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涅槃經-31

 佛就解說空,有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講這一些空的內容。

云何菩薩觀無始空,見生死無始,皆悉空寂,所謂空者,常樂我淨,皆悉空寂,無有變異,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觀無始空。

【菩薩觀無始空】沒有開始的時候,也沒有結束的。

【見生死無始】我們眾生在凡塵六道輪迴,那個生死沒有一個開始,就是無始以來。

【皆悉空寂】全部都是空寂。

【所謂空者,常樂我淨】這個空與佛的講法,這個空就是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就是已經成就以後的四果,常=永遠都不會變;樂=也沒有苦,我們凡塵的樂都有苦相對待,這個樂是永遠都是樂;我=不是身體的我,而是我們佛性的我,佛性的我就是如來、佛性的我就是佛,所以常樂我淨的我就是如來、就是佛;淨=清淨,這個是已經修證成就以後四個果位,叫常樂我淨。

【皆悉空寂,無有變異】常樂我淨也一樣都是空寂,沒有變化,因為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就不會變化,落入形相一定會變,一定有生滅,所以我們不追生滅的那一些東西。

【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觀無始空】我們眾生的這一些生命,眾生就是眾緣積聚而顯現的生相叫做眾生(眾緣而生),佛性本不生,因為不生就沒有滅,不生不滅,那我們追的就是不生不滅,我們追到以後能夠進入不生不滅的本體,這樣我們就可以再更加深層運用,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延伸到整個虛空,跟虛空融成一體,這個時候我們把祂修的很熟悉,熟悉了以後我們這個身體還給天地,這個跟我們佛性無關。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假如沒有這樣的話,我們都會被業把我們推,很多人會說我是行善啊,行善也是業,善業,會有福報,福報我們就會享受,福報也會享受完,所以你享受完了又落入六道輪迴,一樣在輪迴之中,所以一定要超出,我們要超出輪迴,一定要回歸到我們的本來,那我們的本來就是講這一些空,所有的空都是我們本來,我們本來都是這個樣子的,可是我們落入現相都太住相,對相太在意,那我們對相在意了,對無形無相的佛性就忽略,就不管佛性,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知不覺種業,業已經種下來了,種下來以後果報隨後就來,因果都一定的道理。

   我們要瞭解到,要自己努力,先把佛性本體啟發,啟發了以後我們再使佛性本體跟虛空融合,融合了以後,因為我們都不住相,所以跟虛空融合一樣都是無形無相,只是我們已經領悟了解,已經跟虛空融成一體,叫真空妙有(真空,空中不空;妙有,有,沒有形相),就是這樣,我們已經是這樣了,你要住什麼相,沒有相可以住。

   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回歸到本來,就不用被六道輪迴侷限,六道輪迴侷限我們不住,所以解脫是要自己努力,自己求解脫,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就已經解脫。這個一定要自己努力,別人幫不上忙,別人做是別人的,不是你的,你一定要自己做,而且你要自己能夠對真理都透徹,這個也沒辦法別人幫忙,你不了解就是不了解,你研究知道就是知道,這個都偷懶不得,我們要一步一腳印,實際的知道真理,實際的去做,做了以後我們真的可以到達使我們佛性跟虛空融合,這樣真空妙有,空中不空,妙有沒有形相,這樣就已經到達我們本位,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大家本來都是佛,那我們為什麼不要當佛?因為我們都覺得凡塵太好玩了在凡塵玩,你看凡塵發明很多東西,都讓我們沈迷,像智慧型手機沈不沈迷?有用的人就會知道,人家已經Line過來,你不能不回應,你一定回應Line過去,他又Line過來,就沒完沒了,這樣你就被綁住了,你這樣就不是主人了,你說我是主人,你這個手機是工具、是客人,現在反過來,智慧型手機變主人,你變客人,你被智慧型手機利用,這樣我們人生價值何在,我們人生難道就是這樣子嘛,LineLine去就死掉了!

云何菩薩觀於性空,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謂陰界入、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觀如是等,一切諸法,不見本性,是名菩薩觀於性空。

【云何菩薩觀於性空】佛又講觀於性空。

【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謂陰界入】陰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界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入就是塵入根、根入塵,都六個,叫入;一切法本性皆空,所謂的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六入也可以,因為兩個)

【常無常、苦樂、淨…是名菩薩觀於性空】上次後學有講,「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若法無自性,則無有法」還記得嘛?都忘記了,還給後學了,各位就可以了解,這個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法」就是萬法,所有的一切;「皆」就是全部;不合不散,因為我們研究到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有緣聚有緣散,可是佛就講不合不散,本來法都不合不散;無色(沒有形相),無形,無對(沒有相對),一相(只有一相而已),所謂的無相。所以無相就是一切法,這是佛講的。那為什麼佛不說什麼都沒有就好了,為什麼要講的那麼長,就是要降伏我們的妄心,講說一切都無、一切都空,但我們不接受,佛就講「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佛就這樣講的很長,可是很長裡面你去思索它的含義,佛就是要講因為我們在凡塵的住相太厲害,所以用這一種方式看我們在哪一個階段住相,佛就在哪個階段講出來這個原理,到最後「若法無自性(法沒有自性),則無有法(連法也沒有)」。所以凡塵的所有一切都叫法,所以一切法叫萬法,萬緣放下也就是萬法都放下,你把它融會貫通你就會了解,原來真理就是這麼透徹,告訴我們在凡塵所追求的就是實相,實相不會變化,因為無形無相才不會變化,你落入有形有相一定會變,我們要了解無形無相的佛性本體,祂很親切啊,我們在生活之中要瞭解到,我們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那佛性沒有形相,沒有形相的佛性藉著沒有知覺的水火風土,然後兩個合在一起呈現出來,我們注重什麼?水火風土,佛性我們都不注重,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那現在我們會講話會有動作,那個是什麼?(佛性),對,就是佛性!你看這麼親切。

   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凡塵視聽言動都是佛性,沒有佛性會不會動?會不會講話?不會,所以很親切,我們就反過來,對有形有相我們知道它是生滅,知道就好,也不是要破壞它,知道了就好;然後我們注重無形無相的佛性,佛性沒有形相可是實實在在,確實有存在,很確實很親切,每天都跟我在一起,我為什麼有知覺性?我們要了解,雖然我們身體的知覺性是屬於生滅,可是要知道,那個生滅的知覺性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就是六祖所講的不斷百思想,百思想就是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我們要用,所以在凡塵所有一切用的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用的都很熟悉,只是要修道你就要找本體來修,差別就在這裡,功能作用你修的話你修不成道,你要找本體,那本體的話,功能作用跟本體是一體兩面,你有作用就一定有本體,作用的背後就是本體,支撐作用的作用,有辦法作用就是本體,若沒有本體,縱然妄想,你若沒有本體你怎麼妄想,所以妄想還是從本體出來,這樣了解嘛?只是我們妄想一出來以後,不會去看出來的源頭,我們會去抓出來的內容,那就糟糕了,那個內容就千差萬別而且很吸引我們,那本體無形無相你不會注意,因為我們愈沒有注意就離我們愈遠,雖然日用但是不知,都不知道。那我們現在研究以後,了解原來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知道本體了,所有作用都自然呈現,那呈現就讓它呈現,它自然就會消失,可是你要保守住本體,祂又會攝用歸體,又回到本體回來,你再發揮作用無量無邊,非常多非常廣泛,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去找本體,然後只要我們都不住相了,就會回歸到本體,一回歸到本體,我們的佛性本體愈來就愈靈敏。

   像後學今天要出門,說要帶衛生衣,因為前兩三天很熱,夏天一樣,像兩三天之前的天氣帶衛生衣一定會被人家笑,哪有這麼熱還在穿衛生衣,可是後學在整理背包要下來台南時候,我說要帶而且要帶厚一點的,你看這個佛性多麼奧妙,就告訴我,就真的穿上了。因為各位要了解,為什麼後學上台講課沒有穿夾克,因為夾克沒辦法夾帶麥克風,夾克一穿上麥克風不知道要放哪裡,假如後學沒地方放麥克風,那拍攝下來的DVD聲音就不清晰,那後學(沒穿夾克)放在這邊拍下來講的就跟我們現場一樣很清晰,就是為了要放這個(麥克風),後學一定要穿有辦法放的衣服,所以就一定要裡面穿厚一點,會保暖就好,後學穿夾克跟穿衛生衣一樣。所以佛性的作用非常多,可是你一定要先抓到本體,本體就好像我們拿的金錢,我們拿一千元就是本體,你一千拿了就可以去買,買什麼都可以,要吃飯或要日用都可以、你要用什麼都可以用;可是你沒有這個本體,你去店裡要買東西,你去拿東西然後要付錢,錢付了你東西就可以拿回去,哇,你沒有錢(本體),他不會讓你把東西帶走,一定要付錢。所以有體有用,體就是重要,有體了以後,「用」你就可以千變萬化,就不一定說我只有一個作用,作用就很多了。

   所以觀性空一切法,本性皆空,所有的法(一切法),各位前賢這邊所講的,法的本性不是在講佛性而是在講現相,法就已經有現相。因為我們平常為了不引起我們想太多所以不講,那這邊愈來愈深入了,所以要說。法運用到我們佛性的時候就會講佛性;那法運用在萬象萬事上面,萬象萬事也稱做法,萬象萬事有沒有本性?(),可是要了解,有是「物性」而「不是佛性」的性;譬如後學面前的這個麥克風也是一種法,麥克風有沒有本性?麥克風的性就是傳達,裡面的電通到主機然後放出來,可是麥克風有沒有佛性?(沒有),若麥克風的本性是佛性的話,我們整個凡塵都不安立,因為麥克風會有主張「我不讓你使用,你不要使用我」,這下子就糟糕了!又譬如講桌,講桌看起來很適合,可是講桌有本性,講桌就會不讓我們用,那講桌不讓我們用,我們會怎麼樣?糟糕了,所以「若法無自性,則無有法」,又進入深一層的道理。凡塵的緣聚則生緣散就滅,萬象萬事都稱為法,可是它都沒有本性。所以我們要深入其中,自性皆空,五陰、十八界、六入也一樣,各位前賢五陰有沒有自性?我們都會混淆,把它聯想跟佛性在一起,就會說「有」,因為五陰就是我們的佛性,都會這樣聯想,可是它這邊是把它分開,說五陰的本身(色受想行識)有沒有佛性?分開以後全部都沒有,那合起來在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裡面,它稱為我們的佛性,是這樣的。

   「常、無常」,凡塵的這一些常態,它這邊說凡塵的「常」也是時間比較久一點,跟無常來說的話,常的時間久一點,不像進入我們佛性如如不動的常住不遷是不一樣喔,所以在看的時候就要馬上了解,它這邊講的角度是在哪裡,是什麼樣的裡面內容。「苦樂」,苦跟樂也沒有本性,都是我們眾生自己的感受。「淨、不淨」一樣也沒有本性。「我、無我」也一樣都沒有本性。所以「觀如是等一切諸法,不見本性」,都看不到它的本性。「是名菩薩觀於性空」,性全部都是空。

   這樣有沒有一點印象?你看這麼沈重,怎麼愈學怎麼愈深、怎麼愈學愈多,這樣才對啊,若愈學愈少、愈學愈淺就糟糕了。我們愈深入的話就愈淺出(你能夠深入,你做出來就很容易);假如你沒有深入,你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所以我們要了解,你深入了以後,你要怎麼做你都篤定,「我怎麼做沒有業,我怎麼做符合真理」,那就是深入。

何觀無所有空,如人無子,言舍宅空,畢竟觀空,無有親愛,愚癡之人,言諸方空,貧窮之人,言一切空,如是所計,或空非空,菩薩觀時,如貧窮人,一切皆空,是名無所有空。

【云何觀無所有空】這個無所有,凡塵的眾生以擁有為快樂,修道以空無為快樂,無所有是最快樂,都沒有負擔,都沒有煩惱。

【如人無子】好像我們沒有孩子。

【言舍宅空】說我家裡都空空。

【畢竟觀空,無有親愛】這個好像我們人沒有孩子,說舍宅裡面都空空。

【愚癡之人,言諸方空…皆空,是名無所有空】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都想擁有,各位想不想擁有?這個不好回答喔,當我們對我們的另一半想不想擁有?不然送給人家好不好?現在我們小三很流行,那個就是已經送給人家了。所以凡塵我們都會想擁有,當我們研究真理之後,我們夫妻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給對方空間,這樣的夫妻生活就很圓滿,那假如你要約束他的話(你要怎麼樣、你不能怎麼樣),那就時常摩擦,那個會幸福也要太陽從西邊出來,所以隨順真理的才能幸福,真理就是要這樣:「給大家空間」。儒家都講,一個房子裡面婆婆、媳婦整天窩在一起,這個不吵架也困難,那你讓她有個個的空間,她都去參加社團活動,她也去參加一些烹飪課,這樣會不會吵架?不會,就是各有各的空間,所以都能能容納。假如我們一天坐著相瞪,大眼瞪小眼,會不會吵架?若是相愛還好,愈看愈順眼;若有意見就糟了,愈看愈不順。所以凡塵都是兩邊,天地一生下來以後就已經分成兩邊,你不兩邊都還不行,很自然而然都兩邊。所以孔老夫子都很感嘆中道難行,我們要行中道真的還要有智慧。我們了解菩薩觀無所有空的時候,好像貧窮的人一切都空(什麼都沒有),下一餐在哪裡吃都不知道,以我們現實來說的話,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很可憐,可是佛制定戒律就是要他們這樣,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你就是托缽,那你要去哪裡托缽哪一家要布施你都不知道,所以他就沒有那一種依賴的心,那我們人時時刻刻都沒有依賴,獨不獨立?成不成佛?所以在日常生活我們就訓練自己,時時都獨立,時時就可以成就,那個都是我們要自己去努力的。

云何觀第一義空,觀第一義時,是眼生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去無所至,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推其實性,無眼無主,如眼無性,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等名為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義空。

【云何觀第一義空,觀第……去無所至,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我們眼睛看到萬象,看到以後它從哪裡來(無所從來),所以這個文字,我們看了以後住在文字就會覺得說「眼睛一看到,就有形相啊,形相看到就是它來的地方」,這個是以現實生活裡面我們所看的,可是我們不可能說整天坐著不動,一定會到處走動,那你到處走動是不是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樣?那看到不一樣景色是從哪裡來?它是已經固定在原來的地方所在,是你看到的時候它才進到你的眼睛來,是你看到了。可是要瞭解到,那個景象從來沒有意思說「我要給你看、我不要給你看」,所以我們了解到,所有萬象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然後我們不看,萬象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所以就是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本來形相都沒有,現在有了;可是現在有了,過不久形相又沒有了。

【推其實性,無眼無主】我們要推究它實在的佛性所在,佛性裡面沒有眼也沒有主人。

【如眼無性】好像眼睛的本身沒有性,眼睛本身是借我們佛性用,我們佛性在眼睛就能夠看,眼睛本身沒有性。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所有的萬法也是這樣,都沒有本性,亦復以後才呈現。

【何等名為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義空】有業,已經有這個業障,然後有果報,可是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義空,各位前賢,有業障有果報,那個不見作者是誰在做?是我們自己在做啦,自己作業自己接受果報。可是假如我們不做業也沒有果報,是不是也我們自己?所以佛講這一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自己造了業我們還不知不覺(不知道),接受果報我們還心不平:「怎麼會是我?受苦的都是我,享受的都是別人」,我們都有這種觀點,要了解為什麼我們會造業?不研究道理才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那為什麼要受苦?因為造業,那不造可以嘛?可以,那你為什麼要造業?因為不知道,合不合邏輯?(),所以我們要研究真理,對我們的思索很有幫助,這個不是妄想而是思惟(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告訴我們怎麼樣才符合我們能夠回歸到佛性本體,怎麼樣才是我們要追求我們要做的。

云何菩薩觀於空空,是空空中,乃是聲聞辟支佛等,所迷沒處。

善男子,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非是,是名空空。

善男子,十住菩薩,尚於是中,通達少分,猶如微塵,況復餘人。

善男子,如是空空,亦不同於,聲聞所得,空空三昧,是名菩薩觀於空空。

【云何菩薩觀於空空,是空空中,乃是聲聞辟支佛等,所迷沒處】空空之中就是聲聞辟支佛,就是四諦苦集滅道,修就是阿羅漢(聲聞),辟支佛就是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成就就是辟支佛。他所迷沒的地方所在就是空空。這個意思就是說已經進入空(什麼都沒有的頑空),各位前賢這樣危不危險?什麼都沒有危不危險?(危險),我們要知道,假如我們已經進入到什麼都沒有那個是頑空,頑空的話很容易消極,「因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這樣就好,就不用去強求」,這個就是消極,那消極不符合真理,消極跟真理不符合,所以佛都會罵阿羅漢跟辟支佛為焦芽敗種,他們都只顧自己好,不管別人的死活,那樣就是不符合真理。所以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

【善男子,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非是,是名空空】是有、是無,兩邊;是名是空,兩邊;是、非是,兩邊;那兩邊都空空,危不危險?祂中道沒有點出來,空空;空空就好,才不好咧,我們要了解我們要追求到究竟的。

【善男子,十住菩薩,尚於是中,通達少分,猶如微塵,況復餘人】我們一般講菩薩都是講十地,講十住我們就比較少用少聽,那個是對所有人講,十住:

   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苦法智忍,苦法智,已經有八個),四薄地(我們都未曾聽過這個,這個是比較通俗整個凡塵用,不是說菩薩十地專門都講菩薩),五見地,六離欲地(離開欲望),七已辨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有沒有聽過?有的已經有聽過有研究過,我們一般比較少用,少用到這一種講法,因為在我們講楞嚴經的時候就有講第一個乾慧地,乾慧地就是修道以後你心已經很篤定了,已經到乾慧了,然後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然後十地,等覺,妙覺,共五十五位。所以從乾慧地開始,你到等覺,等覺以後就是後乾慧地,我們就比較少研究第一個乾慧地,第二後乾慧地我們竟然沒有努力去探討,所以他到後一個乾慧地以後,然後再轉過來再一次,再從十信、十住、十行、一直到等覺進入妙覺,我們一般都講你到等覺,然後就跟佛交接,但在楞嚴經裡面佛就不這樣講,佛說還要再經過一輪(一次),因為我們也都講過了,現在只是回憶一下有這個學問在,只是我們還沒到那個程度不須要去研究那一個階段。

   在台北講的時候,很多前賢就講「無問自說」太高了不用講,我們還沒到那個程度聽不懂,可是在我們這邊全部講,無問自說也講,可是真的我們說已經上過了,跟沒有上過一樣,再拿出來問就不知道了,絕對是這樣,為什麼?太深了,我們一定要自我勉勵「我惟求作佛」,你就要努力把心收回來,迴光返照,照見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絕對可以成佛啦!想不想啊?(),想就要去做,光想不會到,要做才會到,那做又不很困難,困不困難?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當下就圓滿,這樣困不困難?很簡單,不簡單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哪有這麼簡單的。像馬來西亞前賢就很努力喔,三、兩天就打一通電話給我(馬來西亞打到台灣來喔),然後問的問題很微細喔,後學說你修的這麼深了,真的很努力喔修的很深入,他說「我跟人家講,你照這樣修你就可以成佛」,人家都跟他說哪有這麼簡單,他問後學要怎麼辦?後學說盡心就好,你把方法跟理已經跟他說了,他做不做、要不要他自己取捨,他也說對啊,我們沒講我心裡面都難過,他說我知道我研究好幾年,他在馬來西亞研究好幾年,連後學在講「山雞用羽毛浸水來救火」也講給後學聽,說「我住在這邊長大,撲滅不撲滅是另外一個角度,我不做我心裡面難過啊」,後學說這個觀念很好「我盡心盡力」,後學說我們台灣沒有一兩天打電話給後學,他從馬來西亞打過來,後學看電話號碼前後這麼長,就知道是馬來西亞打來,真的就是馬來西亞打過來,有腔調他也很努力的講,後學也很努力的聽,因為他已經修到很細膩的地方,所以不能引導錯誤,尤其我們初階的時候還可以用方便法門,那你修到蠻高的程度,一點錯都不可以,你錯了整個慧命就斷了,所以就要很小心,我們了解,在研究過程一定要確實透徹,你教人家你就要負責,一定要這個你做了會怎麼樣,你要負責,那我們有這一種實際的經驗、實際的去做,然後跟他講,那他做不做是他的事,就不在你的範圍以內,那你知道不講,你慳悋勝法,四重罪裡面的一個。所以空空是兩邊都住了。善男子,十住菩薩,尚於是中(在這個裡面),通達少分(一點而已),猶如微塵(好像微塵),況復餘人(別人更沒有辦法到達)

【善男子,如是空空,亦不同於,聲聞所得,空空三昧,是名菩薩觀於空空】聲聞得到空空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是名菩薩觀於空空。有一些雖然它不是很高的法門,可是他很努力修一樣會成就。

云何菩薩觀於大空,言大空者,謂般若波羅蜜,是名大空。

菩薩得如是空門,則得住於虛空等地,住是地已,於一切法中,無有滯礙繫縛拘執,心無迷悶,譬如虛空,於可愛色,不生貪著,不愛色中不生瞋恚,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住是地中,於一切法,亦見亦知,若行若緣,若性若相,知是眾生,信心成就,求於大乘,是人順流,是人逆流,是人正住,知是眾生,已到彼岸。

【云何菩薩觀於大空,言大空者,謂般若波羅蜜,是名大空】般若波羅蜜就是大空。

【菩薩得如是空門,則得住…貪著,不愛色中不生瞋恚】佛講大空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妙智慧,是我們佛性本體所具備的,用妙智慧到達清淨的彼岸這個叫般若波羅蜜,這個就是大空。

   菩薩能夠得到如是的空門(得到這個大空,這麼多的空),則得住於虛空等地(已經住在虛空,各位前賢,虛空可不可以住?我們都沒有研究都不知道,虛空就是沒有形相的,那我們佛性沒有形相的,這樣了解嘛?可不可以住?(可以),我們跟整個虛空融合一體,已經住在虛空,可是不能住相,一住相就糟糕了,本來是跟宇宙虛空融會這麼寬廣,那我們一住相就變成在一個角落而已,所以你都不住你就很寬廣,跟虛空都融會在一起。所以住在虛空等地,於一切法中無有滯礙,所有的法都不會有滯礙,繫縛拘執(都不會被綁住,沒有拘束沒有執著),心無迷悶(都很篤定,沒有迷悶),譬如虛空(好像虛空一樣),於可愛色(看到很漂亮很好的景象)不生貪著,不愛色中(很醜陋很不好看的那一種景象之中)不生瞋恚,那已經是很殊勝的境界。

【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很廣大、沒有相對,都能夠容受一切諸法。

【住是地中,於一切法,…,知是眾生,已到彼岸】在這個大空廣大無對,所有都能夠容受,跟虛空容受萬相一樣,一切諸法住在虛空等地中,於一切法亦見亦知(所有的法都看見、所有的法都知道),若行若緣(好像有在行持、好像有看到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若性若相(都能夠呈現)。知是眾生(知道這一個眾生),信心成就(他有信心了,可以修證了可以成佛了),求於大乘(都求大乘佛法)。那麼這個人是順流,這個人是逆流,是人正住是人逆住。逆流的修持方法比較困難,順流比較容易,我們在現象之中假如是順境,我們來修的話是很好修,可是容易迷失;逆境就是修的困難,可是容易成就。

   知是眾生已到彼岸,就是這個眾生已經回到本位(到清淨的彼岸)。所以我們可以研究性理心法可以了解人家修的程度,只要他講話你就知道他修到什麼程度,要訓練自己看,一定可以看,像我們修道時間久,有一個眾生到我們眼前來,你一看到他的臉相,就知道他業很重,馬上可以看出來;若有一個眾生到你眼前來,你一看就知道這個眾生很好修道,臉圓圓的又都滿臉春風。我們可以坐在看相的桌上給人看命,後學在「謝謝你」裡面講到,我們經歷的六道輪迴太久,你坐下來隨便講都很準,因為他都有經過,所以不要相信那些不實在的話,實在的就是真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才是實在。

順流者謂凡人,逆流者從須陀洹乃至辟支佛,正住者謂菩薩,到彼岸者所謂如來,是名為知。

【順流者謂凡人】順流就是凡夫。

【逆流者從須陀洹乃至辟支佛,正住者謂菩薩,到彼岸者所謂如來,是名為知】所以我們愈修道,那個佛性的大用就愈多,知道的愈多,我們也不要炫耀,知道就好。

云何為見?菩薩住於大乘大涅槃典,修梵行心,以淨天眼,見諸眾生,造身口意三業不善,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見諸眾生修善業者,命終當生天上人中,見諸眾生,從暗入明,從明入暗,是名為見。亦有眾生,或因貪欲、瞋恚愚癡,是業必應,地獄受報,是人直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現世輕受,不墮地獄。

   這個見就是講菩薩住在大乘大涅槃典,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之行),以淨天眼(清淨的天眼),見到所有眾生造身口意三業不善,我們能夠造業(不管善業、惡業)都是身口意。所以比丘的偈語「身口意業不造惡」擺在第一個,我們造業都是身口意業;「不惱世間諸有情」,我們不要懊惱所有眾生這一些,諸有情也不要去懊惱;「正念觀知欲境空」我們用正念來觀之欲境空(我們欲望都是空的);「無益之苦當遠離」,沒有利益的苦我們不要做。所以身口意三業不善,不善就要墮落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見諸眾生修善業者(他都在行善),命終當生天上人中(在氣天神仙或是在我們人道之中),看到眾生從暗入明,進入了解真理的世界;有的眾生從明入暗,他知道不好還要去做。像我們現在在學校念書,真的是變化很大的時候,現在很多利用學生做吸毒,用糖果裡面含有品的成份,然後請你吃,那你不要貪小便宜,你一吃了就糟糕了,你就上癮,你上癮了你就要買,那學生沒有錢,學生沒錢該怎辦呢?所以就延伸很多問題,在上游拿毒品免費給學生吃的人,就教學生去拉別的人來吃這個毒品,吃了以後他一樣要買,所以你拉了愈多人他的收入就愈多,你看會怎麼樣?往後自己陷入了也拉別人,變成很惡劣的環境。所以學生去念書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一個好好的很清白的就染成五顏六色,女孩子更糟糕,你沒錢的話用身體去賺錢,就淪落人肉市場,這樣你一生就完蛋,不能夠一步踏錯,一腳都不能踏錯,一踏錯全盤皆輸,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來不及了。

   我們在凡塵時間就這麼短,除掉孩童、老人時期,中間可以打拼的時期可以幾年?沒幾年,轉眼就過去了,後學都在想去年一直還在講自己七十一歲,今年七十二歲了,所以後學都想活一天就要努力一天,努力宣揚要大家都研究性理心法。

【亦有眾生,或因貪欲…受,不墮地獄】有眾生因為貪瞋癡,這一種業很重一定要

  在地獄受報,那這個人知道了以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全部修,那現在這一世輕受不用墮入地獄。

云何是業,能得現報,懺悔發露,所有諸惡,既悔之後,更不敢作,慚愧成就故,供養三寶故,常自呵責故,是人以是善業因緣,不墮地獄,現世受報。所謂頭痛目痛腹痛背痛,橫羅死殃,呵責罵辱,鞭杖閉繫,飢餓困苦,受如是等,現世輕報,造少惡業,此業因緣,應現受報,是人少惡,不自呵責,不生慚愧,無有怖懼,是業增長,地獄受報,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十住菩薩,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猶如暗夜所見,諸佛如來,亦見亦知。

云何是業,能得現報,懺悔發露】就是懺悔發露,我們要進入地獄的那一種重罪,我們懺悔,發露就是把做錯得事情整個都說出來讓大家知道。我們大概都缺少這個勇氣,做錯了都不敢講,那個就沒有發露。所以你在懺悔的時候你就要發露,把你做錯的講出來讓人家知道,這樣有沒有很大的勇氣?(有),要很大的勇氣,那懺悔的效果已經呈現,罪不見了,你看好不好用!那你若很害怕、怕人家知道很丟臉,愈丟臉罪愈重,所以要發露。

所謂頭痛目痛腹痛…受如是等,現世輕報】所以身體不舒服不好,不用怕,好事情,本來罪很重,這些受過了就好了,就沒了,已經都接受 果報了。

造少惡業,此業因緣,應現受報,是人少惡,不自呵責,不生慚愧,無有怖懼,是業增長,地獄受報】本來做那些罪業很少,結果愈來愈嚴重愈多。

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眾生全部都有佛性,因為有很多煩惱,把我們覆蓋了蒙蔽了,不能看到佛性。

十住菩薩,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猶如暗夜所見,諸佛如來,亦見亦知十住菩薩知道所有眾生都有佛性,可是看不清楚(見不明了),好像暗夜所見,諸佛如來亦見亦知(諸佛如來也看到也知道)。

迦葉問言是知,得何等利?

佛言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者,知一切法及法名字。義無礙者,知一切法所有諸義,能隨諸法所立名字而為作義。辭無礙者,隨字論正音論、闡陀(外道六論之一)世辯論。樂說無礙者,所謂菩薩凡所演說,無有障礙不可動轉無所畏懼可摧伏是名菩薩能如是見知,即得如是四無礙智。

迦葉問言如是知,得何等利】知道這樣有什麼利益。

佛言能如是知,…即得如是四無礙智都很努力就可以得到,本來都是很難得的。

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菩薩遍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

無礙者,乘雖有三,知其歸一,終不謂有差別之相。

辭無礙者,菩薩於一法中,作種種名,經無量劫,說不可盡,聲聞緣覺能作是說,無有是處。

樂說無礙者,菩薩於無量劫,為諸眾生,演說諸法,若名若義、種種異說,不可窮盡。復次薩於四無碍法,皆不取著何以故?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薩。

法無礙者,菩薩遍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這個法無礙菩薩就可以遍知,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佛,菩薩十地以及諸佛如來這個法。

乘雖有三】上乘、中乘、下乘。

知其歸一,終不謂有差別之相】歸於一佛乘,終不謂有差別之相,就是辭無礙。

辭無礙者,菩薩於…作是說,無有是處】聲聞緣覺畢竟程度還不過,所以一法之中,作種種名,經無量劫,說不可盡,聲聞緣覺就沒有辦法。

樂說無礙者,…不可窮盡】為眾生來演說諸法,名稱義理種種不一樣的說法,講不盡的。

復次菩薩於四無碍法,皆不取著。何以故,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薩】若取相住相就不是菩薩,就是凡夫。

迦葉白佛言,若不取著,則不知法;若知法者,則是取著。

(深思此段之問答,佛法之精隨所在)

若知不著,則無所知。云何如來說言,知法而不取著?

佛言夫取著者,不名無礙無所取著,乃名無礙。

若不取著,則不知法;若知法者,則是取著】後學用小括弧把這一段,深思此段之問答,佛法之精隨所在,就是很重要的,後學用小括弧括出來。

佛言夫取著者,不名無礙無所取著,乃名無礙】你有著了就有罣礙,所以不無礙,已經有罣礙;無所取著,才叫無礙。

男子,是故一切,諸菩薩等,有取著者,則無無碍;若無無碍,不名菩薩,當知是人,名為凡夫。

何故取著,名為凡夫?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為色繫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是故取著,名為凡夫,以是義故,一切凡夫,無四無碍。

善男子,是故一切,…薩,當知是人,名為凡夫】後學講你只要一有所住就是凡夫,所以不能住相才能夠進入菩薩。

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取著於色、取著於受、取著於想、取著於行、取著於識。

為色繫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乃至中間就省略為受、為想、為行,一樣都會被它繫縛,最後一個就是識,前面一個色、後面一個識,包括中間三個(受想行),有取著都被它繫縛。

以繫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我們只要有取著住相,都會生老病死。

憂悲大苦,一切煩惱】所有都來了。

是故取著,名為凡夫,以是義故,一切凡夫,無四無碍】我們凡夫沒有四無碍,要菩薩跟佛才有,凡夫沒有。

男子菩薩深修,知見法相,以知見故,則知其義以見法相及知義故,而於色中不生繫著,乃至識中亦復如以不著故,菩薩於色不生貪心,乃至識中亦不生貪以無貪故,則不為色之所繫縛,乃至不為識之所縛以不縛故,則得脫於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以是義故,一切菩得四無礙。

善男子菩薩深修…乃至識中亦復如是菩薩深修,佛知佛見很重要,所以知見這個法相,以知見故,就知道其義,以見法相及知義,而於色中不生繫著,乃至識中亦復如是。

以不著故,菩薩於色不生貪心一切菩薩得四無礙】這個不住相我們才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住相本體就不見,所以一定先學著不住相,不住相了、我們又做萬緣放下,這樣很快就把佛性的輪廓都呈現,佛性的輪廓呈現我們又深修,就可以讓佛性跟整個宇宙虛空融成一體,這樣我們又一直努力的進修,就可以到達真空妙有,然後慢慢地發揮佛性的大用。佛性大用發揮,以佛的講法我們可以轉移四天下,各位前賢,以後工夫修得夠了,不用去轉四天下,轉釣魚台就好。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為弟子十二部(因緣、譬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長行、重頌、孤起、未曾有、無問自說、論議)中說繫著者名為魔縛,若不著者脫魔縛。譬如世間有罪之人,為王所縛,無罪之人王不能縛。菩薩亦復如是,有繫著者,為魔所縛,無繫著者魔不能縛以是義故,菩薩而無所著。

說繫著者名為魔縛,若不著者則脫魔縛】你若繫著(你若都住相),就被波旬魔束縛了。

譬如世間有罪之人,為王所縛世間有罪的人就被政府抓去監牢關。

無罪之人王不能縛】你若沒有罪,政府不能關我們。

菩薩亦復如是,有繫著者,為魔所縛,無繫著者魔不能縛以是義故,菩薩而無所著】菩薩都沒有著相,這個最基本的,要當菩薩不能著相。

迦葉白佛言,若諸聲聞緣覺之人,一切無有,四無礙者,云何世尊,說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訶拘絺羅四無礙第一,如其無者,如來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讚迦葉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恒河有無量水,辛頭大河,水亦無量,博叉大河水亦無量,悉陀大河水亦無量,阿耨達池水亦無量,大海之中水亦無量,如是諸水,雖同無量,然其多少,其實不等。

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四無礙智,亦復如是。

如是諸水,雖同無量,然其多少,其實不等】雖然這些都是印度的大河,跟海都一樣是無量的水,可是這些河裡面水的多少是不一樣多。

我為凡夫,說摩訶拘絺羅四無礙智,為最第一,汝所問者,其義如是

迦葉白佛言,如佛先說,梵行品中,菩薩知見,得四無礙,則無所得,亦無有心,若使菩薩心有得者,則非菩薩,名為凡夫。云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

我為凡夫,說摩訶拘絺羅四無礙智,為最第一,汝所問者,其義如是】以凡夫程度來說,摩訶拘絺羅四無礙智最為第一,那以菩薩來說的話,他還沒到。所以方便法門就是很好用。

迦葉白佛言,如佛先說云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迦葉就問的很詳細。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將欲說,而汝復問。

菩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

善男子,以何義故,無所得者,名為無礙?若有得者,則名為礙,有障礙者,名四顛倒(常樂我淨之相反謂顛倒),菩薩無四倒故,故得無礙,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將欲說,而汝復問】我剛好想說,剛好你問。

菩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你看這個程度就不同,很高了。

菩薩無四倒故,故得無礙,是故菩薩名無所得無所得才真的得,你有所得就有所失,得失是對待。

復次,無所得者,則名為慧,若有所得,名為無明。菩薩永斷無明暗故,故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在32頁右邊有解說),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智慧。

若有所得,名為無明】你有所得就是無明;沒有所得就是有智慧。

菩薩永斷無明暗故,故無所得無明暗永遠都斷了。

無所得者,名大涅槃無所得就大涅槃。

菩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大涅槃不生不滅,絕對的不生不滅之中,不見一切諸法的性跟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二十五有我們以前講過很多次,就是三界的詳細說。欲界有14個,色界有7個,無色界4個,因為我們時常都會用到,所以後學講很多次又時常講,欲界:六欲天(6)、四大部洲4四惡趣4,三惡道、阿修羅),共14個;色界:1)初禪(2)大梵天(3)二禪(4)三禪(5)四禪(6)無想天(7)五淨居天;無色界:(1)空無邊處天(2)識無邊處天(3)無所有處天(4)非想非非想處天,總共有25。二十五有我們看經典時常會出現,有時候講三有,有因有果所以叫有(諸有)。

二十五有:

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菩薩名稱叫無所得。

復次,無所得者,名為大乘,菩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有所得者,名為聲聞辟支佛,菩薩永斷二乘道故,得於佛道,無所得者,名方等經,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無所得者,名為大乘,菩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在所有的法,菩薩都不住,都已經超越,所以都無所得。

名方等經】就是大乘經典的通稱叫做方等,平等的意思,大方平等。

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槃】涅槃有生死相對,那加一個「大」字,就已經超越生死。

復次,善男子,無所有者,名為虛空,世間無物,名為虛空,菩薩得是,虛空三昧,無所見故,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菩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

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菩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後學時常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聽得熟不熟?很熟喔,知道意思嘛?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就是把整個凡塵已經融成一體,沒有能見的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這樣若無所見,就真實的你見到如來。各位見到如來了沒?這個要用領會的,就是你真的所有的相你都了了分明,都不住在相,都了了分明,都知道,全部整個心什麼也都沒有,這個就叫見到如來,見到我們如如不動真心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若不會,讓後學一直講一直講,講到都會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為什麼?有能見的我相,有所見的萬象,邪見,為什麼叫邪見?不正,為什麼不正?生滅,無常變化。所以無常變化的在佛來講都是不正確,因為那個很快就變了,你現在這個相,這個相都不見了,你腦筋裡面還住在這個相,這個相都沒有了、都變化了,所以告訴我們實相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就是那個覺,很靈敏的覺,那個覺就是實相,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體會,我們那個很實在、實實在在的佛性本體,都知道,人家在叫時候就會喊「又」,誰在喊「又」,就是佛性啦,「又」的那個,很親切,不是離我們很遠,我們有時候都會說不是我,不敢去肯定。

善男子,汝之所問,亦無所得,我之所說,亦無所得。

說有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迦葉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是,菩薩無所得時,無量眾生,斷有相心,以是義故,我敢諮啟,無所得義,令如是等,無量眾生,離魔眷屬,為佛弟子。

迦葉白佛言,如來先於,娑羅雙樹間,為純陀說偈: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是義云何?

善男子,汝之所問,亦無所得,我之所說,亦無所得】你這個所問也是無所得,我所說也是無所得。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這個很重要。

佛言,善男子,我為化度,諸眾生故,而作是說,亦為聲聞辟支佛故,而作是說,亦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說,不但正為純陀一人,說是偈也。時文殊師利將欲問我,我知其心,而為說之,我既說已,文殊師利,即得解了。

迦葉言,世尊,如文殊等,詎有幾人,能了是義?惟願如來,更為大眾,廣分別說。

【】迦葉就跟佛講,像文殊這樣,智慧那個高的能有幾個人,能了解這個義理,所以迦葉希望如來再說一次。

這個「廣分別說」我們就留待下個禮拜。因為上次還有很多沒問,又有新的問題進來,後學說留半個小時回答問題,我們了解修道有疑必問很重要,你有疑不問,疑就是結(打結),沒有把結打開你永遠都不會進步。

◎剩下約三十分,提問問題。

問:證道歌裡面有一句「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本源佛所印」,「五八六七果因轉」,這個地方後學還不了解,請劉講師講解。

問: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性非因緣非自然」有什麼樣的不同。

 :請問劉講師之前所做的因我們去想,這一想變成起心動念,就形成業力現前,那我們在懺悔過去的罪過錯,請問劉講師「懺悔的這一念」算不算起心動念?

:哈哈~所以後學都說一定要問啦!不問的話真的卡在哪裡都不知道?要怎麼做也不知道啦!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雖然我們已經研究,到你起心動念有念就是業,那個是已經很微細,那他現在把那個粗()跟那個很微細的()黏在一起黏在一起的時候就說ㄟ我們要懺悔,懺悔也要念啊!那念也變成起心動念啊,也變成業啊!他就是這個意思啦!對嗎?問的人是不是這個意思?

操持答:這個人不在(現場)

   哈哈哈~應該說這個人沒來,這個人不在的話有一點想像空間,... 哈哈哈~所以後學都鼓勵我們能夠舉手發問,你直接問都不會出錯,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要懺悔就是自己內心已經承認自己錯,我錯了,那我錯了,你要了解到是要誠實的對你自己啦!所以你看是在哪一個地方?有佛堂你就在佛像前面懺悔,沒有佛堂的話你就在青天白日之下,那你就誠心誠意的跟上天講:我確實錯了,我要懺悔,我要改過,以後都絕不再犯,這樣才叫真的懺悔啦!

   那個不是起心動念,而是要清除你裡面所有的汙垢,把汙垢都清除掉,那你一懺悔了不能再想,你說再經過一個場合,這裡有人家在懺悔喔我趕快再來懺悔,那個叫傷害,那個不叫懺悔,喔所以要認清啦!我們要知道(真理)

    理要認識,一次,然後一次又一次的場合,喔來懺悔,又來懺悔,你本來就沒有不對的那一些事項,你現在又再懺悔你要怎麼樣懺?又把以前錯的拉來對不對?是不是二度傷害?()所以我們就要了解到像我們立志也一樣,立志長,不要常立志啦!喔說我們再來重發心願,那你之前所發的心願都是假的,所以你一發愿了以後那是千千萬萬年耶,不能說你現在發了這個願,過一段時間這個愿沒效了啦!再來一次重發心願,再過一段時間再來重發心愿,你那個是什愿啊?喔沒用。

   所以我們發愿長,你一發願了以後,千千萬萬世你都是執行,按照你的愿去做,沒有變化的,不能說隔了一段時間又來,隔了一段時間又來,那不算啦!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自己篤定,對的,我為什麼要懺悔?對你沒有幫助啦!錯了,我誠心懺悔,往後絕不犯(),你看那個(進入真理)是讓你真正所有的過錯去掉,罪業都消滅,沒有了,心裡面都已經乾乾淨淨,我們求的就是這樣啊!(自古千乘不傳自證法→性、理、心法)這樣的生活我們就延續。

   :修道人一開始抓到能修之心很重要,但是往往我們分不清楚身體上的覺與佛性的覺,請劉講師講解。

這個倒是很實際,身體上的覺跟佛性的覺我們要能夠了解,身體的覺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佛性的覺是佛性本體。那你要分「什麼樣是佛性的覺」,就是後學講「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那個就是佛性的覺;那你身體的覺,你身體有什麼狀態你最了解了,那個都很快顯現,那個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身體功能作用很快就改變,可是佛性本體不會改變。我們就是能夠去體會「覺觀不能及」,就是你的覺跟你的觀到達不了,那個才是佛性本體。

   因為在這邊(同義宮)四周都靜悄悄的,很不容易來講耳根圓通,不像北部吵雜聲很多很容易說,就是把我們的聞性拉到外面,拉到外面…我們這邊聽靜悄悄好了,可是靜悄悄就是靜悄悄不容易變化,那你在你的家裡不同環境,你把你的聞性把它拉到外面的聲音,然後你聽到聲音了,不管什麼聲音,你聽到了,你的佛性也就在那個地方(已經在那個地方),可是那個地方的聲音會變化,變化了以後,哇~聲音卻不見了,可是剛才已經把佛性拉到你剛才那個地方,所以那個時候聲音不見了,那時候已經不用我們的耳根聽了,為什麼?因為沒有聲音你不用聽了,但是佛性剛剛已經拉到那邊了,不見了,那時候脫根(不用根);然後聲音是六塵之一,有聲音就是塵,那聲音又不見了,就脫塵;然後你看在聲音的地方,不是在我身上,所以離身(離開身),又離開聲音的景相(離境),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那個就是佛性本體。

    這樣會嘛?不然就像後學去腳底按摩,痛得要死,找到不痛的,那個不痛的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過很多人都跟後學講,「哪有,痛得要死,不痛都找不到」,那個是你的心無法專注,都被痛拉走了;你若很專注的時候,你就有辦法把那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抓住,抓住的時候,那個痛的好像不是你,因為你在佛性本體裡面了,所以那個要體會,我們有時候都會生病身體不舒服,這個時候你可以趕快找那個不痛的,那個不痛的就是佛性本體,會痛會痛的就是佛性功能作用。後學說這個比較難,用剛剛後學說的那個比較快、又比較寬廣,因為不管哪個地方有聲音你都可以用,那你用的時候,佛性已經到那個聲音的地方,哇~(聲音)不見了,有聲音的時候你在用耳根,沒有聲音耳根不用了,有聲音的時候你在用聲塵(凡塵的景相),聲音不見了景相也不用了,「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那個就是佛性本體,你看,那個時候你就很篤定「佛性本體就是這樣」,那你要去哪裡找,沒有形相啦,可是實實在在,我就是確實抓到祂。這樣會嘛?會不會啊?

  再講一次,當你在家裡面或是在有聲音的地方,然後你就利用一段時間來修,你坐著放鬆,然後你用聞性(聽、聞、聞性,第三個聞性,聞性就是佛性。聽是耳朵功能;聞是聽到加入我們心意識,那變成佛性功能作用;聞性就是佛性本體,雖然說已經是佛性本體,可是我們很難去分辨,所以你要去抓祂的時候就用這個方法,你用耳根圓通,後學在這兒講很多次耳根圓通,都說聽不懂!後學說好,再講),你聽到聲音,你把你的注意力、把你的聞性往那個聲音的地方,就追,追到那個地方,佛性已經在聲音發生的地方,在那個地方的時候,聲音會變化,變化的時候,你已經把佛性拉去了,拉去那聲音變化,你耳根都不用了,聲音消失那個色塵也不用了,所以脫根脫塵了,脫根脫塵又離身又離境,都已經出來了,這樣會嘛?有沒有簡單?(有),那你就要做喔,不能用想像喔,想像會變成妄念,你真的做的時候,就確確實實,把佛性(聞性)已經拉到聲音的地方,確確實實,那個地方你就瞭解到一個方向,聲音就在那個地方,就跑到那邊,你的靈知靈覺你自己也知道多遠,佛性就已到那邊,去到那邊聲音不見了,不用耳根;聲音不見,不用塵,根塵都不用了,然後身跟境也都不用了,佛性都呈現。這個是說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要用這個方法,當你很熟悉的時候,整個全部都是,整個全部都是佛性,你要了解,你先做這樣,等到你熟悉的時候…,那個佛性你剛開始不要貪,不要說我要聽很遠,這樣你會很累,你先聽近一點,聽近一點比較篤定,慢慢再聽稍遠再來不管哪裡有聲音你都能夠運用,都已經出來離開身體了,這樣會嘛!

    :初發心在修道者的身上可學到許多真理,然而經過幾年之後,熱度就會減少許多,如何能克服疲倦的心?

:!是修道愈來愈沒有力道,本來很認真,可是到後來愈修愈沒力氣是這樣嗎?()!各位要了解到人之常情啦!我們人的習慣性都是這樣,所以這個都是要自己克服,自己了解,說我不能墮入慣性,習慣性啦!所以要了解到像今天報紙就講說:一對夫妻坐美國航空要到美國去,結果在中途它那個飛機有點故障,要所有的乘客各個自己去找,找看你要轉那一部飛機,然後那一對夫妻不熟,就一直找那一些航空公司幫忙,然後到最後都跟他們回答一句話:我無能為力,已經都聽到好幾個回答我無能為力啦!他們說拜託啦!這個會議我一定要趕到啦!不能延誤到那個地方,一樣都說我無能為力,到最後有一個跟他們說:他說在我們美國這一種現象是司空見慣,都是這樣,那你在台灣人在福中不知福,太受寵了,所以你才不習慣這一種現象,哈哈~你看看那航空公司把你載到半路放鴿子,沒有負責任,又跟你講這一種話我無能為力,你一定說不可以,會攻擊對不對?他說在我們這裡是司空見慣都這樣啦!都是這樣的情形要你自己各自想辦法,那你們在台灣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你太受寵了所以你才不習慣,所以就是我們當初修道的初發心不見,當初要修,當初要成,那個初發心不見,那你初發心不見你就愈來愈沒有理想,就愈被身體拖著,所以我們要用意志來拖著身體,不要身體來拖著意志啦!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你意志先堅強,我一定要通過,你絕對可以通過啦!唉呀!這哪有辦法?!這個不行啦!保證你成不了佛的,這樣了解嗎?所以不能有那一種愈來愈沒有力道,愈來愈懶惰,那是人之常情,那是身體把我們拖的啦!那都是要拖我們到地獄去,不可以,我一定要上去天堂,身體要把我們拖到地獄不可以,所以要激發自己啦!如果還沒有清醒拿一枝針大腿紮下去,,,努力,哈哈~這樣會嗎?

涅槃經-30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屬,欲令安隱,為除毒故,即命良醫而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觸,我今當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誰之所射,更復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鏃(箭頭)鐵者,何冶(鑄匠)所出,剛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鳥翼耶,所有毒者,從作而生耶,為蛇毒耶,如是愚人,竟未能知,尋(旋即)便命終。

  身被毒箭,身已經中了毒箭。其人眷屬,欲令安隱,為除毒故,即命良醫而為拔箭,底下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不該努力的我們就不要去注重。彼人方言,且待莫觸箭先不要幫我拔出來,慢一點拔。我今當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這個毒箭是從哪裡射出來。誰之所射什麼人射了毒箭要射死我。更復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那支箭是什麼木做的箭,還是竹做的、還是柳樹做的箭。其鏃(箭頭)鐵者,何冶(鑄匠)所出,是什麼人把那個箭頭做出來。是剛耶柔耶那個箭頭是屬於鋼還是屬於柔。其毛羽者,是何鳥翼耶那個箭的羽毛是什麼鳥的翅膀去做的。所有毒者,從作而生耶,所有的毒箭裡面毒,怎麼樣生出來的,是毒蛇裡面的毒還是我們人使用化學產生出來的毒。佛就講如是愚人,竟未能知,尋(旋即)便命終,尋就是很短的時間,快要死了,你還在研究這些,你還沒研究出答案時,你的命就沒了。所以佛講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要重視,「我們要重視的要重視,要看輕的要看輕」,所以就是這個意思,這一段的重要要點。

   就像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要活在當下,當下我們整個當下的念,就是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是十世以前、十世以後,全部都是我們當下的這個念頭,我們就要活在當下,當下就沒有三心、沒有四相,那六道輪迴就攝受我們不住,我們就不用六道輪迴,所以這個是重要,我們這個都放著不管,所管的各位前賢想想看,我們日常所管的是什麼?就是剛才講的這一些,「慢一點拔箭,箭慢一點再拔出,我要先研究我在凡塵到底活著在做什麼」,等到你研究透徹命已經沒了,這樣了解意思嘛!所以佛告訴我們要重視的就是我們當下的命,你看我們的命現在都在,而且有能力來維持,有能力實際來做,所以要活在當下,把當下整個我們佛性都呈現,只要我們在生活之中當下都呈現佛性,我們生活的領域就在佛的世界,都已經進入了很理想。所以佛講這一段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該重視的我們一定要重視,該看輕的我們不要看重」,所以我們凡塵我們就是該看重的都不管它,該看輕的我們一直很用心計較,不計較的話不行,不計較我都輸人家,就要計較,不知道我們計較都不對、都是多餘的,那個不必要。

   若我們計較到贏的時候,失掉朋友了,失掉人家要跟你親近,還是不要贏,「相諍不曾輸,相輸不曾贏(臺語)」,所以都要贏人家不好,人家不喜歡跟你相處,輸了沒有關係,我們要知道,培養浩然正氣就是你什麼都讓人(你都輸了、讓人了),你浩然正氣培養出來,當你夜晚走在沒有人的路上你不會害怕,為什麼?你充滿浩然正氣,天地間的正氣都在你身上,所有那一些無形都來保護你,這樣你一點也不會害怕。假如我們都贏人家,告訴你夜晚沒有人走的路,你不敢走,整個那一些無形都要打你,你看你會嚇死了,等你回到家裡生病了,你找醫生找不出病因,所以我們浩然正氣很重要,那就在吃虧之中培養,最容易就是在吃虧之中培養。

◎我們回到五十四頁左邊,第九行。

善男子,假令大地,悉為非色,水為乾相,火為冷相,風為住相,三寶佛性,及以虛空,作無常相,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假如我們整個大地全部都非色(沒有形相,這個不可能啦,大地都實實在在,踏下去都是有形有相的土地),那水為乾相(水都乾了,都沒水了),火本來很烈很燄但變作冷相,風本來吹來吹去,風哪能住(風為住相),三寶佛性以及虛空都變無常(哪有可能做無常相),如來假如是那個樣子,如來也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這個意思就是說,如來都是要幫助眾生,不會給眾生找麻煩,我們要瞭解到如來都是要幫助眾生脫離苦海。所以我們又把它引伸到我們身上來,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佛性本體不會為我們作煩惱因緣,所以煩惱因緣是我們自己生出來的,如來不會為我們作煩惱因緣。

善男子,假使毀犯,四重禁罪及一闡提,謗正法者,現身得成十力無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四重禁罪】嘛各位都還記得?『捨正法、捨菩提心、慳悋聖法、惱害眾生』叫做四重罪。忘記了喔,聽一聽都還給後學了。我們最重要就是不能捨正法,正法不能捨;然後不能捨菩提心,我們那個覺心(很靈敏的知覺心)不能捨掉;然後知道法不能慳悋聖法,不可以不教人家,一定要告訴人家;不能惱害眾生,就是我們不能暗中來害眾生,都不可以,這個叫四重罪,很重的罪。

【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起心動念都是要害人、都是歹念,那個叫一闡提。

【謗正法者】就是說佛法都騙人,那個毀謗正法叫一闡提,所以要了解毀謗正法要下阿鼻地獄,罪很重的。

【現身得成十力無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現身得成有十力無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都是我們有獎過,修證了以後所呈現的力道。

【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絕對不會為眾生作煩惱的因緣。

善男子,假使一切,無量眾生,喪滅佛性,如來究竟,入般涅槃,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所以佛所講的這個「假使一切無量眾生,都已經喪滅佛性,那如來究竟入般涅槃,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就是在什麼狀況之下,如來絕對不會為眾生來

   作煩惱因緣,絕對不會,都是我們眾生自己尋找煩惱(自己找的),找煩惱來煩惱,

因為我眾生都太聰明,沒有煩惱都找煩惱來煩惱。

善男子,不應發言,如來世尊,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善男子,如來真實,能為眾生,斷除煩惱,終不為作煩惱因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往昔,殺婆羅門(奉事大梵天而修淨行之一族)

男子,菩薩乃至蟻子尚不故殺,況婆羅門,菩薩常作,種種方便,惠施眾生,無量壽命。

【善男子,不應發言如來世尊,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對迦葉講,不應該講如來世尊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

【善男子,如來真實能為眾生斷除煩惱,終不為作煩惱因也】絕對不作煩惱因,而且又能夠斷眾生的煩惱,告訴眾生我們那個起心動念生出煩惱的來源,那個就是菩提,所以煩惱就除斷了;我們都進入煩惱的內容,所以才很煩惱;假如我們回過來看,煩惱從哪裡生出來,原來從佛性生出來,找到佛性了,那個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即是煩惱,煩惱即是菩提,是一樣的。

【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往昔,殺婆羅門】所以殺婆羅門者。

【善男子,菩薩乃至蟻子尚不故殺,況婆羅門】菩薩連螞蟻都不會去殺,何況婆羅門,絕對不會啦。

【菩薩常作,種種方便,惠施眾生,無量壽命】菩薩常常都做種種方便,能夠恩惠的普施(惠施)所有眾生無量的壽命,讓眾生能夠在凡塵生活的很好。

夫施食者,則為施命,行檀波羅蜜時,常施眾生,無量壽命,修不殺戒,得壽命長,行持戒波羅蜜,慎口無過,行忍辱波羅蜜皆得壽命長,常勸眾生,莫生怨想,推直於人,引曲向己,無所諍訟,精勸修善,皆得壽命長。

【夫施食者,則為施命】布施那個食物就是布施我們的命,因為雖然有長壽的命,一定要有食物為緣,長壽的命才會呈現;若是你的命很長,但都沒得吃,有辦法長壽嘛?死掉了,沒得吃就死掉了。我們了解我們還沒修到四禪,要吃,修道四禪就不用吃了,認真一點修,修到四禪就不用吃了,連呼吸也不用。所以布施食物的話,就是布施給他生命。

【行檀波羅蜜時】檀就是布施。行布施波羅密,布施到清靜的彼岸。

【常施眾生,無量壽命】都布施給眾生無量的壽命。

【修不殺戒,得壽命長】不殺就是凡有生命的都不殺死它,這樣的話壽命就很長。

【行持戒波羅蜜,慎口無過】就是持戒,這邊講「慎口」,很謹慎我們的嘴巴,講出來都沒有過錯。各位前賢我們在生活之中嘴巴講出來有沒有過錯?(有),都很隨便就講吃出來了,有過錯也不知道,都一下子就講出來了。我們了解持戒波羅密,由持戒到達清靜的彼岸。然後很謹慎嘴巴,惜言如金,愛惜我們的語言,講出來都是金子,金子都給人家,這樣好嗎?不好,給人家金子就不見了,惦惦(台語)金子都在,留著自己用。所以我們嘴巴亂講都把福德用掉了(福德都不見了),我們若惦惦(台語)不講,福德都在,我們自己享受。這樣會嘛?會享受福德了喔!這很好的!

【行忍辱波羅蜜皆得壽命長】忍辱,讓人家污辱沒關係,我們讓人家污辱就可以到達清靜的彼岸,這樣讓人家污辱沒關係;那我們不肯忍辱,都要跟他拼命,就會死掉,那個沒有價值,人家批評,這個好鬥狠。

【常勸眾生莫生怨想】勸眾生不要產生埋怨,埋怨好像炸彈,會爆炸的。若沒有埋怨就不會爆炸了,所以不要埋一些「埋怨」在身上,不知道哪一天會爆炸,會炸傷自己又會炸傷別人,所以不要埋怨。

【推直於人,引曲向己】就是推直於人,把直心(每個人的心都很好,都直心)推給別人,然後引曲向己(那個彎彎曲曲,心地最不好的都是我們自己),這樣會嘛?不敢回應(都認為自己很好心)。所以引曲向己不肯做,我們要了解「推功攬過」(把功推給別人,把過錯攬過來)這個都是要有很大的肚量才能夠做。

【無所諍訟,皆得壽命長】就是不跟人家計較,要到達不諍訟是很困難,你眼睛看人家,人家就要跟你爭,所以眼睛會殺人,我們看人要正眼,不能白眼看人,那個會沒命。

【精勸修善】精進來勸大家修善。

【皆得壽命長】都有辦法得到壽命很長,可是這個在現實來講,好像不怎麼適合,為什麼?活到太老痛苦,「早死早超生,晚死討僥倖(台語)」。我們活在凡塵要活的很有價值,那個活才有意思,我們若活的都沒有價值,活倒不如死。所以要了解到,生活要生活的非常有意義,活的很有意思,當你都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你那個生活就非常有意思,你會比別人快樂,被你幫助的人也快樂,可是你更快樂,你幫助人的人更快樂,所以我們就是要真的壽命長又很健康,好不好?(好),最好了,不要壽命長全身都是病。

修平等心,善於攝心,於諸善法不放逸,眾生行已,以是因緣,得壽命長,以是義故,菩薩於諸眾生,終無奪命。

(底下佛所說這段,須修至神通,方能瞭解,其行深義)

善男子,汝向所問,殺婆羅門時,得是地不。

善男子,時我已得,以愛念故,斷其命根,非惡心也。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愛之甚重,犯官憲制,是時父母,以怖畏故,若擯若殺,雖復擯殺,無有惡心,菩薩為護正法,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謗大乘者,即以鞭撻,苦加治之,或奪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

【修平等心,善於攝心】我們要修平等心,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這個平等心是最難,六祖就講平等是德,見性是功,你見到佛性就是功,你能夠做到平等就是德,所以功德全部都在佛性裡面找才有,外表形相找不到功德,你見到性了、你心平等了,功德自然就累積,這樣的話你有德,自然能夠降伏別人,別人願意跟你交朋友,願意跟你在一起,這樣你做人就成功了,不然你做的心意識太強,人家會怕你耶,勾心鬥角很厲害好不好?心意識太強好不好?(不好),不好,完全不好,在凡塵就是要誠,學著天地,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我們能夠用誠心誠意來待人,那個就是最好的。我們修平等心,各位都還記得五八六七果因轉嘛?(記得),後學再講一次,因為我們有很多聽了以後,聽了以後忘了。

   五=眼耳鼻舌身,五個;八=阿賴耶識;六=意識;七=末那識(第七意識);五八就是果,六七就是因,果因轉,我們要了解,當我們開始修的時候要從因修,才轉果轉得動,不能從果轉,從果轉不動。後學作個比喻,我們現在在家裡就是因地,然後我們想買車票就要到車站,車站就是果地,那你在家裡買得到車票嘛?買不到,所以因地買不到果地的東西,你要開始從家裡出發到車站,你到車站就可以買到票了,所以要從因轉,因先轉果才轉得動,所以我們從六、七,六就是我們意識,我們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妙觀察智觀察凡塵的萬象萬事,把第六意識變成我們的妙觀察智,六祖講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到非有為功用,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佛性,你從第六意識就見到佛性,好不好?(好),最好了,你見到佛性都用佛性來主宰你生活的應對進退,這樣子都不造業,就不用受苦。所以第六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然後再把第七末那識(意根)轉成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心無病,當你心平等了,沒有病,心已經沒有病,我們現在在凡塵心不平等,我們一起心動念分別心就一定很明顯,所以都不平等,那不平等心就有病,我們把第七的淺意識(就是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心就無病,然後第六、第七轉好了,我們再來轉前面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我們平常在用的時候我們都讓它當家作主,我們現在用第六妙觀察智、第七平等性智來指揮眼耳鼻舌身,成所作智,你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這樣子的話都不造業,一點業也沒有,所以成所作智同圓鏡,就跟第八的阿賴耶識一樣,都已經轉了,最後再轉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已經轉到我們原來的如來藏,如來含藏山河大地,這個最理想了,已經回復我們佛性本體,會不會轉?聽有再聽,要做還有一段距離,要做啦,你做了就會到,你只要肯落入實踐,它就真的有一天就呈現,就整個都到達。所以我們修平等心,平等了德就有了。

  善於攝心,這個攝心很重要,收攝我們的心就是迴光返照,各位會迴光返照嘛?(會),可是我們都不肯耶,都把心外放,要放出去比較快,要收回來比較難。好像現在的小孩子,現在的小孩子也一樣,你若要帶他出去玩就高興的一直跳,你若要把他帶回來,他就不想要回來,就是很喜歡往外。各位要記得「你往外就是眾生,收回來就是活菩薩」,要當眾生、還是要當活菩薩?(活菩薩),要作活菩薩就要攝心(收攝我們心回來喔),要想當活菩薩,可是又不攝心,這樣有辦法嘛?心又不收攝,又想當活菩薩,有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一定要收攝我們的心回來。我們想想看,我們讓心跑到哪裡去?跑到凡塵的萬事萬象上面去了,那一些萬事萬相都無常變化,我們為什麼讓它跑去無常變化?我們自己都很甘願對不對?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都把心外放,實際上出去也沒什麼事情,但是就是純粹僅想要讓心出去,就出去玩,不想收心回來,但又想作活菩薩又不想收心,這個真的很矛盾。

   有一天當你已經踢到鐵板了,都很辛苦艱苦了,那時候才甘願要收心,沒有踢到鐵板都不甘願收心。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過得太順,絕對是上天對我們一個考試,看你是否真的想要把心收回來;你真的心都收回來了,上天就發一張考試單「讓你賺錢,讓你事業都很順利,讓你有社會地位」,各位前賢要不要收心?真的喔,這個心口不一,有在想但是沒想要做。真的當你遇到挫折(在外面大家不順著你的意),這個時候叫做踢鐵板,那你做什麼都不順,這個時候你肯把心收回來,「外面都是在騙人的,都是假的,好啦,把心收回來」,這個時候才肯,很正確喔!若要考你,讓你什麼都很順,保證絕對讓你都不想修,連人也都不見了,說要回來研究性理心法,就會說我現在很忙,那忙什麼?我一些錢都還沒用,一堆錢都在身邊,要趕快花一花,要不要坐著聽?(要),要啊?這麼好啊!又有錢又有閒,又肯研究,成不成就?(成就),一定成就,所以你看我們心多麼重要,所以明心(你心明了,我心不外放,我都收回來),這樣的話你很篤定,外面都是變化無常我幹嘛去追,我不追,心都收回來心篤定,然後我修(所有的善我都做),做好了我都拋開不記在腦海,深植德本,這樣的話你一直累積,所有無形的都保護你,保護你做什麼?渡化眾生,眾生愈渡化你就愈高興,這麼多都肯回頭是岸(都肯到清淨的彼岸,都肯當活菩薩)。後學都講你努力研究,照後學講的去做,沒有成佛後學再來陪你們修,有沒有?(有),很堅定耶,所以一定要努力修,不然你們都害後學。是真的,不是講假的喔,絕對可以成。所以善於攝心(收攝我們的心),一定要收攝回來了,心回來了就篤定了,篤定,做事就有力道。

【於諸善法不放逸】不放逸很重要,放逸就是放肆的意思,胡亂來就是放肆,我們若都很謹慎、都規規矩矩,那個叫不放逸。於諸善法不放逸,全部都能夠行持。

【眾生行已】眾生都按照這樣來行。

【以是因緣,得壽命長】用這一種因緣,心都收回來,然後修平等心,善法不放逸,這樣做得到壽命長,那活久一點就有意思,因為都有意義的。

【以是義故,菩薩於諸眾生,終無奪命】菩薩對眾生不會奪命,不會把眾生的命讓它喪失掉。

【汝向所問,殺婆羅門時,得是地不】就是你上面所問的,殺婆羅門時,得到那個一子地(就是最善的地)。

【時我已得,以愛念故,斷其命根,非惡心也】就是愛念才斷他的命根,不是惡心。

【譬如父母,唯有一子,愛之甚重】好像父母只有一個孩子,然後非常的溺愛,非常愛,愛的很重。

【犯官憲制】就是犯了國家的法律。

【是時父母,以怖畏故,若擯若殺,雖復擯殺,無有惡心】擯就是趕出門,不讓他住;殺就是把他殺死了;雖有擯殺,無有惡心,雖然對他很不好的處置,可是沒有壞的心腸。

【菩薩為護正法,亦復如是】菩薩要保護佛法的正法,讓眾生都能夠脫離苦海也是這樣。

【若有眾生,謗大乘者】毀謗大乘經典。

【即以鞭撻】用鞭來打他。

【苦加治之】又加以苦治。

【或奪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毀謗大乘因為命終了以後,就墮入阿鼻地獄,受苦沒有間斷,所以在生的時候就用皮鞭來打他,苦加治之(讓他受苦很重),或奪其命(或把他的命奪了),欲令改往(讓他改過去掉毀謗大乘的那種行為),遵修善法。

菩薩意常,作是思惟,以何因緣,能令眾生,發起信心,隨其方便,要當為之。諸婆羅門,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則有三念,一者,自念我從何處而來生此,即自知從人道中來。二者,自念我今所生為何處?即便自知是阿鼻獄。三者,自念乘何業緣而來生此,即便自知乘謗方等大乘經典,不信因緣,為國主所殺,而來生此。念是事已,即於大乘方等經典,生信敬心,尋時命終,生甘露鼓,如來世界,於彼壽命,具足十劫。

【菩薩意常,作是思惟】菩薩的意向常常都是這樣思惟,我們了解我們思考考慮都是心意識,那這個思惟是在八正道裡面的正思維,這個都是我們正法裡面所允許的正思維。

【以何因緣,能令眾生,發起信心】怎麼樣的因緣才能夠令眾生,能夠發起信心。

【隨其方便,要當為之】就隨著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眾生發起信心,所以菩薩都隨著眾生的方便,要當為之(要去做)。

【諸婆羅門,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這個殺婆羅門者自己交待,命終之後,他已經下到阿鼻地獄,就是受苦沒有間斷的地獄。

【則有三念】他有三個念頭。

【一者自念我從何處而來生此】他自己會想說我從哪裡來,怎麼會到阿鼻地獄來呢。

【即自知從人道中來】知道從人道之中而來。

【二者自念我今所生為何處】我是生在什麼地方。

【即便自知是阿鼻獄】就是阿鼻地獄受苦沒有間斷。

【三者自念乘何業緣而來生此】是什麼業的因緣,然後到阿鼻地獄來。

【即便自知乘謗方等大乘經典】所以毀謗方等大乘經典,罪重,要到受苦無間的阿鼻地獄。

【不信因緣,為國主所殺,而來生此,念是事已,即於大乘方等經典,生信敬心,尋時命終,生甘露鼓,如來世界,於彼壽命,具足十劫】所以他毀謗方等大乘經典墮入阿鼻地獄,然後不信因緣為國王所殺,就是在人道的時候,不相信因緣,被國王殺死,然後到阿鼻地獄來。念是事已(念到這樣的這種事),即於大乘方等經典就產生信敬的心,尋時(就是很短的時間)命終(沒有命了),阿鼻地獄要出來很不可能,就是很久,那他為什麼有辦法很短的時間(尋時),在阿鼻地獄命終,就是因為他對大乘方等經典已經產生信敬心,所以就在那個地方(阿鼻地獄)命終了。生甘露鼓,就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的那個佛,甘露鼓的如來世界那個地方出生,於彼壽命具足十劫(就是很長的壽命),雖然婆羅門被國王殺,可是國王殺他就是要救他,這個當然要有神通以後,我們才會知道這個事。所以後學才會用一個括弧(底下佛所說這段,須修至神通,才能瞭解深一層的涵義)

善男子,以是義故,我於往昔,乃與是人,十劫壽命,云何名殺?

善男子,有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罵詈鞭撻,以是業緣,墮地獄不?

迦葉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應墮地獄,何以故?如佛昔為,聲聞說法,汝諸比丘,於諸草木,莫生惡心,何以故,一切眾生,因惡心故,墮於地獄。

爾時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應善受持。

【以是義故,我於往昔,乃與是人,十劫壽命,云何名殺】我給那個人(婆羅門)十劫的壽命,我們了解十劫的壽命很長,為什麼是殺呢?所以我們現相看到國王殺婆羅門,其實國王是救他,能夠有十劫的壽命。

【有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罵詈鞭撻,以是業緣,墮地獄不】佛又對迦葉講,有人挖地上,然後刈草割草砍樹,斬截死屍(把屍體剁成一塊一塊),罵詈鞭撻(又打它),以是業緣墮地獄不(這一種業的因緣,會不會墮入地獄)。

【迦葉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按照我了解佛說的義理,應該墮入地獄。

【何以故?如佛昔為,聲聞說法因惡心故,墮於地獄】因為惡心就墮入地獄。

【爾時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應善受持】按照你所說的要去受持。

善男子,若因惡心,墮地獄者,菩薩爾時,實無惡心,何以故?

菩薩於一切眾生,乃至虫蟻,悉生憐愍,利益心故,所以者何?

善知因緣,諸方便故,以方便力,欲令眾生,種諸善根,以是義故,我於爾時,以善方便,雖奪其命,而非惡心。

【若因惡心,墮地獄者,菩薩爾時,實無惡心】菩薩那個時候實在沒有惡心。

【何以故,菩薩於一切眾生,乃至虫蟻,悉生憐愍,利益心故,所以者何,善知因緣,諸方便故】所以連螞蟻也都很可憐,螞蟻已經是碎靈了,還要在集靈就要很久,千萬是都在當螞蟻,很可憐,因為要利益,所以佛就講,所以者何(為什麼呢),善知因緣(就是菩薩知道這個因緣,他為什麼靈會粉碎、他為什麼會當眾生、為什麼會去當螞蟻,都善知道因緣),然後又知道方便法門。我們要了解,心很重要。

【以方便力,欲令眾生,種諸善根】以方便力,要給眾生來種諸善根。我們在凡塵種善很重要,讓善又生根、讓善根又成熟,我們才會遇到善知識,我們才會聽到上乘佛法,這個都很不容易,所以我們種善根很重要。所以我們善根不種,縱然你聽到上乘佛法(性理心法),你也沒辦法去實修(實際的去做);那我們有種善根,自然就排除那些業障,然後就有辦法來行持上乘佛法。

【以是義故,我於爾時,以善方便,雖奪其命,而非惡心】不是惡心來奪命。

善男子,婆羅門法(七歲至十四歲在家學習,十五歲之後遊方學問學婆羅門法,四十歲歸家,娶妻生子,五十歲以後入山修道)

若殺蟻子,滿足十車,無有罪報,蚊虻蚤虱、猫狸師子、虎狼熊羆,諸惡虫獸,及餘能為,眾生害者,殺滿十車,鬼神羅剎,能為眾生,作嬈害者,有奪其命,悉無罪報。

【十五歲之後遊方學問學婆羅門法】十五歲之後要出門去學。

【四十歲歸家,娶妻生子】四十歲要回來家裡娶妻生子。

【五十歲以後入山修道】所以婆羅門法規定就要這樣,七歲到十四歲在家裡學,十五歲要出去外面學,把你趕出們去學;四十歲回來娶妻生子,五十歲到深山裡面修。蠻奇怪喔,可是他們都習慣按照那個樣子。

【若殺蟻子,滿足十車,殺滿十車】我們若殺螞蟻,把螞蟻殺成十車,都沒有殺罪。

【蚊虻蚤虱、猫狸師子、虎狼熊羆,諸惡虫獸,及餘能為,眾生害者,殺滿十車,鬼神羅剎,能為眾生,作嬈害者,有奪其命,悉無罪報】這邊就跟我們講,我們若殺螞蟻殺滿十車沒罪;蚊虻蚤虱,諸惡虫獸,眾生害者,你把它殺滿十車,鬼神羅剎,能為眾生,作嬈害者,有奪其命,悉無罪報,這鬼神羅刹,你都殺它一樣都沒罪過。各位知道了嘛?家裡有蟑螂螞蟻要不要殺?(要),恩啊!所以我們關聖帝君就講為惡除害沒有罪,不用那麼說「這有生命耶,我不敢害死它」,「蚊子要叮你,吹開去叮別人,不要叮我」,你這個心地這麼壞,你要想成佛你甭想,要叮你你就把它打死,不要再去叮別人了,這樣心地好不好?(哈),竟然不敢回應!所以除惡為善,各位要了解除惡為善,有因果,我殺掉它來找我,你就這樣擔當,那你就有意義,你在凡塵活的有意思,「不要殺,進到家裡面全部都是蟑螂」,人家會怎麼想,「你的衛生不好,在你家裡不要吃東西,吃了出去會拉肚子」,所以除惡為善,你除掉惡你就是行善。

若殺惡人,則有罪報,殺已不悔,則墮餓鬼,若能懺悔,三日斷食,其罪消滅,無有遺餘。

若殺和尚,害其父母,女人及牛,無數千年,在地獄中。

善男子,汝先所言,如來何故罵提婆達多,癡人食唾,汝亦不應,作如是問,何以故,諸佛世尊,凡所發言,不可思議。

善男子,或有實語,為世所愛,非時非法,不為利益,如是之言,我終不說,若有語言,雖復粗獷,真實不虛,是時是法,能為一切,眾生利益,聞雖不悅,我要說之,何以故,諸佛世尊、應正遍知,知方便故,欲令彼,安住正法,故示種種方便。

【若殺惡人,則有罪報】若惡人,有罪報。

【殺已不悔,則墮餓鬼】你殺了不後悔,就墮入餓鬼道。

【若能懺悔,三日斷食】懺悔三天都不要吃。

【其罪消滅,無有遺餘】這樣知道嘛?這個佛教我們,就是開一扇門。你殺了惡人,這個惡人有夠可惡,你把他殺死了,你殺惡人了有罪報,那你殺了不後悔,你就墮入餓鬼道(餓鬼道咽喉好像一支針,你東西都吃不下,可是你肚子很餓,肚子很大很餓東西都吃不進去,不要到餓鬼道去,餓鬼道不好),佛就講若能懺悔,你殺了惡人,然後你懺悔,然後三日斷食,三日忍耐一點都不要吃,其罪消滅(罪都沒了),你看好不好?餓到爬不起來也要讓肚子餓著,因為罪會消滅,已經罪惡都消滅無有遺餘,不存在了,都已經沒了。

【若殺和尚,害其父母,女人及牛,無數千年,在地獄中】這邊就講,假如我們殺了和尚(形而上為之道),和尚已經跟道合在一起,又害他的父母、又害女人及牛,那無數的千年都在地獄中,很久很久的千年都在地獄裡面,你別想要出來轉世,我們要了解到這個嚴重性。

【癡人食唾】吃人家的唾液。

【諸佛世尊,凡所發言,不可思議】就是不能用我們頭腦來想、不能用嘴巴來論意。

【或有實語,為世所愛】實在講出來,我們凡塵都很喜歡。

【非時非法,不為利益,如是之言,我終不說】非時非法、不為利益這一種話,如來都不會講。

【若有語言,雖復粗獷,真實不虛,是時是法,能為一切,眾生利益,聞雖不悅,我要說之】聽到以後雖然不喜歡,可是佛都要講。

【何以故,諸佛世尊、應正遍知,知方便故,直欲令彼,安住正法,故示種種方便】都是方便法門。應正遍知,正知然後遍知(正遍知)。因為知道方便法,所以要令安住在正法,所以用種種法門來做。

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罵辱,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亦不愚癡,食人涕唾,亦不生於,惡趣之中,阿鼻地獄,受罪一劫,亦不壞僧,出佛身血,亦不違犯,四重之罪,誹謗正法,大乘經典。

【我於爾時,實不罵辱,提婆達多】實在沒有罵他,提婆達多促成我提早成道成佛。

【亦不愚癡,食人涕唾,亦不生於,惡趣之中,阿鼻地獄,受罪一劫,亦不壞僧,出佛身血,亦不違犯,四重之罪,誹謗正法,大乘經典】提婆達多都沒有這些,我們要了解,這個真的就不可思議,明明看到的現象都有,但佛都說沒有。

善男子,提婆達多者,唯是諸佛之所知見,是故汝今不應難言,如來何緣呵責罵辱提婆達多,汝於諸佛,所有境界,不應如是,生於疑網。(佛於修菩薩道時,發願欲修忍辱波羅密,提婆達多知道這事,發願生生世世要和佛同時生在塵世,做加辱者,讓佛成就忍辱波羅密)。

【善男子,提婆達多者,唯是諸佛之所知見】諸佛所知道所見到。

【是故汝今不應難言,如來何緣呵責罵辱提婆達多,汝於諸佛,所有境界,不應如是,生於疑網(佛於修菩薩道時,發願欲修忍辱波羅密,提婆達多知道這事,發願生生世世要和佛同時生在塵世,做加辱者,讓佛成就忍辱波羅密)】所以原因就是這樣,提婆達多故意要來刺激佛的,所以台灣話「激你,成就你」,不激怒你不會成,激怒你才會成,我們也都這樣,不被激怒就沒力,被激怒了就做給他看,就絕對成的。

迦葉白佛言,譬如甘蔗,數數煎煮,得種種味,我亦如是,從佛數聞,多得法味,所謂出家味、離欲味、寂滅味、道味。世尊,譬如真金,數數燒打,融消鍊治,轉更明淨,調和柔軟,光色微妙,其價難量,然後乃為,人天寶重。

世尊,如來亦爾,鄭重諮問,則得聞見,甚深之義,令深行者,受持奉修,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後為諸人天所宗,恭敬供養。

【迦葉白佛言,…味、寂滅味、道味】好像甘蔗,甘蔗數數煎煮,第一次吃的特別甜,再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煮的都不一樣,味道都跟第一次不一樣,所以得種種味,迦葉說我也這樣得到種種味,然後從佛數聞(佛講很多次),我聽了很多次,所以多得法味(得到法味,法都不同),所謂出家味、離欲味、寂滅味、道味,各位前賢體會都少個味?出家味有沒有、離欲味有沒有、寂滅味有沒有、道味有沒有?都沒有啊,不然我們體會什麼味?世間味,世間味體會很深,這些都沒有;離欲、寂滅都沒有,道味有沒有?有啦,但都不敢肯定,很小聲。

【世尊,譬如真金,數數燒打…然後乃為,人天寶重】好像真金一直燒打的話,愈來愈有價值,人道天道都很寶貴,都很重視。

【世尊,如來亦爾,…然後為諸人天所宗,恭敬供養】如來也是這個樣子,很鄭重慎重的來諮問詢問,則得聞見甚深之義(問深的就深的意義出來,問淺的就淺的意義出來),令深行者(深深要來修道的人),受持奉修,無量眾生就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然後為諸天人所宗恭敬供養。

爾時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薩為利益諸眾生故,諮啟如來如是深義,以是義故,我隨汝意,說於大乘方等甚深祕密之法,所謂極愛,如一子地。

問的深就講的深,要了解佛法無底深淵。

迦葉白佛言,若諸菩薩修慈悲喜得一子地者,修捨心時,復得何地?

因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悲喜講過了,那修捨心的時候,復得何地。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善知時,知我欲說,汝則諮問。

菩薩修捨心時,則得住於,空平等地,如須菩提。

【汝善知時,知我欲說,汝則諮問】你善知時(知道時機成熟),知我欲說(知道我想說),汝則諮問(然後你就問)。

【菩薩修捨心時,則得住於,空平等地,如須菩提】須菩提就住在空平等地。

菩薩住空平等地,則不見有父母兄弟姊妹兒息、親族知識、怨憎中人,乃至不見,陰界諸入、眾生壽命。

【諸入】就是根入塵、塵入根,六入。

【眾生壽命】就是沒有四相。所以我們一看了以後,不見有父母兄弟姊妹兒息、親族知識、怨憎中人,沒有那一種看到好像是仇人,都沒有,乃至不見五陰也不見十八界,也不見六入(根入塵、塵入根就是諸入),以及眾生壽命(四相)。

善男子,譬如虛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無有眾生壽命,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虛空,何以故,善能修習,諸空法故。

【善男子,譬如虛空…善能修習,諸空法故】可是各位前賢我們看到這樣,都會想不可以,我家裡最起碼父母都不能忘,兄弟妻子也要照顧,對嘛?我們瞭解到,這個在現相之中來說,我們修道就是要先人道圓滿,人道你都圓滿就沒有後顧之憂,沒有後顧之憂以後,你衝衝衝,你渡化眾生就有力道,所以我們在現相之中不要有虧欠;那假如我們在現相有虧欠,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人家一反問了你答不出來,因為你沒做到,所以你答不出來;那你在現相都很圓滿,做的很好。

   那這個是已經講到我們法身,我們法身有沒有這一些?(沒有),法身有沒有父母、兄弟妻子?(沒有),沒有喔,我們法身以虛空為身,所以沒有這一些,所有的都沒有,有沒有仇人?(沒有),有沒有恩人?(沒有),所以什麼都沒有叫做空華,空華就是我們法身的根本,我們要了解凡塵的一切,「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若法無自性,則無有法」,各位前賢答案是什麼?不要說也沒關係啦,回去慢慢想,你才會了解原來佛法這麼殊勝,這麼好的!我們了解要讓我們成就一定也有一些過程,一下子答案都告訴我們,我們反而說…,馬來西亞有一位道親有夠努力的,每天都從馬來西亞打電話給後學,腔調又很重,後學又很認真聽,聽看看到底是在問什麼,問後學說「這樣修對不對」,後學說「你是怎麼樣修」,後學就很努力聽,馬來西亞道親說他在做工,好像是油漆工,以前回去都是喝酒,家裡太太、女兒都很討厭,一聽到後學在講性理心法,他就認真聽,回家酒不喝了,開始認真聽,聽了認真去做,做一做就問後學說他做的對不對,這一下子後學就又認真聽他怎麼做,然後想一想有時候要用方便法門,雖然都還不很他肯定他說的是對,可是不能跟他講「你這樣不對,哇,他都不做了」,就說「對對對,你這樣做對」,讓他熟悉一點以後在講,可能以後後學會更了解他在講什麼,不然他的腔調很重又很努力,後學看到電話號碼很長一串,才知道是馬來西亞。你看喔,從馬來西亞打過來,等於每天打,很努力,後學說我們台灣都還沒這麼勤勞,他真的很努力,他現在修的很高興,家裡整個家人也都很高興,不喝酒就不亂做事,就不會打人,家裡都很和樂,他也很高興這個現象,努力修,那他努力修問說「這樣對不對、那樣對不對」,後學說對對對。

   我們了解,不一樣的社會背景,有不一樣的作法,我們要衡量以他的現象來做這個事,往後他一直做會變怎麼樣,我們要事先去了解,那了解以後我們不要潑他冷水,要給他有動力,他說「我這樣對」,他就又認真努力做,往後的過程中又會發現問題,又會再問,那個時候我們再來調整就可以,不要一下子你又潑他冷水,哇他就都不做了,又失掉了一個佛的種子,所以要有方便法門(漚和拘舍羅,就是方便聖智,給人家方便,能夠讓人家修持)。

迦葉白佛言,云何名空?

佛言,善男子,空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

【迦葉白佛言,云何名空】什麼樣叫做空。

【空者所謂內空】就是我們內心整個空。

【外空】外面整個空。

【內外空】內外全部空。

【有為空、無為空】有為也空、無為也空。

【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有這麼多的空,空有這麼多,都有含義。

菩薩云何觀於內空,是內法空,謂無父母、怨親中人、眾生壽命、常樂我淨、如來法僧、所有財物,是內法中,雖有佛性,而是佛性,非內非外。所以者何,佛性常住,無變易故,是名菩薩觀於內空。

【菩薩云何觀於內空】這個就一個一個講,怎麼樣來觀內空。

【是內法空,謂無父母…是名菩薩觀於內空】佛說我們在觀內空的時候(內空法),沒有父母,也沒有怨親中人(沒有怨人,沒有親人,都沒有),也沒有眾生、也沒有壽命(都沒有四相),沒有常樂我淨、沒有如來法僧(就是三寶),所有財物在內法中也沒有,雖有佛性而是佛性非內非外,所以者何,佛性常住無變易故(我們的佛性如如不動,沒有變易),是名菩薩觀於內空。所以觀內空佛就講這麼多了。

外空者,亦復如是,無有內法,內外空者,亦復如是。

善男子,唯有如來,法僧佛性,不在二空,何以故,如是四法,常樂我淨,是故四法,不名為空,是名內外俱空。

男子,有為空者,有為之法,悉皆是空,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常樂我淨空、眾生壽命,如來法僧,第一義空,是中佛性,非有為法,是故佛性,非有為法空,是名有為空。

【唯有如來,法僧佛性,不在二空】法僧佛性不在二空。

【何以故,如是四法,常樂我淨,是故四法,不名為空,是名內外俱空】佛一個一個講下來,外空、內外空。

善男子,有為空者,有為之法,悉皆是空,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常樂我淨空、眾生壽命,如來法僧,第一義空,是中佛性,非有為法,是故佛性,非有為法空,是名有為空】有所作為,有為空。 

善男子,云何菩薩觀無為空,是無為法,悉皆是空,所謂無無常苦不淨,無我陰界入眾生壽命相、有為有漏內法外法,無為法中,佛等四法,非有為非無為,性是善故非無為,性常住故非有為,是名菩薩觀無為空。

【所謂無無常】就是沒有無常。

【苦不淨】沒有苦、沒有不淨。

【無我陰界入眾生壽命相】陰就是五陰,界=十八界,入=六入(有根入塵,塵入根,十二個),眾生壽命屬於四相。

【無為法中,佛等四法…是名菩薩觀無為空】這個無為,本來無所作為,就是我們佛性,佛就講我們的佛性非有為、非無為,又是常住,不是有為無為。

云何菩薩觀無始空,見生死無始,皆悉空寂,所謂空者,常樂我淨,皆悉空寂,無有變異,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觀無始空。

【見生死無始】沒有開始的時候,沒有結束的時候。

【是名菩薩觀無始空】無始,沒有開始的時候。

云何菩薩觀於性空,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謂陰界入、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觀如是等,一切諸法,不見本性,是名菩薩觀於性空。

【謂陰界入】就是五陰、十八界、十二入。

【觀如是等,一切諸法,不見本性,是名菩薩觀於性空】這個在觀陰(五陰,五陰沒有本性)、十八也沒有本性、十二入也沒有本性,不管塵入根或根入塵都沒有本性,常也沒有本性、無常也沒有本性,苦也沒有本性、樂也沒有本性、淨也沒有本性、不淨也沒有本性,我沒有也本性、無我也沒有本性,這一些法都沒有本性,各位要了解,有本性要進入六道輪迴,這一些都沒有進入六道輪迴,所以這一些都沒有本性。這樣了解嘛?迷迷糊糊了。

   我們在講五陰,各位前賢,五陰有沒有本性?六入有沒有本性?我們這樣一想了就知道,五陰假如有本性,那五陰要進入六道輪迴,那五陰有沒有進入六道輪迴?有沒有?有的回答有、有的回答沒有,要讓後學講,假如五陰有進入六道輪迴,那五陰就變一個人,那五陰是不是一個人?(不是),不是喔,我們在講已經具備的五陰才有身體,那個是講我們佛性的五陰,色受想行識,是講我們人才進入六道輪迴,講五陰的本身沒有進入六道輪迴;那所有裡面講的十八界、十二處全部都沒有進入輪迴。這樣就知道了,它們都沒有,我講這張桌子,桌子有沒有進入輪迴?桌子有沒有自性?沒有,桌子有自性我們就糟了,桌子會說「我不讓你用,你不要使用我」,桌子會這樣嘛?(不會),我們要使用桌子就使用桌子,桌子不會說「同意或拒絕」,所以桌子沒有自性。

   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這樣,沒有自性,這樣我們就知道我們的自性有多麼可貴,但是我們要修啊,你若不修就在六道輪迴裡面,就不可貴!你若跑到餓鬼道裡面,肚子很餓吃不下,吃到嘴巴都變火,糟不糟糕?很餓。佛在修菩薩到時,在河邊打坐坐禪,餓鬼道去跟佛講「你在那邊很享受,我肚子很餓,先幫我解決一下」,釋迦牟尼佛說前面河水那麼多,你怎麼不去喝呢?餓鬼說你看前面是河水,但我看是火啊,我不能喝。佛就說好啦,我幫你解決你那些業障消失,然後你去喝,結果業障一消失,就一直喝,都是水不是火。

   所以我們瞭解到,我們是被障礙障住了,什麼障?業障。我們自己造的業障障礙我們自己,這樣了解嘛!要不要做?(要),所以我們要修,業障不要造。你若沒有造業障怎麼會跑去餓鬼道,不會的。人道都不要,人道要不要?十方諸佛人道修成喔!人道要不要?(要),要修成佛,可以脫離苦海,我們最幸運了,就是可以脫離苦海。因為剛才來的時候拿了一大堆問題要問,所以留下半小時發問問題。 

◎提問問題

問:達賴喇嘛說他下輩子不來人世間,中國政府說他不能不來,眾生所望,他能不來嘛?

問:請問對於已經死亡的動物,對牠再切割也是殺業吧,牠則會痛苦嘛?

問:佛性如如不動,而六道眾生………受苦。

問:請問「滅諸煩惱,名為涅槃,為錯;離欲寂滅,名為涅槃,是對」,此滅即如如不動,滅掉所有煩惱,其以上諸滅諸煩惱有何意義?

問:離相與不住相修行的差別?又於捨念修行有何種意義?

問:過去心沒有,那過去所造的罪業不去想,就不會實現,這樣正確嘛?

   問:佛性與老母娘是相同的嘛?若相同,佛性是怎麼會捨得我們輪迴,是否為佛性作用的良心慈悲,如何體會為正確?

:因為我們要了解到當你都已經修到很圓滿,都已經恢復到你的本來,你就跟 老母就已經合在一起了,可是啊你看我們在現在的生活之中,『己心皆錯,己念皆乖』都錯誤了,我們敢說我們是嗎?敢不敢說?(不敢)所以不敢說啦!所以要了解說縱然我們已經都可以回歸到  老母身邊了,那你都一些有沒有的這麼多啊!你敢回去嗎?敢不敢?(?),答案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