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金剛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金剛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金剛經-20 佛性偈語-2 第十四分離相寂滅分-3 第十五持經功德-1

(25)僧問:「既言有性,將出來看。」

師曰:「汝信有明朝否?」

僧問:「信。」

師曰:「試將明朝來看。」

僧問:「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

師曰:「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今見著衣喫飯,

行住坐臥,對面不識,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將性覓性,

萬劫終不見,亦如盲人不見日,不是無日。」

   僧人就問慧海禪師:既言有性,將出來看。也就是既然我們都講有佛性,你把佛性拿出來看看。然後慧海禪師就回答:汝信有明朝否?你相信有明天嗎?僧人就回答:相信。慧海禪師就跟他講:試將明朝來看。你把明天拿出來看看、將明天拿出來看看。他回答說:明天實在是有,可是如今不可得。慧海禪師就講:明朝不可得,不是沒有明天;汝自不見性,不是沒有佛性,你自己不看見、自己不領悟。今見著衣喫飯,行住坐臥,對面不識。現在我們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那個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對它,可是我們不認識。那個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你要看明天。與今日不異,明天跟今天一樣。將性覓性,你現在已經在用的就是你的佛性,那你用你的佛性還要再來找佛性。那萬劫終不見,在怎麼久你都看不到。亦如盲人不見日,眼瞎的看不到太陽,不是沒有太陽。這個是25題。

(26)僧問: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禪師如何體會?

師曰:「為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即於般若空寂體中,

具河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那26人就問慧海禪師,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個也是很高的境界啦,無法可說這樣就叫說法。那禪師如何體會?然後慧海禪師就回答:無法可說這個就是般若體。般若體祂已經就是無法可說。那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沒以一個東西可以得,是名無法。那麼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河沙之用,就是我們那個般若妙知慧產生出來的整個應用就好像河沙那麼多,所以般若空寂體中具備了河沙之用,即是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的般若妙智慧具備了什麼都知道,這個就叫說法。所以講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個程度是很高了。

(27)僧問:「禪師信無情是佛否?」

師曰:「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

經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

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那麼27,僧人就問:「禪師相信無情是佛否?」無情是佛是嗎?那慧海禪師回答:無情不是佛。所以相信無情是佛,那個不對。所以他說不信。若無情是佛者,假如說無情是佛。活人應不如死人,我們活著的人好像比那個死去的人還不如。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那一些死的東西都比我們活的人還要好。所已經有記載:佛身者即法身也。所以我們了解法身,以法為身,整個虛空全部都是我們法身,那這個法身從戒定慧產生的,從三明六通產生的。所以這個三明屬於宿命、天眼、漏盡;那麼六通屬於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六通。所我們的那個佛身是從三明六通產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所以這個我們要瞭解說,我們以往一直在講,說山河大地整個虛空萬相,是我們的佛性所生發、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它這邊就講無情就是佛,就是把無情當成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能夠分辨、能夠了解,差一點點啦,功能作用跟本體不一樣。那無情是佛,是把無情當成佛性本體,差別一點喔,這邊不是,是我們佛性的生發功能作用。

(28)僧問:「未審一切名相及法相,語之與默,如何會通即得無前後?」

師曰:「一念起時,本來無相無名,何得說有前後?不了名相本淨,

妄計有前有後。夫名相關鎖,非智鑰不能開,中道者病在中道,

二邊者病在二邊,不知現用是無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

自起生滅,埋沒正智,或斷煩惱,或求菩提,背卻般若。」

   那麼第28僧問:「未審一切名相及法相,語之與默,如何會通即得無前後?」就是已經一體沒有前、沒有後。然後慧海禪師就回答:一念起的時候,本來無相無名,我們起念頭沒有形相、也沒有名稱。何得說有前後?怎麼去說它有前、有後呢?那麼不了名跟相本淨,名跟相它的本來就清淨,然後我們忘記有前後,就是記前後已經不對了。夫名相的關鎖,非智鑰不能開,這個名相的關卡,我們一定要有智慧、有般若妙智慧才可以打開。那麼,中道者病在中道,二邊者病在二邊,所以我們就是很容易住相啦,講到什麼就住在什麼的相。不知現用是無等等法身,我們現在所用的就是無上、最高的、也沒有跟祂平等、一樣的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滅,埋沒正智,背卻般若波羅蜜,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妙智慧已經放到背後了,所以我們瞭解說,這個迷悟得失,這個是我們世間人的方法,我們自己生滅,埋沒我們的般若妙智慧。

(29)問:「律師何故不信禪?」

師曰:「理幽難顯,名相易持,不見性者,所以不信。若見性者,號之為佛,

識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遠人,而人遠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

悟人向心而覺。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無心相。迷人執物守我為己,

悟人般若應用現前。愚人執空執有生滯,悟人見性了相靈通。乾慧辯者口疲,

大智體了心泰。菩薩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悟者日用無生,迷人見前隔佛。」

   那麼第29條,人問這個律師(慧海禪師),何故不信禪?慧海禪師回答:理幽難顯,這個理喔,它很幽暗不幽隱(這句聽不清楚),很難顯現明顯;名相易持,名跟相我們很容易來受持;不見性者,所以不信。不見性他就不相信,這個禪。若見性者,號之為佛,識佛之人,方能信入,我們相信了才能夠相信、進入;那佛不遠人,而人遠佛,佛就跟我們在一起,可是我們都自己都把佛遠離了,而不認識祂;那佛是心作,佛是我們的心在作佛;迷人向文字中求,所以我們向文字中求的話,就是迷昧的人;那麼悟人向心而覺,我們只要向自己的心能夠覺悟,那個就是佛;迷人修因待果,迷昧修的因等待果報;悟人了無心相,領悟的人了解說,我們的心沒有形相;迷人執物守我為己,就是執著,物就是東西,守住四大假合的我,認為是我自己;悟人般若應用就現前,這個是見前,就是顯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看見,這個是領悟;那麼愚人執空執有,執著這個空、執著有,就生滯,滯就是阻塞,那道就是要通、流通、通達才是道,所以不能阻塞、不能執著;悟人見性了相靈通,見到佛性,那麼了解形相由佛性所呈現,所以靈就通了,就整個都融通了;乾慧辯者口疲,就是用很大的力道來跟人家辯論,嘴巴會很疲倦、疲勞;大智體了心泰,大智慧的人體會了,那個心很泰然,就是很安泰;菩薩觸物斯照,菩薩看到這個東西,然後都能夠了解這個物是給我們人用,就像我們身體四大假合是給我們人用,我們藉著四大假合的身體來修道,可以把佛性修證出來,所以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這個聲聞就是小乘佛法,它怕景相,然後迷昧了自己的心;那麼悟者日用無生,領悟就在日用之中,那我們的佛性祂沒有生也不會滅,所以日用之間我們都已經在應用;那迷人見前隔佛,迷昧的人看到眼前,跟佛就已經有隔離了,不知道整個都是佛,我們眼前整個都是佛,不要隔開,一隔開就看到形相,看不到佛。

(30)人問:「如何得神通去?」

師曰:「神性靈通,遍周沙界,山河石壁,去來無礙,剎那萬里,往返無蹤,

火不能燒,水不能溺。愚人自無心智,欲得四大飛空。」

   那麼第30條,人問如何能夠得神通去?然後慧海禪師回答,我們的神性靈通,遍周沙界,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那個神、性,祂很靈通,遍滿、周遍整個所有虛空,一粒沙一個世界,所以的世界都是我們的佛性靈通。山河石壁,去來無礙,山河石壁沒有辦法阻礙、阻擋我們,我們可以去來自由、來去都沒有障礙。剎那萬里,我們剎那之間就可以到達萬里,所以我們心一念,喔~越南在暴動,我們已經到越南了,那個就萬里啦,很快。往返無蹤,去跟回來都沒有蹤跡可以尋(尋找),就是很快。火不能燒,水不能溺,我們那個神靈,火燒不著、水不能溺我們的佛性。愚人自無心智,說愚昧的人自己沒有智慧。

欲得四大飛空,就是要看見我們的身體可以飛到虛空,就是要了解啦,身體可以飛到虛空嗎?飛得上去,摔下來死翹翹。所以不要飛上去。

(31)世間諸法如幻,生死猶若雷電。法身自在圓通,出入山河無間。

顛倒妄想本空,般若無迷無亂。三毒本自解脫,何須攝念觀禪?

只為愚人不了,從他戒律決斷。不識寂滅真如,何時得登彼岸?

智者無惡可斷,運用隨心合散。法性本來空寂,不為生死所絆。

若欲斷除煩惱,此是無明癡漢。煩惱即是菩提,何用別求禪觀?

實際無佛無魔,心體無形無段。

   世間諸法如幻,凡塵所以的萬法都是幻,就是本來沒有,然後有了;有了以後,又沒有了。所以諸法都是幻。生死猶若雷電,我們的生跟死就是很快,好像那個打雷,那個閃電,一閃就過了,一生就過去了。法身自在圓通,我們的身體有生死,我們的法身沒有,沒有生死,自在、自由自在、又能夠圓通。出入山河無間,就是出入山河,祂沒有把我們隔開的那個空間,不會,我們可以進入山河。顛倒妄想本空,我們在妄想、我們顛倒的時候,那一些都本來沒有的,都是空;所以顛倒也是空、妄想也是空,所以要知道,全部都是空,空了以後我們就不會住相啦,也就不會顛倒、也就不會妄想。般若無迷無亂,我們有般若妙智慧就不會迷昧,也不會散亂,我們在凡塵這個神都散亂,那我們有般若就不會、不會散亂,不會散亂處理事情就井然有序。三毒本自解脫,三毒就貪嗔癡,貪嗔癡它本來都是解脫,它沒有要依附哪一個人,是我們自己找來啦,我們把貪也找來、嗔也找來、然後癡也找來,然後自己受苦、自己受煩惱,是不是貪嗔癡都解脫了,解不解脫?我們不找它來的話,它不會來對不對?所以三毒本自解脫。何須攝念觀禪,因為我們當下都已經是到達最高佛的程度,不用再攝受我們的念頭,這個攝念就是我們有妄念,我們有妄想的時候才要攝念,那沒有了、都是佛了,所以就不用何須攝念觀禪,我們就是心不集中、都是散亂,才要觀禪,那既然都已經集中了、都已經到佛的本位了,就不用。只為迷、愚人不了,只因為這個沒有用智慧的人(愚人),不了解,從他戒律決斷,因為他不瞭解到這樣,所以要建立這個戒律,來決斷他的這一些貪嗔癡、他的顛倒妄想,從戒律把他去除掉,去除他的貪嗔癡,去除他的顛倒妄想。不識寂滅真如,何時得登彼岸,假如說我們不認識寂滅真如,就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假如說我們不認識;那何時,什麼時候呢;得登彼岸,什麼時候才有辦法到達清淨的彼岸,意思也就是沒有啦,你不認識的話,就沒有時間可以得到清淨的彼岸。那假如說我們認識寂滅真如、認識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已經就在清淨彼岸了,不用再來來去去、不用再找、然後不用再登,不用,就已經在清淨的彼岸。智者無惡可斷,智慧的人他沒有這個惡可以斷,因為有智慧他不會行持惡,沒有智慧才會作惡,所以沒有智慧才要去掉惡,那有智慧他沒有惡。運用隨心合散,我們在運用、運用凡塵的所有一切,都隨這我們的心,隨著心合、隨著心散,所以只要我們有智慧,我們運用的都是幫助眾生,都是屬於善。所以那個運用都是在善的方向,那你運用惡也是一樣,跟你的心合散,那你造下來的自己要去承擔後果,就是要受苦。所以我們了解,凡塵本來都沒事,我們自己找事。法性本來空寂,這個法性講得比較寬廣,我們人大部分講佛性,那法性是包括山河大地、萬相萬事,都把它容納在裡面,叫做法性。那法性本來空寂,本來就沒有變化啦,祂本來都是如如不動。不為生死所絆,不為這個生死所羈絆,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只要住相了、我們只要迷昧不用智慧了,我們就被凡塵的現相所羈絆,把我們綁住。若欲斷除煩惱,此是無明癡漢,假如說要斷除煩惱,假如說有這種念頭的話,那就是無明癡漢,很笨的那個人,為什麼?因為煩惱是我們自己佛性所起的,那你會起這個煩惱出來,表示你在無明之中。所以我們要了解,只要無明,都明了,都全部明理了,煩惱即是菩提啦,沒有煩惱。所以底下就講煩惱即是菩提何用別求禪觀,實際無佛無魔,實際上沒有佛、也沒有魔啦,我們都回歸本位了,沒有佛、也沒有魔,沒有,全部都沒有。各位會不會懷疑?啊沒有佛我們求什麼啊?最高程度啦,沒有名相,沒有名、沒有相,沒有名相,我們已經在無極理天的狀態,回歸本位了,沒有名沒有相,已經是經很安穩了。心體(心的體)無形無段,我們心的體沒有形相,也沒有分一段一段,沒有。

   這個是後學想說,我們金剛經已經講了一半,可是我們對佛性本體的認識,還不很透徹,所以寫出來幫助我們了解,我們金剛本性。那還有,後學有在寫歷代祖師所傳的那個偈語,一代祖師傳給一代祖師都有偈語,這在寫啦,寫一半而已,往後寫好了再拿來給各位看。

   那我們就回到金剛經第十四分。各位前賢,我們講第十四分講到那邊了?還記得嗎?好像我們這一段隔了很久喔,有沒有?(),又法會、又母親節、然後我們又辦園遊會,然後有很多事,好像休息了很久,都快要接不上了。我們是講到見種種色啦。那後學再把這一段、是蠻重要啦,又解說一次。

   這個釋迦牟尼佛跟須菩提講,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暗),即無所見。所以我們就了解到,菩薩心假如說住在法,這個法包羅萬象,不管是這個是有形、無只要是有,它就稱為法,那這個住於法行布施,布施:我們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那麼如人入暗,為什麼呢?因為還在無明之中,住在法我們都在無明之中,這樣了解嗎?那住在無明之中,黑漆漆、都無所見。這個無所見就是見不到真理啦。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佛跟須菩提講,那個菩薩,我們所有眾生也是菩薩,是跟所有我們眾生講,我們的心假如說有所住,那麼有所住就已經無明,所以無明的時候,我們假如說有行布施,那一樣無所見。又看不到真理啦,真理都看不到。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假如說我們心不住法,已經心都不住在形相,心已經不住相,那心不住相就已經見到真理了。所以就好像我們人有眼睛、有目,日光明照,就是我們智慧之光,它可以整個都明照,我們智慧都呈現,可以見到種種的那個形相、種種的色都見得到。表示說我們智慧都已經可以啟發,所以這個很重要啦,我們一般住相是生活上的習慣性,所以要了解,住相就是無明;然後我們離相,心已經不住法就是離相,那離相就是佛了,所以般若妙智慧就已經呈現。那有般若妙智慧呈現,我們已經看到道已經見到道。道都已經見了,所以見了道,我們該如何行持,就了了分明,就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要怎麼做,所以那個時候來布施,不管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 很恰當。所以這一段後學是說文字不怎麼困難,可是我們要做卻也不怎麼容易,因為我們住相非常習慣,要我們不住相好像蠻困難,這個咧就是要訓練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不住相,告訴我們凡塵一切都是變化無常、不要住相。我們住了相,都還在相裡面不動,可是真正的形相,它已經變化了。我們都還住在舊的相,所以跟不上、跟不上真理的腳步。所以不住相。

   不住相,各位前賢有很多的好處啦,譬如講我們住在語言相,剛好我們受到別人的冤屈、在罵,在罵我們的時候、那個語言相,那個很厲害,對不對?我們一定會產生很大的痛苦,那我們都離相,文字相、語言相都離了,那他在罵、罵得很難聽、罵到實在是真想鑽到地底下,那因為你都離相,你看他嘴巴在動,那你已經離相了喔,你不知道他在罵什麼,這樣你都不會痛苦,對不對?()。很實際喔,以後人家在罵你,你看他臉上表情很橫惡的時候、在罵你,你就趕快離相,趕快語言相都離開,不住在語言,他在講什麼我都沒聽到(是有聽到,但是都不入心、都不入心裡面),所以你都不受影響。

不然講個最簡單的,罵你很像豬咧,那我們一直想說,那個豬四腳朝地,難不難過?(),那(指罵豬而言)罵的算是最好聽的。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是我們離相的、最明顯的、得到的好處,心平氣和。

那假如你很努力聽(人家在罵你的內容)也沒關係,聽到是有聽到,離相還慢一步,慢一步還沒離相,那你就要趕快頭腦轉過來,轉過來():唉呦~狗在吠耶。記得喔!不要蹲下來對著他吠回去喔!好不好?()。很好喔,你看,有啦!罵有在罵,但是不要罵回去,不要當狗一樣蹲下來反罵回去,這樣一來心平氣和,對不對?然後對方看你,罵你罵得這麼難聽,但你都沒有反應,他會不好意思咧,會不會?他罵、罵的會不好意思。所以我們生活上不住相真的好;若別人讚美你,也一樣不住相,不然別人一讚美你,你屁股翹起來(意指會驕傲),對不對?這樣也不行喔,所以不住相,不住相以後不管是人家讚美你、或是罵你,都不影響,如如不動、心平氣和,你看修道是不是要這樣?對不對?最起碼的嘛!最簡單的啊,我們應對就要應對的很圓滿,圓滿都沒有得罪別人,對不對?不然罵人沒好話,對不對?所以過了就好,過了就沒事啦。我們了解了說不住相,不住相就如人有目,就是已經有見道的眼睛,你看到道了、道你看到了。原來道是非常寬廣的,全部都可以包容,整個道祂可以包容所有天下的一切。我們可以想,我們世間壞人算不是很多、但還是有,那天地都沒有趕走他們,你看天地有沒有說你是壞人,我不讓你住,有沒有?(沒有),也是讓他住,你看有沒有寬廣,這個就是道、很寬廣,你不好了我能夠容納、能夠容納,有一天你會改過、有一天你會行善,然後整個圓滿。所以我們要了解說,不住相是最起碼,我們就要學,在生活之中都不住相,就很快樂。自然心平氣和、自然心安理得,心都安了,那個理就是道,心安就已經得道了。

   那麼底下佛就跟須菩提講,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所以我們了解說佛就跟須菩提講,當來之世,不是說現在,是說往後,祂是希望這個經能夠流傳、能夠一直綿延不絕一直流傳。所以說當來之世,假如說有善男、信女,能與此經,受持讀誦,各位前賢此經是什麼經?(金剛經),金剛經是什麼經?(佛性),對,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假如說當來之世,有善男、信女,能對於我們金剛本性能夠受、能夠持、能夠讀誦,我們對我們的金剛本性、接受我們自己金剛本性,那個叫受;然後持,就是把祂拿出來應用,能夠受、能夠持;然後讀誦就是要利益眾生,能夠自己接受、然後又能夠拿出來用、又能夠讀誦、又渡化眾生;則為如來,這個時候就是已經進入如來、進入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我們本身妙智慧。則為如來,以佛智慧,用我們本身的般若妙智慧;然後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全部都可以成就。所以各位前賢,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是什麼?(),就是成佛啦,正確。你能夠受持讀誦,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成佛,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金剛經很親切啦,只是說我們都沒有深入加以探討研究,假如說我們深入的加以了解,那麼所有講的喔,都在講我們金剛本性,都在啟發我們般若妙智慧,那我們最缺的喔,也就是般若妙智慧,因為我們在凡塵跟人家交際應對,大部份我們都會怕吃虧,所以會用心意識,那心意識用久了以後我們就變成勾心鬥角,那這樣人與人相處就喪失誠,那個誠心誠意就沒有,那我們喪失誠心誠意就知道說,做人價值都沒有了,人的價值(我們活在凡世間要做什麼)就沒意思啦,所以我們了解,假如說我們只為了追求我們物質的享受,然後來凡塵結個婚、生個兩個孩子,然後就死掉了,這樣有什麼意思,很浪費啦。我們能夠到凡塵來,那個因緣要很多聚足了、很多的善因緣聚足喔,才有辦法有人的身體,又可以遇到上天大開普渡,我們活佛老師又掌道盤,我們又求道了,我們又研究上乘佛法,這個眾緣都已經聚足了,很難得啊。

   各位就可以想像,我們凡塵有六十幾億的人口,我們能夠研究上乘佛法,有六十幾百好了啦,可能也到六十幾個人而已,雖然我們在聽喔,都還沒有深入,那不算,真正的算的,你能夠透徹了解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多不多?真的不多啦。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是希望化這個娑婆世界為蓮花邦,希望所有在凡塵的眾生都能夠成道成佛。

   我們要知道,現在的天災人禍真的是綿延不絕啦,每一次我們看到都是兩三百個人死亡,有沒有?什麼礦災、什麼船難、連飛機飛也找不到啦,一飛不是兩百多個人(239)不見了;那個韓國船也沉了,還叫人家不要動,在那邊等死,真的是喔,是不是災難?那個土庫曼一地震了、一垮了,已經都挖不到人了(有萬人),然後就變成墳墓、大墳墓;然後這一兩天又有礦災,又兩三百個人又死亡了,現在死都是兩三百人,在報導都是兩三百人。你看多可憐啊!都已經有人的身體在凡塵了,可是遇到天災人禍,ㄟˊ,不見了!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大地不能依賴,然後房子不能依賴,物質不能依賴,要依賴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一定趕快修證,修證到已經條條大路都通理天,這樣才可以。不要兩眼一閉,我沒有路可以走了,那糟糕啊,要趕快努力啊,所以這個時間一分一秒一直經過、很快的。縱然都沒有天災人禍,我們也會一口氣不來啊,對不對?很快咧,後學又再想喔,七十一歲了,所以這個前賢就在講,這個你外面沒得聽的啦,你現在不趕快來聽,那個在講的那個七十一歲了,後學一聽喔,唉呦,我求生意志很強咧!我要帶大家都成佛咧!不能一下子我都撒手不管,不可以耶,我都一直要求生,然後要告訴大家怎麼樣來修,可以成道成佛。

   所以我們要了解,本性修不得的,我們所修是我們累世六道輪迴所累積的脾氣毛病、六道輪迴所累積的貪嗔癡、六道輪迴所累積的驕傲以及懷疑,這一些全部去掉,這樣就好了啦,這些若去掉就成佛了,這樣有沒有簡單?(不簡單)。脾氣毛病是我們可去掉的對不對?(),貪嗔癡慢疑是我們可以去掉的對不對?(),驕傲、懷疑是可以去掉的對不對?()。啊都可以做到的啊,我們為什麼不做?我們想想看,我們為什麼不做?我本來就是這樣啦(台語),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本來都是佛耶,不是本來脾氣毛病一大堆咧,喔,所以一定要知道說沒有,我們本性沒有脾氣毛病、我們本性沒有貪嗔癡、也沒有驕傲、也沒有懷疑,都沒有的,之所以有是我們六道輪迴所帶來的。那我們要了解,這個六道輪迴是我們造業啊,一直在綿延不絕的輪轉,那我們都去掉它、不要,這一些東西不是本性所有,我們把它去掉,啊就清淨了、光明了、恢復了、都是佛了,為什麼不要,所以要不要作佛是不是我們自己決定?(),對不對?(),自己決定,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內心產生信心,我可以成佛、我可以成道,時間早晚,絕對可以。那我已經開始努力在做,脾氣毛病我盡量去掉,這個對我沒有利益,我發脾氣對我沒有利益、對別人有損害,那我何苦去做,不做。沒有什麼委屈啦,這個是自己不好惹來的,脾氣毛病都去掉,然後貪嗔癡也去掉,我貪個什麼,一口氣不來什麼也不是我的,都拱手讓人,那何苦去爭啊?不爭、不爭。貪嗔癡都沒有。然後也不驕傲,為什麼?因為出世(來凡塵)當人啊,有什麼好驕傲;然後你都了解真理了、修得很好了,那這麼多的眾生都還沒有求道、得道、修道,那你驕傲什麼?所以沒有驕傲的本錢,真的要努力自己修、自己努力渡人,這樣我們一生價值就有了,這一輩子有價值、活的有價值,我們這樣子在做,假如說我一口氣不來,已經沒有愧疚,對得起天、對得起地、對得起人,可以了。我們想想看,我們做到了嗎?還沒啊!還沒做耶,那幾歲了?不少歲了耶,所以就要及時、當下,馬上能夠做,自己可以改的馬上改,可以幫助人的馬上幫助,那都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說,到凡塵來然後很不容易又遇到這麼殊勝因緣,你看我們活佛老師都苦口婆心,一定要研究性理心法。北部的前賢有在埋怨啦,老師為什麼在南部開性理心法班?不在北部開?你看我們都幸福,知道幸福嗎?(知道)。我們有的說,沒空,不要去。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要把握,真的啊!這個上天給我們這麼好的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努力修持。

   然後我們就講第十五分,持經功德分。這個持經功德就是我們把我們不生不滅的金剛本性,把祂拿出來應用,這個叫持經。把我們不生不滅的金剛本性拿出來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己利益自己,然後又兼善天下,這樣才有功德,不是我們這一本拿著持經,然後就有功德啦;你這一本拿著、你一直拿著它,一直到一口氣不來,有什麼功德?你會很痠啦,你拿著這一本持經你會很疲勞咧。所以一定要深入,持,就是要拿出來用;經就是金剛本性。那你拿著金剛本性出來在生活應用,那個才有功德啦。我們能夠修證自己、改正自己,然後身教、然後又幫助別人、教化別人,這樣兼善天下,這樣才真的有功德啦。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我們一定就是要平等,不能有那個高人一等的觀念,大家都平等的,佛性都一樣,不管什麼職位、不管有錢沒錢,都一樣的,大家都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到說,我一定要使自己見性,也幫助眾生能夠見到佛性、能夠了解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能夠進入佛性本體、然後能夠發揮祂的大用、幫助眾生解除所有的煩惱,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有價值了,生活就很有意思。不然,我們一天開始吃早餐,然後就煩惱中餐,然後過了就晚餐,然後過了就睡覺,然後又…喔,明天又早餐,啊~不是每天都一樣嗎?那我們就這樣一生就過了,有意思嗎?(沒有)。實在是很沒意思。所以一定要記得,最有意思:持經功德,你受持你自己不生不滅金剛本性,然後你拿出來用,修證自己、幫助別人,這樣的話那個真的就有意思了。就不是光每天三餐,一天過一天,很快一生就過了,一轉眼一生就不見了,所以一定咧,我們要好好應用我們金剛本性。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初日分就是早上,以恆河沙等身布施;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用身體來布施,那個已經是布施的最頂點,因為身體是屬於內財,我們所擁有的錢財是外財(外面、身體外面的錢財),那個布施都很容易啦,那你要用身體來布施那個很困難。我們最愛者身、最重者命,那用生命來布施,那可以說拿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來給人,你看是不是很慎重了,我們能夠把自己最珍貴的、然後布施給人,就等於你是可以無所不予,什麼都可以布施、什麼都可以給人,所以這樣的生活態度,我們就是了解到,已經都無私(沒有私心了),都是希望能夠幫助別人,那我們真的能夠幫助別人,我們要了解到,受幫助、跟幫助別人那個感受是不一樣,我們接受幫助當然很高興啦,可是我們能夠幫助別人的話,那更高興。各位假如說有實際經驗過,當然人家問你路怎麼走,你剛好知道、指點他的時候,你告訴他怎麼走、怎麼走,然後他已經朝目標走的時候,你是不是很高興,這表示說施者比那個受者有福啊、福更多了。所以我們了解說,人與人之間所最珍貴的就是那一點(互相之間的那個情份),一樣啊,靈本同體,大家都是一樣的,都是眾生,都是同胞。所以我們了解說,能夠以身體來布施,那個已經布施的頂點。

中日分,就是中午。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還不只一個身啦,用恆河的沙,一粒沙一個身啦,早上也用那麼多的身布施,中午也用那麼多的身布施;然後,後日分,就是晚上,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這個都是生生世世都是用身在布施啦,這個可以說非常難做、很困難去做。那佛說這個底下的意思才是重要,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這樣無量的百千萬億劫,一天那麼多的身來布施還不夠喔,還無量的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這個是用比較法了,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用那麼多的身來布施,功德當然很大。可是佛講,假如說有人已經聞此經典,已經聽到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個金剛本性,信心不逆,就是相信、不會違背。那個不逆就是不會違背的是意思。相信我們自己金剛本性,然後不會把祂置之度外,只有這樣喔,其福勝彼就勝過於那個百千萬億劫的以身布施,那用身布施我們可以說很難做到,可是要相信我們自己金剛本性,容不容易?相對的非常容易,對不對?那佛又講,你能夠相信你的金剛本性,你的功德就超過無量的身體布施,就告訴我們,那麼多的身、用身體來布施,你一樣還是在現相界,你沒有辦法超越,那你相信金剛本性,你相信了,你可以修、可以成道成佛、可以脫離現相界、可以回歸到無極,是不是已經功德就勝過無量的身體布施,對不對?()。所以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看,佛就跟我們講,我們在現相,你做的怎麼多,就是要了解到都是有限,現相的事,你用身體來布施,都沒有辦法脫離這個苦海,都還在現相。所以你做的再怎麼多的現相,佛祂講,不是說不好啦,只是說它的成效,也是在受苦裡面,只是你的福報有而已,可是福報會用完啊;可是假如說,你能夠相信金剛本性,金剛本信你相信了,你可以修證,可以成佛、可以成道、可以脫離現相,就已經回歸到無極。所以這個功德就勝過於無量百千萬億劫的以身布施。我們要了解到,相信我們的佛性本體不困難,可是你用身體來布施不容易,那我們就朝著這個很容易的,只要我們用心,我們一定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定可以進入、可以了解、可以整天的生活之中都從佛性發揮出來,所以後學都鼓勵不要給六根當家,一定要請佛性當家,我們看這個經文,就各位可以了解到,請佛性當家容易,我們要用身體布施啊,不容易,那你看有那麼多的生生世世、無量百千萬億劫用身體來布施,功德不如你相信自己金剛本性,所以這告訴我們,我們一定要努力啦。不能說這個請佛性當家喔,嗯,這個既得利益不肯放手(就是六根都不肯放手啦),不要畏懼困難,所以我們前面佛就講,我們聽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能夠不驚(不害怕)、不怖(不恐怖)、不畏(不畏懼),這樣的話我們才可以啦,可是我們了解到,我們一聽到說用身體來布施,驚不驚?有沒有嚇到?喔!不可以、不可以,我不要。又要叫我用身體來布施,我下星期不要來了()。所以我們就知道,那個很困難,那個真正實際很困難,可是那個佛就講,你用那麼多的身體布施,還不如你相信你自己金剛本性,你只要你相信你金剛本性,信心不逆,不違背你的信心。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雖然說相信自己佛性,可是都不夠,我們都有啦,我有相信自己的佛性、祂就會動(台語),那個都不夠啦。

   我們真的要進入,日常生活之中請佛性當家也不困難啦,只是說開始會有一點點、真的會有一點摩擦,六根當家久了,你不給它(六根)當家,它會反撲啦。所以後學就講,當你已經會感覺到說無明火一直要發,那個表示你的六根反撲,你啟發佛性當家,可是我們可以把它調節。我們開始的時候,佛性當家一半,六根當家一半,不要全部啦,全部的話反撲我們受不了,因為我們已經六道輪迴太久,六根當家太久,現在要一下子、要轉給佛性當家的話,大概我們都會受不了那個六根的反撲,受不了六根反撲我們會前功盡棄,會放棄,放棄就可惜!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先一半,一半請佛性出來當家、一半給六根,這個時候妥協一段時間,六根它自然會降伏,它(六根)知道我不是主人,以前是主人都睡覺,所以它很名正言順就當家了,現在主人已經清醒過來,應該權柄都交還給祂,我們有這樣的妥善的安排,就會慢慢的習慣。所以各位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受持、受持本經,功德無量無邊,就是你能夠把金剛本性全部都當家了,那個叫、真的你拿金剛本性出來應用啦,這樣了解嘛!我們已經快五年上課、快五年的時間了,我們現在要收果、要收果實啦,真的要給佛性當家,這樣的話,我們就真的功效都呈現,你佛性當家了,一口氣不來沒關係,身體是水火風土還給天地啦,我們已經、平常都佛性當家了,一口氣不來,佛性咧、這個、真的非常快的高速公路到達理天,現在我們都不蓋、路都不蓋,以後怎麼走啊?所以現在要努力,就是啟發佛性出來當家,那當家了以後我們真的踏入修道的軌道,已經進入了,所以那個成佛、成道,已經不是大事,是已經很容易就到達了。所以我們要瞭解到,凡塵教人家的、它的成就都是在中間啦,那我們這個成就喔,是已經到達頂點了,是我們回歸到本位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很多說我是從哪一天下來的,然後我要回去哪一個天,那個才一半而已,還沒有回歸到本位。所以我們這一次很努力的就可以回歸到本位,回歸到本位以後,我們可以跟隨南極老仙翁,然後看天地混沌,老仙翁看七次啦,我們一次也沒看,難道我們就沒有參與嘛?有啊!七次我們都在其中啊,只是我們六道輪迴看不清楚而以啊!你看老師那個歌謝謝您,有沒有?(),那個說累劫累世,我們就每一個元會、每一個六道輪迴,我們都有經過,都不知道啊,呆呆的(台語),對不對?你看喔,釋迦牟尼佛那個十大弟子,隔胎不迷,就是已經再來凡塵降世了,他知道他前一世是什麼?請問我們知道嗎?不知道啦,不知道再做什麼,我們隔胎就迷了啊,所以我們都沒修啦,我們有修的話,還可以,真的要到十殿要轉輪的時候,那個孟婆湯不要喝,你就可以隔胎不迷,可是為什麼不行咧,阿~那上輩子是我的阿公,現在卻變成我的孫子。那你怎麼去教他,所以不行啦,還是要再喝一喝,迷了,才不會、才忘記了,不然他嬰兒你又抱著他,叫著阿公阿公,那這個……。那假如說上輩子是當阿嬤,這輩子卻娶來當老婆,那這下子去了(台語),我們要瞭解到喔,我們一家人都這樣,一直輪轉啦,阿都是一家人,所以都是…上一代的變成下一代的啦,都這樣一直在翻轉、一直在輪轉,所以你就可以去瞭解到,為什麼有一些一生下來,他很調皮,然後你就一直打打打,那個都是在回報啦!喔,上輩子你荼毒我、荼毒的很厲害,現在換我打你、打回來。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我們就是在這一種現相之下生活,自己迷迷糊糊都不知道,那我們現在已經追到我們金剛本性了,要恢復到本體了,所以的這一些過程都讓它過去了、消失了,回歸到本位了。這樣咧、我們就,所有的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都沒了。不然的話,我們還是生生世世都一樣,各位就可以瞭解,為什麼有的一生下來,人家就照顧的很好、呵著長大,有的就地上爬、爬著長大,這個整個過程,我們就是要瞭解,都是我們自造業,自受果,自己造來自己去接受,那我們研究了、瞭解了,原來這一些我們所遭遇的,都是我們累世所做、所經過的。那好與不好就看我們現在的心。你現在接受的不好,就是你累世之間你對人不好;你現在接受都是好,人家呵護,那個表示你累世之間你也在照顧別人、呵護別人。所以你看,非常現實啦,都是這樣。只是我們沒有研究不知道而已。那研究了以後,知道,原來是這樣:自作自受。那我們就現在不作不受,全部業都不造,當然你就不用再接受果報,沒有了,然後我們可以幫助人家,然後撇開、不記在腦海,因為我們記在腦海,它會變福報,幫助人家你記得、變福報;那幫助人家全部拋開,你進入佛性,就是我們深植德本,那個德我們已經能夠種植了,這樣就可以自然、就回到我們那個本位了。所以各位一定要勉強自己,佛性當家,有沒有決定要讓佛性當家?(),我們已經講了很久啦,有啦,都有再想說給佛性當家,可是現實一來還是六根當家,六根當家比較既得利益啦,都很順啊,好啦再給你作。沒有多少的時間,讓我們因循啦,你說好啦好啦再作、再作,很快,一下子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哎唷,佛性當家沒?有啦,但還沒作,很快喔,各位前賢,很快喔,所以一定要請佛性當家。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只要我們信心不逆,其福就勝彼,所以要瞭解說,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金剛本性,這樣的福就勝過於無量百千萬億劫的以身布施、就已經勝過了,那我們又能夠書寫、受持、讀誦,這個就是要利益別人、兼善天下,不是說自己得到好就好啦,也是希望別人他也得到好。為人解說,就是也為人解說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就是我們金剛本性祂有不可思議,我們佛性本體祂真的不可思議,不能用我們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不可以稱看祂多重,因為都沒有形相。無邊功德,我們佛性有無邊功德,所以再怎麼大的事、再怎麼利益眾生的事,都是從金剛本性發揮出來。那相反的我們危害眾生也是從金剛本性出來,所以我們一定善用、好好的利用我們金剛本性。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所以我們就是瞭解,要有那個大乘,就是要回歸本位、成仙作佛,那個就是大乘、最上乘,就不是自了漢,我們自己好了就好,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都會先保護自己,我自己好了,然後再來幫助別人,所以,那個自己比較私心的那個是比較根本;那假如說一下子他就發心能夠照顧大家,而不把自己放在前面,那個都已經累世有再修,你像這個阿難,他也都是一樣,他自己還沒有得渡成佛,他已經發心就是要渡化眾生。所以那個我們就是了解到,那個心已經、都累世之間,都已經再累積修持那個德性。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這個就等於自己能夠受持了,又能夠讀誦,那個讀誦就是要利益眾生啦;廣為人說,廣泛為眾生來講。

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這個如來悉知、悉見就是性中知、性中見,皆能夠見到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這個等於都是已經可以成佛的那種狀態。如是人等,這一種人,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可以擔著這個如來出去賣,各位前賢有沒有把如來擔出去賣?有沒有?那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先自己能夠了解到我們金剛本性,那我們金剛本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三就是正,藐就是等,三就是正,菩提就是覺,那合起來中文叫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沒有比祂更上,祂以經最高了,那正向平等,然後覺是屬於正,不是偏的或是邪的,不是。所以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我們自己本身先能夠證悟到無上正等正覺,然後我們又渡化眾生,讓他也證悟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就是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把如來挑出來賣,把祂擔出來賣啦。所以我們了解說,真正要我們來做的並不困難,只要我們肯發心來做,那一定可以摒除萬難,可以做到,所以最重要先啟發佛性當家,這個很重要,要戰勝自己啦,戰勝自己以後才能夠渡化眾生。\

   因為上個禮拜,後學是覺得說還有五個問題還沒有回答,然後又有前賢說,又有新的問題要發問,所以後學說,今天我們留個半個小時。本來開始講課啊,五年前,大家也要求說,要留半個小時給大家發問,只是後來喔,大家都不問、都不問,然後一直留留到剩下五分鐘,那現在問題多的時候,我們又留多一點,那假如說等一下問題回答還有剩的時間,後學想請前賢發表心得,讓心得、讓大家分享,由前賢來發表。

約剩下32分左右提問題

 :如何迴光返照?

:,這個倒是我們最實際的問題,要怎麼樣迴光返照?我們時常看到寺廟的匾額寫說「回頭是岸」,那以往後學以為那個是在勸那個流氓,結果後來研究性理心法才知道喔不是哩,跟眾生講那個回頭是岸跟那個迴光返照,竟然是一樣的意思啦!就是我們外放的精神把它收回來,我們外放可以說凡塵的整個萬象,都是引誘我們精神外放,那我們順著外面的形象精神外放以後,我們就當眾生,那假如說我們能夠迴光返照,也就是所謂的回頭,那你回頭就已經到達清靜的彼岸,所以回頭是岸。

   回頭就是精神收回來,那你把外放的精神收回來,收回來了以後你就照見自己的金剛本性。那你一外放了以後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那你迴光返照的時候就已經回到佛性本體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假如說沒事的時候就訓練自己迴光返照,就是反省,就是整個精神都收回來,收回來以後我們就已經進入佛性本體,就已經到達清靜的彼岸,所以這個雖然很常聽到迴光返照,可是我們肯做,肯實際去做的卻不多,因為什麼?太容易了,容不容易?啊都靜靜的,我們要知道雖然精神是我們自己控制,不過被外面引誘得很習慣,我們也很習慣跑出去啦!現在要它回來要稍微勸一下啦!回來吧!

   所以後學就講為什麼那個佛制定戒律乞食不超過七家?後學還跑到新竹那個獅頭山問那個修道人,他說那個是佛制定的戒律啦!我說沒有含意嗎?他說沒有,我說不是那個意思耶!所以各位前賢我們不是有七孔嗎?七家啦!就是我們這七孔,我們去乞食是不是求?求七孔,眼睛兩孔回來,耳朵兩孔回來,鼻子兩孔回來,嘴巴一孔回來,當時道親聽到說:何必跟它求,用命令它回來就好了。我說你沒做啦!你命令看看,看它要回來嗎?肯不肯啊!

   !你現在八點檔看習慣了,不要看喔!眼睛回來,眼睛兩孔回來,唉呦不要啦!我看完再回來,所以要了解到真的要求啦!你三餐的時候你就是要去乞食,要去求回來、回來,各位前賢可以試驗看看當,你眼睛在看電視,眼睛欸兩孔回來,耳朵正在聽聲音欸兩孔回來,你鼻子正聞到好的氣味欸兩孔回來,你嘴巴正想吃唉呦一孔回來。做做看,你就會知道佛制定戒律真的有它的涵意在,要求啦!不是用命令的啦!命令的它不聽啦!把你甩到一旁去了,所以要求,求它回來。

   所以我們求六根七孔回來,我們七孔回來以後你的迴光返照才踏實,真正的能夠迴光返照,已經不被凡塵事引誘,凡塵事的力道已經降低了,那我們現在凡塵事的引誘很強,一下字就把我們引走了,很快,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後學講的修道方法都是在跟我們自己做對頭啦!對不對?喔都是要跟自己做對,唉呦不好做勒,不好做才要做,不然怎麼叫做修道。就是這樣啊,乞求,真正的修道。

    :請問在課堂上有解說、提到:法尚應捨,請劉講師講解。

:這個我們要了解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就是沒有法啦!沒有法我們當然去掉,可是正當的法我們需要,藉著法來修我們才有辦法成佛成道,法尚應捨是釋迦牟尼佛經過非常久的時間,祂已經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法就已經很殊勝,很高,祂已經修到程度,結果經過五百世沒有一個成道的佛給他授記,他就講怎麼我修到這麼高已經成佛的沒有來給我授記,所以他才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捨掉以後,即燃燈佛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所以祂才講法尚應捨,這一句話是從這裡來的。

   這麼好的你不捨,就是我們講的百尺竿頭,喔拉得緊緊的,這個百尺竿頭可以讓我依靠,現在我如果放掉我就摔死了,知道嗎?可是你百尺竿頭不肯捨就缺那麼一點點,所以你放了,放了以後你這個色身沒有了啦!你這個法身整個充塞宇宙虛空,所以十方虛空見全身,所以那個就是法尚應捨。我們還沒有啦!我們都還要法來修,還不要放啦!放了就什麼都沒有,所以還要法,那個是已經到達最高了才要法尚應捨。

   :佛說:非汝物莫取,請劉講師講解。

:這個就是以前後學看有一個梵志,他去問釋迦牟尼佛,他說有沒有法從眾生直接修到佛,那釋迦牟尼說跟他講:,祂就講非汝物莫取,然後那個梵志說:我知道了。那佛一聽ㄟ這個這麼深的法你怎麼知道了,他說身體不是我的東西,非汝物嘛!莫取,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那這個身體也是東西也不要了,佛說:,就是這樣。非汝物莫取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

   各位前賢我們假如我們聽到非汝物莫取你會想到這樣嗎?阿身體都不要了就死翹翹,這樣不可以不可以是不是?所以這個真的要累世修啦!一聽就懂,身體不是你的這個是天地的物質,真的是這樣,身體不是你的一放了以後,你的法身真的跟十方虛空融成一體,可使我們住相啊!身體這麼好用,好用嗎?

   :請問我們日常生活中,學習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學習做聞思修,我們每天都有持續不斷的念頭,自己發覺了,以後攝用歸體,返妄歸真,迴光返照到專一,劉講師有教那個覺:你的心在想什麼、身在做什麼,了了分明,當下那個正念,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正確嗎?

:這個所講出來的法都正確啦!不過這變成雜菜麵,你變雜菜麵沒有一項作成功,所以後學一直強調你在做的時候只有一個法門,只有一個方法,你不能也要做萬緣放下,也要做耳根圓通,也要做那個覺,心在想什麼身在做什麼,你這麼多都把它湊在一起,沒有一個法會成效呈現,因為已經雜了。

   那我們修道要專一啦!後學都講你做萬緣放下一定就只有萬緣放下,你做耳根圓通就一定只有耳根圓通,一個,只有一個,不能兩個同時,你兩個同時兩個都沒有效果,所以當你在做萬緣放下然後又有戒定慧,你作萬緣放下也在戒定慧那個也是緣啊!戒也緣,定也緣,慧也緣,那什麼是萬緣放下?那你做萬緣放下又再攀緣,那做什麼啊!這樣了解嗎?所以一個就是一個,不能摻雜,你假如說也要做萬緣放下,也要做耳根圓通,也要做戒定慧,可以,不要同時,你可以做不要同時做,你把它分開,我現在這個時間來做什麼?然後這個做了以後你一定要隔開,又一段時間有空檔有時間來做,我現在要做什麼,那個決定一個做就好,這樣知道嗎?

   不是說有做萬緣放下就不能做耳根圓通,不是啦!不要同時,你同時做就全部沒有功效,因為做萬緣放下你看喔我們從一緣十緣百緣千緣到萬緣,那麼多的緣都要放下,你所以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專心萬緣放下,不管你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遭遇到什麼?都要放下,你全部放下了,各位要了解到你全部放下了叫妄盡,妄盡真顯,這個時候我們要的就是那個真顯,妄盡真顯那個真就是金剛本性,那你要的就是那個啦!那你做到千緣放下的時候,有什麼呈現你又攀緣了,!你要的那個妄盡真顯那個已經遙遙無期啦!所以你做萬緣放下一個萬緣放下,不管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全部都要放下,這樣才真的做工夫啦!所以我們為什麼很久功夫做不出來?就是不專心,我們萬緣放下的時候ㄟ還跑到耳根圓通,還跑到戒定慧,還跑到那個覺,喔不行啦!一定要把它隔開,你做工夫一定要一個,一個就好。

   :如果我們沒有發覺自己念頭,不知道迴光返照,讓念頭持續下去,就是妄念、沒完沒了的心意識,就像那個心靈對談有生滅有對待,那想請問心靈對談跟思之思之天告知,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後學發現他問的問題真的是雜菜麵,可能是他去麵攤一定吃雜菜麵,所以他才會整個湊合一起來問,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修道一定是要專一,不要參雜啦!所以他前面一問說我們念頭一個接著一個沒有知覺,那個確實我們的習慣是這樣,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都沒有發現說念頭是這麼綿延不絕,那個是等於是我們在修持的過程裡面,沒有去迴光返照,那我們能夠迴光返照發現說我們的念頭,它為什麼會一個接一個?當你有迴光返照來觀察你的念頭,那個念頭它就會斷,它不會延續啦!它就會斷。

   所以我們了解在這個你有迴光返照的時候,你的念頭會斷,表示你那個覺性的百分比比較上升了,沒有說不知不覺啦不知不覺是無明,這個時候你那個無明降低了,有覺的時候,然後你又提到說來修持覺,然後心在想什麼?身在做什麼?都知道那個是方便法門啦!

   各位前賢我們要用這個方便法門的時候,也就是說我們念頭太多了不容易去斷除它,那我們可以用方便法門,心在想什麼,你知道,然後身在做什麼,你知道,這樣讓那一些綿源不絕的妄能夠斷,能夠斷的時候你往下的工夫才可以做。

   所以後學之前就有講說你可以,就是念頭生發起心動念不要去阻擋,你就讓它生發,可是後學就講生發念頭以後那個就是『人心危殆不安,那你不要進入內容,起心動念,念頭的內容你不要進入,然後你回過頭看怎麼生發那個念頭,是我們『微妙難見的道心,這個時候危殆不安的人心那個起心動念,那起心動念內容你不要進入,進入內容就煩惱,那你回過來看怎麼樣生來的?那個生發的,生來的那個重要,它生發念頭了,ㄟ哪裡生啊?那個能生的,就是佛性本體啦!所以那個就是微妙難見的道心。

   你轉過來一樣念頭,可是阿你不要進入內容,你轉過來看你生發念頭的來源,你就已經看你的佛性本體』。所以啊,法無定法,,看你適不適合?你如果說喔這個好修。

   後學就講北部有一位前賢他做萬緣放下做到很生氣啦!為什麼?喔放不下來,很生氣,然後聽到這個微妙難見的道心,跟那個危殆不安的人心,喔他做的很高興一直笑法喜充滿,你看,就看我們適合哪一個法門?你就修哪一個法門,只要你專注它的效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不要把它參雜在一起啦!那個如果要吃雜菜麵去麵店吃啦!不要修道吃雜菜麵啦!哈哈~

   :自己心中那個最難放下的我,放不下,自己知道,迴光返照跟自己作對?身體會反撲會生病嗎?

:哈哈~這個後學就說我們要擔當,問的這個還沒有做就在怕了,還沒有做他已經就在怕了,所以要了解到只要你肯做了,肯擔當了,你要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在你金剛本性的掌握之下,都不會有超出我們金剛本性範圍的啦!全部都是金剛本性,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還沒做就怕了,那怎麼成佛呢?做了,你要做,做了遇到問題後學都鼓勵大家提問問題,結果都不問,後學都不敢留太多時間,留太多時間大家都很尷尬對不對?你如果不提問問題後學也沒話講,那要怎麼辦?上課你看我,我看你,喔就這樣啊!

金剛經-19 佛性偈語-1

 我們今天各位手上都有一張修道偈語,這個是輔助我們了解我們金剛本性、我們佛性可能各位都還沒有很透徹了解到我們這個佛性本體,藉著這個偈語、修道偈語來了解,這個裡面我們以往都比較沒有說過、沒有講過這一些偈語,可能都會比較陌生。那我們因為金剛經已經上了一半了,可是我們對佛性都還沒有很了解,我們縱然都已經上完了,那對我們的幫助也不是很大。所以因為經文都是少、又有一點都是文字方面,比如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那假如說我們光這樣看文字,不太容易知道裡面的意思。那我們藉著這修道偈語來幫助我們了解,瞭解說我們佛性是怎麼樣的狀態,那瞭解了以後我們再來看經文的話,就會知道經文裡面的涵義,所以重點我們都是要瞭解它的意思,涵義重要啦,不是那個文字。那我們就從第一開始,總共有三十一。那我們從第一開始。

(1)佛性堂堂顯現,住性有情難見;若悟眾生無我,我面何殊佛面。

   我們就解說它的內容。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堂堂顯現,堂堂就是堂堂正正、然後非常的普遍、又清晰、又光明、又我們能夠明白。都已經在我們生活之中呈現、都顯現在我們生活之中。所以四祖對法融講,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的妙用,都已經是佛的妙用,快樂無憂。所以我們瞭解,那個佛性都是堂堂顯現,都已經在我們生活之中都已經呈現了。

   可是住性有情難見,有情就是眾生。那我們眾生,那個住性的性就是我們的佛性,住就是住相。我們假如在佛性之中住相,那我們就很難見到我們的佛性本體。所以住性有情難見,在告訴我們說不要住在形相,我們就會看到。

   若悟,假如說我們能夠領悟眾生無我,領悟眾緣所生的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它沒有我,假如說已經知道身體不是我,然後我們在指揮身體的一切全部都是佛性,所以這個時候已經不住在身上了、已經把佛性都呈現出來。

   所以我面何殊佛面,我的面跟佛的面一樣,就是我跟佛都一樣,沒有差別。差別只在我們眾生住相,那假如說不住相的話,就已經就是佛了。

(2)不識金剛體,卻喚作緣生。十方真寂滅,誰在誰復行

   那個金剛體啊,金剛般若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假如說我們不認識、不認識我們金剛本體。然後卻喚作緣生,就是我們的身體啦,我們身體是因緣所產生的,因緣所產生的才有這個形相呈現,可是我們要瞭解這個形相的呈現,它的背後還是佛性本體,所以還是金剛體。

   十方真寂滅,這個十方、整個十方世界都全部如如不動,沒有生滅,那個寂滅就是已經到達那個佛的狀態,誰在誰復行,什麼人在、什麼人在行。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在十方之中整個呈現都是我們佛性本體。那誰在,就表示誰還在凡塵;誰復行,就表示他已經進入六道、在六道輪迴之中。所以我們就是要認識我們的金剛本體。

(3)學道之人不識真,祗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身。

   那底下這一句,學道之人不識真,這個我們之前就有講過啦,那因為這個從第一到第九全部都是長沙和尚說的啦,後學把長沙和尚說的蒐集在一起。所以把他的、那個以前有講過的又重新再寫下來。

   說我們修道的人不知道真,就是不知道佛性的本體。只因為從來認識神,我們在生活之中用的就是識神、生滅的,那個真就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這個識神是無始劫以來生死本,使我們六道輪迴就是識神,那我們都錯認了。所以癡人喚作本來身,不知道那個是假的,把他喚成是我們佛性本體,這個也是長沙尚上說。

(4)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圓通法法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

   所以假如說我們能夠見到幻,那個幻就是緣聚則生啦,生的時候已經有幻相,已經有了。見到這個幻,幻是由性呈現。所以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已經見到佛了,所以這一句的意境比較高。跟上一句就差別很大,上一句比較容易知道、了解。可是這一句見幻本來真,幻是幻我們都一直要摒除掉的,可是這邊為什麼會說本來真呢?所以就牽涉到幻的來源,為什麼有?就是因為有佛性本體才有幻相的呈現,這樣了解意思嗎?是有一點深啦,這一句跟上一句差別就很大。我們見到幻、見到幻是真的話,就已經見到佛。所以名為見佛人。

   那底下就講說,圓通法法無生滅,就是圓通啦,我們的佛性就是圓通啦。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整個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圓、然後又通,不會被這個有形的障礙,縱然是石壁、是山,我們也都一樣通過、可以通得過、圓通。所以圓通法法無生滅,所有凡塵的一切,那個法,法咧,就不管我們看的、我們聽的、是形相、是事情,全部都稱為法。那麼圓通的法法都沒有生滅啦。雖然我們看都有,可是我們要了解喔,它都一直在演化,它滅了以後又生、生了以後又滅、滅了以後又生。所以在真理的來講,它就沒有變化啦,都是一樣的這個呈現。所以無生無滅就已經是佛的身,沒有生滅。

(5)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那麼底下,百尺竿頭不動人,這個以前我們也講過。雖然已經得入,可是未為真,還差一點點、有一點執著,還不是全部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進一步以後,全部都是進入空了,沒有一點執、一點點固執都沒有。所以十方世界是全身,十方世界就變成我們的、這個全部的整個身體了。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的那個身、法身,非常的寬廣、整個虛空全部都是。

(6)離色求觀非正見,離聲求聽是邪聞。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那麼底下離色求觀,離開形相我們要觀非正見,所以我們在觀的時候不要住相,可是面對形相我們看的時候還是一樣看,並不是把形相破壞掉然後才知道它是空的,不是。還是一樣看、看的形相知道形相是因緣際會有,因緣消失它就沒有了,那就知道它本來、原來是空的,是這樣才正確啦。那我們離開形相來看就不正確了所以離色求觀非正見。然後離聲求聽是邪聞。離開聲音我們說要聽那便邪聞。

   所以底下,前面這兩句是要把後面那個強調出來,

就是滿眼本非色,我們眼睛所看的一切不是形相;

然後滿耳本非聲,我們耳朵聽到的也不是聲音。

它底下就講說,文殊常觸目,就是我們眼睛看的、我們眼睛就是文殊菩薩,那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第一啦,所以我們眼睛看的都能夠辨別它的實相,所以這個告訴我們,我們的六根就可以應用到真,已經我們看的時候,ㄟˊ,就已經代表文殊菩薩在看,然後文殊菩薩的智慧最高,祂知道凡塵萬相都是假的,所以代表說我們眼睛看的時候,萬相雖然有可是它都無常變化、也是假的。所以文殊常觸目。

   然後觀音塞耳根,就是我們聽的時候,我們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我們整個耳根都是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我們耳根就已經發揮那個我們耳根的作用。耳根的作用使我們能夠整個佛性跟虛空融會一體,所以做這個耳根圓通。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那個四就是四智、智慧啦。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到達這個四個智慧。達四本同真。全部都是跟我們的佛性本體一樣、都是真。

   各位前賢,認不認識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認不認識?我們之前不是有那個五八六七果因轉?有沒有?()。五八六七果因轉那個就講說八識轉成四智,四智就是這裡講出來的。然後我們就講說五八,五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個。那五個它是成所作智,然後八就是大圓鏡智。然後六就是妙觀察智,七就是平等性智,這樣我們把它連起來比較會印象深刻,我們因為五八是果,六七是因,我們要從因轉,所以從第六妙觀察智入手,一入手了以後,就轉到第七的平等性智,然後六跟七轉了以後,就回到前面的五(那個成所作),因為我們第六跟第七命令前面眼耳鼻舌身,然後它完成第六、第七的命令去做,就成所作,然後已經完成了以後,回到最後的第八、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大圓境智。所以那個最後一個大圓鏡智,這個四個全部都是真,所以達四本同真,這樣有沒有比較印象清晰了。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這個跟第一個堂堂顯現、佛性堂堂顯現那個一樣。這個堂堂法界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堂堂法界性。然後無佛亦無人,就表示沒有分別心,全部都是我們的法身、全部都是我們真心佛性。

(7)摩訶般若照,甚深解脫法,法身寂滅體,

三一理圓常,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

   摩訶般若照,摩訶就是大,般若就是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我們了解到,大,摩訶就是大,般若是我們的妙智慧、是佛性本體所發揮。摩訶般若照了以後,解脫甚深法,就可以、我們有般若、我們就可以解脫了,凡塵的所有一切我們都能夠了解、能夠超越了,所以解脫凡塵所有的苦,解脫甚深法,這個能夠有般若、能夠到達解脫,這個法甚深、甚深法。法身寂滅體,我們能夠解脫了以後,把法身寂滅體就整個都呈現,整個我們的佛性本體全部都呈現。

   然後三一理圓常,這個就是三身一理,本來它都是圓、圓滿、又是常住不遷,三一理圓常。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我們要了解到那個功齊,就是我們能夠圓滿,我們功能夠圓滿,跟佛都一樣了叫功齊,已經跟佛相等齊了。此名常寂光,常寂就是理天,理天就是常寂,所以我們就是已經回歸到本來了。

(8)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虛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來同。

   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處空。就是妨礙我們的不是牆壁,這個跟我們實際的狀況完全都相反,那個牆壁就是妨礙我們通行,可是這個就講礙處不是牆壁。
   通,就是我們可以行走,可是這邊卻講說不是虛空,虛空本來都是通的,可是都沒有讓我們能夠通行,所以都講跟凡塵相反。

若人如是解,假如說我們有辦法了解到這個狀態,了解到妨礙不是牆壁,虛空也不是流通,這樣的話,心色本來同,就是我們的心跟萬相本來是一樣。跟我們之前講,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是一樣的意思啦。所以也一樣意境有一點高,所以我們就是了解,我們修道有時候跟凡塵竟然都是相反。因為我們都以為身體是我,然後整個萬相都是外法。我,就是內。外,萬相都是外。可是在真理裡面,沒有內外,全部的萬相也都是我的心,我們一般聽到就很難接受啦。各位想想看,萬相都是我的心,我們會怎麼想?假如說沒有研究性理心法,一定會說那個神經有問題啦,要去看精神科。為什麼?因為整個、那個我們的理路已經不通了,跟凡塵、你要跟他講已經講不來了,可是我們就是要瞭解到,講身體的部分,就是它沒有兩邊對待。
   那假如說我們還在身體是我,外面萬相是外,這樣就已經是兩邊對待啦。那兩邊對待我們要了解,就是生滅、有變化、有生滅。那有變化、有生滅我們就進入六道輪迴,那我們在六道輪迴就是受苦。那你能夠修的話,你一定要修到心跟境已經一如。就是外面的境也是你的心,你的心跟外面的境是一樣、是一體了。所以你在生活之中你就到無極、你在生活之中你就沒有對待。高不高?這個不是做不到的,而是看我們要不要。你假如說要脫離苦海,你就是一定要到絕對的真理、沒有對待。你假如說在對待,一定生滅。那有生有滅,一定六道輪迴。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明確的說,我示現在凡塵不告訴眾生生滅法,因為生滅法是六道輪迴,我不告訴眾生輪迴的方法,我要告訴眾生脫離苦海。那你要脫離苦海,你就要到達絕對的境界、沒有相對。所以佛已經做到、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就是沒有兩邊,都是一體。所以我們就了解到,祂做到了成佛,那我們眾生都還、不要說做不到啦,聽都沒聽過,沒有聽過怎麼修啊,就沒辦法修,所以我們要先聽、先瞭解。原來萬相是從我的佛性生發,所以我們的佛性叫如來藏。

   我們佛性是如來,含藏萬相萬事、含藏山河大地。所以有時候我們接收到真理,假如說全部都沒有聽過,會很震撼。啊~怎麼會是這樣,可是當我們慢慢瞭解,看啊,以往所有修證的、他說的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那這個就是以往禪師他修證所說啦,後學說把它記載、然後我們來研究。我們也瞭解說,為什麼在西元五百年到一千年中間,我們中國的修道非常興盛,所以那時期禪師很多,到處都是在談修道的事情,都是身體力行,不是講理論的,是真正的在做。所以很多在問,什麼是道?然後禪師他怎麼應對?不講話。然後那個問的人,他已經回頭了(就是你不回應、不理我,我就要走了),然後當他走了以後,他就講:闍黎(闍黎就是修道人,你問道你就想修道)。啊那個(禪師)一講話以後,他(闍黎)就回頭,他說這個就是。你問的道,就是你回頭。你為什麼回頭,那個就是道。是不是都要行動來體會。所以之前後學也講,那個時機也有那個一指禪,什麼是道?有沒有?各位前賢我們想想看,我們問人家什麼是道?人家伸出一指手指頭出來,我們會說那個手指頭是道喔?一定體會不過來對不對?所以你看那個意境,我把它講出來,就是我們這個道是無所不在,然後這樣它已經在動了,動了容易注意拉,這個你看的一支手指頭,是誰看到啊?(佛性),就是佛性。那個就是道。你看這樣,以前禪師的教人是這樣,什麼是道?沒講話,只有這樣,所以我們瞭解說,喔,原來可以這樣體會,我們沒有說的話,你比了一輩子都還不知道什麼意思?對不對?我們絕對不知道這個就是道,因為要你體會,誰看到這個在動?就是佛性啊。啊佛性就是道啊,這個就對了。
   沒有很多語言啦,很簡單的。禪師教人方法都是很簡單的。而且我們看喔,長沙和尚說的也都跟我們凡塵相反,礙處非牆壁,牆壁我們一定走不過去啊,怎麼會不是妨礙呢?然後虛空我們可以通,他竟然怎麼說不能過通行了,所以我們就了解說,已經到達我們的心跟境合在一起,就是無極的狀態、已經到達無極的狀態。我們修要追求的就是無極。那無極的狀態已經呈現。

   那我們假如說肯做,我們在生活之中先把那個分別心淡薄、不要分別,慢慢的把境能夠融入到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境、境就是心,這樣的話慢慢接近,沒有分別心的狀態,那個叫證性,證悟本性,那證悟本性就成佛啦。

   所以成佛了以後沒有對待、沒有兩邊。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真理。然後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凡塵,離的遠不遠?離這個狀態遠不遠?我們就知道喔,我們不要說做啦,連聽都沒聽、連聽都沒聽過,你怎麼去修到一個絕對?修道沒有對待,要怎麼樣到達沒有對待?就要從心。從你的心開始了解,真的到沒有對待、到無極了。已經回歸到我們常寂光,就是無極狀態。那我們已經回到本位,沒有兩邊、沒有分別了。我們可以到達,可是你看喔,我們道很殊勝,我們求道就跟我們講,傳你、傳給你性理真傳,真傳、性理真傳,要你得到無極、要你得到常寂光,我們都得到啊,啊都不研究、不瞭解啊,我們所做所為各位就看,離這個狀態遠不遠?都差得很遠。所以我們一定要自我勉勵。這個是一定要自己從內心做、才可以到達。
   那我們要先認識,一定要加強我們對我們佛性本體的肯定,你對佛性本體肯定你做的才有力道,你假如說懷疑,有嗎?有佛性本體嗎?那就已經顛倒了,沒辦法了。所以一定要先我們認識佛性本體,然後一直加之歲月、歲月一直增加,然後我們對佛性本體愈深入、愈了解、愈肯定、愈能夠發揮祂的大用,那大用一發揮出來,各位就要了解喔,大用發揮整個山河大地,全部都是我們無極生發。山河大地是不是從無極生發而來?那我們全部山河大地回歸到無極、已經回歸到本來。所以一定要透徹了解這個真理。

(9)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為眾剎,

悟時剎境是真心,身界二塵元實相,分明達此是知音。

   最甚深最甚深,很深。法界的人身便是心,所以長沙和尚說我們法界、我們的人身體便是心,全部都是心,已經到無極狀態。

迷者迷心為眾剎,我們沒有了解迷昧,都以為萬相,那個眾剎就是萬相,我們已經迷昧我們的心變成萬相,已經變成萬相了。

悟時,假如說我們能夠領悟。剎境是真心,這個剎土就是佛土啦,那佛土整個環境都全部是我們的真心,跟我們剛才講的都是一樣。所以各位就可以想像,以往的禪師怎麼修到這麼高的程度。我們迷昧了都以為萬相,那長沙和尚說萬相都是我們的心。那我們已經迷了,迷了以後才變成萬相,不迷的話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萬相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

身界,我們的身體跟世界這兩塵。凡塵無實相,沒有實在的相,因為它都叫虛相、變化。我們知道說整個這個世界,它也都在一直變化,所以這個都沒有實相。實相就是沒有形相,我們身體有相這個都是假的、會變化。那佛性本體沒有形相,祂就是實相、不會變化,所以身界,我們的身體跟世界是兩塵,都沒有實相。分明達此是知音,我們假如說能夠了了分明達到這種狀態,這樣就已經回歸到本位了。就是知音人。你看他的程度高不高?卻不會判斷。

   所以到第九這個地方全部都是長沙和尚他所說,那麼那個時間在西元862年,就是還沒1000年,我們現在2014年,他在862年,已經滿久了。所以我們就了解說,為什麼那個時候講的話能夠流傳下來,就是有它的價值。他讓我們可以追隨他的道路、他講的那個方式,也一樣走到常寂光、到無極理天。

(10)佛祖正法直截亡詮。汝算海沙於理何益。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即汝真性

   那麼底下這個是杭州徑山鑒宗禪師跟法濟大師講,這個法濟大師就是慢鑒宗禪師下一代,下一代一直用語言在教人,對論啦。比如我們現在也有那個心靈對談,就是專門在做這個事,鑒宗禪師就跟他講:

   佛祖正法,那個歷代能夠掌天盤的這一些祖師,他的正法直覺了當。亡詮,那個詮就是解說啦,就是說沒有解說啦。一講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沒有解說那個內容的。

   汝算海沙於理何益,各位前賢海裡面的沙有多少粒?沒辦法算,我們隨便下去抓一把起來,已經算不完了,所以對理就是沒有幫助。所以這個告訴我們,你沒有抓到根源,那你再研究很多不關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事,就好像入海算沙,沒有用。你一輩子努力打拼也算不出來,那你算不出來死翹翹(台語)。死翹翹還算不出來,這表示沒有用。所以我們就是要直截了當,針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努力,那你抓到這個本體、從本體努力,成就,絕對成就。所以我們就是一定要瞭解到。

   那底下就教他(法濟大師),說你要怎麼樣?莫存知見,然後泯絕外緣。我們假如說能夠喔,所以後學都講,文字真的是很好用,為什麼?只有12個字,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即汝真性。這樣而已啦,那如果要更簡單,後面四個字不要。只要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就可以了,到無極了。各位就看這麼簡單扼要,那我們的知見太多了啦,所以把我們所有知見都去掉。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說萬緣放下,我們用這四個字最好的:莫存知見,就是萬緣放下,你什麼都沒有了,那個就是你的本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簡不簡單?非常簡單(哈哈)。我們就是不肯,一定要存著知見啦,我們說莫存知見,我們不肯,把知見都放掉啊,我們會想,我用很多錢去學的咧,我會知道這些見解,都花了好多時間、金錢去學來的,怎麼要把它放掉啊,不肯放掉,所以我們就只有六道輪迴啦,肯放掉才能夠回歸本位啦,真的是

(11)一語真空出世間可憐迷者與循環。此生勝坐三禪樂。好句長吟萬事閑。

秋月圓來看盡夜。野雲散去落何山。到頭自了方為了。休執他經扣祖關。

   一語真空出世間。一語真空,我們只要講真空,空中不空、空中有我們的佛性叫真空。那真空就妙有,妙有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才叫妙有。那真空妙有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啦。我們的佛性本體就是真空妙有。各位體會了,真空妙有,我的佛性,都是很親切的啦,很親切的都跟我們生活在一起。出世間、一語真空出世間,凡塵的勞勞碌碌、凡塵的所有一切都已經、我們都超越了。

可憐迷者與循環。說我們眾生真的很可憐,為什麼?我們就好像螞蟻,循環。也是講六道輪迴的意思啦。那我們假如說有閒情逸致啦,然後看到螞蟻,然後你注意看、看螞蟻走路、看牠在做什麼、在忙一些什麼事情,你會發現螞蟻都在尋找食物啦。然後牠找到食物了以後,牠不會說一隻螞蟻、一個人就把食物拖回去,牠會回去告訴牠的同伴,然後就會帶一堆的螞蟻走過來,把那一些大家分攤、然後運回去。所以我們有時候你觀察微細一點,會體會到不一樣的那種、這個心境。你體會到牠們那種分工合作、體會到牠們沒有自私,不會說找到食物我占據我來吃,別人都不管了,不會咧,牠會回去通知,大家來把那一些食物都分了,大家把它扛回去窩裏面。所以我們瞭解到,我們落入凡塵以後被現相阻礙了,本體都出不來,然後在現相界之中我們又互相的勾心鬥角、互相的殘害,所以我們看看小的螞蟻、大的人物,我們看看整個世界都很不平靜,那不平靜的由來都是我們人的私心,都是這個樣子,看看美國白人、黑人;看看泰國黃衫軍、紅衫軍不是又正在爭嘛喔,那個總又被拉下來,然後鬥爭又起啊,又是全部都是人禍,我們災難,人找人的災難、都是自己找來的。看看我們裡面也一樣,我們這個小島裡面也一樣,也都很不平靜,修道最好啦,不管凡塵事。

此生勝坐三禪樂。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上天大開普渡,那個三禪,我們瞭解就是色界的第三,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到四禪的時候不用呼吸、也不用吃飯,那個最快樂。可是三禪還沒到啦,三禪只有進入妙樂,喜樂已經超越了,進入妙樂。那我們就好像在三禪一樣,

好句長吟萬事閑。很好的句子我們都向上提升,我們就常常的來歌頌。萬事閒,都沒事。

秋月圓來看盡夜。秋天的月亮圓滿,然後我們整個晚上都可以來看秋月。

野雲散去落何山。這些雲它消散到哪裡去了,落到哪個山去了,這個意思就是它們各有它們忙的地方所在。

到頭自了方為了。到頭來我們要自己了卻我們自己,那個才真正的是追的目標。

休執他經扣祖關。我們不要執著別人怎麼說,他會把我們要到達我們那個祖師的路,都已經有障礙啦。所以後學說以往修道的那個、真的都有學識啦,講的都很文言文,所以我們真的要了解,還要用一點心,尤其後學又沒念書,一看到那個詩詞,阿,頭大了。那他又用詩詞來形容我們的生命、裡面的重要性。

(12)了妄歸真萬慮空。河沙凡聖體通同。迷來盡似蛾投焰。悟去皆如鶴出籠。

片月影分千澗水。孤松聲任四時風。直須密契心心地。休苦勞生睡夢中。

了妄,我們就是要把妄都了了。然後歸真,真,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萬慮空,也就是萬緣放下啦,萬慮都空。

河沙凡聖體通同。這個河裡面的沙跟海裡面的沙,河沙都是一樣的沙。然後我們凡人跟聖人也都一樣的體,所以我們了解說不用去分彼論此、全部都一樣。

迷來盡似蛾投焰。那我們迷的時候、迷昧的時候,就好像那個飛蛾看到亮,喔,牠就去投亮的地方,投了就死掉。

悟去皆如鶴出籠。然後悟的時候,好像鶴出籠,被關在那個籠子裡面的鶴,都已經哇~海闊天空了,那個就領悟啦。表示說我們沒有領悟的時候都被身體關著,領悟了以後,哇~身體關不了了,海闊天空。

片月影分千澗水。一片的月亮就是說上天的那個月亮,已經顯現在我們地上的水,所以這個千江有水就千江月啦,這就表示那個景象、跟凡塵的萬相。

孤松聲任四時風。那個松、梅、竹這個都是經得起寒,所以表示它能夠認清整個本質,所以不在意外面的那個稱讚跟諷刺、都不在意了。那四時風,整個我們春夏秋冬不管是什麼樣的風,孤松它都能夠獨立、不受影響。

直須密契心心地。就是我們要契入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休苦勞生睡夢中。我們不要勞勞碌碌在凡塵一直在爭,爭一些物質、爭一些虛名,這樣就太不值得了。所以那個以往的禪師就會藉著這個語言,來勸我們修道重要。

   那底下從13開始一直往下,它是整個都連在一起啦。那後學因為要把裡面的一段一段把它分出來,所以才有說分13141516…這樣分下來,不然它是整個跟那個修道人,在問問題的,那個越州大珠慧海和尚,底下這個大部分都是他的。

(因為沒有講義,底下僅將mp3的聲音與網路上找到的文字做參照,文字上會有誤差,僅供參考,須以劉講師講義為主)

13.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身的財寶。但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一切法本來不生,一切法本來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沒有一法可以取,沒有一法可以捨,說我們凡塵沒有一法可取,也沒有一法可捨。然後也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身的財寶。但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一切法本來不生,一切法本來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這個就是講的就已經都沒事的狀態之下,全部都是在我們的、整個那個清淨的性分之中,非常的理想狀態,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也一樣,沒有一法可以取,沒有一法可以捨,也沒有一法生滅,也沒有一法來去,遍十方、連一小小的微塵都是我們自身的財寶。這個跟我們上面講的,那個整個萬相萬事都是真心,是有那個意味啦。那個意味也在這裡面。所以他就勉勵仔細觀察我們自己的心,然後一體三寶,常自現前,時時刻刻都顯現在我們眼前,無可疑慮,不要懷疑、也不用去考慮。也莫尋思、也莫求覓,不要去找、也不要去求,心性本來清淨,因為尋思求覓就已經跑到外面了,心向外了,那一切本來祂都如如不動啦,那這樣的話,諸佛就常現前。

因為他有講一體三寶,常自現前,所以裡面僧人就問了:

14.云何是一體三寶?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經云: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身口意清淨,名為佛出世;三業不清淨,名為佛滅度。眾生迴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淨,不待修成,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無滯,應有無窮,無始無終。利根頓悟,用無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法身,性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隨處立名,智用無盡,能生萬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是『智慧藏』;萬法歸如,名『如來藏』。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云:世間無有一法不歸如也。」

   云何是一體三寶?什麼樣是一體三寶?所以我們也要特別注意。什麼是一體三寶。

這個慧海和尚就回答:心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就是說不用我們的心去求心、不用我們心去求佛啦,心已經是佛了,心就是佛。

然後心就是法,不用將法求法。那佛跟法無二,佛跟法是一樣、是一。啊和合,佛跟法合起來就僧。那佛法僧即是一體三寶。

   那經裡面有記載: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就是一樣沒有差別。那身口意清淨,名為佛出世;三業不清淨,名為佛滅度。就已經佛涅槃了啦。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身口意清淨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造業也一樣都是從身口意造業才受苦,那我們清淨了,就已經佛示現在凡塵。

那麼,眾生迴心作佛。就是我們迴光返照、迴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淨,不待修成。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佛性不等待修才會成就。

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增加向上的慢,慢就是驕傲啦,驕傲就是慢。

那真空無滯。滯就是阻塞。真空不會阻塞啦,就是我們的佛性不會阻塞。

應有無窮。就是應我們佛性本體來,應凡塵的萬有、無窮無盡的萬有,都可以應對。

無始無終。我們的佛性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利根頓悟。假如說利根的話可以馬上了解。

用無等等。我們用的時候,祂是沒有盡頭的可以讓一直都能夠我們用。

即是阿耨菩提。阿耨菩提是禪師們用的語言,假如說是佛教的話,他就會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啦,那我們熟悉就好。

那麼心是無形,即是微妙的色身,各位就了解到,心無形相就是微妙的色身啦。

   那麼無相即是實相法身,所以沒有形相是微妙的色身,那無相了就是實相的法身,實相的法身是無相。然後心無形相是微妙色身。

性跟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那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

那麼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就是我們凡塵萬相的來源,萬化就是我們凡塵的萬有、整個這個變化。

隨處立名,智用無盡,能生萬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是『智慧藏』;萬法歸如,名『如來藏』。經就有記載,我們金剛經裡面:如來者即是諸法如義。又說:世間無有一法不歸如也。世間所有的法都歸入這個如。所以一如,這個心境一如,到如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如、真如。

15.夫禪師者,撮其樞要,直了心源,出沒卷舒,縱橫應物,咸均事理,頓見如來,拔生死深根,獲見前三昧,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裏總是茫然。隨機授法,三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故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引導諸眾生。

   那麼夫禪師者,那個夫就是發語詞、它沒有意思的、不講意思。是講底下那個禪師。

禪師者,撮其樞要,直了心源,出沒卷舒,縱橫應物,咸均事理,頓見如來,拔生死的深根,獲見前三昧,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裏總是茫然。隨機授法,三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故經云: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引導於眾生。

   所以這一段我們了解說禪師,這個慧海和尚在講說,禪師就是撮其樞要,就是把最重要的,把它提示出來讓我們知道。直了,直接了達心的本源。那出沒卷舒,卷就是收藏,舒就是放開。縱橫應物,這個上下縱,然後這個東西橫。咸均事理,咸就是都啦。均,平均,事理,全部都符合於事理。這樣就頓見如來。那拔,禪師都是拔生死的深根,我們在生死之中,那個根都很深,不容易把它拔起來。那麼,獲見前三昧,就是顯現在眼前那個正定,三昧就是正定。那一般都是安禪靜慮,就是坐禪,假如說不安禪靜慮,到這種狀態就不知道它是什麼樣的目標、什麼樣的結果,所以就茫然。

   所以禪師隨機授法,隨著眾生的根基,教授修持的方法。然後三學戒定慧雖然不一樣,殊就是不同。可是得意就忘言,你已經知道那個義理了、知道真理了,那麼就忘掉所講的語言,忘掉所有的文字,所以我們就要學說得意忘言。

   那麼一乘何異?就是到達最上乘的一乘,上乘法。所以,經就有記載: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佛乘,就是最上乘。無二亦無三,確實我們在凡塵有中乘法、下乘法。那麼它都是引導眾生到達最上乘。從下乘引導到中乘,從中乘引導到上乘,從上乘引導到最上乘。都是要眾生成佛,所以叫做一乘、一乘法。那麼除佛方便說,佛都會方便說法,引導眾生能夠成佛成就,所以裡面的那個修持方法就會有很多不一樣。

16.僧問: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禪師曰:法身無象,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非彼黃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

17.禪師曰:「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花著黃花,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

   那麼僧問,一樣在這個慧海禪師這個地方就問,禪師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因為我們有時候都會形容那個整個環境都是我們的法身,然後開的黃花就是般若,然後慧海禪師他就回答,說法身無象,沒有形相。然後應著翠竹已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非彼黃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經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假如說我們住相了,說黃花是般若,那般若就不是妙智慧了。那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因為法身祂可以無窮變化,那翠竹啊,那你住相在翠竹,祂就沒辦法來應用別的。

   所以慧海禪師就講,不能住在形相。若見性人,他接著就講說,假如說我們見性,說是亦得,說不是亦得,那個道就是說啦。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那個滯就是阻塞的意思,不停留在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花著黃花,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

18.見性者即非凡夫,頓悟上乘,超凡越聖。迷人論凡論聖,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說事說理,悟人大用無方。迷人求得求證,悟人無得無求。迷人期遠劫證,悟人頓見。

   見性者即非凡夫,見性就不是凡夫。頓悟上乘,超凡越聖。迷人論凡論聖,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說事說理,悟人大用無方。迷人求得求證,悟人無得無求。迷人期遠劫證,悟人頓見。這個迷昧的他期待很長的時間才成就,可是悟人馬上到了、頓見。

19.僧問:「經云:彼外道六師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知所墮,汝亦隨墮,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謗於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請禪師明為解說。」

  那麼底下這個僧人就問另外不同的內容,他說維摩經記載,說維摩詰跟須菩提講,說彼外道六師,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知所墮,汝亦隨墮,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謗於佛,毀於法,不入眾數,那個就是不入僧俗,不在僧中。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請禪師明為解說。

   所以,這個維摩詰經我們是本來預計說金剛經講完以後要講,可是後學發現說它的意境太高,我們講的話可能都會反效果,所以我們先把涅槃經挪到前面來講,把維摩詰經放到後面,我們瞭解了更多來講,就更會了解,能夠了解裡面的意思。那涅槃經因為都是寫白話,後學是說白話啦,所以各位就可以了解,後學就講那個維摩詰經不是白話、很難講。所以先把白話的涅槃經放到前面,我們金剛經講完就講,我們這邊還有書咧,各位可以先拿回去看,看了以後會比較容易聽懂,後學也覺得它已經很容易懂了,各位聽這麼久了,都將近五年了對不對?()已經可以瞭解意思了喔?比較可以瞭解了對不對?()。跟以前都不同了,所以我們了解,只要你肯研究,那一定有懂的時候啦,後學說你來上一次課兩個小時,不用聽很多啦,你聽個一句喔,就可以受用無窮啦,一句就好。我們這邊、你看喔,不是有一句就可以讓我們受用無窮嘛!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就可以了,我們用了一生就用不盡了。所以我們了解說,性理心法真的好,而且讓我們真的追到無極、追到沒有對待、追到已經心境一如,那個都真的非常不容易。

20.迷徇六根者,號之為六師;心外求佛,名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墮三惡道。汝若能謗於佛者,是不著佛求;毀於法者,是不著法求;不入眾數者,

是不著僧求;終不得滅度者,智用現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禪悅之食。

   所以這邊、那個就請慧海禪師來解說,然後慧海禪師他就講,

迷徇六根,我們生活、我們都用六根來主宰,號之為六師;那個六師是印度的外道名稱,非常有名啦,可是他已經把它解說變成我們的六根。那心外求佛,名為外道,這個倒是我們以前就有講過,心外求佛,整個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那你心外要求佛就叫外道,就已經在道之外。

   然後,有物可施,就是布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墮三惡道。所以這個解說真的都是跟它原來的都不同了。汝若能謗於佛,我們都最怕誹謗這個佛經、誹謗佛菩薩,可是這邊竟然說,你假如說能夠謗於佛,就是不著佛啦,你已經連佛都不著了。那麼求毀於法,是不著於法;求不入眾數者,是不著僧;終不得滅度者,是智用現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禪悅之食。這個喔,我們還要了解到透徹還要一段時間。所以後學說維摩詰經放著、慢一點。放在我們了解的更透徹再來說。

21.僧問:「言之與語,為同為異?」

師曰:「一也謂言,成句名語矣。且如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所以廓萬象,號懸河,剖乎義海,此是語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內著玄微,外現妙相,萬機撓而不亂,清濁混而常分,齊王猶慚大夫之辭,文殊尚歎淨名之說,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然後,僧就問:言之與語,為同為異?言語啊,他問這個言跟語,我們還沒有看答案之前,我們想想看,言跟語有沒有一樣?我們都把它連在一起啦,言語、語言。可是慧海禪師就解答,說夫一字曰言,一字叫做言,然後成句叫做語。一字、只有一個字叫做言,那已經有一句叫做語。那底下都是講文言文的。

   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就是很會辯啦,就好像那個河流、河川的流水一樣。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所以廓象號懸河,應稱義海,此是語也。說講話,語就是這樣,都是內容、都很有意思在裡面。

那麼言者,底下就講言,一字表心也,那個言一個字而已,就是表示我們的心,內著玄微,外現妙相,萬機撓而不亂,清濁混而常分,齊王到此猶慚大夫之辭,文殊到此尚歎淨名之說,如今常人,云何能解?就是沒有辦法去解說這個裡面的意義。

22.僧問:「般若大否?」師曰:「大。」

僧問::「幾許大?」師曰:「無邊際。」

僧問:「般若小否?」師曰:「小。」

僧問:「幾許小?」師曰:「看不見。」

僧問:「何處是?」師曰:「何處不是」

   所以我們瞭解說,慧海禪師講的還是著重在我們的佛性本體,

那麼有僧人問,般若大否?般若大不大,就回答大。

再問:幾許大?有多大。就答無邊際,祂大到沒有邊際啦。

然後那個僧人再問,般若小否?般若有沒有很小,回答很小。

那幾許小?多小,他回答說看不見。有沒有小?小到看不見,大到無邊際。所以後學就覺得說,喔這個講的喔那個意境啊,各位想一想,這個我們看很簡單,可是你去想它的意境。他要了解般若嘛,般若大不大,很大。大到什麼程度,無邊際、就是無量無邊,已經沒有邊啦,已經都大到沒有邊。那小呢?很小,幾許小?多小,看不到,沒看到,有沒有小?所以這個很有意思,然後他又問:何處是?大到無邊際、小到看不見,那哪裡是啊?他就回答:何處不是。所以會讓你會心一笑,這個真的是

23.師曰:「如經第一卷,是引眾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以言顯於無言。文殊以無言顯於無言,維摩不以言,不以無言,故默然,收前言也。第三卷,從默然起說,又顯神通作用。」

僧問:「奇怪如是。」

師曰:「亦未如是。」

僧問:「何故未是?」

24.師曰:「且破人執情,作如此說,若據經意,只說色心空寂,令見本性,教且偽行入真行,莫向言語紙墨上討意度,但會『淨名』兩字便得。淨者本體也,名者跡用也,從本體起跡用,從跡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跡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一亦非一,若識淨名兩字假號,更說什麼究竟與不究竟?無前無後,非本非末,非淨非名,只示眾生本性不思議解脫。若不見性人,終身不見理。」

   然後又連續那個維摩詰經,僧人就問維摩經究竟之意,究竟它是講什麼。

他就回答第一卷,是引眾呼十大弟子住心。就是講十大弟子都住在形相。那麼第二卷各菩薩說,進入不二法門,以言顯於無言。文 殊以無言顯於無言,維摩詰不以言,不以無言,故默然,收前言語。第三卷,從默然起說,又顯神通作用。然後這個僧人問:「奇怪如是。」慧海禪師就答:「亦未如是」,也不是這樣。問:「何故未是?」他就回答說:「且破人執情,破人的那個固執、那個執情,作如此說。那麼據、若據經意,只說色心空寂,令見本性,所以說這個慧海禪師把那個維摩經,那個綱要就講出來,說色心空寂,讓我們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教捨妄入真,把妄的、假的都捨掉,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真心。莫向言語紙墨上討意度,就是不要在言語、語言,以及在紙墨,就是我們看的書去討意度。但會『淨名』兩字便得。淨名就是維摩詰。淨者本體也,名者跡用也,就是功能作用。從本體起跡用,跡象、那個功能作用。從跡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跡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那個不思議是一樣。一亦非一,若識淨名假號,更說什麼究竟與不究竟?無前無後,非本非末,非淨非名,只示眾生本性不思議解脫。若不見性人,終身不此理。」假如說我們不見性,一輩子都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慧海禪師都也蠻提這個綱要。

25.僧問:「既言有性,將出來看。」

師曰:「汝信有明朝否?」

僧問:「信。」

師曰:「找將明朝來看。」

僧問:「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

師曰:「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今見著衣喫飯,行住坐臥,對面不識,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將性覓性,萬劫終不見,亦如盲人不見日,不是無日。」

   那僧人就問:既言有性,既然在講有我們的佛性。將出來看,拿出來看看。然後慧海禪師他就問啦、反問,汝信有明朝否?你相信有沒有明天。他回答:信,相信有明天啦,這個不用說大家也相信。那慧海禪師說:試將明朝來看,你把明天拿出來看看。然後他就說:明天實在是有,但是現在拿不出來,如今不可得。然後慧海禪師就講:明朝不可得,明朝不可得,你現在拿不出來,不是沒有。汝自不見性,你自己都沒有見到佛性。不可是無性,不是說都沒有佛性。今見著衣喫飯,行住坐臥,對面不識,現在這樣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跟你對面、跟你都在一起,那你都不認識祂。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的佛性都跟我們在一起,那我們不認識祂啊。各位前賢認識祂嗎?所以慧海禪師就講說: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你要看明天跟今天一樣,明天跟今日是一樣的。將性覓性,萬劫終不見,你用你的佛性要來找佛性,這樣找不到啦,已經是了啦,有沒有體會意思啊,各位前賢?我們都已經是佛性了,那還要再來找佛性,這樣都找不到啦,都已經是了,懂意思嗎?有沒有親切?()。都已經是佛性了,還要再來找佛性。已經都是了啊。所以他又講說:亦如盲人不見日,不是無日,盲人沒有看見太陽,不是太陽沒有啦。

   因為今天還有很多的前賢要問問題,我們留下的時間還有25分,留久一點。

   後學都鼓勵各位問,像上次不是問說為什麼諸天神聖在彌勒祖師的前面,那我們對諸天神聖都、以為說氣天神聖也在諸天神聖的行列,所以這樣一問以後,後學才去了解說它的內容、諸天神聖的內容,所以我們不問真的也不知道啦,從後學求道以後,也沒有解說,說諸天神聖是哪些,那真正的一問了以後,然後後學就進入我們的真理,我們現在是賢劫,賢劫有一千位佛,那我們的賢劫後面有星宿劫,星宿劫也一千位佛。然後我們的前面有莊嚴劫,莊嚴劫有一千位佛,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現在的賢劫到我們彌勒祖師才第五位,前面釋迦牟尼佛第四位,那你列入到諸天神聖就一定是、都是五教聖人,都是掌天盤,位階都不低於彌勒祖師,所以我們在佛規禮節要朝拜,祂在彌勒祖師的前面,明明上帝,再來諸天神聖,再來就彌勒祖師,對不對?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拜的諸天神聖就是已經有掌過天盤,已經當五教聖人,那一些位階都不低於我們彌勒祖師。彌勒祖師在往後不掌天盤的時候,祂一樣列入在諸天神聖,這樣了解意思嗎?那這樣我們在拜我們就知道了,我們拜的就是以往掌過天盤的、以往五教聖人的那一些人我們才拜。氣天神聖不列入啦,為什麼?因為祂有期限,祂期限到了就沒了,就沒有當氣天神仙,那氣天神仙祂也沒辦法跟掌天盤的祖師比較。

◎剩下約23分左右提問題。

   問:如何分辨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上乘心以及湛然之心?

:我們要了解到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我們從佛性發揮出來的,完全都沒有彎彎曲曲的那個直心。那因為我們在凡塵生活的久感染的多,所以我們的直心沒有像修持者,那麼保持著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我們現在沒有那一種利害關係的心,生發了以後生發了以後我們又深入,更深入我們那個真心領域,所以才會有那個深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你一直那個真已經排除妄,已經排除那個凡塵用的識心了,已經排除掉,所以我們從直心進入深心,然後又進入大悲心,我們要了解說進入到大悲心已經是菩薩心,那個已經是兼善天下,所以我們要了解它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直心是我們原來的心,沒有沾惹汙垢,然後深心要把我們原來的這個心,要加以來發揚光大,然後才進入大悲心,大悲心已經是菩提心,已經是菩薩的那個兼善天下。

   所以我們在直心的狀態我們還沒有等於是,還沒有計劃要來怎麼做?在大悲心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要怎麼做了。然後我們又講到常住真心,那個常住真心那個直心、深心、大悲心,它全部都從常住真心生發,常住真心祂是不管幾個元會,不管幾個朝代那個常住真心都在,全部都在,所以我們要兼善天下,那已經是有形有相,可是我們常住真心祂是永遠,永遠都不生不滅,永遠都如如不動,所以不同的地方我們要了解在它的功用。可是那個功用又不是我們凡塵所認知的那一些功用,是從本體所發揮的。

   :為何不來而來,和不去而去是中道?

:我們那個維摩詰經裡面文殊菩薩祂有說:「不來相而來」,然後「不去而去」,可是他在講那一個並不是講說不來而來,不去而去是中道不是這樣,而是說不住在形象,不住在我們看得見的形象,因為我們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不用來也不用去啦!要不要來去?(不用)不用,不用來不用去。

   像後學從基隆來有身體有來,然後有去(回去基隆)可是我基隆也有我的佛性啊,在這邊也有我佛性啊,我到哪裡都有我佛性啊!我佛性不用來來去去,不用。

   所以在講「不來不去」那就已經在講佛性了,那你講佛性本體的話祂如如不動啊充塞整個宇宙虛空祂如如不動,那我們要了解這一種狀態是在講佛性本體,就不要再講中道啦!在講中道是在講我們在凡塵有兩個,我們取其中,它這個還比較粗淺一點,佛性本體這個還比較深一點,說我們能夠進入到沒有來相,沒有去相,就已經是佛性本體。認知啦!我們一定要這樣認識。

   :符咒為什麼能夠產生作用?

:!這個我們要了解到那個咒語是修證者心靈結晶,祂修證以後就是經過的修,一定有過程的所得,就是經歷的成就,那經歷的成就往後祂就想說也幫助在修的人,也一樣能夠克服萬難,所以祂講出來的那一些咒語,就表示說它已經經過千錘百鍊。

   所以就像我們那個石灰賦一樣,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惜,留得清白在人間,那個咒語就是留得清白在人間,然後我們從那一些咒語裡面去持誦,跟那個修持者感應,祂來幫助你保護你,所以它會產生作用。可是一定你要誠心啦!你在誦咒的時候要心跟咒合在一起,這樣的話你跟那一個說咒的感應了,祂幫助你當然效果就呈現。

   :撒豆成兵是什麼意思?

:那個撒豆成兵我們就是了解到,這個是我們凡塵假如說你看到有人家用那一個竹子很長,竹子的頂端有綁著旗子,有嗎?有沒有?那你看他那個有學一些法術,法術啦!學那一些法術因為他也要等於是說要養兵,養一些兵將,我們要了解到像我們國家養軍隊一樣,要不要給他們吃?()一樣也是要給他們生活上怎麼過?然後真正打戰才用得上場,不是打戰的時候有時候生命都失掉了嗎?

   所以你養兵就是要了解到就是有那一些資糧,那個你學的時候你不可能說,因為他們也都沒形象,可是因為都很固執啦!它很固執的話他一定要有東西啦!那你學到撒豆,一顆豆然後可以變成很多,然後你去滿足你那一些兵將,讓每個兵將它都有飯吃,它都可以過生活。

   後學因為也在後天廟經過那一種事情,那個一點點東西一撒整個虛空之間無形的聚集,它們全部都吃飽了,全部都能夠得到滿意啦!所以你就是要學到真正的真實功夫,才有辦法能夠撒豆成兵。我們也不探討這些啦!這個是後學在後天廟遇到的。

   :為什麼有些已證悟者,如王鳳儀善人夜間可以不點燈,光亮有如白天,是佛光嗎?

:各位前賢這個不是有聽埔里那位林講師有來這邊講過證玄關有沒有?(道德經39)然後她不是跟各位說她已經連晚上睡覺都是很亮,她就蓋棉被整個頭都蓋起來,結果在棉被裡面也很亮,她變得很苦惱,有沒有?後學後來還請她起來講說你那個很亮是什麼狀態?她說:不要啦!不要學那個證玄關啦!她現在很痛苦,有沒有?

   假如說我們已經訓練自己到純陽的話,它沒有陰啦!所以它不管什麼時候就像美國發明那個紅外線,你裝紅外線來看晚上,一看了以後像白天,沒有說看不清楚的啦!因為後學當裝甲兵那個戰車從越南退下來那個戰車,然後我們進去看晚上喔!進去戰車裡面看那個紅外線,喔竟然是白天,外面什麼景象全部看的見,可是我們出來一看黑漆漆一片,真的就這樣喔!

  那我們假如都能夠修,後學都講比較不希望各位去走那一種神通的路線啦!祂佛性裡面自然有,你假如說大概修到純陽了,我們是半陰半陽,你陽一直培養你那個時候,你那個敏銳度等於說,那個晚上的景象你也看得很清晰,就好像白天一樣,那個自然就好不要追求,你假如說要追求你做證玄關就可以到達啊!而且又可以看到氣天,你看要看那個夜摩天,那個兜率天,熱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或是那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做證玄關就可以看,可以去那一些天,可是不要啦!會住相,你如果看到了,放不下啦!有啊!我有看到啊!我們都是這樣以眼見為準,有啊!我有看到,啊你要怎樣放掉?你要怎樣升到無極的本位?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你能夠看我相,你所看到法相,後學不是一直講嘛!有沒有?()講那個達賴喇嘛跟那個佛學博士對談,有嗎?等一下你說我會背了,因為北部跟後學說:N次啦!已經會背了,我說好了不要講了,所以你要了解到你要真正晚上見物,我們不要追求,讓它自然呈現,只要你都培養那個陽就好了。

   :劉講師提過,淹大水時有人發揮潛力把冰箱獨自抬到二樓,請問發揮潛力是佛性的關係嗎?

:後學講的那一個是後學蠻早,那個時候大概民國九十年左右啦!十幾年了對不對?九十,一百蠻久了差不多那個時候,那去斗南講課,剛好斗南很少遇到淹水啦!那個是佛堂都坤道佛堂,有一個道親她有來這裡一次聽課,後學那個時候沒有想到說把這個講出來。

   她一個人喔然後淹水了,她把那個冰箱從樓下一個人抱到二樓,等到水退了,她把那個汙泥洗一洗,要把那個冰箱拿下來,拿不下來,拿得上去喔拿不下來,我們拿下比較簡單對不對,可是她拿不下來,那個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人的潛力,我們很少發揮到盡,很多啊!你看我們就可以用想像你如果被人追,被人追的時候本來有一條小溝,那個還蠻寬,平常你都不會想說我跳得過去啦!被人一追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就跳過去了,你就要了解到那個發揮潛力啦!發揮我們人的潛力,我們潛在的力量是蠻大,可是我們都沒有把它用出來,要到緊急狀況的時候才用得出來。

   所以我們就可以想像,所以你在日常生活可以發揮,你可以做多少的盡量做,這樣的話我們的潛力就一直在用一直在用,你如果很久都不用喔生鏽了啦!要用就用不出來。

   :佛性在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中間,遍滿虛空無所不在,為何還要打開玄關竅?我們常跟求道人講:歸空時靈性要走正門,從玄關出去,不要從眼耳鼻舌肚臍泥丸宮出去,既然無所不在為何還要從那裏進出?出去了是到哪裡去?不是虛空嗎?

:這個問得非常好,因為我們都會有這個疑問啦!可是要知道,我們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可是啊那個是我們在本位的狀態,我們所有整個虛空都是佛性,我們要了解到那我們現在有身體,落入凡塵有身體,我們身體由來是造業,造業來的,所以我們造業來這一個是眾緣聚會而顯現的,這一個緣我們要知道說你假如說沒有經過修證,沒有經過修證的話你的身體死掉了,你還要再來是有六道輪迴,那我們從自有歷史以來,你要回到我們真正的本位不用點道,就是不用授記啦!那個又要等到七佛治理凡塵的時候,等到三佛收圓一定要有領天命的祖師來授記,像我們啊,各位要知道喔!我們來點道授記的時候是我們活佛老師喔,活佛老師領有天命祂才有權柄幫我們打開玄關,我們打開玄關我們這個身體才可以歸還給天地四大假合,我們就不用再落入六道輪迴啦!所以各位要了解到我們求道就是授記,授記才有資格回理天,所以我們假如在凡塵你修得很好可是你沒有求道,沒有授記,上天不承認,你修得再怎麼好,沒用,你等到下個元會再來,因為這個元會是我們活佛老師跟師母是最後,那假如說已經涅槃就沒有了,你要求道就沒有機會了,就是要脫離苦海也沒有機會,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求道是很殊勝很難得,因為後學在後天廟有十七年,所以那個時候就了解你要授記啊,~那個很難啦!要經過三代的大法師就是已經能夠講經說法三代,然後又來修,要修到真正的真的成就了,然後那個已經成佛的才來給他授記,一授記就馬上回去了,所以跟我們現在先得後修是不一樣,以前是先修後得,先修才得,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求道為什麼要經過點玄?就是因為我們有造業落入凡塵受苦,那個是了業,你了業的這個中間,你沒有修持,你沒有受到祖師的授記啊那你沒有辦法回歸本來,所以各位一定要了解,那個一定非常重要的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