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觀照自己--找出真理

觀照自己的圖片搜尋結果

活佛老師慈悲:
一個人能觀察自己,就能看見自己的美與醜;
一個人能勉勵自己,就能看見自己的對與錯:
一個人能看到自己的醜與錯,那就是對自己的態度非常客觀,
這種人才能真正進入另一種境界。

眼賊--慾望

眼賊--蚊子飛進眼睛的圖片搜尋結果

甲對他的朋友乙說:「今天真倒楣,一大早出門時,一隻蚊子飛進了眼睛,去找眼科醫生洗眼睛,白白的花了五十元。

乙聽了以後說:「你這算什麼!今天下午一件衣服飛進我太太的眼睛裏,我一下子花了三千元,這才叫做倒楣呢?」


觀念就是業力,也是福報的根源!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你被習慣牽著走嗎?

“你被習慣牽著走嗎?”的图片搜索结果


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即將退休,他想找一位能突破現狀的經營者,各方的推薦不斷,在各項條件的甄選中,最後只有兩位候選人(甲與乙)。因兩位候選人都善於騎馬,一天,老董事長約他們到他的農場。當甲和乙來到農場時,老董事長領著兩匹馬走出來說:「我知道你們都善於騎術,這裡有兩匹好馬,我要你們比賽一下,勝利者,將成為我的接班人。」兩位候選人正在打量著自己和對方的馬匹,乙心想:「比賽馬!太棒了,正是我熟練的事情,董事長的位子如探囊取物。」心中沾沾自喜。此時,董事長宣佈比賽規則:「我要你們從這裡騎馬跑到農場那一邊,再跑回來。誰的馬『慢』到,誰就是下一屆的董事長!」乙從美夢中乍醒,臉帶疑惑;甲一付不知如何是好,錯愕的表情。兩人正在懷疑自己的耳朵有沒有聽錯:「賽馬比快的,那有比慢的呢?」董事長看出他們的不解,再次強調說:「這次比賽,是比『慢』,不是比『快』的。」隨著董事長的指令「預備,一、二、三,開始」槍聲響起後,甲和乙仍站在原地,不知該怎麼做。過好一會兒,甲突然靈機一動,跳出習慣領域的束縛,迅速跳上乙的馬,然後快馬加鞭,向著另一邊騁馳,把自己的馬留在後面。乙看著甲的舉動,正奇怪:「甲怎麼騎了我的馬?」,而當乙想通怎麼回事時,已經太慢了。他的馬已被甲騎回到終點了,乙輸了。
當甲從乙的馬背下來,董事長向前致賀甲:「恭喜!恭喜!你能以創新的思維,有效解決問題,請你接任我們下任董事長。」平常我們會想,騎馬比賽都是比快的,哪有比慢的,因此,我們可能會覺得這位董事長神經有問題,因為他不符合我們習慣的想法。一般人,總會以自己的習慣領域去觀察週遭事物、以過去經驗為判斷反應,對超出我們自己習慣領域之外的事,視為「神經病」,卻不知自己習慣領域已僵化。候選人甲能跳脫出這種習慣性的想法,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而成為董事長。由此可知習慣領域是存在的,而且,隨時隨地與我們同在,我們平常可能不知不覺就成為它的奴隸,然而,當我們能夠警覺時,就可以做它的主人。

情緒的四放

“情緒的四放”的图片搜索结果


每一個人難免都有情緒。正面的情緒是積極、樂觀;負面的情緒是沮喪、悲觀、消極、挫折感。
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
    一、放鬆
    二、放下
    三、放開
    四、放空
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放」。

第一個方法是「放鬆」,現代人最需要身、心放鬆。
站在台北車站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衝,人海茫茫,不知前往何處,衝進地獄也不自知。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我引用一個故事:佛住世時,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從佛那裡聽到不少法門。在慕道者眾多,導師不能分身兼顧時,阿難也教學生。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人,名叫「億耳」,他的音感很好,很會彈琴。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襌修。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開始非常緊張,到最後心煩氣躁,於是告訴阿難尊者:「你教我數息,卻讓我很緊張,心更亂。」阿難聽了很驚訝,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億耳於是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很會彈琴,一定知道弦太鬆會如何?太緊又會如何?」億耳回答:「弦太緊會斷,弦太鬆會彈不出好音樂。」佛說:「襌修的道理也是鬆而緊,緊而鬆。該緊則緊,該鬆則鬆,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懂得身心放鬆,就懂得修行的道理。可是太放鬆,就要緊一點。

第二個方法是「放下」。
有句成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先「捨」才能「得」,不捨就不得。我們不肯放下,是因為我們都是「貪得無厭」,怕手中的東西一放下,就會被別人拿走,於是抓得越緊,就越不能得到新的東西。
各位朋友,如果你一時失掉地位或事業,不必傷心,如果你現在是經理,不肯放下經理這個職位,就可能會得不到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的位子。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

第三個方法是「放開」。
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就不再是我們的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放開的東西,是不會喪失的。
比如你放開心胸,可以接納更多的人、事、物,可以得到新的成長。再比如說,因為成見,你越討厭的人、事、物,你就越無法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他們的經驗、長處,也無法接觸新事物。即使你是一個佛教徒,也要開放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宗教,這樣當你接觸到別的宗教時,就可以學到別的宗教的方法、教義。你也可以從天主教、基督教朋友那裡學到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多開放就可以多吸收新的東西。

第四個方法是「放空」。
完全放空就可以擁有一切,放得越空,便擁有越多;放得越少,就越苦悶。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就會感覺不自由,因為觸目所及都是牆壁,就束縛了自己。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森林、天空,讓我們感覺很開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到高山,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湛藍的天空,毫無邊際的蒼穹,就把自己給放空了。
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有一天,他想向寺裡的老和尚請教問題,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他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茶壺,往杯子一直倒茶水,杯子都裝滿了,他還是不斷地倒水,水不斷流到杯外。教授看了,疑惑地問:「老和尚,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為什麼水滿了,還是一直倒水?」
老和尚笑著對他說:「這就對啦,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你卻一直在講話,你的心是滿的,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所以,要學東西,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若不能放空,就還有「相」在。

放鬆、放下、放開、放空,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從生命中的枯井中脫困

“從生命中的枯井中脫困”的图片搜索结果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嚎著。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牠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牠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剷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
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悽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剷進井裡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牠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剷進的泥土堆上面!就這樣,驢子將大家剷倒在牠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裡,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面去!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們也能安然地脫困。本來看似要活埋驢子的舉動,由於驢子處理厄境的態度不同,實際上卻幫助了牠,這也是改變命運的要素之一。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面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一切都決定於我們自己,學習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邁向理想。我們應該不斷地建立信心、希望和無條件的愛,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從生命中的枯井脫困並找到自己的工具。
生活上,十之八九皆會遭遇種種的困難與挫折。
這些不如意的遭遇,在在需要我們運用智慧,
將阻力化為助力 (此即佛家所云的逆增上緣)
憑藉著 " 信心、希望和無條件的愛", 勇往直前邁向理想;
以圓滿的修完人生的必修課程,成就自己。共勉之!!

請牢記以下五個快樂的小秘訣:
1.
不要存有憎恨的念頭。
2.
不要讓憂慮沾染你的心。
3.
簡單地生活。
4.
多分享。
5.
少欲求。
“從生命中的枯井中脫困”的图片搜索结果

培養優秀領導人

“培養優秀領導人”的图片搜索结果


個人工作者:全力發展自我管理
管理者在不同階段,提升能力和前程的個人因素大不相同,面臨向上的路徑,什麼是最重要的?聯想集團主席柳傳志說得傳神:初階幹部要有責任心、中階幹部要有上進心、高階幹部要有企圖心,短短三句話,言簡意賅。
  高爾夫球名將尼克勞斯(Jack Nichlaus)也曾說過,80%的完美擊球來自於正確的握桿,以及相對於球,揮桿者的站立位置。
  對於初階員工的發展,企業應著重於教導員工「正確地握桿」,在工作技巧上,員工的專業是否足夠、熟練,能不能順暢地使用公司提供的「球桿」,遵循流程及規範,以及懂得在團隊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弄錯了揮桿方向,清楚公司價值,進而創造利益。
初中階主管:管人比管自己重要
成為管理者,與個別工作者在角色與功能上最大的不同是:管理者的工作技巧,應該跳脫自我,做好所屬單位規劃、人員分派與職務設計的工作。
  第一線主管在人才發展路徑上升時,遇到的第一個關鍵轉折點(passage),就是學會管理自己之外的人、事(manage others),此時若沒有得到協助,是有可能會轉不過去,變成人升上去了,但能力還沒準備好。
  麥當勞(McDonald's)法國分公司就針對第一階的主管,實行一種有效的晉升計畫,給予通過第一線考核的工作人員更實際負責性質的工作,要他們承擔一部份的管理工作,如訂貨、排班、統計等,要求他們必須在一個小範圍內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並且在平日工作中累積經驗。
  此外,在時間分配上,主管的時間也不屬於自己,而是應該花在關照別人(部屬、上司、客戶)上;在工作價值上,則是藉由成就部屬,進而達成部門的成就。
高階主管:培養大格局能力
如果第一線主管是3A球員,那麼,高階主管就如大聯盟隊伍中的明星球員。當球隊擁有了明星球員,接下來該如何發展?
  紐約洋基隊(N.Y Yankee)前投手教練古德瑞(Ron Guidry)曾多次跟記者表示,當教練在面對一位即將成為巨星的選手時,重點不是著重於技術的改進,而是在於幫助他了解隊友對他的尊敬,相信自己「是個王牌」(to be a Ace yourself)。
  古德瑞認為,一個厲害的投手,整個球季最多貢獻二十幾場勝投;但是一張王牌,他能夠向隊友心戰喊話,提升士氣,帶動四、五十場的勝利,甚至於在冠軍戰發揮關鍵作用。
  高階經理人管的是生意(Business)與整個集團(Group),企業應著重於提升事業群經理人大格局的規劃能力,以及讓一位CEO具備塑造企業文化、建立組織一致目標與共識的能力。
  企業主應當培養人才學習去雇用最棒的人,而不是將就還可以的人,具體的做法是,學習為談判做好功課,而不是邊走邊瞧,因為企業需要的高階領導人不在於他們能克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而是如何避掉高風險、低報酬的狀況,全力增大他們的贏面。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說過:「我所遇到半數以上的領導者根本不需要學習做什麼,而是需要學習不要做什麼。」這就像奇異董事會不擔心威爾許讓公司獲利的能力,而是擔心他是否能做得像個執行長。

笨問題;好答案!

“笨問題;好答案!”的图片搜索结果


是「提問的人」和「主答的人」」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決定了「問題」的意義,和笨或聰明並無直接的關聯。在實際的生活上,有很多問題並不需要真正的答案。提問的人只不過想藉由提出問題的過程,來達到溝通的目的。
一位負責重大決策的專家上廣播電台節目接受訪問時,有位聽眾朋友Call-in進來提出問題,這位專家竟直接對著播音室的麥克風表示,這是個笨問題,拒絕回答。他的率直,真教人替他捏一把冷汗。現代生活的人際之間講究溝通技巧,更遑論大眾媒體是個必須靠長袖善舞的藝術才能遊刃有餘的地方,他對於「笨問題」的直接反應,果然引起軒然大波,沒因此而丟掉到他的職位,算是運氣了。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到底什麼才叫做「笨問題」呢?「1+1=?」這個算不算是個笨問題?那就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對於正學習數字觀念幼兒來說,這可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對於計劃購併的兩家企業來說,這是很嚴肅的問題。對浪漫中戀愛的情侶來說,這個問題十分甜蜜。正學習數字觀念幼兒,「1+1=2」是最常被接受的答案。計劃購併的兩家企業,「1+1=3」是個划算的投資組合。浪漫中戀愛的情侶卻希望「1+1=1」,兩個人同一心。可見,問題的本身,沒有「聰明」或「愚笨」的差別,但因為提問的人和負責主答的人不同,而形成對問題「聰明」或「愚笨」的判斷。有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是眾所皆知、或約定成俗,有所謂「不用想也知道」的答案,但若問的人很誠懇、主答的人夠謙虛,他們之間就不會出現「笨問題」。換句話說,是「提問的人」和「主答的人」」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決定了「問題」的意義,和笨或聰明並無直接的關聯。在實際的生活上,有很多問題並不需要真正的答案。提問的人只不過想藉由提出問題的過程,來達到溝通的目的。有些問題聽起來似乎很笨,但卻很重要,回答時必須非常認真
媽媽問坐在電視機前面長達數個鐘頭的孩子:「卡通有那麼好看嗎?」
她並不想知道真正的答案。除非,這位母親真的是想要和小孩分享看卡通的心得,作為親子互動的題目。否則,卡通好不好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母親而言並沒有真正的意義。她實際上要表達的意思,很可能是:「你該回書房去做功課了呢!」「換個頻道吧!我想看電視劇。」或「好煩啊!你爸爸跑哪兒去了,這麼晚了還不回家。」
有的問題,聽起來很似乎笨,但並不減損它的重要性,回答的時候,必須非常認真。例如:熱戀中的情人,最喜歡在約會中很親熱的時候問對方:「你愛我嗎?」從不知情旁觀者的立場來看,這是全世界最笨的問題。他如果不愛你,怎麼會在這裡和你約會,做出這麼親密的舉動。
但是有豐富感情經驗的人,可能就不是這麼想。問「你愛我嗎?」和回答:「我愛你!」就像是信佛的人每日誦經一般,「有唸就有保佑!」所以,「你愛我嗎?」是很重要的問題;「我愛你!」也是很重要的答案。更何況在價值觀多元化、人際關係愈來愈複雜的時代,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約會,並做出很親密的舉動,不見得就是相愛的表現,有時只是一時需要、排遣寂寞,或糊里糊塗在一起,都有可能。就算訪問相戀很久的情侶,問:「你為什麼愛他?」回答:「我也不知道。」的機率依然很高。
問題與回答的邏輯關係,有時候並不須要十分嚴謹。因為,提出問題,並不一和答案劃上具體的等號。一般而言,提出問題若不想要真確的答案,必然有其他的動機,搞清楚提出問題背後的動機,確實比花腦機想答案或動嘴巴批判問題來得重要。只要多一點同理心,就會如口出蓮花般出現很智慧的回答
躲藏在不需答案的問題背後,通常有下列三個隱含的動機:
    想要引起對方的關心或注意。
    試著提問來表達不同的立場。
    藉由陳述問題釐清自己思緒。
太太出門逛街時問先生:「我穿哪一件裙子好?」聰明的丈夫應該回答:「寶貝,在我眼裡,妳穿什麼都好看!」
陷於苦戀中的朋友問:「我離不開他,怎麼辦?」身為好朋友的你只能說:「不論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支持你。」
員工問上司:「怎麼每天工作都多得做不完?」上司最好告訴他:「我很樂意和你一起將目前的工作項目、內容、和流程重新檢討一遍。」真的,日常生活中太多問題,乍聽之下都很笨,但很幸運的是:它們並不需要你真正花腦筋去回答。你只要多一點同理心,就會口出蓮花般綻放出很智慧的回答。
耐心傾聽別人的提問,就有機會找出溝通的關鍵,尤其聽起來愈笨的的問題,愈需要用心思考,其中常隱含特別的意義,或引導你發現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人際溝通的課程中,最常教給學員的技巧是:當對方不論提出什麼問題之後,都要以誠懇地眼神注視他,並且微笑地說:「這真是個好問題!」學會以微笑來接受提問,並且妥善地回應對方,將會為自己創造出很高的溝通價值。如果,你想要擁有圓融的人際關係,這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世界上沒有「笨問題」;只有「好問題!」
當你繼續面對「好問題」,但暫時還想不出答案,或根本不想回應時,請繼續微笑地說:「你覺得呢?」適時地以禮貌的語氣提出反問,有助於對方重新思考問題的陳述方式及其必要性。
有時候,真是尷尬,對方杵在那裡,一付「非要到答案才肯罷休」的樣子,而你真的不想在這個問題上浪費時間,不妨說:「我得花時間好好研究一下!」
別擔心,接下來怎麼辦?如果它真是個「很笨的問題」,時間自然會給對方答案。如果它真是個「很好的問題」,你也該真的花時間好好研究一下!

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種問題不也討論的幾千年。請你務必相信,沒有什麼問題是真的笨到無法應付的;倒是直指對方:「這是個笨問題,我不回答!」,這的確是很笨、很笨的回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