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27 機緣品第七-15 頓漸品第八-1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有一個僧人問六祖:「黃梅意旨,甚麼人得」我們看這個記載有一點是明知故問,他知道六祖是一代的祖師,他就講黃梅的意旨,就是五祖所傳承下來的道統什麼人得;各位前賢,我們是接續從六祖一直下來,一直到我們活佛老師第十八代,我們東方前有十八代,西方有二十八代,後東方有十八代,這都是一條金線,都是接續的道統,所以問「黃梅意旨,甚麼人得?」我們也一樣,也得到我們活佛老師的傳承,也是得到相同的意旨;所以我們要用心研究能夠透徹了解,所傳承下來的是一條金線。
  六祖就回答:「會佛法人得。」就是這個意旨(一條金線、掌道盤)會佛法的人得;各位前賢會佛法了沒?會佛法就可以成佛,各位都會了沒?又沒有信心了,還正在學習,所以我們所得到的是很寶貴的歷代祖師所傳承的道,我們要對道透徹的了解,了解以後我們可以回歸到我們的本位,我們每一位都是佛,因為我們落入凡塵太久了,在輪迴之中迷失了而不知道,現在上天大開普渡讓我們很容易又得道了;我們要了解,要得道是很不容易,因為後學有經過後天寺廟,在後天寺廟有服務十七年,是在瑤池金母慈惠堂,各位可能都會有耳聞,我們凡塵都還蠻興盛的,各處都有分堂(每個地方都有慈惠堂分堂),後學在慈惠堂有十七年的時間蠻久的,知道要「得道」不是那麼容易,所以那個時候,後學的妹妹要帶後學求道的時候,後學說哪有那麼容易的;所以我們就了解到,有很多都不承認有大開普渡的事情,因為這個是屬於天時(上天到達這個時候)
   像說青陽期以青為吉利,紅陽期以紅為吉利,現在白陽期以白為吉利,那誰在決定是青陽期、是紅陽期、是白陽期?有沒有人在決定?沒有,這個是自然而然上天的一個趨勢使然,青陽期的時候就是萬物都生發的時候,紅陽期已經就開花,白陽期就結果,所以現在是以白為吉利;因為我們年歲大的都有經過紅陽期的尾巴,所以那個時候新娘子都是穿紅衣,紅是吉利的,假如說在紅陽期的時候你穿白的,會怎麼樣?(不吉利),對,不吉利,你家有人死掉嘛!所以要順這個天時,那個時候因為所有的…,你看我們牆壁都是磚塊,是不是紅的?都是紅磚塊;現在都是水泥,我們遠遠看去都是白的,所以自然而然進入到白陽期,以白為最吉利,所以這個是氣數形成,自然而然,我們不能說不相信,要隨著凡塵,現在大開普渡有緣的佛子都要求道、要修道,要回到我們原來的本位,我們都是佛,各位知不知道我們都是佛?(知道),嗯,我們本來都是佛,那見識到自己的佛沒有?不是第一片就講嘛,926日就說「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我們去體會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各位有沒有做啊?講者諄諄,聽者藐藐,一定要做喔、要啟發,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了了分明的知覺性」,「了了分明知覺性」放不下,再怎麼放「了了分明知覺性」都放不掉,那個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成佛就是祂在成佛,所以一定要先認識,「萬緣都放下了,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留下的那個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所以要認識祂,一定要認識祂,要強制自己認識祂,把祂啟發,啟發了以後還要乳哺,還要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那我們先認識一段時間,讓祂熟悉,熟悉一點以後,我們可以用耳根圓通把佛性跟整個虛空融會,要用眼根也可以,可是眼根我們比較不容易掌握,會被形相吸引。各位看到形相的時候,住不住相?很容易住相,所以用耳根的話比較容易體會,那用眼根也可以,只要是你覺得你的根器很利就可以用眼跟(眼睛)
  我們有講過,「滿眼本非色(我們眼睛所看的滿眼不是形相),滿耳本非聲,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所以我們眼睛所接觸的就是文殊菩薩,那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我們的眼睛就是智慧第一,所以我們要用眼根的話也可以,根性很利我們就用眼根,各位前賢眼根一定要記得:「智慧第一」,不要進入形相,進入形相我們會住相,會被形相左右,會被形相影響,我們就要記得:「眼睛是我們真心的工具」,眼睛是工具,我們要發揮真心、發揮般若妙智慧,那個就是文殊菩薩。我們所看到的萬象(形相很多),那形相很多我們的見性只有一(萬象有萬個,我們的見性只有一),看出去的(我們這樣一見)沒有差別、沒有分別心,可是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很習慣分別,那我們現在要回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就是文殊菩薩。文殊智慧第一,所看到的萬象已經不進入形相,已經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開始的時候是不容易,因為都萬象差別,萬象差別要把它看成全部都是一個一,就是現量沒有比量(現量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心,都是我們佛性整個呈現),這個比較抽象點,所以要懂就是要用心,用心了以後我們才會了解「眼睛所看到的原來也都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可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絕對不是,絕對是形相,所以只有見相不見性。那我們從眼睛看也是一樣,叫做見性(見我們的佛性),耳朵是聞性,都是我們的佛性。
  用眼根的話要根器比較利者來用,假如覺得自己很容易住相的話,我們就用耳根,耳根可以聽到聲音,我們要了解,我們能夠了了分明聽到聲音的那個就是佛性本體,那個聽的是功能作用,要有本體我們功能作用才有用,才會顯現功能作用,所以能夠聽到的那個,已經就體用同時;比如現在各位有沒有聽到電風扇的聲音?(),電風扇離你的身有一點距離,你可以聽得很清晰,那個就是我們佛性的體跟用同時呈現,就不侷限在我們身上(我們的佛性不侷限在身上),只要是我們眼睛看得到的、耳朵聽得到的,全部都是佛性的呈現,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整個已經全部都是。上個禮拜我們講修禪,有印象沒有?沒關係,後學看上個禮拜的DVD400片已經送來了,足夠我們拿了,一個人還可以拿兩片沒關係。我們上個禮拜所講的要我們修禪,修禪就是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要怎麼進入上個禮拜有說,我們現在複習一下:「就是要著力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我們一定要用心來研究,然後去實行實踐實際的做,我們就可以真的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以回來了,那能夠回到佛性本體,已經就是佛了、當下就是了。各位上個禮拜不問問題,後學問說我們要怎麼成佛,各位都沒有回答,要怎麼成佛?兩個字「離相」,容不容易?(不容易),那表示我們都要住相囉!所以要成佛就是「離相(離開形相)」,只要我們能夠離開形相,不管是有形有相的形相或是沒有形相的語言、或是沒有形相的事情,這一些都離(都遠離了),我們就是佛了,因為所有的相離,就沒有煩惱、沒有凡塵的塵垢,既然都沒有塵垢了,性體就清淨,性體清淨自然就到佛的狀態。所以這邊講「會佛法的人得」,就是歷代祖師所傳承的一條金線,我們會的人知道那個旨意(宗旨義理知道了),我們就可以成就,很親切喔,文字是沒有親切,可是我們進入到自己就是佛的時候,就很親切,跟我們這麼親都在一起,都沒有離開(那個知覺性就在我們身上),知覺性就是佛,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離相」,不住相,不管是形相的相、語言的相、事情的相,全部都離,離了以後我們心性清淨,回到我們本體回來,所以這邊六祖就講:「會佛法的人得」。各位會了沒?又沒有信心,最起碼都知道了,要怎麼成佛都知道了,也摸到我們佛性本體了,那怎麼會不成呢,一定成的啊,時間早晚而已,看看我們什麼時候願意放下萬相,什麼時候願意什麼時候就可以成佛,現在都還不願意放嘛,形相都還蠻好得嘛,還不願意放,所以還願意當眾生,等到有一天我們厭倦了所有形相,就肯放了,肯放就成佛了,所以自己努力。
  這一個僧人就講:「和尚還得否和尚是很尊敬的稱呼,我們要知道「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相的上面沒有形相那個就是道,形相的下面就是器具,我們看得見的這一些器具,我們凡塵在用都是用這一些器具,像我們現在坐的椅子就是器具,所以形而下謂之器,都是器具看得見的東西,像現在我們在房子裡面,房子也是器具(就是看得見的東西)和尚就是他已經跟上合在一起,跟上合在一起是什麼?形而上謂之什麼?就是跟「道」合在一起,合上,各位前賢我們合上還是合下?(合上),都合上了喔,哇!這麼理想啊,都跟道合在一起,都不住相了,這個最寶貴的房子、財產都不合了、不要了,很理想喔!那到底是合上還是合下?考慮一下喔!不然以後你在外面,這個錢我也要、那個財產我也要,這樣就合下了喔,不是合上,合上是要跟道合在一起喔,跟道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時時刻刻都跟我們的佛性合在一起,都是真理,合上了、還是合下?(合中),喔,還有合中喔,這個智慧太發達了,竟然合中了,要二六時中,不能只有一下下合中而已喔,要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跟中道相合),那很理想啦,能夠想到中,中道難行,我們能夠中,就是沒有兩邊,沒有兩邊都是中道,中道就很理想,我們要保持二六時中。
   二六就是十二,十二個時辰就等於二十四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我們都在中道,就是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就叫中道。我們中庸有講「不偏不倚謂之中,不易(不變化)謂之庸」,中是天大的大本,庸是天下之達道,我們都能夠在中,就在佛性本體之中,是很理想的,所以能夠發明的出來要能夠做得到喔,這麼多人只有你發明出來啊!所以一定要合。
  這個「和尚還得否?」這個僧人是故意問,問一代祖師你有沒有得到一條金線、你知道嗎、你會成佛嗎,就是這個意思。
   然後六祖就講「我不會佛法」,這個就是把我們中國人的那種謙虛、不自滿不驕傲、不自大,整個都呈現,說我不會佛法。各位前賢,我們假如什麼都會,我們會那麼謙虛嗎?我們一定會驕傲,所以六祖教我們要有那一種謙受益滿招損,我們自滿自大了,人家就會想盡辦法來毀謗,我們都很謙虛了,他就找不到空隙,縱然我們什麼都會了,也不要驕傲,容不容易?(不容易),很不容易喔,假如我們都被人很擁護的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的自滿、不知不覺的驕傲,所以我們當下就是要迴光返照,就想說:「既然落入凡塵有現相,就沒有驕傲的本錢;假如我們已經修證可以成佛,我們就要想說這麼多眾生都在苦海之中,那成佛了也沒有驕傲的本錢」,所以在一生之中都不用走入驕傲,就是要努力的自己學習自利又能夠利人,自渡又可以渡人,所以這邊六祖就給我們做一個榜樣。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指六祖)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美泉濯就是洗滌,
六祖想要洗所傳衣缽的衣,可是找不到美泉(很好的泉水),要找個比較清的水來洗歷代祖師所傳衣缽的衣,想要把衣缽的衣洗乾淨;因至寺後五里許,已經到寺廟的後面很遠的地方,有五里;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往郊外看到山林鬱茂,就是樹長的很高大而且又很茂密,就表示那個地氣很興盛,就是一個吉祥之地,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山長不出大的樹木,那個就是沒有地氣(就是地不靈),所以假如我們要找一個靈地,比較好的對我們有幫助的地方來修道,你就是要找一些樹木很高大而且又多很,那個地方會有雲出來,那個地方會幫助我們,我們在地氣很興盛的地方,我們的靈覺會比較理想,所以那個地方修道者去吸取靈氣對我們修很有幫助,這個就是外在的環境對修道人無形之中的幫助。假如去的地方是山都是草、沒有樹木長不出樹,很多那一種長不出樹木的山,去那種地方修很累,沒有幫助,會修的很累,沒有成效會呈現,所以還是要找有靈氣的地方來修。
我們一般都會講那個地方的氣…,對自己很有幫助的地方,我們怎麼說?就是「磁場」,我們都會有感受某某人的磁場很強,某某人的磁場都沒有,很弱,那能夠感受到這個磁場,就表示你時時刻刻都在迴光返照,都在佛性的本體當中,所以才會感受到磁場。
  我們凡人時常都會有不自覺的…,比如說一個心地很壞的人跟你擦身而過,你會覺得這個是壞人;然後有一個人從你身邊經過,你會說這個人很忠厚老實,那個就是只要我們時時刻刻迴光返照跟佛性在一起,然後那個直覺會很強,很強的知道跟我們相錯身的人他的狀況,當然我們不是要去檢討別人,而是說他很強烈的給我們那個磁場的印象。我們修持就是要了解,假如遇到心地不正、不好的人,我們沒有事先知覺的話,會怎麼樣?會吃虧,被他騙到都迷失了還不知道;假如我們能夠事先知道他心思的變化,他還沒變化你就能夠知道,你可以引導他走入正路,因為他心的變化你可去掌握、可以事先去點化,他會了解凡塵真的有因果,讓他相信因果那他壞的事情敢做嗎?就不敢做了,所以我們修持真的就可以幫助人,他壞的我們勸他為善,說「你不要自己跑到地獄裡面去,地獄裡面沒有門不要撞進去,天堂有路我們要走」,所以可以勸人往天堂的路,這是最善的。假如人家已經都很好了,你要再帶他往好的路走,那個就不用你來帶。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北俱盧洲的人很善良,沒有壞人,所以他們的平均壽命一千歲,我們凡人都不滿百歲,還沒一百歲就死掉了,那北俱盧洲平均一千歲,都是善良,所以我們轉世到北俱盧洲,沒有辦法行功立德,要怎麼做好,本來大家都很好了,所以不用你去勸化;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南贍部洲好壞一半,所以有很多壞人你可以去勸化他,可以行功立德,所以要修證的人很喜歡到娑婆世界來。不過也有的不敢來,因為說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很弊惡(弊就是毛病,毛病很多然後心地不好),所以不願意到娑婆世界來,怕來了以後被同化(人家好跟著人家好,人家不好跟著人家不好),我們有沒有這樣?還有啊!這樣我們心中都沒有主人耶,老子講「我們心中沒有主人的話,道不會停留在我們身上,所以心中一定要有主人。人家好與壞跟我們沒有關係,他好了行了很多功,他不會分給我們;人家壞了,他造了很多罪,我們也不用去替他承擔。所以檢討自己就好,不用去檢討別人,別人好與壞跟我都沒關係,不能說人家好跟著好,人家壞跟著壞,不可以耶!好跟著好,還不錯;壞跟著壞,就不行了!他要地獄去,你對他講你「自己去就好,我不去了,我要上天堂」,要很明確的,我們生活的態度就是要很明確,一定要自己掌握,當自己的主人。
  所以我們上個禮拜一直在講:「我們不受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左右」,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會左右我們的行為,我們不被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影響,自己能夠當家作主。我們了解,都是自己要努力,在生活之中做到我們心性清淨:「就是盡量能夠…開始的時候萬緣放下,然後一念不生」,都一再講,很容易做的,「萬緣都放下(沒有塵緣了),然後一個念頭也不要起,這個時候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出來,出來了以後記得要培養、茁壯長大」。我們又能夠把整個佛性啟發到整個空間,整個空間變真空,然後佛性又在整個空間(),可是沒有形相就叫妙有,真空妙有;假如我們沒有把佛性啟發出來,這個空間叫頑空,空中什麼都沒有叫頑空;可是我們一啟發以後,這整個空間都是佛性,所以叫真空(空中不空有佛性在),妙有(沒有形相,但就是有佛性在),真空妙有,所以完全都不一樣;不會在家裡一空閒下來沒事做的時候,就會感到很空虛很寂寞很孤單,會不會?不會啊,為什麼不會?假如整個空間都是佛性本體就不會,而是很充實,就不會去找八點檔來塞滿我們心胸。各位晚上有沒有看電視?可能有的有,有的沒有,自己主宰,喜歡看就看,喜歡靜就靜,因為有的還不想那麼早成佛,想說晚一點再成佛,想說凡塵還很好玩,我再玩一玩再來成佛,所以各隨自己的意思,我們自由發揮,只要要認定「凡塵是苦海,不要長時間流連忘返」,玩一玩就好了,累了就趕快回來作佛。所以看到很茂密的山林就是有靈氣又有瑞氣盤旋,所以我們修道可以找這一種地方幫助我們修持。
師振錫卓地,就是把錫杖往地上用力一戳,用力一戳以後,泉應手而出,泉水就湧出來了。所以這個地方附近可以居住的話,我們就不用繳自來水費,用山泉水是最好。後學以前在天元佛院找到合歡山的泉水,然後我們去檢驗看合歡山的泉水是多少度,竟然0.2度,各位前賢我們台南的水幾度?沒有報導出來嘛,高雄的水10度,那個水就不能喝,那0.2度不用煮開水就可以直接使用,自來水質到1度都還很理想,可以不用煮開水就可以直接使用,超過1度以後就要燒滾才可以使用,假如我們用0.2度的水來泡茶葉就很甘甜,沒有比那個更理想,所以泉水很好。後學那個時候去找合歡山的山泉水,可是要經過七公里才能夠接到天元佛院,那七公里的費用竟然要五百五十萬,不過我們一接了以後,往後不管什麼時候水源都很充足,因為從開始的時候是用五吋的管線(就是自來水廠在埋管的管線),從山上用比較粗的管線一直接下來,然後變七吋、變三吋,然後接到天元佛院,因為還要下山還要上山,後面的有壓力前面的水才會輸送到山上天元佛院來,可是我們剛開始做一小段,老前人就歸空了,我們就沒有繼續做下去。
後來有一個佛教的精舍趕快接去用,所以這個也要有因緣,因緣不具足所以山泉水就沒有接成,那現在在使用的山泉水是天元佛院後面的山,那個是比較淺的山,那比較淺的山都有污染,就是我們有種佛手瓜有使用肥料,那有使用肥料就污染水源,所以就沒有很理想,可是也已經不錯,比我們在凡塵用的水還要來的好,所以我們生活在愈原始的地方,身體的毛病就愈少,現在我們因為工業發達,都是重金屬污染,所以身體的毛病就很多,所以這個養生我們適可就好,若要養生到兩百歲也會死,所以養生恰到好處就好、健康就好,大部分人期待要死的時候都要好走,不求個好生也求個好死,不要連累家人拖很久,自己難過家裡人也難過,錢都用光。所以在凡塵就是要健健康康,心裡也健康身理也健康,財產不用留。各位這兩天報紙有刊登,一個人為了他爸爸的財產,把財產土地過名給他的弟弟,然後他就害死父母親、也害死他的太太、兒子兒女,你看要不要留給財產給小孩?(不用),財產分不平命就沒了,被孩子害死,那他自己也燒炭死亡,真的很悲哀。
  所以活著時候就跟小孩講清楚,財產都不留給你們,你們自己去努力打拼,自立自強,你賺多就用多,賺少就用少,不要想著父母的錢、父母的財產,這樣父母比較輕鬆沒負擔,生活就是這樣,要理想化。所以我們在世的時候有得穿、有得吃、能夠遮風避雨能住就好了,再來再求的,若一口氣不來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都是別人的,所以不用去累積財產,我們要累積德性,我們努力的行持利益眾生,然後全部都不住相,進入我們性分,所以深植德本(自己有很大的道德根本),有道德根本我們供桌上才坐得住,供桌坐得住知道嗎?就是成仙作佛,要坐得住,各位前賢假如現在叫我們去坐,我們坐得住嗎?會跌下來,因為你坐在上面底下的人就在求了:「就要讓我平安、就要讓我賺大錢」,你坐在上面想說你這麼貪心,馬上就被請下來,坐不住,所以我們在凡塵自己追求的方向目標正確、作法正確,這樣的話時時刻刻就在天堂,沒有那一些煩惱的事,兒孫子自有兒孫福,不用為兒孫作馬作牛,也不要把兒孫當馬當牛,這樣各都平等,這樣生活就充滿光明。
積以為池,一下子湧出來的泉水就很多,有一個水池了;乃跪膝浣衣石上,就跪著在石頭上面洗衣服。
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西蜀人。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師仍以衣酬之。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椶(ㄗㄨㄥ)裹瘞(ˋ)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
忽有一僧來禮拜,有一個僧人來禮拜,他的名字叫做方辯西蜀(就是印度人)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就是他從印度過來,要見到達摩祖師的衣缽;師乃出示,六祖就拿出在洗的衣服給方辯看;六祖就問他,上人攻何事業?所以在一代祖師的心目中也沒有分別心,六祖稱呼方辯為上人(就是人之上),上人在凡塵做什麼事啊;方辯就回答:「善塑」,就是很會雕塑;六祖就很正色(就是很慎重)對他說:「汝試塑看」,你塑塑看,各位了解這個意思嗎?方辯說他很會雕塑,六祖說不然你雕塑看看,這個時候就是要方辯雕出佛性的狀態出來。 
   各位前賢,假如有人要我們雕塑我們的佛性出來,我們怎麼雕?我們活佛老師有講:「你眼睛看著他」,會嗎?這樣就雕好了!這個是我們活佛老師說的,說你眼睛看著他,他看著你就雕好了。可是方辯罔措,就是不知道要怎麼做,就是整個都茫茫然要怎雕;過數日,經過好幾天;塑就真相,現在方辯就去雕六祖的形相,已經與六祖原來的意思不同了,方辯住在形相,善塑是要叫方辯雕塑佛性,結果方辯去雕塑六祖的形相;然後可高七寸,七寸差不多我們我手掌張開的寬;曲盡其妙,就是把六祖的形相雕的神似;師笑曰(六祖就笑了)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說你只會雕塑這些形相,沒辦法雕塑我們佛性(不了解佛性)。各位以後有人要你拿佛性出來,會不會?我們活佛老師教的,你只要眼睛睜開看著他就好,你一直看著他就是了,看到文殊菩薩表現在眼根。
六祖舒手摩方辯,就是安慰他,長輩才可以摸晚輩的頭頂,我們晚輩不可以去摸長輩的頭頂,這樣沒有禮貌,所以六祖就摸方辯的頭頂安慰他,對他講:永為人天福田!說你這個可以當人道天道的福田,因為看到他以後就會想行善,那想行善就能夠生出福報出來,所以他就可以當人道跟天道的福田。
   所以我們一見到人家在行善的時候,我們內心是不是也想去做?(),有啊,就是有那種意思在!所以我們了解,只要你看到他的作法,你想去效法,那個就是已經在種善因,善因一定有善果,就好像田一樣,一種了可以生苗發芽,然後可以成就。假如我們都是一直看修道的人在生活之中,都是很盡心的在生活也很困苦,那個也都是我們人天福田,就是我們在享樂,然後看到人家在受苦又那麼行善,我們就會慚愧:「我們享受福報還不知道感恩」,各位在享受福報有沒有感恩啊?(),真的啊,都很理想,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嗎?(),那更好!師仍以衣酬之,六祖就用衣服來酬謝他。方辯取衣分為三,把衣服分成三份;一披塑像,就是雕塑六祖的那個形象;一自留,自己留著;一用椶裹瘞地中,就是把衣服包裹起來,好像我們在綁粽子那種方式綁在一起,埋藏在土裡面。他就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假如這件衣服被人家挖出來,那個時候就是他要在凡塵出生,然後要在這個地方住持,要來蓋寺廟然後渡化眾生(他發了誓愿),那什麼時候會被挖出來不知道,所以他發那個愿,只要被挖出來他就要來凡塵出世,所以他這個也是一個善愿。各位在生活之中有沒有發愿?發什麼愿?希望賺多一點錢?還是說希望自己可以成佛以後渡化眾生?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接著底下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有一個僧人拿臥輪禪師講的偈云,偈語是說臥輪有伎倆,這個伎倆就是撇步(台語),我們在凡塵很多人都有伎倆撇步,只要有這個撇步,他就可以用這個撇步來賺錢,臥輪就講他有伎倆,這個伎倆就是能斷百思想,可以斷我們的百思想,都可以斷盡了,然後對境心不起,對著境都不起心動念,菩提日日長,菩提一天一天生長,各位前賢這個偈語怎麼樣?有的前賢看到很想要學,說很好可以斷百思想,對境又心不起。
   可是六祖一聽到以後,六祖就講此偈未明心地,這個偈語沒有了解我們的真心,我們的心地都不知道,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按照他的偈語來做會綁的更厲害,會受苦更久。後學就試著把它說出來:
臥輪有伎倆」,我們「有伎倆」就是有法,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要去掉兩個,一個就是我執,一個就是法執,只要我們去掉這兩個執,我們就可以成佛。我執就是我們努力不要執著身體的我相,法執就是伎倆,我們在凡塵要成佛要有法、要有法來修,可是那個法都是方便法門,假如我們把這個伎倆已經深根在自己心中,那變成法執,變成法執不會成就。所以臥輪有伎倆一講出來以後,已經就透露他有法執。
能斷百思想」,這個百思想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各位前賢我們要不要把功能作用全部把它斬斷?(不要),不但是不要而且是不可以斬斷,因為我們有佛性的功能作用,有功能作用才知道佛性的奧妙,佛性很奧妙就是因為有祂的功能作用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我們就變成石頭,石頭會不會對境起心?(不會),變成樹木了,樹木會不會對境起心?(不會),我們變成石頭跟樹木好不好?不好喔,所以對境心不起,就是已經落入無情之類。
菩提日日長」,這個菩提是覺菩提一天一天可以生長的話,是不是有一天也會死亡,那菩提會死亡好嗎?不好了,所以偈語的毛病就是在這裡。
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六祖聽到這個偈語以後,因示一偈曰,六祖就講這個偈語,惠能沒伎倆,惠能就是六祖自己稱呼自己、講自己的名字,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應用的時候,時常都會用的不很恰當,稱呼自己先生、稱呼自己小姐,稱呼自己的稱謂都不對,我們稱呼自己要稱呼自己的名字,真正的合道理合義理就要講自己的名字,自己不可以講人家對我的稱呼稱謂,人家在稱呼我們是別人的稱呼,不是我們自己在講的,我們自己在講要講自己的名字,所以六祖一代祖師還是講惠能講自己的名字,雖然是很小的地方,可是我們要了解,小地方你都不會錯,大地方根本就不容易錯, 老前人時常講看修道人就看小的地方,你小的地方有錯,你大的地方一定也會錯,你小的地方都不錯,大的地方一定做的很圓滿,所以我們修道就是注重很小的地方,所以在稱呼的時候就要講自己的名字
   惠能沒伎倆就是沒有法執(所以沒有撇步),沒有撇步有沒有光明正大?就是光明正大,沒有撇步就沒有法執,那你有撇步你就是想要賺錢、想鑽洞,已經心地不光明,所以六祖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百思想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不要斷掉百思想,讓功能作用自然產生它的作用,這樣就好了,對境心數起,對著凡塵的景象心數就起來,這個心數起,各位前賢,大乘法相宗把心數歸納有五十一個心數,我們也稱呼它叫心所法(心所使用的方法),這個大乘的法相宗,把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歸納在五位百法,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就是心數法)、不相應法跟無為法,共五個,把凡塵所有的萬法都歸納到這五個:色法、心法、心數法、不相應法跟無為法,色法有11個,心法有8個,心數法有51個,不相應法有24個,無為法有6個,加起來剛好100個法,這一百個法已經把凡塵所有的法全部都包含,叫五位百法。
後學把五位百法解說
色法:色就是形相、看得見的,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個,然後六塵色身香味觸法,因為那個法一半有形相、一半沒有形相,所以也列入色法裡面,就有11個。
心法:就是我們的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阿賴耶,這個八識就是心法。
心數法:有51個,51個又分成11個善法、五遍行、五別境、六個根本煩惱、有二十個隨煩惱、有四個不定法,所以五十一個裡面又分一些細目。
11個善法:第一個就是「信」;然後「慚」、「愧」,我們要有慚要有愧,就是在凡塵都不很圓滿很慚愧;「無貪」、「無瞋」、「無癡」,沒有貪瞋癡;「精進」、「輕安」、「行捨」、「不放逸」、「不害」,共有11個善法。
五遍行:就是它都普遍在所有的裡面,我們很容易就能夠整個在遍行之中,就是「觸」、「受」、「想」、「思」、「作意」,五遍行。
五別境:不一樣的個別環境。第一個就是就是「欲(欲望)」,我們的欲望大部分都會很強,各位的欲強不強?(很強),都是很強,所以我們在別境裡面那個欲,不得了,很難去降伏;第二個就是「勝解」,勝解就是集中精神在一個現象、在一個事情叫做勝解;接著「念」、「定」、「慧」。
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我見,這六個就是根本煩惱,我們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驕傲)、疑(懷疑)、我見。
二十個隨煩惱:隨著煩惱,但不是很大的可是會隨著裡面的內容來煩惱,20個隨煩惱又分成三:大、中、小,大有八個,中有二個,小有十個。
◎大的隨煩惱有有八個,
第一個就是「掉舉」,就是把心舉的高高的,讓心不安,那個叫掉舉,比如說,有朋友打電話邀我們去看電影,你說好我有時間跟你去,然後答應了以後你就把心舉的高高地:「我要去看電影、要去看電影」,可是中間又遇到很多事情要處理,就沒辦法去看電影,那怎麼辦,那個叫掉舉(把心舉的高高地讓它不安)
第二個就是「昏沈」,昏昏沉沉就是隨煩惱的第二個。
第三個就是「不信」,人家講什麼我都不相信。
第四個就是「懈怠」,我們沒力了都不要做,懈怠。
第五個就是「失念」,念都沒有集中。
第六個就是「放逸」,就是把身心往外放。
第七個就是「散亂」。
第八個「不正知」,不正確的知道。這個是隨煩惱二十個裡面的大八。
◎中的隨煩惱有兩個:「無慚、無愧」。
◎小的隨煩惱有十個:第一個「忿」,第二個「」,第三個「覆」,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誑就是騙,誑騙,知道意思不是叫我們去誑騙別人,第七個「」,慳就是一分錢打二十四個結,第八個「」,第九個「」,第十個「」,小的隨煩惱有十個。
不定法有四個:第一個悔(後悔,布施給人了但是又後悔、不捨)、第二個睡、第三個尋、第四個伺。
不相應法:就是不跟心法相應、不跟色法相應、不跟心數法相應,它是獨立的,有24個:「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次第、相應、勢速、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共24個。
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想受滅無為、不動滅無為、真如無為,共有六個。
  以上加起來剛好一百,五位百法:色法、心法、心數法、不相應法、無為法。所以這邊「對境心數起」,要把心數講出來。五位百法是凡塵萬法都縮束在這裡面,所以我們記這些五位法,你就把凡塵所有萬法已經都學到了、知道了,就在這裡面。所以心數法有51個,各位前賢,51個不要說內容,只要講大概的綱要,還記得嗎?11個善法、五遍行、五別境、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四個不定法。二十個隨煩惱裡面又分成大中小,大有八個,中兩個,小十個。細目有51,就比較細。這樣有印象了嘛,所以五位百法就是心數。
  對境心數起,我們對著境的時候,就是有這一些心所使用的方法呈現,那為什麼要使心的所使用的方法呈現?因為這一些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我們對境要心數起,重點就是在:「不住相」,我們對境心數起沒關係,心都有在使用,可是我們不住相,重點就是在不住相,對境心數起沒關係;然後百思想也不要斷,百思想也讓它都在。
  所以上個禮拜有前賢問「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百思想」跟「心數起」都是我們凡塵所謂的煩惱,我們了解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只要了解它是佛性功能作用,我們不要住在那個形相,就可以進入涅槃,進入不生不滅。這樣了解嗎?是不是愈來又好像離自己想聽的愈來愈遠了?這個離自己想聽愈來愈遠會有什麼現象?就是在講的人變成在催眠,底下聽的人很好睡就會點頭:「你講的對」。
  我們要了解,進入我們佛性說簡單很簡單,說困難也很困難。簡單就是有心,只要你有心就很簡單;困難的話就是我們貪戀凡塵,我們對凡塵很迷戀,要來聽性理心法要進入佛性本體就很困難,假如很注重凡塵的這一些得失,我們就很難修道;那要看淡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在,為什麼會用「塵」來形容,就是這個「塵」會污染我們的佛性本體,我們把門閂都關的很緊,各位前賢裡面有沒有灰塵?(),就可以知道塵很厲害,門關的很緊密,桌上灰塵就是一堆,我們都有印象都知道這個事,所以我們要除塵(除掉凡塵),所以要把凡塵怎麼處理?放到背後(背塵)要跟什麼合在一起?(),跟我們覺性合在一起,所以「背塵合覺」,把凡塵都放到背後,那個都小事;把覺性啟發,那個大事
  所以「背塵合覺」,只要我們雙手一合,這個就叫「背塵合覺」,為什麼?因為我們右手做、左手做都是凡塵事,我們雙手一合起來凡塵事沒辦法做了,你這個形相一呈現是不是把良心都掏出來了?合不合覺?有沒有合覺?(),所以這個就是「背塵合覺」,我們在凡塵最困難的就是把凡塵的事都當成實在,所以這樣要把它放下、要離相就很困難;假如我們知道凡塵的事都虛幻不實,因緣際會才有,緣散了就消失了(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事情也是一樣,緣聚有事情來了,緣散事情過去了,都變化無常,我們對變化無常的這一些景象、這一些事情,我們都當成實在,我們有沒有顛倒?()所以佛說我們眾生顛倒,該注重的佛性我們都忽略,不該注重的現象我們看的很重,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現在修道要脫離苦海,就是要轉過來「不顛倒」,「不顛倒」就是重視我們佛性,形相隨著它自然就好,健健康康的就可以,借假修真(借這個身體是假的,然後我們來修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佛性是永遠都在的)
菩提作麼長,菩提是覺,怎麼可以生長?六祖的意思就是說,菩提是覺,祂是一個常住法,永遠在的,不能讓祂有生長、有毀滅的時候,既然進入生長就有毀壞滅掉的時候,所以不能生長,祂是一個常住的法。
我們第七品機緣品也是講了蠻久,我們機緣品已經講完了。接著就講第八頓漸品。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 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時祖師居曹溪 寶林,這個時候六祖居住在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就是六祖跟神秀這兩個宗派很盛旺(修的人很多)人皆稱南,南邊就是惠能,北方就是神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有頓(很快的、馬上從凡夫到佛地)、有漸(就是漸漸地來修)而學者莫知宗趣,學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宗旨跟趣向(什麼樣的宗旨都不了解,要到哪個地方去也不知道)師謂眾曰,六祖就對大家講,法本一宗(法只有一宗)人有南北(我們人有的住在南方、有的住在北方,人有南北之分),法即一種(佛法只有一種)見有遲疾(我們的見解,我們進入佛性本體有的很快、有的很慢,根利的就很快,根比較頓的就比較慢)。所以六祖就對大家講,何名頓漸(為什麼有這個頓漸的名稱,它是什麼內容)法無頓漸(佛法裡面沒有,只有一種)
人有利鈍,人的根器有利有頓,所以我們要知道,根器很利就是他累世都有在修,累世有在修根就很利。各位前賢,前不久電視新聞報導,在外國有個地方有位五歲的小男童很會彈鋼琴,彈出來是大師級鋼琴的彈法,後學剛好那個時間有看到這段,後學就想他累生累世都是在彈鋼琴,所以這個時候他父母親說,他三歲一聽到音樂就會去彈鋼琴,你只要讓他聽到他就會彈,三歲喔!然後電視去拍攝時候小男童已經五歲,小男童坐在鋼琴前面彈鋼琴,彈得很熟練,音樂就從他的小小的手指頭底下流出來,很流暢,看了就會愣住,再怎麼學也不可能學成這樣,那個就是他累世之間都有那個很熟悉的琴譜,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會了。那我們人一生下來,各位也可以了解,有的生下來就很聰明,有的生下來就呆呆的,是不是很自然,那為什麼會這樣?很聰明就是他累世之中一直有從性分裡面有研究,瞭解到一些真理,所以他的根就很利;有一些在凡塵就只知道吃飯睡覺,所以在凡塵的工作吃飯睡覺,我們有沒有啊?沒有吃飯睡覺啊?這麼厲害啊,都有嘛,只是沒有把它當成最主要的。
  所以我們在凡塵,我們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工作而生活),喔,這麼理想啊,都是為了工作才生活啊,那真的是為了成佛我們才落在凡塵喔,很好。我們了解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我們努力的方向一定要確立,確定了以後我們知道怎麼去做,已經不迷昧了。我們要知道,一生之中,不要說一生那麼長,我們說一天之中,各位前賢我們一天之中,我們跟我們的佛性相處多久?相處多久?二十四個小時?八個小時?那也不錯,三分之一了,八分鐘還是八秒鐘?有沒有跟自己佛性居住在一起?(),多久?沒辦法算,只要我們時時刻刻都有良心在(儒家所講良知良能,那個是我們真心佛性),假如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迴光返照,那表示跟自己的佛性在一起我們一天之中多少時間迴光返照?我們精神外放的多、還是收回來的多?(外放),外放的多,可見我們一天之中要八個小時跟佛性在一起非常的不容易,八分鐘就不錯了,有的可能連八秒鐘都沒有,跟什麼合在一起?跟現象合在一起,所以八秒鐘都沒有跟佛性合在一起。我們既然要修道脫離苦海,要慢慢的把心勸回來,要迴光返照(就是精神不要外放),精神外放當眾生,精神收回來當聖賢,我們要當眾生還是要當聖賢?(聖賢),要當聖賢那精神就要收回來,就是凡塵的所有景象、所有事情都虛幻不實在,不要被它拐騙,造化都是作弄人,作弄我們在凡塵受苦,我們就是要把我們的精神全部都收回來,就是降伏我們外放的心,外放的心已經降伏了,心都可以收回來,收回來以後我們就可以培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一培養祂就可以茁壯長大,一茁壯長大以後我們般若妙智慧增加,般若妙智慧有了,真理認識更透徹,真理透徹我們做起來更自然,自然而然就脫離苦海了,這樣會不會啊?可見都沒有什麼心想去做,這個一定要實踐實行,實際做就有功夫呈現。
  我們要了解,現在上天大開普渡我們都得道了,得道本來已經就成佛,可是我們現在是先得而後修,不像以前單傳獨授的時候是修到功果圓滿才授記,我們現在都授記了,上天認定我們有成佛的資格,要不要成佛啊?(),要的話自己內心要立定宗旨「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可不可以啊?(可以),太沒力道了,這個要在凡塵踢鐵板踢的厲害一點,知道意思嗎?就是生活之中要充滿挫折,你太順利了,讓你賺錢了、讓你有社會地位了,你就貪戀凡塵了,就不想修道,這個全部到處都碰壁、都踢到鐵板,才會死心踏地,好,認真修道!很現實的喔,太如意了表示上天要把你順考考倒,所以你太如意了就是要小心,上天要讓你跌倒,會不會?絕對跌倒。
   我們現在趕快學習跌倒,為什麼?會爬起來啊,所以上天要考我們是很容易的,讓你賺到錢、讓你又有社會地位,你又想修道就會說沒空,絕對有藉口;我們修道不要找藉口,就是要脫離苦海、惟求作佛,這個是最究竟的,成佛了以後,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時時刻刻渡化眾生,不管到哪個佛世界都可以去,不是最理想嘛!所以我們活佛老師對我們期許很大,後學還看到訓文,我們這邊出來的訓文,上上個禮拜老師有出訓文,把我們台南的普通班都停下來,有沒有?(),要來研究性理心法,有沒有?()老師還跟我們講:「向徒兒邀請」,老師要我們徒兒來聽課竟然要用邀請,我們徒兒比老師大,老師跟我們講:「我們能夠研究這個是我們福氣」,有沒有?(),很福氣喔,要知道福喔,要把握!然後老師還跟我們恐嚇:「你不來聽,以後你不要求我,你遇到事情,老師不是不幫忙喔,冤欠是很難纏的」,有沒有?(),老師一手拿著糖果、一手還拿著教鞭,看看我們真的是很有福氣,就是能夠研究最上乘佛法,讓我們能夠真的成就,那我們要推廣給我們所有周遭親朋好友,都把他們要求來研究性理心法,能夠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絕對可以,從內心深處產生信心,各位有沒有?(),從內心深處我可以成佛,因為我摸到成佛的根源,摸著根的成仙作佛,摸不著根的瞎修行,那我們都摸到根了,絕對可以成佛,所以一定要努力、要研究、要把它傳播,讓所有親朋好友都知道,都能夠努力的來修道,這個才叫真正的在修道
   我們在研究性理心法,不是說都不參與道場整個活動,我們是用生命來渡人的,那個是付出很大的心血,絕對是要眾生成佛。假如不按照這樣的話,可以成佛嗎?假如我們不了解心性,可以成佛嗎?(不可以),沒辦法啊,假如我們用識心絕對是沒辦法,一定要用真心,我們根塵相對的識心都不要用,就是用真心了,那真心即心即佛,我們當下的心就是佛,所以有時候我們文字用即心即佛,就講的很熟悉,但不知道那個心是什麼心,都不了解以為日常生活的心就是即心即佛,那絕對不是喔,那個都是變化的識心(生滅的),那不會是佛,一定要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才真的當下就是佛。
◎剩下約15分,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剛剛提到五位百法,因為有的沒有聽過,後學有聽過,這個有一張明細表,若是要的話後學下禮拜印給大家;這個百法名門跟我們彌勒祖師在彌勒內院講堂講的唯識內容是不是一樣的?請劉講師解說。
劉講師答:好!這個五位百法是屬於大乘法的相中,那我們有一個是「唯識論」就是認識的「識」,那凡塵所有的他都把它歸略到唯識,什麼都是認識,所以那個唯識論跟我們凡塵所了解的識有一點不同,他把裡面很詳細的分,說我們凡塵用的識,跟我們修道用的識,已經修證以後用的識,全部都不一樣,就變成一個認知的問題,因為我們凡人大部分,都著重在我們看的見、聽得見、摸得到、想得到,在這方面用心啦!
   那我們假如說進入性理心法,那麼所有這一些現象產生的都是變化無常,虛幻的不實在,所以在唯識論裡它都把這個生滅的識它不注重,它注重在修道跟成就,修道的識跟成就的識又不一樣,等到我們成就以後進入那個「無知無覺」,那個無知無覺是修到最高以後呈現的現象,那能夠了解到無知無識,那個也是識的範圍啦!可是已經很高的狀態,是藉著語言來說而已,它本來都已經離開語言、離開形象。
   那我們在修持的時候就是要進入我們的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那正確的知見,一樣要把那個根塵相對所產生的,那個生滅的識也一樣要去掉,所以我們把根塵跟那個生發的六識去掉,去掉了以後才可以正知正見,進入正知正見我們來修道才會有成就,所以唯識論鼓勵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是入手,就是從「真如門」不要從「生滅門」,從真如門入手來修以後,它會有一些很殊勝的那一些景象會產生,可是這一些景象產生,它也是要我們了解是給我們信心,而不要住相,住相以後你就沒有辦法達到那個最高的程度,也就是究竟啦!
   那我們就是要究竟的成佛,本來我們都是佛,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就?就是因為我們的知見不正,我們在凡塵所用的都偏了、都邪了,不正確,都顛倒了,所以要先認識,先認識這個不正確的觀點,它不正確在哪裡?為什麼不正確?我們去了解以後我們才能夠產生力道來修持,那對這個正確的正見我們有認知以後,那個行持就有力道,那有力道行持功效就跟在後面隨時呈現,那有功效呈現這個幫助我們,一方面般若妙智慧生發,一方面對真理的認識又更深入、更透徹,那就可以回到我們本位,那回到本位以後那真的是無所得啦!沒有一點得,只是回到本來,本來、本性就聚足圓滿,我們就是要達到這一種狀態。
   【問】:後學請問我們在生活當中,自己的個人…,落入我們自己的八字當中,我們所有的應對進退都落入八字當中,我們就更加在應對進退的時候,很難會去把無我的狀態展現出來,因為我們跟人家講的時候,或者是跟人家有一些衝突的時候,那個無我的狀態很難明顯,問題是說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變成無所對待?我們要怎麼樣在這當下,把這個「無我」時時刻刻在我們身上有無我的現象展現出來?後學一直有這個盲點。
劉講師答:這個很努力想修重點就是那個把我太注重,一直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無我,這個樣子就是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要執著我,我、我、我,變成一個相反的方向,所以後學藉著「無我」來講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弟子跟師父問問題,他說我們上一次有講的那個風鈴偈,我們同義宮這邊有講過嗎?(沒有)沒有啊!我是在哪裡講的?
風鈴偈:『渾身是口掛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平等為它說般若,叮叮咚咚叮咚』
   風鈴知道嗎?(知道)它渾身是口好像都是嘴巴,掛在虛空,我們都會掛在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東西南北風一吹它都會響,叮咚叮咚對不對?所以平等為它說般若,平等的在講般若,般若就是妙智慧,叮叮咚叮咚就是一直在講,說我們凡塵之中時時刻刻都在講般若法門。
   那這一個弟子就問師父說:那牆壁有沒有在說法?
各位前賢牆壁有沒有在說法?那個師父說:有
弟子就問說:我怎麼沒有聽見?
師父跟徒弟講:因為你有我,所以聽不見
弟子又問師父說:那師父你沒有我聽得見嗎?
師父跟弟子講:有你有我所以聽不見。
弟子又問:那沒有你沒有我聽得見嗎?
師父又講:沒有你沒有我誰要聽?(哈哈)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執著的是身體的我,那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就講:一定要把身體的我去掉,去掉是身體的我,然後佛涅槃的時候弟子向釋迦牟尼佛表白說:你教我們做的我們都很努力做,就是我們已經都無我了,然後釋迦牟尼佛就講: 『無我就是生死,我就是如來』這樣懂意思嗎?我就是如來,無我就是生死,沒有我的話就落入生死了,有我,那個我就是如來,這樣了解意思嗎?重點就是我們已經不重視身體的我,身體的我已經沒有了,佛就講:身體假如是我,那這個身體的我是哪裡啊?是頭、是手、還是我們胸部、還是腳?那一個是我?假如說全部都是我,怎麼有那麼多的我?懂意思嗎?
   所以身體沒有我,身體的我已經去掉了,接下來就是我們佛性的我,佛性的我祂是常住永遠都在,那你已經領悟了解進入了,那個我就是如來,那我們要進入如來的我,身體的我不要執著,這樣了解嗎,了不了解?(了解),所以你在心中不要有我的觀念就可以,那我們應對進退有一個剛好的角度,那你在想剛好的角度那個時候,沒有身體的我,所以你在應對進退有覺得,我的身體存在,就表示你在應對進退沒有符合中道,這樣了解嗎?
   所以你要符合中道,那個時候已經沒有身體的我,都是在真理之中,這個剛剛好一個角度,事情到來剛好一個角度去做那個符合真理,剩下不符合真理的不要,這個時候你的心就是如來,沒有
身體的我,這樣了解嗎?
   還有一個故事:有兩個師兄弟在爭執,爭執的時候就跑進方丈室問師父說:我這個觀念對不對?
師父說:對,你的觀念對。
然後甲跑出去跟那個乙的講,那個乙的一聽了以後,換他跑進來問師父,師父我這個觀念不對嗎?
師父說:你的對。
然後乙又跑出去了,兩個又在外面爭了,然後後面的小沙彌,就跟他說:師父你這樣講就不對了。甲對的話乙就不對,乙對的話甲就不對。

師父轉過來跟小沙彌說:你說的也對。哈哈~對。

六祖壇經-26 機緣品第七-14

◎我們接著講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智隍這一段。
  我們講到智隍問玄策:「六祖以何為禪定」。禪定非常重要,我們在凡塵修禪,各位都有印象嗎?平常我們有沒有學習禪定?可能有的前賢有學禪定,有的大概都是朦朧的印象,不知道怎麼樣來修禪定,對禪定的知識都沒有很熟習,後學在這邊跟各位提示一下,我們一般所說的禪定是要我們心住一境(就是心要專注在一個境,就是不要神散,我們的精神不要分散)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所在就是精神分散,那因為精神分散,我們的定力沒有,所以遇到事情很容易慌張;假如我們有學這個定的話,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分辨輕重緩急,然後知道該怎麼處理會很理想,就不會釀成大禍,所以禪定對我們來說是蠻重要。
  一般我們對禪定的認識不是很深入,我們中國大概在西元500~1000年的時間,禪宗非常的興盛,禪宗的禪定跟印度的修禪定又不太一樣(內容不一樣),因為在印度修的禪定是要我們在凡塵的那一些心思能夠集中;禪宗的禪定雖然外表也是一樣心住一境,但是它的內容是已經進入涅槃妙心(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禪宗的禪雖然它也是、一樣是思維淨慮,可是它的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直接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在北部後學都跟北部的前賢講:「我們在生活之中要著力擺脫(就是用全部的力量來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客觀環境就是我們遇到的我們周遭的環境,周遭的環境會不知不覺來支配我們精神世界,我們都被它支配了,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要著力擺脫不要被環境支配,然後要「超越我們理機能對情感望的追求」,我們的(身體的生理機能)都會追求我們的情感慾望,我們要超越,然後訓練我們自己不受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左右。這個很重要,我們要做,要做我們人生、我們命運馬上就會改變,周遭環境會改變,整個都改變,我們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出來當家作主,所以我們能夠訓練出不受客觀環境、不受主觀意識左右的心理狀態,我們要面對凡俗又不被凡俗束縛,我們要面對萬象又不住相,然後性體就清靜,能夠這樣的話,頭頭是道,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以體會呈現靈覺,這就是修禪,就是直接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很重要喔!
  後學再一次把它闡釋:著力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我們周遭的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那一種支配,我們不要受客觀環境支配(就是自己要有佛性出來當家),然後要超越我們的理機能對情感望的追求,訓練出一種不受客觀環境和主觀意識左右的心理狀態,要面對凡俗又不被凡俗束縛要面對萬相又不住相,性體清靜,能夠這樣的話,頭頭是道,在日常生活之中一舉一動,都能夠體會呈現靈覺,這就是修禪」
我們要瞭解,我們修到最高的智覺(智慧的覺悟),就是佛;然後顯現在身體就是律,宣講於口叫做法,作用於心叫做禪,作用雖有三個,但是它的來源是一致的(從一個來源出來),那個律離不開法,法就是禪,就是我們在講的佛法僧是一體,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呈現。
  因為我們一般在講禪定,那個都是我們在身體方面專注,心住一境(就是我們心神集中)那個都還沒有到達後學剛才講的直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做涅槃妙心(不生不滅的真心),有一點生疏喔,比較少聽到,這個要聽熟,後學就鼓勵我們拿CD片回去聽,有時間的話看DVD,有MP3機器的話我們就聽MP3,一定要時時刻刻反覆的複習,我們性分之中才有佛因,佛因已經種了,佛的果位就呈現,因果同時,各位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沒有?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成佛才可能;假如沒有(找到)的話,那不可能成佛,因為不生不滅的真心才可以成就不生不滅佛的果位,所以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後學都一直鼓勵,不很困難:「只要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我們體會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一個狀態,那個狀態我們要瞭解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你再怎麼放,祂都放不下,祂都在,那一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趕快把祂體會啟發,我們啟發不生不滅佛性以後,啟發了以後要培養、要乳哺,乳哺聽得懂嗎?我們孩子生出來,什麼都不會,那現在我們了解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也一樣,祂也不會、什麼也不會,可是我們要經過培養的階段,培養了以後我們慢慢讓祂茁壯長大,然後做耳根圓通,把佛性能夠整個延伸到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
  所以我們沒有啟發佛性之前的虛空是頑空,我們啟發佛性以後的虛空是真空,真空跟頑空各位可以分別嘛?頑空就是空中什麼都沒有叫頑空;真空就是空中裡面有佛性在,所以叫真空。我們佛性確實存在可是沒有形相,叫做妙有(有,沒有形相),所以我們佛性在空間叫真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啟發了以後,讓祂延伸到整個空間,所以這個時候只要我們一靜下來,我們整個性都跟整個空間融為一體,性與天通(跟天都相通的);我們現在都沒有把佛性啟發,所以我們性跟天不通,各位前賢通了沒有啊?(通了),通了喔,這麼理想啊,都性與天通了,很好喔,我們要時時刻刻都保持性與天通(就是我們良心都在),我們了解每一個人都有良心,有時候我們遇到社會的現象,我們會把我們的良心埋沒,各位有沒有埋沒過自己的良心?不敢說啦,有時候為了利益就把良心都埋沒,我們修道就是要啟發祂,因為我們良心與天通(跟天是相通的),所以我們修道就是修我們的良心,在儒家來講叫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啟發出來應用,我們要先摸到本體,因為成佛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在成佛的,只要我們摸到,我們成佛自己就有信心,可以從內心生發自信:「自己可成佛,時間早晚而已」;若沒摸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成佛只是希望,因為不知道要怎麼成!那我們有摸到以後,知道佛就在身上,就是我們那個靈覺,那個就是佛,就在身上,時時刻刻我們都跟佛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做佛,可是我們現在內心是做佛還是做眾生?(作佛),已經作佛了喔,很棒喔!就是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自己就是佛(以佛自許,自己期許自己已經就是佛)」。
  智隍用20年的時間在訓練他的禪定,那個就是心跟境已經合在一起,可是我們要了解,這一種在形相用功夫,破壞很快,要有成效很慢(成效很慢、破壞很快),要一直定定定,要非常久的時間,才能夠心跟境合在一起,可是只要外境對我們有傷害,定力馬上都不見,所以那一種修持方法叫難成易壞(很難做成,很容易破壞);那我們從佛性本體生發的禪定,竟然是如如不動,那個才叫真的禪定。後學都講,我們真心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而且如如不動,動的是我們身體,佛性沒有動,我們都沒有體會。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體會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後學用照相機的原理讓我們了解,我們有玩過照相機就知道,在按快門的一刹那鏡頭絕對不能晃動(要按快門手不能晃動),假如我們手晃動,洗出來的相片就模糊不清(我們一按下去時候晃動,保證相片洗出來模糊不清),所以按快門時候不晃動,洗出來相片才很清晰。我們從這個原理來了解,我們的佛性也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用眼睛(眼睛就是快門)在看所有形相都很清晰,就表示我們佛性如如不動,然後我們身體在動,所以從這個我們就了解,原來我們佛性是如如不動,動的是身體,所以我們進入我們佛性的不動,已經就是大定了,儒家所講的:「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鑊,不動聲色」,是不是定力很夠,那個就是從佛性的本體,已經認識然後發揮出來,所以不會被不被外相、外境影響,富貴了有錢了,不淫,就是守住自己的佛性本體;貧賤不移,沒有錢了很困苦,志氣一樣都頂天立地,不會移動;威武不屈,受到外面的恐嚇不怕,為什麼?因佛性沒有形相不會毀壞,所以不怕;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鑊,不動聲色,為什麼可以不動?因為身體是假的,身體縱然沒有了,佛性都在。
  所以他可以做到這麼大的定,整個都呈現在凡塵,只要我們對佛性的認識愈透徹,我們的定力就愈夠;假如我們對現相很注重,各位前賢很注重現象會怎麼樣?很貪生怕死。各位前賢,身體,我們再怎麼樣貪生怕死,身體還是會死,有沒有說貪生怕死就不死了?一定會死。所以老前人對後學說:「你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要後學把天元佛院看好就好」,後學竟然跑到這裡來。所以在凡塵我們身體是生老病死,有出生就一定會有死,所以我們在凡塵一定要找個非常價值的生活方式,借假修真,身體是假的、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沒有一個人可以擁有它,假如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可當家作主,那我們在最漂亮最年輕有活力時,就要趕快命令我們身體,不要變、我要這樣就好,可不可能?(不可能),一天一年過一直過一直老了,所以我們不要在身體方面太著重,我們太著重身體就會看輕佛性,佛性看輕了,我們就六道輪迴不會停止!我們只要進入佛性,身體的生滅已經就是小事,我們佛性已經都啟發了、已經跟虛空融成一體而且進入如如不動,這個時候,身體死了就還給天地水火風土,就沒有關係。
  假如我們沒啟發,我們的佛性還是在我們身上,則業力會把我們推:「我們在凡塵做得好,會推到天道出生;我們做的不好,推到三惡道出生去受苦」,然後天道的福享完了,三惡道的苦也受盡了,我們又到凡塵來現相出生,又出生在凡塵,就這樣一直輪迴;我們已經有求道,上天大開普渡,我們活佛老師把我們玄關都點開了,我們的性跟整個虛空融成一體,所以身體的生死跟我們佛性就不關緊要;但我們沒啟發的話,就很關緊要,一口氣不來,業力把我們推,那我們有修、有把佛性修證,讓佛性能夠跟虛空融成一體,這個時候,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整個性都與虛空合為一體,就跟我們身體沒關。
  我們要知道這個修很重要,一定要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認識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果同時,認識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的果位就已經成就,很重要喔!我們從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產生的信心,我們以後的生活就在天堂一樣,都跟凡塵不一樣了。凡塵所有的形相、凡塵所有的事情都虛幻不實,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消失就沒有了,所以都是假的,真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是真的,所以我們要認真,各位有沒有認真啊?生活中我們是認真、還是認假?(認真),我們在生活之中都認形相,所以都認假,不認真。我們從小開始,老師、家長都一直敎導小孩子「你要認真、你要認真喔」,各位有沒有很認真啊?到現在為止有沒有很認真啊?(),只要是在事情、只要是在形相,都是假,都不真,只有認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是真,所以我們要認真,往後也都要認真,真的不會變,假的一直在變,所以我們要認真;那認「真」,「真」的認識了沒有?
  後學都講我們南部前賢悟性很高,在北部都要一年、兩年才聽得懂,我們這邊竟然不用半年就可以了,悟性都很高,都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現象很理想,我們就是要自己全心全意來追求,就跟六祖一樣:「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各位求不求餘物?要了解,我們在凡塵生活有飯吃、有衣穿,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可以了,那再追求多的財產金錢都虛幻不實,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帶不走一毛錢,一毛錢都帶不走,所以留給子孫財產,那個都讓子孫不爭氣,都會為了財產而爭,所以要留德給子孫(積德,德才是重要)。像孔老夫子至今已72代,他的子孫還受人尊敬,那個就是德,你留財產沒有用,你氣斷了,子孫就開始爭,爭到去打官司,而且例子又很多。所以要留德給子孫,不用留財產,子孫要讓他們自立自強追求自己的人生,所以不用留錢給子孫,留給子孫反而萎靡不振,生活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們在凡塵努力方向一定要確定,就是追求讓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能夠光明,恢復本來,我們活佛老師說我們理天故家鄉,我們家已經都結了許多蜘蛛網,都沒回去清掃,想不想回去清掃?(),要不要回去?(),想跟做還有一段距離喔,一定要做、要實際的做,讓我們佛性恢復光明,恢復光明我們已經就把故家鄉的家園清理的很乾淨,一定要自己努力。
  各位前賢自己的佛性光不光明啊?不敢說啦喔!因為還有很多黑暗的地方,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只要我們有負面的念頭,那個都是黑暗,要把這一些全部都去掉,所以成佛不是很困難,後學都一直講「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念頭,所以只要我們把所有念頭都放下,我們就成佛了」,這樣容不容易?把念頭放下容不容易?是很困難嘛?這個不是要我們去搬千金重的東西,看我們的心願不願意,念頭都是我們生發,我們要了解到,能夠生發念頭,就是佛性本體,不是佛性本體不會生發念頭,所以這樣有沒有認識佛性本體了?(),我們能生出念頭的那個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這樣有沒有連貫起來?認識祂了沒?很容易認識,就是能生出念頭的那個,那個就是,祂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可是我們很少迴光返照,我們都是生發念頭以後,進入念頭的內容,所以才煩惱,煩惱誰生的?(自己),我們佛性生的,我們佛性生煩惱出來,我們來煩惱,這樣我們有沒有很聰明?(沒有),沒有啊?因為太聰明了,所以我們生念頭出來,然後在念頭裡面很煩惱,一天24個小時都這個樣子過生活。
  我們都沒有研究我們為什麼有煩惱?煩惱從哪裡來?自己生的,那為什麼會生?後學提示給各位,在生活當中能夠去想:「我們為什麼有煩惱?煩惱的來源是從哪裡?」我們可以把它作成結論:「就是面對外境(外面的景相)、面對外面的事情(什麼事情我們遇到了、什麼景象我們看到了),從這一些我們產生煩惱,外面的形相(外面事情的形成)都是因緣聚會,變化無常,可是我們從這一些因緣聚會變化無常的現象之中,我們住相,住了形相以後我們產生煩惱,當我們的煩惱還沒有過去,形相已經變化,都是這樣喔(形相已經改變了我們還在煩惱,我們都還住在舊的煩惱裡面)!我們就是沒有研究真理所以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才煩惱,我們現在要了解,根源就是對真理的世界、真理的領域都沒有研討,沒有研究不知道,所有很多都是不必要的(煩惱也不必要,造業也不必要,受苦也不必要),那因為沒有研究,這一些都變成必要,煩惱也變成必要、住相也必要、受苦也必要,確實就是這樣喔!所以我們是聰明、還是笨?這樣算起來我們都不夠智慧,是很聰明,可是反被聰明誤,我們都不用智慧。
  那我們要啟發我們佛性本身有般若妙智慧,只要我們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把佛性本體認識,然後啟發,讓祂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然後只要一段時間,三、五年一過去,以往禪宗的修持,你認識本體12年就可以成佛,12年就是去掉我們那一些根深蒂固的習慣,我們那個習慣性佛性裡面沒有,我們要去掉那個要很堅定的信念,不符合真理的我全部不要,這樣它就可以去除、離我遠去,然後恢復自己本性的光明,本性光明一恢復以後,我們本性所具備的般若妙智慧就呈現,呈現以後我們不會造業,為什麼?了了分明的真理整個就在眼前,那整個在眼前應對凡塵萬事萬物:「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就很理想,生活之中我們就不造業因,沒有業因我們自然就不用接受果報,就解脫了。所以解脫,我們不用一直求佛來幫我解脫,要自己解脫,不然我們自己一直造業一直造業,一直求佛一直求佛,那沒有用喔!只要我們業因都不種(不造業因),哪有苦啊!
  因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在凡塵不要想說研究因果已經落伍了、跟不上時代,因果的東西是一個絕對的道理,有因必有果,不會說我們時代進步因果就被推翻,推翻不了的。在講研究因果已經落伍的人,他連吃飯也不用吃、連呼吸也不用呼吸,吃飯就是因,能過活下來才是果;你呼吸就是生的因,你不呼吸就死翹翹了,有沒有因果啊?(),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在接受啊!你若在路上瞪人會怎樣?嚴重人家會捅你一刀,嚴重到那個程度喔,有沒有因果?(),絕對有的;那你笑臉迎人,人家回報你是什麼?(笑臉),就是笑臉,有沒有因果?(),就是絕對有因果,小有小的因果,大有大的因果,都有因果。現在接受福報的,都是累世累生之中在種因,他一直在布施,所以他現在接受福報。假如我們這一生坎坎坷坷,有一餐沒一餐的,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那個就是我們「一毛錢打24個結(台語),國語叫「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來凡塵這個現象已經就呈現因果,所以我們時常買花來供佛,就會長的很漂亮,有沒有因果?();我們長的比較醜陋就是從來都沒想過要買花來供佛,所以也不要埋怨,往後若想要漂亮一點,就記得要買花來供佛。佛已經成佛了啦,你有拜、有供祂,祂也成佛;你不拜、你不供佛,祂也成佛,所以祂沒差,差在我們,我們在拜、在供佛者的心,所以心就很重要,我們修道就是要修心,把心透徹了解,明心見性了,心明以後因果不昧(不會迷昧),見性以後成佛無疑(絕對成佛),所以研究這個就這麼好,可以讓我們有信心絕對可以成佛,那要了解喔,聽到這個上乘佛法都很不容易的喔,能夠坐得住都要祖德(祖先有德性),然後本身有行善,累積善生根,善根又成熟,你才坐得住喔,不然下面都好像有針在刺,你坐不住。所以各位要了解,這個因緣很不容易遇到,要講性理心法、我們要研究都很不容易,我們就是要珍惜,要了解到就是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一定要認識祂,要聽祂的話,由祂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我們現在誰在指揮啊?(佛性),真的是佛性在指揮啊?都這麼理想啊?不是我們六根在指揮啊?真的都太超越了(哈哈),所以各位前賢,你現在回答佛性在指揮,回去的時候要知道喔,你的良心就是你的佛性,所以你凡事都要聽良心的話,那個「對自己有危害、對別人有利益」,你該做你就去做,做的下去嗎?應該是做不下去,為什麼?對自己有危害,雖然對別人有利益,可是我們有一句話:「人不自私天誅地滅」,這個就是讓我們找藉口,所以自私沒關係。那我們自私到能夠「惟求作佛」,這樣的自私後學鼓勵,鼓勵我們「惟求作佛」的自私,然後你「惟求作佛」所表現出來的,自然而然就利益眾生。
  所以我們了解,法無定法,釋迦牟尼佛都叫我們要貪,貪什麼?就是貪「法性」。我們凡塵只有兩個,一個叫「法相」,一個叫「法性」,「法性」包含所有沒有形相,是我們的佛性跟凡塵所有山河大地,整個都叫做法性;然後法相,就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叫做法相。所以凡塵就只有這二個,一個法相,一個法性。然後我們要貪法性;因為貪法相,住相以後我們容易迷昧;然後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連整個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那就成就了、成佛了。這樣了解嗎?能夠了解那真的才是奇怪啦,所以不了解是正常的,要一段時間才會知道:「原來是不用分別心,原來天地凡塵都是一樣不用分別,那樣就成佛」,所以要一段時間,我們把我們日常生活的一些習慣性先認識,它只要不符合真理我們就把它去掉、摒除它,因為它會造業,造業要受苦,果報很快就來,然後我們把它消除掉,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全部的生活習慣都跟真理相應這個才正確。我們凡人在凡塵可以說都是我們六根在當家,眼睛看了眼睛當家,耳朵聽了耳朵當家,都是它在指揮我們身體,尤其鼻子、嘴巴一聞到香,炸雞排炸的很香,沒吃就難過,我們都不會了,聞到那個我們都會說「不行,我已經清口了」,那個不能吃,吃了對肝臟也不好。所以我們感官當家時間太久了,所以才一直六道輪迴,那我們現在不要讓六根當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要讓它當家),因為它都害我們造業,這個要做蠻困難的喔!
  像我們坤道看到櫥窗裡面的服裝,很適合自己穿的時候,眼睛看到了,這個時候眼睛就當家,我們的身體整個都走不開,都一直看著那件衣服:「若讓我穿就很適合漂亮」,所以聽性理心法很好,為什麼?會想家裡已有衣服,不需再看了,省錢喔!要化妝的話,化妝品都很貴,後學說不用化妝,為什麼?你活到老,每個人的臉都一樣(年歲一大了看起來都沒有分別,都一樣),而且身體又是天地物質水火風土,水火風土你又一直打扮一直打扮,晚上睡覺要不要洗掉?(),可是那是錢買來的又要洗掉,怎麼這麼浪費,所以都不用買、也不用擦、也不用洗,就很省,我們只要洗乾淨最漂亮、最好看,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可以省錢,也不用買服裝了、也不用買化妝品了。當然你喜歡化妝也沒關係,你比較空閒又錢多,化完妝後又洗掉。
  我們在凡塵有很多我們要追求、要了解、要知道,當我們的六根很強烈的發出意念,我們就要了解,此時已經偏了,真理不相應了,那個時候要馬上清醒;我們耳朵也是很奇怪,當耳朵聽到,人家不願意讓我們知道的事,他們都很講的很小聲,這個時候我們的耳朵都豎的直直在聽,也是很奇怪,他不給你聽你不要聽就好了啊;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各位前賢,有什麼是好事?所有六根惹下來的那些業因都是要我們受苦,要我們到三惡道去,所以不要聽它的話,不要讓它當家作主。這樣會不會啊?(),要有很大的勇氣喔!
  當我們六根,根塵相對已經不產生六識,六識就是我們日常用的識心,我們識心都不用,我們就會用真心,用真心的話就會跟真理相應,既然跟真理相應不會造業,既然不會造業就不用受苦,這個是我們一定要認識要知道,知道了以後我們就要去實踐(實在的做),能夠實在的做功效都會呈現的,我們就會很快樂。
  所以各位前賢當你已經了解真理,後學都講冬天睡覺蓋著棉被都一直在偷笑,各位現在有沒有?半年就聽懂了要偷笑喔!所以法喜充滿的時候,整個都是陽,我們人是半陰半陽,當你法喜充滿陰都不見了,整個都是陽,所以你會睡不著覺,睡不著覺沒關係陽已經很充足了,明天精神一樣很好;假如我們陰比較濃,我們會昏昏沉沉,昏沉的話陰比較濃,陰濃的話要到地獄去,陽很充足的話我們要上天堂,上天堂比較好,所以要培陽,把陽培的很充足,所以不要有負面的念頭。各位前賢,負面的念頭知道嗎?(知道),就是不好的、要害人的、對人不滿的、對人埋怨的,那個都叫負面,那個都不要都把它去掉,所以去掉這個也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知道它不好馬上去掉,這樣我們會習慣,就不會有不好的念頭,所以黑暗面就沒了,沒有黑暗整個都是光明。
◎我們再回到智隍的禪定,75頁倒數第二行。
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聞是說,徑來謁師。
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玄策說:我師所說(就是六祖所說的),妙湛圓寂,體用如如。這個「妙湛圓寂體用如如」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妙湛圓寂,妙就是不可思議,不能用我們頭腦來講、不能用嘴巴來講,就稱為妙(很奧妙);湛然常寂是佛性的原始狀態;圓是圓滿、圓融;寂就是如如不動,寂滅寂靜,所以妙湛圓寂都是在講佛性本體;然後體跟用如如,如如不動,我們的本體跟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現在呈現在凡塵我們都是佛性功能作用,因為凡人不研究真理,不知道我們佛性本體,所以都把佛性的作用當成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體跟用是不一樣的,後學都用金錢來比喻,我們拿到錢就是體,我們可以去買是用。我們體常在,可是用只有一次,我們拿錢去買東西,錢要給人家(我們買了東西以後,錢已經給人家了),所以本體()我們已經轉到另外一個人的手中了,不在我們手上,我們已經買了,所以用只有一次,可是體常在。
  我們佛性也是一樣,佛性的體祂常在,可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祂用出來只有一次,我們沒有攝用歸體,我們已經就沒有掌握到祂了。了解意思嗎?你拿錢去買東西,東西拿過來,錢又搶過來,可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所以我們了解,用只有一次,體常在,我們要攝用歸體,攝用歸體就是我們佛性功能作用呈現以後,有這個作用以後我們還要收回來,收回來到我們本體;攝就是收攝,收攝我們的功能作用又回到本體,回到本體以後,祂又會發揮功能作用;我們假如不了解本體,我們在作用方面用功夫,變成虛幻不實在,用了以後沒有了(佛性本體沒有了),我們誤以為佛性的功能作用當成是本體。
  所以我們的佛性有辦法生發念頭,念頭生發以後,各位前賢,念頭會不會變化?(),很快變化,所以功能作用一出來以後,一跑到我們的念頭,念頭有念頭的內容,我們跑到念頭的內容裡面(就是住在裡面),然後我們想說:「耶!我要再用」,結果我們那個念頭有辦法再生發念頭嗎?可不可以?我們佛性生發的念頭(已經生發了),念頭的內容可不可以再生發內容?(可以),啊?這麼厲害啊,我們生出來的念頭,念頭可以再生出念頭啊?可能後學表達的不是很完整。
  就是我們生發念頭以後,假如我們認為我們一念接一念(攀緣),各位要了解,雖然說攀緣也是從佛性本體生發,那你已經生發的念頭,生發以後它就消失了,接著再生的還是你的佛性再生,不是你的念頭生的,這樣懂意思了嘛?()。我們生出來的念頭,那個念頭不會再生出念頭,也就是說如果要再生出念頭,還是要再從佛性本體生出念頭。所以那個作用(生發念頭叫佛性的功能作用)只有一次,生了以後它就消失,現在如果要再生出念頭,還是要再從佛性本體再生,所以一個接一個的念頭,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可是我們都沒有認識我們的念頭是一個接一個,佛性的本體本來沒有念頭,可是我們現在變成念頭很多,所以我們煩惱很多,所以造因很多,然後受苦很多,都是從不知不覺來
  我們就是要知覺,為什麼我生發這麼多念頭?原來不認識真理,因為不認識真理,所以才讓念頭一再的生發,一再的生發念頭就變成很多事,然後我去應對這一些事,就造了業因,業因形成果報在後面。了不了解這個狀況?所以我們記得一個根源,根源要記得:「佛性本身沒有念頭」,我們起心動念生發念頭叫做不覺(不知不覺)。各位前賢,生發念頭的時候,我們念頭出來,我們有沒有知覺?有沒有知覺說我念頭跑出來了?(),有啊,這麼理想啊!要是說「念頭生發我們都知道」,各位前賢,那我們所有念頭自己就能夠掌控,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念頭,所有的煩惱都不見,因為我們可以從根源就止斷它,念頭沒有哪有煩惱,煩惱都是從念頭來的,念頭會住相,會住相以後我們才產生(煩惱),產生以後又不知不覺,所以都是從不知不覺然後形成。
  現在我們研究就是一定要迴光返照,照我們生發念頭的佛性本體:「好,祢要再生念頭,祢生出來讓我看看」,當你這樣的時候,那個念頭一生出來,你馬上知覺,那個念頭就斷了、就不會有,然後只要你按照這個方式,觀照你自己的佛性本體:「耶,祂又再生念頭了」,你都在等它,這樣會不會?好像我們坐在家裡面看家,小偷一進來,小偷看到主人在看家,小偷會不會偷?(不會),小偷會想主人已經在看家了,我就沒辦法偷拿,小偷就離開;那你又看家,小偷又再來,看看主人是否有在看家,若主人沒有看家,小偷我就要進來偷拿東西,結果小偷又看到主人在看家,小偷就又再離開,就這樣,你就看家!會不會看家啊?(),不要看疲倦就睡著了耶(哈哈),我們都會這樣啊,一直看,一直迴光返照,一直看一直看,看到都沒代誌(台語),看到都沒代誌(台語)就睡著了,睡著了就不知不覺了,不知不覺小偷就進來偷拿,把我們的家寶都偷光光。
   所以修道不是很困難,是看我們願不願意,願不願意看家?(願意),現在看家是看我們的念頭咧,看著它不要讓它生念頭出來,這樣就好了,很簡單,修道就很簡單,只是我們都不願意去做,「好,你念頭生出來,我來看,我就看你多會生」,它就生不出來了啊,因為我們都不看它的時候,一個接一個一直攀緣,我們都一直攀緣。所以都是要看我們自己本身的決定,有沒有心,有心的話「迴光返照」,沒有比生死的事更大,生死最大,就是這個:「把祢看住了,不要祢生念頭,祢本來就沒有念頭」,這樣就好了,就成就了。這樣會嗎!不用像我們下田去割稻種田那麼辛苦,那個是身體勞力,這個看我們佛性讓祂不產生念頭,各位前賢,辛不辛苦,會不會很辛苦?大概正在判斷啦喔,到底是割稻種田比較辛苦,還是我看念頭比較辛苦!
   那個工作都有一個段落,這個看念頭也是要有始有終,「好,我來看祢」,看到祂很習慣以後,祂就都沒有念頭,沒念頭以後就成就,成就以後已經就時時刻刻都在覺之中,都是覺的話我們不會造業,沒有業因就不用受苦,就解脫了,就成就了。這樣會嗎?可能各位在想說:「你怎麼交待這麼大的事情讓我做,吼,這個看念頭很大的工程」,大不大?()很大喔,這個工程雖然不用我們費力、不用力氣,可是這個費心的程度,絕對很浩大,可是這個可以讓我們成佛,值不值得做?(值得)很值得做,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你有空閒,就學習萬緣放下、就學習看住佛性本體(看祢要生出什麼念頭),這樣就好了!後學教各位都是很輕鬆的事,很好做的事,只看各位願不願意
我們要回到自己的本體回來(妙湛圓寂,體用如如),就把這八個字能夠記得,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本來。
五陰本空
  各位前賢,什麼叫五陰?(色受想行識),不錯,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就是我們的身體,色就是形相,形相就是我們看到的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這個形相叫色;然後受想行識是我們的精神,我們接受了外界的形相、事情,接受了以後我們產生想(念頭),想了以後行(就是做),行了以後留下來識(就是記憶),受想行識。我們身體就是色受想行識,然後色就是看得見的身體,受想行識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的精神;受想行識我們沒有研究的話,都把凡塵的萬象萬事當成真的來接受,接受了以後我們產生念頭,因為都把它當成實在,所以要怎麼去做就是以萬象萬事實在的角度去做,做了以後就留下記憶。所以我們從「受想行識」這個不實在的把它當成實在,就是顛倒。我們研究真理以後,受,受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凡塵的萬象萬事都是假的,所以假的我不受(不讓它進入內心),我的一心正受都是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那個受很重要,把凡塵都當成真的,這樣的話叫顛倒,因為凡塵都是假的,我們把它當成真,我們去接受,然後造下來的業,我們要自己去承擔,最大的差別就在這裡,所以我們一切不受,凡塵都是假的。
  後學在北部有遇到一位前賢,他是一個公司行號的主管,然後所有職員都會向主管吐苦水,就是職員經歷一些不如意都會向主管訴苦,然後那個主管全盤接受,人家倒垃圾給他,他就當垃圾桶把它收起來,然後一段時間以後,他的身體就出狀況,醫生檢查說你得到癌症,他說「怎麼會這樣,年歲不是很大,怎麼會得到癌症」,我們一般得到這個癌症會怎麼樣?大概會死嘛!所以他剛好又聽道親跟他講:「你可以改變心態」,什麼心態?一心不受,就是所有凡塵假的,全部都不接受(一切都不受),一切都不受以後,他那一些垃圾都不見了,然後經過三個月再去檢查,他的癌症都消失了、癌細胞都沒有了,奇不奇怪!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在凡塵的精神很重要,我們精神一直接受不正確的訊息,我們的生理會產生作用,所以就不讓他在凡塵繼續生存下去;那他改變心態以後,全部都不接受垃圾,生理又變化了,癌症的細胞都不見了,這是真人實事,真的遇到這種事情,所以後學就把它提出來給各位做個參考!
  我們在凡塵要了解,現相、事情都是假的,因緣聚會才有,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把它記得:「緣聚則生,凡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事情也是一樣,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因緣聚會的東西變化無常,既是變化無常,我一切不住(一切都不接受),這樣會嗎?(),很好喔,不然我們一直接受垃圾,往後身體會抗議喔!會很多毛病,我們身體的毛病產生很快又很多,我們身體的有一些病症,連醫生都不知道,醫生會說不明病因,各位有沒有遇過?(),去醫院檢查,我就哪裡不舒服,醫生說這不明病因(不知道什麼原因怎麼會這樣)。我們要了解,凡塵都是從精神狀態生發病症,精神沒病了,身體也就沒病。各位精神有病嗎?一定說沒有,不然就精神病(神經的)
   我們從精神訓練都很健康,所以一切不受(凡塵假相一切不受),所以「受」,你看我們「受」一改變了,「想」改不改變?(改變),「行」改不改變?(改變),「識」改不改變?(改變)整個改變,所以「受想行識」都是空,然後身體的「色」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所以五陰本空,有沒有錯?(沒有),真理喔,五陰本來就是空的,可是我們都把它當成實在,身體也是實在的,然後接受什麼事情、接受什麼現象也都是實在啊,有沒有本空?沒有空喔,所以我們要了解,五陰本空(本來就是空的),不要把它當成實在,當成實在我們就六道輪迴;那本來都是空的,我們就可以到回到佛的本位。
    我們知道身體的形相是假的、天地的物質,受想行識又識不實在的景象引起,所以都虛幻,所以叫五陰本空(本來就是空的)
六塵非有
   各位前賢六塵是什麼?(色聲香味觸法),嗯,對,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六塵本來都是空的,本來就非有(非有也就是空),可是我們現在看到六塵空不空?都把六塵當成實在有,所以在真理世界來講,這個六塵是非有(非有就是空),是假的有,一直變化的,所以我們了解根塵相對,我們六跟對著六塵然後產生六識,3×6=18,我們這樣去做就有十八層的地獄在等著我們,所以不要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識心不要用,用了就會等候著我們往十八層地獄去,我們時常聽到。尤其喪事的時候都有掛18層地獄的圖片,我們要知道十八層地獄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然後我們在裡面一直在做、一直在行持,然後真的就是那樣去接受十八層地獄的果報;那我們不要用它,六根六塵六識全部都不用,不用的時候,各位前賢我們用什麼?我們六根六塵六識不用,用什麼?對啦,用佛性,用我們的良心(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要我們把根塵識(3×6=18)全部都摒除,摒除了以後,我們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時候叫做直心,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淨土,就是用我們佛性本體,用我們佛性本體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都沒有造業,就不用受苦,就當下解脫,我們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把它運用,不要用3×6=18的根塵識,全部不要,六根六塵六識全部不用,我們用直心,就是用我們良心(良知良能),用我們的佛性本體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所以這邊講六塵非有(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是有),是虛幻的、是因緣聚會呈現的,在迷惑我們的六根。
不出不入
  因為智隍說入定跟出定,玄策跟智隍講:「不出不入」,沒有出入,有出有入就是有現象,然後有生滅,才有出有入,「不出不入」就是常定、常住、常有,我們佛性就是這個樣子,佛性常住、常定、常有,有不變化的,常住的有。
不定不亂」在我們佛性本體來講,不定不亂,沒有這一些名相。
禪性無住」禪性沒有住、沒有停止的地方(沒有住的地方)。
離住禪寂」離開止住的禪寂。
  假如有個停止的地方,就有一個限度,不會很寬廣。假如有一個停止的地方,那表示它不是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非常寬廣,無量無邊,盡虛空徧法界,所以我們禪性很寬廣。假如要有一個停止的地方(住的地方),那就變很狹隘(很窄的)。因為我們還沒有把佛性啟發,跟整個虛空融合,所以現在有一點要體會這一種狀態,比較體會不出來,等到我們往後愈熟悉的時候,就會愈了解:「原來我們佛性就是這麼寬廣,無量無邊的寬廣,不是那麼狹隘的一點點」。所以現在來看的話,有停止的地方、有住的地方,在我們身體的現象來講比較安穏,可是佛性不是這樣。我們有身體的時候,就是要有一個地方讓我們休息、有一個地方讓我們住,可是我們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不能長期擁有,所以身體的住和停止的地方,範圍都很窄,所以我們從高的地方來看我們住的房子很像火柴盒,我們住的竟然一點點而已,我們佛性不是這樣很寬廣的。
  因為後學坐高鐡南下,因為高鐵蓋的比較高,看房子好像模型(小孩子在玩的模型),後學就想我們人好像小鳥,住的怎麼都比鳥窩還小,那個鳥窩用草築起來,我們一看到還蠻大的,我們從遠的地方來看房子,比那個鳥窩還小,我們人像不像鳥?飛來飛去的,我們這邊的前賢跟後學講:去基隆那邊玩才知道基隆這麼遠啊,您(指劉講師)每個禮拜都從基隆下來真遠耶,沒有聽真的很可惜!」「想像的」來基隆很遠,可是真正的一坐車上去,喔,怎麼坐這麼久都還沒到,這麼遠!那個才是真的體會。所以「想像」跟「體會」不一樣,「那麼遠」只有想像;你若真的去,「真的有夠遠的」
禪性無生,離生禪想
   就是我們禪性沒有生滅,所以離開生滅的念頭(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
我們的心就好像虛空一樣,無量無邊非常廣泛。
亦無虛空之量
  也沒有虛空的度量,就是沒有一個限度;我們要了解,我們所了解的虛空,以我們在地球來講是屬於太陽系,太陽系裡面的虛空與整個宇宙虛空又有差別,宇宙的虛空無量無邊,太陽系是有一個限度,所以像地球上去有一個大氣層,穿過大氣層以外那個叫外太空,再穿過整個外太空以後才進入整個宇宙,所以宇宙的寬廣,我們的性分是包含整個宇宙,非常寬廣,不侷限在太陽系、不侷限在地球,我們的性分很大。
   所以我們要回到我們的本來,回到本來以後,我們可以到所有佛世界,我們比較常聽到是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佛世界,都已超出我們娑婆世界的佛世界,很寬廣,已經都超出我們太陽系,所以我們一回到本位以後,無量無邊的佛世界我們都可去、可以到達、可以千百億化身,很理想,這個我們以往不研究的話都不了解,都以為只有在我們這個小小地地球這樣子而已。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把我們的心量都擴大到無量無邊,然後我們眼前所遭遇的所有事情都不用再計較了,因為從那麼大的世界回到這麼小的現象,心量一擴大以後,凡事都會讓人,那個都不需要計較、也不值得計較,所以我們老祖師就獻給我們看肚大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我們很多事就是因不能容納,所以才有事,一容納都沒事了。各位前賢肚量大不大?有沒有學我們老祖師?(有),要學我們老祖師肚量很大、然後要學我們老祖師的滿腔歡喜,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全部都笑開。後學都會講,現在我們凡人很多都是從廁所出來(整個臉都臭臭的),所以我們要學笑容布施,看到人打招呼,對他笑臉迎人,就很愉悅好像如春風吹到很舒服,我們喜歡看到人家的笑臉,所以我們也笑臉迎人給人看,整個社會風氣就會很理想。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他直接就來找六祖。
師問云:『仁者何來?』具述前緣。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碍,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師問云:仁者何來
    六祖就問他,仁者何來,所以六祖一樣也沒有分別心,他稱呼仁者何來,也是同等地位,同樣的心來問。
隍具述前緣
就把玄策去找他,跟他對答、所問、所講內容,講給六祖聽。
師云:誠如所言」就像玄策所說的。
汝但心如虛空」只要你的心像虛空無量無邊。
不著空見」心如虛空又不著空見,這個是很重要,全部都沒有住相。
應用無礙
   這個應用無礙就是講到我們妙湛圓寂,體用如如我們就用佛性出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應用;然後都沒有障礙、沒有掛礙,所以「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都是以真理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所以叫應用無礙。我們在應用的時候我們都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所以現在我們社會只要不如自己的意思就會抗議、抗議,舉白布條抗議抗議,這個教導我們「住相」、教導我們「我相加強」,抗議的時候有沒有我相?我相就很強,自己的權益受損了所以要抗議,那個就是不好得示範。我們了解到,我們能夠從真理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應用無礙,沒有障礙沒有罣礙沒有阻礙,整個都很理想,也不會造業。
動靜無心
  就是不要落入凡塵根塵相對的識心,所以應用無礙、動靜無心,整個動靜都沒有起心動念,完全都是從佛性出來。
凡聖情忘
   凡跟聖兩邊對待的那一種情,把它忘(就是不要有分別心)我們分別心都很強,聖人就是聖人,凡人就是凡人,都很強烈的分別,六祖跟我們講,沒有聖人也沒有凡人,所以凡聖的情要忘,全部都不在我們的性分裡面,性分裡面沒有凡聖那個念頭。
能所俱泯
   這個倒是比較難做的能所俱泯,就是沒有能也沒有所,沒有能所。沒有能所就是沒有四相,因為我們一般在凡塵的生活裡面,都是有三心四相,都很強烈,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然後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很強烈,那我們要把它整個泯滅(沒有能、也沒有所),所以我們用四相來說可能會比叫理論,後學用比喻來講能所。
  用眼根來講「我能看」就是我相,那既然「我能看」就有「我所看(所看就是人相,對待了)」,我能看、我所看已經對待了,我能看,那看一定有所看的對象,能看所看;我們能看跟所看不會只有看一眼一個現象,一定會很多,所以那個叫「眾生相」,我看很多叫做眾生相;然後我連續不斷地看叫做「壽者相」。所以四相就是能所(能看所看),能看差別叢生叫做眾生相,然後連續不斷叫做壽者相。
  用耳根來講「我能聽」,能夠聽的就是我相,所聽的就是人相,所聽又是差別叢生,有人的聲、車的聲、動物的聲、風聲、雨聲…很多聲,就差別叢生,那個叫眾生相;然後我們連續的聽那個叫壽者相。只要落入我能聞、我能吃、我能夠感覺,那個全部都四相。
  然後做事情,我能做,一定有我所做;我能做就是我相,我所做的就是人相;然後我所做的不是一件事,很多,那個叫眾生相;然後連續不斷的做叫壽者相。理論我們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可是我們把它講到現實來,都在我們身邊。
  然後我們要怎麼樣破除四相?就是一心。一心懂嗎?沒有我能做、也沒有我所做,這件事就是我應該要做,我就去做,這樣就沒有四相。比如說我們在掃地,我們住家的前面我們去掃地,如果你在掃地的時候,心裡面在想:「這是公共場所,我在掃的時候,我要等待人家來讚美我」,有沒有啊?我們都會有那一種希望人家稱讚,那個就有四相。那你說:「這個是我居家的前面,我自己喜歡乾淨,我就做」,這樣就沒有四相。這樣差別知道嘛,很小,差別在你的心有那個期待,期待人家來稱讚你,那個就是住在四相;那你想說這個我應該做,我就來做,那就沒有四相,就是沒有能所,沒有我能做、我所做。我們聽起來好像四相很固定,但是在我們做的時候那個差別很小,就是在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心態是很篤定、是一心一意,所做出來的沒有四相、沒有能所。
   因為這個太簡單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是一樣,在家裡面做事情,你若期待家裡的人來稱讚你,那就有四相;你若想說這是我份內、我應該做,這樣就沒有四相。所以我們要了解,了解真理以後我們去做,不是很困難,很容易,就是心的差別,心的差別一點點,只要差別一點點,能所四相就整個呈現;然後我們都沒有分別心,做下來沒有四相、沒有能所。所以「能所俱泯」就是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己體會,沒有那一種不平衡的心態,心都很平衡,不平衡就有能所、就有四相。
性相如如
  我們的佛性與我們的形相都進入如如不動(就進入真如),所以我們修就是去修如,各位前賢,我們修到如,就來,把兩個字連起來叫「如來」,如來就在我們身上,如是我們已經到達真如(到達真理的世界),來是感應(感應而來),眾生在求我們感應了,來;所以修就是「如」,成就了就是「如」,就是真如成就了,然後感應而來,如來。性相,性跟相(我們佛性跟形相)都進入如如不動、都進入真如、都進入一真法界。
無不定時也
   六祖就講,我們只要能夠應用無碍,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什麼時候都在定的時候,整個都在定之中,所以六祖就跟智隍講,就是玄策所說的都是正確。
隍於是大悟」智隍就領悟了、真正的領悟真理。
二十年所得心」智隍二十年打坐禪定的心(所得心),二十年的所得心都無影響。
都無影響」無影無蹤、無聲無響,影響。二十年已經都不見了,那個所得心,住在心裡的那個所得心全部都消失了,無影無蹤、無聲無響,都無影響。
隍後禮」智隍就離開六祖。
復歸河北」,開化四眾」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開化,開示化導四眾。
◎剩下約15分鐘,可以提問問題。
後學都鼓勵有疑必問,不問的話就是結,疑問就是結,結要把它打開,打開才有辦法進入真理世界,所以都鼓勵各位問,有沒有要問的?都沒有喔!那後學要問各位,我們要怎麼樣成佛?很寬廣對不對?所以有疑問一定要問,問了以後心裡沒有疑問,心裡就能夠很平坦很光明,有疑問就打個結卡住,一定要把結打開。
   【問】:我們知道彌勒祖師就是以不斷煩惱修持法門,後學又曾經看佛經說不斷煩惱也可以進入湼槃,請問怎麼不斷煩惱進入湼槃?
劉講師:摩維詰有講過:以不斷煩惱進入湼槃,那個涵義就是講:我們佛性都會起心動念、都有念頭,可是我們要等到全部的念頭都沒有才進入湼槃,是有一點困難,好像不是頓化的教法,所以他就講,不斷煩惱進入湼槃。
    頓教法門就是講「當下」,也是一樣要了解真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理上來講祂是真如(如如不動),既然是如如不動,凡塵所有萬相萬事全部都在佛性本體之中,所以所有的煩惱也在佛性本體之中,因為這種說法是給比較上乘根器的人聽,湼槃就是不生不滅,我們佛性功能作用都在,可是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是祂的功能都還在,祂可以生出所有的煩惱。有根器他就了解這些煩惱本身就不是問題,而是我們眾生不了解真理進入煩惱的內容,煩惱的內容就是形相,形相都虛幻不實在,根器深的人就知道根本都是假的,本來就沒有,所以煩惱不用斷,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佛性可以生發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煩惱都虛幻不實在,既然都是虛幻不實在我不會住相,不會住相就不會住在煩惱的內容,既都不住在煩惱的內容,我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那些佛性本體呈現的功能作用都還在,這樣叫做不斷煩惱而入湼槃。
   就是不會進入煩惱的內容,進入煩惱的內容就是住相(住在形相),那住在形相我們煩惱的內容就不一樣,就會被形相左右,有根器的人知道形相是因緣聚會才呈現才有,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既是因緣聚會無常變化,那無常變化我不進入,你既然無常變化、一直變化,我要住在那個你變化的形相裡面,沒有,已經沒有變化的內容讓我住,這一個煩惱就不是問題,所以他不斷煩惱,可以進入湼槃,進入不生不滅的本體,可以了,因為你所生出來的這一些都虛幻不實的,所以叫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比較需要根器,就是要先了解形相是假的,事情的來源也是因緣聚會,全部都是虛幻,都是無常變化,要先了解到這個根源,知道了以後,才來講不斷煩惱而入湼槃。
    假如不知因為因緣聚會才呈現現象、因緣聚會才有事情,不知道的話,我們來講不斷煩惱進入湼槃就有點不實際,這是很實際的,有實在的內容。所以我們在凡塵說「煩惱即是菩提」,表示他已經可以抓到佛性本體,因煩惱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既能生發煩惱就能生發菩提。我不住在煩惱的相裡面,我來看生發念頭的佛性本體,它就是菩提了。佛性本體生發的就是菩提、就是覺,我們能在覺之中,那些現象都虛幻不實在,重點就是了解形相都是虛幻不實在,事情也是因緣聚會才有事情,它都一直在無常變化。一旦了解凡塵的無常變化,就可以不斷煩惱,就可以進入湼槃。因為他已經了解這個程度,他的煩惱已經不是問題,已沒有困擾到修持者的心,假如我們住在相,那差別就很大,一定是煩惱,煩惱就沒辦法進入湼槃,一定是障礙。前提就是他已經知道形相虛幻不實在 。
    有時候我們在看經典文字的時候,要了解文字跟意要分開,比如佛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謂佛法者就是文字語言,即非佛法就是意,佛要傳達的意,藉著文字來說,你要了解它的意,不然我們看文字直接連貫,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本身是不是很矛盾?所謂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不是又很矛盾?它本身就互相對立了,就是要了解那個所謂就是形相,「即非」就是性,形相是虛幻不實,性是實實在在。「所謂」就是文字,即非就是佛要傳達的意思。
   【問】:劉講師您講這麼清楚,有求道跟沒求道者聽結果有什麼差別?效果怎麼樣?
劉講師:我們求道以後對不生不滅的佛性比較能夠了解,他整個輪廓透徹了解。我們凡人沒求道的話都沒有接近,他就會離得很遠,雖然我們講的是明心見性的內容,可是他的解讀會完全二回事,求道是基本根本,而且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又不是說你求道以後馬上來研究,就馬上可以聽懂,要一段時間,一定要一段時間,而且這個都是迴光返照,都是要我們自己從自己的本身修持,所以差別很大。
    我們凡人的認知,要他去掉六根六塵六識,他就完全不苟同、不贊成,因為他覺得就是這個在凡塵運用,他不知道還有一層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完全都不知道。是我們求道、研究一段時間以後,然後才知道我們有深入一層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我們身上祂不即不離(不住在身上,也不離開身上)。是不是不容易了解,(不住在身上,也不離開身上),有點深,就是這麼奧妙。

    所以後學才鼓勵我們拿CD回去聽,聽得讓它熟悉。後學很讚嘆我們同義宮這邊,半年又休息一個月,就能聽懂,北部前賢很讚嘆說:他們怎麼好像都聽懂,我們在北部都聽這麼久,有的都已經五、六年,六、七年了都還不是很熟悉,怎麼南部這麼理想。後學說:南部比較單純,對不對?北部頭腦在轉太快,我們講一句,他想十句,所以不容易進入。我們這邊慢慢地沒關係,一步一腳印,都走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