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44 付囑品第十

我們今天講最後一品,付囑品第十,就是叮嚀交待,今天九月二十五日,我們去年的九月二十六日開始上第一堂課,剛好今天是一年,我們一年把六祖壇經今天就會講完最後一品,剛好一年,回想一年來各位都非常努力很精進,都能夠進入狀況,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都能夠啟發,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努力地進入修道的軌道,有沒有這樣啊?(有),很理想。
付囑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師一日喚門人,六祖有一天就把門人徒弟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跟他們講,汝等不同餘,你們跟大家都不一樣;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就是一個地方的老師,就是領導一個地方;吾今教汝說法,六祖說現在教你們怎麼樣來說法、講說佛法;不失本宗,就是禪宗,怎麼樣來修道;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就是不要住在兩邊,出沒的時候都離開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講一切法的時候不要離開我們的佛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講出來都是相對;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這個來跟去兩個就是互相把它對掉(就是去掉),也沒有來也沒有去,所以二法盡除,都除掉兩個兩邊,除掉兩邊以後剩下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三科法門者,就是陰、界、入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五陰(五蘊),我們要了解這個很重要的內容;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所以這個十二入就是根入塵、塵入根,假如我們平常是主動的話是根入塵,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進入六塵;我們在沒有主觀意識的時候,我們面對的外相叫做塵入根(六入),加起來有內有外就十二入,這個是蠻表面的(文字表面),有六根、六塵,塵入根、根入塵,知道意思嘛?吼,這個不相應,再講一次:
  根入塵」:就是我們眼睛看到形相,眼根已經進入色相,這個叫根入塵。然後我們耳朵去注意的聽聲音,耳朵是根,聲音是塵,這叫根入塵。
  入根」:就是我們沒有主觀意識,沒想要看什麼,可是形相跑進來了,跑到我們眼根來,眼睛看到了,這個叫塵入根。
所以那個都是我們在凡塵生活之中應用,不是塵入根就是根入塵,就有十二個,我們被這十二個左右,我們被它控制,然後就造了業就受苦,所以我們要透徹認識這十二入。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三六一十八,所以我們講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所造下來的業,然後我們進入十八層地獄,我們要避免進入十八層地獄就是要認識六根、認識六塵、認識六識,三六一十八全部了解,然後我們不被它左右、不被它束縛,我們十八層地獄就不用去了。還是不要去的好,要去的話就要去渡化眾生,地獄的眾生在受苦,所以容易渡化,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個是要渡化他們,不是造了業要去受苦的,跟我們眾生造了業去地獄受苦是不一樣。
自性能含萬法,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包含凡塵的所有一切,不管是萬象萬事都在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之中,所以包含一切,萬法都在我們自性裡面,所以叫如來含藏(ㄘㄤˊ),那我們念藏(ㄗㄤˋ)也可以,如來寶藏;名含藏識,含藏了所有一切;若起思量,即是轉識,假如我們起思量(就是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假如是八正道的正思維,那可以沒關係,思索我們怎麼樣的行為是正確,那個不會造業;可是起心動念大部分都是我們自私自利,那麼在我們起私心的時候,那個時候業因都已經形成,所以我們要脫離凡塵最重要就是不要起心動念,沒有念頭了,念頭都沒了我們就不用在凡塵示現(就是不用在凡塵有形相),所以重要就是三科那個五蘊,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不要蘊積醞釀,我們蘊積色受想行識就一定要來,結果我們一定會呈現在凡塵,那我們都不醞釀了、不蘊積色受想行識,那就不會落入凡塵。
  我們在生活之中那個醞釀是很厲害,尤其年歲差不多了,結婚以後,多多少少都會醞釀埋怨,各位結婚以後有沒有埋怨?是坤道埋怨多、還是乾道多埋怨、還是兩個一樣多?都會有埋怨,所以這個怨就是要馬上解開,不要讓它加重程度,加重程度會變「恨」(怨就恨),各位有沒有產生?(沒有),沒有啊,這麼理想,怨都可以把它解開,所以「怨恨惱怒煩」這個都是毒,那我們醞釀,假如我們在凡塵太濃厚的「怨恨惱怒煩」,我們在凡塵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敢接近我們,因為一接近了以後,那個「怨恨惱怒煩」整個都呈現,所以這一生過去以後,下一生再來會變什麼?(毒蛇),確實,就是毒蛇,我們看到毒蛇很怕,所以自己不要醞釀「怨恨惱怒煩」,那個在凡塵人家都不願意跟我們在一起,然後下一世就變成毒蛇了。這個很好用,當怨恨來的時候,你就想「我不願意變毒蛇」,那個怨恨就會消失
   埔里有道親就曾經這樣說「我下一世絕對不當毒蛇,所以我絕對不怨恨,人家再怎麼欺負我,我都會笑笑的」,好不好用?(好),很好用,所以我們告訴自己「下一世不當毒蛇」,所以一定不要怨恨惱怒煩。
☆所以我們不要【起思量轉識】,我們第八阿賴耶識會轉成前面的第七識(末那識,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意識再轉給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個叫轉識(轉前前面的六個意識),假如我們從第八的阿賴耶識轉到第七識(末那識)的時候,末那識就是在的意識(比較深的、我們皺起眉頭在想的都是第七的末那識),那個時候我們就把它轉成阿摩羅識,阿摩羅識叫做無垢(沒有污垢),都是清淨,沒有污垢就是已經證佛的果位,可是我們就是不願意把第七轉成阿摩羅識,我們都把第七轉成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很習慣的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轉的很習慣就轉成前面的六識,六識都是一直在變化、都生滅不停,所以我們從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造出很多的業因,然後我們才一直受苦不斷才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先了解這個真理,原來我第八阿賴耶識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它含藏善惡種子,所有累世的善惡都含藏在第八識,第八識落入凡塵以後就轉到第七,第七以後很自然就轉到前面眼耳鼻舌身意六個,給六個用,所以六個都依賴第七末那識,那第七的末那識依賴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含藏了累世的善惡因果,我們現在就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一直醞釀一直薰習佛法,所以我們阿賴耶識之中佛因就種的已經很深,成佛只是早晚一定會成就
假如我們不這樣子去修持的話,我們都在生滅,都在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做工夫,那個工夫再怎麼做都是生滅修證不成,不管我們修了多久、幾生幾世都不會成就,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不要轉識轉到前面造業的方向去了。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全部都是從我們自性起用;自性若邪(邪就是不正),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所以我們要有主宰,請佛性出來當家,我們用善用、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從我們自性裡面有,這個先把三科稍微的講解。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再來就講對法(相對的方法),外境無情的有五對,沒有情識,它是石頭、樹木,那一些無情的有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所以這個外境就是無情的有五對,天地、日月、明暗、陰陽、水火有五個對法;此是五對也,六祖詳細的講內容;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語就是我們講話,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漏」我們解說成中文就是煩惱的意思,有漏就是有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我們在實際生活裡面,有漏就是精神外放,無漏就是精神不外放,我們精神外放的時間多?還是精神不外放的時間多?這個不好意思說,大部分我們都是精神外放,因為我們精神外放所以就當眾生,能夠迴光返照就是成仙作佛。
   所以要學習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能夠迴光返照,都能夠把精神收回來,精神收回來我們就不用吃很多營養品,吃的東西就可以減少;假如我們精神都外放,就要補給很多營養,要吃的很多,老一輩的就講很會吃的人就好像「鬼在喝腳撐(台語)」,是比較不雅、沒那麼好聽,可是就是這樣一直吃一直吃吃不飽,那個就是精神外放;假如我們精神內縮(迴光返照),我們消耗的能量就不多,就會在我們體內淤積,我們體內有能量以後,我們全身的脈絡都會通暢,通暢則身體的毛病就減少,就很有活力,所以精神不要外放對我們幫助比較大。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就是法相語言有十二對,這是六祖教弟子講說的內容;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陰險與心平相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慳就是我們一毛錢打二十四個結,不肯布施)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我們自性起用有十九對。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六祖就講此三十六對法,總共全部三十六對法;若解用,能夠了解、能夠運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就可以把所有的經法都貫穿,就已經都包含在三十六對裡面;出入即離兩邊,我們進出就離開兩邊(善惡),所以我們凡夫見二(就是兩邊),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所以我們出入的時候就離開兩邊;自性動用,我們用自性動用;共人言語,跟人家講話;外於相離相,就是外面在形相,我們要離開形相;內於空離空,在我們內心裡面就是要離空;若全著相,我們住在形相;即長邪見,我們的見解都不正確;若全執空,執著那個空,那個空就是頑空;即長無明,就增長我們無明,我們要了解所有的業都從無明來,所以無明我們要去掉;執空之人,執著空的人;有謗經,誹謗佛經;直言不用文字,一直講(直言)不用文字,他執空了以後,就講說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既然講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他說不用文字,我們也不要跟他講話;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我們講話就是文字的發揮作用,文字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就講真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也是一樣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人家講了就說人家著在文字;汝等須知,六祖跟這一些一方的領導者講;自迷猶可自己迷昧還沒有關係,只有一個人下地獄又謗佛經,又毀謗佛經,使聽的人也產生對佛經不恭敬,所以不要謗經不要毀謗佛經,毀謗佛經的罪過非常大,要進入無間地獄,受苦沒以間斷,罪障無數,罪障非常的多。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各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假如我們在外面的形相已經著相了,然後在做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說有的不對地方、說無的不對地方,那麼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就是在怎麼久他都沒辦法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但聽依法修行,我們就是按照真理、按照佛法來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所以這個百物不思,道性就窒礙,我們道性非常活潑玲瓏,所以不是阻塞的,不窒礙的,所以我們百物不思的話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不要,所以我們佛性的功能非常奧妙,要用!若聽說不修,各人反生邪念,假如叫人什麼都不用修的話,那會令人產生不正確的念頭;但依法修行,按照最上乘佛法來修行,各位會了嘛?會不會按照最上乘佛法來修行?(會),會了喔,怎麼修?(萬緣放下),太好了,就是這樣,開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先把佛性啟發,啟發了以後,我們要把祂培養讓祂茁壯長大,我們就可以產生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可以使我們了了分明,真理都透徹,這樣就正確的修道軌道,不是什麼都不做的,什麼都不做會變什麼?(頑空),不錯,會變頑空,所以我們很進入狀況很理想。
無住相法施就是我們不要住在形相,然後要用法施來救渡眾生。我們要了解,法施才有辦法救我們靈性慧命,靈性慧命要法施才有辦法,所以法施救人是無限的,財施都有限量,我們用錢財幫助我們現象之中改善一點生活而已,沒有辦法讓我們脫離苦海,那法施就可以,可以讓我們脫離苦海,所以我們就是追求最上乘的,先把內心深處的我相去掉,沒有我相,各位前賢「我」就是誰?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都沒有信心咧!還沒到,都會這樣想,所以先給自己肯定。
   我們之前有講信心銘「正信調直」,我們要深深的記在腦海,正信相信什麼?(自己就是佛),對,相信自己就是佛,調直呢?就是把我們的佛性,就是率性而為,我們率著自己的佛性來做,讓我們性都是直心,把我們的心調直,因為我們在凡塵用的心都像小龍彎彎曲曲,我們心有沒有直的時候?(有),有啊?什麼時候是直的時候?就是我們第一念,我們發出對萬象、對萬事的第一個念那個就叫直心,只是我們的直心會吃虧,所以很快轉念,很快加料(加別的東西進去),所以直心就不見了,因為直心會吃虧,可能各位都有用過直心,有吃過虧,所以以後都不用。所以我們了解,直心確實在我們生活之中很容易見到,就是那個第一個(第一義),不要轉,一轉了就不是了,一加料就不是了,所我們都會有說「我想看看」,那個想看看直心就不見了,想看看就不想吃虧了,不要吃虧就是要耗掉我們的浩然正氣,都用聰明,用聰明就不吃虧了,所以直心是很容易見到,只是我們不願意去把它培養,所以我們要正信調直。那小龍要怎麼樣讓它直?(戒律),對,就是戒律,不可以轉念、不可以加料,倒是有一點不容易,那個都是要叫自己去吃虧的!所以無住相法施讓我們都可以脫離苦海。
汝等若悟,六祖講你們都能夠領悟的話;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按照這樣來說、按照這樣來用、按照這樣行持、按照這樣做;即不失本宗,對禪宗的修持方法都已經能夠把握!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有人問汝義,有人問你真理;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有跟無兩個一相對了以後,是有還是沒有?這個蠻正確,因為有跟無一對了以後就講不出來,講不出來就正確,講出來就不正確,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所以就不講了,就已經對了,已經就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了,祂是絕對體,沒有「有」也沒有「無」,所以很有意思。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凡跟聖相對,凡落入一邊,聖又落入一邊,那不凡不聖是什麼?對,又不要回答,這邊剛好都不回答最正確,因為全部沒有了,沒有凡也沒有聖,已經都對掉了,所以這個是兩邊的全部都把它去除;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有兩道(就是兩邊)互相產生,就會有中道的義理出來;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全部都按照這樣做;即不失理也,就不離開真理;設有人問:『何名為暗』,什麼叫做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這個之前我們有講,來去相因就成中道。我們有講千年暗室,一燈能破,暗室說我住在這邊已經一千年了,不願意離開,可是只要你一點燈了以後,暗不離開不行,那暗去哪裡?去無去處;明從哪裡來?來無來處,所以來去相因(來跟去互相成一個因),來去相因就成中道了;既不是明也不是暗,不是明不是暗,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這樣知道了嘛,答案都出來了。所以這邊六祖跟徒弟講的時候,我們也都了解到整個答案都呈現。「明」來的時候沒有來的地方,「暗」去的時候也沒有去的地方,既然沒有來的地方也沒有去的地方,它叫做常住不遷(不用搬家、不用換地方),常住不遷就是佛性,所以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就是不要失掉禪宗的旨意。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五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就是西元713年,現在西元2010年,這個時候太極元年是西元713年;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趕快把它完成;次年(西元714年)夏末落成,夏天快結束時候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五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就是迷昧已經沒有了,不迷了,全部都領悟了;吾若去後,無人教汝,六祖講假如已經一歸空以後,就沒人教你,就不會,所以現在有疑問要趕快問;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有聲叫哭,無聲叫泣,各位曾經有哭泣過嘛?大概都會有,人難免都會有;涕泣,涕就是流鼻涕,我們在哭都會流鼻涕,那個是很感傷,又流鼻涕又哭;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這樣神會怎麼樣?留給各位想像空間。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六祖就講神會小師,我們要了解受戒,受兩百五十個戒以後,還未滿十年叫做小師,還沒有進入真正的狀況,所以就講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就是善跟不善兩邊都平等;毀譽不動,被人家毀謗跟被人家稱讚,他都不會動心,我們會不會動心?我們保證都會,毀的話很生氣,譽的話很高興,都一定動心,所以我們要學淡泊,毀的時候我們就想我又沒有損失什麼,稱讚的時候就想我又沒有得到什麼,所以毀譽都不在意、都不要掛在心上;哀樂不生,不產生哀樂,兩邊對待都不產生;餘者不得,剩下的這一些人都沒有到這個狀態。
 數年山中竟修何道,在山中修這麼久了,怎麼都還沒有進入狀況,六祖在念他們;汝今悲泣,為憂阿誰,是在為什麼人煩惱;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六祖說他知道他要去哪裡;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假如若不知道的話,不會事先跟你講;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就是不知道我要到哪裡去;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這一句是重點所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法性),本來就沒有生滅,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去也沒有來;汝等盡坐,六祖對他們講你們大家都坐好;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就是真假動靜;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就是跟六祖的意都相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與禪宗的修持方法都正確。
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一切無有真,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沒有真的,一切都是假,所以一假一切假,全部都是假的,凡塵都是假,假的我們要不要住相?假的我們要不要煩惱?假的我們要不要動心?(不要),我們現在都會說,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就「要」,不是「不要」了,所以真理真的要薰習,薰習讓我們很熟悉,熟悉到真正的了解,了解以後真的一切無有真,全部都是假,金銀財寶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帶得了多少?竟然一毛錢也帶不走,那要不要爭?(不要),這個心裡在想要,不然要怎麼生活,所以嘴巴就不好說出來。所以凡塵事都是假的,沒有真的,所以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心裡面盡量都保持真空狀態,都是不在意,得失不放在心上。
不以見於真,不要把假的看成是真的,我們凡人都是這樣,把凡塵的景象看成都是真的,所以才很煩惱,處理事情才會造了業因;假如我們知道都是假的,假的我們就不在意,不會造業因。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假如我們把假的都看成是真的,那麼這一個見解已經就不正確了,全部都是假,全部都不真。
若能自有真,這個就講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自有真,只是說沒有形相(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我們自己都有,可是這個「有」就是要體會、要領悟,各位有沒有真?(有),一定要確實的去掌握到真,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那個就是真,成佛就是祂在成佛,所以一定要認識,絕對要認識,用那個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樣了解了沒?(了解),一定要啟發。
離假即心真,我們離開所有的假,心就真了,真心呈現,所以即心即佛,我們全部的假都離開,然後我們的真心就呈現。
自心不離假,我們自己的心都不離開假象,這個倒是我們六道輪迴很久以來的習慣性,都認為是真,都不離開這個假,都把假當真。
無真何處真,沒有啦,假都是假,不會變真。所以我們就可以一直看,看現象一直變化,變化到後來會怎麼樣?不見了啦,到後來都不見了,所有萬象到後來都不見了。後學都講我們蓋的房子鋼筋水泥很堅固,可是它的壽命才一百年,一百年以後就變危樓,不能住危險了要拆掉,就不見了,所以都不見了。凡落入現象,不管是長、不管是短,它一定都會不見、都會消失,唯有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沒有形相、不會消失,沒有形相永遠都在,因為祂沒有形相所以不會毀壞,永遠都在,我們就是要培養永遠都在的不生不滅佛性,我們一培養出來了,我們證悟了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到無量的佛世界,所有的佛世界我們都可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佛世界,北方我們倒是比較少去說它的名稱,所以一切都是假的,不要把它當成真。
有情即解動,有情就是有情識,我們眾生都是有情,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眾生),連所有動物也都是有情,有情就解動,了解到這個動(動態),所有一切我們都了解。
無情即不動,石頭、樹木這一些都無情,無情就不動。
若修不動行,我們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假如我們坐禪坐到惦惦(台語)不會動,六祖就講那個跟石頭樹木都一樣。
若覓真不動,假如我們要找到真正的不動(真的如如不動)。
動上有不動,我們這個動的身體上面有一個不動的,就是佛性,我們動上有不動那個就是如如不動,我們的佛性,非常的奧妙圓滿。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假如石頭跟樹木無情,就沒有佛的種子。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善能分別相就是了了分明,我們能夠了了分明可是在第一義不動,究竟了義第一義,我們在第一義的時候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第一義、究竟了義。我們開始的時候先了解佛性本體,慢慢進入法性的深處,就可以到達第一義(究竟了義就可以到達)。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我們這樣來行持,就是真如已經呈現作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報告所有要學道的人,我們很努力的來修持,就是要用意(要用我們立志向的志向),各位有沒有立志向?(有),立什麼志向?(成佛),成佛啊,那很好,就是要立志向要成佛,跟六祖一樣「惟求做佛,不求餘物」,要再立的話就要渡化眾生,要渡化眾生使眾生都成佛,那個就很重要。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不要在大乘佛法的修持裡面,執著我們生死的智慧。生死就是生滅,在生滅的智慧裡面用心,是用錯心,所以我們不要執著生死。而且我們啟發了佛性以後,已經離開四大(水火風土),離開我們身相,已經跟虛空合在一起叫做真空妙有,已經真空妙有身體的生死就不關佛性的事,身體沒關係還給天地水火風土,我們已經就超越了、就走入整個宇宙虛空,跟虛空合成一體了。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假如講能夠相應,這個相應知道喔,因為後學發覺各位下午兩點到四點就是午休午睡的時間,為什麼在這個時間大家都不會打瞌睡,就是因為後學很會問,各位就想說後學不知道又要問什麼,所以就專心的聽後學要問什麼,所以就不會打瞌睡;不過後學不是有鼓勵嘛,你想打瞌睡的時候,盡量享受,因為打瞌睡不會作夢、不會起心動念,是不是進入朦朧狀態?(是),所以那個時候你會見到佛,佛會呈現給你看,所以你就盡量享受。所以言下相應就是跟他講佛義,就是他也很有心追求,這樣相益得彰,能夠大家互相勉勵。
若實不相應,就是他一直想要賺錢,都著重凡塵事,你跟他講,他都聽不進去。
合掌令歡喜就是不要說了,因為你再說他會毀謗,毀謗佛經罪過很重,我們不要「我不殺伯仁,伯仁為我而死」,所以不要害他造罪,就不講了,合掌令歡喜。各位前賢,合掌很有意思,後學都一直講過,我們右手做的事、左手做的事都是凡塵事,你一合掌了凡塵事沒辦法做,都把凡塵事放到背後,然後一合掌了都把良心掏出來,所以合掌就有背塵合覺(凡塵放到背後,覺性拿出來)。各位有沒有那個感覺?雙手一合掌了就是表示把心掏出來,所以是很善的動作。他假如不聽了,我們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禪宗沒有諍論,諍的話就失掉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假如都不要聽真理的話,一直要跟他爭,想要爭到贏,相爭不曾輸相輸不曾贏(台語),都一直想要爭,我們一般人都會有那個執,我們不要落入那一種現象。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絕對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攝心是蠻重要,收攝我們的心,讓心能夠專一;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各位前賢,他為什麼問?就是他想要繼承,因為他是大弟子想要繼承,所以就問六祖入滅以後,衣法要付給誰;六祖就講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所以我們這一本六祖壇經就是法海所寫的,是六祖交待他做,他本來是想要去接受衣法(衣缽跟佛法),結果六祖交待他,你抄錄六祖壇經,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就是要把所講的這一些佛法,都要遞相傳授;度諸群生,渡所有的眾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按照這樣都叫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就是為大家說上乘佛法,衣缽已經不再傳了;蓋為汝等信根淳熟,信根已經夠了、成熟了;絕對無疑,堪任大事,信根成熟這個蠻重要,各位信根成熟了沒有?可能還懷疑尚未成熟,要了解到要相信自己本身就是如來,信根一定要成熟;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就是達摩有交待;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就是達摩到我們中土來,要救我們中土眾生;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就是已經渡了有五位。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絕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六祖又講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種智很不容易達到,就是華嚴,華嚴就是種智(佛的智慧);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要達到一相三昧(三昧就是正定);一相就是萬相都變成一相,那一相是什麼?萬相都變成一相,一相就是無相(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我們就進入正定;一行三昧,就是存一直心,全部都是一直心,正定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這一種狀態叫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所以一相跟一行;若人具二三昧,假如人已經具備這兩個(一相三昧跟一行三昧);如地有種,好像地有種子種下去了;含藏長養,成熟其實,就可以有果實呈現;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好像剛好缺少雨水的時候,就下雨了;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絕獲菩提,按照六祖這一種宗旨一定可以得到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一定可以證悟佛的果位(妙果);聽吾偈曰,六祖又講偈語;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所以按照我們正確的修持方法一定可以成就。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這個法沒有兩個,只有一個,就是都要我們成佛;其心亦然,心也沒有兩個,只有一個是真心(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其道清淨,亦無諸相,這個道清淨沒有形相,所以凡塵所有現相都是假相,真正我們佛性是沒有形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不要觀淨以及空其心;此心本淨,我們的心本來就清淨,本來就沒有沾惹污垢;無可取捨,要取取不得,要捨捨不得;各自努力,隨緣好去,所以六祖要大家各自努力;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就是叫他們趕快整理船;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佛一出現了一定會顯示涅槃;有來必去,有來就有去;理亦常然,道理就是這個樣子;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什麼時候會再回來;六祖就講葉落歸根,來時無口,葉落歸根,來的時候就不會像現在這麼多話,就是不會講話,不會再講話了;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有道就得,無心就通。我們要了解「無心」的心,就是凡塵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這個三六一十八全部都不用,不用心就沒有了,無心就通了,就可以通達。我們都一再解釋無心就是真心、就是佛性本體,所以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以後有沒有災難;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已經死掉以後五、六年,會有一個人會來斬我的頭,所以六祖都能夠事先知道。
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 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聽吾記曰(六祖就講),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那一個要來取我頭的人,就是他的家裡面有父母親要養,就是嘴巴要吃飯,他就是為了錢,所以才要來取六祖的頭,就是受人家的利用,拿錢請他來斬六祖的頭,斬頭之後,並不是要污辱,而是要拿去供養,了解意思嘛?怎麼好像都很驚訝,他要取頭也是要拿去供養,所以那個心我們想想倒不知道是什麼心,要斬頭拿回去拜,很奇怪;遇滿之難,來斬六祖頭的人,他的名字有一個滿字; 為官,那時候的地方官一個姓楊、一個姓柳,在辦這一件事;又云(六祖又講),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就是建立修持方面禪宗法門),締緝伽藍,就是建造寺廟,蓋我們在修道的寺廟;昌隆法嗣,就是把修持的方法,要把它推廣,所以我們在講六祖壇經的時候,有參插講「永嘉大師證道歌」、「耳根圓通」、「傳心法要」、「信心銘」、「心銘」,這個都是在那個時期,修持的方氣很盛,我們借著很盛的修持時機,來講這一些修持法門,對我們幫助會比較大;另外來說的話,比較支離破碎,沒有那麼專注,所以我們就在六祖壇經剛好那個很興盛的修道時期來說,這樣比較適合,所以才會講有一年之久。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古佛應世已經太多了,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過去叫莊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今賢劫,現在叫做賢劫,各位前賢,以前莊嚴劫有一千位佛,這個是講後面的三位;那現在賢劫,賢劫一樣有一千位佛,現在到我們彌勒祖師才第五位,後面還有九百九十五位,很久,然後我們賢劫一過去以後,還有一個叫星宿劫,一樣有一千位佛,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時間沒完沒了,很久很久,非常的久;那麼賢劫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到我們現在彌勒祖師,彌勒祖師這邊沒有記載,是為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脇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前面那個佛是掌天盤,後面這個尊者是掌道盤,西方二十八代,東方前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所以整個掌道盤有六十四位祖師掌道盤,剛好無極生太極,生兩儀生四相生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到我們活佛老師就是最末後第六十四代掌道盤,所以我們老師才講末後一著,要我們徒弟幫老師辦理末後一著,從我們老師以後就沒有在傳道了,以後都是教化勸善,所以以後沒有了,到老師是最後,所以再後面再接著都是騙人的,在數裡面沒有六十五,六十四已經是最圓滿結尾了,所以再下去都是在騙人的,我們不要去相信,這個有承的真正可以考據的,從迦葉第一代,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脇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他把後東方到第六祖加起來,共三十三。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所以這個掌道盤都有可以考據的,不是凡人稱了就算,都是有上天指派的。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各位前賢,六祖講這個話倒是我們一般比較少研究,六祖說「若識眾生,即是佛性」,這邊我們要了解,我們落入凡塵就是因為起心動念,才落入凡塵有形相,然後藉著天地的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知道水火風土是沒有知覺性,我們佛性是沒有形相,佛性沒有形相、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現在我們落入凡塵就剛好兩個會合,沒有形相的佛性進入沒有知覺性的水火風土,所以水火風土變成有知覺性,然後沒有形相的佛性竟然我們可以看到視聽言動。
   所以六祖站在這個角度來講「若識眾生,即是佛性」,因為我們是眾緣積聚而現的身相叫眾生,若識(我們認識眾生,認識了是眾緣而生),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觀察緣生的道理,「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所以我們見到緣生(見到因緣相聚而生),已經見到緣生(就是已經見到法),見到法就是已經見到佛。所以我們從因緣聚會而現的身上,我們只要不落入偏重於現象、不偏重水火風土、不偏重我們身體感官的接受程度,我們全部都放在不生不滅的佛性上面,這個時候,我們修證就已經到達世間相常住,各位前賢這樣聽懂嘛?後學會說聽懂才奇怪,為什麼?因為這個蠻深的程度。
  若見緣生(見到因緣聚會然後產生形相),等於我們見到緣生是沒有形相,只是我們看到它的變化情形,那看到變化情形一樣沒有形相,所以我們見到這一些緣生都沒有形相,那個是見到法,見到法就是已經見到佛,見到佛即無所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沒有形相,真正的見到如來。這樣聽懂嘛?卻不敢回應,這個是詳細說喔!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過「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無所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沒有能所、沒有形相),真的見到如來。這個是詳細說,我們先了解到真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沒有生滅、沒有對待、沒有形相,已經真實的見於如來。那假如我們有所見,「有,我有看到佛很莊嚴」那個叫邪見,因為它是生滅,它不會常住,它讓你看了以後就不見了,不見了就是生滅,生滅我們不要追求,我們真正的見到自己的如來就是無所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真的什麼都沒有,真的,真實的見於如來,很奧妙,所以我們追求性理心法很值得的,晚上睡覺都會偷笑的,一定都是這樣。所以「若識眾生,即是佛性」,眾緣積聚而生就是已經知道了,見到緣生見到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假如不認識,萬劫見佛難逢,就是非常久的時間,不管幾生幾世都找不到佛。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自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六祖要教所有弟子認識自心的眾生;見自心佛性,看到我們自心的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我們要見佛就是認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我們眾生迷昧了,我們本身就是佛,現在各位清醒了沒?(清醒了),都清醒了已經就不是迷佛了;非是佛迷眾生,不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我們自性領悟了,眾生是佛,領悟了眾生都是佛,所以只要我們領悟了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已經就是佛了,一定要肯定,不要再懷疑,若再說「是嗎」,力道就沒了!所以不要懷疑,自己就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我們自性一迷昧了,佛就變成眾生,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已經都不知道了,那個就變成眾生。
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都是平等,不管身分地位自性都是平等,身分地位有千差萬別,可是佛性全部都是平等,所以自性平等了,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我們眾生的心彎彎曲曲都是叫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就是我們把直心呈現出來;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所以我們的心就是佛,自己的佛就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我們自己假如沒有佛心的話,到哪個地方去求真佛,就是求不到,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自己本身已經就是了;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就是絕對不要懷疑,我們上了一年的時間,慢慢累積對我們自己「自心就是佛」產生信心,然後慢慢堅固,有沒有這樣啊?(有),對,一定要在自心上建立本身已經就是佛;外無一物而能建立,外面沒有,全部都是我們的真心;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是我們的本心生出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心一生了以後種種法都產生,心滅種種法都滅,凡塵的善惡所有一切都是這個樣子;吾今留一偈自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六祖留這個偈語。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婬性本是淨性因,除婬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真如自性是真佛,真如,如是我聞那個如,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真如自性就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三毒是貪瞋癡,凡塵最毒就是貪瞋癡,我們要離開貪瞋癡,不貪不瞋不癡,沒有貪瞋癡沒有邪見,有邪見三毒是魔王,我們不要做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邪迷的時候魔在我們的身體(舍就是房子),我們靈性住在身體就像住在房子一樣;正見之時佛在堂,我們正見的時候,佛就在我們廳堂,我們要保持正見。正知正見,正知就是三際心不可得,正見就是不執著一不執著異。不一不異,凡塵很多現象都是不一不異。三際心不可得倒是印象比較深刻,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們把三心都能夠去掉,去掉三心三世就不攝受,三世不攝受我們就不用六道輪迴。
  我們在凡塵三心是害我們最厲害的,尤其年歲大了都會生活在過去的那一些情景之中,那個就是一直在腦海裡面起心動念,所以會把累世的那一些因緣都會合,然後我們遭遇會坎坷,要了解到年歲一大了,最忌諱就是不要做回憶過去的事,因為我們可能會去跟年歲大的老人家聊聊天,然後我們都會聽到倒帶(因為每一次聽的都一樣),所以那個都是生活在過去的情景之中,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所以遭遇就不會很理想,會把以往累世一些造的業拉來,然後我們接受果報,所以年歲大了就要學習閒閒的,整天都沒事情,好不好?(好),整天都沒事情,頭腦也都沒事,閒閒的最好了,我們要了解,三心不能有,所以正見很重要,正見之時佛在堂(佛就在我們廳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我們性分之中有邪見(不正確的見解),三毒就產生;即是魔王來住舍,就是魔王已經到身體裡面來了;正見自除三毒心,我們有正見自己會除掉貪瞋癡,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貪瞋癡;魔變成佛真無假,我們沒有貪瞋癡的時候,魔就變成佛了,就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三身本來就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我們向性中自己來見到,見到法身報身化身,都能夠見到就是成佛菩提因,法身就是我們真心佛性本,報身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化身就是我們行為,我們行持出來的都是化身(就是我們一生),我們要像自己的性分之中來自己見到;本從化身生淨性,我們從化身產生清淨的佛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我們清淨的佛性就常在我們化身之中(就在我們行為),所以我們的行為都是利益眾生,那個都是清淨的佛性所呈現;性使化身行正道,我們的性使我們的化身能夠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我們就一定會證悟,證悟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就圓滿真無窮;婬性本是淨性因,我們會走入婬的現象,那個就走入黑暗;假如我們走入那個性,婬性跟佛性是一樣的,相是不同,性是一樣;那個產生的因素,一住相了才會有那一種喜歡難女作愛的事,那個是走入相;那你走入性(佛性)以後,它本來就是清淨、本來就是一體,沒有相對待,沒有男沒有女,所以在我們性分之中求男女相是不可得,各位前賢我們的佛性是男的還是女的?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是男的也是女的,所以祂不是固定,我們為什麼會走入男女作愛的現象?那個就是住相(住在形相),心已經邪見不正確。假如我們一走入佛性之中,佛性是沒有對待、沒有男女相,所以沒有作愛的事,所以也沒有婬的事情發生。所以這個婬性本是淨性因,一般我們比較沒有去研究,也比較不敢開口去問。
除婬即是淨性身,我們除掉婬的現象就是淨性身(我們清淨佛身);性中各自離五欲,我們性中要離開五欲,五欲就是我們感官眼耳鼻舌身對色身香味觸,眼對色、耳對聲、鼻對嗅、身對觸,嘴巴對味(就是喜歡吃),我們在場的都已經清口,所以不會貪口味,現在整個凡塵社會炸雞排非常流行,所以一吃了以後胖的不得了。後學都講,外國都把生長激素打入我們吃的炸雞排裡面,當我們吃到身體裡面就在身體裡面一直生長,所以就非常胖,一個人就兩個人的份量,南部比較少看到這麼胖的,北部非常多,這個跟我們生活環境有關係,生活習慣性蠻難去改變的,所以我們性中各自離五欲,就是離開我們感官眼耳鼻舌身的刺激,所以後學都講,男士們一賺錢以後就會去找花粉味的(就是化妝品),什麼人在用化妝品?都是坤道,所以後學都講晚上睡覺要洗掉,那個化妝品又蠻貴的,拿來抹一抹晚上又要洗掉很浪費,不要抹就不要洗那個最好,抹一抹就是要誘惑男士們。
   所以我們性中各自離五欲,離開感官的刺激。見性剎那即是真,見到佛性剎那之間已經就是真。今生若遇頓教門,今生我們遇到頓教;忽悟自性見世尊,我們已經能夠遇到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就已經見到我們世界最珍貴,世界最珍貴的是什麼?就是佛,我們自身本身就是佛,所以本身就是世尊,又不敢承認了喔?想一想世尊是釋迦牟尼佛,我們都會這樣想,可是是我們自己,見到自性就見到世界最珍貴的,就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若欲修行覓作佛,我們要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不知道要從哪個地方去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我們心中自己見到真;有真即是成佛因,所以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成佛的因,很重要。不見自性外覓佛,假如我們不見自己的自性,到外面去找佛;起心總是大癡人,假如起這個念,那個真的是夠笨的,一定找不到佛,外面沒有佛;頓教法門今已留,六祖就講這個頓教法門現在已經留下來了,可以讓我們很快就成就;救度世人須自修,我們救渡世人,然後我們領悟一定要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假如不是這個樣子的話,悠悠就是差跎歲月,就是浪費光陰,一天過一天,很快一生就過了,過了死掉了,再輪迴,輪迴再來又傻傻的都不會,所以大悠悠,差跎歲月。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那樣就不是六祖的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叮嚀交待),令汝見性令所有領導一方的人都能夠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按照這樣來修的話,好像我還在凡塵。若違吾教,假如違背我所說的這些教法;縱吾在世,亦無有益,違背了我的教法,縱然我還在凡塵也沒有利益,這個告訴所有一方的領導者就是要記取講說得內容。
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兀兀就是如如不動,就是我們已經進入佛性、如如不動的那一種狀態,然後也不著重在功德,所以不修善;騰騰不造惡,騰騰就是自在無為,自在無為的那一種狀態也不會去造了不好的事情;寂寂斷見聞,就是清淨無為,到達寂滅的狀態,斷掉所有的見聞,就是我們從根塵相對產生的那一些把它斷除,因為那一些都是生滅的;蕩蕩心無著,坦蕩蕩就是心很寬廣心很寬闊,不著於形相,所以六祖都一直希望所有領導者,都能夠很正確的教導所有眾生都能夠脫離苦海成佛。
  師說偈已,六祖講這個偈語完後,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就是要走了,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整個房間裡面香味很香,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天地之間都有那一種瑞相呈現。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大家都在相爭,相爭要迎六祖去供奉,不知道要往哪去;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看香煙從哪個方向去,六祖就歸往那個方向去;時香煙直貫曹溪,還是葉落歸根回去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先用鐵片從脖子圍蓋起來,再用油漆刷一刷固護師頸入塔,因為人家要來斬六祖的頭,讓他斬不斷;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到三天白光才散去)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皇帝就樹立碑文紀念六祖的修持方法)。
  師春秋七十有六(七十六歲),年二十四傳衣(二十四歲的時候就接受五祖的衣缽)。三十九祝髮(三十九歲時候才把頭髮理光)。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就是講經說法有三十七年),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就是一方的領導者這一些有四十三個),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就是領悟這個道,能夠超凡入聖,就不知道數目有多少,也就是非常多,因為六祖是很平常話,很親切的教導眾生所有修持方法)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就是要給人朝拜的)主塔侍者尸之(就是保管這一些東西)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剩下約12分,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好我想問九十九頁,六祖歸空之後,六祖說歸空七十年後兩個菩薩,所以那時候就是六祖到七祖(白玉蟾、馬祖道一),他說的出家跟在家應該不是指一般的在家居士,應該白祖…(聽不清楚),他是道家的,所以他到時候是不是以道家跟佛家共同?因為遇到那個白祖後面的一些道場,那這個是不是正確?
劉講師:因為六祖講的時候它是一個預言,預言有時候跟凡塵的一些現象並不一定完全吻合,只是在預測說那麼長的時間以後,他會把我們整個修道的方法傳遍整個神洲,中國大陸,所以在那一個時期是在六祖以後,一直到西元一千年那個期間禪宗是我們最興盛,那因為我們中國禪宗修持的內容,跟那個印度的又不一樣,它是以佛性本體為主要,可是印度的修禪他是以精神為其主要,所以那個方向也不一樣,從七百一十四年六祖歸空,一直到西元一千一百年時候,我們中國的禪宗很興盛互相之間都會鼓勵,所以這個重點是把修道的方法傳遍我們整個中國,就是昌隆法嗣,重點不在於哪一個人,它是在他可以建造寺廟,把修持方法傳遍整個中國,在西元一千一百年以後那個修持的內容,又慢慢的產生變化,就比較著重在那個理論,不著重在那個實際的修,可是在西元一千年以前著重在實際的修,所以這邊他預言說修持法門會很興盛。
   【問】:請問山妖水怪和魍魎邪魔是如何形成?他們也要六道輪迴嘛?如果不必,他們又如何重返人身?
劉講師:那個魑魅魍魎跟山妖水怪它是接受日月精華,那個要很長的時間都是要幾千年、幾萬年,它才會形成形象,它本來就沒有我們那個佛性在,可是他形成形象以後因為那個時間久,它會模仿我們人類, 魑魅魍魎它本身沒有佛性本體,可是像我們小孩子那一種頑皮性,很喜歡跟我們人類玩遊戲,假如說沒有行善佛性沒有光明,他會受到魑魅魍魎危害,那假如說我們佛性是有光明,是有行善,那魑魅魍魎會保護,各位就可以從這個角度說它有沒有佛性在? 魑魅魍魎為什麼會保護善良的人,為什麼會欺侮為惡的人?
   所以這個就留給我們自己去想像,所以歷代研究魑魅魍魎跟山妖水怪,它都沒有定案,沒有固定化說它有,還是沒有,就像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它就是在講一提就是沒有善根,各位前賢一闡提有沒有佛性?就是生公他一直堅持說有,可是他所有師兄弟就講沒有,沒有的話師兄弟講都不聽,不聽他就去講給石頭聽,石頭排一排去講給石頭聽,講到激動的時候就質問石頭說:到底有沒有?你說你說,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就說有有。
   佛講經說法說一提沒有善根,可是他進入地獄的時候他會後悔,這個時候產生後悔的心時候就會產生善根,然後去地獄受苦時候要出來,出來的時候一樣是後悔,說我為什要來這個地方受苦?所以那個出來的時候也產生善根,所以那個佛性就是從那個地方呈現,從那個出地獄的時候他就呈現佛性,一般我們講一提是沒有佛性,可是講到究竟的時候他還會產生,只是他經過的時間很長,很長久的時間才會變化,那魍魎跟山妖水怪一樣也是經過很長久的時間產生變化,所以我們沒有固定它是有佛性呢?還是沒有。
    】:未來大歡喜重證修品蓮,母子團圓(稀泥)不可長?(聽不清楚)
劉講師:稀泥(沒看到字只取音)可能是一個人的名字,鼓勵我們修證,我們瞭解說現在大開普渡現在得道是『先得而後修』,先得道以後才來修持,不像以往先修而後得,所以我們要了解說不敢保證各位可以修證,而且我們在大開普渡的時候.跟我們說保我們萬八逍遙,只有萬八,那萬八只是一個元會裡面的一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一萬零八百年,在我們真理佛性來講一萬零八百年太短了,它是剎那,很快就過去了,再現象來講是很久,可是在真理來講它是剎那,那我們是藉著上天大開普渡,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又把我們玄關又打開了,就是已經可以成仙作佛,那我們利用這個時間努力修證,把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修證到本位,就是成佛,把那個萬八已經超越,各位這樣知道意思嗎?
   我們假如有求道沒有努力修,沒有證悟我們的本性,那我們只有逍遙一萬零八百年, 一萬零八百年以後我們又按照我們所造的業又進入六道輪迴,這樣了解嗎?所以很多有求道沒有修那個叫種子不滅,我們要知道說這一個元會過去,又有下一個元會,那下一個元會一樣開天闢地,寅會生人的時候誰要到凡塵來?就是我們有求道沒有修的,一樣又到凡塵來,然後我們到凡塵來一樣經過六萬年的輪迴,那輪迴的時候我們又遇到上天大開普渡,然後我們大家又遇到,阿你又在了,又沒有修證回去。
   像那個南極老仙翁說:自我成道以來就看到天地七次的渾沌,那我們一次也沒看到,所以各位就要努力研究真理,我們到南極老仙翁的身邊,然後我們看第一次,有沒有那個願望?(有),這個就要靠自己努力了啦!才能夠真正的回歸到本位。下課!

六祖壇經-43 頓漸品第八-5 護法品第九

這一次跟下一次我們可以把六祖壇經講完,剛好完整一套,希望各位能夠拿,要聽的CD、要看得DVD後面都有整套,假如各位前賢家裡沒有DVD的機器可看,也可以拿回去,因為這個可以當傳家寶。往後我們有機會拿到DVD的機器,拿到的時候沒有拿DVD的片子就不能看了。所以現在家裡沒有DVD的機器也可以拿。去年九月二十六日開課,到這一個月的九月二十五日剛好一年,剛好把六祖壇經講完。
    我們今天講六祖壇經裡面神會奉侍六祖,奉侍六祖以後有機會問心中的疑問,所以各位手上都有一張神會奉侍六祖的時候,神會看大藏經,裡面有六次有疑問,之前我們曾經講過,因為各位手上沒有資料,所以大概有聽沒有懂。因為神會也是一方的領導者,所以神會問的問題不是很粗淺,可以深入的,所以後學特別從五燈會元第二卷42頁抄錄下來的。我們一般看景德傳燈錄跟五燈會元可能機會不多,裡面專門都是講禪宗的修持方法。因為我們講六祖壇經就是接近所有研究信心銘、心銘、永嘉大師證道歌、耳根圓通都有相關連,所以我們重點就是要明心見性,在這一種背景之下我們容易了解,所以我們就加入這一些專題、比較讓我們能了解領悟。各位對這一些我們多出來的講義,聽了以後有沒有心得?(有)。我們要了解,那一些我們用專題來講的話,不容易領會,那在六祖壇經裡面因為同一個背景,所以容易進入狀況,所以就在講六祖壇經的時候,把那一些比較能夠引導我們進入明心見性,能夠引導我們進入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內容來講述。我們現在來解說神會問的這六個問題,因為之前只有概略的講,並沒有詳細把內容闡釋出來。
第一問: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
  這個戒定慧是蠻重要,我們有戒定慧才進入修道的軌道,有戒定慧以後,我們能夠有聞思修智慧都會產生,有了戒可以拒絕外染(凡塵的感染我們就可以減少)。
六祖答:「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定即定其心
  問的時候是從戒先問,六祖回答從定先回答。我們心中要有定,心中有定以後,我們就容易處理事情,然後應對進退就頭頭是道,所以就講定就是定其心,把我們的真心都能夠很篤定的來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之前我們講信心銘的時候有一句「正信調直」(正確的相信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我們從佛性本體產生定力,那個定力一出來,就是定其心,就整個都穩定,我們真心都整個能夠定下來。這個蠻重要,是從佛性本體產生,不是我們在凡塵有空閒的時候參禪打坐修來的定,參禪打坐修來的定很不容易成就、很容易破壞(難成易壞),可是從佛性出來的定,就不容易破壞,因為是從佛性直接生發,我們就是要培養。那要培養我們定力,還是要從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認識佛性本體,佛性本體認識了以後,我們把祂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這樣定力就愈來愈強,我們定力有了,智慧自然產生,有智慧了,定跟慧兩個互相幫助,定愈強慧愈多,慧愈多定愈強。
將戒戒其行
  我們的行為之中、所有我們的心念一個接一個也是在行,我們用戒把心念能夠消化,讓心念不走入妄。各位平常的時候起不起妄心?我們大部分都會不知不覺起心動念,那起心動念就已經叫妄,已經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妄,所以我們就已經沒有守戒。守戒以後就不起心動念。所以佛教一直在講渡化眾生,我們要了解,我們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眾緣而生)。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會起心動念?就是很多因緣聚會我們才起心動念,所以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所以我們渡化眾生要先渡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的起心動念的眾生全部都渡盡了,成佛了!所以我們要先渡自己。各位渡自己了沒有?(有),有啊,真的都不起心動念了啊?所以以後我們念頭一來就要告訴自己:這個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念頭),要把這個念頭渡盡,讓念頭消失,這樣就渡化念頭,那個眾生就成佛了。這樣會嘛?(會),真的喔,很不容易喔!我們起心動念很容易,不知道說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所以沒有因緣我們不會起心動念,所以動念就已經落入眾生,要先把自己的眾生渡盡,讓我們心都清淨,就回到本性回來,這樣成佛就很容易。那我們念頭一直來的話,那六道輪迴就不絕(不會斷絕),絕對是六道輪迴,因為念頭就是業,我們已經造了業就是要受苦。
  各位前賢什麼人起念頭?(佛性),嗯,就是佛性本體,不是頭殼、不是我們頭腦,我們都會錯覺以為是頭腦起念頭,頭腦不會起念頭。各位就可以看,假如一口氣不來,頭腦都還在,有沒有念頭?(沒有)沒有了啦!所以念頭不是我們頭腦生發,念頭是佛性本體生發,佛性本體才有辦法生發念頭,我們只要迴光返照,來返照自己生發念頭的動力,我們就可以抓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認識佛性本體並不困難,跟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一樣的。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去認識佛性本體;然後我們去迴光返照看我們生發念頭的那一個動力,那個也是認識佛性本體的一個方法,這個是很敏銳的。所以能夠起心動念的就是佛性本體,可是我們都沒有回過頭來看怎麼樣起心動念,我們都進入念頭的內容,那進入念頭的內容煩惱就很多,就已經進入是非、進入煩惱。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迴光返照,反過來看生發念頭的那個動力,不要去注意念頭的內容,這樣就正確,一回過來了就看到佛性本體,很親切的。所以將戒戒其行,因為我們那個行為我們自己造了業,造了業自己要受苦,要解脫就是要了解真理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那我們怎麼樣不造業?就是要守戒律,不能做的就是不做,不做就不錯,沒有過錯沒有造業因,就不會接受果報。這個戒律蠻重要啦,就是不能玩火,火一玩會自焚,所以不能玩火,要有戒律,將戒戒其行很重要。
  我們粗的地方是行為,細的地方是念頭,我們粗的行為不做錯,細的念頭不起歹念,這樣我們戒就會做的很好。所以六祖對我們講,從自性之中戒,就不會有過錯,這個是從源頭來做,可是我們一般都會從現象來做。
性中常慧照
  這個是講戒定慧的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性中常慧照,都有智慧來觀照,我們大部分都會精神外放,精神外放就是沒有用智慧來觀照,所以精神出去了,出去以後神不守舍,我們身體沒有主宰,主人不在,所以會有過錯,會有六賊來偷我們家寶。假如我們性中常慧照,我們就會守著很理想。
自見自知深
  這個是針對神會問「所見不通流」。所見就是有能見、有所見。能見所見就不流通,就會阻塞。我們在凡塵要了解,要把能所雙泯,像上次提問,我們剛開始從有為(就是有能所),做到後來無為了(就是沒有能所),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了解這個理,當我們開始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生疏,那個時候能所很鮮明,可是只要我們得心應手,熟能生巧、很巧的時候能所雙泯(沒有能所)。
  開始後學有講我們台灣有一個高僧跟達賴喇嘛在紐約對談,因為那個時候在美國紐約對談有五十幾個國家實況轉播,後學在馬路旁的電器行看電視實況轉播,我們台灣高僧一直在發表高論,達賴喇嘛就舉手,
我們台灣高僧就請達賴喇嘛說:「我可以問問題嘛?」
台灣高僧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
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又舉手,台灣高僧又請他講,
達賴喇嘛說:「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
  各位就可以想像時間很短,很短的時間達賴喇嘛竟然不知道要問什麼。後學那個時候就看,這個真的是行家一出手。「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我相啦,我講完了,我有能講的內容、有所講的那一些法,能講跟所講就是很鮮明,那個就是生滅,這個很細的,主持人也不懂這個內容、也不會判斷,就讓他們自己去發揮。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說:「等到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那個表現沒有三心,剛才要問的已經過去了,那個就是把握當下,我們了解到,沒有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當下眼前所現的這一念,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萬年前就是這個念,萬年以後還是這個念,高不高?(高),他把整個佛性都成現在眼前,所以那個不是記性好不好的問題,因為很多人都在馬上邊看,旁邊人講:「達賴喇嘛怎麼記性不好,一下子就忘記!」不是喔,那個是在講真理耶;然後達賴喇嘛舉手發問,旁邊人也講:「啊,達賴喇嘛打斷人家的話,不禮貌」,那個都不是喔,那個是很慈悲的動作,告訴我們真理就在當下,這個是很高的喔!你看我們台灣高僧是佛學博士,那達賴喇嘛是實際在帶領他們那邊要追求美滿的生活,我們要了解,那個修為都不簡單的。
  我們在凡塵很容易落入名相,對很高的佛理我們都很少探討,假如各位前賢我們不解說的話,我們看到他們這樣,我們會知道意思嘛?真的是不知道,是在做什麼,不了解裡面有那麼多涵義在。那達賴喇嘛也沒解說,達賴喇嘛也沒有講話,就只有這樣就結束,沒有講話。所以看懂不懂就要看我們自己的修持。我們要了解到,那個要實際在生活之中來實現,很不容易耶,各位前賢,你不要有三心的話容不容易?(不容易),真的很不容易。不過我們要先了解真理,不要有過去心,已經過去了,假如以前被人家欺負我一直想又是二度傷害,以前很風光的時候又回不來,都不好,所以就不要去想,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要有過去心;未來我們也不用策劃,為什麼?佛性當下俱足,策劃是我們身體現象要用的,我們佛性本體不用策劃,因為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現象的變化很大,我們佛性不生不滅,沒有這一些東西,所以也不用未來心來策劃;然後也不用你去把握現在心,因為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已經兩秒了,又現在,又過去兩秒了,它住的住嘛?(不住),不住,所以三心沒有了,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三心四相沒有已經佛性圓滿,整個呈現在眼前,我們跟佛一樣。
  假如我們有三心,我們被三世攝受,我們有過去心被過去世攝受(把我們拉走),我們有未來心被未來世攝受,我們有現在心被現在世攝受,三世都把我們吸走,我們就一定落入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先懂這個道理,我們有三心就被三世攝受,我們就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很苦的,我們人這麼殊勝都苦了,那何況是三惡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縱然我們能夠有一些福報行一些善事去天道,天道享福也有期限啊,享完了以後又落入三惡道,所以修證最好。
  所以我們了解性理心法很重要,要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不迷昧因果),見性成佛無疑(絕對成佛),各位有信心沒有?(有),一定要有喔,要自己培養,自己本身就是佛,身外沒有佛,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佛,我們一定要很正確的相信,正信調直(正確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然後把心調直,各位會調了嘛?因為我們的心就像小龍在走,我們不是有找方法了嘛?找到了沒?用什麼方法?就是用戒律。我們把心(彎彎曲曲的心意識)都不要用,我們用直心,直心從我們佛性直接發揮,那個叫直心,直心就是道場、就是我們佛性的場所,所以我們正信調直都直心呈現,都沒有彎彎曲曲,因為我們整個社會大部分都是勾心鬥角,都是用彎彎曲曲的心在應對,所以就造了很多業,就受了很多苦,我們在受苦的時候又耀武揚威,大家在受苦的時候都耀武揚威,是很可憐的。
  所以追求真理明心見性是最重要,我們又求道了,又能夠遇到最上乘佛法,又實際能夠修,又很容易做,容不容易做?哇,感覺很困難嘛,我們乾道要努力了喔,都很沈重,負擔家計很重。要了解到,我們再怎麼樣苦的生活都不會苦過顏回,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沒有人可以忍受他的生活),回也不改其樂,他的快樂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都已經得道了,都已經進入修道的軌道,所以外境的榮辱都不在意,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我們把自性修好就好,把自性修的光明,讓祂恢復本來,這個要自己努力,別人幫不得,自己心地好不好自己知道,不好的一定要改,把它去掉,那個是要我們自己走入三惡道,自己心地好、你住相了,可以上天道享福,可是享福的時候又很驕傲,以後期限一到又落入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不追求,那是鼓勵社會人士行十善去天道,可是我們修道以後,我們是要回歸本位,是要回到每一個都是佛的本位,我們那個時候就可以千百億化身,就可以到達無量的佛世界,無量的佛世界我們都可以到達,而且是不可想像的,不只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很小,四大部洲裡面的一個而已,我們四大部洲都沒有認識的透徹;假如我們能夠到北瞿蘆洲的話,人民的平均壽命是一千歲,我們有看過哪個地方的人民壽命是一千歲?沒有啊!我們倒是要努力修,我們可以看一看北瞿蘆洲是什麼樣子,我們也可以看一看東方琉璃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凡塵的範圍都是太窄了,我們就是要擴展自己的心胸努力修持,修持的期間又很舒坦,各位前賢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修道的軌道,舒不舒坦?會不會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北部前賢有跟後學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快就睡著了,所以修那個法很好,他以前都是吃安眠藥才睡得著的,做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竟然很好睡,隔天起來精神很好。所以正確的方法我們是愈做愈快樂,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樣。假如我們方法不對了、錯誤了,我們就會唉聲嘆氣,假如自己是唉聲嘆氣的生活,就要檢討自己哪個地方出錯、哪個地方不對,要改過,愈快樂才是愈正確,修道是愈來愈快樂才是正確。
  所見不通流,因為它有能見有所見,就是有生滅、有對待。六祖回答「自見自知深」,所以「所見不通流」跟「自見自知深」,各位有沒有嗅出那個味道?「所見不通流」就是已經心朝外(心向外去追求,有能見有所見),六祖的回答「自見自知深」,自見(就是從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自己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佛性本體,然後自己知道祂是深還是淺,是修的已經夠不夠程度了)。所見,精神外放;自見,已經迴光返照,已經回到本體回來,是不一樣。神會是一方的領導者,六祖是一代的祖師,所以他的問題絕對不是很普通的,一定有它深的地方。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本無今有有何物
  各位前賢我們從這一句話「本無今有」,我們一百年前有沒有我們?有啊,我們一百年前就生了啊?(沒有),就是本無;今有(現在有了),那有何物?這樣知道意思了嘛!我們從文字可以了解:「本無,一百年前沒有我;今有,現在有我;有何物?有身體。」
本有今無無何物
  反過來,本來大家都有佛性,可是現在都沒有把祂呈現出來。我們從文字就可以了解,他已經在講這個。
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我們誦經就是要了解真理,所以我們會鼓勵誦經功德很大,那個誦經就是要鼓勵大家接近真理,經就是真理,我們來誦經就會接近真理,接近真理以後就會了解到真理裡面的涵義。那假如誦經又不知道、不見「有、無」的義理,就是對「有」跟對「無」完全都不知道。各位前賢這樣了解到「有」跟「無」嘛?大概又是朦朧了!我們要知道,有跟無,百年前沒有我,百年以後也沒有我,這個都是短暫的呈現。本來「有」的就是佛性,現在「沒有」就是我們沒有啟發祂、沒有運用,所以本有今無。有跟無蠻重要,我們一定要透徹了解。我們不造業的話,不落入凡塵,就沒有現相(沒有我們身體),這個是最理想,我們既然落入現相我們就要修,我們修道以後修證我們自己的佛性回歸到本來,把本來有的佛性已經呈現,本來沒有的業全部去掉,這樣有、無義理知道了嘛!神會說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我們騎驢然後再找驢,不知道我們本身所運用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他問話裡面的涵義就已經有這個意思在。
前念惡業本無
  我們有沒有前念?有啊?各位前賢這個蠻有意思,假如我們把前念當成有,請問這個什麼心?(過去心),對!我們剛講的就是過去心,所以前念跟惡業本來都沒有,所以我們不要去記在心上說:「說我過去有什麼、我過去有什麼」,那個全部都不要有,前念惡業本無(本來都沒有)。
後念善生今有
  後念就是跟前念相對,就是我們接下來的那個念(就是知覺性),我們那個知覺性善生(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的善),今有(現在有),所以我們要把握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
念念常行善行
  六祖很喜歡念念,念念就是一個念接一個念,各位前賢什麼念?(善念,惡念…答案不一),有善就有惡了啊,就兩邊了,所以念念就是無念(全部念都沒有)。讓我們整個都沒有起心動念,那個叫「念念相續」,就是不要起心動念,六祖很喜歡用「念念」來講我們保持那個覺性。
念念常行善行,就是我們生發的所有一切都是善,沒有惡。所以從前面的戒講下來,到這邊的念念常行善行,那個是字面上這樣表現出來,可是在我們心中裡面是沒有對待。
後代人天不久】假如能夠念念常行善行,那我們這一生已經過去了,後代(就變成以後再呈現的時候),人天(人道跟天道),不久就可以進入善道。六祖講的沒有很高,是只講在我們六道裡面的天道跟人道,是善道。
汝今正聽吾言】說現在神會正在聽六祖講話。
吾即本無今有】我本來沒有,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本來就沒有;那現在出生有。這個比較文字表面意思,我們就可以懂。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六祖答:「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
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
  我們要使它生出來的時候,它卻滅掉了;我們要滅掉的時候,滅卻生。我們要讓它生出來,它竟然不見;要讓它不見,它竟然生出來。以我們起心動念來講,「不要啦、不要起心動念(要讓它消失),可是它卻生出來了;那有時候真的遇到事情來了,要運用的時候,欸,怎麼我想不出來呢!要生的時候,它卻滅掉了。」
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不了生滅義,就是不完全了解生滅的義理,生滅的義理不知道;所見似聾盲,看到就好像聾子跟盲人。聾就是耳朵聽不見;盲就是眼睛看不見。就是耳朵聽不見眼睛也看不見。
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
  我們要生發的時候,欸,滅卻滅(卻把我們想生的滅掉),這樣的話令我們不執著,不執著我們在凡塵固執的個性,我們在凡塵都很執著,所以六祖講那一種情形之下,就是讓我們不執著我們自己那個性分。
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
  將滅(我們要滅掉,它卻產生),這個情形就是要我們人能夠心離境,就是心不要住在境,心住在境就是住相,住相就煩惱,住相以後我們的處理方式就不正確,跟真理不相應了。
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未即離二邊,我們沒有離開兩邊(離開生跟離開滅);自除生滅病,我們自己要除掉生滅的病。生滅是一直變化,一直生滅一直變化,所以我們就不要住相。這一個我們比較能夠理解。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
六祖答:「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
   頓就是頓悟;漸就是漸修。是要先頓而後漸,還是要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心裡面常常都會迷悶)。
聽法頓中漸】頓就是馬上了解;頓中漸,我們聽受佛法的時候,就是在頓裡面還有義理在,你就要漸漸的去了解。
悟法漸中頓
    悟法的時候,領悟佛法,從漸中要有那個頓。所以他就講它不是固定的,能夠領悟就在我們用心久了以後,那個契機一到就會呈現。
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修行的時候要頓中漸;證果漸中頓。所以頓漸,六祖全部都把它包含。
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頓漸是常因(常住的因),悟中不迷悶(只要領悟了就不會迷悶)。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要一直推崇頓法,也不要一直住在漸法。所以頓跟漸都是由我們自己本身去體會,體會到,耶,頓;慢慢體會不到用,他用漸;漸跟頓在我們心中醞釀,它時時刻刻交叉會呈現。所以頓漸是常因(是常住的因),我們有頓的時候,也有漸的時候。所以我們不要固執,不要住在一個景裡面,畫地為牢。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
六祖答:「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先定後慧,先慧後定】是先定呢,還是先慧呢。
定慧後初】後跟初就是它排在後面、還是排在前面;
何生為正】是定先生、還是慧先生,哪一個生才是正確。
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我們常生清淨心的時候,定中就有智慧)。
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於境上無心,我們在看得見的環境景相,就是不要住在境的上面;慧中有定。
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定慧等無先,就是定慧平等,沒有先沒有後;雙修自心正,就是定也修、慧也修,它自然心就正確。我們定多人會昏沉,慧多人會輕狂。知道這個意思嘛?我們定太多,慧不夠,定力太強智慧不夠,我們人會昏昏沉沉的;假如慧太多,定不夠,我們人表現很輕佻輕狂,就是很隨便,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要定慧平均。因為六祖都會把定慧平均,那我們在修持的過程,戒定慧有它一定的過程,要從戒,我們在凡塵生活戒律很重要,我們沒有戒律的話,我們感染的塵垢就會很深,我們有戒律了,感染的塵垢就不多,那感染凡塵的塵垢不多,我們心就清淨,心一清淨以後,定力就有。所以從戒產生定,定力有了以後,我們智慧就產生,那有智慧會幫助定力,定力又會幫助智慧,到後來定慧才均等。
   所以要知道說的角度,六祖是已經到達究竟了,到達究竟的角度來講,定慧均等;那假如我們在凡塵要開始修的時候,一定要先從戒入手,我們要守戒律,不該想的就不能想,把它列入戒律,一想了就犯戒,你都不想,這樣的話壞的念頭已經全部去掉,全部去掉那個惡因沒有了,惡因沒有再接下來都是善。所以我們要先有戒,念頭先處理好了,再來行為,行為就容易,我們那個行為一定是我們精神在指揮,這樣戒都很理想的時候,定就有,定力一有了,我們處理事情輕重緩急分的很清楚,這樣做起事情就井然有序。所以六祖講的角度已經修到究竟的時候,定慧均等。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六祖答:「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這個蠻重要的,我們對這一題要用一點心。
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
   說即先佛而後法,在說的時候(講經說法),先佛然後後來才講法;聽即先法而後佛,我們聽就是先接受佛法,然後修,修證到成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若論佛法本根源,佛法從哪裡出來。
一切眾生心裏出,所有的佛法都從我們眾生的心裡出來。各位要記住啊,佛法在我們心裡,就在我們本身。
因為後學覺得這一段對我們很有幫助,所以把它抄錄下來。
劉芳村講師手寫手稿講義:
◎我們打開六組壇經第八十七頁。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一日(有一天),六祖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就是把所有的學道者、徒弟集合起來對他們講;神會出曰,神會就出來講,是諸佛之本源六祖所講的這個內容就是諸佛的本源,神會之佛性就是神會的佛性。了解這個意思嗎?我們佛性本體就是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這樣懂嗎?認識自己佛性嗎?(知道),所以神會真得很喜歡出頭,六祖已經都講沒有名字了,神會就講諸佛的本源,又講那個就是我的佛性(神會講他自己,那個就是我的佛性);師曰(祖就講),向汝道,已經跟你講了,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所以這個就是一個印可印證,你講的就是對、正確,那個就是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茆蓋頭就是有一點成就,我們台語講「有一點草可以蓋頭」,就是早期用稻草蓋在屋頂,老一輩可能還會知道,用稻草蓋在屋頂。我們了解,以往的聖賢住的房子都是這個樣子,聖賢住的房子都很簡陋,因為我們現在都住在鋼筋水泥的房子裡面且又是高樓,所以我們的心跟天的心有隔閡;那用很簡陋的稻草蓋在屋頂,我們人的心跟天的心就相通,所以神動就天隨,神動就是我們動念頭,天隨就是天理都跟著,只要動念頭天理都跟著,這樣就可以成聖賢了;那我們現在住在鋼筋水泥的裡面,尤其在大樓底下,我們拿收音機到大樓底下就沒有聲音了,那表示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已經隔離,沒有通透了,像我們搭車經過山洞聽收音機就沒有聲音,要出山洞聲音才會出來,那個就是被建築物隔離了,隔離了以後人心跟天心不通,所以現在就很多都住在高樓大廈,身體都是人,可是心…都是什麼心?我們講衣冠底下就變禽獸,不知不覺我們都變人心作用,所以現在為什麼那麼多人為非作歹,就是因為人心跟天心隔離,被外界生活影響;假如我們是住在大樓沒辦法要生活,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就跟大自然在一起,跟大自然在一起很容易跟天心相通,所以原住民都比較豪放,他們就是因為時時刻刻都跟大自然在一起,因為我們生活環境不可能都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們就盡量找時間有空閒的時候就不要躲在家裡,你躲的太久會憂鬱症,那個不好,我們要跟大自然在一起跟天心相通。
   所以這邊茆蓋頭就是有一點成就,六祖跟神會講這樣你以後有成就的話,也只成個知解宗徒,就是能夠知道了解,要開創就比較沒那麼容易簡單。我們要了解,真正要把佛性很深的法性發揮真的很不容易,我們就是要深入要了解,要先能夠知道整個真理所在,然後又能夠深入法性,這樣發揮出來可以利益眾生,可以自己回歸本位。這邊講神會就到這裡。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師見諸宗難問,六祖看到所有各宗門宗派宗別艱難的問題,各門各派都有艱澀困難的問題;咸起惡心(咸就是全部),全部都起很討厭的心,怎麼都這麼深我都不會,我們會不會這樣?(不會),「吼,怎麼那麼深我都不會!」不會啦,我們就是有心要追求,這個深我們都有辦法把它解開,不相應啊?解不開啊?然後六祖就把他們都多集座下,就是把他們都召集來在自己身邊,然後愍而謂曰,可憐他們然後跟他們講,我們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各位前賢,這個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叫做萬緣放下,知道了嗎?(知道了),都不要有善念也不要有惡念,全部都除掉,盡除(全部除掉)叫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無名可名,這一種狀態沒有名稱可以說;名於自性,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叫自性,我們從開始的第一堂課就已經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自性就呈現,六祖就明確的講出來,我們善念惡念應當盡除,這個時候就叫自性,很清楚的,後學都沒有騙各位,真的真心相待的。無二之性,我們自性沒有二,是一個絕對的,是一;是名實性,實相之性,實就是不虛、就是不會變、不生不滅才叫做實;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在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上面來建立一切教門,從我們自性來建立一切的方法,讓我們都回歸到自性,只要我們能夠回歸到自性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我們成就,要我們成仙作佛,我們自己就是要努力,不要心外放,把心收回來就正確了,已經跟自性(自性佛)在一起,自己本身就是佛。
言下便須自見,就在言下(言語之下),我們應該要自己見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自性呈現,我們自己見到,見到了沒?(見到了),好像有見到,但沒有力道,有一點懷疑,覺得說是嗎?有一點點懷疑說是嘛?好像說哪有這麼便宜,這樣已經就能夠見性,所以不要懷疑,我們懷疑就沒有力道了,一懷疑就會顛倒,顛倒就放逸,放逸就慳貪嫉妒,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能懷疑,一懷疑整個負面的都跑出來,所以就是要篤定,要正信調直,這很重要。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這個是我們講了蠻久才回到這個地方。
  我們準備在下禮拜就把六祖壇經講完,後面第十品蠻長,現在不趕快講一點我們可能又講不完,講不完整套的DVD、CD、MP3不好收拾,假如我們九月二十六日開課,九月二十五日結束就很圓滿,又剛好整套可以傳家寶,以後你後代子孫就可以跟他講你要看要修就可以成佛,可以傳家,所以現在家裡沒有DVD沒有關係,帶回去放著,放著給下一代看,也可以拿給親朋好友,因為很多後學看了這麼多怎麼都沒有人拿,所以你拿多一點,尤其屏東潮州帶個幾箱回去。
◎護法品第九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二師,宮中供養,萬幾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禪師,密授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神龍元年上元日,神龍元年剛好西元七百年,我們現在是西元2010年;則天中宗詔云武則天很好佛法,我們一般的印象跟那個她實際有落差,則天就是武則天,可是武則天權柄蠻大,中宗是皇帝;朕請二師,宮中供養,皇帝講朕,請慧安跟神秀這兩個法師請到皇宮供養;萬幾之暇,就是處理國家的事情,還有空暇的時候每究一乘,就很喜歡研究佛乘佛法;二師推讓云,這兩位就推讓說,南方有禪師(就是講六祖慧能禪師);密授大師衣法,就是在傳授五祖的衣法;傳佛心印,那個是正確的正宗的傳佛心印;可請彼問,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另外有看景德傳燈錄跟五燈會元,它裡面也有記載,就是因為慧能本身長相生的不怎麼樣,慧能說我到皇宮去,那一些文武百官一定被我考倒,所以六祖不去,六祖就寫信給神秀說你長的比較標緻又比較高,生相好看(外表很好看),就請神秀到皇宮裡面去接受供養,真的神秀有去且慧安也有到皇宮去。
   所以我們了解,真正領悟者不會有心結,也不會有利益糾葛,所以六祖還是請神秀去,六祖說你(神秀)去的話可以教導他們,他們都會肯聽;那我(六祖)去的話,光看到我(六祖)這個形相就倒了很多人了(連講都不用講光看到我這個形相就考倒很多人了),所以六祖就寫信拜託神秀到皇宮去,這個是不記載在這裡,因為在正式的傳承裡面沒有,那個是另外的;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趕快能夠到京城去教導他們。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就是表示我(六祖)身體生病了,在這個樹林比較簡陋的地方養病生活,不願意到皇宮裡面去。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薛簡就講京城禪德皆云,在皇宮裡面文武百官很多都有在修,尤其那個時代對修道很重視;欲得會道,他們都講要能夠領會這個道;必須坐禪習定,一定要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假如不因為坐禪得到禪定,然後才可以解脫;假如不經過這樣的過程,絕對沒辦法成就;未審師所說法如何,不知道六祖所說的法是怎麼樣。
  六祖就講道由心悟(道從心裡面領悟),豈在坐也,所以各位前賢要了解,道在心悟,豈在坐也。前面六祖有講過「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這邊又明確的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所以這個道不是參禪打坐可以得來的,是要我們的心去領悟,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這一年來是不是全部都在講心?(是),性理心法全部都在講心性,都是從心領悟、從心來做,各位從心了沒有?(有),還是從舊?要從心來做、從心領悟,那個才是正確,我們不要用在外表形相去裝模作樣,一定要從心領悟。
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各位前賢如來是誰?(佛性),對,對!正確,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我們自己本身,假如我們講「如來若坐若臥,就是行邪道」,各位前賢如來怎麼樣的形相?(無形無相),如來沒有形相,祂盡虛空徧法界,就是我們的法身,我們法身就是我們如來,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沒有來也沒有去,我們的佛性盡虛空徧法界,沒有來也沒有去,既然說沒有來也沒有去,當下已經就圓滿。我們生從何來?才剛講完就不會回應,無所從來啊!我們百年後去哪裡?(無所去),嗯,亦無所去,沒有來沒有去,就是常住(常住就是真心),真心常住,就是我們法身,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定要了解喔,都當下圓滿,不缺一毫的,一點點都不缺,會缺的就是我們心生出來的,各位的心圓滿了沒?(沒有),哪個地方缺欠了?
  所以一定要薰習真理,我們真理要一直反覆的薰習,要一直聽,聽到很熟悉,說我們法身盡虛空徧法界,然後常住不遷,祂沒有遷變、沒有生滅,祂是當下圓滿具足,假如我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的話,然後正信調直就可以達到;假如我們不聽的話,就「是嘛?這是我嘛?」就懷疑了,懷疑就產生顛倒,顛倒就產生放逸,放逸就產生慳貪嫉妒,所以一懷疑了就顛倒,一顛倒就放逸,一放逸就無明,一無明了就慳貪嫉妒,你看我們負面的都跑出來了、都懷疑。之前我們有講,有位老人家放東西放到已經忘記放在哪裡了,看到隔壁的小孩,就一直誤會:「吼,一定是那個小孩子偷我的東西,愈看就愈像,那個小偷的臉都出來了」,等到他東西一發現以後,是我自己忘記放在這裡的,這個時候再來看那個小孩:「怎麼小偷的臉都不見了,好可愛喔」,你看我們的心一產生懷疑以後,整個臉都變化,我們看人會不會這樣?(會),對,都是會這樣,我們都是主觀意識很強,認為人家怎麼樣就把他定位,定位了「就愈看愈像」,當我們瞭解到自己不對的時候,再來看對方「欸,怎麼都不一樣了」,我們自己會慚愧。
   所以凡塵不能有懷疑,尤其我們修道一定要誠,很誠心、誠實的對待人、誠懇的做事,呂祖師告訴我們三個字「誠、恆、堅」,誠心、恆心、堅心,一定成就的,怎麼會不成就,絕對成就!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來沒有去就做如來,如來都沒有來去,是常住真心、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相信,相信了沒?(相信),這一次比較有力道了,相信了。
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我們了解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無生無滅,那個就是如來的清淨禪,已經就在禪定之中了,不用再坐,已經就清淨了;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諸法就是很多的法,所有萬法全部都是空寂,都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知道了,這個叫如來清淨坐。所以在凡塵我們應對萬事萬物,知道它都是虛幻不實在,我們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就是如來清淨坐,一定要這樣來行持;究竟無證,豈況坐耶,到究竟就是最頂點的時候,無證,為什麼?因為回歸本位,我們本來就有,佛性本來就是這樣,所以不用坐。我們坐,後學也不是說反對,你假如整天都很累了,坐一坐恢復疲勞也好,不過躺下來萬緣放下更快,那個恢復的更快。
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薛簡就講弟子回京,主上必問武則天中宗皇帝一定會問我;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心要就是我們很重要的心法要點,我們也是要抓到心法的要點;傳奏兩宮,就是武則天中宗皇帝;及京城學道者,指文武百官;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一燈可以點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暗的明的全部都光明了;明明無盡,這樣他的比喻也是蠻理想。六祖就講道無明暗,道沒有明也沒有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有明就沒有暗,有暗就沒有明,所以明暗是代謝之義。
  之前我們有講,釋迦牟尼佛問舍利佛:「千年暗室」,暗室已經千年了,我不願意離開;佛問舍利佛,它可不可以做到?能做到嘛?舍利佛說只要你一點燈,暗一定要離開,千年暗室雖然住了一千年,它(暗)不得不離開,各位前賢暗跑去哪裡?所以這個接下來問題就很有意思,好,既然你燈一點了,暗不得不跑,那暗跑去哪裡啊?他卻不知道跑去哪!所以那個叫去無去處;一點燈明了,明從哪裡來?又是來無來處。所以這個真理「來無來處,去無去處」就是常住不遷,常住不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明暗都沒有關系,明我們佛性也在,暗我們佛性也在,祂不受明暗的影響,時時刻刻我們佛性都在,我們要了解佛性不受外境的影響,佛性是常住的不會變化;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相對待立下來的名稱,所以落入文字名相都是虛幻都是假的,都不真;淨名經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裡面有講「法無有比」,就是法不能相比,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假如落入相比的時候,我們的煩惱很多,譬如這個夫妻跟夫妻之間相比,「你看人家夫妻感情那麼好,那為什麼你都不對我好一點」,就落入相比,所以我們不能相比,這個法無有比,一落入比較,小孩子也一樣,「你看人家都念第一名,你為什麼念最後一名」,這下子小孩可憐了,所以不能比,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生活,要讓它自由發揮,所以法無有比,無相待故,就是沒有互相對待(法沒有互相對待),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互相對待,佛性有沒有對待?(沒有),凡塵的現象有對待,佛性沒有對待,所以法無有比,這個法就是佛性本體。
  薛簡就講「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這個是我們一般社會人士的觀念,都是這個樣子。六祖就講煩惱即是菩提,六祖把根源指點出來,這個煩惱誰生發出來?(佛性),佛性,所以佛性能夠生發煩惱,佛性就能夠生發菩提,所以煩惱即是菩提。所以我們在這個角度一定要知道,煩惱即是菩提是從根源來講;假如我們眾生把生出來的煩惱,然後已經進入煩惱的內容,那個不是菩提了,那個是惡法,因為我們一進入到煩惱的內容我們就會去行為,去行為的時候一定造業,造業就要受苦。在講「煩惱即是菩提」是講生發煩惱的根源,根源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不能落入現象,落入煩惱的內容(我們生發念頭的內容),那個內容,我們按照內容去做絕對不行,是惡法。要知道喔,不能死在文字底下,不要以後看到人家已經住在煩惱的現象裡面且住的蠻嚴重,你還跟他講「煩惱即是菩提」,那個叫做不識實務;無二無別,煩惱跟菩提無二,就是一,就是已經講到佛性;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六祖就講用智慧來破煩惱這樣就是二乘(即是小乘),就是我們凡塵修的很窄,是小乘佛法,不是高的佛法,就是一般凡人的見解;羊鹿等機,羊拖車跟鹿拖車有沒有辦法載很多東西嘛?若我們人坐在上面,它拖的動嘛?(拖不動),所以就要牛車來拖,白牛車來拖更理想,所以白
  牛車就是形容我們能夠渡化眾生,可以渡化眾生到佛地。上智大根,悉不如是,上智大根不是這個樣子。
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薛簡就講如何是大乘見解,什麼樣才叫大乘的見解;六祖就講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明跟無明就兩邊,凡夫已經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就是明的性跟無明的性,沒有二,是一,所以相(形相)跟性是差很大,像我們凡人有乾道跟坤道就是相,然後我們性都是一樣(乾道的性跟坤道的性是一樣的)。假如問觀世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在我們中國就會講是女的,在印度就會講是男的,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都不是都是,因為祂可以呈現男的、可以呈現女的。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性是一個絕對,現相就有相對,相是虛幻不實在變化無常,可是性是不生不滅不會變化的。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沒有二,性就是實相之性,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每一個都有實相。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我們凡人處在凡人狀態之中(就是形相是凡人),可是我們的實相之性不減(沒有減少);在賢聖而不增,在已經證悟的賢聖他不增加,所以不增不減,我們一般都會想說佛很高,我們眾生很低,都會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會不會?(會),一般都會,我們了解「我們本身就是佛」,這樣激勵我們自己、激發我們自己努力的恢復我們自性的光明,這樣就回歸本位。
 住煩惱而不亂,實相之性住在煩惱但是不亂,因為知道煩惱都是假的不真;居禪定而不寂,住在禪定之中不落入寂滅,就是不會進入如如不動;不斷不常,我們實相之性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在中間及其內外,就是沒有內外、沒有中間;不生不滅,性相如如,性跟相都如如不動;常住不遷,常住不遷就是我們實相之性、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名之曰道,這樣就叫道,所以很寬廣。
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薛簡就講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薛簡說六祖所講的不生不滅跟外道講的好像一樣;六祖就回答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所以外道的說法比較著重現相,在現相來講。那在道之中著重在沒有形相,所以沒有形相我們就了解,像我們所造的業沒有形相可是很實際的,會推我們到凡塵來接受果報,所以我們現在在凡塵都是在接受果報,是我們以前所造的業,現在接受這個環境來折磨,各位受不受環境折磨?要不要去忍受?還要心甘情願喔,不甘願也要受,我們在凡塵一切都是業力的呈現,那個無可奈何,像我們上次所講我們要報怨行,有沒有聽進去了?(有),就是針對我而來的那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那個就是我們以前不合理對待人,現在不合理對待我,所以我們就是要歡喜心甘願受把業了掉,了掉以後他走他的路,我們走我們的路,互不相關,就不會再一生坎坷。假如不甘願,不甘願也要處理,處理了以後我們會再遇到,因為業沒有了,所以第二次我們還是再處理,心裡又不甘願,是不是沒完沒了?(是),那一生之中就完蛋了,怎麼樣過怎麼樣都不會如意。假如我們歡喜心甘願受,不如意的事就愈來愈少,過得就會很理想,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
 我說(六祖就講)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本來就無生,今亦不滅,所以我們現在所生的這個身體是眾緣積聚而現的身相借我們用,我們現在的身體是眾緣積聚(很多因緣聚會在一起)借我們用,我們用到一個時間以後都要還給天地,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都要還的,所以這個眾緣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這個生滅是身體的現相,我們的佛性不生,所以也不滅。我們的佛性不會生也不會滅,不生不滅,所生所滅是我們身體,身體是藉著天地的物質,所以我們在凡塵出生就是很多因緣,我們自己本身造的業、跟父母結的緣,然後就在凡塵現相,一生出來以後我們就要去了業,把業全部了光了我們就恢復本位,可是我們在了業的當下我們又再造業,所以就沒完沒了。本來我們只有欠一點點(起心動念一點點,差不多欠五角),我們到凡塵要來還五角,結果還到現在差不多欠五億,欠了太多賴皮都不要還,天地之間容不得你賴皮,你欠多少就是要還多少,除非我們研究真理:「了即業障本來空」,了=透徹了解真理,沒有業沒有障,這樣全部都不用還了,這個最殊勝的;「未了還須還宿債」,沒有了解真理你就要去還債,所以後學都一直強調「縱經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要知道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用戒律把它戒掉,全部都不犯,好的我們做了以後又不記在腦海,把它拋入虛空進入法性,這樣就能深植德本。
    假如我們做好事都記得牢牢的,會變福報,福報來好不好?(不好),不好啊?我們在凡塵不是都追求福報嘛?比較來講,我們接受福報的話,以現象來講是很很享福,可是各位前賢我們在現象享福的時候,造業是最快,你看現在有錢講話會大聲會驕傲,那你看他以後要做什麼?轉世當在天上飛的候鳥,因為他很高傲啊,我們要拿望眼鏡去看,那小的驕傲就轉世當小鳥,這比較容易看到,這個比較多。
  我們修道就是不能有驕傲,驕傲造業,造業就要受苦,我們不造那個業,所以我們的佛性沒有生,生的是我們的身體現象,我們沒有修的話,我們主宰不了我們的佛性本體,那沒有辦法主宰會變成怎麼樣?會被業力推,業力推我們到哪裡就到哪裡現相,我們台灣話講「過身」就很傳神,過一個身,那我們要過什麼身?我們要回歸本位,不過身了,不管過什麼身都不理想。我們盡虛空徧法界,走入我們法身。所以本自無生,今亦不滅,這是真理所在跟外道不同,外倒是講現象,這個是講真理,所以六祖就講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各位前賢這個「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就是萬緣放下,是不是都一直在強調萬緣放下,後學講的沒錯,絕對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才得入心體,已經進入清淨的心體,就回歸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湛然常寂,那個是佛性的原始狀態,我們佛性的原始狀態叫做湛然常寂,然後感而遂通,我們會到本位了湛然常寂,然後妙用恒沙,我們能夠回歸到本體以後,佛性修證以後的佛性的功能作用就妙用恆沙,一粒沙有一個作用,非常多的功能作用我們都可以把祂發揮出來,可以利益眾生。你們怎麼都在看時鐘呢,是急著要走還是急著要問問題,是想中秋節快到了嘛?我們再講一下,不然怕下禮拜講不完。
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託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就是回到皇宮;表奏師語,就是用奏表跟武則天跟中宗皇帝報告;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就是六祖年紀大了又有病;為朕修道,皇帝很會說好聽話,朕就是皇帝稱呼自己;國之福田,國家的福田;師若淨名,六祖就好像維摩詰居士;託疾毗耶,毗耶是一個城,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一個地方所在,維摩詰居士就在那個地方示現,也一樣在那邊說他生病,請佛派弟子菩薩去探病;闡揚大乘,維摩詰居士也是在闡揚大乘佛法;傳諸佛心,談不二法,就是唯一的,不二法,最上乘的;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薛簡回來以後有講六祖有告訴他如來的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皇帝對佛法也很有心研究;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就是很感激六祖;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這是皇帝送的;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把六祖住的地方,皇帝賜他一個名稱叫國恩寺,這個也都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
◎剩下約十分鐘,提問問題
   【問】:閉著眼睛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知何故老是有遇到一道籬笆浮現眼前,最近則一片天空浮現眼前,請問這樣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可以嘛?
劉講師:這個你的妄想心太濃厚,做法是對,可是不要去注意那一些相,你去注意籬笆你去注意天空就已經是緣,攀緣,這個攀緣跟萬緣放下相違背,所以一定要放下在放下,看到什麼都放下才叫萬緣放下!。
   【問】:佛性是污染即不得,修證即不無,若是寫修「證」即不無,應該是不對吧,因為佛性原本很正,清淨具足、不生不滅、不動搖,而且能生萬法,不需要修證,因為凡人都不認識自家佛性,所以要修持這部啟發祂,只有識心其性不符合真心佛性,才需要修證,請問佛性不需要修證對嘛?
劉講師:他這個觀念應該要把它融會啦!佛性本身是染不得,為什麼?因為佛性本身沒有形象,沒有形象就像虛空我們要把它染,畫上彩色怎麼畫都畫不上去,所以那個佛性本體是染汙染不得,那為什麼說修證即不無呢?因為我們既然落入凡塵有形有相就是有業,那既然有業就是佛性已經沾惹汙垢,那我們就是要把這一些汙垢去掉,所以修證即不無。
   修證就是修我們的脾氣毛病,我們在凡塵所有一切不合真理的我們都要修的,所以我們那個習慣性佛性裡面都沒有,可是我們已經養成這一種習慣性,尤其最不容易修的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而生的念頭,我們念頭是非常多,他假如說可以了解到佛性是光明的,那起不起心動念?沒有念頭了嗎?真正的到了沒有念頭才可以真正修復到自己佛性的光明,我們要了解到修到愈高程度,那個修證就愈困難,那粗淺的行為那個都容易,我們要不為非作歹那個都是很容易,那個要到心裡面的做工夫,你不要起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無明就是造業,既然有念就有業,有念就有眾生,自己的眾生沒有渡盡成不了佛的。
   【問】:劉講師說修道人是超越現象,請問各種流行性疫苗是否都應該要去打預防針,要殺死禽流感、流行感冒、沒有體力等,太多針都要注射了,把這麼多死掉的細菌注入身體,何況這些疫苗大都是長期研究驗證產品,再說感染也都是有因果關係,所以修道人是否該打各種流行病預防針?
劉講師:我們要了解到不要鑽牛角尖,我們修道是愈簡單愈自然愈好,當我們台灣發生SARS的時候,那個時候後學七天一個禮拜有七個地方要講課,一出門坐車都要寫單子,只要我們那個車上有人SARS我們都要閉關,所以後學就寫了一大疊準備上車就給司機,那個時候也沒有打什麼預防針也沒有什麼吃藥,一方面我們不是那麼自以為是,可是一方面也不要太逃避自然法則,也不要自找麻煩,不需要就不需要,不要說什麼都去打預防針,一打了就有事了,不要自找麻煩,修道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接近我們親近的佛性。
   【問】:後學回去有看劉講師所解說的「如是我聞」資料,最後面有一些名詞,後學因為很少接觸到,想請教劉講師它分別提到有「空觀」、「假觀」、「中觀」,後學想問「中觀」是不是我們中道觀?
劉講師:對。
   【問】:空觀是什麼?
劉講師:就是全部照我們佛性本體,那假就是我們凡塵的一些假現象,所以那個空就叫真諦,假叫做俗諦,凡俗,那個中觀就是把它綜合,真觀跟假觀合起來我們去處理,我們也不偏倚佛性本體也不偏倚社會現象,我們把兩個合起來應對,是真正的中道,都不偏一邊,兩邊的,空觀是真諦全部都是佛性本體,假觀是俗諦全部都是凡塵現象,中觀剛好是中道,中諦。
   還有剩下兩分半鐘,還有問題嘛?我們修道要了解,在我們現象之下盡量從心地去作工夫,我們的心地很重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定要記得住萬緣放下,假如我們能夠進入到性分之中,連在睡覺作夢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萬緣放下、萬緣放下,那個睡夢之中呈現的語言,也是一樣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已經就進入我們的『潛意識』,我們進入潛意識做出來的工夫,我們會進步的很快,而且只要你做這個工夫,你早上一清醒過來精神飽滿,絕對會非常舒服,很多的疾病都會消失,所以會很理想。
   【問】:後學在工作可以聽mp3,可是我們工作是要專心的做,那麼聽mp3是不是會分心,那這樣可不可行?
劉講師:最理想的時候是專一,工作的時候專一工作,休息的時候專一休息,然後我們聽真理的時候專心聽,後學發現聽真理的時候倒是吹眠很好睡,本來睡不著的一聽就睡著了,假如說在工作的時候在聽那樣會分心,這樣對我們有傷害沒有幫助,所以不要做這個事。專一就是專一,工作就是工作,這樣容易修,雖然你沒有在聽可是你在工作已經就在修道了。
  【問】 :後學剛剛聽到您說沒有因緣不會起心動念,這個因緣是業的因緣,還是在相的上面?

劉講師:我們要了解這個起心動念,一定是我們周遭有經過的事情,已經映入我們眼簾,然後耳朵又聽到聲響,然後心裡面以前有經過的事很多聚會,眾緣聚會在一起讓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 眾緣積聚然後產生念頭,它不是單一的,那個單一的還好一點,就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那個一定是幻想世界,那個跟我們的起心動念有一點差別,幻想世界濃厚他容易寫文章,那我們起心動念他是在凡塵處理事情,所以那個來源的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