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六祖壇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六祖壇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43 頓漸品第八-5 護法品第九

這一次跟下一次我們可以把六祖壇經講完,剛好完整一套,希望各位能夠拿,要聽的CD、要看得DVD後面都有整套,假如各位前賢家裡沒有DVD的機器可看,也可以拿回去,因為這個可以當傳家寶。往後我們有機會拿到DVD的機器,拿到的時候沒有拿DVD的片子就不能看了。所以現在家裡沒有DVD的機器也可以拿。去年九月二十六日開課,到這一個月的九月二十五日剛好一年,剛好把六祖壇經講完。
    我們今天講六祖壇經裡面神會奉侍六祖,奉侍六祖以後有機會問心中的疑問,所以各位手上都有一張神會奉侍六祖的時候,神會看大藏經,裡面有六次有疑問,之前我們曾經講過,因為各位手上沒有資料,所以大概有聽沒有懂。因為神會也是一方的領導者,所以神會問的問題不是很粗淺,可以深入的,所以後學特別從五燈會元第二卷42頁抄錄下來的。我們一般看景德傳燈錄跟五燈會元可能機會不多,裡面專門都是講禪宗的修持方法。因為我們講六祖壇經就是接近所有研究信心銘、心銘、永嘉大師證道歌、耳根圓通都有相關連,所以我們重點就是要明心見性,在這一種背景之下我們容易了解,所以我們就加入這一些專題、比較讓我們能了解領悟。各位對這一些我們多出來的講義,聽了以後有沒有心得?(有)。我們要了解,那一些我們用專題來講的話,不容易領會,那在六祖壇經裡面因為同一個背景,所以容易進入狀況,所以就在講六祖壇經的時候,把那一些比較能夠引導我們進入明心見性,能夠引導我們進入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內容來講述。我們現在來解說神會問的這六個問題,因為之前只有概略的講,並沒有詳細把內容闡釋出來。
第一問: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
  這個戒定慧是蠻重要,我們有戒定慧才進入修道的軌道,有戒定慧以後,我們能夠有聞思修智慧都會產生,有了戒可以拒絕外染(凡塵的感染我們就可以減少)。
六祖答:「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定即定其心
  問的時候是從戒先問,六祖回答從定先回答。我們心中要有定,心中有定以後,我們就容易處理事情,然後應對進退就頭頭是道,所以就講定就是定其心,把我們的真心都能夠很篤定的來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之前我們講信心銘的時候有一句「正信調直」(正確的相信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我們從佛性本體產生定力,那個定力一出來,就是定其心,就整個都穩定,我們真心都整個能夠定下來。這個蠻重要,是從佛性本體產生,不是我們在凡塵有空閒的時候參禪打坐修來的定,參禪打坐修來的定很不容易成就、很容易破壞(難成易壞),可是從佛性出來的定,就不容易破壞,因為是從佛性直接生發,我們就是要培養。那要培養我們定力,還是要從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認識佛性本體,佛性本體認識了以後,我們把祂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這樣定力就愈來愈強,我們定力有了,智慧自然產生,有智慧了,定跟慧兩個互相幫助,定愈強慧愈多,慧愈多定愈強。
將戒戒其行
  我們的行為之中、所有我們的心念一個接一個也是在行,我們用戒把心念能夠消化,讓心念不走入妄。各位平常的時候起不起妄心?我們大部分都會不知不覺起心動念,那起心動念就已經叫妄,已經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妄,所以我們就已經沒有守戒。守戒以後就不起心動念。所以佛教一直在講渡化眾生,我們要了解,我們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眾緣而生)。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會起心動念?就是很多因緣聚會我們才起心動念,所以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所以我們渡化眾生要先渡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的起心動念的眾生全部都渡盡了,成佛了!所以我們要先渡自己。各位渡自己了沒有?(有),有啊,真的都不起心動念了啊?所以以後我們念頭一來就要告訴自己:這個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念頭),要把這個念頭渡盡,讓念頭消失,這樣就渡化念頭,那個眾生就成佛了。這樣會嘛?(會),真的喔,很不容易喔!我們起心動念很容易,不知道說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所以沒有因緣我們不會起心動念,所以動念就已經落入眾生,要先把自己的眾生渡盡,讓我們心都清淨,就回到本性回來,這樣成佛就很容易。那我們念頭一直來的話,那六道輪迴就不絕(不會斷絕),絕對是六道輪迴,因為念頭就是業,我們已經造了業就是要受苦。
  各位前賢什麼人起念頭?(佛性),嗯,就是佛性本體,不是頭殼、不是我們頭腦,我們都會錯覺以為是頭腦起念頭,頭腦不會起念頭。各位就可以看,假如一口氣不來,頭腦都還在,有沒有念頭?(沒有)沒有了啦!所以念頭不是我們頭腦生發,念頭是佛性本體生發,佛性本體才有辦法生發念頭,我們只要迴光返照,來返照自己生發念頭的動力,我們就可以抓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認識佛性本體並不困難,跟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一樣的。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去認識佛性本體;然後我們去迴光返照看我們生發念頭的那一個動力,那個也是認識佛性本體的一個方法,這個是很敏銳的。所以能夠起心動念的就是佛性本體,可是我們都沒有回過頭來看怎麼樣起心動念,我們都進入念頭的內容,那進入念頭的內容煩惱就很多,就已經進入是非、進入煩惱。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迴光返照,反過來看生發念頭的那個動力,不要去注意念頭的內容,這樣就正確,一回過來了就看到佛性本體,很親切的。所以將戒戒其行,因為我們那個行為我們自己造了業,造了業自己要受苦,要解脫就是要了解真理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那我們怎麼樣不造業?就是要守戒律,不能做的就是不做,不做就不錯,沒有過錯沒有造業因,就不會接受果報。這個戒律蠻重要啦,就是不能玩火,火一玩會自焚,所以不能玩火,要有戒律,將戒戒其行很重要。
  我們粗的地方是行為,細的地方是念頭,我們粗的行為不做錯,細的念頭不起歹念,這樣我們戒就會做的很好。所以六祖對我們講,從自性之中戒,就不會有過錯,這個是從源頭來做,可是我們一般都會從現象來做。
性中常慧照
  這個是講戒定慧的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性中常慧照,都有智慧來觀照,我們大部分都會精神外放,精神外放就是沒有用智慧來觀照,所以精神出去了,出去以後神不守舍,我們身體沒有主宰,主人不在,所以會有過錯,會有六賊來偷我們家寶。假如我們性中常慧照,我們就會守著很理想。
自見自知深
  這個是針對神會問「所見不通流」。所見就是有能見、有所見。能見所見就不流通,就會阻塞。我們在凡塵要了解,要把能所雙泯,像上次提問,我們剛開始從有為(就是有能所),做到後來無為了(就是沒有能所),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了解這個理,當我們開始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生疏,那個時候能所很鮮明,可是只要我們得心應手,熟能生巧、很巧的時候能所雙泯(沒有能所)。
  開始後學有講我們台灣有一個高僧跟達賴喇嘛在紐約對談,因為那個時候在美國紐約對談有五十幾個國家實況轉播,後學在馬路旁的電器行看電視實況轉播,我們台灣高僧一直在發表高論,達賴喇嘛就舉手,
我們台灣高僧就請達賴喇嘛說:「我可以問問題嘛?」
台灣高僧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
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又舉手,台灣高僧又請他講,
達賴喇嘛說:「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
  各位就可以想像時間很短,很短的時間達賴喇嘛竟然不知道要問什麼。後學那個時候就看,這個真的是行家一出手。「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我相啦,我講完了,我有能講的內容、有所講的那一些法,能講跟所講就是很鮮明,那個就是生滅,這個很細的,主持人也不懂這個內容、也不會判斷,就讓他們自己去發揮。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說:「等到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那個表現沒有三心,剛才要問的已經過去了,那個就是把握當下,我們了解到,沒有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當下眼前所現的這一念,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萬年前就是這個念,萬年以後還是這個念,高不高?(高),他把整個佛性都成現在眼前,所以那個不是記性好不好的問題,因為很多人都在馬上邊看,旁邊人講:「達賴喇嘛怎麼記性不好,一下子就忘記!」不是喔,那個是在講真理耶;然後達賴喇嘛舉手發問,旁邊人也講:「啊,達賴喇嘛打斷人家的話,不禮貌」,那個都不是喔,那個是很慈悲的動作,告訴我們真理就在當下,這個是很高的喔!你看我們台灣高僧是佛學博士,那達賴喇嘛是實際在帶領他們那邊要追求美滿的生活,我們要了解,那個修為都不簡單的。
  我們在凡塵很容易落入名相,對很高的佛理我們都很少探討,假如各位前賢我們不解說的話,我們看到他們這樣,我們會知道意思嘛?真的是不知道,是在做什麼,不了解裡面有那麼多涵義在。那達賴喇嘛也沒解說,達賴喇嘛也沒有講話,就只有這樣就結束,沒有講話。所以看懂不懂就要看我們自己的修持。我們要了解到,那個要實際在生活之中來實現,很不容易耶,各位前賢,你不要有三心的話容不容易?(不容易),真的很不容易。不過我們要先了解真理,不要有過去心,已經過去了,假如以前被人家欺負我一直想又是二度傷害,以前很風光的時候又回不來,都不好,所以就不要去想,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要有過去心;未來我們也不用策劃,為什麼?佛性當下俱足,策劃是我們身體現象要用的,我們佛性本體不用策劃,因為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現象的變化很大,我們佛性不生不滅,沒有這一些東西,所以也不用未來心來策劃;然後也不用你去把握現在心,因為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已經兩秒了,又現在,又過去兩秒了,它住的住嘛?(不住),不住,所以三心沒有了,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三心四相沒有已經佛性圓滿,整個呈現在眼前,我們跟佛一樣。
  假如我們有三心,我們被三世攝受,我們有過去心被過去世攝受(把我們拉走),我們有未來心被未來世攝受,我們有現在心被現在世攝受,三世都把我們吸走,我們就一定落入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先懂這個道理,我們有三心就被三世攝受,我們就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很苦的,我們人這麼殊勝都苦了,那何況是三惡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縱然我們能夠有一些福報行一些善事去天道,天道享福也有期限啊,享完了以後又落入三惡道,所以修證最好。
  所以我們了解性理心法很重要,要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不迷昧因果),見性成佛無疑(絕對成佛),各位有信心沒有?(有),一定要有喔,要自己培養,自己本身就是佛,身外沒有佛,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佛,我們一定要很正確的相信,正信調直(正確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然後把心調直,各位會調了嘛?因為我們的心就像小龍在走,我們不是有找方法了嘛?找到了沒?用什麼方法?就是用戒律。我們把心(彎彎曲曲的心意識)都不要用,我們用直心,直心從我們佛性直接發揮,那個叫直心,直心就是道場、就是我們佛性的場所,所以我們正信調直都直心呈現,都沒有彎彎曲曲,因為我們整個社會大部分都是勾心鬥角,都是用彎彎曲曲的心在應對,所以就造了很多業,就受了很多苦,我們在受苦的時候又耀武揚威,大家在受苦的時候都耀武揚威,是很可憐的。
  所以追求真理明心見性是最重要,我們又求道了,又能夠遇到最上乘佛法,又實際能夠修,又很容易做,容不容易做?哇,感覺很困難嘛,我們乾道要努力了喔,都很沈重,負擔家計很重。要了解到,我們再怎麼樣苦的生活都不會苦過顏回,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沒有人可以忍受他的生活),回也不改其樂,他的快樂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都已經得道了,都已經進入修道的軌道,所以外境的榮辱都不在意,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我們把自性修好就好,把自性修的光明,讓祂恢復本來,這個要自己努力,別人幫不得,自己心地好不好自己知道,不好的一定要改,把它去掉,那個是要我們自己走入三惡道,自己心地好、你住相了,可以上天道享福,可是享福的時候又很驕傲,以後期限一到又落入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不追求,那是鼓勵社會人士行十善去天道,可是我們修道以後,我們是要回歸本位,是要回到每一個都是佛的本位,我們那個時候就可以千百億化身,就可以到達無量的佛世界,無量的佛世界我們都可以到達,而且是不可想像的,不只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很小,四大部洲裡面的一個而已,我們四大部洲都沒有認識的透徹;假如我們能夠到北瞿蘆洲的話,人民的平均壽命是一千歲,我們有看過哪個地方的人民壽命是一千歲?沒有啊!我們倒是要努力修,我們可以看一看北瞿蘆洲是什麼樣子,我們也可以看一看東方琉璃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凡塵的範圍都是太窄了,我們就是要擴展自己的心胸努力修持,修持的期間又很舒坦,各位前賢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修道的軌道,舒不舒坦?會不會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北部前賢有跟後學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快就睡著了,所以修那個法很好,他以前都是吃安眠藥才睡得著的,做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竟然很好睡,隔天起來精神很好。所以正確的方法我們是愈做愈快樂,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樣。假如我們方法不對了、錯誤了,我們就會唉聲嘆氣,假如自己是唉聲嘆氣的生活,就要檢討自己哪個地方出錯、哪個地方不對,要改過,愈快樂才是愈正確,修道是愈來愈快樂才是正確。
  所見不通流,因為它有能見有所見,就是有生滅、有對待。六祖回答「自見自知深」,所以「所見不通流」跟「自見自知深」,各位有沒有嗅出那個味道?「所見不通流」就是已經心朝外(心向外去追求,有能見有所見),六祖的回答「自見自知深」,自見(就是從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自己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佛性本體,然後自己知道祂是深還是淺,是修的已經夠不夠程度了)。所見,精神外放;自見,已經迴光返照,已經回到本體回來,是不一樣。神會是一方的領導者,六祖是一代的祖師,所以他的問題絕對不是很普通的,一定有它深的地方。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本無今有有何物
  各位前賢我們從這一句話「本無今有」,我們一百年前有沒有我們?有啊,我們一百年前就生了啊?(沒有),就是本無;今有(現在有了),那有何物?這樣知道意思了嘛!我們從文字可以了解:「本無,一百年前沒有我;今有,現在有我;有何物?有身體。」
本有今無無何物
  反過來,本來大家都有佛性,可是現在都沒有把祂呈現出來。我們從文字就可以了解,他已經在講這個。
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我們誦經就是要了解真理,所以我們會鼓勵誦經功德很大,那個誦經就是要鼓勵大家接近真理,經就是真理,我們來誦經就會接近真理,接近真理以後就會了解到真理裡面的涵義。那假如誦經又不知道、不見「有、無」的義理,就是對「有」跟對「無」完全都不知道。各位前賢這樣了解到「有」跟「無」嘛?大概又是朦朧了!我們要知道,有跟無,百年前沒有我,百年以後也沒有我,這個都是短暫的呈現。本來「有」的就是佛性,現在「沒有」就是我們沒有啟發祂、沒有運用,所以本有今無。有跟無蠻重要,我們一定要透徹了解。我們不造業的話,不落入凡塵,就沒有現相(沒有我們身體),這個是最理想,我們既然落入現相我們就要修,我們修道以後修證我們自己的佛性回歸到本來,把本來有的佛性已經呈現,本來沒有的業全部去掉,這樣有、無義理知道了嘛!神會說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我們騎驢然後再找驢,不知道我們本身所運用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他問話裡面的涵義就已經有這個意思在。
前念惡業本無
  我們有沒有前念?有啊?各位前賢這個蠻有意思,假如我們把前念當成有,請問這個什麼心?(過去心),對!我們剛講的就是過去心,所以前念跟惡業本來都沒有,所以我們不要去記在心上說:「說我過去有什麼、我過去有什麼」,那個全部都不要有,前念惡業本無(本來都沒有)。
後念善生今有
  後念就是跟前念相對,就是我們接下來的那個念(就是知覺性),我們那個知覺性善生(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的善),今有(現在有),所以我們要把握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
念念常行善行
  六祖很喜歡念念,念念就是一個念接一個念,各位前賢什麼念?(善念,惡念…答案不一),有善就有惡了啊,就兩邊了,所以念念就是無念(全部念都沒有)。讓我們整個都沒有起心動念,那個叫「念念相續」,就是不要起心動念,六祖很喜歡用「念念」來講我們保持那個覺性。
念念常行善行,就是我們生發的所有一切都是善,沒有惡。所以從前面的戒講下來,到這邊的念念常行善行,那個是字面上這樣表現出來,可是在我們心中裡面是沒有對待。
後代人天不久】假如能夠念念常行善行,那我們這一生已經過去了,後代(就變成以後再呈現的時候),人天(人道跟天道),不久就可以進入善道。六祖講的沒有很高,是只講在我們六道裡面的天道跟人道,是善道。
汝今正聽吾言】說現在神會正在聽六祖講話。
吾即本無今有】我本來沒有,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本來就沒有;那現在出生有。這個比較文字表面意思,我們就可以懂。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六祖答:「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
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
  我們要使它生出來的時候,它卻滅掉了;我們要滅掉的時候,滅卻生。我們要讓它生出來,它竟然不見;要讓它不見,它竟然生出來。以我們起心動念來講,「不要啦、不要起心動念(要讓它消失),可是它卻生出來了;那有時候真的遇到事情來了,要運用的時候,欸,怎麼我想不出來呢!要生的時候,它卻滅掉了。」
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不了生滅義,就是不完全了解生滅的義理,生滅的義理不知道;所見似聾盲,看到就好像聾子跟盲人。聾就是耳朵聽不見;盲就是眼睛看不見。就是耳朵聽不見眼睛也看不見。
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
  我們要生發的時候,欸,滅卻滅(卻把我們想生的滅掉),這樣的話令我們不執著,不執著我們在凡塵固執的個性,我們在凡塵都很執著,所以六祖講那一種情形之下,就是讓我們不執著我們自己那個性分。
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
  將滅(我們要滅掉,它卻產生),這個情形就是要我們人能夠心離境,就是心不要住在境,心住在境就是住相,住相就煩惱,住相以後我們的處理方式就不正確,跟真理不相應了。
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未即離二邊,我們沒有離開兩邊(離開生跟離開滅);自除生滅病,我們自己要除掉生滅的病。生滅是一直變化,一直生滅一直變化,所以我們就不要住相。這一個我們比較能夠理解。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
六祖答:「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
   頓就是頓悟;漸就是漸修。是要先頓而後漸,還是要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心裡面常常都會迷悶)。
聽法頓中漸】頓就是馬上了解;頓中漸,我們聽受佛法的時候,就是在頓裡面還有義理在,你就要漸漸的去了解。
悟法漸中頓
    悟法的時候,領悟佛法,從漸中要有那個頓。所以他就講它不是固定的,能夠領悟就在我們用心久了以後,那個契機一到就會呈現。
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修行的時候要頓中漸;證果漸中頓。所以頓漸,六祖全部都把它包含。
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頓漸是常因(常住的因),悟中不迷悶(只要領悟了就不會迷悶)。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要一直推崇頓法,也不要一直住在漸法。所以頓跟漸都是由我們自己本身去體會,體會到,耶,頓;慢慢體會不到用,他用漸;漸跟頓在我們心中醞釀,它時時刻刻交叉會呈現。所以頓漸是常因(是常住的因),我們有頓的時候,也有漸的時候。所以我們不要固執,不要住在一個景裡面,畫地為牢。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
六祖答:「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先定後慧,先慧後定】是先定呢,還是先慧呢。
定慧後初】後跟初就是它排在後面、還是排在前面;
何生為正】是定先生、還是慧先生,哪一個生才是正確。
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我們常生清淨心的時候,定中就有智慧)。
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於境上無心,我們在看得見的環境景相,就是不要住在境的上面;慧中有定。
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定慧等無先,就是定慧平等,沒有先沒有後;雙修自心正,就是定也修、慧也修,它自然心就正確。我們定多人會昏沉,慧多人會輕狂。知道這個意思嘛?我們定太多,慧不夠,定力太強智慧不夠,我們人會昏昏沉沉的;假如慧太多,定不夠,我們人表現很輕佻輕狂,就是很隨便,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要定慧平均。因為六祖都會把定慧平均,那我們在修持的過程,戒定慧有它一定的過程,要從戒,我們在凡塵生活戒律很重要,我們沒有戒律的話,我們感染的塵垢就會很深,我們有戒律了,感染的塵垢就不多,那感染凡塵的塵垢不多,我們心就清淨,心一清淨以後,定力就有。所以從戒產生定,定力有了以後,我們智慧就產生,那有智慧會幫助定力,定力又會幫助智慧,到後來定慧才均等。
   所以要知道說的角度,六祖是已經到達究竟了,到達究竟的角度來講,定慧均等;那假如我們在凡塵要開始修的時候,一定要先從戒入手,我們要守戒律,不該想的就不能想,把它列入戒律,一想了就犯戒,你都不想,這樣的話壞的念頭已經全部去掉,全部去掉那個惡因沒有了,惡因沒有再接下來都是善。所以我們要先有戒,念頭先處理好了,再來行為,行為就容易,我們那個行為一定是我們精神在指揮,這樣戒都很理想的時候,定就有,定力一有了,我們處理事情輕重緩急分的很清楚,這樣做起事情就井然有序。所以六祖講的角度已經修到究竟的時候,定慧均等。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六祖答:「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這個蠻重要的,我們對這一題要用一點心。
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
   說即先佛而後法,在說的時候(講經說法),先佛然後後來才講法;聽即先法而後佛,我們聽就是先接受佛法,然後修,修證到成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若論佛法本根源,佛法從哪裡出來。
一切眾生心裏出,所有的佛法都從我們眾生的心裡出來。各位要記住啊,佛法在我們心裡,就在我們本身。
因為後學覺得這一段對我們很有幫助,所以把它抄錄下來。
劉芳村講師手寫手稿講義:
◎我們打開六組壇經第八十七頁。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一日(有一天),六祖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就是把所有的學道者、徒弟集合起來對他們講;神會出曰,神會就出來講,是諸佛之本源六祖所講的這個內容就是諸佛的本源,神會之佛性就是神會的佛性。了解這個意思嗎?我們佛性本體就是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這樣懂嗎?認識自己佛性嗎?(知道),所以神會真得很喜歡出頭,六祖已經都講沒有名字了,神會就講諸佛的本源,又講那個就是我的佛性(神會講他自己,那個就是我的佛性);師曰(祖就講),向汝道,已經跟你講了,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所以這個就是一個印可印證,你講的就是對、正確,那個就是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茆蓋頭就是有一點成就,我們台語講「有一點草可以蓋頭」,就是早期用稻草蓋在屋頂,老一輩可能還會知道,用稻草蓋在屋頂。我們了解,以往的聖賢住的房子都是這個樣子,聖賢住的房子都很簡陋,因為我們現在都住在鋼筋水泥的房子裡面且又是高樓,所以我們的心跟天的心有隔閡;那用很簡陋的稻草蓋在屋頂,我們人的心跟天的心就相通,所以神動就天隨,神動就是我們動念頭,天隨就是天理都跟著,只要動念頭天理都跟著,這樣就可以成聖賢了;那我們現在住在鋼筋水泥的裡面,尤其在大樓底下,我們拿收音機到大樓底下就沒有聲音了,那表示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已經隔離,沒有通透了,像我們搭車經過山洞聽收音機就沒有聲音,要出山洞聲音才會出來,那個就是被建築物隔離了,隔離了以後人心跟天心不通,所以現在就很多都住在高樓大廈,身體都是人,可是心…都是什麼心?我們講衣冠底下就變禽獸,不知不覺我們都變人心作用,所以現在為什麼那麼多人為非作歹,就是因為人心跟天心隔離,被外界生活影響;假如我們是住在大樓沒辦法要生活,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就跟大自然在一起,跟大自然在一起很容易跟天心相通,所以原住民都比較豪放,他們就是因為時時刻刻都跟大自然在一起,因為我們生活環境不可能都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們就盡量找時間有空閒的時候就不要躲在家裡,你躲的太久會憂鬱症,那個不好,我們要跟大自然在一起跟天心相通。
   所以這邊茆蓋頭就是有一點成就,六祖跟神會講這樣你以後有成就的話,也只成個知解宗徒,就是能夠知道了解,要開創就比較沒那麼容易簡單。我們要了解,真正要把佛性很深的法性發揮真的很不容易,我們就是要深入要了解,要先能夠知道整個真理所在,然後又能夠深入法性,這樣發揮出來可以利益眾生,可以自己回歸本位。這邊講神會就到這裡。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師見諸宗難問,六祖看到所有各宗門宗派宗別艱難的問題,各門各派都有艱澀困難的問題;咸起惡心(咸就是全部),全部都起很討厭的心,怎麼都這麼深我都不會,我們會不會這樣?(不會),「吼,怎麼那麼深我都不會!」不會啦,我們就是有心要追求,這個深我們都有辦法把它解開,不相應啊?解不開啊?然後六祖就把他們都多集座下,就是把他們都召集來在自己身邊,然後愍而謂曰,可憐他們然後跟他們講,我們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各位前賢,這個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叫做萬緣放下,知道了嗎?(知道了),都不要有善念也不要有惡念,全部都除掉,盡除(全部除掉)叫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無名可名,這一種狀態沒有名稱可以說;名於自性,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叫自性,我們從開始的第一堂課就已經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自性就呈現,六祖就明確的講出來,我們善念惡念應當盡除,這個時候就叫自性,很清楚的,後學都沒有騙各位,真的真心相待的。無二之性,我們自性沒有二,是一個絕對的,是一;是名實性,實相之性,實就是不虛、就是不會變、不生不滅才叫做實;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在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上面來建立一切教門,從我們自性來建立一切的方法,讓我們都回歸到自性,只要我們能夠回歸到自性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我們成就,要我們成仙作佛,我們自己就是要努力,不要心外放,把心收回來就正確了,已經跟自性(自性佛)在一起,自己本身就是佛。
言下便須自見,就在言下(言語之下),我們應該要自己見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自性呈現,我們自己見到,見到了沒?(見到了),好像有見到,但沒有力道,有一點懷疑,覺得說是嗎?有一點點懷疑說是嘛?好像說哪有這麼便宜,這樣已經就能夠見性,所以不要懷疑,我們懷疑就沒有力道了,一懷疑就會顛倒,顛倒就放逸,放逸就慳貪嫉妒,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能懷疑,一懷疑整個負面的都跑出來,所以就是要篤定,要正信調直,這很重要。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這個是我們講了蠻久才回到這個地方。
  我們準備在下禮拜就把六祖壇經講完,後面第十品蠻長,現在不趕快講一點我們可能又講不完,講不完整套的DVD、CD、MP3不好收拾,假如我們九月二十六日開課,九月二十五日結束就很圓滿,又剛好整套可以傳家寶,以後你後代子孫就可以跟他講你要看要修就可以成佛,可以傳家,所以現在家裡沒有DVD沒有關係,帶回去放著,放著給下一代看,也可以拿給親朋好友,因為很多後學看了這麼多怎麼都沒有人拿,所以你拿多一點,尤其屏東潮州帶個幾箱回去。
◎護法品第九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二師,宮中供養,萬幾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禪師,密授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神龍元年上元日,神龍元年剛好西元七百年,我們現在是西元2010年;則天中宗詔云武則天很好佛法,我們一般的印象跟那個她實際有落差,則天就是武則天,可是武則天權柄蠻大,中宗是皇帝;朕請二師,宮中供養,皇帝講朕,請慧安跟神秀這兩個法師請到皇宮供養;萬幾之暇,就是處理國家的事情,還有空暇的時候每究一乘,就很喜歡研究佛乘佛法;二師推讓云,這兩位就推讓說,南方有禪師(就是講六祖慧能禪師);密授大師衣法,就是在傳授五祖的衣法;傳佛心印,那個是正確的正宗的傳佛心印;可請彼問,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另外有看景德傳燈錄跟五燈會元,它裡面也有記載,就是因為慧能本身長相生的不怎麼樣,慧能說我到皇宮去,那一些文武百官一定被我考倒,所以六祖不去,六祖就寫信給神秀說你長的比較標緻又比較高,生相好看(外表很好看),就請神秀到皇宮裡面去接受供養,真的神秀有去且慧安也有到皇宮去。
   所以我們了解,真正領悟者不會有心結,也不會有利益糾葛,所以六祖還是請神秀去,六祖說你(神秀)去的話可以教導他們,他們都會肯聽;那我(六祖)去的話,光看到我(六祖)這個形相就倒了很多人了(連講都不用講光看到我這個形相就考倒很多人了),所以六祖就寫信拜託神秀到皇宮去,這個是不記載在這裡,因為在正式的傳承裡面沒有,那個是另外的;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趕快能夠到京城去教導他們。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就是表示我(六祖)身體生病了,在這個樹林比較簡陋的地方養病生活,不願意到皇宮裡面去。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薛簡就講京城禪德皆云,在皇宮裡面文武百官很多都有在修,尤其那個時代對修道很重視;欲得會道,他們都講要能夠領會這個道;必須坐禪習定,一定要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假如不因為坐禪得到禪定,然後才可以解脫;假如不經過這樣的過程,絕對沒辦法成就;未審師所說法如何,不知道六祖所說的法是怎麼樣。
  六祖就講道由心悟(道從心裡面領悟),豈在坐也,所以各位前賢要了解,道在心悟,豈在坐也。前面六祖有講過「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這邊又明確的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所以這個道不是參禪打坐可以得來的,是要我們的心去領悟,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這一年來是不是全部都在講心?(是),性理心法全部都在講心性,都是從心領悟、從心來做,各位從心了沒有?(有),還是從舊?要從心來做、從心領悟,那個才是正確,我們不要用在外表形相去裝模作樣,一定要從心領悟。
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各位前賢如來是誰?(佛性),對,對!正確,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我們自己本身,假如我們講「如來若坐若臥,就是行邪道」,各位前賢如來怎麼樣的形相?(無形無相),如來沒有形相,祂盡虛空徧法界,就是我們的法身,我們法身就是我們如來,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沒有來也沒有去,我們的佛性盡虛空徧法界,沒有來也沒有去,既然說沒有來也沒有去,當下已經就圓滿。我們生從何來?才剛講完就不會回應,無所從來啊!我們百年後去哪裡?(無所去),嗯,亦無所去,沒有來沒有去,就是常住(常住就是真心),真心常住,就是我們法身,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定要了解喔,都當下圓滿,不缺一毫的,一點點都不缺,會缺的就是我們心生出來的,各位的心圓滿了沒?(沒有),哪個地方缺欠了?
  所以一定要薰習真理,我們真理要一直反覆的薰習,要一直聽,聽到很熟悉,說我們法身盡虛空徧法界,然後常住不遷,祂沒有遷變、沒有生滅,祂是當下圓滿具足,假如我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的話,然後正信調直就可以達到;假如我們不聽的話,就「是嘛?這是我嘛?」就懷疑了,懷疑就產生顛倒,顛倒就產生放逸,放逸就產生慳貪嫉妒,所以一懷疑了就顛倒,一顛倒就放逸,一放逸就無明,一無明了就慳貪嫉妒,你看我們負面的都跑出來了、都懷疑。之前我們有講,有位老人家放東西放到已經忘記放在哪裡了,看到隔壁的小孩,就一直誤會:「吼,一定是那個小孩子偷我的東西,愈看就愈像,那個小偷的臉都出來了」,等到他東西一發現以後,是我自己忘記放在這裡的,這個時候再來看那個小孩:「怎麼小偷的臉都不見了,好可愛喔」,你看我們的心一產生懷疑以後,整個臉都變化,我們看人會不會這樣?(會),對,都是會這樣,我們都是主觀意識很強,認為人家怎麼樣就把他定位,定位了「就愈看愈像」,當我們瞭解到自己不對的時候,再來看對方「欸,怎麼都不一樣了」,我們自己會慚愧。
   所以凡塵不能有懷疑,尤其我們修道一定要誠,很誠心、誠實的對待人、誠懇的做事,呂祖師告訴我們三個字「誠、恆、堅」,誠心、恆心、堅心,一定成就的,怎麼會不成就,絕對成就!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來沒有去就做如來,如來都沒有來去,是常住真心、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相信,相信了沒?(相信),這一次比較有力道了,相信了。
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我們了解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無生無滅,那個就是如來的清淨禪,已經就在禪定之中了,不用再坐,已經就清淨了;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諸法就是很多的法,所有萬法全部都是空寂,都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知道了,這個叫如來清淨坐。所以在凡塵我們應對萬事萬物,知道它都是虛幻不實在,我們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就是如來清淨坐,一定要這樣來行持;究竟無證,豈況坐耶,到究竟就是最頂點的時候,無證,為什麼?因為回歸本位,我們本來就有,佛性本來就是這樣,所以不用坐。我們坐,後學也不是說反對,你假如整天都很累了,坐一坐恢復疲勞也好,不過躺下來萬緣放下更快,那個恢復的更快。
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薛簡就講弟子回京,主上必問武則天中宗皇帝一定會問我;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心要就是我們很重要的心法要點,我們也是要抓到心法的要點;傳奏兩宮,就是武則天中宗皇帝;及京城學道者,指文武百官;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一燈可以點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暗的明的全部都光明了;明明無盡,這樣他的比喻也是蠻理想。六祖就講道無明暗,道沒有明也沒有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有明就沒有暗,有暗就沒有明,所以明暗是代謝之義。
  之前我們有講,釋迦牟尼佛問舍利佛:「千年暗室」,暗室已經千年了,我不願意離開;佛問舍利佛,它可不可以做到?能做到嘛?舍利佛說只要你一點燈,暗一定要離開,千年暗室雖然住了一千年,它(暗)不得不離開,各位前賢暗跑去哪裡?所以這個接下來問題就很有意思,好,既然你燈一點了,暗不得不跑,那暗跑去哪裡啊?他卻不知道跑去哪!所以那個叫去無去處;一點燈明了,明從哪裡來?又是來無來處。所以這個真理「來無來處,去無去處」就是常住不遷,常住不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明暗都沒有關系,明我們佛性也在,暗我們佛性也在,祂不受明暗的影響,時時刻刻我們佛性都在,我們要了解佛性不受外境的影響,佛性是常住的不會變化;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相對待立下來的名稱,所以落入文字名相都是虛幻都是假的,都不真;淨名經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裡面有講「法無有比」,就是法不能相比,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假如落入相比的時候,我們的煩惱很多,譬如這個夫妻跟夫妻之間相比,「你看人家夫妻感情那麼好,那為什麼你都不對我好一點」,就落入相比,所以我們不能相比,這個法無有比,一落入比較,小孩子也一樣,「你看人家都念第一名,你為什麼念最後一名」,這下子小孩可憐了,所以不能比,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生活,要讓它自由發揮,所以法無有比,無相待故,就是沒有互相對待(法沒有互相對待),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互相對待,佛性有沒有對待?(沒有),凡塵的現象有對待,佛性沒有對待,所以法無有比,這個法就是佛性本體。
  薛簡就講「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這個是我們一般社會人士的觀念,都是這個樣子。六祖就講煩惱即是菩提,六祖把根源指點出來,這個煩惱誰生發出來?(佛性),佛性,所以佛性能夠生發煩惱,佛性就能夠生發菩提,所以煩惱即是菩提。所以我們在這個角度一定要知道,煩惱即是菩提是從根源來講;假如我們眾生把生出來的煩惱,然後已經進入煩惱的內容,那個不是菩提了,那個是惡法,因為我們一進入到煩惱的內容我們就會去行為,去行為的時候一定造業,造業就要受苦。在講「煩惱即是菩提」是講生發煩惱的根源,根源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不能落入現象,落入煩惱的內容(我們生發念頭的內容),那個內容,我們按照內容去做絕對不行,是惡法。要知道喔,不能死在文字底下,不要以後看到人家已經住在煩惱的現象裡面且住的蠻嚴重,你還跟他講「煩惱即是菩提」,那個叫做不識實務;無二無別,煩惱跟菩提無二,就是一,就是已經講到佛性;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六祖就講用智慧來破煩惱這樣就是二乘(即是小乘),就是我們凡塵修的很窄,是小乘佛法,不是高的佛法,就是一般凡人的見解;羊鹿等機,羊拖車跟鹿拖車有沒有辦法載很多東西嘛?若我們人坐在上面,它拖的動嘛?(拖不動),所以就要牛車來拖,白牛車來拖更理想,所以白
  牛車就是形容我們能夠渡化眾生,可以渡化眾生到佛地。上智大根,悉不如是,上智大根不是這個樣子。
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薛簡就講如何是大乘見解,什麼樣才叫大乘的見解;六祖就講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明跟無明就兩邊,凡夫已經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就是明的性跟無明的性,沒有二,是一,所以相(形相)跟性是差很大,像我們凡人有乾道跟坤道就是相,然後我們性都是一樣(乾道的性跟坤道的性是一樣的)。假如問觀世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在我們中國就會講是女的,在印度就會講是男的,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都不是都是,因為祂可以呈現男的、可以呈現女的。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性是一個絕對,現相就有相對,相是虛幻不實在變化無常,可是性是不生不滅不會變化的。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沒有二,性就是實相之性,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每一個都有實相。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我們凡人處在凡人狀態之中(就是形相是凡人),可是我們的實相之性不減(沒有減少);在賢聖而不增,在已經證悟的賢聖他不增加,所以不增不減,我們一般都會想說佛很高,我們眾生很低,都會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會不會?(會),一般都會,我們了解「我們本身就是佛」,這樣激勵我們自己、激發我們自己努力的恢復我們自性的光明,這樣就回歸本位。
 住煩惱而不亂,實相之性住在煩惱但是不亂,因為知道煩惱都是假的不真;居禪定而不寂,住在禪定之中不落入寂滅,就是不會進入如如不動;不斷不常,我們實相之性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在中間及其內外,就是沒有內外、沒有中間;不生不滅,性相如如,性跟相都如如不動;常住不遷,常住不遷就是我們實相之性、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名之曰道,這樣就叫道,所以很寬廣。
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薛簡就講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薛簡說六祖所講的不生不滅跟外道講的好像一樣;六祖就回答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所以外道的說法比較著重現相,在現相來講。那在道之中著重在沒有形相,所以沒有形相我們就了解,像我們所造的業沒有形相可是很實際的,會推我們到凡塵來接受果報,所以我們現在在凡塵都是在接受果報,是我們以前所造的業,現在接受這個環境來折磨,各位受不受環境折磨?要不要去忍受?還要心甘情願喔,不甘願也要受,我們在凡塵一切都是業力的呈現,那個無可奈何,像我們上次所講我們要報怨行,有沒有聽進去了?(有),就是針對我而來的那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那個就是我們以前不合理對待人,現在不合理對待我,所以我們就是要歡喜心甘願受把業了掉,了掉以後他走他的路,我們走我們的路,互不相關,就不會再一生坎坷。假如不甘願,不甘願也要處理,處理了以後我們會再遇到,因為業沒有了,所以第二次我們還是再處理,心裡又不甘願,是不是沒完沒了?(是),那一生之中就完蛋了,怎麼樣過怎麼樣都不會如意。假如我們歡喜心甘願受,不如意的事就愈來愈少,過得就會很理想,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
 我說(六祖就講)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本來就無生,今亦不滅,所以我們現在所生的這個身體是眾緣積聚而現的身相借我們用,我們現在的身體是眾緣積聚(很多因緣聚會在一起)借我們用,我們用到一個時間以後都要還給天地,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都要還的,所以這個眾緣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這個生滅是身體的現相,我們的佛性不生,所以也不滅。我們的佛性不會生也不會滅,不生不滅,所生所滅是我們身體,身體是藉著天地的物質,所以我們在凡塵出生就是很多因緣,我們自己本身造的業、跟父母結的緣,然後就在凡塵現相,一生出來以後我們就要去了業,把業全部了光了我們就恢復本位,可是我們在了業的當下我們又再造業,所以就沒完沒了。本來我們只有欠一點點(起心動念一點點,差不多欠五角),我們到凡塵要來還五角,結果還到現在差不多欠五億,欠了太多賴皮都不要還,天地之間容不得你賴皮,你欠多少就是要還多少,除非我們研究真理:「了即業障本來空」,了=透徹了解真理,沒有業沒有障,這樣全部都不用還了,這個最殊勝的;「未了還須還宿債」,沒有了解真理你就要去還債,所以後學都一直強調「縱經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要知道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用戒律把它戒掉,全部都不犯,好的我們做了以後又不記在腦海,把它拋入虛空進入法性,這樣就能深植德本。
    假如我們做好事都記得牢牢的,會變福報,福報來好不好?(不好),不好啊?我們在凡塵不是都追求福報嘛?比較來講,我們接受福報的話,以現象來講是很很享福,可是各位前賢我們在現象享福的時候,造業是最快,你看現在有錢講話會大聲會驕傲,那你看他以後要做什麼?轉世當在天上飛的候鳥,因為他很高傲啊,我們要拿望眼鏡去看,那小的驕傲就轉世當小鳥,這比較容易看到,這個比較多。
  我們修道就是不能有驕傲,驕傲造業,造業就要受苦,我們不造那個業,所以我們的佛性沒有生,生的是我們的身體現象,我們沒有修的話,我們主宰不了我們的佛性本體,那沒有辦法主宰會變成怎麼樣?會被業力推,業力推我們到哪裡就到哪裡現相,我們台灣話講「過身」就很傳神,過一個身,那我們要過什麼身?我們要回歸本位,不過身了,不管過什麼身都不理想。我們盡虛空徧法界,走入我們法身。所以本自無生,今亦不滅,這是真理所在跟外道不同,外倒是講現象,這個是講真理,所以六祖就講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各位前賢這個「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就是萬緣放下,是不是都一直在強調萬緣放下,後學講的沒錯,絕對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才得入心體,已經進入清淨的心體,就回歸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湛然常寂,那個是佛性的原始狀態,我們佛性的原始狀態叫做湛然常寂,然後感而遂通,我們會到本位了湛然常寂,然後妙用恒沙,我們能夠回歸到本體以後,佛性修證以後的佛性的功能作用就妙用恆沙,一粒沙有一個作用,非常多的功能作用我們都可以把祂發揮出來,可以利益眾生。你們怎麼都在看時鐘呢,是急著要走還是急著要問問題,是想中秋節快到了嘛?我們再講一下,不然怕下禮拜講不完。
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託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就是回到皇宮;表奏師語,就是用奏表跟武則天跟中宗皇帝報告;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就是六祖年紀大了又有病;為朕修道,皇帝很會說好聽話,朕就是皇帝稱呼自己;國之福田,國家的福田;師若淨名,六祖就好像維摩詰居士;託疾毗耶,毗耶是一個城,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一個地方所在,維摩詰居士就在那個地方示現,也一樣在那邊說他生病,請佛派弟子菩薩去探病;闡揚大乘,維摩詰居士也是在闡揚大乘佛法;傳諸佛心,談不二法,就是唯一的,不二法,最上乘的;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薛簡回來以後有講六祖有告訴他如來的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皇帝對佛法也很有心研究;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就是很感激六祖;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這是皇帝送的;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把六祖住的地方,皇帝賜他一個名稱叫國恩寺,這個也都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
◎剩下約十分鐘,提問問題
   【問】:閉著眼睛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知何故老是有遇到一道籬笆浮現眼前,最近則一片天空浮現眼前,請問這樣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可以嘛?
劉講師:這個你的妄想心太濃厚,做法是對,可是不要去注意那一些相,你去注意籬笆你去注意天空就已經是緣,攀緣,這個攀緣跟萬緣放下相違背,所以一定要放下在放下,看到什麼都放下才叫萬緣放下!。
   【問】:佛性是污染即不得,修證即不無,若是寫修「證」即不無,應該是不對吧,因為佛性原本很正,清淨具足、不生不滅、不動搖,而且能生萬法,不需要修證,因為凡人都不認識自家佛性,所以要修持這部啟發祂,只有識心其性不符合真心佛性,才需要修證,請問佛性不需要修證對嘛?
劉講師:他這個觀念應該要把它融會啦!佛性本身是染不得,為什麼?因為佛性本身沒有形象,沒有形象就像虛空我們要把它染,畫上彩色怎麼畫都畫不上去,所以那個佛性本體是染汙染不得,那為什麼說修證即不無呢?因為我們既然落入凡塵有形有相就是有業,那既然有業就是佛性已經沾惹汙垢,那我們就是要把這一些汙垢去掉,所以修證即不無。
   修證就是修我們的脾氣毛病,我們在凡塵所有一切不合真理的我們都要修的,所以我們那個習慣性佛性裡面都沒有,可是我們已經養成這一種習慣性,尤其最不容易修的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而生的念頭,我們念頭是非常多,他假如說可以了解到佛性是光明的,那起不起心動念?沒有念頭了嗎?真正的到了沒有念頭才可以真正修復到自己佛性的光明,我們要了解到修到愈高程度,那個修證就愈困難,那粗淺的行為那個都容易,我們要不為非作歹那個都是很容易,那個要到心裡面的做工夫,你不要起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無明就是造業,既然有念就有業,有念就有眾生,自己的眾生沒有渡盡成不了佛的。
   【問】:劉講師說修道人是超越現象,請問各種流行性疫苗是否都應該要去打預防針,要殺死禽流感、流行感冒、沒有體力等,太多針都要注射了,把這麼多死掉的細菌注入身體,何況這些疫苗大都是長期研究驗證產品,再說感染也都是有因果關係,所以修道人是否該打各種流行病預防針?
劉講師:我們要了解到不要鑽牛角尖,我們修道是愈簡單愈自然愈好,當我們台灣發生SARS的時候,那個時候後學七天一個禮拜有七個地方要講課,一出門坐車都要寫單子,只要我們那個車上有人SARS我們都要閉關,所以後學就寫了一大疊準備上車就給司機,那個時候也沒有打什麼預防針也沒有什麼吃藥,一方面我們不是那麼自以為是,可是一方面也不要太逃避自然法則,也不要自找麻煩,不需要就不需要,不要說什麼都去打預防針,一打了就有事了,不要自找麻煩,修道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接近我們親近的佛性。
   【問】:後學回去有看劉講師所解說的「如是我聞」資料,最後面有一些名詞,後學因為很少接觸到,想請教劉講師它分別提到有「空觀」、「假觀」、「中觀」,後學想問「中觀」是不是我們中道觀?
劉講師:對。
   【問】:空觀是什麼?
劉講師:就是全部照我們佛性本體,那假就是我們凡塵的一些假現象,所以那個空就叫真諦,假叫做俗諦,凡俗,那個中觀就是把它綜合,真觀跟假觀合起來我們去處理,我們也不偏倚佛性本體也不偏倚社會現象,我們把兩個合起來應對,是真正的中道,都不偏一邊,兩邊的,空觀是真諦全部都是佛性本體,假觀是俗諦全部都是凡塵現象,中觀剛好是中道,中諦。
   還有剩下兩分半鐘,還有問題嘛?我們修道要了解,在我們現象之下盡量從心地去作工夫,我們的心地很重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定要記得住萬緣放下,假如我們能夠進入到性分之中,連在睡覺作夢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萬緣放下、萬緣放下,那個睡夢之中呈現的語言,也是一樣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已經就進入我們的『潛意識』,我們進入潛意識做出來的工夫,我們會進步的很快,而且只要你做這個工夫,你早上一清醒過來精神飽滿,絕對會非常舒服,很多的疾病都會消失,所以會很理想。
   【問】:後學在工作可以聽mp3,可是我們工作是要專心的做,那麼聽mp3是不是會分心,那這樣可不可行?
劉講師:最理想的時候是專一,工作的時候專一工作,休息的時候專一休息,然後我們聽真理的時候專心聽,後學發現聽真理的時候倒是吹眠很好睡,本來睡不著的一聽就睡著了,假如說在工作的時候在聽那樣會分心,這樣對我們有傷害沒有幫助,所以不要做這個事。專一就是專一,工作就是工作,這樣容易修,雖然你沒有在聽可是你在工作已經就在修道了。
  【問】 :後學剛剛聽到您說沒有因緣不會起心動念,這個因緣是業的因緣,還是在相的上面?

劉講師:我們要了解這個起心動念,一定是我們周遭有經過的事情,已經映入我們眼簾,然後耳朵又聽到聲響,然後心裡面以前有經過的事很多聚會,眾緣聚會在一起讓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 眾緣積聚然後產生念頭,它不是單一的,那個單一的還好一點,就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那個一定是幻想世界,那個跟我們的起心動念有一點差別,幻想世界濃厚他容易寫文章,那我們起心動念他是在凡塵處理事情,所以那個來源的角度不同。

六祖壇經-42 心銘-4 達摩祖師_「二入四行」

◎「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冥心入理,就是把我們凡塵所用的心都讓它泯滅,然後真的進入真理世界,這個很重要,我們在凡塵大部分都是在外面形相,沒有走入真理世界,我們要把凡塵用的心都讓它不見,進入真理世界。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
  我們眼睛一打開以後,見到外面的形相,心就隨外面的形相、外面的環境,然後就起心動念,我們這是一種習慣性,我們要了解這個心已經是外放。
◎「心處無境,境處無心
  我們要修持的方向就是要心處在無境,處就是地方所在,處理的意思。我們心要處在無境(就是不要被景相左右,心不要外放)。境處無心,環境地方所在都沒有我們的心。我們修持要了解心跟境一如,各位都還記得嘛?「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我們能夠背熟的話,就容易做。心跟境,所有的境都是我們的真心,所以就沒有分別心,心境一如;不犯思惟就是我們不要起心動念,這樣心境一如很理想,整個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比較深一點喔,聽熟了沒有?有一點點了,因為時常說,真理不容易,我們要了解以往都沒有研究性理心法,我們要明心見性都不太容易,現在只要我們有心追求,然後時時刻刻都能夠迴光返照,這樣就容易進入真理世界,我們一進入真理世界跟佛都一樣了,就沒有差別。
  所以我們現前一念已經億萬年,非常久的時間,那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體會「不要有三心」,過去心已經過去了不要去想,未來心也不用策劃,現在心不住,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我們就跟佛一樣了,都在真理世界,那現前的一念就具備萬萬年,就在我們眼前萬萬年都具備。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是要做,要做的時候我們要了解我們為什麼會落入凡塵?為什麼有現相呈現?就是因為我們起心動念,因為有念(念就是業),這個業促成我們在凡塵現相,那我們要回歸到本位都是佛、都是菩薩,我們一定要把妄念先去掉、都沒有了,沒有妄念以後,我們生因(會出生在凡塵的因)就沒有了;那假如我們都一直妄想不斷,那我們就六道輪迴不絕,沒辦法離開。各位都不知道這個利害關係喔,啊~我頭腦在想跟我們六道輪迴哪有關係!有沒有關係?不但有關係,而且還很大!
  所以後學都跟各位說,我們在日常生活假如有空閒的時候,就盡量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前賢那個呈現的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個呈現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我們一定要認識,就是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成佛的。各位認識了沒有?很多人都惦惦(台語),都不敢回應,可能稍微有體會,還沒有那麼正確,這個一定要做,我們修道最重要就是要摸到根源,老前人時常講「摸到根的成仙作佛,摸不到根的瞎修行」,那我們一定要摸到根,這個根源不會很困難,萬緣都放下,什麼緣都不能有,然後一念不生,那個時候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成佛就是這個在成的,一定要認識喔,要啟發,我們只要肯時時刻刻這樣做:「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只要你有空閒就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你的體會就會愈來愈深,然後做的時間假如愈長的話,我們就可以培養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有了,般若不是我們有身體以後學來的,我們學的是聰明,聰明就是不肯吃虧,我們在凡塵凡事都不肯吃虧的話,我們會把浩然正氣都消耗掉、都用掉了,所以聰明的人我們台灣話叫「奸鬼」,聰明的人就是要佔人便宜不吃虧,這樣就比較奸詐,所以聰明的人會把我們人最重要的浩然正氣用掉。
  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只要我們都是按照本分,按照本分給人家看起來傻楞楞地(就是呆呆),所以呆才會當神,聰明的人奸就變鬼(奸鬼),對不對?不同意啊!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凡塵都是這個樣子,假如我們太聰明了一點虧都不肯吃,這樣的話我們等於人格都不健全,這樣不好,我們一定要按照本分,按照本分做的話看起來是比較憨厚一點、比較傻楞楞地,可是那個都沒有消耗我們浩然正氣,所以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學習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因為吃虧的時候浩然正氣都上來了,那所有第三度空間這一些幽冥鬼魂、魑魅魍魎、凶神惡煞最欽佩的就是我們的德,德重鬼神欽(鬼神都很欽佩),他雖然是凶神惡煞、幽冥鬼魂,可是他都會保護你;假如我們太聰明了,那一些東西都會跟我們作對,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被他揍一拳,尤其魑魅魍魎(台灣話叫摸神)鄉下地方比較多,現在是人煙稠密比較少。
  以往後學小時候,時常會有魑魅魍魎捉弄鄉下人,我們鄉下有種竹筍,然後竹子長高忘記挖掉,魑魅魍魎會把竹子倒在路面,你不能跨過竹子,你跨過去的時候竹子會翹起來,你人就倒下,那個就是魑魅魍魎在捉弄。各位有沒有聽過?有的有、有的沒有,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個事,跟他講他會說哪有這種東西,老一輩的就會知道。魑魅魍魎會把人帶到墳墓旁邊吃牛糞,因為後學的弟弟就曾經有這個經驗,那我們就他講你怎麼那麼笨,那個牛糞你也要吃,他說不是耶,他吃的時候是麵,不是牛糞,是他的錯覺他看成麵,吃實在是吃牛糞。那為什麼會被魑魅魍魎拉到那個地方吃那個東西(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夢遊、夜遊症),就是魑魅魍魎再帶,那個時候我們認識那個人,你要大聲的喊他叫他,他就會驚醒,驚醒的時候魑魅魍魎就離開了,就沒事了。所以在北部報紙也曾經登過,被魑魅魍魎拉到新的墳墓,很有力道的把人家棺木(五吋釘釘著)打開,屍體還沒腐化,就拿肉起來吃,這個時候你看到不要叫他,你叫醒他會嚇死,不可以叫他,你知道以後你不能叫他,因為那個不是他的力量,他拉開棺木不是他的力量,是魑魅魍魎的力量。所以在凡塵浩然正氣很重要,只要你有浩然正氣都沒有這一些事,因為我們人在凡塵都是貪現象、都是不肯吃虧,所以這一些就會產生。假如我們家裡有人有夢遊,我們就要注意,當他要初去的時候,就要喊他,讓他清醒,清醒的時候魑魅魍魎就離開了。因為後學小時候,弟弟有吃牛糞以後,我們就會注意他的行為,我們鄉下的門是兩片,中間有門閂,他又拉開要開了,後學的祖母就叫他的名字,他就清醒過來,就好了,魑魅魍魎就走開了,以後就沒事了。
  我們要了解這個就是我們平常不累積善,沒有善才有這個相呈現,我們累積了我們自己培養善心,然後我們也盡量幫助眾生,這樣的話浩然正氣也有、善也有,這樣那一些不好的事,三度空間不好的那一些都不會危害我們。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到比較生疏偏僻的地方,回來的時候會感覺不舒服,去醫院檢查檢查不出來,醫生說你什麼都正常,可是你人很難過,那個就是被無形揍打,已經受傷了,這個都沒有形相,醫生再怎麼檢查你的器官都正常,除非累積一段長的時間才會呈現器官不正常,我們要去掉這一些就是「要行功立德、要做好事」,自然這一種症狀就會消失。這個我們都很少研究,因為後學在還沒求道之前有十七年在後天廟當乩童,所以會了解比較多這方面的事情。所以後學都鼓勵各位一定要行善,我們累積善讓善能夠生根,有善根了,善根可以成熟,善根成熟了我們就會遇到善因緣,所以各位就可以看,我們能夠研究最上乘佛法,又能夠求道、又能夠修持,是不是很不一樣,這個要很多因緣:「祖先有德、我們自己有修、因緣促成」,我們才能夠修到有成就,能夠聽到最上乘佛法,我們性理心法都是最上乘佛法。
   所以我們老師送給我們,現在都已經集成很好收藏的,可以傳宗接代,我們送給親朋好友,就對他講:你想不想成佛?想成的話就拿回去看、拿回去聽,就可以成佛了,只要有心都可以成就,這個是我們活佛老師送給我們最好的中秋禮物,大家一定要踴躍的拿,想不想拿?(想),現在已經放在後面,DVD有一百多套,CD也大概有一百多套,下個禮拜也一樣會再寄下來,台北前賢很辛苦,一套CD裡面八十幾片,要一片一片燒錄,DVD比較少,歡迎各位一定要拿。
  心處無境,境處無心,就是心跟境都要融成一體,這個是我們修道證悟本性以後,都成仙作佛回歸本位,心跟境就已經一體了,所以沒有分開。
◎「將心滅境,彼此由侵
  我們要把心來滅掉外面的形相,這樣形相會侵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會跑到形相的表面上去,就彼此都會侵略,就把它分成:心是心,境是境,分成兩個。所以我們不用做那個笨功夫。凡塵很多都在參禪打坐,他們就是在做這個功夫:「將心滅境」,就是我們打坐了以後,把外面的所有一切都盡量的滅掉,連我們念頭也把它滅掉。我們了解,六祖講:「惠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臥輪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為什麼六祖說不斷百思想,因為百思想就是我們真心佛性功能作用,我們上個禮拜有講,我們能夠起心動念,是誰在起心動念?(佛性),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要認識佛性本體很容易:「只要我們了解起心動念的是誰?那個起心動念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真佛性本體」,這樣容不容易認識?(容易),我們都以為是頭腦在起心動念,各位前賢,頭腦不會起心動念,頭腦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假如頭腦可以起心動念,我們一口氣不來,不是頭腦都還在嘛?可不可以起心動念?一口氣不來就是人死掉的時候,還有沒有辦法起心動念?(沒有),就已經沒有辦法了,所以起心動念就是佛性本體。
  各位前賢我們差別在哪裡?我們差別在起心動念以後,沒有迴光返照來看起心動念的那個本體,而是說起心動念的內容,我們起心動念都有內容,我們都跑到內容裡面去了,所以才產生很多喜歡討厭、很多事情煩惱就全部出來了。這樣我們夠不夠聰明?實在不夠喔,所以要學聰明一點!
  所以起心動念的時候先要了解:『啊!我起心動念了』,這一個發覺很重要!因為我們發覺起心動念我們可以控制念的內容,那我們不知不覺的話,會一念接一念,念會連續,所以才叫心行(心在走,我們都一念接一念)。所以我們到達最殊勝的道理就有兩句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就是能夠講的已經沒有辦法描繪了,所以沒辦法說,要用領悟的,領悟的才能夠到達的境界;心行處滅就是心一念一念,你怎麼去想都想不出來的,處就是地方所在,我們心一念一念的地方所在全部滅掉,就是很殊勝的真理要靠領悟。所以先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我們讓它時間久一點,就是能夠如哺、培養、茁壯長大,自然浩然正氣、般若妙智慧全部都具備。我們有般若妙智慧就能夠離相(離開所有形相),我們現在很容易住相就是因為沒有般若妙智慧,所以很容易住相;我們有般若,人家欺負我們的時候,我們一點也不會生氣,為什麼?因為已經看到實相、看到源頭,看到罵我們的人他很不明理、他很迷昧,這樣的時候生不生氣?(不生氣),就不會生氣,因為有般若妙智慧能夠看到實相、能夠知道來龍去脈,所以很理想,我們生活在那種狀態之下就等於是天堂一樣,眼前當下就已經是佛了,不用再另外追求,我們要自己努力。不像凡人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跑到境,然後境侵入我們的心,讓我們都沒辦法清淨。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心寂境如,心已經到寂(就是寂滅,如如不動),我們本來真心就是如如不動。我們妄心很會動,我們都知道我們日常用的心都是妄心(識心就是妄心),因為它都生滅不同,所以都是妄心。我們真心是如如不動,各位都還有印象嘛?後學都用照相機原理來說,我們真心如如不動,因為我們有真心的如如不動,所以我們看所有萬象都很清晰,所以我們要知道,喔!原來我們佛性是這麼寬廣、這麼奧妙,不侷限在身體,而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非常大的、非常廣泛,所以我們要認識,心已經進入寂,就是如如不動了。
境如,境就如,所有的外相(外面的景相),都已經進入如(真如),真如就是一體了,跟我們的心已經合在一起,所以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就是祂不來不去,我們不侷限祂、不拘束祂,也不派遣、也不要祂到哪裡去。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
  境跟心已經合在一起,我們了解,境就是色法,心是心法,心法跟色法已經融成一體了,心色已經合一,最理想的狀態。
◎「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兩處,沒有境、沒有心,兩處都已經不生,已經合在一起;這個時候進入寂靜虛明,虛明就是我們佛性本身發揮祂的光明,已經都呈現,沒有形相,我們佛性沒有形相,可是祂本身俱備光明。
◎「菩提影現,心水常清
  菩提就是覺;影現,覺的邊被我們摸到了、我們看到了,整個菩提、整個覺我們都能夠體會。各位能夠體會菩提嘛?覺,只要我們覺了,時時刻刻我們都體會那個覺,那個叫菩提影現。心水常清,我們心就好像水一樣,我們起心動念就好像有波浪、波紋,水有波浪我們就沒辦法看清水底下的景相;那水常清的時候沒有波浪,我們可以看到底下的魚在游
◎「德性如愚,不立親疎
  培養我們德性,從道直接發揮就叫德,道德,道是體,德是用。所以我們整個用出來都從佛性本體發揮,從佛性的本體發揮整個都叫德,然後我們要一直培養這個德,那這個我們要做的時候,如愚(就是比較傻楞楞地、笨笨的)。我們一般呈現在凡塵都是聰明相,要我們表現傻楞楞的大概不容易。各位喜歡聰明相還是喜歡傻楞楞地?(聰明相)喜歡聰明相啊?你喜歡跟聰明相在一起啊?你喜歡被他欺負啊?還是跟傻楞楞的在一起最好了,那個不是說什麼都不懂,而是說很守本分,他心地不會都是黑的。各位前賢我們心地是什麼顏色?(彩色),哈,是彩色的喔,不是白的喔,那彩色就包含非常多了,各位前賢都是彩色的嘛?承不承認?要稍微考慮一下,到底是不是彩色的,因為它包含太多了,黑的也在裡面,那黑的好不好?(不好),那個負面的是絕對不好。所以德性如愚,愚就是比較老實憨厚,我們跟人相處都是希望跟憨厚的人在一起比較實在,不會說被賣了還不知道。
  不立親疎,我們建立這個德性就是沒有分別心,親疎分別的話,我們就會有喜歡討厭,有的就比較親近,有的疏遠,這樣分別心太濃厚,我們生滅的範圍就佔據比較多,那我們佛性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盡量接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沒有情緒、沒有喜歡討厭。各位前賢喜歡討厭的心濃不濃?(濃),這個還蠻誠實的。凡人就是這樣喜歡討厭都會很濃,所以就有取捨,取捨就有行為,行為就造業,業因形成就要受苦,就是這樣不知不覺。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我們又怨天尤人,都會想說為什麼是我在受苦不是別人,是希望享樂的是自己,受苦的都是別人,對不對?(對),真的很誠實。
◎「寵辱不變
  受寵跟受辱是兩個極端,一個是被稱讚、一個是被辱罵,兩個極端都不變,表示我們內在有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依賴,我們依賴自己佛性本體,所以不管外界的褒揚、外界辱罵都不影響。我們被稱讚的時候都飛上天了,被辱罵的時候就很生氣,臉紅脖子粗,所以我們就是活在別人的環境之中,沒有活在自己的佛性本體之中。所以寵辱不變,不管是人家褒揚也好、是人家辱罵也好,都不改變我們自己的立場,自己很堅定、很篤定,就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不是要正信調直,正信是相信什麼?(相信自己可以成佛),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調直,我們把所有彎彎曲曲的心都調直,都變直心,直心就是道場,整個都率性而為。各位前賢我們要使小龍行走的時候都是直的,要怎麼辦?小龍行走的時候都是彎彎曲曲,那我們的心就像那個(都彎彎曲曲),我們要它直的時候要怎麼辦?用什麼方法?要小龍走直的有一個方法啊,我們家裡有水管,你讓小龍鑽進去水管,小龍一定是走直的,小龍走直的才能走啊,若彎彎曲曲小龍能走嘛?不能走了對不對,所以你看有方法的。
  所以我們要用方法使我們的心也一樣行直的(調直),讓它直心。那要用什麼方法?(萬緣放下),喔,這個倒很會用,萬緣放下心就會直了嘛?萬緣放下是起發佛性。我們要使我們心直就是用戒律,要用戒律來規範,「就是不能起心動念,不能有負面的念頭」,那規範了我們會習慣,只要稍微動了不正確的念頭,馬上會停止,就不會一念接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戒律來規範自己的念頭,把心都能夠調直,直心的話都是道場,整個都率性而為,就符合真理,這樣不會造業就很理想。所以寵辱不變,就是不被外境改變。
◎「不擇所居,諸緣頓息
  不擇所居,就是不選擇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所在,就有隨遇而安的意思(不管處在什麼現象之下,我們心都能夠安)。那為什麼能夠隨遇而安?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整個都在真理之中,所以不管遇到什麼現象、遇到什麼樣的景象,我們都能夠安心,所以只要心安就能夠平安。心安了,各位前賢我們心為什麼安?就是因為我們的良心呈現,良知良能都在,我們為什麼感到心不安?因為所做的事情違背真理,我們會感到心不安。當我們做一些事情是違背真理的時候,會不會感到心不安?(會),一定會,所以感到心不安的事就不要做,那一定不合真理,那我們感到心安就做,心安就平安,一定都是平安,都跟真理想合。不擇所居隨遇而安,不選擇我們居住的環境,因為古時候很多都會逃到深山裡面去修,那個就是選擇居住的地方所在,那我們不管是什麼現象,我們隨遇而安,都能夠非常的舒坦。
  所以古時候的聖賢,為什麼起心動念都是天理跟隨著?因為他們居住的環境很簡陋,都是草茅蓋成的屋頂,所以人心跟天心都相通。我們現在在都會區住的環境都是鋼筋水泥,假如又很多層的話,鋼筋水泥把我們的心跟天心隔開,就變成人心作用,都是我們人心在變化。我們拿一個收音機到大樓底下,就收不到聲音了,電波都收不到,因為被鋼筋水泥隔離了。
  所以我們生活在被鋼筋水泥隔離了,我們的心會變化喔,變什麼心?變血肉心(就是人心)。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為什麼凡塵很多人都做壞、為非作歹,就是因為心都是血心、人心,已經跟天心隔離了,所以就變衣冠…,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就盡量跟大自然在一起,培養我們的心跟大自然在一起,培養我們的心跟天心相合相通。
  諸緣頓息,這個跟我們講萬緣放下有一點相類似,所有的緣都讓它休息了,跟萬緣放下一樣。
◎「一切不憶
一切不憶,所有的過去都不回憶。我們要了解沒有三心了,諸緣頓息,一切不憶。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
  就是已經進入到一個沒有生滅、沒有變化的現象之中,整個都很理想都沒有變化,因為我們在凡塵無常變化都很大。
◎「外似頑嚚,內心虛真
  外似頑嚚,外面形相好像很頑固、頑皮;囂就是囂張,囂張就是氣燄不可一世,就是很驕傲的情形。
  內心虛真,內心都沒有住相;虛就是空,真就是不假;所以我們內心全部都是守住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內心虛真。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
  對境不動,我們對境都不起心動念,對境都不影響。
  有力大人,這個就已經是有力的大人,這個大就是我們人的一叫做大,各位前賢「一」是什麼?(道),一就是道,所以知得一萬事畢,知道這個道萬事萬物都畢業了(就是已經解脫了)。各位知道一了沒有?(知道),知道了,所以我們都已經萬事畢(萬事都解脫了),解脫了沒有?還很煩惱嘛?煩惱的時候就沒有解脫,沒有煩惱就解脫了。所以知得一萬事畢就沒有煩惱,就解脫了。假如我們還有煩惱的話,我們就要去追根究底,煩惱從哪裡來,我們去找到根源,找到煩惱的來源,當我們找到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說:「啊,怎麼這麼小的事情,這麼瑣碎、這麼小的事情,會讓我煩惱」,我們就會把煩惱去掉,就會進步。所以有力大人,人得一就有力,非常有力道。
◎「無人無見,無見常現
  無人,就是沒有我相,沒有人(我們現在稱為人的人,看到的都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無人,因為這個是水火風土天地的物質,不是我。各位前賢,真的我是誰?(佛性),就是如來、就是佛。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我們要這樣告訴自己說:「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不是我,所謂的我就是如來,所謂的我就是佛性,就是佛」,所以我們要自我期許,本身就是佛,身外沒有佛,本身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佛,很親切的已經當下呈現,不用在外面求、不用再去追,這樣知道嘛?懷疑嘛?會覺得說有這麼容易的嘛?有沒有這麼容易?(有),就是這麼容易,就是我們不肯承擔,我們都不敢承擔我們本身就是佛。假如我們敢承擔的話,我們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行為都會不一樣,因為我們都有一種僥倖的心,各位聽懂僥倖嘛?我們都有那一種僥倖的心,就是剛才講的希望受快樂都是我,受痛苦都是別人,那個什麼心?(人心),是我們人的心,人心就是這個樣子。
  無人無見,既然我們都已經知道身體不是我,身體是四大假合不是我,能夠呈現我的就是「如來」,能夠呈現我的就是「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這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是一個絕對體,沒有相對,那我們要對這個絕對的「了了分明的知覺性」一定要肯定,就是要正信(正確相信),祂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很重要,只要我們肯肯定自己了,然後所有的思想、所有的作為都不同,那個時候很篤定,現在我們在凡塵的生活缺少的就是篤定,各位對自己篤定了沒有?哇,都沒一個回應啊,都沒有啊,我們都為誰而活啊?這個叫不相應,慢慢回去想。
  所以無人無見,我們就是不要有自己的見解,我們要走入正見。什麼叫正見?正確的知見,就是我們把凡塵的六根六塵六識全部去掉,不要用,那個都叫邪見、我見。不要用了以後,我們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那個就叫正見。正見就是佛知佛見,佛的正確知見,我們眾生的見解都是從六根六塵六識產生的,這個都是生滅變化,都是虛幻不實在,我們對虛幻不實在的就不要去追求,我們不追求這一些變化無常的,因為它一直在變,我們抓不到,我們要追那個正確的知見,就是不會變化的常住真心,就是正見、就是佛知佛見,因為我們本身就是佛,所以我們的見解叫佛知佛見。我們要知道,我們不要看輕自己,不要高推聖境自居卑屈認為:「佛有佛骨,我這是眾生眾生骨」,不會這樣認為喔。所有眾生都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心就是眾生,所以心跟佛跟眾生都是同體的,是一樣的,沒有分別。無人無見,對凡塵的所有這一些見我們都不要用,不要用就不會造業,沒有業就不會受苦。
  無見常現,我們只要凡塵的見不用了(無見了),我們的真心(常住的真心)就呈現。文字雖然很少,意思是很好,就是要啟發我們把妄去掉,真的呈現,能夠去妄歸真。
◎「通達一切,未嘗不遍
  通達一切,能夠常住真心呈現了以後,就可以通達一切。我們要知道,道就是通沒有阻塞的、沒有煩惱的、沒有堵住的,全部都是通達通流,真的就近入道體(道的本體)。通達一切了以後,未嘗不遍,就是已經盡虛空片法界;未嘗就是沒有不普遍的,每樣都普遍,整個宇宙之間所有空間都已經普遍了。
◎「思惟轉昏,汩亂精魂
  思惟轉昏,我們一思惟(進入用頭腦來想),就轉昏,本來是很清明的,可是只要我們一想到凡塵事,各位前賢凡塵事多不多?我們想的完嘛?我們做的完嘛?(做不完),所以就適可而止,剛剛好就好,顯在我眼前的我就去處理,不關我的事就不要去參與,這樣就會很清醒。所以一轉入思惟就已經不行了、昏昏沉沉了,已經喪失本來。
  汩亂精魂,汩就是已經沉淪(沉下去了),汩亂就是沉下去很混亂的裡面;精魂就是我們很清醒的那個「了了分明知覺性」已經被它攪亂了。
◎「將心止動,轉止轉奔
  就是我們外面所有一切動態,我們要用心把它停止,因為停不下來,所以我們愈想停止,它愈奔的厲害。有時候我們在太陽底下都有影子,我們想把影子消滅,不要有影子,要用什麼方法?(站在屋簷下),對啦,最聰明的感快跑到屋簷下影子就消失了。然後我們在太陽底下愈跑,影子是不是跟的愈厲害?所以有好方法,趕快到屋簷底下,影子就消失了,好方法就是這樣,這個有般若妙智慧會回答。
◎「萬法無所,唯有一門
  萬法無所,萬法它沒有地方所在,就是沒有固定;唯有一門,只有一門。
◎「不入不出,非靜非暄
  不入不出,我們了解就只有一門最上乘的,它不用入也不用出。我們凡塵一學打坐有入定有出定,有入有出,那我們這一們不用入不用出,最殊勝就已經在本體之中,要不要入、要不要出?(不用),都不用,已經到達了。
  非靜非暄,祂不是靜也不是很吵雜,不是兩邊的。
◎「聲聞緣覺,智不能論
  聲聞,就是修苦集滅道的阿羅漢;緣覺,就是修十二因緣的辟支佛;我們了解,那個是小乘佛法,修小乘佛法智慧就是沒那麼高,所以智不能論,沒有辦法來討論這麼殊勝的佛法,這麼高的他沒有辦法了解。這樣知道意思嘛?(知道),所以我們程度的高都已經高出聲聞緣覺,各位知道嘛?我們已經高出聲聞緣覺了,都已經超越阿羅漢跟辟支佛,再上去是什麼位階?(菩薩),對,就是菩薩,我們都是菩薩了,再上去呢?(佛),就是佛,對,已經超越阿羅漢、超越辟支佛,進入菩薩、進入佛,四聖;我們已經脫出六道輪迴;十個法界(四聖六凡),我們已經到達最上面了,所以聲聞緣覺智不能論。
◎「實無一物,妙智獨存
  實在都沒有一個形相、實在都沒有一個東西,我們的佛性是不是都沒有形相?(是),所以都沒有辦法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那剩下就是妙智獨存,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叫做妙智,獨存就是存在。我們每一個都有妙智、都存在。
◎「本際虛冲,非心所窮
  本際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在,我們的本位、佛位;非心所窮,不是我們的心所能夠窮究、所能夠去研究到達的,就是祂很深,我們要用心來研究,研究不到(要研究研究不到那個地方),就是祂很高的程度。
◎「正覺無覺,真空不空
  正覺就是三菩提,我們時常看佛經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各位有誦過經嘛?(有),這一句有沒有誦過?(有),什麼意思?(不知道),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三個字翻成中文只有一個字上;三就是正;藐就是等;菩提就是覺;合起來:「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最上,沒有比祂更高;正等就是正向平等;正覺就是這個覺不是外道的,是我們正確真理的覺,正覺。有時候我們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講是我們佛性本體,有時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用在修持的法門,說你修什麼法門?我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表示他修正確的要成就成佛的方法,就變成一個方法。有時候是講佛性本體,有時候是講一個方法,有時候我們簡單化,無上的正等正覺就講菩提兩個字;那有時候再加上面阿耨多羅,就無上菩提,有時候我們喜歡簡單化,這樣比較容易記、容易說。所以正覺就是三菩提。    我們了解,正覺也就是佛性本體,正覺無覺,各位前賢這個又講比較深一點,我們上個禮拜有講沒有能所啦!因為我們在凡塵用都是會有能所,無覺就是沒有能所,沒有能覺、沒有所覺,已經能所雙泯了,沒有能所就是已經一體了。
  後學都講我們在凡塵都用能所,我眼睛能看,就有所看,能看的就是我相,所看的就是人相,然後我們所看的差別叢生,叫做眾生相,我們連續不斷地看叫做壽者相,所以能所就是四相。我們把它融成一體,你能看的跟所看的它是一體沒有分別,這樣叫能所雙泯,為什麼能看跟所看融成一體?因為能看的心、所看的相,心跟相是一體的,有一點深了喔!所以「心境一如」,那個境就是我們所看的現象,心跟境是不是一如,是一體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可以了解心境一如是一體,然後我們能看所看把它說成一體就不知道了,所以還是要薰習,反覆一直聽,會了以後你就到佛地了,就已經成佛了。所以南極老仙翁來借竅的時候就講,自我成道以來,天地混沌(元會)已經七次了,那我們看幾次?南極老仙翁都已經七次了,我們一次也沒看,這一次想不想站在南極老仙翁的身邊一起看?(想),我們要想說好,我要看第一次,你看第八次的時候我看第一次,我們要有這一個願力,這樣才會實現啊!真正的元會我看到一次了,這樣往後就會愈累積愈多,不然你看我們這一次沒修的話,南極老仙翁下一個元會又來借竅,我已經看八次了,再下一次來我己經看九次了,那我們呢?還沒咧,所以我們要發願,好!我一定要去看,看這個元會一次的變化。我們要了解現象變化是很快的,我們佛性之中一念就萬年、億萬年,我們在如如不動的本際經過億萬年是很快的,一下子刹那就是永恆,永恆就只有刹那,刹那之間就已經是了,所以那個時間是我們落入凡塵一秒一秒一分一分過的慢。
  假如我們走入本際,那個時間你一進入以後,好像我們去四天王天看仙人下棋,你回來以後五十年了,小孩子都老了;那我們到忉利天看他們下一盤棋,一百年了,回來一些人都不見了;那我們到夜摩天去看的話不得了,兩百年,更久了;兜率天,我們老祖師以往在內院講經給菩薩聽,外院講給凡夫天,我們凡塵四百年,兜率天才一天一夜;到樂變化天一天一夜,凡塵已經八百年;我們到欲界最高他化自在天一天一夜,凡塵一千六百年;所以我們假如有那個福報到他化自在天,我們先熟悉一下環境,是不是要一天、兩天,然後我們回來凡塵跟我們親屬講說我去他化自在天,你認識哪一個?回來沒有一個你認識的,太久了,兩天就三千多年了,可是凡塵的時間跟他化自在天的時間是同時在進行,竟然有這麼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真的是心行處滅,怎麼想都想不出來。那我們經過一千六百多年是多久,我們中華民國才九十九年,你看九十九年就這麼坎坷了,要經過一千六百年的時候,又不知道變成怎麼樣了,各位前賢我們一千六百年以後再來凡塵看,我們現在人一定沒有這麼高,是不是愈來愈矮了,以前不是時常聽到一丈二、一丈六,我們現在剩下五、六尺;然後再經過一、兩千年以後剩下多高,是愈來愈矮了,不可想像。
  我們趕快修證,修證我們到…維摩結他去借寶座(椅子),那個佛世界地方人的身高有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有三十里),我們人去到那邊剩下一條蟲。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要試驗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聲音可以傳的多遠,目犍連就用神通一直追,追到佛世界去,那個地方的人是高的不得了,然後目犍連去到那裡停在人家皮帶,就像一隻蟲,那一個人想要打他,怎麼跑出一隻蟲來,講經說法的佛說不能打,那個是娑婆世界的目犍連、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然後就對目犍連說,你到這裡來做什麼?目犍連說我要試驗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聲音可以傳到多遠,他說你用凡人的頭腦、那個心要來知道佛的領域,趕快回去、趕快回去,所以不可想像。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性分一樣,我們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只要我們能夠證悟以後,我們要到哪一個佛世界都可以去,不像現在我們侷限南贍部州,四大部州裡面的一州在這裡而已。我們北瞿蘆洲都還沒去,北瞿蘆洲的人壽命平均一千歲,我們這邊才一百歲而已,我們也看一看北瞿蘆洲到底一千歲是什麼樣子,請他們過來,然後我們買門票進去看!(哈)。北瞿蘆洲那邊的人太善良,所以壽命很長,可是釋迦牟尼佛把它列為八難之一,因為你轉世到那邊就沒有機會成佛了,沒有辦法行功立德,所以很多想修的都要到娑婆世界來,娑婆世界好壞各半,壞人很多、很人很多,可以行功立德、可以幫助他成就。
  所以我們了解正覺無覺,沒有能所。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都不知不覺的能所,我們可以很用心的把能所消滅,你若拿起掃帚在掃,你有心,就有能所;那你說「這我應該做的」,就沒有能所,差別很小。我們普通在工作的時候,都有心,所以都有能所,能所都在。那我們要做到沒有能所,各位三餐都有吃飯嘛?(有),有沒有能所?(有),有啊,我會吃,吃飯還要能所啊?我會吃,我就是在吃飯,能吃跟所吃,能所!不用啦,飯盛來就吃,菜夾起來就吃,這樣就好,不用能所。所以這個能所很微細,只要你表演給人家看就有能所。我們吃飯要不要表演給人家看?(不用),不用,就不用能所。假如你到不熟悉的地方,要讓人家看你吃飯的姿勢,那就有能所。那我們日常在家裡吃飯的時候就不用能所,沒有能所就已經進入正覺無覺,沒有對待的裡面。
  真空不空,我們了解到佛性以後,我們就已經走入真空,就是空中有佛性在叫真空,所以真空裡面不空;沒有啟發佛性的話這個空叫頑空(此時劉講師抬頭看左上方),那裡有性理心法?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心是不是很容易變化?(是),我們要掌握到它容不容易?(不容易),很不容易,所以要先認識到底什麼在誘導我。我們的心很容易被拐走,所以老前人那個時候為什麼都要人家練毛筆字,就是要練定力,心不被影響,外面發生什麼事你寫毛筆字的人全部都不知道,這樣才是成功,都全心全意集中精神練那個定,那個很重要,我們要不要練?(要),我們最好就是從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練,因為那個佛性本體產生的定力最強,以後就可以不受外境的影響,外境都影響不到我,定力會很強,定力很強處理事情很理想,整個應該先處理的就會先去處理,可以慢一點的你就會放的慢一點。各位前賢,假如沒有定力,手忙腳亂,容易出事。
◎「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諸佛(所有的佛)都按照這一種宗旨(按照這個方法),來修持、成就。
◎「此宗毫末,沙界含容
  這一個宗旨毫末(就是一點點),毫(分毫、很小),末(一點點);沙界含容,河裡面的沙很多,一粒沙一個世界,所以沙界很大,所有的世界都含容最上乘的佛法,全部都在。
◎「一切莫顧,安心無處
  我們對凡塵的一切莫顧(就是心不要外放),不要去注意它們;我們安心無處,把心安在沒有的地方所在,就是讓心都無所住,不住了。
◎「無處安心,虛明自露
  無處安心,在沒有地方所在的地方安心,把心安住,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自由自在。我們把心侷限在一個角度的話,心就不自在了,心不自在我們人就僵硬,所以心自在我們就活潑。
  虛明自露,虛明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整個光明自己就呈現(露=呈現出來)。
◎「寂靜不生,放曠縱橫
  這個不走入寂靜,就是兩邊都不住。寂靜不生,放曠縱橫,就是整個佛性都讓祂自由自在的呈現,縱橫自在。
◎「所作無滯,去住皆平
  所作無滯,所做的都不會堵塞(滯就是堵塞,水溝被雜物堵塞,水都不流通叫做滯,無滯就是通流)。
  去住皆平,我們不管去、不管住,全部都是平。平常、平凡、平淡、平實,不管什麼樣的狀態之下都非常符合於真理。
◎「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慧日寂寂,我們智慧的太陽(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智慧)寂寂(如如不動)。定光明明,我們定光非常的光明,從自性發揮出來。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
  照無相苑,我們佛性照無相苑(沒有形相的庭院,沒有形相的地方所在),就是整個都呈現、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佛性的光明照耀。
  朗涅槃城,明朗不生不滅的城市,就是我們整個佛性住的地方所在。各位前賢,我們佛性住在哪裡?怎麼愈講愈小聲,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祂住無所住(住在無所住的地方);假如我們有地方讓祂住,祂就侷限在一個角落,因為都住無所住,才能夠盡虛空徧法界,整個法界都普遍。所以上個禮拜不是說,我們要怎麼樣使我們能夠知道哪個地方都有我們真心佛性、都有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後學就講你想要知道哪裡有佛性,你買機票搭飛機去那裡,看有沒有佛性在哪邊,這樣最實際,不過這樣就太花錢了,也太住相。
◎「諸緣忘畢,詮神定質
  諸緣忘畢,所有的緣都忘了,已經都畢業了,跟萬緣放下有一點相類似。詮神定質,把我們神讓祂都能夠如如不動、安靜
◎「不起法座,安眠虛室
  不起法座,就是我們不要起法座,我們坐在整個虛空徧法界之中,不用起法座,很寬廣。安眠虛室,我們就在這整個虛空法界之中安眠;虛,就是虛空,沒有形相的室內,整個虛空都是我們佛性安眠的地方所在。
◎「樂道恬然,優游真實
  樂道恬然,我們對道非常的快樂、怡然(很舒坦的樣子)。優游真實,我們在真實的實相之中優游。
◎「無為無得,依無自出
  無為,無所作為全部讓佛性整個自由自在;無得,就本來我們的東西,有得就有失,所以無得就不會失,就本來有的。依無自出,按照這個無、按照沒有,自己出來。
◎「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同一乘路,全部都是同一乘,要我們都能夠成佛成就。
◎「心若不生,法無差亙
  假如我們不起心動念,沒有心念的話,這個法就沒有差別。亙就是從這一頭一直延伸到那一頭,就是差別的意思。我們心不生的話,法就沒有差別。
◎「知生無生,現前常住
  我們知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無生;有生,是我們的身體現象,身體現象有生就有滅。無生,我們佛性無生就沒有滅。所以生死是身體,佛性沒有生死,佛性沒有生、也沒有滅。我們從文字「眾生」,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眾緣,很多因緣聚會在一起,顯現出來的生相,叫做眾生(眾緣而生,它是眾緣生的),佛性本不生,所以佛性也本不滅。所以生滅是眾緣的身體,佛性沒有,佛性沒有生死,生死都是身體,身體被我們業力推來的,我們種業被業推來。那我們在生活的時候,就不要造業、不要種因,業因不種了,自然就不會落入現相,就不會出生在凡塵,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
  現前常住,顯現在我們眼前這一念是常住(常住真心),所以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我們這一念很重要,一定不要有三心四相,我們這樣就可以跟佛都一樣了,現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智者方知,就是有智慧的才可以知道這麼上乘的佛法。非言詮悟,不是用語言來解說的,一定要用領悟的。
心銘我們講的蠻久的,有幾次了?剩下就是達摩祖師宣禪之修法,一般都很少在傳授,後學剛好有看到,從景德傳燈錄抄出來,後學就來講說。達摩祖師帶到我們中國來就是傳授二入四行。
達摩祖師_「二入四行」
達摩祖師親宣禪之修法「二入四行」
入道多途,要唯二種,「理入」、「行入」。
「理入」:生佛平等,寂然無為。
「行入」有四:
一報怨行,修道苦至,當念往昔,迷惑所造,甘心受之,毫無怨對。
二隨緣行,眾生無我,苦樂隨緣,違順風靜,冥順於法。
三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着,名之為求,有求皆苦,悟真無為無所求。
四稱法行,即隨性淨無為之行。
  達摩祖師宣禪之修法,這一段一般都很少在傳授,後學剛好有看到,從景德傳燈錄抄錄出來。達摩祖師帶到我們中國來就是傳授二入四行。
入道多途】:要進入道有很多的方向,有很多的方法。
要唯二種】:重要的就只有兩個(兩種方法)。
理入、行入】一個就是從真理進入;一個就是行(我們行為、行持、實行進入)。
理入=生佛平等,寂然無為】從理進入,就是我們眾生跟佛都平等,寂然無為。
行入有四】,從行進入有四種方法。
一報怨行
   就是我們在凡塵有很多事情都不合理,我們遇到的時候是針對我們自己,別人遇到的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自己本身遇到不合理、非常不合理,這一個叫做抱怨行。
修道苦至】我們要了解抱怨行,修道到達很痛苦的時候。
當念往昔
   我們不是這一生這一世,而是以前的前生前世,或是更前生,過去那一些時候。
迷惑所造
   我們一樣用不合理的方式對待人,現在人家回報。我們現在遇到不合理的現象我們很生氣,可是我們要了解,為什麼是我們遇到而不是別人遇到,這個就要有遠因、有因果,就是以往前世、前前世,我們用不合理的方式對待人,現在是回過來用不合理的方式來對待我,就是果報的呈現。我們時常會遇到這個現象,很多都不合理的對我,那以後我們遇到這一種現象的時候就要想:「我們前世、前前世用不合理的方式對待人,現在他反過來報復」,那要不要忍受?(要),我們就是要歡喜心甘願受,才可以把這個因果了掉,假如我們都抱著不甘願,不甘願還是要處理,我們處理完以後因為心裡面不甘願,那個緣沒有了掉,沒有了掉我們還要再去遭遇,所以有的一生就很坎坷,他就是循環在這個現象之下,要處理,但處理不甘願;再來了,再來再處理又不甘願;又再來,又來又再處理又不甘願,沒完沒了,一生都這樣過,沒有價值。所以它會換一個形式,現在你處理完了,以後你再遇到不一樣的形式,同樣不合理,你還要再處理。所以我們要培養針對我的,我一定要歡喜心甘願受,把這一個因果了掉,因果了掉以後,他走他的路,我過我的橋,不相關沒事了,就輕鬆了,已經還債了。所以我們那個心態你不甘願的話,就是沒了掉那個因果,因果仍在,因果很厲害的東西。
  「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縱然經過百千劫(很久的時間),你所做的業不亡(不會消失,都在虛空之間),因緣會遇(只要因緣遇到了),果報還自受(一定要去接受),所以我們了解,這是很重要的。若沒有研究道理的話我們不知道,不知道真理的話,人家不合理的對待我,我一定會抗議,所以各位前賢,你看抗議是好還是壞?(壞),就是延伸自己受苦的時間,本來你受苦的時間可以早早了斷,那你一直抗議抗議,它就延長你受苦的時間,這樣是聰明還是笨?(笨),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說:「哎喲,怎麼那麼笨,都被人家佔便宜都沒關係」,那個真的才是聰明,你讓人家欺負其實你是了你的因果,已經了掉了,了掉就輕鬆了,所以要知道這個真理,這個抱怨行我們要懂,要記得「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定要記得,我們記得這個時候,我們的遭遇我們就想:「為什麼是針對我,那我一定要去面對」,面對的心態很重要,能不能夠了業就在你的心,你的心態是:「歡喜心甘願受」,了掉了、沒了,不缺欠了,就變成陌生人了,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都沒有瓜葛了。
  那假如你不甘願,你雖然處理好了,可是你心裡面不甘願,它換一個形式又碰上,你又一樣的心態,那沒完沒了,所以我們有一些人說我這一生真坎坷,就是落入那個現象。所以我們一了解以後,我們處理起來得心應手,針對我,我要去面對。所以「觀惡言是功德」,是針對自己喔,不能去觀別人的惡言,別人要罵隨他去罵,我們都不要去管,是針對我、指著我鼻子在罵的時候,我要觀說:「他為什麼罵我」,我要觀這個惡言,你能夠容納、容受,你就已經了業了,全部都了業,你能夠了掉那一些罪業,就是有功德。所以觀惡言是功德,是這個角度的,別人在吵架罵人的惡言我們不要去觀,「不要說人家在吵架罵人都沒有好話,那我去聽看看,我去做功德」,不可以喔!那個會害我們思想之中有那一些惡言,那個就不好。所以第一個就是抱怨行,一定要了解針對我一定有原因,所以我們【甘心受之】,歡喜心甘願受,【毫無怨對】,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做。
二隨緣行
  第二個隨緣行,各位前賢很重要,我們修道要隨緣,不要攀緣。我們希望別人怎麼樣那個叫攀緣,我們希望他按照我們的意思做那個叫做攀緣。隨緣就是不加入我們的意見。所以完全是不一樣,那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都會要人家好,那個叫攀緣,攀緣的時候我們煩惱會很多,他聽話、不聽話我們都煩惱,所以就不要攀緣,要隨緣。
眾生無我,苦樂隨緣
  我們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沒有我,所以我們受苦快樂就隨緣,受苦也甘心受苦,快樂也歡喜快樂,都隨緣。
違順風靜,冥順於法
  違順風靜,不管是違背的或是順的,都風靜;冥順於法,冥就是暗,暗暗的合於真理,隨緣就是暗暗的我們合於真理,隨緣很重要。張拙悟道偈後面:「隨順世緣無罣礙」,我們隨順世緣就沒有罣礙,那我們都想要按照我們的意思,那罣礙就很多,所以我們隨順世緣沒罣礙,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
  各位前賢,無所求容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我們都是有所求,我們出去賺錢的時候都是有所求,所以無所求行就是在我們自己內心裡面自己訂立要無所求。
世人長迷
  因為世人長迷,很長的時間都迷昧。
處處貪着,名之為求
  我們處處都貪,都有所求,所以這樣人格就不健全;那我們都無所求,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無所求人品就很清高、人格就很健全。我們貪着,名之為求。
有求皆苦
  我們一有求了,全部都是苦
悟真無為無所求
  我們領悟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佛性本體無所求,凡塵的所有一切都不用求,我們求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是最殊勝的佛法。
四稱法行,即隨性淨無為之行
  稱法行就是我們隨性淨無為之行,稱法行就是按照我們該如何就如何,後學時常講「事來則應,事去則靜」,稱法,按照真理來做。
達摩祖師傳過來就是這兩個,一個理入,一個行入,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稱法行是比較深,可是後學寫的是最少,因為我們一直在研究性理心法,全部都是法,我們按照我們性理心法裡面所講的來做,就叫稱法行。
◎剩下13分提問題。
   【問】 :一竅通竅竅通,那個竅是什麼意思?
劉講師:喔!那個一竅通竅竅通就是在講領悟,我們對真理的領悟,假如說能夠從根源領悟的話就一竅通竅竅通,那重點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重點所在,那我們講一竅那個就是玄關竅,那你玄關竅一通了就是對道了解了,那所有一切都會了解,所以叫一竅通竅竅通,所以要利用一點時間對我們真理,不生不滅的佛性多研究。
   求道了沒有?(有) 玄關竅老師已經幫你打開了,一竅通啦!你沒有研究所以才不通啦!要研究就會竅竅通了。
    【問】:請問我們人有時候會看到一些黑影(就表示有時候會看到幽冥鬼魂)。
劉講師:好,您請坐,你問說我們人有時候會看到一些黑影,就表示有時候會看到幽冥鬼魂啦!
【問】:那一些修持的高僧大德會看到天堂的一些影像。
劉講師: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凡人那個生辰八字,有的很輕有的很重,那八字很輕的人見到幽冥鬼魂機會比較多,就是八字太輕比較會看到鬼魂,那我們要了解到只要我們本身都行善,只要我們本身心念都很正,不要怕這一些幽冥鬼魂,因為它會保護我們,就怕我們心地不好那一些幽冥鬼魂會找麻煩,所以那個我們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會看到,有的是有陰陽眼,陰陽眼會看到幽冥鬼魂,像貓跟狗牠就有陰陽眼,所以那個狗吹狗雷國語怎麼講?你聽到那個狗的叫聲哦就是牠已經看到鬼魂,所以牠的叫聲特別恐怖,所以你就是了解那個地方有鬼魂在,那個狗才會那樣的叫聲,所以一定不好,所以我們對那一些凡人看到就不要在意啦!自己培養你有善心,有浩然正氣就不用怕這一些,我們說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就是這樣啊!
   那個修持的各位前賢你什麼都看不到是最幸福啦!假如說你能夠看到仙佛顯現給你看,表示你的信心不夠,仙佛要給你信心,所以後學就講在你朦朧的狀態之下,就是在打瞌睡,知道嗎? 打瞌睡那個時候你不會作夢,那個時候你也不會起心動念,所以那個朦朧狀態活菩薩會現給你看,為什麼要現給你看?因為你沒有信心,你信心不夠所以要現給你看,所以你的修持正確,路走得很正確。
   那看到天堂假如說可以打坐,那候學不是有教各位正玄關嗎?你要看天堂做了正玄關就可以看,而且可以看到自己佛性之光,可是後學不鼓勵為什麼?因為你看到以後你會放不掉,你放不掉要追最高程度就追不到,所以你什麼都看不到最幸福了,知道嗎?(知道)。
   我們北部有一個前賢他花了一百多萬去外國學那個靈修,他去到南天門結果我叫他放掉,他放不掉,我說你放不掉你到不了最高程度,哦他說那個太漂亮,看到南天門進不去,還花一百多萬去學,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一些都是假的,「有相皆不真」釋迦牟尼佛不是講三十二相不是很殊勝嗎?祂也講三十二相虛幻,假的,不要住相,這麼好的相佛都放棄了,那我們為什麼去追呢?你真的想看正玄關不是有講過嗎?有沒有?不再說了,你看到天堂你放不掉,而且不只有一個天喔!欲界就有六欲天,然後色界有十八天,每一個天都不一樣喔,景象都不一樣,那個色彩也不一樣,你會看到頭昏眼花,看到很迷戀,那很迷戀糟糕你成得了佛嗎?成不了,那個是佛住的地方你看就好了,我們是要進去比較好?還是看外面就好?ㄟ就是要修道我們就是要證悟, 證悟以後還不只是三界,那無量的佛世界我們都可以去的,這樣了解嗎?(了解)。
   【問】: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跟真人靜坐有什麼關係?
劉講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在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是一個啟發的階段,就是對佛性還不認識,還不很清晰的知道,那是一個啟發的階段;那你認識到已經很熟悉了,熟悉的時候,已經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那個就叫真人,祂不假了就是真,你『真人靜坐』就是已經能夠掌握到你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後。
   真人靜坐就是你對佛性很透徹的認識、肯定了,然後那個時候你就可以真人靜坐,就可以篤定的真人靜坐;那還沒有對佛性的了解,那要先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問】:因為過去從沒有聽過「能所」,那後學這樣聽來,能所是不是有為來講,沒有能所用無為來講,這樣通嘛?

劉講師:以你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啦!能所是比較有為,沒有能所已經進入無為,是有一點類似了。像我們學開車,你開始學的時候一定一直要讓自己的頭腦,要記得下一個動作,那個能所非常強烈;當你已經開了幾年車以後,人家問你怎麼變到四檔的,你會說不知道,那個就已經沒有能所。所以你這樣講有程度上的相同,有能所的時候是我們很強烈的意願,我現在要踩離合器、我現在要踩油門、我現在要排檔,那個非常有為,有能,有所,那到很熟悉就不用了,要怎麼樣你只要坐上駕駛座車子就跑了,那個就沒有能所了。就是我們在生活之中要去體會,只要都不落入表現欲,你要表現給人看就有能所,那你什麼都很熟悉的狀態,熟能生巧就沒有能所,就已經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