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六祖壇經-19 機緣品第七-7 永嘉大師證道歌-4

上次講到「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今天從「佛性戒珠心地印」開始講。
◎「佛性戒珠心地印
  佛性靠我們自己本身去把祂啟發。我們在第一次的時候就有講,當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一個覺,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一定要要把祂啟發,我們用那一個來修道才會成。各位有沒有做?體會了沒有?還很生疏嘛?對自己的佛性有沒有認識了?我們從開始研究到現在半年,很快喔,一轉眼就已經半年了,因為我們這邊比較專注,所以要求會比較高,像北部大部份要一年才能夠領悟、才能夠聽得懂,像我們這邊大概半年就可以聽得懂。都會區的造化引誘、誘惑力量大,要專心的時候不容易,很容易心神分散,心神分散我們要修道要領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比較困難,那我們這邊生活比較單純,領悟起來就比較容易,我們又很專心,所以後學已經請前賢做CD片,各位可以反覆聽,反覆聽更容易進入,只要我們能夠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很多很奧妙的、不可思議的一些現象都會讓我們自己本身去經歷,所以自己本身一定要用心,凡塵事都是虛幻不實在,一直在變化,都是假的,只有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才是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祂啟發出來,啟發出來修證了,讓祂恢復光明就成佛了。各位這樣聽得懂嘛?(懂)。
  所以開始就講佛性戒珠心地印,先啟發佛性,啟發了以後,我們了解戒很重要,戒可以防非止惡,所有是非的非我們可以防止,惡我們都不會去沾惹,只要我們都守著戒律,我們佛性的光明就會一直呈現;那假如我們沒有戒律來遵守,內心沒有守戒律,我們沾惹塵垢五顏六色,就不容易修道,修起來坎坎坷坷,修不光明,所以這個很重要。先啟發佛性,然後我們守著戒律,所有壞的不但不做,連想都不想,我們心裡面想都不想,這樣的話就光明、就清淨,就可以整個都呈現,所以叫做牟尼寶珠,佛性寶珠整個都呈現,非常價值的。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的佛性價不價值?(價值),有沒有很高貴了?(有),我們要自己本身守著很清高的人格,使我們自己佛性真的就是呈現牟尼寶珠,那個價值整個都呈現出來。
  所以佛性戒珠心地印,就是要從我們自己心來印證。心,用地來比喻,因為地可以生長萬物,那我們的心可以生長所有的善都從我們心地生發,生發以後我們使祂都能夠呈現利益眾生,所以我們印證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所以佛性戒珠心地印,這個都要靠我們自己實際的去行持,才有辦法印證,印證以後表示我們在修的已經進入真正的修道軌道,不是用生滅心來修,各位一定要知道,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因果一致才會成佛。那假如我們用日常生活的心,那個心是生滅的,用那個心來修不會成道,不會成佛,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佛性本體,不生不滅,不屬於因緣、不屬於自然。我們日常用的心是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因緣聚會才有。假如我們六根沒有六塵來相對,我們就沒有心,所以那個是因緣聚會才呈現的。那既然是因緣聚會呈現,就一直在變化,它不會是固定的,一直變化,那我們不可以用一直變化的心來修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有講我們修道不可以用心意識。我們在日常用的心意識都是因緣聚會,我們要用我們佛性發揮出來的真心,從佛性直接發揮出來祂不生不滅,用那個心來修這樣才會成。那我們這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體會,那個覺,那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各位有沒有去體會?好像對祂都還沒有信心。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並沒有離開我們身體,不即不離(不住在身體,也不離開身體,祂是在),只是我們平常的時候我們都用六根,因為用六根,六根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都用「作用」,沒有用「本體」。我們感官會當家(眼耳鼻舌身意當家),一旦讓它當家,會造了業,造了業會使我們受苦,所以我們不要讓六根當家,那已經六根當家那麼久,所以我們先了解,了解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六根當家的時候,佛性很委屈,佛性修養很好,佛性都退隱都不出來爭,所以『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爭』。如來不與世間共諍那個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真心佛性不跟世間諍,可是世間與我爭,世間的所有一切都要跟佛性爭,爭權柄。所以我們就讓這一些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當家。各位是誰在當家?(佛性),這麼理想,佛性當家不會造業喔,沒有業了喔,都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會造業。
  可是我們因為六道輪迴太久,都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在當家,我們要了解它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不要讓它當本體、不要讓它當家,這個很重要的。只要你讓佛性當家,以佛性來指揮身體的言行動作,這樣就不會造業。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來當家,這樣都符合真理,跟真理相符合就像天地一樣了,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天地都不會造業,我們按照佛性來當家也不會造業,那沒有業我們就解脫了。那以往我們所造的業,我們行善來了掉,這樣就愈來愈輕鬆,生活愈寬廣,過的愈高興愈舒服,要這樣修道才正確。我們自己本身高高興興的過每一天,然後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我們也帶他跟我們一樣,高高興興過每一天,就好像生活在天堂,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的認知。
◎「霧露雲霞體上衣
  就是凡塵所有呈現的這一些現象,有霧、有露、雲霞都是我們身體穿的衣服,意思就是講整個山河大地、所有一切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我們真心佛性這麼寬廣(法身),我們法身非常寬廣,所有天地的所有一切都是我們穿的衣服。因為我們以往從來也沒有說「山河大地就是我的真心」,從來都沒有聽過,因為這個是最上乘佛法。整個宇宙天地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那呈現的現象是從我們真心佛性呈現出來。各位有沒有聽過如來藏?如來含藏整個山河大地,含藏所有萬法,所有的一切都含藏在我們如來性分之中,所有的一切都從性分裡面呈現,非常寬廣。我們能夠到達我們佛性本體以後,就沒有相對待,那沒有相對待我們就不用分別心,因為我們有分別心我們才成為眾生。假如我們已經體悟到是一個絕對體,那體會到絕對體以後,喔,原來都沒有相對,沒有相對就沒有善惡,善惡是從我們佛性發揮以後,來應對凡塵的事,做的好叫善,做的不好叫惡,那個時候才呈現相對。那我們要了解,回到本體以後是一個絕對體。
  之前我們有講「修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身」,這個就是長沙和尚說的偈語,長沙和尚有三個名號:一個叫招賢大師,一個叫景岑禪師,一個叫長沙和尚。他講的偈語倒是蠻多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眾生領悟真心。
1)修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
    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身。
   長沙和尚講:我們修道之人不認識真,就是不認識我們真心佛性。只為從來認識神,就是我們在凡塵用的那個認識,識神,識神就是生滅,元神就不生不滅。我們都認那個生滅的當成我們的本體,所以這個樣子才讓我們六道輪迴。所以長沙和尚講:無始時來,沒有開始已經很久了,無始時來我們那個生死的根本,就是識神,我們假如了解原來都是一直用生滅,才一直六道輪迴,我們生滅不用了,輪迴就可以去掉。我們因為不知道,癡人喚作本來身。這個是我們比較會常引用的。
  他有蠻多裡面都是要我們啟發我們佛性裡面的般若妙智慧,在佛經裡面代表智慧第一是哪一位菩薩?文殊菩薩。
   有一個僧人就問長沙和尚說:何謂文殊?什麼是文殊,長沙和尚說:「牆壁、瓦礫是」,牆壁知道嗎?(劉講師手指著牆壁),瓦礫:瓦就是瓦片,礫就是小石頭。奇不奇怪?
   僧人又問長沙和尚:何謂觀音?他說:音聲語言是(聲音語言就是觀音)。又問:何謂普賢?他說:眾生心是(眾生的心)。
又問:何謂佛身?他說:眾生色身是。
  各位前賢!從這一些答案我們可以了解到,全部都回到我們最平常見到的這些現象,看到牆壁、看到瓦礫,是不是很容易?竟然它是文殊,懂意思嗎?也就是說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我們不要落入形相,我們眼睛就是文殊的妙智慧。我們的眼睛就是文殊,所以所看到的都是智慧,不是看到形相。這樣懂嗎?有點比較深,可是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都容易住相。住相就錯了,因為我們眼根就有文殊的智慧,以後我們用眼睛的時候就要想:我在用文殊的智慧。這樣提昇的高不高?就很高了對不對?就不會被形相左右,就不會被它影響;
  然後觀世音,他說:音聲語言是,只要我們耳朵在聽,我們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我們聽到聲音,不要進入聲音的內容,我們能夠聽到聲音,我們本身就是觀世音菩薩,可以尋聲救苦,是不是不一樣了?
  那個普賢,普賢就是重視實行,重視實行實踐就是我們眾生的心,只要你的心要去做,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出來,所以普賢就是我們眾生的心。
  要見佛,我們眾生的色身就是佛。只要我們認識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水、火、風、土的本身沒有知覺性,身體有知覺性,那個知覺性就是佛,所以見到眾生的身,就是見到佛。高不高?是不是整個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之前有講:「河沙諸佛體皆同」。就在說通心通的那個地方各位可以看一看,有沒有一句河沙諸佛體皆同?(有)。你沒有看怎麼知道有!用猜的喔!那個地方就已經有,永嘉大師有講出來,河沙諸佛體皆同,所有的佛體都是相同,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都一樣的。
  那僧人就問長沙和尚:既然是河沙諸佛體皆同,為何有種種的名稱?名字都不同。長沙和尚就回答:從眼根返源名文殊(從我們的眼根返回到根源叫做文殊菩薩);從耳根返源叫做觀音(觀世音菩薩);從心返源叫做普賢。所以三聖就是佛的妙用,佛就是三乘的真體,用的時候有河沙的假名,體就是一個梵文叫波切凡,波切凡就是佛。我們從眼根返源,眼根回到根源叫做文殊;從耳根返源叫做觀音;從心返源叫做普賢;我們是不是跟佛一樣了?(是),這樣了解嗎?願不願意把自己提昇跟佛一樣?(願意)。願意就是要做哦!從眼根返源,從耳根返源,從心返源,就是文殊、觀音、普賢,整個都呈現了。不要用到凡塵事上面,用到凡塵事我們就沾惹塵垢,我們就變眾生。
  我們回到根源的話,跟河沙諸佛體皆同,都相同,都一樣了。我們就是要學這些已經有修證的人講出來的話,讓我們有一個方向,可以跟著他來學習,這樣會用嗎?從眼根返源,從耳根返源,從心返源,都回到根源,都是佛了。我們願不願意返源啊?(願意),一定要努力哦!不能看了就被拉走,從眼根一看,沒有返回到文殊,結果被造化引誘,被拐到外面。聽到聲音也是靡靡之音把我們拉了就走了,腳手都在動,耳朵一聽音樂,手腳會不會動?有返源嗎?沒有,被拉走了,所以手腳就跟著動。動到哪裡去?(四生六道去)正確!到四生六道去了。所以我們就是要返源(返回到根源),凡塵事虛幻不實,我們投入的愈多我們愈後悔,造的業愈多,受苦就愈厲害。只要我們能夠迴光返照,都返回到本源,都是佛,跟佛沒有差別。
  僧人又問長沙和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的道理是如何?」,之前我們有講「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好像很生疏,好像都沒聽過。所以後學鼓勵大家要聽、要看都沒有,所以就不熟。
   再講一次,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現在我們可以用分析的方式把水火風土都呈現。冷氣機、除濕機一定可以把水集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土,假如空氣窗有陽光進來,我們就可以從一道陽光裡面看到灰塵,灰塵集中就是土。風更容易,你一手動一手不動就有了。然後火就是熱度,我們感到天氣熱,感到身體熱,身體不熱就死掉了。有沒有水火風土?(有),是不是都在空間?(是),水火風土就是色,空間是空。色跟空是不是合在一起?(是),它就是合在一起,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它都存在,所以色空不二,不是天馬行空講假的,都是實際我們可以證驗出來的,這個色空不二。長沙和尚對那個僧人回答的就不一樣,他回答僧人的跟我們實際分析的不一樣,他是比較著重在形象上面,他會講牆壁瓦礫,牆壁瓦礫已經都是實實在在的形相。
2)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虛空,
若人如是解,心色本來同。
   所以長沙和尚就講: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虛空。礙,妨礙的礙,礙的地方所在不是牆壁,通的地方所在不是虛空;若人如是解,假如你能了解到這個理;心色本來同。再說一次,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虛空,勿就是非意思,因為做的人不同,不要用同樣的字,所以用勿來講;若人如是解,假如人能夠這樣的了解;心色本來同,我們的心跟色(外面的形相)本來同。這個跟我們剛才講的分析是一樣的。要了解牆壁是眾緣聚會才呈現,有那個建材,經過我們人工,才呈現那個牆壁。水泥的壽命是一百年,一百年就風化,它又歸空。所以牆壁不是妨礙,它也是我們佛性裡面的東西,所以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虛空,不是虛空才通啦,它本來裡面就有形象在;若人如是解,你能夠這樣了解的話;心跟色本來同,我們的心跟形相本來就合在一起,本來都相同。
3)佛性堂堂顯現,住性有情難見,
若悟眾生無我,我面何殊佛面。
所以他又講一句話:佛性堂堂顯現(我們的佛性堂堂顯現),住性有情難見,住性就是我們眾生住在形相,有情就是眾生,有情的眾生沒有辦法看到堂堂顯現的佛性;若悟眾生無我,假如你能夠領悟眾生無我(眾緣所生的身體沒有我);我面何殊佛面?我的面跟仙佛的面是相同。
  再說一次,我們的佛性就是堂堂顯現,只要我們都不住相,心裡面不住在固定的一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那個堂堂顯現的佛性,顯現的佛性就是佛,所以我的面跟佛的面沒有兩樣是一樣,字會不會寫,不會寫也沒關係,你回去反覆聽,就能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佛性堂堂顯現,住性有情難見。若悟眾生無我,我面何殊佛面。
(4)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
圓通法法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
   還有,因為長沙和尚很喜歡說讓我們進入很殊勝的境界,我們從他講的這些偈語,我們就可以心到達最殊勝、最上乘的境界,就是真理世界。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圓通法法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這個好像之前有講過有沒有?在說通即心通的時候有講過,有沒有?可見各位都不復習,我說的人都想有,我有講過,你看!聽的人都說:嘸!
若人見幻,假如我們看到凡塵所有萬相都是虛幻不實在,若人見幻本來真,你看程度又不一樣了,幻是假的,可是我們已經見到幻的時候,是見到真,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你已經見到佛了,為什麼?因為你已經不會被形相迷惑,確實見到佛身。
  圓通法法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佛的身體),這樣了解嗎?可是我們開始修道的時候,先要了解萬象都虛幻不實在,先破相才不會住,破掉所有萬相以後我們再回過頭來,回過頭來的時候,萬相是從哪裡出來?(佛性),對啦,從佛性出來,所以萬象都從佛性出來,是真還假?是不是本來真?我們不是有講嗎?還沒修道的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然後努力修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了一段時間成就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有沒有?(有),知道裡面的涵義嗎?
   剛開始的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那個是住相,所以我們才要到處去觀光。努力修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都是假的、虛幻不實在,所以不是山,不是水。然後我們修到後來成就了,原來山水還是真心呈現的,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可是都不住相。這樣了解嗎?不然光跟著別人唸沒有用,要知道裡面的意思,裡面的意思我們都要知道。
(5)目前無一法,當處亦無人,
蕩蕩金剛體,非妄亦非真。
   所以長沙和尚講:目前無一法,我們眼睛前面一個法也沒有;當處亦無人,也沒有人;蕩蕩金剛體,非妄亦非真。長沙和尚真的都告訴我們最高、最殊勝的程度。我們的目前沒有一法,當處亦無人,沒有法也沒有人(沒有我相,也沒有法相)。蕩蕩金剛體,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是金剛體,非妄亦非真。這樣懂不懂啊?太殊勝了,不會回答。
  我們可以了解那個修持法門,有很深的內涵可以讓我們去追求。我們一進入以後寬廣無比,非常殊勝,跟凡塵整個都不一樣。所以就會努力來修持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祂恢復光明,回到本位。這樣有沒有一點印象?很沈重哦!沈不沈重?(不沈重!)不承認啊!後學講的這一些在北部有的還沒講過,有的是有啦!像修道之人不識真,那個倒比較常說,後來這一些有的都沒講過。因為在這邊看到很多前賢都很能夠虛心領受,所以就把它講出來。大家互相勉勵,後學也沒有做到,我們互相勉勵進步才會快。
◎「降龍缽,解虎錫
  霧露雲霞體上衣,就表示我們整個虛空大地都是我們的法身,是我們蕩蕩金剛體,就是我們本身、本性都永遠存在的金剛體。
   底下接著降龍缽,解虎錫,降龍伏虎是道家的那些語言,降龍就是降伏我們的心火,伏虎就是能夠調節我們的腎水。我們了解我們的心跟腎的構造,心就在上面,腎就在下面。心火往上延,腎水往下流。自然而然的,心火,火是不是往上?水是不是往下?都是這樣的對不對?我們一修道了以後要降龍伏虎。降龍就是降伏我們那個嗔恨的心火,降伏我們那個情欲的心,是不是要用功夫?我們心火很容易上延,很容易生氣,各位容不容易生氣?(容易!)為什麼容易生氣?事情不如己意,對嗎?就生氣!我們一生氣,心火就往上延,我們常說心火燒,我們要降伏心火,情欲也要降伏。一降伏了以後把心火壓到腎的底下,然後用心火來烹飪腎水。水遇到火會怎麼樣?會變氣對不對?一直煮到水都沒了,它就變氣,心火一下降以後,腎水就會整個蒸發,蒸發以後它會充塞我們全身。全身都會有腎水運轉,身體健不健康?很健康!因為我們凡人心火燒,腎水降,心火讓它一直自然發展,我們很快就會老,很快就要拿枴杖。這個就是讓心火一直燒,腎水一直流,所以就要很快就拿枴杖。
  有時我們看年紀稍大一點的在上下車,有沒有看過?我們想怎麼不好好走,在做啥?其實他已經身不由己,已經沒有那個能力。很好走的一步,他要走得好久。所以我們了解,那個就是在生活之中沒有調節自己的七情六欲,都讓它自然去發揮,很快地我們就不行了,就要借助枴杖。
  所以在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壓制心火,讓它能夠下沈到腎的底下,讓腎水都能夠蒸發,然後潤轉全身,全身就非常有活力。精、氣、神都充足,這樣會不會?這個實際做就有實際功夫喔!你心火一壓下來,腎水自然就蒸發,你不壓心火下來,腎水往下流,自然而然一直往下流,你心火往上延,人就很容易蒼老。我們要努力修持,要降龍伏虎。當然不是要一直追求身體很健康,很健康還是會死掉,只是身體健康來修持,修起來容易。做事情很輕快,親朋好友看到我們,說你們修道怎麼那麼好?好不好啊?好要表現在行為,容光煥發,然後歡喜滿面,活力又充沛,旁邊的人羨不羨慕?會羨慕,想不想學?你渡他容不容易?就容易了。他會想跟你這樣好,所以我們就要本身能夠做得出來,你做出來以後,你不用想渡他,他就會想跟你。我們渡人就容易,就可以引進他走入心性的修持,修身養性,最起碼人格都很健全,很清高。做出來的事都是要利益別人,不會自私自利,這樣好不好?很理想對不對?所以我們要降龍伏虎。這邊的降龍缽,就是六祖曾經用缽降伏毒龍,他把毒龍引誘到缽裡面,我們前面有講過,然後對牠講經說法,毒龍就變善龍回天去。
  解虎錫,那個錫杖就是可以解開兩隻老虎的爭鬥,他用虎錫調解老虎的爭鬥,這個比較著重在現象方面,我們著重是在內心的修持,就是要降伏我們的心火跟情欲,很重要就是我們情欲一定要降伏,降伏以後那個養份才不會很快消耗掉。
兩鈷金環鳴歷歷
  錫杖有兩個鈷的金環,表示真諦跟俗諦。真諦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俗諦就是我們凡塵的一切現象,凡塵的一切現象都是假的,可是畢竟我們也在凡塵之中,所以不能逃避。我們只要應對都符合真理,事來則應,都用真理來相應,那就可以。兩鈷金環各有三個小環,加起來就有六個,六個代表六度,是菩薩在修持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跟般若,六度波羅蜜。兩鈷金環鳴歷歷,就是我們一動了,它一直在響,表示真理能夠闡揚,所有的邪魔歪道就消失了,消遁了,不見了。所以要鳴歷歷,就是要讓它很響亮,就是真理要能夠傳播很響亮,下面有一些小字,括弧都有裡面稍微把意思標示出來。
◎「不是標形虛事持
  標形就是嘩眾取寵,就是只有做一個外表,虛事持就是無稽之說,就是沒有實際的情形,講假話。
◎「如來寶杖親蹤跡
  如來寶杖,我們每一位都是如來,我們要了解到本身就是如來,一定要相信我們本身就是佛。各位相不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啊?(相信),外面沒有佛,佛就在我們身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佛。所以一定要跟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修持。要靠我們真心佛性來當家,這樣會不會啊?要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修持,這才正確,不要向外去發展,向外,外面沒有道,道在我們自身。所以如來寶杖親蹤跡,就是我們自己要來行持、要來做,自己渡自己,然後又渡化眾生,這樣會不會啊?
  所以我們可以騙別人,騙不了自己。所以自己要誠實的面對,老實的唸佛,那個佛就是我們自己本身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要老老實實的把這個佛拿出來唸,這樣會嗎?會念佛嗎?借外面佛的名號是降伏我們的妄心,妄心一旦降伏了以後,我們就用不生不滅的佛性指揮我們的言行動作,這樣就是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修,這樣就正確了,正確的修道方法。再有問題,我們就問我們活佛老師,會不會啊?剛才唱歌的時候,老師不是說要給我們靠嗎?所以自己很努力跟自己的不生不滅的佛性修持,按照佛性的指揮來做,假如還真的不會,我們就請我們活佛老師來,老師會跟我們講,會借人借事給我們答案。
◎「不求真,不斷妄
  為什麼不求真?因為我們當下就是真,我們再求真,就變成…記得有講過張拙悟道偈,各位前賢還記不記得?(記得!)記得啊!那背看看!
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盤等空華。」
   那個趨向真如亦是邪,就是我們要求真的話,本來就是真了,我們還要再求道,就變成頭上又安一個頭,這個就是說我們已經修持了以後,已經都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不用求真,已經當下就是;也不用斷妄,妄本來就空。這樣懂意思嗎?我們都不努力,所以茫茫然。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努力,走不走入真,自己才知道。走入真了沒有?你看!都沒有一個有信心,沒有一個說:有!我走進去了!沒有!都還在假的這些表面功夫,我們要了解自己騙不了自己的,有沒有走入真?自己知道。我們從張拙的悟道偈就可以了解,按照這樣來做就正確,光明寂照徧河沙,不是那時就講解得很清楚了嗎?有沒有?還記不記得?不記得了哦!努力一點拿,後面有CD、有MP3、有DVD,可以反覆的聽、看,絕對會熟的。只要我們都一念不生,全體現,整個佛性本體都呈現,只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求真,不斷妄,因為妄本來就空,真本來就有。所以我們已經一進入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不用求真也不用斷妄。
◎「了知二法空無相
我們了解二法,真跟妄這二個法,空無相,都是空沒有形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
  他把佛性的狀態整個都描繪出來,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喔!他說我們的佛性祂無相沒有形相,可是也不是完全都空,不是頑空,無相無空無不空。這樣懂意思嗎?佛性是真空妙有,空中不空。空中有佛性在,所以叫真空。妙有,有,沒有形相,所以叫妙有。所以叫真空妙有。所以用無相無空無不空這樣把佛性整個描繪出來。這樣聽懂嗎?時間一久,又聽得深,好像在幫大家催眠一樣,差一個點頭。
  所以這個殊勝的佛法,各位要了解我們根基緣份都夠,才有辦法坐在這邊,共同來研究最上乘佛法,這個都很不容易聽到,各位前賢容不容易聽到?真的就是不容易聽到,我們要用一點心,投入我們的真心,能夠投入真心,祂就會跟我們相應,一相應了以後就會法喜充滿。就可以真正脫離所有的無常變化。
◎「即是如來真實相
  前面的無相無空無不空,就是如來的真實相,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這個樣子。
◎「心鏡明,鑒無礙
  只要我們都不染塵垢就可以心鏡都很光明,各位心鏡光明了沒?有沒有心裡面放很多的凡塵事?心裡面假如放很多凡塵事,就沒有辦法心鏡光明,因為已經都是塵垢,各位心裡面有沒有放很多凡塵的事?各位前賢心裡面都放什麼?放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最理想,心鏡一定要讓祂光明。所以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那個雖然是住相,假如我們做的話,可以除掉很多的塵垢,因為時時在勤拂拭(就是去掉塵垢),把那個塵垢都除掉,雖然我們都不欣賞住相,可是能夠做那樣的話,最起碼我們煩惱都減少了。因為我們沒有把凡塵事去掉,所以煩惱很多。各位前賢煩惱多不多?我們為什麼在煩惱?是不是都是凡塵那一些生滅的事在煩惱?所以我們為這一些凡塵生滅的事在煩惱,聰不聰明?要不要去掉?要努力把它去掉!都是凡塵生滅的事,把它清除了,讓這些煩惱都消失,心清靜,就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所以我們要努力。
  自己心裡面有煩惱,別人是沒有辦法,一定要自己去掉。那個都是生滅,是不是煩惱都是生滅?要不要牢牢記住啊?不要哦!所以也把它去掉。只要去掉以後,心就清靜了。心一清靜了以後,篤定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進入本體以後,培養一段時間,祂就有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我們遇到凡塵事,般若妙智慧會告訴我們,怎麼樣應對,應對以後都沒有造業,所以會很輕鬆,就是解脫了,自己解脫自己。希不希望自己都解脫?(希望!)對!都要解脫。自己解脫自己,不要自己加框框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夠解脫,能夠心鏡都很光明,就能夠鑒無礙,能夠鑑定,那時候更了解了,凡塵都是虛幻不實在,更透徹知道,更不住相,更快樂,那時候鑒無礙。
◎「廓然瑩徹周沙界
  廓然,就是無量無邊的廣闊,那麼地寬廣。瑩徹周沙界,瑩是玉的光明,就是我們佛性很光明,照徹整個周遍沙界,一粒沙一個世界,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都被我們的佛性光明照徹,這樣理不理想?很理想喔!好像說得又太高了,說得那麼廣,我眼前就黑黑暗暗。可是我們了解,只要我們把所有塵垢都去除,都了解塵垢是無常變化,不要記在心上,它就去掉了。去掉以後我們佛性的光明自然會發揮,所以「光明寂照遍河沙」張拙的偈語沒有騙我們的,祂非常光明,寂就是佛性本體,不變之體;照是隨緣之用,有不變之體,有隨緣之用,祂整個佛世界都照遍光明。
  他底下就講:凡聖含靈共一家,凡人跟聖人的靈性本來就是相同的,沒有分別,是我們眾生自己分別,所以才成眾生。假如沒有分別了,就成佛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努力,不要分別,各位前賢!分別心濃不濃厚?濃厚!自己都可以感受,分別心很濃厚。我們了解,就是因為我們落入對待,所以才會有強烈的分別心。假如大家都是一體,都是一家人,要不要分別?不要了,把它去掉!慢慢分別心淡薄,到後來沒有,融入一體了,最後成佛。這樣知道要怎麼成嗎?沒有分別心就成佛,有分別心就是眾生。所以讓我們了解,廓然瑩徹周沙界,非常的廣泛,從佛性發出的光明,照徹整個、周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沙界就是一粒沙一個世界,因為佛世界非常多,所以用沙界來比喻,
◎「萬象森羅影現中
  凡塵的萬象、景色非常的多,這些都好像影子一樣,顯現在我們佛性之中。了解這個意思嗎?就是萬象都是從我們如來藏,含藏在我們性分裡面,然後呈現。呈現在整個現象界,讓我們能夠看到。所以萬象森羅影現中,像影子一樣呈現。萬象就像影子一樣假的,不真。真不真?我們都把萬象當成真,所以我們的行為,就有點偏離真理,因為不知道萬象是假,把萬象當成真。所以我們要觀察萬象久一點,你把什麼當成真,你就一直觀察它,一天、一個禮拜、一個月、一年、十年,看它有什麼變化。所有的萬象都會變化,只要我們經過仔細的觀察,它都一直在變化,既然一直在變化,它當體就是空的,它沒有自性,是空。我們一了解它是空的,就不會住相。我們是把它當成實在的,才會住相。知道它是空的,我們的心就會抽離,就會離開那個形相。那心一離開,心就很寬廣、很自在;那我們住在相,心就不自在。
  我們的習慣、習性都是心住在形相,把形相當成真,所以就有喜歡、討厭,喜歡、討厭就有取捨,有取捨就造業。所以業是我們自己造的,自己去受苦。我們了解真理以後,我們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取捨,沒有取捨不造業,不造業不受苦,是不是解脫了。
  所以了解真理很重要,我們就是因為不研究,所以不了解。所以才會自找麻,找了很多苦來吃。我們在現實生活,有沒有吃苦啊?都蠻苦的哦!苦不苦?所以才叫苦海,苦海無邊,我們要怎麼樣?回頭是岸。只要我們肯回頭了,馬上到清淨的彼岸。所以那個回頭,就是迴光返照,就是把注意力收回來,不要去注意外面的萬象,注意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這個叫回頭。能夠這樣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已經到了,所以我們到寺廟,它都用四個字「回頭是岸」對不對?時常會看到,後學以前小時候以為是在勸流氓不要當了,要回頭是岸。那個也是,也是有那個涵義在,只是那個意思比較狹隘。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以後,原來回頭是岸是迴光返照到達清淨的彼岸,是不是一體同用,大家都可以用,不是只有流氓而已,我們每個眾生都可以用,都可以迴光返照,然後到達清淨彼岸。所以只要我們心光收回來,回頭是岸,已經到清淨彼岸。理不理想?很理想。肯不肯?(肯),各位前賢!我們現在在佛前,說出來的話要遵守喔,不要一出去以後,看到萬象又被它拐跑了。
◎「一顆圓光非內外
  我們了解,我們的真心佛性本體就好像一顆摩尼寶珠,一顆圓光照耀整個山河大地,非常光明,沒有內、沒有外,這樣了解意思嗎?就是我們金剛之體(法身),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我們不是有講:我們的佛性是如如不動嗎?有沒有?我們用什麼比喻?啊?忘了喔!我們用照像機比喻,不是嗎?我們大概都有玩過照相機,我們了解按快門的那一剎那,是不是不能晃動?我們稍微一動,相片一洗出來,模糊不清,就表示不能動,要如如不動,要定點。
  我們的佛性也是一樣,假如祂是住在我們玄關,我們的玄關,是不是時時在動?(是),那時時在動像照相機一照出來,是不是整個都模糊不清?(是),我們看到現象,我們頭轉得很快,看得現象也很清晰,對不對?就是說我們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動的是我們身體,佛性本體如如不動。所以你轉的再怎麼快,看得都很清晰。這樣了解意思嗎?為什麼不用動?因為整個宇宙空間,都有我如如不動的佛性在,不是說我現在來台南,我基隆就沒佛性在了,了解意思嗎?假如是這樣,我就要把祂帶下來,我要把我佛性從基隆帶下來,等一下回去的時候,我再把祂帶回去,要不要?不用!因為整個宇宙空間,都有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在,所以不用帶來帶去。走動的是現象、是身體,不動的是佛性。
  所以我們一定要研究才會知道,不研究不知道。我們剛才有講:眼睛看到的都是文殊,就是你能夠分辨,看到什麼知道什麼,怎麼這麼厲害,是誰啊?就是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嘛!對不對?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都知道。然後聽到聲音就是觀世音,有沒有觀察世間的音聲?有沒有?是不是觀世音?我們本身就已經是了,只要會用,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轉凡夫的觀念,把它轉到聖賢,這樣會不會?會不會轉啊?容不容易?願不願意?(願意),看我們願不願意,只要我們願意生活就不同。我們整天大部份,可以說十之八九,都是愁眉苦臉,因為剛從廁所出來,所以大家的臉都臭臭的,不會很好看。我們一轉念以後,就會很好看。小孩子都喜歡接近,
◎「豁達空,撥因果
  豁達本來是好的,豁達很好,可是加一個空就不好了,豁達空就是斷滅空。各位前賢,斷滅空好不好?斷滅好不好?一進入斷滅,自殺的人就是進入斷滅,就都沒希望了,什麼都沒了,那個叫斷滅。斷滅空再怎麼救他都救不起來。現在他自殺,你去救他,你不見的時候,他又自殺了。所以很難去救,因為他豁達空,就已經斷滅了,斷滅空,沒有希望,他認為是一了百了。了不了?(不了),我們要了解到,是不了喔!我們到凡塵來,是來還債,業把我們推來,推到凡塵來。不是我們自己願意來,是業把我們推來。各位願不願意到凡塵來,很苦哦!不願意來。年歲愈大愈知道,凡塵很苦,不願意來,可是已經被業推來,不得不來,所以是來還債的。債都還沒有還,就想逃跑,你逃跑就不用還嗎?這個天地那一本債簿不會允許你這樣啦!你現在不還,可以!往後再來還,利息再加上去,所以到枉死城去關,多的!那個算利息,然後再出生再來還,還沒有還完啊,那你有暴力對自己,再來的時候,又會選擇又是傷害自己,又是自殺,這樣又沒完沒了。這樣過的好不好?不好哦!所以還是要歡喜心甘願受,欠你多少,還你!跟他表明,絕對還你,債主他就放心了,他不會急著要。
  所以我們求道了,已經地府除名了,我們要往天堂。這一些債主,他都不會輕易放過我們。你要去天堂,我要不到啊!要不要還啊?所以我們要多行善,利益眾生,把這些業障全部都了掉,了掉了以後,高高興興就在天堂,所以我們不逃避。假如我們想逃避的話,不想還,那一些債主都緊張了,緊張就討得很快,我們會受不了耶!我們身邊剛好有兩百塊,他要兩萬塊,我們就湊不出來,對不對?慢慢地,我們慢慢賺,慢慢還,兩萬塊也可以還得清啊!對不對?所以我們表明,我欠你多少絕對不逃避,一定還清。這樣的話,債主都放心了,不怕你半夜搬家,現在很多人都半夜搬家了啊!債主一來,哇!空房了,房子呢?房子是向別人租的啊!人家房東收回去了,要去哪討?這下子全省找,車錢就多過那些債務,所以我們了解,我們表明心跡,就是清清白白,不會說欠債不還。只要你表明清清白白,要還清。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性分裡面很富有的,我們性分裡面非常富有,一下子十之七八都還清,我們都不知道喔!後面會有解說。
  那麼接著「撥因果」。那個撥就是撥開,因果是一定的道理,你把因果撥開,就是不相信因果,各位前賢!凡塵有沒有因果?不但有,還決定,不是說你不研究它,它就沒有。不管研究不研究,因果都存在,在凡塵就是因因果果。我們為什麼會想吃飯?肚子餓啊!肚子餓因,吃飯就會飽。對不對?有沒有因果?就是有,一定有,我說那個不相信因果的人,他也不用呼吸,為什麼?因為呼吸就要生活啊!才會活著,如果你不相信,你不用呼吸了嘛!你就不用活了,這樣了解意思嗎?因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不管我們相不相信,它一定存在。尤其現在所有的債,都提早十二倍呈現,十二倍的時間提早,所以很多、有一些我們臉部的表情,會引起殺身之禍。了解嗎?你眼睛瞪人家,人家會殺你。為什麼?因為那個就是冤欠已經找上門,你剛好遇到,你又表情一出來,剛好促成人家動手。
  所以後學以前都時常講,台14公車是走菜寮跟台北車站,然後走到三重市的時候,有一個乘客下車,然後車上的乘客就瞪他,那個下車的乘客跑上去,身上又帶刀,就把他刺死,只是看他一眼而已,看他一眼,就被他殺死。所以我們往後倒是也不能隨便看人,看人沒關係啦,你笑臉就好。不要瞪人,那個瞪人,各位前賢!我們如果被人瞪會怎樣?很難過對不對?怎麼瞪我?我怎麼了!我哪裡不對?很難過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要有那個動作,那個都不友善,我們不要有,自己緃然吃虧,也不要去瞪人,沒有用的!招惹一些無謂的麻煩。所以我們要了解現在君子是容易防,小人就不容易,我們要防小人。不要撥因果,一定要相信因果,尤其我們修道,絕對有因果。
◎「莽莽蕩蕩招殃禍
  莽蕩講台灣話比較貼近,很傳神喔!講國語比較沒有講台灣話來得傳神。我們莽莽蕩蕩會招殃禍,會招災難到我們身上來。
◎「棄有著空病亦然
  我們可以了解在有形有相的世界裡,我們可以不住相。可是我們棄有,哇!不住相了以後,卻著空。著空比著有還要來得厲害。所以釋迦牟尼佛那時候講:「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芥子就是菜籽,我們都有看過菜子嘛!非常細,對不對?一點點而已,種出來就一顆菜。那個菜籽,一點點,所以不要著空一點點,因為沒有藥救,著有很容易醫治,著空就沒有救。所以不要棄有著空,病亦然,比那個著有的病更厲害。
◎「還如避溺而投火
  這個比喻我們好像在水中沈溺了,快沈下去了,快跑不要被水淹死,然後投入火堆啦!被水淹死比較難過,還是被火燒死比較難過?(都難過),我們二個都不要。也不要被水淹死,也不要被火燒死。所以二個都不要,這二個都相同災難。
◎「捨妄心,取真理
  我們修道都會講:我們要捨妄心,要取真理。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是初步在修持的時候用的,我們剛開始修的時候要捨妄心,取真理,可是我們一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以後,就不能再有這個動作。因為那個捨妄心,取真理,已經有取捨之心。那取捨之心,就是造業啦!這樣了解嗎?不能有取捨,就是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符合真理,那我們有取捨,表示有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不管我們做出來的事是好?是壞?都是業,好事是善業,壞事就惡業,都是業,一定要接受果報,所以我們不要有取捨之心,這樣懂意思嗎?所以我們在凡塵不要有取捨之心,因為取捨就是造業,業因已經形成。
◎「取捨之心成巧偽
我們就會作假,心裡面想的,跟做的已經不同了。那個巧偽。
◎「學人不了用修行
我們學道的人,不了解這樣的真理,用這種方式來修行。先講不了解真理來修行,會變怎麼樣?就深成認賊將為子。
◎「深成認賊將為子
  賊就是偷我們那個家寶,我們把他當成寶貝兒子,會怎麼樣?整個家寶都被他偷光了,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能「不了」(了就是了解,就是不了解),這個了解很重要,我們一定要了解真理。不要落入取捨,所以一進入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不能再做那個捨妄心,取真理。已經全部在真理世界之中了,不能有再取捨的心。要透徹的知道,知道了以後我們怎麼樣來修行?就會了了分別。了了分明,就不會把賊當成寶貝兒子。這樣就正確,
◎「損法財,滅功德
  這邊講到法財,後學剛才講:我們性分之中非常富有,有一個財產在,就是法財。我們有七法財,各位有聽過嗎?
   第一個就是聞,聞就是我們能夠聽到最上乘佛法。能夠聽到最上乘佛法,讓我們能夠成佛。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最大的財富就是聽到最上乘佛法,聞,能夠聽到最上乘佛法。所以要了解佛學字典裡面,沒有七法財,因為它是屬於上乘佛法裡面。佛學字典裡面一看,是連那個社會人士都可以翻的,所以沒有記載七法財。七法財要在大乘經典裡面,它才有記載。那大乘經典都是要我們能夠成就、能夠成佛,都是最上乘佛法,所以聞,就是能夠聽到最上乘佛法,就是我們最大的財產,可以成佛了。假如說沒有聽到最上乘佛法,不知道怎麼修?怎麼做?真理是什麼狀態?就不了解,那不了解,沒有辦法成就,所以就貧窮。那能夠聽到就非常富有,可以成佛。所以第一個就是聞,我們能夠在這邊研究啊!吔!就已經俱備了,有這個七法財的第一個聞。
  第二個就是信,相信,相信不是去相信外面的話,相信外面的事情。而是相信我們自己本身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這個就是需要我們把佛性啟發出來,然後相信祂,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道的根源,功德的母親都是從這個信出發,相信自己的佛性發揮出來,力道才無量無邊,各位相不相信自己的佛性啊?(相信)一定要相信,而且要啟發,能夠整個輪廓都熟悉。然後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第二個就是信。
  第三個就是要,我們剛開始講「佛性戒珠心地印」,那個戒就是防惡止非,把那個惡的、非的全部都去掉,全部去掉,我們佛性才會恢復光明,才拒絕三惡道。所以那個就非常重要,戒。
第三個戒,這樣懂嗎?戒律,就是不能做的,你就是不要做。連想都不要想,我們內心要有那個戒律,自己遵守,自己遵守那一道牆,這個等於說就是滅火器。我們那個欲望要來了,好像火要燃燒了,趕快把戒拿出來,咻!把那一些都噴滅了。把那一些蠢蠢欲動的那一些不好的、要分散我們精神的份子都把它撲滅。所以第三個就是戒。
  第四個就是我們從佛性呈現的定,就是從佛性本身生發的定力,不是從後天學來的,我們後天的那個定,假如說我要努力學禪定,那個很容易被現象破壞,從佛性出來的定,祂那個定很堅強。我們儒家時常在講:可以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然後泰山崩於前,刀鋸加於鑊,不動聲色,定不定?真的是大定哦!那個定力真夠,不會被外境影響,就是從佛性本身發揮出來,所以這個第四個定。
  那我們已經有了聞、有信、有戒、有定,接著就要精進,就要使自己成就啊!很勤快,很精進。正確的朝著方向目標精進。
   然後第六個捨,捨就是布施啦!就是我們什麼都不執著,都可以給人,像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果位都可以捨,不是說祂捨了我們就不稱祂為佛,我們還是稱祂佛啊!對不對!可是祂就是把佛的果位也捨掉,不住在心中,這樣懂意思嗎?所以我們就是要捨,愈捨是你的就是你的,你再怎麼捨還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再怎麼去擁抱,你還是抱不住啦!對不對!所以我們愈捨你就愈得,就是要了解我們要捨,一捨了,吔!心中就很寬廣,沒有侷限在小格局裡面,很寬廣。
  最後一個就是慚愧,慚愧知道嗎?我們要慚愧,我還沒成佛,還是眾生。因為有慚愧,我們不會驕傲。假如沒有慚愧,我們前面那一些一有了,就會驕傲了。一驕傲就是造業,一造了業,我們要進入三惡道。驕傲的罪,我們要了解到,各位前賢驕傲的話以後變什麼?對!天上飛的候鳥,各位有沒有看過候鳥,牠飛得很遠,可以從一洲飛過一洲,很遠,那個候鳥。假如說驕傲不大,就變什麼?麻雀!牠驕傲小小的,就變麻雀,就畜牲道。所以我們修道最忌諱驕傲,最怕我們驕傲,所以內心一定要能夠降伏,不能驕傲,不容易哦!尤其後學有那個經驗,一聽性理心法,然後一領悟了以後,他會不知不覺驕傲,知道比別人多,就驕傲。吼!這個最難去除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不能驕傲。一驕傲就落入三惡道,這樣了解嗎?
  我們復習一下。第一個什麼?()第二個呢?()第三呢?()第四?()第五?(精進)第六?()第七?(慚愧),對,這個叫七法財。我們所要追求,就是追求這個七法財,七法財一有了,我們最富有了,那個凡塵那一些有形有相的財產,那個都虛幻不實在,這個七法財是實在的,就在我們性分之中,所以非常的富有,那個外在的,一口氣不來,什麼都不是我的!一毛錢也帶不走,可是這個七法財就依附在我們性分之中,我們要擁有它,最難的第一個聞,我們已經得到了,最上乘佛法,怎麼樣成佛?吔!我們都已經有研究了,只要我努力,只要我想成佛,我按照這樣去做,就可以達到
◎剩下約14分鐘提問題
   【問】 :請問如果說我們在萬緣放下的時候,顯現影像,之前劉講師說要收束於我們的眼睛裡面,就是文殊,後學在想說是不是要收束回來?不要再去執著那個相,是不是還需要念經文、要迴向?
劉講師答:好請坐,因為大前提就是萬緣放下,那我們這個有呈現影像,我們去注意影像,那個變成緣,萬緣裡面的一個緣,沒有放下,所以那個心還沒有到清靜,所以記得要做萬緣放下的時候,就全部集中精神在萬緣放下,不要讓心有事來擱著,有事來變成緣的一份子,那我們變成沒有放下了,變成又進入這個緣的裡面,那這樣的話不容易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呈現,那我們現在最主要,是要讓祂呈現。
    所以不能有,不管有什麼景象、不管有什麼聲音、不管有怎麼樣,都放下,才徹底啦!才會有功效出來,我們才會把那個不生不滅佛性整個輪廓,都能夠很清楚的讓我們能夠掌握,這樣修起道來才會踏實,另外再講的說,我們眼根還原是文殊,耳根還原是觀音,那個是今天才講的啊!你馬上把它運用還真快,那個在我們生活之中,在生活之中,我們要想到我為什麼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那麼的清清楚楚,那個就是我們的智慧,智慧就是文殊,然後我們聽到聲音,聽到了啦!那個聽到是佛性聽到,那個就是觀音,觀世音,不去分辨那個內容,你去分辨內容煩惱就來啦!你能夠掌握到那個,我佛性這個靈敏,那個能夠聽到,看到,知道那個就可以
   【問】但是那個放下很難放下。
劉講師:對!因為我們要了解說,我們聽說萬緣放下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其實很困難,因為只要我們有擱著,那就叫一緣沒有放下,萬緣放下你這個一緣都還沒有放下,怎麼能夠萬緣放下?所以那個真正的,要實際的你去體會,不管有什麼來打攪全部都斬掉。
   【問】 :那這個是不是把它變成合理的現象?
劉講師:你要進入合理的現象,那是另外在做法門,不要做萬緣放下,要把它分開,所以做耳根圓通的時候,不要做萬緣放下,做萬緣放下的時候不要做耳根圓通,一定要分開,分開它才會成就,你混在一起,兩個都不會成就。
     【問】:後學從小不挑食很好養,可是這一週來,一反常態,每天看到食物不想吃,只想吃水果。但是不想吃的早中餐,仍是可以吃得下,很想吐又不吐,肚子不舒服,但是大都沒有腹瀉,請問這些症狀是否跟後學在做耳根圓通,及聽六祖壇經,及金剛經有關係?如果真的生病應該每天很疲倦軟弱,但是後學沒有疲倦軟弱。
劉講師答:各位前賢這個要恭喜這位問問題的前賢,因為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那個業障可以說都是蠻深啦!而且在台北也很多前賢都有這種經歷啦!他很正常這個吃的,也都沒有亂吃,很努力在研究經典,然後也很專注的迴光返照,可是就會一直遇到,一直嘔吐的現象,一直吐一直吐,然後他看醫生,醫生是找不到症狀,後學都說我們修道出來的問題,醫生是沒辦法,我們自己要了解,我跟他講說你這個是非常殊勝的一個現象呈現,一般當比丘、比丘尼都大概要十幾年以後,才會有那一種嘔吐的現象產生,那個是把所有的,我們那個佛性裡面,那個汙穢全部都吐出來,所以那個需要很努力的修,而且要十幾年,後學說你都還沒啊!才多久的時間?怎麼就有這個現象呈現?他說我就這樣不知道,很緊張遇到這種現象,緊張怎麼會變這樣?都是正正確確在修持,在生活都沒有亂吃,也沒有別的事就只有這樣。
    後學跟他講說非常恭喜,這個把你整個佛性的汙穢,整個都吐掉,那個是要十幾年,那個和尚尼姑十幾年努力的功夫,才做得到的,你竟然沒有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做到非常殊勝,那個不用怕,那個是好事,那一種情形之下,找醫生,醫生也沒辦法,你放鬆心情,不想吃的話,就不要吃,然後渴的話,喝一點開水這樣了解嗎?我們努力可能也都會遇到,遇到絕對是好事,不過也不用強求,這個也強求不來,能夠有那種情形出現,絕對是好事,我們同義宮這裡才半年而已,那個要很久的時間才會,可見前賢他很努力在做,才有這個現象呈現,這樣了解嗎?我們先知道比較好,遇到的時候就不會緊張了。
   【問】:劉講師好!劉講師還沒有講到,就是現在死刑存廢的問題,大家見仁見智,末終一是,那從正統的經典中,有沒有可以給後學開釋?
劉講師答:這個我們當國民我們也都是很奉公守法,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所有的一些法官,他在判死刑的時候一定是非常慎重,因為他一判下去,就是殺人要給他死,那為什麼他會判他死刑?就是他所有的行為已經不容許在我們群居社會裡面存在,假如說讓他存在的話,那善良的人就倒楣啦!所以他要經過那個三審三憲,經過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竟然三個都判死刑的話,那一定他罪無可赦,就是不能逃避一定要執行,讓他跟善良的人民隔開,這樣社會才有公義,你不能說我不執行死刑,死刑是殺人,不是那個意思啦!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眾人說你應該死,那個是眾人判你的,不是你個人的問題,是整個社會那個叫做共識,不然那一些受害的家屬,他的心你要怎麼樣?是不是很不平?
    他心裡面一定不平啊!社會沒有公義,那假如說我們生活在一種社會沒有公義的情形之下,整個社會會混亂,已經亂來,反正再怎麼做都不會被判死刑,是不是會越來越惡?我殺一個人也這樣,殺十個人也這樣對不對?越來越不像一個社會,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一定有它背後的原因存在,那個背後的原因,就是你事先你都不遵守社會公義,你都不遵守你危害到善良百姓,做出那一些人神共憤的,那一些舉止出來,那麼多審都判死刑,那個執行是應該的,我們不能說們用婦人之仁來看,因為他先接受我們凡塵王法的制裁,到地府還要接受地府的制裁,不是光一個喔!

   凡塵這個是多的然後到地府去,你有什麼罪過還要再接受地府制裁,那個才是真正的苦的地方所在,我們在凡塵可以說一槍殺,沒有什麼苦,蹦,然後就死掉了有什麼苦?他如果要活,我們所有納稅的錢要去養他,你願不願意?不願意,你養壞人怎麼會願意,不願意,所以我們要了解社會有公義,有那個義理存在,我們要維護,真正的做不好大家都知道,不可以,要受到國家法律制裁,應該,不是這個是真理嗎?那假如說都不執行的話,我們整個人民這個心,就很沒有那一種指望啦!做好做壞都一樣,你哪需要做好,就變成這樣,整個都不行了,倫理道德淪陷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大家說應該死,是大家殺他的,不是一兩個人殺他的,所以我們要維護那個整個社會,的那個公義,正義一定要維護。

六祖壇經-18 機緣品第七-6 永嘉大師證道歌-3

很快一個月就過去了,可見我們一生也很快就過去了,我們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一定要把握放下,努力追求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見性成佛無疑,絕對可以成佛,而且我們又研究了一段時間,對心性也稍微有了解,有沒有?都對自己沒有信心啊。上次我們有講過,各位家裡有CD的機器,我們已經燒錄成CD也寄過來,從第一次到第五次,一次有兩片,第一次只有一片,總共有九片,放在後面,一片差不多一個小時。Mp3現在已經作成兩片,從第一次到第九次燒錄成一片,第十次到第十七次燒錄成一片。假如有Mp3機器的人就可以拿Mp3回去聽。家裡有CD的機器就可以拿CD。後學徵求各位CD想不想拿回去聽?要不要?(要),因為現在只有燒錄到第五次,燒錄出來的數目非常龐大,從第六次到第十七次還很多,一次要兩片,所以我們講十七次,燒錄出來要34片。若假如各位都沒有意願要聽,我們後面這個工作就不作。若各位想要聽,我們後面還會燒錄,所以徵求各位的意見。要拿我們就準備燒錄,不拿我們就燒錄到現在第五次,總共九片,放在後面,各位可以拿回去聽,一片約一個小時,可以反覆聽,對薰習性理心法幫助非常大,一定會聽的懂,一次不懂,十次就懂了,十次不懂,一百次就懂了。我們懂了以後,修起道來得心應手就很容易,要不要?(要),意願高不高?而且又可以拿回去給親朋好友聽,不只有我們自己。既然各位有那個意願,我們後面也準備燒錄,從第六次到第十七次全部都燒錄下來,數目我們準備燒錄100套。那假如大家都拿,已經不夠了,我們在追加,就這樣。
  那這一篇我們了解,是玄覺禪師見了六祖以後,對道已經完全了解,而且又是證道講出來的內容,完全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所以內容有一點深,因為我們是性理心法,我們藉著修證者的經歷經驗讓我們來學習,我們從修證者的說法裡面,我們可以得到正確的修持方式,這樣就不會偏離,修證才會成就。
我們上次講到「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這個是講我們落入凡塵,在六道輪迴幾回生幾回死,生生死死;悠悠就是生又死、死又生;無定止,就是沒有固定在那一道,因為六道之中我們可能都走遍,也到過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我們可能都有走過。各位有走過嘛?因為修十善就可以到天道,十善就是「身口意」加一個「不」字,身:不殺盜淫。口:不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意:不貪瞋癡。這樣就叫十善,十善就可以到天道。那自己行十善又勸化眾生來行十善,就可以進入轉輪聖王來管理四大部洲。
  那我們了解,一落入天道以後,因為都是受人朝拜,所以難免就會驕傲,所以等到他的福報盡了以後,會落入三惡道。所以釋迦牟尼佛鼓勵凡塵的眾生行善的話,都鼓勵到天道。可是只要我們發心要修道,佛就不鼓勵我們去天道,鼓勵我們超越三界,就是修證能夠成佛,這個才是究竟。畢竟在六道輪迴的福報,時間都有限。假如福份不夠到天道,那我們就到人道來,所以我們人道是有德又有業,無德不轉人,我們沒有累積德不會有人的身體;那無業也不轉人,沒有罪業也不會出生在人道。所以我們人道是有德又有業。假如我們全部都是德沒有業,那個是仙佛。那全部都是業沒有德,那一定在三惡道。所以我們是一半一半,有德又有業。我們在生活之中一定要進入真心佛性,我們只要進入,請真心佛性出來當家,讓祂來指揮我們的身體,那所做的事情就沒有業因,純善無惡,所以用恆沙妙德來稱呼,德好像河裡面的沙一樣,那麼多,一粒沙就是一個德(就是一件好事),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可能沒有到這個狀態,不知不覺都還會有負面的念頭出現,會不會有?不會啊,不會是最理想喔!可是我們都會有,負面的念頭一出現,那個就是惡,已經惡因造下來,很厲害。因為我們行為都是從念頭來,念頭一惡,我們就會做出來,做出來很粗淺的業,念頭是很細很深的業。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最理想就是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各位有沒有學著做啊?(有),空閒的時候,是胡思亂想、還是努力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可見都沒有做,因為沒有理直氣壯說「有」!這個一定要自己努力,別人替代不得。
  腦海裡面胡思亂想絕對沒有辦法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一定要把妄念放下,真心才會顯現。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都盡可能的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我們要工作啊、要面對凡塵的事情要處理啊,那我們面對凡事的時候要「專一」,專一已經就是道,在道之中,所以那個「專一」跟我們萬緣放下有直接的關係,能夠專一就能夠萬緣放下。
  因為我們手上所做的工作跟頭腦裡面所想的念頭有時候是不搭調,所做的是一回事,想的是另外一回事,時常都是這樣,那個不專一,那個叫神散,我們的精神已經分散。我們精神一分散,我們就已經在業之中,造業而不知道,所以一定要訓練自己專一,就是連遊玩的時候,也要專一的去玩。要玩的時候專一去玩,會不會?(會),會喔,這個倒是元氣來了!要玩比較好,工作都有負擔。所以在生活就是已經在修道,不是另外找地方、不是另外找時間,而是在生活之中就在修道,只要我們時時刻刻心念都專一,這個已經就在道之中,能夠時時刻刻都不使神散。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神散(分散),我們就注意,只要你稍微注意,那個神就不會分散,那假如說(分散)很厲害的話,我們可以用注意自己的呼吸。
  各位前賢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會呼吸,我們有在呼吸嗎?(有),哈,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有在呼吸喔。所以假如我們的精神真的很分散,我們就把注意力回到呼吸:「現在是吸進來、現在是呼出去…」,這樣就好了。簡不簡單?不要認為簡單就不做喔,只要你做了,因為你注意呼吸,所有的胡思亂想都沒有了,有胡思亂想會注意呼吸嘛?不會,它不會同時存在,所以只要你注意呼吸了,一吸進來、一呼出去,一吸進來、一呼出去…,各位前賢,那個肺活量會增加,肺活量一增加我們抵抗力也會增加,我們身體也會變的比較健康,然後精神又不分散,可以得到很多利益,修起來又很簡單,又不用花錢,修起來對自己幫助又很大。然後我們呼吸一順暢了,血液循環也順暢,頭腦就清醒,道理就冒出來,想不想做啊?(想),好像我們聽是一回事,回去了要做又是一回事。
  後學都鼓勵拿CDMP3,或是看DVD也好,你熟悉了這一些真理,真理都很熟悉了,絕對促成我們行為,就怕我們不熟悉,不熟悉就不想去做,就會耽擱下來,可是時間不等人,你看我們這樣一個月又六天,過去了,很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昨天才在講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竟然已經經過一個月又六天,所以我們要把握在凡塵能夠主宰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把握。
◎「自從頓悟了無生
  自從頓悟,永嘉大師見到六祖以後,因為永嘉大師一直對生死大事都掛在心頭,所以六祖講:大德自何方而來?已經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何生大我慢(就是驕傲整個都呈現在外面,瞧人不起),永嘉大師說這個事是凡塵事,是小事,自己的障礙,生死大事才是重要,所以就問生死非常迅速,無常馬上就來抓我了,六祖就對永嘉大師講:何不體取無生,了即無速(了無速乎)。那個就是已經修的在等了,經過六祖這麼一點,體取無生(就是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你已經找到了,已經了了,就沒有生死。
  所以只要我們頓悟,就是萬緣都放下了,一念不生,不是有一個覺在嗎?各位要體會喔!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時候不是什麼都沒有,那個是無念的狀態,那個無念的「念」就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只要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本體就會呈現,而且我們做的時間愈久,祂呈現的愈明顯,愈明顯祂會愈寬廣,當我們體會出來侷限在我們身邊而已,可是你久了以後,祂會延伸到我們整個空間,整個空間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那個頓悟了無生以後…。後學講出來以後,各位都茫茫然,可見你講你的,我聽我的,都沒有實行,要做喔,各位想成佛嗎?(想),想就要做,一定要努力,不很困難的。只要沒事的時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要生念頭,靜靜的體會,體會我們那個已經超越身心的覺,那個覺就是佛性本體,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整個把祂啟發、認識、培養,讓祂茁壯長大,一段時間以後,就會產生般若妙智慧,會呈現的就是第六感特別靈敏,有什麼事情還沒到,你會先感受,我們不追求那一些,可是祂自然而然會呈現,還沒到的事情你會事先感受到。
  像我們這一次南部大地震,各位有沒有先感受出來?可見還不努力,只要你真的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麼大的災難,一定你會事先知道,那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你都注重凡塵現象,沒有注重沒有形相的真心佛性,你只要注重沒有形相的真心佛性,這個虛空之間會發生什麼事,愈大的事你感受會愈強烈,我們當然不追求談神通的事,可是那是我們佛性的功能,那我們全部都不讓祂呈現功能,可見我們都用錯心,用在凡塵住在形相上面,所以佛性的功能就沒辦法呈現,既然都不呈現,我們就迷迷糊糊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一生就過去了,很快時間不等人,所以我們頓悟了無生了沒有?想不想?所以那個方法就是,萬緣都放下,什麼念頭都不要想,一念不生,靜靜的體會那個不生不滅的覺,離開心離開身,那個覺不生不滅,我們就是要找這個,這個叫無生法忍,沒有生也沒有滅。
  我們的身體叫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眾生(眾緣而生),緣聚生了緣散就滅,所以都是虛幻不實在,不真,不要把它當成真。把身體當成真,我們會利用佛性來享受身體感官的刺激。把身體當成假,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我會借假修真,借假的身體修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才是正確。身體都會還給天地,歸還給四大水火風土,那我在那裡?不見了,在凡塵所造的業把我們推,行善推到天道,當山神土地王爺媽祖,當福報期限一到以後,一樣落入六道輪迴。所以身體是假的,虛幻不實在,不要把身體當成真的,我們都把身體當成真的,所以著重注意力都在身體,要把身體化妝的很漂亮、要穿的很漂亮、要吃的很好、生活要很享受,追求目標就變成這樣。這樣的話,各位前賢能夠維持多久?一百年,大概我們的壽命就是這樣一百年。一百年每一天都讓我們吃的好、穿的好、又享受,那也才值一百年而已,不值得我們去珍惜它。
  我們佛性是不生不滅,可以億萬年,一百年是太短了,很短暫,我們要追求億萬年的常樂我淨,還是追求一百年的快樂,哪一個值得追求?可是億萬年看不到,這個一百年看得到。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把看得到的看得太重了,看不到的就不管它。可是各位要了解,我們身體看得到是不是看不到的佛性在指揮?(是),所以身體看得到的是假的,那個指揮身體沒有形相、看不到的那個才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注重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我們這一生才沒有白來,短短地時間我們可以把祂修證出來,修證出來以後跟天地同壽,天地有多長的壽命,我就有多長的壽命,而又可以千百億化身,渡化眾生幫助眾生,又可以到別的佛世界渡化眾生,非常寬廣,自己可以主宰往東往西。那假如我們在凡塵沒有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培養,沒有讓佛性茁壯長大,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就被業力推,看我們在凡塵做的怎麼樣,業力的形成就怎麼樣,就推我們到什麼樣的地方去,我們就現相,又在現相之中迷迷糊糊的過一生。
  我們能夠了解這個假相,真的修證使真心佛性有權柄,能夠指揮我們的身心,這樣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已經解脫,解脫了以後,我們了解我們佛性非常寬廣,跟整個虛空合成一體,所以身體的一口氣不來,到處都是路,都可以到理天,全部都是理天,所以我們就不怕沒有路可以走,那凡人不修一口氣不來,眼前全部黑暗,沒有一條路可以走。所以我們要「生前防死路,待死時後悔遲」。到死的時候,我都還沒修,慢一點,來不及喔,要事先就防範,事先我們就使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到處都合為一體,心跟境都變成一體,所有山河大地都是我的真心,已經到那個程度就成就。因為我們比較少接近性理心法,所以剛聽會有一點生澀,所以後學鼓勵要連續一直聽,現在科技發達,可以使我們聽CD、聽MP3、看DVD,一直反覆的複習,熟悉了以後,我們就很容易的進入了,進入了不生不滅佛性很寬廣、很逍遙自在,嚮不嚮往?(嚮往),力道都不夠。
  所以永嘉大師自從頓悟了無生,已經了解到無生(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無生就無滅,我們有生就有滅,所以我們追求的方向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在我們身上。現在我們的身體是屬於生滅,所以身體的覺,知道冷知道熱、知道肚子餓肚子飽,那個都是覺,這個覺是屬於生滅,所以對於這個生滅的覺我們知道就好,放下,然後追求不生不滅的覺,各位前賢把握原則,「不生不滅的覺」離開身心,身心不能及,就是身也達不到、心也達不到,那個覺才是不生不滅。
  後學用眼根(眼睛)來比喻,我們眼睛看到現象,心本來沒有去想,眼睛看到以後才會顯現,所以這個是我們的心跟身達不到,可是我們知道了了分明,那個覺就是不生不滅。
然後我們聽聲音,也沒有事先說會有什麼聲音出來,然後人講話也不知道他會講什麼內容,所以心達不到,然後我們身也沒有去碰聲音,這個叫做身心不能及,這個覺叫做不生不滅。
  那在身上的不生不滅,祂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住,不離就是也在。因為祂生滅跟不生不滅合在一起,我們生滅的覺裡面有不生不滅。是要用心來體會。我們心是一體兩面,我們認識的那一面是生滅,不生不滅那一面不認識,它同時存在,那只要我們不住在生滅的這一面,不生不滅就出來;那只要我們住在生滅了,這個不生不滅就不見。
  我們更詳細的說,不生不滅就是體,生滅就是用。我們用金錢來比喻,我們去買東西要帶錢,錢就是體,我們去買東西就是用,有錢了才能夠有用,所以有體才能有用,我們用只有一次,體永遠存在。我們拿錢去買,錢都在,雖然已經換手換到別人身上,可是那個體還在,那你買東西用掉一百元,你給了一百元(已經用掉了一百元),那你可不可以跟老闆說再一百元的東西給我?(不可以),所以用只有一次,體是永遠存在。我們知道就可以攝用又歸體,收攝用又歸到本體回來。我們眾生差別:就是把用當成本體,所以我們才六道輪迴。那我們能夠收攝用,就是知道它用以後,已經沒有了,變化了已經沒有了,然後回歸到不變的本體回來,又守住本體,那我們以後又可以從本體再起用,起用了以後又一樣又收歸到本體回來,這樣就已經理想,達到不生不滅。
  沒有用心在這邊聽,這個很適合催眠,你心不放在這邊,一聽到這個話很好睡,可是你用心在這邊聽的話,這個就是上乘佛法,要你成佛的,非常殊勝。所以我們了解,要聽到能夠成佛的方法很不容易,要有那個根器,我們就是累世有行善,祖德都有遺留下來,所以我們才能接近上乘佛法,那既然能夠接近我們就要好好的珍惜把握,然後實際來修持,一實際修持以後,很多的真理在我們修持以後,真理會綿延不絕的一直呈現。那假如我們都沒有去實現,往後講的我們會聽不懂,因為那個需要修持的功效呈現以後才會知道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去做,而且這個努力做又是很平常、很平凡、很平淡、很平實,沒有奇奇怪怪,所以很容易做,那不要因為容易就忽略。後學都說:那個太簡單,那個不用做,就是這樣!好像呼吸一樣,你不要注意呼吸,也會呼吸。
  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反問,到底我現在是吸進來、還是呼出去?我們可以說不知道喔!我們現在是吸進來、還是呼出去?(吸進來,大家哄堂而笑),哈哈~這個叫做心裡準備。我要吸進來,然後就可以回答的出來,落入有為啦。那我們在問的時候是無為,是你沒有注意的時候呈現的動作,你知不知道,就是訓練我們很微細的觀察力,觀察到很微細。我們很多都會忽略,甚至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也都會忽略,那能夠觀察到這麼微細,我們就會努力的、很容易快速的呈現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出來,就會很親切,都跟祂在一起。所以頓悟無生非常重要,一定要努力,頓悟就是很短的時間,一定要努力。所以這個「悟」不是要長時間,我們要把不好的那一些習慣性去掉,那個才需要長時間來奮鬥,這個領悟真理都是在講求時間很短的時候能夠頓悟。那假如沒辦法頓悟,我們就要累積薰習,一直薰習一直薰習,然後到有一天忽然…就會頓悟。
  有一位修持者,就是在走路去踩到刺,可是他正在回想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內容,所以踩到刺的時候他並沒有感到痛,一直還在繼續走路,可是等他回神的時候,他突然就發覺我的腳怎麼這麼痛,他就去想到一個問題:我一個人怎麼有兩個覺?一個是不痛的覺,一個是痛的覺。我們了解他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在思索真理的時候,不在身上,那不在身上的時候身體踩到刺不感到痛,等到他一放下以後,回到身體的知覺性回來就感到痛,所以從這一個地方,他就領悟原來我們有一個不痛的真心佛性在,那個會痛的是生滅,痛有消失的時候,痛有消失的時候是滅,痛的時候是生,不痛就滅,它是屬於生滅。所以修持者就把那個生滅的去掉,守住不生不滅的,那個叫無漏。
  我們了解,我們領悟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叫無漏,修持以後叫漏盡。六通裡面有一個漏盡通,外道就沒有漏盡通,漏盡通就是成佛,那為什麼能夠漏盡通?已經全部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世界,所以他沒有漏。漏解釋成中文叫做煩惱,那我們在凡塵的實際修為,漏叫做外放,精神外放就是漏,漏了以後因為精神外放,我們要落入到三惡道,就是因為一個漏。道家跟凡塵有一些修道者在打坐,他說我要修到無漏,那他的無漏就是什麼?就是男女之間作愛,這個體會就好不要講,那個已經偏離了,真理不是這樣講。真理是指我們精神不外漏、不要外放。我們精神一外放就當眾生,我們能夠把精神收回來迴光返照,照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才是真正的在修持修道,那個才是正確。我們能夠把精神收回來就不會有煩惱,符合文字:漏就是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是符合的。能夠漏盡了(漏都盡了)就成佛了。所以我們了解,發現不生不滅的真心很重要,那個是我們拿來修佛成佛的一個重要原因,因已經找到了,果報就會呈現。那假如我們用生滅心來修,不管千生萬世都不會成,因為都是生滅,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我們都一直反覆的再說,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那不生不滅的的心我們一再講,已經體會了沒有?喔!你看沒一個人回答,沒有一個說有!是真的還沒有體會嘛?(一點點),一點點就好了,能夠抓到一點點就有一個起頭,萬事都起頭難,起頭比較困難,那只要你能夠抓到一點點,從那麼一點點延伸發揮,就會連續的讓我們走入真理世界,就很正確的可以走修道的軌道。所以一定要自己努力。
  這一句很重要,自從頓悟了無生,這個無生一定要悟,悟到以後,以後才有辦法再接下來要怎麼修怎麼做;那假如說這個沒有領悟,我們都已經求道、得道了,各位得道了沒有?(得道了)。我們也都一直在講道很珍貴,道很殊勝,那我們平常都沒有去研究道珍貴跟殊勝的地方在哪裡,這個就是它殊勝的所在,因為我們得了這個道,是我們身體跟虛空之間,玄關就是一個門戶,門戶就是玄關,所以佛性進入我們身體就是從玄關,所以是一個正門,我們都會講眼睛是靈魂之窗,靈魂既然有窗就有門,社會人士沒有求道,不知道靈性的正門在哪裡,那我們都已經知道,不但知道而且打開了,從正門進出。你看我們百年已經一口氣不來的前賢,都可以歸位了,是不是都身軟如棉?(是),就是有那個證驗讓我們去看,所以很多道親在修持的時候信心就很篤定。有一些年輕人比較沒有信心的會說那個騙人,老人家都會講:「騙人?我從開始生活到現在這麼老了,幾十年了,我從來都沒有看過死人會身軟如棉的,所以你跟我講是騙人的,我絕對不相信是騙人的,絕對是真實的」,所以他們修起來就很篤定,老人家說講我是不會講,可是做我會做,都默默的去幫助人,所以我們都會稱呼他是老菩薩,尤其我們南部特別多。
  因為以前在北部大的佛堂不多,所以開法會都帶到南部的寺廟來,寺廟裡面所有煮飯的、挑菜的這一些都是歐吉桑歐巴桑,都很努力默默的在做,利益眾生,都不求果報也不求名,所以他們都很實際的在修持,那年輕人因為接觸的範圍比較寬廣,心的變化也比較快,所以有時候心地是非常好,可是有時候會不會變?造化的引誘力量很大,有那種利誘的時候我們心會不會動?(動),好不好?(不好),誰知道不好?那個知道不好的就是我們良知良能,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祂會知道不好。可是有時候我們被利益誘惑的太厲害,跟我們講不好的良知良能,祂有沒有力道?不聽祂了,然後業因就形成,那接受果報的時候要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樂意去承受?(是),真的嘛?所以我們在接受果報的時候,絕對不會說心甘情願,都是怨天尤人,怎麼不是別人去遇到不好的事情,怎麼都是我遇到。所以我們之所以會遭受一些挫折,都是我們自己招惹的,所以一定要歡喜心甘願受,才能了掉業,業能夠了掉我們才能夠清淨。那假如我們不要歡喜心甘願受,要不要處理?還是要處理啊,可是處理完了以後,因為不甘願,所以業沒有了,它回會再一次呈現,呈現的時候又是同樣的心態,那沒完沒了,一生這樣就過了,一生都很坎坷,為什麼?就是因為在業障之中。那我們若一了掉、一清淨了,是不是不一樣的生活?(是),新秧不造(新的不要做),這樣就很理想。
◎「於諸榮辱何憂喜
   所以我們頓悟無生以後,我們作為全部都不同了,所以那個時候整個凡塵的榮辱已經都不相關。所以永嘉大師才講,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就是我們頓悟無生,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凡塵的榮華富貴、跟凡塵的侮辱我們,那個就已經不關緊要,在佛性本體裡面都沒有這一些事,所以榮辱就不要管它。我們了解,榮華富貴是過眼雲煙,我們一口氣不來什麼也帶不走,不用歡喜,高興也沒有用。那被人家侮辱也不用憂傷,為什麼?因為那個都虛幻不實在,是假的,因緣聚會才呈現。那假如有一些人對我們比較無理取鬧、對我們不好,那我們要善待,他是促成我們有動力成就的善知識。可是我們大部分的處理方式一定都是生氣、嗔恨。要了解,嗔恨一生我們產生毒素,已經在我們性分之中有毒素產生,甚至你身體也有,會有毛病出現。所以在生活之中不要嗔恨心,凡塵不值得我們嗔恨,要高興都來不及了。所以領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以後,凡塵的所有對待我們都可以去掉。
◎「入深山,住蘭若
   這個可以兩個方向來說。一個是事,一個是理。在事情,就是離開吵雜的凡塵;蘭若就是精舍,很清淨可以修道的地方叫做蘭若。精舍各位前賢知道嘛?現在有一些家境比較好一點,就蓋一個精舍,在裡面就可以修持、可以打坐、可以看書,那個叫蘭若。入深山住蘭若,在事情方面就是這樣講。可是在真理方面,入深山就是進入我們佛性的靈台,就是進入我們玄關的深山,玄關像不像山?靈山,我們進入靈山,就是入深山。然後蘭若在理來講,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屬於蘭若。所以事情跟理,完全不同的解說。我們要了解,文字是假的,我們要進入真理才是真的,所以在現實社會我們就是不跟凡人計較,進入深山了不跟凡人計較,能夠自由自在生活。然後在實際的修持方面,我們又在蘭若精舍裡面很清淨的環境可以修道,那在真理方面我們已經進入我們靈山,又住在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很理想。
◎「岑岑幽邃長松下
  岑岑就是很高的山,高山上平平的。幽邃就是有一點很清靜、黑暗,不是很明顯,很幽靜,然後在長松之下,就是形容外在的環境很理想,能夠培養我們比較寬廣、比較有擔當中流砥柱的本錢。岑岑幽邃長松下,就是藉著外在環境來形容我們內心,我們的內心就好像長松,又是在岑岑幽邃的長松下,等於是自己本身的依賴,依賴不生不滅的佛性是已經很有成就出來,往後就可以當一個中流砥柱。知道中流砥柱嘛?我們台灣土石流很厲害,我們要當一個中流砥柱容不容易?(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土石流厲害到把整個橋都破壞流到下流去,所以力道很強。那你要做一個中流砥柱,它在流你就是站穩穩的,不讓它流,要不要有本錢?(要),所以你就是要有哪一種見識、要有那一種能力,能站得住,外面再怎麼樣橫逆環境你都不受影響,要不要培養?(要),靠我們平常的培養,凡事一定要有擔當,不能都是攬功推過,我們要反過來,就是把過都全部攬過來,推功功勞都別人的,過錯都是我的,這樣才能夠培養中流砥柱的基本,往後再怎麼樣橫逆的環境都不會受影響。
  這個跟我們現實社會來說是差的很遠,順著水流很自然很輕鬆,你要做個中流砥柱很苦,又沒有人稱讚,會有人稱讚嘛?(不會),人家會罵你,你怎麼那麼笨。所以岑岑幽邃長松下就是形容我們要培養我們自己本身的擔當,本身的擔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去培養,所以有什麼事情盡量就是都擔當起來,因為擔當起來就能夠吃得了苦,而且不把那一些當成苦,當成一種我們的一種磨練,這樣你能夠都通得過,慢慢累積,再大的一些橫逆你也有辦法解決、有辦法承擔。這個都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開始培養,遇到事情的時候才能夠自然從容的去面對,不然遇到事情我們會怎麼樣?最好是矇著頭睡覺,都不看。所以這邊鼓勵我們能夠培養很深的根基。
◎「優游靜坐野僧家
   從那個靜、優游(很優雅遊玩),整個心思都在很優游的環境之中,能夠靜坐,就是能夠安心在這一種非常殊勝的環境之中,能夠長住。野僧家,野僧就不被凡俗束縛,他已經超越五行陰陽。所以優游靜坐野僧家,表示我們心中都非常的篤定,不被凡塵的一切所左右,這個不容易,因為我們都會顧忌到眾口鑠金,人家的嘴巴一直講一直講,好人都被講成壞人了,很厲害的。可是你只要優游靜坐野僧家,人家怎麼說是人家的事,跟我沒關,那一種心境很舒坦,所以優游靜坐野僧家。從字面來講就是我們不住在吵雜的社會,住到深山裡面去,自己在深山裡面生活。可是字面的意思比較粗淺,它是形容我們內心一定要自己有主見,不為受到外境影響。
◎「闃寂安居實瀟灑
   這一句,闃就是很靜的意思,闃寂就是很清靜的如如不動,安居在很清靜如如不動的那一種狀態之下;安居就是把不生不滅的真心都已經安住,居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世界,所以安居;那麼這個樣子實在是瀟灑。很瀟灑就是一點罣礙也沒有,一點障礙也沒有,自由自在,又呈現非常殊勝的景象出來,瀟灑的狀態出來,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生發。
◎「覺即了,不施功
   就是我們能夠覺了,能夠頓悟無生,那個就已經覺。所以覺者就是佛,覺了就是已經領悟。所以領悟就叫覺,很重要。然後我們覺了以後,回到佛性本體,那回到佛性本體已經了掉所有的一切,所以覺即了,已經沒有了,所以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以覺即了,覺已經沒有事了,所以才會接底下不施。就是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有的一切行為,都已經到達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在努力修道,我們是把我們佛性本體所沒有的、那一些負面的毛病脾氣去掉,是修掉我們自己後天的習性,把習性都去除,恢復原來不生不滅的自性光明,是這樣叫修。那佛性本體我們都著力不得,祂不會被我們染汙,那我們也不用去修祂,我們再怎麼染汙都染不得,各位前賢為什麼染不得?因為祂沒有形相,我們要在虛空之間油漆,漆得上嘛?我們不管用什麼顏色來油漆虛空,虛空會被你油漆嘛?(不會),不會,我們佛性也就是這個樣子,你要把祂染上五顏六色,你染不得,會染到我們的習性,我們習性已經染了的五顏六色,所以我們就要受苦。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所作所為都落入我們的識神(就是習性)。
  所以有一個修道者講:「修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身」,有沒有說過?有沒有印象?好像沒有很熟。所以鼓勵各位時常聽就會背了。
   修道之人不認識真,只因為從來我們認識神,識神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那一些習慣就是識神,我們不生不滅是元神,識神是我們在生活之中用,那我們都識神當成元神,所以錯誤。無始以來我們的生死本就是這個識神,那我們癡人都把它喚成本來身,就是我們的根源,我們了解這個是錯誤的認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了解,覺即了,能夠覺悟、能夠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時時刻刻你去保持祂,那所有的罪業都消滅,了解嗎?因為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有罪業沾惹不得,就不見了。所以一旦你領悟了以後,進入佛性,吔,罪業都消滅。可是只要我們又回到習性,罪業又來了,那習性要不要去掉?就是要去掉,把那一些不符合真理的習性都去掉,只要我們都去掉那一些習性,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一出來,全部都沒有,罪業都沒有,所以罪業消滅。覺即了,不施功,不用施功,不用再做什麼功夫。那我們往後要不要作工夫?(要),就是要修掉我們的那一些毛病脾氣,那個要。所以懷讓禪師就講:「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修證就是要,因為習性太強;染汙不得,因為佛性不被你染汙。所以我們要了解,修證講過讓我們都能了解。
◎「一切有為法不同
  覺即了不施功接下來就是一切的有為法不同,一切所有的作為(有為),跟我們佛性不生不滅完全都不一樣,所以一切有為法都不同。我們了解「有為法」跟「無為法」,什麼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所作為,從我們起心動念有所作為,叫做有為法。無為法就是無所作為,無所作為就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從佛性本體生發以後,我們按照佛性的指揮去做,叫做無為法。
   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培養,無為從有為入手,就是這個是好事,然後我要養成習慣,從有為去做,有為法入手去做,做到很習慣的時候,就不用起心動念就可以做了。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定要頭腦跟手腳並用,頭腦告訴腳踩離合器,頭腦告訴手去排一檔,那個是有為法(有所作為),然後開始離合器慢慢放踩油門,車就走了,然後有一點速度到了20~30,趕快換檔,都是有為法,都是有所作為。那我們已經學會開車了,已經開了一段時間了,那個時候還要不要頭腦來指揮?我們開了幾年的車以後,甚至於問你說你怎麼排到四檔的?不知道,那個不知道就是無為,自然而然,所以無為從有為入手。一定要了解符合真理的,開車有開車的理,我們符合。像我們吃飯,小孩子生下來會不會自己吃飯?(不會),不會,所以我們父母親都有為的來餵小孩,讓小孩子能夠生存,然後慢慢的叫小孩子自己吃,要教小孩子拿湯匙、拿碗,然後舀起來放在嘴巴裡面,飯一半在嘴巴裡面、一半在嘴巴外面,那你不要覺得不好,因為那個過程必須要的,那父母不要每次都要餵他,不然等到他長大都不會自己吃,所以要讓小孩子自己學,學到後來你就要教他,對他講若是你吃飯飯粒一直都掉到外面,往後你娶太太,你太太的容貌就會很醜喔!小孩子為了要娶漂亮的太太,掉到外面的飯粒都撿起來吃,循循善誘。然後慢慢的改用筷子,我們中國人用筷子,教他學筷子,開始一樣也是一半在裡面、一半在外面,那沒關係慢慢教導,不要溺愛,現在父母親都很溺愛,小孩子又生的少,每樣都幫小孩子處理的好好的,幫小孩穿衣、穿鞋、餵飯,等到長大什麼都不會,生活變白痴,所以我們是害他,不是愛他,愛他的話就是教導。那在教他叫做有為,等到教到他每樣都會了,就無為。
  所以我們有為跟無為就要認識,要知道。我們自然而然都做的很熟悉,那就無為,都從佛性出來。那你不會的就要學,那就是有為。所以我們就已經不會住在文字,所以一切有為法不同,跟無為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布施的時候就是有想得到果報,那個就叫住相。我們一般的凡人也都是這樣,我們當義工都希望以後有好的果報來,那個叫住相。那住相布施,我們住相在做好事,就是昇天福(可以到天道,有福報)。可是在修持方面,在真心佛性不生不滅的真理方面,這個就不是我們要追求。所以下一句才講猶如仰箭射虛空。
◎「猶如仰箭射虛空」,好像我們拿著箭來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
   射虛空以後,勢力盡箭還墜。那個勢力,一射出去有力道,等到力道一直消失了以後,它就會墜落下來。這個意思就是住相布施,就好像我們仰箭射虛空,雖然有天福,可是你行持多少布施,就得到多少的福報,那福報有期限,因為你的行善布施也有限度,你布施多少福報就多少,那等到福報一想用完了,會不會又墮落下來?所以福報盡了,又墮落下來,就是這個意思。
   不像我們無住相的布施,沒有住相就是不期待果報,我們一布施以後就把它融入虛空,所以不管我們布施的多或少,只要你都不住相把它融入虛空,虛空是很廣泛很大,那我們布施的多、布施的少,都跟虛空一樣的大,所以回過來的果報,就是虛空給我們的果報,這個是真理。那我們要了解,就是讓我們不住相布施,可以成就可以成佛,所以虛空那麼大的果報給我們,就是給我們成佛。所以我們在幫助人布施的時候,盡量都做這個無住相布施,這個叫殊勝的因緣。
   因果是一定的道理,有因一定有果。可是我們住相就變成它有固定,你布施一百元,得到一百元的福報。你不住相,布施一百元,得到無量虛空的果報,讓你成佛。所以差別很大,都在心的變化。我們心不住相了,很寬廣。心一住相了,很窄。比如說我們一直想買一部車子,心就被車子侷限,再怎麼想都在想車,想車是很寬廣、還是很窄?(很窄),我們都不想的時候,心很寬廣。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時常都把心侷限在很窄的範圍裡面,所以我們就變成「雞仔腸鳥仔肚(台語)」,就是度量很小。我們老祖師顯像給我們看,要肚大能容,不要雞仔腸鳥仔肚(台語)那麼狹隘,要很寬廣,心量一寬廣以後,整個世界都不同,所以我們就是要學要真正的能夠做到。所以住相布施就好像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為什麼會招得來生不如意?剛才我們有講過。就是會招得來生我們到天道去,那在天道的時候眾生都在朝拜,眾生朝拜我們就很驕傲,就認為很了不起,那我們了解驕傲就是業因,我們眼睛都生在額頭,看得都很高。所以後學都講,你大驕傲就是轉世成大候鳥,你小驕傲就轉世成小小的鳥。所以我們要看大驕傲就要用望遠鏡來看,那麻雀就比較容易看到,所以我們普遍的小驕傲就很容易看到,大驕傲就比較不容易看到,就要到溼地去看,有候鳥過境才看得到,那個就是大驕傲。
  環境促成有勢力有權柄有錢,他就會大驕傲。那我們平常都沒有,也沒錢也沒勢力,那我們驕傲就小一點,各位前賢內心裡面驕不驕傲?都不驕傲啊?太好了!我們了解到,一旦落入凡塵沒有驕傲的本錢,所以不要驕傲。
◎「爭似無為實相門
   怎麼能夠比得上無為的實相門。所以無為實相,就是從佛性發揮出來,無所作為,沒有期待果報的無所作為,我們就可以說進入實相的法門,實相就是不會變化,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實相。那凡塵的一切都是假相、虛相、幻相,不真,只有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實相,實相法門我們就是一定要進入。佛拈花示眾講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在教內沒有,在教外才有,因為在教內都是循循善誘,那教外就是靠領悟了,我們能夠領悟了,領悟正法眼藏,領悟涅槃妙心,領悟實相無相,領悟微妙法門,領悟不立文字,沒有文字,所以我們修持法門是沒有文字。
  我們活佛老師在金剛經的註解序裡面就有講,「道本無言」,道沒有語言。「非言不顯」,沒有講顯不出來,所以要講。「言有不達,道無以明」,就是你講出來沒有講內容實際的情形,那這個道沒有辦法明顯在這個凡塵我們活佛老師在民國26年在凡塵的時候說的,「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
   那釋迦牟尼佛也有講過這樣的話:「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成佛都是沒有語言的。「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來說。「因言而入」,因為這一些語言,我們進入了不生不滅的佛性。「非即是言」,不是這一些語言,所以不要住在語言上面。道是沒有語言的,進入到沒有語言那才是正確,可以說的都還沒有究竟
◎「一超直入如來地
   實相法門一超就直入如來地,我們直接的可以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真理世界。我們要努力到達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
   「本」就是我們得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只要得到本,莫愁末,不要憂愁那一些功能作用、所有的神通怎麼都還沒來,不用憂愁,它自然都會有。所以就怕我們沒有得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得到本,神通都沒有。我們不得到本,去追求神通,神通是會有,可是神通不長久,你追求來又會消失。只要我們是從根源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努力,去啟發讓祂能夠呈現,然後我們培養讓祂茁壯長大,久了自然而然般若妙智慧就有,般若妙智慧有了那一些神通又具備,全部也都會呈現都會有,那個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原來本體就有這麼多的功能作用,所以佛經裡面講「恆沙妙德」,從佛性發揮出來,一粒沙就一個功德,有恆河沙那麼多的功德可以呈現,只要我們得本,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如淨琉璃含寶月
   淨琉璃就是透明的琉璃,就像我們現在清的玻璃,那清的玻璃含著寶月。這個是在講淨琉璃就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寶月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淨琉璃裡面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所以,我們在凡塵,「事」裡面就有「理」,即事即理,事情裡面就有道理。所以能夠先把所有形相看的透徹,形相都虛幻不實,因緣聚會才有,因緣消失就沒有,所以當下就是空。只要我們進入這一種認知,這個認知以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萬象萬事,這個時候的萬象萬事全部都包含真理,所以全部整個萬象萬事都是真心佛性,所以叫一真一切真。
   因為我們要修的時候,要先了解「所有一切都是假」,不能要修的時候就把它看成一切都是真,把它看成一切真我們修持就不會成就,就沒有成功的時候。因為看成真就住相,一住相以後我們就不會變化,都把它當成真的,所以我們就會神魂顛倒。所以你看我們人有時候會呈現非常漂亮、瀟灑的時候,那當我們很好看的形相呈現,我們喜不喜歡?(喜歡),我們看的時候住不住?(住),變不變化?所以我們要了解,所以當非常美好形相一呈現,我們沒有先了解它的真理所在,我們已經被形相迷的神魂顛倒,吃也吃不下飯、睡也睡不著,一直要看那個形相就好。我們大概都是過來人(哈~),年歲一大了都有經過那個階層,所以我們了解都會變化,再怎麼漂亮都會變阿婆,所以後學都講不用化妝,到阿婆的時候大家臉都一樣,每個人年歲一大了以後,竟然分不出來臉孔哪裡有差別,阿婆的臉孔都一樣,所以聽我們這個課可以省錢,為什麼?因為以後你要買化妝品的時候,往後年歲大的時候大家都一樣,可以省很多錢,化妝品都很貴。
   可能後學也是LKK才這樣講,可是這個是真理所在,我們了解凡塵都是假相,不用再假相上作功夫,我們要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上作工夫才是正確,才不會後悔。那假如我們是在形相用心,一段時間一定會很失落。像南部有一個前賢跟後學講,他已經到達適婚年齡,因為時常看到同村莊的一個漂亮小姐,對這個小姐非常欣賞仰慕,想追都追不到,然後他有一段時間都在工作上努力,隔了一段時間再看到那位小姐以後,他心裡竟然不能接受,為什麼?變的很醜。他說本來很漂亮,經過不久,嫁人生小孩,怎麼變得這麼醜,衝擊很大。那接下來他連女朋友也不交了,為什麼?變化太快。所以我們住相的弊病很容易可以自己看到,那你假如都不住相,不管她長得很美很醜都沒關係,只要他會動,眼睛會看人、腳會走路,有沒有佛性?(有),那我們就見到佛性就好了,佛性是不是平等?(是),都是平等,是不是沒有那一種喜歡討厭的心?(是),是不是很平凡、平常、平淡、平實?(是),是不是已經在道之中?(是),喜不喜歡?(喜歡),這麼喜歡的事情竟然這麼平常喔,就已經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所以我們不用另外求,只要迴光返照,只要我們心都回來了,照顧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可以,時時刻刻都保持這個覺。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既然能夠了解如意珠,如意珠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既然能夠領悟了、能夠了解真心佛性,能夠自利又能夠利他,就是自利利他終不竭,就是不會有用盡的時候,我們真心佛性會有用盡的時候嗎?(不會),用不完,我們愈用愈多。好比井水,我們愈打出水愈快愈清,那我們都不打水,井水會不會滿出來古井外面?(不會)。所以你再怎麼用怎麼用,都是永遠在,不生不滅佛性就是這樣,可以自利又可以利人,用不完的,所以才講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松風吹
    江月照,就是上天的明月,照耀奔騰的江水。這個就在講我們已經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好像天上的明月,然後照耀大江,江水就呈現天上整個明月,明月就很明顯的照耀在江水之中。所以他在講,就是只要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在,那所有千江有水千江月,它都會呈現月亮,那天上的月亮並沒有心要散落於凡塵各個江水,可是只要你天上有明月,底下有水,底下的水就有明月。所以我們要了解,在水裡呈現的明月,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那你看佛性一呈現功能作用是不是無量無邊?只要有體了有本了,那個功能作用用不完,所以這個叫江月照,江月一照,千江有月千江水,千江有水千江月,都呈現月亮,就是我們整個佛性的功能作用都呈現出來無量無邊。
  松竹梅叫歲寒三友,就是遇到再怎麼寒冷的天氣,所有百花都凋落了,松竹梅都很堅貞,這個是比喻我們的矜持,那一種氣節、氣度,遇寒不改,遇到什麼艱困的環境,都不會變化它的氣質,它的品質都能夠呈現。這個在講我們凡塵,只要是有像松竹梅這一種高品格的矜持,這一些人他的言行可以影響到整個社會,所以他所發出來的松風一吹,是不是很理想?整個社會都會效法學習,所以整個社會風氣就會很理想。
  所以江月照松風吹,在講我們也要發揮松竹梅那一種歲寒不改,再怎麼艱困的環境,都不違反我們清高的人格。都能夠呈現最理想的一面。
◎「永夜清宵何所為
   就是我們在這一種很殊勝的景象之中,我們到底要做什麼呢?我們現在就是能夠沾到上天大開普渡,這個時機已經是十二萬年來最末後的一段時期,最好的時期在這個時候。那到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已經六十四代,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加起來剛好八八六十四,就是從無極生太極,生兩儀生四相生八卦,八八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整個氣數圓滿,就是六十四。所以到活佛老師是最末後一著,所以上天一涅槃以後,以後就只有勸善,要得道就沒有,連單傳獨授也沒有,往後要求道沒有機會,道一涅槃凡人就沒有機會再求道,只可以行善累積善。我們在凡塵也只能夠勸化為善,要傳道就沒有了。所以在這個時候還沒涅槃之前,要大力的能夠渡化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要他們趕快求道,求道以後要努力研究性理心法,要明心見性,要修持要成就,能夠回歸我們佛的本位,這樣就是最理想。
  假如時間來不及也沒關係,先讓他能夠求道,讓我們種子不滅,我們有求道沒有修,就是我們佛性的種子不會滅掉。假如一旦我們佛性已經變成碎靈(粉碎的靈魂),螞蟻就是碎靈,它的靈粉碎,要經過非常多的阿僧祇劫,螞蟻才能夠還靈,才能聚靈,才能夠又有轉世為人的機會,要非常久。所以縱然你還沒有時間來修道,那也要先求道,讓我們的佛性種子不滅,能夠下一個元會又來修持。當然我們能夠求、能夠修、能夠證,是最理想。可是假如我們覺得時間不夠,那也沒關係,只要修都在性分之中,都累積在我們性分之中。所以我們在凡塵就可以了解一些現象,有的人講了一下,後面都還沒講,他就知道了,為什麼會那樣?就是他性分之中有,你跟他講一個開頭,後面他全部知道,那個就是他累世之中已經有經過、有修持、有學習,所以一點馬上通;那有的一直講對他講,牽手牽腳,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為什麼?性分之中全部都沒有,空白一片,你對他牽手牽腳,他就是仍然都不會。
  所以我們在修就不怕「功會唐捐」。我們功不唐捐,唐捐就是虛去(虛幻的去掉),就是你做一做都付諸流水,叫做唐捐。所以我們只要是做下來,都不怕它沒有功能作用,絕對有,作用都在,在我們性分之中,累積在我們性分之中,那我們要累積成佛的因,因一直累積,成佛的果報就會呈現。
◎剩下約11分鐘提問題
    【問】:做耳根圓通是聽而不聞,對聲音的內容不起作用,還是聲音完全聽不見?
劉講師答:問的很好,做耳根圓通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說,耳根圓通是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那藉著用耳根來修道,剛才我們也有提過,說我們耳根聽到的聲音,它並沒有接近我們的心跟身,那既然它沒有接近心跟身,它是屬於身心不能及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要了解說,藉著我們那個耳根的修持,第一個一定要先分清楚耳朵的功能作用是聽,耳朵的第二個功能作用是聞,那聞的時候是我們聽到聲音加入我們的心意識,就變成聞,所以我們平常都用第二個,那個聞,第三個叫聞性,那聞性我們就是了解那個聽到聲音的是誰?已經進入佛性啦!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我們不是說去分辦聲音的內容,也不是把聲音排斥,去分辨聲音的內容我們有講說,這個歷代祖師在講:「煩惱即是菩提」,因為煩惱是從佛性本體生發,那生發煩惱我們去迴光返照,看到它生發那個是菩提,可是一旦已經進入聲發煩惱的內容,那個就變成惡法,善惡的惡,會因為那個惡法造業,所以我們用耳根圓通去聽聲音,分別聲音的內容,變成進入第二個聞,不是聞性,這樣瞭解意思嘛?
    所以我們能夠聽到聲音,那個能聽到聲音的就是佛性啦!所以不排斥聲音,可是也不進入聲音的內容,可是我們要了解聽到聲音就是聽到聲音,一定會知道它的內容,那這個知道各位前賢,我們保持了了分明,這樣了解意思嗎?了了分明是知道說話聲音的內容,聲音的內容知道,可是我們本身不參與,這樣懂意思嗎?就是「在塵不染塵」,在聲音不染聲音,假如說我們進入聲音的內容去分辨,我們會有喜歡討厭,那喜歡討厭一產生,就回到第二個聞的程度,就是加入心意識,那加入心意識我們會造業,那假如是說我們用聞性,只放在能聽聲音的那個覺性上,那就正確,這樣有沒有印象?
    聽到聲音的內容了了分明,不要進入,不要取捨啦!這樣懂嗎?有一點困難喔!因為我們都有時候會取捨,就是盡量去努力,說我聽到的那個,就是我不生不滅的佛性,保持這樣,你能保持這樣就正確了。
    那假如說我們進入內容了,就回到第二個聞,就會造業啦!造業那個不是我們要修道學習的,這樣了解意思嗎?這個一定要透徹了解,做起來才不會偏啦!我們要了解說,離開身,離開心,那個覺,了了分明啊!對聲音了了分明,只要我不取捨,重點就不取捨,一取捨叫染,我們感染塵垢啦!已經凡塵的汙垢我們已經感染,那我們不感染,知道,知道不感染,不進入喜歡討厭,這樣了解嗎?瞭不了解?
   【問】  :後學中午學做耳根圓通約十五分鐘,先聽各方聲音,做到快進入快睡著,可是沒有真正睡著狀態,有回無故突然驚醒,還有一次依稀聽見聲音說保持清淨本體,每次做耳根圓通後,精神飽滿,請問後學這樣做耳根圓通,是做對、還是不對?
劉講師答:大致的方向是不錯啦!因為努力做就會馬上有功效呈現,所以在闡釋那個會有一個突然驚醒,那叫恍惚狀態,恍惚各位了解嗎?恍惚狀態,那恍惚狀態我們就是要知道我們在凡塵,很清醒的時候我們都會保持兩邊,兩邊知道嗎?善惡,兩邊,那個朦朧狀態就是要合成一體,所以我們要見到佛菩薩顯現給我們看,一定要在這一種狀態,叫做朦朧狀態,佛菩薩才會顯現,你很清醒瞪著兩隻眼睛看,佛菩薩絕對不會顯現,所以那個是很好的一個前兆,能夠朦朧,可是不能有意追求啦!有意追求會變有魔境出現,讓它自然就好,能夠你做到下座,就是不想做的時候會精神很飽滿,那個正確啦!你就會覺得很疲累那個就方法不對,這樣了解嗎?
   所以只要我們有心做都會有功效出來,那對不對要趕快問,問一些有經驗的人,只要他有經驗他會跟我們說,了解嗎?
    【問】:請問劉講師那我們在還沒有取得真心佛性的時候,然後我們真心佛性本體的能力慢慢就會發覺,就會有狀態,那剛剛我們預測到有一些事情的時候,請問這個時候該不該講,可不可以講?講了會不會洩漏天機?
劉講師答:好請坐,所以後學剛有講過,只要我們培養我們自己那一種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一直培養,可是不要預設,各位前賢不要預設,預設我要有第六感了,預設我要有什麼事情,那不可以喔!那已經偏離了喔!那個叫做萬緣沒有放下,不能預設,那沒有預設的狀態之下,有第六感來,那個才我們佛性本體的功能作用,那個已經它接近般若妙智慧,有般若妙智慧祂會呈現一些靈敏,不可思議的那一些境,那一些話,那一些東西會呈現,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保持了了分明,不要參與啦!不可以跟它商量,懂意思嗎?

    不要參與,你知道就好,然後你去體會,你所預先靈感的跟現實的,它相接合有什麼差別?去體會,然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炫耀,不要去跟別人炫耀,炫耀說你有功夫,因為我們周遭都有無形的東西,魑魅魍魎、凶神惡煞、幽冥鬼魂,它假如說聽到我們有能耐,它會想要我們幫助他,所以這個時候被它一纏繞我們就糟糕了!脫不了身啦!那我們又幫不上忙,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在那一種狀態之下,我們就保持知道就好,你不要參與,所有的靈敏的感覺一來,你也知道就好然後就靜觀,靜靜的來觀察,事情真的呈現的時候,跟你的預感有沒有符合?自己去體會,祂慢慢的會茁壯長大,這個是一個初步的效應啦!只是一個效應,所以我們不要就住在那些,還沒有呈現的虛幻的境的上面,這樣瞭解嗎?很重要喔!不能你預設立場,預設說我第六感要強了!不可以喔!那已經會偏喔!會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