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六祖壇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六祖壇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見惑思惑及六十二見

◎後學曾經把62見寫一張講義,我們看這張62見講議,一念無明落入凡塵。我們在理天時,一念無明起心動念,才落入凡塵。落入凡塵以後才有身體,由身體產生的見解和思慮皆由現象出發。所以我們的見解和思慮都是從現象裡出來,已經偏離真心佛性本體,我們沒有研究都不知道。因為有偏離本體所以已經迷惑,見惑為見解上,思惑為思想上,所以見惑、思惑對象不同。迷理、迷事,理也迷了,事也迷了。
見到所斷之理謂之見惑我們要見到道被見惑斷掉,結果見不到道。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四諦就是苦集滅道真理,起種種邪見。我們生發的見解已經不正確。
修道所斷之事謂之思惑,所以上面的見惑是見道,被見解迷惑所以見不到道。底下那個修道,要先見道才能夠修道。修道所斷的事謂之思惑,所以是迷於事,跟迷於理。理就是所知障,事就是煩惱障,不一樣的內容。以思惑之故,做善惡之業而流轉於六道。因為我們已經迷惑了,不合真理,我們有喜歡討厭,做出來的事情就落入善惡,我們造了業因,業因一形成就有果報,這樣就一直在六道輪迴。把見思二惑斷盡,見惑思惑這兩個都把它斷盡,能夠證悟真理,脫離三界。離開苦海。所以見思是生死之因,見惑思惑是我們生死的原因,先斷見惑八十八使,先把見惑斷掉為見道位。能夠把八十八使都斷掉,這個叫見道,已經看到道。亦名初果須陀洹 
修道第一個果位就是須陀洹,稱為入流,就是已經進入聖賢的末流,就是我們台灣話講──拉到仙佛的衣角。
次斷思惑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使斷完了,再來斷思惑八十一品,為修道位。見惑是見道謂,思惑是修道謂,已經進入修道。亦名得阿羅漢。已經是第四個果位,初果是斷見惑八十八使,八十一品斷完了以後證無生法忍,阿羅漢。我們的真心佛性能安住不動,謂之無學。已經無法可學,到達無學的地位,也是阿羅漢,亦名無漏。不漏落於三界,已經不在三界出生了。底下就是詳加研究八十八使和八十一品詳細的內容。
1)見惑八十八使:由迷理引起的五利使,跟迷事引起的五鈍使延伸而成。
五利使:有五個()身見:從我們色身引起來的身見。
()邊見:二邊見之見。有善惡、男女,有對待。邊見是五利使的第二個,我們平常也有斷常之見。斷見就是一了百了,當眾生永遠是當眾生那個叫常見,常見跟斷見都不合真理,所以我們也要把斷常之見去掉。
(戒取見:取不合理的苦行境界。
()見取見:自己自以為是,還沒領悟說領悟了。還沒證悟本性說證悟了,那個叫見取見,我們凡塵這種人也很多。
()邪見:會說沒有因果報應。五利使這五項迷惑的性質很銳利,我們見道的時候被這五個斷掉,所以見不到道,想要見道就是要把這五個都去掉,不要它,因為很利,所以稱為利使。使就是趨役之意。役使我們去做去行。
五鈍使:鈍跟利相反。內容即貪、瞋、癡、慢(驕傲)、疑等五種,五鈍使跟五利使害我們六道輪迴。貪嗔痴慢欵,迷執於世界事務而起,其性鈍而難斷。修道時被卡住,故稱鈍使。上面的五利使是見道時候被它障礙,底下五鈍使是修道時被卡住了。
五利使五鈍使名為本惑,根本的迷惑。餘皆名隨惑,剩下的還有很多迷惑叫隨惑。
八十八使是迷於四諦真理而起
苦集滅道,苦下盡一切,苦方面十個都俱備
集滅各除三,集諦跟滅諦除掉三個。
道諦除二見。道諦十個裡面沒有二個,上界不行嗔。上界沒有貪嗔痴慢疑那個嗔,生氣。即是苦諦俱備了五利使跟五鈍使的全部
集諦是屬於業因,因為有業因才會受苦,因為業因沒有身體故無身見無身見故亦沒邊見,故也沒有戒取見。因為身體所以也沒有苦行來修,所以也沒有戒取見。所以就減掉三個身見、邊見、戒取見。
滅諦跟集諦相同
道諦沒有身見跟邊見。又除掉二個,我們算下來
苦十使;集七使;滅七使;道八使總共三十二使是屬於欲界。無色界,上界不行嗔,所以苦集滅道各減掉一個,就有二十八使
無色界:同色界→二十八使,總共282832=88使。所以我們斷掉見惑八十八使。 

(2)思惑八十一品:分成三界九地,每地有九品,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只有一地,叫五趣雜居地,五趣: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五道雜居在一起,叫五趣雜居地。
色界:有四地:(1)離生喜樂地:已經離開欲界的生死,進入喜樂。在色界沒有分段生死,已經出離,所以叫離生喜樂地。
2)定生喜樂地:因為有定力產生喜樂。
3)離喜妙樂地:喜樂已經離開進入妙樂,又更殊勝了。
4)捨念清淨地:到第四個捨念清淨地時已經沒有呼吸,很理想。
無色界:有四地,(1)空無邊處地(2)識無邊處地(3)無所有處地(4)非想非非想處地。
欲界是思惑貪瞋痴慢四使為一品,色界、無色界以貪痴慢三使為一品,已經沒有嗔了。斷欲界六品為得二果,欲界六品比較難斷,二果得到叫斯陀含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二果已經斷六品,剩下三品再把它斷盡了。就得三果阿那含。阿那含是第三個果位。剩下的色界、無色界斷八地七十二品思惑,因為後面比較容易斷,七十二品斷盡就證四果阿羅漢。
前面欲界九品是最難,斷掉九品有二個果位,斷掉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才一個阿羅漢的果位。已既斷盡八十一品不再受生於三界,另外我們假如有看到九十八隨眠的術語,是見惑八十八使,再加本惑五利使跟五鈍使而來,亦名九十八使。我們看到那個名稱就了解原來是八十八再加十,九十八使是煩惱的異名。就是煩惱不一樣的名稱,裡面都是煩惱。因為隨逐於人,會隨著我們追逐著我們,故亦名隨眠。其體憂以難知,好像我們睡眠的狀態,謂之隨眠,趨使人入於三惡道。九十八使會趨使,讓我們進入三惡道。
六十二見:各經論所解釋得不一樣,唯多用大品的般若經佛母品、人亡經、天台疏。大品般若:色受想行識五蘊,先計色蘊,(1)色為常(2)色為無常(3)色為常無常(4)色為非常非無常,這樣就有四個,受想行識也是這樣。假如不省略就是受為常,受為無常,受為常無常,受為非常非無常;再講想,想為常,想為無常,想為常無常,想為非常非無常;然後再講行,再講識。這樣加起來剛好有20個。
五蘊加起來有二十個見。此是過去的五蘊所計。又講現在的五蘊所執著(1)色為有邊(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無邊(4)色為非有邊非無邊,其他四蘊也一樣。就不用再唸了,各位都知道意思。一樣合起來也是二十見。再加未來的五蘊之所見,過去五蘊所計、現在五蘊所執、未來五蘊所見 
(1) 色為如去(2)色為不如去(3)色為如去不如去(4)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其他四蘊也一樣,合起來二十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加起來有六十見,六十二見的六十見就是這樣來的。再加我們的身與神為一,一樣;身與神為異,不一樣,加起來總共六十二見。就是五蘊各有四個見解
我們研究這些都不合真理,比如說過去的五蘊,色是常還是無常?我們說色是常,是無常,全部都不對。它不屬於常也不屬於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也都不對,所以六十二見全部都是不正確,不合於真理。六十二見因為每一個宗派解說的不一樣,離不開斷、常、有、無這個範圍。
而天台宗的解釋是色是我、離色而有我,色為大,我為小,我住於色中,我為大,色為小,色住於我中。四蘊也是一樣,合起來有二十。歷三世合而為六十,加常見跟斷見是六十二見。是五利使中身見邊見之所屬。所以它講的內容範圍比較窄。
另外還有解說: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六十二見各隨意說,內容都不太一樣。皆離不開四偈的範疇
我們之前有講過四偈子-『我們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什麼狀態?是有還是沒有?都不是。不是有,不是空,不是亦有亦空,也不是非有非空,就是不可思議。我們落入不可思議就是佛性的本體,佛性的本體就是不可思議,講它有不對,因為沒有形相,講祂沒有也不對,確實有含藏,含藏山河大地,含藏善惡種子,所以說有不對,說沒有也不對。說亦有亦無不對,說非有非無不對,全部都不對不正確,所以就進入不可思不可議,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嘴巴來論議。往後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說不可思議,就是進入我們佛性的本體,進入佛性本體就是這種狀態,它都不屬於我們的思想範圍裡,很超然,很玄妙。我們了解凡塵所有名、相都是假的,不真,我們不要住在名、住在相之中。若論涅槃理超四偈。涅槃不生不滅
所謂一、異;聚、不聚;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有邊、無邊;體絕百非,我們佛性本體絕百非,一百個全部都不對。比較容易讓我們了解就是真空妙有,佛性空之中不空,有。可是有,沒有形相。叫真空妙有,我們佛性就是真空妙有,這樣比較讓我們有概念。不是全部都不能說,而是說出來以後已經有稍微偏了。我們知道偏的地方所在是在哪裡?因為我們很容易住相,不是著有,就是著空,著有不對;著空也不對。所以我們剛好在中道,不有不空。所以論涅槃的真理,理超四偈。我們講一,一體,不對;說不同,也不對;一、異不對,所以凡塵的真理很難用文字來描繪
說聚、不聚;有跟無;非有跟非無;常跟無常;有邊跟無邊:我們佛性本體全部都離開,叫超過四偈。體絕百非,沒有我們講的那些名相。四偈之云但有言說皆無實義,只有言說,講出來而已,沒有實際的義理,沒有實際的真理在。而上面六十二見亦屬於四偈之論,也是屬於四偈。假如我們問佛:世界有邊還是無邊?世界有盡還是無盡?佛都會默然,不給予回答。各位前賢!假如有人問:世界是有邊還是無邊?都不對,有盡還是無盡?也都不對,所以佛就不講。祂說我們心思放在那邊的話,浪費時間,浪費精神,對我們沒有實際的幫助,所以不要去研究,落入無稽。
四偈子:(1)常:外道計過去之我及現在之我相續不斷,執之為常,即 墮於常見。
(2) 無常:外道計我今生始生,我這一生才開始出生。不有過去之因,
所以沒有過去的因,各位前賢!我們這輩子出現在凡塵,有沒有過去世的因?絕對是有,沒有的話我們就不會出生,有因,我們現在接受是果報,這個身是果報,所以一定有過去的因。執為無常,墮於斷見。我們看到外道,各位前賢!什麼叫外道?心外取法叫外道。我們的心認為是心外的東西,那個就叫外道。因為萬象萬物,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真心所呈現的,都是心,我們把它當成是外物,是心外的東西,那個就叫外道。
3)亦常亦無常:也常也無常,外道於上面二句,皆見有過。都有過錯亦有不對的地方。便計佛是常身是無常,若是這樣的話則離身則無有我,名亦常亦無常。
4)非常非無常: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身不同所以非常。我們性無異
   故所以非無常,常跟非無常都跟真理不相合。非真理之言論皆經不起考驗,我們了解真理經得起考驗,不是真理一定會有漏洞。人生短暫,勿浪擲光陰在無益的見地裡,稍涉及對待兩邊即須放捨。我們假如有對待兩邊,有善惡,凡塵都是對待,有男女、有老少、有高低都是對待,我們只 要落入對待就趕快放捨,保持清醒的腦海,觀照人生的實相,返回本位。六十二見後學是特別把它寫出來,因為我們不容易知道,假如沒有寫出來不容易知道對不對?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44 付囑品第十

我們今天講最後一品,付囑品第十,就是叮嚀交待,今天九月二十五日,我們去年的九月二十六日開始上第一堂課,剛好今天是一年,我們一年把六祖壇經今天就會講完最後一品,剛好一年,回想一年來各位都非常努力很精進,都能夠進入狀況,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都能夠啟發,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努力地進入修道的軌道,有沒有這樣啊?(有),很理想。
付囑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師一日喚門人,六祖有一天就把門人徒弟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跟他們講,汝等不同餘,你們跟大家都不一樣;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就是一個地方的老師,就是領導一個地方;吾今教汝說法,六祖說現在教你們怎麼樣來說法、講說佛法;不失本宗,就是禪宗,怎麼樣來修道;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就是不要住在兩邊,出沒的時候都離開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講一切法的時候不要離開我們的佛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講出來都是相對;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這個來跟去兩個就是互相把它對掉(就是去掉),也沒有來也沒有去,所以二法盡除,都除掉兩個兩邊,除掉兩邊以後剩下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三科法門者,就是陰、界、入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五陰(五蘊),我們要了解這個很重要的內容;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所以這個十二入就是根入塵、塵入根,假如我們平常是主動的話是根入塵,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進入六塵;我們在沒有主觀意識的時候,我們面對的外相叫做塵入根(六入),加起來有內有外就十二入,這個是蠻表面的(文字表面),有六根、六塵,塵入根、根入塵,知道意思嘛?吼,這個不相應,再講一次:
  根入塵」:就是我們眼睛看到形相,眼根已經進入色相,這個叫根入塵。然後我們耳朵去注意的聽聲音,耳朵是根,聲音是塵,這叫根入塵。
  入根」:就是我們沒有主觀意識,沒想要看什麼,可是形相跑進來了,跑到我們眼根來,眼睛看到了,這個叫塵入根。
所以那個都是我們在凡塵生活之中應用,不是塵入根就是根入塵,就有十二個,我們被這十二個左右,我們被它控制,然後就造了業就受苦,所以我們要透徹認識這十二入。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三六一十八,所以我們講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所造下來的業,然後我們進入十八層地獄,我們要避免進入十八層地獄就是要認識六根、認識六塵、認識六識,三六一十八全部了解,然後我們不被它左右、不被它束縛,我們十八層地獄就不用去了。還是不要去的好,要去的話就要去渡化眾生,地獄的眾生在受苦,所以容易渡化,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個是要渡化他們,不是造了業要去受苦的,跟我們眾生造了業去地獄受苦是不一樣。
自性能含萬法,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包含凡塵的所有一切,不管是萬象萬事都在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之中,所以包含一切,萬法都在我們自性裡面,所以叫如來含藏(ㄘㄤˊ),那我們念藏(ㄗㄤˋ)也可以,如來寶藏;名含藏識,含藏了所有一切;若起思量,即是轉識,假如我們起思量(就是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假如是八正道的正思維,那可以沒關係,思索我們怎麼樣的行為是正確,那個不會造業;可是起心動念大部分都是我們自私自利,那麼在我們起私心的時候,那個時候業因都已經形成,所以我們要脫離凡塵最重要就是不要起心動念,沒有念頭了,念頭都沒了我們就不用在凡塵示現(就是不用在凡塵有形相),所以重要就是三科那個五蘊,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不要蘊積醞釀,我們蘊積色受想行識就一定要來,結果我們一定會呈現在凡塵,那我們都不醞釀了、不蘊積色受想行識,那就不會落入凡塵。
  我們在生活之中那個醞釀是很厲害,尤其年歲差不多了,結婚以後,多多少少都會醞釀埋怨,各位結婚以後有沒有埋怨?是坤道埋怨多、還是乾道多埋怨、還是兩個一樣多?都會有埋怨,所以這個怨就是要馬上解開,不要讓它加重程度,加重程度會變「恨」(怨就恨),各位有沒有產生?(沒有),沒有啊,這麼理想,怨都可以把它解開,所以「怨恨惱怒煩」這個都是毒,那我們醞釀,假如我們在凡塵太濃厚的「怨恨惱怒煩」,我們在凡塵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敢接近我們,因為一接近了以後,那個「怨恨惱怒煩」整個都呈現,所以這一生過去以後,下一生再來會變什麼?(毒蛇),確實,就是毒蛇,我們看到毒蛇很怕,所以自己不要醞釀「怨恨惱怒煩」,那個在凡塵人家都不願意跟我們在一起,然後下一世就變成毒蛇了。這個很好用,當怨恨來的時候,你就想「我不願意變毒蛇」,那個怨恨就會消失
   埔里有道親就曾經這樣說「我下一世絕對不當毒蛇,所以我絕對不怨恨,人家再怎麼欺負我,我都會笑笑的」,好不好用?(好),很好用,所以我們告訴自己「下一世不當毒蛇」,所以一定不要怨恨惱怒煩。
☆所以我們不要【起思量轉識】,我們第八阿賴耶識會轉成前面的第七識(末那識,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意識再轉給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個叫轉識(轉前前面的六個意識),假如我們從第八的阿賴耶識轉到第七識(末那識)的時候,末那識就是在的意識(比較深的、我們皺起眉頭在想的都是第七的末那識),那個時候我們就把它轉成阿摩羅識,阿摩羅識叫做無垢(沒有污垢),都是清淨,沒有污垢就是已經證佛的果位,可是我們就是不願意把第七轉成阿摩羅識,我們都把第七轉成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很習慣的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轉的很習慣就轉成前面的六識,六識都是一直在變化、都生滅不停,所以我們從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造出很多的業因,然後我們才一直受苦不斷才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先了解這個真理,原來我第八阿賴耶識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它含藏善惡種子,所有累世的善惡都含藏在第八識,第八識落入凡塵以後就轉到第七,第七以後很自然就轉到前面眼耳鼻舌身意六個,給六個用,所以六個都依賴第七末那識,那第七的末那識依賴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含藏了累世的善惡因果,我們現在就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一直醞釀一直薰習佛法,所以我們阿賴耶識之中佛因就種的已經很深,成佛只是早晚一定會成就
假如我們不這樣子去修持的話,我們都在生滅,都在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做工夫,那個工夫再怎麼做都是生滅修證不成,不管我們修了多久、幾生幾世都不會成就,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不要轉識轉到前面造業的方向去了。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全部都是從我們自性起用;自性若邪(邪就是不正),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所以我們要有主宰,請佛性出來當家,我們用善用、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從我們自性裡面有,這個先把三科稍微的講解。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再來就講對法(相對的方法),外境無情的有五對,沒有情識,它是石頭、樹木,那一些無情的有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所以這個外境就是無情的有五對,天地、日月、明暗、陰陽、水火有五個對法;此是五對也,六祖詳細的講內容;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語就是我們講話,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漏」我們解說成中文就是煩惱的意思,有漏就是有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我們在實際生活裡面,有漏就是精神外放,無漏就是精神不外放,我們精神外放的時間多?還是精神不外放的時間多?這個不好意思說,大部分我們都是精神外放,因為我們精神外放所以就當眾生,能夠迴光返照就是成仙作佛。
   所以要學習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能夠迴光返照,都能夠把精神收回來,精神收回來我們就不用吃很多營養品,吃的東西就可以減少;假如我們精神都外放,就要補給很多營養,要吃的很多,老一輩的就講很會吃的人就好像「鬼在喝腳撐(台語)」,是比較不雅、沒那麼好聽,可是就是這樣一直吃一直吃吃不飽,那個就是精神外放;假如我們精神內縮(迴光返照),我們消耗的能量就不多,就會在我們體內淤積,我們體內有能量以後,我們全身的脈絡都會通暢,通暢則身體的毛病就減少,就很有活力,所以精神不要外放對我們幫助比較大。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就是法相語言有十二對,這是六祖教弟子講說的內容;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陰險與心平相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慳就是我們一毛錢打二十四個結,不肯布施)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我們自性起用有十九對。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六祖就講此三十六對法,總共全部三十六對法;若解用,能夠了解、能夠運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就可以把所有的經法都貫穿,就已經都包含在三十六對裡面;出入即離兩邊,我們進出就離開兩邊(善惡),所以我們凡夫見二(就是兩邊),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所以我們出入的時候就離開兩邊;自性動用,我們用自性動用;共人言語,跟人家講話;外於相離相,就是外面在形相,我們要離開形相;內於空離空,在我們內心裡面就是要離空;若全著相,我們住在形相;即長邪見,我們的見解都不正確;若全執空,執著那個空,那個空就是頑空;即長無明,就增長我們無明,我們要了解所有的業都從無明來,所以無明我們要去掉;執空之人,執著空的人;有謗經,誹謗佛經;直言不用文字,一直講(直言)不用文字,他執空了以後,就講說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既然講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他說不用文字,我們也不要跟他講話;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我們講話就是文字的發揮作用,文字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就講真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也是一樣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人家講了就說人家著在文字;汝等須知,六祖跟這一些一方的領導者講;自迷猶可自己迷昧還沒有關係,只有一個人下地獄又謗佛經,又毀謗佛經,使聽的人也產生對佛經不恭敬,所以不要謗經不要毀謗佛經,毀謗佛經的罪過非常大,要進入無間地獄,受苦沒以間斷,罪障無數,罪障非常的多。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各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假如我們在外面的形相已經著相了,然後在做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說有的不對地方、說無的不對地方,那麼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就是在怎麼久他都沒辦法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但聽依法修行,我們就是按照真理、按照佛法來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所以這個百物不思,道性就窒礙,我們道性非常活潑玲瓏,所以不是阻塞的,不窒礙的,所以我們百物不思的話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不要,所以我們佛性的功能非常奧妙,要用!若聽說不修,各人反生邪念,假如叫人什麼都不用修的話,那會令人產生不正確的念頭;但依法修行,按照最上乘佛法來修行,各位會了嘛?會不會按照最上乘佛法來修行?(會),會了喔,怎麼修?(萬緣放下),太好了,就是這樣,開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先把佛性啟發,啟發了以後,我們要把祂培養讓祂茁壯長大,我們就可以產生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可以使我們了了分明,真理都透徹,這樣就正確的修道軌道,不是什麼都不做的,什麼都不做會變什麼?(頑空),不錯,會變頑空,所以我們很進入狀況很理想。
無住相法施就是我們不要住在形相,然後要用法施來救渡眾生。我們要了解,法施才有辦法救我們靈性慧命,靈性慧命要法施才有辦法,所以法施救人是無限的,財施都有限量,我們用錢財幫助我們現象之中改善一點生活而已,沒有辦法讓我們脫離苦海,那法施就可以,可以讓我們脫離苦海,所以我們就是追求最上乘的,先把內心深處的我相去掉,沒有我相,各位前賢「我」就是誰?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都沒有信心咧!還沒到,都會這樣想,所以先給自己肯定。
   我們之前有講信心銘「正信調直」,我們要深深的記在腦海,正信相信什麼?(自己就是佛),對,相信自己就是佛,調直呢?就是把我們的佛性,就是率性而為,我們率著自己的佛性來做,讓我們性都是直心,把我們的心調直,因為我們在凡塵用的心都像小龍彎彎曲曲,我們心有沒有直的時候?(有),有啊?什麼時候是直的時候?就是我們第一念,我們發出對萬象、對萬事的第一個念那個就叫直心,只是我們的直心會吃虧,所以很快轉念,很快加料(加別的東西進去),所以直心就不見了,因為直心會吃虧,可能各位都有用過直心,有吃過虧,所以以後都不用。所以我們了解,直心確實在我們生活之中很容易見到,就是那個第一個(第一義),不要轉,一轉了就不是了,一加料就不是了,所我們都會有說「我想看看」,那個想看看直心就不見了,想看看就不想吃虧了,不要吃虧就是要耗掉我們的浩然正氣,都用聰明,用聰明就不吃虧了,所以直心是很容易見到,只是我們不願意去把它培養,所以我們要正信調直。那小龍要怎麼樣讓它直?(戒律),對,就是戒律,不可以轉念、不可以加料,倒是有一點不容易,那個都是要叫自己去吃虧的!所以無住相法施讓我們都可以脫離苦海。
汝等若悟,六祖講你們都能夠領悟的話;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按照這樣來說、按照這樣來用、按照這樣行持、按照這樣做;即不失本宗,對禪宗的修持方法都已經能夠把握!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有人問汝義,有人問你真理;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有跟無兩個一相對了以後,是有還是沒有?這個蠻正確,因為有跟無一對了以後就講不出來,講不出來就正確,講出來就不正確,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所以就不講了,就已經對了,已經就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了,祂是絕對體,沒有「有」也沒有「無」,所以很有意思。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凡跟聖相對,凡落入一邊,聖又落入一邊,那不凡不聖是什麼?對,又不要回答,這邊剛好都不回答最正確,因為全部沒有了,沒有凡也沒有聖,已經都對掉了,所以這個是兩邊的全部都把它去除;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有兩道(就是兩邊)互相產生,就會有中道的義理出來;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全部都按照這樣做;即不失理也,就不離開真理;設有人問:『何名為暗』,什麼叫做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這個之前我們有講,來去相因就成中道。我們有講千年暗室,一燈能破,暗室說我住在這邊已經一千年了,不願意離開,可是只要你一點燈了以後,暗不離開不行,那暗去哪裡?去無去處;明從哪裡來?來無來處,所以來去相因(來跟去互相成一個因),來去相因就成中道了;既不是明也不是暗,不是明不是暗,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這樣知道了嘛,答案都出來了。所以這邊六祖跟徒弟講的時候,我們也都了解到整個答案都呈現。「明」來的時候沒有來的地方,「暗」去的時候也沒有去的地方,既然沒有來的地方也沒有去的地方,它叫做常住不遷(不用搬家、不用換地方),常住不遷就是佛性,所以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就是不要失掉禪宗的旨意。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五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就是西元713年,現在西元2010年,這個時候太極元年是西元713年;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趕快把它完成;次年(西元714年)夏末落成,夏天快結束時候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五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就是迷昧已經沒有了,不迷了,全部都領悟了;吾若去後,無人教汝,六祖講假如已經一歸空以後,就沒人教你,就不會,所以現在有疑問要趕快問;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有聲叫哭,無聲叫泣,各位曾經有哭泣過嘛?大概都會有,人難免都會有;涕泣,涕就是流鼻涕,我們在哭都會流鼻涕,那個是很感傷,又流鼻涕又哭;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這樣神會怎麼樣?留給各位想像空間。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六祖就講神會小師,我們要了解受戒,受兩百五十個戒以後,還未滿十年叫做小師,還沒有進入真正的狀況,所以就講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就是善跟不善兩邊都平等;毀譽不動,被人家毀謗跟被人家稱讚,他都不會動心,我們會不會動心?我們保證都會,毀的話很生氣,譽的話很高興,都一定動心,所以我們要學淡泊,毀的時候我們就想我又沒有損失什麼,稱讚的時候就想我又沒有得到什麼,所以毀譽都不在意、都不要掛在心上;哀樂不生,不產生哀樂,兩邊對待都不產生;餘者不得,剩下的這一些人都沒有到這個狀態。
 數年山中竟修何道,在山中修這麼久了,怎麼都還沒有進入狀況,六祖在念他們;汝今悲泣,為憂阿誰,是在為什麼人煩惱;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六祖說他知道他要去哪裡;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假如若不知道的話,不會事先跟你講;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就是不知道我要到哪裡去;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這一句是重點所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法性),本來就沒有生滅,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去也沒有來;汝等盡坐,六祖對他們講你們大家都坐好;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就是真假動靜;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就是跟六祖的意都相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與禪宗的修持方法都正確。
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一切無有真,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沒有真的,一切都是假,所以一假一切假,全部都是假的,凡塵都是假,假的我們要不要住相?假的我們要不要煩惱?假的我們要不要動心?(不要),我們現在都會說,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就「要」,不是「不要」了,所以真理真的要薰習,薰習讓我們很熟悉,熟悉到真正的了解,了解以後真的一切無有真,全部都是假,金銀財寶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帶得了多少?竟然一毛錢也帶不走,那要不要爭?(不要),這個心裡在想要,不然要怎麼生活,所以嘴巴就不好說出來。所以凡塵事都是假的,沒有真的,所以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心裡面盡量都保持真空狀態,都是不在意,得失不放在心上。
不以見於真,不要把假的看成是真的,我們凡人都是這樣,把凡塵的景象看成都是真的,所以才很煩惱,處理事情才會造了業因;假如我們知道都是假的,假的我們就不在意,不會造業因。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假如我們把假的都看成是真的,那麼這一個見解已經就不正確了,全部都是假,全部都不真。
若能自有真,這個就講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自有真,只是說沒有形相(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我們自己都有,可是這個「有」就是要體會、要領悟,各位有沒有真?(有),一定要確實的去掌握到真,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那個就是真,成佛就是祂在成佛,所以一定要認識,絕對要認識,用那個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樣了解了沒?(了解),一定要啟發。
離假即心真,我們離開所有的假,心就真了,真心呈現,所以即心即佛,我們全部的假都離開,然後我們的真心就呈現。
自心不離假,我們自己的心都不離開假象,這個倒是我們六道輪迴很久以來的習慣性,都認為是真,都不離開這個假,都把假當真。
無真何處真,沒有啦,假都是假,不會變真。所以我們就可以一直看,看現象一直變化,變化到後來會怎麼樣?不見了啦,到後來都不見了,所有萬象到後來都不見了。後學都講我們蓋的房子鋼筋水泥很堅固,可是它的壽命才一百年,一百年以後就變危樓,不能住危險了要拆掉,就不見了,所以都不見了。凡落入現象,不管是長、不管是短,它一定都會不見、都會消失,唯有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沒有形相、不會消失,沒有形相永遠都在,因為祂沒有形相所以不會毀壞,永遠都在,我們就是要培養永遠都在的不生不滅佛性,我們一培養出來了,我們證悟了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到無量的佛世界,所有的佛世界我們都可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佛世界,北方我們倒是比較少去說它的名稱,所以一切都是假的,不要把它當成真。
有情即解動,有情就是有情識,我們眾生都是有情,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眾生),連所有動物也都是有情,有情就解動,了解到這個動(動態),所有一切我們都了解。
無情即不動,石頭、樹木這一些都無情,無情就不動。
若修不動行,我們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假如我們坐禪坐到惦惦(台語)不會動,六祖就講那個跟石頭樹木都一樣。
若覓真不動,假如我們要找到真正的不動(真的如如不動)。
動上有不動,我們這個動的身體上面有一個不動的,就是佛性,我們動上有不動那個就是如如不動,我們的佛性,非常的奧妙圓滿。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假如石頭跟樹木無情,就沒有佛的種子。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善能分別相就是了了分明,我們能夠了了分明可是在第一義不動,究竟了義第一義,我們在第一義的時候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第一義、究竟了義。我們開始的時候先了解佛性本體,慢慢進入法性的深處,就可以到達第一義(究竟了義就可以到達)。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我們這樣來行持,就是真如已經呈現作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報告所有要學道的人,我們很努力的來修持,就是要用意(要用我們立志向的志向),各位有沒有立志向?(有),立什麼志向?(成佛),成佛啊,那很好,就是要立志向要成佛,跟六祖一樣「惟求做佛,不求餘物」,要再立的話就要渡化眾生,要渡化眾生使眾生都成佛,那個就很重要。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不要在大乘佛法的修持裡面,執著我們生死的智慧。生死就是生滅,在生滅的智慧裡面用心,是用錯心,所以我們不要執著生死。而且我們啟發了佛性以後,已經離開四大(水火風土),離開我們身相,已經跟虛空合在一起叫做真空妙有,已經真空妙有身體的生死就不關佛性的事,身體沒關係還給天地水火風土,我們已經就超越了、就走入整個宇宙虛空,跟虛空合成一體了。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假如講能夠相應,這個相應知道喔,因為後學發覺各位下午兩點到四點就是午休午睡的時間,為什麼在這個時間大家都不會打瞌睡,就是因為後學很會問,各位就想說後學不知道又要問什麼,所以就專心的聽後學要問什麼,所以就不會打瞌睡;不過後學不是有鼓勵嘛,你想打瞌睡的時候,盡量享受,因為打瞌睡不會作夢、不會起心動念,是不是進入朦朧狀態?(是),所以那個時候你會見到佛,佛會呈現給你看,所以你就盡量享受。所以言下相應就是跟他講佛義,就是他也很有心追求,這樣相益得彰,能夠大家互相勉勵。
若實不相應,就是他一直想要賺錢,都著重凡塵事,你跟他講,他都聽不進去。
合掌令歡喜就是不要說了,因為你再說他會毀謗,毀謗佛經罪過很重,我們不要「我不殺伯仁,伯仁為我而死」,所以不要害他造罪,就不講了,合掌令歡喜。各位前賢,合掌很有意思,後學都一直講過,我們右手做的事、左手做的事都是凡塵事,你一合掌了凡塵事沒辦法做,都把凡塵事放到背後,然後一合掌了都把良心掏出來,所以合掌就有背塵合覺(凡塵放到背後,覺性拿出來)。各位有沒有那個感覺?雙手一合掌了就是表示把心掏出來,所以是很善的動作。他假如不聽了,我們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禪宗沒有諍論,諍的話就失掉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假如都不要聽真理的話,一直要跟他爭,想要爭到贏,相爭不曾輸相輸不曾贏(台語),都一直想要爭,我們一般人都會有那個執,我們不要落入那一種現象。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絕對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攝心是蠻重要,收攝我們的心,讓心能夠專一;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各位前賢,他為什麼問?就是他想要繼承,因為他是大弟子想要繼承,所以就問六祖入滅以後,衣法要付給誰;六祖就講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所以我們這一本六祖壇經就是法海所寫的,是六祖交待他做,他本來是想要去接受衣法(衣缽跟佛法),結果六祖交待他,你抄錄六祖壇經,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就是要把所講的這一些佛法,都要遞相傳授;度諸群生,渡所有的眾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按照這樣都叫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就是為大家說上乘佛法,衣缽已經不再傳了;蓋為汝等信根淳熟,信根已經夠了、成熟了;絕對無疑,堪任大事,信根成熟這個蠻重要,各位信根成熟了沒有?可能還懷疑尚未成熟,要了解到要相信自己本身就是如來,信根一定要成熟;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就是達摩有交待;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就是達摩到我們中土來,要救我們中土眾生;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就是已經渡了有五位。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絕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六祖又講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種智很不容易達到,就是華嚴,華嚴就是種智(佛的智慧);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要達到一相三昧(三昧就是正定);一相就是萬相都變成一相,那一相是什麼?萬相都變成一相,一相就是無相(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我們就進入正定;一行三昧,就是存一直心,全部都是一直心,正定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這一種狀態叫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所以一相跟一行;若人具二三昧,假如人已經具備這兩個(一相三昧跟一行三昧);如地有種,好像地有種子種下去了;含藏長養,成熟其實,就可以有果實呈現;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好像剛好缺少雨水的時候,就下雨了;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絕獲菩提,按照六祖這一種宗旨一定可以得到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一定可以證悟佛的果位(妙果);聽吾偈曰,六祖又講偈語;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所以按照我們正確的修持方法一定可以成就。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這個法沒有兩個,只有一個,就是都要我們成佛;其心亦然,心也沒有兩個,只有一個是真心(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其道清淨,亦無諸相,這個道清淨沒有形相,所以凡塵所有現相都是假相,真正我們佛性是沒有形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不要觀淨以及空其心;此心本淨,我們的心本來就清淨,本來就沒有沾惹污垢;無可取捨,要取取不得,要捨捨不得;各自努力,隨緣好去,所以六祖要大家各自努力;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就是叫他們趕快整理船;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佛一出現了一定會顯示涅槃;有來必去,有來就有去;理亦常然,道理就是這個樣子;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什麼時候會再回來;六祖就講葉落歸根,來時無口,葉落歸根,來的時候就不會像現在這麼多話,就是不會講話,不會再講話了;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有道就得,無心就通。我們要了解「無心」的心,就是凡塵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這個三六一十八全部都不用,不用心就沒有了,無心就通了,就可以通達。我們都一再解釋無心就是真心、就是佛性本體,所以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以後有沒有災難;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已經死掉以後五、六年,會有一個人會來斬我的頭,所以六祖都能夠事先知道。
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 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聽吾記曰(六祖就講),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那一個要來取我頭的人,就是他的家裡面有父母親要養,就是嘴巴要吃飯,他就是為了錢,所以才要來取六祖的頭,就是受人家的利用,拿錢請他來斬六祖的頭,斬頭之後,並不是要污辱,而是要拿去供養,了解意思嘛?怎麼好像都很驚訝,他要取頭也是要拿去供養,所以那個心我們想想倒不知道是什麼心,要斬頭拿回去拜,很奇怪;遇滿之難,來斬六祖頭的人,他的名字有一個滿字; 為官,那時候的地方官一個姓楊、一個姓柳,在辦這一件事;又云(六祖又講),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就是建立修持方面禪宗法門),締緝伽藍,就是建造寺廟,蓋我們在修道的寺廟;昌隆法嗣,就是把修持的方法,要把它推廣,所以我們在講六祖壇經的時候,有參插講「永嘉大師證道歌」、「耳根圓通」、「傳心法要」、「信心銘」、「心銘」,這個都是在那個時期,修持的方氣很盛,我們借著很盛的修持時機,來講這一些修持法門,對我們幫助會比較大;另外來說的話,比較支離破碎,沒有那麼專注,所以我們就在六祖壇經剛好那個很興盛的修道時期來說,這樣比較適合,所以才會講有一年之久。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古佛應世已經太多了,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過去叫莊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今賢劫,現在叫做賢劫,各位前賢,以前莊嚴劫有一千位佛,這個是講後面的三位;那現在賢劫,賢劫一樣有一千位佛,現在到我們彌勒祖師才第五位,後面還有九百九十五位,很久,然後我們賢劫一過去以後,還有一個叫星宿劫,一樣有一千位佛,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時間沒完沒了,很久很久,非常的久;那麼賢劫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到我們現在彌勒祖師,彌勒祖師這邊沒有記載,是為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脇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前面那個佛是掌天盤,後面這個尊者是掌道盤,西方二十八代,東方前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所以整個掌道盤有六十四位祖師掌道盤,剛好無極生太極,生兩儀生四相生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到我們活佛老師就是最末後第六十四代掌道盤,所以我們老師才講末後一著,要我們徒弟幫老師辦理末後一著,從我們老師以後就沒有在傳道了,以後都是教化勸善,所以以後沒有了,到老師是最後,所以再後面再接著都是騙人的,在數裡面沒有六十五,六十四已經是最圓滿結尾了,所以再下去都是在騙人的,我們不要去相信,這個有承的真正可以考據的,從迦葉第一代,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脇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他把後東方到第六祖加起來,共三十三。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所以這個掌道盤都有可以考據的,不是凡人稱了就算,都是有上天指派的。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各位前賢,六祖講這個話倒是我們一般比較少研究,六祖說「若識眾生,即是佛性」,這邊我們要了解,我們落入凡塵就是因為起心動念,才落入凡塵有形相,然後藉著天地的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知道水火風土是沒有知覺性,我們佛性是沒有形相,佛性沒有形相、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現在我們落入凡塵就剛好兩個會合,沒有形相的佛性進入沒有知覺性的水火風土,所以水火風土變成有知覺性,然後沒有形相的佛性竟然我們可以看到視聽言動。
   所以六祖站在這個角度來講「若識眾生,即是佛性」,因為我們是眾緣積聚而現的身相叫眾生,若識(我們認識眾生,認識了是眾緣而生),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觀察緣生的道理,「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所以我們見到緣生(見到因緣相聚而生),已經見到緣生(就是已經見到法),見到法就是已經見到佛。所以我們從因緣聚會而現的身上,我們只要不落入偏重於現象、不偏重水火風土、不偏重我們身體感官的接受程度,我們全部都放在不生不滅的佛性上面,這個時候,我們修證就已經到達世間相常住,各位前賢這樣聽懂嘛?後學會說聽懂才奇怪,為什麼?因為這個蠻深的程度。
  若見緣生(見到因緣聚會然後產生形相),等於我們見到緣生是沒有形相,只是我們看到它的變化情形,那看到變化情形一樣沒有形相,所以我們見到這一些緣生都沒有形相,那個是見到法,見到法就是已經見到佛,見到佛即無所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沒有形相,真正的見到如來。這樣聽懂嘛?卻不敢回應,這個是詳細說喔!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過「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無所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沒有能所、沒有形相),真的見到如來。這個是詳細說,我們先了解到真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沒有生滅、沒有對待、沒有形相,已經真實的見於如來。那假如我們有所見,「有,我有看到佛很莊嚴」那個叫邪見,因為它是生滅,它不會常住,它讓你看了以後就不見了,不見了就是生滅,生滅我們不要追求,我們真正的見到自己的如來就是無所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真的什麼都沒有,真的,真實的見於如來,很奧妙,所以我們追求性理心法很值得的,晚上睡覺都會偷笑的,一定都是這樣。所以「若識眾生,即是佛性」,眾緣積聚而生就是已經知道了,見到緣生見到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假如不認識,萬劫見佛難逢,就是非常久的時間,不管幾生幾世都找不到佛。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自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六祖要教所有弟子認識自心的眾生;見自心佛性,看到我們自心的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我們要見佛就是認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我們眾生迷昧了,我們本身就是佛,現在各位清醒了沒?(清醒了),都清醒了已經就不是迷佛了;非是佛迷眾生,不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我們自性領悟了,眾生是佛,領悟了眾生都是佛,所以只要我們領悟了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已經就是佛了,一定要肯定,不要再懷疑,若再說「是嗎」,力道就沒了!所以不要懷疑,自己就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我們自性一迷昧了,佛就變成眾生,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已經都不知道了,那個就變成眾生。
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都是平等,不管身分地位自性都是平等,身分地位有千差萬別,可是佛性全部都是平等,所以自性平等了,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我們眾生的心彎彎曲曲都是叫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就是我們把直心呈現出來;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所以我們的心就是佛,自己的佛就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我們自己假如沒有佛心的話,到哪個地方去求真佛,就是求不到,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自己本身已經就是了;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就是絕對不要懷疑,我們上了一年的時間,慢慢累積對我們自己「自心就是佛」產生信心,然後慢慢堅固,有沒有這樣啊?(有),對,一定要在自心上建立本身已經就是佛;外無一物而能建立,外面沒有,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是我們的本心生出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心一生了以後種種法都產生,心滅種種法都滅,凡塵的善惡所有一切都是這個樣子;吾今留一偈自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六祖留這個偈語。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婬性本是淨性因,除婬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真如自性是真佛,真如,如是我聞那個如,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真如自性就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三毒是貪瞋癡,凡塵最毒就是貪瞋癡,我們要離開貪瞋癡,不貪不瞋不癡,沒有貪瞋癡沒有邪見,有邪見三毒是魔王,我們不要做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邪迷的時候魔在我們的身體(舍就是房子),我們靈性住在身體就像住在房子一樣;正見之時佛在堂,我們正見的時候,佛就在我們廳堂,我們要保持正見。正知正見,正知就是三際心不可得,正見就是不執著一不執著異。不一不異,凡塵很多現象都是不一不異。三際心不可得倒是印象比較深刻,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們把三心都能夠去掉,去掉三心三世就不攝受,三世不攝受我們就不用六道輪迴。
  我們在凡塵三心是害我們最厲害的,尤其年歲大了都會生活在過去的那一些情景之中,那個就是一直在腦海裡面起心動念,所以會把累世的那一些因緣都會合,然後我們遭遇會坎坷,要了解到年歲一大了,最忌諱就是不要做回憶過去的事,因為我們可能會去跟年歲大的老人家聊聊天,然後我們都會聽到倒帶(因為每一次聽的都一樣),所以那個都是生活在過去的情景之中,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所以遭遇就不會很理想,會把以往累世一些造的業拉來,然後我們接受果報,所以年歲大了就要學習閒閒的,整天都沒事情,好不好?(好),整天都沒事情,頭腦也都沒事,閒閒的最好了,我們要了解,三心不能有,所以正見很重要,正見之時佛在堂(佛就在我們廳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我們性分之中有邪見(不正確的見解),三毒就產生;即是魔王來住舍,就是魔王已經到身體裡面來了;正見自除三毒心,我們有正見自己會除掉貪瞋癡,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魔變成佛真無假,我們沒有貪瞋癡的時候,魔就變成佛了,就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三身本來就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我們向性中自己來見到,見到法身報身化身,都能夠見到就是成佛菩提因,法身就是我們真心佛性本,報身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化身就是我們行為,我們行持出來的都是化身(就是我們一生),我們要像自己的性分之中來自己見到;本從化身生淨性,我們從化身產生清淨的佛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我們清淨的佛性就常在我們化身之中(就在我們行為),所以我們的行為都是利益眾生,那個都是清淨的佛性所呈現;性使化身行正道,我們的性使我們的化身能夠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我們就一定會證悟,證悟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就圓滿真無窮;婬性本是淨性因,我們會走入婬的現象,那個就走入黑暗;假如我們走入那個性,婬性跟佛性是一樣的,相是不同,性是一樣;那個產生的因素,一住相了才會有那一種喜歡難女作愛的事,那個是走入相;那你走入性(佛性)以後,它本來就是清淨、本來就是一體,沒有相對待,沒有男沒有女,所以在我們性分之中求男女相是不可得,各位前賢我們的佛性是男的還是女的?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是男的也是女的,所以祂不是固定,我們為什麼會走入男女作愛的現象?那個就是住相(住在形相),心已經邪見不正確。假如我們一走入佛性之中,佛性是沒有對待、沒有男女相,所以沒有作愛的事,所以也沒有婬的事情發生。所以這個婬性本是淨性因,一般我們比較沒有去研究,也比較不敢開口去問。
除婬即是淨性身,我們除掉婬的現象就是淨性身(我們清淨佛身);性中各自離五欲,我們性中要離開五欲,五欲就是我們感官眼耳鼻舌身對色身香味觸,眼對色、耳對聲、鼻對嗅、身對觸,嘴巴對味(就是喜歡吃),我們在場的都已經清口,所以不會貪口味,現在整個凡塵社會炸雞排非常流行,所以一吃了以後胖的不得了。後學都講,外國都把生長激素打入我們吃的炸雞排裡面,當我們吃到身體裡面就在身體裡面一直生長,所以就非常胖,一個人就兩個人的份量,南部比較少看到這麼胖的,北部非常多,這個跟我們生活環境有關係,生活習慣性蠻難去改變的,所以我們性中各自離五欲,就是離開我們感官眼耳鼻舌身的刺激,所以後學都講,男士們一賺錢以後就會去找花粉味的(就是化妝品),什麼人在用化妝品?都是坤道,所以後學都講晚上睡覺要洗掉,那個化妝品又蠻貴的,拿來抹一抹晚上又要洗掉很浪費,不要抹就不要洗那個最好,抹一抹就是要誘惑男士們。
   所以我們性中各自離五欲,離開感官的刺激。見性剎那即是真,見到佛性剎那之間已經就是真。今生若遇頓教門,今生我們遇到頓教;忽悟自性見世尊,我們已經能夠遇到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就已經見到我們世界最珍貴,世界最珍貴的是什麼?就是佛,我們自身本身就是佛,所以本身就是世尊,又不敢承認了喔?想一想世尊是釋迦牟尼佛,我們都會這樣想,可是是我們自己,見到自性就見到世界最珍貴的,就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若欲修行覓作佛,我們要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不知道要從哪個地方去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我們心中自己見到真;有真即是成佛因,所以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成佛的因,很重要。不見自性外覓佛,假如我們不見自己的自性,到外面去找佛;起心總是大癡人,假如起這個念,那個真的是夠笨的,一定找不到佛,外面沒有佛;頓教法門今已留,六祖就講這個頓教法門現在已經留下來了,可以讓我們很快就成就;救度世人須自修,我們救渡世人,然後我們領悟一定要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假如不是這個樣子的話,悠悠就是差跎歲月,就是浪費光陰,一天過一天,很快一生就過了,過了死掉了,再輪迴,輪迴再來又傻傻的都不會,所以大悠悠,差跎歲月。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那樣就不是六祖的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叮嚀交待),令汝見性令所有領導一方的人都能夠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按照這樣來修的話,好像我還在凡塵。若違吾教,假如違背我所說的這些教法;縱吾在世,亦無有益,違背了我的教法,縱然我還在凡塵也沒有利益,這個告訴所有一方的領導者就是要記取講說得內容。
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兀兀就是如如不動,就是我們已經進入佛性、如如不動的那一種狀態,然後也不著重在功德,所以不修善;騰騰不造惡,騰騰就是自在無為,自在無為的那一種狀態也不會去造了不好的事情;寂寂斷見聞,就是清淨無為,到達寂滅的狀態,斷掉所有的見聞,就是我們從根塵相對產生的那一些把它斷除,因為那一些都是生滅的;蕩蕩心無著,坦蕩蕩就是心很寬廣心很寬闊,不著於形相,所以六祖都一直希望所有領導者,都能夠很正確的教導所有眾生都能夠脫離苦海成佛。
  師說偈已,六祖講這個偈語完後,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就是要走了,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整個房間裡面香味很香,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天地之間都有那一種瑞相呈現。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大家都在相爭,相爭要迎六祖去供奉,不知道要往哪去;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看香煙從哪個方向去,六祖就歸往那個方向去;時香煙直貫曹溪,還是葉落歸根回去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先用鐵片從脖子圍蓋起來,再用油漆刷一刷固護師頸入塔,因為人家要來斬六祖的頭,讓他斬不斷;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到三天白光才散去)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皇帝就樹立碑文紀念六祖的修持方法)。
  師春秋七十有六(七十六歲),年二十四傳衣(二十四歲的時候就接受五祖的衣缽)。三十九祝髮(三十九歲時候才把頭髮理光)。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就是講經說法有三十七年),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就是一方的領導者這一些有四十三個),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就是領悟這個道,能夠超凡入聖,就不知道數目有多少,也就是非常多,因為六祖是很平常話,很親切的教導眾生所有修持方法)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就是要給人朝拜的)主塔侍者尸之(就是保管這一些東西)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剩下約12分,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好我想問九十九頁,六祖歸空之後,六祖說歸空七十年後兩個菩薩,所以那時候就是六祖到七祖(白玉蟾、馬祖道一),他說的出家跟在家應該不是指一般的在家居士,應該白祖…(聽不清楚),他是道家的,所以他到時候是不是以道家跟佛家共同?因為遇到那個白祖後面的一些道場,那這個是不是正確?
劉講師:因為六祖講的時候它是一個預言,預言有時候跟凡塵的一些現象並不一定完全吻合,只是在預測說那麼長的時間以後,他會把我們整個修道的方法傳遍整個神洲,中國大陸,所以在那一個時期是在六祖以後,一直到西元一千年那個期間禪宗是我們最興盛,那因為我們中國禪宗修持的內容,跟那個印度的又不一樣,它是以佛性本體為主要,可是印度的修禪他是以精神為其主要,所以那個方向也不一樣,從七百一十四年六祖歸空,一直到西元一千一百年時候,我們中國的禪宗很興盛互相之間都會鼓勵,所以這個重點是把修道的方法傳遍我們整個中國,就是昌隆法嗣,重點不在於哪一個人,它是在他可以建造寺廟,把修持方法傳遍整個中國,在西元一千一百年以後那個修持的內容,又慢慢的產生變化,就比較著重在那個理論,不著重在那個實際的修,可是在西元一千年以前著重在實際的修,所以這邊他預言說修持法門會很興盛。
   【問】:請問山妖水怪和魍魎邪魔是如何形成?他們也要六道輪迴嘛?如果不必,他們又如何重返人身?
劉講師:那個魑魅魍魎跟山妖水怪它是接受日月精華,那個要很長的時間都是要幾千年、幾萬年,它才會形成形象,它本來就沒有我們那個佛性在,可是他形成形象以後因為那個時間久,它會模仿我們人類, 魑魅魍魎它本身沒有佛性本體,可是像我們小孩子那一種頑皮性,很喜歡跟我們人類玩遊戲,假如說沒有行善佛性沒有光明,他會受到魑魅魍魎危害,那假如說我們佛性是有光明,是有行善,那魑魅魍魎會保護,各位就可以從這個角度說它有沒有佛性在? 魑魅魍魎為什麼會保護善良的人,為什麼會欺侮為惡的人?
   所以這個就留給我們自己去想像,所以歷代研究魑魅魍魎跟山妖水怪,它都沒有定案,沒有固定化說它有,還是沒有,就像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它就是在講一提就是沒有善根,各位前賢一闡提有沒有佛性?就是生公他一直堅持說有,可是他所有師兄弟就講沒有,沒有的話師兄弟講都不聽,不聽他就去講給石頭聽,石頭排一排去講給石頭聽,講到激動的時候就質問石頭說:到底有沒有?你說你說,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就說有有。
   佛講經說法說一提沒有善根,可是他進入地獄的時候他會後悔,這個時候產生後悔的心時候就會產生善根,然後去地獄受苦時候要出來,出來的時候一樣是後悔,說我為什要來這個地方受苦?所以那個出來的時候也產生善根,所以那個佛性就是從那個地方呈現,從那個出地獄的時候他就呈現佛性,一般我們講一提是沒有佛性,可是講到究竟的時候他還會產生,只是他經過的時間很長,很長久的時間才會變化,那魍魎跟山妖水怪一樣也是經過很長久的時間產生變化,所以我們沒有固定它是有佛性呢?還是沒有。
    】:未來大歡喜重證修品蓮,母子團圓(稀泥)不可長?(聽不清楚)
劉講師:稀泥(沒看到字只取音)可能是一個人的名字,鼓勵我們修證,我們瞭解說現在大開普渡現在得道是『先得而後修』,先得道以後才來修持,不像以往先修而後得,所以我們要了解說不敢保證各位可以修證,而且我們在大開普渡的時候.跟我們說保我們萬八逍遙,只有萬八,那萬八只是一個元會裡面的一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一萬零八百年,在我們真理佛性來講一萬零八百年太短了,它是剎那,很快就過去了,再現象來講是很久,可是在真理來講它是剎那,那我們是藉著上天大開普渡,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又把我們玄關又打開了,就是已經可以成仙作佛,那我們利用這個時間努力修證,把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修證到本位,就是成佛,把那個萬八已經超越,各位這樣知道意思嗎?
   我們假如有求道沒有努力修,沒有證悟我們的本性,那我們只有逍遙一萬零八百年, 一萬零八百年以後我們又按照我們所造的業又進入六道輪迴,這樣了解嗎?所以很多有求道沒有修那個叫種子不滅,我們要知道說這一個元會過去,又有下一個元會,那下一個元會一樣開天闢地,寅會生人的時候誰要到凡塵來?就是我們有求道沒有修的,一樣又到凡塵來,然後我們到凡塵來一樣經過六萬年的輪迴,那輪迴的時候我們又遇到上天大開普渡,然後我們大家又遇到,阿你又在了,又沒有修證回去。
   像那個南極老仙翁說:自我成道以來就看到天地七次的渾沌,那我們一次也沒看到,所以各位就要努力研究真理,我們到南極老仙翁的身邊,然後我們看第一次,有沒有那個願望?(有),這個就要靠自己努力了啦!才能夠真正的回歸到本位。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