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道德經-2 第二章觀徼章第三章安民章

我們現在研究什麼啊?(道德經),離我們遠不遠?(不遠),我們要知道,道德經就在我們身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良心,良心就是道,我們率著良心去做就是德,我們能夠維持不變叫做經,所以道德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有沒有良心?(),社會人士都會說「良心一個已經去世了,一個還沒出生,這個中間剛好是空檔」,這是藉口,不願…(現場有動作),我們真的是性理心法班,全部的注意力都跑到那邊,各位有沒有發現?真的性理心法喔。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心真的非常不容易去認識,我們要把研究的真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整個把它呈現,這樣的話對我們的幫助就很大;假如我們把上課所學的跟我們實際的行為,分成兩節的話,這樣我們得到的好處就不多。那我們能夠真正的進入性理心法,明心見性,了解到我們的心,然後見到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非常重要。
   因為我們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才能夠成佛,心明因果不昧,心明以後因果就不會迷昧,我們就會了解惡因都不能種,種惡因一定會得到受苦的果報。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做的事情都符合真理,都是從我們良心出來,從良心出來就是德,所以那個德非常的多,所有的行為都是德,所以才叫做恆沙妙德。有聽過嘛?我們比較少接近經典的話,就沒有聽過恆沙妙德。若時常看經典的話,都會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所有的行為都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所發,發出來就是德,因為我們是秉著道,然後維持不變,不會三、兩天以後就改變了,所以道德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上個禮拜所講的第一章觀妙章,觀妙章就是講常有跟常無,常有(常住的有)跟常無(常住的無)兩個合起來,因為都是常住,「常住的有」就是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常住的無」就是沒有形相,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本體,所以觀妙就是觀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第二章講觀徼,觀徼章就是我們在凡塵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們朝著剛好的角度去觀照、去實行,我們都可以把整個「體跟用」都呈現。所以觀妙就是觀體,觀徼就是觀用,體用都在我們身上,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去體會祂。觀妙章最後就是眾妙之門,所有奧妙都從我們佛性本體出來。然後接著下來就要觀徼,上個禮拜我們有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因為開頭就講,天下皆知,既然天下都皆知;然後美之為美,老子說這已經不是剛好的竅妙,已經是皆知美然後才為,就是落入有為,已經是下策,不是上策。上策應該是從佛性本體所發、從自性所發。不會天下皆知美,然後我們才去做;皆知善我們才去為,都不是那樣。而是從真理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該如何我們就如何,那樣子就是最上策。我們在凡塵應對有上策、中策、下策,那美之為美在現今社會來講已經是很好了,不要為非作歹。「美之為美、善之為善」這樣整個社會都已經很和諧,雖然是下策,我們還是可以接受。可是在老子的眼中,它已經不是本來了,因為我們落入名跟相,有名有相就不是上善,最上等的善是不沾名、不落入相,那個是最上乘。我們就來研究了解,在老子的眼中,我們人生之中是應該怎麼樣來來追求真理。所以觀徼第二章就講,第一個講有跟無相生,第二個講難跟易相成。
   有無相生我們上個禮拜有講,各位有印象嘛?全部又都還給我了,才七天而已。要了解,有跟無互相之中產生。在凡塵我們造了業,造了業以後就會有果報,我們最開頭起心動念才落入凡塵,起心動念才有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以後才有眾生,有眾生以後,我們眾生才有業果(業呈現)。所以要了解,世界→眾生→業果,三個綿延不絕,沒有停止的時候。聖賢是要我們能夠脫離這一種綿延不絕的輪迴,要脫離綿延不絕的輪迴就是要了解真理要透徹,然後我們自己了解以後,又要去實現去實行,這樣我們就可以回歸到我們本位,我們每一位都是佛。
   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後學都講,被我們自己的知覺障礙,我們的知覺性不符合真理,我們都是從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這樣已經是屬於生滅,我們把生滅當成本體(當成不生不滅),這樣知見已經錯誤,我們不承認錯誤,都認為很正確,就是眼看耳聞,確實這樣啊,不能離開這個範圍,不知道我們有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存在,祂沒有形相的,要靠我們體悟的,所以才有這個性理心法。我們能夠從性理心法進入,就脫離現象,也不離開現象,可是已經超越現相,所以要我們歸到本來的那種最理想狀態,就是不能有業(不能造了業),有業就要接受果報,沒有業了,我們就不會有受生(就是在凡塵現相的因)。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盡量能夠放下我們的念頭,把我們起心動念都能夠放下,各位有辦法掌控自己的念頭嘛?我們都沒有去試驗過,然後也認為頭腦會生出念頭是天經地義,是正常的現象,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會當眾生,就是因為起心動念,我們有心念才落入現相。假如我們心念都已經沒有(沒有起心動念,也就是沒有無明),我們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就是不覺,不覺才起心動念,那我們保持在覺,縱然有念頭也都在我們的管制、知道、在我們的了解之下、在我們能夠去左右它的狀態之下。現在我們起心動念,可以說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根據我們的念頭來,所以我們有念頭就會有行為。
   之前後學在北部都會先養成教育:「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會變成你的行為;小心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由思想到命運,它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這樣整個就圓滿,所有的思想都是真理」。所以儒家有講「神動而天隨」,神動就是精神,我們念頭一動了,天理就跟隨著,這樣的念頭可以,因為都天理,都跟真理相合,所以那個起心動念跟真理相合都沒有關係。可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大部分都不是這個內容,都是我們自己產生的,自己的遭遇產生才起心動念,所以不容易去管制,那行為下來就會業因形成,這個是在我們研究「心明」的部份,心明因果不昧,我們心還沒有透徹的明瞭。各位透徹明瞭心了沒?
    要了解,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樣所產生的六識我們都把它當成心,所以這些心都是生滅不停、變化無常,我們不要被它左右。要知道,一研究以後我們可以把這些生滅的識心放下(萬緣放下),萬緣放下的時候,我們就會認識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就能夠呈現,呈現的時候所有生滅的識心都沒有,那個時候叫做無心(沒有心,沒有心的心就是真心),不會變化,不生不滅,就是從佛性本體出來,所以即心即佛。我們之前已經研究一年的六祖壇經,我們也都是在闡釋這方面,修道一定要摸到根,摸到根可以成仙作佛;假如我們對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體會,叫做摸不到根,摸不到根就瞎修行,很努力修都是在事、都是在相,在事相上修都不會成,再怎麼久都不會成,一定要在心性。
   心性沒有形相,靠自己領悟,這個很重要。要了解凡塵有跟無相生,一些知識份子會說研究因果太落伍了,太跟不上潮流。要知道因果是鐵定,我們研不研究因果,因果都一定在運轉。假如不相信因果的話,連呼吸也不要,我們為什麼要呼吸?呼吸才能夠活下來,所以呼吸是因,活下來是果。不相信因果也不要吃飯,我們為什麼要吃飯?吃飯才能夠活下來,吃飯是因,活下來是果。很明顯的我們都在因果之中,絕對會有。後學都講現在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在外面走路的時候都不能亂看,有時候我們眼睛的黑眼珠藏起來,用白眼來看人會怎樣?會很慘,有沒有因果?(有),真的就是很明顯的因果,尤其我們修道一定要相信因果,我們努力修了,進入真理世界了就可以成就、可以成佛、可以成道、可以脫離六道輪迴,是不是有因果!假如我們在凡塵為非作歹會怎樣?會落入三惡道,很明顯的就是有因果。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去體會這些因果真理都在,我們千萬不要起歹念,因為起歹念以後我們會去做,尤其我們最不容易發現的就是我們有貪瞋癡,貪瞋癡都不知不覺冒出來,我們不加以修持的話都不知道。那經過我們我們努力,自己能夠觀照,把外放的注意力收回來,來觀照我們的心性,這樣修道會進步很快,很快進入真正的修道軌道。
   各位前賢進入修道軌道沒有?(有),很理想喔,要真正的進入,就是已經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之中,在我們良知良能的主宰之下生活。所以剛開始我們就講,我們的良心就是道,按照良心去做就是德,維持不變就叫經,所以道德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很容易對不對?哇,不相應,都不想把良心拿出來用,怕會吃虧,那個不要用,是不是這樣?還在猶豫啊!
   要了解,老子的最理想就是我們恢復到純樸的狀態,就是不要有彎彎曲曲的心,就是直心,很純樸的。我們每一個的本來都很純樸,就是一個原木(原來的木頭),沒有經過雕刻,沒有做成器具,都是原來的木頭,那是老子的理想。要了解,我們出生的時候一樣也是很純樸,可是落入凡塵一直感染五顏六色,感染五顏六色以後我們就喪失本來的純樸,就會用心機,這樣就造了業,就要受苦,我們以為洋洋得意,結果受苦沒有間斷,這樣是得還是失?(),所以凡塵能夠按照我們本性來做的話,道德經我們都守住了。所以有跟無互相產生,有了不好的念頭,你就沒有辦法進入聖賢的行列。我們有了聖賢的心念(就是要渡化眾生成佛),我們就可以成就。所以在凡塵都沒有固定,不固定化,看我們對真理的認識,對我們行為的實踐做到什麼程度,上禮拜講到有跟無相生。
   然後難跟易相成,困難跟容易互相形成讓我們看,因為有些人做起事情非常容易成就,有些人做同樣的事全部都失敗,成就不了,所以難跟易就差的很大很多。上禮拜後學就講,南部這邊天氣炎熱乾燥,不管你怎麼晾衣服都很容易乾,後學在基隆很潮濕,像今天也在下雨,搭車到台北的時候,台北就好天氣,不過很冷,但南部就熱,後學還是穿長袖的下來,然後到這邊才換短袖,你看這樣喔!假如後學穿短袖,在北部就感冒,身體不舒服了。可是假如後學在這邊穿長袖,就會很熱。所以要了解,難跟易不同地區就有不同程度顯現。修道也是一樣,假如我們都沒有養成不好的習慣,習慣性都跟真理相合,我們修起道來就很容易。假如我們已經養成很多的嗜好,都是吃喝嫖賭樣樣來,樣樣都沾惹很深,那我們修起道來就很困難。了解嘛?那我們是在哪個方向?是很困難的還是很容易的?假如我們有吃喝嫖賭就很困難,那有沒有啊?(沒有),沒有修起道來就很容易了!
   所以難跟易,只要我們跟真理很相近,修起來很容易;假如跟真理離的很遠,修起來就很困難。可是只要我們有心,絕對可以改變,習性都可以改變的。所以一定要把不合真理的習性去掉。去掉,一樣也有難跟易,你很決定的心,它就變的很容易,什麼事情做起來都很容易成功。我們模稜兩可,那就很困難,做起事來都成就不了。所以只要你決定要做,事情就變的很容易。所以難跟易相成,看我們的決定心,決定心一出來了,就很容易,專注了。要知道,在凡塵最好就是修道,可以把佛性修復到恢復光明,很純樸的狀態,那個是最有價值的,絕對不會後悔。假如我們投入凡塵去賺錢,去要名利,各位前賢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一定會後悔,「啊!我選擇錯誤了」,要知道,一口氣不來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我們要在一口氣還在的時候,就把本性修的很光明,跟真理都相合相通,這樣都沒有遺憾,絕對不會後悔。假如我們投入別的行業去追求,到達那一刻一定後悔,沒有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帶得走,只有善惡的那些功德跟罪過,我們可以帶走。各位要帶走什麼啊?(功德),恩,不要帶罪過。帶得走的就是我們在凡塵的所有行為,對眾生是有利益還是有危害,有利益我們有功德,危害了我們有罪過。所以在凡塵的生活之中,我們自己利益也利益別人,這樣的生活當下就已經是天堂。做,只要我們有心去做,就會很容易,這個是難跟易相成。
◎第二章觀徼章或言體用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長短相形
   要了解長跟短,沒有長就無法形成短,沒有短就無法形成長。我們了解真理就叫長。不知道道是什麼就叫短。各位都了解真理了沒?不太敢自己肯定,我們在努力之中,慢慢的再加長,加長那個長度,一直增加,能夠了解真理叫長。不知道「道」叫什麼叫短。我們看到一些人,他不知道「道」是什麼,做出來的行為我們看了會怎樣?大概是搖頭。在不知道「道」是什麼的人,他做出來的行為業因已經形成(造業的因已經形成),以後再接到緣,因緣會合就要接受果報。假如我們對了解真理的人,我們會有怎樣的觀感?是不是想學,是不是讚嘆!所以我們要培養對真理的了解,真理了解以後,要知道,受到利益的就是自己,因為不造業,不受苦,最起碼心裡面非常快樂。各位前賢心裡面快樂嘛?(快樂),是真的快樂嘛?我們要體會儒家顏回的遭遇,在凡塵的來講很困苦,住的是違章建築,吃的是竹筒飯,人不堪其憂(就是我們人都沒辦法去忍受他那種生活),可是回不改其樂(顏回很快樂),請問顏回的快樂是裝給我們看的嘛?是真的從心裡面發出來的快樂,那顏回為什麼快樂呢?儒家書籍有記載喔,「得一善(就是得道)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就這樣,就得到這個「道」,就是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他已經得到了,他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上面,已經不動,所以外界的苦,他都不看成是苦,外界的一切影響都不會影響到他的內心。顏回的認知,已經知道寶貴所在,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都是要死。彭祖八百二十歲,有沒有死?一樣死掉了。顏回三十二歲就死掉,可是顏回可以給我們一個榜樣,讓我們知道在凡塵應該努力的方向:「就是全部追求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把心安住在佛性本體」。這樣各位會嘛?各位可能會想:「我把心安住在佛性本體,肚子又不會飽」,這時候正在思索:「到底這結果是怎樣」,正在用心,這個是正確方向。要知道,我們人在凡塵最怕就是茫茫然,我們有沒有經過茫茫然?(),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所以那種狀態就是心無主,我們的心沒有主人,我們現在心有主人了沒有?(),很篤定了喔?(),對,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啟發,祂就是我們心的主人,之所以能夠成佛就是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要啟發,要培養,讓祂茁壯長大,然後由祂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我們現在大部份都不是我們佛性在主宰,都是我們感官在主宰。各位看這幾天,北部百貨公司開了很多家,嚇死人,那麼多人都去搶購,錢好像都不用自己去賺,錢好像都是自己去影印一樣。
   要了解,那個已經是感官在當家,就是被虛幻不實在榮華假景相迷惑,那個可以得到什麼?虛榮心的滿足。我們要求虛榮心的滿足嘛?當一口氣不來時候,這些虛榮心變什麼?就是推我們到地獄的推手。要了解這些都虛幻不實在,我們不追求這個。我們所追求就是非常的篤實,非常實在的在每一秒每一分鐘,都生活的很實在很踏實,全部整個不生不滅佛性光明都呈現,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整個都在我們當下,這個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不去追求那些假景,景象都是假的,不真。我們要立定志向,就是要讓自己脫離六道輪迴,惟求作佛不求餘物,跟六祖一樣。我們有沒有這個心啊?考慮考慮,還是要賺錢吃飯。我們要知道,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並不違背我們賺錢吃飯。日常生活我們都需要,那個都是正常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都是正確的生活,我們都可以接受,我們都要去實行,而且修道不要撇開凡塵事,凡塵事之中也都是道,我們就在道之中,只要我們秉著良心,良心就是道,秉著良心來做事,做出來就是德,維持不變就是經,道德經。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把它實現,我們會落入六道輪迴嘛?不會喔。要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按照我們良心來做,這樣就不會落入六道輪迴,就已經不造業、不受苦,已經解脫了。所以「長」就是了解真理,變成我們專長,短就沒有了。長短相形,短就是不知道「道」是什麼。短已經去掉了。
   我們現在在講的,跟後學寫的講義完全都不同了,各位回去有沒有看啊?這很老實都沒看。因為沒空,因為很忙,各位忙不忙?身體是沒有很忙,可是心都很忙。「忙」字怎麼寫?頂天立地的心已經死掉。所以我們要維持身體很忙沒有關係,心要很清閒、很清淨,那就沒有忙。沒有忙,心還在,不會死掉。後學說中國文字很有意思,像昨天有人講,我們有三魂七魄,植物也有生魂,我們吃植物跟吃動物有什麼不同?後學就講,我們中國的造字很有意思,「肉」字怎麼寫?一個陰陽門,肉上面的一個人字,一半在上面(上面是陽),一半在下面(下面是陰);然後下面陰,底下還有一個人,那個就是全部陰,全部陰就是畜生道。我們上面這個人半陰半陽,就是我們人道。我們人吃肉吃久了以後,會沉下去。下面那個,債還完了以後,牠會生上來。我們跟牠相對掉,我們沉下去,牠爬上來。所以「肉」字很有意思,我們不要跟牠結惡緣,吃牠的肉就要還牠。像我們養畜生雞鴨,養大了要抓來殺的時候,有沒有拿去秤一秤牠有多重?(),我們自己養的,為什麼要秤呢?又不是要拿去賣。各位要了解,那是要了解,我吃你幾斤幾兩,以後你要討的時候,不要討過頭。所以叫做「借吃」,借來吃,要還喔!我們將心比心,牠做的不好為非作歹,才會轉成畜生道,我們把牠殺來吃,殺牠的時候,牠就一直「你給我記住,是你殺我的」,就是這樣,冤冤相報。我們不吃以後,就不跟牠結惡緣,就不會討債,我們就容易本性修的清淨,就是因為我們在凡塵有吃這些動物的肉,所以我們凡塵才有戰爭,才有這些刀兵災難。假如我們全部都沒有殺生的話,這些戰爭都會消失。所以我們要培養了解真理,就「長」了。
高下相傾
    高就是人格健全,人格健全就是高。下就是低,就是自私自利。相傾,就是互相推擠。人格清高的人不會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人,人格不會健全。是不是高下相傾?傾就是傾敗,我要贏你,我們在凡塵都是這個樣子。要了解,人格健全、人格清高,是我們自己要培養,我們可以騙得了別人,絕對騙不了自己,自己個人格健不健全、清不清高,自己知道。各位前賢我們人格健不健全?你看看,都不敢承認自己人格健全,那就有虧欠了喔!有沒有?也不承認,沒那麼厲害,大概介於兩者之間。要知道,我們人頂天立地配為三才,跟天地齊肩,天地人,人為三才之一,跟天地一樣大。我們現在敢不敢這樣說:「我們跟天地一樣大?」老一輩一定會講:「死小孩,不要講,沒大沒小」,老一輩會告誡我們不能那麼自大。可是我們不表現自大,最起碼在我們內心一定要了解到,我們人真的跟天地是一樣,人跟天地沒有兩樣,一定要提高自己,跟天地一樣,天生地養,那我們人做什麼?我們人當調節啊!你看我們改良的一些東西,不是都改良得很好吃,都能夠賣錢。要知道我們人居中調節,天生地養,天地不會講話,我們要代替天來講話。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所講的話是不是天地之中,天地希望我們講的?一定不適才回答不出來。因為我們在講都是自私自利的話,都是沒有營養、不需要說的。假如各位在外搭車,聽別人在閒聊,你聽一聽他的內容,十句有十一句都是廢話,有一句在喉嚨那句也廢話,沒有用。
   要了解,現在我們的福本來都蠻多,因為講話太容易輕易出口,所以把福從嘴巴講話用掉了。各位有沒有這樣?沒有講話是默認囉!本來都沒事,因為我們很喜歡講話,事情就很多。所以那個話是天地講的嘛?天地是希望我們很多事嘛?(不是),絕對不是這樣!假如因為我們講話引起很多事,我們要檢討,不對了,造業了,誰要受苦啊?(自己),恩,造業的人受苦喔。所以話就不要亂講,講出來要對大家有幫助,人家正挫折的時候、正失意的時候,你去鼓勵他,那些話就很有價值,讓他能夠繼續求生,能夠有旺盛的生命力,那個話就很有價值。可是我們大概都相反,都是錦上添花,都不雪中送炭。在凡塵我們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很清高的人品,品格高超,很重要「要對自己、看待自己就是要跟看待天地一樣,不要把自己看的一文不值」所以我們觀念有待加強,要自己努力,能夠真正活的很有意思。活在凡塵不會說白來了。
音聲相和
   音是細音,聲是大聲。我們講話之前,還沒有聽得懂的、還沒有辦法分辨的叫音。已經可以分辨的叫聲。「聲因實而虛鳴」,聲音因為實在有,然後在空氣之間聲音大鳴大放。「音因虛而空應」,音因為虛而空應,聲因為實而虛鳴。聲因為時時在在有(有聲),是不是在空氣之間鳴放。音因為虛,我們講話之前「嗯…」,那個「嗯…,啊這樣…」,這樣就已經成「聲」,那「嗯…」就是「音」,音都還沒有成。所以音因為虛而空應,這個空間相應。要了解,就是告訴我們它會相合,「怎麼樣的起頭,它會怎麼樣的結果」,開始來了以後,慢慢就會形成。
   所以「音」就是我們的醞釀,「聲」就是已經顯相。音是醞釀,聲是顯相。我們有些不管是我們做事情或寫文章,都有醞釀的時候,醞釀完成以後我們就寫下來了,就成事了。所以這個它會相合。既然音跟聲相合,我們就是要保持全部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本性發揮,從本性發揮出來以後,它整個相合就不離道。
前後相隨
   我們還沒落入凡塵稱為「前」,我們還沒出生稱為「前」;出生以後就稱為「後」,落入凡塵以後就稱為「後」。我們現在努力研究真理修道就稱為「前」;以後能夠修證,能夠成道成佛了,就叫「後」。所以前跟後相隨,一定會隨從。我們要掌握到重要的因所在,前面的因我們都是行善,後面的果報一定是理想。假如前面的因,我們都搖頭,那後面的果報一定是很坎坷。所以前跟後都是相隨(互相隨從)。我們在生活之中也都是一樣,我們所有的念頭、所有的行為,也都是前後相隨,都互相會隨從。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就是因為凡塵都是互相對待,聖人就處無為(無所作為,沒有企圖,沒有名相),無為就是佛性本體。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無所作為那個事情,就是沒有企圖、沒有目的,該如何就如何。像天地之間,天地一直生生不息,天地就處無為(天地無所作為,天地沒有作為),自然而然春夏秋冬自然運行,萬物自然生長,那個都無為,無所作為,不是它有心去做,是自然呈現。所以聖人就體會天地之間,那個自然的事情呈現,所以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聖人做出來都是不用語言,教化不落入語言,行不言之教。最重要,我們在凡塵能夠進入修道的狀態要體會那種無言教化。像我們教導晚輩孩子不要抽煙喝酒,我們自己本身是不是要先做?自己本身先不抽煙也不喝酒,然後自然我們要教人的話,不用說出來他也會學。假如我們一直在抽煙喝酒,然後教導人家不抽煙不喝酒,那就言行不符合。所以不言之教很重要,父母親怎麼做,兒女會怎麼學,就是會學習。這個在家裡面的所有行為就很重要,所以行不言之教就是要以身教代替言教,不用說話,你只要本身做了,晚輩都會學,自然會學,這個很理想的狀態。
萬物作焉而不辭
   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會推辭說很疲勞、不做了不生了,不會。只要我們經營的得法,你有種子、有土壤、有陽光、有水分,然後照顧,它一定會生長。所以萬物作焉而不辭,天地之間就是這個樣子,很努力在生長萬物。假如天地之間沒有這些萬物,我們也就沒有辦法生存下來,就是因為有萬物作焉而不辭,然後我們才可以一直繁衍一代接一代。所以老子跟我們講,天地之間就是這樣自然而然。
生而不有
   要了解,天地之間生而不有,天地生長萬物不會去仗恃說「這是我生的」。我們應用在我們人事方面來講也一樣,我們生而不有。我們生了兒女,然後不擁有。各位前賢,我們生了兒女以後,擁不擁有?我們整個大環境社會,都把生下來的兒女當成自己的財產、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都生而擁有,不是生而不有(生了以後不擁有)。這個要從真理著手,因為我們可以生出他的身,但生不出他的佛性,所以佛性跟我們是平等,我們生下來以後,要把他當朋友看待,容不容易?很不容易喔!
   我們都會講「你是我生的,你就是要聽我的話」,都會這樣。所以老子跟我們講「生而不有」,我們生了他,但不擁有他,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樣的話,就會在很小的時候建立一個平等的思想,沒有說我們是長輩父母親就是非常權威;因為不擁有,不擁有的話,我們教導孩子的時候就很正確,因為把孩子當成是平輩(就是佛性平等),雖然身體是父母親生的,可是佛性是平等。身體是父母親生的,所以要教導孩子怎麼樣在凡塵立足,這是需要,所以教育需要,沒有教,孩子不會,一定要教育,可是在我們內心深處,不要把孩子當成財產。所以「生而不有」非常不容易,老子告訴我們,像天地也是一樣,生了萬物,天地不會說萬物是我生的,沒有擁有萬物的心;假如天地擁有萬物的心,我們在用的時候,會不會用的很自然而然?要了解,「這是我的,你不能使用」,我們時常會有這種情形出現,這就是生而擁有。那你生而不有,就不會有那種侷限。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著天地。
為而不恃
   「為」就是去做;「恃」就是仗恃,仗恃就是靠勢(台語),「你是我養大的」,我們都有那種仗恃。我們努力去做,然後不仗恃(為而不恃),像天地之間一直生長萬物,可是天地不仗恃這個是我生的,我們要跟天地一樣,這樣的話我們就融入真理。
功成而不居
   功成,我們處理完成了,使萬物生生不息,我們調節了,功成了,但是不居功。我們教育孩子,讓他能夠立足在社會,對人類非常有用,可是我們也不居功,這樣容不容易?不容易喔。可是我們要從真理的角度來看,畢竟我們在凡塵的所作所為都是非常的渺小、非常的小,不要說我們能夠有多麼大的貢獻,所以我們最大的弊病就是會居功,而會誇耀自己的功能。要了解,老子告訴我們「功成而不居」,已經都做完成了,可是不居功。老前人也時常告訴我們要「推功攬過」,把功推給別人,把過錯攬到身上來,這樣可以韜光養晦(就是可以利益別人,能夠自己涵養很深,就是非常有內涵),能夠這樣做的話,大家都會喜歡跟他相處。假如我們自私自利,別人就不喜歡跟我們相處。假如我們能夠做到推功攬過,功勞都是別人的,過錯都是我,我們喜不喜歡跟他在一起?(喜歡),就會很喜歡,所以將心比心,我們也實際去做。凡塵的東西都是虛幻都是假的,我們能夠盡心盡力,就能夠得到內心的寧靜安穩。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為我們不居功,所以「功」我們也都會記得是誰完成的,雖然不居功,可是我們也不會把功抹煞。雖然你一直誇耀自己的功能,可是人家嘴巴也都不說。要知道,凡塵有時候都是相反的事會呈現,我們就是盡量合乎真理,所做所為都跟真理相合,跟真理相合最起碼我們內心寧靜,把心都安住在不生不滅真理上面,把心都安住在佛性本體上面,這樣不用等到以後,我們當下就已經回到無極理天。剛才我們唱歌不是要回理天嘛?不是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才回去,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回去,只要我們都跟真理相合就在理天。
   各位前賢,理天在哪裡?就在我們心中,理天就在心中。理氣象,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氣就是我們呼吸之氣,象就是我們身體,理氣象就在身上,理天、氣天、象天都在我們身上、都在當下。要了解,我們當下了了分明,當下都是知覺性很強,那個就是理天,我們都住在理天,不用另外再找。各位前賢,假如另外找的話要到哪裡去?到太空去,在太陽系的外面。要了解,我們佛性是非常的奧妙,盡虛空徧法界,不只有太陽系,整個虛空全部都是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只要我們努力地去研究,我們就可以進入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之前後學都常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各位有沒有體會?要知道,我們都有玩過照相機,照相機要按快門的一刹那,絕對不能晃動,一晃動以後照出來相片模糊不清,因為很篤定的不動了,照出來相片就很清晰。
   告訴我們,我們佛性也一樣如如不動,不動,然後我們看到景相也非常清晰,縱然我們頭轉動很快,我們看到的景相也是了了分明很清晰,所以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如就是真如,我們已經到如的本體,就能夠感應而來,就「如來」。所以「如來」是我們本身,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而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如來」。我們進入「如」了沒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稱為「如」、「真如」,我們修就要進入我們不會生不會滅的佛性本體,就「如」了,然後我們能夠久的時間來培養祂,就可以感應而來,感應而來的時候是大用無限,我們的佛性功能大用無限,可是我們現在本體還沒培養茁壯,大用呈現不出來,能夠有六通就不錯,可是六通我們不用去追求,祂自然具備在我們佛性之中,我們修證以後可以遊戲神通,那個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所以第二章觀徼,各位會觀徼了沒有?就是剛好的角度,我們在凡塵應對進退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這個不管事情、不管形相,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很微細的就要靠自己體會。「我們什麼時候該去拜訪朋友,什麼時候不該去」,是不是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們什麼時候該唱歌,什麼時候該哭泣」,有沒有一個剛好的角度?(),嗯,「該笑的時候我們在哭,該哭的時候我們在笑」,可不可以?(不可以),那個角度不合。所以我們要能夠觀徼,剛好恰到好處叫「徼」。然後能夠觀妙,妙就是我們不變之體,觀徼就是我們隨緣之用。會了嘛?不相應,你講老半天都在幫我催眠,比較好睡,後學不阻擋。為什麼?因為後學有講過,當你在打瞌睡時候(朦朧時候),不會作夢也不會起心動念,那個是中道,最理想的狀態,所以你就好好享受你那個朦朧,體會那個朦朧,都不落入兩邊,也不起心動念也不作夢,那個狀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呈現的功能作用,很殊勝。各位有沒有體會?有沒有打瞌睡過?很理想的喔,打瞌睡很理想,那種朦朧就是不執著兩邊,也沒有善也沒有惡,都沒有,那種狀態不會起心動念也不會作夢。可是假如我們在研究真理的時候,看經典一翻開經書就想睡,經書一蓋起來精神就來了,這個就不好了,為什麼?很明顯業力現前,業障要來討債,業障不給你看,你明明欠我們錢,怎麼可以不還,因為你修證你都不用還了,所以業障不讓你修,那我們要怎麼辦?
   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要怎麼辦?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在現象身體方面,就是要做一些善事(利益眾生的事),在身體方面去做些善事。在精神方面,我們就要強打精神,在那種狀態之下,我們可以有很多的方法把這些克服,只要你肯用心,那些業障債主會考驗你的耐心,看看你是真的還是假的,你真的已經非常有決定心的時候,那個債主就沒辦法了,債主沒辦法的時候,債主就會離開,債主離開的時候你精神就有了,精神有了,你看經就看得懂。要知道,當我們朦朧的時候,那是完全是在中道之中,是看不懂的,已經在本體之中,那個道理看不清楚,不知道。但當你已經非常清醒的時候,那就可以進入,進入到真理,我們又可以深入到法性,一深入到法性,要知道,我們所有的冤欠債主我們都可以還輕債務,了解這個意思嘛?
    因為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非常富有,祂有非常大的含藏,叫如來藏,含藏整個山河大地,那所有財寶都在山河大地之中,所以含藏在我們性分之中。而我們欠眾生的債一定也都脫離不了這些有形有相的財產,我們性分裡面全部具備,都不缺,只是我們沒有修證不知道怎樣去把它呈現。我們努力修證以後,一進入性分以後,會了解到祂無量無邊,非常廣泛,所以所有的債務都還得一乾二淨,都不缺。有沒有仙佛坐在供桌上打瞌睡的?(沒有)。為什麼成仙作佛以後,他可已經神飽滿?就是因為他已經恢復到本來,已經回到正位。我們在凡塵就是懷疑的心太濃厚了,各位有沒有懷疑的心?大概還不知道什麼叫懷疑的心,就是「模稜兩可」,模稜兩可的心都很濃厚,就是因為這樣才害我們不成就;用文字來講大概就是「因循」,我們在凡塵就是被這兩個字害的,沒有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假如我們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追求真理就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答案會不會出來?一定會出來。所以後學以前沒人可以問,問不到答案,各位要怎麼辦?後學那時候體會就是問天,思之思之,天告知,你只要用心去思想,你的答案上天一定借人、戒事告訴你,答案出來。要了解,當我們用這麼虔誠的心來追求的時候,那個出來的答案就是真的很理想。
   像後學以前看仙佛來批訓的訓文,有時候還會調寄一些歌來讓我們唱,像「春夢」就有「驟雨初歇,寒蟬淒切」八個字,後學一直在想到底要跟我講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驟雨就是突然間來了很大的雨,已經停了,這告訴我們真理,很大的雨不會下很久,很大的風也一樣,不會吹很久,很快就會停了。寒蟬,蟬是夏天時候在叫,蟬的生命才七天,一出生以後就一直叫,叫到牠死亡為止,但變寒蟬,蟬不叫了,為什麼蟬不叫了?本來是夏天的蟬,為什麼變寒蟬(寒冷的冬天)?要了解到,佛菩薩一直告訴我們要修道,我們都不把它聽進我們的心裡面,然後我們會遇到遭難,遇到災難的時候會怎麼樣?我們又要求仙佛,那仙佛事先跟我們講了,我們聽不聽?之前講都不聽,那災難來的時候聽不聽?就變成淒切,非常淒涼,很哀切,寒蟬淒切,我們要不要變成這樣?
   所以我們不要以後遇到遭難,才來說「早知道我就早點修,就很簡單,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好」,簡不簡單?不簡單啊?要做的透徹喔,萬緣,所有的都全部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所呈現的就是我們「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的那個,圓滿的、光明的佛性本體。簡不簡單?要知道,最普通的社會現象,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最簡單的就是最高深的佛理,最高深的佛理就在最簡單的現象之中,所以不要看輕它,絕對一定要銘記在心,只要你有空,三、五分鐘都可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培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讓祂能夠茁壯長大,就有般若妙智慧;我們有般若妙智慧,對真理的認識很容易進入,我們很容易認識真理;真理一認識以後,佛性的定就呈現,認識般若是慧,慧跟定會互相幫助,定愈多慧也就愈強,這樣兩邊就很理想,會造業嘛?絕對不會,就已經解脫了,自己解脫又可以引導眾生解脫,就可以到很理想的狀態。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一定要融入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要在凡塵的塵垢之中,我們去追求凡塵,後學都講,到最後一定會後悔,沒有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帶得走。你看社會現象都呈現讓我們看,當很有錢的時候,他可以利益眾生;當轉給下一代的時候,一直在出事了,為什麼?因為德性不夠,要爭財產,就會出事了,德性不夠了。
   要了解,遺產要給子孫的時候,讓子孫去爭這樣不好,我們把這些可以幫助眾生,然後子孫自己去打拼,子孫夠聰明他能夠去生活,子孫夠愚笨也不要讓他把上一代辛辛苦苦累積下來的揮霍掉。所以我們留給後代就是要留給他功德,德要留給他,錢財就不用,錢財我們在世的時候好好去發揮,怎麼用就怎麼用,利益眾生。留給子孫絕對不會是好事。要了解,社會就是這麼現實,你太有錢了,後代就不爭氣,能夠延續德性才是我們要去研討的。像孔老夫子的後代已經七十九代了,到現在都受人尊敬,孔老夫子誕辰到現在兩千五百六十年,所以孔老夫子留給後代的就是德,教導眾生怎樣來行持不造業,就是留給眾生這些德,我們就是要學,我們在凡塵之中怎樣自己能夠行持有德,也能夠教導晚輩一樣也去行持,朝這個德的方向去努力,這個才是很重要。
接著講第三章安民章。
◎第三章安民章或言窮源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
   就是不崇尚虛名,不是叫我們不崇尚聖賢,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假名,我們凡塵因為有這些名跟相,我們為了要追求名跟相,才會產生很多問題。假如我們不崇尚很好的名稱,這樣名就不會爭。所以我們先引用到我們身上來,「民」,人民,各位前賢,人民是誰?(自己),自己喔?人民是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就是我們的人民。我們要先使我們的六識不追求假的名稱,所以不尚賢,使民不爭。我們都會崇尚一個很好的名稱而去追求,那是不是我們的六識在發揮作用?就是六識在強力的追求,我們就是先安民(先安我們的六識),讓我們的六識都能夠知道真理:「這個假名我們不要,我們要的是真名」,各位前賢真名是什麼?真名沒有名稱,真名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真的名。凡塵所有都是假名,包括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也都是假名,因為我們前一世不是這個名,我們下一世也不是這個名,這一世才用的,都是假的名稱,那我們不崇尚這些假名,那我們的六識就不會有想爭的念頭,那不想去爭就沒事了。
   我們看看現在社會爭不爭?(爭),然後在爭的時候手段都是很齷齪很下流,就是把別人踩在底下,自己高高在上。都是別人過錯,自己全部都沒有錯,這樣好不好?風氣不好。要了解,那個已經都違反我們本性,縱然你能夠有當上假名位的時候,你風不風光?一點也不風光。要了解,管理眾生的事,就是要像古代三官大帝那樣,無為而治,要人民自己管自己,不能用霸權霸道來管,人民自己管自己是最理想。要知道,我們現在一落入有這些官員,真正當了位的官員就是要照顧百姓,假如沒有,那就欠百姓,就有缺欠,那有缺欠他再轉世再現相就不會很圓滿,就會有缺欠。要知道,當一個領導者,你都一直在斂財,那些是不是都是眾生的血汗錢?眾生想不想要回去?會變怎麼樣?你斂財一生,你千萬生還不完,你出生千萬世都還不完,一直都欠人,何苦哀哉!要知道因果是定理,絕對的道理,沒有憑白無緣無故呈現出來,不會的,有因就有果,因果是一定的。
   所以了解這個真理很重要,釋迦牟尼佛曾經做一個比喻,一塊鐵已經燒紅了,知道的人去拿會燙的厲害,還是不知道的人去拿會燙的厲害?(不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人去拿會燙的厲害啊?可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答案跟各位不一樣,佛說兩個都一樣,不管你知道、不管你不知道,都一樣燙的厲害。跟我們的想像竟然不同,要了解,真理的東西就是好像那快燒紅的鐵,你不要有藉口說「我不知道才會做錯」,你跟知道的罪過一樣。
   我們不要給自己找藉口,所以後學才會講「有良心的一個死去,一個還出生」,我們都會這樣找藉口來安慰自己,所以我沒良心沒有關係,那個叫找藉口,是我們不願意去實現。我們願意實現的時候就不會找藉口,不會找藉口的時候我們就會面對,然後所有的一切就會承擔,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容易造業,不容易造業就不容易受苦,才可以解脫,沒有僥倖的心。各位僥倖台灣怎麼說?好話還是壞話?所以「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崇尚假名,使我們的六識都不會起心動念,都不會去爭這個不必要的假名相。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貴,我們不貴重那個難得之貨,難得之貨就像一些金銀財寶很難得,那些東西因為很難得,所以價值很高,然後我們都想擁有。要知道,我們假如貴這些難得之貨,我們以現在社會現象來講,我們小命都不保,因為你擁有太多的話,人家會起盜心,就是想要把你滅掉,然後侵佔你所有一切。我們要真的到達什麼狀態?不貴難得之貨。後學看到有一篇報導,一個人在家裡坐著,一個小偷近來翻箱倒櫃,主人跟小偷講:「我白天都找不到了,你現在天這麼黑你怎麼找得到呢」,各位知道意思嘛?我家裡的東西都沒有價值的,我白天都找不到了,你現在這麼黑暗怎麼找得到!這樣的生活怎麼樣?我們說會很困苦嘛?很瀟灑的!我們假如是這樣,當小偷進來,就說「你要什麼東西,你自己拿」,會不會發生生命危險?(不會),不會喔,這樣生活好不好?好啊?我們真的不貴難得之貨,不去看重它,因為畢竟我們一口氣不來也帶不走,我們生也沒有帶來,所以不看重它,我們在凡塵有得用,可以用了、夠用了,就好了,不用去追求那個難得之貨,不看重,所以我們一定要告訴自己,就是在凡塵超越一般人而太富有了,人家看了都會嫉妒,嫉妒會出事情的,我們不用做那個樣子。有,與民共享,可以捐獻給人,你看台東賣菜的陳樹菊賺了一點點錢,她竟然還可以蓋一個圖書館送給學校,捐款算千萬的。為什麼她可以那個樣子?她就是把那個看得很開,不貴難得之貨,有錢就是要給有用的人去用。假如我們都有那種心的話,整個社會很光明,有困苦的話有人幫助,就會過得很理想。
   要了解,這幾天的報紙刊登一個新聞,一個老人家看人家BMW的車很刺眼,老人家去把BMW的車頭引擎蓋刮傷,因為監視器有拍攝到,車子要老人家賠償三十萬,因為還要烤漆,結果老人家賠不起三十萬,結果上吊自殺。家屬跟車主談判,能不能賠少一點,他們沒有那麼多錢,但車主不答應,結果老人家被三十萬害死,三十萬害死人,你看這個糾葛清不清?老人家死去會不會去找車主?車主睡覺會不會安心?風吹草動,可能來找我了喔!所以凡塵事,得饒人處且饒人,那個畢竟都是身外物,不要苛刻,你太苛刻就是對你自己刑罰。後學說這一輩子他一定在腦海之中都會牢牢記住「三十萬害死一個人」,而且中間過程老人家沒有馬上自殺,家屬一直跟車主談判,「拜託啦,我們真的很窮,賠償少一點,不是不賠償而是少一點」,車主不要就是不要,然後老人家又不是一次自殺就死掉,第二次自殺才死,是不是可以有緩衝的餘地?車主就是堅持不願意,賠償金額不願意往下掉,三十萬就三十萬,後學說這樣的堅持,真的堅持一生的受難,時時刻刻都有黑影。假如黑影來,後學就不願意拿咒語讓他念(哈哈),因為我們要了解,我們主神(主人翁)沒有很強盛的時候,有些幽冥鬼魂會進我們的身(就是來利用我們的身),那時候我們會心神不寧,心神不寧時,這時候假如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就是沒有跟幽冥鬼魂結怨),我們可以用佛講的咒語來跟他…看是要幫助他、還是要趕掉他,可以有這方面的佛講出來的咒語。
   假如我知道他是因為害死人,才有黑影跟著他,那我就不做那個事。你去受你自己造的果報,是你自己造的業,你自己去接受,一生之中到你一口氣不來為止,厲害的話,還延續到下一生。我們有時候不甘願時,是不是會一直跟著?沒完沒了的,所以我們要培養認識真理,我們認識真理我們就容易走入真理世界,也容易原諒別人,也容易去解決所有一些人的疑難。我們一進入到道德經的時候,真的就是要實現在日常生活之中率著自己的良心,良心就是道,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道,那個就是我們呈現能夠很親切的就是良心(良心就是道),然後我們率著良心來做就是德,所做出來全部都是德;常而不變,你能夠維持都不改變就是經,道德經。這樣會了嘛?會不會做?要不要把道德經帶回去啊!我們兩邊都有講義可以帶回去看,多接觸不同角度的說法,因為後學寫的跟現在講的不同角度,角度不同,那我們要接觸廣泛一點,不能只有接觸一個角度,你拿會去看的跟後學現在講的角度不同,我們可以活用,我們學了以後就是要活用,真正的可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呈現,我們要努力。
◎剩下約11分,提問問題
   】:後學世俗習染比較深重,佛性啟發的很慢,雜念妄念很多,又不能深植德本,在啟發佛性之前,僅守身口意,努力持戒,如此是否對啟發佛性有幫助?
劉講師答:!,這個就是要了解到,我們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狀態,那假如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有非常多的遭遇都不理想,那表示我們累世之間所造的業不少,那會呈現的表示那個因緣果報成熟,我們只要肯努力用心,用心決定可以改變,一切都可以改變,我們習性也可以改變,那我們要了解到所有的雜念妄念,我們都可以去了解他的狀態,妄念是我們用力去想,那個很容易就可以清除,雜念自己跑來,是我們六道輪迴的習慣性,那習慣性就是要觀照的功夫,只要我們用觀照的功夫那個習慣性會改變,就好像我們是主人然後看家,那個雜念就像小偷,小偷來了雜念起來我們主人只要看就好,不要有動作,就看,看那個念,那個念被我們看就消失,可是接著又來,接著又來我們在看,又消失,然後接著又來,我們又看就這樣做啦!容不容易?
   做是很容易啦!就怕我們沒有恆心,一定要作,做了以後你很誠實的把它寫日記,寫下來,說遇到了怎麼樣?做了以後成效呈現又怎麼樣?然後兩天、三天、一個禮拜、一個月,你從第一天開始到一個月那個時候,日記把它拿來對照,看看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是沒有進步啦!有變化就是已經有進步,所以剛開始雜念很多,你一觀照以後雜念會變少,一開始雜念很強,你做了以後那個力道已經很弱了,那個都功效呈現,只要我們觀照觀照那個雜念就消失,整個都沒有了,沒有雜念,那妄念是我們用力去想,你不要想就沒有了,妄念沒有心清淨,心一清淨回到佛性本體回來就容易了。
   】:聽劉講師講定慧一如這句話,講由定生慧,由慧生定,不能把這兩者單獨分開來說,但後來又說定太多會太沉悶,慧太多會輕佻,若兩者相輔相成,應該是有多少定就產生多少慧,有多少慧就產生多大的定力嘛,怎麼會有一邊多一邊少的情況。
劉講師答:因為我們要知道說我們修持的過程,它不是『一步到位』,不是說一下子就完成我們的理想,所以這個定慧均等是六祖修到很高程度的時候講出來的話。那後學想我們應該先由戒入手,守戒律那個戒很重要,我們在內心你能守得住的那個叫「戒」,戒可以守住了,可以摒除外染,外面的感染,就是凡塵的塵垢你都可以摒除,那個是要從戒著守啦!
    因為我們還達不到那個定慧的程度,所以從戒著手以後一段時間我們才會『身心大定』,那個時候由戒然後產生定力,那個定力就不會像凡人很快就發脾氣,很快就性情就改變,那個都是我們沒有從戒著手,然後從戒著手產生那個定,定了以後慧才有。
   所以那個戒定慧它有一定的程序啦!那我們全部不修的話就要講入定慧那不可能產生,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假如說我們的嗜好太多,你一定要先戒掉那一些嗜好,嗜好沒有了以後才會回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看我們對佛性本體的了解,假如說可以了解輪廓都出來,那這個時候就可以從佛性本體產生定力,那定力意產生以後,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一直加強朝定力用功,那這樣的話時間久了我們會昏沉,昏沉就是定太多,定太多我們就要加強對真理的研究對真理的研究就要加強慧,那慧跟定到後來才是均等,不是開始就可以到達那個狀態啦!因為六祖所講的是到達佛性本體是很久的時間那個狀態,才講定慧均等,沒有說定先,沒有說慧先,可是我們在修持的過程跟社會跟凡塵感染得很厲害,所以要把我們外面紛亂的先戒掉,以戒為入手。
   所以戒很重要,戒了以後我們才能產生定,有定以後才會有慧。定慧到後來要使它平等,假如說我們太輕狂了很容易話就講出來,不穩重那個就是慧有一點太多,那你就要把注意力加強在定,就是要培養定力,那定得太夠我們就會感覺昏昏沉沉,就是不清醒,那個時候我們自己調整,看看我們是在哪一種狀況?不能在感染凡塵沒有清楚之前來講那個定慧,那沒有用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我們程度上會有差別,那假如說你的腦筋都很清醒,表示你的慧有,看看我們做事方法合不合輕重緩急,你應對的都非常好表示你的定慧都均等,平等,那假如說我們講得很快就講出口不符合那個理路,表示說你慧有一點太強了慧有一點太強了會自以為是啦!然後我們要趕快培養定,定夠了以後ㄟ那個慧就不會那麼輕挑,這樣就理想狀態,到那個時候才講定慧均等是可以的。下課!

道德經-1 第一章觀妙章第二章觀徼章

  今天開始講道德經。六祖壇經上個禮拜已經講完了,且又寄了很多DVDCD,還有MP3也已經做好了。我們有寄兩百套是給崔老點傳師送給外國道親,我們再晚一個禮拜(下禮拜)再拿。假如有MP3機器的話,就可以拿MP3,總共濃縮成有四片MP3,一片等於22CD,所以拿四片MP3等於約拿88CD。所以有MP3機器就很理想。我們鼓勵當傳家寶,要想修道、想成佛、想了解真理,等於是整套六祖壇經從頭到尾以及那時期禪宗修持方法,我們都有講,所以鼓勵各位拿,自己收藏或送給親朋好友都很好,後面還蠻多,假如我們這邊意願高的話,我們一直做下來。假如都沒拿的話,我們就不做了。各位前賢,手上有一本後學寫的老子道德經講義,那是在五年前時候,剛開始講並沒有講義,後學就想把所有各家註解都拿來翻翻看看,假如是按照講義來講的話是最理想,因為講義是慢慢想、慢慢集思廣益,會比較圓滿。可是我們一般都不喜歡講課者按照講義講,按照講義講的話,大家會想「我帶回去看就好了,不用大老遠跑到這邊來聽」,所以我們就不用按照講義講,可是各位要了解更透徹的話,就是把講義當作參考,帶回去放在家裡,不用再帶來了,我們這邊比較節儉,家裡已經有了,就不用再拿。可是後學都是鼓勵多拿,為什麼?親朋好友來了,我們可以送給他,假如只有一本,各位前賢要不要送?很為難,送出去就不見了,自己就沒得看,沒送出去情義上又說不過去,所以是兩難,有多的話,多多益善。推廣真理,要了解,當我們想看的時候,沒有資料會很遺憾;想看又有資料可以看,就會很愉悅很快樂。所以後學鼓勵大家都拿回去,我們旁邊還有,準備還要再印兩百本,所以講義資料都不會缺少。
  各位之前有看過道德經嘛?(),那還不錯,我們都有事先研究過。要了解,老子是出生在西元前571年,然後再加2010,這樣就是老子到現在的年歲(2581)。孔老夫子出生在西元前551年,到今年剛好2560歲。釋迦牟尼佛生在西元前544年,比孔老夫子晚七年,孔老夫子比老子又晚二十年,背景我們稍微了解一下。老子差六祖有一千兩百年,所以一千兩百年以後,六祖才出生。所以那個時間差的蠻長,有一千兩百年。可以說我們中華文化得天獨厚,歷代這些聖賢都把重要的留存下來,尤其老子是最早。我們看感應篇,老子講「禍福無門,惟人自招」,要了解,禍福都沒有門,我們自己招來的,自己自作然後自受。善惡的因果都是定理,講很重要的就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兩句話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符合真理的、跟真理相合的,「是道則進」,我們就努力去行持;「非道則退」,假如跟真理不相合,不管是什麼人說,我們都不要聽,跟真理不相應的話,我們就不要去做。
  老子在周靈王的時候,曾經當守藏史,等於現在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在管理圖書館。所以老子所看著作,等於所有的著作都會送到圖書館去,所以老子會看到很多各個不一樣的思想,那些老子都能看到、都能夠研究,然後老子看到整個社會很不理想的時候,老子就想退隱,退隱西出涵谷關的時候,被關令尹喜留下來作書,就是道德五千言。我們才有道德五千言可以研究,來源是這樣來的。現在考古學家也把道德五千言挖出來了,就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確實有道德五千言。
  我們一般都是從道德五千言來探討老子的思想,老子非常崇尚無為,就是發揮我們純樸的本性,老子不崇尚有為;不像孔老夫子要把整個大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呈現。那老子是超俗(超過凡俗),超過凡塵的一切,眾生能不能夠做到,老子倒是比較不考慮在內,只把原理講出來。那孔老夫子則是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夠把大道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現在是儒家應運,我們念的書都是儒家的觀點,可是我們現在念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稍微了解一下,現在儒家應運,我們應該從儒家的那些觀點裡面,我們怎麼樣來融入生活,就是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各位知道嘛?(知道),會不會?三綱領:「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要了解,明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新民,就是整個把祂呈現,就是整個佛性的功能作用都呈現出來;止於至善,就到達最完美的境界。八條目,真正的我們要怎麼做就在八條目裡面。從後面第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就是我們實際在生活之中要做的,在生活之中就是能革除物欲,我們心中就是清清靜靜,「心中不要有事、心中不要有物」就是格物。所以這個格物是最重要,只要我們格物,把物全部都格了,心就清淨,然後心清淨就回到佛性回來。所以格物然後就致知,就使我們的良知良能整個呈現,所以致知不是我們落入後天有身體去學來的,而是從我們佛性去發揮,在格物以後祂就會呈現致知,讓我們知道真理,都會感到心安。然後知道已經是真理了,我們就會誠意,意就非常的誠,跟天地一樣。然後誠意以後,心就正;心正以後,身就修;身修以後,家就齊;家齊以後,國就治;國治以後,天下太平。很理想的,按照儒家的過程來講,只要我們能夠格物,就致知,那個「知」就絕對是正知正見;致知以後,我們意就很誠,就天地之間整個誠都呈現出來;誠意了以後,心就正,沒有偏也沒有邪;心一正了以後,身就修,修身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修身就是要從格物著手;身修了以後,家就齊,家人都看到我們在行持非常的正確;家齊整個國治,就平天下。這個儒家思想也是蠻重要,讓我們能夠很快的進入狀況,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把整個很理想的狀態都表現出來。我們今天是要開始研究道德經。要了解,老子所講的道,因為是非常的超然、非常的高,所以在講解之前,稍微有一點了解。
  各位以前研究道德經的時候,是怎麼樣入手的?是看註解、還是看原文?看原文比較理想,因為有註解以後,很容易會被註解牽引。然後看原文,我們自己會先去思索老子講出來原來的意思,先思索以後然後我們再來看註解。因為後學前不久到書店買老子的書,竟然會看不下去,因為他寫下來的時候,已經跟老子原來的意思不一樣,所以後學看不下去,各位有這種情形嘛?沒有倒好,為什麼?沒有成見,自己都沒有成見就不會看不下去,因為後學有成見,所以就看不下去。後學在想我們真的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還真的不容易,都會有一些自己的見解擱著。不過要了解,我們都有一種擇善固執,然後相對下來就會嫉惡如仇,對不對?不同意啊!後學是發現自己有那種傾向,會擇善固執又會嫉惡如仇,所以這也是要改。因為這樣的話,會有很大的分別心,眾生都是很可憐,他為什麼會為惡?就是因為他不了解不知道真理,才會呈現不好的一面,我們是應該要去救他,不應該落井下石。可是在我們真正遇到現象的時候,各位前賢容不容易去做?(不容易),真的很不容易,要先降伏自己的內心,內心先降伏以後,然後才思索用什麼方法來救渡幫助他。
  要了解,眾生一定要自助,才會人助,才會天助,我們要自強不息,我們不可以懈怠,只要我們一懈怠以後,什麼人都救不了。所以自己要精進努力,我們就直接契入本文。
第一章觀妙章或言定義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就是道的本體。道的本體就是不能用我們的頭腦來思索,不能用嘴巴來議論,所以很超越,超越所有的現象、超越所有凡塵的事情,所以這個很不容易解說。第二個道,可道,就是可以講,可以說出來的,那可以說的話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就是會變化,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了解嘛?這個大概十分之一吧,十分之九都不相應。可以講的、可以說的,都一定會變化,怎麼說都隨我們人在說,所以可以說的就不是道的本來,不是道的本體了。所以要了也,道的本體是很難去釋說,很難講的。老子也不能說不能講就不講,老子是點出來,點出來以後讓我們去領悟體會,領悟體會那個才是重要,所以老子把另外一面,就是「可道,非常道」講出來。那常道的話,就不可道(就是不能講),真正的道體就是不能講,一落入可以講了,就已經不是道的本體了,已經是道的作用。所以我們活佛老師也講「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道本無言,非言不顯」,假如沒有用語言的話,這個道沒有辦法顯現出來;「言有不達,道無以明」,講的不明的話,道沒有辦法呈現。我們活佛老師有這樣講過,所以講的時候要把整個輪廓呈現,讓我們都能夠體會都能夠知道,能夠確實進入,那個才是我們追求正確的方向。
   釋迦牟尼佛也講「無言以法,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道也是沒有語言,就是不可道、不可說;可是也是一樣道也要借著語言來說。因言而入,因為我們講了,然後可以進入;非即是言,不是這些說的語言,說的語言是文字相、語言相,都是形相,然後我們都不住相,就可以進入到我們那個不可以講的道的本體。要了解,道的本體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有研究過六祖壇經再來研究道德經,有互相融通的地方,就很容易領悟,容易領悟的話,我們容易進入狀況,一進入狀況以後對我們幫助就很大。所以道可道,就非常道。了解嘛?這麼不回應,是不了解呢?還是不苟同?接下來,「名可名、非常名」
名可名,非常名
   名,要了解道本無名(道沒有名稱),道是勉強而說的。所以老子也講勉強來講叫做道,用道來比喻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知道「道」字的寫法,中國文字涵意很深,道開始有兩點,那個就是一陰一陽。然後「一」橫,一就是道的代表字,「知得一萬事畢」,知道這個一,萬事萬物都畢業了,一就是道。一陰一陽,然後一,然後再「自己的身上」,加起來「一陰一陽、再一橫、再一個自己」,就是一個「首」,首就是頭,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的頭是最重要,然後再加一個走馬邊(),最重要的事要去實行實踐,這是「道」字的寫法,已經把整個都呈現出來,就是「一陰一陽、知得一萬事畢、在自己身上」,就是像我們的頭一樣,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後一定要實現、要去做、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去實行,這個就是道
   要了解「名可名」,名,無名之名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沒有名稱,有名稱可以名了,那個就非常名(就不是永遠都在的名稱)。所以我們知道,凡塵的萬象萬事都有一個名稱,都有名,可是都是變化。在我們本身來講,我們現在的名字,各位前賢,我們前一生是這個名字嘛?(不是),下一生是這個名字嘛?(不是),所以這一生的名字是暫時給我們這一生用,可名就非常名(不是永遠都這個名)。要了解,道的本身並不能用文字來講,又把反面(很殊勝的那一面)表現出來,所以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無,就是無極。無就是沒有,沒有到極點就會生有,無極然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生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整個天地形成。要了解,無,天地的開始是無(沒有),所以無叫做天地之始,天地的開始什麼都沒有。在六祖壇經的時候有講過,天地之所以會有,就是因為我們一念妄動,我們一念妄動就是起心動念,然後才形成天地,才有天地。假如我們不一念妄動的話,就沒有天地,整個天地在我們如來藏,在性分之中。有沒有印象?比較朦朧了喔,好像很久以前的事了。要了解,我們在正位(就是在佛位的時候)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已經業因(業力)形成,然後就轉念就現相了,現相以後還是一念無明生三細,還是在原始狀態,在無的當中,全部都沒有。然後因為有一念妄動的因素在,所以才形成我們天地開始。天地一開始以後,有天地了,然後就有萬物,有萬物以後就有眾生,有眾生以後就有業果(就是我們造了業,要接受果報),就是這樣「世界→眾生→業果」三個綿延不絕,一直連續。
   因為我們落入凡塵,雖然是只有一念妄動,可是我們到凡塵來,各位前賢,是不是只有一念妄動?是不是已經萬念了?喔,還不止一萬個念!本來是只有欠凡塵一毛錢,我們是想來還,還清了以後,沒有業障,就又恢復本位。可是我們到凡塵來,是有還一毛錢,可是後來為了生活我們就愈欠愈多,每一生每一世還一點點又欠了很多,就這樣欠到後來都不知道已經欠了多少。各位前賢,我們現在在我們性分之中,我們到底有多少業力,已經沒辦法去了解了!我們可以在生活之中體會,假如我們業力不多或是沒有,那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快樂如在天堂一樣,非常快樂,都沒有苦的果報會找上我們身體來。假如我們遇到的遭遇是很坎坷、是要勞勞碌碌、是很多事情,那就是我們造了蠻多的業,已經呈現在我們眼前。各位前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業多不多?這個真的是要考慮考慮,「它到底是多少,因為都還不很了解,它到底是多少」,「我到底是做了多少業」,都還不很清醒的時候。
   要知道,我們在凡塵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我們在接受果報的當下,我們又是再造業,這樣就沒完沒了。要了解,遭遇一定有因,我們的遭遇是果報,果報一定有因,我們要去推測那個原因:「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果報,為什麼會有」,一定有原因在,我們把原因找出來,找出原因以後我們把它消除(就是讓原因消失掉)。各位前賢,我們造業的最大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一直在講的「起心動念」,就是念頭。我們的念頭就是業,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要訓練,訓練自己就是不起心動念,會不會?很不容易喔!因為起心動念太容易了而且很快,不管是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心念馬上、很快就起念,所以念就是業。各位要牢牢記得「念就是業」,「念頭就是業」,「念頭愈多業愈多」,沒有念了就沒有業,就不用受苦。
   所以本來我們都閒閒的,但是我們都閒不住,上天要給我們很空閒的過生活,可是我們好像都不願意,各位願不願意?(願意),很空閒的生活就是不要起心動念,我們都在覺,在我們覺性之中。無,是天地的開始,全部都沒有,我們要回到原來「全部都沒有」,也是一樣,要從沒有念頭著手,全部念頭都沒有才可以回到本位。我們都是佛,一回到佛的本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整個就很不一樣了。
   因為我們現在只有南贍部洲可以住,北瞿蘆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我們都沒辦法去。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方世界,我們也都沒有去。不知道那邊的情形,當我們回歸本位以後,都可以,只要我們想到哪理就可以到哪裡。到無量的佛世界,那個身是非常的高。以現在娑婆世界的身體來看東方琉璃世界的身體,我們會嚇死,因為太高了。我們會講「比竹竿還高」,各位有沒有看過竹竿?就是我們晒衣服的竹竿。因為整個環境都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們不可想像。我們住的地球在宇宙之間是一個非常小的行星,小小一顆地球,我們就已經覺得很寬廣很大了。當進入佛世界、進入宇宙的虛空裡面,我們會了解,喔,原來竟然佛世界是無量無邊。我們要使我們心胸開闊寬廣,這樣我們就不會斤斤計較,一般我們都會心胸太狹隘。所以天地的開始是從「無(沒有)」,沒有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然後才形成有天地。這個天地一直是在循環往復,一直在輪轉之中,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一萬零八百年,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就是一個元會。這個元會一過去,又有下一個元會,我們前面也有很多元會,後面也有很多元會,所以沒有止盡,沒有停止的時候,所以無量無邊。
   那我們現在來推測彌勒祖師什麼時候下生?有前賢說五十六億年嘛!那個時候我們人類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阿含經有記載,說彌勒祖師下生的時候,我們眾生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各位前賢八萬四千歲是什麼情形?我們現在才一百歲,所以在八萬四千歲裡面,一撇都沒有。假如我們現在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什麼樣?都不可想像了。所以阿含經記載,那個時候因為人類最善良,都已經把整個佛性呈現,所以有八萬四千歲的壽命;現在我們因為人心有的很壞,所以愈來就愈少,甚至往後我們人類的壽命只有十歲,可以想像嘛?才準備出生來凡塵生活,就死掉了。因為眾生的心太惡,太惡地生長的東西都有毒,雖然也可以養生,可是吃進去也會害生,所以壽命都不長;女孩子竟然出生五個月就嫁人。當我們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女孩子五百歲才出嫁。我們現在想五百歲才出嫁,不是老姑婆了嘛,又是不可想像!所以,我們不知的那些天地是很多,我們因為落入凡塵的時間太短,我們又追求不一樣的目標,沒有朝著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來追求,所以就愈偏離,偏離正道,我們也認為生生死死就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都會認為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不追求根源本來,愈不追求本來根源,我們就愈偏離正道,所作所為就愈不符合真理。
   所以老子講「無」叫做天地的開始,天地的開始是什麼都沒有,要了解,我們的佛性也是這樣,我們佛性就是像虛空一樣,「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沒有形相,可是什麼形相要在虛空呈現,虛空都不會拒絕。要了解,我們佛性也是沒有形相,可是所有的萬相萬事都從佛性呈現,佛性也不會拒絕,都不會拒絕都讓它呈現。可是我們現在變成認為萬象萬事的呈現跟我佛性沒有關係,都會這樣認為。要了解,在真理裡面不是這樣,都是我們如來藏,都是我們的佛性。所以整個無,天地都還沒有,天地都在我們性分之中。所以無叫做天地的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有」叫做萬物的母親,有了。要知道,就像我們起心動念,有了。各位前賢,起心動念看得到嘛?(看得到),自己知道嘛?(知道),嗯,自己知道。所以自己知道「有」,就是已經有了,有念。「有」,就是萬物的母親,萬物就是從「有」來;「沒有」是天地的開始;「有」就會延伸一切問題,一切事都從「有」產生出來。所以「有」叫做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故,就是所以。常無(常住的無),我們要來觀其妙。無,就是觀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要觀照佛性本體的妙,祂是常住的無來觀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有(常住的有)常住的有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是常有的、是常在的(永遠都在);然後欲以觀其徼,徼就是竅,就是剛好那個竅妙。常有的時候,我們要來觀其剛好的地方。這個比較生澀。老子在第一章觀妙章開始,就告訴我們佛性本體非常的奧妙,奧妙到我們不知不覺,都不知道祂的整個輪廓跟整個功能作用,全部都沒有去探討去了解。所以老子跟我們講,常無來觀妙,常有來觀竅。
此兩者
   兩者,就是有跟無(常有跟常無)
同出而異名
   同出,祂是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根源出來。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可是我們就是能夠了了分明,沒有形相就是無,了了分明就是有,這個「無」跟「有」是同時出來(同出)。同出而異名,就是名不一樣,沒有形相不能說有,已經有體悟不能說沒有,所以一定名稱不同,可是這個「常無」跟「常有」是同時出來的,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就是無也很玄,有也很玄,都是很玄妙,要了解,第一章是很高的一個程度,老子把佛性本體(就是常住的無跟常住的有)全部都描繪,不是一邊的,我們落入一邊的就不是,祂是有跟無合在一起,有切實的佛性本體在(),可是沒有形相(),所以有跟無同時存在,同時出來,可是出來以後,名稱不同。了解意思嘛?會感到很深嘛?是要我們來知道佛性整個輪廓以及整個天地宇宙萬象的來源,它本源根源我們都是要了解,就是常無跟常有合在一起。這個常有跟常無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我們講佛性本體對我們來講比較親切,我們講說是天地的萬相、天地萬事,好像會覺得跟我沒關係,感覺上會覺得好像離我遠一點。其實要了解,祂是同時存在(同一個體),講不同的角度而已。要了解,同出異名,同謂之玄,一樣有也玄,無也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所有的奧妙,都是從常有跟常無這樣出來的,眾妙之門。我們要進入眾妙之門,祂出來,我們進去眾妙之門。各位有一點印象了嘛?眾妙之門有沒有一點印象?有跟無在凡塵是很明顯,有形有相跟沒有形相,在我們身上就可以體會,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我們身體有形相,祂現在無跟有合在一起讓我們在凡塵生活。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是誰在當家主張?誰在發號施令?很有意思喔!
   要了解,常無跟常有既然就是我們整個的本體,我們現在呈現在凡塵已經從眾妙之門出來,出來以後我們有沒有讓呈現眾妙的主宰者來當家?我們都會被凡塵的景相吸引,然後我們的感官()跟凡塵的景相會合,會合以後,各位前賢,我們是不是產生很多處理的方式?因為我們在闡釋的時候,並沒有固定說它會變成怎麼樣,只是說那個原理狀態,「原來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怎麼樣去應對、怎麼樣來處理、怎麼樣來應用會比較理想」。所以講根源,從根源出來以後,我們有萬相萬事在我們周遭圍繞。那我們在處理萬相萬事的時候是不是要有主宰者?一定要有一個主宰者,要了解,我們現在的主宰者已經不是從「常有」「常無」同出,不是這樣,不是祂來主宰,而是變成我們「有」,常無就不管它,已經就進入「常有」,常有以後,在身上呈現的又是我們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然後我們又加強眼耳鼻舌身意的權柄。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都已經沒有按照真理的方是來處理生活,所以我們就會在這種不符合真理的狀態之下,已經偏離正道,偏離正道以後自然所有一切都形成我們的業因(造業的原因已經呈現),造業的原因呈現我們就要接受果報,當我們去接受果報的當下,我們又迷惑,各位前賢我們迷惑的時候,再接下來的行為會不會理想?一定就不理想了,就會愈來愈偏。所以要了解,我們從同出(常有、常無),由祂來主宰當家。後學就講,我們鼓勵我們的佛性主人出來當家,不要讓我們的六根當家,因為六根當家都會不知不覺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受了苦就迷惑,迷惑又造業,就這樣沒完沒了,我們愈受苦就會愈嚴重。
  假如我們了解,從根源著手,是從常有、常無的本體來主宰,這個時候跟真理跟道相符合,整個都相符合的時候絕對不會造業,所以不會造業就跟我們在本位時候的狀態是一樣。雖然我們是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可是我們在落入凡塵的當下,我們又馬上回到本體,回到本體的時候守住本體(常有跟常無在一起),沒有另外被造化引誘,沒有造化引誘我們就沒有起心動念,又回到本體回來了。雖然我們已經有山河大地、已經有我們身體,可是畢竟還是真理之中,就整個全部呈現都是我們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住在佛的本位)。這樣聽得懂嘛?是比較偏向講原理,原始的狀態就是我們怎麼樣落入凡塵,在凡塵我們怎麼樣生活,怎麼樣可以回到我們原來來的地方,整個已經都回到原來來的地方,已經就是證悟成就。證悟成就以後我們又可以渡化所有眾生,我們看一看社會現象,離我們現在在講的有多遠?差的很多,因為我們社會現象所追求的可以說都是物質的生活,即追求物質的快樂、感官的享受,大部分都是這樣追求。以這樣的追求目標,我們可以講,就是一直在造業。我們看是一直再造業,可是他們本身會怎麼看?他會認為是很正常的,在凡塵就是這樣生活會很正常,所以延伸出來的問題就是會遭遇很多的不如意,那不如意在他看來,變成也是一種家常便飯,也沒有覺得什麼不對。但以我們探討性理心法來說,會說這樣不行,這樣會每況愈下,愈來愈不理想,愈來會離道愈遠,離道愈遠我們受苦就會愈來愈厲害。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生活在台灣是不是很富裕?(),雖然有些人還過的辛苦一點,可是比起非洲怎麼樣?好太多了。假如我們是生長在非洲,一出生以後,要掙扎三餐就已經夠我們費心費力了,吃不飽,沒辦法,吃都吃不飽了,還有辦法修道嘛?就會把祂拋開了,全部都不去思索,所以我們在這種這麼好、這麼殊勝的環境之下,一定要盡量的朝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努力前進,而且又不是很困難。各位前賢修道很困難嘛?(不會),很容易對不對?(),後學都曾經做比喻,假如已經有喝酒有抽煙,然後要他戒菸戒酒,對他來講真的是不容易,困難。有的戒菸愈戒,他就抽的愈大;戒酒也是一樣,想要喝少一點,結果愈喝愈多。假如他本身不抽煙也不喝酒,你叫他戒菸戒酒,容不容易?(容易),非常容易,修道也就是這樣,假如我們都沒有感染凡塵的污垢,塵垢都沒有,我們修起來非常簡單,很容易的。假如我們已經感染得很厲害,修起來簡不簡單?(不簡單),就很困難。要了解,南部天氣這麼熱,晒衣服不用什麼腦筋,你只要披好衣服,自然衣服就乾了。可是後學再基隆時常都潮濕,所以就要想辦法去找一個浴室小房間,裡面放除濕機,上面用竹竿,把衣服掉在竹竿上,門關起來,除濕機一開,吹乾除濕。你看我們這邊都不須費心,衣服自然乾,後學在那邊就要費很多功夫,還要浪費電,還要好幾個小時才會乾。所以後學在想「難跟易」,南部這邊就很容易,基隆那邊就很困難。所以困難跟容易都是我們主觀意識,你認為他容易就很容易,後學除濕五、六個小時,衣服就乾了,跟我們這邊就一樣,一樣的。要了解,不要怕難,只要我們有心去做,就可以達到。
   修道也是一樣,假如我們有一些比較不好的生活習慣,那些習慣要除掉好像要我們命似的。要了解,當我們的習性,我們平常都讓感官去當家,就養成習性(習慣性),習慣性養成以後我們要改變真的很困難,所以各位假如有不好的習慣性要改掉,要事先跟它妥協。台北的道親就講「早上起床、晚上要睡覺」,然後跟六根講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你不是主人,你當家太久了,你應該要退位了,你讓主人出來當家」,這樣早晚跟它講、早晚跟它講,講到後來,他的習性(習慣性)就不這麼剛強,有用咧,真的有用!後學就講,你看今天報紙刊登百貨公司週年慶,嚇死人一天營業額三億,大家的錢好像都不用賺就有了,好像自己影印就有了就拿去用,嚇死人。要了解,為什麼會那個樣子?誰在當家?你去逛百貨公司的時候誰在當家?(眼根),就是眼睛,「喔,那個好!那個好!」搶著要,就是眼睛當家。像我們一修道了以後,你要告訴自己:「家裡已經夠用了」,穿的方面,你看誰有在補衣服?都是好好的就丟了,都是沒有補衣服的。所以就不用那麼努力去買,我們都穿不完的,一生之中都可以穿得夠,有得穿有得吃有得住,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另外的都不用追求,尤其生意最好的就是化妝品,化妝品是後學最反對的,為什麼?你晚上睡覺要洗掉的,那個又那麼貴,你塗抹之後又要洗掉,好可惜喔!
   所以各位聽課以後,你要化妝的時候,你在塗抹就開始想:「恩,這要洗掉的,這是多餘的」,你就不會想要了。素臉,洗乾淨就是最漂亮,不用化妝,所以一化妝以後,我們看一看變成什麼?不好說喔,假如她化的太濃,我們會說山妖水怪,像不像?那個都很貴的,竟然畫在臉上然後再洗掉。後學都講,我們年歲一大了,大家臉都一樣,你看歐吉桑、歐巴桑年歲大了,臉都一樣,所以不用化妝,都是多餘的,我們把化妝的時間拿來研究性理心法,拿來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來跟自己的佛性打交道,是最理想的。化妝的時間,時間真的是很久,後學是看人在化妝,花個一、兩個小時是小事;我們來研究性理心法,一、兩個小時是大事。我們了解整個人生、整個過程、整個怎麼樣狀態,不是更理想嘛!像我們這樣一年一路走過來,理不理想?(理想),從朦朧全部不知道的狀態之下,然後走到稍微有一點了解了,然後再更深入到我們原始狀態,真的摸到我們根源,可以回到我們佛的本位,你看多麼好!就是要培養我們正確的相信:「自己就是佛」,這樣外來的幽冥鬼魂、魑魅魍魎就不會作弄我們,就不容易進到我們身來。
   你若心神都不定,那個最喜歡,幽冥鬼魂、魑魅魍魎看你心神不定,趕快鑽入你的身體,這下子你就糟糕了!都被它作主了,你自己卻被打到旁邊,你就沒辦法主宰你自己的身體。所以你的心頭要抓穩,「自己就是佛」,一定要確實告訴自己:「本身就是佛,外面沒有」,很親切的很實在的,把整個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很篤定的把祂啟發,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以後這個身體還給天地(水火風土就還給天地),已經沒關係了。不像我們社會人士,沒有啟發佛性的時候,一口氣不來,我們兩眼一閉,各位知道什麼狀況嘛?兩眼一閉,沒有路可以走。我們睜開眼睛可以走路,兩眼一閉以後,糟糕了,我要走去哪,沒有路可以走,很緊張的,所以家屬就趕快請誦經團來誦經,那就是他沒有路可以走。
   我們現在修道以後,知道原來我們的性分、我們的真心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是這麼寬廣而且又如如不動,這麼殊勝,我們都不認識、都不知道,我們日用而不知。現在研究知道了:「喔!原來只要我啟發佛性以後,我的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虛空就不是頑空而是真空,然後妙有,有,沒有形相,整個都是我的真心佛性,這個時候身體就可以還給天地,沒關係」。「沒有啟發佛性的時候,這個空就是頑空,頑空是空中什麼都沒有我們社會人士就是把這空當成頑空,空中什麼都沒有,沒有啟發佛性,空中什麼都沒有,就是頑空」,所以社會人士就很重視他的身體,生死就很在意。所以台灣俚語死了以後叫做「過身」,這個身沒有了,轉換一個身。假如我們還有行善,那還有人的身,還不錯。假如做惡,那就變成畜生道,你變成畜生了。我們可以去想像,變成畜生了以後,牠知不知道真理?縱然是最靈敏的狗、貓,牠知不知道牠的佛性?都已經不知不覺了。所以要知道,做的不好,一轉到畜生道,就要很久、很苦的時間去煎熬。
   所以要知道,凡塵的因果定理,絕對不可以去貪人家的錢財。後學都講一隻雞幾百元?(兩百),有這麼便宜嘛?不是三百了,漲價一百。所以我們倒人家十萬元,要出生幾世的雞來還?不要說幾生幾世,我們光轉世當一世的雞,腦袋瓜全部已經就空空了,一恢復人身的時候,什麼理都不懂了。要了解,在凡塵我們現在可以主宰,有身體、自己有能力、可以努力修、可以使自己的佛性盡量的向外延伸,很寬廣到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真心佛性,跟老子講的「無,天地的開始」,天地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然後我們進入,真正的到什麼都沒有的狀態(就可以進入到無),然後要顯相山河大地,我們又可以有(常有)。所以常無跟常有就在我們自己性分裡面,祂同時出來,很奧妙。
   可是我們不研究的話就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佛性是常無跟無有合在一起,所以經典裡面講「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是講佛性,佛性沒有形相,可是祂不拒絕諸相發揮,所以山河大地、所有萬象,都從我們佛性發揮出來,佛性都不會拒絕。要了解,佛性修養真好。像我們現在六根當家,佛性也沒抗議,是不是修養很好?(),只要你六根要當家,佛性就退位,就退到你見不到的地方,因為祂出來你會討厭,你正在用六根的時候,佛性出來干涉:「那個不好,那個違背良心」,六根會說「你不要管,你不要理會」,不是這樣嘛!沒有遇到這現象嘛?都會遇到、經過,為什麼?因為現實生活就是這個樣子,有形有相畢竟比較引誘,誘惑力大,無形無相的佛性出來見意時候,真的力道很弱。所以要了解,當我們感到心不安的時候,那個事情絕對不要做,那個不合真理。那你感到心安,你就放心去做,因為那個符合真理。所以我們的良知良能時時刻刻都會呈現。
   各位有沒有啊?良心在不在?不是一個已經過世了,一個還沒出生?我們都會找藉口:「良心一個已經過世了,一個還沒出生,剛好中間空檔」,都可以為非作歹,所以我們很會找藉口。要了解,因果定理,自作還是要自受。我們在行持的時候,要了解,不能違背真理,我們都跟真理相符合,幫助眾生又不記在心上,記在心上我們會接受福報,不記在心上就會進入我們性分,深植德本(種植我們的德本),德本一夠了以後,你的領悟、你的修持就會很通順。假如我們障礙很多,我們經典一拿起來看,眼睛就很生澀就一直想睡覺,那就是我們的業障債主在阻礙我們,「叫你不要看」,因為你看了以後,你去研究,它這個債就不好討了;你全部都是在凡塵的話,他總會遇到你,這個債一定會討得到的,所以業障債主就會阻擋。很多人都這樣,一翻開經典就很想睡覺,把經典合起來,精神來了,所以就很明顯的業力在拉扯。
   我們在凡塵很重要的就是不要造業,造了業一定要去接受果報,所以在造的時候,千千萬萬不要造業。修持就在「起心動念」,念就是業,起心動念,「啊,這個又造業了,又不要」,只要我們保持那個覺,念頭一定很快的減少,不然我們會很多念頭。念頭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也不用去跟念頭敵對,因為念頭是功能作用,我們知道念頭是功能作用就好了,念頭要起來的時候,我們要了了分明。各位前賢,知道自己念頭的內容嘛?(知道),知道啊?那很理想耶!因為都知道,就可以去阻擋它,可以把它消除掉。我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才會一念接一念,一直延續不斷。假如在生活之中,我們全部都保持覺性(覺性都在),都是覺,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就是沒有無明,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就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我們無明的時間是比較常,明(覺)的時間是比較短。我們有修道有研究,會慢慢改變,本來不覺的時間很長,現在不覺的時間縮短了,然後覺的時間延長了。各位有沒有努力啊?有空閒的時候,記得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不管你想什麼都是緣,都把它放下),不管什麼好壞全部放下,全部都放下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是最覺最靈敏的時候,只要我們培養乳哺三年,絕對有功效呈現,那個時候般若妙智慧就會有,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在應對事情的時候,輕重緩急就會分的很清楚,會應付的很圓滿。
   人家問你,「你怎麼會知道、怎麼產生這個想法」,你找不到原因,那個就是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是從佛性本體發揮,不是我們落入後天有身體以後去學的,學來的不會有般若,是佛性本體才會有,我們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做萬緣放下很舒服,尤其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你躺在床上,一做了就睡著。各位有沒有做萬緣放下,馬上就睡著?(有),明天早上醒過來很舒服,頭腦很清醒。假如我們晚上睡覺胡思亂想,明天起來頭很痛,各位有沒有試驗看看?有啊!真的是這樣。
   要了解,自己本身有試驗過,知道它的結果是怎麼樣,所以在造因的時候,你就會說「這個不行,這個一做了會怎麼樣」,已經知道它的結果。我們修道就是這個樣子,造因的時候,就知道它的結果,那我們哪敢造惡因,就絕對不敢,因果是定理是絕對的。我們要勉勵自己,自己努力,所以觀妙章,老子講最殊勝的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常無跟常有合在一起,同時出來,不同的名稱,很玄,玄之又玄,非常的奧妙,很深遠很奧妙,我們要去追求要去了解,我們追求了解以後,可以進入自己不生不滅佛性,一進入以後就等於進入整個天地。要了解,我們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只要我們進入我們佛性,就進入整個宇宙虛空,非常寬廣,所以後學跟各位勉勵。接著講第二章觀徼章。
第二章觀徼章或言體用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大家都知道那個好(),然後為(去做)美,就是已經著重在名相,美之才為美,已經喪失本來,不是本來本性去做的,而是美之為美。老子就講斯惡已,這樣已經就不善了,就是惡。因為美你才去做,就是要那個名稱、要人家稱讚。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全部都知道那個善,然後去為善,這樣已經就不是從佛性本體發揮,所以老子說這樣就已經不善,都已經不是很理想。可是我們以社會現象來說,社會現象假如是「美之為美跟善之為善」,那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我們已經每況愈下,要到達老子的理想「從本性發揮」,已經是很難。所以以我們社會現象來說,你「美之為美跟善之為善」,已經很好了!確實我們在凡塵已經落入到著重在名、著重在相,注重名相我們就已經喪失本來,沒有從自己佛性本體發揮。要了解,老子本來的意思是要我們各各都回到很純樸的本性,然後你從本性發揮出來的才叫做真的是善、真的是美,所以真善美全部都在我們內心。要了解,這個內心保持真善美很重要。我們不管外面的批評、不管外面的稱讚諷刺,都不要管,我們只要保持自己的真善美,這樣我們就是對得起自己,就是看得起自己,知道自己本身就是佛,這樣已經就很理想了。凡塵的那些變化都不要在意,已經不落入凡塵的名相。所以老子就講我們都是「美之為美,善之為善」這樣已經不好了,因為美,你要隱藏,善也是一樣,不讓人知。所以老子的觀念就是「建德如偷」,要建立道德,好像小偷一樣,都不給人知道,比較屬於是從本性發揮。
故有無相生
   從上面延伸下來,所以才用一個「故」,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有跟無互相生發,我們一著重名相以後,所做所為已經離開佛性本體,離開佛性本體以後,所做的就不很理想了。所以老子講有跟無互相產生,我們在凡塵之中,也都是這樣有跟無相生(互相會產生),像我們現在在凡塵,百年前我們沒有,百年後我們也沒有,是不是有跟無相生?現在有,百年後就沒有了,有跟無互相產生。要知道,我們現在在凡塵產生的這個現相,是我們要了我們的業才來呈現,所以我們有一條看不見的黑繩子拉著我們的手、腳,一拉了,我們就手動、腳動,那個就是業力,業力整個呈現。所以我們到凡塵來,是從無到有了,從有又歸於無,所以有跟無互相產生。我們從有無相生的道理裡面了解,不要造業,你造了業,雖然會歸入百年後沒有我了,因為有業,會不會再來?(),會被業再推來,又是無跟有又相生了。所以從這個真理裡面了解,我不造業,沒有業可以把我推到現相來,既然沒有業把我推到現相,就自由自在,我們佛性就可以自由自在,那個時候倒是可以發心發愿來渡化眾生,所以那個來是愿力而來,跟我們現在被業力推來是不一樣的。被業力推來,我們是不得不來。我們立愿乘愿而來,不管我們遭遇什麼現相,都是非常快樂,縱然進去地獄教化眾生也是很快樂。假如我們是被業推到地獄去,就很受苦,完全都不一樣。
   所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們解讀,你只要做些不合道理的事,就一定進入地獄,所以你一定進入地獄,一定進去的。所以解讀文字很有意思,你要進入地獄,你就去為非作歹,你就去做壞事,你就進入地獄了。可是文字意思是這樣嘛?不是這個意思,他是發愿,看地獄的眾生很苦,他要到地獄就渡地獄的眾生,意思這樣的。所以我們解讀的時候,要全部了解它的內容,一定要了解,不然我們會講「煩惱即是菩提」。各位有聽過嘛?知道意思嘛!「煩惱即是菩提」,是講我們起心動念的根源,能夠起心動念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才能夠起心動念。假如我們是進入煩惱的內容,煩惱會不會是菩提?絕對不會,煩惱變成惡,會促成我們造業。我們進入煩惱的內容,我們去應對以後會有行為出來,從煩惱出來的行為就不善,一定是造業,所以那個不是菩提。所以我們看文字了解一定要知道,像永嘉大師「觀惡言是功德」,我們會觀了嘛?人家在對罵,是不是都講惡言?那我們要不要去觀?(不要),要了解觀惡言是功德,永嘉大師是針對著「指著我們鼻子講,在罵我們,我們來觀照他罵我們的惡言,你去觀,這個就是功德」,是這樣的。我們有沒有被別人指著鼻子罵?(有),我們有沒有觀?還是罵回去?
   要了解,文字一出來以後要知道意思、要完全了解。所以有很多會背佛經,佛的經典會背了,有時候我們背的太熟了又會倒背如流,各位前賢會產生什麼現象?驕傲,會產生驕傲。要了解,大家都不會,我會,我會背佛經又會倒背又會如流,就會驕傲,驕傲會做什麼?我們倒是蠻肯定的,驕傲就要轉世當候鳥。所以我們就不會驕傲,就是很理想。在凡塵很多都是不知不覺呈現,我們很努力去修持,然後有些成效的時候,我們一樣也會不知不覺驕傲,所以當各位一了解性理心法,明心見性,對不熟悉不了解的人,會有什麼心態?確實就是驕傲,我們要事先打預防針,要想:「我們在凡塵,既然都落入現相,沒有驕傲的本錢,被業推來是很苦的,沒有驕傲」;假如我們能夠修證,都已經明心見性,我們要想:「這麼要多眾生都還沒有明心見性,都還沒得救,我也沒有驕傲的本錢,要把他們全部都渡化,讓他們都成佛,才可以驕傲;他們都還是眾生,還不可以驕傲」。
   所以我們在凡塵對所有一些事情要深入的了解觀察,這樣我們的作為、思想、理念就會完全都不一樣,真的整個都會改變。尤其當我們確實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身體也會改變。假如身體毛病很多,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些毛病也會不見,也會影響到我們情緒,情緒都會很高昂,情緒很高昂時候表現出來的,家人看到很高興,就會影響到家人,整個就和樂融融,慢慢的都會變化。我們到凡塵來時間都很短,不夠百年而已,一定要好好運用、好好利用,利用這短短百年,把自己不生不滅佛性的光明整個呈現,所有的脾氣毛病、壞的習慣,全部改掉,這樣我們做了以後,我們有目標,實際效果呈現的時候我們很高興,所以生活就非常有意義,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做。
難易相成
   難易互相形成,困難的事情跟很容易的事情擺在一起,就會了解,沒有難就沒有顯現出容易,沒有容易也不會顯出困難,所以難跟易是互相顯現讓我們知道,讓我們去成就。我們了解,在修道的過程裡面,我們覺得「那個很困難」,尤其要改掉我們習性真的是很不容易。假如我們畏難就不做了,那永遠都沒有成就的時候。我們就立定目標,難的那些事,我們從容易的地方入手。每天的生活我們都要過,我們整天二十四個小時愁眉苦臉,一樣也是過;我們整天歡歡喜喜一樣也過二十四個小時,我們一定要選擇快快樂樂來過這二十四個小時。
   然後要改掉很不容易改的習慣性,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一有空閒我們就可以入手,很容易的去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不容易改變的習慣性,會在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些不好的習慣性就默默的被我們改過了,默默的不見了。因為我們一有空閒就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時候所有的壞習慣也是萬緣之中的一緣,我們也一樣把它放下,放下,放下了,整個放下,它就慢慢的不見了要了解很多是我們自己畫地為牢,都會想「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很多都會把自己定在一個定位,那就不願意去改變。假如我們了解,凡塵事都沒有固定的都在變化,就是因為凡塵事都沒有固定,都會變化,我們修道才有用。假如凡事都是固定不變化,我們修道就沒有用了,因為都是固定了,佛都是佛,眾生就是眾生,那修有什麼用。就是因為不固定,我們眾生可以成佛,所以努力修。要了解,在凡塵只要我們肯做,再困難的事,也都會在很容易的情形之下,去完成。
   後學為什麼會講這個?就是北部前賢講心得分享的時候講出來的,他說只要三、五分鐘,你只要有空閒三、五分鐘就好好利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改變我們整個身體的狀態,就可以改變整個家人相處的情形,就可以改變我們很頑固的習慣性,就是這樣咧!所以不要怕難,只要有心,都一定有成就的時候,只要我們肯做,也不會真的做不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容不容易?欸,各位都還沒做出心得,所以沒有力道,一定要做,不管三、五分鐘,只要有空閒的時間你就可以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身體會變化,你的家人相處會變化,你整個命運會變化,你會很高興,真正的在修道的軌道之中。
   還剩下11分鐘給各位提問問題,有疑必問,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有疑就是心中打結啦!我們把那個結打開了就可以很寬廣,都沒有束縛。那個上次不是有寫那個稀泥嗎?(六祖壇經課後問答),那後學一直在說這個名詞,我們不是有一個和稀泥嗎?和稀泥各位知道意思嗎?就是自己沒有主張,然後人家講什麼都跟人家附和。
劉講師好這裡有美國前賢提問,哈哈~美國還比我們這邊還要勤勞,馬上傳過來。
◎剩下約11分鐘,提問問題
  【問】:這次法會和合二仙對後學說「你不要吃那麼多東西」,後學百思不解,直到劉講師說吃少點東西,身體才會好,才稍微了解,可是還是不太明白要少到什麼程度。後學平常早上吃一根紅蘿菠,一根芹菜和生菜,自製果菜汁,和一杯燕麥,中午吃便當,晚上約吃一到二碗麵或飯菜,菜很多飯很少,應該如何怎樣才恰當,非常感謝!
:~這個以前我們有講過多吃有五罪,還記得嗎?講講看哪五罪?我們多吃了以後就想睡啦!「多睡」。然後多吃了以後會「多病」多吃了以後會「多淫」,就是男女之間作愛然後多吃了以後「不能歌誦經典」,因為有多睡、多病、多淫。所以就對經典部分不能深入了解,然後所有吃的東西都從地上生長出來,所以我們深著,「著以世間」,
被世間把我們拉得緊緊的,綁得很緊,所以我們瞭解說凡塵地生長的東西都不吃我們就會飛了,那我們要了解到釋迦牟尼佛有講:說我們不要吃那個生物,生的東西我們要熟食,經過煮了以後才吃啦!不要吃那個生的東西,那要吃多少才算恰當?因為每一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那看我們的需求,假如說力道都不夠當然稍微要加多一點點,那假如說可以了那就減少一點點。
   像後學跟 老前人一起生活的時候老前人那個吃得少,真的我們一般,後學都說如果這樣喔!我一定沒力氣,因為我們那個飯碗不是很小嗎老前人大概吃六分七分飯而已啦!那個小小的碗差不多六七分,然後那個菜都是夾一點點,不會吃很多,然後喝那個湯差不多半碗而已,一餐就吃這樣,然後三餐也一樣啦!早上吃那個饅頭還有豆漿也是吃很少,後學曾經問 老前人說:您老怎麼吃的這麼少?老人家說器官都已經老化了,不像你們年輕人消化那麼好,就是吃進去以後不容易消化,會累積在身上啦!只要累積在身上就會有負面的,你想睡啦!然後血液不通暢,會有那一種精神不濟狀態出現,所以 老前人說吃得少以後就可以排除這一些障礙,然後連喝水,各位前賢您老要不要喝水老前人會問說現在幾點?早上十點,下午四點,那個時間祂才喝一點水,平常不隨時喝水啦!生活這麼嚴謹。那後學也問:不是鼓勵大家多水嗎老前人說不行,那個消化,喝進去會積在體內要排掉不容易,所以不喝多的水,所以個人就依自己的身體狀態。
  那各位要了解我們吃進來的食物它都會有營養,那我們時時刻刻精神都外放,那我們會把養分用掉,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養分我們都用掉,我們就會感到很餓,那我們都把精神收回來都能夠迴光返照迴光返照的時候精神不外放那個養分就積在我們體內,那假如說我們體內累積養分多,後學就講那個下丹田它會熱熱的。累積一段時間了以後它會把我們全身脈絡打通,那打通脈絡的時候它從下丹田開始,然後就往我們身上那個大部分會往背部先,然後它打通的地方我們外觀就會產生晃動。
   所以假如各位有那個經驗就不要害怕,有時候是左右晃動,有時候是前後晃動,有時候是圓的晃動,圓的也有由左向右,由右向左轉,都不一樣的,都自然而然,你在這個狀態之下『勿忘勿助』不要忘記不要幫助讓它自然,主要脈絡通了它就停了,通了以後就會上面往我們頭部進來,身體通了身體不動,然後頭部頸部不通,頭部頸部在動,再動也一樣有左右,有前後,然後也有圓的由左向右,由右向左轉都這樣。
   然後那個搖動你也不要幫助它,也不要忘記,你就讓它自然,通了它自然就停止,所以我們把那個養分精神收回來以後,身體所產生的作用,所以我們精神一直外放會消耗我們的能量,就是把吃進來的養分消耗掉,你假如說迴光返照了那養分都累積在體內,累積在體內一段時間以後一直累積,它就會打通我們脈絡的一個機會,那脈絡通了毛病就減少,我們身體的狀況就會很理想,所以我們平時的時候就做這個功夫(迴光返照)讓我們外放的精神全部回來,累積那個能量讓我們身體很健康,當然平常時候我們也要運動,有運動的話我們那個血液循環就比較正常,毛病就會減少,這個是在養生方面。那我們要了解靠自己努力不要懈怠,一方面精神好,一方面實際的身體也好,能夠運動把那個外放精神收回來,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