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29 頓漸品第八-3

我們有講到學而時習之,學而的而就是一穴,有前賢說一穴是從哪裡來?而就是一穴,後學把它寫在黑板讓各位比較了解( ),看得懂嘛?一穴就是一竅(是我們的玄關竅),假如我們按照文字的表面,「學而」就跑到外面去學外面的東西,那學我們的玄關竅就是回來向內來學,所以完全都不同,這個是老前人講的,不是後學發明的,老前人講「學而」的而就是一穴、就是我們的玄關竅,我們要學我們的佛性本體。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就是悅,很高興喜歡的意思,因為能夠學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又能夠時時刻刻跟佛性在一起,所以就很高興,這符合聖人講的話;假如我們是學習外面的事物,外面的事跟物太多了我們要學學不完,而且也不會很快樂很高興,是學我們的佛性,時時刻刻都在學,所以很高興很快樂。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就是我們精神外放,朋友是我們自己,不是外面的朋友,以我們現實社會來講,假如有朋友來了我們要招待,要用時間、要用金錢,都是要付出,真的是很樂嘛?剛好家裡都沒錢,怎麼辦?趕快去借,會很樂嘛?不樂,朋友又很多的話,這下子就糟糕了!那我們回想,孔老夫子的朋友是哪一位?這一個朋友從遠方來,他很高興很快樂是哪一位啊?孔老夫子講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不是在說外面的朋友,而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精神都外放,所以現在能夠學到一竅(學到玄關竅),把外放的自己找回來了很快樂,因為就是自己本身。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老夫子很不容易把君子許配給一個人,所以他稱為君子就是已經都到聖賢的地位才會稱為君子;那人不知(不知道什麼呢)我們不慍(不生氣),就是不知道我們佛性,這個佛性所有人都不知道、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真的是不知啊,然後大家都不知而不慍,我們不生氣,畢竟就是太不容易去體會、不容易領會,所以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整個意思都呈現了,就是把我們外放的心都收回來,然後我們時時刻刻都跟佛性在一起、在學很快樂。所以聖人講的話我們要去體會,不是按照文字表面,文字表面對我們幫助不大,文字真正的涵義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們大部分都是精神外放,所以這個朋友跑的很遠,現在把它找回來了很快樂。
  論語里仁篇,里就是居住,仁就是仁慈,那字面的解說我們選擇居住的環境一定就是要好鄰居,都是心地很好的鄰居才可以住在那邊,那我們都要時常準備搬家,為什麼?因為好鄰居難找,壞鄰居多,因為大家都自私自利,所以鄰居不是很理想;可是它的意思也不是這樣,「里」就是居住,指我們內心的居住、安住,我們內心要安住在哪裡?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把心安住在哪裡?安住在凡塵的現象,所以沒有「里仁」,沒有安住在仁(仁慈),所以我們要把心安住在仁慈的境地,「擇不處仁,焉得知(ˋ)」,我們沒有選擇仁慈,那怎麼會有智慧呢?就沒有智慧,所以跟文字的表面意思完全又不同,我們就是要看深入一點了解真正的涵義。
◎我們回來看六祖壇經,81頁,
復語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復語曰,就對志誠講,汝師戒定慧,就是神秀講的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就是不同,大根智都是從我們性分之中進入,所以那個屬於大根智,從心地生發,所以戒就是心地無非,從心地產生就沒有負面的,都是正面的,這樣已經在自性之中就守著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裡面沒有無明,全部都是覺呈現,所以就有般若妙智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我們心地都沒有亂,我們平常心地會亂,就是我們心思太多,外面形相引誘力又太強,我們被形相引誘而追求,所以心就會亂,我們了解,外面都是虛幻不實都是假的,所以把它去除掉,我們自性就能夠產生定。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假如我們能夠領悟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能夠領悟就不用立菩提道心涅槃寂滅,不用立這一些文字,文字都是多餘的,可是我們在不了解之前就是需要這一些文字來輔助幫助我們了解,所以才有菩提,菩提就是覺,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我們佛性就是覺、就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要啟發;後學都很讚嘆我們這邊才研究半年多,都能夠聽得懂能夠領悟,後學都講北部最少大概要一年多、兩年、甚至三四年才聽懂,很不容易喔!各位聽懂了沒?聽懂是不是很高興?(),可以從內心深處產生「我可以成佛」,因為知道是哪個在成佛的,所以不是希望成佛,而是自己有信心,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摸到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要我們肯用心把祂培養讓祂茁壯長大,自然就有般若妙智慧,我們有般若妙智慧對真理的認識會很深入又很透徹,然後定力自然產生,從佛性本體產生定力,然後我們有智慧、有定力,定慧本來是一體,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運用,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所以習性還很強,只要我們認識真理又肯培養我們的般若妙智慧,那麼要除掉我們那一些不合真理的習慣性就很容易;假如我們是著重在凡塵的現象,那凡塵的現象要去掉我們的習慣性就很困難,非常的不容易。
  各位有沒有試著去改變自己的習慣性?容不容易?會不知不覺又回到原地,很自然而然習慣性已經養成,所以我們要檢討反省:「看看哪一些習慣性是不符合真理」,不符合真理才要改,符合真理就不用,假如它跟真理都是符合,我們在應對進退都符合真理就不用改,是不符合真理才要改。因為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貪瞋癡都會呈現,而且又很強,有沒有看到自己的貪瞋癡?(),有看到啊,這麼厲害咧!能夠看到自己貪瞋癡就是時時刻刻在迴光返照,我們有迴光返照改過的機會就很大很快,就怕我們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就是無明,假如我們在無明之中就很難改變我們的習慣性,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都迴光返照,這樣的話對我們修道的幫助很大,所以活佛老師才講:「只要你來聽課,絕對可以改變命運」,可不可以改變命運?(可以),我們自己改對不對?(),我們自己就改變了,我們自己本身一改變觀念,行為就改變,行為一改變作法改變,我們周遭人看我們改變也跟著我們改變,所以整個就變的理想,相處就很愉快,不會為了小事而計較,都會覺得小事不用計較,可以置之度外的。所以我們只要研究性理心法明心見性,對我們幫助非常大。
  所以六祖對志誠講領悟自性的話,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不立解脫也不立知見,因為本身當下已經就解脫了;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我們平常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的知見,那個都是邪見、不正確的,那個不要用;我們要用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知見,我們用這個不會造業,不會造業就不用受苦自然就解脫了。我們要了解,我們之所以受苦是自作自受,我們自己造的業自己要去接受,既然我們業都不造了就不用受苦,所以就解脫。後學一直強調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的重要,而且又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講我們佛性如如不動,有照過相的人、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只要我們在按快門的一剎那,一晃動洗出來的相片一定模糊不清,手一定不能晃動按快門,洗出來的相片才很清晰,可見我們佛性是不動,因為我們整個頭都在動,可是我們頭動來看景象(雖然頭在動),但看到的景象又很清晰,為什麼?因為佛性不動,佛性如如不動,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非常寬廣,所以我們要把佛性啟發,那我們要啟發佛性,要先認識了以後,再把祂啟發出來跟這個虛空融會,整個虛空都融會了以後,這個虛空就變真空,我們沒有啟發佛性,虛空是頑空,各位都還記得嘛?(記得),像我們這樣一看,很多前賢道親面孔都不一樣,但我們都了了分明,所以我們這個看到「了了分明」,那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才能夠對所有萬象了了分明;假如不是佛性本體就沒有這個功能作用;那我們日常已經在用了,所以不要說看到千差萬別,就認為我們佛性千差萬別,佛性只有一,形相有千差萬別,佛性看出來是一個。我們了解看到的景相是「明來就見明,暗來就見暗」,那明暗有變化,我們見性沒有變化,見性都是了了分明。所以我們整個在用的時候,後學是不鼓勵用眼根,因為眼根容易住相,看到形相就被形相吸引「喔,這個很漂亮就一直看,這個很醜,看一下就不看」,所以被形相左右。
  那我們耳根就比較理想,聽到聲音以後我們了了分明,對聲音我們就了解,各位前賢現在有聽到聲音嘛,什麼聲音?(有,鳥叫聲),只有這個嘛?不只吧!有很多聲音。我們了解我們在眼睛叫見性,在耳朵叫聞性,都是我們性在作用,根是工具,借我們佛性用,我們不要認為是眼睛看見、是耳朵聽到,它只是工具,不是它本身有那個功能,是我們佛性借著眼睛、借著耳朵,借著我們六根了了分明,全部都是佛性,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對佛性要徹底的認識,對身體也要認識,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的,沒有一個人可以不還,有沒有人可以不用還啊?(沒有),在一百年後我們全部都還給天地了,我們都不在了,所以要知道,我們在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不會死亡、不會消失,祂都在,我們要把祂修證,修讓祂能夠自己主宰自己,了解意思嘛?我們沒有修沒有啟發佛性的話,我們佛性沒辦法主宰,那沒辦法主宰就被業力推,業力把我們推到現相來,我們在現相之中受苦又造業,就這樣惡性循環,我們了解現相虛幻不實,因緣聚會呈現是假的,我們借假修真,把佛性修證出來,讓佛性能夠主宰來指揮我們身體的視聽言動,我們身體的所有一切都聽佛性的指揮這樣就不會造業。我們啟發佛性讓祂當家這樣會不會?(),會喔,假如說會是最理想、最好的狀態,因為我們都是六根在當家,六根當家六根是不負責任,六根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聞、喜歡吃、喜歡摸、喜歡胡思亂想,這一些都造業,造了業以後,受苦的時候是佛性在受苦,我們感官不負責任,一口氣不來它就撒手不管,它都不承擔那個責任(感官所看所做出來的罪業都不承擔不負責任),所以我們就要在生活之中來指揮感官,借假(身體是假)修真(佛性是真),一定要這樣,這樣我們就可以解脫了,可以回歸本位我們都是佛,每一位眾生都是佛。所以六祖就講不立菩提涅槃、不立解脫知見,全都沒有。
  無一法可得,沒有一法可得,我們要了解凡塵,隨方解縛,就看我們被哪一個現象束縛了,把它解開就好了;假如我們執著那個法就變法執,有法執成不了佛,後學都一直強調我們在凡塵有兩個執,一個就是我執、一個就是法執,我們把這兩個都去掉就成就就成道了,所以我們知道無一法可得。各位還記得嘛,我們上個禮拜講「沒有一法」是什麼?哇,可惜!可惜把所有的天機都洩漏盡了讓大家知道,不是教各位不要住相嘛?六祖講「吾有法與汝,即為誑汝」,說有法給你就是在騙你,那實在都沒法,那都沒法那個叫什麼?「妙」,可是我們住在妙又不行了,很快各位又忘了喔!我們把所有行持的善就是要這樣:「很快都忘光光」(所有的行善就要很快都忘光),這樣會嘛?(),真的會喔?都嘛記得牢牢(一點點好都記得牢牢的,沒有馬上把它忘光)。我們要了解,無一法可得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有法執,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什麼都沒有才可以成就,才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假如我們有「我在、我執在、有我相在、有法在」,完全沒辦法跟佛性本體見面(見不到),一定要全部都放光光了,沒有我了、沒有法了,真心才呈現,一直都這樣講,聽進去了沒有?
  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因為全部都沒有,已經回歸到佛性本體,那從佛性本體建立萬法,所有萬法都從佛性本體生發;假如我們有法就沒辦法進入佛性本體,萬法就建立不出來。了解嘛,有沒有很深?不會啦,就是我們不要有一點點執(固執都沒有),從佛性本體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假如能夠了解這個義理(這個道理都能夠了解了)就叫佛身(已經就是佛的身了),所以六祖在講都是很徹底根源的,一下子就講到我們根源(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就是能夠了解到「沒有我、沒有法」,這樣就可以建立萬法,這樣就叫做菩提涅槃、這樣就叫做解脫知見。後學都鼓勵要時常薰習要時常聽,我們性分之中就有佛因,成佛的果位就很容易,性分的「分」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的整個全體狀態叫做「分」,後學作比喻,好像我們吃米飯,飯裡面是用很多米煮出的一粒一粒飯粒,我們怎麼稱呼「一粒一粒的飯粒」?(一碗),一字而已啦,「飯」!所以性分就是整個性,整個性就叫性分,就是整個都是(整個全部都是)叫性分。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我們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管是立菩提涅槃、立名解脫知見或是不立菩提涅槃也不立名解脫知見,全部都已經得到,就已經見到佛性。各位見到了沒有啊?(),怎麼樣見到的?叫做心靈神會,見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是要心靈神會(我們的心去領悟,然後我們的神來體會),不是用眼睛看、不是用耳朵聽,形相都不是;假如我們有機會看到佛菩薩顯象給我們看,我們說「喔,看到了、看到佛了」,那個不是喔,形相都虛幻不實在,那佛菩薩顯象給我們看是要讓我們有信心,說你有這個善根,那佛菩薩肯現身給你看,鼓勵你來修道,所以才會顯象給你看。我們要了解,我們所追求的是常住真心(常住),那顯現的佛相會不會常住?一下子就不見了那個叫生滅,生滅我們不追求,我們追求不生不滅,我們佛性本體就不生不滅、沒有形相,可以心靈神會,這樣我們在生活裡面,整個都是佛的世界,像我們現在這樣一看,後學有講「凡心所在(我們真心所在的地方),一切都能分別明瞭」,我們看有沒有分別明瞭?(),嗯,這個就是我們真心所在。這樣了解嘛?不了解啊,不是真心怎麼能夠了了分明,所以這個就是真心,就在我們當下。
   我們有講過「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當念」是什麼?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叫正念、那個叫當念(當下的念頭),當下這一個念頭具備萬萬年,億萬年前是這個念、億萬年後還是這個念,所以這一個就叫「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各有三世就九世,加上現前一念就是十世,十世的古今(古時候跟現在)不離開當下這一念,我們當下了了分明這一個已經就具備了所有佛性本體,這樣摸到了沒?(),很親切,所以不用在另外去找,就在當下,當下我們全部都具足,跟佛沒有兩樣(是一樣的),只是我們不敢承擔,各位敢承擔了嘛?(),還是不夠力道,很懷疑,是嗎!懷不懷疑?(不懷疑),那不錯,半年就可以不懷疑!我們都是佛,所以一定要當下承擔,只要我們見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已經就成佛了,因為因果同時,你因找到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的果位就呈現,那中間的所有過程…,因為我們已經見到自己的佛性,所有的視聽言動都是從佛性本身發揮,那個很理想,純善無惡(全部都是善都是要利益眾生),所以就很理想,我們要當下承擔、然後去做。
   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我們已經能夠見到自己的佛性,就可以去來自由,我們佛性本體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沒有障礙、沒有罣礙),可是我們現在在凡塵障礙很多,被什麼障礙?被形相障礙,我們都住相,所以煩惱很多。各位有沒有煩惱啊?(),煩惱什麼啊?什麼內容?為什麼煩惱?有沒有努力去找找看?為了什麼煩惱?啊,說不出所以然來,就是煩惱也不知道在煩惱什麼,這個煩惱跟金錢有沒有關係?(),有啊!對,對,這個跟金錢有關係,沒有錢也煩惱有錢也煩惱,沒有錢怎麼生活,錢太多也很煩惱要藏到哪裡,都煩惱,所以要了解,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以後,都沒有這一些事,因為不用錢,佛性本體不用錢、也不會肚子餓、也不用呼吸、也不怕冷熱、也不用穿衣服,很逍遙自在,去來自由。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就有這一些功能(去來自由),像各位住在台南,台南車站很熟,我們一想台南車站那個景象就出來(去了),然後我們現在又回來這邊聽課(來了),去來有沒有很自由?(),都已經呈現了我們都不知道,而且還很快,一下子馬上去又馬上回來,比搭飛機還快。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這個樣子去來自由,甚至還可以超越整個太陽系,到外太空去很快的一下子就可以去,各位前賢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當下),東方琉璃世界呢?(當下),說現象是有很大的差別,說真理就在當下。
   真理世界跟形相世界是不同,形相是虛幻不實,因為桑海滄田變化很快,一直在變化,等到我們這個元會一過去整個又混沌,混沌以後又重開天地,整個世界又不同,所以變化都很大,可是我們的壽命都有限才百歲而已,一百歲我們能夠做什麼?太少了,所以我們不在現象裡面去爭,現象裡面爭都有限度、太少了。你若從出生一直做,做到一口氣不來一百歲,能夠做多少,是不是很少,可是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一進入本體以後可以千百億化身,千百億耶!我們凡塵現在有多少人?六十億人口,我們那個是千百億,你看多了幾倍?很多倍,我們又可以馬上把祂收回來,可以發生又可以收回來,又可以喜歡變什麼形相就變什麼形相,很理想的。我們現在可以嘛?不行,被三餐都束縛了,不吃會怎麼樣?(),簡單扼要,不吃會餓,不吃會沒力道工作。所以我們了解,上天給我們這個生命,為什麼叫我們自己去照顧?為什麼?什麼原因?無明,就是因為無明。假如我們都明了(明了就是覺),然後「覺了」時間拉長久了叫「覺者」,覺者就是佛,我們有時候也有「覺」,可是還沒有「者」,沒有覺者,又會很快不覺了,不覺是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做不覺,不覺就叫無明,各位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啊!真的很理想耶!北部的前賢都還不敢說發現起心動念(念頭出來都還不知道),那能夠發現自己起心動念,我們就馬上可以去遏止,馬上可以遏止自己的念頭,馬上遏止無明就消失了,就進入覺,假如我們整天二十四個小時,都保持覺那就是在真理的領域,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進入不知不覺,各位前賢二十四個小時裡面,我們不知不覺大概佔據了多少?有沒有一半?不但是一半還超過,大部分不知不覺,我們可以說被自己的習性控制都不知道,連我們要吃飯也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就去拿碗、不知不覺就去盛飯,不知不覺就坐在桌上開始夾菜吃飯,還是都很覺?有沒有在覺之中做這一些事?我們回想真的都不知不覺,現在天一黑了,手腳洗一洗不知不覺躺在床上了,整天都跟不知不覺在一起,這樣可以成佛嘛?(不行),那要怎麼做?(),對!就是要覺,要時時刻刻保持那個「覺」,我們就從自己想到的時候做起:「起心動念,啊,不行」,這樣就覺了,那覺了那個念頭就消失了沒有了,那沒有了以後,欸,不知不覺又來了,「欸!又不行」,又覺了,然後慢慢地覺的時間會增加,覺的時間愈增加我們那個起心動念就愈少,這樣就愈來愈理想,時時刻刻我們保持那個覺,般若妙智慧就容易呈現,有般若妙智慧我們知道怎麼樣應對進退,都不造業,我們要互相鼓勵。
  應用隨作,我們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可以應用隨作,隨著這個環境隨緣,怎麼做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剛好的角度我們去做了,就不會考慮到自己自私自利的心,我們大部分都會先考慮到自己,這個事情對我有利還是有害,有害我就不參與了,有利我就去做,大部分都是這樣。我們訓練自己從佛性本體出來,從佛性本體出來直接就是直心(就是沒有經過思索,就直接第一個接觸到的,那個當下該怎麼做我們就直接去做,叫做直心),所以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我們佛性整個呈現的地方所在,我們又深入第二個叫做深心,第三個叫做大悲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是連貫的,大悲心也叫菩提心、也叫大乘心,我們在日常生活就盡量使自己運用佛性本體,從佛性發揮,發揮出來就不會造業,不考慮到自己的利益,不考慮自己的情緒,我們要了解到,念頭轉的很快,我們接觸的第一個直心,不用一秒鐘我們就可以轉念,我們就可以加自己的意思進去,那就不是直心了、就不是道場,就變成我們的私心(變心意識),修道不要用心意識,因為心意識是因緣聚會才有,因緣消失就沒有,我們的直心、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是常住(永遠都有、永遠都在),所以我們要用永遠都在的真心。這樣會嘛?聽熟一點就會了,所以要聽熟。應語隨答,我們就是應著講話、問問題,然後要隨著答(從佛性本體來回答)
  普見化身,能夠普見化身(千百億化身),就是我們對做什麼事都會做,做上等事一個身、做下等事一個身,什麼事都會做,會清理廁所這是一個身、清理佛堂也是一個身,是不是普見化身,什麼事都會做。到廚房去煮東西炒菜煮飯會不會?(),坤道回應的比較大聲,乾道聲音比較小,老前人時常念說後學你都不到廚房去學,有啦,後學也很會滷豆乾且滷的很香,若是要應付很多就沒辦法,一下子要一百桌就沒辦法(一桌十個人那一百桌),馬上就要準備給人吃,不要說去煮,後學光擺那些碗筷就夠忙了;有一位廚師很厲害判斷力真強,一大堆的菜,他說這些菜可以做出九十六盤,後學就在想你就把每一盤抓一些出來,就又多出四盤出來(就可以湊成一百盤),他說不行,這樣抓出來不好看,一盤一盤有它剛好的角度,你就要剛剛好才好看,那真的喔,就真的他弄出來就剛好九十六盤,後學說怎麼這厲害,各位有沒有那個功力?(沒有)一堆菜一看就知道幾盤,一盤十個人要吃,真厲害喔,沒那個功力就要開著車子再去多買四盤(湊成一百盤)!因為從天元佛院到埔里街上要七公里懶得再去,想說把每一盤抓一些出來,他說不能這樣,一定要每一盤都圓滿。所以我們了解,我們有多少能力功力,都會整個都呈現,可是後學都判斷不準,不是煮的太多就是煮的不夠。所以普見化身,重要的就是不離自性(這個化身也不離開自性),所以千百億化身也在我們真心之中,所以不能離開自性。
  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就可以得到自在神通(就很自由自在),又可以遊戲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在正定之中遊戲),因為我們如如不動佛性就在正定之中,可是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很多形相可以遊戲,本體都不動,可是現象太多了都在動,可是又可以攝用歸體(歸到佛性本體回來),是名見性,這個樣子才叫做見性。見性很寬廣,所以角度很多,那我們要先認識我們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佛性、就是見性,「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那一個、那一個,了解了沒?懂了沒?那一個,因為成佛就是那一個,你沒有去摸到那一個成不了佛的,修道沒有摸到那一個修不成的,為什麼有的千生萬世修不成道?就是沒有摸到那一個,很重要!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一個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那一個是不是了了分明?(),嗯!了了分明,你要抱,抱不得,你要把祂踹開,也踹不得,就是那一個(本來面目),不即不離、不住相,可是也不離開我們身體,這樣知道嘛?(知道),你一定要認識祂、要啟發祂,把祂啟發了以後我們在凡塵就運用,運用了以後因為都是學我們一穴(學而,就是迴光返照),時時刻刻我們都迴光返照,所以我們記得:「精神外放就是眾生,迴光返照就是聖賢」,這樣會嘛?(),那要放出去比較好、還是收回來比較好?(收回來),那要記得喔,現在都在這裡說要收回來,離開這裡以後要記得收回來喔!不要看到好看的就整個都精神外放了,一定要記得收回來,凡塵的景象都是假的,全部虛幻不實在,不管它是好看不好看都是假的,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消失就沒了;真的就是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這個億萬年都在,就是要重視祂,能夠重視祂了、啟發了、運用了,我們一個名稱就做「佛」,那不啟發、不運用、不注意祂,我們一個名稱叫做「鬼」。要作佛就要認真、認識,然後把祂啟發運用、利益眾生渡化眾生,這樣就一定可以成就,所以見性就是要我們自己本身迴光返照,所以才有回頭是岸。以前到寺廟看到匾額「回頭是岸」,都以為是在勸流氓,勸流氓要回頭是岸不要當流氓,結果後來一領會:「不是耶,是在對所有眾生講」。
  我們所有眾生精神都外放,叫所有眾生要回頭,就是把外放的精神收回來,只要把外放的精神收回來我們就可以到達清淨的彼岸;我們精神外放就是在苦海,我們精神外放就投入凡塵,染了五顏六色的塵垢,一定有喜歡討厭、一定有行為、一定造業,所以一定要迴光返照,回頭是岸,一回頭就到清淨彼岸,原來是跟所有眾生講的,不是在勸流氓,可是我們想一想我們流浪六道,大概也是太久了都當流氓,都沒有努力認真想要回到我們當佛的本位。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問六祖什麼叫不立義,六祖就回答,自性無非、無癡、無亂,我們的自性裡面沒有是非、沒有無明、沒有散亂,這個很重要,自性沒有非(負面的),全部都是一個絕對體,無癡(沒有無明)、無亂(沒有散亂),我們現在在凡塵離這個大概都蠻遠,一定有是非、一定無明、一定散亂,有沒有?(),還有啊,我們這個回答很奇怪,好的也有壞的也有。
  念念般若觀照,就是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以後六祖很喜歡把「佛性本體」用「念」來代表,所以叫念念,念念般若觀照,一念不生叫正念,正念已經進入佛性本體,所以最理想就是那一種狀態(在正念的狀態),我們有起心動念叫邪念、妄念,都不正也不要它;那真正的我們都不起心動念就叫正念,正念已經進入佛性所以叫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從佛性本體出來),因為佛性本體就是成佛的因子,能夠成佛就是因為佛性本體,所以也叫佛知佛見。我們在講佛知佛見就是從佛性本體出來那個才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所以正見不是我們根塵相對所產生的,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都不正、都是邪見,我們被自己的邪見障礙所以就成不了佛;那我們生活之中都這樣:「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然後產生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我們的真心,所以這樣才一直六道輪迴」,我們要知道這個根塵相對所產生的不是,它一直在無常變化,各位前賢我們的六根有沒有變化?(),可能各位有疑問「欸,眼耳鼻舌身意怎麼會有變化」,後學分析,小孩子所看到跟我們大人所看到一不一樣?(不一樣),絕對不一樣,小孩子看的視線很短看的很近,大人看的很遠看的很寬廣,跟小孩子看的角度完全不同。當我們念國小時候覺得學校很大教室很大,然後等到我們出社會已經幾十年以後,再回去我們念小學的學校看,哇,這學校怎麼這麼小、教室怎麼這麼小,一樣都沒有變化的東西,可是在我們小時候看跟我們大人的時候看,不一樣,差別在哪裡?差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的差別),因為小時候見解就是很狹隘,然後我們到社會來歷練見解就很寬廣,所以那個叫無常變化,我們不要把無常變化的東西當成真。所以我們的六根也在無常變化,六塵的變化更是明顯,只要你一段時間沒有到一個地方去,過一段時間再去你就認不得,整個都改變。所以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改變的很快,根塵都一直在變化,那產生的六識(我們產生的心)絕對變化,那變化的心我們不能用,我們要佛性本體出來的真心,那我們真心要怎麼出來?一定要根塵相對的識心全部都放下
  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才講「無心是道」,他的無心就是把根塵相對(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心)全部都不要了、去掉了,叫無心,我沒有心了,那沒有心了就叫道;司空山本淨禪師又講一句,這個時候那個道,就是即心即佛(道就是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佛),不是我們在凡塵用的心,凡塵用的那個心才不會成佛,那個都造罪、造了很多業,一定要受苦的。所以我們就是把凡塵所有這一些因緣聚會所產生的心,全部都放下(不要它),這叫妄盡,妄盡了以後真就顯,所以妄盡真顯;只要我們用妄,真就退隱(用妄心時真心一定不見)。我們凡塵在講我都是真心的,那個是建築在識心上的真心,他的認知不在真理上而在識心(認識的心)上面,所以男女之間在談戀愛,有的時候很真心,那個真心會不會變化?(),為什麼會變化?因為他建築在識心上面,因為凡塵的景象一直在變化,等到景象變化時過境遷(時間已經過了,環境已經改變了),那以往那個相愛的心還在不在?變化了,被形相左右影響,所以那個叫識心的真心,當他相愛的時候不能算假,真的很真,為他生為他死都願意,可是經過時間的變遷以後,你要幫他端洗腳水他都不願意(一個你不喜歡的人要幫你端洗腳水,你都不願意),所以心的變化是很大,我們修道不用這一種識心的心來修,一定要用真心(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所以我們用念念般若來觀照,六祖用「念」來代表佛性本體,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沒有間斷,所以念念無間,念念沒有間斷,就是念念都是覺,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都是覺,所以六祖喜歡用念念來講,念念就用般若(般若是妙智慧,是佛性本體所生發的),我們用般若來觀照絕對不會做錯,時時刻刻都在真理世界之中。
   常離法相,我們凡塵只有兩個,一個叫法性、一個叫法相(一個性、一個相,性沒有形相,相有形相),我們就是常離法相,凡塵的所有法相我們都離(就是離相名佛的意思),後學之前有問我們要怎麼成佛?(離相),正確的答案就是兩個字「離相」,就是形相要離、事情也是形相也要離、語言是形相也要離、文字是形相也要離,不管是事情、不管是所有有形有相的東西我們都離,不是破壞它而是我們不要住相就可以,全部都可以離相,這樣有沒有了解一點,比較能夠進入真理世界。所以常離法相,全部所有的形相我們都可以離,不管是事情的相、語言的相、文字的相、真正形相的相,全部都離,離了就是佛。
  自由自在,因為離相以後就自由自在,我們住相就不自由自在,比如各位想買一部車子,整個心思都在車子上面,整個都被車子綁住,走到哪兒都在想車、走到哪兒都想看車,被車子綁住了心就很狹窄了,都想著車子,就不自由自在;假如我們什麼相都離了以後,就自由自在不會束縛,所以我們就時時刻刻訓練自己的心自由自在不受束縛。縱橫盡得,縱就是南北,橫就是東西,縱橫都可以盡得,跟自由自在的意思類似,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可以得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有何可立,這樣的狀態要立什麼名稱來說呢,所以我們知道佛性本體是屬於不可思議(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我們曾經有講過不可思議的狀態:「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有還是沒有?不可思議,說有不對,說空不對了,說亦有亦空不對,說非有非空不對,怎麼樣說都不對,每樣都不對,沒辦法說沒辦法想,那個叫不可思議,我們的佛性本體就是這種狀態屬於不可思議,我們是勉強把祂說出來讓我們了解一個輪廓,然後知道怎麼做怎麼修,到達我們想要的目的。
  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就是我們要自性自悟(自己的佛性自己要領物),頓悟了以後要頓修,領悟了以後就是要去做,不能光知道一定要去實行,很快地很短的時間就能夠心靈神會,各位頓悟了沒有?為什麼要一直問呢,就是要我們增加信心,我們信心都不夠,都怕怕的,所以要當下承擔,是,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已經頓悟了,然後要從佛性發揮出來去做,叫頓修。亦無漸次,就是沒有次第,沒有按照我要先排時間、然後排個地方,然後我才來做,不用這樣,就是當下,在當下該如何就如何,肚子餓了就吃飯,想睡覺就去睡覺,很逍遙;以往有位老師父,弟子問:「師父現在還用功嗎?」,師父:「用功,用功」,弟子問:「師父怎麼用功?」,師父:「饑則餐來睏則眠」,弟子問:「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嗎?」,師父:「不同」。現在的人雖然嘴巴在吃飯,可是頭腦都胡思亂想,雖然身體躺在床上睡覺,可是一樣翻來覆去,這樣同不同?不同喔!所以老師父做功夫就是飢則餐來、睏則眠,吃就吃、睡就睡,這樣就叫修(頓修),訓練我們專一,做事就集中精神做事,要玩就集中精神去玩,都是專一(專一就是道),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專一,跟老師父一樣,飢則餐來睏則眠。所以不立一切法,不建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所有的萬法它都寂滅,寂就是如如不動,滅就是滅掉所有形象、滅掉所有煩惱。有何次第,就沒有安排的秩序。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志誠就在六祖身邊當執侍。
志徹江西人,本姓,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志徹江西人,有一個僧叫志徹江西人,本姓,名行昌張行昌,少任俠,就是少年的時候當俠客行俠仗義;自南北分化,神秀跟六祖他們分開教化。二宗主雖亡彼我,二宗主就是神秀跟六祖,神秀跟六祖沒有分你我他(沒有分彼此);雖亡彼我,就是沒有分別心了。而徒侶競起愛憎,可是他們的徒弟互相起了喜歡跟討厭,神秀的徒弟不喜歡六祖,六祖的徒弟不喜歡神秀。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這個時候,北宗門人就是神秀的徒弟,他們自己立神秀為第六祖(就是與五祖付囑衣缽給六祖不一樣)。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忌,就是害怕、忌諱,害怕天下人都知道五祖傳衣缽給六祖的事情,這樣他們要立神秀為第六祖的事情就立不起來,天下人都知道六祖是惠能,不是神秀,可是神秀的徒弟希望他們的老師就是第六祖。乃囑行昌來刺師,就是囑咐志徹(張行昌)來行刺。師心通,預知其事,六祖有他心通,知道這種事有人要來行刺。所以只各位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段時間,以往後學看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記載所有他們修持的過程,要有這些功夫出來,大部分都十二年,十二年就有成就,我們看六祖在獵人隊有十五年,所以六祖也有那個功夫,等於有五眼六通(大概十二年就會有,六祖已經十五年了),心通是六通裡面的一個。六祖知道,即置金十兩於座間,就是在他坐的地方放金塊十兩。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張行昌就進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六祖脖子伸得長長要給他殺,行昌揮刃者三,行昌用刀將六祖脖子揮斬三次,悉無所損,六祖都沒被斬斷,俠客會砍假的嗎,是真的斬下去喔,為什麼揮斬三次,六祖脖子都沒斷?那個就是修的功夫,楞嚴經裡面就有這段記載,就是他修這個功夫:「外面的水火風土四大,我們身體也是水火風土四大,外面的水火風土跟身體的水火風土已經融成一體」,好像水投入水,還是水,火投入火,還是火,所以他就是修這一個功夫,已經不相妨礙,外面的水火風土跟我們身體的水火風土已經融成一起,所以沒有摩擦,沒有妨礙,所以行昌砍三次都還好好的。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六祖就講話了,正劍不邪,邪劍不正,你在行俠仗義那個叫正劍,所以它不邪;假如你是私心的叫邪劍,邪劍就不正。所以從這個延伸出來就有說「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所以我們本身的心重要,你是正人,你行邪法,這個邪法變正法;你是邪人,你去行正法,那個正法就變邪法。所以重點就是在心,我們是正人的話,雖然這個法是邪,可是在你身上行出來變成正的。所以心重要,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心。
  只負汝金,不負汝命,六祖說我只欠你錢,沒欠你命(你要殺我,我就沒欠你命,所以不應該)行昌驚仆,一個俠客會嚇到暈過去,你看有多嚴重,很嚴重啦,真的嚇到,殺一次就死了,我殺了三次還沒死,六祖還會講話,所以他嚇到的程度非常厲害。久而方蘇,經過很久才醒過來。所以我們研究六祖壇經它不標榜神通,標榜在真理世界,所以我們要知道,那個俠客也是要行俠仗義,可是他的出發點已經就不對了,要殺一代祖師已經就不對了,而且神秀又不是真正的有領衣缽,所以他的出發點就不正確。求哀悔過,我們人都會這樣,這一下子不得了了,算殺人很重的罪,希望六祖能赦免其罪,即願出家,表示要出家。師遂與金,六祖就給他十兩,言汝且去,跟他說你趕快走,恐徒眾翻害於汝,我的徒弟如果知道你要暗殺我,他們不會放過你,一定會害死你,你快走。你看這個心地很好喔,就是行昌害六祖,六祖也沒生氣在心,然後對他講只有欠你金不欠你命你趕快逃跑。汝可他日易形而來,你改天改變形象再來,吾當攝受,我就收你當徒弟,那你就要變形,不可以同樣這種形象來,你若同樣這種形象來,會被徒弟阻擋。行昌稟旨宵遁,行昌趁夜晚沒人看見,趕快逃走,後投僧出家,後來他沒來找六祖就已經出家了,具戒精進,具備戒律很努力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一日,憶師之言,有一天志徹想到六祖講的話,遠來禮覲,趕快來見六祖。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六祖說,我一直在念你,你怎麼這麼晚才來,所以這個還是看他那種修道的根器還是可以的。志徹就說,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我們都有那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去修苦行就是在還那些罪(志徹認為是這樣),所以志徹已經出家了然後修苦行,我們要了解苦行對自己沒有利益,對眾生也沒有利益,所以釋迦牟尼佛不鼓勵;苦行是磨練我們修道人的心志,怕我們會放逸(我們生活過的太好,我們精神會放逸,生活很好變成不收斂會做壞),所以藉著苦行來磨練我們的心志,所以一定要了解重點都是在明心見性,我們要修道一定要先追求明心見性,剩下要怎麼做我們自己衡量,假如我們怕身體好逸惡勞(喜歡享受不喜歡受苦),我們若有這一種情形就可以藉著一些苦行來磨練我們的心,把那個享受的心磨掉,這個很重要很實際的,假如我們是在好的環境之下生長,那他受苦的程度、受壓力的程度就不大(一點點壓力就受不了),假如你是在很苦的環境下生長,像非洲那種生活型態,他們接受苦的程度就很高;假如我們是富裕環境之下生長,那一點點苦他就受不了想自殺,所以我們要知道,外面的環境對我們心志磨練也是很重要,重點就是在我們已經對佛性認識。
  顏回我們從記載得知,顏回就是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居陋巷(就像現在的違章建築),簞食瓢飲(沒得吃),人不堪其憂(我們平常的人沒辦法像顏回那樣生活),可是回也不改其樂,那顏的快樂不是裝給人家看的,而是顏回從內心產生,那為什麼內心會產生那麼快樂呢?因為得一善則拳拳服膺,終身弗失,顏回得一善(一善就是得道,一就是道,他已經得道)顏回把這個道拳拳服膺(就是時時刻刻都保守,沒有不覺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時時刻刻都是覺),所以顏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深淵不小心摔下去,萬丈深淵粉身碎骨;冬天湖面結冰,可是冰很薄,你稍微大力一點踩下去,冰就破了,破了你人就沉下去,一沉下去再浮上來時候都被冰塊擋住,一定死,所以走在薄冰上面要輕輕的,不能大力慢慢走,我們修道哪一個像這樣,都大喇喇的一步一步的就走了,哪有小心翼翼的,我們就是這樣「先造業,往後要受苦再來」,所以「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畏懼造了業因,造了業因要受苦,我們凡夫都不管什麼業因不業因,就整個都去做,現在接受果報的時候就怨天尤人「怎麼都是我不是別人」,我們有沒有這個情形啊?這個不回答倒是對的,沒有這個情形。
  因為顏回對這個道的重視,所以時時刻刻都保持那個覺。我們假如能夠時時刻刻像顏回這樣,哪會不成佛,顏回因為營養不32歲就歸空,經過那麼久了到現在我們竟然都還記得顏回,後學說我們祖先大概經過四代、五代就不記得了,我們有哪一個還記得四代五代之前祖先的名字?大概都不認識了,要去看族譜才會知道名字,那顏回跟我們非親非故我們竟然會知道他,就是顏回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只要肯學你就可以成聖人,顏回已經成復聖(就是聖人),「得一善則拳拳服膺」這樣就好了。
  然後「不遷怒不貳過」,我們都很容易遷怒,以往都常說先生在外面上班,受到公司打壓回來就罵太太,太太就罵孩子,孩子就罵寵物,這就是遷怒,小孩子一腳就踢寵物,很倒楣,就是因為爸爸在公司吃虧,我們凡塵很容易見到這一些現象。我們了解聖人教我們不遷怒,到你的身上為止,不把那個怒發出去;不貳過,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會做錯,做錯以後絕對不犯第二次(不貳過),這樣就可以成為一代聖人,不是很困難的,看我們願不願意做,所以後學都會問願不願意成佛啊?(願意),大部分都是想我生活好好的就好,若可以成佛就成佛,若沒辦法也沒關係,所以缺少精進的動力。
  我們了解凡塵是苦海,假如各位還不死心的話,去找大鐵板來踢,踢鐵板一定會清醒的,我們太順了,上天把我們考倒,讓你能夠賺錢、讓你能夠有社會地位,那你還想修道成佛嗎?這樣就很好了,不想了;那讓你什麼都不如意,就會「還是修道好、還是脫離苦海好」。所以凡塵要成就我們的話,讓我們很坎坷。可是一般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我們追求就是順利、名利(就是很順遂),完全都不同,那我們所有的追求都達到了,還想成佛嗎?不想了,凡塵很好玩,現在都很自由,有錢你要到哪個國家都可以去,好不好玩?(不好玩),去玩很累的,所有的山河大地都在我們性分之中,你只要一靜下來,所有山河大地都在你身上,幹嘛還要出去玩,心都還要外放、還要花錢,受苦的,我們可以把那一些錢省下來。
  所以志徹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沒有辦法來報答六祖不殺他的德。其惟傳法度生乎,要怎麼樣報答六祖,就是要傳佛法渡化眾生,這個方向倒是蠻正確,這樣才可以報答六祖的不殺之德。弟子常覽涅槃經志徹說時常看涅槃經,未曉(就是還沒知道、了解)「常」、「無常」義,就是看涅槃經還不知道常跟無常的義理,乞和尚慈悲,希望六祖能夠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是不是已經跟我們所認知的不同,六祖講無常就是佛性,我們說佛性是常,可是六祖講無常就是佛性,為什麼會這樣講呢?假如說常是佛性的話,我們眾生都成佛了,要不要修道?就不用修了,因為佛性是常,常的話每個眾生都有佛性,每個眾生已經都是佛了,所以站在眾生的角度來說佛性。假如佛性是常,那現在的眾生都已經是佛了,要不要修道?就不用修了,所以六祖講佛性是無常,祂一直在我們眾生生活之中變化,要懂意思喔,不然那是完全相反;因為佛性是常住,跟六祖講的無常完全相反,那六祖為什麼要講相反,就是因為我們的認知都以為佛性是常,那六祖就講「假如佛性是常的話(佛性常住)」,我們眾生都成佛了,就不用修道,是站在這個角度來說。
  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有常就是我們的善惡諸法分別心,我們的分別心就是有常為什麼?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都用這個心,是不是常心?是不是常?我們生活之中是不是用這個心?(是),用這個善惡諸法分別,都是用這個心,所以六祖講這個叫做常,因為我們都在用,我們在用的這個心叫做常,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解說我們要知道真理上「佛性是常住」,可是「常住」,眾生沒有去啟發、沒有修證,所以沒有成佛;那我們把祂認定是「常」的話,就不用再修了,眾生本來就是佛了,六祖是站在這個角度來說。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為何這樣講,我們認知的佛性是常住,為什麼會講無常,就是眾生不用,眾生所用的就是分別心,所以「常」叫分別心,我們日常生活都用分別心,所以是常。
志徹就講,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大大地違背經文,六祖就講「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我在傳達佛的心印(以心印心),怎敢違背佛所講的經;志徹就說,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把它點明,說經裡面講佛性是常,可是六祖和尚卻說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跟真理相違背、跟經典相違背就是這個地方,就是這個地方,令學人轉加疑惑,沒聽沒疑問,愈聽疑問愈多,志徹就是這樣講。六祖就講,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無盡藏比丘尼就是肉身菩薩,她的家境很好,可是她真的修苦行,一天只有吃一餐然後不倒丹(不躺著睡覺),有錢人的女兒又沒嫁人、又僅吃一餐又沒躺著睡覺,所以是苦行很難得,現在在曲江的一個山上。六祖有聽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六祖聽到以後便為她解說,誦經的人不知道經文意思,聽經的人知道意思,那聽經的人不認識字,很有意思喔!所以我們活佛老師為什麼要大家一直研究六祖壇經,就是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不要住在文字裡面,要在真理世界裡面追求。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解說的時候一字一個義理,都跟經文相合,乃至為汝,終無二說,跟你也一樣,都沒有兩種說法。志徹就說,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屈開示,志徹說我正在學,認識跟度量都很淺、很迷昧(都不了解),希望和尚能委婉曲折來開示,所以志徹就這樣要求六祖。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吾說常者,是佛說真無常。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六祖就講,汝知否(你知道嗎),佛性若常,假如說我們佛性是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佛性假如都常的話,那麼善惡諸法都不用講了,都已經是常了,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一直到達窮劫(就是時間過的很久很久以後),沒有一個人會發菩提心,為什麼?因為佛性是常,是常的話就不用發菩提心,那也沒有善惡諸法,全部都沒有,因為祂常住了,故吾說無常,所以六祖才講佛性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佛說的真常(真心常住),就是在真理世界,那六祖講的是在現象,就現象來講,佛性是無常,就真理來講,佛性是常住。所以要抓到講的角度,六祖因為站在現象的角度,我們眾生都在用佛性,可是我們在用的時候都不知道,那不知道的話,佛性就變成無常,一直在變化,所以六祖把祂講出來。
  然後我們平常的心都是用識心,所以六祖就講,一切諸法若無常者,所有萬法假如說是無常、是變化的,即物物皆有自性,變成所有的東西都有本性,像我們做的椅子,它也有本性,假如說椅子有本性,它就會有取捨:「說要給你坐、不給你坐」,不給你坐,你就要起來,我們的椅子會不會這樣?(不會),所以椅子沒有自性;假如說物都有自性,那這個世間就不能安立,所以物物沒有自性。所以這邊六祖講,假如一切諸法若無常者,每一個物都有自性,容受生死,它要來接受(每一個東西都要接受生死),有自性的話要接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我們追求真常之道那個真常(真理),它就有不徧(就不是盡虛空徧法界),故吾說常者,所以六祖就把這個說是常,是佛說真無常,佛講的真無常,就是萬法萬象就是真無常。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佛為了我們凡夫以及為了外道執著於邪常(就是不正確的常住)
   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二乘就是聲聞跟緣覺,就是修成阿羅漢跟辟支佛就叫二乘,他們把常計無常,共成八倒;常樂我淨是佛的四德,我們凡塵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那一般人把整個看成顛倒過來,佛的常樂我淨看成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已經四倒),凡夫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看成常樂我淨(又四倒),加起來共八倒。我們有沒有把凡塵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看成常樂我淨?大概也都沒有,不知道!
◎剩下約9分,提問問題。
   上次有前賢問到領天命的問題就很好,有關於領天命的問題,一提出來問我們就可以了解,一代祖師授記給我們點道,只要我們不反道敗德,絕對都可以修證,那我們要跟誰修…,「假如我跟錯人修,就會修不成」,這都是多餘的顧忌,只是我們在修持的過程自己要有般若妙智慧,要用我們的智慧來判斷,怎麼樣可以修成、怎麼樣修不成;假如我們太注重形相,那修不成,修不成是害我們自己;假如我們都不住相,可以修成,是幫助我們自己。所以在修的過程裡面,釋迦牟尼佛有講,我們修道要四依:
(1)依法不依人:我們按照佛法來修可以成佛,不按照人,因為人有過錯、有看不見的不對,我們按照跟著人去修的話,我們錯了也不知道。所以現在我們凡塵社會自己要去地獄想怕沒伴,邀了一些人一起去,整群人邀著去地獄,走得很習慣,大家都說好一起去,都盲目。我們一定要清醒,不對的就是不對,不會變對,是非要分辨,是就是,非就是非,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2依智不依識:我們的智慧是不生不滅,我們的識心是生滅,我們依照我們的智慧不按照我們的識心。
(3依義不依語:義就是真理,我們按照真理不按照語言,不依文字語言。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究竟,不了義就是方便法門,方便法門我們也要用,可是要知道它是方便不究竟的,是我們眼前很容易做、很容易成就,那我們去做,做過以後,這一個法就把它擱開了,那個叫不了義,了義就是究竟,就是大乘究竟,我們要依了義。

   【問】:請問我們做耳根圓通,就是把耳根放到我們聽得到聲音的地方,可是如果有很多很多聲音,最後只有一個「轟!轟!」的聲音,可是這中間還是有些個別的聲音,那個是不是跟劉講師在課堂上所說的「辦不到」是一樣?
劉講師答:我們之前有講到耳根圓通,因為當時各位都反應聽不懂,所以當時我們就沒有詳細說,就暫時擱下,等以後有機緣再講,可能各位有聽到後學在台北講的錄音帶,錄音帶裡面有交待怎麼做,我們做耳根圓通,最主要的要先分第一個是聽,第二個是聞,第三個是聞性。
第一個聽是耳朵的功能,那個不要。
第二個聞,是我們聽到聲音又加上我們的心意識,那個也不要。第三個是聞性,聞性就是佛性,不生不滅的,我們修耳根圓通,就是要用第三個聞性。
   第二個聞,我們最容易誤用,你一聽到以後加入心意識,都是多餘的,做白工的,沒用,所以一定要用第三個聞性,聞性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那不生不滅的佛性最重要的就是「了了分明」,你聽到什麼了了分明,可是不要追它,不要被它影響,那你知道就好,十方都有聲音,你十方都了了分明,這樣就好,就保持這種狀態。然後耳朵會發生什麼變化,不要管它,你要去管你耳朵發生什麼變化,那個已經心意識作用,你心意識作用做不成耳根圓通,所以我們要了解,用聞性,聞性唯一,沒有心意識,各位要做耳根圓通的時候要用第三個聞性。

   就像後學說,我們眼睛是見性,見性我們去分別這個漂亮,那個醜,已經落入心意識,那能夠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不分別誰漂亮、誰醜,你能夠很清楚知道,那個叫一,見性是一,沒有進入千差萬別,只有一,單獨的一,所以「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我們眼睛所看的就是文殊菩薩,就是智慧第一,我們一看出來都是用智慧,看出來的了了分明,那個是智慧第一;然後耳朵一聽到聲音,聞性循聲救苦,那個也是慈悲心,聞性也只有一。

六祖壇經-28 頓漸品第八-2

我們上次有講到五位百法,點傳師很有心把這個51心所法,那個心所法就是心數法,心數,六祖講說:「對境心數起」,五位百法是大乘法相宗所說的,把凡塵的萬法都歸納進入五位,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即心數法)、不相應法、無為法;色法有十一個,就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心法就是我們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個;心所法就是心所使用,我們心所使用總共有51個,有遍行、別境、11善法、6個根本煩惱、20個隨煩惱、4個不定法,總共有51個,20個隨煩惱又分成大、中、小,大有八個,中有兩個,小有十個;不定法有四個;不相應法,就是不跟心法相應、不跟色法相應、不跟心數法相應,它是獨立的,有24個;無為法有6個;可能各位沒有聽過,所以會比較生疏,假如我們稍微有研究性理心法,大部分都會把所有萬法都歸納在這個百法裡面,這個我們就了解一下,大部分我們心所使用的就是這51個心數法,它包含非常多,是我們心所使用。
  後學在講之前想先講一個事,後學上次回去在車上聽前賢在討論,說我們在生活之中有觀念的問題,然後跟家裡的人整個都不合(就是所有家裡的人大概都想侵佔他的財產,那他都到法院去告自己的親人,親屬都告他,一個人告全家);後學在想縱然你能夠把所有的家產都佔據為自己擁有,那又怎麼樣,你又能夠活多久,一口氣不來你再怎麼多的財產也都是別人的,幹嘛要做那一種很愚蠢的事,在生活之中你告家裡的人,那家裡的人會用怎樣眼光來看你?是不是大家都很不和諧了,所以那樣的生活我們不追求,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有得吃、有得穿、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了,不用刻意去追求那一些財產,那個都是虛幻不實在,縱然真有,一直享受也才幾十年而已,何苦哀哉,划不來的。
  所以後學就想到釋迦牟尼佛有講一個比喻,我們把一個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見的人),把盲人牽進荊棘林中,荊棘林就是裡面都種仙人掌,仙人掌全部都是刺,而且超過我們身高的高,我們把一個盲人牽進去仙人掌的園區,然後我們就把他放著讓他自己出來,各位前賢他要怎麼出來?這個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比喻,就在講我們眾生不了解真理,不了解真理就像盲人(沒有眼睛不知道要怎麼去做才是正確),然後我們又在荊棘林中(就是身邊都是仙人掌),很容易我們一動就被刺刺到,這個時候各位前賢,假如我們生氣出拳去打仙人掌會怎麼樣?會刺的很厲害,然後生氣的時候不但用手去打、腳也踢,那腳會怎麼樣?(受傷),對,又受傷了,所以佛作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們在凡塵不了解真理,我們就是要研究、要知道真理,怎麼走才是正確。
  那我們在摸索的時候,眼睛還沒有看得見,還是跟盲人一樣的時候,我們就要小心的去走,小心走的時候,當我們碰到刺你要趕快退,就不會受傷,然後轉個方向再走,然後走的時候又小心的走不要邁開大步,邁開大步又會受傷,所以我們又小心的再摸索的走,不碰到刺的時候又可以小心走,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荊棘林(就是走出仙人掌的園區),出來的時候還是全身好好的。
   所以就是在生活之中千萬不要生氣,生氣害我們自己,就像我們手腳都來了一打出去一踢出去,受傷的都是自己,所以我們就是要小心,小心翼翼的走很平穩的道路。在凡塵後學都講,我們要學我們老祖師「肚大能容滿腔歡喜」,什麼事我們只要能夠容納,都沒事啦,再怎麼不合理,只要我們能夠容納,那什麼事都沒了,都可以很和諧。
   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學我們老祖師「肚大能容」,就可以「了卻人間多少事」,本來都沒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是誰?(自己),對,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困擾自己,我們自己找事來做,所以是我們自找麻煩,那我們「肚大能容」了以後,就沒事、什麼事也沒有,然後「滿腔歡喜」,在凡塵的時間都很短暫,不過百年而已,一下子轉眼就過去了,所以要在很短的時間,過得好像在天堂一樣,我們可以做到的,只是我們不願意做,各位願不願意做啊?(願意)
   就是我們要從內心產生歡喜:「現在上天大開普渡,我們又得道了,這麼殊勝又研究性理心法能夠明心見性,可以回歸我們本位、都可以成佛」,這個是最高興的事,所以要滿腔歡喜,要高高興興生活,這樣才很值得
◎我們回到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
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六祖就講法本來只有一宗,可是人有南北一種(佛法只有一種)我們的見解有的很快、有的很慢,就是我們對真理的了解程度有的很快,一下子一點就清醒,有的要經過長時間的薰習才能夠了解真理
  後學都一直很讚嘆我們這邊研究半年就能夠進入狀況是很理想,北部的前賢後學這樣聽過來能夠一年多領悟就很不錯,大部分都是兩、三年才能夠領悟,我們這邊都還沒有真正的實際經過半年就會了很不容易,這個一方面我們南部比較單純,一方面根基都很好很不錯,才有這種成效出來。所以假如我們都還不了解也沒關係,只要我們肯用心,像北部有一位前賢過年時候就聽「如是我聞」聽九天,就是光這四個字聽九天,然後又看到我們第二十五片裡面有講一句「了了分明知覺性」,促成他真的就全部領悟,時間經過兩年又一個月才領悟
   我們這邊都很理想很快就可以進入,我們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都啟發了沒?可能有的都啟發了、有的被我們活佛老師鼓勵來聽的,新來聽的還沒有領悟。
  所以後學又重複,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時候只要有空閒,我們就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先認識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那個佛性本體我們先認識,認識了以後一定要培養一段時間,一段時間以後我們連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念頭也不要有了,不要有這個時候,我們佛性本體整個都呈現,所以這一個時候,我們一樣要經過乳哺、要經過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佛性啟發,讓祂離開我們這個身,一直到這個空間出來,然後我們到空間的時候,我們假如沒有啟發佛性本來這個空是頑空,我們已經啟發佛性的時候這個空叫真空(空中有佛性在),空中有佛性在叫真空,佛性有可是沒有形相叫做妙有,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所以「凡是我們的心所在,一切都能夠了然分別」,就是能夠清清楚楚的知道所有的一切現象,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七孔,可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七孔都不一樣,已經是千差萬別,有沒有人的臉孔都一樣嘛?都沒有嘛,所以我們在叫的時候才不會叫錯,一個人有一個臉孔一樣都是七孔,所以我們真心所在(我們能夠看著人家的面孔那麼清晰),就是真心。
  後學之前有講「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就是我們眼睛一看不是形相,而是我們的妙智慧(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祂整個出來都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之中就運用,我們看所有的眾生、看所有人的面孔一個個都看得很清楚、都看得很詳細就是真心所在,我們真心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你都了了分明,都能夠分別的很清楚看的很詳細。那我們看到以後會怎麼想?「欸,自然就這樣啊!」所以各位前賢,自然就是道。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個呈現,讓我們看所有人一個個都看的很清楚,那個叫做文殊菩薩。我們日常有沒有在用?(),我們看所有人形相都不同,我們都知道,那個已經是佛性的功能作用;然後我們看形相:「電扇是電扇,各位前賢電扇底下是什麼?(蓮花),蓮花喔」,各位以後都想坐,所以會先認識它,坐在蓮花座上面。所以我們了解,一看了以後了了分明,那誰了了分明啊?就是我們佛性,我們佛性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我們都不知道(日用而不知),所以我們看形相就知道形相、看人就知道人,每個人臉孔不同就是不同,都了了分明那個就是文殊菩薩的妙智慧,所以滿眼本非色,不要進入形相,我們住相佛性就不見了,我們不住相佛性就呈現。
  我們一定要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體會、都呈現那個靈覺(就是佛性本體),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體會,只要我們不住相。上上次有問,我們要怎麼成佛?兩個字「離相」,離開形相,不管是有形有相、還是語言相都離開就是佛了,只要離相就是佛了,這樣成佛簡不簡單?只要不住相就是佛了,只要我們住相就是眾生。我們為什麼有煩惱?就是住相,住相才有煩惱,所以離相就沒有煩惱,離開形相、形相都離開了就是佛了。所以以後煩惱的時候,就馬上告訴自己:「離相」,已經就是佛了、當下都是佛了。所以不管是事情的相、語言的相、形相的相,全部都是假的,虛幻不實在,我們在生活之中都可以離開形相,然後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心中完全都沒有事在、沒有物在
  所以儒家講「格物(格除物欲)」,就是我們把心中的物都革除,只要心中不要有東西、不要有事情,我們心就清淨,心清淨就恢復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時時刻刻我們守住我們佛性本體,這樣不會有業(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自己就解脫了,就會生活好像在天堂一樣。後學都講晚上睡覺都會偷笑,各位有沒有晚上睡覺的時候偷笑?都還沒有啊,是唉聲嘆氣嘛?也沒有,假如是唉聲嘆氣表示我們所作所為離開真理、離開道,已經不符合了。只要我們都是符合真理、在真理之中,一定都是很高興,滿腔歡喜可以笑開天下古今愁,在日常生活之中把祂體會呈現,時時刻刻都可以,只要我們有心追求,絕對可以達到可以成佛,從內心深處產生。我們了解,我們的見(見解)有快有慢,只要有心追求一定可以到達,快慢就不用管它。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後學上次就講,利根者累世都在修,累世在修都在我們的性分之中,性分之中都有這一些修持的內容以及過程以及我們的認識都不一樣,所以自然而然一下子只要善知識一點馬上都能夠了解、能夠清醒。有講過電視報導一個五歲小男童在彈鋼琴,小男童三歲就會彈鋼琴,可是電視記者去拍攝的時候已經是五歲,五歲的時候彈出來的鋼琴就好像大師級的一樣,聲音很流暢就流露出來,真的是鋼琴大師,可見小男童累生累世也都有學,性分之中有才自然而然會;那我們根很利就是性分之中有,根很頓就是我們累生累世都沒有朝修道的方向努力,都是忙於凡塵的事。各位前賢凡塵的事什麼讓我們最忙?兩個嘛,一個吃飯、一個睡覺,兩個是讓我們最忙的,我們就忙於這個事,所以就沒有對修道很著重,假如我們了解到凡塵來是業力把我們推來凡塵,是我們造了業,那我們為什麼會造業呢?就是因為不了解真理,沒有研究真理不知道才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找到根源:「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受苦」,找到這個根源就是因為不知道真理、不了解真理,那我們再找藉口說不研究,那會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六道輪迴好不好?(不好),都是很苦,我們當人最好的都這麼苦了,何況是其他的更苦,所以就不要再六道裡面輪迴,一定要脫離,要脫離一定要了解真理,我們從真理角度解開萬因,萬事萬象都是從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呈現,因為我們不知道不了解,所以在呈現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掌握最好的方向,就是讓我們有一個「覺」跟有一個「不覺」,「不覺」的時間居多,「覺」的時間很少,各位前賢我們一天生活24個小時,能夠保持覺有多少時間?吃飯的時候覺了沒有?沒有啊,連吃飯也不知不覺啊,那睡覺的時候覺了沒有?不覺啊,一直睡覺沒有醒過來的時候啊?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的佛性能夠讓我們都有那個覺,可是大部分的時間呈現的都是從「覺」生發的「不覺」,「因為不覺」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各位前賢有沒有去思索我們為什麼起心動念?念頭怎麼來的?好像很自然就這樣就生出念頭,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然後就產生了、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以後我們就會落入行為,行為一形成了業已經造成了,所以最細就是從起心動念,念頭就是業,我們修道要從念頭入手,讓我們的念頭在我們自己的管制之下,各位前賢自己有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念頭生發出來,自己有沒有辦法將它斬斷?還是說將念頭修補的更好一點,讓念頭更長一點?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想不想遏止它?想的話,表示我們已經知道真理所在,所以才會想斷掉我們的胡思亂想,所以修道很重要。後學都講,我們年歲一大以後,都會生活在過去的那一些現象、過去的遭遇,都會活在過去都是生活在過去,所以遭遇到很坎坷的時候他會怨天尤人,他會說「我都沒有做壞事啊,又沒有殺人放火,為什麼我這麼坎坷,生活都不如意」,各位知道原因嘛?就是念頭太多了,念頭太多把我們以往累生累世所造的業都拉來,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只要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所有累生累世所造的業沒有緣(有因沒有緣)不會現相,我們就不用去接受。可是我們都不知道念頭有這麼厲害,各位了解念頭很厲害沒有?很厲害喔,我們為什麼看到社會新聞有殺人?也是從念頭來,從念頭來會跟人打架、從念頭來會殺人、從念頭來會做善事,都是從念頭來,所以念頭很重要。
  大乘起信論有講「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業」,就是已經造業,所以在日常生活盡量不要起心動念,要起心動念要在我們自己的靈覺之下,就是了了分明:「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在起心動念,然後知道念頭的內容是在想什麼,要知道」,知道的話就不會被它矇騙,不知道的話我們就會按照念頭去做。所以從最微細的念頭,念頭假如全部都不起心動念了,我們就是在培陽,我們人是半陰半陽(一半陽一半陰),我們生活之中只要有負面的念頭,那個都在培陰(培養陰),陰愈多的話會昏昏沉沉,各位有沒有昏昏沉沉的時候?(),為什麼會昏昏沉沉?就是陰太濃陽不足,陽充足的話精神很好,不會昏沉也不會想睡覺,我們一直想睡覺就是陰比較多。
  不過有時候後學在講課,很多人都是入定,後學說能夠入定跟周公打交道,那個時候是最理想的狀態,因為你能夠入定不會胡思亂想,你能夠入定不會睡著,既然也沒睡著也沒胡思亂想就是最理想,所以那個時候會見到仙佛,那你很清醒的時候仙佛絕對不會顯現給你看,就在你入定那個時候「喔,看到了!」後學都會鼓勵儘量享受,能夠入定儘量享受最理想的修持狀態,也沒有胡思亂想也沒有睡著,容不容易?不容易喔,所以我們要修到那一種入定的狀態,靈覺就呈現了,所有外物外境全部都不進來,然後我們裡面也不出去打交道,理不理想?(理想)
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聽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之徒眾,就是神秀的徒弟很多,往往譏南宗祖師,神秀的徒弟很多人都會嘲笑六祖惠能,不識一字,有何所長?就是六祖惠能不認識一個字有什麼長處讓我們學,這個是我們凡塵的觀念:「他都不認識字,沒有唸書不認識字」,所以我們活佛老師鼓勵我們研究六祖壇經,知道什麼原因嘛?就是「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所以念的很多不一定你能夠了解,老前人在世的時候時常講:「我們凡塵博士那麼多,你看哪一個博士成佛了」,為什麼?因為博士都有看不見的驕傲(就是他學得比別人多,有不知不覺的驕傲),這個很難去發現。我們要知道,假如我們學得愈多、知道的愈多,會不會驕傲?(),會不知不覺的驕傲喔,會自然而然!尤其研究性理心法又明心見性了以後也會有,那個驕傲也不知不覺,自然就會驕傲,認為比別人知道的多,所以那個真正的也還沒有算了解、也沒有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了以後是不會有這一些現象,心明了以後因果都不迷昧,見性就可以成佛,那既然可以成佛了,那驕傲可以成佛嘛?絕對不行的,坐在供桌上眾生來請求哀求了要救救他,那你在那邊不可一世驕傲的不得了,那這個眾生會不會把你請下來?供桌上就不讓你坐了。
  所以我們了解真理以後,是絕對都不會有那個驕傲,所以告訴我們學識(在凡塵我們念的很高的那一些屬於文學創作),跟我們性理心法不相同不一樣,再怎麼樣的努力都沒辦法進入,要進入心性不是從文學進入,要從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很平凡、很平常、很平淡、很平實這個角度進入所以孔老夫子講「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再以學文」,我們行了這一些應該盡的責任、該做的事都已經做到了,還有剩下來的時間、還有精神,你才來學文章,所以「文」才擺在最後;那我們現在為了要賺錢要找工作職業,所以都把文擺在第一,要去找工作就先問你有沒有大學畢業,學得愈高他的職位就可以坐辦公桌,假如你高中初中都沒念,那你就去當作業員,就是要出勞力的,就沒機會坐辦公桌,所以現在我們把文學擺在很重要的位置,可是這個是凡塵在用凡塵才要用,我們修道不用,所以修道不認識字沒關係
   像我們南部一開法會,在廚房挑菜煮飯工作的都是歐巴桑歐吉桑,我們怎麼稱呼他們?對,都是老菩薩,很自然而然的稱呼,歐巴桑歐吉桑會講「要講的我不會,要做的我會來做」,所以自然行為流露就是要利益眾生,不挑剔的,我們一有唸書了以後,分別心愈濃厚,修正成佛就是把分別心去掉,我們分別心很強我們就當眾生,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要去掉我們很強烈的分別心,在凡塵有社會地位了、有錢了,那個是他的福報;假如沒有社會地位又沒有錢,那個是他累世之中沒有利益眾生,是他的一些惡報,一有果報呈現以後,又恢復所有眾生都是平等,所以佛才會講「不擇冤親,平等濟度」,救濟的渡化他們,不選擇冤家跟親家(這個冤與親都不選擇),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平等,所以我們要也要培養那一種平等心。在四智裡面就有講「平等性智心無病」,六祖就講「我們只要能夠進入平等性,心就沒有病了」,可是我們現在心都有病,各位心有沒有病啊?(),有啊,那個地方的病?見解上面,不是說我們身體的心臟,是我們見解方面不跟真理相應,那個就是毛病。所以「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雖然都不認識字,可是六祖都能夠了解真理,可以把真理行的出來、做的出來。
  神秀也講,他得無師之智,沒有老師的智慧,不用老師教他就會,各位前賢我們有沒有無師之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喔!所以我們想一想出生在凡塵,都不用人教就會吃了,小孩子你不要教他,他會不會吃?(),那個叫無師之智(不用老師的智慧,他自己自然就會)。我們一回想我們這樣一路走過來慢慢長大,是不是有很多都不用人教我們都會?那個不用人教我們都會那個叫無師之智(沒有老師的智慧,我們自然就會、會有),可是我們在自然就會有的裡面,很多都是我們的習性,長大了以後習性更強,那我們的習性合不合真理?有一些習性並不合真理,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就是要來觀照我們的習性跟真理合不合,不合的時候我們要把它去掉;像我們習性裡面有貪瞋癡三毒,佛性理面有沒有?(沒有),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習性裡面有,所以我們要能夠了解,我們貪瞋癡是在貪什麼、瞋是生氣什麼、癡又是對什麼都不了解(癡就是無明),那我們為什麼這麼無明,為什麼貪瞋癡,了解了以後就會去掉它,去掉它以後我們無師之智自然都會呈現,所以六祖有無師之智,深悟上乘,深深地領悟最上乘的佛法,我們也一樣要深深的領悟最上乘的佛法。
  我們以往也都稍微有提起就是「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那個就是最上乘的佛法。十世怎麼算?過去世有三世,現在世也有三世,未來世也有三世,加起來就九世,然後九世回歸一念,一念一世,加起來就十世,那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我們當下這個念頭具備了億萬年,億萬年前我們是眼前這一念,億萬年後我們也是眼前這一念,所以眼前這一念就具備了萬萬年,非常久的,我們只要把「眼前這一念」很深切的已經體悟、已經掌握、已經時時刻刻都在覺之中,這樣已經就有萬萬年、億萬年那麼久的真理世界就在我們當下。後學才想到我們講過的永嘉大師證道歌:「覓即知君不可見」,覓就是尋找的意思,我們要尋找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你要尋找的話永嘉大師說你找不到,懂這個意思嘛?為什麼會把「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又加上「覓即知君不可見」,就是體悟,這一個真理要用體悟、領悟,不是有形有相可以看、可以摸、可以聽,不是那個,而是要我們真正的是「領悟」,原來這麼親切就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已經就是了,不用在找了,所以覓即知君不可見,你再尋找就知道你找不到。很親切喔,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很親切在我們眼前呈現,不用再找,再找的話一定找不到,已經當下都是了。
  神秀說吾不如也,說我還沒到六祖的那種狀態,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五祖傳衣缽給六祖,豈徒然哉,那個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定有原因,就是因為六祖可以體悟到最上乘、可以來渡化眾生、可以講最殊勝的佛法讓眾生修持、讓眾生都能夠成佛,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因為神秀有接受皇帝的徵召到皇宮裡面,汝等諸人毋滯於此,神秀心還是很寬廣,對他的徒弟講你們不要都住在這裡,可往曹溪參決,就是自己心裡面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到曹溪去把自己的疑惑疑問,到那邊去找到答案(參決)。有一天,神秀命門人志誠,對他的徒弟志誠講,汝聽明多智,你比較聰明多智(在凡塵呈現出來的就是心意識比較強)可為吾到曹溪聽法,所以神秀也是想知道六祖怎麼講(講經說法內容是什麼,很喜歡知道)若有所聞,只要在那邊聽六祖所講的,盡心記取,把它全部都記得然後回來還為吾說,回來的時候為我講,看看六祖是怎麼說。
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志誠稟命至曹溪志誠既然受到神秀命令他到曹溪去,他就去了,隨眾參請,就隨著眾人一起來聽課,不言來處,不說他從哪裡來,這個時候祖師告眾曰,六祖就跟大家講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現在有盜法(來偷盜佛法)。各位前賢,聽法跟盜法有什麼不同?假如我們去聽,是想我們自己本身要修,那就沒有盜法;我們去聽,不是自己想修,而是想聽他怎麼講,我出去要把他所講的去販賣給別人,那個就叫盜法。因為有時候我們到別的道場或是別的宗教,去聽他們怎麼說,然後聽他們說了以後,並不是我們想修自己的心性,而是想記取他們所說的話,然後出來的時候把它當成自己的,又講給人家聽,那個就叫盜法。我們自己聽了想修,那就不是盜法;可是我們只是道聽塗說,聽了以後想炫耀自己知道的很多,然後要使別人稱讚,那個都叫盜法,我們很容易會犯到這個毛病喔,不是自己想修,來去聽他怎麼講,他若講的好,我把它記下來,改天我再講給別人聽,我們有這種情形就叫盜法。
志誠即出禮拜志誠也是很明白的人,說這一定在講我自己,所以他就自己出來承認,就出來禮拜,具陳其事,就把他接受神秀囑咐的事全部講出來,他到這邊就是想聽六祖怎麼說回去要告訴神秀。六祖就對志誠講,汝玉泉來,應是細作,你從神秀那個地方來應該就是間諜,志誠就回答:「不是。」不是間諜,六祖就問:「何得不是?」志誠就講:「未說即是,我還沒講的時候,那時候的心就是(還沒講出來之前確實就是那個心,就是要聽怎麼說,回去要像神秀稟告,那個時候就是間諜)說了不是因為說了以後,他整個心變化,我不要在做那種工作了,我要為我自己修,所以說了以後,他心已經表白,就是他整個心已經變化,還沒出來禮拜的時候,他確實要聽到六祖怎麼講,要回去傳給神秀聽,可是他出來禮拜以後,他就把回去要說的事全部摒開了,不做那個事了,所以自己本身整個要來接受佛法的薰習。」所以說了即不是,還沒說的時候確實心是那樣。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六祖就問志誠,汝師若為示眾,神秀是怎麼來教導徒弟的,志誠就回答:「常指誨大眾,指導教誨大眾那些徒弟,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心要住,然後來觀淨(觀這個清淨),各位前賢,住心對不對?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有稍微聽過金剛經,裡面有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一看到住心,欸,怎麼跟那個不一樣,「應無所住」,無所住才會寬廣,一有所住就很窄、很狹隘,我們心都無所住,心就很寬廣,然後我們住心,我們再怎麼住沒有辦法盡虛空徧法界,只有一個角度而已,所以一住心了以後心就縮小了;然後觀淨,我們本來心性就清淨不用觀,我們觀了以後就變成束縛,所以住心觀淨已經跟我們的修持不符合。長坐不臥,這個倒是有人學,就是不倒丹,不倒丹就是不躺下來睡覺,各位有沒有試驗過坐著睡覺?沒有喔,有人提倡就是坐著睡覺,可是坐著睡跟躺著睡有什麼不同?還不是睡。
  六祖就講:「住心觀淨,是病非禪」,住心觀淨就是病不是禪,禪就是專一,已經進入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上上個禮拜有說禪,「著力擺脫客觀環境對精神世界的支配」,這個蠻重要喔,我們著力擺脫我們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我們現在都被客觀環境支配我們的行為,我們都不知不覺,所以要修禪我們就是要知覺要知道,要知道要了解「我是不是受到客觀環境的支配」,我們要主動、不要被動,所以有時候要深入其中,要真正的努力,然後在我們的身理方面,我們就是要超越我們身理(就是我們有心理跟生理),身理會引起我們情感欲望的追求(就是男女之間情愛的事),我們要超越,我們要修禪的時候就要超越我們身理機能(就是感官對外界情感欲望的追求),然後我們要訓練出一種「不受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左右、影響的心理狀態」,「要面對凡俗又不被凡俗束縛,要面對萬相又不住相」,這樣能夠使我們性體清淨,頭頭是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一舉一動,都能夠體會呈現我們佛性的「靈」跟「覺」,那個就叫禪修,禪定,進入禪。有沒有比較深的印象?會做了嘛?就是要先熟悉(熟悉這個過程):「不受客觀環境以及主觀意識」,現在我們大部分都是受這兩個大的支配,一個是客觀環境,一個是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太強表示我相很強,我相很強修道困難,就是要降伏我相,所以主觀意識我們要了解。
  各位前賢主觀意識強不強?主觀意識強也有它的好處,就是會擇善固執,各位有沒有擇善固執?(),那個就是好處,但是不能說人家的意見都不聽,人家的意見都不聽,那個就主觀太強,所以有時候我們聽人家的意見,有時候要跟真理相符合,看一看人家講出來跟真理合不合,合的話要聽,不能說自己一意孤行,自己一意孤行有時候也會有災難,不合群嘛!我們現在要合群(跟眾生都相合),相合才能夠渡化;假如現在他對你有成見了,你去渡他,他會跟你走嘛?絕對不會,所以我們就是要合群,人相處和為貴,還是要和,我們在生活裡面要朝著這個禪修的方向前進,時時刻刻佛性都呈現。所以六祖講住心觀淨是病。
  常坐拘身,於理何益,所以凡人的打坐也一樣,你假如要打坐的方式來求禪定,那個都是很困難修、很容易破壞,從我們佛性出來的定那個才是真的定,我們從佛性一出來:「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鑊,不動聲色」,我們凡人你用打坐的、用禪坐的想達到這個狀態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從佛性出來,從佛性出來就有辦法達到,所以六祖就講常坐拘束我們的身體,於理何益(對真理沒有利益,對我們佛性沒有幫助)
  六祖就講,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我們一生下來就不躺著睡覺,都是打坐(坐不臥),然後等到一死去(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有辦法坐嘛?要躺著了,抬去埋了燒了,所以死去臥不坐,就沒辦法坐了,一具臭骨頭,我們身體就是一具的臭苦頭,何為立功課所以我們功課不能立在身體上面,要立在哪裡啊?要立在我們心性,所以不要立在我們身體上面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不是我們能夠擁有,身體是假的,但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是真的,我們真心佛性是真的,億萬年前、億萬年後全部都在,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聚不散,很理想的,所以一定要把祂啟發,要培養、要茁壯長大,一定要,我們修持最好的方法是用耳根圓通,用眼睛也可以啊,各位記得:「凡心所在,是我們真心所在的地方,一切今能分別明了」,我們看人都很清楚、看東西都很清楚,那個就是真心所在。你看我們真心就在我們眼前,很親切喔,看出來整個都是真心,所以真心,這個即心就即佛,成佛了沒?這個叫不敢承擔!已經都是了,不敢承擔,我們的真心即心即佛,這個都是真心,因為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不用,都是真心呈現,那真心呈現即心即佛,心就是佛。
  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問那位很戀慕修道的人,說你要問心還是要問佛,他說心跟佛有不一樣嘛?假如我們不用生滅的,那即心就即佛;假如我們要問道的話,無心是道。各位了解嘛?無心是道」是司空山本淨禪師講的,因為我們凡人在用的心都不是真心,都是我們自己有身體以後產生的心,有身體以後產生的心那個心都不對,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講「無心」,沒有我們凡人用的這一些心就是道(無心是道)。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用的心都是生滅的(那個識心都是生滅的),我們把這些全部都不要,這些生滅的心都不要就叫無心,沒有這一些心了,什麼心都沒有,那個就叫道。所以我們了解,不用在身體上面立功課,我們要把功課立在明心見性,這個才是正確,假如立在身上那個都是生滅的,有一天要埋葬燒掉,我們若去埋葬燒掉就不見了,可是我們真心不會消失,祂永遠在,所以我們要「過化存神」,我們人都會過去都會變化,我們剩下來就是神,那個神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志誠再拜曰志誠又問六祖,弟子在大師處,就是志誠在神秀那個地方學道九年,已經有九年的時間,不得契悟,沒辦法契入真理領悟真心佛性,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現在聽到六祖一講,就跟自己的本心(不生不滅的真心)已經契合,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希望六祖再講這一些真理,學九年了都不知道,現在契機剛好講到讓志誠領悟到心性進入裡面就了解了。
   所以不是說志誠在神秀那個地方學的都沒用,還是有用,假如九年沒有努力去學,這個時候聽六祖再怎麼講志誠也不可能契悟。所以有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人一直在吃餅乾,當吃到第十塊的時候剛好吃飽,他就在想我前面那九塊都是多吃的多餘的,我吃第十塊這一塊就好了,假如沒有吃前面那九塊,只吃第十塊怎麼會飽,所以前面那九塊還是有用。我們了解以往我們也研究很長的時間,沒有契入我們的真心佛性也沒關係,根基都紮穩了,現在一聽就懂了,原來當下了了分明就是真心佛性,領悟了沒?很理想喔。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曰:「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六祖就問志誠,我有聽到神秀教人戒定慧法門,不知道你的老師神秀說戒定慧的形相(他怎麼樣去做以及表現出來的形相如何)與吾說看,這一些說來給我聽聽看,曰:「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戒慧定就是這樣講,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然後自淨其意,彼說如此志誠就講神秀是這樣講,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不知道六祖是以什麼樣的法來教誨教導大家,六祖就講:「吾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這個就是最重要的觀點,各位有沒有看出竅妙?吾言有法與人,六祖假如講可以有法給你修,即為誑汝,誑就是騙,說有法給你就是我在騙你。所以從開始一開口講的話已經就沒有法執,假如有法給你修,就是有法執,有法執成不了佛的,我們在凡塵努力的方向有兩個,一個去掉我執,一個去掉法執,這兩個全部都不要有就成佛(不要有我執、不要有法執)。所以在開始的時候六祖就直接講,有法與汝(有方法給你)就是在騙你,直接就沒有法執了,所以沒有法。各位前賢聽懂意思嗎?懂不懂?
  後學還是把它講出來,本來這個不要講的,這個「沒有法的法」就是最上乘的妙法,這樣懂了沒?可是經過後學這樣一講,啊糟糕了,又住相了又進入法了,所以很多都是要領悟,這個本來是要悟不能講,那後學說「什麼法都沒有」那個就叫「妙法」,可是經過後學一講這樣就對喔、這樣就是妙法喔,錯了!不過講出來比較快,要想不知道要想多久。後學一經過三十年的時間摸索,後學說那個不領悟就是不領悟、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你乾脆講一講讓我聽就好了,這樣比較快,「什麼法都沒有」那個就是妙法,喔這樣我知道了,可是不能住在形相喔,你若說:「喔,就是那個妙法」,錯了!有沒有比較快?比較快了喔。所以要了解,無言之法(不能說的,要領悟的)就是這樣,那你領悟出來這個就是最殊勝的,最殊勝都不能落入形相,你說「這樣就對」,那住相了
  所以舍利佛跟釋迦牟尼佛對答:「祢以前說五蘊就是眾生的佛性,現在怎麼又說戒定慧是眾生的佛性」,佛就對舍利佛講:「你怎麼那麼沒記性,以前跟你講的時候那個就是眾生的根源」,舍利佛說:「不是,你這樣講來講去眾生都聽不懂」,佛就講:「聽不懂就是中道」,舍利佛:「這樣就對了嗎?」,佛說:「錯」,聽得出意思嗎?眾生因為抓不到,是不是沒辦法抓?沒辦法抓就沒辦法住相,對不對?「對,那個就是中道,喔!這樣就對了喔」,錯!這樣就對你就住相了,這樣懂嗎?所以佛法奧妙就在這裡,所以看佛經的時候不要死背經文你要活用,看佛表現什麼意思,欸!為什麼這樣說對、為什麼那樣說不對,同樣是這些文字,原來是在我們有沒有住相,住相了錯,不住相對,我們最困難在哪裡?不住相,不住相是最困難,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學真正到達都不住相。
  六祖就講但隨方解縛,就是我們眾生在哪個地方打結,就把那個結打開,這樣了解嘛!所以後學才會鼓勵我們都發問,因為我們不了解的地方有懷疑,那個就是打結,一定要把這個結打開,沒有解開的話我們沒辦法進入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所有的結都要打開,這個叫隨方解縛,就是看看我們在哪個地方綁住了,把那個地方打開就好了。所以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有疑必問,有疑問不知道的地方一定要問,問了以後就可以解開;假如我們有疑不問,我們一懷疑會產生顛倒,顛倒會產生放逸,放逸會產生無明,無明會產生慳貪嫉妒,所以從懷疑一直下來都沒有好事。有一個故事,一位老先生東西放到忘記在哪,竟然懷疑隔壁的小孩子是小偷,所以當他懷疑的時候看到這個小孩子愈看愈像小偷,愈看愈像小偷的樣子,可是經過一段時間老先生自己找到自己放的東西,「啊,原來我自己忘記東西放在這兒,不是那個小孩拿走的」,小孩子沒有當小偷,這個時候老先生再看到那個小孩子,怎麼愈看愈可愛,小孩子沒有變,變的是老先生懷疑的心變化了,所以我們有疑必問,所以鼓勵大家都要問,不知道就要問。
假名三昧,就是我們所有的結都打開了,所有的結都打開叫做三昧,三昧叫做正定(從佛性發揮出來的正定就叫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按照神秀所講的戒定慧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六祖就講我的戒定慧又跟神秀不一樣。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上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志誠就問:「戒定慧只合一種(只有一種)如何更別(怎麼會說不一樣)?」六祖就講:「汝師戒定慧接上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六祖的戒定慧要接引最上乘的。悟解不同領悟跟了解不一樣,我們要知道,領悟也有深的領悟,也有淺的領悟,了解也一樣有程度上的差別,所以悟解(領悟了解)我們一定要深入其中。見有遲疾,就是我們的見解有的很快、有的很慢,一下子可以跟真理契合,可是有的要很久才能夠跟真理契合。汝聽吾說(六祖就講)與彼同否(看我講出來的跟神秀有沒有一樣)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所以六祖就講,所說的法不離自性(不離開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離開我們佛性本體來說法,名為相說,所說都在形相上面,不是說沒有形相的佛性,所以相說跟性說都不同,自性常迷,假如都講形相上面,那我們自性常常都在迷昧之中,就是沒有明心見性,所以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我們要了解一切的萬法(凡塵所有一切的法,不管是看到的、聽到的),所有一切皆從自性啟用(都是從我們自性生發),包括山河大地也都是從我們自性啟用,沒有自性就沒有山河大地,所以凡塵的一切都是我們的自性,這個又比較深一點,我們只要時常薰習、時常聽就會慢慢了解;是真戒定慧法,這個才叫真的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六祖又講偈語,心地無非自性戒,我們心地沒有負面的、不對的,沒有非自性已經戒了,這個從我們性分做起;心地無痴自性慧,我們心地沒有愚癡(沒有無明),我們自性智慧都呈現;心地無亂自性定,我們心地沒有亂,我們了解凡人大部份的心都很散亂,所以沒有定,我們心地無亂自性就有產生定;不增不減自金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增不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自己自性就是金剛,我們就是金剛不壞身,我們真心即心即佛就是金剛不壞身,我們當下就是了。
  身去身來本三昧,我們身去身來本來都在正定之中。身去身來我們從有形相的來解說,各位前賢我們的身從哪裡來?從哪個地方來?從哪個地方所在來?我們死的時候去到哪個地方?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身來的地方,我們都想父母親結婚把我們生下來,可是各位知道我們身體就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現在是在說身體的現相)我們死掉以後不管是埋葬還是燒掉,我們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來無所從,去無所住」,沒有去哪裡,也沒有來的地方,「沒有來又沒有去」是什麼?就是常住。來沒有來的地方,去沒有去的地方,沒有來沒有去,了解嘛?這倒是比較正確,還沒了解所以沒人回答。我們都會說父母親父精母血,可是各位了解,那個也都是沒有來的地方,我們過世以後也沒有去的地方,所以沒有來也沒有去,所以叫常住,可是我們都被假相迷惑,都有來有去,來就生活在凡塵,去就沒了,身來身去,本來都在三昧、都在正定之中,各位進去三昧、進入正定了沒?還沒有,不是進去正定是最舒服的嘛!所以六祖就講身去身來本三昧,就是我們的來跟去都沒有固定的地方所在,所以這個又牽涉到「世間相常住(世間的形相都永遠在)我們一走入真理世界,就跟凡塵我們住相的心完全都不同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可以進入自己性之中的戒定慧
   我們再說一次,「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這個講的已經都進入真理世界、在真理之中,我們全部都是在真理之中,不管我們身呈現的現象或是我們壽命一到已經不在凡塵,那我們整個都沒有變化,什麼沒有變化?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都沒有變化,所變化的這一些相都虛幻不實在,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當它因緣聚會的時候當下都是空,性永遠都沒有變化,所以佛就鼓勵所有修道的弟子要觀察緣生的道理:「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所以看到因緣聚會,比如我們看到水泥車,轉動的水泥車裡面有石頭、沙、水泥、水,然後攪拌,攪拌一起以後灌漿,然後乾了就呈現我們建築物,那個就是見法(見到它的變化,看到它變化的方法),我們見到法就是見到佛,為什麼要講這樣呢?因為凡塵的萬相都是因緣聚會才有,事情也是因緣聚會才有,所以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我們就是要了解所有的相都是虛幻不實在,不實在讓我們從住相的心抽離出來,所以我們在凡塵的因緣聚會我們要去觀察:「觀察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水泥一灌漿壽命一百年,一百年在我們佛性來講很短暫,一剎那就過了,過了一百年以後,水泥沒有性會風化,你手一摸就會掉落變成灰,那個就是水泥的壽命已經到了,緣散了就滅了。
  所以當它現相的時候,當下都是假的,不用等到它滅,讓我們了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相;那事情也是一樣,緣聚事情才來,事情也會過去就緣散,都是假的,那假的我們就不要住相,所有的相我們都不住了,我們已經離相了,那離相叫什麼?(),就叫佛,我們全部相都離了,已經就是佛,相都離了整個佛都呈現,我們整個真心佛性已經都呈現,已經就是佛了!體會了沒?要用一點心,我們要研究讓我們可以進入真理世界,我們進入真理世界以後就了解「喔,原來佛就是這樣當的」,我們分別心很強,當我們已經了解萬相都是假的,還要不要分別?(不要),就不用了,什麼都是假的還要分別啊?都不用,所以都不用分別了,全部都是一真法界,全部都是真,都是我們真心佛性。
  在我們住相的眾生來講要到達一真法界是有一點距離,可是當我們到達一真法界就會知道:「喔!應該追求」,我們要努力追求、要努力到達,到達一真法界以後,像我們在凡塵一落入現象就千差萬別:男男女女、大大大小、美麗醜陋…很多,可是性本同體(性都是一個體,沒有千差萬別)。所以看看我們的歷史,三百年前很多人,那我們看看三百年前的人現在是什麼樣?可以把它分別的出來嘛?(可以),可以啊?怎麼樣分別?是五大洲的人這樣嘛?我們要知道已經歸入靈的本體(歸入我們佛性)只要我們肯修證,肯修證以後跟整個宇宙虛空都合成一體的時候叫做歸本位,一歸本位以後所有的眾生也都歸本位,已經就一真法界、已經回到全部都是一體,所以沒有對待
  儒家也講慎獨(獨一無二),我們要謹慎我們獨一無二的佛性,不是說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不是在講沒有人看見而是說祂沒有對待,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一定要了解;像論語講「學而」,「而」就是一穴,一穴就是我們玄關,要學我們的玄關。因為我們要學我們的玄關,所以才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自己的佛性很快樂;然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友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佛性有「功能作用」,那「功能作用」都是向外去追求,現在把這個朋友把它找回來快不快樂?(快樂),嗯,快樂是這樣的,不然一些朋友都是酒肉朋友你怎麼能夠快樂的起來。所以「有朋自遠方來」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這個朋友,都是向外去追求,那現在不要,叫它回來就很快樂(回來真人這個地方);然後「人不知而不慍」,人家都不知道我們這個真心佛性,看不見又聽不到又摸不著,所以人就是不知,然後我們不生氣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符不符合聖人講的?(符合),不然幹嘛有朋友自遠方來,然後學而…,我們學了很多都不快樂,凡塵事太多了愈學愈煩,怎麼快樂,然後人不知不慍,人不知道什麼?不知道我們佛性本體,然後我們不生氣,就是君子。我們用這樣來解讀聖人說的話才對我們有幫助。所以六祖講的就是要接引最上乘的人,然後我們自己本身要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裡面,所以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師然之。
  志誠聞偈,悔謝(很後悔以前學得都不正確,一方面又謝謝六祖能開導)乃呈一偈曰(馬上做偈語來講)五蘊幻身,五蘊就是我們的身體,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形相,受想行識就是精神,就是我們身體跟精神,所以五蘊幻有,我們在凡塵的時候不要醞釀五蘊,只要我們醞釀五蘊就會接受現相;幻何究竟,身體是幻,所以幻沒有究竟,我們不要在身上追求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迴趣就是我們趣向,我們迴向真如,這個跟張拙秀才講那個偈語:「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生死涅盤等空華」,所以這個「迴趣真如」就是「趨向真如亦是邪」,那個時候我們有解說,我們當下已經就是真如,然後我們還要迴趣真如(趣就是往、向的意思),那我們還要去追求真如,就是頭上安頭,這樣了解嘛?我們頭上要不要在安一個頭?不用了,一個頭就夠了,夠指揮我們身體了,所以就不用再安頭,所以迴趣真如,法還不淨,要迴趣真如的話,表示我們還沒有真正的到達真理世界,還有問題,所以志誠就講:「假如我們要迴趣真如,當下已經都是了,還要再追求真如的話,這個法還不是很清淨」,師然之六祖說,對!就是這樣,就是表示志誠已經領悟了,印可的意思。
剩下約14分,提問問題。
    【問】:五祖將衣缽傳給六祖,弟子不服所以就搶衣缽,事實上是我們道場所犯的不尊師不重道,你就不聽我的話所以違背老師的意思,現在我們道場同樣也是面臨天命的問題分成兩派,後學覺得說我們現在已經求過道明師一指,我們往這樣修的話,能不能真的抵過業力,業力現在討的很兇,如果我們真的不辦的話、真的往裡面去修的話,那我們還沒有辦法明心見性,但是這樣能抵過業力嘛?現在我們…(聽不清楚)跟天命有關係,我們要修辦道跟我們這個天命有關係嘛?如果我不辦了,那我自己修,以後會不會成就?但是我今天已經明師一指點了,那我都自己修會怎麼樣?
劉講師答:好!我們中庸就明確的講:「天命之謂性」所以天命在我們身上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那要了解到我們所在講的角度,不在天命之謂性,而在像我們男生有當過兵就知道,我們當兵都有值星官,那我們現在爭的就是在值星官值星的問題,所以我們一條金線,從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到後東方十八代,這整個就一條金線,那個有一個時期就像當兵的值星,值星官當值的時候他是要管所有的一切,他不當值的時候什麼都不管,那我們要了解到一代祖師辦一段時間,那這一段時間符合一代祖師祂所做的去做,那過了這個時候,像五祖把衣缽傳給六祖他就不管事了,所以那個值星就過去了,那我們修道就是要了解,我們能夠接受一代祖師打開我們生命之門,那個很重要啦!一打開了以後我們就是要修,要明心見性, 那我們有錯覺,認為說追求明心見性就不辦道,確實不是這樣的,真正他了解這個心性他是用生命來渡化眾生,不會不辦道,那我們辦道的範圍太狹隘了,把人帶來求道就算完成了,那自己本身都還不了解,我們渡人求道就是要他成仙做佛,那我們自己有沒有認識怎麼樣成仙作佛?
   所以我們在爭那個天命在誰身上?天命要怎麼樣傳承?那個方向已經錯誤了。
我們要爭的是自己有沒有明心見性?
自己有沒有知道要怎麼修?
自己有沒有知道要怎麼樣成佛?
自己有沒有抓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自己有沒有了解自己本來面目?
   這個才是我們要爭的啦!我們要努力的方向就在這裡,我們只要能夠領悟,了解明心見性,我們渡化的眾生也把他帶到明心見性,要他成佛,這個才是送佛送上西天,不是說一帶人來求道了,好你自己走,那不負責任的啦!還講的不正確說什麼重聖輕凡,吃飽了要去佛堂,家裡面的人都不用管嗎?才會產生那麼多負面的聲音出來,老前人都講:「修天道由人道做起」你人道要做的都圓滿,天道就達到,那你家人都不圓滿,你怎麼可以成仙作佛?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家裡也有人員,家裡所有的人員,重聖就是重是佛性,家裡的人也都有佛性啊!我們都要重視,要把他們渡化,渡他們也能夠明心見性也能夠成佛,這樣家裡圓滿了,你再來渡化眾生那個就很理想。
   那我們把正當要做的都放著不做,然後去做一些爭名奪利的事,正確嗎?絕對不正確,所以我們就要朝正確的方向去做,不是說我們研究性理心法都不辦道了,各位前賢是這樣嗎?(不是)絕對不是,我們都用生命來渡人,就是要所有能夠求道的人都明心見性,都能夠證悟成佛,這個才是正確啊!那我們放著這個不做,那管別人領命不領命,他領命不領命跟你什麼關係?跟你成佛不成佛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這麼多的點傳師領命,就是以後預備要渡化中國十三億的人口,我們台灣這麼小上天不會眷顧我們臺灣,一定還要老水還潮,這麼多大陸的人要渡也要使他們能夠成仙作佛,那我們這一些人這麼少不夠,要多一點領命才夠辦上天的大事,是這樣的,那我們要了解說我們要培養,以往中國大陸都無神論,他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神有鬼,那我們研究以後要回去教育他們,要跟他們講因果定理有神有鬼,我們要修持可以成就,那個都是我們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不要自己畫地為牢,自己妨礙自己的腳步,都不努力充實自己那個真正的佛性光明,都是在那一些負面的,不必要的裡面在鑽,那不是很可憐嗎?合不合理?(合理)。
    【問】:後學請問一下劉講師有沒有經驗遇到一種人,就是講了一句話之後,第二句話就準備要吵架,然後第三句話就鐵定吵架,這樣的是應該說是後學修為還不夠,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後學也煩惱想說要怎樣改善這樣的狀況,這表示後學在跟人家溝通的時候有一些問題產生才會這樣,後學想說這樣是怎麼辦呢,請劉講師解答一下。
劉講師答:這個講第二句話就準備要吵架,第三句話就吵起來了,那你就連第一句不要講就好了,哈哈~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布施方法就是不開口,微笑,這個微笑我們有一句話就是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所以你不要講話微笑就好,這樣會嗎?就不用講第二句也不用講第三句,就連一句話也不用講。
  【問】 :可是要笑就笑不出來
劉講師:那你要常常看我們老祖師,老祖師不是笑得很自然嗎?都一點勉強也沒有,要學,時時刻刻就學老祖師就笑就好了,這樣解決了沒?哈哈~因為我們主觀意識太強,所以講出來準備跟人家打架,不好啦!
   【問】:有人如果在外地溺斃而亡的話,見到親屬會七孔流血那是什麼現象?上個禮拜劉講師有講過六祖壇經裡面的方便法門那個善塑…,劉講師您有講說活佛恩師說如果要拿佛性來看,用眼睛看…後學想了一下,不知道劉講師的解答。
劉講師答:這個第一個問題假如說在外面橫死,就是他不該死的時候他死掉,溺水或是遇到車禍,然後親人來的時候他會七孔流血那個是感應,親人來了雖然他死在那個地方,可是他那個第八阿賴揶識還在,他會表現出來我跟你就是親屬關係,能夠感應所以他就七孔流血。
   那個講說活佛老師教的方法,後學在北部活佛老師藉竅的時候說:我們人與人之間在對看那個就是性理心法的傳答,所以在問你最上乘法門的時候你只要拿著眼睛看他就好了,會嗎?你拿著眼睛看他,剛才我們有講說:『真心所在一切都能分別明瞭』,我們的真心所在,你在看的有沒有清清楚楚?(有)那個就是啦! 那個就是啦!那個啊!(劉講師一直把手拿出來)那個啦!哈哈~
   【問】:剛剛劉講師在課堂上講盜法,後學想到活佛老師在臨壇時候就講很多道理,那我們拿這些話去成全人家的話,那算不算也是盜法?
劉講師答:問的好,這個問的很好,我們活佛老師教我們去做,我們很聽話去做,不是乖徒弟嗎?那怎麼會是盜法?那個是很正常的,老師怎麼教我們怎麼去做那個是很正常的,就是怕我們有口無心啦!叫別人做好而自己做壞,這樣懂意思嗎?懂了就好。
(劉講師課程解說內容參考)
   各位前賢,聽法跟盜法有什麼不同?假如我們去聽,是想我們自己本身要修,那就沒有盜法;我們去聽,不是自己想修,而是想聽他怎麼講,我出去要把他所講的去販賣給別人,那個就叫盜法
   因為有時候我們到別的道場或是別的宗教,去聽他們怎麼說,然後聽他們說了以後,並不是我們想修自己的心性,而是想記取他們所說的話,然後出來的時候把它當成自己的,又講給人家聽,那個就叫盜法。

   我們自己聽了想修,那就不是盜法;可是我們只是道聽塗說,聽了以後想炫耀自己知道的很多,然後要使別人稱讚,那個都叫盜法,我們很容易會犯到這個毛病喔,不是自己想修,來去聽他怎麼講,他若講的好,我把它記下來,改天我再講給別人聽,我們有這種情形就叫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