。無愛無憎。勸令合家。同修福慧。內和外睦。上恭下敬。現在父母。心安體樂。過去父母。離苦升天。是名世間孝順男女。若是日殺三牲。奉親祀祖。皆與父母。加增罪業。是大不孝。生前同造。死後同墮。父母冤親。相牽相連。成群作隊。同入輪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孝順?怎麼樣才算是孝順。

世尊曰:「孝者、慈也。順者,不逆正理也。不違逆正理。所以這個孝就是慈。那這邊我們大部分理解,從文字來說,慈都是長輩對下輩,講慈、慈愛。那晚輩對長輩,都是孝,所以孝慈。可是佛回答,那個慈,它就兼備,不管是長輩對晚輩,或是晚輩對待長輩,都是屬於慈。所以我們就是了解,那個慈,予樂,給人家快樂,晚輩給長輩快樂,長輩給晚輩快樂,這個很重要。只要是能達到給予快樂,這個就是慈。那我們能夠大慈,從佛性發揮、發揮大慈。

   那順著,就順著天理,不逆正理(正確的真理)。所以我們了解說,能夠順著天理、順著正理,這樣就連整個天都不違背、不違背天道。

有孝慈,不傷生而自活,所以就講到不傷生,我們假如說三餐吃飯,所佐餐的菜假如有生命之物的話,那已經就傷生了。所以我們講不傷生就是不吃有生命的生體。我們有時候瞭解說,社會要實現的話就蠻困難,因為大家都認為那個就是要給我們吃的。所以我們知道這個理已經是不合。因為他也是眾生,只是他因為累世做的不好,才轉世當畜牲,轉世比較下賤的動物,那一樣是眾生。所以我們不傷生,不傷害牠。不然我們吃那一些說要補身體,長輩都是說晚輩沒有吃葷的話不夠健康。我們要瞭解到那個都是觀念問題,因為我們都有吃生靈的東西,所以我們就一命還一命,要無盡止的來還債。就從我們這一生來算就可以,累世不要算。我們這一生還沒有求道、還沒有清口之前,我們吃了多少。各位有沒有算一算,我們吃了多少的生命,真的喔!無量無邊算不出來。那所有的眾生都是愛命,那我們把牠的命、把牠殺了、我們吃了,一命就要還一命啦。沒有那個說我很喜歡給你吃,有沒有這樣?都沒有啦。所以就是要瞭解到,一命還一命,那個是天理啦、上天的真理。所以我們了解,以往不知的時候,就吃了很多的生靈。那現在我們盡量的在還有生之年、還有能力之下,我們盡量的不結惡緣,然後盡量的還債,勸眾生都能夠素食。只要勸一位眾生素食,他真的能夠清口了,就可以斷了他殺生靈的機會,所以就建立無邊的功德。那我們這一種贖罪的心情來行持效果會更顯著。所以我們了解,以往已經過了,可是往後我們可以掌握,那往後我不跟下等眾生結惡緣,絕對不吃牠的身體。然後我們又勸很多的眾生又能夠清口、又能夠使整個、我們大的環境能夠清淨,這樣叫敬佛國土,清淨整個國土,國主之中最理想就是不殺、不聞殺,連聽到殺的聲音都沒有,是一個很理想的佛的國度,清淨國土。

   所以我們了解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實現,真的可以整個國土都很清淨,都很莊嚴,莊嚴佛土。佛就是心,土就是地。佛土就是心地。所以我們的心地只要是進入佛世界,那所呈現的整個都是祥和,沒有暴戾之氣。那我們了解說災難之來,都是暴戾之氣所形成,那只要是祥和,那暴戾之氣就消失,那消失災難就消彌,沒有災難。所以住在北部今天清晨,四點多的時候地震,各位有感受到地震嗎?(沒有)。真的有也在睡覺,讓它去搖。所以我們都不知不覺,那假如說又太大的話,像那個幾級大地震921,不是有兩千三百個人死亡,無數的房子倒塌,對不對?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後學都說那個時候,兩千三百個眾生死亡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依賴大地、不要依賴房子,他因為依賴大地,大地震;依賴房子被房子壓死。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依賴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真心佛性不會生不會死,永遠都在,只怕我們沒有使祂恢復光明,走入六道輪迴。那假如說我們能夠使祂光明,祂可以回到本位,那回到本位我們每一個都是佛、都是菩薩。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之所以沒有作佛,就是我們不願意,各位願不願意啊?(願意)。所以願意作佛的話就要做佛的事情,佛就是慈悲喜捨。我們想想看我們有沒有慈悲喜捨?我們想想看我們有沒有佛的行為、做法?有沒有?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都斤斤計較,佛會斤斤計較嗎?不會。那我們為什麼會咧?那個就是我們習性啦、習慣性。習慣性你不計較就很難過,就看不順眼。

   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跟自己作對,什麼事你都看得順眼。不合理的是你也看得很順眼,是不是很難做?就是很難做。可是修道就是要這樣,當你能夠把那個很不合理的,你都看得順眼,那你遇到你也不會有什麼特別難過的地方,所以就已經到達佛菩薩沒有分別心的狀態。所以因為佛菩薩沒有分別心,所有凡塵都是一體,所以已經到達這個狀態,成佛了。那我們眾生分別心很濃厚、很會分別、斤斤計較,所以我們當眾生。所以我們要知道它差別在哪裡,我們才有努力的方向。喔,差別在分別心。

   各位前賢,分別心從哪裡出來?從我們內心出來啦。那我們內心怎麼會產生分別心?從我們的累世累積的經驗而來,你沒有分別的話,你要吃虧啦。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我們就是由以往的生活經驗,累積下來的分別,就是要自私自利。甚至於拿古時候人說的,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喔,說的這麼名正言順。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你把它解說另一個角度,我們假如說不修正成佛的話,天誅地滅,是不是不一樣?就是你要努力修、你很自私的努力修,要成佛。成佛做什麼?渡化眾生。所以這個自私是被允許的。就怕我們不自私、怕我們不成佛。不成佛你渡不了眾生。所以我們要知道,要使眾生都能夠成佛、都能夠成道。

   所以後學都說,只要你聽我的課,你按照我說的方法去做,你沒有成佛,我再來陪你。不是說了很多次嗎?都一再的說。為什麼我有這個勇氣?台北的道親前賢都說,唉呦,你的身體又這麼坎坷,時常都在生病,怎麼又發這個愿,凡塵不好啦,不要來了啦。我說身體不好都是短暫,佛性沒有不好。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都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所以我們要啟發我們的佛性,我已經能夠把常住真心都呈現。那已經有常住真心,很快樂。那常樂,那個我就是佛。那常樂我,淨,清淨。常樂我淨都在日常生活之中呈現,那常樂我淨就是佛的果報,那已經都呈現了,都在日常生活之中,我怎麼不敢來啊。所以是很樂意,可是你要努力修啊,只要你還沒有成道成佛,我來陪你,來陪你修道,就是一諾千金。絕對兌現。所以一定你來修。所以我在教人我說的,全部都是要人家成道成佛,沒有別的啦,就是要你成道成佛,就是要這樣。那我們成道成佛不困難,各位都聽了這麼久,今年第五年了,各位前賢一轉眼第五年了,很快喔。老師開始還跟我們約束三年,三年到的時候,竟然跟我們說這個是初級班,我們現在進入中級班,又三年。各位三年都一直忍耐要辦大型活動,都因為老師的約束都沒有辦。那現在又要三年,所以我們了解到,那個已經四年多的薰習絕對沒有白費,所以我們真理聽得進去。所以你拉一個凡塵人士來聽,他坐不住啦。唉呦,這個在講什麼,我完全不懂,這個浪費時間,所以他坐不住啦。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雖然大開佛門,可是假如說無緣,佛都不渡咧,佛不渡無緣之人。所以我們要有沒有緣,我們自己決定。這個祖先有德使我們求道了,我們又來研究性理心法,這個是最上乘的。

   所以我們在上一堂課,這個七法財跟七寶有什麼分別?我說七寶是我們身體要用。七法財是佛性要用。可是好像說少了一個,就是那個捨。聞、信、戒、定、精進、捨、慚愧,七法財,這個是我們佛性要用。所以我們要瞭解到,為什麼後學把聞擺在第一個,因為你能夠聽到上乘佛法,你才知道怎麼修可以成佛成道。那你假如說沒有得到這個法,我們活佛老師都一直強調,修道貴在心法,貴重就是心法。你沒有心法,你沒有辦法修證成道成佛。

   所以心法非常重要,就是我們心要走的一個方向。所以我們從日常的生滅心,生滅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它不是別的、不是我們的仇人,所以你不要把它看的、它很惡劣,不會,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可是我們追是追本體,那本體、佛性本體祂永遠不變。可是作用只有呈現一次,它就消失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日常所用是功能作用,我們追是追佛性本體,讓我們能夠很透徹知道,我們在凡塵努力的方向,要怎麼樣努力、怎麼樣可以成佛、怎麼樣可以成道。那後學又一直強調,歷代的這一些修證者、成道成佛者,都從心性修成,從明心見性修成佛道,從來沒有從事、相,事情跟形相修成道的,沒有。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心性下手,從心性努力,完全透徹的了解性理心法,透徹的明心見性。所以各位前賢,明心見性不是成佛,而是修道的開始。我們修道就是修心性,心性不知道怎麼修,所以一定要了解。凡塵用的心,生滅心,我們要用應付凡塵事。然後修道的心要用真心,要用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來修,祂才會成道。那我們找到了,日常生活之中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那我們就可以在心裡面篤定的,可以成佛、可以成道,因為成佛成道就是常住真心,常住真心成佛的。我們的生滅心那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它成不了佛。所以一定要找到。那後學跟各位講,常住真心要找祂不困難,只要你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你的常住真心就呈現,不困難。而且我們很多人也都能夠體驗到。

   那我們上個禮拜就一直講,萬緣放下不容易做,就是因為我們對萬緣的內容不太熟悉。所以我們就從根源講,上個禮拜聽了有沒有比較了解了?沒有啊,惦惦耶(台語)。從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六根是因,六塵是緣,因緣會合,已經會合了,因緣合和然後產生我們六識。那個六識就是從因緣合和所產生,六識就是我們的心、生滅心、認識的心,它會變化。因為六根、六塵也一樣都會變化,所以它不是常住、會變化,那我們知道它會變化就可以。我們還在凡塵生活要應用。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在追求真理方面,先要把它分清,有那個凡俗的俗諦,有出世法的第一義諦。所以第一義就是一真法界,它完全都沒有分別。所有的一切都歸入一真法界。可是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就有很多的需要我們去分別,所以那個是我們的佛性功能作用,那我們知道它是功能作用,就不會住相,那不住相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我們不造業、就不受苦,解脫了。所以這個解脫是我們自己努力,只要不住相、離相,那我們研究金剛經裡面就明確記載,若離諸相,則名諸佛。所以離相就是佛。那我們為什麼沒辦法離相,就是把相當成真實,所以才會住相。那了解說相都是因緣合和、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消失就沒了。所以瞭解說,只要是因緣合和,當下都是空。那我們已經了解,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所以萬法皆空,那我們後面還要加一句,空性即是佛性。所以萬法皆空的那個空,我們就要瞭解說,它是實相,萬法都是假相,皆空了以後,進入實相。那實相就是第一義諦。

   所以我們了解說,凡塵所用的都是假,可是我們進入到實相的時候,一切都是真、不假、都不會變化,所以就是實相。那我們所追的就是追實相,只要我們能夠追實相,就能夠脫離凡塵的諸有,就是所有的有。那我們了解說,三界叫三有,詳細分的話叫25有,25有就是三界。那為什麼稱呼叫有咧?就是有因有果,就是已經在凡塵在流轉,有因有果。那我們修道就是要走入無、空,就是沒有、一切都沒有、一無所有。我們一無所有了就是走入實相。那走入實相就不變化,那我們不變化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才不變化。那只要有現相,它都會變,它都是虛相、假相、幻相,那我們被這一些虛相、假相、幻相迷惑,我們被它迷惑了,所以我們才起惑造業,由這個迷惑才造業,那因業就受苦,就要接受那個苦報。那假如說我們都知道,所有一切都是空的,全部都是空,都沒有實際的事。那假如說都知道,我們就不住相。

   所以我們研究真理就是要了解,它怎麼形成,怎麼來的,就是我們不瞭解真理來的。那了解真理以後,這一些要使我們產生行動的因消失。我們在凡塵很容易跟人家爭執,那爭執的原因就是要了解,因為有我相,所以才爭執。假如說我都不存在,四大假合是天地的東西,天地的物質那個不是我,這個時候我們還跟不跟人家爭執?已經都不會,那都是假的,全部讓給你好了,都不真、都是假,再怎麼爭到最後都是不可得,所以我們在凡塵很喜歡跟人家爭。我們要知道喔,你在現相爭贏了,你失掉很多東西。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得失在我們一念之間,那我們所得的現相,失掉無形的佛性。我們得到,喔!好像表面很風光,失掉了浩然正氣。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之所以在天地之間頂立,就是頭頂天腳立地,就是要了解到,我們靠的就是浩然正氣,沒有浩然正氣我們跟禽獸沒有兩樣,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人在凡塵就是要有浩然正氣。那浩然正氣的由來就是由你的認知,你認識了、你知道了,你去做,從來都不占人便宜,而且幫助人,你的浩然正氣才有、才會跟著你。所以後學都一直講,我們現在因為人煙稠密,人住的很密,所以魑魅魍魎,我們老一輩的說魔醒跟魔呵(台語),現在年輕人大概都比較不知道。因為我們人這麼多它都不現相,不呈現給我們看。那只要是人煙稀少,它就會讓你知道有它的存在。那魑魅魍魎跟人沒有冤仇,所以當它來作弄我們人的時候,是它玩弄我們啦,那為什麼它會玩弄?就是因為第一個沒有浩然正氣;第二個沒有善根;第三個就等於他一點善心都沒有;第四個他佛性黑暗。所以魑魅魍魎就會跟他開玩笑,我們是受不了魑魅魍魎的玩笑,我們受不了。它假如說揍我們一拳,是沒有形相,可是我們已經受傷了,趕快找醫院,你檢查的數據,醫生說你沒有病,各項都很正常,可是你跟醫生說我很難過,醫生找不到你難過的原因在哪裡。可是你研究真理你就知道,你的原因就是被魑魅魍魎揍了一拳,就是這樣,那個醫生找不出來,可是我們可以很清晰明顯的知道,就是因為本身太自私、自利、沒有浩然正氣,佛性沒有光,沒有累積那個善,魑魅魍魎才會找上身來。

   我們甚至於會喪命,後學都講過好幾次,那個觀音瀑布跟天元佛院後山逃兵死亡的消失。那個都是被魑魅魍魎作弄。那魑魅魍魎並沒有跟他們冤仇啊。那他們怎麼會死亡?就是他們本身的因果太惡劣,所以沒辦法又生得出來。所以我們瞭解說,人在凡塵就是一口氣,你這個一口氣不來撒手西歸。真的能夠西歸嗎?你到那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那麼好的啦,要修才會到。我們不修,看看那個凡塵死亡的,都會想接引極樂世界。既然死亡都可以接引極樂世界,那我們在凡塵都不用修,等待死就好了,被祂接往極樂世界,或者你喜歡到琉璃世界。各位要瞭解說,那個都不是這麼簡單,是你要修才能夠到達。

   我們在凡塵不管怎麼樣的過生活,一天都是24個小時,它都不增不減,給我們人利用,你要朝哪個方向去努力,你的時間要用在哪個方向你自己決定,往後你要到什麼地方你自己決定。所以我們在凡塵的時候就要瞭解說,人身難得,現在都有人身了;大道難逢,我們遇到上天大開普渡;明師難遇,我們也遇了。我們都得到三寶了,對不對?在求道的當下,說這個道非常殊勝,可是我們就缺少研究殊勝在哪裡。假如說求道就能夠走入明心見性,真的我們給社會的評價就完全不一樣。我們就是要瞭解到,現在整個社會對我們的評價是很低的,人家一聽到都搖頭,因為我們表現不如理想,所以引不起社會共鳴。

   所以我們就是要檢討。這麼殊勝的道怎麼會這個現象,就是我們表現的不好。這個所有修證的仙佛菩薩都打幫助道,已經都下凡了,要來幫助我們修道,可是我們看一看哪一個真的努力在修道?在我們腦海之中算得出來嗎?幾個努力在修道,公認的,喔!他很努力在修道。可以說都是了了可數,很少。那為什麼會這樣,就是還沒有引起共識。是要知道說,我們要形成一個大的共識,就是要非常多的人,全部都實現。你去做了,自然而然很多人就會從你的行為去效法,這樣的話才有辦法推展開來。那我們都沒有啊,雖然說已經能夠研究性理心法,能夠明心見性。可是我們都侷限在很狹隘的生活圈裡面,自我感到滿意。滿不滿意啊?可能是不錯啦,可是還不滿意,所以才回答的不出來。我們要真的把它推廣,你看活佛老師來借竅的時候,不是一直在推廣大家要研究真理嘛,有沒有?要我們都明心見性。仙佛菩薩費盡心血,我們眾生都是懶骨頭,懶惰的骨頭,講著諄諄聽者藐藐,都沒有把他聽進去。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佳期難逢,這麼好的時機很難能夠遇到,我們遇到了好好把握,雖然說我們求了道,地府抽丁,天榜掛號。

   可是各位前賢,那個才萬八,一萬零八百年,那我們的佛性千千萬萬年,億萬年,祂不會滅的都在啊。你看南極老仙翁來借竅都講,自我們成道以來天地已經混沌七次,就是七個元會。各位前賢,我們看到幾個元會,阿,一個也沒有。所以就表示我們還沉淪在六道輪迴。那我們現在做人還很殊勝喔,假如說我們落入三惡道、假如說我們道無間地獄,那個受苦真的是沒辦法說。所以我們要惜福、知福,知道這個福,然後要惜福,然後趕快創造福,能夠使自己成就,不困難啊,只要你把脾氣毛病改掉,只要你把貪嗔癡慢疑都去掉,這樣就好,要求多不多?不多喔,想不想做?都不想做啊?沒有回答就是不敢承諾。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這個關係到我們九玄七祖,我們的祖先因為我們努力修了,他都沾光,他都能夠在天堂享福。那我們都不修,祖先都蒙羞,頭都抬不起來。所以要了解到,我們是關係到我們的祖先,因為我們到凡塵來,就是跟我們的祖先有結緣、有緣份,所以祖先有德,我們自己有修,才能夠得道修道,才能夠修道。這麼殊勝我們怎麼不好好努力咧,況且一年一年,後學還記得九月二十六才開始講,都第五年了,一轉眼,時間真的不留人。

   假如說我們五年前,後學開始講,然後就開始修,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不是第一堂課就講了嗎,對不對?就開始做,你看現在功夫已經多深了。所以我們要知道,真正的我們修功夫,不是要時間很久,你只要,各位前賢,你只要保持覺,你不做萬緣放下,做一個覺,你時時刻刻都覺,就好了,保證你一個禮拜,你就會覺得你人不一樣,覺,覺,覺就是佛。那我們都時常不覺,不覺就是無明,那我們時時都無明比那個佛的時間還久,那怎麼成佛。所以就是保持覺。你現在心想什麼,你現在身做什麼,你都覺,這樣就好了。夠不夠簡單?簡不簡單?你做一個禮拜看看,等到我下個禮拜來講課的時候,你就可以發表心得。你就可以說我這七天做覺有什麼功效,沒有要求多啦,覺。不是叫你不要吃飯、不要睡覺。吃飯一樣吃飯,我們現在咀嚼,我現在要吞下去,容不容易?很容易對不對?我現在要睡覺了,我要睡覺了。都知道自己的心,都知道自己的身,心身都知道,叫覺。這樣保持覺,你就是佛了。容不容易?可是我們都時時不覺,各位就可以了解,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我們有二十三個小時又五十九分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會造業,造了業誰受苦,我們自己耶。所以我們保持覺,很容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還八個字。覺才一個字而已。你看愈來愈簡單了,覺,就好了。往後你遇到,覺了沒有?你遇到人就問他,覺了沒有?容不容易?很容易喔!我們修道就是要快樂,容易,很容易做,很容易達到,那效果又很顯著,跟凡塵完全不一樣。很快你就賺了幾千萬,那個刮刮樂幾億比不上你這個覺,對不對?他刮到幾億、幾十億、幾百億保證他的命很快就沒了,那你這個覺成佛了,那完全比的上千億啦,比千億還來的價值。所以覺,覺就好了。

   我們要了解說,凡塵八萬四千法門,對治我們八萬四千煩惱,沒有煩惱就不用法來修,煩惱都沒了。煩惱怎麼來,是我的心生的啊!怎麼那麼聰明生出煩惱來煩惱,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啊!你不生煩惱的話就是你癡呆。那我們生煩惱聰不聰明?聰不聰明?不聰明的不會,不聰明哪會生出煩惱來煩惱。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凡塵的觀點是凡俗的角度,它不一定正確。那我們走入佛性,那個是實相,實相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我們了了分明佛性的覺,那個就是實相。那我們已經走入實相,就是一真法界,什麼都是真,就不用分別,那不用分別,你已經到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要知道,凡塵的修持是看在我們的心、我們的認識,我們認知的程度是到哪裡了,那我們知道我們世間眾生那個念都是邪念,不正確,不合道。所以你用那個念來生活當然造了很多業,要受很多苦,這樣都一直在六道輪迴,沒有脫離的時候。所以我們要趕快清醒,不要讓這個六道輪迴一直連續,所以時時刻刻生活都是覺,覺就好,就成道、成佛了。很容易,同不同意啊?(同意),很容易。

   所以孝順,這個覺,孝順,能夠覺,各位前賢,能夠覺,我們就真的能夠孝順,真的孝、真的順。不傷生而自活,不傷害生命又我們能夠生活的下來,不是說我們不吃葷的東西就活不了,不會啦,一樣活得很快樂。說所有下等動物都是要給我們人吃,我們知道老虎、獅子吃不吃人?(),那我們要不要給牠吃?(不要),我們不願意。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不是天生的,天生下等動物給人吃,那我們天生的人給老虎吃,我們不同意!為什麼?可以拿槍把牠打死啊,所以你看我們都拿刀把下等動物殺死,殘不殘忍?這個天地不會做事情,它會做的事使萬物生生不息,所以天地的大德叫做生,那我們殺生就是最殘忍。所以只要到過年過節,不管你天氣的預報是怎麼樣的好,到時候都是黑漆漆、陰慘慘的。   

   那今年怎麼會天氣這麼好。那後學分析原因,現在的生活改變,以往都是家家戶戶在殺生,現在說那個自己去做的話,很辛苦,所以現在都外叫,外面叫來就吃了。對不對?那外面叫的那一些,他們去處理的,那個平常生活之中他們就那樣處理,他們就已經在平常就是那個樣子,所以今年就沒有大家在殺生,所以那個天的整個愁雲慘霧就不見。所以後學是從後天寺廟,那個年輕的時候,就觀察這個現象,絕對錯不了。只要是大家殺生的時候,一定都是愁雲慘霧,一定都是這樣,上天不忍心啊,怎麼大家都在殺生。那現在改變生活型態,所以愁雲慘霧不見了。所以我們要體會,上天就是不要我們殺生,要使它能夠生生不息、欣欣向榮,都是要這個樣子。我們要順應著自然,自然的現象就是這樣,都是整個能夠欣欣向榮。

不起私而背公,就是不起私心,然後違背公理。所以不起私而背公(違背公理)

尊重三寶,所以我們就是要尊重三寶。三寶,佛法僧。佛法僧就是三寶。三寶就在我們身上。我們身上,佛,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法,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行為。所以佛法僧就在我們身上,身上都有佛法僧。所以我們尊重,尊重我們佛性,尊重我們般若妙智慧,尊重我們的行為。所以,行為之中我們都尊重,就不會有違背天理的行為出現。

敬順二親,我們能夠敬、又能夠順,父親母親。
不醉不亂,就是不喝酒。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酒能夠亂性。天氣寒冷喝一點點是會溫暖我們整個身體。可是喝多了,我們就把持不定,講話亂講,行為亂來,等到酒已經過了、醉已經去除了,醒過來的時候你才懊悔。阿!不能做的都做了,不能說的也說了,那你都不知不覺,所以我們就是不喝酒。然後不亂,不喝酒就不會亂來。

無愛無憎,我們在凡塵假如說能夠做到無愛又無憎,就是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這個都是公定的天理,一定是這樣。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之所以受苦,都自己造業,自己做來的,我們只要都不做,不做的話苦哪裡來,它沒有生發的地方所在。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有苦受一定是我們自己做。

勸令合家,就是我們看有爭執了,我們就是要勸,然後要令他們能夠合和,家裡都能夠同心協力,能夠合家。

同修福慧,修福就是在我們有形相的身體;那麼慧就是在沒有形相的內心,智慧。福慧我們雙修,修福就是現相。修慧就是佛性。

內和外睦,我們內心裡面都能夠和,然後外面都很和睦。內和外睦。

上恭下敬,我們對上、對長輩恭,然後等到長輩對待晚輩的時候,就是一樣要有那個敬心,我們現在都是把兒女當成自己的財產,好像自己所擁有,缺少平等觀。所以我們也有人會說,兒女就是晚輩,不能把他看的跟我們一樣是同等,這個是以凡俗、俗諦的角度來觀。那假如說我們在修道的話,雖然是晚輩,他一樣就是佛性,那佛性跟佛性就是平等,沒有長輩、晚輩。雖然說現在是長輩,那麼可能前一世他是晚輩,我們要了解,我們都是一直六道輪迴。都有輪調的時候,長輩變晚輩,晚輩變長輩。都有不同角色的時候。所以我們瞭解說,能夠互相之間,都能夠尊敬,對長輩我們尊敬,對晚輩我們一樣和順,就是不展現長輩的威儀,這樣的話,就家裡面和睦。現在的父母

   所以現在父母,我們都能夠尊敬。心安體樂,假如說我們能夠上恭下敬,我們現在的父母都能夠心安,身體都快樂。

過去父母,離苦昇天,所以我們了解,有現在的父母、有過去的父母,所以佛經裡面就講,我們凡塵所有的男生,都當過我的父親;所有的女生都當過我的母親。就知道我們的輪迴有多麼久。所以才會有所有男生都當過我的父親;所有女生都當過我的母親。所以假如說我們把眼光放遠,看的遠看的久,知道我們就是一直在六道輪迴,所以生生世世角色都互換。所以後學都講,假如說今生夫妻感情太好,然後相約我們來世再當夫妻,那假如說你答應了,那下一世一樣會再來凡塵出生,一樣會結成夫妻,可是角色對調,當先生變太太,當太太變先生。那後學曾經遇見過一對,先生的講話就是娘娘腔,就是女生的樣子。女生太太講話,就是粗喉檔跌(台語聽不懂),就是男生的樣子。所以我們就了解說,阿,那前一世你們夫妻感情好,相約今生再當夫妻,所以才有這個現相呈現。這個是真的喔!後學因為在生活之中有遇到,有遇到過,然後觀察他們生活,真的是,雖然說角色互換,可是他們感情就是很融洽,不會吵架。我們現在的夫妻說不會吵架的,大概很少。也有啦,可是在心裡面也有不平的時候,不表現出來,在心裡面。
   所以我們瞭解說,過去的父母能夠離苦升天。我們知道,我們努力修道,一指成道,九玄七祖盡升天。所以都沾到在凡塵修道的子女的功德。所以我們只要修成道成佛,我們的祖先全部都跟著我們,都已經離苦得樂,離開苦海得到快樂。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受苦都還沒覺得什麼啦,假如說進入三惡道,那個苦才真的厲害,那個苦我們都很難承受,可是當我們遇到那個現象,你不承受也要承受,那個是沒辦法逃避的。

   那我們現在可以逃避,我們可以不接受三惡道。只要你時時刻刻都沒有惡的心念產生,你就離開三惡道。那我們已經研究性理心法,當然也不希望去天道。因為去天道享福都有時限、時間限制,你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時間一到一樣落入三惡道。天道都沒有落入人道的機會。直接落入三惡道。那佛菩薩直接問釋迦牟尼佛怎麼會這樣?不是鼓勵我們凡人修十善嗎,去天道?那佛就講,我們在天道享福的時候眾生都在供養、眾生都在朝拜,所以在天道的時候就自高(自己很驕傲),就是眾人、眾生都在朝拜,那他很驕傲。那因為這個驕傲形成的這個就是脾氣毛病,形成的業因就是落入三惡道,都沒有來人道的機會。所以佛不鼓勵我們修道人去天道。鼓勵凡塵人士去天道。因為凡塵人士幾百年、幾萬年已經很舒服了。可是在我們已經進入慧命的話,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那個是一剎那,很快就過去了。當我們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時間的經過,一下子已經幾萬年過了。

   像我們都在講,我們凡塵一千六百年,我們去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一天一夜。所以我們只要去欲界的他化自在天,去一天一夜,我們凡塵經過一千六百年。所以假如說我們有天福,真的到他化自在天,我們先到他化自在天熟悉環境,再回來告訴我們凡塵的親友,當你回到凡塵的時候,沒有一個是你認識的,為什麼?一千六百年誰還在,不在了啦。不要說一千六百年,一百六十年我們都不在了。不要說一百六十年,再六十年以後,各位前賢還在不在?都還沒到你怎麼知道?所以我們要利用有限的生命,來修無限的慧命。無限的慧命是要我們借著有形有相的身體來修,要把我們佛性所沒有的脾氣毛病(貪嗔癡慢疑),全部都去掉,這樣才恢復本來的光明、才恢復本來的清淨,才有辦法回到佛的境地。都是我們自己可以努力的。

是名:『世間孝順男女』。所以你真的能夠做的,就是世間我們凡塵孝順的男女,所以我們要瞭解說,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都很詳細的說。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就是間,世間。就是時間跟空間。那我們佛性不受時間跟空間的約束,超越時間空間。所以祂是自由自在。那我們要使祂恢復自由自在。

若是日殺三牲,就是我們每天都在拜拜,殺那個三牲,就是下等動物那個畜生。

奉親祀祖,祭祀自己的祖先。

皆與父母,加增罪業,不但沒有功德,還增加罪業,是大不孝。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不要以為說殺這個三牲五禮來拜最孝順,結果是大不孝

生前同造,死後同墮,生前就是在生的時候一樣殺生,那死後一樣墮入地獄道。

父母冤親,相牽相連;成群作隊,同入輪迴,都一同進入六道輪迴。所以我們了解,脫離六道輪迴非常重要。我們一定不要造業,不要使自己落入六道輪迴。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我們現在人身都有,那一失掉我們人的身體;萬劫,非常久的時間都很難恢復,因為我們在凡塵所造的業非常多,要把這一些所造的業都還清了,才可以在凡塵出生,所以那非常久,所以萬劫。經過萬劫,是非常久的時間。

那麼第四十一章,方便論。

【方便論第四十一】

  文殊菩薩問佛。雲何是方便。世尊曰。方便二字。略說有一十五種。第一方便。不養不殺。第二方便。不食酒肉。第三方便。不造酒漿。第四方便。不相侵害。第五方便。莫錯指路。第六方便。不可燒山。第七方便。莫怨天地。第八方便。急難相救。第九方便。莫慢神明。第十方便。莫出濁言。十一方便。積仁布德。十二方便。勤儉知足。十三方便。敬老憐貧。十四方便。修因種果。十五方便。冤親平等。相濟度也。若人行得十五方便。便得十五種清淨福報。常生人天。受諸快樂。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名方便?

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什麼叫方便?

世尊曰:『方便』二字,略說有一十五種

   釋迦牟尼佛就回答,方便這兩個字簡略的來說,有一十五種(十五種)的方便。

第一方便,不養不殺。就是我們不養畜生,然後也不殺畜生。這個大概在我們鄉下會比較有養雞養鴨養鵝。那佛就說我們不養,也不殺。第一方便。所以我們要瞭解說,佛渡化眾生也就是方便法。所以要了解,佛跟眾生佛都講,這個只是一個名、名號的稱謂不同,那佛跟眾生是一樣的,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那所以不同在我們眾生自己本身,本身的認知不同。所以我們瞭解說那個方便,佛以方便法引導眾生進入佛道,這樣可以成到成佛。

第二方便,不食酒肉。就是不喝酒、不吃肉。這個是第二方便。因為落入文字範圍就比較狹隘,沒有實際的裡面的內容來的寬廣。

第三方便,不造酒漿。不造酒漿,大概在我們都會區比較少見到。假如說你到山地的時候,他們都會造酒漿。後學在埔里天元佛院就看他們在製造那個酒。就是先煮飯,把飯讓它發酵,然後就用蒸籠一直燒,然後流出來就是酒漿。各位有看過嗎?造酒的過程。後學在那邊才看到。然後一直流流到後來就便醋。開始流出來是酒,後來流出來是便醋,我們喝的那個醋。所以不造酒漿,就是你不造酒漿的話,就沒有酒可以喝。這樣就不會引起凡塵的罪過。

第四方便,不相侵害。這個不相侵害,我們人與人之間不相侵害。人與畜生之間也不相侵害,這等於是在我們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是要非常的專心。

第五方便,莫錯指路。這個倒是比較容易做到。人家在問路的時候,你不要目標是在東,你指向西,讓人走了很多冤枉路,就是不要。你不知道就跟人家講我不知道。不要不知道假為知道,結果一比就錯了,這個就錯指路。那莫錯指路,就是人家問道路、問目標的時候,就是要小心,知道就跟人家講。不知道你就直接回答我不知道。他再去問別人。

第六方便,不可燒山。因為我們一燒山,山裡面有很多依山生活的那一些動物,那你一燒了牠們的家就燒光了,沒有房子可以住,所以不可燒山。

第七方便,莫怨天地。這個倒是比較抽象。各位前賢有沒有怨過天地?()。這個沒有怨過天地的大概也是蠻少。一定都會埋怨,唉呦!怎麼使我遇到這一些事,唉呦!。那個都是在埋怨天地啦,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都會把過錯推給別人,把功勞攬為自己。所以都會怨天尤人。所以我們要養成不怨天、不尤人。就是不去埋怨別人,然後也不埋怨上天,我們感恩都來不及了。上天,我們仔細觀察,假如說沒有上天這樣很誠信的在運轉,萬物就沒辦法生發,萬物沒辦法生發我們就沒得吃,我們沒得吃就沒辦法接續生命。所以要感恩。天地生長萬物讓我們能夠延續生命。所以莫怨天地。
第八方便,急難相救。現在,因為你去救一些人,救人反而會被人家陷害。比如說有車禍發生了,造禍的人逃跑,然後你後來遇上你去救他,結果警察一來做筆錄,他就指你撞到他的,你看會怎麼樣?所以就引起以後的人都不敢救人,怕被誣賴。所以後學以前開計程車也遇到,有一個女生,她開車救人,結果,她被那一個她救的人誣害,說她把他撞,結果她賠他13萬。你救人還要賠錢啊。所以她那個時候因為車子去修理跟後學相遇,她就講這個事,她就一直說以後絕對不救人了。我說那個了了你的罪業啦,沒關係,那個錢財都是身外物,那你有錢財哪有關係。可是啊!忿忿難平!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凡塵現在因為很多這個現象,所以讓人就不敢真的馬上去救人。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先預防。就是先找一個,當時旁邊的人作證,你不是撞他,你是要救他。或者是你打119請人來救,這樣都可以。活用啦,不用死板板。

第九方便,莫慢神明。就是我們不要,慢就是驕傲。不要說你比神明還高、還大,那個就慢神明。畢竟我們都還是人,那神明祂修證了,祂都比我們高。所以不要講說神明比我們低。所以莫慢神明。

第十方便,莫出濁言。就是我們不講那個三字經,罵人的話,那個叫濁言(汙濁的語言)。那個不要講,一講了降低我們人格,我們人格本來都很清高的,你講那個語言以後,人家看你,把你降得非常低,一點人格都沒有。所以不要出那個濁言。

第十一方便,積仁布德。這個倒是很重要。要積仁,仁慈,要瞭解說,那個仁已經頂天立地的人,然後有兩個,一個是我們的佛性,一個是我們的身體。所以這個仁,就是每一個都要去表現、呈現,仁慈。只要你仁,你就已經具備賢、聖賢那個賢的地位。所以我們就是要有仁。那要積仁,這個仁需要我們累積,累積的愈多,我們德就會愈大。所以積仁。

   然後布德,布就是流布,就是把這個仁、把這個德施向於眾生,讓眾生都能夠得到好處,所以積仁布德。文字都比較容易,實際做真的要養成習慣,只要你做了一次,往後你都還會再做,只要你踏出一步、第一步,往後你就習慣了,你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

第十二方便,勤儉知足。這個很重要。勤儉就是要勤勞,然後簡約。勤就是骨力(台語),比較努力精進。然後儉,就是不浪費。我們又很努又不浪費。所以我們了解,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都閒閒在那邊坐,倒不如幫助別人,然後做一些對大眾有益的事,這樣最起碼對你的內心都有交代。

   不然你晚上睡覺的時候,反省一下,我今天做了什麼事?然後對別人幫助多少?然後對自己心裡面的增長是多少?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每天都有進步的空間。每天一進步一累積,久了,自然就形成那個德能夠呈現。

   那麼底下那個知足也是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凡塵可以說都是不知足,有了還想更多擁有,那假如說我們能夠知足就常樂。知道都滿足了,有得吃有得穿,然後又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很幸福了,知不知足啊?(知足),就是要知足,知足就常樂,時常都快樂。所以我們要瞭解到,24個小時,你不快樂也一樣24,你快樂也24,都是24個小時,不多不少。那我們要好好利用,何不快快樂樂過一天。這個愁眉苦臉一樣也是過一天。

第十三方便,敬老憐貧。老了,我們要尊敬。因為他老了,他的經驗豐富,我們敬老,他能夠提攜後代,能夠幫助很多眾生,所以我們敬老。那憐貧,憐,可憐一些貧窮的人。那我們能夠同理心,貧窮的,有能力的話能夠幫助他。

第十四方便,修因種果。我們就是要修因種果。我們修成道成佛的因,種的果就是佛的果。所以我們修因然後種果。各位修不修因種果?都不要啊,惦惦咧(台語),聽久了沒力。各位要了解喔,你這樣坐著都不用出力喔,可是又很累喔。我講的都沒聲音,又不會累。

   所以各位要有心理準備,我們往後準備說給各位發表心得,你不要怕到不敢來。因為發表心得是給大家一個非常大的鼓勵。聽到人家怎麼修,哪個地方可以學,那個功效很大。所以也希望把你一聽了以後、一修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情形,都提供給大家做參考。這個是好的啦。不會像上次我們高鐵慢了兩個多小時,到這邊的時候已經三點了,剩下一個小時。那今天我們坐高鐵,一坐上去的時候,跑馬燈就跑出來,新竹苗栗電力異常,糟糕了,又來了。然後本車延誤開車請各位見諒。說糟糕糟糕,今天不知道要慢多少,結果慢五分。那個司機,等到過桃園就打跑馬燈,說全線已經恢復正常運作,一看了放心了。不過沒關係啦,結果那個司機愈開愈快,把五分追回來。我們也有心理準備,又要在悶的空間不知道要待多久。因為上一次我們那個兩個小時,它有電的時候,我們裡面有空調。它沒電的時候,沒有空調,門也封著,整個都密封的,就在裡面。那個劉講師(另一個劉講師),她一樣跟我們坐同一班車,她說第十車已經兩個暈倒了,沒有空氣,都整個悶的,暈倒了。我說我們坐那個車廂空間比較大,人比較少,大家都還可以呼吸。所以那個老人家一直跟車上的服務人員講,你門開讓我們能夠呼吸,他說他們規定不能開,怕危險。說停這麼久了,開。各位都沒有親身經歷,不知道那個狀況,然後那個服務人員一直拿礦泉水、餅乾送給客人吃,鼓勵人家吃餅乾喝水,結果車裡面沒有電,所有廁所不能用。喔!叫人家喝水結果又廁所不能用。所以各位都是要親身去經歷這個事,你才知道遇到的那個苦悶,所以那個時候保持心的平靜就很重要,你心不平,你的支撐力道就減少;那你心平,你就會覺得沒什麼事。那沒什麼事的時候,你那個潛力(潛在的力量)就發揮,那潛在的力量發揮出來,那個不可思議。

   難怪我們那個七法財裡面有一個定,你聽到上乘佛法,你要相信你的佛性。聞信,然後就戒(戒律),你有戒律你才可以走入上乘佛法;然後接著就是定,你要有定力,你才能夠去呈現這一些你想達到的目的;然後有定了以後,就精進,能夠精進才能夠持久、才能夠達到目標;然後要捨,什麼都捨,什麼都假的,身體到最後也是要捨,不捨也不行,都要還給天地的;然後慚愧,啊!我怎麼都還沒成佛啊,很慚愧!所以我們落入凡塵就是慚愧,然後要想說上乘佛法,明心見性,可是那麼多眾生都還在苦海裡面,我要救他,所以都驕傲不起來,就是慚愧。我們有這個七法財佛性要用的。七寶是身體要用的。所以不一樣,所以修因種果,我們種都是佛因,能夠成就佛的果位。

第十五方便,冤親平等。大概一般我們社會的觀點,這個是最不能接受。那個冤,就是仇人。親,就是我們家裡的人。怎麼會仇人跟我們家裡的人是平等咧?很困難對不對?可是佛就從祂的累世修的狀態來說,說我們的冤(我們的仇人),他就促成我們成就,我們台灣話講激你、成你,他激發你的鬥志、激發你上進的力道,所以那個仇人是你的善知識,引導你成道的方向努力。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很感謝那個激發祂提早成佛的那個,叫什麼名字,提婆達多。他是釋迦牟尼佛在菩薩道的時候,然後釋迦牟尼佛就講祂要修忍辱波羅蜜,那這個提婆達多就發願,好!我要來促成你能夠修忍辱波羅蜜,所以我就是一個加辱,加污辱在你身上的人,要跟祂同時出生在凡塵。釋迦牟尼佛來出生,他也來了。他要來刺激祂、要污辱祂,使祂能夠真的修忍辱波羅蜜,那就真的是這樣喔,他就一直刺激一直刺激,所以到後來釋迦牟尼佛提早成佛,本來按照那個天律,釋迦牟尼佛的掌天盤是在彌勒祖師的後面,結果祂跑到前面去了,我們彌勒祖師變成在後面。所以等到我們彌勒祖師下生,我們凡塵的眾生八萬四千歲。

   各位前賢,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到達八萬四千歲?我們眾生到達八萬四千歲,釋迦牟尼佛就出生在凡塵。所以佛經裡面就記載,彌勒祖師下生的時候,我們滿地都是七寶,滿地七寶像現在的石頭沒有人要,我們留著那個時候去撿。所以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不需要,所以佛經裡面就記載,我們凡塵的眾生善,我們眾生所用的東西都從地底、從海底呈現,都讓我們用不盡。我們眾生惡,這一些都不見,都沉入地底、地裡面都不見。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喔,那個石油是不是從地冒出來,你看所有的珍寶是不是從海底冒出來。都是我們眾生的福報因緣。所以眾生福報多,就表示眾生行善。那眾生行善累積的就讓果報、福德果報就非常多。那我們眾生愈來心愈不好,地所生長的萬物,它能夠讓我們吃、養生。可是它也含毒,讓我們殺生,害我們的生命。所以一方面養生、一方面殺生,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壽命才這麼短百歲、一百歲。沒有像北俱蘆洲平均壽命一千歲,啊!各位前賢,我們假如說能夠活到一千歲,怎麼樣?我們一定說,不要啦,拖老命。以我們現在的身體,叫我們生活一千歲要不要?(不要),不要啦!不過那個一千歲的時候,女孩子嫁人幾歲?(五百歲),對啊!都已經講過,五百歲才嫁人結婚。我們現在說五百歲老姑婆,都那麼老了還要結婚。所以我們就是了解,我們對這個觀念完全都沒有,沒有地方去接觸,你都不知道。所以我們一看佛經了以後,那個佛祂不出妄言,不會講那個不實在的話,所以祂講出來的都是實在。讓我們去看了你就了解說,不同的佛世界,有不同的生活型態,可是佛世界祂都不出生在很富裕的地方,因為很富裕的地方眾生都沉醉在生活之中,不想修道。所以佛不會出現在那一個地方。那假如說像非洲生活那麼困苦,佛也不會出生,因為你的心就是一點點善心也沒有,所有的果報呈現才生活才那麼困苦,所以祂也不會出現在非洲那個地方。那麼就是要在我們這一種,生活也很好,那心地,我們可以說啦,心地好的畢竟多過於壞的。所以在這一種狀況之下,祂就會來凡塵示現,來引導眾生成佛。那假如說在這個時候,根基都還沒有成熟,那佛就不示現。等到我們的善根都成熟了,佛才會出現。

   很多講釋迦牟尼佛在凡塵才八十年,說怎麼那麼短命,那麼快就死掉了。祂說跟我們的凡俗,因為我們凡俗壽命大概最高在一百二十歲,最低大概六十歲。所以那個時候老一輩說,你要吃到一甲子六十歲你才不夭壽。所以以六十歲你就可以了,可以一口氣不來,還沒有到六十歲不可以,要呼吸。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八十歲的時候,那在八十歲祂看到眾生這麼可憐,祂有那個心想多活四十年,就是到一百二十歲,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壽命的頂點就是一百二,那我們現在已經降到七十了,所以現在你活到七十已經是頂點,疑!後學七十一了,那也已經超過了。平均眾生的壽命,因為一直降啦,因為凡塵的眾生愈來所行所為愈不善,那不善的話,把我們的壽命降低。到往後,只有十歲喔,我們真的不可想像,那十歲而已,出生就要死了,那幾歲結婚?五歲,所以我們了解,人心已經惡到極點,很惡、邪惡。所以我們人的壽命只有五歲。那麼這一些八萬四千穗跟十歲我們都不可想像。以我們現在眾生的現況都不是這樣,可是佛不會騙人,祂說我們人心最善的時候,那個壽命八萬四千歲,那我們人心最惡的時候,只有十歲。所以我們就了解說,喔,原來有這麼大的變化。那我們不管是八萬四千歲、不管是十歲,都會死啦,八萬四千歲四千歲也會死啦,十歲也會死啦。那什麼不死?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了解說,喔!那麼久八萬四千歲,我們走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八萬四千歲一剎那就過去了,過了,已經過了,很快。

   所以我們要知道,走入沒有對待,沒有這一些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那一個時間你沒有辦法去了解狀態,所以都叫不可思議。以前我們不是有講過不可思議的內容嗎?還記得怎麼說嗎?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有、不著非有非空,是什麼狀態?(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凡塵,真的也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有、不著非有非空,你四個角度全部都沒有,叫做離四句然後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就是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什麼狀態,不可思議,不可想像的。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在凡塵,只要你追求實相,實相喔,因為我們看到都虛相、都是假相幻相,實相喔,實相不會變,所以我們只要都進入實相就已經到達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追求實相,你一追求實相,所有的有,都沒有,有因有果的這一些全部都消失了,沒有。那這一些有因有果都是虛相幻相假相,不真。所以你全部去掉了,進入實相,實相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就是我們本際,本來的地方所在,我們要回去啊,本來地方所在。真的好久都沒回去了,要回去啦,回去清理一下環境。

   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冤親平等,不管是仇人、不管是我們家人,平等。平等的地方在哪裡,佛性。佛性平等,沒有差別,仇人的佛性跟我們家人的佛性都一樣,都是平等。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是以很長遠的眼光來看這個事,不是以我們近代所身體接觸的現象,我們身體所接觸的現象等於是,冤就是冤,親就是親,差別很大,而且是兩極化。這個親愛的不得了,冤氣的不得了,都是這個樣子。可是我們一進入到佛性本體,沒有冤也沒有親,沒有,有冤有親是我們落入現象以後產生的,我們不落入凡塵現象,都沒有冤也沒有親,沒有,所以平等。這樣了解意思嘛!是不是角度都不同,它站的角度非常高,就是以我們佛性本體的角度來說,冤親平等。因為我們落入凡塵才產生很多的冤、很多的親。那這一些它都是變化無常,那我們了解這個真理以後,我們那個分別心就不會那麼濃厚,我們就可以從心產生那一種平等觀。所以六祖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我們為什麼德性都建立不起來,因為我們心裡面不平等,心裡面就是有分別心太大。

   所以我們要降伏我們的心,因為這個分別心就是妄心,真心是常住真心沒有分別,是我們落入凡塵,根塵相對才有分別,這個都是變化無常,它不會是永遠一樣的啦,那我們知道它變化無常,我們就不會住相,不會住相了以後,你對冤、對仇人不會那麼討厭;對親,你沒有那麼溺愛,愛到不得了,不會。然後真正的走入中道。若知兩邊,中間無礙,則能降伏煩惱業。這個在涅槃經裡面記載,後學在抄的時候把它記下來。若知兩邊,中間無礙,則能除煩惱業。煩惱業都被你的中間無礙整個都去除掉了。

冤親平等,相濟度也。就是仇人我們也要渡他成道成佛,親人也要渡他成道成佛。那我們在現實社會來說,仇人你不會去想渡他啦,親人你也渡不動。你要渡你的親人,請別人渡,你自己渡不動。所以我們了解喔,那個不容易的啦。你看喔,我們這個因緣俱足多麼重要。你因緣不俱足啊,你連聽都聽不到,你要聽這個課你都聽不到。因緣俱足了,人家送到你手上來,請你聽。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因緣很重要,那都是我們自己造的、好的因緣。

若人行得十五方便,便得十五種清淨福報,常生人天,受諸快樂。所以這個釋迦牟尼佛講,都是在人道天道啦,沒有說回歸本位,那我們講都講回歸到本位。那佛在講說,哎呀!現在末法眾生你一下子要他回歸本位,他絕對就置之度外,把你推到他不想聽,那不想聽眾生就沒得改變,所以他就會十善,只要我們凡人行十善就可以生天道。所以我們要瞭解到說,佛菩薩都一樣有階段性,假如說現在沒辦法成的,祂就不說啦,說了眾生會反感、會誹謗,那誹謗了以後進入阿鼻地獄,反而更糟,所以祂不說,說的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那我們要了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一定要把最根底的、最究竟的都把它講說出來,那一講說了以後,我們各個能夠了解真理,能夠實際的修持,那就能夠讓我們改變,真的啦!各位就是要了解,覺。

剩下三分鐘,給各位提問。

各位真好咧,修的時候都沒有問題,沒有問題表示沒有打結(沒有結),沒有結表示說對真理都已經透徹了解,這個很難得喔。可是我們要了解到,你有疑不問,那個疑一定在心中,那個結沒打開,修不成道,所以後學都鼓勵大家能夠踴躍發問。

剩下約3分左右提問題。

   :後學發覺說我們好像沒有生死?

:沒有生死喔,沒有生死你就已經進入佛性了啊!你已經覺得沒有生死,你就是進入佛性本體啦!佛性本體裡面沒有生死,我們有身體,身體才有生才有死是這樣的。

    :請問劉講師覺的功夫怎麼做啊?

:就是你心想什麼你身體做什麼?你都了了分明這樣就好了!這樣就覺,你心在想什麼你掌握,你身體在做什麼你掌握,你這樣就是覺,我們就是怕心在想,身在做,我們都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就是無明,你覺了無明它跑不出來。

   :請劉講師解釋,捨識用根?

:那個識就是我們的認識,把這個認識,因為認識很多因緣聚會它才有識,因緣聚會才有「識」,我們把因緣聚會的識,把它捨掉,根就是我們的根本,根本就是佛性本體啦!我們把識捨掉用我們的「一性圓明」,就是我們的根這樣了解嗎?我們認識,認識要有很多因緣聚會才有這個識,很多因緣聚會才有,因緣消失這個識沒有,所以知道這個識它是變化無常,不固定的,所以我們捨識,因為識一直在生滅變化,用根,一性圓明祂不變,用我們根本,這樣修會成道。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道德經-43 第七十四章司殺章第七十五章貴生章第七十六章柔弱章第七十七章天道章第七十八章水德章第七十九章左契章第八十章不徙章第八十一章不積章

我們直接講上個禮拜沒講完的第七十四章司殺章。因為講到「司殺者殺」,就是常有我們看不見的那些白無常、黑無常在凡塵執行他們的任務,在司殺一些為非作歹的人,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躲過凡塵的法律,卻躲不過天地之間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司殺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夫代司殺者

就是國家有死刑的法,死刑就是代司殺者,代理天地來殺害眾生。

是謂代大匠斲

   因為天地之間在造萬物萬象,都造的非常精緻,所以造作出來我們都看的很舒服。可是假如我們要代替天地來製造萬象萬事,那就不一樣了,那叫代大匠斲(代替天地來執行法律)。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代大匠斲會傷到自己的手。所以我們看國家執行死刑的法律,就會有很多掙扎,一些不同的聲音出來,就表示會傷到手,一些立法者(我們現在的法律是經過立法),這些立法不一定全部都符合我們眾生的希望,所以就代替天地來執行這些代大匠斲。各位了解意思嘛?我們比較少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比較不了解。這邊老子講司殺者有他的職責所在,天地之間無形的來執行他的任務是比較適合,我們代替那些來執行就不很適合。這個聽起來好像跟我們沒有關係,可是我們因為都是奉公守法,所以對天地之間的司殺以及大匠斲比較沒有接觸,也沒有印象。假如一些為非作歹者就會非常的注意大匠斲以及司殺者。

   這一章大部分都要我們能夠行善,行善的話我們就不會被法律制裁,也不會被無形的這些來司殺。我們要知道,老子講出來的角度,就是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一落入起心動念就很容易負面、不好的念頭跑出來,當我們負面的念頭跑出來,我們就會有行為,有行為以後造了業就要受苦,不但我們自己受苦,還要受到法律制裁。老子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能夠行善、要能夠奉公守法。

第七十五章貴生章,就是我們的「生」很尊貴。

第七十五章貴生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人民(百姓眾生)飢餓飢荒,因為在位者(統治者)稅,收的太多了,各位有繳過稅嗎?(有),我們都奉公守法都有繳稅,因為國家所有建設都從稅金來,我們都有繳稅,可是要適當要剛好在我們負擔之下,不能超過我們的負擔;假如稅,抽得太多,我們就要一直賺錢,一直賺錢的話,時間都被賺錢綁住了,另外一些我們生活上所須要的必需品就沒辦法充裕。所以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這樣才會飢荒才會餓肚子。

民之難其上之有為治,以,是以難治

   人民不好治理(此時現場有些動作),我們這心法現在都在看母燈,所以現在講什麼有聽但沒聽入,油芯抽高一點,比較耗油,但火焰比較大些。人民不好治理,就是有一些刁民。各位有看過刁民嗎?(沒有),沒有最好。刁民就是不服從治法者,所有的行為動作都不配合,就變成刁民。刁民就是難治,民之難治(很難治理)。所以老子的意思就是要我們人民自己來治理自己,自己來管理自己最適合。假如要別人來管的話,總是有管不到的地方。尤其交通違規,南部講紅綠燈是參考,闖紅燈則警察會抓,警察問闖紅燈的人:「你沒看到紅燈嗎」,闖紅燈的人說:「紅燈我是有看到,可是沒有看到你;你要開紅單我沒有看到,我是有看到紅燈」,這是很諷刺,表示我們守法的精神都還不夠。

    假如我們看美國人,地很大,車子並不很多,有時候紅綠燈,紅燈一亮,我們看車子都停下來,此時周遭都沒有車也沒有人,但他就停下來;那以我們台灣地窄人稠,我們都會想:「他怎麼那麼笨,就開過去就好」,我們都會這樣想;可是他們在美國都蠻遵守法律、交通規則,紅燈了他就停下來一直等,等到綠燈在開走,雖然都沒有車,他們也是一樣等。

   以前後學年紀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住在台北天母,那是一個高等社會人士住的地方,美國人也很多,住在那個地方要過一個馬路,等了老半天還過不去,因為離紅綠燈很遠,就要直接穿過馬路;然後在那邊一直等車子少一點的時候再過去,結果就有車子停下來,車窗裡面手就指著「趕快過趕快過」,後學回頭一看,原來是外國人,我們中國人都不讓人的,外國人看你等了老半天都過不去,他會停下來請你過去。有時候我們的修養,雖然這是小事,可是會讓人感到很溫馨。雙十節在淡水河邊放煙火,外國人也去看煙火,因為那個地區沒有禁煙,所以都在抽煙,他們抽完煙,煙蒂捏熄以後,放在哪裡?(口袋),對,這叫共識,大家都知道,把煙熄掉以後放在口袋,那我們中國人放在哪裡?正確,我們就直接丟在地上,所以等一下人員疏散以後,地就很髒,全部都是垃圾,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水準不高,大家的涵養不夠。所以我們要從自己本身做起,雖然是小事,可是你一做出來以後,人家會感受在心。尤其現在衛生比較好,當以前我們想吐痰的時候,吐在哪裡?地上,很直接,可是假如你很習慣地要吐痰的時候,從自己口袋拿衛生紙出來,吐在衛生紙上,然後再放在口袋,等到有垃圾桶才丟在垃圾桶,這也都是生活上的小事,可是會養成習慣。

    各位前賢,我們的習性強不強?(強),非常強,我們的習性很強,所以我們要從生活的小細節下手,能夠改就改,一改過了以後,也一樣會習慣。那我們自己會想要自己比較有內涵的生活方式,這樣我們自己就管理自己,民就不會難治,就很好治。


◎所以老子的意思「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上=領導者,國家的統治者有為(落入有所作為),所以有所作為不是從佛性出來而是他有企圖,所以這樣有為了,我們人民就不好治理。

    所以「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了解意思嘛?假如我們都一直鼓勵,像現在台北只要年歲大了,你去搭捷運,車廂雖然擠的滿滿的人,可是博愛座是空的,年歲大一定有得座;假如博愛座已經有年歲大的人坐,但你一上車,年歲又大,一樣普通座一定有人起來讓你坐。所以現在台北捷運文化非常理想,像後學這樣年歲大不大?後學搭捷運都不用怕沒得坐,一定有位子可坐,都有博愛座可坐,若沒有博愛座則旁邊年輕人就會起來禮讓給後學坐,所以後學說自己年歲也大了,年歲大了可以享受這個優待,台北捷運每天都有一百五十萬人在搭,多不多?(多),高雄捷運每天約十萬人,一百五十萬跟十萬人差別這樣,所以台北市政府說捷運是他們的金母雞,生的都是金雞蛋,高雄捷運則是快倒了,快要把全部的本錢都虧光了,因為習慣性,都是騎乘機車,你叫他騎機車到捷運站然後再去搭捷運,回來再來騎乘機車,這樣很麻煩,乾脆我直接騎乘機車到目的就好,所以就不用搭捷運,捷運生意就不好。而且高雄地大停車方便,在台北停個車很困難,所以大部分在台北都會搭捷運,就很習慣,班次又很密集,像板南線兩分半鐘一班,兩分半鐘多久?你這班車搭不到,下一班車馬上就來了,所以都不用趕,你若看著車子離開了也沒關係,很快車子又來了,這又是生活的習慣。淡水新店是三分半鐘一班。內湖跟木柵更密集,一分半鐘一班,不過車廂比較小,中運量的,不像板南線跟淡水新店線車廂都很大,一次可以載運很多人。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

    人民很輕易就會走入死亡的道路,為什麼?因為他求生,一直想要的生活很富裕,然後物質的方面都要求滿足,叫做求生之厚,就是重視現象。重視現象則民輕死,壽命就不會很長。假如我們注重養生,運動的時間多,身體健康。運動時間多則賺錢時間就減少,少賺錢身體健康。這樣看起來是多賺錢好還是少賺錢好?多賺錢我們會變守財奴,等到累積了蠻多,結果一口氣不來了,我們都沒有辦法帶走,都要再拱手讓人,把我們所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送給別人,所以我們要在活著的時候,要趕快表達我們的心意,謝謝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各位有沒有聽?(有),我們有錄成CD,一直反覆的唱,歌詞的意思我們又有講解,在DVD第41片。我們活佛老師用最少的文字把最多的道理,都包含在裡面。要我們整個對人生都了解,開始的時候就講「深信生命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就是元會跟六道輪迴,沒有多少個字就講的很多,我們沒有研究的時候,還不知道活佛老師還包含那麼多意思。然後又講,時時的能夠感恩,還在活著的時候,要說聲謝謝你,要由衷的、從內心深處來感謝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最重要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千萬年都在,千萬年前就已經有我們了,千萬年以後我們還在,可是我們大家知不知道?都不知道,都以為只有這一生而已,死了就沒了。我們沒有研究的話會以為:「死掉就一了百了」,有沒有了?(沒有),沒有了喔!要知道所造的因果,是一直牽連一直延續一直接著,都不會斷掉,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當我們要來轉世都到閻羅王的第十殿去喝夢婆湯,夢婆湯一喝,哇~都忘了,前世做什麼都忘光光了,就重新來,結果重新來的時候,我們又不知不覺又造了很多業,又牽連到下一生下一世,就這樣一直六道輪迴,已經最少都一千次了,我們有德又有行善,一個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半沒有生物,一半我們眾生在元會裡面,就有六萬年,一個人以六十歲來算,剛好有一千次(我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千次),一千次是全都轉世當人喔,若是轉世當畜生就更多了,像一轉世到雞的話,約三~四個月就一生了,很快的,你若欠人家二、三十萬,一隻雞才賣兩、三百元,那就要轉世很多次,不只有一千次。

   所以後學講,我們不要去看因果算命,因為我們是沒完沒了的,一千次是一個元會,我們已經不知道多少個元會、幾千次了,所以你去給人看因果,講出來準不準?絕對準的,為什麼?因為每次都會經歷過,不管什麼樣的因果命運我們總會遇到,總有一天會遇到你,所以被講了都會準,聽一聽你就說蠻準的,口袋錢就掏出來給人家。

    所以要知道,從真理的角度來研究,我們的佛性不生又不滅、長遠都在,我們就要為了這個長遠的佛性來打算,不要讓佛性在六道輪迴裡面受苦,佛性都不會哀哀叫,你要去哪,佛性都跟著你去,你要去六道,佛性也跟著你去六道;你要成仙作佛,佛性也跟著你去成仙作佛,所以佛性都不會抗議。不像現在稍微權益受損就抗議抗議,我們佛性都不會抗議。

    所以在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如來是誰啊?(佛性),恩,是自己的佛性,我們的佛性都不會跟世間來爭(不與世間共諍),我們的如來(不生不滅佛性)都不跟世間共諍,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世間=空間跟時間。如來不與世間共諍,都不會相爭執。但「世間與我諍」,跟誰爭?跟我們的佛性在諍。我們都是這樣喔!你看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有沒有跟佛性在爭?(有),佛性說我是主人翁,我出來當家作主,我們要不要讓佛性出來?一樣也是不要,眼睛喜歡看、耳朵愛聽、鼻子愛聞香、嘴巴愛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都自己在主張,真的都把佛性壓下來,壓的死死的,很現實。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誰爭贏?都我們世間爭贏,如來都爭輸。爭輸就隱藏起來,退隱了,很委屈,所以我們佛性很委屈,我們都沒有把佛性啟發(請出來),只要我們肯把我們的佛性請出來當家作主,讓佛性當主人,讓佛性發號施令,那我們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就解脫,這樣好不好?(好)

◎那肯不肯把權益放給佛性?(肯),肯啊?尤其坤道到服裝店,看了這一套衣服由我來穿很適合,這時候你說「家裡衣服很多了,不用再買」,肯不肯聽話?(肯),肯啊?真的?(真的),所以我們修道可以省下很多錢。若想要買化妝品的時候,就想「不用化妝,臉洗一洗就最漂亮,活到老,大家的臉都一樣,再怎麼化妝,活到老大家的臉都一樣」,我們看年歲大的,怎麼看起來臉都差不多一樣。

    所以天地之間的造化變化之中,我們都是一個過程、我們都是過客,來這裡作客人而已,結果我們都迷失掉了,造了很多的業又受了很多的苦,又不會清醒。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會清醒嗎?會喔?鐵板都踢的不夠,都還在追求有形有相的生活,佛性都不去注重祂,所以老一輩的說「癢的不抓,不癢的都抓到流血」,我們有沒有這樣,「該注重的佛性,不注重;不該注重的現相,我們非常注重」,這樣就是本末倒置,顛倒,整個都顛倒了,生活很快一生就過了。像我們一休息下來就五十天,好像只有一轉眼,是不是很快?五十天過了。後學再想五十天之中,假如我們能夠很努力,真的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直努力,五十天的工夫已經累積的非常多非常強,有沒有啊?一樣一天過一天,三餐,天黑了,吃飽了就去睡覺。時間過的很快,不等人的,等到我們有一天身體出狀況了,稍等一下,我要趕快修,那就來不及了,一定要趕快修。

   我們有請林講師來講正玄關,林講師前幾天打電話給後學說:「我這個障礙很深,業障多,這一生大概不可能成佛了」,她很努力在修道,所以當她做正玄關,在這邊講的時候,她沒有說她看到很多天堂,可是她電話給後學的時候說:「很多天堂的景色都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也看到自己的佛性之光」,光亮到什麼程度?晚上她要睡都覺得是白天,然後用棉被把整個臉都矇起來還是很亮,怎麼辦?沒辦法睡了,她說修了變很痛苦,做這修持法門的時候都很專注,就變成身體很僵硬,這陣子她改變,說:「我這麼認真,都還做不出成果來,可能這一生沒有希望成佛了」,她就把所有的所做的全部都放掉,都放到空空空,全部都放掉,她都不要了,這一輩子沒辦法了,不再想要了,所以她一放掉以後,結果全身都柔軟,效果則是「佛性都呈現出來給她看」,她說「怎麼會這樣,等到我不要了,才來」,後學說:「因為你很努力就是法執」,我們有兩個「一個我執、一個法執」,「我執」可以從我們身體的結構――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這個結構來解開,就沒有我了,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

    各位前賢知道嘛!我是誰?不是這個身體,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要不要還?(要),絕對要還,你再怎麼會養生,都是要還的。我們有沒有照顧身體?(有),身體像不像我們照顧它那麼努力的生活著?很會鬧彆扭喔,想生病就生病,想爬不起來就爬不起來,身體真的是忘恩負義,沒想到我們把它(身體)照顧的那麼周全。此時外面放鞭炮,誰聽到?(佛性),大家都會了,我們耳根圓通,我們坐在這邊都能夠聽到外面的變化,所以十方的聲音都能夠接收,以往都不知道這是佛性,了了分明的,都以為是耳朵聽到。要了解,佛性借著耳朵,然後顯現所有的聲音,那是我們佛性的功能,所以大家都會了。

   而且我們這邊又有牆壁――通;圓――十方的聲音我們都能夠聽到,叫圓。隔著牆壁能夠通過,叫通。又常住,沒有聲音我們也聽到靜悄悄,有聲音就聽到聲音,所以常住。「圓、通、常」――我們佛性所具備的功能。我們朝這個方向,就一定可以達到。我們把埔里那位林講師所講的,講給各位作個參考,因為她都很努力很專注,所以當她把所有心裡面的執(固執)去掉以後,已經沒有固執了、也沒有想要達到什麼企圖了,都沒有,這個真的叫萬緣放下,這個叫真的全部放下。

   那我們在做萬緣放下都還有緣在,萬緣裡面大概九千緣放掉了,還有一千緣放不掉,還有緣,可是我們下手努力去做的時候,後學也沒有要求一下子就放到全部,那個可以循序漸進,慢慢的一步一步來,只要我們把粗淺的緣先放下,我們日常用的心(生滅心識心)先放下,這樣妄就已經去掉一大半,真就會慢慢顯現出來,當真一直顯現,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看不到的,可是我們可以感受,就可以了解「了了分明」。所以已經證悟者都講,「我們眾生跟佛,其實都是一樣,沒有分別,差別的地方只在於我們眾生迷」,迷失在現象裡面;然後諸佛已經領悟――只要落入形相皆不可得(都得不到),所以諸佛對形相已經能夠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住在形相,只要我們不住在形相,離相就是佛了,就已經是。

    所以後學都有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若無所見」,就是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因為如來沒有形相、如來沒有對待、沒有分別,我們只要進入沒有分別、沒有對待,而了了分明,就是真正的見到如來,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把它寫下來「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因為有所見,就有能見,有能所就是對待,有對待就是生滅,有生滅就有變化,所以那個就是萬象萬事,萬象萬事都不會固定,一定是變化無常,所以我們見到都不是正確,所以叫做邪見。所以「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講到讓大家都背起來,背起來就會知道意思,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都有現前那個明了之心(顯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那個心是不是了了分明,這個了了分明就是如來),這樣有沒有把它連貫起來,已經見到如來的如來,就是這樣,就是我們現前一念那個覺了之心就是如來,就是我們要見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有沒有很親切?(有),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呈現,所以現在我們眼前一念――覺了之心(就是了了分明),顯現在我們眼前了了分明的這個覺就是如來,因為這個時候,沒有想過去、也沒有策劃未來、也沒有把握現在,三心都沒有,三心都沒有就沒有四相,三心四相都沒有,我們就已經走入佛性本體。

   我們有三心的話,就有四相。各位前賢,四相知道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因為在文在我們比較不容易了解,我們用生活之中所用到的來講四相,只要落入能所,「我能看」,我們都能看,那個能看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一定是差別叢生(非常多,不止看一個而已),而是看很多,「看很多」就是眾生相,然後「連續不斷」的看就是壽者相,所以四相都跑出來了。

   「我能聽」,能聽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聽」,所聽就是人相,那「所聽的很多」聲音,差別叢生就是眾生相,然後「不斷的聽」就是壽者相,又是四相了。

   所以只要落入能所,我能聞、我能吃、我能做,都是四相。那在我們現前這一個了了分明的心,有沒有這些(三心四相)?(沒有),沒有。所以我們有三心的時候,四相才會跑出來,而我們的三心都是吃飽太閒坐著沒事做,多多少少想一些(起心動念),想著過去被人家欺負或是想著過去自己很會賺錢很風光,一直再想著,這樣三心才跑出來。當我們三心跑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業(業就是業障,障礙),有念頭就有業,有業就要去接受果報。當我們業很多,像活佛老師「謝謝你」裡面:「感悟生命因果牽繫,也是心念累積」,所以心念累積我們才六道輪迴。那我們要脫離六道就是把起心動念的念全部去掉(不要),沒有念、念斷了,生因就斷,生因斷,我們已經修到全部念都無了,生相就盡,生因斷生相盡,我們就恢復到本來,就恢復到佛的狀態。所以只要我們恢復到本來,就很容易恢復到佛的狀態。所以我們修成佛不是很困難,很簡單的,只要我們很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達到我們所要求的這種程度,這種呈現出來喜歡的果報――成佛了。只要我們肯用心。

是以輕死

   以其求生之厚,太重視求生,結果就害我們輕死(早一點死)。假如我們能夠重視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不但可以延長壽命,又可以追求到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我們不要為了生(生才有所作為),我們都是為了生,都有所作為。只要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就是能夠真正的已經注重到我們生命本體來了)。所以老子希望我們都能夠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本來,從第一章常無跟常有,常無跟常有兩個加起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第一章所說的。常無,我們要來觀妙;常有,我們要來觀徼。老子一直都告訴我們,我們本身可以有所作為,可是這個作為要從佛性出來。從經的本文來講,都不是很多,但我們從延伸出來的生活細節就會非常的多,我們在生活細節裡面就是要注重,各位對生活細節有注重嗎?(有),注重的方向目標在哪裡?要放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假如我們一直都很注重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我們對現象、對事情,我們會看淡,看淡以後,佛性比較有位階,佛性比較能夠發號施令,才不會感官在當家。


    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從活佛老師所講的「累劫累世」,就是已經輪迴太久,我們的感官當家非常久了,已經深根蒂固,所以現在要請佛性出來當家就不容易,不容易請佛性出來,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的生活細節(在微細的當中,我們就是要注重),注重我們有沒有起心動念、注重我們在生活符不符合真理。假如全部都是符合真理,那全部都是覺,我們在覺之中生活是最理想,「覺者」很快就到來。覺者是什麼?(佛),恩,就是佛。覺還有兩面,一個不覺,覺產生不覺,我們眾生大概都在不覺之中,不覺才起念,念起才受苦,都是這樣惡性循環。所以我們只要在生活的細節裡面,我們保持都是覺,沒有不覺的時候,這樣就一定不會起心動念,就不會造業,就不會受苦,解脫了。所以都是自己努力,這要自己努力。


第七十六章柔弱章,柔=溫柔。弱,強的對比。

第七十六章柔弱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堅強居下,柔弱居上。

人之生也柔弱

   老子說我們人若生在凡塵世間,都很柔軟都很弱,有沒有很柔很弱?我們以現象來說,我們全身有沒有很柔軟?(有),假如全身都沒有柔軟就要找醫生了。要了解,人之生也柔弱,我們生的時候,都很柔很弱,這才是生。


其死也堅強

   我們死了,身體就硬梆梆,就很堅強,甚至可以拿著好像一支木材一樣。那我們在生的時候,有辦法像木材一樣拿著嗎?就會塌下來。所以生的時候是很柔弱,死的時候是很堅強。當然我們求了道以後,會跟生一樣很柔弱,都很好看,那是比較特殊。求道以後接受一代祖師的授記,才有辦法達到的一個現象。所以老子講,我們人之生很柔弱,其死也堅強(死了就很硬很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萬物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些,我們看外面的這些花、草,它們在活的時候,是不是很柔很清脆?所以萬物草木若是存活著而沒有死的時候,都很柔軟很脆。


其死也枯槁

   草木一死了以後就枯槁了,用折的就可以折斷它;但是在生的時候就沒辦法,因為它很軟。所以老子觀察到很微細,生柔弱,死堅強。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一堅強了,變成死之徒(都會死)。柔弱者,生之徒,我們柔弱就有辦法生。我們看現象都是這樣,所有萬象萬事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當你很柔來處理事情,就很圓滿;假如你很剛強來處理事情的話,就會有很多反面的、負面的一些情形出現。所以堅強者死之徒,不是說不要堅強,而是說我們在現象裡面就是要柔,現象不要剛,現象要柔,柔才符合生,很剛的話就是死。


是以兵強則不勝

   兵強,不是很好嘛!可是當兵強了,驕傲,結果就不會戰勝。哀兵才會戰勝,你驕傲的兵,大概都會失敗。所以老子講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共

   已經死掉的木材,我們就把木頭做成「拱」,拱就是門上面的那個,就是木已經死掉以後,才會拿去做那個東西,若還活著則不可能。所以,拱就是物給我們一個作用,可以有那個作用,可以做一個拱門。


堅強居下,柔弱居上

   堅強就居下,柔弱就居上,所以處理凡塵事就要能夠柔,才能夠圓滿。「謝謝你」歌詞裡面的最後:「也讓我學會圓滿生命裡的緣滅緣起」,我們人生之中都會落入緣起緣滅,那要圓滿人生的緣起緣滅。要圓滿人生的緣起緣滅就是要柔,柔才能夠圓滿(能夠遵守法則),能夠圓滿的法則就是柔。剛就不能夠圓滿。所以活佛老師教我們學會人生裡面所要處理的緣起緣滅,都要能夠圓滿。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之中,處理事情都很圓滿,有沒有?還正在努力之中,還不見得每一件事都處理的很圓滿。我們圓滿人生裡面的緣起緣滅,能夠有緣相處都是很難得,我們就把所有的緣都能夠變成善緣,能夠圓滿所有在凡塵的遭遇,凡塵的所有遭遇都能夠圓滿,這樣就很理想。

第七十七章天道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就好像張弓,像我們拿弓箭要來射箭的那個弓。天道好像張弓。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拿弓箭要射,若弓箭拿的太高,就要稍微調整往下;若是弓箭拿的太低,就要稍微調整往上。這樣射出去的箭才能夠射中靶心。所以「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天之道就好像張弓那樣子。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我們在凡塵有餘的時候,要把有餘的去掉,所以損之。不足,我們就要給他(與=給)。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就是損有餘,把有餘損掉,然後補不足,天道都是這個樣子,上天會把有剩的都去掉,不夠的都把它補足。


人之道,則不然

我們人之道就不是這個樣子。


損不足以奉有餘

   我們人都顛倒。像現在整個社會型態,富有的更富有,貧窮的更貧窮,那就是「損有餘補不足」的顛倒。所以我們就「損不足以奉有餘」,若是已經富有的,而我們還一直奉承;若是已經不足了,而我們卻一直瞧不起他,是不是這樣子?(是),所以跟天道相反。我們人道就是比較不理想,理想的話就要像天道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老子用假設的口氣來講,誰能夠以有餘來奉天下(孰=誰),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已經都過得去了而且還有剩,把那些剩餘的都拿來給天下的人使用。誰能夠這樣做?好像沒已有,有的話都還想要再累積多一點。所以凡塵不理想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我們自己所有的作為大概也都朝這個方向,已經吃到有多餘剩下的時候,我們不會想把那些剩下多餘的東西拿給吃不夠的人食用,會不會?倒是有,但是比例不多。像台東賣菜的陳樹菊就很理想,自己賺的錢都一點點,都拿出來布施,說:「錢要給要用的人用」,我們能夠有那種心胸的話,就非常理想的社會。所以我們大部分都是會一直累積累積,累積到一口氣不來就沒辦法處理了,那時候就隨便人家了,那時候就沒辦法以他自己的佛性來主宰、來行善、來積德。所以老子講「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把剩下多的,拿出來給天底下沒有的人使用。


唯有道者

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夠做得到。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恃=仗勢(台語,靠勢)。為而不恃,聖人去做但是不依賴他所做出來的那個來凌虐人(就是不會驕傲)。


功成而不處

功成以後,不處在他行功的那些事蹟裡面。


不欲見賢

   就是不喜歡見到賢人,因為我們一有賢的名稱,就會爭,一有所爭就失掉我們人純樸的本質。所以不欲見賢,有「賢」這個名稱就會分階級,我們人都是平等的不分階級。所以老子講「不欲見賢」,不要有「賢」的那些名稱在凡塵,一有的話就很容易爭。


第七十八章水德章,水是最有德行

第七十八章水德章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

天下之間所有的萬物,只有水最柔最弱。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水來攻堅強,所有的堅強,都沒有辦法超過水,水是最能夠攻下最堅強者。


其無以易之

沒有辦法來改變,易=改變。


故柔勝剛

這延續上面的柔弱,柔能夠勝剛。


弱勝強

   現在我們看報導,哪個國家都泡在水中?(泰國),泰國都泡在水裡,而且還沒有退的跡象,那我們有辦法處在那種環境之中嗎?我們可以想像,整個都是水,怎麼生活,很難生活。要知道,這就是我們眾生共業(大家的共業,貪念),等於是沒有辦法居住。假如現在水退了,又下雨呢?就又積水了,所以只有愈來愈不理想,沒有改善的時候,在那個地區要趕快搬家。所以水是最柔弱,可是只要水要攻那個地方,哪一個地方都會投降。


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

   天下都知道水最堅強,可是就沒有辦法來行持水的堅強,就是沒有辦法學習水德(水之德,我們沒有辦法去行持)。


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聖人有講,受國之垢(接受國家的垢),國家的污垢就是國家不好的,他都能夠接受,這樣他就可以當一個社稷主(就是領導者,他就可以當一個國家的領導者)。


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接受國家所有不祥的事情,整個天下,他就可以當家作主了。因為不好的,他都能夠接受、能夠改善,那大家都會擁護他。


正言若反

   正確的語言講出來就好像相反。大部分我們都不肯接受國之垢(污垢我們都不接受),不祥我們也不接受。各位前賢,假如凡塵的污垢要加在我們身上,我們接不接受?(不接受),我們不接受,那天下之間不祥的事情要蒞臨我們身上,我們接不接受?(不接受),都全部不接受。所以老子這邊就講「正言若反」,他能夠接受國家的污垢、能夠接受國家的不祥,他就能夠領導這整個國家。等於是他一方面要有能力、一方面要有容量,有容量、有能力就可以改變整個現象。所以老子在第七十八章,道德經快要結束之前就講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左契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我們在凡塵都是從小怨開始,開始的時候怨是一點點的小怨,可是怨到後來就變恨,恨的時候就是大怨了(很大的不甘願)。和大怨(把很大的不甘願都把它和了),必有於怨(絕對不會全部消失),生活之中怨多不多?非常多,大大小小都有怨,大有大怨,小有小怨,都有怨。所以心裡面有怨,「安可以為善」,怎麼樣來行善呢。有怨,善就做不出來,所以就講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跟右契,就是人家來借錢,以前有兩張單子,兩張合在一起,然後從中間切開,一張交給借錢的人,一張交給被借錢的人,兩個人各執一半,左契就是拿錢借人的,就拿左契;跟人家借錢的人,就拿右契。當你要還錢的時候,你就拿右契跟左契相合,合起來要還多少錢,這樣就沒有欠錢了。所以這裡「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就是拿借錢給人家的那半張,拿著那半張而不會一直去跟著人家要錢。「不責於人」就是沒來還錢,也不會去責備他。就是等到你有錢的時候,你再拿來還,當拿來還的時候,你就拿另外一半的右契來跟左契相符合,符合後,按照裡面寫出來有多少,你就按照那個數字還錢給拿錢借你的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德,他能夠拿左契,拿左契就好,不用去跟人家要錢。他的德可以影響到借錢的人,借錢的人可以感受到他那種德行。「無德司徹」,徹就是車子經過所壓的輪胎痕跡,像後學有次到南部,鄉公所可能沒錢,道路都是泥土的道路,當車子在行走時候有車輪痕跡,車輪一直在行走,但是車輪胎痕跡一直愈來愈深,很有意思,你就要跟著車輪的輪溝走,你若沒有按照車輪的輪溝走,就走不下去,一定要按照輪溝痕跡走,所以那個叫無德司徹,就是要按照舊的痕跡去走。老子講到這邊,怎麼會突然之間講到這樣,覺得「奇怪,好像以前就有這種事呈現」,所以有些我們說「有錢又驕傲的人」,他就會一直想按照舊的方式「你向我借多少錢,你就拿多少錢來還」,比較會催討,讓那些艱苦的人愈艱苦,講的有點比較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最後老子講「天道無親」,天道沒有跟人有親戚關係,只要你行善,天道就會利益給你。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不徙章,就是說不搬家,沒有搬來搬去。


◎第八十章不徙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國,就好像我們現在的鄰或里,就形成一個國家,所以小國人民很少。什伯,什=十,伯=百。有什伯之器,就是有非常多的東西。有十有百的器具而不用,這些小國寡民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徒

   使人民非常注重生死。而不遠徙,就是不搬家,他出生在這裡,到他死了還是住在這裡,全部都是不搬家。這有點困難,現在搬家都很方便。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然有舟(在水裡面有船),車(在陸地有車);無所乘之,都沒有人搭乘。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雖然有甲兵(就是戰爭時要用的),雖然有盔甲有這些兵,無所陳之(但是不用拿出來陳列,都不須要使用)。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因為以前沒有文字,都是用繩子打結來記載,你跟我借多少就打一個結,還了就又把結打開。結繩而用之,都是用繩子打結來表示。


甘其食

就是吃的很簡單。吃的方面都是吃的很高興,雖然不是豐盛的,但是他們都很樂意吃這樣,好比以前時機不好時候在吃蕃薯籤一樣,也都吃的很飽。


美其服」:在穿著方面也不追求奇裝異服,生活也都能過的很好。


安其居」:住的地方都能夠住的很平安。


樂其俗」: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都很快樂。


鄰國相望」:就是我這村里,看到你那村里,都很清楚。


雞犬之聲相聞」:雞跟狗的聲音都能夠聽得到,就是住的地方相離不遠,都很近。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人民一直到老、一直到死,都不用搬家,都住在他原來的地方。所以「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是說「我跟你不好,我們大家都不互相來往」,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都不用搬家,生出來就是住在那裡,到死掉了還是一樣住在那裡。我們若是按照文字意思來講「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按文字來拆,就會認為大家不知道結怨多深,住那麼久了都沒有互相往來,所以不能按照文字,要按照意思,就是不用搬家,生下來就住在那裡,到死了還是住在那兒,都沒有來來去去。


◎第八十一章不積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可以相信的話,直接講不會彎曲、不會修飾,所以講出來不會很好聽。美言不信,講的很好聽,那種話最好不要相信,那都是不實在。老子到最後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他很善良,他不辯(不跟人家辯論)。後學之前有講個故事,在一個小村莊,裡面有人養牛,牛走失了,走失了以後他就到外面去找他的牛,這時候有一個人牽一頭牛走過來,牽牛走過來的人是從自己的牛棚牽出來的,牽出來的時候剛好遇到牛走失的人,牛走失的這人就對著剛牽牛走出來的人說:「你這頭牛是我的」,剛牽牛走出來這人的涵養好到什麼程度,就說「這頭牛是你的,你就牽回去,但是當你的牛走回來的時候,這隻牛你再牽回來還我,我住在哪兒」,有沒有這種人?(有),還真的是度量夠大。現在的人,就跟他爭執的臉紅脖子粗,一定要爭執。所以善者不辯,他真的是善,都不跟你辯,雖然他知道他對別人錯,可是他也不辯,我們有辦法做到嗎?往後學學看,學著「自己對,別人錯」,當別人來講的時候,就安靜(默),學一學那個涵養,稍微學一下,看這個涵養自己有沒有辦法培養出來,假如能夠培養出來,「凡塵嘛,東西都是大家的,這樣的話就不執著,不執著的話生活就很好過」,所以善者不辯。辯者就不善,你若跟人家在辯,你就是不夠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道者,深入一個法、深入一件東西、深入一個事情,他會知道的很寬廣,所以不博。博者不知,就是樣樣知,樣樣都不能夠很精密,每樣都會,但每樣都不精,那就是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像現在我們分門別類,當你到醫院去掛號的時候,他問你要掛哪一科,現在分的很詳細,還真的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出現?(有),當你到那裡,才問說我這要掛哪一科。像後學的症狀叫做新陳代謝科,有沒有聽過?(有),這樣還算蠻普遍的,我們到醫院去了以後真的眼花撩亂,現在都分的很細,就是分的很細所以他就很投入,他都在那個範圍裡面而都很了解裡面的變化。假如你什麼都知道,結果你樣樣都不精,樣樣會樣樣都不精(每樣都會,每樣都沒有很詳細),那樣叫做博者不知。知者就不博。

聖人不積

   聖人不累積,這些有形的物質聖人都不累積。可是我們凡人愈多愈好,就會累積一些財產,累積一些物質。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都給人了,愈給人他自己愈富有。有沒有這樣?(有),就是愈給人自己就愈富有,當我們愈貪就愈貧窮。所以老子講「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要了解,愈給人家、愈照顧人,人家一樣會回過來照顧你。所以這次後學很感謝很多在北部的道親都去照顧後學,而且還很投入,二十四個小時全部照顧,連後學家人都會吃醋,「我的親人卻變成別人的,當到醫院時候,變成外人了」,所以很感激道親的照顧。照顧病人很累人,累到什麼程度,眼皮爭不開,後學很不捨,看到照顧到眼睛都睜不開,那種關心的程度真的是很感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就是利益眾生,可是不會害到我們眾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在行持道,他去做,可是他不跟我們眾生爭那個名分,全部都不爭名分。本來後學想講的跟六祖壇經一樣,共四十四片,這樣就比較平均。可是我們覺得中間有隔一個法會,然後我們再來講的話,就變成只有一個尾巴,倒不如我們在這個星期就把它結束。後學是學講,因為之前講道德經是比較著重在學識方面,就是很多註解者,所有的註解後學都把它融會,然後又寫下另外一本老子道德經,可是後來我們在這邊講解,因為後學老花眼就沒有看字而直接講,直接講就有很多後學看佛經裡面的一些真理闡釋出來,才會有第三十四片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那張講義,各位有沒有拿回去聽?(有),聽到那句真的我們都會生氣,「感謝同義宮打瞌睡」,講的還很…他的意思就是「我們這邊在講解第三十四片DVD時候,假如我們這邊沒有打瞌睡,後學不會寫那張講義;假如不寫那張,就沒有那麼透徹的把最上乘佛法整個表現出來」,因為我們這邊在講解道德經,就不適合再講形而上謂之道,所以就在北部講,北部有三個佛堂講那張講義,結果累積下來就有六片的CD,各位有聽嗎?(有),哪個佛堂講的最詳細――王氏佛堂,就是我們講金剛經的佛堂,因為裡面有幾位最會問,每次問又是問的很深,所以一講解了就最詳細,所以聽的時候大概是在第四五六片,又講了蠻多堂課,有一個佛堂好像只有講一堂,可是王氏佛堂大概有講三堂。所以各位有聽的話,把DVD跟形而上謂之道全部集合在一起就可以了解,我們要追求最上乘的佛法,大概就不離開那些範圍。我們法會以後的楞嚴經,那是佛直接講心性,是很特別的,所以那一本楞嚴經我們準備要詳細說,各位要把書帶來。法會後的第一堂課就開始講。

◎剩下約20分,提問問題

  【問】:目鍵蓮神通到佛世界,變成一隻小蟲停在皮帶上,菩薩想把他打死,佛阻止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弟子」,請問既然是菩薩,都是以慈悲為懷,為什麼想把皮帶上的小蟲打死,把小如小蟲的眾生打死,可以成菩薩嗎?

劉講師答:哈哈~這個我們就要了解到當有一隻蚊子停在我們看得見的身上,我們怎麼處理?一隻蚊子停在我們的手上要盯下去了,要怎麼處理?是不是要把牠打死?這個叫做人之常情啦!我們都是這樣的。

     假如說你的心趕快把牠吹,呼~那你就不好囉!不可以盯我去盯別人。(哈哈)你心好?還是壞呀?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是人之常情,一隻蟲停在我的身上,想要把牠打死那是身體自然反射動作。那你真正修道已經成佛了,那你就沒有形象了,那你沒有形想怎麼會去打蟲?這樣了解意思嗎?你在做佛了沒形象啦!

    【現場問】:那菩薩怎麼還打牠呢?

劉講師答:哈哈~那菩薩跟牠結緣啊!好,我把你引渡,(劉講師做打手臂動作)你再來,我把你引渡,我渡你做佛這樣啊!跟牠結緣嘛。嘿啊,後學之前不是說我們修道不能養寵物嗎?你養寵物你要保證你養的寵物也成佛,這樣知道嗎?(知道),你有這個心你才可以養寵物,那你假如說還沒有求道之前養的,那個不在此例啦!那個跟這個沒關係。所以修道不能養寵物,那你養寵物你就要保證牠出生修道,讓他成佛。【然後才換你成佛】。這樣了解嗎?(了解) 所以不要自找麻煩啦!。

   【問】: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十,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為什麼把東方單獨提出來問,再問其它九方。為什麼不十方一起問須菩提,「東西南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劉講師答:喔!這個叫佛說法的妙,因為只提出一個東方就已經夠了,那為什麼還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全部說?那個就是講我們只要一點,那個上乘根器只要東方就好了。那不只有會場聽的人啦!不只有上等根器,還有比較其次的,所以他又把四方四維上下全講,那個是利益在場有一些根器沒有那麼高的眾生,那個是佛有一點示現,故意的啦!不然佛祂只有講一個就好了東方。

     那我們了解到一落入空間祂就全部包含,整個都包含在一起,在裡面。所以我們在34片(形而上謂之道)就講,就已經有講「知者不言」,為什麼不言?因為講出來都有一點偏離啦!偏離那個道。所以我們真正的道叫:「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方法,就是最高的程度「無言」。只要是落入語言就不是本來的本體了,這樣了解意思嗎?

     那個釋迦牟尼佛說:『無言之法,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有沒有?說這個無言之法,我們要追求就是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那麼以言來顯說:我們用語言把祂說出來,因言而入:因為這一些講出來的語言我們可以進入。非即是言:而不是這一些語言。就是這個義在言外,祂的意思在言語的外面,所以言語根文字我們都不要住。那個都是工具啦!都是假的。真正的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才是真正的。真正的就是那個啦!剩下都是假的。(附記東方:根源)

  【問】:請問一下佛家講中陰身,中陰身是不是七七四十九天就…(聽不清)不定,我們今天求了道、修道,有沒有中陰身這個過程?佛家講,人死了以後,身體不可以動,我們現在求道了是不是人歸空的時候是不是身體不能動?

劉講師答:好請坐,這個我們講到中陰身,一般就是講我們講落入凡塵有生了以後到達斷氣,斷氣以後那個佛性不能主宰,佛性不能主宰以後就變中陰身,就是已經不在凡塵也沒有到地府去報到,這個中間叫中陰身。中陰身只有七七四十九天啦!它是屬於中陰身的範圍,那我們要瞭解到假如說在凡塵有行善,那麼他七七四十九天都活動自如,都可以自由活動。那假如說他都不相信佛性的都不做善事,他一斷氣了以後他的中陰身,大概不到一天就不能自由活動了,就變成都不能活動了。

     所以我們了解那個中陰身那個差別一樣變化很大,有的不用幾個小時它的中陰身就不能動了,有的到七七四十九天還很靈活。那我們要瞭解說為什麼一斷氣了以後,身體不要馬上去動?因為那個第八阿賴耶識還在,我們斷氣了已經不會呼吸了,已經死了,不過那個第八阿賴耶識它還在,還在的時候跟我們佛性一樣,周遭親朋好友在講什麼話?還是在哭他都知道,他都知道啦!所以他會變成依依不捨,愈不捨得離開啦!所以在那個時候盡量有爭執的不要在那邊爭執,如果要講話要輕聲細語,都是好的方面去講,不要講那個不好的,讓那個死者難過啦!那個是阿賴耶識後去來先,死了它最後離開,來投胎它最早來,最早來投胎就是阿賴耶識。

   那我們了解說一求道了以後,一斷氣了以後我們佛性是直接由玄關,直接直達理天啦!所以不在我們講得這個現象裡面,可是我們修道沒有修持也不太相信,甚至於會講壞話,ㄟ那就不同了,那個就跟凡塵的人是沒有兩樣。

     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我們有努力修道,跟沒有努力修道是不同的現象,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努力修,只要我們到達佛性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一口氣不來我們佛性就已經呈現在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的佛性。所以身體怎麼處理都沒有關係,你要燒掉還是埋葬都沒有關係,因為那個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它變成天地的物質已經沒有作用了。

  那凡人不是這樣,因為凡人沒有啟發佛性本體,又沒有使它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變成有一個業力在推,推他去現象。那假如說他要去受苦推他到地獄去,或推他到餓鬼道去,他都有無形的業障在跟他推,所以我們了解台灣話「過身、過身」,推他又換另外一個身去現象

   假如說他造了罪推他地獄,你的身體沒有了變成地獄的身,地獄的身在地獄受苦,受苦的時間看他造的罪多還是少?造的罪多受苦時間長,造的罪少受苦時間短,地獄的苦受完以後,看看在凡塵有沒有吃人家的錢?假如有的話推到「過身到畜生」的身體,變成畜生啦!

   假如說都是雞的話還人家三百塊,假如說牛的話一兩萬塊,豬的話三四千塊,看你去出生什麼樣的畜生就還多少錢?還到你的錢還完了,那個我們研究楞嚴經裡面有說喔,你如果還過頭你可以討回來,變成他死掉以後來還你,他還要還給你,那個楞嚴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有詳細解說。

   【問】:後學想問您發「耳根圓通」那張講義,裡面說「不要用聞,要用聞性」,「不以分別染淨,但以能聞討個消息」,那個講義裡面第九行,後學不曉得是不是這兩句:「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是不是這樣子?

劉講師答:因為我們要了解到那個聞,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加入我們的心意識啦!那個叫「聞」。我們在日常生活我們都用這個聞,

   那個聞性就是佛性啦!那聞性的話各位把它記得,就是圓、通、常,圓就是十方俱擊鼓,十個方向都在擊鼓,十次擊鼓的聲音一時聞,我們都一起聽到,那個叫做圓。所以我們那個佛性具備那個圓,很圓滿,很圓,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十方所有的聲響我們都同時收到,不要分辨它是那一方啦!都不用,只有聽到聲音就好,所以這個叫圓。

     那通就是隔緣,緣就是牆壁,隔了牆壁來聽音響,「遐爾俱可聞」,就是遠跟近,遐就是遠,爾就是近。遐爾俱可聞都可以聽到。

     然後通,就是常住啦!就是說「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聲」,聲音都沒有了我們的聞性不滅,聲音有了我們的聞性不生。我們的聲音不生不滅,「生滅二遠離,是為常真實」。圓通常我們把祂記住了,要做耳根圓通就這三個字啦!「圓、通、常」這樣知道嗎?聽到十方的聲音不管是近還是遠?都不用去分別,只要你聽到就好了,知道聲音就好。不必去分別這一台摩托車比較新,這台比較舊,不用去分別。只要你聽到聲音,能夠聽到就好了。這樣知道了嗎?

     可是我們剛開始做可以找那個比較固定的聲音,就是聽,我們不是有那個時鐘嘛!滴答滴答有沒有?那你就聽那個聲音,一直聽,一直聽就沒有斷啦!你就了解到你那個聞性整個就呈現,這樣會了嗎?所以就要你自己做,你就會抓到竅妙,要記得圓、通、常,圓通常是我們聞性啦!從聞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能夠把佛性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空間全部都有。時間到了耶!還要問啊!

   【問】:劉講師請問一下就像人家說耳聾的人眼睛比較亮,那麼瞎眼的人耳朵比較靈,這樣瞎眼的人還可以做耳根圓通,…(聽不清)也很好?

劉講師答:你這個頭腦奇奇怪怪,哈哈哈~各位要了解到他假如說五根不齊就是借他前世,前前世藉佛那個名義來生活,就是藉佛的名來吃飯啦!(台語)這樣了解嗎?那一再來轉世以後就會四肢不健全,然後五根不全俱,全俱備啦!不是眼睛瞎了,就是耳朵聾了,不然就是啞巴。那個就是「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那個就是藉佛名義在吃飯,這樣了解嗎?我們要知道那個嚴重性。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