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活佛老師慈訓:謝謝您

活佛老師慈訓:謝謝您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謝謝您慈訓100/10/22日在台南同義宮

活佛師尊慈訓:謝謝您 
深信人生可以留下  累劫累世的記憶
我時時心存感激   我要在還活著之際
表達我的心意     要及時由衷說聲謝謝您 
感悟生命因果牽繫  也是心念累積 
何妨善用慈悲和歡喜
有了道能夠讓我們永遠不孤寂
我要對上天說聲謝謝您   謝謝您
不管是陌生熟悉  或者是疏遠親密
在天地造化中   我們原來是一體
縱然有悲和喜   相聚分離相交替 
彼此關懷疼惜絕不會放棄  謝謝您
讓我可以在無常世界找回我自己
多少順逆你陪我經歷 這份情銘記
於是我明白愛人其實是種福氣
也讓我學會圓滿生命裡的緣滅緣起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大德,也謝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我們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50天就已經過了,非常快,因為後學看我們所有唱的善歌裡面,這一首謝謝您,是我們活佛老師,把整個天地之間的真理,都融入在歌詞裡面,所以後學就特地的,要把這首歌意思講解出來,讓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活佛老師說的一個字,就包含非常多的內容在,可是我們沒有研究的話,我們不會了解,各位前賢謝謝您,是要謝謝誰啊?(謝謝很多很多…)這個範圍非常廣泛,謝謝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最重要謝謝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知道這個意思嗎?就是要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祂帶著我們已經累世、累劫、千生,已經千生了,所以在這個歌裡面,老師把整個含義呈現出來,可能我們唱一唱就過了,沒有深入去探討,那不知道它的意思啦!後學很想把老師要表達的意思,都把它學著說出來,在開頭就講深信,深深的相信什麼呢?
   就是我們人生在凡塵輪迴,生生、死死,那我們一定可以留下,那個累劫累世的記憶,那個『劫』各位前賢要了解到是災難,可是在這邊老師的意思,是說我們有元會,元會知道嗎?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有十二會,一會有一萬零八百年對不對?(),那我們也都知道,南極老仙翁成道以後,已經經過七個混沌,就等於七個元會,那我們的累劫,就是南極老仙翁的七個混沌,我們一樣也經過,有沒有經過啊?(),一樣有,有經過元會,那我們現在,往後有沒有元會?(),一樣有元會,所以累劫就是所有的元會,我們都經歷,我們能夠經歷這一些,這麼長時間的元會,要感謝誰啊?(佛性)就是感謝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能夠帶領我們長時間的經歷,所有的元會,我們都經歷,所以那個累劫是元會,那累世就是我們六道輪迴,那我們要了解到一個元會,他一半六萬年沒有人物,六萬年有人,所以我們六萬年來,各位知道已經經過多少生?多少世了嗎?知不知道?(不知道),假如說我們大家都有積德,都有行善,而且時時刻刻都是以人的現象,呈現在凡塵,那平均我們都活了一甲子六十年,我們以六十年來算,我們經過六萬年有幾生?一千生,假如說我們都是人道,經過一千世,一千生,我們知道我們幾世?(不知道),我們知道這一世,我現在幾歲?經過幾年,是不是都很短暫?()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一個元會裡面,就有一千生,全部在人道,那一千生裡面,我們現在不是有社會人士,有很多人說他會看因果,他會知道因果對不對?各位前賢我們大家都會看,為什麼?因為一千生你隨便講一講,一定都會準,一千生裡面你都會遇到,那假如說這個一千生沒有,那麼往前推的話,一個元會不是又一千生,那我們跟南極老仙翁一樣,經過七個元會,就有七千生,那我們講出來我們的人生,因果是不是很容易就能夠說中,說的都很準,所以各位要了解到,凡塵都是虛幻不實在的,不要相信那一些不實在的話,最實在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就是最實在啦!祂不會變化,一定都跟我們在一起,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本身顯現在眼前,我們眼前啊,現前一念,我們這一念,就是了了分明,那麼這個了了分明,這一念跟十方諸佛一樣,都是同體大用,沒有不同的,『所以我們每一位都是佛』
   那我們為什麼都沒有成佛啊?後學不是有講過嘛!有沒有?我們不願意成啊,願不願意啊,我們覺得凡塵很好玩,都不願意成佛,所以我們就用很多不正確的見解,不正確的認識,害了我們自己成不了佛,那假如說我們把之前,這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全部去掉,不要,沒有,那全部沒有的話,我們已經當下,現前一念的心性,跟諸佛菩薩全部一樣,同體大用整個呈現,這樣知道嗎?所以成佛不是很困難,很容易的,只是我們都心偏了,心歪了,各位的心有沒有正啊?!大家都沒正啊!要了解到我們自己的心沒有很正,沒有正的話,我們容易起心動念,那我們了解『念就是業』
   我們起心動念就已經造業,知道嗎?(知道)我們很多都不知道,:~我起心動念就是種業喔,所以要了解說有一些年歲大的,吃飽飯沒事做胡思亂想,遭遇就很坎坷,那個都是從我們的念,起心動念的念來的。
   後學有聽說啦!都說我們在打瞌睡,有這樣嗎?後學是不會阻擋打瞌睡啦,甚至講我們在打瞌睡的時候,是朦朧有沒有?就是意識不清,那在這種現相之下,我們要了解說容易見到道體,道之體,就在這種現相之下,能夠呈現讓我們去看,那假如說我們都很精靈,很清醒那是絕對看不到的,所以後學不會阻擋打瞌睡啦。
   所以在人生之中要告訴自己『本身就是佛,身外沒有佛,我們的心就是佛,心外沒有佛』假如說心外有佛,那不叫信心,叫邪見人,他的見解已經偏了,不正確,所以我們本身就是佛,那平常我們為什麼會說,不用心意識來修道,那剛才很多前賢在問說,怎麼樣來做耳根圓通,那可能各位前賢都有做,可是正確的方法都還沒有抓到,後學是先鼓勵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都有沒有做啊?()得到什麼結論?有什麼效果呈現?最起碼對自己比較有信心,對不對?()
   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那假如我們用心意識,用凡塵在用的心,那個修不成道啦,不管我們修多久,修幾世都不會成,因為因果不一致,那我們日常所用的心,就是根塵相對,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跟六塵色、聲、相、味、觸、法相對,然後產生,產生以後我們有六識,就是心,我們都用那個心對不對?()那個心變化無常,根塵會不會變化?()都會變化,所以所有的經典,所有修證者都告訴我們,不要用心意識來修道,那麼祂解說那個「心」,心者聚匯,就是合在一起,知道嗎?有很多現相合在一起,我們的心才呈現的,所以這個心不是我們,要修道的心,他是變化無常的心。
   然後「意」,回憶的憶,我們有經過,我們有認識,我們知道,回憶呈現出來又是很多的因緣聚會,所以那個也不要用,然後「識」意識,認識的識,就是顯現讓我們知道。
   那我們顯出來讓我知道,是不是要用很多因緣?那會不會變化?()又會變化,所以我們把心意識,全部都去掉,不要、不用,我們就無心了。各位知道嗎?(知道)各位有沒有心啊?都有啊!那有,就是心意識,體會一下心意識,全部都拋開,不要,不要用的時候心就沒有。
   無心,這個時候有沒有兩邊?(沒有)因為無心了,就沒有兩邊啦!所以這個無心,就是直心,無心的心,即心即佛,這個心就是佛啦!這樣有簡單嗎?你看我們抱那麼多的心都不對,對的心,我們都不要,對不對?()那個無心的心,就是真心,就是佛,我們都不要,我們都要心意識,自己再來煩惱,自己再來造罪,這樣有了解嗎?()所以要研究,你看就是不一樣,跟我們凡塵的認知都不一樣,要無心,有心的時候,會記恨放在心裡面,我們大概都年歲瞞大了,對另一半有沒有意見?!都靜靜的,有也不敢說,所以要了解,為什麼有意見,就是有心,有心千生萬世,我們都是眾生,要無心才是道,這樣了解嗎?要做到無心,很簡單嗎?真的有嗎?是很困難哦!當生起氣來時候算不算心?()那個也是心喔!那個氣要消失簡不簡單?很不簡單喔!很難消失的,所以我們要無心,真的要努力,努力修道修到無心,真正的無心就是真,不會變,那個心就是佛,我們成佛就是這個心啦!無心的心,ㄟ就是可以成佛,這樣了解嗎?我們努力的方向,就可以確定了,努力無心,別人要罵我開始無心,會不會呀!不可以有心,記得牢牢的,,你給我記住,那絕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一直害自己,都在害我們自己,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心意識不要,全部去掉,根塵相對我們六根對六塵,,有現相我們學習,怎麼去處理?處理圓滿就好了,拋開,全部不要有心,存在心上全部都無心了,無心就是佛,無心就是道,整個呈現,所以現前一念,心性了了分明,那個就已經我們不是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嗎?有沒有?整個需要探討研究,達到整個都出來了,我們就是要這個,要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個一出來以後,後學都講我們沒有啟發佛性,我們被業力推,推到現象來,然後這個現象過完了我們又「過身」到另一個現象,對不對?都一直再過身,過身過到現在還沒有了,過了沒有?還在過喔,以後要過佛的身喔!全部都成就了,回歸本位。
   所以活佛老師把很深的道理,在幾個字之中講出來,我們沒有解說怎麼會知道,累劫累世,無量無邊,的生死,無量無邊的生命,一直在支撐,所以我們真的要感謝祂啦(佛性),謝謝祂讓我們能夠知道,所有的元會,能夠知道所有的六道輪迴,全部都能夠經歷,全部都能夠去改變,努力修持了以後,我們先認識佛性本體,接著再把佛性延伸,這個時候就做耳根圓通,那我們很多前賢說要怎麼做?有在聽就對嗎?我們在聽算耳根圓通嗎?我們都不敢肯定,要了解到在我們身上來講,第一個就是『聽』,第二個就是『聞』,第三個就是『聞性』那聽是耳朵的功能作用,耳朵在聽,聽到沒有意識,第二個聞我們聽到加入我們的心意識,我們心意識裡面在聲音的內容在分別,在裡面對我好,對我不好,那個是屬於聞,第三個聞性,聞性祂是不落入現象,祂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是我們的聞性,所以後學之前就講說『不以所聞分別染境,但以能聞討個消息』有沒有?大家都還我了嗎?聽聽不用負擔,要知道我們在所聞分別染境,那就自找麻煩啦!聽到在那個內容在分別計較,我們很多煩惱,所以我們不要所聞分別染境,但以能聞,能聞是誰啊?就是佛性本體對不對?()我們討個消息,這個能聞,就是佛性本體,祂不落入兩邊,不落入生滅,不落入對待,那我們要了解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要記得『聲無既無滅』沒有聲音的時候我們聞性,我們佛性沒有滅『聲有亦非聲』有聲音了,我們佛性也沒有生出來,沒有生,也沒有滅,他常住不遷,都在,你用祂也在,你沒有用,祂也在,知道嗎?(知道)所以我們就是要守住,這個都在的真常,真為什麼真,因為祂沒有形相,不會變化就是真,無心就是真,常就是常住不遷,都不變的,都永遠在,不管萬年前,萬年後都在,要不要追啊,就是要追這個都在的佛性本體,所以老師跟我們講出來,我們應該都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我看我們都忘的光光,記得幾世?一世也不記得,真的都忘光光。
   所以老師說深信,深深的相信,那我們要了解深信,就是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深深的相信佛性本體,沒有生滅,所以祂永遠在,既然永遠在,不管再多的元會,多少個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我們都在,多少個六道輪迴,我們都在,都在喔!要不要六道輪迴?那個德要多種一點,好事做多,一千世都在做人,我們如果做壞事會變成禽獸,如果出生雞啊、鴨啊、鳥、豬、羊、牛,那不只一千世,各位了解一隻雞生命多長很快喔,所以凡塵因果定理,不可以跟人偷或者欠,欠錢不還,天地很公平,你不還就出生做雞,然後被殺被賣一隻雞多少錢?200還是300,你如果欠人家3000元要出生幾次?剛好出生十次的雞,六道輪迴又多出來很多,如果做得更壞的到地獄去惡鬼道,其實我們在凡塵可以看得到,我們去大醫院復健科的病房來看,看到地獄有沒有()那是不是地獄,我們都不願意進去啊,所以各位要了解到上次後學就講不要依靠自己身體還很勇,很快一下子就消瘦下去,後學很厲害喔!四天掉了四公斤,快不快?,真的快,不過這一次醫生倒是跟後學說,你是怎麼吃的,一個月胖了六公斤出來,哈哈!他說太快了,太快了,慢一點三公斤就好,現在是論斤論兩,所以各位要在身體健康的時候趕快修持,讓我們的佛性,真的已經脫根脫塵,離身離境,跟整個宇宙虛空合為一體,理不理想?(理想)不用受苦了,凡塵是不是苦海,好玩嗎?(不好玩)台灣福報很大有的人,錢拿著機票買了就到外國遊玩,各位前賢假如像泰國現在,整個國家都淹水,我們如果生活在泰國要怎麼辦?兩隻腳抬的高高的,踏下去都是水所以要抬高高的,這是共業的形成,要了解到眾生的共業形成,大家共同接受,因為我們台灣大家都很善良,都一直在行善,我們都很善良一直在做佈施,所以災難離我們遠去,颱風原本要來的,它也趕快回頭,有沒有?今年很多颱風都轉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大有大的因果,小有小的因果,因果是一定的道理,絕對的,那我們只要行善就可以化解這些災難,所以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要多多行善,去掉心意識,無心了,全部都是真心,全部都是佛心,用佛的心來生活,這樣好不好?()非常理想喔!
   我們了解心地一改變,環境就改變,整個周遭親朋好友跟著改變,很願意跟我們親近,假如我們有心啊,會怕耶,這個心會勾心鬥角,那個麻煩找來就很多啦!最怕是自己遭受災難,那我們努力走入真理世界,可以瞭解說時間對我們來講,我們六道輪迴才有空間,跟時間的約束,我們佛性沒有,佛性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了解時間空間嗎?空間是我們現在在台南,時間剛好在民國100年對嗎?有沒有時間跟我們束縛著,都被束縛著,那我們佛性沒有,佛性的時間空間他都不束縛,叫做自由自在,經典他四個字『自在分別』自在就是自由自在,分別就是了了分明,所以經典裡面的分別,是分別心,不是了了分明,修證者就告訴我們修持,就要了了分明就好了,我們生活之中有沒有這樣?大概不好回答啦,不知道要怎麼答覆,我們在現相裡面學習,怎樣能夠圓滿?我們應對以後就拋開,不要記在心上,那我們在真理部分就一定要牢牢記住,牢牢記得真理不會變化,所以一定要記在心上。
   我們一定要留下記憶,這一些這麼長遠的經歷都可以留下,所以接著老師就講我時時心存感激,我們有沒有這樣啊?我們時時心都在怨嘆,都在說別人這麼有錢我怎麼沒有,拼得要命都沒有存錢,有沒有這樣?()有啊!哈哈!順著回答比較快(),我們要知道喔!假如說環境太坎坷,那是上天在成全,祂在跟我們成全啦,我們如果沒錢做事都不順,是不是愈努力,會不會這樣?還是消極了?那上天要考倒人很容易,給他賺錢、給他社會地位很高,會跟他考倒嘛?他還會想要修道嗎?不要,他會靠那些錢那些地位,你看正面好還是反面好,看我們利用啦都沒有固定的,你假如說有錢很有社會地位,那你可以登高一呼大家來修道喔,很有錢把一些錢拿來佈施,給一些貧窮的人比較好的生活,那不是很好嗎?也可以好好利用,那假如說我們坎坷的話要反省自己,我為什麼這麼苦命?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對,這樣的話反而促成我們更積極的投入修心養性,心性一培養,內涵就有是不是能夠到達淵默雷聲,還記得那三句話嗎?念念看不要看筆記『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還記得不錯喔,這個就是古時候,他們那一種涵養,尸居就是在家裡面居住沒有出門,龍現就是神通萬物,他都沒有出門可是神通萬物,表示他的修養很好,能夠幫助所有的眾生,幫助在不著痕跡的情形之下,然後淵默,淵深淵,默靜默靜靜的,雷聲打雷的聲音,就是他的德性,就好像打雷的聲音很感人,我們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正在找,找看有沒有讓我們很感動的人,所以在現在的現實社會,你要做到讓人很感動,真的很不容易,所以那個淵默雷聲比較不容易呈現,那個神動天隨就是起心動念,天理都跟著,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天理有沒有著?沒有喔,那跟什麼?跟名跟利,那不好喔,一定要天理跟著,起心動念天理都跟著。
   第三句老師說我時時心存感激,我們要心存感激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讓我們經過凡塵所有的一切事情,讓我們經驗很多,讓我們處理事情也能夠圓滿,所以要心存感激,
   接著講我要在活著之際,我們現在是不是都還活著,活佛老師說我要在活著之際,表達我的心意,我們都活著的時候,能夠把對眾生那一種愛護,對眾生那一種思念,能夠表達出來,我們現在生活之中,有沒有一種很感激我們的周遭親朋好友,那一種情形出現,好像很少喔,大家都自掃門前雪,個人顧個人肚子,就有那一點情形,要了解到要趁著活著的時候,要做就要趕快做,不然來不及了,所以一方面在修持上來講先認識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接著把那個佛性能夠延伸到整個空間,讓空間都是我們佛性所在,那等到都可以了,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我們就可以還給天地了,那假如說沒有,社會人士,啊都沒有修道,沒有像我們在講的這個樣子,那就是『過身』!過身知道嗎?所以後學都在講因為發了很大的願,要帶領大家都要成佛,要明心見性,對不對?()所以那一陣子50天前,差一點就死,站不穩,你們都有看到?()沒辦法站立,病得很厲害,那個時候後學是想雖然身體有一點不支持,不給我用,我說沒關係我還要再來,死掉了我還要再來,一定要把這個最殊勝的上乘佛法告訴大家,可以成佛的,可是我剛剛看了一下,最上乘佛法竟然沒有人拿回去聽,最殊勝的那個最好的,我們活佛老師說後學洩漏天機,所以要生病,各位要拿回去聽。
   那道德經34片跟這個『形而上謂之道』在台北有三個佛堂講解,有六片CD,各位從裡面去了解到我們怎麼修的方法,然後可以到達究竟的程度,是什麼現相,都整個把它寫下來,裡面有講我們那個第三段,第三個佛堂有一個前賢起來講,感謝同義宮的前賢打瞌睡,各位聽到一定很不是滋味啦,喔怎麼會這麼講,他說同義宮打瞌睡我就不會寫這一章啦『形而上謂之道』不寫這一章,不會把上天的秘密都洩漏下來,那能夠看到就是因緣聚足了,所以可以配合(同義宮講的)道德經34DVD,和聽形而上謂之道的CD(台北講的),就寫這張各位有沒有拿?()可能有的還不知道有這一片CD,還很多,各位拿回去有空的時候,心情好的時候,然後拿來聽,因為他告訴我們要修,修道怎樣才成就,全部把他交代得很清楚,這樣好不好?()我們研究以後,就不會被人騙去了啦!人要騙我們不容易,因為我們知道真理了,真理的部分都了解就不會受騙了,所以鼓勵大家研究,拿回去聽有空就聽,形而上謂之道,我們不是有一張講義嘛,因為在這裡講不適合講那張講義,所以就在北部講,講好以後把它錄下來,寄到我們這邊來聽,我想50天大家都聽得很熟,結果大家都在睡覺,一轉眼竟然這麼快,算一算剛好50天。
   要即時由衷的說聲謝謝您,我們修道要即時,行善也是一樣要即時,那麼由衷是我們內心深處,由我們內心深處講出來,真的謝謝您,謝謝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帶著我們這個身體在凡塵流浪,我們佛性帶著身體在凡塵做什麼?我們一般當身體養得很健康的時候,就是要享受對不對?()可是我們修道者當身體可以很健康時候,就是要渡化眾生,要努力把殊聖佛法能夠流傳,這個很不容易,各位前賢是不是很不容易,聽到殊聖佛法?()很難聽到,所以我們要能夠接收,然後消化、然後傳播,渡化眾生。
   感悟生命因果牽繫,我們能了解心意,感受領悟我們生命,都是因果在牽纏掛礙,都把我們繫縛著,都綁住了,我們有沒有被因果綁住了?(),也是心念的累積,就是我們在凡塵起心動念很平凡,起心動念太容易了,累積下來讓我們六道輪迴,有六道輪迴就有很多因果牽纏罣礙,我們現在在生活之中,也是因果的牽纏罣礙,各位有沒有體會?很深哦!因果啊牽牽連連很難解開,那一種線鎖很難解開,心念的累積我們要了解到,之前我們都會鼓勵說觀照念頭,各位要了解到,是觀照佛性本體,因為那個念頭的生發,佛性本體才有辦法,不是佛性本體沒有辦法生出念頭,只是我們生發出來的念頭都不正確,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都是不好的,所以現在詐騙集團很多,他從佛性生發出來的都是造業,佛要渡眾生出離生死,第一個生滅妄想,妄想滅了後,我們生因就斷,會生的原因就斷了,然後滅到無想,想都全部滅光光了,生相就盡,我們會產生在凡塵的形相就沒有了,『生因斷生相盡』,那個『若非有色、若非無色』,那兩個就變不生不滅的,我們的真如,不生不滅的真如,呈現在凡塵就是成佛了啦!這樣有簡單嗎?
   從那裡著手?『滅妄想』,妄想先滅,沒有妄想,然後妄想又盡了,全部都沒有就成就了,大部分在修持方面都是從念頭著手,知道嗎?那我們開始的時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不是都沒有念頭,那個沒有念頭的時候,那個叫「無心」,無心就是道,無心的心即心即佛,那個心就是佛,這樣有聽進去嗎?()要聽進去哦!這個很實用;都可以讓我們成就的,不麻煩,不找自己的麻煩,煩惱都沒有了,我們不要六道輪迴,心念就不要有。
   何妨善用慈悲和歡喜,活佛老師跟我們講既然起心動念,既然凡塵要生活,那我們何妨要善用,我們的慈悲,慈就是與樂,給人家快樂,悲就是拔苦,把那個苦拔掉,看眾生很苦,我們可以把他的苦拔掉,拔掉眾生的苦,就是告訴他你會受苦啊!你是怎樣才受苦,眾生為什麼受苦,就是因為造業,對不對?為什麼造業?因為不知道真理,為什麼不知道真理?沒空啊!沒空要做什麼?我們都很忙在做什麼?在吃飯、賺錢啊!很忙在賺錢啊!錢賺了要做什麼?所以我們追根究底,人生會覺得沒有拿捏,很正確的努力方向,假如我們能夠拿捏的很正確的方向,人生會過得很有意義,不會一下子很茫然,過得對自己生氣,各位前賢對自己生不生氣?都不生氣啊!表示自己做得很圓滿,還沒有很圓滿所以要生氣。
   有了道讓我們永不孤寂,有了道了,道理已經全部都能了解了!這樣就可以讓我們,永遠不會孤寂了,孤單寂寞,各位會不會孤單寂寞?(不會)因為我們可以整個天地合在一起,不會孤單的,也不會寂寞,很充實的對不對?()要不要用電視連戲劇,來麻痺神經,要不要?(不要)不要在這裡說不要,回去就坐下來看八點檔,你現在坐著看,會自己罵自己,我不可以心口不合一。
   我要對上天說聲謝謝您、謝謝您!所以我們老師講我們要感謝我們的根源,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要感謝,不管是陌生還是熟悉疏遠親密,後學都覺得底下寫的就是連續劇啦!連續那些編劇,都看這裡在寫劇本,想出來的劇情就可以吸引人,你看那個劇情最吸引人,現在在看「韓劇」,他是不是演內心戲,都是那個相聚跟分離,互相交替,都讓我們笑,讓我們哭,有沒有?一編劇了以後就是凡塵的變化,無常變化,編劇出來大家都愛看。
   在天地造化中,我們原來是一體,在天地造化,那個「造」從沒有到有,「化」從有又沒有了!所以天地的造化,天地所有的一切,滄田桑海變化無常,這一些現象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呈現出來,我們原來就是一體,佛性大家都是相同的,是一體的。
縱然有悲和喜相交替,所以各位前賢這個都在講,我們生活中的遭遇,都是這個樣子,就是悲喜,互相分離,互相交替,有一些公婆媳婦那個都不合,偏偏又要在一起,那個怨增慧,有沒有?然後有一些男女青年,愛到你死我活,愛別離,環境要他們分開,有沒有?我們看到這個劇情會不會為他們哭一下,所以這些都是世間的無常變化啦!那我們也在無常變化之中,我們要不要深入?不要啦!深入了會很痛苦的,會不會?如果有一個婆婆很能幹,你去當他的媳婦會怎麼樣?這下慘了,所以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有一些苦不受還不行勒,受苦還要高興,有沒有很高興?所以之前後學都會講你如果『剖心肝給人吃,如果人家嫌你臭腥,你還要很高興』有沒有到這個程度?這個人世間變化無常,所以彼此關懷絕不會放棄,要彼此的關懷,這個很重要啦!因為畢竟是一體的,在落入現相你是你,我是我,都有分別了,所以要彼此關懷要疼惜不要放棄,只要你有心,他就會改變,有一些智能比較差的,滿憨兒有沒有?很古意、很直,都被人欺侮,各位有沒有欺侮那一種人?(沒有)所以我們瞭解說不要放棄,因為畢竟他呈現那個現相,就是因果業力使然,他的因果業力做得不好時候,呈現這個現象出來,所以我們老師說謝謝您,讓我可以在無常的世界找回我自己,我們找回自己了沒有?()!都沒有信心,有啦!這麼小聲,要在無常的世界,找回我們自己,世界變化無常,好也不用高興,壞也不用悲傷啦,那一下子就過了,一轉眼就空了,所以努力的方向還是在消除心意識,走入無心,這樣有目標了?()無心就是道,無心就是佛,所以很容易。
   多少的順逆你陪我經歷,這個不管順不管逆,是不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一定都跟著我們,有沒有?()都跟著我們,所以陪著我們經歷;這份情要銘記,就要記得,要記得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對我們這麼好,有嗎?()我們有跟祂照顧嘛?這個說有,都不夠力道,在想說我都沒有看到祂要怎麼樣的照顧。
   於是我明白愛人其實是種福氣,能夠愛人是福氣啦!愛人比較好,要把愛心整個顯發,也讓我學會圓滿生命裡的緣滅緣起,就是要學習我們生命裡面的所有的事情,都要處理的圓滿,現相雖然是假的,可是畢竟我們在現相之中生活,所以現相的來『來則應、去則靜』那應的時候要圓滿,過了就拋開,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著春意,春天溫和的氣息,就會呈現。緣滅緣起,緣滅就是戲散場了,緣起才開始結婚,接下來生孩子,接下來養孩子是不是緣起,!那個後面一大串有沒有?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啦,那我們在凡塵離不開緣滅緣起,跟人的因緣善了,滅了,跟他結怨了,緣起了,這樣緣滅緣起了解嗎?了不了解?(了解)緣滅好,還是緣起好?(都好)這個正確回答,都好。時間過很快,我們講謝謝您講了一個多小時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形而上謂之「道」  形而下謂之「器」    劉講師講義
 「天命之謂性」指明人生之本,天性之原,人道之所由成,人之性,只是太虛渾元之氣,氣居真境,說既稱性,則是恆常之說,時徹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圓覺經記載,啟發自心文殊抉擇妙慧(智),圓滿自性普賢恆沙功德(行),投清珠於濁水,水不得不清,投佛想於凡心,凡心不得不佛,當信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脫,是自文殊,於心無依住中,無性妙理,有自在分別(了了分明),無性可動,名不動佛智,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為邪見人,一念契真,理智同現,即名為佛,一切諸佛,皆同自心,一切眾生,皆同自性,一念應真,三世情盡,智無出沒,即佛果,性無依住,體無差別,以此同體妙慧,知諸佛心及眾生心,如是信解,不自欺誑,真理玄微,非言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前,勿穿鑿異端,勿迷陷邪心,勿固牢鬥諍,由相識心=能夠認識外面一切形相,便知我心在活動。徇相喪心=然外面一切形相,生滅無常,時時在變,如果心隨相轉,心無主人時,就失掉心的存在價值。知相者心=存相之心,亦相而已,謂之心,可乎?假如相由心生,相滅心滅,心和相勾結,不分內外主客時,則心便成另一種相,謂之心,可乎?原心=虛靈不昧,介然獨立,形而上謂之道,
乾為父=天賦我以氣,坤為母=地賦我以形(乾坤即天地),予茲藐焉=我們身體甚為藐小,乃渾然中處=不可知「中」却得天地全德而居天地之中,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充塞天地間的一切,都是我的形體,天地之帥吾其性,主宰天地一切之理,就是我的本性,人之異於禽獸,全在於人的生命是理性和道德,因此人性是「天地之帥」,所以能率性(天命)而為,是足以參讚天地化育的,但前提是要徹底認清形相是假,佛性是真,佛性所具備的般若妙智慧要啟發運用,十方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示現凡塵,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先向眾生性海,煩惱中而開發,一真法界,平等實相(即形而上之道),眾生和佛一樣,接着示佛知見,佛以所証得之佛乘,涅盤,解脫之理,顯示與眾生,眾生同具,再悟佛知見,顯示佛所成就之菩提,圓滿報身,使眾生依之修習,悟入佛智,最後入佛知見,佛之知見,眾生皆具,即一乘圓宗平等的大慧(即形而上之道),眾生被所知障碍而不得顯現,只要肯萬緣放下,再放下,一念不生,妄盡真顯,形而上之道即能呈現,諸佛以種種方便,言詞譬喻,開導眾生,實踐慈悲,克制私慾,專精意志,建立功德,同成佛道,共得正覺,眾生需自培信心,宿植善根,始能悟入修道要義,知其如何修持,建立正確理念,不被邪說所惑,真如理體,離言絕思,不與思量,分別相應,亦不與諸染法相應,除盡其妄心分別,則真體如如,真如理體,不立一法,放下塵緣,始能契入,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知一切法離說,無有能說、可說,離言說相,無有能念、可念,即離心緣相(心不攀緣),了達一切言說(相),即非言說(性),言說性空,說無能說、所說,說即非說(呈現之狀況即形而上之道),佛說法四十九年,熾然說、努力說、無問自說,入涅盤前弟子問,如何處理這四十九年所說之法,
佛言:我四十九年一個字也沒說,菩薩問言,以何根據作如是言,佛言:以兩種法作如是說,所謂「本住法」及「自証法」,而此二種法皆是「形而上之謂道之道」,向上一着,千聖不傳,若有能說所說,即是生滅,是輪迴法,佛示現凡塵不傳六道輪迴之法。
了知一切心念,即非心念,念本無念,念無可念,念即非念(知妄即真),無說無念,是名隨順真如,當知,離念,離言說外,別無真如,以不變(體)隨緣(用),是故,起心動念,無非真如,眾生着有,以為實有心念可得,實有言說可形,即是違逆真如,既違其性,云何可入,若要證入真如,必須離念,當知,離念非是將其心念斷除,只須了知妄念本空,空其塵境,而念實無可離,當體了不可得,不可得處只麼得(就是不可得之地方所在,即形而上之道),即是真如,即是一真法界,真如假諸言說,而說無分別義,依無能說所說而說,說即非說,文字性離,當體即空,諸妄消妄,不真何待,只要妄念一空,真如之體,自然而顯,一切諸法,唯是自心,無有能見,亦無所見,無有能說,亦無所說,見佛聞法,皆是分別,一真法界,無有分別,不起分別即能見佛(形而上之道)。楞伽經大慧菩薩問佛,如何具足修行法,佛言,有四種法成大修行,
一、觀察自心所現 二、遠離生住滅見 三、善知外法無我 四、專求自証聖智。
若成就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佛又解說此四法內容,
一、如何觀察自心所現,
謂觀三界唯是自心(山河大地、萬相萬事,全是真心佛性),離我我所(沒有我相及法相),無動作無去來(有為動作全沒有),無始執着過習所熏,呈現虛幻種種色、行、名、言、繫缚身心,菩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形而上之道在其中)。
二、如何得離生、住、滅、見
所謂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自他即俱皆不生故(妄見生滅),隨自心量所現故,見外物無有故,見諸識不起故,及眾緣無積故,由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如是觀時,若內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皆無實體,遠離生見,証如幻性,即時逮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不動地)暸解心、意、識五法(名、相、分別、如如、正智),無我相、無法相,轉所依止,獲意生身,大慧問言,以何因緣名意生身,佛言,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碍,名意生身。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碍,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是名菩薩得遠離生、住、滅、見
三、如何觀察外法無性
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無始戲論(演戲的台詞)種種執着、虛妄、惡習為其因故,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
四、專求自証聖智(專求形而上之道)
具足如是四種法,即成大修行者,大慧菩薩又問,為言語是第一義,為所說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何以故,第一義是聖智內自証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佛言:言語者,起滅動搖,展轉因緣生,若展轉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相悉無有(形而上之道),信道貴篤,守道貴聖,道之在身,如生命之不可失,不以外物移其志,不因世俗易其操,而後能安於貧賤,屈於下位,不慕人之榮,能做君子(人格健全者),道不離人,人自離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放下萬緣,即如如佛,
活佛老師言:常明般若妙心,勤持智慧利劍,了悟真法,明徹假景,明心見性,廣行功德。

十二因緣與四聖諦

   十二因緣各位有聽過嘛?有沒有詳細研究過?後學把十二因緣稍微提一下,讓我們都有印象。
    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會老、會死?好像問題很寬廣喔,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有「生」,我們有生就會老、就會死。所以會老會死原因就是生;那我們為什麼會生(我們為什麼會出生在凡塵)(),就是造業,有業了我們才會生,有生才會老才會死,所以生的最大原因就是造業,在十二因緣來講叫做「有」,那個名詞叫做「有」(有業了);那我們為什麼會造業?(無明),不要一下子就想到最源頭的無明,中間的過程都很微細,我們都要知道,之所以會造業就是取捨(就是我們有取有捨),取捨才造業,因為造了業才受生,因為有生了以後才會老才會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有取捨,在十二因緣就叫「取」;那為什麼會有取捨(為什麼我們喜歡的都想擁有,不喜歡的都排斥)?為什麼這樣?一定要追到它的根源,就是愛跟討厭,愛就想擁為已有,討厭就推開,那我們為什麼會產生喜歡討厭?就是因為我們有「受」(感受),外界給我的遭遇我感受到了,所以我產生喜歡、產生討厭。
    各位前賢為什麼有受?因為我們有接觸,有接觸才有感受,感受才喜歡討厭,喜歡討厭才取捨,取捨了以後已經業造成了,才要受生,有生了才會老死;那為什麼我們會有接觸?就是因為我們有六根(就是六入);那為什麼有六根(六入)?就是因為我們有名色(名就是沒有行相的狀態,色就是身體);那為什麼會有名色?就是因為有識;那為什麼有識?就是因為有行;為什麼有行?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這個才是一個開頭,無無明,本來就沒有無明,無明就是不知道真理,不知道真理就是無明,好像講出來的名詞離我們很遠,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各位前賢我們有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叫做不覺,不覺叫做無明,「哎喲!我起心動念,那個就是無明」。
(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要能夠掌握自己的起心動念,你又起心動念了就是不覺(不覺就是從佛性出來,佛性是覺),那他現在不覺才起心動念,所以就叫無明;那因為無明然後「緣行」,無明了以後,不管是時間、不管我們的心,整個都在行持(都在走、都在動,沒有停止的);然後行就「緣識」,這個緣識就已經牽涉到我們上一生,我們前世有跟隨相欠債(就是債務還沒理清,有的是人家欠我,有的是我們欠人),那個就叫識;然後因為有識,這個時候在我們的現象裡面,我們一過世以後,我們的中陰身是過世以後會去我們該去的地方報到,可是要來投胎時候也是中陰身先來,中陰身在從地獄出來的時候,看整個大地都好像墨水(黑色一片),那只要跟他有緣份(就是相欠債),就有一道亮光,中陰身就會朝這個亮光直接趨附(就是趕快到那個亮光的地方),這個時候亮光的地方就是他的父母親正在親熱,他就趕快投入父精母血,當成他的身,所以母親就懷孕了,那懷孕的時候,這個叫做名色(名就是精神狀態,色就是已經凝結有形有相的胎兒),你有懷孕了以後,經過286天就會生。
    在這個開始有懷孕以後,慢慢長成,長成以後他就會具備六入(六根),然後到時間到了(我們說十月,其實286)280天左右就出生了,出生以後就跟凡塵接觸,所以小孩子生下來假如不哭的話,這個小孩子不會活;所以生下來,現在有很多他已經輪迴太久,智慧又比較高,他不哭,凡塵這麼苦我不來,所以以往助產士一定會把生出來的嬰兒,兩隻腳抓起來讓頭朝下打他的屁股,打他屁股的時候他就哭了,哭的時候嬰兒就活了,哭的時候靈才進,雖然說他的第八阿賴耶識投胎就來,可是一生下來一哭,靈才進來,才會有過一生,有生一直到長大到老死,就一定是這樣經過。所以你跟凡塵接觸了,接觸以後就慢慢長大,長大以後你的感受就特別強烈(那一種喜歡討厭很強烈),所以從觸,然後接受、愛(取捨),到取捨以後,業已經形成就叫有,你既然造了業就要生、就要老死,所以這個叫『流轉門』,一直綿延不絕在流轉。
    那我們修道我們可以『還滅』,還滅就是我們已經落入凡塵,已經在現象之中了,現在我們從哪個地方改變?從「」,我們研究真理知道凡塵的萬象萬事都是假的,所以我不受(我不接受讓它進入我內心),『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都是用真理來應對。我們不受了以後,各位前賢就可以想像,會不會產生喜歡討厭?(不會),不會,沒有喜歡討厭就不會有取捨,你沒有取捨不會造業,不會造業就不會受苦,所以這是一個固定的道理,一定的不會變。
    我們了解可以還滅,可是我們一定要在心地做工夫,從心性做工夫,我們對凡塵給我的一切遭遇,我要了解那個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消失就沒有,所以都是假的,那既然了解到它背後的因原,我們就不住相,所有的受給我,我去應對都是恰到好處(就是跟道相合),我沒有落入喜歡、沒有落入討厭,沒有落入討厭喜歡,我們就沒有取捨,不會造業,這個一定要自己做的,別人沒辦法代替,你只要都不造業,會不會受苦?(不會),不會了,因為沒有原因把你推去受苦,所以我們對這個十二因緣,為什麼要跟我們講沒有無明,就是時時刻刻我們都在覺,所以沒有無明,我們現在有沒有?都有啦,所以要到那個無明盡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所以沒有無明就沒有老死,因為有無明就一定會有十二因緣,是一個連帶一個,一直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
   我們了解十二因緣就是讓我們一直輪迴在凡塵受苦的原因,我們從真理解脫,所以叫做心經,心讓我們可以回歸到本位。
◎無苦集滅道
   這個就四聖諦。四聖諦可能各位也都有聽過這個名詞,這個它是有三轉十二行法輪,就是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這個苦集滅道。苦就是果報,集就是原因,滅也就是修道以後到寂滅的果報,修道是原因,都是先講果再講因。
   「示相轉:
此是苦,逼迫性(苦有逼迫,一定要去接受)
此是集,招感性(我們感受了以後,被它招手,然後我們種了業;集就是我們造業,很多的業集合在一起)
此是滅,可證性(就是你可以證悟到寂滅,就是恢復我們的本來)
此是道,可修性,這個是示相轉。
   「勸修轉」:
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有沒有勸修,勸我們怎麼樣修。
   「作證轉」:然後到最後已經證悟了以後,就已經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所以這個『三轉十二法輪』,就苦集滅道。各位有沒有聽過?(沒有),我們真的還是一跳就跳的很高,這個都是一些修道的基本,我們基本認識可能都還沒有經過,我們就直接跳到佛地了。

管自己最不容易

管自己最不容易,戰勝別人是英雄,戰勝自己是聖賢,我們要管自己的言行思想,不要把精神外放,外放就是神散,就是眾生,還要在六道輪迴我們不要,要把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把凡塵事看得透徹。
   後學常比喻:把一個雞蛋放在手裡要怎麼做?要看破,大家都會捨不得,可以拿來煎太浪費了,要看破,就是放下看著它破了海闊天空,凡塵事要了解在塵不染塵看得透徹,凡塵事『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凡塵事變化無常,一切都不真要看破,破妄顯真,真的才會顯現出來。

活佛老師慈訓:
世上最不容易的事─認識自己
世上最容易的事─批評別人

十二因緣與四聖諦

十二因緣,我們就把十二因緣稍微講一下,第一個就是無明,然後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字、色、相、名色緣六入就是六根,六入緣觸,接觸、觸緣受,接受、受緣愛,感受以後就產生愛不愛,愛緣取,取就是想佔有、取緣有,業因就形成了,那既然有就有生,有生有老死十二個。後學曾經把十二因緣講一堂課,從後面講過來,我們為什麼人會老?為什麼會死?會老,時間一直過我們就老了,會死就是有生就有死,對不對!所以老死的最大原因就是生,就是有生才會老,才會死。那為什麼有生?為什麼會出生在凡塵?就是我們造業,造那個業,有那個業因我們才出生在凡塵,所以那個業因就叫有,已經有業了,為什麼會造業?就是取,就是有喜歡討厭,有取捨,喜歡的你想佔有,討厭的你就想排斥。
   你在佔有與排斥的時候就叫造業,業因已經形成了,你就要接受果報,所以最大的原因就在那裡取捨,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要把這個去掉,取捨不要,去掉,才不會造業。為什麼會有取捨的心?就是因為愛,因為愛才想佔有,因為不愛才排斥。所以就是因為愛,為什麼會有愛,就是感受,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都從感受來。你看哦!男女之間看到異性差不多,年齡相仿的,那一看到的感受很強烈哦!那個心很強烈,馬上糟糕了,飯吃不下了,睡不著了,那個受就產生愛,愛就產生想佔有。你看!這個業是不是已經形成了。所以從那個受就產生愛,跟人家在吵架也是,從受喔!很討厭哦!然後跟他吵架,也是從受產生那個不愛,那個愛它是二面的,你不喜歡的就排斥,為什麼有感受?就是接觸,接觸才有感受,為什麼會有接觸?因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會接觸,接觸才有感受,才有愛出來,才有取捨,為什麼會有六根?就是名色,名就是精神狀態,色就是形相,形相就是身體,有名有色,有精神,有身體,才有六根。

   為什麼會有名色?就是因為有識,這個識就是前世的因,這世已經帶來了,所以叫識,為什麼會有識?就是行,時間在行,心念在行,一直在行,所以沒有那個停止的,時間一秒一秒的過,我們的心念一念一念的行,一直在行。為什麼會有行?無明,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那我們從前面講下來,因為無明才造業,所以無明,就緣行,我們現在正在走,中陰身正在走,行就緣識,就是正在找誰跟我有相欠債,誰欠我?我欠誰?正在找那個就是識,那個業因,前世的業因,那現在中陰身還沒投胎,正在找,找誰欠我,我欠誰,就要去討,或者要去還,那個叫識。那現在看到了,看到的就是父母親在作愛,跟你沒有緣,完全就是黑漆漆的,你都看不到。假如跟你有相欠債的,不是你欠他,就是他欠你,它有一點光,那中陰身看到那個光,你就跑去投胎,父母親正在作愛,你就投胎,投進去,父精母血之中,然後懷孕了,懷孕了叫名色,名是精神狀態,色是有形體,名色,然後慢慢地他具備了六根,十月以後就出生,出生以後就跟凡塵接觸,然後接觸了以後,慢慢長大就有感受,感受就很強烈,小孩子的感受也是有,可是小孩子的感受我們都不會在意,等到大人的感受,那個都會影響到生命的,感受以後就產生愛,愛了以後就想取,取了以後就想佔有,佔有以後業因形成了,引起下一次的生。
   有生又有老死,所以十二因緣是三世的因果,從前世到今世到下一世,三世的因果,那我們在這一生之中,就是要把它改變,從我們的感受,感受到凡塵的所有一切,我們都把它推出來,就是不受,我不受凡塵的塵垢,凡塵的污垢我都不受,這樣懂嗎?不容易哦!凡塵我都全部不受,這叫一心正受。我們正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我們接受凡塵的塵垢,我們的真心佛性不見了,所以從受開始努力不受,我凡塵一切不受,凡塵一切不受,心容易清淨,我們接受凡塵,很容易產生煩惱,煩惱很多,去不了的。我們一切凡塵都不受,煩惱沒有,沒有煩惱了,自性清淨,回復到不生不滅的本體了。因為不受,沒有愛,沒有恨,沒有取捨,沒有了,了了。從受解決然後下去,愛、取、有生、老死全部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在這一生之中叫還滅門,那個流轉門一直,我們從感受凡塵一切,然後產生愛不愛,然後取捨,然後造了業,然後又下一次生,又有老死,那下一次又來的時候,本來是來還債,欠得也不多,大概五百塊而已,結果下一次來的時候又欠得又加一倍,要來還債,沒有還清,愈欠愈多,我們已經輪迴太久了,現在都賴皮了,不想還了。所以我們真正在修行的話,就要超出,不要在相對之中去打滾,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四聖諦:苦集滅道
集→原因,造業,要了解不造業就不受苦,才能脫離六道輪迴
滅→可證性恢復本來,回復佛性本體
三轉十二法輪:
(一) 迴向轉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召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二) 做證轉: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三) 勸修轉:
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道汝應修
劉講師慈悲在涅槃經詳細再次解說十二因緣
   後學特別把這一段抄下來,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佛作是說(為什麼要這樣講),十二因緣常相續起(就是一個接一個,就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有十二個,一個接一個,從無明一個起頭,無明不知道道理,然後『緣行』,行就有『心行、時間行』,一直在行。行→緣識,識就是認識,我們有過去、有未來的一些認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很久都沒複習了,之前一直在講。我們人在凡塵為什麼會老?為什麼會死?原因很多,可是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有生。有生才會老、才會死。那我們為什麼有生?為什麼會生在凡間?就是我們造業,有業,那個業的名稱叫做「有」,已經造業。那我們為什麼造業?就是喜歡討厭,就是「取」,我喜歡的我擁有,我討厭的我排斥,不管是擁有排斥都要行為,這個行為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那我們為什麼有喜歡討厭?為什麼會取?我們了解,從心裡面產生的愛,愛跟不愛是相對,有愛就有不愛,那我們為什麼會愛?了解到因為我們有接受環境,有接受了以後才會產生,那個就是我們有受才產生愛,有愛才產生取,從取才產生有,因有才產生生,有生了才會老死。它都連續性,不會突然來的。
    那我們為什麼有感受?就是跟凡塵接觸,那為什麼跟凡塵接觸?就是因為六根,我們六根才跟凡塵接觸,那為什麼有六根?就是因為我們有名色,有身體(就是有精神狀態跟有身體的形相),那為什麼我們會有名色?就是因為識,認識的識,我們了解,是我們前一生前一世所造的因緣,然後到現在我們跟我們以往的那一些牽纏在一起,所以才進入投胎,才有名色,有名色了以後,具備身體有六根,才跟凡塵接觸。那為什麼我們會有識?有一些以往所造的業,因為我們有行,這個行就屬於我們的心在一個念頭接一個,一個念頭接一個,行,時間一秒接一秒,一秒接一秒,都一直在行。那為什麼會有行?就是因為無明。
    所以一個無明為頭,一個老死為終,十二因緣。所以佛講你若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你看到法了,你看到法你就看到佛。各位看到佛了沒?看到法了沒?(有),都很容易的喔!因為佛在講的意思,就是還沒有落入形相之前都有徵兆,那個徵兆你去體會、你去看到,你就是見到法,那看到這個法你就見到佛,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凡塵,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緣聚則生,緣要怎麼聚?你見到,你就已經看到如來,你就看到佛。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一些道理一定要詳細加以研究。
    後學之前也蠻常講十二因緣,都會從後面講上來,從前面講下來。從前面講下來,從無明就是不知道真理、不知道道理。那你不知道道理緣行,你去做就不合真理,不合真理就要落入現象受苦。然後緣識,識就是我們累世的因緣,累世的因緣然後我們投胎就是進入中陰身,中陰身一直跑一直追,要追什麼人?追有緣的人,就是我們跟父母有結緣,然後中陰身追的時候,有緣的地方有亮光,無緣的地方黑漆漆,那現在看到有亮光,中陰身就一直跑,然後就進入這個光,投入這個光裡面,這光的裡面就是父母親結婚之後正在親愛的時候,他就投胎了,投胎以後就懷孕了,那懷孕叫名色。名就是精神狀態,色就是形相,所以名色僅小小一團形成胎(像肉圓),然後慢慢286天就會生下來,快要生下來之前就具備六根,然後生下來跟凡塵接觸,他很聰明,他第十殿夢婆庄忘魂湯喝了太久效力不強,所以他生下來不哭,不哭就不會活,雖然我們阿賴耶識最早來投胎,可是一定要跟空氣接觸以後,我們身體生下來跟空氣接觸,跟空氣接觸我們的靈跟阿賴耶識才合,才開始一生,所以哇!就活了!
    所以有經驗的助產士會把不哭的嬰兒,雙腳往上拉頭朝下,打屁股,說你種業了不來,不來不行,那一哭了就放下來,交給家屬,已經活了,這一哭我們就一生,從哭一直到死,叫一段,分段生死。我們出來接觸了以後,我們就有感受,慢慢的你感受很強烈,感受了以後你就產生喜歡討厭,就在造業,然後喜歡討厭就擁有跟排斥,都經過這個階層,然後你的行為已經完成叫取,然後業造了叫有,因為業有造了,所以引起下一世的生,因為有生一定會老死,再轉就又繞回來,轉不停,所以叫十二鉤鎖,十二因緣。
    佛要我們研究讓我們知道,我們順著走,六道輪迴。我們改變的地方就是在受,我們免不了出生跟凡塵接觸,一定有,然後接著受,接觸有了以後受,所以有修的都教我們『一切不受』,就是我們凡塵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你不要讓凡塵事進入你的內心,因為進入你會記得,那你會記得就形成你要去經歷,那你不受,不進入內心,變成你內心都是空,都是空的狀態沒有業,所以你沒有受(不接受),一切不受以後,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厭不造業,因為我們有喜歡討厭,有取捨才造業,造了業才受苦。那我們一切不受,不管好的、壞的我處理完就好,我都不讓它進入我內心,我一切都拋開,這樣的話沒有喜歡討厭,所以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就不用受苦,解脫了。所以解脫還是要自己,自己努力、自己選擇。
    所以後學特別把大藏經第16817頁記載,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特別寫下。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都可以看到,看到因緣聚會產生什麼出來,我們會事先知道。所以能夠見到十二因緣,就是能夠見到佛法,那見法了以後,就是可以見到佛。這個佛講的不會騙我們,只要我們肯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去做,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在現象注意,對那個沒有形相不會很在意,那假如你看到十二因緣,那個都是要在沒有形相的地方,你已經在意了,這個跟那個遇到之後,會變成怎樣,還沒出來你會事先知道。
    十二因緣都相續(一個接一個),它無生(它不會生,它一直接下去不會生,因為一直相接),如實見不顛倒(十二因緣都不顛倒),無生無作,非有為,無住無為(它無住又無所作為),非心境界(不是我們心的境界),寂滅無相(我們佛性本體就是寂滅無相),以是故,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常相續起無生(我們再講的時候好像一個接一個,可是它都沒有生、沒有滅),如實見不顛倒,無生無作,以是故,見十二因緣,即是見無上道(你看到十二因緣就是看到最上乘的道),具足法身(我們整個不生不滅本體就叫法身,我們法身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非常廣泛),有因有緣是名因緣法,此是佛略說因緣相,以此因能生是果(有因就會有果),如來出世,因緣生法,如來不出世亦因緣生法(所以因緣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是一定的,如來有沒有示現在凡塵,這個因緣都是固定的),法相常住,無諸煩惱(法相都沒有煩惱),究竟如實,非不如實,是真實法,離顛倒法。
劉芳村講師慈悲叮嚀解說:

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變為你的行為
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
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
所以由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進我們的思想
這樣就走入修行仙佛菩薩行列
  筆記參考:因為你的一念才落入六道輪迴,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最好的方法

   萬緣放下是放下自己,看清自己,戰勝自己,挑戰自己,跳脫自己所設限的框框,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自己,一輩子修行功課演好自己角色,生前防死路理天果位人間定,曲終人散一口氣不來時候,知道一條回歸無極本位正確道路,才不會白白來人世間。

大乘佛法的不一不異

問】:何謂因地心?
劉芳村講師答:
◎喔!這個一跟異,我們就是了解這個一跟不異,說我們眾生心「不一」,大家的心都不一樣,而全部都是妄心則不異,叫「不一不異」,說我們每個眾生的佛性也都不一樣,而全部歸到佛性本體是一樣,就不異,叫不一不異,所以能夠體會到不一不異,就已經可以進入到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就是不一然後不異,這樣聽懂嗎?
(附記:劉講師慈悲無問自說,解說大乘佛法的不一不異)
操持答劉講師這個是問因地心,因果的因,因地心。
劉芳村講師答:
◎因地心喔!哇這個又差別很大,因地心那個就是我們開始修道的時候要修道的心,因地,然後「因地心」要跟「果地覺」要一樣,就是以生滅的心為因,求佛果地覺,的不生不滅,這樣因果不一致,所以因地心要不生不滅,果地覺不生不滅,因果一致才會成。所以因地心就是開始修道的心,叫因地心啦!所以我這個布袋拿起來就四處跑了(佛性不用帶來帶去)。下課!
   【問】第八阿賴耶識是佛性產生的功能作用,佛性有多大,阿賴耶識就有多大?
劉芳村講師答:
◎這個我們要了解到,這個是我們在講說方便用的。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啦!祂呢?因為我們要知道我們落入凡塵,我們所依賴的就是阿賴耶識,那要知道說這個阿賴耶識就是「含藏識」,那含藏在我們眾生來講就是含藏善惡的種子,可是在大的方向來講祂是含藏天地的山河大地、含藏萬象萬事。所以我們佛經裡面又有一個名詞叫做『如來藏』,那個如來藏也就是我們第八的阿賴耶識。
◎那我們一般都講就是跟我們人有關係,就是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然後說「去後來先做主翁」,就是死去的時候祂最後一個走,然後來出生的時候祂第一個投胎,去後來先然後做主翁,就是當家作主祂最大。那我們要知道說我們帶來的是阿賴耶識,我們阿賴耶識含藏我們善惡種子,然後來投胎的時候祂先來,第一個祂先來依中陰身投胎了,投胎來已經懷孕十個月286天就會生下來,那生下來我們要知道,那個生下來雖然說有阿賴耶識在,可是跟外面的空氣一接近以後,他一定要哭,哭的時候我們那個靈才會進,靈一進來我們就叫做「分段生死」,靈一進來了就生,有生就有死,就是分段生死的開始啦!
◎所以我們就要了解到,雖然有第八阿賴耶識,有含藏識、有所有一切了,可是假如說不哭,他不會活,那有經驗的醫生他就會把那個嬰兒抓腳,兩隻腳把他抓起來,讓他的頭朝下然後打他的屁股,那個意思說,你既然造了業到凡塵來就要甘願來接受啦!
所以打到哭為止,只要哭了那個醫生就放下來,好了好了,活了,不哭不活啦!
◎那我們上次不是有說嗎,為什麼不哭?他是在第十殿那個夢婆庄那個忘魂湯他不喝,不喝的時候他到凡塵不願意啦!哇!這麼苦我才不要來,我才沒有這麼傻,所以他很聰明。所以處理的方式就是要打到他哭啦!你已經種業了還不來!你已經種業了還不來!啊,沒辦法就要哭了,這一下哭了就等於他喝了忘魂湯了啦,前一世都忘光了,開始這一生的生活,所以醫生就會把他放下來,說可以了、可以了活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第八阿賴耶識啊,雖然是主宰我們身的一生,可是它要有條件配合,我們不造業我們不會落入凡塵,我們不發願,一方面是業、一方面是愿,發願,就是這兩個原因我們才落入凡塵有現象。然後你落入凡塵有現象,一樣,要歡喜心甘願受啦!所以我們為什麼說我們人這麼苦?
◎各位可以知道,寫在我們的臉上啦,我們這個眉毛就是草啦!草字頭,然後我們眼睛跟鼻子就是十字架,嘴巴就是一個口,寫下來喔,就是苦啦!苦不苦?苦不苦啊?(苦),做人就是苦,苦苦苦,苦沒了(台語),就是苦!
◎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天地之間祂有一些我們沒有辦法去解說啦!為什麼七孔?我們為什麼七天一個禮拜?為什麼都是以七為主要的轉淚點?為什麼乞食是七家?有辦法解說嗎?好像自然而然喔!
◎所以有時候有一些問題我們可以一直反問自己,也會有答案,說為什麼我們有那個第八阿賴耶識?那我們要知道要研究,你有第八阿賴耶識,你才有前面的末那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因為第八他附給第七,然後第七叫意根,然後意根給前面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六個都依賴第七啦!第七依賴第八啦!第八是依賴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所以要了解本體是一個本,然後分下來就是作用,不是說我們的阿賴耶識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也不能這樣說,祂是『不一不異』,不是一也不是不同,不是一樣也不是不一樣啦,到底是一樣還是不一樣?所以後學之前不是說嗎,我們不要著有,也不要著空,不要著亦有亦空,不要著非有非空,是什麼狀態?(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啦
◎所以凡塵有很多都會走入這個現象,不是用我們頭腦來思想,不是用我們嘴巴來論議,要怎麼樣?領悟,你領悟了以後啊,喔!頭頭是道。
你不領悟了以後,處處都是障礙
◎所以要了解說我們的阿賴耶識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不對,那你說不是也不對,啊到底是不是?對啦!不用回答就對了。
    【問】:我們修行不用第六意識直接啟發靈性,那阿羅漢他們的內所修行,是用第六意識心嗎?
劉芳村講師答:
◎喔!他問這個倒還蠻有內容。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這個第六意識,它不是毒蛇猛獸,它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在凡塵要用啦!我們直接面對凡塵所產生就是第六意識,最直接的啦。然後我們皺起眉頭在想就是第七的末那識,所以那個叫意根。那你意識是面對馬上解決,所以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六祖會說不斷百思想,有沒有?對境心數起,那個就是說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你不要摒除它,你還是要用啦!只要你善用,只要你不自私自利、善用祂都可以。
◎所以我們瞭解說,六祖是希望我們把第六意識先轉,轉成妙觀察智,那妙觀察智的時候,雖然也是一樣第六的作用,可是你用妙觀察它已經走入到觀察我們佛性本體了啦!
◎所以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到非有為功用,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佛性那你用第六意識來觀照你的佛性,這個時候你所決定的不會錯,不會造業啦!
◎所以按照六祖那樣先從第六轉,不要用意識心,因為意識它是對境心就起,那個起的時候是有根境相對,根塵它已經相對了,所以那個會變化,那會變化我們去拿來作修道,我們時時刻刻在變化那個就修不成道,所以我們先把它轉,轉成智,識是變化,智是不變化,智慧那個智不變化,然後已經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到佛性),然後我們再來轉第七末那識就變成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心無病,你的心因為我們都會分別啊,你是你我是我有分別心,那你用平等性智,你跟我雖然形象不一樣,佛性都相同,已經沒有分別心,那沒有分別心,心就沒有病啦!
所以我們凡塵為什麼德建立不起來?
因為我們這個平等性不夠,平等性的認識不夠,人與人之間平等,人與物之間平等,物與物之間也平等,所以我們要知道說一切都是平等,都是平等的話不會有那個驕傲,也不會有那個卑下,就平等,平等的那個時候跟天地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一樣,自然而然的變化,那這樣的話我們不造業,不造業我們不受苦,自然就能夠解脫凡塵所有的束縛啦
◎束縛就解脫了就沒有了,沒有束縛我們當下都佛世界,跟佛一樣的生活,所以我們要了解只要你研究進入了,那你的天地就會很寬廣。
所以我們不是說把第六意識去掉不要,你要怎麼去啊?
◎我們生活之中第一個接近的就是第六意識,那你第六意識接著再下來的都是從第六意識延伸啦!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只要我們善用、只要你認識,第六意識的來源是我們的根塵相對產生的,那你根塵相對產生的它不會永遠一樣,它是在無常變化,你只要知道它是無常變化,那這樣的話你能夠抓到第六意識,能夠抓到,你就不會被它轉,你可以轉物,就不會被物轉。
所以我們要了解說修道你要避開第六意識啊,沒辦法
◎一定要用,只差別在善用跟不善用,你用的不恰當了就造業了,跟人結怨;你用的很恰當了就什麼事都沒。所以我們修道並不能撇開第六意識,一樣要用啦!只要我們善用,知道它是功能作用就好。

非常感恩十方前賢大德布施參考即可: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說真理為主以下只提供參考而已)
緣起:
◎非常感恩劉講師慈悲在涅槃經課後問答,因緣聚會重複解說:大乘佛法中的不一不異,感恩前賢慈悲佈施劉講師說故事:在20幾年前有前賢因為研究性理心法非常用心,專程跑到天元佛院請教劉講師,當時因緣時機未成熟聽不懂,再怎麼解釋不懂就是不懂?
◎經過了長時間還是擱置在一個地方還沒有明白,因為活佛恩師慈悲在台南同義宮開設性理心法班,所以非常多以前學習過的前賢又拉起記憶,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感恩有重新複習研究性理心法的時機。
◎當時劉講師在同義宮解說楞嚴經時候,幾位誠心馬來西亞前賢來到台灣訪道,也在同義宮上課當場聽聞講經說法,因緣會合馬來西亞前賢到北部遊玩訪道。
◎十幾年後的現在又有台灣前賢,因為『不一不異』跟『不著亦有亦空』同音異字,也是專程跑去向劉講師請教?
◎其中不一不異要怎麼透澈認識了解?
因為當時聽不懂就是不懂,很清楚明白誠實地請示劉講師慈悲指導,要如何認識不一不異?
◎凡塵事一定有因緣聚會,非常剛好劉講師當下在同義宮解說楞嚴經→
因不同時間、空間、地點
突然穿插解說心經這一部經典
解開許多前賢在真理的認識,解開心中許多的結。
◎經過一段時間因為很多前賢看了三寶,謝謝您以後非常震撼,從自己的學習研究中沒有看到這麼殊勝的佛法,所以又介紹前賢一起學習研究,因為一些前賢也是在學習中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聽了劉講師解說的金剛經以後,真的就放下許多的緣,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非常認真研究,也常常提問問題。
◎有一個前賢跟劉講師說,在民國九十幾年時候,劉講師曾經在他們家附近佛堂講課,當時因緣未成熟所以他們無緣聽到,沒想到還是上天慈悲,讓他們在幾年後經過,因緣成熟一位研究性理心法的前賢介紹,請他們研究金剛經跟謝謝您,感觸非常深刻,尤其在道場超過二十年時間一個習慣,每天恭誦心經沒間斷…
◎前賢請教劉講師心經的問題,很奇怪一直找不到人問?
回答了讓他也找不到自己答案?
障礙自己轉不出來。
◎所以專程請教劉講師20幾年疑惑,因為聽聞研究性理心法,第一相信活佛恩師也相信劉講師,【聽話照做】慢慢一步一腳印薰習,所以解開心中的疑惑心安住了。
◎而在涅槃經的25片課後問答時候剛好有前賢提問到這個疑問:
   問】:做萬緣放下時,又要引佛性入空間,這不是又起緣了,如慢慢引動也是動,後學眼動了有疼痛的感覺,但不知對不對?
劉芳村講師答錯、錯、錯,所以做萬緣放下我們都一直在講:『什麼都不要想』因為你想了都是「妄」,那你既然都攀妄,那「真」祂就顯不出來,所以一定要放,萬緣就是萬妄,萬都是妄,那你要把妄都盡了,真才顯,那你妄都不放,真哪會顯?所以記得萬緣放下的時候,什麼都不能去攀緣,什麼都不能想,那個才正確。
附記:
◎因為這一個回答: 錯、錯、錯,三個字,劉講師慈悲說:
◎之前在同義宫楞嚴經課程時,解說的心經打字要印製成書面資料出來,因為說無緣聽到劉講師講經說法的前賢,跟其他真的沒辦法到同義宮聽課,還有許多國內、國外研究性理心法的前賢,也是一樣。
所以書面資料【當時情況】
沒有到現場同義宮佛堂上課
以及許多因為沒有電腦
不會電腦
還有聽話照做不看電視
不看報紙
不會上網的前賢
能夠在課後
有空閒時間可以加深印象學習研究。
當時因為快接近過年,大家非常忙碌
要上班
要上課
要盤點.....
恭請劉講師要校稿錯字
印刷廠年底的紙張不夠
非常多的事都集在一起
為了就是台南同義宮在104年過年前
排除萬難
最後一堂課法寶送到大家的手上
劉講師慈悲指示說:
◎要讓大家在過年休假期間,有空閒可以研究真理,還有能夠藉由書面資料以及DVD、CD、MP3,送到大家的手上也是劉講師慈悲心願
◎所以幕後十方前賢聽到劉講師的這個說法見解,大家都不敢說一句話,非常用心要把DVD、CD、MP3,以及劉講師親手寫的手稿講義,打字書面資料,再恭請劉講師校稿後趕快送到印刷廠。
◎分工合作同心協力,然後分別寄送到國內、國外,每一位研究性理心法,前賢大德手上,大家都可以研究真理,把握時間的一分一秒真的不可思議。
劉芳村講師慈悲解說:
◎因為無緣當場聽聞講經說法,然後誦心經的一些前賢,有的非常辛苦,不會電腦也不會操作MP3機器,每次聽心經CD都聽到當機,大家也沒辦法,所以心經書面資料非常需要,可以解開他們心中的結,否則每一次問的問題,回答也聽不太懂?
◎一直在人事上以及道場中沒有一個真正目標,經過許許多多波折的人生路,反而又更認真研究性理心法。
◎尤其把謝謝您、三寶跟心經,都介紹給其它佛堂道親一起研究,法喜充滿,自己的命運雖然坎坷,可是慈悲心不落人精神真的很可貴。沒有因為環境而打倒他們的修道意志,就好像謝謝您一樣都要感謝身邊的每一個因緣。
劉講師當棒喝說:
◎佛不是死的時候成佛,是在你生的時候做佛的事情
佛規不是你在佛堂一直叩頭叩成的。
◎所以我們了解到說,求道跟不求道有什麼區別?
區別很大!
你修的在怎麼好,你沒有求道佛性正門沒有打開,你就是硬梆梆(沒有低心下氣)。
◎打開了就是軟棉棉!一個印證
◎所以我們能夠一路走過來
就是有【這個真理支撐著】
我們才能夠修的很踏實很快樂
  
◎劉芳村講師慈悲解說,傳達最上乘佛法的每一部經典,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涵義,藉由心經這一部經典,簡單敘訴經過二十幾年的歷程,才印製成的DVD、CD以及書面資料,是經過非常多善因緣聚會累積而成,每一部經典精華解說傳達最上乘佛法殊勝,都是劉講師一生心血累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所以當我們在看的時候心存感恩。

活佛恩師悲訓謝謝您中提到:
◎不管是陌生熟悉,或者是疏遠親密,在天地造化中,我們原來是一體,縱然有悲和喜,相聚分離相交替,彼此關懷疼惜絕不會放棄,謝謝您讓我可以在無常世界找回我自己,多少順逆你陪我經歷,這份情銘記,於是我明白愛人其實是種福氣,也讓我學會圓滿生命裡的緣滅緣起。
所有走過了人生酸甜苦辣,人心不死道心難生,當你往後回頭去看看昔日的你,跟你在外討生活時候,你真的會感謝你自己,幸好有求道,有研究性理心法,因為有經歷過吃苦,才不會因為相信外面不實在引誘,盲目追逐而受騙,認識真理謝謝您,讓我們可以在無常世界找回自己,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