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六祖壇經-7 耳根圓通-2 般若品第二-3

上次北部的前賢都在反應黑板的字抄錯,意思差很多。因為北部前賢蠻努力在背那些對我們幫助很大的偈語,所以一抄錯,馬上發覺,他們說那樣不行,大家都在看,會誤導大家,所以要後學再寫一張,要他們再寫出來。剛才他們就說把它打出來,比寫在黑板還要來的快來的正確,所以就把它用字打出來。各位是要先講解意思?還是我們下課再去抄?下課再抄,才不會浪費時間。
   我們上次講耳根圓通,因為後學對上次那張講義,可以說非常欣賞,那是集合很多所有看過有關耳根圓通的經典,以及一些有修持過的心得,然後把它集合寫下來,所以蠻詳細的交待它裡面的內容,可是因為可能我們比較少接觸,會覺得它很深都聽不懂。後學回去以後就問北部的前賢說︰「我們當初第一次聽時,是不是也一樣都聽不懂?」他們都說︰「是,都聽不懂。」不是我們這邊,是北部的前賢,他們也都講聽不懂。我說︰「什麼時候才懂啊?」他們說︰「經過很久」而且北部前賢努力的程度,可以整天都不出門,不出陽台,就在客廳裡反覆一直聽,這樣聽了一段時間,還不是聽一天就懂,還要一段時間他就懂了,懂了以後真的高興,才知道哪個的寶貴,後學想在這邊我們聽不懂,就不要按照講義講,就直接講觀世音菩薩那個經文。
觀世音菩薩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觀世音菩薩所講的耳根圓通就這麼一點點而已,後學今天全部就來解說這一段,前面後面都不講就解說這一段。
◎「初於聞中
   上次我們有講過,初於聞中,非常重要。就是我們要用耳根來修,一定要先分我們耳朵的功能。第一個是聽,第二個是聞,第三個是聞性。有没有記憶?(),聽是耳朵的功能,它屬於我們身體的,對我們作用不大。第二個聞,就是我們聽到聲音,加入我們的心意識,那就叫聞。我們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用的都是這個聞,聞是屬於生滅的,所以我們也不要用。就要用第三個聞性,聞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後學就跟各位講過,當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用這個來作功夫。所以文字的方面我們就是記得:「不以所聞分別染淨,但以能聞討個消息」,這個能聞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能聞,我們不要在所聞去用心,我們平常都是所聞,聽到了以後,然後分辨內容,然後產生我們很多情緒出來,這個我們不用。不以所聞去用心,但以能聞,我們那個能聞的是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用這個來修耳根圓通。我們在日常生活有空閒的時候就萬緣放下,然後一念不生,把祂保持久一點時間,那久一點的時間我們來做耳根圓通的時候,可以把佛性延伸,因為平常我們都把佛性侷限在身上,這時候我們在做耳根圓通就可以把佛性延伸,延伸到整個空間,所以我們真正的佛性是充滿整個宇宙空間,叫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非常寬廣,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去做才是正確。
◎「入流亡所
   「入流」就是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進入聖賢了,所以没有對待,在聖賢的心胸裡没有分別心,我們要了解,一進入聖賢就把所有眾生都看成一體,靈本同體,所以同體大悲,那個大悲心就是從我們同體的佛性裡面發揮出來,同體大悲我們大家都有,所以入流就是已經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拉到仙佛的衣角,準備要當仙佛了,所以能夠入流。
亡所」就是没有對待,我們在凡塵所有一切都是對待,有陰有陽、有男有女、有善有惡,全部都是對待。一亡所以後,就没有對待。講到亡所,後學就講一個故事,大概十多年前,在美國紐約,達賴喇嘛跟我們台灣的一個高僧對談,各位有没有印象?記不記得這個事?達賴喇嘛跟我們一個佛學博士在美國紐約對談,全世界轉播,大概有五十幾個國家實況轉播,我們台灣也有轉播這一場盛會,後學那時是在電器行的店面在看那個轉播的電視。我們台灣高僧在發表他的理論,這個時候達賴喇嘛就舉手,舉手的時候,後學在電器行看電視,旁邊也有很多人一起在看電視,有人就說達賴喇嘛怎麼那麼没有禮貌,打斷人家的話題。我們台灣高僧就請達賴喇嘛說,
達賴喇嘛說:「我可以問問題嗎?
我們台灣的高僧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
達賴喇嘛第二次又舉手,我們台灣的高僧又請達賴喇嘛說,
達賴喇嘛說:「問題是等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我要問什麼?
   我旁邊那個又在講話:「記性怎麼那麼差!一下子的時間馬上就忘光光」。所以各位前賢,從這個地方就知道,這個叫做「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達賴喇嘛的意思是,你發表理論對眾生的幫助不大,所以不要再發表了,就告訴眾生「當下」,我們台灣的高僧一回答:「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各位前賢,這個裡面學問就大了,「我講完了」,就是有能講的我,所講的法,有能有所,有能所就是生滅,就是對待,所以生滅的東西不要追求,要追求不生不滅的,我們要了解達賴喇嘛不是記性不好,而是說剛才要問,剛才已經過去了,那個是已經過去心,過去心不可得,所以不是記性壞,那是告訴我們「活在當下」,没有過去、没有未來、没有現在。所以亡所就是没有能没有所,没有能没有所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没有能所,就是一體的。
   達賴跟台灣高僧對談的主持人他也不懂,他不知道裡面是什麼含意,他就很誠實的,你們自己去判斷,他没有解說。而達賴喇嘛也没有再解說,完全没有解說是什麼意思,你看懂就懂,不懂就不懂。這樣各位了解意思嗎?我們要了解有一個能講的我,我相已經很強;「等到我講完了」,你把你要講的內容很重視,那個叫法,有我相有法相,這個就是我們當眾生的理由,我們我相消除了、法相消除了,没有我相,没有法相,成就了,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有一點深嘛?
   各位前賢,假如你坐在這邊一聽就懂,那你没有回味、没有進步的空間了,你會覺得說:「唉,我怎麼都想不通啊!」你才會繼續,後學回去台北,問他們:「你們聽多久才聽懂?」大部份,十個有九個回答:「大概都要一年多」,一年多,我們才聽幾次啊?才六次,不過後學說我們根基都很好,不用聽那麼久,不用到一年多才會,我們講過了,聽得懂的也很多,有没有?没有啊,都不懂啊,一下子後學又判斷各位太高了,一下子又摔下來了。
   所以後學回去會檢討,為什麼都聽不懂?我不會講啊,我會講的話,各位就會聽懂了。不過還是要慢慢來,我都覺得很白話了耶,講出來這個都很白話了啊,台北前賢也這樣回答:對啦,是很白話,可是不懂就是不懂,很奇怪喔!懂了以後,也是這些話喔!同樣的這些話讓我們懂的喔!可是回想那個時候,再拿以前的錄音帶,北部很喜歡錄音,後學在講課時,都是錄音機,錄音筆一大堆,全部在錄音,他們都反覆一直在聽,聽得懂是這些話,聽不懂也是這些話。可是自己就是要經過薰習,經過時間,經過事情,之後懂了,懂了再拿來聽,還是這些話,這些話聽懂了,就很高興,各位就不要說:「聽不懂!我不要去了」,你永遠都不知道,你若肯聽,絕對有懂的時候,一懂了以後,你才知道原來上乘佛法,是這麼親切的,又這麼值得追求,没有追求這個太可惜了,這個可以從內心產生信「我可以成佛」,要怎麼培養呢?就是培養我們自己內德,對心性透徹了解,能夠明心見性,心明因果就不昧,見性成佛就無疑,絕對的,各位有没有信心啊?()
   所以後學都講,你如果聽不懂,大家都不來人愈來愈少,老師都没面子,這老師設的班喔,後學說:「没關係,隨緣就好,你硬把他綁來也綁不住,他如果要來研究,你擋他也擋不住。」所以順其自然就好,要想成佛你就要來浸潤,不然就要像六祖一樣,六祖他不用聽就可以成佛了。我們根器好的,後學都講二個小時,不過現在已經到末法時期,要找那個根器很好,一點就懂的,大概也不容易,我們都是要長時間薰習,只要你肯用心,一定會得到答案的,一定會很高興。後學都講:我們修道就一定要找對方法,找對方法了,晚上蓋棉被睡覺都會偷笑。假如你棉被蓋著都一直很煩惱,那就方法不對,所以讓我們很苦惱。方法對了,棉被蓋著都會偷笑,那才是真正正確的。
   我們一定要追求,這樣亡所,了解了嗎?没有能所,有能所就是對待,有對待就是生滅,生滅的東西我們看的太多了。我們追求是不生不滅,就是我們那個真心佛性。唯有真心佛性,不生不滅,也很容易啊!當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整個真心佛性都呈現。不很困難啊!很困難嗎?各位有做了没有啊?我們乾道講師不是在問:「我一做萬緣放下就睡覺了。」然後第二個禮拜問:「我一做萬緣放下的時候,雜念妄想就來了。」那個表示他有在做,所以他知道做下來有什麼反應?各位就是没有做,所以不會講,有没有做啊?做是有啦!可是時間都不久啦!萬緣放下就再被緣纏住了,對不對?纏住就忘記了,忘記了要再做。所以到達入流,進入聖賢的行列,然後已經没有能所,没有對待,没有分別心,那個就已經很正確了。
   然後接下來,我們不是有打六個結嗎?還記不記得?我們從無極理天下來,一直打打打,打最後有六個結,要把六個結解開,才可以回得去。最後二個,各位了解它什麼結?最後一個是動,再來是靜,再來是根,再來是覺,再來是空,再來是滅。滅是第一個,再來空,再來覺,再來根,再來靜,再來動。動是最後一個結,我們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有聲音叫做動,没有聲音叫做靜。所以我們入流亡所,已經亡所了以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就是凡塵有聲音的時候我們聽到,没有聲音的時候我們聽到,我們的錯覺都是有聲音,「有,有,聽到了,聽到了!」;没有聲音,「没有,没有!」是不是這樣?可是我們要了解,没聲音如果你没聽到,你怎麼知道没聲音?所以一樣是聽到,我們已經入流亡所了以後,動靜二相,不管有聲音,不管没聲音,我們都了然,了然就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就是清楚的知道,可是已經不在心中產生作用,没有動靜的作用、没有生滅的作用。所以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們已經可以守住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對於外面有聲音、對外面没有聲音,已經知道而不投入了。這樣知道嗎?這樣聽懂嗎?(),所以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已經不在心中產生,這已經是很好的效果出來了。可是我們就要如是漸增。
◎「如是漸增
   如是漸漸的增加,不能就說這很好就住在這兒,還没到,才開始而已。所以如是漸增。然後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聞所聞,第一個聞就是能聞,第二個就是所聞,能聞跟所聞盡,盡就是了然不生的意思,你知道,你有聽到,可是你都不產生心意識),那個能聞跟所聞已經盡了。然後盡聞不住,不要住在已經有功效的那個上面,還要再繼續,再繼續以後已經没有能聞,也没有所聞,接下來就是覺了。
◎「覺所覺空
  第一個覺一樣是能覺,「覺、所覺空」就是能覺跟所覺都是空。這樣了解意思嗎?又是太快了喔?再講,因為上面我們從入流亡所以後,就進入狀況了。到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不生以後就是我們已經有修道的成效出來,蠻高興,怕我們住下來,就是如是漸增,漸增以後,聞所聞盡,然後盡聞不住,因為我們要了解我們從無極理天下來,第一個是先打了一個滅結,本來是寂滅,可是我們變生滅,第一個結。第二個結就是空,本來是真空我們把它變頑空,第三個就是真覺我們把它變妄覺,第四個就是我們六根的根,第五個就是靜,第六個是動。我們入流亡所以後,就先把前面動靜二個結先滅掉,滅掉以後就回到我們的根來了。所以第三個能聞和所聞就是要把根去掉,根知道嗎?講講看,怎麼都没有勇氣回答呢?怕說錯?錯也没關係啊!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要了解根塵相對產生六識,這個都是因緣際會,我們把六識就當成心,所以這個心叫妄心,當成我見,叫邪見,因為我們日常都是這樣根塵相對產生的,所以我們都認為這個是正確的,不知道是虛幻不實在,這樣聽懂嗎?各位一定會產生很大的疑惑,我們看到的,哇…全部假的喔?真的?還是假的?(假的),為什麼是假的?我們修道要追根究底,要追到它的根源,為什麼是假的?假的原因就是因緣際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連這個最堅固的房子,水泥都只有一百年的壽命,一百年是剎那之間,我們佛性不生不滅,所以是長遠千千萬萬年,千千萬萬年來看百年,它是很短的,所以連這個很堅固的房子也不實在。
   我們要了解我們所看的都是因緣際會,有這些原料、還有人工,房子才蓋起來,這個叫因緣際會,房子才形成。它有自然的過程,生住異滅一定會壞,壞了就没了。風化房子不能住,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些都是一些自然過程,都是假的,不真,我們在生活之中都把這些假相都當成真,所以我們就住相,住相以後我們就產生很多的情緒出來,有的很喜歡、有的很討厭。喜歡就想擁有,討厭就排斥,結果就造業,業造下來就要接受果報,我們就是這樣一直在惡性循環。現在知道萬象都是假的,假的我們就不要住相,不住相就没有煩惱,煩惱就消失了。煩惱消失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才没有束縛,才没有污垢。假如我們有煩惱,有事情綁住,我們心都不自由不清靜,不清靜就回不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所以我們要使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清靜,要清靜就是要認識真理,知道萬象都是假的、都不真,不住相。不住相以後,心自由了,我們可以使心清靜,心一清靜了,就可以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能夠回來本體了,我們可以從本體發揮,率性而為,我們率性而為就没有業。我們因為都是率著我們的習性,才造了很多業,這樣聽懂嗎?可以啦,就不會太快了!所以我們了解,自造業自受苦,都是我們自己造了業,自己在受苦。所以重點就是把所有萬象知道它的原因「就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當它聚的時候,它已經無常變化,要走向滅敗的路途了,所以就不要住相,我們的住相很無明,為什麼?形相都已經變了,可是我們住的相還是在舊的相上面。所以我們了解,相都是假的,包括我們身相也是假的,時時刻刻都在新陳代謝,所以時時刻刻都在往衰老的路途在走,不會常住。
   假如我們自己的身體可以自己主宰的話,在最年輕最漂亮最有活力的時候,我們就要主宰它「不要動,不要變化,我要這樣就好。」可不可能?(不可能),所以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是要還給天地的,當我們的身體,要還給天地的水火風土,那我們在哪裡?真的要研究,我們如果有一天身體不能呼吸時,身體都還給天地,我們要去哪裡?没有路可以走喔!我們修道就是「寧可生前防死路,莫待死時後悔遲」,我們在生前就了解,原來不生不滅的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有空間都有佛性在,所以就不怕没有路走,這樣知道嗎?(知道),路在哪裡?我們一口氣不來路在哪裡?說知道,竟然不知路在哪裡?就在當下。
   不是有前賢問嗎?水果師廣欽老和尚,他的遺言說:「没來,没去,没代誌」,那個就是當下!既没有來,也没有去,没事。我們每個都是這樣,能夠體會那個當下,没有過去,没有未來,没有現在,没有三心没有三心,就没有四相。没有三心四相,整個呈現都是佛性,所以只要我們不要有三心四相,就已經很親切的跟佛一樣,佛也都是這樣,整個呈現的都是佛性,可是我們腦袋瓜都不肯給它閒著,都會想東想西,一想了,三心都來了,所以要了解只要我們有三心,就被三世所攝受。過去世把我們攝受,未來世也把我們攝受,現在世也把我們攝受,所以我們就有六道輪迴。假如我們没有三心,三世已經攝受我們不住,没有三世攝受,我們没有過去世,也没有未來世,也没有現在世,是不是整個佛性都活潑了。這樣了解嗎?我們要了解我們在生活之中,都是自己找麻煩,本來就没事,没事閒閒胡亂想,就找事,找事以後被三世攝受了,就六道輪迴。只要我們能學著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整個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都呈現,使它久一點,般若妙智慧就出來,我們有般若妙智慧,事情的輕重緩急,我們就分辨得很清楚,就能夠事情都辦得很理想。所以都是要自己努力,我們又回到耳根圓通。
◎「聞所聞盡
  第一個聞就是能聞,能聞所聞盡,就是不要住在生滅的,能聞所聞我們不要住,這個時候是屬於根,要解脫我們第三個根,那個根要把它解開,解開了以後。
◎「盡聞不住
  盡聞了以後,盡聞就是聞已經不產生作用了,這一個生滅在我們心中也不產生作用。再下來盡聞不住以後,就進入覺,我們佛性的覺是永遠的,可是我們身上的覺,它是生滅的。像我們覺得今天比較冷,對不對?後學都穿長袖的,有没有比較冷啊?(),這個覺叫妄覺,屬於生滅的;肚子餓了、肚子飽了,那個覺都是屬於生滅。所以文字一樣,可是意思不同。我們在講覺的時候,大部份都是在講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裡我們講的就是身上的那個覺,身上的感覺它是生滅的,當我們感到冷,穿衣服就不冷了,冷不見了;感到熱,脫衣服脫起來,熱不見了。那個就是生滅。所以身體上的覺是屬於生滅,我們要把這個生滅的覺也去掉,就是不住,不要住。
◎「覺所覺空
  覺所覺空,那個空就是叫我們都不要住。已經第四個結打開了,聽懂嗎?(),有一點懂,一點就好,不要貪心慢慢來,一點點,然後我們再進入。覺已經去掉了以後,就進入空,空所空滅。
◎「空所空滅
   第一個是能空,第二個是所空,就是能空所空,我們要知道能空跟所空一樣有很微細的生滅在,所以我們也要把它去掉,去掉了以後很理想了,為什麼?已經所有生滅都已經滅盡了,回到寂滅。寂滅的寂就是如如不動,滅就是全部的煩惱、全部的形相都没有了,寂滅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狀態,所以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寂滅一現前了以後,成就了,就已經進入聖賢了,了解意思嗎?(了解),他還是把講義裡面的打出來,再來聽再來看,比較容易懂,有没有比較容易懂?(),所以把覺的結打開,到最後就是空,那個空就是我們能知道的智慧,那個智慧一樣,已經到很微細的法了,要成就了,我們了解這一些都是在我們修持的過程中,需要去用一點心,因為到這個時候都有成效出來,有功效在我們身上,我們那個時候整個佛性都已經可以跟空間合在一起,雖然没有能夠空到所有的盡法界、没有辦法盡到整個法界那麼廣範,可是只要我們眼睛所及,能夠看得到的,耳朵能夠聽到的,聲音能夠聽得到的,全部佛性都在,已經非常寬廣。因為我們這邊比較靜,不容易用聲音幫助我們去領悟,假如這個時候外面有車聲,或是有人聲,還是有什麼聲音,我們就可以了解我們人坐在這邊,我們的佛性竟然可以知道外面,佛性就可以知道外面的事。後學在北部講,因為都是都會區,機車汽車非常多,小車大車都可以知道,所以就很容易引用。這個時候我們在這邊很靜,就不容易引用。不容易引用,我們就不容易體會,所以就靠各位,假如回到家裡,家裡一定會有比較吵雜,聲音比較多,假如我們南部又有裝冷氣,我們就可以借著冷氣開的聲音,就可以把我們聞性延伸到能夠聽到的那個冷氣的聲音,就可以了解我們佛性已經可以離開身體了,已經到外面來了,可以到裝冷氣機的地方,再遠一點有聽到車聲,你也可以再延伸,延伸到馬路車的地方,所以慢慢一直延伸習慣了以後,你就會說整個空間好像在我心中,這樣懂意思嗎?會做了嗎?這是屬於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
   後學再講不屬於耳根修的,是用我們的「觸覺」,各位晚上都有洗澡嗎?(),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跋托波羅,他就是從洗澡領悟真理,領悟不生不滅的佛性。因為當比丘,半個月才可以洗一次澡,不像我們每天都洗澡,他半個月才可以洗一次澡,還要排隊進去洗澡,他洗澡時,從水洗到身體的時候去觀察,水是在洗灰塵呢?還是在洗身體?各位前賢,我們在洗澡是在洗什麼?跋托波羅想洗灰塵的話,塵是無知的東西(無知,没有知覺)。洗身體的話,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是無情之物,它也没有情識,各位這樣聽出來了没有?洗灰塵,灰塵是無知之物。洗身體,身體是無情之物,水火風土有情識嗎?(没有),所以誰在洗啊?跋托波羅就從洗澡去領悟,也不是洗塵,也不是洗體,在洗中間那個,知道嗎?就是佛性。我們能夠接觸的那個觸覺就是佛性,所以他就從這個地方進入,可以進入無漏,就是已經没有煩惱了,進入到不生不滅的那個佛性本體裡來了。我們洗了幾十年的澡,竟然都不知道。
   還有一個是從身體的覺來修道,有一個叫畢陵伽婆嗟,他聽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以後,一路要回去一直在思索佛講的意思,結果路上有刺,他腳去踩到那個刺,踩到刺不是很痛嗎?因為他正在思索,全部的注意力都在思索,没有感到痛,走了一段時間,他的思索已經告一段落了的時候,突然覺得「痛,痛,痛!」已經刺很久了,才開始在痛,他回去就想,「我一個人,怎麼有兩個覺?一個不痛,一個很痛。」那陣子後學就跟前賢們說:「生病時趕快領悟,有一個不痛的,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會痛的那個是身體」,各位有没有生過病啊?(),會不會很難過啊?(),有没有趕快找到那個不痛的?(没有),都没有啊,所以失掉契機了,没有契機。
   後學有一次,我們台灣吳若石腳底按摩剛開始,後學就想我也可以來用用看,那個不痛的。因為後學身體從小就很不好,豆腐做的,坎坎坷坷,所以腳底一按摩,可以說痛得呱呱叫,就想說我要找那個不痛的,痛的就讓它痛,我找不痛的,真的就被我找到了,真的不痛,太好了,那個幫我做腳底按犘那一個想,怎麼都不會痛?愈來愈用力,弄得他滿身大汗,奇怪,我怎麼都没有反應?就愈出力,到後來去拿一枝小棍子,用棍子來幫我按壓,真的不痛,所以那個法喜充滿,真的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原來是這樣,不痛,一點也不痛!可是我一回到身識回來,哇…不能走路了!所以我們身體是生滅的,那個痛是很厲害的,可是我們要了解,就是有一個不痛的,各位以後也可以,不管是生病了,或是有外傷,趕快,找那一個不痛的!那個不痛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當你找到時,跟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一樣的,只是找到方法不同而已,後學從小就很努力在找,找了三十年才找到,後學說你二個小時好好的聽,就可以把後學三十年的經驗全部給你,不過已經不只二個小時了,各位都收到了没有?我們又回到六祖壇經,我們講耳根圓通是要輔助認識空性。
   各位都有書嗎?我們有請北部再寄一百本下來,所以没有書的人可以拿,我們講到哪邊了?(27頁倒數第二行)小根之人這邊嗎?我們又回到六祖壇經。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就好像被大雨一淹整個都倒了,没有辦法得到利益。所以我們要了解,小根跟大根要靠我們自己努力的來蘊積、蘊釀,小根就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小根的人就是這個樣子,就好像下了很大的雨,小根的整個根都浮起來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元就是本來,我們所有眾生本來都有般若妙智慧,這個般若妙智慧,後學都說只要我們把凡塵所學的全部放下來,般若妙智慧才會產生。只要我們不肯放下我們後天凡塵所學的這一些,般若就出不來,所以一定要把凡塵這一些都放下來,從自性裡面產生,那個才叫般若,我們後天所學來的是聰明,聰明會害我們,之前不是一直講,聰明的人不肯吃虧,不肯吃虧就想佔便宜,想佔便宜的話就會把浩然正氣都用掉,所以就講我們旁邊那個果園,我們半夜敢不敢來?會怕怕,所以那個就是比較缺乏浩然正氣,我們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要用聰明,不要佔人家便宜,因果是一定的道理,佔人家便宜都没有佔到好處,失掉自己的浩然正氣,所以不要用。要用佛性具備的般若妙智慧)。與大智人更無差別,我們的般若妙智慧跟大智人是一樣的,般若都一樣,只是我們肯用不肯用,肯啟發不肯啟發而已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為什麼我們聽到上乘佛法,不自己領悟?所以自己領悟很重要,修持的道路都是要靠自己,別人都幫不得,都是要我們自己努力。緣邪見障重,為什麼没辦法開悟,因緣就是我們邪見太重,就是見解不正確。我們了解都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這個見解不正確。因為見解不正確障礙就是很重、很大、很多,被這些障礙障住了,就没辦法開悟,所以常聽到很多前賢都會講:「經書一拿來看,眼睛就澀,就想睏,就睜不開眼睛,把經書一推開以後,精神都來了」,很多都這樣,很明顯,那個就是我們的業障,那個債主都不讓你看,你看了,一回去了,我就討不到債了啊!所以不讓你看,你一看就讓你想睡,所以我們了解我們要自己把這些障礙去掉。
   煩惱根深,煩惱的根很深,就是我們住相很厲害,煩惱的根就很深,各位前賢,煩惱有没有根很深啊?(有),有啊,煩惱從哪裡來?所以我們要了解住相才會產生煩惱,我們不住相,煩惱就會消失,所以先學不要住相,不要住相就從真理著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真,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我就不要住了,不要住就没有煩惱,再能夠產生煩惱,那個煩惱即是菩提了。所以六祖講:「煩惱即是菩提」,我們要了解六祖是站在那個能生發煩惱的那個角度來講,能生出煩惱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生的,生煩惱出來,我們在煩惱就是已經進入相,進入我們已經面對的形相,然後住在相,然後才真的是煩惱。假如我們能夠迴光返照,返照到我們生煩惱的源頭,那個就是菩提,所以煩惱即是菩提,因為一回過來照到源頭,相都是一直在變化,就不要管它,煩惱就没了
   猶如大雲覆蓋於日,好像大雲把太陽整個都蓋住了,我們要了解太陽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就好像太陽,一照所有黑暗都不見了,所以我們要運用,把它啟發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要有風吹,所以我們要了解浮雲要有風吹,就是要有善知識來引導,善知識引導了以後,浮雲都被風吹掉了,太陽又呈現了般若之智亦無大小,般若的妙智慧没有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我們眾生自己的心,迷跟悟不一樣,迷得很厲害的,他的般若妙智慧就没有。領悟的也有深也有淺,領悟的深的話,般若就可以應用得很自如,假如只有領悟一點點,般若就也只有一點點,慢慢培養他就會愈深入了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我們心已經迷了,然後把心神外放,外見就是都心神外放,我們了解心神外放就當眾生,我們把心神都收回來,迴光返照就可以為聖賢,所以我們都是要把我們的心收回來;修行覓佛,我們修道要找這個佛,没有領悟自己的自性就是佛,所以我們要找佛,要領悟自性,我們自性就是天真佛,自性就已經是佛,假如没有領悟自性就是佛,那個就是小根,根器太小,還没培養,要培養大根一點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假如能夠開悟頓教,就馬上從凡夫地到佛地了,很快,一下子就到了。不執外修,不執著外面形相的修持,內心就已經到達了但於自心常起正見,在我們的自心裡面都起正見,正確的見解,就是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就是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我們有正見了,有般若妙智慧,煩惱塵勞都不能夠染,不會染到我們佛性來即是見性,就是見到我們自己的本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我們內外都不住,內不住六根,外不住六塵,內外都不住,就可以來去自由,能夠除掉我們執著的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他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備如來的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假如我們把妄想執著去掉,這個無師智,自然智即時顯現,没有老師的智慧,自然的智慧就會顯現,所以我們就努力除掉兩個,一個妄想,一個執著,兩個除掉就可以了。能夠除掉執心,通達無礙,能夠通達,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不通不達,能夠通達了,就可以到佛的領域,真理世界。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能夠這樣修的話,跟般若經就已經没有差別,一樣了。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講般若經最久,般若談二十二年,講經說法講最久。小乘佛法,講阿含,他講12年。然後接著就講方等經,阿含12,方等822年般若談,然後法華,湼槃共8年,講經說法49年。大概就這樣分別,般若講最久,因為般若最不容易了解,它是破妄顯真,把妄的都破除掉,顯示真的。破妄顯真就是不住相,我們凡人住相是最厲害,不住相不容易做,就講得最久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修多羅就是契經,契合真理的經典叫修多羅,修多羅及諸文字,所有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十二部經就是把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分成十二個種類,叫十二分教。各位有没有聽過十二部經?没有啊!因為後學都把十二部經的順序背得比較順,就是「因緣、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長行、重誦、孤起、未曾有、無問自說、論議」十二部經,就是這一部經是屬於因緣的;這一部經是屬於比喻的;方廣就是大乘佛法;授記就是你已經修到佛的資格,然後把你一個記號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然後號」那樣授記。都没有聽過嗎?不是像金剛經一部,道德經一部,然後心經一部,不是那樣喔!是以它的內容來分的,叫十二分教,分開來教化,十二部經。
   皆因人置,大乘小乘、十二部經都是因為我們人才需要,因為我們人來修持,才需要大小乘、十二部經。因智慧性,方能建立,我們要了解我們人都有智慧性,才能夠建立大小乘、十二部經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假如没有我們凡人的話,一切的萬法全部都没有,有人才有萬法。故知萬法本自人興,從人興盛起來。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經書都是要給我們來修持的,能夠成就緣其人中,有愚有智,緣就是因為的意思,因為我們人道之中,有的愚,就是智慧不開。有的已經非常有智慧。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做出來的事,所見所為都很小;智所見所為都是很寬廣。愚者問於智人,愚者假如有機會問到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智者為愚人說一些凡塵及修持的一些事,跟他講經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能夠了解了,心開了。即與智人無別,就跟有智慧的人没有分別。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的一切都變化無常,不要把它固定,愚也會變智,智也會變愚,所以都是變化的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這邊六祖就講:我們不領悟,佛就是眾生。眾生我們要了解,都是佛。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我們領悟,眾生就是佛,所以佛在自身上故知萬法盡在自心,萬法全部在我們的真心,全部都是在我們的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為什麼我們不努力,從自己的心中來頓見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的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就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就正確。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元就是本來的意思,我本來自性清淨。戒經,戒律就是要恢復我們自性清淨。我們也一樣。我們要修持,我們自己內心守著戒,才可以回到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認識到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佛性。皆成佛道,一定可以成佛,可以成道。
   淨名經,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講即時豁然,還得本心,這個前面都還有一段,就是富樓那在跟新學的比丘說法,維摩詰就跟他們講「他們久發大心,今忘此憶」。已經很久就發大心在修道了,現在這輩子還没有進入狀況,你不要跟他講小乘佛法,他已經是修大乘的,所以你不要跟他講小乘,維摩詰就用自己的神力讓這五百個新學的比丘讓他們頓見自己的本來,所以就講:「即時豁然」,原來我都已經累世修了,已經修了很久了,都修大乘佛法;還得本心,本心又回來了。
善知識,我於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我於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六祖講自己在五祖弘忍的那個地方,一聞言下便悟,這個蠻重要,自己要努力,一聽了馬上當下就領悟。頓見真如本性,就可以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這麼好的方法,没有傳出來很可惜,所以就將這個教法來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學道的人能夠馬上領悟那個菩提,就是領悟到我們的真心。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各自觀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假如自己不領悟的話,要找大善知識。最大善知識就是佛,要找佛,請佛教你找大善知識教導。解最上乘法者,了解最上乘佛法的人。直示正路,直接告訴我們怎麼樣可以成佛。是善知識有大因緣,善知識有大因緣,發大心,要救渡眾生。所謂化導令得見性,能夠教化領導眾生,都令眾生能夠見性,見性就可以成佛。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一切的善法,因為善知識才能夠發起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諸佛,所有的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這個十二部經在我們人性之中,本來就具有,所以我們一聽就可以很快就領悟。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不能夠自己領悟的話,求善知識來指示就可以見到。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假如自己可以領悟的話,就不要向外去求,自己領悟就好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假如我們一向執著需要外面的善知識幫助我解脫,了解這個意思嗎?就是我要解脫就要請別人來幫我解脫,這樣了解嗎?知不知道意思?就是没有相信自己可以解脫自己,需要別人來解脫。我們凡塵很多人都這樣喔,希望別人來解脫我們的苦難。不知道苦難是自造自受,你要不受苦的話,自己不造就好。不造業因就不會受苦。所以不做就不受了,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我們內心裡有知識可以自己領悟,不是要靠別人來解脫我們,解脫要靠自己。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假如我們起邪迷,就是已經不正確了,觀念不正確、做法不正確了。妄念顛倒,已經全部是妄念顛倒,外面的善知識雖然有教我們,雖然有教授,可是救不可得。没辦法救我們,我們造了業還是要自己去了業,別人没辦法替的,一定要自己去面對)。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假如我們能夠起正真的般若觀照,就是我們佛性所具備的妙智慧,我們用般若來觀照,一剎那之間,所有的妄念都俱滅,全部都消失了。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我們認識自性了,一領悟就馬上到達佛地。所以全部都在自己用心努力。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得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我們要用般若妙智慧來觀照,內外明徹,內六根,外六塵,內外都明徹。識自本心,認識自己的本心。若識本心,即得解脫,我們認識本心了,就可以解脫。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已經可以進入了,所有那些很重的罪都消失了。我們有聽過「端坐念實相」,那個就是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實相就是佛性本體,因為祂不會變化,是屬於實相。所以我們就要自己努力,自己努力才可以進入。各位前賢,這樣聽得懂嗎?六祖講得畢竟跟我們比較接近,比較親切,都是白話。白不白話?很白話。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假如我們能夠解脫了,就是已經得到般若妙智慧的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得到妙智慧的正定。所以我們了解妙智慧很重要,它能夠讓我們離苦得樂。離開苦海,得到快樂。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六祖又把它延伸出來,般若三昧,妙智慧的正定就是無念,没有念頭。何名無念,六祖又加上解說,什麼叫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知見一切法,就是剛我們講的耳根圓通的時候,那個「了然不生」。「了然不生」以六祖的講法就是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了然就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可是我的心中都不產生生滅。內心不產生生滅,跟六祖講這一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心都没有去染到生滅。是為無念,就是没有念用即徧一切處,我們拿佛性出來用,這個佛性可以徧一切處。所有地方所在,佛性都在,所以徧一切處
   亦不著一切處,也不住在一切的形相。所以這邊就跟我們講,用可以遍一切處,可是也不著一切處。我們有聽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嗎?(有),應無所住就是空,非常寬廣的空;而生其心就是有。空中生有,這個就是中道。應無所住就是用即徧一切處;而生其心就是亦不著一切處,這樣我們就可以互相我們把它影攝,互相容納,匯通,就是我們心無所住,可以說不染著一切處。用徧一切處,我們就可以說,祂而生其心。會意的過來嗎?
   再說一次。用即徧一切處,就是而生其心。亦不染著一切處,就是應無所住。這樣會意的過來嗎?我們在追求中道,就是要空跟有同時具備。因為我們佛性没有形相,可是確實存在,就是空跟有同時都具備。我們了解「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所以萬象都從虛空生發,然後又歸於空。從空而來,又歸於空,這樣了解嗎?凡塵我們觀察,所有萬象都這樣,都是從没有,然後有了。從有然後又歸到没有。所以從空而來,又歸於空。我們就是了解現象的過程,在空中主宰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空中主宰的,祂能讓萬象發揮,萬象又歸於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給它們依賴,作它們的主宰)。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我們就是要清淨我們的本心,清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使六識出六門。六識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那個六識,使六識全部都出六門,不要用它。我們不要用六識的心,因為那個心都虛幻不實在。形相有的時候,它就有,形相有就有心。形相没有了,我們那個心就没有了。所以隨著相在變化,那個變化的心,我們不要用,用的話,會被它陷害,讓我們造了很多業。結果業一造下來,就要受罪了。於六塵中無染無雜,各位前賢六塵知道嗎?六塵是什麼?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中,我們不要染六塵了,然後也不要參雜。無染無雜才會清淨,我們清淨才能夠回到本體。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要使我們那個心能夠來去自由,自由自在,能夠通用無滯,不會阻塞。即是般若三昧,這個就叫般若正定,妙智慧的正定自在解脫,名無念行,我們可以自在,可以解脫,所有凡塵這些苦我們都超越了,解脫了,這樣就叫做無念行,已經都無念了,有念就有業,有業就要受苦。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假如我們一參禪打坐了,百物不思,就是連佛性都不要,當令念絕。那個念就已經絕了,連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都不要,所以六祖最反對的就是這個。就是因為我們凡人不認識真理,一打坐就進入百物不思,我們要了解我們起心動念,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你連這個佛性的功能作用都不要,那本體要不要?六祖就教我們說:「道在悟,豈在坐也」道要領悟,不是打坐得來的,所以一定要領悟。我們假如去打坐,不知道真理的話,就會進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被這個方法綁住了,即名邊見。那個不是正見,已經跑到旁邊去了,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能夠領悟無念法,無念法就是一念都不生。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萬法可以盡通,可以了然不生。了了分明,在心中都没有生滅。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能夠領悟無念法,可以見到諸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已經可以進入了。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能夠領悟無念法,就可以到達佛的地位。
◎剩下約32分鐘,提問問題。
   還没有提出問題之前,後學再講一個故事,啟發我們的潛力。有一個教學的老師,他每天上下學的時候,都要經過一個墓地,有一次晚上他下課以後,比較晚回來,因為走的路都很熟,雖然很黑暗,可是他走的路很熟,也都很習慣。結果那天墓地有挖了一個很大的坑。這個老師他不小心就掉到坑裡面去了,一直要爬都爬不上來,爬不上來他就想,晚上就在這邊睡好了,等明天天亮了,再來想辦法,就躺在坑裡面睡覺。這個時候又有一個人掉下來,他也一樣一直爬一直爬,要爬上去。這個時候那個老師就講話了,「不用爬啦!爬不上去的啦!」那個後來掉下去的那個人,一下子就爬上去了。也是他自己爬上去的,那個叫做激發他的潛力。唉唷!有鬼!坑裡還會講話,嚇得一下子就爬上去了。我們平常都没有用到那麼大的潛力,所以要發揮我們潛在的力量。
  【問】 :愛與慈悲的真義為何?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愛的範圍非常寬廣,它分成博愛,或是我們的私愛。假如我們是博愛,是很廣大的,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成佛。這個愛就很值得推廣,這個愛心是很好的。可是假如我們落入我們私人的愛,那就很狹窄了。我們有一句話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有没有聽過?我們愛我們自己的家人,愛我們一些熟識的人,這個都屬於私心的愛。假如是屬於私的愛,那個就不要,因為害我們一直在六道輪迴,脫離不了。
   慈悲的話,慈就是與樂,給人家快樂,就是慈。悲就是拔苦,把人家的苦拿掉,那個叫悲。所以慈悲是在我們佛性之中,佛性之中有四無量心,叫做慈悲喜捨。喜就是隨喜,不會嫉妬。捨就是什麼都可以給人,我們佛性之中具備慈悲喜捨。所以愛與慈悲是有分別,前面的愛是大愛的話,是博愛的話,可以跟慈悲有一點相關聯。假如是私情的,那就不要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害我們最慘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有没有道理啊?(有)因為我們要修道的話,最親愛的人最會阻擋你,不要啦!你努力修道的話,就没辦法相親相愛在一起了。所以你最親的人,阻礙你最大。所以那個我們就要選擇了。
   【問】 :應該要理直氣和?還是理直氣壯?
劉講師答:各位說呢?要理直氣和?還是理直氣壯?(理直氣和)還是要以大家說的理直氣和為主,因理直就要把它推廣,推廣到大家都知道,要從和來推廣才容易。你氣壯的話,有一點孤僻,就是一板一眼。那樣缺少圓融,所以理直氣和比較能夠攝受眾生,理直氣壯,除非是在黑道的巢穴裡面,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理直氣和比較適合。
  【問】:  應該要讚美鼓勵?還是要諍言要求?
劉講師答:讚美鼓勵當然是最適合的,才能真正的提昇能力,能夠讚美我們會發揮潛力,你一直讚美他,他愈做愈高興。你如果一直說他哪裡錯?要求他如何如何,要求的很多,會無力。會不會?要求太多,力道都發揮不出來,一直鼓勵讚美,他會自己找事做,會愈做愈努力。所以還是要讚美鼓勵。
   【問】:  應該要積極引導?還是要正面規範?
劉講師答:積極引導跟正面規範才能真正調整心態,調整心態倒是有二個方向。對自己要正面規範,對別人要積極引導。所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很嚴格的對待自己,很寬待的對待別人。不要反過來啦!
   【問】 :如何教育與修行?有何差異?
劉講師答:教育與修行有何差異?教育,教導跟養育,然後修行它的差別點,可能教育方面比較引導符合群居生活,修行比較類似規範個人,就是自己要走的方向,不是你教育大眾,他都要跟你修行。所以我們要了解,一牽涉修行就有意願的問題。所以教導養育是面對大眾,修行就要看個別,他的需求,他有那個願望了,你才去引導他。他没有那個願望,你就不要強迫。差別就在個人表現出來他的喜好。
   【問】 :如何定性與安忍?有何差異?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我們眾生都不定種性,我們都還没有一定。假如一定性了以後,有定性聲聞、定性圓覺、定性菩薩,我們都還在不定種性,各位要定性在什麼位階?我們定性在佛,希望大家都有那種把自己定在佛的那種程度上。安忍,是忍的總名,忍辱是忍的別名。安忍叫做一心不動,把心安在真理上而不動了,叫做安忍。所以那個安忍,就是能夠把心安住在真理,然後都不再猶疑,不再變化了,那個是屬於安忍。所以這個一做起來,就要靠自己去實踐,那個不是別人可以知道講話的,所以安忍是我們忍辱波羅蜜的總意思。忍辱,別人欺侮我,我來忍耐,那個都有限度,久了都會爆炸。那個忍耐不會久,佛家也在講,没有你我他,哪有那個侮辱的人?也没有受侮辱的人啊!没有!所以忍辱,受到別人侮辱那個是比較小的範圍,安忍,它是全部的意思都放在安忍。安住不動,一心都在真理上。
   【問】:修持經歷的範圍是單一方向,只要善知識的嗎?
劉講師答:這個問題有一點偏,我們要了解修持經歷,它不是單一,而是在群居社會,所面對的不只有善,惡你也要去面對。所以範圍很寬廣,我們要有般若妙智慧來處理我們所面對的問題,要引導那一些所有不好的,也能走到好的方面來。因為不好就是不明理,不明理才會不好,所以我們要了解經歷的範圍不是單一,單一的話等於就要逃避到內山去修了那個不適合祖也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們要了解所有眾生,都是佛性之中的眾生,没有外的,都是內。
   【問】 :何謂法性與法相?有何差別?
劉講師答:這個法性就是包含所有,包括山河大地,山河大地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全部都合起來講,叫做「法性」。凡塵就只有二個,一個就是法性,一個就是法相。法相就是有形有相。法性就是没有形相。没有形相的法性才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法相都會變化。那個都會一直在變化。
   【問】 :何謂性空唯名系,虛妄唯識系,真常唯心系?
劉講師答:這可能是一些不同宗派他的講說內容。性空唯有名,名稱。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假如我們有心學,剛進入,有些名相就不要太在意它。因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我們只要把真理認識,性它本來就没有形相,是空的,我們把它說唯名,這樣就不太跟真理相合了。 虛妄唯識,這個倒可以講得通,那個虛妄都是認識出來的。真常唯心,真常是真心没錯,不是唯心,它可以進入性,所以我們對這些名詞稍微了解一下。
   【問】 :天命明師與授課因緣有何差異?
劉講師答:天命明師是接受上天的明命,擔待一代的祖師。所以我們了解從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到我們現在後東方十八代。這個就是天命明師的傳承,這個是屬於天命明師。授課因緣就是講課,我們聽課,這個是授課因緣,是差別很大。天命明師跟授課因緣有何差異→差別很大。
   【問】:尊重與圓融的真義為何?
劉講師:尊重就是供養諸佛,我們對所有眾生都尊重。不管他什麼身份地位,不管他是老年人,還是小孩子。我們都尊重,這個叫供養諸佛。我們供養諸佛就是尊重。
    圓融是在處事方面,我們處理事情就是要圓融,能夠圓滿,大家都能夠接受,能夠圓融,那是處理事情的時候,跟那個尊重是兩個角度。
   【問】 :劉講師請教您,剛才我們講課有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個是空,一個是有。所以佛講因果報應,祂講的應該是有的部份,因果不滅,因果很厲害,它很平等、無情,又很深遠。所以琉璃王在滅釋迦族的時候,釋迦牟尼佛頭痛三天。後來又講,罪福本空。這個是不是講空的部份,這兩個是不是空跟有之間的關係,那會不會衝突?有的人執著罪福本空,恃無忌憚的造罪。那罪福本空原因又從何處來?
劉講師答:因為只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它是已經回到本來。回到本來的時候,它是什麼都没有。什麼都没有,也没福也没有罪。我們要追求就是要端坐念實相,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只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有的罪福都已經不存在。
    我們要了解因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我們所講的所有故事,全部都在現象之中,所以只要落入現象,我們的所作所為不符合真理的話,它一定都有果報,絕對都有果報。所以要滅釋迦族的時候,阿難是一直在哭,釋迦牟尼佛都没有表現。目鍵連有神通,就把他們移到別的地方去,結果佛就講,定業不能轉,雖然你用神通把他們移到別的地方去,等到事件一過去,他一移回來,就變成血水,一樣都死掉。所以佛就講,定業不能轉。阿難就問釋迦牟尼佛,在滅釋迦族的時候,你為什麼容顏都還很光鮮,就是很好看,我為什麼一直很傷心都停止不下來?佛就跟他講:這個是自造業,自受苦。他們自己之前造的業,所以自己要去接受那個果報,那個逃不了的,什麼人也没辦法去改變它,一定要去接受。那個是在現象,所以我們要了解,為什麼只要我們懺悔了,所作的罪業可以消滅?要了解凡塵的事,要引起現象一定要有因,要有緣。因緣會合了,它才會現。因緣没有會合,它不會。所以我們懺悔,我們之前有做錯,之前做錯是因,現在我懺悔了,從今往後我都不再犯,往後不再犯,結果這個因遇不到緣,遇不到緣它不會現象,就不會讓我們去接受。只要他再犯,這些因全部來,全部你要去接受。
   懺悔,懺就是懺其前衍,悔就是悔其後過,以後絕對不再犯,那個才叫真的懺悔。我們有的說,一懺了以後,後面忘了我之前有不對,以後因為習性,又做了。又做了以後,你要了解前面所做的那些因,又全部都會合了,你要去接受果報。假如我們真的懺悔了,懺悔了以後,絕對不再犯,因就永遠是因,它不會下來,不會遇到緣,顯現果報。有的人就問,那一些債主不就很倒霉了嗎?一點也不倒霉,為什麼?因為你已經能夠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你能進入以後是不是要渡化眾生?跟你没關係的眾生你都要去渡他成佛了,何況是跟你有關係的眾生,你不會渡他嗎?你是不是有要贖罪的心情,趕快去補足。
    所以我們要了解,為什麼没有講?你到這個階段一定要明理,了解我們一成就了以後,原來同體大悲,眾生所有佛性,跟十方諸佛也同一個法身,佛性都是同體,所以只要眾生在受苦,就是你在受苦。所以為什麼叫無緣大慈?我跟你没有什麼因緣,没有瓜葛,也不是親戚,可是我就把快樂給你,那個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大家都是同體,我都要把你們帶來成佛,那個叫同體大悲。所以要了解有人說之前瓜葛都没有還,没有,不是,已經都把他們帶成佛了。還不還啊?都已經還了。所以你要了解現象所遭遇的事情,一定是因果定理,你已經進入修道的道路,你用修道的真理來行持,你能夠懺悔,之前的業不會來找你。你就是要成就,成就以後就是要渡化所有眾生,你要使所有眾生都能夠成佛,這個是愿立,所以債都有還。我們要了解只要是落入因果,它就一定,絕對。只要進入修道,你端坐念實相,時時刻刻都回到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那所有罪業没有。在佛性本體裡没有,没有福、没有罪。
   【問】 :劉講師!後學可能比較没有接觸到經典,六祖壇經是第一部接觸的經典,所以其它前賢在講的,有些地方可能聽不懂,劉講師在講的,其實大部份也聽不懂,不過劉講師在講的時候,我腦袋瓜忽然浮現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想問劉講師對這句話有什麼見解?
劉講師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玄天上帝的故事,玄天上帝本來是一個殺豬的人,有一個修道人,已經修到功圓果滿,上天要來接他去成佛。結果要成佛的這個人不小心去踩死螞蟻,他要走到渡修道人上仙山的路上踩到螞蟻。他就坐在路邊哭,可惜我快成了,才去踩死螞蟻。玄天上帝剛好豬殺完要回家了,就問他:「你是在傷心什麼?」他說:「我踩死螞蟻。」玄天上帝說:「你踩死螞蟻就哭得這麼厲害啊!那我每天都殺那麼多,要怎麼辦啊?」他就趕快跑到要渡那個修道人上仙山的那個海邊,把他自己的肚子剖開,要洗乾淨,結果他一剖開以後,竟然渡到他。渡到玄天上帝,結果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聽過嗎?就是這個,所以你只要放下所有不好的,馬上就有果報呈現,這是鼓勵我們現代的人。
   【問】:剛才劉講師有講十二部經,後學就是從五到十二没有寫到,請劉講師再講一下。
劉講師答:因緣、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長行、重誦、孤起、未曾有、無問自說、論議。因為每一次說都一樣的順序,你聽錄音帶的話,就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
   【問】 :劉講師請問一下,您說萬緣放下的時候,我們的般若自性就會顯現,剛才這邊六祖壇經他說「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那個百物不思跟萬緣放下,差別到底在哪裡?
劉講師答:對!後學要很詳細的說其內容,因為我們在萬緣放下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念頭雖然没有起心動念,可是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了了分明。没有起心動念的狀態下,對自己的一切都了了分明。都知道,只是没有起心動念而已,而且要附帶的說一下,不是你萬緣放下,般若馬上有。那個要一段時間,你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段時間培養,讓那個靈敏度增加,讓它的寬廣度也增加,般若才會產生。
   我們回過來講百物不思,百物不思是要扼殺它,就是讓我們的念頭,不要讓它有起念,百物都不思,不能想,不能去想萬象的事情,萬象的事情都不能去想,全部百物都不思,那我們的念會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不要它。這樣能夠分辯得出來嗎?就是百物不思的時候,我們真心佛性可以生發萬念,我們在修持的過程是不要它起心動念,可是我們還保持,它隨時可以起心動念,我們是不是了了分明。那個百物不思,就是你把它扼殺,不要有起心動念,我們那個是修持的法門,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它靈敏度很高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呈現。
   不是百物不思,我們佛性不要了所以六祖才會講,那個是法縛,被這個法綁住了。這樣懂意思嗎?就是它能夠生發萬念的這個佛性,你不要了,不要不是死掉了嗎?所以那個就叫邊見,這樣了解嗎?要般若產生,不是說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馬上產生,你要培養一段時間,能夠努力在生活之中,空閒的時候就萬緣放下,然後不要生念頭,念頭不生,這個時候保持讓我們那個本來面目,讓祂長大,我們剛發現的時候,好像嬰兒出生,不是要乳哺三年嗎?要幫他餵奶,對嗎?要把他培養長大,他才自己會走。
   我們那個佛性出來也一樣,不是你把祂啟發以後,快!快跑!快自己去吃飯!祂都不會啦,所以要慢慢地,你啟發了以後,要乳哺三年,祂會自己爬,自己走,自己吃,都會了,都會了的時候,般若就產生了。這樣懂嗎?不要那麼急?欲速則不達。都還没開始,就想般若馬上出來,那麼急。
   【問】:劉講師那個字的問題請教一下,十方如來,同一道步,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劉講師答:那個不能用同一道步,是同一道故。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因為它每一句都有四個字,所以那個故是加上去的,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這個等我們下一次六祖壇經,剛好講到無相領,無相頌的第一句,不是說,說通,然後心通。那個說通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叫做說,然後由這個說,我們通了。那個心通,就是心領悟。從心領悟是屬於禪宗的,我們修禪宗的領悟了,心通。所以那個是兩個教法,一個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說通,一個就是禪宗的教法,心通。這個意思我們留到下禮拜我們講說通時再來說,這樣好不好?(好)我們下課。

六祖壇經-6 耳根圓通-1


我們今天是要講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大家手上都有資料嗎?各位有没有先看啊?()看得懂不懂?可能我們平常没有接近這一些文辭,所以就比較生疏,我們來把內容探討,這個耳根圓通不只有觀世音菩薩修成,連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他也說從耳根圓通修成,所以我們知道耳根圓通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殊勝的法門,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修行,在海邊就是聽那個海浪,海浪一打上來都有聲音,浪一遠去了以後聲音就消失,祂從海浪的來有聲音跟海浪的去靜悄悄,進入去思索海浪一退去了以後,聽到靜悄悄的是誰啊?就進入我們那個佛性」,所以我們了解從耳根來修的話,這個法門很殊勝,後學有把耳根圓通寫下來,它的經文不多,可是我們從經文來了解的話比較困難。所以後學有找一些輔助的資料把它寫下來。假如我們都能夠把裡面的這一些涵義全部了解,我們就可以從凡夫地一下子就到佛地了,是一個蠻頓教法門,我們現在就來看耳根圓通。
◎觀世音菩薩修持法門,耳根圓通(取自楞嚴經)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現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至娑婆世界助釋迦佛轉法輪,彌勒佛收圓,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深厚,發愿渡盡閻浮堤的眾生)
   古觀世音佛,這個就是同一個佛號,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現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至娑婆世界來幫助釋迦牟尼佛轉法輪,也幫助我們彌勒祖師收圓,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很深厚,觀世音薩有發愿渡要渡盡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們閻浮堤的眾生要渡盡才要成佛,沒有渡盡誓不成佛,跟地藏王菩薩也是一樣,要渡盡地府的眾生,没有渡盡也不要成佛。現在都已經成就了成佛了。觀世音菩薩(南海古佛)。地藏王菩薩(地藏古佛),都已經成佛了。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觀世音菩薩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修持。人間道路千萬條,修士至高,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勤求無上正覺佛道,一勞永逸,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然修持法門亦千萬條,選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很重要。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聞思修這個是三慧,三個智慧:「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然後進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從聞思修進入正定,觀世音菩薩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來修持。我們人間道路有千萬條,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方向非常的多,修士最高,我們修道就是在非常多的各個追求方向中是最理想的、最高的,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到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都不會後悔,我們假如没有修的話,到那個時候都會後悔;我們修道到一口氣不來都不會後悔,所以這個是最理想,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我們人生有最高的價值,我們勤求(就是很努力地來追求)無上的正覺佛道,可以一勞永逸,就是我們這一生辛苦一點,往後一成就以後脫離苦海了,就永遠都是快樂,可以千百億化身來渡化眾生,那我們修證了以後,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可以跟十方諸佛齊肩平等(就是同時在一起)然修持法門一樣也是千萬條,非常的多,我們要怎麼修呢?非常多的法門,選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這樣很重要。
說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說扼要,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說容易,但向根中,旋流反聞;說快速,自入流亡所至寂滅現前,獲二殊勝,得真三昧(詳細說其內容)
   說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說扼要,入一無妄。彼六知根,只要我們修一根,六諸根,一時清靜,不用六根全修,只有修一根就可以;說容易,但向根中我們能夠旋流反聞(就是聞自性);說快速,自從觀世音菩薩講說,入流亡所一直到寂滅現前,就可以獲二殊勝,得真三昧(詳細說其內容)。我們要講耳根圓通,最重要就是要先知道,我們耳根平常在應用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形情?我們平常用耳朵的時候第一個功能就是聽,聽到聲音的那個聽,第一個功能聽。第二個就是聞,聞就是我們聽到聲音,然後加入我們的心意識,這個叫聞。第三個就叫聞性,聞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各位前賢這樣能夠了解嗎?第一個聽,第二個聞,第三個聞性,那我們做耳根圓通,選擇第三個就是聞性,『不用聽也不用聞,直接用聞性』,這樣會用嗎?就是我們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不要用心意識。
   各位有没有印象,後學講過那個心意識,後學倒是有帶一張講義過來,不知道我們操持講師有没有把它印出來?(印好了)那可以發給大家,我們對心意識了解的話,我們不要用它。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我們都是用心意識,心意識不是佛性本體,心意識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做耳根圓通一定要用我們那個聞性(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要用,直接就用我們的佛性,這樣能夠了解嗎?各位可能拿回去看以後,是有看啦,没有懂,也是因為我們平常没有接近,所以比較生疏,所以後學要詳細說,我們用的時候就是直接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聞性,不要用聽,不要用聞,直接用聞性,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用聞性的時候,工夫就很快可以做出來,可以把我們的佛性跟整個虛空合在一起,各位有没有做萬緣放下啊?(没有)没有啊?没有的話耳根圓通就做不來喔!萬緣放下了以後,我們一念不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已經出來了,那我們用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來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不住在身上,然後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很理想喔!
   假如我們没有把不生不滅的佛性啟發出來,没有辦法讓祂延伸。讓祂跟虛空合成一體,這樣虛空就叫頑空不叫真空。我們把佛性一延伸到虛空以後,這個虛空就變成真空(真空妙有),我們才真正進入修道的軌道,很重要的。我們修了很久,之所以没有功效就是用不對方法,我們用生滅心、用識心來修道,那個不會成就,没有工夫,對我們幫助不大,我們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那個可以成佛,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很重要,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就。在開始講修持的方法之前,我們要先掌握到那個很重要的我們的根源,不生不滅的真心,(詳細來敍述其內容)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是耳識,及同時意識。思修是獨頭意識,聞思修三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亦即轉凡入聖的正途,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捨識用根,故聞慧非指耳識,乃指耳根之聞性,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之聞性,謂之聞慧。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就是加入心意識(就是耳識),以及同時意識。思修是獨頭意識,就是不再加入外面進來的那些訊息,是屬於獨頭意識;聞思修三慧(聞慧、思慧、修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亦即轉凡入聖的正途。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就是旋轉我們那個生滅的妄,把它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心回來;捨識用根,我們把凡塵在用的那個識捨掉,用我們本有的那個根源,故聞慧非指耳識,心意識不用,乃指耳根之聞性,我們耳根所具備的那個聞性,不生不滅的佛性寄託在我們耳根,耳根就在應用,所以我們就記得:「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耳識也不隨它,聲塵我們也不聞,但聞能聞之聞性,就是能夠聞的是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有佛性才能夠聞,謂之聞慧,三慧之一那個聞慧。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謂之思慧。念念旋妄,脫黏內伏,伏歸元真,謂之修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本覺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本體叫本覺理。始覺智就是開始覺悟的智慧,就是我們能夠發現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的那個就叫始覺智(能夠發現了,那個叫始覺智)。我們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不著有、不著空(不著空跟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就是聞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謂之思慧,前面是聞慧,這邊是思慧。念念旋妄,旋轉那個生滅的妄不要,就是要進入不生不滅的真,脫黏內伏,因為外面凡塵就好像強力膠一樣非常的黏,我們被它黏住了,精神都外放,現在我們要內伏,就是降伏我們自己那個外放的心,不要外放了,要收回來,伏歸元真,降伏我們妄心讓它歸到我們本來的真心,謂之修慧,所以聞思修三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就可以發本明耀,就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發揮光明,把那個光明發揮出來,所以叫發本明耀,非常的光明,我們佛性本體本身非常光明,就可以解六結、破五陰。
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破五陰(色、受、想、行、識)
   六結後學解說一下,我們落入凡塵就是從最後那個寂滅變成生滅,然後從後面算來第二個空從真空變頑空,然後第三個覺,從真覺變成妄覺。然後根,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一落入六根以後,六根各有作用,變成追求凡塵生滅。然後再來靜動,靜動就是凡塵的所有一切,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從一念無明生三細,那個是屬於寂滅變生滅,六結的最後一個滅。可能各位都没有聽過這一些名詞,所以就比較生疏。這個就是我們的根源,我們寂滅就是回到佛的本位,現在寂滅已經變生滅,所以寂滅我們要追求,追求到所有生滅都没有了,寂滅就現前,所以那個是最後才會現前。所以我們修的時候是先把動結解開,動結解開了以後進入靜結,然後靜結解開,進入六根,根結解開以後,進入我們妄,妄解開了以後,進入空,空結又解開了以後,才進入滅,到了滅,寂滅現前就回歸本位,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打開這六個結。六個結本來都是很理想,只是我們一念無明妄動以後,才一個一個打下來,所以我們解六結,把六個結都解開。
   然後破五陰,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精神。我們了解在凡塵就是五蘊,因為有五蘊所以我們就一直六道輪迴不息。所以我們在講內五無間的時候,有破除五蘊(就是在凡塵不要再蘊),五蘊不蘊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解脫了,就可以回歸到寂滅本體。
超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證圓通,入三昧,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
   超五濁,五濁就是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就可以證圓通,進入三昧,我們了解劫濁依以色因,見濁依以受因,煩惱濁依以想因,眾生濁依以行因,命濁依以識因,就是五蘊變成現象的五濁,我們可以破五陰、超五濁,證圓通,進入三昧,這是一個概略,所以後學先把這個概略說出來,始覺智契本覺理,我們有始覺智就是開始覺悟的智慧,我們已經了解怎麼修了,那個就叫做始覺智,各位知道我們怎麼修了嗎?知不知道?(?)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叫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然後我們觀照本覺理,本覺理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然後合於大覺,就跟宇宙虛空融成一體,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佛就是究竟覺。所以我們都可以成就的,只要我們努力,我們都可以成就,謂之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為什麼要叫如幻呢?就是要我們都不住相,如幻,因為這個都是蠻現實的,很容易住相,所以加如幻這兩個字,讓我們知道一直都在變化,如幻的話我們就不住相了,我們能夠聞薰聞修,一方面我們從耳根聞自性(返聞自性)、聞薰(一直薰習),讓我們八識田中都有佛因在,八識田中都有佛因這是聞薰;然後聞修,我們進入實際的修持,金剛三昧是佛性本體,它可以發揮出來它的正定(金剛正定),從佛性本體發揮,只要我們肯努力聞薰聞修,我們佛性本體金剛三昧就會呈現。
(觀世音菩薩自述,次第解結修證過程)「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上秉受法門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初於聞中者,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中聞性之本覺理。
   觀世音菩薩自己敍述,次第解結修證過程,就是一個一個怎麼修,觀世音菩薩就講:「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到寂滅現前就是成就了,觀世音菩薩所講的經文就是只有這麼三行,二行多一點,不多。從這個三行裡面,我們要來了解怎麼樣修持,就需要詳細的分析,底下就詳細來分析觀世音菩薩自己鈙述的修持方法,上秉受法門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
   從「初於聞中」開始,就是觀世音菩薩講,我修道就是從耳根的聞慧開始來修,初於聞中,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之中的聞性之本覺理,所以我們了解要用的就是耳根之中聞性的本覺理,我們聞性那個性就是我們本覺,就是佛性本體,我們已經是從佛性的本體起修,各位這樣聽得懂嗎?會不會講得太快?(),會喔!再講慢一點,讓我們都詳細了解。
因為這個很重要,要怎麼做就在這個裡面,我們看了聽了回去就可以做,就會有功夫,很快功夫都出來,一個禮拜有一個禮拜的功夫,一個月有一個月的功夫,這個馬上很快,而且會法喜充滿,已經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打成一片,非常高興,所以能夠修,我們自己有信心可以成佛,你没有這樣修成佛都比較渺茫,是希望成佛啦,但是都没有信心,你已經從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開始起修了,那就決定成就,時間早晚而已,一定成就。
   從耳根那個聞性已經摒除掉了我們的聽以及心意識,各位有没有拿到心意識那一張?(),要不要了解一下?(),那也給後學一張。
◎心意識講義資料
通則八識,皆名心意識,以八識薰習而成故,而分別三種,佛言:「心者聚義,意者憶義,識者現知義」,又云:「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第八(阿賴耶)=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末那)=緣藏識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眼耳鼻舌身意),於六塵之境,麤動間斷,了別轉故。小乘謂「未來名,過去名,現在名,種種分別」。
文殊菩薩覺首菩薩:「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心性是一」,謂心之性,是如來藏,又心即性,是自性清淨心。妄心之性,無性之性,是空如來藏,真心之性,實性之性,是不空如來藏,皆平等無二,故云一也。
「云何見有種種差別」,謂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諸根總別殊報,故云種種差別,趣善=人天,趣惡=三塗,問意:「本性是一,我細推現事,各不相知,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既不知相,誰教種種,若謂業令種種,業不知心;若謂 心令種種,心是本識,集起義故,通六七,七謂審思量,六謂意之,了別義,前五依色根,六依第七,七八互依,又第七識為染污根,第八又為諸根通依,云諸情根即是說此,以上八識為能所熏。輾轉為因,而常流轉,無別人我,故云無能轉者,又八識外無法,真俗相融,虛 故常種種(隨緣)。無 故常一性(不變),俗不異真,而俗相立,真不異俗,而真體存,互不相違。
不知業。一一觀察,未知種種之所由,若一性隨於種種,即失真諦。若種種隨於一性,即失俗諦。
覺首菩薩回答:「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諸法因緣生,各無體用,果從因生,因由果立,互相對待,無自體,依水有流注,依真妄根續,依真妄起滅,妄用,依真起,妄為真所持。
通則八識,心意識全部都成通的話有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有八識,八識皆名心意識以八識薰習而成故而分別三種,釋迦牟尼佛講:心者聚義,就是因緣聚會。意者憶義,就是我們有經歷,我們有學過,我們知道。識者現知義,顯現讓我們知道,這些都是因緣聚會,我們的佛性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是超越因緣,超越自然。所以只追求要落入因緣,落入自然那個就不是佛性本體,不是佛性本體,我們追求就是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我們追求到了,才可以成就,可以成佛。又云:集起名心(集合很多才叫做心,要有我們六根、要有六塵集合了我們才有心,才會知道是什麼事)思量名意(經過我們思量,那個就叫做意)了別(就是我們能夠分別)名識(分別什麼樣的形象,能夠了別)第八阿賴耶(第八阿賴耶識,它就是不生不滅跟生滅合在一起,我們的根本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假如阿賴耶識轉成阿摩羅識,阿摩羅識就是無垢(没有污垢,無垢識),那就成佛了。
   我們眾生都把阿賴耶識轉成第七的末那識,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就依賴第七識,所以我們了解二轉一號,一個就是轉成阿摩羅識,一個就是轉到第七識,轉到第七識就變眾生,轉到阿摩羅識就變佛了,所以看我們怎麼轉第八的阿賴耶識,我們了解「去後來先作主翁」,就是我們死掉的時候阿賴耶識最後一個離開,然後來投胎的時候阿賴耶識最早來投胎,我們死的時候一口氣已經斷了,阿賴耶識還在身上,還没有離開,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家屬在旁邊講話在旁邊哭,他一口氣不來的本人都知道,那個阿賴耶識都還在。
   名心集諸法種,集了很多的法,起諸法故,這個心可以起諸法,第七(末那)叫做,就是緣藏(因緣以及含藏)識等恒審思量,所以只要我們皺起眉頭在想事情,那個都是在用第七識,各位有没有皺起眉頭想事情的時候啊?()那個就是在用第七識,運用我們的第七末那識,我想看看,那樣在想的那個就是第七識。第六意識,就是很粗淺的,我們遇到馬上知道馬上講,那就是用我們第六的意識,所以第六的就比較淺,所以第七就是恒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剩下六個:眼耳鼻舌身意)名識,就是認識比較粗淺,於六塵之境粗動間斷了別轉故,就是很快就轉化。
   小乘謂:「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在名識種種分別」,我們了解大乘裡面,只要是因緣聚會就不是真心,只要是自然也就不是我們真心。文殊菩薩問覺首菩薩說:「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我們的心性是一,為什麼我們見到的都有種種的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善趣就是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惡趣就是三惡道,畜生、地獄、餓鬼三個惡道。
   諸根滿缺,有的生下來他的六根不齊,有的滿有的缺,有的全部都具備六根,有的就没有;受生同異,受生以後,有的相同,有的不一樣;端正醜陋,有的很端正漂亮,有的很醜陋很難看;苦樂不同,苦跟樂不一樣;業不知心心不知業,我們接受業的果報,不知道心。心不知道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我們五蘊裡面有一個受(受想行識的那個受),我們接受的時候,造了那個因果下來,不知道果報(受不知道果報)。然後受果報的時候,不知道我們是怎麼造的因,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心也不知道我們要接受什麼樣的情形,心不知道,受也不知道,所以各個都不知;因不知緣緣不知因,因緣都互不相知;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我們的智慧不知道景象,顯現的景象也不知道智慧。
   心性是一」,謂心之性是如來藏又心即性是自性清淨心妄心之性無性之性是空如來藏真心之性實性之性是不空如來藏皆平等無二故云一也。文殊菩薩問覺首菩薩說:心性是一,為什麼我們見會有種種的差別?落入凡塵現象差別這麼多,所以底下就講心性是一,就是我們心之性,是我們如來藏,含藏,我們本身就是如來,所以這個如來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如來,我們性分之中含藏,萬象萬事都含藏在我們的性分之中,又心即性,就是自性清淨心,是不空如來藏,皆平等無二,故云一也,心性是一,都是平等。所以我們了解「有空如來藏,有不空如來藏,有空不空如來藏」,有三個,空如來藏就是真諦,不空如來藏就是俗諦,空不空如來藏就是宗諦,就是我們追求的那個中道。
   云何見有種種差別」,這個在解說為什麼見會有種種差別?謂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諸根總別殊報,為什麼會有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為什麼他們的果報都不一樣?所以就講種種差別,趣善就是人天趣惡就是三塗,畜生、地獄、餓鬼,問意(問的意思)本性是一我細推現象的各不相知既有種種各不相知,何緣不相知,為什麼它們不相知?因為本性是一,應該都要知道,既不知相誰教種種,為什麼有人把他們分別,有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的不同?若謂業令種種,是我們的業種下來,讓我們去接受不一樣的果報,這樣,業不知心,我們造的業,那個業不知道心。若謂心令種種,不一樣,心不知業,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在凡塵用的那個心意識,那個心不是真心,所以它造了業,它不知道以後接受的果報是什麼?它不知道,它只會造業不管果報。這個標題只是要告訴我們說,不用心意識來修道,因為那個都不是我們真心,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生發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我們不要聽它的,我們要聽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我們才不會造了業,又不知道要接受什麼樣的果報。
   一一觀察未知種種之所由,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它會這個樣子,若一性隨於種種,就是我們一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可以隨我們六道輪迴,即失真諦,就喪失的真諦(就是空如來藏),就已經喪失空如來藏。若種種隨於一性,即失俗諦,如果種種隨一性的話,就失掉不空如來藏,已經俗諦失掉。
覺首菩薩:「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落入萬法裡面,萬法都是空,萬法它没有作用。我們凡人都把萬法當成是實有,所以又造了業。萬法它全部都是空,它没有體,也没有性,所以我們要了解萬法皆空,我們修耳根圓通以後,那個空性即是佛性。我們還没有修之前,那個空是頑空。就不能說萬法皆空,空就是佛性。各位知道差別了嗎?知不知道?當我們已經啟發了,我們把佛性都跟空間融成一體,這個時候整個空間都是佛性,就叫做真空。我們没有把佛性跟空間合在一起,這個空叫頑空(頑空就是什麼都没有)。我們已經把佛性啟發了跟空間合在一起,空間就有我們的佛性在。所以很關緊要,我們要進入真的修道軌道,就要了解真理,了解了以後我們能夠把空性整個呈現,我們佛性跟整個空間都融成一體,整個空都是佛性,非常的寬廣。祂是盡虛空遍法界,超出太陽系,非常寬廣,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回歸到無極。我們由萬殊就歸一本(歸到我們本來),所以就是要我們努力的。
   覺首菩薩答說: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因為没有體,也没有性,所以它們都不知道。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好像河中的水,它一直流,流到大海,各個的水它都不相知,各人走各人的,諸法亦如是,萬法也都是這樣,各人都走各人的。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就是心意識都一直在轉變,可是没有能夠轉者(就是沒有當家的),所以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像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就產生六識。假如把六塵都去掉,我們六根没有所對,我們的心就不見了。所以我們就是要有根塵相對,我們眼睛對著形相,然後看出那個形相是什麼東西,要有相對才能夠顯現出來,心才能夠顯現,所以這個是屬於因緣,我們的真心不是,祂是常住,永遠都在,真心都常住,不是要根塵相對才呈現的。
   諸法因緣生,所有的萬法都是因緣所產生,各無體用,它全部都没有體、也没有用。所以所有的萬法,形相也是,事情也是,都没有體,也没有用,果從因生因由果立,所以這個因就是由果立,果從因生,都是這樣因因果果,互相對待無自體,没有自己本體,依水有流注依真妄根續,依於水然後就一直流,没有停止一直流;然後依於真,就是我們有真心可以依賴,所以那個妄根才可以延續,假如没有真可以依賴,我們那個妄就不見了。
   依真妄起滅,我們依不生不滅的真心,那個妄才有作用,所以妄是没有體,知道了以後我們不住相,就可以回到真,所以我們凡塵都是妄用,妄用依真起没有真的話,妄就没有用;妄為真所持,妄被真挾持。心是本識集起義故,搜集很多然後才呈現,意通六七,就是識,我們講第七的末那,有時候就講意根,意識就是第六,意根就是第七,七謂審思量,恒審思量,六謂意之識,就是意識,了別義,就是分明了別,前五依色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前五依照色根,六依於第七,第六的意識就是依照第七末那的意根,七八互依,七跟八互相依賴,又第七識為染污根,我們會造很重的業,都是第七策畫,第七厲害,所以眉頭皺起來在想,那個想出來就是很惡毒的計畫,所以染污根;第八又為諸根的通依,那個阿賴耶識,前面的諸根全部都是需要第八的阿賴耶識,云諸情根即是說此,我們在講諸情根就是在講第八的阿賴耶識,以上八識為能所熏,有能,能就是主觀,所就是客觀,能就是自己,所就是對方。
   能所後學做個比喻,就是我眼睛能看,能看的就是我,一定有所看,所看的就是對方,能所,這樣能所知道嗎?因為能所把它延伸可以進入四相,能看的就是我相,所看的就是人相,所看的差別叢生,非常多形相,不只有看一個形相,那個很多的形相叫眾生相,然後我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所以能所就是四相。我能聽,那個能聽的就是我相,所聽的就是人相,所聽又不只有一個聲音,非常的多,非常的多叫眾生相,連續不斷的聽叫做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能所,就落入四相。
   只要我們能深入其中,所以各位最好就是能夠有MP3或錄音帶,反覆地把這一些一直聽,台北的前賢都跟後學講,我們都聽了一年多才了解,他們怎麼那麼厲害,聽了幾次都知道了。後學說:他們根基很好啊,不是嗎?没有啊,這個都是要薰習,要我們一直自己反覆的在我們的性分之中把這些佛因深植其中,這樣我們才會有成佛果位的時候,所以很重要,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入手,我們要把不生不滅的真心一直抱持在心中,時時刻刻都以祂為主,把我們所有的日常行住坐臥,都聽不生不滅真心指揮,那這樣我們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已經可以解脫了。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這個真理就是有一點生澀,可是只要你能夠進入、了解,你會法喜充滿,非常高興,已經跟真理相應,那個高興比中十幾億的刮刮樂還要高興,因為那個會用得完,我們這個用不完的,所以會很高興,一定要用心,只要肯用心就會了解,那多久可以了解?我們倒是不用去顧忌,只要你專注了,時間很短就呈現。只要我們三心兩意,它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只要專注了就很快可以了解。
   所以我們研究六祖壇經,六祖都不用薰習,六祖就自心能夠常生智慧,不離本性。不是這樣嗎?對不對?我們現在所學的,就是學六祖的自心常生智慧,不離本性,就是這個,所以講的都是一些方法,要我們回歸本性的方法,都没有偏離,没有偏離真理,所以一定要努力,我們講能所,因為能所就是對待,我們要把「能所雙泯」,雙泯就是不要有能,不要有所。
   比如說各位會不會掃地啊?()在掃地的時候,我們是說我會掃?還是拿來就掃?拿來就掃,所以拿來就掃,就没有能所。我會掃,來讓我掃。我會掃就是能,現在在掃地叫做所,這樣知道嗎?有比較親切嗎?能所。所以我們居家前面的馬路,我們拿起掃把就掃,没有能所。你在掃的時候,想我如果在掃外面的馬路,別人會稱讚我,那個就有能所啦!想要人家稱讚就有能所。如果你想這是我的家前面,要保持乾淨那是我的本份,就没有能所。這樣知道嗎?有没有更親切一點?就在生活之中,準備要讓人稱讚,能所都出來了。如果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我來做,就没有能所。
  輾轉為因而常流轉無別人我,輾轉為因就是那個因不是單一的,因又變果,果又變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這樣輾轉,輾轉一直下來,而常流轉,無別人我,故云無能轉者,没有一個主宰者,又八識外無法,除了八識以外,就没有萬法了,所以萬法都在我們八識之中;真俗相融虛故常種種,就是隨緣。無,故常一性(不變)俗不異真而俗相立真不異俗而真體存互不相違,真跟俗互不相違。轉過來這邊是一個修道入手,又是一個修持法門,我們不要再看了,再看下去,我們那個耳根圓通就中斷了。我們只要了解那個心意識就可以,那個修道入手,我們往後有機會再說,我們耳根圓通先知道一點眉目,知道怎麼做,回去就可以馬上做。
起如幻之始覺智,為能觀之觀智,即妙觀察智,以能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境,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以智照理,聞薰聞修,不可錯用因心,日常生活之中,慣用的是識心,而識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用此生滅識心修道,決定不成就,所以必須捨識用根,根中所具之本覺,才是成佛的正因,依之為本修因,自可圓成果地修證
   所以用我們耳根的那個本覺理(就是佛性本體),起如幻之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為能觀之觀智,能觀之觀智就是始覺智,始覺智也就是妙觀察智,我們前面有講過,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妙觀察智也就叫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以能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境,那個聞聲音的聞性,聞性不生不滅的佛性,這個佛性聽到的,那個所觀境就是聞性。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所以內外都不依。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因為始覺妙智非常的奧妙,又很親切,所以我們都很容易住,住在那個始覺妙智,所以加兩個字如幻,告訴我們不要住,好就好了,不要住。以智來照理,用始覺智來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叫理。
   聞薰、聞修,不可錯用因心,因地心很重要,所以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才可以,不能用生滅心,日常生活之中,慣用的是識心,而識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礙,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識心,因為它害我們很慘。用此生滅識心修道,決定不成就,就一定不會成的,所以必須捨識用根,捨掉那個生滅識心,那個識把它捨掉,然後用我們根中所具備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用根,根中所具之本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才是成佛的正因,要成佛一定要按照這個。依之為本修因,我們依不生不滅的真心為本,然後來修,自可圓成果地修證,那個果地就是佛,佛的位階叫做果地。
   開始講初於聞中,就是從聞性之中,這樣第一句初於聞中了解了嗎?一句而已。就是從聞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開始來修,第一句。入流亡所是第二句,第一句了解了以後,我們再講第二句,第一句了解了没?了不了解?就是不要用聽,不要用聞,而用聞性,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我們之前教各位,把萬緣都放下,然後一念都不生,那時候所呈現出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用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為本修因,自可以修證成果地覺,就可以成佛,這樣了解嗎?一定要用這個,不能用我們日常生活用的那個識心來做耳根圓通,用那個識心會變化,我們用我們佛性,祂不會變化,所以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做耳根圓通,然後第二句「入流亡所」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隨聞出流逐聲,是結縛之元,循聲故流轉六道,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外放,所以起惑造業,因業受苦,若能反聞,入流照性,即是解脫之本,即所謂回頭是岸,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彼岸,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不缺分毫,没有三心四相,没有分別心,與佛無異。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順聞出流逐聲,我們耳根隨著我們的聞性出流了以後(就是精神外放),然後會追逐聲音,是結縛之元,我們會造業都是這樣,會被凡塵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就是我們追逐外面的聲音,結縛之元,那個元就是源頭、根本的意思,循聲故流轉六道,我們循著聲音所以才一直在六道輪迴,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都外放,所以就起惑造業,迷惑了,我們就造業,因為造業了就要受苦,所以這樣就六道輪迴。若能反聞,反聞就是入流照性,入流就是照見我們本性,即是解脫之本,就可以解脫了,所以那個入流,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入流了。所以入流就能夠照性,把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照見我們本性,所以我們要反聞入流照性。即所謂回頭是岸,我們寺廟裡面,都有匾額寫「回頭是岸」,我們看到回頭是岸以為是在勸化那些當流氓的人,要他們回頭,其實回頭是岸是跟我們所有眾生說,只要我們肯回頭,就是精神內收內斂(收斂回來),我們把精神全部收回來那個叫回頭,那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因為我們都追逐外面的形相,追逐外面的聲音,所以進入苦海裡面浮沈,就沈溺在苦海,我們能夠回頭,就已經可以到達清淨的彼岸,所以這個屬於精神,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的彼岸,當下即是,只要迴光返照了,我們照見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就是彼岸,已經就是清淨的彼岸,所以我們不用另外再去找了,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不缺分毫一點點都不缺,没有三心四相,所以我們只要回頭了(迴光返照),我們馬上就到清淨的彼岸,佛性全體都具足,没有分別心,與佛無異,没有分別心,跟佛都一樣。
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入即旋反聞機,不出流緣聲,但入流照性,一切時,一切處,智光內照。不於所聞分別染淨,但於能聞討個消息。入流即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入流是修證圓通總訣(至成佛都要做的工夫)
   故諸佛異口同音,對阿難說: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所有的佛異口同音,不一樣的嘴巴講出來都同樣的話,對阿難講說:使你六道輪迴一直在生死裡面没有辦法脫離,就是我們六根,我們六根外放了,所以一直六道輪迴,更非他物,不是別的東西;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所以結縛同元,打結跟解開了,竟然是同根源,所以諸佛又跟阿難講,令汝速證,很快的證悟,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就是回到不生不滅旳佛性本體,亦汝六根,一樣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不是別的東西,都是相同。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我們眾生迷昧了我們那個聞性,那個本聞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就是本聞,眾生迷本聞,我們循聲,我們追循聲音,所以才流轉,我們六道輪迴就是因為我們迷昧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把祂迷失掉了,假如我們能從聞性之中把祂找回來,反聞聞自性,這樣就可以解脫了,很快可以解脫。入入流,即旋反聞機,把我們那個聞性旋轉過來,我們不要聽外面的聲音,然後旋轉過來,聽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出流緣聲,但入流照性,入流就是迴光返照回來,我們全部注意力都收回來,照見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一切時,一切處,不管什麼時間,不管什麼地方所在,智光內照,我們的智光,智慧之光內照。
   不於所聞分別染淨,但於能聞討個消息,不要所聞那一些聲音,我們不要去分別,不要分別它是屬於染,還是屬於淨;是屬於好的,還是屬於惡、不好的。不要去分別,但於能聞討個消息,那個誰能夠聽到?那個能聽到的就是我們自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入流即是合覺,我們一入流,跟自己的覺性就合在一起,亡所即是背塵,把凡塵放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眼前,我們了解背塵合覺就已經能夠回歸到本體回來,所以我們雙手一合起來,那個就是背塵合覺,兩隻手,因為我們左手做,右手做,我們兩手一合起來,就凡塵事没辦法做,把凡塵的事都放到背後,這樣雙手一合就把心掏出來,跟覺性合在一起,所以這個叫背塵合覺。凡塵的事都在背後,覺性合在一起了,很理想。各位會不會?我們所做的事,右手做的事,左手做的事,都是凡塵事,凡塵事不做了,背塵,放到背後去,雙手一合良心都掏出來,合覺。背塵合覺,這樣知道嗎?時時刻刻我們就是要背塵合覺,跟自己的覺性合在一起,跟自己的覺性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成就,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地方所在,我們都一定要智光內照,要背塵合覺,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所以這邊後學有寫,把凡塵的事放到背後,把良知良能呈現我們眼前,即是正確的修道軌道,入流是修證圓通總訣,入流就是迴光返照,我們要修證圓通一定要做,做這個迴光返照(至成佛都要做的工夫)
亡所是得初步效驗,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有聲為動,此之亡所,並非聲塵銷滅,惟定功得力,定能發慧,而得離塵工夫,則聲塵不期亡而自亡,是初步工夫,而得相應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前佛有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聞性有生有滅,但以專切反聞,回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聞性不滅,然動塵已滅,靜塵方現。終日惟聞靜塵之境,當知靜塵亦是結,亦宜解除,仍舊不捨思修二慧,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靜塵是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方是旋聞與聲脫,旋流獲無妄。
   亡所是得到初步的效驗,亡所就是把能所對待的所已經亡了。但於六結中,先解聲塵之動結,六結還有印象嗎?唸唸看,(動靜根覺空滅),六結就是動靜根覺空滅。我們把第一個動,聲塵的動結先把它打開,有聲為動,有聲音叫做動,此之亡所,並非聲塵消滅,不是說聲音不見了,聲音都還在,惟定功得力,就是我們那個定已經有力道了,定能發慧,我們的智慧可以發生,而得離塵工夫,聲音都還有,但是我已經不被聲音影響,不被聲音左右,不會被綁住,這樣叫把聲音的動結已經解開了,這樣知道意思嗎?哦…這麼沈重啊!所以定能夠發慧,而得離塵的工夫,可以離塵,則聲塵不期亡而自亡,那個聲塵,聲音有,我們没有在等聲音不見,它自然在我們的聞性之中不發生作用了,所以自亡了,是初步工夫,而得相應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已經跟我們佛性相應。前佛有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聲音在我們聞性之中,它有生有滅。生就是有聲音,滅就是没有聲音,非為聞性有生有滅,我們聞性常性不動,没有生也没有滅,但以專切反聞迴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有動的聲音,全部都消失了,可是聞性不滅,我們聞性都還在,然動塵已滅,動塵滅了以後,靜塵方現,靜塵才呈現,終日惟聞靜塵之境,我們聽靜塵,靜悄悄都没有聲音,當知靜塵亦是結,也是結,我們要把它打開,亦宜解除也要把它打開靜塵,仍舊不捨思修二慧(按照那個工夫),不緣所聞靜塵,參究能聞靜塵者是誰,我們參究能夠聽到靜塵的是誰?靜塵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反聞能聞者是誰,這個時候我們又做工夫,方是旋聞與聲脫,我們旋轉我們聞性跟聲音脫離,旋流獲無妄,我們能夠旋轉,不要注意外面的景象聲音,然後我們轉過來注意不生不滅的佛性,這樣就可以得到無妄,就是真了,不會妄。這個是第二句的功夫,聽懂嗎?又是還不了解,這個要一而再,再而三,反覆薰習,我們講第三句。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動相不過併言而已,所即亡所,入即仍舊入流,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捨本修,不住靜境,此靜境即是五陰中色陰區宇,如明目人,處大暗室,既寂之寂,非境靜之寂,乃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所入既寂,即動結與靜結俱解,聲塵全泯,故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生即了不可得,到此工夫,則色陰破矣。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個第三句,它是連下來,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所跟入都已經到達寂靜了,動靜二相,動跟靜二個,了然不生,了然就是了了分明,可是不在我們心中產生。所以這個又是要進步的一個徵兆。
   上亡所是解「動」結,此三句乃解靜結,要把靜結解開,動相不過併言而已。所即亡所,所入既寂的所就是亡所,入即仍舊入流,這個所入既寂,一樣入流,謂所有動塵雖亡,仍是反聞入流,不捨本修,按照我們原來修的那個根本來修,不住靜境,靜的境我們都不住,此靜境即是五陰中色陰區宇,這個靜,這一種很殊勝的景象,就是我們五蘊裡面那個色,色受想行識,第一個的那個色,色陰區宇,如明目人,處大暗室,好像有眼睛的人,進去伸手不見五指的那個大暗室,既寂之寂,非境靜之寂,及是動靜二塵,到此俱寂之境,動靜二塵已經全部歸入寂滅。所入既寂,即動結與靜結俱解,動結靜結已經全部都解開,聲塵全泯,全部的聲塵都没有了,聲塵都還在,不在我們的不生不滅的佛性之中產生作用。故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生即了不可得。到此工夫,則色陰破矣,所以我們五蘊的色陰已經破了。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此解「根」結,指上反聞離塵,思修二慧,塵中二結已解。「根」結斯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亦復是結,亦當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到此則「根」結已解,無有能受所受,則受陰破矣。根塵既銷,識無從生,則想陰亦破矣,塵亡根盡識泯,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這又是觀世音菩薩裡的經文,如是漸增,不要停止不動,還是要漸漸增加修持功夫,進入能聞跟所聞盡,這一個就是解開根結:此解「根」結。指上反聞離塵,思修二慧,塵中動靜二結已解,動靜二個解開了,「根」結斯現(根結才呈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聚聞於耳,所有的聲音都聽在耳朵,結滯,讓它阻塞,為根之根,亦復是結,亦當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塵既不緣,根無所偶,根没有對象,到此則「根」結亦解(根結已經解開了),無有能受所受,則受陰破矣,五陰的第二個受陰就破了;根塵既銷,識無從生,根塵銷了,識就没有,則想陰亦於此破矣(五陰的第三個想陰也破了);塵亡根盡識泯,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就已經蠻有程度了。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此解「覺」結,盡聞,是能聞與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六用不行,惟餘一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進觀聞性,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湛一無邊之境現前,故言「覺」,即照此境之智,「所覺」即此湛一之境,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所言「空」即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復對待,覺是智分,乃屬般若,若悋惜此智,不肯放捨,即是微細法執,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圓覺經云:「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幻塵即動靜二結,幻心即根結,幻智即覺結,幻滅即空滅二結,非幻即湛然常寂之佛性本體。「覺」結已解,即妄不相續。
  「盡聞不住」,又要進步不要住在這邊,覺所覺空(進入能覺所覺),這個就是要解開第四個結,第四個「覺」結,盡聞是能聞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六用(六根)不行,六根已經不發生作用,惟餘一覺(剩下就是一個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只有得到我空,還没有得到法空),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一樣我們還努力),進觀聞性,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根跟塵已經脫離),湛一無邊之境現前,這個湛一無邊之境就是我們未落入凡塵以前,那一種很殊勝的景象,那個已經呈現在眼前了。
   故言「覺」者,即照此境之智也,這個覺就是照此境的智慧;「所覺」者,即此湛一之境也,就是所覺。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境跟智相對,能所仍存(有能有所),終為勝進之障(就是我們要進步的障礙)
  所言「空」即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復對待。覺是智分,乃屬般若,若悋惜此智,不肯放捨,即是微細法執,亦復是結,亦當解除。
   圓覺經云:「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這個幻滅就是微細的法執,這個微細的法執能夠滅的話,非幻不滅,非幻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非幻,祂不滅,祂常在;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彼文(圓覺經的這一段)全同此之解結工夫,跟耳根圓通裡面意思都一樣。
幻塵急動靜二結,幻心即根結,幻智即覺結,幻滅即空滅二結,非幻即湛然常寂之佛性本體,所以我們湛然常寂的佛性本體已經都呈現。今「覺」結已解,即妄不相續矣!就不會再有妄了。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解「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覺,然空亦是結,亦當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圓,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空何所依,究而極之,以求圓滿空性,能空之空滅,所空之智境亦滅,如以木鑽火,火出木燒,二俱滅矣,今「空」結已解,則行陰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已得俱空之境,「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解「滅」結,生滅,總指諸結而言,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猶為圓通細障,即同長沙和尚說的偈語:「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刹土現全身」。惟是此結最難解除,禪門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又謂之貼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入流即守於常真,亡所即棄諸生滅,盡聞即根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者:此解「空」結(這邊就是解開第五個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覺,然空亦是結,亦當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圓,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空何所依?究而極之(研究到極點),以求圓滿空性。能空之空滅,所空之智境亦滅,如以木鑽火,火出木燒,二俱滅矣(木也滅了,火也滅了)。今「空」結已解,則行陰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已得俱空之境。「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者:此解「滅」結(這個就是解開第六個最後一個滅結,我們落入凡塵就是第一個寂滅變生滅的滅)。生滅,總指諸結而言。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猶為圓通細障。
   即同長沙和尚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刹土現全身」。惟是此結,最難解除;禪門謂之末後牢關,到此境界,不肯進步,又謂之貼肉布衫難脫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就是已經全部到家了。入流即守於常真,亡所即棄諸生滅,盡聞即根塵識心應念銷落,覺所覺空與空所空滅,即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寂滅現前即法眼清明。
   後學請操持講師寫在黑板,後學已經看到時間要給各位問問題的時候,本來是要講佛講很好的偈語跟各位解說,是要問問題、還是要位解說?(解說)
◎佛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我們所有眾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無始,没有開始的時候),循諸色聲(就是我們都追循所有的色聲),逐念流轉(我們一個念頭追逐一個念頭,逐念流轉),曾不開悟(那個是倒裝,不曾開悟的意思),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那個生生雜染就是我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一定每一生每一世都做人,有時候會到三惡道去,有時候會到天道去,所以雜染流轉,一直在六道輪迴)。若棄生滅(就是剛好我們講的,若棄生滅,凡塵的生滅都把它放棄,丟棄了,不要了),守真常(守住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常光現前(我們那個常光,佛性本體之光就會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想,念頭跟形相就是凡塵的東西,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我們的認識跟我們的私情都是垢,塵垢,污染的東西),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這個就是我們在講的這一段,它的本文,本文是這樣,我們抄下來,没有把全部都抄下來,因為北部前賢這個都會背,因為很重要,後學都要他們背。所以就不用全部寫,可是拿到這邊,我們没有全部的話,意思呈現不出來,所以後學就請我們操持講師把它寫下來。讓我們都能夠抄下來,也把它背下來,因為很重要。我們從這一些偈語裡面,我們看了,我們就可以修證,就可以到佛的地位了。不很長,很短。
   本來它還有開宗明義的時候有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個是開宗明義比較短的一句,後學没有請操持講師寫下來,只有寫這一段,這一段非常好,各位能把它抄下來,能夠背,會背了,會做了,就可以成就。所以它很綱要的,棄生滅,守真常,常光就現前,根塵識心就銷落。所以我們說不用心意識,這自然就不用了,都不用心意識。
【問】 :劉講師好:後學這裡有兩個問題,劉講師常問我們說:「有没有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可是我們有時候在萬緣放下的時候是念念叢生,每個念頭起來的時候我們是把它放掉了,還是說我們已經開始在了解我們的心了,念起的時候我們是把它放掉?這是第一個問題,那跟我們老前人在世時講的真人靜坐是不是一樣?不曉得是不是後學課程没有仔細聽,萬緣放下應該怎麼入手來做效果會比較好?第二個問題我們靈性來投胎,是母體懷孕幾週他就來入胎了?還是出生的時候陰陽一炁,才叫靈性入胎?如果是出生時才入胎,為什麼媽媽在懷孕幾個月的時候,小孩子會感應得到?這是第二個問題,謝謝劉講師!
劉講師:好!請坐,因為我們可能講得速度太快,所以怎麼做的那個過程都没有很詳細的跟各位交待得很清楚,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講耳根圓通,這個就是輔助,輔助我們萬緣放下,因為我們直接在萬緣放下的時候,假如之前都没有一些基礎功夫,會發現我們念頭非常多,而且都放不下,所以我們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之前要有一些基本,先認識真理很重要。當念頭來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念頭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念頭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敵人。它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只是我們在追求萬緣放下的時候,是要追求本體,不追求功能作用。
     可是這個時候功能作用顯現,我們也不能不處理,那怎麼處理呢?就是我們要了解到「知而不隨」,我們知道它有念頭呈現,可是不要去跟它,你不要跟它,它就消失了。不要再追了,你追的話,逐念會一念追一念,就没完没了。那我們就是在這種現象之下,有念頭了,我們知而不隨,讓那個念頭它能夠沈寂也一樣要做一段時間,你要做一段時間以後,才會慢慢的那個功能作用才能被你自己控制。你能夠控制它不要有妄念生發,假如妄念你都能自己掌握不使它生發,而還有念頭來,還有念頭來這個時候就不屬於妄念,而是屬於雜念。
   雜念是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所附帶在我們的習性裡面,習慣性,我就是要了解到既然它是雜念,不是我們能夠控制。雜念我們没辦法控制,妄念可以。我們對付雜念的方法就需要觀照,雜念來我們要觀照雜念。觀照它一樣不要跟它對立,觀照它就好,它就一樣消失,也一樣要一段時間,等到這一些雜念消失了,没有雜念就清靜了。
    妄念你能夠控制不生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到達理想的狀態,就是能夠萬緣放下,這個時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我們的本覺,就是本來面目。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本來面目並不是說非常的深刻,不能去體悟的。不是!是很親切,很容易可以體悟的,就在那一種没有萬緣,没有生發念頭,没有起心動念,那一種狀態之下,那一種了了分明,那個就是,就已經是。所以這個是第一個問題。我們要了解本覺就是真人,真人靜坐就是要這一個來靜坐。這一個本覺你要使它長時間久一點才會有般若產生,般若現象你才會有
   第二個問題是投胎的中陰身。我們要了解第八的阿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翁」,他在父母親做愛的時候,中陰身就已經在找他的有緣人。它就會投入父精母血,一投入以後就已經懷孕,懷孕的時候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已經先來了。那時候就已經進入,我們那個靈性是在出胎的時候接觸空氣,接觸空氣那個時候靈性才到,所以小孩生下來假如不會哭的話,那個不會活,就是太聰明了。他那個忘魂湯已經喝了太久,藥效已經失效了,他知道凡塵不好不想來,所以他就不進入嬰兒的身體。不進入小孩子不會哭,不會活。所以有經驗的醫師會把小孩子的腳抓到上面,頭朝下,打他的屁股。打他的屁股的時候,他就會哭,一哭了就活了。一哭的時候,那個靈就進,所以他投胎第八的阿賴耶識已經來了,我們造業的那個第八阿賴耶識已經來了,要活就是要出生的時候開口哭,有哭的時候他的靈才進,會合我們就過一生,這個叫分段分死
   從一哭時候開始生,一直到死去,這樣叫一段,分段我們是分段生死,然後没有修證我們還要來,死掉以後中陰身又到地獄去,那個又是一段,分段生死。在凡塵已經死了,可是他在陰間他已經生了,在陰間還要再死,才會又到凡塵來生。又是一段,分段生死所以我們都受那個苦,所以我們要了解投胎的時候已經阿賴耶識來了,就是我們造了業的那個本體已經來了,要等到出生的時候哭,靈才進,這樣才完整呈現在凡塵的一生。
  【問】 :劉講師!我們不是說一人一心嗎?那小孩子在母親裡面,然後和媽媽,這樣一人就二心了,這樣子的話會不會有衝突?
劉講師:我們要了解無極一本的時候没有這麼多,可是它一散萬殊了以後,萬殊不是形相各不一樣嗎?眾生也各不一樣,對不對?可是它同具一理。同具備一個理就是無極,雖然嬰兒在媽媽肚子裡,他會反應出來,那個就是一理相通。我們要了解眾生也是一樣,一理都相通。雖然各個的形相都不一樣,可是佛性都一樣。一進入修證以後回到本位,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没有分別,有分別的話就不會成就。所以那個是一個感應,說他能夠了解,像我們假如是雙胞胎,雙胞胎也會有感應,住在不一樣的地方,相隔很遠,只要其中一個生病,另外一個會知道,感應,那個就是一理相通。這樣可以嗎?
   【問】:這樣子那時候本性還没有進去,我們說胎教,那時候第八識進去,他就可以影響了嗎?
劉講師:胎教就是希望他在形象方面要端莊,要正確,那個是在相的方面,我們要了解我們追求的是他的本體,就是理,本覺理,他一落入要凡塵的萬相以後,相都千差萬別,希望在千差萬別的形象裡是屬於比較理想的一個形象呈現,只是這樣而已。我們在凡塵能夠努力的,也就是你從胎教開始,你就很端莊,往後孩子生下來,就具備有這一些基本的禮儀,他就很容易行住坐臥四威儀都呈現,這個就是說從母親肚子裡就已經在學了,在做了,是這樣,往後他在凡塵他就可以人模人樣。不會像一些人,我們看起來都很不順眼,不會那個樣子,只是這個樣子而已。那個不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方向,應該我們追求就是不生不滅的那個本體,那個才是重要。
   【問】:第二行那個是不是少了一個字?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的第二行是不是少了一個字?
劉講師:少了一個諸,一個言再一個者,循諸色聲。請操持講師寫一下,讓大家知道一下。
   【問】:還有一點父母親生下我,假如我父母親没有結婚,會不會有別的父母親生下我?
劉講師:父母親没有結婚,那就是私生子了。
   【問】:不是!父母生下我,假如他們没結婚,不能生下我,會不會有另一個父母親生下我?
劉講師:你的問題讓大家很迷糊,會結成一家人都有因緣,當一家人不是來還債,就是來討債,不是冤家不聚頭。所以夫妻,先生把太太綁住,太太把先生綁住,然後父母親把孩子綁住,孩子把父母親綁住,都是互相牽纏掛礙,所以我們要了解現在這個父母親没有生下我,會不會有別的父母生下我?那要看我們結的緣,假如結的緣不深,父母親生下我,可是我的命不會長,生下我没有多久就死掉了,因為緣很短。緣很長的話,父母親生下我,父母親死掉了,我還在。
   所以我們要了解都是緣,這個緣是什麼緣?就是我們的業緣,我們造了業的那個緣,在凡塵一定有瓜葛,所以我們凡塵生活就一定要清清白白,瓜葛的話就會跟人形成有冤欠,有冤欠就會有瓜葛,就會形成有時候就變成一家人。我們了解有的孩子一出生,做事業很順利,很賺錢,那個是來還債。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渾身病痛,一直要看醫生,一直花錢,一些錢都被他用光光,那個要來討債的。所以有來還債,有來討債,都是無債不來
   所以後學看佛經裡面,在天上有一個仙童,他很調皮,他到凡塵看看哪一個最想要孩子,没有生孩子。他就去投胎,然後等到他生下來,他活蹦亂跳的時候就死掉,他就回去了。回去以後他又去找,看哪一個很希望有孩子,他又去投胎,連續五次。就有五個母親哭哭啼啼,那個小仙童就講:你看!多麼笨!都是假的,竟然在那裡一直哭。調皮!他去投胎,他没有業,不是被業推來的,他自己好玩去投胎,他就可以直接回去,等到蹦蹦亂跳最可愛的時候,他就回去了。然後再看看哪一個很喜歡孩子,他又去投胎,連續做五次,然後他看五個母親在那邊哭,他說:真笨!假的啦!
   【問】:我們常講在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在成住壞空,一直在輪轉,也種下了很多的無明在意識當中,我們道場叫人修道最基本是從脾氣毛病去修,改毛病,去脾氣,可是無明是層層疊疊,你改了這個又有那個,後學做個比喻,一塊地你把草除盡了以後,可是没有撒下種子,草自己又冒出來,一直除除不盡,這個時候我們所謂的改毛病,去脾氣,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可是很難,又有一種講法,你如果在地下種一棵果樹,果樹如果成蔭了,底下就不會再生出雜草,再擾亂你。可是雜草的種子還在,並没有真正的除去,所以四弘願才說眾生無邊誓願渡,佛有這樣的願,我們自己要成佛的人,我們如何去渡我們煩惱叢生的眾生呢?謝謝!
劉講師:我們要了解無明是最難去掉,可是要知道,無明就是佛性,没有佛性就没有無明,所以我們佛性不覺就叫無明。我們佛性覺了,無明就去掉了。我們要覺不覺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要讓它不覺,它就無明,我們讓它覺,無明就去掉。時時刻刻你都覺,没有無明。你一下子失神了,那個就叫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了,就叫無明。你時時刻刻都保持覺的話,無明都没有。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覺,二十四個小時都是覺,不要有起心動念,不要有凡塵事來干擾,你都在覺之中,没有無明。
【問】:無明有没有種子?
劉講師:没有種子,你要了解無明就是佛性不覺,佛性不覺就叫無明,無明本身也是佛性,就是佛性不覺。不是說無明有種子,它一定會生發,那個是我們要不要讓它生發,你就是不思索正事,無明就來了。你全部保持在覺之中,無明就没有辦法產生,就去掉了。無明没有種子,没有原因,無明是我們佛性不覺,没有佛性就没有無明,所以它本身就是佛性,我們佛性不覺了就叫無明。因為無明,起惑造業,迷惑,我們無明就迷惑,迷惑就造業,因為業就要受苦,我們就是不覺的時候,起心動念不覺,不覺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受苦又迷惑,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没完没了啦!就這樣,這個最大的問題解決了,海闊天空。
【問】:請問劉講師,上次劉講師有提過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究竟,請劉講師解釋一下第一點?第二點後學在看佛的字典,剛有提到我們從無始劫以來,那書有寫我們人類最開始是從第二禪天的光陰天下來,為何會從光陰天下來?我們不是從無極理天來的嗎?這書寫說從光陰天下來,謝謝劉講師。
劉講師: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了解這是一個比喻,西方是白色,就是回到我們本性的清白,白色。極樂,我們人都希望快樂,回到那個極樂世界。那是一種循循善誘我們凡人行善的一個方法,我們追求的是追求到我們講的理天,就是回到根源,那個光陰天是屬於色界的第三禪的第三天,那個是屬於過程,是一個過程,有一段時間我們眾生修到光陰天,然後從光陰天化身來到娑婆世界,那個是有一個期間,不是說我們原始就從那裡來,我們原始不是,那個是一個中間的過程

   所以要了解底下文殊菩薩有講,他說:「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我們迷昧了,妄,不真才有妄,迷妄有虛空,因為這個虛空才建立這個世界,因為世界建立才有眾生,因為有眾生了才有業果,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建立是在迷妄之中,既然整個都是迷妄,那我們要追求嗎?就不用追求,就直接追到我們的大覺,空生大覺中,這個迷妄有虛空的空在我們的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好像海的泡泡,海浪引起來的一個泡泡,很小,我們的大覺很大。所以要知道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廣範,超出整個世界,所以我們要追求到那個最高的我們那個大覺。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