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六祖壇經-9 般若品第二-5 疑問品第三-1

 我們接著上禮拜没講完的,就是六祖的無相誦,「說通即心通」,各位前賢聽的懂嗎?那個都是我們以往有研究過,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裡面的經華,我們講到心通的部份,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所以就没有把它講完,所以我們要心通就是我們要能從心領悟真理,然後已經通達真理的世界,叫做心通。發現心通的部份是五祖,本來達摩祖師傳到我們中國來是楞伽經有四本,說楞伽經適合我們中國人來修。

   可是到五祖的時候就把楞伽經擱著,然後轉說金剛經。所以從五祖開始就以金剛經為主要的讓眾生能夠心通。後學看金剛經能夠讓我們心通,就是在第一分那個序分第一分,因為第一分所敍述的都是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奔波塵勞的那一種情形,跟我們眾生都完全一樣。這一分五祖體會到,竟然是教外別傳,就是看了言行動作真理都在裡面,所以我們了解金剛經裡面很好的意思就在序分,完全都把整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呈現在所有眾生的眼前。

   我們可以看第一分,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坐著要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一句話也没有說,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敷座而坐」,完全都是敍述行為過程。我們從這一些行為過程,可以來探討最上乘的佛理。就是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假如我們有研究過妙法蓮華經,釋迦牟尼佛也講祂佛成已經很久了,不是落在凡塵這個現象這一個時候才成佛的,是早已經成佛,這個時候是示現,要來帶領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能夠修證成佛。所以從最開始的時候,食時,吃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佛没有要求弟子出去乞食回來給師父吃,他自己本身著衣持缽,然後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個就是已經在日常生活之中示現平等(眾生跟佛都是平等),没有分別心,所以佛已經不住佛相,佛已經没有我相,假如他仗恃祂已經是成佛,就不用自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所以我們了解就是示現跟眾生一樣的身份地位,都是奔走塵勞,在凡塵勞勞碌碌,我們就是要迴光返照,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有佛一樣的真理在,没有我相。佛已經示現無我(没有我相),這個就是我們要修道的最根本,有我相就修不成道。所以要把我相泯滅,没有我相。

   金剛經全部都是在破形相,就是把我破除掉。可是不說一個字,所以没有法相。前面已經没有我相,這邊不講一個字,已經示現没有法。既然都没有法也就不用法執,沒有法執法相也没有,佛已經示現没有法相。雖然没有法相,不講一句話,可是他很努力的從實際行為之中要眾生脫離苦海,所以離開非法相,非法就是没有法,没有法叫非法,他已經離開非法,就是努力在修。努力在修又把形相拋掉,這樣就符合真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也要學釋迦牟尼佛,没有我相,没有法相,没有非法相。我空了,法空了,非法空了,這樣三空,整個都呈現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在第一分的序分ㄟ就這麼的親切,佛示現塵勞,奔波勞碌,就是告訴我們「眾生要修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道没有離開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在修道。所以只要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要執著有一個身體的我、然後也不要執著有法、然後也離開消極的非法」,這樣一空到底了,我們所呈現的跟佛一樣,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聽的懂嗎?所以是很簡單,在平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做到。

   然後「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就是因為須菩提是捨貧乞富,他意思是說富有的人家,福份已經要用完了,所以要把它接續,讓他福可以繼續享受。大迦葉相反,他捨富乞貧,就是富有的人家,他已經有福報了,不用再去給他種福,貧窮的人很可憐,要種貧窮人的福報。佛曾經罵他們「雖然你們的意很善,可是做法會惹人爭議」,一直乞富捨貧的話,會被人說你貪口腹之欲,要好吃,富有的人東西比較多,比較好吃。相反地捨富乞貧的話,會被人說你的行為怪異,一定有目的,都會惹起人懷疑的心,所以我們修道人不能讓人起懷疑的心。因為懷疑就會想法顛倒,我們想法顛倒就會放逸,放逸了以後就會無明,無明以後就會慳貪嫉妒,就是貪的心很堅強,又嫉妒別人的成就),都是從懷疑來,所以我們修道第一個就是要把懷疑去掉。所以後學才說留半個小時給各位發問,就是要解除懷疑,因為各位都不踴躍,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只有留下十分鐘,再不問的話我們就全部都講課,不再留時間給各位問。

   次第乞已就是一家挨著一家,不管遇到貧窮還是富有全部都要去乞食。乞食不超過七家,知道這個意思嗎?為什麼不超過七家?因為我們眼睛是二個,鼻子二孔,耳朵二個,嘴巴只有一個,是不是七個?乞就是求,求我們七孔回來,乞食的意思就是求我們向外放的七孔全部都回來各位前賢不要以為七孔是我們的,可以用命令的。它不會聽話,你命令它回來,它不回來。要用求的,哀求它,你回來吧!我們七孔才肯回來,七孔肯回來,我們做迴光返照,功夫就很殊勝。精神外放都當眾生;精神一收回來了,就可以成仙作佛。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要學著把精神收回來。 

   乞食了以後就「還至本處」,我們要了解我們每天上班或是做生意,都是向外去乞食,都是手心向上,手心向上向人家拿錢,所以都是在乞食。我們下班了,做生意告一段落了,都要還至本處。要回來,回來我們原來的地方。我們現在學生一放學了也不願意回家,下班了也不願意回去,做生意告一段落了也是很不甘願回去,所以都没有還至本處。所以我們才流浪在凡塵,才六道輪迴。假如我們都可以還至本處都可以回到根源,往後一口氣不來就可以回理天。還至本處以後就是養生,「飯食訖」就是要使生命能夠延續。雖然身體是假的,可是畢竟要借假修真,我們要修證讓它能夠成就,所以身體還是要照顧要吃飯,所以飯食訖,訖就是已經吃飽了。

   「收衣缽」,不收就掛礙,收衣鉢以後就没有掛礙。然後「洗足已」,洗足就是除塵,把凡塵的污垢都除掉(台灣話叫收腳洗手),都是清淨我們的身業。接著下來「敷座而坐」,敷座而坐就是要入定,就是凡塵不關緊要的事我們都把它撇開,不要投入。我們投入是要在我們心性方面,所以敷座而坐就是要入定。所以五祖才把楞伽經拿掉,因為楞伽經是對菩薩說,很高的法門,這樣渡就不會很寬廣,所以一改成金剛經以後大部份都能夠接受。可是佛没有講說我是在示現,那個示現是我們旁觀第三者在講的,這樣懂意思嗎?是我們看出竅妙才說的。

   所以第二分須菩提開口就稱讚「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很難遇到,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以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都這樣示現,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已經將近七十歳,三十一歳證道,七十歳都已經經過二十幾年了,須菩提看了二十幾年,他竟然都没有看出竅妙,所以佛要傳無上大法也傳不出來,假如釋迦牟尼佛講話說:「弟子們,我教你們努力修道,你們怎麼不努力修」。我們從這個講話裡面就可以了解,「我教你們修道,我相已經有了」;「教你們修道,法相也有了」;「你們都没有努力修,非法相有了」,這樣就不成無上大法。最上的大法都没有了,是不是不能講?没有人看出竅妙,他傳得出來嗎?所以祂也是很鬱悶,都傳不出來。

   所以當須菩提這樣一講:「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護囑諸菩薩」,然後就問善男信女發菩提心要怎麼樣使它住下來,這個時候佛很高興就稱讚:「善哉!善哉!」剛好正要傳,傳不出去,你這一問就可以傳了,這樣懂意思嗎?所以教外別傳是從金剛經就開始了,可是佛在涅槃之前,拈花示眾才把那個名稱說出來。

   拈花示眾就是大梵天王拿花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拿來拈花給大家看,人天百萬,莫知所措,不知道他是在做什麼?只有大迦葉破顏微笑,後學有講過意思,還記得嗎?就是把那朵花代表我們凡塵所有的現象,用那一朵花來表現,誰看到現象?是不是我們真心佛性?我們的真心佛性看到現象,所以看到現象的那一個就是主人翁,就是我們在凡塵所要追求的。所以那個大迦葉哇!體會出來:這麼奧妙!就是這樣!佛一看到大迦葉破顏微笑。就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時候才把教外別傳的名稱講出來。這樣懂意思嗎?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正法,而且這個正法眼藏,就是我們那個玄關,藏在那裡。祂屬於涅槃妙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妙心。實相無相,屬於實相的,可是祂没有形相。不立文字(没有文字),教外別傳。所以在教內找不到,教內就是勸人為善而已。

   所以講到教內教外,我們就想到達摩祖師的偈語,各位都會唸嗎?「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醮乾洞庭湖」,就是用洞庭湖的湖水當作墨水來寫佛法,我們把寫成的佛法來看來研究,都找不到佛法!全憑心意用功夫,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有意要讓我們都心通,這樣懂意思嗎?所以說通,所有的經典都叫做說,說性理心法,我們從性理心法通了,到達佛地了,那個就成就了,說通了。心通呢?就是從心領悟,一定要從心源我們心的本源做功夫,所以後學都有講,當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心的本源,這個時候祂清清淨淨,非常的清淨,所以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就一定會成就。

   之前我們有講智閑禪師:「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銷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智閑禪師根器很好,他的師父靈祐和尚要成全他,所以對他說:你還没有出胞胎之前,講一句我要授記讓你能夠成就。結果他講不出來,把所有學過的全部拿出來應對,靈祐和尚都說不是。智閑禪師就請師父說,靈祐和尚說:我說是我的事,不關你的事,是要你自己體會。所以他才行理打包回去了,他說:道這麼難修,我不修了,我要回去吃稀飯就好。在一個國師的地方住下來,在除雜草時候,鐮刀去碰到小石頭,小石頭打到竹子發出一個聲音「咚」,然後他從這個聲音領悟。喔!原來我們的佛性當下都圓滿俱足,他一擊忘所知,這個聲音就忘掉能知與所知,没有能所了。所以就更不假修治,不用修了,已經到家了。

   第三句動容揚古路,是在教我們心的領悟,心通,就是我們容貌有動作時,是誰在動作?是不是我們真心佛心在使它有擠眉弄眼的形相出來?我們臉部有表情,那個有表情就是我們佛性在指揮。所以動容就是在教我們心的領悟,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領悟就可以進入真理世界,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這裡是講心通的部份。

   上次我們在講心意識資料的時候,各位資料的反面是不是修道入手?有没有印象?各位可能都没有帶來,有帶就看,没有的就聽。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這是在楞嚴經裡面,後學把它摘錄出來。所以我們修道入手,從這個地方入手。

   佛跟阿難講「汝今欲令見聞覺知就是我們眾生日常生活在用的能夠遠契,遙遠的契合如來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已經佛的果位上的四德—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應當先要選擇,死生根本,就是生死的根本。各位前賢,我們生死的根本是什麼?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没有根本就不會生死。就是因為有根本,我們才會生生死死,所以要先選擇死生的根本。依不生滅,要按照不生滅。圓湛性成,圓滿湛然我們佛性的原始狀態,用圓湛性才會成就。以湛旋其虛妄滅生,把我們那些不實在的妄想心降伏。伏還元覺得元明覺,伏其所有的生滅,能夠到達不生滅。無生滅性為因地心,能夠到達不生滅時,我們就用不生滅來修持。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就可以圓成果地修證。佛就作比喻,如澄濁水貯於淨器,好像我們去盛一杯濁水來,放在一個器具裡。靜深不動,這個靜深不動就是功夫。沙土自沈,那個沙土就會沈澱。清水就會現前名為初伏,已經降伏我們的客塵煩惱客就是不住,來來去去的。塵就是灰塵、污垢。客塵煩惱已經初伏了。去泥純水,把泥巴去掉都是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我們可以把根本無明永遠斷絕掉。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這是我們手上那一份修道入手的資料。就是要用我們的圓湛性來降伏生滅心,所以我們了解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很重要,修道才會成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不要說生滅心可以修成,生滅心絕對修不成的,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生滅心跟不生不滅的心是一體兩面,同體可是兩面。我們只有認識生滅那一面,不生不滅那一面我們不認識。我們現在修道就是要把不生不滅那一面徹底的認識,把祂啟發,啟發了以後我們要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的進入修道的軌道,所以後學都一直鼓勵開始修道的時候叫因地心,一定要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日常用的識心是生滅的,不要用那個心來修,那個心修不成道。這樣聽懂嗎?可能會有懷疑,很少人講,對嘛?絕對不會錯的,因為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很親切,都跟我們在一起,只是我們不認識祂而已。

   上禮拜我們有說過「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爭」。還記得意思嗎?那個如來不是講釋迦牟尼佛,而是講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佛性,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我們的如來修養很好,都不跟我們的感覺器官來爭權柄,我們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都會跟我們佛性爭,所以佛性大部份都失敗,都爭不贏。眼睛想要看,耳朵想要聽,鼻子想要聞,嘴想要吃,身體想要摸,意念喜歡亂想,都它們自己會做主,自己都有主張,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在跟它說「不要看啦!不要聽,不要聞,不要吃,不要摸,不要想」,都講不贏它,所以我們的本性就退位了,祂就隱藏起來,準備收拾做的那些業,就得去接受果報,很委屈很冤枉,什麼人造成的?我們自己造成的。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真理,感官都不負責任,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它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全部都要負責任,感官要當家也要負責任,可是它負不起這個責任,所以就不要叫它當家,這個很重要,這就是我們講的修道入手。所以各位都還有資料可以看,可以深入的。

接著講上禮拜普願禪師所講的偈語,他說「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圓通法法無生滅,無生無滅是佛身。再說一次,若人,假如說我們人,見幻本來真,幻本來就是真的),是則名為見佛人,見到幻都是真,他已經見佛了。圓通法法無生滅,凡塵所有的萬法都圓都通,不通是我們的識心不通,進入真理都通),所以無生無滅是佛身,佛的身沒有生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身,領悟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就是佛身。所以都是一理通徹。

   普願禪禪又講「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我們上禮拜有稍微解釋,但因為時間不多,沒有詳細加以解釋。滿眼本非色,我們眼睛所看的不是形象,我們眼睛所看的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滿耳本非聲,我們聽到聲音的時候是耳朵聽到,那也不是聽到聲音,是聽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才說文殊常觸目,文殊智慧第一,所以我們眼睛所看時時刻刻妙觀察智都在。滿耳本非聲,我們耳朵所聽到的不是聲音,而是觀音塞耳根,所以我們就能夠聞聲救苦,全部都是用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會三元一體,三就是法身、化身、報身,我們領會這三個原來是一體的,達四本同真,四就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到達這四個全部都是真心佛性,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堂堂法界性全部都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所以從普願禪師的偈語延伸到我們在凡塵所看到的三佛一體。三佛一體最常看到的就是阿彌陀佛、上座觀世音菩薩,下座大勢至菩薩。另外的三佛一體,中間是釋迦牟尼佛、上座文殊菩薩、下座普賢菩薩。三佛一體是在告訴我們「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

我們先說中間阿彌陀佛的那個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上座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也就是屬於法;那個僧就是大勢至菩薩。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所以佛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法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

阿彌陀佛,阿,翻成中文叫做本不生;彌,就是充塞天地;陀,就是如如不動,也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就是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我們的佛性是不是無量壽?不生不滅是不是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本身。上座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我們尋著聲來救苦就是法,就是我們要發揮的般若妙智慧。僧,大勢至菩薩你知道真理了,要用很大的力勢去完成它—大勢至,所以那個是我們的行為。

另外釋迦牟尼佛,釋迦就是能仁,牟尼就是寂默,寂就是如如不動,默就是沒有聲音。能仁寂默就是我們法身,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文殊就是法,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所以文殊智慧最高,我們俱備有文殊的妙智慧。我們知道要實踐就是普賢菩薩,所以三佛也是一體。我們要了解為什麼外面的三佛並列,就是告訴我們佛、法、僧就在我們身上,就是這個涵義,這個是要我們心通。心通就是要了解全部的形相,借相明理,借著形相了解真理。我們平常可能有耳聞「一指禪(G)」,就是凡所有人來問道,他都示一指,這個就是道。什麼是道?他就示一指(G)」。每個問道,他都這樣回答。知道意思嗎?跟拈花示眾是一樣的。這個就是動對不對?代表凡塵所有一切相,誰看到?就是我們佛性看到。就是一指禪,那個看到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能夠了解不生不滅的佛性叫做心通。已經心領悟了,所以禪宗的傳法就是要心領悟。

   有一個和尚很努力在追求道,所以到各地方去訪道去追求道。有一天他到一個寺廟找住持,問他什麼是道?那個住持沒有回答他,結果這一位和尚站了一會兒以後,他想可能這個住持不會道,所以他就想轉身離開。當他要轉身離開的時候,這個住持就叫奢離,奢離就是修道人,梵文的修道人,和尚就回頭。當他回頭的時候住持就問:是什麼?就是為什麼你回頭。這個就是要他領悟,當你回應的時候,那個就是道。這樣懂意思嗎?所以禪宗的教法,有點不在語言文字上,全部都在心的領悟,所以心通就是比較困難一點。可是只要我們有心,都通。各位通了沒有?

   因為後學在講的時候,並沒看到自己講的情形,後學禮拜一又看自己講的DVD,看到後來嘴角都起泡泡,而且蠻多的。所以後學看了很傷心,以我們台灣話來講,這種形相的呈現,就是講的內容不實在,我們台灣話說「講到嘴角全是泡沫」,就是這個意思。後學講性理心法已經二十幾年,從來都沒有這個現象,所以當後學看到這個現象真的很想哭。為什麼?因為後學是掏心掏肺的,全部都是真誠的希望各位都能修證成佛,沒有講不實在的話。可是竟然會有這種相呈現,表示上天在警告後學,說你不要講不實,講的話不實在。所以嘴角才會冒泡,所以後學一直在反省。有沒有跟真理不相契,是不是有這種現象?可是一直檢視,所說的完全都是從經典從真理,沒有自己妄想講出來的,從來沒有這個樣子。所以後學很警惕,因為所有註解經典的聖賢們都講「不能用生滅心來說實相法」,後學很怕落入用生滅心來說實相法。所以我們要互相勉勵,後學既然有這個象呈現,自己會警惕,在講的過程盡量避免落入生滅,講的都是實相,讓我們確實打從心底對自己有信心可以成佛。

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為傳見法性,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說通即心通

如日處虛空

好像太陽處在虛空。所以我們說通心通了以後,可以說全部都已經了解真理,心都沒有黑暗,好像太陽那麼光明,就在虛空之間,沒有住。太陽在虛空之間沒有住相。各位前賢,太陽有住相嗎?(沒有),我們就要像太陽一樣,處在虛空而不住相,確實存在。我們要知道不要有黑暗面,都是光明,因為太陽表示我們般若妙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所以我們好像太陽一樣處在虛空,很理想的狀態。

唯傳見法性

我們了解真理了以後,我們要告訴人家的,要渡人求道的,都要傳這個見性法,能夠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要把他帶來求道,就不管他了,他要怎麼去走,自己去走。我們以往不是這樣嗎?有沒有引導他怎麼做才可以成佛?有沒有那樣做啊?算渡人嗎?算不算?送佛不是要送到西天嗎?我們都不會把人送到西天,我們自己都不會走。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不是不渡人,而是要究竟的,渡他就是要他成佛。我們自己本身一定要知道怎麼成佛,才可以渡人,才可以使別人也成佛。

出世破邪宗

分成二個角度來說,一個就是我們自己本身要出世,就是要離開苦海。要離開苦海我們一定要破除邪宗,邪就是不正,宗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宗旨。要破除我們心裡面那個不正確的念頭,我們所有的見解不正確,那個我見要把它破除掉,我們破除了我見才可以離開苦海,才可以出世。這樣知道意思嗎?所以我們要離苦苦海就是出世。世間就是凡塵,出世就是已經離開凡塵了。所以我們要離開苦海就是出世。怎麼樣能夠出世呢?就是要破邪宗,把我們不正確的見解都去掉,什麼樣的見解算不正確?就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見解不正確,那是因緣際會才有的東西,都會隨著外面的景象而改變。所以那個不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把它認為是,這樣就叫做邪宗,我們要破除它。這樣了解意思嗎?不是說出世破邪宗,都要跟別人打架,別人都不對,要跟他們爭到反過來,不是那個樣子。

   一方面我們已經到達佛地,我們已經成就了,然後我們要渡化眾生也使他成佛,所以示現在凡塵,這時候出世,又是另外一個角度,就已經示現在凡塵,我們都是佛、菩薩來示現,我們本身都是佛、菩薩,所以我們要帶領所有眾生都成佛。眾生觀念不正確不會成,所以要把這些不正確的觀念告訴他們,什麼樣的觀念才正確?各位前賢,什麼樣的觀念才正確?沒有一個知道啊?不是有講過嗎?直心,直心就是道場。就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生發的那個直心就是,我們用那個是正見(正確的知見),也就是佛知佛見,我們用這個佛知佛見就可以脫離苦海,這樣會了嗎?所以我們就是要努力來學習,真理世界它不會變的。萬年前,萬年後都一樣,不會變的,經得起考驗。經不起考驗,變來變去,那個是識心,是生滅的,我們不追求。我們追求的是不生不滅、常住的、如如不動的、是佛如來,一定要有高超、超脫的心志,我們要堅定自己的意念來完成。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佛法沒有頓漸,頓就是從凡夫地一下子到佛地,那個叫頓,很快。漸就是漸修,漸漸地修,慢慢來。法沒有頓漸。可是我們凡人眾生,迷跟悟就有差別。我們眾生一迷了,千山萬里隔,跟真理隔了千山萬里。我們一領悟了就到佛地了。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領悟跟迷昧差別很大。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就叫迷,因為已經無明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在起心動念。所以時時刻刻都沒有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假如我們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時時刻刻都在覺,保持覺,有覺的時候不會起心動念。不會起心動念,我們就沒有偏離真理的行為。所有的行為都跟真理相符合,不造業,不造業也就不受苦。沒有果報讓我們去接受。所以解脫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了解真理,自己時時刻刻迴光返照,使自己的心眼清清淨淨,這樣的話就跟佛都一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之所以有差別,就是我們迷昧了,所以才起分別心,分別心一有了,我們自然落入六道輪迴。我們把分別心去掉。凡塵所有一切都是我們真心佛性,不用分別,這樣就回到如如不動的真理。迷悟有遲疾,遲就是很慢,你要領悟真理很慢。疾就是很快,領悟真理很快。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對真理一點認識也沒有,而且一點概念也沒有,那表示我們障礙多。為什麼障礙多?就是沒有行善事,好事都不做,沒有累積善的因緣。所以我們的智慧不開。我們要累積就是行善,幫助眾生,努力的去做,又不記在腦海。這樣我們的智慧會開,對真理的領悟就會比較快,一領悟以後,進入真理世界,跟佛就沒有兩樣。所以一定按照這個方向來追求,住相,相都是無常變化,很快它就變化了。相都已經變了,我們還住在舊的形相上,我們就是很愚痴,不聰明,沒有發揮我們佛性所俱備的妙智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用,最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第一分顯現的那個樣子,完全沒有一個我相,我的什麼身份地位都可以放下,那個都是假的,不真。所以我們放下身段,就可以進入真理世界。放不下身段,苦了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受苦,各位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自己有我相在,都很驕傲,免不了的驕傲。所以我們不要培養驕傲,不要培養嫉妒,那個都害我們的,都不要有。我枝節馬上去掉,所以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都可以做。只要沒有我相了;修法我們就修最上乘的佛法,就是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呈現都是真心佛性,法執也沒有了;然後努力再修,非法也沒有了。這樣整天都很理想,只要你肯一段時間這樣行持,般若妙智慧一定產生,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就可以處理事情很圓滿,輕重緩急都分辨得很清楚。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就只有這個見性的法門,愚人沒有辦法,悉就是熟悉、知道。就是愚人不會知道,為什麼會變成愚呢?就是迷,迷得很久。都不知道布施,幫助眾生,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努力行持,自己努力積善,我們深植德本,我們德的本錢很夠,我們供桌上才坐得上去,不夠本錢坐不上去。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我們在說的時候,雖然有萬相萬事,非常多,說的時候有萬般。可是回到真理的時候,合真理還歸一,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就是道,所以知得一萬事畢,萬事都畢業了。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煩惱暗宅就是說我們身體。我們的身體就是煩惱的暗宅,很黑暗的房子。常常須要生出智慧的太陽。我們要了解,智慧就好像太陽一樣,可以照破黑暗。佛曾經跟舍利佛講:有千年的暗室(一千年很黑暗的房間),它說:我在這邊居住有一千年了,所以我不願意離開。問舍利佛:可不可以不離開?可不可以?只要我們點燈它就離開了。所以只要我們啟發般若妙智慧,那個煩惱暗宅全部都不見了。它不管再怎麼久的愚痴,迷昧都沒關係,只要你一點燈了,般若妙智慧一出來了,黑暗都消失了,它不想離開,也必須離開。火一點,暗就不見了。對不對?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把心燈都點燃,照亮所有黑暗,讓所有黑暗都變成光明,都已經很亮了。所以我們要了解煩惱暗宅就在身體裡面,時時刻刻都要產生般若妙智慧,把心燈點亮。各位會不會點啊?(會),會了就好。這個就是轉念,只要我們一轉念,轉到正面的善的,這個就叫點心燈。心的燈已經點亮了,黑暗都不見了。自己光明,別人也光明,那個很理想。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六祖說:我們那個不正的心念來的時候,煩惱就跟著來。我們正確的念頭(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出來的正知正見),正來,煩惱就除掉了,沒有煩惱,所以很理想,我們自己本身努力。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邪正這個兩邊全部都不用,把它拋開,邪也消失了,正也消失了。全部都不用就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能夠清淨。我們先從心念清淨開始,一清淨了以後到無餘湼槃,沒有剩餘全部都修光光了,所有煩惱枝葉不見了,已經進入無餘湼槃。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我們菩提本來就是自性,菩提就是覺,我們自性時時刻刻都能夠覺。起心,我們起心動念即是妄,可見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在起心動念,我們都不知道它是妄,都以為是正確的,才會讓它毫無忌憚的起心動念。現在知道起心即是妄,就不要讓它起心動念,要起心動念馬上覺,這樣我們那個覺時時刻刻都在,所以圓照清淨覺相,這樣就可以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我們清淨的心在妄之中,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起心動念那個念頭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它不是敵人,差別在我們把功能作用當成本體,差在這裡啦!我們只要知道它是功能作用,不是本體,這樣就好了。這樣了解嗎?淨心在妄中,我們清淨的真心就在妄的、虛幻不實的現象之中,所以才有普願禪師的『若人見妄本來真』,知道這個意思嗎?不知道喔!

   後學再解說,因為我們修持就是了解到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佛性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祂沒有形相,可是所有形相要發揮出來,祂都不會阻止不會阻擋。所以我們了解所有虛幻這一些相是不是從佛性生發?從佛性生發這一些相,甚至連山河大地也是我們佛性生發,我們把這些認識到「它是佛性生發的,不是外物,是我們真心裡面的東西」,所以我們已經認識了,若人見幻本來真,本來就是真心佛性,是則名為見佛人,你已經見到佛了。有沒有一點懂了,一點點就好啦!不苛求。所以我們只要認識真理,知道真理的世界這麼寬廣,虛空沒有形相,可是不拒絕所有的形相發揮。所有形相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萬相是從無而來,從無生有,從有又歸於無,都是這樣自然的過程,佛性不會拒絕,你要呈現現象的時候,佛性不會拒絕,就讓你呈現,你呈現不會長久,只要落入形相,它本身就屬於生住異滅,一定生滅。所以有相有生一定有滅,到後來又歸於佛性本體回來,從佛性本體生發,又歸到佛性本體回來,叫做攝用歸體(收攝所有功能作用又回到佛性本體),這樣聽懂沒?一點點啦!現在要求一點點就好。等到一點點懂了,它就會慢慢擴充,慢慢了解就會很多很大,這個不容易,真理很生澀的。我們要接近它,要有一點恆心毅力。

但正無三障

我們只要保守正知正見,正確的、真理的,但正就沒有三障。三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只要心正了以後,就沒有煩惱、沒有業、也沒有果報。只要我們是從佛性本體生發的,都屬於正。正了以後沒有煩惱、也沒有業障、也沒有報障(果報都沒有)。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我們世人要修道,不管是什麼樣的行業,不管是什麼樣的身份地位,叫一切盡不妨,在家也可以,出家也可以,做什麼行業都可以,可是我們要了解,有一些行業會增加我們的業障,那些行業就不要去做。賺了一百塊要還一千塊的,划得來嗎?一定划不來。凡人很多在做這種事業,他賺一百塊要還一千塊,甚至更多,好像銀行複息一樣,複利的利息,借了四十萬,還八十萬,竟然還沒還清,很嚇人的耶!到最後整間房子都被它抵押拍賣了,那個划不來。在凡塵一切都可以修道,就是不要侷限在一個形相。我們有時修道都會侷限在一個形相,我們以往都說修道就是要出家啊!出家才是修道,在家就不算了,現在一切盡不妨,不是現在,是在六祖那個時代就說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常自己見自己過錯,假如能常自己見到自己的過錯,就已經跟道符合了。相當就是相符合的意思,我們常自見已過,各位有常自見已過嗎?我們自己都沒看到自己的過錯,別人的過錯倒是看得很明顯,對不對?所以我們都會檢討別人,不會檢討自己。所以這個是六祖最搖頭的地方就是在這裡,我們假如回過頭來常自見己過,不檢討別人。因為別人有功德不會分給我們,別人有過錯,我們也不用去承擔。所以別人對與不對跟我們都沒有關係,不要去檢討別人,這樣了解嗎?多多少少做一點。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色類就是有形有相的,連畜生道也在裡面,畜生道也是有道,貓狗也是有道,這些都有道,不要相妨礙懊惱。弱肉強食,我們把牠殺了,畜生不會殺我們人,我們人會殺畜生,對嗎?我們比較強,牠就倒霉了。我們要了解,吃一命要還一命,所以才有「有德超我生,無德還我命」。有沒有人說:我給你殺,我給你吃,有沒有?沒有的,我們一定都很愛惜生命的。傷害生命,牠會氣得不得了。所以我們就不要去殺生。所以佛在大乘金剛經論,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失掉人的身體,萬劫恢復不了,要恢復人的身體,恢復不回來。各位前賢,我們如果吃一盤吻仔魚,裡面有多少生命?一命還一命要還多久?很久喔!小小的,千千萬萬年。

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

就是我們離開自己本身,已經離開道了,要到外面去找道,終生都不會見到道。所以佛就在我們自身,自己本身就是佛,要向外面求佛,求不到。我們都到外面去拜佛,以後要拜自性佛,要求自己,自己本身就已經是了,不要離道別覓道,不要離開道,再找道,這樣終生都不會見到的。

波波度一生

波波就是浪費光陰。所做的事都無所謂的事,沒意義的做一大堆。我們在凡塵很多的事都是不需要去做的,很多也都不要應對的,可是我們都投入心神去應對,那個都叫波波度一生。一生很快就過去了,結果光陰生命都浪費掉了。

到頭還自懊

到頭來自己很懊悔,沒有把不生不滅的佛性修證出來。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我們想要見到真道,行為正確了,這樣就已經是了,就已經在道之中。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假如自己沒有道心,最重要就是自己要有道心。要見道心,就是人心要死掉。人心不死,道心就不生,所以我們要先讓人心死掉,道心就生了。人心就是生滅,道心就是不生不滅。自己沒有道心,就是在暗中行走不見道,沒看到路。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我們假如真的在修道的話,不看見世間的過錯,這個很重要,我們都沒有真正在修道,所以看到世間很多過錯。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假如我們看到他人不對,自己的不對已經走到左道旁門了。所以我們不要看到別人不對,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

他非我不非

看到他不對,我們當一個借鏡,不要跟他犯同樣的事,這樣我們就會有進步。

我非自有過

我不對自己有過錯,過錯罪業要自己承擔。

但自卻非心

自己把自己不對不正的心去掉,自卻就是自己去掉,那個非心全部去掉。

打除煩惱破

把煩惱都可以打掉、破除了。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就是喜歡討厭都不落入我們心坎。只要我們不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不取捨就不造業。最重要就把這兩個「憎愛」,不要喜歡、不要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我們用正確的態度去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不造業不受苦,解脫了。所以我們勉勵自己憎愛不關心,不落入喜歡討厭。我們假如在喜歡討厭的圈子裡面很濃厚,我們老得很快。經過沒多久,很多親朋好友跟你講:唉唷!你怎麼老這麼多?那表示這段時間,你得失的心,憎愛的心很濃厚,就會老得很快。假如他們說:都幾十年不見,你怎麼都沒變?表示他脫離憎愛,沒有喜歡討厭,很理想。修自己內心知道。長伸兩腳臥,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很安然、很舒服,「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那個就是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我們要救渡他人、渡化他人,自己一定要有方便法門。要認識他的根器,要知道他需要用什麼法來修,那個就是要有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了才能夠有方便的法門,可以渡化眾生使用。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培養我們的般若妙智慧能夠呈現。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假如你在說通即心通部份,一直講能夠說通了,讓他了解真理了,沒有起懷疑了,那個就已經自性顯現。不管說的人,不管聽的人,自性都顯現。假如說不通,就要再努力,努力說。各位前賢去渡人要不要說啊?要說。用手比一比跟我來?那個要心通,心通要有根基,有根基他才能夠心通。讓對方沒有懷疑,沒有懷疑已經自性顯現。說的人、聽的人,自性都顯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佛法就是在我們凡塵,不離開凡塵。要了解渡化眾生就是需要佛法,佛法就在凡塵。不能自己走入深山去修,那個修不成道的,不能成佛、菩薩,可以成阿羅漢,可是那個獨了漢,佛會罵你「焦芽敗種」,只有自己好就好,不照顧到別人。我們要了解佛法都是在世間,不離開世間覺,所以我們求正法,一定在凡塵,就在我們煩惱的身體裡面,有正確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可以把它表現出來。只要在生活之中,我們不住我相、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這樣呈現的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要我們沒有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就是真心佛性呈現,所以時時刻刻都可以讓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呈現。不會很困難,只怕我們沒有心去做,最困難就是在這裡,沒有心去做,就沒辦法了。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我們離開凡塵要來找菩提的話,就好像求兔角,小白兔牠沒有角,兔子有角嗎?沒有角,所以求不到的,兔角沒有,再怎麼找也找不到。

正見名出世

正確的見解,就是從佛性出來正確的見解就已經離開苦海了,所以叫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假如我們的見解不正確,就會在凡塵六道輪迴,所以邪見名世間。我們就是要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直心,直心就是正見,正確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我們邪正兩邊都全部把它去掉,沒有邪也沒有正,恢復到一體,全部整體圓滿湛然的佛性都呈現,那個叫菩提性宛然,整個原始狀態都呈現出來。

此頌是頓教

這個無相頌是頓教,馬上由凡夫地直達如來地,很快就直達如來。

亦名大法船,乘著這個大法船可以到達清淨的彼岸,可以脫離苦海。

迷聞經累劫

假如我們迷昧了,沒有了解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聞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我們迷昧了這個聞性要經過累劫,非常久的時間,千生萬世,非常久,要經過這麼久還沒有辦法成佛。

悟則剎那間

一領悟了,剎那就從凡夫到佛地,所以我們就是要努力追求,自己要有心追求。假如經典一拿來一看眼睛就很酸澀,馬上就想睡覺,表現我們業障很重。那要怎麼來處理呢?趕快了障,「歡喜心甘願受」,不管什麼樣的景象呈現,都歡喜心甘願受,去處理,處理以後拋開,這樣很快那個障就了卻了。一了障了以後,經典拿來看精神很飽滿。各位會不會經典一看就想睡覺啊?都還會啊?那真的是還蠻多的障。後學最近坐車,看見很多人很努力,車子一直在搖晃,他還一直在看,看什麼?看小說,小說比較迷人,沒有人那麼努力在車上看經典。看小說有,不管是捷運、公車、高鐡、台鐡,很多都很努力在看,學生也一樣很努力在看,後學一看它的封面,是小說,那麼吸引人。經典假如說那麼吸引人就好了,我們大部份對經典一看都不懂,不懂我就看不下去,看不下去就把它合上,所以我們自己努力。

悟則剎那之間,要領悟剎那之間,之前的功夫要做夠,之前已經有行持非常多的善,讓這個善能夠生根,善根又成熟,這樣才能領悟剎那間,就到佛地;之前如果沒有累積,沒有行善,善根沒有成熟,要悟真的是很難,不能夠領悟。所以領悟有時候都要有契機,那個契機就在我們累積善的那個裡面,累積善的時候契機就培養成功。有契機,一有因緣,上天會告訴我們答案。答案來的時候,有時候是陌生人的一個動作,有時候是陌生人的一句話,就讓我們領悟了。那個高興地不得了!假如我們都沒有培養,不可能啦!上天再怎麼跟我們講,擺在面前給我們看,你還是看不懂,所以要自己培養那個契機。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師復曰,六祖又講,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六祖的願望愿力,就是普願法界,我們全部都是法界裡面的眾生;言下,在言語底下馬上就見性成佛,都可以見性成佛。所以三教聖人都是從心性修成,見性才能夠成。沒有從事、從相,事情跟形相不會成,這樣了解嗎?事情跟形相都是幫助我們了業,跟眾生結善緣,一個是了業,一個是結善緣。這樣我們努力去做,也不是全部都不做。我們要了解我們眾生在凡塵做才是幸福,假如整天都無所是事,那才真的是苦惱。有工作做最高興,沒有工作做是最煩惱。假如沒有工作做,不要多久的時間,憂鬱症就會上身。所以要找事做,無事要找事,做義工,沒有收取金錢的,免費承受,自己高興,別人也高興。這樣過生活就不一樣,不會有憂鬱症。憂鬱症很麻煩,週遭的親朋好友也會連累,在北部人家在講手機的時候常聽到「我得了憂鬱症啦!」還講得很大聲,怕旁邊的人聽不到:「我得了憂鬱症啦!拜託你來幫幫我」,自己關在牢籠裡都不願意出來,還拉了一大堆人要把他塞進去。我們要自己能夠了解,自己解開自己的問題。不但自己解開自己的問題,還要幫助別人解開他的問題,這樣才是我們在凡塵在價值所在。不然來凡塵要做什麼?老前人時常講:「你到凡塵來,生了二個孩子就走了」,你只有來凡塵做這個事嗎?到凡塵來結婚生子,把他們養長大,就回去了。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大家都能夠反省領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這邊的「何期」跟五祖傳道給六祖,六祖講的「何期」自性,完全不一樣的意思。六祖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個是說我們眾生為什麼向外去求佛?本來就俱足。這邊的「何期」是想不到,想不到嶺南有佛出世。文字是一樣,意思竟然不同,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般若品第二品已經講完了,還講蠻久的對不對?聽得詳細不詳細啊?有機緣的話,還要反覆的聽,後學問北部的前賢,他說大概要反覆聽個一年,有沒有耐心啊?啊~~要一年啊?不過後學因為心浸在裡面二、三十年,現在看這些都白話的,所以各位都不懂,後學說這個這麼淺,怎麼會不懂?這個就是認知的差異,後學在想各位只要像後學一樣,有那麼久的時間,三十年的領悟,二十年的講解,多久啊?五十年,假如各位投入五十年的時間,不只有後學現在的成就。現在也沒成就啊!凡人一個。投入五十年絕對讓你透徹,知道佛性不生不滅就是這樣,要這樣修才會成,不是不渡人的,而是要使他成佛,渡人渡到究竟,這樣才算,是渡人很負責任的。各位負不負責任?哇!沒人敢回答。我屈指一算,渡了這麼多人,一個一個要使他們成佛,不知還要多久?沒有做,力就不足,我們要有沖天之志,在凡塵一切都是假,就只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真,我們就求真,跟六祖一樣,「唯求做佛,不求餘物」,因為我們求餘物,追求別的東西,有名、有利、有財產,一口氣不來,全部都不是我的,沒有一樣東西帶得走,那個時候一定後悔,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早知道我就不要這樣,早知道就太晚了。對不對?那時候一口氣不來,沒修前面黑黑暗暗,都沒路可走。我們修道就不同了,我們現在開始努力修,我們用東方的錢財來造西方的果位,努力行持,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兩眼一閉,滿天都是光明無限,條條都是道路,很理想。所以要努力追求,不要遇到困難:「我怎麼都聽不懂?」聽不懂要反省,為什麼聽不懂?一樣是人,他可以懂,我一定可以懂。畏難,就愈困難。你不怕難,面對它,解決它,就不難了,就很容易了。我們接著講,還有十分鐘,還要再講十分鐘才剩下十分鐘,我們講疑問品第三。

◎疑問品第三

一日,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丈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一日,有一天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韋刺史省長為六祖設大會齋。齋訖,剌丈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同這些要聽講的人一起拜六祖。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都稱為弟子,所以修道人不怕沒有後代,為什麼?因為我們三柱香一拿起來,就會講「弟子某某某」,對不對?你坐在上面,下面就是你的弟、你的子,所以不要怕沒有後代,後代很多,只要你坐在供桌上,後代很多,弟子某某某;聞和尚說法,實在不可思議,就是不可以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現在有一點點不了解,懷疑的地方,希望六祖能夠大慈悲,特為解說,解說這個懷疑。師曰六祖就回答說有疑即問所以我們有欵就要問。吾當為說六祖就說我為你講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六祖所講的就是達摩祖師的宗旨,他的趣向(要往那個方向目標)。六祖就回答說:「」,就是歷代祖師的傳承。

韋公又問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梁武帝以為他在有形有相的現象界之中,都鼓勵人家出家。度僧就是鼓勵大家出家當僧人,當皇帝有錢又造了很多寺廟。然後又布施設齋供養這些修道人,有何功德?他以為他功德很大。達摩言,實無功德,潑他冷水,說實在都沒有功德。韋刺史就講,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就是弟子不知道裡面的真理所在,所以希望六祖能夠解。

   所以我們從現象界來了解,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這個都是有形有相,都是人間的小果(就是天道跟人道的福報)。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不能稱為功德,是福報,是做了以後有福報。所以只要在形相用心,那個都是福報。我們如果要修持,在形相也幫助眾生,我們做過了以後把它拋開,不要進入腦海,那個就進入性分,就不是享受福報,就已經是深植德本,在種植我們道德的根本,深植得本。所以最重要就是不記在心上,我們布施了,行善了,記在心上,那個一定有果報,果報就是福報。福報一享用完了,就沒了。我們都不要記在心上,就是把它拋入虛空,福報就便進入性分,在我們佛性的八識田中,所以這個是最重要。我們八識田中有這麼多的功德所在,我們德性就建立,以後就可以坐在供桌上。假如我們都沒有行善幫助人,供桌上坐不住,人家一朝拜,我們就摔下來,坐不住,所以一定要有德,要有實際的善,我們供桌才坐得住。這個就是實際的情形,所以跟達摩祖師說實無功德。梁武帝說:「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祖師說「這是人間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雖然有它不是實在的。

梁武帝說「如何是真功德?」什麼才叫真功德?

達摩祖師說:「淨智妙圓」,真正的功德就是淨智妙圓,懂意思嘛?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才叫真正的功德。我們有般若妙智慧可以幫助眾生成佛,幫助眾生成佛,實際的就是有功德。「如此的功德,不於世求」,不是在凡塵事相上來追求,而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在我們的本性之中。梁武帝一問,達摩祖師就講「如此的功德,不於世求」。

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的第一義?」聖諦就是最上乘的第一義。

達摩祖師就講:「廓然無聖!」很廣闊沒有聖凡之分,那個就是第一義。梁武帝他想:我就是聖上,就是皇帝,皇帝不是稱為聖上嗎?竟然你說無聖,就是等於沒有皇帝。那就看不起我了。

梁武帝說:「對朕者是誰?」

達摩說:「不識」。不認識,對朕就五蘊(色受想行識),我怎麼會知道是誰。

   達摩祖師說梁武帝根器還差太遠,所以他就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九年。各位前賢,達摩祖師為什麼要面壁?面壁做什麼?是在等待有緣人,就沒緣,沒緣就渡不成。了解意思嗎?所以都是要機緣成熟,我們渡人也是一樣,也是要機緣成熟就渡得動。假如沒有機緣就渡不來,我們盡了心,所以我們活佛老師也講:「事若有成樂其事,事若無成志不凡」。假如我們要渡化眾生,渡來了我們樂其事;事若無成志不凡,渡不來,我們的志向不平凡,這樣就可以了

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師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形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師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剩下約10分鐘,提問問題。

   【問】 :請問劉講師: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沒有喇叭,一、二千人要怎麼來聽經?

劉講師答:各位前賢!這個叫做用我們的頭腦來思,用我們嘴巴來論議,不是進入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講出來的音聲,不用喇叭,祂可傳到無量無邊的佛世界。所以目鍵蓮不是有神通嗎?他有一次想要了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聲音可以到達多遠?他就用他的神通一直飛飛飛,飛到非常遠的遠,到達一個佛世界,那個佛世界的人有六、七丈的高,我們不是只有五、六尺嗎?我們五尺多對嗎?我們說娑婆世界的眾生五尺多對不對?他到那個佛世界竟然是五、六丈。目鍵蓮去到那邊確變成像一隻蟲那麼小,掉到一個人的身上。那個人想要去打他,主講的那個佛:不要打!那個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叫做目鍵蓮,你不要打他。他說:怎麼這麼小?祂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福很薄,所以顯現的形相就是那麼地小。

    那個佛就問目鍵蓮:你來這要做什麼?目鍵蓮說:我要試一試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音聲可以到達到遠?祂說:你用你的意識要來了解佛的境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了解不用喇叭,不像現在我們的人五、六尺而已,沒喇叭就沒聲音,這樣了解嗎?所以那個人天百萬,才寫一、二千人太少了。人天百萬都聽得清清楚楚,到別的佛世界還聽得清清楚楚,所以那個不可思議。

    【問】:劉講師好!能不能請劉講師簡單把六道簡單講述一下,因為後學曾經在佛教裡面的錄音帶,他們把王爺跟媽祖歸到鬼道裡面,所以想借這個機會,請劉講師是不是講一下?謝謝!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他的出發點,王爺跟媽祖就是我們所說的氣天神仙,他是在凡塵有利益眾生,他的福報讓他去當王爺、媽祖,也是要幫助眾生。所以把它歸入鬼道,歸入的人有一點眼睛太高,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釋迦牟尼佛有時候不把阿修羅歸入三善道,因為阿修羅所有的它都可以到,不管是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都有阿修羅,所以佛不講,只有五道。

    我們一般在稱就三善道、三惡道,三善道就是就是天道、人道、跟阿修羅道,三惡道就是畜生道、地獄道、跟餓鬼道,三個善三個惡,我們一般的認知阿修羅就是要跟欲界第二天就是忉利天,我們所講的那個三十三天,那個就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就是東、西、南、北各八天,中間有一個帝釋天。那個天帝就是釋提桓因,有時候我們稱呼祂叫做巧思角。巧思角跟釋提桓因祂都屬於中間三十三天的天主,忉利天都以祂為主,以祂做主人,阿修羅就是要爭這個位子。要爭這個天帝,帝釋這個位子,可以領導忉利天,所以時常阿修羅就跟天帝巧思角在戰鬥。巧思角都會用般若戰勝阿修羅,大部份的記載都是這個樣子。佛不把阿修羅歸入在三善道,因為他都有,他有福報,阿修羅是有福報,可是沒有德,所以他才當阿修羅。我們要了解在凡塵這個德很重要,我們培養,有福報,福報會用完,用完就沒有了。德可以使你能夠常住,所以我們培養德才是重要,這是屬於六道。

    我們在講的氣天神仙,就是這些王爺、媽祖、日遊神、夜遊神,這一些他都是在凡塵有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去到天道以後,有一個位階去接,接那個山神、土地、王爺、媽祖,都有期限,比較少的五百年,比較多有八萬四千那麼長,看看他在凡塵的程度,是這個樣子的

    【問】:請問對他人好是一種責任與義務,有何功德?

劉講師答:誰的人心裡好,就是對他人好是一種義務與責任,可是很多人都不認為。各位會認為對別人好是一種義務跟責任嗎?會不會?會啊!會那真的才奇怪,因為這個不符合真理,為什麼?因為在真理裡面,它沒有兩邊,你對別人好,那一定有壞啊!對別人好是責任義務,那對別人壞呢?是應該?所以這個不符合真理,我們要了解,講出來就是要符合真理,平常心才是道。平平常常,沒有說我對別人好就是我的義務責任,那你就很驕傲了,驕傲以後準備天上飛。

    【問】:劉講師好!後學才殊學淺,來上性理心法班之後才知道自己真的是拙見了。在今天後學聽劉講師說:我們不能用生滅心來說實相法,但是在後學渡人成全人的經驗裡面,都是用生滅善惡,比如說離苦得樂,這也都是一種對待,但是該用什麼智慧來講這個呢?

劉講師答: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我們要了解這個問題,若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有沒有?我們剛講過啊!你要渡化他人,你就是要有方便法門,那個方便法門叫做權宜之計,懂不懂意思?權宜之計,不可以的,可是你在渡化他,可以用。這樣懂意思嗎?我們要了解那個都是活潑玲瓏。可是我們要了解真理的本身,不可以把活潑玲瓏拉進來當真理,那個是方法手段,目的就是要他能夠進入修道,能夠成佛。你用什麼方法?你自己可以用般若妙智慧去呈現,跟他熟識了以後,知道他喜歡什麼?你就講他喜歡的,然後渡他,渡他來了以後,慢慢了解真理。了解真理以後,他就會去掉那一些生滅的。

六祖壇經-8 般若品第二-4 各教經典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們,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們,於同見同行」
   就是從六祖以後,要將頓教從凡夫地直接到達佛地,這一種頓教法門。同見同行就是見解都相同、行持修道也相同
「發願受持如事佛故」
    我們願意受持這個頓教,是殊勝的成佛的方法,我們自己本身要受,然後持用,好像是佛一樣
終身而不退者,就是我們一生一直到一口氣不來都不會退
定入聖位,一定就可以成就,一定進入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
    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很重要,有道統的承接者,有領天命、一代明師才可以傳授。我們都沾到上天大開普渡都已經得道
「不得匿其正法」不可以把正法使眾生成佛的方法,把它藏起來
若不同見同行,假如見解不同、行持也不一樣
「在別法中,不得傳付」
特別交待,不同見同行,他在修別的法門的話,那就不要傳這個頓教
損彼前人,究竟無益,那樣會損害到他修持的前人,這樣没有利益
恐愚人不解,智慧不夠的人不了解
謗此法門,會毀謗這個頓教。所以我們要了解頓教是最上乘的,可以使我們直接到達佛地
百劫千生斷佛種性,謗此頓教,百劫千生,非常久的時間都在受苦,斷佛種性,都在無間地獄受苦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
   六祖要跟大家講無相頌。歌頌没有形相,歌頌没有形相是最殊勝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不管是在家的居士,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都可以來修這個法門
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假如聽了以後不修,只有記得六祖講的話,也没有辦法得到利益。這是六祖講的無相誦
聽吾頌曰,六祖就開始講無相頌
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
說通即心通
   就是由於說,然後我們通了。所以「說通」的範圍非常寬廣。「說通」就是修證者的經驗之言,已經修證了、到達佛地了,祂把他所修持的講出來,我們聽了以後能夠了解真理,通達佛地就叫說通。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通」都是證悟者祂們所說的,我們就是要學證悟者他們的修持方法。所以自古以來,在凡塵有流傳的從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佛,以及耶穌基督,三世諸佛,十方如來,各大菩薩,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大勢至菩薩,祂們所留傳下來的言說,這些言說在我們凡塵來講就是所謂的經典。
   經典所記載的就是古聖賢他們的性理心法,我們從性理心之法之說可以通達佛地,實際的進入真理的領域那個叫通,所以六祖的「說通」就是這個意思。由說了以後我們都通達,所以這個「說通」的範圍就非常寬廣,不只有是一個說。我們了解現在上天大開普渡,我們要渡化眾生。各位前賢,渡化眾生要不要說?說了有没有通啊?没有通就渡不來喔!所以要「說通」,要跟所渡的人講:
   我們在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在,在虛幻不實在的現象、事情之中,我們都把它認為是實在,所以就造了很多業,然後受了很多苦,現在因為上天大開普渡,有降下真理天道,可以讓我們超出苦海,可以成仙作佛。
   所以跟我們所渡的人說就很重要,要讓他能夠很概略的知道:我們没有修證、没有成佛之前,在凡塵都是受苦,都是一直在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就是要盡我們的心力來渡化眾生,我們周遭親朋好友,我們全部都要把他們渡上岸。然後跟他講:凡塵一切都是假,就只有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心生是真的,要把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修證出來,就必須要找明師一指點,就是我們所謂的求道
   要跟他講求道,跟没求道差別的地方。我們要了解不管在凡塵我們怎麼樣的身份地位、怎麼樣的成就,到達我們一口氣不來,可以說没多久的時間,全身都硬梆梆,那個就是我們的靈性没有從正門出去。是走左道旁門,從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從泥丸宮、從肚臍,全部都是左道旁門。因為我們是走左道旁門,所以没有回到理天,没有回到我們的故家鄉,就在六道裡面輪迴,在凡塵受苦。
   所以我們要跟他講:只要你肯求道打開靈性的正門,不管你有錢没錢、有身份地位没身份地方都一樣,全部都可以一口氣不來身軟如棉,夏不腐臭冬不挺屍,都一定有這個證驗
   看看我們凡塵最名氣、名聲的就是博士,後學在老前人身邊,老前人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你看凡塵這麼多的博士,哪一個博士成佛了?就是没有。」我們也可以關照一下我們這個凡塵哪一個博士成佛?有没有?没有一位博士成佛。所以我們要了解追求凡塵名利,雖然已經很高了到達了博士,可是他自己變成障礙,因為博士的心胸之中,他都是高人一等,都有不知不覺的驕傲之心。
   後學講過,我們在凡塵驕傲就是「自種因」,自己種了要接受果報, 所以驕傲很大的人,往後會轉世很大的候鳥。我們要看的時候,要帶望遠鏡才看得到。假如他的驕傲只有一點點,就會轉生小鳥,小的麻雀那個驕傲不多。可是你看都没辦法回到人道。博士雖然這時候很趾高氣昂,可是下一生就不是了。這樣了解意思嗎?
   我們求道不管什麼身份地位,有錢没錢全部都一樣,靈性可以從正門出去就可以回到理天,好不好啊?(好),你看我們沾到這麼大的福份,我們都不知道。都修到愁眉苦臉的,有没有?都没笑臉。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要笑臉迎人,讓人覺得很和樂和氣,這樣我們容易可以渡他來求道修道,就可以回到理天,這個都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去做,做了以後我們自己得到利益,也可以把利益分給別人。
   所以我就要跟他講:「你有求道跟不求道差別很大,沒有求道的話,你看喔!你一口氣不來,你就没有路可以走,我們求了道努力修的話,研究性理心法,就可以滿滿都是路,看你要往哪裡都可以」。所以一定要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啟發,然後培養讓祂長大,這樣就已經跟仙佛没有兩樣。可以千百億化身,這個是我們的目標。這樣能夠說通了嗎?通了没?通了就會渡化眾生了喔!
   所以最緊要的關鍵點就是在這裡:「不管你再怎麼有錢,當了總統,你没有求道一樣,一口氣不來,没有多久就硬梆梆的,到地府去報到了」。「只要有求道,縱然是流浪漢他也一樣身軟如棉,已經回到理天了,他那個不好的遭遇已經解脫了」。你就是要這樣跟人家這樣講。通了,他就好我跟你去,這麼好,所以就是要「說通」。
   我們從凡塵所流傳的經典入手,因為經典所記載就是性理心法。我們從耳熟能想的一些稍微來探討一下,我們怎麼說,能夠讓一些他認為他知識比較高,你可以去講到他的心坎,這樣你就容易來渡他求道。我們從四書開始,大學。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所以我們要了解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非常重要。大學之道就是學大,人得一就叫做大;我們人得到一了,你看那個文字的寫法,是不是人得一就是大?所以我們人要學一,得到一,一就是道,知得一萬事畢,你知道一,萬事都畢業了。知道一了嗎?就是道的本體。所以我們學大就是要學道的本體。
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在明」就是修,因為我們明德都已經不光明了,所以我們要把祂修的恢復光明,所以在明明德。然後明德了以後,
在新民
   有的說在親民,都一樣的,做一個新民,不做舊民,舊民都是我們習性在當家;新民的話,我們佛性在當家。各位現在是習性當家?佛性當家?,佛性當家,真的喔!那都没有造業了耶,那很理想耶,都不會受苦了喔,恐怕不是吧!都是習性在當家,有没有跟人家計較啊?(没有),都没有?(有),還有啊!有還說佛性在當家,佛性會跟人家爭嗎?(不會),所以我們習性在當家,不要把習性當成佛性。
   我們用習性來修道,修不成道。一定要用佛性才可以,所以在新民,然後在止於至善。這個至善,善之又善叫至善。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求其至善。
在止於至善
   我們知道止了以後,我們就可以定、靜、安、慮、得,就整個都出來了。
   所以我們修持的功夫在八條目,八條目各位記得嗎?念念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就是這樣。第一個就是格物,然後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一個就在格物,格物就是格除物欲,就是我們心中不要有物欲,心中不要有事情擔擱著,要使心清靜。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把格物做得很徹底,格,「心裡面都没有物、心裡面都没有事」,這樣心就清靜。心一清靜回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回來,這樣聽得懂嗎?會不會格啊?心裡面有事有物,趕快把它清除掉,我們就追根究底,心裡面住在什麼相?住在形相趕快去了解形相的由來,它是眾緣聚會才形成的,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形相都變化無常,不要住,形相都變了,我們還住在舊的形相上面,然後造了很多業,划不來的,所以了解相是假的。
   然後事情,事情也是一樣啊,因緣聚會才有事情,因緣消失就没了。所以我們就事來則應事去則淨。怎麼處理我們用真理處理,用真理來處理事情就是率性而為,没有造業,所以一定要格物。我們心中的物一格了,全部都清靜。清靜的時候才叫致知。我們的良知良能才真的整個出來。
    所以我們在凡塵用的心都不是我們良知良能,都不是真正的清淨的本性生發的。所以我們就是要先格物,心裡面没有事情没有東西,這樣清靜的時候那個知,正知正見就呈現,正知正見也就是佛知佛見,那個很重要,它不會讓我們造業。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這樣做,物格了,心清靜了,知就是正確,正知正見。然後有正的知見我們的意就很誠,誠意。那個意自然很誠,意很誠的時候心就正,一心正我們所做的事都符合真理,心正了,身就修,所謂誠於衷就形於外。你心裡面很誠,外面自然就能可以把誠表現出來,所以身就修。你身修了以後,家就齊了。
   我們要了解最重要就是身教,在家裡你的身教非常標準,你的太太、你的先生、你的孩子一定效法,絕對不會偏,所以家就齊了。齊家了以後就可以治國。古時候的國是一個團體,一個團體叫一個國家,整個團體就可以治理得很好。團體治理好了以後,天下平,就可以平天下。所以,做就是在格物,格除物欲最重要的,我們格除物欲了,根源已經清淨了,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就成就。
   所以大學裡面,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有没有念過?十目跟十手什麼意思?不知道啊?十就是我們玄關,就是我們佛性。所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所視所指,他就講「我們所看的、所去指的全部是宇宙整個虛空,非常大」。所以才有慎其獨也。有没有大學裡面,有没有慎其獨啊?那個獨就是獨一無二。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獨一無二,我們要慎其獨。這個獨一無二要了解,祂一發揮出來非常廣範,所以我們要慎其獨。所以我們概略的把大學裡面講佛性的部份,把它講出來。
◎中庸
   我們講大學,再來中庸。這個「中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就是不變,不變就叫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以中庸就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無上的佛法在,我們都可以進入,只要我們都符合中道,就可以進入道體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裡面,我們可以進入
所以又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所以我們了解,上天給我們的明命,光明的性命,天命之謂性就是我們的佛性。率性之謂道,我們能夠率著我們的佛性就是道了。假如我們已經有偏離了,我們修道之謂教,修道就是教化。所以我們了解中庸裡面也給我們提示。所以我們還是要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它裡面有三十三章,蠻長的,各位可以全部看,後學在儒家的學說比較没有那麼深入的去研究,可是就知道的把它拿出來講,這屬於中庸。
中庸裡面有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在孟子裡:「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
   一個字的差別。中庸講「誠之者人之道」。可是在孟子講「誠者天之道」一樣,下面孟子用「思誠者人之道」,不同一個字,做學問要很詳細去知道它的根源。
◎論語
   我們講論語第一篇學而,學而篇各位有念過嗎?第一句唸唸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各位知道意思嗎?它包含蠻好的。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學而那個而就是一穴,就是學我們的玄關竅。一穴知道嗎?竅,穴,穴道。一底下那個就是穴。會不會寫?就是學我們佛性本體,學而,學我們的佛性本體。然後時習之,時時刻刻要温習、複習,時時刻刻都在佛性之中。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很高興很快樂,時時刻刻都跟自己的佛性在一起。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
   有朋就是我們佛性遺失太久了,我們這個好朋友,佛性,自遠方來了,不亦樂乎?樂不樂啊?找回我們佛性,快不快樂?很快樂!所以第二句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很快樂。
第三句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是人表現出來不是很理想,我們看了都搖頭,所以我們說他不知道佛性,所以人不知,不知道佛性,然後而不愠,我們不生氣。我們時時刻刻都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對不對?所以都在檢討別人,他如果不對,我們就氣得要死,有没有?都是這個樣子。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他就不知道佛性,所以你不要生氣。這樣懂了嗎?很棒喔!
    所以走入性理心法就不一樣,一樣的文字,不一樣的意思。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以後人家再怎麼無理,不管罵不管打,都讓他,因為他不知道他在造業,所以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不是君子啊?所以你看那多好!所以我們就了解第一句就給我們講得很好。
還有「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們早上得道,晚上死掉都可以脫離苦海回到理天了。對不對?那個也是我們求道才知道啊!不然你朝聞道,夕死可矣,可矣是什麼?可以到六道輪迴去了。
我們了解「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須臾是很短的時間,我們了解我們這個身體不可以離開佛性,佛性一離開身體,人就死掉了。屍體要拿去埋葬,或是拿去火燒掉,所以都不可以須臾離也,所以這個都在講我們佛性的重要。
還有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我們都有唸過對不對?居陋巷就像現在的危章建築,隨便蓋一蓋,可以遮風避雨而已,時時刻刻人都要來把它拆掉。簞食瓢飲,就是没得吃,連喝也没得喝。人不堪其憂,没有人可以忍受他那一種生活。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他很快樂。各位前賢,顏回快樂在哪裡?怎麼快樂?就是安於那個道,所以顏回已經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面。對於凡塵的現象已經不在意了,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所以顏回三十二歳就離開了,不過他解脫了,不用再受苦了,流傳到現在三千多年,我們自己的祖先名字都不知道,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父母親這一代,祖父母那一代,曾祖父母能夠知道就很少了,四代之上祖先名字還記得的前賢舉手看看,曾曾祖父是什麼名?曾曾祖母是什麼名?都還記得大概就不容易了。顏回跟我們非親非故,我們竟然認識他,就表示他的方法值得讓我們學習。
   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得一,得到道,他得到道就拳拳服膺,然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我們修道哪一個像他那樣,都大辣辣的,對不對?造了業都很高興,哪有像顏回那麼謹慎,怕自己造了業要受苦。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效法,外面的遭遇,生活上的這些物質就適可而止,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可以遮風避雨就好了,不用追求那麼多,一口氣不來,都要拱手讓人,没有一樣是我們可以帶得走的,所以不用去累積,我們要累積我們的德,性分之中那個善我們要累積。累積有形的物質,對我們來說是障礙,所以從顏回的過程就可以了解真的是不容易,没得吃没得穿,還能夠快樂,他的快樂不是裝給我們看的,是真正的從內心產生。
   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我們從內心深處可以產生快樂,就是一定在覺在道體之中,我們要追求。整天有空閒的時候,就趕快做一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培養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能夠出生,然後茁壯長大。各位培養了没有?哇!没有一個回答。我們有一個北部的前賢,他在這邊台南唸大學。他也來我們同義宮這邊研究,他說:「我竟然求道那麼久了,都不知道我們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這邊聽了以後,打手機跟他母親講:「好高興喔,啊,那個…那個…我找到了(佛性)」。他的母親昨天晚上念給我聽,我說真的是那樣嗎?她說是啊!以前叫他參加研究班都不要,很難得到這邊來聽課。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要自己努力啦!雖然求了道很久,自己没有努力去把祂啟發的話,祂是還没有出生。還没有出生要祂茁壯長大,那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就是要讓祂出生,培養茁壯長大,然後般若妙智慧就會產生了。有般若妙智慧會認識真理,凡塵的一切假相都看得透徹,所以要努力。接著下來就是講孟子。
◎孟子
我們比較耳熟能詳的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個文字意思本身就很白了,孟子也是一直希望我們能增益我們所不能,因為我們都有瓶頸。我們很努力、很努力,努力到有一個瓶頸突破不了,在突破不了的時候,天考人驗就來,那個就是要我們增益其所不能,要增加我們能力所不到的,你能經過那個考驗,你通過以後又有無限寬廣的天地,所以增益其所不能。
裡面再有一段就是「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有没有?有的一直點頭,有的就靜靜的,可能都有看過啦,只是没有把它背下來,這個山徑之蹊間,這個山就是靈山,我們靈山的道路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我們走得都很熟,你介然用之而成路,你一直走,古時候的人都很單純、都很純樸,就是能夠介然用之而成路,可是我們愈到後代以後,為間不用,都不走那個路,走那個路比較吃虧,會被人家欺侮,所以就走自己聰明的道路,所以就茅塞之矣,就被雜草叢生,整個路都不見了,所以這句非常棒。
孟子還有記載:「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就是道就在我們本身很近,可是我們都到外面去求佛,求佛都向外去求,不知道向我們自身來求,所以求佛要在我們自身求。自己的本身就是佛了。事在易,事情本來很容易,可是我們求之難,太容易都看不起,都要很困難的你才要去做。所以我們都自找麻煩。人人都親其親,我們每一個人都親近我們所應該親近的,我們所應該親近的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們要親近我們自己的佛性本體,那個最親對不對?長其長,增長我們應該增長的,就是我們要行持善,讓我們具備德本,可以坐在供桌上。所以這樣的話,親其親,長其長,天下平,天下太平。
然後孟子又講:「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因為我們現在凡塵看的書,不是看經典,經典是性理心法,那個不會騙我們的。可是我們凡塵的書,不只有是經典而已,種類很多,對不對?我們全部都去相信的話,孟子說:「不如無書」,無書的話我們會從佛性本體來做,那就對了。後學講到這邊就想到孔老夫子講: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就是我們應該的本份全部都做到了,綱常倫理都没有違背,還有餘力,再來學文。文學文章,你看那個排在最後面,我們現在把它擺在最前面,所以就顛倒,這個是四書的部份。
◎老子
   我們再來講老子,我們知道老子留在凡塵的有清靜經、道德經。我們從老子所講的所說的,來進入「說通」。老子講清靜,「者就是一塵不染,「」就是一念不生。我們能夠凡塵一塵都不染,一念都不生,這樣就又回到清靜佛性本體回來。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清靜經的涵義就是要我們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從經的名字就可以知道。
那道德經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們都耳熟能詳,都知道。第一個道就是道的本體,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第二個道就是可以講的,可以說的,那可以講的就不是常道,它就會變化,可以講我們人就可以很多角度來講,所以那就不是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我們既然講得出名稱,那個名稱都是暫時用的,像我們都有一個名,我們這個名也是這一生要用,前一生不是這個名,下一生也不是這個名,對不對?所以那個都是假的,非常名(不是常名),是假名。
老子教我們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無跟常有,就是凡塵最重要的東西,有跟無它是同體,所以老子才會講:「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時出來,可是有兩個名稱,一個有,一個無。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有就是妙有,這個無就是真空。這樣了解意思嗎?了不了解?真空妙有是什麼?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你看古聖賢所講的,都是在講性理心法。這個是屬於老子的部份。
◎耶穌基督---聖經
   我們講耶穌基督,聖經裡面不是記載嗎?「凡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我走的,就可以得到永生,有没有?我們都聽過嘛!凡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自己的喔!不是買來戴的,跟我走的,那個我不是耶穌喔,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有没有在講性理心法。
◎釋迦牟尼佛
   我們再來講釋迦牟尼佛,他是佛教的教主,他流傳在我們凡塵的教法比較多,大藏經記載有一百本,一本都非常的大,非常的重,各位有看過嗎?一百本要十萬塊。我們買來看不完,一本就夠我們看個幾年了。所以以前書店都不零賣,你要買就要一套,目錄三本,它的本經文是一百本,就一百零三本,要把那些書帶回家,要發財車來載,後學從台中背回去基隆,一本一本背,因為一本就很重了。零買一本要多一百塊,一本一千二,拿回去看一本就看得眼花瞭亂。不過後學有買十四本,没有全部看完。有些看一看,我們人的習性都是這樣---好了,這不用看了!因為它有分,我們有說十二分教,有没有背下來,「因緣、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經、長行、重誦、孤起、未曾有、無問自說、論議」,有没有?浪費你們在問,你們不是在問十二部經怎麼唸?我不是唸好幾次給你們聽,没一個背得起來,很容易記嘛。
   所以只要你有心把它背下來,有因緣就看,看它是屬於那一個種類,容易了解,容易了解就容易進入那個狀況。所以從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他教我們從四念處開始。一直到成就也是四念處,所以他要進入湼槃前,阿難問「以後我們要以何為住?」要住在哪?佛就跟他講「住在四念處」,四念處各位有聽過嗎?可能有的有,有的没有。後學就直接講:
觀身不淨」,觀我們的身體不乾淨、不清淨。
觀受是苦」,我們凡塵給我們所有一切的受都是苦的。
觀心無常」,我們没有常心,心都一直在變化。
觀法無我」,在法裡面没有我。
    所以佛教導弟子修的時候,從這個地方入手。因為我們眾生都把身體當成是實在的,也把凡塵的萬象也當成是實在的,所以佛教我們從四念處來觀,我們就了解身體是假的,我們感受也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的心也是變化無常的,在法界之中没有一個身體的我,這樣就可以不住相。形相全部都不住,不住相了以後就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所以四念處在修成就了以後,它的內容就完全不一樣,開始是觀身不淨。可是到後來文殊菩薩問最上乘的四念處,佛就講:
第一句觀身性相猶如虛空
   我們身體的性、身體的相跟虛空一樣,跟前面的觀身不淨,完全都不同了。各位前賢,這樣聽得懂嗎?懂不懂意思?就是觀我們身體的,不管是身體的性、不管是身體的相,它都跟虛空一樣,所以没有住相,没有這個身體的我相,已經没有我相。這樣了解嗎?
第二句觀受是苦,最上乘的修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
   這樣受在哪裡?所以已經全部都没有受了。各位前賢,假如我們能做到這個程度,凡塵的一切受,我們都不受,一切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不接受,會造業嗎?絕對不會。所以我們對虛幻不實在的形象,虛幻不實在的事情,我們都全盤接受,然後起了很大的分別心,然後處理就造業了。
   所以我們要觀受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就是没有受,我們受一没有,我們不造業了。我們就是因為有受,產生喜歡討厭,就有取捨,就有動作,所以業因就形成。所以我們就是要從真理的角度來了解,原來上乘佛法的修持觀受不在內外,內也没有受,外也没有受,不住中間。中間也没有,全部都没有,我們一切都不受,呈現的就是真心佛性,整個一心全部呈現,是不是頓教法門?我們要努力一切不受,現在還是要受,受不受啊?接受的程度要把它減低,本來是很強烈的去接受凡塵的萬象萬事,現在50%就好,接受一半,一半不受,慢慢減低40%→30%→20%→10%→0,不受了,不受就成就,那個是第二句。
第三句本來開始修持的時候是觀心無常,這個時候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
    心只有名字没有實在的心,連那個名字的性都離開了。所以没有心,各位前賢,没有心的心是什麼心?没有心的心就是佛心,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有心都是妄心,那個都不真。
第四句本來是觀法無我,可是在大乘裡面就是「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
   這樣什麼法?所以大乘佛法的四念處全部完全進入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已經没有善法、也没有不善法,没有善惡,没有對待、没有分別,已經回到我們獨一無二的佛性本體回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是從四念處開始
   然後我們看佛經就是要了解裡面的涵義,在華手經裡面有一句:「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爭
   各位前賢,什麼意思?字面上的意思好像是講釋迦牟尼佛不跟我們凡塵來爭,可是凡塵都要跟他爭,字面上好像是這樣意思,可是它實際的涵義不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每一個人都有真心佛性,我們的真心佛性修養非常好,只要我們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只要感官跟佛性在爭,佛性一定退位,祂一定讓,所以祂不與世間共爭。
這個「」就是過去、現在、未來。
」就是東西南北。
   所以凡塵跟要跟我們佛性爭,佛性都不跟這些現象爭,所以祂都退位。這樣了解意思嗎?是不是文字的意思,跟實際的涵義差別很大,對不對?所以我們從文字實在是看不出它的奧妙,可是我們從實際裡面他所講的涵義來看,會說:「對喔!我們就是要啟發我們那個如來出來當家」,要不要?不要給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當家,因為這個感官當家都會造業,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聞、喜歡吃、喜歡摸、喜歡想,都没有好處,好處很少,都是壞事,都要拉我們到地獄去的,我們受不受影響?影響很大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啟發如來,我們請如來當家,讓感官休息,你是奴才婢女,你不要佔大位要指揮,我們習性當家已經非常久了,要佛性出來都很不容易,我們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請如來出來當家。
   接下來,我們之前不是有抄很多嗎?開始的時候不是講:「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我們從這個說裡面我們就了解,原來是我們自己在生活之中用錯了,
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太久了,都沒有開始的時候。
「生死相續」就是六道輪迴,為什麼六道輪迴呢?
「皆由不知」
   原因就是不知道我們有常住的、没有離開的真心,不是妄心喔,是真心。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我們的佛性很清淨,而且體很光明,就是不知道這八個字,現在知道了嗎?知道常住真心了嗎?知道性淨明體了嗎?你看這麼没力。所以這個叫做不肯當下承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就是我們當下啊!你不肯承擔啊!肯不肯啊?要當下承擔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所以我們了解原來「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六道輪迴就是這樣「用妄心在六道輪迴」。還要不要用?(不要),真的嗎?要跟自己講,當您在用妄心的時候,這個心不能用,要用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祂没有一秒鐘離開,只要我們肯用它,祂就出來,要用常住真心。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這個各位抄的,不然抄下來没有解說,不了解意思也没用啊!
「十方如來」
   東、南、西、北、東北、西南、西北、東南、上、下叫十方,十方如來都「同一道」,同一個,同一個方式、方法,然後「出離生死」,離開六道輪迴。
「皆以直心」
   都是用直心,我們在生活的時候,第一個呈現的就是直心,可是直心呈現的時間非常的短,我們很快就加入我們的心意識,心就變了。所以直心我們要掌握,因為直心是從佛性直接生發,所以就用這個心來修道,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心言直故」
    心也直,嘴巴也直,講出來跟心想的都一樣,没有兩樣。我現在凡塵最可議的就是心口不一,心裡想的跟嘴巴講的完全是兩回事,想要騙人,想了很多很好聽的話,才騙得動,對嗎?所以他的心跟言不相合,心口不一,這個是造罪。他自己在造罪,可是心裡很高興,已經得到了多少多少,都不知道後面要還人家幾十倍,幾百倍,不值得高興,要很悲傷,那個利息太高了,你騙人家一百萬,還一千萬都還不完,划不來的,所以我們不要那個樣子,不要造了業還很高興,所以我們吃虧真的就是還債,不要難過。各位吃虧會覺得難過呢?還是高興?還是難過比較多。那個現實,人之常情,一定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要了解培養心口如一,我們在凡塵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個誠,學天地那個誠,因為白天黑暗、春夏秋冬,天地運轉的都很誠,地種胡瓜就生胡瓜,種絲瓜就生絲瓜,它也都是很誠,不會你種絲瓜長胡瓜給你吃,那我們就學天地的誠。因為誠,跟我們交往的人,他就會信任,你講話花言巧語,不誠。人家以後就不跟你交往,所以人的最基本就是要誠,要很誠心。
我們心言直,「如是乃至終始地位」如是就省略中間很多,終始地位,終就是結果,始就是開始。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我們修道都没有彎彎曲曲,都是很直心的,都是很誠心誠意的來,這就是講我們抄的第二句。
 第三句呢?「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我們來了解裡面的涵義。「以諸眾生」就是一切眾生的意思,「從無始來」
釋迦牟尼佛說我們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真的没辦法去找到它的源頭,都没有開始,無始以來。
曾不開悟」,就是不曾開悟,它是倒裝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追逐,色(形相)、聲音。
逐念流轉」
   追逐念頭,一個接著一個。逐念流轉,一直追逐念頭。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跟最初第一句講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是一樣的。性淨妙常,我們的本體很妙又是常住的。
「不循所常」,就是我們不按照常住真心,不循著所常,追逐所有的生滅。
「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雜染就是說不是每一生都當人,有時候會到天道,有時候會到三惡道,所以一直雜染,六道輪迴輪轉。我們要了解都是我們自己找的,逐念流轉就讓我們六道輪迴。
我們假如能夠「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把生滅都去掉了,我們守住常住真心。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就現前,常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的光明。
「常光現前」。這個時候,根、塵、識,六根、六塵、六識,「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就没了,當我們常光現前的時候,根塵識就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想」就是念頭,「相」就是形相,我們的念頭跟形相都是灰塵,我們的認識跟凡情都是污垢,「識情為垢二俱遠離」,想相也遠離,識情也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為什麼不會成?絕對成的。所以這句話後學是很欣賞。因為從凡夫,從以諸眾生到無上知覺為止,一個頭一個尾。從凡夫開始修,到後來就成佛了。所以我們按照那個樣子做就對了,有印象了嗎?會做了嗎?廣告在講:「最高品質,靜悄悄」。我們還有抄没講的嗎?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個是圓覺經。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因地法行,說我們開始修道的時候要怎麼樣修?
釋迦牟尼佛回答:「一切如來本起因地」,就要從因地開始修,「皆依」,全部依照,「圓照清淨覺相」。圓,圓融,圓滿地來普照。
清淨覺相」
   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圓照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永斷無明」
    就是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叫無明。我們把所有的無明全部都去掉,就是時時刻刻都覺,就是二六時中都保持在覺。二六時中知道嗎?二六就是十二,一個時辰有二個小時,二六剛好一天二十四小時,二六時中,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保持在中道,就是時時刻刻都守住我們的覺性。所以我們把心外放了就當眾生,我們把心收回來迴光返照了,就當聖賢。
   所以各位以後就了解:「心要外放了,要當眾生了,快把它收回來」。這樣會嗎?會不會收心回來?我們知道可以收回來,可是我們都不肯收,想說外面風景好看,要再看一下,我們要了解:「外面的景象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你在看外面景象就是在看我們的真心。可是我們都把外面的景象當成是外,不是我的真心,心外起法,那個就變外道。所以我們不要心外起法,了解原來山河大地都是我的真心所顯現。所以了解永斷無明了,才可以方成佛道,才可以成佛,可以成道。還有抄的没講嗎?(没有),那抄得很少啊!各位感覺抄得多嗎?不多不少剛好。這個就屬於「說通」,說通了没啊?「說通」了我們就要講底下的「心通」。
   所謂的「心通」就是我們已經領悟。我們了解凡塵我們所用的心,千差萬別,我們要在千差萬別的心中要能夠通,那個真的是困難重重。所以要從凡塵的妄心,要了解真理,要進入佛的世界,那是没有辦法的
   所以「心通」,要領悟真理就是要從真正的體會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開始,所以心通佛有教一個方法叫做教外別傳。各位有聽過嗎?(有),所以我們把釋迦牟尼佛的教外別傳引用,引用以後我們取了一個名稱叫做禪宗。我們從禪宗裡面的修持方法,大部份就是心通,所以那個心通就是從禪宗來修持
   第一次出現是在金剛經的第一分,那個就是教外別傳。各位有没有看過金剛經?了解它的意思嗎?蠻深的喔!它是般若就是破相,就是要我們都有般若的妙智慧,所以在第一分釋迦牟尼佛没有講話,釋迦牟尼佛是用日常生活的行為在教導弟子,從那一些很平凡的事項中領悟真理,最高的佛法就在第一分
    佛已經成佛了,可是一到「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所以我們了解從那個過程之中,佛不住在佛相,佛没有我相,所以已經把我相破除掉了。然後要所有弟子都努力修道,可是祂一句話也没有說,没有法,没有法相。然後又努力的乞食了以後,「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坐而坐」,就是要入定,就是要離開非法相。
   所以在第一分的時候,佛就已經表示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我空了,法空了,非法空了,一空到底。一空到底所呈現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連那個般若妙智慧都不住,呈現的是最殊勝的,所以在第二分的時候須菩提迫不急待的請問,我的領悟對不對?
   第一句話就講:「希有世尊」,那個希有就是很罕見。第一分一句話也没有講,希有從哪裡來?就是從日常生活的行為,所以佛已經在善護念善護囑,全部都已經把最上乘的佛法傳承下來,所以那個叫教外別傳,那個時候六十幾歳。最後在快涅槃時不是有拈花示眾嗎?有没有?他拿一朵大梵天王送給他的花,他就拿那朵花在那裡拈給大家看,那人天百萬莫知所措,大家都不知在做什麼?只有大弟子迦葉破顏微笑,有没有?(有)。所以各位要了解,那一朵花代表凡塵所有一切的動相,我們誰看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看到,所以他才破顏微笑。
   釋迦牟尼佛看到迦葉破顏微笑,祂才說:「吾有正法眼藏,正法就是要成佛的方法,眼藏我們求道就知道了,就是玄關,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唯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時候才把教外別傳的那個名稱說出來,教的裡面你找不到,在教外,教化之外。
   我們了解在凡塵教是非常多,可是所有的教化都勸眾生為善,没有可以讓你成佛的。就只有我們辦道,一代祖師領天命,才可以點開我們的玄關,可以讓我們從靈性的正門進出,很殊勝的,所以去渡人求道一定要講這個:「你求了道就不怕百年後没有路可以走,不然在凡塵不管你追求什麼名分地位,一口氣不來,没多久全身都硬梆梆」,我們也看多了,我們有求道只要他不反道敗德,都會身軟如棉。對不對?都有見過,那就是印證。所以我們了解凡塵對這個他還不是很了解,我們去渡人求道時就跟他講,絕對可以讓你返回理天,努力修還可以成仙做佛,没有努力修,還可以當下個元會的種子,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就從教外別傳來了解心通。
   心通在四祖道信有一個徒弟叫法融,四祖去渡他的時候,跟他講:「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方寸就是我們玄關寶地,祂只有方寸。所以我們在插香時不要離開一寸,不離方寸就是不離開佛性的意思。
「恆沙妙德,總在心源」,所有我們行持出來的德性都是從心源出來。
法融講一個偈語很好記「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恰恰就是剛好。恰恰用心時,剛好我們要用心的時候;恰恰無心用,剛好没有心可以用。無心恰恰用,没有心我們剛好用;常用恰恰無,當用恰恰無或講常用恰恰無都可以,那個偈語很有意思。這個就是講我們真心佛性,真心佛性是無心。
   後學講過司空山本淨禪師,他回答皇帝派去採常春藤的大臣,大臣去拜訪司空山本淨禪師就請問他,禪師就問他:「你是要問道?還是問佛?」他說:「佛跟道有不同嗎?」他說「你要問佛的話,即心即佛;你要問道的話,無心是道。所以我們了解無心就是道。無心就是没有妄心,就是真心。所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會了嗎?很有意思喔!禪宗很奧妙。
接著下來就是講「修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換作本來身
   修道之人不識真,我們修道的人不認識真,都是認假的。只為從來認識神,我們日常用的就是識神,不是用我們真心。無始時來生死本,就是非常久的時間以來,我們生死的根本。我們癡人換作本來身。這個偈語對我們也很有幫助。
   還有一點點時間,後學再講百丈山懷海禪師、西堂智藏禪師、南泉普願禪師。普願禪師有講一個偈語:「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所以這個講的又比較高一點,很高超。他講滿眼,我們眼睛所看出去的本非色(不是形象)。滿耳本非聲,耳朵所聽的也不是聲音。「文殊常觸目」,我們時時刻刻眼睛所接觸的就是文殊菩薩。觀音塞耳根,我們聽到聲音那個就是觀世音。會三元一體,就是法身、化身、報身,這三身本來就是一體的。
達四本同真,四就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這四個都一樣都是真的。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没有佛也没有人,法界性全部進入獨一無二的真心佛性本體了。
   我們了解禪宗的修持方法是從形象、從動作來領悟,讓我們的心能夠通。本來後面還要講我們看的三佛本來都是一體,可是看到只剩下二十九分,要給各位問問題,又超過一分鐘了。
剩下約29分,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想請問您,我們有時候去撞到會痛到心裡,當我們有痛到心裡的感覺時,後學有時候就會想說那是我的肉體在痛。只要有那種想法的時候,好像就有一種防火牆,就完全心就不痛,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劉講師:上禮拜我們才講,那個不痛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會痛的是身體,身體的覺,覺到它痛、覺到它不痛,那個是生滅的。我們佛性不生不滅,祂不會痛。所以你已經找到那個不會痛的,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恭喜你!
   【問】 :有人拜廣成子得道,廣成子為什麼不是一代祖師?還有如何分辯真假點傳師,他點道時有天命?謝謝!
劉講師:這個有時候要在大庭廣眾講,有時候不是很適合。不過後學試著說,因為我們了解在還没有大開普通之前,都是單傳獨授。那個時候一樣要領有天命,他才能夠授記,把那個程度已經夠的修持者授記,讓他成就。因為在威音王之前,凡塵還没有三佛來掌天盤。從三佛掌天盤,從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古佛掌天盤以後,才開始需要有授記才能回天的這一些正常的道路。有一些修行者,雖然他自己認為他已經得道了,可是在真理世界他還没有融成一體,還没有真正的到達那個究竟。所以到達究竟非常不容易,凡塵所謂成就都是有階梯、有級限,還有不了解的地方,還有他没有修到的地方。我們如果有透徹了解真理就知道要修到究竟是非常不容易,所以才會有最少要有三個阿僧祗劫。一個劫就有一千六百多萬年,三個阿僧祗劫,真的非常的久。經過非常久時間的修持,他真的能夠進入真理的領域,非常不容易。你的第二個問題,後學是在這邊講,不一定你要信。之前老前人在世的時候就講,自古以來没有說去登記立案辦道的,没有那種事。老前人就一直在說,我們一登記就變成教化,教化是只有勸善就不能辦道了。所以經過那個階層,後學是有觀察到,老前人在私底下有跟後學說,這個不公開的,所以後學只在這邊講都有覺點怕怕,就是點傳師跟求道人都要有德性。所以當我們辦道要焚化表文,表文在兩儀燈點燃,要放在香爐,這個時候假如它是一股氣往上沖,那個就是三官大帝來接走,這個求道有效。假如說表文在兩儀燈點燃,放在香爐,它直接倒下,伏在香爐,那這個求道無效。可是老前人不公開說(有爭議,紙比較重就會倒下)對啊!已經很多人反應了。很多人反應表文的紙,它有不同。有的很輕,有的很重,很重的它不會飛起來,很輕的它會飛起來,可是各位要了解到,只要三官大帝來接,你再用怎麼重的紙,它一樣都飛上去。所以在還没有立案之前,没有飛不上去的。後學一講了以後,信不信也不用放在心上,就當作常識好了。
    【問】:請問劉講師!您剛剛說有些博士如果自恃太高,以後會變成候鳥。您怎麼那麼篤定他們會變成候鳥?
劉講師答:後學是從真理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因為唸到博士他心中有一種凡人很少可以達到他的位階的想法,因為很少人會唸到博士。所以那種高人一等的心,高人一等,知道嗎?要不要用望遠鏡去看?他已經高人一等了,所以他的心很驕傲,那個是外在的形象形成他自然的動作,自然就很驕傲,我們要了解驕傲就是五蘊裡面你蘊積了要來受生的理由,那個原由你已經種了,要不要來?要來還啊!還你那個驕傲的果報。愈驕傲的人變得飛得愈高,小驕傲就小鳥啦,牠飛不高,受的罪也不多。所以我們要從他驕傲的程度來說他以後的果報。這個是從真理的角度來分析,一定是這樣,絕對是這樣。
   【問】 :後學想請問,直心直言去對待世上的一切事,這樣算不算萬緣放下?
劉講師答:你問的非常的好,從直心就是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從直心發揮出來我們没有喜歡討厭。没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没有取捨。没有取捨,就不種業因。業因不種,我們就不用接受果報。所以已經當下都清淨,只要有空閒你一放下來,你不會放在心上,所以没有緣來瓜葛,所以那一樣是萬緣放下。只是在那種狀態下是很理想,可是我們還要應對凡塵事,應對凡塵事的時候還是在緣之中,只是那個緣我們没有攀,没有攀緣,都時時刻刻了緣。
   【問】 : 後學再問一個問題,極善之人怎麼應對極惡之人?
劉講師答:這個兩個極端極善跟極惡,我們佛性没有分別,遇到凡塵的事我們去處理,處理對眾生有利叫善,處理對眾生有害叫惡。佛性本來没有善惡,是我們處理事情的過程有不同。見解不同,處理就不同。善惡的名聲就不一樣,所以極善跟極惡是走兩個極端,要中道,他雖然做得不好,是他自己本身不明理,不明理就是無明,既然是無明我們是要可憐他,不要落井下石,不要追殺,讓他自己改過,我們要隱惡揚善。
   還有嗎?没有的話,後學講個故事。釋迦牟尼佛有個弟子叫周利槃陀伽,他以往好幾生好幾世都在修道,而且知道很多修持法門很多,很殊勝,他都吝嗇不肯告訴師兄弟,他這一生來的時候,他也一樣努力在修道,可是記性就不好。那個比丘偈語。各位知道比丘偈語嗎?『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這個是比丘的偈語,他們當比丘、比丘尼一定要背、要做,身語意業三業,只要你身語意業不作惡,絕對没有惡,很重要的。凡塵的眾生,不要去懊惱,因為他不了解,所以諸有情,有情就是眾生。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來觀察知道我們的欲念是空的,無益之苦要遠離。無益的苦我們不要去吃,對自己没有利益,對別人也没有利益,所以無益之苦當遠離。比丘、比丘尼他們都要背要做,周利槃陀伽很努力的背這個偈語,前面兩句背下來了,後面兩句忘了。很努力把後面兩句背下來了,前面兩句又忘了。他每次見到師兄弟,有五百個師兄弟姐妹,他就很努力去問他們,拜託你教我偈語怎麼唸,開始的時候,師兄弟還告訴他,因為他都記不來,以後遇到他的時候就不敢跟他面碰面,就趕快避開。這個周利槃陀伽就很傷心,說我這麼想修道都没人要教我,他就去樹林底下想要去上吊,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出現,告訴他你不用上吊,不用自殺。我教你修道的方法,你現在師兄弟不告訴你這是因果報應,以往你都不告訴人,好的修持法門,你都不跟人講,所以你這五百個師兄弟,他們也不跟你講怎麼樣來修,偈語都不教你,所以這是因果報應,你不要埋怨。我現在教你修持的方法,拿一枝掃把給他,告訴他這個是掃把,周利槃陀伽說有實在的東西拿在手上,我會記得,然後拿一個裝垃圾的畚箕給他,釋迦牟尼佛就跟他說,你不用去講堂聽講了,你就把講堂內外清掃乾淨就好了,他說好!這個我會做。他很努力一直清掃,講堂內、講堂外都清掃的很乾淨,一天都做這個工作,就没有垃圾可以掃,他坐在那邊的時候,他就想說我的念頭也是垃圾,也没有用把它掃掉,念頭又來了,也是垃圾把它掃掉,他從有形的垃圾掃到無形的垃圾,一直掃一直掃,掃到常光顯現,已經進入無漏,結果他最早領悟。所以各位前賢!没有關係,會掃垃圾就好。會掃了嗎?念頭來了,垃圾!掃掉!念頭來了,垃圾!掃掉!會嗎?會不會?很容易喔!容不容易?(不容易)你做才知道,哇!怎麼這麼不容易,掃不掉的,又來,又來。所以要努力掃,來了又掃,來了又掃,只要你支撐得久了,真的無漏,常光現前。
   【問】 :請問劉講師,君子要擇善而居,鄰居他們做什麼事都不是你喜歡的,要用什麼心態來化解?
劉講師答:在論語有一個里仁篇,「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有没有唸過?那個里就是居住,仁就是仁慈,居住在仁慈。這個不是說我們的身體要住在哪裡,而是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裡。我們的心要住在仁慈。擇不處仁,焉得智?你假如不選擇仁慈來安住你的身心,那你怎麼有智慧呢?就是没有智慧,懂這個意思嗎?我們要了解居家當然我們是希望好鄰居,好鄰居大家比較好相處,可是惡鄰居我們既然都相處到了,你也要去相處,相處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身教來感動他。當然要一段時間,不是那麼容易,可是我們就要有那種忍辱耐勞的心,渡化眾生,他會被你感動。就會慢慢變成好鄰居,要勉勵自己,勉強自己去做,這個不容易達到,可是會做到的。以前後學住的地方底下,以前他們都在打麻將,很吵雜,有時候去養那個很大的狗,一直叫也是很吵。有時候有人生孩子,孩子整天晚上都在哭,我說這真的是都不會沙啞,哭了整個晚上。也都是在欣賞交響樂曲,現在又清靜了。
   還有嗎?没有再講一個故事。由生理影響到心理,我們都知道希特勒是那粹的殺人王,他要實驗看看我們人的心理會不會影響到生理。他就抓兩個戰俘,就是戰敗被抓走的俘虜。試驗,一個讓他在旁邊看,他把一個人的動脈把他割斷,割斷了以後血一直流,拿桶子來裝血,血一流光了,人就死掉了,對不對?然後再把旁邊看的那個人,把他的眼睛矇起來,在同一個部位用冰刀來割肉,會痛但不會流血。然後用一個桶子,用水滴的聲音一直滴。他一滴血也没有流,經過一段時間,他倒下去,死去了。為什麼?就是心理他影響到生理。很厲害喔!所以我們心理很重要,所以我們心理正確的認識,正知正見很重要。我們怎麼想,身體就怎麼變化,所以身體疾病很多,像後學這個樣子,就是思想太多,想太多,身體就不健康。不過就是因為想太多了,才會說。没有想太多,就講課講不出來。
   【問】 :劉講師!我們現在翻開報紙,社會新聞就是很多人車禍死亡,自殺死亡,當然有的人是壽終正寢,那這些人都是承受因果嗎?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這個叫橫死,不是壽終正寢,不是正命而死,是么壽。我們人在凡塵就是有一些災難,有些災難我們本來是可以避免,可是因為我們疏忽,没有小心。所以在有災難的時候,我們没有辦法去避開。我們修道,你有災難佛性會事先告訴我們,很奧妙喔!祂叫你從右邊從右邊,你不偏聽就從左邊,從左邊就遇到事情。我們修持了以後佛性就會跟我們講這些事。凡人他没有,没有我們佛性出來跟他點化。他就會遭遇他的命之中的一些災難,我們要了解,我們生活在凡塵有很多橫在我們眼前的一些災難。都會有,只是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就避開了,有的避開就不容易。看我們的心,如果存著善念,因為存著善念吉神都在我們的周遭保護我們,假如我們有歹念,念頭不好,我們周遭都是兇神惡煞,只要有一點點不恰當我們就遭受災劫了,都有這種現象產生,所以我們了解橫死的人是這個樣子。自殺的人他也一樣,有一些他自己腦筋轉不過來,認為他没有辦法解決凡塵的這些困難,選擇一了百了,結果他不知道這個没有了,你還是要去面對,我們到凡塵來就是來還債,你債没有還完,你就想逃避,逃避不了,下一世還是要來還。我們要了解因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我們要歡喜心,甘願受。努力的去面對,保持善心,有善念,旁邊都會有吉神來擁護,來保護我們。
   【問】:我們都說要渡家人,渡親戚,可是各人因緣不同,常渡不來,要怎麼做?

劉講師答:這個是您的心不夠誠,你要渡你的親戚朋友。後學因為在老前人身邊,前賢去見老前人,老前人時常會講,父母親求道了没?兄弟姐妹求道了没?老前人就講,他們不求,你跪著也要請他們求,所以老前人很注重我們齊家,全家人都修道。我們誠心不夠,態度不夠虔誠,所以感動不了父母,父母一直在想,你是我從小把你拉把大的,你那麼厲害,你還會渡我,所以他會瞧不起你,你從求道以後的表現完全都不一樣,可以讓他感受到你的改變,他就會覺得這個道好,我也要去求。你就可以渡成,所以缺少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