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又講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次講到「亦愚癡,亦小騃」。
◎「亦愚癡,亦小騃」
這個就是我們凡塵的人本末倒置,該注重都不注重,不該注重非常注重。所以永嘉大師講亦愚癡,就是很笨,也讓人家小騃,心生害怕。
◎「空拳指上生實解」
這個就是講我們在空的拳頭手指上面,然後我們產生對真理了解,就是對虛幻的事情當作是真理的去了解,所以這樣讓我們沒辦法對它能夠引導。空拳,空的拳頭手指上面,我們了解說,藉著這一個空拳,借著指頭來指點我們實際的真理,那一些方法都是方便法門,不要把那個用空拳、用手指頭指點出來的那一些法當成是實在的真理,這樣的話我們就是不容易了解到實相。
◎「執指為月枉施功」
這個執指為月在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時常做比喻,就是我們用手指頭來指著月亮,那我們目的是要看月亮,不要看手指頭。我們以天上的月亮當成我們佛性本體,因為要指點佛性本體很不容易,所以佛就借著手指頭來指著天上的月亮,說我們的佛性實相就像那個樣子。那我們要隨著佛所引導的我們要去看月亮,不能看著釋迦牟尼佛的手指頭,我們假如說看著手指頭就沒辦法了解到實相。知道這個意思嘛?(知道),可是我們都執著在指月亮的手指頭,我們都看這個手指頭,執著這個就是佛性本體,所以這樣的話佛就講很難領悟,所以執指為月,這個枉施功,很枉費佛來引導我們走入了解實相的境地,所以才有這一句話執指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虛捏怪」
根就是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對六塵,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是根境相對,然後我們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我們的心,所以這個它是因緣際會(根的因、境的緣)才產生的,那這個時候的心是從根境產生的心,它也是變化無常、無常變化,那我們都把這個無常變化當成真的、實在的,我們從這個虛幻不實在的景象之中,產生實在的認定,然後認定以後我們就落入行為,有行為以後我們就造業,所以這個根境我們一定要知道它是虛幻不實在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的生活,都是六根對著六塵然後產生六識,要知道六識這個心,我們都把六識當成我們的心,不能用這個心來修道,這個心都是生滅。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很習慣,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我們用眼睛來對色(形相),我們眼睛對形相,然後產生對那個形相有喜歡、有討厭,有沒有?(有),我們已經很習慣的生活就是這樣,眼睛對形相,然後看到形相以後,有喜歡、有討厭,喜歡我們就親近,討厭我們就遠離排斥,那我們在落入行為(有喜歡、有討厭),就有取捨,取捨之中我們就已經造了業下來,雖然說有一些都是善,可是那個叫做福報,所以我們已經生活的很習慣。那現在我們努力,我們的眼睛對著形相,那所有在判斷、判別的那個是佛性本體,我們就要把眼睛(眼根)轉變成文殊的妙智慧,用文殊的妙智慧來判斷形相,那這個時候所有的形相變化我們都會掌握在心中,那形相一直在變化我們眼睛所看的就不會把它固定化,那既然不固定化我們就不會產生喜歡討厭,那不產生喜歡討厭,我們就容易達到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該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樣都沒有業。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差別很大,我們有喜歡討厭那個是我們已經六道輪迴很久了而不知道,不知道這一種根境相對產生的虛幻不實,那我們假如說已經知道,了解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一個絕對,沒有相對,然後我們用眼根的時候,我們就要啟發般若妙智慧,用妙智慧就像文殊菩薩智慧很高,我們用文殊菩薩妙智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那假如用耳根,我們用觀音(觀世音),用觀音的智慧來應對,這樣的話全不都不落入我們的業因,業因裡面已經不落入、沒有業因,我們就不用接受果報,就可以解脫,生活之中就已經不一樣。
假如說我們根境已經了解,我們就可以變成清明眼然後看到清明空,整個宇宙凡塵的萬象形成都是因緣際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因緣聚會的形相當下都是空的、不實在,是假相,我們不要把假相當成真,我們的應對就不一樣,應對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然後我們已經到達清明眼,就是我們整個明心見性,心都明了,是我們真心,性都見到了,如如不動,那我們能夠明心見性就是已經啟發我們清明眼,整個都是文殊的妙智慧,然後看到萬相都是假相,所以都是看到空,叫做清明眼見到清明空。那清明眼見到清明空,各位前賢,我們會不會有取捨?就不會了。所以沒有取捨,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該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去做,完全都沒有取捨,這樣就不造業,所以我們解脫就是要自己從因解脫,因都不種了,就沒有果報。
所以這個根境我們要認識透徹:「根就是六根,境就是六塵」。我們生活之中就是六根對六塵,我們要透徹了解,我們六根對六塵都是變化無常,我們在凡塵這一些事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我們身體的由來也是父母結婚,然後把我們生下來,然後我們借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最親的身體都是假的,都是要還給天地,水火風土都要還給天地,所以我們要借假修真,有形有相的身體是假的,無形無相的佛性才是真的,那個真的佛性億萬年前在、億萬年後也在,現在也在,那我們只要沒有三心,就不被三世攝受,那三世沒有把我們攝受,就不用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要學習盡量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前賢,這個時候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祂就會呈現,呈現的時候我們讓祂能夠延伸,不侷限在我們身體,讓祂延伸到整個空間,整個空間都有我們佛性,所以這個空間叫真空(空中有佛性在),然後這個空間叫妙有(有佛性沒有形相),真空妙有就是我們整個佛性都出來;那假如我們把佛性侷限在身上,那這個空間叫頑空(空中什麼都沒有),可是我們真正的不是這樣,我們佛性可以延伸到整個空間出來。
假如各位都很靜的時候,我們可以聽到鳥在叫,啾啾啾…,各位有聽到嗎?為什麼能夠聽到呢?就是小鳥發出聲音的地方有我們佛性在,然後小鳥一叫讓我們佛性顯現出來,所以各位前賢,那個聲音一顯現出來了,我們佛性沒有生;小鳥不叫了,聲音沒有了,寂靜了,我們佛性沒有滅。所以我們佛性不生不滅,然後在這整個空間,我們只要長時間的來做,我們佛性會延伸的愈來愈寬廣,然後到達整個宇宙虛空都是佛性,所以我們就可以體會佛性是這麼的奧妙、這麼的廣泛,很大的、不可思議!
後學盡量把佛性,在我們能夠體會的狀態之下,從不同的角度來說!之前有講,我們不著有、然後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有還是沒有?是不是不可思議,這個是一個角度。然後我們把祂延伸到整個空間,這個真空妙有、如如不動,又是另外一個角度。那都是佛性,所以我們佛性功能作用非常多,只要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就可以把整個都體會。
所以水火風土這個身是假的不要看重,我們看重身的話,對佛性沒有形相就會看輕、就會不管祂,然後我們不管祂以後,就會有一些不符合真理的言行呈現,那我們就造了業,造了業自己都還不知道,受了苦以後會怨天尤人,那我們從這個最親切的我們身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去努力、抓到根源,這個叫做摸著根,摸著根就成仙作佛,你摸不著根就瞎修行。所以重點一定要擺在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上面,祂是那麼親切就在我們身上,萬緣放下就呈現,只要你想、有念頭一想,佛性就不見,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佛性是我們自己不願意讓祂出來,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只要我們攀緣,佛性都全部退隱不見、覆蓋了。
所以我們看到畜生,我們有三魂(生魂、覺魂、靈魂),我們眾生有很多都把靈魂覆蓋、不見。那畜生有生魂、覺魂,牠知道餓,你打牠,牠知道痛,那個有覺魂,那牠有沒有靈魂?(有),牠的靈魂都覆蓋,有,可是牠不顯現,那我們看那個狗,狗比較靈敏,牠覆蓋的程度沒有那麼緊密,所以狗的靈敏度就比較高,再來就是貓,貓的靈敏度也高,然後我們再看雞,雞的靈敏度就很低了,鴨也是很低了。所以後學講一轉世到牛(我們南部比較容易看到),以前都是牛要拉著牛車,時常載著台糖的甘蔗,整台牛車甘蔗疊的很重,然後牛拉的很慢,趕牛的拿著一個皮鞭在打,各位前賢,牛體積很大、力道很大,後學都在想我們人比牛還小,牛體積那麼大,我們人在趕牛的時候,牛都乖乖的走快一點,那牛怎麼不一腳踢人,把人踢到旁邊呢?牠體積很大、力道很大,還贏人類,那為什麼牠怎麼不把人踢走?人一打牠,牠就走的更快,很聽話,知道為什麼?牠在還債,牛在還債。
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凡塵絕對不要去侵犯人家的錢、拐人家的錢、騙人家的錢,那個都要還的,那當你轉世當牛來還的時候,那個會含著眼淚,被打又要走快一點又含著眼淚,就是要還債,牠不會反抗。不然以現象來說,體積那麼大、又那麼有力,牛車那麼重又拖著走,那你人那麼弱小,對不對?(對),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我們要去研究它的原因為什麼會這樣,就是牠在還債,牠欠人家錢就是要還,以勞力來還、以生命來還,你看牠到最後拉不動車的時候,主人不是把它賣掉,然後被殺掉給人家吃,所以最後去賣掉也是在還債,整個都在還債。所以我們不要看說一些人他都不用勞力賺錢,用頭腦要吃人、要侵人、要欠人,不要高興,轉世成牛後悔都來不及了。
那個體積比較小就是雞,轉世當雞一次約還兩百元而已,我們去買一隻雞大概多少?約兩百左右,大概還兩百元。所以你欠的很少,就轉世當雞來還債,若一次不夠,再多轉世一次來還債約四百元左右,慢慢增加。若轉世當豬,大概三、四千元,所以不少不多,轉世當豬,這樣好不好?(不好)。
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光明正大,不是我們該要的錢,我們就不要。人家送到眼前來,都不要。不是我的就不要,就是很篤定了。上次我們說篤定好不好修道?各位還說不好,那個沒有默契!心一篤定了就是好修,我們因為心不定才不好修,心很篤定,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都體會了、都啟發了,篤不篤定?(篤定),很篤定,這個就是成佛的因,因果一致,你在因已經找到了,就已經可以成就,那個時間早晚,一定成就,所以我們研究這個就是最殊勝的,假如說我們都沒有聽過這個殊勝法門,我們哪知道成佛那麼簡單?簡不簡單?很困難嗎?自己都沒有信心,所以我們有了解性理心法,能夠明心見性,那是從內心裡面生發出來的相信,因為這一個不生不滅的覺性就是佛,就是祂在當佛,那迷昧了就是祂在當眾生,那我們很篤定的就是這個,我只要保守這個,像顏回他得一善則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為什麼那麼謹慎?就是怕造業,造業要受苦,所以他不敢造業,很謹慎。我們要學啊,我們也可成復聖顏回,可以跟他一樣,雖然他很夭壽(32歲就過世),可是我們到現在都還認識他。後學都講我們四代以上的祖先叫什麼名字,大概沒有幾個人說的出來,說得出來的舉手?才兩個。我們這邊這麼多人才兩個人,四代以上的祖先還記得名字才兩個,約百分之二、一。
那顏回就是值得我們學習,他能夠得到這個道(就是那個覺),那個覺他都保守,得一善(一善就是覺、就是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就是那個覺,他得一善就是保守住了,都不讓祂散失掉,所以這樣就可以成就。那我們也都得了,我們求道了、都得道了,那因為現在是先得而後修,之前單傳獨授,都是要修道功果圓滿,才授記才得道,那我們現在是先得道,然後看我們願不願意成佛,願意就努力修,不願意你就放蕩,只要我們放蕩就不會成佛,各位願意放蕩嗎?(不願意),可是放蕩很容易喔,我們要戰戰兢兢反而不容易,要像顏回那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個深淵,我們站在懸崖上面,一摔下去粉身粹骨;那個薄冰,就是冬天河面結冰,可是冰很薄,你稍微大力一點,咚,就破了,你人就摔下去,一摔下去絕對死亡,因為摔下去在浮上來都被冰塊擋住,你就不能呼吸,就不能活,所以在走薄冰要輕輕的,不能大力。
表示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非常謹慎,不敢違反真理,那只要我們有這一種這麼努力的心,絕對成就,在日常生活時時刻刻都保持「覺」,就是四個字『二六時中』,就是二十四個小時裡面(二六),時時刻刻都守住中道(時中),就是覺都在,沒有不覺得時候,就是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造業,造業就受苦,所以二六時中都守住中道,那個覺都在,只要我們能夠這個樣子的話絕對成就,而且是很快,很快就成就,所以這個需要我們自己努力,在生活之中因為我們六道輪迴都太久,養成那個習慣性,我們很多的習慣性都不符合真理,所以造業,造業受苦,那我們就迴光返照檢視一下自己的習慣性,到底合不合真理,不合的就改掉,修者改也,修道就是改掉我們不好的習慣性,那好的把它留下來,是屬於好的把它留下來。這樣會不會做?自己迴光返照一下,看看我們的習慣性合不合理,很多習慣性我們都不知不覺,都已經落入不知不覺,所以我們就是要在不知不覺的一些行為動作裡面去檢視一下,檢討然後看看它合不合真理。像我們在凡塵當小偷,第一次當小偷的時候手腳都皮皮挫(台語),第二次當小偷的時候皮皮挫(台語)就減少了,第三次的時候就習慣了,第四次的時候就不拿白不拿,那以後沒有去偷的時候,手腳會癢。所以那個習慣性以後,他也不知道錯,各位有沒有當過小偷?(沒有),沒有那最好,後學都有所以才會知道皮皮挫(台語),才會知道要去偷東西,才想而已還沒去做,就開始皮皮挫(台語),因為有經歷所以講出來會有力道。
我們了解,到凡塵來什麼東西也沒帶,不用去偷;然後一口氣不來,什麼東西也帶不走,瀟不瀟灑?(瀟灑),這樣就不會想要再去偷別人東西了,解決了沒?解決了喔!有經歷,但是解決了,不會想偷了。會想給人,人家不方便會想幫助人,像後學幾次回到北部,南部是好天氣,可是北部下雨,後學都有帶傘、包包也帶輕便的雨衣,那等車的時候後學有撐傘,後面一個年輕人頭縮起來躲雨,後學說我拿一個雨衣給你穿,他說不用、不用車要來了,後學說等到車來你全身就濕了,然後年輕人就穿上就說謝謝,所以後學以前都買十件輕便雨衣放在包包,看到人家在躲雨,不知道躲到何時雨才停,尤其在捷運出口,不能出去,出去就淋雨,後學一看到都隨緣啦,有看到才能給他輕便雨衣,後學說這個輕便雨衣給你穿,你穿了就可以走了。那很便宜,一件才10元,大家不是付不起那十元,是沒得買,你站在那兒去哪買,等到你買好,全身都濕了,所以那個是給人方便。有一次風雨很大,下雨風又一吹,撐傘只有遮頭而已,整個身體都淋濕了,回到家裡以後連背包裡面也濕,全部都清出來以後發現自己裡面有輕便雨衣,怎麼沒拿出來穿。
所以我們了解說,在凡塵凡事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就盡量能夠幫助眾生,能夠引導眾生走入正確的修道道路這個是最重要,能夠引導他脫離苦海,因為這個凡塵年歲愈大以後,苦的味道就會覺得愈多,年輕人還體會不出來,還有好奇心。所以後學對年輕女孩的嬌滴滴,以及出嫁以後可能遇到的先生錢賺得比較少,然後又生了孩子。所以體會到為女則弱,為母則強。所以遇到一旦生了孩子,對孩子的那一種愛,她就什麼苦都吃得下,所以那一些當清潔工、或是一些比較辛苦的工作,後學一看都是當人家媽媽的在做,倒是沒有看過當小姐的在做那一些工作,撿回收瓦楞箱、寶特瓶都是當媽媽的人在做,真是為母則強,環境會不會改變?(會),真的會改變,所以要培養自己視野很寬廣,看的很透徹,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被凡塵迷惑,那不迷惑我們走得道路就正確,會朝著大路、正路走,然後修道,然後幫助眾生脫離苦海,能夠回到每一位都是佛,所以把整個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各位有沒有這個意願?(有),所以我們老師很辛苦,最末後了老師當一代祖師,老師以後再過去沒有了,你想得道下一個元會再來,最起碼要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以我們身體來講很久,以我們的佛性來講很短,我們一進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當下億萬年,是不是很短?我們進入不離當處常湛然,是不是很短?那個佛示現在凡塵,然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然後八十歲入滅,祂說不移毫念(不移動一點點念,一點點念都沒有),就是當下,當下就已經經過八十年,我們用想像的就不可思議,就想怎麼會這樣,那麼奇怪!那我們用真理來了解,就會知道說,喔!是如如不動!不離當處,不離我們當下,所以我們要體會就是不要有三心。我們沒有三心了以後,三世沒有辦法攝受,三世不攝受我們不用六道輪迴,自己要努力的,各位有沒有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有沒有這三心?(有),都有喔,所以難怪我們都被六道攝受,都在輪迴之中,所以我們就要訓練就是萬緣放下。
過去已經過去了,假如說過去我們被人家欺負都一直記得,二度傷害,過去是很風光的,現在已經落魄了,也沒有值得光彩,所以就不要去管它,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還沒到,不用策劃,後學說不用策劃是佛性,我們生活是要規劃,可是佛性不用策劃,因為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變化比你的策劃快,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性裡面沒有未來。那佛性也沒有現在,我們說現在,是不是已經過去了?我們再說現在,是不是又已經過去了?所以它住不下來。我們不要過去心、不要未來心、不要現在心,三心都沒有,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然後整個佛性就呈現,跟佛都沒有差別,是一樣的,僧佛一如,僧就是眾生,佛就是成佛,一樣的,我們就是那樣,就跟佛一樣,沒有三心就跟佛一樣。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訓練自己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就很容易進入佛世界。所以根境法中我們不要虛捏怪,我們都在虛捏怪,都是假的,我們都在拿捏,然後造了很多的業要去受苦,所以我們根境都透徹了解,假的,所以清明眼就看到清明空,整個都是常極光土,都是無極理天,逍遙自在。
所以這一句話根境法中虛捏怪,就在講我們。這樣了解了嗎?以後要不要在捏怪?要不要在虛捏怪?(不要),馬上聽馬上有辦法改變,那真的很厲害喔!主要是要我們先了解真理,根境相對產生的都是變化無常,我們知道它變化無常不要住相,不要住相以後我們煩惱就減少,煩惱減少造業就不多,所以我們一定要先知道,才有辦法整個根境相對以後不產生喜歡討厭,才有辦法到達。
◎「不見一法即如來」
不見一法,沒有看到一個法就是如來。各位有看到法嗎?我們在凡塵都是心生萬法,萬法由心生。所以不見一法那是很困難,我們都見到萬法。所以這邊告訴我們不見一法,已經全部一法都沒有,那就如來。那我們眼睛一睜開,萬法都呈現,各位了解這個「法」嗎?
譬如說我們眼睛在看形相,算不算法?我們身體坐在椅子上,算不算法?我們坐著在聽,算不算法?那對法有了解了嗎?那不見一法,我們有見到了嗎?我們是沒有見到一法,可是我們都在萬法之中,我們身都在萬法之中,所以我們要了解說,要真的一點法都沒有,那個是要經過修持,我們萬緣都放下,不要攀緣、不要生念頭,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真正的就到達不見一法,一法都沒有,這個時候那個覺就是如來,所以不見一法即如來。這個一定要自己本身體會,在日常生活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們就可以做萬緣放下(萬緣就是萬法),萬法都放下,萬法放下了一念不生,全部的法都不見,然後這個時候就是如來。這樣有沒有聽懂一點點了?
我們萬緣放下,萬緣就是萬法,一緣就是一法,然後我們萬法都放下了,然後一念都不生,一念也是一法,我們一念都不生,沒有了,這個時候什麼法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那個就是如來,這樣有沒有更了解?(有),若沒有,後學都鼓勵多聽!要聽才會了解,不然都不知道!我們若有辦法萬緣放下那個萬法,萬法我們都去體會它的實相,領悟萬法的實相,這樣就成佛了。所以那個妙法蓮華經,龍女八歲,就成佛,牠就是體會萬法的實相,領悟了就成佛!八歲而已,龍女又是非人(不是人道),那個天龍八部屬於非人(不是人),牠八歲很短的時間,為什麼能夠成佛,就是因為牠體會萬法實相。那我們一樣啊,只要你能夠領悟萬法的實相,領悟了以後就可以成佛。所以一定要先領悟真理,然後我們去做,做了以後就很快到達。現在就是有這麼殊勝的頓教法門,不是位階一個一個慢慢修,是從凡夫地一下子就到佛地,很快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馬上覺就出來,後學不是講,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說要怎麼修?佛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上個禮拜有說,還記不記得?又還給我了。再說一次。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我們如來要怎麼成?從因地,因地要怎麼成?就是用圓照,圓滿的來觀照那個清淨覺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然後永斷無明(就是不起心動念),方成佛道(就可以成了)。那我們為什麼不成?就是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各位前賢,真是害慘我們了。我們把起心動念看成自然而然,沒有想要去斷它,想不想?(想),想斷起心動念嗎?(想)。
我們要了解,後學也不會苛求馬上要斷掉起心動念,先要求說發覺就好,你在起心動念的時候,自己發覺(發覺說自己要起心動念了),這樣就好。當你要起心動念的時候,你說:『啊!我要起心動念了』。然後這一些念頭都在你的觀照之下生出,會不會改變?(會),絕對會改變!所以這個時候因為你在觀照,生出來的念頭絕對不會落入三惡道,已經知道在起心動念,念頭都在被觀照,觀照這個時候,那個念頭就不會離譜,都是朝著正道。所以先發覺自己起心動念的內容,起心動念要斷除要一斷長時間。先發覺了以後,慢慢才會朝斷除起心動念那個方向去做。這樣會嗎?
現在各位前賢起心動念知不知道?(知道),知道啊,喔,這麼靈敏,都知道自己現在在起心動念?在起什麼念頭都知道嗎?都知道啊,那很厲害喔!後學都不知不覺,是要經過蠻長的時間,才會知道現在在起心動念,在動什麼念頭,要蠻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夠掌握那個念頭的內容。所以我們要了解,還沒有辦法到達顏回那一種戰戰兢兢,那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在造什麼業,那知道自己在造什麼業,最起碼可以先摒除三惡道,我三惡道不去了,去了以後靈性都被覆蓋,我都不呈現,被覆蓋以後再轉世當人的時候,再出來就笨笨的。我們看小孩子出生,不是有的就很聰明、有的都笨笨,有沒有?(有)。那個就是累世修的話,叫根基好,根基好的話一出生,就聰明的超過,太過聰明。那個笨的,大概都是父母親生的太多,在地上爬,連雞屎也拿起來吃,笨不笨?以我們大人的角度來看,那個有夠笨,那個不能吃你也在吃。所以很多小孩子一出生了以後,那個智跟愚就很明顯得差別。
那我們了解,當畜生道第一次轉回到人道,那麼他一出以後就很鐵齒,各位可能都會遇到這一種人,你跟他講什麼因果、講什麼拜拜,他絕對都不聽得,那個是從畜生道出來。各位前賢,畜生在生的時候牠做什麼動作?兩個,一個吃、一個睡。所以我們若出生只要吃、只要睡,那就不好了,為什麼?從畜生道出來。不過從畜生道出來一下子要聽到上乘佛法,那也真的很不容易,沒有機緣,沒有機緣聽到。
那我們能夠接近上乘佛法,要了解是我們累世有修,或是已經有修證又下來要打幫助道,或是我們祖先德性夠庇蔭子孫,都是要這樣,所以各位就是要珍惜能夠接觸上乘佛法,那個都很不容易不簡單。自己要承續接下去,一直在凡塵幫助眾生。各位前賢幫助眾生,是我們幫助者得到的快樂,比被幫助的人多。各位若有體會的話就會了解,我們去幫助人,我們快樂多了很多,受幫助的人只有一點點,不很多。所以我們愈幫助人就愈想幫人。吃虧也沒關係,吃虧就是佔便宜,能夠培養浩然正氣。
後學都講我們只要秉著真心、誠心來對待萬事萬物,那我們浩然正氣都在。所以那個時候就講我們旁邊那個果園半夜來的時候都不會怕。那假如我們浩然正氣沒有充足,我們要來大概會躊躇(就是稍微會考慮一下可不可以去)。所以後學說你要考驗自己的浩然正氣夠不夠,就是夜晚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去墳墓。各位想不想半夜時候自己一個人去試驗膽量?因為整個都是墳墓,有磷火(就是鬼仔火),那鬼仔火很輕,有一點點風,鬼仔火就會跟著風動,那我們人假如去那個地方(墳墓),人一走動磷火就會跟著我們走,我們停下來它也停下,我們再走它又再跟著我們,各位前賢看到這個現象會怎麼樣?(怕),開始跑對不對,那個磷火也跟著我們跑,所以那個需要膽量。若自己都沒有一點虧心事,都很坦然,而且浩然正氣培養都很夠,在那一種地方,從內心產生的那一種篤定,那個真的要本身去試驗,不然一般都是會皮皮挫(台語),那個不知不覺的恐懼就會上來。所以在生活之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違背良心的事,在那個時候就會呈現,所以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自己曾經有害過人、有心念不好的時候,在那一種現象之下,它都會呈現出來,那呈現出來就會讓我們不自在,皮皮挫(台語)。後學就是鼓勵我們盡量從思想上著手,都是光明正大,那負面的我們不要去想、不要去講、也不要去聽,這樣的話對我們幫助會很大。那假如我們結交一些惡友,他講負面的,我們跟他相處,本來想渡他,結果被他渡走了,後來愈行持就愈偏,到不知不覺的程度,所以很多罪業都造下來。
像釋迦牟尼佛當菩薩的時候,有一個兒子叫善星。因為釋迦牟尼佛是累世在修,他當五百世的忍辱仙人(菩薩道之前還當五百世的忍辱仙人),所以那個經過都是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的在修。那當菩薩道的時候,善星來當他的兒子,善星也修到第四禪(色界的第四禪,捨念清淨地),交到壞朋友,被壞朋友引誘,然後愈走愈偏,愈走愈偏結果就退四禪,四禪退下來,到後來就講佛法的壞話:說沒有因果!他想說他已經到達四禪,為什麼又會不見了,所以說沒有因果,然後沒有佛、沒有法。結果一直毀謗,然後佛說你講這個話讓眾生聽到以後,眾生聽到沒有因果會怎麼樣?為非作歹。你跟他說沒有因果,他最高興,為非作歹。是不是害了眾生?(是)。所以那個善星,佛就講,他生身(就是現在這個身),直接進入阿鼻地獄,受苦無間(受苦沒有間斷)。
佛講的話一定都兌現。真的,釋迦牟尼佛邀迦葉來看,一看到善星的時候,善星一看到佛來就生惡心(很不好的心念),直接就陷入阿鼻地獄。然後迦葉就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救他?佛說善星只要有一點善心,我很早就要救他了,可是善星一點點善心都沒有,所以救不了。
所以我們了解縱然以往是佛的兒子,那你現在造了罪,一樣自己要去接受,沒有辦法逃避的,所以我們在凡塵一定要相信因果。尤其我們修道知道因果是定理,它一定、鐵定的,不會說你不相信、不研究就沒有因果,因果是絕對的。有的造了因,譬如現在詐騙集團的詐騙電話,很多人都參加詐騙集團,就有錢可以分了,不知道造下來的那些罪業,往後都要還,而且不侷限在一時,有的是經過下一世或是再下世、或是再下下一世,這樣一直還,絕對划不來的,再怎麼算都不划算。所以像我們在凡塵吃魚吃肉,說沒有肉都無法下嚥,那個也不要高興,一命要還一命,牠當畜生當三惡道,是做不好才去轉世的,那你把牠殺來吃你就是很殘忍,一定要一命還一命,所以就有一些語言來提醒我們:「有德超我生,無德還我命」。那我們德夠不夠啊?我們要超生這一些我們吃的畜生道,可以說我們德都不夠,將心比心,有沒有人說我給你殺、給你吃我很高興?有沒有?(沒有),都是氣得要命,很怨憤。所以從將心比心的真理來看,就是不要吃魚吃肉。
所以密勒日巴(西元1035年)說我們凡人多活一天,就多造一天的罪。各位前賢我們一天吃多少生命?社會上吃葷的人吃多少生命?很多!那吃一天要還幾世?後學都講,假如我們吃吻仔魚一盤,要還多久?幾生幾世?是不是很久一直在轉世,轉世畜生道。所以我們不要跟牠結惡緣,牠也是眾生(眾緣才生的),是因為種的因不好,所以披著畜生的外殼出現,所以我們不要吃葷、不要吃魚吃肉。各位都清口了沒?(清口)。我們程度這個高又可以研究性理心法,都清口了,不跟眾生結惡緣,都是結善緣。
◎「方得名為觀自在」
能夠不見一法即如來,已經到達如來的如如不動、真心佛性本體了,這個時候才能稱為觀自在,就是能夠自由自在。各位觀自在了沒有?那個自在是我們自己要努力,讓我們的心自在,身自在,然後都沒有造業。這邊後學有把『自在』寫在講義後面。十種自在:
1、壽自在:我們在凡塵這個形相要活的多久,我們可以自在,想要活的很久或很短我們自己主張,這個大概我們也做不到。
2、心自在:心在想什麼都讓它去想,自由自在,這個大概還可以做到。
3、財自在:這個我們最喜歡,就是想用錢就有錢,喜歡財自在就是在種因的時候就是要布施,累世一直布施,現在在用就有錢,那個是累世布施得來的果報,所以能夠財自在。
4、業自在:業就是我們身口意三業,業自在就是我們都有戒律的規範,然後都在戒律之中,能夠自由自在。
5、生自在:就是我們想出生什麼,就可以出生。我們想當小白兔,就可以當小白兔。想出生當一棵大樹就可以當一棵大樹。看到沙漠行走的人,被太陽曬的皮膚快裂開了,你慈悲心大發,就生一棵大樹在沙漠中,然後所有人被太陽曬到的人都到樹蔭底下來乘涼。很奧妙喔!然後當一行人離開了,這一棵大樹就不見了,它又收攝回到本體回來。我們可以做這個事,很自在的。
6、勝解自在:勝解就是我們很專一,很專一的時候叫做勝解。比如說我們精神都沒有分散,那個叫勝解自在。那有分散(我們有二心),想東又想西,勝解就沒有了。就是一定要專一才叫勝解。是我們精神專一、是我們力道專一、是我們行持專一,都叫勝解。
7、願自在:願,願力。我們的願都可以呈現。
8、神通自在:佛性裡面自然都俱備有神通,不用我們去追求。
9、智慧自在:智慧自在也就是能夠般若妙智慧。
10、法自在:法能夠自在就是佛,佛就是法能夠自在。
所以觀自在,我們到達不見一法的時候,那個時候叫做觀自在。都是要努力才會到達。所以孔老夫子隨心所欲不踰矩,在幾歲?七十歲,那個就叫自在。隨心所欲了要什麼就什麼,可是都不會超過規矩,那個就是自在的意思。
◎「了即業障本來空」
這個「了」就是透徹的了解真理,已經可以完全都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叫「了」。了即業障本來空,因為一進入到佛性本體以後都沒有業障,業障本來都沒有,是空的,我們真心佛性沒有形相,哪會容得下業障,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夙債」
假如我們還沒有「了」,就是還不透徹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還沒有進入我們佛性本體,那個叫「未了」。各位前賢「了」了沒有?都還未了啊?未了要還夙債。所以肩膀要硬一點、要承擔所有的罪業,來了我就承擔,這個就是了掉業障的一個方法,歡喜心甘願受,只要是我遭遇的,我都歡喜心去接受。所以各位前賢,只要我們觀念一轉變(轉念),念一轉了以後,我們凡塵很多事就會跟著轉。像我們在家裡某些事情都不想做,可是只要我們一轉念:『能夠做就是福氣』,是不是整個家庭都改變了。那我們在修道,修者改也,沒有不能改的事,全部只要我們念一轉,再不合理我們都可以去接受,只要接受了以後債就了掉。
所以後學時常講,我們不甘願事情來了還是要去處理,那處理以後,債並沒有了,因為我們不甘願,所以往後會換一個形式讓我們又碰到不合理的事情,又來了又要處理,同樣的心態又不甘願,沒完沒了,一生之中很坎坷,都這樣過。那只要我們一轉念,可能就是以往或是前世、前前世我不合理待人,所以現在事情回過來了,不合理待我,那我歡喜心去接受,只要歡喜心接受,那個業障就已經了掉,那了掉以後沒有,以後不會再找上門來了,輕不輕鬆?(輕鬆),就很輕鬆了,所以只要我們轉念,換一個角度來看待我們自己:『現在不合理都是我碰到,一定是以往我都不合理待人,現在回過頭來不合理待我,那我就歡喜心去接受』,這樣就了了,所以就解脫了。那我們時時刻刻都解脫都很高興,我們家人也跟著我們高興,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也一樣受到我們影響,他也會改變,這樣就愈來整個娑婆世界就愈像蓮花邦。
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然後我們未了應須還夙債,還沒有透徹進入佛性本體,還沒有時時刻刻二六時中,還沒有二六時中的時候叫做未了,那要還宿債。那我們假如說可以二六時中,那就已經了,了就已經沒有業債。所以有的前賢會問,那一些債主呢?我們一了了以後,債主就討不到債了?會不會有這個疑問?後學就講,佛菩薩對沒有親戚親朋關係的,祂都可以發出無緣大慈,沒有因緣,祂那個慈都可以給予,慈就是予樂(給予快樂),那個佛都可以無緣大慈,那一成就了以後,跟他有關係他哪會不救呢?所以會同體大悲,把你解救脫離苦海,所以我們不用多心,是絕對都不會虧欠冤親債主,只怕我們冤親債主的本身,他又欠了很多,這個才是問題所在,跟成佛的瓜葛都不用我們擔心,絕對會得到補償。
了即業障本來空,能夠二六時中就沒有業障。未了我們就是要去還宿債,只要我們堅定有那個心要還,債主都不會緊張。所以有一些道親會講,我們有努力修道的時候,都過的很順,我一發心努力結果都是坎坎坷坷,有沒有這樣?(有),那個就是你一努力了,債主都很擔心,擔心什麼?你會成佛了,那我糟糕了討不到債了,趕快來討,所以一下子債主全部都上門了,我們還不起。那只要我們有堅定的心,很篤定跟他講:「我欠你多少錢,絕對不賴債的,一定還」,債主看到我們這麼篤定的回答,然後實際的、真的在還,他就放心了,放心了以後慢慢討,那我們還起來就輕鬆,這樣知道嗎?所以要篤定的告訴債主,絕對還,你不用煩惱討不到債,我絕對還。因為佛性不生不滅,再久的時間我絕對還你,這樣篤定了,債主都會放心,這樣一還起來就會很輕鬆,慢慢賺錢慢慢還,賺個三萬還個一萬,自己兩萬可用,這樣容易,那你賺個三萬,三萬都把你拿走了,這下子你就不能生活。所以我們要很篤定的告訴債主絕對還,他就放心。
◎「飢逢王膳不能餐」
我們肚子很餓,拿了那一些金銀七寶給我們吃,各位前賢可以吃嗎?(不可以),金銀財寶雖然很值錢,可是肚子餓的時候拿著它沒用,肚子不會飽。各位前賢假如我們把金子吃下去會不會死掉?(會),所以永嘉大師講飢逢王膳不能餐,指我們肚子很餓,拿那一些很貴重的七寶來,對我們沒有用,肚子不會飽!
◎「病遇醫王爭得瘥」
我們生病了遇到醫王(醫術很高的醫生),可是病不會好,因為我們病會好是醫生看病,然後開出藥方,然後我們照那個藥方抓藥,然後吃藥,要吃了病才會好,對不對?(對)。然後你只有遇到醫術高超的醫生他又沒有藥,你遇到他病會好嗎?(不會),不會好!就是要對症。肚子餓了,能夠治療肚子餓的東西不是很貴重,很便宜,像是飯或饅頭、麵,就會飽了,所以不用七寶、不用金銀財寶!然後一生病了以後,醫術高超的醫生沒有藥,對我們來說病也不會好,所以在我們生病的時候,對症的藥是最好,要相應,這個就講要相應,相應才能夠解決問題。
◎「在欲行禪知見力」
我們現在在欲界,就是凡塵誘惑的力量很大,凡塵的誘惑力量很大,尤其我們去逛百貨公司,進到裡面看到排列的東西,我們想不想要?(想),我們很想要,可是要付錢。那一些就是欲望,那個叫造化的引誘(誘惑力量)。然後在凡塵我們發明產品,一定要發明讓眾生看到很喜歡買回去用,所以我們也是在絞盡腦汁怎麼樣來拐騙眾生口袋理的錢,有沒有?(有),所以在欲界,什麼誘惑力量都很大的現象之下,然後我們能夠行禪,禪就是已經可以回到很篤定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叫行禪。
我們一回到佛性本體,各位前賢,所有這一些誘惑我們的需求是不是已經降低、不見了?佛性需不需要這一些?凡塵引誘我們的這一些物質,我們都可以用的這一些物質,需不需要?各位都在想?很需要,很好用!那後學是指我們的佛性本體,佛性本體不生不滅、如如不動,這一些物質對祂來說,產生不了誘惑的力量。為什麼?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已經修持到一個程度,都已經純陽,都已經可以等於進入大定,就好像老僧入定進入大定之中,那個呼吸、吃飯都不用,請問還要不要凡塵的物質?(不要),所以我們要了解在欲行禪,就是在欲界(我們欲望之中),然後來行禪,那個就叫知見力(我們知道的、見解的,產生出來的力道)。
那我們就是在生活之中就要培養,我們眾生是半陰半陽,所以我們白天可以適應、晚上也可以適應,那我們一直在培陽,讓陰減少,可以到純陽,純陽就是仙佛,純陰就是鬼魂,半陰半陽就是人。各位前賢,陰多、還是陽多?一半陰一半陽。
那我們開始培陽,陰去掉,從念頭著手,有負面的念頭馬上擋住,不能有,因為有陰的念頭(負面的念頭)是培養陰,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防微杜漸,從念頭來,不能有負面的念頭、不能有罵人的念頭、不能有不好的念頭,這個就是我們培陽的第一步。這樣我們陰會減少,陽會增多。然後陽增多,就是晚上睡覺感覺很清醒,可是在睡了、已經在睡了,明天起來時候精神很好,就是睡覺的時候感覺上我好像都沒有在睡一樣,可是不是明天起來就沒有精神,而是明天起來精神一樣好,那個就叫陽增多了,所以靈敏度增加。那假如說,整天晚上睡覺也迷迷糊糊,早上起床以後,都已經在工作了還迷迷糊糊,那就陰多。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培陽,把那個陽增加,從念頭著手,不要有負面念頭,人家講負面也不要聽、也不要參與,這樣的話都是培陽,然後我們陽一增多了,一開始的現象,就是精神都很飽滿,那精神很飽滿,連睡覺都已經睡了,而且還感到精神很好,各位前賢晚上睡覺的品質好不好?(好),所以後學會教各位,假如晚上睡覺都是翻來覆去,就可以做萬緣放下很好睡,明天起床精神很好,頭腦很清醒、很舒服,有沒有試驗過?(有),有啊!晚上睡覺的時候,躺下來,從頭開始,把頭的力道就放到枕頭,全部頭的力道都沒有了,頭不會動了;然後開始肩膀,肩膀力道放到床舖,然後開始整個身體、手腳,全部都放到床舖,那你力道全部都放掉了,不會輾轉覆側(不會一直翻來覆去),我們睡不著就是翻來覆去,就是頭腦在想東想西,所以才睡不著覺。(此時現場有東西掉落的聲音),我們這個性理心法很有意思,因為有一個動作是在拐什麼,大家的注意力都跑去那邊(東西掉落發出聲音的地方),所以當我們的注意力被它拐跑了以後,後學在講什麼,有聽到聲音,但不知道內容,對不對?(對),有沒有意思?(有),我們就可以說,喔!原來明心見性就是這樣喔,心都跑掉了、不見了,心不見了性還在喔?不見了!
所以在欲行禪知見力,這個「知」就是對真理的了解透徹叫知。「見」,是從我們的佛性本體發揮,不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見。六根對六塵產生的根境,那個是虛捏怪,根境法中虛捏怪,那個不是我們要追求。我們要追求就是這一些根境都摒除掉了,然後從我們那個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本體產生的那個叫做佛知佛見,那一個知見就是我們要追求,從佛性本體發揮的,是從我們根源,就像天地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自然而然呈現。我們跟天地商量都沒有用,各位前賢我們跟天地商量,說今天對我來說日子很重要,能不能夠把白天延長一點,然後把黑夜縮短一點,我們跟上天商量,可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所以我們那個知見也一樣,從那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發揮出來,都不能夠商量的,是就是,直接從本體發揮出來。我們跟上天講,冬天太冷了,可不可以縮短一點?不可以。
所以我們知見力就是這個樣子,是佛性出來的、不生不滅的,就是佛性出來,不是就不是,那我們就是要去認識,認識我們正確的知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沒有念頭那個叫正念,正念的時候我們就是要保持這個正念,然後正念我們保持一段時間,我們佛性本體會產生般若妙智慧,那個般若妙智慧就是佛知佛見,我們從佛性本體生發的,不是我們去起心動念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從佛性本體生發的那個知見,那個才叫正確。
那假如說我們是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都假的,虛幻不實在,那個不要用,用那個會害我們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因為日常用的很習慣,都是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把六識當成心,所以我們凡塵在用的時候,像男女之間適婚年齡二、三十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愛的你死我活,在講海誓山盟是真的、還假的?是真的咧,不是假的!那個時候為他生為他死都甘願,是真的,可是他的真的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是建築在生滅上面,他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你看某一個廣告是某一個影星真心推薦,他是真心、還是假的?他在推薦的時候是真心,為什麼?他要賺錢,他真心要賺錢,所以那個推薦的時候,那些設計都是為住家著想,看一看,耶!真心的來推薦,可是他的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那識心是生滅的,所以我們凡塵很多都在用,用什麼?用識心的真心。所以男女之間戀愛也是一樣,愛的你死我活,結果以後又外遇,那不是真心怎麼會外遇?所以那個就是為了環境變化,環境變化心就跟著變化,那心會跟著變化,這個心是真、還是假?(假),真心會變嗎?(不會)。
所以我們在講即心即佛,即心即佛就是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真心,那個心就是佛,所以叫即心即佛。所以我們對即心即佛就可以了解,就是這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覺,那個就是真心」,那個真心就是佛,就是這一個在成佛的。所以我們就見性成佛無疑,就是這麼篤定,絕對可以成,就是能夠自己見到。那我們要見到不困難,只要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見到了!這麼久了,再沒有見到都不行,都一定要見到了。只要你有空閒的時候你就去體會,然後把祂時間能夠拉長,把侷限在身上的佛性可以出來,使整個空間都變真空,整個空間變妙有,真空妙有都呈現在日常生活之中,理不理想?(理想),很理想喔!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可以做到!那我們都被凡塵事耽擱,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所有心思都放在現象,煩不煩惱?(煩惱),那我們知道相都是假的,煩不煩惱?多餘的,那個煩惱都是多餘的,它會變,都已經變了,我們還住在假的相裡面煩惱,所以我們不夠聰明,真夠笨!都會罵自己真夠笨!所以我們一研究以後,了解,了解真理以後生活海闊天空,這麼寬廣都是我們真心,分別心就減少了、就降低了,愈來就愈舒服了,不會討厭某某人討厭的很厲害。
我們在凡塵因為人的行為動作,我們有欣賞的、有討厭的,欣賞的就喜歡想親近,討厭的就想遠離,都很自然而然的,那我們一進入到真心佛性本體沒有這一些,所有眾生都是我性分之中的眾生,都是我佛性裡面的,所以沒有分別。佛已經證悟到沒有分別,所以成佛。那我們還在分別,所以我們當眾生,只要我們把分別心去掉了,成就了。
我們講的慢就是要各位聽得懂,然後我們知道怎麼做,那我們怎麼做以後,可以自己去發揮,自己本身就是佛,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發揮出來的力量就很大。那假如說自己對自己的佛性信不夠,發揮出來的力道也不夠。所以這個很重要!
◎「火中生蓮終不壞」。
我們了解蓮花都是從水生出來,那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我們現在的人就是要把蓮花拿到火裡面去栽(我們把蓮花拿到火堆裡面去種,讓蓮花開花)。這個是比喻,比喻我們現在的人,生活的環境比淤泥還要來的厲害,就是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眾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後我們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有辦法自己救自己、還救眾生。就是要有那個很高超的情操,自己的人格很健全,然後也把這一種觀念傳播到我們親朋好友,使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也能夠像我們一樣,雖然環境很不如意,可是生活得很快樂。生活的快樂、不快樂,不在我們財產的多少,很有錢的人不一定快樂,那沒有錢的人也不一定都悲傷、悲慘。只要我們心態非常正,那就會在非常快樂的情境之中生活,所以苦樂沒有客觀的標準,都是主觀的認定。各位前賢,認定自己是苦還是樂?(樂),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一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最快樂,沒有比這個更快樂了,也沒有比這個更富有的。我們之前有講七法財,聞、信、戒、定、精進、捨、慚愧
◎剩下約13分鐘提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四十二品因果論,軒轅黃帝拜廣成子,軒轅拜七十二師,老師年紀都是50~60上下,只能知道住世法,不知脫世法,廣成子只有十三歲能知脫世法,告知軒轅依法修持並成道,住世法與脫世法的分解比較清楚?
劉講師答:他是在問我們住世跟出世,在凡塵的法跟脫離凡塵的法,各位了解這個意思嗎?凡塵的修持方法,那我們一般在凡塵都有法來修,有法,就是執著那個法來修,然後從那個法修都會有成就,所以我們凡塵比較著重的,都是凡塵這一些實際可以摸得到,可以有成就感這一些啦!那我們在出世法來說這一些都屬於生滅,那生滅的我們不追,因為生滅的畢竟時間很短暫,雖然修成了,可以有幾百歲,或是幾千歲,可是那個比較晚一點死而已,一樣會死
那出世法就是脫離現象,直接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一種不是在凡塵可以了解,知道修的,所以這個出世法不容易啦!一定要有那一種修證者的一個引導,那我們凡人對這個全部都沒有法的這個法,就是最高的法都有一點疑惑,就是認為說沒有,既然都沒有怎麼修?會執著那個有,有法,各位前賢就是有執,有固執,有法執,我們了解說修道就去掉兩個,一個就是我執,一個就是法執,那兩個都去掉就成佛拉!我們最不容易就是把那個法執去掉,我執還比較可以,我們修的時候知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還比較容易去掉,可是這個法就不容易了,法執一在他從這個法去修成,有成就感,那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修到成就以後,就是什麼都沒有,只是回到佛性的本體,那佛性本體是原來就有,原本就有,所以我們沒有得啦!那凡塵的法就是有得,那既然有得就是有失,得失相對待,那我們一修證到佛性本體回來,只是回到本來,所以沒有得,既然沒有得,就不會失,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我們從開始就進入沒有法可以修,沒有法可以修這個就叫「妙法」,我們說這個就叫妙法又會住相,這樣懂意思嗎?所以就直接講沒有法可以修,所以這個就是最上乘的佛法這樣懂意思嗎?哈哈~
要說懂還沒有透徹,要說不懂嗎有一點點概略對不對?所以這個就是需要時間,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去掉我,沒有這個身體的我,所以這個我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的真空妙有,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就是這個,我們已經進入這個,身體的有已經都不在我們的腦海裡面考慮,沒有,所以我相很容易就去掉,然後我們直接進入最上乘的法,沒有一個法,無法可學,沒有法可以學,既然都沒有法可以學,就沒有法可以執著,我們一個法執著也沒有,沒有法執,沒有我執這樣就成就了,所以『不見一法名為如來』,不見一法我們就見到如來這樣了解嗎?已經都沒有,沒有一法我們就見到如來,有一法就是障礙就還沒有到家。
【問】:請問劉講師,後學想問捲簾將軍是不是韋陀護法?
劉講師答:韋陀護法祂是我們這個賢劫,現在我們莊嚴劫已經過去了,莊嚴劫有一千位佛,然後現在進入賢,聖賢的賢,賢劫,賢劫到釋迦摩尼佛是第四位,到我們彌勒祖師是第五位,然後韋陀護法就是我們賢劫最後的第一千位那位佛,他會在賢劫成佛可是在最後,我們還有的等,還沒到,因為我們要了解到他們的那一種示現,像說觀世音菩薩是圓通古佛,圓通古佛祂先來轉世當觀世音菩薩,以女身來修帶領坤道修道,然後再轉世就是陳靖姑,陳靖姑也是從圓通古佛、觀世音菩薩再下來,再下來就是陳靖姑,陳靖姑祂現在當註生娘娘,祂們一示現在凡塵祂們做的事就是要給凡塵去學,去效法,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那個一示現以後,祂的那一種作為,跟祂本尊又不一樣,那我們後人的紀念都是紀念祂,有現相時候的那一些功績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有時候就不用一直去追,說什麼人是什麼人?什麼人是什麼人?因為十方諸佛同一法身。
【問】:請問劉講師,涅槃的境界是怎樣的意境?
劉講師答:那個涅槃假如說我們是用張拙秀才悟道偈,那個涅槃跟生死是平等,張拙秀才悟道偈各位還記得嗎?記不記得?那個很好對我們幫助很大
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盤等空華
生死跟涅槃平等都是空中的華,就是生死也是假的,涅槃也是假的,空中的花不真,可是我們把涅槃前面加一個大,大涅槃,那個就不一樣,那個大就是摩訶,摩訶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那假如說我們用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來稱涅槃,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那個涅槃跟生死就不平等了,因為祂有大就是有摩訶,所以涅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那我們凡塵在用不生不滅,跟那個生死的生滅相對,就是苦樂,那既然有苦,有樂兩個相對,兩個都不真啦!那個生死跟涅槃既然相對那兩個也不真,所以大涅槃就超出它們相對,沒有相對了,所以祂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問】:我們人可以不可以擁抱地球,可不可以感覺到地球?
劉講師答:這個觀念也是滿好,就是我們現在要了解說我們都是在地球,是我們共通住的地方,我所在們要愛護它擁護它,所以我們現在像整個社會,都鼓勵說要素食,因為素食可以幫助整個地球,因為我們吃的那一些肉,要很多的種植及養成,消耗很多能源,那我們素食的話就可以減少,就可以愛護地球擁抱地球,這個是很好的觀念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盡一點心力能夠愛護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