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38 信心銘-3

我們講信心銘,各位都聽懂意思嘛!因為剛有一位前賢跟後學講,說「境逐能沉」沒有解說,這一句知道意思嘛?
◎重述:『能由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能由境滅,境逐能沉
  境就是外面的形相,能就是我們心識的功能。
我們從第一句,能由境滅,我們心識的功能由外面的形相,外面形相假如說沒有形相的話,我們心識功能就不會有作用。所以,能就是心識的功能。境就是外面的形相。第二句境逐能沉,逐就是隨著的意思,就是外面的形相會隨著我們心識的功能然後不見(沉就是不見了)。因為我們要了解到,很多都是我們有心的時候景象才會呈現。假如說我們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知道這個意思嘛!因為每一個字都有涵義在,所以我們就仔細來體會第二句境逐能沉,就是境隨著(逐=隨著)我們的心識功能,然後不見。我們心識功能沒有心的話,境就沒有了。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所以「境由能境」,就是外面的形相,因為有心識功能,所以才會呈現所有景相。這樣了解意思嘛?一個字一個字都有它的意思在。「能由境能」,能就是心識功能,我們心跟認識都是因為有景象,我們心識的功能才有作用,才有心識的功能。這樣能跟境了解了嘛?知不知道了?(知道了)。
因為剛後學來的時候有位前賢跟後學說,境逐能沉不知道意思,希望後學上課能再解說。境(外面的形相)會隨著我心識的功能,然後不見了、就沉。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所以這個兩段就是兩邊,我們要知道兩邊原來都是一、都是空。兩邊就是善惡、陰陽,所有凡塵都是兩邊。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欲知兩段,元是一空,這個兩邊全部都包含在一裡面,都是空,都會無常變化,所以全部都是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一就是道,所以我們知得一萬事畢。一就是道,一就進入整個都是空。我們在修道的時候對這個空就是要透徹認識,我們佛性還沒有啟發,那空間這個空是頑空,空中沒有東西。那我們已經認識佛性、已經把祂啟發,跟空合在一起,那麼這個空叫真空(空中有佛性在),真空妙有(有沒有形相叫做妙有)。那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了解,這個真心佛性祂沒有形相,所以也是用空來代表。可是我們就是要知道,講空的時候就要看我們對佛性的了解程度,假如說都還沒有認識佛性、也沒有啟發,那麼這個空間都是頑空(是什麼都沒有),這樣了解嘛?各位前賢的空是真空還是頑空?是有一點走入真空,可是都不敢肯定、不敢承擔!啟發佛性了沒有?(啟發了),啟發了!所以這個很重要,很關緊要!
  所以後學都一再的說,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剩下了了分明知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我們就是這一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在成佛。所以只要我們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體會,體會了以後,我們要把祂培養,因為剛開始的時候還很陌生,不認識自己本來面目、不認識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都很陌生,然後我們已經體會,體會了以後,一定要時間把祂拉長,要讓祂時間久一點,然後時間久一點以後,那個奧妙就會發生,就是有般若妙智慧,從我們佛性本體產生智慧,所以般若是這樣來的,不是我們落入凡塵學的,不是在現象學的,那個是佛性本體俱備。
    所以各位一定要把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做的很熟悉、時間要長,這樣的時候就有那個般若,般若有了我們本身就俱備了智慧,智慧有了,我們佛性本體的定就會呈現,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可以說那個定都不見,我們一般社會人士都神散,我們的精神都很分散,所以沒有定力。那我們修道了以後一定要培養,那從佛性本身產生的定力那個才是很強的定力,那我們有定力了以後我們做事情就會井然有序、就會頭頭是道,處理輕重緩急,我們都處理的很理想,那假如說我們定力不夠會手忙腳亂,會破壞這個事情,那我們從佛性本體產生有般若妙智慧、有定力,然後互相幫助,定力愈大智慧也愈多,這樣互相幫助,所以我們了解說啟發我們佛性本體很重要,因為這個就是成佛的因,佛因我們已經找到,佛的果位就一定會呈現。
  所以以我們講到一空同兩,就是一,一就是道,然後空(真空妙有),包含了所有凡塵的一切。那個同兩,就是兩邊,都全部包含在一裡面,包含在我們真空妙有裡面,所以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它(一就是道),空就整個都是真心佛性。所以它齊,跟我們佛性相等齊,含著萬象,所有萬象都在我們性分之中。所以整個山河大地也是從我們佛性生發出來,是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才有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才有眾生,有眾生才有業果,那我們就在六道輪迴裡面一直輪迴,都沒有研究真理,所以沒有回到我們本位。那我們現在就是努力能夠研究,回到我們本來都是佛,每一位前賢都是佛。所以一空同兩,齊含萬象,萬象都是我們性分之中所呈現,所以都是在我們本性,不是心外的東西,都是我們心內的東西。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不見就是我們不要落入分別心,所以不見精(精細)粗(粗陋、簡陋)。所以我們沒有那個好的跟壞的分別心,都已經不落入分別,不起心動念。不分別以後,寧有(怎麼會有)這個偏執(我們偏到一邊),然後那個黨就是取捨。那個黨,我們了解小團體就是黨。就是我們有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就叫偏黨。假如說已經都不見精粗(沒有分別心),然後我們就沒有喜歡討厭的取捨。這樣了意思嘛?因為意思比較隱晦(沒有那麼清楚),我們就是要了解。說已經沒有分別心以後,就沒有那個取捨,沒有取捨以後我們就可以進入佛性的本體。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這個大道我們要追求的道,在我們本身來講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大道體寬,非常寬廣,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非常寬廣。
   無易無難,它不是很容易、但是也不困難,因為我們有時候的認知不同,所以會有偏差,那只要我們認知都跟真理相應,那整個呈現就是道,我們在凡塵生活整個呈現全部都是。因為我們在凡塵都是用我們六根然後對六塵產生六識,都是用識心在生活,所以我們就有喜歡討厭(很強烈的喜歡討厭),那因為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有取捨就造業,因為造業就要受苦。所以我們要了解,大道體寬不用分別心,然後全部生活之中都是我們真心呈現,所以不是很困難,那也不要把它認為說太容易,它剛好是中道。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這個『小』就是狹隘。我們的見解很狹隘的話,那就會自己障礙自己,就沒有辦法跟大道體寬相應。所以我們了解說不能狹隘的見解,那個小見就是狹隘的見解。那狐疑就是我們內心裡面產生懷疑。所以懷疑是造罪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懷疑,自己不肯定。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就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相信本身就是佛,向內追求,求佛一定要像我們自己的內心來求才會成就。所以我們不要有那一種懷疑的心。各位對自己的佛性懷不懷疑?(不懷疑),不會了喔!就是要相信自己。所以那個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很重要,那我們的信不要相信到外面去,一定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相信自己這個是很重要。我們不要有那個懷疑的心,因為懷疑就顛倒,顛倒以後我們就放逸,放逸就無明,無明以後就慳貪嫉妒。所以懷疑引起的都沒有好事,都是壞事,那我們不要懷疑,就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沒有懷疑。
  轉急轉遲,就是我們愈要認識真理、很急著想要了解,那這樣的話就愈不容易進入。所以我們要按部就班,要水到渠成,只要我們肯在日常生活之中,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肯做,不用急著要透徹的整個真理都呈現,不用急,愈急祂就愈慢,那我們按部就班就會很快,像我們這邊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進入的狀況都蠻理想,都能夠聽懂性理心法,對心性了解、明心見性,雖然說還不是很透徹,可是整個輪廓都已經呈現,有沒有呈現啊?(有),還是信心不夠,很小聲!要再培養、培養對自己的信心,因為我們知覺性就是佛。所以我們要了解從自己本身相信自己。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
  執之失度,執著,我們要知道不能固執,假如說我們在凡塵,知覺是已經錯了,我們要有勇氣去改過,人難免都有錯的時候。像復聖顏回他也都會有過錯,可是他的告訴我們就是不貳過,就是錯一次沒關係,不要錯第二次;然後不遷怒,別人對我的污辱,不把它轉移到別人身上,所以復聖告訴我們不貳過、不遷怒。所以我們了解說不要執(不要固執),因為釋迦牟尼佛夜賭明星悟道的時候,祂就講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俱備如來智慧德性,只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兩個,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執著。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固執,我們的固執都蠻深根蒂固,各位對自己的固執認不認識?深還是淺?(),深啊!所以我們了解,擇善固執還可以啦!那假如說我們知道已經不合真理還固執那就不行了。所以那個執,假如說我們固執的話就會失掉真理的法度,就已經害我們自己本身,所以不要固執,錯了沒關係,要有勇氣承擔!說錯了,然後走回到正路就好了!所以執之失度,必入邪路,假如說固執自己的成見、還自以為是的話,那一定會走入不正確的道路(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我們要把它放之自然,讓我們回歸到真理,把它放了,好像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所有的念頭,也都把它放下,我們也都摒除自己以往那一些習慣性,我們都把它放,能夠放了以後,它回歸到真理就自然,所以放之自然,能夠融入真理。體無去住,這個佛性本體祂沒有去、也沒有住,這個體祂沒有去沒有住,我們知道佛性的本體非常的寬廣,盡虛空徧法界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所以體無去住,沒有去、沒有離開過我們本體,然後也不會固定在一個角度。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我們放任,把我們所有的一些自己的知見都把它放下,任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能夠跟道相合,所以任性,隨著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就可以跟道相合。逍遙絕惱,就可以自在逍遙,能夠逍遙就沒有懊惱,就把懊惱全部去掉了(絕惱)。
◎「繫念乖真,昏沉不好
  繫念就是我們綁住,繫就是綁住了,綁住我們念頭,繫念就乖,跟真已經相違背。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心是很逍遙很活潑,不能把它綁住,所以不能繫念。了解這個意思嘛?文字是不困難,可是我們做起來不容易,因為看我們用什麼角度來對待它。假如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定我們對凡塵事都有某一些愛好、也有某一些堅持,那假如說我們一直繫念(綁住這一些念頭),本來我們那個心是非常的逍遙自由,可是我們繫念就把它綁住了,那綁住它的角度就變的很狹隘、就變的很窄了不寬廣,所以我們假如說一直在繫念…,各位前賢,對「繫念」這個問題了不了解?真的了解嘛?
  可是後學講另外一個角度喔,假如說我們開始做萬緣放下,不是很熟悉,要不要繫念?(要),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剛開始做萬緣放下不很熟悉的時候,一定要繫念,要把我們所有的萬念都讓它只有一念,叫做萬緣放下,只有這個念頭,這個叫繫念,已經把那個念頭集中在這個上面,有什麼都去掉,就只有這一個『繫念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定要綁住自己的念頭在這裡,那只要我們肯用心,一段時間以後,這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它已經變成我們的習慣性,那變成我們的習慣性,連我們睡覺作夢的時候都會講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連睡覺都會自己告訴自己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有沒有這個情形出現?還沒有啊!那可見都還不夠用心。
  你看我們立清口表文一升天,晚上睡覺作夢的時候,夢見我們親友請我們吃那個葷東西,我們都會說:不可以我已經清口了。你看那個很強烈,為什麼?因為我們很在意!很強烈!那我們做這個功夫要跟那個一樣,就跟我們立清口、燒表文,已經表文升天了,我不可以再違犯,那我們要把它融入我們第七的末那識(叫潛意識),潛意識裡面都有這個觀念(都有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在潛意識),第七的末那識叫潛意識,也是我們意根,我們日常生活只要我們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用第七的末那識,那個都是在用潛意識,比較深的。那個第六意識比較粗淺,第七末那識就很深了。我想想看,那個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是第七末那識。各位有沒有用過第七末那識?(有),都沒有想過事情啊?我們在想事情,很深入的在想的時候,都是用第七的末那識(就是潛意識)。第八阿賴耶識叫做含藏識,含藏善惡種子。第七是潛意識,我們很深的意識,我們平常都沒用,都用第六的意識,第六的意識就是粗淺,我們日常在用,馬上看馬上知道的,那個是第六。那第七就是我們用心的。
  那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有一些就是要讓它進入第七的末那識,我們讓我們那個很強烈的意願都在潛意識裡面,它有、都在,它會自然呈現,所以我們在不知不覺的時候,那個第七的就會呈現。各位認不認識第七的末那識(潛意識),可能都是日用不知啦,有在用但都不知道。只要我們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是第七,各位都沒有深深地的皺起眉頭想事情嘛?(有),那有就是了啊!那個就是第七的末那識(潛意識)。所以我們要把那個很重要的訊息都進入我們第七末那識,連我們晚上睡覺都一直在做功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樣會不會?想不想做?(想),看起來意願都不高。假如說肯做的話,功效會呈現的更快,因為在白天的我們還可以有意志來幫助,那晚上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有第七的潛意識來幫助那更快,那修的會更快,人家已經經過兩天的修持,我們一天就把它做成了,一個白天一個晚都全部在做,這樣會不會?沒有這樣想啦,在想說不用這麼忙(哈哈)!所以修持在我們自己本身來講,都是要自己去經歷、去實踐,這個別人沒有辦法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是要自己做。
  所以繫念會乖真,它違背真理,這個是說我們平常日常生活裡面,跟我們努力要修道不一樣,那個角度不同。所以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需要(繫念),開始的時候繫念,熟悉以後就不用。像我們學開車或騎機車,開始的時候是不是都是要繫念?對不對?要什麼動作、什麼動作,都先在腦海裡面想好好的,然後再落入我們手腳,對不對?那個叫有為,有為繫念!然後我們已經開了幾年車、騎了機車也幾年了,那要不要再繫念?(不要),坐上去駕駛座就會開了,機車牽了就會騎了,那個都不用再繫念了,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我們從有為入手,然後到無為。所以這邊的繫念乖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會跟真理相違背,所以就告訴我們說繫念會違背真理。
  然後底下接著就會昏沉,昏沉不好,就是沒有利益了。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會昏沉?為什麼會昏昏沉沉的?所以後學之前講,說我們人是半陰半陽,當我們的陰很盛的時候,我們容易昏沉(陰)。各位知道嗎?(知道),陰陽我們要了解,純陽就是佛菩薩,已經仙佛了;那純陰呢?就是鬼,就是在地獄裡面黑暗的!我們人剛好一半一半,一半陽一半陰,各位前賢是陽多還是陰多?還一半一半啊?我們要培陽,那個陽要把它培的很充足,那陽培的很充足的時候,我們精神會很飽滿。那假如說我們在凡塵心容易外放,就是很喜歡外面的景象,那個心外放,會把我們身上的一些陽用掉,所以就會昏沉,所以昏沉不好!因為接近地獄、鬼,所以昏沉不好!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就要培陽,那個負面的,心裡面罵人的也不要有。各有沒有在心裡面罵過人啊?(有),這個倒是比較誠實,一定會有啦!心裡面罵一罵就舒服了,那個很容易解決,罵一罵就解決了,就沒有問題了。所以我們了解說,昏沉就是我們的陰比較多,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不好勞神,就是我們很勞碌我們的精神,那為什麼我們勞碌精神?就是太投入凡塵事,凡塵事我們太投入的話,那就會勞碌,精神就會昏沉了!所以不好勞神。各位日常生活之中重點都放在什麼地方?重點找不到啊?我們把重心(生活的重心)放在哪裡?是放在修道嗎?沒有啊?怎麼沒有人放在修道啊?都放在生活上面嗎?(吃飯睡覺),哇!都放在吃飯睡覺!那一生很快就過了,一轉眼一生就過去了,我們都很短暫,不過百年而已很短暫!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追求的目標,而且要很明確,而且要立志長(志向要立的很長),不要常立志,要立志很長,一立了以後就不再變,然後努力去實踐、去做、實行。所以我們了解到,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自己的意向很重要,只要我們肯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一直發揮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一直都跟佛性本體一起,這樣我們培養那個德(培德)就會很快。
  我們現在凡人這個德都不夠(培養那個德不夠),而且現在人講話又是很容易出口,隨便講講,所以都把那個德在嘴巴裡,隨便都用掉了。我們都會講說留一點口德,有沒有?(有),我們聽人家講話講的太刻薄,我們都會說,哎喲!你也留一點口德,有沒有?(有)。所以在講話的時候不符合真理的,就不要說!講出來都符合真理!所以我們的心念不起心動念,然後時時刻刻又跟自己佛性在一起(就是迴光返照),又能夠有平等心,那這樣那個德的培養就會很快!
  各位要了解,德重鬼神欽,有沒有聽過?(有),你假如這個德你都培養,鬼神都很欽佩,鬼神都欽佩那何況是人,一定會欽佩。那我們現在人就缺少往這方面去努力,就會覺得說那個又看不見,重不重要?(重要),很重要!所以我們就是要培德。我們活佛老師也叫我們培德,就是我們要從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認識,然後從佛性本體培養,然後我們都有利益眾生,又不記在腦海,直接實際的去實踐幫助眾生,那我們自己本身也努力、也修證,都能夠有信心成佛!有信心了沒?(有),那不錯咧!我們都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信心都培養出來了!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所以我們自己努力,那一種昏沉的情形就會消失。
  何用疏親,那個疏親就是分別心,對自己親人好一點,若不認識的都不要管他,那個就是疏遠跟親近,就是分別心。那我們的分別心也都有,而且還蠻強烈的,各位有沒有分別心?(有),這個沒有分別心才奇怪,所以這個一般都有、都正常的有分別心。所以我們走入真理了以後,那個分別心慢慢會淡薄會消失,那全部都沒有分別心就證悟可以成佛了。所以不用疏親。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欲取一乘,就是我們要取一乘,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我們希望都能夠成佛。各位前賢要了解說,我們看佛經裡面都有下乘、中乘、上乘、最上乘,有沒有?(有),非常多的名稱。那佛會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有沒有?沒有聽過嘛?(有),比較少接觸啦。所以各位前賢要了解到,那個下乘、中乘、上乘是一個引導法門,循循善誘引導的法門。假如說都沒有接近佛道,那沒有接近一下子你要到達最上乘,他聽不來、接觸不來,所以一定要從下乘開始。那下乘就是敲打念唱,跟他講說誦經功德很大,從經典去接近、接近佛、接近道,那因為他聽到誦經功德很大,他就會來誦,然後誦經了以後,然後再把他引導到中乘。中乘就是術流動靜,術就是學法術;流就是觀天文地理;動靜就是打坐,那個屬於中乘。然後再引導到上乘,上乘就是性理心法,性理心法就是上乘。然後再引導最上乘,最上乘就是要成佛。所以這個欲求一乘,這個就是要成佛的。那從下乘、中乘、上乘到最上乘,這個全部都是一佛乘。這樣了解了嘛?所以全部都叫一佛乘,都是要眾生成佛,只是程度不同,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內容來引導眾生。
  所以我們欲取一乘,勿惡六塵。惡(討厭),不要討厭六塵。各位對六塵討不討厭?六塵知道嘛?什麼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以欲取一乘,勿惡六塵,不要討厭六塵,惡是討厭的意思,就是我們凡塵的六塵不要討厭。
  我們在凡塵的時候,我們要了解,我們開始修道就是要認識所有的萬相,萬相都虛幻不實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假的,先知道。我們知道以後,不住相,不住相以後就可以了,對那個六塵沒有說進入喜歡討厭,只要我們不進入喜歡討厭,它就已經存在。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真理很奧妙,我們的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那本來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水火風土本身都沒有知覺性,那我們的佛性祂沒有形相,那現在剛好把天地的水火風土跟我們的佛性合在一起,這樣懂意思嘛?()。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現在已經變成有;那我們佛性沒有形相,現在落入身體已經有,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住相的話(住在形相),叫一假一切假,那我們一走入佛性,叫一真一切真。那我們是著重假、還是著重真?(真)。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修道就了解到,我要走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現在真心佛性在我身上就是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祂就是佛性本體,祂已經是佛性本體了,那我注重佛性本體,我就不注重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那水火風土我就讓它歸還水火風土,我注重佛性。因為我們在凡塵你注重一個,你就會重心都放在這邊,那我們已經注重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會照顧祂,讓祂都不沾惹一點塵垢。那假如說我們是注重在凡塵的水火風土,那就現相,那身體的現相我們就去追求身體現相的享樂,身體現相的享樂叫做五欲樂(眼耳鼻舌身五個)。這五個五欲,我們眼睛面對就是形相(色),耳朵就是聲,鼻子就是嗅(聞),嘴巴就是吃,身體就是觸摸,所以這個叫五欲樂。那凡塵我們追求的就是這個感官享受。所以看看我們乾道,我們都知道假如讓我們賺了很多錢,那個時候社會人士都會講去找花粉味的,知道意思嘛?那個是不是一擲千金?很辛苦賺的錢,你再去享受你的那個觸(身體的接觸),那個時候你用錢是不是用的很阿沙力?有沒有?我們乾道都是很模範,所以都不懂,都不會啦,都是標準的!可是社會就不是這樣,他只要有一點錢,他就會想說去感官的享受,就是身體的接觸,身體一接觸以後,他那個花錢,很辛苦賺來的錢就很容易就用掉了,那個叫五欲樂。所以凡人他就是說來就是要享受,就是在講這個啦!
  那我們就了解,他是拿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把祂拿來用,然後去享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是水火風土在享受,可是佛性已經被它弄的五顏六色了,這樣了解意思嘛?我們凡人是聰明還是很笨?(很笨),天地的水火風土我們竟然要讓它去享受,是不是都這樣?我們社會的現象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了解,要做那個行業(你讓人感官享受的行業)是最好賺錢的,對不對?最好賺錢就是感官享受,那個都是造罪,而且都是蠻重的造罪。然後等到有一天一口氣不來了,看一看我們身體的水火風土就要還給水火風土,那誰要來承擔這一些罪過?(佛性),就是佛性啦!祂可不可憐?(可憐),祂沒有辦法參與那個策劃,我們要策劃說去享受的時候,有沒有跟佛性稍微討論一下?(沒有),都不管祂,對不對!都沒有把祂排在臺面上,祂都沒有權利的,佛性可不可憐?很可憐喔!都不跟我(佛性)商量,然後做一做都叫我承擔,對不對?是不是這樣?(是),我們了解,我們就是要選擇,要不生不滅佛性來當家,主要就放在佛性本體,那身體的水火風土我們把它調和就好了,四大我把它調和,調和就不會生病,這樣就好了。然後我們已經全部都注意在佛性本體,只要我們注意在佛性本體,你看我們會讓祂沾惹污垢嘛?(不會),絕對不會!那你看是不是已經修成了?成不成?(成),就已經修成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都趕快去感官享受,不知道說它是天地的物質,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那個是沒有知覺的,沒有知覺就讓它回歸到沒有知覺,然後有知覺的我們把祂修的很靈敏,自然就成就,就已經恢復本位了!所以我們就是要認識,這樣認識了沒?(認識),知道了喔!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我們都不能賴皮,總要還的,要不要還?(要),一定要還。倘若我們活的久的一點,現在是一百歲,若我們再多一百歲,變成兩百歲,那也是要還,對不對?一定要還給天地的,不可能說我們擁有。而且我們就看一看社會現象,若活到一百歲,那個行動都很不方便,羨不羨慕?真的不羨慕咧喔!這個都是受苦啦,這個求長壽求來受苦,受不受苦?(受苦),很苦喔!年歲一大了,器官都老化了,都已經不行了,走路都很困難,真的不用羨慕。那個位要羨慕什麼?都沒有啊?沒有羨慕什麼啊?不羨慕作佛喔?有沒有?(有!),對啊!能夠成佛是最好了!你看,都已經脫離生死了,然後千百億化身,然後無限寬廣,不只有娑婆世界,我們要到哪個世界都可以,所以要羨慕、羨慕作佛,那要努力,這個是要努力可以到達的,只要在日常生活裡面,都跟自己的佛性在一起,然後請自己的佛性當家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全部都佛性在指揮。這麼久了,已經九個月、十個月了,佛性當家了沒有?都念在嘴巴裡面:有啦!那要讓祂當家,權利都還沒讓給祂,對不對?還在理想階段,還沒有實現,所以就是要阿沙力!好!讓佛性當家,感官你就退位,這樣才會成功,不然感官很強的,你聞到好氣味的時候,吃吃吃!一定要吃!本來肚子不餓,聞到很香,肚子很餓要吃、要吃,又是感官在當家啦!
   所以真正的已經重視佛性本體了以後,然後我們再回過來看,回過來看的時候,因為山河大地是我們一念妄動它才呈現,所有的萬相也都是從佛性、佛性包含萬相,萬相都在佛性之中。所以等我們已經了解真理以後,我們不討厭六塵,就是這一些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都不討厭,我們知道它全部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全部都是功能作用,那既然全部都是功能作用,那我們就不用喜歡也不用討厭,那不喜歡不討厭就可以進入沒有分別,那既然沒有分別了,就證悟、就成就。所以這邊就跟我們講「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就是不要討厭六塵(惡是討厭的意思)。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不會進入我們討厭的領域裡面,它就跟我們正覺一樣。所以後學講到這邊,講另外一個讓我們也可能會又比較深入的,因為釋迦牟尼佛對舍利佛講,祂說千年的暗室(很黑暗的房間),它(黑暗)已經住了一千年,它不願意離開,可是假如說我們點燈,一燈可不可以破那個千年的黑暗?(可以),可以喔!那它不離開要不要離開?(要)。
  佛就接著問,請問黑暗跑去哪裡?我們燈一點了以後,它(黑暗)跑去哪裡?(眾說紛紜),那我們點燈,光明對不對?(對),請問那個光明從哪裡來?(自性、佛性…答案不一),很有意思喔!不像後學從基隆來,那個光明不是從基隆來,從哪裡來?(自性…答案不一)。所以那個釋迦牟尼佛就跟舍利佛講,說那個來,來無來處,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光明,你點燈了光明,那個光明沒有地方所在,它(光明)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它(光明)不是從哪裡來!然後那個黑暗它去無去處,它(黑暗)也沒有地方可以去。這樣了解意思嘛?那佛就講,既然來沒有來處、去也沒有去處,叫做常住,常住知道嘛?(知道),那常住叫做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知道嘛?(知道)。所以你看,它就把光明、把黑暗是不是融成一體?(是),所以你欲知兩段、還同一空同兩,這樣了解了沒有?(了解),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叫做常住,那既然是常住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這邊我們就是了解到,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塵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可以體會嘛?因為凡塵都是假相,都是假的,可是它從哪裡來?一樣,又是來無來處,那它不見的時候去哪裡?又是去無去處,是不是都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是),對不對?(對),所以我們說還同正覺,耶!怎麼會六塵跟正覺相同,就是這樣,這樣就知道意思了,知道了沒?(知道了)。
  所以像我們人都有一個來的地方所在,然後回去也有一個地方所在,這樣就是生滅。那我們在現相之中看,因緣聚會緣聚則生(因緣聚會才產生),那它從哪裡來?哦!沒有來的地方,來沒有來處;那它消失的時候要去哪裡?啊!去又沒有地方所在,去無去處(沒有地方所在)。那既然來也沒有地方所在,去也沒有地方所在,就叫做常住。所以世間相常住(世間的形相都常住,都沒有變化),是不是不同了?這一下子又拉的太高了,本來還在跟我們講說萬相都是假的,不要住相,這下子全部都是真,這個一真一切真,真(一真法界),在講一真法界。所以我們了解說世間相常住,最高的佛法就是這個樣子,它沒有變化,常住的真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有了解嘛?(有),所以後學會說:會了解才奇怪咧!要一段時間啦,我們要了解說,這個真理我們接受,然後慢慢的我們自己本身去行持,實際的去做,然後實際做我們會有體會,然後體會了以後,我們再來聽會不一樣。
   那假如說我們對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不認識,那後學在講真空、在講妙有,咁聽有(台語)?聽不懂!那怎麼會講真空,空中有東西啊,哪有?空空的,那個叫頑空。那真正的,耶!我們說已經把佛性都啟發了,跟空間融合在一起,你看,後面有沒有聲音?(有),我們都聽到對不對?(對),為什麼會知道呢?就是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是不是真空?(是),空中不空,有佛性在,所以空間發生事情我們都知道,就已經走入真空妙有,很奧妙啦!我們是日用不知(日常在用可是不知道),那我們現在研究知道我們的佛性這麼寬廣,而且又如如不動的啊!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假如說我們佛性是動的話,那我們看到景象都模糊不清。那就是因為佛性如如不動,所以看到景象都很清晰,你頭轉的快也一樣看的很清晰,那你到哪個地方,因為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後學在基隆也有佛性在,來台南也有啦,這樣知道嘛?(知道),後學不是把佛性從基隆帶過來,不用帶,祂本來就在,縱然更遠一點到美國去、到中國大陸去,也一樣都在,都有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這樣了解嘛?(了解),所以就是要研究,一研究以後我們就知道了、就透徹了,然後進入的那個就不同了、不同世界,已經很寬廣。
   那現在人為什麼會有憂鬱症、躁鬱症?就是心胸太狹隘,假如說我們走入真理世界,這麼寬廣,哪會憂鬱、躁鬱,都不會。所以以後有遇到親朋好友,有那一種傾向憂鬱症要產生,你就要說來研究性理心法就好了,就不會了!心寬廣了啊!那後學就講說不然的話先去做義工,去幼稚園或是小學低年級的當導護(引導保護),保護他們。那你看他們小孩子很可愛,尤其那個母親為了省錢,去買那個背包,超過他的身高、又超過他的體寬,然後背起來他又走的很有精神,會憂鬱嘛?(不會),你會笑的不得了,哪會憂鬱,不會啦!所以把自己的生活世界寬廣一點,那個症狀就消失,那個不用吃藥,那個是精神方面引起來的,我們從精神去治療,一寬廣了就好了!所以有憂鬱症、躁鬱症,你就叫他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他那樣做的時候,你看會憂鬱症嘛?我們做萬緣放下,有憂鬱症的呈現嘛?是不是絕對不會!只要肯努力做,那以後也不會老人癡呆,不然你看我們除掉小孩子、除掉老人癡呆,中間才幾年,太短了對不對!那我們努力修持的時候,腦筋都在用耶!有沒有用啊?(有),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靈敏的腦袋瓜,那個靈台很清、很清淨的,怎麼會老人癡呆,不會的。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怕我們用錯方向,胡思亂想的話就會,生活之中都一直胡思亂想,老了以後就會老人癡呆,為什麼?器官老化!
  那後學一直再講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業、造業,那不要造,你一起心動念了,我們就把累世所有的因都拉來,我們要去接受,那我們不要,全部當一個很空閒的修道人,永嘉大師第一句不是講嘛,君不見…,有沒有?還記不記得?唉!很快又還給我了,蠻快的!我們就是要自己努力走入真理世界。所以這邊就講,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就是跟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它是一體,都是同體。所以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有智慧的智者,無為就是無所作為,這個無所作為就是全部都是從我們佛性發揮出來,這個無為不是說不做,而是說自己沒有落入那個企圖、沒有自私,而是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該如何就如何,所以無為就無所不為,所以很寬廣。所以智者無為,不落入自己的私心、然後也沒有企圖,這樣就叫無為。那無為就不會造業,那不造業就不用受苦,那不用受苦就解脫了。所以我們要解脫要自己努力。
  愚人自縛,沒有般若妙智慧自己綁住自己,我們有沒有綁住自己?在生活之中有沒有啊?(有),很肯定嘛?很肯定都綁住了!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自己會綁住自己,自己會障礙自己。所以我們了解說,研究了以後就把它解開,那我們沒有研究會綁的很厲害。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這個法就是要我們成佛的方法,法就是佛,因為我們比較少運用這個文字,這法比較少用。那假如說我們常看佛經的話,會呈現這個法的文字。所以釋迦牟尼佛都鼓勵他的弟子就是要觀察緣生的道理,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這樣連起來了沒有?法是什麼?(佛),法就是佛啦!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法,我們說皈依三寶就是佛法僧,那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佛就是佛性本體,法就是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那個行為動作。佛法僧一體都在我們身上,所以不用向外追求,都是向我們自己本身。像我們的佛性本體,那個是佛;然後發出來的般若妙智慧,是法;然後我們有行為動作了,那個叫僧。所以佛法僧都在我們身上,所以皈依三寶就是皈依在我們身上,不用皈依外面,外面那個都不確實的,確實的都在我們身上,所以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那個法,因為佛修法然後成佛,然後成佛以後講法給僧修,所以佛法僧就連在一起。所以我們了解,法無異法,沒有不一樣、沒有兩個,全部都是要眾生成佛的,所以法無異法。那我們在開始修的時候就不執著了,那個因為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已經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只要我們肯努力的去做,已經沒有法執(沒有執著法)。那我們在凡塵會有很多教人,說有什麼法給你做、給你修,那個就有法執,那有法執就不成就,成不了佛。所以我們開始就把我執去掉,把法執去掉,沒有我執、沒有法執,就已經成就,這樣了解意思嘛!所以我們開始入手修的時候,就已經最高的法門,就是成就的,既然沒有我執了、沒有法執了,就是成佛!那假如說我們在凡塵學有法,那個有法他就有執,那就還沒有成就,這樣了解意思嘛!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走入法無異法,沒有。
  妄自愛著,那個著字,我們自己著於形相,所以我們自己都不真確、不真的,那個妄就是不真,我們都自己會產生自己喜歡的,自己有那個喜歡討厭,那個叫做妄自愛著,我們自己會著於相,自己會有喜歡討厭。這樣了解意思嘛!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我們一般都是這樣,日常運用已經就是了,當下就已經就是了,可是我們都還在著啦,那個叫將心用心。各位有沒有在找佛啊?這個叫不會回應,不知道要怎麼回應。所以我們本身就已經是佛,然後我們就向外找佛,對不對?我們一般都是這樣,那個叫做將心用心。已經當下就是,像我們聽那個張拙秀才悟道偈,那個趨向真如亦是邪,各位都了意思嘛?因為當下我們就是在真如之中,那我們要趨向真如,是不是已經就變成邪了?了解這個意思嘛?看起來好像很生疏的樣子,是都沒有在聽嘛?要自己深入。
   為什麼那樣說?就是因為當下就是真如,那我們要趨向真如,就都已經是了那你為什麼還要趨向,本來是就已經變不是了。所以這個將心用心,已經就是自己的真心了,那我們現在還要來找心,是不是變成假,把那個真就變成假了,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那我們凡塵時常會遇到這樣,都已經是了然後還在找,將心用心,豈非大錯,就已經錯誤了,可是這個大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日常所用的都已經是了,不用在另外找。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迷昧了以後會產生寂亂,我們迷昧的時候他會產生寂亂,這個寂就是孤寂,孤寂各位知道嗎?我們在生活之中有時候都會遇到這一種現象(就是孤寂的那一種情形呈現),就是生活沒有安排的很充實,那個孤寂呈現的機會就會很多。所以我們因為不了解到真理,迷,才會有那個孤寂。那因為迷才會有散亂。所以迷生寂亂,孤寂跟散亂。那我們社會人士大部分都是這兩個字代表,寂亂。都心不穩定,都會寂亂。
  那麼領悟以後,悟無好惡,我們領悟以後就沒有那個喜歡討厭。所以我們知道在凡塵就是要用一點心來領悟真理,領悟了以後就不會喜歡討厭,不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不取捨就不造業。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這個二邊就是互相對待,對待的兩邊,一切的二邊都是從斟酌,都是從我們的分別心來,我們會斟酌、會分別,然後會想怎麼做,就會落入一切的二邊。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我們了解,一切的二邊全部都是夢幻空花,所以這邊跟我們講的還是在對景相的認識透徹,那對景相認是透徹以後,我們就不會住相。所以信心銘三祖跟我們講夢幻空花,凡塵的所有一切兩邊,都是夢幻空花,一切都是從我們的斟酌、從我們的分別心來,那都不真,那了解到夢幻空花以後,我們就不會把捉,知道它是假的何勞把捉,就不用去用心,不用心在夢幻空花裡面。
◎「得失是非,一時放却
  得失,我們有得失有是非,凡塵都是這樣。得失是非也都是兩邊,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非,所以這個得失是非就是兩邊。然後我們要一時放却,就是同時間把那個得失、那個是非全部都放下,因為全部都是本體,都是我們佛性本體。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我們眼睛假如說不閉上的話就不會作夢。可是喔,各位要知道說,七天眼睛都不閉上的話,會瞎了喔!眼睛是以睡為食,睡覺的時候是眼睛在吃飯,我們若七天眼睛都不閉上,就變眼瞎。因為那個阿那律就是七天沒有睡覺,七天眼睛都不閉,所以眼睛就壞了。
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講的角度是說我們不迷昧的話,我們在凡塵所有一些不理想的作為都不會呈現,是這個意思,所以眼若不睡,諸夢自除,是在講這個意思。各位體會的出來嗎?還不錯咧,還有人回答!因為很不容易領悟,這個眼若不睡,諸夢自除,講到不同的角度不容易領悟,那個領會那個情況不容易!
  所以之前後學在北部講的時候,因為剛開始接收性理心法都很生澀,所以很多都會打瞌睡,那後學會鼓勵打瞌睡,為什麼?因為打瞌睡不會作夢,那打瞌睡不會起心動念,對不對?(對),那打瞌睡就是恍惚、就是朦朧狀態,那個時候最容易見到仙佛,所以你有機會打瞌睡的話,你就好好享受(哈哈),我們躺著睡會作夢(哈哈),所以打瞌睡不會,那打瞌睡不會起心動念,因為沒有那個心思,那打瞌睡又是把兩邊都集中了,打瞌睡沒有兩邊,會不會執著兩邊?(不會),你執著兩邊就不會打瞌睡了,所以打瞌睡沒有兩邊(沒有善沒有惡),善惡都放下了,都因為放下了所以才會打瞌睡,所以那個叫恍惚、叫朦朧,老子最喜歡用的名詞「恍惚、朦朧」,就是我們那個佛性的那一種集中狀態、中道的狀態,不是壞事啦,我們都以為是壞事,有沒有人坐著會打瞌睡會作夢?(不會),不可能嘛!那有沒有人打瞌睡會起心動念(哈哈)?也不可能嘛!是不是很理想?倒是以後培養看看,在聽課的時候培養看看能不能夠打瞌睡,還不容易咧!為什麼?因為後學很喜歡問,那你沒有努力聽還不知道怎麼回答咧,對不對?(對),要相應嘛,要各位前賢跟真理相應,所以就要努力聽,就不會打瞌睡。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所以只要我們心若不異,我們這個異想心,那個心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心,所以那個心很容易不一樣。那假如說心若不異,心沒有不一樣;萬法就一如,已經都沒有分別了,萬法一如;所以只要我們培養不要落入兩邊(那個心若不異的話,就是不落入兩邊),這個時候萬法都已經是一如了。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一如,到達一如的話,那個本體就是很玄妙,到達真如的本體是很玄妙的,那個都不能夠講的出來,很奧妙。兀爾,那個兀就是如如不動(此時現場有雜聲),再拐我們,有沒有聽到奇奇怪怪的聲音?(有),你看我們這麼靈敏,有沒有很靈敏?(有)。所以各位就了解,了了分明的那個知覺性很靈敏,只是我們日用不知而已,那我們在修的時候自然而然一直都呈現,而且很寬廣,只要它在哪邊發生,我們佛性就在哪邊,能夠圓、通、常。所以我們了解,一如體玄,兀爾忘緣,那個兀,如如不動;爾,就是這樣;如如不動的這樣,就可以忘掉所有的因緣。一如體玄,兀爾忘緣,就全部呈現的萬相都已經不在了、不存在了。
◎「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我們萬法齊觀,就是整齊的來觀照萬法,不落入分別,等齊的來觀照萬法,然後歸復到自然(回歸到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泯就是泯滅,把所有一切對待的都把它泯滅。泯其所以,不可方比,不能落入比對。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法不可比,一比較的話,我們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假如說一落入比較,那個生活就很辛苦,跟人家比生活就很辛苦,那養育孩子也是一樣,你跟別的孩子一相比,啊!那當你的孩子就很苦了,那假如說讓他自由發揮,就會過得很如意。所以我們了解說,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把那個所有的一切相對待的,都把它泯滅,不要互相對比。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這個讓動的停止下來,它就已經不會有動作了,所以止動無動。那底下那個就相反喔,動止無止,你讓那個停止的讓它動,它就沒有辦法再停的下來了。所以這兩句是相反的意思,止動無動,你讓動的停止,它就不會有動作了;那你讓那個停止的讓它動,它就停不下來了,這樣知道意思嘛?好像我們在凡塵在學打坐,那打坐的時候不是要放下妄念嘛,所有念頭都放下,阿那個放下的時候那個時候很容易真的都是沒有念頭了,所以止動無動,沒有念頭了。可是你只要進入動止無止,你讓你那個一個狀態之下,你去想一個事情,這個事情一想了以後,是不是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它就停不下來了,各位有那個經驗沒有?(有),我們有時候一起心動念,要把它停下來都停不下來,一個接一個,那個叫「動止無止」。要讓那個,已經讓靜止的已經動了,要再停下來,哇!停不下來!這一句就是那樣的意思。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就是兩邊啦。不成:不會成就,兩邊它不會成就。我們把善跟把惡兩個合在一起,它會不會成就?(不會),絕對不會成就,所以兩既不成。那一何有爾,就是沒有兩邊,是從一出來,那連一也沒有。所以這邊那個意思就不容易很清楚的顯現。所以我們了解,是非是一體的,善惡也是一體的,那因為呈現的事情我們去處理,處理的好叫善,處理的不好叫惡,那你還沒有去處理之前的狀態之下,它是善還是惡?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是處理好以後才呈現有兩邊。所以那個兩邊都從原來沒有的地方開始,那原來沒有的地方,連那個一也沒有,為什麼沒有?沒有形相,形相是假的,連那個一的形相也沒有,那哪有善惡,這樣了解意思了嘛?有沒有更比較知道一點點,這個地方就是不好說,就是凡塵所有的兩邊對待,都是從絕對體出來,那麼這個絕對體它又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所以一何有爾,就是沒有,全部沒有。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我們研究到究竟,窮到極點,就是追究到極點,到頂點的時候,不存軌則。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有這個軌則,讓我們有一個遵循是最好的啦,可是當它已經回歸到什麼都沒有,是一個絕對體的時候,要用什麼樣做軌則呢?就是沒有!這樣懂意思嘛?又是比較隱晦的狀態,所以因為跟我們凡塵的希望不同,我們都希望有軌則(有一個軌道、有一個原則讓我們可以遵循)。可是它這邊就講,它原始狀態那個狀態都沒有,沒有一個軌道、也沒有一個法則,沒有,這樣了解意思嘛?又會講了解才奇怪!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我們跟我們真心相契合,契合了以後就進入平等。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之所以德性不容易培養,就是心不平等,我們心的分別很強烈,看到有錢有地位,我們就想攀,看到街民流浪漢我們就想躲,想不想躲開?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是這樣,所以德就不容易培養。六祖跟我們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功德功德都在我們法身裡面,所以我們要契心平等,跟我們真心相契合,然後跟真理又相應平等,平等相應。
  所以後學前天講維摩詰經,維摩詰在稱呼魔王波旬(魔王波旬有帶兩千個天女要去迷亂眾生),那維摩詰就把兩千個天女要波旬布施給他,那波旬不願意,可是維摩詰功夫高神通大,他就讓波旬跑不了,波旬後來就答應,好啦好啦,布施給你、送給你!那後來魔王波旬又一直要維摩詰還給他那兩千個天女,那兩千個天女已經接受維摩詰講經說法,她們已經能夠歸順正法,所以在那個時候天女都不願意回去魔宮,維摩詰就跟她們講說妳們回去沒有關係,可以在魔宮生活,可以教導所有那一些天堂的天子,教他們修道,可以一燈燃百千燈,把那個心燈都點燃,那個樣子。所以維摩詰在稱呼兩千個天女,他叫她們『諸姊』,諸就是很多,姊就是姊姊,有沒有平等?維摩詰他是修的已經到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那個程度喔,是佛,一個是出家、一個是在家居士,程度很高,可是他稱呼魔王那一些婢女,他也叫「諸姊」,所有那一些都稱她們姊姊啦,這樣懂意思嘛?知道後學在講什麼嘛?(知道),就是他們沒有那一種階級觀念,沒有說他是佛、然後他們是還流浪在凡塵的眾生,沒有那個不平等的心啦。
  所以我們也是一樣,雖然他的外表形相有很大的差別,有錢有社會地位跟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是差別很大,可是佛性都一樣,佛性沒有差別。那我們就是要直接契入佛性,那契入佛性沒有差別,就平等。那平等心(沒有分別心),我們就容易能夠累積我們那個德性,這樣了解意思嘛!我們分別心太濃厚,德性就培養不出來,那假如說我們都能夠尊重,尊重所有眾生那個叫供養諸佛,這樣容不容易?那不能埋怨眾生,埋怨眾生叫做毀謗諸佛,這樣知道嘛?(知道)。
    所以這個可能我們生活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埋怨,尤其是對家人,對待家裡的人,各位前賢有沒有埋怨?都惦惦(台語),不敢說,有也不敢說!我們要了解說,最親的就是家人,要互相扶持、互相照顧、互相幫忙,最親的就是住在一起的人,要互相照顧,一定要做到,不要一個臉都臭臉,跟朋友都很容易笑臉,跟家人很容易擺臭臉,有沒有?(有),沒有發現啊?跟朋友可以很客氣,可是跟家人都不客氣,講話都很衝,有沒有?(有)。自己能夠發現,就自己能夠改進,因為能夠當一家人都是有緣(有那個因緣),那我們一定要把它變成善緣,所以要互相幫助、互相扶持。所以契心進入平等。
  所作俱息,我們的所作就是有為,所有的那一些都讓它停止了,已經沒有所作。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所作,是不是有能作?有所作是不是有能作?是不是生滅?所以這邊就告訴我們,所作俱息,能作所作全部都讓它已經休息了,沒有了,沒有能作所作,就進入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了解意思嘛!沒有進入說我能作我所作,沒有,因為進入有那個能所,我們那個主觀意識很強,那沒有所作的話,該如何作就如何去作,那個是從佛性去發揮出來。
◎「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這個我們有那個狐疑,就是不相信的、有問題了,我們要怎麼樣?讓它盡,盡了又清淨,就是沒有。所以我們知道說信心銘就是啟發我們自己本身對自己佛性的信心,所以不能有那個狐疑,就是不能懷疑,一定要相信,讓懷疑都消失。
◎剩下約10分鐘提問題
  【問】:現在人很興盛吃維他命,尤其醫生知道是吃素的一定要抽血檢查確認是否少維他命(聽不清楚),以前B12只有在動物身上才有,古時候沒有維他命,修道人怎麼處理B12缺乏問題,因為市面一半維他命都含有肉製品,後學有打過電話給產品公司而得知。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到醫生跟現象界科技所以有,它都是在現相之中才有答案出來,可是我們修道它很多都會超越現象,那我們了解素食裡面當然是B12最缺乏,那我們也不用刻意去追求B12的養生,因為我們這個心裡的狀態都很健全,然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作息都正常,然後我們的飲食量就盡量減少,不吃多,吃多這個狀況會很多,吃得少我們本身身體的需求就會降低,那 需求降低毛病就會減少,毛病減少我們在精神的領域會很充實啦!所以以那個醫學的觀點來看的話會障礙重重,那我們用很寬廣的心,用很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明心見性那都可以超越的,很多都不是醫生能夠解釋得出來,醫生他能夠看的只是現相,那沒有現象的他沒有辦法去了解。
   那我們一修道以後很多都是進入沒有現象的,像各位前賢功德看得見嗎?有沒有?(有)對,所以我們就是要自己培養自己能夠行功立德,那能夠實際的做,那你實際去行持的時候你就自然超越,超越這個現象,所以有時候身體的現象是有一些疾病,可是在修持方面它都可以全部超越全部克服。
   那我們住在凡塵的現相我們就會被它影響,它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像說:報紙登有一個生意人他時常肚子痛,因為生意很忙他就不管它啦!吃一吃胃散就好了,那親朋好友說你這麼有錢要去醫院詳細檢查啦!結果他真的把生意放下去檢查,結果是什麼?胃癌,他得知胃癌本來吃一吃胃散就夠了,結果一檢查出來三天就死翹翹,三天,為什麼?他自己害死自己啊,啊!我胃癌沒望啦!我要死了(台語),自己害死自己。

   所以我們要了解精神的領域很寬廣,而且不能用我們凡塵的這一些醫學來解說,它解說不出來的,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只要有那個意志力去撐,很多事情不可能也變可能啦!那你如果頹心喪志什麼事情你也做不成功,那個都是超出現實領域啦!所以我們一修道了就是跟平常作息,人家吃飯就一起吃飯,要睡覺了就睡覺,這樣就好了。下課!

六祖壇經-37 信心銘-2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圓同太虛,非常圓滿,跟整個太虛空都一樣。所以我們要了解,佛菩薩跟我們眾生所有的不生不滅佛性全部都一樣,圓同太虛。無欠無餘,我們佛性本體沒有缺欠、也沒有剩餘,剛剛好。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在生活之中只是我們的認知還不夠,不知道我們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跟諸佛都是一樣,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因為我們有取捨的心(就是我們每一個都有情緒),只要我們落入情緒我們就有喜歡討厭,那喜歡討厭我們就落入行為,有行為就有取捨,那有取捨已經偏離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因為我們有取捨,所以不如,這個『如』就是真如,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就是真如,就是一真法界(我們就是沒有到達那個『如』)、就是已經進入那個絕對體,絕對體就是真如。
   所以我們只要沒有進入情緒,我們修道要透徹的了解我們自己本身的情緒,要能夠把情緒都摒除,不要用。用情緒的話我們都會造業,造了業就會受苦。那我們沒有情緒,用我們那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率性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那這樣我們都不造業,那不造業沒有業因,就不用受苦,所以我們就可以當下就解脫了。所以不要取捨,就到達真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會攀緣,我們攀緣的心很濃厚,就是我們對所有現相都有希望、都有企圖,那只要我們自己有希望、企圖,那會進入我們的想像,那我們就會去攀,那我們一攀緣了以後,我們心就不平靜,那心裡不平靜,那我們所造的一切又形成業因,這樣的話就等於我們會在六道之中輪迴所以我們莫逐(不要追逐)有緣,『不要追逐有、不要追逐攀緣』,這兩個我們可以去掉的話,那我們在生活之中所有會造業的因全部都已經摒除了。那我們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所以一定要了解到,我們在現相受苦是我們造業來的,沒有業就沒有苦,所以要從業因把它消除掉,所以莫逐,不要追逐有緣。
  勿住空忍,不要住在空忍。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雖然我們說要不住相,可是不住相我們的習慣性就會變住在頑空,不著有便著空。所以這邊的空忍,忍就是安住不動,那住在空裡面安住不動的話,那不是正確。
  那個空跟有,我們了解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生發的,那我們知道它兩邊全部都包含在佛性之中,所以我們所要了解的空、跟我們著相的空,竟然是不一樣。
  所以我們先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啟發之後培養一段時間,讓那個認識能夠茁壯,然後之後我們就做耳根圓通,又把佛性跟整個虛空融會,那這個時候的空,因為有融入我們佛性,所以這個空叫做真空,空中有佛性在,那我們就可以在這個空裡面安住。所以這邊「勿住空忍」,這個空,它是頑空。頑空跟有相對待的,我們不要住,我們要住在佛性本體的那個真空(真空妙有),真空就是空中不空,空中有佛性在。妙有就是有,沒有形相,所以叫妙有。那我們佛性本體叫真空妙有,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宇宙虛空全部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以非常寬廣。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非常寬廣,那我們之所以沒有到很寬廣的程度,是我們的認知不夠,我們平常沒有研究、沒有學習,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佛性有這麼寬廣。假如我們一知道了以後,我們就會慢慢的來進入真空妙有的實際理地(道理的地方),我們可以安住在真理之中,那麼這個樣子對我們身體的生滅(身體的有沒有)已經不關緊要。
  那假如說我們還沒有(沒有啟發佛性、也沒有培養我們般若妙智慧),那麼假如說身體沒有了,那我們會被業推,業力把我們推到什麼現相,我們就在什麼地方現相,現相以後又是要過一個分段生死。假如說我們已經可以了,已經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可以啟發了,然後我們又把祂培養,讓祂茁壯長大,已經跟整個宇宙虛空能夠合成一體,那個這個時候我們就是了解到,整個法身都呈現,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完全都呈現了,這個是最理想。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追求就是了解到說我們要把所有這一些生滅的妄都去掉,然後妄已經全部去掉以後,真就顯現,真一顯現以後常住不滅,祂是永遠都在、億萬年都在。
  所以我們也講過『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我們當下的一個念頭俱備了億萬年,那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當下的念頭有這麼寬廣、有這麼的奧妙,因為我們都缺少研究不知道。那現在我們就是靜下心來,我們來了解說『我們現前的一個念』就俱備了億萬年,非常長久,億萬年前、億萬年後就在我們當下的一個念頭,我們要了解說,當下這個念頭很重要。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就盡量朝這個方向努力:『萬緣都放下,不要攀緣,然後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呈現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這個佛性一呈現以後,我們保持那個靈敏度(那個知覺性),保持那個知覺性一段時間,我們的佛性功能它會慢慢的呈現,我們就有那個般若妙智慧產生,那般若妙智慧一產生,各位就是要了解到,它之所以能夠產生就是我們凡塵的妄已經都放下、已經盡了。
  假如說凡塵我們放不下,般若妙智慧絕對不會出現,所以一定要把凡塵的這一些妄、不真的、變化的、生滅的,全部都已經放下了,放下了以後叫妄盡,真才顯,真顯的時候般若妙智慧才會呈現,而且不是馬上呈現,祂要一段時間,讓祂培養醞釀才會有那個般若妙智慧。那般若妙智慧是佛性所俱備的,祂本來有的,是我們平常都沒有運用,所以才不呈現,那我們一培養了、一出現了以後,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就會產生,很多都不用經過我們頭腦的思索,祂呈現的都是答案,整個都呈現出來,那個是我們本性的般若妙智慧。那我們有般若妙智慧自然對真理的認識就愈能夠透徹,那能夠認識真理愈透徹以後,我們本身佛性的定力就愈強,定跟慧兩個它一直互相幫助,定慧一直在呈現、在增加,那麼到達我們證悟本性的時候叫做成佛。
    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成佛就已經在不久的當來,一定很快就會到達,而且一定會到。所以要對不生不滅的真心一定要體會、要啟發,非常容易的,只要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後學開始講到現在十個多月了,還是這樣講。各位啟發了沒有?這個可能是有啦,但不太敢肯定。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自己一定要體會,這個別人幫不了忙的,自己萬緣都放下(所有的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所出來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知覺性,那個知覺性就是我們佛性,那佛性很靈敏,那我們把這個很靈敏的知覺性讓祂持續的呈現,一段時間這樣讓祂都在,這樣的時候般若妙智慧就會產生了。
  那我們啟發般若妙智慧,我們會了解說我們第六感特別靈敏,對未來的事、對所有一些我們都沒有學過的事,祂會呈現讓我們知道,這個都是我們本性之中告訴我們,甚至於在生活之中還會指導我們怎麼生活,那個般若妙智慧很奧妙!那有般若妙智慧我們離相(離開形相)就很容易,我們之所以沒有辦法離相、離不開形相,被形相束縛,就是因為沒有般若妙智慧。所以我們有般若妙智慧,要行持忍辱波羅蜜就很容易,因為很容易離相,離開所有形相走入真理世界,那麼這個時候從真理的角度出發,來看所有的眾生,眾生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所以都是假相,所以沒有人污辱我、我沒有被人污辱,都沒有,所以有般若就離相了,離相了就沒有煩惱了,所以這個很重要,而且要自己努力。我們不肯放下我們凡塵所學的,那般若一定沒有,一定要放下凡塵所學的、所知道的、所經過的,一定要放下,般若才會產生,而且是從佛性本體產生,不是從我們落入凡塵以後學的產生,不是,絕對不能從我們的聰明之中去對般若的解讀,我們了解般若不是我們凡塵有現相、有身體以後所學的,是佛性所俱備。
  老子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就是把我們凡塵所學的、所知道的、所經過的,都把它洗滌乾淨,到達沒有瑕疵,這個時候般若才會呈現,而且要一段時間培養,不是說馬上你一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馬上呈現,不是這樣,要一段時間,只要你肯在我們日常生活有空閒的時候,我們就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有沒有做啊?(有),要做喔!這個要做才會知道喔!這個不能光聽、光想像喔!一定要實際去做,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假如說很快就睡著了,你就去睡,因為肉體已經很疲累了,已經時常在硬撐著,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馬上就呼呼大睡。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快那個精神就恢復,等到你恢復過來的時候,有空閒再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是精神很好的時候做,精神不好要睡覺你就睡,它很快就恢復了,那個疲累很快就過去了,一過去以後我們又開始做,那只要你肯這樣連續一段時間,絕對你會發現自己的進步很大,自己的觀念也會改變,整個以往所認為的一些執著的問題也會解決,就是因為我們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肯恢復到我們本來面目,我們本來面目都是非常清淨,只是我們落入凡塵,被凡塵感染的五顏六色,所以本來面目不見了,那我們現在修持就是要恢復我們清淨的本然,使我們的身心都清淨,身心一清淨佛性就清淨,佛性清淨自然不生不滅的本體就呈現,那只要我們佛性本體一呈現,就是這個在當佛的,成佛就是這個,那我們已經找到,就叫見性,見性成佛。
  我們研究根塵相對產生六識,那個心是生滅的,識心是生滅的。所以我們心已經明心,那明心我們就不會造業,心已經明了,所有的業都是從我們的心生發,心生出念頭,然後落入行為,然後才造業,那我們已經都了解了,明瞭我們的心,所以心要產生惡業的時候,我們馬上有那個知覺性去阻擋它,耶!不可以做!這樣惡業不造我們就不用受苦,所以心明因果就不昧(不會迷昧因果),然後見性成佛無疑,一定可以成佛,所以我們一定要明心見性。各位前賢明心見性了沒有?(有),是有回答,可是都不敢肯定,這個心都還不篤定。不過後學是很讚嘆,我們這邊都才十個月而已,就可以進入很理想的狀態,對自己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就能夠認識,那後學在北部大部分都經過大概是一年、二年、三年才會領悟到這個狀態,所以我們這邊算是成效很好,這個大家都一致很專心的在學習。
   所以我們就可以回顧,我們還沒有研究之前,跟研究了十個月以後,縱然、竟然、一定有差別,有沒有差別?(有),絕對有差別,以往有人問我們說,你能成佛嘛?那個時候大概是心裡面在想希望、希望成佛,對不對?那現在人家再問就不一樣了喔,你能成佛嘛?可以的,是不是這樣?(是),一定要有這個信心,因為我們已經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
  所以我們在凡塵我們要了解到,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我們都要還給天地,早晚都要還給天地,所以身體是假的,我們要借假修真,佛性不生不滅是真的,我們要注重。那因為佛性沒有形相所以我們就看輕,身體有形相我們看重,所以佛說我們眾生都是顛倒,應該看重的佛性我們把祂看輕了,應該看輕的身體我們把祂看重,所以顛倒。
    因為我們顛倒所以才造業,因為造業才受苦。現在我們要了解到,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它是沒有知覺性,那我們佛性祂是沒有形相,那現在兩個合在一起,水火風土跟佛性合在一起,把沒有形相的佛性讓祂有形相呈現,把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讓它有知覺性,所以我們在這一個狀態之下,我們就是要選擇,來借假修真,借著天地的水火風土來修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讓祂回歸本位,回歸到正位的時候,我們都成仙作佛了。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注重,我們在凡塵只要你注重一面,另一個就一定看輕,注重佛性了身體就看輕,注重身體了佛性就看輕,對不對?我們都是這個樣子。所以在我們已經看重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時候,我們已經看重了,看重就會朝著不能有一點缺陷、不能有一點瑕疵,不能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沾惹塵垢,凡塵的這一些污垢都不沾惹,那我們佛性已經恢復光明,恢復光明了以後,這個身體早晚都是要還給天地的,所以就不要……,我們當然不糟蹋身體,可是也不要太著重在身上,養生是可以,可是不要說太過分,我們養生能夠養到一千歲也一樣要死啊,只是慢一點死而已。
  那以現在的現象來說,我們看到年歲一大行動不方便,出門以後處處都不受人歡迎,本來年輕人上下車不是很快嘛?那今天後學剛好要出門的時候,從家裡社區一出來,就看到,哇!公車來了,可是離了好遠,那後學在想,啊!這一下子要再等20分鐘了,一定坐不上,結果就遇到一位老先生行動不方便,拿一個四角型的代步,在車上慢慢要下車,那因為他行動很慢,那行動很慢剛好讓後學可以坐的上車,不用再等20分。假如以平常的速度來說,一個人下車,下面只有三個人在等車,這樣一下子車就過去,後學絕對要再等20分鐘,結果一看,喔!已經趕快走到了,車子還在,就真的趕得上,就是要感謝那個老先生慢慢…,不過我在想車上的人一定也會有一些趕時間的就會不耐煩,會想怎麼停這麼久都不走,所以老了真的是處處不方便,這個是社會現象。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也應該要敬老,因為每一個人都會老,我們要尊敬。
  那都會區生活比較緊張,所以聽他們公車司機在聊天,因為老年人坐車都不用錢(都是敬老票不用錢),他們會講說今天都載一些石頭,竟然把那一些老人家說成石頭,這樣好不好?(不好),以後他也會變成石頭,他也會老,所以應該要有尊敬的心。倒是有一位司機說我載一些西瓜,所以聽他們司機在聊天也是蠻有意思,在舖柏油他們說在舖地毯,因為在舖柏油車子就會被阻擋在後面,會塞的很久,所以有一些他們(司機)對談在講,在舖地毯,聽起來蠻有意思的。
  所以我們在凡塵你用不同角度來觀看的話,會有不同的感受。那我們在修道的時候會身心都很健全,所以行動就會比較敏捷,那因為我們一般人對凡塵都會比較貪戀,那貪戀凡塵有一些就少運動,那年歲一大了以後,又缺少運動就會老的很快,行動就不敏捷,就會造成人家的不便。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努力的生活,各位有沒有努力生活?(有),要很努力生活,不要手不動三寶,在家裡事事做。
   這個做事,後學都講做事才是幸福,有事情做要很高興,假如說都沒事做的話,廢人一個(報廢的人),我們都不希望變成報廢的人,都希望成有用的人,所以在凡塵就要努力的生活,要努力的使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都發出光明,可以樂於幫助人,幫助人就有很多事可以做,不計較得失、不計較名。所以我們了解生活之中,看看我們怎麼樣的心態來保持怎麼樣的生活。所以我們講說,勿住空忍,不要住在頑空,我們要住在真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祂非常寬廣、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超出我們太陽系,所以每個佛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全部都有(佛性)。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就是我們要有一種,只有一種平懷,就是我們胸懷之中,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就是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絕對體,沒有分別心。所以一種平懷,這個就是我們要自己努力。因為佛已經沒有分別心,所以證悟成佛;那我們眾生因為有分別心,所以我們變成眾生。那哪一天我們的分別心可以去掉了,耶!我們也就可以證悟本性了。分別心知道嗎?我們可以說六道輪迴太久,我們一見就分別,眼睛一看了、耳朵一聽了,分別心自然就產生(就是喜歡討厭),喜歡討厭就是分別心,我們有沒有喜歡討厭?(有),這個沒有喜歡討厭大概要去精神病院,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喜歡討厭,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不要在凡塵的現相之中產生喜歡討厭,因為凡塵的所有現相都是無常變化,都是一直在變,所以不要對這一些現象產生喜歡、產生討厭,那沒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沒有取捨的心,沒有取捨的心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已經解脫了。所以一種平懷,我們已經進入一種就是真如、一真法界,那一種平常心的狀態,我們胸懷都是平常心,那樣整個都是不生不滅佛性呈現。
   泯然,泯就是泯滅,我們把所有的一切都泯滅了,讓它恢復到自然,泯滅恢復到自然,全部都是一個絕對的佛性本體,所以泯然自盡,它自己就已經全部都已經消失了,沒有相對待,所以我們不用分別,不用分別就可以證悟、可以成佛了。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止動就是我們讓動的那個停止,止動就是讓動的停止,我們讓動的讓它歸到停止,那麼這個樣子,那個動的它會動的更厲害,知道這個意思嗎?像我們很容易起心動念,然後我們在起心動念的時候,說不要有念頭、不要有念頭,會不會這樣?努力嘛!努力說不要有念頭、不要有念頭,我們那個念頭,各位前賢,是更多、還是更少?(更多),不要有念頭、不要有念頭不是更多了嘛!所以這個止動歸止,我們讓動的讓它歸到停止,那個它會動的更厲害,那要怎麼處理,各位前賢?最理想怎麼處理?萬緣放下,不是最理想了嘛?(是)。它就不會不要起念頭、不要起念頭,不會更多的念頭出來,萬緣放下,全部都歸到寂然,已經到寂滅了,那個就是最理想的狀態。所以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唯滯,我們眾生大部分、全部都是滯(滯就是阻塞),兩邊就是對待,我們凡塵全部都是兩邊,只要我們睜開眼睛就看到兩邊,善惡、男女、白天黑夜、大小,是不是都兩邊?(是),那我們停留在兩邊,各位前賢這個信心銘講的,就是我們們停留在兩邊,寧知一種,就不知道能夠進入唯一的真如,就是不能夠知道唯一的真如,就是我們都在兩邊,所以我們心裡面大部分都停留在兩邊,一般都是這樣,我們都喜歡善然後討厭惡,然後我們就住在善,有沒有?(有),所以這個叫做兩邊。那我們了解到,我們這樣的話都停留在兩邊就修證不成,為什麼?我們都要救好人那壞人呢?壞人要不要救?(要),也要喔!一定全部要把他渡化,讓他也成仙作佛。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所有眾生都是我們性分之內的眾生,都是我們自己,所以有一個眾生沒有得渡,就是表示我們還沒有修的圓滿,所以要所有的眾生他已經都得渡了,我們修得才圓滿。
  喔!大家都在做耳根圓通(此時外面正在下大雨),有沒有啊?(有),都被外面的雨聲吸引了。所以你看,又圓,因為四周都在下雨,有沒有圓?(有);然後又隔著窗、隔著門、隔牆壁,有沒有通?(有);然後它(雨聲)都不息滅,有沒有常(常住)?(有)。圓、通、又常,我們佛性的狀態。有雨聲的時候我們聽到,縱然雨都停了以後,我們也聽到(聽到外面靜悄悄)。我們聽到雨聲、聽到靜悄悄,那個都是佛性的聞性功能作用,所以我們佛性就是具備了圓、通、常,這樣了解嘛?(有),沒有了解常聽就會了解。
  很多前賢都跟後學說,開始聽是不懂啦,可是知道是不錯啦,然後又一直聽一直聽,聽了兩、三年,啊!懂了耶、聽懂了!又拿以前剛開始聽的錄音帶再拿出來聽,咦!以前就這樣講了,那以前怎麼都聽不懂。所以各位就是了解,這個性理心法就是要熏習,你一次不懂,兩次,兩次不懂,三次,三次…十次、一百次、一千次、到一萬次,北部很多人都很努力,沒事的時候整天都在客廳,再聽、一直反覆的聽,就這樣聽,最後都被他聽懂了、了解了,懂了、了解了就可以運用、運用的出來,整個人生都改變,整個家裡人際關係也改變,都很和樂。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研究這個就是非常殊勝,可以讓我們成仙作佛,那底下的事情更是小事,小不小事?都很小事了對不對!所以我們就是要努力來了解,進入真如(一真法界)。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假如說我們一種不通,就是真如(一真法界),我們不了解、沒有通達。然後我們兩處,就是相對待的(善惡兩個相對待)。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用心,把所有的兩邊都能夠融入我們性分,這樣知道嘛?是比較困難一點,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是非是一體的,是跟非沒有對待,是一體的,是我們的見解不同,我們見解不同以後才有是、才有非。假如說我們已經進入到真理,到真理裡面,它沒有是非,已經了解到沒有是非。有是非是我們住相以後才呈現,那相都是假的無常變化,所以不要住,不要住是非就消失,那消失以後融入一體又到達平常心、又到達真如、到達一真法界,全部都回來。所以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遣就是遣除、遣散,不要它,把那個「有」跟「沒有」把它遣散,「有」、「沒有」是不是兩邊?有、沒有?所以我們很容易進入這一種狀態,倒底是有沒有?各位前賢,這個答案到底是有沒有?有沒有?因為他講遣有、遣沒有,那到底是有沒有?有也要遣除掉,沒有也要遣除掉,那我們把有、沒有都遣除了,那什麼狀態?(萬緣放下),又是萬緣放下,這樣會了嘛!這個萬緣會放不下的時候,我們用這個遣有沒有,有、沒有都全部把它遣除,那你到底有沒有在想?你念頭有沒有在起心動念?遣有、遣沒有,全部把它遣除掉,這樣了解意思嘛?會做了嘛?很奧妙,有沒有把把它遣除掉。
  然後底下從空背空,我們把有、沒有都已經遣除了,然後進入空,然後進入空以後我們就違背空,因為進入的空是頑空,違背我們真空。那個都在拐我們(此時現場有雜聲),有沒有被拐走?那個鳥叫聲來跟我們打招呼,說你們這麼好,我們在外面淋雨,你們都坐在裡面這麼舒服、還有冷氣可吹,所以在跟我們抗議。從空,就是我們進入跟有相對的空,可是那個空是頑空,所以我們不要著有,也不要著空,兩邊都不對,我們要真空,就是要在佛性之中,所以我們不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我們要跟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相應,就是要忘言忘慮,就是言(語言)忘記要講什麼了,忘記它要講什麼了,忘了、語言都忘了。多言多慮就不相應,跟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相應,那我們佛性本體就是真理、就是道。我們要了解,我們要跟真理相應,所以我們把語言也忘了,那個考慮、頭腦的運用也忘了,這樣就可以跟真理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僧燦大師(三祖)直接就講,絕言,不講話了;絕慮,也不考慮了、頭腦都不用。這樣無處不通,就什麼地方都通了。所以道就是通流,假如說有阻塞就不是道,全部都通流了就是道,所以只要我們都絕言絕慮,就是所有的妄都不要,那無處不通,真都整個顯現,全部都是真。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歸根,歸到我們的根本,我們得到我們要追求的宗旨。歸根得旨,就是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已經可以歸根,歸到我們的根本,得到我們想要追求的成仙作佛,已經得到這個宗旨,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我們隨著佛性的功能作用(照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隨著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就會失掉我們的宗旨。所以我們在凡塵應對凡塵的萬事,那個我們叫做隨照,隨著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然後去生活,這樣隨著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不追求本體,那不追求本體的話就會失掉宗旨,所以隨照失宗。
  我們了解說,還聽不懂之前會覺得它很深,可是你一直聽聽到懂得時候,啊!原來這麼淺!像後學從13歲開始參禪打坐,然後一直到43歲才了解性理心法,然後了解的時候,後學說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怎麼利用時間這麼久,30年,簡不簡單?不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到了嘛?那個是經過三十年,講出來很快,那個摸索真的很慢,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再怎麼講就是不知道,還很努力,全省到處去問、到處去訪道,就是摸不出來,摸出來的時候怎麼這麼簡單。所以開始我們第一堂課不是講嘛,你坐著努力聽兩個小時就好,有沒有?還很多人抗議,哪有真的兩個小時?我聽二十個小時都還聽不懂!不過後學也有說,六祖他兩個小時都不用坐,他不用坐他都知道
    所以我們有那個俚語在講:「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有沒有?(有),自恨自己的枝沒有發葉,不要怨恨太陽偏了,太陽都不照到我,所以我那個枝葉都長不出來,有沒有?(有),太陽照得到的地方枝葉很茂盛,那照不到的地方枯枝。所以我們要自己想說,我怎麼在這個地方太陽照不到,我一定要移到太陽照得到的地方去,對不對?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己要累積那個善,累積善我們心要一直心存善、行為行善,一直做善,然後所有的善做了以後都把它拋開,這樣累積善,善會深根,那有善根,善根會成熟,那善根成熟我們就會遇到善知識引導我們修持。
    假如說我們善都沒有累積、不夠,我們想修道會有多阻礙、很多的障礙。像很多前賢跟後學說,平常精神很好,只要拿經典一看眼睛就很澀就要睡著,只要把經典放下來,精神都來了,我們有沒有這樣?(有),還有啊!還有那要努力啊,要把這個消失掉,為什麼我們一研究真理就會眼睛很澀、想睡覺,就是障礙,那個是我們自己產生的障礙,我們自己要去解決,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這個真的就是業力現前(顯現在我眼前讓我知道),為什麼我平常精神這麼好,只要我看經典就想睡覺,那個叫業力呈現。那業力呈現的時候,我們就從心改變,心態全部負面的都不想,想都不想,然後想都是正面的,然後行為之中真的幫助人,這樣就會把那一些改變,以後你再拿經典起來看,不會了,精神一樣很好,引導你走入真理世界,這個就是要自己努力的。
  所以我們了解像阿那律,阿那律就是仗恃著佛的堂弟,佛是我堂哥,一定會保庇我、一定把我牽成(台語),所以每一次釋迦牟尼佛一講經說法,阿那律就打瞌睡,一下課精神就來了,阿那律就是這樣。然後有一次就被釋迦牟尼罵,祂說你是螺螄蚌蛤,螺螄蚌蛤就是海底的生物,祂說你一睡就是一千年,不聞佛的名字,佛的名字你都沒有辦法聽到。那阿那律就很傷心,阿那律說我堂哥把我罵得這麼嚴重,說我是蛤,一睡就一千年,他七天七夜不睡覺,很努力,結果我們眼睛是以睡為食,我們在睡覺眼睛就是在睡覺,所以我們閉目就養神,所以眼睛不能七天七夜不讓它閉。假如說你要眼睛瞎了,你七天都不要睡,眼睛都睜開,眼睛一定瞎了。所以眼睛是以睡為食,睡覺就是眼睛在吃飯,眼睛有營養它才能夠看。然後佛就是憐憫他那麼精進,就教他不用眼睛就可以看,所以就教他金剛天眼,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會這樣,我們都有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佛性本體祂本身就俱備這個能見,能夠看到凡塵的景相。不過我們有身體還是要照顧它,借假才能夠修真,能夠修到金剛天眼是很不容易,要有佛示現在凡塵,我們才去請教要怎麼樣來修(沒有眼睛可以看),那個是另外一個角度。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須臾就是很短的時間,很短的時間我們能夠迴光返照,能夠迴光返照的話,就能夠勝卻前空。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精神外放,那精神外放我們就當眾生,那只要我們把精神都收回來,那個叫回頭是岸。各位有沒有到後天寺廟看那個匾額,很大的四個字「回頭是岸」?有沒有看過?(有),那看過的時候,第一個印象以為它在說誰?(流氓),後學也是這樣想,第一次看到那個回頭是岸,後學也是想寺廟是在勸流氓,說流氓不要做了,一定要回頭才能夠到清淨的彼岸,結果後來一研究性理心法,竟然是跟所有眾生講,說我們眾生精神都外放,精神外放我們凡夫就當眾生,那我們要成仙作佛就是要轉回來,把我們那個注意力轉回來,就是回頭、迴光返照,迴光返照就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只要我們迴光返照就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這樣。不是跟流氓講的,是跟所有的眾生講的,說我們精神外放就當眾生,我們精神一收回來就成仙作佛
  那我們可以想像,各位前賢,我們整天24個小時,除掉一半12個小時,那我們12個小時之中,精神外放的多、還是收回來的多?那個大概有11個小時又59分都是精神外放,大概只有剩下一分鐘是精神收回來,所以很少啦,要我們迴光返照很少。所以我們要修道就要學迴光返照,就是把外放的精神全部都收回來,這個也要練習它才會習慣,一直收、收回來,時時刻刻守住我們真心佛性。不是耳根圓通裡面有講:『出流緣塵,入流照性』,有沒有?(有),入流就是迴光返照,回來了,精神回來了,那入流就照性,照見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然後出流,就是精神外放,精神外放就是緣塵(跟凡塵攀緣),我們精神外放都是跟凡塵攀緣,那跟凡塵攀緣好事、還是壞事?(壞事),都是壞事嗎?那都是壞事我們怎麼又一直再做,所以歸根究底,那個凡塵事真的就是沒好事,可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再做?就是我們身在凡塵,不是有講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身不由己,心不由己嘛?由不由己?那我們怎麼樣去應用心?隨它喔?它若想玩就讓它去玩,對嘛?所以我們在凡塵那個外面的誘惑力量、造化引誘我們,就是不要脫離苦海。那我們不想受苦的話,就要努力的把我們的精神往回收(就是迴光返照),能夠迴光返照的話,我們就可以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我們眼前所有呈現的這一些景象、空間所呈現的景相,前空的轉變,都全部都是我們的妄見。我們要了解,經典裡面所講的妄見,就是根塵相對所產生的,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所產生的六識就是妄見。那因為這一個問題就是蠻大,所以所有的社會人士都不接受,認為說我所看到的都是真的,怎麼會是假的。不知道所看到的都是無常變化,那無常變化的那一個景象產生的心,會不會也跟著無常變化?(會),那會跟著無常變化是不是妄?(是),嗯,所以我們這樣的見解就叫妄見,所以沒錯!講的都是妄見。
  那要真見,就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產生的,那個才叫真見,所以真見就是佛知佛見。那佛的知見:它是三際心不可得、然後不執著一、不執著異(不一樣)。以前我們也有說過佛知佛見,佛知,佛知道什麼呢?知道三際心不可得,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際心都不可得,那我們不可得的這個三際心全部都放下了以後,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就了了而得。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盡量不要有過去心、也不要有未來心、也不要有現在心,三心沒有,我們不被三世攝受。後學都一再講過,我們有過去心被過去世攝受,有未來心被未來世攝受,有現在心被現在世攝受,那三世都把我們攝受住了,我們就要六道輪迴,那我們三心都沒有,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沒有,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我們不要進入六道輪迴,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常常聽一定可以聽出意思出來!就會了解,原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起心動念竟然是那麼重要!平常我們都以為我在起心動念又沒有跟別人發生關係,認為都是無關緊要,不知道我們之所以會在苦海裡面沉淪,就是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所以對這個念我們就是要加以規範,進入正見以後,落入正思惟,這個可以。除了這個以外,就不要了,就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正見、正思惟是從佛性產生的,那產那個都是正確的,八正道的部份我們可以用。除了正見、正思惟以外,那就不要,都是妄見,妄見變化無常,我們知道就好,知道了就好!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不用求真,這個在我們修持來講,耶,是不是要跟我們作對?我們真的在求真,怎麼說不用?各位知道意思嘛?跟張拙秀才悟道偈那個一樣:趨向真如亦是邪。各位有聽嘛?(有),什麼意思?假如說知道「趨向真如亦是邪」,就知道這一句「不用求真」的意思就會出來。因為我們當下就是真,不用再求真,再求真的話我們就變成將心起心(將自己的心又來取自己的心),然後頭上又安頭,多餘的,所以不用求真,本來就是真的,我們已經本來就是佛了。那為什麼沒有成佛?就是底下那一句,唯須息見,把我們的所有見都息滅,所有見都息滅,我們就成佛了,有沒有簡單?很簡單喔!可是就是要息滅我們的見解就是很困難,各位前賢,要息滅自己的見解,容不容易?很困難喔!所以我們就是要用一點心去研究,我們的見解是怎麼來的?是怎麼樣才產生我們的見解?那這一些見解是不可以改變的嘛?只要我們用一點心來研究,就會了解說,喔!原來我產生的見解本身就已經不正確,難怪喔,就叫妄見,不真,它都變化的。所以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把我們那個見解全部都息滅了就可以。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
  二見就是兩邊,兩邊的見解我們不住,不要住在兩邊的見解,我們很容易住在兩邊,對不對?(對),善跟惡,善惡就是兩邊。那我們很容易住,我們一定要住在善,這個已經是住在兩邊,懂意思嘛?(懂)。所以兩邊的見解我們就是不要住,不要住在兩邊的見解。要了解說是非是一體的,是非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生發,然後生發以後我們來應對,來應對這個現象,應對的好叫是,應對不好叫非,是非就呈現了。所以「是非」是我們去應對現象以後,才呈現的這個名詞。那我們要了解說,還沒有處理之前,它本來就是一體的,沒有是非。所以我們要把那個兩邊都能夠融入一體。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是要學,學把兩邊融入成一體,那兩邊能夠融成一體我們就可以省卻很多的煩惱,煩惱都消失了。我們因為住在兩邊,煩惱才產生。所以我們二見(兩邊的見解)已經都不住了,都不住兩邊的見解。
  慎莫追尋,要很謹慎的,莫就是不要,我們不要去追尋。我們愈追尋就會離本來愈遠,所以我們不要追尋,一樣萬緣都放下了,當下所呈現全部都是真,沒有兩邊的見解,所以我們兩邊不住。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有了是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個都是是非。一落入是非以後,我們的心已經紛然(就是很擾亂),已經那一種狀態之下,心都沒有了,已經失心,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二由一有,這個兩邊的見解從一生發,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產生以後,我們處理了事情,才變成兩邊。所以這個二從一產生的,二由一有。一亦莫守,連這個一也不要去默默著守著它,因為祂是一個絕對體,連那個絕對體也是一個假名,假的名稱。所以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也不用我們去守住。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只要我們一心都不生出念頭,一念都不產生,萬法都無咎(都沒有過錯)。所以我們起心動念,那個起心動念是很大的事情,我們之所以落入凡塵,無始以來,為什麼會落入凡塵?就是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所以我們看皇母訓子十誡裡面有三山坡,老母把我們仙衣仙鞋收回去,把我們趕到凡塵來,其實那個是講的比較好聽,其實是我們起心動念。假如說不起心動念就不要落入凡塵,就不會在凡塵受生。因為我們起心動念那個念,念的本身就是業,我們種業了,念頭一起來就已經業形成了,然後有業就轉相,轉相以後就現相,所以叫『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不是有聽過嘛?怎麼看起來好像很陌…!可能有聽過,又全部還給我了。
  所以再講,一念無明生三細,因為我們一念的無明(就是起心動念),這樣、這樣就叫做無明(此時劉講師比手勢),然後生三個很微細的東西出來,一個就是業相(我們種業的業,業無形無相),這個時候我們起心動念都還沒有現相喔,只有念頭而已喔,念頭就已經有業,然後既然有業,第二個叫做轉相,這個業它已經在產生作用,產生作用把我們本性的般若轉成能見之見,所以叫做轉相,業相第一個,轉相第二個。然後轉相以後,第三個叫做現相,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業相、轉相、現相,這個時候名稱雖然叫現相,可是都還沒有形相,因為連天地也沒有。那為什麼有天地、有山河大地?就是因為我們一念無明生三細所產生的,所產生的以後,它才有境界,我們的念頭產生山河大地,各位前賢這樣聽懂了沒有?(聽懂了),山河大地從我們的念頭產生,從我們的無明產生,我們都沒聽過喔!沒有人這樣講,這個是從真理把它講述出來的。
  這個一念無明生三細,所以我們就要知道,念頭很重要!尤其我們現在,各位可以說年歲是有點大了,要進入中老年的境界了,那中老年我們最容易犯的就是一直在回想過去,都會起心動念,念頭很多,因為都沒事做了,兒子女兒都已經大了,嫁了嫁了,然後娶太太了,然後有空閒了,然後有空閒就不讓頭腦空下來,就頭腦一直在胡思亂想。那就因為這樣我們胡思亂想,那個念頭太多,把我們那個累世所造的業都拉來,本來它是在虛空之間,那我們一起心動念,有念頭就把我們以往所造的業,那個業是因,我們現在念頭是緣,因緣會合,我們就要接受果報,這樣了解意思嘛!那假如說我們生活之中不要去想,不要有那個緣,那個因就好像五穀放在倉庫,它不會發芽、它不會生長,那假如說我們一想念了(有念頭了),就把那個因拉來,就好像把那個五穀拿到地去種,然後有陽光、有雨水,它就會發芽就會生根,這樣我們就是了解說,那我要接受果報!所以很多年歲大的他會講,我又沒有殺人放火,怎麼我的遭遇這麼坎坷、這麼不幸,他不了解說是他的胡思亂想所引起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在生活之中我們作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幫助我們很大,不但可以成仙作佛,還可以渡化眾生,也可以渡化眾生成佛,所以就要盡量的去做,因為我們都會有習慣性,只要你開始做了,都在做萬緣放下,連在睡覺的時候你也會做萬緣放下,作夢也在做萬緣放下,各位有沒有?還沒有啊!那都還不很強喔!你看像我們那個清口表文,清口表文一生天了以後,晚上睡覺作夢人家要請你吃葷的東西,你都會跟他講不行,我清口了!強不強?(強),我們那個清口愿非常強,那我們修這個(萬緣放下)要像那個一樣(清口愿),要很強,強到在睡覺的時候,念頭來了:『不行,萬緣放下!』要這樣才可以啊!那個時候你連睡覺的時候都在做功夫了,就會很快就會培養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是從本性生發的,所以一定要凡塵所學的、所知道的要放下,才會呈現,我們凡塵學的太多,那個般若妙智慧一定沒有。所以我們要知道假如說已經念到博士要他放下很困難,所以後學都很慶幸,為什麼?我國民學校都沒有畢業證書,所以才可以啦!因為我什麼都沒有,所以放下很容易,我什麼都沒有,就很容易就放下了。
  那放下了以後,般若妙智慧才會呈現出來。那我們不肯放下就沒有,那沒有般若智慧對真理的認識就不深入,那不深入法性,我們很多都沒有辦法透徹了解,所以那個了解真理真的是要自己努力,自己努力你愈追求它就愈深入,愈深入了以後你就會法喜充滿,各位有沒有法喜充滿過啊?(有),那一定是有做!有做萬緣放下,耶!真的體會到不生不滅的佛性,真的法喜充滿,那個真的可以不用睡覺、也不用吃飯。法喜充滿以後有沒有精神很好?(有),回答都不夠篤定!所以我們要了解,法喜充滿的時候,不會餓、精神很好。我們人是半陰半陽,那個時候陽就已經很充足了,所以我們自己要培養。
  所以,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我們只要一心都不生,一個念頭都不要有,這樣萬法都真如守住自性,這個萬法都在真如之中,都在一真法界之中。所以萬法都無咎,沒有過錯。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已經沒有過錯,咎就是過錯,沒有過錯,然後也沒有法。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修證了以後,就是沒有我、也沒有法(沒有我相、沒有法相),就是已經成就了。那我們凡人就是我相很強,然後要修持的話法相也很強,有這兩個障礙就沒有成就。
  所以我們從根源解決,『我』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我』,那個『我』才是真的。那身體的我是天地的物質,有一天要還給天地,那個不是我,所以我已經把它消除了。
    然後法,法就是要我們成就,然後我們已經了解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到達了,那所有的法就不用了,全部也去掉,所以法執也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沒有,就成就成佛了。所以我們之所以沒有成佛,是不是自我障礙?(是),自己障礙自己,都是我們自己障礙,所以我們就努力把自己的我相除掉,然後努力到達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把法執也去掉,這樣就成就了,當下都是佛了!所以要告訴自己,本來就是佛,我們每一個本來都是佛,之所以沒有成是被我們自己障礙,一定要這樣告訴自己。無咎無法,不生不心,已經不生,不起心動念然後也不進入生滅的識心。
◎「能由境滅,境逐能沉
  能由境滅,能就是心識的功能,境就是現相。我們心識的功能由現相滅。假如說沒有現相的話,我們心識的功能就沒有作用,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只有一個回答!後學在43歲領悟真理的時候,那個時候是高興的不得了,所以也就是一樣,差不多一百多個人在聽,啊就像剛才一樣,只有一個聽懂!我說,啊!我說這麼久才一個聽懂!說還不錯啦,還有一個聽懂!然後經過一個禮拜,第二個人來問我,說你在講的是不是這個?我說啊!對!那你算半個!後學43歲經過三十年的領悟,把那個整個內容都講出來,大家聽了都真的很茫然,不知道在講什麼,都聽不懂!後來後學一直在想可能是傳達的意沒有很清楚,所以聽不懂,慢慢修正慢慢改正,那到現在67了,又經過24年,再加上前面的30年,這樣幾年了?
  因為後學那個小時候,後學母親帶後學去算命(就是排八字),然後寫到49歲,那後學母親說再下去呢?那個算命說往下已經不在凡塵了。所以那個時候小孩子那個腦袋瓜一直在想說我活到49歲,都一直這一告訴自己,到49歲。結果30歲求道,43歲開始領悟以後,就一直要告訴大家這麼殊勝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一直很努力的講,那也忘了49歲那一年,嗯!67了咧!多18年出來,所以那個時候後學說,有生之年就是要傳達這個,把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把祂整個都呈現,不然這個這麼困難領悟的東西帶到棺材裡面很不值得,對不對?帶到棺材都很浪費!這麼好的,這個法門很容易修,容不容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容不容易?太容易了對不對?這麼容易沒有教怎麼可以,又可以成仙作佛,這麼好的,怎麼可以不教。所以那個時候還有一點怕怕,為什麼?所以各位聽那個『如是我聞』,不是有聽到打雷的時候要注意,有沒有?(有),然後在講後學自己啦!有沒有?(有),以為聽的人說,啊,聽你這課打雷要注意喔,那不要來聽!後學說不是啦,是我啦,在講我啦!因為我都把不可以說的全部說,我說領悟太慢了!那個夜睹明星也沒有怎麼講,拈花示眾沒有怎麼講,我都把答案講出來,所以我會怕怕!我說讓大家來摸索,那個摸索的時間很久,那答案又不一定正確,所以我全部把它講出來,不用你花那麼多時間,只要你按照我說的你去做,很快就有成效,這樣容不容易?(容易),就很容易啊!所以大家只要你肯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絕對有功效,絕對有的!而且你的生活一定都不一樣,你的人際關係也不一樣,你整個命運也不一樣,改變很大!所以這個就是很好,所以有生之年,只要一口氣還沒有斷之前,一定講,不講就太可惜了。
  所以我們一定借假修真,身體是假的,不生不滅佛性是真的,那現在它一半一半,現在你看沒有形相的佛性讓我們能夠從形相產生出來,能夠去領悟,那四大假合水火風土是沒有知覺性,現在讓我們有知覺性,我們不要借真來享用我們的四大。我們現在社會人士如果賺一些錢,就想去找一些粉味的,是不是用那個佛性去享受四大,是不是造罪?(是),那我們要借著四大,借假來修真,把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修正出來,這個才是我們人生的價值,這一生很短,一下子就過去了,一定要很努力,全部的注意力放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沒有形相,可是就那麼強烈,那個知覺性就是那麼強烈,那我們把這個強烈的知覺性保持,讓祂時時刻刻都是覺,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起心動念就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那我們無明就造業,造業就受苦,就這樣輪迴六道,都已經太久、忘了,那我們現在,耶!了解到,可以,我們可以回復到我們本位,我們本位都是佛啊,那為什麼沒有回復本位?就是被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被那個習慣性拖累,習慣性把我們障礙,障礙我們那個佛性都出不來,所以我們修道的最主要功課就是去掉那一些習性(習慣性),不是佛性該有的全部把它去掉,它不是我們佛性的東西就把它去掉,就是修這個,那佛性的本體不用修,只要你領悟了,你的知覺到了,你知見已經到那個程度就已經是了。
  所以那個懷讓就講:「染汙即不得」,你要把佛性染汙,沒有形相可以染汙嘛?染不著的!我們那個佛性沒有形相,所以你要把祂染汙,你染不黑也染不著,染污即不得。可是修證即不無,還記得嘛?懷讓禪師啊!懷讓禪師見六祖的時候,六祖問他:你是什麼地方來?怎麼來?那六祖的意思是說:你這個佛性是什麼東西?那這個佛性是怎麼到這個地方來?因為在五燈會元裡面有記載,我們六祖壇經裡面沒有說經過八年的時間去領悟,六祖壇經直接就回答,可是那個五燈會元裡面是記載,懷讓禪師被六祖這一問,他就回去,回去利用八年的時間,他把凡塵的所有東西都拿來比佛性,說佛性是這樣,耶,不對!佛性是那樣,耶,不對!經過八年把所有凡塵的東西都拿來比對,比對後,說似一物即不中,那一句話是經過八年,那我們看六祖壇經一下子就過去了,不知道人家那麼用心。然後六祖一聽他說,耶,已經有一點味道了喔,就問他說:「還可修證否?」他就講:「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懷讓禪師就這樣講。然後六祖聽到說「污染即不得」,六祖就說真的是領悟了,就對懷讓禪師講:「祇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我們要了解,那個染污即不得是諸佛之所護念,所有的佛所護念就是這一個,染污即不得的我們真心佛性本體,你要染污染不得。可是修證即不無,因為我們落入凡塵六道輪迴太久,那個佛性本體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已經沾惹了很多的污垢,那要把這一些污垢去除掉、摒除掉,這樣才可以恢復我們本身的光明,我們佛性本身祂是很光明,那因為我們修道的時候,都會想說我自性黑暗,要把祂加強讓祂很光明,就是要加明在佛性之上,那因為我們這一加明就變無明,本來祂本身可以發出光明,可是因為我們加入我們的意念,我們說要把祂加明、讓我們佛性光明,那我們若記得加祂就光明,那如果忘記加呢?祂就變黑暗!本來是常住的卻變成生滅,所以我們眾生都自以為很厲害!有沒有?(有),所以一研究真理就會了解,原來是我們很多的那一些理念,我們的念頭不正確,引起我們有一些不該有的毛病出現,那假如說我們的理念、觀念都正確,跟真理都相呼應,那就對了!所以我們就從歷代所修證的、他們講的話我們去探討,我們的毛病出在哪裡?我們探討以後我們會了解我們的毛病出在哪裡,假如說毛病都已經消除了,都已經清除掉了,我們就以恢復到本位,真的可以成仙作佛!這個一定要用心追求,絕對可以成就的。
  境逐能沉,境就是現相,境隨著我們心識的功能(能=我們心識的功能),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心,那個心,心識功能,這邊的能就是心識功能。境就是外面的景相、形相。境隨著我們心識功能而消除,就是我們心識功能沒有了,境就呈現不出來就沒有現相。所以上面能由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這個景象、現相那個境,就是因為我們有心識的功能,它才能夠呈現。所以境由能境,這樣懂意思嘛?(懂),因為這邊它一個字就代表很多意思,那假如說我們沒有了解,就變成文字的遊戲。所以一定要知道它一個字、一個字都代表蠻多的涵義。像能,就是心識的功能。像境,就是六塵、外面的景相。那外面的景相一定要有心識的功能,景象才能呈現。假如說還不很熟悉的話,各位一定要拿那個DVDmp3CD,拿回去反覆的聽,把它聽的很熟悉,熟悉以後就很簡單了,因為我們沒有聽過會覺得它很深,那假如說你很熟悉了,它就很簡單,這樣知道嘛!那假如說我們懵懵懂懂,都那麼深,不想連續的研究,永遠都沒有了解的時候。那只要我們肯用心去聽,一直聽一直聽,味道絕對會讓你聽得出來,那你聽出來以後,你就知道說以往的那一些修道者怎麼這麼努力,能夠把所有的修持過程都講出來,會有什麼現象也都講出來,怎麼會這樣也講出來,那我們從這一些我們可以得到我們學習的榜樣,那我們有榜樣可以學習了,我們一樣可以成就。
  所以我們在講『說通即心通』的時候,不是講了很久嘛!那個都是修證者的經驗談,他們修持的過程他們把它講出來,說你按照這樣去做這樣去修,你一定可以成就。那我們就是記取這一些已經修證的那一些經驗來幫助我們,免得摸索的時間太久。
   像後學也是,要了解性理心法明心見性,竟然摸個三十年,各位前賢,我們假如說摸個三十天放不放棄?假如說三十天還不放棄,三十個月放不放棄?好了,這麼困難,現在的更沒耐心,三分鐘?快不快?那個不要研究,太深了,三分鐘,放棄了!所以我們了解,以往老一代的像後學這個年歲的(六、七十歲),那個年代真的是不一樣,那個觀念、那個作法、那個心的裡面內涵,跟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同了,不一樣。
   所以現在看的都很順眼、還是不順眼?(不順眼),我們修道人不能不順眼耶!我們了解到,佛性都是一樣、平等,只是他的行為後學都會講說,因為以往荒山野外野獸很多,都被我們人打死殺來吃,那現在他們都轉世當人,所以很多都是衣冠…(禽獸),穿著是人的衣服,可是那個心就是野獸的心。所以以後我們遇到那種心地不好也不要難過,你就告訴自己這個就是那個來出世的,這樣就好了,就不會難過了!
    所以我們了解,要經過好幾代,一代一代,第一代的時候大概只有三句話: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跟他講這三句就好,那你要渡他求道大概也渡不動。慢慢他第二世再來的時候,他有空的時候,不然我跟你去廟裡聽經,第二世就有一點善因,就肯了!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我們坐在這邊聽上乘佛法,各位前賢,我們經過幾世了?絕對不是那個野獸來轉世的,對不對?假如說是野獸來轉世第一生的話,他坐不住,他絕對不會聽的,要經過很久累積,我們講過先行善,讓那個善生根,善根有了讓善根成熟,你才可以得到善知識的引導,是不是要一直累積?那我們現在佛性已經有種佛因了,所以要熏習(聞熏聞修),一定要聽啦,反覆一直聽,聽到你很熟悉了,那一些東西都是你的,都是從你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發揮出來,都是很真實的,一定要自己加強,追求的心要強烈一點,想不想成佛啊?(想),可以了!
◎剩下約10分鐘提問題
   【問】:假如想要作佛,會不會有考驗跟阻礙?人家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劉講師答: 那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要了解說這個修道就是要考驗我們的真心,不考就不知道是真心還是假心啦!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都是講我們修道的心,那個真不夠啦!那真不夠的話會有魔來考,我們要了解到很多的魔考那個都是佛示現,祂要來考我們的真心,只要我們不被考倒真心呈現,那個就已經成就啦!所以才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法呈現,所以我們要知道修就是要真修,不要沾個名是假修,是做給人家看,我們修道不做給人家看,就是自己要腳踏實地的來修持,那自己腳踏實地的來修持才是我們真正所追求。
   所以像那個佛的十大弟子舍利佛,他修持那個忍辱波羅蜜,就有那個釋提桓因忉利天天主祂就變化一個很邋褟的人,來向他乞求他的眼珠,要跟他托缽一顆眼睛,那個舍利佛考慮再三,他說我的眼睛一顆給你我就剩一顆而已,他就考慮在三後來就想,我就在修六度波羅蜜裡面有忍辱波羅蜜,就說好挖一眼珠給釋提桓因,那個人就是要跟他考驗啦!當他拿到眼睛的時候就拿來鼻子聞, 釋提桓因說:你這個修道人是怎麼修?修的這麼腥味,修到你這個眼睛這麼腥,然後就把它丟在地上用腳一直踩,舍利佛就說啊!我真的沒眼睛了,布施給這種人,不應該布施給他,所以他就被考倒了,他一考退就退六十二劫,要再多修六十二劫,所以要了解到我們那個心是真還是假?真的還不容易去分辨,你看那個一來考驗整個心都呈現。
   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東西給人,各位前賢東西給人了是別人的東西了,他怎麼處裡我們不應該干涉啦!那我們現在不一樣喔!東西給人了東西還是我的,如果處理不好了會有很多意見,對不對?是不是這樣?那個就是我們心的變化,那我們要學習你給人了,那就是他的東西,已經所有權是他的,他怎麼處裡是他的事,你不應該干涉,你都不能有意見這樣才對啦!
   像舍利佛我既然要布施給你,你怎麼用是你的事,那他就不會退了六十二劫的時間去修,多修六十二劫,一劫是多久你知道嗎?很久的久...,所以那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要來考驗你的真心,看你的心是真的還是假的,各位前賢我們是真心還是假心?(真心)什麼叫真心?所以我們在凡塵應用都是識心,識心是妄的,是假的,不真,真心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才是真心,什麼心都沒有的時候才叫真心,這個心即心即佛,這個心就是佛。
   【問】:我們修道在我們的世俗裡面,會遇到一些事情,那有一些事情會重複再遇到一次,就類似考不過,再考一次,考到合格為止,所以我們面對這樣的事情,是不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劉講師答:各位前賢為什麼在凡塵有一些事情會一而再的,再而三的讓我們碰上,好像說唉!怎麼不是別人碰上都是我碰上這個事,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碰到事當下的心理狀態,我們一般碰上的心理狀態都是不甘願,因為碰到的時候不合真理,所以我們都不願以接受,可是不願意接受也是要處理,那處理了以後事情過去了,因為我們不甘願所以這個業並沒有了,所以會再來,一定會再來,那我們就要轉換我們的心境,就是歡喜心甘願受,懂意思嗎?縱然是不合理它是衝著我來,叫做業力現前, 衝著我來,指著我,一定要我處理那個叫業力現前,那業力現前要了業的方法就是,歡喜心甘願受,逆來順受全部都接納,接納了以後這一個業障就了掉了,了掉了以後就沒有瓜葛,他走他的路我過我們的橋,已經沒有瓜葛了。
   那假如說我們心裡不甘願,各位要了解不甘願雖然你處理事情過了,可是那個業還在,還在它還會再來,再來你會遇到第二次,第二次又一樣的心態又是不甘願,第三次第四次沒完沒了啦!一生之中都在處理這不甘願的事,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假如說是選擇性的問題那個不是業力現前,假如說是衝著我來一定要我處理的,那個叫業力現前,那業力現前的事一定要歡喜心甘願受才會了掉,了掉以後就沒有了,沒有了就會很輕鬆了,就因為我們那個不甘願是人之常情,那個不合理的橫材拿入灶(台語),很多這一種事啊!怎麼會忍下這一口氣,所以就這樣沒完沒了,就一直遇到同樣的事,所以還是要甘願啦!我看你是不甘願,哈哈~滿心的不甘願所以才會一再的碰上。
  【問】 :我們去成全人的時候,會碰到一些道親,他會看到什麼景象,碰到這一種道親的時候,應該是要靜靜的聽他講、還是怎樣?
劉講師答:這個我們要了解到現在上天大開普渡,很多已經有修證的落入凡塵打幫助道,那 落入凡塵打幫助道來的時候,他又是經過十殿孟婆庒把那個孟婆湯喝下去,喝下去以後又把以前的事都忘了,忘了以後現在凡塵呈現,呈現了以後有一些他會陸陸續續的把那一些功效浮現出來,所以我們想去成全他其實有時候他的程度都比我們高啦!所以要了解說有時候是要被他成全。
   所以後學都講說我們一般要有真正實際對真理了解,然後成全眾生要讓他內心十足的產生的信心,這樣才算是成全眾生啦!不然後學都講你跟他通知說:我要去你家跟你聊一聊天,他還要家裡面趕快打掃,然後趕快去買水果,然後水果趕快切好等到你來,然後你坐一坐跟他講話,屁股拍拍走了,他還要再收拾啦!這個哪算是成全?給人家找麻煩,哈哈!對不對?所以就是透徹了解真理引導他走到見性成佛,這樣才叫成全眾生啦!
   那假如說他有講他的經歷我們也傾心聽,看他的經歷,看他是全部都已經恢復了嗎?還是只有一段,可以幫助他,引導他。那假如說我們本身有經歷說有看到天堂景象,看到我們自性之光,那個都是給我們信心啦!不要住相,你住相就進步不了,就會阻礙,所以你信心足夠了活菩薩不用現相給你看,你就有修道的信心,就是因為你在搖擺,所以活菩薩來顯象給你看,法相是這樣啦!很好,要趕快修,喔我有看到確實是這樣,要修道,那個就是給我們信心。
   【問】一貫道法門是以內外功兼修,那內功不足,回天修煉百日,能否補足而成佛呢?可是外功具足,結緣的時候有些前賢功德也是很大,甚至大仙、菩薩果位,請問這是百日修煉的功夫嗎?
劉講師答:好,因為我們要了解到這個內外功全部都要修啦!內功當然是我們內聖外功是外王,那我們了解說因為現在是上天大開普渡,對我們眾生沒有行了一些很多的功德,都讓我們能夠得道,那個授記就是可以成仙作佛,那我們在生的時候就是要努力,要努力去做,自己內聖要修好,然後外功有時間就渡化眾生使所有眾生都成就,那有一些說我自己修不好等到回去百日再去補修,那心態不正,所以我們了解說在凡塵很努力一心篤定的去做。

   然後有修證回去的他有封一個果位,那個是循循善誘,因為在凡塵畢竟還有很多他的道親,他的後學在看著他,懂意思嗎?(懂)所以給他一個果位,給他後學、給他道親有信心,那他修證一定要在凡塵,還很多啦!我們了解說這一些回去的大仙,他們在凡塵那個努力都值得我們效法,都是很努力,可是那個都還不究竟,都是有萬八的逍遙,可是往後還是一樣要落入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