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40 心銘-2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
  法融禪師已經把我們的程度調的很高,已經到達佛菩薩的程度,所以只要我們這個心不起心動念,然後性也在正位,就是沒有落入凡塵、沒有落入現相,所以心性不生。所以這四個字講到我們的根源,講到我們不生不滅本體,已經是最高的一個程度,第一個心,只要我們不起心動念;第二個性,雖然我們現在落入凡塵有身體,可是我們的性並沒有生,我們身體不見,性也沒有滅,所以性沒有生滅。
  所以心性不生,何須知見,假如我們不起心動念,那都已經回歸到我們佛性的根源,所以這個時候全部都是正位,都是活菩薩,所以這個時候不需要知見。這樣懂意思嘛?(懂),所以已經很高的程度,所以知見都沒有,那沒有知見就是正知正見,所以我們假如起心動念那個都叫妄見,已經不正確了;那假如我們都把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叫正念,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各位有沒有作這個功夫?假如晚上睡眠品質不好就可以用,一躺到床上以後,開始就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睡著了,很好用的喔!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就可以作功夫,那我們只要肯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體會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根源。
◎「本無一法,誰論熏鍊
  本來都沒有一法,所以本來都沒有一法的法,就是最高的法、最奧妙的、最殊勝的,全部都沒有。假如有法,那我們就有法執,那有執著就不會成就,所以本來都沒有。各位要了解到,本來全部的法都沒有,就是最殊勝,已經回歸到佛性本體,所以這個法是最奧妙。
  已經都沒有法了,那麼誰在討論熏鍊,熏鍊就是我們還沒成就,熏就是薰習,鍊就是修煉。那我們都還沒成就之前,各位前賢要不要薰習修煉?(要),就是要,我們只要肯薰習真理,那對我們來說幫助會很大,因為只要薰習真理我們的見解就正確。那現在凡塵萬教齊興,都蠻很亂的狀態之下,那假如我們沒有對真理不了解、不知道的話,很容易被誘惑、被誤導,拉我們走錯道路。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有空就可以多聽CD、多看DVD,把真理很熟悉,就是已經都在腦海之中,保持我們清醒的頭腦,頭腦一清醒我們就不會迷惑,不迷惑我們就不會造罪,不造罪就沒有業因我們就不用受苦。所以凡塵的怎麼樣生活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要自己來策劃掌握自己的生活,要薰習真理,然後要修煉,把佛性本來沒有的貪嗔癡,我們佛性沒有的那一些習慣性我們都把它去掉,這樣叫鍊(修煉)。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
  就是我們在六道輪迴之中,往就是出生,返就是死掉,往返就是出生跟死掉;無端,不是說當人每一生每一世都當人,我們有時候會到三惡道、有時後會到天道,所以沒有固定的,看我們在凡塵怎麼作為,做的不好會到三惡道,對眾生有利益我們會去天道享福。
追尋不見,我們要追尋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看不見,看不見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就是順其自然,不落入我們有心的作為,我們只要都不落入有為的造作,有為的造作我們一切都不採取、不用,所以一切莫作。
  明寂自現,光明跟寂(寂滅,就是如如不動),我們光明寂滅佛性本體自然就呈現了。所以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都沒有落入有所作為,這樣的話佛性都會呈現,我們盡量不讓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當家作主,我們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家,各位有沒有朝這個方向努力啊?(有),六道輪迴久了,我們都是六根在當家,已經當家很久,所以現在我們要跟六根商量說:「六根你是屬於聽話的部份,是婢女跟奴才,要聽主人(佛性本體)的吩咐交待」,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就正確,不會造業。所以明寂自現,光明寂滅如如不動的佛性自己就會呈現。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
  前際就是顯現在眼前,際就是時間跟空間,顯現在眼前時間、空間全部都是空,三際心不可得,所有萬象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前際全部都是空。
  知處迷宗,假如我們知道地方所在,就會迷昧宗旨。所以我們了解,處就是地方所在,那知道地方所在就是已經住相,住在形相才有地方所在,那我們已經有住的地方所在,就會迷昧我們的宗旨,我們要超越凡俗,凡俗都要超越,不要迷昧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分明照境,就是要了了分明,就好像鏡子呈現一樣了了分明。
隨照冥蒙,照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寂就是佛性的不變之體,照就是佛性的隨緣之用,那我們隨著佛性的隨緣之用,不追求本體(不變之體沒有守住、啟發),這樣的話我們會冥蒙(冥就是黑暗,蒙就是朦朧),不知道方向。所以我們不要隨著佛性的功能作用去生活。
  因為我們現在在凡塵不變之體都還沒有很明確的啟發,所以祂還沒有很明確的來引導我們走正確的方向,所以我們會隨著佛性的功能作用在生活,那我們假如一直隨著功能作用的話,我們會黑暗冥蒙,會朦朧不知道怎麼樣走才是正確。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滯就是阻塞,水不通流、不流通了。我們心假如有停留在哪一個角度,因為我們在凡塵心的變化非常大,而且也都有住的角度;假如說出外覺得行不方便,我們就會想,欸,能力強還是弱?弱的話就買一部腳踏車來騎,稍微可以一點騎機車,稍微還再可以一點買一部汽車。我們心都會有所住,住在一個地方所在。我們心想什麼,那個都是住,心都是住。各位心有沒有住啊?哇,都不會回答。假如我們把我們整個心都無所住,無所住就是讓心能夠逍遙自在,不侷限在一個角度,這個是最理想的狀態,讓心都無所住,無所住以後心逍遙自在。
  可是「無所住」以後,還要「而生其心」,就是不要進入頑空,就是還要有主宰,心沒有所住,可是我們心中還有一個了了分明的主宰,那個主宰者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就不要讓心有阻塞,所以這邊講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假如我們心已經住在一個侷限的範圍,那萬法已經就不通達了。
  所以上天對我們這邊很慈悲(此時外面正在下大雨),以前不是很缺水嗎?你看現在做什麼?(下雨),那為什麼知道?(佛性),所以各位都在作耳根圓通,你看我們周遭真的圓(很圓滿),不管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全部整個都在下雨,圓;然後又有牆壁,通;然後又聽的見聲音,常住,沒有下雨的時候我們聽到靜悄悄,有下雨聽到雨聲;所以圓、通、常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是日用而不知,都已經日常在用了,都圓通、然後又常住,常住就是佛性的本體,才有辦法常住,所以我們本身就有。
  上個禮拜講「正信調直」,有沒有印象?(有),正信是什麼意思?正確相信叫正信;要相信什麼?相信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就是佛,所以相信我們本身就是佛。所以這個程度又把我們拉的很高了,肯不肯相信自己就是佛?(肯),信心都不足,都有一點怕怕,是嗎?自己會是佛嗎?會覺得還差的很遠(此時打雷),這個 上天給我們印可,說你說的對,我們本身就是佛。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要向自身求,身外無佛。我們看所有這一些修證的活菩薩,那個都是要給我們效法,他們都已經成就了。那現在佛就在我們身上,我們時時刻刻要保持清淨的頭腦,就是要覺,所以佛都在,所以正信調直,正確的相信自己就是佛,然後要把我們彎彎曲曲的心調成直心,直心就是道場,就是我們佛性的整個場所。我們遇到什麼事情的第一個、第一義,那個就直心,不要加入自己的情緒、不要加入自己的意見,那正確的全部都呈現,我們就活在當下,當下都是真心佛性,所以不用再向外找,就在我們自身裡面。
◎「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去就是講現象,身體已經滅了;來就是出生;自爾,它自己本來就這樣;那一方面在講我們佛性本來就非常活潑、非常逍遙自在,佛性要去要來都非常的自然而然,自己本身就是這樣。
  胡假推窮,我們為什麼要走入那一種推窮的(就是去推度,然後到達一個極點、到達終點,我們一直都在推度),就是本來都已經本身聚足整個佛性,可是我們都不敢承認,又胡亂的假設來推窮,推窮我們要追求佛的位階。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
  生,我們在凡塵已經出生了,出生是我們的業力把我們推到現相來,那我們佛性本體並沒有生,因為佛性本體沒有生,所以就沒有滅,佛性本體沒有生滅,我們身體才有生滅。生無生相,就是在講佛性本體沒有生相,所以也沒有滅相,沒有生沒有滅,是講佛性本體。那身體的生是眾緣聚會,很多因緣,我們造了業,跟父母親有緣然後才出生在凡塵。所以生是因緣聚會才有的,身體還要還給天地,因為身體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借我們用的,沒有一個人不要還,一定要還,所以我們在還沒有還給天地之前,借假修真,我們借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來修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個真把祂修證出來,讓祂能夠主宰,了了分明,這樣我們就不枉費我們這一生,不然很快一生就過了,一轉眼一生就過去了,等到過去的時候我們回顧就會後悔說:「我們怎麼在有主宰能力的時候,不趕快借假修真,使自己的真心佛性整個呈現」。所以我們在現在的當下,每一天每一個時段就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時時刻刻覺性都在,都跟自己的自性佛在一起。
  生照一同,生就是我們落入凡塵;照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我們一落入凡塵以後跟佛性的功能作用都合在一起。
◎「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我們要使我們的心清淨,我們就進入無心用功。這個無心用功,各位前賢我們一直在講,說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六識就是我們日常在用的心,這個心我們都不要用,叫做無心。那我們已經無心了,這一些生滅的心(識心、認識的心)都不要,這一些心沒有了,無心了,那麼這一些都屬於妄,不真,因為都妄一直在變化,然後所有的妄都放下沒有了,妄盡真就顯,所以無心的心就是真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即心即佛的心。這樣了解嗎?還不很了解嗎?因為可能我們以往都沒有接近這個真理,沒有研究性理心法,所以會比較生疏,那我們要聽的很習慣以後,會把我們佛性本來有的,把它整個都啟發出來,那啟發出來以後,原來本來自己本性就俱足,本來就有、本來就已經是有了,所以我們要我們的心淨,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各位前賢,無心用功到底是有在用功、還是沒有?是有,很努力的喔,很努力才可以達到無心。因為我們識心(生滅的心)用的很習慣,要去掉它很不容易,我們不用功的話,識心去不掉,所以我們要用心把這一些生滅的心都能夠放下,能夠放下以後,無心的真心才會呈現。所以無心用功就是去掉我們的識心,去掉識心以後,我們的心就清淨。所以欲得心淨無心用功,比較深一點點,可是也不會太深,了解的話我們就會努力做。
◎「縱橫無照,最為微妙
  縱就是南北;橫就是東西;縱橫知道嗎?像我們台灣南北叫縱,東西叫橫。縱我們大部分都會講成常,橫就會講成緯,經跟緯,經是常,緯是橫,經、常就是不變之體;緯就是變而有常,所以經是常而不變,緯是變而有常。縱橫無照,就是不管東西南北,我們全部都不用佛性的功能作用。無照就是不用落入功能作用,那既然不要落入功能作用,當然就在不變之體之中,那不變之體我們能夠牢守的住,那個最為微妙,最微妙就是這一種狀態,這一種狀態要自己實踐、實際的做,那實際的做就會呈現這個最為微妙的不變之體佛性呈現。
◎「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我們知道佛法,知道殊勝的方法,知道這個法,所以後學都講,假如我們能夠見法,能夠見法就能夠見什麼?(佛),對!就是能夠見佛,所以法就是佛,佛法僧,佛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法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行為,我們的行為就是僧。所以佛法僧三寶一體,是一體的。
  所以我們知法,已經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個叫做知法。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無知,就是也要把這一種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放下,就進入無知,無知才會寬廣;有知的話,就是有能所,有能知、有所知,有能所就是生滅。有能所就是有四相,有四相就有變化,有變化就有生滅。我們無知就沒有能所,沒有能所就是沒有變化,就沒有生滅。所以知法無知,就是引導我們又向上一層,往更高的一方向前進。所以我們了解,法性非常深,我們愈追求就覺得說怎麼愈追求愈深,然後愈奧妙,一定要朝這個方向。不然我們被凡塵造化引誘,一生很快就過去了,就很可惜,所以我們一定要迴光返照來注意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無知知要,已經到達無知(到達無所不知的時候),那個法要我們都已經得到了,所以無知就知要,知道那個要法(重點所在),重點所在我們全部都很清楚了),所以無知知要。這樣知道意思嘛?真理的深度比較深,就比較生澀,然後外面雨又下的很大又很涼快,所以這個時候最容易進入朦朧的狀態(哈),所以只要一朦朧了,不會作夢、也不會起心動念,所以後學說盡量享受(哈哈)。
  所以在整個我們佛性都呈現的時候,那個佛法的要領我們都已經掌握,就是已經把握我們自己最重要的、那個指揮我們視聽言動的佛性本體都呈現,這個是很重要,我們自家的主人翁已經都請出來了,之前我們都讓祂睡覺,我們還沒有啟發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之前,我們都讓我們的佛性在睡覺,各位的佛性有沒有睡過覺?(有),還很迷昧喔,其實祂修養好都不會計較,因為我們六根很強,都搶著要當家作主,所以佛性退位都不見,那我們現在把祂請出來,讓佛性當家,這樣的話我們時時刻刻都跟主人翁在一起。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
  假如我們把我們的心來守這個靜(動靜是兩邊),那我們用心來守靜,變成只有注重一邊,注重一邊整個佛性本體沒有呈現,就便落入一邊而已,所以猶未離病,就表示我們還在病之中,我們眾生的毛病就是容易走入一邊。中道難行,所以後學對我們這邊發現:也不合上、也不合下,我們這邊不是發明要合中嗎?有沒有?(有),各位有沒有去實現都合中?二六時中,二六就是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兩個小時,所以二六時中就是等於整天二十四個小時,那二十四個小時時時刻刻都守住中道,中道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只要我們時時刻刻都守住我們佛性本體,就是在覺之中,那我們這個覺只要很久,就叫做覺者,覺者就是佛,那我們有沒有當覺者?沒有啊,還是只停留在二十四秒?還沒有進步啊?不過能夠停留二十四秒也不容易,我們就是從最基本的做起,迴光返照,把心收回來,守住那個覺,覺守住了,能夠守個二十四秒,不錯了,慢慢增加,增加到後來二六時中,全部都守的住,就變覺者,那個時候成就了,這樣快不快?都沒有把握,這個還沒想去做,想不想去做?(想),想的力道都還不夠強,所以只要一下課就忘了。所以要自己來證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才重要。
◎「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我們不要把生死抱在懷中,所以我們生死忘懷,只要我們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我們整天都跟佛性在一起,然後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到整個空間,讓整個空間都是佛性,這樣就變真空妙有,那真空妙有已經呈現我們這個身體的生死就不關緊要,身體的生死就還給天地,水火風土就還給天地沒有關係了。那假如我們沒有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又沒有把祂做耳根圓通延伸到整個空間,那我們生死就很重要,為什麼?因為我們會被業力推,我們造了善業推到天道去,做了惡業推到三惡道去,那不善不惡又推到人道來。所以我們了解,業力就是有力道推我們落入現相,看要在哪個現相去接受果報。那我們一有修證了以後,這個身體就無關緊要,還給天地就好,水火風土就還給天地,就全部都跟我們佛性沒有關聯了,很重要的喔!
  所以你看凡人社會人士只要一口氣不來他就很緊張,為什麼?沒有路可以走。我們現在四肢健全要走東往西都很自由,可是一口氣不來,四肢已經不能動了,那個時候的佛性又不修的話,要去哪裡啊?沒有路。所以我們看家屬就趕快請誦經團來誦經,經就是路徑,就是要走的路,告訴斷氣的人你要怎麼走,就是那個樣子。那我們在世的時候為什麼不好好的自己先把路鋪好呢?各位有沒有鋪路?(有),是舖巷子的路、還是普通道路、還是高速公路?我們舖什麼路啊?我們假如是修的很辛苦、很難,那個是高速公路,可是以後會走得很快;那假如我們都用很小的力道在做,那個是在修小巷道、小路;各位喜歡走大路、還是小路?(大路),真的嗎?大路要繞的很遠喔,小路比較快。不怕遠,還是走大馬路,是到則進非道則退。
   所以我們了解,生死忘懷,從我們懷中把生死都忘了,沒有修沒有啟發佛性,我們把生死忘了,那個業力它不會忘,它業力還是會推,把你推到現相去,這個告訴我們生死要忘懷,就是要跟我們講要趕快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才可以不受生死的約束、不受生死左右。即是本性,已經走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本性。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
  至理就是究竟圓滿的真理,究竟都很圓滿,那個叫至理。詮就是解說。無詮就是沒辦法解說。就是很高的程度,那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很高的程度,我們就是要本身去做、去行持才會了解至理無詮。
  非解非纏,不是解開也不是纏繞,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是自己綁住自己,我們有很多觀念不正確,不正確的時候就綁住我們自己,把手腳都綁起來了,觀念不正確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就變成纏,我們圍繞在不合理的狀態之下叫纏;自由自在就是解開了;在我們本性之中(在究竟圓滿的佛性之中),祂非解非纏,沒有解開也沒有纏繞,本來就是自然而然呈現。所以我們要自己體會我們佛性的奧妙。
◎「靈通應物,常在目前
  靈通,只要我們肯時常都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那個靈特別的靈敏,靈敏就會通,就會靈通,所以靈通就可以應物。所以在北部很多前賢都修到有功夫,就是修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今天會遇到什麼人、什麼事會呈現,都會事先知道,竟然在提重物的時候,會到達沒有重量,奧不奧妙?他在心裡面說:「佛性來,提,幫忙提」,就佛性在提,不是身體在提,我們身體提的話很重,那佛性幫忙提一下重量都不見了,奧不奧妙?聽起來好像卡通影片,是道親前賢跟後學說的,後學倒是提都還很重,不想麻煩佛性,因為我們都沒有好好照顧祂,在麻煩祂不好,所以都是自己身體做。我們了解,靈通就可以應物。
  那假如我們有一些功能顯現的時候(比較靈敏,第六感比較靈敏,而且也知道一些事情),各位前賢不要炫耀,因為炫耀喔,我們這個虛空之間有很多幽冥鬼魂、有很多魑魅魍魎、有很多凶神惡煞、有很多日月遊神、有很多山神土地,那假如我們炫耀,這一些看不見的無形都東西,他會來要求我們幫忙,這樣了解意思嘛?那我們有那個能力、有那個能耐來幫忙嗎?他為什麼不去求佛菩薩、為什麼求我們?所以就了解,佛菩薩不做那個事,他來求我們的話,我們更不可能有那個能力去做,所以被他一纏繞了,我們就糟糕了,吃不完兜著走,了解意思嘛?(了解),所以我們靈通了以後,自己知道就好,歡喜在心裡面,這樣就好了,這樣會不會?(會),不是甕肚(台語),而是要先保護自己,先讓自己修的程度更高一點,這個只是一個初步的效驗而已,慢慢的我們會有五眼六通,然後慢慢的我們可以遊戲神通,那個遊戲神通就不只有五眼六通,那個是超越的,整個天地之間水火風土我們都可以把它集合變成我們要的形相,你看是不是遊戲神通?那一定我們要努力,知道這個空中不空,空中有東西在,我們最基本的就是先把佛性跟空融合,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體會一真法界,體會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這樣的話就可以從根源慢慢延伸、慢慢發揮,愈來愈殊勝就會呈現。
  所以靈通應物,常在目前,就會顯現在我們眼前,所以我們眼前就具備了萬萬年,眼前就具備了所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都一直講,只要我們不要有三心,那不要有三心,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管好壞都讓它過去;未來也不用策劃,因為那個是身體才用的,佛性不用;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現在又過去了,現在,現在又過去了,它留不住,所以沒有三心。沒有過去心了,過去世攝受我們不住;沒有未來心,未來世攝受我們不住;沒有現在心,現在世攝受我們不住;那三世都不攝受,我們是不是自由了;我們被三世攝受,是不是要六道輪迴?(對),所以我們就要從我們的心做起,不要有三心,只要我們有三心,我們都被三世攝受,那被三世攝受我們就要六道輪迴。各位前賢六道輪迴好不好?(不好),那個太不好玩了,都要受苦,去天道也不好,那個都不好,我們還是回歸本位當佛菩薩最好,就是要修證,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修證。
  所以我們可以靈通應物以後,常在目前,就顯現在我們眼前,所以我們眼前,活在我們當下的每一個現相之中,就是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各位知道嗎?就是不要有三心,很不容易喔!我們活在當下真的很不容易,都會想以前、都會想未來、會想現在,所以三心很容易呈現,結果又被三世攝受,結果又落入六道輪迴,那麼熟悉,所以我們要走出來,就是真的要有恆心毅力,要認識真理:「說我不要被三世攝受,我要把佛性就整個呈現在眼前」,所以眼前呈現的一念,就已經萬萬年、億萬年,萬年一念,一念萬年。
  我們之前也講過:「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世怎麼算?就表示各位都有內涵了,知道怎麼算。十世就是三世之中各有三世,加起就九世,又顯現在眼前一念,又是一世,就是十世。那「十世古今,不離當念」,萬年前、萬年以後,都不離開我們當下眼前這一念,所以這一念就俱備萬萬年,祂沒有生也沒有滅,那我們就是要活在眼前當下的每一念,這樣就正確了,就已經可以回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顯現在當下。先了解然後再慢慢去實現,這個要做到是很不容易,因為我們顯現在眼前的一念都參雜很多雜質,有沒有?(有),都很多影響到我們眼前這一念的呈現,所以那個我們慢慢把它摒除:「說那一些對我都有妨礙沒有幫助,那我把這一些妨礙我眼前呈現這一念的那一些障礙物都去掉」,那我們一直都去掉了以後,真的呈現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在我們當下的每一刻。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
  就是顯現在我們眼前非常靈通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顯現在眼前,可是目前無物,就是沒有東西。各位前賢,我們眼前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嗎?上個禮拜我們有講,我們看到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叫見法,那見到這個法也就叫見佛,那見到佛原來就是自己本身。所以目前無物,就是在講這個,顯現在眼前那個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了解意思嘛?(了解),其實各位是給後學面子,才會回答了解,才不會都沒有人回應。所以這個都是很生澀的真理,我們一定要一聽再聽,那聽了很熟以後我們會進入,進入了以後就不會覺得深,就是因為不了解才會覺得深,等到我們了解了以後,也不深很淺,像後學這個從13歲小孩子開始就參禪築基,坐的很像樣喔,因為小孩子骨頭軟,坐雙盤坐的很端莊,坐到後天廟有十七年,求道以後又經過十三年,加起來三十年都在追求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三十年耶,後學說有夠笨,笨不笨?追求三十年才呈現,啊!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原來「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我們在追求的。
  所以開始講課的第一天,不是說兩個小時就可以,還記不記得?(記得),那我們已經幾個小時?那個時候也講,六祖的話連兩個小時都不用,六祖都知道、都了了分明。所以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要進入涅槃,把娑婆世界的眾生交給地藏王菩薩,然後地藏王菩薩就直接轉世來教導眾生,所以六祖就是地藏王菩薩來轉世,來轉世直接來教導比較快,不然叫我照顧要怎麼照顧?活菩薩都不捨眾生,可是我們眾生都不在意,都不覺得性命很可貴,沒有那種感覺。
    所以地藏王菩薩已經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交待,所以地藏王菩薩說我不能不做,這個工作我一定要做,我一定要來教導眾生怎麼樣成就,所以就來轉世了,一呈現就來教導我們,那我們也正在研究,剛好十一個月,我們研究到今天剛好十一個月,很快喔,一轉眼很快十一個月過去了,回想一下喔,跟我們還沒上課之前有沒有差別?(有),有沒有很大?最起碼我們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成佛,不像以前說希望成佛,那個是差別很大,我們從自己本身了解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很親切的去摸到祂、很親切的啟發祂,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這個都是在我自己本身可以做的,而且又可以成就的,只要我們都肯用心,真理一了解了,只怕不了解,了解了以後一定會促成我們去實踐,不了解就沒辦法;那了解以後,一定會在內心裡面跟你一直講:「做做做!一定要做!一定要做!」那不了解就沒辦法,要怎麼做,不了解就不會做;了解了以後內心會一直有聲音促成我們實踐實踐,一定要做,那只要我們肯落入實踐去修持,就一定功效呈現,絕對有。所以顯現在我們目前沒有形相、無物的佛性本體,就是那麼親切、那麼實在的我們可以去掌握祂,所以目前無物。
  無物宛然,物就是東西,雖然是沒有形相、沒有東西形相,可是祂整個全部都在;宛然就是不缺,全部都很圓滿的呈現,所以無物宛然。
◎「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不用勞勞碌路我們智慧去鑑定,祂整個都已經呈現,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不勞智鑒。
  體自虛玄,佛性本體祂自己本身虛(就是沒有形相);玄就是奧妙,很玄妙,我們都可以體會。
◎「念起念滅,前後無別
  我們念頭來了、念頭去了,念頭的起滅,前跟後沒有分別。所以這個時候法融禪師講是讓我們在生活之中了解,我們很容易有這個念頭,那麼前念後念、念起念滅,我們時時刻刻都不知不覺,都不知道;那法融禪師跟我們講,說前後無別,就是前念跟後念沒有分別,那為什麼要落入前念後念沒有分別?因為它都是不實在的、虛幻的,都不要去住的,所以讓我們知道念起念滅都是虛幻。
  各位前賢,念頭誰生出來的?(佛性),很不錯,就是佛性本體生發。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要討厭念頭,就是我們要感謝念頭讓我們認識佛性,有辦法生念頭出來就是佛性本體。所以起心動念誰呢?那個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在起心動念。那我們能夠了解起心動念就是佛性本體,這樣要認識佛性本體容不容易?(容易),很容易喔,就是起念頭那個。那我們現在重點就是要回過來看「起念頭那個佛性本體」,不要被我們「念頭的內容」拉走了。
  我們起心動念念頭都有內容,那我們都會跟著內容走,這樣夠不夠聰明?(不夠),那要不要做聰明一點?(要),所以回過來看:「哪個在生念頭?」就是佛性本體,原來佛性本體這麼親切就在我身上,一直生念頭出來讓我知道,這樣就不管生出來念頭的內容。因為我們走入念頭的內容就會煩惱,一定的啦,起心動念以後,那個內容一定會促成我們煩惱,那我們就不要去管念頭的內容,我們回過頭來管「誰生出來的」,這樣會不會?(會),要做喔,要實際的做,看看哪個生出念頭來,那能夠生出念頭有沒有形相?(沒有),我們都以為我們念頭是頭腦生出來的,不是喔,是佛性生出來的,沒有形相的佛性生發念頭,我們差別是在走入念頭的內容,那現在不要走入念頭的內容,我們反過來看生出念頭的佛性本體。所以這樣念起念滅前後就無別了。
◎「後念不生,前念自絕
  我們後念不生,前念自己就不見了。所以我們都是一念接一念,一直綿延不絕,都一直生發。所以我們不要學那個道親講:「頭腦都已經生出來了,不用很可惜」,會不會這樣?(不會),不會啦!頭腦雖然生出來沒錯,可是我們了解,那個是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要還給天地的,不是我們可以主宰,不是說頭腦已經生出來就永遠常在,不會喔,會很快就消滅了,不見了,可以說百年以後,各位前賢我們誰還在?再經過一百年以後,現在民國九十九年,在民國199年的時候我們誰還在?(佛性),都不在了喔,有夠夭壽,都很短命,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很短的時間裡面,好好的運用。我們要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要好好運用,使我們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都呈現,這樣就是好好的用。所以後念不生,前念自絕就沒有了。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
  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那三世都無物(都沒有東西),因為所以東西形相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所以三世都無物,沒有東西。
  無心無佛,也沒有心也沒有佛,就已經回歸到正位(就是本位),全部都不用名稱來說了。這樣了解意思嘛?是很沈重嘛?因為法融禪師都跟我們講原始狀態,就是最高的程度,所以我們就是要體會。
◎「眾生無心,依無心出,分別凡聖
  眾生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叫做眾生,所以本性本不生,所以本性就沒有滅,所生滅是眾緣積聚而生的,那眾緣積聚而生的緣聚生緣散滅那個就不要管它,所以眾生無心,全部都是無心,所以不要有妄想心就歸入無心,無心就是真心,無心就是道,道就是無心,那個心就是佛,就已經在佛的本位,所以依無心出,我們按照無心然後出現在凡塵,一出現在凡塵以後,就有分別凡跟聖,凡人追求都是有形有相的財產,聖人所追求就是佛性能夠恢復光明,能夠渡化眾生,都可以脫離苦海,所以凡聖的差別就在這裡。
  我們要知道,我們在凡塵追求物質的享受,那個也都是身體在享受,佛性有沒有享受?(沒有),有時候我們物質太富裕了,佛性反而很鬱悶(就是不快樂),所以孔老夫子講吃粗飯,睡覺用手臂來當枕頭,這樣快樂在其中,那個不義的富貴於我如浮雲;那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顏回生活那麼困苦,為什麼那麼快樂?各位前賢,顏回為什麼那麼快樂?是裝給我們看的嗎?不是喔,若假裝的短時間可以,長時間都不行,所以顏回心裡面一定有所本,顏回心裡面有所依賴,那顏回依賴什麼呢?我們看儒家思想,就是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就是這樣,顏回得到一善,這個一就是道,顏回已經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他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不動,不管現象是坎坷、現象是富裕,他都不影響,所以我們要了解,聖賢對外境都不引進到內心。所以我們就會看到以往留下來所說的「定」:「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泰山崩於前,刀鋸加於鑊,不動聲色」,這個就是定,很大的定力,那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定力?就是因為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完全都不在現象上面,所以定力才自然而然呈現。
  那我們跟聖人也是一樣的,看我們肯不肯做,肯做的話就把外境整個都摒除,全心全意就是追求能夠回歸正位,就是成仙作佛,各位有沒有這個心啊?(有),是希望呢、還是真正的想達到?(真正的想達到),喔,對!我們了解,凡塵一落入現相都是要受苦,我們可以回歸本位以後,已經進入沒有形相的佛性本體,可以千百億化身,要來不是不能來,不用煩惱說一修道以後,哇,天地都沒人了,會不會這樣?不會。我們了解,在我們人類之前是用化身的,不是胎生,是化身(變化而來),而且也不用吃飯,在天上飛,這個記載在阿含經裡面,後學還特別抄錄出來,會飛喔,那為什麼我們後來飛不起來?因為貪,貪什麼?因為地生長很甘甜的飲料,我們就貪吃,一吃了以後身體重,結果就飛不起來,那因為化身以後有男、有女,就互相對看,看到有意思了,看到有意思以後化身就變胎生,知道意思嘛?那因為看到有意思,才蓋房子,不然以前沒有房子,知道嗎?都沒聽過喔,各位要看阿含經(大藏經的第一冊裡面有記載),就了解以前我們還是化身來的,是因為我們真如不守自性,才變呈現在這個樣子,然後壽命很長有八萬四千歲,那心愈來愈壞,壽命愈來愈短,地生長的東西會養生可是也會害生,就變成我們的壽命愈來愈短,往後再經過一段長時間以後,我們人的壽命會更短,然後我們人的身高會很矮(差不多手肘的高),在凡塵能夠活的壽命才十歲,十歲就死掉了,女孩子生下來五個月就結婚,因為十歲就死掉了,然後已經苦到極點,心就轉變要行善,然後行善以後,壽命慢慢增加,增加到八萬四千歲,所以等到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我們老祖師就下生了,那個時候女孩子五百歲出嫁(五百歲才嫁人),各位前賢,假如我們現在五百歲才嫁人會變什麼?因為證悟到佛以後無所不知,所以那個時候就問釋迦牟尼佛我們人類無始以來的過程,佛就講,然後講到我們往後,所以要了解,我們之前有莊嚴劫,我們現在叫賢劫,以後還有星宿劫,一個劫都有一千位佛,那現在賢劫到釋迦牟尼佛第四位,我們彌勒祖師第五位,還有九百九十五位,一位時間都很久,是不是時間沒完沒了?非常長,我們要不要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都受苦?(不要),所以不要的話就要努力修。
    所以詐騙集團我們不要去參與,不要去騙人,我們要實實在在的把自己佛性培養的光明,回歸本位以後,不管現相經過幾億萬年我們都如如不動,所以我們一回歸到本際(本來的地方所在,那個如如不動),是可以的,願不願意啊?(願意),回歸到本際,如如不動很理想的,那不是說回去之後就不能來,你想要就可以來,不只有娑婆世界,我們這個是南贍部洲,我們可以到北俱蘆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都可以去,而且又可以超越四大部洲,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佛世界,都可以去,非常寬廣,非常大,我們佛世界非常寬廣,不只有太陽系,所以我們生長在南贍部洲很窄,這個地方不大。我們說世界很大,其實不大,很窄。依無心出,分別凡聖,有凡人聖人。
◎「煩惱轉盛
  我們有分別心以後,煩惱就會轉的很盛。各位在生活之中,現在的煩惱多不多?愈修道是愈多,還是愈修道煩惱愈少?(煩惱愈少),我們要認識根源,煩惱從哪裡來?(佛性,住相,…答案不一),從住相,我們的煩惱從住相來,只要我們不住相煩惱就消失,所以相引起我們煩惱,那所有的相虛幻不實在,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都是假的,我們不要在假的裡面煩惱,相都已經變化了,我們的煩惱都還沒變化,所以這個煩惱還真的很笨,聰明還是笨?(笨),笨的人不會煩惱啊,所以煩惱的人都是聰明,都是很聰明才會煩惱。
◎「計校乖常求真背正
  假如我們落入計較,就跟常道(真理)相違背,乖就是乖竄,就是違背的意思。各位生活之中有沒有計較?(有),都會有啦,只是大跟小的差別而已,有大的計較跟小的計較,那只要我們落入計較就違背真理。
  假如我們落入求真,我們現在就已經在真之中,那我們再求真就違背正(就跟真理相違背)。我們看張拙秀才悟道偈:「趨向真如亦是邪」,因為本身就在真如之中,那你還要再趨向真如,是不是已經頭上安頭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當下就是真,所以不用再求真,一求真以後就背正(違背真理)。
◎「雙泯對治,湛然明淨
  雙泯對治,就是我們兩邊要泯滅,就是雙泯,就是不要有兩邊的對待,我們跟人相處很容易進入兩邊,不是喜歡就是討厭,那我們把喜歡討厭都去掉,不要喜歡、也不要討厭,就是平常心,會不會做?(會),蠻難的喔,喜歡就喜歡,討厭就討厭,要他不喜歡不討厭還不容易,是不是這樣?所以還是要從真理着手,因為喜歡討厭是我們情緒的表現,那我們情緒表現出來有違背到我喜歡的,我就討厭;那順從我喜歡的,我就很高興;那就有取捨,既然落入取捨,我們又造業了,造業就要受苦,所以要不要去掉?(要),把兩邊都去掉,所以不要落入喜歡討厭,都是假的,凡塵一切事都是假的,所以我們雙泯對治,就是不要有對治的情緒出現,都把情緒泯滅去掉,沒有了就好,都全部沒有了,我們心不走入兩邊對待,就不用對治。
  湛然明淨,湛然就回歸到最原始狀態;明淨,光明清淨,可以回到我們本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湛然常寂,然後光明清淨。
◎「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不須功巧,不用功夫來修,不用我們巧手來做。守嬰兒行,各位前賢,嬰兒他怎麼做?嬰兒有沒有分別心?(沒有),嬰兒會不會講話?(不會),嬰兒會不會做事?(不會),所以守嬰兒行,就也不會講話、也不會起心動念、也不會做事、也不會惹是非、也不會分別心,這樣了解嗎?(了解),我們容不容易做?(不容易),還真的不容易,最大的就是分別心,嬰兒他沒有分別心,我們愈長愈大以後分別心才出來,分別心一出來我們煩惱就跟著來了,所以嬰兒沒有煩惱、也不會講話。
  所以我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都是講話來,我們在凡塵本來都是接受福報,那因為嘴巴太輕易講話,把福報都享受完了。所以當我們聽周遭人在講話,然後聽聽他講話的內容,會覺得說「你那個都不用講,講了都沒用」,有沒有那個感覺?喔,各位都修養非常好,因為不聽人家講話,人家講話跟我無關,我不要聽,這個要修養耶,對不對?要不要?(要),還真的是要修養。
  可是有時候你坐在車上,就坐在你隔壁在講手機…,有一次後學從桃園坐國光客運到台中要去買大藏經,然後從桃園上車要到台中,在後學隔壁的一位男生,那個時候手機費用是算秒的,一秒鐘多少錢,他竟然從桃園講到台中,厲不厲害?(厲害),因為正在戀愛。所以講的話,後學說真的是可以都不用講,說十句有十一句都廢話,可是戀愛的時候就很喜歡講廢話,沒用的話很喜歡講。所以後學在想說,你若把這些錢來救濟貧窮人,那不知道多高興,那不少錢耶,那個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那個時候還算秒的,不像現在打手機很便宜,以前很貴。
  所以我們要守嬰兒行,就是嬰兒都沒有分別心,也不會亂講話,也不會行持錯誤(就是不會走錯路了,因為嬰兒不會走,所以不會走錯路)。這個嬰兒行還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說我們要守嬰兒行。
◎「惺惺了知,見網轉彌
  惺惺了知,就是我們不要落入有為,只要我們都在佛性本體之中,祂了了分明,整個知覺性會呈現。那假如我們的見很寬廣,我們的見好像網一樣,這樣就轉彌,就會把我們整個知覺性掩蓋,整個都沒有清醒的頭腦。
◎「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寂寂無見,我們能夠進入到寂寂(寂滅),到達如如不動那個寂滅,無見(沒有我們的妄見);暗室不移,就是不管明跟暗都不移動我們的見解,那個見解性就是很篤定,就是我們的正知正見非常清楚的呈現。所以寂寂無見非常重要,那個就是佛知佛見,就是我們正確的認知。暗室不移,在暗室裡面也不轉移我們這個佛知佛見。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
  惺惺無妄,這個就是表示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佛性本體沒有妄,就是全部都是真,所以我們要在真裡面討生活。寂寂明亮,這個時候上句寂寂無見,底下就寂寂明亮,那個又是佛性本體很光明很亮麗,整個都呈現。
◎「萬象常真,森羅一相
  萬象,所有凡塵的萬象都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呈現,所以它是常(常住)又是真,所以萬象常真,這個表示世間相常住,世間相雖然變化無常,可是世間相的來源都是佛性本體生發出來,生發出來以後雖然又滅了,可是它是變而有常又會呈現,所以萬象常真,萬象都是真常、都是真的。
  森羅一相,森羅就是非常多的形相都在一起,然後就把它歸入到一相。各位前賢,一相是什麼相?就是無(無相),一相就是無相,所以森羅一相就是無相,雖然萬相都很多,可是都是因緣聚會,都是假的、都是無相,無相才是常、才是真,所以森羅一相。
  我們也講萬法皆空,那後面要接一句「空性即是佛性」,不是萬法皆空嘛,我們萬法皆空以後都不接,下面就沒有文字,結果那個萬法皆空都變成頑空(變成什麼都沒有,那就斷滅);那我們「萬法皆空」下面接「空性即是佛性」。所以森羅一相就是沒有相,那沒有相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不容易喔,從文字不容易了解意思,所以以往的修持禪師都是投入非常長的時間再鑽研真理,所以一講出來的話一個字就代表很多意思,那也是要引導我們走入真理的世界,我們只要走入真理世界就可以回歸到本位,不然我們在凡塵都離我們正位很遠,都千差萬別,差的太遠。所以在西元0年到1000年之間的所有禪師,他們都投入非常多生多世都是在研究真理,所以一講出來以後,他們都是要引導以後沒有那麼多時間來研究的人,能夠實際的得到利益,不要經過那麼多的摸索時間。
  像後學剛來第一次講這個三十年太久了,我們哪有時間去耗掉那麼長的三十年,兩個小時就好了,努力聽兩個小時把三十年的經歷經過全部都吸收,這樣快不快?很快嘛!所以我們就直接指點出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把佛性本體體會出來,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是三十年累積下來的耶!後學都一直想真笨,三十年,所以要不要學啊?(要),就是要學,你真的晚上睡不著覺,馬上做馬上睡著了,好不好用?很好用,那你肯努力做,一段時間不是靈通嘛,我們真的靈通,那個第六感特別靈敏,然後可以慢慢進入到達真空妙有,可以進入真理世界,就可以一步步的可以深入了,那一定要有一個下手的地方啊,要怎麼下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所以上個禮拜最後一個問題問:「萬緣放下」,你想到有什麼那個都是沒有放下,一定要全部都放下,全部都放下真才會呈現,你還有什麼感覺,那個還是緣,那個還不行,一定也要放下,「全部什麼都沒了」那個才真正的妄盡真顯,真都已經呈現了。所以到達森羅一相的時候,就無相,無相萬法皆空,空性即是佛性,佛性呈現。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
  去來坐立,就是我們在凡塵的行住坐臥,一切莫執(就是不要執著、固執)。我們在凡塵可以說,只要落入身體就會有執,各位有沒有固執?(固執),我們都會有固執,而且各位前賢,假如你看到對方眉毛的中間,假如有橫紋,他的固執程度是超越很多很大,所以你要改變他的心念那是比登天還難,像後學這樣(劉講師比自己眉毛中間),固不固執?很固執,對,就是很固執,不過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要擇善固執,固執也時候要用啊,那不要選擇惡固執就好了,要擇善固執。那我們一看到對方跟我們交接的人,這裡都很平(指眉毛上方),他就沒有固執,所以很容易跟他溝通;然後看他眼睛又大大的,人中又寬寬的,他心地就很寬廣,你若佔他便宜,他也笑笑著,他都不會計較;那假如是相反的話,那我們講話就要小心一點,連在講話都不能去欺負他,他會把你記得牢牢的,會記仇啊!這個就是呈現現相,那我們在相之中也稍微知道一點,這樣的話,我們渡人就比較容易一點。
◎「決定無方,誰為出入
  決定無方,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所在,我們佛性本身很寬廣,所以我們決定就不要讓它落入一個地方所在,一落入地方所在,我們就沒有回到本體了,也就沒有逍遙自在,所以決定無方。
  誰為出入,什麼人在出入。我們了解,出入都是我們有造業了,然後才有那個呈現出,修證才有入。所以出入,誰在出入,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是自己的心主宰。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
   業跟我們無合(不會合在一起),可是只要我們有造了業,它也無散(不會消失),所以無合無散。這個跟我們在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一樣的,不增不減、無合無散,都是在講我們佛性的本體狀態。
  不遲不疾,遲就是很慢,疾就是很快,也不很慢、也不很快。所以快跟慢是我們的觀點(我們自己每一個人所看的角度);快慢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心裡面的情緒反射。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明就是光明,寂就是如如不動;所以明就是有佛性隨緣之用的功能,寂就是不變之體;不變之體曰寂,隨緣之用曰照,照就光明,所以明就是照,就是佛性的隨緣之用,寂就是不變之體,我們明寂自然,就自然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
  不可言及,就是我們用語言來說的話,沒有辦法說到,祂很深,要講的話沒辦法用語言到達,所以不可言及。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
  心無異心,心不要有異心,異心就是不一樣,不一樣就是有很多。
  不斷貪淫,為什麼不斷貪淫?我們要了解,貪淫的性本來就是空,那我們只要不住相,不住相以後就沒有那一些貪淫的事。我們要了解貪淫的性跟空性是一樣的,那假如我們有要斷貪淫的那個心,表示我們對真理的認識還不透徹,所以我們了解,這邊心沒有兩個心、沒有不一樣的心,然後也不斷貪淫。
◎「性空自離,任運浮沈
  只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那佛性本來就沒有形相,是空,只要我們進入佛性的空,那自然就離開形相的貪、形相的淫,都已經自然都離開了。
剩下約15分鐘提問題
   【問】後學有至少三次和朋友說話,當時並沒有在作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或耳根圓通,忽然有幾秒鐘恍惚狀況發生,可以聽到朋友說話聲音,可是覺得好像隔了一層,聲音聽起來和平常不恍惚時不太一樣,感覺後學和朋友兩個在不同世界,後學覺得自己像透明氣球要漂浮,膝蓋以下不屬於後學的,兩肢腳就像兩根木頭釘在地上,很擔心身體不支倒地,心想是不是貧血,可是抽血檢查沒有貧血,請問這是什麼問題?
劉講師答:這個美國道親很有意思,他不研究為什麼轉世當老虎?還要研究老虎一直在吃肉,我們在凡塵假如說都要坑人的,都要吃人的那個會轉世去當老虎,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會遇到這一種現象,有一些人就是喜歡吃人坑人,那個他這一生身體不見了壽命到了,那轉世以後到畜生道去了,就會轉世成老虎。
   那剛才講的現象就是跟朋友在講話之中,會又恍惚的現象產生,那個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做功夫,雖然我們說並沒有在做那個功夫,可是在我們腦海之中他自己本身已經在做,它會呈現一些功效,所以各位前賢在我們發清口願那個燒表文的時候,我們都非常注重,所以那個都已經進入我們那個潛意識,那進入潛意識連我們睡覺,連我們作夢不可以,不能吃葷的,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那個就是我們很努力重點,清口了看得很重,重視它,那假如說我們在修持也一樣,對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也非常重視,它一樣進入潛意識,進入潛意識以後我們並沒有在想,在做,可是它自然在潛意識裡面會有動作,會有那一些功效呈現,所以那個恍惚的狀態,我們就是了解到恍惚的狀態,就是不進入兩邊啦!
   所以後學都講打瞌睡不可能做夢,打瞌睡不可能起心動念,所以那個叫朦朧狀態,那朦朧狀態就是我們沒有固執兩邊,就是沒有想對,想錯,沒有,都沒有,那一種是最符合中道,所以在那個最符合中道時候呈現,呈現我們不是想像可以知道的一些事情,那個是屬於我們修持的功夫,修持裡面它呈現,我們要知道雖然有功效呈現,可是也不要住相,因為住相以後我們會被相妨礙,要再進步就不容易啦!所以我們可以把它放下,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要重視那個心理,因為心理的狀態會影響到生理,所以後學才有講那個希特勒抓那個戰俘,各位有沒有聽進去啊?他被冰刀一割了以後並沒有流血,他為什麼會死掉?就是因為他的生機已經沒有,它自己一直告訴自己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就是這樣就死掉了,所以那個心理影響到生理,像那個美國小鎮那個流氓他也一樣,那個心理你一直全心全意照顧你的身體,你一點點小毛病你就看得非常大,被心理的影響一樣他也死掉,所以心理重要,我們就是要健全我們的心理。
   那心裡要怎麼健全?就是要對真理透徹認識,認識真理,那所有身體呈現的現象我們不要太在意,我們太在意的話一方面妨礙我們進步,一方面我們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為我們住在相以後假如說有一些幽冥鬼魂,它想藉著它(住相),利用它傳達一些訊息,那我們假如說被它一纏繞那糟糕了,我們都不知道什麼狀況?那個狀況一來了都不清楚了,所以對自己要篤定,篤定的時候就是你的神守攝,你的精神都守住你佛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都守住了那個幽冥鬼魂是沒辦法的,它沒辦法侵入到你身邊來圍繞你,沒有辦法纏繞你,所以我們在修持的狀態有一些要讓它進入潛意識,一些我們要看清的,不要住相的我們要去掉。
    【問】:請問劉講師觀惡言是功德要歡喜心甘願受,倘若道場有人亂罵人、理念不清,甚至於動盪道場不安,大家仍然要歡喜心甘願受、不言不語感謝消冤解孽嘛?是否會助紂為孽,讓不講理的人更猖狂無理,誰又來維持正義與道場真正和諧呢?
劉講師答:好,謝謝!這個說的非常正確,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觀惡言是功德,永嘉大師祂是針對的觀惡言是功德,惡言是針對我喔!而不是對大眾,那我去看他罵我不好的話,那個惡言,因為我們不起對待心啦!那不起對待心的時候你就會消掉你的罪業,然後真正的累積功德,那我們要了解到凡塵的正義,凡塵的浩然正氣它都在,我們不是要做一個不明理的修道人,當然不會說人家引起滔天大浪的災難,我們還很歡喜心甘願受,那個不可以的。
   我們該出力的時候還是要出力,所以那個都可以用生命,不愛惜生命維護正義,那個都是正確,所以我們要了解法無定法沒有固定啦!那個講的角度我們一定要透徹知道,那假如說會引起人家那一些不好的觀感,不好的作為,那我們有能力的時候要去阻擋,要分析,要跟他講明,不是說要一味的去忍受,不是那個樣子。
   那針對我們本身的是個人的事,那個才歡喜心甘願受,那假如說關係到眾人的話那我們就要處理了,那個處理的就是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我們要有那一種浩然正氣,所以不要把那一種歡喜心甘願受用錯地方,為什麼?因為我們要知道我們在應對凡塵事的時候,假如說用真理來應對那不用歡喜心甘願受,本來你就是要去還債,你一定要正常來做,那我們在講歡喜心甘願受事不合理的對我,針對著我的,那個要瞭解說那個絕對有因果,才會針對著我而不是眾人,是只有我一個人,那個時候你才要培養歡喜心甘願受,要了掉這個業,就是你之前或前前世對他不合理的事,你已經做了,現在它反報過來,那你要歡喜心甘願受才可以了掉這個業,是這樣子的,而不是說針對眾人的事我們不聞不問,那樣我們當人那人格就不健全了。
還有問題嗎?有疑就必問一問就容易進步啦!像昨天有人問說:我們呼吸從玄關進出,各位有聽過這個修持方法嗎?(有),那還蠻普遍的,那我們就是要了解呼吸經過玄關,跟我們那數息法它是不一樣的,法門不一樣,那前賢他兩個問題同時問,那我說那個呼吸通過玄關是我們六道輪迴太久,那個正門關了很久,所以都是汙垢啦!那我們現在把那個門清一清,走得很習慣,那這樣我們一進出ㄟ這樣就沒有問題了,那個是這個角度。

   那數息法是我們的心散漫,就是我們在凡塵我們的神,精神不容易集中,那個數息法就是要訓念我們那個專一,就是不要神分散,我們現在都會以為同時做很多事是很了不起,各位前賢那個不對喔!你同時做很多事那個叫神散,你的精神都分散,那個不好那個對我們有傷害沒有幫助,所以做的時候就是要專一,要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要專一那個才是正確的,所以那個數息法就是讓我們散亂的心能夠回來,能夠集中,那我們心一集中以後容易解決事情,這樣才是正確啦!所以我們可以體會我們的心有時候想東,有時候想西那個就叫散,神散,那我們不要,不要有這一種情形因為這個會傷害,傷害到我們佛性本體。超過一分鐘了下課!

六祖壇經-39 信心銘-4 心銘-1

◎上次我們講到狐疑盡淨,正信調直。今天從「正信調直」開始。
   這個「正信調直」,就是正確的相信,各位前賢我們要正確相信什麼?正確的相信什麼?我們平常都把信用到相信外面,那麼這個正信(正確的相信),就是相信我們自己本身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從自己本身相信自己的佛性,這個才叫正信(正確的相信)。所以我們平常大部分都把這個信用在外面,沒有從我們自己的內心相信起。所以我們所做的事情有很多都是不知道自己本來、我們自己本身就是佛,我們要相信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那我們也研究了將近十一個月,大概都能夠了解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已經啟發了沒有?(啟發),都啟發了,所以我們就從這個正信來了解,說我們要相信什麼?相信我們自己本身了了分明的知覺性,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各位知道嘛?(知道),像我們現在坐在這邊,我們對這邊有沒有了了分明啊?(有),這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我們看到了沒有?看到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沒有?有沒有?(有),所以看到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叫做見法,已經見到法,那見到法就是見到佛,所以見到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已經見到佛,各位看到了沒?(看到了),真的啊?真的都看到啊?這個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的喔!自己有沒有看到,自己會知道。所以我們就是要在生活之中,確實的走入之真理世界。
  然後我們在這邊後學提示一下,我們看到前面神龕,彌勒祖師、還有我們活佛老師、還有我們師母,我們都了了分明,對不對?(對),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然後也看到我們同修、然後也看到我們同義宮的佛殿,都了了分明,有沒有?(有),那我們看到這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那個就叫見法,那見到法就是見到佛,那見到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就已經見到根源,各位都見到根源了沒有?(有)。因為後學就是要各位都能夠在生活之中,就能夠體會我們本身就是佛,要向自己心內來求,求我們心裡面的佛,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呈現,那個都叫已經見佛了,跟佛在一起。所以底下那兩個字『調直』,那個調直的意思就是要用直心,要調用直心啦。
    那假如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看到了形相,然後我們從形相產生意念,意念產生以後,我們會有一種「是呢」、還「不是呢」,就是兩邊就呈現,兩邊成現的時候就叫彎曲,已經不直了,所以要調直,這樣知道嘛!所以在生活之中,就是我們遇到的「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那個第一個,第一個呈現的、整個都出來的知覺性,叫做直心,那直心就是道場,就是我們佛性的場所,佛性的場所知道嘛?我們已經對我們佛性認識、已經啟發,然後整個空間都是真空(就是都有佛性在),然後佛性本體沒有形相,那麼在真空之中都有我們佛性本體,那因為沒有形相,所以叫妙有,真空妙有。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整個真空妙有都呈現,那個就是道場,就是我們(佛)性的場所(我們佛性的場所、佛性的地方所在),這樣了解嘛?我們辦道的地方也叫道場,可是那個道場是我們辦事的時候才用的,那平常用說我們道場就是(佛)性的場所,是很寬廣、非常的廣闊,整個虛空全部都是,所以我們要正信然後要調直。
   只要我們見到人,對他都了了分明,那個就是直心。可是我們假如說一進入到他的好、到他的壞,那個叫彎曲,那個就不是直心,那個就不調直,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只要是正信調直,那我們可以說現前一念俱備了萬萬年,有印象嘛?(有)。我們之前有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不離開我們當下的念頭,那我們當下的念頭就是正信調直,這樣知道嘛?(知道)。我們一開始上課,就把各位拉的很高,已經都拉到佛的程度了,這樣好不好?(好),所以我們一定要勉勵自己,我們本來就是佛,之所以沒有成佛就是因為我們觀念不正確,被彎曲的觀念扭曲了,那只要我們正信調直,我們已經都到達。
    那我們把上個禮拜有前賢問:B12難攝取,還記得嘛?美國前賢問的。那我們要了解到說,我們在凡塵有身理跟心理,身理就是我們身體方面的生住異滅;然後心理,我們心會無常變化、生老病死。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各位前賢,是身理重要、還是心理重要?(心理重要),是我們心理重要。所以後學就講一個故事,就是德國納粹希特勒,他有做這個實驗,他把戰俘(戰敗被人家擄走了抓去的,那個叫戰俘),那麼他要實驗身理跟心理有沒有連帶關係,就抓兩個戰俘出來,然後就把其中一個動脈割斷,然後底下用水桶來承接他的血水,就一滴一滴滴到那個水桶,那麼另外一個戰俘叫他站在旁邊看,看他的同伴那樣一直流血,然後血一流到完了以後,人是不是死掉了?(是),他就看到他的同伴就這樣死掉,然後那一個同伴拖出去了以後,就把旁邊看的那一個戰俘眼睛矇起來,不讓他看,然後用冰刀,在同一個部位割一線,然後用水桶,就是剛才那個聲音一滴一滴滴到水桶,滴到水桶讓那一個眼睛矇著戰俘聽,一直聽、聽聽聽,聽到一段時間以後,他也一樣,碰!死掉了!那個冰刀割我們的肉會痛,可是它不會把肉割開,不會流血,他一滴血也沒有流,那為什麼會死?(心理),就是心理作用,因為他明明看到他的同伴就是這樣死掉了,所以他的生機已經絕了,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就這樣一直告訴自己,他要死了!他要死了!就真的過了一段時間,就真的死了,所以那個心理影響很大。
    所以從這個實驗,我們就是了解說,你身體養身養得多麼強壯,可是你心理只要那個生機已經沒有了,是不是會死掉?(是),所以我們心理的作用重要。我們在凡塵也是一樣,有一些事情都超過我們身體的負荷,可是我們有意志力,竟然可以把它撐過來,這個也是我們就可以實驗的。
  那麼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在很久以前美國一個小鎮,小鎮裡面有一個流氓,那個流氓大家都很討厭,就是惹事生非都不務正業,然後鎮上就只有三個醫生,那因為交通很不方便,所以都在小鎮上生活。那麼他們醫生有一天就集會,就研究怎麼樣來對付流氓的對策,他們就互相就講好,只要他受傷來醫治的話,我們就把他的血拿來檢驗,就是作假給那個流氓看,那流氓打架身體受傷流血,真的來找醫生,醫生就對他講,也是照他們事先所商討好的,拿他的血來檢驗,那個是做一個樣子給那個流氓看,然後就跟流氓講,你這個血液裡面有一種細菌,就是你以後要保護你的身體,不要再受傷了,你再受傷的時候,你這一種細菌再發作,你命就不保了就會死掉,那個流氓聽到醫生這樣講,他是一笑置之不相信,那有這種事情,我身體這麼強壯,不相信。可是畢竟醫生的話有一點權威,他就去找第二個醫生,那因為他們事先串通好了,第二個醫生講的跟第一個一樣,他那個相信的程度就增加了,欸!我再去找第三個看看,結果第三個講的又是一樣,耶!那是真的喔,不是在騙人喔!所以他就時時刻刻保持不敢受傷流血,然後沒多久他也死掉了!被誰害死啊?(自己),被自己害死啦!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注意的話,那個生活是什麼?(緊張),是很緊張的喔,一點點的話喔,喔!不可以!不可以!那個很緊張,所以被自己害死。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只要不挑食,那個攝取的養分大概也都夠,不用特地要去攝取什麼樣的養分,所以在養身方面最重要保持我們那個心境的愉快,這樣的話過的生活就會很如意,那假如說有缺某一方面,人家說缺什麼,我們可以補一補啦,有就補沒有就算了,也不用刻意啦,心理是重要,那我們再怎麼樣的養身都會死的啦,縱然是已經養身到一千歲了,也會死的啊,慢一點死而已!所以我們就是重點所在,心理一定要很愉快!
  那講到心理愉快,後學倒是要問各位,各位在家裡面跟家人相處愉不愉快?(愉快!)真的嘛?(真的),我們男生有沒有大男人主義?有沒有茶來伸手飯來開口啊?我們要了解,在凡塵我們最親的人就是我們家人,所以能夠當一家人都是有因緣,那不管是什麼緣,我們一定要把它變成善緣,所以都要互相扶持、互相照顧,這個很重要,一定不能產生埋怨,有埋怨要趕快解決,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家人都互相能夠照顧,這個很重要啦,修天道由人道做起!尤其我們都想渡人,那想渡人的話,假如說我們家裡都不和,那想去渡人的話就不容易啦,人家看你家裡都不和了,跟你走一定不理想。那假如說你求道了以後,做的都很理想,左鄰右舍又都是很照顧幫忙,那這樣渡人就容易了,對不對?(對),所以我們一定人道要做好,就是要做的很圓滿,在這一方面我們就要多用點心,而且只要你對家人好,家人一樣他也會回報對你很好,這樣整個生活下來,整天都很愉快,所以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之中,自己追求自己去做。
  我們照顧別人快樂、還是受別人照顧快樂?(照顧別人),照顧別人的時候是比較快樂,因為能力強。那我們受到別人照顧,是我們能力還沒有發揮,所以我們就要多一點的去照顧別人,那只要大家都同樣有這一種心,一定整個家庭都很和樂,家庭都很和樂我們修起道來,就會很得心應手,就會修的很快樂。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最基本的我們一定要做到,做人的根本一定要做,所以這個正信調直,這樣聽懂了嘛?(懂),會了嘛?(會)。所以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只要是了了分明,不管是你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身體感受的,都了了分明,那個你已經見到法,見到法就是見佛,都已經見佛,每天跟佛在一起生活,這樣了解嘛?(了解),會做了嘛?(),所以我們進步都很快,一下子都到佛的程度。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就是我們要慈悲喜捨,一切都不留,一切都不留的話我們就沒有負擔,全部放開心,整個都很寬廣,一切都不留,過去的也就讓它過去,未來也不用策劃,現在不住,都沒有三心,沒有三心沒有四相,正信調直都呈現,都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都是佛,所以一切都不留。我們心中都有留嘛?這個倒是不好回答,不留一些怎麼可以!(哈~)。所以我們知道,慈悲喜捨第四個捨,那個捨就是一切不留,那假如說我們能夠到達一切都不留,就不會得罪人,而且會利益眾生,都利益無限,無限的利益眾生,所以一切都不留,我們一般都會有留,所以一切不留以後,無可記憶,就是都沒有記憶。為什麼不用記憶?因為正信調直,都在當下,都在真心佛性本體之中,所以一切不用留,一切也不用記憶,殊不殊勝?(殊勝),這個殊勝是殊勝,是有一點高啦,要做起來是不太容易。
   那我們先了解這個真理,說我們在凡塵只要一口氣不來,我們什麼東西可以留?我們什麼東西可以帶走?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帶走,所以要不要留?(不要),真的看起來是不用留,那我們一口氣不來還可不可以記憶?(不可以),就無可記憶了!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就把它呈現,那只要我們呈現一切不留,無可記憶,那我們就解決很多問題了,所有一切牽纏罣礙都消失了,沒有了。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信心銘,對我們自己要有信心,有沒有信心啊?(有),一定要有,因為我們這個了了分明的就在眼前都呈現。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虛明就是整個虛空都很光明,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都很光明,然後祂自己本身發出光明自照,虛明自照,不用我們的心力來照明,不用,本身祂就很光明,所以虛明自照,不勞心力,不用我們勞心勞力來照明我們佛性,各位佛性光明了嘛?還不敢說啦!希望祂光明啊?(希望),那可見還真的還暗一點。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之中,我們就是要光明磊落、就是要坦坦蕩蕩,那這樣的話自然祂都會發揮本性的光明,都會發揮出來。那我們一般因為太過於光明的話都吃虧,所以稍微留一點、暗一點才能夠自利,都會留一點。所以那個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只要你都把這一些自私的心去掉,全部都恢復到佛性本體絕對都不會吃虧,這個凡塵的所有一些那個五四三都不見,五四三知道嘛?(知道),我們真的很靈敏耶!這個不在經典裡面,竟然也都會知道,我們這個五四三遇到太多不好,對不對?(對),所以都沒了,只要我們虛明自照那一些都不見了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不是我們可以思量的地方所在,就是不能用我們的腦筋來思索,那個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境界,就是那個虛明自照,非常殊勝的一個境界,不是我們用頭腦去想可以到達。識情難測,認識的我們那個凡情很難去測度,我們用凡情、用認識都沒有辦法到達,那個要自己本身來做,從我們把了了分明的知覺性發揮,然後跟自己了了分明的知覺性生活在一起,調直,不要使祂彎曲,這樣的話我們時時刻刻都叫覺。之前後學有講,我們起心動念叫不覺,那不覺叫做無明,那因為我們能夠保持覺的時間都不長,之前後學講大概是24秒,各位有沒有去試驗它是多久?可以超過24秒嘛?可不可以?(可以),可以喔!24秒很久了!滴答滴答,才兩秒,24秒很久了喔!所以我們能夠保持24秒的覺,全部都覺那已經不錯了,那慢慢再進步,到24個小時(整天),整天都覺,那整天都覺正信調直,又跟佛性在一起,成不成佛?(成佛),絕對成的!所以這個是看我們要不要做,是絕對可以到達的,做起來是有一點困難啦,各位前賢對不對?(對),有沒有困難?(有),實際做的話還真的要蠻用力,可是這個是看用心的程度,不是說移山倒海,移山倒海大概是我們做不到,那這個是可以做到,只是喔…那個要下定決心去做,好像還不夠力,還不夠力道要下定決心去做,等到什麼時候最有力道來做?各位前賢什麼時候?踢到鐵板啦!只要踢到鐵板那個時候力道就夠!各位有踢過鐵板嘛?(有),痛不痛?(痛),我們都是很痛才想改變,所以我們過得太順利的話,真的是不想…耶!就已經很好了啊,為什麼還要用那麼多的心去保持時時刻刻的覺,我們就會這樣想。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要人在福中要惜福等到有一天我們是生長在非洲,可不可以說我們要正信調直,然後跟自己佛性在一起,可不可能啊?那個時候三餐肚子很餓,在講那個都把它放到旁邊,那個都沒辦法去探討、去涉及的,因為照顧肚子重要所以我們在台灣的環境太舒服了,在舒服之中就是要把握,把握我們能夠做、能夠修、能夠上進的、能夠讓我們成就的要趕快做,不然我們等到咚!已經跑到那個地方去(地獄),糟糕了,想修都來不急了,沒有機會了,所以要把握當下。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真如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聽過嘛?有沒有聽過?一真一切真,有沒有聽過?(),一假一切假,有沒有聽過?(),這個倒是聽過,那知道意思嘛?知不知道?所以我們好像也上兩次有講過,說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沒有形相,然後我們的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有沒有?(),然後我們注重我們身體那個就是水火風土,那個一假是一切假。然後我們注重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個是一真一切真,這樣知道嘛?(知道)。我們在生活之中,假如說是非常注重現相,那表示我們走入我們的身體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那個我們就要了解,是一假一切假,所有現相都是假,只要落入現相都會變、都不真,對不對?(對),一定都會變,再堅固的現相也一樣會變。後學都講房子很堅固,可是我們要知道建造房子的水泥,它的壽命才一百年,一百年就風化了,它就沒有性,不會互相黏在一起,不會互相黏在一起就會掉落。所以我們要了解,只要是落入現相它就一定會變化,都是假的,所以叫做一假一切假。那我們的真心佛性雖然祂沒有形相,可是能讓我們了了分明,祂是一真然後一切真。
  那我們修道的時候就是要全部投入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對現相身體的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好好用,借假來修真,因為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然後佛性沒有形相,那現在變成一半一半,沒有知覺性的水火風土變有了,沒有形相的佛性現在有了(有形相),所以我們只要是重視在佛性,整個身體的形相活動,全部都是佛性,這樣了解嘛?就是一真一切真,已經都沒有形相的心在,不注重形相。那假如說我們是注重形相身體,那對感官(感覺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那個感官我們就會很強烈,強烈怎麼樣?要它享受啦,那要它享受的時候,是借著佛性來享受假的身體,那借著這個佛性來造了很多的罪,那身體這個四大假合一口氣不來,它過程是生住異滅,它有它物質的過程、自然的過程,等到它滅的時候一口氣就不來了,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藉真來享用假那一些罪過誰要承擔?(佛性),都是我們佛性要承擔,所以為什麼會跑道三惡道去,三惡道最好就是畜生道,那一落入到畜生道,各位前賢,我們看這一些畜生,我們看牠的時候牠可憐不可憐?(可憐),牠會不會思想?牠知道苦樂嘛?所以我們就是要知道,等到我們在凡塵為非作歹,身體沒有了,一落入三惡道最輕的罪就是畜生道,那畜生道牠已經很可憐了,你要牠修道牠不知道怎麼修,只知道要吃,吃飽了要睡,睡飽了又要吃,然後長大了被人家殺,就這樣,這樣好不好?(不好),真的是不好咧!然後要再恢復人的身體,你看要多久,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萬劫都恢復不回來耶!
  所以我們有人的身體一定要好好愛惜,借假修真,身體是假的,佛性是真的,那我們不住相了,全部都是佛性呈現,所以我們這個整個佛性呈現,不使佛性有一點點塵垢,就是不要沾惹凡塵的污垢,這樣佛性就光明,那只要佛性光明了我們可以回歸本位,都是佛!那我們成就了、成佛了,我們就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到無量的佛世界渡化無量眾生,所以那個才真正的叫做功德。那我們在凡塵用身體形相來做事,那個什麼功德?能夠做多少?做出來又對眾生有利益嘛?都是很少的啦,很微小,那個都不算!能夠利益眾生都是享受福報,都是很不值得我們去探討的,那很值得探討就是一定要恢復我們本性的光明,本性光明一恢復了以後,能夠成就了,凡塵已經不再來了,來的時候是發願而來,要渡化眾生,跟我們現在被業力推來是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到凡塵是被業把我們推來的,不得不來,所以你看那個小孩子一生下來,哇哇大哭,就是苦海,這麼苦怎麼叫我來,所我們要了解,輪迴太久了,那個小孩子太聰明一生下來不哭,為什麼不哭?不來啦,太艱苦了,不要來!可是那個有經驗的醫生就會趕快把他的兩隻腳往上一抓,讓他頭朝下,打他的屁股,做什麼?說你已經造了業就是要來,打到哭,只要他一哭了他就交給他家屬了,說好了,可以活了!可以活了!不哭就不活啦。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凡塵來就是要哭,就是苦啦,所以我們這個把苦都寫在臉上,眉毛就是草,然後加我們玄關,然後嘴巴,什麼字?(苦),嗯!就是苦都寫在臉上,苦不苦?(苦),真的很苦嘛?都在享受福報所以我們知道說,借假修真,在凡塵不值得貪戀,一直變化,一天一天過很快一生就過去了,那我們回顧一下,這樣過一生我們甘願嘛?(不甘願),一定不甘願,對不對?(對),一定要修證成佛,耶!成佛了就甘願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假如說現在要我們坐到供桌上去,我們坐的住嘛?(坐不住),那為什麼坐不住?沒有利益眾生,坐的很不好意思,所以趕快下來!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要實際的自己先修證自己,然後也利益眾生,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樣子我們這一生才沒有白來。所以我們了解說,在真如的法界,那個進入真如(一真法界),就是真理世界,在真理世界之中,無他無自,就是沒有你我他,沒有分別,就是一體,所以我們要體會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一體,靈都本同體、就是一體的,沒有分別,沒有分你我他。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我們要跟我們真如佛性(不生不滅的佛性),要相應的時候,就只有不二,不二就是一,一就是道。所以我們了解,走入一、走入真理世界一,就是一體,知道一嘛?(知道),知道一就萬事畢了咧!知道一了嘛?哇!不敢回應了!本來說一很小,這一下一又太大了。知得一萬事畢,你知道一,萬事萬相都畢業了,所以就是很重要,知得一萬事畢。那因為我們不是知得一,而是知得二(兩邊),兩邊知道嘛?善惡、男女、老幼、好壞,都是兩邊,我們知道二,所以我們就沒有萬事畢,萬事畢了沒?(還沒),還沒喔!因為都在二之中,所以我們要知得一,知道一,知道沒有分別,知道就是道的本體,這樣就萬事畢,就已經可以了、到家了,各位都到家沒?還沒啦,還在同義宮,還沒到家。所以我們了解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就是一,我們走入一就可以真正到達我們的本來。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這個一就是全部都一樣,所有的眾生都是一,所以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因為全部都是同(都是相同),所以整個天地都把它包容,包容在我們的心性之中,所有的凡塵一切,不管是相、不管是事,全部都在我們性分裡面,所以我們全部包容。所以我們老祖師顯相給我們看,肚大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我們有沒有肚大能容?都很窄啊,都雞腸鳥肚(台語),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要了解到,天地間的事都是虛幻不實在,都是假的,所以不用計較,要包容,全部都能夠包容,我們肚量才大,能夠有大肚量才會跟真理相應,跟真理相應我們才可以回得了家,才可以回歸無極理天,就可以回去了。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各位前賢十方是怎麼算?我們平常很少用,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就是十方啦,就是整個空間,整個空間就叫十方。十方的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皆入此宗,全部都走入這一個宗旨,就是走入不二,就是走入我們不生不滅的本體之中。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宗非促延,這個宗旨它不是很短暫、不是很延長,不是促延,它沒有那一種過程,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一念萬年,我們剛才有講,正信調直的時候,現前一念,那一個念頭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我們真心佛性本體祂俱備萬萬年,億萬年都在當下。
  我們有前賢提問,說彌勒祖師下生要56億萬年,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想說,那個56億萬年還要經過幾個元會,一個元會才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那56億萬年要多少個元會?真的很難算,縱然是把它萬出來也是一個數目。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一落入到現相,那個都是要非常久遠的時間,而且那個時候我們眾生的壽命八萬四千歲,可不可想像?八萬四千歲我們都變成什麼了?不可想像八萬四千歲,我們現在假如活到一百二十歲,就已經是人瑞,那要怎麼走路?活到一百二十歲的時候要怎麼吃飯?很辛苦了喔!那活到八萬四千歲那又更不可想像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那個是講現象,彌勒祖師下生那個現象,等於是說我們眾生的善已經很足(很充足),那現在眾生的善都還很不足,所以壽命平均以現在的年代來算的話是七十歲,在釋迦牟尼佛那個年代是一百二十歲,經過三千年以後,已經減到剩下七十歲了,那再經過個三千年,各位前賢剩下幾歲?我們人類最少的壽命是十歲,就是已經惡到極點,作惡為非作歹,作惡已經到極點了,就剩下十歲,那女孩子要多久結婚?因為才只有十歲而已;那假如說再八萬四千歲,女孩子要幾歲結婚?還真的不可想像喔!那個經典有記載,五百歲。女孩子在八萬四千歲的時候,五百歲結婚。
  所以我們了解,在我們現象之中所看到的、我們生活所習慣的,它也都慢慢在改變,這個以往跟現在都不知不覺在改變,那我們要知道,因為現在是末法時期人心不古,愈來愈…,各位前賢是愈來愈好、還是愈來愈壞?(愈來愈壞),對,就是愈來愈壞,所以這個才使人擔憂,因為愈來愈壞。像這個禮拜到長庚醫院,進去以後剛好在放映日本兩顆原子炸彈爆炸,咚!一顆下來二十萬人死亡,慘不慘忍?(慘忍),這樣一顆,咚!二十萬去了!然後再經過二十年那個地方都不能生草。所以我們人類真的還是自己害自己,看一看還真的是這樣。所以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各位有沒有看「活著」?都沒有啊?那個張藝謀導演的「活著」,活著還活著,活著就是高興,活著剛好在做共產黨和國民黨在打戰,「活著」,我們這邊還很開放,他那邊在講我們這邊壞話,我們竟然還允許他在這邊放映。那後學為什麼去看「活著」?後學說「活著」是在做什麼?所以後學就去看「活著」,還真的活著很好咧!很有意思喔!因為他本來是很富有,那去賭博,那賭博到傾家當產,妻離子散,就是因為這樣才活著。假如說他沒有賭博、沒把那些財產都輸光,他就死掉了、被人打死了,因為你有錢就已經被鬥爭、就已經死掉了,那他去看那些贏他的錢、贏他那間房子的人,那些人都被抓去槍殺,他去看槍殺看到漏尿,他說我若不賭輸的話,那個就是我、被打死的那個就是我。所以這個凡塵還真的是很難講(得失很難講),他那個時候賭輸的時候還真的是輸,可是後來活著,竟然贏。
  那我們修道大概不用這樣經過悽慘的過程。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正信調直,把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把握、都呈現,就是已經見佛(看到佛),各位會看了嘛?(會),看到自己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那個就是見法,見到法見到佛,所以我們正信(正確相信),自己就是佛,然後調直(就是不要落入彎曲,彎彎曲曲的思索、思想都不要),就是直心,直心就是道場,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就可以做。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萬年都在我們一念之中,所以顯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念很重要。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無在不在,我們了解,我們的佛性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各位前賢在哪裡?不在裡面(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外面),不在中間,那麼在哪裡?在哪裡啊?不知道答案啊?答案:「無所不在!」知道了嘛?念念看,「無所不在!」對!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無所不在,不管是什麼地方,我們佛性都在,全部都有我們佛性,所以非常奧妙!後學才會用那個照相機的原理來講,說我們那個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祂如如不動,因為全部都俱備,所以不用動。那假如說我們佛性是動的話,是在玄關的話,那我們頭在動,我們看的景象都是模糊不清,那我們能夠看的很清晰表示說我們那個佛性本體祂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我們看才能夠看得很清晰,跟那個照相機原理一樣,只要我們按快門的一刹那,只要晃動,洗出來的相片一定模糊,所以按快門的時候一定不能動,這樣才很清晰,這樣各位了解嘛?(了解)。所以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無在不在,沒有固定一個地方所在,所以無在。然後不在,沒有地方沒有佛性的,就是所有地方都有佛性。
  十方目前,這個十方就顯現在我們目前,就是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個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十方就顯在在我們目前,就在我們眼前,所以我們眼前俱備了十方。所以我們要了解說,真理世界非常的奧妙!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小同大,那個小(很小),它跟大的是一樣,極小同大,講真理,真理的時候我們看它是很小,可是它一推廣以後,竟然所有大的都全部在裡面。我們要了解說,我們這個佛性一顯現,很小的地方,祂在很大的地方呈現也一樣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小跟大是同俱備。
忘絕境界,就是我們要把那個境界全部都把它忘。忘絕境界就是不要住相,那個形相我們都不要記在腦海。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極大同小,很大跟小是一樣。不見邊表,就是不看到旁邊、也不看到表面,不見邊表,小跟大竟然都是同體。所以我們了解說,一般在講,一個毛細孔可含容十方世界。我們毛細孔不是很小嘛?很小,可是它可以容納整個十方世界,十方世界不是很大嘛!所以我們了解,在真理的世界裡面,那個很小的正報,我們一個毛細孔可以容納整個十方世界境界那麼大,境界那麼大可以容納在我們一個毛細孔之中。了解這個意思嘛?
  後學再講一個比較可能會用意會,讀了萬卷書,落筆如有神,說我們胸藏萬卷書,然後我們落筆(寫字)好像有神幫助,有沒有聽過?(有),我們胸藏(就是我們胸部藏了一萬的書),落筆如有神,就是你已經念過有一萬卷的書,那你很會寫文章,各位前賢,我們胸雖然是不小,可是容萬卷,不要說萬卷,一卷就好,容納的進去嘛?可不可以?像我們這個六祖壇經也不是很大,可以容進去嘛?雖然可以把它弄進去,可是那麼一點點也不算,這樣了解大跟小的意思嘛?萬卷不是很多嘛?那都容納在我們心胸之中,這樣知道它的意思嘛?(知道),就是你念過,然後它在你的腦海裡面,那個萬卷是不是很大?(是),那現在容在你的腦海是不是很小?(是),那這個大跟小有沒有一樣?(一樣)。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念了那麼多書,那個書那麼多堆積起來很多,都在我們腦海裡面很小,可是我們都可以應用的出來,這樣大跟小有沒有印象了?(有),就是大跟小是一樣,那麼多的書就是要我們了解,那我們去念了以後,把那一些裡面的文字都記在我們腦海,我們就可以寫得出來,那一寫出來以後,你又可以寫萬卷書了,對不對?所以我們那個腦海很小,寫出來萬卷書就很大,那大跟小是一樣的。這樣意思大家都比較會了解。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這個文字看起來好像在遊戲,有就是無,無就是有。可是我們從我們的過程來講,現在我們都有身體了,對不對?再一百年以後我們還在不在?(不在),是不是無了?(是),所以有即是無(有就是無)。然後在一百年前也沒有我(),對不對?現在有了(無即是有),這樣知道意思了嘛!就很容易知道,就是時間不同,那個整個呈現的現象又不一樣,所以「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所以我們了解到凡塵也都是這樣,很多事也都是這樣,本來沒有事,耶,我們心中惹起有了,無即是有。然後我們處理的很好,有即是無。所以有跟無都是兩邊,讓我們去了解然後去處理。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假如說它不是這樣,極大同小極小同大、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遵守。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事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這個一就是知得一那個一,就是道的本體,就是一。所以我們把那個一,各位前賢,把那個「一」圈起來變什麼?變零,對不對?(對),變一個圓圈(○),變一個零(○就是無極),把那個零(○)切斷拉直,是不是一?(是),那把那個一縮起來是不是變成一點?(是),所以這個叫變化萬千,從這個一來。一,我們一本然後散萬殊,從無極、太極、兩儀、四相、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我們活佛老師最後一代就是六十四,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然後,後東方十八代,加起來剛好六十四。所以我們老師是最末後,我們唱歌的時候,才有講說要我們徒兒幫老師辦理末後一著,有沒有?(有),所以我們現在還可以傳道,等到我們這一代一過去,我們這個時候涅槃了以後,就沒有了,連單傳獨授都沒有了,只有勸善,要得道已經沒有,老師是最末後,師尊師母是最末後,就是六十四。所以我們了解是從一來的,從一,然後一本散萬殊,是這樣來的。那我們現在萬殊,然後歸一本,我們現在處理凡塵的萬事,都把它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都讓它回到本體回來,萬殊歸一本,這樣成就了,不要再流連這個苦海,凡塵不好玩,所以我們了解一即一切,一就是道的本體。一切就是萬殊。然後一切即一,都要回歸到本體回來。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只要能夠這樣,那我們就不用憂愁不會解脫。那個畢就是解脫的意思,能夠這樣就可以解脫了。
◎「但能如是,不二信心
  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那個信心不二,信心就是一(不二)。有沒有培養信心是一啊?(有),不要相信兩邊,兩邊就是眾生、就是凡夫,然後「一」就可以回到活菩薩。所以我們了解說,信心不二,不二的信心就是要讓我們自己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這個言語道斷,就是能夠講的話已經沒有辦法把祂闡釋出來。心行處滅,心能夠想的你就是想不到。講的講不出來,想的想不到,有一點就是不可思議那個意思,所以言語道斷。那麼非去來今,就是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所以我們了解說,最殊勝也就是在這裡,祂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過去已經過去,我們再怎麼去追也追不回來;然後未來還沒到,再怎麼說都還沒到;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現在它不會住,已經又過兩秒,現在又過兩秒,現在又過兩秒,它不住。那我們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沒有三心,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沒有過去世把我們攝受、沒有未來世把我們攝受、沒有現在世把我們攝受,我們就不用六道輪迴。那假如說三世都把我們攝受,我們有三心,那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就出不來,這樣了解意思嘛?可能我們這方面都比較少接近,都不知道,不知道說我們去掉三心了以後,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我們都沒有這方面去研究。
   那我們要了解到,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要去思索,假如說過去被人欺負,我們又想,變成二度傷害。那我們把過去的事一直回憶,那表示我們起心動念,那有念頭就有業,我們要了解,之前累世之間,我們所造的業在虛空之中,那我們不要有起心動念、不要有念頭,那一些業因,它不會來讓我們接受它的果報。那我們起心動念,我們有過去心,會把我們以往過去世所造的業把它拉來,拉來以後我們要去接受果報,那接受果報的時候我們會埋怨,因為前累世之間的罪業我們沒有看到,那沒有看到我們會認為說我沒有做,那沒有做為什麼會接受果報,所以這個時候會怨天尤人,說我又沒有殺人放火,為什麼我的遭遇這麼坎坷,那個就是生活在胡思亂想、在過去心,那一種情形促成他的遭遇很坎坷,這樣了解嘛!我們都會老的,所以我們要事先防範,大概我們有的也都年歲蠻不輕了,所以在當下就要告誡自己不能胡思亂想、不能有過去心,這樣知道嗎?歐吉桑、歐巴桑知道嗎?(知道!),不然遭遇的時候,那個時候都太慢了喔,那個時候埋怨來不及了,因為已經招來了,把那個業因已經招來果報了,那我們都不想的話,那一些業因都在虛空之間,在虛空之間沒有果報,它不會現相,所以我們不用去接受,這樣知道嗎?(知道)。所以就要作閒閒的(台語),會嗎?(會),閒閒的就讓它閒閒的。
  後學都一直講,坐歸坐,看命要錢,知道嗎?你坐到那個算命師的前面,你坐著的話那個算命師不要講話,你要離開不用付錢。那假如說你坐在那邊,那個算命師開始一直講話、一直講話,你要離開你不付錢,他不讓你離開,這樣知道意思嗎?就是你坐著,那個算命仙嘴巴一直在講(就好像你一直在想),那他一直在講一直在講(就好像你一直想一直想),等一下你要離開要付錢(代價)。所以想歸想,要付錢,會嗎?等一下你會想說,那我在想也要繳錢喔?要喔!要繳的比算命的還更多喔!所以要讓它閒閒的就好(都讓頭腦很閒、閒閒的),要做什麼?(閒閒的),啊,要做萬緣放下啦!啊,甚麼做閒閒的(台語)哈~!要做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這樣的話就跟我們佛性在一起了信心銘就到這個地方講完。
◎心銘
底下接下來就是敘述四祖道信大師旁出的法嗣心銘,
另述四祖道信大師旁出法嗣法融禪師,四祖遙觀牛頭山有百鳥街花之異象(百鳥都咬花蓋在那個地方),知有奇異之人(他看到一定有奇異之人),遂往尋(四祖就去找),見法融端坐。四祖:問在此作甚麼(你在這裡做什麼)。答:觀心(法融回答我在這裡觀心,看我的心)。四祖又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在觀照的是誰,心是什麼東西)。法融無對(法融卻不會回答)。
   假如我們一參禪打坐了,那個觀是什麼人?什麼人在觀?所以要了解,那個觀就是我們真心佛性在觀心是何物?沒有東西所以我們觀那個時候,那個心就變成妄心了,所以法融沒辦法回答。便請四祖開示(希望四祖能夠跟他講真理)。
祖曰(四祖就講):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各位前賢方寸是什麼?就是方寸寶地,我們的玄關竅,就是方寸。河沙妙德,因為妙德非常多,一粒沙就是一個德,用河的沙來說,指非常多的妙德,從我們方寸行持的出來、做的出來。總在心源,全部它的源頭就在我們的心。一切戒門、定門、慧門(戒定慧),神通變化悉自具足,所以了解,戒定慧神通變化,我們自己本都已經具足了,全部都有,都不缺欠。
不離汝心,這一些都在你的心胸之中。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就是沒有煩惱也沒有業障,它們都本來空寂,是我們自找的,有煩惱有業障都是我們找來的,那個本來就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因果都是夢幻。無三界可出,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說沒有三界可以出去。無菩提可求,沒有菩提可以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像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像天上的龍也都是非人;人與非人性跟相平等,所以沒有分別心。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就是不能夠用思慮,用思慮都是凡塵在用,在佛性之中都不能有,所以要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這一種最上乘的佛法你現在已經得到了。更無闕少,沒有缺少。與佛何殊,跟佛沒有兩樣,跟佛一樣,所以各位前賢我們也都是跟佛一樣,只要正信調直,當下都是跟佛一樣,沒有兩樣了。更無別法,已經沒有在別的方法。
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就是不要去觀心,觀照自己的心,不要做那個觀行。
亦莫澄心澄清我們的心,也不要,因為都是當下所以這個講出來有一點跟張拙秀才悟道偈「趨向真如亦是邪」…,各位都有聽嘛?那個本來就是真如,那你要趨向真如就變成邪了。莫起貪嗔,也不要起貪瞋。
莫懷愁慮也不要有那種愁慮,就是胸懷裡面不要有愁慮。蕩蕩無礙,就是整個空蕩蕩,很寬廣都沒有障礙
任意縱橫就是讓心自在,都無所住,讓心都不要住不作諸善,不作諸惡就是不有心的去行善,也不無意造惡,全部都不落入有所作為
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我們在行住坐臥(就是生活的四威儀中),我們眼睛所接觸到的、遇到的因緣,全部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這樣就叫佛
問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答:「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問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四祖答:「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問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法融問心既然已經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四祖就回答,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這個非心不問佛,所以你在問佛這個心,它本身就是佛。我們有把這方詳細解說,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那個心我們都不用,我們不用的時候叫做已經無心,無心就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進入佛性本體那個無心的心,那個心即心就即佛,這方面我們都一再說明,各位都有印象了嘛?(有),一定要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心(識心)是生滅,那個不能拿來修道用,拿來修道用修不成道,很重要,就是不能用生滅心修不生不滅佛的果位,我們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各位一定要把這個觀念牢牢記住「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因果一致才會成就,一定要記熟。所以這邊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所以心跟佛已經融成一體,在問的那個心,只要你不是生滅的,它本身就是佛了。
    問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法融禪師問四祖,既然不允許觀行,假如有境起來的時候,我們心如來何對治。
四祖答,境緣無好醜(境就是外面的景象,對外面的景象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美也沒有醜),好醜起於心(外面的景象很漂亮、很醜,從我們的心生起來的),心若不強名(你假如心不強迫去用它),妄情從何起(所以我們心都會強名,就是會強迫我們用我們生滅的心去認識景象,從景象產生喜歡討厭,那個叫妄情;妄情從哪裡起來?從我們的生滅心起來),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我們假如不起妄情的時候,那個真心已經擔任普遍知道,所以遍知就是他已經不住在相,然後什麼都知道;真心祂擔任它的職務了,遍就是全部都知道,所以只要我們沒有妄情起來,不影響到真心。所以後學都講妄盡真才顯,妄盡了,沒有妄,真才會顯。只要我們有妄,真就退隱了。
    假如我們感官很強,我們已經用的很習慣,眼耳鼻舌身意都很強,那我們的真心絕對出不來,一定要把所有這一些妄心都降伏,真心才會呈現,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感官六根用得很習慣,都它在當家,現在還讓它當家嘛?有沒有?大概都還有,而且還蠻強烈的,這個感官當家所以佛性很委屈都出不來,我們一定要慢慢跟它妥協,說六根是婢女奴才,佛性是主人,六根你要讓主人當家,不要喧賓奪主,都讓六根你當那麼久的主人了,都不會厭煩嘛?才不會,感官當家才不會厭煩,感官當家不會厭煩,它做得很習慣。   
     後學都講坤道對服裝,只要經過服裝店看到適合自己穿的衣服,這下子糟糕,這個不看到還好,一看到以後沒買真的難過,心裡面已經疙瘩,會不會?(不會),那麼理想喔,以後要跟自己講「家裡衣服已經很多了,不用買,在買回去就浪費」。後學以往跟老前人一起生活,老前人最喜歡去開人家的衣櫃,做什麼?罵人,老前人一看到衣櫃衣服那麼多,馬上罵人了,不客氣的:「這麼多你穿的完嘛」,沒有一個人受得了;而且很喜歡開人家冰箱,冰箱一開:「你知道嘛,那個放一個禮拜就有毒,你放那麼多吃得完嘛」,所以我們在這個生活細節裡面真的都很少去注意,老人家是很慈悲告訴我們「東西要適合就好,買了就要穿,冰箱裡面東西就要吃,大概一個禮拜之中可以吃完,不要超過一個禮拜,放超過一個禮拜東西就會有毒,這樣對我們身體不好」,可是各位前賢,家裡冰箱的東西一個禮拜吃得完嘛?大概都吃不完,量都超過,多很多,會變成習慣性。倒是後學的冰箱時常都冰空空的,有時候懶的去弄,冰箱還很大,後學的弟弟買一個冰箱給我,他說過年的時候很多東西都要拿過來冰,所以要買大一點的,結果都放著空)。
     所以四祖對法融禪師講,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就是不用對治,我們要對治的時候就起心動念,那沒有心去對治就沒有心,沒有心就無心了,無心就是道,所以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要無心是不容易,我們時時刻刻都有心,各位有沒有心啊?不是在講心臟的心,沒有心臟就死掉了,是在講我們對凡塵的用心是有呢?還是無?大部分都是有心,所以有心大部分都會落入有為(有所作為),然後有所作為我們就會有所期待,有所期待就會有煩惱,因為有落差的時候,就會有煩惱。所以我們保持無心狀態,就是在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這樣可以保持無心的狀態,因為無心狀態就可以應萬用,該什麼樣的景象呈現,容易事來則應,然後事去則靜,就是能到達這一種狀態。那個事來則應,就是要跟老子的思想相應,即「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有的時候都有它一個剛好的角度,我們事情來了,有一個應付剛好的角度我們去做;然後事來則應,應了以後,事去則靜,完全都不記在腦海,完全都不造業,那個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可是一定要經過我們努力的去了解它的過程,不然怎麼樣恰到好處我們不容易去拿捏。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體會,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哪一個?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是哪一個?(佛性),就是佛性,行住坐臥都不離開真心佛性)。
    所以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不要對治的時候,已經常住,法身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因為盡虛空遍法界,以法為身,所以叫做法身。無有變異(祂全部都沒有變化)
還有一點時間,我們翻過來後面「心銘」,心銘就是剛才四祖點化融禪師。這個還蠻長的。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
  只要我們全部都在佛性本體之中,心性全部都沒有起心動念、都沒有外放,那麼這個時候何須知見,所有的知見都不用。
◎「本無一法,誰論熏鍊
  本來就沒有一法。所以各位前賢,本來沒有一法的這個法就是最高的。我們有研究經典的話,大部分都會叫我們不要有法執。我們在修持的過程先去掉我執,我執去掉以後,再把法執去掉。所以修持的最高程度一定是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我執、法執都沒有這樣才成佛。所以我們了解,最高的法就是沒有法執,那個說沒有一法的法就是最奧妙,那因為我們都會有執著,執著的話有法執在,法執在就不成就。那我們還在苦海的這一邊,一定要借著方法才能夠到達清淨的彼岸,所以那個法是一定要,那我們借著法已經到達目標了(已經過河了)、到達清淨彼岸,這個時候我們才把法去掉,所以在講的時候雖然說一下子一法都沒有,可是我們在苦海裡面,假如説一法都沒有,我們怎麼樣到清淨彼岸?是不是沒有辦法?(是),所以一定要借著法來修,可是我們借著法修已經讓我們到達清淨彼岸了,那個時候我們不用揹著這個法,就像竹筏,已經到河的對岸了,那竹筏要不要揹著?(不用),就丟掉了,所以那個竹筏就是方法、就是法,然後我們到彼岸了工具就不要。
  所以本來沒有一法就是最高,它已經到清淨彼岸了,那個時候就是所有的法你不能再一直揹著,認為我揹著竹筏(法)才能過來,然後揹著好累;所以我們了解就是本無一法,本無一法的法是最高。在金剛經裡面佛也講:「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就是佛問須菩提,在燃燈佛所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沒有所得?然後須菩提回答:「如我解佛所說義,因為我還沒成佛我不知道,可是按照佛所講的義理,佛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在無上正等正覺實在是沒有所得,那為什麼那樣講?就是因為佛已經到達自性清淨,已經全部恢復到自己的本性回來;那假如我們有所得,有所得就有所失,有得失就是生滅,生滅就是不成就,所以無所得以後才成就。所以這邊法融直接就把法拉到最高,說本無一法,誰論熏鍊,本來就沒有,本來就自己的不生不滅的佛性都俱足了,那誰要來熏鍊(薰習修煉),什麼人要呢,就不用,就已經恢復到本來。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
  往返就是六道輪迴;無端就是不一定都是在一道裡面,就是時時刻刻變化,沒有一定的,不是說當人永遠都當人,不一定是這樣,像我們在凡塵也都是有時候好了到天道去,不好了到三惡道,各位有到過三惡道嘛?不敢講了,因為我們太久了,可能都會有去過,知道到三惡道很苦,所以我們在凡塵有人的身體時候努力趕快修持,就不會往返無端,追尋不見。我們要追尋我們所有這一些過程,我們一定不會知道,所以追尋不見。
◎「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法融禪師對我們講,一切就是不要落入有為法,因為落入有為法就是夢幻泡影,所以一切莫作,明寂自現,寂就是佛性的如如不動,祂自然會呈現。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
  前際就是在我們眼前,際就是講空間跟時間。知處迷宗,就是所有的地方所在,都迷昧宗旨,就是不知道追求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分明照境,隨照冥蒙」(不小心跳過)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不小心跳過)
◎「去來自爾,胡假推窮」(不小心跳過)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
  我們生在凡塵的時候生無生相,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形象呈現;生照一同,生在凡塵的時候,我們這個感覺就是所有的眾生都是一樣。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雖然看到外表形相,大家都沒有什麼差別,可是那個內心世界是有很大的不同,每一個人內心世界都不同,想法不同、做法不同、來源也不同(所有眾生的來源、根器也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了解,雖然形相是沒有不同,可是內心有很大的不同。
◎「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就是用無心,用無心來用功。在文字本身是有一點矛盾,可是在真理來講是講的很通,無心的心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生發的那個無心,我們用無心來用功,各位前賢這樣聽懂嗎?(跳一行)。可能在想說講太慢,用跳得比較快。
◎剩下約10分鐘提問題
   【問】:為何老虎生性就是吃肉,若是生性如此,那老虎吃肉有沒有繼續造罪。
劉講師答:因為老虎的本身牠要求生,那牠所處的環境就是有比牠弱的禽獸讓牠吃,牠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命就很自然的把那一些吃下去了,那我們就要了解到牠為什麼會轉世去當老虎?倒是我們要追求的問題所在,牠會去轉世當老虎,我們要了解那個是因緣啦!是什麼因緣處成牠去當老虎?這個比較重要,不是說牠為什麼吃肉? 為什麼牠要造罪?重點是為什麼牠當老虎?
   各位前賢老虎為什麼會當老虎?作惡,就是野獸,所以那個一轉世都有它的因緣所在,那我們要了解說原因很重要,那我們當人我們有那一個決定權我們要往哪一道?往佛仙,還是往天道?還是往阿修囉道?還是往畜生道?還是往惡鬼道?還是往地獄道?我們是有權柄去決定,我們是要往哪一道?然後我們的認知跟我們的所為,就會呈現我們喜歡出生的道。
   那老虎都已經呈現那一種現象,那牠為了生存他當然要找比它弱的動物的肉來吃,那就變成自然,牠就不會管說我造不造業啦!因為牠呈現是那個樣子,是逼不得已,重點是在牠為什麼會去轉世為老虎,這個倒是重點所在。
   【問】:人在將死的時候,一生所作所為聽說會很快閃過去,若是如此,那閃過去的部份,也包含一些他做過的事所產生的影響嘛?
劉講師答:這個一般我們都是這樣傳說啦!說我們快要斷氣之前大概都會有迴光返照,就會把我們一生之中所作所為很快速的呈現,讓我們自己去觀看到底我們做了什麼?都會有那一種情形,可是他迴光返照都是他本身的經歷啦!不會說他本身所造成的影響出現,是他自己的所作所為他才可以迴光反照出來,那他所作所為的影響不是他所知的,他沒有辦法知道不會呈現。
   【問】:那他在世的時候,被欺瞞而不知道的真相,那他死後會知道嘛?
劉講師答:哈哈~你是要看第六感生死戀嗎?那第六感生死戀就是他在世的時候,那個不知道被人家侵占了,被朋友陷害了他死掉就知道,死掉他跟隨兇手才會知道這一些事,可是我們要了解到他自己本身的話,他本身除非有懷疑,除非他有去求證不然他不會知道,因為因果是定理,雖然他本身不知道,可是害他的那一些人會接受果報,雖然不知道他所作所為他的心都是好的,沒有害人的話他也不會虧欠,他會接受那一些比如到地獄去或者到天堂去,那個會有不一樣的裁決,不會說我們死了以後就全部了了分明啦!沒有那麼厲害,除非自己修證。
   修證了以後,我們一深入到我們的法性,深入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能夠證悟到本性以後,我們不是有說無知無覺嗎?有沒有?那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那你無所不知會不會知道?會,什麼都知道啊!怎麼會不知道,在性分之中,因為全部都在一體,都是在一體之中所以什麼都知道,不要說等歸空以後我們什麼都知道,只要我們在生的時候努力修,就會有他心通呈現,他心裡面在想什麼?因為後學在求道之前在後天廟,只要你到後學面前你不要講什麼我會知道,你不用講話我就知道你在想什麼?然後你做過什麼事情我會知道,就是因為這樣我才離開後天廟。
   所以那個不是很困難,很容易,各位前賢只要都萬緣放下讓腦袋瓜清醒,讓你的腦袋瓜很靈敏,你很靈敏的時候那個是真空狀態,那別人起心動念那個發射腦波,他發射腦波你收到,你怎麼會不知道?知道啊!他想什麼你都知道啊,不困難那個是很容易,所以六通裡面他心通是最容易,所以只要你在眼前你想什麼都知道,了了分明。
    【問】: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要如何來做?如何才能一念不生?
劉講師答:好,這個北部的前賢有跟後學講,他說以前他都到那個大醫院,去請那個安眠藥回來吃,去西藥房買比較沒有保證,他都去醫院拿那個安眠藥,他說做這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竟然安眠藥不吃了,他只要一躺下去萬緣放下就睡著了,很好用,他說太好用了。
   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平常那個腦筋,就是不肯讓它清醒,所以這個萬緣放下真正的到達萬緣放下,全部的緣都要放下,那個時候就真的一念不生,已經是了,那個時候我們雖然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後學開課講的時候「了了分明的知覺性」,那個就是我們成佛的體,就是那個,所以只要你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你就跟你的自性佛在一起了,不能有一緣,萬緣都放下喔!有一緣我那時候怎麼樣?有沒有緣?有了喔,那你說我感覺怎麼樣? 有沒有緣?有了喔!都不可以,感覺怎麼樣?我怎麼樣?都不可以,才真的叫萬緣放下,這樣會嗎?就是都不管它,天塌下來也不要管它,這樣會嗎?就這樣啦!這樣就可以了,你把它保持久一點,正信調直。
  【問】 :在練耳根圓通,比如聽到電風扇的聲音,但是還可聽到別的聲音,那有沒有正確?
劉講師答:正確,後學不是講圓,十方的聲音我們住的地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只要十方發出的聲音我們都同時可以聽到,那個叫圓,然後牆壁也可以聽得到那個叫通,然後常住只要它聲音都在我們也都一直聽到,圓通常,正常的,你不要落入分辨,這個冷氣舊了聲音這麼大,這個小鳥在啾啾讓它自然就好啦!不要去分辨,聽到那個就是知覺性,知覺性就是佛性啦!所以我們要使這個佛性整個延伸到空間。
    【問】:我們先天大道有沒有再辦中元普渡?
劉講師答:哈哈~我們是三曹普渡,是要有那個引保師引渡,要有人辦,不是我們那個拜拜那個,那個是我們隨著風俗習慣就好了,真正要渡化它們要經過我們那個法會儀式。
   【問】:真人靜坐與萬緣放下的功夫是否一樣?

劉講師答:因為真人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真人靜坐與萬緣放下,因為真人靜坐它是已經有成效,你已經認識真人了,那個萬緣放下是在啟發階段,所以它的程度上有差別啦!萬緣放下是開始要脫離凡塵,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佛性那個為重點,那個真人靜坐那個是已經可以了,可以了,就是你的真人不生不滅佛性熟悉了,很透徹你知道了,使祂能夠不管什麼時候都呈現,那個是功夫比較深一點啦!真人靜坐,你假如說還沒有啟發那就不算了,這樣懂意思嗎?懂了就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