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淨水器


淨水器 
我們喝的水需要過濾,否則會喝下有毒物質;
我們的心也需要過濾,否則會讓貪嗔癡三毒危害;
我們的社會更需要過濾,否則暴力、色情迅速在毒害世界。
但如何過濾?
守玄,沒有情緒,甚至沒有念頭,
可以淨化我們的心靈。
淨化的心靈可以過濾世間汙濁。
世人和你接觸後,都能夠被淨化。
以暴制暴、法律制裁都無法改變世界,
唯有改變人心才能化暴戾之氣,
才能淨化人心的污濁邪惡,
讓社會回歸清淨和平。
從我們自己開始
先淨化自己
再淨化我們的世界。

無我


所謂「無我」並不是「沒有我」,而是「沒有我的界限」。
佛陀:「一滴水要怎樣才能不乾涸?只要把它放回海裡去。
我們有限的生命就像一滴水,卑微、脆弱,有生、有滅,有憂悲苦惱…
無限的生命就像大海,無邊無際,不生、不滅…
然而,要如何讓我們如水滴般的生命回到大海?
不需要歷盡千辛萬難,不需要跋涉千里,
只要知道、只要相信―我們原本就是大海。
我們以為自己是水滴,事實上我們同時也是大海,只是我們不知道或不相信而已,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追求自我的苦樂…
“我”消失時,滴水便回到了大海,得到自在解脫。
當面對病痛,只要知道:痛的,是”我”的界限還在,只要”我”的界限消失,痛,就銷融在無邊無際的大海裡了。
當面臨死亡,只要知道:死亡只是讓我們自我的界限消失,讓我們回歸大海,就不再有所謂的死亡了。
高山是我、大海是我、芸芸眾生都是我…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
這本來,自始便非源自他物,
乃由覺性自生,本身卻無父母,真是不可思議!
自生之無上覺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議!
它即無生,故也無由滅,真是不可思議!
它雖無所不在,卻無人得見真相,真是不可思議!
縱然流轉於娑婆世界,卻無損其自身,真是不可思議!
縱使得證佛性,對它亦無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議!
它存在每個人內,卻無人認出它來,真是不可思議!
然而你還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證果,真是不可思議!
明知它在自身之內,你卻四出尋覓,真是不可思議!

心性的流露


心性的流露
外境本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障礙。
你若了知那執著外相的念頭,就是自性,
此念當下解脫。
一切顯現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整個宇宙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眾生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報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三道的苦境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貪瞋等五毒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生的本覺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魔難障礙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淨念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無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觀得萬物光影交錯,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色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與一切空畢現於前,這也是心性的流露。
沒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

佛說人為什麼有煩惱


佛說人為什麼有煩惱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過幸福快樂的生活,脫離生死煩惱苦海。但要想離苦得樂就需要有大智慧。
讓我們感到慶幸的是: 這個大智慧人人具足,個個不缺。但是雖然人人皆有大智慧,卻不是人人都會使用,主要原因就是心迷。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如果心迷,就不能覺察到自性本有的大智慧。
人最大的邪見就是以為一切美好珍貴的東西,都得經過艱苦努力向外追求才會得到。事實上,世間最珍貴的東西都是不求自得的。
空氣、陽光、水,哪一樣不比金銀財寶、總統位置重要?沒有後者,人還能生存,但沒有了空氣、陽光和水,人根本就不能生存。
就人本身來說,最珍貴的東西上天早就免費送給你了。眼、耳、鼻舌、手、腳都是最珍貴的。
如果有人說願用總統的位子及無數的珍寶來換取你的雙眼或你的雙手,你願意換嗎,一定不願意的。可見眼耳鼻舌手腳要比權位、財富還要貴重。
當然還有比眼耳鼻舌身意更珍貴的,那就是讓你能看、能聽、能動、能思維的靈妙無比的心。可惜人們注重的往往都是外在事物,從來不去關照最最重要的心。
有人說:“我對財富、權勢看得很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心感到安逸、快樂。”於是就想出各種花樣,使出各種招數,而這些招數無非是追求五欲的快樂,無節制地使用六根。
老子告訴我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五欲快樂過後往往是大苦現前,無節制使用六根的結果,是使六根越來越遲鈍、心靈越來越麻木。
也有人明白有欲皆苦,於是就離群索居,參禪打坐,修所謂出世間法。那也如同石壓草,暫時壓制住煩惱而已。
這些都是有為之法,無形無相的心,怎麼可能用有為之法,使之感到快樂呢?認識心的實相後,就知道想用有形的方法讓無形的心感到快樂,那都是妄想。
要想讓無形的心獲得快樂,只有用無形的修持,那就是不住一切相,沒有分別心。
實際上,生命的本質就是樂,根本就無需追求。人人都活在無量光明的極樂世界中,為何我們卻覺察不到?就是因為有分別心。
有了分別心,就有了愛憎之念,認為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接著就想得到自己所喜歡的,捨去自己所不喜歡的。
然而往往卻是取不到、捨不掉。自己所喜歡的總是離你遠去,而所討厭的又偏偏與你綁在一起,於是就產生種種煩惱和痛苦。所以說煩惱、痛苦都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
人最大苦惱就是不願接受現實,不能認識實相。強取分別,強要取捨,恩恩怨怨就從這兒產生。
事實上,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孤立的東西可以取捨。世界本是一合相,有取有捨都是妄想。
就如同眼耳鼻舌手腳及五臟六腑組成了你這個人體,你能對哪個器官進行取捨呢?明明不可取不可捨,卻要強取強捨,這就是愚昧。費盡心機去取、去捨,最終還是取不到,捨不掉,自找煩惱。
莊子說:“萬物與我為一。”既然萬事萬物與我都是一體的,我還要取捨什麼呢?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樂莫大焉。”
見到實相的人,就不會產生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大智慧就會現前,一切煩惱、痛苦也就無從生起,這樣的人就會享受到生命本自具足的大歡樂、大自在。

真人靜坐


真人靜坐 
☆ 我們道裡有內功,坐直,兩肩輕鬆,平心靜氣,迴光返照,二目守玄關,真人靜坐肉體全忘,所謂的道法自然,就是聖人所說的「存心養性」,養我們的天性。
☆ 我們得這一指點是道,道是無形無象,有形象全是假的。我們道中有內功,是真人靜坐,坐的時候身體要自然,背脊要直,兩眼自然八分閉,舌頂上顎,閉嘴說一,舌自然頂上顎,兩膀輕鬆,自然氣貫丹田。呂祖說:「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開其中意,便是西來祖。」中央戊己土,二人守一土 ,你一竅通,百竅通。萬法不離自性,迴光返照,返躬自省,合乎大自然。這是內功—真人靜坐。
☆ 現在我們的打坐工夫,二目守玄,真人靜坐肩膀一鬆,氣貫丹田,精神集中,我們是真人靜坐,隨時隨地全可以。你沒事就坐坐,靜坐不胡思亂想,鎖心猿,拴意馬。
☆ 我們的打坐是真人靜坐,「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我們得這一指點,兩眼的瞳仁守著這中央戊己土:「解開其中意,便是未來祖」,這是呂祖師爺說的,為何二人守一土呢?真人靜坐就是道法自然,坐車也好,走路也好,不管在那兒,隨時隨地都可以,就是常清常靜、二目守玄、心平氣和、靈氣相通、迴光返照,大家要明白這個意思。老師也說:「何謂真人靜坐?坐者---二人守一土,中央戊己土;那兩個人?真人、假人;何時坐?二六時中;真人、假人守一土,允執厥中,保持心中平靜,這不是一般的參禪打坐」。
☆ 我們真人靜坐,跟別人的打坐不一様,在什麼地方全可以,坐替也好,站著也好,好比說站在這裡,我們練太極拳的,提肛吊頂,什麼叫肛?肛門的肛,站在那個地方要提起長,兩膀下垂,氣貫丹田。現在坐著就是坐工,氣在肚臍上,沉不下去,兩膀一垂,道法自然,這就是自然,氣貫丹田。舌頂上顎,舌尖往上頂,道法自然,你閉上嘴說一,舌頭自然頂上齒顎,自然的舌尖頂在那兒。我們打坐就是這個,二目守玄,二人守一土,你立著也好,坐著也好,經常時時就是這様。
☆ 我們得有證據,我們得道了,得這一指點的妙處在什麼地方?點道點玄嘛!道德經上 頭一段寫的---有欲觀其竅,無欲觀其妙;我們剛一打坐,氣沉不下去,非得什麼樣呢?屁股往後一點,兩膀一鬆,佛經講「忘了」,忘了你自己,什麼也不管了,氣自然就沉往小肚子下去了,氣自然灌丹田,早已怎麼說?道法自然,無為自然,煉氣功---有為法,你給自個忘了,胳臂也不管了,腿也不管,氣自然下去,你自個兒試驗看看,氣沉下去,小肚子鼓起來了。佛家講的迴光返照啊!你兩眼總往外看,二目守玄嘛,不往外看,回來往這看---自然,這就叫迴光返照。眼似閉不閉,二目守玄,不是書上有這句話嘛,呂祖也說的嘛---「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開其中意,便是未來祖。」怎麼二人守一土呢?我們得這一指點馬上就明白了,中戊己土,鼻子這不屬土嘛!兩個瞳仁,你看這個坐字呢,二人守一土,打坐這個字,聖人造字全有原因哪!我們現在兩個眼睛守玄關竅,二人守一土,所以性要悟,命要傳哪!
☆ 我們道有內功,往那一坐,坐在車上也是一樣二目守玄,真人靜坐,大自然。你看練拳的、打坐的---「舌頂上顎,氣貫丹田」,早己我打坐我懂,現在我們不用故意,你往這一坐自然的氣貫丹田,你試一試,氣自然就沉到肚子下,你有感覺嗎?你往那一坐自然忘我,自己忘了,氣就往下沉,事實上你併著嘴不動,舌頭自然就頂著上顎了!早己打坐是故意的舌頭彎一下,那是有為法,我們道本自然,無為大法,無為大自然!你們點傳師全得懂這個,這是道的內功,大自然無為,這叫「一心清靜」,我們是三教聖人的真傳。
-----白水老人講道語錄

釋格物致知


釋格物致知
此謂知夲,此謂知之致也。
所謂致其知在格物者,
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
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
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
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
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
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
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
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
格心物者,復性初也,
驅身物者,覺心源也。
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
心居內曰自覺焉,身行著外曰覺人焉。
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一哉,
心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
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
雖未動而持之一慎,則心物終無矣,
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
故賢人驅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
心物弗慎於未動之間,貪嗔癡愛遂熾焉,而現於言行矣!
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驅身物者即覺心源也。
心者易動,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矣!
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一也。
此謂物不格,不可以致其知,
所謂誠其意,在致其知者,
故心物未發謂之中和、良知、性也。
心物既發,謂動機、紛乘、意也。
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以復其良知,而臻於至理矣!
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內聖功也。
聖足而後,則意不誠而誠矣,心不正而正矣。
雖序有四實則二焉,
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矣,
此謂知不致,不可以誠其意。
-----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