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33 耳根圓通-5 傳心法要-1

我們又講耳根圓通,各位有沒有聽得比較懂了?(),我們有沒有再把第一次的複習(就是上上個禮拜講的)?有沒有拿CD回去聽?(),要熟習才會做,做的才正確,正確就有功效出來。上次講到釋迦牟尼佛要文殊菩薩將二十五門的修持方法,選一種比較適合阿難及我們末世眾生容易修的法門,底下這一段就是文殊菩薩所講的。
以下是文殊菩薩所說:「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覺海不作法喻解,乃直稱覺性為海,以覺海周徧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非若水海,尚有邊底,性即指體大,澄圓圓澄指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
覺海性澄圓,覺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覺,覺非常寬廣就好像海一樣」,覺海性澄圓完全都是一個原始狀態;圓澄覺元妙,圓澄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第一個覺海是不變之體,第二個圓澄覺元妙是講隨緣之用,有體有相有用,元妙元明、元明照生所是屬於用;所立照性亡,佛性本體會發揮光明,假如我們要把佛性加明,加明在佛性上面,加上去的就叫無明,我們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要直接去啟發祂,直接對佛性的認識,各位啟發佛性了沒有?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後學早上有看「如是我聞」書面資料,後學看後面道親的問答,因為在CD的容量是七十分到八十分鐘左右,後面那一段問答沒有錄進來,但是書面資料裡面有台北前賢問的問題。假如各位有拿到mp3的話,後面前賢的問答就全部都有錄下來,問答很多,印的書面資料只有影印一段,就是在講課之中、休息之前的一段有抄錄下來,後面因為太多就沒有再寫了,我們大概從那一段也可以了解,後學早上有看一下,也都是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是民國九十六年(三年前)在台北佛堂講的,那一段對我們來講幫助很大。那「張拙秀才悟道偈」也是在同那個時期講的,在基隆行德佛堂講的,那對一般還沒有研究的人來講,是屬於比較容易了解,而「如是我聞」有一點深,我們聽了這麼一段時間了,大概也都懂了,各位看「如是我聞」看懂不懂?我們到今天剛好九個月,我們九月二十六日開課,今天六月二十六日剛好九個月。看「如是我聞」書面資料或聽CD能不能了解裡面的意思?不相應喔!
   因為我們都是沒有離開性理心法,就是一路走來都是要明心見性,所以我們要用一點心在我們心的方面,因為根塵相對產生的識心我們就是不要用、但要認識,我們生活之中都是根塵相對,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我們的心,那個是無常變化,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要對這個無常變化的心了解,然後我們不要用它來修道,因為它一直在變化,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才會成就,各位有沒有聽進去啊?(),有相應了!
   文殊菩薩所講的這一段,覺海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很寬廣,不像我們凡塵的海還有邊還有底,那我們佛性沒有邊也沒有底,非常寬廣。我們了解,性就是寂,指佛性本體,體很大;澄圓、圓澄就是講相(形相),形相也很大;元妙、元明是講用,從佛性發揮出來的妙用一樣很大;
  澄圓就是講我們覺海澄湛不動,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圓含萬有,祂含藏凡塵所有山河大地,所有一切都含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所以講不變之體,那也稱呼如來藏性、如來藏;即本有真心,即是我們本來就有的真心;離有為、無為,離開有為也離開無為;能給有為無為作依,能給有為無為依賴,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寬廣。
   因為我們很少研究很少接近,所以對佛性都比較生疏;佛性本體是不變的,後學時常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我們有玩過照相的人都了解按快門的一剎那鏡頭不能晃動,鏡頭一晃動洗出來的相片就模糊不清,可見我們佛性一樣也是如如不動;假如我們佛性是侷限在玄關,那我們整個頭時常在動,我們看到的景象一定都是模糊不清,可是不管我們頭動的再怎麼快,我們看到的景象都很清晰,這個就是跟我們講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因為佛性如如不動又沒有形相,所以不容易體會,那不容易體會我們都忽略,以為沒有佛性(就是不存在),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本體雖然沒有形相,可是我們可以用領悟的、用體會的知道祂存在,而且很確實的存在,那佛性的奧妙程度就是要深入的研究探討,我們只要能夠深入研究探討,佛性整個就都會呈現(佛性整個輪廓我們都會描繪出來),我們知道我們佛性以後,我們可以用心深入我們佛性,一深入佛性以後我們就可以走入佛性的本體,既然可以走入佛性的本體,這個是我們在凡塵遇到是最真最實在最美最好的,我們追求的方向是不會後悔的,所以很有價值的,凡塵只要落入現象都有生滅。
   所以我們講太陽,太陽是燃燒之體,太陽既然會燃燒就會慢慢的、後來就會燒完了,沒有了,可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會沒有,祂不生不滅,超出所有因緣自然,永遠都存在,我們就是要用心來追求,我們愈追求自己就會愈篤定,篤定以後對凡塵的所有現象,我們就會看得比較淡、不會那麼在意,只要我們對形相了解,我們的煩惱就會減輕就會消失,因為煩惱都是從我們住相而來(住相才會煩惱),形相都是變化無常,所以就不用住,那不住相的話煩惱就沒有,沒有煩惱我們的心性就會走入清淨的境地,只要心性清淨就容易回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所以我們了解,我們被凡塵的造化引誘,引誘我們精神外放,精神外放以後我們自己已經願意當眾生,只要我們把精神都收回來(迴光返照,照見我們的佛性),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跟天地是同壽,比天地還長壽,所以要自己追求,不要投入凡塵,「凡塵」從文字來看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就是會污染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佛性的本體非常清淨,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沒有讓我們佛性有一刻的清淨,所以就紛紛擾擾,就塵勞一生、就這樣過了。
  那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又造了很多業,既然有造了業,就有果報,就在因緣果報之中過生活,就沒有追求更上一層的心性本體,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我們了解,我們有非常寶貴的真心佛性,祂不生不滅永遠都存在,我們一定要用一點時間使佛性恢復祂本來原有的光明,原有的光明一發揮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回歸到我們的本位,本來每一個眾生都是佛,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就是因為我們的知見不正確,我們都用根塵相對的知見在凡塵生活,根塵相對的都是變化無常,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它的變化無常,既然我們知道了它是變化無常,就不用投入太多的心思在這一些凡塵的現象,只要我們回歸到不生不滅佛性,回來以後我們會知道有很深的法性讓我們去探討、去進入、去發揮,只要我們能夠證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就可以把佛性的大用(隨緣之用、功能作用)全部發揮,發揮出來非常理想,我們可以說都沒有把佛性的功能作用發揮出來。
   假如我們肯用心在明心見性方面,只要我們心明(心透徹了解什麼是識心、什麼是真心),我們就會棄假歸真,把假的變化的都去掉了,然後歸到真,歸到我們真心就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已經就是了,我們在凡塵都是用妄心,我們把妄心都當成真心,所以這樣修了很久都沒有功效,那我們一了解以後,抓到我們不生不滅真心的根源,這樣來修就會修的很快樂,時時刻刻生活就在天堂一樣,我們凡人可以說都追求形相物質,形相物質都是不實在的,只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才可以稱為實相,實相沒有形相,那沒有形相的實相我們一定要用心來追求體會,只要我們肯用心追求體會,祂一定會呈現,呈現了以後,各位前賢,開始都一直鼓勵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在這一種狀態之下(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已經就會呈現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出來,已經呈現了以後,這個是一個剛入門入手的方法,那我們要使我們那個覺都沒有一點念頭,然後保持使覺性(佛性的本體)久一點,時間長久一點,只要時間一久了以後,我們那個很靈敏很奧妙的覺會產生般若妙智慧(就是從佛性本體生發般若、從佛性本體生發知覺性),從佛性生發的知覺性在我們生活實際體驗裡面叫做第六感,我們第六感特別靈敏,所以在「如是我聞」後面有一個前賢在問如何增加我們的敏感度,裡面有詳細說,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萬緣都放下然後一念不生,時間久了,久了以後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慢慢延伸一直到整個空間,所有空間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以這個空間就叫真空,佛性是有但沒有形相就叫妙有,所以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祂已經就呈現,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沒有從這個方向來努力,所以功效都沒有,第六感也沒有,靈敏度也沒有,那我們只要從我們佛性本體去發揮,我們敏感度愈來就愈增加,愈增加以後只要我們肯用心,一段長時間以後,真的還沒來的事情你會事先有徵兆、還沒到的事情你會事先知道,那個就是敏感度增加,我們到達時間又長一點,可以證悟到本性的話,那會對天地所有的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什麼都知道,因為整個天地就在我性分之中,我性分之中就在我知覺之中,所以就無所不知了,這個是我們性分之中具備的大用,功能大用祂本來就具備。
    那我們為什麼現在都沒有,因為我們沒有努力去追求,沒有努力去認識,不認識不知道,甚至在用的時候都是用我們的識心(認識的心),認識的心是生滅的,它一直在變化,我們都是用變化的心在生活,這個樣子怎麼能夠進入佛性呢?就進不去佛性了,心不明性不知,這樣子的話我們渾渾噩噩一生很快就過去了,很枉費浪費我們一生,很快一生就過了,那我們能夠在凡塵出力能夠改變自己的時間都不長,都短短幾十年而已,我們要在這個短短幾十年之間一定要好好把握,努力的方向一定要確定:「就是追求明心見性、追求我們成仙作佛」,一定要有這個決心,一定可以做到。
   我們研究了以後就知道不是很困難,而是我們要不要做,要做的話是很容易,只要我們把凡塵的萬緣放下了,我們一念不生,也不是說整天都這樣做,有空閒的時候再做就可以,做的時候一定是要有心、一定要專心專一,專一的做才會有功效,專一的做然後讓我們佛性本體呈現的時間久一點,久一點以後靈敏度就增加了,靈敏度增加以後自然般若妙智慧就產生,我們有般若妙智慧是佛性本體所生發的,不是我們有身體以後在凡塵所學的我們凡塵所學的是聰明不是般若妙智慧,我們用聰明都是害我們,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被聰明耽誤),因為聰明的人就是不肯吃虧,都是要佔便宜,那會把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具備的浩然正氣都消耗掉用掉了,所以佔人家便宜絕對不是好事而是壞事,讓我們浩然正氣消失,我們之所頂天立地為人就是有浩然正氣,所以我們要培養我們很高尚的人格,自己要培養,所以不要佔人家便宜,不要耗去我們浩然正氣。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都是按照真理來行持,吃虧也沒關係,吃虧就是佔便宜,我們只要能吃虧一定浩然正氣在,我們人煙稠密的地方沒有浩然正氣還沒有關係,只要人煙稀少沒有浩然正氣真的是很危險。
    前不久報紙刊登一個人去採竹筍,那是他時常在走的道路,他去採竹筍然後四天的時間走不出他採竹筍的區域,那個是很窄的地方,四天的時間他走不出來,各位知道那什麼原因嘛?我們年紀的大都會知道,那個叫「魔神仔(台語,就是魑魅魍魎)」,魑魅魍魎跟我們眾生沒有冤仇,可是魑魅魍魎很喜歡作弄我們眾生。後學小孩子時候魑魅魍魎很多,現在因為人口很多了,所以魑魅魍魎就變的很少,要到沒有人煙的地方魑魅魍魎才會呈現。之前後學時常講在埔里天元佛院後山有一個觀音瀑布,彰化裕毛屋(日本人開的百貨公司)招待職員去那邊看觀音瀑布,那有兩個職員就要找瀑布水源,就往上一直找,結果兩個人就失蹤了,當他們全部要回去的時候就缺少兩個人,那個時候他們就出來找但找不到,也請南投山難救難總隊幫忙找,山難救難總隊都用香腸族聯絡,所以他們平常都有工作,只要山上有事情了他們用香腸族聯絡,馬上就積聚一、兩百個人幫忙找人,結果這兩個小姐到第三天才找到,找到的時候因為有報案,所以就有記者跟著,小姐就跟找到他的人講,那一天晚上傍晚的時候,約有兩三百個人在找他們兩個人,那個時候他們兩個就一直在喊:「我們在這裡,我們兩個在這裡」,可是他們喊破喉嚨就是沒有人聽到,那麼多的人就是沒有聽到他們兩個人喊的聲音,各位知道什麼原因嘛?就是魑魅魍魎把他們兩個人整個都侷限在那個小地方裡面,不使他們的形象呈現、不使他們的聲音出來,把他們束在他們立身之地而已,他說(離救難人員)只有相差十公尺而已,各位前賢十公尺有多遠?我們邁開大步一步約一公尺,十公尺約十步而已,記者聽了說你不會自己走過來嘛?他說我就是走不過去啊,不然怎麼迷失在這裡,走過去我就走到山下去了就可以去搭遊覽車了,所以就是走不過去,我們如果沒有自己本身去經歷這一些事情,記者就說你講這樣我是要怎麼寫,這個讀者看到會相信嘛?一定是不相信的,那小姐說事實就是這樣。所以前不久(約半個月)報紙又刊登那位採竹筍,他就是走不出來,四天喔,是四天走不出他採竹筍的區域,就是走不出來,後學看到那個就想到以前在埔里那個事情,是一樣的。
    我們了解為什麼魑魅魍魎要找你麻煩?就是你的本身都不累積善(你沒有善),然後你的佛性也沒有光明,你本身心地也不是說很好,那魑魅魍魎就要作弄你,那個就是沒有浩然正氣;假如我們有浩然正氣魑魅魍魎不會作弄你,甚至魑魅魍魎要保護你的安全,所以我們就知道浩然正氣的重要,以及我們日常累積善的重要,我們累積善不要記在腦海,只要我們不記在腦海的善,那個叫做殊勝的因緣,它會進入功德,所以我們說深植德本(我們種植我們德的根本),就是能夠坐在供桌上。假如我們都記得善,那個會變成福報,福報就是我們接受很好的果報,那接受以後,福報會用完,用完就沒了,就還要再去累積。所以我們修道就是幫助人行善,但不要記在腦海,把它拋入虛空,這樣就叫深植德本,這樣就進入我們性分之中,所以我們最重要就是在性分之中累積德本(累積道德的根本),不但浩然正氣有、善也有、德本也有,然後佛性也光明,都能夠發出光明,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可以做的是很多,只是我們都不朝這個方向來努力,都不做,所以我們就渾渾噩噩一生就過去了,很可惜,那我們現在有這個機緣上天大開普渡,我們又求道了,上天已經認定我們有成佛的資格,有成佛的資格但要看我們願不願意,自己願意的話我們自己努力,自己立定志向去做,就是不好的不但不做而且連想都不想,所有想出來都是利益眾生,都是幫助別人,而且又不落入跡象(沒有人家可以讚美的地方),好像老子所講的「建德如偷」,我們建立道德好像小偷,都不給人知道。
   這樣的話我們這一生就很價值,整個人生就不同,最起碼自己的內心都是在天堂一樣,那個生活就是跟活菩薩沒有兩樣,都是一樣的,後學都一直鼓勵我們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本來都是佛,之所沒有成佛是我們做的行為不對了、我們見解不對了不正確了,然後才變成眾生、才在凡塵受苦;我們只要改變我們的心念,心念一改變,我們整個行為改變,整個周遭親朋好友也會受我們感化,他也會改變,所以就很理想,整個道就呈現在凡塵,這不是空話而是實際可以做的、可以到達的,不是很困難,看我們有沒有心去做,有心做都很容易,只怕我們無心,無心就沒辦法成就
   所以有一些說修道很困難的、有些說修道很容易的,困難跟容易跟我們每一個人的六道輪迴之中所作所為有關係,假如我們已經抽煙有煙癮、喝酒有酒癮,那要他戒菸戒酒他就會感覺很困難;假如我們原來都沒抽煙、也沒喝酒,那你要他戒菸戒酒他會說這個容易,這個我可以做到。很困難的就是自己塵垢已經沾惹的太厲害,就會覺得修道很困難;假如我們沾惹凡塵不深,對凡塵事都不投入,那我們來修性理心法就會很容易,一下子全部都進入了。
   我們不管來源是三惡道也好、是已經修證的前賢來也好都沒關係,只要在這一生之中我們努力,一世修就可以一世成,絕對可以成,只要看我們有沒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了,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我們就一定可以成就,絕對可以的,沒有做不到的事,就怕我們不想做,不想做就沒辦法。所以要先了解真理,真理透徹了解了,知道我們佛性狀態,知道怎麼做怎麼修了,我們就按照正確的方向去做,努力的做,不管祂修的成不成都不要去在意,性分之中一定會有,修了以後絕對就在我們佛性之中,所以這一段文殊菩薩講的,我們倒是要用一點心。
   我們已經講兩個禮拜的耳根圓通,CD都有送到這邊來,一個禮拜有兩片CD,兩個禮拜就有四片CD,一定要拿回去一直聽,反覆的熟悉的聽,聞薰聞修,我們一直在聞,在聞的時候就已經在修了,「在聞、在了解真理」我們就已經在恢復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要我們這樣一直進入一直進入,自然我們佛性的佛因就已經種了,佛因既然種了,佛的果報一定會呈現,所以一定要自己種佛因,佛因都不種的話,當然我們佛的果位果報就不會呈現,所以要自己努力的,這個都是要自己努力的,講只是給我們幫助、一個參考,做才是重要,了解真理才去做。
   所以有一些前賢都會講「不用聽啦,做就好」,各位前賢那不同喔,你真理不了解,「做就好」就會愈做我們業障愈多,這樣就不好了,所以我們要了解,要做就要符合真理,做出來都跟真理相應都符合,這樣做才真正的功不唐捐(不會做了都沒用)
   所以我們佛性本體是不變,不變之體不會變化,可是佛性可以隨緣之用(就是有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我們凡塵最喜歡的就是神通,神通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佛性本身就有這個神通,只要我們肯用心,大概在十二年至十五年就會呈現,就可以遊戲神通,全部用神通在凡塵都可以用,把整個隨緣之用都用出來,可是我們追求的時候不要追求神通,我們追求本體(追求不變之體),不變之體重要,隨緣之用等到我們不變之體都透徹了,自然會有隨緣之用(功能作用的神通全部都會呈現),那我們在修的過程也會有功效出來,因為在北部也都有前賢修到都有功效,比如今天有某某朋友會來,還沒到他會事先都知道,那個就是靈敏度增加(第六感靈敏度),就是佛性本體今天會遇到誰、今天有什麼事情都會事先知道,可是後學不去推廣這個,推廣的都是按照真理,真理是非常的平凡、平淡、平實、平常,都是一般我們看到的,最簡單的就有最高的佛理我們說奇奇怪怪,好像穿奇裝異服,那個都不是道,那個都是暫時顯現就不見了,那個不會長久,我們這個是常住真心,祂是永遠在,我們追求就是要追求這個,祂永遠在不會變化的,這個才是我們要追求,所以我們佛性是不變之體,可以隨緣之用,我們先把不變之體修證以後,隨緣之用就會呈現。
    從寂而照,寂就是不變之體,照是隨緣之用,所以佛性本體可以有不變之體、可以有隨緣之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就是我們本來面目。
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照而寂。
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祂隨緣可是本體還是常不變,不像我們凡人不認識本體,然後把隨緣之用當成本體,所以就沒有辦法又回到佛性本體的不變回來,前面是寂而照、這邊是照而寂都是在佛性功能作用之中沒有離開的。
元妙,本來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對上澄圓,即元妙義,圓澄即元明義。
元妙,就是本來自妙不由造作,本來就很妙,不是我們有為、不是我們去做作的;元明,就是本來自明,本來就很光明;不假功用,不藉著我們有為的那一些作法,都不用藉著,祂本來就很光明;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只要我們一念不生,祂那個元妙元明全部都具足,法爾具足就是講元妙元明,本身就是這樣,本來就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元妙裡面就有元明,很光明的;對上澄圓,澄圓就是講元妙,圓澄就是講元明,澄圓講不變之體,圓澄講隨緣之用。聽懂嘛?比較深一點,常聽就會習慣,習慣以後再講到澄圓、圓澄就會知道不變之體、隨緣之用。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此二句即是最初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元明,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毫無一物,今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照性即本體所發,以所照之妄境既立,真照之性遂亡,即所謂有相當情無相即隱,如迷雲起,必障蔽於慧日,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這個就很重要;此二句即是最初根本不覺,就是不覺,但我們不知道,不覺就是無明,覺就是佛性本體,我們在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不覺,所以起心動念,各位有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時後有沒有覺?(沒有),就是不覺才起心動念,我們覺就不會有起心動念,所以我們這邊發明要合中,既不合上也不合下要合中,合中就是要覺,不能不覺,你不覺就沒有中了,中就是道之本體,道之本體就是覺,你時時刻刻都覺叫做合中,所以二六時中很重要,我們都在覺之中沒有不覺,不覺是無明,無明我們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念頭就是業,已經就造業,我們都不知道起心動念就造業,以為行為才叫造業,不知道起心動念就已經是,我們就是因為一念無明生三細,有業相、轉相、現相才落入凡塵受苦,本來是只有一點點不覺,可是我們進入凡塵以後,覺就愈來愈少,不覺就愈來愈多,所以整天之中大概只有剩下二十四秒覺,一整天有二十四個小時,我們的覺大概剩下二十四秒,這樣多不多?(不多),我們慢慢把祂推廣,進入到二十四分覺,進入到最後最少也要四個小時覺,到最後一半,半天睡覺不覺,半天不睡覺要覺,就是不要起心動念,沒有念頭就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狀態之下,那個叫覺,沒有不覺,這個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們不願意做,我們不願意去保持那個覺,就是認為頭腦生出來了,要讓它有用就要想念頭,有前賢這樣講,既然我們有頭腦了,就要讓它有用,用了就要起心動念,這樣好不好?(不好),我們造了業自己受苦,受苦的時候誰要來救我們?我們自己要自己救,那自己怎麼救?不要起念頭,我們不受苦就不要起念頭,不起念頭就不受苦,我們起念頭就是要受苦。
   所以根本不覺,就是因為元明照生所,元明(佛性本來光明),現在我們要把佛性加明,就是佛性已經都不光明了,我們要把光明加進去,只有這一個念頭就讓我們一直六道輪迴,所以佛性加不得東西(不能加東西進去),所以我們說我現在佛性都不光明,我要把佛性加的很光明,一加進去就叫無明,這個觀念我們有時候會想不出來,怎麼會這樣?「把祂加的讓祂光明不是很好嘛」,不行喔,為什麼?我們一加明進去了,你記得加的時候祂很光明,若你久了疲倦了忘了加明,祂就變成黑暗,是不是有時候光明、有時候黑暗,本來祂是不生不滅的,被我們這一加祂就變成生滅,所以佛性本體加不得東西,只要你認識祂就可以,你認識了就好。
    所以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因為懷讓禪師見六祖的時候,六祖就用禪機來問他:「甚麼物恁麼來?」(你的佛性是什麼東西,那你的佛性是怎麼到這裡來,這是講禪機);懷讓聽到這一句話以後,不是像六祖壇經記載,而是回去八年的時間,把凡塵所有的東西拿來跟佛性比對:「我佛是這個東西比對,不對,不對再拿別的東西,把凡塵所有的東西都拿來跟佛性比對」,經過八年,八年以後所有東西都被他比對了,然後才來見六祖,六祖再問懷讓你領悟出來沒有,懷讓說已經領悟了「說似一物即不中」,這一句話是經過八年的時間去實際體悟,不像我們看六祖壇經一下子就過去了,這個典故記載在五燈會元,不是後學發明的,是五燈會元裡面有記載,後學有看到「啊,是這樣子的,原來不是一下子他就能夠直接對答」,不是喔,那六祖聽到說「說似一物即不中」,已經把佛性的狀態輪廓描繪,六祖說有一點味道了,所以六祖才問第二句話:「還可修證否?」(說似一物即不中的這個佛性,像什麼都不對,那可以修嘛?)懷讓才講「修證即不無」,為什麼要修證?因為我們落入六道輪迴太久,那個習性都不是佛性本體了,所以修證即不無,要修證,可是佛性本體「污染即不得」,你要把佛性本體染汙,你染不得,為什麼?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你要在虛空彩繪,你彩繪不來的,為什麼?因為彩不著,虛空不染顏色,你染不著,所以染汙即不得。
    那六祖一聽以後說「祇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這個一個不染汙就是所有的佛要護持的東西,就是這個佛性本體染汙不得的這個,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這就是印可(就是說你的領悟完全正確)
   所以元明一照,你還要再加入我們佛性本體讓祂光明,這下糟糕了,本來祂會發揮光明的,因為你這一加,生所(生出有能有所),你能加的時候祂光明,能加所加的時候祂有不一樣,你若忘記呢?你若做的很疲倦呢?祂就變生滅了,本來是不生不滅,可是被你這樣一加有為就變成生滅,是很細膩的,我們研究要了解這個很微細的地方要全部都了解,了解以後我們做就正確,作法正確我們就可以回歸真的到自己的本位,每一個眾生都是佛,因為認知錯誤了才沒有成佛,我們要把不正確的這一些認知去掉。
    那最讓我們迷惑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六根對六塵」,我們都把它當成實實在在(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把它當成實在),最大的毛病就在這裡,這個就叫邪見,講好聽叫我見(我所看見的),我的眼睛對著色相產生的念頭,我們都把它當成真的,我實在看見的啊,實在看到都是真的嘛?是不是真的?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實在看見,比如我們很近看一個人時候,那個人就很高大;如果這個人若站在很遠的地方,那我們看到這個人就很矮小,所以看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就了解它的奧妙就是這個樣子,一樣是一個人,一樣是一個形相,為什麼在你的眼前形相就很大,在你很遠的地方形相就變得很小,為什麼?我們會說自然啊,自然就是道。我們要了解凡塵有很多我們都沒有細心的、真心的去探討去追求,所以真正的答案沒有出來,這個叫做假相。凡塵只要落入我們看得到的都叫假相、叫虛相、叫幻相,我們追求是實相(實相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實相甚深(很深很難進入),可是我們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就可以進入實相。
    所以我們每一個都有實相,可是我們每一個都不認識祂,也不追求祂,我們都追求幻相,凡塵的假相我們很努力追求很在意,對自己的實相都不管祂不追求,這個叫顛倒,佛都講講我們眾生顛倒,應該追求的都不追求,不要追求的我們都很努力在追求。
    所以後學都時常講,尤其坤道買化妝品是很貴的,然後白天就一直擦一直化妝,後學搭車一定時常可以看到小鏡子一拿出來就在臉上一直化妝,晚上睡覺要洗掉,那些錢不都浪費了嘛,買那麼貴的東西擦一擦還洗掉,那不要洗明天就不用擦了?後學說年歲一大了,大家的臉都變成一樣,尤其坤道年歲大了,大家的臉看起來都一樣,所以不用化妝,早上起來毛巾洗一洗就好了,最漂亮的素顏最好看的,以真面目跟人相對最好的,可能後學LKK,看起來都看成像一些妖怪,好好的人不做做妖怪,像不像山妖水怪?睫毛裝得很長,指甲又裝珠,真的Lkk了,看不習慣,那現在的穿著好像布袋戲裝,一層一層約四、五層疊起來,看一看不知道是好看在哪裡,後學看不出來,你若一端莊了,讓人看了都舒服,不是很貴的衣服,就是讓人看了很舒服穿的很好看很端莊,這樣就好了,當人嘛你為什麼要當山妖水怪,當人不是很好嘛。所以我們在凡塵要正式的追求明心見性,這個是最重要的。
    所以本來是很光明,但只要我們加明到佛性本體進去,那個就叫無明(不覺)是最初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明,我們最難去掉的就是獨頭生相無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就是我們把佛性本體要加進去光明,這個叫做一念無明(獨頭生相無明)元明,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元就是本來,本來祂很光明,我們不要再加有為的做法進去照見我們的佛性,不要妄用(妄生照用),祂就是本明;毫無一物,全部都沒有;今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就是錯誤的做法;生所,生出能所;能所一立了,所立照性亡,照性就沒有了,我們佛性本體的光明照性就消失了;照性即本體所發,我們佛性本體會發出光明,現在被我們加明,佛性本體的照性就不見了;以所照之妄境既立,真照之性遂亡,真性裡面本來發出光明就消失了不見了,所以你看我們人有沒有多此一舉,本來不用的,但我們都要讓祂光明,結果這一加就六道輪迴了;即所謂有相當情無相即隱,有形有相要作主,無形無相的就退隱,所以我們佛性本體修養很好,只要我們六根跟佛性本體爭,佛性本體一定退位,一定不會跟六根爭,所以我們不要讓六根當家。
    各位前賢現在生活之中是六根當家還是佛性當家?還六根在當家啊,這麼不聽話啊,要慢慢轉移讓佛性來當家,佛性當家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所以我們不能讓感官六根來當家,六根是婢女跟奴才,我們可以用但不能讓六根當主人。如迷雲起,必障蔽於慧日,慧日就是智慧的太陽(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然後迷雲起(雲一起來的話)就把慧日障避(就是不讓祂呈現,已經看不見了)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已經轉了,就變無明了。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此言從真起妄,妄成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相)
   文殊菩薩又講「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因為我們迷了進入妄,不是在真 理世界、不在佛性本體,所以迷妄才有我們有看到的這個虛空,依這個虛空才立世界;想澄成國土,我們的念頭(),變成想久了以後,想澄就變成國土,所以我們的國土是從我們念頭生發的(我們住的國土就是我們念頭生發)知覺乃眾生,所以有世界、有國土、有眾生,知覺就是眾生。這一段文殊菩薩是講從真起妄,本來是真(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是我們現在因為有念頭,有要想把佛性加光明,所以妄成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相。
空生大覺,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虛空生於大覺心中,僅如海之一漚發現而已,以覺心,喻之如海,虛空喻之如漚,漚滅空本無,虛空本無所有,況復空中,諸三有世間)
   文殊菩薩講「空生大覺」,空就在我們大覺之中產生,各位前賢這個虛空世界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的,我們世界的空在我們佛性之中就好像好一漚發(如海一漚發),漚就是海浪引起來的泡泡,所以一個海浪引起來的泡泡就是空,所以空很小,我們看空很大,可是在文殊菩薩講出來我們的大覺(我們佛性本體)才叫大,佛性本體可以產生虛空,從虛空產生世界,從世界產生眾生,從眾生產生業果,造了業要受苦,這個世界是從我們覺性之中生發出來;有漏微塵國,有漏(就是有煩惱的),一個國就好像一粒微塵;皆依空所生,這麼多的微塵國、這麼多的國,一粒微塵一個國家,都是按照這個空所產生的;漚滅空本無,海浪引起來的泡泡一消滅以後,空本來就無;況復諸三有,漚一消滅了空都沒有,就是因為有這個空才有三有,三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從空來的,空是從我們佛性本體來的。我們佛性本體大不大?非常大,可是我們都沒有去研究不知道,不知道佛性本體這麼大這麼廣泛,連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在佛性之中是很小的一個單位。
    所以虛空生於大覺心中,僅如海之一漚發現而已以覺心,喻之如海,虛空喻之如漚(海浪引起的泡泡)漚滅空本無(漚滅空就沒有)虛空本無所有,況復空中,諸三有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叫做三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東西南北,空間時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用對方法,但修一日,可當數劫,用不對方法,雖修數劫,不及一日)
   文殊菩薩又講「歸元性無二」,我們歸到本來,佛性都一樣沒有兩個,可是方便有多門,我們修持的方便、修持的方法有非常多的法門可以修持;聖性無不通一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不管用什麼法門來修,都可以通達,可以到達,只是時間方法不一樣。所以文殊菩薩就講順逆皆方便,不管是順修還是逆修都是方便法門;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文殊菩薩說我們末世的眾生,初心要進入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我們要進入正定快跟慢不同(裡面修持方法不同)用對方法,但修一日,可當數劫,一劫就很久了,我們若修對一天,就修好幾劫的時間來比喻;用不對方法,雖修數劫,不及一日雖然修很久,修好幾生好幾世,幾生幾世都在修但是都沒有工夫出來,那個就是修的內容不同。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說法不滯)觀世音(尋聲救苦)、梵音(音性無著)海潮音(應不失時)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文殊菩薩就講我今白世尊(像釋迦牟尼佛表白)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這個佛出現在娑婆世界,要來教導娑婆世界的眾生,此方真教體(真正能夠進入讓眾生得到利益)清淨在音聞,就是能夠從音聞進入,音聞就是很容易修持;欲取三摩提,我們要走入正定,三摩提、三摩地就是正定。我們看到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個都叫正定,可是三個內容都不一樣,奢摩他著重在領悟真理三摩提著重在實際觀照;禪那著重在功效,就是已經有功效呈現;所以三個翻譯成中文都叫正定,可是內容都不一樣,用三摩提就是實際的觀照(實踐實際的在做)實以聞中入,我們要進入三摩地(進入正定),從聞性之中進入;離苦得解脫,我們就可以離苦得到解脫,從聞性一進入以後,就可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就是觀世音的修持方法很殊勝很好;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這個在講觀世音菩薩就是恆沙劫中,進入微塵佛國,得到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觀世音菩薩沒有畏懼的心布施給眾生,就是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得到快樂;妙音就是說法不滯,講出來法都不會阻塞;觀世音就是尋聲救苦;梵音就是音的性無著(不會著於音性);海潮音就是應不失時,就是剛好我們缺水的時候下大雨(應就是剛好)。救世悉安寧能夠救我們凡塵都能夠得到安寧;出世獲常住能夠離開苦海,得到常住真心呈現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我今啟如來,文殊菩薩啟稟如來;如觀音所說,好像觀世音所說的修持法門耳根圓通;譬如人靜居,就好像我們人在家裡面靜靜的居住;十方俱擊鼓,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全部都在打鼓;十處一時聞十方打鼓的聲音我們同時聽到此則「圓」真實,像我們上上禮拜講耳根圓通的時候,這邊剛好滂沱大雨,我們都聽到,整個都在下雨,圓;目非觀障外,眼睛有一點障,我們眼睛被一張紙遮住了,我們就看不到遮住的外面,所以目會觀障外;口鼻亦復然,嘴巴鼻子也是這樣,一點點障礙就把我們的性隔離了,沒有像聞性那麼通達;身以合方知,我們身根要合才會知道,所以知覺性沒有像聞性那麼圓;心念紛無緒,就是我們念頭一念接一念沒有頭緒,這個是在講這一些修持法門都不容易,用目、用口鼻、用身、用心都不容易,那用耳根就很殊勝;隔垣聽音响,遐邇俱可聞,我們隔了牆壁來聽這個音响,遠近全部都可以聽到,五根所不齊,把耳朵除掉以後,剩下眼、口、鼻、身、意所不齊,沒辦法跟聞性相同;是則「通」真實,所以前面一個圓,下面一個通,圓通。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音聲性動靜音聲的性,動就是有聲,靜就是沒有聲音,音的性裡面自然有動靜;聞中為有無我們聞性之中有聲音動的時候叫有,沒有聲音叫無;無聲號無聞,沒有聲音我們講沒有聞(就是沒有聽到)非實聞無性,不是我們聞性沒有;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聲音沒有的時候,我們聞性沒有滅;聲音有的時候,我們聞性沒有生,所以聞性沒有生滅,就是要我們體會我們的聞性沒有生滅,可是聲塵有生滅,所以我們做耳根圓通的時候就是要用聞性,那聞性沒有生滅,我們就是要體會沒有生滅的聞性,聲音有聲有滅就讓它生讓它滅,不要去在意;生滅二圓離,生也遠離、滅也遠離,就是有聲音我們也遠離,沒有聲音也遠離,就是不管它,有聲沒聲都不在意,是則「常」真實,所以我們追求就是三個字圓、通、常,圓通常這三個在聞性之中都可以呈現,圓,整個圓圈東西南北我們都可以聽到;通,我們隔了牆壁一樣可以聽到;常,常住,有聲音也聽到、沒有聲音也聽到;所以圓通常,文殊菩薩把這個整個殊勝的地方都點明。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即聞性本體)(即聞性照用)出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就是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在夢想(作夢的時候),不是聞性沒有,一樣有,所以覺觀出思惟,覺就是聞性本體,觀就是聞性的照用,所以覺觀出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心不能及,我們的身心到達不了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可以在生活之中體會,就是我們晚上睡覺,當我們已經睡著覺了,這個時候有朋有來找,家人到寢室來叫「某某人起來,有人要來找你」,他不要碰到我們的身體(就是身沒有碰到),然後我們已經睡著覺(心也沒有在想念),然後我們聽到家人叫的時候,我們就醒過來就起床,有沒有?(有),若是年紀輕就叫不醒,年紀輕的他在睡覺,把他抬去水裡面他都還在睡覺,他的佛性就比較…,因為出生了以後陰比較濃,陽比較少,所以睡覺的時候都昏昏沉沉,我們到青年、壯年以後,陰跟陽大概一半一半,所以睡覺的時候,我們身體在睡覺,心也沒有在想念,所以身、心都沒有到達佛性本體,這個時候家人叫我們沒有碰到我們的身體,然後我們的心在睡覺也沒有想,就是身心都沒有,可是一叫我們就起來,各位了解嘛,那個是什麼?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個聞性就是佛性本體,人家叫我們,我們就醒過來,就起來應對,有沒有那個經驗?(有),所以我們就可以體會「覺觀出思惟」,覺=佛性本體,觀=佛性的照用(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佛性的本體、佛性的功能作用都超出我們身、超出我們的心。
   在「如是我聞」或是「張拙悟道偈」後學有講到「盲者有見」。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盲者(眼睛瞎的人)有見」,阿難說盲者沒有眼睛怎麼會看到,佛就講盲人見到的黑暗跟我們明眼人處在暗室所見到的黑暗一不一樣?是一樣的,都是黑漆漆的都看不見,你在暗室裡面伸手不見五指,暗都一樣,所以盲人有見跟我們明眼人的見,我們都以為是眼睛看見,所以佛就講,醫生給盲人眼角膜,盲人就可以看見,這個叫眼睛看見;然後明眼的人在暗室,我們開燈以後,他一樣看見,佛就講那個是燈見,因為開燈以後才看見,不是眼睛看見,所以叫做燈見。我們一般都不會這樣去想,佛講出來我們要了解到,眼睛可以顯色(眼睛就顯現形相),燈一樣是顯現形相
   我們的佛性是脫根、脫塵,脫根就是不要有眼睛你一樣有見,脫離我們的六根;脫塵就是你不要看塵境,你一樣有見,就是盲人看到的黑暗,盲人看到的黑暗不用六塵他不用六塵,他一樣有見(就是看到黑暗)。
   所以我們的佛性在的時候,是我們佛性在看,不是眼睛在看,可是我們都錯覺認為是眼睛在看(沒有用佛性),我們進入真理裡面,全部都是佛性在作用
    所以天眼第一的阿那律,阿那律就是每一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阿那律就開始打瞌睡,然後釋迦牟尼佛講完阿那律就清醒,每一次都這樣,所以佛就罵阿那律螺螄蚌蛤類(海底裡面的生物),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傷心到一直哭,然後七天不睡覺,我們眼睛以睡為食(睡覺就是眼睛在吃飯的時候),我們若七天不睡覺,眼睛就瞎了,佛就教阿那律看不用眼睛看而用佛性看,所以阿那律就能夠看所有凡塵的景象,就好像看他手中拿的水果。這個又是超越我們凡塵的認知,所以我們又會覺得不一樣了,我們平常就是少研究,好像在「如是我聞」有講我們佛性「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有看的話就會看到,沒看就不知道在講什麼?所以要有心追求,有心追求你可以把它延伸,延伸以後原來佛性是「脫根(脫離我們六根)、脫塵(脫離六塵)、離身(離開身體)、離境(離開凡塵的景象)、離緣獨立(離開所有的緣獨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麼殊勝的我們都不知道,這麼殊勝的要認識要啟發出來。所以這邊文殊菩薩就講覺觀出思惟(超出我們的思惟),身心不能及(身心都達不到佛行本體)。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用聲論能夠宣明佛法;眾生迷本聞,眾生迷昧了我們的根本、迷昧我們的聞性,我們都把祂用錯地方了,我們不用聞性,我們都用聞,聞就是我們聽到聲音加入我們心意識,就是加入我們自己的情緒,自己喜歡討厭都全部加入,所以叫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我們追尋著聲音,所以才流轉六道,就是追著聲音,聲音好我們就很喜歡,聲音不好我們就很討厭,喜歡就取、討厭就捨,有取捨就造業
    所以文殊菩薩就講,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阿難的聞性只要聽過一次就會記得,所以阿難的聞性很好,記性很強,十方諸佛講的法阿難都知道,所以我們看的佛經都是集結的時候阿難講的,我們也是要感謝阿難有那種功能。豈非隨所淪,就是隨著我們追尋凡塵的生滅,然後又落入生滅六道輪迴旋流獲無妄,假如我們能夠旋轉,我們不出流去緣塵,而入流照性。我們出流(精神放出去了)就跟凡塵攀緣,我們入流(把精神迴光返照收回來)就照見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本性),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聞性)持佛(所說)(的佛法),何不自聞聞(用聞根聞自己的聞性),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因緣、妄),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修證、真、無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文殊: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就是把佛的威力又發揮;宣說金剛王,金剛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都有、每一個眾生都有金剛王;如幻不思議,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奧妙,怎麼樣去想去講都沒辦法把祂描繪的出來。
佛母真三昧,佛的母親,真正的正定就是從我們聞性進入;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一粒微塵一位佛,所有佛成佛的法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我們凡塵的欲望(想要的心,漏就是煩惱),我們不把欲漏先除掉的話,蓄聞成過誤(就是聽的太多,記的太多就會變成過錯,耽誤我們自己);將聞持佛佛將聞就是將我們的聞性,來受持佛所說的佛法;就是將我們的聞性來受持佛所說的佛法;何不自聞聞,我們為什麼不用我們自己的聞性來聞自己,就是用我們的聞根來聞自己的聞性,(自聞聞,自己反聞自性)聞非自然生,聞不是自然產生的;因聲有名字,因為聲音才有名字,就是因緣(),因為有聲音,聲音的產生就是因緣際會,因緣際會才有聲音,有聲音裡面才有這個名字。
旋聞與聲脫,我們旋轉我們的聞性跟聲音脫離,就是不要進入生滅的聲塵裡面;能脫欲誰名,能脫離的這個名稱要怎麼樣來說,就說不出來了,就是我們修證了、真了,已經回到聞性了,就沒有名稱,無名;根既返源我們只要耳根還源六根成解脫修一根就可以,不用六根全部修持
見聞如幻翳,我們在凡塵所見到的、所聽到的,都好像幻翳(就是假的、幻相不真,翳就是眼睛有毛病,眼睛生病,看的都不正確);三界若空華,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若空華就是好像空中的花,都不實在的;聞復翳根除,我們的聞性恢復了,眼睛的毛病(翳根)除掉了;塵銷覺圓淨,凡塵已經都被我們修持、我們已經修到塵垢都沒有了叫塵銷,凡塵都消除了,覺(佛性本體)就圓滿清淨;淨極光通達,我們清淨到極點,佛性本體發出光明,光明就通達,整個宇宙都被我們佛性照亮;寂照含虛空,寂不變之體,照隨緣之用,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跟佛性的隨緣之用,包含整個虛空;却來觀世間,這個時候我們來觀凡塵;猶如夢中事,就是好像我們睡覺的時候做夢,夢中裡面的事我們一醒過來,就知道那個都是假的、不真,凡塵一切都是假;摩登伽在夢,引誘阿難要跟阿難作愛的摩登伽就在夢中的人;誰能留汝形,你的形相什麼人能夠把你留的住;如世巧幻師,好像我們凡塵有巧幻師;幻作諸男女,就是變幻很多的男女出來;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雖然見到諸根(我們六根都在動),要用我們佛性本體(一機)來抽(就是能讓所有的諸根動);息機歸寂然假如我們已經不抽(不動它)了,就息機歸寂然(就歸到不變之體跟隨緣之用了)
諸幻成無性,所有的幻、凡塵的現象,都是假的(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六根也一樣,六根沒有本性,我們六根沒有佛性本體的話,六根沒有作用,所以有作用都是佛性本體;元依一精明,就是依照一精明(一精明就是佛性本體)。
    因為篇幅不夠,所以最後就把「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就是旋轉我們聞性之中那個關鍵聞機,來反聞(迴光返照)我們的自性,就是入流照性;所以文殊菩薩有講「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文殊菩薩說我也是從耳根圓通修證的,不只有是觀世音菩薩這樣修。所以很多修證的諸佛也都是從耳根圓通修持。
   所以我們特地的把耳根圓通宣講,之前講一次大家都聽不懂,所以後學還是不死心還是再說,再說了以後就比較有一點印象,雖然還不是很透徹的了解,不過已經有一點點概念,因為我們有錄下來,各位可以拿CD反覆聽,只要聽熟了就一定會做,會做了一定就有工夫,所以最重要還是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先啟發佛性本體,認識了以後,才把我們佛性本體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佛性本體,所以就不叫頑空叫真空,然後佛性本體是有,有沒有形相叫妙有,真空妙有就在我們虛空之中,我們整個生活就不同了,整個虛空都是真空妙有。
◎傳心法要
   我們是藉著六祖生活背景,來講六祖那個朝代修持的方法,所以重點還是我們要以六祖修持的精神:「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不是說為什麼不把六祖壇經先講完以後再來講這一些,因為我們講完了以後,背景不同,我們心思心態也不同,心思心態不同我們還要立一個名稱來說,就不那麼圓滿,我們藉著六祖的背景,來講六祖那個朝代的修持。懷讓是六祖的徒弟,懷讓渡馬道一(七祖),馬道一渡懷海禪師,懷海禪師渡希運禪師,又連續下來,他們就是一脈相傳,也是屬於六祖的嫡孫(徒孫),所以我們講希運禪師的傳心法要,因為這一篇講的很殊勝,也要我們有程度以後再說,我們現在又聽了這麼久,大概各位領悟也稍微都提昇了,所以講也都會了解。
    希運禪師也叫斷際禪師(他的另外一個名稱)。我們了解,懷海禪師、智藏禪師、普願禪師他們三個人同時去拜馬道一(七祖),可是希運禪師是懷海禪師的徒弟。
曹溪六祖之嫡孫,百丈之子,西堂,南泉之姪(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虔州西堂智藏禪師,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同號入室馬祖)
希運禪師是懷海禪師的徒弟,西堂智藏禪師、南泉普願禪師是希運禪師的師叔、師伯。三人(懷海禪師、智藏禪師、普願禪師)同時拜七祖。
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於虛空,照耀靜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動念則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覩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予(唐宣宗之相國裴休)迎至州,憩龍興寺,日夕問道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請長老法眾,問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何如,記述其每段精華。
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希運禪師領悟的很深,就是最上乘的離開文字那種修持方法。
唯傳一心,更無別法】他就是傳心;不講別的方法,就只有傳一心。
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好像太陽在空中。
昇於虛空,照耀靜無纖埃】一點點塵都沒有。
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我們能夠證悟,沒有新、沒有舊,沒有淺深。
說之者,不立義解就是不從義理去了解而建立(從如是我聞)
不立宗主,不開戶牖就是自己不開立門戶
直下便是,動念則乖只要起心動念就離開本體了,不是真心了。
故其言簡】言語很簡單。
其理直,其道峻】道理很直接。很高峻(就是不跟凡俗、通俗一樣)
其行孤就是你若聽的懂,我就來。「中道而立,能者從之」,不會說你聽不懂,我降低一點、講淺一點給你聽,不會這樣,就是你自己要自己努力,拉自己上來。
四方學徒,望山而趨】就是聽到他那麼殊勝的教法,都趕到那邊去。
往來海眾常千餘人】就是非常多的人想去追求。就是因為那個朝要修道的人很多,所以後學特別把這一段抄錄下來。這個是在五燈會元以及景德傳燈錄裡面有記載他們修持的過程。
予(唐宣宗之相國裴休)迎至州,憩龍興寺】這個寫序文的就是唐宣宗的相國裴休,至州是一個地方,讓希運禪師住在龍興寺。
日夕問道受法】就是有比較長的時間來問道,來接受佛法。
退而紀之】宰相裴休退休下來,就把他所聽到的就記錄下來。所以這個很有心,可是那個時候他還不敢傳。
十得一二】很謙虛,說十分之中他只有得到一二分而已。
佩為心印,不敢發揚】喔,說這個這麼好,很重視它。不敢把它發揚出來。
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就是怕不見了,因為我們中國人盎肚(台語,掩蓋起來意思),他怕說我若不傳出來,就會不見,所以才把它傳出來。
請長老法眾,問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何如】就是聽的人有很多,請一些長老法眾,問說我寫出來跟我們大家聽到的有沒有相同。
記述其每段精華】都是一段一段。我們把比較好的記載下來,有圈一個圓圈的地方就是一段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超過一切的限量、超過一切的名言、超過一切的蹤跡、超過一切的對待。當下當體便是。
動念即乖】動念就錯了。
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虛空沒有邊際,也不可測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這一心就已經是佛。
佛與眾生更無別異】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但是眾生著相,外求轉失我們著了形相,向外面去追求,所以失掉了我們一心,就失掉佛了
使佛覓佛,將心捉心】我們本來就是佛,還要再去找佛,這個就是頭上安頭了;我們這個已經就是真心了,然後我們還在捉心。
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管再怎麼久、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
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只要我們息念(把所有念頭都息滅),所有的慮(考慮)都忘掉,那佛就顯現在眼前。
是不是不一樣了,各位前賢我們看了這一段有沒有不一樣了?所以在講真心之前,我們又要強調,他所講的心不是我們根塵相對的識心,是我們佛性發揮出來的真心,那個心就是佛,所以在講一心就是這個。
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眾生即是佛,佛即是心,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淨明,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則真佛,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照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後,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景,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與眾生,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此人作此解,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即是著相之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少法可得,即是佛;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我們本來都具足,不用借著外面我們修持然後添加。
遇緣即施,緣息即寂】遇到因緣我們就布施;息掉所有因緣我們就進入寂(如如不動)。
若不決定信此,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全部都已經不對。
此心淨明】這個很清淨很光明。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舉心動念就跟我們的法體(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已經著相。
無始來無著相佛】無始以來沒有著相的佛。所以著相不會成佛,我們要成佛一定不能著相。
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就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那個次第。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則真佛】就是領悟我們一心(就是即心即佛),就是真正的佛。
無雜無壞】沒有參雜也不會壞。
如大日輪,照四天下】照整個四天下。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
日照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後,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景】這個明暗有變化,可是佛性沒有變化。
虛空之性,廓然不變】如如不動的。
佛與眾生,心亦如此】心也是這個樣子。
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一點點微塵都沒有,一點點少法都沒有。
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不領悟這個心體。
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我們在心上又生心,要向外求佛。
皆是惡法,非菩提道】這個法不對,不是覺悟之道。各位聽了以後有什麼感想?是不是很高超?就講佛性本體。
◎剩下約13分鐘,課後問答。
   【問】:老師辦道時有五通仙人求道,為求漏盡通,求道後為何五通會全部消失?還有還有...
劉講師答:一個一個來好了這個過去心不可有,後學不是講過嗎?我們過去心有、未來心、現在心有我們被三世攝受,三世攝受我們要六道輪迴,那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三心沒有,沒有四相,三心四相沒有呈現的跟佛都一樣,沒有差別了全部佛性都呈現,所以那個張拙悟道偈這個一念不生全體現,全體的佛性都呈現。
   所以我們了解到外道修持他能夠修到五通,第六個那個漏盡通一定要了解真理,就是山河大地是我們佛性呈現,那個才能進入漏盡通,所以外道就會把心就在身上,身外都是講另外凡塵的景象,凡塵的景象他不把它歸略心內,所以六通的漏盡就永遠不通啦!我們要知道說所有的山河大地都是虛幻顯現,都是假的,是我們的真心性分裡面含藏在如來藏裡面,我們性分裡面呈現的,所以這個都是心內不是心外,假如說我們已經領悟所有的萬象都是心內,才有辦法漏盡通,漏盡通才成佛啦!所以你要漏盡通就是要從真理入手,了解凡塵所有的萬象萬事都是我們性分,都是真心佛性,所以我們剛才有講文殊菩薩講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這個空在我們大覺性之中,就好像那個海浪的泡泡,海浪引起一個泡泡海漚,那個海漚是很小我們覺性很大,那你看從海漚依空立世界,有這個海漚這麼小的空才有世界,有世界才有眾生,有眾生才有業果,所以世界、眾生、業果全部都是幻,假的不真,那我們了解這個都不真,都沒有就回到大覺,那你回到大覺了以後才有辦法漏盡通啦!漏盡通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我們老師一來點道了以後,把你所有的五通全部都不見了是好事,為什麼?因為你著重在神通上面,你不著重在本體,你著重在神通不著重在本體就沒有辦法進入漏盡通,沒有辦法成就、成佛,那你沒辦法成就,那你理想的就沒有辦法達到,所以就要把你所有一些都全部去掉,去掉以後你融入整個佛性本體了漏盡就可以通了,漏盡通了以後就可以成佛,所以那個是好的事啦!我們不要說有神通就很了不起,那個是佛性的功能作用而已。
   【問】:活菩薩有濟世救人展現神通,那五通仙人求道後,能夠換回還(聽不清楚)…並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後,五通會再回來嘛?
劉講師答:我們要知道說那個整個遊戲神通不只有五通,我們要知道說那個六通全部俱備時候,已經到達我們那個佛性的大用,那個功能作用發揮到淋漓盡致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變化所有的一切,所以後學在那個「如是我聞」在那個「張拙悟道偈」裡面也有講說:我們在一個很炎熱的地方走長途的道路,然後看到有一顆很大的樹,然後我們可以到樹下乘涼養精蓄銳,那個大樹的呈現就是活菩薩祂變化的,祂示現用神通把它呈現出來,甚至說我們在炎熱的天氣之中,突然吹來很清涼的微風,那個也是活菩薩神通示現,可是我們不知道那個是活菩薩祂示現、呈現的那一些神通,所以我們知道你到修證的本體了以後,不只有我們凡塵認為的小小範圍啦!是很寬廣的,那我們追的時候就不要去追那一些神通,不要著重在神通,著重在神通我們對本體不會注意,那你本體不注意那個神通很快就會消失,那你本體修證了那個神通你永遠都用,而且用不完,用之不竭,不會竭盡不會的。
◎劉講師解說課程內容參考:
   有前賢問求道以後五通消失,後學說五通消失才是好事,追求神通是生滅的,我們證悟佛性本體以後,那個呈現的神通是功能作用,那個大用無限,神通不只有五眼六通,通得不得了。
   我們可以把空間的水火風土集合成什麼形相,我們可以自由自在,那個通有沒有超過六通,那個叫遊戲神通,這個才是我們要追求的,那你五通沒有放掉,你就是把山河大地外相都當成外物(外面的東西),身體是我的身心,外面都是外面,跟我身心沒有關係,那個叫外道(已經在道之外),叫「心外取法」,那個都外道,所以外道沒有六通,沒有漏盡通,漏就是煩惱,所以他的煩惱都在,我們要進入到所有凡塵都沒有分別,都是一體,全部都是真心佛性,那個時候漏盡就通,漏盡通就成佛,成佛以後我們就可以把凡塵的水火風土,可以集合成你喜歡什麼樣的形相它就呈現什麼樣的形相,我們一定要追求最上乘的,而且一定要有心追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心去做,就可以達到這個程度這個狀態。
   【問】:後學做萬緣放下時,馬上會有呼吸變慢且變長,進入一種很靜、很靜,且一切又清清楚楚,好像有一份綿綿密密的力量在身上,且與身體好似是無關係的,但又好似它在守著看著身體一樣,且做完萬緣放下後,精神感覺很好,不像以前一做就睡著,不知這樣是否正確?
劉講師答:我們做萬緣放下各位要了解到萬緣放下了以後,不是萬緣都放下了嗎?然後我們再去注意心上產生什麼?然後什麼念頭?什麼現象?請問這個是不是緣?(是)這樣有沒有萬緣放下?所以就是要了解到一個前提,萬緣放下,就是不要著重你會遇到什麼現象,有什麼功效呈現你也不要去攀緣,不要去管它,你只要做萬緣放下全部都放下,放下再放下,這樣它自然呈現的叫「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這個是我們勉強跟它說,因為說了又是攀緣,就是有緣,可是我們都會想那時候又是怎樣?    那是稍微提示一下說:我們真的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是有一種狀態,那一種狀態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 深深的體會以後又有程度上的不同,會愈來愈深入、愈來愈寬廣,甚至在我們做萬緣放下很精緻的時候,你就不用特地來做耳根圓通,那個就直接從佛性本體一直延伸,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變真空妙有都已經呈現;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是很殊勝的方法,不要去注重喔我怎麼樣?怎麼樣了,我怎麼樣又是緣了啦!那就沒有萬緣放下這樣了解嗎?
   【問】劉講師慈悲,給我們的講義可不可以用打字的,這樣密密麻麻看的很辛苦?
劉講師答:這個台北的前賢也曾經把那個講義都用打字的,可是我們一看打字出來了以後這個精神都消失了,精神,各位前賢後學國民小學沒有畢業證書啦!寫的這個講義是不是要用精神去寫?(是)現在我們看的是要那個精神,那你打字了全部都沒有了,精神都不見了,不知道它可貴在哪裡?
   【問】:那劉講師可不可以寫大字一點?

劉講師答:哈哈哈~後學這一張給你,有沒有大字了?我們下次用放大的字,有沒有?(還是一樣)那是偷懶步的,因為後學老花眼了想戴眼鏡起來不好看啦!所以用放大鏡來看,我們下次字全部都放大,因為那個寫的都很密密麻麻,那個就是要看那個精神,後學國民小學沒有畢業證書寫那個下來都是很用心,很專注在寫的,而且都是把最好的,不是全部抄錄,把最好的把它抄錄,好的才要不怎麼殊勝的我就不抄,就是要那個精神,不然我們假如要這一些資料,我們上網可能就可以找到,上網都會有啦!上網他會比後學寫的還多,有一些後學是感覺不必要的,不需要的它都會寫下去,後學是把我們比較需要了解的抄錄下來,覺得不必要後學就不抄錄了,因為那個經文都很長,那個文章一寫下來都很長。

六祖壇經-32 耳根圓通-4

我們今天一樣聽接著講耳根圓通,上個禮拜我們這樣講各位前賢可以得懂嘛?有沒有可以意會了?跟第一次講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對不對?(對),第一次後學看各位聽了以後,有聽沒有懂,完全都不知道裡面的內容,因為耳根圓通對我們修持非常的重要,所以那個時候就講等到我們稍微能夠領悟的時候我們再來說,所以我們第二次又開始講。後學就講慢一點,重點在能夠聽得懂且要會做,會做才有功效。我們修道都蠻久了,各位前賢修道久不久?(),都蠻長一段時間了,可是假如我們回顧我們進入道場以後的修為,我們會覺得進步的程度並不大,因為在心性方面沒有了解,不了解的話我們進步就不會很大。
我們修耳根圓通重點一定要先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已經有一點認識,各位認識了沒有?(認識了),有的說已經說認識了,有的就惦惦(台語),惦惦(台語)可能還在體會,不知道對不對,因為有時候我們呈現我們真心佛性的時候,自己並不知道,像我們上個禮拜有拿「張拙秀才悟道偈」,裡面有一句「趨向真如亦是邪」,了解那一句的意思嘛?這個又是有聽沒有懂,聽是有聽可是沒有懂,那一句「趨向真如亦是邪」就是講我們已經在真如之中,不能在趨向真如,已經在真如之中我們又趨向真如的話,就是我們的頭上面再安一個頭,已經不對了已經是錯誤了。所以在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了了分明知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一個本體一定要啟發,因為就是這個在成佛的,成佛就是這一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這一個沒有形相的、要用體悟,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呈現就是真如,就是我們本體,一定要先啟發這個,然後再來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到我們的身外、到整個虛空,跟虛空合成一體。
   會不會有一點深?(不會),不會啦,已經聽了很久了,下個禮拜已經九個月了,已經聽九個月了算時間過的蠻快,後學對各位感到很讚嘆,領悟的都很快,因為北部的前賢大概都要經過一、兩年才能夠領悟、才能夠聽懂,我們竟然還不到九個月就可以聽懂了,高不高興?(高興),很不容易喔,因為性理心法都沒有形相,我們把沒有形相的東西用語言文字把祂描繪出來,讓我們都能夠進入,進入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一進入以後就在真理世界。所以後學從開始講以來全部都是在講真理,都在真理裡面,像「十世古今不離當念」,五十六億萬年以後就在我們眼前當下這一個念頭,這個都是真理;然後佛示現在凡塵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就講祂從出生一直到修成佛、到入滅,祂不動分毫,就是如如不動,一點點都沒有動,那我們在凡塵看的現象不是這樣,是從出生以後然後慢慢長大,然後偷跑出家修道,成佛了以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然後進入涅槃。
   我們看的是這個樣子,可是在真理世界祂是一點點毫釐都沒有動,我們都沒有聽過這個觀念,所以在真理世界之間,我們一念就億萬年,億萬年就在我們一念之中,所以我們眼前這一念非常重要,我們要保持沒有三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我們有三心就有四相。各位三心知道嘛?(過去心現在心未來),過去心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要去想,我們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的我們也不用去策劃,因為策劃未來是我們身體要用,佛性不用;那我們現在心也不要,因為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現在已經過去,現在,又過去,所以現在不住,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三心都沒有,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過去世攝受我們不住、未來世也攝受不到、現在世也攝受不到),三世都攝受不到,我們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呈現,呈現的都是佛性本體,跟佛都一樣。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自己的行為、自己的作為,我們自己有三心所以才引起四相(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一般都在文字方面,後學以實際的來講「只要落入能所就有四相」,我能看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差別叢生就是眾生相,連續不斷地看叫壽者相,只要落入能所已經就有四相,只要落入能所:「我能聽、我能聞、我能做、我能怎麼樣,都是四相」。所以我們了解,沒有三心以後就沒有四相,因為三世都不攝受,三世不攝受我們就沒有六道輪迴,有六道輪迴就是被三世攝受,所以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要注意:「不要有胡思亂想的心、不要起心動念」,念一起就叫業,我們已經造了業,所以我們看皇母訓子十誡有三山坡,那個是「一念無明生三細」,然後「境界為緣長六粗」,有細有粗,從一念無明生發(我們起心動念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就讓我們落入凡塵,在凡塵裡面生活,因為有念頭才有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我們才出生,出生以後造了業才有業果,所以「境界(有環境、有界象)」為緣(因緣)然後長六粗出來,一念無明生三細,我們是這樣下來的。
   上個禮拜我們有講,我們有六個結到凡塵來(打了六個結),要回去就要把這六個結解開。第一個本來都是寂滅,寂滅就是我們佛本位,我們把寂滅(如如不動的、全部什麼都沒有的、沒有煩惱的)變成生滅(起心動念),所以第一個結已經打結了,寂滅變生滅;第二個結本來是真空,可是真空我們不要,我們變頑空,打了第二個結;第三個結覺(我們的知覺性),本來知覺性是一個,可是我們從知覺產生不覺(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就無明,這是第三個結;第四個結就是根,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要了解,根是要我們從佛性發揮來用,可是我們根跟六塵相對(根塵相對)就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心,所以又變生滅心,所以第四個結就是根。第五個就是靜相,凡塵所有靜悄悄的相,是我們第五個結。第六個結就是動,動最會引起我們注意。
   那我們回去也要把這六個結解開,第一個就是從動,動的結解開,凡塵所有聲響,有聲音叫做動,那我們要在有聲音之中解脫,我們現在大部分都會被聲音束縛(我們被聲音綁住),我們聽到聲音就按照聲音的指揮,然後我們就去做,就被聲音束縛(被動的聲音束縛)。凡塵所有的廣告也一樣躍動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所以動最容易讓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知道凡塵所有不管是聲音、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都是變化無常,不要住在相(不要把它當成固定化),那不要住在相我們第一個動的結就可以打開,動結一打開以後,我們不被動的形相、動的聲音引誘,不被這一些聲音引誘束縛(不會被聲音綁住),這樣我們已經就把動結解開了,不受它影響了,這個叫做已經打開結。
   動已經解開以後,第二個結就是靜,靜就是完全都沒有聲音的時候,那沒有聲音一樣也是我們佛性面對,雖然這個已經比動要進步了,可是畢竟還是很粗淺,是跟動相對的,也要把靜的結解開,所以動靜這兩個結解開了以後,我們凡塵的那一種誘惑力量已經就不大了,要我們投入凡塵去追求,大概就不會投入凡塵去追求了。
   然後再接著我們六根面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時候就用「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被六根左右、不被六根主宰,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在凡塵都會被六根主宰,然後造了很多業。那已經不接受六根的指揮,我們接受佛性指揮,這樣的話,第三個根的結就可以解開。
   再下來就是覺,後學就講「也不合上、也不合下,要合中那個」,我們這邊發明的,那個合中很理想,就是時時刻刻跟中道合在一起,把凡塵放到背後(背塵合覺),跟覺合在一起,所以跟覺合在一起就沒有不覺,那麼沒有不覺我們覺的結就已經打開,第四個結已經打開。
   然後又進入,進入以後,我們已經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跟空間合在一起,整個空間都叫真空(有佛性在),那我們把佛性侷限在身上,讓這個空變頑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可是我們現在已經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到空間出來,這個時候整個空間都是佛性,所以叫真空妙有,那真空妙有我們第五個結又打開了。然後又回到最原始狀態「如如不動」,後學講過玩過照相機的人就知道,當我們按快門的一剎那鏡頭不能晃動,一晃動洗出來的相片就模糊不清,所以我們佛性是如如不動,那個叫寂(寂就是如如不動,就是寂滅),那我們已經回到原始狀態了,第六個結就打開了。
   這樣就打開六個結了,各位打開了沒有?要先知道怎麼打開,因為後學又講過了,大家可能對六個結都蠻疑惑,所以我們在上課之前先把這個稍為提示一下,讓我們再看下去再來研究裡面的詳細內容就容易做,會做了,我們一段時間個個絕對會知道不一樣,我們整個人生都改變了,我們自己心改變,我們的家人一樣跟著我們改變,然後我們的親朋好友看到我們改變也跟著我們改變,整個環境都不同,就很理想,我們可以了掉很多的業障,而且又可以利益很多的眾生,又可以修證成佛
    只要我們啟發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個是成佛的正因(正確的原因),就是這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本來面目,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一定要啟發,啟發了以後再來做耳根圓通,把祂擴散到整個空間,整個空間都是佛性,盡虛空徧法界整個非常理想。文殊菩薩就講我們住的世界是很狹隘,我們的佛性本體那個覺性非常寬廣,文殊菩薩比喻我們佛性本體就好像大海,可是我們住的地球就好像大海裡面的一個海浪引起來的泡泡,文殊菩薩這樣講喔,文殊菩薩說我們看我們地球空間很大,文殊菩薩說不大很小,是我們起心動念以後才有這一個山河大地、我們居住的環境,假如我們發心修道這一些都消失了(這個假相全部都消失了),所以很狹隘,佛性才很寬廣。
    因為我們沒有研究都不知道,後學之前也是以為天地很寬廣,我們人很狹小;現在竟然反過來,我們佛性非常寬廣,天地很狹隘很狹小,天地不大很小,我們佛性很大。所以就是要把佛性修證,修證出來跟整個宇宙虛空合成一體,這樣我們就可以到無量的佛世界渡化眾生,無量的佛世界一樣有眾生可以渡。
◎我們又回來看耳根圓通講義,上禮拜講到「沒有三心四相」。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隨聞出流逐聲,是結縛之元,循聲故流轉六道,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外放,所以起惑造業,因業受苦,若能反聞,入流照性,即是解脫之本,即所謂回頭是岸,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彼岸,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不缺分毫,没有三心四相,没有分別心,與佛無異
没有分別心,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趨向真如亦是邪」那個意思,當下就是真如,當下已經就是了,不能再頭上安頭,所以跟佛都是一樣,沒有三心四相、沒有分別心,與佛無異,跟佛完全都一樣。
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這個在楞嚴經裡面,所有諸佛對阿難講,使我們六道輪迴一直在輪轉(為什麼一直在凡塵生死),就是因為我們用我們的六根,所以我們都以為「對啊,六根就是要給我們用,我們都用六根」,結果就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受苦就在六道輪迴。所以後學都一再講,我們修道以後,根塵相對產生的念頭我們不要用,因為它會變化,既然會變化就不是真理,真理是不會變的,我們要找真理,找到不會變的來修。所以我們生活之中根塵相對產生六識,那個六識心不要用,我們用「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那一個心」來修道,那個心是從佛性直接生發的。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所以要我們六道輪迴也是六根,要我們回到我們佛的本位、回到我們本來也是六根,在生活之中就是看我們怎麼運用。我們知道六根是佛性的隨緣之用,我們把六根的功能作用完全都了解,不使六根當家,這樣六根就不會造業,六根不造業就不六道輪迴;假如我們用六根,造了業就要受苦,要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既然有身體有六根,我們就是要用,用的時候就是主賓要分的清楚,主人是佛性本體,賓客是六根,六根是客人不是主人,因為我們沒有研究真理的時候,我們都會用六根來當家,那六根當家我們有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就有取捨,我們落入行為的取捨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就這樣沒完沒了。那我們現在了解:「喔!原來叫六根聽話就好,不要讓六根做主人」,各位前賢現在日常生活誰當家?佛性當家,以前不是很自然就講佛性當家,現在怎麼縮起來不敢講,想一想不對喔,都是六根在當家,不是佛性在當家,所以我們習慣性都是六根在當家,我們現在就要了解到,六根當家會造業,我們不給六根當家,啟發佛性出來當家,這樣就不會造業了,就可以解脫,所以很重要的,我們轉換佛性當家。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我們眾生迷昧我們的根本,然後我們都在凡塵追求生滅的東西,因為生滅的東西比較鮮明,所以我們追的會比較容易;假如不生不滅常住真心,祂如如不動、看不見、摸不到、聽不著,都讓我們沒有知覺、不知道,所以就不容易啟發祂出來當家,可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佛性本體不要迷昧,因為迷昧造了業,受苦的也是我們自己本身在受苦,所以我們不要把聞性放到聲塵上面去,放到聲塵上面我們就會追逐所有生滅,因為我們循聲故流轉(追尋聲音所以我們才一直在六道輪迴)。這邊有一段後學沒有寫下來,因為在北部都講的很熟悉,後學在這邊又從頭到尾背一次,以前我們也有背過可能各位聽了也很熟悉: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有聽過喔?(有),因為這個從凡夫到成佛的果位,就在這一句裡面,一切的眾生從無始以來,我們落入凡塵已經太久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然後循諸色聲,我們追尋遵循著我們的形相跟聲音;逐念(一個念頭追逐一個念頭)流轉,我們念頭都是這樣「一個接一個,沒有停止的時候」;曾不開悟(就是不曾開悟),就是沒有去領悟性淨妙常(我們佛性本體很清淨很奧妙又常住),性淨妙常我們都沒有領悟;不循所常,我們不按照常住真心;逐諸生滅,追逐所有的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直雜染(不是一直都當人道,有時候到天道、有時候到三惡道),所以雜染流轉;假如我們若棄生滅,把生滅都去掉;然後守于真常,我們守住常住真心;常光現前,我們常住真心的佛光就會顯現出來,常光就會現前,這個時候,想相為塵(我們的念頭跟形相都是凡塵),識情(認識跟凡情)都是垢都是塵垢,然後二俱遠離(兩個都可以離開了,不用了),這個時候我們整個法眼(見真理的眼)都已經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這一種狀態哪會不成佛,絕對成佛的)。
   所以這一句偈語,是從凡夫地然後佛的果地,我們若稍微一直把它反覆的背誦,我們會按照這樣做,一追到外面的生滅,我們會馬上想到「棄生滅、守真常」。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生活之中是「棄真常、守生滅」對不對?真常都不要祂,祂都不會變,不變就不要管祂,然後守住生滅,生滅一直在變,就一直守生滅,所以我們顛倒,我們要「棄生滅、守真常」,常光就現前,所以各位要了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叫常光,常光會顯現出來,我們要做久一點的時間,讓我們的般若妙智慧生發,有般若妙智慧來認識真理更透徹,真理認識透徹了又來幫助我們進入真正修持的行列,這樣就很理想,所以我們不要循聲故流轉(不要追尋著聲音,而是要追尋我們常住真心,常住真心時時刻刻都在,沒有一秒鐘離開的)
入即旋反聞機,不出流緣聲,但入流照性,一切時,一切處,智光內照。不於所聞分別染淨,但於能聞討個消息。
入即旋反聞機,就是入流照性(入就是入流、就是迴光返照,照見自己的本性),出流就是精神外放,出流就緣塵(跟凡塵攀緣);出流我們精神外放我們就當眾生,入流我們迴光返照我們就當聖賢
   入即旋反聞機,就是我們把它旋轉過來,我們本來都是聞聲塵,然後被聲塵一直左右控制,像我們被人家罵了以後,我們都住在被罵的內容,然後我們心裡就很難過,這個叫做出流緣塵(已經跟凡塵攀緣),那我們要入流照性,所以永嘉大師說「觀惡言是功德」,那個不是在聽別人說是非、不是在聽別人講壞話,而是針對人家罵我的時候,我們去看他罵的語言,那個叫觀惡言,那個才叫是功德。人家在講的壞話,沒你的事情你也要去管,那個不可以喔,那個不是功德,是罪過。
   我們要了解「觀惡言是功德」,是別人罵我們很厲害的時候,我們不要進入內容,我們就看他罵,罵了以後,感謝他替我消業,是不是功德?那個才是喔,很感謝你幫我消業,要不要感謝?(要),就不用跟他對立了!那罵的人假如看我們在感謝他的話會怎麼樣?就不一樣了,就可以改變,人際關係就可以改善了。所以觀惡言就是他跟我們對立了(在罵我們),我們就歡喜心甘願受,所以觀惡言是功德,因為進入佛性本體了,佛性本體裡面有沒有罵人的?(沒有),沒有喔,沒有罵人也沒有被人罵,所以不要進入對立,我們在本體之中沒有那個事,所以那個時候你觀惡言就能夠累積功德,又可以消掉很多業障。
   我們旋轉我們能聞的聞機,不出流緣塵要入流照性,後學這邊寫「不出流緣聲(不攀緣聲音)但入流照性(迴光返照,照見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收攝我們的心,把心收攝回來,會嘛?我們放出去的機會多、還是收回來的機會多?(放出去),所以我們修道就要返過來,要收回來的機會要多,收攝我們的身心,身心都收攝回來,時時刻刻神都守舍(守住房子),都把它守住這樣就不會有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這樣就解脫了。一切時,一切處,智光內照,就是不合上也不合下就合中,一切時一切處都合中(跟中道合在一起);智光,我們心所發的叫做智光(智慧之光);那根塵相對的心是識心,識心是生滅變化不要用它,我們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心叫智慧,我們有智慧然後讓智慧發出光明,智光內照照見我們自己本性,這樣就進入真理世界,在真理世界之中生活。
不於所聞分別染淨,這就是講我們聽到聲音以後,不在聲音的裡面去分別它是好、是不好(好就是淨、不好就是染),我們染了五顏六色叫做染,保持我們清淨乾淨叫淨,所以我們不分別好跟壞(染淨就是好壞)。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重點就是用「聞性」,不是用「聞」。後學都一再講,第一個是聽,聽是耳朵的功能;第二個是聞,聽到聲音加入我們心意識叫做聞,我們在社會上就是用這個,加入我們心意識產生很多的念頭,這個聞不要;第三個是聞性,聞性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我們不分別它好、不分別它壞,只要你能夠聽到那個就是佛性,容不容易?好像感覺又很困難,可以聽到聲音是誰?就是我們佛性,不要去知道那個聲音的內容就好,你知道聲音的內容就走回來到第二個聞,聞就是變成有好有壞,有沒有在偷偷地罵我,已經就進入那一種互相對待的。
    我們用聞性就不管這一些,只要你佛性聽到了,聽到了就好,能夠聽到就是佛性,跟我們之前講的「滿眼本非色,文殊常觸目」是一樣的意思,就是我們眼睛看到的都了了分明,那個就是文殊的般若妙智慧,凡心所在(我們的真心在哪裡,那個地方我們就看得一清二楚),那個就是眼根,因為眼根容易被形相左右、容易被形相誘惑,我們容易住相,所以我們用耳根,耳根比較圓融。上次後學感覺很奇怪,來這邊上課已經八個多月,從來也都沒下雨,上個禮拜天氣很熱,我們又把窗戶全部關起來開冷氣,外面竟然滂陀大雨很大聲,剛好我們在講耳根圓通,幫助我們又圓又通了,我們要感謝諸天仙佛真的在護持,不然來那麼久了都沒下雨,也沒下的這麼大聲,不然窗戶關起來下的很小聲也聽不到,我們這邊不容易聽到聲響,要修耳根不容易,外緣不足,要注意聽小鳥叫聲,可是要很靜的時候才聽得到,可是各位回去一定不是像這個環境的,一定聲響會比較多,要借著聲響。
   後學說假如在基隆更好修,為什麼?時時刻刻在下雨,所以時時刻刻都在圓通,我們這邊可以利用鄰居有裝冷氣機或者開電風扇也可以,一樣都有聲音,你就聽冷氣的聲音或電風扇的聲音,只要有聲響你都可以用耳根圓通,把佛性引到外面來,等到祂熟悉了以後,讓祂更寬廣,更寬廣以後整個虛空都叫真空,真空妙有都是佛性,不是頑空了,我們一般眾生沒有啟發,整個空間都是頑空,空中什麼都沒有;那我們修了以後空中是什麼都有,有佛性在、有水火風土在,這個空中有水火風土,各位有看到沒有?(有),真的啊,這麼厲害,可以看到空中有水火風土啊!我們用冷氣機或除濕機,可以把空中的水集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水;火,就是熱,熱熱的就是火;風,很簡單,我們只要一手動、一手不動就有風;土,要等到太陽從那邊照進來,我們可以看到陽光之中有灰塵,灰塵就是土散開來;所以這個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
   所以佛經就講「色空不二」,色就是水火風土,空就是這個空間,不二就是一、就是合在一起,所以色空不二合在一起,我們要了解這個真理。我們身體也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外面的所有形相一樣也是水火風土,所以六祖被志徹砍三次脖子沒有死掉,那個就是在修我這個水火風土跟外面的水火風土是一樣的,所以物跟物不會妨礙,好像水要倒進去水裡面,變成什麼?還是成水,合在一起,挑的出來嘛?火已經在焚燒的時候,我們又把火投進去,變成什麼?也是火,火投進火還是火。所以六祖就是在煉水火風土,身體的水火風土、外面的水火風土都是一體的,是一體的就不會有妨礙,所以斬過去脖子就不會斷,六祖也不會標榜他有神通,因為在真理世界裡面神通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只要我們修證以後大家都可以用。我們上上個禮拜也做神通,回到家裡兩次,一次會到廚房、一次回到睡覺的房間,有沒有通?(有),很通喔,所以神通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不追求,追求神通會消失,我們追求真理證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證悟以後神通就可以發用,不只有我們太陽系,超出外太空我們都還可以自由自在的想到哪裡就到哪裡,很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先把功夫做好!
但於能聞討個消息,就是不於所聞分別染淨,所聞的好壞都不要管它,那個能聞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那我們能聞;雖然有能所,可是各位前賢我們在開始修的時候要用,沒有用就進不去,我們先要求進入我們能夠了解我們整個佛性的輪廓,整個佛性的狀態都很熟悉,這個時候要用能所,等到完全很熟悉以後,自然就融成一體,能所就合在一起,就沒有能所了。好像我們學習一個新的事物,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很專注,然後有分別,開始學習的時候一定是有分別,然後到很熟悉以後分別就消失了沒有了。
    像小孩子吃飯,剛開始學的時候,飯一定是一半扒在嘴巴裡面、一半扒在嘴巴外面,這很自然的現象都這樣,不可能一下子就很會吃飯,那個都有能所,等到小孩子慢慢長大慢慢熟悉了,他自然就會吃的很乾淨,所以要跟小孩子說碗裡面要吃的乾淨,要有誘因的對他講:「若男生,你吃不乾淨,往後你娶得老婆很難看;若女生,你吃不乾淨,往後你嫁的先生也很醜」,小孩子吃飯就會吃的很乾淨,這叫方法順道一提。
入流即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入流是修證圓通總訣(至成佛都要做的工夫)。
入流即是合覺,入流照性就是合覺,跟我們覺性(不生不滅的佛性)已經合在一起,已經把凡塵放到背後(把凡塵的事已經都放到背後),所以入流就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把能所都讓它消失掉(就是不要去分別聲音的內容),分別聲音的內容我們心已經就偏了,各位有做過耳根圓通嘛?(有),那正不正確啊?聽到聲音都在分別,「比如這台車子比較老舊了,這台車子比較新」,那不可以喔,已經在聲音裡面分別了,所以做耳根圓通的時候,不於所聞分別染淨,就是不在所聞分別它的好壞,不進去聲音的內容,就是不進入聲塵;所以亡所就是背塵,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所以入流亡所已經就蠻理想,就是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良知良能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呈現在眼前;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很正確的我們要這樣修;流是修證圓通總訣就是我們要入流、要照見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一直到成佛都要做的工夫,我們從凡夫地一直修到佛都要做入流(就是要照見我們本性)。
亡所是得初步效驗,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有聲為動,此之亡所,並非聲塵銷滅,惟定功得力,定能發慧,而得離塵工夫,則聲塵不期亡而自亡,是初步工夫,而得相應不生不滅真心佛性。
亡所是得初步效驗,初步的效驗已經呈現;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剛才我們有先提過,我們打六個結,所以在凡塵這六個結要打開,第一個先解開動結(聲塵的動結先解開),有聲為動,聲音有了就叫動;此之亡所,並非聲塵銷滅惟定功得力,不是把聲音消滅,聲音都還在,可是我們定功已經有了,已經知道聲塵是因緣聚會才有,它都會變化的,所以不在聲音的內容去分別;定功得力,定能發慧,而得離塵工夫,已經可以離塵,所以各位聽張拙悟道偈裡面有離身、離境、離塵、離相,裡面都有教我們做,我們佛性可以離開身體、可以離開六根、可以獨立存在,都有講出來,對我們幫助很大;已經可以離開聲塵。
則聲塵不期亡而自亡,我們不期待它消失,可是它自然就會消失了,所以我們直接就是按照這樣做:「就是聽到聲音,能夠聽到了就可以」,是初步工夫,而得相應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已經跟佛性相應,可以把聲塵動都已經不在意了。
前佛有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聞性有生有滅,但以專切反聞,回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聞性不滅,然動塵已滅,靜塵方現。
前佛有云,之前釋迦牟尼佛有講;聲於聞中,自有生滅,聲音在我們聞性之中,聲音有生、聲音有滅,聲音有它自己的生滅;非為聞性有生有滅,不是我們的聞性有生有滅,聞性都不動的,聞性沒有生也沒有滅,聞性都在,然後我們一般的習慣「聽到聲音都會說,有有有!聽到沒有聲音,說沒有沒有!」那個都是我們的習慣性。假如沒有聲音的時候,沒有聽到聲音,那誰知道沒有聲音?還是我們佛性知道。所以我們平常在運用「當靜悄悄的時候,有沒有聽到?沒有,沒有!」那沒有聲音,是誰聽到的?聽到沒有聲音的也是我們佛性,所以你看聲塵,「聲音有聲、聲音靜悄悄沒有聲音」,不管有聲音還是沒有聲音,我們的聞性都聽到(有聲音聞性也聽到、沒有聲音聞性也聽到),全部都了了分明,所以我們沒有認識我們了了分明的真心佛性,現在研究了就知道,聞性沒有生滅,聲音有生滅。
但以專切反聞,就是我們要專心,有空閒的時候就坐著,然後來聽聲音就好,聽到聲音就是佛性,「聲音若是在這邊,佛性就在這邊;聲音若在那邊,佛性就在那邊」,有時候周遭全部都有聲音,佛性都圓了,又隔著牆壁又可以聽到,通了,又圓又通,我們就是要修證圓通;回光返照,心光內注,就是要迴光返照,把注意力收回來,我們心光就注意我們的佛性、注意了了分明的知覺性,祂沒有形相可是可以體會祂的存在(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所有動塵,一一皆亡,所有動塵都消失了,不是沒有聲音,而是我們不被聲音左右,不被聲音支配,所以動塵一一皆亡;聞性不滅,我們聞性都在;然動塵已滅,靜塵方現,動塵消滅了以後,靜塵才呈現,這個在解開六結的時候是屬於第二個結。
終日惟聞靜塵之境,當知靜塵亦是結,亦宜解除,仍舊不捨思修二慧,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靜塵是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方是旋聞與聲脫,旋流獲無妄。
   開始下來終日惟聞靜塵之境,就是聽靜悄悄的,聽到靜悄悄也是佛性,我們就做一段時間,讓我們有那個過程,有時間就做聽靜悄悄,知道是佛性在聽,這樣一段時間以後我們再進步;當知靜塵亦是結,也是結,第二個結;亦宜解除,也要打開解開;仍舊不捨思修二慧,就是一樣也用思修,所以聞思修三個都叫智慧,然後我們不捨掉思修;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就是我們不以所緣去了解說這個是靜,我們要參究能聞靜塵(能夠聽到靜悄悄的)那個是誰,那個就是佛性;靜塵是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一直聽一樣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就是反過來能夠聽到靜悄悄的那個是誰,方是旋聞與聲脫,旋轉我們聞機跟聲音脫離,這個時候就解開第二個結,所以旋流獲無妄,我們把聞機旋轉了以後,就得到真的,就得到沒有妄,所以這個很理想。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動相不過併言而已,所即亡所,入即仍舊入流,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捨本修,不住靜境,此靜境即是五陰中色陰區宇,如明目人,處大暗室,既寂之寂,非境靜之寂,乃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所入既寂,即動結與靜結俱解,聲塵全泯,故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生即了不可得,到此工夫,則色陰破矣。
   接著下來觀世音菩薩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所入既寂,所就是能所,入就是入流,所跟入已經寂了(就是我們已經超越了,它已經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了),各位前賢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動跟靜)都用一點時間,去體會「所有的動,因緣聚會才呈現;所有的靜,也一樣」,動靜這個兩個我們用一點時間體會以後,才能超越才解開這兩個結,動靜兩個結很根本,只要這兩個結一解開,我們對凡塵的貪戀就會消失了,因為我們都被動靜這兩個結誘惑,誘惑了以後我們不知不覺就投入,投入以後染了五顏六色就六道輪迴,我們現在對這兩個稍微用一點心,就是動跟靜這兩個全部都透徹的知道它的狀態,透徹知道狀態以後我們就可以超越,超越就叫解開,已經解開動靜兩個結,這兩個結一解開以後,往後的工夫就很好做。所以所入既寂,已經到達寂靜了(寂就是寂滅,就是如如不動)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就是透徹知道,可是不會在心中產生,動靜兩個相我們在心中都知道,知道它動、知道它靜,可是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決策、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所以了然不生。
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就是第二個靜結;動相不過併言而已,就是把它一起說出來;所即亡所,入即仍舊入流,亡所沒有能所;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捨本修,就是不要捨掉我們的根本,我們一樣從聞思修下手;不住靜境,很靜的環境我們不住,這個已經有功效呈現,我們都會有一種所得心會很高興,高興一陣子就好,不然一直高興就不會進步了,所以不要住在靜的境裡面;此靜境即是五陰中色陰區宇,靜的環境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之中色蘊的區域,是屬於色蘊管轄;如明目人,處大暗室,釋迦牟尼佛講好像我們明目人(有眼睛的人)處在大暗室,雖然有眼睛可是在大暗室一樣伸手不見五指;既寂之寂,非境靜之寂,乃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就是動跟靜已經全部都進入如如不動,是我們的心修到那個程度,不是外面的動靜呈現那個現象,外面還是照外面的景象呈現,只是我們的心已經進入如如不動了。
所入既寂,即動結與靜結俱解,所入既寂,乃動結與靜結全部都解開,已經解開了;聲塵全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第二個聲塵,聲塵就泯滅了,聲塵的泯滅是在我們的知覺、我們的修持過程之中,並不是說外面的聲音都沒有,假如聲音都沒有的話,耳聾的人就很修了,因為耳聾的人都沒有聽到,所以我們了解,聲塵全泯就是我們心中已經都可以不受所有聲響的影響,都可以如如不動,這個很不容易,我們都很容易受到驚嚇,一稍微有一點聲音,尤其小嬰兒一有聲響就馬上跳起來,那個就是受到聲響的影響。
 假如有經過軍事訓練以後,大部分都有實彈射擊,以前後學當兵,我們在鐵絲網底下揹著背包帶著槍、小支的圓鍬、十字鎬,然後一直在地上爬行,上面則是機關槍子彈實彈射擊,你屁股翹高一點會打到,實際的子彈噠噠噠一直打,所以你有經過那一些現象,當你真正的到達那個實際的戰場,真正的砲彈子彈一直在響你也不會害怕,也是很篤定,該怎麼做已經按照自己需要做的動作去做,那個就是我們已經對外面的這一些環境已經知道了解,假如我們沒有經過實際的演練,就真的趴在那裡不動,嚇死了!所以在那一種最危急的狀態之下,你有經過那一種訓練心就很篤定。
   所以我們有經過修持,雖然聲響都有(都有聲音),可是你不會被它影響,聲音不會影響到你。好像我們練毛筆字,練毛筆字是在學定力,要我們真的有定力,當你在練毛筆字的時候周遭發生什麼事情你都不能分心,你分心了表示你沒有專心、你沒有努力在練,然後有一個外人來拿你的毛筆,把你的毛筆抽起來,你被人家抽走毛筆不行,表示你沒有真正的在練,你要人家抽不走你的毛筆,旁邊在做什麼你不知道,人家在講什麼你不知道,這樣才可以,定力才訓練出來!
   各位有沒有練毛筆字?有沒有練到這個狀態?那還要努力,因為後學小學沒有畢業,練的不能看。所以我們有修持有經過了,了解聲塵全泯的狀態,雖然有聲響可是我已經都不受它影響,那個已經就很理想的狀態,兩個結打開。故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生即了不可得,動靜二相都了不可得;到此工夫,則色陰破矣,五蘊的色已經都破了,也是蠻理想,我們在凡塵很注重身體,所以色蘊要破很不容易。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此解「根」結,指上反聞離塵,思修二慧,塵中二結已解。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就是到這一種色蘊已經破的狀態很理想,可是我們不要住在很理想的狀態之中,所以還要努力如是要漸增(漸漸的往上增加來修持),聞(即能聞)所聞盡,就是能聞跟所聞盡,這個就是解第三個結「根」結(此解「根」結)。六個結各位還了解嘛?六個結:滅空覺根靜動。
   修持就要反過來修:先解開「動」,然後「靜根覺空滅」,所以落入凡塵的時候是一念無明生三細,從寂滅變成生滅開始,然後我們到最後就是動,所以我們要修回去,先把動去掉,我們要知道因為一念無明所以才落入凡塵,所以我們要回到佛的本位就是不要有念頭,都不要有念頭我們才可以回去,我們眾生都是沒事找事,沒有念頭不是很好嘛,我們都找念頭來念,不要生出念頭容不容易?要看我們有沒有心,有心的話不生出念頭就很容易,那個不知不覺念頭就會冒出來,冒出來以後會一個接一個,就一直攀緣逐念(追逐念頭)指上反聞離塵,思修二慧,塵中二結已解,凡塵動靜兩個結已經解開了,所以凡塵已經亡塵了(塵沒有了)。
「根」結斯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亦復是結,亦當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到此則「根」結已解,無有能受所受,則受陰破矣。
   底下接下來就是根(我們的六根),「根」結斯現,動靜兩個凡塵的結已經消失了以後,根才會呈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亦復是結,這邊的根的覺是我們身體上的六根,所以「結滯」就不是在講佛性本體了(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那這邊是有,我們的聞(不是聞性)就是會積聚很多聲音在耳朵,產生辨別加入我們心意識然後落入行為,這個就是在講我們日常用的「結滯為根」,就是很多因緣在一起呈現的;亦復是結,亦當解除,這個就是結也要解除掉;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一樣又反聞自性,一樣照見我們本性,把根全部了解,讓它不當家就可以。加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這個能聞的根跟所聞都已經盡了;塵既不緣,我們不跟凡塵攀緣;根無所偶,根已經沒有對象,這個就很理想了,因為有對象就會聊天,根有對象就會聊天,好像我們找到好朋友就會聊天一樣,那沒有對象只有自己一個人,自己一個人就安靜的坐在那邊,沒有對象了就不會聊天。到此則「根」結已解,根的結解開。
無有能受所受,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在凡塵把所有的景象跟所有的事情,都看成是固定,那我們遇到現象、遇到事情以後,我們就有實際的接受(就是五蘊的第二個:受)。所以在真理之中,只要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都不受,一切都不受我們就沒有業,可是我們竟然一切都受,各位前賢受不受?我們不知不覺都接受,又把它當成固定化,事情也固定化、現象也固定化,再加入我們的利害關係然後就去做,就是因為這樣才造業。所以凡塵的事是我們沒有研究真理,自作自受(自己造了很多業自己來接受果報)。所以能聞跟所聞沒有以後,沒有那個緣,那個受就沒有。
   各位前賢,「沒有接受」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們凡塵的一切我們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情到了我們就去應對,事情過了我們就拋開,這樣會嘛?我們要從佛性本體來應對凡塵事,「事來則應:該怎麼做我就去做,做了以後我就拋開」,都沒有加入我個人的意念企圖,這樣不會造業。假如我們接受到外面的環境(事情形相),然後我們又把我們自己本身的利害關係加進去,又把自己的意念加進去,那保證是造業,一定造業,所以我們要記得四個字「一切不受」,一切都不受,凡塵的凡塵我都不要被凡塵污染,我一切都不受,這個叫做一心證受,一心就是真心,一心證受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我們一接受凡塵的假象,都是造業受苦,這邊是沒有寫下來,可是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受陰」已經破的時候,我們就是已經不接受凡塵的污染,凡塵的污染我們全部都不接受(凡塵的污染就是不好的凡塵事,那個全部都不要)
則受陰破矣,我們從受(接受)以後會產生想,想了以後會產生行,行了以後會產生識(認識就是回憶),我們已經接受以後,有想、有行、有回憶,業都形成了;那一切都不受就沒有想、沒有行為、也沒有回憶,就已經解脫了。聽不懂沒關係,後學今天倒是有請北部前賢把上個禮拜的DVD(一片)CD(兩片),三片合成一個單位,放在各位的桌子上,這樣大家都有,可是可能時間來不及,各位拿到沒?(還沒),大家記得拿,為什麼?這個就是要一直反覆聽,一定會熟,你熟悉了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真心,你不聽以後,山河大地跟我沒關係,差別很大的,所以真理要薰習才會了解,了解以後我們進入真理世界就不一樣了,絕對不一樣。
   所以到受陰破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六道輪迴的種籽,既然種籽都沒有我們怎麼會六道輪迴,所以重點就是在我們受,凡塵假象都受、事情也受,什麼都接受,結果就想、就行、就識,形成了,五蘊已經蘊積,有了,有生在凡塵的因,那一定要生在凡塵,那我們全部都不蘊,不蘊就沒有,就沒有力道推到凡塵來現相我們發愿來是另外一個角度,是不同的。
根塵既銷,識無從生,則想陰亦破矣,塵亡根盡識泯,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
根塵既銷,我們的根跟塵已經消除了;識無從生,六根跟六塵已經消除了,六識就生不出來,生滅心就不見了;則想陰亦破矣,想就沒有了,所以受是最重要,想、行、識是連帶下來的;塵亡根盡識泯,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塵就不會在我們心中生發,我們邪見就不會勞勞碌碌。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此解「覺」結,盡聞,是能聞與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六用不行,惟餘一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進觀聞性,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故言「覺」,即照此境之智,「所覺」即此湛一之境,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所言「空」即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復對待,覺是智分,乃屬般若,若悋惜此智,不肯放捨,即是微細法執,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三個結已經打開了,盡聞不要住在那種景象(都是蠻殊勝的景象)此解「覺」結,第四個覺能覺所覺空,第四個覺已經出來了,這個就是要解開我們覺,就是要合中(時時刻刻要合中),覺要解開;盡聞,是能聞與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根跟塵已經都泯滅了;六用不行,六用就是六根,六根已經不會自己當家了,不會發號施令;惟餘一覺,剩下來就是我們那個覺,能覺跟所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只有先把我空掉,法還沒有;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就是不要住在成就的境界裡面進觀聞性,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根跟塵都脫離了,我們脫離根塵很不容易,能夠脫根脫塵佛性整個活潑都呈現了;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湛一無邊就是我們佛性的狀態,那個是非常理想了,無邊湛然非常寬廣,我們佛性的整個功能都呈現出來給我們看;故言「覺」,就是只有一個覺可以來形容;即照此境之智,這個覺就是有辦法可以看到這個境的智慧(見到這個境的智慧就是覺)「所覺」即此湛一之境,湛一之境就是所覺;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境跟智相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就是也會障礙我們。
所言「空」即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我們能夠覺的智慧跟所覺的景相二俱空寂,這個裡面又是蠻細膩的修持方法,我們有能覺之智,大部分是從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有妙觀察智的話,能覺之智就很容易呈現,那有能覺之智跟所覺之境就很容易整個都呈現,整個呈現以後我們要再進修就會很容易,這個都需要實際的修持不是光聽就可以,聽若不做,往後還是一樣進不去,進不去就聽不懂,我們進去了以後再來聽,底下講的會聽得懂,假如我們進不去,再聽就聽不懂,所以一定要做。
泯然無復對待,就是能覺之智跟所覺之境,智跟境已經沒有對待,已經變成一體了。覺是智分,乃屬般若,若悋惜此智,覺就是我們的智分,算是屬於般若方面的事,佛性本體發揮的,假如我們悋惜此智不肯放捨即是微細法執,就是法執很微細,也要把這個智放捨,智跟境合在一起以後又把它放捨,放捨以後又可以進入湛一無邊那種佛性本體呈現的狀態,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底下就用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段圓覺經的經文,把這一段修持做一個整理:
圓覺經云:「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幻塵即動靜二結,幻心即根結,幻智即覺結,幻滅即空滅二結,非幻即湛然常寂之佛性本體。「覺」結已解,即妄不相續。
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塵就是景象,先把景象(就是有聲音的動跟沒有聲音的靜叫做幻塵)滅掉,幻塵滅掉以後接著下來就是幻心,幻心就是根(即我們的六根),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就是第四個結(第四個是覺結),幻智就是覺結;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就是第五個空結;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非幻不滅都已經就是寂滅現前,已經成就了,幻滅滅了已經就是第六個結打開;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就是耳根圓通跟圓覺經全部的意思都是相同的,一樣會合。幻塵即動靜二結,幻心即根結,幻智即覺結,幻滅即空滅二結,非幻即湛然常寂之佛性本體,最後非幻不滅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不會滅,湛然常寂即佛性本體。「覺」結已解,即妄不相續,所以時時刻刻就是要合中,合下就是跟財產合在一起,合上就是跟道合在一起,合中就是跟佛性合在一起,所以我們這邊發明的就要會用,我們能夠發明出來就要會用,要合中,妄已經不相續了,妄沒有,妄就是不覺,不覺已經沒有了。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解「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覺,然空亦是結,亦當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圓,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空何所依,究而極之,以求圓滿空性,能空之空滅,所空之智境亦滅,如以木鑽火,火出木燒,二俱滅矣,今「空」結已解,則行陰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已得俱空之境,「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解「滅」結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解「空」結,這個來解開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能覺跟所覺那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覺,把能覺、所覺都把它空掉;然空亦是結,亦當解除,能夠空掉能覺所覺但是空的本身也是覺,也要解除掉;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有能所畢竟還很微細,所以兩個全部也去掉;空性未圓,我們要空性圓明,就是什麼都沒有,那個才可以圓明;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空何所依,這個空是依賴什麼;究而極之,研究到達極點;以求圓滿空性,我們追求圓滿的空性;能空之空滅,所空之智境亦滅,所以能所到這邊全部已經都解除。
如以木鑽火,火出木燒,二俱滅矣,以前沒有打火機都是要鑽木取火,一直鑽到冒出煙然後火就產生,火出來了木材就燃燒,然後一直燃燒到木材盡了就變成灰,所以火出木燒,火也消失了木也消失了,二俱滅矣,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了解,到達這一種狀態就是成就的時候,到成就的時候佛有作一個比喻:好像我們人自斷其頭,就是自己手拿刀,把自己的頭斬斷,這個手就是能斷(能斷之人),頭就是所斷,你用能斷的人去斬所斷的頭,這個頭掉了,這個能有沒有消失?(沒有),沒有啊?頭斷了,手還活著啊?(死了),死了,佛在講要滅掉能所就是這樣滅,手就是能,你能拿刀來斬頭就是能,頭被斬就是所,能斬的手斬下去,頭掉了,手也死掉了,能死掉了,所也死掉了,這樣能所都消失了,我們就是要有這個勇氣,能所都沒了成就了,我們在凡塵只要有一點點猶豫的心。
   比如我們在家的門前掃地,你若想讓人稱讚就有能所;你若想這裡是我自己住的地方,我自己打掃乾淨住起來比較清爽,這樣就沒有能所。差別很小,一點點心態,我們心不是正當要做而你去做的都是有能所,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培養「事來則應是去則靜」,不用讓人家稱讚也不用人家罵,這樣子的話就沒有能所,所以我們努力在沒有能所之中。
今「空」結已解則行陰破矣,這個配合五蘊,行陰已經破;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我們的空性已經到達圓明(圓滿光明),然後所有的法讓我們已經都得到解脫,所以連法也可以不要了;已得俱空之境,「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有的生滅已經都滅掉了,然後寂滅就顯現在眼前;此解「滅」結,把滅解開。
生滅,總指諸結而言,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猶為圓通細障,即同長沙和尚說的偈語:「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刹土現全身」。惟是此結最難解除,禪門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又謂之貼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
生滅,總指諸結而言,生滅就是前面所講的結來說的,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皆生滅法,六個結全部都是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是很理想,猶為圓通細障,圓通很微細的障礙,即同長沙和尚說的偈語:「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刹土現全身,百尺竿頭要重進步,各位前賢百尺竿頭重進步是要進到哪裡去?已經依賴那個竿頭,那你百尺竿頭不依賴,要再進步到哪裡?對啦,就是空,你全部放掉就是空、就成就,空性圓明
   可是我們人就是依賴不肯放捨,「哎喲,我這個放掉我就死掉了」,所以就因為這樣不成就,所以長沙和尚講百尺竿頭要重進步,還要再進到那個空,空性才會圓明,十方刹土就顯現我們金剛不壞之身,整個都呈現;惟是此結最難解除,禪門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又謂之貼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就可以看到我們本來面目。
入流即守於常真,亡所即棄諸生滅,盡聞即根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即從聞思修,最後一刹那,證圓通體,發自在用時,超越乃解脫無碍之義,寂滅真體,本自圓明,六凡為我執所碍,不能超越世間,三乘為法執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間,菩薩入三摩地,我法雙空,俱空亦復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眾生身罹苦難,哀求拔苦,希望與樂,菩薩同其用,故施無畏力。
入流即守於常真,亡所即棄諸生滅盡聞即根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這是剛才我們講的那一段,因為沒有全部寫出來,所以後學剛才才先把那一段先背一次讓我們有印象,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這是觀世音菩薩講的,超越了世出(世出就是出世間,世間就是凡塵),已經十方圓明(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都圓明),得到兩個殊勝;即從聞思修最後一刹那證圓通體,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做圓通體;發自在用時,我們可以發揮佛性的自在用;超越乃解脫無碍之義,解脫無礙,已經沒有罣礙障礙;寂滅真體,本自圓明,寂滅的真體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本來祂就圓滿光明;六凡為我執所碍,就是六道眾生被我執所障礙,不能超越世間三乘為法執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間菩薩入三摩地我法雙(我空、法空)俱空亦復不生,所以我空、法空並空亦空,俱空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能夠跟十方諸佛的本妙覺心已經相合;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跟佛如來一樣有那個慈悲喜捨力道,慈就是予樂(給眾生快樂)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跟我們六道眾生也一樣合在一起;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眾生身罹苦難,哀求拔苦,希望與樂菩薩同其用,故施無畏力,菩薩無所畏懼,一樣陷入眾生的群中,一樣呈現。
佛要文殊菩薩從二十五門修持方法(六根、六塵、六識及七大)之中,揀選一門適合阿難及末世娑婆世界的眾生修持,文殊菩薩選出耳根圓通。
佛要文殊菩薩從二十五門修持方法,我們凡塵有重要的二十五門修持方法,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再加七大(水火風土空見識),加起來二十五,在二十五門的修持法門之中,揀選一門適合阿難及末世娑婆世界的眾生修持,文殊菩薩選出耳根圓通
   因為這一張篇幅不多,所以省掉很多都沒有抄錄,所以文殊菩薩重要得講這一段,後學是很重視,所以把它抄錄出來,然後文殊菩薩也講,耳根圓通不只有是觀世音菩薩在修,文殊菩薩自己也是從耳根圓通修成的,可是後學回去看竟然沒有抄到,是在這個底下還有一段才講的,那這邊是很重要,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這整個都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非常的寬廣,也把很狹隘的世界也把它講出來,就在這一段。
以下是文殊菩薩所說:「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覺海不作法喻解,乃直稱覺性為海,以覺海周徧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非若水海,尚有邊底,性即指體大,澄圓圓澄指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底下小括弧就是解說覺海不作法喻解,我們覺海不作法的比喻來解說,乃直稱覺性為海,就是我們的覺性好像海一樣那麼寬廣,以覺海周徧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我們那個覺非常的寬廣,周徧整個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不管東西南北上下全部都是覺,都是我們覺海;非若水海,不像我們的水海,尚有邊底,尚有邊尚有底,我們世間的海都有邊、都有陸地也有底,雖然說有些海很深有三千公尺,再下去還是有底,那覺海沒有底;性即指體大澄圓圓澄指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所以有體有相有用,文殊菩薩都把祂解說出來
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圓含萬有,不變之體,亦即如來藏性,即本有真心,離有為、無為,能給有為無為作依,即是不變常隨緣,寂而照。
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圓含萬有,我們澄圓就是覺海,覺性好像海那麼寬廣,祂澄湛不動(湛然都不動),然後圓含萬有(就是所有的:不管山河大地、不管所有凡塵的景象、生發的所有景象,都在我們覺海之中,都圓滿的包含在我們性分之中);不變之體,圓含萬有這一個就是不變之體,亦即如來藏性,所以我們如來藏非常寬廣。我們現在用大部分都用在含藏善惡種子,那個叫比較狹隘的意思,那祂圓含萬有就很寬廣的意思,所有山河大地都從我們性海之中呈現,所以我們要看這個真理才會了解整個真理所在、祂的奧妙祂的深的程度是到哪個地方;即本有真心,離有為、無為,離開有為無為;能給有為無為作依,有為無為都要依賴我們覺海;即是不變常隨緣,我們不變之體可以隨緣之用,那常常就可以隨緣,不變常隨緣;所以寂而照,寂就是不變之體,照就是隨緣之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就是本來面目。各位有沒有聽到如是我們、張拙悟道偈,裡面有講到這個,有書面資料可以聽可以看。所以寂而照、照而寂,寂就是佛性本體,照就是佛性隨緣之用,照就光明。
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照而寂。
澄圓跟圓澄又不同意思。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祂如如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祂雖然隨著緣,可是體一樣不變,我們就差別在,隨緣以後就不回歸到本體,所以隨緣常不變就沒有做到;照而寂,照就是隨緣之用,寂就是不變之體。
元妙,本來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對上澄圓,即元妙義,圓澄即元明義。
元妙,就是本來自妙不由造作,沒有造作的;元明,就是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我們沒有用人為的方式使祂明亮,祂本來就有光明有妙用在,所以元妙元明都是很理想的,可是我們一般都是沒有讓祂恢復祂本來所有的那一些功能作用,我們都加入我們心意識,我們人工做的很厲害。
   在發問問題之前,因為後學到的時候,有前賢千叮嚀萬交待,跟後學說一定要跟大家講,說我們修道就是要很專一,不要一回到家以後就坐著看電視、就上網,後學之前時常都會講,我們在沒有啟發我們佛性來當家的時候,還沒有啟發,不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個時候我們盡量摒除外緣,外面的因緣我們盡量把它摒除,不要跟人聊天、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電視、不要看雜誌、不要上網,什麼都不要,專注的把佛性本體認識啟發,等到你已經可以佛性當家了,這個時候不管你要做什麼,你要看電視、你要上網、你要看新聞、你要看雜誌都沒有關係,因為你有主宰了,你佛性可以主宰了,那一些事你就會處理的很好。
    假如我們都還沒有到達佛性主宰的時候,我們就稍微節制一下,先一段時間讓它空下來,不要感染凡塵事,凡塵的事都把它撇開。假如我們工作的時候壓力很大,對主管很不滿,後學倒是有一個日本人的方法,跑到沒有人的地方大罵他最討厭的那個人,大罵以後情緒一發洩回去就好睡了,問題就解決了,各位也可以學,我們鄉下很寬廣,你到沒有人的地方,盡情的去把你的不滿全部都發揮,全部都吐出怨氣了,就解決了,沒問題了,這是日本人在用,後學看到報導我們也可以用,紓解壓力的方法。
    不過各位要了解,壓力還是來自自己的內心,我們自己的內心產生的,我們去分析怎麼來,一定自己有所求然後達不到,壓力才會產生。我們假如進入到無所求,無所求的時候壓力就會消失,我們對凡塵不管是合理、不合理,只要是我遭遇到,我都歡喜心甘願受,就像永嘉大師說「觀惡言是功德」,當不合理的來,你就想我往世也是不合理對他,他現在對我是因果定理,那你就不會有那個怨,就不會有不甘願,你歡喜心甘願受債都了清了,就不會有壓力,我們自己可以解決,我們互相勉勵。

   【問】:耳根聽到意識聲音與感覺距離要如何分辨?是好與壞是修持法門之一或不管它?
答:各位前賢我們剛才有一再的說我們用第三的「聞性」,聞性祂是獨一無二,沒有對待所以沒有好與壞,你已經落入好與壞, 落入已經喜歡不喜歡那個都已經是第二個聞,我們不要聞,做耳根圓通是要能夠聽到聲音的是誰?是這樣就可以,很簡單的,可以聽到聲音的是誰?『不可以進入聲音的內容』,你進入聲音的內容那個心已經雜了,雜貨店很亂啦!不能進入那個現象,因為你進入聲音的內容就有情緒,那你有情緒修不成道,修道不可以有情緒的。
   【問】:有問題問自己,因為佛性近時親近自己,為何嘴巴可以自己告訴自己,自己對自己講話為什麼會這樣?是佛性本體作用嗎?
劉講師答:這個凡塵法無定法,有時候我們要了解到假如說我們是在無所求,然後也無所事事那一種狀態之下,然後平常又努力在啟發佛性本體,那這個時候告訴我們的,好像有人在我們耳邊跟我們講話,是自己的佛性啦!是自己佛性在告訴我們,那假如說我們的生活是蠻寬廣然後接觸面很多,然後思想也是很活耀,那這個就不一定是喔!這個是我們在凡塵所應用到的聰明,那應用到的聰明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自己分辨,對我們好還是壞?好的話我們就做,不好的話我們就摒除掉。
   所以要了解到那個在時時刻刻很清靜的那個狀態之下,我們佛性會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比如說我們在走路,走路的時候我們本來想說要右轉,可是佛性會跟你講說不要,左轉,哪個時候可能你要聽話,為什麼?因為右轉你會有事情發生,那你聽佛性的話左轉就沒事了,那假如說後學曾經遇到過,要出門,出大太陽不可能帶傘嘛!對不對?可是佛性告訴我帶傘,我說帶傘出去會被人取笑,這麼好的天氣還帶傘,ㄟ真的不聽佛性的話出去就淋雨了,為什麼?下雨,下大雨,所以有時候在自己當時的情況下,是有那個意念呢?還是沒有?有意念產生的時候那不一定是佛性告訴你,那你都沒有意念很清靜的狀態之下呈現的,那可能就是佛性在告訴你事情。
   【問】:修道不執相有人歸空誦經,很多道親怕被煞到所以誦經不踴躍,因為誦經有時候也在晚上,那我們如何躲劫避煞呢?
劉講師答:這個倒是又說人情又說現實,那我們要知道當然我們不住相啦!不用住在形象,可是人跟人都會互相比較,比較以後都會講說跟你們一起去求道,你們好像都很冷冷清清,所以有的佛堂才成立誦經團,那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所有的眾生都是自己性分之中的眾生,都是自己,所以就不用害怕,不用怕說去煞到,沒的事啦!沒有那個事情,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只是大家相聚一場有緣,我們能夠幫得上忙就去幫,就只是這樣而已,不會有那一個不好的事情呈現,只要你心都很光明那全部的事都朝著正面在進行。
   【問】:後學想要問說你剛剛講的一念無明生三細,那下一句是什麼?
劉講師答:境界為緣長六粗,境→環境的境,界→世界的界,境界為緣→因緣的緣,長出六個粗,那個三細就是業相、轉相、跟現象,這個時候都沒有因為我們產生一念才有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才有眾生,有眾生以後叫做:『境界為緣長六粗』。
六粗有六個名目,一個就是「智相」,智慧的智,可是那個智相是讓我們看什麼知道什麼。
第二個就是「相續相」:一直相延續下來。
第三個叫做「執取相」:執著跟取,執取相。
第四個叫做「計名字相」:這個是什麼名字?那個是什麼名字?
第五個就是「起業相」:我們已經起業、造業。
第六個就是「業繫苦相」:就是被業綁著業繫苦相。
有聽過嗎?有沒有?沒有聽過,那沒關係讓它又熟悉, 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境界為緣長六粗,一念無明生三細。
※以下為劉講師解說課程: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摘錄:
    所以我們就要是了解到,這個現象的生滅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現象才會產生啦!那因緣消失了,沒有了,事情也是這樣,也是因緣聚生才產生的,事情過去了,又沒了,又消失了。都 是這個樣子而已啦!它的本體,本來本體就是空的,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叫「寂滅」,本來就這樣我們的佛性本來狀態,湛然常寂,本來就是這樣,那就是我們太閒了,我們太閒了頭腦才胡思亂想,想到就讓我們下來凡塵出世,有聽過嗎?(沒有)所以閒閒的不要胡思亂想,閒閒就給它閒,做閒仙仙不要有念頭,因為我們有念頭,那個念就是業,念頭啊!念就是業,那既然有念,有念頭,有業了,業已經種了,念頭起來,種業了,那就變成轉相,那轉相就變現象,就出來了, 那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
   一念的無明,三個一個是業相,一個是轉相,一個是現相,現相了我們就下來凡塵出世了,就有了啦!那有現相了,就境界為緣,長六粗。六粗,那個就是「智相」,智相就是你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不是說智慧,是我們能看什麼就知道什麼,比如說看到房子,就知道是房子;看到日光燈,就知道日光燈;看到桌子,就知道是桌子等,那個就是智相,智慧的智,但是它不用智慧解說,是我們了解說:你看到什麼,就了解什麼,這樣而已。
   第二個就是相續相,相續就是一直相續,一直接著,一直接著,沒有斷掉。是相續相。
再來第三個就是執取相,我們很執著,執著然後就想擁有,執取相。
第四個計名字相,這就是麥克風、這就是書、這是桌子,名字,計名字相。
第五個起業相,我們就起業了,造業了。
第六個就被業綁住了,就是業繫苦相
   這就是境界為緣, 長六粗。六個,這已經是比較粗,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都是在楞嚴經裡面,我就把比較重要的,關係著我們『開始從修道到成道』,用少少的文字,把它寫出來,所以我們在凡世間出生,是父母生的,父母只能生我們的身體,那在主宰我們身體活動的,那是不生不死。那個是不會生,不會死的,有生有死的是現相, 主宰身體的那個,沒有形相,因為沒有形相就不會死。
   所以我們就要追求那個沒有形相,因為我們現在有形有相,要來追求沒有形相,我們會沒力,(那是本不生)所以理要靠領悟,有一些因為面對大眾,有一些是不能講,(沒講是二法,在二法裡)不是!是怕眾生毁謗,要了解佛怕眾生種了那個罪業,很重的罪業,會下到無間地獄、阿鼻地獄。
   所以佛菩薩都盡量不讓眾生毁謗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不能毁謗,毁謗大乘佛法,絕對是下到阿鼻地獄、無間地獄沒有第二句話。所以佛菩薩在講的當中,都非常小心,不敢講到令人反感而來毁謗。所以我們就要了解,人家已經不愛聽了,已經起厭惡的心了,你還一直講講到口沫橫飛,他回去的時候就開始罵了。這個就叫毁謗,要了解這個毁謗不得了,什麼罪都很輕啦!毁謗大乘佛法罪最重,一定無間地獄。所以外面在學什麼法門,修什麼或什麼花樣,隨喜就好,不要批評啦,隨喜就好
   我們了解說為什麼會落入十二類生,起因都是我們『一念妄動』。一念妄動我們就是瞭解到,一念無明生三細。後學都一直講各位熟悉了沒有?(熟悉了)就是「業相」,我們的念就是業,業相;然後既然有這個業相,它就「轉相」,轉相了以後就「現相」;所以我們之所以落入凡塵,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那有業相,我們要一直看這個業的相,業沒有形相!沒有!然後就把我們的般若(般若妙智慧),把它轉成能見之見,我能夠看見就一定有所看見,就變成能所,有能所就是生滅,所以本來是一體沒有生滅,可是已經變成生滅,那既然我們要看,那看的時候,就「瞪目發勞」,就是我們眼睛都不眨眼,然後一直瞪著看,看到會眼花,眼花的時候,空中就出現形相,所以叫「結暗為色」,把那個暗相就變成有形的形相。那麼在一念無明生三細的時候,都還沒有現相呈現,是到底下境界為緣長六粗,它才有形相,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有了才有眾生,有眾生了以後才有業果,那就這樣綿延不絕一直延續,世界、眾生、業果就這樣,那我們研究過楞嚴經,我們只要不隨,不隨世界、不隨眾生、不隨業果可以回到本來,這個是『頓教法門』。
   可是我們可以說在凡塵,我們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都會被整個社會拉著走,我們要不要跟著走?(不要),不要啊!可能嗎?可不可能?所以你要了解到,大家一個方向在走的時候,我們假如說一個逆向可不可能走?會被大家又拖著順的方向,逆方向就沒辦法行走。所以我們了解說,不隨,不隨的話要先認識真理,真理認識了以後內心篤定那內心篤定了以後,那個不隨從內心做起,不是從形相做啦!內心你能夠不隨了,那你自己有主張,跟真理是契合的,你有這個主張,那個時候就可以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各位都知道嘛喔!那千萬人的反對你都不管了,你要走你正確的道路,那個要多大的認識跟勇氣。
   所以我們瞭解到自己一定要透徹認識真理,那我們了解,真理的、它的最親近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要對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一定要透徹的能夠掌握!各位都掌握了沒有?沒有啊!認識了沒有?(認識了),就是認識了,還沒有掌握啦喔!所以我們了解認識是一個入手,先認識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輪廓,先認識,認識了以後我們再加工進行,努力的累積,使那個佛性的輪廓愈來愈明顯、愈呈現,那整個都呈現了以後,我們就非常篤定。所以我們在講精明的時候就講,金剛之身,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金剛之身,那我們在凡塵從來都沒有去照顧祂,連認識都不認識,祂可能是變成金剛之身嗎?不可能喔!所以我們要認識,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所以我們沒有聽性理心法,這個充塞宇宙、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都很懷疑,都不能夠去認同。那我們已經有研究過楞嚴經,佛就明確講,凡塵所有一切不管山河大地、不管我們的身、不管我們的心,全部都是妙真、我們的「常住真心。那個是永遠不變的,那永遠不變的東西我們不認識,我們所努力追求都是變化的現相,因為現相容易吸引人,那無形無相的不容易,而且我們要研究的話又很生澀,要進入都很困難,所以一般都會採取放棄,不要了啦!不要去追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自己一定要立定志向,凡塵是苦海,年歲愈大受的苦愈多,縱然有錢也很苦、有地位也很苦,都是苦。那既然這麼苦我們就不要貪戀,所以努力把全副精神、全性起修,然後全修在性,我們能夠這樣確立以後,那我們修起道來就不會困難,就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