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六祖壇經-21 機緣品第七-9 永嘉大師證道歌-6 觀照

因為各位都比較客氣不敢發問。所以有很多一些基本的修持功夫都沒有做的很踏實。後學就在上課之前來講,我們要觀照我們的念頭。因為我們對觀照這一門功夫還沒有很熟悉,觀照的對象可能也還沒抓到定點,我們可以說從凡夫地一直修到佛,離不開觀照,觀照都是要做的,因為我們有觀照才會了解到自己的心。我們在開始的時候就是要先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很多的念頭我們都不知不覺,那現在我們開始觀照的時候就要先了解,哪一些是屬於妄想、哪一些是屬於雜念、哪一些是屬於我們佛性本身所發揮的功能作用。那我們對這一些要觀照的對象了解以後,我們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做的會很快,就會有功效出來。
  所以在開始觀照的時候先要知道,這個妄想是我們用力、用心去想的,是根塵相對產生的,這個妄想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去掉,因為只要我們把心裡面要想的這一些念頭,全部都抹煞了之後,它就不會出現。所以妄想很容易我們可以去掉它。
  那麼我們要觀照的是屬於雜念,雜念就是我們沒有心去想,它自己跑來。雜念就是我們已經在六道輪迴太久,太久了養成的不知不覺的習慣,這一些習慣性已經很久了,我們都在用,但是不知不覺。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假如遇到我們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妄想,可是念頭一直自然跑來,這個自然跑來就叫雜念,是我們六道輪迴產生的東西。那雜念我們不觀照的話,它不會消失,它永遠都在。那只要我們觀照雜念,它剛開始的時候力道會很強,然後次數會很密集(就是很多),當我們要觀照的時候,也不是跟它對立,只是說它一呈現的時候(有念頭來了),我們馬上看住它,就好像我們在家裡看家,小偷從門一探頭,看主人在看家,小偷就不敢進來偷東西,小偷就會離開。所以我們對雜念的來,我們看住它,看住了以後,它就不會往下延伸(不會一念接一念),然後念頭消失,那消失以後馬上又會來,又會來我們又同樣的方式又看,然後它又消失,然後又來又看,就這樣,這樣很簡單的,可是這個要有耐心。那剛開始的時候,它來的力道很強,然後很密集(就是一直一直呈現有那一些念頭),我們就是看住它了以後,它會慢慢的力道減弱,次數會愈來愈稀稀疏疏(就是愈來愈少),只要我們契而不捨(就是不要放棄觀照),終究這一些雜念它會全部都不見,那不見的時候,我們妄想心又不起,雜念又沒了,又被我們觀照到消失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可以清淨。
  各位前賢開始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是要使我們佛性本體呈現,那等到我們的佛性本體整個都呈現,一段時間,祂會有般若妙智慧,這個時候我們般若妙智慧一出來以後,很多事情都不可思議。只要我們肯按照這個方式,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自然而然祂會呈現般若妙智慧。所以這個般若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具備的,不是我們落入凡塵學來的,只要我們對凡塵的這一些見解不放下,我們的般若不會產生,所以一定要把我們在凡塵所看到、所知道、所學的全部都放下,之後般若才有。般若是我們性分之中所具備,等到時間久了以後,我們會對周遭的所有一切現象、所有事情,都會很了了分明,在這個時候有一些前賢會以為,耶!怎麼我念頭又變這麼多,其實那個時候的狀態不是起心動念,而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已經很靈敏的呈現,那呈現以後那個是本體,然後了了分明是功能作用,這個時候的功能作用我們當下並沒有起心動念,可是對周遭的一切都了了分明,那個不是我們起念頭,那個是自然呈現的現象。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這個狀態。第一個妄想,我們不想,就可以去掉。第二個雜念,我們要觀照,觀照雜念才會消失。雜念消失,妄想不起,我們就清靜,我們心一清靜以後,就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久了以後,靈敏度就增加了,增加了以後不要以為我沒有起心動念,怎麼念頭這麼多,不是的,是我們佛性發揮的功能作用,了了分明。
  可能因為我們接觸的時間還不很長,才半年,到今天不是半年嗎,我們中間還休息一個月,算起來才五個月而已,算起來我們的進度很快,北部都很稱讚說我們當時回想最少也要一年,竟然南部半年就可以聽懂了,很羨慕。後學說南部比較單純,不像北部生活比較複雜,所以領悟起來就不容易,南部生活比較單純領悟就會比較快。那假如我們又肯用心的話,那更快,一路千里,進步的非常快。我們永嘉大師證道歌已經講五次了,北部前賢說講的慢很詳細,以往聽永嘉大師證道歌頂多講兩個禮拜,兩次就可以結束。我們這邊竟然講五次才講一半,就是要了解,沒有了解的話我們講的快慢都無關緊要,重點就是了解它的涵義,永嘉大師把他修證的過程,怎麼領悟怎麼修持都講出來,然後我們按照他的過程來學習效法,那我們一樣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之中,可以證悟成佛,是我們最大的希望。
◎「一切數句非數句
  數句非數句(凡塵所有的一切名言、法句),就是我們對凡塵所有一切有名有相的東西,我們一般都會去了解,然後會住相,會在那一些名言、法句之下,我們會住在那一種狀態之中。永嘉大師就把這個我們會住的,他把它講的透徹,說一切數句非數句,句就是對一些名詞裡面的涵義把它闡釋講解出來。我們了解這個都是工具,借我們用,我們不要住在這一些名言數句裡面,因為一住了以後,我們對自己進步就會有障礙;假如我們借著這一些名言數句,那對我們有幫助。所以永嘉大師講一切數句非數句,就是兩邊都不要住。
◎「與吾靈覺何交涉
  就是對凡塵這一些所有的名言、法句,跟我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沒有交集(就是沒有關係)。那一些是那一些,這個是這個。所以永嘉大師講與吾靈覺何交涉,那一些名言法句跟我的佛性不相關。可是我們要了解,名言法句是幫助我們了解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是幫助我們了解。所有這一些名言法句,這一些文辭都是幫助我們了解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當然是跟佛性本身沒有交集、沒有交涉。可是我們可以借著名言法句來了解我們的佛性。
◎「不可毀,不可讚
  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可毀,就是你要把祂毀壞,你毀不得,沒有辦法毀壞祂,為什麼?因為祂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我們毀壞不得。我們可以毀壞虛空嗎?(不行),不可以,沒有辦法去毀壞它。我們跟虛空作對,會累的是誰?(自己),就是自己。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佛性就是不可毀。那也不可讚,你一直稱讚祂,也稱讚不到,因為祂沒有形相。所以不可毀不可讚,我們佛性本體非常的殊勝,很超然的,不屬於凡塵的所有一切,可是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要依賴祂。祂不屬於凡塵的所有一切,可是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要依賴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本體是不可毀不可讚,毀也毀不得,你讚也讚賞不到祂。
◎「體若虛空勿涯岸
  就是佛性本體好像虛空,勿就是沒有,沒有邊際、沒有涯岸。我們一般都有一個盡頭,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是無量無邊,沒有一個盡頭、沒有一個邊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
   後學說這一句話不離當處常湛然,這個一句話就可以抵百億(一句話可以抵得上百億的價值)。可是我們不了解它的意思,就不知道它的價值在哪裡。我們要了解,不離當處,當處就是我們當下,當下眼前所處的地方所在,就是當處。常湛然,湛然常寂是我們佛性本體的原始狀態。不離當處就是在我們的當下,我們的當下就已經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原始狀態。跟之前我們有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各位都還記得嗎?(記得)。十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那三個各有三世,就九世,再加我們現前的正念(我們現在眼前沒有念頭的那個正念),那一念一世,加起來剛好十世。十世就是古今,它貫穿古今億萬年(億萬年前、億萬年後)都不離開我們當前這一念(就是正念,沒有念頭的這一個正念,當處)。「不離當處常湛然」跟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是相同的意思。
  所以我們就是要活在我們當下都沒有念頭的那一種狀態之下,億萬年前就已經是這一念,億萬年後還是這一念,所以這一念具備了億萬年,非常久,所不離當處常湛然,就是在講這個意思。
  我們雖然說佛性本體非常抽象,沒有辦法了解祂的狀態,可是只要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我們能夠萬緣都放下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叫正念,這個時候這個正念是我們佛性本體(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成佛就是這個在成的,我們要把祂啟發,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這樣祂成就了,我們就可以回歸本位,每一位都是佛。所以我們要自我期許,我們本身就是佛,佛在我們自身上,所以不離當處常湛然。
就是我們當下就是佛,所以跟佛都沒有兩樣。我們當處這個時候,整個都是呈現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這一句話是最有價值,不離當處常湛然,常住的、湛然常寂的,我們佛性的原始狀態。
◎「覓即知君不可見
  覓就是尋找。假如我們在尋找佛性,那就知道尋找的人沒辦法見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覓即知君不可見,就是見不到。各位有沒有見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都沒有把握啊,要有信心喔!就在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我們那個「覺」,那個「覺」就是正念,就是正知正見、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就是從這一個發生,這一個就是我們要努力去追求的。那假如我們向外去尋找佛,那就知道你一定找不到佛。一定要迴光返照才能找到佛,覓就是向外去尋找,向外絕對找不到。
  所以我們要迴光返照,就是要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們有空閒,我們就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前賢只要我們在開始的時候用一點心,從有為(有所作為),有空閒的時候就努力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等到我們都已經做的很習慣,很習慣了以後,只要我們一坐下來,自然而然就會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已經進入到無為。所以我們從有為入手,然後做到無為,無為的時候(無所作為)自然而然連我們在睡覺的時候都會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在睡覺的時候自然會做,那就很理想了,我們整個佛性就可以呈現,就可以借假修真,借著假的身體來修真的佛性,就已經不虛此生了,我們這一生就很有價值,所以一定要努力。
◎「取不得,捨不得
  永嘉大師在講我們佛性就是取不得,我們要取就是取不得,沒有形相;然後我們都不要祂,要把祂捨掉,也捨不得。你想要擁有,擁抱不住;你想不要祂,把祂排斥,竟然也推不掉。我們佛性很有意思,所以就好像我們養寵物貓,你若要貓在你身邊跟你相處的很融洽,你就要輕輕的撫摸貓的身體、貓的毛,輕輕把牠撫摸,牠就在你的身邊待的住。那你覺得牠很可愛,你想要擁有牠,你把牠抱緊了,各位前賢會怎麼樣?牠一定逃走,你要抱緊牠,牠就趕快跑,對不對?可能我們都沒有養所以不知道。那我們的佛性也就是像這個樣子,取不得,捨不得,你想要擁有、想要排斥,都不能夠得到,那為什麼會取不得、捨不得?就是祂是屬於中道。那我們取捨,取就屬於喜歡,捨就屬於討厭,就屬於兩邊,那我們佛性是屬中道,我們就是要在中道之中,不要落入兩邊、落入取捨,有取捨有喜歡討厭,就有情緒,然後我們有情緒我們就已經不講理,所以修道最怕情緒一來了都不講理了,那個不可理喻。所以修道人不可以有情緒,要把情緒都摒除,要理性跟感性來生活,就會過得很如意,所以我們要自己了解自己去做。
◎「不可得中只麼得
  永嘉大師又點開一個巧妙之門,說我們一直想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什麼都不得、什麼都不要的時候,那個就已經妙得在裡面,那我們想真的得就有失,那得失是兩端兩個方向,有得就有失。我們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沒有得,為什麼?只是回到原來的狀態而已。那我們因為在凡塵六道輪迴太久,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沒有遺失,但感覺好像遺失掉了,所以我們用好像遺失掉以後,喔,好像我又得到了,那我們實際上只是回到本來而已。所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沒有得沒有失、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兩邊對待,已經都在中道。所以不可得中,因為沒有形相,所以不可得,都不能夠得到,那你能夠瞭解了,那個就算已經是妙得了。
◎「默時說,說時默
  默就是沉默、不講話的時候。默時說,後學都一直鼓勵:就是了解真理以後,一定入聖要記得回凡。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做入聖,然後我們要記得回凡,回來凡塵渡化眾生。入聖要記得回凡,就是有好逗相報(台語),這麼好的、能夠脫離苦海的,這個可以入聖,那我們要回凡來渡化還在苦海的眾生,也引進他們跟我們一樣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默時說,想說要惦惦(台語),可是這個那麼好,不跟人家講可以嘛!所以就一直想講,默時說。
  可是說時又默,為什麼?一直講一直講,講了以後,道好像不是我講的這樣,自己領悟了以後跟講出來有差別,不會說跟自己領悟的完全都一樣能夠講出來,所以奧妙的地方沒辦法說,所以才有默時說,說時默。這樣了解意思嘛?就是我們有好逗相報(台語),要跟所有我們周遭親朋好友講,要研究性理心法,透徹了解,我們可以回歸原來我們是當佛的本位,可以回到本位。
◎「大施門開無壅塞
  大施就是現在大開普渡,這個門都已經開了,再怎麼多的人來求道都不會壅塞。大道就是沒有數目的限制,不會說有多少人就停止了,不會。所以現在正好的時期,在我們一個元會之中,現在就是已經到達最末後,末後一著,我們活佛老師掌這個道盤已經64,從無極生太極,兩儀四相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卦氣已經圓滿了,所以到活佛老師已經最末後,往後就只有勸善,沒有得道的,得道已經沒有了,到活佛老師為止。所以只要這一個時期涅槃了,那往後就沒有機會了。想要再回天要等下一個元會。所以我們就是把握這個很好的佳期良辰,非常好的時期我們要把握,要能夠趕快渡化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往後勸善就是各宗各教各派所做的事,那傳道就到我們活佛老師這個時候為止了。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有人問永嘉玄覺禪師了解深入研究的是哪一個宗派、教別?永嘉大師回答:摩訶般若力。摩訶就是廣大,大到盡虛空非常大,大到沒有外,小到沒有內。所以就講報道摩訶,就是大的般若(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發揮的妙智慧),般若力就是般若的力道。因為我們有般若就可以離相,有這個智慧就不會住相,我們煩惱都從住相來。我們不住相就沒有煩惱。各位前賢煩惱從哪裡來?(住相),從住相。不管是形相、不管是語言,我們住在人家講的話(那一些語言),一樣就是住相,就產生煩惱。那假如說我們知道相是因緣聚會才有,都是假的,那煩惱就消失,這個叫般若力道。所以般若就是告訴我們要用妙智慧,了解凡塵的萬相都虛幻不實,因緣聚會才有,緣聚則生緣散就滅,當下都是空的不實在,所以我們不要住相。所以要發揮般若,使我們本性所具備的妙智慧。
◎「或是或非人不識
  我們都落入兩邊是跟非,凡塵的是非有時候會很迷惑,似是而非,有時對好像又錯了,錯了又好像又對了,所以是「是」、是「非」,人不識,我們不認識真理(不認識真正的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沒有是非、沒有對待,是一個絕對體)。
◎「逆行順行天莫測
  逆行跟順行是指我們修持,不管是修順行或是修逆行。天莫測,只要我們啟發了不生不滅的佛性,不管是順修還是逆修,只要我們肯努力的去修持,都可以到達成佛的程度。真正的修持法門有25門,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水火風土空見識),666725。所以凡塵的修持法門就是這25修持法門。我們可以從六根,六根不管那一根我們都可以修。可以從六塵不管那一塵也都可以修。可以從六識也都可以修。可以從七大也都可以修。25個法門有的就是順、有的就是逆,有的很容易進入,有的就是不容易,所以有順、有逆。
  比如說我們用身體的觸覺來修道,修道的法門他就是利用洗澡的時候來體會,那進入修道的比丘行列,他們要半個月才可以洗一次澡,洗澡的時候要排隊然後進去洗,其中有一個比丘就想洗澡的水是在洗塵、還是洗體?懂意思嘛?我們在洗澡是在洗什麼?那個比丘說洗塵(就是身體沾惹污垢),塵是無知之物(沒有知覺),水是在洗塵還是在洗體?比丘說洗體的話,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既然塵沒有知覺,體也沒有知覺,那誰在洗?我們洗那麼久都沒有想這個問題,竟然被他想出來。洗塵,塵是無知(塵沒有知覺);洗體,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那水火風土也沒有知覺;那到底誰在洗?竟然就這樣悟道。那個觸(水跟身體接觸的刹那)就顯現,啊!那個就佛性,所以他就發現無漏(就是發現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無漏),所以他已經發現無漏法。後學覺得說這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的,以後各位在洗身體的時候就可以用,到底是在洗塵還是在洗體?原來是觸,那個接觸就是我們佛性,佛性接觸了,把那個無漏的佛性啟發,他就成就了,當下就進入阿羅漢,這個是從觸。
  還有一個畢陵伽婆蹉,後學時常會提到他,因為他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之後要回家,走在路上的時候,腳踩到刺很痛,那因為他正在思索佛講的內容,所以當時踩到刺的時候,他當時並沒有感到痛,因為他全部注意力都在思索人生的生死大事,所以沒有感覺到痛,一直在想佛講經說法的內容。結果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思緒告一個段落,已經想出一個知道的答案後,精神就回到身體回來,回到身體的時候,發現腳很痛,他這個時候突然想到,耶!剛才不痛啊,怎麼現在這麼痛,所以他就又發現無漏,為什麼?原來我身上有一個不痛的!
  後學之前有講我們身上有一個不痛的,各位有沒有實驗?有沒有發現有一個真的不痛的?看到這一段記載的時候,剛好台灣吳若石腳底按摩正在流行,因為我們身體健康的話腳底按摩不會痛,那假如說身體五臟六腑不怎麼健康,那腳底按摩會很痛,哪個地方不好哪個地方痛,而且有的會痛的很厲害,會呱呱叫。各位有沒有腳底按摩過?(有),痛不痛?(痛),因為後學先天不足後天又欠調,所以身體狀況不好,又蠻貴的一次要六百元,按摩的時候後學就在想我們身上有一個不痛的,那我要找到那個不痛的,那腳底按摩一按摩就很痛,我就趕快找那個不痛的,耶!就真的被我找到了,喔,原來你躲在這裡喔。那個幫後學做腳底按摩那個人身材很魁梧,他一用手看後學都沒有反應都不會哀哀叫,他就愈用力,用到後來滿身大汗,換手又找另外一個來,那個又是一樣開始就很大力幫後學腳底按摩,後學都找到不痛的,安住在不痛裡面,就隨便你去按摩都不會痛,真的很舒服不痛,真的我們身體有兩個覺。後來他看他的手已經發揮不了作用,去拿一支小棍子,然後用木棍來按摩,會不會痛?(會),那個真的很痛,可是你找到不痛還是不痛。結果兩人投降,說後學很奇怪,說後學腳底都是砂(就表示身體不好),整個腳都是砂,身體健康的人沒有砂,身體不好的人按摩下去就知道你哪個器官不好,這兒就出現都是砂。他說後學又不是沒病的,又是全都是砂,奇怪按摩你怎麼都不會哀,很奇怪,那後學被他用木棍按摩,腳底真的受傷,站都站不起來,不過後學既然找到不痛的,就請不痛的起來走路,後學就說不痛的起來,很奧妙喔!那個腳是很痛,可是後學叫不痛的起來,祂就站起來,那個腳踩到地上好像踩棉花,好像踩下去全部都是棉花,各位前賢要本身試驗,像後學這樣就要請人家抬回來。
  那因為後學有實際經歷,所以會了解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這麼不可思議,那身體是假的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我們一定要借假來修真,不要用著我們佛性帶著假的身體去享受,我們凡人都這樣,要身體去享受,結果我們佛性都沾惹了滿身污垢,有沒有?都是這個樣。所以身體是假的,佛性才是真的,佛性不可思議,只要我們去啟發祂,叫無漏。所以漏盡通已經是成佛了,外道沒有漏盡通,因為他不承認山河大地是我們真心佛性,那我們要了解到,天地之間就是一體,所有的一切都含藏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裡面,祂可以生發萬相。我們一下子就聽這個高的佛法,好像在看卡通影片,不過這個是實在的,修到最上乘的佛法就是這個樣子,是一體的。我們的性、如來藏含藏萬事萬物,山河大地也在我們佛性之中。所以才有彰化永靖種花賣花,他種花還要晚上點燈、還要放音樂給花聽,為什麼?因為就是我們真心佛性呈現的,點燈放音樂給花聽,長的特別漂亮,很快就賣出去了。那你不點燈、不放音樂給花聽,那你種久一點,久一點才賣出,就沒那麼快生長。
  所以有很多都是不可思議,當然我們開始修的時候就是先了解這整個狀態,我們都會很容易跟人家計較爭執,那我們一了解原來是一體,沒有對待,那就不用計較、也不用爭執、也不用分別心,都一體。所以你看我們落入凡塵有兩邊,男女要結婚,那我們佛性如來,男女都在一體都在如來性分裡面,祂可以顯現男生、可以顯現女生,可是祂在本體之中,祂都包含。各位前賢我們佛性是男的、女的?講不出來喔,祂可以顯現男的、可以顯現女的,可是祂在本體之中是具備。所以後學有講,夫妻感情太好了,他們會相約來生再當夫妻,那個真的會呈現,上天也會按照他們的願望,讓他們來世再當夫妻,可是那個角色會對調,男的會變女的,女的會變男的,然後表現在他們說話的語調,男生講話就娘娘腔,女生講話就很粗聲,那個就是前世夫妻感情很好相約,這一生又當夫妻了,就變化,先生當太太,太太當先生。因為後學以前住在三重,就遇到一對夫妻這樣,聽到他們夫妻在講話,男生在講話好像女生,女生在講話好像男生,就是不一樣,那一種氣勢也不一樣,整個看起來就是很怪的感覺,可是夫妻感情就是很好。
  所以我們了解,凡塵的現象都是有因有果,有因有果六道輪迴,我們在修道就是要把所有會來凡塵生的因,全部都不種就不來了。那假如我們在凡塵一直種因一直種因,那一定要來。不管我們種的是善因、是惡因一定要到凡塵來,去了這一些果報。那我們訓練自己到能夠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已經都是佛性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這樣的時候沒有造業因,既然沒有造業因就不用接受果報,不用來凡塵出生,所以就脫離苦海了,可以回歸到本位,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這樣。
  可是我們在凡塵都會醞釀五蘊(色受想行識),尤其最多的就是夫妻間最容易產生摩擦,開始的時候是有一點怨,我們在坐的大概都有經過那個階層(夫妻之間生活),比如說牙膏要從後面擠,那你都從前面擠,怨不怨?一點點怨。可是累積,每次做事情都不順我的意,那累積的怨就變恨,怨恨怨恨,怨恨再來惱怒煩都連在一起,毒不毒?這個都是毒素。所以我們在凡塵一直這一些蘊積以後,我們就會在凡塵現相,那假如我們怨恨惱怒煩是很明顯,那我們下一世就當毒蛇,這一生人家也不敢跟我們接近,一看到我們就趕快避開。假如我們看到那個人那一種怨恨的心很濃厚,要不要趕快避開?(要),是不是好像在避開毒蛇一樣?(是)。所以在凡塵都是假的,所以不要怨、也不要恨,惱怒煩都不要,全部都不要蘊積,不要蘊積我們不會到凡塵來,我們想來就是渡化眾生,入聖記得回凡,渡化眾生,那個是乘愿而來,不一樣的。那我們乘愿而來不管什麼樣的遭遇,什麼樣的景相,我們都會很坦然的去接受,而且都不會覺得苦,不會覺得我在受苦。
  只要我們現在生活之中是不願意去做的,那環境強迫我們去做,那一定有受苦的感覺,不管那個事情是好、是壞,我們都會有一種被外在環境強迫我們去應對,那個就受苦的感覺。所以苦樂沒有客觀的標準,只有主觀的認定,你認定苦就是苦,認定樂就是樂,這個跟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沒關係,縱然是最下等職位的人,他只要是活在自己認為的理想世界之中,那他一定很快樂;那一樣非常有錢的,他的生活都過得好像木偶人(傀儡),就是沒有自己主張的時候,都一定被外在環境影響,那一種他不會感到快樂,因為生活對他來說是一種束縛,那一種絕對不會快樂。所以我們對人生就是要透徹了解,都虛幻不實在,那既然都虛幻不實在就不要住相,那全部不住相心就寬廣,心一寬廣跟整個天地能夠融會,跟天地融在一起,很寬廣、心量很大過得生活就很快樂,一天一天的過就過的很有意思。各位前賢,現在每天在過生活覺得好不好?(好),我們台灣環境很好,不愁吃不愁穿住的也沒有問題,所以修道是最理想,在最理想的狀態之下要把握,趕快把佛性恢復光明,不要沾惹塵垢,凡塵的污垢一沾惹以後,我們很難去掉,所以我們不沾惹塵垢。所以從我們般若妙智慧發揮一切都不住相。
◎「吾早曾經多劫修
  永嘉大師說他自己累生累世,因為永嘉大師39歲就歸空,所以他的修持就是累生累世在修,小孩子就已經出家在修道,所以他修的戒律修得很好。那麼永嘉大師自己講吾早曾經多劫修,就是很多生多世都在修道。
◎「不是等閑相誑惑
  不是普通的一般人(等閑就是一般人),不是一般人相誑惑(就是欺騙我們),永嘉大師說沒有欺騙我們,是實實在在講出來。
◎「建法幢,立宗旨
  我們已經了解到佛性以後,一定要建立法幢,就是我們要渡化眾生來求道,求到這個很正確的一條修道的道路。立宗旨,就是要有宗旨。
◎「明明佛敕曹谿是
  上天訂有青陽期、紅陽期、白陽期,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現在彌勒古佛,這個屬於上天所訂的三佛掌天盤,六十四位祖師掌道盤,前東方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加起來剛好六十四,一個氣數圓滿。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這個在講西天第一代祖師迦葉。
◎「法東流,入此土
  佛法到西天二十八代的時候,印度的生活環境非常富裕,所以人們對修道就不熱心,那達摩祖師傳道的時候都已經不順利了,所以就把道還給中國,所以法東流。入此土,又回來了,老水還潮。
◎「菩提達摩為初祖
就是達摩祖師把道又傳到中國來。當我們後東方第一代的祖師。
◎「六代傳衣天下聞
傳到六祖就是第六代,天下的人都知道。
◎「後人得道何窮數
  就是得道的人非常的多,沒辦法數盡,都能夠從正軌:在掌道統的祖師手上能夠得道。
◎「真不立,妄本空
  真不立,真本來就在。妄本空,妄本來就是空。所以我們不要再去除掉妄,也不用再求真,因為真本來就有。所以真不立。妄本空。
◎「有無俱遣空不空
  這個有跟無全部把它遣除,就是我們不著有、也不著無,有跟無俱遣。然後空不空,第一個「空」,就是講我們空間;那「不空」就是我們佛性在空間之中。所以「空不空」,就是真空。那有,沒有形相,就是妙有。所以我們了解有無俱遣,我們的佛性奧妙到不可用語言來說,所以才講我們不著有、然後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那請問這個是什麼現象?是有、還是沒有?就講不出來了。這個就是佛性的本體,祂既不屬於有、也不屬於空、不屬於亦有亦空、不屬於非有非空,都不屬於的,所以才有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都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想也不能想,講也不能講,可是就是那麼切實存在。
◎「二十空門元不著
  二十空門,在涅槃經裡面佛只有講十一個空,這邊有二十個空,後學就去找把二十個空全部都寫下來。第一個內空,第二個外空,第三個內外空,第四個有為空,第五個無為空,第六個無始空,第七個性空,第八個相空,第九個本性空,第十個自相空,第十一個共相空,第十二個無際空,第十三個畢竟空,第十四個無性空,第十五個無變異空,第十六個不可得空,第十七個勝義空,第十八個第一義空,第十九個空空,第二十個一切法空,所以二十空門元不著,這二十個的空都全部不著,所以不著於空。不著於有,我們在凡塵都是著於有,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把有去掉,那怕我們進入空,因為著有容易,我們可以消除有,可是著空很難救,所以先把空堵住,所以二十空門元不著,都不著於空。
  各位假如有接近一些消極的人(就是想自殺的人),我們要勸他把自殺的念頭去掉,非常不容易,那個就叫著空,他已經著空,就是什麼希望都沒有,那個是最危險。所以我們跟那一些想自殺的人講,說我們到凡塵是來還債,那你債都還沒還完就想逃避,那不可以的,一自殺要先到枉死城去關,關到你的壽命到了才從枉死城放出來進入地獄,那你那個枉死城都是多餘的,然後我們這一生一自殺了以後,在我們性分之中有暴力,那下一生我們在來轉世又會暴力對待自己,所以又會自殺,所以惡性循環。要了解不能逃避,欠人家多少就要還,不能不還就逃走,不能說逃走就不用還,上天幫我們算的好好的,你若逃走,沒關係你現在逃,下輩子在來還。
  所以才有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縱然經過百千劫,就是不管經過怎麼久的時間。所作業不亡,我們所欠人家的都不會不見,一定要還;人家欠我們的也一定要討,都在;所以因緣會遇,只要因緣碰上了;果報還自受,一定要接受果報。所以我們修道第一個就是要相信因果,因果是絕對的定理,有因有果,不是說我們研究因果就是落伍,落不落伍?不落伍喔。那個新潮派的人不研究因果,他也在因果之中喔,要不要吃飯?要不要呼吸?吃飯、呼吸才會活,那他不相信因果,飯也不用吃、也不用呼吸,合不合理?合理的喔!不相信因果那你不要吃飯,不相信因果那你不要呼吸。
  所以凡塵都在因果之中,一定要相信。然後我們業因都不造,果報就沒有。業因造了很多,我們想逃避也逃避不了。我們凡塵的法律我們可以鑽漏洞,那天地的法律我們鑽的了漏洞嘛?鑽不了的,天眼恢恢疏而不漏,不會漏掉的,果報一定會呈現。所以我們看就是要看的很遠,不是只有一生一世,它(因果)可以很多生很多世,很多生很多世才呈現果報。
◎「一性如來體自同
十方如來同一個法身,一性如來體都是相同的。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心是根源,法是塵。這邊的心跟法,在凡塵我們所用的有比較粗淺的,也有比較深的,那我們一般接觸了以後,都是比較粗淺的,粗淺的我們用的心就會根塵相對生滅的心(就是識心,認識的心),所以心是根。
  然後法是塵,我們對法要了解,有下乘法、中乘法、上乘法,這一些法都是要我們成佛。假如我們住在比較低的程度上,就變成兩種猶如鏡上痕,就是明鏡上面的痕跡,那鏡子上面有痕跡,我們要照,鏡子就不會清楚的顯現。所以我們要把鏡上的痕跡要擦拭的乾淨,把我們的心跟法都去掉,這樣整個心境就明。所以這邊講的那一種鏡上痕,心跟法都是比較粗淺的。 
◎「痕垢盡除光始現
  痕垢就是我們心境上面的那一些塵垢,我們都除盡,我們佛性的光明就會呈現。
◎「心法雙忘性即真
  我們把心跟法兩個都忘、都不要記在心上,我們那個性就真了。所以這邊的心就是我們根塵相對的心,法就是我們從凡夫地一直修持要到達佛地之中的那一些過程,我們都把兩個去除掉、忘掉,我們的性就已經恢復到真。
◎「嗟末法,惡時世
 嗟就是感嘆,感嘆現在已經末法時期,時勢已經走到很惡劣的時候。
◎「眾生福薄難調制
  眾生的福很薄,各位前賢現在眾生的福是很厚、還是很薄?(很薄),可是我們台灣福很多啊,生活都過得很好,物質都很富裕,都不錯的。可是這個是在講我們性分之中,不是在現象,我們在現象享受的都不錯,可是我們佛性裡面就是沒有累積很多的德,所以我們現在眾生很難調制,就是要怎麼樣把眾生引導到佛的境地比較困難,眾生因為沒有強烈的意願,各位前賢有沒有很強烈的意願想要成佛?(有),沒力,現在科技發達會覺得凡塵也不錯,所以就沒有很強烈的意願要成佛。
  那我們要了解,成佛跟我們的意願很有關係。我們假如很積極的、很強烈的一直想脫離苦海,那個就真的可以達到;那假如我們很貪戀、凡塵還很好玩,那對脫離苦海的意願就不高,那假如意願不高,我們力道就不強,修持下來就會坎坷。那假如我們意願很強,那個是不怕阻礙、不怕困難,成就就會很快、很大,所以這個就看我們自己本身意願。
◎「去聖遠兮邪見深
  就是離開聖人示現在凡塵的時間已經很遠,那我們邪見很深。所以現在很多人看到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寫這個樣子很不服氣,他說怎麼會邪見深。各位前賢,因為佛把邪見訂在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全部都是邪見」。因為我們在凡塵生活都是用這樣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心在生活,那我們日常在用都已經在用邪見,我們承不承認?我們一定說這樣哪是邪見。
  所以講邪見跟正見我們要了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我們都沒有起心動念,無念的時候叫正念,正念的時候叫正見,正見就是佛知佛見,就是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生發的知見。那不是佛性本體生發的,是我們六根對六塵(根塵相對)產生的六識,那個就叫邪見,我們一般會稱為我見,我見就是邪見。我們假如不研究的話不了解原來正見跟邪見差別這麼大。那為什麼佛會把根塵相對稱為邪見?因為根塵相對的念頭會變化,六根對六塵相對以後變化很大,所以產生的念頭都不會一樣,那每一個人也都不同。那我們把這一種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當成自己真心,所以最大的讓我們會六道輪迴的因就在這裡,我們把識心(生滅的識心)當成真心,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一般的生活都是這樣,都是根塵相對然後產生六識,那六識產生了以後,我們去處理凡塵的這一些事,都是這樣處理的,很少是用我們佛性本體所發的來處理凡塵的萬事萬物。
  我們現在就是要學習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有那個覺性,用那一種佛性所發的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我們應對進退都用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來應對不會造業,所有都符合真理。可是我們根塵相對都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我們從那一些變化之中產生喜歡討厭,我們喜歡就想擁有,討厭就排斥,那在取捨之間我們業就已經形成,就已經造下來了,所以形成業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然後我們去面對果報的時候又不甘願,就怨天尤人,就這樣因循生活。
  那我們研究真理了以後,就是要用直心,直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發揮的。那因為我們在應對萬事的時候不可能說等到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再來思索、再來想怎麼應對,有時候就是要趕快馬上處理,所以馬上處理的時候就是用直心,用反射的、從我們佛性反射出來直接的直心來應對,那個直心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出來的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是深心,再深入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也就是菩提心,所以這個都不會有業、不會造業。所以我們從根源去止斷我們造業的因,我們因都不造自然就不會有果報。我們現在因為離聖人在凡塵的時間很久了,我們邪見很深,這個我們要了解為什麼會這樣講邪見很深,就是因為不啟發正見,都用自己根塵相對的來生活,所以邪見很深。
◎「魔強法弱多怨害
  魔現在很強,法很弱。就是正法非常沒有力道,魔力很強,引誘力量很大。各位就可以看現在年輕的學生,晚上都不睡覺都上網,都會玩到天亮,那個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魔力?那個就是魔強法弱(魔很強正法很弱)。假如學生在追求學識(就是考試用、學校用)那就好了,努力到天亮成績一定理想。可是學生上網是不是在研究這一些學校用的?都一定不是,那個就是魔強法弱。我們現在真的是算蠻可憐,被魔引誘都還不知不覺,都很高興,這個魔一招呼我們到地府去,都說好好好,走得很習慣。那有好多活菩薩說我們去天堂,眾生說只羨鴛鴦不羨仙,不想去,活菩薩也很無奈,活菩薩一直在打幫助道,在虛空之間要幫助我們修道,可是我們眾生都不發心修,所以佛很無奈。我們要了解一定要自己能夠發心來修道,這樣乘願而來的活菩薩才有著力點。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因為魔強法弱的時候,我們眾生產生多怨害,聽到如來頓教法門可以使我們從眾生的位階一下子就到達佛地。恨不滅除令瓦碎,就是要把這種上乘佛法粉碎掉,就是不要講,你不講眾生都不知道,那你一講眾生知道就會追求。所以凡塵一樣米養百樣人,每一種人都有,不希望我們回到本位當佛。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
  就是告訴我們作在心殃在身,我們假如心裡面有不好的念頭,那個遭殃就是我們身體要去接受災殃。當我們接受災殃的時候,不須怨訴(不要到處去埋怨)。我們一接受災殃的時候,一定會到處去訴苦,都去訴苦給別人聽。所以我們知道,都是從我們的心行出來,從心作出來,身體才會接受災殃,所以不需要怨訴更尤人(就是不要埋怨別人),要埋怨自己,怎麼那麼沒有智慧,要罵自己沒有智慧,才會去做一些罪過讓身體來承擔。
◎「欲得不招無間業
  我們要不招來無間地獄的罪業,之前我們有講過無間地獄五逆罪,可是我們五逆罪講解的時候,是講修持方面的五逆罪(大慧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五逆罪)。佛就講內五無間:殺父(殺掉無明),殺母(殺掉貪愛),殺阿羅漢(殺掉自私),破和合僧(五蘊不累積),惡心出佛身血(把我們這一身當成最後一身,往後不再來了),所以用惡心來出佛身血。這樣可以立證佛的果位(馬上證悟佛的果位),這個是內五無間。
  這邊講「欲得不招無間業」是外五無間。外五無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所以有這五個是很大的罪過,要進入阿鼻地獄,就是受苦沒有間斷。我們在十八層地獄受苦都還有空間可以休息,受苦一下休息一下再刑罰,沒有一直受苦。可是在阿鼻地獄受苦就沒有間斷,那個是罪過比較大的。那我們了解身體的由來就是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扶養我們,所以恩情很大,所以我們不能反過來殺父殺母,那個天地都不容許,罪過很大。所以真正的殺父殺母就是要進入阿鼻地獄受苦無間。所以我們要招無間地獄的罪,就是作這五種事,那我們五種都不做,就不會進入無間地獄。
◎「莫謗如來正法輪
  所以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這邊講我們不要進入阿鼻地獄最重要就是不要毀謗如來的正法輪,如來的正法就是使眾生可以成佛的方法,那個不要毀謗,我們去毀謗這個罪過最大,比五逆罪還大。因為佛講的法是要眾生成佛,那你把它毀謗讓眾生不敢去修,這樣的罪過比五逆罪還要來的重。所以不要毀謗如來的正法輪。
◎「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沈獅子住
  這個就在講我們玄關。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整個環境的狀態。栴檀林,無雜樹,就是我們佛性出入門戶。鬱密森沈師子住,在這一種環境之下,鬱密森沈就是形容我們這個地方,獅子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住在那裡。用景象來比喻我們真心佛性就是住在那裡。所以歷代證悟的都把有些秘密藉著景象講出來。
◎「境靜林間獨自游
  境,環境很清靜。在林間,就在我們很理想的環境裡面。獨自遊,祂獨一無二的,然後悠遊自在,自由自在的在很殊勝的環境之下。
◎「走獸飛禽皆遠去
  這個地方走獸飛禽都已經遠離,遠離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真理的領域,這一些飛禽走獸都遠離了,都不在這附近。
◎「師子兒。眾隨後
  獅子就是佛,獅子兒就是菩薩。所以菩薩眾隨後,眾人都跟隨著菩薩。
◎「三歲便能大哮吼
  我們了解我們佛性乳哺三年以後,三歲,祂就能夠發揮功能作用。我們要了解到,啟發了以後那個才叫出生,要經過三年的乳哺,要扶養祂,祂才會走路、才會吃飯。所以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乳哺。可是不要很久,只要三歲祂就能夠大哮吼,三歲以後就可以發揮功能作用了,就可以把真理闡釋出來。
◎「若是野干逐法王
  野干就是狐狸,是狐狸的一種。假如野干追逐法王,跟隨法王,法王就是佛。有一些我們凡塵的現象,有一些狐狸就是裝模作樣,跟隨在善知識的周遭想得到好處。
◎「百年妖怪虛開口
  百年的妖怪,就是心胸不正,做出來的不很符合真理;講出來的一些話都不實在,所以虛開口。假如能夠了解真理都不會受他影響。
◎「圓頓教,勿人情
  我們接受圓頓,就是從凡夫地一下子就可以到佛地。圓頓教,勿人情,就是不能修人情道。那我們大部分都會走入人情世故,修道都會有沾惹一些人情世故,我們在修持的時候要了解到,修持真理不能講人情,一定要追隨真理,要跟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來修,不能修人情道,人情道修不成的。
◎「有疑不決直須爭
  我們若有疑問一定要問,各位前賢不管是認為很小的一些疑問,也一定要問,因為我們有時候不問,那個懷疑就會產生顛倒,那顛倒以後我們就放逸,放逸就無明,無明就慳貪嫉妒。所以我們從懷疑一直到慳貪嫉妒,都有連帶關係。所以我們就是要把懷疑全部都去掉,懷疑就是結(打結),打結要打開,打開就好了,沒有結就好了。那假如有結,我們修不成道,那個結在心中,道就修不成。
  後學都會講,愈努力修道問題會愈多,因為碰到的都自己沒有經歷,不知道怎麼樣去應對,所以我們遇到這一種情形,有疑必問,一定要問,因為有經歷的人會給我們一些良好的意見功我們參考,這樣我們就可以避開那一些顛倒的情形發生。所以有疑不決,就是還沒有辦法決定。直須爭,一定要努力的來爭取到答案,這個很重要。
◎「不是山僧逞人我
  永嘉大師講不是山僧(就是講永嘉大師自己);逞人我,不是在分別心呈現人我相。
◎「修行恐落斷常坑
  我們就怕修行會墮落進入斷見跟常見坑中。斷見跟常見是我們凡塵時常會用。比如說我們時常聽到人家講,「佛都有佛骨,眾生就都眾生」這個叫常見。說自殺的人「一了百了」那個叫斷見。那常見跟斷見我們在生活之中也會用到,說「那本來就是這樣」叫做常見;「沒有那種事情」叫做斷見。我們生活之中常不常用?很常用喔!所以修道不要墮入常見跟斷見,因為常見跟斷見都不符合真理。所以我們就是要中道,要在中道之中,不落入常也不落入斷,因為斷見很危險;那常見我們不會變化,那不會變化的話,我們要不要修道?就不用了,因為不會變化,所以不是那樣的,那樣不合真理。所以不能落入常見、也不能落入斷見。假如我們在凡塵,我們說「不渡眾生」,那個叫斷見;我們「很努力渡化眾生」,那個叫常見。那怎樣才不落入斷見、常見?就是我們很努力渡化眾生,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們渡的,這個就沒有斷見、也沒有常見。
  我們很努力渡化眾生叫常見;我們不渡眾生叫斷見。我們很努力渡化眾生,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們渡的,這個就是中道。我們從真理來分析,因為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身相)是假的,所以我們渡化眾生是眾生的增上緣(增加向上的因緣),所以眾生的修道是要自己發心來修,他自己發心才是主要的原因。那假如他不修的話,我們再怎麼渡都渡不動的。所以我們努力的渡化眾生,沒有一個是我渡的,那個才符合中道。因為眾生是假相,我們不要把眾生定位,說眾生是固定的。所以修行恐落斷常坑,我們不要落入斷常坑,不要落入坑中。
◎剩下約14分鐘提問題
    【問】:我們說一代明師濟公活佛,那月慧菩薩也是一代明師,那我們天然師尊也是一代明師,那他會說這樣為什麼點道是我們濟公活佛的金身?
劉講師答:因為我們最後64代掌道盤我們活佛老師跟月慧菩薩,這個比較特殊,以往都是一位,然後我們現在有師尊、師母,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同掌都是掌道盤,那我們一般都是我們活佛老師來點道,那個說天然古佛是我們活佛老師已經歸空以後,我們 老母封給祂的一個封號是相同的,那我們在辦道的時候,都是一請壇了然後我們活佛老師藉著點傳師的手來點開我們的玄關竅,那個是要掌道盤的祖師才有的權柄,當然我們師母也是可以來點,可是我們師母都會禮讓給我們老師,所以事實的情形也就是這個樣子,是一樣的,不要說封號、名號不一樣也就不同,以為說不同人,不是的是相同的。
    【問】:後學曾經有跟部份前賢有提到說,可不可以請劉講師在發問問題的這段時間,若沒有問題的時候,帶大家做萬緣放下的修行?
劉講師答:各位前賢對萬緣放下怎麼做都還不很熟嗎?我們把綱要,綱要就是萬緣放下,我們先記得,然後我們開始做的時候就是真正的什麼都放下,不能有一緣來干擾,我們想到什麼那個叫緣,那個也要放下全部都放下,不起心動念,在全部都放下不起心動念的時候,不是什麼都沒有,是有那個覺在,有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的本體在,這個時候唯有在這個時候本體才會呈現,後學以往都講我們的佛性非常有修養,只要我們跟祂爭,祂就會退位讓我們,唯有我們把所有都放下以後,佛性的本體才會出來,祂才會呈現拉!那我們就是要認識,我們要了解說這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祂就是『不離當處常湛然』,不離當處常湛然,就是在這一種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我們那一個佛性本體就整個都呈現,都出來整個都呈現,這個就是我們以往在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那個當念,各位前賢當念就是這個狀態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的狀態,叫做當念,不離當念,這樣懂意思嗎?不是有念頭喔!那個念是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叫做『正念』,我們有念頭叫做『邪念』,已經不正了邪了,那你都沒有念頭叫正,正念是從佛性發揮的正念,然後正念我們用另外的文字叫做『佛知佛見』佛的知見,然後我們在用另外的文字來講,這一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一個,當體都是佛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說見性成佛有沒有?這個就是見性,這個就是成佛,這樣知道嗎?有沒有很親切很親切?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本身就是佛,各位看一尊一尊都坐得很好,一尊一尊都是佛,知道嗎?誰阿?自己欸!我們每一個都是,晚上睡覺的時候要告訴自己我就是佛,歡喜到睡不著。
    【問】:剛剛有講六根、六塵生六識,七大,請問字怎麼寫?
劉講師答:那個是我們在凡塵能夠修持的一些法門,從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然後從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個都可以修,六根各根都可以修,六塵各塵也都可以修,然後從六識就是從眼睛對色塵產生的識,眼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六識我們日常用都把它當成心,這一個心的來源就是我們根塵相對以後產生,那這個我們從六識來修也可以,所以才修持裡面有順跟有逆,那順修就是容易進入,逆修要累身累世就是要這一生修;來生再修,再來生再修,就是要很久修很久,那個逆修比較不容易拉!這個三六一十八,十八個修持方法,然後再加七大,水、火、風、土五大,然後空、見,眼根的見,然後認識的識,這個是在楞嚴經裡面記載,二十五門修持方法,那個最好的就是耳根圓通,就是從我們的六根裡面的耳根來修,那個耳根圓通對我們來修比較容易,所以都會推廣,我們也時常可以聽到這個從耳根是這個樣子,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都可以可是我們修的話我們先選擇,先了解真理,了解真理以後看我們適合哪一種修持方法,我們就從那一門,一門深入。
    【問】:請問做耳根圓通的時候,因為我們是知道聲音,聽到聲音的是佛性,那會有感覺無限大,無限大,那這種念頭是對、還是不對?
劉講師答:我們做耳根圓通,因為在推廣這個耳根圓通,因為它修的方法很容易啦!很快進入,所以先要了解說我們在這方面一定要先知道說,耳朵的功能就是聽,然後我們第二個聞那個聞跟聽,聽是耳朵的功能,聞已經加入我們的心意識,我們聽到聲音以後加入我們心意識,所以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是用第二種那個聞,所以我們聞是很習慣,那麼第三個是聞性,那聞性是佛性,那佛性我們要了解說啟發佛性的時候就跟第二個聞,有一點不同,因為第二個聞我們要詳細的去聽到內容,聽到講話的內容,聲音的內容一定要了解,我們才會應對,然後聞性它不是這樣,聞性它是重點在那個誰聽到?誰知道?那一個重點是在於能夠聽聞的那一個,佛性能夠聽聞,佛性寄託在耳朵讓我們能夠聽聞,所以我們在應用的時候,聲有亦非聲,聲有的時候不是我們聞性產生,聲無既無滅,聲音沒有的時候我們聞性也沒有滅,所以聞性沒有生,也沒有滅,那我們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有念頭,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是在用耳根,那假如說我們用念頭的話,那變成用意根,加入意根,那用意根來修的話,那會變化很大,我們就單純就在耳根就好,耳根我們就是先啟發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我們用耳根把我們的佛性,能夠擴散到整個空間,因為只要哪個地方有聲音,我們就會耳朵的聞性就會呈現,呈現聲音就表現我們佛性有在聲音發生的地方,那聲音它不久就變化會消失,可是我們的佛性呈現以後祂並沒有消失,祂一樣在,那只要有聲音的地方,同時有很幾個地方有聲音,我們同時都知道,同時知道的時候佛性就整個都伸展出來,那伸展出來的時候,整個佛性就充塞這個空間,那聲音變化沒有了,我們佛性還在,修耳根圓通就是要修這一個,重點是要把佛性能夠跟空間合成一體。

    所以到我們很熟悉的時候這個很遙遠,只要我們肯專心的做,比如說很遠的地方有救護車來,本來我們一般人都還聽不到,可是我們做耳根圓通竟然會事先去聽到,還很遠的就已經知道了!就是有救護車要來,那個時候就是我們的佛性伸展度已經延伸到那麼寬廣的地方,越來就越寬廣,然後我們有講說盡虛空,就是整個虛空全部都呈現我們那個聞性,這個是修耳根圓通我們要達到的功效,不能再用意根,不能讓它有起心動念,不要有念頭這樣了解嗎?會不會衝突?就是你專注在聞性就好,不要我們在聽聲音的時候,不要去分辨聲音的內容,因為我們分辨聲音的內容,會返回來變成第二個聞,變成第二個聞,聞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它的內容,聲音的內容這樣了解嗎?那我們知道聲音的內容,各位前賢有時候我們就會住相,就會產生煩惱,那我們不要進入聲音的內容只是要把聞性延伸,重點在這裡,然後我們單純,越單純就越好修道,這樣了解嗎?

六祖壇經-20 機緣品第七-8 永嘉大師證道歌-5

上禮拜講到「損法財,滅功德」。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損法財,上個禮拜有講我們性分之中有七法財(聞、信、戒、定、捨、精進、慚愧),我們有這七法財是最富有。
:我們能夠聽到最上乘佛法使我們有成佛的機會是非常難得,所以這個七法財在佛學字典裡面沒有,找不到七法財,要到大乘佛法裡面才有提到七法財,是屬於我們性分之中的財產。我們有七法財是最富有,第一個是聞,聽到上乘佛法。
:相信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相信我們一般都用到外面,相信外面,那很少用到我們裡面來,這個就是要相信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要相信祂就是佛,所以我們都跟佛在一起,要相信。
戒可以防非止惡。是非的非可以防止、防非。惡可以遏止、不會做惡。所以戒很重要。因為有防非止惡才可以使我們佛性光明。
:就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產生的定(定力),這個定力很重要,我們在凡塵學禪坐的定,很快被現象破壞。那我們從佛性發揮的定,很篤定。我們上禮拜有講,可以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泰山崩於前,刀鋸加於鑊,不動聲色。那個定就是很篤定,所以不容易。這個是從佛性出來,那只要我們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就會有,那個定就會產生。那我們有定以後來處理凡塵的事情,輕重緩急都能夠分辨很清楚,都能夠處理的很圓滿,所以這個定很重要。
精進有了具備上面這一些條件就是要精進精進使我們成就,我們在凡塵事都要精進才能夠成就,何況是聖事,一定更要精進。
:那我們有精進了以後,接著下來就是要捨,捨就是布施,就是把我們所有都能夠放捨,不執著、不侷限在我們身上,一放捨了以後,我們這個性分就很寬廣,可以盡虛空徧法界,所以就是要捨。
慚愧:慚愧非常重要。我們在凡塵假如修的很好,修的很好我們內心深處不知不覺就會驕傲,各位有沒有感覺?我們知道的多、領悟的多,我們不知不覺就會覺得高人一等,驕傲就會產生。那我們有慚愧,驕傲就不會出現。要慚愧,我們現在還是眾生還沒有成佛;假如我們已經到達佛的程度,我們要慚愧,因為眾生都還沒有渡盡。所以要有慚愧的心,驕傲就不會生起,不會驕傲我們不會造業。驕傲了就是造業,後學講這一生之中很多福報的人都會驕傲,那一驕傲造的業就是準備下一生要天上飛,看的很高所以他也飛的很高。愈大的驕傲,會出生那個候鳥,牠飛過大海、飛過很遠的地方,我們要用望眼鏡來看。那假如小驕傲的話,那就是小鳥,就很容易看到。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驕傲,各位有沒有驕傲?(有),很坦白。就是有啦,假如我們當人都沒有驕傲的心就不是人了,都會有驕傲,只是我們要能夠去降伏我們的驕傲。
  要了解當人,人身難得很不容易,我們既然有得到人的身體,又遇到上天大開普渡,得到了我們要努力的來修持,讓我們真的能夠成就,然後周遭的親朋好友我們也引進能成仙作佛,這樣就是一個最理想的世界,我們真的把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整個都是佛世界,自古以來所有的聖賢仙佛都希望能夠世界大同,世界大同要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做起,影響到所有周遭的人,整個真心都發揮,那這個樣子就可以世界大同。我們道的宗旨也就是希望能夠世界大同,從我們本身做起,不是光喊口號,是實際在做的。
  所以損法財就是從前面用生滅的心在修道,那會損掉我們的法財。所以我們在修道的時候並沒有很明顯的說,我們是用生滅心在修、還是用不生不滅的心在修,我們不研究性理心法的時候,可以說非常朦朧,不很明顯的分清界線。各位現在可以分清了嗎?有沒有信心了?(有),對不生不滅的真心跟生滅的心,我們要分得很清楚。只要是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那個六識就是心,那個心就是生滅心,我們說識心(認識的心),那因為我們生活的時候都是用這一種心在生活,所以都是生滅心,用生滅心來修道,修不成道。所以有的修了好幾生好幾世,都修不成,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找到不生不滅的心來修,用生滅心修,所以修不成道。所以我們要找到不生不滅的心來修道。
  後學都一直講,不生不滅的心跟我們生滅的心合在一起,我們認識生滅,不認識不生不滅。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只要有空閒就做萬緣放下,然後一念不生。那萬緣放下不要有念頭,這一個時候保持那一個覺性,那個覺性我們把祂保持,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成佛就是這個在成的,這個我們認識了就已經佛出生了。那出生了以後,我們三年乳哺,三年的扶養,慢慢長大了,長大以後祂會發出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有了,我們透徹的認識真理,那個時候完全都非常了解到那個狀態之下。
   所以在剛開始做的時候會有一點點比較困難,我們很多前賢做了以後說,萬緣放下以後都睡著了。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有時候都硬撐著,本來身體都超過負荷,可是因為要賺錢都硬撐,那真的我們做工夫的時候,那個萬緣一放下,那個硬撐的狀態都消失,所以身體的疲累都整個呈現,所以就睡著了,那一種萬緣放下的睡著恢復精神是最快,因為我們平常睡覺的時候都沒有萬緣放下,各位在睡覺有沒有萬緣放下?(沒有),都一直再思索然後才睡著,隔天起床頭還會痛。所以後學在小孩子的時候就試驗過這個問題,要睡覺的時候萬緣放下,什麼念頭都不能有,明天起來那個頭腦很清醒很舒服;那後學又換了一個時間然後又試驗,今天晚上一直想,能夠想到什麼就想,問題一直想,然後一直想到後來也睡著了,那明天早上一醒過來,那個頭一個兩個大,很脹很痛。
   所以各位前賢,假如要每天的生活都過得非常如意,那你就在睡覺的時候就告訴自己「萬緣放下」,萬緣放下還不容易睡著,再一個動作「不能動」,就容易睡著了。
  那假如心念太多,從頭開始一直放,把頭的力道放到枕頭,下來就肩膀放到床舖,然後整個胸部,然後一直往下,一直放,把那個力道全部放掉,都沒有力道,連要轉身也沒有力道就睡著了,最好的睡著方法就是這樣。明天起來很舒服,那個血液都暢通,非常舒服,腦袋瓜很清,年老的時候不容易中風。
  可是我們就是不肯讓腦袋瓜清閒,都會有意念產生。所以我們修道了以後要了解起心動念就是無明,起心動念就是不覺,從覺性發揮的不覺讓我們很多煩惱,所以我們要把這個不覺去掉,都時時刻刻保持「覺」,那能夠「覺」久,就變「覺者」,覺者就是佛。那我們本身就是佛,所以我們在做事、在起心動念就要想我是佛,那很多佛不能做的事我們也不要做。佛會不會害人?(不會),佛會不會罵人?(不會),那我們就要學,因為以佛自許的話,我們就很快會達到那一種真正的進入真理的領域。那我們一進入跟佛真的沒有兩樣,就是一樣。因為我們現在所起的念頭都是凡塵事,都是計較、都是對待,這一些我們都要看得透徹,看得透徹以後就覺得這個都不必要的,凡塵的事不必要那麼投入,投入以後我們沾惹很多塵垢,那沾惹很多塵垢以後我們就要接受果報,所以我們會損掉我們的法財,損法財滅功德,因為走入凡塵我們性分之中的功德完全沒有。所以六祖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我們只要見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就是功,德就是須要我們心要平等。所以我們為什麼德性沒有,就是因為沒有平等的心,平等性沒有,人與人之間我們有分別心,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我們都有分別心,所以不平等,德性才沒有培養。
  那假如我們能夠培養,甚至連我們的下一輩(就是兒子、女兒、甥女,就是晚輩),我們了解他的身體雖然是父母親生下來,可是他的佛性我們沒辦法生的,我們生的只是身體,所以我們要養、要教,教養都要,才能夠讓他在社會立足,然後他的佛性跟我們的佛性是一樣,所以我們看待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要平等,我們把晚輩看成跟我們是平等,容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喔!那我們看有錢人跟有社會地位的人,我們會不會把他看成比我們低?我們普遍的現象,都把這一些看得很高,所以又是不平等。那我們要了解他的外表形相是比我們高沒錯,可是他的佛性跟我們都是一樣,沒有兩樣,所以一定要平等對待,這樣子的話我們就愈接近仙佛菩薩,因為活菩薩沒有分別心,那我們的分別心太濃厚,太濃厚的分別心使我們的作法不一樣。
  我們的所有行為都從念頭出來,念頭有分別了,我們行為有沒有分別?(有),自然而然一定有分別,那一定有喜歡討厭,有取捨的心,只要是取捨的心都是造業,我們行善是善業,以後得到福報;做得不對,惡業,都一定有業。所以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從佛性直發(直接生發),直接生發第一個叫做直心,那直心跟真如是相應,所以我們用直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不會造業,可是我們就是不肯用,因為直心來對待萬事萬物容易吃虧,那我們都很聰明,學的很聰明不願意吃虧,所以直心不用,很快就轉念,我們變心意識。所以我們要把心意識了解透徹。
釋迦牟尼佛講不要用心意識修道,心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那個叫心,是因緣聚會。假如沒有根、沒有塵,根塵沒有相對我們沒有心,那根塵相對我們才產生。那有時候六塵變化無常,很快變化,我們的心就跟著很快變化,所以那一種心我們不要拿來用,不要用那一種心修道。
  釋迦牟尼佛講,「心」者聚義,很多因緣聚在一起才呈現的心,這個心不確定。然後「意」,就是回憶,我們有經過、有學過、以前處理過的事,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叫意,一樣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所以意者憶義,回憶的意思。「識」,識者現知義,顯現讓我們知道,要顯現要有因緣聚會才會顯現,顯現讓我們知道也是因緣聚會的東西。所以三個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對心意識透徹了解了,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顯現讓我們知道、讓我們去處理、讓我們很親切的在一起,那個叫識;然後心就是根塵相對(六根對著六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然後才產生。根塵不相對它不會產生,所以根塵不相對,各位我們心在哪裡?根塵不相對的時候我們心找不到。
  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講「即心即佛」,即心即佛就是心意識都不要(放下),沒有心意識、沒有根塵相對、沒有因緣聚會,然後祂常存常住、永遠在,就是我們把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一個覺性,那一個就是我們的真心,那我們用這個真心,這個即心即佛就是這個真心。不會很深,很清楚讓我們知道,我們摒除那一些因緣聚會的心,那個不要,那個一直變化,一直變化我們心就跟著一直變化,所以不要用那個心。
  然後我們那個覺性的心,就是我們有用的時候祂給我們用,我們沒用的時候祂還在,常存都永遠在。所以我們這一個「即心即佛」就是講這一個,這個心就是佛,講祂是心可以,講祂是佛也可以,因為佛就是這個在作,這一個成佛的。所以我們要成佛一定要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體會那個覺,那一個覺我們有體會祂在,我們不體會祂也在,我們用的時候祂在,我們不用的時候祂也在,所以就是要用這個「即心即佛」。
  我們了解講到佛是比較親切,講到心佛親切,講到道好像比較寬廣、比較外面。我們要知道,講「道」的時候就整個都是真心,所以我們真心祂叫如來藏,如來含藏萬事萬物,萬物都含藏在我們真心之中,我們真心含藏整個山河大地,我們真心含藏所有一切。所以才講虛空無相,我們的佛性(虛空)沒有形相,不拒絕諸相發揮,所以我們佛性本來沒有形相,可是所有萬相要生發的時候,我們佛性都不會拒絕讓它自然生發,這樣我們就了解我們佛性有多麼寬廣、有多麼奧妙,所以各位沒有研究性理心法,不會了解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真心呈現,我們會分別心,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我是我,我們一般都這樣。
  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以後,了解怎麼形成山河大地?是我們在我們了解的無極理天,然後我們一念妄動,一念妄動以後,那個時候還屬於無極狀態,無極就是什麼都沒有、無到極點,然後無極生太極,太極就生兩儀,兩儀就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八相綜相錯六十四,這樣整個氣數形成,才有天地。那我們了解,是因為我們一念(有一個念頭,在無極之中一個念頭),然後產生,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因為我們生起一念,這個時候就有三個很微細的在佛性本體裡面,一個就是業相,念頭就是業,所以我們在凡塵生念頭起心動念就叫造業,所以我們要修到回到本來就要把念頭放下,不要起心動念,因為生念頭才落入凡塵,要回去一定要把念頭放下,不要有念頭,不要有念頭的時候叫正念,正確的我們念頭叫做無念,所以正念得時候已經回到佛性本體,已經回來了,所以要沒有念頭。那我們一念就有業相,然後有轉相,然後有現相。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三個很微細的,還沒有形相,只是在性分之中,它已經有業,然後有轉,就會現相。三個已經形成在我們性分佛性之中。
  所以第一個,念頭就是業;第二個轉相,把我們本來般若妙智慧轉成能見之見,我們能見,各位前賢我們很喜歡,我能見就有我所見,本來能見跟所見是合在一起一體的,可是我們一念妄動以後,它就變成轉成能見跟所見,然後我們所見,因為在性分之中那個時候什麼形相也沒有,那你堅持一定要看,各位前賢,我們瞪眼來看虛空會出現什麼現象?空中有花啊,就見空華,就呈現現象出來,所以叫一念無明生三細,三個很微細的業相轉相現相,可是這個現相還沒有喔,要到真的落入已經山河大地有世界了以後,我們眾生才出生。那個時候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就真的在六道輪迴裡面了,是這樣來的。
  所以我們要回去第一個先把念頭放下,不要有念頭,念頭都沒有了,才回到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回來時間久了,你就歸本位了。這樣懂嗎?(懂),所以我們現在現實社會裡面,很多年紀的大一些歐吉桑歐巴桑,他們有時候都會講一生之中也沒做壞事,怎麼到年紀大的時候坎坷的事很多,他沒有想到自己因為太空閒了,都生活在過去的那一些情境裡面(就是過去心),一直在想什麼人欺負他、什麼人幫助他,一直都在想這一些問題,因為念頭多,念頭一多,我們要了解,念就是業(造了業),把以往我們累世所造的全部都拉來,那拉來我們接受果報就很坎坷,我們就過的就不如意。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的時候,有空閒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有空閒的時候胡思亂想是在造業。社會人士大概也不太容易接受這個觀念:「說你胡思亂想就在造業,他會接受嗎?不會,我又沒有妨礙別人,他會這樣說。」
  不知道我們自己本身的,我們本身因為經過六道輪迴這麼久的時間,善善惡惡全部都會有做,那現在我們又生發念頭,把以往過去世所造的業,我們現在在胡思亂想,這個因跟緣會合;那假如我們沒有念頭,雖然過有很多的業「因」,可是我們不想就沒有「緣」,沒有因緣配合不會現相,所以最業消滅了。只要我們不胡思亂想就好,容不容易?(容易)容易喔!閒閒坐著你再想看看容不容易?(哈哈),我們真的要讓整個腦袋瓜空下來,還真的要訓練,我們時常一空下來就胡思亂想,所以修道了以後要了解,起心動念就是造業、就是不覺、就是無明。那我們要使佛性整個都光明,所以就是不要起心動念、不要胡思亂想,這樣才不會損法財,把我們的法財損失掉很可惜。
  滅功德,因為功德是從我們佛性本身生發的,要見到佛性,然後要能夠行持平等,不要有分別心,自然就有了,所以培養我們德性,學習我們老祖師肚大能容,什麼事都容,只要容下了以後,能夠容了以後我們就可以了卻人間多少事,所有的事都沒了、沒事了。
  所以這邊我們了解,從生滅的心來修會損法財滅功德,那我們從不生不滅的心來修,就能夠進入最富有的性分之中,因為凡塵的這一些有形有相的財產,我們一口氣不來,一毛錢也帶不走,那個不用我們去爭,隨順因緣就好,凡塵讓我們賺錢我也不拒絕,錢四腳我們人才兩隻腳而已,追不到也不去追,這樣就很灑脫了,很能夠自在,所以我們要自己追求。
  莫不由斯心意識,為什麼會損法財滅功德?就是因為有心意識,剛才我們有特別解說心意識。心意識就是因緣聚會才有,根塵相對才產生的,都是我們生活之中在用,才會損法財滅功德,都是由心意識引起。
◎「是以禪門了卻心
  禪宗在修持的話,就是了卻我們根塵相對的心,全部都把它了卻,不要它、不用它。可能會產生說:我生活之中在用的都是這個啊,那不要用我要用什麼?會不會?因為我們了解,我們的直心跟心意識差別非常的微細、很小。直心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所生發,那我們要比較容易認識(直心)就是我們所稱的良心。那個良心就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所呈現的,儒家叫做良知良能,那我們俗語叫做良心。我們只要憑著良心來對待萬事萬物大概就不會錯了。這樣比較容易,我們講不用心意識的話有時候會會意不過來,那用良心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這個就很容易,就秉著自己的良心來做事,這樣就正確。所以禪門把心意識那個心了卻掉。
◎「頓入無生知見力
  我們只要把那個心意識都不用,就可以頓(就是很短的時間進入),很短的時間就進入無生(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可以進入我們佛性本體,然後產生知見。所以無生的知見力,一定要一段時間來培養,知見力是般若妙智慧,不是我們馬上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馬上產生,不是那樣。而是說我們只要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培養一段時間,因為我們能夠體會到那個覺,那個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只是佛性已經呈現,已經佛出生了,那出生以後我們還要經過三年乳哺,把祂扶養讓祂茁壯長大,所以無生的知見力一定要在一段時間以後,它才慢慢產生,只要我們一直照這樣做,就會有無生的知見力(就是般若妙智慧),那有般若妙智慧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就非常正確,所以我們要自己努力。
◎「大丈夫,秉慧劍
  從頓悟無生知見力以後,就可以稱為大丈夫。後學就有特別標明大丈夫不是在講男生,只要是我們能夠體會真心佛性、能夠見到我們佛性,都稱為大丈夫。因為我們佛性裡面沒有絕對性,就是我們佛性…,以往有人在問觀世音菩薩是男生或女生?就落入兩邊對待,在我們中國說女生比較慈悲,說女生;在印度說慈航大士都是男生修成的,是男生,所以就有爭論。那我們知道佛性可以落入乾道的身、可以落入坤道的身,祂本身並沒有固定,所以可以顯現乾道、可以顯現坤道。
  那在我們修持的時候要了解,落入形相以後,那個已經是我們之前的業力使然,我們造的業把我們推的,不是我們自己本身去決定。那我們修證了以後就不一樣,修證以後假如我們證悟本性,那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那要化成什麼身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要化成乾道身就乾道,要化成坤道身就坤道,甚至於我們喜歡當小動物也可以,化成小動物,也可以化成植物,比如看到有人在沙漠行走,走的很疲累又被太陽曬的難過,可以化成一棵大樹,活菩薩可以化成一棵大樹讓那一些曬的很難過的人到樹下乘涼,然後等到他已經恢復體力走了一段時間以後,再回頭來看,那棵大樹不見了,那個就是活菩薩示現要幫助眾生,這個可能我們都還沒有聽過。所以要了解,活菩薩千百億化身不是固定一個形相,可能就在我們身邊一個陌生人,然後來跟我們講幾句話,那幾句話對我們非常有作用,講過以後我們回過神來,再去找那個人,找不到了,不見了,那個也就是佛菩薩示現幫助我們。所以後學才講,只要你肯用心,思之思之天告之,你不了解什麼真理想追求,你一直想,你只要很虔誠的一直想,上天一定借人借事讓你了解答案,所以只要我們肯用心,都會有答案,絕對會有,思之思之天告之,上天告訴你答案。
  後學本身都有試驗過,才會知道說原來是這樣,那出來的答案不會是固定的。有時候是一個陌生人,跟你都不相識,可是他突然對你講話,他講的話以兩個不相識的人來說是莫名其妙,怎麼對我講這些,可是你聽那個話的內容,你會想,欸,這不就是我在追求問題的答案,就會這樣,那講的人莫名其妙,我怎麼會去講這些話,你問他,他也不知道。所以那個就是佛菩薩示現,不要認為離我們很遠,就在我們周遭。像後學講那個呂祖師,呂祖師就示現給一個對他很崇拜的信徒看,呂祖師就是示現一個老婆婆抱著一個孫女,然後嘴巴對著嘴巴,然後信徒說老不修,不看,晚上睡覺就給他的信徒托夢,我已經示現給你看了,你都不看啊!兩個口對在一起不是呂嗎?都已經告訴他了,示現給你看,那你想說仙佛不是這個形相,一定很好看,一直在等好看的,所以你等不到,就是很平常的、很平凡的。所以真正的平凡、平常、平淡、平實,那個是最高的佛理,最高的佛理就是這樣,四平,平平常常。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要迴光返照,定下心來,然後體會真理,了解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非常重要。能夠頓悟無生知見力就是可以稱呼為大丈夫。
  秉慧劍,能夠到達頓悟無生知見力,就要有那一種慧劍,就是我們有念頭要馬上斬斷。我們在生活之中念頭來了怎麼處理?按照念頭去做?把念頭轉掉?可以說很多方法,念頭一來,我們有的就照著念頭做,有的就把念頭轉念,然後轉念以後去做。所以我們在念頭呈現時候怎麼樣去行持,那個時候我們就是要有頓悟無生知見力,使自己進入佛的名號(大丈夫、調御丈夫就是佛的名號),然後要有佛的智慧,秉著智慧的劍,斬斷所有的不正念頭,因為念頭會促成我們行為,所以從念頭著手,念頭不好了馬上把它斬斷,不要使念頭佔據我們腦海,佔據腦海的話會不知不覺促成我們行為,結果就造了業。
◎「般若鋒兮金剛焰
  我們無生知見力就是般若,般若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的妙智慧,不是我們落入後天有形有相學來的,一定要把凡塵所有這一些聰明都放下,我們般若才會產生;那假如我們不肯放下我們這一些在後天所學的,那我們般若呈現不出來。所以一定要把凡塵所知道所學的都去掉,老子講滌除玄灠,洗滌乾淨我們在凡塵所聽到、所學到的一切,這樣般若才會呈現。因為般若是佛性生發的妙智慧,那般若有了,我們用佛性生發的妙智慧來觀照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叫理,般若妙智慧叫智,理跟智一如,理跟智合在一起,這樣我們應對凡塵萬事萬物都不會有過錯,不會有業力呈現,那不造業就不受苦。
  所以般若就好像很銳利的鋒刀,般若鋒兮金剛焰,金剛是講佛性本體,般若是講佛性的妙智慧,所以這兩個,一個是很銳利的鋒刀除掉斬斷我們不好的念頭,一個是燒掉我們所有的煩惱,從金剛焰(金剛所產生的火焰)來燒掉所有的煩惱。各位前賢我們煩惱從哪裡來?我們的煩惱從我們的住相來,住在形相就起煩惱,事情來了我們住在事情裡面就起煩惱,所以我們用佛性本體那個金剛的金剛火焰把所有的煩惱都燒掉,煩惱是假的不真,所以我們都不要住在形相就沒有煩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所以般若鋒兮金剛焰,要發揮金剛本性,我們金剛不壞之體每一個人都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就是金剛之體,金剛之體不會被破壞的,是屬於金剛之體。
◎「非但空摧外道心
  我們般若跟佛性本體金剛不但空摧外道心。外道就是心外取法,我們把自己身體當成真的,把外面形相也當成真的,這個就叫外道;認為心外有東西,認為心外有形相,那個叫外道,已經在道之外。
  所以整個宇宙都是我們真心,是一體的,只有一個真心,沒有外面的萬物,那我們把心跟萬物分成兩個,那個已經在道之外。那我們心外取法,認為外面的形相是實在的存在,我們去取它、我們去認定它,這個叫做心外取法。我們凡人都是心外取法,都沒有把整個山河大地當成我們真心,因為我們從來也沒聽過,都沒有聽過「怎麼山河大地會是我們真心呢?」,沒有聽過。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是我們七法財裡面的第一個「聞」,能夠聽到最上乘佛法,就是大家要具備善,讓善生根,善根又成熟,才會遇到上乘佛法,就是歷代的祖先都有積德,有德了,子孫才有機緣接觸最上乘佛法,都很不容易的,要了解我們遇到上乘佛法,要聽到很不容易,不要說做啦,連聽到都聽不到,我們活佛老師沒有開這個性理心法班,我們也聽不到啊,對不對?(對),我們也聽不到整個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以這個是很難遇到的因緣,要累積善夠了,才能夠碰到,才能夠修持,真正的進入真理世界,進入佛的領域,我們可以進入了解整個真理的狀態。
  所以這邊告訴我們,從佛性發揮的般若很銳利,可以除掉我們的妄想,然後金剛火焰可以燒掉我們的煩惱,它不但空摧外道心,不但讓我們頑空的心都摧滅了不見了,外道心也消失了,只要我們努力的研究就可以進入真理的世界。
◎「早曾落卻天魔膽
  我們只要努力的修持,我們在凡塵會遇到的外魔只有一個,剩下都是我們內魔,有四種魔性,就是我們在凡塵,煩惱魔、欲魔、死魔,這三個是屬於我們本身的。煩惱魔,我們煩惱會讓我們造了很多業;欲魔,男女之間那個欲望;死魔,生死的死。四魔裡面剩下一個就是外魔。外魔我們只要認識我們就不會怕它,就是怕不認識。我們在凡塵只要我們醉心在哪一個事項上面,那個都是著魔。比如說喜歡喝酒的人,就著酒魔;年輕人晚上很喜歡上網,那個著什麼魔?(網魔),後學都講為什麼他能夠整個晚上不睡上網,因為網路都少都會夾帶一些色情,就是男女之間表現出來的形相,多多少少多會插播在網路裡面,後學沒看過這個是想像的,為什麼會想像有色情?因為那個才會引誘,假如我們正經八百努力念書,會晚上念到天亮嗎?早早就去睡了。那因為有色情在,所以他可以看到天亮,那我們眾生的性命也因為淫慾而正性命,那個是我們的根源。淫慾就變成我們人的根源,所以有不知不覺的誘惑力量,很容易一看就到天亮,一而再在而三,把身體都搞壞了,北部比較多,北部生活比較富裕比較糜爛,南部比較單純,所以我們被外魔引誘的機會,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般若、有金剛焰,這樣都不會去沾惹到天魔。所以早曾落卻天魔膽,天魔被我們般若鋒兮金剛焰嚇跑了,只要我們發揮佛性本來的功能作用,天魔不會來招惹我們,是我們自己迷失了以後,才落入天魔的手中。我們都很清醒的話就不會。
◎「震法雷,擊法鼓
  震就是要我們把佛法發揚光大,能夠正行、能夠像打雷那樣的震撼,讓眾生不在迷昧、都清醒了,會努力來修道進入佛的世界,所以要震法雷;擊法鼓,把佛法敲響,這個都是在喚醒迷昧的眾生,要讓眾生都能夠清醒。我們研究了以後能夠清醒我們頭腦,讓頭腦能夠了解到我們真正的追求方向目標在哪裡。所以這邊告訴我們要震法雷擊法鼓,要使我們親朋好友都能夠體會到佛法的殊勝,都能夠修道。
◎「布慈雲兮灑甘露
  布就是流佈,廣泛的讓整個娑婆世界都能夠有慈雲,不會被燄熱的太陽曬的很難受。灑甘露,甘露可以治百病。我們平常生活之中看的佛像,大部分都會看到一手拿著淨瓶,一手拿著柳枝,然後淨瓶倒著拿,然後有水流下來,那個是灑甘露在塵凡;那個柳枝是掃開迷霧,讓我們眾生不迷昧;那個甘露灑到凡塵來讓我們能夠治百病,所以我們要接甘露,就是我們舌頭抵上顎,只要你有空、你有想到的時候,就把舌頭抵上顎,它會生口水,那你把口水吞進去,大概一、兩個禮拜,你的口水變的很甘。開始的時候還不會感覺很好,可是你只要做一、兩個禮拜那個口水就很甘,那你吞下去,然後你一直做舌抵上顎讓它生口水,往後你就不用去買飲料,因為你一直在喝甘露。在埔里有一位歐巴桑的道親,她都很努力跟著人家做義工,不管什麼粗重的工作也都不拒絕、都去做,然後她從來都不喝飲料、也不喝開水,茶水都不喝,然後跟她一起工作的人就問她,說你是學什麼功夫怎麼都不用喝水,然後她竟然不敢教人,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見到後學以後,問後學說可以教人嗎?後學說可以啊,這個好事可以教人,她說都不敢教人,人家看她都沒喝飲料人家都問我。在埔里道親年歲蠻大的,她就是能夠實際的去做,就是舌抵上顎,然後讓口水生下來,然後吞進去。
   各位前賢要知道喔,你假如已經做了,已經吞口水已經產生非常好的滋味,非常的甘,那你若停止不做,一段時間再來做,不見了,很奧妙!所以你有的時候就記得延續,就繼續做舌抵上顎,就會生口水然後吞進去,很簡單,時時刻刻喉嚨都會滋潤,喉嚨滋潤就不會咳嗽,我們肺部都得到營養就會比較健康。所以我們修道也是要修的很健康,去渡人才容易,若我們去渡人,很不坎不穩,那一種形相去渡人,他會說我若跟你一樣就不好。所以我們渡人,人家還沒開口就會說好,我跟你去,像你這樣我很喜歡,這樣渡人就容易了。所以不一定是開口,不講話,你身都能夠做的出來,那自然而然就有那一種力道,人家喜歡跟你接近,這樣我們渡起人來就很容易。所以生活之中有空我們就舌抵上顎,讓口水生然後吞進去,真的很甘很甜,好像蜜很好喝,對我們都有幫助。
◎「龍象蹴踏潤無邊
  我們就是要像龍象,龍象非常大的體積,然後一步一步的蹴踏,潤無邊,這就是告訴我們了解真理以後,知道自己不生不滅佛性以後,我們要渡化眾生,然後要使所有我們所有周遭親朋好友跟我們一樣,能夠進入修道的道路,能夠成仙作佛脫離苦海。所以龍象蹴踏潤無邊,滋潤沒有邊際,非常寬廣。
◎「三乘五性皆醒悟
  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在所有的經典裡面會有講,沒有二三只有一(一佛乘),三乘就是循循善誘,引導我們下階層的往上,所以我們在所有的一些佛像,不管是畫畫或是雕刻都有那一種手勢呈現,我們一般看到大概都是這一種手勢(大拇指掐在無名指),各位有沒有注意佛菩薩的手勢。各位前賢這個叫做菩薩法大拇指掐在食指,B,像ok),這個是最上乘的,我們凡塵幾乎沒有看到這樣雕刻的,倒是高雄有一尊,在醫院裡面。然後這個手勢叫做上乘法(大拇指掐在中指上),性理心法就是這樣,我們求道以後,我們到佛殿看的時候很多都這樣。這個手勢叫做中乘法(大拇指掐在無名指)。這個手勢叫做下乘法(大拇指掐在小指 ),所以我們在海邊,海邊那些漁民程度低,寺廟都是雕刻下乘法,要適應這個地區眾生的根器,所以雕刻下乘法。假如這個地區眾生的根器都不高,你雕刻一個上乘法,這個佛沒有人拜,因為跟祂不相應,他來拜就不保佑,所以要雕刻下乘法,所以海邊的寺廟都會雕刻這樣( )。那一般的寺廟就是中乘法(大拇指掐在無名指),下乘敲打念唱,中乘術流動靜,上乘是性理心法。那這個叫做菩薩法(B),是已經都成就。台灣很少有雕刻這樣,後學全省走透透指有看到一尊ok菩薩而已,不容易,那個也很少人雕刻。有的話這樣就很不錯(大拇指掐在中指上),有的會這樣(大拇指同時掐在中指無名指上),就是上乘跟中乘一起,眾生的根器比較屬於上等就會這樣雕刻。
    以後我們看就會知道了,看看這個地區的眾生是什麼樣的根器,你看那個寺廟的手是雕刻什麼樣的手勢,以後就會了解了,就表現在手上。所以三乘都是循循善誘,要引導他走到一佛乘(就是要他成佛),那要成佛下乘的根器不夠,先用敲打念唱引導他到中乘術流動靜,才引導到上乘性理心法,然後就成就成佛,都是循循善誘,所以加起來叫一佛乘,那三乘是實際的現象之中去做,那一佛乘是最終的目標,要你成佛。
  五性,就是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種性(就是還沒有固定在哪一個層次)、無種性(這個最糟糕,就是一闡提,沒有佛性的善心)。各位前賢我們把自己固定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啊,我們固定在眾生啊?還是固定在菩薩?我們把自己的性定在哪裡?所以我們都叫不定種性,還沒有固定要在哪裡。修苦集滅道,他們就固定在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佛;菩薩就是十地;他們都會有固定他們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佛會講,對那些把自己固定在聲聞跟緣覺,佛說蕉芽敗種,獨善其身不想兼善天下,所以會罵他們定在那裡。所以舍利佛跟十大弟子都會哭,說我們竟然沒有辦法踏入菩薩的十地,所以他們把自己固定定性在聲聞,後來舍利佛被八歲的龍女一辯論以後,舍利佛就變化了,他就變不定種性,他就不要固定在聲聞,他也可以走入菩薩裡面,所以不要把自己固定化。
  各位前賢要把自己固定在哪裡?(佛),對啦,固定在佛!我們就是佛,本來也就是佛,落入凡塵六道輪迴太久忘了,我們本位就是佛,我們要回歸本位。要回歸本位之前要把六道輪迴那一些業債都還清、不欠人,這樣回去才會清淨,所以我們在有生之年還有力道的時候趕快迴光返照,遇到什麼因緣我們都歡喜心,就好像我們第一次唱的心蓮,「我用真心對待每一個因緣」,這是活佛老師做的曲跟詞。三乘五性都能夠清醒過來體悟到我們本來都是佛。
◎「雪山肥膩更無雜
  這個在講我們佛性周遭的環境,講我們靈山(佛性居住的地方所在)
◎「純出醍醐我常納
  醍醐就是牛奶五味之一。第一味牛奶,第二味乳酪(十二杯牛奶提煉一片乳酪),第三味生酥,第四味熟酥,第五味醍醐。所以從牛奶提煉到醍醐,已經是經過很久,而且要很多的牛奶來提煉才會成醍醐。所以醍醐可以治百病。那以後學看佛講的經,看了以後後學異想天開到市面上去找醍醐,因為醍醐可以治百病,後學說我身體不好先天不足後天欠調,身體很差所以就去找醍醐,然後大賣場說你是要買醬油嗎?(哈哈),後學說不是,是牛奶提煉的,賣場人員說牛奶提煉的我們台灣只有做到乳酪,那你要買醍醐可能要到印度去買,印度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地方才有做,後學說才提煉到第二味喔,賣場人員說第二味就已經很好。所以各位前賢乳酪真的很營養,腸胃不好可以吃吃看,腸胃馬上好,不過很快發胖,要減肥的就不要吃。去買的時候後學還問要怎麼吃,賣場人員說可以夾在麵包中間吃,不然直接吃也可以,回去後學真的直接紙拆下來直接吃,不難吃,有一點鹹鹹,有時候一段時間後學異想天開都不用吃三餐,只吃乳酪,所以後學出門都帶乳酪,吃到後來一直胖起來,吃的是很少怎麼一直發胖,才停下來。不然乳酪還可以整理我們腸胃,腸胃不好吃一吃會很好。
  純出醍醐我常納,永嘉大師說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生發出來的般若妙智慧,我都能夠去應用祂,所以在凡塵我都能夠把佛性的般若妙智慧能夠呈現出來。我們了解佛性以後,般若有了,來處理凡塵萬事萬物更是理想。
  我們禮拜四在板橋,有個前賢聽性理心法,之前不是聽後學講有六年,聽後學講大概也有六年,加起來大概有十二年,然後前賢講自己心得,因為在板橋醒世這位道親,她聽了以後就實際去做,在電子工廠上班,她就真正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她就講:「什麼事都是以佛性為重,只要是違反佛性她就摒除」,所以時時刻刻就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對佛性的認識,她畢竟加起來也12年算蠻長,我們是用身體來指揮動作,她們電子工廠中間有休息20分鐘,她就坐在椅子上面,她用好玩的心,她坐著命令佛性,身體往前、往後、往左、往右,不是身體要動作,叫佛性動作,各位有沒有聽過這樣?(沒有),所以後學才說不要講。佛性這麼奧妙,她竟然用到這地方來。她說真的喔,你不要身體去動作,只要你意念指揮(就是指揮佛性),說身體向前就身體就一直向前,向後就向後,向左就向左,向右就向右,後學說哇,佛性被你變成這樣~。不過我們假如能夠訓練到像她一樣,佛性可以指揮我們身體動作,一定很驚訝,怎麼會這樣,佛性竟然有辦法:我身體都不動,跟佛性講,佛性叫它做什麼就做什麼。就是那個樣子。
  然後第六感很強,今天遇到什麼人、會遇到什麼事,她事先都知道。之前她有向後學講她怎麼那麼靈敏,後學有跟她交待不要炫耀,炫耀以後會有很多看不見的會來要求你幫忙,那個時候就不好了,所以不要炫耀,所以她就自己默默的做!然後她說的第六感愈來愈靈敏,就是等於還沒來的事她都事先都知道。後學說那個是佛性功能很小的一個作用而已,我們很大的作用不止這樣,很大的作用我們可以把虛空之間的水火風土集成形相,那個叫千百億化身,那若集成形相的時候,我們若想看小白兔,我們就可以集成一隻小白兔在地上跑,那個才真的你能夠發揮佛性的功能作用出來,那個才叫我們真的要努力的方向。光知道有什麼用,後學說你不要知道事情也會到,是不是這樣?不過只要我們肯用心,時時刻刻迴光返照,跟佛性無關的事摒除,絕對你會自己體會到很高興的,晚上蓋著棉被都會偷笑,絕對,那我們沒有正確的方法修持,那道場事情一多,你蓋著棉被唉聲嘆氣,為什麼?事情太多做不完!有一點不甘願又不行,不甘願做但又要做,所以就不是我們修道的軌道,那我們修道的軌道是非常高興的,是自由自在,能夠發揮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整個都能夠發揮出來,可以利益眾生,而且可以利益到眾生的九玄七祖。
◎「一性圓通一切性
只要我們了解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可以圓通所有的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我們一法就是最上乘的佛法,可以徧含一切,所有凡塵的一切法都包含在我們一法裡面,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一法裡面。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天上的月亮就是在形容我們的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只要天上的月亮在,底下有一灘水,那一灘水裡面就有一個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了解,一月就是佛性本體,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有那麼多!可是千江的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那個月亮都是天上的月亮影射下來的,假如天上的月亮被烏雲遮住,所有千江的月亮都不見了。所以天上的月亮代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底下所有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並不是有意灑落到千江,可是只要你底下有水,天上的月亮自然就呈現。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佛性本體,只要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那所有的功能作用都自然而然呈現,顯現出來在整個凡塵。
  那我們一了解以後,原來萬法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所有萬法都是從原來的一個月亮產生的,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然後產生所有萬法。所以萬法歸一,歸到我們佛性來,那我們佛性包含所有萬法。這個已經講到比較讓我們能夠了解,喔!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凡塵很多我們都認為是跟我無關,欸,原來是有關,是我們佛性本體呈現,所有的山河大地也都是我們佛性呈現。那我們比較粗淺的角度來看,你怎麼知道山河大地,知道的是誰?佛性,所以是佛性呈現。所以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就是告訴我們佛性不生不滅可以生發萬法,萬法歸到我們佛性來。
◎「諸佛法身入我性
  諸佛就是很多的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也叫做法身。各位前賢有沒有法身?(有),有了沒?(有),啟發了沒?(有),愈講卻愈沒力,愈講愈懷疑我有嘛!是不是這樣?有一點喔!我有法身嘛?都不敢肯定。各位前賢,因為我們萬緣放下的時候一念不生,那個覺很寬廣,寬廣到無量無邊,所以這個「沒有形相的覺」我們稱為法身,稱祂叫做法身,以法為身,所以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的法身。要有信心,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要知道,為什麼會動?眼睛怎麼會看人?那個就是有法身啊!有法身在我們身上我們才有辦法有這些動作,所以要有信心。一定要自己認識,原來我的法身就這麼寬廣、這麼大。
  所以諸佛法身入我性,諸佛就是很多的佛,祂的法身進入我的佛性,因為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所有的空間都是一個,沒有分別,所以佛能夠證悟沒有分別,所以成佛。那我們有分別心,所以成眾生。那只要我們到哪一天不分別了,我們哪一天也成佛了。看看我們哪一天肯放下分別心,哪一天肯放下?我們在家裡生活的時候,你看婆媳肯不肯放下?她會說我多年熬成婆,不肯放下,所以女人虐待女人,女人找女人麻煩,這樣好不好?(不好),所以本來就是要放下,只要全部能夠放下沒有分別心了,就成佛了。我們分別心還很濃的時候,我們還當眾生。只要我們慢慢接近一直不分別,一直少分別,分別愈來愈少,我們就愈接近佛菩薩了。所以諸佛法身入我性,所有佛的法身進入我的佛性。
◎「我性同共如來合
  我的不生不滅佛性同共如來合,是相合的、合在一起的,我們都會認為他是他、我是我,所以合不起來。所以六祖講,外面沒有佛,我們又沒有看到,那沒有看到就講,那就是妄言,六祖跟我們這樣說。所以佛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我們自身,我們自己本身我們可以看到,看到那個沒有形相在指揮我們這個身體,那個沒有形相的那一個祂就是佛,我們要啟發自身的佛,然後跟我們自身的佛很親切的在一起,這樣我們的行為就符合天理不會造業,就不會受苦,就解脫了,這個是理想,希望我們都能夠做到。
◎「一地具足一切地
  一地就是我們的心地。只要我們心地良善,地能夠生長萬物,我們的心地可以生長萬法,那我們希望它生出什麼法?(佛法),最理想的,我們的心地都生出佛法(成佛的方法),都使眾生能夠成就。所以一地具足一切地,我們的心地只要都能夠利益眾生的話,那就會遍地開花、就會很理想。
◎「非色非心非行業
  非色就是我心地不是形相;非心,我們的心地不是意識;非行業,我們的心地不是身口意三業。所以在講一地具足一切地,就已經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即心即佛的部份。所以非色非心非行業,色就是形相;心就是意識;不是形相、不是意識;行業就是身口意三業,不是我們在行的三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
  彈指,非常短的時間,就是我們手指一彈出去,就能夠圓滿的完成八萬門,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都已經圓滿達成了,因為我們已經心地具足一切地,所有的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所以彈指就圓成八萬門(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都圓滿的達成)。
◎「剎那滅卻三祇劫
  剎那之間就可以滅掉三個阿僧祇劫,阿僧祇劫的時間非常久,一劫的時間有一千六百多萬年。各位前賢還有印象嘛?阿僧祇劫有印象嘛?怎麼算知道嘛?
  我們稍微簡單的說一次,把阿僧祇劫跟一劫的時間稍微了解。我們人類平均壽命十歲,為什麼?因為人心很惡,地生長的東西雖然可以養生,可是也殺生,有毒,所以十歲就死掉了。然後惡到極點就反回來想行善,那行善變化也不是很快,每一百年才增加一歲,然後一直增加,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是我們人類壽命的頂點,然後那個時候又是善到極點,又開始作惡,又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做一劫。這樣一劫回去的時候計算機還可以算,可是再接著下去,一劫當作個位數,個十百千萬,千萬叫做那由他。所以一個那由他就已經千萬。然後再將那由他當作個位數,個十百千萬,千萬的那由他,叫做加他。然後再將加他當作個位數,個十百千萬,千萬的加他,叫做蘋婆。然後再將蘋婆當作個位數,個十百千萬,千萬的蘋婆,叫做一個阿僧祇劫。這樣多久?真的很久喔!所以後學看佛經,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畢竟成佛,看到就很高興,後面加一句話「經過三個阿僧祇劫」,看到就熄滅沒力了,看到第一句很高興,看到後面一句才知道這麼久,這麼久才可以成佛,真的太苦了。
  所以我們現在有頓教法門,我們又從凡夫地直達到佛地,這樣比較快,所以來不及了,要再三個阿僧祇劫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修頓教馬上到佛地。剎那滅卻三祇劫,剎那之間就把三個阿僧祇劫罪過都消滅了。高不高興?所以剎那之間就已經滅卻三個阿僧祇劫的罪過全部都滅掉了。那為什麼能夠這麼快呢?就是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實際已經進入了,就可以滅卻三個阿僧祇劫的罪業。那為什麼這麼殊勝呢?因為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所以不用經過實際現象的時間,因為我們進入沒有形相的本體,所有的一些的罪過、有形有相都卡不住,那一方面我們又可以除掉所有的念頭,不起心動念,所以真的就清清淨淨達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原始狀態。
◎「一切數句非數句
  一切數就是法相名言,就是我們名言法相,我們在凡塵全部都在數裡面,我們都在金木水火土五行運轉,都在氣數裡面,被氣數綁住。有時候為什麼算命的算的準?因為算那個氣數,說你什麼時候出生的,遇到今年什麼年歲你就會怎麼樣,那個都是氣數。所以我們了解,修道只要你心空,數都綁不住你。你住相就很容易綁,一下子就被綁住了。那你心一空了,我們綁空能夠綁的住嘛?綁不住,所以心空最重要,你一心空了,再多麼準的算命來算也都算不準,為什麼?因為你心空,所以他算不出來。那你心不空,很容易算,屈指一算就算出來了。我們心空了,算不出來。所以修道就是時時刻刻保持心空,沒有念頭,沒有念頭都在佛性本體之中,那個時候空,雖然祂會生發萬相,我們不拒絕祂,可是我們本身不起心動念。
  一切數句,那個句就是對事物來作道理上的闡釋。名句文,都有內涵。名就是名相。句,就是一句,這一句裡面有什麼涵義,把涵義能夠闡釋。一切數句非數句,就是我們不要落入被名相綁起來。我們若不研究的話,很容易被氣數綁住,我們怎麼樣都按照氣數在行持,那我們一修持了以後進入真空,真空,氣數就影響不到我們,我們會超越整個氣數。
◎剩下約12分鐘提問題
   【問】 :劉講師常教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可是後學在體驗的過程就是萬緣放下一念守玄,那這樣子的話是不是也是一種有為法?能不能從一念守玄到一念不生,可是當一念不生的時候又好像什麼都空掉了。
劉講師答:這個做萬緣放下到一念守玄,這可以說我們在做的時候,把它分成兩個法來修,要一念守玄就不要做萬緣放下,要做萬緣放下就不要做一念守玄,因為了解到這個守玄的動作,它是要我們集中精神,就是把我們那個佛性進出身體的門戶,就是使它暢通,使它都能夠行阻無礙,那跟我們要做萬緣放下那一個想追求的,那個目標不同,我們想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要啟發我們佛性本體,那個是我們本來面目,已經超越我們佛性的門戶。
   所以不做一念守玄,要做一念守玄就不要做萬緣放下,就不要去管萬緣放下,所以我們要做萬緣放下的時候就要記得,就是萬緣都放下,不要有一個緣來攀住我們,什麼緣都不要,因為什麼緣都不要的時候,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本體才會呈現,你在做一念守玄的時候,不見了,我們佛性本體不見了,已經沒有了,你要佛性的功能作用,你不是要本體了,所以這個時候祂不會呈現,那我們要做萬緣放下不要有別的緣,一定是要透徹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那個時候是在培養我們佛性能夠出現,能夠讓我們能夠了解祂的輪廓,能夠知道祂的狀態,那個真的是要自己細心體會,體會到那一個覺,那一個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成佛的那個因地心,我們成佛就是這一個在成的,所以要很慎重的來對待祂,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這個做,內容要十分的透徹了解,不能同時做,不能萬緣放下一念守玄,也不能做萬緣放下跟耳根圓通不能同時做,一定要分開你要做的時候一個就好,一個法門就好,專注在一個,祂才會有成效出來。
    【問】:菩薩到成佛好像有分46階或64階,這個部份像月慧菩薩、不休息菩薩、文慈菩薩祂們的位階又是怎樣劃分?
劉講師答:從菩薩到佛地他是從初地一直到十地,然後十地叫做等覺,然後等覺了以後叫做金剛後心,我們要了解到開始修持的時候,先得到金剛初心,然後金剛後心以後,還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然後再經過十地,然後才到達妙覺,所以祂經過的位階我們一般社會也都不這樣講,他說講到十地以後就是等覺,等覺過去就是妙覺,這個是簡單的說法,因為我們就很少修到菩薩十地,等於是說,說了也沒用就不講,可是你真正的到達菩薩十地以後就進入等覺,等覺那個時候才叫金剛後心,那金剛後心以後,你才開始真正的踏入真正的修道軌道,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再十地,然後才進到妙覺才成佛啦!我們一般都沒有這樣說,我們社會都沒有這樣說,是後學看的佛經比較多才有去看到這一段,我說啊!怎麼又返回過來,就是對,那個開始修的時候較金剛初心初級的,然後你到十地菩薩等覺的時候,那個時候叫金剛後心,一個初一個後,然後從後心修的到達等覺以後才妙覺,才成佛啦!不是說我們十地以後就進入妙覺,所以我們看佛經有時候會看到十地菩薩還會退轉,我們普通都看到八地,那個不動地的時候就不會退轉了,那個是對我們一般社會來講,那對真正來修來講,它又有金剛後心,那金剛後心修的那個還是一樣的位階,可是不一樣,程度不一樣,跟那個初發修的都不同,所以我們了解說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現在要透徹的去知道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那個原始狀態我們要去摸索出來,那個才是重要,不然我們會住在名相,名跟相,因為我們到什麼位階就是會住在那位階,住在那個位階我們自己叫定性,自己定自己然後畫地為牢就進不了。
   所以我們了解說修持有這一些過程,可是你成就以後到達目標都是一樣的,那一樣的我們就可以從凡夫地可以直超,可是要有那個條件,你要直超,就好像我們走樓梯,有的趕時間兩步就走成一步,有沒有?兩層當一層走有沒有?(有)你如果不夠體力你走你有辦法嗎?還是要一層一層走,那如果在趕時間的兩層一直跳一直跳就馬上到了,有本錢對不對?所以就是要有本錢,我們要有那個根器,你才能夠到達那個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有時候,我們就要想說:各有因緣莫羨人,不要羨慕別人,各有各的因緣,所以各有各的事情要去辦,我們要知道說我們道場一些很熟識的人已經歸空了,然後 老母有封祂一個果位,那個一樣就是循循善誘,那假如說他在世,假如說我們對他個人有滿不同的見解,然後看他封的果位很殊勝,很高,各位前賢會產生什麼念頭?我們會產生什麼念頭?絕對有啦!我們絕對會有念頭,所以你看,讓我們產生念頭在這個時期不適合,這個時期趕快普渡眾生,要如何修放在其次的問題,不能在這個時候使人退心,你心一退下來,你再怎麼樣勸都是勸不轉,勸不回來,所以就是要循循善誘,這樣懂意思嗎?就是要循循善誘,那我們自己修到什麼程度自己最知道,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對不對?所以我們自己腳踏實地迴光返照,一步一腳印,確確實實的修,絕對會有成就的。
   【問】 :我們可以感受的到牟尼寶珠?(劉講師答可以),那種感覺是不是相電流一樣,又像電磁一樣,異性相斥那種感覺?

劉講師答:各位前賢我們那個不生不滅那個佛性本體,就是摩尼寶珠,我們要去體會祂,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啦!為什麼我們有辦法對所有事情都了了分明,我們要知道說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身體的本身它並沒有知覺性,我所有的知覺性都是摩尼寶珠祂發揮出來,所以這樣各位前賢對摩尼寶珠有沒有認識一點?(有)都是摩尼寶珠祂發揮出來,讓我們能夠不管這個視、聽、言、動都能夠很如意,很自在,那個都是摩尼寶珠的作用,我們要體會更深入的話,就時時刻刻一定要迴光返照不要精神外放,我們精神外放被社會引誘,被社會一引誘以後,我們就放掉自己的摩尼寶珠不管,就不管祂,放著不管祂,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已經是在應用摩尼寶珠了,不用在特地去用什麼樣的方式把祂呈現,只要我們肯按照後學說能夠萬緣放下,然後體會那個覺,在這一種過程之中各位可能會發現,會見到那個很殊勝的一些境界,可是你看到以後不要住相,有時候會看到自己的佛性的光,也不同顏色啦!有的看到黃的、紅的、綠的都會有,你發現那個是幫助你說你的修持正確,這樣就好不要去住相,然後看天堂也不要住相,就是讓祂自然過了就好,你就盡量就是萬緣放下不要去攀緣,攀了緣佛性就不見了啦!所以摩尼寶珠在那個時候祂會越呈現祂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