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六祖壇經-4 般若品第二-1智閑禪師的悟道偈 拙秀才悟道偈

我們上禮拜最後有講一首偈語,各位都還記得嗎?(記得),有没有抄下來呢?(有),了不了解意思?要不要解說啊?(要),因為上禮拜離下課只有五分鐘,所以比較匆匆忙忙,那個是智閑禪師的悟道偈(領悟道的偈語),智閑禪師的師父是靈祐和尚,靈祐和尚因為看到智閑的根器很好,所以要激發他的本性妙智慧,所以跟他說:「你還没有出胞胎,還不會分別東西南北的時候,講一句來」。智閑禪師聽到以後,就把以往所學的講述,可是靈祐和尚都講說不是,不是那個意思,到後來智閑禪師就請師父靈祐和尚來講,靈祐和尚說:「我講是我的事,跟你無關!你要講你本身還没有出胞胎時候的那個狀態」。所以他就没辦法回答,就收拾行理離開他修道學道的地方。他說我已經没辦法了,就回去。回去以後我們上次有講,因為在除雜草,鐮刀就碰到一個小石頭,然後去打到一棵竹子,就發出聲音,結果他就在這種狀態下領悟了。我們把他這種狀態稍微跟各位分析,就是他的師父靈祐和尚,叫他還没有出胞胎之前那種狀態講一句,就是要他萬緣都放下,不要到凡塵來所學的來講,那個没有用,那個都是因緣際會呈現的,都虛幻不實在。還没有出胞胎的,那個就是本來的、本分的。所以他經過萬緣放下,經過實際的運作,結果他把所有學的那些都全部燒掉,他說那個没有用,對我没有幫助,所以他就已經放空的那個心態,接著他在除雜草的時候,聽到小石頭打到竹子聲音,就是因為這個聲音促成他領悟。所以才講這個偈語,「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消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一擊忘所知」
一打擊以後,就忘掉那個能知的我相没有了,所知的塵相没有,所以就全部當下。前面有講「見性之人,言下須見」,那個就是言下的狀態,那個狀態就是了解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把那些生滅的全部都放下,放下以後,再剩下來的就是我們還没有出胞胎之前的那種狀態。所以那個「咚」,没有能知、也没有所知,已經回到我們的真心。
   所以問說即心即佛,我們說不可能即心即佛。因為我們是把凡塵在用的識心當成心,可是即心即佛的心,就是這一個萬緣都放下没有虛妄的這個心,全部把虛幻不實在的心全部都放下,放下以後,聽到當下那一種靈敏、很奧妙的狀態之下,啊,就是這個啊,這個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啊!所以那個時候就是領悟(悟道偈),所以才講這個偈語。這樣各位了解意思嗎?就是借著外緣,在工作這個都是外緣,然後小石頭打到竹子,發出的聲音,這個外緣呈現的,啊,就是就是這個啊!所以他回去就趕快沐浴洗澡,換新的衣服,然後朝著靈祐和尚的方向跪拜,他說假如那個時候師父跟我說,那絕對没有今天領悟的狀態。就是因為不跟我說,才逼得我自己去體會,然後自己體會出來以後,那個很親切,就是這個啦,我們萬緣都放下了,放下,放下,什麼都放下了,那個放不下的那一個,没有能所(没有能知没有所知),所以一擊就忘所知。所以那個講就已經到達了,到家了,到目的了。所以他就講:
「更不假修治」
不要再修了,已經到了,到達佛性本體了。更不假修治,這樣了解意思嗎?知不知道?還有一點深。所以就要了解,我們在凡塵生活,看到的萬象以及萬事,全部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虛幻不實在,不要在不實在的現象之中我們住相。我們住相了,煩惱就產生,所以不要住相。所以我們就在那種全部萬緣都能夠放下了,我們本性呈現的時候,我們就守住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守住了,能夠按照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般若妙智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就不造業,不造業我們不受苦了,解脫了,所以要自己努力的啦!所以智閑禪師悟道偈,前面兩句就是這個意思。第三句
「動容揚古路」
動容,容就是容貌,我們容貌一動,歷代的禪師都是用眼睛或是眉毛或是嘴巴,用這個來表示道,問他:「什麼是道?」他就眼睛瞪著你看,那個就是道!了解意思嗎?誰瞪著眼睛啊?是誰?我們不住相的時候是誰瞪著眼睛?是不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什麼是道?就用這樣來表示。用眼睛瞪著你看,或是他用有表情的把眉毛豎起來,豎起來以後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道!
就是我們容貌會動,那個會動的就是我們佛性在指揮,我們住相就見不到。形相我們都有美醜、我喜歡看不喜歡看的,住在形相就見不到;不住形相見到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動容,我們容貌在動,然後揚就是發揚,古路就是我們要發揚回到我們無極理天的這條道路。就是要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回去,所以我們要發揚這條回去的道路,動容揚古路。第四句
「不墮消然機」
   不墮就是不墮入,消就是因緣,因為消有彼此消長的意思,像我們白天一直過去,晚上就來了;然後晚上一直過去,白天就來了。彼此消長,所以我們不墮入因緣,消就是因緣,然就是自然,不墮入因緣跟自然。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是超出因緣跟自然。
   各位前賢,那個黑板在抄的,我們等一下再抄,現在解說的我們不聽,那個在抄的等一下還在,現在講解的你現在没有聽,等一下就過去了,結果也不知道意思。然後抄這個以後,我們就喪失了了解意思的機會,知道意思重要啊!我們才有下手的地方,所以那個等一下抄没關係,黑板都在,我們只要拜託他不要擦掉,下課都還在,對不對?所以不要急著抄,我們現在要急著聽。
    不墮消然機,就是不墮入因緣跟自然,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因緣都是有因有緣會合才呈現的,佛性不是這樣。然後,自然有自然的軌道,佛性也不是這樣,所以祂很超然的超出相對待。所以我們不墮入,我們生活之中連我們的念頭也不墮入因緣自然,自然而然都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佛性本體生發就是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是從佛性本體出來。後學第一次就講,我們凡心不放下,般若不會發生。一下要凡心都放下,凡塵的心都没有了,般若才有,般若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所以般若妙智慧稱為智,佛性本體稱為理。理跟智能夠合一,理智一如。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先要有智慧,要智慧之前我們要用方法把佛性啟發,啟發以後讓我們久一點的時間在佛性本體,然後般若妙智慧就有,有了以後我們從般若妙智慧來幫助我們了解真理,真理了解了,我們可以跟佛性本體理智一如,合成為一。我們開始可以把它分開,先智慧重要,有智了就可以進入理,理智一如。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所以我們不墮入消然機。
「處處無蹤跡」
   就是你要找我們佛性本體,不管你到哪裡都找不到,因為佛性本體没有形相,所以找不到,處處都没有蹤跡,没有辦法看到我們佛性的蹤跡。第六句
「聲色外威儀」
   就是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形相(色就是形相),我們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形相都是在外面,外面的威儀不屬於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聲色外威儀,不屬於佛性本體。第七句
「諸方達道者」
   所有諸方,就是上、下、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諸方,各地方。達道者,他已經領悟真理,領悟到道的人。咸言,全部都說。第八句
「咸言上上機」
    全部都在說這個就是最上乘的法門,上等的根器能夠了解的。這樣了解意思嗎?知不知道?深不深呢?(深)後學都講過,我們不了解就有一點深,了解了以後就不會,「很淺」,所以就是要用心,所以借著古時候悟道者,他悟道的方法以及他的經過,我們來了解然後我們可以學,可以效法,這個是智閑禪師的悟道偈。
    後學拜託我們操持講師又抄了一首,那個張拙,拙秀才悟道偈,因為這個從文字就比較容易了解它的意思,拙秀才跟智閑禪師同輩份,時間大概在西元八百年左右,都是六祖的後代,六祖的徒孫,就是從六祖頓教法門出來的。到智閑禪師跟拙秀才他們大概都是第六世,已經經過第六代了。一代一代這樣一直傳下傳,已經大概在第六代。所以我們了解,借著古時候修禪宗的人的領悟的方式,各位現在就可以,是現在抄、還是下課再抄?(下課抄)對,這樣才好啦,為什麼?専心,専心聽講。
拙秀才就是拜石雙禪師,所以石雙禪師就是拙秀才的老師。他領悟了以後他就講:
「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華。」後學來解說它的意思:
「光明寂照徧河沙」
    光明本來要在寂照之後,可是因為他當秀才文章很會寫,所以把光明挪到前面來,寂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不變之體曰寂。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不變,不變之體叫做寂。然後隨緣之用叫做照,隨緣之用,佛性隨著緣來應用叫做照。一照了就光明了。所以光明放前面是不是有點覺得怎麼會相反,寂照的照放後面,光明放才前面,這個就是秀才的文思,他能夠把韻作得很好。所以就光明寂照徧河沙,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本體,祂本身發出光明,而且釋迦牟尼佛形容我們佛性的光明,有百千個日月,我們一個日月就已經很亮了對不對?我們佛性的光明有百千個日月,你看多麼亮!可是我們現在都黑暗了,都没有光明,所以我們要除掉凡塵所有生滅,所以有這些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把它放下,讓我們自己佛性本體產生光明。光明一照了以後,徧就是充滿的意思,河沙,一粒沙一個佛世界,然後徧整個無量無邊的佛世界,所以叫徧河沙。一粒沙一個佛世界,徧河沙就是所有虛空的佛世界我們佛性的光明全部都徧照,所以叫光明寂照徧河沙。說得很棒喔!非常的好,竟然我們佛性本體可以發出光明,然後照徧整個佛世界,非常多的佛世界都全部照徧,所以叫徧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凡聖就是我們凡夫跟佛菩薩,含靈就是含著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共一家全部都一樣了。全部融入一體到達無極,所以凡聖含靈共一家,全部合在一起。
「一念不生全體現」
    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佛性全體都呈現,全體現。所以後學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都有根據,非常多的這些領悟者,之前的修道者都跟我們講,我們要有成就「一定要一念不生」。各位有没有試驗看看?讓我們一念不生,有没有?(),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我們要了解,頭腦是我的,我不生念,念就不生啊!有没有這樣想啊?試試看,努力在空閒的時候,你就試著看看一念都不要讓它產生,不要起心動念,看我們能夠支撐多久的時間?看看可不可以24秒,可以的話24分,再可以的話我們增加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都不要起心動念,有没有那個勇氣想試試看?我們只要一念不生,全體的佛性都呈現。
    我們佛性本體是如如不動的,之前我們有講過,借著照相機的原理,有没有聽進去啊?(),就是我們在照相的時候,按快門不能動到鏡頭,動到鏡頭照出來影像模糊,我們那個佛性也一樣,因為如如不動,所以我們從眼睛照出來的形相了了分明,都没有模糊。假如佛性是侷限在玄關的話,我們玄關整個都在動,整個影像應該都模糊了啊!我們看卻没有,對不對?就可以體會—原來佛性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我們認知的太陽系還不寬廣,是在宇宙的一個角度,祂還有更寬廣的佛世界,像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在太陽系裡面。東方的阿閦佛世界也不在太陽系裡面,所以很多的佛世界全部超出,非常寬廣,南方就是寶生佛世界,我們要了解這些都不在太陽系裡面。我們的佛性竟然充滿整個宇宙虛空超出太陽系,這麼寬廣。要知道我們的心,即心即佛的心這麼大,大不大?非常大。
    所以不是我們日常用的那個心,那個心不會成佛的,一定要這個心,没有妄念都是真心的心,這個心就是佛了。祂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了解真理以後,要不要再跟人家計較?這麼寬廣的心,我們來計較那麼一小小點的事情,划不來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理。原來我們佛性這麼奧妙,這麼寬廣!可是我們都没有把祂認識啟發,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認識我們佛性本體,我們求道了,上天已經認定你有成佛的資格。所以我們要努力修使自己成佛,成佛了以後就可以千百億化身,我們要到哪個佛世界就可以去,要不要到娑婆世界來渡化眾生?我們也可以發愿,各位成佛了以後願不願意再來娑婆世界?(願意),愿力都很大喔!要來做什麼?要來享受?(要來渡化眾生),我們已經成佛了,看到娑婆世界還有很多苦難的眾生,在苦海裡面沈溺,我們也一樣要來渡他們,使他們也成佛,也可以脫離苦海,所以我們在這個大開普渡的時機,趕快引進有緣人,我們周邊的親朋好友,只要他還没求道,我們要想盡辦法去渡他求道。絕對不騙人的,可以成就的。
    後學都講民國63年那時候,後學到南部來開法會,帶班員來參加法會,看到我們南部前賢年紀很大的,他們都没有唸書不認識字,可是很努力在廚房,在挑菜、燒火煮飯、炒菜,都忙得很高興,臉上都掛著笑容。就問他們:「你們怎麼肯犧牲奉獻,為大家服務」他說:「我們已經年歳這麼大了,從來也没有看過一口氣不來,竟然可以身軟如棉」他說從來没有看過,各位有看過嗎?有没有看過死人?()死人是硬梆梆?還是軟棉棉?看到道親的話,就是軟棉棉,看到没有求道就是硬梆梆。所以這明顯的效驗給我們看,所以告訴我們,我們所求的道絕對是真,不騙人的。只要肯努力修,可以成佛的。有没有信心成佛啊?()我們了解性理心法,明心見性了以後就可以,因為歷代的仙佛都是從心性修成,没有從事相修成的。事情、形相修不成的,那個都是幫助我們了業。
    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業障很多,所以幫助我們把那些業障能夠了掉。了掉以後没有障礙,我們就容易進入真理世界。所以各位前賢,當你有空閒的時候把經書一攤開,會不會打瞌睡?()很多前賢都跟後學說:「真奇怪,看別的書還可以,只要經書一打開眼睛就很澀,然後很想睡」,各位知道原因嗎?就是障礙,我們的障礙。所以一些冤欠要來討債,最好你都不要修道,你住在凡塵早晚都可以遇到你,早晚一點討得到債務。假如你一回天了,我要向誰要啊?所以你最好不要看經書,你一看了你就回天去了,我要不到債了。所以他不讓你看,就讓你昏昏欲睡,所以經書不看精神都很好,一看了就打瞌睡。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要行善,累積那個善,讓善能夠生根,善根要讓它成熟,善根成熟了,才可以遇到上乘佛法。遇到上乘佛法的時候,我們才坐得住,各位前賢,坐得住嗎?可不可以坐得住?(可以),表示我們的根器都還不錯,還可以坐得住。性理心法本來就是很生澀的,你坐得住就是有心追求,善根也夠,也接近成熟,所以對上乘佛法都能夠去體會進入,我們又回到張拙秀才悟道偈。只要我們都一念不生,全部佛性本體都呈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六根說看看(眼耳鼻舌身意),第一次我們把六根跟六塵都混在一起,所以我們要加深印象,六根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只要六根一動了,然後我們佛性就不見了。所以佛性就被雲遮,因為佛性本體就好像太陽,那個光明非常的強,我們六根動中間就有烏雲,我們妙智慧在上面,我們人在下面,被烏雲遮住了,所以没有妙智慧。佛性不呈現,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我們六根就不要動,不要起心動念。我們六根就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心都是生滅,生滅的心,我們認識的心都是生滅。生滅的不要用,假的,不真,不要用!我們用得很習慣了,對不對?現在慢慢把它轉移,不要用六根,用我們的正念,正念知道嗎?什麼叫正念?哇,都不敢講。没有念頭啦!我們都没有念頭叫做正念,有念頭就叫邪念、妄念。都已經跟真理不符合了,所以正念就是没有念頭,全部都没有念頭就是正念。正念的時候可以發出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就可以整個呈現,我們每一位都是佛,佛就在我們身上,可以發出佛的知見,我們用六根都是眾生的知見,我們用得很久了,很習慣了。現在要改過來,發出佛的知見。從本性發出來,就是佛的知見。所以六根不要動,六根才動就被雲遮,就不見佛性了。
「斷除煩惱重增病」
    張拙秀才就講我們要斷除煩惱,這個煩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所生發出來,我們的念頭全部都是從佛性本來生發,因為佛性本體才能夠生發念頭,不是佛性本體的話,没辦法產生念頭。所以那個生發念頭的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來斷除煩惱,就是不認識真理。以為有一個實在的體是煩惱,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生發念頭讓我們煩惱,能生發念頭的那個佛性本體我們了解,就已經菩提了。所以六祖就講:「煩惱即是菩提」,是站在我們能夠生發念頭的那個角度來說。所以我們生發出來的一些事相,然後讓我們煩惱,我們要把它斷掉,這樣就重增病,又增加一重病,病又增加了,就是增加念頭愈多,我們又要生念頭來斷,斷煩惱要不要生念頭來斷啊?(要),對啊,要生念頭才會斷掉前面煩惱,所以這樣就重增病,又增加一重的病。
     所以要了解「煩惱即是菩提」,在這邊後學順道提起,假如我們進入煩惱的內容,已經在煩惱了,那個煩惱不是菩提喔!那個煩惱是惡法,它會害我們造業,然後使我們受苦。不要進入煩惱的內容,煩惱的內容不是菩提,而是能夠生發煩惱的那個才是菩提,這樣可以分辨了嗎?有没有信心?你看這麼小聲,有啦!試看看!就是還没有把握,我們就是要了解從真理的角度來認識,那個生發煩惱的就是佛性本體,就是菩提了。我們不要再增加念頭說要來斷煩惱,所以欲除煩惱重增病。接著
「趨向真如亦是邪」
    趨就是往,我們要往真如的方向、目標,趨向真如亦是邪,為什麼拙秀才會這麼講?因為我們本身本體現在已經在真如了,已經在了我們還要再趨向真如,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已經是了,當下就是像那個石頭打到竹子的那個聲音「咚」,當下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本體,已經是了,不用再趨向真如。所以拙秀才才會講趨向真如亦是邪。已經本來正了被我們又增加了以後,好像頭上又安一個頭,是不是多了?所以本來是正,被我們一做了就變不正,歪了,所以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
    隨順世緣這個很重要,我們隨順著凡塵的一些因緣,我們隨順著世緣就可以無掛礙。隨順世緣,各位前賢,要隨順喔,不是要攀緣喔!攀緣跟順緣各位可以分得清嗎?(可以)。我們心裡面有一個目標希望對方達到,那個就叫做攀緣。我們希望他按照我們的意思來做,那個叫攀緣。攀緣的話没完没了,所以要隨順,隨順著這個世緣就無掛礙。可是我們因為攀緣習慣了,都會不知不覺走入攀緣,攀緣就有掛礙。所以我們修道不可以養寵物,各位有養寵物嗎?貓,狗!不能養了喔!修道人不能養寵物,要專心修道,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修證出來,這個才是目標。那個寵物會使我們分心,而且那個叫攀緣,以後你還要再轉世來渡牠。你只要養了寵物,你就要照顧牠,你要再來渡牠。牠假如還没有轉世當人,你還要再等。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把我們的身外物,摒除得一乾二淨,要我們努力的朝著我們不生不滅的本體來修持,這樣一定成佛,就是很專注。身外物會使我們分心,我們心就會分散,心一分散,不容易集中,所以效果就不容易呈現。所以我們了解,原來修道就是要專心,專一就可以成。知得一萬事畢,所以我們要專心修道,凡塵最好的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使祂能夠有主宰的力量,可以主宰我們的身心,這個就是重要,我們努力的目標方向。各位可以主宰自己的身心嗎?可不可以?(可以),都可以了?自己的身在做什麼、自己的心在想什麼都可以自己主宰,可不可以?(可以),可以了喔,程度很高了喔!可以徹底的指揮身心,那個已經可以摒除塵垢,凡塵的污垢都可以摒除了,已經進入很理想的狀態。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都要自己本身努力,所以隨順世緣無掛礙。
「生死涅槃等空華」
   涅槃跟生死,我們了解它們是相互對待的,因為我們有生死,所以才要涅槃。追求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生死就是生滅。所以我們了解因為有生滅,所以我們才追求不生不滅,假如我們已經回到真心,剛才我們講「一擊忘所知」,那個真心狀態,生死跟涅槃都不要了,生死涅槃等空華,等就是平等,空華──空中的花。空中的花知道嗎?有没有看過?各位前賢,有没有看過空中的花?(没有),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講經最喜歡引用就是空華(空中的花),我們要見到空中的花,後學有試驗過,蹲在地下五分鐘,然後快速站起來,你就可以看到空華。這樣了解意思了嗎?就是那個明明没有,可是我看到啊!我們台灣話就講「滿天全金條,抹煞没半條」就是那個,我們了解那個就是空華(空中的花),所以生死涅槃都是空中的花。虛幻不實在,實在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這個是張拙,拙秀才的悟道偈,這樣了解意思嗎?(了解)。我們就開始講六祖壇經。第二品般若品。
    般若就是我們本性所具備的妙智慧,本來「五八六七果因轉」是在六祖壇經後面。可是為了使大家進一步馬上就進入狀況修道,所以我們把它提前來說,好不好?(好)。「五八六七果因轉」從這一句話裡面我們可以先知道我們怎麼修。
     五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五個。八就是阿賴耶識。五八六七就是我們的八識,八識知道嗎?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識,知道嗎?(知道),都有學過嗎?(),可能都有學過,只是我們没有把它記下來,都了解只是不透徹而已。五就是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個,八就是阿賴耶識,六就是意識,七就是末那識。五、八屬於果,六、七屬於因,果因轉。了解了以後再來解說它的內容,五八是果,我們下手的地方果轉不動,比如說我們坐在這邊,要到車站買票,我們這邊算因地,車站的地方算果地,你現在在因地買不到車票,一定要走到車站去才可以買到車票。所以五八是果,六七是因,所以我們下手的地方要從因下手,就是要從第六第七這兩個下手。
    因為我們要把八識轉成四智(四個智慧)。第六的意識要把它轉成妙觀察智,第六的意識我們不用,我們用妙觀察智。第七的末那識我們也不用,把它轉成平等性智,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就轉成成所作智,第八的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是八識轉成四個智慧,因為識是生滅的,智是不生不滅。我們把八識生滅的轉成不生不滅的四智。
    第一個先從意(意就是我們生活之中最時常用的),那個意我們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智。六祖就講「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到非有為功用,既然是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佛性本體,所以妙觀察智就可以見到佛性本體。妙觀察智所以又叫作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開始覺悟了,然後我們來觀察佛性本體叫作本覺理。本覺就是佛性本體,它屬於理體的理,我們用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然後合於大覺,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的果位,大覺就是我們的佛性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從妙觀察智入手,這樣各位會了嗎?從妙觀察智就是不要用我們第六的意識,我們用意識都是主觀很強的自我意識,那是屬於生滅的不要用,我們用妙觀察,就是來觀察凡塵的所有現象、所有事情,都是因緣際會才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不實在,虛幻不實在,這個叫妙觀察智。我們有這個智慧了,知道凡塵的萬象萬物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我們就不住相,就已經可以離相,一離相了以後就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
     我們之所以没辦法進入就是住相,各位住不住相啊?看到好的形相喜不喜歡看?(喜歡),喜歡看,看到不好的趕快避開,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的習慣性。佛性裡面没有,没有這些喜歡討厭,所以沒有分別心,我們的佛性裡面没有分別心,我們要努力從真理來了解為什麼可以没有分別心?就是因為走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可以没有分別心。只要到達没有分別心就成佛了。我們要入手就是要觀照凡塵的萬象萬事,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這些都虛幻不實在,我們在虛幻不實在的形相上面不要住,不是把它滅掉,不用滅,只要不住相就可以。我們一離相就可以走入佛性本體,就很理想,所以還是要自己努力!從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然後第七的末那識叫作意根,第六是意識,第七就是意根,意的根本就是第七,所以我們只要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是在用第七識,各位有没有皺起眉頭在想事情的時候,有没有?(),那個時候我們已經用到第七識,就是很深層的,恆審思量就是第七末那識,也就是潛意識。所以潛意識已經沈潛到我們佛性本體,已經進入了。所以我們只要立了清口燒表文,表文一昇天,晚上睡覺作夢的時候都不敢吃葷了。對不對?那個就是已經進入潛意識,很深的意識都很堅持,不可以,我不可以吃葷!
     各位有没有經驗啊?(),所以這個叫作已經深入了。我們修道只要肯用這個很深的潛意識一定可以成道,絕對可以成就,我們的力道,我們的潛力無量無邊,發揮出來非常的大,我們要把它啟發,發揮我們的潛力。我們把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平等性就是凡塵都是平等的,雖然他的外表形象、工作職業都千差萬別,可是我們佛性都一樣,佛性都平等,上至總統下至流漢浪,佛性都平等的,呈現的現象是他的果報。當總統有總統的果報,就是累世在利益眾生,對眾生都有利益,所以他可以當總統。流浪漢就是往世照顧自身都照顧得不好,所以就當流浪漢没辦法在社會上跟人家平起平坐,都是果報的呈現。那些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就要見到平等,在差別之中見平等,差別就是形相,平等就是佛性。佛性都是平等,佛的佛性跟眾生的佛性都一樣,没有大小、没有分別,所以我們要把末那識(就是我們的意根)轉成平等性智,我們因已經轉了(六七就是因),然後我們再來轉前面的五八。
     先從五開始轉,眼耳鼻舌身那個五,我們用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來指揮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這樣會嗎?我們現在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誰在指揮?(佛性),假如說是佛性指揮那就太理想了,為什麼?因為都不是啦,什麼人在指揮?它自己在指揮,眼睛它自己有喜歡看的,耳朵有耳朵自己喜歡聽的,鼻子有喜歡聞的氣味,嘴巴有喜歡吃的東西,身體有喜歡摸的觸感,所以自己發出意念自己喜歡,有没有發現?尤其我們坤道假如經過服裝店,會不會看裡面櫥窗的服裝?(),那個時候誰在指揮?是不是眼睛在指揮?看一看裡面有没有剛好我很適合穿的。所以我們的感官會自己當家,就是因為它當家,所以才造業,造了很多的罪業,然後一口氣不來,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負責任,全部都走開了,要誰來收拾啊?佛性要來收拾,所以佛性很委曲。平常都指揮不動,叫你不要看,你就要,不是這樣嗎?
    所以各位前賢,不要說眼睛不會自己有主動,不當家作主,那才真的很奇怪,當我們遇到很喜歡看的時候,你就指揮說那個都是假的不要看,成功了。這樣會不會?(),想不想做?(),真的嗎?(真的),真的修道就很標準了喔!眼就不亂看了,眼睛就會聽佛性的話,佛性就很安慰了,接下來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全部都不要當家,給佛性當家,那個最理想,我們修道就是都要這樣,要佛性當家,時時刻刻都請佛性出來當家,這樣會嗎?會不會很困難?(不會),很容易對不對?就聽佛性的話就好了,要記得喔!各位在這裡都已經答應了要聽佛性當家,一下課出去了以後,馬上要兌現。當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自己要當家作主的時候,你就要跟它講:「不可以!聽佛性的話」,這樣修道絕對成的啦!我們在第六第七已經轉成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的時候,來指揮前面眼、耳、鼻、舌、身,你按照我的命令你去做,所以叫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成所作的智慧。
    已經全部都聽話了,最後就剩下第八,第八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含藏識,我們也有研究過,含藏萬相萬事,全部都含藏在第八識,然後我們就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就像我們整個就變成一個鏡子,事來則呈現,事去則不留。事來則應,事去則淨,大圓鏡智,我們了解大圓鏡智我們不容易做到。我們一看到形相都會進入內心,然後產生分別,對不對?以後我們就是要當一個大圓鏡,來就來,去就去,我都不影響,這樣就很理想,都已經到達我們修道要求的狀態。因為我們在講般若品之前,先讓我們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應該怎麼樣馬上可以入手,馬上可以去修的,去改的,就是這個地方。就是讓我們的感官不要當家,最困難就是這個。
     因為感官的當家已經很久了,我們六道輪迴已經很久了,所以它當家的時間非常的久,一下子我們把權柄全部都剥奪了,不給它當家,它會反撲。會不會?會反撲喔!而且反撲的力道很強,既得利益,我們那個感官叫既得利益,現在不給它當家,「我愛看,你都不給我看。我愛聽不給我聽,我愛吃不給我吃,會怎麼樣?會抓狂,會喔!會抓狂,所以我們在修的時候就要循序漸進,先妥協,先給感官一半的權利,佛性一半的權利,一半一半分別當家,這樣會不會?現在新蓋的房子裡面都整理的很乾淨,進去都要先脫鞋子,然後穿拖鞋。所以這個告訴我們先妥協,各位有没有妥協啊?人家裡面已經整理得很乾淨,你連鞋子都穿進去,有没有?(),那麼没有禮貌喔!這個就告訴我們修道先學妥協,給感官一下子不要把權柄全部都去掉,給它一半,我們佛性跟它商量,像我們眼睛喜歡看色情A片,跟它說那個不好,你修了十年,看了五分鐘就破功了,所以那個不要看。感官它也會聽話,佛性要堅持說不要看,才不會污染我們心靈,心靈不要受到污染,耳鼻舌身一樣,先跟它妥協,一半一半,然後儘量朝著理想的佛性全部當家為目標,這樣會嗎?所以講這個五八六七果因轉,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就可以修了,不會一直只有講理論,不知道怎麼做?那樣就不實際了,所以我們回到般若品第二。
◎般若品第二品
次日,使君請益。師陞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次日(隔天)使君請益韋使君請六祖回答一些問題)師陞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六祖就跟大家講要總淨,讓我們的心清淨,讓念清淨,然後來進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摩訶底下六祖都會解說,摩訶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盡虛空遍法界,摩訶,大,非常的大,很廣範,超出我們太陽系,不只有我們太陽系裡面的運轉,甚至超出整個宇宙虛空,那個叫摩訶,非常的大。般若就是妙智慧,各位前賢,這個般若有時候就是指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也叫作理體(道理的體),理體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摩訶有時候講妙智慧,有時候就直接講佛性本體。所以我們用非常大的妙智慧來到達波羅蜜多,波羅蜜多就是清淨的彼岸,因為我們都講凡塵是苦海,既然是苦海,要有清淨的彼岸讓我們能上到清淨的彼岸。所以它的意思就是已經回到家了,很温暖的,我們能夠回到我們的本位,每位眾生都是佛,都已經回到佛的本位,已經都是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它的涵義就是要我們來追求,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以充塞整個宇宙虛空)
   復云(六祖又講)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這個善知識:善知,善識,我們善知真心善識佛性,這樣可以知道真心了嗎?即心即佛的那個心是真心,不是我們的識心,因為識心是生滅是妄心,所以那個不會成佛,一定要真心。所以我們要善知善識,認識佛性,認識佛性以後我們才會著重。凡人不認識佛性著重在身體,佛性没有形相,他就忽視了不看重祂,我們已經了解佛性雖然没有形相,可是祂有一個本體在,我們要把本體整個都修證出來,我們能夠證了,就是成佛了。所以成佛不是很困難,是看我們有没有心想要成就,有的話我們努力研究去實行都可以到達。「菩提般若」,菩提就是覺,我們那個菩提般若的妙智慧,世人本自有之,我們凡人每個眾生本來都有,都有這個般若妙智慧,般若的意思非常多,所以不把它翻成中文,翻成中文最接近就是妙智慧。用智慧我們會落入聰明,聰明不是般若,所以加一個妙字,妙智慧,就是般若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緣就是因為,只因為我們心迷不能夠自己領悟,自己領悟自己有真心佛性,自己没有辦法知道真心佛性有妙智慧。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假就是借著,需要借著大善知識,大善知識本來就是指佛的意思,佛就是大善知識,所以佛祂可以引導眾生成佛,祂有資格來引導,因為祂走過了。走過的道路,然後引導我們後人來走,這樣都正確可以成就,所以要借著大善知識來示導(開示教導),讓我們都能夠見性。
    各位前賢,見性了没有啊?都不敢肯定,對自己都没有信心。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信是居中,統四端,兼萬善。我們也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信非常重要,這個信不是我們要去相信外面的事物,是相信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相不相信?(相信),啟發了没?要真的做,我們在研究性理心法,我們實際的去做,萬緣放下,放下又放下,那個我們放不下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就是要見這個啦!這樣知不知道?不是很容易嗎?太容易了,我們就會懷疑「可能嗎?是這樣嗎?    
    各位前賢,真理容不得懷疑,本來已經是了,可是你一懷疑就不是了,只要你懷疑,那個佛性不生不滅就變生滅,這樣了解嗎?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要你懷疑你就是不相信,不相信就是顛倒,顛倒不生不滅變生滅,變生滅就不是我們要去追求的,奧不奧妙?很奧妙喔!所以我們了解心很重要,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在我們身上,肯相信嗎?()要救自己喔!因為救自己才能夠救人,自己都還没救的時候要想去渡人,要渡去哪裡去啊?自己已經有實質的信心很重要,我們引導別人走,才會走得很正確,不會猶豫,也不會恍惚,都正確的引導人家能夠成仙作佛,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我們要知道,愚人就是比較笨的;智人比較聰明的,佛性本來就没有差別,笨的跟不笨的,都是我們自己障礙。假如我們比較笨的是自己障礙自己,我們有一些障礙障住了。有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些三障障礙我們。我們就會不通達不了解,我們要自己清醒,只要我們清醒了肯按照我們研究的這樣,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進入我們本來面目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整個呈現,整個呈現我們把它守住了,這個叫守真常,然後去生滅,把生滅去掉,守真常,常光就可以現前。常光一現前了以後根塵識心就消弱了。那個時候我們就一定可以成就,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性都一樣的,智人跟愚人都一樣的
    只緣迷悟不同,只因為迷悟不一樣,迷了佛就是眾生,悟了眾生都是佛,迷悟不同而已,所以我們要居住在悟,不要居住在迷,不要迷昧,一迷昧我們害自己受苦
所以有愚有智,迷悟不同就有分別了,愚跟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就是要講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使大家都能得到智慧
   志心諦聽,那個志很重要,我們不要喪志,那個志我們就是追求成佛,那個志不要喪失掉,我們了解志心很重要,就是專一,不要有成見,我們有成見再來聽講經說法,再來看經書都没有用,因為我們會自己產生障礙,所以不要有成見,我們害自己最慘的就是成見,就是主觀意識,我們主觀意識太強了,就是害我們自己,所以我們不要有。  
吾為汝說,六祖說志心諦聽的時候才要講,假如不志心諦聽就不說了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我們凡人終日整天口念般若,就是嘴巴都在講般若,可是不認識自性般若,因為凡人都是用生滅心,生滅心的話見不到般若,一定要把生滅心放下,全部生滅心都放下了,才可以見到般若,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要了解嘴巴唸没有用,一定要實際做,把我們日常用的識心都能夠放下,然後般若就會呈現
   猶如說食不飽,那個食是要實際吃,我們說我們在滿漢全席的餐桌前,我們在吃滿漢全席,我們一直說一直說,肚子不會飽,說食不飽,只有用講的。各位一定要了解一定要實際的實踐。我們修道的實踐就是要真的觀照,一定要觀照,觀照我們剛才有先說,就是要把第六的意識變成妙觀察智,那個就是已經始覺智在觀照了,觀照本覺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使智跟理能合在一起,然後完成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合於大覺而成究竟覺,就是成佛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走入實修的階段。
    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所以嘴巴在講空,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把佛性啟發了,我們這個空間都是真空,假如我們没有啟發佛性,把佛性侷限在身上,外面的這個空是頑空,各位頑空跟真空能夠分辨嗎?真空就是空中不空,有佛性在。頑空就是空中什麼都没有。那我們了解佛性,把佛性啟發了,這個時候這個空是真空,就是空中有佛性在。假如我們不了解把佛性侷限在身上,外面的這個空就變頑空,它什麼都没有。這樣了解嗎?差別很大對不對?
    我們已經把佛性一啟發了以後,不管我們是眼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吃,身體觸摸,全部都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這個時候假如我們看了很遠的景象,你看的都能了了分明,就是有你的佛性在,所以這個空間就有佛性在,像我們看到螢幕,我們就了解看的影像都很清晰,就是有我們的佛性在,然後整個呈現讓我們知道,這樣了解嗎?差別很大對不對?我們啟發佛性了以後,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我們已經在整個空間全部都是佛性,以我們習慣性來說不是這樣,都把它侷限在身上,所以就很窄了。侷限在身上的話,這個空間就頑空了。我們也講過,這個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有没有聽進去啊?(),為什麼有水火風土?色跟空不二,空中有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就是天地的元素,所有萬相都是水火風土積聚在一起現相,積聚才呈現,萬相都是這樣,我們身體也是,我們身體也是水風火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所以身體是假的不真,不要住在身相,我們住在身相,見不到如來,所以只要我們不住相了,就可以見到如來。
    所以了解空間裡面它有水火風土,水就是我們用冷氣機、用除濕機就可以把水集中,我們就看到了;火就是熱度,我們為什麼都穿短袖就是因為有熱度,那個就是火;風更容易,只要我們一手不動,一手在動,風就知道;土,太陽光從空隙裡照進來,我們可以看見灰塵,那個微塵就是土分散,土一分散就變微塵,一集中就變土,所以空中有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就是色,空中就是空,所以色空不二,合在一起,這樣了解嗎?我們最不容易了解就是這個,為什麼色空會不二,色是色,空是空,怎麼會合在一起,這樣我們就知道,真的原來是合在一起,所以一定要研究,研究才會知道,不研究不知道。
【問】:劉講師說佛陀的戒律裡不養寵物,儒家不是說要親親仁民愛物嗎?像很多流浪狗如果不救牠,不養牠就會死,這樣我們不養寵物是否還對呢?
劉講師答:引導我們走入那個博愛就不在這個特殊的佛的戒律裡面,我們了解親親仁民愛物,是發揮我們博愛的精神,博愛的精神就是希望所有眾生都能成佛,養寵愛的心態,就是我們已經有閒暇的時間,金錢又夠,讓我們可以去養這些寵物,不是說絕對不可以,只是說最理想的狀態是不要啦!不要再攀緣,因為我們攀緣害苦的是我們自己,假如你覺得說親親仁民愛物,愛到所有的動物,我們社會上的流浪狗真的多啦!你全部把牠們收來養,真的是很大的負擔,又很麻煩。以後你還要負責,那個就是種比較遠的佛因,那些流浪狗你全部都養,你要負責牠們以後轉世為人時,你來渡化他們求道,來修道,然後成佛。那個發心,因為你愛物愛到所有的動物,那個都是可以。假如我們自己要成就的話,就盡量摒除所有的身外物,這樣修道就很專注,很容易成就,我們再回到真理來看,一本散萬殊,所有的物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没有分別的,是從我們的真心佛性呈現,所有的物都是真心佛性,所以不用分別,這樣了解意思嗎?
    不要覺得太淺不好意思問,都没關係,愈問大家的進步會愈快。像上禮拜不是說即心即佛嗎?他覺得聽二個小時没辦法成佛,我們都有没有得到答案,根器夠,像六祖二個小時都不用聽,他就可以成佛了。對不對?我們覺得自己根器夠,二個小時也可以,覺得還不行,還不了解就要再來坐著,再研究,再薰習,即心即佛的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佛了,那個名稱雖然是心,可是已經是佛了。可是我們日常在用的心是生滅,那個是妄、不真,不是那個心,我們知道了。没有問我們就不知道心有差別,而且差別還很大。那在問祖先拜素的都没有筊,拜葷的都有筊,我們要了解不執著就不會當鬼,鬼都會執著,他已經造了業,在地獄裡面受苦了,我們不要增加他的業障,所以我們不要拜那些葷的東西,因為會增加他的罪業。他會愈來愈苦,所以我們孝順變成不孝。你害他受苦愈久,我們都用素食來拜,就是循循善誘,引導他走向善的方向。所以這個問出來也給我們答案了,就是很好,你真的這樣就叫做孝,你一直要增加他的罪業那個叫孝嗎?就不是了。還有没有問題。
    【問】:黑板的”偏”河沙是不是寫錯?
劉講師答:是雙人的徧,普徧的徧,後學没有回頭去看黑板寫怎樣,讓我們的佛性光明普遍整個宇宙虛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性的光明,一粒沙,一個佛世界。普遍的遍不是辵部嗎?一個走字邊喔!二個是同樣的意思。這個徧也一樣,就是普遍的意思。還好有問,不然後學都不知道,寫出來已經錯了。
   【問】:五祖講:「善自護念廣渡有情,流佈將來,勿令斷絕」這句後學懂,但再接下來那句後學就有點不懂,「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劉講師答:有情就是有情識,像我們人、動物你打牠,牠會痛會叫,牠有情識,有情來下種,就是這些有情識的我們把它播種,播佛的種子,因地果還生,我們播什麼種子,它就生什麼樣的果實,無情亦無種,像樹、石頭都無情,無情的話它不能接受佛的種子,所以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它没有性也不能產生佛的果位出來,就是這個意思。
   倒是「善自護念」的護就很重要,像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呈現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已經能夠了解知道了,然後我們就要保護,那個念有的會用受持的那個持,護持。用持就是把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拿出來用。用護念,那個念就是正念,就是没有念頭。我們要了解没有念頭就是正念,我們要保護我們的正念,使我們的正念時時刻刻都在。在的話就是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假如我們有起心動念,就變成眾生的知見,那個都是不真,假的!這樣了解嗎?還有嗎?
   【問】:剛才的偈語生死涅槃等空華,黑板寫成涅槃生死等空華,這樣可以嗎?
劉講師答:可以。後學不是講光明寂照徧河沙,寂照應該在前面,寂就是不變之體,照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本是功能作用,照一發生了以後才光明,對不對?可是他把光明移到前面去,就是對調,像我們稱呼外國人的時候,名字在前面,姓在後面,我們中國人都是姓在前面,名在後面,就是對調。意思我們要了解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生死就是生滅。假如我們用不生不滅來對生滅,這個不生不滅一樣是對待的,它不是究竟,所以涅槃跟生死就變平等了。它是兩邊對立出來的名稱,它是對立才有的。所以這邊我們就了解生死跟涅槃是一樣,没有生死就不用涅槃。這樣了解意思嗎?
  【問】 :請問我們在講佛性,佛菩薩對待眾生都是平等心,但道場又說從善的先渡,這樣是不是有分別心?我們在講修道要認理,又要講慈悲,又要講不攀緣,可是我們常有對待心在修行上面,那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破除,謝謝!
劉講師答:他問這樣很好,我們了解修到了成佛成菩薩了以後没有分別心,我們現在為什麼說先去渡善的,惡的就把他撇在後面,這樣不是分別心嗎?可是你要了解你去做一件事,可以很快看到功效,同樣做一件事,都没有功效。你久了會不會心灰意冷?我們一下子善的都不渡,都去渡惡的,惡的他為什麼會惡,就是離真理很遠,離道很遠。你要渡他求道,渡他修道,因為他離得很遠,你要用很多的心思,很多的精神時間,然後來引導他,那個成就是很慢的。善的他已經接近了,你一點化,他馬上就跟你走,所以成就很快。我們先把善的渡進來,讓善的發揮他的佛性,又參加渡化眾生的行列,就更寬廣。惡的我們就是慢慢的調,把他循循善誘,慢慢的調教。因為惡人真的你要渡他很不容易,不要說惡,不善不惡都很不容易渡,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隨順世緣,假如說那個善的我不認識,那個惡的我認識啊!隨順世緣,這個時候你倒是可以用心,最重要的是你本身的行為,你的行為是值得人家效法,你在行為之中就已經感化他,你不用講,他對你就已經信七分了。
   這個時候你再講話,那個話就很有作用,他就肯聽,他就肯改變,惡的就變成善,善的變成可以跟你修道,没有分別到一定要先渡善的,惡的不渡。不會那樣,看我們接觸的環境、熟悉度是這樣子的,所以那個叫隨順世緣,順著凡塵的因緣。這樣可以嗎?
   【問】:劉講師您好!我們有一句話講:「事障凡夫,理障菩薩」那我們一些前輩成菩薩果位,是不是他還有一些障礙在裡面?佛跟菩薩到有什麼分別?
劉講師答:我們凡人都被事情障礙,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很實際的就是事情,在事情我們被那個事情卡住了,卡住了就變成障礙。本來事情都一直在變化,現象都變化無常,可是我們不知道變化,不知道無常,把它當作是常,然後我們被它障礙。被它障礙以後就自己經不過那一關,所以事障凡夫。
   然後理障菩薩,菩薩為什麼會被理障礙?我們要了解真理是一個絕對的,絕對的真理没有妥協的餘地,可是我們在渡化眾生的時候就是需要用方便法門,方便法門很多都跟真理有相抵觸的地方,所以他没有用方便法門,直接要引導到真理,所以就被理障礙了。所以理障菩薩,事障凡夫。這樣了解意思嗎?了不了解?就是真理我們知道,可是在渡化一個人的時候,比如說跟你去求道要素食,我可不可以吃蛋啊?有没有遇到這個問題啊?假如我們知道這個人生活習慣,没有葷的東西就是吃不下飯,他問這個話的時候,你要用方便法門,雖然能夠吃清是最理想,可是在那種狀態下,你就跟他講:「可以啊!你要吃可以。青陽期蜂蜜可以喝,紅陽期牛奶可以喝,現在白陽期蛋可以吃」,這個是方便法門,等到他研究真理了以後,了解我們吃蛋還有濁氣,濁氣障礙我們佛性不清淨,是我們要用方便法門,方便它不符合真理,所以菩薩理障就是在這裡,我們用方便就是要承擔,你有承擔的擔當,你就可以用方便法門,引導循循善誘,這樣可以嗎?
   【問】:佛跟菩薩到有什麼分別?菩薩分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四地菩薩…
劉講師答:直到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叫作等覺,跟佛那個覺已經平等了,叫等覺。然後再上去就叫作妙覺,妙覺就是成佛了。所以佛跟菩薩還有階級之分,就是還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要了解很多菩薩就是不願意取證,不願意進入涅槃,就是不願意離開凡塵,就是要渡化眾生,所以祂『留業潤生,留了一些罪業要滋潤眾生。所以他自己寧願受苦而不要成就,要來救渡眾生。他看到眾生受苦很可憐,祂已經修到可以成佛的程度了,可是他不願意取證,不願意取證就成不了佛。

   所以就在菩薩的位階,可是祂的發心是很大,像觀世音菩薩說:「娑婆世界眾生没有渡盡,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薩說:「地府的眾生没有渡盡,也不願意成佛」可是祂們的發心一直在做,現在都已經成佛了,觀世音菩薩成南海古佛,地藏王菩薩成地藏古佛,都已經成佛了。可是他們還是一樣憑著祂們的愿力在做,並没有成佛了就全部放棄了,不是!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是發心、愿力,那個很重要,就是不願意取證,很多都有這樣的現象,所以我們要了解,地球運作為什麼這麼順利,就是已經能夠成就的佛菩薩,他們在護持我們居住的環境,讓我們能夠安居樂業,這個我們看不到的。地稍微一動,什麼九級大地震,那個在天地來講,九級不大,九級十級的都有,要知道這樣的話整個眾生没辦法存在,所以佛菩薩來護持我們整個生活的空間,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成佛了以後,我們一樣會護持,就是希望讓眾生能夠安居樂業。

六祖壇經-3 行由品第一-3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五祖就跟六祖講說: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
   五祖就跟六祖講說:往昔達摩祖師又把道老水還巢還給我們東土的時候,人都不相信,所以才有衣鉢代代相承
法則以心傳心,這個法,在這邊是最上等時候用的法,這個法也就是佛的老師。因為佛修法然後成佛了,所以法是佛的老師,所傳的也就是這個法很上等的。我們在凡塵所有萬象萬事都稱為法,縱然没有形相是我們心裡所想到的那也稱為法,所以法的包含非常的廣闊。上等的法都是以心來傳心,那個就是一個傳承,很重要的。
   那我們在六塵裡面最後一個「法」,六塵各位都還記得嗎?講講看?(色聲香味觸法)對,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最後一個法。這個法,各位前賢,我們六塵裡法跟這裡的法不一樣,各位都了解嗎?了不了解?了解它的差別點嗎?知道它裡面的意思嗎?不知道,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知道没有很透徹,後學就講解一下。因為我們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我們都會把眼耳鼻舌身對著色聲香味觸,說成叫五欲(五個欲望)。我們凡塵就是這五個欲望在誘使我們造業,所以最大的欲望就是我們的五根對五塵的時候所產生,最後一個「意」所對的就是法,意因為没有形相,所以不落入塵,它不在塵裡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感官,眼睛没有藏意的地方,耳朵、鼻子、嘴巴、身體都一樣,我們看到、聽到、嗅聞到、我們嘴巴吃、身體觸摸,没有地方來藏意。就是它看的一定要歸入『意地』,在意地裡面才有辦法累積下來。所以把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外面的景象,全部放在意地,放在意地我們就稱為法。
   所以「法」就是五塵我們所落卸在意地的影子(影像、影子),這樣聽懂嗎?五塵(色聲香味觸)然後落在意地,落在我們第六的意地,意地我們能夠想得出來,那個叫做影子。我們攀緣那個影子,這樣了解意思嗎?就是把我們感官所接觸的凡塵,然後在我們意地留存,那留存我們就叫法。所以這個法它是個影子而已。跟上面「法則以心傳心」完全不一樣。以心傳心這個法它是佛法,一個讓我們成佛很重要的方法,跟我們六塵的法是完全不同,這樣能夠分別得出來嗎?(可以)。所以我們要了解,一樣的文字有不同的意思。假如我們在六塵看到法,那個法就是影子而已,我們攀緣外面景象的影子,在講的範圍都是很小。那這個法它就很大,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這個法是可以成佛的,是不一樣,所以這個法就是以心來傳心,心心相印,很重要。我們修持也是要得到這個上乘佛法,讓我們都能夠成佛,這個很重要。
皆令自悟自解
所以上等的佛法要我們自己領悟,然後自己了解,我們在第一次的時候就已經有講了,各位領悟了没有?有没有領悟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有没有?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法,所以這個法以心傳心,這個法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樣了解嗎?所以五祖就跟六祖講皆令自悟自解,我們自己領悟,然後自己了解,自己解開要怎麼樣去行持才能夠到達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
   自古以來,以前的佛,現在的佛要傳的都是本體,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都是傳這個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歷代祖師所傳承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真心佛性是所有的佛在傳的,所有歷代祖師在傳承的就是這個,我們能夠領悟,我們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佛,跟佛是一樣的)衣為爭端(五祖跟六祖講衣鉢會引起爭端)止汝勿傳(到你就停止了,不要再傳下去)若傳此衣,命如懸絲(假如再傳的話,就好像一根頭髮承載我們身體,那個承受不住一定會斷,就是命都會没了)汝須速去,恐人害汝(五祖跟六祖講,你要趕快離開,怕有人會害你)惠能啟曰,向甚處去(要往哪裡去?因為六祖惠能都没有出過門,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外面的路怎麼走都不知道,所以就向五祖問)祖云(五祖講)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你走到地名有懷的地方就停止,遇到有會的地方你就可以藏身在那裡,就跟六祖惠能講)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惠能本來是南中人,不了解不認識這個山路怎麼走?要怎麼樣才可以到那個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五祖講,你不要憂愁,我會送你,讓他能夠心安定下來)祖相送直至九江(五祖相送到九江縣的渡船頭)祖令六祖上船五祖把艣自搖(五祖就搖艣)
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惠能說,請和尚坐,弟子勞力來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五祖就講,應該是我渡你,就是五祖渡六祖,傳承)
惠能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我們迷昧的時候就是要靠老師,我們已經領悟了,領悟就要自己渡自己。所以各位前賢,我們都領悟了對不對?我們都接受點傳師一指點了,「千愁一指開,各個面如來」,我們都面對自己本身的如來,所以我們領悟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已經要自性自度,這樣知道嗎?就是要依賴自己的自性,然後自己渡,把所有的脾氣毛病都去掉,佛性裡面没有脾氣毛病,我們把脾氣毛病都去掉,然後恢復到我們本來,我們的本來就是非常的清淨,都是佛。不要被我們自己那些知見障礙,我們很多見解都不正確,所以障礙自己没有成佛,所以這邊六祖就講「悟了自度」,領悟了以後要自己度自己,各位有没有自己度自己的心?有没有?要自己度自己喔!自己不度的話,別人是没辦法的,所以要自己度自己
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度的名字是一樣的,可是用出來是不一樣,我們假如能自性自度,發揮出來的力量很大,我們可以把所有不善的都改掉,力量很大,所以我們自己要發揮力量
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
   後學一唸到這邊心有戚戚焉,為什麼?因為後學也是一樣,語音不正,各位都没有嫌棄,講得語音都不正確,因為後學没有國民學校的畢業證書,在坐的各位一定都比後學學得高,所以在這邊坐很不好意思,書唸得不多,又給各位講解
蒙師傳法,今已得悟
   六祖就講蒙五祖老師傳法,現在已經領悟得悟了)只合自性自度(就符合自性自度,我們也要這樣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
   給他印可說你的見解正確,我們在凡塵就是要見解都正確,見解正確我們都成佛了,就是因為見解不正確我們才當眾生以後佛法,由汝大行(以後的佛法就由六祖以後可以闡揚很普遍)汝今好去,努力向南(往南去)。
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因為機緣還没成熟就不要急著去宣揚,要等要機緣成熟時才出來宣揚。這個蠻重要,機緣不成熟就不契機,没有辦法引進眾生來修佛道成佛,機緣一成熟眾生的善根累積夠了,那個時後就很好渡,眾生很肯發心來修道,所以我們要了解機緣非常地重要,不契機講就没有用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
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辭違祖已(離開五祖以後)發足南行(就努力向南方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走兩個月就走到大庾嶺)。五祖歸(五祖送六祖以後回去了)。然後數日不上堂(好多天都没上堂講課)。眾疑(眾人都在互相的猜疑)詣問曰(就來問五祖)和尚少病少惱否(和尚是不是有什麼身體不舒服啊?或是有什麼煩惱的事嗎)(五祖講)病即無,衣法已南矣(病没有,衣法已經向南方去了)問誰人傳授(他們就問,傳授給誰)曰:能者得之(五祖就講,有能力的人、他能夠領悟的人,他得到,這個是雙關語,惠能的名字也叫能)眾乃知焉(眾人都知道一定就是惠能得到了)
「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所以大家的心還是著重在名份,我們要知道凡塵的這些名相都是假的,很快都變化了,不真所以不要住,不要住在那個名,不要住在那個相,名相都虛幻不實在,很快就變,我們要了解佛性都是一樣,所有的佛性,佛的佛性,眾生的佛性也都一樣,没有差別,所以我們領悟最重要,進入自性自度的階段,才是重要
一僧俗姓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曾經當將軍領導軍人打戰)性行麤糙,極意參尋(他就是一直一定要找到六祖,要奪衣缽)為眾人先趁及惠能(就比眾人早點追到惠能,因為他曾經當過將軍,所以比較有能耐)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
   這個衣缽是表信物,可以用霸道來爭奪嗎?隱草莽中(惠能就躲起來)惠明(惠明已經追到了)提掇不動(衣缽很輕的東西,這個四品將軍竟然提不起來,是不是很奇怪?所以他就了解這是神器,不是我們凡人可以想像的,衣缽很輕,當將軍竟然提不起來,這個時候他就轉念,念頭就轉變了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修行者,我是為佛法而來,不為衣缽來,所以他的心已經轉變了,已經不同了,跟那個想要爭衣缽、想要當一代祖師的心,已經不一樣)惠能遂出(從隱藏的地方出來)盤坐石上
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明就向六祖行禮說,希望修行者能夠為我說法)惠能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所以後學在講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出來的地方就是從這裡出來,所以是六祖講的不是後學講的。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然後勿生一念,一念不生)吾為汝說(在那一種狀態之下,我才給你指點佛法的重要在哪裡)良久(惠明這樣的狀態之下,屏息諸緣,讓他一直屏息諸緣,屏息到一念都不生,已經經過蠻久的時間)
惠能:不思善,不思惡」
    六祖就講不思善,不思惡所以我們了解,凡塵的善惡都是我們的佛性出來面對凡塵的事,我們去應對,應對的對眾生有利叫做善,應對的對眾生有害叫做惡,善惡就是這樣來,所以你不思善也不思惡就在本體之中,中道,所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這樣,各位有没有體會啊?我們已經第三個禮拜了,第一個禮拜講了以後,回去就有七天可以做了,第二次講了回去又有七天可以做了,半個月了,半個月你做下來一定會很高興,原來我自己的本來面目這麼親切,就跟我在一起,有没有做啊?有没有?還是很早以前就做過了?六祖跟惠明將軍講說:不思善不思惡。
「正與麼時」
    就在這個時候,你沒有善沒有惡,我們的真心佛性就在這個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的時候,整個佛性都呈現,這個時候整個都呈現,我們落入兩邊以後就變凡夫了,保持這個覺性讓它能夠持久就成佛了。所以成佛不是很困難,看我們願不願意做,願不願意做?(願意),知道做的方法嗎?
   在日常的生活,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就是要上班要工作要賺錢,那個都需要啦!我們就正式的面對,就是心都投入専一(工作就工作,賺錢就賺錢),然後下班以後把那些事都放下,放下以後回來,我們家事也做好了,有空閒的時間,我們就做這個工夫,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肯做,它時間久,我們很専心的做,時間久,久了以後我們緃然在睡覺,睡覺的裡面自然自己會做,連睡著都會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最理想,很快就會達到,真的整個本性都清淨了。那回到我們的真如就很快,這個各位有印象了嗎?有没有?這個還朦朧。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修道的路途,就是以一生的投入,要細水長流,所以都要想在日常的生活裡可以做,在日常生活裡面已經在修道,這樣才正確,不是說我們來佛堂了才來準備修道,出去就不是了,那樣就修得會差很遠,我們要把整個心胸都投入,投入在道之中,只要我們時時刻刻都専一,工作也専一,就是連要去遊玩也要専一,你努力地去玩,都専一,一就是道,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専一,那我們在修道的過程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後學都鼓勵有問題就提出來問,把問題解開,不能有問題,有問題就把我們阻礙了,就會障礙我們就進不了,所以後學都鼓勵有問題就問,那可能各位都還不很熟悉,所以不敢問,後學很鼓勵你能夠問,因為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被兩個字障礙。一個就是「結」,第二個就是「使」,就這兩個,我們打結了成不了佛,所以要把那個結打開。
   假如我們有第二個使,使,趨使就是我們的慾望,比如說我們想買一部車子,是不是我們要趕快去賺錢,累積一些錢來買,對不對?那個就已經被車子在趨使,被它趕,把我們趕。我們要買什麼?我們就去累積賺錢來買,那個叫使,趨使聽得懂嗎?已經在推我們。我們把這兩個去掉,没有結、没有使,我們本性就清淨,本性一清淨就回到我們本體回來,所以都是在我們本身要努力的,自己要做,所以後學也鼓勵,你有問題不要怕不好意思,就直接提出來問,可能你問的問題大家都有同樣的問題在,你有問了就能夠解開,只要有關於修道方面,大概後學都會回答,因為也還没有成佛,後學還没有成佛,不是無所不知,所以還有不知道的地方,不要你没有得到答案就很難過,只要有關於修道大概後學都會有遇到過,因為也蠻久了,累積大概有五十年的經驗,才敢說有問題你就提出來。
   我們講到正與麼時,就是在這個時候,不思善不思惡,一念都不生的時候,在這個時候那個上座本來面目。這樣懂意思嗎?所以六祖就直接跟他講,在你呈現不思善不思惡的這時候,這時候所呈現的那一個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就是惠明你的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惠明在這個時候就能夠領悟了,原來就在自己身上,那個佛性就在自己身上)
復問云(又問了),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所以我們人都很貪心,這時候惠明將軍也是一樣,已經講了那些密語密意之外,還更有密意否,還有没有)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跟你講就不是密)
「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就是要了解,我們能夠迴光返照,我們就可以成仙做佛。我們精神都外放,我們就當眾生。我們要了解造化都會引誘我們精神外放,精神向外去追求外放,我們把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一迴光返照了以後就照見自己的本性。所以六祖就講,汝若返照,密在汝邊,那個祕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祕密就在你身上,各位前賢這樣了解意思嗎?
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禮辭。
惠明又講,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實在没有了解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得到六祖的指示以後,就好像我們人喝水,水冷還是水熱,喝的人知道,講出來別人都不能想像到的)今行者即惠明師也(他就感恩要拜六祖為老師)惠能(六祖就講)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我跟你一樣都是拜五祖為老師,所以没有那種要做大的心,都没有。
善自護持
所以能夠得道了以後,我們看所有的經典裡面,一定有善自護持,就是要保護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它都能夠清淨,持就是把它拿出來用,護持,我們要保護然後要拿出來用,善自護持)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明向六祖問,我今後要向哪個地方去)惠能(六祖就講)逢袁則止,遇蒙則居(就是一樣,有袁字的地方你就停止,遇到有蒙的地方你就居住在那裡,這個是袁州蒙山)明禮辭(惠明就離開六祖了)。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
   所以追逐他的人就是一心一意想要得到,一直追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所以我們了解六祖就是在獵人隊中十五年)時與獵人隨宜說法(所以我們也是一樣,假如對於一些不熟識的人,他假如喜歡聽,我們也可以隨宜說法,就是要聽我們就講,不聽就不說)獵人常令守網(獵人常叫他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六祖看見網中有生命,他就把牠放掉)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所以肉邊菜從六祖這邊出來的)或問(問六祖說為什麼寄在煮肉的地方你在煮菜)則對曰(六祖就說)但喫肉邊菜(他不吃肉,就是吃肉邊菜,方便法門,所以我們修道就要了解方便法門也要用,有時候給人方便,只要不違反到真理的都可以給人家方便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不可以再躲起來了,要出來弘法)遂出至廣州法性(到廣州法性寺);剛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遇到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這個涅槃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要進入涅槃之前的一天一夜所說的,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說風動已經講到氣,說旛動還住在形相,住相。所以我們要了解理氣象,氣風動,象旛動)議論不已(爭吵說他的對,他的對)議論不已(惠能進來講)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所以我們了解,心動就是理,風動就是氣,旛動就是象,理氣象在我們身上全部都俱備,理就是我們的佛性,氣就是我們運轉全身那些呼吸之氣以及血液循環,然後象就是我們看得見的身體,理氣象我們身上全部都有,所以這個全部在我們身上。
    可是我們假如住相了以後,在形相上我們見不到氣也見不到理。各位知道這個意思嗎?知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我們在凡塵面對所有眾生的時候,我們一看都一定先看是漂亮的?還是醜陋的?是男的?女的?是老的?還是年輕的?都已經在相上用心,那個叫住相,住相了解意思嗎?我們是不是都是這個樣子?大部份我們跟人家見面第一個都從他外表形象來看重注重,我們要了解到要進一層,因為進一層以後可以看到他的運轉全身那個氣,那運轉全身有一個主宰者,誰在主宰那個就是理,理氣象,那我們進入到理,走入理以後我們就可以了解,可以指揮我們的氣,然後使我們的象呈現什麼樣的行為動作,對不對?我們的主宰。剛才我們那個善歌裡面也有說,我們都要當主宰,我們自己要主宰自己,我們從理天一下來太久了,都住相然後六道輪迴,現在我們都想回去了。所以把凡塵的事,都能夠放下,然後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使祂恢復祂的清淨,這樣我們就可以又回到本來了,本來就是佛。他們一聽到六祖這樣講一眾駭然(都說這個見解很不一樣)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延至上席(印宗就請六祖到上席)徵詰奧義(問他一些奧妙的義理)惠能言簡理當(言語很簡單,可是真理很恰當)不由文字(都不經過文字)印宗就講,行者定非常人(修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已經很久有聽到風聲,五祖的衣法已經向南方來了,莫非就是你嗎)惠能曰,不敢(也是很謙虛)
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請六祖把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看,啟信大家,都能相信是一代的祖師)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就是五祖怎麼樣教人修道)惠能指授即無,惟論見性(六祖就講,指授没有,就是論見性,能夠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論禪定解脫(就是不談禪定解脫,我們凡人都會比較著重禪定解脫,可是六祖就講說唯論見性,最上乘的,不講禪定解脫)曰,何不論禪定解脫(為什麼不討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為就有為,有所作為,我們凡塵有所作為就是二法,兩邊的二法)不是佛法(為不是佛法,是二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佛法就是不二,唯一,就是一,佛法就是唯一)
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佛法不二之法是什麼內容,如何才是惠能(六祖就講)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我們的佛性就是佛法不二之法,就是絕對的没有對待,唯一的,就是一没有二,所以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
   這個四重禁各位知道嗎?知不知道?我們凡俗一般流通是講「殺、盜、淫、妄」四重禁。可是修上乘佛法那個四重禁不一樣。
它【第一個是捨正法】,把正法捨掉了。
第二個是捨菩提心
第三個慳悋聖法】,殊聖的佛法你知道,你都不告訴人那個叫慳悋聖法。慳悋聖法就是你知道很殊聖的佛法,可是你要把它隱匿起來不給人知道,了解意思嗎?我們會有這種心,尤其我們中國人都會留一手,慳悋聖法就是留一手把好的殊聖佛法自己修不給人知道,那個叫慳悋聖法,在四重禁裡它是屬於第三個。
第四個就是惱害眾生】,就是你對眾生做出一些為害的事,這個叫犯四重禁。第一個捨正法,第二個捨菩提心,第三個慳悋聖法,第四個惱害眾生,懊惱然後陷害眾生,這個叫四重禁。那我們凡塵在流通的一般比較通俗的來講,都是四重禁叫殺盜淫妄,都講這四個,可是在修上乘佛法以後就不一樣了。
「作五逆罪」
   五逆罪,大家知道嗎?不知道喔?我們不是都講師了嗎?五逆罪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叫做五逆罪,以前都没有聽過嗎?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僧人一起在修道你把他挑播離間,讓他們不能繼續在一起修道,那個叫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佛示現在凡塵你想要害他就是惡心出佛身血,這個叫五逆罪,所以犯五逆罪要去哪裡?要到哪裡去受罪?就是到阿鼻地獄受苦無間,這個叫五逆罪。
    可是後學現在要講另一個,因為這個五逆罪它是講外面的,現在後學講五逆罪內心的,內心的五逆罪是大慧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說凡塵這個五逆罪會到哪個地獄去?結果釋迦牟尼佛跟他講竟然是修持的最高法門,我們修持的最高法門。他說:
第一個殺母】,就是說我們的愛貪喜它都在一起,我們把這些愛貪喜殺掉叫作殺母。
第二個殺父】把無明殺掉,無明就叫做父,殺父。
所以大慧菩薩問的時候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會講內五無間,我們內心有五個不要讓它中斷,就是把愛殺掉,這個愛就是我們的私心,我們有一句話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有没有聽過?就是我們的愛太重才會生在娑婆,你没有愛就不會出生在凡塵,所以把愛殺掉,也把貪殺掉,也把喜殺掉,這樣就好像如母養育去掉了,沒有這一些讓我們在凡塵的原因。那殺父就是殺掉無明,各位有没有無明啊?(有),還這麼肯定啊?怎麼知道它是無明啊?所以在佛的講解說我們不覺,不知不覺叫做無明。我們在生活裡面不知不覺的時間可以說很長,長不長?(長),我們時時刻刻都不知不覺,對不對?都不知不覺啦!
    聖賢仙佛先知先覺。學者後知後覺,我們眾生不知不覺,所以我們就當眾生,後知後覺還可以,我們能到達先知先覺,就要努力修持,努力修持就可以到先知先覺,你先知就可以覺後知,你知道了以後來覺還不知道的也讓他知道,知道了以後都一樣了,成功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就是要知覺,所以殺掉無明就是殺父,父母就是這樣,在我們內心裡面時時刻刻無明殺掉,愛殺掉,貪殺掉,喜殺掉,都没有間斷一定都殺掉,這樣就很理想。
第三個殺阿羅漢】,阿羅漢獨善其身,不兼善天下,所以他自私。所以殺掉我們的自私心,把自私全部殺掉,剛才後學有講到使,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講,我們「諸使不現」,所有趨使我們的那個使都不呈現,所有趨使都不呈現,表示我們的欲望没有。就是對凡塵那些想擁有的心没有了。「諸使不現,如鼠毒發」,好像老鼠吃到毒藥,那個毒藥已經發作了。毒藥發作老鼠就没命了,所以我們趨使的那個動力都已經死掉了,就好像殺掉阿羅漢一樣。所以殺阿羅漢就是殺掉我們的自私以及我們的欲望,把它都殺掉,這是第三個。
第四個破和合僧】,釋迦牟尼佛講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我們都在五蘊,五蘊知道嗎?(色受想行識),對,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為我們就是這個五蘊讓我們有形相呈現在凡塵,我們有形相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蘊積這個五蘊,只要我們生活充滿怨恨那個已經在蘊釀蘊積要再來凡塵的因,各位在生活之中心裡面有没有都充滿怨恨?都會有那個過程,我們要了解這個叫蘊(五蘊蘊積),我們不要蘊,假如我們蘊積的這些怨恨惱怒煩太多,這些都是負面,它都有毒素。所以我們這一生没有了,再來的時候就變成毒蛇。各位有看過毒蛇嗎?怕不怕?趕快避開對不對?所以我們這一生在凡塵只要你有怨恨惱怒煩,人家看到你來了,是不是要趕快避開?跟避開毒蛇有没有一樣?一樣的。所以我們在凡塵生活不能有怨恨惱怒煩,那個都負面的不要有,我們要充滿著喜悅,要笑臉迎人。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可以布施。布施不一定都要錢,我們就是很和善的態度,笑臉迎人那已經在布施了。可是我們大部份人與人之間,笑臉迎人的時間都比較少,大部份都是從廁所裡面出來,這樣人家看到都不喜歡,布施那個不好,所以我們都要笑臉迎人。所以五蘊我們自己不要蘊。不蘊釀五蘊我們就不會落入凡塵。我們在生活裡面,多多少少都會蘊釀我們來凡塵的因,我們都會蘊積都會有,我們要了解凡塵一切都虛幻不實在,有現象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所以相都是假的,對相不要住不要住相,相我們不住相了,我們就可以解脫很多的煩惱。煩惱都消失了,我們的煩惱都是住相來。住相才會煩惱,不住相就不煩惱了。所以我們在凡塵時候儘量了解到真理,凡塵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在,假的,先把自己從內心解脫出來,能夠很逍遙自由自在。
    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對凡塵所有的受,第二個色受的受,我們的受都很強烈,我們要知道凡塵都是假的,我們面對所有一切的受,要不要實實在在的去接受?我們去面對現象的時候我們是不排斥,可是要了解,你要在內心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因緣聚會讓我碰上的,都是假的,這樣了解嗎?我們在處理時不排斥現象,我們內心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假相,這樣了解嗎?會不會應用,就是我們內心裡面不住,這些遭遇的事情現象我們不住,然後我們事來則應,去應對,心裡面全部都走入真理。這樣我們可以凡塵的一切,這一些虛幻的事不要進入內心,會嗎?會不會做?有没有一點困難?(有),會有一點困難,因為我們在應對凡塵的時候會把那一些當成真,所以會產生很多煩惱。
    假如我們知道都是假的,煩惱會消失很多。所以我們要了解那些都是因為因緣聚會才讓我們碰上,是假的,所以接受的時候我們內心裡面已經能夠坦蕩蕩,這樣你看從我們受,接受以後會產生想,想以後會產生行動,從行動以後會留下記憶,我們受改變,後面是不是全部改變。所以五蘊我們就是不要蘊,不要蘊佛就講「破和合僧」,不要讓它們和合,不要讓五蘊和合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第四個破和合僧,就是破除五蘊不要讓它們再蘊積,不要蘊積我們就没有來凡塵生的因,就不用落入凡塵受苦了。
第五個就是惡心出佛身血】,就是佛示現在凡塵,你嫉妒了,你要害他,那是惡心出佛身血是外的。內的佛就講:我們自心現量,各位有聽過嗎?現量就是不經思索馬上顯現出來,我們凡塵在用都是比量,有聽過嗎?(没有),比量就是我們聽到有車子經過,我們說有人,車子一定有人在開對不對?你没有看到人,也没有看到車子,你說有人那個就叫比量。我們凡塵都會用,用比量,現量是我們證悟以後,證悟真心佛性以後,不用經過我們想整個呈現,就好像我們照像。七恰(按快門聲),整個都呈現在照片裡面這個叫現量。所以現量就是要修證以後才能到達,不經過思索你就知道,那個都需要有功夫,我們用都是用比量,釋迦牟尼佛講第五個惡心出佛身血,佛就講:我們的自心現量,現在我們當眾生的時候就有,有什麼?我們有八識,現在把第八識保留,因為第八可以回到本來,前面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第八阿賴耶識,這個都知道嗎?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七識,我們自心的現量,自己的心現在所顯現的七識身,我們把它殺掉,就是不要有七識,我們保留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第八阿賴耶識』就好,把七識全部殺掉,也就是這一身就是最後身,已經以後没有了,我不再來了,我不再到凡塵來了,所以惡心出佛身血就是要有這種決定的心,絕對不貪戀凡塵,凡塵不來了,我要把七識身全部都殺掉,這樣知道嗎?
    所以佛就講你能做到內五無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那個內五無間就是把愛貪喜殺掉、無明殺掉、然後自私以及凡塵的欲望全部殺掉、然後五蘊不蘊積、然後把我們這一生自心現量的七識身殺掉,叫做現證,已經到達佛地。各位前賢,所以我們內心,內五無間,大慧菩薩在問的時候是在問五逆罪,可是釋迦牟尼佛回答,竟然是修持的法門,這個記載在楞伽經,所以各位假如有興趣的話,可以看楞伽經裡面就有這一段。就是內五無間,這樣聽懂意思嗎?有没有聽過?這個連外五無間都没聽過了,內五無間怎麼可能聽過,所以我們要加把勁,多努力一點,一定要自己努力。
及一闡提
   一闡提就是没有善根,起心動念都是惡,都是壞心腸。這種人佛就講是一闡提没有善根。一闡提害苦自己,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善,讓善能生根,讓善根又可以成熟,善根成熟了,我們就可以遇到上乘佛法。我們就聽得進去,就可以去做就可以成佛。所以要勉勵自己,時時刻刻都要利益眾生,就是行善給眾生方便。
    六祖跟印宗講,高貴德王菩薩那時在問釋迦牟尼佛說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是不是會斷善根佛性)釋迦牟尼佛回答,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各位前賢,它的差別點在哪裡?他把善根跟佛性分開,佛性是無二唯一的獨一的,善根就有二,有常有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我們的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它不走入常也不走入無常,所以我們佛性是絕對的。
是故不斷,就是這些犯了很大罪業的,他的佛性也是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我們的佛性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我們應對凡塵的事,對眾生有利叫做善,應對眾生有害叫做惡。所以佛性本體祂没有善惡)是名不二。蘊之與界(蘊就是五蘊,界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十八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我們不管六根六塵六識,我們所看的都是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有智慧就進入我們的佛性,進入佛性以後,全部都是一。五蘊的相是讓我們在凡塵呈現眾生的這個身體,可是我們要了解五蘊的性,就是佛性。就是一没有二,我們要了解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我們的六根六塵及六識三六一十八界,我們凡夫見二,我們看出來都兩邊相對待,進入到性之後,性都是没有形相,所以没有兩邊,它是絕對的,這樣了解嗎?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那個無二、絕對的、唯一的,那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我們修持也是一樣,要進入到没有相對的,是絕對的佛性本體,能夠進入我們就能時時刻刻在真理世界討生活,就跟佛一樣生活在真理世界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其金。』
於是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某甲就是在印宗講他自己,說我在講經就像瓦片,礫就是小石頭,就是瓦片小石頭)仁者論義,猶如其金(現在六祖在講真理就好像真金一樣,非常有價值。這是印宗他很謙虛,他說他在講經好像瓦礫一樣)於是為惠能剃髮(把惠能的頭髮理光)願事為師(印宗要拜六祖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就在菩提樹下廣收徒弟,然後來教導眾生怎麼脫離苦海)
惠能於東山得法(在五祖那裡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命時時刻刻都好像要没有了,一根頭髮承載整個身體,那根頭髮很快就斷了)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同在這個地方聚集在一起研究真理莫非累劫之緣,長時間累積下來的因緣。所以我們要了解,前世有修,前前世也有修,再前前前世也修,那個叫累世都修集,我們的所有修集都累積在我們八識田中,在我們性分裡面。所以我們要了解不管我們行善作惡,所有的都在我們性分之裡面,以後都會再呈現,所以修道最重要是要相信因果,相信了不敢做壞,不敢做壞就没有惡報,惡的果報就不會呈現。都會行善,行善是人的根本,本來就是要行善
「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
   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供養諸佛,各位有没有供養諸佛?我們會以為在供桌上我們來供養才算,不是喔!所有眾生都是佛,我們供養眾生就是在供養諸佛。我們有没有供養過眾生?那個就是在供養諸佛。我們要了解,假如我們不熟識他,他有某一方面困難,我們就給他方便,那個就叫供養諸佛。我們要了解在凡塵眾生都是佛,假如我們對他所有一切對待,假如我們對他埋怨,就是在謗佛。後學第一次不是講嗎?我們對眾生埋怨就是在謗佛。因為他就是佛,你在毀謗他了,這樣了解了嗎?所以我們就容易進入法性平等,眾生都是佛,佛也是眾生。這樣就平等了,没有分別心,就能很容易成就,我們假如有分別心就不容易。
   後學跟老前人生活一段時間,聽老前人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凡塵不是博士這麼多嗎?你看哪一個博士成佛的?有没有?有没有博士成佛的?没有一個博士成佛」為什麼?知道嗎?就是分別心,他已經當博士了瞧眾生都瞧不起,都在他的底下,他高高在上,所以成不了佛,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心要平等,不管上至總統下至流浪漢佛性都一樣,都是平等没有差別的,差別只是在那個現象,那個現象的差別是他的因緣果報,他能當總統就是他歷世歷代利益眾生,眾生肯聽他的話。他當流浪漢就是他都不幫助人,所以到後來没有人要幫助他,他就當流浪漢。都是自作自受,自己怎麼作,自己怎麼去接受。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性都是平等的,外表現象都是因緣果報,我們在種因的時候就是要累積善因,不能種惡因,對我們修道來講最基本的。
   累劫之緣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都共同種善根,所以善根很重要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才可以有同種善根,才可以得聞頓教得法的因,所以非常不容易達到。教是先聖所傳,頓教法門這個教是先聖所傳,就是以往已經成就的,他所傳下來)。不是惠能自智,不是六祖自己的智慧去想出來,不是的,是先聖這樣傳承下來)
「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
   聽到先聖的教能夠讓我們都成佛的。各令淨心,就是只要清淨我們的自心,我們的自性一清淨了,我們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佛。聞了,各自除疑,把我們心中的欵問都除掉。如先代聖人無別,這樣跟以往歷代的祖師都一樣没有差別,都已經成就了)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就都很歡喜然後作禮就退下來。
剩下約34分,提問問題。
     【問】:有前賢要後學幫忙問即心不可能即佛,他說即心怎麼可能就是即佛?
劉講師:這個來源是司空山本淨禪師遇到一個皇帝派他(楊光庭)去採常春滕的人,這個大臣很努力修道,遇到本淨禪師就問他有關佛法,本淨禪師很客氣就說你們皇宮裡面有很多文武百官,他們都有在修道,你回去就可以問他們。他說既然我都來了可以遇到你,請你幫我回答。本淨禪師說:「你要問佛呢?還是要問道?」他說:「佛跟道不一樣嗎?」本淨禪師說:「你要問佛的話,即心即佛;你要問道的話,無心是道。」有没有聽出竅妙?(没有)因為有問到這個問題。
   所以後學講釋迦牟尼佛叫我們修道不要用心意識。用心意識修不成道。釋迦牟尼佛講心即是聚意,我們用的意就是回憶,識就是顯現讓你知道,現知意。三個都是因緣會合,六根對六塵,根塵聚合了才顯現我們有心,我們身體都没有了,身體是四大假合。身體都没有了哪有六根。没有六根就没有六塵,就没有六識。所以心就呈現不出來,就没心。無心了就是道,這樣了解嗎?不用六根就没有六塵相對,我們就没有六識。不產生心。心都没有了叫妄盡,妄已經全部都消失了。真顯,我們的真就顯現。了解意思嗎?
   心就是因緣際會才有。意就是記憶,就是我們以前有學過有經歷過知道,一樣是因緣際會才有,因緣消失就没有。然後那個識就是現象讓我們知道,現象讓我們知道又是因緣際會,所以屬於因緣際會的東西,它都不真。它都妄,它都會變化。因緣際會的東西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會變化,像之前後學有做過比喻。像茶杯很漂亮,我喜歡。喜歡就是心。對不對?心就是妄心。
   為什麼?因為要有我們眼睛看到現象,那個已經是因緣際會,妄心無體。不像真心有體,實在的有存在。我們喜歡的心會變化,我們不小心把它把破了,已經變化了。打破了請問我們還喜不喜歡?(不喜歡)那喜歡的心跑去哪裡?是不是找不回來?再怎麼找都找不回來,所以那個叫「妄心無體」,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在凡塵生活都是用這個妄心,隨著外境的變化在變化。所以後學才講,我們男女遇到了適婚年齡時,因緣際會,看對眼了,就很喜歡就愛了,然後談戀愛結婚。結婚以後為了生活,各自打拼,又各有各的生活環境,不一樣了。他有新的對象,結果外遇了。有没有啊?(有)這現象還很多,對不對?他們在談戀愛的時候不是海誓山盟嗎?為什麼後來又會有外遇的出現?所以就了解那個心是妄心。雖然在當時談戀愛很真,可是那個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那個真心是在生滅心裡面,會變化。
   我們佛性的真心,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佛性你有用祂,祂在;你不用祂,祂也在。祂都在支撐著你,祂在提供你動力。你胡思亂想也是你的真心在提供動力,没有真心佛性就不能胡思亂想。所以我們所有的妄也都是從真出來。叫作『從真起妄』,我們修道是要『返妄歸真』。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是返妄歸真。即心即佛,就是我們所有的妄心都放下的時候,那個心就是佛,那已經到佛的程度,我們可以摒除所有妄的心,全部都摒除,假如您用這個心就已經是佛了。所以即心就即佛。要了解到只要有一點妄都不算,已經全部都没有妄了,那個叫佛。那時用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時的心是很真,是真的心,佛也就是這個真心。所以這個即心即佛,那個心不要用我們凡塵的心來說,我們用凡塵的心太多了,千差萬別,我們的心轉得太快了。那個都不是。我們真心不會,我們的真心是如如不動,那個如如不動真如,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全部都是不變的,常住的,不變常住就是佛。即心即佛那個就是佛,已經是了。
    【問】 :上星期前賢聽DVD說,上等根器聽兩個鐘頭就可以成佛?前賢說不可能,想請問劉講師?
劉講師:可不可能要問自己。假如我們對凡塵太留戀,對凡塵的事太在意,那絕對是不可能;假如我們凡塵事都能放得下,都能時時刻刻守住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能夠那樣的話,兩個小時就已經太多了。三分鐘就可以。所以那個可不可能,因為各個根器不同,上等根器,各位前賢!禪宗教人修道怎麼表現?都是從我們的感官,我們不是有面容嗎?你問他道是什麼?他只有作個表情,這樣就是道。你看到没有?所以禪宗禪師在教導他們的弟子不用文字,也不用語言。就用動作,眼睛會閉是誰在閉?是不是佛性?看到那個啊!這樣就知道。
   所以有一個智閑禪師根基很好,他老師跟他說,你還没有落入胞胎之前,作一首偈語,我要授記讓你成佛。他竟然找不到一句。然後就請他老師說,老師說我說是我的啊!你的要你自己說,他没辦法回答,所以就打包行李回去了。他說我以後不修道了,就去整理他的田地。用鐮刀在割草的時候,鐮刀去碰到小石頭,小石頭去撞到一根竹子。竹子發出聲音「咚!」竟然這一聲讓他領悟。道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道。
   所以他就講一個偈語:一擊忘所知,他那個能知所知全部都摒除掉,更不加修治,不用修了已經到家了,動容揚古路,容面在動是在發揚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墮消然機,不墮入,那個消就是因緣,然就是自然。不墮入因緣也不墮入自然,我們的佛性不屬於因緣不屬於自然,處處無蹤跡,你要找找不到,聲色外威儀,我們的聲色都是外面的威儀,外面的形相都不關緊要的,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所有達到這個狀態的人都說這個就是最上等的根基)這樣有没有一點概念了。可不可寫下來,很重要!這樣有點花時間,有没有前賢上來幫忙寫。
    【問】:咱們相互供養諸佛,那又為什麼佛會互相吵架?還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我没有殺汝心,汝有殺我意何如?
劉講師:我們雖然本來是佛,落入凡塵已經迷昧了。所以才會有一些動作出來,那些動作都真理不合,可是我們要了解,本性我們都是佛,所以做出來不合真理的那些,我們就需要慢慢去改掉,不要苛求大家的程度都那麼高,都是到佛的程度。給他機會,給他慢慢的修正。第二個問題野獸,假如你抱一個嬰兒,到野獸的身邊,那個野獸不會去傷害他。不講野獸肚子很餓的時候,平常的狀態之下,你把嬰兒抱到野獸的旁邊,嬰兒會跟野獸玩。野獸不會傷害他,為什麼?天真!為什麼人跟野獸在一起的時候,不是野獸要傷害人,就是人要傷害野獸。就是互相之間有攻擊的心,因為野獸也不會起心動念,你要攻擊牠的時候,牠已經感受到了。牠要保護自己牠就要傷害你,假如你是一種光明没有傷害的心,而且是從骨子裡發揮出來,野獸他不會傷你。我們知道廣欽老和尚他可以降伏老虎,為什麼他可以降伏老虎,到後來老虎會去找食物給他吃。不管我們接受的是怎麼不合理的現象,我們都要歡喜心甘願受。我們只要歡喜心甘願受,這個冤欠到這個地方就為止了。
   假如我們不歡喜心不甘願受,我們要了解,我們還是一樣要去處理事情。你把狀況處理完了因為你不甘願,所以業債没有了。没有了往後還會再來,還會有不合理的事情又來了又來你還要再應對,你一樣這種心態那就没完没了。所以一定要改變,歡喜心甘願受,可能以前我不合理去對待人家,現在人家才不合理來對待我。我一改變心態了以後,歡喜心甘願受,那個業就了,從此陌生人,他走他的路,你過你的橋,都不相關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在處理現象的時候,那個心很重要,看我們抱著什麼心,我們大部份不合理都不甘願。不甘願的心表示這個業没有了還在,你處理都是多餘的,在處理時我們又會造業,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我們自己不造因,然後我們所有的行善不要記在腦海裡,它就會進入我們性分之中。我們記在腦海會變成福報。
    :人死了從泥丸宮而出,書本寫以後出生公侯將相?還是氣天神?
劉講師:這個問的修持以後從泥丸就是頭頂出去,假如没有求道靈魂能出竅都是從泥丸宮,人死了靈魂從泥丸宮出去,他就有資格當氣天神仙。王爺、媽祖、山神、土地公都有資格去當,他的期限就看他行持的內容,他行善很多很大,他的期限就會很長。地位就會比較高。假如比較一般就會比較低比較短。假如再來凡塵當人,當公侯將相都可以,因為那個等於在管理眾生。所以當很大的官跟氣天神仙是一樣的,都是在管理眾人。
    【問】 :劉講師後學要問一個題外話,我們有一個前賢的媽媽吃素,祖先她要拜素的,結果都擲不到筊,他說不知怎麼解決?
劉講師:這個很有意思啦!因為我們要了解,假如我們不固執不執著不會當鬼,所以當鬼會固執,這種現象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有智慧來辨別,我們假如拜一些生靈的東西增加他的罪業,他在地府受苦會愈苦,他自己本身不知道,只有享受一陣子的氣味要受很多的苦,就像我們眾生一樣。我們眾生有時為了一點愛,然後受苦一生。都是這樣,所以我們做子女的要有智慧,你不用擲筊,問自己我當主宰,我要你過好日子,更進一步可以把他們超拔,超拔讓他離開地府。更好了啊!所以我們要了解,父母親都已經不明理了,我們還增加他的罪業,那些生靈一定去找他。你拜他,牠去找他。牠找他不是增加他的罪業嗎?孝,你就要真的孝順,要父母親脫離地獄的苦,不要再附和,你附和他的話增加他的罪業。他就要受苦。問出來都很好,我們都可以有答案,我們人有主宰。
    【問】:我們道場裡面有些人事上因緣的不合,各帶人把人分割各自修,這樣是不是破和合僧?
劉講師:那個是外的破和合僧,本來一起修道你把他弄開,那是外不是內。內的破和合僧是五蘊不要蘊積,那個算外,那個頭腦夠笨的。為什麼?真心佛性不追求,你去追求人家那個外相幹什麼?對不對?夠笨的!成仙作佛不追,去追那個幹嘛?問出來都很好,我們都可以解開。追求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是重要,那個是迴光返照,我們把我們的真心佛性都收回來,不要外放,外放就是眾生。收回來都是聖賢仙佛,我們把真心收回來,不關外面的事,外面事有外面的因緣,我們不要去主宰。
   【問】:後學媽媽要問的,她要問「逢懷則止,遇會則藏」這一句話什麼意思?
劉講師:懷就是地名,像我們說台南,一個地名。你一直走走,看到有一個地名有一個懷的地方就停在那裡;遇到有一個地名叫做會的地方,泗會也是地名,你就藏在那裡,因為他問我要去哪裡?給他一個方向,就是你一直走走遇到有一個懷字的地名,你就停止,看到有一個會字的地方,你就住在那裡。
    【問】:劉講師請問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犯這麼重的罪要墮入阿鼻地獄受苦。又說佛性不斷,眾生都能成佛,這什麼意思?
劉講師:各位前賢!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我們所做的善惡都有果報。我們造的很大的罪業,果報我們要去接受。接受以後就没了,又恢復到原來了。只要你接受果報以後就恢復到原來,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性不會消失掉,不會滅掉,祂都在。我們造了什麼惡就是要去接受那些果報,果報很苦啊,所以等於你造的惡和你接受的很苦的果報已經二相抵消,你回來就是自由身。你就可以再修證,可以成佛。你可以累積善。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性不生不滅,所以佛性永遠在,我們行善行惡都要去接受果報。行善接受福報,行惡接受惡報。我們現在殊勝因緣,行善不要記得,不要接受福報。我要成仙作佛,我要坐在供桌上,坐在供桌上就是要有德。你要深植德本,那個德我們要種植在我們八識田中,我們八識田中都有,有德了,才可以坐在供桌上。所以天上無無功德神,你没有功德不能當天上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