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23 機緣品第七-11 永嘉大師證道歌-8

我們今天又講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次講到「亦愚癡,亦小騃」。
亦愚癡,亦小騃
  這個就是我們凡塵的人本末倒置,該注重都不注重,不該注重非常注重。所以永嘉大師講亦愚癡,就是很笨,也讓人家小騃,心生害怕。
空拳指上生實解
  這個就是講我們在空的拳頭手指上面,然後我們產生對真理了解,就是對虛幻的事情當作是真理的去了解,所以這樣讓我們沒辦法對它能夠引導。空拳,空的拳頭手指上面,我們了解說,藉著這一個空拳,借著指頭來指點我們實際的真理,那一些方法都是方便法門,不要把那個用空拳、用手指頭指點出來的那一些法當成是實在的真理,這樣的話我們就是不容易了解到實相。
執指為月枉施功
  這個執指為月在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時常做比喻,就是我們用手指頭來指著月亮,那我們目的是要看月亮,不要看手指頭。我們以天上的月亮當成我們佛性本體,因為要指點佛性本體很不容易,所以佛就借著手指頭來指著天上的月亮,說我們的佛性實相就像那個樣子。那我們要隨著佛所引導的我們要去看月亮,不能看著釋迦牟尼佛的手指頭,我們假如說看著手指頭就沒辦法了解到實相。知道這個意思嘛?(知道),可是我們都執著在指月亮的手指頭,我們都看這個手指頭,執著這個就是佛性本體,所以這樣的話佛就講很難領悟,所以執指為月,這個枉施功,很枉費佛來引導我們走入了解實相的境地,所以才有這一句話執指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虛捏怪
  根就是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對六塵,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是根境相對,然後我們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我們的心,所以這個它是因緣際會(根的因、境的緣)才產生的,那這個時候的心是從根境產生的心,它也是變化無常、無常變化,那我們都把這個無常變化當成真的、實在的,我們從這個虛幻不實在的景象之中,產生實在的認定,然後認定以後我們就落入行為,有行為以後我們就造業,所以這個根境我們一定要知道它是虛幻不實在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的生活,都是六根對著六塵然後產生六識,要知道六識這個心,我們都把六識當成我們的心,不能用這個心來修道,這個心都是生滅。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很習慣,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我們用眼睛來對色(形相),我們眼睛對形相,然後產生對那個形相有喜歡、有討厭,有沒有?(有),我們已經很習慣的生活就是這樣,眼睛對形相,然後看到形相以後,有喜歡、有討厭,喜歡我們就親近,討厭我們就遠離排斥,那我們在落入行為(有喜歡、有討厭),就有取捨,取捨之中我們就已經造了業下來,雖然說有一些都是善,可是那個叫做福報,所以我們已經生活的很習慣。那現在我們努力,我們的眼睛對著形相,那所有在判斷、判別的那個是佛性本體,我們就要把眼睛(眼根)轉變成文殊的妙智慧,用文殊的妙智慧來判斷形相,那這個時候所有的形相變化我們都會掌握在心中,那形相一直在變化我們眼睛所看的就不會把它固定化,那既然不固定化我們就不會產生喜歡討厭,那不產生喜歡討厭,我們就容易達到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該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樣都沒有業。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差別很大,我們有喜歡討厭那個是我們已經六道輪迴很久了而不知道,不知道這一種根境相對產生的虛幻不實,那我們假如說已經知道,了解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一個絕對,沒有相對,然後我們用眼根的時候,我們就要啟發般若妙智慧,用妙智慧就像文殊菩薩智慧很高,我們用文殊菩薩妙智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那假如用耳根,我們用觀音(觀世音),用觀音的智慧來應對,這樣的話全不都不落入我們的業因,業因裡面已經不落入、沒有業因,我們就不用接受果報,就可以解脫,生活之中就已經不一樣。
  假如說我們根境已經了解,我們就可以變成清明眼然後看到清明空,整個宇宙凡塵的萬象形成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因緣聚會的形相當下都是空的、不實在,是假相,我們不要把假相當成真,我們的應對就不一樣,應對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然後我們已經到達清明眼,就是我們整個明心見性,心都明了,是我們真心,性都見到了,如如不動,那我們能夠明心見性就是已經啟發我們清明眼,整個都是文殊的妙智慧,然後看到萬相都是假相,所以都是看到空,叫做清明眼見到清明空。那清明眼見到清明空,各位前賢,我們會不會有取捨?就不會了。所以沒有取捨,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該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去做,完全都沒有取捨,這樣就不造業,所以我們解脫就是要自己從因解脫,因都不種了,就沒有果報。
  所以這個根境我們要認識透徹:「根就是六根,境就是六塵」。我們生活之中就是六根對六塵,我們要透徹了解,我們六根對六塵都是變化無常,我們在凡塵這一些事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我們身體的由來也是父母結婚,然後把我們生下來,然後我們借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最親的身體都是假的,都是要還給天地,水火風土都要還給天地,所以我們要借假修真,有形有相的身體是假的,無形無相的佛性才是真的,那個真的佛性億萬年前在、億萬年後也在,現在也在,那我們只要沒有三心,就不被三世攝受,那三世沒有把我們攝受,就不用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要學習盡量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前賢,這個時候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祂就會呈現,呈現的時候我們讓祂能夠延伸,不侷限在我們身體,讓祂延伸到整個空間,整個空間都有我們佛性,所以這個空間叫真空(空中有佛性在),然後這個空間叫妙有(有佛性沒有形相),真空妙有就是我們整個佛性都出來;那假如我們把佛性侷限在身上,那這個空間叫頑空(空中什麼都沒有),可是我們真正的不是這樣,我們佛性可以延伸到整個空間出來。
  假如各位都很靜的時候,我們可以聽到鳥在叫,啾啾啾…,各位有聽到嗎?為什麼能夠聽到呢?就是小鳥發出聲音的地方有我們佛性在,然後小鳥一叫讓我們佛性顯現出來,所以各位前賢,那個聲音一顯現出來了,我們佛性沒有生;小鳥不叫了,聲音沒有了,寂靜了,我們佛性沒有滅。所以我們佛性不生不滅,然後在這整個空間,我們只要長時間的來做,我們佛性會延伸的愈來愈寬廣,然後到達整個宇宙虛空都是佛性,所以我們就可以體會佛性是這麼的奧妙、這麼的廣泛,很大的、不可思議!
  後學盡量把佛性,在我們能夠體會的狀態之下,從不同的角度來說!之前有講,我們不著有、然後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有還是沒有?是不是不可思議,這個是一個角度。然後我們把祂延伸到整個空間,這個真空妙有、如如不動,又是另外一個角度。那都是佛性,所以我們佛性功能作用非常多,只要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就可以把整個都體會。
  所以水火風土這個身是假的不要看重,我們看重身的話,對佛性沒有形相就會看輕、就會不管祂,然後我們不管祂以後,就會有一些不符合真理的言行呈現,那我們就造了業,造了業自己都還不知道,受了苦以後會怨天尤人,那我們從這個最親切的我們身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去努力、抓到根源,這個叫做摸著根,摸著根就成仙作佛,你摸不著根就瞎修行。所以重點一定要擺在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上面,祂是那麼親切就在我們身上,萬緣放下就呈現,只要你想、有念頭一想,佛性就不見,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佛性是我們自己不願意讓祂出來,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只要我們攀緣,佛性都全部退隱不見、覆蓋了。
  所以我們看到畜生,我們有三魂(生魂、覺魂、靈魂),我們眾生有很多都把靈魂覆蓋、不見。那畜生有生魂、覺魂,牠知道餓,你打牠,牠知道痛,那個有覺魂,那牠有沒有靈魂?(有),牠的靈魂都覆蓋,有,可是牠不顯現,那我們看那個狗,狗比較靈敏,牠覆蓋的程度沒有那麼緊密,所以狗的靈敏度就比較高,再來就是貓,貓的靈敏度也高,然後我們再看雞,雞的靈敏度就很低了,鴨也是很低了。所以後學講一轉世到牛(我們南部比較容易看到),以前都是牛要拉著牛車,時常載著台糖的甘蔗,整台牛車甘蔗疊的很重,然後牛拉的很慢,趕牛的拿著一個皮鞭在打,各位前賢,牛體積很大、力道很大,後學都在想我們人比牛還小,牛體積那麼大,我們人在趕牛的時候,牛都乖乖的走快一點,那牛怎麼不一腳踢人,把人踢到旁邊呢?牠體積很大、力道很大,還贏人類,那為什麼牠怎麼不把人踢走?人一打牠,牠就走的更快,很聽話,知道為什麼?牠在還債,牛在還債。
  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凡塵絕對不要去侵犯人家的錢、拐人家的錢、騙人家的錢,那個都要還的,那當你轉世當牛來還的時候,那個會含著眼淚,被打又要走快一點又含著眼淚,就是要還債,牠不會反抗。不然以現象來說,體積那麼大、又那麼有力,牛車那麼重又拖著走,那你人那麼弱小,對不對?(對),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我們要去研究它的原因為什麼會這樣,就是牠在還債,牠欠人家錢就是要還,以勞力來還、以生命來還,你看牠到最後拉不動車的時候,主人不是把它賣掉,然後被殺掉給人家吃,所以最後去賣掉也是在還債,整個都在還債。所以我們不要看說一些人他都不用勞力賺錢,用頭腦要吃人、要侵人、要欠人,不要高興,轉世成牛後悔都來不及了。
  那個體積比較小就是雞,轉世當雞一次約還兩百元而已,我們去買一隻雞大概多少?約兩百左右,大概還兩百元。所以你欠的很少,就轉世當雞來還債,若一次不夠,再多轉世一次來還債約四百元左右,慢慢增加。若轉世當豬,大概三、四千元,所以不少不多,轉世當豬,這樣好不好?(不好)。
  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光明正大,不是我們該要的錢,我們就不要。人家送到眼前來,都不要。不是我的就不要,就是很篤定了。上次我們說篤定好不好修道?各位還說不好,那個沒有默契!心一篤定了就是好修,我們因為心不定才不好修,心很篤定,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都體會了、都啟發了,篤不篤定?(篤定),很篤定,這個就是成佛的因,因果一致,你在因已經找到了,就已經可以成就,那個時間早晚,一定成就,所以我們研究這個就是最殊勝的,假如說我們都沒有聽過這個殊勝法門,我們哪知道成佛那麼簡單?簡不簡單?很困難嗎?自己都沒有信心,所以我們有了解性理心法,能夠明心見性,那是從內心裡面生發出來的相信,因為這一個不生不滅的覺性就是佛,就是祂在當佛,那迷昧了就是祂在當眾生,那我們很篤定的就是這個,我只要保守這個,像顏回他得一善則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為什麼那麼謹慎?就是怕造業,造業要受苦,所以他不敢造業,很謹慎。我們要學啊,我們也可成復聖顏回,可以跟他一樣,雖然他很夭壽(32歲就過世),可是我們到現在都還認識他。後學都講我們四代以上的祖先叫什麼名字,大概沒有幾個人說的出來,說得出來的舉手?才兩個。我們這邊這麼多人才兩個人,四代以上的祖先還記得名字才兩個,約百分之二、一。
  那顏回就是值得我們學習,他能夠得到這個道(就是那個覺),那個覺他都保守,得一善(一善就是覺、就是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就是那個覺,他得一善就是保守住了,都不讓祂散失掉,所以這樣就可以成就。那我們也都得了,我們求道了、都得道了,那因為現在是先得而後修,之前單傳獨授,都是要修道功果圓滿,才授記才得道,那我們現在是先得道,然後看我們願不願意成佛,願意就努力修,不願意你就放蕩,只要我們放蕩就不會成佛,各位願意放蕩嗎?(不願意),可是放蕩很容易喔,我們要戰戰兢兢反而不容易,要像顏回那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個深淵,我們站在懸崖上面,一摔下去粉身粹骨;那個薄冰,就是冬天河面結冰,可是冰很薄,你稍微大力一點,咚,就破了,你人就摔下去,一摔下去絕對死亡,因為摔下去在浮上來都被冰塊擋住,你就不能呼吸,就不能活,所以在走薄冰要輕輕的,不能大力。
  表示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非常謹慎,不敢違反真理,那只要我們有這一種這麼努力的心,絕對成就,在日常生活時時刻刻都保持「覺」,就是四個字『二六時中』,就是二十四個小時裡面(二六),時時刻刻都守住中道(時中),就是覺都在,沒有不覺得時候,就是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造業,造業就受苦,所以二六時中都守住中道,那個覺都在,只要我們能夠這個樣子的話絕對成就,而且是很快,很快就成就,所以這個需要我們自己努力,在生活之中因為我們六道輪迴都太久,養成那個習慣性,我們很多的習慣性都不符合真理,所以造業,造業受苦,那我們就迴光返照檢視一下自己的習慣性,到底合不合真理,不合的就改掉,修者改也,修道就是改掉我們不好的習慣性,那好的把它留下來,是屬於好的把它留下來。這樣會不會做?自己迴光返照一下,看看我們的習慣性合不合理,很多習慣性我們都不知不覺,都已經落入不知不覺,所以我們就是要在不知不覺的一些行為動作裡面去檢視一下,檢討然後看看它合不合真理。像我們在凡塵當小偷,第一次當小偷的時候手腳都皮皮挫(台語),第二次當小偷的時候皮皮挫(台語)就減少了,第三次的時候就習慣了,第四次的時候就不拿白不拿,那以後沒有去偷的時候,手腳會癢。所以那個習慣性以後,他也不知道錯,各位有沒有當過小偷?(沒有),沒有那最好,後學都有所以才會知道皮皮挫(台語),才會知道要去偷東西,才想而已還沒去做,就開始皮皮挫(台語),因為有經歷所以講出來會有力道。
  我們了解,到凡塵來什麼東西也沒帶,不用去偷;然後一口氣不來,什麼東西也帶不走,瀟不瀟灑?(瀟灑),這樣就不會想要再去偷別人東西了,解決了沒?解決了喔!有經歷,但是解決了,不會想偷了。會想給人,人家不方便會想幫助人,像後學幾次回到北部,南部是好天氣,可是北部下雨,後學都有帶傘、包包也帶輕便的雨衣,那等車的時候後學有撐傘,後面一個年輕人頭縮起來躲雨,後學說我拿一個雨衣給你穿,他說不用、不用車要來了,後學說等到車來你全身就濕了,然後年輕人就穿上就說謝謝,所以後學以前都買十件輕便雨衣放在包包,看到人家在躲雨,不知道躲到何時雨才停,尤其在捷運出口,不能出去,出去就淋雨,後學一看到都隨緣啦,有看到才能給他輕便雨衣,後學說這個輕便雨衣給你穿,你穿了就可以走了。那很便宜,一件才10元,大家不是付不起那十元,是沒得買,你站在那兒去哪買,等到你買好,全身都濕了,所以那個是給人方便。有一次風雨很大,下雨風又一吹,撐傘只有遮頭而已,整個身體都淋濕了,回到家裡以後連背包裡面也濕,全部都清出來以後發現自己裡面有輕便雨衣,怎麼沒拿出來穿。
  所以我們了解說,在凡塵凡事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就盡量能夠幫助眾生,能夠引導眾生走入正確的修道道路這個是最重要,能夠引導他脫離苦海,因為這個凡塵年歲愈大以後,苦的味道就會覺得愈多,年輕人還體會不出來,還有好奇心。所以後學對年輕女孩的嬌滴滴,以及出嫁以後可能遇到的先生錢賺得比較少,然後又生了孩子。所以體會到為女則弱,為母則強。所以遇到一旦生了孩子,對孩子的那一種愛,她就什麼苦都吃得下,所以那一些當清潔工、或是一些比較辛苦的工作,後學一看都是當人家媽媽的在做,倒是沒有看過當小姐的在做那一些工作,撿回收瓦楞箱、寶特瓶都是當媽媽的人在做,真是為母則強,環境會不會改變?(會),真的會改變,所以要培養自己視野很寬廣,看的很透徹,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被凡塵迷惑,那不迷惑我們走得道路就正確,會朝著大路、正路走,然後修道,然後幫助眾生脫離苦海,能夠回到每一位都是佛,所以把整個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各位有沒有這個意願?(有),所以我們老師很辛苦,最末後了老師當一代祖師,老師以後再過去沒有了,你想得道下一個元會再來,最起碼要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以我們身體來講很久,以我們的佛性來講很短,我們一進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當下億萬年,是不是很短?我們進入不離當處常湛然,是不是很短?那個佛示現在凡塵,然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然後八十歲入滅,祂說不移毫念(不移動一點點念,一點點念都沒有),就是當下,當下就已經經過八十年,我們用想像的就不可思議,就想怎麼會這樣,那麼奇怪!那我們用真理來了解,就會知道說,喔!是如如不動!不離當處,不離我們當下,所以我們要體會就是不要有三心。我們沒有三心了以後,三世沒有辦法攝受,三世不攝受我們不用六道輪迴,自己要努力的,各位有沒有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有沒有這三心?(有),都有喔,所以難怪我們都被六道攝受,都在輪迴之中,所以我們就要訓練就是萬緣放下。
  過去已經過去了,假如說過去我們被人家欺負都一直記得,二度傷害,過去是很風光的,現在已經落魄了,也沒有值得光彩,所以就不要去管它,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還沒到,不用策劃,後學說不用策劃是佛性,我們生活是要規劃,可是佛性不用策劃,因為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變化比你的策劃快,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性裡面沒有未來。那佛性也沒有現在,我們說現在,是不是已經過去了?我們再說現在,是不是又已經過去了?所以它住不下來。我們不要過去心、不要未來心、不要現在心,三心都沒有,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然後整個佛性就呈現,跟佛都沒有差別,是一樣的,僧佛一如,僧就是眾生,佛就是成佛,一樣的,我們就是那樣,就跟佛一樣,沒有三心就跟佛一樣。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訓練自己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就很容易進入佛世界。所以根境法中我們不要虛捏怪,我們都在虛捏怪,都是假的,我們都在拿捏,然後造了很多的業要去受苦,所以我們根境都透徹了解,假的,所以清明眼就看到清明空,整個都是常極光土,都是無極理天,逍遙自在。
  所以這一句話根境法中虛捏怪,就在講我們。這樣了解了嗎?以後要不要在捏怪?要不要在虛捏怪?(不要),馬上聽馬上有辦法改變,那真的很厲害喔!主要是要我們先了解真理,根境相對產生的都是變化無常,我們知道它變化無常不要住相,不要住相以後我們煩惱就減少,煩惱減少造業就不多,所以我們一定要先知道,才有辦法整個根境相對以後不產生喜歡討厭,才有辦法到達。
不見一法即如來
  不見一法,沒有看到一個法就是如來。各位有看到法嗎?我們在凡塵都是心生萬法,萬法由心生。所以不見一法那是很困難,我們都見到萬法。所以這邊告訴我們不見一法,已經全部一法都沒有,那就如來。那我們眼睛一睜開,萬法都呈現,各位了解這個「法」嗎?
  譬如說我們眼睛在看形相,算不算法?我們身體坐在椅子上,算不算法?我們坐著在聽,算不算法?那對法有了解了嗎?那不見一法,我們有見到了嗎?我們是沒有見到一法,可是我們都在萬法之中,我們身都在萬法之中,所以我們要了解說,要真的一點法都沒有,那個是要經過修持,我們萬緣都放下,不要攀緣、不要生念頭,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真正的就到達不見一法,一法都沒有,這個時候那個覺就是如來,所以不見一法即如來。這個一定要自己本身體會,在日常生活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們就可以做萬緣放下(萬緣就是萬法),萬法都放下,萬法放下了一念不生,全部的法都不見,然後這個時候就是如來。這樣有沒有聽懂一點點了?
  我們萬緣放下,萬緣就是萬法,一緣就是一法,然後我們萬法都放下了,然後一念都不生,一念也是一法,我們一念都不生,沒有了,這個時候什麼法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那個就是如來,這樣有沒有更了解?(有),若沒有,後學都鼓勵多聽!要聽才會了解,不然都不知道!我們若有辦法萬緣放下那個萬法,萬法我們都去體會它的實相,領悟萬法的實相,這樣就成佛了。所以那個妙法蓮華經,龍女八歲,就成佛,牠就是體會萬法的實相,領悟了就成佛!八歲而已,龍女又是非人(不是人道),那個天龍八部屬於非人(不是人),牠八歲很短的時間,為什麼能夠成佛,就是因為牠體會萬法實相。那我們一樣啊,只要你能夠領悟萬法的實相,領悟了以後就可以成佛。所以一定要先領悟真理,然後我們去做,做了以後就很快到達。現在就是有這麼殊勝的頓教法門,不是位階一個一個慢慢修,是從凡夫地一下子就到佛地,很快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馬上覺就出來,後學不是講,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說要怎麼修?佛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上個禮拜有說,還記不記得?又還給我了。再說一次。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我們如來要怎麼成?從因地,因地要怎麼成?就是用圓照,圓滿的來觀照那個清淨覺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然後永斷無明(就是不起心動念),方成佛道(就可以成了)。那我們為什麼不成?就是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各位前賢,真是害慘我們了。我們把起心動念看成自然而然,沒有想要去斷它,想不想?(想),想斷起心動念嗎?(想)。
  我們要了解,後學也不會苛求馬上要斷掉起心動念,先要求說發覺就好,你在起心動念的時候,自己發覺(發覺說自己要起心動念了),這樣就好。當你要起心動念的時候,你說:『啊!我要起心動念了』。然後這一些念頭都在你的觀照之下生出,會不會改變?(會),絕對會改變!所以這個時候因為你在觀照,生出來的念頭絕對不會落入三惡道,已經知道在起心動念,念頭都在被觀照,觀照這個時候,那個念頭就不會離譜,都是朝著正道。所以先發覺自己起心動念的內容,起心動念要斷除要一斷長時間。先發覺了以後,慢慢才會朝斷除起心動念那個方向去做。這樣會嗎?
  現在各位前賢起心動念知不知道?(知道),知道啊,喔,這麼靈敏,都知道自己現在在起心動念?在起什麼念頭都知道嗎?都知道啊,那很厲害喔!後學都不知不覺,是要經過蠻長的時間,才會知道現在在起心動念,在動什麼念頭,要蠻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夠掌握那個念頭的內容。所以我們要了解,還沒有辦法到達顏回那一種戰戰兢兢,那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在造什麼業,那知道自己在造什麼業,最起碼可以先摒除三惡道,我三惡道不去了,去了以後靈性都被覆蓋,我都不呈現,被覆蓋以後再轉世當人的時候,再出來就笨笨的。我們看小孩子出生,不是有的就很聰明、有的都笨笨,有沒有?(有)。那個就是累世修的話,叫根基好,根基好的話一出生,就聰明的超過,太過聰明。那個笨的,大概都是父母親生的太多,在地上爬,連雞屎也拿起來吃,笨不笨?以我們大人的角度來看,那個有夠笨,那個不能吃你也在吃。所以很多小孩子一出生了以後,那個智跟愚就很明顯得差別。
  那我們了解,當畜生道第一次轉回到人道,那麼他一出以後就很鐵齒,各位可能都會遇到這一種人,你跟他講什麼因果、講什麼拜拜,他絕對都不聽得,那個是從畜生道出來。各位前賢,畜生在生的時候牠做什麼動作?兩個,一個吃、一個睡。所以我們若出生只要吃、只要睡,那就不好了,為什麼?從畜生道出來。不過從畜生道出來一下子要聽到上乘佛法,那也真的很不容易,沒有機緣,沒有機緣聽到。
  那我們能夠接近上乘佛法,要了解是我們累世有修,或是已經有修證又下來要打幫助道,或是我們祖先德性夠庇蔭子孫,都是要這樣,所以各位就是要珍惜能夠接觸上乘佛法,那個都很不容易不簡單。自己要承續接下去,一直在凡塵幫助眾生。各位前賢幫助眾生,是我們幫助者得到的快樂,比被幫助的人多。各位若有體會的話就會了解,我們去幫助人,我們快樂多了很多,受幫助的人只有一點點,不很多。所以我們愈幫助人就愈想幫人。吃虧也沒關係,吃虧就是佔便宜,能夠培養浩然正氣。
  後學都講我們只要秉著真心、誠心來對待萬事萬物,那我們浩然正氣都在。所以那個時候就講我們旁邊那個果園半夜來的時候都不會怕。那假如我們浩然正氣沒有充足,我們要來大概會躊躇(就是稍微會考慮一下可不可以去)。所以後學說你要考驗自己的浩然正氣夠不夠,就是夜晚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去墳墓。各位想不想半夜時候自己一個人去試驗膽量?因為整個都是墳墓,有磷火(就是鬼仔火),那鬼仔火很輕,有一點點風,鬼仔火就會跟著風動,那我們人假如去那個地方(墳墓),人一走動磷火就會跟著我們走,我們停下來它也停下,我們再走它又再跟著我們,各位前賢看到這個現象會怎麼樣?(怕),開始跑對不對,那個磷火也跟著我們跑,所以那個需要膽量。若自己都沒有一點虧心事,都很坦然,而且浩然正氣培養都很夠,在那一種地方,從內心產生的那一種篤定,那個真的要本身去試驗,不然一般都是會皮皮挫(台語),那個不知不覺的恐懼就會上來。所以在生活之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違背良心的事,在那個時候就會呈現,所以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自己曾經有害過人、有心念不好的時候,在那一種現象之下,它都會呈現出來,那呈現出來就會讓我們不自在,皮皮挫(台語)。後學就是鼓勵我們盡量從思想上著手,都是光明正大,那負面的我們不要去想、不要去講、也不要去聽,這樣的話對我們幫助會很大。那假如我們結交一些惡友,他講負面的,我們跟他相處,本來想渡他,結果被他渡走了,後來愈行持就愈偏,到不知不覺的程度,所以很多罪業都造下來。
  像釋迦牟尼佛當菩薩的時候,有一個兒子叫善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累世在修,他當五百世的忍辱仙人(菩薩道之前還當五百世的忍辱仙人),所以那個經過都是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的在修。那當菩薩道的時候,善星來當他的兒子,善星也修到第四禪(色界的第四禪,捨念清淨地),交到壞朋友,被壞朋友引誘,然後愈走愈偏,愈走愈偏結果就退四禪,四禪退下來,到後來就講佛法的壞話:說沒有因果!他想說他已經到達四禪,為什麼又會不見了,所以說沒有因果,然後沒有佛、沒有法。結果一直毀謗,然後佛說你講這個話讓眾生聽到以後,眾生聽到沒有因果會怎麼樣?為非作歹。你跟他說沒有因果,他最高興,為非作歹。是不是害了眾生?(是)。所以那個善星,佛就講,他生身(就是現在這個身),直接進入阿鼻地獄,受苦無間(受苦沒有間斷)。
  佛講的話一定都兌現。真的,釋迦牟尼佛邀迦葉來看,一看到善星的時候,善星一看到佛來就生惡心(很不好的心念),直接就陷入阿鼻地獄。然後迦葉就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救他?佛說善星只要有一點善心,我很早就要救他了,可是善星一點點善心都沒有,所以救不了。
  所以我們了解縱然以往是佛的兒子,那你現在造了罪,一樣自己要去接受,沒有辦法逃避的,所以我們在凡塵一定要相信因果。尤其我們修道知道因果是定理,它一定、鐵定的,不會說你不相信、不研究就沒有因果,因果是絕對的。有的造了因,譬如現在詐騙集團的詐騙電話,很多人都參加詐騙集團,就有錢可以分了,不知道造下來的那些罪業,往後都要還,而且不侷限在一時,有的是經過下一世或是再下世、或是再下下一世,這樣一直還,絕對划不來的,再怎麼算都不划算。所以像我們在凡塵吃魚吃肉,說沒有肉都無法下嚥,那個也不要高興,一命要還一命,牠當畜生當三惡道,是做不好才去轉世的,那你把牠殺來吃你就是很殘忍,一定要一命還一命,所以就有一些語言來提醒我們:「有德超我生,無德還我命」。那我們德夠不夠啊?我們要超生這一些我們吃的畜生道,可以說我們德都不夠,將心比心,有沒有人說我給你殺、給你吃我很高興?有沒有?(沒有),都是氣得要命,很怨憤。所以從將心比心的真理來看,就是不要吃魚吃肉。
  所以密勒日巴(西元1035年)說我們凡人多活一天,就多造一天的罪。各位前賢我們一天吃多少生命?社會上吃葷的人吃多少生命?很多!那吃一天要還幾世?後學都講,假如我們吃吻仔魚一盤,要還多久?幾生幾世?是不是很久一直在轉世,轉世畜生道。所以我們不要跟牠結惡緣,牠也是眾生(眾緣才生的),是因為種的因不好,所以披著畜生的外殼出現,所以我們不要吃葷、不要吃魚吃肉。各位都清口了沒?(清口)。我們程度這個高又可以研究性理心法,都清口了,不跟眾生結惡緣,都是結善緣。
◎「方得名為觀自在
  能夠不見一法即如來,已經到達如來的如如不動、真心佛性本體了,這個時候才能稱為觀自在,就是能夠自由自在。各位觀自在了沒有?那個自在是我們自己要努力,讓我們的心自在,身自在,然後都沒有造業。這邊後學有把『自在』寫在講義後面。十種自在:
1、壽自在:我們在凡塵這個形相要活的多久,我們可以自在,想要活的很久或很短我們自己主張,這個大概我們也做不到。
2、心自在:心在想什麼都讓它去想,自由自在,這個大概還可以做到。
3、財自在:這個我們最喜歡,就是想用錢就有錢,喜歡財自在就是在種因的時候就是要布施,累世一直布施,現在在用就有錢,那個是累世布施得來的果報,所以能夠財自在。
4、業自在:業就是我們身口意三業,業自在就是我們都有戒律的規範,然後都在戒律之中,能夠自由自在。
5、生自在:就是我們想出生什麼,就可以出生。我們想當小白兔,就可以當小白兔。想出生當一棵大樹就可以當一棵大樹。看到沙漠行走的人,被太陽曬的皮膚快裂開了,你慈悲心大發,就生一棵大樹在沙漠中,然後所有人被太陽曬到的人都到樹蔭底下來乘涼。很奧妙喔!然後當一行人離開了,這一棵大樹就不見了,它又收攝回到本體回來。我們可以做這個事,很自在的。
6、勝解自在:勝解就是我們很專一,很專一的時候叫做勝解。比如說我們精神都沒有分散,那個叫勝解自在。那有分散(我們有二心),想東又想西,勝解就沒有了。就是一定要專一才叫勝解。是我們精神專一、是我們力道專一、是我們行持專一,都叫勝解。
7、願自在:願,願力。我們的願都可以呈現。
8、神通自在:佛性裡面自然都俱備有神通,不用我們去追求。
9、智慧自在:智慧自在也就是能夠般若妙智慧。
10、法自在:法能夠自在就是佛,佛就是法能夠自在。
所以觀自在,我們到達不見一法的時候,那個時候叫做觀自在。都是要努力才會到達。所以孔老夫子隨心所欲不踰矩,在幾歲?七十歲,那個就叫自在。隨心所欲了要什麼就什麼,可是都不會超過規矩,那個就是自在的意思。
◎「了即業障本來空
  這個「了」就是透徹的了解真理,已經可以完全都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叫「了」。了即業障本來空,因為一進入到佛性本體以後都沒有業障,業障本來都沒有,是空的,我們真心佛性沒有形相,哪會容得下業障,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夙債
  假如我們還沒有「了」,就是還不透徹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還沒有進入我們佛性本體,那個叫「未了」。各位前賢「了」了沒有?都還未了啊?未了要還夙債。所以肩膀要硬一點、要承擔所有的罪業,來了我就承擔,這個就是了掉業障的一個方法,歡喜心甘願受,只要是我遭遇的,我都歡喜心去接受。所以各位前賢,只要我們觀念一轉變(轉念),念一轉了以後,我們凡塵很多事就會跟著轉。像我們在家裡某些事情都不想做,可是只要我們一轉念:『能夠做就是福氣』,是不是整個家庭都改變了。那我們在修道,修者改也,沒有不能改的事,全部只要我們念一轉,再不合理我們都可以去接受,只要接受了以後債就了掉。
  所以後學時常講,我們不甘願事情來了還是要去處理,那處理以後,債並沒有了,因為我們不甘願,所以往後會換一個形式讓我們又碰到不合理的事情,又來了又要處理,同樣的心態又不甘願,沒完沒了,一生之中很坎坷,都這樣過。那只要我們一轉念,可能就是以往或是前世、前前世我不合理待人,所以現在事情回過來了,不合理待我,那我歡喜心去接受,只要歡喜心接受,那個業障就已經了掉,那了掉以後沒有,以後不會再找上門來了,輕不輕鬆?(輕鬆),就很輕鬆了,所以只要我們轉念,換一個角度來看待我們自己:『現在不合理都是我碰到,一定是以往我都不合理待人,現在回過頭來不合理待我,那我就歡喜心去接受』,這樣就了了,所以就解脫了。那我們時時刻刻都解脫都很高興,我們家人也跟著我們高興,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也一樣受到我們影響,他也會改變,這樣就愈來整個娑婆世界就愈像蓮花邦。
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然後我們未了應須還夙債,還沒有透徹進入佛性本體,還沒有時時刻刻二六時中,還沒有二六時中的時候叫做未了,那要還宿債。那我們假如說可以二六時中,那就已經了,了就已經沒有業債。所以有的前賢會問,那一些債主呢?我們一了了以後,債主就討不到債了?會不會有這個疑問?後學就講,佛菩薩對沒有親戚親朋關係的,祂都可以發出無緣大慈,沒有因緣,祂那個慈都可以給予,慈就是予樂(給予快樂),那個佛都可以無緣大慈,那一成就了以後,跟他有關係他哪會不救呢?所以會同體大悲,把你解救脫離苦海,所以我們不用多心,是絕對都不會虧欠冤親債主,只怕我們冤親債主的本身,他又欠了很多,這個才是問題所在,跟成佛的瓜葛都不用我們擔心,絕對會得到補償。
  了即業障本來空,能夠二六時中就沒有業障。未了我們就是要去還宿債,只要我們堅定有那個心要還,債主都不會緊張。所以有一些道親會講,我們有努力修道的時候,都過的很順,我一發心努力結果都是坎坎坷坷,有沒有這樣?(有),那個就是你一努力了,債主都很擔心,擔心什麼?你會成佛了,那我糟糕了討不到債了,趕快來討,所以一下子債主全部都上門了,我們還不起。那只要我們有堅定的心,很篤定跟他講:「我欠你多少錢,絕對不賴債的,一定還」,債主看到我們這麼篤定的回答,然後實際的、真的在還,他就放心了,放心了以後慢慢討,那我們還起來就輕鬆,這樣知道嗎?所以要篤定的告訴債主,絕對還,你不用煩惱討不到債,我絕對還。因為佛性不生不滅,再久的時間我絕對還你,這樣篤定了,債主都會放心,這樣一還起來就會很輕鬆,慢慢賺錢慢慢還,賺個三萬還個一萬,自己兩萬可用,這樣容易,那你賺個三萬,三萬都把你拿走了,這下子你就不能生活。所以我們要很篤定的告訴債主絕對還,他就放心。
◎「飢逢王膳不能餐
  我們肚子很餓,拿了那一些金銀七寶給我們吃,各位前賢可以吃嗎?(不可以),金銀財寶雖然很值錢,可是肚子餓的時候拿著它沒用,肚子不會飽。各位前賢假如我們把金子吃下去會不會死掉?(會),所以永嘉大師講飢逢王膳不能餐,指我們肚子很餓,拿那一些很貴重的七寶來,對我們沒有用,肚子不會飽!
◎「病遇醫王爭得瘥
  我們生病了遇到醫王(醫術很高的醫生),可是病不會好,因為我們病會好是醫生看病,然後開出藥方,然後我們照那個藥方抓藥,然後吃藥,要吃了病才會好,對不對?(對)。然後你只有遇到醫術高超的醫生他又沒有藥,你遇到他病會好嗎?(不會),不會好!就是要對症。肚子餓了,能夠治療肚子餓的東西不是很貴重,很便宜,像是飯或饅頭、麵,就會飽了,所以不用七寶、不用金銀財寶!然後一生病了以後,醫術高超的醫生沒有藥,對我們來說病也不會好,所以在我們生病的時候,對症的藥是最好,要相應,這個就講要相應,相應才能夠解決問題。
◎「在欲行禪知見力
  我們現在在欲界,就是凡塵誘惑的力量很大,凡塵的誘惑力量很大,尤其我們去逛百貨公司,進到裡面看到排列的東西,我們想不想要?(想),我們很想要,可是要付錢。那一些就是欲望,那個叫造化的引誘(誘惑力量)。然後在凡塵我們發明產品,一定要發明讓眾生看到很喜歡買回去用,所以我們也是在絞盡腦汁怎麼樣來拐騙眾生口袋理的錢,有沒有?(有),所以在欲界,什麼誘惑力量都很大的現象之下,然後我們能夠行禪,禪就是已經可以回到很篤定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叫行禪。
  我們一回到佛性本體,各位前賢,所有這一些誘惑我們的需求是不是已經降低、不見了?佛性需不需要這一些?凡塵引誘我們的這一些物質,我們都可以用的這一些物質,需不需要?各位都在想?很需要,很好用!那後學是指我們的佛性本體,佛性本體不生不滅、如如不動,這一些物質對祂來說,產生不了誘惑的力量。為什麼?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已經修持到一個程度,都已經純陽,都已經可以等於進入大定,就好像老僧入定進入大定之中,那個呼吸、吃飯都不用,請問還要不要凡塵的物質?(不要),所以我們要了解在欲行禪,就是在欲界(我們欲望之中),然後來行禪,那個就叫知見力(我們知道的、見解的,產生出來的力道)。
  那我們就是在生活之中就要培養,我們眾生是半陰半陽,所以我們白天可以適應、晚上也可以適應,那我們一直在培陽,讓陰減少,可以到純陽,純陽就是仙佛,純陰就是鬼魂,半陰半陽就是人。各位前賢,陰多、還是陽多?一半陰一半陽。
   那我們開始培陽,陰去掉,從念頭著手,有負面的念頭馬上擋住,不能有,因為有陰的念頭(負面的念頭)是培養陰,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防微杜漸,從念頭來,不能有負面的念頭、不能有罵人的念頭、不能有不好的念頭,這個就是我們培陽的第一步。這樣我們陰會減少,陽會增多。然後陽增多,就是晚上睡覺感覺很清醒,可是在睡了、已經在睡了,明天起來時候精神很好,就是睡覺的時候感覺上我好像都沒有在睡一樣,可是不是明天起來就沒有精神,而是明天起來精神一樣好,那個就叫陽增多了,所以靈敏度增加。那假如說,整天晚上睡覺也迷迷糊糊,早上起床以後,都已經在工作了還迷迷糊糊,那就陰多。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培陽,把那個陽增加,從念頭著手,不要有負面念頭,人家講負面也不要聽、也不要參與,這樣的話都是培陽,然後我們陽一增多了,一開始的現象,就是精神都很飽滿,那精神很飽滿,連睡覺都已經睡了,而且還感到精神很好,各位前賢晚上睡覺的品質好不好?(好),所以後學會教各位,假如晚上睡覺都是翻來覆去,就可以做萬緣放下很好睡,明天起床精神很好,頭腦很清醒、很舒服,有沒有試驗過?(有),有啊!晚上睡覺的時候,躺下來,從頭開始,把頭的力道就放到枕頭,全部頭的力道都沒有了,頭不會動了;然後開始肩膀,肩膀力道放到床舖,然後開始整個身體、手腳,全部都放到床舖,那你力道全部都放掉了,不會輾轉覆側(不會一直翻來覆去),我們睡不著就是翻來覆去,就是頭腦在想東想西,所以才睡不著覺。(此時現場有東西掉落的聲音),我們這個性理心法很有意思,因為有一個動作是在拐什麼,大家的注意力都跑去那邊(東西掉落發出聲音的地方),所以當我們的注意力被它拐跑了以後,後學在講什麼,有聽到聲音,但不知道內容,對不對?(對),有沒有意思?(有),我們就可以說,喔!原來明心見性就是這樣喔,心都跑掉了、不見了,心不見了性還在喔?不見了!
  所以在欲行禪知見力,這個「知」就是對真理的了解透徹叫知。「見」,是從我們的佛性本體發揮,不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見。六根對六塵產生的根境,那個是虛捏怪,根境法中虛捏怪,那個不是我們要追求。我們要追求就是這一些根境都摒除掉了,然後從我們那個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本體產生的那個叫做佛知佛見,那一個知見就是我們要追求,從佛性本體發揮的,是從我們根源,就像天地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自然而然呈現。我們跟天地商量都沒有用,各位前賢我們跟天地商量,說今天對我來說日子很重要,能不能夠把白天延長一點,然後把黑夜縮短一點,我們跟上天商量,可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所以我們那個知見也一樣,從那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發揮出來,都不能夠商量的,是就是,直接從本體發揮出來。我們跟上天講,冬天太冷了,可不可以縮短一點?不可以。
  所以我們知見力就是這個樣子,是佛性出來的、不生不滅的,就是佛性出來,不是就不是,那我們就是要去認識,認識我們正確的知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沒有念頭那個叫正念,正念的時候我們就是要保持這個正念,然後正念我們保持一段時間,我們佛性本體會產生般若妙智慧,那個般若妙智慧就是佛知佛見,我們從佛性本體生發的,不是我們去起心動念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從佛性本體生發的那個知見,那個才叫正確。
   那假如說我們是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都假的,虛幻不實在,那個不要用,用那個會害我們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因為日常用的很習慣,都是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心,所以我們凡塵在用的時候,像男女之間適婚年齡二、三十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愛的你死我活,在講海誓山盟是真的、還假的?是真的咧,不是假的!那個時候為他生為他死都甘願,是真的,可是他的真的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是建築在生滅上面,他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你看某一個廣告是某一個影星真心推薦,他是真心、還是假的?他在推薦的時候是真心,為什麼?他要賺錢,他真心要賺錢,所以那個推薦的時候,那些設計都是為住家著想,看一看,耶!真心的來推薦,可是他的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那識心是生滅的,所以我們凡塵很多都在用,用什麼?用識心的真心。所以男女之間戀愛也是一樣,愛的你死我活,結果以後又外遇,那不是真心怎麼會外遇?所以那個就是為了環境變化,環境變化心就跟著變化,那心會跟著變化,這個心是真、還是假?(假),真心會變嗎?(不會)。
   所以我們在講即心即佛,即心即佛就是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真心,那個心就是佛,所以叫即心即佛。所以我們對即心即佛就可以了解,就是這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覺,那個就是真心」,那個真心就是佛,就是這一個在成佛的。所以我們就見性成佛無疑,就是這麼篤定,絕對可以成,就是能夠自己見到。那我們要見到不困難,只要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見到了!這麼久了,再沒有見到都不行,都一定要見到了。只要你有空閒的時候你就去體會,然後把祂時間能夠拉長,把侷限在身上的佛性可以出來,使整個空間都變真空,整個空間變妙有,真空妙有都呈現在日常生活之中,理不理想?(理想),很理想喔!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可以做到!那我們都被凡塵事耽擱,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所有心思都放在現象,煩不煩惱?(煩惱),那我們知道相都是假的,煩不煩惱?多餘的,那個煩惱都是多餘的,它會變,都已經變了,我們還住在假的相裡面煩惱,所以我們不夠聰明,真夠笨!都會罵自己真夠笨!所以我們一研究以後,了解,了解真理以後生活海闊天空,這麼寬廣都是我們真心,分別心就減少了、就降低了,愈來就愈舒服了,不會討厭某某人討厭的很厲害。
   我們在凡塵因為人的行為動作,我們有欣賞的、有討厭的,欣賞的就喜歡想親近,討厭的就想遠離,都很自然而然的,那我們一進入到真心佛性本體沒有這一些,所有眾生都是我性分之中的眾生,都是我佛性裡面的,所以沒有分別。佛已經證悟到沒有分別,所以成佛。那我們還在分別,所以我們當眾生,只要我們把分別心去掉了,成就了。
   我們講的慢就是要各位聽得懂,然後我們知道怎麼做,那我們怎麼做以後,可以自己去發揮,自己本身就是佛,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發揮出來的力量就很大。那假如說自己對自己的佛性信不夠,發揮出來的力道也不夠。所以這個很重要!
◎「火中生蓮終不壞」。
  我們了解蓮花都是從水生出來,那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我們現在的人就是要把蓮花拿到火裡面去栽(我們把蓮花拿到火堆裡面去種,讓蓮花開花)。這個是比喻,比喻我們現在的人,生活的環境比淤泥還要來的厲害,就是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眾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後我們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有辦法自己救自己、還救眾生。就是要有那個很高超的情操,自己的人格很健全,然後也把這一種觀念傳播到我們親朋好友,使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也能夠像我們一樣,雖然環境很不如意,可是生活得很快樂。生活的快樂、不快樂,不在我們財產的多少,很有錢的人不一定快樂,那沒有錢的人也不一定都悲傷、悲慘。只要我們心態非常正,那就會在非常快樂的情境之中生活,所以苦樂沒有客觀的標準,都是主觀的認定。各位前賢,認定自己是苦還是樂?(樂),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一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最快樂,沒有比這個更快樂了,也沒有比這個更富有的。我們之前有講七法財,聞、信、戒、定、精進、捨、慚愧
◎剩下約13分鐘提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四十二品因果論,軒轅黃帝拜廣成子,軒轅拜七十二師,老師年紀都是50~60上下,只能知道住世法,不知脫世法,廣成子只有十三歲能知脫世法,告知軒轅依法修持並成道,住世法與脫世法的分解比較清楚?
劉講師答:他是在問我們住世跟出世,在凡塵的法跟脫離凡塵的法,各位了解這個意思嗎?凡塵的修持方法,那我們一般在凡塵都有法來修,有法,就是執著那個法來修,然後從那個法修都會有成就,所以我們凡塵比較著重的,都是凡塵這一些實際可以摸得到,可以有成就感這一些啦!那我們在出世法來說這一些都屬於生滅,那生滅的我們不追,因為生滅的畢竟時間很短暫,雖然修成了,可以有幾百歲,或是幾千歲,可是那個比較晚一點死而已,一樣會死
   那出世法就是脫離現象,直接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一種不是在凡塵可以了解,知道修的,所以這個出世法不容易啦!一定要有那一種修證者的一個引導,那我們凡人對這個全部都沒有法的這個法,就是最高的法都有一點疑惑,就是認為說沒有,既然都沒有怎麼修?會執著那個有,有法,各位前賢就是有執,有固執,有法執,我們了解說修道就去掉兩個,一個就是我執,一個就是法執,那兩個都去掉就成佛拉!我們最不容易就是把那個法執去掉,我執還比較可以,我們修的時候知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還比較容易去掉,可是這個法就不容易了,法執一在他從這個法去修成,有成就感,那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修到成就以後,就是什麼都沒有,只是回到佛性的本體,那佛性本體是原來就有,原本就有,所以我們沒有得啦!那凡塵的法就是有得,那既然有得就是有失,得失相對待,那我們一修證到佛性本體回來,只是回到本來,所以沒有得,既然沒有得,就不會失,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我們從開始就進入沒有法可以修,沒有法可以修這個就叫「妙法」,我們說這個就叫妙法又會住相,這樣懂意思嗎?所以就直接講沒有法可以修,所以這個就是最上乘的佛法這樣懂意思嗎?哈哈~
   要說懂還沒有透徹,要說不懂嗎有一點點概略對不對?所以這個就是需要時間,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去掉我,沒有這個身體的我,所以這個我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的真空妙有,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就是這個,我們已經進入這個,身體的有已經都不在我們的腦海裡面考慮,沒有,所以我相很容易就去掉,然後我們直接進入最上乘的法,沒有一個法,無法可學,沒有法可以學,既然都沒有法可以學,就沒有法可以執著,我們一個法執著也沒有,沒有法執,沒有我執這樣就成就了,所以『不見一法名為如來』,不見一法我們就見到如來這樣了解嗎?已經都沒有,沒有一法我們就見到如來,有一法就是障礙就還沒有到家。
    【問】:請問劉講師,後學想問捲簾將軍是不是韋陀護法?
劉講師答:韋陀護法祂是我們這個賢劫,現在我們莊嚴劫已經過去了,莊嚴劫有一千位佛,然後現在進入賢,聖賢的賢,賢劫,賢劫到釋迦摩尼佛是第四位,到我們彌勒祖師是第五位,然後韋陀護法就是我們賢劫最後的第一千位那位佛,他會在賢劫成佛可是在最後,我們還有的等,還沒到,因為我們要了解到他們的那一種示現,像說觀世音菩薩是圓通古佛,圓通古佛祂先來轉世當觀世音菩薩,以女身來修帶領坤道修道,然後再轉世就是陳靖姑,陳靖姑也是從圓通古佛、觀世音菩薩再下來,再下來就是陳靖姑,陳靖姑祂現在當註生娘娘,祂們一示現在凡塵祂們做的事就是要給凡塵去學,去效法,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那個一示現以後,祂的那一種作為,跟祂本尊又不一樣,那我們後人的紀念都是紀念祂,有現相時候的那一些功績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有時候就不用一直去追,說什麼人是什麼人?什麼人是什麼人?因為十方諸佛同一法身。
    【問】:請問劉講師,涅槃的境界是怎樣的意境?
劉講師答:那個涅槃假如說我們是用張拙秀才悟道偈,那個涅槃跟生死是平等,張拙秀才悟道偈各位還記得嗎?記不記得?那個很好對我們幫助很大
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盤等空華
   生死跟涅槃平等都是空中的華,就是生死也是假的,涅槃也是假的,空中的花不真,可是我們把涅槃前面加一個大,大涅槃,那個就不一樣,那個大就是摩訶,摩訶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那假如說我們用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來稱涅槃,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那個涅槃跟生死就不平等了,因為祂有大就是有摩訶,所以涅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那我們凡塵在用不生不滅,跟那個生死的生滅相對,就是苦樂,那既然有苦,有樂兩個相對,兩個都不真啦!那個生死跟涅槃既然相對那兩個也不真,所以大涅槃就超出它們相對,沒有相對了,所以祂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問】:我們人可以不可以擁抱地球,可不可以感覺到地球?

劉講師答:這個觀念也是滿好,就是我們現在要了解說我們都是在地球,是我們共通住的地方,我所在們要愛護它擁護它,所以我們現在像整個社會,都鼓勵說要素食,因為素食可以幫助整個地球,因為我們吃的那一些肉,要很多的種植及養成,消耗很多能源,那我們素食的話就可以減少,就可以愛護地球擁抱地球,這個是很好的觀念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盡一點心力能夠愛護地球。

六祖壇經-22 機緣品第七-10 永嘉大師證道歌-7

我們今天又講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次講到「修行恐落斷常坑」。
  永嘉大師講「不是山僧逞人我」就是:不是在分別你我他,而是為了我們修道不落入斷常(斷見、常見)坑,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很容易就進入斷見跟常見。斷見我們最容易了解就是一了百了,一了百了叫斷見;那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種「當人永遠都是當人,佛有佛的根基」,那個叫常見。凡塵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不要落入斷見、常見。因為凡塵一切都是無定(沒有固定),因為無定我們修道才有用,我們可以修證成佛,那凡人不修、做的不好,會落入三惡道,所以法無定法,沒有一定的。這邊永嘉大師怕我們落入斷常坑。
  上個禮拜我們有講到:努力渡化眾生是什麼見?(常見),對,就是常見。那我們都不去渡眾生是什麼見?(斷見),對!那要怎麼樣不落入斷、常見?就是我們渡化眾生,沒有一個眾生是我渡的,我們努力去渡,可是都不住功德相。因為眾生都是自己發心、自己來修道,那個才是主要原因。那我們渡化眾生是眾生的增上緣(增加向上的因緣),所以並不是我們渡化。眾生不修,不要說我們,連佛都沒有辦法。所以我們要發心來修道,才是最重要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自己本身就是要發心,要自己有堅定的心:「我可以成佛!」,各位前賢有了沒有?(有),都不錯,這表示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有把握,已經可以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可以體會了、可以領悟了,所以對成佛就有絕對的信心,而且是從自己的心裡產生,不是希望,而是真正的可以,早晚而已,一定可以成佛,所以我們大家互相勉勵。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
  非不非是不是,因為凡塵有很多不能執著文字,一執著文字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進入兩邊。像我們佛性本體,說祂確實存在,可是沒有形相,這個有一點矛盾,既然確實存在就要有所證據,那我們的佛性看也看不到、摸也摸不著,就是讓我們有一點很不容易去體會,那用文字來描繪佛性的時候,很容易落入「非不非是不是」那一種狀態之下,那我們假如對佛性沒有確實的認識,就會被文字障礙,就變成我們理解領悟的程度就會不同,那只要差一點點,差之毫釐(一毫一釐是非常的小),繆千里(就會失千之里),好像我們出發的時候只有差一點點,可是愈走就愈偏,就相差愈多。
  所以在開始的時候絕對不要有誤差,尤其我們現在等於是起步的時候,那起步後學都鼓勵各位實際做,那實際做一定會有問題呈現,那問題呈現自己沒有辦法決定,一定要問,所以後學很高興各位前賢都能夠做、也能夠問。說:「萬緣放下一念守玄」?這個一問了以後,後學就知道說,這個已經有一點貪心,想萬緣放下、又想一念守玄,這樣它是兩個法門。萬緣放下是一個法門,一念守玄又是另外一個法門。那這個(萬緣放下、一念守玄)裡面的差別,「一念守玄」就是表示我們的妄心多、雜念多,要先守玄,那守玄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佛性的功能作用使我們可以來做摒除雜念、妄想的這一種方法。妄想、雜念不容易去除掉,我們可以用一念守玄,只要我們一念守玄了,妄想、雜念都消失了。
  可是我們要真正的進入很細膩的地方,各位一定要了解到,妄想是我們用力去想,只要不用力想,妄想就可以去掉,這個妄想容易。雜念就是我們不想,它自己跑來,這個是我們六道輪迴養成的習慣性,那我們對付雜念一定要觀照:「就是有雜念來,不要跟它對立,我們就看它、看這那個念,因為我們看著念的時候,那個念馬上就會停止、就會消失」。那我們開始做的時候,雜念來的力道會很強,然後次數會很密集,那只要我們按照這個功夫,不要跟它對立,只要看住它就好,雜念來了看住它,它就消失。就好像我們在家裡看家,小偷來了,小偷在門口探頭,進來看到主人在家,小偷就離開了。可是小偷一直想要得到東西,又來看了,然後我們主人又在看家,就不要離開。因為我們有時候恆心毅力都不夠,才做了一下下,就說我有做了,就放下,這樣沒有功效。所以各位一定要繼續看我們的雜念,雜念來了就看,它就消失;雜念來了又看,又消失;雜念又來了又看,又消失。各位前賢要了解到,雖然雜念還一直來,可是雜念的力道已經變的比較弱,次數變的比較稀稀疏疏、沒有那麼密集,一直看一直看,只要我們按照這個功夫,到後來雜念都消失,雜念沒有這樣觀照,雜念不會自然消失;一定在我們都沒有起心動念、都沒有狀態之下,雜念會冒出來,那只要我們觀照以後,雜念沒有了,沒有了我們妄想又不起,那我們的性就清淨,那我們心一清淨以後,就可以回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很容易,我們要自己做這個功夫。各位有沒有做?還在聽得階段,沒關係先聽熟一點再做,才不會狀況連連!第一次萬緣放下睡著了,第二次萬緣放下雜念很多,第三次萬緣放下一念守玄,不是這樣嗎?所以就怕我們不做,不怕我們做錯,做錯趕快問,一定會有狀況發生。那我們聽熟了,知道怎麼做了,只要努力去做。所以當我們做萬緣放下的時候,別的法門就不要做,做一個就好!當我們一念守玄的時候,別的法門也不要做,做一個一念守玄就好!當我們做耳根圓通,別的法門也不要做,做耳根圓通就好,就一個。要專一,專一才是道。當我們在做萬緣放下,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認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什麼緣都不要去攀、不要攀緣,什麼來了也都不要管它,全部都放下,那麼這個時候,剩下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在我們來講就是一個「覺」,給我們的就是「覺」,那個「覺」我們要啟發祂,那個是本來面目。所以我們成佛就是這個「覺」,這個「覺」在成佛的,這個本來它就是佛,我們能夠把它修證就叫覺者,覺者就是佛,那我們現在只有覺,那個者還沒有,所以我們要先認識,認識以後要培養,我們假如能夠時時刻刻做萬緣放下,那麼等於這個時候,我們的「覺」不侷限在身上,祂會慢慢擴充,擴充到我們周遭,等於是我們做耳根圓通的功效,可是這個時候不要去管耳根圓通,你只要記得萬緣放下,記得我是在萬緣放下。
  所以各位前賢,剛開始的時候要強烈的告訴自己:『萬緣放下、萬緣放下』,雖然是有為,可是無為要從這裡開始,你一直萬緣放下、萬緣放下,甚至連在睡覺你還在萬緣放下,很好睡的,明天起來精神很好,為什麼?因為沒有胡思亂想,一直都萬緣放下。所以已經使我們的心、性清淨,心性一清淨,我們的身理自然很舒服,所以只要我們肯做萬緣放下,就不會晚上睡覺翻來覆去睡不著,睡不著就是我們在想東想西,那就有煩惱,煩惱一產生,身體的能量都在消耗,明天起來頭會痛,身體會不舒服,那我們做這個萬緣放下,剛好把身體的能量都留在身上,所以摒除外緣,萬緣放下摒除外緣,心性清淨,連睡覺都在做,各位一定要做。這個有實際的功效,就是真正的可以讓我們得到實質的利益,很重要。所以非不非是不是,一定要搞清楚,是就是,非就是非,不能含混、不能混淆,一混淆的時候我們就做起來沒有信心,那我們很篤定的時候就有了,只要肯按照這樣,有恆心毅力,自然而然…,我們一般在講結聖胎,一般都把它引用到我們煉氣、運功的,說修到什麼程度可以結聖胎;各位前賢,那個聖胎可以成仙作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我們去認識祂、啟發祂,那個就是聖胎,我們已經熟悉祂了,已經可以掌握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整個輪廓,那個等於是出生了,那出生了以後(聖胎出生),已經出世了要如哺三年,三年如哺祂就自己會走路、自己會吃飯、自己會做事,慢慢就茁壯長大,那茁壯長大以後所有佛性的功能作用,五眼六通全部會俱備,我們不用求神通,做耳根圓通也不是在做神通。
  可是各位前賢,因為是不是、非不非,我們說神通我們現在都有,各位有沒有到過高鐵台南站?台南火車站?(有),各位前賢我們的神通,一想到台南火車站,那個輪廓就出來了,有沒有通?(有),我們有去過就一定會有印象,我們現在一想、一念之間就馬上呈現,那個不是神通嗎?我去了又回來了,又坐在這裡了,很快啊,比什麼都快,比飛機還要快,所以我們都有(神通)。我們在凡塵所要努力追求的不是這個(神通),這個是佛性的功能作用,自然而然我們只要進入佛性本體,功能作用都會有,所以當我們能夠時時刻刻做萬緣放下,以往後學看歷代的禪宗祖師,他們做的功夫,像六祖就做十五年,歷代他們大概最快也要十二年,十二年就可以全部都具備,那我們現在做個一兩年、兩三年,最起碼我們的第六感都特別靈敏,今天發生什麼事、遇到什麼人,我們都事先會有徵兆,後學不鼓勵人家去追這個,可是它自然會呈現,你自然會知道,甚至於你今天要出門,天氣很好,佛性都會告訴你要帶傘要帶傘,你會告訴自己又不是頭殼壞掉,天氣這麼好要帶傘,可是你到中午下午,真的在淋雨了,那個時候就後悔,沒有聽佛性的話真的就吃虧。
  有時候告訴你,這邊向左轉不要向右,向右邊一走了你會有災難,你會說騙人!你就偏偏走右邊,你就真的有災難。那個為什麼?就是你的佛性靈敏度增加,靈敏度一增加以後,有很多事是不可思議,遇到會有事先的徵兆。那個事先的徵兆,你看有一些動物天災地變,牠比我們早知道,那我們人是萬物之靈耶,為什麼比動物還不知不覺?有沒有感覺?(有),像有地震的時候,你看不是有很多動物一直在跑、集體的逃避災難,那我們為什麼不知道?就是我們用錯方向。
  假如我們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都把所有的精神內縮,迴光返照,那我們全部的靈敏度一定比動物增加了很多倍,怎麼會不知道呢?一定會知道,合不合理?很合理的!那因為我們精神都外放,被現象引誘,現象把我們引誘了以後,我們佛性的本能,本來作用發揮不了功能,不知不覺,所以我們不知不覺叫無明,不知不覺叫無明。各位現在有沒有無明?不但有還很強耶,為什麼?因為起心動念就是無明,那我們有沒有起心動念?(),時時都在起心動念。
  所以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的問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不困難喔,就這樣喔!
一切的如來』:所有的如來、成就的如來,我們也都是如來,可是我們還沒成就啊。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根本就要從因地,因地就是不生不滅的 真心,不要用生滅心,我們因地用生滅心來修,那果地就是生滅的果報,那生滅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那我們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修道,那佛的果位不生不滅,就一致了,就可以達到。所以一切如來本起因地,因地很重要,一直強調,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用這個真心來修道,才會成道。
皆依』,就是依賴。依賴什麼?『圓照清淨覺相』。所以我們能夠圓照,就是我們萬緣都放下,然後產生出來的那個覺,祂已經在圓照(圓滿的照耀),清淨覺相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已經在圓照清淨覺相,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永斷無明』,永遠斷除無明。無明是什麼?就是起心動念。我們把起心動念永遠都斷掉,沒有起心動念。
方成佛道』,就可以永遠都成佛道。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努力的訓練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要起心動念,只要我們起心動念了都叫無明,因為起心動念就是不覺,不覺才起念,那我們都沒有念,萬緣都放下那個叫正念,正念是從我佛性發揮正知正見,那正知正見是從佛性本體發揮,我們就是要用這個。正知正見我們換一個名詞叫做佛知佛見,佛的知見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我們也可以拿來處理生活上的細節,所以要訓練自己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的話我們就已經整個都在真理、都在我們覺性之中,就叫圓照清淨覺相。只有這樣而已,「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可以從凡夫地(就是如來因地),到已經成佛道是佛的果位,從凡夫地到佛中間的過程就是這樣,圓照清淨覺相。那我們沒有圓照清淨覺相,就落入六道輪迴。若落入六道輪迴要受苦,很苦,凡塵年歲愈大愈知道苦,吃苦愈多愈不想貪戀凡塵,年輕人有好奇心還想說凡塵很好玩,現在交通發達可以到世界各國去玩。
  其實去玩很累的,我們要知道凡塵所有的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所呈現,所以認識真心重要,去玩那個不是很重要。我們整個佛性都了解,整個所有娑婆世界都已經可以掌握在手上,因為我們有起心動念才有山河大地、才有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世界我們才降生,因為降生在凡塵造了很多業,所以才有業果一直受苦,世界、眾生、業果就是引起我們六道輪迴的依報環境,那我們只要「不隨」,不隨著世界、不隨著眾生、不隨著業果,不隨著它們的話,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因:世界的因、眾生的因、業果的因,全部都不生,這樣就脫離苦海)。佛講出來是很簡單,那我們想一想,世界不隨、眾生不隨、業果不隨,做起來還真的不容易。我們隨不隨?我們都隨,人家在走我們跟著人家走,這個叫隨。不隨的話,心裡面就是要有主張,我們自己有自己的主見、對真理的認識:『凡塵所有現象都是因緣聚會才有,所以我並不隨著這個現象(我不隨著現象)』。假如我們對現象產生喜歡、產生討厭,那個叫隨。我不對這個現象產生喜歡、討厭,不產生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就不隨。懂了嗎?比較容易做了!最起碼要先知道,凡塵的現象或事情,都是因緣聚會才有這個現象,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現象是假的,要一直告訴自己現象是假的;事情也是一樣,因緣聚會事情才呈現,所以事情也是假的。
  各位前賢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有沒有暴跳如雷現象出來?(有),那為什麼會暴跳如雷?就是危害到我們的權利,就會暴跳如雷。所以各位要了解,這個都是虛幻不實在,我們生來有把權利帶來嗎?我們生來有沒有把責任帶來?(沒有),沒有啊?我們有使命任務耶!我們不是有唱『心蓮』,我們在 老母身邊都有發愿,在 老母蓮前都有發愿,要生動美化這人間,我們都忘了,因為六萬年了,我們不是落入凡塵六萬年了,假如說六天前大概還可以回憶。那六萬年太久了,是不是太久了?都忘了,都忘了說沒有啊,我哪有在 老母蓮前發愿要渡化眾生。各位前賢,都有,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體,那渡化眾生是渡化我們性分之內的眾生,並不是去渡外人,不能把他認為是外人,那個都是我們自己,所以渡化眾生就是渡化自己。我們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眾生,然後把所有念頭都渡盡了,沒有念頭了,眾生都成佛了,這樣就很理想。
  所以要告訴自己,起心動念一個眾生出來,又起心動念又一個眾生出來了,我們一天有幾次起心動念?數不清了已經沒辦法算了,不要算了,這個已經太多了。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呈現無明,所以要我們萬緣放下來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才有辦法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我們能夠圓照,用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圓照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佛性本體,這個時候叫做證悟本性成佛,並不是很困難,只是我們有時候都不願意。
  因為都講只羨鴛鴦不羨仙,所以要到達圓照清淨覺相就離得很遠,已經南轅北轍了,已經沒辦法了,所以我們想渡這一種人就是不好渡。我們自己本就是要了解,你羨慕鴛鴦它的壽命能夠多久?最好最好很美滿一百年?不可能嘛!不可能出生就結婚,然後到老都沒有離開過,大概也不可能。我們減半,大概五十年,那五十年也才五十年,那麼短,那麼短你都投入那麼多的精神時間去追求,那到後來呢?還不是要分開,所以我們不追那個事,我們要追的是億萬年的事,億萬年前、億萬年後全部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是這個。所以我們才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永嘉大師也講『不離當處常湛然』,「當處」就是我們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那一個地方所在,那個就是圓照清淨覺相,就是清淨覺相,這樣有沒有連起來了?所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是這個『不離當處常湛然』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所在就是『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所以我們先能夠知道根源,知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能夠到達億萬年前、億萬年後都不會變化的這一種現象,那我們中間不管在怎麼樣的變化,我們能夠抓到源頭,這樣就絕對不會離道,最重要。
  我們這邊機緣殊勝,才半年時間,聽懂了!各位有沒有聽懂了?很多人說有一點味道了,剛開始真的很不耐煩,老師我們這個班要研究都久?都聽不懂咧!老師說一個月不懂,兩個月就懂;兩個月不懂,半年就懂;半年不懂,一年就懂;我們都還不到半年,因為中間還有休息一個月,所以還沒半年。竟然很多人都反應,開始的時候,尤其在講耳根圓通,眼睛都打不開(打瞌睡),很想睡,可是現在聽懂了,自己會來了,不用人家鼓勵。後學問北部前賢,您們聽多久才懂?他們說一年多!比較精進的前賢大概最快也要一年多!我們都還沒半年就懂了,要很高興喔!要努力追求,這是我們一生之中不會後悔的事,我們追求凡塵事,到最後一口氣不來一定會後悔,我一生都用錯地方了!
  那我們修道絕對不會,你修了多少都在性分之中,縱然沒有成佛也沒有關係,一定早晚可以成,我們種了佛因,絕對的佛因一定可以成,絕對,從內心產生信心,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那要對自己有信心,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定要摸到,要能夠體會,要能夠把祂培養茁壯長大,這個就是很重要的方項目標。那我們抓住了這一個方向目標,然後真理在努力的薰習,一直聽一直聽,我們寄了很多CDMP3,鼓勵大家聽,只要你一直聽不熟也熟了,真的山河大地就變成自己真心了,不然我們都沒有聽過,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我是我,怎麼會連在一起,原來都是我們的真心呈現,沒有心就沒有外面形相,因為有心所以才有萬相。
  所以我們要知道,能夠看到、能夠知道都是我們的真心作用,在眼睛叫做見性,在耳朵叫做聞性,在鼻子叫做嗅性,在嘴巴叫做味性,身體叫做觸性,都是佛性發揮出來,可是我們都是日用而不知,日常在用都不知道,知不知道?日常在用知不知道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都不知道,都以為是身體,都以為是我們身體在做,以為身體很厲害,各位要知道,不是身體厲害,是佛性厲害!佛性祂很奧妙的,很不可思議,一定要認識,要認識就一定要迴光返照,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就可以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把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很熟悉,這樣祂一段時間就會有敏銳的第六感,我們要了解時間再久一點般若妙智慧會生發。
  所以我們剛開始研究六祖壇經的時候,後學有將五八六七果因轉先說,這樣我們就可以馬上做。我們開始講的時候,我們藉著六祖壇經來講性理心法,所以我們重點是在性理心法,以六祖壇經是我們的文化背景容易了解,所以我們藉著六祖壇經來講,裡面六祖都很白話,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都攤開來讓我們徹底了解,所以我們可以從六祖壇經進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五:眼耳鼻舌身。八:阿賴耶識。六:意識。七:末那識。五八是果,六七是因,五八六七果因轉。因就是因地,開始的時候叫因地。果是成就。五八是等到因地的成就才去轉的。所以我們開始先從第六的意識、第七的末那識,從這兩個開始做。那我們平常在凡塵用都是用第六意識,意識就比較淺;第七是意根,比較深,所以意根是恆審思量,我們皺起眉頭在想的就是用第七識。那我們一般呈現馬上能了解那個是第六意識。那我們現在修道要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那六祖就講妙觀察智見非功,就是見到非有為功用,非有為功用就是無為,那無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所以只要我們肯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就可以見到我們佛性本體,那能夠見到佛性本體叫做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我們有始覺智來觀照本覺理(本覺理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合於大覺(把我們覺性跟虛空合在一起),然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這樣又有一個怎麼做的程序。從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叫做始覺智(開始覺悟了,開始覺悟的智慧),然後我們來觀照本覺理(本覺理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合於大覺(跟整個虛空合在一起),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
  這樣聽懂了嗎?不是一直在這樣講嘛!北部前賢跟後學說,那時候不懂就是不懂,講的話都是很白話,可是不懂就是不懂,一兩年領悟了以後,再來聽以前那些話,還是一樣的話,就懂了!懂了以後,想一想,還是一樣這一些話,那個時候怎麼都不懂!這樣了解意思嗎?各位前賢差在哪裡?薰習。只要我們薰習,那個性分之中佛因就有,佛因就有對我們佛性本體就了了分明,就能夠全部知道,所以要薰習。那薰習最好的方法,有空閒的時候就是聽CD,要看還要坐下來,那個時間蠻長。聽是最理想,可以反覆聽,會聽了很熟,到熟了以後,懂了懂了!一竅通就竅竅通,全部都通了,對真理就了解了,了解以後我們回顧我們以往所走的路,就會知道以前都走一些冤枉路。
   可是也沒有,那個在養成我們對真理的熟悉度,比如我們吃餅乾,一直吃吃吃,吃到第十塊的時候,肚子飽了,他就回想,我前面吃那九塊都是多餘的(白費的),我就拿這第十塊來吃就好了,前面那些都不用吃就可以了,都是白費的。各位前賢有沒有白費?(沒有),他前面那些九塊不吃的話,那吃這個第十塊也不會飽。所以我們了解,之前做的也有功效,他在填底(把肚子填飽),到第十塊才飽。所以功不唐捐,都不會虛棄,那個唐捐叫做虛棄,就是做一做都放水流,都沒有用,沒有用叫做唐捐
  我們從六祖講的五八六七果因轉。能夠從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然後把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德性都沒有,因為我們都分別心太濃厚,所以沒有平等性。那假如我們建立平等性,人與人之間不管身份地位、不管有錢沒錢,佛性都是一樣平等,所以我們就是要尊重每一位眾生。我們尊重每一位眾生就叫供養諸佛,眾生都是佛,所以我們對眾生埋怨就是毀謗諸佛,這是維摩居士講的,維摩經裡面就明白記載。後學看到的時候,啊!對眾生埋怨就是毀謗諸佛,各位有沒有毀謗過諸佛?有沒有時常都在毀謗?所以這個語言讓我們一聽到真的會讓我們很驚訝,啊!對眾生毀謗就是在毀謗諸佛,對眾生埋怨就是毀謗諸佛。
  那我們埋怨的產生是很容易的,比如我們的視線被人家擋住,心中有沒有埋怨?你怎麼站在這裡擋住讓我看不到,你怎麼不趕快走到旁邊去!有沒有埋怨?(有),就產生了喔!容不容易?太容易了。所以我們很容易產生埋怨,那我們都沒有知覺我們心產生埋怨,各位前賢要了解到,剛開始都是埋怨一點點,可是它會累積,一點點一直累積,然後累積到後來,變成對事情一有阻礙就變成恨,會不會有?會想說埋怨最多的就是夫妻。可以說夫妻針對對方都沒有埋怨的,沒有,找不出來,一定都有!這個夫妻之間每天都生活在一起,那有一邊意見不一樣不合,就會產生,而且機會太多了,所以累積那個埋怨就會有恨,所以我們才會從報紙看到,夫妻有一方死掉以後,就放鞭炮。
  那個為什麼?(高興),那為什麼高興?不用被人家苦毒了。有時候夫妻之間真的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轉念,不要有埋怨,不要產生怨恨,所以只要我們起心動念了,發覺到負面的情緒都來了,一定要趕快降伏,要趕快降伏我們那一些不滿的情緒,知道我們從先天沒有帶這些東西,不要讓它呈現,不要有。我們要知道說結成夫妻是有因緣,我們要把所有的緣都變成善緣,縱然是惡緣我們也要變成善緣,這樣的話才能夠了緣,了緣了以後才能夠解脫,不然我們想解脫,我們有結緣的話,那個緣都會把我們拉住,不讓我們解脫。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一定要盡量降伏自己的所有一切情緒,再怎麼不滿我們都要去克服,讓它都消失,這樣會不會做?你看都不敢回答太大聲。若有回答,到時候又生氣,良心會苛責。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凡塵我們要朝好的方向去努力,既然來了就是要了緣,把所有的一些以往的業因,全部都了掉,沒有了,新的業不造,舊的都一直了,這樣自然就可以解脫,所以要自己努力。
  本來這一張今天要講完,不過講不講完沒關係,只要是聽得懂、能夠領悟比較重要,知道怎麼做、怎麼修。我們也都很有心、也都蠻久的,進入道場求道以後經過蠻長的時間,可是我們回顧這樣一路走過來,讓我們很得意、讓我們很高興的事多不多?(不多),可以說不多,因為都是坎坎坷坷,沒有抓到根源,那現在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根源,可以努力的來修,修一天有一天的功夫,不要放棄,借著水火風土的身體,眾緣借我們用,我們借假修真,把佛性發揮祂的光明,不要壓抑祂,因為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爭。如來是誰?佛性。我們自己的如來都不跟凡塵的所有現相、不跟我們身體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爭,可是眼耳鼻舌身意都要跟佛性爭,只要佛性一看到我們感官在爭,佛性就退隱了,就不見了。佛性修養好不好?太好了,就是因為太好了才讓我們六道輪迴。若佛性兇一點就好了,出來都把這些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壓制,讓感官不能出來做主人,我已經出來,這樣就好了啦!可是佛性不會這樣,祂都會退位,只要你要爭的話,祂都退位,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凡人才愈來愈迷,沈迷的愈深,都以為自己很正確、很對,六根對六塵(根塵相對)都認為是對、對!對不對?對阿?還對啊?根塵相對、六跟對六塵產生六識,都是因緣聚會,所以佛叫我們不要用,那個心意識會害我們造業,就會受苦。那我們把心意識去掉,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就不會造業,沒有造業就不用受苦。所以在這一種非不非是不是的狀態之下,一定要徹底的認識,是就是,非就是非,是道則進,非道則退,老子所講的。符合真理我們就去做,不符合就不做,這樣不會造業。所以不要差之毫釐就失千里。
是則龍女頓成佛
  龍女就是出現在妙華蓮花經裡面,龍女八歲就成佛,在南方無垢世界成佛。告訴我們八歲,那龍女是屬於天龍八部那個龍,不是人道,是天龍八部。龍女八歲就成佛,表示說我們成佛不在累積很多生很多世,只要你對萬法都能夠領悟它的實相,就可以成佛。各位前賢萬法的實相,各位領悟了沒?萬法的實相是什麼?所以各位前賢這個叫做文字,「萬法的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我們換個萬法,那好像跟我沒關係。所以我們還有一句,叫做『萬相皆空,空性即是佛性』。所以萬法的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那萬法皆空,就是萬法萬相都是因緣聚會,是事情、是形相,一定都是因緣聚會,那既然是因緣聚會它當下都是空的,它沒有本性,包括我們身體也是一樣,也是因緣聚會。
  各位前賢我們身體怎麼來的?父母親結婚以後把我們生下來,那個因緣聚會二五成形,三五成性,然後藉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所以「眾生」解說為「眾緣積聚而現的身相,叫做眾生」。是眾緣而生,那我們的佛性祂沒有生。這個身體是眾緣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生出來以後現相,有「生住異滅」自然的過程,所以我們的身體都新陳代謝生住異滅,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留住我們的身體,身體一定都會變化,一直變化、一直變化。所以我們了解,落入現相一切都無常,一直在流轉,那我們對無常流轉的東西,不要投入心神追求,我們要追求就是不生不滅的,就是不會變化、就是常住的,常樂我淨佛的程度,這個是值得我們追求,我們用一生短短地百年來追求千億萬年的本體,證悟本體以後我們可以與天地同壽,天地有多長的壽命,我們就有多長的壽命,可以千百億化身,這個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所以我們就是要自己在心裡面自己努力。告訴我們,是,追求方向對了,努力的方向對了,就可以成佛,所以龍女八歲,時間不是很長。
◎「非則善星生陷墜
  善星就是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的兒子。釋迦牟尼佛示現淨飯王的皇宮裡面生的兒子叫做羅侯羅。可是釋迦牟尼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兒子叫做善星。那麼善星很努力可以修到四禪,就是把凡塵的這一些結都打開,結果去交到壞朋友、惡知識,惡知識都告訴善星一些不好、負面的信息,那善星都聽。所以我們在凡塵交友要很謹慎,假如他都是講負面的、不好的,那我們不要交這個朋友,我們要敬而遠之,怕我們受他影響,因為話一聽進耳朵以後,會產生作用,那我們假如智慧都還不夠,般若妙智慧都還沒有發生,就更危險,那有智慧馬上判斷,耶,這個不行,那這一種朋友我們就不要交,不要跟他談論事情,這樣他就不會影響我們。
  可是這個善星就交到惡知識壞朋友,然後一直拉善星,結果善星退失四禪,到達四禪已經可以不用吃飯、可以不用呼吸,舒不舒服?以我們現在在欲界眾生地的時候,不吃飯沒力,沒有呼吸不能活,可是修道四禪的時候不用吃飯、不用呼吸,不可想像。所以初禪、二禪、三禪,到四禪就很理想,可是有一些人修到四禪,因為太愉悅、太愉快舒服,他就不前進了,不往菩薩道前進,就住在五淨居天(四禪有九天,本來每一禪都三天,可是它加五淨居天跟無想天,就變成九天),五淨居天靜靜的在那邊居住,那個環境是很好,可是很好的環境,你假如一直就在那邊的話,就變成我們在享受福報,那這樣的話有期限的限制,看幾百年或幾千年,那時間一到了,還要落入六道輪迴。所以善星一退失四禪以後,善星就講沒有因果、沒有佛法,那個都是在騙人,這個話厲不厲害?(厲害),所以我們要知道,跟人家講沒有因果,那沒有因果為非作歹,他就不用怕了。我們在講你若做怎樣就會怎樣,那個都是講因果。那你跟人家講沒有因果的話,那殺人放火都沒關係,沒有因果。所以善星那樣講已經違反真理,所以這個不可以。那善星又講沒有佛法,這個又毀謗佛了,佛所講的,眾生努力修可以成佛,那你說沒有佛、沒有法,那眾生怎麼辦?都永遠當眾生啊,所以又不合真理。
  所以那個時候跟大弟子迦葉說,現在善星就在河邊,我們可以去看善星,結果迦葉跟釋迦牟尼佛兩人要去找善星,善星遠遠地一看到迦葉跟釋迦牟尼佛一來,善星生了很瞋恨的心,結果瞋恨的心一生了以後,善星生身(現在生活在凡塵的身)直接就進入阿鼻地獄,你看我們都還要死掉才去,那善星生身陷入,直接就進入阿鼻地獄去受苦。佛就跟迦葉說,善星就是住在無間地獄。所以佛一講了絕對都實現,所以不能講沒有因果、沒有佛、沒有法,那個不能說的,所以不能毀謗佛跟法,這個是很重要。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吾早年來積學問,永嘉大師累生累世都一直在積學問。我們從儒家經典記載來看,孔老夫子講:「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它是行有餘力再來學文章,可是我們現再把文章擺在第一位,然後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我們都把這一些撇在旁邊,是不是本末倒置,該要注意的我們都把它放在身邊了,不很重要的你有餘力的時候再來做的事情,我們都把它擺在第一位,所以這個樣子就已經本末倒置,顛倒,該注重的我們不注重,不該注重的我們很注重,老一輩講你癢的地方你不抓,不癢的地方你抓到流血,這個很實際的情形,事實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眾生就是這個樣,不知道是聰明還是愚癡。
  亦曾討疏尋經論,疏就是針對事理用文字來解說(就是用文字來解說經文裡面的那一些真理叫疏),各位有沒有看過:就是很努力再修持自己佛性的時候,都把一些經文一句一字的意思解說出來,有沒有看過?有看經的話,有一些我們都會去探討它的意思,那個疏就是探討經裡面的意思、涵義。論,就是菩薩或是弟子們,他們互相之間的對談,所以論是比較屬於要進入佛性的一個過程。所我們講三藏,三藏就是經、律、論。論就是阿毗談,它也是非常高的一個法。所以永嘉大師就講他也曾經尋找經論,就是要從經論裡面去研究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也曾經做過這個工作。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分別名相,各位前賢這個假如說是修正式的,不修頓法,就是修正式的從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這樣正式來修的話,它的過程有很多的名稱,那修持過程很多名稱,我們一般人都會很注重,就會住在那一些名跟那一些功效上面,那我們一住了名跟相,住在名相我們進步的腳步就很遲緩,就很慢,有時候會停在那兒,就好像我們畫地為牢,在地上畫一個圓圈,我們站在圓圈裡面自己關自己,會變成這樣。所以頓教直接從凡夫地一下子到佛地,中間這個過程就不會在意。那一般正式修的人,看到我們用頓教的法門,他會很不服氣,因為我這樣修了幾十年,你一下子跳了就過去,你幾十年都不用,他會不服氣。各位了解這個意思嗎?
  假如我們是那個按部就班的,穩穩的慢慢的走,好比說後學住在基隆,後學用步行的一直走到台南同義宮,要多久?很久,那個叫做名相;那後學若坐高鐵,多久?很快就到了,那個叫做頓法。那你要坐高鐵或是慢慢走?(坐高鐵),我們都知道有方法,我用方法坐著就到了,很快;後學若用走的,現在還在北部。所以我們了解,法重不重要?(重要),我們用法用對了很重要,就可以達成目標。
所以我們現在是用頓教法門,就是能夠頓悟,頓悟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跟我們按部就班,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我們光要了解這些名相就要花很多時間了,不要說要再修。所以分別名相不知休,真的不知道休息,愈是認真,愈是鑽進去就愈深,愈是不能了解。
  所以永嘉大師形容入海算沙徒自困,各位前賢海裡面的沙有幾粒?我們進入海裡面去算沙,算的完嗎?(算不完),是不是算到很疲勞又算不完?(是),所以一落入名、一落入相,就好像入海去算沙,都算不完,今天算一些,明天算一些,這一生算不完,交待給下一世再算,總有一生會算完。那海裡的沙我們有沒有辦法像這樣?(沒辦法),絕對沒辦法,所以不要住在名、不要住在相,所以要離相,名跟相都要離,我們只要能離相,後面兩個字呢,名佛(名稱叫佛),四個字:「離相名佛」。以前不是時常對各位講嗎,只要我們離相我們就是佛,想起來沒?離相名佛。
  若是有人罵你,你都不要去住在罵的內容,因為那些都是名和相,「啊,你像豬咧!」,是不是有名有相?(是),那我們對號入座,我像豬喔!生不生氣?(生氣),生氣了,那個就叫住在名相;那我們都不住,你看那個講出來的那個名相都空嘴薄舌(台語),整個都是空,離相了,成不成佛了?(成佛),很逍遙自在,不會被罵氣得要死,高興得很,你罵我要出力氣,我很高興你幫我消一些罪業,高不高興?(高興)。真的被人家罵會高興嗎?我們要學啦,被人家罵一罵,永嘉大師說「觀惡言是功德」。我們觀惡言就是功德,能夠消我們罪業,罪業被人家消好不好?(好),很好,所以不用再氣回去,不要再還給他,他一直再消我們罪業,我們就一直說不用不用,那這樣我們就不聰明。
◎「卻被如來苦訶責
  就是入海算沙住在名相,如來在教化眾生的時候,就教我們名相都是假的,不要住,所以永嘉大師說我們入海算沙住在名相,就被如來苦訶責,就被祂罵了,意指你錯了,你修錯了,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知道,住在名相、入海算沙已經跟真理不相應。
◎「數他珍寶有何益
  這個好像在銀行上班,他每天一接觸都是鈔票,都是算人家的鈔票,每天都算幾百萬、幾千萬、幾億,算一算下班都不能帶回家,是不是數他珍寶?(是),都算別人的,算一算都沒一個是我的,沒有利益。所以我們不要住在名相,住在名相就是幫人家數鈔票(珍寶),算一算都不是我們的。
◎「從來蹭蹬覺虛行
  蹭蹬就是虛度光陰,浪費我們的歲月,對我們來說就是沒有實際的利益,所以從來(以往)都是虛度光陰。覺虛行,就是能夠覺醒到那一些都是不實在的虛行,不是實行實踐,是虛行,就是做什麼事情的功效都付諸流水。
◎「多年枉作風塵客
  就是很久了,我們都是風塵客,到凡塵來當客人,都很冤枉。各位前賢我們到凡塵來冤不冤枉?喔,還不錯喔,都不要回答!我們現在都是活菩薩來凡塵打幫助道,在紅衛兵的時期,把大陸的一些廟都毀壞,把神像都打破,那個時候老前人就講,上天借著紅衛兵的手,把這一些廟跟佛像全部毀壞,因為他們都到凡塵來打幫助道,所有證悟坐在供桌上的神明佛像,他們都已經到凡塵來打幫助道(拜的時候就變成沒有神明在,神明都到凡塵來打幫助道)。所以我現在真的能夠領悟真理,了解真心佛性,又能夠實際修,根源都是已經有修證的這一些坐在供桌上受人朝拜的神明,所以我們要用比較高的程度來要求期許自己,也能夠達到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幫助,可以使眾生脫離苦海,是不是大慈大悲的心?(是),是不是坐在供桌上供人朝拜的使命任務?不敢回應,不敢承擔嗎?所以我們要承擔,就是要使這一些苦難的眾生,都能夠找到根源,都能夠修證成仙作佛。我們要使自己人格很清高,做的事情都可以很高興的對上天有所交待,我們曾經皇母蓮前都有誓言,要把理想實踐,生動美化這個人間,一定要記得!
◎「種性邪,錯知解
  最重要就是我們對本性把握不對,那個叫種性邪。我們佛種(種性)絕對不能邪,一種性邪、一有偏,就變負面,絕對六道輪迴,絕對是在三惡道,所以不要種性邪。我們現在凡人有很多他的種性都已經邪了,像我們時常接到詐騙電話,也常看到電視報紙都刊登詐騙者的嘴臉,都很年輕也長的很帥,可是他們就是不務正業,做一些危害眾生的事,那個就是已經種性邪了,他不認識他不生不滅的佛性,他不知道因果,那這一些人都沒有學識嗎?也不是,他們結交不好的朋友,被朋友引誘。那社會的這一些可以享受的、可以刺激感官的消費都很高,他們用正常的方式來賺錢都不夠花,所以就用詐騙的手法,那個是入地獄唯恐不深,受罪的時間唯恐不長。所以我們以真理的角度來看他們,他們是很可憐;可是以社會眾生的角度來看他們,他們是很可惡。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養老退休金都騙走了,以後生活怎麼辦,所以很多人被騙了以後,竟然自殺。你害不害死人?就是害死人,所以他們種性邪,已經邪了不正。我們一定要自己確定,現象是假的,再多的金錢也可以用完,很快就用完,那我們不要去用那一些,僥倖錢失德了(台語),我們很容易得到手的錢,一定不會珍惜,會很容易用掉,那用掉的時候又是造罪,大部分不會拿去做好事,都是他本身要享受,那享受是不是感官刺激,那感官刺激是不是又讓佛性承擔罪業?所以一直這樣累積下來,不知道幾生幾世都要在三惡道裡面,可不可憐?(可憐),很可憐。所以我們要知道種性(佛種)很重要,認知一定要很正確,不能有不勞而獲的,那個也不要,那也不要去買彩券、刮刮樂,那個也都不要!假如讓我們意外得到那一些錢財,對我們來說是災難,不是好事,我們就是要有一分的勞力,才有一分的收穫,生活的來源要很明確、很正大,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良心過不去。那我們有良心過不去,表示跟真理不相應,那一種事我們不要去做。
  我們要自己立定目標,各位有沒有買過彩券?我們是用什麼心來買?是不是想得到金錢?(對),我們不用出那個不正當的心,我們要訓練自己縱然有陌生人抱了一堆錢要無條件送給我們,我們也要拒絕,無功不受祿。我們要了解到,假如人家要抱錢給我們,那一些錢一定有問題,他本身不敢要了然後拿給我們,是不是災難來了?(是),絕對不是好事,我們不要,那一種意外之財我們都不要,是不是已經很篤定了?(篤定),生活篤不篤定?(篤定),意念篤不篤定?(篤定),修道容不容易?(不容易),這個叫做不相應。我們很篤定,修道就容易,很一樣都很篤定,到修道就不容易,可見我們心口不一。
  要訓練自己什麼都很篤定,修起道就很篤定、就很容易,那不容易的就是我們還有一些非分之想,就是有僥倖的心理。我們都有那一種心(非分之想),修道不要有僥倖的心,沒有了就篤定,篤定道就好修,所以愈簡單的生活,我們的道愈容易修,心態愈簡單我們愈容易修,愈複雜化就愈不容易了。所以種性邪以後,就錯知解,所有的知解都錯,都不正確,所以我們種性很重要。
◎「不達如來圓頓制
  我們種性邪錯知解,就沒有辦法到達如來的圓頓(圓滿頓教的方法)。我們圓滿頓教,如來有留在凡塵這一種圓滿頓教的方法,就是很快的從凡夫地直接到達佛地,很容易的不困難。
◎「二乘精進勿道心
  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他們雖然很精進,可是他們對真理的認識不透徹,他們只有追求自己覺悟,沒有要利益眾生,沒有要渡化眾生,所以他們雖然很精進,可是「勿」就是沒有,沒有道心,就是沒有要讓所有眾生都脫離苦海,所以二乘精進勿道心。
◎「外道聰明無智慧
  外道就是在道之外,他把所有萬相都當成心之外,不把萬相當成我們真心所呈現,所以叫做外道。外道很聰明,可是沒有智慧,我們了解,外道再怎麼修都只有五通,所以叫五通仙,他最後一個漏盡通,他一定不會有。各位有聽過嗎?六通裡面最後一個就是漏盡通,我們漏盡了(就是全部的煩惱都沒有,就是我們的精神都不外放),漏已經盡了,沒有漏了,因為我們有漏(精神有外放),有煩惱,所以我們進入六道輪迴。那我們已經到達都無漏,了解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已經可以摸到祂了,叫做無漏。上個禮拜我們有講洗澡,記得嗎?就是洗塵還是洗體?洗塵,洗這個灰塵污垢,可是灰塵是無知之物。那洗體(洗身體),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水火風土是無情之物,它們都沒有知覺,我洗澡怎麼會有知覺?就是有那個觸的感受,所以他從洗澡領悟那個無漏,無漏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發現明瞭無漏(發現明瞭不生不滅的佛性),已經注重在本體,所以他成阿羅漢,已經進入無生法忍。
  阿羅漢就是得到無生法忍,無生沒有生,有生是我們身體,沒有生是佛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沒有生就沒有滅,他可以把心已經安住不生不滅的真理上面,然後不動,這樣就叫阿羅漢。容不容易?我們也要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如來,都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要我們發現,我們把祂安住,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面,然後不動(不起心動念),那我們也可以到達了。就已經是阿羅漢,那我們又渡化眾生,進入菩薩。要多聽就會很熟悉,就是這樣的過程,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無漏。那我們又想到眾生這麼可憐,去渡化利益眾生,這個就叫菩薩。所以只要那個發心一出來,就已經有這個名了,我們不要去追說我是菩薩,不用追。這個假如對人講我是菩薩,你可以斷定你就是眾生,你就是凡夫,這樣知道嗎?所以菩薩、佛不會說他是菩薩、他是佛,不會的,一說了以後,他絕對不是。所以在凡塵就是要了解真理,因為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寒山拾得被人家一認識了以後,就趕快逃到山中,躲進石頭裡面就不見了不能再見人,豐干老和尚是阿彌陀佛來轉世,他被人家認出來之後也不見了。所以只要讓人認識了,他就不能再呈現,不會說呈現的時候人家在指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不有這種事情。我們再修持的時候就是努力達到什麼相都沒有,什麼相都沒有就是最高的程度,到「不離當處常湛然」跟「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把它連貫起來,都是在講一件事。
◎「亦愚癡,亦小騃
  在講這一些二乘精進勿道心或是外道聰明無智慧,這個就是愚癡,有夠笨!像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也很多有夠笨的做法跟念頭,在我們生活之中時時在呈現,那我們也都不承認。所以那個很笨的我們不要去做,做的就是要聰明一點:「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亦小騃,就是讓人對他產生可憐的那種心態,不是說我們害怕,而是說為什麼你不追求最上乘的、可以成佛的,那個很容易,你為什麼不追求呢?而做這一些二乘的事(只要利益自己、自私),然後外道,就是對一些不正確的見解都自以為是,且還怙惡不悛,真是讓人家亦小騃,很多人做出來都會這個樣子。我們透徹了解真理以後,真的是叫我們亦愚癡,亦小騃。
◎剩下約14分鐘提問題
   【問】 :剛剛上課講的八歲龍女跟我們觀世菩薩的龍女,有沒有同一位?
劉講師答:不一樣,完全都兩回事,完全不相關
   【問】:羅侯羅落入無間地獄之後,釋迦牟尼佛有把法傳給他嗎?
劉講師答:那個善星是祂修菩薩道時候的兒子,羅侯羅是祂成佛時候的兒子,祂是修密行,密秘的密,就是他在做什麼不給人家知道,他在修持都是秘密密行第一就是羅侯羅,所以他表現出來就是很仗勢(靠勢),我爸爸在做佛我一定成佛也沒問題阿!他在那個「未曾有因緣經」他就是這樣,當小沙彌的時候他父親叫他研究道理,他說不用我這麼少歲(年輕)記不住,時間都浪費,然後我爸爸在做佛阿!我一定會讓我爸爸照顧,我一定會成佛,然後釋迦佛尼佛跟他講:我自己都照顧不了我自己了,還顧到你,所以那個未曾有因緣經很有意思,所以修密行就是秘密的在修,外表形象不讓人知道,密行第一,這邊講善星是祂當菩薩的時候,因為釋迦摩尼佛還修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在菩薩之前還有五百世的忍辱仙人,仙人之後才修菩薩道,菩薩道之後才修佛,所以那個經過真的是三個阿僧祇劫,非常久,有經過那麼久的修證,所以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現在都是示現,就是要來帶領眾生修道,讓眾生都成佛是這樣的。
    【問】:我們時常要提醒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跟我們心中時常默念三寶或念佛號,這差別是?
劉講師答:因為我們要了解到這一些法門都是要降伏我們的妄心,跟我們的雜念,它的重點就是要先讓我們神散,散亂的神,精氣神能夠凝聚,先凝聚要做功夫才做得來,所以我們默念三寶是我們求道了以後就可以用,我們要進入到性理心法,是要我們先有根基,要先自己打根基把這一些散亂的精神都能夠集中,然後集中了以後我們來做,才能夠使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到達清靜,一清靜以後才有辦法回歸本體裡面,假如說我們都還很散亂,精神都很散亂那離的很遠,所以我們對新求道的,還是對沒有信心的,我們還是要他能夠直接就從三寶入手,那個是很真實的,很實在的可以除掉我們一些妄想雜念,這個是先把那個神集中,然後再修持性理心法以後,那個雜念我們剛才有說那個妄念,只要我們不起心妄念就沒有,那個是有一個程度以後才這樣做。
    【問】:以前在台北有聽過心法,可是以前不知道為什麼會聽到變成頑空?
劉講師答:性理心法會聽到頑空,就是可能那個機緣不成熟,可能我們聽的時候就是沒有去領悟,因為我們的佛性本體不生不滅,祂沒有形相看不到也摸不著,所以都是需要我們要心領神會,就是要用很真心的去面對祂,所以後學在講,假如說我們沒有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我們對這個虛空,這個虛空叫頑空,我們有領悟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而且我們有把祂培養,培養了以後祂會擴散到整個虛空,這個虛空就變成真空不是頑空,是真空,然後我們佛性有可是沒有形相叫妙有,叫真空妙有,我們要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人家說:你說給我聽看看,你就可以跟他講,說你現在『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離四句絕百非,那個就是你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為在這一種狀態之下,是有?還是沒有?是不是都連想都沒辦法想,沒辦法想,沒辦法講叫做不可思議,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所以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先把這個先確定,確定以後我們從有為進入無為,因為開始的時候我們用很強烈的意念萬緣放下、萬緣放下這個叫有為,那做到很習慣的時候就,已經不用再強烈的告訴自己要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不用,祂自然就放下,好像我們學開車你用排檔的開車,一定要先開始在頭腦裡面先想,我要先踩左腳離合器右腳加油,然後手要排一檔然後離合器慢慢的放,油門慢慢的加它車子就會動,動了以後要趕快離合器踩趕快排二檔,然後速度30了,趕快排3,檔40了趕快排4檔,是不是有為?當我們開了一段時間已經在路上跑了幾年以後,有一個人突然問你你怎麼變到4檔?你真的不知道啦!對不對?不知道為什麼就自然到4檔了,速度一直慢慢下來你自然就變3檔,再慢一點就2檔,停住了要走就1,檔那些都不用講那個就叫做無為,所以我們從有為進入無為,符合真理這樣了解意思嗎?不是說有為都不對,因為我們要了解說,我們養成這個習慣性的時候,像說我們小孩子吃飯一定要讓他自己吃,先用湯匙讓他自己吃,然後再來教他拿筷子,一半扒在裡面,一半扒在外面不要嫌,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慢慢學慢慢就習慣了,習慣就會把它扒到嘴裡,現在我們要不要叮嚀自己不要扒到外面去要不要?不用了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了解說很多都是從有為你做到已經習慣性了就無為,不要你去想自然你會做,有一些我們習慣性的不好的,跟真理不合的一定要把它改掉,我們修道修者改也,改那個不符合真理的,一定要改掉,沒有很強力的意願改不了,因為我們那個習慣性深根蒂固,自然而然這樣你怎麼這樣?不知道,我們時常會遇到這一種現象對不對?那個就是習慣性,那我們習慣性跟真理相合的不用改,我們把它留下來,所以六祖也有講:我們佛性不生不滅我們要去學,學到要讓祂都習慣,習慣所有的一切都從佛性出來,整個都從佛性出來,所以由汝習性有沒有?六祖講:『由汝習性』,已經學習讓祂習慣,就變成整個都是佛性,那個恆沙妙德自然就整個出來,因為太多了,所以用恆河的沙來比喻我們的行為,全部都是佛性出來,恆沙妙德不是時常看到嗎?這個就是在講這個,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從佛性出來叫恆沙妙德。
    【問】:後學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覺得可以進入,但問題是後學想做耳根圓通,耳根圓通不曉得為什麼做不太起來?

劉講師答:做萬緣放下跟耳根圓通要把它區隔,就是做萬緣的時候不要去管耳根圓通,做耳根圓通的時候不要去管萬緣放下,把它分開就好了,那做耳根圓通,各位前賢假如說做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只要你做時間久了,因為萬緣放下時間一久我們那個覺性那一種不離當處常湛然那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自然而然一直延伸一直寬廣,所以那個靈敏會呈現敏銳的程度,比如說我們已經在這一種狀態之下,然後在隔著滿遠的地方有人突然在關門(蹦)我們會嚇到那個就是神啦!嚇到是我們神,元神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就了解說,原來我們神已經到達那個地方已經出來那個地方,那我們做耳根圓通也是這一種狀態,就是把我們侷限在身上的我們一般都認為佛性就在身上,可是那個耳根圓通就是要把祂整個擴充到整個虛空,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真心佛性,然後那個耳根圓通從開始近近的慢慢延伸一直到達很寬廣,阿不要貪要到我們自己能夠了了分明的程度,熟悉以後才慢慢延伸這樣就正確了,所以不要同時做,做的時候一定要分開這樣才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