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眾生的根器

“眾生的根器”的图片搜索结果

釋迦牟尼佛曾經以馬來形容眾生的根器:
有的馬看到鞭子的影子揮動,就跑起來了,不必等到鞭子打到身上;
而有的馬則要聽到鞭子的聲音才跑;
有的更鈍的則要鞭子打在身上才開始跑;
還有些馬則非要鞭策入骨才肯跑。

正法眼藏

“玄關竅”的图片搜索结果

德山:「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天命明師傳的乃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正法眼藏」,而不是教門中的語言文字道。
「無勞旁修道,只是此玄關。」
「余今領受恩師命,傳你本來玄妙關。」
「說即不中,擬議即差。」
「一切思量議論,不如須臾迴光。」
一貫道弟子的返鄉之路在玄關,所有的方便說法也只是在為玄關做反覆的印證而已。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的图片搜索结果

三教原是一理所生,雖分門別戶,言論各有不同,然而究其實際,概屬一理。故三教俱是因時而設,應運而興,無非代天宣化,挽救人心,化惡為善,化莠為良而已。況道家以虛無為本,注重保養虛靈,返回無極。釋家以寂靜為根,注重反觀靜寂,滅除雜慾。儒家之明明德,則注重私欲淨,天理純全。天理就是至善,亦可說是靜寂,靜寂便是無極,無極即是真理,三教宗派皆由無極一理而生也。且佛講:「萬法歸一,明心見性。」道講:「抱元守一,修心煉性。」儒講:「執中貫一,存心養性。」雖三教之傳法不同,要皆以一為本原,以心性為入手,自是由一理而化為三教,猶人之一身而分有精氣神焉。現在三教合一,乃收圓之象,猶之返本還原,俱為不昧之靈性,則又合為一也。

致中和

“致中和”的图片搜索结果

此道體也,致者推而極之也。中者性之體也;和者性之用也。古人云:克念作聖,故修道以靜心為宗旨。喜怒哀樂為情,有不如無,如此則與天地同體。自己明德之後,更該勸人修真,慈心無量,憐人如此,憐物亦如此。中庸說:「唯天下之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也。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知止定靜安慮得

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圖片搜尋結果


此是聖門修養的工夫。求明師指開玄關,即為知止地。內而知止為守性;外而知止不妄為。后者自然之意,由知止而定,定而靜,靜而心神安,心神安而慮,此慮非他,猶之悟也。慮其何為天理?何為私慾?慮我所行之是非曲直,與理合否?合於理者即守之;違乎理者即去之,此為之得。即得到心法傳授,以心印心,無入而不自得焉!

解脫法

解脫法的圖片搜尋結果

解脫二字,佛言:「離一切相」,俗言就是「看破一切」。能將世情酸甜苦辣覺出,加之時常靜念,一動一靜,皆在性上見解。事來即應;事去則淨,則離見性不遠矣!要知萬里山河,非我所有,妻子兒女,不能常聚,金銀百萬,還得操心看守。只有天命之性,修則為神,棄則為鬼。苦樂全是自己尋的,如此實行,不難解脫。

005--要培養廣大寬闊的胸懷

要培養廣大寬闊的胸懷的圖片搜尋結果


白陽弟子要培養廣大寬闊的胸懷,慶幸他人的成功。讚美他人的傑出、禮敬他人的辛勞!培養讓世界與我們一同歡笑、也讓宇宙與我們歡笑、讓眾生與我們歡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