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六祖壇經-17 機緣品第七-5 永嘉大師證道歌-2

我們上個禮拜講到「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
   這個常就是真常、常住;獨就是獨一無二;行跟步就是獨行、獨步,就是一性指揮我們的身體,然後每一個行持、每一步都從性海裡面出來,所以我們了解,完全都是率著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在凡塵行持,整個都呈現都是真理,常獨行常獨步;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都是相對、都是有兩邊,可是我們真心佛性祂是一個絕對體,獨一無二,沒有相對的,所以我們能夠領悟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可以知道祂是一個絕對體,沒有兩邊所以獨行獨步,行持都是從佛性整個呈現,那我們能夠了解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後,就叫達者,達到底下的「達者同遊涅槃路」。
達者同遊涅槃路
  達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了,已經可以進入了,那個就達者。達到的人叫達者。達者同遊涅槃路,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道路,就已經回到我們的本位,我們了解一定要自己努力才可以達到。
調古神清風自高
  這個調古神就是古神調,那我們古神調,識神就沒有權柄。了解意思嗎?「古神」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能夠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拿出來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我們已經在運用我們的佛性,所以識神就沒有發號司令的餘地,了解識神嗎?就是我們生活之中認識的識,識神,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用識神,不是用佛性啦!假如說我們用佛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不會有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因為我們都用識神(就是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都用這個心(識心)在應對凡事,所以會造業。
  那麼我們能夠調古、能夠把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能夠啟發了、能夠運用了,然後我們就可以回到清淨的本來,所以調古神清風自高,等於是從佛性表現出來都有德,所以那一種德性整個呈現出來讓人看到的都是屬於德性。那我們要了解,那一種社會的風氣,假如有大德者,有很多都在推廣真理然後領導我們整個凡塵的潮流,這樣子的話,風自高就是那一種風氣非常理想,大家都會很和融,都會很快樂的過生活。可是我們社會現象大部分都會追求名利啦!會比較自私自利,所以到這一種調古神清風自高的距離還有一段,就是我們本身要投入努力影響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這樣讓整個社會風氣都非常理想。
貌顇骨剛人不顧
  貌顇就是形容我們修道人的容貌非常清顇,就是非常專一,讓人一看了以後,都不會有負面的那一種情緒出現,很純顇。
骨剛就是人非常有正氣,能夠把社會整個正氣都呈現出來。
  人不顧,就是凡人所有一些講話,講的不好聽的話全部都不會在意,都不會去注意他們講什麼話。所以只要我們把定自己的主意,從不生不滅佛性發揮出來,所做所為都符合真理,那人家講什麼負面的話都不要在意,所以人不顧,就是置別人所說的話於不顧,不去在意他講什麼,所以我們要做到貌顇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
  窮釋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口稱貧就是嘴巴裡面都稱貧道,那個是守著戒律都是努力的在修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制定戒律,修道人除了三衣一缽以外,不能有東西在身邊,就是身邊不能有財產,那個意思就是要全心修道。所以要了解,修道人要把所有身邊的物都已經摒除了,身邊已經沒有依賴的東西了,就會很專心修道。那假如說我們身邊有很多可以依賴,那我們專一的程度就不夠,沒有專一,修道就修不成,很難成就,那我們把身外物全部都摒除了,身外物都沒有,那沒有身外物以後很專心,因為一無所有了,那所要追求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一定要成佛沒有別的路可以走,那很專注的就一定會成就。
  那我們凡人大部分身邊都會有很多東西,而且又想擁有更多,所以我們以擁有為快樂,那修道人要空無為快樂,因為到達空無都沒有罣礙,那沒有罣礙佛性很專一,很專一、很清靜就已經可以進入佛性本體了,所以這個是很理想,一定要自己努力啦!
那我們身邊東西太多了,罣礙就太多,依賴也太多,出的力道就不強,因為有依賴所以就不容易成就,所以我們不要依賴身外物,那些都沒辦法讓我們依賴的,我們依靠那一些身外物的時候,我們內心會有驕傲,那內心有驕傲是修道人最大的障礙,所以修道人不能驕傲、不能忌妒,內心要清靜,所以時時刻刻都能把握,我們了解說為什麼修道人都會稱貧道,就是要去掉所有的阻礙,一些障礙、阻礙全部去除了以後,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達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
實是身貧道不貧
  雖然我們稱貧道,雖然我們稱貧道是以身上的現象來講。那我們那個道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身,就已經很堅強,對佛性的認識也比較透徹,各位前賢對佛性有沒有認識比較透徹了?()。我們回想一下還沒有上課之前,跟現在已經第17次了,有什麼差別?有沒有對佛性認識的比較深刻有沒有?(),也知道我們該怎麼追求了對不對?(),這個方向比較確定了,說我們修道就是要明心見性,心性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們了解在生活之中就是要整個心性都呈現,能夠清靜,這樣一天一天就愈能夠進入,心性能夠把握,那可以從心裡面能夠產生信心,一定成就,自古以來所有的活菩薩都是從心性修成的,一定要從心性努力。我們道在身上,身雖然說是貧道沒有什麼物質,可是整個佛性本體都在我們掌握之中。
貧則身常披縷褐
  縷褐就是袈裟,貧道身穿著袈裟,所以佛在制定戒律裡的袈裟是人家不要的布把它拼湊成的,不是像現在穿的很好的那一種,那個都已經喪失那個精神。
道則心藏無價珍
  我們那個道藏著無價珍,無價的珍寶都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最富有的就是我們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就是無價的珍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價的珍寶。
無價珍,用無盡
  這一顆無價珍用無盡,這個無價珍我們都用不完的,不管用幾生幾世祂都用不完,祂是常存的。
利物應機終不吝
  我們那個無價珍可以利物,可以應機。我們在凡塵的利物,凡塵的所有的東西都是經過我們人改良、經過我們人去種植,像那個稻米,我們一經過改良以後就愈種愈好吃,水果也一樣,經過改良了以後水果就不一樣了,吃的味道完全都不同,那個叫做利物,就是利所有的東西讓我們人來用。
應機,應著凡塵眾生的根基;終不吝嗇,絕對會把最好的、最上乘的都呈現,讓眾生得到利益。
三身四智體中圓
  這個三身就是法身、報身以及化身三身。那三身在我們身上全部具備,我們佛性是法身,我們般若妙智慧是報身,我們行為就是化身,所以三身都在我們身上。
  我們佛性本體就是法身;我們產生的般若妙智慧,有智慧來處理事情那個叫報身;然後我們行為叫做化身,因為行為有很多,所以有千百億化身,一個行為一個化身,所以三身就在我們身上。
  四智,各位前賢還記得四智是什麼嗎?記不記得?就是之前我們講的就是八識變成四智。第一個就是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第二個就是第七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第三個就是把我們眼耳鼻舌身變成成所作智,第四個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變成大圓鏡智。這個我們身上全部都具備這個四智。
  第一個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那個最重要,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在用的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我們馬上看到現象,馬上生出念頭,那個已經日常在用,那我們用意識會落入取捨,有取捨會造業,然後我們用妙觀察智,因為妙觀察智會見非功,見到非有為功用,非有為功用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也稱做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所以把那個第六意識變成始覺智,那因為觀照是觀照我們佛性本體叫本覺理(本覺就是佛性本體),用我們佛性發揮的妙觀察智(始覺智來觀照佛性本體),然後合於大覺,因為我們覺性盡虛空遍法界非常寬廣,合於大覺然後成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的果位)。所以我們從始覺智觀照本覺理,合於大覺,成究竟覺,整個修持過程就是這個樣子。
  那我們了解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始覺智,已經開始覺悟了,不再凡塵流浪,我們在凡塵流浪就是沒有覺悟啦!那麼已經覺悟了就不在凡塵流浪。在凡塵要受苦,那我們可以脫離苦海,所以用第一個妙觀察智能夠見到我們佛性本體,就見非功;然後把第七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所以我們活佛老師要我們培德(培養德性),那我們德性之所以建立不起來,就是分別心太濃厚,那分別心太濃厚德性就培養不出來。
  那我們能夠平等性智就是人與人之間平等,那平等以後分別心就沒有那麼濃厚,人與人平等、人與物平等、物與物平等,整個都是平等,那平等以後分別心就淡薄,分別心淡薄了以後我們就容易建立那個德。所以我們對所有眾生都尊重叫供養諸佛。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已經在供養諸佛、就已經在培養德性,這個是很重要,把那個第七的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那平等性智的時候心無病,沒有分別心了心就沒有病,那第六跟第七兩個轉了以後,我們就轉前面五個眼耳鼻舌身,那眼耳鼻舌身沒有藏逸的地方,所以眼耳鼻舌身,眼睛所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嘴巴吃的、身體觸摸的,它都歸入意地,所以第六的意地,我們已經在前面就轉了。然後用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來指揮前面的眼耳鼻舌身,要它聽話叫做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完成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的命令,然後眼耳鼻舌身去做了叫成所作,成所作的智慧,所以成所作,同圓鏡,跟圓鏡一樣。
  最後第八的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所以我們普通就沒有大圓鏡的智慧,那假如說我們都把面孔當成一面鏡子,事來則現,事去就不留。我們整個臉孔變成鏡子,事情到了整個形像就呈現在我們眼前,然後事情一過去了我們整個腦海都不留,「事來則現、事去則靜」,事來就顯現,事去就靜下來了,那叫大圓鏡智。我們有這個大圓鏡的智慧,就沒有取捨,沒有喜歡討厭啦!沒有喜歡討厭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了。所以我們能夠把第八阿賴耶識修成阿摩羅識,阿摩羅識叫做無垢(沒有汙垢了、凡塵的污垢都沒有),無垢識就已經恢復了。
  所以「三身四智體中圓」,三身四智全部具備在我們身體上,身體全部具備有三身四智,在我們佛性之中全部都有,體中圓(非常的圓滿),在我們身上非常的圓滿。
八解六通心地印
  那後學為了八解,今天特地又帶一張來,各位手上有沒有一張新的講義?(),那個就是八解,八解脫也叫作八背捨,就是我們把它放到背後把它捨掉,就是凡塵一些障礙,我們都把它放到背後,把它捨掉不要它了,這樣就可以成就啦!
  因為只有光講的不容易了解,後學很久以前就寫下來,就帶下來印給大家看,各位前賢以前有沒有聽過?都沒有聽過喔!這個是佛教的一個基礎修持的功夫,基礎基本要修的基本功夫,一般我們都沒有詳細了解要怎麼樣進入來修持,這個八背捨也叫做八解脫。(講義內容如下)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不破壞內外色,不滅色相):以不淨觀肉身,以淨觀外色,先觀外色清淨把心調柔,觀之工夫未增長,若觀多色,心恐難收攝,先觀少色,等觀到熟,觀多外色亦無妨。
又觀內色,自身之種種不淨,繫心觀之,是時生厭,婬怒癡薄,即自驚悟,我為無目,此身如此,云何生著?攝心實觀,令腦清醒,除去皮肉血髓,唯有白骨,繫心骨人,心若馳散,攝之令還,深攝心故,見白骨流光,能照內外諸物,然後骨人散滅,但見骨光,取外淨潔色相,若金剛真珠,金銀寶物,若清淨定,若水,如無煙無薪淨潔火,若清風無塵。青色如金山,黃色如金,紅色如火,白色如雪;取是相淨觀,繫心隨是諸色,各有清淨光耀。是時行者,受喜樂遍滿身中。
  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就是不破壞內外色(內外色都不破壞),不滅色相(我們色相都不滅),以這個不淨觀內身,就是我們來觀我們自己的內身充滿不淨(就是很污穢很髒),我們的身體肉身非常的不乾淨,不清淨。
那麼「以淨來觀外色,以不淨來觀我們內身」。那先觀外色清淨,把外面的形相都能觀清淨,先把心能夠調柔(調得很柔和);觀之工夫還沒有增長的時候,色就不要觀的很多,就觀一點點色,形相觀少一點,觀少一點的話心就比較容易收攝回來,所以要先觀少色。等到我們那個觀已經成熟了以後,觀多的外色也無妨
觀我們內色(就是我們內身,身體裡面),自身之種種不淨,繫心(就是把心綁住來觀我們內心,這個時候看到我們身體,時時刻刻都產生九孔常流,我們臉部有七孔,大小便兩孔,共九孔,都是種種不乾淨,觀了以後就會生厭,就是對自己的身體不會迷戀。
  所以各位前賢,為什麼印度那一些菩薩可以對外色,很容易的、透徹的知道不淨?就是他們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人死了以後,有一個地方叫做屍林,就是把死掉的人不埋葬,拖到野外給野獸吃(布施給野獸),因為有這個地方,所以在印度修菩薩道的人就到屍林觀看,觀看我們人死亡以後,經過一個禮拜怎麼變化,第二個禮拜怎麼變化,第三個禮拜怎麼變化,有實際的去觀看,而且屍體很多,只要有人死掉,都把屍體拖到屍林給野獸吃,所以他們看的機會很多。一個禮拜,屍體開始膨脹;第二個禮拜,屍體就會蹦破,血水流出來,肉已經撐到破掉血水流出來;第三個禮拜,屍體開始生蟲;第四個禮拜,蟲都在吃屍體的肉;第五個禮拜,肉都被吃完了,剩下骨頭。因為又在野外,有風吹日曬雨淋,所以骨頭很快就風化,風化以後風一吹就散了,就不見了。
  因為有時實際的去觀察,不像我們東方要觀白骨觀,有很多年輕的修道人對女色還很迷戀的時候,就叫他觀白骨觀,女性就是帶粉骷髏(就是抹了一層粉的骷髏),可是這是用想像的,不像印度是實際去觀,各位前賢,假如我們看了一段時間以後,是不是印象很強烈,印象很強烈的時候,對人體會不會迷戀?(不會),我們不要去看,我們光聽就產生厭惡了,第五個禮拜的時候,萬蟲窩都是蟲在吃肉。所以人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借假修真,把不真不滅的佛性修證出來,這個才是重要,身體都要還給天地的,都是假的。
  所以我們對身體已經產生厭惡的時候,那個婬怒癡就很薄,婬怒癡都不見了。即自驚悟,我為無目(就是認為自己沒有眼睛),此身如此,云何生著(為什麼會迷戀身體),攝心實觀(所以收攝我們的心會實觀),然後我們就可以讓腦筋清醒,除去皮肉血髓,這一些全部都去掉了。
  底下修持方法是在大藏經裡面摘錄出來,就是皮肉血髓除掉以後,就剩下白骨,然後這個時候又繫心來觀照骨人心假如馳散以後,又把心收攝回來,一直觀照這個骨人,深攝心故(把心都收攝回來),見白骨流光(白骨會發光),能照內外諸物(白骨的光可以照內外諸物),然後骨人散滅,但見骨光(見到骨的光),取外淨潔色相,若金剛真珠,金銀寶物,若清淨定,若水,如無煙無薪淨潔火,若清風無塵(沒有灰塵)。後學今天坐車下來,整個外面都灰濛濛一片,都是灰塵充塞整個空間,後學說下一陣雨,把那一些灰塵都沈澱到地上以後,天空就會清,可是南部很久沒有下雨了,後學在基隆跟這邊是相反,要見到好天氣是很難,而這邊要見到雨天很難,兩個極端,把基隆的雨挪一些來這邊就好了。基隆那邊太多了,時常在下雨。
  所以觀照青色如金山,黃色如金,紅色如火,白色如雪,我們這樣觀的話外色就清淨,取是相淨觀,所以這樣繫心隨是諸色,把這些都看的很清淨,各有清淨光耀,這個時候修行的人(觀照的人),受喜樂會遍滿整個身中。這是第一個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因為講第一個所以會講詳細一點。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相,觀外色淨相。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緣淨故名,為淨背捨,遍身受樂,故名為身作證,得是心樂,背捨五欲不復喜樂,是名背捨。未漏盡故,中間或結使心生,隨着淨色,復勤精進斷此着,如是淨觀從心想生,譬如幻師觀所幻物,知從己出,心不生着,能不隨所緣,是時背捨變名勝處,於淨觀雖勝,未能廣大,是時行者,還取淨相,用背捨力,勝處力,取是淨地相,漸漸遍滿十方虛空,由地相而水、火、風,而青、黃、赤、白,亦遍十方虛空,是時,勝處變一切處。
  第二個就是內已經沒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沒有色相,觀外面的淨相。大致所觀的方法跟上面所講的都相似。
第三個就是已經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就是已經有成效呈現了,我們身體自己本身有經歷過。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名滅受想背捨。滅受想患,厭散亂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着身中得,故名身證。
  這個都是已經功夫呈現,這個叫八解脫。因為我們了解這是一個修持功夫的過程,所以特地把八解脫稍微讓我們了解。不然永嘉玄覺禪師只有講八解六通心地印,就因為兩個字八解,後學說若沒有寫下這一張的話,對於兩個字八解可以說很陌生,那現在雖然也不是很透徹,不過有一點概念了。喔!這個是修持的過程,我們要這樣做,才容易進入清淨的境地。
  六通,我們比較常聽到,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漏盡,最後一個漏盡最困難,外道只有五通,要六通就是成佛了,漏盡通就是成佛了。
  所以「八解六通心地印」,從我們的心地來印證,能夠印證八解脫跟六神通,我們全部都以,各位前賢只要肯用心,能夠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一段時間我們般若妙智慧會產生,般若妙智慧產生以後,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會很靈敏,那很靈敏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就是第六感特別敏銳,還沒有到的事情自己會事先知道,甚至於我們走路遇到分岔路的時候,要走那一邊佛性也會告訴我們,我們聽佛性的話就很順遂,不聽的話就會有挫折,那個就是佛性功能作用已經呈現。那我們到達最後都會具備六種神通,我們不要追求,追求神通我們目標會變成不正確,那不正確追求來的神通會消失,我們追求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會具備六種神通,長遠都在。所以八解脫六種神通,從我們心地印證,全部都有。
上士一決一切了
  上士,老子有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就是上士(上等根器的人)一聽到道以後,很努力的來行持;中士聞道,好像有好像沒有,因為他的善根不夠,所以信心不足,就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因為下士沒有善根,所以他聞道以後,大笑之,會說他很笨,笑說凡塵不會享受,去修道吃苦。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爲道,他若不笑,這個道就沒有價值,道就跟下等根器的一樣,就沒有價值了,那因為他笑,道的價值才會呈現。
  所以上士一決(上士一旦覺悟了),一切了(一切都不會再有迷惑,不迷惑就不起惑造業,就不會受苦)。所以一決,一旦覺悟了;就一切了,一切都一定有答案出來了,要怎麼做自己都知道了。各位前賢要做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所以做上士要勤而行之,要一決一切了(就是一旦領悟了以後,要一切都領悟,不會再產生迷惑,因為我們迷惑會造業,造業要受苦)。各位前賢一切了了沒有?(沒有),還沒有啊,那有沒有上士一決,有沒有一決?有沒有一旦覺悟了?覺悟是有,不敢肯定,因為覺悟也有深淺,領悟的程度也不一樣,有的可以領悟很深的,有的就是比較粗淺的。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朝著真理的方向一直努力。
中下多聞多不信
  上士一決一切了,上士一旦領悟了以後,一切都沒有迷惑。那中下多聞都不信,剛才我們有講過中士跟下士,中士的善根不足,下士沒有善根,所以他們聽了都不相信。我們了解上乘佛法都是要自己累積善根,善根已經成熟了,就可以接受上乘佛法,都是要自己努力才能夠接近。
但自懷中解垢衣
  我們要自己從自己的胸懷之中,解下污垢的外表。我們要自己努力,把自己心中所有的污垢都去除掉。所以懷中解垢衣,把所有污垢都去除。
誰能向外誇精進
  希望我們要能夠自己去掉自己的污垢,然後也鼓勵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都朝著追求回到我們每一位佛的本位方向前進。所以向外誇精進,就是鼓勵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全部都朝這個方向努力。
縱他謗,任他非
  外面的人講什麼話,毀謗我們、講我們不好,我們都不要在意,就是縱他謗,任他非,他講我們不好的地方,我們都不要起心動念。
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們做的事情都跟真理相應,可是有人在講我們壞話、毀謗我們,那個就不要在意,就縱他謗,讓他去毀謗,他講我們不是也讓他去說,他就好像拿著火把在燒天,拿著火把燒天他天也燒不着;徒自疲,拿火把燒天的人自己很疲困。我們了解,真理就是真理,只要我們符合真理了,別人怎麼說就不要在意。
我聞恰似飲甘露
  聽到別人在毀謗、講壞話的時候,我們聽到就好像在飲甘露,這個要有領悟才有辦法做到這一個狀態,不然我們聽到人家講我們壞話,一定會生氣,那個是人之常情。那能夠人家毀謗我們,好像在飲甘露,那個表示進入真理世界,那別人在毀謗,就是在去除掉我們累世累生的那一些罪業,我們累世累生都有種一些業,那他在幫我們去除掉,這樣好不好?(好),很好對不對?(對),那要不要高興?(要),要喔!所以人家在毀謗的時候,我們自己反省一下,耶!我做的都符合真理,那怎麼一直在講我的壞話,喔!那一定在幫我赦罪,就是去掉我以往不知道所造下來的一些罪業,他要幫我去掉,這樣很好,所以就是要高興,就飲甘露了。這個是了解真理以後,所呈現出來的態度,不是講空話的,是真正的能夠實際做到。
銷融頓入不思議
  我們就是肚大能容、有那個容量能夠銷融,銷融以後就可以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彌勒祖師顯現給我們看,就是滿腔歡喜跟肚大能容,我們老祖師要我們學這兩個(滿腔歡喜跟肚大能容)。我們一滿腔歡喜了,笑開天下古今愁。然後我們能夠肚大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所有的事都了卻了,不用計較。
  我們現在在凡塵跟老祖師所表現的剛好都相反,你看我們都穿得很端莊很整齊,那我們老祖師有沒有?然後滿腔歡喜,我們有沒有?那肚大能容,我們有沒有?好像都沒有喔!我們要了解,老祖師要我們不要住在外表形相,一定要有實際的內容,我們內心很端莊、內心滿腔歡喜、肚大能容,這個才是我們所要真正去追求的,那外表形相不要在意,不要離譜了就好。
  所以銷融進入不思議,各位前賢,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什麼?不可思議就是我們『不要着有、也不要着空、也不要着亦有亦空、也不要着非有非空』,那是什麼?(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那不可思議是什麼?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就是不可思議,你怎麼想你都想不出來的。所以能夠銷融就頓入,很快的時間就進入不可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
  我們本來是要聽惡言,可是這邊用觀。觀惡言,就是表示我們聽到聲音以後,又加入我們心意識,觀惡言是功德,往後人家講不好聽的話,我們要用觀惡言,就建立功德,心都不會起對待,心都沒有起心動念。所以觀惡言是功德。可以做得到嗎?試試看,不容易喔,這倒是要一點時間。我們一聽到壞話,大概都臉紅脖子粗馬上就呈現。
此即成吾善知識
  就是講壞話惡言的人,他會變成我的善知識,為什麼?因為他促成我努力,像釋迦牟尼佛也是喔。因為旁邊一直有人在刺激祂,所以祂很努力在修持,就提早成佛,本來掌天盤在彌勒祖師之後,結果釋迦牟尼佛變成在彌勒祖師之前,所以壞人有時候促成我們努力,就變成我們得善知識,讓我們能夠很快成就。所以台灣話講激你成你,激才會成,我們人都會有這樣,你若沒有激就沒有力道,沒有力道就不容易成功,那有人刺激你,就有一股氣做給你看,力道就來了。
不因訕謗起怨親
  不因為人家訕笑毀謗了,就起心動念,有那一種討厭、有對比(怨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假如會起怨親的話,何表無生慈忍力(怎麼樣表現無生,就是沒有生)。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無生,我們得到無生法忍就可以不在三界受生,所以能夠了解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就可以進入無生法忍,到達無生法忍我們就是要有那一種慈悲,我們佛性之中具備慈悲喜捨,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把苦拔掉;喜就是不會嫉妒,能夠隨喜;捨就是可以給眾生利益,無條件的給眾生利益,都可以捨掉;慈悲喜捨是我們佛性裡面本來就具備的四無量心,是我們都進入凡心以後才把四無量心去掉,沒有把四無量心發揮出來。那現在我們回到佛性本體回來,就要把慈悲喜捨發揮,要有慈悲喜捨,自然就應用出來。
  那應用出來以後那個慈忍力,忍是安住不動,忍耐是忍的一個別名,總名叫做安忍(安忍叫做安住不動),所以我們要住不動,不動在哪裡?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面我們安住不動,這樣就已經到達我們本位了。
宗亦通,說亦通
  我們前面有講的很詳細「說通及心通」,說通兩個字大概就講一、兩個小時;心通就是宗(就是禪宗);說通就是教化(顯教的教化)。這個宗就是禪宗,說就是顯教的教化。所以宗亦通,說亦通,不管是從禪宗來修持,或是從佛顯教的來修持,都可以到達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
定慧圓明不滯空
  我們能夠定慧圓明,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生發出來,有定然後有慧,定慧均等,都圓明的光明,不阻塞在頑空,這個蠻重要。我們一般不住相就是不着有,那不着有以後很容易就着空。那現在這邊連空也不着,不滯空就是不着空;
  定慧圓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己的心中一定要一些戒律,戒我們自己守著,不能做的就不要做,不能想的就不要想,有這一些戒律我們去遵守以後,一段時間,定就會產生,而這個定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出來,不是我們從外面學的,外面的定很容易破壞,可是我們從佛性生發的定,是自然而然呈現。那有定了以後,智慧就在,智慧一有了,定又會增加,所以互相互助,定慧均等(都平等),那能夠定慧,進入到圓明(圓滿光明)。
  不滯空,就是不着空,我們眾生容易着有。一脫離有,結果着空了,很容易住在兩邊,可是我們一了解到了以後,不着有也不着空。不着空我們平常比較少說,因為我們眾生都着有,所以一直在去掉那個有。可是我們要了解,很用的力的把有去掉以後,就走入空了。這個空要了解到,我們修道的空是真空、是妙有,空中不空,是色空不二的空,是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的空,一不一樣?不一樣喔,跟我們凡人所認識的空是完全不同。我們要知道,這個空間裡面有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就是色,跟空合在一起,叫做色空不二,所以這個空有形相在,是真空(空中不空),有沒有形相,叫妙有,真空不空、妙有沒有形相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在凡塵要知道我們佛性真的就是不可思議,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嘴巴來論議。
非但我今獨達了
玄覺禪師說不是只有我獨自達到。
恒沙諸佛體皆同
  所有十方諸佛,恒沙(一粒沙就是一位佛),恆沙諸佛體皆同,所有體都是相同都一樣。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跟我們沒有親戚關係、沒有朋友關係、沒有什麼緣份,什麼都沒有,可以把慈給我們,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靈本同體,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我們跟佛的法身都相同。所以恆沙諸佛體皆同,佛性本體都是一樣的,一歸入到佛性本體以後,都是歸入一體,所以不用分別,沒有分別就成就了,證悟本性了。
師子吼,無畏說
  我們要學獅子吼,獅子是百獸之王,只要獅子一叫以後,百獸都降伏,所以我們要學獅子吼,就是把真理要闡釋出來講出來,不要害怕。因為有很多顧忌,所以把真理講到一半、或是真理講一點點、或是不敢講,所以佛鼓勵我們要當獅子吼,百獸之王,把真理整個都闡釋。
  無畏說,就是講出來不要害怕,因為我們在凡塵很多為了利養(要人家供養),有一些話就不敢講,那個就不是獅子無畏說,那變有畏說。所以要闡釋真理就是要真的,不要顧忌到個人的得失利害,一定要把真理整個都闡釋。
百獸聞之皆腦裂
  因為獅子吼無畏說,獅子一叫以後,百獸聽到獅子叫皆腦裂(就是受不了)。這個表示說有一些說法不合真理,等到真理的一出來一講,他就沒有辦法來接受。現在的凡塵就有很多這一種現象,就是不符合真理,可是他講的很努力,那因為我們眾生有一些沒有辦法辨別他講的是真的、假的,但也會聽且很多人也會附和,這樣就不理想了。
香象奔波失却威
  香象一聽到獅子吼以後,香象也奔波失却它平常的威儀。表示說平常在裝模作樣的這一些,一聽到真理以後,他們也都失掉本來的威儀。
天龍寂聽生欣悅
  天龍八部,就是這一些護法神,他們聽到獅子吼無畏說,他們能夠寂聽產生欣悅(非常高興,能夠聽到真理,能夠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
  以往要追求真道、要求道,非常不容易,就要踏破鐵鞋無覓處,要到處去訪道、到處去追求,看看哪個地方有可以很好修的法門,所以就要遊江海,涉山川。以往的修道人都是那麼努力,從西元0年一直到西元1000年中間,我們中國禪修的很努力,都是這樣到處在訪道,到處在找真正的修道人,只要修的有成就,就有很多徒弟、很多人跟隨著他修,所以都很興盛,各位若有看五燈會元或是景德傳燈錄裡面都有記載,記載這一些修持的過程,而且大部分都是不着文字,都用我們身體的語言,譬如說問什麼是道?他會眼睛瞪著你看或是眨眼,這樣就是道。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去問人家什麼叫道?他對著你眨眼,你會了解嗎?你會說你的眼睛是咧,是不是要去看眼科?不知道那個是在傳。
  所以有偈語:『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動容就是我們容貌一動了,發揚我們古路,就是誰在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發揚古路,就是回到我們正位的那一條路;不墮悄然機,就是不落入因緣自然,我們佛性不落入因緣自然。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稍微複習一下,才會記得。所以禪宗在傳,大部分都是用身體語言,用身體來傳道,所以才有一指禪,問說什麼是道?比一個手指頭(E),這個就是道。所以後學在想,以我們現在人的那一種智慧跟我們時代的潮流,假如用這一種方式來傳道的話,可不可行?好像不可行,你說什麼是道?(E),這個真的差的太遠了。
  跟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是一樣的意思,各位前賢拈花示眾什麼意思?跟夜睹明星什麼意思?所以他們講得都是一樣。那一朵代表凡塵的所有形相,那一朵花在拈花的時候,誰看到?(佛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看到,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出來,讓你知道了解,誰了解動啊?是不是我們佛性,所以那一朵花在啟發我們佛性。所以記載人天百萬,莫知所措,大家都不知道在做什麼,那個大迦葉破顏微笑,喔,就是這個喔!然後釋迦牟尼佛才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正法眼藏,正法藏在眼睛,是左眼還是右眼?我們有求道就了解就是那個,正法眼藏,藏在那裡。涅槃妙心,涅槃不生不滅的;妙心,我們的真心。實相無相,我們佛性本體叫實相,因為佛性不會變化,所以稱為實,實在的形相;無相,沒有相。微妙法門,很微妙的法門。不立文字,沒有文字。教外別傳,我們都已經得道了,所以我們很幸運,都能了解意思。所以我們要努力修持,把涅槃妙心整個能夠修證出來,這樣就不枉費我們這一生來了,又遇上天大開普渡,又能夠得道,又能夠修持,又能夠參加辦道行列,幸不幸運?(幸運),所以要把握這個好時機。
尋師訪道為參禪
  遊江海,涉山川都是在尋師訪道,就是為了要參禪。禪,在我們中國來講就直接講涅槃妙心,把涅槃妙心列為是禪,我們要追求的本體。印度修禪是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那個程度),初禪是離生喜樂地(離開欲界的生死,所以很快樂,離開生死進入喜樂),二禪是定生喜樂地(由佛性本身的定力產生喜樂),三禪是離喜妙樂地(離開喜樂進入妙樂),四禪是捨念清淨地(連妙喜也不要,喜樂沒有,妙喜也沒有,捨念已經進入清淨),是修持的一些過程。我們中國的禪宗就直接把禪納入涅槃妙心,所以目標不同,目標不同我們做出來的結果就不同。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後學都一直把這一些禪宗的修持方法,把它歸納容易簡單,然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去做,就是:「我們着力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
  就是我們要主觀主動,不能被客觀環境束縛;假如我們被客觀環境束縛,我們法性不容易證悟。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客觀的這一些都認識透徹,不被它擺佈,這樣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就有力道,祂能夠主宰有力道、能夠出來,所以要超越我們身體的生理機能,那生理機能讓我們對情感慾望會強烈的追求,所以我們要超越,不要被我們身體的生理機能控制,身體很需要、很想要,各位有沒有?不好意思回答!我們身體的生理機能生住異滅,它本來有一些自然會呈現的,可是我們佛性一定要超越它,要在我們的管制之下,不可以身體的生理機能強過我們的佛性,我們的身體機能有時候會強過我們佛性,佛性要命令身體機能都沒辦法,身體機能不聽佛性的話,所以我們要超越情感慾望的追求。
  那超越以後,已經能夠訓練出一種「不受客觀環境、主觀意識影響的心理狀態」,已經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很清淨,已經都可以面對凡塵萬事,又可以處理萬事,心裡面都不會被它影響、又不會被它左右,然後又能夠面對萬象又不住相,真的很理想,這個時候頭頭是道,全部都是道,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能夠體會呈現,就是那個靈覺(靈覺就是佛性本體)都呈現出來了,沒有不覺的時候(就是沒有無明)。
  所以後學把禪宗的修持方法,看了以後濃縮歸納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來做就很理想,時時刻刻都是靈覺,時時刻刻都是佛性在主宰,這樣就很理想,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發現不一樣,佛講我們顛倒的,都已經轉過來了,我們都是看重現相,佛性沒有現相,沒有現相看輕了,現相看重了。現在剛好反過來,沒有現相的佛性我們看的很重,現相的這一些事都看的很輕,是不是已經正確了,正確的知見就是這個,我們要把沒有形相的佛性看重,有形相的身體、有形相的外面景象都看輕,這個很不容易喔!因為沒有形相就是我們良知良能(佛性本體),可是祂就是在,祂時時刻刻會提醒我們,只是我們有時候都不聽佛性的話,為什麼?因為聽佛性的話會吃虧,所以都不聽話,都要在現相之中佔便宜,所以那樣子我們就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
  所以要先了解,原來是我太注重現相、太看重現相,才會造了很多業。那只要了解現相都是假的,都不住相了,也不要破壞相,都不住相就好,能夠離相了就很理想,整個佛性都呈現。我們了解都是要自己努力來參禪。
自從認得曹谿路
  玄覺禪師見了六祖以後就認得曹谿路,就是覺悟了。我們從六祖壇經裡面了解,玄覺禪師從小孩子就開始修道,修的三千功八百果功果圓滿,修的很理想,而且又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整個都呈現,修的很好,命又很短,39歲就歸空,六祖還活到76歲,玄覺禪師39歲就歸空,所以玄覺的命不長,可是他有實際的修持,實際的領悟。
了知生死不相關
  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各位前賢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跟我們身體的生死不相關。所以身體的生死和真心實相不相關,我們一般會認為身體跟佛性連在一起,各位前賢,連不連在一起?問第三次就會有問題了,我們說不連在一起才奇怪,說連在一起也不是正確,有時候答案還真的是奧妙。
  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說連在一起,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可是我們現在身體的水火風土都有知覺性,所以我們把沒有知覺的水火風土已經轉成有知覺,然後把沒有形相的佛性也來指揮沒有知覺的身體,各位前賢,這樣連不連在一起?有沒有?(有),就是有,真跟假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國字「仁」,一個「亻」,「二(兩個人)」,很有意思,一個真的,一個假的,可是已經頂天立地(亻),一個真人、一個假人,我們要把它發揮,雖然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可是現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已經進入身體來主宰整個視聽言動,所以佛性有一半的權柄,我們有沒有付給佛性一半的權柄來指揮?有沒有?我們大部分都是用我們現象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
  所以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六塵產生六識,這個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不真,所以是假。我們修道就是要去掉不真的,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來指揮才是真正確,那因為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因緣聚會、也沒有變化,佛性是常住。所以我們今天剛開始講的常獨行,常獨步」,我們要讓我們的真常(常住的佛性、獨一無二的佛性),能夠主宰我們,佛性是一性,然後主宰我們身體,身體的行跟步,一行一步都要從我們性海裡面流露出來去做,所以叫「常獨行,常獨步」,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追求的也就是這個獨一無二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行持都是天理的表達,一步一行都是天理的呈現,我們要去做,去做了以後最起我們在心中就會知道:我沒有造業。那假如我們是用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那個心,做了以後業都形成,善、惡都是業,行善了有福報,做壞了有惡報,都是有果報。所以佛性跟我們身體的生死不相關,永嘉大師也是在見了六祖以後才知道不相關,在還沒見六祖之前,永嘉大師還是認為生死跟佛性是有關連,見了六祖以後,就了知生死不相關。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我們一知道了,一進入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後, 那個行住坐臥,行也禪,坐也禪,全部都在靈覺之中。所以我們講的靈覺,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不管是講話或是默默沒有講話、或是我們身體的動靜,全部都是體安然,整個都是非常殊勝的狀態,就是整個呈現都是覺,沒有不覺的時候,全部都是覺,所以能夠到達行、坐、語默,全部都是體安然,非常殊勝的狀態。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如遇到外面有很銳利的鋒刀,可是心裡面一樣是坦蕩蕩,沒有害怕的情形,一方面已經進入到沒有形相的狀態,已經沒有形相的狀態會不會有恐怖的情形發生?(不會),恐怖的情形是不是都是形相?(是),都是相,我們既然能夠離相了,那所有恐怖都已經遠離了。那我們在怕是在怕什麼?形相。從相才會怕,假如是鬼出現的話,也是有形相,才會害怕,那鬼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見到鬼要把鬼抱住,抱的住嘛?可不可以?那鬼要抱我們,抱的住嘛?那我們怕不怕?(不怕),真的啊?所以大部分是我們自己在嚇自己,鬼沒有形相,雖然鬼顯現給我們看要我們害怕,可是那個相都是影子,是假的,所以以後我們研究真理了以後,知道影子也都是幻影,也都是假相,那我們害怕的程度就會降低,不用怕了,以後看到的話,就試著去抱看看?抱不到啊,那影子而已,都是假的。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進入真理世界以後,一切沒有相對待,都是一個絕對體,所以才叫常獨行,常獨步。
假饒毒藥也閑閑
  就是縱然毒藥要害我們死亡,那也無關緊要也沒關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凡塵的時候,有人拿毒藥給釋迦牟尼佛吃,釋迦牟尼佛知道那個是毒藥,可是釋迦牟尼佛就講我們凡塵最毒的就是貪瞋癡,那我已經把貪瞋癡去掉了,那這一些毒藥都不算毒,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把它吃進去,那想害釋迦牟尼佛的人,一直看一直在等釋迦牟尼佛毒發身亡,可是都沒有,吃下去都好好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可以免除這一些相對待的。我們了解一進入真理世界,都不怕這一些鋒刀、毒藥,那為什麼不怕?因為已經進入真理世界沒有形相,那沒有形相就沒有值得怕的地方。
  所以六祖講:「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六祖講災難很大,可是我們真常寂滅樂,走入真常以後就是很快樂,常樂我淨;而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那一種 世界末日都不用害怕。所以我們都會經過,現在已經一個元會的午未交替,再下去我們人就會滅,然後天地混沌,再從開天地,寅人再降生,都會經過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我們一到了那一種狀態,我們都回到真理世界,都沒有形相,所以都不怕這一些災難,為什麼?因為現象都是虛幻不實在的都是假的,災難也都是假的都是虛幻。
  前不久有電影2012,整個地都裂開,整個高樓大廈都下沉,那一種就是災難,就是劫煞災難,在地球上整個都沒辦法生存,我們了解,我們一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不怕這一些現象,我們可以回到本位,現象就不會害到我們,我們若注重身體的話,就很注重這一些現象,因為這一些現象使我們的身體沒有辦法存在凡塵,所以就會很悲哀很哀傷,我們一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以後,都可以避開這一些現象的災難,都不會遭受遭遇。所以鋒刀毒藥都無關緊要。
我師得見然燈佛
玄覺在講釋迦牟尼佛得見然燈佛。
多劫曾為忍辱仙
  在講釋迦牟尼佛很多劫的時候,曾經為忍辱仙(就是當忍辱仙人),我們了解經過長時間的修持,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歷練真的就是很夠,很夠就是本錢多,本錢一多就是什麼都不怕,什麼都能夠了解。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這個就講到我們現在所有眾生在凡塵幾回生幾回死(就是生生死死),我們都沒辦法去掌握自己的生死,各位有辦法掌握我們自己的生死嘛?要生就生、要死就死,沒辦法喔!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沒有辦法去掌握我們自己的生死。
  那我們修道了以後就有,像後學之前講過一個小仙童,記載在大藏經裡面,那小仙童頑皮,看凡塵很多人都在求子,就是沒辦法生育但想要生小孩,小仙童就來投胎,那小仙童長到一歲,你若馬上生馬上又死比較不會傷心,那小仙童等到快一歲差不多可以走路了就死掉了,小仙童就回去了,因為小仙童可以主宰,小仙童要生就來,要死就回去。然後又看第二個又在求子,再下去投胎當他的小孩,然後一樣又一歲就又回去了,連續五個,那就有五個母親很傷心一直在哭,小仙童在天庭裡面看,那麼笨,那麼笨!其實喔,我們了解,你馬上生馬上死,比較不會傷心的那麼厲害;已經養到一歲會走路了,就很捨不得。那因為小仙童可以主宰自己要回去,回去了以後五個母親就很傷心。
  所以後學看了以後,哎,怎麼會這樣!所以我們了解,修證以後可以自己主宰,要生就生、要死就死,而且還可以選擇,看你要怎麼死?要站著死或著躺著死,真的可以站著死,死的時候都還站的好好的,不可思議喔!那個是經過修持以後呈現的現象。我們凡人沒辦法,幾回生幾回死,都是業在推我們,業把我們推來生就生了,然後我們因為在凡塵經過都不一樣,死也是千百樣,棺材在裝死的不是裝老的,不一定是老才會死,小孩子也會死,所以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悠悠就表示沒有休息,生又死死又生沒有休息;無定止,沒有固定,不是只有生,不是只有死,而是生生死死一直輪迴。
◎剩下約15分鐘提問題
    【問】:後學有問題想請教劉講師那常聽說不可思議,後學有一些現象不可思議,就是後學的岳母晚年在後學家同住,那後來起居不便生病住院、出院都請外勞來日夜照顧,那我們岳母病情好轉我們都會感謝那個外勞,因為他日夜在照顧,但是外勞說不是她在照顧,在住院的晚上她都有看到仙佛來照顧後學的岳母,那外勞看到有十幾次仙佛,大部分都是我們濟公老師,也有小仙童,也有觀世音菩薩,那還有彌勒佛,仙佛還有顯現天堂地獄的景象給她看,也有帶我歸空的岳父來看,那這一些現象我們聽外勞她說:仙佛顯現這些景象給她看,她也沒有陰陽眼很奇怪?那反而我們都有在走佛堂仙佛都沒有顯化給我們看(哈哈),那後學岳母我覺得她也不著空也不著有,一切她也不思善不思惡的樣子,想請教劉講師這個要如何解釋?
劉講師:剛好昨天後學在台北上課的時候就講到說,活菩薩現象給我們看就是因為我們信心不夠,我們沒有信心所以活菩薩一直顯現給我們看,那假如說我們已經認識真理就不用現象,因為象都是虛幻不實,都是假的,我們要借相明理那一個是階段,啟信的一個階段,啟發我們的信心,如果我們進入真理世界那就不用借相來明理,所以你在講說外人都看得到仙佛,那我們大家都在修道為什麼都沒看到仙佛顯現?就表示說我們在修的人都相信真理了,就要朝真理的方向來努力,不要住在形象。
    可是你那一種遭遇倒是可以宣揚,因為我們眾生很多都會住相,那我們跟他講只要你有那個善心,只要你肯行善事活菩薩都會來幫忙幫助,讓大家了解一傳了以後不是一個人在講,是很多人在講就容易相信,那我們把他引進門來也來修道,這個機緣就是你要去宣揚,讓沒有接近的人能夠來接近求道、修道,所以可以多講那個愈多人知道是愈好啦!一講了以後就會有很多親朋好友都來求道、修道,然後再慢慢的引進走入真理世界,那我們本身就是要了解那個道理,既然已經明理了以後就不要住相,還沒有明理之前顯現給我們看,我們就趕快宣揚這樣了解嗎?要講啦!講了大家才會知道,知道了才會來求道,先把他引進門然後慢慢再來成全。
※劉講師補充說明解說石灰賦跟大智若愚賦內容:
後學倒是鼓勵那個石灰賦:
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惜,留得清白在人間。
  「千千錘百鍊出深山」,出深山是我們玄關!我們玄關裡面的真心佛性我們要自己千錘百鍊,要祂能夠練成金剛不壞身。
「烈火焚燒莫等閒」,遇到什麼挫折困難的環境,我們都把它等閒看之,就是不要放在心上去應對,不要逃避。
「粉身碎骨全不惜」,就是身體沒有了也沒關係,因為不生不滅的佛性在,「留得清白在人間」。這個就是石灰賦,這個對我們修行來講比較實際啦!

   那大智若愚賦是我們順著天然、自然,不要太落入有為,不要想說人定勝天,它裡面有提到講說我們人工雕琢太厲害,人可以勝天,那這個大智若愚就是說天地之間造了所有萬物,造了這麼巧妙,所以各位可以想像,我們每一個人的形象是不是上天幫我們製造出來?做到每一個人七孔都一樣,臉不一樣,巧不巧妙?(巧妙),什麼人有辦法去作?沒辦法對嗎?(對),你看作這麼多人出來還會動,所以上天這個造物巧妙,「眾妙之門」,我們要了解到上天自然而然呈現,那我們去體會領悟這一些,天地之間一直在默默地在作可是天地都沒有邀功啊!祂沒有說這一些都是我在做的,都是我的功勞,天地從來沒有這樣所以我們就是要學,學天地把萬事都做成、都完成了,都歸於自然,不是我做的,這樣就可以到達那個大智若愚的內涵。

六祖壇經-16 機緣品第七-4 永嘉大師證道歌-1

   我們上個禮拜回答六結問題還沒講完,因為時間到了就下課。那後學把六結的綱要再解說一下。
我們所有在研究的都是在解開六結,那我們用圓覺經來把六結綱要的解說,就是『幻境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第一個是境,第二個是心,第三個是智,第四個是幻滅;所以第一個幻境滅就是解開兩個結,動靜這兩個結把它解開,所以最困難就是開始的時候,萬事起頭難,要把幻境滅掉的話比較要用一點心。所以幻境滅故,跟我們以往有聽過那個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拈花示眾典故都有聽過嘛!拈花示眾那一朵花就代表凡塵所有的境(環境),就是看得見的現象,以那一朵花來代表,那我們看到現象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只要都不住相,可以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這個時候都已經幻境都滅了;那幻境滅了以後,我們有心,這個有心的心是因緣聚會,因為有根塵相對才有,所以幻心一樣滅,那幻心滅了以後就變智慧,我們有智慧來了解這一些現象,這個也屬於因緣聚會,也屬於幻智,那幻智滅了,我們最後一個,那個所有微細的生滅,幻滅,幻滅全部都滅盡,叫生滅滅矣,寂滅就現前。
   所以我們了解,幻境就解開(動靜)兩個結,幻心就解開(根結),幻智就解開(),幻滅就解開最後兩個,一個空跟一個滅(生滅),所有生滅都滅盡。因為後學有寫一張觀世音菩薩修持法門(耳根圓通),那個裡面把那個解六結講得非常詳細,可是我們那個時候聽了以後,最強烈的反應就是說聽不懂,一句也聽不懂,是不是這樣,那後學是說往後有機會,可以再把那一張再拿出來看,我們再來講,那一張耳根圓通裡面有很詳細解說要怎麼樣解開六個結。
   因為我們講到六祖壇經,剛好講到玄覺禪師,那玄覺禪師去見六祖了以後被六祖點化,說「體即無生,了本無速。」那點化了以後他就做一首證道歌,叫玄覺禪師證道歌,因為他住的地方所在叫永嘉,所以我們又稱為永嘉大師,「永嘉大師證道歌」,永嘉大師的年歲可以說不長,39歲就已經歸空了,六祖還76歲他只有39歲就歸空了,所以很早,那我們來研究玄覺禪師講的證道歌,各位手上都有資料?()
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
   這個君不見就是鼓勵我們都要見道啦!說難道你沒有看道嗎?這個意思,就是鼓勵我們一定要追求、要看到絕學無為閑道人,要進入絕學(絕對之學),就是不要相對,要絕學(絕對的),而且沒有法可以學,有法可以學就有執,有固執、有法執,所以我們修道第一個就是要去掉我相(我),我們最大會造業的原因就是我相形成,促成我們造業,那平常我們認為這個我都是從我們的身體產生,那身體的我是天地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是假的,那我們都在假的身上產生念頭,那念頭一產生了以後,我們就有行為,行為一有了業就形成,那業因形成,業果就在後面。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凡塵所認為的我,它是虛幻不實在,那真正的我就是如來、就是佛,每一位都是佛,我就是佛,我就是如來!有沒有這樣的認知啊?(),我們一定要勉勵自己說:「認識的我不是從身上產生的,而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如來,就是佛,所以我們要認識這個我」;能夠認識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我,我們的作為就不一樣,我們以身體的我都很狹隘,我們的心就很小,我們台灣話說「雞啊腸鳥啊肚(台語)」,就是沒有容忍之量;那假如我們進入佛性的我,很寬廣,整個宇宙虛空就是一個我,就是如來,就是佛。就是只有一個,沒有分別心了,這個時候容量很大,可以容納天下萬象萬事,所以這個是很理想,要勉勵自己朝這個真理的方向努力,真正的做到,能夠到達沒有我相(沒有身體的我相)。
   那身體的我相沒有以後,再第二個就是法(法相),凡塵所有的萬象萬事都稱為法相,那我們在法相方面要了解,它是因緣聚會然後才產生的,有形相、有事情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當下都是空的,了解凡塵萬象萬事都是空的,那既然都是空的我們就不要住相,不住相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我們生活就很逍遙自在。所以我們了解凡塵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在的,那我們不固執了以後,那個法執也沒有了,我們沒有我執、沒有法執就回到本體,那回到本體就歸本位了,就成佛了,這樣了解嘛!
   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努力去掉我相、努力去掉法相,這兩個去掉了,就回到根本。所以要我們見到絕學,這樣懂了嘛!
絕學無為,這個無為無所作為,因為我們有所作為、有企圖、有目的,那有企圖有目的會形成業因。那我們無為,無為是我們從無所作為的佛性生發,那佛性該怎麼做我們就去做,這個是率道而行,按照我們的佛性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那這樣我們了解,業因都沒有,沒有形成業因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就可以解脫了。所以我們是從無為生發。
   然後這個〈閑道人〉,我們看字面的意思就是沒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本來都沒事,那我們庸人自擾,自己找事、自己找麻煩,自找苦吃。所以我們了解都是無事,我們做一個閑道人,做一個絕學無為的學道的人,那個閑,他有學習意思在內,學習也叫做閑,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就是鼓勵我們要見到絕學、要見到無為、要見到閑道,真正做一個回到我們本位都是佛的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這個一進入到真理世界不除妄想。這個妄想,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生發,那我們要除妄想的話,就是把佛性的功能作用除掉,所以不除妄想,不除妄想而進入涅槃,那個是佛所應可,就是已經都在不生不滅佛性之中。了解這個意思嗎?不除妄想,因為妄想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各位前賢,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個妄想很重要,為什麼重要?都是我們用力去想,用力去想的妄想是我們造業的主因(主要原因),可是我們佛性本體會生發念頭,佛性本體所生發的念頭它是功能作用,我們使佛性自然產生功能作用不要用力去妄想,這樣能夠分別嗎?因為妄想就是我們有遇到事情,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以後,然後我們用強力的念頭去想,就是希望把我們心裡面的事要讓它呈現,這樣的話是我們自己已經造業,那個跟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是把功能作用拿來當本體是已經這樣,這個玄覺禪師就說不除妄想,因為不除掉佛性的功能作用,跟我們在日常用的妄想是不同調,懂意思嗎?不同喔!
   所以我們不除掉佛性的功能作用,讓它自然的呈現,可是我們不強力的去使用它,強力的使用它變成我們把妄想當成佛性本體。所以玄覺禪師就說不除妄想不求真,為什麼不求真?因為已經當下就是真,我們在求真的時候,就已經頭上安頭。我們有研究過張拙悟道偈,其中有一個「趨向真如亦是邪」,還記不記得?各位前賢不要看筆記背背看: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盤等空華。
   可能都有看、有背啦還沒有很熟,所以我們了解張拙是一個秀才,那秀才接受石霜禪師的教化以後,他悟道了以後他就講這個偈語,講這個偈語內容真得是很好,光明寂照寂是佛性本體照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從本體發揮光明了,光明把它擺在前面,因為他是秀才他會押韻,這樣文詞看起來比較有力道漂亮,光明寂照遍河沙,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非常廣泛,祂一粒沙是一個國土,所以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佛性非常光明遍照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寬廣,所以我們瞭解光明寂照遍河沙,就已經講的這麼殊勝了。然後凡聖(凡人跟聖人),凡聖含靈(我們那個靈性)共一家,是一樣的,凡人的靈跟聖人的靈沒有分別是一體的,凡聖含靈共一家。
   然後我們只要一念不生,我們都不產生念頭,一念不生全體現,全部的佛性本體都呈現,所以只要我們一念不生整個都是佛性本體,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就把那個心縮小了,就不寬廣了,所以只要我們一念都不生全體都呈現。然後六根才動,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用我們六根來對六塵,六根才動就被雲遮,那個整個佛性般若妙智慧不見了,被雲遮住了,那個太陽光在雲層的上面,那我們底下都是濃霧(就是迷昧了),所以六根才動就被雲遮,那我們在日常生活就不要動六根,六根不要動,不要用它,我們用我們的直心,直心就是道場用直心。
   然後欲斷煩惱重增病,煩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要斷掉煩惱還要產生念頭來斷,所以重增病,又重新增加心的毛病,所以不斷煩惱,因為煩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這樣了解嗎?剛才我們有把它分開說啦!功能作用是我們的妄想,可是用力去想是要達到自己的自私利益,那個會造業,那個把佛性的功能作用當成本體了,文字是沒有分別,可是意思有分別。那修持者講的不斷煩惱,或者講煩惱即是菩提,那個都是在講本體,不是在講現象。那假如我們已經進入煩惱的內容,那煩惱的內容不是菩提,它是惡法,它會促成我們造業。
   因為歷代的祖師都會講煩惱即是菩提,他是站在能在生發煩惱的角度來說,那能夠生發煩惱是佛性本體,那佛性本體就是覺,所以煩惱即是菩提,是站在這個角度說。那假如說我們已經進入煩惱的內容,我們在凡塵已經遇到事情,產生煩惱已經進入實質的內容,那進入實質的內容,那個就已經不是菩提了,不是佛性本體,而是已經進入法,而且那個法又是惡法,會促成我們造業,要受苦的。所以我們在妄想方面就是要了解,講佛性本體的功能作用我們不斷它,那講我們自己自私產生的念頭,那個要把它去掉,不要那一個。所以我們這邊講,不除妄想不求真。
   那張拙就講趨向真如亦是邪,我們求真就是要求真如,就是要求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我們求真就等於頭上又安一個頭,已經是真了還要再求真啊!已經是真心了我們還要再求真心,這樣懂意思嗎?所以不用求真當下就是,所以這邊我們用張拙的趨向真如亦是邪,來解說不求真的那一種意思,已經當下就是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
   我們的無明實性,我們瞭解為什麼無明會有功能作用,為什麼會產生無明?就是因為有佛性在,佛性當動力。假如說沒有佛性,那個無明沒有作用,這樣懂意思嗎?那無明就是不覺啦,那不覺就是從我們的佛性覺產生的,我們在凡塵時時刻刻都落入不覺,那我們修道就是要讓覺呈現長遠的時間,最好是二六時中,整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覺性之中,全部都是覺,沒有不覺的時候。
  各位前賢,在日常生活是覺的時間長、還是不覺的時間長?那為什麼會不覺呢?有沒有去探討原因,我們為什麼會不覺?這個坐著、坐著然後不覺就來了,我們很容易進入不知不覺,那不知不覺會有作用就是因為佛性本體,所以不覺也是佛性啦!沒有佛性那個不覺就沒有作用,所以我們一個覺就好,不覺就消失了。所以不覺是生滅,覺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保持覺的時候,沒有變化。可是沒有變化,各位前賢,我們人在沒有變化之中很容易朦朧、很容易模糊。我們看那個會動會變的廣告,我們會特別注意。那個全部不動的廣告,我們都不在意,不會注意它。所以我們要了解,不生不滅不容易引起我們注意,那個生滅的很容易引起我們注意,那個不覺就是生滅,覺是不生不滅,那我們修道就是要追不生不滅,都進入覺性之中,時時刻刻都很清醒,這樣就叫修成啦!容不容易?好像很不容易,在做的時候不是很困難,只是看我們有沒有恆心毅力,只要我們有恆心毅力我們就可以做到時時刻刻都是覺。
   所以這段期間後學在北部推廣我們要禪修,『修禪,就是著力擺脫客觀環境對精神世界的支配,就是我們的精神要來支配環境,不要環境來支配我們的精神,因為在生活之中,有時候我們可以主動,有時候是被動。那我們採取主動,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比如說:地上骯髒等到人家來叫的時候,再來掃那個叫被動。那我們如果看到了,自己掃把拿來就掃,那個叫主動。主動好還是被動好?(主動),可是主動的人會吃虧!事情做一做都沒有人稱讚。所以我們了解,積極的生活那個覺就容易呈現啦!所以我們要主動,不要被客觀環境支配。
   然後要超越我們身體生理機能對於情感慾望的追求。我們身體都會產生一種慾望,那個是生理需求,就是吃了很多營養品產生的,那我們不要被它影響,一定要超越它。然後訓練一種不受客觀環境和主觀意識左右的心理狀態,這個很理想喔,不接受客觀環境,然後也不接受主觀意識的擺佈,都全部不接受,那整個都是佛性本體的呈現,整個全部都是,要面對凡塵不逃避,也不被凡塵束縛,要面對萬象又不住相,能夠這樣我們性體就清淨,頭頭是道,在日常生活之中,一舉一動都能夠體會呈現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靈覺,這個就叫做禪修。』
   很短啦!後學這一陣子在北部看了非常多禪修方法,那印度的禪修它只是修持裡面的一種,它只有到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以及到最高的滅受想定,是九次第定最高,可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是屬於我們中國在修的「禪」,中國在修的禪是直接用涅槃妙心,涅槃妙心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講禪就已經講到佛性本體!跟印度佛教修的禪又不一樣的內容。
   後學以前在這邊不知道有沒有講過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若一志,無聽之於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無聽之以氣』,有沒有講過?(沒有)那個是孔老夫子在講耳根圓通,他說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就是我們的聽,只有到耳朵為止,那我們用心的話只有符合現象,心只能夠符合現象;然後氣,虛而待物,祂沒有形象可以容納萬事萬物;唯道集虛。虛者,心齋;這個是孔老夫子講心齋。他著重我們心裡面清靜,就是講這一段,那後學把它講說,是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從耳跟來修持,一進入到孔老夫子講的氣就是已經講到道的本體,就是講到佛性本體了,所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就像如來藏含藏萬象萬事,是很理想,可是畢竟還是一種方法,有法執在,把它列入禪宗的一個修持方法。不像後面講直接修佛性本體,不很困難就在我們自己心中轉念,就是不要當客觀,我們要當主觀,強烈一點該怎麼做遇到現相了,事來則應,怎麼做?馬上做,這樣的生活會不一樣,很積極就很快樂。
  所以這邊實性就是不生不滅啦!那無明它是生滅的、變化的,那無明的實性就是佛性,無明的根源就是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我們這個身體叫做幻化空身。百年前沒有我,百年後也沒有我,是不是幻?是不是變化?所以幻化;空身是空的,從空而來又歸於空,所以叫幻化空身。所以我們要了解身體不要執著,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要還給天地,所以身體不是我,我就是如來,就是那個覺,那個才是真的我,身體不是,身體的本身沒有性,我們佛性不在了,身體就沒有辦法立在凡塵,就一定會腐爛的,所以我們身體在就是佛性在,佛性在身體才能在。所以我們的幻化空身就是法身,這樣了解意思嗎?
   我們一口氣不來,佛性就不在身上了,這個身體要怎麼樣?要燒掉了,要埋葬了對不對?(),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是幻化空身。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能夠視聽言動,能夠看、能夠聽、能夠講話、能夠動,全部都是法身,全部都是佛性,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已經全部運用法身,這樣了解嗎?不了解的時候我們住在身體,住相,很多煩惱,產生很多無謂的、不關緊要的一些事情都呈現,那我們都努力去做那一些無所謂的事情,都做的很疲倦,那些都是不用做的,都是多餘的!所以在經典裡面佛就會講我們都是戲論,都是演戲的台詞,在凡塵所生活的過程都是虛幻不實在,我們能夠進入覺性那個生活才叫實在,實實在在,就是沒有不覺的時候,整個都是覺,所以我們追求的方向使自己整個進入覺的狀態,所以幻化空身就是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
   我們能夠進入法身(以法為身),就是整個虛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法身,非常寬廣,那我們法身能夠覺了,能夠覺悟了,覺悟的法身無一物,我們的法身沒有形相,可是法身在我們身上,可以指揮我們的身體一切的動作,對不對?了解這個意思嗎?
   所以玄覺禪師得到六祖一點化了以後,他馬上得到這麼深的道理,整個道理真理都呈現,我們時常就是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培養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都呈現在凡塵,然後呈現了以後,慢慢的把祂推廣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樣就很理想了。所以凡塵社會人士不修道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他沒有路可以走,為什麼?因為他都把佛性侷限在身上,一口氣不來佛性沒有地方可以去啦!所以家屬就請那個誦經團來誦經,那個經裡面就是真理,就是道路,告訴他要怎麼走?
  那我們現在,在生的時候就要先認識怎麼走這一些道路,我們佛性一啟發了,一延伸到整個空間,這整個空間就是佛性要走的道路,是非常寬廣,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虛空都是佛性的道路,寬不寬廣?(寬廣),很寬廣,所以叫做理天,以理為天,我們已經到達理天了。
   所以不要侷限在身上,一定要使祂寬廣,當然我們求道時候,點傳師一點玄,就把我們內心的佛跟外面的佛相交接,已經變成一體了,一體了以後我們就要先認識本體,然後再把祂整個延伸到空間,這樣整個全部呈現了以後就很理想了,以後一口氣不來全部都是我們要走的道路,不會說沒有路可以走,不會。所以我們要了解法身覺了無一物,那所有的物也都是從法身呈現啦!那我們了解因為祂是真空妙有,因為沒有形相才能夠常存,才能夠不生不滅,很奧妙,我們一定要認識。
本源自性天真佛
   我們的本源,根本源頭就是自性,我們根本源頭就是天真佛,天真佛已經是佛了,本來就是,是本位了,只因為我們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受苦。
五陰浮雲空去來
   五陰就是五蘊。各位前賢五蘊是什麼?(色、受、想、形、識),對,就是色受想形識。色就是形相,受想形識就是精神。我們在凡塵就是這個五蘊,我們身體就是五蘊,蘊積五蘊才呈現在凡塵,所以在生活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蘊積呈現現象的原因。
   各位前賢在生活之中蘊積最多的是什麼?在負面來講蘊積最多的就是怨,埋怨的怨。各位有沒有產生怨?好像還蠻容易的產生這個怨。比如說我們要看一個目標剛好被人擋住了,擋住的那一個人又不趕快挪開,怨不怨?這個怨是很小啦,可是也是產生了,是不是這樣?是不是很容易?很容易產生那個怨。所以產生我們生活之中的那一種念頭,念頭一產生以後,,我們會怕它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然後又會加深它的程度,我們剛開始是一點點的怨,久了會變什麼?(),對,久了會變成恨,尤其跟人、還有家人相處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啦!開始意見不合就一點怨,再來恨就出來了。所以我們了解,在生活裡面不要蘊積,不要有五蘊,不要蘊色、不要蘊受,不要蘊受想形識,都不要蘊,那我們不五蘊就沒有生的因。我們蘊積了,生的因就有,生的因有了我們就要接受出生(接受生在凡塵)。
   所以這邊玄覺禪師就講五蘊浮雲,五蘊就好像天上的浮雲空去來,為什麼講空去來?就是講我們蘊了很多的五蘊,然後出現在凡塵,出現在凡塵沒有辦法常住,就不見了,空了,歸於空了,然後蘊積了又來了,是不是空去來?去就死亡,來就出生,五蘊都是這樣,我們在凡塵呈現有身體了,百年以後又不見了,死去了,又蘊積又來了,又出生了,就是這樣。我們六道輪迴太久了,就是因為我們都蘊積五蘊。有五蘊,蘊積的因在,因在就會出生,出生了以後我們來凡塵,來凡塵本來是要來了債,可是我們在了債的當下又造了很多業,又要來,這樣懂嗎?所以輪迴就是這個樣子。所以玄覺禪師就講五蘊浮雲空去來,說我們的身體造了很多業,來凡塵出生了。各位前賢我們有主宰能力說我不要出生,有沒有?哇!就來出生了,不能擋,我們要研究為什麼哇就來凡塵出生,就是我們蘊積五蘊,所以在生活之中我們不要蘊積,就保持清靜,清靜的佛性沒有五蘊,沒有五蘊要生的因就沒有,生的因沒有就不會被業推來出生,除非我們發愿要來凡塵渡化眾生,才會又出現在凡塵,不然沒有因來。我們要了解這個真理,我們蘊積了五蘊就會在凡塵出現,出現以後我們又不明理又造了業,造了業又被業推來凡塵又出現,就這樣空去來。
三毒水泡虛出沒
   各位前賢這個三毒是什麼?(貪嗔癡),這個倒很明確啦!三毒就是貪嗔癡。佛就講凡塵最毒的就是貪嗔癡,我們在凡塵努力的把貪嗔癡去掉,我們了解說佛性裡面沒有,佛性裡面沒有貪也沒有嗔也沒有痴啦!都沒有,那之所以會有貪嗔癡是落入現象不明理,不明理以後,為這個色身打算,貪嗔癡才越來越濃厚,越濃厚造的業就愈大、愈多,受的苦就愈悽慘,還很高興,是不是這樣?我們凡人到底是很聰明呢?還是很笨?哈哈~真的要罵很笨喔!自己造了業自己還高興的不得了,真的是很笨。所以我們了解這個貪嗔癡佛性裡面沒有,是我們落入現象,住相以後才產生的,那我們要知道相都是假的,不用貪也不用嗔也不用癡,不貪嗔癡了三毒沒有了,我們可以恢復了,恢復本位都是佛。
證實相,無人法
   我們能夠證悟實相(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是實相,實實在在的不會變化的實相。會變化的就不能稱為實啦!那個實就是不生不滅。所以實相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能夠證悟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那個覺,覺我們能夠證悟了,無人法,那個人就是我相,法就是法相,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所以證悟實相以後沒有人,因為人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所以沒有人;然後也沒有法,法是我們要達到目標才用的,既然已經歸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目標已經到了,所以法就不用,沒有我執、沒有法執,這樣就已經能夠恢復我們本來。
剎那滅卻阿鼻業
   已經證悟實相以後,已經沒有我相、也沒有法相,剎那就是非常短的時間,滅卻就是滅掉阿鼻業,這個阿鼻就是無間地獄、阿鼻地獄,就是受的苦沒有間斷,我們下地獄受苦都還有間斷,受一下苦可以休息一下,然後等一下再來受苦,有間斷,可是進入阿鼻地獄最深的、最淒慘的地獄受苦都沒有間斷,一直受苦、一直受苦,時間沒有間斷,空間也沒有間斷,所有的時間都要讓你受苦,所有的空間都要讓你受苦,那個苦是最悽慘的。就是在凡塵造的罪很重,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個五逆罪就要入阿鼻地獄,在凡塵造的罪很重就要進入阿鼻地獄。
   可是只要我們證實相無人法,這個時候所有的阿鼻罪業都滅卻,都已經滅掉了,因為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沒有形相,都非常殊勝了,沒有形相有罪業嗎?罪業能夠依附在沒有形相嗎?所以沒有形象罪業就沒有。
   所以我們了解,回到我們清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證悟了以後所有的罪業都消滅,這樣懂意思嗎?有的人會問說以前有欠人家的業要還嘛?還是不用還?我們也有講過只要你證悟到本性以後,因為眾生就是我們性分之中的眾生,所以沒有親戚朋友的眾生都要渡化他們成佛,跟自己有瓜葛的、有互相往來的債務,你會不還嗎?絕對不會,對不對?一定都會還清啦!
   所以我們要了解在真理來講,只要你證悟實相了,那個都不是問題。因為證悟實相了以後,那個時間已經是千千萬萬年,億萬年了,我們欠了那麼多的罪業、欠了再多的債務,那麼長的時間還得完嗎?你如果慢慢一點一點的還,一定可以還清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只要你進入真理世界,就沒有這一些冤欠啦!絕對是還得清清楚楚的,不但還的清楚,還還過頭,還的很多,給你快樂把你的苦都拿掉,一定都是這個樣子,而且時間又沒有限制,空間也沒有侷限,非常寬廣。所以只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證實相以後,那一種不可思議的情景時常會呈現,都是不可思議啦!所以我們有研討過說「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有沒有?這個是最高的法門,這個十世各位還記得內容嗎?十世就是三世,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那三世各有三世,過去世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三世都一樣就九世啦!還有我們現前一念,就一世,加起來剛好十世,古時候跟現在不離開我們當下那個念頭,所以我們當下這個念頭它就是億萬年,億萬年前是這個念頭,億萬年後又這個念頭,所以我們修持就是要把握當下這個念頭,就已經億萬年,要修就是要修這個啦!把握我們當下,活在當下這個念頭,億萬年。
   不是說我們老祖師五十六億萬年以後才下生嗎?五十六億萬年就在當下這個念頭,出生了沒有?(出生了),在真理來講已經出生了。在現相來講還沒到,所以我們了解以真理來說,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凡塵,然後示現進入涅槃,不是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嗎?對不對?八十歲入滅。那麼在真理來說祂示現在凡塵跟示現涅槃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時間沒有移動一毫念,奧不奧妙?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這樣,因為是如如不動,那動的就不是真理了,真理如如不動。所以祂示現在凡塵、示現進入涅槃,就在同時一個時間。
   那我們看的是現相就不同了,所以我們研究真理要了解到,那個理進入了以後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後學不是有比喻給各位了解狀態嗎?還記不記得?就是個四偈子:『不著有、也不著空、也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那請問是有?還是沒有?是不是進入不可思議?你想都不能想,有就已經著有了,沒有就著空了,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都不對,全部都不對,這個叫不可思議。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來論議,這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啦!所以佛性本體就是這樣,以後有人問說佛性本體長的是怎麼樣?你對他講這樣:「不著有、也不著空、也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這樣就是佛性本體」,那你問他是什麼答案?哈哈~就是不能用我們人的頭腦來想,不能用我們人的嘴巴來講,很奧妙!
   我們本身就已經具備,具備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並不用向外去追求,我們本身就已經有了。所以我們證實相無人法了以後,就可以剎那滅卻阿鼻業,阿鼻罪業都消失了,所以那個都是很小的事情啦!我們那個不可思議的佛性才是大事。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永嘉大師講若將妄語(不實在的話)來誑騙眾生,會自己招惹拔舌地獄,要經過塵沙劫(就是要經過非長久的時間)。所以我們要入地獄自己一個人去就好,不要拉了一大堆的人去,自己造罪自己去地獄就好,不要拉一大堆人做伴,我們人都會這樣,自己走的話太孤單了,都會拉了一大堆人陪伴著去。所以這邊玄覺講的都不騙人啦,騙人的話自己會遭惹拔舌地獄,要經過塵沙劫,一粒沙一劫,一劫很長,我們這邊有講過嗎?一劫有多長?劫大部分是災難啦,可是以時間來算的話,一劫有多長?就是我們人的平均壽命十歲,為什麼只有十歲?因為人心很惡劣很壞,地生長的萬物會養生,可是也會害生,吃了會讓我們活、也會讓我們中毒而死,結果十歲就死亡了,然後壞到極點以後心就轉善,要做一點好事,然後心轉善了,也不是變的很快,每一百年才增加一歲,由十歲、十一歲,一百年又增加一歲變成十二歲,一直增加、增加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人類壽命的頂點八萬四千歲,到八萬四千歲糟糕人心又想壞了,做壞事每一百年又減一歲,從八萬四千一直減減到十歲。各位前賢,從十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又減下來變十歲,叫做一劫,這樣有多久?回去用計算機算看看要經過多久?一劫的時間有都久,一粒沙一劫看看塵沙劫,我們那個河裡面的沙那麼多,一粒沙就經過一劫,這樣經過多久時間?我們就會了解,喔那個太久了,真的是非常久,一方面玄覺禪師說他不騙人的,一方面說我們在凡塵也不要騙人,我們若在凡塵騙人若將妄語誑眾生,我們自己也會招至拔舌地獄,也會經過很久,這樣了解意思嗎?我們騙的人愈多,我們受的苦愈長,如果騙幾個受的苦就比較短啦!影響很大的話,受的苦就要很久。
   所以我們不要講不實在的話,不實在的話不說,訓練在日常生活之中養成習慣,我們不說謊言、不說假話也會習慣喔,你要講出來你整個臉會紅起來,如果講習慣了就像吃飯一樣,那就臉不紅心不跳,把謊言當成生活之中一環,真的糟糕了,他的人格就沒有了,雖然身體是人但是沒有人格,那個跟禽獸沒有兩樣,所以我們要自己修持人格要清高,要跟天一樣天地人,人為三才之一,與天地齊肩要勉勵自己。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頓就是很短的時間,很短的時間能夠覺了,已經覺悟了,對真理已經透徹覺悟了,叫頓覺了;如來禪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都能夠體會、能夠進入了。六度萬行體中圓,六度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那六度萬行,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每一度裡面各有有三個,三個底下又有細目,就是很多啦!所以六度行持出來以後就有萬行,都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祂很圓滿,都具備六度萬行體中圓。
   所以我們要了解進入佛性本體以後,有一些是我們佛性具備要去做的,像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我們佛性裡面就具備;慈就是予樂,給人家快樂;悲就是拔苦,把眾生的苦拔掉;喜就是隨喜,不忌妒,這個是最重要,我們內心裡面都有看不見的忌妒心,會促成我們造了很大的業就是忌妒心形成的,各位心中有沒有忌妒心啊?(),不但有還很大哩,哈哈!所以我們不要忌妒要隨喜,你看每一次仙佛來借竅都跟我們鼓勵說:隨喜功德是無邊」,有沒有?(),都是這樣講,我們要隨喜人家得到好處要高興,不要忌妒就好像我們得到一樣;然後捨就不好做,捨就是全部都給人,像釋迦牟尼佛到佛的果位,祂連佛的果位都捨掉,不要啦!可是不會因為祂不要我們就不稱祂佛,我們還是稱祂佛對不對?所以我們自己的內心重要,不要住,就是我們有什麼都不要住、都把它捨,全部都能夠捨,全部都能夠捨才能夠成就、才能夠究竟,很高、很大,不能夠捨成就有限度,所以我們生活之中實際的領域都能夠捨。
夢裏明明有六趣
   這個就是在講我們在凡塵就好像在夢裡一樣,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六道輪迴(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牲道),這個六道輪迴就是六趣,趣就是往,往天道、往人道、往阿修羅道、往地獄道、往惡鬼道、往畜牲道的。所以各位前賢,我們晚上是躺著作夢對不對?(),醒過來才知道是假的,那我們白天是站著作夢,站著作夢什麼時候才清醒?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才清醒。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才知道說啊!原來都是假的,所以這個站著作夢比較久,很久,我們站著作夢都把那個現象當成真的,所以應對的時候都斤斤計較,等到一口氣不來的時候要不要計較?(不要),不要了,都是假的,有沒有感覺?(有)。
   所以我們了解晚上睡覺是躺著作夢,白天作夢是站著作夢,都是作夢,所以夢裡明明有六趣。所以我們在六道輪迴都是在夢裡,就是在作夢裡面。晚上作夢我們都把夢境當成真,所以一定會計較跟我們生活一樣,要罵就來罵,要打就來打,尤其那個腳沒有伸直被人家追的時候還跑不動勒,所以睡覺時候腳要伸直,夢境裡面很會跑,假如說你腳彎曲的話,作夢裡面要跑都跑不動,跑的滿身大汗還跑不動,一醒過來會很累,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都把夢境當成真的,那現在生活之中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也是作夢一樣,我們都把它當成真。所以已經證悟者講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在講這個意思,那往後我們不要站著作夢,心要很寬廣不計較了,要跟真理相合不作夢了、不計較了。各位就要記得說我如果落入計較就是作夢。
覺後空空無大千
   覺就是我們清醒過來了,了解真理了,晚上醒過來了白天也醒過來,然後空空無大千沒有三千大千世界,連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都虛幻不實在,佛在講哪有世界?世界是微塵積聚而呈現的,微塵聚就是世界,世界粉碎了就變成微塵,那微塵本來都是空,所以沒有大千世界,沒有,所以覺後空空無大千,全部都沒有。我們能夠領悟真理了以後,什麼現相都沒有,沒有三千大千世界。
無罪福,無損益
   一進入到我們佛性本體裡面,祂沒有罪也沒有福,沒有損也沒有益,就是進入到真正的平等。所以六祖就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因為我們有分別心所以不平等,不平等我們德性都建立不起來,所以我們了解,從佛性本體來講都是平等,大家都是平等沒有分別的,只要我們進入平等就沒有罪福沒有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寂就是如如不動,滅就是沒有形相,滅掉所有煩惱都沒有形相,寂滅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所以已經到達我們不生不滅的寂滅性中莫問覓,問覓就是兩邊啦!懂意思嗎?就是不了解才要問,不了解是一邊,了解是一邊,是不是兩邊?莫問覓,因為是一個絕對體,一個一體,一體沒有兩邊,所以就不要問覓,了不了解這個意思?很有意思啦!我們不知道跟知道有兩邊,我們寂滅性是一個絕對體沒有兩邊,所以為什麼不用分別心?因為是絕對體沒有兩邊,那既然沒有兩邊,那我們在凡塵,你看生活之中是不是很顯明的兩邊呈現,所以我們要把兩邊合起來,讓兩邊都消失,兩邊都消失以後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寂滅性中,這樣了解嗎?我們要自己努力啦!把那個兩邊有跟無拉來合在一起,有也不見了,沒有也不見了,這樣啦!這樣就是寂滅性中,不落入有、也不落入空那個叫寂滅性。
比來塵鏡未曾磨
   比來就是從來的意思,從來這個塵鏡未曾磨,各位有沒有把塵鏡磨掉?玄覺禪師就講說從來我們對凡塵的追求沒有停止過,很努力的在追求,那凡塵所有的萬象就好像鏡裡面顯現出來一樣,都是虛幻不實在。這邊就講我們沒有把能夠照出塵鏡、顯現塵鏡的那個鏡子,我們把它磨的很亮,能夠顯現讓我們知道它所有都是假的,沒有讓我們了解看不清楚。以往沒有現在科技發達鏡子很容易造出來,以前要造鏡子要去磨那個銅,一直磨一直磨到那個銅鏡可以反射,有看過銅鏡嗎?你要造鏡子要磨才可以,沒有塵垢沒有凹凸不平才可以照出凡塵的景相。
   跟神秀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也要把心鏡都不要沾惹塵垢,各位有沒有沾塵垢啊?(),所以我們要了解塵垢沾的多了,佛性一定呈現不出來,不要沾惹塵垢;所以說比來塵鏡未曾磨,都沒有呈現讓我們了解凡塵都是假的。
今日分明須剖析
   現在已經了解真理了,了了分明了,要剖析就是分析裡面的內容,說我們著凡塵的是什麼現象?不著凡塵的是什麼樣的情形?我們著凡塵了會六道輪迴,我們不著凡塵了恢復本位,都成仙作佛,所以很顯明了了分明。
誰無念,誰無生
   什麼人沒有念頭?什麼人沒有念頭?什麼人沒有生?我們今天第幾次了?第16次囉,所以我們一直都在講這個啦!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沒有念頭,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沒有生,這樣誰無生?(佛性),就是我們佛性啦!我們佛性沒有生,有生的是我們的身體,身體是眾緣聚會才現相,也不能夠常住百年就不見了,一百年以後我們都不在了,還在不在?大概沒有人敢說我還在,哈哈!假如說現在20100年以後就120歲了,那還在的話也很苦惱啊,不知道會走嗎?不知道眼睛看得到嗎?不知道耳朵聽得到嗎?大家都追求長壽到了那個年歲也不怎麼好,所以我們還是要追求佛性,能夠證悟以後千百億化身,看要什麼現相就呈現什麼現相。
   所以佛性沒有念頭,佛性也沒有生滅,這個誰無念誰無生都是佛性本體,祂沒有念頭,可是祂可以給我們念頭依賴,我們可以生發念頭是從佛性本體出來,祂本身沒有念頭。所以我們觀照的時候,就要給自己有一個意念:『本體沒有念頭,有念頭是我自己生發出來的,是我後天把它生發出來的,先天祂沒有念頭』,這樣我們要修起道來就好修啦,有一個指導原則。
若實無生無不生
   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不會生,因為祂沒有形相;無不生,所有的生都是從佛性生發出來,連山河大地都是從佛性生發出來,奧不奧妙?所以我們現在聽到說山河大地是從佛性生發出來,一定會有很大的疑惑,可是我們研究到透徹以後就是這樣,就會了解含藏,所有的山河大地、整個世界都含藏在我們的性分之中,是從性分生發,因為我們一念妄動才有山河大地、才有眾生、才有業果,假如我們沒有一念妄動,這所有的一切都含藏在如來藏,含藏之中,所以所有的生都是從佛性生發。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木人來問,說你現在這麼努力的在求佛、這麼努力的在施功,你什麼時候會成佛啊?這一句話講的很有意思,是在說我們的身體就是機關木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被業力推來的,身體的本身沒有佛性是水火風土,水火風土有沒有知覺性?(沒有),是不是機關木人?我們了解到,為什麼說身體是機關木人,因為我們是被業力推來,那個機關木人是不是有一條操縱的繩索,有沒有?(有),操縱的繩索你拉手他手就動,拉腳腳就動,對不對?(),我們身體是不是機關木人,那我們身體一直很努力施功、要成佛、要求佛,成不成啊?這樣懂意思嗎?這個講得很好,說我們用錯心了,說我們在身體方面用心,所以身體是機關木人。
   那我們喚起機關木人來問,說你這麼努力的求佛、施功,那你什麼時候會成佛?機關木人什麼時候會成佛啊?是不是沒有機會成佛?所以我們在身上作功夫,就是沒有機會成佛啦!
六祖有講:「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就是在講這個啦!講機關木人施功早晚成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我們做功夫一定要在心性,不是在身體,身體是工具,是心性的工具,不要放在身體上做工夫,放在身體做工夫就像玄覺禪師講的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工早晚成,就是不會成啦!假如說我們以往都放在身上作功夫的,聽到這個整個都失望怎麼不會成佛?知道意思了嗎?(知道),所以底下才會講。
放四大,莫把捉
   放四大就是把我們身體的水火風土把它放了,我們一放了以後是不是進入佛性了,進入佛性就對了啦!就是心性,我們朝心性來修持就正確了,放四大莫把捉,我們對身體把不把捉?各位都有買化妝品來化妝嗎?都沒有,可以省下很多錢喔,我們凡人對身體的把捉都很嚴重,用很多的心思在身上,要身體穿好、吃好,要身體好看,要花很多錢。所以要放四大莫把捉,不要在身體方面做工夫,我們投入在身體方面那個都是錯用心,多餘的,尤其後學都說我們坤道白天的時候,化妝的蠻漂亮的,睡覺要不要洗掉?(),那都是錢買的畫一畫又把它洗掉,老一輩都會講有夠討債(台語浪費的意思),這貴的化妝品要睡了把它洗掉,不要洗可以嗎?(不可以),會變怎麼樣?會皮膚病喔!所以我們要了解花錢找罪受。
寂滅性中隨飲啄
  玄覺禪師一直在推廣寂滅性中,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之中,我們就隨飲啄,就是張拙秀才悟道偈裡面的「隨順世緣無罣礙」。我們遇到了就隨順著世緣,我們歡喜心甘願受,這個遭遇到不合理的,我們也不要起心動念,要歡喜心甘願受,這個真的要有很大的,你就想「慈悲喜捨」就是要「捨」啦!你就不會內心裡面衝擊很大,不然那個橫逆一來,我們一定不能接受,不接受的時候,那個事情也要處理,處理完了以後,因為我們心裡面會不甘願,所以那個業障還是沒有了,還在,過一段時間換一個層次,又來了,又來一樣是不合理,要不要接受?(要),還要處理,你還不甘願,沒完沒了,所以就慈悲喜捨,好啦!把它捨,歡喜心甘願受,不合理的還是一樣不合理,就是以往我不合理待人,現在才會回過來不合理來待我,這樣一想心就開了,心開了以後歡喜甘願受,這個處理完以後就沒了啦,就陌生人了!他走他的路,我過我的橋,就不相關,業障就了掉了。
  所以一定要研究真理,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以後才知道,喔!原來是這樣啊!為什麼坎坷的人,每一個遭遇都那麼坎坷?就是在心裡,他心裡不甘願,所以每一件事都很坎坷,都是一樣的,性質都是一樣的(不合理的性質),那只要你轉變心念,整個改變,何樂不為,凡塵事都是假的,假的、不真,過了就好了。
諸行無常一切空
  行就是遷流的意思。有因有果然後遷流在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叫做行,行就是遷流,他有因有果然後遷流在三世。所以我們要了解,無明就緣行,這個行很多所以叫諸行,諸行都是無常,都沒有常態一直在變化,諸行無常一切空,一切都是空的,沒有辦法實際得到啦,都是空的!
即是如來大圓覺
  玄覺禪師講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的大圓覺。懂意思嗎?萬象皆空,空性即是佛性。諸行無常一切空,萬法皆空,空性即是佛性,是不是如來大圓覺?這樣懂了嗎?相都是假的啦!性都是真的,所以我們從玄覺禪師講的諸行無常一切空,都是空的,就是如來的大圓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決定說,表真僧
  決定說,講出來的都符合真理的就叫決定說。不像我們在凡塵都是猶豫的說,好像是這樣,不是,好像是這樣喔!我們凡塵在說的時候都很猶豫,講一講以後不對、不對更正,不是那樣是這樣,那是不是猶豫說,那我們要決定說,「決定說」說出來都是符合真理,說出來的都跟真理相應。
  表真僧,真僧就是佛,佛就是真僧,佛法僧是一體的,真正的僧就是佛,所以僧修法可以成佛,成佛了以後說法給僧修,佛法僧一體的,沒有分別,在我們身上。佛就是佛性,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法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行為,我們做出來的行為就是僧,是一體的,我們佛性做什麼?般若妙智慧告訴我們要做,這個僧真的行持了,是不是佛法僧?所以佛法僧是一體的、沒有分別的。
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本源佛所印
  這邊講說有人不肯任情徵,這邊玄覺禪師講的角度有時候就會很廣,不肯任情徵就是不肯被私情徵召,我們會不會被私情徵召?不但會還很嚴重喔!因為那個私情對我們來說都有利益;假如說有人不肯任情徵,那個是不是要很堅定?要不要堅定?(要)。就像那個五八六七果因轉,轉處不留情,因為在轉處我們都會想既得利益沒有了,都會留情,轉處轉不過來,轉不過來就變凡夫了,轉得過來就可以成就了;不肯任情徵不被私情徵召,就都符合真理。那能夠符合真理的話,就能夠直截本源佛所印,直接到達本源,這是佛所印可的,就是可以成佛啦!那你被私情徵召了以後,是不是落入六道輪迴,對不對?所以講的角度蠻理想。
摘葉尋枝我不能
  這個摘業尋枝就是在那一些小的法裡面去修持。我們了解在修持的過程,我們漸修的話,有很多的法門,有八萬四千法門,玄覺禪師說那一些摘葉尋枝(就是點點滴滴的那一些)我不去做,花費很多的精神成就不大,所以他要直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就不要摘葉尋枝,這個我們就要自己衡量,假如自己適合慢慢累積修持的話,這個就不要排斥;如果自己的根性夠很銳利,一下子可以到佛地,這個就可以把它撇開。
摩尼珠,人不識
  摩尼寶珠就是講我們佛性本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摩尼寶珠,可是我們都不認識自己的摩尼寶珠,都不認識啦!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一顆寶珠,這麼寶貴的寶珠都在我們身上,我們都不知道。
如來藏裏親收得
  如來藏含藏在如來性分裡面,摩尼珠在我們性分裡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都可以得到摩尼寶珠,我們可以親自來收得摩尼珠。
六般神通空不空
  我們都有六般的神通,就是要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還有最後最難通的就是盡通,盡通就成佛啦!所以外道只有五個,外道沒有辦法盡通,所以盡通就已經成佛,六般神通都是我們佛性功能作用,祂本來就有,本體就有,只要我們努力去培養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久了時間有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呈現久了以後,這個六個神通慢慢會呈現不用追求,追求的話它會消失,讓它自然呈現的祂會永遠在,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一講到神通精神就來了,都很希望有神通,只要我們按照真理來修持,神通它自然會呈現,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最早呈現,就是第六感敏感度會增加,增加以後會有一些比較玄的事呈現,比如說很久沒有見過的人,那你會有徵兆說,我今天會遇到什麼人?會事先知道,那還沒有到的事,你也會事先有預兆,那個就是敏感度增加啦!
  然後出門的時候尤其在北部時常下雨,結果一出門大太陽,可是你那個般若妙智慧會告訴你帶雨傘、帶雨傘,然後你看現象說太陽這麼大帶雨傘會被人笑,然後出去沒多久下大雨,真的喔!佛性叫你帶雨傘你不帶就是淋雨,很奧妙喔!然後走路也是很奇怪,這一條路不要走,走過去會有事情,會這樣喔!這一些都是前賢跟後學講的,然後就不相信,走過去真的遇到事情發生遇到災難,這一些都是佛性本身發揮的功能作用,那我們自己知道就好了不要炫耀。所以六般神通空,它真正的有,可是它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我們佛性就好像一顆圓光一樣,圓光是色,可是沒有形相,就是我們講的『真心不落入思惟,妄心本無處所。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我們之前有沒有講過?一定有啦!只是忘了而已,所以那個無相光中,這邊講的色非色,就是沒有色,就是無相(沒有形相)的光常自在。所以偈語我們把它記下來:
真心不落入思惟
   落入思惟的時候就不是真心。
妄心本無處所
  妄心沒有地方所在,之前不是用茶杯做比喻嗎?我們說茶杯我很喜歡,結果打破了,啊!喜歡的心去哪裡了?結果找不到,它沒有地方所在啦!所以妄心本無處所。
三際求心心不有
   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要求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求不到,三際求心心不有,沒有。
心不有處妄緣空
  我們既然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我們沒有地方攀緣,所以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已經空了。
妄緣空處即菩提
  妄緣空處就是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沒有形相的光常自在。所以我們了解,因為他講到一顆圓光色非色,我們用這個來解說比較詳細啦!因為那個無相之光就是圓光,就是我們佛性之光。祂沒有形相可是祂非常亮,佛說我們那個佛性發揮的光明百千個日月,我們一對日月它就很亮了,我們佛性的光祂是百千個日月那麼亮,可是我們都沒看到啊!所以要講無相之光(沒有形相的光),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看到無相之光?各位前賢什麼時候可以看到?當做鬼的時候就看得到了啦!當鬼的時候就看到,哇!怎麼這麼亮,可是我們是要當很亮的那個,不要去當鬼喔!所以我們要了解有對待了以後就會呈現那個現相。
淨五眼,得五力
  淨,清靜,我們有五眼,這個五眼各位知道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個五眼,我們都有肉眼,不是有五對眼睛而是一對眼睛裡面具備有五種功能作用,我們一般都有「肉眼」,然後我們從修持方面我們可以得到「天眼」,然後我們從修持方面,從我們佛性之中得到慧眼,慧眼識英雄,然後我們努力修持可以得到法眼,法眼就是後來得到的智慧,這個法眼最難得,這一個眾生根器如何?你有法眼你就能夠看得出來,那他要用什麼法來修,你也會知道那個叫法眼。然後具備前面的四眼就有佛眼。淨五眼,那五眼都清靜,所以我們要了解在凡塵要努力學習的倒是蠻多的,而且還要有正確的方向。
  淨五眼得五力,我們了解到,我們有這個五根(信、進、念、定、慧),就能夠得五力:
相信不生不滅的佛性。
精進,然後努力修持。
正念,沒有念頭的正念。
從佛性發揮的定。
智慧。
信、進、念、定、慧,五力,可以淨五眼得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就是一定要自己實行,實行以後有證驗,所以唯證乃知,證了才知道,難可測不能用我們那一種凡心來測量。
鏡裏看形見不難
  我們在鏡子裡面看到形相不困難。
水中捉月爭拈得
  水中捉月這邊就講水中的月亮,月亮是在天上,水中的月亮是虛幻,是真的呈現在虛幻的境裡面,那我們都在虛幻的鏡裡面,要去抓那個實相,抓得到嗎?抓不到。所以玄覺禪師就在跟我們講,我們在認知的方面出問題了,把那個假相都當成真的來追求,結果真的都遺失掉,都是水中要捉月亮。
還剩下十五分鐘要給各位發問,有問題嗎?要問才會進步得快喔!我們北部都是這樣愈問進步就愈快,了解就愈多生活就愈快樂,就好像在天堂一樣。
   【問】 :後學第一次請教問題,請問劉講師上一次您有提到業力現前,請問修道人要如何來看待這個業力現前?那業力現前有的一下就解脫了嘛!像上一次所發生的車禍,有的還要接受病痛折磨,有的還可以寫病房日誌,有的要揮揮手再走,那請問劉講師能不能在這裡解說一下。謝謝!
劉講師答:好!請坐,我們修道人對於業力現前一樣是要歡喜心甘願受,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所欠的都有一個限度,我們還了以後就愈來愈輕鬆啦!所以面對業力現前的時候不要逃避,我們要有勇氣去面對,誠實的去面對,該如何就如何,要還就是要還啦!跟冤欠講說不管多久時間我所欠的我一定還清,那我們有這麼堅定的心那債主就會放心,所以債主不會急著要,那債主不會急著要我們的遭遇就不會很劇烈,很坎坷,做起來就會很順心啦!那我們要知道說同樣一起遭遇到一件蠻大的車禍業力現前,可是裡面的每一個人接下來現相都不同,不會一樣,因為每一個人他所想的裡面所做的,程度上都有所差別,有的造業造的很重所以接受的就比較嚴重,那有的只是心念而已沒有實際的行為,只有心在想那個業就比較輕啦!可是業畢竟有的也是要去接受,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在凡塵都沒有固定的形式,重點都是在我們的心,看我們用什麼心來看待這一件事,只要是正心誠意的去面對都可以解決,一解決了又沒了,沒了以後就清靜了又恢復了,所以我們了解說在凡塵都是虛幻不實在的,那我們用真心來對待每一個因緣,我們老師慈訓說用真心來對待每一個因緣,這樣都會解決的。
    【問】 :劉講師好後學想請問的是,直心所行所做的事情,能夠超脫六根六塵所做的事情嗎?
劉講師答:好!我們要了解到說直心是從佛性發揮,那我們六根從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才產生的,它的來源不同,直心沒有經過眼耳鼻舌身意,沒有,沒有經過眼耳鼻舌身意我們要了解,直心它是脫離因緣聚會才產生的,它不是因緣聚會,直心是從佛性直接發揮,是怕我們從直心發揮了以後落入第六意識,那個會變化,只要我們不變化是直心的,就堅持按照直心來應對,這樣就沒錯就沒有業因的形成,不同的,絕對不同。
    【問】 :劉講師後學代前賢請問說道親在道場修持很久,很誠心都到大廟幫忙掃地…發心做很多事情,後學弟弟不了解為什麼在一次車禍當中全部都罹難了,是為什麼?
劉講師答:好!請坐,我們用一個好的角度來看待,因為他很努力的在了他的塵緣,凡塵的因緣他很努力的在還債,剛好這一些在都已經還清了,塵緣已經了了,所以他就歸位回去了,所以我們看待這個是好事啦!他不用在凡塵再受苦了,這樣好處還是壞處?好處喔!
    【問】:劉講師請教一下那個佛經不是有一些咒語嘛!它跟那一些大的比較為什麼是什麼原因?
劉講師答:因為這一些咒語都是活菩薩修持心法的結晶,結晶體,咒語一句一句包含了非常多,它包含非常多,它只要持這個咒虛空之間它可以發號司令,做一個總司令,所以要了解他這個咒語裡面,它包含的所有非常寬廣,山神的頭、海神的頭、雷神的頭、鬼神的頭,全部的頭都包含在那個咒語裡面,它一呼這個咒語所有的部下全部都要聽話,沒有一個不聽話,像那個功效會變得很大不可思議啦!那我們在持咒的時候一定要虔誠,心要跟真理相應跟那個佛菩薩的修持真理相應,不要去了解那個咒裡面的涵義,因為你要去了解含意你分心,分心就不專注功效就打折了,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只要你很虔誠的去誦咒它那個功效會呈現,會讓你很驚呀!就是心法結晶,結晶,那個心法修持都已經凝聚了,所以有它的功效非常大。
   【問】:劉講師後學想要再請教就是剛剛提問的那個問題,就是那個車禍為什麼會緣了的這麼悽慘?

劉講師答:那個悽慘是現相啦!在真理方面不會悽慘,我們佛性沒有形象,所以他在凡塵的緣可以了了,當然往後還可以行持,可是他有那個關卡就過不去,過不去那就走入另外一個階段,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只要我們努力修持,那所有的修持都在我們性分之中,那性分之中它會延續啊!延續看他現什麼相出來就會把它接下來修持,那假如說都已經沒有在凡塵再現象,可是他那一些努力行持的性分都還在啦!不管再怎麼久都在,縱然他到下一個元會它也在,所以我們就不用煩惱祝福他就好。下課了!