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講耳根圓通,各位有沒有聽得比較懂了?(有),我們有沒有再把第一次的複習(就是上上個禮拜講的)?有沒有拿CD回去聽?(有),要熟習才會做,做的才正確,正確就有功效出來。上次講到釋迦牟尼佛要文殊菩薩將二十五門的修持方法,選一種比較適合阿難及我們末世眾生容易修的法門,底下這一段就是文殊菩薩所講的。
以下是文殊菩薩所說:「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覺海不作法喻解,乃直稱覺性為海,以覺海周徧法界,橫無邊涯,豎無底蘊,非若水海,尚有邊底,性即指體大,澄圓圓澄指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
覺海性澄圓,覺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覺,覺非常寬廣就好像海一樣」,覺海性澄圓完全都是一個原始狀態;圓澄覺元妙,圓澄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第一個覺海是不變之體,第二個圓澄覺元妙是講隨緣之用,有體有相有用,元妙元明、元明照生所是屬於用;所立照性亡,佛性本體會發揮光明,假如我們要把佛性加明,加明在佛性上面,加上去的就叫無明,我們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要直接去啟發祂,直接對佛性的認識,各位啟發佛性了沒有?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後學早上有看「如是我聞」書面資料,後學看後面道親的問答,因為在CD的容量是七十分到八十分鐘左右,後面那一段問答沒有錄進來,但是書面資料裡面有台北前賢問的問題。假如各位有拿到mp3的話,後面前賢的問答就全部都有錄下來,問答很多,印的書面資料只有影印一段,就是在講課之中、休息之前的一段有抄錄下來,後面因為太多就沒有再寫了,我們大概從那一段也可以了解,後學早上有看一下,也都是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是民國九十六年(三年前)在台北佛堂講的,那一段對我們來講幫助很大。那「張拙秀才悟道偈」也是在同那個時期講的,在基隆行德佛堂講的,那對一般還沒有研究的人來講,是屬於比較容易了解,而「如是我聞」有一點深,我們聽了這麼一段時間了,大概也都懂了,各位看「如是我聞」看懂不懂?我們到今天剛好九個月,我們九月二十六日開課,今天六月二十六日剛好九個月。看「如是我聞」書面資料或聽CD能不能了解裡面的意思?不相應喔!
因為我們都是沒有離開性理心法,就是一路走來都是要明心見性,所以我們要用一點心在我們心的方面,因為根塵相對產生的識心我們就是不要用、但要認識,我們生活之中都是根塵相對,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我們的心,那個是無常變化,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要對這個無常變化的心了解,然後我們不要用它來修道,因為它一直在變化,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才會成就,各位有沒有聽進去啊?(有),有相應了!
文殊菩薩所講的這一段,覺海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很寬廣,不像我們凡塵的海還有邊還有底,那我們佛性沒有邊也沒有底,非常寬廣。我們了解,性就是寂,指佛性本體,體很大;澄圓、圓澄就是講相(形相),形相也很大;元妙、元明是講用,從佛性發揮出來的妙用一樣很大;
澄圓就是講我們覺海澄湛不動,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圓含萬有,祂含藏凡塵所有山河大地,所有一切都含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所以講不變之體,那也稱呼如來藏性、如來藏;即本有真心,即是我們本來就有的真心;離有為、無為,離開有為也離開無為;能給有為無為作依,能給有為無為依賴,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寬廣。
因為我們很少研究很少接近,所以對佛性都比較生疏;佛性本體是不變的,後學時常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我們有玩過照相的人都了解按快門的一剎那鏡頭不能晃動,鏡頭一晃動洗出來的相片就模糊不清,可見我們佛性一樣也是如如不動;假如我們佛性是侷限在玄關,那我們整個頭時常在動,我們看到的景象一定都是模糊不清,可是不管我們頭動的再怎麼快,我們看到的景象都很清晰,這個就是跟我們講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因為佛性如如不動又沒有形相,所以不容易體會,那不容易體會我們都忽略,以為沒有佛性(就是不存在),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本體雖然沒有形相,可是我們可以用領悟的、用體會的知道祂存在,而且很確實的存在,那佛性的奧妙程度就是要深入的研究探討,我們只要能夠深入研究探討,佛性整個就都會呈現(佛性整個輪廓我們都會描繪出來),我們知道我們佛性以後,我們可以用心深入我們佛性,一深入佛性以後我們就可以走入佛性的本體,既然可以走入佛性的本體,這個是我們在凡塵遇到是最真最實在最美最好的,我們追求的方向是不會後悔的,所以很有價值的,凡塵只要落入現象都有生滅。
所以我們講太陽,太陽是燃燒之體,太陽既然會燃燒就會慢慢的、後來就會燒完了,沒有了,可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會沒有,祂不生不滅,超出所有因緣自然,永遠都存在,我們就是要用心來追求,我們愈追求自己就會愈篤定,篤定以後對凡塵的所有現象,我們就會看得比較淡、不會那麼在意,只要我們對形相了解,我們的煩惱就會減輕就會消失,因為煩惱都是從我們住相而來(住相才會煩惱),形相都是變化無常,所以就不用住,那不住相的話煩惱就沒有,沒有煩惱我們的心性就會走入清淨的境地,只要心性清淨就容易回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所以我們了解,我們被凡塵的造化引誘,引誘我們精神外放,精神外放以後我們自己已經願意當眾生,只要我們把精神都收回來(迴光返照,照見我們的佛性),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跟天地是同壽,比天地還長壽,所以要自己追求,不要投入凡塵,「凡塵」從文字來看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就是會污染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佛性的本體非常清淨,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沒有讓我們佛性有一刻的清淨,所以就紛紛擾擾,就塵勞一生、就這樣過了。
那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又造了很多業,既然有造了業,就有果報,就在因緣果報之中過生活,就沒有追求更上一層的心性本體,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我們了解,我們有非常寶貴的真心佛性,祂不生不滅永遠都存在,我們一定要用一點時間使佛性恢復祂本來原有的光明,原有的光明一發揮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回歸到我們的本位,本來每一個眾生都是佛,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就是因為我們的知見不正確,我們都用根塵相對的知見在凡塵生活,根塵相對的都是變化無常,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它的變化無常,既然我們知道了它是變化無常,就不用投入太多的心思在這一些凡塵的現象,只要我們回歸到不生不滅佛性,回來以後我們會知道有很深的法性讓我們去探討、去進入、去發揮,只要我們能夠證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就可以把佛性的大用(隨緣之用、功能作用)全部發揮,發揮出來非常理想,我們可以說都沒有把佛性的功能作用發揮出來。
假如我們肯用心在明心見性方面,只要我們心明(心透徹了解什麼是識心、什麼是真心),我們就會棄假歸真,把假的變化的都去掉了,然後歸到真,歸到我們真心就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已經就是了,我們在凡塵都是用妄心,我們把妄心都當成真心,所以這樣修了很久都沒有功效,那我們一了解以後,抓到我們不生不滅真心的根源,這樣來修就會修的很快樂,時時刻刻生活就在天堂一樣,我們凡人可以說都追求形相物質,形相物質都是不實在的,只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才可以稱為實相,實相沒有形相,那沒有形相的實相我們一定要用心來追求體會,只要我們肯用心追求體會,祂一定會呈現,呈現了以後,各位前賢,開始都一直鼓勵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在這一種狀態之下(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已經就會呈現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出來,已經呈現了以後,這個是一個剛入門入手的方法,那我們要使我們那個覺都沒有一點念頭,然後保持使覺性(佛性的本體)久一點,時間長久一點,只要時間一久了以後,我們那個很靈敏很奧妙的覺會產生般若妙智慧(就是從佛性本體生發般若、從佛性本體生發知覺性),從佛性生發的知覺性在我們生活實際體驗裡面叫做第六感,我們第六感特別靈敏,所以在「如是我聞」後面有一個前賢在問如何增加我們的敏感度,裡面有詳細說,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萬緣都放下然後一念不生,時間久了,久了以後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慢慢延伸一直到整個空間,所有空間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以這個空間就叫真空,佛性是有但沒有形相就叫妙有,所以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祂已經就呈現,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沒有從這個方向來努力,所以功效都沒有,第六感也沒有,靈敏度也沒有,那我們只要從我們佛性本體去發揮,我們敏感度愈來就愈增加,愈增加以後只要我們肯用心,一段長時間以後,真的還沒來的事情你會事先有徵兆、還沒到的事情你會事先知道,那個就是敏感度增加,我們到達時間又長一點,可以證悟到本性的話,那會對天地所有的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什麼都知道,因為整個天地就在我性分之中,我性分之中就在我知覺之中,所以就無所不知了,這個是我們性分之中具備的大用,功能大用祂本來就具備。
那我們為什麼現在都沒有,因為我們沒有努力去追求,沒有努力去認識,不認識不知道,甚至在用的時候都是用我們的識心(認識的心),認識的心是生滅的,它一直在變化,我們都是用變化的心在生活,這個樣子怎麼能夠進入佛性呢?就進不去佛性了,心不明性不知,這樣子的話我們渾渾噩噩一生很快就過去了,很枉費浪費我們一生,很快一生就過了,那我們能夠在凡塵出力能夠改變自己的時間都不長,都短短幾十年而已,我們要在這個短短幾十年之間一定要好好把握,努力的方向一定要確定:「就是追求明心見性、追求我們成仙作佛」,一定要有這個決心,一定可以做到。
我們研究了以後就知道不是很困難,而是我們要不要做,要做的話是很容易,只要我們把凡塵的萬緣放下了,我們一念不生,也不是說整天都這樣做,有空閒的時候再做就可以,做的時候一定是要有心、一定要專心專一,專一的做才會有功效,專一的做然後讓我們佛性本體呈現的時間久一點,久一點以後靈敏度就增加了,靈敏度增加以後自然般若妙智慧就產生,我們有般若妙智慧是佛性本體所生發的,不是我們有身體以後在凡塵所學的,我們凡塵所學的是聰明不是般若妙智慧,我們用聰明都是害我們,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被聰明耽誤),因為聰明的人就是不肯吃虧,都是要佔便宜,那會把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具備的浩然正氣都消耗掉用掉了,所以佔人家便宜絕對不是好事而是壞事,讓我們浩然正氣消失,我們之所頂天立地為人就是有浩然正氣,所以我們要培養我們很高尚的人格,自己要培養,所以不要佔人家便宜,不要耗去我們浩然正氣。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都是按照真理來行持,吃虧也沒關係,吃虧就是佔便宜,我們只要能吃虧一定浩然正氣在,我們人煙稠密的地方沒有浩然正氣還沒有關係,只要人煙稀少沒有浩然正氣真的是很危險。
前不久報紙刊登一個人去採竹筍,那是他時常在走的道路,他去採竹筍然後四天的時間走不出他採竹筍的區域,那個是很窄的地方,四天的時間他走不出來,各位知道那什麼原因嘛?我們年紀的大都會知道,那個叫「魔神仔(台語,就是魑魅魍魎)」,魑魅魍魎跟我們眾生沒有冤仇,可是魑魅魍魎很喜歡作弄我們眾生。後學小孩子時候魑魅魍魎很多,現在因為人口很多了,所以魑魅魍魎就變的很少,要到沒有人煙的地方魑魅魍魎才會呈現。之前後學時常講在埔里天元佛院後山有一個觀音瀑布,彰化裕毛屋(日本人開的百貨公司)招待職員去那邊看觀音瀑布,那有兩個職員就要找瀑布水源,就往上一直找,結果兩個人就失蹤了,當他們全部要回去的時候就缺少兩個人,那個時候他們就出來找但找不到,也請南投山難救難總隊幫忙找,山難救難總隊都用香腸族聯絡,所以他們平常都有工作,只要山上有事情了他們用香腸族聯絡,馬上就積聚一、兩百個人幫忙找人,結果這兩個小姐到第三天才找到,找到的時候因為有報案,所以就有記者跟著,小姐就跟找到他的人講,那一天晚上傍晚的時候,約有兩三百個人在找他們兩個人,那個時候他們兩個就一直在喊:「我們在這裡,我們兩個在這裡」,可是他們喊破喉嚨就是沒有人聽到,那麼多的人就是沒有聽到他們兩個人喊的聲音,各位知道什麼原因嘛?就是魑魅魍魎把他們兩個人整個都侷限在那個小地方裡面,不使他們的形象呈現、不使他們的聲音出來,把他們束在他們立身之地而已,他說(離救難人員)只有相差十公尺而已,各位前賢十公尺有多遠?我們邁開大步一步約一公尺,十公尺約十步而已,記者聽了說你不會自己走過來嘛?他說我就是走不過去啊,不然怎麼迷失在這裡,走過去我就走到山下去了就可以去搭遊覽車了,所以就是走不過去,我們如果沒有自己本身去經歷這一些事情,記者就說你講這樣我是要怎麼寫,這個讀者看到會相信嘛?一定是不相信的,那小姐說事實就是這樣。所以前不久(約半個月)報紙又刊登那位採竹筍,他就是走不出來,四天喔,是四天走不出他採竹筍的區域,就是走不出來,後學看到那個就想到以前在埔里那個事情,是一樣的。
我們了解為什麼魑魅魍魎要找你麻煩?就是你的本身都不累積善(你沒有善),然後你的佛性也沒有光明,你本身心地也不是說很好,那魑魅魍魎就要作弄你,那個就是沒有浩然正氣;假如我們有浩然正氣魑魅魍魎不會作弄你,甚至魑魅魍魎要保護你的安全,所以我們就知道浩然正氣的重要,以及我們日常累積善的重要,我們累積善不要記在腦海,只要我們不記在腦海的善,那個叫做殊勝的因緣,它會進入功德,所以我們說深植德本(我們種植我們德的根本),就是能夠坐在供桌上。假如我們都記得善,那個會變成福報,福報就是我們接受很好的果報,那接受以後,福報會用完,用完就沒了,就還要再去累積。所以我們修道就是幫助人行善,但不要記在腦海,把它拋入虛空,這樣就叫深植德本,這樣就進入我們性分之中,所以我們最重要就是在性分之中累積德本(累積道德的根本),不但浩然正氣有、善也有、德本也有,然後佛性也光明,都能夠發出光明,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可以做的是很多,只是我們都不朝這個方向來努力,都不做,所以我們就渾渾噩噩一生就過去了,很可惜,那我們現在有這個機緣上天大開普渡,我們又求道了,上天已經認定我們有成佛的資格,有成佛的資格但要看我們願不願意,自己願意的話我們自己努力,自己立定志向去做,就是不好的不但不做而且連想都不想,所有想出來都是利益眾生,都是幫助別人,而且又不落入跡象(沒有人家可以讚美的地方),好像老子所講的「建德如偷」,我們建立道德好像小偷,都不給人知道。
這樣的話我們這一生就很價值,整個人生就不同,最起碼自己的內心都是在天堂一樣,那個生活就是跟活菩薩沒有兩樣,都是一樣的,後學都一直鼓勵我們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本來都是佛,之所沒有成佛是我們做的行為不對了、我們見解不對了不正確了,然後才變成眾生、才在凡塵受苦;我們只要改變我們的心念,心念一改變,我們整個行為改變,整個周遭親朋好友也會受我們感化,他也會改變,所以就很理想,整個道就呈現在凡塵,這不是空話而是實際可以做的、可以到達的,不是很困難,看我們有沒有心去做,有心做都很容易,只怕我們無心,無心就沒辦法成就。
所以有一些說修道很困難的、有些說修道很容易的,困難跟容易跟我們每一個人的六道輪迴之中所作所為有關係,假如我們已經抽煙有煙癮、喝酒有酒癮,那要他戒菸戒酒他就會感覺很困難;假如我們原來都沒抽煙、也沒喝酒,那你要他戒菸戒酒他會說這個容易,這個我可以做到。很困難的就是自己塵垢已經沾惹的太厲害,就會覺得修道很困難;假如我們沾惹凡塵不深,對凡塵事都不投入,那我們來修性理心法就會很容易,一下子全部都進入了。
我們不管來源是三惡道也好、是已經修證的前賢來也好都沒關係,只要在這一生之中我們努力,一世修就可以一世成,絕對可以成,只要看我們有沒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了,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我們就一定可以成就,絕對可以的,沒有做不到的事,就怕我們不想做,不想做就沒辦法。所以要先了解真理,真理透徹了解了,知道我們佛性狀態,知道怎麼做怎麼修了,我們就按照正確的方向去做,努力的做,不管祂修的成不成都不要去在意,性分之中一定會有,修了以後絕對就在我們佛性之中,所以這一段文殊菩薩講的,我們倒是要用一點心。
我們已經講兩個禮拜的耳根圓通,CD都有送到這邊來,一個禮拜有兩片CD,兩個禮拜就有四片CD,一定要拿回去一直聽,反覆的熟悉的聽,聞薰聞修,我們一直在聞,在聞的時候就已經在修了,「在聞、在了解真理」我們就已經在恢復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要我們這樣一直進入一直進入,自然我們佛性的佛因就已經種了,佛因既然種了,佛的果報一定會呈現,所以一定要自己種佛因,佛因都不種的話,當然我們佛的果位果報就不會呈現,所以要自己努力的,這個都是要自己努力的,講只是給我們幫助、一個參考,做才是重要,了解真理才去做。
所以有一些前賢都會講「不用聽啦,做就好」,各位前賢那不同喔,你真理不了解,「做就好」就會愈做我們業障愈多,這樣就不好了,所以我們要了解,要做就要符合真理,做出來都跟真理相應都符合,這樣做才真正的功不唐捐(不會做了都沒用)。
所以我們佛性本體是不變,不變之體不會變化,可是佛性可以隨緣之用(就是有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我們凡塵最喜歡的就是神通,神通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佛性本身就有這個神通,只要我們肯用心,大概在十二年至十五年就會呈現,就可以遊戲神通,全部用神通在凡塵都可以用,把整個隨緣之用都用出來,可是我們追求的時候不要追求神通,我們追求本體(追求不變之體),不變之體重要,隨緣之用等到我們不變之體都透徹了,自然會有隨緣之用(功能作用的神通全部都會呈現),那我們在修的過程也會有功效出來,因為在北部也都有前賢修到都有功效,比如今天有某某朋友會來,還沒到他會事先都知道,那個就是靈敏度增加(第六感靈敏度),就是佛性本體今天會遇到誰、今天有什麼事情都會事先知道,可是後學不去推廣這個,推廣的都是按照真理,真理是非常的平凡、平淡、平實、平常,都是一般我們看到的,最簡單的就有最高的佛理,我們說奇奇怪怪,好像穿奇裝異服,那個都不是道,那個都是暫時顯現就不見了,那個不會長久,我們這個是常住真心,祂是永遠在,我們追求就是要追求這個,祂永遠在不會變化的,這個才是我們要追求,所以我們佛性是不變之體,可以隨緣之用,我們先把不變之體修證以後,隨緣之用就會呈現。
從寂而照,寂就是不變之體,照是隨緣之用,所以佛性本體可以有不變之體、可以有隨緣之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就是我們本來面目。
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照而寂。
圓澄謂覺海雖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即是隨緣常不變,祂隨緣可是本體還是常不變,不像我們凡人不認識本體,然後把隨緣之用當成本體,所以就沒有辦法又回到佛性本體的不變回來,前面是寂而照、這邊是照而寂都是在佛性功能作用之中沒有離開的。
元妙,本來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對上澄圓,即元妙義,圓澄即元明義。
元妙,就是本來自妙,不由造作,本來就很妙,不是我們有為、不是我們去做作的;元明,就是本來自明,本來就很光明;不假功用,不藉著我們有為的那一些作法,都不用藉著,祂本來就很光明;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只要我們一念不生,祂那個元妙元明全部都具足,法爾具足就是講元妙元明,本身就是這樣,本來就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元妙裡面就有元明,很光明的;對上澄圓,澄圓就是講元妙,圓澄就是講元明,澄圓講不變之體,圓澄講隨緣之用。聽懂嘛?比較深一點,常聽就會習慣,習慣以後再講到澄圓、圓澄就會知道不變之體、隨緣之用。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此二句即是最初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元明,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毫無一物,今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照性即本體所發,以所照之妄境既立,真照之性遂亡,即所謂有相當情無相即隱,如迷雲起,必障蔽於慧日,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這個就很重要;此二句即是最初根本不覺,就是不覺,但我們不知道,不覺就是無明,覺就是佛性本體,我們在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不覺,所以起心動念,各位有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的時後有沒有覺?(沒有),就是不覺才起心動念,我們覺就不會有起心動念,所以我們這邊發明要合中,既不合上也不合下要合中,合中就是要覺,不能不覺,你不覺就沒有中了,中就是道之本體,道之本體就是覺,你時時刻刻都覺叫做合中,所以二六時中很重要,我們都在覺之中沒有不覺,不覺是無明,無明我們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念頭就是業,已經就造業,我們都不知道起心動念就造業,以為行為才叫造業,不知道起心動念就已經是,我們就是因為一念無明生三細,有業相、轉相、現相才落入凡塵受苦,本來是只有一點點不覺,可是我們進入凡塵以後,覺就愈來愈少,不覺就愈來愈多,所以整天之中大概只有剩下二十四秒覺,一整天有二十四個小時,我們的覺大概剩下二十四秒,這樣多不多?(不多),我們慢慢把祂推廣,進入到二十四分覺,進入到最後最少也要四個小時覺,到最後一半,半天睡覺不覺,半天不睡覺要覺,就是不要起心動念,沒有念頭就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狀態之下,那個叫覺,沒有不覺,這個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們不願意做,我們不願意去保持那個覺,就是認為頭腦生出來了,要讓它有用就要想念頭,有前賢這樣講,既然我們有頭腦了,就要讓它有用,用了就要起心動念,這樣好不好?(不好),我們造了業自己受苦,受苦的時候誰要來救我們?我們自己要自己救,那自己怎麼救?不要起念頭,我們不受苦就不要起念頭,不起念頭就不受苦,我們起念頭就是要受苦。
所以根本不覺,就是因為元明照生所,元明(佛性本來光明),現在我們要把佛性加明,就是佛性已經都不光明了,我們要把光明加進去,只有這一個念頭就讓我們一直六道輪迴,所以佛性加不得東西(不能加東西進去),所以我們說我現在佛性都不光明,我要把佛性加的很光明,一加進去就叫無明,這個觀念我們有時候會想不出來,怎麼會這樣?「把祂加的讓祂光明不是很好嘛」,不行喔,為什麼?我們一加明進去了,你記得加的時候祂很光明,若你久了疲倦了忘了加明,祂就變成黑暗,是不是有時候光明、有時候黑暗,本來祂是不生不滅的,被我們這一加祂就變成生滅,所以佛性本體加不得東西,只要你認識祂就可以,你認識了就好。
所以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因為懷讓禪師見六祖的時候,六祖就用禪機來問他:「甚麼物恁麼來?」(你的佛性是什麼東西,那你的佛性是怎麼到這裡來,這是講禪機);懷讓聽到這一句話以後,不是像六祖壇經記載,而是回去八年的時間,把凡塵所有的東西拿來跟佛性比對:「我佛是這個東西比對,不對,不對再拿別的東西,把凡塵所有的東西都拿來跟佛性比對」,經過八年,八年以後所有東西都被他比對了,然後才來見六祖,六祖再問懷讓你領悟出來沒有,懷讓說已經領悟了「說似一物即不中」,這一句話是經過八年的時間去實際體悟,不像我們看六祖壇經一下子就過去了,這個典故記載在五燈會元,不是後學發明的,是五燈會元裡面有記載,後學有看到「啊,是這樣子的,原來不是一下子他就能夠直接對答」,不是喔,那六祖聽到說「說似一物即不中」,已經把佛性的狀態輪廓描繪,六祖說有一點味道了,所以六祖才問第二句話:「還可修證否?」(說似一物即不中的這個佛性,像什麼都不對,那可以修嘛?)懷讓才講「修證即不無」,為什麼要修證?因為我們落入六道輪迴太久,那個習性都不是佛性本體了,所以修證即不無,要修證,可是佛性本體「污染即不得」,你要把佛性本體染汙,你染不得,為什麼?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你要在虛空彩繪,你彩繪不來的,為什麼?因為彩不著,虛空不染顏色,你染不著,所以染汙即不得。
那六祖一聽以後說「祇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這個一個不染汙就是所有的佛要護持的東西,就是這個佛性本體染汙不得的這個,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這就是印可(就是說你的領悟完全正確)。
所以元明一照,你還要再加入我們佛性本體讓祂光明,這下糟糕了,本來祂會發揮光明的,因為你這一加,生所(生出有能有所),你能加的時候祂光明,能加所加的時候祂有不一樣,你若忘記呢?你若做的很疲倦呢?祂就變生滅了,本來是不生不滅,可是被你這樣一加有為就變成生滅,是很細膩的,我們研究要了解這個很微細的地方要全部都了解,了解以後我們做就正確,作法正確我們就可以回歸真的到自己的本位,每一個眾生都是佛,因為認知錯誤了才沒有成佛,我們要把不正確的這一些認知去掉。
那最讓我們迷惑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六根對六塵」,我們都把它當成實實在在(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把它當成實在),最大的毛病就在這裡,這個就叫邪見,講好聽叫我見(我所看見的),我的眼睛對著色相產生的念頭,我們都把它當成真的,我實在看見的啊,實在看到都是真的嘛?是不是真的?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實在看見,比如我們很近看一個人時候,那個人就很高大;如果這個人若站在很遠的地方,那我們看到這個人就很矮小,所以看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就了解它的奧妙就是這個樣子,一樣是一個人,一樣是一個形相,為什麼在你的眼前形相就很大,在你很遠的地方形相就變得很小,為什麼?我們會說自然啊,自然就是道。我們要了解凡塵有很多我們都沒有細心的、真心的去探討去追求,所以真正的答案沒有出來,這個叫做假相。凡塵只要落入我們看得到的都叫假相、叫虛相、叫幻相,我們追求是實相(實相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實相甚深(很深很難進入),可是我們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就可以進入實相。
所以我們每一個都有實相,可是我們每一個都不認識祂,也不追求祂,我們都追求幻相,凡塵的假相我們很努力追求很在意,對自己的實相都不管祂不追求,這個叫顛倒,佛都講講我們眾生顛倒,應該追求的都不追求,不要追求的我們都很努力在追求。
所以後學都時常講,尤其坤道買化妝品是很貴的,然後白天就一直擦一直化妝,後學搭車一定時常可以看到小鏡子一拿出來就在臉上一直化妝,晚上睡覺要洗掉,那些錢不都浪費了嘛,買那麼貴的東西擦一擦還洗掉,那不要洗明天就不用擦了?後學說年歲一大了,大家的臉都變成一樣,尤其坤道年歲大了,大家的臉看起來都一樣,所以不用化妝,早上起來毛巾洗一洗就好了,最漂亮的素顏最好看的,以真面目跟人相對最好的,可能後學LKK,看起來都看成像一些妖怪,好好的人不做做妖怪,像不像山妖水怪?睫毛裝得很長,指甲又裝珠,真的Lkk了,看不習慣,那現在的穿著好像布袋戲裝,一層一層約四、五層疊起來,看一看不知道是好看在哪裡,後學看不出來,你若一端莊了,讓人看了都舒服,不是很貴的衣服,就是讓人看了很舒服穿的很好看很端莊,這樣就好了,當人嘛你為什麼要當山妖水怪,當人不是很好嘛。所以我們在凡塵要正式的追求明心見性,這個是最重要的。
所以本來是很光明,但只要我們加明到佛性本體進去,那個就叫無明(不覺),是最初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明,我們最難去掉的就是獨頭生相無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就是我們把佛性本體要加進去光明,這個叫做一念無明(獨頭生相無明);元明,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元就是本來,本來祂很光明,我們不要再加有為的做法進去照見我們的佛性,不要妄用(妄生照用),祂就是本明;毫無一物,全部都沒有;今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就是錯誤的做法;生所,生出能所;能所一立了,所立照性亡,照性就沒有了,我們佛性本體的光明照性就消失了;照性即本體所發,我們佛性本體會發出光明,現在被我們加明,佛性本體的照性就不見了;以所照之妄境既立,真照之性遂亡,真性裡面本來發出光明就消失了不見了,所以你看我們人有沒有多此一舉,本來不用的,但我們都要讓祂光明,結果這一加就六道輪迴了;即所謂有相當情無相即隱,有形有相要作主,無形無相的就退隱,所以我們佛性本體修養很好,只要我們六根跟佛性本體爭,佛性本體一定退位,一定不會跟六根爭,所以我們不要讓六根當家。
各位前賢現在生活之中是六根當家還是佛性當家?還六根在當家啊,這麼不聽話啊,要慢慢轉移讓佛性來當家,佛性當家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所以我們不能讓感官六根來當家,六根是婢女跟奴才,我們可以用但不能讓六根當主人。如迷雲起,必障蔽於慧日,慧日就是智慧的太陽(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然後迷雲起(雲一起來的話)就把慧日障避(就是不讓祂呈現,已經看不見了)。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已經轉了,就變無明了。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此言從真起妄,妄成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相)
文殊菩薩又講「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因為我們迷了進入妄,不是在真 理世界、不在佛性本體,所以迷妄才有我們有看到的這個虛空,依這個虛空才立世界;想澄成國土,我們的念頭(想),變成想久了以後,想澄就變成國土,所以我們的國土是從我們念頭生發的(我們住的國土就是我們念頭生發);知覺乃眾生,所以有世界、有國土、有眾生,知覺就是眾生。這一段文殊菩薩是講從真起妄,本來是真(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是我們現在因為有念頭,有要想把佛性加光明,所以妄成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相。
空生大覺,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虛空生於大覺心中,僅如海之一漚發現而已,以覺心,喻之如海,虛空喻之如漚,漚滅空本無,虛空本無所有,況復空中,諸三有世間)
文殊菩薩講「空生大覺」,空就在我們大覺之中產生,各位前賢這個虛空世界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的,我們世界的空在我們佛性之中就好像好一漚發(如海一漚發),漚就是海浪引起來的泡泡,所以一個海浪引起來的泡泡就是空,所以空很小,我們看空很大,可是在文殊菩薩講出來我們的大覺(我們佛性本體)才叫大,佛性本體可以產生虛空,從虛空產生世界,從世界產生眾生,從眾生產生業果,造了業要受苦,這個世界是從我們覺性之中生發出來;有漏微塵國,有漏(就是有煩惱的),一個國就好像一粒微塵;皆依空所生,這麼多的微塵國、這麼多的國,一粒微塵一個國家,都是按照這個空所產生的;漚滅空本無,海浪引起來的泡泡一消滅以後,空本來就無;況復諸三有,漚一消滅了空都沒有,就是因為有這個空才有三有,三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從空來的,空是從我們佛性本體來的。我們佛性本體大不大?非常大,可是我們都沒有去研究不知道,不知道佛性本體這麼大這麼廣泛,連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在佛性之中是很小的一個單位。
所以虛空生於大覺心中,僅如海之一漚發現而已,以覺心,喻之如海,虛空喻之如漚(海浪引起的泡泡),漚滅空本無(漚滅空就沒有),虛空本無所有,況復空中,諸三有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叫做三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東西南北,空間時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用對方法,但修一日,可當數劫,用不對方法,雖修數劫,不及一日)。
文殊菩薩又講「歸元性無二」,我們歸到本來,佛性都一樣沒有兩個,可是方便有多門,我們修持的方便、修持的方法有非常多的法門可以修持;聖性無不通,一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不管用什麼法門來修,都可以通達,可以到達,只是時間方法不一樣。所以文殊菩薩就講順逆皆方便,不管是順修還是逆修都是方便法門;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文殊菩薩說我們末世的眾生,初心要進入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我們要進入正定快跟慢不同(裡面修持方法不同),用對方法,但修一日,可當數劫,一劫就很久了,我們若修對一天,就修好幾劫的時間來比喻;用不對方法,雖修數劫,不及一日,雖然修很久,修好幾生好幾世,幾生幾世都在修但是都沒有工夫出來,那個就是修的內容不同。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說法不滯)觀世音(尋聲救苦)、梵音(音性無著)海潮音(應不失時)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文殊菩薩就講我今白世尊(像釋迦牟尼佛表白),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這個佛出現在娑婆世界,要來教導娑婆世界的眾生,此方真教體(真正能夠進入讓眾生得到利益),清淨在音聞,就是能夠從音聞進入,音聞就是很容易修持;欲取三摩提,我們要走入正定,三摩提、三摩地就是正定。我們看到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個都叫正定,可是三個內容都不一樣,奢摩他著重在領悟真理;三摩提著重在實際觀照;禪那著重在功效,就是已經有功效呈現;所以三個翻譯成中文都叫正定,可是內容都不一樣,用三摩提就是實際的觀照(實踐實際的在做);實以聞中入,我們要進入三摩地(進入正定),從聞性之中進入;離苦得解脫,我們就可以離苦得到解脫,從聞性一進入以後,就可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就是觀世音的修持方法很殊勝很好;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這個在講觀世音菩薩就是恆沙劫中,進入微塵佛國,得到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觀世音菩薩沒有畏懼的心布施給眾生,就是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得到快樂;妙音就是說法不滯,講出來法都不會阻塞;觀世音就是尋聲救苦;梵音就是音的性無著(不會著於音性);海潮音就是應不失時,就是剛好我們缺水的時候下大雨(應就是剛好)。救世悉安寧,能夠救我們凡塵都能夠得到安寧;出世獲常住,能夠離開苦海,得到常住真心呈現。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我今啟如來,文殊菩薩啟稟如來;如觀音所說,好像觀世音所說的修持法門耳根圓通;譬如人靜居,就好像我們人在家裡面靜靜的居住;十方俱擊鼓,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全部都在打鼓;十處一時聞,十方打鼓的聲音我們同時聽到;此則「圓」真實,像我們上上禮拜講耳根圓通的時候,這邊剛好滂沱大雨,我們都聽到,整個都在下雨,圓;目非觀障外,眼睛有一點障,我們眼睛被一張紙遮住了,我們就看不到遮住的外面,所以目會觀障外;口鼻亦復然,嘴巴鼻子也是這樣,一點點障礙就把我們的性隔離了,沒有像聞性那麼通達;身以合方知,我們身根要合才會知道,所以知覺性沒有像聞性那麼圓;心念紛無緒,就是我們念頭一念接一念沒有頭緒,這個是在講這一些修持法門都不容易,用目、用口鼻、用身、用心都不容易,那用耳根就很殊勝;隔垣聽音响,遐邇俱可聞,我們隔了牆壁來聽這個音响,遠近全部都可以聽到,五根所不齊,把耳朵除掉以後,剩下眼、口、鼻、身、意所不齊,沒辦法跟聞性相同;是則「通」真實,所以前面一個圓,下面一個通,圓通。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音聲性動靜,音聲的性,動就是有聲,靜就是沒有聲音,音的性裡面自然有動靜;聞中為有無,我們聞性之中有聲音動的時候叫有,沒有聲音叫無;無聲號無聞,沒有聲音我們講沒有聞(就是沒有聽到);非實聞無性,不是我們聞性沒有;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聲音沒有的時候,我們聞性沒有滅;聲音有的時候,我們聞性沒有生,所以聞性沒有生滅,就是要我們體會我們的聞性沒有生滅,可是聲塵有生滅,所以我們做耳根圓通的時候就是要用聞性,那聞性沒有生滅,我們就是要體會沒有生滅的聞性,聲音有聲有滅就讓它生讓它滅,不要去在意;生滅二圓離,生也遠離、滅也遠離,就是有聲音我們也遠離,沒有聲音也遠離,就是不管它,有聲沒聲都不在意,是則「常」真實,所以我們追求就是三個字圓、通、常,圓通常這三個在聞性之中都可以呈現,圓,整個圓圈東西南北我們都可以聽到;通,我們隔了牆壁一樣可以聽到;常,常住,有聲音也聽到、沒有聲音也聽到;所以圓通常,文殊菩薩把這個整個殊勝的地方都點明。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即聞性本體)觀(即聞性照用)出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就是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在夢想(作夢的時候),不是聞性沒有,一樣有,所以覺觀出思惟,覺就是聞性本體,觀就是聞性的照用,所以覺觀出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心不能及,我們的身心到達不了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可以在生活之中體會,就是我們晚上睡覺,當我們已經睡著覺了,這個時候有朋有來找,家人到寢室來叫「某某人起來,有人要來找你」,他不要碰到我們的身體(就是身沒有碰到),然後我們已經睡著覺(心也沒有在想念),然後我們聽到家人叫的時候,我們就醒過來就起床,有沒有?(有),若是年紀輕就叫不醒,年紀輕的他在睡覺,把他抬去水裡面他都還在睡覺,他的佛性就比較…,因為出生了以後陰比較濃,陽比較少,所以睡覺的時候都昏昏沉沉,我們到青年、壯年以後,陰跟陽大概一半一半,所以睡覺的時候,我們身體在睡覺,心也沒有在想念,所以身、心都沒有到達佛性本體,這個時候家人叫我們沒有碰到我們的身體,然後我們的心在睡覺也沒有想,就是身心都沒有,可是一叫我們就起來,各位了解嘛,那個是什麼?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個聞性就是佛性本體,人家叫我們,我們就醒過來,就起來應對,有沒有那個經驗?(有),所以我們就可以體會「覺觀出思惟」,覺=佛性本體,觀=佛性的照用(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佛性的本體、佛性的功能作用都超出我們身、超出我們的心。
在「如是我聞」或是「張拙悟道偈」後學有講到「盲者有見」。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盲者(眼睛瞎的人)有見」,阿難說盲者沒有眼睛怎麼會看到,佛就講盲人見到的黑暗跟我們明眼人處在暗室所見到的黑暗一不一樣?是一樣的,都是黑漆漆的都看不見,你在暗室裡面伸手不見五指,暗都一樣,所以盲人有見跟我們明眼人的見,我們都以為是眼睛看見,所以佛就講,醫生給盲人眼角膜,盲人就可以看見,這個叫眼睛看見;然後明眼的人在暗室,我們開燈以後,他一樣看見,佛就講那個是燈見,因為開燈以後才看見,不是眼睛看見,所以叫做燈見。我們一般都不會這樣去想,佛講出來我們要了解到,眼睛可以顯色(眼睛就顯現形相),燈一樣是顯現形相。
我們的佛性是脫根、脫塵,脫根就是不要有眼睛你一樣有見,脫離我們的六根;脫塵就是你不要看塵境,你一樣有見,就是盲人看到的黑暗,盲人看到的黑暗不用六塵他不用六塵,他一樣有見(就是看到黑暗)。
所以我們的佛性在的時候,是我們佛性在看,不是眼睛在看,可是我們都錯覺認為是眼睛在看(沒有用佛性),我們進入真理裡面,全部都是佛性在作用。
所以天眼第一的阿那律,阿那律就是每一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阿那律就開始打瞌睡,然後釋迦牟尼佛講完阿那律就清醒,每一次都這樣,所以佛就罵阿那律螺螄蚌蛤類(海底裡面的生物),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傷心到一直哭,然後七天不睡覺,我們眼睛以睡為食(睡覺就是眼睛在吃飯的時候),我們若七天不睡覺,眼睛就瞎了,佛就教阿那律看不用眼睛看而用佛性看,所以阿那律就能夠看所有凡塵的景象,就好像看他手中拿的水果。這個又是超越我們凡塵的認知,所以我們又會覺得不一樣了,我們平常就是少研究,好像在「如是我聞」有講我們佛性「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離緣獨立」,有看的話就會看到,沒看就不知道在講什麼?所以要有心追求,有心追求你可以把它延伸,延伸以後原來佛性是「脫根(脫離我們六根)、脫塵(脫離六塵)、離身(離開身體)、離境(離開凡塵的景象)、離緣獨立(離開所有的緣獨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麼殊勝的我們都不知道,這麼殊勝的要認識要啟發出來。所以這邊文殊菩薩就講覺觀出思惟(超出我們的思惟),身心不能及(身心都達不到佛行本體)。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用聲論能夠宣明佛法;眾生迷本聞,眾生迷昧了我們的根本、迷昧我們的聞性,我們都把祂用錯地方了,我們不用聞性,我們都用聞,聞就是我們聽到聲音加入我們心意識,就是加入我們自己的情緒,自己喜歡討厭都全部加入,所以叫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我們追尋著聲音,所以才流轉六道,就是追著聲音,聲音好我們就很喜歡,聲音不好我們就很討厭,喜歡就取、討厭就捨,有取捨就造業。
所以文殊菩薩就講,阿難從強記不免落邪思,阿難的聞性只要聽過一次就會記得,所以阿難的聞性很好,記性很強,十方諸佛講的法阿難都知道,所以我們看的佛經都是集結的時候阿難講的,我們也是要感謝阿難有那種功能。豈非隨所淪,就是隨著我們追尋凡塵的生滅,然後又落入生滅六道輪迴;旋流獲無妄,假如我們能夠旋轉,我們不出流去緣塵,而入流照性。我們出流(精神放出去了)就跟凡塵攀緣,我們入流(把精神迴光返照收回來)就照見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本性),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聞性)持佛(所說)佛(的佛法),何不自聞聞(用聞根聞自己的聞性),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因緣、妄),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修證、真、無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文殊: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就是把佛的威力又發揮;宣說金剛王,金剛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都有、每一個眾生都有金剛王;如幻不思議,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奧妙,怎麼樣去想去講都沒辦法把祂描繪的出來。
佛母真三昧,佛的母親,真正的正定就是從我們聞性進入;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一粒微塵一位佛,所有佛成佛的法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我們凡塵的欲望(想要的心,漏就是煩惱),我們不把欲漏先除掉的話,蓄聞成過誤(就是聽的太多,記的太多就會變成過錯,耽誤我們自己);將聞持佛佛,將聞就是將我們的聞性,來受持佛所說的佛法;就是將我們的聞性來受持佛所說的佛法;何不自聞聞,我們為什麼不用我們自己的聞性來聞自己,就是用我們的聞根來聞自己的聞性,(自聞聞,自己反聞自性);聞非自然生,聞不是自然產生的;因聲有名字,因為聲音才有名字,就是因緣(妄),因為有聲音,聲音的產生就是因緣際會,因緣際會才有聲音,有聲音裡面才有這個名字。
旋聞與聲脫,我們旋轉我們的聞性跟聲音脫離,就是不要進入生滅的聲塵裡面;能脫欲誰名,能脫離的這個名稱要怎麼樣來說,就說不出來了,就是我們修證了、真了,已經回到聞性了,就沒有名稱,無名;一根既返源,我們只要耳根還源;六根成解脫,修一根就可以,不用六根全部修持。
見聞如幻翳,我們在凡塵所見到的、所聽到的,都好像幻翳(就是假的、幻相不真,翳就是眼睛有毛病,眼睛生病,看的都不正確);三界若空華,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若空華就是好像空中的花,都不實在的;聞復翳根除,我們的聞性恢復了,眼睛的毛病(翳根)除掉了;塵銷覺圓淨,凡塵已經都被我們修持、我們已經修到塵垢都沒有了叫塵銷,凡塵都消除了,覺(佛性本體)就圓滿清淨;淨極光通達,我們清淨到極點,佛性本體發出光明,光明就通達,整個宇宙都被我們佛性照亮;寂照含虛空,寂不變之體,照隨緣之用,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跟佛性的隨緣之用,包含整個虛空;却來觀世間,這個時候我們來觀凡塵;猶如夢中事,就是好像我們睡覺的時候做夢,夢中裡面的事我們一醒過來,就知道那個都是假的、不真,凡塵一切都是假;摩登伽在夢,引誘阿難要跟阿難作愛的摩登伽就在夢中的人;誰能留汝形,你的形相什麼人能夠把你留的住;如世巧幻師,好像我們凡塵有巧幻師;幻作諸男女,就是變幻很多的男女出來;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雖然見到諸根(我們六根都在動),要用我們佛性本體(一機)來抽(就是能讓所有的諸根動);息機歸寂然,假如我們已經不抽(不動它)了,就息機歸寂然(就歸到不變之體跟隨緣之用了)
諸幻成無性,所有的幻、凡塵的現象,都是假的(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六根也一樣,六根沒有本性,我們六根沒有佛性本體的話,六根沒有作用,所以有作用都是佛性本體;元依一精明,就是依照一精明(一精明就是佛性本體)。
因為篇幅不夠,所以最後就把「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就是旋轉我們聞性之中那個關鍵聞機,來反聞(迴光返照)我們的自性,就是入流照性;所以文殊菩薩有講「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文殊菩薩說我也是從耳根圓通修證的,不只有是觀世音菩薩這樣修。所以很多修證的諸佛也都是從耳根圓通修持。
所以我們特地的把耳根圓通宣講,之前講一次大家都聽不懂,所以後學還是不死心還是再說,再說了以後就比較有一點印象,雖然還不是很透徹的了解,不過已經有一點點概念,因為我們有錄下來,各位可以拿CD反覆聽,只要聽熟了就一定會做,會做了一定就有工夫,所以最重要還是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先啟發佛性本體,認識了以後,才把我們佛性本體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佛性本體,所以就不叫頑空叫真空,然後佛性本體是有,有沒有形相叫妙有,真空妙有就在我們虛空之中,我們整個生活就不同了,整個虛空都是真空妙有。
◎傳心法要
我們是藉著六祖生活背景,來講六祖那個朝代修持的方法,所以重點還是我們要以六祖修持的精神:「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不是說為什麼不把六祖壇經先講完以後再來講這一些,因為我們講完了以後,背景不同,我們心思心態也不同,心思心態不同我們還要立一個名稱來說,就不那麼圓滿,我們藉著六祖的背景,來講六祖那個朝代的修持。懷讓是六祖的徒弟,懷讓渡馬道一(七祖),馬道一渡懷海禪師,懷海禪師渡希運禪師,又連續下來,他們就是一脈相傳,也是屬於六祖的嫡孫(徒孫),所以我們講希運禪師的傳心法要,因為這一篇講的很殊勝,也要我們有程度以後再說,我們現在又聽了這麼久,大概各位領悟也稍微都提昇了,所以講也都會了解。
希運禪師也叫斷際禪師(他的另外一個名稱)。我們了解,懷海禪師、智藏禪師、普願禪師他們三個人同時去拜馬道一(七祖),可是希運禪師是懷海禪師的徒弟。
曹溪六祖之嫡孫,百丈之子,西堂,南泉之姪(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虔州西堂智藏禪師,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同號入室馬祖)
希運禪師是懷海禪師的徒弟,西堂智藏禪師、南泉普願禪師是希運禪師的師叔、師伯。三人(懷海禪師、智藏禪師、普願禪師)同時拜七祖。
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於虛空,照耀靜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動念則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覩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予(唐宣宗之相國裴休)迎至州,憩龍興寺,日夕問道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請長老法眾,問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何如,記述其每段精華。
【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希運禪師領悟的很深,就是最上乘的離開文字那種修持方法。
【唯傳一心,更無別法】他就是傳心;不講別的方法,就只有傳一心。
【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好像太陽在空中。
【昇於虛空,照耀靜無纖埃】一點點塵都沒有。
【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我們能夠證悟,沒有新、沒有舊,沒有淺深。
【說之者,不立義解】就是不從義理去了解而建立。(從如是我聞)
【不立宗主,不開戶牖】就是自己不開立門戶。
【直下便是,動念則乖】只要起心動念就離開本體了,不是真心了。
【故其言簡】言語很簡單。
【其理直,其道峻】道理很直接。道很高峻(就是不跟凡俗、通俗一樣)。
【其行孤】就是你若聽的懂,我就來。「中道而立,能者從之」,不會說你聽不懂,我降低一點、講淺一點給你聽,不會這樣,就是你自己要自己努力,拉自己上來。
【四方學徒,望山而趨】就是聽到他那麼殊勝的教法,都趕到那邊去。
【往來海眾常千餘人】就是非常多的人想去追求。就是因為那個朝要修道的人很多,所以後學特別把這一段抄錄下來。這個是在五燈會元以及景德傳燈錄裡面有記載他們修持的過程。
【予(唐宣宗之相國裴休)迎至州,憩龍興寺】這個寫序文的就是唐宣宗的相國裴休,至州是一個地方,讓希運禪師住在龍興寺。
【日夕問道受法】就是有比較長的時間來問道,來接受佛法。
【退而紀之】宰相裴休退休下來,就把他所聽到的就記錄下來。所以這個很有心,可是那個時候他還不敢傳。
【十得一二】很謙虛,說十分之中他只有得到一二分而已。
【佩為心印,不敢發揚】喔,說這個這麼好,很重視它。不敢把它發揚出來。
【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就是怕不見了,因為我們中國人盎肚(台語,掩蓋起來意思),他怕說我若不傳出來,就會不見,所以才把它傳出來。
【請長老法眾,問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何如】就是聽的人有很多,請一些長老法眾,問說我寫出來跟我們大家聽到的有沒有相同。
【記述其每段精華】都是一段一段。我們把比較好的記載下來,有圈一個圓圈的地方就是一段。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超過一切的限量、超過一切的名言、超過一切的蹤跡、超過一切的對待。當下當體便是。
【動念即乖】動念就錯了。
【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虛空沒有邊際,也不可測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這一心就已經是佛。
【佛與眾生更無別異】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但是眾生著相,外求轉失】我們著了形相,向外面去追求,所以失掉了我們一心,就失掉佛了。
【使佛覓佛,將心捉心】我們本來就是佛,還要再去找佛,這個就是頭上安頭了;我們這個已經就是真心了,然後我們還在捉心。
【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管再怎麼久、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
【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只要我們息念(把所有念頭都息滅),所有的慮(考慮)都忘掉,那佛就顯現在眼前。
是不是不一樣了,各位前賢我們看了這一段有沒有不一樣了?所以在講真心之前,我們又要強調,他所講的心不是我們根塵相對的識心,是我們佛性發揮出來的真心,那個心就是佛,所以在講一心就是這個。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眾生即是佛,佛即是心,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淨明,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則真佛,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照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後,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景,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與眾生,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此人作此解,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即是著相之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少法可得,即是佛;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我們本來都具足,不用借著外面我們修持然後添加。
【遇緣即施,緣息即寂】遇到因緣我們就布施;息掉所有因緣我們就進入寂(如如不動)。
【若不決定信此,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全部都已經不對。
【此心淨明】這個很清淨很光明。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舉心動念就跟我們的法體(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已經著相。
【無始來無著相佛】無始以來沒有著相的佛。所以著相不會成佛,我們要成佛一定不能著相。
【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就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那個次第。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則真佛】就是領悟我們一心(就是即心即佛),就是真正的佛。
【無雜無壞】沒有參雜也不會壞。
【如大日輪,照四天下】照整個四天下。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
【日照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後,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景】這個明暗有變化,可是佛性沒有變化。
【虛空之性,廓然不變】如如不動的。
【佛與眾生,心亦如此】心也是這個樣子。
【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一點點微塵都沒有,一點點少法都沒有。
【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不領悟這個心體。
【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我們在心上又生心,要向外求佛。
【皆是惡法,非菩提道】這個法不對,不是覺悟之道。各位聽了以後有什麼感想?是不是很高超?就講佛性本體。
◎剩下約13分鐘,課後問答。
【問】:老師辦道時有五通仙人求道,為求漏盡通,求道後為何五通會全部消失?還有還有...
劉講師答:一個一個來好了這個過去心不可有,後學不是講過嗎?我們過去心有、未來心、現在心有我們被三世攝受,三世攝受我們要六道輪迴,那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三心沒有,沒有四相,三心四相沒有呈現的跟佛都一樣,沒有差別了全部佛性都呈現,所以那個張拙悟道偈這個一念不生全體現,全體的佛性都呈現。
所以我們了解到外道修持他能夠修到五通,第六個那個漏盡通一定要了解真理,就是山河大地是我們佛性呈現,那個才能進入漏盡通,所以外道就會把心就在身上,身外都是講另外凡塵的景象,凡塵的景象他不把它歸略心內,所以六通的漏盡就永遠不通啦!我們要知道說所有的山河大地都是虛幻顯現,都是假的,是我們的真心性分裡面含藏在如來藏裡面,我們性分裡面呈現的,所以這個都是心內不是心外,假如說我們已經領悟所有的萬象都是心內,才有辦法漏盡通,漏盡通才成佛啦!所以你要漏盡通就是要從真理入手,了解凡塵所有的萬象萬事都是我們性分,都是真心佛性,所以我們剛才有講文殊菩薩講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這個空在我們大覺性之中,就好像那個海浪的泡泡,海浪引起一個泡泡海漚,那個海漚是很小我們覺性很大,那你看從海漚依空立世界,有這個海漚這麼小的空才有世界,有世界才有眾生,有眾生才有業果,所以世界、眾生、業果全部都是幻,假的不真,那我們了解這個都不真,都沒有就回到大覺,那你回到大覺了以後才有辦法漏盡通啦!漏盡通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我們老師一來點道了以後,把你所有的五通全部都不見了是好事,為什麼?因為你著重在神通上面,你不著重在本體,你著重在神通不著重在本體就沒有辦法進入漏盡通,沒有辦法成就、成佛,那你沒辦法成就,那你理想的就沒有辦法達到,所以就要把你所有一些都全部去掉,去掉以後你融入整個佛性本體了漏盡就可以通了,漏盡通了以後就可以成佛,所以那個是好的事啦!我們不要說有神通就很了不起,那個是佛性的功能作用而已。
【問】:活菩薩有濟世救人展現神通,那五通仙人求道後,能夠換回還(聽不清楚)…並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後,五通會再回來嘛?
劉講師答:我們要知道說那個整個遊戲神通不只有五通,我們要知道說那個六通全部俱備時候,已經到達我們那個佛性的大用,那個功能作用發揮到淋漓盡致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變化所有的一切,所以後學在那個「如是我聞」在那個「張拙悟道偈」裡面也有講說:我們在一個很炎熱的地方走長途的道路,然後看到有一顆很大的樹,然後我們可以到樹下乘涼養精蓄銳,那個大樹的呈現就是活菩薩祂變化的,祂示現用神通把它呈現出來,甚至說我們在炎熱的天氣之中,突然吹來很清涼的微風,那個也是活菩薩神通示現,可是我們不知道那個是活菩薩祂示現、呈現的那一些神通,所以我們知道你到修證的本體了以後,不只有我們凡塵認為的小小範圍啦!是很寬廣的,那我們追的時候就不要去追那一些神通,不要著重在神通,著重在神通我們對本體不會注意,那你本體不注意那個神通很快就會消失,那你本體修證了那個神通你永遠都用,而且用不完,用之不竭,不會竭盡不會的。
◎劉講師解說課程內容參考:
有前賢問求道以後五通消失,後學說五通消失才是好事,追求神通是生滅的,我們證悟佛性本體以後,那個呈現的神通是功能作用,那個大用無限,神通不只有五眼六通,通得不得了。
我們可以把空間的水火風土集合成什麼形相,我們可以自由自在,那個通有沒有超過六通,那個叫遊戲神通,這個才是我們要追求的,那你五通沒有放掉,你就是把山河大地外相都當成外物(外面的東西),身體是我的身心,外面都是外面,跟我身心沒有關係,那個叫外道(已經在道之外),叫「心外取法」,那個都外道,所以外道沒有六通,沒有漏盡通,漏就是煩惱,所以他的煩惱都在,我們要進入到所有凡塵都沒有分別,都是一體,全部都是真心佛性,那個時候漏盡就通,漏盡通就成佛,成佛以後我們就可以把凡塵的水火風土,可以集合成你喜歡什麼樣的形相它就呈現什麼樣的形相,我們一定要追求最上乘的,而且一定要有心追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心去做,就可以達到這個程度這個狀態。
【問】:後學做萬緣放下時,馬上會有呼吸變慢且變長,進入一種很靜、很靜,且一切又清清楚楚,好像有一份綿綿密密的力量在身上,且與身體好似是無關係的,但又好似它在守著看著身體一樣,且做完萬緣放下後,精神感覺很好,不像以前一做就睡著,不知這樣是否正確?
劉講師答:我們做萬緣放下各位要了解到萬緣放下了以後,不是萬緣都放下了嗎?然後我們再去注意心上產生什麼?然後什麼念頭?什麼現象?請問這個是不是緣?(是)這樣有沒有萬緣放下?所以就是要了解到一個前提,萬緣放下,就是不要著重你會遇到什麼現象,有什麼功效呈現你也不要去攀緣,不要去管它,你只要做萬緣放下全部都放下,放下再放下,這樣它自然呈現的叫「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這個是我們勉強跟它說,因為說了又是攀緣,就是有緣,可是我們都會想那時候又是怎樣? 那是稍微提示一下說:我們真的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是有一種狀態,那一種狀態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 深深的體會以後又有程度上的不同,會愈來愈深入、愈來愈寬廣,甚至在我們做萬緣放下很精緻的時候,你就不用特地來做耳根圓通,那個就直接從佛性本體一直延伸,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變真空妙有都已經呈現;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是很殊勝的方法,不要去注重喔我怎麼樣?怎麼樣了,我怎麼樣又是緣了啦!那就沒有萬緣放下這樣了解嗎?
【問】:劉講師慈悲,給我們的講義可不可以用打字的,這樣密密麻麻看的很辛苦?
劉講師答:這個台北的前賢也曾經把那個講義都用打字的,可是我們一看打字出來了以後這個精神都消失了,精神,各位前賢後學國民小學沒有畢業證書啦!寫的這個講義是不是要用精神去寫?(是)現在我們看的是要那個精神,那你打字了全部都沒有了,精神都不見了,不知道它可貴在哪裡?
【問】:那劉講師可不可以寫大字一點?
劉講師答:哈哈哈~後學這一張給你,有沒有大字了?我們下次用放大的字,有沒有?(還是一樣)那是偷懶步的,因為後學老花眼了想戴眼鏡起來不好看啦!所以用放大鏡來看,我們下次字全部都放大,因為那個寫的都很密密麻麻,那個就是要看那個精神,後學國民小學沒有畢業證書寫那個下來都是很用心,很專注在寫的,而且都是把最好的,不是全部抄錄,把最好的把它抄錄,好的才要不怎麼殊勝的我就不抄,就是要那個精神,不然我們假如要這一些資料,我們上網可能就可以找到,上網都會有啦!上網他會比後學寫的還多,有一些後學是感覺不必要的,不需要的它都會寫下去,後學是把我們比較需要了解的抄錄下來,覺得不必要後學就不抄錄了,因為那個經文都很長,那個文章一寫下來都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