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31 耳根圓通-3

我們今天又回來講觀世音菩薩修持法門耳根圓通,上次我們曾經有講可是沒有講完,因為那個時候大家的反應聽不懂,接觸的時間不多,所以那個時候一講下來,雖然後學覺得裡面內容很充實,可是因為聽不懂,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沒有再講,因為又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可能現在來講會聽的懂,後學講慢一點,一定要能夠懂,因為耳根圓通對我們修道非常有幫助,我們能夠實際進入修持的階段,對我們幫助很大。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現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至娑婆世界助釋迦佛轉法輪,彌勒佛收圓,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深厚,發愿渡盡閻浮堤的眾生)
古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我們了解同一個法號(名稱相同),所以觀世音佛是古時候已經就有,觀世音菩薩是圓通古佛又來化身以後呈現,帶領坤道來修道,所以都是同一個名號,古時候的觀世音佛來教觀世音菩薩。現在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之上首,各位前賢下首是誰?(大勢至菩薩),對,就是大勢至菩薩,上首是觀世音菩薩,下首就是大勢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大勢至就是要我們實際的去實行,所以三佛,我們在看的時候都是三佛一體,阿彌陀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大勢至菩薩就是我們的行為行持,都是在我們的身上,所以三佛一體;那後來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文殊菩薩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普賢菩薩就是我們的行為(我們實際去做的行為),都是三佛一體,就在我們身上;各位前賢聽懂意思嘛?就是藉著外佛來啟發我們內心,我們內心本來都具備三佛一體。所以上個禮拜最後一個問題有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神會問六祖,佛法的根源起的時候從什麼地方出來,然後六祖就回答「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我們了解,所有佛法、所有的佛都從一切的眾生心裡面出來(佛法從我們的心裡面出來、佛從我們的心裡面出來),所以我們要啟發我們自己心裡面的佛。因為我們都會追求外面的佛,不知道我們自己心裡面就有一位很親切的佛,所以佛法的根源就在我們的心裡面,我們要啟發。
   所以我們要先認識我們在凡塵生活的心,我們在凡塵生活的心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這樣會合在一起就會形成十八層地獄,我們都講十八層地獄就是從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所做下來的事情,就是進入十八層地獄,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不要拿來修道,拿來修道對我們道修不成,所以要各位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沒有六根、沒有六塵、沒有六識,全部沒有了叫做沒有心,心都沒有了叫做道。
   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講「無心是道」,無心就是沒有識心,六根六塵六識產生的識心我們都不用,叫做沒有心,沒有心已經就是道、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全部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樣有沒有認識?後學一開始就是這樣講,我們要了解,根塵相對的因為會變化,我們的六根一樣變化,為什麼呢?因為小孩子看的角度形相跟我們長大以後看的角度形相又不一樣了,小孩子看的近,然後把很小的東西看得很大,等大我們長大以後,一樣的景象我們看起來變得很小,所以在我們六根來講,六根也在變化。在六塵來講變化更大,都是一直無常在變化。那我們從無常變化的根塵,相對產生的念頭更是一直在變,所以那個叫做不正,不正就叫邪,叫邪見,可是我們跟凡人講我們的見解都是邪見,我們絕對不承認,會說「我們真正的看到、聽到、摸到、自己確實去行持,怎麼會是邪見」,那佛是站在真理的角度來說,真理是不會變的,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不會變的,所以我們就要從真理的角度(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角度)來看,要看就是一定要萬緣放下,凡塵的所有變化我們都放下了,這個時候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恢復到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本體,真心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我們看不見、我們聽不到、也摸不著,可是確確實實存在,要用領悟,所以心靈神會。
   各位手上都有「如是我聞」CD、「張拙秀才悟道偈」,這個裡面都是在講我們要怎麼樣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要你看了聽了,知道怎麼樣修了就叫摸著根,摸著根成仙作佛,摸不到根瞎修行。所以老前人一直在講我們修道一定要摸到根,這個很重要。因為後學在民國96年時候在北部講的,那個時候前賢把它抄錄下來,後學說性理心法不要落入文字,所以那個時候後學並不主張印出,因為以心印心重要,要了解重要,可是現在這個時期大開普渡,後學又拿回來看的時候,後學說這個可以給一些沒有機緣聽到後學講課的人來看,所以就把它影印出來,這個是台北前賢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他用隨身聽錄音帶聽了一句就暫停,然後寫下來,再聽一句又暫停再寫下來,是這樣出來的,很有心(感恩陳講師美○),各位看的時候,因為我們有CD可以聽,所以有一些字沒有校對就影印了,所以有一些錯字,考驗我們自己的智慧,聽的跟看的把它連起來,字影印錯了你自己改過,這樣就好,因為要再校對然後再印的時候,又要拖一段時間,後學又很急性子,結果印好了才知道有很多字不對,後學說沒關係又有CD可以聽,重點都可以抓到。
   假如各位沒時間現場來聽我們性理心法班,沒辦法來的話就聽CD,因為現場比較有契機;聽「張拙秀才悟道偈」,就是比較沒有接近性理心法者聽的會比較明白,那「如是我聞」會比較深一點,屬於講性理心法,因為講到真如,真如假如全部都沒有接觸的話,會很模糊,不知道在講什麼。那「張拙秀才悟道偈」很明白,凡聖含靈共一家,一聽就明白,所以「張拙秀才悟道偈」就可以給沒有機緣來聽的人去聽去看。各位手上都有,若要想多拿的話,我們兩邊都還有,希望各位多拿,各位可以個人多拿一疊回去後學更高興,後學會請北部再影印,看需要多少就影印多少下來。像這一次耳根圓通講義之前大家都有了,後學想說有了一定也會忘了帶來,所以我們這一次又影印而且又影印三百張,也希望各位多拿,拿回去給沒來這邊研究的人看,裡面的深度很夠,能夠懂的話對我們絕對幫助。所以這邊後學對背景先講解一下。
    觀世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結的緣很深厚,所以到娑婆世界來幫助釋迦牟尼佛轉法輪,現在幫助彌勒佛收圓,所以我們在禮節裡面,諸天神聖以後再下來,就把觀世音菩薩(南海古佛)擺在我們活佛老師、師母之前,可見觀世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很有緣份,所以這邊有寫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份深厚,發愿渡盡閻浮堤的眾生我們南贍部洲叫做閻浮堤,也叫做紅塵,紅塵滾滾景淒涼,這是後學之前唱的歌(25),歌詞裡面就是紅塵滾滾,就是時間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然後我們遭遇的事都很坎坷,所以景色很清涼那觀世音菩薩說我們眾生太可憐了,觀世音菩薩要渡盡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才願意成佛,可是還沒有渡盡就已經成佛了(南海古佛)。那地藏王菩薩也要渡盡所有地獄鬼魂,沒有渡盡也誓不成佛,可是也已經成地藏古佛了,也是成佛
   各位要了解,不是祂們希望要有佛的果位,我們性分之中都有慈悲喜捨,最後一個捨就是什麼都不要,連名份果位都不要,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佛的果位祂也不要,把它捨掉,所以已經都不要、捨掉了,可是我們眾生不會因為祂捨掉了我們就不稱呼祂,一樣還是稱呼,我們凡塵都會執著名相(名跟形相),我們愈執著我們就是愈狹隘(很窄),一捨掉以後就很寬廣。那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重點所在就是要渡化眾生,把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渡盡,所有眾生都成佛了(因為眾生本來都是佛),都已經成佛了祂才願意成就,那個是祂的愿,雖然現在已經成佛了,可是祂也沒有捨掉祂的愿力,還一直在做一直在渡化眾生。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觀世音菩薩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修持。人間道路千萬條,修士至高,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勤求無上正覺佛道,一勞永逸,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然修持法門亦千萬條,選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很重要。
   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方法從聞、思、修,聞思修就是三種智慧,聞慧、思慧、修慧都在智慧之中,然後進入三摩地(正定),三摩地就是正定,就是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正定,這個定很重要,我們凡塵所修的定大部分都是難修易壞,我們修了很久,一個聲響、一個景象一下子就把我們的定破壞,可是從我們的性分出來那個定就完全不同,像古時候賢人講「富貴不淫(有錢不淫亂、不亂用)貧賤不移(雖然很貧窮地位很低,可是志氣都不移轉)威武不屈(受到人家恐嚇也不害怕)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鑊不動聲色」,這個全部都是三摩地,都是從我們佛性本身發揮出來,就都不受外境影響;我們外境不管好不管壞,外境好不會驕傲,外境壞不會沮喪,這個真的就是我們人生價值所在,這個人非常有自己的志向,我們要追求的就是這個樣子,有定力從佛性發揮,外面的形相一直在變化,我們就不管要它、不要在意。
觀世音菩薩把自己所修持的法門提供給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來修持,這個很重要,把祂好的、殊勝的、怎麼修成的告訴我們。人間道路千萬條修士至高,就是我們在人生追求的方向非常的多,我們要了解,能夠修道(修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是最高的不會後悔,我們追求凡塵的名利榮華富貴,都是過眼雲煙(很快就過去了)縱然我們能夠賺到整個世界,可是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拱手讓人(全部都是別人的),沒有一種我們可以帶走,所以我們在凡塵的時候就要看輕,凡塵的現象我們在凡塵之中壽命都有限,不過百年而已,我們要在這有限的生命當中,做最無限的、無量的那種理想來前進,不要追求這一些物質現象,我們有得吃、有得穿、可以遮風避雨就好了,生活條件愈簡單的話我們修道愈容易;假如我們愈挑剔,生活要過的很如意的話,我們的佛性就修的不光明,因為會互相對待就忽略了,所以我們對物質的生活愈簡單愈好養,老子講「茍簡易養」,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就很好養,尤其我們修道隨遇而安不挑剔,有得吃有得穿就好了。因為現在環境好小孩子很慧挑剔,很好的東西給他吃也不吃,所以環境不同。我們在凡塵這一些物質都變化無常不要在意,我們在意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一定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入。
   我們找一條唯一不後悔的選擇,就是修道,修道就是不會後悔,到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還會很高興,說我這一生走對了,這個就是不後悔的選擇。能夠活出人生最深的價值,我們到凡塵來最有價值就是能夠修道、就是能夠渡化眾生,這個是最有價值。勤求無上正覺佛道,可以一勞永逸,我們在這一生之中,一定要追求一世修就一世成(一世就可以修成),不用再來了,我們這一生就是最後生,往後不再來了,我們往後不再來凡塵出生,那這一生之中就千萬不要造業,造業會被業推,推到現相來還債;我們不造業就可以不來,努力把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使祂恢復光明,本來就很光明,因為我們在凡塵造了很多業,所以使祂黑暗,現在使祂又恢復,所有佛性裡面沒有的東西都去掉,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我們現在最大的毛病就在貪瞋癡,所以我們把貪瞋癡去掉,去掉以後沒有貪瞋癡就非常廣泛,我們佛性就可以發揮,整個功能作用就可以呈現。可以與十方諸佛把手言歡,就是我們可以跟十方諸佛站在一起(同等地位),就是我們也成就了、我們也成佛了。然修持法門亦千萬條,我們要怎麼修,那個法非常多,每一條方便法門都可以讓我們修證成佛,可是我們要找一條、選擇一條簡單、扼要、容易、快速、決定成就,這個就很重要
說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說扼要,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說容易,但向根中,旋流反聞;說快速,自入流亡所至寂滅現前,獲二殊勝,得真三昧(詳細說其內容)
   說到簡單,但依耳根一門深入,很簡單就是從耳根一門深入,我們從耳根來修耳根圓通,剛才後學聽到外面打雷又下雨非常高興,後學說今天剛好要講耳根圓通,上天在幫助後學,下雨了打雷了,可是我們開始講又停了,因為一下雨而且又傾盆大雨,我們就可以聽到雨聲,把我們佛性整個都呈現,因為雨是整個都在下,所以不管是我們左右前後全部都是雨聲,可以把佛性整個都拉出來,又有打雷,剛才各位有沒有淋到雨?有沒有聽到打雷?我們耳根修很容易修持,因為我們這邊很殊勝就是很清淨,這個叫做最高品質(靜悄悄),我們要了解要聽到靜悄悄的是誰?(佛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耳根圓通雖然沒有聽到聲音,可是聽到靜悄悄,靜悄悄也一樣是我們佛性聽到,假如沒聽到怎麼知道靜悄悄,就是有聽到,所以我們了解耳根來修很簡單,簡不簡單?又不敢回答,太簡單了,因為太簡單我們日用而不知(日常在用可是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佛性就在日常之中已經在應用,因為不知道所以就會發生問題。
   第一個簡單,第二個扼要,第三個容易,第四個快速。說扼要,就是入一無妄,入一就是進入道(一就是道),進入這個一就沒有妄(入一無妄),我們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妄就沒有了,就沒有妄了;我們假如沒有進入道(沒有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會有妄,妄就是變化的、凡塵的一些現象,我們會在意,我們會根塵相對產生心,那個都是妄,那入一以後(進入我們佛性本體)就沒有妄。要知道喔,文字雖然很簡單,可是裡面的涵義很好,我們平常都在妄之中,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一直在變化,因為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稱呼叫做妄,不會常住不變,常住不變才叫真,我們平常生活都是在妄之中,一直在變化所以叫妄,我們進入一以後(進入到我們佛性不生不滅本體,就入一了,已經進入了),就沒有妄。所以我們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就是一定要明白「我們不是用耳朵的聽、不是用耳朵的聞,而是用耳朵的聞性」。
   第一個聽,聽是耳朵的功能;第二個聞,我們聽到聲音加入我們的意識叫做聞,這個不要用;第三個聞性,聞性就是不生不滅、沒有對待、沒有變化,可以聽到、可以知道,了了分明的知覺性。要記得喔,不可以用聞,第二個聞就是我們聽到然後產生心意識,就是把我們的情緒都摻雜進去,我們都在這一種情形之下生活,我們都在這一種現象之下,我們聽到聲音加入我們的心意識,那我們的心意識變化很大,所以不要用那個,用那個來修不行不可以,一定要用聞性,聞性是絕對的,沒有對待沒有變化。我們有時候都沒有啟發祂、都沒有認識祂,以為說「我聽到就摻雜我的心意識,都把心意識摻雜進去,這就對了」,這不對喔,那個是我們生活之中造業,我們業就是從那邊做來的。當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把我們意思情緒都摻雜進去,然後再去發揮出來的行為,那個都叫造業。我們用耳根圓通的時候,是要用入一(一,沒有對待、沒有兩邊)。這樣可以聽懂了喔!
   入一就無妄,我們自己心要篤定,不生不滅的佛性一定要啟發,我們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叫做一,那個都沒有對待。在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呈現的就是一,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叫一,那個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我們一定要認識,進入佛性本體了,我們已經可以脫離生死的輪迴,六道輪迴都可以脫離,很重要,所以我們就要在日常生活就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啟發,然後入一就無妄。
   已經進入無妄的時候,彼六知根,一時清靜,我們進入一的時候,六知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清淨,就是全部不讓它當家,已經是一在當家。我們在生活之中為什麼會造業?就是讓我們六知根(六根)在當家,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嘴巴要吃、身體要摸、意念在想,都是六根在當家,六根在當家都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要把我們帶往地獄,所以我們不要讓六根當家,用一(佛性)來當家,所以入一就無妄(妄就是六知根),六知根都清淨了,都沒有讓六知根在當家。各位前賢現在家裡誰在當家?一定有一個當家的,那個財政部長就是在當家,我們當家要交給我們佛性本體,讓佛性本體來當家就不會造業,不造業不受苦就解脫。
   第三個說容易,但向根中旋流反聞,容易就是很簡單,就是在我們耳根聞性之中,我們都是被外面引誘,現在我們把它旋轉,反聞我們的自性,就是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不要去分辨聲音的內容,然後我們來分辨能夠聽到聲音的是誰,這樣會嘛!可以聽到聲音的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不是佛性本體就聽不到聲音。現在我們一般人在應用,譬如有一台車子經過,我們會說這台車是新車,經過都沒什麼聲音,車聲很好聽,或者是說這台車很舊了,好像老爺車經過的時候聲音哩哩落落,我們都被這個現象引誘,然後去辨別聲音的內容,這樣就已經向外,這個叫做順流(順著外面流走);然後反聞自性,就是聽到聲音,我們就要了解聽到聲音的是誰,這樣會嘛!就是不要進入聲音的內容,而是「能夠聽到聲音的那個」,那個就是佛性本體。差別很小喔,比如說我們聽到人家在講話,人家講話我們會被他吸引,都會去想說他在講什麼,然後從他講話的內容我們再去反應,尤其他講的愈小聲的時候,我們耳朵豎的更直在聽,然後聽了以後會想說跟我有沒有利害關係,若是有利害關係就會怨恨,這個叫做已經順流;然後我們要旋轉,讓我們「能夠聽到講話那個聲音」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聽到的,我們就是這樣,很簡單,我們簡單的都不要,都要很複雜的,人家講什麼講的很複雜,聽的很煩你也都一直在聽,所以你把它旋轉過來:我能夠聽到就是佛性本體」,這樣會嘛!
   所以很容易的,我們只要旋流反聞,就是聞自性,不要去聞凡塵事,凡塵都是塵垢都是塵勞,凡塵勞勞碌碌,我們就是要背塵合覺(把凡塵的事都放到背後,把覺性拿出來,跟覺性合在一起),我們有時候雙掌一合,讓我們了解,因為我們右手做的事、左手做的事都是凡塵事,凡塵的事不做了,雙掌合起來就沒辦法做凡塵事,把凡塵的事都放到背後,你雙掌一合良心就掏出來,就跟覺性合在一起,背塵(凡塵放到背後),覺性拿出來跟覺性合在一起,這樣就成佛了。所以這邊講旋流反聞,就是聞自性。
說快速,自入流亡所至寂滅現前,獲二殊勝,已經到達得真三昧,所以很快速,入流亡所,入流就是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拉到仙佛的衣角,已經入流);那後學又解說「我們所有凡塵進入耳朵以後,都不要停留在身上,讓它流走叫做入流」;亡所就是把能所都讓它消失,不要有能所;所以入流亡所很理想,從入流亡所開始做,一直到寂滅現前,寂滅現前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呈現在眼前,就成就了,所以很快速,已經得到兩個殊勝,真三昧也已經得到。底下就詳細說其內容,說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內容。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是耳識,及同時意識。思修是獨頭意識,聞思修三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亦即轉凡入聖的正途,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捨識用根,故聞慧非指耳識,乃指耳根之聞性,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之聞性,謂之聞慧。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三慧(聞慧、思慧、修慧)進入正定;聞是耳識,及同時意識,聞就是我們的耳識以及同時意識;思修是獨頭意識,思跟修兩個是獨頭意識,沒有摻雜外面的因緣;聞思修三慧,為進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階梯,我們要進修戒定慧(要有戒定慧),所以蠻重要的,我們要有戒定慧才能夠進入三無漏學,就聞思修然後戒定慧,蠻重要的一個階段。六祖講我們自性裡面就可以有,從自性無非(沒有不對的,自性已經戒了),從根源做起做容易做簡單,假如我們從事相來戒的話就比較瑣碎,都是比較不容易達到;那從根源從心裡面,心裡面沒有非、沒有不對的,這樣自性就戒了;心裡面沒有亂,自性就定了;心裡面沒有無明,自性就有智慧了;所以戒定慧就在自性之中,這是最理想的。可是我們一般都要說「相」,說「相」就比較粗淺一點,可是我們也要了解也要知道,從戒定慧來修三無漏學,
亦即轉凡入聖的正途,要怎麼樣來轉凡人進入聖賢的一個正確的途徑。但本法宗旨在旋妄歸真,耳根圓通的宗旨就是旋妄(把妄都旋轉),然後歸到真,就是把假的都去掉,用我們的真;捨識用根,把識捨掉,用我們的根源(用我們佛性本體根源),我們認識的識會變化,所以把識捨掉,識是生滅的,然後根就有能生的意思,從根源來修持,我們摸到根就可以成仙作佛,所以從根來修。故聞慧非指耳識,聞慧不是在講我們的耳識,我們聽到以後,智慧已經在裡面,聽到以後智慧就具備,聞裡面有智慧,所以聽到是屬於上乘法門、是真理的,不是我們耳識;乃指耳根之聞性,就是我們耳根裡面的聞性(不生不滅的佛性);那不生不滅的佛性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就是裡面我們心意識很強,可是不要隨著它,不隨分別(那個分別心、那個心意識不要隨它,耳識產生的分別心我們不要隨著它)外不聞所聞之聲塵外面不聞(就是不進入所聞的聲塵),聲音叫塵(六塵之一),各位前賢差別很小喔,我們去聞聲塵跟我們用聞性差別很小。
   剛才後學講我們去辨別聲音的內容,那個叫聲塵(就是凡塵),凡塵會污染我們佛性,所以我們是要旋轉聞機(聞的動機),就是誰聽到啊,就是佛性聽到,就是要抓著這個佛性聽到,可以了,不要去隨著聲音一直在流轉變化,因為聲音會有變化會有流轉,那我們不隨著。這樣了解嘛?一定要詳細的了解內容,我們做耳根圓通最怕我們變成在追外面的聲塵,這樣的話做不成功夫,所以是要用聞性(聽到的是誰)重要的就是聞性,不生不滅的沒有對待;那進入聲塵以後就千變萬化,有一些聲音會引起我們很高興,有一些聲音會引起我們討厭,我們有高興有討厭我們就有取捨的心,取捨的心一出來我們就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連帶一直下來,這個地方很微細,我們就不要進入「內不隨分別耳識(就是心意識不要用,內不隨心意識);外面不隨聲塵」,一定要了解它的內容,就是要把我們佛性不住在聲裡面,要使佛性出來,只要你一聽到外面的聲響,哪個地方有聲響,佛性就在哪個地方,這是耳根。
   之前我們有講眼根,就是「滿眼本非色、文殊常觸目」,我們眼睛所見到的,假如我們以為是眼睛看到,那就變成很狹隘;假如是我們的佛性看到,那就很寬廣,佛性看到就是已經啟發文殊,文殊已經出來了,文殊的妙智慧讓我們佛性呈現,所以看到眾生的面孔都不同,一樣七孔可是大家都不一樣,大家都不一樣可是我們都了了分明,那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一、就是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凡心所在,一切今能分別明了」,你心在哪裡你都清清楚楚,那個就是真心所在,我們用眼根來修就比較容易住相,所以用耳根就比較理想。所以耳根圓通不只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也講祂也是從耳根修成的,就在我們耳根圓通講義的最後那一段,文殊菩薩講我也是從耳根修成的,我們會講到。
   所以就知道耳根對我們的幫助很大,但就是要了解實際怎麼做才可以,我們先啟發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已經認識了,認識以後才把祂從身裡面延伸出來,不要讓祂都只住在身體,都住在身體的話,我們的身體會被業推,業推我們到哪裡我們就在哪裡現相;現在我們把佛性已經啟發了、認識了,然後就把祂修持讓祂離開身體,開始的時候在附近就好,然後慢慢的可以延伸,延伸到很寬廣,寬廣到整個虛空法界都徧滿我們整個真心,那個時候這個身體的生死就不關緊要,佛性已經都出來,出來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還給天地,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我現在還給天地;可是我們還沒有啟發之前就不可以,為什麼?因為我們死掉了,你佛性要去哪裡?沒地方去,所以一口氣不來就滿眼都黑暗,沒有路可以走;那現在我們把佛性啟發出來以後,整個空間都是我佛性的所在,都是我佛性要走的路,所以就很寬廣,很寬廣可以出來,可以自己主宰的時候,這個身體就還給天地,就不用怕生死了,這個關鍵點就在這裡,我們凡人都把佛性侷限在身上,所以身體就會很重要,我們就貪生怕死,因為死了以後又會被現象推,台灣話說死掉叫「過身」,就是這個身又過一個身,「某某人已經過身,那過什麼身?」就看我們凡塵所造的業,做的好,過身就過到天身,天的身就可以當六欲天或是氣天神仙(王爺媽祖山神土地)都可以;假如做的不好,過身就過到畜生的身、過到地獄的身、過到惡鬼的身,就過身過到那邊去了,蠻傳神的,沒有死,過身(過一個身而已),都是在,所以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借假修真,把不生不滅的佛性修證出來很重要。我們凡塵就是少推廣,所以我們眾生就六道輪迴不絕;假如我們可以多推廣的話,使眾生都知道本來都是佛,可以跟整個宇宙虛空合在一起的,可以成就的,我們就努力朝這個方向。
   內不隨分別的心意識,外不聞所聞的聲塵,那個聽到的聲音只是要啟發我們佛性而已,不要進入那個聲音的內容。但聞能聞之聞性,能聞的聞性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誰有辦法聽到?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個叫做能聞的聞性;謂之聞慧,那個就是三慧之一。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謂之思慧。念念旋妄,脫黏內伏,伏歸元真,謂之修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
據本覺理起始覺智,本覺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從佛性本體然後啟發我們開始覺悟的智慧,就是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那個叫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就是不要用第六意識,我們用妙觀察智,所以妙觀察智六祖講見非功,就是見到非有為功用,我們的妙觀察智可以見到非有為的功用,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佛性本體,我們妙觀察智就可以見到我們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第六的意識不要用,我們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就是來觀察凡塵的所有一切,凡塵的所有一切原來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這樣的話就見到佛性本體了,見到佛性本體那個叫做始覺智(已經開始覺悟了),那個智慧已經呈現了,那我們有開始覺悟就來觀照本覺理(本覺理就是佛性本體),然後合於大覺,非常廣泛(我們覺非常寬廣),然後到最後成究竟覺。所以始覺智觀照本覺理合於大覺,成究竟覺。就看我們想不想做、想不想成佛,想的話就把第六意識(我們胡思亂想那個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能夠見到佛性本體,來觀照佛性本體,然後讓佛性本體合於大覺(跟整個虛空相合),然後久了以後,就究竟覺(覺已經究竟了),到達目的了、到目標了,已經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有始覺智以後,不著空(頑空)、不著(不住相,不住在形相),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我們很容易著相,著相就是有,我們很努力全部都不著相了,可是卻著空,很容易都是兩邊(不著有就著空),著有不行、著空也不行,我們不著有不著空,這樣不空不有就可以進入中道。那一次後學說到底是合上還是合下,那位前賢說合中,很理想的,可以合中,中道就是不容易,我們都容易兩邊,像凡塵的現象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我們了解到,我們是容易住相、很容易著相,假如我們很努力相都不著,可是卻著空了(著於頑空),我們了解著有著相不對了、著空也不對了,都不會成就;那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那個才是中道,中道才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著於佛性本體、回到佛性本體就已經成仙作佛,所以要作佛也要打拼,努力就會成就,絕對可以成就的。所以不著有、不著空,這兩邊都不著。
一味反聞聞自性,就是能夠反聞聞自性(也就是迴光返照),時時刻刻我們都迴光返照,不要把精神外放,我們很容易把精神外放,被整個造化引誘,引誘以後我們所有的養分都會用光,就要趕快在吃,為什麼有的要吃很多?就是喜歡精神外放,所以各位前賢精神外放的厲害,吃多西要吃的很多,營養才補充的夠,吃很多但不會胖,有沒有這樣的人?(有),知道為什麼嘛?就喜歡精神外放,吃很多但又吃不肥就是喜歡精神外放,才會吃不胖;假如我們時時刻刻都迴光返照,肚子不會很餓,吃也不用吃很多,養分就會在身上;造化都是在引誘我們精神外放,我們精神一外放以後,我們就會講這個人都沒精神(沒有精神就是他已經消耗掉了);我們假如能夠養精蓄銳(精神都不外放、都不胡思亂想),就會累積養分在身內,養分都在身內時時刻刻都是精神很飽滿,那精神飽滿的話,我們靈比較靈活,靈很靈活我們對真理的認識會比較容易進入、容易透徹;假如說迷迷糊糊,就不清醒,不清醒對真理的認識就不容易,不容易認識真理就很容易造業、很容易做錯,業一造了以後就要接受果報,接受果報就迷糊了。所以我們要自己本身就是要努力進入我們佛性本體,回頭是岸,我們迴光返照叫回頭,只要迴光返照已經就到清淨的彼岸,所以回頭是岸。肯不肯回頭啊?(),要到清淨的彼岸我們人生才很有價值。
   反聞自性,謂之思慧,就是我們有思慧。念念旋妄,脫黏內伏,就是我們所有念頭都旋轉,把妄都去掉不要,旋轉到真的回來,念念都是真,所以要脫黏內伏。各位前賢有沒有看過強力膠?(),很黏,尤其瞬間黏性更強讓你拔不開。我們要脫黏,凡塵都把我們黏住,我們都被凡塵黏的牢固,都讓我們不能成佛不能作佛,所以我們要脫黏(脫離凡塵的強力膠),不要被黏住;內伏就是降伏,我們為什麼會被凡塵黏住?就是因為我們內心裡面都在追求物質,我們就要降伏我們內在的追求,所有一切我們都能夠降伏(內伏),這個很重要,我們內心一篤定了以後,佛性本體定力就出來;假如我們三心二意一直想東想西,都追求物質的生活,就不容易降伏我們妄想心,所以脫黏內伏這個功夫要實際自己做。
伏歸元真,降伏能夠歸到我們元真(元就是本來,真就是真的我們本體),(此時外面開始下雨)喔,你看這真的讓我們可以耳根圓通,不管東西南北全部都在下雨,所以佛性很圓滿整個都呈現,可以讓我們知道聞性,都有聽到雨聲嘛?(有),對,聽到雨聲就是佛性本體,已經都呈現了,雖然現在身體是在佛殿裡面坐著,可是我們佛性都充塞整個周圍空間,所以這個就是修耳根圓通的殊勝,很殊勝啦,因為有聲音我們比較容易去比喻,靜悄悄的時候也是佛性聽到的,可是就比較不容易說有聽到,聽到靜悄悄的時候我們的反應都是說「沒聽到」,當我們聽到什麼聲音都沒有的時候,我們會反應說沒聽到,不會說「我有聽到靜悄悄」,不會這樣說,那個是研究性理心法才會說聽到靜悄悄也是佛性。伏歸元真,就是降伏歸到我們本來的真(就是佛性本體),歸到真心。謂之修慧,所以聞思修三慧全部都呈現;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各位手上都有「如是我聞」,可以看看「如是」是怎麼講,講的很詳細。上個禮拜我們有寄五百片的如是我聞CD,希望各位能夠帶回去聽,而且也多帶一點回去給沒有來研究的親朋好友聽,書面資料「如是我聞」、「張拙悟道偈」也都有。那「張拙悟道偈」要多拿的話旁邊都還有,可以多拿一些回去,給比較沒有接近道場的、沒有在研究的可以聽跟看,「張拙悟道偈」是比較白話一點;「如是我聞」是有比較深一點,這是前賢反應,要研究之後「如是我聞」才聽得懂看得懂。一般的話「張拙悟道偈」就可以,所以沒有接近道場就鼓勵他先從「張拙悟道偈」入手。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就是修的日期已經久一點,功夫比較深,功夫深的話會發本(發揮我們本來,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明耀就是光明照耀,我們佛性本體本來就很光明,會發揮照耀功能。
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破五陰(色、受、想、行、識),超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證圓通,入三昧,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
   可以解六結(解開六個結),我們落入凡塵就是打六個結,把這六個結解開了就成佛了。各位打開幾個結了?第一個動、第二個靜、第三個根、第四個覺、第五個空、第六個滅。「動」就是凡塵所有動向,我們凡塵所有這一些都是動向,我們對凡塵所有動向已經都沒有生滅心了,就解開動的結;「靜」,靜悄悄是第二個結,第二個結打開進入靜悄悄,也不住在靜悄悄的境界裡面,已經蠻殊勝的景象,不住的話已經就打開第二個;第二個解開以後就進入第三個「根」,就是我們六根,不給六根當家,六根的結也解開了;第四個「覺」,我們有能覺有所覺就是第四個結,已經沒有能所已經就打開了,進入空,空就是什麼相都不住了,相都不住以後,微細的還有,所以第五個「空」解開以後才進入第六個;第六個滅,滅就是寂滅,到達寂滅的狀態就要恢復到本來。所以六個結全部都解開就可以破五陰,五陰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可以破除了,能夠破五陰(色受想行識)超越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都在五濁惡世裡面生活,我們破五陰超五濁,五陰五濁都超越了就可以證圓通,各位前賢我們剛才聽到比較大的雨聲,就是很圓,然後有牆壁隔著我們又可以通,所以就證悟圓通,我們佛性具備的就有圓通,入三昧(就是進入正定),我們佛性整個都啟發以後可以進入如如不動的真如,一真就一切真。
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加「如幻」兩個字就是要我們不住相,什麼事情都是變化無常,我們很容易住相,所以在正式修持的時候我們也很容易進入法執,我們用如幻兩個字就會讓我們對所有的一切修持都不固執,不固執的話就容易進步,所以執著全部都去掉;聞薰聞修,就是我們要反聞自性,自性我們認識的不透徹,所以我們要薰習,薰習的久自然就可以很熟悉很進入,所以我們講佛性是如如不動,可是講如如不動的時候不容易體會,所以後學才會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我們有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我們按快門的一刹那手絕對不可以晃動,手一晃動我們洗出來相片模糊不清,所以一定就是不能動(如如不動),一按快門出來的相片就很清晰,我們的佛性就是這一個狀態,跟這個原理是一樣,佛性如如不動,我們頭雖然在動,可是我們看到的景象都很清晰,就表示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動的是身體,佛性沒有動,所以看才會很清晰,我們就了解「如如不動的真如佛性本體就呈現整個空間」,這個要一直薰習,聞薰聞修,不是說聽一次就會了,除非我們已經是活菩薩來示現,才會馬上一點就通,就可以全部恢復整個功能,所以我們要聞薰聞修一直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金剛三昧金剛就是佛性本體,三昧就是正定,我們佛性本體本來就有金剛三昧,可是我們都沒有啟發、沒有進入實際的修持,我們就是要自己努力。
(觀世音菩薩自述,次第解結修證過程)「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上秉受法門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
觀世音菩薩自述,次第解結修證過程,要怎麼樣來修持,觀世音菩薩自己講(經文不多)初於聞中,開始修道的時候、開始的時候(初),用什麼方法呢?用聞來修,觀世音菩薩是在普陀山海邊,聽到海浪來的聲音很大聲,然後海浪退潮以後就靜悄悄,觀世音菩薩就一直在聽這個,聲音一來有聲音、聲音去了沒聲音,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下在用,然後觀世音菩薩就想「聽到的時候有聲音,聞(聞性聽到);退潮的時候靜悄悄也是聞性聽到靜悄悄」,所以觀世音菩薩就聽這一種聲音在修;入流亡所,入流就是所有不管是動、不管是靜、有聲音沒有聲音,都一樣讓它不住在心上;入流就是進入聖賢的末流,實際的做法就是「聲響有、聲響沒有,一進來你的身以後,你讓它流走」。我們要了解,入流在這個敘述的時候,雖然說是進入聖賢的末流,可是我們做功夫的時候就怕我們住相,聲音進來了住在我們腦海裡面,這個住不讓它流走的話,會形成障礙,所以「入」就不要住,讓它「流」。
   所以「出流會緣塵,入流要照性」,入流要照性就是你聽到聲音以後,聽到聲音的是誰?就是佛性,入流以後就照見佛性。然後我們精神外放了叫出流,出流就跟凡塵攀緣;我們眾生在生活之中都是出流緣塵,沒有入流照性。我們聽到聲音沒有去迴光返照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遭遇沒有照見本性,現在我們做功夫的時候就是要一直能夠迴光返照(就是入流),就是不管你聽到什麼聲音,就是佛性聽到,只要記得是佛性聽到,不要進入聲塵,聲音的內容不要管它,只要知道是佛性聽到,那個就叫入流。
   所以入流以後就亡所,就是要把能所都讓它死亡。後學講能所就是四相,用比喻得來講,我能看就是我相,所看就是人相,所看的差別叢生叫眾生相,連續不斷地看叫做壽者相,所以有能所就有四相。亡所就是把四相都消失,沒有能看的我相、也沒有所看的人相,也沒有差別叢生的眾生相、也沒有連續不斷的壽者相,就是亡所。很微細的,就是把能所消失,我們只要沒有能所就沒有對待,沒有對待就真的照見本性,本性就是沒有對待,所以入流亡所,照見本性以後把所有四相都去掉,已經沒有四相。
   比如說我們在清掃自己家門口的垃圾,在清掃的時候那個心態,假如想要人家讚美(因為你在清掃人家會稱讚你),我們有經過人家稱讚,以後你再清掃會不會等待人家來稱讚你,這個叫能所。假如我們是一種心態:「我自家門前我自己掃乾淨,這是我應該做的」,這樣就沒有能所,所以差別很小,主要在心裡面。我們心裡面有在想要人家稱讚,就有能所;那你想說我應該做的,就沒有能所;所以凡塵只要我們做事,是我應該做的就沒有能所,我們有期待的心就有能所。我們生活之中,能所多不多?(多),就表示我們不是從佛性在生活,都是從現象在生活,在現象之中生活都有能所,我們在佛性之中生活就沒有能所,我們要自己努力,亡所就是要自己努力,亡所了以後才沒有四相,沒有四相佛性才整個呈現,我們有四相就有六道輪迴。
所入既寂,就是亡所的「所」跟入流的「入」,這兩個全部都寂(寂就是如如不動),所入既寂,都已經到達如如不動,就是已經很理想的狀態,可以照性了、可以離掉能所了。「所」跟「入」,所入既寂,都已經到達如如不動了,到達最理想的狀態。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到達這個時候,動跟靜兩個相,了然不生,這兩個形相都在(動靜二相,相都在);了然就是清楚了解,可是不在心中產生。動靜二相現象都有,可是我們的心已經超越動靜。在實際的來講,我們聽到有聲音叫動,聽到沒有聲音叫靜,假如我們還在聲音的有跟聲音的沒有,那我們心中的動靜都很明顯;那已經超越了,有聲音跟沒有聲音我們都超越,這個叫動靜二相了然,可是不生(不在心中產生作用);也就是對凡塵的所有聲響你都可以很超越,就是了解到所有凡塵的有聲音、沒有聲音都是塵境(凡塵的景象),那凡塵的景象都是變化無常,你都可以不在心中住,不在心中產生影響,這個就了然不生。
   所以不是滅掉所有聲響、不是滅掉所有動靜,不用滅掉,是我們的心超越,我們的心已經超越了,知道凡塵所有動(有聲音)、所有靜(沒有聲音),這個都是凡塵的事、都是塵垢,這一些讓我們勞勞碌碌,我們已經不在這一個勞勞碌碌的現象之中,所以叫做了然不生。已經蠻理想的狀態,可是不要住。如是漸增,還要漸漸的努力增加,就是要向上再精進。聞所聞盡,聞就是能聞,能聞跟所聞都盡(就是沒有能聞的我、沒有所聞的聲響),沒有能所了,所以聞所聞盡,已經盡了,要了解喔,能聞的我、所聞的聲響都在,只是心超越了(心已經超越能聞跟所聞)盡聞不住,聞已經盡了,又是一個很理想的境界,可是不要住,一住了就進步不了,就沒辦法進步。然後接下來聞性又進入覺了,進一步到覺,第一個覺就是能覺,後面是所覺,覺所覺空(能覺跟所覺空),這個時候進入到已經摸到佛性的邊,能覺所覺都空,不是有形有相,能覺所覺都是空。然後又不能住,就進入空覺極圓,空跟覺到達極點都很圓滿很圓融。空所空滅,能空跟所空都滅,沒有能空也沒有所空,到達這個時候所有凡塵的生滅已經都完全解脫了,所以到達生滅既滅(所有的生滅都全部滅掉了),寂滅現前(寂滅就是佛的果位呈現了)。所以從入流亡所一直到寂滅現前,這個就是修持的過程,就是這麼的簡單扼要,很容易的,只要我們努力修持都可以達到。上秉受法門是教,就受秉受古觀世音佛那個就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按照那個教,我們真正的實際來做。
初於聞中者,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中聞性之本覺理,起如幻之始覺智,為能觀之觀智,即妙觀察智,以能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境,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以智照理,聞薰聞修,不可錯用因心,日常生活之中,慣用的是識心,而識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用此生滅識心修道,決定不成就,所以必須捨識用根,根中所具之本覺,才是成佛的正因,依之為本修因,自可圓成果地修證
初於聞中者,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這個又詳細的來解說觀世音菩薩敘述的過程。以耳根中聞性之本覺理,本覺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起如幻之始覺智,始覺智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本覺理)生發出來的,然後怕我們住在始覺智(那個很殊勝很理想),所以加兩個字如幻,就要了解這個雖然很好,可是是一個修的過程我們要用的,到達目標就不要了,所以用如幻兩字讓我們不住相。為能觀之觀智,始覺智就是能觀的智慧,即妙觀察智,就是我們的妙觀察智;以能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境,後面就所聞,前面就是能聞;前面能觀,後面就是所觀,就是有能所,我們在做的時候不是說一下子就把能所全部去要掉,是要有過程、要有手段、要有方法。始覺智(開始觀照的智慧)叫做能(能觀之智),然後我們所觀之境(就是所聞的聲響),就一定會有能所,就是修持的過程我們要經過有能所的階段(要有能有所),能觀的妙智慧、所觀的境(是什麼樣的景象,是我們所面對的目標),是要實際的去做,做的時候很明顯,做到成就的時候才把能所去掉。是有一點因為很細膩,所以是有一點感覺裡面很複雜,其實做起來習慣是很容易的,還沒習慣之前就是稍微用一點心,不要偏了,一偏差以後功效就沒有,所以開始就是小心一點。
內不依妄識分別,就是不要用心意識;外不隨聲塵流轉,外面不要隨著聲塵流轉(能夠聽到聲音的佛性本體就好)從根中本覺妙理,本覺就是佛性本體,理就是性(佛性,我們奧妙的佛性)起如幻始覺妙智,始覺妙智是從本覺妙理出來,所以理智是一體的;以智照理,聞薰聞修,我們就來聞薰聞修;不可錯用因心,我們因心一定不能錯用;日常生活之中,慣用的是識心,而識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我們日常生活用的很習慣就是識心,識心是生滅的,我們不能用生滅心來修,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很重要,識心就是我們修道最大的障礙,不能夠成就都是用識心在修持在做事用此生滅識心修道,決定不成就就是千生萬世都修不成,所以一定不能用所以必須捨識用根,捨掉我們的識心(根塵相對的心不要),用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佛性本體這個根源,根中所具之本覺,六根裡面都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才是成佛的正因,我們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個一定要啟發、要認識。依之為本修因,自可圓成果地修證,找到不生不滅的心自然就可以修到佛的地步。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隨聞出流逐聲,是結縛之元,循聲故流轉六道,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外放,所以起惑造業,因業受苦,若能反聞,入流照性,即是解脫之本,即所謂回頭是岸,精神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彼岸,當下即是,佛性全體具足,不缺分毫,没有三心四相,没有分別心,與佛無異。
「入流亡所」:入流是對出流講,耳根順聞出流逐聲是結縛之元,我們會被綁住都是這樣,都是我們隨著聲塵然後一直追逐,才被綁的很牢固。循聲故流轉六道,追尋著聲音我們去做,才會流轉六道輪迴。也是我們無始來的習性,精神都外放,所以起惑造業(迷惑、不了解真理、不了解實際的狀態),因為業,造了業就要受苦,若能反聞(就是迴光返照)入流照性,能夠入流,就是反過來看「能夠聽到聲音的是誰」,那個就是佛性,入流就照性;即是解脫之本,我們就有辦法解脫。即所謂回頭是岸,精神只要一回頭,立刻到達清淨的彼岸,當下即是,佛性全體都具足,不缺分毫,一點點都不缺,没有三心四相,我們本來佛性都具足了,沒有三心四相,可是我們對祂都不善於運用,就有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尤其我們年歲愈大,就會活在過去的景象之中,過去心很濃厚,所以跟老一輩的聊天的時候,他就好像錄音帶在倒帶,所以你跟他講了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他都會講相同的事給你聽,那個就是生活在過去,我們有過去心、有現在心、有未來心,就被三世攝受,過去心就是過去世攝受,現在心就是現在世攝受,未來心就是未來世攝受,我們被三世一攝受,有過去世、有現在是、有未來世就是六道輪迴;我們沒有三心,過去心過去了不要去想,我們想過去被人欺負又二度傷害,假如想過去如意的事,它不會回來,所以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你不要策劃,你策劃未來是我們身體要用,佛性不用,佛性不用你策劃未來,所以你策劃趕不上變化,所以不要策劃;然後也不要有現在,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已經過了兩秒,現在,又過了,現在,又過了,所以現在不住,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三心都沒有,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呈現在眼前。
   所以年歲大的不要胡思亂想,為什麼?因為念頭就是業,我們起心動念在想就是業,我們累世輪迴太久不可能不造業,然後業已經形成在虛空之間,你不要胡思亂想,業不會來讓我們遭遇,那你一直胡思亂想這個緣會把你前世、前前世那一些業把它拉來,跟你現在的緣(因緣)會合,你就要去遭遇,你遭遇的時候你會怨天尤人,說我又沒有殺人放火、又沒有做壞事,怎麼我的遭遇這麼坎坷不通順,他不知道是自己胡思亂想招來的,所以要跟老一輩的講,過去讓它過去不要再想,再想往後的遭遇不通順,會使自己身體血液不流暢會有病(要跟老人家說會有病,要對老人家講),我們都缺少這方面的宣導,所以一有空閒了,就閒著也是閒著,就開始胡思亂想。所以台北道親說「頭腦都生下來了,不讓它想就是浪費」,不要那樣喔,那樣造了業受苦的是自己喔,我們要當閒閒的,都不要想,很閒喔!我們若在想就很忙(在起心動念都很忙),我們就不要起心動念,就閒著的,一念都不生,整個佛性本體都呈現,跟佛都沒有兩樣,都一樣的,很理想,我們就是要做。
   有問題一定要問,有疑不問,我們不要把正面的當成負面,我們這邊有晚上可以不用睡覺,白天可以不用吃飯甚至都不用呼吸,你看喔,這個都是累世修耶,才有辦法修到第四禪的狀態都要呈現了,可是我們都把它當成「人家都在睡覺,我不睡覺可以嘛?那我去看醫生好了!然後吃了東西身體就不舒服,還勉強吃,不吃不行因為大家都在吃,吃了以後身體不舒服,再去看醫生,然後又不用呼吸,這樣我也有問題,再趕快去看醫生」,就把正面變負面,所以後學就鼓勵,我們人是半陰半陽,假如你晚上精神都很好不用睡覺,就不要強迫自己睡,幹嘛去吃安眠藥,吃到後來神經都麻痺,不要睡就不睡,只是那個時候(不睡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我們人會輾轉反側都是頭腦不讓它清醒,頭腦就一直想一直想,那個就不好了,我們在那一種狀態之下,就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就去體會整個佛性呈現的狀態,你白天了大家起來你就跟著起來,晚上要躺你就去躺,不躺也可以,可以不倒丹。像廣欽老和尚就是不倒丹(就是晚上不躺著睡覺),那你精神好就可以不用睡啊,就比別人多了一倍的時間,肚子不餓就不要吃,你感覺大家在吃我不吃不行,那你就泡一些流質的粉來吃,那不用呼吸也不用呼吸,毛細孔會呼吸。我們要了解,修到後來的時候,真人呼吸以踵,就是真人的呼吸從腳底在呼吸,不用鼻孔、不用毛細孔,是用腳底在呼吸。那你可以不用睡、不用吃、不用呼吸,已經到第四禪了。初禪是離生喜樂地,離開欲界的生死進入喜樂;二禪就是定生喜樂,從定(從性分之定)產生喜樂;三禪就離開喜樂進入妙樂,到第四禪捨念清淨,不用吃不用睡也不用呼吸,差不多接近可以進入四空天,進入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天,再進一步最高就是滅受想定,就是大迦葉現在雲南的雞足山入滅受想定,他要等待我們彌勒祖師下生,那彌勒祖師再多久下生?我們這邊前賢講五十六億萬年,那大迦葉要在那邊住五十六億萬年,不用吃飯、不用睡覺、不用呼吸,要經過五十六億萬年,很理想的,不要把它當成病,去看醫生的話,醫生會很頭大,後來還有一個醫生不錯叫你去研究三度空間。所以後學都鼓勵人家問,你不問的話,把好的變壞的話就糟糕了!
   後學有聽一位前賢講,因為他就是晚上睡不著,一直吃安眠藥,吃一年都沒效,為了睡不著他很煩惱,結果就喝農藥自殺,在河邊喝農藥,喝了以後很難過,河邊那一些雜草都被他拔掉,可見難過的程度,後學說年歲大了睡不著覺是器官老化,已經用過頭了,那個跟修是不一樣的,我們年紀輕輕的睡不著覺,是陽比較充足,所以狀況是不同的。老年人器官退化所以會有老人痴呆症,我們年輕一直修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一念不生不是老人癡呆,那個是修出來的耶,你現在說要不起心動念,那困難!不修的話很困難,你要修到一念不生是要經過長遠的時間修持才可能,你修到一念不生整個佛性本體呈現,有沒有身體沒關係啊,你都在佛性之中了,整個虛空法界都是你的法身,不是最理想了嘛!所以一定要問,有疑要問不要變成負面,修了好幾生好幾世,本錢都累積足了,不會用,所以要問!
   後學以前在努力追求性理心法的時候就是找不到人問,問是可以問,可是回答的問題我們就是不滿意,回答一定要按照真理來,你講出來不合真理,人家哪會聽。
◎剩下約7分鐘,提問問題。
  後學以前在努力追求性理心法的時候就是找不到人問,問是可以問,可是回答的問題我們就是不滿意,回答一定要按照真理來,你講出來不合真理,人家哪會聽。
   【問】:請問劉講師彌勒祖師要辦理收圓,然後收圓五十六億萬年,那請問什麼時候是五十六億萬年?
劉講師答:好!這個在現象之中,因為彌勒祖師下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平均的壽命八萬四千歲,那我們現在眾生的壽命都不滿百歲,所以要到達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都能夠有八萬四千歲的時候,那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所以以那一個現象來推測,大概就是要經過五十六億萬年。
   可是我們要了解那個是現象,可是現在我們的彌勒祖師就已經跟我們在一起了,我們不是說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有沒有?還記不記得?就是十世古今,我們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那三世各有三世,就九世了,過去世有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現在世有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未來世有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加起來不是九世了嗎?然後我們現前的一念加起來不是剛好有十世嗎?   
   那十世的古跟十世的今跟往後,千億萬年前,千億萬年後跟現在,我們現前的一念就俱備了,俱備萬萬年,所以以往的莊嚴劫,往後的星宿劫,現在的玄劫,不是各有千佛嗎?都有千佛,莊嚴劫的千佛已經過去了,玄劫的千佛,現在彌勒祖師是第五位,那後面還有九百九十五位,那我們這個劫,玄劫過去還有星宿,天上那個星宿劫,還有千佛,所以那個時間是非常的長遠,可是所有的長遠的時間是假象,那我們的那個理,真理就在當下,我們現前的一念,我們這一念具備了千億萬年,這樣了解嗎?
   那我們追求就是追求眼前充足的『現前的一念』,就已經具備了所有的那個活婆薩呈現啦!這樣聽的懂嗎?比較抽象啦!所以你要用真理的角度來看,真理是如如不動的,現象是千變萬化的,那我們了解千變萬化,我們住在如如不動,這樣講了解意思嗎?就是我們面對千變萬化的現象,我們不要住相,然後我們記得住在如如不動的那個佛性本體之中,跟佛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那現象也就讓他現象,我們只要都不住相,離相,後面兩個字,名佛,『離相名佛』,只要都離相了,形相的相離了,語言的相離了,文字的相離了,事情的相都離了,就叫佛啦!這樣會了嗎?所以如果說要看現象,千變萬化,看不完,所以讓它自然去變化!然後我們住在如如不動真心佛性本體之中,所有的萬相萬事也都是佛性生發的,沒有佛性的話就沒有萬相,就沒有萬事。
   【問】:請問我們三期大開普渡上渡氣天神仙河漢星宿,全部都渡,後學想請教?

劉講師答:喔!你想去渡仙佛嗎?因為我們要了解當氣天神仙他都是對凡人有直接的貢獻,就是有幫助凡人祂才列入氣天神仙,那假如說祂想渡化眾生不在氣天神仙享樂,那我們也可以渡祂求道,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道的殊聖,氣天神仙都有期限,你做了多少好事有多少福報?那個年份跟期限都有一定的,只要期限一到你就進入輪迴了,那怕我們在當氣天神仙的時候驕傲,都讓人朝拜的時候不知不覺就驕傲,驕傲了以後祂的氣數一到了,一落入就三惡道,人道就沒有機會,所以有那個機緣的話如果祂晚上都一直去拜託你,你就跟祂渡啦!

六祖壇經-30 頓漸品第八-4

我們上個禮拜有帶「如是我聞」的CD80片,可是CD錄的時候是從MP3轉錄過來,轉錄過來竟然把前面錄到後面、後面錄到前面,各位有拿嗎?(),聽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很奇怪?(),那要從五、六、七片開始聽,然後在聽一、二、三、四片,後學說這樣不好,這樣往後我們會混亂,所以把舊的全部都收回來,然後我們再寄五百片新的,有按照順序的,已經寄下來了,各位可以拿新的回去聽,還有書面資料,書面資料後面有很多台北前賢問的問題有印出來,那些問題在CD裡面沒有,所以聽的跟書面資料不一樣(前面一樣後面不一樣),各位可以兩樣都拿,拿CD也拿書面資料,下個禮拜還有一份「張拙秀才悟道偈」,CD已經做好了,書面資料也已經在影印,下個禮拜就會好。假如各位有拿到了,沒有來聽的也希望各位拿回去給他們聽,因為有看過書面資料、有聽過CD,我們大概就會知道怎麼修,然後會從內心產生自己成佛的信心出來,所以後學之前是有看書面資料,因為那個時候著重以心印心,所以不注重影印出來,那這一陣子比較寬廣,真的應了上天大開普渡,所以把它影印出來,希望各位能夠多拿,拿回去給沒來的前賢看、聽,讓他們知道怎麼修怎麼成佛,只要看過聽過,都會從內心產生十足的信心,絕對可以成就。
  我們準備下個禮拜開始又講耳根圓通,我們上次講過一次,可是大家都聽不懂,現在後學又準備要重講,一樣的,這次準備講慢一點,因為我們也有經過半年多的薰習,再來聽的話可能就不會那麼生疏;那在我們耳根圓通講完以後,我們又接著講黃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各位有看過嗎?(),它很深喔,蠻深的蠻好的一部修持方法,有的會講說怎麼不把六祖壇經講完之後再來講呢,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以往可能都有研究六祖壇經,那有研究過以後,我們對它的內容以及背景,那時候我們中國的修道很興盛,禪宗也是在那個時候興盛起來,達摩祖師西元502到我們中國來,一直到西元1000年這段期間是我們禪宗最興盛的時候,我們藉著六祖壇經的背景,因為六祖就是我們東方人,文化背景是一樣,藉著那個時代大家心靈的結晶(就是很努力在修道),然後把很努力修的一些綱要、一些法要,都把它闡釋(就是記載、流傳),那我們藉著六祖壇經來了解性理心法,所以重點就在一定要明心見性,不是說我們六祖壇經講完了沒,重點是「我們明心見性了沒有」,這個是重點所在,我們要把握,藉著講耳根圓通告訴我們修,藉著黃蘗傳心法要告訴我們心的要法在哪裡,我們都透徹知道,這樣的話修起道來就會很快樂,就會像老前人所說「摸到根的成仙作佛」,我們不是摸不到根瞎修行;假如我們沒有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那個就是沒有摸到根,這個很重要,那在「如是我聞」跟「張拙秀才悟道偈」都有提到,就是要很努力的進入很理想的狀態。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定會有空閒的時間,然後我們在空閒的時間我們就先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要知道,我們做的工夫絕對不會虛棄(就是功不唐捐),不會沒有用,絕對有用,我們開始用比較強烈的意念告訴自己:「萬緣放下」,這個雖然比較有為,可是要經過這樣,要有這個過程,然後以一念來抵萬念,所有萬念都放下,就是告訴自己「萬緣放下」,強迫自己,然後我們真的是萬緣放下以後,一念不生,那一念不生以後,各位前賢,我們人是半陰半陽、仙佛是純陽、鬼魂是純陰,我們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已經是在培養我們的陽,陽一直在培養,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持久,然後一段時間以後,縱然我們晚上在睡覺都會很清醒,人已經在睡覺,可是頭腦很清醒,那個就是陽比較充足。
  所以後學曾經經過純陽的階段,晚上不用睡覺,晚上不用睡覺喔!所以各位假如有到達可以不用睡覺的時候,不要起煩惱,不要吃安眠藥,為什麼?陽已經足了,充足的時候精神很好,晚上不用睡、白天也不用睡,全部都不用睡,那個叫純陽,已經全部都是陽了,陰已經沒了,可是我們因為在凡塵生活(我們是半陰半陽),所以我們有時候難免會有負面的念頭(就是不好的念頭生發),那個就是在培養陰,不好的念頭產生就是在增加我們的陰,所以陰一增加我們就會昏沉,昏昏沉沉會想睡覺,就是沒有精神,那個就是陰多,我們可以迴光返照,我們到底是陽多、還是陰多?(陽多),陽多啊,都很理想的,我們這邊真的很棒!人比較單純陽就比較容易培養,我們心思很多已經就是陰,我們念頭很多,會有那一種機制:「就是都不肯吃虧,都想佔人家便宜」,那個就是在培養我們的陰,那個不好,準備要到地獄去的,所以我們不要,我們以誠來待人,誠可以感天,何況是感人,我們就對自己、對親友、對所有的人,全部都是以誠相對待,這樣我們一生就會很光明,陽就很容易培養,然後我們又做功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陽愈來愈足,縱然在睡覺我們都很清醒,很清醒的在睡覺,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有的說沒有、有的說有,可見還不很普遍,我們只要做久了,時間久了,一方面不要有負面念頭,一方面我們做萬緣放下,然後愈來陽就欲充足,愈充足以後我們就可以不用睡覺。
  然後我們都要吃飯,上個禮拜還問三餐不吃會怎麼樣?會餓,所以我們每天都在「抓餓」,為什麼它會餓?我們在日常生活精神都外放,我們吃進來的養分都被我們用掉了(就是追求外面的形相、追求外面的事情,向外去追求,就把這一些能量都用掉),所以我們就要學著迴光返照(就是把外放的精神收回來),只要我們把精神收回來,能量就不消耗,會累積在我們身上,所以各位一收回來以後,一段時間,精神都收回來不要去追求外面的那一些假相(外面都是假的,不要追,我們一口氣不來都會後悔:「啊!那都是假的,早知道以前不要追就好了」),那我們現在就把精神收回來,收回來以後,我們一段時間,我們的下丹田會溫熱(熱熱的),那個就是能量(我們的能量)
   然後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筋脈筋絡都會阻塞,尤其年歲愈大阻塞的會愈厲害,當我們能量累積到一個程度,會打通我們的脈絡,當在打通脈絡的時候我們身體會動,就是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坐著(這個坐著,不一定是要打坐,你只要坐著,坐椅子也可以、坐在床舖也可以,坐著就可以,靜下心來),然後那個能量開始在打通脈絡,那打通脈絡的時候我們身體會有動作,假如是橫向的阻塞,我們身體會左右搖擺;假如是直向的阻塞,我們身體會上下動;看看哪個地方阻塞,能量在打通的時候我們身體就會有動作,我們記得「勿忘勿住」,不要忘記(就是不要心外放),然後也不要幫助它(讓它自然就好),它只要通了就停了,然後身體假如全部打通了(身體的脈絡都通了),已經跑到頸部頭部來,身體都不會動,只有一個頭在動,那頭的動也一樣,橫向的就橫向的動,直的就直的動,各位有沒有經驗?有的有,有的沒有,因為最主要的就是你有能量,才可能產生這一些動作。
  假如我們都把能量消耗了,精神都外放,情愛又很濃,那就沒這個功夫,所以這個就讓它自然,只要全部全身的脈絡都通了就停止了,身體就不會再動了,停止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訓練「從佛性發揮那個定才是真的」,佛性出來的定才是真的,那個定可以產生喜樂,定生喜樂定是二禪。我們先把精神收回來,然後我們一段時間,假如整個身都充滿能量,各位前賢我們吃的東西就可以愈來愈少,不用吃很多,吃很多反而血液的循環不順暢,所以吃很少就可以了,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態,如果很虛弱就要吃多一點;如果精神都很飽滿,又都充滿活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吃少一點;假如都已經不感到餓了且精神又飽滿,那就可以不用吃。我們要了解,身體的需求都足夠了,這個時候你再吃就變成病,不吃就是正常的,已經接近整個都是純陽,整個我們佛性的大用都要呈現,佛性有體、有相、有用(我們佛性有本體、有形相、有作用),先要認識本體,本體認識了嗎?都已經這麼久了應該是要認識,不認識的話要自己努力,把CDMP3反覆聽、看DVD,這樣絕對可以幫助自己了解,體了解了,相知道了,用又可以把祂用的出來,體相用整個就可以渡化眾生,眾生都可以渡化成佛,絕對可以成的,我們每一位都是佛,我們之所以沒有成佛都是我們自己障礙,自己的見解障礙自己不能成就,我們把這一些不正確的見解都去掉,走入正知正見,一定可以成就可以成佛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各位假如有親朋好友沒時間來聽、沒時間來這邊研究,帶回去給他看給他聽,一樣也可以進入,不然我們沾到上天大開普渡這麼殊勝的機會,不好好把握很可惜,大家一定要知道。
   假如我們已經晚上不用睡覺、白天不用吃飯,接下來就是呼吸,各位呼吸常還是短?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你可以聽一聽你隔壁人的呼吸聲音,是吸進來呼出去都很長、還是很短?一定可以聽的很清楚,我們也可以看看我們自己吸進來呼出去到底是很長還是很短,各位前賢很長還是很短?(很短),很短啊,很短那命不長了喔,我們要了解,你到醫院去看病人的呼吸都很急促,一呼一吸都很短,命都不長久;假如他是吸氣短呼氣長,那就快死了;你要吸氣長呼氣短,那個命才能夠存活;生命不是在呼吸之間嘛?(),嗯,那因為我們平常都沒有做呼吸的功夫,所以我們呼吸都是到肺部最上面、最淺的那一層,沒有深呼吸,所以你看深呼吸的人身體健康命比較長,我們也是要學,尤其我們南部空氣好,空氣好就是要時常深呼吸,使我們的呼吸到達肺的深部(很深的地方),當我們很努力了以後,道家修煉功夫有一種叫龜息(烏龜在呼吸),我們只要是都已經純陽了,不用睡覺也可以不用吃飯,這個時候連呼吸也可以不用,不是死掉了喔而是還活著喔,呼吸也可以不用了。所以我們有聽過「真人呼吸以踵(腳底)」,從湧泉呼吸;那我們凡人還有毛細孔會呼吸,鼻孔呼吸已經沒有了以後,毛細孔在呼吸(鼻孔是主要,毛細孔是次要)
   所以有一些舞台表演者會把皮膚塗抹上銀粉,銀粉會把毛細孔阻塞,所以當他一抹了銀粉以後要趕快洗掉不能太久,太久他會窒息會死掉(整個毛細孔都塗抹起來,隔沒多久就會死掉),不是說只有鼻孔呼吸就可以了,不夠喔,我們毛細孔都有在呼吸。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修持的功夫可以到達純陽(晚上不用睡覺、不用吃飯、不用呼吸),不是在講卡通喔,是真的喔,只要我們努力,我們這邊有前賢到達這個狀態,後學還不曉的他叫什麼名字,不過有跟後學通過電話,後學說你這麼殊勝啊,那個要接近五眼六通了耶,可是他把它當成病去看醫生,後學說可惜了。
◎我們回來講六祖壇經84頁,「共成八倒」,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八倒就是把「常樂我淨」當成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這樣就四倒;凡人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當成常、樂、我、淨,這樣又四倒,加起來共八倒。我們凡人都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可是我們竟然都把它當成「常、樂、我、淨」,認為身體就是常,凡塵有快樂就是樂,我這個形相就是我,清靜就是淨,那個都是顛倒,這個都變化,我們要知道凡塵落入現相一切都是變化,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這一定要先認識。修道已經證了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時候常樂我淨才真正的呈現,這樣就不顛倒了。
二乘人於常計無常,然後凡夫外道執迷我就是常,所以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就是要破除我們不正確的見解,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固執是與生俱來,各位有沒有很固執?(),有才是正確、有才是對,為什麼?擇善要固執,就是不能落入偏見(見解不正確),我們不能落入見解不正確。我們都一再的講根塵相對(六根對著六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對六塵會產生六識,那我們產生的六識叫做偏見,所以有的就不承認,會說「那個都很正確的,哪是偏見」,他不知道真理所在,各位前賢他為什麼會偏見?我們根塵相對,眼根對著色相,產生對色相的認識,那個出來的見解是屬於不正確的,各位會承認它不正確嘛?還是承認它正確?兩邊,有沒有落入兩邊?(),就便落入兩邊了;那為什麼它是屬於偏見、邪見、我見?因為我們的「根」跟凡塵的「塵」,「根、塵」都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產生的「識」也在變化,變化的我們不要用,我們要找到不生不滅、不變化的,所以「根塵相對」是一直在變化,變化的我們不用,所以根塵相對是屬於邪見。我們凡人一聽到日常生活之中是屬於邪見,他就排斥不接受,不知道自己沒有深入的研究。
  那為什麼說正知正見?怎麼樣會產生正知正見?就在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那個時候,那個「知」就是正知,那個「見」就是正見,整個都從佛性本體出來,正知正見都從佛性本體出來,不是從根塵相對出來,我們知道根源,為什麼它不正確,就是因為它會一直變化,一直變化的東西會害我們,變化好的時候我們喜歡,變化不好的時候我們討厭,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取捨就是造業,我們造了業就要接受果報,就很冤枉。現在我們萬緣都放下,沒有根也沒塵(沒有根塵相對),然後產生的叫正見、產生的知叫正知,因為從佛性本體生發出來,很重要的,我們就是要追求正知正見。
  然後正念,就是什麼念都沒有,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叫做正念,六祖很喜歡把念說成佛性本體,所以六祖就講念念無間(就是我們的念不要讓它間斷,我們的佛性都沒有間斷),就表示佛性在覺之中(沒有不覺),佛性有不覺就叫無明,因為我們不覺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叫無明(已經不明瞭真理),我們為什麼會造業?就是不覺,我們整天覺的時間多還是不覺的時間多?我們不是時時刻刻都不覺嘛,不覺然後吃飯、不覺然後睡覺、不覺然後坐車,都不知不覺,覺的時候多還是不覺的時候多?所以我們要保持那個覺,各位前賢保持覺容不容易?可不可以做到?(可以),不會很困難嘛,只是我們會忽略而已,「會忘記,忘記了就不知不覺了;若記得就是覺」,覺的時候會造業嗎?絕對不會,自己找罪受啊,怎麼覺的時候還造業,沒有那個事;覺的時候不會造業,就是不覺才造業。我們修道就是要保持那個覺,時時刻刻都覺,所以後來就加一個者,「覺者」,覺者就是佛,差別很少一點點而已,一字而已,就是佛了;那我們是不覺者,不覺者就是眾生,就造了業受了苦。
  所以我們先培養正知正見,完全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出來,沒有偏都是正的,不生不滅的、不變化的,才拿那個來用,我們用這個修道可以成佛,就是這個在成佛。所有的一些佛菩薩在講經說法都破除我們的偏見、破除我們的邪見,只要我們把這一些破除掉,走入正知正見,所以正知正見也叫佛知佛見,跟佛是一樣的,這蠻重要的喔,我們偏見跟正見是差了很多,一個是從根塵出來,一個是從佛性本體出來,那個來源不同,來源不同以後的做法遭遇整個都不同,所以我們從佛性出來不落入兩邊沒有善惡、不會造業;然後我們從根塵出來,它有無常變化,我們有喜歡討厭,所以會造業。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涅槃了義之中,就把常樂我淨整個都呈現。
  汝今依言背義,按照語言可是違背真理;所以六祖對志徹講「你依照語言,可是違背真理」,我們上個禮拜有講修道要四依,(1)依法不依人,我們按照佛法可以成佛的,法就是佛,所以依法不依人,人會有看不見的過錯,人會有不覺的時候,所以我們不依人;(2)依義不依語,按照真理不按照語言,語言文字是工具,我們按照真理;(3)依智不依識,智(智慧)是不生不滅,識是生滅,所以我們按照不生不滅,不按照生滅;(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究竟,我們要按照究竟的真理,不了義就是方便法門,方便法門我們也要用,可是我們不依賴(可以用但不依賴),比如我們去渡人,現在人也是很現實,「若說我跟你去求道,要不要吃素食」,你若跟他說要,他就說那我不要求道,為什麼?他很喜歡吃魚吃肉;如果你對他講要不要吃素食是你自己的事,可是帶你來求道並沒有硬性規定你絕對要吃素食,沒有那個樣子,那個叫方便法門;然後等到他求道以後研究真理,瞭解原來他是在凡塵做的不好,然後才轉世到畜生道去,然後我們把牠殺了來吃,我們一命還一命,我們還要還給牠,這樣划不來,這樣我不吃了,就自己明理自己做,所以就不跟畜生結惡緣,很自然的狀態之下沒有勉強。
  假如你若想「你喜歡吃然後你又喜歡要來被牠吃,那你就盡量的吃」,我們將心比心想一想「有沒有我們自己很高興,我讓你殺、讓你吃」,一定是很怨恨,「你殺了我,就會記得牢牢的」,都會這樣,不然你看我們自己養的家禽雞鴨,我們要殺雞鴨的時候為什麼要先去秤重(看看有多重),你自己養的自己殺的,為什麼要秤重,那個就是明講「我現在吃你多少斤多少兩,以後你要不能超過(以後你討回去不能超過)」,就是先跟牠明言,所以我們還是不要,我們人身難得(人的身體很難得到),各位要了解喔,不要看社會現象很多人都在自殺,那個都不知道寶,我們可以借人的身體修證成佛(可以成仙作佛),可以到無量的百千世界去遊玩。凡塵買機票去遊玩都還不夠看,我們認真修,往後千百億化身,然後有無量的千百萬億佛的國度,看我們想去哪裡玩,都可以想去就馬上到,不用搭飛機坐那麼久,現在還要辦簽證、還要買機票、還要花錢、還要坐很久,那我們修成了以後都不用,要到哪裡馬上到,我們每一個人都這樣很神通的,像我們現在坐在這邊我們馬上一下子可以回到家裡,我們把我們精神…心靈神會,現在我們回到家裡,家裡都有廚房,那你廚房的火有關嗎?(),確定都有關嗎?(確定),我們神已經回到家裡去看廚房了,現在我們又回來同義宮到佛殿來,佛殿中間是哪一位仙佛?(彌勒祖師),又回來了,很快又馬上回來。
  我們了解到,我們可以意生身(我們的意就是一個身),馬上要到哪裡馬上到,各位前賢剛剛坐什麼回家看廚房?坐飛機嗎?就是我們意生身,我們的意跑回去,我們的意跑回來,很快的;我們可以再試驗一次,這一次到我們寢室房間,起床的時候有沒有折好棉被?(),都有,你看又回到寢室房間了,很快,然後我們又回到同義宮回來,這下子看佛殿右手邊是哪位仙佛?(濟公活佛),夠不夠快?(),我們本來就是神通變化,自己都日用而不知,很快的不用買機票一下子馬上就可以,看我們要到哪個地方去遊玩,一下子馬上到,遊玩過的地方印象都在腦海之中,那我們修證以後更寬廣,不只有娑婆世界,還有東勝神州、北瞿盧州、西牛賀州、我們是南贍部洲,我們壽命是最短,北瞿盧州壽命最長,平均都有一千歲,我們還沒看過一千歲的人,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修,我們修了以後去看一看,看看一千歲是長成什麼樣子,不用買門票可以直接就去看;東勝神州兩百五十歲,西牛賀州五百歲,所有佛世界說我們南贍部洲的人是夭壽(就是壽命很短,不滿一百歲),一百歲是長還是短?(),很短啊,一天24個小時不是都很難過嗎,有時候會聽到說要怎麼樣來打發時間。
  各位有沒有時間要用打發的?這要看我們怎麼樣來追求,讓我們整個心神很活潑很自在,要從我們正念的念頭著手,不能有負面的,有空閒的時候就做工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樣培養自己純陽,到達純陽的時候,身體可有可無,已經恢復到整個宇宙空間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這個現象就是天地的水火風土,那就還給水火風土,哪一個可以不用還的?都不能賴皮,一定要還,縱然我們修海外散仙能有幾千歲、幾萬歲,還是比較晚死一點而已,還是要死,所以凡塵沒有貪戀的地方,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不會死的),會死是身體的現象,後學一再講「我們身體的現相是被我們的業力推來」,推到凡塵來,已經有現相接受果報,只要我們果報都接受完了我們就回歸本位,問題是在「我們在接受果報的時候又再造業」,本來欠的都不多,我們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一念妄動才欠五角(現在找不到五角,最少都一塊),可是我們一念妄動才負債五毛錢而已,結果我們到凡塵要來還這個五角,結果到現在欠多少了,欠了五億都還不止,所以欠了太多就賴皮不想還了,各位前賢想不想還?(),想啊,真的啊,這麼好啊,只要我們都想還,自性都清淨光明,沒有負面沒有黑暗,所有債主一聽到我們說要還他就放心了,不會積極的來討債,只要冤欠不積極討債我們生活就會過得很如意,慢慢還慢慢把這一些債務都可以還清,可是只要我們半夜搬家,債主就抓狂,如果被債主遇到,抓住你的胸口跟你討債,這時候債主就很積極討債,你會受不了。
  所以我們要誠心要光明,都不欠,一定要還,這樣的話債主就放心了,然後我們又一直真的在還債,就不欠不缺了,那又努力做,尤其我們年歲一大,腦筋都會太空閒胡思亂想,後學一直講「我們的念頭起念就是業」,之前我們所造的那一些業因都在虛空之間(業因全部都還在),可是要有緣(因緣會合)才會呈現果報;假如我們都不起心動念都是清淨,這一些業債沒有緣來配合,不會顯現現象,所以我們已經就不用接受了,所有債業、所有的罪業已經都還清了,這樣知道嘛?(知道),會還債了嗎?(),所以我們就要當閒仙仙(台語),不能空閒的時候起心動念。所以後學之前時常講「坐歸坐算命要錢」,聽懂意思嗎?你坐在算命師的前面,算命師不講話你不用付錢;若算命師開始講話,等一下你要離開你就要付錢;我們閒閒坐在那邊,都不講話都不起心動念,我們不用付出代價;你若坐在那邊東想西想,認為腦袋瓜不想會覺得浪費,你就一直胡思亂想,你等一下要起來就要付錢(你的債務已經成形了,你已經有欠債了),就要付費繳錢,你若不繳錢他不讓你離開。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理就是這個樣子,空閒都不起念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你既然起心動念,你造了業就要受苦。了解沒?(了解),以後空閒不要起心動念,要記得「起心動念要付出代價」,起心動念太容易了,所以我們債愈欠愈多,尤其年歲一大更是累積的厲害。我們講到修道要四依,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是方便法門我們要用,可是我們要知道那個是應用、是過程,過程的時候可以,然後我們到究竟那個就不要。
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斷滅,在凡塵要了解,一般自殺的人會講一了百了,各位前賢,一了有沒有百了?(沒有),為什麼沒有了?因為他的現象是一了,可是佛性還在,所以沒有了,我們的佛性要先到枉死城去關,關到我們的壽命到了才出枉死城,出枉死城以後因為死掉了又入地獄,枉死城都是多餘的,既然有暴力對自己(自殺就是暴力對自己),往後他性分之中有暴力存在,再來現相他又會再自殺,所以有問題就是要解決,解決就沒了,再怎麼大的問題都可以解決,所以不要逃避,那個是懦弱的行為,自殺不可取,一定要面對,欠人家多少,把數目訂出來列出來,只要有數目都可以還得清,一生還不清我來生再還,來生還不清我來生再還,只要有這個心,所有這一些無形無相都會幫助你了這一些業債。所以在凡塵一定要勇於面對勇敢面對。真正的斷,什麼都沒有那個是屬於現象,在真理之中沒有斷滅,尤其我們修道更沒有斷滅,佛性都是常在,雖然沒有形相可是我們可以感受確實是常在。
  所以六祖就講依照語言把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就是現象之中的這一些記得太牢了,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佛講出來就是非常的圓滿奧妙,我們每一個都有圓滿奧妙不生不滅的佛性,都有常住圓滿奧妙的佛性,釋迦牟尼佛把圓妙最後微言呈現講出來,讓我們能夠知道真理,可是志徹錯解了(錯誤的了解),所以佛經一定要透徹的領悟,不能錯誤的了解,一定要透徹的知道;縱覽千遍,有何所益,不了解真理的話,縱然我們看了有一千遍,對我們的幫助也不大。
  各位有沒有時常在念心經,第一句是什麼?「觀自在菩薩」,什麼意思?我們大家大概都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迴光返照我們自由自在的良知良能(就是我們的本性),觀就是迴光,用心來觀,不是用眼睛;自在菩薩,我們每一位都是自在菩薩,菩就是菩提,薩就是薩埵(薩埵就是有情,有情識的眾生叫做薩埵),菩提是覺,有情的眾生已經覺悟了就叫菩薩,所以我們都是菩薩,我們有情(有情識),有情識知道嗎?我們知道餓、知道冷、知道熱,那個就叫情識;有情識的眾生已經覺悟了就叫菩薩,然後這個菩薩祂是自在菩薩(自由自在),各位前賢自己的佛性自由自在了沒有?都把佛性綁住喔?我們要訓練讓祂自由自在很活潑的整個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觀自在菩薩」我們一般解說都會說觀世音菩薩,假如是觀世音菩薩的話對我們幫助不大;我們迴光返照我們自由自在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個才是真正的正確。
  接下來下一句「行(ㄏㄥˋ)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假如我們念行(ㄒㄧㄥˊ),各位念行(ㄏㄥˋ)還是念行(ㄒㄧㄥˊ)?兩個都有,念行(ㄒㄧㄥˊ)的話表示你沒有在做;念行(ㄏㄥˋ)的話表示你做很久了。那你做很久還是都沒有在做?沒有迴光返照就是沒有在做啊;那已經做(迴光返照)很久了,「深」字就是工夫已經有了又做很久叫做深;行(ㄏㄥˋ)就是在做,行(ㄏㄥˋ)用台灣話來講就是「道行」,人家講那個道行很高,就是修持的工夫叫做行(ㄏㄥˋ),看看我們有沒有努力真的在做,有的話就有功夫,功夫有的話就很深,時間久功夫有,深;依賴般若波羅蜜,依賴我們的妙智慧到達波羅蜜(清淨的彼岸),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就到達清淨的彼岸,都沒有煩惱,各位在生活之中有煩惱嘛?(),那都沒有觀自在菩薩,都沒有行深般若波羅蜜,所以都在煩惱之中;我們若有的話,迴光返照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已經都有功夫、都有般若妙智慧,都到達清淨的彼岸,這個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我們整個五蘊(色受想行識)全部都是空,就已經所有的苦厄都已經超越了、都過去了,幾句話就把整個怎麼做都交待。
  後學有看華手經對裡面有一段印象深刻:「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爭」,我們講過好幾次了,我們一看到文字會想「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不跟我們凡人(娑婆世界的眾生)爭,可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要跟釋迦牟尼佛爭,這個是現象,都要爭那個地位,說你會當佛我也要來當佛,那釋迦牟尼佛說「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世間都在與我爭,可是我們真正的進入這句話的涵義,「如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佛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想想看,我們的佛性是不是不跟世間爭?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不跟時間爭、不跟空間爭,只要時間空間跟佛性一爭的時候,我們佛性都退隱,佛性全部都會讓給你,全部都退隱不見,我們佛性的修養好不好?(),非常好,所以要把佛性啟發出來運用,不要讓我們這個世間當家(我們這個世間就是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哪一個不跟佛性爭?眼睛也爭、耳朵也爭、鼻子也爭、嘴巴也爭、身體也爭、意念也爭,全部都要作主,那佛性就全部都讓給你,佛性就退隱了,等到什麼時候?一口氣不來,一口氣不來我們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我們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在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非常不負責任,撒手不管,造了很大罪過也不管,什麼人要管?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如來要出來管,很冤枉,都不是佛性做的,但是揹負罪的都是佛性,所以我們現在在凡塵要降伏世間(降伏我們六根,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全部都降伏),只要降伏了,萬緣放下了,佛性就出來、如來就出來了,整個就呈現了,所以我們在生活的時候就是要這樣去做。
  各位要了解,因為我們感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當家已經很久了,所以我們啟發佛性當家的時候,感官會反撲,我們要有心理準備「你(六根)當婢女奴才要認份」。各位試試看,假如我們到服裝店去看服裝,這個時候到底是眼睛當家、還是佛性當家,你站在櫥窗前面你就知道誰在當家了,「若是一直想著那套服裝我穿起來很適合」這個一定是眼睛當家,佛性會跟你講你家裡的衣服已經很多了不要再買,但是佛性的力道很弱不夠,所以在那一種狀態之下就可以衡量我們對佛性的護持(保護我們的佛性),到底是多還是少、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個時候就會呈現。所以我們生活都是很現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努力來做。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云: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禮謝而退。
行昌忽然大悟,就是志徹行昌就是他在凡塵用的名字,忽然大悟就說偈云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因為我們守著日常生活那個叫無常心,佛就講有常性,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把文字換一下,看我們了不了解:「因守有常心,佛說無常性」,懂了沒?原來是「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而現在我們念成「因守有常心,佛說無常性」,因為我們在凡塵都是用無常心,可是我們平常都守著無常心(就是日常用的心都是無常心),然後我們現在把「無常心」變成「有常心」;然後「佛說無常性」,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叫做有常心,佛就講有常心可以隨緣之用,那隨緣之用就無常性,這樣了解嘛?嘴巴說懂,可是頭在搖頭,這樣到底是懂還是不懂。
  我們要學著活用,因為守著無常心(就是日常生活的心,都是無常);佛跟我們講有常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把因守無常心的「無」字變成「有」,「因守有常心」表示我們知道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守著常有的心;那佛在講無常性,就是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可是佛性可以隨緣之用,隨緣之用就一直變化,一直變化就是無常,是不是比較寬廣了?(),我們就是要這樣看經,對經裡面記載我們意思都知道。像我們剛才講華手經,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真的不跟世間諍,可是世間都跟我諍,我們再看了幾千年它還不會有變化,可是我們了解以後「啊,原來在講我自己,我們就要把我們日常生活當家作主的感官去掉」,馬上就可以改變,我們可以修證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成就如來了,真正的意思就出來了,不然佛已經成佛了,佛再怎麼講都還是佛,祂不會變化啊,會變化的是我們,我們會變化我們現在還是眾生,會變化成佛,佛都已經佛了,祂再怎麼說怎麼說還是佛,你不了解祂的涵義的話,你吸收不到好處,你吸收得到「喔,原來這樣就可以成佛,那我就去做」,要不要做啊?(),要就可以成佛了!所以佛講出來就是要我們成佛,成佛的方法就是一定要進入真理。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假如我們不知道方便法門(就是修持有方便法門),好像春池(春天的水池)拾礫(就是七寶都不撿而去撿小石頭,礫=小石頭),小石頭不要撿,撿回去沒價值又佔空間;七寶就要撿,撿了可以用還可以布施,很好用,所以不要春池拾礫,我們要拾七寶。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志徹就講我現在都不施功(都不用功夫),可是佛性已經現前了,意思就是不用去做什麼架式,架式全部都不用,好比我們照相要擺一個姿勢照了才會好看,志徹就講我今不施功可是佛性而現前(佛性整個都現前),各位前賢佛性現前了沒?我們看佛殿左邊是哪一位菩薩?(月慧菩薩),佛性有沒有現前?(),就是現前不然怎麼知道,就是已經都現前了這麼親切。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整個佛性都跟佛一樣,不缺,只是我們不敢當下承擔,不敢相信自己就是佛,我們在這邊上課一定要一直培養「我就是佛、我就是佛」,要培養到真正的成佛。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假如六祖沒有講、沒有教授,沒教我就不知道。這邊有兩個涵義:(1)說佛性不是六祖給他的(2)然後我也沒有得到什麼(就是他只有本性的呈現),這兩個意思了解嗎?一個意思就是說六祖沒講沒有教的話,我沒有辦法達到佛性會現前;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我的佛性不是六祖交給我的、送給我的,而我佛性現前的時候,我什麼也都沒有得到。所以這兩個意思要了解,一個是講六祖一講了以後我整個了解,佛性都呈現了,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佛性我本來就有,不是六祖給我的,雖然我已經佛性現前,可是我也沒有得到什麼,只是本來的回來而已。我們要了解,佛經包含的意思這麼奧妙,不是只有一面,而是可以面面俱到。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十三歲已經就很努力在修道,玉泉來參禮,就是從神秀那個地方來;六祖就對他講,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你有沒有將你的本帶來嘛?各位前賢這個叫禪機語,假如有人問你有沒有帶本來?你要怎麼回答?(),那拿出來看看,活佛老師不是教我們嘛:「若要拿出來給人家看,拿著眼睛看著他」,「拿著眼睛看著他」就是將我們的本帶來了,這是我們活佛老師教的。
  這邊六祖問神會「你有沒有將你的本帶來」,若有本,則合識主,你若有本(有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跟你現在認識的主人恰好合在一起,我們認識的主人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合在一起還是分開?(合在一起),嗯,合在一起,就是因為合在一起,所以有時候我們分不清,分不清到底是「識主」還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各位前賢有沒有差別?(),不敢肯定,小聲一點。我們了解「識主」有程度上的差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變化,祂都是湛然常寂。所以六祖就講有本的話跟識主合在一起,這樣試說看,你說說看,看看講出來能不能夠真正的那個識主跟你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全部都帶到這個地方來。
  之前有講懷讓禪師:「說似一物即不中」,我們看六祖壇經好像是當下就回答,可是那個是懷讓禪師回去研究八年,八年以後再來見六祖,懷讓禪師說我已經領悟了,六祖就說你說說看,懷讓禪師才講「說似一物即不中」,我們看起來這句話沒什麼,可是懷讓禪師回去以後把所有東西都拿來跟佛性相合(這個不是、那個也不是),所以懷讓禪師回去很忙,萬物都拿來跟佛性合,才說出那句話「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我們看古時候人修道的用心,後學若沒看五燈會元或景德傳燈錄,真的還不知道有這一段典故,裡面寫的很清楚,懷讓禪師來的時候才講「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一聽有一點味道了,就講「還可修證否」(六祖想再確認一下),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六祖一聽染汙即不得,六祖就知道懷讓禪師確實領悟了,六祖才說「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這就是印可「對!你領悟的已經正確」,所以都不是普普通通的,都是禪機語。
  這邊神會被六祖一問了以後,以無住為本,無住為本是我們從金剛經看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他以無住為本,各位前賢這樣正不正確?(正確),正確啊?應無所住是講我們真心的狀態不要有所住;應無所住就是空,而生其心就是有,所以不能進入空也不能進入有,要兩個同時存在,無所住是空、生其心是有,有跟空合在一起,這樣才真的是本。這樣了解他哪個地方不圓滿嗎?所以「有跟空」應無所住,我們的心不要住,無所住就空了,可是而生其心(無住之中有心),而生其心就是有,無所住就是空,空跟有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本,這個地方才「無住」,所以不一樣,它不夠圓滿。所以這邊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見就是我們看到的就是主人,這裡面就很含糊。我們根塵相對也是見,我們眼睛全部不用,眼睛不用的時候(眼睛閉起來),各位有沒有看見?(),一樣看見,就是看見黑暗,所以見性也是見,見塵也是見,你這個見即是主,這個主到底是塵還是性?就有問題了。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所以六祖就對神會講,這沙彌爭合取次語,爭合就是要爭取人家跟他相同的見解、相同的意見。我們一般都會講乩童跟桌頭(台語),那他們講的話叫什麼話?就是會隨順的話!各位都沒有去問過神明啊?都沒問過乩童跟桌頭?乩童跟桌頭都會順著話語,那一種叫做爭合取次語。乩童跟桌頭他們會順著來問事者的話語然後去講,我們有沒有那個印象?紅姨順話尾(台語),那個叫做爭合取次語。次語不是我們自己生發出來,首才是重要,我們已經取次語就是不重要,所以爭合取次語就是沒有自己的主張,聽人家怎麼講我們就跟著人家怎麼講。因為沙彌就是年紀很小,所以六祖稱呼神會為沙彌。神會就問六祖說「和尚坐禪,還見不見」,你在坐禪有沒有看到自己的佛性?這個問的怎麼樣?我們會感覺到很突兀,哪有問人家坐禪有沒有看到自己的佛性。
師以拄杖打三下,六祖就用拄杖打神會三下,就問神會「吾打汝是痛不痛」,我打你會痛、還是不會痛;然後神會回答「亦痛亦不痛」,會痛但也不會痛。以現實來說的話,痛的就是身體,不痛的就是佛性,所以亦痛亦不痛,神會兩邊都講出來,這個就是含糊,我們修道不能含糊(含糊就是沒有肯定的答案)。六祖就講「吾亦見亦不見」,所以坐禪有看到,那個是領悟自己的佛性,佛性沒有形相哪看得到,所以亦見亦不見。神會就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內容是怎樣也說出來聽聽。六祖就講「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所以六祖就講我有看到,都是看到自己的心有過錯、有不對的,這個真的是一代祖師都這樣,我們平常有沒有像這樣「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過錯、有沒有不對的地方?」(),有啊,那很理想耶!能夠這樣就很理想。不見他人是非好惡,這倒是我們要學的,我們好像是反過來「不見自心的過愆,常見他人是非好惡」,文字又不同了,不見自心過愆是我們現在眾生的毛病,然後常見他人是非好惡,很現實的。所以六祖一代祖師告訴我們,我們要反過來,別人好不好、是與非跟我沒關係,他有功德也不會分給我們,有罪過我們不用擔,所以不要去檢討別人的是非過惡,檢討我們自己很重要,因為我們自己有過錯了我們自己要承擔果報,我們一直能夠反省檢討,我們過錯就愈來愈少,我們接受的果報就愈來愈輕、愈少愈沒有就可以解脫。然後是以亦見亦不見,所以見不見角度是在這裡。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六祖就對神會講「你說會痛、也不痛是怎麼樣」;汝若不痛,同其木石,假如說你都不會痛,跟木頭石頭一樣,全部不痛的話跟木頭石頭一樣。
若痛,則同凡夫,你若會痛,跟凡夫都一樣,那你是石頭還是凡夫,所以六祖就這樣問神會。如果會痛的話凡夫一樣,即起恚恨,就是會產生生氣的情緒出來。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你剛才(向前)在問見不見那個是兩邊;然後痛不痛是生滅,痛的時候是生,不痛的時候是滅,所以痛不痛是生滅,見不見是兩邊,那我們兩邊也去掉,生滅也不要。所以這邊就把重要的已經闡釋出來。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所以我們重點就是要明心見性,一定要見到自己的本性。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師又曰(六祖又講)汝若心迷不見,假如心迷昧沒有見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問善知識覓路,要問善知識來找,看怎麼樣可以見到自己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汝若心悟,即自見性,心能夠領悟就可以見到本性,然後見到本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你自己迷昧看不到自己的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所以我們就是把心用錯方向,都用在注意別人、別人修的怎樣、修的好或壞、做的好或壞、別人怎樣都很在意,自己怎樣都不去注意。所以這邊六祖講的很清楚,我們見性了以後依法(按照佛法)來修行。吾見自知我的見解、修持程度我自己知道;豈代汝迷,怎麼會替代你的迷昧;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假如你能夠領悟了解了,那你也不會代替我的迷昧;何不自知自見,要自己知道自己見到;乃問吾見與不見,所以對神會講你不要問這個問題,你問這個問題已經離題了。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自己也知道自己的不對,服勤給侍,不離左右,不離開六祖的身邊。
  那因為神會不離六祖的左右,所以後學在五燈會元裡面有看到這一段記載,就是神會看大藏經,然後對大藏經裡面六個地方有疑問,然後請示六祖。後學有把六個問題寫下來,第一個問題就是問戒定慧。因為神會在六祖的身邊,所以有機會接近六祖,所以有疑問的地方就趕快問。
第一問:「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
六祖答:「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我們了解,神會很會利用那個機會,然後神會自己講所見不通流。六祖回答「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定即定其心,這個定就是要定我們的心;假如各位前賢我們又看到前面六祖有講,從我們自性之中就有戒定慧,那這個是看大藏經裡面又特地提出來問,我們一般社會凡塵都一直在講戒定慧,我們對戒定慧的認識也不是說很透徹,所以神會藉著服侍六祖的機會請問「所用戒要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因為所見都不通不流(所見不通流)」;六祖就回答,定即定其心,就是我們要定我們的心,心一定要先定;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我們性分之中常常用智慧來觀照;自見自知深,這一句就牽涉到我們的正知正見,自見自知深,因為所見不通流嘛,就是我們對凡塵的一切有能所,有能見有所見都是互相對待,所以神會說所見不通流,所見會被凡塵障礙、會被形相阻隔;假如自知(你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以後沒有能所,已經沒有能所,所以自知深(自己知道那個深入),一深入以後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已經是很深了,所以自知自知深,自己知道以後自己就知道原來真理是這麼深入的。我們要知道神會後來是一方的開創者(就是帶很多人修道),所以神會問的問題也不是說普普通通(就是很有內涵),裡面並沒有說完全了解,所以請六祖講,六祖是一代祖師,六祖會解說的很詳細。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就是兩個對調。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就回答「前念惡業本無,我們的前念、我們的惡業本來就沒有;後念善生今有,我們後念(就是我們能夠把握的)善生今有(現在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後代人天就是我們這一生壽命過去了以後,等到下一生下一世,人天就是人道跟天道,不久就可進入人道天道(就是進入三善道)。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你現在在聽我講話,我本來沒有啊,然後出生在凡塵有了!這是第二題。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六祖答:「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
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將生滅卻滅,我們要它生出來,可是它卻是滅掉了(我們要讓它生出來的東西,結果它滅掉不見了);將滅滅卻生,然後我們要滅掉的東西,一直要把它滅掉,可是它卻一直跑出來。所以不了生滅的義理真理;所見似聾盲,好像聾人跟盲人一樣都看不清楚。
六祖就回答,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我們不執著的個性都呈現;將滅滅卻生,我們都要把它滅掉,可是它卻又生出來,令人心離境,讓我們心可以離境。未即離二邊,就是沒有辦法離兩邊;自除生滅病,自己除掉生滅的病,好像我們剛才講「痛不痛是生滅」,我們把生滅(生滅屬於病)除掉。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
六祖答:「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頓漸是常住的因,所以我們一下子馬上領悟了叫頓,可是我們漸漸的去做,做到道了叫做漸,所以頓漸是常因(常在的因),不要認為頓漸是不一樣。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
六祖答:「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定慧後初(初就是先的意思);何生為正,怎麼樣才算正確。
六祖就回答,我們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然後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它都是互相扶持;定慧等無先,定慧平等無先後,雙修自心正。六祖一直在鼓勵我們要定慧雙修,雙修以後我們自己的心就正了。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六祖答:「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問這一題倒蠻重要。六祖回答,說即先佛而後法,說的時候那個就是佛在講,佛證悟了以後講,先佛後來就講法;然後我們聽,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各位前賢佛法的根源從哪裡出來?從我們一切眾生的心裡面出來,所以不用向外去找,向我們內心去找,我們內心就會生出佛會生出法,一切佛法本根源,一切的眾生心裡出,所以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面出來。
這是神會服侍在六祖身邊,利用機會就請問六祖六個問題,後學剛好在五燈會元裡面有看到有記載,把它背誦下來貢獻給各位。
◎剩下約8分鐘,提問問題。
    【問】:後學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不知道劉講師有沒有這種感覺?如果有的話像劉講師每個星期六都從基隆來到同義宮講課,在這個來的過程當中坐了高鐵也花了那麼多時間,請問劉講師您如何善用這個時間?
劉講師答:哈哈~我們才剛剛講六祖壇經說我們都會注意別人,然後都忽略自己,馬上就表現給我看哈哈~我們要知道絕對領悟到佛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走入絕對的境界,就是沒有對待,沒有兩邊,也沒有生滅,就是走入絕對的境裡面就是最理想,可是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是不變之體,可是我們在凡塵要隨緣之用,那隨緣之用我們要隨順世緣,剛好我們有一篇:「張拙悟道偈」, 張拙悟道偈它那個八句裡面就是講:隨順世緣無罣礙,就是要隨順識緣啦!那個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然後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就是張拙悟道偈,後學覺得說這個對我們修道幫助很大,他把那個整個佛性本體跟隨緣之用都全部講,然後我們在凡塵怎麼樣來運用?怎麼樣來應對?也都有交代,所以就把它燒成CD然後也印成書面資料,那個位都不敢提問問題,所以那個如是我聞的書面資料,後面有很多問題都是台北的前賢提問的而且都蠻重要,所以各位可以拿回去看,那一些問題對我們幫助也是很大,如是我聞裡面也告訴我們怎麼修?怎麼做?都有詳細解說,沒有機會來同義宮上課的前賢我們也拿回去給他們看,也可以拿CD給他聽,這樣可以嗎?
   【問】:後學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劉講師,就是有一位點傳師他在印尼就靈魂出竅去救了一位道親,那個道親是車禍,結果那個道親醒過來的時候家裡的人都不認識,只認識這位點傳師,那後學就想說那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靈性出竅去救人?
劉講師答:哈哈哈~你這個構想是很好,可是我們要先稱一稱自己有多少斤兩,自己有多少斤兩自己要先衡量,要學到那一個真正有功夫了以後,所以要先救自己,先救自己先把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要先透徹認識,然後把祂啟發,能夠到達都已經純陽了,然後功夫大概都夠了,那個時候就渡眾生就很容易,那我們要了解有一些現象都是前因後果,都有因果在啦!那我們這個時機等於說都是大開普渡,所以藉著那一些現象就是要廣為渡化眾生,重點示現在我們要把自己的本錢先養足,現把祂訓練到足夠,足夠的時候救別人就很容易了,這樣知道嗎?
  【問】 :劉講師後學想要請問您就是說,您馬上回答這位講師功力不夠不能去救人?(哄堂大笑)

劉講師答:哈哈哈~我們有哪一位仙佛會呈現,自己講說我功力夠我可以多去救人,有聽過這樣嗎?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縱然你真正救了很多人,你也不要炫耀,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如來佛性之中的眾生,並不是外人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救人也是救自己,那沒有值得可以炫耀的地方,那你炫耀了就表示你有那一種分別心,有分別心還沒有到達佛性本體,還沒有到達絕對的「湛然常寂」,所以那個還要努力修啦!這樣了解嗎?會的人不會說他會啦!真的說他很了不起的人,他一定起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